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混合式教学法论文

混合式教学法论文

时间:2022-07-23 08:43:02

混合式教学法论文

混合式教学法论文范文1

关键词:Blended learning;E-Learning;高职院校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0-2317-02

Abstract: Today, 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level, E - Learning has been already deep into the areas such as education teaching and enterprise training, Blended learning has been developed for about 10 year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have been developed many time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defini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status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ducation teaching.

Key words: Blended learning; E-Learn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ducation teaching

Blended learning――混合学习,并不是一个新名词,这一理念最早是由何克抗教授引进国内,他于2004分两期在《中国电化教育》对其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在2005综合这两篇论文,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上发表题为“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的论文,何教授的这三篇论文为国内研究者打开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在对国内混合学习的理论研究上起到关键性作用。

自20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Internet的兴起,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者和教育者们最先开始反思传统的培训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弊端,并希望引进Internet技术和平台进行企业培训和学校教学,于是E-Learning――在线学习应运而生。E-Learning的出现,给企业培训和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随着它的不断应用,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人们发现虽然E-Learning有自己的优势,但是仍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C-Learning。于是,研究者们开始考虑集合C-Learning和E-Learning的优势,使两者相辅相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教学方式――混合学习。

1 混合学习理论的概念

2003年9月,在香港举行的计算机教育应用国际会议上何克抗教授首次将Blended learning这一概念带到国内。随后国内的专家学者们也纷纷的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李克东、黄荣怀、黎加厚、邹景平等。

其中,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 E- 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 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 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目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1]

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可以看作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to-Face)和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或e-Learning)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求付出的代价最小,取得的效益最大。”[2]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混合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强调把传统的课堂教学(C-Learning)这种面对面(Face-to-Face)的教学方式和在线(Online)的网络化学习(E-Learning)有机的整合在一起,针对不同的学习者采用不同混合方式,从而使学习更容易、更便利,实现最好的学习效果。

2 混合学习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混合学习”为关键词,搜索2004年~2013年期间的期刊资料和博硕士论文,共搜索到期刊314篇、博硕士论文112篇,其年度分布情况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从上图展示的统计结果上看,国内研究者对混合学习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两点特点:其一,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博硕士论文的数量在2011年之前基本上是处于上升趋势的,而从2012开始下降的比较明显;其二,在这10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只有426篇,这说明,参与研究混合学习理论的人员是比较少的,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对混合学习理论的研究。

笔者通过抽样调查还发现,国内对Blended Learning的研究,从初期的探索性研究逐步发展到概念、内涵等的研究,再到近年的具体到某课程或某领域的实际应用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成熟的混合学习模式。

混合学习应用主要集中在两点:企业培训和学校课程学习,该文只探讨混合学习理论在教学领域的应用。

3 混合学习理论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模式探讨

混合式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但要把这种学习理论应用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来,还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应用模式――如果混合的方法过于简单,就可能变成“混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混合的方法过于复杂,在实际的教学中又很难实现,两者均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1 C-Learning和E-Learning相集合的模式

Online与Offline的混合,即“E(E-Learning)+C(C-Learning)”的混合模式。混合式学习概念的提出最早就是指Online和Face-to-Face的混合,当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并且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应运而生,开始考虑E-Learning与传统教室学习的结合,通过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这种混合只是一种初级的混合,很难做到E-Learning和C-Learning有机的统一,不能很好的摒弃二者的缺点,也不能很好的发挥两者的优势。学生到底该在课堂上和网络分别学习什么、学习多少?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如何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自觉性和验证网络学习的效果?如何让网络学习变得更直观生动、提供更多的网络资源?……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混合学习理论的应用。

3.2 任务驱动式混合学习模式

任务驱动式混合学习模式是基于学习目标的混合式学习,是对C-Learning和E-Learning相集合的模式的一种改进。这种模式在混合策略的设计上采用任务驱动,以完成项目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为最终目的。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采用Face-to-Face方式传授学生基本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提供给学生足够的适合的网络学习资源,告知学生最终的技能目标和检验考核方式,同时也能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在具备基本的能力素养后,通过网络自觉学习需要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并且可以参照检验考核方法,不断完善项目任务,从而最终完成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这种学习模式可以很好的发挥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的优势并弥补彼此的不足,使得教与学都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束语

混合学习是在网络高速发展的21世纪,由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有机的集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混合学习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便捷性、丰富性、廉价性等特点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定程度上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混合式教学法论文范文2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平台;最优化;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074-02

混合教学模式,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区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在空间以及时间上给予学习者更大的自由,体现了作为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新性等主动学习过程。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求付出的代价最小。混合教学模式在很多年前就已被提出,但是真正用此模式进行实践的也是近几年的开展。目前,已有很多的课程在尝试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

“最优化”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一门课程,是设计和实现各种应用软件的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最优化课程的理论性很强,概念很多,知识点也很多,内容非常抽象,学生花了大量时间来研究每个知识点,但学习效果还是不理想。在现有的文献中,还未发现采用混合教学模式进行最优化课程的教学活动,笔者根据课程特点以及工程硕士学生的特点,在最优化课程教学中采用了网络教学平台支撑的混合式教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本研究的设计

1.研究目标。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最优化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探讨适合于这种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流程和考核方式。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其中个案研究法是指对一个团体、一个组织或一个人以及一个人一个事件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方法。个案研究的目的有两个:(1)对个案作一个广泛深入的考察;(2)发展一般性理论以概括说明社会结构或过程。本研究在笔者所开设的“最优化”课程中进行,利用课堂和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相应的混合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的跟踪,记录实验过程及整个教学活动中所出现的教学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3.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我校2014级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的工程硕士为研究对象。这些同学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专业,有本科就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有电子通信专业的,也有管理专业的,目前的工作有从事计算机网络建设、市场营销、边防训练、软件开发、会计、图书馆技术部、太阳能光伏、公安工作、交通局办公室等,工作的种类也非常之多,因此如何对这样多专业背景、不同工作岗位的学生进行最优化教学,是一个值得我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本研究采用了Moodle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最优化课程混合教学模式。

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最优化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方案及其实施

实施过程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学情分析”,教师在开课前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做一个了解,对学习目标和内容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为“课堂教学”,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为“理论介绍+问题分析+建立模型+程序实现”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即在课堂上根据老师的案例分析进行练习,个别同学在黑板上写,其余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练习,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电脑,有的学习内容直接在电脑上练习,效果比较好;第三部分为“线下学习”,老师将学习内容在网络教学平台,推荐优秀教学资源,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中中进行自主学习,提问,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较好的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第四部分为“混合评价”,课程的评价放弃单一的考试模式,采用“学习过程+课程论文+期末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最优化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教学,大多数学生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下面对学习效果进行实证分析。

三、最优化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应用效果分析

1.混合教学模式在最优化课程中的应用调查问卷分析。本研究主要从学生对混合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教学设计、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资源、课程评价方式、对课程不满意的环节和课程亮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本问卷采用纸质形式给出,学生可以写出自己的名字也可以不写出名字的方式进行回答。该工程硕士实验班一有18人,发放问卷18份,收回问卷18份,有效率为100%。对混合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调查显示,77.78%的同学对混合教学模式非常满意,22.22%的同学满意。由此可得出:学生对“课堂+网络”的混合教学模式还是满意的。在给学生的平时授课中,发现有的学生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每次课都来到课程堂,老师讲课程的学习资源放到教学平台中,可以让他们了解课程的学习内容,并且将自己的学习疑问在平台的讨论区中提出来,学生和老师都可以回答,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程度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J为混合式教学给自己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变化,22.2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方式有了显著的变化,72.22%的同学的学习方式有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混合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个工程硕士班中,有几位学生本身也是老师,觉得这种方式非常好,以后也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采用此种方式。对教学设计的满意度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理论介绍+问题分析+建立模型+程序实现”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对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是否满足学习要求的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满足了自己的课外学习需求,但是相比前面的问题,满足度有所下降,如果继续采取这中混合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的提供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对课程评价方式的合理性的调查可以看出,所有同学都能接受“课程论文+发表学习帖+期末考试”的课程评价方式。“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论文”的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的最优化理论问题解决工作学习中的问题,希望他们学以致用,毕竟都是研究生,让他们学会论文撰写的方法。

2.n程论文的撰写情况分析。因为是工程硕士,课程结束后要做课题研究,笔者鼓励学生们撰写的课程小论文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并且严格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来撰写。我将每一部分理论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的一些学术论文作为参考文献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对学生有一个引导作用。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有15位同学的课程论文都和自己的实际工作有关。有一位学生的孩子今年参加中考,她的论文题目是“线性规划求解中中考科目冲刺最优化问题”;有一位学生在单位从事教育培训管理工作,他的论文题目是“动态规划在成人教育培训管理中的应用”,对课程安排这一环节提出了最优策略等。通过对学生论文的整理与研究,笔者欣慰的看到到大多数学生从课程学习中得到了收获,我感觉最优化的混合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以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混合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扩展了课堂学习,更主要的是这种模式回归教育本身,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但是作为教师,必须合理地引导学生,才能成为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教练和监督者,这种混合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2]黄晓,乜勇,陈江华.基于网络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2):49-51.

混合式教学法论文范文3

关键词:设计学科;信息化教育;构建;混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01-221

一、設计学科信息化教育问题的提出

(一)国内设计人才供需现状矛盾突出。

国内设计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与设计产业需求脱节,学生专业能力无法满足设计产业对人才的要求,设计产业需求“一对一”实践教学的应用型人才。但由于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国内高校无法满足这种产业需求,行业设计师较少介入本科设计教学领域,对设计教育教学影响甚微。

(二)国内高校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呈现瓶颈状态。

近年来国内高校教学越来越注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但实际情况是真正能达到“高水平”的教师少之又少,很多高校都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管理办法在寻找各种方法提高教师的设计实践能力。

(三)国内高校设计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捉襟见肘。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兼顾设计基础理论的同时要具备丰富的设计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下的网络教学平台有许多优势,这不仅为提高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提供了发展平台,同时也为设计教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突破口。

二、设计学科信息化教育研究的优势及不足

(一)国内教学研究优势

现有混合教学模式主要有线上资源丰富、线下活动频繁、过程评估精准等教学优点,近些年国内学者和教育机构做过大量研究和实践,如中国大学MOOC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清华大学韩锡斌教授的混合教学研究等,都是从各个角度为国内的混合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二)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

国内混合教学研究涉及到的专业学科多以数学、外语和计算机专业为主的理论课教学研究,以设计学着眼点的教学研究少之又少。中国大学MOOC平台共开设设计学课程共计42门,全部以设计史论讲授为主,没有实践设计教学方面的课程,这也是设计学混合教学研究的难点所在。

三、针对现状构建设计学科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及研究框架

(一)设计学本科的混合教学理论体系建构研究。

首先明晰混合教学的目标,建立混合教学的途径;其次进行混合教学的教育心理研究,建立混合教学规律;最后构建混合教学理论框架,形成混合教学内容。

(二)设计学本科的混合教学理论体系实证研究。

首先以设计学本科混合教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建立设计学科混合教学平台;其次通过混合教学平台形成线上和线下教学方法,建立混合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信息反馈,并对教学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补充和完善理论体系。这样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下的混合教学平台增强师生的教学互动,并为优秀的产业设计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纽带关系。

(三)总体研究框架分为两条主线:一是设计学本科混合教学理论体系建构研究,二是混合教学理论体系实证研究。

我们可以通过调研、文献研究及教学实践建立设计学科混合教学理论框架,从而逐步研究并确立设计学混合教学理论体系。以设计学科混合教学理论体系为基础,结合设计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产业、科研、教育相结合为研究媒介,利用信息技术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混合教学网络平台。并以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为研究媒介,以混合教学理论为研究基础,以产业设计师介入本科教学为研究突破口,以实验性的混合教学为主要研究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形成新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证教学研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信息反馈,完善混合教学理论体系。力求在混合教学过程中,促进产业设计师、本科学生、高校教师的沟通及互动,促进产业更新、推动教育革新、助力科研创新。

混合式教学法论文范文4

【关键词】 财务管理;混合学习;二元语义

财务管理专业因其知识的可实验性较弱,一般容易导致学习者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加上相同的知识由于个体和环境差异的影响,因此在本科教育中一直面临如何将理论与实践、获得知识与提高综合能力融合的问题。文章拟从混合学习理念出发,探讨财务管理专业混合学习系统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混合学习研究背景

密歇根大学商学院(University of Michigan Business School)在2001年提出了一套基于混合学习概念的平台技术以增强学习成效的教学方式,并通过实践证实了这套教学方式有益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C・K・Prahalad教授发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角色已由传统教室学习的听述者,转换成知识的共同创造者,课后网络发展的学习活动与课堂内的学习活动同等重要。2003年12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南京召开的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第七届大会上首次介绍Blending learning(混合学习)概念,触发了我国学者对混合学习的研究。随后,华东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对混合学习作了较全面的定义。清华大学率先在工科本科生教学活动中使用混合学习理念指导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政策引导方面,教育部从2003年开展的高等教育1 500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提出了将信息技术与本科课程整合提供一流的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从而推动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以上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政策的导向为混合学习系统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动力。

二、混合学习研究意义

(一)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

由于知识本身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习者很难在学习实践中全面体会所学知识,导致多数学习者出现学前不明白,学后更模糊的感觉。构建混合学习系统,将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有机结合,将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教师面授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前、课后学习相结合,提高学习的最终效果。

(二)实现教学内容的变革: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基本结构和扩展知识的混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每个学科都有快速发展和新的应用,一本教材和有限的课堂时间不可能将本学科所有新进展囊括在内。如果课堂教学强调基础结构与基本知识,网络课程强调扩展知识,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学习。

(三)实现学习模式的创新: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混合

自主学习质量直接决定学习的质量。网络课程中提供的自测、交流、辅导功能,以及针对具体项目,如案例等形成的小组协作学习(包括课堂讨论、在线讨论等)将直接提高学习效果。

(四)实现教学结构的演进:主导与主体的混合

单纯的主导(教师为中心)和主体(学生为中心)都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主导的教学结构以理性主义为基础,主体式教学结构以建构主义为基础。事实上,个人的知识既与事实的客观性有关,又与个人的主观经验有关。因此,混合学习倡导的“主导――主体混合”的教学结构方式更合理。

三、混合学习及其评价的相关文献回顾

大多数文献对混合学习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远程教育角度进行,探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交互、多媒体组合以及多种教学方法融合的相关问题。有关混合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评价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

(一)国外关于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研究现状

Margaret Driscoll(2002)首次对混合学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Harvi Singh and Chris Reed(2004)认为,混合学习关注的是通过在恰当的时间对合适的人采用适当的学习方式来满足不同的人(或学习团体)的学习风格,以使他们掌握适当的知识技能,从而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Donald Clark(2005)将混合式学习分为两个部分,即脱机学习部分和在线学习部分。Wenli Chen 和Chee-Kit Looi(2007)通过大量研究表明,有必要将混合学习理念引入讨论教学设计,即将传统讨论与在线讨论相混合以提高学习效果。

(二)国内关于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研究现状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混合学习,就是要把Face to Face(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形式上是在线学习(Online)与面对面学习(Offline)的混合,但其更深层次是包括了基于不同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等。黎加厚教授把Blending Learning翻译成“融合性学习”,指的是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教学目标。袁南辉对混合学习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包括传统课堂和虚拟仿真环境的教学模式。潘文涛针对行动研究的四个环节:方案设计、教学试验、过程记录和阶段总结设计了三轮混合教学模式。李新根据五个思维过程单元:思维起点、思维材料、思维方向、思维形式和思维结果提出了包括十个步骤的研究性混合型自主学习过程模式。

综观国内外关于混合学习的研究现状,可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对混合学习(B-Learning)理论内涵的界定比较清楚和统一,即混合学习是将在线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结合的一种学习理论;第二,将混合学习理论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进行了实验,得出了混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结论;第三,对混合学习系统的设计尚处于萌芽阶段。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非验证性特点,设计基于E-Learning(网络化学习)与Face to Face(面对面课堂教学)融合的混合学习(B-Learning)系统,实现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革,最终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包括三项目标:第一,财务管理混合学习资源库设计:包括“面对面”讲授课程内容设计、网络课程资源体系设计、在线学习电子档案袋设计;第二,财务管理混合讨论设计:包括混合讨论环境与资源建设、混合讨论主题与分组设计、混合讨论过程设计;第三,财务管理混合式教学评价设计:包括课堂教学评价设计、虚拟课堂教学评价设计和混合讨论评价设计。

(二)研究操作措施及具体做法

1.研究操作措施

本课题设计了三轮研究行动、四项研究操作措施。三轮研究行动目标分别为:第一轮研究行动目标是探索构建财务管理混合学习系统的可行性;第二轮研究行动目标是通过对第一轮行动的反思,构建财务管理混合学习系统;第三轮研究行动目标是探索混合学习系统的效果。根据第二轮反思结果进行修正调整,看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四项操作措施分别是方案设计(计划)、教学试验(行动)、过程记录(观察)和阶段总结(反思),在三轮研究行动中都包括这四个环节。

2.具体做法

具体做法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方案设计、教学试验、过程记录和阶段总结。

(1)方案设计。第一轮研究行动――了解学习者对混合学习的兴趣和要求(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第二轮研究行动――通过网络环境下学习者自学及教师课堂讲授,有意识提高学习者通过网络资源主动学习的能力;第三轮研究行动

――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学习者在上课前通过网站及相关的资源库,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收集的问题进行归纳,挑选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本课的学习任务,与重点、难点内容一起,结合网络资源进行课堂讲授。

(2)教学试验。第一轮研究行动――任课教师将课程内容进行分解,对识记性和部分理解层次的内容以任务驱动方式安排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并形成小组作品。教师和学习者分别对其作品给予评价。对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及重点难点内容,由教师及技术工作人员建立网页和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网络资源,在课堂讲解时引用。在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在线学习,进行网上讨论,教师则进行在线答疑。在这部分行动中应进行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习者对这种教学模式、活动安排、学习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的看法。第二轮研究行动――教师布置有关习题,并提供部分网络资源指导学习者进行学习,寻找答案。学习者在线学习,教师在线答疑。对于课程的核心及重点难点和在线讨论比较集中的问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堂讲授、分析和总结。第三轮研究行动――要求学习者自主利用搜索引擎寻找网络资源,并据此在课前提出问题供教师归纳。对学习者所提问题进行网上讨论,学习者网上完成作业上传,教师评阅,优秀作业网上交流。

(3)过程记录。第一轮研究行动――观察学习者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他们在混合教学系统中的适应性;第二轮研究行动――观察“混合教学系统”的实施细节和各要素之间的配合、观察学习者运用网络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轮研究行动――观察学习者网络学习能力的变化,评价混合学习系统对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能力的结果。

(4)阶段总结。第一轮研究行动――根据在线观察、学习者作品、成绩和问卷调查,对试验进行反思;第二轮研究行动――对学习者利用网络资源的熟练程度、学习态度、学习者知识面扩大与否、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进行反思;第三轮研究行动――对学习主动性、提出问题的代表性进行反思。

3.验证分析

选择一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定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另一个平行班作为控制组。实验组的学生按照混合学习系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控制组的学生按照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期结束后根据考试成绩或者专门设计的综合能力考试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检验按照“财务管理混合学习系统”进行教学是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五、研究过程

本文研究对象选择嘉兴学院优秀课程《企业筹资财务》为例,该门课程自2000年设立以来,已经在嘉兴学院财务管理本科专业2000级至2006级实施了7轮教学,从设立之初即秉承混合学习系统的设计原则进行教学实践。目前该课程已经采用了混合学习系统配套的教学大纲与实验大纲、网络课程资源体系以及混合讨论与实验结合的教学设计,建立了初步的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

(一)《企业筹资财务》混合学习资源库

《企业筹资财务》混合学习资源库包括三个部分:“面对面”课程内容体系、网络课程资源体系和在线学习电子档案袋。根据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按照“学习的普适性设计”(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简称UDL)观念,设计了平台加模块的《企业筹资财务》课程内容体系①。《企业筹资财务》的网络课程体系主要由BB平台内容呈现。《企业筹资财务》课程自2004年开始使用BB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已经5年②,经过5轮实践,目前的网络课程资源体系包括:备注性资源(课程简介、课程规划、师资队伍和教研活动)、主体资源(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课件、实验资料、习题集、参考资料和课堂录像)以及互动延伸资源(讨论版、外部链接)。在《企业筹资财务》BB平台的测验模块中,包括测试管理器、题库管理器、调查管理器、成绩簿和课程统计等。每个学习者登陆次数、各版块点击次数以及完成测试成绩等都可以进行在线实时统计,便于师生共同掌握学习进度。

(二)《企业筹资财务》混合讨论设计

《企业筹资财务》课程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了一次正式的混合讨论任务:“杜邦公司目标负债政策”案例。为保证讨论的效率,分别从线上和线下两个维度设计了保障措施。在线讨论通过“讨论版”进行,离线讨论通过学习者自主结合,10名左右的同学成为一组,由成员自己选定负责人,进行分工合作,同时讨论小组除了完成最后的小组汇报所需PPT等资料外,必须对本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表现进行评分,该分数将构成学期末总成绩的20%,为避免出现人情分,要求每组必须给出最高分和最低分,同时注明理由。根据财务2006级提交的小组汇报和工作总结,不仅有对成员具体分工的介绍,包括每次讨论的时间地点以及照片、每位成员的评分及具体理由,如高分同学的理由有“积极搜集资料、发表意见、制作PPT”等。分工方式也有不同,有组长分配的,有自己挑选的,还有抓阄决定的,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自主意识。

(三)《企业筹资财务》混合式教学评价设计

混合式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三项内容:课堂教学评价设计、虚拟课堂教学评价设计和混合讨论评价设计。课堂教学评价属于传统教学评价领域,各高校都有自己的评价体系。本文主要研究虚拟课堂教学评价和混合讨论评价。

1.调查问卷设计

为了解学习者对混合学习虚拟课堂和混合讨论的要求,设计了由4大部分共18题构成的“混合学习调查问卷”:第一部分,学习者基本情况,由6个指标构成,分别是教材的依赖度、图书馆资源利用度、WEB资源利用度、创新的勇气、宽松的心理氛围、良好的动机等;第二部分,对BB平台资源的要求,由三个指标构成,分别是BB平台资源的丰富程度、BB平台资源的相关程度、BB平台资源分布的合理性等;第三部分,对混合学习讨论版中交互行为的要求,由三个指标构成,分别是教师回答的及时性、教师回答的准确性、教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第四部分,混合讨论评价标准,由六个指标构成,分别是相关资料准备程度是否丰富与切题、小组汇报内容主题突出与条理清晰度、小组成员参与口头讨论的频率、对问题分析准确与深入度、发帖与回帖频率、小组成员参与的积极性等。本次调查共发放了400份问卷,回收400份,回收率100%。调查对象主要是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生。

2.调查问卷数据处理方法

3.调查问卷数据处理结果

笔者用二元语义对调查问卷分别进行了四部分的权值计算以及虚拟课堂教学评价和混合讨论评价体系的权值计算,计算结果如下。教材的依赖度、图书馆资源利用度、WEB资源利用度、创新的勇气、宽松的心理氛围、良好的动机等指标的权重为:(0.13,0.12,0.13,0.20,0.20,0.21);指标的统计结果用二元语义表示为:(s2,0.184),(s2,-0.02),(s2,0.215),(s3,0.22),(s3,0.233),(s3,0.405);BB平台资源的丰富程度、BB平台资源的相关程度、BB平台资源分布的合理性等指标的权值为:(0.37,0.34,0.29);用二元语义来表示模糊术语并进行算术平均得到的结果为:(s3,0.058)(s3,-0.127)(s2,0.459);教师回答的及时性、教师回答的准确性、教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指标的权值为(0.33,0.38,0.29)用二元语义表示:(s3,-0.046),(s3,0.316),(s3,-0.413);相关资料准备程度是否丰富与切题、小组汇报内容主题突出与条理清晰度、小组成员参与口头讨论的频率、对问题分析准确与深入度、发帖与回帖频率、小组成员参与的积极性等指标的权值为:(0.22,0.20, 0.14,0.19,0.09,0.16)。综合结果为:(s3,0.3),(s3,-0.332),(s2,-0.115),(s3,0.092),(s1,0.233),(s2,0.244)。对BB平台资源、BB平台的交互、混合讨论评价等3个一级指标的权值为(0.35,0.37,0.28)。

(四)对比验证分析

在2008―200年教学过程中,对财务管理061和062班实施了较完整的混合教学,对财务管理N061和N062没有实施主动的混合教学,根据学习者BB平台使用情况与期末考试成绩分析,前者比后者平均分高1.91分,标准差也高5.75,反映学习者在使用混合学习系统时由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不同,尽管会提高学习成绩,但是仍然有较大差别。根据每位学生成绩与BB平台点击率统计数据进行了皮尔生系数分析,发现相关性为0.13,表明使用虚拟课堂的程度与成绩呈现了正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Prof. Prahalad, Case stud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Business School Using PRAJA. Technology to Enhance Learn-ing,2002.

[2] 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DB/OL]./20011225/3015160.shtml.

[3] 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4] Driscoll・M. Blended learning:Let's get beyond the hype. Learning and Training Innovations[R].2002.

[5] Harvi・Singh and Chris・Reed. Achieving Success with Blended Learning[DB/OL].省略/downloa whitepapers/ blended learning. pdf. 2004-1-30.

[6] Donald Clark(2003), “Whitepaper: Blended Learning”,[DB/OL]. epic.co.uk/content/resources/white_papers/blended.htm(21 March 2005).

[7] Wenli Chen and Chee-Kit Looi. Incorporating online discussion in face to face classroom learning:A new blended learning approach.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7,23(3):307-326.

[8] 黎加厚.关于“Blended Learning”的定义和翻译[DB/OL]. 省略/jia-hou/archives/000618.htm.

[9] 袁南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环境下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探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135-137.

混合式教学法论文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比较文学;混合教学模式

一、比较文学课程的特点

比较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拓展课,兼具理论性、方法性与实践性。

(一)先期课程丰富

比较文学课程内容广泛,涉及中外文学作家作品、文艺理论、文化思潮及人类其他艺术表现领域,对学生的阅读范围、理论基础、辩证思维均有较高的要求。比较文学一般开设于本科第五、六学期,先期课程包括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史及作品选等,课程内容庞杂、涉及概念繁多,学生融会贯通十分困难。因此,陈思和教授甚至主张本科生没有必要学习比较文学的课程,研究生阶段再认真地学习比较文学[1]。

(二)重视开放思维

比较文学研究具有跨国别、跨文化、跨学科的性质,具有对开放思维重视的特点。正如雷马克的经典概念:“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简言之,它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2]开放性与包容性是比较文学的本质特征与发展潜力,也是本科比较文学教学的一大难点。

(三)重视方法论教学

无论是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不是比较”的论争,还是当代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化理论对比较文学方法论的补充,都说明比较文学对方法的重视。美国著名学者韦勒克说:“我们学科的处境岌岌可危,其严重的标志是未能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方法论”[3],表明方法对学科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比较文学课程始终重视方法论教学,这也是比较文学教学中的另一难点。

二、目前比较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科比较文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理论著作和作品阅读量少、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究其根源,是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跟不上网络时代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拓展性阅读缺乏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读作品,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上讲故事、串情节,这是尴尬而普遍的现状。王晓明在《半边脸的神话》中写道:“除了哲学、法律或数学之类的专业,大学生对于抽象思维的兴趣都在明显减弱,不少大学的课堂变得越来越像是一场故事会。”[4]学生作品阅读量有限,理论基础更是薄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能力不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入大量的案例作为辅助。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本应处于辅助位置,但现阶段,比较文学课堂上,案例过度占据课堂时间,挤压了层层深入地思考与讨论教学的时间,教师不但在有限的课时内难以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全部内容,更缺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动机不足

从教学实际来看,比较文学课程理论性很强,涉及许多文学、语言学及其他学科的概念和范畴。抽象的教学内容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都带来极大困难,难以调动学生兴趣。2019年1月的比较文学结课测试(汉语言文学专业144人)显示,“如果比较文学课程是选修课,你会主动选择该课程吗”一题仅有45人选择“会”,达到31.25%,有17人,也就是12.00%的学生选择“一定不会”。同时,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必然比较枯燥,学生完成课外阅读、课外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完成作业态度敷衍,学习成果得不到有效巩固。

(三)教学环节有待优化

比较文学课程涉及的内容多且杂,既包含理论又包含作品,既涉及文学又涉及非文学,仅依靠课堂教学完成知识传输,必然造成学生“消化不良”,通过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但容易遗忘,也不能培养其研究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利用新媒体,在有限的学时内使新知识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使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比较文学课程迫切需要借助网络新技术、新方法实施教学改革,使教学活动从课堂走向课外,更加适应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和沟通的习惯。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依托“云班课”“智慧树”“教师圈”等较为成熟的课程管理类App,可以改变传统理论型课程以“讲授”为主的沉闷教学模式,从开放思维和方法引导入手,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和实践,实现混合教学,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三、“互联网+”背景下比较文学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混合教学是互联网为教学实践带来的重要创新。狭义的混合教学指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和网络辅助在线教学的结合,广义的混合教学模式泛指使用多种方法的教学模式,如案例、讨论、文字、视频、课堂、网络等教学方法和组织形态[5]。

(一)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

线上教学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教学可以通过邮件、QQ、微信、直播平台、MOOC等方式实现,教师也可以使用专用的课堂管理App,更加便捷地进行混合教学模式的全面设计。借助课堂管理类App,教师设计并上传“微课”素材,包括MOOC剪辑片段、教学课件、预习测试、拓展阅读材料等,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课前在线学习。课堂教学集中在教师讲授与学生在线互动合理搭配环节,以在线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实践教学主要依靠学生课后线上自主完成,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团体协作能力和实际工作技能,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

(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

教师提供线上资源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同时也会产生学习碎片化、浅薄化的弊端,学生缺乏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6]。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键在“自主”,即教师通过设计任务情境、开展班级竞争、丰富线上资源类型等手段,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拓展阅读等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在课堂教学中,也应避免照本宣科,要重视课堂互动,增加交流讨论、成果分享环节,使学生在群体互动中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三)过程考核与自评互评结合

大数据时代,样本即总体,教师对学生动态和学习成绩的掌握,不是通过随机采样或期末的一次性考核,而是通过全体、全过程的数据,这一转变使教师能够充分实现对教学各环节的考查,全面掌握学生在课程学习各阶段的学习情况。课程管理类手机App可以通过积分制实现对课前自学、课堂互动、多次作业的全面记录,实现精确的全过程考核;还可以提供在线互评平台,将评价方式设置为“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按比例结合,增加评价的科学性,促进学生群体间的互相学习。

四、“互联网+”背景下比较文学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

(一)教学内容改革

互联网与移动技术的发展逐步涉及教育领域,使移动学习成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受到众多学习者和教师的关注。“互联网+”思维给教学内容带来的变革不仅体现在载体形式的改变,更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重构。第一,阅读材料载体、形式的改变。教师为学生提供跨媒体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梅耶认为,根据人类思维工作原理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更能促进意义学习[7]。网络和手机移动终端使电子书、新闻报道、电影片断、MOOC等多种媒介的传播信息成为可能,以此来丰富学生课外阅读、扩展课堂教学,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学习。第二,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教师将教学目标与热点话题相结合,提供有趣的阅读材料,用最新的案例引起学生兴趣。如围绕《三体》获得雨果奖,在流传学部分讨论“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在阅读《一带一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之后,完成媒介学思考题;针对学生对穿越文学的兴趣,在主题学部分探索“穿越”主题,引出《浮士德》与《枕中记》;在漫威电影热映的背景下,讨论字幕翻译与经典形成等。

(二)教学方法改革

依托网络、课程管理App(“云班课”“智慧树”等)的混合教学模式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拓宽师生交流途径、加快反馈速率,使教师能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纠错,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1.课堂管理改革。依托“云班课”等手机移动应用实施课堂管理改革,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非常便捷地随机点名、发起投票/问卷、进行头脑风暴、小测试等。比如,在主题学一节对“封闭空间”母题、“狭路相逢”母题的头脑风暴;每节课的复习小测试等。每项任务设有完成时间、完成任务奖励积分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学、自测、互评,营造活跃、竞争的课堂氛围。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还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环强化,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加投入。2.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学习小组,引入DSA(Distribute-Share-Alone)即任务分解—方案共享—独立总结的管理模式,教师通过课堂管理平台中的“作业/小组任务”模块和“印象笔记”等笔记类App的“工作群聊”功能,在线小组实践任务、话题和讨论,实现资源共享和在线交流。学生小组实践包括专题研讨、查阅资料、资源共享、平台交流、形成结论、课堂汇报等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的作用。3.互动教学改革。混合教学模式下的互动教学既包括对课堂互动的优化,又包括线上的课前、课后互动。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可以随讲随练,通过在线抢答和限时答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高出错率题目即时解答;并从题库选择同类问题设置为课后作业,以巩固概念和加深印象。在线上互动中,教师可以从讨论平台随时发现学生在预习和练习中的问题,设计针对性题目进行强化练习,也可以作为下一节课的答疑重点。在课外互动中,可以利用社交网络营造跨媒体学习环境,形成浓厚的专业学习氛围。“互联网+”环境下的混合教学,由教师提供索引,学生通过社交网络主动参与和投入跨媒体的创建与更新过程,在交流与协作中完成探索学习。如在学习“翻译与文化过滤”一节课时,学生在讨论区热烈讨论翻译导致的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形,从庞德的英译诗歌到《延禧攻略》的英文字幕,从英译《红楼梦》到汉译《万历十五年》,自发讨论翻译策略选择的问题;学生在讨论区交流学习方法、讨论章节重点、辨析主要概念、分享电子书和文章,调用集体智慧促进复杂学习任务的协同解决。4.作业练习改革。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强调讨论、研究,引导学生使用和适应新媒体、新方法进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学生的研究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如笔者在“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一章教学完成后,布置的作业为“随机分组,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思维导图”。随机分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绘制思维导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研究能力;作业评价方式是上传思维导图、学生互评,以增加学生优化作业、精益求精的动力。通过练习,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为直观的结构关系图,不但易于理解,而且能够强化记忆。在之后的课堂测验中,学生的概念识记效果明显提高。(三)考核方式改革第一,学情分析需要多平台合作,分析技术有待革新。学校应以新媒体技术平台综合运用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的合理结合和算法优化,有效激活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率。第二,课堂管理App普遍使用积分制进行成绩管理,完成测试、提交作业、完成小组任务、在线答疑、头脑风暴抢答都可以获得积分,系统显示个人总分和排名,既节省教师的时间与精力,又可以使成绩管理更加科学,实现全过程量化考核。第三,教师还可以在“话题/讨论”“投票/问卷”等模块发起讨论、投票实现在线答疑,学生发言、参与均有积分值奖励,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营造班级共同学习、随时随地学习的氛围。这一方式也有助于教师随时获得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以便调整教学进度和选择作业练习内容。

(四)改革效果评价

比较文学混合教学模式改革评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144名本科生进行了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满意度问卷调查,回收率100%,均为有效问卷.学生对改革后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效果整体评价较高,满意、基本满意达到95.83%。学生在比较文学的学习可以“完善专业知识体系”“促进研究问题能力”两个问题上评价最高,分别达到71.53%和65.97%,说明比较文学混合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拓展阅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比较文学“可以引起学习兴趣”“知识体系清晰”两个问题上评价相对最低,“符合”低于50.00%,说明线上资源自学和课堂讨论教学结合不够合理,混合学习资源类型有待调整。比较文学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取得的最突出效果是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混合式教学法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 混合式学习理念从学生需求的角度考虑教学组织形式,既体现教育的人本化,又突出信息时代的特征。作者从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的混合、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混合、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的混合等方面在物理教学中尝试混合式学习,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1.混合式学习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数字化学习(e-learning)作为一件新生事物蓬勃发展起来。e-learning在培养学生基本学习技能、创新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它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辟出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这种缺乏教师深度参与,完全依靠学生自学,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e-learning,效果令人感到沮丧,人们逐渐体会到它不尽人意之处。2002年12月,《美国教育技术白皮书》明确提出“e-learning能很好地完成某些教育目标,但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e-learning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能改变课堂教学目的和功能”等观点。显然,怎样体现学生在线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习和研究方法、人格影响的渗透优势,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大背景下,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的概念应运而生。

2.混合式学习理念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把传统的面对面的课堂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又要合理发挥教师启发、引导、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方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在对e-learning反思基础上诞生的blended learning,其学习过程吻合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主模式”教学理论,体现教师面授和在线学习的完美结合,既展示了信息时代的特点,又正视了学习的传统本源对教育技术的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究其实质,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种在师生二元论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与计算机网络的整合,既强调学习伙伴间的协同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倡导学习者知识的自我建构。从其内涵看,混合式学习是各种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及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的混合。当然,各种元素不是随意地混合,关键是如何优化各种学习资源,如何把各种学习资源有机整合,达到1+1>2的效果。

3.混合式理念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尝试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面对面学习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线学习是对面对面学习的补充。物理新课改的理念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对混合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尝试。

3.1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的混合

回顾教育发展历史,20世纪90年代前,以中国“师道尊严”为代表“教师中心”论,片面强调教师“如何教”而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90年代后,西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侧重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突出“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两者都过于偏颇,让教与学不能和谐统一。混合式学习理念提倡把“教为中心”和“学为中心”两种观点有机混合,既不侧重“教师中心”,又不夸大“学生中心”,而是既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和谐统一。教师在混合式学习中,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参与网络讨论、控制教学过程,保障学习的有序性和高效性,起到主导作用;学生通过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协作交流,自主探究,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

3.2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混合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混合式学习要求在物理课堂上,采用传统黑板板书与多媒体cai课件相结合,恰当引入eda技术等辅助的教学方法,将黑板的板书模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创造一个虽是低结构化的,但能便利地引入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教学环境。采用多媒体课件,将物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概念、复杂的图形或波形用动画的形式在投影上显示出来,能弥补黑板板书单调且浪费时间的弊端。运用eda技术仿真虚拟物理实验,直观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把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向学生讲清楚,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样,既能让学生动脑思考,又能让学生动手参与物理仿真实验设计。另外,必要的黑板板书,可避免过多的无效信息干扰学生的有效注意力,防止学生因长时间“电灌”而“疲劳”。

3.3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的混合

俗话说: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教师以板书、肢体语言、教学语言和个人魅力等成为学生注意的中心,在师生双边活动、信息交流中占有优势,而在线学习不受地点、时间、空间约束,自主性和人机互动性强,有些教学内容要在教师面授方式下才能获得好的效果,而有些内容通过网络教学方能提高学习效率。

譬如,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编排了“超重和失重”内容,传统讲授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推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学生往往对超重与失重的内涵似懂非懂,更无法亲身体验超重与失重的感觉。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在教学上的优势,运用eda技术仿真虚拟物理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学习,体验物理的探究过程,用探究的方法研究“超重和失重”。同时,设计了一定量的学生活动与协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探讨结论。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根据信息技术平台互动的特点,设计知识自评和在线交流网页,实现“人机对话”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4.结语

混合式学习理念把“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恰当结合起来,吸取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建构一个较为理想的学习平台,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方便教师监控课堂教学活动有序进行,顺利完成既定教学目标,保证传授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便于学生对创新能力和知识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价值观和健康情感的培养,能够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混合式教学法论文范文7

关键词:课程标准、混凝土无损检测、土木工程检测技术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is to the student accept certain education stage after the results of the specific description, is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stage should achieve the specific index, it is the basic standard of teaching and requirement,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ourse is the basis of evaluating, is compiling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paper basi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in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profess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test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he concret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course as an example, and talk about the course of curriculum standard, hope to relevant course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useful help.

Keywords: curriculum standard, concret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civil engineering test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 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自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一直学习苏联模式,采用教学大纲的提法,课程标准这个术语只是近年来才开始重新被提及。目前,我国高职学校普遍采用课程标准这一提法,本文可以为相关课程提供参考依据。

一、课程名称

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与应用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为该专业核心课程。

三、适用专业

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等

四、课程定位

本课程为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所讲述内容是专业核心能力要求。本课程应开设在校内学习的最后一学期,学生在学习之前应具备《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构造》等专业知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混凝土检测岗位实践能力。

五、设计思路

根据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本课程以实用、够用为主,强调理实一体,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手段体现完整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

六、课程目标

(一)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使用混凝土无损检测仪器,并能独立进行试验操作;

2)能够正确掌握混凝土无损检测方法及混凝土强度计算方法,并能为混凝土构件下结论性意见;

3)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检测方案,能够分析比较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

4)能够简单编制混凝土无损检测实施性方案,并能完成技术交底工作。

(二)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中关于检测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

2)熟练掌握《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中关于检测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

3)熟练掌握《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中检测技术要求;

4)熟练掌握《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中检测技术要求;

5)能基本了解《后装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中检测技术要求。

(三)素质目标

1)应具备获取、分析、归纳、总结、交流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

2)应具备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4)应具备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5)应具备计划组织能力。

七、课程内容与要求

项目一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利用回弹仪,依据《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强度检测,最后得出结论。

主要知识点:1.回弹法基本原理;2.回弹仪的使用方法; 3.回弹法检测技术;4.回弹值的测量;5.碳化深度值的测量;6.回弹值计算;7.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计算。

能力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回弹法检测技术;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能够编制检测方案;培养爱岗、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项目二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利用钻芯取样机,依据《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强度检测,最后得出结论。

主要知识点:1.钻芯法的优缺点;2.钻芯法基本原理;3.钻芯法检测技术;4.芯样的一般要求;5.芯样试验及混凝土强度计算;6.混凝土强度推定区间的确立。

能力要求:能够熟练掌握钻芯法检测技术;能够指导工人进行实际操作;能够根据实际编制检测方案;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项目三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超声检测仪,依据《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对混凝土内部缺陷进行检测,最后找到混凝土缺陷,并按照检测结果提出处理意见。

主要知识点:1.超声检测混凝土缺陷原理;2.超声检测设备;3.超声检测技术;4.混凝土浅裂缝检测技术;5.混凝土深裂缝检测技术;6.混凝土不密实和空洞检测技术;7.混凝土结合面检测技术;8.混凝土匀质性检测。

项目四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利用回弹仪和超声检测仪,依据《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并按照检测结果提出处理意见。

主要知识点:1.超声回弹综合法基本原理;2.单一检测方法和综合法优缺点;3.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技术;4.回弹值与超声声速值测量;5.超声回弹综合法计算混凝土强度。

能力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回弹法和超声法检测技术;能够熟练掌握综合法检测技术;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能够编制检测方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精神。

项目五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利用后拔出试件和拉拔仪,依据《后装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和试验试件,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强度检测,最后得出结论。

主要知识点:1.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基本原理;2.后拔出法试验装置;3.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方法;4.后拔出法试件装置做法;5.拔出件破坏形式。

能力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能够指导工人进行实际操作;能够根据实际编制检测方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八、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项目一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项目载体:按照回弹法检测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回弹仪、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16~20,实践学时4~6。

实践教学内容:1.回弹仪使用操作;2.回弹值测量;3.碳化深度值测量;4.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查找;5.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计算。

实践教学要求:1.能够熟练掌握仪器操作;2.能够熟练完成碳化深度值测量;3.能够完成试验报告。

注意问题:1.学生实践操作要注意安全;2.仪器使用后要及时归还,正确使用;3.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4.有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项目二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项目载体:按照钻芯法检测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钻芯取样机、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12~14,实践学时2~4。

实践教学内容:1.钻芯机使用操作;2.芯样的钻取;3.芯样加工;4.混凝土抗压强度计算。

实践教学要求:1.能够熟练掌握仪器操作;2.能够熟练完成芯样钻取和加工;3.能够完成试验报告。

注意问题:1.学生实践操作要注意安全;2.钻芯取样机不宜学生操作;3.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4.有意识提高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项目三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

项目载体:按照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10~12,实践学时2。

实践教学内容:1.超声检测仪使用操作方法;2.混凝土内部空洞检测;3.混凝土浅裂缝检测。

实践教学要求:1.能够熟悉超声检测仪的操作及原理;2.能够完成超声检测方案设计;3.能够完成试验报告。

注意问题:1.学生实践操作要注意正确使用仪器;2.超声法检测不好理解,需要启发式教学;3.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4.有意识提高创新意识。

项目四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项目载体:按照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回弹仪、超声检测仪、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8~10,实践学时2。

实践教学内容:1.回弹仪使用操作;2.超声检测仪使用操作;3.超声回弹综合法混凝土抗压强度计算。

实践教学要求:1.能够熟练掌握仪器操作;2.能够完成试验报告。

注意问题:1.学生实践操作要注意安全;2.仪器使用后要及时归还,正确使用;3.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4.有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项目五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项目载体:按照后拔出法检测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4~6

实践教学:无

注意问题:1.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2.有意识提高学生爱岗竞业精神。

(二)教学考核及评价建议

1)本课程知识应结合各个项目对应的最新规范标准。

2)能力与技能标准应满足省级混凝土结构检测员上岗要求。

3)改革传统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考核,采用项目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个项目成绩应由平时表现10%,出勤10%,理论考核40%,实践操作应用40%组成,每个项目加权记入期末成绩。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注重相关辅助材料和实验指导手册的开发和应用,

2)注重检测仪器、投影仪、试验视频等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增强网络课程建设,建立课程资源库,创建多样化学习方式。

3)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与企业人员联合开发课程,将最新的检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手段引入课程,利用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等方式参与实践性操作,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四)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1)教材选用应注重适用性和前沿性,充分体现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以够用为主。

2)教材推荐选用《新编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应用新规范)》,邱平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混合式教学法论文范文8

一、复杂性范式:科学研究的新方法论

“复杂性范式”这一概念是法国当代著名学者埃德加?莫兰提出的,他在其著作《复杂性思想导论》中对复杂性作出了如下解释:复杂的东西不能被概括为一个解释一切的起主导作用的词,不能被归结为一条复杂性的定律,不能被划归为一个简单地观念;复杂性是不能用简单的方式来加以定义的并取代简单性的东西。[1]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理论不仅是一种新的系统论、一个跨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而且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的三大理论柱石是:“建立在有序性与无序性统一的基础上的关于能动主体的理论;关于整体与部分相互决定的多中心或无中心的系统的理论;‘把观察者整合到他的观察’的自我批评的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理论”。[2]

依据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一个研究范式的形成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规范外,还要形成一个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共同体和专门的学术机构,并且有固定的出版物。复杂性范式的最终形成是在美国,标志是“1984年5月,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州府圣菲建立了专门从事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机构――圣菲研

究所,并且出版了专门的杂志《复杂性》”。[3]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式,复杂性范式被人们认为是与实证范式、理解范式分庭抗争的第三种范式,是对科学主义取向与人文主义取向的纠偏。

二、复杂性范式与教育研究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论从其自身的目的、要素、结构、形式等方面,还是从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来看,教育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叶澜教授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更新再生系统,可能是人世间复杂问题之最。”[4]实用主义哲学认为研究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应该是由研究对象决定的。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复杂的教育活动或教育系统,因此教育研究可以并且应该采用复杂性范式。长期以来,教育研究领域里一直存在着实证范式与理解范式、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等方面的对立,复杂性范式实现了教育研究范式二元对立走向多元整合。

复杂性范式作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哲学方法论,可以运用到具体的各学科中,但在运用中不能简单化地移植,这也是复杂性思想的内在要求。教育研究对复杂性理论的借鉴与吸收,必须做到在把复杂性思想作为思想框架,把复杂性思维作为思维模式的基础上,把教育研究中还原论与整体论、简单性与复杂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有序性与无序性、理论与实践、事实与价值、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理性与非理性等二元对立的倾向恰如其分地融合进复杂性范式,从而以复杂性范式来研究复杂的教育问题。

复杂性范式对教育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是思维方式与研究观念革新。从近代科学确立以来,以还原论和决定论为基础的简单性思维方式一直占据着科学研究和人类思维的主导地位。随着复杂性思想的兴起,复杂性范式要求我们在教育研究中要重视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非平衡性、不可逆性、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复杂性范式不是复杂性思维取代简单性思维,简单性与复杂性思维的结合启示我们在教育研究中要转变以往观念,要注重整体与局部、实然与应然、理解与实证、行动与思辨、理性与感性等方面的相结合。

三、混合方法研究:教育研究的复杂性范式

复杂性范式对教育研究影响的主要体现就是上个世纪末美国形成了融合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新研究方法论,即混合方法研究。混合方法研究产生于美国,其历史背景是在哲学与研究范式中,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之间二元对立的争论。受到简单性思维的影响,当时美国学者大多认为同一研究只能使用一种范式进行,属于典型的单一方法论者。随着复杂性思想的兴起,以及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对立逐渐制约着教育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们开始认识到在同一研究中可以同时使用不同范式的研究方法,量化研究与定性研究是可以互相借鉴与共同使用的。

美国混合方法研究专家克雷斯维尔认为“混合方法研究是一种研究设计,有着特定的哲学假设和理论立场。作为一种方法论,它的哲学假设指导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在研究过程不同阶段量化和质性方法的混合。作为一种具体方法,它关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强调在一项研究或一系列研究中混合使用量化与质性方法。”[5]混合方法研究的确立体现着教育研究中人们从简单性思维到复杂性思维的转变。混合方法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以研究问题为核心,注重方法的有效性,主张兼用量化研究与定性研究,是教育研究的复杂性范式的生动诠释。混合方法研究不是简单地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混合在一起,而是遵循复杂性原则,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将而二者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

混合式教学法论文范文9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混合式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83-02

混合式教学是指综合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数字化网络教学模式的一种策略。当前主要是指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 to face)和在线学习(E-Learning)这两种典型教学形式的有机融合,即线下线上教学结合。混合式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面对面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进行整合,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管理学原理》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管理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管理学原理的课程体系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综合管理能力为导向,以学生专业管理素质、社会责任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程改革、实施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更有力的条件。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混合式教学方法运用到《管理学原理》课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混合式教学应用于《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可以将《管理学原理》课程实践部分内容按照管理职能分为若干个管理技能模块,在每个技能模块训练中采取学生参与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老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男生与女生互动等方式,营造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环境,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很愿意提出问题、深入探索问题,最后概括总结问题。这样,老师要求学生认真配合课程项目的开展,全员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互联网+”的新形势要求课程改革。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教学改革引入了新的理念。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互联网+”的理念,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都在从“辅助者”向“引导者”转变。互联网+课程建设,给探索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模式,灌注了新的理念。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课程建设进行深度融合。基于这种新理念,传统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平台进行调整,用信息化改造它,用混合式教学法改造它,以在线学习、MOOC等方式促进《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达到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2.市场对人才新的需求要求更新教学方法。新的市场环境对管理者的素质、技能提出新的要求。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从粗放型向技术型、智力型转变,市场环境的变化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高校的教学方式也要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改革。混合模式教学方法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用于《管理学原理》课程,学生在教师面对面的教学指导下,获取理论知识,在线上与老师互动、与同学互动,甚至共享全国名校名师优质课程,从中获取更广泛的知识,理论知识与管理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协调、管理、创新能力。

3.教学对象的变化要求教学模式改革。目前“95后”已成为高校的主要教育对象,他们生长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普遍具有自我意识强、个性张扬的特点,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模仿学习能力很强;1995年后中国电子信息迅速发展,中国家庭电脑在1995年以后开始增多,更确切地说,“95后”是真正的网络时代人,信息化程度特别高。在教授《管理学原理》课程中,要结合“95后”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模式,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引用混合式教学法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强调的原理、方法、原则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树立现代管理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了解管理过程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其管理方法。在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要求能利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具体管理问题。因此,管理学原理是工商管理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除了学习管理理论外,还要培养学生应用管理理论、原则、方法的能力。采用混合式教学法,是把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势与网络化教学方法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用。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实践中,将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势与网络化教学方法的优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以便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面对面教学。《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中的面对面教学,教师不仅教授学生管理基础知识,而且指导学生怎样运用管理知识。学生通过分组研讨、小组汇报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一步讨论课堂中遇到的疑惑及问题。同时,教师针对学生课前网上讨论企业案例和课堂研讨分析企业经营案例的情况,在课堂上结合企业案例和学生讨论结果,讲解各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做进一步的总结、归纳和拓展。此外,教师布置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及在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保证下一阶段的学习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2.网络在线教学。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合于《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完善网络教学环境,建设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网络教学课件,建立网络教学交流平台等,引进MOOC网络教学,精心设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形成新的教学结构,以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可选择的交互方式主动探究管理知识。教师通过网络开展对学生的辅助教学,弥补课堂学习资源不足的问题,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3.学生协作学习。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课程学习的研讨、交流、合作,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运用ERP沙盘模拟是以沙盘教具为载体,进行协作学习,学生运用管理学及其他学科中的知识做出生产、供应、营销、技术、财务、人力资源与后勤等有关方面的决策,使学生树立了共赢理念,增强了全局观念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重传统教学与混合教学模式的统一。混合教学中的在线方式虽然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便利的沟通工具、先进的互动手段等独特的优势,但教学中不能完全采用线上教学,如果缺少教师的系统教学设计,缺少教师在课堂的系统教学,教学效果并不会很好。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

2.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定位。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线上教学,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认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主观上主动学习,特别是《管理学原理》课程,才能真正获取管理知识,提高管理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应该更多地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3.注重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理论课教学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结合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逐步探索一种《管理学原理》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根据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要求,分层次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管理学原理》课程体系。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的同时,教学团队应该进行教材建设,根据混合式教学新特点,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编写一本全新的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管理学原理》教材,以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需要。

参考文献:

[1]禹海慧,吴孝政,易想和.工商管理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考――基于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马晓霞.混合学习模式在教育硕士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教育技术学基本原理”课程为例[J].宁夏大学,2013-03-01.

[3]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

The Applica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Management Principles

TAO Hui-ping

(Jiangxi Institute of Economic Administrators,Nanchang,Jiangxi 330088,China)

混合式教学法论文范文10

关键词:组织学与胚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

许多护理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在学时方面有较高的相同性,为了优化课时安排,可以开展合班教学,采用理论与实验分离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主要采用讲授的教学方式,实验分离式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解重要器官、重要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然后让学生自由观察、分析组织切片,并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模式开展的。笔者在长期教学中总结发现,传统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劣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康复医学生的需求。对此,为了更好地探究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模式,本文采用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的模式,进行相关实验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笔者选择2015级康复医学30人与护理学30人2个专业的学生作为混合式教学组,另外选取2014级康复医学30人与护理学30人两个专业的学生作为常规教学组。两组学生在高考时的成绩、男女比例、年龄以及文科理科等多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学时数均一致,教学的难易程度相同,并由同一组教师进行教学。

常规教学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也就是先合班上理论课,在间隔一段时间之后再上实验课。实验课上,教师先采用多媒体课件讲解本次实验所讲解的器官、组织的结构特点,然后让学生观察石蜡切片,最终让学生拟写实验报告。

混合式教学组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方式如下。

(1)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①教学大纲的设计以及教学计划的明确

非康复医学的学生只参与组织学内容而不参与胚胎学内容,在实际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需要集体备课并按照康复医学与非康复医学的培训目标,重新设计并编制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在学时安排中,康复医学专业应当更多,并适当优化组合教学的内容。

②学时设计

学时设计上,将传统的理论24个学时、实验16个学时变更为理论与实验各20个学时,也就是每次授课包括2个理论学时与2个实验学时,学生可以借助理论来开展实验,借助实验来验证理论。

③授课班级安排

将传统的专业混合大班授课转变为各个专业分开的小班实验室授课。

(2)教学过程

①课前

在授课之前,教师需要创建学习小组,然后发放问题。教师借助网络平台,如微信群或QQ群等给每组发放不同但是与专业相关的启发性问题或病例。例如康复医学专业,可以发放“为什么药物对脑部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差”,借助这类问题促使学生掌握血、脑脊液屏障的组织结构特征。学生在课堂之前,通过自主学习讨论课本内容,并查阅相关的资料及文献,开展小组讨论、分析,从而解决问题。

②课中

课中教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检查课前小组的学习状况,各个学习小组先汇报自己在课前对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对汇报小组的观点进行评价并提出质疑,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借助观察组织切片来判断各个小组的争论结果是否正确,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需要引导和控制教学环境即可。

二是观察组织切片,小组成员各自观察切片,在观察过程中,采用显微互动系统拍照储存不同放大倍数之下的典型结构图片,小组内相互讨论图片的各个特征结构并对比,并将其制作成PPT,借助观察客观、真实的图片,每个小组纠正或补充自己的观点。

三是在切片观察完成之后,每个小组选取一名成员上台借助自己小组制作的PPT重新阐述并补充观点,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在该成员描述完成之后进行补充或及时纠正,教师将小组表现与组间互评成绩加入平时成绩。

四是教师在课堂中观察每一位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借助单独切片考核的方法监督其学习,考核成绩也可以计入平时成绩。

五是分工完成实验报告,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在相互合作、讨论下完成教师布置的题目,将小组每次实验报告总成绩的平均值计入实验报告成绩。

六是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纠正、补充和引导,促使学生在解决课前问题的同时,掌握重要组织、器官以及结构的形状特征。

③课后

教师对本次课堂上小组的互动学习状况以及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告知学生,从而激发各小组的竞争意识。教还可以把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以及相关教学内容在整理之后,借助网络发放给学生,促使学生在网络上随时随地学习,弥补自己课堂上的学习缺陷,巩固所学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3)评价标准

应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期末成绩进行综合性形成性评价,期末理论成绩占据50%,实验成绩占据50%,实验成绩中包含20%的实验考试成绩以及30%的平常实验课程成绩。实验考试内容主要以器官辨认及幻灯片考试两大结构为主,平常成绩主要包含20%的实验报告成绩以及10%的平时表现成绩,平时表现成绩主要以考勤、切片考试、小组学习表现、问题讨论情况以及PPT汇报等为主。因此,学生的实验成绩与理论成绩两个方面的成绩构成期末考试成绩。

在学生学习完成之后对混合式教学组开展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含是否喜欢理论与实验结合教学、是否喜欢小班授课形式、学习积极性等。

3.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差异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二、结果

1.学生学习成绩对比

混合式教学组康复医学专业学生、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实验成绩与理论成绩均显著高于常规教学组医学专业及护理学专业学生,差异均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

2.混合式教学组调查问卷结果

对2015级两个专业的学生(60人)发放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调查问卷。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支持率非常高,高达59位学生喜欢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且所有学生都喜欢小班授课形式,详情见表2。

三、讨论

在相互学习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够及时借助客观、真实的切片图像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容,并完成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记忆。小班授课形式上,教师可以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目标,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重点,实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形成性评价方式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体现以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体现现代化医学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体系。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引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于教和学都有明显的推动效果。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质量,不仅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实现理论与实验结合的教学,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实现高效教学。

本研究结果显示:“混合式教学组康复医学专业学生、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实验成绩与理论成绩均显著高于常规教学组医学专业及护理学专业学生”。这一结果充分说明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学习质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其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本研究另一结果显示:“对2015级两个专业的学生(60人)发放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调查问卷,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支持率非常高,大多数学生喜欢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小班授课形式。”这一结果充分说明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当前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乐观程度更高,更愿意参与学习,其最终呈现的教学效果也更加理想。

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个性化教学,还能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综合教学水平,值得在教学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雪梅,姚志勇,王喜梅.高职高专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当代医学,2016,22(12):163-164.

[2]李锦新,马宁芳,刘玉荣,等.组织学与胚胎学网络式PBL教学模式探索及其效果分析[J].解剖学研究,2015,32(6):509-512.

[3]夏平,徐邦生,姚健,等.基于Blackboard教W管理平台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模块化教学模式探讨[J].解剖学杂志,2014,37(1):247-253.

混合式教学法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71-03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其宗旨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通过实施“卓越计划”,主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理念,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一大批卓越的后备工程师。

广西大学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经80多年建设,已形成了“本―硕―博”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培养目标以及“面向广西与东盟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专业改革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改革经验,与时俱进提升了教学质量,而且逐渐形成了显著的办学特色。为适应“卓越计划”新举措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继续强化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培养目标的需要,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进行相应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传统的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基于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分别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式应用两个方面对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一、传统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属于专业基础课,由三部分的内容构成:一是理论性较强的“基本构件”部分,二是实践性极强的“结构设计部分”,三是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中的若干特殊问题。因此,该课程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综合理论与试验来指导工程实践的课程,广泛应用于水工结构、港工结构以及房屋建筑结构的工程领域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工程素质、工程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水平,课程是“卓越计划”培养模式下的核心课程。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在短期内形成混凝土结构的知识架构与体系等,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甚至不乏“满堂灌”的情形,已不符合“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理念及要求。归纳起来,不足主要有:

第一,不利于充分挖掘或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培养目标上,重视传授知识,但对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力度不足,且一般均设置统一的人才培养标杆,按单一模式培养学生,培养理念相对保守、封闭,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第二,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的联系不够紧密。传统教学在教学内容组织上,教材基本上是学生唯一的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如果教材结合工程实际或引进案例的程度不足,将会对“卓越计划”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纷繁复杂,跨度广、难度高,同时还涉及许多结构规范或规程,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下,紧密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力度、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势在必行。

第三,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传统教学以“传递―接受”为渠道,强调的是教师怎样去“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去“学”,往往以单一化的课堂教学为中心,课堂外教学不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主要以死记硬背为主,不利于学生探究基本原理的能力及灵活掌控公式运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改革探索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含主讲教学学时70学时,课程设计1.5周,相对于教学内容,学时相对偏少。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织时,需综合“卓越计划”的要求以及该实际课时条件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改革。

1.强化基本原理内容,优化与相关课程知识的联系。构成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三部分内容中,基本构件部分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性能、设计计算原理,以及拉、压、弯、剪、扭五大类基本构件和复合受力构件的受力机理、破坏形态、承载力计算和构造要求等内容,是本课程的基础内容,是学生学习后续的结构设计内容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主要切入点之一,具有经验性和理论性强的特点。学生只有理解和把握了该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才能从源头上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理论体系,从而为今后的工程灵活应用及工程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优化,应确立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核心地位,根据该部分知识的特点建立其理论主干线,并围绕主干线有序、有条理组织知识点,达到强化基本原理的目的。

同时,这些内容与概率统计理论、建筑材料、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课程联系十分紧密,是以这些课程的知识为基础的。例如,设计计算原理讲授的极限状态设计法,其基于可靠度的设计表达式、荷载和材料强度的取值等,均以概率统计理论为基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或型钢)、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建筑材料课程的知识联系紧密;基本构件的受力分析、计算简图和平衡方程的建立则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基本原理的具体应用。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在强化基本构件理论内容的同时,还需注重并合理组织与其他相关课程知识点的联系,并结合教学方法上的配套改革,综合实施教学内容的优化。

当然,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在引进相关课程知识点的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必须注重引进或联系的方式。行之有效的方式,如将联系的知识点合理穿插于本课程的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即课堂插花方式,以及课前安排学生预习相关课程知识点、布置预习主题等,即课外延伸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教学学时紧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为强化学生工程素质、工程技能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进入角色,首先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富于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内容中强化专业职业实践教学环节成为必然。这些专业职业实践教学环节,宜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企业工程实践环节两大部分。校内实践教学又可分为混凝土试验课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教学环节、钢筋混凝土结构主题的科学试验和研究环节,以及为满足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如注册建造师、注册土木工程师等考试)需要的、与该考试相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知识的培训、混凝土结构专业设计软件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校外企业工程实践环节主要有设计单位的工程设计实践环节、施工企业的工程施工实践环节、工程监控和检测的工程实践环节,等等。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若改革和优化仅对教学内容进行,没有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配套跟进,将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和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为达到强化基本原理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的目的,以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采用讲授法与探究法有机结合、练习法与实验法有机结合、强化案例教学不失为可选和可行的教学方式。

1.讲授法与探究法有机结合,强化基本原理的教与学。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内容繁杂,具有“六多”的特点,即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参数多、条件多、构造多,且与多门课程的知识密切相关,内容综合性强,抽象难懂,初学者很难准确理解和把握,有必要先讲授,让学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知识体系有所认识,然后再放手让学生探究学习。因此,在开始的前四章(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性能、设计计算原理、受弯和受剪构件的承载力计算)的学习中,宜以讲授法为主,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给学生讲解基础性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必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知识,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学习方法有所认识和感悟。讲授中,宜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以构件的“截面设计和截面承载力复核”为中心,以“试验研究―截面受力分析―破坏形态和破坏特征―基本假定―计算简图―公式推导―公式应用―总结”为主线,组织教学和展开讲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接受程度,采取启发式教学,突出重点和难点,因材施教。在第四章之后的内容的教学中,则可以采取讲授法和探究法相结合进行,并加大探究教学的比重。例如,对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的教学,有了受弯构件的知识基础,就可以分别以构件的破坏形态和破坏特征、受力分析和计算简图建立、界限破坏和界限受压区高度、承载力计算公式推导和公式应用为主题,放手让学生成为主体,观看轴心受压、偏心受压试件试验的视频,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主动地探索、分析、认识、构建和掌握上述主题的新知识,进而主动将原理和公式灵活应用于习题或工程实例的求解中,避免以继承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仅仅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和反复练习带来的抑制学生的创新力的弊端,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同时,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构建的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自主的、本源性的,因此也是根深蒂固和融会贯通的,为今后的灵活工程应用和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达到了强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与学的目的。

受限于教学学时,目前广西大学的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仅开出了适筋梁的实验课,该实验从粘贴钢筋应变片―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养护―刷白―划线―粘贴混凝土应变片―加载实验,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而少筋梁和超筋梁的加载实验则是由老师主导完成。显然,实验的数量过少,不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开展。采取的弥补措施有:一是组织学生现场观摩或参与研究生的构件实验。每年研究生都会进行大量的梁、柱、墙试件或结构体系的实验研究,实验室基本处在连续工作的状态中,这就给本科生的观摩学习提供了良机,部分同学甚至通过导师制培养机制直接参与到了实验研究中。另有部分同学通过各类本科生创新项目的申请立项,参与了实验研究创新实践。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观看结构实验的视频,并在观看后举行主题讨论活动,让学生探索构件的受力过程、截面的应力应变分布和破坏形态等。

2.强化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案例教学。在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中,可强化的实践教学环节有校内、校外的多种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前面阐述的实验课教学环节、钢筋混凝土结构主题的科学实验环节之外,在该课程的课程设计和习题教学中,强化工程案例教学,也是强化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提升的途径。通过案例教学并在其中强化对现行规范条文的学习和应用,有利于在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桥梁,促进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技能实现“无缝对接”。

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素材的组织。作为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应具备工程背景性、典型性、启发性和实效性的特点,即案例应取材于实际工程,经精心筛选、比对后择优选用,具有代表性或一般性,能体现出同类构件或结构的工程特性,并可使案例教学取得实效。同时,应能提供从引入边界条件简化、建立内力计算简图的环节开始,逐步展开构件或结构的设计案例教学,启迪思路,并留给学生必要的多种设计方案的自主发挥空间。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教材是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的经典教材,曾获原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和原水利电力部优秀教材一等奖。教材中,针对基本构件的截面设计和承载力复核编写的许多例题,均来源于实际工程,且问题的求解一般始于荷载分析和受力分析环节,十分有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工程实际状况,有利于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求解工程实际问题的思路的构建,是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技能培养实现“无缝对接”的、很好的习题或案例素材组织形式。受教材启发,笔者选取了某水利枢纽工程的坝后式厂房坝段为工程实例,系统地将其坝顶人行道板、尾水平台板、厂房屋面板、吊车梁、屋面大梁集成为受弯、剪、扭构件案例,将厂房排架柱、启闭机排架柱、工作桥刚架柱等集成为偏心受压构件案例,应用于例题讲授和学生作业中,结果学生提出问题的现象增多了,课间讨论的现象增多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和探究兴趣,也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同时,为拓展学生的专业口径,在课程设计中,选取实际的工业厂房结构或较规则的低层建筑结构为题,促进学生对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结构的认识和了解,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总之,“卓越计划”下,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以强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等为重点,并推行符合工程能力培养规律的教学方法,注重讲授法与探究法的有机结合、练习法与实验法的有机结合,强化案例教学环节。“卓越计划”培养模式下的水利水电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任重道远,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纳入到水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总体培养方案和计划中,成为系统性的工程人才培养工程中结构得到优化的、起积极作用的“一根柱子”。

【参考文献】

[1]林健. 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2]司政.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4(5)

[3]牧振伟,崔龙,石铁玉,曹伟,周峰. 水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14(2)

[4]河海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郑州大学.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5]任宜春.“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14)

[6]邢贞相,李晨洋.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09(3)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5JGZ107)

【作者简介】蓝文武(1966- ),男,广西都安人,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混凝土结构、组合结构和工程抗震研究。

混合式教学法论文范文12

关键词 混合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混合学习的解读

虽然国内学者对混合学习的定义有所不同,但他们普遍认为混合学习是网络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的相互结合和互补,既发挥课堂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混合学习具有面授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进度更加灵活。同传统教学相比,混合学习更具优势,发挥的作用更大,主要体现在:混合学习能够扩大教学规模,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学习难度以及降低学习成本。

2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存在的问题

(1)课时少,不受重视。目前,大部分高校课时一般设在60学时以下,许多学校竟然只有36课时。课时少只能大量删减教学内容,压缩实验环节,导致课程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2)班级学生人数多,难以开展个性教学。公共课的教学基本上都采用大班授课,班级人数动辄上百人,而任课教师的监控范围有限,很难做到兼顾每个学生,更不用说开展个别化教学。(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资源少。很多学校的教材和讲授内容来不及更新,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落后,跟不上时代潮流。(4)课内外缺少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后的交互很少,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5)评价方式简单。采用总结性评价, 即通过一次考试或一次作品评价学生的成绩,这种评价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迁移,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 基于混合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

3.1 基于混合学习的课程改革设计思想

基于教学设计和混合学习的理论,我们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确定的过程制定为五个环节(如图1所示)

(1)学生的学习需要分析。师范生逐渐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学习本门课程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在一线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为以后顺利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习者特征分析。大三的师范生已经开设过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和与计算机相关的一些课程,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自律能力。但是由于学科和专业的特征,不同学生在学习态度和能力上也有区别,如理科专业的学生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采集、处理和集成能力上普遍高于文科学生,而文科学生在教育技术理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高于理科学生。

(3)教学内容的确定。2004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中小学教师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提出了相关要求。结合此“标准”和学生的切实学习需要,我们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教学设计理论、多媒体素材处理技术、多媒体课件集成技术和网站开发技术。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学习特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在保证最大学习需求的情况下,使其难度符合不同专业的学生。

(4)教学环境选择。课堂讲授选择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环境选择清华教育在线(THEOL)作为教学平台,平台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安排、教师信息、课程通知、教学材料、答疑讨论、课程作业、课程问卷、研究性教学等模块,完全满足本课程的网络教学需要。

(5)教学策略的制定。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特点,课程中对于概念性的知识采用讲授、阅读等形式;对于程序性知识则采用了阅读、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对于简单技能类的知识,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自主学习和任务驱动式教学;综合性、工作量大任务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等。

(6)评价方式的设计。因此,我们设计多元评价体系,建构多元评价指标(如图2所示)。

3.2 课程改革的实施步骤

(1)教学内容和资源的建设。资源建设是“混合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托,除了传统的纸质教材和光盘以外,我们师必须收集大量的一线教师教学视频案例,必须开发大量的工具使用案例,必须使用网络教学平台为职前教师提供有力的支撑,目的是为教学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资源。目前,除了课程本身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书外,我们还收集了辽宁省多学科的优秀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开发了Photoshop、Audition、会声会影、PowerPoint、方正奥思和Authorware等多种常见多媒体处理和集成工具的文字、视频教程,形成了课程的优秀视频案例库、优秀课件库、常用软件视频教程库、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习题库。

(2)混合学习的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主要从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相混合的方式展开。课前将课程的简介、大纲、教学日历、学习方法、考核方式以及课程的学习资源等相关信息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使学生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知道课程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和评价方式。上课时,基础的理论问题我们主要采用多媒体讲授的方式进行,利用图像、视频和动画直观的呈现教学内容,突破难点;而具有开放性和争议性或者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题,我们用小组研讨的方式开展,我们给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通过课堂或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研究型教学模块展开交流讨论,并展示研究成果,上传到网络平台共享;具有较强技术性和操作性的知识,则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实验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

(3)实施教学评价。在实施混合学习的评价过程中,要遵循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原则,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记录的电子档案袋完成。档案袋包括:登陆平台的次数、学习知识点的数量、学习的时间、作业、实验报告、小组的贡献、学生自评和小组内互评等。总结性评价主要采取期末测试和评判大作品两种形式。期末测试用闭卷的形式进行,试卷满分100分,题型包括填空、单选、多选、判断和操作题。大作品要求学生在期末结合自己的专业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综合性任务,一个好的课件需要制作者和团队具有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较高的美学素养和较强的多媒体素材的处理能力,所以课件作品能够检验制作者和团队成员的动手能力。

课题名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体验式培训设计研究 课题编号:JG11DB277,课题性质: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从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2] 李克东.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