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时间:2022-05-22 13:42:06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1

有人说,如果当今大学还有一本课程没有脱离社会,那它一定是《形势与政策》。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真切地体会到,事实的确是这样。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一学期的课程下来,感觉还是很好的,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让我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林民庆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在《形势与政策》的课堂上,我们不仅仅了解了当今世界的局势,了解了中国的发展方向,还听了很多与专业相关的讲座,比如说中国计算机协会秘书长杜子德带来的关于“如何度过大学生活”的讲座,风趣、幽默,同时又有着极其耐人寻味的教育意义。这样别出心裁的授课模式,深受大家的喜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今年是我们伟大祖国母亲的六十岁生日,学院专门在形势与政策课上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建国大业》。

六十年前的中国,内乱连年,外强觊觎,无数有志之士为寻一剂救国良方而苦苦求索、苦苦奔波。一群胸怀救国志,肩负万民愿的热血青年,汇聚在镰刀和铁锤下,高举双手,振臂高呼,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点燃了神洲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一。先辈们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击流搏浪,终于迎来朝霞,送走星月,描出文明富裕,绘出盛世美景。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再一次回首那段历史,情不自禁地感到由衷的骄傲、自豪,还有深深的幸福感。

在形势与政策课上,我所听到的,并没有那种喋喋不休、催人入睡的长篇大论;我所看到的,也并没有空洞无聊的PPt。相反的,学院的形势与政策课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趣,有讲座,有电影,还有游戏。

这门课让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2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

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3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个人心得体会1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合作”与“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的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那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计划?

 

我认为有几点原因,如下:1.它符合中国当今的经济发展内在需求。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由于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引来了蜂拥而上的投资,之后由于人们投资过于集中,主要在基础建设上,光伏、核电上(此方面技术也以成熟形成产业化),经济高速发展,这些产业开始出现过剩。

 

2.它符合中国有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经济繁荣,外汇储备丰厚,国内产能过剩,更应该迫切的走出去,正如二战后的美国推出了马切尔计划,美国对受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和协助重建。使得欧洲经济迅速发展,形成欧洲一体化,也为美国开拓了新的市场,促进了国内的发展,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3.可以推动中国经济及其与全球经济的融合。wto是针对的货物贸易,致力于推进各国降低关税水平和非关税壁垒。目前发达国家由于在wto下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少,就把推进wto升级进程一放再放。其中,中国及其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比重远远超过之前制定规则的发达国家,其规则以不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形势,而且包括平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处于劣势,所以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中国必须调整战略来迎接变化的挑战,才能不被边缘化,才能在未来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和新格局中把握主动,赢得先机。

 

4.欧美国家力图跨越wto的规则,来通过区域间的自由贸易,或者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经济体之间更广泛的经济一体化,于是他们制定出ttp以及ttip来压制中国----这的出口和制造霸权大国,使得中国生产成本提高,人民币贬值,再加上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和中国的人口红利渐渐消失,不再具有优势。所以,考虑到中国及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保护多变贸易体制的成果,同时又顺应国际经贸规则,更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设,迎接挑战,承担更多的责任。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学习模范,我们更应该要带动周围相邻的国家经济发展,更应该给予周围国家更多的帮助。

 

所以,“一带一路”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利的重要平台。我们不可以当旁观者,要做引领者、参与者。“一带一路”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建设一定是沿线国家共同努力推进经济发展、相互合作、共同商议、符合沿线国家的反战战略,成果共享,患难与共,这样才能从中获得最大利益,获得自身最大的发展,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多元化、权益平等化。我们也要相互包容,集八方智慧和努力,促进互利,互赢的美好未来。“一带一路”有望刺激中国的经济增长,巩固大国地位,化解周边矛盾,是中国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不限国别范围,不是一个实体,不再另起炉灶,不搞封闭排外机制,不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目的,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通过“一带一路”,世界见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自身的战略构想,更是沿线各国的共同事业――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其互补互利互惠开启新的机遇之窗。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个人心得体会2

 

从世界地图上看,一条贯穿欧亚大陆,向东延伸至海的经济带熠熠生辉。“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经济增长、实现区域一体化注入古老的东方智慧。

 

因为连接,世界正在变小。

 

在中国,资源与负荷中心分布不均的矛盾由来已久,广阔的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如何将它们发出的电能送到上千公里外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互联势在必行。特高压的诞生,为城市间能源流动提供了现实路径。

 

从西到东,由北至南,电力的交换描绘出中国经济版图的独特景象。以特高压为通道,西部的清洁能源输送到中东部地区,不仅大大促进了中国清洁能源的开发与消纳,带动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也为东部地区绿色发展带来契机。

 

“我们都知道,电压越大,运输中的损耗就越小。如果没有特高压,不可能有这么长距离的电力输送。这是对国家做了非常大的贡献,应该说,也是对全世界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家骐说。

 

在世界版图上,能源资源与需求中心分布不均的问题同样存在。在亚洲,各国经济增长加快,电力需求旺盛,清洁能源开发意愿强烈。经济发达的欧洲地区却面临着电力设施老化、经济增速放缓的问题。在非洲,清洁能源的丰富性与当地缺电、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打通我国走向全球的通道。”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在能源领域,当前我们已经具备了长距离电力运输的能力,借助正在发展的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西部用不完的电力,可以通过全球能源互联网输送到南亚地区,这也为全球清洁能源的互联互通打开了一条路。”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个人心得体会3

 

中国再次敞开古老而厚重大门以最新姿态迎接世界的到来,一带一路是中国崛起之路,是雄狮睡醒之时,曾经的丝绸之路揭示欧亚大陆过往的辉煌,马可波罗的造访让欧洲商界达到共识“想要得到更多的财富就要去东方,去中国”。从公元前220xx年—公元8年的丝绸之路,距今2220xx年左右,中国将再次开启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

 

“一带一路”是访问中亚和印尼的时候提出来的。“一带”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到中亚、中东再到欧洲这样一条带状之路。“一路”是指海上“丝绸之路”。其实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海外贸易早就有了,宋朝时非常发达,明朝有郑和下西洋。今天这个概念是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提出来的。

 

一座座港口、驿站,不绝于途的货物、原料,以及不断传播的思想、文化、宗教和迁徒的民族,构筑起一张东西方复合网络,从陆地和海洋延伸出来无数贸易路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缘空间里将欧亚大陆紧紧联系起来,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丝绸成了连接世界的纽带,并出现了一条条无穷无尽的商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条路承载着往昔的历史,映照着未来的辉煌。

 

说一带一路是中国为地区和全球发展提供的“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借助这个平台,中国将致力于推动完善国际治理体系,积极推动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为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提供公共产品。

 

“一路一带”是中国将要带领全世界的经济体走向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一路一带是关系世界经济问题、全人类经济问题。中国将带领着发展中国家,乃至全世界开辟经济新纪元。

 

部级顶层战略,看似顶层战略其实也是和百姓息息相关,国家,有国才有家,国之兴亡匹夫有责,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4

2017形势政策心得体会一

通过四年来对《形势与政策》讲座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每学期只有短暂的几个讲座的时间,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特别是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这些开展的形势与政策讲座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和观点。形势与政策讲座的开展是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特别是在讲到关于科教的讲座上,我们得充分认识到我们国家一定要努力发展高科技,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世界形势中处于不败之地,才能振兴我们的民族。“科教兴国”战略正是如此。“神舟”号飞船成功的事实,已经向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实力。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了祖国的未来,深感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祖国对我们的培养和期望。只有了解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认识中国,了解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纷飞的国度,发展与进步必然受到其影响,个人寻求更大发展的机会也必然会减少。

因此当代大学生如果不能认识与把握当下的形势与政策,充分了解决定政策的形势,准确判断政策如何改变未来的形势,逆着社会的大形势而为,可以想象失败是最终必然的结果。因此只有准确灵活的掌握当下的形势与政策,我们才能接着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与劣势,结合自己的目标,制定最终可行的发展方案与计划,并凭借着自己不断的刻苦努力沿着正确的 方向前进,实现自我的发展并最终取得最后的胜利。同时给我们举行讲座的的老师用他们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每一场讲座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给我们开讲座的祁润兴老师上课非常生动,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听,而老师的思维更是睿智敏捷,素材也丰富多彩,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大学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陶醉。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在祁润兴老师《形势与政策》的讲座上,我们不仅仅了解了当今世界的局势,了解了中国的发展方向,还听了很多与专业相关的讲座,比如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形势与政策的研究的讲座,风趣、幽默,同时又有着极其耐人寻味的教育意义。这样别出心裁的授课模式,深受大家的喜爱。

在其他老师讲的关于形势与政策的内容里面让我更加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在形势与政策课上,我所听到的,并没有那种喋喋不休、催人入睡的长篇大论;我所看到的,也并没有空洞无聊的ppt。相反的,学院的形势与政策课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趣,有讲座,有电影,非常有乐趣。

同时,也让我意识到关注世界的重要性。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大学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形势与政策课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审视社会,也审视自己。在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了解专业具体内容的同时,寻找与调整自己的方向。以及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为了更好的把握住自己,必须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学习好《形势与政策》课,这样在我们才能更好的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要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国家不再局限在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然而,压力还是存在的。13亿人口的中国,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途中,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也许还是需要由国家、企业、各教育机构当然大学生自身共同作出努力的。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将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进取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资本。

最后,我想说,虽然身处校园不能像爸妈那样真切地感受到经济危机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但是作为这个社会新生的力量,我们有必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抓住时代的脉搏、在学海与生活中做个敢于搏击、勇于攀登的勇者。通过这形势政策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社会是个大集体。我们有责任去营造一个温馨美好的环境、创造一个属于每个人的美好未来。因此开展的《形势与政策》系列讲座是非常有必要。因为,高等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中国,了解了世界,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也为我们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提前上了一课,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形势和国家政策,好让我们更有准备的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7形势政策心得体会二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不久也将步入社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一份子,祖国“十二五”的实现离不开我们,所以,我们更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要有正义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要积极向上,学好专业知识,关心国家大事,为党的事业做贡献,提升自我能力。

所以在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浅显的认识。虽然只是短暂的几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我平时很少看新闻,很少关注国家政策、社会形势,因此对社会形势政策基本不了解。而《形势政策》这门课,正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帮我们了解和分析形势与政策。

我们上课的形式是老师讲解配合ppt演示。虽然每周只有一堂课,但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同学们得兴趣也很大。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课堂上,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随着世界的不断变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形势与政策也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着。而这些形势与政策的变化也对我们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

作为一名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是必须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发展,形势与政策的变化也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发展。大发展决定小发展,形势与政策的变化应该是必须去关注的。我们未来的发展离不开这个社会的大环境,周围的各种变化都会影响着我们的发展之路,特别是形势与政策的变化,这是一个社会的制度和约束的体现,这是对我们所选择的道路与发展方向的一个约束和限制,所以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

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运用政策帮助我们发展,懂得变通,更应该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创新。同时,我们应顺应形势和政策的发展和变化去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

作为一名在校学习的学生,我觉得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的认知出现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的认知存在矛盾。

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不愿意”,个别学生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专业技能,这些是硬本领,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则是软任务,不一定要学;二是“不重视”,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根本没有功夫再来学习形式与政策教育课;三是“不必要”,不少学生认为要了解形势与政策,看报纸、上网、听收音机就行,不必非要来上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程价值的认知出现了反差或者矛盾,这种消极的认知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个特点:课程要求学生学习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学生自我评价消极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 课程特点;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063-03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对大学生了解、分析、掌握时事与政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况。针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的不完善之处,尤其是“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资源过于分散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惟有准确把握课程的教学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方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应对挑战。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要特点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知》不仅明确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和地位,也对课程教学内容和任务予以明确规定,由此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既有着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一致的共同性,也有着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

1.稳定性与变动性兼具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可归纳为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其中,有关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形势与政策的基本方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基本内容相对稳定,而有关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等时事问题则动态性较强,这使得课程表现出稳定性与变动性兼具,尤以变动性更明显。

2.丰富性与广泛性并存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体系庞大,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领域。仅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的《2011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例,国内部分的教育教学内容包括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与“十二五”规划目标;“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教育等六个方面。国际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调整复苏的情况;世界格局调整中的国际关系;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进展状况;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下的国际安全威胁问题;我国全方位、多领域的外交策略与主张等五个方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广泛性并存的特点由此可见。

3.思想性与知识性统一

《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与任务决定了课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教育功能的实现建立于知识讲授的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功能体现在通过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热点问题、党的政策等的宣讲与分析,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由于国内外各种事件和问题的形成与发展都涉及大量相关的背景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中立地就事论事地讲述时事、转述新闻,而要全面分析时事的发生历史、发展趋势及其与相关事件的联系,阐明党和政府的立场、观点、态度,使得教学具有思想性与知识性相融的特点。

4.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以时事和政策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为教学目的,课程教学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无论是宣讲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还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的分析,都离不开对相关理论问题全面而充分地阐述,只有采取“以理服人”的方式,讲活、讲透和讲深相关的理论,才能使学生真心接受教育,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在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的基础上,才能指导他们清晰地了解、认识和把握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问题,回答和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现象、问题。

上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所固有的特点对教学效果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它们既是课程教学的亮点,可以增强课程教学的生命力、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成为课程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它们也是课程教学的难点,教学内容变动性和广泛性强而连贯性、系统性相对不足,使任课教师因知识结构局限而难以驾驭所有讲授内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有广度而无深度,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扬优避劣、扬长避短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应成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策略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特点、教学目标和当代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特征,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尊重教学双方的主体性,建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采取以讲授法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多种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法;改变单一的考核模式,形成以综合课堂学习考核与课外实践成果的成绩评定机制。

1.建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合乎人的本质属性的教学模式,在承认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主体、激发双方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建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它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举措之一。 《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决定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课程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保障,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则是课程教学能够获得实效的重要途径。首先,从课堂教学的特点看。在信息化时代,获取信息、了解形势手段的便捷多样,令教师与学生在获取时事讯息方面处于同步状态,更何况学生人数众多、信息面广,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信息储量相对具有局限性。对此,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既能促使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以补充新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的知识含量,又能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前收集与讲课内容相关的知识、信息,准备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感到困惑的问题等,从而在教学中形成师生在知识上的互补、过程中的互动,避免出现教与学相互分离的现象。其次,从大学生认知特点看。当代大学生个人生活经历相对简单、生活体验肤浅,来自外界尤其是网络的多元化、复杂性信息,容易造成他们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偏差。他们往往“在国家稳定和个人义愤,在理智和情感,在长远利益和短期目标等方面失去判断力。有些大学生的求异思维明显,对非正常渠道传播的消息信任度极高,易偏激和冲动,且有较强的行动力和号召性,往往在关键时候,影响大学生群体的行动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他们对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真实认知情况,也能够使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加以剖析、澄清和引导,有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采取以讲授法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多种教学方法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在理论上所具有的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国情、社情、民情,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清形势和任务,增强他们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大局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等方面的作用,是通过精心设计、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使得以讲授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地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显得既十分必要也充分可行。

首先,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出台,都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相关,是特定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产物。《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无论是时事分析还是政策解读,都必需建立在学生对相关知识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这奠定了讲授法作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地位。讲授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教学主题,从而更有效地达到课堂教学的教育目的。但单一的讲授教学不仅会令课堂难以避免地陷入枯燥、沉闷的气氛之中,并且还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抑制了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实践中以讲授法为主的同时,通过将提问法、讨论法、案例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于课堂教学中,作为讲授法的辅助,不仅能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的学习融入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从而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以及授课对象的特点,使得以讲授为主、辅以其他多种形式教学法的运用,在实践操作上也是可行的。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生活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从小练就了利用网络获取资讯的本领,见多识广、头脑敏捷、思维活跃。相对而言,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强也更自信,个性张扬且叛逆,喜欢并敢于表现个人见解,喜欢尝试新事物。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安于一味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给予的信息,更愿意相信自己从网络上所获取的知识,尤其是有异于教师所讲授的观点。90后的这些特点提醒教师,在讲课中应努力改变唱独角戏、满堂灌的做法,根据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将讲授与其他教学法相融合,尤其要注意多给学生提问、发言等表达他们观点的机会。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所表达的各种见解,教师不要急于以是非论定,而要以平等、尊重、友好的态度,鼓励学生完整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不断设问、反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看法进行论证,最终得出教师所需要的结论。

3.形成以课堂学习考核与课外实践成果综合考量的评分机制

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多种教学法的运用,这些都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吸引力的策略,但作为一门课程,学生更为关心的是课业成绩。如果依然沿用传统的、单一的考核评分机制,没有建立较为全面、公正的评分机制,没有将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成果加以综合考量,无疑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削弱所采取的教学策略的效度。丰富完善考核方式,形成以课堂学习考核与课外实践成果综合考量的评分机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营造严谨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氛围,是增强《形势与政策》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首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给予他们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让学生们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变化中,在真假难辨的资讯大潮冲击下,学会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全面、系统的思维,正确认识和分析在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始终将维护党的领导、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置于第一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目的、教学效果的评价,都通过学生对处理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来衡量。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初步形成有关形势与政策方面的观念、理论和方法,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的话,那么,这种初步形成的形势观、政策观的正确性,以及学生在这些观念指导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需要通过他们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中的表现来评定。其次,建立以课堂学习考核与课外实践成果综合考量的评分机制,需将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态度与成效结合考虑,在成绩评定中坚持“强化平时、弱化考试;奖励参与、看重态度;既重学习、更重应用;以掌握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目的”的原则与做法。具体而言,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互动、讨论发言、课堂作业等情况的评分;二是在课外参与学校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担任青年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考察调研等社会实践后,撰写的调查报告或学习体会等书面报告的成绩;三是期末的专题论文考核成绩,根据学期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相关内容给定选题范围,由学生据此选择论题、撰写论文,最后由教师综合学生这三部分成绩给出课程学习的总评成绩。

从教育学角度论,虽然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之说,《形势与政策》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取决于教师自身对课程性质与任务的认识,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没有普适之道。但《形势与政策》课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也可谓有一定之法,这个法就是教师对课程特点的把握,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作用的认知以及教师自身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不懈努力,这些都是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必不可少的法宝。

参考文献

[1] 曲 涛,马永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50.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3] 姜相志,王国学.把“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73.

[4]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11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Z].教社科司函[2011]22号.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内容和形式 建设

一、高校形势政策课的现状及困扰

1、教学方面取得的成效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件精神,各高校加强了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不少高校按照和教育部统一部署,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新时期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对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形势与政策教育。

各高校在教学方式上多采取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但基本上还是以课堂讲授或讨论主。讲授的内容大致相同,主要是观察分析形势方法理论,现行政策及政策运行、国际关系、中美关系、、我国经济形势、“三个代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内容。目前已经有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教学、讨论、作业、考核等都充分利用这一信息社会的重要工具,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

(1)形成了完善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体系。近年来,各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都比较重视,组成了一支强而有力的形势与政策教学队伍,在各年级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在完成授课任务的同时,也加大了教学研究力度,不断收集有关材料,使得时事内容得到及时的更新,基本做到了与时间同步。

(2)学生有了正确认识,开阔了视野。通过学习《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学生了解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格局及主要影响因素,了解中国在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中的作用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清当前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我国外交政策,进一步丰富了自己所学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一个有益补充。

(3)指导学生正确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能够辩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学会弘扬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地看待当前形势,把握好自身的发展方向。

(4)明确了党的大政方针,明确了政治方向。对于国家政策,关于我国企业改革、、国际关系处理以及社会主义前途问题等方面的内容,许多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理解的观点也不同。我们的学生不但自己学会了正确的分析当前形势,支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好国家政策的诠释者和宣传者。

(5)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形势与政策”课指导学生将自己置身与社会当中,正确地估量和认识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以前,学生中存在着一些“对就业过于理想化”的思想,择业时怕吃苦又要求高工资,因而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而《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学生正确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同时也培养了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力量、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形势政策课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料建设,拓展教育渠道,教学方法改革与完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内在需求与实际效果的矛盾。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各种思潮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课,不重视马列课和思想道德课,更不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倾向。但因为形势政策课属于政治教育课,由于种种原因,相当多的同学认为这是一种脱离实际“假、大、空”的说教,甚至表现出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使《形势与政策》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曾对自己上课的15个班做过调查:表示“亲近”的不到10%,处于“淡漠”和“疏远”的则占绝大多数,甚至有不少人“厌恶”此课。

(2)形势复杂与途径单一的矛盾。培养适应时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形势政策课改革需紧密联系国际形势发展和国内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如何很好地联系国际、国内两个发展实际,并较圆满地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这是长期以来困扰该课的难题。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有其自然的形成发展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方能有效地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全国每年有许多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报告,绝大多数是问卷调查,问题在于学生填答问卷时的态度和认识水平使问卷调查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应有的科学性,更不必说其知与行之间的距离。年级越高,越是明显。因此,我们需要完善对问题的研究手段,借鉴其他学科的成功经验,在继续应用问卷调查和相关统计方法的同时,注重个案调查,注意从学生日常言行及“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等新的角度上的探究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考察行为表现来发现其真实思想状况。

(3)时事易变与师资不稳的矛盾。形势与政策我们天天都在接触,它也天天都在发展变化,要把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讲好,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实际研究比较,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与更新,这就需要教师能潜心钻研、与时俱进地充实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不理想和教师队伍不稳、素质不高也是影响形势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不论是教学效果的提高,还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在短期内都不可能有多大改善,必须长远规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所以,形势政策课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针对教师素质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脱离教师素质和队伍状况以及当前教学实际状况来谈形势政策课改革成为空谈。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和主要环节的落实

改革形势政策课教学,需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

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学生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这种变化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同时这也是社会更加开放,教育封闭态度被打破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要注意其负面影响,尤其在市场经济建立初期,负面影响显得特别突出,加上人们对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些错误理解,这些负面影响会在一定时期内弱化学校教育,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基本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反差太大。按照教育规律,教育从标准到内容都必须具有超前性,德育更应具有鲜明的超前性,但超前的“度”到底以多大为宜,还应深入研究。不超前,失去了教育的意义;过于超前,反而会削弱教育的实际效果。

2、处理好形势政策课教学与其他德育工作的关系

包括形势政策课在内的思想品德课程都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一主渠道,上级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都必须在认识上,并在实践中重视这一问题,同时,要注重其他渠道,如社会实践、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党团活动等。实际上,离开了这些渠道,主渠道的作用也难以得到最佳发挥,因此,在抓住主渠道的同时,充分发挥其他渠道的作用,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佳效果。

3、处理好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

此处的显性课程即指形势政策课,隐性课程是进入新的世纪以后逐渐引起世界范围关注的教育课题。对于它的确切涵义现在还有争议,但基本上可定义为学校内除显性课程外的,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如网络、报刊、图书、校规校纪、校风、校貌、师生关系、校园物质文化等。显而易见,隐性课程是除显性课程外所有学校文化要素的综合,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范围广,对于学生实施“看不见的教育”其影响难以量化,它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学校要注意隐性课程建设,并使之与显性课程统筹计划,协调发展。

三、加强《形势政策教育》课教学的几点设想

1、实行教学内容的同步化

首先,应删除那些“假大空”、甚至“左”的东西。对于一些具体内容应赋予正确的解释。如奉献和索取的关系,学生受到的教育几乎全是要求他们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甚至献出生命,避而不谈索取。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不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学生对这种教育也往往是“教而远之”。我们应在思想上和实践中扭转这种倾向。其次,应增加由市场经济价值观引发的一些内容,如商品意识、竞争意识、信誉意识等。要始终如一地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一主旋律,更要积极主动地清楚市场经济价值观和消极面,如拜金主义、投机心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再次,要注意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四者的统一,绝不能用其余三个品质取代个性心理品质,要树立起个性心理品质是德育的基础的观念。实际上,只有当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德育才是成功的。在政治品质教育方面,也应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2、设计教学方法的参与化

教学方法历来是形势政策课程改革的活跃点,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有一套教学方法,在此应强调的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打破“一言堂”、“满堂灌”和压服式、说教式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可以采用提高、讨论、辩论、演讲、撰文、参观、调查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机会,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气氛中心悦诚服的接受理论观点和行为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辩和讨论来解惑受益。

3、实现教学过程的活动化

形势政策课教学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从备课、讲授、答疑、批改作业到考试,每一环节都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真正了解教育对象,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实际,注重互动探究。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倾向性问题作正确引导。网络支持下的交流和研讨,为教与学的互动参与提供了先进平台。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特性的话语形式,以其虚拟空间的私密性提供了大学生实现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肥沃土壤,也使大学生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可以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疑虑与困惑。充分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利用网络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形势政策课程教育的特点及其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搭建集政治性、思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课程网站。针对热点问题,既要有事实报道,又要有理性思考,不断增强网络教育的亲和力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邓纯余: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7(25).

[2] 罗海燕: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5).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7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35-02

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并把“形势与政策”当作一门必修课来开设。那么,如何搞好这门课的教学,进而激发出大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性质和任务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形势与政策。“形势与政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运用政治学、政策学、社会学等有关社会科学知识,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依据党和国家的政策,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思想特点,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把握未来,勤奋学习,成才报国。

依据课程的基本性质,“形势与政策”课的任务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1.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内容。

3.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4.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自教育部1987年正式提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以来,不过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因此,目前尚未积累起成熟而科学的丰富经验;加之其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教学各环节和层次都需要该课程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这就使“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和弊端。具体表现为:

1.学生的社会构成呈现出多样化,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泛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的家庭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地区、城乡差异依然存在,学生家庭成员所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方式都趋于多样化,这些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学生思想观念的多样化日趋明显,学生之间不同观念、价值取向的碰撞也日趋明显。这种差异的多样性具体表现为学生的经济状况有明显的差异,他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对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风气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对不同的观念、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受教育对象思想、观念、行为方面的多样化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应首先考虑的问题,而当前“形势与政策”教学单纯采用合班甚至超大合班的课堂讲授和讲座形式,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不要说针对每一个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这样的结果违背我们的教育目的。

2.时展迅速,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适应性滞后、缓慢。

现在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现代人的影响波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和学习也概莫能外。一方面,网络给学习带来巨大便利,它提供的广阔学习平台使学生接触和掌握了丰富的信息和知识,使轻松学习成为可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远没有适应这种新变化。不但老师的知识储备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以及单调的灌输、呆板的说教也无法吸引学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其在传播有价值信息的同时,也使多种多样的低俗信息、谣言甚至是别有用心的煽动性言论迅速流传和蔓延。如果对学生上网不能积极引导,提高他们的判断和选择能力,网上不良信息就很容易造成学生思想的混乱,甚至成为影响稳定的因素。如何趋利避害,并使其成为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育辅助工具,是新时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当下的“形势与政策”课反应与对策明显滞后。

3.教学内容偏多、偏全,缺乏时效性和具体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范围广、弹性大、选择性强,但课时与师资力量却有限。以有限的课时和师资力量要讲好范围广、弹性大的内容,极易造成重点不突出,分析不深入,热点不及时。实践证明,这种面面俱到式的教学,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自然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几点思考

1.教学内容的层次化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范围是不同的,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应在尊重大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设置层次不同的教学内容。除了总体上根据教育部的教学要点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大学生普遍关心、困惑的热点、焦点问题安排内容之外,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有相应的针对性。如对一年级新生的教学,侧重于了解国情,树立理想信念,可以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安排适应大学生活方面的内容,如大学环境、大学生活规划、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等各方面的适应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等,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结合学校的特点和特色,对新生进行校情介绍,增强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配合新生入学教育,安排校规、校纪教育、主要奖惩制度介绍,使新生尽早树立大学和人生追求目标。对本科二、三年级侧重于党的方针政策和时政热点分析,使其理性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热点问题,引导他们如何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对即将毕业的大三、大四学生,则可以配合学校招生就业部门进行就业创业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和创业历程,做好就业、创业的各方面准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择业观。通过针对不同主体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和选择能力,从而创造性地利用信息资源来发展自己并贡献社会。

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可以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积极参与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探索多样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活跃课堂气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形势的认识,加强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如:案例式教学,就学生较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择相关案例进行教学,组织讨论,增强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演示教学图片、播放时事影片,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水平;时事点评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以竞答的方式一周要闻,并对新闻做出自己的分析、评论,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养成关心时政、动脑思考的习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知识竞赛、研讨会式教学,通过举办“形势与政策知识抢答赛”、“研讨会”等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形势与政策的学习不是任务式,而是快乐式,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3.学业考评的综合化

“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决定了单一的卷面知识考查不能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出大学生个体的思想实际情况和对理论掌握的程度,所以要尝试有助于综合考核评价学生能力的办法。期末实行开卷考核,以心得体会、论文、调研报告为主,得分以70%计入,平时成绩占30%,包括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发言表现等,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相加即为本学期总成绩。这一评价标准,一是能较好体现“形势与政策”课的目的,也避免考试前的死记硬背;二是能减轻学生期末考试压力,将主要的内容放在平时学习的检验、检查和活动参与上,能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逆反心理。

4.社会实践的常态化

与其他教育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有其特殊性,它既需要注重形势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又应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科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因此,要将“形势与政策”教学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尽量安排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集中与分散、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灵活方式,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加大这一环节的分量;二是可以将“形势与政策”课的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党团组织活动结合起来,特别是与以暑期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代表的学生实践活动载体结合起来。三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更应关注学生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教育、启发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多种创新,采取多种对策,我们一定可以探索出符合实际、富有实效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新模式,实现对大学生开展立体全面的形势政策教育,进而提高他们的各种人文、社科理论修养及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委宣传部、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鲁高工委[2006]19号

2 熊晓梅、赵兴宏.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8:3~16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8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共性。但是,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育教学中也有其特殊性。现今有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偏重于传授、宣讲、灌输一定的形势知识和时事政策,这虽然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式的一种,却不是唯一的一种。高校需要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模式,采取参与式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

    1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

    1.1互动性现今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缺乏互动。一些教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就是宣讲国家的政策措施,传递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相关信息。这种做法是不全面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需要互动,互动性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性。所谓互动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相待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互动性包括多个层面:从互动的主体角度观之,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从互动的时空角度观之,互动又包括课堂之上的互动与课堂之外的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宣讲一定的政策与信息,更重要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社会问题、探索方针政策[2]。这种分析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多为学生普遍知晓但又认识不够深入的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大事件。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仅仅停留于介绍一些人人皆可查知的信息,学生的思维则不可能从这些信息简单传递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该门课程的价值也就完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用即体现在此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题在课堂内外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得以交流与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指引下得出一些结论。

    1.2开放性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具有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开放的内容。每个学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都会本学期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是为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但是一些教师在每个学期进行教学时将教学内容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仅仅围绕教育部下达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进行简单的信息扩充。这样很容易将形势与政策教学局限在对一些信息的简单传递上,而没有引出隐藏在这些信息背后深层次的内容。这也是一些形势与政策课堂不能吸引学生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呼唤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内容的开放性。形势与政策课程面临的主题都是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中的重大事件、形势与政策。这些主题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个形势与政策主题即使主要是属于每一个学科门类,但是深入分析其现象,探究其原因,又往往涉及到其他学科门类的信息和知识。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互动性质也决定了该门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在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视角都可能不一样,每个学生都可能从其独有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提出对教学主题独特的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对教学主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另外,现今信息社会的特性决定了相关广泛的信息可以由学生轻易地获取,那种浅显易被学生掌握的信息已经不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所以,开放性的课程内容是势在必行的。其二,开放的理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理论体系对于一门课程至关重要,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注定其吸引力是有限的。然而,形势与政策绝不是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以往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给人以理论不深或理论不成体系的印象,这与教师不善于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程丰富的理论体系有关,这也是当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呼唤开放的理论,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挖掘本门课堂独特的理论,并形成本门课程独特的理论体系。

    1.3实践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都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这些主题本身即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另外,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具有比较强烈的批判倾向乃至逆反心理,对社会现实问题更加笃信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得来的结论。这也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原因。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性体现在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

    2实施参与式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的策略

    2.1进行情景对话式教学设计,增强师生、生生互动传统课堂中那种宣讲式教学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现今形势与政策课程发展的需要。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互动性需要我们对教学进行重新设计,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在确定形势与政策的专题后,进行更加精细的教学设计,在相应专题内选择既能体现本专题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又富有争议性和对抗性的话题,精心进行话题设计,然后围绕这些话题进行问题设计,以便启发学生参与这些话题的讨论,将一部分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在进行相关话题的设计时,不仅教师应该提前做好功课,学生也应该做好准备。教师在进行相应的形势与政策专题设计时,应该将相应的情景和背景交待给学生,让学生围绕这些专题的情景做好背景知识的预备,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让学生在课前即对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课堂就从一些简单知识的传递中解放出来,教学双方就可以集中精力和时间进行较深层次的互动讨论。

    2.2形成开放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系开展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需要形成开放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其一,紧紧围绕主题丰富和扩充本门课程的内容。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应该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指导,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教师不应该将教学内容局限在一个较狭小的范围内,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应该以教育教学要点为指导,尽可能地丰富本门课程的内容。当然,这种扩充和丰富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一定要紧密围绕课程教学的主题。教师应做到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多方面、多角度、多学科地收集相关信息和理论。这样才能有效地与学生开展对话式探讨,才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其二,进行本门课程的理论设计。形势政策课程的理论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社会问题、探索方针政策。因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关于形势分析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本门课程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例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的观点都应在教学中有广泛的运用。二是形势政策课程要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这是由其综合性决定的。形势政策课程所涉及的问题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研究某一问题时要自觉运用这些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研究经济形势时,要用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分析社会问题时,可能要用“差序格局”等社会学理论来解释和研究。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主动、积极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思考、研究问题,决不能在没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将形势与政策课程降格成为一堂常识普及课[2]。

    2.3加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加强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其一,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专题辩论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将社会实践的部分特征在课堂上得以重现,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其二,实现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结合。广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较高,因而也可以成为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有效载体。学校可以抓住节日、纪念日和重大事件发生的时机,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也可以结合形势与政策的主题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歌唱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知识竞赛以及研讨会等[4]。其三,实现与校园社团活动的结合。校园社团既是大学生文娱活动的载体,也可以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活动的舞台。很多校园社团具有强烈的实践色彩,如环保协会、爱心社、实践与就业协会、国家文化与交流协会、创业协会、民族文化与交流协会等。这些社团的主题和形势与政策的实践主题有一定的重合,两者的实践活动是完全可以结合起来开展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可以与校园社团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引导校园社团围绕一定主题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投入社会实践生活。其四,实现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结合。“三下乡”活动是大学生通过实践认识社会、了解民情、服务社会的极好方式,这个活动也可以成为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延伸。其五,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假期实践活动。现在很多高校开展了大学生假期实践活动,这个活动要求每个大学生在假期中深入调查本地的市情、县情、乡情,深入田间、工厂、公司、其他社会组织以了解民情和认识社会,并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这项活动可以与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教师可以跟踪所在班级的社会实践情况,并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予以指导,帮助完善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9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探索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1],“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形势与政策》课程承担着引导大学生了解形势,认识社会,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和人类文明的重任。该课程开设以来,对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国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信念,成绩斐然。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受欢迎度与专业课程相比偏低,教师授课水平尚待提高,授课内容、方式等需要进一步改革。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来根据学情,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作了一些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探索与实践,供兄弟院校参考。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本院对该门课程十分重视,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课表,规定学生旷课达到一定节数者重修。但是,单靠政策支持,没有吸引的学生教学内容,缺乏强大的教学团队,只能是老师自顾自讲授,学生睡倒一片。

1.《形势与政策》课的定位。要想让学生喜欢一门课程,必须准确定位课程性质,根据课程教学目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方法。《形势与政策》课既不是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的理论,也不是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而是通过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解读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使学生在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中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形势与政策》课政策性强,紧贴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兼具时效性、针对性特点,这就使得该门课程既不可能有统一的教材,也不可能由一位教师包办。

2.学生对该课程重视不够。在我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前,虽然学生到课率很高(不上课过不了关),但出工不出力现象严重。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该门课程不重视,认为不用学、不必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是硬本领;现在网络发达,还有广播、电视,要了解国际国内形势,上网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图文并茂,何必上《形势与政策》课。

其它院校也大致如此。相关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学生认为很重要,要认真学;31%的学生认为重要,但没必要花太大精力学;32%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行,甚至可以不开设。[3]

3.《形势与政策》课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政策性、实效性、针对性较强,是《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也是教学困惑的原因之一。受实效性强的限制,无法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全国通用的教材。尽管教育部社政司在每个学期初都印发教育教学要点作为各高校确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的指导,广东省教育厅思政处也在每学期召开《形势与政策》备课会(其它省份也大致如此),依据教育部的要求研讨本省的教学内容(具有指导性)。但是由于开学初和学期中后阶段国内国外形势变化较大(如重大突发性事件),使得教育部(教育厅)教育教学要点对于教学内容的确定参照性不强,指导力低,各高校必须根据授课时的重大国际国内事件安排教学内容。

4.教学内容选择难。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课程内容需要覆盖国际国内大事;根据学生兴趣、就业需要,课程内容应尽可能顾及学校所处区域。以我院为例,学生迫切要求多介绍广东省乃至广州市的社会形势、地方政策,对于发生在其它地方的重大事情兴趣不大。

5.教师素质不适应。《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领域宽,内容涵盖广,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现实与历史交叉,宏观和微观并重;既有政治、经济、环境、人文等问题,又有军事、科技、自然等问题;既要介绍国家和地方政策层面的规定,又要剖析思想、意识、观念形态,是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由于它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学、历史、法学、军事、外交等多门学科,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新闻敏感性强。可以说,《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可能样样都不精通,但必须样样都知道一些,是个博学家而不是某一专业的专家。这种要求,年轻教师胜任者少。

高职学生,尤其是体育高职的学生,文化底子薄,对教师依赖大,其对教师的认可度往往反映到对课程的认可度上。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形势与政策》课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们通过多次问卷调查,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课程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相关规定和指导性意见,近三年来对这门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尝试。

1.改革课程教学时数的分配。、教育部规定《形势与政策》课程1学分18学时。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将这门课程分别安排在第1-4学期开设(第5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每学期6学时。第一学期2学时由专任教师讲授,内容是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4学时是最近发生的大事(热点、焦点问题),其中2学时是国际国内大事,2学时是学院所在区域广东省或者广州市的大事。从第二学期开始,专任教师和外聘专家(包括校内专家)都以时事为主。

2.集体讨论,确定讲授内容和基本思路。基本理论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全部教学内容的主线,内容相对稳定。教师根据课时,将基本理论在第1学期讲完。

由学院主管领导、思政部教师、外聘专家进行课程内容集体讨论,主要是针对国际国内大事,精挑细选教学内容,增加课程的针对性。何谓热点,对热点如何把握,不是一名教师所能解决的。集体讨论,确定讲授的重大事件,然后由专任教师和特聘专家(上一学期确定下一学期的讲座专家)分别搜集资料;再次集中,分析、把握国家在该事件上的基本政策(策略),然后各个任课(讲座)教师分别撰写教案。

例如,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学院党委书记讲授《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历程》(2学时国内大事),学生反映很好。广州亚运会刚刚结束,亚运对广州市发展的影响,是广州人人关心的问题。学院副院长(经济学专家)讲授《亚运会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2学时学院所在区域大事),引起学生的共鸣。专任教师介绍国际最新时事。由于内容既属于时事重点,又贴近学生需求,深受学生喜爱。

3.固定教师按照正常教学班课堂讲授和邀请各方面专家专题讲座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鲜明的政策性、时效性、动态性特点,要求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知识面广,有较多的社会阅历。我们从全院范围内选择了一名《形势与政策》课程责任教师(也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专任教师),该教师不仅知识面广,而且同时拥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和职业指导师资格。讲座的专家,既有学院领导,又有广州市体育局领导,还有省政协等部门的专家(根据最新时事内容选择专家)。

4.充分利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讲授,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点评为辅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处于引导的位置,核心是把握方向。此处的关键,教师既不要成为讨论的主角,又要把握住讨论的大方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讲座以专家讲授为主,但最后30分钟是学生提问。提问分为事前提问和现场提问。事前提问,在讲授前一个星期,就把讲授题目发给学生,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在纸条上,由辅导员搜集后交给课程责任教师,再由责任教师转交专家。现场提问,学生听完讲座后还想了解哪些问题,可以举手发言,也可以写在纸条上传递上去。

5.邀请名人,以专题采访的形式上课。如我院2011年5月邀请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举重48公斤级金牌获得者陈燮霞(我院输送的运动员)回到学院,教师则作为主持人,以采访的形式上了一堂《形势与政策》课,整个采访突出爱国主义和拼搏精神,效果显著。

6.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引导相结合。“校园文化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具有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4]要想使《形势与政策》课真正受到学生的喜爱,单凭教学改革和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因为它毕竟不是专业课。我们借助学院打造校园文化、筹建广州体育博物馆的良机,从体育入手,拓展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举办知识竞赛;教师参加学生社团的一些活动,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根据每年的国际国内大事,举办专题展览和活动。例如,今年举办了体育史展览、中国革命历程展览、党的光辉历程展览、冠军林启动仪式等。通过营造《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氛围,在学生中形成关心时势与政策的良好习惯。

7.改革考核模式。我院《形势与政策》课一改期末考试的传统考核模式,以学生随堂笔记和心得体会为考核内容。每个学期结束时,课程责任教师将学生的听课记录本搜集上来,检查每一次课(含讲座)的课堂笔记和学期学习心得,符合要求的,盖上部门公章,作为该学期课程通过的凭证。当第四学期结束后,如果四个学期均通过,则给出合格以上成绩;如果某个学期没有通过(没有盖章),则重修该学期课程(内容以重修时的国际国内大事为准)。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进程中的思考

1.争取学院领导的支持十分重要。一些高校的领导口头上说《形势与政策》课重要,行动上无体现。笔者认为,关键是课程所在部门没有使学校领导深入了解该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我们不是简单地将、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文件拿给院领导看,而是多次请院领导参加课程讨论会,使院领导对这门课程有较深的了解,从而给予大力支持。几年来,我院主要领导都讲授《形势与政策》课(讲座),其他部门也积极配合。如体育史展览是图书馆牵头,冠军林启动仪式是宣传处牵头。我们与其他部门通力配合,从而使《形势与政策》课在全院开花。

2.慎重选择课程专任教师。《形势与政策》课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时效性强,对教师的知识面、兴趣广泛度、政治敏感度要求很高。因此,必须慎重选择课程责任教师。虽然讲授者多人,主持课程讨论、整理教师团队意见、拿出每学期教学内容基本点初稿等,都有赖于课程责任教师。一个好的课程责任教师,可以集众人之所长,其所起草的学期教学内容与要点容易在集体讨论中通过。而且,课程责任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课程(包括讲授教师)的反映。如果课程责任教师不能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望,学生不会讲心里话。

3.不能完全照搬省教育厅《形势与政策》课备课会确定的讲授内容。每学期开学前,省教育厅都组织《形势与政策》课备课会,确定学期讲授内容。但是世事难料,学期中间总会发生一些重大事件。对于突发性重大事件,《形势与政策》课必须涉及,使学生感到课程与国际国内大事紧密相连。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也实现了课程教学的目的。

4.一定要有与学校所处区域有关的内容。《形势与政策》课固然是讲授国际国内大事,但如果讲授的内容都远离学校所处区域,使学生觉得讲述的内容与自身关系不大,则不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参与。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不能遗漏重大的国际国内事件,同时也要选择一些学校所处区域的具有全国影响的大事,使学生觉得形势与政策课就在身边。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10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088-02

形势与政策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重要内容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课程由于本身的政策性、时效性、动态性的特点,又是一门备课强度大、讲授要求高的课程。近年来,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及教育对象群体特点的变化,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更显紧迫及必要。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工作,管见所及有以下几点思考与同行交流。

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科综合性与教师专业背景的相对单一性、教师个体知识的有限性与学生群体信息涉猎的宽广性之间的矛盾是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了突破此“瓶颈”问题,必须推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平台的多样性、多元性。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可以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交融式教学模式,前者为小班、中班课堂教学,后者为形势与政策课专项实践,两者有效结合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打造其课程的多元平台,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

在形势与政策课专项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听取形势政策专题报告、利用思政课网上课堂学习、参加社会实践与认知活动等形式完成。此种教育教学形式,实现了包括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等在内的多元背景师资构成,也有助于形势政策课实效性的取得。学生通过形势与政策专项实践与认知活动,提升了时政分析能力、辨别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水平、沟通能力,增强了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把蕴藏在亿万民众中的创造力发挥出来。在此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应着力围绕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更多创新型技术人才,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原始创新意识。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过程中,着力开展以“问题导向”为基轴的师生双边及师生、生生多边互动的参与式教育教学模式,关注启发、讨论、探究方法的适当运用。从实践操作过程来看,区域性小组讨论收效良好。通过讨论,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得以交流与碰撞,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较好体现。在参与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们理性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被激发出来,有助于学生形成宽口径的人生视野,进而为推动国家发展及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当今社会需要理论家、科学家,也需要大量服务于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应用技术类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此类人才需求。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培育“工匠精神”,这应该成为应用技术大学的使命,也应作为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精髓。“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坚定、踏实的品质和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态度,是专业与敬业相融合的品质,这种精神要求严格恪守规则及规矩,对所承担的技术类工作充满责任感、使命感。应用技术大学,无论是土木专业、机械专业,还是汽车专业、材料专业及其他专业,培养的都是有一技之长的“匠人”。而没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只是一个空壳子,拥有“工匠精神”才是其真正的灵魂。

然而,目前在应用性技术类大学中,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浮躁之气。“工匠精神”的锻造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尤当戒除“短平快”式的心浮气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当下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实习实践中拧紧每一颗螺丝钉做起,让“工匠精神”成为理所当然,并融入血脉之中。

应用技术大学应该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当前,华南师范大学的广东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网、西安交通大学的陕西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信息中心、中南大学“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心、江苏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学堂、南华大学的湖南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网、大连理工大学的“形势与政策”、广西民族大学的“形势与政策”专题网、九江学院的“形势与政策”教学网、西南科技大学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网、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专网等,动态更新频率快,形势与政策教育网后续维护良好,各高校从中可以有所学习借鉴。

通过搭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网,对课程资源进行模块式更新,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学生学习资源优化,完善师生交互平台,及时回应学生的关切,从而使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做到真学、真信、入心、入脑。

参考文献:

[1] 陶倩,易小兵.“形势与政策”课话语体系建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

[2] 刘家祥.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

[3] 阮晓菁,罗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困境与建构“三位一体”教学路径的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

[4] 张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三段四法”模式建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

[5] 王包泉,隋俊宇,刘姝.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及发展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7).

[6] 苏洁,邓春梅.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模式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7] 李晓衡,高征难,李忆华.“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11

关健词:高校 形势与政策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改革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现状分析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学校及任课教师对形势与政策在概念上认识模糊,对课程定位不清,没有意识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计划和具体有效的教学措施,流于形式,使教育目的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如重视专业建设,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学时总量数和学期数大打折扣;时间安排出现“见缝插针”,安排在晚上或者周六、周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学生本身没有意识到形势与政策的社会价值,对之缺乏兴趣,觉得与专业不挂钩、成才不相关,“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听课也是浪费时间,觉得空洞、枯燥无味。

2.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低,流动性大。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常见状况,“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专职教师较少,更多的教学任务普遍由从事行政工作的领导、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兼职教师来承担”。这支教师队伍“杂牌化”,文化背景差异大,对课程的掌握及其有限;而且平时工作繁忙,琐碎的事情多杂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该课程建设。加之,行政、辅导员类教师队伍整体处于年青化,换岗、离职频繁,导致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变动性较大,直接制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

二.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1.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规范教学管理。首先,强化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要求高校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文件精神,摆正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地位,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的学院牵头负责,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直接参与,分工负责,互相协作,共同搞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工作机制。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管理部门要不断总结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做法,借鉴与学习其他教学管理经验,制定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原则,有效地对各教学环节进行管理,以制度化建设来规范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必修课,规范其考核制度,纳入学生的总成绩,引起学生重视。

2.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拓展教学课堂。

新现象,新问题,新形势层出不穷,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只有不断更新,以迎合学生们关注的焦点、热点或疑惑,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抓住“90”后大学生思维敏捷,信息畅通,自主意识强烈,自我表现欲强的特点,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引起他们排斥,灵活运用课堂讲授、分组辩论、专题讲座、课外讨论和教育实践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告别理论的“高冷艳”,将马克思主义观融入时事热点或学生关心的政治问题,变得鲜活起来,使理论在实例中得到应用,在实例中升华对理论的理解。另外,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信息更新速度快,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很难跟上发展的步调,利用网络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可以尝试网络创新形势与政治课探索“课堂+实践+网络”“三合一”的新型教学模式,拓展教学课堂。仍然以坚持第一课堂的主渠道地位,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有效结合的教育原则,坚持以社会实践增强形势政策课的实效性,以网络辅助教学。通过新媒体的应用,为学生提供实打实的服务,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或疑惑。同时,通过学生喜爱、能黏住学生的方式,将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事件进行互联网改造,编成网络平台的学习素材,润物细无声,深层次服务学生的成长,透过“眼球”直达学生的“心灵”。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12

关键词:高职《形势与政策》课;高职大学生;教学不足

当代高职是我国未来重要的人才来源之一,他们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任,高职院校必须全面培养学生具有担当民族和国家振兴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具备需要高职大学生懂得和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能力。高职大学生究竟要怎样才可以了解当今时代的形势呢?我们知道《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主要介绍我国当今国内外形势和我国目前的政策和发展方向。无庸置疑,高职《形势与政策》课能够使高职大学生领会到这方面的知识和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因此了解国内外形势、提高对形势的分析和把握能力就成了高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门必修课。

一、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的作用

高职《形势与政策》课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高职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高职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高职《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一个高职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是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家有关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提高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的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总之,它使高职大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世界、认识中国,特别是认识高职大学生与社会要求的差距和高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能使其思想上迈进一大步,使其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立得更稳,因此它在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高职《形势与政策》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政治立场教育、培养高职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渠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形象最直接教育的形式。了解当今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不仅为高职大学生取得成功提供了保障也有利于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课程主要是传达、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国内外重大时事上的政策、立场、态度,为服务于高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其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一方面高职大学生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来了解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进而理解党和国家制定实践方针政策的内在依据和客观标准,深入领会精神实质,增强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自觉性。同时不仅拓展了高职大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提高其的政治素质修养,有利于自身深刻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在反思当今世界及中国落后的症结,总结当今世界及中国进步原因的过程中,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起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和发奋图强的精神信念;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在理想信念的激励下,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高职大学生才能肩负起国家蓬勃发展的重任,利用自己的所学所有,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使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形势与政策,使高职大学生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理论观察和处理问题,认真分析自己所处的社会形势,学会认识、把握形势与政策,思考应对策略,顺应好个人成长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使高职大学生能够吃透政策的意思,使其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使其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即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素质拓展来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品学兼优的高职大学生;使其把形势与政策变为己所用,从而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理解能力,有着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即“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也使其在形势与政策中学会换位思考,并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现状,由人及己,知足常乐,珍惜现有的一切,不抱怨现处的环境。

二、高职《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出,目前高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并不佳,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它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未能真正满足大多数同学希望能从课程中增强政治敏感性、了解形势与政策以及党和国家路线方针的意愿。且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政策有时也在不断的调整,教师在教学针对性上没有下功夫,致使这门课程缺乏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导致减低了这门课程的实效性,从而达不到同学们所需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少数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听课,对《形势与政策》课有一定兴趣和收获,大部分同学都处于一种人在心不在的状态,有的同学为此选择逃课,也由于形势与政策内容缺乏吸引性,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聊起时政内容,没有把教育目的与高职学生需要有机结合,没有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高职学生的心理实际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没有根据教育的需要和高职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决定如何组织与呈现教育内容,导致降低了效果,没有在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同时注意通过各种活动引导高职学生对一些与教育目的直接相关的社会问题产生兴趣,没有充分发挥高职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即一方面搞好课堂教学又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没有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达不到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际效果。

高职《形势与政策》课应该是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有机统一和高度结合的课程,它不仅让高职大学生能准确客观认清形势,且能使高职大学生提高思辨能力、为自身提高发展开辟道路,发挥人文理性的作用。然而《形势与政策》课在这方面没有明确要求,如没有考虑应以怎样的形式或内容使高职学生更容易吸收呢?相反我们现在大多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停留在传达、贯彻的工具理性层面上,把高职学生当作被动受教的一方,教师大部分时间讲授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强调党和国家政策、路线、方针,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传声筒作用,实际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直接需要重视不够,使其人文理性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反而其工具理性在课堂教学上居主导性地位,致使高职大学生在对《形势与政策》课理解中感受不到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导致少数高职大学生感到该课讲授的内容的实用价值偏少,致使少数高职大学生在对《形势与政策》课认知方面出现了反差或者矛盾,如:有些同学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专业技能,这些才是硬本领;有些同学认为专业课的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根本没有功夫再来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不少学生认为了解形势与政策,通过看报纸、上网就可以了,不必非要上《形势与政策》课。正因如此,少数高职大学生找到了“一些借口”来为自己逃课圆场,从而使《形势与政策》课在少数大学生心目中成为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课程的价值大大下降,达不到开设该课时的预期目标。

目前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的某些教学方法也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教师没有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没有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以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式不能采用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借助于形势与政策理论求得解决的方法;没有对考核环节的改革,没有以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造成大部分高职学生“临急抱佛脚”的现象,考试没有实际意义。

总之,随着当今世界的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目前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因此高职大学生正处在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之中,如何使高职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做到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自己的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等是我们高职教师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那么探讨如何克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只要我们深化对高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高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能使高职大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得到真正的收获,从而为高职大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奠定认知的基础,保证高职大学生未来的路走得更好,叙写一个无悔的人生,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的作用就能真正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