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流学习计划

物流学习计划

时间:2022-06-09 11:39:57

物流学习计划

物流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考核方法

一、《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性质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它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为培养现代物流管理所需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具有概念多、理论性强、模型多、公式多、定量计算多、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除了课堂的讲解还需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由此决定了该课程教与学难度都较大。

二、建立与课程性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该课程理论性强、数学推导多,实践性强,分析和设计手段新。针对上述特点,教学过程中应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1.传统黑板教学。利于学生理解数学公式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习惯;由于本门课程定量计算多,公式和模型多,板书提供了这方面的便利。学生可利用教师板书期间预习即将讲解的内容,对新知识有一个缓冲时间。也更利于学生动手随老师一起进行公式的推导和求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使之对所学内容印象更为深刻,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掌握。

2.多媒体教学。表现物流过程生动直观,利于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视觉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弥补板书教学速度慢、信息量小的缺点。

3.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应用基础知识、理论和模型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设计,进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教师仅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设计能力。在设计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新的知识,因此也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它也能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课程设计的结果需以设计报告提交,并要求进行课程设计答辩,在此过程中可提高学生的报告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仿真软件实验教学。充分发挥计算机仿真软件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仿真意识和仿真能力。仿真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可通过学习软件来模拟物流系统仿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模拟物流系统操作实践。

基于上述分析,课程组提出了结合传统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课程设计教学+物流系统仿真软件教学”的模式。将现代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虚拟仿真与实际设计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同时要注意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可以适当插入对业界动态的介绍和评述,使学生了解物流专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前沿问题。在讲解本门课程时必然结合运筹学、预测学科等技术领域,因此在布置习题和任务时要注重学科的交融性,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

三、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考核方法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性质,考核方法可以采取如下标准:

总成绩=50%x考试成绩+30%x平时成绩+20%x课程设计成绩;

平时成绩=40%x作业+30%x考勤+30%x课堂表现;

课程设计成绩=25%x设计整体思路+25%x模型的运用+25%x设计报告的书写+25%x答辩情况(语言表达及回答同题的情况)。

四、结论

在“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深感重要的一点是应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整体形成浓郁的学习环境,教学的效果就会非常显著。但兴趣又往往来自于需要,因此,通过课前强调课程的重要性,课中运用适合学科性质的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演示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应该多安排一些实地参观和设立课程设计环节,这样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管理素质和规划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物流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郝勇,张丽,黄建伟.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刘联辉,彭邝湘.物流系统规划及分析设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3]蔡临宁.物流系统规划——建模及实例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董维忠.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5]贺东风.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物流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27-02

我国高等教育已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生存的首要之举。中央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坚持科学发展,相对稳定规模,努力促进公平,加强规范管理,切实提高质量。当前,提高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建设的首要任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质量还不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探究;在“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上,改革“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创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业标准下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应用,是指以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国家物流师职业标准和物流从业人员的实际要求为依据,在物流管理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为实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从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适用范围等方面出发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

一、《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分析

1.理论基础。①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数学教育领域。其认为:学习是建构的心理表征过程,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②参与理论。参与理论是由现代远程教育的新秀格雷格・柯瑟林于1998年针对基于技术的学习环境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核心思想是:创建协作小组,让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协作完成真实的、有意义的项目。③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中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由言语―语言、逻辑―数理、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节奏、人际交往、自我认知、自然认知八种智能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只是其表现程度不同或组合方式不同。

2.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从当前教育的需要和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深入研究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发挥优势,克服弊端,整合教学模式;在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基础上,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紧密结合职业标准及职业能力的要求。经调研,涉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领域的岗位及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实践中应紧密围绕职业能力设置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表所示。

三、职业标准下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1.开放性原则。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活动过程均是开放的。这可以及时吸收本学科最新的科技成果、学术动态和相关的社会生活经验;并且对于同一知识点或同一问题,能提供不同角度的解释和描述,让学生在不同看法中进行交叉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登录网络课堂,参与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2.整合性原则。进行教学观、目标观和信息技术观等观念整合;变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为个别化自主学习式、问题探究式、主题研究式、协作学习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使教学信息资源的选择更能体现科学性和教育性,以便有效利用;在统一技术标准下,信息资源的描述和保存更为标准和规范,以便共享。

3.“双主”性原则。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信息资源的导航、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过程的解惑和学生活动的引导等方面;学生的主体活动则体现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创作和主题研究等方面。

4.交互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应用于在线讨论、网上论坛、在线作业、答疑信箱等师生互动模块上;要建立多种互动机制,既有同步互动(如教学实况直播、BBS、在线讨论等),又有异步交流(如教学论坛等);既有人―机互动,又有师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辅导答疑要及时,在线作业既要及时评价又要有效果分析,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尽可能客观、正确的评估。

四、职业标准下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

1.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网络共享资源。教师将整个学期的研究主题和每次课程要研究的重点问题都提前在教学平台上,以便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内学习。

2.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课内教学增加学生的讨论时间和思考时间。课堂上简单易懂的内容,适当减少讲授时间,多引入案例讨论来理解和消化。主要形式体现为在课堂上安排更多的案例课程,由学生独立阅读与思考,提出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讨论。为了保障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可以将课上讨论纳入平时考核,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3.课内教学模式与课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有机结合。课内教学以教师引导、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讲授章节灵活采用案例分析、座谈和交流的方式进行,还可采用网上教学、网上答疑、网上模拟操作、模拟软件应用等形式完成学习内容;课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可采用课外研究小组组织形式,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包括登录网络模拟平台建立虚拟企业模拟实训、网上查询资料、网上提交作业、网上论坛等。

4.由学习教材向学习学科转变。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学习教材外,推荐学生阅读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相关书籍,期刊与其他前沿资料及网络共享资源;课后安排与本次课程相关的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章节内容独立搜集资料和独立分析,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总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讨有助于探索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需要的教学新模式,建立一支符合新世纪要求的、熟悉网络环境教育的优秀教师队伍,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贡文伟,姚冠新.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5).

物流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物流设施规划;应用建议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创立,随后在哈佛大学的法律及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得到成功运用,该教学方式进而在全球教育界得以迅速普及。案例教学法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对真实情景进行描述,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分析与探讨,形成规范完整案例,进而分析解决问题。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诸多优势。例如,推动教学理念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及实践能力。

物流设施规划课程涉及建筑规划、管理学、系统工程学等多个学科与领域,由于涉及的学科与知识点众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很难做到让学生系统性地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尝试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一、物流设施规划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特点分析

物流设施规划课程属于物流工程专业最为核心的课程之一,是在物流工艺流程分析的基础之上,构建一个经济、便捷的物流系统以保障企业生产系统和销售系统的高效运行。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生产系统的组成与平面布置、设施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搬运与仓储设计、物流系统仿真等。

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综合性。在设施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想构建一个完整可行的方案,必将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加以综合运用才能够完成。第二,实践性。其中,物流设施布置的主要方法以及系统运行效果的检验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过程得来,解决物流系统中多种问题的方法来源于长时间的实践经验积累。第三,知识更新快。无论是从种类看,还是从技术方面看,物流设施与设备都属于发展极快的行业,技术与设备更新频繁,导致该课程的教材很难跟上最新科技成果的发展速度。

鉴于物流设施规划课程内容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技术更新快的特点,仅以课堂讲授的形式传授理论知识,势必晦涩难懂且枯燥乏味,学生很难做到真正掌握知识。而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法,在课堂上结合真实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可以使学生对现实中的物流设施和物流系统有个整体的概念和把握,为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案例教学法在物流设施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物流设施规划课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

无论是在何种学科的教学中,只要引用了案例教学法,就要求案例的选择应该尽量真实、形象、贴近生活,以便于学生能够对知识形成更深的理解,案例展示的实际问题要与本学科的研究内容相匹配。具体到物流工程专业的物流设施规划这一课程中,能够直接供教学引用的案例非常少,所以要想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教师应该精心选择与准备案例。对于案例的选取,可以通过如下几个途径:一是通过新媒体或者杂志的报道,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案例;由于这些报道的内容属于社会中的真实事件,如果直接引用到课堂的教学中,可能无法与其中的理论知识相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对搜集来的素材进行加工,将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部分内容进行突出展示。二是通过对类似专业的案例进行筛选,得到能够应用于本课程中的案例,例如,物流经济地理、工业建筑设计等相关课程。然而,应注意到这些案例通常展示的是其他学科的理论与知识,如果直接引用,势必无法突出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因此,也需要教师进行系统地设计与改编,确保所用的案例与课程内容相吻合。

从物流设施规划这门课程的要求出发,课程组做出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目的在于通过案例设置来展示本课程特点,使学生体会到利用数理方法对多个备选方案进行评估以选择最佳方案的思维。例如,在对本课程中的重点教学内容――设施布置规划进行教学时,为了切实提升教学效果,改善教学质量,选取了一个典型的连锁超市配送中心案例,主要讲述配送中心不同别商品的存储、分拣、分货、包装、配送等各环节物流流程与衔接关系。为了体现物流设施规划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在理顺物流工艺流程进行初步规划之后,再考虑各部分的物流量大小,分析各作业单元之间搬运距离和强度,进而将计算出的物流强度与前面的非物流关系密切程度来设定各作业单元的相对位置,按照密切程度高的作业单元靠近布局,反之,应按隔一定距离的原则完成设施布置规划。其他的教学内容,也应该辅之以相应的案例展开教学,例如,在设施选址问题中,可以分别以仓库、货运站为例展开教学,在物料搬运系统分析部分,以某公司货物配送中心分拣库的物料搬运系统设计为例展开教学。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将教材知识运用到解决案例提出的问题上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物流设施规划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如下几个环节:

首先,要安排参观学习。由于物流设施规划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在课程教学开始之初,应安排学生深入物流企业现场进行认知实习,了解物流工艺流程安排、设施设备布局、物料的存储、库内搬运、仓库选址等,熟悉各种叉车、堆垛机等搬运设备的用法,认识托盘、大中小型货架、储物容器等物流设备,使学生对物流设施设备形成直观认知。安排参观学习时,应提前将重点要观察学习的项目以任务书的形式下发到学生手中,参观实习后要安排讨论环节,以确保参观学习的效果。

其次,要注重对案例的理解。教师在安排案例教学之前,应将事先制作好的案例发放到学生手中,由于案例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学生拿到案例后往往会认真研读,对案例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了解,查询资料,进行适当的讨论,并要求若干代表进行发言,从而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对案例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为了确保学生分组讨论的效果,在本课程的第一堂课中,就应该把学生的分组工作做好。在课下,学生应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探究,小组内每个学生明确分工,各自查阅不同的资料,然后共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

再次,案例的课堂讨论。在课堂教学时间范围之内,对各小组探究的案例展开交流,这是案例教学最为关键的一步。各小组选派出一名代表,将本小组的讨论成果以PPT的形式展示出来,小组代表通过PPT讲述本小组的主要观点及问题的解决办法,小组内其他成员对此作出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积极对这一小组答辩结果中的问题进行提问,讨论完毕后,教师针对本节课引用案例的讨论结果作出总结,对学生探讨问题的结果以及学生的努力程度等进行点评,并且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不良状态,鼓励与肯定学生中呈现出的积极因素。

最后,结合设施规划软件形成规划方案。物流设施规划课程具有专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要达到提出设计方案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最佳的结果是学生能够提交设施规划方案的图纸。因此,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最好能引入Flexsim等系统仿真软件,通过布置任务、建立物流运作模型、模型运行仿真与修正等方式,形成完整的物流设施规划最终实践教学成果。

(三)课程的考核

对于学习成绩的评价和考核,是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反映,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指明方向。由于物流设施规划课程采用案例教学与设计成果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课程的考核评价制度也应该随之改变。在课程考核打分时,应将学生出勤率、讨论发言的次数、各组讨论方案的科学性、作I完成情况、最终设计成果完成效果等几个方面都考虑在内进行赋分。对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以分数量化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案例讨论的成绩一分为二,一部分是小组整体的成绩,是对学生小组的案例分析准备情况进行量化,对于同一小组内成员,该成绩都是相同的;另一部分是小组内学生个人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

三、结语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求每个学生动脑筋、查资料,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不再完全依赖教师的课堂讲授,将晦涩难懂的复杂理论融入案例,教师点拨,学生自己去探索掌握关键知识点,只有这样,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到锻炼,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王玉芬.案例教学探析[J].教育与

职业,2007(15):118-119.

[2]周剑峰.“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

程的案例教学初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z1):151-153.

[3]王致民,向号,郑义等.设施规划与

物流分析课程的案例教学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0):254-256,266.

[4]马成林,李洋,肖生苓等.问题驱动

法与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物流与设施规划教学中的应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242-245.

[5]刘铁男.物流管理专业的“设施规划

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规划[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188-189.

[6]唐秀英,杨琳琳,陈立畅等.《设施

物流学习计划范文4

物流实习的全员管理

物流实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习时间长,涉及面广。学生、学校、物流企业三方利益相关者应加强沟通、相互理解、共同协调,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兼顾物流企业和学校的利益诉求,在合作中尽可能地寻求最佳契合点,避免冲突,化解矛盾,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1.建立物流专业实习基地。物流实习基地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的实际训练场所,是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同时,也可以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帮助合作企业改进技术水平,并为企业获取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因而,选择合适的实习基地,与物流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是物流专业实习的关键环节。学校站在战略协作的高度签订长期稳定的校企协作实习基地协议,以便双方发展成为战略伙伴关系。同时,校企双方全程规划、全程参与,共同制定基地发展规划,制定教学培养方案,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计划,技术推广应用与成果转化方案等。可以考虑的建设模式有:一是建立以教学单位为载体的校内实习基地。教学单位提供实习基地建设用场地和师资,合作企业提供资金、技术、设备和岗位,双方联手将工厂或车间搬到学校,在校内建设与物流要素和各环节相适应的实习基地,形成真实或仿真的物流职业岗位与技术、技能训练环境。二是建立以合作企业为载体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教学单位智力资源优势和企业资金、技术和设备优势的互补,把实践教学和实习项目尽可能融入企业,把教室搬到工厂或车间,让学生直接接受全真的生产环境的训练。同时,学校可以为企业进行技术咨询与培训,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技术难题,而且还可以为企业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实力,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

2.协调三方利益,弱化冲突。学生是实习的主体,学校在实习管理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在尊重实习企业利益的前提下,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合理协调,积极探索,弱化冲突。校方应尽量与实习企业商榷适时恰当的岗位轮换,减少学生由于一直在一个实习岗位实习产生的枯燥感、单调感等心理不适。对于那些表现优异且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学校可向实习企业建议安排一些初级管理岗位,让其得到充分锻炼,实习企业也能从中受益,孵化未来的管理人才。另外,合理的实习待遇是对学生利益的保障和权利的尊重。校企双方应在充分兼顾学生、实习企业和学校利益的前提下,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签订完善的实习协议,特别明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薪酬福利、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岗位培训、安全保险等待遇条款,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待遇满意度。

物流实习环节的全过程管理

PDCA循环最早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他把质量改进的全过程划为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总结处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可以成为物流实习环节全过程管理的借鉴模式。

1.P(plan)计划阶段。

1.1实习目标体系的建立。目标体系是构建物流专业实习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根据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和实习企业的要求,建立实习企业实习各环节的实践质量目标。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物流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社会交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实习目标体系应物化为文件,包括实习计划、实习管理制度、实习手册、实习周志、实习报告、实习指导工作记录、实习简报、实习论文、实习成绩评定表等,使物流实习全面质量管理文件化。

1.2实习评价体系的建立。物流实习评价体系的建立,不能仅仅依赖实习企业,而是实习企业、学校及学生本人共同参与完成。实习企业的观测重点是: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纪律创新精神、职业道德等;学校的观测重点是:岗位任务、职业技能、实习周记、实结等;而学生主要是通过实习报告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对学生实习的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等。评价的重点应在评价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的发展性评价,即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实践能力。

2.D(DO)实施阶段。目前大多高校对实习指导采取全托管的方式,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主要委托给企业方,校方对学生的实习指导主要通过电话、QQ等采取“远程遥控”的方式。这种全托管的方式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校方不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不能对一些特殊情况迅速做出反馈,也不能最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要真正对实习学生进行全过程管理,笔者认为,安排指导老师到实习企业挂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式对校方而言,尽管付出了更多的管理成本,但是除了保证实习过程控制以外,还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指导教师主要职责包括:(1)根据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生物流实习的工作计划与进度,并严格执行;(2)做好实习的准备工作。包括建立好MSN、QQ群,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岗前培训、安全教育等;(3)加强企业实习管理。指导教师要定期下企业指导学生,检查学生实习进度,及时批改学生的实习报告书;(4)关心、爱护学生。指导教师积极、主动与学生联系,关心学生的工作与生活,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5)做好学生实习的工作考核、实习考勤,客观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物流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物流专业;综合课程设计

中国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JG12DB085)。

基金项目:大连海事大学教改项目(2013Z05)。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随着知识总量的激增,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分科课程的弊端和局限愈加明显地表现出来,从而引发了理论界对分科课程的反思和质疑,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掀起了课程综合化研究的高潮。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以及国家将“卓越工程师计划”列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有一些学者从“卓越计划”的视角,对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课程综合化等进行了探讨[1-4],同时,部分学校也尝试针对物流专业开设“物流综合课程设计”课程。然而,作为一种新型实践教学方式,因其独特的课程地位、培养目标和课程价值,物流综合课程设计的实施相对于其他分科课程而言有更大的难度和挑战性,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物流综合课程设计的内涵与特点

物流综合课程设计,是指学生以具有一定工程与应用背景的物流案例为设计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物流理论与专业知识,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独立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教学方法。

物流综合课程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探究。物流综合课程设计不是提供或寻求正确答案的教学,实际上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只存在可能正确处理和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而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对还是错,完全受时间、地点、条件等的限制。

(2)以问题为中心。物流综合课程设计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它不空谈一大套理论,也不挖空心思构件复杂的学术体系。它的理论十分简明扼要的,它的体系是隐含在一系列物流案例中的。久经推敲的物流案例中,实际上隐含了科学合理的物流理论和行动过程,因而对学生起着启示和引导作用。

(3)以综合能力为主。物流综合课程设计强调“知识点”的巩固和训练,强调“知识线”的贯通,通过课程设计全面强化训练和考查了学生独立、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物流综合课程设计的精髓不在于教师阐述理论,学生强记内容,而是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深入思索,从而提高其物流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同时,要学会对自己的决策、管理自我评价。

(4)形成学习机制。物流综合课程设计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个不断向学生施加压力的学习机制。这个机制体现在它的教学上,也体现在它的评分上。

二、物流综合课程设计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作用

(1)有利于加快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物流综合课程设计所提供的案例不是虚拟的,都来自于企业实际,在设计中需要学生自己做出决策,即自己确定方案,选择流程,查取资料,进行过程和设备计算,并要对自己的选择做出论证和核算,经过反复的分析比较,择优选定最理想的方案和合理的设计。

(2)有利于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流人才。最近几年,我国物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但还存在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等情况。与其它专业相比,物流专业是一个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不仅具有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特点,更要求学生养成系统化、整体化的思维方式。

(3)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单一的物流专业课程使得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割裂开来,而物流综合课程设计提供综合运用多种专业知识的方法和视野,易于激发整体“顿悟”,有助于培养学生超越已学专业知识相互割裂的界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想像力、创造力,比如设计一物流方案,需要熟悉数据的采集、分析、归纳等方法,也会考验团队的分工协调和组织能力。

(4)拓宽学生的视野。物流综合课程设计所提供的案例大多选取能及时反映物流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容纳物流专业发展和社会需要而提出的新内容。因而,通过物流综合课程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比传统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更生动,有利于教学相长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物流综合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知识与学生实际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经验、兴趣和活动,重视发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独立的设计物流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因而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三、物流综合课程设计内容的拟定

在拟定物流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内容时,除了应考虑教学学时和软硬件条件外,重点应考虑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专业课程结构等因素。

(1)物流综合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一般而言,无论是物流管理专业还是物流工程专业,其综合课程设计内容都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的一个或几个项目:物流战略优化设计、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物流系统重组设计、物流增值服务项目设计、物流绩效评估体系设计、物流设施设备优化设计、物流标准化运作流程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供应链物流系统集成设计、物流各环节运作的优化设计、物流技术应用系统设计、物流管理理念创新。

(2)不同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一方面,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是管理学,与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共享基础平台课程,如管理学、会计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同时,物流管理专业是物流类专业,应与其他物流类专业共享专业平台课程。

参考文献:

[1]贺政纲等,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构建探讨,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8):158-15

[2]孙慧,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物流科技,2010(1):141-142

物流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自动化仓库设计与运营》;课程建设;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67-02

应经济转型的要求,物流行业正处于全面升级和发展阶段。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愈发突出[1]。上海海洋大学自2007年设置物流工程专业,专业设置注重物流技术具体应用的系统规划与设计。20世纪70年代中期,机械部、电子部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出十大部级技术攻关项目,其中就包括“自动化立体库”。教育部高等学校的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曾针对物流类本科专业的教育指出自动化仓库设计与运营的重要地位。本文首先针对专业的实际应用需要,明确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定位,教学内容围绕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设计,教学方式上主要以项目为依托,最后分析了课程的考核方式。

一、课程定位

课程建设理念是指导课程建设工作的思路,课程定位指导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不偏离专业的方向[2]。结合我国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很多院校已纷纷将自动化仓库应用到物流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如物流信息技术、物流自动化技术、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现代物流装备、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课程。但是大部分教材仍然以某单一知识点来学习,课程内容上的系统性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学生学习的兴趣度降低,而且教学内容偏理论化,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与现实中的问题相脱节。

如今科学在不断分化、综合的过程中,各种知识相互交叉和综合,在教育上则更多地要求学生对知识的交叉和综合应用的能力。自动化仓库作为先进物流系统的一个标志性成果,课程不仅注重培养物流工程专业学生有关自动化仓库的选址规划、系统设计、仓库运营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还需要各种知识相互交叉和综合,学习过程别需要学生对知识的交叉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分析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将《自动化仓库设计与运营》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结合物流技术和管理的基本理,系统地给学生讲授与自动化仓库相关的知识。

二、基于项目和任务驱动的教学内容设计

项目教学法作为研究性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指导教师以项目制的形式向学生给出设计问题与可利用的资源,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教学项目和课程内容,并引导学生主动应用已经掌握的专业课知识以及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给出项目的设计方案。

自动化仓库的设计与运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市场调查、财务分析、信息化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自动化仓库设计与运营》课程主要讲授自动化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具体任务包括前期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自动化仓库选址规划、自动化仓库系统规划、自动化仓库设施设备规划、区域设计、基本作业管理、库存管理和运营管理等。课程内容体现了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交叉性等特点,避免与其他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自动化仓库设计前期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仓库的建设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需要客观分析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设计前期主要是从工程、经济、环境等方面对某自动化仓库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进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或建设等咨询意见。

2.自动化仓库选址。考虑整个系统的物流合理化、物流的社会效益和企业命运,在一个具有若干供应点以及若干需求点的经济区域内确定自动化仓库的数目以及各自动化仓库的具体坐落位置。

3.自动化仓库系统规划。这个过程首先要对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得到概略性的规划和方案,并依次进行物流作业流程规划、区域功能规划、区域能力规划、区域布置规划等。系统规划与设计程序实际上是一个反复进行逻辑分析的过程,需要从初步资料与概略规划逐步演变成完整的设计方案。

4.自动化仓库信息系统规划。自动化立体仓库是一种集信息、储存、管理于一体的高技术密集型机电化产品,堆垛机和高层货架是其关键设备。通过对与物流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传递对自动化仓库内的物流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如自动化仓库中的货位优化和巷道式堆垛机的路径优化,结合各种优化策略和优化算法,开发决策支持系统。

在教学开始之初,先引导学生了解自动化仓库设计与运营的整体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之间组合团队,共同选择其中的某一项目,依次学习和应用各个教学内容所教授的知识,完成项目对应各项任务的研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方案报告。

三、课程教学开展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阶段可以分为团队组建、项目规划与设计、项目评估与总结几个关键步骤。

1.团队组建。由于自动化仓库设计项目涉及到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可能需要多学科的教师形成教学团队给学生提供教学指导。学生团队的组建要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确定合适的队员人数和对应人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方,教师做好组织和协调的作用,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则,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协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2.项目规划与设计。在学生和教师团队组建完成之后,可根据项目的开展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将自动化仓库设计与运营的任务进行分解,并将任务分配给各学生。学生在接到任务后相互协作开展自己的工作,如市场调研、数据分析与预测、选址、系统分析、设备选型等,具体的任务可参见表1。学生与指导教师经过多次讨论,不断修正项目的方案,最终形成项目方案。

3.对项目方案进行评估。在完成项目方案后,每个学生团队汇报并阐述其项目方案,指导教师和其他项目组的同学按照项目方案的评估标准对该学生团队进行点评和打分;同时,指导教师要求该学生团队的队长根据项目计划过程中各学生的平时表现给教师提供每位学生在团队中的参与度与贡献度分值。总的来说,依据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包括项目参与度(30%)、阶段项目进展(20%)、项目答辩情况(50%),综合学生团队成绩和团队中各学生的贡献,给出一个客观的成绩评定。

四、结语

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的重要工作,项目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具有诸多长处,但仍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和总结。该课程以项目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强调学生完成项目的组织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希望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物流学习计划范文7

随着国内设立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IE)专业的高校数量日益增长,对于IE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根据IE学科特点,国内较早设立IE专业的学校在进行专业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时,一般设置了基础IE实验室和现代IE实验室两个模块[1-3]。

基础IE实验,或称经典IE实验主要研究劳动者同劳动对象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人的心理、体力、能力与岗位作业要求、作业环境、疲劳状态之间的关系;以及以生产系统的微观基础———作业或操作为研究对象,对工作过程中的程序、操作、动作进行诊断分析。通过实验让学生对工业工程产生直观、综合性的认识,启发学生探索适宜的操作环境和高效的操作方法,掌握工作研究这一专门的IE诊断技术和有效的人因测试分析方法[2]。可开设的实验非常多,基本涵盖工业工程基础、人因工程学和工程心理学(研究生课程)三门课程,大部分为一般性的验证性实验,涉及程序分析、操作分析等内容的实验有些是建立在录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现代IE实验,主要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与计算机,采集、分析并优化产供销一体化企业中人、财、物、设备、方法、信息等资源的运行状况,充分挖掘企业人财物的利用潜力,进行整体分解并实现系统优化。主要建设内容体现在(各高校在名称上有所不同,但主要实验类型基本一致):

(1)先进制造及数字化企业实验室[2]。与制造、生产系统有关课程。如清华大学的微型CIMS、自建的“微型工厂”[3]和购置商品化“微型工厂”再开发[4],目的是营造一个类似真实的生产环境,来从事CAD/CAM技术、CNC技术、NC编程、物流系统控制、FMS技术、CIMS技术、设施规划及物料搬运和运作研究、作业研究、系统工程与分析和工效学等等实验与研究。

(2)企业资源规划实验室。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现代质量管理等课程。主要通过软件模拟企业生产、销售、供应链中所涉及的一切活动,实时跟踪控制和管理所涉及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运行状况;如上海交通大学的基于WWW的ERP系统WelcomeSoft,用友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很多高校均有使用)[1]。

(3)系统仿真与设施规划实验室。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运筹学,系统仿真和试验设计等课程,如在线仿真系统[6]、柔性制造系统仿真平台[7]。

(4)物流工程实验室。与物流、供应链相关课程,如混流装配实验软件平台[5]。相对于基础IE实验而言,现代IE实验更注重在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以及少部分的研究创新型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8]。

1工业工程研究型实验的开发基础

现代IE实验完全体现了工业工程专业突出的设计性、综合性要求,但是在创新性和研究型实验方面表现一般,本人认为原因在于:不管实验室的硬件营建起点多高,由于IE与生产实际的关联度高过很多其他专业,不可能将IE面临的各种系统及其运行状态在实验室展示出来,因而必须有其他方法和技术来补充IE实验室的内涵,例如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等,而所有这一切必须建立在IE的基石———工业工程基础上。

1.1基于生产实习的实验开发

1998年,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我校工业工程专业于1999年招收本科生。IE实验室经过10多年的建设,已经建成了工作设计与时间研究实验室和人因工程实验室(经典IE)和企业资源规划实验室和系统仿真与设施规划实验室(现代IE实验室),为IE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实验服务。实际教学中注重专业特色,率先在国内实施生产实习到珠三角的台资、港资及外资开展IE比较早和比较成功的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9-10],在企业中担当实习IE工程师的角色。生产实习的时间安排非常灵活,从大二结束的暑假、大三的寒假到大三的暑假,以老师联系为主学生联系实习单位为辅,企业将实习学生完全看成是自己的员工,工资福利与实习生一致。而学生则必须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一般以小组形式成立各种IE专案改善小组,实习结束面向企业高中层进行成果汇报,并由企业给出实习成绩及评定。实习优秀和改善效果显著的,有些可以获得企业提供的奖励,同时也可以为毕业就业奠定基础。

我校是较早在IE专业开设“试验设计(DesignofExperiment,DOE)”课程教学的学校之一,上机实验基本上是使用Minitab软件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大部分是从其他教材中摘取的,与生产实际的关联不大,学生认为该课程非常有用,但是不知道应该如何与生产实际过程相关联,从而定量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从2004年起开始,我们尝试要求学生完成正常实习要求及企业IE专案外,增加用DOE方法定量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要求从发现问题入手,进行DOE指标确定、因子确定、数据采集、方法分析、因子设计等工作,并写出报告,而非一般实验室报告。将实验内容中与生产实际关联密切的部分移出到工厂企业进行真正的DOE的尝试是成功的,启发了我们在后续的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和广东省特色专业的建设中,重新审视IE专业教学体系构成,在2011版的工业工程“3+1”教学大纲中已经完全体现了这种方法。由此,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体系构成为“基础IE实验+现代IE实验+实习基地生产实验”的模式。

1.2研究型实验的开发

校外实习穿插生产实验可能会碰到的一个最大问题是有些实习工厂难于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因此这类实验必须是多向可选型,即教师必须从众多的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中提取相关的适宜在工厂企业进行的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同时也供实习单位选择。同样地,有些实习单位也提供了一些与企业自身产品相关的实验项目,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学生在1~3次实习过程中完成至少一项综合性的实验过程。以往的实习过程中,有些同学3个假期均在工厂实习,完成了几项IE专案改善的同时,也进行了几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这些同学在三年级下学期、四年级上学期的“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及“生产计划与控制”等专业课程学习时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已经完成基础IE等实验情况下,能否进行一些研究型的实验?

以“生产计划与控制”的“生产作业计划”教学为例,涵盖的内容有主要讲解作业排序及排队论的基础知识,流水车间作业排序主要介绍几个经典的启发式求解排序的方法,对于作业车间排序问题则只讲解能动计划的生成。相应地,对于该章节教学是不安排实验教学环节的。研究生的教学中则增加优化算法求解排序问题的相关内容,并且很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多少与生产系统的优化相关。例如有IE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到纺织印染企业从事生产调度与排产工作,凸显了实际生产系统对于系统优化知识的需求。因此在工业工程本科教学中,除了通过教学与实验实践使学生具有运用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面向实际生产/服务系统进行开发、改进、管理的基本能力外,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培养学生对系统进行优化的能力和进行研究的能力。

研究型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教学中的研究性,故又称研究性实验教学,研究性表现在实验的内容、方法、技术和过程上面[12]。浙江大学国家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采用了“自助式实验教学模式”[11],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即以科研模式进行实验,鼓励学生自立课题,并依托实验室资源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并自主指导工人制作,自己构思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学校则必须为学生提供放式(宽口径)研究型实验教学平台[13-14]。

鉴于IE专业的特点,研究型实验的开发应该是在已有硬件设施的前提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系统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等,面向生产/服务系统的优化而进行的。应该即能为本科高年级提供研究型实验,也能为研究生提供相关实验,同时为教学科研服务。

2工业工程研究型仿真实验系统的开发

2008年,我校正式成为Siemens数字化工厂软件的客户,主要是工厂设计和优化相关的软件系统,包括ProcessDesigner/ProcessSimulate/PlantSimulation/FactoryCAD。其中PlantSimulation主要面向本科研究生教学和相关科研项目,其他模块则主要为科研项目服务。作为拟成立的“西门子广东工业大学生产系统仿真实验室”的一个主要内容,面向工业工程领域的经典问题的优化仿真模型的建立其实从2005年就开始了。从研究型实验教学的需求出发,我们从运筹学、试验设计、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生产计划与控制等几门课程中提取了一些经典IE优化问题,并结合系统仿真课程,于2006年的教学改革中将这5门课程的实验单独成2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实现了实验的课程化建设。2010年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特色专业建设和校质量工程项目中,又提出了工业工程研究型仿真实验系统的建设。我们的初衷非常朴实:与其让部分学生大量课外时间花在网络及网络游戏上,不如让他们参与到一些同样是在电脑上完成的有意思的研究型仿真建模上面来。经过近1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建设完成。

2.1工业工程研究型仿真实验系统基本框架

本仿真试验系统涵盖5门IE专业主干课程:运筹学、试验设计、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生产计划与控制和系统仿真,基本构成框架如下(部分仿真模型界面见图1)。

(1)运用DOE技术和仿真技术研究变动性对生产系统产出效率的影响的相关优化实验;

(2)一般装配及混流装配系统中的物流配送系统的设计,装载小车的优化及线边暂存区在JIT生产方式下的最佳容量大小设置;

(3)设施规划中的布置设计优化,包括工艺原则布置设计和产品原则布置设计的优化;

(4)流水生产排产问题的优化求解;

(5)作业车间排产问题的优化求解。

对于研究型仿真试验系统,在设计时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有:

(1)系统为工业工程的每类经典问题提供一个基本框架,由研究实验者自己动手构建模型中的物流对象、信息流对象、用户接口对象等等;

(2)系统提供一些优化算法,由研究实验者根据问题的特征进行选取。同时提供这些优化算法的说明,研究实验者自己编写相应的程序;

(3)系统应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模型简单易懂,便于研究实验者进行多方面的扩充开发;

(4)仿真系统内的模型应该是可重用的,如标准HFS模型应该是对标准FSP模型重用,变异性HFS模型则是标准HFS模型的重用等等;

(5)系统的发展应该朝网络化、实时化方向开发,以便实现“何时何地”均能进行,甚至学生在宿舍、在实习单位等等都可以方便登陆系统。

2.2变动性对生产系统产出效率的影响

生产系统的变动包括:加工时间波动、机器故障的波动及故障修复时间的波动、供料的波动、生产切换(换模/换型)及返工(重工)等等,在DOE中属于影响因子,而系统指标为生产系统的产出率,因此本研究型实验就是要求学生通过仿真试验方法,通过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因子设计和正交试验设计等方法,找出变动性对系统产出效率的影响规律来,然后从IE的角度提出提高效率的方法。其中,在加工系统的工站之间设立暂存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暂存区在系统的什么位置设置比较合适?暂存区的容量设置为多大可以使系统整体最优?等等这些问题预先提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仿真模型构建的方案并且自己编程搭建模型,然后再运行优化求解。

2.3混流装配系统物料配送优化

对于面向订单的制造企业,当生产计划与排产已经优化,即假设对于不同类型产品的装配序列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的物料配送,混流装配线为保证已有装配任务的及时完成,如何在正确的条件下,将正确的物料按正确的数量在正确的时刻从物料中转区正确地运送到混装线的各个备料暂存区。及时制生产方式下,物料配送采用拉动方式,在装配线工站旁边设立有物料暂存区,暂存区的最小最大库存的设置与优化以及物料搬运小车的优化等等是本仿真实验研究的两个主要目标。

2.4布置设计的优化

设施规划中关于布置设计这一节的教学,主要面向本科学生讲述新建法、改建法和图论法,研究生教学中讲述常见的智能优化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由于实际工作中对于车间级的布置设计与布置改善有较多的需求,这一点在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中已经反映了很多年了,而国内有关“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的教材对于车间级的布置设计基本没有讲述,更没有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了。鉴于PlantSimulation提供了很好的遗传算法工具库,对于高年级本科生可以开设一些基本的遗传算法应用研究,用于进行布置设计中等面积设置布置中二次分配问题(Quadraticassignmentproblem,QAP)的优化求解,不等面积的多行布置设计的优化求解。

已知作业单位的物料搬运量及布置工作地之间的位置关系,以此构造工作地之间的距离,要求得到一个最小物流量的优化布置方案,这是本实验的基本要求。变异型的布置设计研究则可以考虑部分设备之间的工艺约束、环境约束等等。不等面积的布置设计问题是指已知作业单位间的物料搬运量,以及各作业单位的面积需求、布置场所的总面积大小,进行多行布置得优化求解。

2.5生产排产问题的优化求解

生产排产优化对于本科生教学只做启发式算法的仿真实验设计,个别学生要求可以进行标准的流水车间调度(Flow-shopSchedulingProblem,FSP)的仿真模型构建及优化求解,而对研究生则要求在标准FSP基础上,对于混合流水车间调度(HybridFlow-shopScheduling,HFS)及并行流水车间调度问题做一定的要求,而对于作业车间调度问题的研究实验仅限于研究生开设。

物流学习计划范文8

实习安排及相关准备知识

实习安排:实习时间跨度三个星期(8月30日—9月18日 ) ,实习安排如下:

8月30日—9月3日 许昌烟草机械公司

9月6日—9月10日 郑州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9月13日—9月18日 同学分组讨论、交流实习体会、完成实习报告

相关准备知识:

工业工程 (ie)的目标:是使生产系统投入的要素得到有效的利用,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和安全、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最佳效益。ie的基本功能是研究人员、物料、设备、能源、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具体表现为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四个方面。

设施规划与设计:对系统(工厂、医院、学校、商店等)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包括选址、平面布置、物流分析、物料搬运方法与设备选择等,使个生产要素和各子系统(设计、生产制造、供应、后勤保障、销售等部门)按照ie 要求得到合理的配置,组成有效地集成系统。涉及se、or、 工作研究、成组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工效学、工程经济学、计算机模拟等知识。

生产计划与控制:研究生产过程和资源的组织、计划、调度和控制,保障生产系统有效地运行。包括生产过程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组织、生产与作业计划、生产线平衡、库存控制等。采用的方法:网络计划(计划评审技术pert、关键路线法cpm)、经济定货量(eoq)、经济生产批量(epq)、物料需求计划mrp以及生产资源计划mrp-ii和准时制jit。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技术:包括为保证产品或工作质量进行质量调查、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各项工作,核心是为了到达规定的质量标准,利用科学方法对生产进行严格检查和控制,预防不合格品产生。内容包括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现代质量管理-保证,生产保证、全面质量控制tqc与全面质量控制tqm。可靠性技术是现有系统有效运行的原理与方法,包括可靠性概念、故障及诊断分析、使用可靠性、系统可靠性设计、系统维护与保养策略等。

管理信息系统:它为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用户计算机综合系统,是现代ie应用的重要基础与手段。包括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组成,数据库技术、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等。(mrp-ii、erp、pdm、cims)

物流学习计划范文9

关键词:顶岗实习;问题;过程性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运作模式内涵

教育部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可以接触到物流行业最新的机器设备,了解到物流业务流程、管理经验以及行业的前沿发展动态,掌握第一手的专业资料,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并通过企业指导老师手把手的互动式实践教学,实现与企业工作岗位的顺利接轨,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安排了一定学时的实习计划,其中顶岗实习是在理论教学计划完成后,学生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科学知识和校内外实践经验后的一项综合性的实习项目,因此顶岗实习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融汇贯通,实践技能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得以有效提升,进而综合凝炼为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依据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选择对口业务单位、专业岗位群和企业需要安排合适的学生在岗位的顶岗工作,遵照可胜任原则和提升职业素养原则为学生顶岗实习的目标。顶岗实习是目前各高职院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方法,各高职院校都制定了各种制度来规范顶岗实习的程序、与合作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人身安全等进行了妥善的安排,通过一段时间的在职实习,学生得到了锻炼,积累了工作经验,职业技能和社会经验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为进入社会和职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都是顶岗实习取得的明显成效。

2 顶岗实习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寻找合适企业和岗位群的难度大,企业积极性不高。我国物流行业运营成本高,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在物流运作链上,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贯穿其中,因此,企业从事物流管理和营运工作的人员需要各种各样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人力资源成本占较大比重,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就要压缩人员编制,采取多个岗位交叉合并的策略;并且物流企业涉及到自身及合作伙伴的商业机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只是把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学生成为被动接受顶岗实习安排的客体,而学校则需要为每一个学生落实实习单位或岗位,这就必然会产生学生对实习单位或岗位不满意,学校无法找到足够的单位供学生实习等问题。其结果是学校两手一摊,自认无能为力;或是使学生养成挑肥拣瘦习惯,缺乏自我担当意识。比如学生实习单位和岗位不对口专业,学生认为不利于就业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在实习岗位上有情绪,不能安心地工作,甚至不打招呼就离开了实习单位,带来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隐患,也直接影响合作企业对学生和学校的负面看法,有可能影响更进一步的合作;有些高职院校把学生放到实习单位后就不再过问,或者偶尔打个电话过去了解一下,去实习现场看望一下学生,没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宗旨和合力没有体现出来,学生在岗位急需解决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在顶岗实习期间如何界定学生的身份也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人力资源普遍比较匮乏的大背景下,考虑到学生的廉价以及比社会招工易于管理,绝大部分企业都倾向于安排学生到流水线“补缺”,做操作工,而学校迫于学生“难找单位”,只能被动接受企业的安排,明知学生成年累月做“流水”根本学不到技能,却也奈何不得,最终受到伤害的是学生。如何维护学生的利益,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都是我们在此要研究的内容。

2.2 顶岗实习管理机制模糊,沟通协调难度大。物流企业一般网点多,运输和仓储业务的工作性质导致企业一般在城郊结合部,因此实习的地点既分散又比较偏远,带来学生交通安全问题,学生实习单位分散,岗位类型多种多样,有的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实习安排主动权在企业方,导致不能严格按照学校的实习计划去执行,顶岗实习合作协议的内容大多比较空洞,缺乏有效的操作性和保障性;在管理的方式上经常出现人员不到位、管理制度粗放、实习内容缺乏针对性、系统性;企业在管理的执行上也经常落实不到位,对学生更多的是放任型的管理,难以取得应有的实习效果,有的学校往往只凭企业的一张实习鉴定表就认定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否合格,基本流于形式;有的实习指导教师、辅导员很少关心在企业中实习的学生,实习质量较差。

物流企业通常工作环境较差,学生在仓储部门工作时间长,服务要求比较高,工作压力大,加上物流行业薪资待遇一般。另外学院与实习单位利益协调存在困难。轮岗轮训是出于教学需要,也是为了多方面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可是对接受单位而言,则希望学生顶岗的流动性越小越好,因为每个学生熟悉新的岗位总是有个过程,需要增加企业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因此也会相应增加对方单位的教育成本,而学生则感觉到在一个岗位很长时间不能学习更多的技能。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设施设备普遍落后,管理模式存在各种问题,导致学生心理落差较大,在责权利方面比较容易发生纠纷。

顶岗实习虽然是很好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在实习中的质量控制却存在盲点,导致学生、企业和学校对实习的效果存有疑问,很多学生实习结束带回来一张实习鉴定表就算完成实习任务,缺乏事前控制措施,在事中沟通不够,考核评价机制缺位,因此顶岗实习的运行机制、保障措施和考核评价机制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顶岗实习过程创新管理思路研究

3.1 建立顶岗实习的长效运行机制。顶岗实习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环节”,目的是在实践中学习,学生的“顶岗实习”需要定期变换岗位,获得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中提出的岗位群工作技能,而不能整个实习期都定在某一岗位上。依据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工作任务来选择对口业务单位,遵照可胜任原则和提升职业素养原则为学生安排对应的实习岗位,先让在同一单位不同岗位实习的学生轮流交换岗位实习。顶岗实习不应由学校一手包办、统一“安排”,而应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学校要深入企业调研,分析岗位职业能力,通过组建物流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吸收物流企业有经验的管理专家对已制定的顶岗实习计划等进行论证,尽可能争取找到适合学生的岗位。

顶岗实习是正常的“教学”,应由校企联合指导,而不是由企业或学校唱“独角戏”。在一些院校的实际运作中,学生一旦“进厂实习”,学校就卸了担子,不用再去操心,省了许多麻烦,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即可万事大吉。有些学校借顶岗实习“节约”办学成本(相当于缩短了一年学制),趁机“腾仓”扩招,超容量办学,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事实上,在顶岗实习期间,实习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同时又是企业的员工,因而应由学校与接纳实习的企业双重管理。严格来讲,按照顶岗实习的制度设计,学校在学生离校实习前应该制定出科学严密的实习计划,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或毕业设计项目走向企业,有目标、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实习模块学习任务。

3.2 加强过程管理,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评价学生实习质量。纵观国内外高职教育的发展,可以从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中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调查研究、总结在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把顶岗实习当做一个系统工程来落实各项制度和规范,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系部和专业老师在新生入学之初就系统介绍专业及未来就业岗位群,使学生和家长清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从而明确学习目标,从源头开始寻找和开发合适的对口企业和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群来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真正让学生在岗位上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岗位上学到工作经验和提高技能;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进行监督和控制,规范学生的言行和职业道德、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加就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共同考核学生、共同提高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机制,让学生愿意而且有能力在顶岗实习的岗位上踏实努力的工作,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因此,学院和企业要合作制定相应保障制度和措施,使企业、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几方都受益,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在企业挂职,一方面积累实践能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也可以在企业做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并且与企业的技能专家共同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实现“教、学、研”紧密结合。学院要有保障和激励措施,让老师在此过程中愿意付出精力和时间来开发实习单位和岗位,愿意为企业提供“智力、技术”服务,指导学生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同时个人也获得一线科技技能,从而在科研方面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

4 结束语

顶岗实习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运用教学成果、检验学习效果,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毫无疑问,只有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子,在创新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国家重视高职教育并在政策扶持落实到位的环境下,行业和企业才能够积极配合,校企协作严格规范好顶岗实习,职教办学才能不与市场脱节,育人质量才能得到保障,职教才有生命力、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郝书池,姜燕宁. “2+1”顶岗实习的长效机制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12):92-95.

[2] 陈曙娟. HACCP视角下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质量控制[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75-78.

[3] 魏良模,程忠国,曾光辉. 高职顶岗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实践[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1):50-52.

物流学习计划范文10

 

 

1 交通运输专业开设《物流工程》课程必要性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具备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等方面知识,以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物流工程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物流工程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它与交通运输、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技术、工业工程、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物流工程主要有规划管理和运行管理两个任务。在交通运输领域,设计大量的物流基础设施规划、运作管理,属于物流工程领域。一提到物流,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货物运输。因此在交通运输专业具有开设《物流工程》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各高校对物流工程的理解不一,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并且物流工程教学计划需要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交通运输的知识能力要求,同时考虑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对于物流工程课程的讲授,应该结合具体行业需求。各行各业都有对物流工程知识的需求,但是,交通专业人才侧重点不同。讲授物流工程,需要结合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生产制造型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对交通运输人才需求量较大单位的具体案例,进行授课。

 

2 《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考虑目前实际的教学状况,交通运输专业背景,和《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改革需要考虑建设一支了解物流工程现状和发展的师资队伍,实现与卓越计划、Flexsim软件辅助和多媒体教学三结合。

 

2.1 建设校企联合的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

 

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教师是关键。要通过校企联合,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教师要有计划到物流企业进行学习,物流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类型,如物流装备制造企业、物流运输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企业、物流中心、大型制造企业的物流部门等,在这些企业进行一个时期的学习,了解社会上物流工程的发展现状和对物流工程的具体需求。利用假期或其他时间,参与物流企业各种实际项目,积累实践经验,并了解物流工程的发展动态和前沿。也可以从各种物流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2.2 课程教学与卓越计划相结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二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物流工程》课程教学,要实施案例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校企合作中企业在国际化信息化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目前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实际情况作为真实案例呈现给学生。真实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能够客观了解行业发展实际状况,熟悉具体操作流程,提高学生综合理解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个人实践能力。

 

2.3 课程教学与Flexsim软件辅助相结合

 

Flexsim是美国flexsim公司开发的,基于Windows、面向对象的、用于建立离散事件流程过程的仿真软件。Flexsim应用深层开发对象,这些对象代表着一定的活动和排序过程。要应用模板里的某个对象,可以用鼠标把该对象从库里拖出来放在模型视窗。每一个对象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速度、旋转和一个动态行为(时间)。对象可以进行创建或者删除,并且可以彼此嵌套移动,它们都有自己的功能或者继承来自其他对象的功能。这些对象的参数可以把多有制造业、物料的处理和业务流程快速、高效、轻易的描述出来。同时Flexsim的资料,结果和图像都可以利用Excel表来读取和输出,可以从生产线上读取实时资料用来分析功能。Flexsim也允许用户建立自己的实体对象,从而满足用户自己的要求。

 

使用Flexsim仿真软件进行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让课程内容全面丰富。教学过程中加入Flexsim仿真实例后,教学更直观感性,参与性强。掌握了该软件的使用后,学生可根据实际物流工程系统的任务和要求,设计决策变量,设置参数进行任务分配并运行优化,提高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改善教学效果。

 

2.4 课程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适当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既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变化发展,增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在《物流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众多的物流设施设备、电子产品、规划设计,如果采用传统教学,学生一方面对单纯的文字表述没有兴趣,另一方面也很难想象出具体的实物和规划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阐述各种物流机械设备的外观、参数、类型、特征,讲解规划设计原理、软件开发思路、程序具体运行、参数如何设置、达到什么效果。考虑《物流工程》课程具体章节的实际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式优点,多种教学方式并存,就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

 

3 小结

 

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环节,越来越强调对教学实践活动主体的价值、行为、意义的理解与关注。在交通运输专业,开展《物流工程》教学,有其必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交通运输及其相关行业,首先要建设一支校企联合的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熟悉物流工程的现状和前沿,要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相结合,采用Flexsim软件辅助,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物流学习计划范文11

项目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传统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若干个不同的教学项目。要求教师能够围绕一个完整的教学项目展开教学,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学项目的全过程,其注重的是参与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可以自主组织安排自身的学习行为,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处理教学项目工作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为日后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中职物流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成果不明显

中职学校陆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但物流专业的教师数量有限,远远满足不了目前中职学校的需求。而且现有的物流专业教师大多数都是刚转行过来的,很少有科班出身的,这样导致物流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理论知识不充足,教学质量较低,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

很多中职学校虽然已经开设了物流专业,但缺乏基本的教学设施和器材,教师不能发挥正常的教学能力,加上物流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较低,采用的教学方法不正确,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对待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中,阻碍了学生实操能力的发展。

(三)专业教材不完善

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教材还不够成熟,大多数是照搬专科学校的物流课本,不会进行整合优化,东拼西凑,没有属于中职学校自己的物流教材。教材偏重理论知识,缺少实践性的东西,不符合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教学需求。

(四)参与一线实践的机会少

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学生单纯只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到一线的实践操作中去,需要从基本的社会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而且,不仅学生需要投入实践,物流专业的教师更加需要重视一线实践的作用。

三、项目教学法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确定项目并制订计划

首先由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教师提出相关的项目任务假设,学生共同参与,一起讨论确定项目目标和任务。中职学校物流教师应该以实践生产过程为中心,根据基础的教学知识点,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模式,选择并确定指导项目,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制订项目工作的具体计划,确定项目工作的步骤和实施程序。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让学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践项目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工作的全过程,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要保证学生都能理解所做的项目工作的内容,并保证其实际可操作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二)实施项目计划

实施项目计划的过程中,中职学校物流教师可以采用分小组执行项目任务的形式,确定学生在各自小组中的具体分工、各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模式,从而按照之前确定好的项目工作计划和步骤展开工作。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和需要,进行自由组合,4~6个人为一组,按照创业者的心态进行市场调研,可以先了解市场上的部分仓储企业的经营模式,了解运输企业的服务流程,以及市场主要客户的实际需求,最后一起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研究。

(三)项目的检查和评估

当一个项目工作实施结束以后,需要及时地进行检查和评估,汲取经验,总结教训,进一步改良项目工作。项目的检查评估工作分两部分,先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是中职物流教师对项目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进项目课程设计,学生共享学习成果,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努力学习以提高物流专业技能。

四、结语

物流学习计划范文12

关键词:英特尔?求知计划;学习模式;思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5-0011-02

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科协举办的“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培训,经过5天繁忙而紧张的培训,感觉到“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不仅是教学员学习常用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更重要的是提供“制定计划、动手操作、认真检查、交流分享”的学习模式。在整个培训中,培训内容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难度并不大,对初学计算机的人来说,也基本上都是基础的。然而在学习模式和方法的指导上,教材都做了精细的设计,表明教材编者不是仅仅向学员传授计算机应用技术,而是要引导学员掌握学习方法,力图形成特有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引领模式从长远意义上讲,比知识技能更让学员终身受益。

一、“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重视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思辩能力及合作能力

在培训中笔者意识到培训的目的是要学员在学会技能的同时获得技术素养,即通讯交流、解决问题、收集、组织和分享信息的技术和能力。“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的学生用书开篇指出:“要在21世纪取得成功,首先要学会做事的正确方法。本书中所有的活动和项目要求你们以制定计划、动手操作、认真检查和交流分享四个阶段去完成。”[1]这段话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学习各个技能项目的方法,并对各个阶段的操作方式做了详尽的说明,进而为学员提供了科学的学习模式。在培训期间笔者采用这一学习模式不仅有效地掌握了各个学习项目所涵盖的技能,还逐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做事习惯,相对于本计划所包含的学习内容,这一成果更有利于自身终身学习。

二、教师在项目中的学习引领作用

在《英特尔?教育计划 技能手册》中,对技能学习任务的讲述非常清晰、有条理,而且还提供了电子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想要学习的内容,学生自身的基础稍好一些就可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然而,教材还是提供了一本教师用书。书中从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分析、教师角色、学习理论和基于项目的教学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指导,强调在教师的配合下,由一组学生共同工作、研究、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而实现项目教学的如下五项目标。

(1)发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计划、实施、检查和分享成果的过程中。

(3)启发学生通过解释、预测、检视、访谈以及其他方式进行思辩。

(4)积极主动,具有主见,增强学生对学习任务的主人翁态度。

(5)指导学生采用恰当、有意义的方式与人、事物及情景展开互动。

根据目标要求,在“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去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管理学生,指导学生完成每一个项目,并在项目中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计划在培训中的学习引领作用

“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采用的是基于项目的教学法,每个项目中都包含制定计划、动手操作、认真检查、交流分享这四个环节。在传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制定计划这一环节,学习活动带有程度不同的随意性,学习效果往往难以实现最大化。

《英特尔?求知计划 教师用书》在这一环节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其中的《英特尔?求知计划 技术与社区》中,开篇即对计划制定程序和内容给予详尽的说明,同时,在技能学习任务的编排上,也遵循着由简到繁的原则。由于最初的技能项目只是认识计算机、图画概述等简单的学习任务,计划制定的难度也相对较小,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信念,而且学习计划可以随着任务学习的难易程度进行适时的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这一人性化的设计对学生逐步学会设计学习计划,进而减少学习的随意性很有帮助,体现了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教会我们,计划应该可以更灵活、更简单些,一张图、几句片语只要能抓住接下来工作的中心思想即可。学生在涂涂画画和逐渐积累中慢慢养成写计划的习惯,很快不用提醒学生就会写计划,于是工作效率提高了。当学生逐渐学会写计划,他们慢慢开始展开自己的手脚,开始懂得如何达到一个个目标,同时,学生在合作中也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成功喜悦,他们会用各自的长处吸引其他小组为其投票,“经营”起自己的事业来。

四、强调思辩的学习引领模式

“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提出的思辩能力(即批判性思维)是其核心学习目标。批判性思维是智力的历练过程,积极巧妙地进行定义、应用、分析、综合等过程,或者评价从观察、体验、反思、推理交流中得到的信息,然后作为信息和行动的指导。注意对学生思辩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一是要有一套推动并产生技巧的信息与信念;二是以心智努力为基础的运用技巧指导行为的习惯。

布卢姆的思维技能分类图[2]将思维分为六种不同的水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其中,知识、理解是处于低阶思维技能,是最普遍的思维技能,指的是对具体事实的记忆和把握知识材料的属性。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则属于高阶思维技能,它随着水平的依次递增逐渐变得更为复杂而且运用的机会也更少。它们强调的是用信息和规则去解决问题或理解事物的本质,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因果关系和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从而创建新的关系和因果预测,并根据标准评价或选择其他办法。在以往的课堂上,我们更注重的是学生是否知道了、了解了,这只是停留在低阶思维的层面上,很少注重学生高阶思维技能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知识和理解层面,更要设计一些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注重对学生高级思维技能的培养。这是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学习所必需的智力活动技能。

总之,“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这种尝试的过程充满了创造性、新鲜感和成就感,并使我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