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质量事故反思

质量事故反思

时间:2023-05-29 18:23:08

质量事故反思

质量事故反思范文1

故事结构:三角形原理

故事结构是对人物生活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在故事设计中,情节就是作者对事件的选择以及事件在时间中的设计。从组合或设计这一意义上而言,所有的故事都是有情节的。尽管事件的设计变化无穷,但它们并非没有限度,通过考察所有银幕故事的结构,我们可以归结出一个包罗万象的三角形。

在三角形的顶端是经典设计(即大情节)的构成原理:围绕一个主动主人公而构建的故事,这个主人公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经过一段连续的时间,在一个连贯而具有因果关联的虚构现实中,与主要来自外界的对抗力量进行抗争,直到以一个不可逆转的变化而结束的闭合式结局。在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分别是小情节和反情节,小情节是大情节结构的浓缩和变形,反情节(包括非情节、无情节)是对大情节结构的否认和反转。所有银幕故事的结构都可以在这个三角形中找到相应的位置。

为了进一步说明大情节、小情节和反情节的具体形态,《故事》又探讨了闭合式结局,开放式结局、外在冲突/内在冲突、单一主人公/多重主人公、主动主人公/被动主人公、线性时间/非线性时间、因果驱动/巧合驱动、连贯现实/非连贯现实这七对形式差异,并举例来说明,《火车大劫案》、《桂河大桥》、《欲望号街车》、《阿甘正传》等影片是典型的大情节结构,《野草莓》、《红色沙漠》、《德州巴黎》等影片是小情节结构,而《一条安达鲁狗》、《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八又二分之一》等影片则是反情节结构。

《故事》提出独创性的三角结构,并不是为了对所有的银幕故事进行分类,而是为了揭示一个秘密:随着故事设计从大情节开始向下滑行到三角底边角落的小情节、反情节和非情节,观众的数目将会不断缩减。商业电影一般会采用大情节结构,而艺术电影则大多采用小情节和反情节结构。《故事》还告诫各位编剧,要精通故事设计的三种结构,首先应该精通的是经典设计即大情节结构,因为另外两种结构是从经典设计中衍生出来的,经典设计反映的是人类普遍的思维模式。

故事要素:背景、人物、情节和价值

创作故事,首先要构建一个真实可信、具有内在或然性法则的故事背景。为此,我们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调查研究,以勾勒出一个生动具体的虚拟世界。为了更容易实现目标,我们往往选择一个较小的故事背景,因为更多的了解会带来更多的创作选择。

在人物设计上,为了获得最多的观众认同,我们应该选择个具有意志力和自觉欲望、有能力并且有机会实现其欲望的一个或多个人物作为主人公,同时,我们还应该挖掘出这个主人公应有的一些不自觉欲望。人物本性只有在人物处于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才能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刻。优秀的故事不但揭示人物本性,而且还在讲述过程中表现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变化,即人物弧光。

人类已经创造了无数个故事,所以故事的类似性简直不可避免,无论我们创作出什么故事,都会被划归到某个类型常规中去。因此,在情节设计方面,为了把握观众的预期,我们必须精通故事的类型和常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超越观众预期的新颖故事。故事是生活的比喻,生活的真相就是置身于连绵不断的冲突之中。所以,冲突是生活的本质、故事的灵魂、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法则是情节设计的基本法则。这里所说的冲突,既不等于毫无意义、荒诞不经的暴力冲突,也不等于自然平庸、如实表现的琐碎争执,而是存在于人物内心、人物之间、人物和外界(社会机构和自然界)之间这三个层面里的所有真实矛盾的总和。悉德菲尔德在《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一书中提出了建置、对抗、结局的三幕式剧作法,就是冲突法则在电影剧作中的典型应用。

故事讲述是对真理的创造性论证,故事本身就是某个思想的生动证据,是将思想转换为情节和动作的典型实体。在《故事》

书中,主控思想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故事主题、故事的意义,而主控思想的建构,主要通过价值设计来实现。在主人公不断努力去接近其欲望对象的曲折过程中,总是呈现出或接近或偏离的起伏状态,把这些状态点连接起

来,就形成了整个求索轨迹,而这些状态点,就是所谓的“价值”,价值实际上是用来度量主人公境遇变化的“端值”。价值设计一般遵循“抑扬法则”和“递增法则”,而故事最后一幕的价值设计,直接决定了主控思想的性质是乐观主义、悲观主义还是反讽主义的。

鸿沟:故事的材质和能量

故事的本质不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生活过程,而是生活中的戏剧性变化,只有出乎意料的变化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发观众的思考。在故事中,观众的注意力往往只会集中在人物采取行动的那一瞬间,期望得到一个预期的反应,但人物行动的效果却是引发出各种对抗力量,反应要么与期望大相径庭,要么比期望的反应更为强烈,这就是故事和生活的最大区别。期望和结果之间的差异,即《故事》所谓的“鸿沟”。真正的故事就产生于主人公和欲望对象之间的巨大鸿沟,产生于主观领域和客观领域的相交之处。

在故事中,为了追寻自己的欲望对象,主^公首先会采取一个最小的、保守的行动。按照预期,这个行动将会引发更加接近乃至实现其欲望对象的结果,然而客观世界却会回馈一个出人意料的反应,使主人公的欲望受阻,甚至使得主人公更加远离其欲望对象。一旦现实中裂开这一鸿沟,主人公便会意识到自己的最小行动无法实现目标,因此一个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承载更大风险的行动就是必然的了。伴随着主人公采取的每一步行动,新的鸿沟将会不断裂开,直到主人公或实现或未能实现其欲望对象的故事结尾。

因此,故事的材质是鸿沟,是期望和结果之间、主人公和欲望对象之间的断层。观众对世界的期望基本上等同于人物对世界的期望,当鸿沟在人物面前裂开时,也同样在观众面前裂开,出人意料的结果正是故事吸引观众的根源,所以故事的能量也来自于鸿沟。生活的火花就在自我和现实之间的这道鸿沟两岸来回跳跃,而我们正是利用生活的火花来发动故事的引擎,从而打动观众的心。

优秀的剧作强调动作的反应,重视鸿沟的营造,然而出人意料的反应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编造,而是来自于反应人物内心深处

或者背景世界内在或然性的一种选择。因此,《故事》强调由内到外的创作方法,挖掘人物的内心独白,探究背景世界的内在或然性,是鸿沟创造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另外,根据鸿沟原理,我们在每一个场景的设计上,都要尽可能地写出故事价值的变化。确定冲突,标注开篇价值,将场景分解为节拍(动作/反应),标注结尾价值并比较开篇价值,概述节拍并确定转折点的位置即是场景设计的科学步骤。

求索:故事的基本形式

不同于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一般戏剧式结构,也不同于包括建置、对抗、结局的三幕式剧作法,《故事》认为,一个故事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激励事件、进展纠葛、危机、高潮和结局。其中激励事件是一切后续情节的首要导因,是整个故事的“导火线”。激励事件会彻底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并迫使主人公作出反应,激发主人公产生一个强烈的自觉欲望,可能还会产生一个相矛盾的不自觉欲望,因此可以说,主人公随后的一系列行动都是建立在激励事件基础之上的。

纵观所有的故事结构和故事类型,如果我们全部按照激励事件的结构观念去把握,那么所有的故事都表现为一个求索的形式:一个事件打破了一个人物生活的平衡,使之变好或变坏,在他内心激发起一个自觉(和不自觉)的欲望,于是这一事件把他送上了一条追寻欲望对象的求索之路,一路上他必须与各种(内心的、个人的、外界的)对抗力量相抗衡,最后他也许能也许不能实现欲望,这就是故事的基本形式。

用好莱坞的行话来说,主情节的激励事件就是一个“大钩子”,用以钩住观众的兴趣。它可以是蓄谋已久的,也可以是偶然发生的,但是必须在银幕上予以展现,因为这是一个激发和捕捉观众好奇心的事件,是引发整个故事核心冲突的“导火线”。主情节的激励事件应该尽快引入,但务必等到时机成熟。如果出现过早,观众会感到迷惑,如果来得太迟,观众就会感到厌倦。一般来说,主情节的激励事件应该在影片的前30分钟内出现,最好的安排也许是10到15分钟之间。在主情节的激励事件出现之前,编剧们应该用次情节的跌宕起伏来抓住观众们的注意力。

进展纠葛是故事的主体,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对抗力量和越来越多的冲突,主人公走上了一条求索的不归之路。进展纠葛一般按照鸿沟原理和冲突递增法则来设计,主人公应该采取性质和力度越来越强的行动来跨越层出不穷的鸿沟,而为了防止“第二幕泥沼”的单调乏味,我们务须重视次情节的设计。危机是真正的两难之境,主人公置身于最大的压力之下,即将与最强大、最集中的对抗力量进行决斗时,他必须做出一个决定,一个取舍选择,为赢得自己的欲望对象做出最后的努力。高潮通常伴随着最激烈的冲突,它是一个登峰造极的重大逆转,一次前所未有的价值剧变,这种变化是不可逆转的,能够最大程度地震撼观众的心灵。故事结局的关键就是给予观众他们想要的东西,但不是通过他们所期望的方式给予。

银幕法则:展示,不要告诉

质量事故反思范文2

【关键词】道义责任论;社会责任论;人格责任论;规范责任论 

一、道义责任论及量刑要素 

道义责任论是古典学派的刑事责任论,它以意志自由论为理论基础,认为责任的本质是道义的非难,即只要人达到一定年龄且神智正常,即均具有自由意志,并作出理性行动的能力。当具有自由意志的人基于其意志而实施一定行为并由此发生犯罪结果时,就应该对该行为予以道义上的否定评价,而这种否定评价的程度则取决于行为人的行为所反映出来的罪过程度。①道义责任的根据在于行为人违反道义的心理状态,其责任的实质系行为人自己的心理状态,即故意、过失。但道义责任非难对象是行为人已经实施的行为,故应就各个具体的行为确定责任。由于道义责任论以行为人各个行为为非难对象,故又称为行为责任论。又因犯罪行为须出于行为人的决意,故行为与行为人的意思互相依存,因此相当于以各个行为之恶意作为道义非难的对象,故也称为意思责任论。又因其主张具有自由意思之人,虽可依据其自由意思为适法行为,乃竟然敢选择为违法行为,而应受道义的非难,故可谓为系立于道义的报应刑主义的立场,而将刑罚视为对于犯罪的道义报应的责任论。② 

如上所述,道义责任注重外部的行为及其实害,以客观的行为及实害作为责任有无、轻重的判断依据,而犯罪的主观要素,如行为人的故意、过失已通过客观行为表现出来,故不能决定责任程度的大小。因为犯罪乃自由意志选择的产物,人的意志是平等的,只有行为人意志自由有无的问题,而无程度大小的差别,故平等、绝对的自由意志并不能决定刑事责任程度的大小,犯罪的差异只表现为行为的客观危害差别,所以刑事责任的轻重有无、应与客观行为及其危害相适应。但如何衡量客观行为及其危害的大小进而判定刑罚的轻重呢。黑格尔认为,由于不同危害行为性质与危害量各不相同,因此首先应以行为的性质、量的程度区分责任的大小,实现责任与行为相当。其次,行为的危害量表现在行为的许多方面,例如责任能力的强弱(这里是指完全无责任能力和限制责任能力)、危害后果的大小等。但是如热情激发、酩酊大醉等强度感性刺激则不能成为减免责任的事由,因为人性不能因个人瞬间的冲动而否定作为能思维的人意志尊严。③ 

二、社会责任论及量刑要素 

社会责任论与道义责任论相对立,是近代学派的见解,它立足于科学的实证分析,否定行为人的意志自由,认为犯罪是被决定的,是特殊的社会因素、自然因素、行为人素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刑事责任的根据是不在于人的意志自由,而在于防卫社会。之所以处罚犯罪,是因为行为人表征其犯罪的危险性格,因而社会为防卫自己起见,对于为有害于社会的危险性格者,必须加以防卫。而防卫的方法,或为刑罚,或保安处分,须视行为人是否具有接受刑罚的方法以达到防卫社会目的能力而定。“犯罪的轻重,并非依据客观行为事实的大小,而是依据各个行为人主观的、个别的社会危险性,以及行为人适应社会能力大小来决定。”④“社会责任论不是在个别行为上,而是在行为人对社会的危险性格即社会危险性上寻求责任的根据,这表现了其理论特征。”⑤由于社会责任论系以行为人的反社会性格即社会的危险性为其责任根据和非难的对象,故等于性格的责任论;而又因为此性格是行为人的性格,故又相当于行为人责任论。⑥ 

由于社会责任论认为刑事责任根据在于防卫社会,应受惩罚不应是由素质和环境决定的犯罪行为,而是通过行为表现于外部的人的社会危险性和具有社会危险性的人自身。行为只是行为人反社会性的征表,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因此刑罚的轻重,不能根据犯罪行为及危害的大小来确定,而应由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的大小来确定。按此种见解,社会责任论观点下的量刑要素应是行为人行为征表的反社会性格的强弱,及在犯罪行为之外的、该反社会性格形成的社会、环境、个人等因素,如犯罪前的成长生活环境、犯罪后的表现、遗传因素等,而行为本身排除在社会责任的量刑要素之外了。在如何考量危险性这个量刑要素问题,日本学者木村龟二认为:“责任是危险性的表现,是刑罚的根据,但是决定刑罚分量的是危险性的强弱大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危险性是刑的量定标准。危险性的强弱大小要以行为的情况、遗传、经历、犯罪的实害、犯罪后的情况等为基础来认定。”⑦ 

三、人格责任论及量刑要素 

人格责任论,是折衷道义责任论与社会责任论的理论。其一方面将个别的行为责任视为问题,另一方面一并考虑行为背后行为人的主体人格,且将责任非难的对象,置于此人格存在,故称为人格责任论。此说将责任的本质,置于对自由形成人格的非难可能性,并否认性格责任论或社会责任论,认为行为人的人格,一方面虽受素质及环境所制约或决定,但另一方面,亦可能由于行为人本身的努力而依其自由意思予以决定,在其自己本身可能决定范围内的行为,即可对之加以非难,并认定责任。⑧ 

人格责任论虽然认为行为责任是第一性,行为背后的人格形成是第二性,但首先,行为只是责任的起点,而最终决定行为人责任的还是行为人的人格。故在确认行为人人格时首先应确认征表出行为人人格的行为。其次,还应该考虑这种行为背后受素质与环境制约,又由行为人努力形成的人格。因而刑事责任的确定,必须将行为与行为人的人格相联系,考察行为人人格形成的责任,进而确定人格责任。既然人格责任论的责任根据在于行为人的人格,所以作为人格责任论的量刑要素,也应是那些能够影响和体现行为人人格责任大小的各种因素。毕克迈耶认为:“行为者犯罪之目的、动机、行为之特征、以及累犯等视为问题。在上述情形中,因系表现行为者之危险性、情操、人格、性格,故具有深化责任之要素,而为责任之评价对象。”日本学者大塚仁指出:“行为人过去的人格形成,只要不是被行为素质和环境所规定的,也应该作为责任的内容,但它不决定责任的存否,而是在认为存在责任后,在进行判断其程度的阶段应当加以考虑的事情。”⑨

四、规范责任论及量刑要素 

规范责任论是20世纪初期,在期待可能性的讨论中形成的责任理论。规范责任论认为,责任的本质不能只重视行为人的主观心理事实,还须顾及法律规范的要求。刑法规范要求行为人在为一定行为或不行为时,除重视主观的故意或过失外,必须考虑在当时具体情况下,行为人是否力所能及,亦即是否有可能要求其不为违法行为。所以,行为人虽然有故意或过失的事实,但法不能强人所难,如果行为人在行为时处于不能被期待实施合法行为的状态,仍不能认为有责任。只有在行为时有可能期待行为人为合法行为而其不为时,才能对行为予以责任上的非难。据此,规范责任论认为心理责任论所主张的责任不过是单纯的心理状态,其本身是中性、无色的,并不包含非难的要素,系属空虚而无内容的。而刑法上的责任,是包含非难因素的,只有在依据刑法规范而应予非难的心理事实存在时,才能认定行为人的责任,而这种非难要素,即期待可能性。因此,没有主观的故意、过失当然不会有责任,即便有故意、过失,但在规范评价中缺乏期待可能性,亦不产生责任的问题。“规范责任论,在判断非难可能性时,除行为人的心理事实外,同时兼顾规范面的要求,而以期待可能性作为其整个理论的核心,颇为契合责任的本质,所以成为今日刑法学界的通说。”⑩虽然规范责任论是在批判德国心理责任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它首先是道义责任论为了回应社会责任论所做的反省与发展,即由于犯罪存在着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的因素,那么人在理性上并非完整的,如果忽视这一点,则抛弃了作为启蒙思想基础的人性观念。道义责任论的不足,在社会责任观的批判下不得不被修正;其次,它是社会责任论自觉演绎的结论,即尽管犯罪有被决定的方面,但是忽视行为人的决意可能性,无异于把人混同于动物,这显然降低了人的社会价值,也降低了刑法的价值,所以,必须有限度地承认意志自由。因而,规范责任论也可说是对道义责任论和社会责任论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11 

规范责任论“将故意和过失统一理解为规范要素,要求行为人具有实施合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认为即便有责任能力及故意、过失,但没有期待可能性的话,也仍没有责任。”12显然,规范责任论虽然没有否认心理事实这一责任要素,但却着重强调责任的重点不在于心理事实本身,而在于行为人心理事实值得非难的可能性上。诚如洪增福教授所言:“如无故意或过失,即无期待可能性,自无责任;纵有故意或过失,然如行为之外部的事情系属特殊,并非普通的事情,而不可能使行为人为正常的意思决定,且不能期待其为适法行为之意思决定时,因不能认定行为者有违反义务之决意而对之加以非难,即无非难可能性,亦无责任。”13既然决定行为人责任不仅在于故意、过失的心理事实,更在于行为人为适法行为可能性的高低,则若这种适法可能性的期待越大,行为人的责任越高,反之亦然。如果在具体情形下无法期待行为人作出适法行为,即无期待可能性时,行为人则无责任。据此,规范责任论的量刑要素应是那些与期待可能性相结合的所有事实,即对适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大小的因素。包括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首先,行为人要为适法行为,先须具备责任能力、故意、过失及违法性意识可能性,没有这些因素,适法行为的反对动机无法形成。其次,影响行为人行为决意的行为目的、动机、性格等等也可能成为责任的要素。再次,行为时的客观条件,如时间、地点、环境、被害人状况等内容,由于这些因素都会对行为人实施适法行为的决意产生制约作用,故也应作为期待可能性的判断因素,也即“期待可能性必须根据犯罪目的、动机以及其他罪前情节、罪中情节等等因素进行综合判定。”14 

注释: 

①童德华.外国刑法导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189. 

②洪福增.刑事责任之理论[M].台湾:三民书局,1988:7-12. 

③[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98-99,123. 

④洪福增.刑事责任之理论[M].台湾:三民书局,1988:17. 

⑤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433. 

⑥高仰止.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237. 

⑦韩光军.量刑基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96. 

⑧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435-436. 

质量事故反思范文3

尊敬的各位矿领导:

下午好

2013年10月4日下午2时许,我队运输班长xxx带领工人xxx、xxx在轨道三段进行提升运输,使用25绞车向下运输物料,25绞车牌板明确注明运输重车为1辆,但现场实际运车数量为5辆。其中一部运输工具架平板车、四部矿车分别装有喷浆管、少量支护材料、以及2台80开关。工人xxx/xxx对班长超拉车违规操作未进行提醒及阻止。轨道三段25绞车设备长期未进行检查维护情况下进行多拉多放,在下放至轨道三段95号点位置,出现钢丝绳断绳,造成跑车事故。跑车距离160米,沿途多处运输设施损坏变形,未造成人员伤亡。本次事故属典型超拉车,集体违章作业。

此次事故充分反应了班长孙成高在安全工作方面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为图省事,无视井下安全规章制度,无安全责任感。对矿上及本区队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本次违章事故也充分反应了本人在安全工作上没有做到位,工作用人安排没有细致化。这次违章的发生一个重要原因是本人的工作中没有跟上领导的安全思想,没有把领导的安全措施落到实处,使之我队没有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氛围。违章并不是因为一时疏忽、一不留神出现的,是长期在安全方面存在侥幸心理,才造成今天的结果。

违章事故既已发生,今后应该如何应对,严格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扭转我队不良的安全氛围,这是摆在我队面前必须马上解决的一道难题,真正将我矿的安全文化理念渗透到每一名员工的思想、意识,行为上去;真正做到安全重于一切;安全高于一切;安全大于一切,本人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深刻吸取事故教训,把压力转变为工作的动力,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对班组长管理层的培训和教育,班组长与现场工作结合最紧密,班组长履职能力很大程度就是一个区队履职程度的体现,抓好了班组长这一层面就抓住了现场、抓住了管理、抓住了规范。对班组长要加强培养,要有工作标准、要有培养标准,要使班组长层面与我们的管理顺势并道,形成认同,并通过班组长将我们的管理有效的辐射放大。

2、充分发挥班前会的作用,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对于我队各种岗位,进行分工种培训,对新来职工要实行以师带徒,做好传帮带的作用,提高职工的操作技能。加大对新工人、老工人和骨干员工的培训力度。这些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低,存在冒险主义;老工人凭着老经验、老习惯违章作业根深蒂固;而有些骨干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进也经常性的违章,破坏安全环境。

3、做好各种隐患的排查工作,防患于未然,严把现场质量关,排查隐患要细致,决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处理隐患要果断彻底,决不能让机器设备带病运转。建立健全和完善区队生产管理制

度、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在工作中干标准活,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才能使大家的安全得到保证。

4、坚持开好每班班前会,了解井下现场生产情况,做好现场交接班工作,确认工作周围危险源、对设备巡查到位,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组织当班队干或副队长,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5、加强跟班、带班质量,加大隐患自查自纠力度。每班组织当班职工开好班前会,安排好生产任务,安全注意事项,班后认真总结分析当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加以改进和完善。

6、统一思想认识,坚持“安全第一”思想不动摇,在安全与生产中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强调安全,突出安全,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唤起我们每名员工“违章就是事故、事故意味死亡”的意识,做到干一辈子煤矿、谨慎一辈子。

7、经常学习、反思相关事故案例,增强全队职工的事故防范意识,提高安全隐患防范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注意各类危险源的识别,早发现,早排除,做到预防为主。

8、真正把这次违章教训触及每个干部职工的思想深处,把安全文化理念真正树立起来,使职工从行为动态上做到规范达标,不违章操作,才能使职工的安全生产得到保证。

总之,本次违章事故教训应唤起每名员工对安全的重视,教育每名员工不能违章,不能图侥幸、怕麻烦,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行作业,实实在在地抓好自己的安全,形成大家的广泛认同,做到全员共

知共享.使大家切实认识到,抓安全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自己家庭幸福,促使全员发自内心地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做到警钟常鸣,警示高悬,围绕在我矿领导的安全管理理念下,做到认知高、工作细、落实严,不断推进矿井的安全生产蓬勃发展。

检讨人:xxxx

xxx队

时间篇二:煤矿事故反思报告

***煤矿*月份事故反思报告

尊敬的公司领导、兄弟单位的同仁、全矿员工:

我作为***煤矿的安全第一责任人,今天怀着无比惭愧和内疚的心情,向在座的上级领导和同仁及全矿员工,对我矿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失误做一自我反省。

***年*月*日至*日以来,我公司共发生*起工伤事故,分别为:***事故;***事故。以上*起事故,其中机械伤害事故*起,顶板事故*起,物体打击事故*起。

痛定思痛,反省8起事故的原因

一是现场作业人员违章操作,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上*起事故,其中有*起存在违章行为,如**队皮带伤人事故,皮带机司机在没有发出开车信号而违章启动皮带,机尾看护工作业前在没有与皮带机司机取得联系的情况下随意作业,最终导致了一起皮带伤人事故。

二是安全隐患不清除,给伤人事故留下祸根,如**队矸石

伤人事故,作业人员在进行回柱作业时,当班跟班副队长发现回柱作业地点的顶板上有一块煤矸石出现脱层现象,并责令其整改,但现场作业人员对其臵若罔闻,视安全隐患于不顾,仍盲目作业,最终导致自身受伤事故发生。

三是危险源辨识不清,是工伤事故发生的又一原因。如**

队矸石伤人事故,工人在打煤帮点柱时,未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未清理煤帮浮石,最终导致从煤帮掉下一块煤矸石,砸在了操作人员的手上,造成了一起顶板伤人事故。

四是员工互保、联保意识极差,致使本不该发生的事故发

生。如***队π型钢梁伤人事故,大工和二工虽多次提醒,但受伤人员未认真听取,最终导致了工伤事故的发生。

五是工作安排不仔细,现场管理粗放,为工伤事故埋下潜在的隐患。如***队皮带伤人事故,当班跟班干部虽然在现场跟班,但没有进行详细的工作安排,最终酿成了皮带伤人事故的发生。

六是安全培训教育不到位,特别是现场培训不到位,员工素质偏低,缺乏常规的安全意识,是安全事故发生的又一原因。以上*起事故,均存在现场安全培训不到位的情况,尤其是对新工人在作业现场危险源辨识与排除技能的培训缺少,未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吸取教训、振作信心、亡羊补牢,把安全工作从头抓起

事故已经发生,错误已经铸成,我们已无颜面对上级领导和全矿员工,但我们能从挫折中觉醒,能从失败中振作。痛定思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员工的岗前培训、现场安全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操作水平,让每一位员工上安全岗,干标准活。

2.加强对员工的危险源辨识培训工作,对各岗位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加强并细化班前会安全教育,增强班前会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员工本岗位所存在的危险源进行专项培训,增强员工的危险源辨识能力和水平,切实增强员工对作业现场危险源的预见和排除能力。

3.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增强现场责任落实,严格执行并贯彻公司相关规定,坚持干部跟、带班制度,全面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工作。

4.加强员工在作业现场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继续贯彻和落实领导现场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让每一位员工了解和掌握本岗位危险源,上标准岗,做安全人。

5.加强“三大规程”的培训学习工作,让每一位员工都了解和掌握正规作业流程,了解和掌握本岗位危险源和排除方法。切实加强员工的岗位操作技能。

6.加强班前会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增强每日一题选题和安全教育的时效性及针对性,切实增强员工的岗位技能和操作水平。

7.进行事故案例学习,由安全生产部负责,将我公司一季度事故案例进行汇编,下发至基层单位,让每一位员工通过事故案例学习,吸取事故教训,减少并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

8.狠反“三违”严厉查处生产过程中出现和存在的“三违”现象,以“三铁”(铁心肠、铁手腕、铁面孔)全力遏制并减少“三违”行为的发生。努力做好***煤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为***奉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煤业有限公司***年*月*日

***篇三:煤矿安全事故反思

“3.5”运输事故反思

在3月5日到来之间,我队对“3.5”运输事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麻痹纵容必出恶果。安全生产工作,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落实到人,没有实实在在地抓到底,只停留在一般性的工作布置上是不行的。在毫不相关的事故背后,都遵循着相同的规则,剔除其中少数确由“天灾”的因素之外,实际大多可归因为“人祸”。

我觉得,只重视对事故本身进行总结,甚至大张旗鼓地开展一些大检查,而忽视或不那么重视对“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进行排查。那些未被发现的征兆和苗头,就成为下一次重大事故的隐患。如此一来,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呈现出连锁反应。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不注重预防和控制事故苗头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一再付出血的代价。加强管理,提高认识,应该说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是完全可能的。

针对我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几条措施:

1、目前新设备试运转期间,没有正常生产时,要掌握好第一手运转资料和存在的问题,并做好原始记录。

2、做好新分配技校生的安全培训教育工作;讲解本队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做到每个人心中有数,消除兄弟单位事故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恐惧。

质量事故反思范文4

一、2014年生产任务完成情况

2014年,我纵剪车间干部员工团结协作,齐心协力,认真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生产任务,生产运行基本正常,没有发生大的生产安全事故,但在抓质量方面,存在工作不够细致、质量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以至因生产不当造成判废严重,百叶窗工序判废8.486吨,普料因端面烧伤和垫块摁伤判废2.828吨,给公司造成了经济损失,在这里要向公司作诚恳的检讨,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二、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员工凝聚力

2014年,我纵剪车间切实加强员工的思想工作,开展国情、厂情教育,培养员工的感恩心。通过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使每个干部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热爱企业,热爱工作岗位,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增强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完成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

三、2015年工作思路

(一)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要切实加强员工的学习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安全生产知识,使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要做到以人为本,员工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关心和爱护员工,稳定员工思想情绪,树立和弘扬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激发员工努力为公司工作。

(二)注重安全,确保安全生产不出事故

2014年,我纵剪车间虽然没有发生大安全事故,但也出现一些小安全事故,2015年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力度,加强对设备的使用、保养管理,加强安全生产制度的落实与检查,消除一切安全隐患,力争全年实现无安全事故。

(三)加强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合格

质量事故反思范文5

关键词:核安全;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核能发电;发展趋势

当人类还没有完全从切尔诺贝利之痛中走出来,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的一场九级地震再次将人类推向核泄漏这个恐怖的深渊――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4月12日当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宣布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提升至最高的7级时,意味着这次事故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同等严重。

虽然不同于人祸造成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日本福岛核电站是因为强震加海啸的天灾,可是还是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核能发电的新一轮思考。中国核能发电何去何从?是放慢脚步还是停止步伐?这一问题得到社会各界关注!

一、核安全问题

当切尔诺贝利事故即将迎来25周年纪念之日,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又在人类核之殇上撒了一把盐,也使得核安全问题再一次华丽的进入到公众的视线里,也让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核能发展问题以及核安全,尤其是有何国家。

(一)什么是核安全

想要知道什么是核安全,就必须先要知道核事故是什么。核事故是指核反应堆的核反应失控或放射性物质失控外泄造成的任何意外事故(国际上把具有安全意义的事件和事故分为七个等级),这类事故极易毁坏核设施、恶化生存环境、危及人员健康甚至生命。造成核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操作不当造成的核设施损坏核燃料等泄漏,二地震、海啸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核设施损坏核燃料的外泄。那么核安全就可以理解为确保核设施和核活动对公众和环境不构成危险,不造成威胁,避免发生核事故,以及一旦发生核事故后能有效缓解事故后果,从而保护人员、环境免受过量辐射危害。通俗的理解就是不让放射性物质泄漏对人类、动物和环境造成危害。

(二)为什么重视核安全

1、对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的畏惧

核武器是大规模毁灭性杀伤性武器。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两地投下的两颗原子弹,造成城市被毁,死伤数十万人。让人类第一次了解到核武器的威力。使得人们一谈到核首先就联想到核武器,就会恐惧,加上核武大国对核武器威力的渲染使得人们恐惧心理加剧。

2、多次核事故的教训

从1979年的美国三哩岛,到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再到2011年的日本福岛三起震惊世界的核电站事故。尤其是后两起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使人们除原子弹外有感受到了核恐惧。另外不断涌现的核潜艇沉没、核物质泄漏、核走私、核垃圾废弃、核燃料丢失、核武器失落等报道络绎不绝。使得人们对核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一再提高。

(三)核安全问题何时正式成为一个学科

90年代初核安全问题逐渐被重视起来,并作为一种新兴的边缘学科被研究推广。其地位的提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核逐步从以军事武器利用为主转向以和平民用为主。核能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相当的风险,只是由于核能最先应用都是在军事上所以他的安全问题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是核武器是一种毁灭性武器没有任何一个核武国家会轻易使用它,加之国际社会对核武的限制。核能的利用逐渐转为民用发电上,公众对核的关注已经从以前的核威胁转变成当今的核安全。其次,以和平为目的的核发电设施屡屡发生事故,使得人们不得不开始冷静反思核安全问题。也正是几起重大事故的发生才让核安全问题能够一直引起公众的注意。为此,核国家不惜投人大量人力物力,研究预防核事故发生的各种措施和方法。尤其是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两次核事故,推动了世界核安全问题的国际合作,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国际原子能机构立刻召开国际核专家会议,把核安全视为全球性问题进行讨论,并最终形成了《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和《核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在核能安全方面采取了全球性措施。199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又进一步提出了“核安全文化”概念,其意在普及核安个知识、树立核安全第一的理念,提高人类核安全意识。最后,由于核安全与人类的自身利益乃至生存密不可分,所以,随着主要矛盾的转化,从“制止核战争”到“避免核事故”就成为不同时期人们关注的焦点。核安全问题也就成为了一门学科奠定了基础。

(四)核安全由谁负责

总体来说,从事核设施、核武器设计、建造、使用、维护、退役、监督的所有单位和部门都对核安全负有责任,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这些单位和部门主要是责任部门即直接从事核设施设计、制造、使用、维护等单位。主管部门即责任单位上一级领导部门,也是核安全的保障部门。监督部门即核安全部门独立承担监督责任,行使监督权。

随着核设施的固有核安全性能不断提高、随着核安全措施的逐步完善、随着核安全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加之对核安全工作的重视,相信核应用的安全性也会逐渐提高。

二、以史为鉴我国核能发电发展将何去何从

(一)什么是核能发电

核能也叫原子能,是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聚变反应时产生的能量,广泛运用于工业、军事等领域。核电是核能发电的简称,是利用核能发电产生的电能。利用核能发电有利于国家优化能源结构,增强国家能源安全性以及经济学。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截至2011年1月底的统计,全球有442座核电机组大部分分布在北美、亚洲和欧洲正在运行,发电量约占全球发电量的16%;正在建设中的机组有六十五座,我国占三十座。我国目前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有13座,位列全球第11,装机容量可达1116.9万千瓦时,占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1.16%,年发电量相当于3172万吨煤的发电量。

(二)核电站工作原理

核电站利用核聚变或裂变反应产生的能量来发电的电站。目前商业运行中的核电站都是利用核裂变反应来发电。核电站一般分为两部分:利用原子核裂变产生蒸汽的核岛和利用蒸汽发电的常规岛。核电站使用的燃料通常是浓缩铀和钚。目前运行中和建设中的核电站类型主要是压水堆核电站、重水堆核电站、快堆核电站、沸水堆核电站、气冷堆核电站等。压水堆核电站是使用加压轻水作冷却剂和慢化剂,且水未在堆内沸腾,反应堆属于热中子一起链式热中子反应堆,我国大亚湾核电站、秦山第一、第二核电站和田湾核电站均属这种堆型。重水堆核电站使用轻水作冷却剂、重水作慢化剂,且同样水未在堆内沸腾,反应堆同样属于热中子一起链式热中子反应堆,我国秦山第三核电站属于这种堆型。快堆核电站则是将快中子引起的一种链式反应所释放出的热能转换为电能的核反应堆,我国引进俄罗斯并将建于福建三明的核电站属于此堆型。沸水堆核电站使用轻水作冷却剂和慢化剂,但水在堆内沸腾,利用热中子引起链式反应的热中子反应堆,这次地震海啸中发生核泄漏事故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属于这种堆型。气冷堆核电站冷却剂为气体常用二氧化碳和氮气,由热中子引起链式反应的热中子反应堆,到目前已有天然铀石墨气冷堆、高温气冷堆和改进型气冷堆三种堆型,我国将建的石岛湾核电站就属于高温气冷堆。我国运行和在建的核电站主要是压水堆核电站。

压水堆核电站通常有三个回路:一回路(反应堆装置)、二回路(汽轮发电机系统)和三回路(循环水系统)。核燃料在反应堆中发生特殊形式产生热量用于加热一回路中冷却剂,被加热的冷却剂在主泵的推动下进入蒸汽发生器,加热二回路的水,使之蒸汽化,然后主泵送回堆芯再次加热。这样不断循环称为一回路。蒸汽通过管路进入汽轮机,推动汽轮发电机做功发电,然后进入冷凝器,冷却成水返回蒸汽发生器,这样的汽水循环过程称为二回路。三回路使用海水或淡水,它的作用是在冷凝器中冷却二回路蒸汽使之变回冷凝水。为了保证核电站的安全,在设计上还考虑了很多安全设施,包括:自动停堆系统、反应堆超压保护系统、应急堆芯注硼系统、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应急给水系统、放射性物质包容系统及与之配套的应急供电和冷却通风系统等。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安全系统执行了相关功能,比如,自动停堆、应急柴油发电机组启动等,但是由于发生了9级地震引起海啸,相关系统因水淹不可用而出现了全厂断电和丧失最终热阱,发生核泄漏。

(三)几次重大事故给我们经验反馈

由于人类知识的局限性和核发电本身的复杂性,在这次福岛核泄漏事故之前曾经发生过两次严重的核电站事故。1979年3月28日发生的美国三哩岛事故对环境的影响不大。可是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的事故,真正让人们认识到核电站潜在的巨大威胁。调查表明,导致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根本原因是设计上的缺陷(正功率系数、无安全壳等)和人员操作失误(严重违反规程)。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一起核事故(福岛详细评估尚未完成无法比较)。

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提出核安全文化概念,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同时,世界各国核电站运营商发现任何一个核电站的事故都会影响到自身,因此个核电站之间的经验技术交流明显加强1989年5月,全球有144个核运营单位在莫斯科签署了世界核运营者协会(WANO),旨在提高全世界核电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我国核电站的核安全如何

我国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建议制定相关安全法规,设计、建设核电站。核电站在设施及措施上采用多层防护,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培训降低人为失误所致事故的概率。加强监督管理。制定良好的应急措施在事故发生的情况下是事故危害降到最低。在这次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对正在使用的核电站进一步进行检查确保安全生产,对在建中的核电站在自然灾害预防上重新评估,避免类似福岛式事故发生在我国。

(五)新一代核发电技术的展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核发电理论已经完整并积累了大量的运行经验。新型核发电机组主要分为两大方向:一是以美国的AP1000核电机组为代表,大量采用非能动的专设安全设施来增强机组安全性。二是以法国的EPR核电机组和俄罗斯的VVER核电机组为代表的采用增加专设安全设施的配置来增强机组安全性。法、俄的安全系统增加了复杂性对重大事故的发生加入了防范缓解措施。美国的方法则是以简化为理念利用物质自然特性(如重力)无需泵、冷却水等大大简化安全系统降低人为错误造成事故的几率。

而这次日本福岛核电站的事故的发生,又给核电站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这也必将推动核发电技术的新一轮革命,如面对地震、海啸等严重自然灾害时如何保证核电站的核安全问题是值得科研人员去研究的。首先,在新的核电站建设中应该考虑厂址所能面临的自然灾害问题,如地震烈度最强为多少,洪水高度为多少,是否经常有台风光顾。或者是否会有自然灾害连环发生。其次,研究新的可靠的厂用应急供电系统,以确保面对,强震、水淹等情况时能运转如常为反应堆冷却系统正常供电。最后,应急措施中加入临时废水储存装置,以防止应急状态下废水等放射性物质直接向外界环境中排放,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三、结语

随着人类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化石燃料等能源是有限的终将有一天无法继续为人类提供能源。而且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极大。核能发电如果将核安全问题解决好,将放射性物质处理得当核能将是一种高效、洁净的能源,而且对环境污染小,所以核能发电的发展是不会停止的。在这次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中希望核发电研究人员借鉴经验教训,修补我国核电站现有的核安全隐患,并居安思危将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一一考虑,是应急防护措施尽量做到万无一失。使核能发电的安全除可以抵抗人为操作和技术问题外还要能够抵御天灾带来的考验为趋势,并发展有我国自主创新的核能发电技术。

参考文献:

[1] 周云忠.日本核危机促进核电安全稳健发展[J].世界有色金属,2011,(04).

[2] 郑日水.论核电的发展春天和未来的潜在商机[J].现代焊接,2007,(12).

[3] 徐沅潮.日本核事故再次引发欧洲思考核能安全[J].经济,2011,(04).

[4] 赵永新,蒋建科,张玉洁.热点关注:三问中国核电[J].今日科苑,2011,(10).

[5] 陈仁政.福岛核电站核辐射的秘密[J].知识就是力量,2011,(04).

[6] 刘志远.保障安全的条件下有序发展核电[J].科技导报,2011,(09).

质量事故反思范文6

【关 键 词】教育叙事;经验;诠释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2-0093-03

教育叙事是表达人们在教育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体验、知识和意义的方式,教育叙事研究就是探究如何才能准确表达和诠释教育经验、教育意义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对教育的研究还是对教育叙事的研究,不仅要围绕“实践性”做功课,而且要找到符合“教育实践性”特征的研究形式和话语方式。

今天,我们所说的教育叙事研究主要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教育现象、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中进行分析和描述,进一步揭示或发掘隐藏在这些行为、经验、事件后面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最终寻找到有关教育的规律、价值和本质的过程。

很多教师们认为“讲故事”就是叙事,其实二者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别。后者需要拥有反思提炼的技能和演绎推理的能力。不仅要理解教育现场、现场文本乃至研究文本之间的区别,还要融入教育的现场,将现场中的情景、现场中的追问、叙事者表达时的情绪等进行“深描”,将构成叙事研究的材料“打散”“重组”以及“系统化”,还要有能力“跳出”具体情境,对相关问题进行回溯性梳理和把握,同时兼顾一般人文科学研究的通常规则等等。在叙事中捕捉复杂现象之相互联系,在分析中发现教育事件之因果关系,在研究中提炼应对具体情境之有效策略,研究者能根据自己的叙述发现并提炼出自己不经意的“实践智慧”。

如何理解教育叙事研究的一般方法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选择故事,二是关键事件描述,三是将故事解读和建构性反思结合起来。

一、选择什么样的故事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很少通过正式的专业阅读和正规的脱产学习获得所需的专业信念、教育观念乃至教学技能。多数教师是在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或者分享经验(教研组中的讨论)中获得教与学的实践知识。

学者玛丽・伦克・贾隆格、琼・P.伊森博格在《是什么让教师不断进步――教师故事启示录》中谈到:个人故事取自于亲身经历,以事件和情节为基础,以故事的方式被讲述或记录。一般说,一个被完整记录的个人故事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经历、概念和主题。

经历就是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事实”,就是构成个人历史某一部分的人物、地点和事件……概念是个体的理解和观念,人们依据它来筛选和解释自己的经历,指导自己的行为……主题则是抽象与概括出来的,使故事具有统一性的命题。

好的教师故事是有标准的。一般包括四个方面:

1. 比较可信。比如一个老师因为某个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个问题不明白而反复地讲解,结果导致本节课预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样的故事既不生动,结果也不好,但它是真实存在的,是教师认为的“困惑问题”。

2. 能引起反思和讨论。比如一个教师帮助了几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其免于辍学的境地,但她班上的平均成绩却排在全级最后,这个老师面临来自学校和更多家长的压力,她是该坚持自己的“不放弃一个孩子”的信念,还是“随大流”,让“优者更优,差者出局?”

3. 被解释和重新解释。比如许多人认为:孩子讲的话一定是最真实的,但事实上,有时,小孩子不仅会撒谎,而且将谎话说得“比真话还真”。

4. 故事是有感染力的。并能引起类似经历者的情感共鸣。

好故事不一定有趣,但应该能够启发别人,能够促使听故事的人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甚至对自己本身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在这种叙述与听叙述的模式下,个体叙述成为了集体反思、讨论甚至辩论的语料基础。如果教师对自己的经历和别人的经历能够进行认真研究,能使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意义。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叙述模式是将混乱、无形的事件组织成一个富有意义的连贯整体的最高手段。”

好的教师故事对教师的成长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价值:

1. 记载了成长和变化。故事让我们向学生学习,从个人的经历中学习,从我们的共同经历中学习。在运用故事与其他教师分享经历的时候,我们也在不断形成我们自己的信念。

2. 带来反思性实践。教师的工作总是挑战中曲折前行。好的教师故事中常常包含指导教学实践的记忆沉淀,它会鼓励老师思考和分析,为其他教师相似的经历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而且还提供给我们一扇向前看的窗户,帮助我们在遇到类似情况之前就有所准备,使我们的工作未雨绸缪。

3. 有彼此的关爱。如果我们的学校里让每个人能够而且愿意述说自己的故事,尤其是那些失败的、令人沮丧的经历,那就是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它已经超出工作本身的意义,不仅仅是案例研究的素材,更是一种互助的生活场景,一种能够敞开心扉的环境,不仅会有助于教育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助于教师个体提升发展,有利于群体互助氛围的持续维持。

4. 能促进多元文化中的相互理解。叙述与聆听故事的过程可以成为重新评估价值观的手段。特别是在异质人群中,研究与实践的界限变得模糊、消退,相互尊重将代替等级与距离。高校教师在聆听普通中小学教师的叙述或者将这些故事写下来的时候,也有助于教育知识的建构,能够更进一步探究特殊经历中暗含的普遍法则,帮助教师提炼出实践中有益的经验。

二、关键事件描述――如何在教育故事中提升个人的实践性知识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让教师们坐下来,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我们会发现教师个人故事中相当多的是混乱不清的事件罗列,而且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的意义。教师的故事不仅需要筛选,还要加工,尤其是突出事件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而“关键事件描述”则是重要的方法。

“关键事件”的概念是英国学者沃克(Walker.R.)在研究教师职业中首先提出来的,是指教师个人认为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产生较大影响的重要事件。它可能是一次成功或失败的课堂教学,可能是一次偶然的师生对话、同行的交流,抑或仅仅是受电影中的一句独白、同行不经意间的一句点拨……教师围绕该事件做出了关键性决策,促使该教师对可能导致特定发展方向的某种特定行为做出了选择。“关键事件”不仅发生在诸如教育制度和政策的调整,个人的结婚、离婚等不可预测的突发性生活事件的关键时期,而且也存在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然演进过程中,例如在教师的实习期、初任期以及评价期。因此,从教育专业发展历程来看,“关键事件”既具有突发性,也具有常态性。有学者也提出了作为教育活动中的“关键事件”一般具有典型性、自我体验性、情境依耐性和创生性等特征。

“关键事件”常常不期而遇,也常常稍纵即逝。因为“关键事件”浓厚的自我体验色彩,事件是否“关键”,不仅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个人主观判断与心理加工,而且取决于它对教师个体的意义。经过加工改造,教师的故事就像一块块经过加工、打磨的宝玉,体现其蕴涵的价值。那些看似平凡、单调、重复的事件,被赋予了独特的含义与作用后,一个个“关键事件”就变得真实、可信,有血有肉了。当然,这些“关键事件”,不都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浪漫经历,更多的是逆风前行和痛苦挣扎中的苦恼和放弃。解读和重构这些故事中的关键在于理解教师的困惑,帮助教师树立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

1. 细致描述故事,使“关键事件”外化。关于如何外化教师的隐性教育知识,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加拿大学者柯蓝迪宁认为:“我们关于教师知识的经验观的首要结论之一就是,通过运用所偏爱的这种或那种哲学或理论来考虑教师是毫无建树的。相反,有必要直接研究教师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在课堂上、在课堂之外和在他们的个人生活中。”卡米诺夫-史密斯(Karmiloff-smith)提出了表征的“RR”模式(representational redeseription)。该理论认为,知识的表征和再表征至少有四个水平,即①内隐 、②外显1(E1)、③外显2(E2)、④外显3(E3)。“只有在超过E1的各个水平上,意识的通达和言语报告才有可能。”因此,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的关键在于对业已形成的缄默知识重新进行梳理和澄清,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表征和重述,将缄默知识的表征上升至E1的水平,甚至更高。

2. 提炼关键节点,分析其中的矛盾点与合理性。英国教师教育家特力普(Tripp,D.2001)通过对教师的教学事件长达十年的研究,撰写了《教学中的关键事件》一书。该书提出了创造教学关键事件的五种分析途径――思维策略、质疑问题挑战、窘境鉴别、个人理论分析以及思想批判。特力普所提出的五种分析途径,旨在改变教师常规的思维定式,使教师能够以多视角的、开放的思维方式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捕捉教学典型事件中有用的信息,提高和发展自身的专业判断力。

一般来说,普通教师提交的教育故事,多数是对客观事件“从头至尾”的描述,不会对事件本身的特定意义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再认识。作为高校教师或者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我们可以从事件本身的原因和理由、疑难解决的策略方法、他人对事件的看法三个角度来对事件给予进一步的挖掘,将人们习以为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行而不知的现象清楚赋意,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给予教育事件以新的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并不一定专指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本身,而是意味着通过分析、判断、研究,使那些看似普通的、习以为常的事件成为改变教师观念和行为的关键。

3. 阐释深层次机理,归纳出具有普适性的意义。在教育叙事的基础上,恰当地揭示出教育故事背后的原因及普适性意义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故事中所描述的关键事件能否成为聆听者共享的成长资源。它是建立在对前文所述片段内涵的解析基础上的,结合上述教师故事中片段的推进,如下阐释与解析是必要的:权威(老教师或者教研员)的个人知识在公开课的教学决策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教师在出公开课的过程中,面对的挑战和冲突是什么?

4. 提出应对性策略,提升教育故事的独特价值。在同行中讲自己的故事,仅仅是教师叙事研究的一个基础步骤。叙事研究的目的在于建构,而不仅仅是解构,要提出应对性策略,使教师在感受教育教学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看到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不确定性;在感受教师职业内在尊严与欢乐的同时,明晰教师所面临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剖析教师灵魂深处隐性教育观念的同时,看到改变外显教学行为不易转变的惯性;在阐释个别教师事件意义的同时,增强群体教学反思和行为跟进的力量。提出应对性策略,不仅是将关键教育事件与个人的专业发展联系起来,更是将一群人的教学工作联系起来,不仅要使教师个体的教学实践、顿悟和提升有着真切的依托和基础,还要使教师个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依存有了一种场域中的共识,继而形成一种文化上的深度认同。这就是专家引领下校本研修的丰富内涵。它使教师教育的手段与方法变得日趋丰富,研修活动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

三、将故事解读与建构性反思结合起来

倾听、分享教师个人故事或者课堂教学故事,不止在于形成一种唤醒式体验,达成教师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更重要的是将故事中的事件及其意义进行分析解读,整理成一种可供迁移的情境知识或者个人实践知识,使共享的人在相似的情境中能够有所借鉴。这就是“集体反思”的价值。虽然有的学校已经将集体反思作为日常教研中的常态环节,但只要有“专家参与(泛指不是本校的一切相关人员)”的教研活动,学校一般会“群策群力”,创造出一节带有更多“亮点”的课,期待“外人”评点,教师更多的是做好展示和说明工作。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专家同行”会顺水推舟,深入挖掘这些“亮点”背后的理念,点评其进一步应用的价值。新课改十年了,许多教师感觉到理念和实践还是“两张皮”,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只能体现在公开课上,而未成为提高自己日常教学质量的重要力量,自己的专业发展也进入了“高原期”。抛开社会浮躁风气以及评价体制的制约不谈,日常校本教研质量不高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未实现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因。在教研时间分配中,用于挖掘亮点、肯定优点的笔墨太多,用于建构性反思与改进性策略的时间很短。这就使得教研活动后教师们能“兴奋一阵子”,而日常教学依然故我。教研成果没有真正走进广大教师的日常生活中,没有成为其专业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就难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惠及广大学生。

将故事解读与建构性反思结合起来需要一定的方法。

1. 将自己的教学情境与故事中的事件进行对比。毋庸置疑,倾听有助于理解故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够诊断出教学事件中的关键问题。如果仅站在“旁观者”立场上倾听,不足以引发自己教学行为的改变。而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设身处地的“移情”,则容易产生“顿悟”性反应,激发教师表达自己在类似情境中的故事。专业人员在此时要善于引导,找出共性的原因、规律、方法等,分享者在后续的教学中就有尝试改变的可能。当然,教师是否要真的改变自己的课堂,取决于他对改进效能条件的整体评估。当认为处于“非改不可”的境地时,会倾向于改变,如果认为改进的困难不大而且使工作更有成效时,也倾向于改变。

2. 要建构自己的实践理论。各级教科研人员、学校中有经验的“专家教师”往往会为一堂区市“公开课”的产生投入巨大的精力。从课前的教学设计到课后的方法共享,从关注教育理念的渗透到教学技能的艺术表达等等,将研讨的目光聚焦在“成功点”的挖掘上。这种教研模式注重了“点上成功”的典型性,而不是“面上开花”的推广性,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并惠及广大学生的作用比较有限,长此以往会产生“健步行效应”,即前面领头的人步伐大、速度快,会导致后面的人跟不上队伍,越拉越远的结果使整个团队的健步行活动不会在预期的时间内结束。改进的方法很简单,改变一下领头人的顺序,让有中等体力和速度的人走在最前面,因为走的不是很快,即便体力差的人也比较容易跟上,而体力好的人会督促、鼓励体力差的人,产生往前赶的力量。整只健步行队伍会因结构改变而提高了整体活动效能。

教育叙事研究正是按照教育实践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意义世界去理解他(她)们的教育生活。而且,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我们主张将主观经验世界推向前台。就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而言,叙事研究在学校和教师中的发展,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些具体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当教学与生活的关联在叙事过程中成为一种富有意义的科研方式时,教育叙事就会成为教师教学专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美]玛丽・伦克・贾隆格、琼・P.伊森博格著,张涛译.是什么让教师不断进步――教师故事启示录[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31~32.

质量事故反思范文7

关键词:变电运行 安全管理 事故处理与防范

1、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

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变电运行是电网运行管理,倒闸操作和事故处理机构 要想抓好电网安全运行,每个值班员必须不断提高本身的业务技术素质,管理设备水平,增强本岗位的工作能力和生产技能在电网运行中,任何不规范的行为,都可能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甚至造成重大事故 如果变电值班员的执行中发生误判断从而引起误操作 设备维护管理不到位造成误动或拒动,将会给家庭,企业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

1.1明确运行管理的职责分工 根据已运行的无人值班变电所的运行管理方式,原变电值班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运行监视 抄表记录和断路器操作,由调度运行值班员通过远动自动化实施;一部分为设备巡视 运行维护 隔离开关操作 安全措施和事故处理,由新成立的操作队到现场实施。

1.2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制度 岗位责任制 变电站值班长在当班期间负责本班的安全运行,维护工作 变电站值班员在值班长的领导下,进行本班的安全运行,维护工作 责任要细化 运行值班制和交接班制 运行值班员实行二班制或三班制,一般应禁止连班工作 交接班应准时 认真 前后衔接 手续清楚 责任明确 事故专责制 如果值班调度员的命令直接威胁人身或设备的安全,则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执行 值班长接到此类命令时应该把拒绝执行命令的理由报告值班调度员和本单位元元的总工程师,然后按照本单位元元总工程师的指示行动 交接班期间发生事故,若未办理签字手续,则应由交班人员负责处理,接班人员协助。

1.3安全管理 安全是企业的生命 变电站运行管理的重点就是安全运行 一定要落实班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贯彻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的电力生产方针,大力开展反习惯性违章和安全生产的宣传与教育 由于变电站设备的不断增加和技术的更新,应该及时修订变电站的现场运行规程,自查并完善各种记录,利用计算机自动化系统提高工作效率,把好自己的关口,以确保变电站的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1.4技术培训 技术培训应该作为变电运行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因为值班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变电运行的安全生产 我们可以采取就地培训的方法,进行岗位练兵 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要定期开展反事故演习竞赛及经验交流会,调动值班员学习业务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值班员业务水平的目的。

1.5思想政治工作和民主管理 值班员的思想工作也是安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只有他们的思想上牢牢记住爱国 爱厂 爱站的观念,变电运行的安全才会有所保障 要使他们时时刻刻把自己放在企业主人的位置上,以老板姿态对待工作 政治学习不能只是走过场,政治思想工作不能搞成空洞的说教,要紧密联系实际,不回避矛盾,要以理服人 开展各项变电站的民主活动,就是让大家一起来管理和治理变电站,使值班员的各项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和实施,为安全生产献计献策。

2、变电运行事故的处理与防范

2.1变电运行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技术 心理素质 事故往往是突发性的,并且时常伴随着事故会有许多不正常的工作状态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变电运行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 值班负责人 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人员没有过硬的技术与心理素质的话,就极有可能发生错误的判断 指挥和操作,造成更大的事故。

例如母线电压消失后,当班人员应迅速检查保护动作情况,设备状况,并立即向调度汇报,说明母线电压消失的原因,因为母线失压的原因有很多,若在此时当班人员惊慌失措,不能判断准确,就会给事故处理带来更大的困难 因此,希望每位值班人员一定要练就良好的心理以及技术素质。

2.2设备巡视重中之重,设备运行全面掌握 设备的巡视项目错综复杂,从大到小不下百十条 这就要求设备巡视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每一次巡视的质量 运行人员日常的主要工作是围绕着设备的巡视维护而展开的,因此,变电运行的安全事故能否预防,巡视工作乃是重中之重 目前巡视工作中存在人员对设备的熟悉程度及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必然在巡视效果上产生一定的差异 而有些人员平时不注意积累巡视经验,工作责任心不高,常常走马观花,应付差事 从而导致了巡视质量不高的问题 归根结底,又回到管理上同上安全管理办法,应当从站长到值班长再到值班员,努力在站上形成一个注重巡视工作的良好的站风 班风,善于发现问题和积累经验 班站长应根据人员的实际水平合理的划分和调整设备巡视的

范围,能够及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加以督促和改正,从而提高设备巡视的质量。

2.3熟练掌握变电运行规程,正确处理各类事故 变电运行规程 全面介绍了从变电运行人员的职责 电气设备的巡视 电气设备的运行到各系统事故的处理方法 变电运行人员应对规程全面了解,熟练掌握,才能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并且在事故发生之后能够采取有效措施 变电运行人员在按照规程实施的同时应及时与调度及有关上级部门取得联系,准确反映所发生的事故情况 原因及运行方式的变化情况,在值班调度员的正确指挥下进行事故处理。

所以,我们应当定期学习各章程,并强调各种规程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 对于现场运行规程和事故处理预案应按照正常 特殊运行方式下现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根据总结的经验教训和工作中积累的运行经验不断的进行修编和完善,使其能够在运行人员进行事故处理中真正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并通过对规程的不断学习,使变电运行人员熟悉各种方式下事故处理的原则 规范和汇报程序,确保事故处理的正确性,将事故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质量事故反思范文8

安全管理在煤矿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第一,对周边的环境和工作中的安全隐患要有较深的认识;第二,要有对安全隐患进行防范的措施;第三,时刻要有安全生产的意识。因此,只有矿工安全意识到位、隐患排查到位、操作技能到位、处置措施到位,才能真正达到本质安全状态,实现煤矿企业的长治久安、高效稳定生产。

二、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防护措施

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经验,结合相关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资料和文献,总结出如下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防护措施:强化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责任考核长效机制;有效的开展事故反思学习;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推行。

(1)强化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

注重安全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人员自身要求条件。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只有人人增强了安全防护意识,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安全生产的质量和水平。为此,企业要定期进行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另外,要多渠道、多方位地招收和录用思想文化素质比较高的人员充实安监员队伍。通过这些素质教育,才能全面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促进煤矿安全生产。

(2)建立责任考核长效机制

安全责任考核长效机制的建立是保证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通过制定有效的安全考核和激励制度,让煤矿企业的所有职工都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安全生产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出现事故的单位进行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在全矿上下形成人人保安全的局面。这样,有效的责任考核长效机制和职工的收益挂钩,可以让职工更加的注重安全生产,注重标准化工作。

(3)有效的开展事故反思学习

事故反思学习可以让每位煤矿员工认识到不遵守安全标准的危害性。这样通过反思学习,寻找事故原因,有效的落实事故防范措施。具体的做法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进行题目加案例培训教育。根据现场实际,制定出职工不规范操作的考试题,结合历史上因同类型不正规操作发生的事故,给家庭带来的痛苦,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第二,让三违人员进行现身说法。通过思想教育让三违人员认识到讲解自身违法行为的重要性,通过他们的实际违法问题,来对身边的同事进行教育,通过现身说法,来增强意识。

(4)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推行

质量事故反思范文9

今天的电视电话会议,主要是通报“4•11”旅客列车追尾重大事故,深入分析事故原因,深刻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动员全路迅速采取坚决有效措施,扭转安全被动局面,确保运输安全特别是旅客列车安全。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4•11”旅客列车追尾重大事故性质严重,损失很大,影响极坏。

4月11日9时32分,南昌局南昌机务段DF11319号机车担当的青岛开往广州东的T159次旅客列车,运行至广铁集团管内京九下行线林寨至东水间k2067+000处,与武昌开往汕头的1017次旅客列车发生追尾,造成1017次尾部1位发电车、尾部2位宿营车、尾部3位硬卧车颠覆,尾部4位硬卧车脱轨,中断京九上下行线行车9小时58分,2名铁路职工死亡,3名铁路职工、18名旅客受伤,构成旅客列车重大事故。造成这起事故有多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机车乘务员一系列违章作业是造成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是臆测行车。T159次列车机车乘务员在20667号区间通过信号机因1017次列车占用而显示红灯时,臆测信号机故障,认为防护区间没有列车,盲目行车。二是错认信号。机车乘务员在得到车站值班员通知20679号信号机故障后,错误地将正常显示红灯的20667号信号机认为是故障信号机,并将地面信号与机车信号故障相混淆,错认为机车信号也处于故障状态,导致没有严格按信号显示行车的严重错误。三是恶性解锁。在地面信号故障的情况下,机车乘务员违规调用机车故障监控模式,并在没有向列车调度员提出转换机车信号故障模式请求和得到调度命令的情况下,擅自编拟虚假调度命令号输入监控装置,启动“机车信号故障模式”控车,违法破坏了监控装置对地面信号故障的运行防护条件。四是违章操纵。在自闭信号显示红灯的情况下,严重违反《技规》规定,仅停车44秒,并以48公里的时速进入有车占用的闭塞分区,导致旅客列车追尾事故。

2.电务部门对信号故障处理不及时,是造成这起事故的重要原因。从3月6日到发生事故的35天中,20679号信号机共发生6次故障,都未及时处理。事故发生当天,T185次列车司机2:24分报告该信号机发生故障,至事故发生时长达近7个小时未恢复,不仅严重影响列车运行秩序,而且导致追踪2013次列车运行的1017次列车在林寨站开车后,时隔38分17秒尚停留在该站三离去区段,给列车安全埋下了重大隐患。T159次列车机车乘务员正是在信号机故障情况下发生了一系列违章行为,最终酿成这起重大旅客列车追尾事故。

3.车站值班员作业不规范,处理不当,是造成这起事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林寨站值班员违反《车机联控标准》,提示行车安全信息不及时、不准确、不规范,为事故发生埋下严重隐患。在T159次列车林寨站开车前,车站控制台明确显示1017次仍占用三离去区段,但车站值班员在车机联控中只提示机车乘务员“20679信号机故障注意运行”,不仅没有作出及时、规范、准确的提示,反而对机车乘务员臆测前方闭塞分区无车占用产生误导作用;当T159次列车机车乘务员用无线电话向车站值班员询问“地面信号不好,机车信号好否”时,车站值班员盲目回答“两个都不好了”,又对机车乘务员混淆地面信号故障与机车信号故障产生误导作用。

4.工程质量缺陷尤其是隧道渗水,是造成信号故障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从事故发生的过程和原因看,这是一起多环节严重违章、不负责任造成的事故,是一起完全不应该发生的事故,是“7•20”、“7•31”事故的重演,性质、后果、危害极其严重。“4.11”事故性质恶劣。T159次旅客列车与前方1017次旅客列车追尾相撞,危及到两个列车的旅客生命安全。如果T159次列车运行速度再高一些,或者被撞的1017次列车后部没有发电车,后果将不堪设想。“4.11”事故损失很大。这起事故直接造成2名铁路职工死亡,3名铁路职工和18名旅客受伤,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这起事故中断京九上下行线行车9小时58分,直接影响几十列旅客列车,严重干扰了运输秩序。

“4•11”事故影响极坏。这起事故发生在全路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对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之际,发生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形势下,发生在铁路“十一五”开局起步的关键时刻。这起事故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铁路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铁路整体工作造成了严重被动的局面。

二、“4•11”旅客列车追尾重大事故的发生,说明铁路运输安全基础薄弱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回顾多年来铁路旅客列车重大事故教训,我们清楚地看到,由于信号问题造成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接连不断。1997年的“4•29”事故、“7•29”事故,1999年的“10•29”事故,去年西安局的“7•20”事故、沈阳局的“7•31”事故,都是信号问题引起的。有的是在信号设备施工中职工违章作业造成的,有的是在信号故障发生后,职工违章作业造成的。这些事故血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特别是去年西安局“7•20”事故和沈阳局“7•31”事故,都是在信号故障情况下,机车乘务员违法解锁、臆测行车造成的。“4•11”事故是上述两起事故的翻版,令人震惊,引人深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同类事故反复发生,说明了什么?结论只有一个,就是说明“7•20”、“7•31”事故血的教训在一些单位没有得到认真吸取,部党组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和要求在部分单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全路运输安全基础相当薄弱,旅客列车安全隐患十分突出。从“4•11”这起重大旅客列车事故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工严重违章违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结合吸取去年“7•20”和“7•31”事故教训,我们多次要求各单位要把职工尤其是机车乘务员违章违纪问题作为安全工作的突出问题来抓。在去年开展的“三查”活动中,部党组提出要把机务系统尤其是机车乘务员队伍作为重点,下大力气深入开展检查和整顿。对素质不高、“两纪”松弛、不适应岗位工作要求的机车乘务员,要坚决调离,净化机车乘务员队伍。从“4.11”事故看,这项要求没有得到很好落实。T159次列车机车乘务员臆测行车、违法解锁、违章操作,直接导致了这起重大旅客列车事故;继乘司机在机车二端睡觉,没有执行在故障情况下必须双司机值乘的规定。从全路看,机车乘务员违章违纪问题仍然相当普遍。

这里我想特别提出机车乘务员违法解锁监控装置问题仍然是心腹大患。这起事故与7•20”、“7•31”事故是同一性质的,都是在信号发生故障后机车乘务员没有认真执行《技规》235条规定,违法解除监控装置的防护条件造成的。去年“7•20”事故和“7•31”事故后,铁道部针对事故暴露出的这一问题,加强了专业管理,采取了强化措施,但在许多单位没有得到落实。这起事故发生前的3月6日至发生事故的4月11日,20679信号机6次发生故障,南昌机务段对该情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乘务员在信号故障情况下操作和执行《规章》情况不认真分析、不认真监控,机车乘务员对有关规定置若罔闻,仍然违法解锁,以致发生事故。可见部分职工违章作业、盲目行车和管理流于形式的情况严重到了何种程度。

2.设备故障危及行车安全的情况日益严重。一个时期以来,行车主要设备故障十分集中,机故、辆故、网故、电故频繁发生,导致了许多事故,对运输安全特别是旅客列车安全威胁极大。其中信号设备故障已经成为危及行车安全最突出的问题。去年“7•31”事故后,我们特别强调要抓紧解决好信号故障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整治措施,但现在看来,这一问题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信号故障有增无减,甚至一些人把信号故障看成是正常现象。更严重的是,在信号故障没有及时排除之前,有关部门和单位不认真落实防护措施。按照《技规》第308条的规定:“电务维修人员发现信号、通信设备故障危及行车安全时,应立即通知车站,并积极设法修复。”从3月6日到发生事故时,20679信号机共发生故障6次,电务部门不仅未能及时消除故障,而且不落实防护措施。可见我们的管理人员和现场作业人员是在把规章当儿戏,把设备病害当儿戏,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当儿戏。

3.非正常情况下行车安全措施形同虚设。近年来,全路发生的多起性质严重的行车事故,都是在非正常情况下发生的,都与行车组织指挥不到位、不严谨、不规范有关。这起事故再次说明了这个问题。在长达7个小时的信号设备故障、多趟列车运行时间大大超过图定运行时分的情况下,广铁集团车务部门没有采取任何处置非正常情况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在信号设备故障、无线列调呼叫不通、前行2013、1017次列车运行情况不明的情况下,仍然放行T159次列车。在这种情况下,列车调度员不仅没有随时掌握列车运行情况,要求车站值班员和机车乘务员注意列车运行安全,反而盲目要求车站值班员赶点,车站值班员也没有及时准确地向机车乘务员提供安全信息。对2013次列车区间运行长达60分钟的不正常情况,东水站值班员和列车调度员没有及时查明原因,掌握列车区间运行情况,特别是1017次占用林寨站二离去区段长达25分钟,林寨站值班员竟不闻不问,林寨站值班站长也不履行盯岗责任,漠然视之。这起事故中车机联控用语没有一句是规范的。这充分说明,非正常情况下行车组织混乱的问题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

4.安全检查监督不力的问题仍然很严重。这起事故的发生再一次暴露了安全检查监督薄弱的问题,说明铁道部、铁路局和基层站段部分部门的检查监督严重流于形式,说明各个层次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检查落实上存在不扎实、不具体、不深入的问题,说明各个层次在发现和解决危及行车安全突出问题上缺乏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这是需要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深刻反思的问题。

上述问题的存在及这起事故的发生,说到底是一些单位、一些领导同志包括主要领导同志,没有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意识,没有把安全真正摆在第一的位置,没有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真正负起责任,否则,同类事故就不可能反复发生。

我们经常讲,人命关天,铁路运输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但这决不仅仅是一句空话,首先应该落实在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正职的日常工作中。吸取这起事故血的教训,首先要把领导层的问题解决好。今天部党组对这起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南昌局和广铁集团有关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表明了部党组对安全工作的态度和决心,希望各级领导干部从中吸取深刻教训。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近一个时期以来全路客车事故比较集中,事故性质严重,这种势头如果不加以遏制,后果不堪设想。对此,广大干部职工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务必引起高度警觉,绝不能让“4.11”事故重演,确保旅客列车绝对安全,确保全路运输安全稳定。

三、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迅速扭转运输安全被动局面

“4.11”旅客列车重大事故的教训极其惨痛,当前,摆在全路面前的第一位任务,就是要深刻吸取这起重大事故血的教训,全面强化和落实各项安全措施,迅速扭转运输安全的被动局面,确保运输安全特别是旅客列车的绝对安全。

1.在全路迅速开展一次安全大检查、大反思活动。“4.11”旅客列车重大事故,暴露了多层次、多环节、多工种、多岗位存在的突出问题。全路要深刻吸取这起重大事故教训,从今天起,利用一个月时间,迅速深入开展一次以“查领导、查管理、查设备、查职工作业”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大检查、大反思活动。一是要全面动员、迅速行动。各单位要抓紧研究开展大检查、大反思活动方案,路局和站段都要成立检查反思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落实措施,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力推进。二是要领导带头、深刻反思。各级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要真正坐下来,以“4.11”事故为反面教材,认真查找思想上、管理上和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三是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对照“4.11”事故,举一反三,采取措施,认真解决好设备质量和职工两纪存在的关键性问题。

2.部机关有关部门抓紧从源头上制定防范措施。通过这起事故分析,我们看到,铁道部有关部门在研究运器速度控制时有关规定不严谨,给乘务员违章作业留下了可能。部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规范机车信号故障情况下的行车办法。

3.在全路集中开展一次设备整治攻坚战。全路要从现在开始,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主要行车设备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检查、大整修,坚决消除设备隐患。特别是电务系统,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抓出成效。部运输局组织电务系统要在认真开展反思活动、深刻吸取事故教训的基础上,集中开展以区间通过信号机故障、轨道电路故障、机车信号故障、电缆故障、雷害、信号故障管理为重点的六项专项整治活动。各铁路局要按照部运输局的统一安排,确定本单位各项整治的范围、内容、标准和整治目标,明确责任,限期完成。要抓紧研究制定信号故障处理时限要求和考核办法,严格信号故障考核,力争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信号设备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发生信号故障,电务部门要立即派人以最快速度修复,未修复之前,由车站派出专人进行防护,如超过24小时未能修复,由车站、机务、电务部门派人共同做好防护工作。运输局、安监司要抓紧制定实施细则,尽快下发。

4.下大力气抓好主要行车工种职工培训。铁道部决定,从4月15日至5月15日,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全路列车调度员、机车调度员(路局机调、机务段派班调度)、机车乘务员、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运转车长和轨道车司机七个行车主要工种人员进行非正常情况下行车作业标准、行车办法的培训考试,并重新确认上岗资格。这是目前迫在眉睫的一项紧迫任务,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亲自抓落实。培训结束后,要集中进行考试,考试合格者,在《铁路工人培训考核手册》上予以记载,考试不合格者一律不能上岗。要加强检查监督,凡发现弄虚作假、批准考试不合格人员上岗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质量事故反思范文10

虽然建筑物大都被寄予了“百年”期许,但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建筑物的平均使用寿命不足30年。这就意味着,最初伴随着改革开放“长”起来的那批建筑物,现在已经进入到“老年期”,体弱多病的它们,成了建筑质量安全事件的多发群体。

实践已反复证明,质量和安全是不可分割的。安全的前提是质量,安全是质量的保障,没有安全的产品(工程)必定是不合格的产品,没有质量,则安全无从谈起。而质量本身就是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建设的一部分,作为源头,是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无质量,则无安全。质量是安全的一个重要保障因素,安全是质量的基本体现。其实质量与安全是相辅相成,辩证的统一。质量出问题,安全无保障,出事故就是迟早的事。如果我们从质量管理的角度去认识安全问题,用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安全问题,将会更加有效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质量是前提

符合国家强制标准的过硬的产品(工程)质量是安全的前提,是安全最基本、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没有好的产品质量,安全便无从谈起。由于刹车管失灵、热水器爆炸、脚手架坍塌、升降机坠落、矿用产品不能防爆等原因导致的家破人亡甚至群死群伤的惨剧,都与产品质量紧密相连。正是由于产品质量不合格,才导致事故一再发生。产品质量问题不解决,安全问题就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当然,质量并不仅仅是指产品质量,还包括工作质量,没有好的工作质量做保证,便不能生产出符合标准的好的产品。一些桥梁、道路的垮塌、塌陷,并不是因为所用的钢材、水泥有质量问题,而是施工单位为了赶进度抢成绩,偷工减料,不顾科学规律,盲目指挥,野蛮施工造成的。这样的工作质量,怎能生产(制造)出好质量的产品?又怎能保证安全?

由此可见,质量(包括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是安全的基本前提,没有可靠的质量,安全便无从谈起。

安全是质量的保障

质量再好的产品,如果不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正确的使用、安装,也会发生事故。特别是一些高科技高性能的产品,对环境、温度、湿度的要求都很严格,不按照产品的性能和要求而盲目使用必然会发生事故。比如,把符合国家标准的一般变压器安装在地下矿山潮湿、随时有爆炸危险的环境中使用,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为地下矿山使用的变压器都有防潮防爆等特殊要求。但我们不能说这台变压器质量不合格,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正确安全地使用。

在安全管理理论中,人(操作者)、机(机器设备)、环(作业环境)三要素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设备再先进,技术再成熟,如果工作人员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长期处在相对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其心理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操作者心理压力加大,心情紧张,必然会影响其操作的规范性,也必然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甚至还会影响其处置突发事故的能力,造成不必要的扩大损失。

莫争质量与安全谁第一

从大量的安全事故本身原因来看,我们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安全事故多发生在生产过程中,而且许多安全问题的根源就是质量问题。

如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违反生产工艺规程、检验规程、设备操作规程或安全操作规程,这就可能发生安全事故:有些员工对发生的质量问题处置不当,这也是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处置不当与违规操作虽然不同,但都属于工作质量问题。

质量安全谁第一?实际上,质量和安全不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也不是同一范畴的不同层次的概念,不存在“谁第一”的问题。

即使在自己的哲学范畴内,“质量第一”和“安全第一”也是相对的。质量是与数量,具体地说是与产值、产量、进度等比较而言的,也就是说,质量和数量这对矛盾中,质量占着第一的地位。安全和生产是一对矛盾,也就是说,与生产相比较,应当把安全放在第一的地位。

但质量与安全是有密切关系的。比如彩虹桥事故,不就是典型的产品(材料)质量问题和工程质量问题而引发的特别重大安全事故吗?又如某施工单位在胶济线因不按设计施工,挡墙施工质量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而引发的安全事故,还有某施工单位在既有线改造施工中,因架设的接触网导线未达到标准高度,致使导线挂车影响行车问题,不正是因为作业人员工作质量问题而引发的行车安全事故吗?凡此种种,均是因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工作质量问题,导致安全事故的一再发生。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工作质量是安全的最基本的、最起码的、最重要的要求。这个问题不解决,安全问题就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在不安全的条件下,操作者心情紧张,心理压力加重,必然影响其操作的规范性,也就必然危及产品质量。正因如此,IS09000标准才将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作为重要的质量管理体系要素。在lS09004:2000标准中,明确规定管理者应当“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包括考虑“安全规则和指南”、“人类工效”、“热度、湿度、光线、空气流动”、“卫生、清洁度、噪声、振动和污染”等。其目的为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为保证质量、安全本提供人性化的工作环境。

在一些项目管理中,存在为了赶进度,为了节约成本,而违规生产和违章操作的现象。在赶进度的时候,忽视对材料、设备的检验、忽视生产工艺,交叉施工时不注重接口、节点施工的协调和把关,相互抢点,野蛮施工,为保开通为目的,却严重忽视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工作质量管理的基本环节,抱着“以后整改”的心态,这也是造成各类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

因此,多数专家认为,安全问题均与工程质量、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这个结论为我们解决安全问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质量和安全心心相通

质量工作和安全工作的关系,还表现在具有以下许多共同点上。

都具有全员性的特点。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全员参与,也就是上至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人人关心产品质量,人人做好本职工作。所谓安全,首先是人的安全,每个员工都存在安全的不定因素:公司要求所有员工都遵守规章制度,特别是安全规则,才可能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都需要领导重视、领导带头。1S09000:2000标准规定的质量管理的八项基本原则,第二项就是“领导的作用”,如果各级领导不重视安全工作,就是极大的安全隐患。各级领导不下决心,安全隐患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安全事故就可能随时发生。

对企业都具有生死兴衰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大家应该有很深刻的体会了,因为某单位在过去几年里,因连连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导致投标停牌,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可

以说,短期内是很难翻身的。

都必须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下工夫。如果技术和管理不到到位,就存在相应的质量和管理问题。就像一台年久失修的车辆,既不能保证车辆本身质量要求,也不能保证行车的工作质量,更不能保证驾车、乘车人员的人身安全。

都强调按规章制度办事。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仅可能引发质量问题,而且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因此,质量工作和安全工作都必须进行“法制”,每个员工做的每件事情,都必须严格按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办事,遵守工艺纪律。

都面临着事故的处理问题。不管是质量还是安全,一旦出了问题,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谁也不希望有事故发生,特别是不希望重复发生。不管质量事故还是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都可能触犯刑律,都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质量工作和安全工作都涉及对人的管理,都需要做好人的思想工作,都需要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两者都反对单独追求生产进度,都有一定的独立性,都有一定的否定权等。

质量与安全“手拉手”和谐共舞

质量工作和安全工作关系密切,二者完全可以相互借鉴,联合开展工作,尤其应对某些双方都要管的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安排。例如生产现场的整洁文明生产,从质量管理角度看,环境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搞好:从安全角度看,乱堆和乱放、污染严重,正是事故隐患之一,因此也要整顿。在生产现场往往会出现以牺牲质量和安全为代价的现象,比如单纯强调生产和节约成本,单纯强调数量、进度等,都具有相当大的危害性。

工程技术管理部门和安全管理部门要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如环保管理的5S理论9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质量改进所采取的一些统计技术等,安全工作也可以采纳。在安全管理中采用安全现场监督管理、安全检查服务、专兼职安全员制度、安全标准工地建设、安全一票否决等,质量管理工作也可借鉴。在进行质量整顿时,安全监督人员可以参与,反之亦然。当然,这就要求质量管理人员要掌握安全监督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安全监督人员也应有必要的质量管理能力。

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需要一个体系。安全管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全可以参照建立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建立、实施和保持安全管理体系,企业建立的健康、安全与环境(HSE)管理体系,就是运用了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如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情况下,员工有拒绝生产的权力、还应有监督他人特别是领导违反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权力。特别是发现重大安全隐患时,安全监督员应有权暂停生产,并对一些严重影响安全或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过程应进行记录,保证生产严格按照HSE管理体系要求实施各项安全管理工作。

建立并存的质量、安全长效管理机制。从企业运行机制上看,财务有总会计师,层层有健全财务管理部门,有专职会计:工程管理有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层层有工程技术部(有的是工程部、技术部单独设立),同样有专职(高、中、初级)技术干部,物资、计划统计也是层层机构健全,专职长效的专职人员岗位一应俱全。可是安全呢?情况就不一样了,试问现在有几个单位层层设立了长效的安全工程师和专职安全员?恐怕是兼职的多!更没有高、中、初级安全管理师的编制及叫法。因此,我认为,既然全国上下都在重视安全,也应该层层建立专门的、长效的安全管理机构,选拔懂技术、会管理、安全意识高、责任心强、思想品德优的人才,组建专门的安全管理队伍,就像财务会计、计划统计、工程技术人员一样,有专门的岗位,有工作名份,使之成为专门的、长效的安全管理机构,将安全管理当成一种专业,作为企业的一种文化的高度来重视,实现安全管理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安全管理基础。

质量事故反思范文11

1、重安全质量,领导要率先垂范

毋庸讳言,在我们企业基层单位,部分领导一是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安全质量方面学习只停留在上面要求上,系统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工作上缺乏创新,应变能力差;二是工作作风不实。抓安全质量工作上布置多,检查少,听汇报多,深入一线少。三是违章蛮干纠错力度不够,落实技术设计责任不到位,考核不严格。领导重视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法宝,领导重不重视直接影响着下群众对待安全质量的态度。如果各级领导都把好各自的安全质量关,相信不会出大问题的。能够按照铁道部、路局关于安全质量等各项工作的要求,广泛进行宣传教育职工,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真正落到实处,营造“遵章守法、重视质量,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消除事故隐患,确实起到“教育群众、警示后人”的作用,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

2、重安全质量,教育要常抓不懈

干部职工的安全质量意识的强与弱,宣传教育到不到位十分重要。所以,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如演讲比赛、板面橱窗、知识讲座、播放影碟等形式,对全员进行培训教育,树立大家的主人翁意识,让大家都具有领导一样的责任心。“企业兴旺,人人有责”,职工人人都是企业的主人,何愁不能保质保量地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大家一定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人人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真正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知安全、人人重安全、人人为安全”的舆论氛围。

3、重安全质量,防线要牢筑夯实

安全质量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命脉,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而安全质量问题,不是防不胜防。安全质量必须提前预控,其实所有的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都有其预兆的,就看我们能不能及时发现,然后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等到事故发生再来补救,往往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必须建立起坚不可摧的防线。年年有安全质量活动月,月月有安全质量活动周,周周有安全质量活动日,天天有安全质量活动时,做到警钟长鸣,安全质量之弦永不放松。树立“风险可以防范,失误应该避免,事故能够控制”的安全理念,积极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积极营造“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平安和谐”的氛围。通过安全生产整顿或是,深深的体会到铁路企业的生产质量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到铁路运输企业经济的发展与生存,也关系到企业员工人身安全和家庭幸福;通过防范活动,其意义真正体现了铁路企业在确保员工人身安全,营造和谐社会的前提下,坚决杜绝各类人为责任事故的发生。职工要与时俱进,扎实工作,认真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做到不发生因自己本身的责任而造成的电网,设备,人身事故,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和企业技术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落实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按照上级有关安全文件、规章、规范,不断提高大家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自己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4、重安全质量,章程要规范遵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安全质量必须严格按规程办事任何工序的操作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有章可循的。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公司制订的各类规章制度、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操作细则和安全管理流程手册等安全质量规章制度,宁可千日无事故,不可一时粗心大意。

为健全完善安全约束机制,落实“严作风、强基础、抓关键”的安全管理思路,按照“安全关键、过程控制、便于操作”的原则,路局制定了《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和《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禁令》,内容包括施工培训管理、施工计划管理、施工准备和施工预备会、施工登记及命令下达、施工过程控制、开通及限速条件、行车及其他等,我们作为一线施工人员,必须对内容倒背如流,如数家珍。在施工操作中,严格按照实施细则和安全禁令办事,决不越过雷池半步。

5、重安全质量,督查要严格执行

安全质量要保证,必须加强督察工作。近期部有关施工管理等,下发了多种文件,各路局的配套文件就更多了。但是,要把这些文件、程序作为加强我们施工安全、质量管理的帮助,而不是繁琐和负担。应该建立严格的督察制,不定人、不定时、不定地点地随时对安全质量进行督察,所有评优评先一律与之挂钩,一票否决。同时,要不断改进督查工作方法,通过专项督查,及时发现具有倾向性、苗头性、典型性的问题,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把专项督查延伸到决策督查,从而推动整个安全质量督查工作的深入开展。坚持部门督查与领导督查相结合。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抓好督促检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督查工作格局。并抓好集中督查,为领导督查和决策提供依据,保证督查不走过场取得实效。坚持督查与调研相结合。要建立督查与调研相结合的互动机制。对涉及安全质量的重要问题以及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督查调研,深层次查找原因,在调研中推动督查,在督查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

6、重安全质量,赏罚要严明公正

质量事故反思范文12

一、 何为教育叙事研究

在解释“教育叙事研究”前,我们先来了解“教育叙事”。教育叙事就是教师叙述个人在教育活动中的经历或经验,它通过教师个人传记、经验总结等文本的方式,直白地描述教师反思后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真实写照和感情流露。

“教育叙事研究”由北美和加拿大学者的研究开始兴起,它以叙事(教师讲述自身的教学经历和故事)的方式开展教育研究。它是一种能深入挖掘和剖析教师教学理念和信仰的质的研究方式。

教育叙事研究不说明教育的定义,也不规定教育的行为规范,故事就是研究文本,故事就是读者了解和体会教育真谛的途径。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归纳和理清自己的教学行为,体验实现教学理念的乐趣,叙事促进教师反思,并在反思中促进成长。[1]

二、 当前英语教师叙事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师不是叙事的主体

尽管叙事研究这一质的方法是通过讲述真实、系统的教学经历和故事,透射出隐含的教学行为理念,但在叙事研究过程中,有些研究者不是把教师作为故事的主角。研究者所采样的叙事文本中,更多的是关于学生的成长经历故事,主体被偷换了,教师成为旁观者和配角。故事的主体如果不是教师,那么后期的深入分析就有可能受到影响,也无法真实地反映教学行为背后的哲理和信念。

2.叙事零散、研究失真

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依据是叙事学、经验主义理论、现象学、解释学等,它通过主体的真情流露,解释和挖掘其教学行为和经历的深层意义,从而有效指导进一步的教育教学行为。教育叙事不同于文学叙事,文学叙事既可以真实地叙述发生过的事情,也可以依据虚幻故事的要素叙述情节;既可以是过去的事情,也可以是面向未来的。

教育叙事研究的根本就是真实。它应是教师过去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收获、迷茫等。是对过去的“实然”回忆,而不是对未来的指令。但是,现下有些教师开展的叙事研究中,没有注意叙事的真实性,故事文本有所偏颇,这会影响进一步的探究和解析。

此外,从事英语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者还较少,撰写的文章也较为零星,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的研究数据和相应的英语教育领域的叙事研究具体方法的科学和规范的指导。

3.只叙不思

“只叙不思”也是教育叙事研究存在的普遍问题。叙事研究的关键在于反思,如果只是叙事,而没有思考叙事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就不可能在理论上解释故事的背后道理,如果没有反思,或很少反思,就只能为叙事而叙事。从现象到现象,是无法在理论水平上有所提升的,也就无法实现叙事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指导这一过程。“只叙不思”不是叙事研究所倡导的。

“只叙不思”也体现出进行叙事研究的学者没有学习和领会这种研究方法的根本所在,没有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框架,人云亦云,从而研究的结果无法让人信服。

4.成果单一,无法共享资源

英语教师的叙事研究成果常见的是所发表的论文,且相关的论文为数不多。本校和本地区的同行如果想了解他们研究的成果和方法,也只能阅读他们的论文。但是这些论文以褒奖的一面居多,展示困惑的方面还是凤毛麟角,所以读者也不能较为全面地了解他们的研究,更谈不上相互学习和分享经验。

教育叙事研究需要一个可以让老师们自由分享研究成果的科研平台和资源库,更好地组织、引导参与研究的教师,让彼此在交流和互动中,得到成长。

三、 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

1.明确目的和对象

(1) 明确目的

研究者首先要明了自己的研究目的和问题,才能更有效地进行研究工作。明确目的需要充分考虑以下方面:①所叙之事以及背后隐含的道理对学校的英语教学有参考价值,对自我以及同行的发展有借鉴意义。②所设问题有一定创新,并有代表性。③所研究的问题有操作性,所涉及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影响因子都有可控性。

(2) 确定研究样本

充分考虑校本的就近和方便的原则,采用随机抽样方式,确定研究样本。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鼓励学校更多英语教师群体参与使用这种研究方法,满足本校更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尤其是促进英语教师个性化的发展。个体和集体的研究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发挥个性化研究特点,也促进研究中的合作与交流,达到共同进步,有效提高的目的。

2.叙事和收集文本

(1) 叙事

让所选取的对象陈述他们的教学经历。研究者要了解所选样本眼中的教育,其重要途径就是他们讲述的故事。这是他们对教学的体验和感悟。它尊重研究样本的原始声音和真实故事,以“实然”的教育教学行为和体验的叙述为根本。它可以通过口述或书面陈述的形式,还原讲述者一个个清晰而完整的教学故事。真实的故事能保证后续的准确剖析和探究。

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注意体现教师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但也要注意到人人都有机会发言。参与研究的样本教师自由讲述自我的教育故事,但为了不偏离研究主体,研究者应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鼓励和刺激参与者,让他们围绕主题,大胆陈述。研究者认真地倾听和记录。在他们思路不开时,研究者以巧妙的方式,从听众的角色转换到发言人,提些问题或讲述自己同样的亲身体会,调节氛围,但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应始终让参与者觉得自己是故事的主人。

(2)收集文本

研究者对故事的记录就是有效的文本收集方式。此外,如果故事文本还不足以展开下一步的分析和研究,研究者还可以通过研究样本的教学记录、教学日志或与参与者的通信、访谈的方式收集文本。教学记录就是观摩参与者课堂教学行为后所得到的现场记录。教学日志是参与者日常教学活动的记录,包括课后录、课堂教学反思等。与参与者的书信往来或访谈,也能直接得到参与者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故事片段,这些有用的片段,合成于以上的文本,就能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叙事文本。

3.分析文本

采用拉波夫模式和矩阵式方法,分析叙事文本。

(1)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

拉波夫(Labov)认为叙事研究“不是简单地转述参与研究的教师个人教学经历,而是对他们的某些教育教学故事片段的重新经历”[2]。拉波夫在研究中,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叙事分析模式。这种方法简洁明了,容易理清故事来龙去脉,并得出故事背后的教学理念、态度等信息。

这种方法以社会语言学为依据,包括六个关键环节:形成摘要、确定方向、描述细节、评价反思、形成结论和尾声,用英文首字母缩写表示为AOCERC。A即形成摘要(Abstract)。参与者先对即将叙述的教育故事简单介绍。O即确定方向(Orientation)。是指确定叙述故事中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关系等。C即描述细节(Complicating action)。是参与者以时间为主线详细叙述故事。E即评价反思(Evaluation)。指的是参与者在叙事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感悟以及隐含的一些反思和评论。它有内在和外在的反思。外在的是指叙事者在故事结束时进行的评价和感悟,内在的是叙事者故事讲述过程中隐含的观点和原由。研究者要学会捕捉这些重要信息。R即形成结论(Resolution),研究者通过以上环节,进一步分析,依据所学理论和掌握的信息,形成故事的结论或观点。C即尾声(c o d a),叙事研究者指出这个故事及其结论与日常教学行为或者其他教育经历的联系和对其影响。[3]

进行叙事研究和分析过程中,这六个环节不是每环必备和顺序固定的,它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先后顺序和删减,有时可以省略摘要,有时也可以不要尾声部分。

(2)矩阵式叙事分析方法

包含四个要素:整体、类别、内容、形式。通过四要素的排列组合,形成矩阵分析模式。[4]

①整体——内容分析。教育叙事研究者认真阅读所收集的叙事文本,记下整体印象,寻找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词,并将主题词和形成的整体印象联系起来,以开放的心态,赋予故事合理的解释。

②整体——形式分析。从整体故事入手,关注故事构成形式以及发展脉络,并善于捕捉参与者的内在和外在的反思与评价,用这些有用信号合理推导出故事的结论。

③类别——内容分析。把收集的叙事文本,按研究的目的要求进行分类整理,依据单元进行统计或描述,然后,按照研究的拟定原则,再细化和分类,通过量化和质化分析,形成研究结论。用一句话说,就是筛选、定义、分类和总结。

④类别——形式分析。同样也是先将叙事文本分类整理,然后依据语言学的特征,判断和评价叙事文本所体现的情感本质。即研究者在阅读和分析所收集的文本时,特别关注叙事中情感流露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定语、状语的使用,这些信号都有可能隐含着叙述者一次不同寻常的教育体验。研究者透过这些语言符号与特征,就能分析出故事中的故事。

4.方法升华

教育叙事研究遵循几个基本环节,即“方法一文本一结论一方法”。研究的最后环节是提升和改进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所说是一种质的研究,但由于其故事的讲述和收集与分析的过程,融合了很多主观判断和意识,因此这种方法要求其使用者时刻反思和理性探究,尽可能地避免自我的教育教学经验、价值取向和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使叙事研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与反馈作用,并能升华为一个可持续的教育研究方法。

5.写作成文

它贯穿于研究的整个过程,而不是研究的最后环节。研究者通过前期的叙事文本收集,整理和分析,形成一定观点和判断,为了更好地反思和与同行分享,可把这些观点和结论汇集成文,以论文、研究报告等方式出版或在会议宣读。所形成的研究文本是研究者和参与者共同创造的结晶,它促进双方的反思和专业发展,也让更多从事类似研究的同行们受益。

四、 叙事研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叙事研究对于英语教师而言,就是一种个性化十足的教学反思行动,它让研究回归于课堂,更贴近教师的个人教学生活,通过重现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故事,把保存在教师个人心中的隐性的、难以量化的知识和个人经历和收获表达和描述出来,它能多层面、多维度地探究行动背后的显性因素。这种实践中的理性反思,将给予英语教师校本专业发展极大的内在张力。

1.教师成为叙事研究者

在叙事的过程中,参与的教师其实也主动地进行专业发展。从教书匠到教学研究者这种身份和角色的变化,更有利于教师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激发教学和研究兴趣。叙事研究就是教师专业生活经历的真情告白,它为教师提供具有人文关怀和情感魅力的思考空间,让教师自然而然地成为教学的研究者,以有效地发现自我和提高自我。

2.隐性知识外显化

以讲故事、做教学日志、访谈或者是课后录的方式,记录着教师个人的隐性并似乎散乱的教学行为,但是通过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把直观的、个体的、即时的文本系统和科学地诠释和深挖,就能把隐性的知识外显化,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也可以与他人分享,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3.激发反思

当我们谈到教师专业发展这个话题时,反思总是一种被提及的方法和手段,但有时教师们也很困惑,我们为什么反思,反思什么,怎么反思,反思成为了一种言而无物的摆设。然而通过叙事研究,教师们就能有针对性地反思,个性化的数据和文本的分析,就是积极的并且清晰的反思过程。

4.搭建校本资源分享的平台

通过叙事,将自身的经历和经验与人分享,也能将个性化的教学行为展示给本校同行,使个人教学行为和本校同行、教育权威拉近距离,也让自己有机会向同行学习,同时在交流中更好地解决本土的教学实际困难,更有效地推进校本的英语教学团队建设。

将校本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叙事研究结合起来,促进英语教师对自我教育行为的反思与评价,通过研究者与参与者的共同探讨,把教学研究和反思具体化,开放化和意境化,有助于英语教师职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希希.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教育研究,2006(2).

[2] 战菊.大学英语教师的叙事分析:信念及其构建.中国外语,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