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时间:2022-02-11 20:59:06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范文1

1中国古建筑装饰

对于装修、装饰特别讲究的中国古代建筑,都要美化组成建筑的各个部位或构件,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选用的形象、色彩而有所区别。房屋的基座和进屋的踏步分别是台基和台阶,给以雕饰,配栏杆,就显得格外庄严与雄伟。屋面装饰可以使屋顶的轮廓形象更加优美。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五脊四坡,正脊两端各饰一龙形大物,张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条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饰有九个琉璃小兽,增加了屋顶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外檐装修有门窗、隔扇,是分隔室内外空间的间隔物,其装饰性特别强。门窗以其各种形象、花纹、色彩增强了建筑物立面的艺术效果。内檐装修是用以划分房屋内部空间的装置,常用隔扇门、板壁、多宝格、书橱等,可以使室内空间产生既分隔又连通的效果。另一种划分室内空间的装置是各种罩,如几腿罩、落地罩、圆光罩、花罩、栏杆罩等,有的还要安装玻璃或糊纱,绘以花卉或题字,使室内充满书卷气味。室内的顶棚是“天花”,即室内上空的一种装修。一般民居房屋制作较为简单,多用木条制成网架,钉在梁上,再糊纸,称“海墁天花”。重要建筑物如殿堂,则用木支条在梁架间搭制方格网,格内装木板,绘以彩画,称“井口天花”。藻井是比天花更具有装饰性的一种屋顶内部装饰,它结构复杂,下方上圆,由三层木架交构组成一个向上隆起如井状的天花板,多用于殿堂、佛坛的上方正中,交木如井,绘有藻纹,故称藻井。中国古代建筑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在建筑物上施彩绘,它是不可缺少的一项装饰艺术。它原是施之于梁、柱、门、窗等木构件之上用以防腐、防蠹的油漆,后来逐渐发展演化而为彩画。其中和玺彩画属最高的一级,内容以龙为主题,施用于外朝、内廷的主要殿堂,格调华贵。旋子彩画是图案化彩画,画面布局素雅灵活,富于变化,常用于次要宫殿及配殿、门庑等建筑上。再一种是苏式彩画,以山水、人物、草虫、花卉为内容,多用于园苑中的亭台楼阁之上。

2中国古建筑装饰在现代包装设计上的应用

将平面设计与立体设计相结合是现代包装设计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上表现形式也同样如此。

(1)平面设计

像茶叶盒、月饼盒、酒类包装等在包装设计时,首先要通过外包装就能揭示或者映照内在的包装物品,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而现存的古建筑历史悠久、结构严谨、设计合理且具有浓厚文化内涵。如果这些产品的包装能恰如其分的运用古建筑元素进行图案的设计,不仅能体现其浓厚的文化底蕴,更能体现其产品的品质。同时对商品起到宣传、衬托作用。其次,应该把握好构图技巧。中国古建筑装饰是朴素与奢华的结合体,如民居类建筑偏重于朴素性、历史性和文化性;宫廷类建筑则是以奢华、富贵、庄严为主;私家园林类建筑则追求典雅、幽静、舒适。在构图时要合理运用对比手法。如构图中图形的粗细对比、远近对比、疏密对比、静动对比等。同时,对一个包装设计来说,必须具备新颖的设计、鲜明的艺术个性和民族风格,而中国古建筑元素进行的包装设计正好满足这一特点。

(2)立体设计

包装的造型设计大多指包装容器的造型,它包括方型、圆型、异型等,容器形的长短宽窄和曲度变化必须符合“科学、牢固、美观、经济”的原则。如何使立体造型取得艺术美,与产品包装达到和谐统一,是包装设计的主旨。中国古建筑本身就是立体的,把这种有内部空间的结构作为包装的容器,本身就能体现立体感。中国古建筑装饰具有韵律感和秩序性,使人们看了以后感到柔和而优雅,表现出一种韵律美。月饼盒、茶叶盒、酒类包装等要体现韵律美可以通过提炼建筑装饰中的某一部分来实现,使其造型表现得既流畅又舒展。

3结语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众多的国人和外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我国古建筑装饰艺术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它不但与物质生活紧密相关,还会对其他设计艺术都或多或少的产生影响,从商品包装上我们就可以看到,无论在国内国际市场,具备中国传统图案或包装样式的商品总能吸引更多的眼球。因此,充分挖掘我国自己的古建筑装饰传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合理应用古建筑筑装文化的积淀,增强包装造型的文化功能性和审美性,营造古朴典雅、庄严大方、豪华奢侈的包装设计理念,为现代包装设计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形成中国特色的包装设计文化。

作者:张云秀 单位: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范文2

【关键词】现代设计,仿古建筑,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居多.木结构有很多优点,倒如卯榫结合整体抗震、雕粱唾栋艺术纯粹、单体组合空间丰富等;但也有许多致命的缺点,例如取材匮乏、腐朽老化、制作复杂、单体空间单调等。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如何合理化、规律化的在古建筑中应用,使现代结构的仿古建筑既保持浓郁的中国古代特色又能摒弃木结构的致命缺点,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现代设计中仿古建筑的特点分析

1.现代设计中仿古建筑的概念简述

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远,形成独特,建筑物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宏伟中不失细腻,庄严中不失优雅。而“仿古建筑”一词正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上世纪末学术界在理论上的探讨, 褒贬不一, 可以说它经历了一个坎坷不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 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 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2.仿古建筑的特点简述

仿古建筑通俗点讲既是用现代的施工工艺体现古代建筑的外形。而我们知道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理论的局限性,古建筑并不存在高层结构;故而现今的仿古建筑多以单层和多层为主。众所周知,现代多层建筑多为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所以在仿古建筑中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

(一)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体现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鉴于木结构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现今建筑中已经不提倡使用;而构架制的结构形式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为相似:传力途径明确,主体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就说明框架结构是最能体现古建筑精髓的结构形式。这也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但彩画制度这一形式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只能通过外贴或喷绘等装修手段才能达到。

(三)中国古代建筑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所特有的形制,它既是梁和柱之间传递荷载以及承担抗震作用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为一体的精华所在。随着现代结构形式及建筑材料的发展,斗拱这一重要的结构构件应用在仿古建筑中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质性作用,而仅仅作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装饰构件。但是它作为古建筑的代表性构件是不可或缺的。

(四)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正是由于这种理念,古代建筑的单体建筑形式也是高度统一,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这些特点难免单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建筑的多样性,而古代建筑师则从建筑组群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从而使庭院变化丰富多彩的。而在古代园林的设计中这些特点并不明显,原因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这才有了现在我们熟知的各式园林。

三、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

仿古建筑中应尽可能的以现在设计方式来使得各个方面的特点得到显示。中国古建筑中以明清时期的苏式园林古建最具代表性,也最为人们熟知;所以在仿古建筑形式中以仿明清苏式古建为主。仿古建筑的主受力构件大体可分为:柱、梁、桁、檩、椽。传力方向为:屋面椽檩桁梁柱;途径明确,受力简单。笔者将以一个简单的仿古建筑设计做出分析。

1.景点的整体规划

如图1,该景点是为纪念一个上古凰落架”的传说依山而建。简单地分为两个标高平台。

首层平台是一个小型的游园,二层平台是围绕一颗老梧桐树的纪念游园。两个高差所形成的两个立面采用汉阏组合造型,第一立面两组组合,中间设神道,通过神道台阶上至第一层游园平台,该平台采用对称手法完成以铺装、落差广场、旱地喷泉等要素组合的休闲广场;第二立面一组组合,中间设过门阀门,阕门两侧分列两组阁和宫墙,通过阕门上至二层纪念平台。该平台上设纪念亭和老梧桐树遥相对应。其间夹杂绿化、铺装、廊道、水池等园林设计因素。

2.单体设计

如图2,汉阕的造型古朴刚劲,别名凤阕,能够很好地突出该景点纪念。凤凰落架”的古老传说。将单体的阗分体量大小,前后不一地组台在一起形成立面造型就要求单体的阔比例及大的构件仿古特点明显,且利于现代结构施工。

设计中通过对古代汉阋造型有选择取舍,强调大形体的同时忽略某些结构细部,尽量通过小型装饰构件体现古朴的昧道。单闫分上下两层檐,中间是空口回音腔体,内置风铃致枚,每当山风吹过铃声清脆引人寻觅。戗脊、覆瓦条等构件粗拙刚劲.线条挺拔。双层阕顶面覆墨绿琉璃平瓦,其余外露面铺青灰陶土砖。阕体正面中间置古式青铜浮雕。总体组合色调以青灰的阕墙、青灰的铺装地面、墙上铜制金属花箍、古松柏、红绿的花草构成既庄重又活泼的纪念场所。单体组合方面通过阕体的高低、前后错落,材质的转换,横向竖向线条的对比,墙体古式花盆的点缀形成单体的统一,丰富的多角度观感组合立面。

3.结构分析

如何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百分之百解决建筑设计的思路,在基础承载、基础形式、墙体形式、阕头形式、细部构件等方面分别对待,既要考虑安全合理.又要考虑经济实用。由于该地盛产石灰石,所以在基础和墙体上采用了M7.5水泥砂浆浆砌MU20石灰石,在围头标高范围内采用了内部框架,两层檐板和竖向腔板从框架梁上以折板的形式挑出,板厚100 mm,壬10配筋,根部由于双层板厚承载剪力不是问题,主要荷载考虑板自重、瓦板重量、风荷载、雪荷载。内部框架柱基础伸人浆砌石灰石满足锚固,并每隔800mm环形拉结一道框架梁,框架梁内侧挑出基础板,上浆砌石灰石作为压载。且为防止风的侧向力,必须在框架基础上砌够足够压载的石灰石,防止阕头的侧倾。其余戗脊等构件按照加工尺寸,用细石混凝土9号铅丝做骨架,壁厚15 mm,预制后,焊接在相应位置的预埋铁件上。外露装饰分90采用铺装、抹面涂料、斩假石等做法。

四、结束语

通过对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对现代结构的仿古建筑借助古老传说的优美意境,和谐地与景观规划有机地融为一体有了浅显的认识和大胆的尝试。该景点建筑建成后,给人以建筑总体布置。彰显雄浑大气,单体建筑突出沉稳厚重,细部装饰刻意精雕细琢的感觉,是谓成功的现代设计思路,同时也成为人们在闲暇时观赏、游览、休闲、散步的理想场所

参考文献:

[1]牛毅胜 浅析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 -2007年28期

[2]张向东 肖胜利 夏琪谷 洪勋 马学 仿古建筑地震灾后重建施工技术 [期刊论文] 《施工技术》 ISTIC PKU -2011年6期

[3]张福萍 仿古建筑结构设计实例简介 [期刊论文] 《煤炭工程》 PKU -2003年9期

[4]谢海燕 浅谈仿古建筑的设计――永定下洋温泉度假酒店设计 [期刊论文] 《建筑设计管理》 -2012年7期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艺术;情理合一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194-01

谈起中国古代建筑,极具装饰性的屋顶架构、色彩绚丽的颜色搭配、规整的庭院结构等形象都直观的反映在我们脑海中,其对古代生活的直观呈现、对文化艺术的极高造诣皆广为人知,很好的把情与理这二者结合在了一起,将“情理合一”的理念完全融进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上。

一、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艺术的理性思维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艺术的理性思维主要表现在:第一,古代建筑的“墙倒屋不塌”的屋顶设计架构极具理性思维;第二,轴对称的古代建筑设计理念,理性思维的直观表现。具体解释如下:

(一)古代建筑的“墙倒屋不塌”的屋顶设计架构极具理性思维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艺术很具特色,高墙、大屋顶、高台、台楼、大门等都是建筑的标志所在,尤其是纯木架构的屋顶设计,结构灵活易于拆装,木头的柔韧性与架构设计的坚固性融合在一起,适应性比较强,而且在中国古代,钢铁很少见甚至没有,木头取材更加容易,便于打造各种形状,使屋顶的木头按照设计好的架构层层叠加,“墙倒屋不塌”的谚语就很好的说明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极具理性思维,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整体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并不是靠墙壁支撑,而是通过梁架直接传递到立柱上,如此一来墙壁的作用只是装饰分割区间,与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是很大不同的。在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艺术中,斗拱曾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位于柱梁之间,主要是传递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直接由地面基础作为支撑,这种理性设计能够加强房屋的坚固性,具有防震等功能,这是其实际作用;另外它还具有装饰作用,构造精巧,向外出挑,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整体看起来更具观赏性。

(二)轴对称的古代建筑设计理念,理性思维的直观表现

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观察就会发现,其中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对称美,轴对称的建筑设计理念正是理性思维的结晶。中国古代在建筑设计很早就开始在注重房屋坚固性的同时注意房屋外在的修饰,通过观察现存的故宫,就会深有体会,单个建筑体的屋檐对称、门窗雕花对称使房屋看上去甚是美观,整个建筑群也有其对称中心,街道规整,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每一座房屋都是在事先的规划设计之中,都是主题的陪衬,平面布局简明,方向感强,无论想到哪处,都会按照规整的街道线路到达,对称的设计也易于对整个建筑群的熟悉。在一个建筑群中,一般来说,相对重要的建筑都是安置在纵轴线上,其它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轴对称的建筑设计正是基于封建社会生活的理性思考。

二、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艺术的人文情感

中国古代建筑表面看上去庄严雄伟,很有气势,但其又蕴含着独有的艺术特色,和谐、含蓄、宁静、内向的建筑内在正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在建筑上的表现,包含着强烈的古代生活意念和丰富的文化,有着其独特内在的人文情感。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庭院结构的设计,正反应了中国古代“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古代建筑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元素,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也起到了载体的作用。

(一)庭院结构的设计,正反应了中国古代“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

大到中国古代皇室宫殿如故宫,小到平常百姓家园如北京四合院,都是被规规整整的围墙包围着,墙内的建筑也是规规整整,整体看来基本都是呈正方形或是长方形,房屋都有自己的核心存在,其它房屋都是围绕它而建。庭院的设计结构反映了中国家庭观念的重视,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在中国古代很受推崇,认为这是家族兴旺的展现,一大家子人都住在一个庭院内,使得家族的力量显得也是很强大,血缘关系在中国一直都备受关注,家族意识很强,庭院结构的设计可以让自己家人更加紧密生活在一起,在家人团结的同时也用一道外墙把其他人拒之门外。中国古代建筑的鼎盛基本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封建思想也是广为流传,“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一类的思想也使得家族中的女人尤其是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生活在层层深入的庭院内,建筑的设计理念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生活理念的反映。

(二)古代建筑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元素,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也起到了载体的作用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很多朝代,文化也是代代传承,在每个朝代基本都对上个朝代文化有所继承,很多文化元素也都附着在了建筑上,通过建筑这个特殊载体传承文化。首先中国建筑的庭院设计在考虑生活元素的同时不自觉的就展示了其组群布局的独特艺术魅力,相比西方建筑来说,中国古代建筑更喜欢含蓄,不会说让你直观的了然一切,而是随着步伐移动逐渐展开,有着“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味,苏州园林就这方面的典型,其占地面积不是太大,但经过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合理的筑山、叠石、理水,加上花草树木的搭配,层层遮挡,巧妙点缀,“欲扬先抑、含蓄幽曲”的手法使得整个园林移步换景,意境深远;园内的写意山水艺术也是中国文学、绘画艺术的历史渊源之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室内设置更是独具中国文化特色,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等都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内涵,厅堂的匾额名字、窗上的雕花,层层叠加色彩斑斓的屋顶架构都独具特色的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朱红色门窗搭配蓝绿色的屋檐,有些再加上金线、金点,蓝绿之间也适当加少许红点,使得整个建筑的彩画图案看上去显得更加活泼,从色彩艺术增强了房屋的装饰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理性思维的技术科学,更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方式,包含着中华文明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

三、结束语

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木质架构、轴对称规整布局建筑设计,真切的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的皇权贵族及平民的日常生活心理,融入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文化元素,传承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寓情于理,情理交融,实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艺术的“情理合一”。

参考文献:

[1]李若辉.从天津杨柳青石家大院看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哲学思想[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01).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现代建筑;影响;启发

1中国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1.1.中国古建筑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源远流长的,成为独立发展的体系。中国古建筑思想在世界建筑史上,以它独特的地域特色,描绘出中华名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当我们站在现代人的审美角度,回首望去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就如同翻开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词典,古建筑展现出历朝历代独特风貌;中国建筑以它绚丽的色调风格、精巧的做工工艺,让人感受到中国古建筑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1.2现代建筑

现阶段,我们从国际的角度出发,建筑设计仅仅视为少数贵族人使用,在世界发展史上可以得出这一结论。主要要建筑设计大多数是为封建君主服务、王公服务、教会服务、国家服务。就像美国评论家罗伯特•休斯(Robert,Hughes)说的那样“穷人没有设计”。中国建筑设计也不外乎于此,尤其是世界趋于多元化,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中国,随着封建制度的没落,古老的中国大门被西方文明逐渐打开,中国古建也开始受到了冲击。

2以实例分析中国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2.1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例如在苏州博物馆的新馆,苏州博物馆的新馆其建筑风格属于新中式建筑,这种风格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房屋屋顶的设计,也是我们走进博物馆时首先看到这个独特的屋顶设计。这种屋顶的设计手法源自苏州古建筑的坡顶,屋顶四周的翘角以及它的做工工艺,把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特色发挥到了极致,这些屋顶通过现代科技材料,用金属、玻璃以及木材作为屋顶主要的材料,通过光照处处不同的层次,演绎出不同的环境效果,让人犹如进入一副中国山水画的感觉。苏州博物馆建筑群的布局方式,延续苏州建筑群落布局的特点,把博物馆放置于院落之间,通过这些院落之间相互组合,使建筑整体跟周边环境相互融合、协调统一,拙政园作为苏州最有名的建筑群落之一,博物馆主馆的建筑风格延续了拙政园建筑的特点,成为整个群落中的一个重点。白墙、灰瓦成为博物馆主要的建筑基色,这些淡雅的色调与周边建筑色调相互融合在一起,作为新中式建筑,建筑中的灰色材料,被现代的灰色花岗岩所代替。把传统中国古建筑设计精髓不断发掘、提炼、扩展,并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现代建筑,苏轼在《灵璧张氏庭院记》中说:“华堂夏屋有吴蜀之巧”,苏州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以精巧细致为主,苏州博物馆主要通过对苏州古建筑风格和中国建筑元素提炼;从传统的古建筑构造元素中发掘适合该建筑的设计元素,对苏州传统建筑中的几何形状进行演变,用现代的技术、材料重新诠释现当代苏州建筑设计风格。在建筑的空间规划方面,中国传统的移步换景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该建筑的空间中。夏玉莹在《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转化》中提到:“苏州博物馆新馆这一倾情之作就使得苏州民居风格和现代建筑和谐对接,融建筑于园林之中,使古代民族文化和现代的科技相辅相成。”通过对局部空间的伸缩处理,让人进入该区域时空间放大,给人一种探索进入的欲望,这也是建筑设计中空间使用的巧妙手法;进入后院时,大量地运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亭榭、水面、置石、树木映入眼帘,让人进入具有禅意的私密空间,跟入口的空间感觉形成对比。

2.2王澍与宁波美术馆

宁波美术馆作为中国著名建筑师王澍的代表作之一,为了维持这座大楼给城市带来的美好回忆,设计师王澍保留了原有空间结构不变得同时,并且在设计者的极力呼吁下原有的码头也得以保留。美术馆建筑主体设计方面,面向人民路的一部分是利用一个入口的高台院落和栈桥的设计,并没有采用常见的广场或者台阶布局,这种设计寓意中国传统院落的结构。建筑主体面向甬江的一侧以出船的形象利用两个扁平长方形相互叠加从而使建筑物更加亲切,与周围环境更加融洽。在建筑主体二层设有100扇高8米的杉木板门,这些杉木板门装饰在沿江长100米长,6米宽的长廊一侧,设计者的目的是展现一种新生的态度以及重建一种已经断裂的生活方式。美术馆的空间利用上分析,首先最底层是应用于美术馆的日常运营,整个空间属于开放式的展示形式,一层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艺术展品以及艺术展览。艺术展示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了营销模式。二层相对一层的空间风格更具有意境,二层主要应用于艺术展品的展示和创作。美术馆的建筑材料上采用了青砖,青砖设计是体现在美术馆的基座上。青砖设计与外景保持一致,形成了内外统一的设计场景。基座上的设计纹样元素从敦煌中提取出来的。来揭示地域始发地是宁波人,船与港口的材料统一,也在预示着船与港口的材料是一致的。所以在材料的使用方面都揭示了一定的寓意和暗示,这种表现技法的体现需要一定的技艺水平。

2.3大研安缦度假村

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角著名的丽江,被认为是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而大研安缦正是探索丽江的绝佳下榻之所,极致完美的大研安缦度假村的建立与其他安缦度假村一样,丽江大研安缦与其他安缦度假村一样,通过他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采用古老神秘传统纳西建筑经典元素。度假村依山而建,大研安缦之名源自梵文“平和”的音译和13世纪木府统治时期的丽江古名“大研”二字。俯瞰这座历经沧桑历史古城。度假村的建立无疑又为这座古城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度假村设有35间套房,可眺望丽江美景、城郊乡野与雄伟雪山,包括中国最壮丽的山峰——玉龙雪山。度假村坐落于狮子山顶,毋庸置疑的是,这个得天独厚的角度把丽江、城郊乡野同雪山美景一并揽入怀中。度假村设有的套房一律附带可俯瞰美景的超大露台。恒温人性化的泳池安静的藏在古典质朴的建筑群深处,嬉戏池中或是卧榻池畔定是体会安缦隐世哲学的绝妙途径。这套度假套房在各地都能展示云南当地的美妙布料和精湛的工艺,纳西刺绣精美至极,以及东巴花卉禽鸟木雕也是鬼斧神工,这种精美的工艺将会在客房内出现。纳西族东巴智者,对他们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非常重要的,在他们精湛的工艺中可以获取他们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注重性。在这种精美的技艺之下,还有一些文化遗迹、古建筑遗迹都已保留下来,例如以前的科举考试的场景依旧保存完好。这种场景的设计,不仅留下这种古香古气的建筑,并且也加入了现代化的设计元素,这种中国古典元素与现代技艺手法相结合的设计,深受人们的喜欢。通过实例分析现代建筑中国古建筑元素的运用,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古建筑与中华民族不管在历史内容上还是本性特质上,两者是相容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在现代建筑中要汲取古建筑文化的精髓,繁荣和创新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文化。从传统古建筑中发掘适合现代建筑的设计元素,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材料重新诠释当代建筑的设计风格。3在建筑的空间规划方面,中国传统的移步换景是建筑设计中空间使用的巧妙手法。在装饰方面,中国古代建筑的不断努力和长期积淀,积极吸取了中国个民族传统的艺术技艺和精湛纹样元素,尤其是在雕刻、绘画、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上,为现代设计创造并提供了很多设计积淀,现代建筑要汲取这些优秀的装饰手法,努力打造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在造型方面,现代建筑整体要与周边环境互相融合,协调统一,在自然界承运能力范围内去发展现代建筑,因地制宜,营造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集中的和谐家园。

3中国古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与启发

3.1中国古建筑与现代建筑融合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个性鲜明并深深根植于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它有着同西方迥异的民族特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还需要研究和认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境,真正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在形式和内涵上都加以继承,并加以现代体现,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真正的现代化。加快现代城市快速发展是我们当代人追求的目标。可是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包括农村现代化建设,都应该在保持我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即融入现代元素,又保留了本土文化不会再历史旅程成长断层,更不是对西方思想全盘接受;城市建筑是一个地域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的根基,也是城市的象征。每个时代都会在城市的发展中留下属于当时社会的痕迹。一个地区城市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都会导致很多历史文明的消失,最为明显的就是城市建筑,虽然现代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向前迈出的一大进步。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是科学、经济的聚集地,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所留下的一笔财富;在中国古建筑发展的历程中,其中的一块木材,一块瓦片,都蕴含着当时、社会、政治、文化历史发展的痕迹。我们要让古建筑传统工艺与现代建筑完美结合,才能让古建筑文化得到合理的保护,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千古,让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继续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把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合理地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在体现中国古建筑古典韵味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品质,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出现中国古建筑风格在国际、国内市场出现尴尬的局面。

3.2现代建筑在古代建筑影响下的发展

在现代建筑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创造新的现代文明,又要保护古代历史文明,两者之间是相互融合的,我们要在两者之间权衡好它们的关系,现代建筑不是现代人凭借自己的想象创造出的,现代建筑的是古人这几千年中探索中所遗留的产物,它是我们现代建筑快速发展的垫脚石。它们之间是传承和发展的关系,与此同时我们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同时,也要兼并协调中国古建筑与现代建筑并存的原则。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它代表着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科技水平,只有将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建筑文化保留下来,才能延续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现代建筑风靡全球,这种风潮大大影响了古建筑艺术文化的发展,只有让古建筑艺术在中国本土茁壮的成长,才能源源不断地给现代建筑注入新的建筑理念,让中国文化立足于世界不败之地。在现代建筑建设中,我们要倡导“新旧有机结合”的这种理念,既要对古建筑艺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提升,又要保留中国古建筑艺术文化,做到舍得共存。新老建筑文化交替的阶段,要拒绝盲目大肆修建仿古建筑,对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不只是在现代世人面前建造出出更多的仿古建筑,仿古建筑的出现不代表是对现代建筑的保护的开始,所以这种古建筑文化保护的机制,需要在探索摸索的过程中,建立适合古建筑艺术发展的新机制,让古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协调发展。现代建筑发展的主要思想是以人为本,人作为建筑使用的主体。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要满足现代的审美要求,现代建筑的发展必须重视人的使用需求,以满足生活生产使用为主要前提。因此可见,现代建筑还需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避免虚而无用的建筑,建立属于这一时代的建筑体系,才能保障现代建筑快速健康地发展,让现代建筑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建筑。

4小结

现代化建筑的发展不是对中国古建的排斥,而是继承与发展如何正确运用中国的古代建筑去设计现代建筑,让其源远流长,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转换,中国古建筑已经不适合绝大多数建筑的需要,它的建筑精髓是需要我们后辈继承和延续的,如何正确的运用中国的古代建筑去设计现代建筑,让其源远流长,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然这样的研究历程还有很远,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经济、人力资源去实现。为了让着种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体系中,渗透到每一个建筑作品中,让中国的现代建筑散发出生机活力,重振伟大的中国梦,我们每个设计师都应该用我们的一腔热血,去拼出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天空。

作者:刘文洁 伍星 单位:东北大学艺术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中国古建筑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330.

[2]邱盼.试论我国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J],山西建筑,2009年第29期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范文5

诗人徐志摩虽痴情却也多情,离异后苦追命中注定的灵魂伴侣林徽因而不得,转而再娶沪上名媛陆小曼;而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金岳霖追林徽因不成,终其一生未娶,与梁、林夫妇比邻而居,友爱终生。林徽因的感情抉择,也可谓建筑学对文学、哲学的一项胜利,让建筑学这一看似冰冷的学科也具有了更多诗意与感性。

提到当代中国的建筑防震,不得不提梁思成。而梁思成自身的经历,也从一个侧面生动讲述了建筑的不朽魅力。梁思成的父亲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梁启超,曾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中国近代著名政治维新改良运动“”,可谓声名赫赫。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尽管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使他对中国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兴趣,但最终他并未继承父亲的事业,转从与文学相去甚远的建筑,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由此,建筑对才子的吸引力可见一斑。这里又不能不提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这位智慧与美貌并重的女子,既是民国时期著名才女,更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建筑学家之一。当年,中国近代最富盛名的浪漫诗人徐志摩曾在英国康桥苦苦追求,最终林徽因仍然选择梁思成。在她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建筑成就也超越了诗歌成就,她成为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者之一。曾经写过《想飞》的徐志摩,因飞机失事坠亡,据考证是为赶上林徽因的演讲而换乘了一辆由沪赴京的小型邮政机以致诗魂飞天。诗人徐志摩虽痴情却也多情,离异后苦追命中注定的灵魂伴侣林徽因而不得,转而再娶沪上名媛陆小曼;而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金岳霖追林徽因不成,终其一生未娶,与梁、林夫妇比邻而居,友爱终生。林徽因的感情抉择,也可谓建筑学对文学、哲学的一项胜利,让建筑学这一看似冰冷的学科也具有了更多诗意与感性。

梁思成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他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同时,他还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提出了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近代建筑学方面贡献非常突出。

1946年,留学归来的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的主任外,一直以高度热情参加了各项建设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还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时光如白驹过隙,早从1931年起,他就已经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中国建筑史著述事业中。梁思成不仅熟知中外建筑的设计方案与理念,而且强烈主张把近代的科学方法应用到研究中国古建筑上。他曾明确提出:“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所以,他坚持研究古建筑,首先必须进行实地的调查测绘。选择北京故宫作目标,因为这是目前留存最大量的明、清两代古建筑的代表。他手执清代朝廷公布的《工部工程作法则例》为课本,对着实物,从整体到局部,一一逐个辨识、测量、记录。他老老实实求教于老工匠,在他们帮助下逐渐弄清了清代建筑的结构与形态,这如同跨入了门槛,为扩大调研范围创造了条件。从1932年4月开始,梁思成对蓟县独乐寺辽代建筑进行了调查,写出了详细的报告,在不长的时间里,又连续写出了《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赵县大石桥》《晋汾占建筑预查纪略》《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等10余篇论文和报告,将一座座从汉唐、宋辽到明清各代的古建筑珍宝展现在世人面前。

经过对古建筑的系统调查研究,梁思成终于得到了丰硕的成果。1934年,他编著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这部著作第一次将繁杂的中国古建筑构造和形制作了科学的整理和分析,对清代建筑的各部分作法和制度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论述,第一次用近代的建筑投影图绘制出清式建筑构架、门窗、装饰和彩画的详图,使人们在多彩的古建筑遗迹面前,不再停留在一般的感叹上,而获得了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几十年来.这部《清式营造则例》成了初学中国古建筑的入门必读教材和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不可缺少的资料。

1944年,梁思成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在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第一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时期的建筑,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民居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并对各时期的建筑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在梁思成的一生中,虽然以主要精力投入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但始终不忘他从事这些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要在中国创造出新的建筑。

1950年初,他与都市计划委员会的陈占祥先生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他们根据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性质,预见到北京的长远发展,提出将新的政府行政中心区放在旧北京城的西郊。他们从新行政区占地面积、交通联系、长远发展等几方面加以分析比较,论证如将这个新区放在旧城之内,则将带来一系列不可克服的困难。他们认为北京旧城是一座规划严整,保留有众多文化古迹且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整的古城,他们主张把这座世界上少有的历史名城保留下来,在改建中保持它的传统风格。

专门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先生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一代宗师,他对中国建筑的贡献卓越。”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范文6

引言

风水又称堪舆,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地位。中国古代人希望通过风水思想在建筑中的运用,能够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能通过建筑环境中的风水布局达到祈求阖家幸福、驱凶避祸、广纳福德的目的,实现家族的兴盛。在当今建筑学、家居设计方面,风水对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建筑结构有其积极贡献。

风水概念

风水是汉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风指的是元气和场能,水是指流动和变化。风水在中国古代建筑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操作技术。从当今的建筑学角度来看,中国风水理论具有很完善的系统性。风水是中国古人协调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一门理论,风水是中国古人对自然规律总结后得出的思想,风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中国风水思想在中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多个流派,各个流派的风水学理论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如形势派,这一流派下又分为峦头派、形象派和形法派,形势派的理论多集中在建筑布局城市规划等方面。而理气派下的各个流派众多,包含方面也更为丰富,有占卜、住宅布局、还有医学方面的理论。风水学中的众多流派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风水思想。风水思想在建筑结构、建筑装饰中的体现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思想,对中国风水思想进行研究,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步骤。

风水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风水思想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布局、结构设计、建筑选址等重要建设步骤都要以风水进行指导。古代大户人家在这方面更为讲究,建筑的基础建设结构等方面不但要遵循风水思想,房屋中的各个细节和装饰也要表现出风水文化。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住宅能够运用好风水思想不但能够使居住者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能使这个家族获得更多的运气,家族发展的更好,反之,建筑没有形成良好的风水布局,不但影响居住者的居住质量,还会给家族带来噩运,不利于家族成员的发展。因此古代中国人对风水在建筑中的应用十分重视。

1.门窗中的体现

住宅的大门是整个建筑的门脸,代表这一个建筑的精气神。这种观念不但影响着古代中国人,当代中国人也很重视住宅大门的设计。从风水学上讲,住宅大门是住宅“集气”的重要通径。在古代,自家住宅大门不能正对邻家屋脊,否则财气和福气的通径会被阻挡无法“集气”。另外中国古代的大户人家大门口都会摆放两只石狮子,石狮子的摆放在风水学上也有着讲究。通常来说,石狮子中的雄师要放在左侧、雌狮子应放在右侧。石狮子都会踩球或口含宝珠,有驱邪避凶之意。之所以要将石头雕刻成为狮子,是因为狮子是凶猛野兽,而且形体巨大、气势威猛,人们认为石狮子能够将噩运阻挡在门外,保护家人,并将狮子视为吉祥之物。

建筑的窗户具有采光通风的作用,无论是从风水学,还是当今的建筑学、家居设计学角度来看,窗户都应具有良好的采光能力,窗户的设计会影响居住者的心情,在传统园林中,窗户不但具有采光通风的功能,还是园林观景的重要视窗,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

2.镇宅辟邪构件

在古代中国建筑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石雕或砖雕,这些雕刻最开始设立的目的与大门石狮子的功能类似,多是用于辟邪镇宅。特别是在房屋奠基期间,一些房屋的墙壁会有“泰山石敢当”的雕刻,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其可以保证房屋安全,为家人驱除厄运。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镇宅辟邪的迷信思想逐渐淘汰,石雕和砖雕的美观性在现当代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成为满足居住者审美情趣的家居装饰品。

风水与家住装饰的关系

中国风水学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文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另一种体现。中国风水思想中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风水在中国古代不仅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建筑结构设计方面,建筑装饰也蕴含了丰富的风水思想。风水思想对我国建筑理念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风水思想中也有着消极方面。风水思想中有阴阳观念,认为事物具有两面性,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因此当今的人们对于风水思想也应该秉持两面性的观念来看待,要以扬弃的思想来对待风水思想,继承发扬其精华思想理论[3]。风水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传统建筑装饰体现了风水思想,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这些建筑装饰的功用逐渐发生了改变,一些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建筑需求的建筑装饰被时代所淘汰,但是更多的建筑装饰和制作工艺得到继承和发展,如石雕、木雕、盆栽等多种装饰都在当今建筑中得到应用和发展。这些装饰都蕴含了丰富的风水思想,也是风水思想在当今时代中的传承,可以说,传统建筑装饰与传统建筑一样,都是风水思想的重要物质载体。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范文7

关键字:古建筑;传统文化;装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4-0270-01

我国古代传统建筑装饰中带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我国的装饰建筑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意境,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人性论理的哲学观点。[1]我国古建筑通过对建筑艺术语言的综合运用构成独有的意境。建筑装饰作为表现建筑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整体风格与意境。

一、中国古建筑中的装饰来源

作为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建筑装饰通过对材料质感与工艺特点的完美运用,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来展现其特有的艺术特征,并与我国传统的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灵活运用,取长补短,从而完美的协调建筑风格与美感。

纵观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演变历程,我们发现,我国古建筑中建筑装饰的来源与发展并非仅仅从美观角度出发,而是基于古人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丰富追求。[2]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即人们对建筑装饰的实际功能的需求与人们对“美”的追求。

因此,在最初的建筑装饰中,对装饰的审美需求相对于物质需求总是处于从属位置,但是人们在建筑装饰中已经逐渐重视对装饰的审美考量。[3]

二、中国古建筑装饰的文化特征表现及其渗透的审美观念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古建筑中的装饰大多表现了某个时代、某个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文化意识。如:由于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一些建筑的室内设计装饰中常伴有佛像、香炉等宗教意味较强的装饰;而由于受到我国传统的“风水”观念的影响,古建筑室内设计中常有象征吉祥如意、安定富足的饰物与图案等。

在古代园林设计中有很多通过建筑的不同构造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反映了古人“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以及对自然的向往与热爱。

(一)中国古建筑的核心观念。

中国古建筑的装饰手法丰富多样,种类繁多。无论是这些装饰的整体造型还是取材范围都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与效果,再加上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与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的影响,使我国古建筑的装饰手法愈加丰富。但在这些繁杂多样的装饰手法下,还是会经常浮现出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像,这些观念不但是建筑设计的核心部分,更是我国特定历史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产物。

我国古建筑的装饰中对“礼法制度”极为重视,等级划分明确,如“龙”这一特有的装饰物由于其所代表的意义,成为皇室建筑中所独有的象征与装饰,而普通百姓则不能碰触。[4]又如古建筑中从皇宫宫殿大门到九品官的府门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加以限制,以此为红漆金铜环、绿漆锡环、黑漆锡环以及黑漆铁环,从色彩及材质上都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加以控制。

(二)中国古建筑装饰中丰富的题材选取。

在室内空间装饰中,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壁画、屏风等装饰物,其题材丰富,寓意深刻,在包含我国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应用。

我国古建筑装饰常取材于某些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并以绘画、雕刻等形式呈现,其中或带有浓重的宗教意味、或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如著名的敦煌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中的大型壁画及石雕,北京故宫中的九龙壁,都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

2.动植物图案的应用。

在我国古建筑装饰中,常有许多运用动物形象的装饰物,如著名的马踏飞燕、四羊方尊等,这些装饰物中不止运用动植物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其深刻的寓意,如将蝙蝠与鹿组成画面寓意“福禄双全”,将仙鹤与松树组合在一起,寓意“松鹤延年”等。

3.独特的文字装饰。

文字装饰可说是中国古建筑所独有的装饰手法,中国书法美观大方,名家作品更是气象万千。因此,在园林、庭院中常有将文字图案作为建筑小品、山水景观的眉目。而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室内装饰中也常有名人题字、楹联、匾额等,或给予美好的期盼,或显示主人的情操。

(三)传统建筑装饰的材料选择与应用。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材料体系较为庞大,其中木雕、石雕等工艺的应用较为广泛。其中,木雕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材料,具有广泛的用途与其鲜明的艺术特点。木雕的种类很多,可作为门窗、梁柱的装饰。同时也应用于纱橱、隔断等的艺术加工中。木雕装饰手法多种多样,有浮雕、深雕、透雕等多种手法;而其题材也多种多样,无论植物动物,还是神仙人物都能融入到木雕作品之中。由于木雕具有原材料丰富且种类繁多,装饰手法多样等特点,因此在我国古代建筑装饰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在中国古建筑装饰中还有以青砖为材质的砖雕,以及琉璃、泥塑等多种装饰材料。

(四)中国古建筑装饰文化对近代建筑的影响。

1.建筑彩绘装饰。

建筑的美不止体现在建筑的外在造型上,同时也体现在建筑的色彩上,中国古建筑的色彩崇尚“无方正色”的审美观念,强调色彩间的对比与调和,其中建筑彩画与古建筑装饰艺术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装饰手段之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雕梁画栋”。古建筑中根据彩画装饰部位的不同又分为梁枋彩画、斗拱和椽望彩画等。其中,按照等级、图案、风格的不同,梁枋彩画又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三大类。[5]现代建筑中通过对梁枋彩画的运用在传统布局的基础上省去了每个部剧中的传统纹样

2.建筑构件中的装饰图案。

中国古建筑中有许多特有的构件如斗拱、雀替等,在中国古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现代建筑的整体结构不同与古代建筑,因此这类构件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是在现代建筑中通过对这类特殊构件的艺术加工却能够很好的达到装饰的目的。

3.现代建筑中传统家具的应用。

中式古典家具能够强烈的表达室内空间的整体风格,无论放在何种空间中,都能够对室内空间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常有大部分家具采用现代风格,或简单的用几件家具进行点缀,也有些配以古色古香的字画、古玩、玉器等,不仅提升了室内的文化品位,同时也是对居住者情操的体现。

因此,在现代空间装饰中对中国古建筑装饰文化的灵活运用可以增加建筑的整体美感,同时也能起到提升品位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中的装饰文化是中华文化系统中极具特色的文化特征之一。通过对它的认识与研究,不但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帮助我们深刻的理解中华建筑艺术与中华文化的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刘程.《论中国古典建筑砖石雕刻的审美文化内涵》 [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6)。

[2]刘程.《中国古典砖石建筑装饰的审美特征》 [J].美术大观,2008(8)。

[3](奥地利)阿洛瓦•李格尔著,刘景联,李薇曼译.《风格的问题:装饰艺术史的基础》 [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美) 卡斯滕•哈里斯著,申嘉,陈朝晖译.《建筑的伦理功能》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范文8

最近,在好朋友的推荐下读了赖德霖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此书主要是对于中国近代建筑史一些问题所做的专题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编是作者的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从制度、技术、人才、教育以及美学思想等方面对中国建筑现代化历程的初步探讨。第二编的一个基本问题则是如何看待中国的“现代建筑”的历史。通读整本书以后,给我最大印象就是作者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和组织,细致而立体的还原了那个时代的基本政治文化语境,在这样的具体历史语境里重新看待和讨论这些案例时,很多以前觉得有些幼稚而难以理解的东西开始显得生动和可信,给人一种原来如此的踏实感。

其中尤其以第二编为主的几篇文章吸引了我的兴趣,将这几个专题研究综合起来看,则为我们重新全面生动的审视中国“现代建筑”的探索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这几篇文章分别是

《“科学性”与“民族性”----近代中国的建筑价值观》。在作者看来,“科学性”和“民族性”是近代中国对于建筑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解读,科学性强调建筑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方面,而民族性的追求则是近代文化和政治的要求。二者有时相互矛盾,有时又可共容,在探索中国现代建筑的过程中,不同人对于二者的不同认识和运用也形成了不同成果。

《探寻一座现代中国式的纪念物---南京中山陵设计》一文主要探讨在中山陵设计竞赛这一重要事件,众多建筑师是如何表达中国风格和共和理想的。作者通过对所选择的参赛作品作分析,分析这些设计的借鉴来源和设计手法。分析发现,身份、文化背景、教育状况不同建筑师对于融合中西则有不同处理方法。

另外,作者还对吕彦直获奖作品从经济可行性、与孙中山崇拜的仪式关系、以及作为国家纪念物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阐释了这一作品的多层面的意义。“吕彦直的作品’简朴浑厚’,评判顾问们有次判断它具有材质上的坚定和经济上的可行性。它体现了’纪念周’和公祭这两种崇拜方式的圆满结合;体现了崇拜以为中国伟大领袖的一是功能与一些著名西式纪念物空间造型的结合;体现了中国风格的建筑形式与学院派建筑原理的结合;还体现了中国式陵墓的宏壮与现代公众建筑的开放性之间的结合。”

《折衷背后的理念---杨廷宝建筑的比例问题研究》一文视图解释学院派教育对中国近代建筑创作的影响,以及它在杨廷宝这位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中国风格”作品中的体现。通过对建筑形式,特别是对立面构图的分析,作者发现并证明杨的“中国风格”建筑手法,与另一位中国近代建筑师吕彦直一样,都是经过了西方学院派建筑构图法则的修正,体现了一种将西方古典构图原理的普适性与中国建筑的民族性结合的理念,以及用西方古典建筑的比例去规范中国风格新建筑的造型的努力。

《梁思成、林徽因中国建筑史写作表微》从文化语境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入手,证明了他们选择北方官式建筑作为研究对象的充足理由。另一方面,他们以机构理性作为主要判断标准,对中国传统建筑做出基本判断,并证明这一原则是中国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和哥特建筑的共同特点,同时找到了中国建筑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共通之处,从而证明了中国传统建筑可以与西方建筑相比肩,同时在具有现时的时代价值。总的来说,梁、林的研究成果为他们建立一个“中国风格”的范式提供了理论指导。

《设计一座理想的中国风格的现代建筑--—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叙述与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辽宋风格设计再思》一文运用了图像分析的方法,详细对南京中央博物院各建筑元素进行考察,分析这些元素的形式来源。从分析可以看出,中央博物院主要参照了唐辽与宋初的多座木构建筑和《营造法式》的规范,参考来源很多,而设计过程则是一个“选择、修改和整合”的过程。在形式分析的基础上,做着进一步结合梁思成的建筑史写作分析了他的设计思想,之所以选择了唐辽与宋初建筑为主要形式来源,乃是由于其根据结构理性主义原则和艺术进化论思想所界定的唐辽和宋初建筑所代表的“豪劲”时期为中国建筑发展的高峰时期,同时又由于起“豪劲”之特性更符合那个时代亟需的强劲民族的动力,与中国知识分子精英建设独立民族国家的期盼相符合。通过有形式分析到其后复杂设计思想的考察,以前被人们普遍简单化认识和批评的“复古”行为,不再显得那么荒唐和幼稚,而因为其深刻的原因---知识分子身份、教育背景和时代背景显示出合理性和必然性。

对于近代中国建筑师对于中国风格的探索,作者认为主要有两种:一种由吕彦直最早采用,又有杨廷宝发扬光大,他们试图将中国建筑的造型元素与体现于学院派教育中的西方建筑构图法则相结合,使得新的“中国风格”建筑在造型上同样符合西方古典建筑的比例原则。而另一种则以梁思成设计的中央博物院为代表,梁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们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发现它固有的构图规律,并以此建构他心目中的“中国风格”。

另外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做着在这些文章几乎都有强调的,就是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政治气候。文化上,各个文化领域普遍遇到以科学为核心价值的西方文明的挑战,文学、绘画、历史等各个学科都有和建筑学相似的困惑和寻找出路的积极探索。另一方面,当时民族主义成为压倒一切的主流思想动力,文化建设又都以不同方式表达着知识分子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理想。因而普遍表现出“科学性”和“民族性”的双重价值追求。

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困惑,从书中可以得知,从最早西式建筑传入,有人开始反思开始,到后来梁思成吕彦直等知识分子建筑师,对于中国建筑如何走下去这个问题上,都采用的是一种二分法----取西洋建筑建筑功能、技术方面的合理先进之处,而取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元素和其文化象征性。我困惑于一向看问题整体而含混的中国人,为何在这个问题上,会这么截然二分的有此看法呢?传统文化中,作为器的建筑它显现为物质化的营造,而在道的层面建筑以及城市的布局都是作为制度的一部分,二者在器道的分离中便断裂开了,也因此,从来建筑学也就没有从器到道的层面一气呵成,发展成一个完整的学科。在这样的文化惯性下,这种二分看法成为共识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文章中,赖德霖对于吕彦直、杨廷宝和梁思成的“中国风格”探索集中强调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国家的动力。而巫鸿《美术史的形状》则提供我一个新的角度,把他们对于中国新建筑的探索放在艺术史之内来讨论,其合理性可以得到更好的论述。

巫鸿在这篇文章指出,耶鲁大学的库布勒教授提出了“连接性解答”理论。这个理论不再把艺术史发展看作一个又一个风格的出生-生长-高峰-消亡的“生物模式”,而把艺术史看作面对问题时做出的解答问题的各个链环构成的发展系列,“他把美术史塑造成一代代人们对形式和意义的积极寻求”。

接着,作者结合这个理论重新探讨了美术史上的“复古”问题。复古是个负责而常见的文化和艺术现象,“文学史和艺术史中很多革新实际是通过’复古’视线的。提倡复古这并非全然不变的恢复或回复古代,二是把将来折射为过去,通过对某种一是形象的回忆、追溯和融合视线一种的当代的艺术理想。”

这类’复古’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从现在设想过去的“返观的眼光”;二是对过去的重构和界定,有次确定“返观”的注视点;三是现时和这个过去点之间的“沟壑”,艺术家必须超越这个沟壑所造成的历史与心里上的差距,创造出古与今、新与旧之间的独特融合。

作者认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梁思成的“中国建筑”,梁思成的中国风格建筑的探索符合复古的三个基本要素,而起动因又很符合“连接性解答”理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面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冲击之下何去何从这一问题一种解答,即行为虽然看似是复古的,但立足点却是当代的,面向未来而非面向过去的。

这样想下去,中国古代文学、书法、绘画方面的以复古作为革新动力和来源的艺术运动则相当常见,这几乎是知识分子遇到文化困境时的最常见做法,而梁思成作为一个骨子里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走这条路则是很合情合理的。

虽然以梁为代表的近代建筑“复古”现象有各方面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其局限性则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文化面临困局时,他主动返观传统,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创新的灵感,但他们并没有一蹴而就完成中国自己的现代建筑的探索,这个为什么则是更难而更有意义的问题,值得继续思考。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范文9

【关键词】城市建筑;古典系;风格

城市建筑在城市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城市的标志,同时也能反映出城市丰富的文化内涵。城市建筑要想能更好的反映城市文化内涵,就应通过特色的风格来体现。古典系风格作为建筑风格的一种,其以独特的神韵和城市建筑结合在一起。古典系风格是以传统文化要素为基础的,融进的是现代设计观念,是古今结合的典范。如何将古典系风格融入城市建设中,并能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城市周围风格建筑物融合在一起,已经成为设计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1 古典风格城市建筑概念

现在城市建筑古典系风格一般采用的是新古典风格,新古典风格是以传统美学为基础的,运用现代的材质和工艺,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演绎,其不仅有典雅端庄的气质,还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新古典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有一定渊源的,都是流派名称,其最早出现于欧洲建筑装饰界,其精华就是古典主义,既不是仿古,也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新古典风格所要传达的思想就是简化的手法、现代的材料和加工技术去追求传统样式的大概轮廓特点,其注重的是对建筑的装饰效果,简单的构造、独特的外形来增强城市文化特色。

2 古典风格城市建筑特点

中国的古典系风格主要是以中国明清时的家具及中式风格的建筑、色彩等设计造型为基础的。中国古典风格特点主要是简朴、对称、文化性强、格调高雅,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社会地位象征。就目前来看,现代城市建筑的古典风格以新古典风格为主,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当代背景下演绎的,或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当代设计。现在的新古典主义主要是在形态上对古代建筑的神似及简化进行强调,而功能则是现代建筑功能。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是有浓重的书香气的,可以与不同的环境相适应。一般情况下,只要是居住的地方光线想好即可,毕竟现在流行的建筑风格是极简主义,并有禅的意蕴。这种浓重的书香气建筑设计,常以明快简洁线条给人耐人寻味的内敛,一改古代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等刻板的内容,古代的文化意蕴,取而代之的是亲近自然、朴实、亲切、内涵丰富。新古典风格城市建筑在建材方面,一般采用的是出自然的木材、石材等。现代的玻璃、钢架等新型建材,也能在古典城市风格建筑中使用,同样能展示城市建筑古典风格。以古典风格为基础的城市建筑设计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为设计元素的,其去除古典的华丽和优雅,与当今时下最流行国际潮流相适应,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不仅能让现代建筑充满文化气息,同时带有一种充满古典特质的神韵。新古典风格城市建筑还可以达到移步变景效果。这种建筑风格是以中国古典园林的装饰手法为依据的,不仅能丰富人的视觉效果,同时也能给人想象的空间。如,设计师在现代建筑上,常运用古代窗棂、雕刻来作为城市建筑的局部装饰,用此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艺术中的永恒美感。在城市建筑设计上,也会适当的引用国代皇家色调,如黄黑红等。使用这种招牌色调能为城市建筑营造一种华丽的气氛,在此基础山再用中国字画、青花瓷、铜饰等元素进行衬托,使城市建筑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彰显现代城市建筑风韵。

3 古典风格城市建筑设计原则

古典风格城市建筑在设计的时候,必须符合城市建筑设计原则。不仅要和城市建筑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色结合在一起,同时也要与城市协调发展。地域文化特色就是设计师在进行古典风格城市建筑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建筑城市的本地的文化特色,也要尽可能的将这些文化要素融进建筑设计理念中去,毕竟古典风格建筑是在城市中进行建筑的。的布达拉宫及新疆国际大巴扎建筑等,都是古典建筑和当地特色文化的结合体。将古典风格融进城市建筑中,能使人们一看到建筑,就会想到这个城市的文化及整体形象。不仅能提高城市形象,同时也能促进城市发展;古典风格城市建筑与城市要协调发展。建筑在在城市发展中是起标志性作用的,特别是古典风格城市建筑,其在反映当代文化的同时,也能反映折射出古代文化的影子。因此,以古典风格为基础的城市建筑在设计时,必须与城市相协调。建筑是城市的标志,同时也是城市的代表,建筑并不是独立于城市而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城市相关联的。一旦以古典风格为基础的城市建筑与城市不协调,即使是造型精美、独具特色的建筑也只能称得上艺术品,而不具备建筑功能。如果在江南水乡建筑北方大气的建筑,其就会出现不和谐、不协调的现象。要想使以古典为基础的城市建筑风格更好的融进城市建筑中,并与城市协调发展,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必须对城市的整体建风格进行思考,在突出其古典风格的同时,也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4 古典风格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

鸟巢的设计是典型的古典系风格城市建筑,鸟巢的作为一种标志性的建筑物,不仅能体现东方的神韵,同时也能和现代化建筑、结构浑然一体。其作为古典系风格的一种,其元素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的,这与新古典风格不谋而合。鸟巢是中国建筑史上是一个壮举,它是继国家大剧院之后,又一崭新的建筑。其不仅能将后现代主义表现得淋淋尽致,也能将形式、结构及赛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其是也别于传统的城市体育造型设计,传统的体育造型设计只是突出建筑的造型手法,而未对建筑进行人性化设计,也未能通过相应的建筑造型反映出东方的美学思想。而鸟巢不仅运用了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也运用了古典系城市建筑风格。在设计的时候,对鸟巢、中国瓷器裂纹、棱花窗等进行了遐想,这些都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的特色,能将这些元素运用到设计中去,不仅能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使城市体育建筑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鸟巢是一个简单的造型,其没有过多的细节,其形式和结构是高度统一的。就政治角度而言,其所体现的是各个方向相同性和中心对称性,这种构造与东方含蓄内向的美学是相一致的。鸟巢作为一种抽象的表达,不仅仅是符号,也能看到鸟巢与老北京文化是有一定关系的,毕竟其只有两种色调。一种是灰色,一种是红色。这两种颜色都是老北京独具特色的颜色。虽然其用现代的色彩材料表现出来,但其却吸取了传统设计元素,与北京整体的城市环境是相一致的。

鸟巢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其能容量较大,能容纳近十万人,其外形如一个容器,在高低起伏变化中,缓和了建筑体量感。鸟巢不仅具有戏剧性和震撼力,也会给人一种寺庙或是殿宇的感觉。鸟巢是由辐射式钢架构成的,室内的观光楼梯是对外部网架的延伸,其结构科学明了,设计新颖独特,而形象完美纯净,再加上外观是建筑风格,使鸟巢的结构和立面达到了完美统一的境界。鸟巢的材料是以钢为主的,其机构组建在相互支撑的情况下,形成了网状结构,如同树编制的鸟巢。就后现代主义而言,其一般会强调现代主义,而忽视地方或是民族特色。而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是多元化和差异性、变异性和开放性,在设计中着重强调民族特色,其中蕴含着古典系风格。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国,文化源远流长。就鸟巢来说,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其都会给人留下一种与众不同,并独具东方特色的形象。灰色如矿的钢网,再用透明的膜覆盖,在鸟巢中间形成了红色碗状看台,与故宫青灰色宫墙内树立着的辉宏宫殿有些神似,这与古典系风格不谋而合。鸟巢的典雅、简约、庄重,无一不透露着东方神韵,利用后现代主义,将古典风格系的建筑表现出来,其不仅是城市建筑的典型,作为城市标志能反映北京这个历史名城悠久的历史,也能与北京的古老文化和现代文化联系在一起,展示历史悠久文化的同时,也能将现代化建筑诠释出来。灰色、红色具有王室气派色彩的运用和北京的历史文化遥相呼应,钢架网状结构采用的是现代化材料,无一不说鸟巢是古典系风格的城市建筑,其设计神似传统文化,却不是照抄照搬,也不是传统文化的回归,而是从中提取元素进行创新。古典美和现代美的完美结合,将鸟巢的后现代主义和古典系风格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并以独特的设计形式惟妙惟肖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是设计的一大突破,也是城市建筑的完美体现。

5 结束语

建筑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其实城市的灵魂。有建筑城市才会更加生动、形象,要想使城市更加生动、形象,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就应该在其中融入适合的建筑风格,尽量将建筑和城市的空间、文化等客观因素融合在一起。古典风格作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出元素的风格体系,能够更好的反映城市文化,同时也能和当代世界建筑文化联系在一起。因此,将古典系风格融入城市建设中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只有将古典风格的城市建筑和城市融合在一起,并对其进行整合,才能更好的反映城市文化,诠释城市魅力。

参考文献:

[1]叶扬,韩兆华.浅析建筑设计中色彩的有效运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9).

[2]景珊.从中西古典建筑风格看中西文化差异[J].华夏文化.2010.(03).

[3]胡术颖,叶崇福.关于建筑设计与城市的综合探讨[J].中华民居.2011.(06).

[4]曾妍,李娜, 高津.浅谈城市建筑色彩规划[J].中外建筑.2011.(09).

[5]刘勇,杨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风格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6]王建锋,牛力.从审美的角度谈建筑风格[J].山西建筑.2004.(15).

[7]陈美西.西安市城市特色建筑风格的新视角[J] 陕西建筑.2011.(08).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古典建筑艺术;传承特点;时空特点;集聚特点;当代建筑

中国古典建筑主要是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以汉族木构体系为主体的主流建筑,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地域性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建筑延续的历史最长、分布的地域最广。它不仅对我国当代建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早在8、9世纪,就已经对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典建筑有过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还对欧洲建筑产生间接影响。至今中国的世界遗产数已居世界第三位,而其中的中国古典建筑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本文就围绕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在当代建筑中的影响和运用这一论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欣赏价值,笔者认为其不同于欧洲古典建筑艺术,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传承特点;注重地域的空间与时间环境,表现出突显的时空特点;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高度统一,表现出很强的集聚特点。

(1)鲜明的传承特点。就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整体环境而言,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史籍《周礼》中有关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的大区域规划构思。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先民们已经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选择与认识达相当高的水平。就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单体建筑而言,木构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为便于构件的制作、安装和估工算料,构件走向规格化、模数化,保证了单体建筑的规格化与群体序列多样化的并行发展。

(2)鲜明的时空特点。建筑时空观是建筑形态对时间和空间的根本观点,二者是统一的。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具有鲜明时空特点,这里“空”是空间的概念,指万物的虚与空的部分;“时”是因为有了人的存在和活动,才使得空间有了流动的意义。我国幅员广阔,地域气候文化差异较大,建筑自身就会反映它所处地域的自然条件特点和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而中国古典建筑的造型大都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能突显震撼的艺术形象,故其艺术效果主要依靠建筑的群体空间的序列设计来取得。中国古典建筑室外自然空间与室内生存空间之间横亘着院落空间、檐下空间、廊下空间等各重屏障,两极之间的多层次性中性空间正是中国建筑群“空”的具体表现;而中国古典建筑群的布置总是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人在其中存在和活动就使得空间有了“时”的流动意义。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典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

(3)很强的集聚特点。在以西方教育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当代建筑教育中,我们习惯于把建筑看成为一门艺术。在西方文化历史上,建筑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雕刻、绘画、诗歌、音乐等经典艺术形式一起被归入艺术的发展系列中的。在中国古代,建筑则被纳入政治生活的领域,建筑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高度统一,成为社会政治文化和思想观念的主要表达方式,表现出很强的集聚特点。中国古代的任何历史时期,建造得最宏大、最华丽、级别最高的建筑都是宫殿。它代表了中国建筑文化中的精华,在它身上也最能完整地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特殊性格,宫殿不愧为中国古建筑的重心。[5]君权至上的政治观念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时至今日,在中国各地,出于强化政治秩序的考虑,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政府建筑群通常是该地区所有建筑物当中规模最宏大、气势最威严的。

2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对当代建筑的影响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外国建筑,特别是西方建筑法式的大量输入,使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有了较多接触和交流,中国建筑风格发生急剧变化。任何一个国家的建筑在当代转化的进程中,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与更新。关于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在当代建筑中的影响,已经引起从事建筑业、房地产业、装饰业及普通老百姓的日益关注。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典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规划学家吴良镛先生也指出:“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说’等理论有关。”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山水构图对城市当代建筑的重要作用。

3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

要实现传统建筑艺术在当代建筑中的合理运用,最主要的还是要回归传统,只有从悠久的建筑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精华,从本质上重新寻求本民族传统建筑和当代建筑的结合点,才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就近年来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它选择以一个抽象的斗拱迭折来表达当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造。对此建筑理论界褒贬争议较大,也就如何开拓性地继承传统建筑艺术开展积极地思考。中国古典建筑空间设计中凝聚着许多宝贵的建筑艺术经验,但当代多数建筑师往往将这种经验简单套用于建筑设计的实践中,缺乏借鉴和再升华,只注重建筑的外部造型和形式,而忽略了对中国建筑文化的精髓--建筑空间和形态的研究,由于没能做到取其意而忘其形,所以难以创造出有新生命力的建筑。在这种立体流动空间中,有四维空间的度量,类似于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的园林空间,随着人们时间的游走,空间形态在不断的变换,步移景异,情景交融。

建筑艺术的时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是当代建筑的主要争议之一。时代性立足于创新,传统性立足于继承。没有创新,建筑艺术就不能发展丰富,就会僵化;但创新不等于脱离现实和随心所欲,不能把怪诞离奇的形象强加于社会。没有继承,建筑艺术就不能广泛借鉴,就会变成无源之水;但继承不等于复古和盲目模仿,不能不分对象和不加分析地搬用古典形式。俗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而作为建筑这样一门神圣的艺术,这种民族的特性越发突显重要性。地球上存在多种民族和文化,便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向度。

4 结语

当代中国的建筑师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加强自身修养,体验并深入研究本民族的建筑艺术文化,重视建筑理论在该方面的研究发展;应该积极地发掘和继承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精神实质,将传统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空间变化规律运用到我们当代建筑的空间设计中。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范文11

关 键 词:古代建筑 亲和 木构架 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溯其源流,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现有的考古材料来看,古代中国在新石器时期已经有了维持生存的农耕技术。农耕技术的出现意味着古代先民已经脱离了居无定所的原始居住状态,开始有意识地构筑与生相随的居住场所。伴随着周而复始的耕种劳作与不断变化的周遭环境,唯一不变的就是躲避风雨的安身之处。不难看出,建筑便成为古代先民生存自由的自觉选择,有意识地构筑安身之屋与本能寻求栖身之处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古代建筑自此便开始了它的历史进程。

农耕生活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建筑方式的选择。古代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寒来暑往,一枯一荣的自然现象;播种、收获,收获、播种的互动过程;与自然和周遭环境紧密相连的命运联系,构成了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全景图画。正因为处在为生存而忙碌的自然环境下,天时变化,节气交替,仰仗春夏秋冬耕种的古代先民,在得到自然的恩惠时,俯仰天地之间体察到宇宙万物循环往复、彼此联系的生命秩序,从而也认识到宇宙自然的不可抗拒,也确认了人与自然亲和融洽的相互关系。经年累月的观察和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反映在中国古代知识系统里便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基于这样的认识,天与人的关系便建立在一个互动合理的范围内,绝不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尽管这一思想的历史背景,与当时人们自身的认识水平和有限的生存力量有关,但只有顺应自然,人的生存才得以发展,形而下之器的创造与形而上之道的自然规律才能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才能获得生命存在的确认。“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样亲和关系。”①所以,亲和之道在早先的境况下一方面是环境的驱使,另一方面又是文化价值上的取向。从此,中国古代建筑始终依恋在自然的怀抱里。

由于有了天人合一的建筑体认,中国古代建筑无论从形态上还是材料上都极力从宇宙自然中寻找创造的来源。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树木是自然万物中的有机生命,不同的季节以不同的生命形态与人发生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的应用上特别钟情于木材。面对随处可见的石料而选择木料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这是建筑观念和文化信念的使然。不仅如此,选择木材还在于木材优越的物理特性和易于加工的材料性能,透过所加工的形态从中体现出柔韧、温和的品质,柱、梁、门、窗所散发的木质气息,以及那记录生长历程的纹理,都处处体现了与人的亲和关系,用木材营造的建筑自然会弥漫着家园的温暖。中国古代建筑之所以选择木材,无论是自然之木,还是心性之木,都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心性对木性的认同,然而木性也适应心性的要求。

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把木材作为主要建材,木材良好的物性特质以及易于安装拼接的物理属性,为中国古代建筑构架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中国古代建筑这种构架体系,柱、梁之间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相互联结、互相共存的结构关系,以相对稳定的构架秩序来应对多变的建筑需求。同样的柱、梁构架可以在往复延伸上构成宽大开敞的空间场所,可以在纵深的推进里形成重重庭院。显然,柱、梁相互共存的结构关系与农耕社会特有的认知方式一脉相承,天人合一的建筑体认无疑建立在统一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上,植根在有无相生的变化里,融汇在循环往复的发展认识上。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构筑方式从一开始就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并始终认为人不能从宇宙自然中抽离出来,建筑不应该游离于自然之外。所以,中国古代建筑不刻意追逐房屋的高度,任何脱离地球引力的尝试,均归依到重重的院落里与树木为伴,与山水为邻。在建造房屋时其营造法式规定了“上分”“中分”“下分”,也就是屋顶、屋身、台基,与之相对应的便是天、人、地,天人合一的观念已经渗透到建筑的营造之中。“当西方建筑因应功能而改变时,传统中国建筑却以因应维持一种文化的价值或理想而保存,中国文化有多悠长,这三个部分的组合便多悠长。所以,当我们开始去看这几个看来只是基本部分时,其实我们也是在端详着整个中国文化的面目。”②中国古代建筑在木构架的体系里以“三分”的法式,不断满足并组合为各种功能要求的建筑。由此可见,古代中国的建筑从来以亲和的姿态回应自然,并从中寻找创造的灵感,从剖析具体的建筑营造中更能体会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别之处。

中国古代建筑由于采用木柱、木梁组成房屋的基本框架,木梁和木柱承受来自屋顶和楼面的重量,建筑的墙壁实际上并不承重,这就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它可以做成四面毫无遮挡,有顶无墙的亭榭。也可以做成四壁严实、空间封闭的仓房。由于木构架的原因,对于室内空间的划分同样也十分自由,为了在室内获得大面积空间,无须任何隔断,仅剩柱子的排列。与此相反,可以在柱子之间进行围隔,从而获得较小空间。特别是采用半通透的落地罩等隔断样式,既划定了空间范围,又不阻挡视线,做到隔而不断,虚实相间。木构架结构能灵活地适应各种地形,既能把单体建筑聚合成重重院落,形成庞大的建筑组群,又能依山傍水建构楼阁亭榭,不受高低不同的限制,这就为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带来极大的可能性。以木构架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从单体建筑来看,一般都是矩形的平面空间,房屋的几何形体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要想获得建筑空间的丰富性,解决的办法是通过单体建筑的排列组合形成院落,以满足人们对建筑空间的多重要求。如果一座座单体建筑通过平面纵深推进,就会产生迥然相异的空间聚合,如果作横向推移时会形成宽广的空间场所,沿四周修筑房屋和墙体就变成相对封闭的庭院。由此看来,中国古代建筑并不寻求突破自然的高度来体现征服自然的人工伟力,任何寻求建筑高度及征服自然的尝试都消解在平面的展开上,与自然相拥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所遵循的不二法则。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布局的规划既有中轴对称形式,又有依环境而顺势的自由展开方式,从而达到了既有理性的规范又有自然的巧妙。在借用自然的问题上不露痕迹、巧用天工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理想追求。

如果单从外部观看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好似一组封闭而没有生命活力的房屋,但走进中国古代建筑的庭院内,明显感到人与自然密切相处而生机勃勃。庭院空间作为各个单体建筑的联结纽带,促使每一单体建筑的使用功能、交通联系归于一统,形成了一个共享的空间单元。特别是在民居建筑的庭院里房间的通风采光、人流、物流的交通联系、种树养花、儿童游戏、休闲聊天均在这个共享空间里进行。“从庭中阳光的移动,可以感觉‘天时’的变化。从庭中阴雨风雪的来临,可以知道‘节气’的变化。从空气的新鲜、阳光的温暖,可以感到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活力息息相关。”③人与人、人与自然在庭院里和谐相处,人们在这一方庭院里呼吸到生命自由的气息,一种与自然密切交流的回应。

庭院的建筑功能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场所,而中轴对称则是获得整体空间布局的有序方式。中国古代建筑其布局采用对称形式,一方面满足功能上、技术上的要求,这是“天道”。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宗法礼仪、人际规范的要求,这是“人道”。基于以上原因,无论是宫殿、衙署、寺观,还是南北地方的民宅院落,都毫无例外地采取对称方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里以宫殿、坛庙为代表的正式建筑都严格地按照以纵轴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空间格局。由单体建筑排列组合而形成的对称布局,呈现出一种方正、规整、井然有序的空间美感,营造出庄严平静、肃穆平和的环境氛围。一般而言,中轴对称的空间格局,其表现为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次要建筑随横轴左右展开,其他的房屋则以主要建筑为中心沿周边布置,共同形成相对封闭的庭院。重点建筑被周遭的房屋和围墙所围系,在围合的环境下具有压倒一切的中心地位,也形成了通盘布局里的视觉焦点。在对称轴线下的建筑组群还可以沿着纵轴串连成若干院落,每组称一“进”,所谓庭院深深便是这层含义。然而更为宏大的建筑群落还可在主院落的侧边营建次要的庭院和多进院落,形成多条纵轴并列,主轴线称“中路”,两侧为“东路”和“西路”。有鉴于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上纵深发展而取得建筑组群与庭院空间的多重变化,才使人们在穿行重重院落的进程中,把人的兴奋情绪调适到恰如其分的程度,起到起承转合、一收一放的心理调节作用。

中国古代建筑对自然的尊重,还体现在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的态度上,从建筑非对称的自由布局方式里可以看出践行这一建筑理念的积极表现。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园林和一些民居建筑,因不规则地形和高低起伏的地势,而采取不对称的组群方式。由若干单体建筑沿着地势轴线作纵向移动,单体建筑之间的距离可长可短,在为数不多的建筑物之间便形成了纵深的空间序列,各座建筑之间的联系主要靠人流动线而串联。体察建筑空间的转换则以人流动线的时间过程来完成,形成了步移景移的动态变化。虽然单体建筑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然而采用流观的方法就很容易产生空间的节奏感,细微体察与瞬间把握在静止和流动中完成,不难看出,这是轴线距离的长短变化所带来的空间感受。在中国古典园林平面布局里,其轴线往往偏离直线的规定,根据起伏错落的自然景观,而采取灵活多变的应对方略,单体建筑可大可小、能方能圆;联通路线能曲可直;空间转换更显得曲折有致。所有建筑在起伏交错中进入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境界,把人工的迹象隐于自然境地里而不露声色,这是自由布局的基本手法。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里,还有一种更为开放自由的散点式平面布局,以大隐于山、于水的手法,仰卧山水之间尽显自然亲情。由此可以看到:建筑房屋以点状的方式自由地散布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散点布置的建筑房屋,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苦心经营,它没有沿轴线布局的霸气,也不看重曲折的线性串联。建筑组群的空间聚合、开放,以点的情状围绕在特定的自然区域里,依形就势,顺应构成。有的就山势而高低错落,起伏进退。有的依水流沿岸散布,没有明显的人流动线。散点式布局,不以方位朝向、规则定式为准绳,而是无拘无束、融洽地投入到自然环境之中,借景筑屋、自由空灵。因此,宁静致远、自然淳朴是散点式布局所祈望的空间境界。

我们考察了在“天人合一”的建筑体认下,中国古代建筑的构筑方式和空间布局,置身于自然之中的中国古代建筑对自然的回应方式,从来都是建立在天人互动的合理关系上,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核心价值所在。

注释: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p193.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范文12

关键词:传统;仿古;建筑;创作

Abstract:Based on current antique buildings in the cause,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creation combining, the idea and the existing some defect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posed the inheritance,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meanwhile, should make some efforts.

Keywords: tradition;architecture;creation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40-02

1 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的提升,城市记忆不断被涂改的同时,也改变着城市里大大小小的建筑形态。当人们逐渐习惯于以纯商业的角度,亦或功利性的语言组阐述着当代疑似工业化产品的建筑含义的同时,却往往遗忘掉了建筑在整个城市历史中的地位,和他所承载的悠远记忆和曾经依稀的生活情趣。

所幸,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升,终究是逐步引导着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重新探索,和对历史文化的再次追逐。渐渐地我们发现,似乎在古建筑日益缺稀的年代,传统的建筑符号又以另一种新的姿态席卷而来,融入了各式的城市建筑当中,也就是当下非常流行的建筑仿古现象。然而是否所有的仿古建筑改造设计中,古典元素都能很好的与现代商业形式相结合呢?仿古建筑的兴起是如何发生的,有没有其必要性?古典的艺术风格、文化内涵是否适合当下的现代都市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索。

2 仿古建筑兴起的由来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突然到来的“民族风”呢?就笔者看来,究其源头,仿古建筑盛行的原因可分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社会进步,人们综合素养和认知水平的提高的同时,使得人们在对建筑能满足其基本的功能要求、经济利益等建筑本身的自然属性之外,也对建筑及其所属环境所蕴含的历史特征、名族风格、地域特征等精神属性的东西有所认知和向往。

如同我们置身于有鲜明文化传承、历史特色的城市当中是,总会被那些熟悉、充满民族痕迹的场景所吸引,总会被某种特有的场所精神所打动。相反的,机械地将城市建筑视为工业化生产的产品,而忽视建筑在文化体系中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和情感,生活在冰冷生硬的钢筋混凝土所筑成的房子当中,给人们带来的则是索然无味的感触,也使我们的环境显得冷漠和苍白。

可以看出,建筑的文化性、历史性、地域性等精神属性,是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所共同承认的文化模式,尽管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更新,但人类最基本生活方式,并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失,相反的,它慢慢的演进,或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而古建筑却正是具有我民族风格,历史特征统文化的总要传承之一。自然而然的,其与生俱来的空间属性和自然属性成为现代建筑追寻和模仿的源泉。

所以,当代建筑才会呈现出向历史,向古建筑的精神内涵和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

其次在全球一体化的大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与世界文化的深入交流,我国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世界性文化的强力冲击。而建筑,做为一种本土文化、历史、地域、艺术、哲学等多重要素的综合体,更是首当其冲。

着眼于身边,不难发现大量的国外设计团队,国外的建筑大师在中国变得炙手可热起来。

外国建筑师进入国内市场,带进来的不仅是一个成熟的作品,更带来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

无论是大剧院、机场候机楼、奥运场馆亦或是办公大楼,一件又一件的大型建筑作品不断挑战人们的精神和文化观念。

正是在这样的大局势、压力下,建筑师们便开始挖掘传统形式所固有的文化资源,力争在现代建筑行业中,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建筑造型语言的精华,同时吸取国外优秀的建筑理论,形成新时代的中国建筑文化,这便成为现今仿古建筑形式兴盛的原因之一。

也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新型仿古建筑形式的出现,为现代多元文化的社会增添了一座沟通历史和现实之间的桥梁。

3 何为“仿古建筑”

那么我们这里所提到的“仿古建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又该如何定义呢?

目前,社会中对于仿古建筑的看法有如下几种:

3.1利用现代的新科技、新手段以及相符合的建筑材料,对古典建筑的固有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融合创造。

3.2利用传统的建筑材料,或在原址范围内对曾今的古建筑进行复原建造,严格来讲已经属于文物修复的范畴了。

3.3在建筑形式上比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其外观基本可以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而其内在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等方面则反映为近现代建筑的主要手法。

3.4在现代建筑的外表皮附以部分传统的建筑构部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古典建筑的外部特征。

不可否认,我国传统的古典建筑蕴藏着浓厚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其优美的大屋顶造型、合理的梁柱结构、精致的木雕技艺和鲜活的彩绘、令人惊叹的内部装饰、敦实厚重的基座等,构成了一件件完美的艺术作品。但是,是否上述所有类型的“仿古建筑”全都合适,又或都可以让大多数人所接受呢?

结合目前现实当中这些水平层次不齐的“仿古建筑”,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所谓的“仿古建筑”由于只具有某些传统形式,而不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同时传统形式又和现代材料与质感也没能很好的融合,形成巨大而生硬的风格反差,加之周围环境的不协调进而出现了很多问题:

第一,仿古建筑的模式化现象非常严重,风格的混搭,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结构造型和歪曲的审美意境层出不穷。

第二,复古二字,越来越流于表象,成为了一种肤浅的流行风,覆盖于建筑物的外表皮上,而丧失了其最为精髓的内涵与意境。

第三,完全为了仿古而仿古,没有考虑整体环境的风格协调,没有深入到民族文化和地域性特征的层面上来,生搬硬套。

4 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那么,究竟该如何仿古呢?笔者以为,关键还是要从观念上来寻求答案。

仿古建筑,其源头是古代建筑,而最终是要落脚在现代建筑上。那么提取古代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符号、语汇,参悟其内在的思想和意境的表达,则势在必行。何谓“提炼”,“提炼”不是单纯的仿造,更非毫无理论依据的拼凑搭接,而是抓住古代建筑当中,那些具有代表性,可以引起大多数人们所共鸣的,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传并具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亦或地方特色的印象表达。同时,我们所要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其建筑本身了,而是其与周围空间形成的整体,强调“天人合一”的空间感,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