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测试工作方案

测试工作方案

时间:2022-06-03 14:59:34

测试工作方案

测试工作方案范文1

关键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验证性实验;抽样方案;统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217一03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研制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对用“行家调查法”筛选后建立的测试指标体系首先在辽宁省营口地区进行了小范围的实验,试验对象包括小学1~6年级、初中1~2年级、高中1~2年级的城市、农村、男、女生各60人,共计2 400人(初三、高三因升学考试原因未参加测试)。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常规统计计算以及评定分数、对测试指标值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撰写了试验报告;利用实验的基础数据提出了进一步在全国13个省市进行大面积实验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验方案)。通过大面积试验的现场测试情况反馈和对测试数据的统计处理,为科学制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供决策依据。

1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验方案)验证性实验的抽样方案实施

1.1 目的掌握参加实验省市学生体质的健康状况;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对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论证、实验、制定出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验方案)进行验证性实验;利用验证性实验的反馈信息,为修订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提供依据。

1.2参加实验的省市以及抽样对象 根据全国不同地域学生体质的健康水平间的差异以及体育教育现状,参加实验的省市原则上为2000年5月确定的“初中学生升学体育考试”改革试点单位(辽宁省、广东省、河南省、湖北省、天津市、江苏省、甘肃省、黑龙江省、山东省、浙江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北京市等);抽样对象为参加实验单位普通大、中、小学校各年级的在校男女学生。

1.3抽样方案

1.3.1方法采用分层三阶段整群抽样。

1.3.2 实施步骤

1.3.2.1分层 依照课题组的计划安排,参加实验的省市为13个。每个省、直辖市各为一层,共计13层。1.3.2.2第一阶段 目的:确定参加实验的地级市和省属高等院校。

方法:每层抽取1~2个地级市作为参加实验的地级市。由于抽样的单元数不多,抽样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每一层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得1所省属高等院校。

1.3.2.3第二阶段 目的:确定参加实验的中、小学校。

方法:各层在已确定参加实验的地级市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每市抽取城、乡各l所小学,初中、高中各1所(若是完全中学,则学校数减1所),合计4所学校。

1.3.2.4第三阶段 目的:确定测试对象。

方法:考虑到即使同一所学校、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抽样基本单元之间也会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为了避免测试组织人员的繁杂工作,对确定参加实验的中、小学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进行抽样。

1.3.3 参加实验基本单位的标识规则 参加实验基本单位的标识是计算机确认测试对象测试资料的惟一标识。填写及录人错误会造成资料信息的丢失。

参加实验基本单位标识自左向右的含义规则如下:

1.4测试内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有三类,即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具体测试项目组合成下列四组:

第一组:身高(x1)、体重(X2)

第二组:台阶试验(J1)、肺活量(J2)

第三组:50米跑(S1)、立定跳远(S2)、立卧撑(S3)

第四组:坐位体前屈(S4)、握力/体重*100(S5)

注:括号中的代码为相应指标在数据库中指定的字段名。

1.5测试仪器以及数据录入软件 实验统一使用大连理工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和大连万国汇通体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有关测试仪器设备。

数据的录入统一采用Office 97中的Excel软件录入数据;指标名称一律用代码表示。

1.6未尽事宜 本方案未尽事宜由《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专家组负责完善。

2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验方案)验证性实验的数据统计处理

2.1 数据录入 各实验点对各测试项目的测试值以及其相应的评价指标的评分值采用逻辑判断法认真检查核对后添入表3,对剔除缺项测试对象后的记录编顺序号,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建立原始数据文件。

2.2样本构成 对每个实验点的测试数据,按性别、年级不同进行分组构成32个样本;对每个样本计算出其各测试项目测试值的、s值,剔除±3s以外的测试值完成对异常数据的剔除工作,并保存剔除异常数据后的样本为每个实验点的工作样本。将每个实验点的工作样本作相应的汇总合并,构成验证性实验的工作样本。

2.3数据统计处理

2 3.1 对工作样本数据统计处理选择统计量为 平均数、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百分位数(Mean、Std.deviation、Minimum、Maximum、Percentile)。为了与国家体质调研报告的数据统计表格式一致以便今后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又要结合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对百分位数选用pl、p2、p3、p5、p10、p15、p25、p30、p50、p70、p75、p80、p85、p90、p95、p97。

2.3.2选用Skewness(偏度值)和Kurtosis (峰度值)考察各测试项目测试值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当Skewness与Kurtosis值均为0,则表示该测试项目测试值的分布非常接近正态分布;如果Skewness值为正值,表示该测试项目测试值的分布为正偏态分布;如果Kurtosis值为正值,表示该测试项目测试值的分布的峰度比正态分布的峰度更陡峭。

2.3.3 对各实验点的工作样本和验证性实验的工作样本数据进行以上统计量的计算,并填写“测试项目抽样测试数据统计表”(表4)。

2.3.4对验证性实验的工作样本统计各评价指标得各分值的人数百分比,填写“评价指标得分人数百分比(%)表”(表5)。

3 对统计数据利用的考虑

鉴于验证性实验获得的样本数据量相对较大,其所提供的信息基本够用,且有较好的代表性;其对校正《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验方案)具有积极的作用。

1)通过对验证性实验工作样本各评价指标得分人数百分比(表5)的分析,揭示实际使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验方案)进行评分时,对各评价指标得分人数百分比的分布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明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验方案)的适宜程度、提供对其调整或修改的参考依据。

测试工作方案范文2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在人类心理学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应用于辅助案件的侦查审理。本文通过介绍一起侵犯财产罪案件,从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阶段、认知综合法编题阶段、实测操作与同步观察评图阶段论述了犯罪心理测试测试技术在疑难案件中的应用。论述案件的测试过程时,同时提出了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以及认知综合法编题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最终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辅助之下,侦破案件。

【关键词】

侵犯财产罪案件;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认知综合法编题;实测操作

心理测试技术是依据人心理活动及其与生理活动之间关系的原理,通过设计一定的问题向被测人提问,继而形成心理刺激引发被测人的心理生物反应,通过专用心理生理测试系统对其心理生物反应进行采集、记录和显示,从而评判和推断被测人与案、事件关系的心理检测技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则是心理测试技术在犯罪案件侦查审理中的应用。

1992年我国自主研制的“PG-I”型心理测试仪在山西、山东办理疑难案件并获得首次成功,之后多年的办案实践经验总结得出,心理测试技术在疑难案件中的应用成果尤其突出。其中武伯欣教授提出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使用认知综合测试法进行编题,是武伯欣、范刚教授等人在应用隐藏信息测试(CIT测试即犯罪情节测试法)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案测试及心理学理论研究,进一步提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测试方法。实践证明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疑难案件中的应用更加成功。原因在于,犯罪心理测试技测试的是作案人的心理痕迹,除非作案人大脑受伤出现失忆的情况,否则心理痕迹永远不会消失,作案人在作案时对特定动作特定情绪都会产生深刻的心理印象,这些印象可能消减但终生不会消失,在一定的环境和话语引导下便会重现。

1 案件情况及前期调查介绍

2013年4月,某市纪委收到该市房产局转递的一封举报信,信中讲述了该市房地产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伪造房屋建成年代、偷逃国家税款、隐匿百姓上千万集资款的情况。举报人称,2000年该市某建筑工程材料公司职工与本单位签署了“职工集资住房协议”,按照“拆旧房搬新房,增面积补差价”的原则,约定每家每户集资5—10万元作为新建家属楼的集资款,同时将原有住房按照1比1面积退还给单位,并于2006年取得房屋所有权证。2011年,举报人因为房屋纠纷调取相关房产档案时却发现当初签订的“职工集资住房协议”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拆迁房屋产权调换协议”并附有该市房地产交易中心工作人员签字的“某市房屋所有权登记调查勘丈审核表”。后经调查该建筑工程材料公司153户职工的房产档案均出现了这种情况。

举报信中说明“拆迁房屋产权调换协议”的甲方为某实业有限公司,经查该公司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时间为1998年10月8日,但是协议签订时间却是1991年3月7日,并且该协议中的产权调换是指等面积拆兑,不存在补偿差价的情况。另外该建筑工程材料公司的职工家属楼实际竣工于2001年,然而在“某市房屋所有权登记调查勘丈审核表”中却注明该家属楼竣工于1992年。2006年该市颁布的“关于解决房屋所有权发证中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中明确指出“1993年前建成的房屋,减半缴纳税费及免除相关罚款”。由此可见,作案人通过调换“职工集资住房协议”和“拆迁房屋产权调换协议”隐匿了职工的集资款,并采用篡改家属楼建造时间的方式,利用相关政策,偷逃国家税款。举报人在信中主要针对在“某市房屋所有权登记调查勘丈审核表”上签字的该市房地产交易中心工作人员邸某、段某、杨某进行了举报。

该市纪委接到举报信之后立即投入调查。通过调查得知,2006年该市“解决房屋所有权发证中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工作流程为:相关单位向房地产交易中心提交问题处理申请书,房地产交易中心首先对文件进行审核,经查审核人员为魏某(女);审核确定文件没问题之后,由房地产交易中心文件传送人员赵某将文件送给负责该地块的勘丈测绘小组组长;勘丈测绘小组对地块进行实地勘测丈量,与文件中相应内容进行核实,确定无误之后签字。举报信中提到的“某市房屋所有权登记调查勘丈审核表”上所签的3个名字确为房地产交易中心负责勘丈测绘的人员,但是3人分属不同小组,按照当时分工,邸某所在的小组正是负责事发地块的勘丈测绘,而段某和杨某属于另一个勘丈测绘小组。经询问,三人均不承认在勘丈审核表上签过字。通过对每个环节负责人的询问,了解到实际的情况,2006年在进行“解决房屋所有权发证中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工作时,由于工作内容较多,房地产交易中心的各个勘丈测绘小组并没按照原分配进行勘丈测绘,而是随机进行的,事发地块的勘丈测绘则是由并不是负责组的杨某和段某进行的。段某口述说,赵某将文件交给他之后,他将文件交给了本组组长杨某,这在他的工作日志上有记录,并回忆起,勘丈测绘之后杨某将文件交给了产权处的蓝某。杨某则说他不记得自己是否把文件交给蓝某。而蓝某则否认杨某曾经将文件交给自己。

该市纪委对有段某、邸某和杨某签字的“某市房屋所有权登记调查勘丈审核表”进行了笔迹鉴定得出结论,该审核表上的名字不是段某、邸某和杨某所写。由于事件发生时间已久,电子信息已无从取证,相关人员又各执一词,调查一时陷入僵局。于是在5月份,该市纪委决定采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协助侦破本案。

2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案件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可以分为六大阶段,即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阶段、认知综合测试法编题阶段、测前访谈阶段、实测操作与同步观察评图阶段、测后综合评判分析阶段、测后谈话与讯问阶段。以下主要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论述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侦破该案件的过程。

2.1 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

该案件的测试并不是简单的测试哪个人说的是真或哪个人说的是假,也不是简单测试审核表上的名字是谁写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要测试的是整个案件的真实情况,要通过语言刺激唤醒作案人的心理痕迹。

在进行动态分析的时候要严格遵守以下的原则:

1)对事不对人原则即在结案之前对所有的被测人要一视同仁,主测人要保持中立,不要受前期调查的影响,在本案中更要注意不能完全相信举报人,也有可能是举报人因为某些原因对被举报人进行诬陷;

2)顺时序原则,任何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是在一定时空序列下完成的,利用各种已知的信息,遵循记忆的规律按照案件发生的时序来分析犯罪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3)入流不陷入原则,测试人员在参与案件的同时不能陷入前期调查的原有框架里,只能参考前期调查的信息,对疑难案件另辟蹊径进行分析从而使案件柳暗花明;

4)重发散思维、忌聚合思维原则,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由于前期的侦查,测试前测试人并不是并列无差别的被测人,主测人不应受侦查影响产生主观判断,测试时被测人的顺序更不能按照重点嫌疑人和一般嫌疑人进行区分,主测人应该从不同的方向、角度进行辐射性想象和联想,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案件事实存在的可能性逐一进行分析,而从中甄别真正的涉案人;

5)重逆向、辩证逻辑原则,针对思维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来说,侦查人员或一些检察机关容易陷入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是指要将问题辩证的一分为二看待,例如该案件中,首先要证实举报信的真实性,排除被举报人被陷害诬告的可能性,逆向思维是指“反其道而思之”,侦查人员不仅要考虑对嫌疑人不利的信息也要考虑对嫌疑人有利的信息。

对该案件进行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如下:

首先,由于该案件所涉及的环节比较多,所以作案人不可能是一个人,而是多人作案,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环节,而且可能每个人并不了解其余环节的作案人是谁、作案情况以及作案方式等。

其次,从顺时序的角度考虑,主犯是怎样产生作案动机的、怎样策划的、怎样买通各个环节的人、最后怎样偷梁换柱作案成功,如果存在从犯的话,从犯又是怎样被主犯联系上从而被说服协同作案。在程序上,审核材料的人、负责勘丈测量的人以及最后拿到文件的的人依次都做了什么,每个环节都发生了什么,各个环节之间又是怎样进行交接的。

第三,要考虑具体的作案人数,是否每个环节的负责人都参与了作案,参与案件的人是否得到了好处以及得到了什么好处,或者参与案件的人是否受到威胁。

2.2 认知综合测试法编题

编题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核心内容,成功的犯罪心理动态分析之后,编制一套系统客观的测试题是测试成功的重要保障。编制一套好的测试题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编题时要剔除动态分析过程中的主观臆断,将剖析犯罪人的心理痕迹与现场的物质痕迹结合起来,从而使编制的测试题符合作案人的认知特点。

2)通俗易懂原则,测试人员编制的题目必须通俗易懂,尽量口语化,原因有两个,第一,被测人的文化水平不同,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利于被测人理解题目。其次,语句简单可以减少被测人理解问题本身的时间,从而尽快唤醒被测人对案件的认知。

3)同一性原则,即所有被测人使用同一套题目进行测试,保证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标准下进行比较。

4)中性公开原则,测试题目不能使用刺激性语言,要使用相对比较中性的词语。同时题目要避免倾向性,保持中立,以保证题目的科学有效性。公开是指整个测试过程是公开的,并可以进行拍照、录像等,办案人员可以参与讨论、修改具体题目,使测试题更加符合当地的语言习惯和案件的真实情况。

5)情绪动态性原则,案件本身的发生、发展、变化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进行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时,案发前、案发中、案发后也是一个动态连续不断地过程。所以出题也要注意这种动态变化的过程。

6)无暗示性原则,测试人员不能针对某一个人出题,不能有暗示性,要保持公正,针对整个案件出题。

一般案件,测试题目的编制包括以下部分:第一组是自我认知的题目,导入题(被测人姓名年龄)、因素动机题、SKY题、作案时间题、作案人数题、作案人自身特征的认知(如性别年龄地域等),第二组是非法犯罪过程题目,作案时间、作案人与被害人的现场互动、作案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和案件细节,以及案后各种逃避活动(逃跑路线、清理现场、赃物转移、对付商量等),第三组是现实心理状态题目,一般2组,包括后悔心理状态题、愿望心理状态题、认罪心理状态。

题目的编制基本如上所述,但是根据不同类型案件,主测人要进行适当的调整,题目的编制要灵活,不能机械化,文中所讲案件的测试题目编制为:第一组为自我认知题目,包括导入题、作案人数、作案人性别、SKY题、作案人身份,第二组是非法犯罪过程题,包括提交申请材料环节的情况、勘丈测绘环节的情况、在勘丈审核表上签字的情况、事后处理情况,第三组是现实心理状态题目。

2.3 实测操作与同步观察评图阶段

测试室布置在中性场所,简单舒适安静即可,室内温度保持在16℃—28℃之间。本次测试使用的仪器为CPS—2040,主要指标是呼吸、皮电、血压,其中皮电在鉴定结果中占60%,呼吸占20%,血压占10%。对与本案有关的6人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邸某、赵某的图谱没有特异性相关反应,从而被排除,杨某进行了两次测试,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皮电指标变化迅速,对部分目标题题目有特异性反应,例如“这件事,是清楚当时什么人联系的吗?”“这件事,是清楚和什么人有关系吗?”等。魏某负责文件的审核工作,测试过程中阻抗值在340—420之间,超出了正常范围,对关于作案人自我认知、作案各个环节尤其是审核环节以及现实心态的目标题都有不同程度特异性反应。段某测试过程中阻抗值在330—500之间,也超出了正常范围,在部分目标题上,呼吸脉搏皮电均有特异性相关反应。蓝某在测试过程中,耳后部位发红,问到相关问题时出现规律性打嗝现象,呼吸出现屏息、呼吸抑制深呼吸的现象,对每组的目标题基本都有特异性相关反应,对“这件事,是有人指使干的吗?”“审核表上的签字,是有人冒名签的字吗?”“是清楚干这件事的人得到什么好处了吗?”等目标题,蓝某的皮电图谱斜率骤然升高,持续时间加长。

2.4 测试结论

结合测试过程对图谱的评判、被测人的外显特征以及测后的综合评判得出以下结论:

1)被调查人赵某(男,52岁)、邸某(男,51岁),经同一套题目重复测试,发现其在全部目标问题上无相关特异心理生物反映,据此,心理测试可排除此二人的涉案嫌疑。

2)被调查人段某(男,37岁)、杨某(男,52岁),经同一套题目重复测试,发现其在部分目标问题上有相关特异心理生物反映,据此,心理测试可认定其为上述案件的局部知情人。

3)被调查人蓝某(男,41岁)、魏某(女,37岁),经同一套题目重复测试,发现其在有关目标问题上有显著相关特异心理生物反映,据此,心理测试可认定此二人系上述案件的涉案人。

【参考文献】

[1]武伯欣.中国心理测试技术——实践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

[2]周荣.试析信用社内盗案件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2(4).

[3]徐小飞.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编题[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1(4).

[4]顾红梅,刘占坡,孙祁.一起性变态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实测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3).

测试工作方案范文3

阿里M3602方案工程菜单

目前,采用阿里M3602方案的高清机有OpenBox、OpenBox S9、S10、S11、S13、SKYBOX HD S9、PVR800HD、invel HD PVR 3612、HiBOX F1、F2、HD800S2、HDS2-500HD、HD800V9、Bolt HD等众多的型号,进入隐藏的【Factory test】工厂测试菜单,有六个工程测试模式,如图1所示。

第1项【LNB control signal test】模式,为LNB控制信号测试,如图2所示。

“POL”表示极化电压(Polarity),“HOR”表示水平极化(Horizontal,电压为18V),“VER”表示垂直极化(Vertical,电压为13V)。“22KHz”用于双本振Ku波段高频头的低波段和高波段之间切换,“OFF”表示22KHz切换脉冲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切换到低波段,即9.75GHz本振工作。“ON”表示22KHz切换脉冲处于打开状态,此时切换到高波段,即10.6GHz(或10.75GHz)本振工作。

第2项【Pattern display test】模式,为模板显示测试,默认输出显示为彩条,并且伴有声音输出(图3)。

第3项【Front key test】模式,为前面板按键测试(图4,有POWER(待机)、MENU(菜单)、LEFT(左)、RIGHT(右)、UP(上)、DOWN(下)、OK(确认)、七个按键测试项目。

第4项【0/12V test】模式,为0/12V电压测试(图5),不过不少采用M3602方案的机器,并没有设置0/12V电压输出插口。

第5项【Slow blanking test】模式,为慢帧间隔测试(图6,)用于测试画面16∶9与4∶3宽幅比模式的切换。

第6项【RS232 input test】模式,为RS232串口输入信号测试(图7)。

最后项【Test ALL】目的,为测试上述全部项目,每次测试可以通过EXIT键退出。另外,按“7”数字键五次,在信息界面中可以显示收视卡的【CA CARD】的加密系统类型和【CCID】(Card Chip ID,卡和芯片的ID码),如图8所示。对于新固件版本,如果没有这种信息显示,可以按“8”数字键四次试一试。

阿里M3606方案工程菜单

目前,采用阿里M3606方案的高清机有OPENBOX S16(M3606C)、SR2,以及M3606减配版M3601S方案的 DboxII、Spider HD等型号,以SR2机器为例,工程菜单如图9所示,相比较阿里M3602方案工程菜单,界面内容更加丰富,具有频道测试、自动测试和手动测试三大功能。

1.频道测试

界面上半部预置9个频道测试区域,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顺序,分别对应你机器中所有卫星列表中的1~9频道序号。如果本身已恢复出厂设置,那区域中的预置频道名称和实际播放的频道名称是一致的,如图10所示。

光标停留在频道测试区域内,按菜单键,可以消隐工程菜单,只留下右下角的IP地址区域。再按一次,恢复工程菜单显示。

2.自动测试

界面下半部有15个区域,其中草绿底色区域为自动测试区域,共有两个自动测试模式。

【USB】模式,用于测试USB接口功能,当插入USB设备时,显示OK。

【Network】模式,用于测试RJ-45网络接口功能,当网线连接正常时,会显示本机的IP地址。

3.手动测试

白底区域为手动测试区域,针对SR2机器提供7个有效测试模式:

【22KHz】模式,用于测试双本振Ku波段高频头的低波段和高波段之间切换,有Off、On两个测试选项。功能同M3602方案工程菜单的【LNB control signal test】模式。

【DISEQC Mode】模式,用于测试DiSEqC1.0四切一开关,有A、B、C、D四个选项。

【SDOutput】模式,用于测试视频输出,有”CVBS 16∶9”、”RGB 4∶3”两个个选项。选择”CVBS 16∶9”后,将光标移动到【22KHz】模式正下方选项框区域上,按OK键,可以依次选择:480i、480p、576i、576p、720p_50、720p_60、1080i_25、1080i_30、1080p_50这9种视频分辨率测试,每按一次OK键,测试一种分辨率,同时机器前面板数码管可显示分辨率。

【FRONT】模式,用于前面板功能,有Off、On两个测试选项。选择“Off”时,数码管断电不亮;选择“On”时,数码管全亮,显示“8888”;操作面板按键,在USB选项正下方的选项框区域会显示该按键的功能。

【RS232】模式,用于测试RS232串口功能。

测试工作方案范文4

【关键词】 移动平台 自动化测试 解决方案 应用

前言:信息时代背景下,移动平台设备应用非常广泛,与之对应的软件测试需求也日渐增加。但传统测试模式无法发现软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测试效果不尽人意,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项目风险性。因此加强自动化测试解决方案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动化测试概念

所谓自动化测试,是指利用自动化测试工具取代手工方式,进行一系列测试操作,以此来满足软件验证需求。

系统将移动应用自动部署至云端真机的海量移动终端,通过录制自动化执行脚本,覆盖APP的核心功能,进行自动执行检测,并将应用测试全过程自动记录下来,自动形成一套基于移动应用质量方面的检测报告。

二、基于移动平台自动化测试解决方案应用

2.1需求分析

根据移动平台软件测试特点来看,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需要满足以下需求:即覆盖多种移动系统版本,能够满足多种移动系统需求。此外,需要满足硬件、网络环境测试需求。

2.2架构设计

本文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自动化测试流程,使测试流程具有更高的运行效率。系统中,主要由六个功能模块构成,分别是用户管理、设备管理及界面操作等模块。每个模块有序运转,能够在系统中互相配合,更好地完成测试任务。

2.3详细设计

第一,应用内测模块。该模块主要负责对用户账户的管理,当用户登录后,在用户之间建立连接状态。在实践中,模块通过调用Acquire-Connection方法,使得用户与工具能够进行交互[1]。内测用户仅需对手机“摇一摇”,即可开始反馈问题。反馈内容、自动截图,以及电量、网络等设备硬件参数及动态信息都将上传至缺陷管理平台,Bug流转,指派追踪,效率加倍。第二,功能测试模块。该模块实现被测移动终端各类指令。如如何执行手机屏幕点击操作。在测试实践中,系统发出指令,从工具端接收相关信息,经过命令管理模块分析,最终完成操作目标。专业测试者按照功能模块进行分区测试,能够深度挖掘不易发现的bug。第三,兼容测试模块。该模块介于测试工具盒之间,传送各类信息。如传送脚本步骤到移动设备终端等,便能够拿到测试报告,帮助定位和解决问题。

三、移动平台软件自动化测试方案应用

1、构建测试环境。针对测试环境的构建,本文采用Intel i5CPU,操作系统为Windows7,自动化测试平台是IE8.0。打开相应的工具,输入账号和密码登录到系统当中,选择测试执行具体的机型,此时测试中会出现“空闲”等不同的状态,测试人员要坚持合理原则,根据当前的可用设备进行选择和测试。针对被测应用结构,设计自动化测试框架。本文将GoogleMap软件作为研究对象,该软件主要有移动版和PC版两种,且软件建立在网络服务基础之上,所有操作都需要在网络环境下进行。

2、测试模块定义。定义测试模块作为首要环节,具体来说,就是用户所要测试的主要对象。本文选取的软件主要功能是地图搜索定位功能,用户使用该功能,输入自己想要查找的地点,在测试前,可以设定几个地点,如上海市地理位置及其详细信息。针对其中的公共函数库进行开发,以此来满足不同平台应用需求,如iPhone、iPad、Samsung。

3、定制测试执行。完成上述工作后,需要对脚本进行开发,进入脚本编辑模式,测试人员在设备上的所有操作都会留下痕迹,并保存在脚本文件当中,便于日后调用[2]。脚本执行成功,软件程序打开,并按照既定的流程执行步骤。在测试中,测试人员直接进入APP,桌面会弹出提示窗口,根据当前的脚本选择测试的设备。测试专家在线“候诊”,量身定制测试计划,适用于有特殊需求或个性化测试服务的应用。

4、测试结果。当测试集运行完成后,将会产生完成的测试集运行报告,其中包含所有测试结构。各个测试用例脚本运行成功与否,会分别记录在报告当中。测试中,失败的检查点也会以截屏的形式保留下来,使得测试人员能够全面掌握软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为了满足多个移动终端设备需求,本文增加了单独的页面记录执行设备信息,帮助测试人员更好地进行工作。

结论:综上来看,本文结合自动化测试需求,提出了建立在移动平台基础之上的自动化测试方案。利用自动化测试,能够减少人力等资源投入,符合经济性原则,提高测试质量和效率。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我们不断加大研究力度,丰富自动化测试功能,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软件测试,提高测试水平,从而促进相关领域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测试工作方案范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模式;软件测试

近几年来,软件测试人员的培育要求和计划已纳入高职教育范畴,具有软件测试的知识体系和工作技能已成为软件人才新的职业构成标准,《软件测试》这门课程成了各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教学对象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测试技术和方法,并应用到实践;使教学对象具备软件测试的必备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基本承担起软件测试的工作任务,并为未来成长为软件测试工程师奠定必备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基础。而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院校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并没有较好地达到预期的要求和目的。

一、软件测试课程的传统教学

软件测试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面较广,而且要求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如英语、数学等方面的知识。课堂教学内容繁杂,没有规律可循,更难以用一条主线相连、跳跃性大,从而导致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不深,容易出现前面学、后面忘的情况。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社会性,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涉及到有关学科的综合运用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因此,如何将所学的内容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学会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成为该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问题。

“粉笔+黑板”仍是目前许多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传统的方法,相对来说,教学环境一成不变,教学手段呆板枯燥,课时效率低。在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巩固测试理论知识,加深对其理解和认识,完成所承担的测试项目中的各项工作任务,提交测试分析报告,通过项目培养和训练协同工作、沟通交流、角色转换等,形成实际工作能力。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很难解决以上问题,也无法满足现代教学要求。

二、软件测试课程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软件测试课程在高职院校是一门本着“理论够用,实践为主”原则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把握这个理论够用的度,实践为主又如何展开,这都需要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调整。在软件测试这门课程中,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驱动”、“从实践中领悟理论”,即案例教学是比较理想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教学中动手动脑、直观体会实际的测试过程,寻找理论的根据和支点,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源自医学教育的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合作学习,是一种跨学科领域的学习架构。此种方式较口述或文字叙述更能传达真实问题情境的复杂,给学生提供更接近真实的问题学习情境。案例教学法除强调问题的真实性外,也着重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者搜集、分析、整理资料,乃至提出解决方案的学习历程。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突出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过程的动态性。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采用案例教学能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提高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法,从而也改变其对理论学习的枯燥感和“读书无用”的观念。

三、软件测试课程案例教学的思路

1.案例的引入和设计

首先,要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学进度的要求设计教学案例,为课堂的教学内容埋下伏笔。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工程实践的情境中。因此,教学案例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蕴涵工程实践的理论、原则与原理和方法;要具有新颖性、讲究时效性、背景要清晰等特征。其次,在完成理论课的讲解后,再将相关案例发给学生,给学生较充足的课外时间准备相关的材料。一般情况下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或服务器的形式发放给学生,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完成。一个好的测试案例应包含测试目的、特殊的硬件要求、特殊的软件要求、特定的配置、执行测试的描述、测试的预期结果或成功条件。另外,还要考虑如何将本堂课的新知识点贯穿其中。

2.案例分析讨论

案例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知道本节课要掌握的理论知识、操作内容、注意事项、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和目的、在课后应完成哪些报告或查找哪些资料等。案例分析的过程是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与学生之间讨论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在讨论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敏捷性和洞察力,让他们学会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遇到关键节点时能够急中生智,稳中求胜。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在讨论与争辩中进行,学生充当主角,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作用是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课堂上教师要组织案例讨论,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做出决策和选择,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

3.案例实验操作

教学案例的主要内容是与教学内容为依据相匹配的,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下面是一个教学内容与案例的匹配图示:

从图1可以看出,在设计实验案例时,既要有简单的基础性实验案例,又要有综合实验甚至是课程设计。简单的基础性实验案例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基本的软件测试方法,综合性的实验案例主要是让学生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增加软件项目测试的综合经验。通过一个个综合性的案例,特别是较大型的软件项目测试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中理解软件测试技术和各种具体的测试方法。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对案例的操作和理解,进一步了解熟悉软件测试工作的完整流程,包括文档的编写与收集,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这样的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就迈出了“工学结合”的第一步,与高职教育需求完全吻合。

4.案例归纳总结

案例讨论后要做简短的归纳和总结,从案例讨论中得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理论教学提供准备。教师在总结过程中,要讲明案例中的关键节点,以及在实验操作时存在的长处或不足,但不宜对错误的观点简单地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实验结果可以多元化。在总结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达到突出教学重点,回归教学的目的。

四、其他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经过实践中的不断摸索和总结,发现《软件测试》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的结合。

(1)课堂进机房,避免纯理论的“PPT滚动”,注重课堂里的师生互动。(2)FLASH动画分解操作内容,教师录相演示操作流程。(3)分组合作讨论,责任到人,各尽其能。(4)优秀组员示范,荣誉物质兼并鼓励。(5)定时地带学生了解软件测试企业“完整的工作过程”,让他们从实践中得到熏陶。(6)“一带一”订单式的互助。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不好的学生,督促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7)开设课外兴趣小组,为基础兴趣较好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环境。

五、结语

在高职院校,对软件测试这门课程,我们结合自己的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的教改与创新,受到学生及领导的好评。该教法以企业的要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运用现代教育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案例教学与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工学结合”。通过学生座谈会了解到,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种多样化的教学,使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软件测试”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了较明显的好转。

参考文献:

[1] 张尚仁.古希腊哲学家的故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2] 李亚.“软件测试”教学探索与实践[J].Computer Education,2008,(6).

[3] 贺平.软件测试课程开发[J].计算机教育,2006,(12).

[4] Ron Patton.Software Testing Second Edition(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 钟元生.软件测试实践教学特色的构建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6,162(10):62-65.

测试工作方案范文6

1 概述

软件测试是很广的概念。从其贯穿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来看,测试可分为模块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阶段。测试还可分为静态检查和动态运行测试两大类。在动态运行测试中,又可有基于程序结构的白盒测试(或称为覆盖测试)和基于功能的黑盒测试。测试不仅关注程序的功能,还有性有测试、强度测试等等。

要达到比较好的测试效果,除了要有周全的测试计划、可控的测试过程、测试人员丰富的经验外,还需要借助一些行之有效的辅助工具,尤其在当今软件规模日益庞大、测试工作量成倍增加的情况下。对应上述的测试分类情况,测试工具可划分为:支持对程序源代码进行静态规则检查和质量评估的静态分析工具、支持对程序单元进行动态覆盖测试的工具、对软件系统的整体运行性能进行测试的工具。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用途的或专用工具,如协议测试仪、内存检测工具等。这些工具都有较为成熟的商业化产品,也可通过自行开发的方式获得。

本文具体讨论了对一类特殊的系统软件——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进行覆盖测试的情况。内容涉及对这类软件特性的研究、测试的难点和特点、对现有测试工具的适应性改造和测试实例说明。

2 软件覆盖测试

覆盖是一种白盒测试方法,测试人员必须拥有程序的规格说明和程序清单,以程序的内部结构为基础,来设计测试案例。其基本准则是则测试案例来尽可能多地覆盖程序的内部逻辑结构,发现其中的错误和问题。所以,覆盖测试一般应用在软件测试的早期,即单元测试阶段。

覆盖的几种方法或策略如表1所列。

表1 几种典型的覆盖策略

覆盖策略定      义语句覆盖在制定测试案例时,使程序中的每个语句都至少执行1次。其缺点是不能发现某些逻辑错误判定覆盖执行足够的测试案例,使得程序中每个判定都获得一次“真”值和“假”值,或者说使每一个分支都至少通过1次条件覆盖执行足够的测试案例,使得判定中的每个条件获得各种可能的结果判定/条件覆盖执行足够的测试案例,使得判定中的每个条件取得各种可能的值,并使得每个判定取得各种可能的结果条件组合覆盖执行足够的测试案例,使得每个判定中的条件的各种组合都至少出现1次。其特点是覆盖较充分,满足条件组合覆盖的测试案例也一定满足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和判定/条件覆盖。从以上简要介绍可看出,这几种覆盖策略的严格程序有如下趋势:

    其它一些覆盖策略还包括:修改的条件/判断覆盖(通常简称为MCDC)、路径覆盖、函数覆盖、调用覆盖、线性代码顺序和跳转覆盖、数据流覆盖、目标代码分支覆盖、循环覆盖、关系操作符覆盖等。随着软件规模的增长,实现全面的覆盖所需的测试案例的数目也越来越庞大,因此根据被测软件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覆盖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要确定合理测试目标,达到100%的覆盖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应该同形式化评审等方法结合,以发现更多的软件故障。

3 覆盖测试工具

要取得较好的覆盖测试效果,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软件。这些工具软件一般具备如下的功能特点,可弥补人为测试的缺陷:

①分析软件内部结构,帮助制定覆盖策略及设计测试案例;

②与适当的编译器结合,对被测软件实施自动插装,以便在其运行过程中生成覆盖信息并收集这些信息;

③根据搜集的覆盖信息计算覆盖率,帮助测试人员找到未被覆盖的软件部位,以改进测试案例提高覆盖率。

在利用工具进行动态覆盖测试时,需要3个要素:测试用例、插装过的被测代码、搜集覆盖信息并进行分析的工具本身。代码插装由工具自动完成,通过执行测试用例,再由工具搜集覆盖信息并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到覆盖率指标了。图1展示实现覆盖测试的基本过程。

4 嵌入式软件的覆盖测试原理

嵌入式软件的开发与通用软件很大的不同点在于,需要采用交叉开发的方式:开发工具运行在软硬件配置丰富的宿主机上,而嵌入式应用程序运行在软硬件资源相对缺乏的目标机上。对于这类软件的测试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测试工具运行在宿主机上,测试所需要的信息在目标机上产生,并通过一定的物理/逻辑连接传输到缩主机上,由测试工具接收。因此,嵌入式软件测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建立宿主机与目标机之间的物理/逻辑连接,解决数据信息的传输问题。

嵌入式软件覆盖测试的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

在目标机方,插装过的被测应用程序将覆盖信息发送到消息队列中,一个专门的任务负责在适当的时候将这些信息发送到宿主机方。缩主机方有专门的模块负责接收覆盖信息。并交给分析工具分析和在线动态显示覆盖率的增长情况。

支持嵌入式软件覆盖测试的工具应解决如下2方面的关键问题:

*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结合

    覆盖测试工具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结合体现在3方面。首先,在目标机方,应用任务与专门负责收集/上传覆盖信息的任务是通过消息队列来传递数据的,该消息队列可使用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相应机制实现。其次,这个专门任务也可以被看作一个特殊的应用任务,也必须有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支持,因为任务管理是后者的基本功能之一。最后,目标机与宿主机之间的通信可以采用串口或以太网方式,对串口的驱动或网络协议均可使用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相应程序组件。

*与其它嵌入式交叉开发工具的关系

嵌入式应用程序的开发通常采用交叉开发方式,几乎所有的开发工具均要解决3部分的问题:宿主机部分的功能、目标机部分的功能、宿主机与目标机的连接问题。其中,宿主机与目标机的连接是个瓶颈,如果不同的工具要使用同一物理线路实现数据传输,则要解决对该物理线路(或者说硬件端口)的正确共享。比如在图3所示的环境中,宿主机方的各种工具通过统一的接口——目标服务器(target server)实现对通信线路的访问,目标机方的调试(debug agent)则是各种信息(调试信息、覆盖信息、时间信息、对象信息等)的收集与传递的核心。

5 Logiscope在嵌入式操作系统DeltaCORE测试中的应用

Logiscope是Verilog公司的CASE产品,对软件的编码、测试、维护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并且支持嵌入式软件的覆盖测试。

5.1 测试前的准备

测试前的准备即为支持对DeltaCORE的测试所做的移植工作。

目前,Logiscope已经为一些成熟的商用嵌入式操作系统提供了支持,比如pSOS。DeltaCORE是我国自主开发的嵌入式强实时操作系统内核,为了利用Logiscope实现对DeltaCORE的应用程序乃至DeltaCORE本身的测试,我们主要解决了第4节中描述的第1个关键问题。

    为了支持嵌入式程序的测试,Logiscope提供了运行在目标机方的程序代码(或称为目标机端的支持库),里面包含了:

*1个用来收集和发送覆盖信息的主循环线程,该线程即是嵌入式应用中的特殊任务;

*实现具体数据传输的函数,包括对串口或网络的驱动,它们将被上述线程调用;

*插装函数的实现,这些函数被被测代码调用,向缓冲中放入覆盖消息块;

*对缓冲信息队列的管理;

*初始化代码。

例如,当被测程序运行进入到一条if(……)语句时,整个过程如图4所示。

为了支持对DeltaCORE的测试,将与这些机制相关的代码进行移植,包括以下几方面:

*将收集和发送覆盖信息的主循环线程作为在目标机端运行的应用程序中的特殊任务;

*对串口的驱动采用LambdaTOOL BSP(板级支持包)中的串口驱动代替,对网络的驱动,用DeltaCORE的配套组件DeltaNET中的驱动程序实现;

*利用DeltaCORE的信箱机制实现消息队列的创建和管理,插装代码向这些信箱发送覆盖消息块;

*在DetaCORE应用程序的根任务中调用Logiscope的初始化函数,达到创建特殊任务信箱的目的。

开发DeltaCORE应用程序时,我们使用了其配套开发工具LambdaTOOL。由于所使用的工具版本没有实现目标服务器(target server)的调试方式,因此对物理端口的使用采用的独占方式,即调试工具不能与其它工具共享同一端口。我们可以用网络试上载并启动目标应用程序,而通过串口传送覆盖信息。

5.2 对DeltaCORE的覆盖测试过程及结果

对于函数内部,Logiscope支持的覆盖策略有:

*指令块IBs(Instruction Blocks)

*判断到判断的路径DDPs(Decision-to-Decision Paths)

*MCDC(Modified Condition/Decision)

在项目层次上支持的覆盖策略是:

*过程到过程路径PPP(Procedure-to-Procedure Path)

在DeltaCORE的测试中,我们采用了较为常用的覆盖策略——判断到判断的路径,其含义是:DDP是一个指令序列,它的起点是函数或判断(if,while,……)的入口点,它的出口是下一个函数或判断的退出点,之间不能再有判断,比如在图5中包含了5个DDPs:

测试的具体过程是:

①利用插装分析器对DeltaCORE的源代码进行插装,并生成插装信息文件。

②将移植后的Logiscope目标机端程序与插装后的内核源代码一同编译链接成库,以替代原来的内核库,供应用程序使用。

③编写测试案例,从实现应用的角度使用DeltaCORE的各种系统功能调用,力求遍历内核函数所有的判定分支,并将这些案例编译成可执行程序。

④在宿主机端启动覆盖信息收集和分析程序,用LambdaTOOL的调试器下载并启动应用程序。DeltaCORE的覆盖信息被传递到宿主机上,分析程序动态显示覆盖率的增长情况,并将这些信息记录在一个文件中。

⑤应用程序执行完毕后,启动Logiscope的事后分析工具,将覆盖信息记录文件与插装信息文件(在源代码插装在生成的附属文件)进行比较,帮助测试人员清晰地了解每个被测函数内部的路径覆盖情况,借此可为测试案例的改进提供帮助。

⑥测试人员修改测试案例,并重新进行整个测试过程;各项测试的结果可以叠加,覆盖率将得到增长。

经过2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对DeltaCORE 1.1版本79个文件共计115个函数进行了覆盖测试,覆盖率已经达到了70.55%。编写测试用例89个,主要的60个API函数均已获得较高的覆盖,覆盖率达100%的约占51.3%。

6 小结

我们借助Logiscope工具对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DeltaCORE进行了覆盖测试,达到了较好的覆盖率;发现并处理了一些缺陷,提高了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

①测试应好好规划,包括测试顺序的选择、测试案例的设计、测试文档的管理等等。

②由于该测试手段依赖于操作系统的有关机制,而被测对象又是操作系统本身,因此与这些机制有关的部分代码未被插装和测试,否则就会出错。比如,操作系统的初始化函数os_init,在这个函数运行完毕之前,操作系统的相应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因此对它进行插装就会造成问题,不能正确地得到覆盖信息。又比如,出于效率方面的考虑,与系统时钟相关的部分函数未被插装,因为在程序运行过程中,时钟是最频繁产生的一种外部事件,如果插装,就会产生大量的覆盖信息,会对信息缓存、传递、收集和处理造成压力。另外,所用的工具不支持对汇编函数的插装和测试。综合上述各种原因,DeltaCORE 1.1的总体覆盖率还显得比较低,需要采用其它的方法来提高它。对于非操作系统组件及应用的测试,由于不存在操作系统本身的问题,因此可望达到较高的覆盖率。

测试工作方案范文7

[关键词]软件工程;案例库;教学模式;可扩展实践平台

[前言]我校软件工程课程群包括“软件工程”“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高级软件工程”“面向对象设计方法”“软件测试与质量控制”等多门课程,面向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任职培训等多个层次,课程门数多、内容交错、衔接紧密,培训要求差别较大。为使软件工程系列课程更好地服务于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协作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我们积极开展实践平台和案例库建设,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等。通过设计不同粒度、不同类别的案例,构建软件开发全过程案例库,以适应多层次多类型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基于案例的情景体验教学、基于项目牵引的工程实践教学、基于角色扮演和团队协作的项目研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使得每个学员都能参与到项目开发过程中,保证了软件工程实践的规范化;同时建立基于框架的可扩展实践平台,学生自主设计开发软件程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

一、对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提炼,构建软件开发全过程案例库

为了将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实例化,案例教学对于保证软件工程课程授课效果至关重要。案例教学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存在较大不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主要是教员向学生传授知识,沟通的渠道是单向的,而案例教学不仅有教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还有学生之间的沟通,沟通的渠道是多向的。同时,讲授教学侧重理论,并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案例教学则侧重启发式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因此,探索软件工程类课程的案例式教学方法,总结、提炼、归纳、设计相关的教学案例,构建一个贯穿始终、设计合理、资源丰富的软件开发全过程案例库十分必要。

(一)案例的选取和设计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和设计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好的教学案例应该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同时在维度、粒度和内容上精心设计,既要相互衔接,体现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要求,又要大小适中,适合单个教学模块的教学需求。从实际工程项目中精心选取、提炼、设计开发涵盖软件分析、设计、测试、项目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教学案例库,可为软件工程系列课程的案例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条件,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案例的设计应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群各模块知识点的所处阶段、应用场景和授课目标的差异,既要有覆盖具体知识点的基本案例,又要有体现全生命周期工程化要求的系统案例和综合应用案例。案例内容包括软件过程中的工程案例、管理案例,贯穿全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

案例的选取应以全生命周期软件项目为主,从实际工程项目中挑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能突出授课要求的素材,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和补充开发,最终构建满足教学要求的系列案例。如从自主研制的“软件过程管理平台”中选取典型模块作为测试对象,针对不同测试类型的教学实验需求,对软件代码进行有针对性的变异和缺陷注入,编写对应的测试需求、测试计划、测试设计和测试报告,形成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单元测试等测试案例。

软件工程课程要强调软件设计和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对软件设计和软件测试方法进行讲解时,除了要有设计合适的案例,还可以通过当前主流工具(如软件设计的RationalRose建模工具、单元测试的JUINT工具、功能测试的QTP工具等)的演示,使学员加强对软件设计和软件测试过程的可操作性的理解,并将其运用于实践项目中。

(二)案例库规范化设计

软件工程课程群的多门课程需要多样化的案例,适用于不同的场景,映射出不同的知识点。为了规范这些案例,需提取其公共要素,定义案例库规范化设计的基本元素。

案例库规范化设计基本元素中的“案例表现形式”可将案例设置为文档、代码框架、原型系统等。如在本科生的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案例是为学生搭建的一个OpenFrame框架,即一个半成品的代码框架,学生可从半成品框架中学习相应开发技术,然后自己完善半成品的代码框架,将学习与实践过程融入案例中。

案例库规范化设计基本元素中的“案例类型”可分为工程类案例、管理类案例、支持类案例等。工程类案例包括不同项目不同阶段的工程类开发案例,如客户需求规格说明书、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软件代码、软件测试计划和测试报告。管理类案例包括项目策划、项目监控、风险管理、需求管理等。支持类案例包括配置管理、质量保证、测量分析等。根据案例的规模及适用情况,可将案例分为:基本案例、模块案例、系统案例。基本案例覆盖一个知识点,简单、清晰地通过一个实例展现知识点的具体应用,适合于基础理论知识传授阶段;模块案例覆盖多个相关联的知识点,通过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将知识串起来,适合综合理论知识的应用阶段;系统案例覆盖的是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通过完整具体的实例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操作,适合实践教学阶段。

例如,在“软件测试”中,通过判定三角形的例子来让学生理解等价类划分法,这是一个基本案例,穿插在知识点讲授过程中。在三角形实例中补充边界值法、错误猜测法等测试用例,形成黑盒测试案例,这就是一个模块案例。而系统案例内容多、设计比较复杂,例如功能测试案例的设计,要包含测试计划、测试策略、测试设计的方法、测试用例的生成、测试用例的执行、自动化脚本的设计、测试运行结果分析以及测试报告等内容。

二、融合多种教学形式,紧密衔接理论和实践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员在课堂上讲授软件工程方法、技术等理论知识,但由于这些理论较抽象难懂,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采用分组模式进行项目开发,但由于没有过程监督控制,通常是由一个能力稍微突出的学员完成所有过程,缺乏讨论、协作,最后往往把精力放在代码实现中,提交一套漏洞百出的代码。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笔者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先进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应用基于案例的情景体验教学、基于项目牵引的工程实践教学、基于角色扮演和团队协作的研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加强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耦合度,培养学生工程化理念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基于案例的情景体验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从实际案例出发,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用案例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并逐步上升到理论,用理论来概括、归纳、指导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以鲜活生动的实例吸引学员,提高学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从案例中吸取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以“做中学”为指导,以实际案例项目的生命周期为主线,通过搭建的实践平台和设计的实践项目,使学员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技术方法的灵活运用,提高自身的实战素质能力。基于案例的情景体验教学通过借助来源于实际工程的典型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工程项目情景之中,给予他们恰当的引导,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贴近实战的学习环境。

(二)基于项目牵引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

基于项目牵引的工程实践教学,将工程项目与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有机融合,以工程项目为牵引,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同步开展生命周期相应阶段的各项任务实践,实现了创新实践与工程认知导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首次上课要求学员分组,各组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后续根据授课进度按阶段完成该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和做足需求分析,选取项目时,应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需求场景熟悉的项目,如公差勤务系统、图书馆座位管理系统等。如果是从零开始的项目,需要多方面多手段进行软件需求分析,并重点做好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另外,选做的项目也可以是已有软件,因为大部分软件开发工作是在老版本的软件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已有软件可以是网上开源软件或往届学生留下的作业,要引导学生分析其功能上的缺陷后对其进行改进。通过项目牵引,可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深刻理解软件工程基本理论知识。

(三)基于角色扮演和团队协作的项目研讨式教学模式

学生以团队协作方式进行项目开发,通过扮演团队中客户、软件需求人员、软件设计人员、编码人员、软件测试人员等不同角色,完成特定任务,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对项目开发进程和工作产品进行研讨和评审,真正体验一种有序、可控和协作的软件开发过程。描述了软件过程中角色职能及软件开发各阶段的工作产品,并将项目开发活动和项目管理过程映射到课程各知识点,使学员在动态角色参与的项目演练过程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针对实践能力培养需求,构建基于框架的可扩展实践平台

软件工程学科课程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对提高课程整体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部分学生系统设计能力较弱,加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程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有效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在现实教学中急需加强学生动手实践环节的时间投入和条件建设。

传统实践教学通常要求学生全程自主完成程序开发并提交相应实践报告。这种“从零开始”的实践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编程能力、实践学时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缺乏大型项目的工程实践经验,如果仅以小规模程序为对象开展实践教学,也会严重制约其对软件工程思想的理解和掌握。为此,我们构建了基于OpenFrame框架的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该平台采用当今主流的面向对象技术和框架进行开发,既实现了跟系统结构紧密相关的核心公共模块,又支持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灵活添加符合接口规范的功能应用模块,从而完成整体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有效支持学生根据小组任务分工快速开发上层应用功能模块,协同完成整体系统的设计、开发与集成。该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将教师课堂授课与学生情景体验有机结合,使得抽象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同时既能让学生了解到框架技术、敏捷软件开发等面向对象新技术,又能培养学生基于公共体系结构进行团队化工程开发的能力。

通过搭建满足教学需求的实践平台,设计合理有效的实验项目,构建“做中学”的环境,使学员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在实践过程中快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不断积累实战经验,培养专业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我们鼓励学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注重学员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将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参与、实践,引导学员更深刻地体会和理解软件工程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任务、技术和方法。

四、基于项目过程的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软件工程课程考核存在着实践考核不足、学习效果测试不及时、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可采用多元考核和评价方式,弱化期末考试成绩,加强过程考核,着重考核项目开发过程中学员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包括期末考试和实践项目两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30%,采用开卷笔试方式,实践项目成绩占70%,采用阶段评审方式对各小组阶段产出的工作产品进行评审,通过学员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团队成绩(40%)和个人成绩(30%)。学员分组进行讲解、答辩、成果演示,学员和教师分别对各组进行整体评价,获得团队成绩,个人成绩由组长根据组员在项目开发中的表现以及对项目的贡献大小获得。

五、结语

通过梳理软件工程课程群理论知识点,构建软件开发全过程案例库,并在案例库基础上,对实践教学方法进行研究,融合、应用基于案例的情景体验教学、基于项目牵引的工程实践教学、基于角色扮演和团队协作的研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加强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耦合度,并构建了基于框架的可扩展实践平台,通过项目牵引和角色扮演使学员将学到的理论直接应用于实际项目开发,培养了学员的工程化理念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了学员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软件工程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邹红,王健,苏丹.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8(12).

[2]张爱玲,周世生.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8(6).

[3]伍春香,刘斌,李小红.基于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7(8).

测试工作方案范文8

三道湾镇屯田村总户数1 1 3户,总人口395人;农户总数108户,农业人口321人,无地人口53人,其中,不具有承包资格人口28人,具有承包资格人口24人,均为新增人口;二轮延包时获得家庭承包人数367人;获得承包地人口中,户籍迁出人数为27人,死亡人数为23人,转为非农业人口64人;实测前家庭承包面积为46.83公顷,实测后面积为61公顷,土地面积增加14.17公顷:采取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实测前机动地为8公顷,实测后机动地为18.21公顷,实测后册外地面积为25.5公顷;签订延包合同90份,发放经营权证书90份。

一、主要做法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是政策性、敏感性、复杂性极强的工作,必须认真谋划、精心组织、积极推进。具体做法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主动汇报,争取领导支持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试确权登记工作容易触及社会矛盾,从而引发不稳定。因此,登记试点工作离不开领导重视和政府支持。自试点确定以来,我们主动汇报,及时沟通,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政府的支持。一是成立了试点工作推进组。推进组组长由主管副市长担任,成员由农业、国土、林业、财政、民政、、司法等部门负责人组成。推进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日常组织工作。三道湾镇也成立了由三道湾镇镇长任组长,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土地所、林业站、水利所、司法所等相关单位有关人员为成员的三道湾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试点有关工作。二是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并由政府文件下发。按照省试点方案要求,结合延吉市实际,我们制定了《延吉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方案》。并以延吉市政府办文件下发。三道湾镇也参照省、市工作方案,结合该镇实际情况,制定了《三道湾镇屯田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方案》。三是拨付专项资金,配备交通用车,为试点工作提供物资保障。经过积极争取和努力协调,市政府划拨5万元专项资金,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经费。同时,三道湾镇为工作组配备专车,及时解决测量工作组交通困难,从而保障了试点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是一项新工作,不仅农民不清楚,不了解,就连基层干部对此也了解不多。为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切实加强了宣传动员。一是加强了对市镇两级工作人员和基层干部的宣传培训。召开了有市、镇两级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有关乡镇和村社干部参加的延吉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动员大会,宣传、学习试点文件和有关会议精神,统一认识。之后,又召开了市、镇两级领导小组成员参加的试点工作协调会。协调、研究、部署试点具体分工,抽调人员,以及有关操作日程等内容。二是加强了对屯田村农民群众的宣传。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利用有线广播、召开会议、悬挂宣传标语等方式,在屯田村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通过广泛宣传动员,消除了群众顾虑,使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了解了试点工作的主要目的、任务,认识到了试点不是要调整和收回土地,只是对过去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巩固和完善,是对广大农民权益的进一步保护和确认。经过宣传,广大群众对试点工作的态度由不知道、不明白、不支持甚至反对,转变成知道、明白、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克服困难,认真清查实测

开展清查实测工作是一项牵扯面广,工作量大、容易触及矛盾的复杂工作,也是试点工作的难点和关键。对此,我们高度重视,侧重抓好两个环节工作。一是开展摸底,为实测工作奠定基础。为保证实测工作顺利进行,我们组成工作组对三道湾镇屯田村人口、资源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一方面,通过镇派出所调出屯田村的户口底册档案(农户、非农户),把户口底册与二轮承包经营权证档案相关数据进行了全面核对,对死亡、迁出、新生、婚嫁人员认真逐一核对登记造册,摸清了承包农户人员情况。另一方面,全面清查整理了原有的土地台账等资料,提前对农户地块顺序、坐落等进行摸底,掌握土地承包基本情况,做好了实测前的基础工作。二是认真实测,保证工作质量。实测是确权登记试点的重点、难点,关系到试点的成败。在实测中,我们侧重抓了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推选代表参与实测。在实测前,采取推荐的方式推选农户代表,代表家庭全体成员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由于实测正值秋收季节,村民忙于上山采松籽。每个松籽价值人民币7—8元,一个人一天能收入800元至1 000元,部分农户不能到场参加实测。为了确保实测的准确、可靠,不误进度,工作组就利用广播和直接通知方式告知村民,不能亲自到地块参与实测的,制作木牌,注明自家地块、种植的作物、垄数、四至插于地头,保证实测工作的正常进行。第二,分组开展实测。抽调16人,组成三个测量组和一个协调组,分工开展实测。测量组负责测量、绘图、计算等工作;协调组负责找人,处理矛盾和疑难问题。第三,合理选择工具,科学实测。我们首先选择了GPS定位仪和米绳、盘尺、钢尺等工具相结合的方式测量。由于屯田村地处山区,农户地块零散,购买的GPS定位仪精度不足,山区卫星信号不强等因素,导致测量数据不准。经过实测对比,对于个别地块,我们采用了原始的人工米绳、钢尺测量。第四,测量结果公示,农户签字确认。实测结束后,工作组及时把测量数据按二轮承包时的农户为单位汇总、登记,汇总、登记的结果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对公示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公示结束后,由户代表对实测公示结果签字确认。

(四)建立台账,完善登记档案

登记建档是开展试点的主要目的。实测公示无误后,我们及时把实测登记表、农户签字确认表登记造册,存档保管。同时,根据农户签字确认表,重新建立了家庭承包土地台账,编制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登记内容包括农户姓名、承包地块、面积、四至、地块平面图等,并对基本农田进行了标注。根据《关于加强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的意见》(吉农经字【2010】419号),对屯田村的土地面积、地块、承包地共有人等情况进行校对核实,按照省站制定的统一土地台账文本,建立的各类台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

(五)妥善化解试点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难免会触及到或暴露一些问题,对此,我们积极应对,妥善化解了一些试点中反映出的问题。一是有个别农户土地面积超出农户平均面积,其他农户对此提出异议,调查核实后,工作组一一给予了解答。如,二组村民叶洪义家实测前家庭承包地面积1.2公顷,实测面积为2.91公顷,多了1.71公顷,村民提出异议,通过参与二轮延包的村干部和当年分地小组成员回忆,延包时,叶洪义家人口为8人,该地块地力不好,将该地块折合1.2公顷的份额分给了叶家,其后叶家又将地边向外开垦,导致面积增加。经过解释,村民消除了异议,平息了矛盾。二是通过实测,解决了农户多年来由于分户未改变土地台账导致地块与台账不相符,账实不一问题。实测统计过程中,发现了实测地块承包人与土地台账承包人不符的情况。原因是家庭承包时间长达20多年,原承包户家庭分户的比较多,原承包户主把承包地分给了后代,造成了地块分散,且与村里台账不符。经过调查核对,最终解决了地块与等级不符的问题。

二、取得成效

我市的试点工作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各级干部的真抓实干和群众的理解支持下,取得了初步成效,达到了试点的预期目的。

(一)通过试点工作做到“三清”

通过试点实测,解决了土地等资源面积不清、农户承包地块边界四至不详、人口底数不准等问题。一是土地面积清。通过试点不仅查清了家庭承包到户土地面积,还查清了机动地、册外地等土地资源的实际面积,摸清了家底。二是人口状况清。通过试点查清了现有承包户数、人口情况以及没有参加延包的户数和人口情况。三是矛盾、问题清。通过试点,不仅梳理出了延包过程中存在的遗留问题,还梳理出了试点本身反映出的问题。如屯田村机动地发包时,农户认为缴纳的承包费高,对村里有意见,影响了干群关系。通过实测,农户实际耕种的面积比村里台账记录缴费的面积高出很多,看到测量结果后,农民对机动地承包费的疑虑打消了,气也顺了。

(二)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档案,探索了登记形式

通过试点,对屯田村的农村土地承包档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核实,实测结束后,建立了实测档案,进一步把农户家庭承包地块名称、面积、基本农田等落实到户,标明了承包地块的空间位置,编制了农户家庭承包登记簿,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档案微机录入工作,初步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电子档案,进一步完善、充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档案资料,探索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的具体形式。

测试工作方案范文9

关键词:软件测试;教学方法;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随着软件产业迅速发展,软件测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软件测试人才需求量剧增,职业价值日益提升。然而在作为软件人才的主要培养渠道――传统的大学计算机教育中,软件测试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在很多高校软件工程相关专业中,没有开设专门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软件测试技术只是作为软件工程的一部分被提及,还有一些学校只是把软件测试技术作为选修课,课时较少,则侧重理论讲解和测试方法介绍,忽视了极为重要的实践环节[1]。而软件测试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如果没有实验实训环节支持,只是枯燥地讲解测试理论和方法,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和厌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测试工具和测试对象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产品,实践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有较大的难度。由于缺少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训练,很多高校毕业生虽然想从事测试工作,却离软件公司对测试人才的要求差距较大,从而被拒之门外。

其次,缺乏讲授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师。高校软件工程的主讲教师能很好的讲解软件测试理论和测试方法,但缺乏较好的软件测试案例和软件测试经验,而这正是讲授好软件测试课程的关键所在,也是很多老师不愿意上该课程的原因。

第三,学生对软件测试的认识也直接影响他们对软件测试技术的掌握。一些不规范的软件公司往往让新进人员和编程能力较差的人员从事软件测试,这让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不会编程序的人才从事软件测试,从而不重视软件测试技术的学习和训练[2]。

在这种情况下,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软件测试人才,我校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自2005年就在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中开设了软件测试技术以及相关实践课程,并将其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来建设,在课程的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1突出培养目标,完善课程内容新体系

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高级人才。针对软件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软件测试技术的理论学习和系统训练,使学生了解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软件测试技术和方法,能运用软件测试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了解软件测试职业特点及软件测试人员素质要求。按照这一培养目标,我们结合实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1.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软件测试技术课程内容应体现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重视能力发展,其结构要与学生认知结构相统一,应以软件测试基本理论为基础,引入案例教学,辅以讨论、报告会等方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我们把教学内容分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大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并增加配套实验和课程设计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在软件工程概论课程结束之后开始,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包括软件测试基本概念、各种测试技术和方法、测试用例的设计、软件测试项目的组织和管理等,共32学时;实验教学同步安排,主要是一些基础实验,包括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等,通过学习实践,让学生掌握软件测试最基本的一些方法,共16学时;课程设计安排在第6学期后半学期集中进行,学生自由组合为小组,分角色进行,课程设计强调学生的综合设计和运用能力,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各种测试方法在大型项目中的应用,熟悉测试项目中的管理,感受大型测试项目的工作流程,共32学时。

这样安排的课程内容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1∶1.5,加强了实用性,使教学内容以应用为重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课程结构更加合理。

1.2编写多种教学辅助资料,完善配套教学资源

软件测试技术不断发展,课程讲授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我们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内容,应在讲解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同时,注意增加一些前沿技术的介绍。同时,为配合课堂教学,加强课后指导和实践环节,我们编写了《软件测试技术实验指导》和《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等内部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巩固、深化课堂教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动手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此外,为了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我们精心制作了全新的多媒体课件,在授课时充分结合现代教育手段和传统板书,做到重点突出,直观易懂,使课时利用率大大提高;同时还向学生提供大量相关电子文档资料、参考文献和参考网站地址等,使学生可以进行主动性学习。另外,为了便于教师和学生检验学习效果,我们还建立考核系统和题库,搜集了丰富的各种类型题目,并进行了汇总和整理。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软件测试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效的实践教学是促进知识理解,培养创造力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重点做到“两有、两严、一宽”。“两有”即:有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首先对上机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做出合理设计;有目标,对每一部分内容,都有培养学习能力的具体目标。“两严”即:严格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方案并调试,杜绝个别同学拷贝的现象;严格验收和检查,要求学生编写规范化文档,并结合演示,随机抽取提问等手段,使学生在思考―实现―再思考中真正得到提高。“一宽”即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1以提高应用能力为出发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实验内容

软件测试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内容众多,包括多种软件测试方法和测试工具的使用。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们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了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3级实验的方案。

其中,基础性实验是较简单操作性实验,主要包括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共8学时,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软件测试的一些基本方法,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综合性实验是对各知识点的综合应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软件测试技术和各种具体的测试方法在项目中的应用,感受软件测试项目的工作流程和实施细节,共8学时。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穿插与理论课同步进行,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勇于创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最后32学时的设计性实验是本课程最高层次的应用性设计实验,需要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管理,分组进行,安排在暑假前的两周集中进行,目的是使学生体会软件测试的规律,熟悉软件测试项目中人员、产品、测试用例及缺陷的管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3级实验的安排,让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通过3级实验,更牢固地掌握了理论和技术,有效提高了工程设计能力。

2.2建设实践教学案例库,扎实执行实践训练

为了保障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以可操作的软件测试案例为中心,让学生能在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实际的测试过程。为了保证案例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应有效果,我们收集建设了实践教学案例库。这些案例有的是从软件企业中收集,有的是从学生毕业设计和上机作业中收集,还有的是从教材及网上收集[3],另外也有教师自己设计开发的。有了这些教学案例,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实践训练。

2.3搭建实验平台,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为了引导学生重视所学知识与行业发展、市场需求的结合,以便在今后的就业中更具有竞争力,通过比较和论证,我们最后选择了大多数企业测试部门最常用的一些测试工具,包括WinRunner、LoadRunner、JUnit、Rational工具、Bugzilla等,对于大多数被测软件来说,这些测试工具完全能够支撑整个软件测试过程。

在搭建实验平台的同时,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通过软件工程实验室,学生能全天候进行实践,老师能随时指导学生做设计,以及回答学生的提问,使学生的实验时间更加充分和自由。

3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师资建设和培养

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学生,首先应培养合格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院经常选送任课老师到正规软件公司的软件测试部门实习,学习企业的软件测试管理和开发过程,并在企业许可的情况下,收集测试案例,丰富实践教学。另外还派遣任课教师到优秀的软件测试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以及攻读博士学位等,在教学中结合项目实践,将第一线的技术、信息带进课堂,通过培训和项目实践,进一步丰富了实践经验,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的改进。此外,我院还经常不定期地邀请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行业专家为师生开设专题讲座,传授最新业务知识,开展技能培训等。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测试职业

软件测试人员不仅要掌握软件测试技术,还要具备软件系统分析、软件系统设计和软件编程等方面的能力。由于软件测试人员的工作是找出软件中错误,并经常同系统设计者和编程人员交流,因此严谨的工作习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是软件测试人员所必需的。而学生对软件测试技术的重要性和就业前景的了解,是激发和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的重要推动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予以适时介绍,同时邀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报告,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职业要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正确认识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测试职业。

5结语

软件测试技术是软件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通过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使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主动思考问题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也得到提高,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们也普遍反映软件测试技术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摸索和积累了一些经验,以期对其他专业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亚. “软件测试”教学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6):31-32.

[2] 胡宏银.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12):11-13.

[3] 钟元生. 软件测试实践教学特色的构建实践[J]. 电化教育研究,2006(10):62-65.

Reform o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Software Testing

WANG Shuai, ZHU Bin, LI Li-ping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China)

测试工作方案范文10

Abstract: Static test of a pressure vessel load is very complex and large, bearing axial force, bending moment and shear force, etc. To meet the needs of static force test, based on the hydraulic loading equipmentand the strain measurement system, full consideration of the issue should be noted during test, the paper determined a reasonable load method, calcuated the force of the cylinder load, selected and determined, the testing and loading equipment, including loading cylinder, force sensors, strain gauges and displacement Meter, designed additional fixing and connection test tool, and completed the experimental load plan, which has laid the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static load tes of the vessel.

关键词: 测试;容器;静力;载荷

Key words: vessel;test;static force;load

中图分类号:TH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033-02

0引言

在现代工业中,压力容器的应用非常广泛。压力容器设计时,内压与外压载荷是需要考虑的基本载荷,可采用水压或气压的方法进行容器强度和密封性测试[1-2]。但是,有的容器工作中不仅承受压力载荷,而且由于缓慢放置、吊装、转动等多种状态中还要承受静力载荷或可等效为静力的载荷。当这些载荷的影响不能忽略时,考核容器强度,就需要根据容器尺寸和载荷等级,设计相应的静载测试方案,在确定的测试部位布置应变计和位移传感器,然后在加载时测试结构受载的应变和位移[3-8]。本文以某容器为背景,针对其载荷复杂,载荷数值大等特点,设计静力加载测试方案,并对方案设计中需注意的一些问题予以说明。该方案已经在容器静载测试中使用,结果表明,方案设计准确可靠,对容器设计改进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容器静力载荷

该测试容器为钢结构容器,在设计中要求满足拉力、剪力和弯矩联合载荷的要求,极限载荷见表1,容器极限承载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弯矩以图1中标识的弯矩参考位置作为力臂计算起始位置。

2测试方案

2.1 加载方案加载方案如图2所示,轴拉力通过竖直方向的两油缸的合力实现,剪力靠侧向油缸的拉力完成,三个油缸加载作用力的合力矩为试验要求的加载力。

2.2 加载力确定由加载方案和静力平衡关系,求解得出三个加载力的大小,采用分级加载方法时,载荷大小见表2。其中负号表示加载力方向向下。

2.3 加载与测试设备加载与测试设备主要包括:①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液压加载系统;与加载管路连接的两个最大加载力为50kN的液压油缸(竖直方向使用);一个最大加载力为10kN的液压油缸(侧向使用);液压连接管路和测试导线。②两个量程为50kN的力传感器(竖直方向使用);一个量程为10kN的力传感器(侧向使用);力传感器信号采集时采用的功率放大器。③装有基于LABVIEW开发的加载曲线输入计算机和数据采集计算机。④电阻应变计和位移计;应变测试温度补偿试件;东华DH3816应变测试系统。

2.4 加载工装配置根据加载要求,从加载方案示意图2可以看出,完成本实验,需在已有设备的基础上配置加载梁、吊耳、基座、连杆、套筒、销钉,连接螺栓等部件。其中螺栓连接件选用等级为10.9级的高强度螺栓;,其他加载工装设计时材料均采用调质40Cr,在初步设计完成后均要进行有限元强度较核,满足强度要求后方可确定;侧向加载力通过钢丝绳作用在上端框下部,根据标准选用公称抗拉强度为1770Mpa直径为20mm,6×37软芯结构。

3结束语

本测试方案已经成功用于文中压力容器的测试,并为容器设计改进提供了可靠的试验数据。结合方案设计以及后续试验中的一些问题,确定试验方案时,注意以下几方面:

3.1 拟用测试仪器全部在检定期内,超出检定期的仪器要在试验前及时检定;

3.2 根据加载幅值,合理选择测试和加载设备规模与型号,如油缸 压力传感器等,在工作中既不能超出使用量程,又不能采用大量程的设备,以免造成加载精度或采集数据精度不高的不良情况,要满足测量量程的要求;

3.3 设计试验工装和选择螺栓钢丝绳等连接部件时,应该拥有足够的强度裕量;并在确定连接件数量时,留有余量;

3.4 加载方案设计时,根据试件结构,通过多方案比较,确定优选方案,加载力计算确保准确可靠;

3.5 加载时,载荷缓慢上升,以免由于加载太快造成对设备的机械冲击或不能满足静力加载要求,同时各油缸协调动作,避免其中的某个载荷超出加载极限。

参考文献:

[1]胡八一,刘仓理,龙建华,刘哲民,曹小平.玻璃纤维缠绕容器的水压应变测试及分析[J].纤维复合材料,2006,(04):3-6.

[2]陈建俊,刘福华等.大型氨合成塔高压壳体水压试验应力测试及结果分析[J].压力容器,2001,(9):131-135.

[3]张晓军,常新龙.复合材料气瓶有限元应力应变分析[J].纤维复合材料2008,(3):35-37.

[4]彭勉,胡茂和.直升机全机静力试验载荷分配研究[J].直升机技术,19989,(4):48-51.

[5]任树梅,蒋圣平,郝晓剑.用位置敏感传感器进行位移测试的技术研究玻璃纤维缠绕容器的水压应变测试及分析[J].测试技术学报,2002,(02):127-131.

[6]周兵谊,王勇,曹亮.基于静态应变测试系统的应变与位移测试方法研究复合材料气瓶有限元应力应变分析[J].机械与电子纤维复合材料2005,(06):17-19.

[7]HUANG Qiao,LI Zhong-long,ZHANG Lian-zhen.Design and validation of wireless strain test system for bridge based onthe resistance strain sensor.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0,(01):18-23.

[8]夏元白,吴江,何礼,张理德.钻井泵阀位移测试系统及位移测试[J].石油机械,1997,(4):31-33.

[9]李建桥,许述财,李因武.虚拟多通道应力应变测试系统的研究[J].虚拟仪器,2004,(s1),1018-1019.

测试工作方案范文11

关键词:桥梁;荷载试验;测试内容

一、公路桥梁荷载试验的作用

在实际的施工和应用中影响桥梁质量的因素较多,其中包括了设计因素、施工技术、建筑材料、水文地质等等,因此在公路桥梁的施工中技术人员必须采取必要的材料试验、模型试验、结构试验、工程监控、成桥后的静荷载试验等对桥梁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和检验。在公路桥梁技术不断拓展的同时,这些检验检测技术也随之发展起来,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公路桥梁荷载试验的作用和目标就是对桥梁的结构物进行直接的加载性检测,并进行记录和相关分析的过程,主要包括试验准备、理论验算、现场试验、试验报告等工作,从桥梁结构件在试验中所体现出来的“工作”情况来分析得出其实际投入使用后的状况,进而了解施工质量状况。

首先,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桥梁施工中常常涉及到一些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在此种情况下,许多结构和材料的性能、动力反应等还没有建立其与之相配套的数学模型或者计算模型,因此实际结构件的使用情况还与设计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通过荷载试验就可以直接检测到理论分析和计算的相关参数,从而获取桥梁在荷载的作用下的实际受力和工作情况,了解桥梁结构受力的规律,检验其是否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设计要求,为“四新”的采用积累实际的经验性资料。

其次,公路桥梁荷载试验还可以对新建的桥梁进行检验,特别是大跨度、复杂结构桥梁竣工验收和质量评定的重要手段。通过荷载试验可以考察桥梁的施工质量和结构件与整体承载能力,从而评估桥梁实际应用后的承载能力,确定其运行的状况和使用条件,为竣工验收和运行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最后,荷载试验还可以用于既有桥梁的维护,因为桥梁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尤其是公路桥梁因为修建区域的差异或者地质水文的变化都会影响其结构的稳定性,因此利用荷载试验检验既有桥梁的使用状况是保证其继续安全使用、养护、加固、改扩建等的重要手段。

二、公路桥梁荷载试验的内容和流程

1、荷载试验的内容

桥梁荷载试验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实施前应当对整个桥梁的情况进行细致的调研,必要的情况下还应当进行理论性的分析,在这些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试验方案,对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案设计,以此对试验方案进行补充。具体试验内容有:明确试验的目的;试验准备、加载方案设计、检测点布置和测试、加载控制和安全防护、试验结果记录、试验数据分析、承载能力评估、编写试验报告。这些内容按照试验的流程分为三个阶段,考察准备阶段、加载观测阶段、试验报告阶段。

2、荷载试验的流程

试验的准备阶段:试验的准备过程是保证整个试验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此阶段的准备内容包括对桥梁设计资料、施工工艺记录、监理记录、材料和工艺试验资料、养护记录、维护记录等与桥梁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桥梁现状的调研,包括桥面、承载结构、支座、基础等进行表面检查;对设计荷载、试验拟定加载所产生的内力变化进行理论计算,制定加载方案、测量方案、仪器设备的选型等;在试验的现场搭建必要的辅助设施,如脚手架、测试仪表支架、放样的表面处理、测量单元布置、测量仪器校准等。整个准备阶段应当将所有保证试验顺利进行的工作准备到位。

试验的实施阶段:试验的实施阶段是加载和观察的实施,是整个试验的核心。这个阶段在各项准备工作到位的前提下进行,按照设计完成的试验方案进行,利用适合加载的设备对桥梁构件进行加载,同时采集各种仪器的检测数据,观测试验对象在加载前后的指标改变,如:挠度、应变情况、裂缝变化、加速度等,同时利用人工或者仪器记录的方式对各种观测的数据进行准确而完整的记录。有时为了加载方案的完善还可进行试探性试验,以求更好地试验结果。此时需要重点注意的是,静荷载试验应根据现场观测的各种数据和计算结果进行现场比对,以此判断受力后结构的变化是否正常,即试验是否可以进行下一步加载,并保证试验结构、设备、人员的安全,这一点对于存在明显病害的结构是十分关键的。

试验的结果分析和报告:分析和评价试验的效果也是重要的试验步骤之一。对原始资料进行正确的客观分析可以保证得出正确的试验结果,原始资料包括了大量的观测数据、文字记录、图表资料等,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通常这些记录不会具备很强的条理性,所体现出的结果也不能体现出客观规律。所以,需要在试验后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进行综合性分析和比较,从中找到规律和有价值的资料。同时利用设备和软件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计算,这样才能得到有效的试验结果。完成数据分析后,就可以按照相关的规范、流程和检测目的的需求完成试验报告,即对检测对象进行科学评价。

三、桥梁荷载试验的原则

1、重点突出

桥梁荷载试验主要检测的目的就是考察应力和挠度的变化,而承载力指标体现的是结构在最不利的受力情况下的各种指标。要引发结构出现最为不利变形的情况就需要对结构的关键部位施加荷载,这样才能达到检测桥梁稳定性的目的。因此,试验所选择的部位应当是突出结构体的关键受力点,而且,对于其它的受力构件应当根据评定和分析其工作的需要来进行试验对象的选择,但也应选择受力最大的关键部位。为了考察受力和形变的同步和协调性,通常在构件相连接的位置进行测点的布置,观测其位置移动情况。

2、测试内容应体现承载情况

获得承载能力的情况是试验所要达到的目的,此指标在外力的影响下体现的是结构承受荷载的力学指标。主要包括的是刚度、强度、稳定性、动力响应、结构损伤等具体的指标,测试内容和方法应紧密结合这些指标,使得试验达到检测目的。因为结构上的差异,承载力测试指标的侧重也有所改变,因此在具体的试验过程中,应做好前期准备,制定针对性的试验方案,以保证有效指标的获取。

3、应保证荷载不损坏构件

桥梁检测鉴定的目的是掌握桥梁实际承载力能否满足当前交通运输载重量的要求,以保证安全通行,所以进行的一切检测性荷载试验,决不能达到对桥梁破坏损伤的程度。

测试工作方案范文12

论文导读:把不同组别的变压器及其相应各个变压比试验数据归纳在一起,用测试数据与该表对比一下,只要低压侧测试电压与相应的标准电压相差不超过±0.03V,就可以知道测试结果是否正确。在变比测试工作中,我发现使用这种方法不但试验接线较麻烦、操作程序繁琐,工作效率低(工作速度慢、操作人员多),而且在对D.yn11型变压器进行测试时接线较容易出错和不安全。经过分析,如果不考虑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和打印功能的话,利用现成的设备和技术,使用较少的资金对现有的设备进行实用性改造,完全可以使测试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达到使用专用仪器的水平。

关键词:变压器,变比测试,安全性

 

变压比测试试验是电力变压器交接试验中的一个必做项目,测量变比的目的是:1、检查变压比是否与铭牌相符,以保证达到要求的电压变换;2、检验电压分接开关的状况;3、检查变压器绕组匝数比的正确性;4、变压器发生故障后,常用测量变比来检查变压器是否存在匝间短路;5、提供变压比的准确程度,以判断变压器能否并列运行。国标GB1094-79规定:“电力变压器的变压比,除电压在35kV以下且小于3的变压器允许偏差为±1%外,其它所有变压器(额定分接)允许偏差为±0.5%。”对变压器变比的测试,我所在班组一般采用单相双电压表法。变压器变压比测试的单相法,是根据三相变压器的不同连接组别,将200V单相电压依次施加在高压侧的两个端子上,同时测量低压侧对应端子上的电压,然后计算出变压比。使用单相法试验的接线和计算方法如表1:

由于日常工作中较多接触到的是10kV中小型配电变压器,而且变压器的类型不多,同时变压器变压比的变化也有限,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本人根据这些数据制作了一份表格,见以上表2及表3。两个表格是工作现场使用的简化版,在拟制变压器整体试验报告时,所使用的参数是已进一步细分了的表格。表2是Y.yn0变压器变比测试数据对照表; 表3:D.yn11变压器变比测试数据对照表

把不同组别的变压器及其相应各个变压比试验数据归纳在一起,用测试数据与该表对比一下,只要低压侧测试电压与相应的标准电压相差不超过±0.03V,就可以知道测试结果是否正确。在变比测试工作中,我发现使用这种方法不但试验接线较麻烦、操作程序繁琐,工作效率低(工作速度慢、操作人员多),而且在对D.yn11型变压器进行测试时接线较容易出错和不安全。这是因为在对变压器两相施加试验电压时,需要对相应的端子进行短接,如果不小心接错了线,就很容易造成短路,损坏设备,所以有必要对这种测试方法进行改进。经过分析,如果不考虑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和打印功能的话,利用现成的设备和技术,使用较少的资金对现有的设备进行实用性改造,完全可以使测试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达到使用专用仪器的水平。因此,我以此为课题:探索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试验设备和用较少的资金,来提高变压器变压比测试工作的效率与安全性。

在日常工作中,进行这项工作需要3个试验员,具体的任务分配是:1个人负责加试验电压及记录试验数据,2个人分别站在被试变压器的高、低压侧更换试验接线(换相和更换分接开关)以及在施加电压时作监护人。我把变压器变比试验工作的操作程序进行了分解(其中的步骤1称为变压器极性测试),对每一项步骤进行详细地分析,具体试验工作的流程如下步骤:步骤1是确定被试变压器的接线组别;步骤2是根据变压器的接线组别连接试验设备;步骤3是检查试验接线,确认正确无误后,把电压调升至要求值,记录试验数据。当数据符合到试验要求,进行换相、换档工作,直至所有相位、档位全部测试完毕;步骤4是解除试验接线,恢复变压器至使用状态,试验工作结束。经统计分析,2001年6―8月份,我班组一共对23台配电变压器进行了交接试验,其中有3档位的Y.yn0变压器5台,3档位的D.yn11变压器10台。5档的D.yn11变压器8台。试验过程中,步骤3占了变压器变比试验的大部分时间,是造成变压比测试效率低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尽管3种变压器的档数不同、试验接线也不尽相同,但步骤3每档换相的耗时是相近的―约为39秒,而在对D.yn11变压器的试验接线中存在的短接线是导致工作不安全的因素。所以,要提高变压器变压比测试的工作效率与安全性,关键是要缩短换相时间和取消短接线,而采用三相变压比测试法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免费论文。

根据三相变压比测试法的要求,对此我设计了三个方案:方案一、购置有关变压器变压比测试的专用设备以替代现有的试验设备。方案分析:现在的变压器变压比测试专用设备采用了单片机技术,操作简单,读数方便,功能强大,但其价格昂贵――金迪科仪公司的变压器变压比测试仪售价3万多元,而据反映,其实用效果并不理想。另一种测试设备――QJ35型变压比电桥,其价格亦不菲,而且这种设备测量倍率窄,操作繁琐。因此,这个方案不可取。方案二、以现有的三相调压器为核心制作三相法测试操作箱:方案分析:这种方案的试验接线如图1。采用这种方案试验时,对三相电源电压的平衡性和稳定性要求较高,但是一方面由于试验现场一般是没有三相电源的,要取得三相电源比较困难,即使能取到三相电源,但由于工地其他工作机械的影响使得电压难以平衡和稳定;另一方面,测试使用三相调压器的重量达到20多公斤,体积为600×250×250mm3(其重量和体积与一瓶充满了气的液化石油罐差不多),这对于我们每天都不断更换工作场所的班组来说,它的块头也略嫌大了点,使用起来不方便。基于以上两个原因,亦放弃了这个方案。免费论文。方案三、应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制作以单进三出(1AC-INPUT/3AC-OUTPUT)的交―交变频电路为核心的三相法测试操作箱;方案分析:电力电子技术是一种电力变换技术,它使用功率半导体器件对电能进行控制和变换――包括电压、电流、频率和波形等方面的变换,而市面大量销售的变频器具备了单相交流电源输入、三相交流电源稳定平衡输出的能力,所以我设计了这个以单进三出变频器为核心的三相法测试操作箱。三相法测试操作箱的电气原理如图1

图中的单进三出变频器采用是的是三菱公司FR-S520S-0.75K-CH型变频器。它具有过流、过压保护装置和软启动功能――开机后,按启动键,输出电压能在5秒内从0V/0HZ上升到200V/50HZ,按关机键,在电压可以5秒内从00V/50HZ下降到0V/0HZ。由于采用了两个多功能电压转换开关SA1和SA2,换相的工作可以在操作箱上带电进行,而不必断开电源和更改变压器上试验接线的步骤,减少了重复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采用三相测试法,所以在对D.yn11型变压器测试时就不必使用接线,而且操作箱提供了完善的防止在工作中误触电的装置和信号,提高了换相和换档工作的安全性。根据在现场对800kVA变压器变压比测试的数据,对变压器变高压施加200V电压时,试验回路中的电流只有76mA,设COSφ为1,则使用三相法所需要的功率为200×0.076×1.732×1=26.3W。消耗的功率之所以这么小,是因为这相当于用2%的额定电压对变压器做空载试验,这个电流是变压器的励磁电流。在工作中接触的配电变压器的容量一般不超过2500kVA,而变压器的励磁电流的大小与变压器的容量并不是等倍数增长的。因为26.3×2500/800=82.2W,所以,估计用100W功率的变频器已能基本满足进行三相测试工作的需要;考虑到变频器的容量应为负载的五倍时,输出的三相电压波形才会最接近正弦波,因此,把变频器的容量定为不小于500W。制作这种操作箱是不存在什么技术困难的,所花费的人力和时间也不多。因此,我决定采用这个方案并顺利地制作出这个变压比测试箱。2001年10月下旬开始,使用该变压比测试箱对16台配电变压器进行了变压比测试工作,测试数据见统计表4。免费论文。由上表可以看出,使用测试变比箱后,试验人数由3人减少至2人,而换档工作所花费的时间由原来的平均39秒下降至现在的22秒,而且在操作上更方便、更安全可靠,完全达到了预期的设备技术改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