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流专业

物流专业

时间:2023-06-01 08:52:45

物流专业

物流专业范文1

一、学生自身问题

1.选择专业存在盲目性

学生选择物流管理专业的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认为毕业后好找工作,二是从众心理,别人选了就跟着选。可见学生选择专业存在盲目性,对专业缺乏兴趣自然找不到自己认为理想的岗位。

2.自身定位过高

很多学生认为大学毕业后就能做个业务主管、当个部门经理。而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行业要有所发展必须从基层做起、从一线的操作岗位做起。物流企业基层人员每天的工作除了点数量、记数字就是接货、送货,工作相对单调、枯燥,当理想与现实脱节时毕业生也就有转行、跳槽的念头。

3.不具备从事物流业的基本素质

就我国物流业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物流企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物流业务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做一些装货、卸货或搬运物品的工作,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很难适应物流企业繁重的工作。

二、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方面的问题

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办学经验相对匮乏,存在不少问题。

1.专业建设存在盲目性

相当一部分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动因是“物流热”,为了提高招生量而盲目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专业定向不准确,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都依附本校经济、管理类系科建立起来,无论是专业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设施及专业教学资料都借助于其他专业,缺乏自身特色。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缺少权威的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所用的教材多是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的简装版,“纸上谈兵”,实用性不强。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有悖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

3.专业师资匮乏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师大部分是从经济学的相关专业经短期学习、培训后转变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且绝大部分专业教师仅有书本知识而无实践经验和实际的物流管理能力。而高职物流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只能是经不起实际推敲的理论。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

由于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时间较短,缺少相应的实习基地,使得学生在校期间仅仅学会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对于企业的实际操作环节知之不多,从而影响到就业效果。

三、完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对策

首先,对学生而言要使学生正确认识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选择物流管理专业,使其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做好吃苦准备,毕业后才能从容应对工作环境。

其次,对高职院校而言要改进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专业建设目标的明确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目标应设定为:培养有实际工作能力和丰富操作经验,并懂得和运用一定管理知识的人才。定位的岗位群主要是操作层次的业务员、管员和理货员,还有一些管理层次的物流业务主管、运输主管、仓储主管等。这样培养出来的高职生就可以凭着他们过硬的技术、明确的目标定位、良好的适应能力,适应企业人才需求。

2.物流教材的选用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选择配备适用高职院校专业的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很快,新情况、新变化、新趋势随时可见,这些都需要及时地不断地充实到教材中去,这样教学内容就能与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接轨。因此,在选用教材时一要重实践二要重时效。

3.专业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在职教师的培训,如组织教师不定期深入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和学习,以便掌握物流行业的新动态;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国内外物流专家和企业资深物流经理为客座教授,对物流专业的教师进行讲座,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实训场所的建设

实训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多参加一些企业实习,增加对物流业务流程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建立物流实践工厂和物流实验室,进行物流模拟教学,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能了解并学会操作物流相关业务流程,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迅速适应物流企业相关岗位。

物流专业范文2

关键词:智慧物流;物流管理专业;转型升级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最近几年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相应的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懂物流业务,同时又要懂得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知识,又能够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辅助决策。由此可见,传统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智慧物流发展的大背景下,必须进行转型升级,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人才。

一、传统物流管理专业转型的必要性

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由此可见,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支撑的智慧物流必将带来我国物流行业新的变革。据权威机构统计,2018年我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智慧物流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以及新零售、智能制造等领域对物流的更高要求,智慧物流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未来的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是既懂物流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相关知识,熟悉现代物流信息化运作规律,能够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辅助决策,提高物流效率的高素质复合型物流人才。而大部分高职院校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以培养满足基础运营岗位的需求作为目标,已不能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高素质复合型的需求,因此,传统物流管理专业唯有转型升级,才能进一步发展。

二、传统物流管理专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专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①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问题。目前各大院校针对智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明确的指导规范;②专业教师知识和技能提升的问题。专业升级关键一环就是教师能不能先进行自我升级,能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③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课程建设的问题。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龙头,专业转型,意味着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重新进行课程的建设,之后会遇到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资源的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等问题;④校内实习实训场所、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为满足专业升级后的需求,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场建设中会遇到在现有基础上如何进行升级改造的问题、资金的问题、企业合作的问题等。

三、传统物流管理专业转型升级对策分析

(一)教学团队“转型升级”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灵魂,专业转型的前提是教学团队要更新理念、更新知识和技能,保证教师不仅掌握了转型后的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其所需要的实践操作能力。如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可组织团队教师分批次参加相关的培训,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智慧物流相关、课程建设相关的培训,另外组织教师在假期或无课期间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参与企业的运营,熟悉智慧物流的各项业务流程,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积极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的过程当中深入学习,及时发现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可以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指导或任教,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计等,通过与企业专家的合作、交流,开阔思路。总之,要在现有团队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培训、企业实践、科研、聘请企业专家等形式,组建一支新型的符合智慧物流专业需求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二)人才培养目标“转型升级”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升级不能一蹴而就,要结合当地的物流需求状况,现有的条件以及高职学生目前的状况,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要避免人才培养目标脱离实际,又要保证人才培养满足区域的需求。这就需要专业教师走进企业开展实地调研,与企业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并预判未来企业的发展及需求状况,同时要结合同类院校的调研、往届毕业生调研、网络调研等其它调研手段,根据调研情况,专业人员要进行充分的研讨,确定初步方案之后,要聘请企业专家进行论证,充分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论证结果进行审核修订。总之,人才培养目标“转型升级”过程中,要探究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现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结合相关产业政策、行业企业需求及自身资源状况,进行自身定位,分阶段、有步骤地制定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走特色发展之路。

(三)课程体系“转型升级”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挖掘每个岗位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岗位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不同需求,将职业能力进行分层,对于不同层次的职业能力设置不同的课程,在传统专业课课程的基础上融合智慧物流的能力需求。课程目标的设定应符合岗位需求,以智慧物流相关的真实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或任务的形式设计课程,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包括提升学生对智慧物流的认知、现场管理和作业能力,将智慧物流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课程设置中,通过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认知、企业顶岗实习等综合体系的设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另外,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之上,尝试进行相关课程教材的开发,由于智慧物流最近几年刚刚兴起,专业教材匮乏,可以聘请企业专家一起编写符合需求的校本教材,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补充。

(四)专业课程建设“转型升级”传统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但这些课程已经不能满足智慧物流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上,结合原有课程建设基础,进行智慧物流专业课程建设的“转型升级”,通过建立创新型课程建设团队,学习课程建设的新技术、新方法,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序化,基于工作过程,依托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构建基于物流岗位能力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在课程平台微课视频和以知识点为基础的文字材料、章节测试、讨论专区等内容,满足学生24小时在线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另外,课程中要设置切实可行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转型升级”依托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教学,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教学过程全员参与、实时互动、即时测评、资源共享等功能。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等模式,通过小组化教学、任务驱动、项目驱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六)实践教学条件“转型升级”实践教学体条件包括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习实践场所。校内实训场所“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在原有物流实训室、仓储实训室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满足智慧物流课程教学及专业实习实训的需求。校外实习实训场所的“转型升级”,要考虑与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可以发挥区域内临近资源的优势,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共育智慧物流人才,从而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同时,可以将企业参观与考察的环节纳入实践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实践。还可以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校内授课、校内讲座、经验交流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职场的认知,同时也让企业人士进一步了解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能积极主动参与到专业教学中来。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通过转型升级,培养一支新型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不断进行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才能在变革中保持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漫彬.校企共育智慧物流人才,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以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9(04):115+119.

[2]朱仕兄,尤宝庆.新时代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发展的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4(05):53-56.

[3]陈慧慧.浙江省高职智慧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26):159.

物流专业范文3

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文章首先重点说明了校企合作下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其次从提前做好校企合作的准备、制定校企合作实训计划、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四个方面指出了校企合作下物流管理专业开展实训教学的具体策略,并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

校企合作;物流管理;实训教学

近年来,随着网购热潮的兴起,物流管理专业逐渐受到重视,但由于课堂教学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实用性,致使学生的专业素质不高。所以,加强校企合作,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训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一、校企合作下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实训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创新了很多合作模式和合作途径。但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先进的物流企业担心学生职业技能不熟练,不愿接纳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担心企业内部信息与技术外泄,给正常的物流作业带来负面影响等。因此,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训中,更多的是采用到物流企业参观、熟悉物流相关流程等方法。但这样的实训,学生无法接触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对物流管理的各个模块的细节了解仍存在很大不足,而这些也正是物流管理专业开展实训教学的主要目标[1]。

二、校企合作下物流管理专业开展实训教学的具体策略

通过实训教学的开展,可以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这既是学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一件大事,更是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需要。校企合作下物流管理专业开展实训教学的具体策略如下。

(一)提前做好校企合作的准备

物流专业涉及机械、交通、运输、网络等学科知识,实训内容既有硬件设施要求,又包括了教学组织等内容。所以,在开展实训教学前,学校应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和学生情况,科学制定实训项目和实训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训教学掌握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2]。学校的场所条件、实训设备各不相同,进行校企合作需结合自身师资力量、教学能力等,明确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校企合作的方式,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物流专业实训教学方案。

(二)制定校企合作实训计划

校企合作,学校需综合考虑物流企业规模、实训期限、相关负责人等因素,详细制定实训计划,确保学生能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实训,以达到教学目的。在校期间,学生没有机会接触现代物流实际的工作环境,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效果,在制定校企合作实训计划时,应结合物流专业特点,让学生熟悉物流企业的产业链,了解客户需求,掌握物流的特点,最后再针对不同的物流管理岗位进行技能实训。同时要结合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道德等来综合考虑,从而保证实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时间的安排上,为了避免出现学生对工作厌倦的情况,在不同物流岗位可采取学生轮岗实训,从而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与物流企业进行合作时,学校需考虑企业的规模、经营状况、管理模式及承担能力等,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实际需求,深入考察物流企业,通过比较,选出一些管理优秀、物流技术先进的企业,并结合企业的意愿,清醒地对待校企合作[3]。学校为提升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可将物流企业发展需求与专业特点相结合,通过订单班、顶岗实习等形式,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促使学生满足企业相关岗位的需求。同时,在对物流企业评价时,学校需制定相关的标准,客观、全面地评价,以长期、互利为出发点,共同打造良好的实训环境。

(四)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

校企合作关系到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利益,所以,在进行合作之前,学校和物流企业需共同协商实训计划,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有效处理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学校可定期邀请物流企业的专业人士到学校进行讲座,或者学校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参观实践,针对企业物流管理和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咨询活动,以巩固校企之间的关系,形成长期合作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质量。

三、结语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进步,进一步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更好地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高校需积极优化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曹华,白洁宇.校企合作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研究与实践[J].经济师,2014(2):232-234.

[2]李庆满,吕赞.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2(10):6-8,11.

物流专业范文4

在现代物流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国家物流发展时间晚起步缓慢而且发展速度远远不能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在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是严重。面对现代物流发展的现状,我们中等技术学校中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责任重大,必须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有所突破,加强教学研究和实践教学有效结合,使现代物流理论知识与当今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国物流管理发展才能更上一层楼,也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物资发展地需要。

一、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的步伐逐渐加快,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已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大多数中等技术学校都是设立物流管理专业不久,在很多方面缺少实际经验,这就造成了教学方面的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具有物流学科系统理论知识和物流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为满足现代社会物流方面人才需要,各中等技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招生数量也相应逐年增加,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必然后果即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严重匮乏。这种缺乏不仅表现在量上还表现在质上。这就对各高校提出了严格要求,必须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物流管理知识的师资队伍,这也是当代物流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二、缺乏对物流管理专业准确的目标定位和专业特色。目前尽管很多技校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但是很多技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特色不明确。很多中等技术学校设立的专业教学体系相当宽泛,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样样都学,但样样都学不好”的严重后果,可是想要适应当今社会发本文由收集整理展人才需求,每个人都要发展自己的特长而不是以上那种局面。很多技校直接复制其他学校的课程体系,最后导致各学校体系趋同,难以满足现代市场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第三、不规范的课程体系设置造成了学生缺乏就业的专业知识。课程体系的设置在物流管理教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这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的人才。但是纵观很多高校,他们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都存在问题。有的技校课程体系设置随意性强,没有根据现代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要而是根据教师特点进行课程体系设置,这样就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标准。

第四、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缺乏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的学习教材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势必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会促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付诸实践。虽然适应物流管理发展需要的教材也逐步增多,但是据调查很多教材内容交叉重复,陈旧老化,相互抄袭严重。

第五、缺乏一套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科学体系。目前很多中等技术学校为满足教学要求却是设立了一些物流实训基地,建立各类实训实验室,在物流实训软件和硬件方面如自动化立体仓库、pos 系统、rfid 设备等进行了投资。但是效果却不是很好。原因很多包括教师自身教学侧重原因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各技校在课程设置时并没有将实践环节更多更好地融入学生学习中。而在当今社会就业激烈的竞争中,实践居于重要的位置,很少有企业愿意招聘只会说不会做的人才,如果那样,企业完全可以用书作指导。

二、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问题,提出建议

第一、各技校必须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技术学校应该鼓励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而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以此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教学老师只有更深入的走进学生实习的基层单位了解企业实际的生产工作工作流程才能在课堂上带给学生更新鲜更实际的例子。

第二、更加明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本专业的特色。各技校对物流管理人才目标培养定位不明确,这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不乐观的重要原因。建议各技校结合自身特点,在集中发展本身有事的基础上,设立更加明确的专业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

第三、更深入地展开调查研究,并按照教指委的指导来科学的设置课程体系。对此,技术学校一方面要积极展开更多的物流管理专业方面的调研,与国内外其他技术学校或者优秀的高等技术学校相关的物流管理方面人才进行交流探讨,为更合理的课程设置提供科学基础。

第四、相关教育部门须尽快组织专业人士编写出即符合现代经济发展需求又科学合理的一套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物流管理专业目前存在严重的教材泛滥、教材质量低、内容交叉重复等现象,教育部门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组织相关高层次的专业人员进行编写,以保证高校之后的物流管理教学有据可依,不会再出现教材选择盲目的现象。

物流专业范文5

【关键词】高职 物流专业 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05-02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自2004年设置,修业年限3年,至今累计毕业生602人,现有在校生187人。该校物流专业教师团队于2008年被确定为院级教学团队。目前该专业教学团队共12人,其中学校专任教师9人,占75%。在职称结构方面,现有副教授(高工)2名,占22%;讲师4名,占44%;初级职称(助教、助理实验师)3名,占34%。在团队学历结构方面,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人,占22.2%,具有学士学位的7人,占77.8%。在年龄结构方面,50岁以上1人,占8.3%,40~49岁4人,占33.3%,30~39岁1人,占8.3%,30岁以下6人,占50%,团队平均年龄36岁。在“双师”结构方面,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7人,占77.8%,初步建成了一支结构优化、素质精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本文拟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物流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

一、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布朗博士关于专业的指标体系的描述如下:专业是一个正式职业;以智能为特质作为必要的岗前训练,包含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但不同于纯粹的技能;衡量教师职业成功的主要标准是为他人服务。美国NEA关于专业的标准为:专业属于一种高度的心智活动;要求拥有一套特殊的知识技能体系,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专门职业训练;要求不断进行在职进修;提供一种可终身从事的职业;制订专业自身的标准;倡导服务社会高于个人私利的精神;拥有强有力、紧密联系的专业组织。到目前为止,理论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把教师职业看成“非完全专业”、“形成中的专业”、“准专业”,地位略高于“半专业”,接近“完全专业”。

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有两种理解:一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即教师教育。因此,教师作为一个教学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发展历程。

对于高职物流专业教师来说,其专业发展内涵有两层含义:一是高职物流专业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促进高职物流专业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即物流专业教师教育。

二、高职物流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

根据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标准的立体模型理论,高职物流专业教师专业发展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专业身份的获得、专业意识的形成、专业素养的提升。具体来说,高职物流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结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获得物流专业理想

1.培养教育信念。培养高职物流专业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从宏观上包括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从微观上包括教育的信念、教学的信念、学习的信念、学科的信念、自我发展的信念等。培养教育信念可以参加高校教师岗前(高校教师资格教育理论)培训,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法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

2.培养物流专业精神。培养高职物流专业教师的物流专业精神是基于物流专业教师的自我期许而表现出的内在驱动力,具体表现为对物流专业教育事业的服务性、专门性、长期性、创新性、自律性,包括对物流专业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敬业乐业、勤学进取、开拓创新、以身作则等。培养物流专业精神,需要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正确的认识,能从自我评估、环境分析、制定目标、实践反思与调整、实现目标五个方面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并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点一点培养积累、实施。

(二)获得物流专业知识

1.获得物流学科知识。物流学科知识是高职物流专业教师胜任物流专业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知识,也称本体性知识,包括物流专业内容知识、实质知识、章法知识、学科信念等。通常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在入职前便要具备相应的物流学科知识与技能。

2.获得教育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是帮助物流专业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专门性知识,也称为条件性知识,包括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的知识、课程与教学的知识、心理教育与辅导知识、班级管理知识等。通常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便可获得教育学科知识。

3.获得物流实践性知识。物流实践性知识是物流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个人缄默知识,也称为情境性知识。通常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在入职前的教育教学经验或入职后在物流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获得,包括校内物流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性知识和校外物流专业实践性教学经验与技能及在校企合作过程的物流服务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三)形成物流专业能力

1.形成物流专业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即物流专业教师在物流专业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在与学生的教育活动中要建立起“我―你”的对话关系,这需要良好的交往。

2.形成物流专业教育教学管理能力。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具备物流专业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可以使物流专业教育教学管理成为一种教育力量,形成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氛围。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主要体现于物流专业教师在校内教学过程中对课堂的管理能力、在校外教学过程中对实践过程及环境的管理能力。

3.形成物流专业教育研究能力。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具备物流专业教育研究能力,可以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周围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善于发现问题,对日常工作保持敏感和探索的习惯。

(四)培养教师伦理

1.培养善。要求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加强道德修养、依法从教,遵循物流专业教师责任与义务、遵守高职教师行为规范,通过正当途径为学生谋求合理的利益,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在物流专业上的发展负责。

2.培养公正。要求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学高身正,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满腔热忱,在从教生涯中表现出正大光明、质朴公道的品质。

3.培养责任感。要求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专业发展,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尽力为学生作出榜样,在为社会、行业、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活动,以及在校内外的物流专业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得教师职业角色期望的认同与承担。

三、促进高职物流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一)促进物流专业合格教师向骨干教师发展,骨干教师向专家教师发展

2006年,我国教育学家李晶以“素质”和“工作成绩”来判断,将教师的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在每个阶段结束时,教师可以分别称为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

一般来说,合格的物流专业教师已经能够根据自己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自身优势的理解与认识独立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但物流教学还不稳定不成熟,还未能确立自己的教学个性。可以通过一系列教学教研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帮助物流专业教师提高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对教育对象的行为影响能力和课堂实时掌控与管理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得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班级充满蓬勃的朝气,使物流专业教师上课有显著个性、教学有独特韵味,能从教学的成功中感受到愉悦,并对自己的教师职业发展充满信心。

物流专家教师应该是物流行业专家,是教学名师,一般已经评上高级职称,获得学生的认可,也得到了物流行业的认可,在物流服务层面与科研技术层面有较高的成就。可以创造条件,让物流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各种教师培养项目,参加各层面的物流行业学术交流活动,促进物流专业骨干教师在日常物流专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独到见解和稳定一贯的教学风格,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特征和审美要求的一整套教育教学方法体系,形成符合科学规律与审美规律的教育智慧和较强的科研与物流服务能力。

(二)形成物流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

首先,应明确高职物流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物流专业教师扩展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整体修养的一部分。教师专业发展首先不是为了学生和学校的发展,而是为了教师本人拥有更充实、更有意义、更幸福的新生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发展”或“教师成长”。它的直接目的不在教师个人生活外部,而在教师日常生活之中。为了改善和增进教师的日常生活幸福,教师需要扩展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整体修养。这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始动力,也可以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其次,应鼓励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多阅读一些与高职物流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再次,应鼓励物流专业教师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经常思考物流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精彩或失败的实践行为。最后,应鼓励物流专业教师参与交流,经常与学生、同行教师、物流行业人士交流,倾听他人的智慧、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在物流教育教学的行动中实现自己的职业成长。

(三)在服务物流行业的过程中促进物流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特别是作为广西工业中心的柳州市有强大的重型工业产业优势,三大支柱产业汽车、机械、冶金迅猛发展。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教师应依托区域物流行业,以地方物流企业和政府不同层次的物流协会为支点,推进并加速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物流企业、物流行业协会的合作。督促物流专业教师提高行业服务意识,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找准研究方向,为地方企业提供物流技术支持服务,改进地方企业生产技术工艺以及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物流技术难题,同时带领学生参与地方企业的生产实践和课题研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明.教师专业组织与教学专业化标准运动――二战后美国“全美教育协会”(NEA)的角色定位及其作用探析[J].河南大学学报,2009(4)

[2]杨桂兰,崔耀辉.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标准的构建[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2)

[3]冯善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结构[J].河北教育,2006(21)

物流专业范文6

一、课程项目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

依据知识自学能力、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物流管理对于人才需要的三点要求,进一步结合课程项目链,与老师引导和自身实践整合,从而实现创新性教学体系集成。这种教学模式具体指的是把ICDOF课程项目链作为综合教学基础,让老师引导教学成为平台,让学生实训能力得到提升的创新型教学体系。在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观念下组建与物流管理专业相符合的教学体系,具体分析如下:1.物流管理课程项目链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项目链指的是ICDOF具有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应用型物流管理课程进行教学的内容都务必围绕着课程项目链(ICDOF)来进行,!经由项目链把所学的内容以及实训能力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有效的学习有机圈。在这当中,应用型物流管理ICDOF说的是信息化理念—物流认知—物流设计—物流运作—认知反馈,围绕这种项目链进行学习,经由各种各样的教学因素集成,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身能力。信息化概念是指引课堂构建的引路灯,包含了三大重点教学体系和案例研究;能力培养、物流设计与原则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自学能力、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相对应;认知能力就是对上述环境的归纳,学生经由总结发现问题,并且把信息及时有效的反馈给老师,然后进行交流和沟通,与其他环节相连接形成一个学习有机圈,从而让理论知识有更深一步的认识。2.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特点进行不同定位,对物流管理教学课程进行有效优化,制定与之相符合的教学案例、背景资料、练习题以及立体资料体系;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建立起网络教学平台,这样就可以及时有效的和学生进行沟通,并且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也更加便利了对学生信息的统计,是进行教学方式改进的有效手段,建立外部评价和“开放式”考评系统。3.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实训教学应用型物流管理教学实训,在这之中教学项目主要含有课程设计和职业技能,对于不一样的实训项目目标、实训进行过程、实训环境来由以及实训项目结果评价等等一系列实训重点进行创新。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完善

应用型物流管理教学具备理论和实践务必紧紧相连的特性,物流管理课程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加强课程理论教学的完整性以及系统性,把单调的理论教学课堂模式,转变成理论教学之后,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开展模拟实训,最后再进行创新性和综合实践,从而让实践教学模式得到全面发展。首先,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围绕着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学习,加强课程理论教学的完整性以及系统性,把系统观点当做准则,经过各个各样教学因素整合,借此来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借由创新教学设计和环境构成,把教学体系和学生能力培养有机的融合起来,教师所设计的教学项目将是课程教学的载体。其次,案例教学方法,案例全程分析教学方式同一般意义的简单案例分析有一定的差别,全程案例教学注重三门课程里一起对物流案例进行规划,这样可以有效的规避重复内容出现。同时还可以,通过手把手教学,帮助学生把案例和实际进行结合。最后,物流管理现场教学方式。课程群不单单是仅限于组织学生对企业或者是福利人员直接沟通,更重要的让学生到现场实践或者调研,在当场给予指点,让学生对于现场所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这样有助于学生实践学习质量的提升。

三、结束语

社会在快速发展,物流运用也越来越广泛,我国对于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需求越来越高。本文根据课程项目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特性,对课程项目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对学生知识自学能力、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为基础,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优化、课程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课程内容设计与实训教学环境创新等方面为切入点,对于物流管理教学进行了探索,但是物流管理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远远不止上述内容,怎么样建设好基于课程项目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教学任务,我们应该把握住物流管理教学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让基于课程项目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物流专业范文7

第一,内部管理不规范。首先,长远物流受日照整个物流管理发展的影响,几处的物流管理差不多都沿袭了旧有的管理模式。部门分工不够明确,制度不健全,少有程序化、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大部分进行着简单粗放的的管理。其次,由于物流管理牵扯到的问题众多,各处体制不健全,各种关系错综复杂,需要协调、处理的关系众多,使得各物流处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处理各种关系上,包括处理物流处与奇瑞汽车之间的关系,物流与行政部门的关系,与有关业主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当然有利与物流管理的发展,但当因此而忽视了内部管理与对外服务时,就难免本末倒置了。这样就影响了物流管理的健康发展。

第二,责权利不明。责权利不明,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物流处与总公司之间。由于我公司物流管理的特殊性,各处的物流管理,均是由作为开发商的总公司筹备建立的,物流管理人员,大部分是由集团公司从各岗位调配的人员,这就导致了建设与管理不分的局面,无形之中增加了物流管理的难度。虽然,这种建管一家的局面,也曾给物流管理带来过一定的好处,例如,一些房屋维修问题、设备设施配备问题,都可以较好的协商解决。但更多的却是使物流管理工作无法独立开展。许多问题都需要层层审批,造成了多头管理,影响了物流管理的服务质量的提高和物流管理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是各物流管理处内部、各岗位之间权责不明,岗位职责分工不合理,人员配备不科学,造成了工作效率低下,人员富余,工作链断档,工作流程不顺畅,使一些工作不能正常、快捷有效的完成,大大影响了服务水平的提高。

第三,基础薄弱,正常运行困难。首先由于部分物业开发较早,设备、设施老化,使维修难度加大,维修成本高,给各方面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其次,前期遗留问题较多,物流管理仅凭自己的力量难以解决。物流管理与开发商之间,与建设单位之间,与业主之间矛盾重重,物流管理收入微薄,使物流管理收入不抵支出难以正常运行,企业举步维艰。这就使得物流管理难以改进设备,改善服务,导致了服务水平低。这样就使得物流管理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第四,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由于企业从业人员,相对缺少专业知识,大部分是中途搞物流管理,尽管经验相对丰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并且由于观念、资金等问题,企业很少引进专业的管理人员,这就导致了,服务意识较差,观念创新匮乏,使得物流管理难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这些问题,影响着长远物流的发展,为改善我公司的物业管理状况,树立公司物业管理品牌,不妨采取以下措施,以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1.明晰权力和责任。长远物流欲走品牌之路,就必须走独立发展之路,明确与总公司之间的关系,分清责任界限,享受独立开展各项工作的权利,承担其作为物流管理企业应负的责任。另外,各物业处也应加强自身的管理,合理划分部门,科学安排岗位,规范各部门的职责,做到“人人有事关,事事有人关”理顺物流管理流程,明确各部门员工的职责与权利。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要有一套科学、合理、适合本企业特点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要树立长远物流品牌,必须要健全规章、制度作为保障。这包括制订质量保证制度、收费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岗位考核制度等一整套必备的制度,还包括物流管理服务工作流程、投诉受理程序、报修维修程序、紧急事故处理程序等一系列程序化的规范。只有健全这些规章、制度,并积极落实,才能打造一个成功的企业,才能树立长远物流品牌。

3.改善物流管理环境。改善管理环境,就要理顺各方面的关系,使得各部门可以协调配合。减少在不必要的环节上的开支,用于改善设备、设施。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提供优质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业主的合理要求,以提高收费率,增加企业收入,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能够独立正常运作。

4.提高员工素质。只有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才能形成优秀的团队,才能打造成功的企业,才可以树立海纳物业品牌。提高员工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内部培训。经常开展业务知识、专业知识、服务意识学习活动,整体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另一方面,就是从优秀的物业公司,请专业知识渊博,总之,长远物流走品牌之路,就应全面改善管理,明确公司之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职责与权利,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理顺、协调各方面关系,形成高素质的优秀管理队伍,建立起适合长远物流特点的企业文化,树立全新的海纳物业形象。另外,由于海纳物业所辖小区较多,各处的物流、业主各具特色,建筑物业差异较大。所以,还应根据各处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改善措施

物流专业范文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2日

物流产业作为我国新兴产业,近十年高速发展。物流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井喷式的增长,高等院校面向市场需求,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不可否认,物流管理专业在高校中的开设,为我国物流产业人才的需求解了燃眉之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或实践教学环节难于真正落到实处)、师资队伍本身在实践能力上的缺失、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物流产业的需求脱节等。物流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外部条件存在巨大的差异。珠三角、長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物流产业相对发达,所在地物流类专业在产学研对接中有先天的优势,而处在内地的二三线城市的地方性高校,物流产业欠发达,物流人才培养外部环境上的劣势显而易见。在物流相对不发达地区,一方面地方物流产业发展急需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来推动;另一方面物流专业人才难培养,培养出来的又留不住,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局面。以笔者所在的三峡大学为例,学校处在湖北西部水电重镇宜昌,经济发展水平在湖北有一定影响,但与沿海发展地区相比,又有很大的差距。物流产业作为宜昌的支柱产业之一,政府高度重视,近些年发展速度较快,但较之沿海城市,物流产业总体水平较低。三峡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地方性院校存在的典型问题,如难于在本土找到高水平的物流实习基地,毕业生留在宜昌本地发展的数量较少,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较低等一系列难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013年教育部召开的三次重要会议主题重点突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加快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加强校企合作,是培养新时期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研究地方性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与本土物流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一般规律,探寻地方性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深度融合的机理、模式与保障措施,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实践提供可资参考的方法理论,促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同时,助推地方物流产业发展。

一、地方性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与本土物流产业互动融合的动因与机理

(一)合作互动中地方高校物流专业的诉求。校企合作动机来源于内外两个方面:内部主要是教学资源需要低成本的更新,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需要调动一切社会资源,打造学生培养价值增值的动态网络;外部因素来源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需要校企通过对接培养创新人才。地方性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中因为高水平的实习基地的缺失,而造成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难以落实而影响培养质量,迫切需要与物流企业合作建设高质量的实习实训基地来填补人才培养的短板。同时,高校也需要一批既懂专业理论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现有高校教师主要来源不变的条件下,也必须通过与产业的融合来培养。同时,从学生就业角度看,高校也需要加强与企业的互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也需要通过企业的实践来实现,因此企业也是高校的科技试验田。

(二)合作互动中本土物流企业的诉求。物流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其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如何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和盈利这一关键目标,与高校物流专业的互动,也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在这样的逻辑下,物流企业与高校物流专业的互动,主要诉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与高校的合作,获得高校的智力支持,通过高校的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实现企业更好的收益,同时通过智力资源改进企业的管理,帮助企业发展等;二是高校的物流毕业生作为优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之一,也是物流企业最想获得的高校资源。此外,企业与高校互动,对于地方物流企业而言,可以提高企业的层次和社会影响力。

(三)地方高校物流专业与本土物流产业融合的现实困难性。我国物流的总体特点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物流产业相对发达,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物流产业也相对落后。地方高校通常处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物流产业总体还处在较低的业态水准,物流产业以小散弱的家族企业为主,鲜有高水平大规模的企业。这也导致高校与地方物流产业的互动融合中双方诉求难以完全匹配。高校人才培养所需的业态水平较高,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的物流实习基地本土比较难于找到。对本土物流企业而言,发展提升需要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而本地高校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却又瞄准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导致本地培养的人才留不住。物流企业小散弱是否意味着不能为本土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所用,地方性高校毕业生是否一定要到沿海才有发展空间?地方性高校物流专业真的难于与本土物流产业融合发展吗?从笔者所做的前期调查和实践来看并非如此。地方高校物流专业与本土物流产业有互动融合发展的内在诉求。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与本土物流产业互动融合的模式、路径

(一)互动融合的模式。由于地方物流产业中以小散弱的物流企业为主,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都比较弱,无论从地位的对等性还是从需求的契合度上都难于找到与高校对接的理由,因此在与高校的对接中往往缺乏积极性。因此,地方高校物流专业必须主动迈出对接的第一步,利用自身在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助推企业发展,同时引导并指导企业参与到校企深度合作中来。从企业提升、师资互助、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多个口径,推进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与地方物流产业互惠互利合作,通过由浅入深,渐进推进的方式实现校企融合发展。高校主动、企业受益、合作参与、创新模式、互利共赢,是融合发展的必然思路。

(二)互动融合的路径。基于物流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及本土物流产业的实际,采用多接口、渐进式互动融合的发展路径比较切合实际。以物流企业集聚的物流园为切入点,通过高校与物流园区的合作,让教师以物流园区企业为平台,深入园区中小型物流企业,助企业管理提升,同时园区成为高校物流人才培养认知实习基地。在正面效应获得的基础上,可进一步鼓励物流企业家走进高校,通过管理培训、在职学习等方式,为本土物流企业家在理论素质提升,学业进阶上提供帮助,让本土物流企业家认识到知识在物流企业经营中的价值。在前面工作做好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吸纳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物流实践,同时也让学生在企业实习深度参与的过程中更多了解企业,培养与企业的感情,在后续的就业中提高留在本企业发展的几率。此外,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多征求本土物流企业家的意见,让企业家能深度参与到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中来。

三、地方性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与本土物流产业互动融合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政-企-校三方联动沟通机制与制度框架。校企深度融合落到实处较难,能够长期维持更难。需要配套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通过政府在推动校企对接中的指导性作用,建立政-企-校三方联动的沟通机制及形成校企合作的制度性框架来保障校企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校企对接融合发展,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发展中需要补齐的短板。但问题是,高校与企业双方都没有能力去要求对方与自己合作以及怎样合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就应该发挥其在校企融合中的指导性作用。通过政府牵头,建立政-企-校三方联动与沟通的平台,让校企双方在一个更权威的制度性框架之内进行合作,双方合作的意愿动机才更强烈,合作的有序性,常态性才能有保障。

(二)建立校企融合双边激励机制与配套措施。政-企-校三方合作机制只提供了一个平台,如何让合作富有成效,还必须要有双边融合的激励机制与配套措施。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政-企-校三方合作框架下,建立一套以校企双方融合发展关键诉求满足度为主要指标的激励机制来保障政府参与下的校企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校企融合发展中,高校关注的是产业资源能否有效地为人才培养所用,可以通过实习基地数量,学生人均企业实习时间、企业管理层作为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和时间等来衡量校企融合中企业对高校物流专业的贡献。而企业看重的是高校的优质智力资源及高校的品牌效应,则可以通过高校为物流企业提供的优质毕业生数量、高校教师为作为企业发展顾问时间、为企业发展及管理提升咨询项目的数量、高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的学时人数等指标来衡量高校对本土物流企业的贡献,并通过政府税收优惠、校企合作补贴、企業家社会荣誉、人才优先满足、双师型教师的奖励等配套激励措施来保证校企双方在融合发展中的积极性。

(三)强化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诸多国外应用型高校办学经验表明,强有力的立法是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校企间深度融合良性发展的根本保障。德国职业教育成功很主要的原因在于其一系列的关于职业教育的强有力的法律规定了企业在人才职业教育中的法定义务。德国有《职业教育法》、《改进培训场所法》、《职业学院法》规定政府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监控校企合作,规定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可免交部分国税。地方性物流本科专业与本土物流产业的融合,除了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法规外,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将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政策在本土具体化,来更好地指导地方高校与产业的融合发展,让高校与产业融合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四、三峡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与本土物流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实践

(一)专业主动融入物流产业,助推本土物流产业发展。近几年,三峡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本土物流产业资源,实现双方持续良性互动融合发展,主要做法如下:物流管理专业以三峡大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鼓励教师走进本土物流企业,承担物流企业发展顾问,促进了物流专业与本土物流产业交流与互动,提高了专业在本土物流产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物流专业教师走进宜昌本土物流企业老周物流、三峡物流园、晶海物流园、爱奔物流园等企业,担当企业顾问,为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得到了企业的普遍好评,同时也扩大了三峡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在宜昌物流界的影响。

物流专业范文9

【关键词】中职 物流管理专业 教学改革 仓储与配送实训

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当前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企业一线的操作、管理层。这些人才必须是熟悉物流专业的理论知识并掌握过硬的专业操作技能,可以独立进行企业采购、仓储、配送等业务操作,符合时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原来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让学生成为新时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适应时展需求。

一、课程改革目标的定位

为了培养面向企业一线的操作层与管理层,必须对中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尤其是对仓储与配送实训课程的改革,而在实施改革之前需先对课程改革的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一般主要有以下几个目标:

(一)教学目标

实行课改的教学目标是为了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具体主要有以下四个层次的目标:①对现代配送中心的组成、功能分区以及各种自动化设备设施功能有充分的了解;②能够熟悉自动化立体仓库、电子标签等设备的操作流程及技巧;③对仓储配送的各种岗位设置与工作内较熟悉,且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④可以独立指导、管理他人从事仓储配送方面的物流作业活动。

(二)能力目标

学校通过进行理论知识与仿真实训及其顶岗实习,能够增强学生在分析、解决物流仓储和配送业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能力,能够增强学生在仓储配送工作方面的计划、组织等管理能力,逐渐把学生培养成为一批技能型人才,使其具有胜任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岗位的任职资格。

(三)素质目标

素质目标是指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包括:①使学生具有懂政策、有法律意识的政治素质;②使学生具有热爱祖国与本职工作的良好思想品德素质;③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等文化素养;④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及抗挫能力;⑤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部门协调能力及组织、策划能力;⑥使学生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等。

二、教学设计的改革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针对学生的特点,要改革以往教师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将学生带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学习,让学生通过现场学习对企业的经营思想、宗旨、业务情况、作业的基本流程等内容有所了解,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了解自己想知道的内容;还可举办讲座,请行业知名企业家到学校给学生介绍企业的运营情况、成功秘诀等,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好的了解,并从行业人士的介绍中获取更多对自身有利的知识。通过实行这些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实质性的知识,并为其日后真正投入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教学方法

新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且能有效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新型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根据管理学课程的特点,并与体验式、模拟教学等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应注重四个结合。

(1)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讨论相结合。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吸收知识的主体,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主要作用是提出主题,然后由学生讨论、交流,提出他们的看法,最后解决问题。

(2)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相结合。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网络模拟操作、电子课件演示等方法,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资源及思路,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与视频教学相结合。教师在进行《仓储与配送实训》课程的案例教学时,应该把案例教学与视频教学相结合,使案例具有真实性。因此,教师一般会选择那些经过实地调查且具有代表性的相关企业或是单位进行举例,并结合其视频予以讲解。因为所选案例是来自真实的运营企业,涉及到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实行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增强其理解、认识能力,并帮助其提出个人观点,最终提高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新的教学方法应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三)改革教学形式

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等现代教学形式,有利于对抽象的课程内容进行讲解,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尤其是多媒体具有声像并茂的特点,能够把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知识,形象性较强。如教师在讲授叉车、堆垛机、自动拣选设备等知识时,可选择一些与存储、配送相关的设施图片做成多媒体课件,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就较容易理解。

(四)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

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以工作任务中心就成了该课程的特色,进而使其评价也具有多样性,一般有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等一系列评价方式。这一系列评价方式则构成了考核学生的评价体系。

三、改革课程的创新之处

改革的《仓储与配送实训》课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之处:①实训内容以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职责要求相结合为前提而设立;②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法;③采用真实环境的实训练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物流专业范文10

二.实训地点:苏宁南京配送中心

三.实训目的:

本次苏宁实训是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旨在增强学生对物流活动、物流的流程和物流的发展现状有感性认识;并通过实训,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把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能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找出自己学习的差距,锻炼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将来的工作打好的基础。

四.公司简介:

苏宁电器1990年创立于江苏南京,是中国3c(家电、电脑、通讯)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的领先者,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的“全国15家大型商业企业集团”之一。经过2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企业集团,品牌价值508.31亿元。

南京苏宁物流基地位于雨花现代综合物流园,集苏宁电器服务总部、物流配送中心、售后服务中心,客服呼叫中心、培训中心及全国性数据中心于一体,是苏宁电器第三代综合性物流基地,占地面积350亩。

基地的物流配送中心采用普通货架库与自动化立体仓库相结合的建设方式,仓库面积46000平方米,引入了先进的存储、搬运、输送、分拣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可实现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操作和管理,日吞吐能力可达最大入库17000台,最大出库24000台。物流配送中心使用wms(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仓库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支持不同用户的不同信息需求,更加合理地平衡工作负载,减少级别错误,提高库存准确性和仓储空间利用率,降低作业成本。物流配送中心的另一个重要核心软件系统tms(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system)运输管理系统能够针对订单的零售配送和长途配送,优化路线排程计划,有效减少配送里程和工作时间,彻底转变人工排程的传统作业方式。计划建立的多媒体监控系统,包括图像监控、通讯视频、信息汇聚、指挥调度等功能,可以对全国所有连锁店面、物流中心、售后网点进行监控和实时管理。建成后,苏宁物流配送中心可实现200公里范围内24小时直接送货上门,支持年销售额达120亿元。

五.实训具体内容:

在苏宁中心库里工作,主要从事货物拣配工作。在工作之前,仓库主管带领我们参观了中心库,并讲解其布置的原理.苏宁大库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规模大,家电种类和数量多,这充分显示了苏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后,主管向我们介绍了仓库工作的流程,苏宁的大库主要有收货,存货,盘货,发货四项功能,每一项工作都要很好的链接才能保证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做的具体的工作是将高层货架的货物用工具运到集货位,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但也要认真对待。第一天做这个工作的时候,使用液压叉车去搬运货物,可能是刚从学校里出来适应不了,第一天感觉很累,回去洗完澡就早早的睡了。第二天我开始学习使用电动车去搬运货物,才开始我经常会撞来撞去,可是我并不气馁,坚持认真的学着,学了一段时间后,我终于可以独立的送货了,用电瓶车以后搬货就相对轻松许多了,做的效率也很高,但是货物还是要从电瓶车上搬到集货位的,经常搬手上的皮都磨掉了,有时候不小心撞到腿会很疼,可是想到自己的父母工作的时候甚至比这更苦,而且这也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有好处,所以我坚持了下来,收获了不少知识。

六.实训感悟:

物流专业范文11

我国的物流产业将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迅速增长,未来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基于这种预期,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蓬勃发展。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主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仅有几所,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特设了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截止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有近360所,其中开办博士研究生层次的高校有12所,开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层次的高校有20多所,专、本科层次的高校各占一半左右,至于在其他专业下面把物流管理作为专业方向的高校更是数不胜数。也就是说,全国一千多所高校里,几乎有四分之一的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并且有很多高校还在申办物流专业。

从专业发展背景来看,我国目前开办物流管理专科教育的高校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具有交通运输等工科行业背景的高校,比如航运、公路、铁路、民航等专科及高职院校,这些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大多是在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是具有物资管理、贸易流通类专业背景的高校,比如原物资部、商业部所属的部分高校,这些高校的物流专业基本是在原物资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是具有电子信息行业背景的高校,比如部分邮电类高校,这些高校更偏重于电子商务基础上的物流专业教育;四是没有任何与物流主体功能相关行业背景的高校,以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为基础而开办的。

2物流管理专业专科生就业分析

2.1行业背景不同的高校,学生就业差异较大

正如前面分析,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分为以上几个类型,各自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反映在学生就业方面,出现了不同行业背景的高校学生就业差异较大的局面,比如,具有海运或水运行业背景的高校,在港口、货代、船代等部门就业具有明显优势,而具有铁路行业背景高校的毕业生,在铁路及相关部门就业具有明显优势。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一方面是该类高校与以前的办学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该类学校的教学始终围绕着行业背景而展开,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所以毕业生受本行业企业的欢迎。而没有行业背景的高校,学生就业的单位较为繁杂,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甚至在专业外就业。

2.2就业数量较高,就业质量偏低

由于物流行业发展较快,物流人才缺口较大,因此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较好,基本都可以在本行业或其他行业的相关岗位内找到工作。但与之对应的就业质量则较低,比如工作环境、工作报酬、劳动保护和劳动关系等方面明显较差,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大学生就业整体环境的影响外,和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也密不可分,行业发展的低端,造成低端岗位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体。

2.3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别

由于物流产业在不同的地域发展程度不一,产业规模差异较大,因此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在地域上存在明显差别。对不同地域的多所高校和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明显随区域变化而变化:沿海港口城市对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较大,而内地需求较小;而内地经济总量越大的区域,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较大,经济总量小的区域,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则少。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显然是由于物流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行业特点而造成的。

3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3.1专业课程设置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物流的功能较多,物流产业本身又包含很多不同的业态,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涉及管理、经济、工程技术等许多方面,涉及面很宽。目前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设置上,除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有意识地重点开设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以外,现在大多数高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大杂烩”型,就是从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课程里抽出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组成物流专业的专业课,课程内容与其他专业严重重复,缺乏反映本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课程,或者虽有该类课程,但课程内容空泛,不够深入,无法体现本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3.2课程内容过于宏观,微观研究不足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理论性偏强,基本都是一些空洞的对物流活动的“意义”、“分类”、“原则”、“特点”的简单概括,类似于科普读物,内容过于宏观和常识化、理论化、感性化。为数不多的反映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课程却需要良好的数理分析能力,而多数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学生在高中阶段以文科为学习背景,识记能力偏强,而定量分析能力偏弱,因此该类课程的讲解也很难深入。另外,涉及企业层面的具体操作流程或者运作过程的内容则少之又少,没有突出企业员工层面必备能力的培养,对微观的物流运作缺乏足够的训练。

3.3重管理能力的培养,轻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高校招生规模连年扩大的背景下,专科层次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基本上是操作层面的岗位,因此对毕业生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而对其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并无过高要求。在能力培养上,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管理能力,更需要具备强大的技术操作能力。而目前的专科层次物流专业教育则偏重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谈起理论来头头是道,而对物流技术与装备等方面的内容则明显缺失,这与物流行业的需求状况明显错位。反映到现实中,就出现以下现象:企业招不到适用的毕业生,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却充斥市场。虽然多数高校设置有物流实验室作为模拟训练场所,但仅具有认知实习的作用,与物流运作的实际状况差距很大。

4采取的措施

4.1强化反映本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课程的设置

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特有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是该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主要标志。如果一个专业没有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和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该专业就不能称为“专”业了。那么物流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物流专业是一门多重交叉学科,笔者认为其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技术和信息之上的运作管理能力。没有技术和信息支撑的物流运作管理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同样,缺乏运作管理能力的运输、配送、仓储等活动也不是现代物流业的核心能力的体现。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笔者建议采取“经济管理+信息管理+技术装备”的“三大模块”结构。“技术装备”是指要让学生掌握物流技术与准备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初步操作常见的物流技术装备;“信息管理”是指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物流软件的使用和维护;“经济管理”是指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定量分析和优化管理能力。“经济管理”模块目前已经十分重视,而“技术装备”和“信息管理”模块是需要加强的部分。

4.2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确定专业课程设置

物流管理专科层次的办学主要是以为当地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因此专业课程的课程不能想当然地设置,而是一定要找准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定位,一定要结合行业或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定位来设置专业课程。例如沿海港口城市的物流产业发展一般都依托于当地港口和航运业,因此当地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侧重国际物流,以此为核心开展专业教育,细化国际物流相关的知识体系,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港口、航运方面的人才;内地商贸业发达的城市,专业课程可以侧重于配送、采购等课程,以此为核心展开专业教育,细化与配送、采购相关的知识体系,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理货员、采购员等职业人才。

4.3突出岗位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连年扩招的背景下,官方明确把专科教育定位“为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人才”,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就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是操作型人才,不是执行层次的人才,更不是决策层的人才。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教育除了对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的培养外,学生的岗位工作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必须加大这方面的培养力度,而不能依旧偏重于理论知识。

5结束语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现状下,专科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一定要以物流产业发展现状为依托,以就业市场的现实为导向,围绕物流产业发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更要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能力,更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技术,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恒勤,安立华.物流专业设置于课程内容避免交叉重复的探讨[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5):113-115.

[2]卜蕾,边锐杰,杨霞芳.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科技,2011(5):122-123.

[3]马建,李晓霞,胡大伟,等.物流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2):111-113.

[4]张一峰.中日两国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N].现代物流报,2006-12-18(6).

[5]李莉.论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及培养[J].物流技术,2009,28(2):58-61.

物流专业范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毕业生就业对策

物流业爆发式的增长,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虽然近几年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由于对物流业认识不够,毕业生对专业理念理解不透彻等原因,使得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于不佳状态。这有悖于向物流业输送专业人才的初衷。因此分析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反思问题根源,寻找解决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1.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物流膨胀式发展使得物流业无论是技术人才还是企业文化沉淀都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人才结构,如报关(检)员、货代操作员、进出港操作员等,这些岗位人员的专业技术性有待提高。企业在进行人才引进时,往往不愿意付出时间来培训而招聘有工作经验者。这与当下高职院校输出人才经验少相互矛盾。同时企业更注重招聘男性,使一部分女性物流专业人才流失。这种供需双方的错位使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佳。2.物流专业毕业生自身原因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多好动不好静,对于理论学习和知识的沉淀均表现不佳,往往导致理论知识不够系统,专业性只停留在表面。这使得他们在就业时往往被定位为专业素质不够,能力不强,无法进入物流企业实现所学。物流行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行业,毕业生的综合表现往往无法引起企业的重视,即使进入企业也无所适从。这种由毕业生自身原因导致的就业率不高需要引起重视。3.毕业生个人期望过高当前受社会发展影响,部分毕业生好高骛远,期望值较高,不愿到条件相对较为艰苦的企业锻炼提升。他们认为工资不再是他们求职的唯一考量要素,他们还考虑工作环境是否满意、工作氛围是否开心、工作单位能否实现价值等因素。物流行业一线操作工枯燥单调乏味,因此难以坚持本专业工作,并将工作定位于其他行业,注重心理满足感、工作幸福感,将个人提升空间和企业文化融于一身。这些要求并不过分,但是却偏离物流专业服务大众的根本理念。4.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随着物流改革与企业人文的不断积累与沉淀,物流管理制度标准化、人才结构科学化、岗位配置严格化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物流专业人才需求量更大,人才市场竞争越来越大。一是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因投业无门而改行换业,转战至物流行业,与本专业毕业生形成激烈竞争。二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机械化、智能化越来越高,城镇富余劳动力无处就业,渐渐走向物流,成为工作经验丰富的竞争对手。三是农村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大军汇集到物流行业来实现增收目的。这使物流人才市场资源丰富,人才类型丰富,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状态使物流业不得不在人才紧缺的情况下精挑细选,从企业长远发展考虑而导致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可见,虽然物流业科技内涵较低,但仍形成了就业双向选择的条件,给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敲响了就业的警钟。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缺乏面向市场的灵活办学机制部分设置物流专业的高校物流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手段落后、实践基地建设滞后,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有些脱节。另外,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上缺失长远规划,特别是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方面的指导相对薄弱。2.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且综合能力偏低很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未能客观科学的认识、分析自我和物流人才市场,表现为对就业期望过高,不愿到条件相对艰苦的物流公司和物流一线基层工作。学生就业、择业能力不强,在校没好好学习,使其知识体系不健全、专业知识不扎实、技能水平不高。3.物流企业用人标准不断提升部分物流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想招聘直接可用之人,不想招没有工作经验、实践操作能力弱的学生,不愿花精力和财力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和指导。

三、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1.政府扶持引导物流业向高精尖企业迈进物流业向高、精、尖企业迈进,需要更为科学的人才队伍结构,更为专业化的理论和操作能力。此时,需要物流企业面向社会招聘精英才能实现。我国物流专业培训时间尚短,专业化的精英明显不足。这种情况下,政府要加强资金扶持,加强政策引导,加强监督管理,为物流与高职院校的对接做出努力,广纳社会资源为高职院校毕业力提供培训学习平台,给毕业生一定的实践空间,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为物流业输送高端人才。政府的引导能够实现物流业人才的沉淀,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众,为第三产业的增收提供动力。2.高职院校应加强物流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高职院校需要在物流理论学习中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将理论知识夯实。首先,高职院校要将师资力量向双师型转变,保证教师队伍的先进性,完成教师的科学引导和传授。其次,高职院校要认识到物流业的工作本质,并加强资源整合,加强与社会企业的沟通,构建校企实践教学平台,给物流专业毕业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培训机会。物流专业毕业生通过实践操作,熟悉业务流程,掌握操作技巧,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转化,纠正人才供需的错位问题。再次,高职院校要适当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努力强化自身综合素质,强化物流专业毕业生的竞争意识,分析物流对人才的需求定位,从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学校要从感性角度进行学生创业指导和服务,为学生自主创业创造宽广的教育环境,将国家扶持政策进行解读与落实,让学生充分享受创业政策。金融机构的良好环境对自主创业是个好机会,学校要尽可能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为学生争取更多的优惠。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快速化,毕业生竞争进入激烈化。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够缓解“独木桥”式的就业压力,对学校、毕业生和社会均有益。3.物流企业人才构建物流企业要认识到企业文化、企业环境、企业制度等方面的不足,从自身进行改变,从而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融入企业。因此,企业不要盲目拒绝人才,适当进行人才培训,从而构建出健康、团结、齐心协力的人才队伍。招聘时,企业要充分挖掘毕业生对企业价值实现的作用,放眼未来,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正视毕业生的可塑性和可提升性,加强企业自身激励用工机制的完善,从而形成企业较强的向心力和职业幸福感,从而吸纳更多更好的物流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实现就业选择双方的双赢。4.物流专业毕业生应加强自身能力塑造首先,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发挥自身优势,摒弃自傲或是自卑的不良心态,科学地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其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努力学好专业理论知识,争取考到物流相关资格证书,加强实践环节的锻炼,增强自身业务素质和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再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应主动认识和把握就业形势,及时全面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参与应聘,寻找属于自己的舞台。

四、结束语

当前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物流业快速发展,急需大量专业人才提升企业实力和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价值观、就业观和发展观,注重知识运用和创性思维锻炼,努力提高物流理论和技能,加强实训,为就业做好准备。此外,学生要有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为自己的人生准备两个抓手。

参考文献:

[1]钟晶灵.物流企业用工荒与物流人才就业难矛盾探析[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2]冯涛.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J].物流科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