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

时间:2022-07-14 16:27:23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教师队伍 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担负着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政策观、形势观,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任务。探索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结构合理、人格修养高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对提高课程建设实效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为了解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状况,我们对教师状况开展了实证调查研究,特别是针对“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次调查主要抽取了北京交通大学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政治面貌、不同专业的2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940份,有效问卷1940份。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同时召开了不同年级学生的调研会,获取相关资料。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

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满意情况直接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水平有关。

1.大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在参加调查的同学中,581人对教师的讲课表示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30%,有1008人对教师的讲课表示比较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52%,有251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讲课表示不太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13%,还有97人表示不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5%。如下图所示:

2.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评价

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授课内容的满意情况,有454人表示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25%,有1019人表示比较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56%,有255人表示不太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14%,95人表示不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5%,如下图所示

选择对教师教学内容认为不太满意、不满意的同学的主要原因是(此题为多项选择),有176人认为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有143人认为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时效性不强;有136人认为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不够深刻;此外,还有117人认为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观点不够鲜明。从以上数据分析得出,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讲授不够深刻、内容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时效性不强等问题表示不满意,《形势与政策》课仅仅把形势讲清楚是什么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强烈渴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帮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正确分析信息,准确把握形势发展变化,用知识与智慧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3.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评价的分析

在调查中,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带来的收获与帮助是积极的(此题为多项选择题)。有1340人认为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到国内外形势;有1045人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使他们对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很大帮助;有814人认为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有729人认为提高了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有622人认为通过学习,他们学会了如何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上面图表可以看出,在调查中有近18%~19%的学生对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枯燥、教学手段陈旧、备课不够认真表示不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态度是肯定的、积极的,并希望能够从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形势政策分析与判断能力。但是,由于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手段缺乏革新,教师教学态度还不够认真、教学备课投入时间较短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水平,从而也就不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造成了学生自身学习发展的需求与师资队伍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教学情况调查的分析

1.教师队伍数量较少,结构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的专职教师很少,数量有限,而兼职教师较多,这种结构失调不利于教师队伍梯队建设、教师骨干培养,也不利于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教师队伍数量少对于深入开展系统化的教学内容的讲授、相关课题的研究极为不利,难以找到学科持续发展的增长点,难以形成稳定发展的学科体系。久而久之,会导致恶性循环,阻碍了“形势与政策”课学科建设与发展。由于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以兼职居多,以学生政治辅导员为主要力量,专职教师较少,造成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处于一种“少、散、杂”的状态。这种较为松散的师资队伍结构会造成对“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研究的欠缺,容易出现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的局面,对于课程的学科定位、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和功能、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研究,从而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对于所教专业缺乏学科意识与学科建设发展的方向,缺少学科保障,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他们本身有着繁忙复杂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安心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系统研究与学习。加之“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它对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对教师理解、认识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有着较高需求,对教师的政治素养水平和理论功底有着更高标准的要求,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具备敏锐的政治敏感性,能够及时捕捉、积累教学素材,潜心钻研教学方法。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这种现状很难使他们有足够充裕的时间与精力准备教材,安心备课,难免会造成上课准备不足,教学内容枯燥、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呆板,综合教学水平不高,影响了教学内容。

3.教师队伍综合地位不高,教师个人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目前,各个高校基本都已经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但一些高校还存在着对该课程思想上不重视,在课程管理和建设上还存在一定误区。在“形势与政策”课的设置上流于形式,课程开设不能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要求;课程管理较为松散,上课时间、地点与上课形式随意性较大;课程专业方向缺少明确性和稳定性,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系统的教学内容和完整的课程理论体系;学生选课与对教师的评教考核等没有纳入到学校教务系统之中。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加深了对“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误区,不仅在大学生眼中看来,“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公共课、专业课,就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也存在着一定差距,专业课教师和学校管理部门人员也会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不是一门规范、“完整意义”上的课程。这些势必影响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整体地位,并使其在专业研究、学术研究及个人专业职务晋升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在培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精品课程等方面缺乏优势,影响整个队伍的发展,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探索“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出路

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则是高校教学工作的生命线。“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关系着能否培养大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培养一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拥有较高教学业务素质,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强化制度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为保证“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发展,提高师资整体水平,要强化制度建设,为教师开展工作提供健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模式各高校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学生工作部组织模式,即由党委学生工作部主管,通过设立“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由学生政治辅导员为主体来授课,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工作;二是党委宣传部组织模式,即以学校的党委宣传部为主管负责单位,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与管理,聘请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承担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考核;三是学院组织模式,即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的思想政治理论部负责,将少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各学院辅导员都纳入到“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体系中来,成为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主体教师群体。不论那种管理模式,首先要明确工作责任,并配备专业背景扎实、工作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负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健全师资队伍,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群体。

高校要重视“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的发展与建设,必须建立良性发展机制与保障机制。要帮助“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明确自身努力方向与发展目标,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学历深造、课题申报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充分调动上课教师的积极性。辅导员实行双重晋升机制,学校应专门成立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使辅导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有助于自身专业技术职务的发展。辅导员上课要建立授课教师准入制度、教师互相听课制度、督导制度、学生网评制度、严格教学的各个环节,保证“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

2.集中优势人力资源,健全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优势与特点,不同年龄结构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梯队,实现教师之间信息资源优势共享,密切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教师团队,是应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多变性与综合性的一条有效途径。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效性强,教学内容设计到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单靠专职教师很难完全胜任这项复杂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党政领导、相关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校外资深学者、教授的力量,不断充实兼职教师的队伍,集中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第一,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资源,建立《专家库》。《专家库》包括国家各大部委的科研机构,军事院校及著名高校等有关单位从事国内外政治、经济问题、、民族问题、国防问题以及国际问题等专家学者及充分发挥校内各级领导的作用,并建立校院二级领导的讲课制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互补性强的特点,形成优势。

第二,充分发挥各类“教材”的作用,建立《资料库》。《资料库》包括:和“形势与政策”课讲授内容有关的中央文件,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争论;学生网络的重点互动的问题;各种不同版本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以及专家学者的讲话稿和光盘等。从而做到了课程资料丰富、时效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针对性强;通过课前研究与集体备课环节增强了青年教师上好课的自信心,丰富了教师的知识体系。

第三,充分抓住“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学术研究的方向不同的特点,建立《专题库》。包括:国内外政治形势分析,经济论坛,时事热点,“三农”问题,,教学改革,国际问题等等。针对不同教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内容的讲授,努力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业务学习与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形势与政策”课开课量大,时效性强,集中度高,内容丰富,缺少完善的教学体系,只有学问渊博,见识深远,对各类时政熟练掌握的教师才能胜任“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相比之下,课程的要求与教师素质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比较突出。为此,要健全“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学习培训机制。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训与学术交流工作,积极输送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水平与教学水平。

同时,还应定期组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之间的内部交流,如学校每学年定期召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研讨会,学校搭建平台,通过申报课题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研究;资历较深的教师带领年轻教师开展业务交流。高校每年要定期组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的集中培训与学习,帮助他们提高思想素质与专业素质,同时,还应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管理经验,校际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以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作用。

在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专业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教师思想素质的提高和人格魅力的培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担负着重要责任与使命,要帮助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要与时俱进,敢于面对现实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敢于面对学生关注的自身发展问题,有知难而上的勇气与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要不断修养人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个人魅力与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营造师生学习与教育的合力。

第2篇

总体来说,许多学校多年坚持开设此门课,并列入必修课,进课表、算学分;重视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找准切入点,突出实效性;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但在教学体制、教学管理、教学形式等方面尚存在差异。

1.教学管理

有的学校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学生课表,有的学校不列入;有的学校是每学期16课时,有的只有8课时;有的学校采取闭卷考试方式,有的采取开卷写论文方式,有的采取网上答题考核方式。

2.负责部门

有的由专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二级学院下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部门)负责;有的是学校党委宣传部负责,有的是学生工作部、团委等负责。在具体教学机构设置上,有的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教研室,有的学校没有成立专门的教研室。

3.授课内容

一是广度方面,有的学校集中于国内外大事及热点、难点方面,有的侧重于党的方针政策;有的则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就业教育、知识产权、科技发展等。二是内容的持续性、稳定性方面,有的学校保持了专题内容的持续稳定,有的学校则根据形势每个学期开设不同的专题。

4.教学形式

有的学校是课堂教学与录像教学相结合,穿插专题讲座;有的学校采取“记者招待会”形式进行教学;有的学校是按照院系、班进行小班课堂教学;有的学校采取报告形式,大课堂教学;有的学校是小课堂与报告相结合;有的学校是课堂讲授、讨论与观看视频、社会实践相结合;有的学校是网上教学。

5.师资队伍

有的学校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或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有的学校是宣传系统或学工系统的人员为主;有的学校全是专职教师授课;有的学校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有些学校则是兼职为主专职为辅。总之,在“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实践方面,各高校“百花齐放”,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探索,进行教育教学思想的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教育教学实施模式的探索,努力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目标。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思考

各高校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成效显著。“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课程,因其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时效性和教学要求的全覆盖、不断线,使得其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又具有特殊性。随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心理特征、认知特点的变化以及学生价值观多样化,使得该课程定位不清、缺乏学科支撑、师资队伍不足、教学覆盖面小、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吸引力等问题凸显。面对这些问题,高校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开拓创新。

1.坚持“必修”

无论是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出发,还是从国家和社会发展建设出发,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历史沿革及其实践来看,必须牢牢坚持课程“必修”课的地位不动摇,进行规范化建设。明确课程性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按照必修课程加强课程管理,在场地、时间、学分等方面予以保障,规范教材使用、完善考核制度。这是“形势与政策”课得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保障,也是实现其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的保障。

2.协同建设

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历史实践看,课程建设是一项整体性的综合性工作,不是单一部门能够完成的。同时,社会是一个大的整体系统,包含但不限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而是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广义的形势与政策观更有利于课程建设和发展。广义的形势与政策观既指教学内容方面,也指教学形式、人员方面。在教学形式方面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往往将大型报告会、专题讲座、小班讨论会、演讲赛、答辩赛、网上教学、社会实践等相结合,实施立体化、多渠道、渗透式教育教学。在人员方面,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参与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全员参与。一要注重发挥各院系的积极性,结合院系专业特点开展院系专业特色的形势政策教育。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结合本院系“经世之学”特色建立了院系级的“形势与政策”课。二要注重发挥专业课教师的重要作用。当前,跨学科就业、知识快速的更新与增长,使得对社会发展形势的把握、自身人格和做事方法的重要性更为显著。高校大量的课程是专业课程,学生与专业教师在课堂环节接触最多。因此,专业教师既要对学生有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有对专业发展的引导、对学生人格及做事的影响,要成为一个完整的“师”。

3.以学生为本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生获得资讯非常便捷。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全程参与课程建设,激发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确保课程覆盖率。例如,我校在本科人才培养中逐步实施“通识教育”,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依托建设的“博雅课堂”,坚持“讲座、报告”正面引导这一主要教学形式,辅之以课下实践教学环节,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心智、净化心灵。讲座课程包括六大模块:哲学与逻辑、科学与技术、文化与审美、历史与社会、生命与环境、创新与创业,按照学术性、通识性、特色性进行建设。“博雅课堂”网络平台既包含宣传课程、讲座内容和主讲人,学生也可自己选择喜爱的讲座、报告,以及在网上提出自己的需求或者评价讲座。以学生为本以及丰富的内容,使得课程深入学生学习生活之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和良好效果。

4.教学层次化

第3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立体化;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81-02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是通过对当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关系的解读和分析,帮助大学生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内化为学生的认识,进而转化为学生实践的过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中,要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构建立体化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系,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明确课程设置,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落到实处

、教育部非常重视高等学院形势政策教育,于2004年11月,就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在这一通知中明确指出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加强课程建设。要做好高等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重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当前,我院已经形成了由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务处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探讨形势政策教育,制订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形势与政策”课已被列入我院的学生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与其他四门思想者理论课一样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每学期18学时,结课时进行考核,纳入学籍管理。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得到保证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教学的有效保证。我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做学生工作的专职辅导员为补充,专兼相结合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聘请了河北省著名专家、学者、唐山市政府负责人等为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成为了高水平师资力量的补充。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动态性、政策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的特点,我们还必须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为此我们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到北京等地进修学习、参观考察,教师的视野明显得到了拓宽。另外,我们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落实统一的教学计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组织专家来听课,并指导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使我院“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优化教学内容,使“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体现时效性。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总是在不断变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也随之有很强的时效性,这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保证任课教师在第一时间对突发的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进行解读,对学生存在的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做出正确引导。“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大学生只有认清当前形势,把握党和国家的政策,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才能正确找到自身的定位,为自己的发展确定合适的职业和发展方向。在“形势与政策”课内容设置上,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形势分析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样能够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因此,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设计与我院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一方面,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形势与政策”课在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让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对国际形势进入学生头脑。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中,我们更加注意结合国际国内国经济形势和经济热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分析社会形势问题;对于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中,结合我国房地产及保障房建设等有关政策,让学生自己的专业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密切相连,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完善教材建设,让“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一定要紧跟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同时还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问题,因此,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教材。但是为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为了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我们利用各种手段,完善了教材建设。由于目前教育部没有组织编写“形势与政策”课材,虽然我院每学期都选用新教材,但与发生的国际国内形势而言,其教学内容也相对滞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为学生订购了《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学生学习的补充教材,为教师订阅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利用我院的网络教学平台,将“形势与政策”课所有教学资料到网上,便于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

五、加强实践教学,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吸引力不断提升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要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改变,要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我们在坚持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形势报告会等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加大了社会实践环节。我们增加了16课时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成绩在本课总成绩中占30分。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编写了《唐山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手册》,指导我院“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我们的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下形式的:基地教育。近几年,我们结合唐山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与教育基地签订了共建的协议,根据“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教学参观学习。通过基地教育,使他们能够把爱国的决心转化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动力,转化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课堂讨论、主题演讲与辩论、学生作品演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讨论和演讲的主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演讲或讨论文稿,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作品演示或主题演讲等活动。例如,有的班级为了更好地体验、感受“低碳你我他”,特别组织了全体成员到唐山南湖生态园进行了“低碳签名活动”。从学生作品演示过程中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他人和社会,能够理性看待问题。这些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培养和自我塑造的目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关系到争夺舆论阵地、保证主渠道畅通的重要问题,因此,不能把高等学校的形势政策教育看成可有可无的事情,更不能等到出现问题以后再强调教育。

第4篇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原则课堂教学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而且是区别于其他必修课的一门特殊的必修课。说它特殊,就在于它的设置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1987年国家教委做出在大学生思政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的决定;到1988年和1996年两次专门发文对该课程的具体实施和课程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到1998年、教育部两部委又联合发文《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规定要将该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再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第16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又专门强调了“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紧接着和教育部就出台了专门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党和国家多次就形势与政策课制定文件,足见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为该课程的有效进行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

然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却呈现出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教学效果堪忧的现状。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社会的、学校的、教师的、学生的等。在此,仅就教师如何提升教学教学效果加以探讨。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教学方法、生动的教学内容和创新的教学组织等,使得该门课程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实效性得以提升,这是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的重大课题,更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在几年来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通过借鉴前辈们的经验和自身的琢磨改进,总结出“活色生香”的教学原则,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活色生香”教学原则涵义及其特点

1.教学原则的涵义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着一种重要的保障性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近期国际国内时事,理解由此制定的方针政策;引导其用从正确的角度、用正确的态度和观点来关注社会、看待世界;提高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分析能力,最终树立科学的形势观、政策观。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综合手段和方法来实现。“活色生香”便是我们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集中概括出来的教学原则。

2.特点

(1)“活”,指内容鲜活,形式灵活

形势与政策课要散发出迷人魅力,需要生动鲜活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长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内容存在滞后现象,教学形式有待拓展丰富。虽然教育部社政司每年都分两次印发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起到了教学大纲的规范作用,然而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定位和特点决定了它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没有也不可能有具体稳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即便是在新学期开学时从出版社购入的教材也是在几个月以前编写的,已经存在较大的时间差。需要根据形势的最新发展对教材内容加以补充更新,避免在课堂上拿已经冷却了的旧闻说事儿的尴尬场面发生。

当前的在校大学生几乎都“90后”,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有一些新特点:价值挂念多元化、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强、视野开阔时代感强、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等。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总是大话、空话和套话,形式和手段枯燥落后的话,势必不能吸引学生,很难让他们接受,能给予学生的实际帮助也不大。需要用更加丰富多样的手段和新颖生动的形式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

(2)“色”指突出特色,富有声色

形势与政策课要拥有强大吸引力,需要形成自身特色,富有声色。尽管有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中的“规定动作”,但每个学校也可以结合具体的省情、地方情,特别是校情和生情创设自己的“自选动作”。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应有不同特色,不同学校从各自校史校情中也能挖掘出不同特色的内容,形成拥有各自特色的形势与政策教育。

要使形势与政策课富有声色,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合校内外资源,拓展教学实践基地,将形势与政策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将课程建设得有声有色。

(3)“生”指贴近生活,充满生气

形势与政策课不应当是理论的说教,而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相贴近,充满生机与活力。无论是哪一门思政课,它的最终落脚点都应当回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最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做出正确选择上来。因此形势与政策课要突破一张讲台、一番说教、一种形式的局面,结合学生思想、心理、自我发展等实际情况,结合他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点点滴滴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当前“90后”的青年人从思维到行动都更趋活跃,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若不积极改进,很容易被他们画上“刻板”“无趣”等符号;只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程才能使他们愿意听、愿意学、主动听、主动学,从而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实效性。

(4)“香”指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目标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时事,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提升对形势的辨别分析能力,从而从正确的角度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势与政策课需要从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等多方面加以创新,将贴近生活的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融入学生的各个方面,使之产生思想上的认同和共鸣。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以“授人以渔”,将各种现实问题摆在学生面前,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教会他们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他们完善自我、促进发展留有余香。

二、“活色生香”教学原则的内容

1.教学内容引人入胜

(1)凸显“新”

政策性、动态性、时效性作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三个重要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必须在十分有限的准备时间内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不断变化与教学运行规范有序的矛盾。对此,我们的做法是提前制定、适时调整、与时俱进。在每学期开学前根据教育部的教学要点做好基础计划;开学后开课前又根据时事的变化发展对基础计划加以调整,精心选择当前最热点、学生最迫切需要了解的相关问题,通过邀请专家和资深教师把关,教师集体备课、制作课件;各教师上课前再根据事件进展加以补充完善。比如在讲解“当前经济形势与我们的任务”专题时,在开课前及时加入了四川灾后重建成果、学校周边最新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等新内容,学生往往更有兴趣。

(2)体现“特色”

课程要办出特色,还需要与校史、学校办学特色等紧密结合。比如我校作为元帅的母校,将“精神”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题放进大一新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既使学生强烈体会到伟大校友带来的榜样示范作用,也直观真切地感受到百年老校积淀起的深厚底蕴,还能更深入地领悟学校“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办学特色。再通过纪念园、校史展览馆的参观,乃至帅乡乐至的调研,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调动,为该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教学方法和形式关系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我们在抓好教学内容的同时,要积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一是通过组织教师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搜集图片、视频等资料;二是充分发挥校园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作用,在网上开展讨论、答疑等活动;三是针对当代大学生拥有较强表现欲的特点,开展主题发言、课堂小辩论小演讲等形式的活动,让课堂成为学生提升自我能力、表达个人看法的有效平台。

3.教学手段丰富多元

在课堂教学之外,重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作用,运用丰富多元的教学手段提升课程吸引力和实效性。我校充分运用学生的第二课堂丰富的社团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素质教育“五个一”工程、到企业的专业参观实习、纪念园和校史展览馆等校内教育基地、故乡和郫县法院等校外教育基地等,大力拓展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让形势与政策课理论联系实际,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4.教学语言精彩亲切

“90后”学生追求时尚,时代感强,有着属于他们的话语方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了解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想法、知道他们的喜好、合理运用他们的话语方式。如果能将书面语言转换成他们日常使用的网络语言,自然使学生感到有趣、产生亲切感。这对于拉近师生距离,模糊彼此间的“代沟”,实现师生间的认同、信任,有着巧妙的催化作用。

三、“活色生香”教学原则的应用效果

在几年来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要上好这门思政课,既要讲求科学,还要讲求艺术。“活色生香”的教学原则带来了教学艺术的提升,凸显了思政课的魅力,增强了思政课的实效。

1.受到学生的欢迎

“活色生香”教学原则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思考,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课堂上改变了以往抢占后排座位的现象,大家争相往前坐,生怕错过了精彩内容。大家评价说——“内容很精彩,方法很生动,氛围很活跃”“原来形势与政策课是如此好听,我们爱上这样的课”……

2.得到老师的肯定

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摸索、实践、修改、完善,“活色生香”教学原则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在学校督导组的听课评价和教师相互间听课交流中都被给予了充分认可。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活色生香”教学原则是在追求和谐创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建立起来的,在尊重国家教育部教学要点和相关教材的基础性的同时,更体现了教师教的主导型和学生学的主体性,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

4.为增强思政课实效做出有益探索

“活色生香”教学原则的运用,增强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实效性,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独特效果,为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类理论课的创新提供了值得借鉴之处,为增强思政课实效做出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研[2004]13号.

第5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专题教学 教师素质结构

《形势与政策》课知识面广,政策性、时效性强,没有固定教材,其教学形式多以专题教学为主,介于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教育者应该具备相应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素质,这是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

一、《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指在教学中教育者关于自身的自觉和明晰的认识,它包括教育者对于自身在整个课程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主导性作用和所担负的具体使命,以及自身主体性活动对于社会、对于自己的教育对象所具有的现实与长远意义的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对此,马克思就曾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即在感化、鼓舞、推动他人前进的实践活动方面具有有效性的人。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职业角色意识及其所具备的教学能力和素养等,都制约着其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教师是否具备主体意识,直接关系着《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

强烈的主体意识,是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活动的重要驱动力量,是推动教育者由应当的施教主体向实际的施教主体转化的重要条件。欧阳康在《社会认识论导论》中指出:“人作为社会的应当的和可能的主体要转化为现实的和实际的主体,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即主体人的自我意识。就是说,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实际确立和有效实现,是以人对自身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地位、职责、使命和任务及实现途径等的足够清醒的自觉意识为前提条件的。”《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活动也是如此。

在《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如何彰显教师的主体意识呢?首先,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以学生所思、所想,所疑惑为切入点。解疑答难、明晰思路以激起学生的广泛回应。

其次,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和评价矫正者。《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专题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思维,培养学生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成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最后,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发展质量。所以《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师应该不负使命、刻苦钻研使自身成为知识渊博、教育教学技能娴熟并且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的优秀的思政课教育专家,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总之,在《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只要教师强化其主体意识,就能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二、《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教师的主体素质

主体素质,即作为施教活动主体的教育者为有效地实现自己所担负的主体所具备的一系列条件的总和。如果说主体意识是《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教师由应当的施教主体转化为实际的施教主体的重要驱动力量,那么,主体素质则是《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教师由应当的施教主体转化为实际的施教主体的内在根据,它为教育者实现自己所担负的主体功能提供着可能性基础。具体而言,《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教师的主体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和能力素质四个方面。

(一)政治素质

《形势与政策》课是在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大政方针及国内外形势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国内外时事政策,确立正确的政治认识、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政治理想和政治行为。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是围绕国内外特定的政治目标和任务而展开的,是为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与政治服务的。

形势与政策课这种政治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的贯彻落实最关键的途径不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活动中的其他方面,而只能是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施教主体的教育者。列宁曾经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

由此可见,教师过硬的政治素质是有效完成政治教育任务的根本。慕尼黑政治研究院的一项研究结果认为,“只有当全体教师本身从思想上接受了民主原则……并以校外活动加以扶助,加强校内教育,这样,政治教育才是有效的”。这也正揭示了《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教育者政治素质与其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观点、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政治纪律性、敏锐性的政治鉴别力等多个方面的政治素养。

(二)人格素质

我国古代学者曾提出“身教重于言教”,推崇“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教化效力及“我无事而民自化”的教化境界,这些阐述充分强调了教师应做到德性高尚,具有完善人格。西方的众多学者也将教师的健全人格视为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性条件及发挥教育力量的重要因素。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代表罗杰斯以“真实的人”概括教育者具备的人格素质,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因而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人格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育者人格的作用。

教师优秀的人格素质,是教师卓有成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在《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这点显得尤为突出。一是因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教育者向教育对象思想正能量传递引导,使教育对象的政治思想、行为品格朝着教育者预期的方向发展,它是品德塑造活动。这种品德塑造活动,以教育手段为辅,以人格感染为主即身教重于言教,二是因为《形势与政策》是以专题教学的形式授课,时间短、课程涉及的内容瞬息万变、扑朔迷离、十分敏感,教育者得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使其相信教师所宣讲的教育内容是真实可信的。所以,在《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要求教育者具备崇高的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尊其师,方能信其言,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否则老师讲的即便是金玉良言,学生也会认为是无稽之谈。

(三)理论素质

理论素质是指《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师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所应具有的相应的知识结构。

一名合格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具有精深的马列主义专业知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敏锐地判断能力和前瞻的视野,才能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正确分析判断国内外时局及党的大政方针,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另一方面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即文理相渗、学贯古今,融通中西,首先是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其次是互联网和现代传媒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普及,又使大学生的信息渠道空间大为拓展,很多的知识点、信息点、疑惑点学生都希望在课堂上及与教师的课间交流中得到解决,如果教师在某些方面准备不足,就很可能引起学生的轻视与不满,影响教学效果。

总之,要具有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教师就要有渊博的知识结构,即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才能面对转瞬即变的形势发展,从而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以理服人,最终正确引导学生。

(四)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即教育者将自己的理论准备成功地运用于实际并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所应具备的能力条件,是教师从事《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所应具备的实践能力的总括。它包括能激发、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目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编织能顺应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善于将思想转化为某种形式的思维“产品”,使其形成自己进行创新教育的能力;能够有效驾驭整个教学活动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师高度的政治素质、崇高的人格素养、深厚的理论积淀是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动力保障。但是,在进入实际的教学活动之前,它们只是以潜在的、准备的形态存在于教育者身上,要将其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只有在具体的《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灵活驾驭,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教学对象的思想状况、问题症结的准确把握,亲情般师生沟通氛围的营造,富有磁性的教学语言,以及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能力的展示,才能使教师的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由潜在、准备形态向现实、效用形态转化,达到预期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和能力素质构成了《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教育者主体素质的基本内容。教育者的主体素质与主体意识的状况共同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实现其所应发挥的功能,即能否成为有效的教育主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155.

[2]欧阳康.社会认识论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45.

[3]列宁全集(第45卷)[M].人民出版社,1990:249.

[4]卡扎米亚斯,马西亚拉斯.教育的传统与变革[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85.

[5]邹俊英.激活教师主体意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效果[J].新西部,2008.20.

第6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 教学特点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强调指出: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此后,针对《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讨论就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其中许多方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法的特点

1、教学方式多样化。

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法”[1]的提出由来已久,宁曼荣[2] 等指出,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中使用“讨论式教学法”,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时空环境,围绕某一个教学内容或实际问题,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敞开思想、发表意见,从而理解知识、受到教育,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创立助学网、济学网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创新之举。李克勤老师所创立的“李克勤济学网”在教学和内容讲解上充分利用了网络所带来的便利,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同时,南开大学在各门课程中渗透形势政策教育,探索出一条全方位、多层次、灵活多样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

2、教学效果多元化。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对提高课堂教学教师的水平和教学系统的改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效果。首先,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对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前沿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较为完善的论点,同时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辨析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2]。其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要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就需要知识面较宽,知识结构较广,并且需要敏锐的判断力和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知识积累。

二、新的教学方法的提出

目前来讲,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以传统方式为主。但是针对《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方式比较单一,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效果不突出,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于是开辟新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此提出几种可以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使用的方法,权当引玉之砖。

1、辩论式教学法

辩论课是指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或几个中心论题,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课堂辩论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3]。俗话说:辩则明、思则清。所以在哲学课的教学中经常采用辩论课的形式教学,而《形势与政策》本身不同于其他的“两课”,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但是它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形势政策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社会问题、探索方针政策[4] 。所以在形势政策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开展“辩论赛”式的教学。课堂之前老师应该布置好辩题,组织学生准备辩论。学生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就需要多方面准备材料,总结归纳并陈述自己的观点,和不同的意见展开辩论。所以“辩论式教学法”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辨析、表达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2、学生主讲式教学法

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课时短、内容多,学生积性不足的特点,可以采取由学生主讲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拿出一部分课时,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优势。教师可以在课前将下一节课的课堂内容分成几个小模块,由多名学生课下进行准备,然后再让学生就自己准备的模块进行上台讲解,最终教师再用简短的时间对学生讲述的内容做一点评。这种方式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掌握国内政治经济最新的政策动向、关注国际热点事件,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积极创造的能力。

三、总结

当代《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方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形式,但是各种教学方法各有优缺,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放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各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已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方向,积极面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玉琪.创新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讨论式教学法[J].怀化学院学报.2004, (1):106.

[2] 宁曼荣 李晓衡. 讨论式教学法及其在《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中的运用[J]. 教学探索,2006.8

第7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专题教学;思想政治课;日常教学;针对性;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114-03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门重要而又特殊的课程。之所以重要,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既起到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作用,又可以培养大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显示了其独有的作用与地位;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和时效都有特殊要求,政治性强,时效性更强。从教学内容上看,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党和国家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主要是针对国际国内的基本形势和突发的现实热点问题,分析特定时期国内和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现状和趋势,阐明党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帮助大学生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重大时事,以提高大学生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增强大学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因此,它不是用日常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完成的课程。而且这门课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是由省里按照中央的规定统一要求和部署,并结合形势发展的实际做出的统一安排,并不完全由高校自行安排。按《05方案》的规定,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本科生修完2学分,专科生修完1学分。

形势是发展的、变化的,相关政策也是变化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是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世界形势风云变幻,社会发展日益迅速,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断变化和发展,这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不断提出新要求、新任务、新内容、新视野、新课题。这个特殊矛盾的产生与解决,必然要求“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等各方面的工作不断改进,从而不断推动“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学工作的变化和发展。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采用专题

教育模式可较好地解决时效性问题

《05方案》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促使学生追求自我完善,获得整体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能够对国内外主要形势有正确认识,能够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正确认识。大学生应该把握形势政策,但是现实情况是,一些大学生忙于学习专业,忽视了对形势政策的了解;一些大学生不关心国事天下事,上网只是聊天、玩游戏或看电影,其中,一些人甚至连基本的时政常识也不明白;有些大学生虽然关注形势政策,但由于自身学识、阅历、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不能正确地把握形势政策;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及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我院思想政治课部进行了多年的教学探讨与实践,在专题教学上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专题讲座的质量,内容的统一,根据我院的具体实际情况,在开设课程讲座时,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多种形式,以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效果。

首先,纳入计划,保证教学课时。每一学期安排16个学时的讲座内容。

其次,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特点,我们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采取计划单列形式,即“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专题讲座的执行计划。根据省高教工委培训的要求,在学期开学初,由思想政治课部拟定每学期开讲的专题讲座计划,计划的完成则由教务处牵头,以思想政治课部为主导,全院各系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再次,采用主持人与主讲团队相结合的方式。由思想政治课部牵头组成主讲教学团队。授课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专题滚动法”方式,二是“专题主持带主讲团队集中授课法”,由思想政治课部确定讲座专题内容,对授课内容、授课时间、对象、地点、专题主持人、主讲教师或主讲团队拿出总体计划,指定相应的主持人负责准备讲座的内容,主持人与主讲团队同时举办讲座授课。

最后,采用专题集中授课,突出专题讲座的授课形式。课堂组织形式分为报告会的大课堂和小合班课堂两种。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大课堂教学,二年级的学生采取小合班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方式采用教师讲授与观看时事报告录像片结合的方式。上课时间由教务处、学生处及各系协调统一安排,做到各方配合,安排到位,人员到位,课时有保证。

目前采用的开设专题讲座的教学模式已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从学生方面看,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及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许多积极上进的学生改变“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死读书、读死书的状态,出现十分渴望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的趋势,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因而对”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讲座有非常高的热情。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贯穿思想政治课

日常教学可较好地解决实效性问题

虽然,“形势与政策”教育课采用专题教育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时效性问题,但是,由于课程内容紧随社会经济、政治形势发展,需要常讲常新,紧密联系实际,且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及时性和零散性而缺少相对稳定的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尽管学生对时政要闻、社会热点问题有一定兴趣,对专题讲座教学也有较高期望,但也出现了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一,专题内容较多注重进行理论宣传和理论分析,缺少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指导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教学环节。虽然从整体上看,绝大部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有一定的兴趣,热情较高,求知欲较强,渴望交流;但部分学生或是因为缺乏对政治的敏感,缺乏对国计民生的重视,没有大局观,或是因为对时政背后的社会实际不了解、背景知识有限,或不关心时政,视野太窄、感触不深,自己主动思考少,不敢提问和大胆质疑,只想着等待教师的引导和指点。

第二,由于进行专题讲座,学生的听课人数较多,主要由教师讲,师生之间实际交流很少,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在听课过程中无法及时解惑,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降低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实效性。

第三,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课堂空间大,听课人数较多,以至于对部分学生缺乏约束力,听课效率低,学生没有深入思考教师所讲的问题,达不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

第四,专题讲座一般每学期二三次,专题的选择有一定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及国家的形势发展动态情况。由于专题内容的选择,学生在听讲授之前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对一些时事知识知之甚少,影响了教学的实效。“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最大特点是其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回答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要构建创新性模式和体系,使“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成为全体学生真正受益的课程,就要承认该门课程的独特性,就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我们在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学规划设计中,特别关注该门课程与时俱进的教学要求。为此,我们探讨了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把形势与政策的教育贯穿到平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的教学方式,利用思想政治课的每次课前10分钟组织学生评述时政新闻。教师侧重正确知识和核心信息的传达,而不将知识的讲解作为重点。

采用这种方式,第一,可以与专题讲座相结合,扬长避短,培养学生平时关注新闻的好习惯,对于应对突发事件有很好的及时性教育效果。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已制定的专题讲座的计划安排,有意识地对学生就相关内容进行引导,这样,学生在听专题讲座时会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专题讲座的内容则会变得更容易理解。第二,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把这门课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思路中考虑,可以使“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思想教育功能得到深化,而且这种功能是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替代的。通过每次课前10分钟组织学生评述时政新闻,一方面,学生通过接受形势政策教育可了解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进而理解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在依据和客观标准,深入领会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学生又可通过评述时政新闻的思考过程培养思维能力,加之教师的即时指导,学生可以逐步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判断现实问题,提高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能力,并通过认真分析自己所处的社会形势,学会认识、把握、利用好个人成长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每个学期,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能够逐渐地多层面地对一些时政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问题比较全面,看问题比较客观,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拆分整合以及创新实践等能力。在进行课堂讨论时,提倡“师生互动”,也提倡“学生互动”,学生在关注时政热点问题的同时,可以与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大家一起参与,发表自己对此问题的一些看法。这样能够使学生在交流中实现自我教育。这种环境不仅限于课堂,甚至伸展到课堂之外,这比教师的灌输要优越得多,且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第三,通过课堂的师生互动,既能让学生及时掌握当前形势与政策的动态,又能让教师通过学生对时事的点评,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倾向,帮助教师在准备专题讲座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第四,通过课堂时事讲评,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有助于专题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助于教师的集体备课。每个班的学生思想倾向和观念可能是各不相同的,通过教师相互交流,基本可以掌握全院学生的基本思想动向,使专题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把专题讲座与日常思政课教学联系起来,可弥补专题讲座的不足。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专题教育与思想

政治课日常教学结合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实际效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观点而推卸教师自身的责任。“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学内容具有政策性、动态性、时效性等特点,要把形势与政策的专题教学与平时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相结合,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既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力军,也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学的主力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可以扬长避短,使“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多变性与发展性很好地得到展示。教师既要具有马列主义理论和政策水平,又要熟悉学生思想政治情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即教师要根据每学期专题讲座安排的内容,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有意识地组织课前时事述评的内容,灵活确定每次课的主题,指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学会把握事物变化规律及其认识之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得出正确结论。一些重大事件的变化、发展往往体现一个过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教师要针对某一重大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教师可以在思政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必要的背景材料,以帮助学生了解时事背景材料的来龙去脉。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时事事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去听有系统的专题讲座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大大激发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兴趣。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立场、观点是至关重要的。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使学生学会了解形势和正确认识、分析形势的科学方法。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形势。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政策,怎样制定政策,如何自觉地执行和落实政策。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会大学生认识新形势,发现新矛盾,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要求也是我们作为思政课教师,在讲授“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时必须遵循的理念。

动态过程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学,变幻的世界形势,日益迅速的社会发展,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同形势与政策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之间总是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如何缩小这一差距,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不断提出新要求、新任务、新内容、新视野、新课题。从目前我们的实践效果来看,形势与政策的专题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日常教学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动态性与实效性的矛盾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若飞.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定位[J].当代教育论坛,2008(7).

[2]王丽华.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二元制”结构内容体系简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

[3]刘璎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构建形势政策课保障体系[J].中国科技纵横,2010(22).

第8篇

【关键词】 使用与满足理论;形势与政策课程;课程建设与创新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为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自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下发以来,得到了全国高校的重视并取得显著效果。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以网络发展为表征的网络新媒体的出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仍然面临着新状况、新问题。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现状与问题

1、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现状

(1)教学内容及周期。由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特点,目前并没有统一和固定的教材可供教学使用。课程内容主要参考教育部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各高校教学实际、社会上出现的热点和重要事件以及大学生有可能关注的焦点这四部分进行设置。教学内容涉及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生、以及大学生的学业和就业指导等诸多领域,教学内容所涉及专业庞杂且具有学科交叉性。

按照教社政〔2004〕13号文件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必修课,每学期平均要达到16周,按照每周一个学时计算,形势与政策课课程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

(2)教学模式及考核。形势与政策的教育的教学模式目前仍以课堂专题教育为主,并依托于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为辅助。除此之外,各高校还有一些自主的教学模式,如邀请专家举办主题讲座、组织学生社会调研、课堂学生主题汇报和讨论、学生网络自学等。考核的方式基本上按照教社政〔2004〕13号文件中提出的采用开卷考试、写论文等形式。

(3)课程师资与成果。在课程的建设方面,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科化建设不断被提出和讨论,因此在教学的师资建设上各高校普遍予以了重视。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师资结构整体上呈现专兼职相结合的特点。但是关于专兼职教师的界定和各个高校采用的管理办法并不一致,如高校辅导员在一些高校是形势与政策课的专职教师,而在一些高校则是兼职教师。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明显提高,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取得新进展。[1]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政教育主阵地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2、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设置宽泛,深入性不够。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内容是以教育部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前提设置。总体包含了当下及将来一段时间内国内外的时事热点、大政方针政策、社会民生等内容,涵盖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这就意味着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所涉及学科面的宽和话题的广泛。同时,由于课程的进度问题,每一个话题多是一次性完成,这种立足宏观层面的课程内容,在一次性的教授周期中所体现的是往往是对教学内容的泛泛而谈,不能深入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深层次问题。造成了课程内容的深入性解读不足,学生很难把问题和现象彻底把握。

(2)教学师资水平难把握、权威性不足。虽然按照《意见》要求,要在高校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2]但是目前高校形势政策课还没有真正的达到像其他学科一样完善的师资,以应对课程的教学工作和研究。而专兼职为主的师资配备往往成了兼职为主,或者是专职教师的专业背景不足。这就造成教师很难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讲出应有的深度和高度,导致了教学过程停留在了告知和宣传的层次。这种授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形势政策课失去了信息知识传播的权威性。

(3)课程受众本位性不足、效果性减弱。学生的本位性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不足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学生并不能选择教师讲什么内容,而讲的内容也并不是学生想要了解的内容,学生没有选择使用的动机。其次,教师授课过程中限于课程进度很难和学生形成讨论的氛围,信息的反馈机制不足,教师很难适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上课的内容和方式。再次,讲授的内容相对滞后,甚至对学生来说已经成为过时的内容,学生没有从课程内容中获得自身对信息需求的满足。而这三点都造成了在形势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的做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从中获取和满足自身答疑解惑的信息,导致了教学效果减弱。

(4)信息传播缺乏统筹、全局性不足。当下的形势与政策课涵盖在大学思政教育的体系下,但事实上已经不再局限于n堂的教育。目前校园中的实践教育和网络思政教育中都包含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但却存在着相互独立,不成体系的的问题。这一方面源于高校内行政化系统之间的统筹不到位,没有形成联动性。另一方面教学、实践和网络形势政策宣传也没有形成全局观,还简单地停留在阶段性和应对性的层次,没有在形成全局观后的主动出击、一体化联动和常态化发展。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分析

1、使用与满足理论内涵

使用与满足理论内涵最早由卡茨在1959年提出。该理论不同于以往将传播的研究重点放在传播者,而是专注于研究受传者如何使用传播媒介和如何选择信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的理论。[3]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将研究的兴趣点放在了传播的受众,以受众的需求来衡量传播的效果,不仅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也促使发挥其在传播中的能动性以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4]这一理论的研究改变了受众处于被动接受传播信息的认知,使得传播者开始认识到,受众在传播的过程中也是有选择性、目的性的来获取自己想要和需要的信息。而在网络发展的助推下,尤其是在新媒体的发展的背景下,这种立足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的媒介信息获取的情况更加普遍和复杂化,受众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

2、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

传统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基于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以及高校课程设置、教师教学“三个传播主体于一体”的信息传播过程。在这种以传播者为主体的课程构架体系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立足点往往是“我应该给学生传播什么”、“学生就应该接受这样的课程教育”、“学生必须接受课程的内容”。学生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受传者没有选择接受什么课程内容的权利,且这种传播的信息反馈内容是基于学生接受了既定课程内容信息才可以完成的。从这一层面上讲,这种传播的效果是具有“先入为主”色彩的,会使教育的主体认为自身的传播过程不存在问题,作为学生的受众“希望也愿意”接受这种信息,会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视角出发,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受众也即学生,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接受的、无主观性的。相反即使在没有网络或其他大众传播的形式存在的前提下,学生作为受众都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信息内容拥有“选择接受”或“拒绝接受”的权利。而一旦学生拒绝接受形势与政策课程所传播的信息,那么传播的效果无从谈起,进而思政教育的目的也难以达到。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出发,将学生视为传播过程中的中心和主体,就能在最大程度内避免出现学生“拒绝接受”的情况。为了更好地完成思政教育的目的,作为传播者就应该在课程的内容中达成学生的这种“使用与满足”。

除此之外,在网络新媒体的兴起的现实状况下,如果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不能达成学生的“使用与满足”,那么学生就会借助网络新媒体来获取自己的对于信息使用与满足需求。这极有可能导致在以形势与政策课为抓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阵地失守,在网络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发展走向更加复杂甚至与高校思政教育实施初衷相反的方向。

三、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与创新

1、找准课程传播节点,完善教学的层次和结构

针对课程内容的宽泛化,应该找准课程内容的切入点,以点带面,使形势与政策课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应尽可能地避免课程内容泛泛而谈和难以深入,使得形势与政策课能够做到由浅入深和深入浅出的平衡,进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层次。在专题式教育的形势下应该建立总体的课程结构观念,使形势与政策课形成一种前后递进,相互联结的结构,从而使学生在整体的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枝干可以依托,有纲领可以梳理。

2、树立内容为王的传播观,深化学生的使用与满足

形势与政策课的宣传作用是其基本的功能之一,也是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即网络的兴起和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在这种情况下,每周一次或是隔周一次的形势与政策课已经难以担当信息传播的媒介。在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下,即时性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多元化等信息传播特点,已经将形势与政策课的信息告知功能削弱到最小化。所以,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应该树立“内容为王”的传播观念,使学生能够避免新媒体传播中存在的碎片化阅读和快餐式消费等缺点,在课堂上找到更有体系的、更有深度的、更能够满足自身使用功能和满足构建自身与外界联结的需求。这种“内容为王”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快课程建设的速度,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使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成为课程内容解读的“专家”和“学者”,以满足学生的在课堂上的信息获取需求和使用动机。也只有在这种以内容吸引为基础上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才能在学生的思想与政治理念的成长过程中形成有力的抓手和共识性构建的土壤,从而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5]

3、正视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平衡的师生双主体关系

正视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从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使用与满足”的角度出发,真正的摆平教育者的心态。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当前的外部环境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育者主体地位不再是绝对的,如果不能把学生的受传者地位摆正进而从学生的视角去看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那么教育者就会失去教育的对象,因此应该构建一种平等的师生双主体关系,将学生的使用动机和需求满足作为课程内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虽然要正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迎合学生的需求,进而打破教育的内容性和方向性。在构建师生的双主体性的同时,要加强教育的引导性,通过形势与政策课引领学生思想政治理念,形成思政教育的高地。此外,应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各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学生的实践环节,但是如何优化这些实践,使学生的能动性真正的与教学相结合,与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相结合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4、提升教育的全局性,建立三维一体教育机制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其需要高校各部门的有机配合,甚至是社会资源的整合运用,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因此,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应该树立教育的全局性观念,将课堂教育、实践教育和网络教育三者进行有机的整合和系统优化,使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成为思政教育的抓手和种子,使实践成为辅助和土壤,使网络成为助推和成长环境。课堂指导实践,实践检验课堂教学,网络跟踪和应对形势与政策的动态,构建课堂、课外、网络“三维一体”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机制。这三者的联动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保证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不下线,不断线,使得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能够真正达到大学生的“使用与满足”。

高校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全面育人。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转换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理念和方式,从学生的使用和满足从发,将形势与政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2]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3]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30.

[4] 郭小平著.视听新媒体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08.48.

[5]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第9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供给侧改革;个案研究;创新探索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29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99-05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把握时代脉搏、紧扣国内外时政热点,宣传主流思想价值观,担负着培养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的使命,具有提升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和培育政治素养的教学功能。但是,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时代环境,加之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的政策性、教育性和时效性等特点,资料收集繁杂、讲授要求高且考核难度大,存在着课程设置不重视、教学内容不切实、教学方法不科学、师资队伍不专业、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较大地影响了教学成效的发挥。因此,有必要从供给环境、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主体和供给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形势和政策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存在的问题

自1987年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至今,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国内各高校基本都设有该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某种程度上讲,形势与政策课已经具备了一门课的基本形态。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师资力量,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其他4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没能达到大学生的期望,在教学效果和考核上也未能尽如人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和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一)课程设置不重视

虽然形势与政策课程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在大多数高校开设,但是不少高校对于其重要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课程性质上定位不清,以致其在课程设置上具有随意性。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未能得到高校应有的投入和支持,在课程设置上常被忽视,课程地位逐渐边缘化。如:大部分高校都将学科建设重点集中在专业课和特色课上,并没有意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对高校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资源投入甚少;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往往都只有形式,而不注重实质性的规范,往往缩短课程的学时数,只安排在某一特定年级或某一固定学期,并没有开展覆盖大一到大四的连续性教学,降低了课程教学效果;不少高校仍停留在对上级部署和要求的简单照做,没有结合自身高校实际采取具体、有针对性的措施;有些高校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落实到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中,或者即使有单独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在课时数、课堂教学要求等实际操作层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二)教学内容不切实际

首先,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初衷便是配合高校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和宣传,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多是为了自上而下地宣传国家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政策,教学内容多为方针政策的传达和解读,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往往只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要求紧扣国内外形势和党中央各项新政,但是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好多年都一成不变,同样的课程内容往往讲授好几届学生,很少进行创新,加入时代新鲜素材。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国家政策脱节,内容的滞后性,使得课程枯燥乏味,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再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大多是围绕着国内外形势分析和政策解读宣传展开,而较少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方面的内容,而第二课堂的出现,又弱化了常规性的课堂教学,忽略了科学地安排与平衡各个教学内容。最后,高校文理科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显然是不一致的,而高校往往忽略这一点,采取学的方式,使得有些教学内容文科生理解起来轻而易举,而理科生则不知所云。甚至有的高校部分年级,将大一到大四的学生混合组班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部分高校忽视了不同年级阶段、不同专业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层次性和多样性的需求,授课内容缺乏针对性。

(三)教学方法不科学

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面向高校所有本科生开设,是高校所有课程中唯一要求“全覆盖、不断线”的课程,覆盖面广,加之专业老师匮乏,课程教学常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而大班教学的组织形式则限制了教师授课方式的选择。一个老师给一两百个学生上课,偌大的教室拉大了老师与学生间的空间距离,不利于师生开展互动,单向的、填鸭式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需求,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气氛沉闷,甚至出现了学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翘课、玩手机、看专业书籍等屡见不鲜,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动态性,需根据社会环境和时代气息的变幻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涉及面十分广泛,其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教师易采取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多以PPT展示为主,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

(四)师资队伍不专业

首先,由于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视度不高,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配套设施等软硬件方面投入较小,对任课老师往往缺乏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且管理松散,加之课程内容复杂多变,知识体系面广,又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和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较低。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力量薄弱,任课教师多为高校党政干部、辅导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社会科学相关专业教师。由于这些任课老师既要担任繁重的行政工作和其他课程的任务,又要兼任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往往时间精力不足,无法全身心投入该课程的教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多门学科都有交叉,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科技、生态等各个领域,是一门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课程,而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相对较为单一,无法将理论讲深讲透,且兼职教师多、流动性大、稳定性差,增加了课程建设的难度和教学效果的发挥。

(五)考核机制不健全

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识不足、定位不清、重视不够,因此,很多高校π问朴胝策课程的考核也没有规范统一的制度,考核方式也较为松散滞后。一方面,是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缺失。形式与政策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对教师的上课内容和教学方式没有规定,由教师自由发挥,带有随意性,在课程建设上缺乏监督,使其很难在学生思想教育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成绩评定的考核。形式与政策课程的考核多以命题考查的形式,而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实际成效往往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价。目前,大多数高校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成绩纳入期末综合成绩的评定,而期末成绩的评定则以笔试试卷的方式(开卷或闭卷)或以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的形式,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综合后得出课程的综合成绩。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往往有所偏废或考教分离,只重视理论性知识的考查而忽视学生认知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而期末的课程论文和调研报告很多学生往往采用“移花接木”之术,鲜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并没有对国内外形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党中央的很多政策也是一知半解。考核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更难以调动学生关心国家大政方针和国际国内时政热点的积极性。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研究――以无锡太湖学院为例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逐步认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始积极探索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2016年无锡太湖学院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效,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作出了努力。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定位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湖学院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相关工作由校党委宣传部和学生工作部共同牵头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逐步建立完备的工作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太湖学院2016年人才培养方案将“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学时教学纳入课表,面向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同时在二、三、四年级持续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形成“四年不断线,年年有亮点,全过程立德树人”的教学格局。

(二)教学组织机构与工作机制

1.党委宣传部统筹全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生工作部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理论课时的教学组织工作。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基础教育部等部门分工协作,确保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2.学生工作部建立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组织机构,具体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学时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大纲制定、课堂教学计划执行、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等,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同时,参与全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3.党委宣传部统筹安排,学工部、团委、各学院协调分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组织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党团活动等,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环节教育教学成效。

(三)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1.整合校内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基础教育部和学生工作队伍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

2.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学时的教学任务主要由基础教育部专任教师承担。目前,选出8名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学生喜爱的专任教师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老师,组成课程组,并从中推选一人担任组长。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党政管理干部等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兼职教师须具有高校教师资格,综合考虑知识背景、教学经历经验等因素,面向全校择优选任8名。

3.形势与政策课实践学时的教学任务由学生工作部统筹协调,各学院分工负责,主要由辅导员承担。

(四)教学组织方式

1.形势与政策理论教学进课表,安排在第一学年,分两个学期进行,每学期开设16学时,分班教学,以中班为宜。要根据教育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要求,精选教学内容,形成教学计划,设计教学专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和国情,回应学生关切,阐释政策举措,解释疑惑,澄清是非,增强意识、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2.建立适应形势与政策动态性教学需要的课程教学体系,理论教学采取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团队教学组织模式,开展模块化专题教学。讲授同一专题的教师建立专题备课小组,加强对教案讲义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的研究。根据目前课时和专题安排情况,每学期拟定讲授专题数8个,两位老师具体负责一个专题。

3.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要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报告会、班会、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学生工作部统筹协调各学院共同组织好实践教学,明确教学要点,规范课程考核;要积极支持形势与政策课程组,加强对形势政策教育的理论研究,参与指导实践教学的开展。

(五)教学基本内容

2016年太湖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国际和国内两大模块。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国际方面的教育教学要点主要有:了解国际秩序规则之争动向;深刻认识大国关系演变态势;关注全球经济增长态势;宣讲“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重点;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国内方面的教育教学要点主要有: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方针政策;围绕重大活动和热点难点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深入阐释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六)课程考核方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实践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学生必须携带由教研室统一设计的《形势与政策学习记录表》,随堂填好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在下课时上交任课教师,作为学生考勤与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专题授课结束后,由各专题教师交与课程教学组组长,通过检查《形势与政策学习记录表》数量和完成质量情况,对学生上课情况作出审核、确认事宜,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实践考核:根据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考核。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近期的时事新闻和党的会议等视频资源观看或者选择任课老师给定的学习研究主题,每次课堂前进行“时政新闻一分钟”的学生讨论。期末考核:结合课堂讲授内容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时事评论和热点问题分析。最后成绩的评定也由平时成绩(满分60分)、实践成绩(满分20分)和论文成绩(满分20分)组成。

三、供给侧视域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创新探索

自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后,“供给侧改革”不仅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热点词汇,也成为学术界关注和探讨的焦点。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思想给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带来了新思考,提供了新思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育供给与教育对象实际需求之间的失衡。曾几何时,传统的教育一味强调理论灌输,内容乏味、方法单调,忽视需求侧的主体地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时间我们又过多地将重心转向需求侧,过于迎合学生需求,而忽视了供给侧自身须具备的引领力和影响力。因此,将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引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从以往单方面纯粹关注教育对象需求侧的视角中转换出来,从供给侧发力,注重关注供给侧自身的提升与发展,以达到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一)供给环境:高度重视,明确责任要求

首先,提供基础环境。在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内容宽泛、时效性强的特点,严格按照高校必修课的地位和要求制定教学大纲,并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各高校的自身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的教学计划,强化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监督,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展提供基础环境,以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程扎实开展。其次,创建制度环境。高校要制定明确健全的制度规范,明确各个部门和学院的责任和要求,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党委组织部应牢牢把握课程的总体发展方向,做好教育教学的监督和指导工作;校团委和学工处应注重挖掘资源,多组织开展和形势与政策课程相关的讲座、报告及参观学习等实践教学;教务处应在学生培养计划中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地位,重视对师资的引进培养和教育教学的经费支持;宣传部则应做好信息和成果的宣传及转化。最后,营造校园环境。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在完善校园基础文体设施、美化环境的基础上,加强校园学术环境、人文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建设,体现人文关怀和育人理念,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娱乐中。

(二)供给内容:融入实践,紧扣时代步伐

首先,增强供给内容的融合性和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程讲授内容要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国防外交、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涉及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增加课程内容存量而非仅仅只讲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大学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此,对课堂内容要进行严格的筛选。选取那些政治性较强,能激发学生兴趣、能引发深入思考,能对学生的政治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影响和触动的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并且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选取要重点考虑大学生思想所处阶段的特质,紧抓大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课程内容。最后,增强供给内容的实践性。在单纯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如选取经典红色事件、图片和创作的展览、开展红色读物交流分享会、请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及红色基地的参观学习等,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供给方法:形式多样,提升教学实效

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供给方式。首先,应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拒绝单纯说教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背景,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其次,尝试讨论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甚至在精心组织和安排下,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讲授他们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意义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深入探讨,而老师则负责引导、答疑和维持秩序。再次,注重运用现代科技。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运用视频教学、PPT展示、翻转课堂、微课堂、游戏课堂等形式进行教学。最后,注重开展实践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学生身体力行,可以与相关单位和部门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社会基层,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谋欢学习转向主动思考,不仅在理论上知晓,在情感上认同,并且能在实践中践行。

(四)供给主体:坚定信仰,加强师资建设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供给主体,师资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选拔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课老师要严把入口关,一定要选取政治立场明确、理想信念坚定、理论知识扎实、政治素养高的教师,以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政治性。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对任课老师本身要求较高。为了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和动态性,任课老师必须要积极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敏锐的前瞻性和洞察力,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再次,教师队伍的多样化建设。形势与政策课程除了要培养专任教师外,还可以邀请校外学术水平高的专家学者、校内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领导干部、学生工作经验较多的学工部、辅导员等担任课程兼职老师,专兼结合、各有所长,有侧重点地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成才需求。最后,高校应通过政策引导,激励教师投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多参加与课程相关的研讨会、学术论坛等科研活动,并经常选派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增强教师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水平,以此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政治素养高、稳定性高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师资队伍。

第10篇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现状与问题

1、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现状

(1)教学内容及周期。由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特点,目前并没有统一和固定的教材可供教学使用。课程内容主要参考教育部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各高校教学实际、社会上出现的热点和重要事件以及大学生有可能关注的焦点这四部分进行设置。教学内容涉及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生、以及大学生的学业和就业指导等诸多领域,教学内容所涉及专业庞杂且具有学科交叉性。

按照教社政〔2004〕13号文件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必修课,每学期平均要达到16周,按照每周一个学时计算,形势与政策课课程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

(2)教学模式及考核。形势与政策的教育的教学模式目前仍以课堂专题教育为主,并依托于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为辅助。除此之外,各高校还有一些自主的教学模式,如邀请专家举办主题讲座、组织学生社会调研、课堂学生主题汇报和讨论、学生网络自学等。考核的方式基本上按照教社政〔2004〕13号文件中提出的采用开卷考试、写论文等形式。

(3)课程师资与成果。在课程的建设方面,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科化建设不断被提出和讨论,因此在教学的师资建设上各高校普遍予以了重视。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师资结构整体上呈现专兼职相结合的特点。但是关于专兼职教师的界定和各个高校采用的管理办法并不一致,如高校辅导员在一些高校是形势与政策课的专职教师,而在一些高校则是兼职教师。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明显提高,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取得新进展。[1]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政教育主阵地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2、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设置宽泛,深入性不够。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内容是以教育部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前提设置。总体包含了当下及将来一段时间内国内外的时事热点、大政方针政策、社会民生等内容,涵盖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这就意味着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所涉及学科面的宽和话题的广泛。同时,由于课程的进度问题,每一个话题多是一次性完成,这种立足宏观层面的课程内容,在一次性的教授周期中所体现的是往往是对教学内容的泛泛而谈,不能深入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深层次问题。造成了课程内容的深入性解读不足,学生很难把问题和现象彻底把握。

(2)教学师资水平难把握、权威性不足。虽然按照《意见》要求,要在高校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2]但是目前高校形势政策课还没有真正的达到像其他学科一样完善的师资,以应对课程的教学工作和研究。而专兼职为主的师资配备往往成了兼职为主,或者是专职教师的专业背景不足。这就造成教师很难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讲出应有的深度和高度,导致了教学过程停留在了告知和宣传的层次。这种授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形势政策课失去了信息知识传播的权威性。

(3)课程受众本位性不足、效果性减弱。学生的本位性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不足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学生并不能选择教师讲什么内容,而讲的内容也并不是学生想要了解的内容,学生没有选择使用的动机。其次,教师授课过程中限于课程进度很难和学生形成讨论的氛围,信息的反馈机制不足,教师很难适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上课的内容和方式。再次,讲授的内容相对滞后,甚至对学生来说已经成为过时的内容,学生没有从课程内容中获得自身对信息需求的满足。而这三点都造成了在形势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的做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从中获取和满足自身答疑解惑的信息,导致了教学效果减弱。

(4)信息传播缺乏统筹、全局性不足。当下的形势与政策课涵盖在大学思政教育的体系下,但事实上已经不再局限于?n堂的教育。目前校园中的实践教育和网络思政教育中都包含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但却存在着相互独立,不成体系的的问题。这一方面源于高校内行政化系统之间的统筹不到位,没有形成联动性。另一方面教学、实践和网络形势政策宣传也没有形成全局观,还简单地停留在阶段性和应对性的层次,没有在形成全局观后的主动出击、一体化联动和常态化发展。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分析

1、使用与满足理论内涵

使用与满足理论内涵最早由卡茨在1959年提出。该理论不同于以往将传播的研究重点放在传播者,而是专注于研究受传者如何使用传播媒介和如何选择信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的理论。[3]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将研究的兴趣点放在了传播的受众,以受众的需求来衡量传播的效果,不仅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也促使发挥其在传播中的能动性以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4]这一理论的研究改变了受众处于被动接受传播信息的认知,使得传播者开始认识到,受众在传播的过程中也是有选择性、目的性的来获取自己想要和需要的信息。而在网络发展的助推下,尤其是在新媒体的发展的背景下,这种立足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的媒介信息获取的情况更加普遍和复杂化,受众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

2、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

传统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基于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以及高校课程设置、教师教学“三个传播主体于一体”的信息传播过程。在这种以传播者为主体的课程构架体系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立足点往往是“我应该给学生传播什么”、“学生就应该接受这样的课程教育”、“学生必须接受课程的内容”。学生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受传者没有选择接受什么课程内容的权利,且这种传播的信息反馈内容是基于学生接受了既定课程内容信息才可以完成的。从这一层面上讲,这种传播的效果是具有“先入为主”色彩的,会使教育的主体认为自身的传播过程不存在问题,作为学生的受众“希望也愿意”接受这种信息,会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视角出发,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受众也即学生,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接受的、无主观性的。相反即使在没有网络或其他大众传播的形式存在的前提下,学生作为受众都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信息内容拥有“选择接受”或“拒绝接受”的权利。而一旦学生拒绝接受形势与政策课程所传播的信息,那么传播的效果无从谈起,进而思政教育的目的也难以达到。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出发,将学生视为传播过程中的中心和主体,就能在最大程度内避免出现学生“拒绝接受”的情况。为了更好地完成思政教育的目的,作为传播者就应该在课程的内容中达成学生的这种“使用与满足”。

除此之外,在网络新媒体的兴起的现实状况下,如果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不能达成学生的“使用与满足”,那么学生就会借助网络新媒体来获取自己的对于信息使用与满足需求。这极有可能导致在以形势与政策课为抓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阵地失守,在网络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发展走向更加复杂甚至与高校思政教育实施初衷相反的方向。

三、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与创新

1、找准课程传播节点,完善教学的层次和结构

针对课程内容的宽泛化,应该找准课程内容的切入点,以点带面,使形势与政策课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应尽可能地避免课程内容泛泛而谈和难以深入,使得形势与政策课能够做到由浅入深和深入浅出的平衡,进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层次。在专题式教育的形势下应该建立总体的课程结构观念,使形势与政策课形成一种前后递进,相互联结的结构,从而使学生在整体的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枝干可以依托,有纲领可以梳理。

2、树立内容为王的传播观,深化学生的使用与满足

形势与政策课的宣传作用是其基本的功能之一,也是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即网络的兴起和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在这种情况下,每周一次或是隔周一次的形势与政策课已经难以担当信息传播的媒介。在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下,即时性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多元化等信息传播特点,已经将形势与政策课的信息告知功能削弱到最小化。所以,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应该树立“内容为王”的传播观念,使学生能够避免新媒体传播中存在的碎片化阅读和快餐式消费等缺点,在课堂上找到更有体系的、更有深度的、更能够满足自身使用功能和满足构建自身与外界联结的需求。这种“内容为王”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快课程建设的速度,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使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成为课程内容解读的“专家”和“学者”,以满足学生的在课堂上的信息获取需求和使用动机。也只有在这种以内容吸引为基础上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才能在学生的思想与政治理念的成长过程中形成有力的抓手和共识性构建的土壤,从而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5]

3、正视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平衡的师生双主体关系

正视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从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使用与满足”的角度出发,真正的摆平教育者的心态。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当前的外部环境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育者主体地位不再是绝对的,如果不能把学生的受传者地位摆正进而从学生的视角去看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那么教育者就会失去教育的对象,因此应该构建一种平等的师生双主体关系,将学生的使用动机和需求满足作为课程内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虽然要正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迎合学生的需求,进而打破教育的内容性和方向性。在构建师生的双主体性的同时,要加强教育的引导性,通过形势与政策课引领学生思想政治理念,形成思政教育的高地。此外,应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各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学生的实践环节,但是如何优化这些实践,使学生的能动性真正的与教学相结合,与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相结合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4、提升教育的全局性,建立三维一体教育机制

第11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成就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117-03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就是快速发展”。同志这一精辟概括对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同样具有重要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认真总结这些成就,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对于当前和今后进一步深化和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社会层面看,形势与政策教育对中国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马克思告诉我们“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1]52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指出:先进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不会在群众中自发产生,共产党必须不断向群众灌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样才能提高群众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才能指导群众参加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成员对一个政权合理性的认同和情感,需要意识形态的支撑和维护。意识形态性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功能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功能。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使得社会大众认清形势,明辨是非,分清荣辱,自觉地执行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长期以来,我国政治意识形态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较高的认同,民主和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这都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作用分不开的。

在当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条件下,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野心从未消停,对我们的青年学生进行资产阶级价值观思想植入的企图也从未停滞。如果我们不重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灌输,那么就会使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有了可乘之机,势必导致青年学生思想的混乱,最终给社会主义制度带来严重的冲击,年轻一代的头脑如果我们不用马克思主义来占领,就必然会被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所占领。中国能顺利化解几次,没有让东欧剧变的悲剧重新上演,并且坚定不移地走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细致入深、坚持不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可谓功不可没。

二、从个人层面看,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形势与政策教育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以深刻的理论内容和科学的方法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为大学生设定了人生奋斗的目标,正是这种目标成为大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形势与政策教育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进行科学的理性思维,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领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精神实质,懂得人生的真正价值和目的,进而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唤起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坚定为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在大学生的年轻队伍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习标兵、劳动楷模、行业模范,他们以极大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过硬的专业本领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意志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奉献出自己光和热。当前的大多数大学生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追求真理和科学,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的发展,能比较客观、全面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成材愿望非常强烈,这与对他们进行持续不断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作用是紧密相连的。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广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一扇窗口,是帮助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有效途径。按照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解释,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28大学阶段是学生由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准备阶段,其社会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跨入社会后的人生和事业的成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不了解现代社会,缺乏社会知识的人只能被社会的浪潮所湮没。大学生要走上社会的舞台,演绎精彩的人生,必须使自己充分“社会化”,而形势与政策教育显然能提供这一帮助。它可以使大学生了解社会需要,认识社会特征,掌握社会发展规律,从而认清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确立成才目标,努力让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才。

三、从形势与政策课程自身建设看,取得了巨大成就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经过长期不懈的自身建设,无论是课程地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成绩都是斐然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确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前,形势与政策教育没有成为一门正规的课程,只是一种零散的政治学习活动。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几年的努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随意性和零散性,现在已经被形式上的规范所取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学生深入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各级宣传、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积极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一系列重要意见和重要通知,对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地位、作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考评、教材资料建设等提出了更加明确、更加系统、更加规范的意见。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在制度上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开展和加强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科定位已见清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逐渐步入科学化、学科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第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形势与政策”课内容的广泛性、纷繁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灵活多样。自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以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途径不断得到拓展和丰富。如学校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考察,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切身体会国情民意,增强对党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认同感,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如运用现代传媒手段、音响影视资料拓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途径,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丰富了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课程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又如形势政策的宣讲会形式能进一步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效果。团中央从2012年开始广泛开展“党的十精神宣讲团进高校”形势政策教育活动就是一个典例。团中央组建了由相关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和青年典型组成的“党的十精神”宣讲团分赴全国各地的高校,通过组织多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形势政策教育活动,为广大青年解读十的理论热点,交流思想,答疑解惑,从而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探索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新途径是建立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的,优良的教学传统得以继续坚持和发扬。比如,日常深入细致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起到的作用,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专题讲座教学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系统、完整地讲清问题,给学生一条清晰的脉络;灌输法教学在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发挥着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作用,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加强灌输。实践证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在坚持优良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有效途径,使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第三,围绕着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产生了丰富的科研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教材建设不断加强与完善,产生了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质学生需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材体系。同时,围绕教材编写出各种各样的辅助类参考书,建立了“形势与政策”教学资源库和专题网站,方便了广大师生的学习。二是教学内容得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国情、贴近学生,体现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三是促进了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理论本身的研究,随着教育部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问题成为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许多学者和老师开始关注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这一问题,大量的有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性质、教学规律、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论文陆续问世,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有科研能力、有教学经验、受到学生欢迎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发展和改革。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所取得的这些成绩为我们开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道路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但用发展的眼观来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还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形势与政策”课毕竟是一门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年轻学科,在很多方面还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如有部分学生不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缺乏学习热情;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还有待加强;“形势与政策”课考核方式不够严谨,随意性较大,等等。当然,面对着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们相信只要树立这种意识:形势政策教育是一门科学,学习形势与政策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需要,遵循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特性要求,立足学生的思想实际,顺应时展的潮流,形势与政策教育就能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期望,并且通过不断的学习,让大学生们切切实实感受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感染力与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形势与政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ituation and Policy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n Constructivism Perspective

WANG Guoqing

(Huashang Colleg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Zengcheng, Guangdong 511300)

Abstract As the situation with the policy course content timeliness, strong sense of the times, it is more emphasis on its traditional classroom lectures resistance, but the real situation, the effect is not good. This paper on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situation", "collaboration", "convers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four factors, Explor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from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situation and policy; teaching reform

2005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①而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代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其学习观明确指出:“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自己的理解”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并且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②

1 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传统认识误区

“形势与政策”课是要求学生了解近一年多来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的大事,使学生了解国际形势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大国关系的基本走向,了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的基本精神。③

另外,伴随着信息传媒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知识的获取上更为便捷,同时也更为注重视觉化与娱乐化,而且,由于任何问题都可以求助于网络,所以也促使很多人不愿也不屑于思考问题。

基于以上主客观原因,在形势政策的课堂上就会出现,认为学生什么都可以查阅到,只播放视频无需多讲的轻视心理;认为学生不会去思考,从而在讲授形式上单一灌输,没有互动的怠慢心理;认为学生只追求好看好玩,从而在讲授内容上表面化,娱乐化的无视心理。

当代大学生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④

所以形势与政策课堂本身担负很大责任,因为它不仅是让同学们了解国内外形势与发展趋势,还是提高学生们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意识,提升分析问题能力,更是对大学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其实,依笔者在与学生沟通中了解,大学生也是很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只是需要合适的氛围与时机。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与教育,一定要把知识的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 教学课堂的组织

形势与政策课属于典型的专题式教学,在专题的选择上,要突出“新”,突出“重点”;要“精”,紧密联系现实。在解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师的主要工作应是设计“问题”,然后是激发学生去思考、设计与总结。

课堂组织方面,(1)要“引”,课前充分准备,要精练、准确地对形势与政策进行概述及分析,在课程组织安排,及课程内容导入方面,注意形成“空穴”,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2)要“放”,放手让学生参与其中,放心和相信同学们的思考分析问题能力;(3)要“控”,加强引导,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深度等方面加以引导;(4)要“总”,及时对课堂情况进行总结,查找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阶梯式前进。

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专题的课堂教学组织为例,依全会形成的决议内容,将班级分为七个小组,分别负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各部分的内容。课堂开始前,由教师对此次会议精神的重要性进行介绍,并由“中国人的三中全会情结”引入,为班级讨论学习创设好的“情景”。在课前各小组“协作”的基础上,每个小组负责每一部分的政策介绍、解释及分析,进行“会话”。最后,让学生们结合同学发言,进行交流,老师对学生讲解及发言进行启发式点评,进行“意义建构”。如,(1)此次全会最为突出的是:①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②此次改革突显的“全面性”。(2)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的反思:①国内国际各种论调甚嚣尘上,思考中国经济改革的市场化道路能否坚定不移地走下去。②党的十以来国内所形成的强大反腐态势,但仍有必要回归到制度反腐上来。

3 课堂效果的有效达成: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

(1)学生要在课外多下些功夫,提升自己与教师在专业内的对话能力。因为学习是建立在主体本身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如果要想促成学习的不断深化,就需要学生自身主动学习与提升。(2)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对象,争取与学生开展更好的对话。教师主导下的课堂内容与进度,一定要切合学生自身情况与特点。(3)研究型教学,科学研究原本就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教学学习本身也是一个思维锻炼的过程。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型导向,可以很好促进教师本身的教学相长,及学生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提高。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始课堂教学,可以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状况,知识储备等,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并且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但是囿于课堂教学时间与场地的局限性,所以非常有必要反思,争取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对学生有所启发,并将这种启发和影响带入学生的平日生活中。使形势与政策课程成为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注释

① 2005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② 廖晓玲.重庆文理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28(4).

③ 李松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研究论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118.

④ 李松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研究论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3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