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国形势政策论文

中国形势政策论文

时间:2022-12-19 15:45:58

中国形势政策论文

第1篇

论青年强则中国强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在《形势与政策》的课上,我初步了解了中国在国际上的现况。中国展开全方位外交,活跃于世界舞台,国际社会进一步把目光投向中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稳定上升。可是,我觉得在中国快速崛起的同时,仍将面临许多的挑战,就比如美国动不动挑起和我国的贸易战、新冠疫情甩锅我国等等。归根结底一句话,中国还不够强,中国还需要更多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们容易看到的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几次金融危机,中国始终以积极、负责任的态度应对,不仅利于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有积极的影响。国际社会对此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可以说,中国让世界有了战胜危机的信心。单从这一点,就足以看出,中国已深入国际,有着牵动世界格局的能力。

可是,看到下面的话,我有了更深层次的想法。记得温家宝总理在美国访问时曾说过:“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可以用一个乘除法解释,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就是一个大问题,一个大问题除以13亿就是一个小问题。”根据我在互联网上收集的数据,1963年时,中国GDP在国际上位于第八位,次于美国、苏联、西德、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此后至1973年间,在第六至八位浮动;1974年至1981年,相继被加拿大、巴西、西班牙、墨西哥超过,位居第十二位;1982至1986年,超过墨西哥、西班牙、巴西,升至第九位;1987年,又被西班牙、巴西、印度超过退居第十二位;1988年反超印度,位居第十一位;1992年至1994年,相继超过巴西、俄罗斯、西班牙、加拿大位居第七位;1995年被巴西超过退居第八位;1996年反超巴西居第七位;2000年超过意大利居第六位;2002年超过法国居第五位;2003年被法国反超退居第六位;2005年再次超过法国居第五位;2006年超过英国居第四位;2007年超过德国居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仅相当于美国的40%,而2017年中国GDP则上升至相当于美国的60%。若根据所谓“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在2013年即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虽然购买力平价没有任何作用,但中国超越美国的事实仍然引起了美国的恐慌。另一方面,虽然中国一直坚持和谐社会、共同发展的理念,世界大多数国家对中国威胁的担忧已经有所减弱,但在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推动下“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等新的论调仍不断出现。

显然,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目前,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应当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我们现在正处在学习阶段,努力学习是我们现在首要的任务,我们决不能放松自己,让宝贵的时间匆匆溜走。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学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不断创新的现在,目前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我们应当脚踏实地的去做一些对我们学习有帮助的事情,只有我们自己站起来了才能更好的服务别人,才能更好的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

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为了不辜负总书记对我们的期望,我们新时代青年更应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不忘革命先辈,不忘理想与梦想,更不忘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需要更强,我们需要更努力!

第2篇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程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积极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课程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课程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33-02

作者简介:苗国厚,男,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网络思想教育。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独具特色,举足轻重。加强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学习,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客观科学地看待形势变化和社会发展,有助于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文章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研究现状作一梳理。

一、研究的背景

自1987年教育部首次将《形势与政策》课程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列入大学教育全过程以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科定位、教学原则、课时设置、教学安排、授课形式、考评规则、师资建设、经费支持等问题在全国高等院校早已得到普遍的贯彻落实,形成了独特的“三结合”教育模式,即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可以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已经初具规模,为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表明,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认可度其实并不高,属于比较边缘化甚至可有可无的学科。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多元、畅通和便捷,这门课程的边缘化趋势就更加明显和突出,面临着严峻挑战。不仅如此,作为受教育者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都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特立独行,这也给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和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正视新形势、新问题,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发展和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即中央16号文件)出台,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做出了重大决策,并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改革进行具体部署,要求建立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定期编写形势政策宣讲提纲,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与此同时,中宣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再次强调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地位、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并强调要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工作。自此,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开始蓬勃兴起,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是蔚为大观,占1994年以来全部研究成果的86%以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中央16号文件)和教社政〔2004〕13号两个文件精神,自2007年7月到2008年2月,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联合在全国高校开展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优秀论文征集活动。征文集中反映了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状况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并从课程建设的不同方面总结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这次征文活动极大地推进了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2011年5月,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北方工业大学举办了一场全国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与教学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总结交流经验,研讨形成共识,深化课程建设,增强教学实效。这次会议总结了全国高校多年来在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取得的成绩,指出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有两大特点:一是教学内容动态性强,二是教学任务十分艰巨;会议还分享了各地的成功经验,指出了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一步凝聚了共识,那就是: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体制机制、教学内容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深入研究,不断创新。

二、研究现状综述

1.从总体上把握《形势与政策》课改。谭来兴、刘社欣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中指出,必须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就教学内容而言,必须凸显其现实性、保持其连续性,并将稳定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就教学方法而言,要做到“四结合”,即系统的课堂讲授与重大事件的教育相结合、系统的课堂讲授与专家讲座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以及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教学手段而言,要实现课堂教学多媒体化、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作用和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教学等。郭瑞燕、闫海玉在《〈形势与政策〉课“2+1”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2+1”模式从该课程时效性、导向性、现实性强的特点出发,通过专职教师系统讲授、专家学者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讨论和收看《新闻联播》的融合,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吴云志、刘伊娜在《“形势与政策”课多维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与实践》中指出,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抓住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努力建构新时期“形势与政策”课多维教学模式。罗英、何玲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探索》中指出,通过规范教学管理制度、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扎实的课程建设、创新教学管理模式、突出特色教育、完善实践教学,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顾晓英以上海大学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为例,实践得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实践性的教育活动。上海大学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育教学之余,还利用夏季学期进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二位一体的系列载体。朱绍友在《对构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的探讨》中提出,积极探索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和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努力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上海交通大学黄苏飞副教授主编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从“综合研究”、“课程体制研究”、“队伍建设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实效性研究”五个方面来论述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

2.重点对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张勋宗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探讨》中提出,专题负责制教学模式,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相应的专题内容进行理论思考并深入研究。考试采取随堂测验与期末考察相结合方法。孟照伟、王丙辰、孙倩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提出,系统讲授与重点深入分析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启发互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相结合。崔海英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问题探讨式教学方法研究》中提出问题探讨式的教学方法,旨在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有益结合,在师生互动中达到教书育人的实效。李学保在《关于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思考》中提出,灵活采取集中授课与形势报告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努力破解教学难题。

3.重点对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苑方江、苑爽在《实践教学是解决“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矛盾的有效途径》中指出,实践教学可以巩固“形势与政策”课的独立课程地位,解决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问题,有效地解决形势与政策本身的发展规律与学生对其认知间的矛盾,是解决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脱节矛盾的有效途径。余精华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中提出成功开展这一教学,需要建立“123”模式,即需要“明确一个宗旨、选择两种渠道、搭建三个平台”。其中,两种渠道指现实性和虚拟性两种渠道;搭建三个平台指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借助有组织的学生社团、利用广阔的社会平台。麦达松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性教学探讨》中指出,高校“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应该不断优化对学生造成影响的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观念成熟发展的氛围。孙安宁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研究》中提出,按照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培养的要求,以“系统化、长期化、实用化”为目标,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以责任教育、文化活动和就业教育等三个模块为主的实践育人平台。

4.《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研究。何广寿在《网络环境下“形势与政策”课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中提出,提升教学质量,完善课后教育系统,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可以开辟形势与政策的主题网站。黄昕、李晓衡、高征难在《“形势与政策”课网络教学的策略探究》中指出,高校要精心建设课程网站,开辟网络课堂,借助网络实现师生教学互动,利用网络开展课程考核。王萍霞、肖华在《〈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认为,建立网络课堂,搭建师生教学互动平台,提高了教师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优势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多样性和实效性。张亚军在《论网络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中提出,从教学环节来看,教学模式分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部分。南华大学李晓衡教授主编的《“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总结了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研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

从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从单一的理论教学,逐渐向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拓展。《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课程,具有自己的学科基础和定位,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按照规定列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有学分。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并从《形势与政策》课程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实现该课程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优秀论文征集评审情况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第3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供给侧改革;个案研究;创新探索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29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99-05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把握时代脉搏、紧扣国内外时政热点,宣传主流思想价值观,担负着培养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的使命,具有提升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和培育政治素养的教学功能。但是,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时代环境,加之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的政策性、教育性和时效性等特点,资料收集繁杂、讲授要求高且考核难度大,存在着课程设置不重视、教学内容不切实、教学方法不科学、师资队伍不专业、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较大地影响了教学成效的发挥。因此,有必要从供给环境、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主体和供给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形势和政策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存在的问题

自1987年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至今,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国内各高校基本都设有该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某种程度上讲,形势与政策课已经具备了一门课的基本形态。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师资力量,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其他4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没能达到大学生的期望,在教学效果和考核上也未能尽如人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和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一)课程设置不重视

虽然形势与政策课程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在大多数高校开设,但是不少高校对于其重要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课程性质上定位不清,以致其在课程设置上具有随意性。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未能得到高校应有的投入和支持,在课程设置上常被忽视,课程地位逐渐边缘化。如:大部分高校都将学科建设重点集中在专业课和特色课上,并没有意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对高校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资源投入甚少;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往往都只有形式,而不注重实质性的规范,往往缩短课程的学时数,只安排在某一特定年级或某一固定学期,并没有开展覆盖大一到大四的连续性教学,降低了课程教学效果;不少高校仍停留在对上级部署和要求的简单照做,没有结合自身高校实际采取具体、有针对性的措施;有些高校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落实到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中,或者即使有单独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在课时数、课堂教学要求等实际操作层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二)教学内容不切实际

首先,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初衷便是配合高校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和宣传,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多是为了自上而下地宣传国家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政策,教学内容多为方针政策的传达和解读,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往往只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要求紧扣国内外形势和党中央各项新政,但是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好多年都一成不变,同样的课程内容往往讲授好几届学生,很少进行创新,加入时代新鲜素材。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国家政策脱节,内容的滞后性,使得课程枯燥乏味,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再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大多是围绕着国内外形势分析和政策解读宣传展开,而较少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方面的内容,而第二课堂的出现,又弱化了常规性的课堂教学,忽略了科学地安排与平衡各个教学内容。最后,高校文理科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显然是不一致的,而高校往往忽略这一点,采取学的方式,使得有些教学内容文科生理解起来轻而易举,而理科生则不知所云。甚至有的高校部分年级,将大一到大四的学生混合组班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部分高校忽视了不同年级阶段、不同专业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层次性和多样性的需求,授课内容缺乏针对性。

(三)教学方法不科学

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面向高校所有本科生开设,是高校所有课程中唯一要求“全覆盖、不断线”的课程,覆盖面广,加之专业老师匮乏,课程教学常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而大班教学的组织形式则限制了教师授课方式的选择。一个老师给一两百个学生上课,偌大的教室拉大了老师与学生间的空间距离,不利于师生开展互动,单向的、填鸭式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需求,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气氛沉闷,甚至出现了学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翘课、玩手机、看专业书籍等屡见不鲜,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动态性,需根据社会环境和时代气息的变幻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涉及面十分广泛,其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教师易采取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多以PPT展示为主,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

(四)师资队伍不专业

首先,由于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视度不高,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配套设施等软硬件方面投入较小,对任课老师往往缺乏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且管理松散,加之课程内容复杂多变,知识体系面广,又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和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较低。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力量薄弱,任课教师多为高校党政干部、辅导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社会科学相关专业教师。由于这些任课老师既要担任繁重的行政工作和其他课程的任务,又要兼任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往往时间精力不足,无法全身心投入该课程的教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多门学科都有交叉,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科技、生态等各个领域,是一门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课程,而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相对较为单一,无法将理论讲深讲透,且兼职教师多、流动性大、稳定性差,增加了课程建设的难度和教学效果的发挥。

(五)考核机制不健全

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识不足、定位不清、重视不够,因此,很多高校π问朴胝策课程的考核也没有规范统一的制度,考核方式也较为松散滞后。一方面,是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缺失。形式与政策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对教师的上课内容和教学方式没有规定,由教师自由发挥,带有随意性,在课程建设上缺乏监督,使其很难在学生思想教育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成绩评定的考核。形式与政策课程的考核多以命题考查的形式,而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实际成效往往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价。目前,大多数高校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成绩纳入期末综合成绩的评定,而期末成绩的评定则以笔试试卷的方式(开卷或闭卷)或以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的形式,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综合后得出课程的综合成绩。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往往有所偏废或考教分离,只重视理论性知识的考查而忽视学生认知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而期末的课程论文和调研报告很多学生往往采用“移花接木”之术,鲜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并没有对国内外形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党中央的很多政策也是一知半解。考核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更难以调动学生关心国家大政方针和国际国内时政热点的积极性。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研究――以无锡太湖学院为例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逐步认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始积极探索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2016年无锡太湖学院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效,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作出了努力。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定位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湖学院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相关工作由校党委宣传部和学生工作部共同牵头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逐步建立完备的工作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太湖学院2016年人才培养方案将“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学时教学纳入课表,面向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同时在二、三、四年级持续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形成“四年不断线,年年有亮点,全过程立德树人”的教学格局。

(二)教学组织机构与工作机制

1.党委宣传部统筹全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生工作部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理论课时的教学组织工作。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基础教育部等部门分工协作,确保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2.学生工作部建立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组织机构,具体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学时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大纲制定、课堂教学计划执行、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等,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同时,参与全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3.党委宣传部统筹安排,学工部、团委、各学院协调分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组织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党团活动等,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环节教育教学成效。

(三)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1.整合校内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基础教育部和学生工作队伍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

2.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学时的教学任务主要由基础教育部专任教师承担。目前,选出8名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学生喜爱的专任教师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老师,组成课程组,并从中推选一人担任组长。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党政管理干部等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兼职教师须具有高校教师资格,综合考虑知识背景、教学经历经验等因素,面向全校择优选任8名。

3.形势与政策课实践学时的教学任务由学生工作部统筹协调,各学院分工负责,主要由辅导员承担。

(四)教学组织方式

1.形势与政策理论教学进课表,安排在第一学年,分两个学期进行,每学期开设16学时,分班教学,以中班为宜。要根据教育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要求,精选教学内容,形成教学计划,设计教学专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和国情,回应学生关切,阐释政策举措,解释疑惑,澄清是非,增强意识、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2.建立适应形势与政策动态性教学需要的课程教学体系,理论教学采取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团队教学组织模式,开展模块化专题教学。讲授同一专题的教师建立专题备课小组,加强对教案讲义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的研究。根据目前课时和专题安排情况,每学期拟定讲授专题数8个,两位老师具体负责一个专题。

3.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要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报告会、班会、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学生工作部统筹协调各学院共同组织好实践教学,明确教学要点,规范课程考核;要积极支持形势与政策课程组,加强对形势政策教育的理论研究,参与指导实践教学的开展。

(五)教学基本内容

2016年太湖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国际和国内两大模块。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国际方面的教育教学要点主要有:了解国际秩序规则之争动向;深刻认识大国关系演变态势;关注全球经济增长态势;宣讲“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重点;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国内方面的教育教学要点主要有: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方针政策;围绕重大活动和热点难点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深入阐释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六)课程考核方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实践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学生必须携带由教研室统一设计的《形势与政策学习记录表》,随堂填好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在下课时上交任课教师,作为学生考勤与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专题授课结束后,由各专题教师交与课程教学组组长,通过检查《形势与政策学习记录表》数量和完成质量情况,对学生上课情况作出审核、确认事宜,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实践考核:根据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考核。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近期的时事新闻和党的会议等视频资源观看或者选择任课老师给定的学习研究主题,每次课堂前进行“时政新闻一分钟”的学生讨论。期末考核:结合课堂讲授内容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时事评论和热点问题分析。最后成绩的评定也由平时成绩(满分60分)、实践成绩(满分20分)和论文成绩(满分20分)组成。

三、供给侧视域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创新探索

自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后,“供给侧改革”不仅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热点词汇,也成为学术界关注和探讨的焦点。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思想给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带来了新思考,提供了新思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育供给与教育对象实际需求之间的失衡。曾几何时,传统的教育一味强调理论灌输,内容乏味、方法单调,忽视需求侧的主体地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时间我们又过多地将重心转向需求侧,过于迎合学生需求,而忽视了供给侧自身须具备的引领力和影响力。因此,将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引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从以往单方面纯粹关注教育对象需求侧的视角中转换出来,从供给侧发力,注重关注供给侧自身的提升与发展,以达到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一)供给环境:高度重视,明确责任要求

首先,提供基础环境。在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内容宽泛、时效性强的特点,严格按照高校必修课的地位和要求制定教学大纲,并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各高校的自身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的教学计划,强化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监督,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展提供基础环境,以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程扎实开展。其次,创建制度环境。高校要制定明确健全的制度规范,明确各个部门和学院的责任和要求,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党委组织部应牢牢把握课程的总体发展方向,做好教育教学的监督和指导工作;校团委和学工处应注重挖掘资源,多组织开展和形势与政策课程相关的讲座、报告及参观学习等实践教学;教务处应在学生培养计划中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地位,重视对师资的引进培养和教育教学的经费支持;宣传部则应做好信息和成果的宣传及转化。最后,营造校园环境。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在完善校园基础文体设施、美化环境的基础上,加强校园学术环境、人文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建设,体现人文关怀和育人理念,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娱乐中。

(二)供给内容:融入实践,紧扣时代步伐

首先,增强供给内容的融合性和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程讲授内容要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国防外交、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涉及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增加课程内容存量而非仅仅只讲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大学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此,对课堂内容要进行严格的筛选。选取那些政治性较强,能激发学生兴趣、能引发深入思考,能对学生的政治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影响和触动的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并且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选取要重点考虑大学生思想所处阶段的特质,紧抓大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课程内容。最后,增强供给内容的实践性。在单纯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如选取经典红色事件、图片和创作的展览、开展红色读物交流分享会、请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及红色基地的参观学习等,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供给方法:形式多样,提升教学实效

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供给方式。首先,应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拒绝单纯说教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背景,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其次,尝试讨论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甚至在精心组织和安排下,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讲授他们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意义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深入探讨,而老师则负责引导、答疑和维持秩序。再次,注重运用现代科技。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运用视频教学、PPT展示、翻转课堂、微课堂、游戏课堂等形式进行教学。最后,注重开展实践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学生身体力行,可以与相关单位和部门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社会基层,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谋欢学习转向主动思考,不仅在理论上知晓,在情感上认同,并且能在实践中践行。

(四)供给主体:坚定信仰,加强师资建设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供给主体,师资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选拔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课老师要严把入口关,一定要选取政治立场明确、理想信念坚定、理论知识扎实、政治素养高的教师,以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政治性。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对任课老师本身要求较高。为了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和动态性,任课老师必须要积极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敏锐的前瞻性和洞察力,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再次,教师队伍的多样化建设。形势与政策课程除了要培养专任教师外,还可以邀请校外学术水平高的专家学者、校内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领导干部、学生工作经验较多的学工部、辅导员等担任课程兼职老师,专兼结合、各有所长,有侧重点地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成才需求。最后,高校应通过政策引导,激励教师投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多参加与课程相关的研讨会、学术论坛等科研活动,并经常选派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增强教师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水平,以此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政治素养高、稳定性高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师资队伍。

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 形势与政策 教育 高校学生

1 对高校思想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状分析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学生思想活跃,渴望成才,他们关注形势和政策变化的趋势,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关心国家、家庭和本人的发展前景,这充分表明高校学生也有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的内在需求。那么什么是形势与政策的内容呢?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的制定要以国内外形势为客观依据,而形势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政策的相应调整。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无论是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是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了其独有的作用与地位。其受重视程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的得到提升。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2 对于高校发展中形势与政策的几点思考

2.1 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

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高校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

2.2 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若干对策

教学内容上要坚持“精”的原则, 注重基础、把握重点、突出主旋律 。“精”,要求在内容的选取上突出重点,从可讲的素材中提取出最适合当前形势发展,学生最想了解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作为要讲的内容;避免面面俱到,要把所选取的内容给学生讲深讲透,让学生领会并学会运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方向、道路信念教育都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新形势更要求我们应充分重视并切实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的思想观念教育,以及基本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纪律观念教育。“管用”就是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在思想上、认识上真正受益,避免空洞乏味地理论说教。通过形势政策课,真正能吸引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形势,起到统一思想、引起共鸣、鼓舞精神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

2.3 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几对矛盾及有效的解决方法

(1)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几对矛盾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下,国际、国内形势变得异常复杂,并且时时刻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如何引导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五彩纷呈的现实世界里正确认识形势,使他们无论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还是社会思潮涌动,都能够知行统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门大学问,难度非常大。但从应对复杂局势的措施来看,力度明显不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途径单一,主要是课堂教学,甚至在一些院校仅仅是通过几个讲座、几场时事报告会来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既缺乏针对性,又不能保证教育的普遍性和经常性,效果可想而知!形势与政策我们天天都在接触,它也天天都在发展变化,要把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讲好,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实际研究比较,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与更新,这就需要教师能潜心钻研、与时俱进地充实教学内容。而从教学实践来看,“形势与政策”课往往由“两课”教师或学校行政工作人员兼任,由于地位上不受重视、教师精力上的局限及资料上的缺乏,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空洞枯燥,这样的课学生当然不会喜欢。

(2)教学形式、方法要灵活、要创新

形势政策课应多开展一些新闻评述、形势分析讨论、信息论文交流评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并提高自己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可辅以音像视听、参观等鲜活的形式配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可以打破课堂界限,有针对性地邀请内行专家与学生面对面讨论交流。还可以尝试把形势政策课引入第二课堂、引入社团,让学生上讲台,教师做点评,使形势政策课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效果更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手段的变化,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迅猛发展,给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网络时代,形势政策课的载体要不断创新,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资源,办好多媒体教学,尝试网络教育。在国际上,网上大学也纷纷宣告成立,并以其开放性、资源共享性、灵活性、费用低等一系列优势赢得学员的广泛欢迎。

当前正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和栋梁的青年,他们的素质如何是关乎国运兴衰的头等大事。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府,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加强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今后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努力实现的目标,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判断发展形势,自觉把自己的前途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的重要举措,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明智之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开发教学的生动性,探求教学的实效性,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政治课;理论课;宜粗不宜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63-02

“形势与政策”课(以下简称“形策”)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载体。自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意义及做法等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后,我国不同层次的高校均加强了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但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困惑与难题,最基本的问题如对“形策”课特征的把握不准确。如何讲授好“形策”课,使之在变幻莫测的时代条件下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广大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认真学习和钻研授课大纲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形策”课的性质、特点以及基本的讲授原则。

一、准确把握“形策”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性质

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这是讲授好一门课程的前提。因为课程的性质统领着整个教学过程,并且是直接决定教学能否达到课程设置预期目标的最主要因素。

顾名思义,从“形势与政策”的名称来看,这门课程是讲解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但从内容来看,“形策”课的教学内容极为宽泛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方面,教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外交等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形策”课教学内容变动性很大,其时效性表现更为直观和强烈,教学过程中对国内外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风云变幻的形势跟踪十分紧密。但是如果据此认为“形策”课从属于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教学体系,那就大错特错。判断一门课程的性质,最基本的依据并不是课程的名称或教学内容,而是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事实上,“形策”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地决定了该门课程作为政治课的性质。即课程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及时准确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和科学认识党与政府在特定时期内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自觉地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地在中共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换言之,政治性为“形策”课最基本的特征。

准确把握“形策”作为政治课的性质对于处理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有助于明确实现课程设置的育人目的。众所周知,因为社会阅历的不足、理论武装的不够,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社会格局,面对国家建设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困惑、挑战和难题,处于青春期的部分大学生有很多思想和现实上的迷茫和问题,尤其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正确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浅出地教育引导大学生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认知上的科学,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人们思想观念、道德选择、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情况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好地将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关注和回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面对如此艰巨的历史使命,授课教师只有在准确把握“形策”课程性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课程设置预期目的。

其次,准确把握“形策”的课程性质有利于正确处理这一课程教学中知识性与思想性关系的问题。如前文所述,“形策”课最基本的特征是政治性,但该课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也充满了知识性。尽管“形策”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围,但“形策”课的教学不是单纯的理论性教学,不能局限于空洞的理论说教。因为该课程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军事学科等密切相关,既涉及有现实问题,也有历史问题;既有国际风云,又有国内形势,其所涉及的知识之广泛是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不具备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知识教育。当然,“形策”课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事说理,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外,“形策”课在加强现实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历史教育。因为,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必须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重视现实教育才能有鲜活的生命力,注重历史教育,理论才能讲清楚,不会止于肤浅和片面。

二、准确把握“形策”作为一门理论课的特点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说政治性突出了“形策”课的课程性质,那么,理论性则强调了该课程在内容上的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把握住“形策”课的政治性,还必须把握住“形策”课作为一门理论课的特点。“形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教育不仅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教学方法多样性等个性特征,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与政策性等方面的共性特征,这决定了“形策”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必须突出理论课的特点。

首先,对于涉及的基础理论必须系统全面地讲清楚、讲透彻。“形策”课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是相对于重大热点问题的专题形式和其他如小组讨论、实践参观等形式而言的。之所以强调基础理论部分应系统讲授,是因为形势与政策的基础理论强调理论性、系统性以及连贯性。了解形势与政策理论的一般概念、原理、研究对象和历史发展脉络,要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规律特征。如果缺少对基础理论部分的理解和掌握,只是大而化之地对热点问题进行蜻蜓点水式的讲解,根本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问题本质探寻的认知需求[1]。当然,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形式也要服从于大学生关于形势与政策分析方法论的培养和应用这个大前提,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利用正确的思想武器积极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要求学生必须接受教师所讲的单一结论。

其次,对于重大问题应突出重点专题讲授。通常情况下,每个学期形势与政策课大多以形势报告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安排。专题形式对于热点问题的讲授效果更为显著,因为每学期的“形策”课内容变动比较大,不同热点问题之间虽有一定关联性,但其各自独立性更强。所讲很多内容要超出教师平时研究积累的范围之外,在紧张有限的备课时间内,授课教师比较容易集中精力形成对讲授问题完整深入的认识,内容更能够充实丰富。比如在讲解“全面理解与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时,应以专题讲授的形式,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全面理解此次会议的主要精神及其重大意义三个方面主题鲜明地讲解,这样就会突出该专题的重要性,也便于学生全面地把握此次会议精神及相关内容,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

三、准确把握“形策”课“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

在明了“形策”课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性质和理论课的特点之后,不难得出该课程应坚持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的结论。“宜粗不宜细”是“”结束后邓小平领导全党总结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经验及教训时提出的一个关于总结历史的原则。他指出:“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团结一致向前看。”[2]这一原则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以此作为讲授“形策”课的基本原则也是合适和恰当的。“宜粗不宜细”是对“粗”和“细”的辩证统一认识。所谓“粗”,是教师在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形势,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领域的认知和了解中建构起来的宏观视角。具体来讲,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下三点讲授技巧。第一,对教材的内容讲授要有明确的目的感。即以教育引导大学生为目的,而不是就时政新闻论形势而简单地成为“传声筒”。第二,对讲授内容要有清晰的线索感。尽管各个专题看似独立,但都有其内在的关联,讲授时应遵循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和发展走向。第三,在授课中必须要有强烈的现实感。特别是针对比较晦涩的理论问题的讲解,不能“空对空”,必须立足现实,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这样才能引起思想共鸣。

此外,如上文所述,每个学期“形策”课的课时安排比较短暂,一般为六到八讲,即二十个课时以内。在如此有限地时间内要事无巨细地详细讲清楚半年内国际国内形势及开展政策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笔者认为在“形策”课中应坚持“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的现实考虑。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 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209-01

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国内国际的挑战,加强对大学生的国情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培养有知识、有思想、热爱社会主义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人才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但是,从总体上看,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建设和发展还不够平衡,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一、《形势与政策》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形势与政策》课在高校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很多高校并没有把它编入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也没有明确的课时量和规范的课程表,这就造成了教学时的随意性,并且多数院校并没有专门的教材,有的连资料都没有,学校对待课程的不重视直接给学生造成了这门课程可有可无的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除此以外,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多是大课堂,人数较多,无法确保教学质量。

(二)教材建设落后,教学内容不系统

形势与政策作为系统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应始终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要能及时的与国内外重大的时势发展相结合,并及时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在不断调整,这都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中。目前,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我们常用的参考资料是教育部制定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教育部组织编写制作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VCD等资料,这些资料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它们还不能完全代替教材、还无法形成体系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三)教学形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

《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教学形式途径单一,主要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缺乏动性和参与性,无法保证教育的普遍性和经常性。一些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虚、空、脱离实际,这样简单枯燥的说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没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极容易形式化,学生难以学到自身理解消化的知识,从而产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厌学情绪。

另外,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高时效性以及学校教师的不重视,加上师资建设不足,引起教师阵容不整。有的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的老师对课程并没有深度的学习和研究,也不配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教学经验严重不足,教学方式方法枯燥,这都影响了课程的教学及研究,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培养目标。

二、实现《形势与政策》教学系统化的对策

对于上述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系统的教学内容,师资力量不足,致使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缺乏时效性、针对性、实用性,无法确切达到课程的教育培养目标,为了全面贯彻和落实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满足教学目标,吸引学生的兴趣,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

加强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决定了讲课内容要采用固定书本和灵活新鲜的教材相结合。因此,“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要服从于课程性质和任务的要求,注重针对性和现实性,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这就要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中考虑到三个基本点:教学要求目的,马、毛、邓三课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学生关注的问题,并使得三者密切有机的结合,及时准确把握动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增强针对性。

在新的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高校更要致力于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浓厚感情,增强其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尽管该课在现实教学中仍面临着很多问题,但是只要学校给予足够重视,明确定位,加快课程的系统化建设,加强师资建设,那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决,这些都将使形势与政策教学可以真正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入生观,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上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宰波.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探究.黑龙江教育,2009(9).

第7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实践教学 模式

[作者简介]唐雯(1980- ),女,江西抚州人,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事务与高教行政管理。(江西 南昌 33002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XJG-13-28-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54-02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教学工作者和学生越来越感觉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影响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效果。展开和推进“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探索实践教学的模式已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被认为是高校当前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课题之一。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形式,它创设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公办院校民营运作为主要形式。近年来,高校的发展逐渐开始注重本校的特色教学,办学呈现多元化趋势。独立学院应把“应用型本科”“教学型学院”作为办学定位,因此独立学院要同时注重学生理论基础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独立学院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必须要促进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发展,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道德修养和思想觉悟。

一、“形势与政策”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一)“形势与政策”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含义

“形势与政策”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依据“形势与政策”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其教学的内容为中心,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结合时代特征,把课堂教学作为基础,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学生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是“形势与政策”理论教学的重要形式,对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察、分析社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实施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实现理论教学的目的,让学生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让教学获得预期的效果。

(二)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形势与政策”的实践教学是开展课程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认识社会的平台。“形势与政策”是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因此需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实践规律,强调以正确的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来正确地组织实施教育。“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目的即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及参观考察等活动,了解国际形势,把握和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科学、理性地观察,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当前,“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大量存在着理论灌输式、填鸭式的机械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较为薄弱。当代高校学生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人生观、价值观处于人生的重要形成时期,欠缺社会实践,因此情绪化和非理智因素较多,处事较为偏激,是非观念与信息的鉴别能力较差,对形势与政策缺乏正确的看待。他们所处的人生阶段,令其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容易受到社会上其他思潮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强化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导向,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要求教育过程把形势政策教育同社会及学生生活相联系,向学生传授切实的理论。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实施理论教育,还要逐步探索并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其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技能。

二、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面临问题

(一)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现状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之下,独立学院的地位和性质导致其教学处境的尴尬。由于其办学的独立性,经费以自筹为主,相对于国家扶持下的其他院校,经费极其有限。另外,独立学院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办学理念,偏重于应用型、专业性的高等教育,对“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不够重视,在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背景下,其投入十分有限。再加上对形势与政策教学投入的逐渐削减,教学活动形式化严重。

同其他高校一样,独立学院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以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为主,导致了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教育部对高校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各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转向了实践教学。

(二)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首先,活动经费有限。思想政治教学的经费本来就比较少,在现有条件下,由于实践教学而需要支付的实践教师经费、交通费和宣传费等就更无以为继。这导致独立学院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越来越少,每学期至多一次,可想而知在教育上的作用十分有限。其次,师生安全问题。实践外出离校,学生的安全管理问题比较突出,教师人员数量少,而学生较多,多数教师也无力和不愿意承担安全的责任。再次,学生时间问题。学生在校的时间是有限的,外出参加实践教学势必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在时间上很难统筹。

三、独立学院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可行模式

针对“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创新实践教学的模式,来改善“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效果。主要的可行模式有以下四种:

(一)由任课教师借助社会实践组织实践教学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通过关注国内外的焦点新闻,搜集资料,设计一些调查研究的选题,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选择这些题目。教师以选题为依据将每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依其选题形成研究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实行实践研究,撰写实践方案,经过教师审定后自由实施。小组的实践研究进行之前,教师可对实践的方案及其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明确实践资料搜集方法、实践方式及报告撰写要求等。这样,教师在学生实施之前就能做到胸有成竹,避免学生在实践中出现失误和盲目的行为。

(二)将校内第二课堂、专业实训和志愿活动结合

所谓校内第二课堂是指,以学校作为“形势与政策”的第二课堂,由学校宣传部门及独立学院学工部等组织实施,要分工明确。宣传部门负责每学期第二课堂的主题制定,并设计实践教学的选题;独立学院的学工部要依据宣传部门的选题来实施实践教学活动。要设计出能够吸引学生的选题,同时要能反映社会热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比如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话题“创办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人生理想”等,有关和谐社会话题“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具体组织实施上,学工部要组织教职工就确定的课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各个专业都需要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而这些实践教学大多由教务处或学工部组织实施。其他实践教学为“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可以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同“形势与政策”的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实施。例如在化学专业的专业课实践教学实施中,可以适当地渗入一些环境保护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等,让学生充分认识所学专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志愿活动是“形势与政策”的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独立学院的志愿活动大多由团委、学工部等部门实施。志愿活动以社会服务为主,要能够体现课程的特点与要求,同时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此,既扩展了该课程的教学空间,也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素质。经过这样的活动,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自身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身对社会的作用,帮助学生尽快融入社会。比如通过残疾人帮扶日的组织,唤起学生对社会的感恩,能够更深入地认识社会。总之,通过校内第二课堂、专业实训和志愿活动结合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地认识国家形势和政策。

(三)通过引入新媒介,构建实践教学的平台

当前,社会的发展是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可以引入新媒介,创新实践教学的新学习平台。独立学院的“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为了要节约教育经费,离校外出进行实践教学的机会很少。所以,我们可以在课外引入新的媒介,来开展“形势与政策”的实践教学。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及时性等特点,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对各种媒介进行教学互补,建设媒介学习平台。独立院校可充分利用校内论坛、微博、校内广播、电视台、报告会等多种媒介,扩大实践教学的覆盖广度和深度。例如,独立学院可以建立“形势与政策”的教育专题微博,做到普及课程的基本理论,迅速向学生宣传党和国家的时事新闻,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评论,以达到学以致用,进一步拓宽学生学生思维。也可以通过网站,开辟专题,对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呈现,如“大学生就业”“宏观调控下的房价”“八荣八耻”和“时事快递”等,开展“形势与政策”的实践教学活动。

(四)与学生团体合作开展“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

学生团体是学生的自治性组织,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学习的重要载体。他们来自于学生,和学生群体有着天然的联系,对学生的兴趣更是一清二楚。同学生社团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实施“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捷径。独立学院具备各级学生会、团委、党支部等官方性的学生组织,还有学术类、文艺类、公益类及体育类等各种学生社团。可以通过这些组织,共同在校内进行讲座、主题晚会、环保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如“红歌拉力赛”、建团周年活动、爱心捐赠等。

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任重道远,我们要在实践中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独立学院应怀有敢为人先、积极创新的态度,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长效机制,不断探索“形势与政策”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形势与政策”建设成为学生真正喜爱并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曹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1).

[2]孔蓓蓓.浅析多种教学法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

[3]陆连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面临的矛盾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2(3).

[4]刘咏宝.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成功(教育),2012(5).

[5]潘菊莲.浅议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实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

[6]宋静.“期待视域”下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5).

[7]文军.关于在“90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强化“四个认同”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5).

第8篇

——以T市H区政府为例

 一、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从整体经济到实体企业的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世界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带来的严峻考验,出于保障经济形势平稳的需要,中央政府已经习惯于在宏观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各项政策调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特殊形势下更会采取强有力的政策调控措施支持企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如何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正确贯彻落实好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将其快速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从微观层面直接帮助企业克服各种困难,创造和抓住机遇,使企业在确保生存的同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和实际的课题。

本论文试通过研究分析在金融危机形势下,T市H区政府如何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采取符合自身实际的政策措施直接扶持企业发展,及其取得的经验和效果进行概括总结,力争具备一定的指导性。

研究解决上述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现实意义方面,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全球性大范围的经济波动对我国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采取何种政策措施帮助企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将会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对其进行研究总结尤其重要;二是中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地方差异巨大,中央政府的决策部署必然突出指导性和原则性。当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逐级传达到地方后,地方政府在实际落实上级指令的过程中,必然会结合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定适应自己区域特定情况的操作办法,调度区域经济,在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下直接扶持企业发展。那么,总结概括一套符合地方实际、适应地方政府操作的有效的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操作办法,现实意义十分巨大。

在理论意义方面,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国家层面经济调控政策的研究非常集中,而对地方政府如何在微观层面扶持企业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的不多,更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地方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相关理论。本文即尝试从上述角度进行研究,力争为相关理论的形成做出一些贡献。同时,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及其指导下地方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很多是应对危机的非常举措和直接干预手段,政企在金融危机特殊情况下联系十分紧密,明显有别于我们普遍倡导的政企分开等发展方向,由此将会引出金融危机形势下对政企关系的重新界定。

 

二、论文基本理论、核心概念及相关文献综述

由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必然从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职能角度出发,因此本文以公共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相关理论为支撑,并作为概念框架来分析。

本文研究的基本范畴是由政府经济学研究衍生的,具体指金融危机特定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如何从微观角度发挥服务企业职能。核心概念包括:政企关系、地方政府、扶持企业等。

通过有目的地查阅相关文献,我们认为,国外与国内从宏观角度研究把握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文献比较丰富,成果比较丰硕,特别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分析社会转型期如何理顺政企关系的文献很多。同时,结合地方政府职能和施政特点,从微观角度研究其施政过程中如何具体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文献较少见,更少有对社会主义国家地方政府如何采取非常措施扶持企业发展的研究,没有一套具备较强操作性的规范实施办法,更没有形成具备一定借鉴意义的相关理论及概念。对此,本文在克服相关文献较少的困难,尽量搜集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更多地采用联想推理、逻辑判断、数字比较等方法对涉及问题进行原创性思考和分析研究。

   

三、论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本论文研究思路(逻辑进程)主要是:首先,概括总结金融危机形势下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的背景和方法。其次,结合上述背景分析,以T市H区政府为实例,综合分析研究基层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的目的、实际操作办法及其效果。最后,试归纳总结出具备一定借鉴指导性的、符合地方政府施政特点的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下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思路办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方法论外,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定量统计分析法、试验方法等研究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进行调研,掌握企业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务其生产经营的政策措施,并通过准确的统计数据分析,对企业在接受政府直接扶持后生产经营效果变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得出结论。

    本文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选题原创,比较符合时势,具备较强现实意义,创新性总体较强;二是论文纵向跨度较大,从宏观经济走向、中央政府调控到地方实体企业发展形势、地方政府措施都需要阐述,从政府经济学相关理论到地方政府对促进经济、服务企业的施政尝试都需要分析研究,分析的层面、角度较多;三是研究方法涵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四是以顺应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形势的有代表性的地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实例,采用资料真实客观、鲜活;五是提出观点、得出结论在当前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实用性、推广性。

 

四、论文基本框架结构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选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理论贡献

1.2.1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2选题研究的理论贡献

1.2.2.1金融危机特殊形势下对政企关系的新界定

1.2.2.2对地方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操作办法进行总结

第三节 选题研究的创新点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整体架构

第二章 政府与企业关系概述

第一节 研究政企关系重要性

2. 1.1 研究政企关系的理论意义

2.1.2 研究政企关系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节 政企关系基本概念和理论

2.2.1 政企关系研究的历史脉络和趋势

2.2.2 政企关系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三节  我国政企关系特点

2.3.1 我国政企关系的复杂多样性

   2.3.1.1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2.3.1.2政府与三资企业的关系

   2.3.1.3政府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2.3.2 我国政企关系的发展变化性

   2.3.2.1改革开放前政企关系发展特点

 2.3.2.2改革开放后政企关系发展特点

   2.3.2.3金融危机特殊形势下政企关系特点(比照美国凯恩斯主义)

2.3.3 改善我国政企关系的途径

第三章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第一节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

3.1.1 政府宏观调控的历史演变和现实必要性

3.1.2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

3.1.3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趋势

第二节 21世纪初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3.2.1 21世纪初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到来

3.2.1.1 金融危机的起因及发展趋势

3.2.1.2 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3.2.2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3.2.2.1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3.2.2.2 金融危机也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第三节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政策

3.3.1 金融危机形势与我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分析

3.3.2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宏观调控的具体政策(财政、就业等)

3.3.3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及发展趋势

第四章 金融危机形势下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实例分析—以T市H区为例

第一节 地方政府施政特点概述

4.1.1 地方政府施政环境特点

4.1.2 地方政府施政方式特点

4.1.3 地方政府落实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式及效果

第二节 T市H区区域发展背景概况

4.2.1  T市H区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定位(具备滨海新区特殊背景)

4.2.2  T市H区区域快速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金融危机形势下T市H区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实践

4.3.1 金融危机对T市H区企业发展的影响

4.3.2  T市H区政府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实践

4.3.2.1 扎实开展基层调研并制定落实中央调控政策的实施方案(从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角度,结合区域发展规划)

4.3.2.2 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从政府经济调节职能角度)

4.3.2.3 努力扩大内需消费(从政府经济调节职能角度)

4.3.2.4 潜心打造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公平环境(从政府市场监管职能角度)

4.3.2.5 全力保障企业人员就业、分配和生活水平稳定(从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角度)

4.3.2.6 利用政府优势直接扶持企业发展(分为正常服务和特殊政策措施方面)

4.3.3  T市H区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过程中的特点和创新

4.3.4  T市H区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观察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措施的归纳总结

5.1.1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遵循原则

5.1.2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二节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相关问题展望

5.2.1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的发展趋势

5.2.2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的相关理论研究

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育 辅导员 积极作用 工作要点

Abstract:The situation and policies education is a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In this paper,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about the situation and policies education at present were analysised, and the positive functions of counselors for the situation and policies education were gived, and the essentials of work at the situation and policies education were expounded.

Key words: Situation and Policies Education; Counselor; Positive Function; The Essentials of Work

一、引言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当代大学生投身于国家经济建设事业的自觉性和态度,明确自身的人生定位和奋斗目标。同时使学生基本掌握一些形势与政策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理论观点、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把理论渗透到实践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下称16号文)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下称13号文)精神,西安科技大学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践中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发挥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形势与政策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取得明显的效果。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突出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群体,他们不论是从体力、智力以及行为上都是最活跃的,而且其政治洞察力比较敏锐,但由于他们思想尚未成熟、社会经验缺乏以及社会的瞬息万变,导致其政治立场发展呈现不坚定性,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理论知识不足。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与应用性很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它的相关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因此要想达到该门课程教学目的,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但在目前学生的学业压力下,特别是在就业压力的作用下,专业知识的学习占据主要地位,思想政治学习仅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通过拿到学分就够了。这种想法往往会化成一种消极情绪,既影响自己的深入理解和钻研,也在同学中产生负面影响,最终结果是大部分同学不能很好的打下政治理论基础,缺乏一定的政治素养。

2.主观认识不足。主观认识往往也与个人的政治素养有关。由于当前社会的瞬息万变,党和国家为了使社会更加和谐、国家更快发展、民生得到改善做出了一些重大决策,其中也不乏关乎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但由于学校资源有限,不能将这些政策完整的提供给学生,学生的了解可能是支离破碎的;同时社会上一些不利因素对学生的思想也存在很大的干扰作用。因此,学生在关注这些大事的同时,没有能够充分了解,不能深刻的分析这些重大政策带来的积极效应,而是存在片面的、偏颇的认识。

3.社会环境制约。虽然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对学校以外的社会环境却无能为力,而且学校有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多,他们一方面亲身感受到社会环境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方面的一些成就,但一些西方思想也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冲击,例如: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拜金主义、唯我主义、自由主义等一些腐朽的思想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一些冲击。

4.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理论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基础工作,但由于这一项基础工作没有建立在实践的检验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政治教育的现实视角。对于形势政策的问题,学生要科学地加以把握,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由于学生的理论根基还不扎实,阅历不丰富,教师要通过对千变万化的、生动的实践进行理性分析,要以学生直接感受到的时事政策作为学习的生动教材,才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理论的体会和理解。但是,有些教师由于缺乏了解广大群众生动实践的机会和能力,对现实的形势政策了解得不深不透,说不清道不明,碰到难题只有绕道走或者答非所问,这样只会影响学生运用理论成果钻研重大现实问题的积极性。

三、辅导员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学校党委及系党总支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重大事项的指示和决定,贯彻执行大学生手册中的教育部、学校的大学生管理规定及有关规章制度,贯彻执行学校学生工作处、团委的学团工作具体部署。因此,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队伍,发挥辅导员队伍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可以有力的弥补其教育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1.加强理论教育。由于理论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学生的重视度不够,因此辅导员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包括加强学生党、团建设,在落实这些工作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向组织靠拢,在组织考核的过程中加强他们的政治素养,通过这种激励方式让学生自觉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

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围绕党和国家推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当代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焦点问题,并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人员,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能最快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反应,所以在辅导员这一战线上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最佳。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适时的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客观问题,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的政治理论去分析和解决认知问题,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

3.端正学生思想倾向。辅导员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优势在于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反应。目前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时代感和参与意识,但是他们的认知只是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没有发展到“为什么”的深度上,如果经过某些不正思潮的影响,其政治思想往往表现出不坚定性。因此,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人员要能够及时发现,并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方式端正其思想。随着中国社会的国际化,各种西方思潮不断涌入中国,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需要辅导员发挥积极作用。

4.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的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由于其课程内容的理论性与时效性特点,因此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模式上要有创新。如何创新?首先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注重政治认知教育,更要注重政治分析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核心导向应是:旨在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对当前政治形势的把握能力、对政治事件的认识以及对公共政策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政治分析水平,增强对客观形势的深刻洞察力和政治敏锐性,同时,在此过程中,逐步加深对党和国家形势、事件、政策处理的认同和理解。辅导员教育比较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育观点能够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相对纯属的理论更具有公信力和说服力。辅导员还能够党、团活动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进行有力补充,由于活动开展的灵活性、生动性,所以能够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一种立体式的教育模式。

四、辅导员在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中的要点

因为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的特点以及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所以在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应该把握时机,抓住工作重点,着有时效的开展教育工作。

1.明确学生需求开展工作。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学生的需求。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要针对学生对热点社会问题、国内国际形势以及国家政策与方针的反应,结合教育的基本要求积极思考与组织,决定如何正确的呈现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客观、积极的认知问题,并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其政治素养。

2.积极开展理论联系实际工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辅导员不仅要加强学生课堂管理,还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并服务社会,启迪他们利用政治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学生中开展各种活动就是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要有效的利用这些灵活的方式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贯穿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同时要利用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点从不同方位对学生加强教育,让学生从感知上升到认知水平,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五、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 专题式教学 高效形势 政策课 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008-02

、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面临诸多新挑战: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心理特征、认识特点的变化,教学与实际生活脱离,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等等。面对新形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以增强其实效性。根据授课经验及学生接受程度,我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应采取专题式教学模式。

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不够。一些院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主要表现为学校领导没有意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此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如授课教师受轻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消极对待等。有些学校在教学计划中未将《形势与政策》课列为必修课,认为可有可无,《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时得不到保证,一些院校没有实行学年考核或考核流于形式,未将成绩纳入学籍管理等。

(二)师资短缺。《形势与政策》课师资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较少,二是师资整体素质不高。高校普遍缺少专门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科研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院校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师资。除了专门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外,兼职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科研的教师一般都是从事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或行政人员,日常任务的繁杂在客观上影响了兼职教师的岗位培训以及授课准备。再加上一些院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不重视,导致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挫,教师的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教学水平得不到及时提高,整个形势与政策教育处于一种低水平维持状态。

(三)管理失范。教学管理上组织严密、操作规范,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目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监控、师资构成与培训、教学效果的评估及考试考核等方面。有些院校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必修课开设,而以日常的政治学习取代;有的虽然开了课,但在管理上没有规范化;有的没能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效,没有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有的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没有专人负责,导致在授课教师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的混乱和教学检查监督的不力。

二、构建《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式教学模式

(一)课堂教学要专题化。专题化教学就是以专题的形式来组织实施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在教材上不可能固定,在时间上也不可能固定,要根据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来选择教学内容。再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具有集中性、突击性的特点,它的教学课时很少,并且是流动的、变动的,不可能像其它课程一样专门开设,只能用专题课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专题式教学的突出特点在于:主题鲜明、内容充实、信息量大、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等,有利于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中的深层次问题。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通过教师主授、学生互动,课堂讨论等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专题式授课,可全面、系统、客观地分析形势,宣讲政策。

(二)专题式教学要讲大事。采用专题式授课,并非意味着什么内容都可以给学生讲,不能平铺直叙地把社会上已发生的事情都讲给学生,也不能把与学生没有太大关系的政策形势问题讲给学生,要把与学生有关的、学生关心的国家和世界发生的大事讲给他们,不但要讲清是什么,而且要讲清为什么、怎么样,并分析事情发展的趋势、利弊。比如,、国内经济形势、中美关系、能源问题、南海问题等等。讲大事可以吸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讲清了这些事情的本质和来龙去脉,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否则,芝麻谷子一把抓、泛泛而谈,则会影响授课效果,造成学生厌学。

(三)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要坚持课堂讲授为主、多种形式为辅的授课方式,如可根据专题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演讲,观看相关影片、撰写学习心得、邀请校外专家讲座或作辅导报告,利用E-mail、QQ群等开展讨论活动,或通过宣传部门配合组织相关图片开展等等,以此作为《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此外,还可发动学生收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及时宣讲和张贴,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最新情况。有条件的院校可利用校园网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网站,将相关资料刊登在网上,介绍新信息和新思想,开阔学生视野。

(四)强化教学实效性。从调查的情况看,多数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形式大都是写心得体会或小论文,对老师来说,面对学生交来的论文,即使是明显雷同,也无法分清哪个是原稿、哪个是抄袭的,所以一律给同等的分数。对此,学校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课,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制度,使该课程从“形势”转向“实效”。例如对学生的考核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等;(2)创新成绩,包括课堂讨论、社会调查、自我教育等;(3)考查成绩,学生最后上交的考查论文或闭开卷考试成绩,三者结合给出学生课程总成绩。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应针对目前学生学习特点,切实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坚持教育目标、社会目标和学生成才目标相统一,采用专题式授课,通过对形势的分析和对政策的讲解等,帮助学生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深刻认识形势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把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制定的客观依据,提高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专题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体现该课程时效性的特点,选择在现阶段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们关注的、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讲授,突出重点和难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围绕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国内外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第11篇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对大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教育在高职院校履行职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

一、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1987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将《形势与政策》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自此,高校开始了《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建设。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件)指出,“要以综合发展为目标,深入强化素质教育,促进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及健康素质全面发展”;“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学校也要结合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和难点问题,为学生制定形势政策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同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 13号)(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强调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要完善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求结合高校实际,部署教学任务,组织落实教师培训和教学活动。同时,该文件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指导思想、教材建设、课程规范化建设、教学途径、教师队伍、保障机制等做出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规定。

《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目标与任务是“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在经济交融、政治多极、文化激荡、价值多元、社会转型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下,加强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显得尤为紧迫。

二、 目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取得一定成就,但总体来说,还处于摸索阶段,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不高。

认识不到位,课程效果不佳。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没有到位,存在“无须说”、“误解说”、“无用说”等诸多思想误区。认识不到位,再加上其他一些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影响,高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水平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一般都没有达到基本要求,有的甚至相去甚远。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不切合高职实际。教育部每学期都会印发指导性教学,要点,各省相关部门也会下发相应资料,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形势与政策、社会热点问题和行业形势。这些就成为本科、专科院校的通用教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缺少层次性、差异性和针对性。

教学组织单一,方法欠缺。由于认识不到位,加之经验不足,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施总体上还处于一个起步和摸索阶段。很多学校管理制度不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并没有纳入日常教学,处于边缘化的境地。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一般采用单一讲座的形式,教学效果不理想。

师资队伍临时拼凑,缺乏专门化建设。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缺少一支教学水平、专业背景与课程要求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教育、历史等各方面,将现实与历史、宏观与微观、国内与国际等融合在一起,涉及到诸多学科和相关领域。这客观上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渊博的学识、敏锐的观察力、深入的分析能力。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队伍出现多元化的组合形式,多采用专兼结合、校内校外互补的模式。但要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对于兼职教师和校外聘请教师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引进具有相关知识背景的教师充实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队伍,学校也要缺乏足够的支持;给《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提供相应的进修机会比较欠缺,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科研工作力量薄弱。

三、 提高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有效性的策略

进一步提高对课程建设的认识水平是前提。高职院校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尤其是领导的认识,决定课程建设的体制机制,决定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两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宣传、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课;是一门教学内容涉及国内外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多学科综合性的应用课;又是涉及国内外热点、焦点的一门动态的系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开展课程建设,就要全面提升学校领导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和要求,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地位和作用,严格按照“两课”课程设置的总体要求来构建该课程的体系结构。首先要完善工作制度,为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其次,完善以学校领导为领导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为主体,组织宣传、团委、学工、教务、二级院系等有关单位协同的工作机制,构建全员参与的大格局;最后,要着眼于课程的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构建课程建设的工作体系。

以学生需要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是重点。中央历来十分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编排。、教育部每年联合组织编写的《“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时事DVD》、等教学参考资料,是高校确定《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直接依据。教学内容的设置,对教学实施起基础性作用。高职院校在教学实施中,既要坚持中央教学参考资料的权威性、导向性,又要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际,结合学生专业背景、知识水平、认知特点的实际灵活设置教学内容。如果照本宣科、机械照搬照抄照用,就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实现不了教学目标,就会有损教学有效性。以需要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要注意几点:首先,抓住核心精神,分清主次,详略得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形势与政策》课都是以专题为主,每个专题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既有理论宣讲,又有生动案例,内容丰富,信息量庞大。照本宣科,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其次,要坚持“人格培养重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重于理论讲解”的原则。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政策性比较强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可根据高职实际,减少理论性,增强实践性,降低教学难度,以区别于本科层次;再次,以学生需要为导向是基本原则。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增强课堂针对性、趣味性、生动性,着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塑造学生情感;最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把社会实践、党团建设、实习实训、第二课堂、学生管理等都可以拓展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阵地。

建设一支专门化的优秀师资队伍是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能否组织好课程实施,关键在教师。在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某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原因时排在第二位的理由是教师讲课生动,比例达到30.39%。但目前高校还没有一支有专业背景深厚、相对稳定的专门化的教师队伍。所以,探索建立一支专门化的教师队伍,对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有效性,迫在眉睫。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大学生辅导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外聘教师四部分构成,多以青年教师为主,专职和兼职教师在专业知识、学历职称、教学阅历与经验等方面差异较大,这样的师资构成,有一定优势,但在队伍稳定性、专门化知识背景方面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活动有序地进行,提升课程实施的有效性。首先,要建立一支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单位专职教师为骨干,校领导、组织宣传、纪检、团委、学工、招生就业、二级院系等相关政工单位的领导或骨干为主体,聘请校外高水平教师为补充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知识背景深厚、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满足教学的需要;其次,要根据教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帮助教师做好学术发展规划;再次,要把教师培训普及化、常态化、规范化,让教师都有机会经常性地接受业务学习和专题培训,把学问做深做精,并能拓展视野、增长见识,掌握前沿理论和信息。

第12篇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从拓宽高校德育途径、优化高校德育内容、提高高校德育实效的角度,还是从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后继有人的高度,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出了其独有的重要意义。但是,面对当前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地方。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高校重视不够。有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落实,存在压缩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时数的现象。个别授课教师觉得,“形势与政策”课年年要准备新内容,备课所需资料繁琐,备课时间长,因此存在畏难情绪,不愿承担该课程的讲授。

2.教师素质亟待提高。从目前来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组成有几种情况:一是由专职教师承担。二是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三是由兼职教师承担。个别兼任教师上课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保证党和国家的重大政策、国际上的重大事件及时地传达给学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及国际上重大事件的认识。

3.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要科学地理解和把握形势政策的问题,不仅要有正确的理论,还应该有丰富的实践。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形势政策教育课还仅仅局限于理论教学,教学形式单一。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任务要求

1.指导思想。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

2.任务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

三、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改革构想及措施

当前正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和栋梁的青年,他们的素质如何是关乎国运兴衰的头等大事。总书记一再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府,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加强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的改革研究,是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今后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努力实现的目标,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判断发展形势,自觉把自己的前途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的重要举措,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明智之举。

1.改革课程结构及内容。高校应当把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不断提升和优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学历结构,建立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制度,鼓励和支持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积极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工作,设立相关研究课题,并为研究成果的发表创造条件。

2.改革教学方法。(1)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课。要充分发挥电视教学、网络教学、报告会、专题讲座、社会实践、专题网站、辩论赛等在“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中的载体作用,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及时、生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发展、新变化。(2)加强教学队伍的学习、交流和管理。为切实加强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加强教学队伍的学习、交流和管理。要对专兼职“形势与政策”教育授课教师进行教学指导,组织授课教师开展听课等学习观摩活动,并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资料库,资料包括文献、音像、录音等资料。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严格选聘。要严格把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入口关,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须热爱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熟悉教学内容与要求,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或思想政治工作实际经验,有一定的理论功底,表达能力较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专职教师的编制要纳入教师编制。提倡教师结构和学科背景的多元化,辅导员和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教师、学校党政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都可以承担一定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也可聘请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企业家、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担任特约报告员。(2)强化培训。各高校应创造条件,每年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提供至少一次的校外学习培训机会。要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和地方举办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修班,有计划地安排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进行国内外考察,使教师不断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要通过集中授课学习、教学观摩、教学研讨、参与课题研究等途径,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校内培训工作。(3)加强考核。要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考核工作,在考核的基础上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评优表彰工作。

参考文献

[1]宗雪萍,孔庆祥. 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几点构想[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9).

[2]林丽萍. 创新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体系的探索[J].《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

[3]胡建波.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若干思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8).

[4]赵芝瑞、王东维. 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与作用[J].《世纪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