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

时间:2022-12-10 03:16:43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

为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更好地指导物流管理专业推进教学改革、课程体系优化,为社会培养更多技能型物流人才; 2012年9月至2013年5月,课题组对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往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就业质量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近年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收获、对母校专业建设改革方面的意见建议等等。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收回问卷208份,问卷回收率为94.5%,其中有效问卷203份;调查对象主要为近5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覆盖面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分布与分析

当前,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学校来看,十分重视毕业就业工作,其主要指标为毕业生就业率水平的高低。而本次调查不是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调查,重点是毕业生目前就业质量的调查。就业率反映的是就业的“量”,就业质量反映的则是就业的“质”,即反映了就业的结构、层次和性质等。就业率是一个数量型的指标,而就业质量是一个质量型的指标;就业率是一个单一指标,而就业质量是一个复合型的指标。本项分析主要着重于抽样样本总体的基本情况、样本的合理性与代表性,分析毕业生就业行业和就业地区分布等。

本次调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对在武汉及孝感本地工作的学生采取留置问卷调查或入户访问的方法,对在外省工作的学生采取电话调查、邮寄调查和网络调查的方法。调查收回问卷208份,其中男78人,占37.5%,女130人,占62.5%。学生毕业届次及每届抽样数量如图1。

图1 调查样本(毕业生)所在届次及人数

由于本次调查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在对毕业生就业届次选择上相对比较多,主要目的是研究毕业生工作时间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联性,即随着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业务能力的提升,就业质量是否得到提高。

在毕业生就业地区上,本调查以孝感本地、武汉市、湖北省其他城市和湖北省外为选项,分析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区域分布,结果显示,在省外工作比例最高为42.00%,在武汉市工作比例次之为30.00%,在湖北其他地市比例为11%,在孝感本地的比例为17%。此项结果表明,毕业生在孝感本地就业比率不高,毕业生有偏好发到地区的倾向,湖北省外达42%,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本地物流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区域分布状况如图2所示。

图2 调查样本(毕业生)就业所在地区分布

对当前工作单位性质调查上,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主要在民营企业,占69.0%,其他类型企业占23.56%(含国有企业、其他股份制企业及外资企业),两项合计占92.79%;表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为各类型企业,仅有少数毕业生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其他非盈利性组织供职,具体分布见图3。

图3 调查样本(毕业生)就业行业企业类型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对就业质量,莫衷一是,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界定。秦建国将大学生就业质量定义为:大学生所能获得的工作优劣及工作固有的特征满足大学生要求的程度。笔者认为这一界定相对比较科学,他强调了工作的满意度,也反映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感受,从主观以及客观的角度符合就业质量所涉及的范围。

就业质量是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它是一些特征(质量特性)的体现,所以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指标进行衡量。在一般情况下,往往用以下指标体系来进行衡量:工作于专业对口程度、薪资水平高低、职业发展前景、享受福利待遇情况、学生对工作的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工作创新程度等。

工作与专业对口程度指标反映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否与所在岗位、所从事的工作一致,同时也表明学校设置的专业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工作与专业对口度越高,就业质量相对来说就高。本次调查物流管理专业工作与专业对口度总体情况如图4所示,34.61%的毕业生认为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非常对口,29.33%的认为现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基本对口,13.46%认为现在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但有部分关联性,22.60%认为现从事工作与专业完全不对口。

图4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的专业对口性分析

薪资水平也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又一重要指标,工资水平高说明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企业的认同,是知识能力转化为生产力的物资表现,是毕业生价值的直观体现,反映学生就业质量。本次调查薪资水平以毕业生月薪及周劳动时间两个指标予以反映,总体情况见图5、图6所示,26.45%学生目前月薪在2000元以下,59.14%学生毕业目前月薪在2000-2999元,8.69%学生目前月薪在3000-4999元,5.72%学生毕业目前月薪在5000元以上;当前每周工作时间上,约87%大于40小时,反映了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时间与收入不对等的关系,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劳动时间较长的特征明显。

图5 当前月收入情况

图6 周工作时间分析

职业发展前景是就业质量的核心衡量指标之一,主要反映学生就业后期发展前途及发展空间,是一种就业质量的未来许诺,该指标与学生个体职业发展规则密切相关,也与行业或企业发展前景相关,由于该指标的关联因素比较多,所以也是一个相对难以量化的指标。在此项调查上,课题组采取多维度强度性指标选修形式,调查结果如图7所示,表明毕业生对物流行业发展前景看好,但对个人发展前景一般。

图7 个人与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毕业生工作满意度是反映职业稳定性的指标,该指标与企业文化、员工收入、劳动时间、职业前景、保健与激励等因素有关,对工作满意度越高,职业稳定性越好,员工流失率越低。本次调查我们以对第一份工作满意度调查为主,具体见图8,一般满意者比例较高为49.52%,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者次之,分别为29.33%和15.38%,非常满意者比例较小仅为0.96%。

图8 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满意度分析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对学院教学的反馈

本次就业质量调查中,课题组还就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学院教学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主要涉及到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获得的专业技能、培养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同时,也希望毕业生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认可度比较高,90%的毕业生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满意度较高,但对实践教学满意度相对比较低,仅48%。在涉及对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建议时,部分毕业生反映,在学校学习的一些先进管理方法、管理理念没有实际价值,如: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等,这主要是由于当前许多物流企业仍然处在粗放式经营阶段。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毕业生反映课程体系比较合理,但存在少数课程在当前工作中不适用的情况;也有毕业生提出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少数课程内容重复问题,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在涉及专业实践教学时,85%的毕业生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机会到生产企业参与实际生产活动,获得更多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同时,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实习环节十分重要,但需要对顶岗实习进行科学管理。在问及专业核心能力项目时,91%毕业生认为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不在物流作业技术上,而在综合素质上;同时,大多数毕业生觉得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不够,主要表现为:团队精神培养不力、沟通能力有待加强、人际关系能力相对欠缺等。在对物流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看法上,大部分毕业生认为物流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含金量,证书与就业质量没有关联性。

四、 结论

当前,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教育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但过度关注就业率(数量)而忽视就业质量成为高校学生就业的一大突出问题。本调研通过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调查研究,找出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原因,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改进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调查研究,课题组的结论为: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偏低,影响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的主要是综合素质而非单一技能,在影响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中情商的大于智商。

1、 学生就业率虽高,但专业对口性不高。

本次调查显示,约有36%的毕业生现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相关或不对口,由于毕业生当前就业行业部门与学生在校所学专业不一致或不相关,其实质可以界定为一种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在这种状态下,毕业生工作稳定性降低,可能面临再失业的风险,其就业岗位所要求的能力还需学生继续学习或适应,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2、 毕业生薪资水平偏低,工作时间偏长

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毕业生薪资水平在4000元以下,相对当地收入水平偏低。毕业生周工作时间偏长,大部分在40小时以上。同时工作环境比较差,劳动保障条件不好。

3、 校内活动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有限

在校内活动对就业促进上,学生选择其他者占比相对较大,表明学校在此领域有极大的改进空间,目前校内活动项目缺乏、单一,对学生就业及后续发展的支持不够。

4、 从课程或教学环节对就业的影响上看

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对实践教学有一定认可度,但对基础课程的认同度相对较低。

5、 技能证书与就业质量

尽管99%的学生毕业前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但对就业质量提升没有直接的意义或相关性,大部分学生有职业资格证书,然而就业质量或岗位并没有因为有职业资格证书而提高,57%的同学认为就业质量与职业资格证书无关。

6、 实习与就业质量

100%的学生认为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是就业的重要基础,没有此环节就业必然难以实现,但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的管理和控制有待提高,“放鸭式”实习使绝大部分学生感觉茫然;需要加强专业老师适时的指导,加强心理导师的适时辅导,加大学校适时的控制力度,将实习落到实处。(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文章系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与提升途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2A04】

参考文献:

[1] 刘小红,王成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调查与分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2] 邱良.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4).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2

[关键词]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就业调查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181

1前言

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在最近十多年获得了长足发展,与本世纪初相比,招生高校总数增长了三十余倍,是工商管理学科中少见的“爆发式”扩张专业。安徽省高校早在2002年就开始布局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已有19所高校正式招生,培养规模大幅度提升,毕业生输出数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有关教育方法单调、培养模式雷同、人才规格模糊的讨论日渐增多,支持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提议在物流教育界受到广泛关注[1],一些机构甚至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出预警,因此开展毕业生就业调查以评估就业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自2012年开始,一直跟踪调查安徽省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就业状况[2],通过网络调查、在线访谈和实地走访等方式,累积收集了数百位毕业生就业数据,涵盖安徽省数所高校。2015年笔者又陆续收集了两百多份毕业生样本,基于对这些受访样本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安徽省物流管理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总体良好,并未出现就业困难现象。然而,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及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影响,就业压力并未消除,其中供需错位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在前期研究中,笔者曾提出要专门评估就业供需契合水平[3],但没有进一步讨论其评估视角。基于此,下文拟从就业岗位与物流专业的相关性(岗位专业相关度)、物流专业知识对就业岗位的支持水平(知识岗位支持度)、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分布特征(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方面,汇报毕业生调查结果,并给予简要述评。

2岗位专业相关度有待提升

调查显示,工作岗位与物流专业紧密相关的毕业生占比25%,一般相关的占比24%,不相关的占比50%左右,虽然高校毕业生的学习专业与就业岗位之间早已不是严格对应关系,但是近一半调查对象并未在物流岗位上谋求发展,这不免令人意外。两年前笔者做过的同类调查中,曾有接近2/3的毕业生报告自己的工作岗位与物流相关,如果不考虑调查方案自身因素,前后两份调查结果反映出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更加泛化,这与我们正在倡导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愿景是不相符的。

此次调查中,仅有36%的受访毕业生希望跳槽到物流行业工作,这个比例说明毕业生的专业归属感不高,没有把专业视为职业规划的轴线。这个数据值得高校反思,在专业申报论证材料中,各校显然会对物流人才的社会需求抱有厚望,并试图为社会输送更多物流紧缺人才,然而现实情况是,留在物流领域的人和愿意进入物流领域的人都没有占到半壁江山,那么高校培养期望与毕业生的就业观之间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笔者在个案访谈时,也了解了部分毕业生的想法。首先,物流岗位层次低、形象差是毕业生的普遍性顾虑,体力劳务型的工作性质让毕业生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女性群体中,毕业生普遍希望进入“办公室”从事白领工作,不愿意承受场站或配送中心的工作压力。其次,物流岗位起步薪酬不高,发展前景不大是毕业生的常见感受,与同学或朋友交流时,物流岗位的薪资水平有些差异。另外,也有毕业生认为,企业招聘岗位不适合本科生求职,不需要太多物流专业知识也可胜任,即找不到能够发挥他们相对优势的职业起点。上述原因表明,毕业生把专业岗位契合不佳归咎于岗位不匹配专业,而不是相反。

3知识岗位支持度不及预期

专业知识对工作岗位的支持度也是笔者感兴趣的调查问题,尽管接近半数受访对象从事物流相关工作,但是只有30%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促进了岗位工作,这说明毕业生所学与所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笔者在调查中并未就此问题进一步探究成因,不过结合个案访谈,潜在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专业知识理论体系较为系统,而学生工作岗位仅为物流运作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尚不能将专业知识完整自如地运用到工作场景中。第二,专业知识有些陈旧教条,现实工作中不能循“书”而进,理论滞后于现实。第三,专业知识“过于”专业,实际工作场景中还没有达到相应管理水平,理论超前于现实。

笔者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立足于应用场景,否则人才供需矛盾就无法避免。目前,包括安徽省在内,国内很多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格都具有“大物流”“通才化”特点,这类毕业生最适宜在专业物流公司工作,对物流各环节都有介入能力,但是这类人才需求单位在全部招聘单位中占比并不多,传统制造业、流通业才是物流专业人才最大的服务对象,进而在毕业生中产生了知识“无用”和知识“难用”困惑。因此,合理设立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就业实际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破解知识岗位支持度的关键所在。[4]

4就业地域聚集度依旧显著

在受访毕业生中,大约有45%的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江浙沪就业合计达到40%,该调查结果与两年前的数据基本一致,说明在家乡临近地区就业是省内毕业生首选方案,江浙沪则继续成为安徽大学生的重要备选地区。

对于省内聚集就业现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是乐见其成,因为省属高校的社会使命之一就是服务地方发展,物流专业人才在省内就业印证了当初设定的为地方物流业输出人才的设想,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关系得到验证。当然,地域聚集度的解读思路可能存在争议,安徽省内物流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毕业生留守安徽也有可能束缚其发挥专业优势,从而出现因为找不到合适物流岗位而转战其他行业的现象。因此,后期对地域聚集现象有必要开展更细致的调研和分析。

5提高物流管理毕业生供需契合水平的建议

实现人才培养供需契合是物流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应当视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基于笔者对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的观察和体会,特提出如下几点想法供同行交流:

第一,物流管理本科层次可以设定面向特定就业场景的培养方案。当前社会中,物流人才梯队的学历结构无疑是以本科为主,初入职场的毕业生虽然缺乏经验,理论知识掌握水平或许参差不齐,但依旧是可塑之才。与专科的实务型定位不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宜在专业化方面有所区分。比如为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等人才需求单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将根据就业场景而变更。针对性的就业场景不仅能够增强毕业生的求职自信心,同时也能迎合用人单位召好才、召能才的心理诉求。[5]

第二,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招生规模应当适当控制。各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后,毕业生供给增长过快,与庞大的职业教育之间必然产生冲突。在用人市场,实务型岗位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本科生争抢专科生饭碗应属无奈之举,全社会对管理型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不能支撑全国高校毕业生的输出洪流,因此必须对高校盲目招生行为及时干预,防止供需数量失衡继续加剧。笔者认为,对于那些没有找到培养特色的普通高校,物流管理本科招生规模至少可以缩减30%,而对于那些人才规格针对性强、企业支持力度大的招生学校,也可以根据就业形势适度追加招生名额。

第三,应当吸纳大中型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除了提供实训教学、实习场所、兼职师资等传统方式外,企业还可以参与的高校教育环节是教材修编,但这恰恰也是目前的薄弱之处。理论源自实践,教材与现实脱节损害了人才培养质量,但系统性的教材更新又是一项复杂工程,企业热情不高,无法通过高校力量单方面发起行动。要想推进合作修编教材,笔者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必须负责牵头,邀请大型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用人单位选派业务骨干参与编写组,并可通过部级层面的物流教材改革项目立项资助。

第四,物流行业协会应当搭建毕业生供需平台。作为应用性专业,人才配置离不开行业协会的支持。目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是国内最大的物流行业协会,它在政企协调、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人才供需方面尚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力。笔者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聚集了大中型物流企业,完全有条件为高校毕业生搭建连通需求方的专有招聘渠道。目前该协会虽然在官网开辟了招聘频道,但是并没有真正运转起来,绝大多数企业与求职者都不知晓这个网站频道,究其原因还是该协会没有投入足够资源,此种局面应当尽快改变。

6结论

本文结合前期开展的毕业生调查结果,讨论了安徽省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供需契合水平,分别从岗位专业相关度、知识岗位支持度、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方面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笔者认为,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规模增长迅猛,有必要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开展跟踪调查,从教育供给侧入手探索差异化培养模式,更好地推进人才供需契合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亦亮地方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来自安庆师范学院的探索[J].中国市场,2015(33):14-15 

[2]徐俊杰,何常青,李亦亮地方高校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J].物流科技,2012(12):39-42 

[3]徐俊杰,洪亮,何常青基于供需契合原则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2(36):84-86 

[4]史晓原“物流热”背景下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物流科技,2011,34(9):35-37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3

    1.物流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1.1企业对物流管理类本科生实践能力要求

尽管目前企业对物流人才是“求贤若渴”但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对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当前高校物流管理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数不尽如人意。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我们得知,目前物流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不熟悉企业,适应企业工作需要很长时间,对企业运行中的问题缺少洞察力和解决办法,许多学生对物流管理理论耳熟能详,但实际动手能力明显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理论强于实践现象突出,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1.2物流管理类专业实践

    教学环节成为整个教学体系中的软肋通过对江苏六所定位为“应用型”的高校调查得知,虽然目前高校对物流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是越来越重视,但是在整体教学过程中,相对于理论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科学设计,东拼西凑;实践课时明显偏少;实践内容单一,缺乏整体性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实践教学经费支持不够等。

供求之间存在着这样的矛盾,高校必须主动地适应企业,满足企业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对现行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设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

2.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经路径,是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顺利融入企业的桥梁,因此必须在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基于企业需求,突出“应用型本科”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2.1 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根据盐城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近年来的实践,结合省内其他应用型高校的具体做法,设计出“双轨”制实践教学体系,其结构框架如下:

2.2 实践教学体系说明

教育部针对本科院校在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过低,于2007年发文(教高(200力2号)规定: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盐城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了突出应用型,加强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环节占总学分(学时的25.7%)。

①课程实验是I轨——专业技能实践的主体部分。其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认知型实验,表现形式是认识实习第二层次是操作型实验,表现形式是报关实习、物流设备应用实验、第三方物流课程实验、供应链管理实验等第三层次是综合型实验,表现形式是ERP实验、物流系统设计等。

②知识拓展的目的是为了弥补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生对科学技术类、审美艺术体卫类知识的不足而开展的素质拓展课程技能拓展主要是在参加学科竞赛、相关资格证书考试方面进行加化;创新活动主要是让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或是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来,并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

3.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保证措施

①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行为模仿教学法、项目设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形式,丰富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增加互动教学环节,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给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

②加强物流实验室建设。盐城工学院物流管理系现已建成现代物流实验室,可以满足基本的物流实验。由于国家对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定位由原来的企业物流转向港口物流,所以对物流实验室而言,要对其硬件与软件进行扩建,这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保证。

③提高校企合作力度。物流行业的实践性决定了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决不能局限在校园里。学校可以通过仿真等方式进行教学,但缺乏现场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知识模糊,理解不够深入。特别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没有具体的实践操作是无法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的。校企结合的办学道路,不仅使学校及时了解企业的要求,同时也能将现代物流的理念传达给企业,帮助企业提高竞争能力。此外,校企结合避免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企业可以了解学生,选择学生;学生也可以借此了解企业,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双向选择,促进了学生的就业,是一种双赢的方式。调查中企业对此也表示欢迎。有的学校通过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既节约了办学成本,又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④强化毕业实习指导、增强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对于毕业实习的学生,要从学校和企业两方面强化毕业实习指导工作,强化实习过程的控制,避免毕业实习失控现象的出现。同时,对于毕业论文选题的方向应侧重于实践型,突出本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其在四年期间参加的实践,特别是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学生所学的管理基础知识,来分析企业实际。一方面,避免了学生论文抄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理论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指导和答辩环节,可考虑加入企业界人士。因其实践背景丰富,对学生论文要求可能更贴切企业运作实际,如果学生写的是其实习单位,也可以考虑请实习单位的主管列席答辩,他们对学生论文的应用价值及其可行性进行点评提问,更具社会价值。

⑤加大素质拓展能力培养力度。在培养方案中规定科学技术类、审美艺术体卫类等课程的学分,学生必须选修相应的课程,才能获得学分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时,要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对获状的学生要进行学分与奖金的双重奖励;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一本相关资格证书,才能毕业。通过这些制度性的规定,加大素质拓展能力培养力度。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4

摘 要: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现代应用型人才,高校就要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从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原则介绍入手,阐述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各个方面的方法,最后论述了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在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市场经济格局下,先进的物流管理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掌握一定物流经营管理方法和物流技能的人才受到企业的青睐。高校通过3年或4年的培养,要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技能。而实际多数高校由于种种原因,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提高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投入较少。不少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条件较差,校内没有实训室,校外没有实训基地,即使有与企业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也大多流于形式,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原因是没有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指导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因此如何建设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成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1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原则

1.1 应用原则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倾向于理论知识在实践当中的应用,学生通过从课堂上获得理论知识,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工作,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得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1.2 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围绕专业课程开展,可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安排相关实践活动,与课堂理论教学结合进行,当然也可以在专业课程基本学完之后,以毕业实习形式进行。

1.3 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从高中跨入大学,课程结构与知识体系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从高中的文化课学习到进入大学的专业课学习,从对专业的懵懂到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都需要一个过程。通常按照教学大纲,学生大一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大二才真正开始学习专业知识,由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相关的实践活动也应该由易到难,逐渐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因此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应从物流运作流程和有关设施设备认知开始,再到实际的情景模拟或物流软件模拟,最后可以让学生针对实际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找出该企业在物流运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

2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法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为三部分:(1)课堂实践;(2)校内实践;(3)校外实践。

2.1 课堂实践方法

课堂实践教学中可使用的方法有:

(1)小组讲授法。在授课过程中如遇到一些章节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便可采用小组讲授法,其方法为:根据章节内容安排所需小组数量,每组4人,将课堂所需讲授的内容分配到每小组,小组针对指定内容查阅资料,进行总结,写好大纲,选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讲,每个代表讲完后先由学生进行评价,最后老师对所讲内容的不足进行补充说明。此方法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组讨论法。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个相关论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并安排小组长,由组长安排组员搜集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归纳要点后派出每组代表在课堂上讲述,讲述完毕后,小组间互相评价,最后由学生分析优劣,形成对论题的结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3)案例教学。根据本节课堂所讲授的知识引出相关案例(案例以真实的经济和企业背景为基础),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最佳解决方案,使学生学会如何将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处在物流工作的职位上思考问题,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

2.2 校内实践方法

学生在校内除了课堂实践外,还有些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活动,在此统称为校内实践,每学期根据课程开设一定时间的校内实践。校内实践有以下几种:

(1)企业参观。在完成相应理论教学后,带学生到一些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可以安排企业物流工作人员和学生进行一次座谈会,物流工作人员针对企业的物流运作体系和物流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以及好的解决方案等等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如有疑问可以直接询问工作人员,使学生可以学到更多更实际的物流知识。如《仓储管理》中讲到仓储设施设备时,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参观,了解相关设施设备以及仓储基本的作业环节。介于物流企业大多采用轮班制,企业参观可安排在周末进行。

(2)调研报告。在与学校合作的企业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可根据各自感兴趣的领域进行考察调研,自己查找资料,就某一项课题撰写调研报告,先由学生就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想法撰写提纲,再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确定提纲。例如讲到配送方面,可以让学生就当地快递行业快递服务做个调研报告。

(3)撰写专业小论文。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者毕业后希望从事的工作,学生自己选择论文题目,或者由指导老师帮其选定题目,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科技论文的要求完成小论文,论文一定要突出实践性,为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积累经验,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获得获取知识的乐趣。

(4)实验室实训。如果高校有物流管理方面的实验室,可安排学生在校内的实验室,通过操作物流软件形式进行专业模拟实践。实训可以和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如《供应链管理》课程,我校有一套供应链管理的软件,在开课前把学生分组,各组同学分别担当供应链中的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客户五大角色,并规定流通的产品种类,通过8次左右的实训,让学生体验物资流通的整个过程。

(5)参加物流比赛。近几年全国的各种物流比赛较多,有实际操作方面的,也有就企业实际情况调研写调研报告的。资金方面较宽裕的高校可以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一些这种比赛。我校在2010年12至2011年6月组织高职二年级的学生参加了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物流专业竞赛,从2010年12月10日举办的知识赛开始,经过知识赛、物流仿真模拟赛到总决赛,从开始的80多位同学参加知识赛,最终有五位同学参加了总决赛,我校以西安顺丰速递为调研对象,撰写调研报告参加了全国总决赛。此次比赛让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获益匪浅,不仅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借鉴了其他高校在学生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

2.3 校外实践方法

校外实践就是高校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物流企业现场实践。形式有:

(1)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可使学生全面感受物流岗位的所有职责,让学生在担当企业员工角色中提升胜任实际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打下基础。这种方法按学生就业感兴趣的方向,有选择地进入相关的物流企业参与顶岗实习,学校派实习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参与企业正常作业。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第一学期,以2~3个月为宜,安排在学生毕业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是为了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提前体验实际工作中的艰辛与收获,培养学生物流岗位的动手能力。

(2)毕业实习。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第二学期,学生自己联系企业或在学校推荐的企业实习,在最后一学年放寒假前确定好学生的毕业实习企业。通过毕业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进而为学生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这一阶段表现出色,将有机会被实习企业录用为正式员工或实习企业可以帮学生推荐工作,因此毕业实习是学生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3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3.1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指导老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高校要制定教师向双师型发展的激励机制,在任职条件、职称评审、工资待遇以及教师引进等方面向双师型倾斜。一方面鼓励在校老师分期分批地到企业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聘请一些物流企业管理第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指导老师,发挥兼职教师的互补作用。

3.2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应从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两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校内物流实训室建设应满足学生课内实训与综合实训的要求。校内物流实训室是为了配合课内实训与综合实训建立的,结合实际工作需求,校内物流实训室应以仓储管理作业、流通加工作业、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货物分区、储位分配、验收,货物编码、堆存和养护技术,分拣、配货、配装,叉车操作,包装,集装技术操作,条码、RFID技术设备使用等作业功能的要求。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满足学生认知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甚至就业一体的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认知,使学生熟悉物流相关工作环节的工作环境、流程,熟悉相关的设施设备;体验,通过专业学习过程中有计划的短期实习,使学生体验到相应的岗位角色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以及责任,掌握岗位操作的基础技能和操作要点;顶岗,使学生能够完全履行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

3.3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规章制度,保证实践教学有序进行。高校应在借鉴其他院校成功做法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实践教学环节组织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实践教学安全管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成绩考核等方面,建立覆盖实践教学各环节、全过程的教学管理制度。

4 结语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决定了实践教学在高校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而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正是解决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保障。

参考文献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5

关键词:大类培养;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运行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从2005年开始,长江大学大学管理学院的本科专业以“管理门类”的名义进行“大类招生”,在前两年对所有本科生进行统一的平台培养,即开设完全相同的课程,从第5学期起才分为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六个专业方向。

所谓大类招生是指在高校招生录取时,不再按专业或专业方向来确定招生计划进行招生,而是按学科(也有按系或学院)制定招生计划而进行招生录取的一种招生模式。

按类培养是指在按类招生的基础上,低年级时学生在学科(或系或学院)的范围内共同实施基础课程的学习,高年级时学生通过对学科、专业的进一步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学科范围内选择专业。通过学习进行选择,通过选择完成学习直至毕业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长江大学管理大类培养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一)长江大学管理大类培养模式下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设置。长江大学管理大类培养模式可以概括地称为“1+1+2”模式,即一年级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管理大类本科生统归为“一工部”管理;二年级主要学习学科基础课程,从此回归“管理学院”管理;第五学期专业分流后,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本科生毕业须取得包括理论必修课学分、实践教学学分和选修课学分,193.5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包括基础理论必修课和专业理论必修课)134.5学分,实践教学(包括基础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28学分,选修课(含公共选修课7学分)31学分。

其中,公共基础课除了教育部规定的两课外,还包括社会学科中的中国近代史纲要(2学分)、人文学科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总共41学分,占总学分的21.2%。

学科基础课中主要开设高等数学、管理学原理、线性代数、FOXPRO基础及应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学、物流学、概率统计、运筹学、中级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必修课程,总共57学分,占总学分的29.5%。

专业核心课主要开设了统计学、经济法、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学、专业英语、运输与配送管理、企业物流、货物学、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必修课程,总共34.5学分,占学分总数的17.8%。

专业选修课主要开设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技术与装备、国际物流、石油企业物流、预测与决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物流政策与法规、物流标准、电子商务、文献检索与利用、证券投资学、信息经济学、企业资源计划、技术创新管理、资本经营、现代企业制度等选修课程,总共39.5学分,要求最少选修24学分,加上至少选修学校提供的公共选修课7个学分,物流管理专业毕业时要求至少选修31学分,占学分总数的16.0%。

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开设了企业物流系统实务模拟、物流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总共24个学分,占学分总数的14.5%。

(二)长江大学管理大类培养模式下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

1、相对于国际一流商学院和国内其他大学来讲,长江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门数过多。第1~7学期,学生周课时平均达到了26课时,学生用于独立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过短,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按大类招生所要求的“厚基础、宽口径”不是一味增加基础课,这也是不现实的,必须淘汰原有适应单个专业培养的课程内容,设置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基础课程。

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专业特色很浓,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未见。按大类招生模式培养人才,必须改进原来适应于单独专业的课程设置,调整课程内容,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跨专业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建立“大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改革应立足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特别是满足学生就业后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立体思维的能力,为学生由单一专业型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本科教学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实践课程占学分总数的比例偏低。24个实践学分中,毕业设计学分达到了50%,专业实习(分散实习)学分达到了25%,加上还有1门实践课程的3个学分,真正对学生的实践岗位认识、锻炼、学习时间只有6周;第二,实践教学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与学校无关。管理大类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中分散实习的课程设置过多,学生自己找单位实习,教师只负责给成绩,影响实习质量,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本科教育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三,实验、实习教学资源缺乏,实践指导教师资源缺乏。管理大类实验用教学资源近年来得到长足进步,但管理大类培养的本科专业众多(有7个本科专业),硬件设施上去了,软件资源还相当缺乏,造成一些课程无法开出。实习基地虽然签了不少实习基地协议,但大部分还停留在纸上,大部分实习基地不具备教学能力或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三、管理大类模式下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运行中注重以班级为单位的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已不适应“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球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本科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需求和途径增多,一生中变换职业(专业)的次数增多,因此本科教育必须为学生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特别是终身学习培养能力和奠定宽厚的基础,并进行一定的科研训练。

根据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内容与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学生入学开始,为学生先后配备学习适应导师组(主要由博士生、硕士生担任)、科研创新导师组和就业创业导师组(主要由班主任担任),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将学生管理、教书育人、人才培养有机融为一体。

(二)评价学生的手段片面,采用单纯以考试成绩评定学生能力的评估模式,把一般能力和创新能力相混淆。完善以学分制为手段的弹性教学、双学位和主辅修管理制度,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一是建立免听和免考制度。大学应允许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来完成一门或多门课程的学习。美国大学一般规定,学生在得到授课老师许可,并制定了专门的学习计划,可以不参加听课、课堂讨论和其他课业活动,老师将专门为其布置作业,制定其作业的评价标准。这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二是允许学习优秀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所有学业后提前毕业,对学习差的学生或中途休学的学生保留一定时期的学籍延期毕业;三是促进学科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相关学分的相互认可。这样就可以使优秀学生同时完成两个专业的学习获得双学士学位。也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的同时,也辅修其他跨类专业课程,获得相应的辅修证明。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强调对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注重大众化教育,又要注重精英教育,对学生实施多层次、多规格的因材施教,让学生自由发展,鼓励每个学生自己找到最感兴趣、最容易发展的方向。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也是按大类招生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如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利用语音室、投影仪、幻灯片、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等,并不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四)建立动态专业分流制度和专业分流指导制度。对同一届学生进行分流应是一个动态分流,不能硬性规定必须在某年级进行分流,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在弹性学制规定的有效期内完成某专业所应完成的所有课程,达到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学分,就应颁发给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就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

(五)课程体系运行中要转变观念,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制度。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呼唤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现行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是以管理者为本位、以教学控制为中心的制度,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刚性过强,缺乏选择性和灵活性,限制了学生学习自由。而学习自由又是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总结以下观点,供有关人员参考:

第一,如果说培养教学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大学按大类招生进行“通才教育”,那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按专业招生就是在进行“专才教育”。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两种模式相比,专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针对性和应用性强,但因为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造成知识单一、发展后劲及创造力不足;而通才教育注重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学生基础知识广博,在实际工作中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第二,管理大类培养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打破按专业招生和培养的束缚,树立“大专业”思想,课程体系设计应注意选取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课程。

第三,课程体系设计要考虑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主动削减课程总数,建立导师制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规格的培养。

第四,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加强实践教学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投入,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第五,课程体系运行中应改革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和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分流制度,建立健全教学运行管理制度。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兆信.大类招生: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2]郑超美.本科教育按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探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5.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6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力资源被认为是社会的“第二利润源泉”。物流行业则被看作是“第三利润源泉”。对于近年来在我国飞速发展的物流行业来说,物流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增加物流专业人才数量和提高物流行业人员的素质能够满足就业需求,提高河北省乃至环渤海经济圈的资源配置的效率。201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已达到197.8万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河北省社会物流总额达8万多亿元,同比增长9%左右①。

河北省有着处于环渤海京津冀经济圈中这样的天然地理优势,所以物流业发展的空间极大,对物流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河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但是还不是经济强省和人才强省。所以如何提高河北省物流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对于河北省物流行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物流人才就业研究现状

韩彩霞②从河北人才物流定位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河北物流人才培养对策。其中建议物流人才培养的云平台教育,提高教师培养,提高专业师资能力等。杨爱华③强调从家庭角度分析,认为社会和家庭应抛弃精英式教育的思想,对于大学生就业不要有过高期待,以免造成就业压力。马陆亭④通过调查得出结论,用人单位重视的是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对从事的岗位和对职位的适应性是存在差异的。董京康⑤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剖析,把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分为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特殊能力和求职能力,从这几方面分析认为创业意识不够强、就业态度不端正和择业标准过高是大学生就业的阻碍。

2.物流行业人才现状

2.1人才需求

物流行业并不生产物质实体,而是通过为人民提供服务而产生价值,因此属于服务业即第三产业。下图为河北省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004年至2013年数据⑥。从图中可以看出物流业的需求发展趋势一直是逐年增加的。所以对于人才需求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

物流人才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巨大,还体现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强烈要求物流行业资源的整合,例如阿里巴巴组建的菜鸟网,就是整合物流资源的平台。能看到未来物流行业人才还有很强劲的需求。就高职毕业生整体而言,由于各个高校已经连续多年扩招,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所以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相反,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却不断走高。高职院校已经逐渐掌握了人才的市场规律,所以高职高专的毕业生拥有着比以往更多的就业机会。就物流专业而言,在高校中,招聘物流毕业生的企业不仅是物流企业,还包括电子商务企业、零售企业、制造企业等各个行业。这些企业都对物流专业学生更加青睐。

2.2人才供给

下图是2005年至2013年高职毕业结业的人数⑦。从图中可以看出物流高职高专毕业结业的人数也是逐年增加的态势。

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行业每年需要新增一线操作技能人员约110万人,而目前国内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人数约40万⑧,远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所以仅从供需角度分析,物流专业学生就业前景非常良好。

3.物流高职高专学生的优势和劣势

3.1物流专业介绍

高职高专的物流专业是培养这样的人才:对物流企业具有基本的管理能力,能够系统的分析、设计物流管里流程和系统。对物流行业中例如运输、仓储、配送系统等能够具有基本操作能力。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企业、零售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各种涉及物流业务的企业中能够提供管理人才和基层操作管理人员。

3.2高职高专学生介绍

3.3优势

高职学生头脑灵活,更擅长实践操作的课程。这种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进入企业工作非常有利,企业会节约更多培养新进员工的实践,能够直接上手操作进入工作状态。

3.4劣势

虽然近年来高校一直在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就业生的质量和企业的需求不一致这种矛盾导致就业率不高。

首先,相较于大学本科学生,高职高专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达到的深度相对较低,对于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大多学习兴趣不大。另外,高职学生的自我定位上的偏差,不愿从基层做起,眼光过高,基础性的工作不愿意做,管理能力要求高的岗位又不能胜任,这是造成就业率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需要强调的是,一些高职学生没有注重自身品德和修养,对于学习不重视,懒惰,这点对于就业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来说非常不利。

4.提高就业率对策

4.1高校做法

对于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上的建议如下:

针对物流高职学生可以进行“双轨式”教育改革。另外,可以和学校协商,在校内寻找固定地方,作为快递点,既可以作为学生的物流实训,又可以使学生勤工俭学,缓解学生经济压力。

最后,实训室的建立有助于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前对各种物流设备具有一定的认知和操作基础。所以实训课应设置在进入企业实习前。对物流各种信息系统会进行简单操作。

河北省可以依托省内唯一一个港口城市秦皇岛市作为全省物流专业学生实习的实习基地。秦皇岛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处的环渤海中心地带的战略位置,在推动中西部合作、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很多物流企业聚集在此,完全可以满足物流专业实习实训一体化的需求。比如可以在秦皇岛港码头进行集装箱实习,在北部工业园区进行物流仓储运输的实习等。另外,本地高职院校可以为外地兄弟院校的教师学生提供住宿、实训室等实习中的各种需要的条件。

4.2企业

企业可以通过学生三年中的实习表现,通过合同的形式,为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位置。这种做法对于企业的好处是,省去了招聘的成本,以及培训新员工的费用和时间。企业已经对实习的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从中选取符合本企业价值观的学生。另外,这样使得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实习工作,因为通过在三年的实习课程中的努力学习和表现,有可能直接得到工作的机会。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7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185

人才培养方案是我国中高等教育中关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计划性和执行性的文件,涵盖了专业学习的全部内容、时间安排和具体要求。各专业都需针对行业发展变化和学生的学业背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新方向,通过中高职衔接可以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中高职衔接教育面向的是中职学校毕业的一部分学生,他们有意愿在学历和职业知识技能方面进一步深造,通过教育部门统一的招生考试被高等职业学校录取。高职学校针对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应该制定出有别于高中毕业起点高职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文重点研究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核心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过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在新生入学前制定好,在每一届学生的整个高职教育阶段使用,原则上不允许在实施的过程中修改和调整,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定要科学、严谨,经得住社会、行业和教学的检验。为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

1.1专业市场调研与分析

专业市场调研包括对行业企业、毕业生和兄弟院校相同专业的调研。

1.1.1对行业企业的调研

对行业企业的调研首先要对行业企业进行分类,如物流行业有多种物流业态;其次选择出各种物流业态中对毕业生需求量较大,且在行业内规模较大比较典型的物流企业。调研重点是各企业安排中高职衔接毕业生的主要岗位的技术技能、文化知识、职业素养。

1.1.2对毕业生的调研

毕业生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检验者和实践者。当他们离开学校、走进企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和岗位的工作,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能否帮助毕业生应对当前工作要求并在职业上升通道中有一定帮助。

1.1.3对兄弟院校的调研

兄弟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是我们的同行者,因此也需对开设同一专业的兄弟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就业的调研,重点是进行个性化切入,了解他们的特色和亮点。

1.2生源结构调研与分析

生源结构调研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生源结构调研包括对生源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基础态度的调研与分析。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生源结构的特点主要有:初中毕业后就读中职学校或高中毕业后就读自考中专班,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学习态度不积极等。

1.3无领导研讨

无领导研讨又称头脑风暴法,是在无领导即无权威情境下的一种畅所欲言的研讨方法。研讨的内容重点是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核心专业知识、核心技术技能和核心职业素养。

1.4形成基本内容框架

在上述系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框架。基本内容框架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素质教育与人力课程、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专业素养与能力课程、创新创业教育。

2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重点关注的问题21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跟进

中高职衔接不是基础教育,而是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各行业、各企业也在这种变换中兴衰交替,因此作为承载职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不断调整、完善和优化,这样才能不断跟进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要尽力做到三个“适应”。

2.1.1适应学生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最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和广大的群体,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方法习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所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例如,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是“95后”,有的有高中学习经历,有的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他们的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习程度不同,在物流相关课程中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异,采取与高职学生差异化的培养方案,教学的深浅程度也可以有所区别。另外,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与高职学生也有差别,因此专业课中的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并可增加实训课程和实习课程的比例,也可以实训实习课程和理论课程穿行,让学生在实训和实习中深刻体会理论知识的内涵。例如,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了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计划安排,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的“现代仓储管理”课程中,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学生的实训可以到京东、1号店等电子商务企业进行2~4周。

2.1.2适应社会需求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要考虑是否适应社会需求。充分考虑社会对专业的技术技能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要求,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技术技能上对社会有贡献,在职业素养上利于社会、企业和个人发展,在社会公德方面展现良好面貌。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注重加强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

2.1.3适应服务面向

物流业属于国民经济的第三大产业,其实质是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因此在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中要体现产业发展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变化。

2.2突出系统设计、整体构建四个板块的特点

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制定要突出系统设计的理念,并整体构建出素质教育板块、基础学习板块、专业能力板块和就业创业板块四个板块。四个板块的特点分别如下。

2.2.1素质教育板块

素质教育板块要“实”。素质教育板块由十门左右课程组成,占总学时20%左右为宜。

2.2.2基础学习板块

基础学习板块要“够”。基础学习板块一般十门左右课程,占总学时15%~20%。

2.2.3专业能力板块

专业能力板块要“强”。专业能力板块最能体现专业核心教学内容,一般20门左右课程与专业实训,占总学时57%~64%。

2.2.4就业创业板块

就业创业板块要“真”。就业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教学板块,此部分的教育在中高职衔接的物流管理专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虽然仅占总学时1%~3%。

2.3完善保障条件和机制建设,突出实效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执行需要保障条件的建设,这其中包括软件、硬件和机制建设。

2.3.1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属软件建设,但在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其次,教师要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非常熟悉,并且要有在物流企业工作、顶岗或调研的经历,熟悉物流企业里具体岗位对中高职学生的要求;最后,中高职衔接教师要熟悉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标准,注重中职与高职的紧密衔接和提高。

2.3.2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中职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物流理论知识,同时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理论课程的学习无须过多的增强,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应该加强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在中职学校中的实训主要是对物流设备的操作实训,而几乎涉及不到流程方面和运营管理方面的实训,因此应该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使更多学生从中受益。

2.3.3运行机制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很大不同,为了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物流学院需要在校企合作、教学管理、资源共享等运行机制上进行全面协调。

2.4重视实施成效检验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科学、实施效果如何均需经过检验,以此来保障成效。其成效检验可通过“遵循”“理解”“评判”“反复”四个方面来进行。

2.4.1遵循人才培养方案

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忠实于最初的设计,不可随意调整和改变,如确需调整和改变的,也不宜改变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和内容,可以在不影响整个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的情况下进行微调。

2.4.2充分理解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教学团队对总方案和每门课程的共同理解和认识,因此整个教学团队要解读具体任务与目标,形成共识,保障人才培养方案达成目标。

2.4.3科学评判人才培养方案

评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系统科学,不仅要检验实施的结果,还要检验实施过程,通过对过程的管理和保障,使人才培养方案沿既定方向有效实施。

2.4.4人才培养方案要经历必要的反复过程

人的理解和认知是有一定规律的,往往受时代背景等大环境的影响,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脱离不开当时的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背景,往往局限于当时的情况,因此人才培养方案难以一蹴而就,往往要经历必要的反复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认识。

3结论

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保障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过程要科学严谨,重点和突出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好,最终目标是使人才培养方案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教育的成功保驾护航,并且能够落地生根、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3).

[2]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8

关键词:中职;物流实训;课程设计

近几年来我国物流业的蓬勃发展,随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类学校纷纷开设物流专业培养相关人才。我国开设物流专业20余年来,经过市场调查和研究发现,我国物流行业每年需要新增物流操作人员约110万人,但国内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才近40万,因此毕业生的供应仍然显得相对紧俏[1]。与此同时,在学校中却由于物流就业门槛低、前景不明确,技能不具备明显的专业性的问题,出现了物流专业学生规模逐年减少这种相悖的现象。物流企业对操作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占总量的80%以上,但近些年学校物流课程的开设重知识轻技能,技能型师资和实训环境的缺乏、实训课程的内容设置表现出多、全、散等原因[2,3],导致毕业生不具备适应企业物流岗位要求的能力及其他的问题随之而来。

一物流人员岗位及岗位技能分析

为了使学校培养的物流专业学生更加贴近用工实际要求,本文对天津市物流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透过智联招聘中物流行业涉及与物流、仓储有关的职位进行统计,截至到2016年1月28日的近一个月内,有754个相关的职位。其中,要求入职员工的学历为中高职学生的为489个职位,占到总需求的64.9%,而无学历限制的占到18.3%。对企业要求是中职或高中学历的物流岗位统计出84个有效信息,其中的岗位分布如图1所示。从企业对于中职生的入职岗位图可以看出,排在前四位的是仓管员、调度员、理货员和快递员。说明在天津市范围内,对于仓储与配送方面的人才需求较多,其中,以仓储人员需求为主(仓管员、调度员和理货员),约占到总需求的54%。对上述这些岗位入职要求进行整理,得出中职物流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如表1。从表中可以明显的得到各岗位对应的技能要求。从表中可以看出,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面比较广泛,而各种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也表现出点多、面广、技能要求水平低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我校物流专业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经过大量调研分析出物流行业的核心岗位和核心技能,并有针对性的开设了物流实训课程,重在使学生熟悉物流业务,熟练完成业务操作。

二中职物流专业学生特点

学生是学校服务的主要对象,对中职学生,特别是物流专业学生的认识研究将有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接触的学生中,普遍存在如下特点:(一)双差学生,但大部分思想单纯、思维敏捷。随着全国教育政策倾斜,高中学校扩招比例增加,大量基础差、素质差的“双差”生涌入了中职学校[4]。基础差主要是指文化课底子薄,上课状态差;素质差则反映在日常行为习惯、组织参与活动以及沟通交流能力上。然而,长时间的接触会发现中职学生对于某些他们感兴趣的方面反应敏捷,考虑问题方式比较简单,情感表达上也显得较为直接。但对于长时间去做同一件事,尤其是单纯听课,能够独立完成、坚持完成的比较少(二)自控能力弱,自重心理强。[5]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是非判断能力不强是这个年龄段性格的显著特点,需要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正确引导。然而,对于中职物流专业学生,外界的引导力远不及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这个群体更偏向于有事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我价值和认可。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遇到障碍会轻易选择放弃,随波逐流,追求进步的思想也渐渐埋没。(三)感情脆弱,观察能力强。通过与学生家长交谈得知,中职学生的家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例如单亲、异地。这导致了学生对外界情感中表现出被忽略、歧视时情绪反应十分敏感。同样,由于这一特性,他们对于外界给与的关爱也会格外的珍惜。在课堂内外,不经意的聊天或者关心,会使得他们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都比较上心。表现出对教师认可,对专业认可的现象。中职学生在前期教育中已经形成他们的上述特点,是在他们进入中职,完成职业教育阶段无法扭转的,但如果能有侧重的对他们引导教育,有针对的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他们这些特有的个性,将是对这一群体有一定程度的修正和完善。

三物流专业实训课程思考

学校为企业输送用工人员,力求实现毕业生的无障碍过渡,根据上述综合分析的结论,结合我校物流专业学生特点,对物流实训课程提出以下几点思考:1.将企业要求的物流技能分块融入到物流实训课程中,要依照学生的认知程度进行分层教学。例如:针对仓储模块的实训课程,可以分成必修和选修部分,必修部分的主要目的是使得学生进入工作场所后能够熟悉相关的业务,因此必修部分依照一名员工进入仓库的认知顺序展开,首先是各种单据的识别,然后可以依照单据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相应的操作,最后是围绕仓库的整体运作流程展开,使学生对仓储的整体认识与操作的全过程;选修部分是对必修部分的深入和补充,每一选修部分为一独立的模块,使得学生对仓库的操作从纵横两个方面认识更加深入。2、在实训课程设计上,课程内容内涵设计和评价方式要有所改变。要在活动中安排“障碍”,培养学生服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例如,在练习利用分拣单进行分拣作业时,可以逐步加大订单中货物的数量,也可增加订单的发送频率,让学生在练习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再如在学习单据填制的过程中,让学生利用excel表格先学制单后学填单,即掌握了办公软件的使用,有能从中加深认识。同时,相应的评价方式也要有所调整,建议对于实训课程,可以打破年级制的教学模式,尝试模块制教学方式——即对于所学的每一模块内容划定考核评价的标准,在完成相应的要求后,方可拿到这一模块的成绩并进入下一模块学习,否则继续留在此学习班学习。3、对于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要。求水平低、物流岗位人员入职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学校教育必须体现出鲜明的特色。相比于数控、会计等专业技术水平要求高的专业,物流专业服务性的特点是比较突出,因此,物流专业学生的教育更应当侧重于培养学生在技能操作上效率化、规范化,在完成日常工作时能够与人良好的配合、按照工作程序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实操技能与人际沟通分能力是保证学生从业稳定性的关键,因此,在实训课程的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将这两因素融汇其中。

作者:冯静 单位: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

参考文献

[1]周楚卿.国内物流专业毕业生紧俏[OL].(2011-09-22)[2017-03-14]..

[3]韩丹.中职类物流专业学生的发展方向[J].物流技术,2011(3):158-160.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9

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52.8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物流在经济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物流运行的质量会影响其他产业,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而物流产业的发展则受到物流管理人才的影响。我国每年虽有几十万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毕业,但应届毕业生对物流行业的适应度不好,大学生的人才价值没有很好地体现。企业希望应届毕业生能够快速地胜任岗位工作,完成角色转换,这就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高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专业素养,提升实践能力等。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如谢如鹤(2010)以广州大学的物流实验体系为例,介绍了物流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及内容[1]。朱丹(2011)从物流人才市场需求角度出发,提出应用型物流人才的五个能力层次,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体系[2]。陈太广(2012)分析了物流实验教学体系在运行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3]。范宇(2016)从双重仿真的思路提出了电子商务与物流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4]。陈爱玲,罗彦芳(2017)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的综合实验平台,并设计了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5]。王冬良,燕珍(2017)在研究现有物流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问题探究式的实践教学体系[6]。这些学者们有的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多的是从单个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从物流管理常用的七大功能角度来构建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的专项实训。

2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2.1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物流活动是国民经济活动的最基础的活动之一,物流管理专业是为科学分析物流活动的规律,并解决实际物流活动问题的专业,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践性。物流行业目前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人才的效用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人才,是否能够较好的符合企业的需求,帮助物流行业高质量完成转型发展,取决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否很好地和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切实解决企业的问题。因此在专业教育时,高校的理论知识教育需要辅助企业的实际案例和实际问题才能很好的教学生学以致用[7]。

2.2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且以理论教学为主,以笔者所在的武夷学院为例,其物流管理专业(2017级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学分为40.5分,占总学分的25.31%,这其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和专业认知见习共18分,真正的实验教学学分为22.5分(总学分160分),可见实验教学的学分占比偏低。目前大多数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都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项目开发作为重点内容,也相应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多则有投入几百万的物流实验室,少则有几十万,十几万的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和实训教学内容,主要以软件操作,仿真模拟为主,而大多软件的更新换代时间为5年以上,而物流行业正处于日新月异的阶段,有的高校在软件过时后,没有相应的经费及时更新,或购置其他软件,则导致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因此,高校的教学软件往往无法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现实脱轨,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的专业素质也大打折扣,无法满足我国当前物流行业转型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项目,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多联系实践,将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融入到实验教学中,保证实验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8,9]。面对当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困境,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应该探索一条能够适应当前物流行业发展需求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企业需求的角度,从物流经典的七大功能要素的角度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项目设计

3.1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想

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以校内实训为主,校外实训为辅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10]。把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分为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分为认知见习、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

3.2校外实训

3.2.1实施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校外实训以大一的认知见习,大二大三暑假的专业见习,和大四的毕业实习为主,依托校企合作实施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为了扎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双方共同设计认知见习、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的选拔考核、顶岗实习,采用逐步深化的递进式实践培养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培养,基本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通过对合作企业的了解,使得学生获得对行业较全面的感性认知;二是进一步巩固学生在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三是通过岗位历练,使得学生较深入地了解物流行业及其具体岗位的能力素质要素,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四是将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与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反馈到教学系统,促进专业建设改革。3.2.2实施项目驱动式的创新能力培养。通过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开展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的能力。由合作企业提出实际问题或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将这些问题提炼为管理活动优化的项目,由实习生团队通过实际岗位的历练完成项目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提升学生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在校企双方指导老师的鼓励和共同指导下,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努力发现企业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炼出科研选题进行研究,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3.3校内实训

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则可以分为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2。校内实训的项目,可以以校企合作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开发设计,如运输管理中的甩挂运输设计,则可以以合作企业的资料作为背景,进行方案设计,使得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良好的结合起来。3.3.1专项实训。物流管理有七大基本功能,可以根据这七大基本功能开始相应的实验课,如仓储实训,相应的实验项目可以根据仓储作业的流程,分为入库管理、库存管理、出库拣选和打包出库等。有些与相应的理论课程相配套,如运输管理的实验项目,有与之对应的有运输管理实务、物流学、国际货运实务等的理论课程。包装这一物流功能经常被包含在其他功能中,往往不独立开设理论课程或实验课,因此可以将其与仓储或装卸搬运等类的实验课融合在一起。本文为了七大功能的完整性,将其独立列出。3.3.2综合实训。物流管理专业的综合实训分为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和比赛类综合实训。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则可以根据课程或专业方向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大体上有物流成本核算,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和物流中心规划设计等,可以锻炼学生将各种物流功能进行综合考虑的整体设计思维。物流比赛类实训,则是考虑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参加较多的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仿真设计大赛和创业之星比赛等,相应的可以开设一些比赛类实训,可以用比赛的案例直接作为实训的内容,让学生分组进行方案设计,锻炼学生物流沙盘的能力,使得学生掌握物流服务方案设计的能力,起到以赛促学,以赛代训的目的。

4结语

校企双方的良好互动是本文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难点。双方合作的关键在于双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对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的需求,成为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对高校而言,只有不断探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高层次的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才会借助与高校合作完成自身的转型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如鹤,陈宝星,周耀旭.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04)

[2]朱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1)

[3]陈太广.物流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02):149-150.

[4]范宇.基于双重仿真思路的电商物流实验教学体系讨论[J].高教学刊,2016(11)

[5]陈爱玲,罗彦芳,郭艳丽.基于综合实验平台的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

[6]王冬良,燕珍,余振宁.基于问题的探究式物流实验教学研究[J].物流技术,2017,36(08)

[7]狄华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实训体系建设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08)

[8]林勋亮.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验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市场,2010(10):5-6+9.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10

关键词:物流营销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设计方法;分析数据

物流业是顺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对分散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进行有机整合和一体化运作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物流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就业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个体拥有的对企业组织有吸引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组合,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国内外文献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模型的研究较多,但具体到物流行业的营销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模型研究较少。本文就此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研究设计和方法

本研究从学生、企业、学校三个角度出发,设计问卷,通过对样本的调查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物流营销专业毕业生1080名,其中男生432名,女生648名,男女比例为1∶1.5。本研究共回收问卷1078份,有效问卷1065份,有效率为98.8%。

(二)研究工具

对于回收的问卷数据,采用SPSS19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问卷由老师统一发放给学生,当场完成,当场回收。将回收完的问卷进行数据整理,数据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将所有子准则层进行赋权,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学生综合就业能力值。

(四)调查问卷的设计

首先,问卷编制首先参考了现有文献所形成的概念体系,对就业能力等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提取、收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项目和内容,并进行了分类汇总。然后,搜集网上的招聘信息,将招聘信息中要求的应聘能力进行记录和分类,提取出现频率较高的能力内容。最后将文献研究、招聘信息搜集中得到的就业能力内容进行分类和汇总。最终将出现频次较高的五个方面:实践经验、专业技能、个人特质、求职能力、就业指导,共计26个因子作为《物流营销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问卷》的指标,并将是否有兼职经历、是否学生干部、性别、政治面貌、就业偏好5个因素作为问卷的5个维度。

《物流营销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问卷》采用五点计分的方法(完全赞成1、基本赞成2、有一点赞成3、基本不赞成4、完全不赞成5)。经预测后得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二、数据分析

(一)层次分析法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1)目标层:大学生就业能力

(2)准则层:包括五个方面:实践经验、专业技能、个人特质、求职能力、就业指导

(3)子准则层:共包括26个具体指标,如图1。

图1 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图

2.构造判断矩阵

就业能力指标的权重系数广泛征求学院教学人员、实习企业人力资源人员、麦可思公司调研人员意见,在此基础上,就层次分析结构中各种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并按照标度赋值。本次权重的确定采用了专家赋权,通过就业指导专家及某一些公司管理人员的帮助,得到了如下的权重判断矩阵。

表1 综合就业能力评价判断矩阵A

表2 实践经验评价判断矩阵B1

表3 专业技能评价判断矩阵B2

表4 个人特质评价判断矩阵B3

表5 求职能力评价判断矩阵B4

表6 就业指导判断矩阵B5

(1)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的相对权重

在准则层下,计算子准则层的指标权重。为了避免打分构成的判断矩阵可能会出现一些重要判断上的矛盾,因此需要建立一致性检验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CI和RI,用以判断矩阵A偏离一致性的程度。当CR

本次研究的一致性检验情况见表7:

表7 一次性检验情况统计表

(2)将所得到的W经正规化后作为元素B1-B5在A下的排序权重

运用合适的标度将赋值的数据进行量化,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得出某层次各个元素对于上一层某一元素的相对权重向量W,即单层次排序。最后通过加权的方法求得最后一层各个指标的权重即可。具体的权重数值见表8:

表8 各指标权重

3.根据最终的权重构造物流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模型方程

B1=0.05X1+0.29X2+0.66X3

B2=0.41X4+0.23X5+0.1X6+0.04X7+0.21X8

B3=0.03X9+0.09X10+0.12X11+0.11X12+ 0.18X13+0.13X14+0.19X15+0.14X16

B4=0.25X17+0.25X18+0.07X19+0.05X20+ 0.28X21+0.09X22

B5=0.36X23+0.08X24+0.16X25+0.41X26

A=0.09B1+0.29B2+0.26B3+0.31B4+0.05B5

4.根据就业能力模型方程计算各个样本的综合就业能力

具体情况见表9:

表9 综合就业能力评价均值

从表9中可以看出,就业指导准则层的得分最低,说明样本中的物流营销专业毕业生,在这一方面所获得的培训较少。实践经验准则层的得分也较低,这一方面说明物流营销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内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少,另一方面可能也说明即使有过实践经验,但是对于专业内的工作也涉及不多。最后,专业技能的得分也不高,说明物流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在专业技能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二)物流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差异性比较

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性别差异

表10 物流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性别差异比较

从表10中可以看出,男女生在实践经验、专业技能、个人特质、求职能力、就业指导和综合就业能力上均存在差别。从结果来看,女生在这几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男生。

2.大学生就业能力在有无实习、兼职经验上的差异

表11 物流营销专业毕业生

就业能力在是否有实习、兼职经验上的差异比较

表11显示,有实习、兼职经验的学生在五个就业维度上以及综合就业能力上的得分均高于没有实习、兼职经验的学生。由此可见,实习、兼职经验对于提升就业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3.对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就业能力的比较

表12 物流营销专业毕业生

就业能力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的差异比较

就大学期间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来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除了在实践经验得分上低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其余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这说明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他们的整体就业能力较高,但是,可能由于学生干部工作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因此在实践方面的体验上有所欠缺。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物流行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行业,既存在着管理较规范、网络覆盖广泛、作业技术先进的物流百强企业,也存在着数量庞大的技术落后、管理不规范,规模较小、经济实力弱、市场分析能力不强的企业。物流企业所具备的功能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网络营销等,需要物流营销人员融技术操作、信息技术及市场开发于一体的特点,这就使得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很难立即适应岗位需要,人才的成长过程比较缓慢。我们的研究目的不是使学校的学生毕业跟企业就业无缝链接,事实上也不可能无缝对接,而是缩短学生与就业岗位的距离,使学生尽早适应工作岗位需求。调研情况通过与麦可思公司的就业报告比对,就物流营销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中所存在的问题

1.自我职业定位模糊

相当多的在校生当初高考时报考学校和专业受家长的意志支配,学生鲜有自己的想法;或者受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和自身条件限制不能如愿调剂到自己心仪的专业,而被调剂到不喜欢或不了解的专业。这就为学生长远的职业目标选择埋下了“隐患”。另外,大多数的就业指导中心,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多不够深入,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或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职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影响了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和决策。

2.就业指导课实效性不高

尽管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由于理论色彩过浓、内容枯燥空洞、实际用处不大,因而也被许多大学生戏称为“太空课”。就业指导课内容包括就业法规、就业形势、就业心理、面试技巧等,而这些内容教师要在十几个课时内全部教完。泛泛而谈的理论并不能真正地在学生的就业路上发挥多大的指导作用。而负责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很难了解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很多上就业指导课的老师和从事就业咨询的老师从来没有企业招聘、企业人力资源、企业营销策划的经验,“隔靴搔痒”不可能给学生实战经验,就业指导纸上谈兵也就在所难免。

3.专业能力不足

许多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都不牢固,而一批大学生不能学以促用、用以促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严重,这些更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上的专业能力不足问题。物流企业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职能的工种,一般的初中生或中技工就能胜任,而物流网络营销、物流信息技术处、开发物流应用软件,一般需要本科生或研究生来完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又不能胜任。高职生处于两难的境地――高不成,低不就。另外,高职院校如果所制定的专业课程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行业内工作的需要,也会使毕业生在就业时遭遇专业能力不足的瓶颈。

4.实践能力低下

目前,多数物流企业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都优先考虑应聘者是否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技能。很多企业希望招聘的大学生一毕业能够马上胜任工作。然而,大学生在校学习中,能够获取的专业实践机会并不多,高职院校所建实训室或实训基地,无论是校内或校外,都不可能与物流企业实际岗位相一致。而理论教学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又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即使是专业学生第一次从事专业岗位的工作时,也难免发生理论与操作脱节的现象。而一部分学校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机会,往往又只是流于表面,真正的专业实践技能根本得不到锻炼。诸多的问题造成了一些大学生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低下。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缺乏恰恰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软肋。

(二)有效提升物流营销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物流营销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有利于高校明确培养方向,切实改善高校教学和就业指导活动,对高校如何培养物流营销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一些帮助。

1.做实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专题报告与讲座,网络上随处可寻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但不少物流毕业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侧重点在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三个阶段。学生要对职业进行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准备,还要根据各方面的分析与自己的职业需求,合理客观地对职业做出选择。对即将踏入的职业活动要有一定的合理的心理预期,包括工作的性质、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同事以及上下级关系都要快速适应,迅速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者。物流业属于现代服务业,在其升级转型过程中,物流营销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充分了解物流岗位的人才需求特征、发展趋势,做实职业生涯的顶层设计。

2.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课应摆脱形式化的理论教学,将“集中营”式的讲座,改为“量体裁衣”式的指导,将完成学时式的讲授变为咨询式的指导。高职学院多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专家、行业专家、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设置固定的时间进行咨询,学生只要预约成功就可以和专家一对一交流。通过这样面对面的定制式的指导,才可能切实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定位,避免一刀剪的现象发生。

3.优化知识结构,注重能力迁移

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要注重社会需求,专业课程的制定更应该考虑到专业就业所需求的知识内容。对于一些实操性较强的课程,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实操经验的培养应有所侧重。所有的知识、技能与品质都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和形成,也只有在各种积极的实践和创新活动中,个体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品质才能得以内化、凝练为较为稳定的能力,根据这一心理能力特征,学生应学会能力的迁移。物流营销专业的学生知晓、掌握了运输跟踪的A软件,但运输物流企业用的是B软件,学生就不懂,也不敢使用,这就是能力迁移问题。

4.充实基本技能,适应未来趋势

调研结果显示,不是所有物流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从校门出来就是人才,看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人才,重要的是看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和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即动手能力。目前物流企业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营销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人才、掌握商品配送、资金周转以及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紧缺。因此,物流营销专业的学生应充实物流职能所要求的基本技能,也要进一步掌握国际贸易、网络营销、物流信息技术,以适应未来物流企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旭华.“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人

口与经济,2012,(2):41-48.

[2] 姚德超,晏月平.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

[J].教育评论,2009,(1):75-77.

[3] 张永生,彭志华.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研究[J].陕西教

育,2008,(3):114.

[4] 陈非,赵西萍.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特征模型初探

[J].中国人才,2009,(9):68-69.

[5] 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黑龙江教育

学院学报,2009,(11):35-39.

[6] 高永惠,梁芳美,范玲.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要素的实

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7):79-81.

[7] 陈洪余.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的初步构建[D].陕西师范

大学,2011.

[8] 刘宏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9] 李俊华.大学生择业的层次模糊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

[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0] 刘小平,邓靖松.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结构的实证研

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9,(5):85-90.

[11] 郭捍华.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12] 郑宝祥.湖北省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J].中南财

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2):84-89.

[13] 黄莺,傅昌銮.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构建[J].

中国集体经济,2012,(4):189-190.

[14] 胡尊利,刘朔,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

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8):24-27.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11

[关键词]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DOI] 10.13939/ki.zgsc.2016.28.181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是电子信息技术在海洋经济领域应用所形成的融合产业,是船舶、海工、海洋监测等海洋产业的基础和核心,对于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关乎国家的海洋经济和国防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带动了广西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将会推动整个北海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港口物流的有效运作对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技术人才的支撑,建设一支实力雄厚的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高技术物流人才队伍势在必行。因而,对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才的培养必须提出新的要求。

1 应用型本科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1 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目前本科层次物流管理专业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比较少,大部分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物流学生的研究。为培养环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实施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培养同时具备学术型和技能型、适应社会发展所需求的物流专业高级人才。

1.2 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校企无缝对接的先决条件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尤其在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应用型本科的物流专业学生不能再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尤其物流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重的学科。因此,必须结合“理论-实践-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环北部湾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校中掌握理论知识,在企业中掌握专业技能,切切实实做到校企合作的无缝连接。

1.3 拓展就业渠道,帮助大学生提前适应工作岗位,熟悉工作流程

环北部湾经济区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提前进入实习的机会,增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是实用性,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和学生之间双向选择的机会。通过实践和实习,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能够切实了解相关行业运行现状,明晰物流企业运作流程,为大学生毕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主要有高水平的海洋电子信息高端人才,但却严重缺乏高端的物流专业人才。因此,建设具备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物流人才队伍成为北部湾企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对高校海洋信息产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然而,目前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物流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产业,而物流管理所涉及的面比较广,因此,社会对于物流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不同的要求,企业需要更专业的物流人士,尤其对于环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更需要有精通海洋运输知识的专业物流人才。目前院校的课程设置还存在全而不专的现象,没有明确的方向定位,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很难从事专业性很强的物流工作。另外,目前很多高校所设置的课程都是偏理论较多,实践性课程很少,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然而,物流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课程强化应用能力。但是,很多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实践课程严重偏少。一是因为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比较少,尤其是刚毕业的教师,几乎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无法给学生上实践课;二是因为学校资金不足,无法建立完善的物流实训基地,有的只是部分的实训模拟功能;三是因为缺乏与校外企业合作,学生没有实践基地,课堂上的理论课和课堂实践课无法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2.2 教师师资队伍相对比较薄弱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理论知识丰富而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物流教师。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老师都是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经验欠缺。所以,应用型本科学生能学到的知识仅仅限于理论知识,对于企业中实际的物流运作和规划不能更深入的了解。

2.3 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物流是属于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很多高校都还没有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不管是实践教学还是理论教学都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的教学手段还是案例分析法、课堂讲授法等,或者通过参观见习等方法来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很难掌握真正的应用技能。

3 应用型本科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物流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3.1 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建构创新:立交桥式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

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层次比较多,针对不同层次(应本、中升本、专升本)的学生,应该设置不同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专业特色,合理设置相关课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结合环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趋势,结合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制定符合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法,增加与海洋运输有关的一些课程,比如海洋运输信息管理等,突出同时具备物流管理知识和海洋电子信息知识的人才培养特色。

(2)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实践课程比例。物流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只能传授理论知识,而并不能传授实践动手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还是采取“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使理论与实践课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一,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多采用一些能提高学生听课积极性的教学手段,比如启发式教学、模拟教学、交互式教学等。第二,建立核心课程理论加实验教学模式。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物流知识,应该增加相应的配套实验课程,如ERP、Flexsim仿真软件、Lingo编程软件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综合理解理论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

3.2 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关键。由于物流的应用性、实务性非常强,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尤其对于同时要具备物流知识和海洋信息知识的学生来说,实操更是必不可少。因此,学校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实践操作方案。实践教学活动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综合实践教学阶段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其中每个层次阶段有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下图所示。

实践教学结构

(1)基础实践教学阶段。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加深阶段,对于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的前提条件,因此,是专业能力初步锻炼的阶段。在本阶段的学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课程实验、社会调查和港口企业参观见习等,重点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实验能力。

(2)专业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是指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科研探索中,强调的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实践的重要性,有助于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本阶段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课程设计、项目实践以及专业实训等。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项目环节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以团队的形式一起学习和研究,共同探讨相关问题,课程设计环节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精神,融合更多的学科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专业实训主要是指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在老师和企业的带领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亲身体验未来的工作状态,如订单的处理、产品的出入库管理、商品的进出口流程等,帮助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专业实训是联结校内和校外企业需求的桥梁,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一个模拟阶段。

(3)综合实践教学阶段。综合实践教学阶段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培训和相关科研竞赛等,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专业技能只要是指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ERP实训、物流企业管理沙盘模拟等。科研主要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种科研训练计划,参与老师课题研究、科研立项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学术活动,这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精神方面等起到很大的作用。全国性大学生物流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交流能力和口头交流能力,锻炼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能力。

(4)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前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为了让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更快地适应相关专业工作,学生需要到物流相关企业中进行锻炼,毕业实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分析、解决物流实际问题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第7学期可以安排到相关物流企业实习,直接参与物流企业的工作,理论知识与物流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掌握相关物流企业的岗位职责、熟悉物流工作流程,有助于学生毕业后提前进入工作岗位。毕业论文设计是对物流专业学生四年来学习的进一步的提升,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实际活动,一般情况下,毕业论文根据学生实习过程中对物流专业知识的总结和升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既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需要掌握物流管理较强实际操作技能。然而,目前高校“双师型”教师还比较紧缺,而物流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是改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体,所以需要教师们在注重教学和科研的同时,还需要定期去企业间学习、考察、调查等。因此,要培养出实践性很强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才,关键还是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具备较高教学水平的、实践性能力很强的师资队伍。具体解决办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鼓励和支持现有的专业物流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者学校每年定期派送部分教师到企业中轮岗实习,以此来提高物流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亲身经历物流的实践经验运用到课堂中来。

(2)社会引进“双师型”教师。直接从社会中引进有丰富经验的物流专业成功人士,引进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

(3)聘请兼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专门到企业中聘请高层管理人员来上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如物流实务、物流作业基础、物流运作基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等。

4 结 论

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需要高技术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对应用型本科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将依托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律以及海洋信息产业的需求,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具有专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赵川平.舟山市海洋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调查研究,2013(2).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12

[关键词] 三大战略;高校毕业生;就业;耦合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9-54-3

Analysis on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Henan “Three Major National Strategy” and Colleges Graduates Employment

Pan Jingq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 Henan 461000)

Abstract:The polymerization of three major national strategy has become the power and advantage for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mode transform in Henan Province. The paper deeply analyses the industrial background of implementing three major national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imbalance match status between Hena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structure, explores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ree major national strategy and collegegraduates employment from two perspectives of the control and transfer between the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self-adjustment when employment structure facing the strategic stimulus.

Keywords:The three major national strategy;collegegraduates;Employment;Coupling

2009年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纳入国家粮食战略工程,2011年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当前,河南统一服务全国大局与加快自身发展的战略思想,全力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实施,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对各类高素质人才供应链的需求也持续走高。囿于多种原因,近年来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结构性失业,未能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的非均衡状态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寻求“三大战略”具体实施与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的契合点,探索两者间的耦合关系对实现河南人口、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对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的相关性研究观点相对集中。萨缪尔森认为,只要经济持续不断发展,就业也将会自发的持续增长,两者呈正相关性[1]。配第-克拉克定律表明,随着产业的演进,人口的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随之发生改变,两者的变化方向和协调性将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经济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规律也被实证证明[3]。王崇锋、石龙认为我国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的匹配呈现出不平衡态势,并通过构建结构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两者间的协调程度,得到仅制造业和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两类产业基本实现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协调发展,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属于就业滞后型,其余产业均为产业滞后型的结论[4]。曾海宏等基于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和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分析出深圳市就业空间格局由“带状组团式”向“网状组团式”发展[5]。靳卫东、周光锋考察了产业结构转化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决定作用及其就业效应[6]。牟宇峰应用重心法描述了长江三角洲就业、产业重心的演变轨迹,从空间和结构两方面确立了两者间的耦合关系[7]。

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在以下几个问题上需要深入研究:首先,产业结构的转化及其重心的演变规律区域性特征不明显,数据较为陈旧,缺乏对因外部强刺激的结构突变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匹配研究。其次,研究角度多为结构、空间相关性,缺乏对时间维度的相关性研究。第三,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载体也发生着变化,与就业结构的耦合关系需要重新构建。河南高校毕业生生源以省内为主,2014年占到91.86%,省内就业比例达到81.98%,其中郑州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最强,可以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内,面对就业总量持续增高、宏观经济环境下行压力、毕业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等多重因素影响,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三大战略”的实施可以视为外部强刺激,从时间、空间、结构等维度研究战略实施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耦合关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 河南省“三大战略”实施的产业背景及短期成效

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实施近六年,充分发挥了河南农业大省的比较优势,实现粮食产量“十一连增”,为保障河南乃至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兑现了中原经济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科学发展的承诺。在新常态下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面临持续增产难度加大、土地规模递减、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足、种粮比较效益偏低、边际产量递减等困境,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培养面向未来的科技新型农户、发展食品精深加工将引领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新高潮。

中原经济区建设目标是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科学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全国示范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2014年,经济区GDP总量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主要依托郑州航空港区朝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国际化陆港城市、国际性综合物流区、高端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发展。两年来,卢森堡货运航空公司、苹果、微软、阿里巴巴、京东等先后与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签署合作协议,围绕航空设备制造维修、电子信息、精密机床、生物医药重大项目实施集群招商,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成为推动河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三大战略”规划目标迥异,但具备交叉的产业背景和整体推进的先决条件,强化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以产业集聚区为科学发展载体,围绕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壮大第二产业,完善产业转移承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成长业和现代农业,为第三产业后发制胜提供优势基础和平台。

3 河南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匹配的非均衡

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存在密不可分的天然关联,一来产业结构的变动会打破原有的就业格局,二来会给就业结构带来更多的挑战。1978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39.8:42.6:17.6,2009年为14.2:56.5:29.3,2014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并持续优化,比例为11.9:51.2:36.9,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了“二、一、三”到“二、三、一”模式的历史性转变,但有着鲜明的河南特色,即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后劲发力不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工业产业结构呈现积极变化,食品、有色、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继续提升,高成长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产业集聚区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14年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4%,集聚区载体优势明显。

《2014年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9月1日,48.3万应届毕业生进入就业序列,其中,91.86%毕业生生源地为河南,郑州和周口名列省内生源总数前两名,省外就业比例仅为18.02%,且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浙江等地,省内就业中仅郑州就吸纳了超过50%的毕业生。研究生初次就业率相对较高的专业多与医学有关,本科生车辆工程、治安学、动物科学、物流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的初次就业率领先。专科生就业集中于卫生和社会工作、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等行业,本科生就业集中于教育、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建筑业等行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教育、制造业、公共管理等行业受研究生的就业青睐度较高。同时,2014年核发了3 442份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电气信息类、艺术类和市场营销类等专业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热情相对较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所遵循“二、一、三”到“二、三、一”模式演变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河南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无论在结构、空间和时间上都存在非均衡性。

4 河南省“三大战略”实施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耦合关系

4.1 耦合

“耦合”一词常用于通信、软件和机械工程领域,指两个或以上电路元件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是影响软件复杂程度和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耦合关系研究也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耦合性”也叫耦合度,是对模块间关联程度的度量。耦合度取决于模块接口的复杂性、模块调用的方式及传送数据量,按其强弱性可以分为内容耦合、公共耦合、外部耦合、控制耦合、标记耦合、数据耦合和非直接耦合等类型。

4.2 河南省“三大战略”实施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间的控制与传输

“三大战略”实施至今,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发生了突变,两者间的控制与传输现象明显。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联合申报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教育部首批“2011计划”,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省内“2011计划”立项建设,资源得到了优化整合,就业层次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中原经济区涵盖河南全省及山东、河北、安徽、山西部分县市,围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省内高校把握时代契机,主动转型发展,黄淮学院、许昌学院、洛阳理工学院、安阳工学院等试点院校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学科调整、专业优化布局,在政产学研、行业学院建设进行了积极摸索,毕业生就业质量明显提升,学科结构、地域结构得到了极度改善。航空港建设日新月异,对临空经济、航空物流的人才需求极为迫切,传统的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专业无法承接航空港岗位需求,以航空港目前集聚态势较好的电子信息、航空运输等产业为基础,省内相关高校夯实物流学科基础知识,注重对产业集聚中产品供应链的前后双向延伸,对现有物流专业进行改造,横向拓宽专业口径,纵向拓展专业内涵[8],根据航空港规划岗位预测及时更新专业(方向)设置,为临空经济、航空物流储备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4.3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在“三大战略”刺激下的自调整

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思维的行业渗透,人才需求和岗位划分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时代新呼唤[9]。“三大战略”的实施将倒逼河南高校进行自调整,围绕市场需求、岗位划分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等领域进行改革,适度转型,为区域经济建设更好提供智力支撑。第一,保障粮食安全是根本,持续增长难度加大,要通过土地流转确保生产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挥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农业类相关专业要围绕粮食生产、加工、流通、社会化服务进行综合改革。第二,工业升级转型是关键,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物流、高端制造业将引领就业潮流,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网等载体的作用越发凸显,相关高校要整合资源,把握转型发展契机,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优化布局专业设置。第三,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跟踪服务,动态监控就业状况,测算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水平的一致效应,掌握差异度,为层次结构、学科结构、地域结构等调整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Samuelson P..Marxian Economics as Economic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2):616-623.

[2] Feldmann H..Labor market institutions and labor market Performance in transition countries[J].Post Communist Economies,2005(1):47-62.

[3] Egger H.,Egger P..Labor market effects of outsourcing under industrial interdependenc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 2005(3):349-363.

[4] 王崇锋,石龙.产业关联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耦合效应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15(2):94-103.

[5] 曾海宏,孟晓晨,李贵才.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及其演变(2001-2004)[J].人文地理,2010(3):34-40.

[6] 靳卫东,周光锋.产业结构转化的增长与就业效应――基于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的经验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4):32-36.

[7] 牟宇峰.长江三角洲产业、就业演进及其耦合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3(10):9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