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流专业特色

物流专业特色

时间:2023-07-27 16:22:24

物流专业特色

物流专业特色范文1

>> 现代化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的思考 建设有特色的医药物流企业信息平台 如何建设现代医药物流中心 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之路探究 医药物流专业“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路径 医药物流中心仓储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 从全洲医药物流港看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建设 九州通北京物流中心:现代化医药物流自主建设的典范 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建设 医药物流中心的规划与建设 现代医药物流建设刻不容缓 破解医药物流信息化“短板” 医药物流社会化发展的探索 期待医药物流自动化标准尽快构建 高校特色物流专业建设策略分析 工商联盟创新区域医药物流发展之路 《中草药》:走特色化、专业化办刊之路 行业背景下优化医药物流专业的对策研究 浅析高校医药物流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浅析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之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谢钦 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教学探索[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2 ,34 (11 ):189-102

[3]丁雪峰,谢五洲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思考[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12):126-128

[4]夏旭东等 我国第三方医药物流运行模式探析[J] 中国药业,2 00 9,1 8 (4 ):15-17

[5]陆国平 医药现代物流的质量管理实践与探索[J] 上海医药 2009,30( 8) : 366-368

[6]商务部 2011 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R] http:///stat, 2012,(6):1-2

[7]李 华, 曹 莉,陕西省疫苗经营企业冷链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 西北药学杂志 2011 ,26 (1):61-62)

[8]灼月 承载梦想 创造价值[N] 上海医药 2013年 第34卷 第1期 (1月上)

[9]李志锋等 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其模式选择[J] 物流技术,2008,27(6):9-11

[10]邹阿罗 陈永法 我国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制约因素[J] 药事分析2012,(6):28-31

物流专业特色范文2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物流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变得越来越为重要,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也越来越大。各大高校为了顺应市场的需要,纷纷开办物流管理专业。而高职,作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在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又因为物流行业的特殊性,高职培养出来的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更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层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专业课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为社会需要,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关键。

 

一、现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介绍

 

目前,现有的高职在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时,一般会开设的专业课有:

 

物流基础:有的院校把这门课程叫《物流管理概论》、《物流管理实务》等。它是对物流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使刚进入物流管理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对物流有个大致的了解。

 

运输管理:又叫《运输管理实务》、《运输作业与管理》等。这门课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技能课,在学生学习完《物流基础》之后开设。主要是对运输这项物流基本功能进行全面介绍。高职类院校在进行这门课的教学时,会更为偏重对各项具体运输操作实务的介绍。

 

仓储与配送管理:有的院校会把这门课细分成《仓储管理实务》、《库存管理》与《配送管理实务》。它也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技能课,学完《物流基础》即可开设。主要介绍仓库及储存管理、库存控制与管理、配送管理等专业知识。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有的院校细分成《采购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两门课程进行教学。它介绍的是企业物流中非常重要的采购物流知识,以及现代物流管理升级到供应链管理后的供应链相关知识。一般在三年级开设,是物流管理专业里较难的专业课。

 

物流信息管理:主要对现代物流领域中用到的各种信息技术与相关软件进行介绍。学习完《物流基础》、《计算机基础》、《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课程后,即可开设本课程。

 

国际物流管理:有的院校会开设成《国际货运》,是专门针对跨国的物流活动,进一步说主要是针对跨国的货物运输活动进行介绍。随着全球化越势愈演愈烈,这门课程的重要程度不断上升。

 

第三方物流管理:作为现代物流企业的主要形式,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营与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本课程主要介绍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的业务、运营模式等。

 

二、具有财经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性

 

以上课程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时会开设的专业技能课,从这些课程的设置来看,大多数院校在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时都会注重与物流业务相关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就目前企业的现状来看,从事物流工作的员工光具备操作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现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第一利润与第二利润已被挖掘殆尽,如果再没有新的利润源出现,很多企业将无法再立足于市场。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是“黑大陆”,是“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想要获得这“第三利润”,想把“黑大陆”点亮,想开垦丰饶的“处女地”,不是光靠学者们进行研究就可以成功,也不只是企业老板意识到就可以实现,而是需要企业在岗员工时刻牢记物流成本费用控制,工作时付出有效的实际行动来才行的。

 

因此 ,作为为社会培养物流人才的高职院校,应意识到给学生灌输财务成本核算管理方面知识的重要性。但目前大多数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业院校并没有开设与物流财务成本管理相关的课程,最多也只是开设了《会计基础》或《财务管理》等课程,并没有专门针对物流财务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课程。然而,物流的财务成本管理,并不同于企业其他经营项目的财务成本管理,它更为复杂,更为隐蔽,也具有更大的管理空间,不是普通会计、财务类的基础课可以教授的,这一块空白急需填补。

 

另一方面,现在各大高校都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使得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骤增,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加。为提高毕业生竞争力,同时也提高学院的就业率,应使毕业生在专业技能上具有其他院校毕业生不具备的优势,而对物流财务成本管理的能力就是一大特色优势。

 

三、开发具有财经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为例

 

为了填补物流财务成本管理领域的教育空白,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应增加一些具有财经特色的专业课程,必要时需要院校根据需要自行开发相应的课程。以本文笔者所在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为例,为使毕业生更适合市场的需要,也为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院校特色,在设置教学计划时,加入了一些学院自行开发的财经特色物流专业课,以培养学生的财务成本管理能力。

 

(一) 物流费用结算实务

 

根据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财会知识的教学和物流知识的教学是分开的,甚至是没有财会知识的教学,这就造成了现在市场上的大多数人才 “懂会计不懂物流,懂物流不懂会计”。本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为使学生能了解企业中有哪些费用属于的物流费用,培养并训练学生运用会计的方法对物流费用进行计算、核算和结算。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如下:

 

本课程在学生学习过《物流基础》、《会计基础》、《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课程后开设,为理实一体化课程。先介绍各项物流费用,再根据大量真实企业发生的物流费用案例,讲解如何计算这些费用,又如何把这些费用记入企业的帐务中,讲解完学生即刻进行相关实训操作。通过学习,学生能自己动手对企业物流费用进行区分,计算与账务处理。

 

(二) 物流外包项目财务评价

 

根据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物流合理化的一大途径是运用“社会化物流体系”完成企业物流工作。 所谓“社会化物流体系”指的就是为公众提供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这门课程中的“物流外包项目”指的就是普通企业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的项目。一个物流项目是企业自营,还是外包?如何通过成本分析进行判断?如果把物流项目外包,如何进行外包的成本分析?而作为物流服务承包商的物流企业,完成物流服务的成本如何估算?以上问题是《物流外包项目财务评价》课程主要教授的内容,具体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如下:

 

本课程应在《第三方物流实务》、《物流费用与结算》等课程之后开设。它是校企合作开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每个项目均由真实企业案例导入,并在课程内容中也穿插了众多案例供学生学习后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够在遇到物流项目时,做出是否进行外包的决策,并在外包过程中,进行成本分析。

物流专业特色范文3

关键词:区域发展;物流

一、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的物流教育始于1980年前后,许多高校逐步设立物流工程、物流管理等专业,进入21世纪后更是不断发展壮大成熟,形成了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和博士的阶梯型人才培养结构。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430所本科院校共2138.5万在校生,其中有105071名学生就读物流工程、采购管理和物流管理三个专业,同年,有22772名毕业生从该专业毕业。而有242649名专科生就读于923所专科学校中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两个专业,同年,96295名毕业生从以上两个专业毕业。

近年来,物流同业人员资格培训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自2003年下半年开展物流师职业资质培训工作以来,至2012年5月,共计21.4万人参加培训并通过考试,而2005开展的ITC全球采购与供应链项目培训认证工作,有2.47万人参加考试,1.67万人通过认证。

目前,我国物流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的贴近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切合实际,重视结合物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物流教育仍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

(一)物流人才结构比例不合理,教学滞后于行业

目前物流人才结构为枣核形,高校的本科和专科生人数占总体物流相关专业人才的77.3%,而在企业中高端人才比例也不足15%。现代化的技术使得物流行业已经成为一个资源优、效率高、技术新的领域,而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往往还停留在最初的物流发展阶段。

(二)物流人才课程设置无特色

高校物流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严重趋同,造成同类型的物流专业学生"批量生产",不具有专属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就业难"与"招工难"同时存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与学校设置的主干课程脱节,没有依据当地经济情况定位培养目标和方向,无法更好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三)物流人才培养无针对性

国际物流管理和企业物流管理是目前物流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其课程设置更侧重于理论教学,侧重于讲解物流流程,淡化了实践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仅了解本专业的一些基本概念,缺乏许多物流作为主导的行业的相关知识,培养定位的不清晰,难以适应综合性强和专业性强的工作。

二、构建有区域经济特色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产业结构升级、现代物流管理等方面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近些年,大力倡导发挥各地区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若没有与之适应的物流人才培养机制,是无法紧跟现代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的势头的,并且许多传统行业如煤炭、钢铁、农产品、港口的物流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物流管理分散,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

在钢铁、煤炭等传统企业由于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其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受限,每个物流环节被分割开来,信息沟通不畅,不利于物流整体效益的发挥,因此导致的浪费损失问题极其严重。

(二)物流管理专业化程度低

传统行业大多保持着最初的经营模式,物流仅仅被当做在整个企业中的配套辅助工具,缺乏专业的管理方式,无法将物流的价值体现出来,不仅运输方式和服务单一,而且管理过程中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不能有效衔接。

(三)配套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仓库以普通平房为主,而对温度、湿度有特殊需求的货物,如农产品缺乏配套的专业型仓库,钢铁等货物的存储更是简单粗放。仓储空间安排不合理,利用率低;货物入库、出库机械化程度较低,甚至在部分小企业中仍普遍使用人工装卸,

三、"产学研"有机结合构建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构建原则

人才的培养要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情况,例如,以钢铁、煤炭生产为主的地区的高校,其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侧重于讲授车辆运输最优化的运筹学知识的学习,将侧重点放在运输业和流通加工业等,而以农产品生产为主的地区则可将培养的侧重点放在农产品的生产、运输、仓储管理等方面,同时可带动本地区内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业的发展。只有对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有全面、客观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构建人才培养的体系。

(二)构建目标

产学研结合,通过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实现学生与生产单位的管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职业竞争力,在学生进入到就业市场后,迅速的满足和适应岗位需求。只有将物流人才的知识面宽度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结合起来,才能提升物流人才的能力,培养出高层次的符合性物流人才。

(三)构建体系

1、区域物流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2]

一是遵循针对性、实用性原则,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增加具有应用性和交叉性学科课程的开设,如港口物流较为发达的地区,应增加进出口贸易业务、口岸物流业务的课程学习,在农业大省的高校则开设农产品贮藏预加工、农产品质量管理等课程,而钢铁和煤炭等则应开设物流信息技术、煤炭材料学、物流采购管理实务等课程。二改革课程的考试考核方法,加大课程的实践部分,将实际案例的分析和综合应用结合课程的考试形式中,将课程所授知识与案例规划设计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实操能力。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作为操作性十分强的物流专业,其教学活动必然需要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建立物流时间教学体系时也要充分考虑与本地区经济相匹配。首先要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将本地的物流企业发展成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实习基地,企业所具有的一流设备不但为学生的教学实习、毕业实习都提供了的实践平台,把实习贯穿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实时跟踪最新技术,并且为在区域经济背景下企校合作奠定了基础,为企业储备和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物流人才。还要进行实验室建设,除在原有的硬件投入,如物流仿真实验室、物流系统实验室等基础上,还应增加软件的投入力度,如国际物流单证软件、港口物流软件、联合运输软件等,从硬件、软件两方面逐步扩大实验室建设。并且加强与其他院校共建实验室,构建全方位的区域经济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3、师资保障体系的构建

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物流专业教师大多从其他专业如系统工程学、经济学、物资管理等专业转变过来,所以改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水平刻不容缓,一方面鼓励教师攻读物流专业高学位,参加相关专业的培训和业务深造学习,增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加大从企业部门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和企业高管作为客座教师,开展讲座讲学等学术活动。除此之外,鼓励教师申报相关课题,与物流企业进行合作,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同时完成调研工作。建设一支思维活跃、积极实践、精于业务、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徐俊杰,洪亮,何常青.基于供需契合原则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2,(9).

物流专业特色范文4

1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在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高校的竞争愈演愈烈,教育部前任部长周济早就提出,地方高校“要正确定位,走快速发展之路;要改革创新,走特色发展之路;要集合各方力量,走集成化发展之路”。对于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就应该办出学科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以某高校为例,该校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大背景,围绕“汽车产业链”优化学科专业。根据人才需求特点,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包含了汽车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中心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技术、运输与配送等应用型课程,强化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教学环节紧密围绕汽车产业链,突出汽车特色,从汽车零部件的采购,汽车的生产制造,到最终的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和回收利用各个环节,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紧密结合专业所学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汽车企业销全过程中物流环节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重点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熟悉物流运作模式与物流业务流程,具有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及物流管理问题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2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2.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定位在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活动的制定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体现地方经济的发展特色,又要体现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同时还要体现学生毕业后适合的就业领域”。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做到正确定位、改革创新,要整合各方力量,依据地方院校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环境优势,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自己的优势学科,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走特色发展道路。地方高校要认清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以现代物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在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的需求为依据,建立“双参三联合”的培养机制,即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当中,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之中;实现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展教学活动、联合评定教学质量。从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创新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监督等多方面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众所周知,“单纯理论教学可培养出专业型理论人才,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只有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存”。对地方院校而言,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完善是影响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直接因素。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相结合,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构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综合课程体系;要做到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课程设计、实训、实习等)、社会实践与创新学分(物流设计大赛、条码设计大赛等)等多种课程种类相结合,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体系,包括工具性技能(计算机应用类能力、数字运用能力等)、专业基础技能(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现代物流技术、物流成本管理等)和基本技能(自我管理能力、责任心等)等,培养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

2.3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燕珍等学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分为4个阶段,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综合实践教学阶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基础实践教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物流认知实习,如到物流企业参观、学习、听讲座等,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等;专业实践教学阶段,主要任务在于单项专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综合实践教学阶段是指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角色虚拟、实训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顶岗实习)阶段主要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地方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开展新的实验项目和课程设计项目,加强物流实验室建设,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专业素养,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发挥校企特长,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断优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学科特色的关键。对于物流管理这样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是否能够真正满足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要求,关键在于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地方院校,应该支持和鼓励专职教师到物流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深入企业开展科研,促使专职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更应该从物流相关企业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双师型”教师补充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总之,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5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专业人才培养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项应该深入、持久开展的工作,只有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能力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更好的促进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完善。然而,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做监督,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和保证。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定期开展校内专业评估,要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保持一致。因此,构建长期有效的专业评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校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包含校级专业考试合格率、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用人单位对物流管理毕业生的跟踪评价等;同时,还要定期开展毕业生回访和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工作历程和知识需求,从而建立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学生的专业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作为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完善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以此来推进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

作者:贾静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物流专业特色范文5

关键词:特色专业;流通经济;专业素质;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238-02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财经类院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着趋同性严重、同类专业缺乏区分性特征和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的弊端。这种“千校一面”的现象一方面难以满足社会上特定行业和企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就业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因此,在财经类院校的专业建设中,必须以特色作为引领,围绕特色来建设专业、培养人才。

北京物资学院是原物资部唯一的一所高校,在流通领域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和研究优势。该校经济学专业从这一传统优势出发,通过与北京市同类院校进行对比,确立了培养流通领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2008年10月,该校经济学专业被批准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在特色专业建设的四年时间里,我们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改革以及强化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根据教育部关于“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相关文件,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① 特色专业是通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专业围绕流通经济的研究特色开展专业建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培养目标明确特色

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而要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其前提是要对社会需求和学校自身条件有客观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日益增强,社会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特征。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较好地和社会需求接轨,并且考虑到北京物资学院在流通领域的行业背景和研究优势,我们将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突出流通特色,培养流通领域的专门人才。

(二) 课程体系融合特色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一方面要强调经济学基础理论,确保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视学生经济思维和专业能力的形成;另一方面也要体现专业特色,增设特色课程,并通过实践环节强化专业特色,形成基础理论课-特色专业课-实践环节三个层次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专业从流通经济的特色出发,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特色、高素质”的原则,一方面夯实理论基础,把经济学原理、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纳入学科基础课的范畴;另一方面突出特色,增设了《流通经济学》、《运输经济学》以及《物流经济学》等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形成了基础宽厚、特色突出的课程体系,把流通领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三) 教学方法凸显特色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我们按照“理论精炼,合理够用,重视专业,特色突出”的原则,对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压缩了经典理论的教学内容,增大了专业课的教学比重,在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中,注意将经济系的基本原理结合流通领域的特殊规律进行讲授。为了适应流通领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改变了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了研究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流通领域相关问题以及流通过程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并定期出版文摘类刊物——《流通经济研究动态》。同时,加强定量分析的内容,开设《数理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经济预测与决策学》等方法类课程,提高学生的量化分析能力。

(四) 实践教学强化特色

按照流通领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丰富了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一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建立“经济学实验教学与数据处理中心”和“物流经济信息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课程实验和经济数据量化分析研究的平台。二是与流通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2010年,经济学专业与“上海钢之源电子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流通产业与发展创新实践教学基地”,输送学生到基地进行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举办“经济学知识大赛”、“读书报告会”以及“青年经济论坛”等“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精神。“第二课堂”活动中小组协作式的方式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五)按类招生突出特色

“按类招生”是和“按专业招生”相对而言的,前者是在学完大学期间一定的课程如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后再选择专业,后者是在高考时即选好专业,“按类招生”由于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对专业内涵和社会需求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避免了专业选择上的盲目性。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从2009年开始试行了“按类招生,分专业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经济学专业的同学绝大部分对专业的流通特色有了充分的了解,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按照特色专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的学生在就业时会得到流通企业的青睐,有效提高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二、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创新

特色专业建设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专业建设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探索适应适合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专门人才。① 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的这一整体要求,我们立足本专业的实际,大胆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一) 确立了“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弥补单纯的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的缺陷;学习与实践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日后从事流通领域经济管理实践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如社会调查技能、计量分析技能以及写作技能等;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物流师、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考试,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地契合流通企业相关岗位的标准和要求。

(二) 探索了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研究型教学相结合,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夯实经济学基础,培养经济学思维,掌握经济分析方法,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流通企业的运行,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研究型教学,使学生对流通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使流通经济的研究特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流通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 实行了 “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即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来充实实践教学。第一个层次是利用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撰写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提高学生的经济数据处理能力和经济问题分析能力。第二个层次是与流通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输送学生到基地进行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个层次是通过举办“经济学知识大赛”、“读书报告会”以及“青年经济论坛”等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结语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作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发挥自身在流通领域的行业背景和研究优势,在专业建设中找准定位,立足流通,突出特色,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围绕流通经济的特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应用能力,实现了流通领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Z].教高司函[2008],208号.

物流专业特色范文6

[关键词]人才培养;岗位需求;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120-02

1我国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

物流发展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水平的物流主要取决于一国高素质物流人才的拥有量。由于我国物流发展较晚,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物流工程专业人才供给缺口很大,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

物流人才分为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类,在物流人才的培养方面,我国目前的情况是物流管理类人才多于物流工程类人才。物流管理在我国发展时间较长,各大高校关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也比较完善。而物流工程专业设立较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方案不够完善。有些院校对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定义不清,以物流工程专业之名,上物流管理类的课程。我国从2002年设立物流工程专业,大多数院校是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机械、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大连海事大学的物流工程专业,其前身为大连海运学院航管系在1989年创办的综合运输专业,1994年更名为国际多式联运专业,2002年,更名为物流工程专业。因此物流工程专业的定位多以原有专业特色为基础,专业定位局限在机电、运输、规划和管理的领域,少数高校以信息技术和系统仿真为特色定位。现在物流专业一般设置在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交通学院、机械学院(或系)下面,也有的单独成立物流学院(系)。国内还没有一家院校能够完全涵盖物流工程这一学科的所有领域。

2物流工程的专业特色

物流工程是从系统的观点对物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和资源优化配置、对物流运作过程进行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物流工程与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涉及范围广泛,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物流工程的特点决定了物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特色多样性。目前,我国物流工程人才培养专业方向总体上分为物流机械方向,物流自动化方向,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信息化方向,物流工程设施方向。

物流工程是一个范围广泛的系统,要使学生在大学四年内学习到物流工程领域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一方面,在师资队伍上,因为物流工程在我国是个新兴学科,与之匹配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完善。另一方面,由于大学学习时间和个人学习能力的局限,学生很难在大学四年将物流工程的全部课程学完。鉴于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和本科教育时限的瓶颈,建议我国高校结合自身的师资情况和办学特色及学校区域岗位需求制定具体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就IT 类大学而言,由于其具备高水平计算机技术和应用教学方面的师资队伍并配备完善的硬件教学设施,物流工程人才培养应主要定位在物流自动化方向和物流信息化方向,以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软硬件优势。

3IT物流工程人才的岗位需求分析

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而物流信息化是调整和振兴物流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合理运用物流信息技术,企业可以获得真实和准确的信息,减少市场运营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有效地提高产品流通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化的物流系统和设施需要高水平的信息技术的支撑。如自动立体化仓库,自动分拣系统及智能运输系统(ITS)等。不管是物流信息系统的前期的设计和开发,还是后期的应用和维护,都需要大量高端的物流工程信息化人才的参与。

“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业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目前物流人才是我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随着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广泛应用,各类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在200万人以上。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不管是生产类企业,还是专业的物流公司在企业的运营中都在积极引入信息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而随着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利用现代技术进行物流系统开发及物流相关工作的人员已经成为物流工程专业中炙手可热的人才。

4IT高校基于岗位需求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实践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作为大连地区培养IT应用型人才的大学,在物流工程专业的设立上,结合学院区位优势、办学特色和企业岗位需求,将物流工程专业定位在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物流系统规划和国际物流上。

4.1结合学院办学特点定位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是我国东北地区以培养IT 应用类人才而知名的一所民办大学,学院拥有一支强大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和网络实验室等硬件设施。从学院建立之初到现在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IT人才。2007年学院获批设立了物流工程专业。在专业定位上,学院依据物流工程专业特点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将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定位在物流信息化方向。学院的主要办学特色是培养IT应用类人才,基于学院成熟的IT师资队伍和完善的硬件教学环境,将物流工程人才培养定位在信息化方向,并将该方向细分为开发和应用两个子方向。物流工程信息化人才培养是学院发挥其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

学院针对物流工程信息化人才培养构建了较完备的课程体系。在物流信息化开发方向主要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高级语言程序设计、JSP、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SAPR/3开发、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等专业课程;在物流系统信息化应用方向增加了SAPR/3应用课程。

4.2根据岗位需求培养物流人才

在物流人才培养上注重与企业对接,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办学理念的实践。学院与海尔、汇聚等企业合作,为企业培养定制化物流信息化人才,较好的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并通过ERP系统的培训,培养学生对企业信息系统应用和维护能力,满足企业对物流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在教学上,通过各种物流信息系统的相关软件实践教学,模拟企业真实环境,提升学生的物流岗位能力。并通过SOVO公司和物流协会及社团,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4.3基于学院区位特色丰富专业内容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地处美丽的滨海城市大连,大连由于地处沿海,国际物流公司和货代公司数量较多,因此对高端国际物流及港航物流人才的需求较大。学院根据这一区位特点将国际物流作为物流工程专业的辅助方向,在物流工程专业开设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与货运的相关课程,培养其从事国际物流业务的岗位能力,扩展学生就业方向,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工作岗位,更好满足和适应社会需求。

4.4设立管理类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物流工程是技术和管理的交叉学科,而对于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技术和管理都感兴趣,有些学生喜欢学习技术,而有些学生喜欢管理,所以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大方向下,又开辟了供应链物流业务运营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以弥补管理能力强而技术较弱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优势,扬长避短。

在供应链物流业务运营管理方向主要开设了生产运作管理、采购与分销管理、运输与仓储等课程,这些业务类课程丰富了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5结论

IT高校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学院的办学特色及自身的资源禀赋,根据区位优势和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课程体系。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物流工程人才的培养上,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基于社会岗位需求和学生特点制定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法,为我国IT类大学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鲜活的实例。

参考文献:

物流专业特色范文7

【关键词】高等学校;物流管理;课程群建设;设想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物流管理专业在高等学校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目前学生的就业情况看,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课程设置主要有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学,配送中心运营管理,商品包装与保养技术,现代物流技术等,另外还有实习类课程,包括物流岗位认识实习,物流管理实习,国际物流综合实训等。目前的课程设置从结构上看,基本符合学生未来工作的需求,从目前学生的就业情况看,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也是符合市场的需要的。但是,高校对于企业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对于学生的就业方向还需要进一步拓宽。针对以上的情况,笔者对对物流管理课程群的建设提出如下设想:

第一,加强专业的国际化特色,培养国际化人才。

现在很多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都在外代公司,或者国外的物流公司,因此,英语对他们非常重要,目前,很多的物流管理课程还停留在中文教学的阶段,仅有部分高校已经实现了双语教学或者全英语教学,我们应该将双语教学或全英语教学作为突破口,逐步把所有的物流类课程都纳入到双语、全英语教学的行列中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能力,突出物流管理专业的国际化特色。

第二,设置物流师,采购师等培训课程,体现专业的应用性特色。

目前在很多学校的物流专业培养计划中已经加入了物流师培训课程,学生通过这个培训可以直接参加物流师的考试,通过考试就可以得到劳动部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这对于学生就业是非常有利的。但是,采购师的认证现在刚刚开始,目前开展采购师认证的学校还比较少,如果高校可以将其列入学生物流管理课程群,学生的专业视野将更加广泛,学生就业范围将更加宽泛。

第三,校企合作,做好实训工作。

目前各大高校都开设了相关物流实习环节,通过和一些大型物流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配合在学校实验室学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了解物流公司的岗位安排,能够为物流公司制订物流发展规划,在学生学完了物流学课程之后,这一实习可以让学生对物流战略的制定有全面的了解,使学过的知识具有可操作性。国际物流综合实训是一门全面检验学生四年学习的操作性很强的实习,其中包括了营销的知识,物流的知识,国际贸易的知识等等,能够全面检验学生四年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在离开学校前做好工作的准备,因此这个实习是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的。除了以上的实习,在学生的毕业论文环节,笔者建议和物流企业合作,让学生有目的得到企业去实习,目前宅急送等公司就有这样的培训基地,实习的学生也有机会可以留在企业工作,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毕业论文问题,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一举两得。

第四、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在进一步明确专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大幅度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形成以物流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物流工作流程为主线,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特色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围绕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形成以仓储和配送管理和国际物流方向为重点的项目化课程。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坚持“行动导向”教学观,将“指导优先”与“建构优先”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努力实践“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得教学目标更有效的得以完成。

第五,专业技能与非专业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强化实践环节,努力打造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以锻造学生“吃苦耐劳、拼搏奉献”优秀品格为宗旨,不断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管理,拓展学生活动空间,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物流大赛,打造出了广为社会认可的毕业生品牌。

仅有设想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应的措施保证实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指导和领导保障

高校应该由校长亲自主持制定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发展规划,学校职能部门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业务指导,为专业带头人、系主任提供充分的学习、培训机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建设能力。

第二,加大特色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规划,加快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添置、更新教学设备的投入,保证年均设备投入不低于一定的数额,逐年扩大实习专项经费,设立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经费,提高教学资料的经费投入,逐年扩大物流管理图书购置费,加快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结合实际情况,加快校内“物流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

第三,加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双师结构等角度入手,结合专业建设需要,适时、适度地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结合课程建设需要、实践实训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任校外行业专家、高校知名学者。努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合一,具有明确发展目标、良好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

第四,加快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增加并扩大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力度,加快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五,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的改革

以课程群建设为重点,以建设精品课程为驱动,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尤其关注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完善,逐步建立起以培养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积极培植特色课程、校企合作课程,以特色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彰显专业特色。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积极开展考试方法改革。推广现代教育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第六,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高校应设立实践教学部,各系部设立实训教研室,加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与指导。从实训、实践、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入手,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从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入手,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管理水平、质量监控与评价水平。

第七,加强教材建设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优先选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保证选用教材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自编专业课程教材、实训指导教材,推进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建设,保障自编教材、讲义的出版、印刷费用。从教材上对物流管理课程群建设进行保证。

物流管理课程群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高校应从企业需求的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贯彻产学结合思想,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积极跟踪国内外物流技术发展及物流产业发展趋势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根据先进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认真制订好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计划。要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一个先进实用的物流管理课程群,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戴谷芳,刘大为, 财经类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思考.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08年 第04期

物流专业特色范文8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经济国际化趋势和供应链管理全球一体化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展开更广泛扎实的调研,在此基础上汲取成功经验,大胆深入探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1)以错位、补位和差异化的战略思路,更明确聚焦供应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更鲜明凸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特色培育。(2)围绕供应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国际化”特色培育,深入物流人才需求研究,把握相关学科专业发展前沿动态,原则与灵活相结合、校与企对接,探讨专业教学计划,完善能更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更利于专业特色培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设计。(3)积极开拓或拓展专业学办新路径,积极寻求更多的优质资源,利用和发挥政企学研协同作用拓宽实践教学渠道,重点从专业实训和实践教学环节入手,围绕校企对接及其模式选择展开研究,以期对校企脱节问题的破解提供一种可选择的方案思路,构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校企无缝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从业适应力。

2培育物流人才培养国际化特色

以教育国际化视野和理念,研究和探索继续拓展中外合作办学或国际交流的新路径、新形式、新领域,提高中外“双学位”、国际交流学生和学历留学生的占比,并面向学生引入全球通用的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协会物流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围绕培养具有较强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着力培育和建设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特色。(1)2012年起学校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物流管理专业招生,并结合两校实际情况,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加强与外方合作,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起即与挪威摩尔德大学的合作,推进了物流管理专业“4+2”项目。同时,学院还积极探索了与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短期交流、“联合学位”等新的国际交流形式。(2)连续多年承办国家商务部发展中国家区域物流优化技术培训班,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并积累经验,锻炼师资,培育团队,争取拓展新的技术培训项目,特别是以此为平台,营造国际化交流环境与氛围,配合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培训班学员资源及其在所在国的资源优势,力争在物流管理专业学历留学生教育有突破,包括全日制学历留学生培养方案设计、培养模式等研究和探索。(3)全力开拓跨国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专业已经在在斯里兰卡、越南、泰国等国家开辟跨国实习就业基地。并在上海自贸区内物流企业、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张家港保税物流园、常州等“境内关外”签订了10余家实习就业基地。

3加强国际化教学团队

以校级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重点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全力优化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敬业协作、素质高、能力强、具备教育国际化视野和理念,且以有海外进修或访学经历者为骨干的专业教学团队;同时,辅以校外企业高管、专家、外籍教授为兼职师资。(1)近年引进了5名具有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等多种知识集群、特别是具有海外留学或进修访学经历的高职称、高学历专业教师。(2)先后选送8名教师赴英国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等国外高校访学深造;并借助江苏省国际科技合作聘请外专等项目,积极聘请了多名国外名校教师来校指导、讲学。(3)聘请或邀请国内外物流界的专家、物流企业高管任兼职教授。

4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

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其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所在。瞄准供应链管理全球一体化发展前沿,以物流管理人才需求为导向,以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特色培育为着眼点,优化课程设置,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形成具有鲜明人才培养国际化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及相关教学资源库。(1)扎实调研,优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群的设置。并积极建设多项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群均通过了校级课程评估。(2)根据流行的国内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大多偏理论性强、应用性不足的问题,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基于专业实务动作要求,编写了《物流学导论》、《新编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课程教材以及配套案例教学、实训指导等教辅资料。(3)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先后建设了“采购管理”、“国际贸易”、“物流运作管理”等双语和全英文授课课程,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运行等方面不断探索与国际接轨。

5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依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涉外培训项目,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着眼于人才培养国际特色培育,注重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继续改进启发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元教学方法,完善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性教学,创建以动态网络课程设置系统、虚拟教学系统和多向实习组合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循环体系,构筑“课堂-网络-实践三结合”的教书育人平台;重点是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研究型学习为主导的多式教学模式,并形成了相关研究成果。

6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制约高校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瓶颈。为此,依托现有实践教学基础平台,充分发掘和利用包括海外实习基地在内的各种实践教学资源。(1)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积极引入校外实践资源,使行业、企业成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与利益分享主体之一;同时,探索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优化,重点是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国际化特色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改进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以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企业生产实践(校企对接)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优化组合方案。(2)加强物流管理实验室建设,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资助下,建成了包括物流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在内的管理信息实验中心,达到开放实验室的要求。(3)全力开拓跨国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专业已经在在泰国等国家开辟跨国实习就业基地;并在上海自贸区内物流企业、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张家港保税物流园、常州等“境内关外”签订了10余家实习就业基地,以保证学生实习实践培养质量。

物流专业特色范文9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 专业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Idea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Mo Baiyu

(Business Management Department,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bstract: At present, more and more universities have setup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competition in the education market for logisticians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How to rely on the talent market in the increasing competition, create the characteristic, make the own brands become the higher priority of major construction.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Faculties

当前,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依托人才市场,创出特色,打造自身的品牌,成为各高校专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供读者参考。

一、关于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物流的概念很宽泛,几乎概括了所有经济领域,每一行业都存在着物流问题,不同行业物流有不同内涵,要想深入细致学习掌握各行物流运作规律,短短四年的大学学习时间是不够的。因此,众多高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须根据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定位,否则就难以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难以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和从业特点。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先决条件。

笔者认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可根据以下几个物流领域进行定位:企业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物流信息管理、第三方物流等。企业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规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过程的管控,可以分为生产企业物流管理、商贸企业物流管理等;电子商务物流是电子商务与物流资源整合的一种新型模式,它强调将以网络化为特征的电子商务运用于物流管理,以降低商业交易中的物流成本,提高商业效率;物流信息管理强调信息化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包括建立仓库信息管理系统、库存控制系统、运输和配送管理信息系统、ERP和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等;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的典型代表,它强调以专业化的物流管理人才、专业化的物流设施设备及专业化物流管理经验为社会提供各种物流服务。那么,我校如何选择专业定位,须结合广西物流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加以考虑。

目前,广西的物流发展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速度很快,全区物流业总体规模扩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物流需求不断增长,物流市场主体的培育也得到不断地增强,特别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确立的“三基地一中心”(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发展目标,为打造中国-东盟区域性物流基地,发展广西现代物流提供了有利的机遇。为发展现代物流,广西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工商企业增强现代物流意识,逐步将原材料、运输、仓储与产成品整理、配送等物流服务业有效分离出来,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重组;积极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物流市场主体、服务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等等。可以预测,随着工商企业现代物流管理模式的改革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蓬勃兴起,对企业物流管理人才及第三方物流管理人才提出迫切的需求。因此,笔者认为致力于企业物流专业人才和第三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是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定位所在。

根据这一专业定位,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采取“2+1+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二年按照工商管理大类统一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厚实的学科基础,第三年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第四年,按企业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两个专业方向设置课程。这一模式突出厚基础,方向转换灵活,适应性更强。

二、关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它要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个合理的适应社会需求、体现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1.构建课程体系应考虑的因素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考虑培养具有厚实学科基础知识物流人才的需求。物流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作为本科毕业生,应具有较高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在设置课程时,要注重专业理论基础教育。

(2)考虑培养具有“四种能力”物流人才的需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关键,尤其是物流管理这类综合性较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需要更多具有创造性思维、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在设置课程时,注重实践课程的合理设置。

(3)考虑培养适应地方经济需要物流人才的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物流专业人才,是地方经济院校的办学定位所在。在设置课程时,应结合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物流基地的经济发展目标,注重“东盟”特色课程的设置。

2.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

(1)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笔者认为,根据以上因素分析,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知识体系有五大板块: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数学基础、计算机和信息应用技术、英语基础和物流专业内容体系。五大知识板块的内容穿插于不同的课程模块中,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数学基础、计算机基础和英语基础主要集中于第一、二年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中,物流专业内容体系主要集中于第三、四年的专业主干课程、细分的专业方向课程和特色课程中。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设计为“平台+模块”的模式。“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是:将学生必须掌握的大类课程设置成若干基础平台,将专业课细化为几个方向模块。“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东盟特色课程四个方面;“模块”主要是在平台基础上,结合地方物流人才需求,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及今后就业方向进行选择。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区别于普通本科,应用型本科强调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注重实践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它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培养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的有效途径,它不仅仅是某一段时间的,而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大部分。

校内实践内容包括外语基础能力训练、计算机基础能力训练、物流管理仿真模拟试训三部分。首先,作为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需要学生掌握较高的外语水平,应鼓励学生积极锻炼英语的读、写、听、说、译水平,提高英语水平的应用能力,同时选修东盟国家语言,如越南语、泰语等,以适应东盟物流的需要;其次,较高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主要标志――物流信息技术的要求,这要求学生毕业后,能熟练运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运用计算机处理物流业务活动各种问题;第三,建立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使学生不出校门即可进行直观的仿真模拟试验,模拟物流活动各业务环节,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实践途径。

在校外实践教学方面,主要采取“三段式”模式,即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认识实习安排在大二的第二学期期末,时间是一个月。主要是在完成两年的工商管理大类基础课程教学任务之后进行的一个认识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对企业有个感性认识,了解企业业务活动、经营管理状况等。通过将学生学过的基础课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本专业所涉及领域及技术岗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形成初步概念,为学习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专业实习安排在大三的第二学期期末,时间是一个月。本阶段实习主要是在完成采购与供应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等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任务之后进行的一项专业技能实训的教学实践。要求学生深入企业,通过岗位时间,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企业中存在的一些经营管理问题,熟悉和掌握一定的物流业务技能;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是学生学习最后一个环节的实习,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加深对物流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熟悉物流业务知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勤俭负责、刻苦耐劳的精神,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营造团队合作气氛,培养社会责任,为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关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关键。近年来,在教师队伍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低,“双师型”教师偏少的问题。同时,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还是一个新的专业,还存在着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为此,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建设师资队伍,使之成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练、适应应用型本科特色的师资队伍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

笔者认为,建设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可采取以下做法:首先,改变教师“重理论、轻教学”现象,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物流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教师们在忙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与科研的同时,抽出时间到企业去学习、考察、调查情况,及时了解当前社会物流发展的趋势,了解社会物流实践,了解企业关心的问题,以此丰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内容;其次,注重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高校教师应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启迪者和楷模。注重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问题,善于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实践中提高创造性探索能力。第三、注重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当前,高校普遍都很重视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忽略了专业带头人的培养。而笔者认为,作为定位于教学型的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是重要的支撑,专业带头人培养的重要性应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是同等的。因此,注重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是高校要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应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系统工程,做好建设规划,采取各种措施,尽快培养出一支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骨干队伍。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东盟急需人才――广西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05C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刘联辉,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思考[J].物流技术,2005,):35-37.

物流专业特色范文10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两能型”人才;创业教育;就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12)01-0028-04

翻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就业教育长期是居于主体地位的,这与我国的国情是吻合的。21世纪以前,我国政府提出的高等教育规划以及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基本上均是剑指就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衡量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是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主要标准。但是随着新世纪高等教育的规模日益壮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逐年紧张,再加上国外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使得创业教育正式被提上我国高等教育的日程上来,并肩负着重要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

1 “两能型”物流人才的内涵

所谓“两能型”人才即是指人才素质要求所具备的综合型特质,这类人才不仅拥有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就业能力,而且还显示出突出的创业能力,前者体现为人才通过掌握一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对现有社会各类岗位的适应能力,后者则强调人才勇于承担风险、善于掌控大局和敢于不断创新突破自我的能力。

此类人才通常的做法有3种情况:一是大学刚一毕业随即踏上创业之路;二是在不具备创业条件的情况下,以适应社会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作为基本要求,先行选择一个岗位被动就业,待到时机成熟时能迅速主动转换角色,选择合适的行业领域进行创业;三是本打算先就业再创业的,但由于就业过程中发现岗位条件、工资待遇、发展平台等情况超出预期,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也不情愿再冒很大风险去创业。无论创业与否,以上3种人其共同的特点是他们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基本能力、思维方式、道德修养等都呈明显的复合型特征,使得他们在大学毕业后可以视情况在就业与创业之间进行“双向”选择。

2 物流管理专业实施“两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早在199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举办了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便已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应以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为主要任务,而不仅仅是满足于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求职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也提出了“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此后世界上多个国家掀起了一股强烈的创业教育热潮,我国也不例外,自教育部2002年4月确定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校在全国率先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以来,便就拉开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帷幕。随着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重,以创业促就业在众高校形成共识,更加彰显创业教育在我国未来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地位。袁贵仁部长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就曾指出:

“加强创业教育,优化政策环境,力争实现2010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昭示着创业教育必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重要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

在2011年6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提出了关于物流业健康发展的8条标准(简称“物流国八条”),其中就明示要放宽对物流业资质的行政许可和审批条件,提高审批效率,而且强调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这预示着未来物流业的创业环境将得到不断优化,物流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机会将大大增加。

但在目前情况下,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创业所需的各方面条件和时机尚不够成熟,实现普遍性创业难度较大,创业教育还不能占据主导甚至是主体地位,只能作为就业教育的补充形式,在打好就业教育基础的前提下开展创业教育,这才是当下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模式的正确选择。

3 物流管理专业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模式的比较

在“两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理清并处理好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就教育模式而言,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差别很大。

3.1 教育内容上的差别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适应社会现有物流岗位的需要而设置的,我国当前的物流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程加各类物流专业课课程,课程设置有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而且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还因学校条件和教师等因素而有所侧重,此种教育模式重在培养各类运输、仓储等方面的物流专业普适性人才,针对性不强。而创业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则重点强调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其课程设置也常以模块化设置为主,除了原有的就业课程模块外,还有体现创业性质的课程模块,在创业模块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性思维,同时以实践教育作为其主要内容,此种教育可达到培养大学生在特定物流领域的个性化创业素养和能力。

3.2 教育形式和手段上的差别

就业教育以课堂讲授和案例教学作为主要形式,接近我国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以授课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学生基本上是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和信息,目前我国高校物流教育大多数均停留在这个层面。但在物流创业教育中,除了必要的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外,还应安排相当大比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时间,强调引导和塑造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自创能力的培养,即使在教师课堂授课过程中,对学生传授基本理论和案例知识,也讲究以学生为主导完成教学任务,重点采用问题讨论、主题演讲、实验实训、专业实习、方案设计、影像观摩、专业比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及创业所需的综合素质。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使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经常性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开设创业讲坛,为学生现身说法传授创业经验。

3.3 考核方式的差别

高等教育的无数事实表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状况是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因素,考核过程的严格严密程度以及采用何种考核方式,将会引导甚至决定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同时也就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当前我国各高校物流专业制定的培养方案一般都会根据各门课程对本专业的重要程度及关联程度对之进行性质划分,即分为所谓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然后依此规定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有考试和考查等形式,这种人为的设置在客观上使学生对各门课程产生厚此薄彼的态度,而且现在很多高校的所谓考试对学生的考核受学校、教师、学生等因素影响太大,造成主观随意性和功利性太强,考试往往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而流于表面形式,具有很大的水分,达不到对学生全面深入考核的目的。而物流创业教育形式及手段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要求较强,在专业课程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考核方面经常需要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规划设计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案例归纳分析能力、方案优化及创新能力等,所以考核方式相对而言应更加灵活多样,尤以能力型考试内容及相应形式为主,真正达到以考导学和以考促学的效果。

4 物流管理专业“两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要求及特色构建思路

4.1 协调好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由于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不足1%,创业成功率不超过10%,所以各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不会脱离就业教育的基本框架,很多学校处理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关系的策略,可以将其形象的比喻成“树苗成长”过程,就业教育形同树苗培育过程中的扎根与树干成长过程,而创业教育只是小树成型后的枝叶繁茂及修剪过程,创业教育只是就业教育的补充和外在形式的完善,创业教育只是形象工程,达不到真正培养创业人才的需要。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两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但二者也不是绝对的并列关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因二者在教育规律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梳理好二者关系至关重要,应该根据各自的教育教学规律要求,在培养计划安排、课程模块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既要对二者进行区别对待,也要处理好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交叉甚至是融合的部分。

4.2 以质量工程建设特色为抓手,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安庆师范学院在省级特色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遵循能力为本、服务为重的人才培养理念,充分认识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围绕着“两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推进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首先,改变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将《创业导论》、《商业计划书写作》等创业基础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程中,另外增设了部分能提升大学生物流管理能力和创业知识拓展的选修课程,如《风险投资管理》、《物流行业创业》、《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物流管理综合实验》等。其次,重视实验实训课。本着理论管用够用的原则,减少专业课程中理论教学课时,增加课程中实验与实训课时,特别是增加就业模拟和模拟创业实战课时,并建立学生到工厂、企业、农村、社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就业和创业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实践实习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另外,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第二课堂、教学平台等方面也针对性地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措施,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统筹规划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目的。

4.3 以培养模式特色为导向,打造精品教师团队

“两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安庆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点建设的亮点,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两能型”人才也是衡量本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基于此,我们在打造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团队时,也充分考虑到专业教师的发展导向问题。首先,通过整合内部师资力量,加大对各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塑造力度。在内部教师个人发展过程中,按照“两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模块化设置,提出不同的子培养模块,据此对各个专业教师提出不同的教育教学及研究目标,从而引导每个教师对个人的专业发展领域进行定位,并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提高教师在“两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如每年都会组织教师去相关物流企业参观考察,尤其是观摩学习创业成功企业的先进做法,并派送教师参与相关组织机构举办的物流实验实训学习,不定期参加各种物流专业教研学术研讨会等。其次,建立非本校专业人才外聘的长效机制。学院会定期邀请知名学者、物流企业人员、物流专业在岗校友举行“物流讲坛”,以拓展物流专业学生关于就业和创业方面的知识面和视野,并把有关校外人士发展为学院的客座教师,通过多渠道全方位提升师资力量和水平,打造精品教师团队。

4.4 以深化专业内涵特色为着力点,提升办学品位

安庆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05年开始正式招生,在发展基础薄弱、师资配备不够、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起点上,经过院系各位同仁克服诸多困难、迎难而上、不断追求和不懈努力下,本专业办学规模、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学科专业建设、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呈飞跃式发展态势,现已被批准为成安徽省省属本科高校当中仅有的两个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另外一所高校为安徽大学)。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又提出了以深化专业内涵特色为着力点和进一步提升办学品位为目标,把目光瞄向部级特色专业的建设标准,以争取早日获批为全省甚至是全国的示范专业建设点,从而使“两能型”人才的特色培养模式发挥更大的引领效应。

物流专业特色范文11

    本次实习将于2012年6月30日结束,此后裕湘公司企业实习的学生将自主选择留在企业发展或者离开企业寻找新工作。裕湘公司也将对实习学生进行选择留用或者建议离岗。经过摸底调查,约有50%学生愿意留在企业继续发展,另50%学生考虑离开裕湘公司另行求职。与裕湘公司达成初步校企合作意向,预期与2013年6月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同时将合作扩展至其他专业,主要为市场营销、机械工程、工业自动化专业。

    案例分析

    1、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各个企业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尤其是生产企业和第三方企业差别很大。在案例中的湖南裕湘食品有限公司是典型的生产企业,且年产量较大。对于物流的需求多在企业内物流与配送方面。而企业对物流人才最大的需求即期望专业人才具有仓储与配送的专业知识,对办公软件和行政系统有良好的操作能力。同时,生产制造企业不论任何员工,进入公司都将经历几个月的生产实习,以便于员工更好的了解企业的工艺流程和产品特性。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点亦很重要,更好的了解产品工艺流程与特性让学生们在原材料、产成品和物料搬运路线上有更多认识和考虑。2、我们将更进一步的开展校企合作营造学院与企业的双赢局面,本次实习仅仅是物流管理专业服务本地企业的开端,随后我们将联合企业针对性的对企业在职的物流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并对企业结合企业的生产运作设计优化企业内部物流体系,同时邀请企业进入学院课堂,举办讲座,让学生更多了解本地企业特色与需求,更多的留在本地就业与发展。3、郴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服务本地企业潜力巨大。郴州市的“四横七纵”高速公路。高铁经济的到来形成了郴州独特而畅通的物流网络。正在规划建设的郴州城镇群城际轨道交通。“十二五”规划建成4C级机场,预留4D级机场条件。给物流未来的发展带来更高的期望。

    院校展望

    (1)高职院校与本土企业进行有效的校企合作能够让高职院校在特色路上越走越远,如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正在以郴州市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协会为依托,实施“百企联姻”工程,选择100个与学院开办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为联谊点,推行“校企双元、工学耦合”的人才培养特色模式,聘请企业中既有实际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工程师和管理人才,作为兼职专业教师,使教学的内容紧贴行业企业的需求。同时利用对口企业的生产线和职业现场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2)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注重与区域支柱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结构布局调整有机结合,推行“对接产业设专业,确定培养目标;对接岗位设课程,选定教学内容;对接实践抓教学,锁定培养模式;对接就业育人才,制定教学评价标准”的“四接四定”特色专业建设模式。学院专业需要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有特色的高职院校才能在发展之路上越走越远。

物流专业特色范文12

我国的硕http://士研究生可以分为普通硕士研究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而专业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硕士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由于国内物流管理方向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硕士研究生,所以本文论述的研究生是指普通硕士研究生。

1 我国物流教育历程

1.1 物流教育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物流”课程初次引入高校课堂,之后我国不少院校陆续开始设置物流类专业。2001年教育部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开始恢复招生,在这之前全国开展物流教学的大学仅有15所。2002年全国正式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工程专业或者x相关专业方向的大学约60所。2003年全国已有120所高校开展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2004年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方面的课程。到2008年年底,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308所。

1.2 物流管理专业硕士专业设置

目前国内物流类硕士研究生专业主要是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方向,少数学校也开有物流经济方向。现在的物流专业一般设置在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机械学院(或系)下面,也有的单独成立物流学院(系)。各个院校通常考虑学校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特色设置物流专业,发挥自身优势。在开设有物流学院的学校,如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结合本校理工类特色,其物流专业大多数都设置在工学学科门类下,授予工学学位;而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结合本校财经类特色,其物流专业大多数都设置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授予管理学学位;还有一些具有行业特色的学校,如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在物流专业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到海运、港口的特色,其物流专业设置比较全面,涉及经济学、工学、管理学多门学科,合格的毕业生可授予经济学学位、工学学位、管理学学位。我国物流专业的背景多种多样,有从交通运输、机械工程等工科基础上发展的物流工程专业(目前仅54所),也有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高达254所)。

1.3 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一般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学位论文工作、培养方式与方法及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其他内容(如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学术活动等)。培养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考核、核查。针对教育部规定以及我国高等院校具体情况,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培养目标:政治思想上要求硕士研究生要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在专业知识方面培养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系统规划理论等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物流管理专业领域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2)学习年限: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3年,实行弹性学制,可以提前或者推迟毕业。

(3)学位论文工作:大多数高校要求论文选题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4)培养方式方法: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 问卷调查内容与反馈信息

2009年11月,我们对北京某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做了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共发出98份,收回89份有效问卷,被调查人员涉及研一(28人),研二(34人),研三(36人)。调查的内容涉及专业设置、培养

转贴于 http://

方案、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专业教材、http://教学实践等方面的问题。由于篇幅限制,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在此不予显示,关于统计分析的结果将在下文中分别说明。

2.1 关于学生来源问卷调查

调查问题与统计结果:①你的本科专业是什么?本科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仅为14%,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占47%,理工类学生占24%,其他专业的学生占15%;②研究生之前对物流管理的了解程度:很了解的仅占3%,一般的占40%,不是很了解的占36%,不了解的占21%;③选择物流管理专业的原因:认为是学校的热门专业有前途占57%,想要更深入了解的占20%,别人的建议占10%,随便选的占13%。

总体来说,我们国家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从对北京某高校的学生的来源分析,本科就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占比重很小,大多数同学是从管理类相关专业转过来的,同时还有少量理工类学生,所以很多同学在研究生之前对物流知识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并且很多同学选择物流专业也是因为是学校的热门专业,再加上近年来社会上对物流炒得比较热的缘故。

2.2 关于培养效果的问卷调查

调查问题与统计结果:①你认为该校毕业生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如何?认为一般的占54%,很好的占6%,好的占16%,很差的占24%;②你对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否满意?表示一般的占48%,不满意的占33%,满意的占16%,非常满意的占3%;③你觉得国内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如何?是否需要改进?表示一般、需要改进的占58%,不好、应该完全推翻的占18%,很好、不需要改进的占7%,好、可适当改进的占17%;④你是否认为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有继续深造的必要?不需要的占52%,没有影响的占20%,非常需要的占17%。

总体来看,学生对现阶段的教育模式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有33%的学生表示不满,说明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在问到北京某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力时,54%的同学表示一般,24%的同学表示很差。从此结果来看,该校物流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急需改善。另外,针对该校的具体情况,仅有17%的同学认为有继续深造的必要,可见毕业以后参加工作的同学占绝大多数。

3 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概况

结合《物流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问卷调查》结果,我们拟从课程设置、专业教材、师资力量、教学实践四个方面讨论一般院校物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

3.1 课程设置

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种,其中学位课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非学位课包括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各个学校的公共学位课基本相同,为第一外国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非学位课里面的必修环节基本类似,是学术交流、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实践教育等。财经类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包括:供应链物流、供应链管理、战略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与物流等;理工类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运输系统分析、运输管理与政策、交通运输与规划、物流工程、物流技术等。调查问卷显示:研究生基本肯定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但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6%的学生表示学习该课程对于以后的工作用处不大或者是完全没有用处,44%的学生表示课程的学习对于以后从事物流行业有极大的帮助。

转贴于 http://

3.2 专业教材

物流管理是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两百多所院校在近十年成功申办物流管理专业后,急需大量的教材,造成教材的出http://版时间短、任务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另外,各院校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的不同也使得教材难以普遍适用。现在充斥市场的物流专业教材和辅助教材内容多相似,引用的参考文献多雷同,缺少具有真知灼见的专业教材。目前,硕士研究生所使用的物流类教材与本科生无明显区别,专门针对硕士研究生所编写的物流类教材很少。从问卷的调查结果看:仅有7%的学生认为现在的教材很好,表示一般的占49%,表示没用的占30%。说明现阶段的教材质量还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3.3 师资力量

现阶段我国的物流教师大部分是从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机械工程、交通运输等相关专业转行而来。从而造成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通用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与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师资充足,而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供应链物流、物流园区规划、运输与配送、仓储与终端管理、物流分析、战略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运营规划与控制等的使用与开发等需要专业师资担纲的课程教师稀少。问卷结果显示:有5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质量一般,认为不好的占28%,说明现在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方式和结果都不甚满意。

3.4 教学实践

现阶段的物流教育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亦是如此。我国一些院校中对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要求,一般都是参加“三教(助学、助研、助教)”。从调查问卷中也可以说明这一点:52%的学生表示自己在社会实践方面需要加强,而另有28%的学生表示自己动手能力需要加强,在问到现阶段北京某高校物流学院安排的实践活动能否满足需求时,表示完全不能的学生占37%,另外有27%的学生表示少了点。

4 思考与建议

根据对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现状研究,以及结合对某校问卷调查数据资料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在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许多问题与课题需要解决、研究,但首先需要解决下述几个问题:

第一,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要与最新的物流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科学研究是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的

重要内容,与教学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者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要与最新科研成果相结合,在课题研究中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按照学校特色,这种课程体系设置势必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过窄,严重影响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目前国内各院校不仅要突出特色,还要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工夫,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学生。

第三,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师资水平。物流师资水平决定教学水平,特别是我国不少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师稀少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在校教师接受专业培训和聘用国内外物流专家和企业资深物流经理为客座教授等办法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