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国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形势与政策论文

时间:2022-10-15 02:34:20

中国形势与政策论文

第1篇

论青年强则中国强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在《形势与政策》的课上,我初步了解了中国在国际上的现况。中国展开全方位外交,活跃于世界舞台,国际社会进一步把目光投向中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稳定上升。可是,我觉得在中国快速崛起的同时,仍将面临许多的挑战,就比如美国动不动挑起和我国的贸易战、新冠疫情甩锅我国等等。归根结底一句话,中国还不够强,中国还需要更多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们容易看到的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几次金融危机,中国始终以积极、负责任的态度应对,不仅利于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有积极的影响。国际社会对此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可以说,中国让世界有了战胜危机的信心。单从这一点,就足以看出,中国已深入国际,有着牵动世界格局的能力。

可是,看到下面的话,我有了更深层次的想法。记得温家宝总理在美国访问时曾说过:“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可以用一个乘除法解释,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就是一个大问题,一个大问题除以13亿就是一个小问题。”根据我在互联网上收集的数据,1963年时,中国GDP在国际上位于第八位,次于美国、苏联、西德、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此后至1973年间,在第六至八位浮动;1974年至1981年,相继被加拿大、巴西、西班牙、墨西哥超过,位居第十二位;1982至1986年,超过墨西哥、西班牙、巴西,升至第九位;1987年,又被西班牙、巴西、印度超过退居第十二位;1988年反超印度,位居第十一位;1992年至1994年,相继超过巴西、俄罗斯、西班牙、加拿大位居第七位;1995年被巴西超过退居第八位;1996年反超巴西居第七位;2000年超过意大利居第六位;2002年超过法国居第五位;2003年被法国反超退居第六位;2005年再次超过法国居第五位;2006年超过英国居第四位;2007年超过德国居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仅相当于美国的40%,而2017年中国GDP则上升至相当于美国的60%。若根据所谓“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在2013年即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虽然购买力平价没有任何作用,但中国超越美国的事实仍然引起了美国的恐慌。另一方面,虽然中国一直坚持和谐社会、共同发展的理念,世界大多数国家对中国威胁的担忧已经有所减弱,但在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推动下“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等新的论调仍不断出现。

显然,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目前,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应当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我们现在正处在学习阶段,努力学习是我们现在首要的任务,我们决不能放松自己,让宝贵的时间匆匆溜走。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学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不断创新的现在,目前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我们应当脚踏实地的去做一些对我们学习有帮助的事情,只有我们自己站起来了才能更好的服务别人,才能更好的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

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为了不辜负总书记对我们的期望,我们新时代青年更应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不忘革命先辈,不忘理想与梦想,更不忘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需要更强,我们需要更努力!

第2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认知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17-02

《形势与政策》课是两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面对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紧迫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钻研,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在对教学现状充分“知”情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科研力度,丰富教学环节,改革评价体系,努力改变《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老面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质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知”“行”统一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科学发展,使《形势与政策》课真正成为高校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知”之一:正确认识、清晰定位,高度重视高校《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

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必须立足现状,改变旧观念,深化新认识。这是至关重要的前提。

1.当今仍然存在对《形势与政策》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现象。《形势与政策》课是国家教委1987年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一文中规定的一门大学生必修课程,时至今日这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情况,一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入,没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没有充分重视该门课程的教学,认为大学教育抓好专业知识的教育教学就可以了,抓好“主干”的思政课的教学就可以了,像《形势与政策》这样的课程可有可无,对该课程的教学安排、教学管理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同时,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实效性强、政治性强、政策性强等特殊特点,相对于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教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建设就稍显薄弱,由此部分任课教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深度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此外,部分学生还消极对待《形势与政策》这类思政课程,学习流于形式,不少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知识匮乏,对国内外重要事件的认识极其幼稚,《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正确认识、清晰定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环节,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国家教育部门多次在有关文件中指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根本目标是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要完成这个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容政治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统一认识,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前瞻性,积极宣传这门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观察形势、分析形势、认识形势,从而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形成人人关心形势、人人学习形势的良好氛围。

(2)《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策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而《形势与政策》课的政策性就表现在政策的制定原则、政策的作用及其对某一方面形势的影响,这对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并主动贯彻执行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与政策,更主要的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将形势与政策的理论和自己及周围的现实事物联系起来,分辨是非,通过纷繁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缓解认识反差,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知”之二:夯实基础、与时俱进,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实施。《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性教学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等。教师要具备坚实雄厚的理论功底,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充分挖掘教学材料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在分析论述的过程中渗透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教育,达到“授鱼”与“授渔”的有机统一。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理论基础涉及多个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国际关系学等内容在课程中都有具体反映,这也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除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之外,还应当具有更加广博的知识。由此,授课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努力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由于形势与政策总是处在不断变化、调整和完善之中,《形势与政策》课的有些专题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否则就可能过时。这种时效性要求授课教师要紧扣时代主题,及时补充新鲜资料,使教学内容明确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思想上模糊的难点问题,帮助他们学会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观察热点、分析问题,避免在一些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上产生思想偏激、认识模糊现象。

由上可见,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与业务素质,要树立牢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敬业心,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对学校来说,要把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理论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尽可能的为任课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等“走出去”的机会以拓展他们的教学视野,使他们不断适应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洞察时代的特征,把握学生的脉搏,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培养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三、“知”之三:以人为本,平等相待,要了解当今时展变化了的教育对象

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还要了解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的连通,使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更为便捷,思维也更加活跃,他们崇尚民主、科学,要求平等,他们更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但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又决定了其看问题有时难免偏颇。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特别是面对当代青年的发展特点和成长需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更高的要求,更适宜的方法为青年大学生释疑解惑,进行全方位的逻辑分析与思想疏导。实践表明,好的教学内容,如果能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传播,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更加强调其教育与引导的功能,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融洽互动,特别有助于消除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能对所讲的内容信服,并从中领悟道理,真正使《形势与政策》课“入耳入脑”,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增长见识的捷径”。

四、“行”之一:课件开发,集体备课、说课、评课,优势互补,要注重课前准备

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切实上好这门课,就必须注重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实现资源共享。《形势与政策》课区别于“两课”其它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强的政策性、动态性、时效性,所涉及知识面十分宽广,内容丰富,它与现实生活最贴近,最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实践证明,《形势与政策》课特别适合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能使教学信息容量大增,而且直观形象,很受学生欢迎。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更新的快捷性、阅读时空的广阔性,针对我们开设的每一个形势与政策教学专题,通过下载和剪辑提前收集相关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用丰富鲜活的事例来吸引学生,特别是通过跨越时空的视频影像资料作为案例,可以充分发挥影视媒体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最大程度地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成立课件研发中心,制作多部专题教学课件,可以集中优势资源,不失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一个好方法。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教师围绕每一教学专题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可以集思广益,优势互补。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评课等多种方式,改变教师以往“单兵作战”的模式,这不仅能有力地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而且可以增强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样做效果明显,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中很值得推广。

五、“行”之二: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教学方法多样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多,教学难度大,对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高。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大胆尝试改进本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发挥该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必须抓好《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理论教学。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有效完成《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的最重要一环,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的效果。

(1)多媒体加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打破以往一支粉笔、一张嘴、“我说你记”传统的“一言堂”模式,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实物资源、现代媒体资源、社会信息资源扩大教学容量,在重理论、强灌输、贵言传的引导式教学中,生动、形象、直观地把《形势与政策》课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讲解清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最新变化联系起来,使教学贴近实际,更生动、更吸引人、更具时代气息。

(2)互动式、讨论式加辩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互动式、讨论式、辩论式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师生一起谈形势、论政策、讲心得,特别是针对有争议的部分,共同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最终运用集体智慧,得出正确结论,从而教师可帮助学生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形势、分析矛盾,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

2.充分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只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形势与政策》课才能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也才具有真正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我们可以将《形势与政策》课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各专业课教学实习工作相结合、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诸如“形势与政策专家报告会”、“老红军演讲团”、“科技下乡”、“下厂实习”、“红色旅游”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不仅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现实认识,而且激发了他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正像所指出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这种多维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弥补《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不足,极大地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3.探索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的红色教育网站。现如今的信息化、网络化使上网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学习、交流和娱乐的方式,新颖、充满现代感的网络极大地吸引着大学生的关注。网络信息量大、便捷、快速的优点,为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时代性和政策性提供了最佳的教学平台;网络虚拟空间的优点,使大学生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可以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疑虑与困惑。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就要积极探索建立集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形势与政策》课的红色教育网站,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活动,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育空间。教师可将中央电视台4频道、10频道、新闻频道等节目的最新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报道及热点评述在网站中播出,及时运用于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料库或教学资料信息网,为任课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可以设立《形势与政策》专家网络信箱,定期邀请专家在网络上与学生开展坦诚地交流,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以“网上谈心”、“网上咨询”、“师生论坛”、“实话实说”、“学习感悟”等形式真正地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引导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和开放透明的形式占领《形势与政策》课现代化的教育阵地。

六、“行”之三:打破陈规、不断改进,考评方式多元化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反馈、导向功能,是体现教学艺术、实现教育价值的重要手段。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就一定要打破单纯闭卷理论考试的陈规模式,实现考评方式的灵活多样。教师可进行“动态考核+开卷考试”、“动态考核+撰写论文”、“动态考核+口试”等考核方式的探究,在日常的全过程动态考核中,要坚持教学评价的开放性,采取形成性评价,不只注重考核结果,更关注学生在日常的专题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的进步状况与努力程度,期待不同层次的所有学生在教学中都有发现、思考和提高,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成功的。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也只有这样《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注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第3篇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共性。但是,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育教学中也有其特殊性。现今有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偏重于传授、宣讲、灌输一定的形势知识和时事政策,这虽然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式的一种,却不是唯一的一种。高校需要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模式,采取参与式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

1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

1.1互动性现今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缺乏互动。一些教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就是宣讲国家的政策措施,传递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相关信息。这种做法是不全面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需要互动,互动性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性。所谓互动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相待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互动性包括多个层面:从互动的主体角度观之,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从互动的时空角度观之,互动又包括课堂之上的互动与课堂之外的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宣讲一定的政策与信息,更重要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社会问题、探索方针政策[2]。这种分析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多为学生普遍知晓但又认识不够深入的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大事件。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仅仅停留于介绍一些人人皆可查知的信息,学生的思维则不可能从这些信息简单传递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该门课程的价值也就完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用即体现在此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题在课堂内外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得以交流与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指引下得出一些结论。

1.2开放性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具有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开放的内容。每个学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都会本学期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是为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但是一些教师在每个学期进行教学时将教学内容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仅仅围绕教育部下达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进行简单的信息扩充。这样很容易将形势与政策教学局限在对一些信息的简单传递上,而没有引出隐藏在这些信息背后深层次的内容。这也是一些形势与政策课堂不能吸引学生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呼唤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内容的开放性。形势与政策课程面临的主题都是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中的重大事件、形势与政策。这些主题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个形势与政策主题即使主要是属于每一个学科门类,但是深入分析其现象,探究其原因,又往往涉及到其他学科门类的信息和知识。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互动性质也决定了该门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在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视角都可能不一样,每个学生都可能从其独有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提出对教学主题独特的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对教学主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另外,现今信息社会的特性决定了相关广泛的信息可以由学生轻易地获取,那种浅显易被学生掌握的信息已经不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所以,开放性的课程内容是势在必行的。其二,开放的理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理论体系对于一门课程至关重要,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注定其吸引力是有限的。然而,形势与政策绝不是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以往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给人以理论不深或理论不成体系的印象,这与教师不善于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程丰富的理论体系有关,这也是当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呼唤开放的理论,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挖掘本门课堂独特的理论,并形成本门课程独特的理论体系。

1.3实践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都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这些主题本身即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另外,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具有比较强烈的批判倾向乃至逆反心理,对社会现实问题更加笃信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得来的结论。这也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原因。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性体现在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

2实施参与式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的策略

2.1进行情景对话式教学设计,增强师生、生生互动传统课堂中那种宣讲式教学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现今形势与政策课程发展的需要。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互动性需要我们对教学进行重新设计,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在确定形势与政策的专题后,进行更加精细的教学设计,在相应专题内选择既能体现本专题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又富有争议性和对抗性的话题,精心进行话题设计,然后围绕这些话题进行问题设计,以便启发学生参与这些话题的讨论,将一部分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在进行相关话题的设计时,不仅教师应该提前做好功课,学生也应该做好准备。教师在进行相应的形势与政策专题设计时,应该将相应的情景和背景交待给学生,让学生围绕这些专题的情景做好背景知识的预备,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让学生在课前即对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课堂就从一些简单知识的传递中解放出来,教学双方就可以集中精力和时间进行较深层次的互动讨论。

2.2形成开放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系开展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需要形成开放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其一,紧紧围绕主题丰富和扩充本门课程的内容。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应该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指导,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教师不应该将教学内容局限在一个较狭小的范围内,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应该以教育教学要点为指导,尽可能地丰富本门课程的内容。当然,这种扩充和丰富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一定要紧密围绕课程教学的主题。教师应做到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多方面、多角度、多学科地收集相关信息和理论。这样才能有效地与学生开展对话式探讨,才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其二,进行本门课程的理论设计。形势政策课程的理论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社会问题、探索方针政策。因此,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关于形势分析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本门课程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例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的观点都应在教学中有广泛的运用。二是形势政策课程要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这是由其综合性决定的。形势政策课程所涉及的问题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研究某一问题时要自觉运用这些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研究经济形势时,要用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分析社会问题时,可能要用“差序格局”等社会学理论来解释和研究。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主动、积极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思考、研究问题,决不能在没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将形势与政策课程降格成为一堂常识普及课[2]。

2.3加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加强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其一,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专题辩论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将社会实践的部分特征在课堂上得以重现,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其二,实现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结合。广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较高,因而也可以成为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有效载体。学校可以抓住节日、纪念日和重大事件发生的时机,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也可以结合形势与政策的主题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歌唱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知识竞赛以及研讨会等[4]。其三,实现与校园社团活动的结合。校园社团既是大学生文娱活动的载体,也可以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活动的舞台。很多校园社团具有强烈的实践色彩,如环保协会、爱心社、实践与就业协会、国家文化与交流协会、创业协会、民族文化与交流协会等。这些社团的主题和形势与政策的实践主题有一定的重合,两者的实践活动是完全可以结合起来开展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可以与校园社团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引导校园社团围绕一定主题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投入社会实践生活。其四,实现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结合。“三下乡”活动是大学生通过实践认识社会、了解民情、服务社会的极好方式,这个活动也可以成为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延伸。其五,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假期实践活动。现在很多高校开展了大学生假期实践活动,这个活动要求每个大学生在假期中深入调查本地的市情、县情、乡情,深入田间、工厂、公司、其他社会组织以了解民情和认识社会,并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这项活动可以与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教师可以跟踪所在班级的社会实践情况,并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予以指导,帮助完善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第4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贴近生活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使学生基本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把理论渗透到实践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因此,要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标,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就是要使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内容之中,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就是要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途径和载体超越课堂、超越校园,要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敏感地带和热点问题;就是要通过引导,使大学生更理性地观察、思考和分析生活。

一、联系现实生活,精选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时效性强,没有也不可能有较稳定的、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有些重大问题的教育时效性很强,学生很关注,社会影响大,迫切需要及时解决认识问题。

各高校一般根据教育部社政司下发的每学期《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主要围绕党和国家推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当代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焦点问题,并结合各校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论述的热点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一些国家大事。比如,从文化传承看国家软实力建设、分析、建立创新型国家、从中东、北非局势看国家的稳定富强、未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二是吸引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焦点。比如,如何看通胀下的经济形势、从毒胶囊事件看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如何看待和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影响与应对,如何看待我国4万亿元投资扩大内需以及土地流转、食品药品安全、网络民意、从微博发展看网络规范等。三是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热门话题。比如,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形势、从大学生村官看就业择业等。这些问题,不仅在大学生中有很高的关注度,而且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极易引起共鸣。

与其他课程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更为直接地体现着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它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宏大变化,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当时形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政策性、时效性,而且当代大学生比较务实,他们不喜欢听大道理,也不喜欢听脱离生活实际的空洞内容,如果空讲理论,不联系社会的生活实际,就达不到教书育人、转变学生思想的目的。所以,形势与政策课讲授的概念、原理、观点,只有结合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才会使理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也才能被学生所接受。

近年来,我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选取贴近生活的、学生感兴趣的、国内与国际的热点焦点问题,并且有目的有重点地加以分析说明。例如2011年春季学期开学之初,结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把最热、最受关注的3月5日结束的我国利比亚大规模撤离同胞的行动作为专题内容。通过本次专题的讲授传达给学生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了解中国海外大撤离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外交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再如,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在讲授的过程中及时穿插了东海问题,并及时向学生宣传理国、干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爱国这一理念,及时教育了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提高理性思考的辨析能力。

2013年4月以来,我们结合国际国内最新局势,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十、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理解和认识“中国梦”、认清我国当前海洋权益形势和国际关系等。这样为学生释疑解惑,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使他们无论面对任何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都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通过选择贴近社会生活的内容,把学生带到真实可感的时代生活中去接受教育,引导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也帮助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贴近学生生活,创新教学模式

要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化教学效果,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创新教学模式。

1.改变教学方式,实现灵活多样

(1)系统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要抓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系统讲授,设立专题,把问题讲深讲透,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为了让学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及“两会”精神,我校通过精心安排,在“两会”召开之际就组织师生集体学习并提炼了相关专题,并按照相关教学计划集中组织向学生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

同时,高校要结合实际,组织举办专题讲座,定期聘请校外领导或专家对国内外发生的突发事件、重大事件、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及时跟进讲解,如有关奥运、中东北非政局、两会精神、纪念建党90周年、喜迎十的专题讲座等。例如,在进行南海局势的专题教育中,我们专门聘请海军工程大学教授、著名的国防理论研究专家黄友牛来校为学生作了题为“认清周边安全形势,不断增强国防观念”的报告。

(2)理论讲解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进行理论讲解时,要善于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在具体知识的呈现中充分做到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鲜活的题材中,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要采用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围绕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吸引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讨论方式有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看录像短片畅谈观点等。例如,在讲授社会保障体系时,除讲授政府的责任外,还涉及社会慈善机构,就可以让学生搜集“红十字会”的相关资料,就“郭美美事件”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国家成熟的慈善活动的做法,进一步思考中国将来应该怎样完善慈善事业以辅助社会保障。

(3)课堂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正确理解政策,不能离开学生利益的满足,要把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校可以结合学分制,对学生听课、讨论、写报告等进行累计积分,并使之成为这门课程学习成绩的一部分。

2.改变教学手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随着高等教育条件的改善,高校电视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越来越普及,在教学中充分应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丰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内容,增强形象直观教学,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感染力。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教学手段要生活化、现代化,变抽象为直观。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和影视音像资料,建立素材库、制作精良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文字、声音、动画效果融为一体,营造立体的、动态的、活泼的教学氛围,给课堂教学注入浓烈的生活气息,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纪念建党90周年”专题时,可以下载电影资料,利用多媒体设施再现建党时的情景。

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还可以广泛利用电视教学,同时也可以创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体网站和栏目,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动静结合的频道,设置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拓展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的栏目,开通由高水平教师主讲的网上专家论坛,设立专家网络邮箱,适时引导学生在线交流,开展在线答疑,建立网络教学考核评估系统等,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延性、开放性的需求,使教学更加完整、连续、形象、生动和有效。

三、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实践教学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这就意味着教育要向生活回归。因此,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要搞好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例如,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要求学生参加寒暑期两次社会实践活动,撰写和提交调查报告,成绩计入课程学分。调查的主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农村的学生可以在寒假对回乡过年的农民工进行调查,也可对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保、农民收入、农村食品安全等多方面进行调查;城市的学生可以对城市居民贫富差距情况、老年人生活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

讲到“改革开放的成就”这一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收集各种资料,在切实了解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带来的变化和发展后,带着思考和问题再走进课堂。

在进行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时,组织学生到一些大型企业调研就业形势和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情况。各种调研活动使学生更加贴近社会,更加贴近时代,更加了解国情,拓展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

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专题教学中,结合理论教学开展“生活中的荣与耻”征文、“校园中的‘风景’”摄影、DV展评等实践教学活动。围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学生们关注和发现生活中践行“八荣八耻”的具体事例,用真情实感书写、拍摄身边的真善美,讲述对荣与耻的感悟。

依托学校、社区及教师资源,联系一些教育基地、知名企业、政府部门或是基层农村,让大学生带着任务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还可以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以重大热点问题为契机,深入挖掘其中的理论深度和实际教育价值,更好地把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和党团活动、“大学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行动”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形势与政策课“入脑”“入心”,实现教学效果的知行转化。

社会是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既能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又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由学校课堂向现实生活的延伸,对进一步帮助学生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认清形势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总之,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本身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和教学应该是开放发展的,教学内容应该是贴近生活、与生活现状和谐对接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使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接触社会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金雁.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6(3).

第5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教学改革 创新 三贴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三贴近”的概念界定

“三贴近”是我们为了研究和表述的方便,定义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说,“三贴近”就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三贴近”就是要使我们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都要尽可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就是要使形势与政策教学在我们党的大政方针指引下,贴近我们时下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贴近我们的国内国际实际情况,做到我们的教学有的放矢;贴近生活,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在内容选择上,尽量多考虑选取与现实生活贴近的内容,避免“高、大、空”;贴近学生,就是要让我们的教学反应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增长学生的知识,而且增强学生分析、判断形势与处理相应问题的能力。我们课题组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要通过“三贴近”原则和方法,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使之真正发挥好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主渠道作用。

2“三贴近”的实施要解决的难点

2.1领导重视难

高职院校不少领导都认为必修的基础课和概论课程, 再加上每学期学工处牵头的党课和团课以及政治辅导员日常管理中的教育, 思想政治课程占用课时太多了,况且当今信息传播渠道广,不少领导也认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主动获取有关形势与政策的信息,再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已是多余。因此,16节的短课时形势与政策课程往往被有些高职学校压缩,课时不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2教学内容选取难

形势与政策课程课时少,要讲的内容很多,在如此繁多的内容中要精挑细选,一要有基本原理,二要有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三要有关系到国家和学生个人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仅仅要达到这三个基本要求,每个要求要讲深讲透,就必将大大超过国家规定课时。因此,在内容选取上,思政课领导和教师都感到非常头痛。

2.3形势与政策解析分寸把握难

形势与政策课程虽然只开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只开8节课,一个月上完,但它绝不是一门好上的课。我们思政课教师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有这种感受:已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不愿讲,因为结果已明了。就好比是一场盛大的足球赛,但结果已知道了,再有耐心的球迷也不愿再看了,所以,教师讲起来味同嚼醋,学生也耳朵起了茧子,很不乐意听。对正在进行中的事件,又不敢讲,怕出错。比如中日之争,很多教师对争端的来龙去脉并没有完全讲透,对可能的结果不敢拿出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不能吸引学生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分寸难于把握。

2.4形成普遍认可的固化教学模式难

这门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内容多、杂、涉及面广、缺乏系统性,因此难于有一个统一的固化的教学模式。虽然笼统而言,就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准备和课堂状况,利用熟练的教学艺术,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将PPT课件内容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2.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难

高职学生总体来讲,基础比较差,而且学习方法和能力欠缺,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不浓。形势与政策的内容不仅我们思政课堂上讲,党课、团课也讲,辅导员训话也讲,像国际国内热点问题,互联网上更是铺天盖地的报道评论,很多东西,你没讲,学生都已知道了,可能你讲的还没有网上评论的令学生信服。因此,要激发学生兴趣难,教学效果难于保证。但也不能不讲,学生知道了这个问题,是好事不是坏事,关键是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分析形势,正确处理热点事件的能力,涉及到国家政策,学会理解国家政策出台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科学性。

3如何使形势与政策教学做到 “三贴近”

3.1形势与政策教学如何做到贴近实际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和“十二五”规划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较为明显的大变革、大发展和大跨越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诉求,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形势与政策教学要贴近实际已成为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表达的现实诉求。

第一,贴近国内外经济和政治形势实际。在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的今天,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渐紧密,国内经济形势与国际经济形势已经无法割裂。由于大学生关心的专业发展和未来就业等问题都与宏观经济有着紧密联系,因此讲解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十分必要。2008年底以来,在这一轮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可以结合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理论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经济波动的规律和未来前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金融危机的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国家和个人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近年来,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多端,处于敏感时期,地区冲突时有发生,像叙利亚问题,中菲、中日、中美关系问题比较错综复杂。因此,对当今世界国际政治冲突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贴近我国外交战略与国际环境实际。中国崛起不可阻挡,但是中国崛起必然引起世界格局的重新调整,会出现许多我们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这些问题值得长期关注和研究,也是学生十分关心和需要了解的。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和世界大国关系的基本立场和采取的政策,如中菲仁爱岛、中日问题,我们的基本立场和采取的政策,体现了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和培育中国和平发展环境的努力。这些讲解使学生对中国外交战略有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摆正自己在对待国际关系上的态度与行为。

第三,贴近我们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我们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密切联系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包括中央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等。如十提出的美丽中国梦、新型城市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都应该根据中央精神和政策要求进行重点讲解。

第四,贴近高等职业院校实际。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深入发展,其重点已由粗放型发展转向内涵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努力为国家输送操作型、技艺型、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3.2形势与政策教学如何做到贴近生活

3.2.1联系现实生活,精选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热点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我们大学生需要关注的国家大事。如,从文化传承看国家软实力建设、分析、建立创新型国家、从中东北非局势看国家的稳定富强、未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二是吸引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焦点。如,如何看通胀下的经济形势,从毒胶囊事件看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如何看待和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影响与应对,如何看待我国4万亿元投资扩大内需,以及土地流转、食品药品安全、网络民意、从微博发展看网络规范等。三是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热门话题。如,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形势、从大学生村官看就业择业等。这些问题,不仅在大学生中有很高的关注度,而且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极易引起共鸣。

3.2.2贴近学生生活,创新教学模式

(1)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

第一,系统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要抓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系统讲授,设立专题,把问题讲深讲透,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同时,结合实际,组织举办专题讲座,定期聘请校外领导或专家对国内外发生的突发事件、重大事件、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及时跟进讲解,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趁热打铁,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理论讲解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进行理论讲解时,要善于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在具体知识的呈现中充分做到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鲜活的题材中,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要采用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围绕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吸引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讨论方式有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看录像短片畅谈观点等。

(2)课堂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正确理解政策,不能离开学生利益的满足,要把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校可以结合学分制,对学生听课、讨论、写报告等进行累计积分,并使之成为这门课程学习成绩的一部分。

(3)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教学手段要生活化现代化,变抽象为直观。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和影视音像资料,建立素材库、制作精良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文字、声音、动画效果融为一体,营造立体的、动态的、活泼的教学氛围,给课堂教学注入浓烈的生活气息,增强教学效果。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还可以广泛利用电视教学,同时也可以创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体网站和栏目,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动静结合的频道,设置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拓展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的栏目,开通由高水平教师主讲的网上专家论坛,设立专家网络邮箱,适时引导学生在线交流,开展在线答疑,建立网络教学考核评估系统等,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延性、开放性的需求,使教学更加完整、连续、形象、生动、有效。

3.2.3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实践教学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这就意味着教育向生活回归。因此,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社会是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既能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又能达到学以致用,实现由学校课堂向现实生活的延伸,对进一步帮助学生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认清形势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3.3形势与政策教学如何做到贴近学生

3.3.1尊重学生,构建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放得下架子,要尊重学生,与学生一起构建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贴近学生,就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善于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善于换位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中具有与教师一样的平等权利和独立人格,使他们在其中有自己的思考、尊严和感情,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追求。只有尊重学生,构建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为这位教师值得关注,进而关注这位教师的课程,最后爱上这门课程。

3.3.2运用灵活有效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学的重要工具和载体,教师语言表达的好坏,直接影响其课堂教学的气氛和教学效果。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精炼、准确、清晰、音量适中,逻辑性强,还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幽默风趣有感染力。而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贴近学生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在达到前述的语言要求外,还应注意教学语言的生活化、艺术化。形势与政策课任教师要尽可能把书本教材中抽象化、概念化的文本语言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生活话语,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把抽象的概念范畴具体形象化,这样可以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概念变得具体生动起来,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感染,有所收获。

3.3.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借助多媒体的视频、声音、图像、五彩缤纷的文字效果创建出与课堂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很多枯燥的教学问题直观化、趣味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具体化、形象化的PPT课件形式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一些教学难点,通过多媒体辅助,将视听说融为一体,通过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和形象的声音有机组合,创设出生动直观的情景,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而且能有效唤起学生学习热情。

3.3.4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研究性的形式完成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实现教学的目标。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开放式教学活动,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通过合理设计的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课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寻求问题的答案,最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争辩、评价,得出问题的合理答案。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好表现的天性,激发其学习热情,并通过这个过程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演讲和辩论等多方面的能力。总之,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不仅适应了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3.5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群

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群,发微博等形式,进行网上答疑,有效解决学生有关形势与政策方面的困惑。教师一方面通过网上互动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愿意与教师交流,进而喜欢上这门课;另一方面,一些需要学生课前预习或理解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专题相关概念、术语、问题,可以借助交流群这个网络平台提前布置下去,每位学生在群里或匿名或署名,发表看法,畅所欲言。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个网络平台,广泛听取学生对教师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意见, 有利于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政司.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2004.

[2] 胡旭阳,费英勤.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5(6).

[3] 张松德.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云梦学刊,2006(3).

[4] 孙洪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成人教育,2009(11).

[5] 苑爽,李庆霞.实践教学是提高 “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功效有效途径[J].理论界,2009(9).

[6] 郭卫.浅谈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1 (5).

第6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政治课;理论课;宜粗不宜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63-02

“形势与政策”课(以下简称“形策”)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载体。自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意义及做法等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后,我国不同层次的高校均加强了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但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困惑与难题,最基本的问题如对“形策”课特征的把握不准确。如何讲授好“形策”课,使之在变幻莫测的时代条件下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广大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认真学习和钻研授课大纲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形策”课的性质、特点以及基本的讲授原则。

一、准确把握“形策”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性质

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这是讲授好一门课程的前提。因为课程的性质统领着整个教学过程,并且是直接决定教学能否达到课程设置预期目标的最主要因素。

顾名思义,从“形势与政策”的名称来看,这门课程是讲解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但从内容来看,“形策”课的教学内容极为宽泛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方面,教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外交等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形策”课教学内容变动性很大,其时效性表现更为直观和强烈,教学过程中对国内外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风云变幻的形势跟踪十分紧密。但是如果据此认为“形策”课从属于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教学体系,那就大错特错。判断一门课程的性质,最基本的依据并不是课程的名称或教学内容,而是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事实上,“形策”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地决定了该门课程作为政治课的性质。即课程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及时准确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和科学认识党与政府在特定时期内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自觉地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地在中共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换言之,政治性为“形策”课最基本的特征。

准确把握“形策”作为政治课的性质对于处理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有助于明确实现课程设置的育人目的。众所周知,因为社会阅历的不足、理论武装的不够,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社会格局,面对国家建设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困惑、挑战和难题,处于青春期的部分大学生有很多思想和现实上的迷茫和问题,尤其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正确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浅出地教育引导大学生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认知上的科学,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人们思想观念、道德选择、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情况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好地将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关注和回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面对如此艰巨的历史使命,授课教师只有在准确把握“形策”课程性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课程设置预期目的。

其次,准确把握“形策”的课程性质有利于正确处理这一课程教学中知识性与思想性关系的问题。如前文所述,“形策”课最基本的特征是政治性,但该课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也充满了知识性。尽管“形策”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围,但“形策”课的教学不是单纯的理论性教学,不能局限于空洞的理论说教。因为该课程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军事学科等密切相关,既涉及有现实问题,也有历史问题;既有国际风云,又有国内形势,其所涉及的知识之广泛是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不具备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知识教育。当然,“形策”课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事说理,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外,“形策”课在加强现实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历史教育。因为,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必须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重视现实教育才能有鲜活的生命力,注重历史教育,理论才能讲清楚,不会止于肤浅和片面。

二、准确把握“形策”作为一门理论课的特点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说政治性突出了“形策”课的课程性质,那么,理论性则强调了该课程在内容上的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把握住“形策”课的政治性,还必须把握住“形策”课作为一门理论课的特点。“形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教育不仅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教学方法多样性等个性特征,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与政策性等方面的共性特征,这决定了“形策”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必须突出理论课的特点。

首先,对于涉及的基础理论必须系统全面地讲清楚、讲透彻。“形策”课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是相对于重大热点问题的专题形式和其他如小组讨论、实践参观等形式而言的。之所以强调基础理论部分应系统讲授,是因为形势与政策的基础理论强调理论性、系统性以及连贯性。了解形势与政策理论的一般概念、原理、研究对象和历史发展脉络,要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规律特征。如果缺少对基础理论部分的理解和掌握,只是大而化之地对热点问题进行蜻蜓点水式的讲解,根本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问题本质探寻的认知需求[1]。当然,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形式也要服从于大学生关于形势与政策分析方法论的培养和应用这个大前提,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利用正确的思想武器积极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要求学生必须接受教师所讲的单一结论。

其次,对于重大问题应突出重点专题讲授。通常情况下,每个学期形势与政策课大多以形势报告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安排。专题形式对于热点问题的讲授效果更为显著,因为每学期的“形策”课内容变动比较大,不同热点问题之间虽有一定关联性,但其各自独立性更强。所讲很多内容要超出教师平时研究积累的范围之外,在紧张有限的备课时间内,授课教师比较容易集中精力形成对讲授问题完整深入的认识,内容更能够充实丰富。比如在讲解“全面理解与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时,应以专题讲授的形式,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全面理解此次会议的主要精神及其重大意义三个方面主题鲜明地讲解,这样就会突出该专题的重要性,也便于学生全面地把握此次会议精神及相关内容,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

三、准确把握“形策”课“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

在明了“形策”课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性质和理论课的特点之后,不难得出该课程应坚持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的结论。“宜粗不宜细”是“”结束后邓小平领导全党总结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经验及教训时提出的一个关于总结历史的原则。他指出:“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团结一致向前看。”[2]这一原则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以此作为讲授“形策”课的基本原则也是合适和恰当的。“宜粗不宜细”是对“粗”和“细”的辩证统一认识。所谓“粗”,是教师在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形势,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领域的认知和了解中建构起来的宏观视角。具体来讲,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下三点讲授技巧。第一,对教材的内容讲授要有明确的目的感。即以教育引导大学生为目的,而不是就时政新闻论形势而简单地成为“传声筒”。第二,对讲授内容要有清晰的线索感。尽管各个专题看似独立,但都有其内在的关联,讲授时应遵循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和发展走向。第三,在授课中必须要有强烈的现实感。特别是针对比较晦涩的理论问题的讲解,不能“空对空”,必须立足现实,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这样才能引起思想共鸣。

此外,如上文所述,每个学期“形策”课的课时安排比较短暂,一般为六到八讲,即二十个课时以内。在如此有限地时间内要事无巨细地详细讲清楚半年内国际国内形势及开展政策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笔者认为在“形策”课中应坚持“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的现实考虑。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实效性 路径 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大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确认识和分析形势,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其在育人中的作用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

一、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必要性

1.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但有时看问题容易简单化甚至偏激。同时,大学生又是最敏感、可塑性很强的群体,他们总是鲜明地感受着正在发生着的国内外重大时事。面对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大学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惑,他们急需接受正确的理论武装和指导,以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就是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理想信念,使他们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2.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是大学生认知的需要

“形势与政策”课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国际关系学、军事学等学科密切相关,是一门学科交叉性、渗透性很强的课程,其背后具有庞大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这门课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现实问题,又有历史问题;既有社会改革,又有经济发展;既有国际局势变化,又有国内形势动态等,所以,“形势与政策”课教育过程本身必然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和知识运用的过程,是提高大学生认知的一个途径。

3.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也呈现出一些不协调,如对事物反应敏锐但科学思辨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侵蚀;重知识技能而思想修养略显欠缺等。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就是要从教育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出发,通过该课程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并转化为科学的方法论来认识面临的形势;用联系、发展、辩证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分析问题,最终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武器,把握现实社会的内在规律和发展方向,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发展。

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主要路径

1.科学规范教学管理

高校的课程设置和管理是一个科学的体系,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计划,教学时间安排,教学组织环节的管理等都直接影响教学实效性。根据“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确定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原则,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各环节的管理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在教学管理上处理好教育教学要求的统一性、一致性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多变性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大部分是由兼职老师讲授,授课形式也多采取讲座、报告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所以尽管它是一门必修课但很容易在教学管理的规范性上被忽视,从而影响教学的实效性。

2.大力提高教师队伍建设

“形势与政策”课以实际问题为轴心,表面上看是种种事实和现象的罗列与展开,但究其深层则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形势与政策”课并非就是论事,而应是寓理于事,以事论理,所以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渗透和应用,这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正确认识时事并准确把握隐藏在各种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同时,面对转瞬即变的形势发展做出冷静、理智的判断,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也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发展。而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大部分为党政兼职老师,平时工作繁忙,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同时加大各领域专家队伍的建设。

3.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策性、时效性、针对性很强,涉及面较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形成了两个矛盾,一方面形势的快速发展与教师拥有背景素材滞后的矛盾,另一方面信息的迅速广泛与学生求新求深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想状况、特点以及学生中的热点、疑点问题结合起来,根据需要扩大知识量度,借知识的力量由浅表入深层,既适应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让知识的魅力感染、吸引学生,开阔他们的眼界,又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使学生学有所思,听有所获,提高教学效果。

三、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对策

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等文件后,北京交通大学针对影响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原因,强化课程的目标意识,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在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1.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

首先,通过课程建设的长期探索,根据有利于课程建设和与学生思想教育紧密结合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逐步健全了“形势与政策”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确立了学生工作处直接管理,负责统一组织和协调教学工作,党委宣传部、教务处、人文学院及各院党委共同配合实施的工作机制。其次,按照课程建设的基本规范建立了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规定了每学期16周,每周一学时排入课表,本科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同时,根据教育部每年的精神统一制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计划,确定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和设置,统一编写讲义、制作音像课件、制作资料库,编印学习资料,订阅《时事报告》,逐步建立了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源库。第三,学校为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效果,实行了集体备课制度,针对该课程政策性、理论性、实践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提前针对每讲内容请在某一领域有研究的专家为专兼职教师作辅导,进行讨论研究;实行上岗教师试讲制度,对新授课的老师必须提前进行试讲,学校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指导,合格者方允许上讲台;实行听课督导制度,学校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抽查听课,及时反馈意见;实行学年考核制度,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通过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考试、课堂讨论、学习论文等综合考核的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保证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各个环节落到实处,促使师生更加重视,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效果。

2.加强教学内容针对化建设

我校“形势与政策”课内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时刻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宣传教育相结合,与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与学生唯物辨证思维方式的形成相结合,紧密结合实际,帮助同学们认清国际国内形势,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大局。近两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教育部颁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根据当前教育的重点要求和形势发展的要求,安排制定教学计划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制定专题库。而且我们坚持“形势与政策”课与学生成人成才需要相结合,如在国家自主创新中增加了“自主创新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专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大学生就业取向引导”专题等,适应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提高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生认同感,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有效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考虑不同年级学生成长特点与思维方式的不同,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将不同年级进行区分,如在新生中我们着重增加了大学生担纲与国家发展、学校发展的讲座,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意识与责任,在毕业生中我们增加了学生就业政策的宣讲等讲座,即使是经济问题这一普遍讲解的内容,针对不同学院学生的理解和需求,我们也会分出不同的内容,针对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我们会请有经济理论背景的讲座,让学生与专业相结合能够更深入地分析了解当前的经济问题,其它学院主要进行普适性宏观性经济问题的讲座,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试点安排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内容,配合教学热点、难点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等活动,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更加深入地了解形势。

第8篇

强化大学生“四个认同”的教育实践进行了总结和理论探讨,介绍了以爱党爱国为核心,以专题化教学为抓手,吸引学生深度参与

的做法和效果,提出了强化“四个认同”,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三个要件,总结了可以应用于实践的三种教学

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四个认同

[作者简介]文军(1975-),男,四川达县人,长江师范学院思政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

政治教育。(重庆408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

2011年重庆市长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形势与政策教育‘一体两翼’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的阶段

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38)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12-03

当前的大学生普遍生活在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绝大多数身的一代,是家庭给予最多培养、最高期望的一代。他们通常体

都享受着前人无法想象的物质生活,他们是集两代人宠爱于一魄健康、心智发达、富有爱心,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但普遍对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不太感兴

趣,对作为形势与政策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形势与政策”课不

太感兴趣,对“四个认同”(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

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

度认同)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足。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收到实

效,必须紧紧围绕爱党爱国教育核心,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吸引

学生深度参与,不断强化学生“四个认同”。

一、围绕爱党爱国教育核心,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

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要求,高校形

势与政策教育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针对国内外发生

的重大事件和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五个教

育”,即“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

教育”;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

“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

育”;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

“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

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马克思主义

形势观、政策观教育”。①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覆盖全校各专

业各年级学生,存在着摊子大、范围广、课时少、任务重等诸多问

题。②为了破解这一系列难题,我们以爱党爱国为核心,以专题

化教学为抓手,以专题的形式组织实施教学,精心设计教学专

题,吸引学生深度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根据课程性质,课必须以我国改革开放的理

“形势与政策”

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以及党和国家新形势下的重大方针政策为主

要宣讲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正确严肃的政治导

向。一方面,我们根据教育部每学期下发的《普通高校“形势与

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的要求确定内容范围,列出相关专题;另一

方面,通过教学反馈、学生座谈、网上征求意见等各种途径和方

式,广泛发动学生参与教学专题设计,确定专题内容。通过这种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方式产生确定的教学专题,既能准

确体现教育部的指示精神,又能充分反映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

焦点重点问题。同时,我们还着重突出了本课程的时政性,做到

与时俱进、随机应变,对重大政策的出台以及突发事件做出快速

反应,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近年来,我们先

后安排了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

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主创新与中国

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

观、中国周边环境与国家安全、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庆祝

新中国成立

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

30周年、直面金融危机、城镇

化与农民进城、“十二五”规划解读、中国共产党

90年的光辉历

程及宝贵经验等系列专题,并结合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

系、中非关系、中欧关系的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及时推出了相关

专题。同时,上半年的全国“两会”、下半年党的中央全会精神都

是每年的必备内容,也是学生高度关注的重点话题。另外,还紧

密结合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实际,推出

了“迎评促建”专题;结合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推出了“农转城”

户籍制度改革解读专题等。

这些专题由国内到国际,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等

各个不同的侧重点展开,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强化学生对祖国、对

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从而

使学生在科学认识形势,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

上,逐步学会辩证地、全面地、历史地观察分析形势的科学方法,

学习和掌握正确理解、认识、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

政策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

要的合格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升华,效果良好

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我们坚持以马列主义、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密结合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关注的现实热点问题,

充分运用教师引导讲述、多媒体展示、音频视频资料再现历史情

境、学生讨论畅谈感受、小组代表交流发言等多种教学方式,潜

移默化地在学生心里强化爱党、爱国、爱人民、珍惜民族团结的

情感。

比如,在

2009年秋期课程结束时进行的无记名书面教学情

况反馈中,学生纷纷反映“形势与政策”课开得及时,学习有感

悟,情感有震撼,思想有共鸣,行动有体现。在参与调查的

2752

名学生中,99.38%(2735人)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开设形势与政策

课“有必要”,98.58%(2713人)的学生对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

的总体评价表示“很满意”,有

1.24%(34人)的学生表示“比较满

意”,认为“感觉一般”的仅占

0.18%(5人),选“较不满意”和“很

不满意”的均为

0。而且学生认为唯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是

其他原因,而是,不过瘾”纷纷要求

“课时太少”“时间太短,,“增

加课时”。一位同学写道:‘形势与政策’不

“课给我心灵以震撼,

仅让我了解到了国家发展的大好形势,学习到了党和国家的方

针政策,而且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感动得热泪盈眶。我深深

体会到心灵深处感受到的那份责任……”一位同学坦诚:

“这样

的‘形势与政策’课,我喜欢!”

在课堂上,同学们激情涌动、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当多媒

体屏幕上出现国庆庆典中升国旗的画面时,同学们情不自禁地

随着旋律唱起了国歌;当从屏幕上看到翟志刚在太空和

总书记通话的场景时,课堂上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为祖国

骄傲、为中国人自豪的掌声;当总理在汶川地震灾区那句

充满激情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回荡在教室

里时,同学们的眼里早已是泪花一片……在课堂讨论中,同学们

普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成就感到自豪、骄

傲、惊叹、激动、震撼,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充满信

心,对国家、民族和自己的发展前途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2009

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余亚玲同学在课堂讨论环节中朗诵了

自己即兴创作的诗《祖国在我心》,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萧蔷同学也以《观

2009国庆大典有

感》“歌以咏志”。这两件作品后来经过修改和老师推荐,都发表

在公开出版的学校校报上,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形势与政

策”的积极性。

三、强化“四个认同”的关键

1.必须紧密贴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时效性和

现实针对性。这种特性客观上形成了“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魅

力,即内容生动鲜活,形式丰富多样,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收到实效,必须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特点

出发,围绕学生普遍关注的现实热点问题和困惑未解的难点问

题,确定教育教学重点,体现教学针对性;要通过各种方法努力

增强学生的政治兴趣和时事兴趣,抓住学生生活最关心、要求最

迫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实现学生需求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

合,真正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问题,促使学生将知识学活、学深、

学透,应用于认知世界的实践。只有如此,形势与政策教育才能

做到“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才能提高大学

生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动性,才能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

课的教学实效,不断强化学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

2.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灵活运用

各种教学方式,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大学生普遍认同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不接受一味说教的方

式,希望自主探索。大学生在认同学校应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

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对于说教式、灌输式的思想政治

教育形式抱有明显的反感和不接受的态度,他们更希望通过

广泛的社会实践和自主探索而受到教育。而以“传递—接受”

的教学理论和“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极大地忽视了认知主体——学生的主动性,严重

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几乎形成了“老师讲什

么,我们就听什么;老师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的思想,致使课

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感受到压抑和忽略。③这种填鸭式教学

令学生非常反感(有学生私下说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只有

麻木地面对老师的硬灌”)。要切实改变这种教师单向灌输、学

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思考、讨论、释疑等参与教学

过程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促使师生互动、教

学相长。

在教学实践中,有三种教学方式值得考虑:一是课堂教学,

二是专家报告,三是学生论坛。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育部下发

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点》为依据,结合大学生关

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实际的教学条件来确定各专题的教学

内容,保持其动态性和实效性。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事明

理,以理论事,通过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巨大成就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国内外重大时事,培养学生

正确认识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另一方面,努力营造一种专

题讲座与热点评述、课堂讨论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氛围,通过多

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情绪高涨、精神振奋的状态

之中,让学生的思维、情绪、见解及注意力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来,主动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交流和解决问题,真正成

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专家报告主要是邀请校内外相关领域的领

导、专家就学生普遍关心的时政热点问题举行辅导报告会或形

势报告会。各高校要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认真落实大学生形势

报告会制度,邀请政府领导、专家学者结合本地发展实际组织形

势报告会,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本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

的新成就和新变化。学生论坛主要是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

实行学生自我组织、自我参与、自我教育,教师进行指导和辅导,

内容以学生普遍关心的时政热点问题为主。围绕重大节庆日、

纪念日及重大事件,组织各种座谈会、演讲会等,有针对性地开

展主题教育活动。还要注意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三下乡”

“青

年志愿者”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

中接受教育。从而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全面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充满激情,努力提高网络信息时代的

综合能力。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研究对象涵盖了经济、政治、社

会、教育、科技、外交、军事、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是发展变化

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人文以及国际关系等多门学科的高度综

合,“形势与政策”课不仅仅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更是一门

多科性的综合课程,具有高度的知识综合性,上好“形势与政策”

课对教师多学科的综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

求。提高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关键是要抓住“形势与政策”课学

科涵盖面广、教学内容变动大、备课工作相对繁重的特点,采取

骨干教师和专任教师带动兼职教师的做法,积极创造条件组织

专兼职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和社会考察,开展教学观摩,组织教学

研讨,使教师对相关问题有比较深入的研究,积累更多的教学经

验和教学材料,既要成为精通某一方面的“专家”,又要成为广泛

涉猎各科知识的“杂家”。

另外,网络信息时代的教师要善于充分学习,善于运用现代

技术,积极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改革的重点是广泛运用现

代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中,彻底打破传统的“一份讲稿、一支粉

笔、一张嘴”的模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吸引力,从而显著提高

教学实效。多媒体以其直观新颖活泼、充满现代感的特点较好

地适应了大学生的特点和人们接受信息的一般规律,能够使课

堂教学丰富、生动起来。课堂上大量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教学

材料,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主体化教学形式,教师精辟入理的

分析讲解,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④教师应该

掌握视频格式转换技术及多媒体剪辑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应用

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连同用电视录像、幻灯投影、PPT放映

等多种媒体的教学演示,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音频、视频和图

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深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

理论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

通知(教社政[2004]13号)[Z].2004-11-17.

②陈雪.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28):41.

③刘庆国,李.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

“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3):59.

第9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 择取;讲授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72 ― 02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1〕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现状不难发现,这门课程建设上尚存不少问题。仅从授课教师角度而言,重视《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内容的择取与讲授,不失为达到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课具有较强的动态性、现实性、针对性特征,肩负着政策解读、思想教育、价值引导的重要使命。因而,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择取与讲授中,应该注重做到把握新热点、研透重难点、选准切入点、站稳立足点、留足生长点。

一、把握新热点,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课自身课程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分别涉及当今社会现已发生的客观事实、党和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与施政方针。这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现实性与政策性特征。鉴于客观形势的常变多样、党政方针的与时俱进和课程设置的学时限制,多数高校普遍以集中选取部分重大专题作为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为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择取环节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实效性原则

时事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就国际而言,影响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的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在国内,涉及社会发展、政府决策、百姓民生等问题也偶尔产生。在动态的时事面前,授课教师首先要把握最新、最热、最集中的新问题,这成为教学内容择取的首要原则。

2.全局性原则

富于全局性眼光是观察和研究复杂时事的基本要求。择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必然要富于全局性眼光,需要授课教师能通过各个层面、各种途径的时事传输媒介,关注、了解当今社会的即时动态,分辨、研究影响国内乃至全球内时局的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把握时事发展的内在规律。

3.导向性原则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这一课程属性直接决定其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注重思想价值导向,即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价值、心理与行为方面的导向,达到不断提高大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认知力、评判力,提高对突发事件的洞察力、政治敏锐度,加深对党和国家制度、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力和认同感。〔2〕事实上,导向性原则不单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择取环节,更蕴含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二、钻透重难点,夯实教学内容的理论性

教材及其教学体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其能力的重要载体。《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无法形成相对固定的教材和教学体系。为增加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开展重难点的专题理论研讨就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相对固化自身教学内容的重要基础,也成为教学内容择取的深入环节。

1.个人专题理论研究,增强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

任何时事问题的形成和变化都无法脱离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其自身含有历史和逻辑发展的必然。《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包含着时事性评析和政策性解读的任务。然而,要想实现思想教育、价值引导的教学目标,授课教师深入研究时事变化的基本趋向、揭示时事问题所蕴含的内在规律,必须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持。那么,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必不可少。事实上,《形势与政策》课引导功能的实现多取决于相关理论的研究和讲授。而理论的论证力和信服力又来源于理论的内在逻辑。用没有逻辑关联的事件、概念去评析时事问题,只能是罗列政策、堆砌观点,无法做到以理服人,也就无法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信服力。虽然,《形势与政策》课无法形成明确的逻辑体系,但是所选取专题总会有相应的学科理论给予支持。因而,授课教师的专题理论研究就成为钻研教学重难点、理清教学思路、增强理论性的基础性工作。

2.集体研讨重难点,提高专题教学的理论水平

在教育教学环节中,集体研讨的有利之处无需在此赘述。它的最大优势是教师之间的“求同”,经此方式可以实现教师队伍理论分析与教学水平的提高。鉴于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不健全、教师来源的多学科、教师科研兴趣和理论水平尚有差异等情况,在教师个人专题研究基础上,开展教学重难点的集体研讨尤为必要。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形势和政策的形成、发展及其表现方式的复杂多变,某一专题内容亦呈现出成因的多因素、分析材料的庞杂、分析问题视角的多方位等等。所以,教师集体研讨教学重难点是提高教师特定专题理论认识、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

三、选准切入点,激发教学对象的参与度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有待增强的客观事实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同样存在。它直接表现为当代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究其原因,有的是就业形势严峻迫使大学生求知方向偏向热门,忽略了公共基础知识和通识学科;有的是信息传媒的高效性拓宽了大学生信息获取的多角度、多渠道,弱化了模式固定课程的权威性;还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够、手段僵化、方法简单与当代大学生个性彰显、对知识要求的高层次、多样性之间的供求矛盾。

1.从学生思想实际状况切入

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的育人功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是关键。如何做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去认知和认同党和国家相关时政决策和方针呢?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而理论彻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可见,要有效地、富有说服力地教育引导大学生,必须要使知识理论本身符合人的生命属性,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活特点和思想实际。

2.从学校办学层次和专业特色切入

《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特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必须符合所在学校办学层次和专业特色。《形势与政策》课尚无固定的授课内容,全国高校普遍参照教育部年度的形势与政策指导材料,制定了各自学校的具体教学内容。然而,不同学校的办学方针、学科状况具有较强的自身特色,生源层次和师资力量也各不相同。每一学校在具体择取该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时,必须坚持学校的办学层次,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开展研讨、教学,才能培养具备时事观察能力、辨别能力的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合格大学生。

3.从所处省市的地方实际切入

每个人都始终生活在一定的形势和政策环境中,没有任何行业可以离开一定的形势与政策,也没有任何人可以离开具体的形势和政策环境。当今,各类时事问题和突发事件虽然发生在世界范围和全国各地,然而有些时事问题的波及范围、政府决策方针的覆盖面、敏感问题的思考空间都会或多或少地与所处省市区的具体实际相连。所以,教师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择取和讲授中,从全局时事着眼,结合当地实际展开研讨,这会引起学生对现实的关注,从而增强其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站稳立足点,实现教学目标的引导性

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讲授专题教学内容时必须坚持教育目的和价值导向。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

《形势与政策》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站稳立足点。只有站稳正确的立足点,保持强烈的政治敏锐性,坚持政治立场,才能使学生在受教育中获益。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首先必须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眼光来分析当今纷繁复杂的形势和多种多样的政策,解决现实问题。

2.树立科学的形势观和政策观

学习形势与政策首先必须掌握分析形势、把握政策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就是要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分析形势、把握政策。这些科学方法具体表现为,评析时事问题时的实践的、实事求是的、整体的、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以及考察时事问题时的信息法、分析综合法、矛盾分析法、比较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等等。

3.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要求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教师在讲授专题内容时,会经常选取大学生广泛关注的现实敏感问题。通过热点问题、现实问题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形成正确的时事观是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对这些问题的讲授和回答,既无法回避,又义不容辞。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五、留足生长点,深化教学效果的持久力

教学活动的成败优劣体现于教学对象对知识、理论的接受和掌握程度,更表现在其对知识、理论的运用操作能力的高低。《形势与政策》课为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必须关注大学生时事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专题教学内容的课堂讲授环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关注以下两点:

1.激发学生热情,保持学习后续专题教学内容的兴趣

有限学时的专题教学,除了要传授大学生某一时事问题的基本知识,还要激发学生学习后续专题教学的兴趣和动力。授课教师积极采用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重要性随即凸显。当前,各高校授课教师多采用理论讲授与问题分析相贯通、传统方式与新媒体相配合、教师主讲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方法,这些都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授课教师引导大学生关注时事问题,提供思考空间也是“留足生长点”的重要体现。

2.概括理论主旨,提高学生考察分析时事问题的能力

客观上,《形势与政策》课的所有专题教学内容之间无法形成固定的教学体系,而单一专题教学内容自身内在逻辑关系必然存在。这种知识、理论自身的逻辑关系能够成为大学生进一步分析和解决时事问题的方法。授课教师必须要概括理论主旨,使学生掌握分析复杂多变的时事现象的分析工具,在不断关注和思考时事热点的过程中,增强理论的运用能力,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

〔2〕 孙渝莉.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09).

第10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高术刚(1964- ),男,河北安国人,河北大学基础医学院,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叶红(1983- ),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41-01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策性、实效性、针对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就是培养大学生分析形势与政策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迅速,他们的思想行动和行为方式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要求,除了教学内容要反映时政信息、解读时政热点、引导正确思考人生外,在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等方面也有较多期待。但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

1.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不够。大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已在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不落实,在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教学所需的场所和设备等方面,落实不到位,对课程缺乏长远规划,与形势政策教育的相关科研课题也难以得到支持。

2.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够,实效性不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形势政策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重大时事教育、社会热点问题剖析等,具体内容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变化,这就决定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动态体系。但由于教师认识不到位,讲授时不能面对时展和社会现实所呈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帮助学生正确解决思想困惑和人生矛盾,缺少针对性、时效性,缺少师生互动,致使新鲜的教学内容讲起来枯燥无味,课堂氛围沉闷,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大学生的期待相去甚远。

3.教师队伍不稳定,科研能力不强。一些高校配备专职负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老师很少。根据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形势与政策课的任课老师中,70%左右为兼职教师,他们投入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科研精力有限;同时由于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没有足够的价值认可和激励措施,也导致任课教师队伍不稳定,科研意识、教学能力不强。

4.学生认识模糊。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4%的学生认为很重要,要认真学;32%的学生认为重要,但由于课业负担较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学;30%的学生认为经常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学习形势政策课等于浪费时间,应该把时间花在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专业技能这些硬本领上。

二、上好形势与政策课的途径与方法

1.精选教学内容,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鲜活感。第一,增强针对性。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政策理论学,它不需要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的理论,而是以重点分析国际国内重要形势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该课程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广,课时有限,因此不应当也不可能全面介绍各种形势。应根据教育部每年下达的教学要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了解学生关心什么、关注什么和什么与他们相关,积极而灵活地把握现实工作的重点、焦点和难点,掌握学生的思想热点和兴奋点,坚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势,阐明相关的政策,重点突出、分析深入、资料翔实,从而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①。第二,追求热点性。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迅速,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和世界局势的变化非常关心。形势与政策课必须始终把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教学重点,跟踪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跟踪世界特别是我国周边地区的局势变化。如一直牵动着学生的心,学生之间认识也有失偏颇,讨论很激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设置了专题“分析”,引导学生及时了解我党的政策立场,使学生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看清事物的本质。几年来,我们先后开设了“知识经济”“理国”“世界主要大国关系”等二十多个既紧扣国际国内形势,大学生们又迫切想了解的专题,深受大学生喜爱。

2.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习兴趣。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多数学校采用学术论文成绩为主、日常综合考核成绩为辅的考核制度。学生对这种考核制度已经略感枯燥,可以结合现实情况,对考核方式进行一些改进。如引导学生站在主讲教师的角度,运用学过的计算机多媒体知识,制作出以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内容为主的“精彩一课”教学软件,组织师生进行统一评定。此项活动不仅推动学生主动读书、学习和查找资料,而且寓教于乐,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专业课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也可以采取论文答辩这种方法,发动学生自己找材料、写论文,主讲教师组织答辩,统一考评。

3.注重教学的多样性、实践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适当的课堂提问,让师生互相提问。对于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也可以变课堂的讲授为学生的讨论、辩论等形式,讨论结束后,教师及时点评总结。在讨论中允许不同意见和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只进行隐形的控制和引导,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师生也可以课后通过QQ、博客进行问题探讨。这样,通过互动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第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以丰富的音像资料,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充满感染力和渗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课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拓展到社会上②。如到改制发展较好的国有、民营企业参观访问,邀请企业负责人作报告,组织学生到农村了解国家的三农政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听听农民对三农政策的感想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亲身实践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引导和帮助学生增强分辨是非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使形势与政策内化为学生的共识,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三、优化师资队伍,建立一支精干的专职教师队伍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必须有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的特点,需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要求政治上坚定,思想境界高,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拥有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能够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所谓思想境界高,是指授课教师把教育当成事业追求,把教育放在育人的高度来研究,把教育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出现混乱的情况下,能立场坚定,激浊扬清。在此基础上,可聘请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党校、讲师团专家学者、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来作报告,做到专兼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些都可以视为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的必要补充。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世哲学、人生观点、道德境界、品德修养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举止文明,这些都是这门课教学的可靠保障。学校要为教师进修、查阅文件、进行社会考察提供条件,使教师不断开阔眼界,开阔思路,把握时代脉搏,丰富教学素材。

教学实践证明,当代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有着内在需求,他们关心政治、关注社会、关怀人生。关键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提高高等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方式。

[注释]

第11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2004年11月17日教育部下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下,开展好形势与政策教育,能促使大学生群体更好地了解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更好地理解我们党根据形势变化而制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更好地增强他们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归属感,更好地弥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因此,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成为大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状

一直以来,高校都十分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本科各个年级,形势与政策课程实现了全面覆盖。有的学校,学生几乎每学期都能接受至少18个学时的课程学习。通过《形式与政策》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当今世界基本的政治和经济形势,明确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作用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丰富所学知识,是专业学习的一个有益补充。同时,通过形势政策课的学习,广大学生学会了正确分析当前形势,正确领会了当前的政策和方针,明确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明晰了政治方向。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得到全党、全国、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也受到大部分学生的好评,但是,形势与政策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足。高校中,承担《形势与政策》主要教学任务的基础部(教师),几乎以理论说教为主,忽略了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学习兴趣点,造成了教育给予与教育需求的脱节,在知识获取上起不到预期作用。此外,许多高校仅仅依靠形势政策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工作系统以及相关党团组织联系沟通不密,未能利用好党团组织生活会、社团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以及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忽视了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第二课堂”,形势政策教育不能收到全面的效果。

二、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

整体看来,高校的形势政策教育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弱、时效性差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两大板块是“形势”和“政策”。“形势”版块教学内容包括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态势,“政策”即使指党和国家根据国际国内诸多形势的变化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方针和对策。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势必是动态的,具有时效性极强的显著特征。但是,形势的变化具有瞬时性,往往超出了课堂教学的进度,因而,很多教学内容尚未实施就过时了。所以,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必须要不断调整,及时更新,才能给予学生最新的知识信息。

(二)师资配备短缺制约了形势政策课的有效开展

在很多高校,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量较重,教学任务一般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在兼职教师中,大多是从事行政和党务工作的领导,或是在一线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或是行政单位的职员等。因本职工作对他们时间和精力的牵扯,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投入相对不足,还有部分老师认为形势政策的课堂教学高投入、低产出,备课不认真,授课无激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不够先进,有待改善

在教学手段和方法选择上,许多授课教师仍然采用单向灌输教学法,较为传统。讲授内容一般由教师事先选好,以ppt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在课堂上,任课教师倾向于“一言堂”,以口头说教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参与课堂的机会很少,课堂氛围呆板沉闷。在课外,教师也极少组织讨论和其他课外活动。这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导致逃课现象越来越多,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点,越来越不重视《形势与政策》课。

三、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两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强大的育人功能。 新形势下,高校要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教育和育人水平,高校应在思想上加强重视,进一步明晰课程定位,并改进教学方法,坚持以课程建设为重心、以育人为本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一)以课程建设为重心

提高思想认识,明晰课程定位。和教育部曾发文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高校应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将形势与政策教育真正内嵌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中,确保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在教学管理上,加大对课程设置、教学时长、教室安排以及教学评估等各个环节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落实相关规定,加大组织力度,将教务处、学工部(处)、思想政治教学部(院)、团委、其他学院等相关单位协调到教学实践中,各部门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各负其责,以规范的工作机制,将形势政策教育真正纳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来。

丰富课程内容,提升针对性。《形势政策》课的课程素材很多,涉及到国内国际的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方方面面。因而,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应从90后大学生的思想热点出发,有的放矢,加强对理论重点和时事热点的传授,以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育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引导他们对党和国家根据形势变化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认同与维护。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传播知识的重要部分,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因而,以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能够增强教学教育效果。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授课局面,要在课堂中运用情景式提问、模拟问答等形式开展启发式教学,同时,要留足一定的课堂时间用于师生的互问互答,由单向灌输法向双向互动交流法转变,营造灵活多样的课堂氛围。这样能够使“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得到较好的结合,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形成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

(二)以育人为本为核心

十六大以来,党在教育上强调要体现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中,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是要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育人效果,核心是要以育人为本。

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的原则。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立足于把学生喜不喜欢,学生接不接受,以及学生的喜闻乐见作为出发点。同时,要依靠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调动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全过程中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好学。

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使用一切手段让学生满意的原则。对学生负责,让学生满意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学校可以使用行政手段,成立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整合教务处、学工部(处)、思想政治教学部(院)、团委等各部分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学校还可以组织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社会实践等的结合,坚持“走出去”,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让学生感知形势与政策,以保证学生满意,以保障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以素质教育为中心

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形势与政策教育是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对于大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开展理论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形势,教育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升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同时,加强对大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准。通过对“八荣八耻”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提升了他们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为内涵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增强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形势与政策》课程以大学生所处的国内外形势作为教育素材,同时坚持主动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和调动他们主动关心、主动思考、主动摸索的学习习惯,增强了主观能动性,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智慧和潜能。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两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强大的育人功能。为提升教育和育人水平,高校应在思想上加强重视,进一步明晰课程定位,并改进教学方法,坚持以课程建设为重心、以育人为本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中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

[2] 赵海月,陈林姣.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认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

[3] 姜莉.关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论丛,2010(10).

[4] 蔡景华,陈胜国.关于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思考[J].云梦学刊,2006(1).

[5] 陈明娟.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育人效果之途径探讨[J].德育,2011(7).

[6] 孙权,赵琦.大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

第12篇

[论文摘要]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可以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内容容量、拓宽教学对象的范围。在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中必须注意处理好一系列基本问题和抓住几个关键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的必修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特殊重要的职责。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特别强调,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它也正深刻改变着高校的育人环境,网络时代的育人环境已经演变成现实校园、社会环境和网络虚拟空间密切联系的新环境。这种育人环境的变化要求高校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工作者。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增强时代意识,主动、自觉地深入到网络环境中,充分利用网络时代新载体、新手段、新方法。积极拓展“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上的创新空间,从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尽管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在各个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等方面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形势与政策”课一般采用传统的单一模式,即课堂教学或开设讲座进行单一灌输教学,并且多数高校教学时间安排上多为双休日或晚上,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人为缩短教学时间。简化教育教学过程;课堂多为大课堂或集体讲座,因此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显得单一。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参与性。这种状况也限制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缺少师生间应有的互动交流,教育效果很难达到,教育的实效性较差。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实效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创建教学网站、利用网络论坛、QQ、MSN、博客等新型网络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就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的许多现实问题。通过网络教学,学生可基本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进行自主、灵活的学习。同时教师利用新型网络信息技术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的形势与政策问题答疑解惑。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重大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等活动,这样就可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交流不够、没有时间安排学生讨论等一系列问题。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可以增加课程教学内容的容量

由于传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计划安排时间有限、教师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学习时间有限的特点,决定了与课程的实际要求相比,教师所教的内容相对偏少,而“形势与政策”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同时国内外的重大时事也是不断地在变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效性,这种动态的、庞大的教学内容想通过教师在每学期几节课的时间完成是不可能的,而通过网络化教育就可以较好地解决。例如,魁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网站,以网络为载体构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学习专区,教师将相关的教育教学文字资料、图片图表资料和影视音像资料等上载到网站教育平台。这样不仅丰富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内容,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空间。并且随着国际风云变幻。随着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突飞猛进,教育内容和教育资源可迅速进行更新,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这是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模式一般很难做到的。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可以拓宽教育对象的范围

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模式主要以有限的课堂教育和专题讲座为主,这就使得教育对象相对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而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许多高校的相对有限的教育资源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正常需要,特别是教师资源。许多高校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都处于相对短缺状态。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学课堂都是以最大容量来设置。专题讲座的对象更是动辄上千、上万的数量级。这种状况形式上看是教育的对象不可谓不“广”,但是,只能说是流于形式而已,且不说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的普遍存在,教学秩序混乱,其实这种教学的形式、方法根本不符合基本教育规律,更不用说教育的实效性。

而“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实施就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等条件的限制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在校大学生学习提供机会,而且也可为已经毕业的学生继续学习提供方便;不仅可为本校大学生学习提供机会,而且也可以为其他院校学生学习提供方便。实际上各高校甚至各个省市自治区乃至全国都可以进行资源共享,或者可以建立不同层次的资源共享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平台,从而为众多的受教育者提供较好的受教育和学习的机会。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网络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

课堂集中讲授或专题报告是传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有其自身的特有的优点。我们要继续发挥。但传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缺陷与不足我们应该加以避免和改进。那么,我们就要积极发挥网络信息教学手段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影视音像,拓展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网上形势与政策教育,就是将传统的网下教育延伸到网上,它是积极探索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的一条有效途径,它要求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好课前准备。精心安排教学过程,认真组织实施。但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作用发挥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因此,我们不能用网络化教学简单代替传统教学,网络化教学只是传统教学的延伸和完善。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化教学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形势与政策”课传统教育方式仍将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只有坚持“形势与政策”课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有机结合、二者优势互补,才能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

(二)网络化教育要与课堂教育、课外实践教育相结合

利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适当减少课堂教育的数量和时间,但是课堂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网络教育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学生学习选择的范围,但学生自主学习可能趋易避难,使得一些重要的、必须掌握和了解的知识被忽视,那么课堂教学就可以成为网络教学的补充。一方面可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可检查学生网络学习的情况。而实践教育也是网络教育难以替代的,它要求学生深入社会,亲身体会。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日益被网络取代的时候,加强课外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广泛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查与考察,适时的组织学生到有关的教育基地和教育场所参观学习。充分利用社会优势资源,特别是充分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借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社会形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认识,提高形势政策教育的效果。所以,即使采取了网络教育的形式,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三)分散的多样性的网络化教育与统一、集中教育相结合

网络化教育是在一定的教师工作的基础上,学生一般自主灵活地选择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网络信息媒体学习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内容。所以,网络化教育一般具有分散、灵活的教育特点。尽管网络化教育使形势与政策教育从集中统一的“一刀切”模式,转变为分散的多样性教育;从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转变为双向、多向的交流和互动;从单词的说教,转变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思想和情感交流。但是,仅有这种分散、灵活的教育还是不够的,分散、灵活的教育不能代替统一集中教育。统一集中教育包括教师定时定点的课堂理论授课教育、外请专家所作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和学校、学院、系部、班级统一组织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以及集体进行的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四)网络化教育和学校日常学生管理结台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是一项全面而又具体的系统工程,因此这一工作需要有关各方面积极协调主动配合。“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要与学校的广播宣传工作、班主任工作、辅导员工作、学生社团工作、学校的党团工作以及学校日常管理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针对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从而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呈现出全方位、多层面的立体态势,形成教育的“合力”,收到最好的效果。

三、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管理领导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领导机制是“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能否顺利推进的体制基础。因此,必须确立领导体制,促进部门协作,加强规范管理,确立并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管理领导体制和相关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管理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具体可采取如下做法:确立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在学院主管、学生处(学工部)及校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即在校党委的领导和宣传部的指导下,宣传部负责每学期网络化教育专题设置和主要内容的审查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以及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所在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计划的实施、日常管理以及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团委负责组织学生的实践教育活动等。只有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多部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更加显著。

(二)建设一支能够适应“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制约“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当前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既懂“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工作规律、教学艺术,又懂网络信息技术的以专职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新型工作者队伍显得尤为迫切。适应网络化教育的需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队伍建设要建立健全培训提高评估检查制度。首先,有计划地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学者举行讲座和辅导。一方面为一些教师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为一些教师提高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创造条件。其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走出去进修学习、参观考察。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增长见识。再次,通过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促进授课教师之间定期交流教育教学体会与经验,统一落实教学计划,布置教学任务,这既可以弥补教师的专业知识相对有限的不足,也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整体效果。最后,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教学评估检查机制,通过定期的多种手段、多种方法的评估检查,全面客观地掌握和评价“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教学效果,并定期反馈交流总结,从而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网站建设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创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网站正是适应了新时期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新情况而采取的具体措施,这种网站是集教学、学习、交流、讨论等于一身的新型交互式教育教学平台。因此,不同于一般网站建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网上的内容要坚持主旋律,体现指导性。坚持主旋律要求紧扣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从服从国家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的角度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源。形势与政策教育专网板块设置上一般可设立文字资料学习区、视频资料学习区、图片新闻、师生讨论学习区、论坛区、友情链接等板块。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将教学资料、教学课件放于网上以便学生学习;教学过程、师生互动于网上进行。部分教学考核也可网上完成。

(四)积极拓宽和畅通与学生交流的网络教育渠道

由于传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普遍以大班甚至以更大群体为单位组织教学,同时教学时间屈指可数,因此可以说教学中必须的师生互动交流环节很难实施。加之目前许多高校存在多个校区分离,教师工作量巨大,所以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的传统交流形式在客观上受到很大的影响。大学生们普遍感到找教师难。而教师因在几个校区来回跑,对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中网络化教育的实施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师生缺乏互动交流这一难题。除了上面提到的建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专网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BBS网上对话、MSN、QQ聊天、网络论坛、博客、电子邮件等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形式,积极拓宽与学生对话交流的渠道,实施个性化教育,开展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网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在沟通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要体现导向性原则,针对一些重大热点、难点问题,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经常性、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靠各方面的齐心协力才能把这项工程建设好,才能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的科学管理水平,才能有效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R],教社政[2000]10号。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R],教社政[2004]13号。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