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

时间:2023-01-29 01:34:21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药剂学 教学体会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06-01

药剂学(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利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药剂学是针对药物制造的综合应用技术学科。根据药物理化性质不同、体内吸收代谢特点不同,还根据要达到治疗的效果、减少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等要求,需要在药物的生产加工中采取合适的处方设计、合理的生产工艺、适合的剂型及给药途径,来形成药物制剂。同时,也应该满足药物本身的储存、运输的要求。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生命科学和其他相关基础科学的飞速发展,药剂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基础理论方面,20世纪50年代,物理化学尤其是非平衡态物理化学的一些理论被应用在药剂学领域,产生了一些药剂学基本理论如药物稳定性理论、溶解理论、流变学、粉体学等。在药物新剂型方面,产生了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脉冲式制剂等新剂型。给药途径也由原来单一的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扩展到了粘膜给药、透皮吸收给药、腔道给药等多种途径。在制剂新技术方面,也产生了脂质体技术、包合物技术、球晶制粒技术、微球技术、微囊技术、纳米技术及大分子前药技术等。在学科分支领域,也产生了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等多学科分支。综合来看,药剂学有了深刻的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拓展。多种学科及技术的应用使药剂学的学科深度和广度有了长足的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药剂学课程教学经验,简要谈谈自己的实际教学体会。

1 实践性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药剂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门学科。很多药剂学的知识体系都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的。中国是世界上开展药物制剂实践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商代,古代中国就已经使用汤剂进行实际的疾病治疗。欧洲药剂学起始于公元1世纪前后,被欧洲各国誉为药剂学鼻祖的格林,在他的著作中记录了散剂、丸剂、浸膏剂、溶液剂、酒剂和酊剂等,称之为“格林制剂”。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而剂型达61种,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药剂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进入19世纪,法国的医师Pravas首次发明了注射器,使实际的注射给药变得速效和高效。在1886年,Limousin发明了安剖,是注射剂的实际产业化应用更为可行。随着西方科学和工业技术的蓬勃发展,制药机械的发明使得药物制剂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大大加强,进一步加强了其实际应用性。除了制药机械,辅料也是药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药用辅料研究方面,先后开发出用于粉末直接压片用辅料―微晶纤维素及可压性淀粉、用于片剂及固体制剂常用的黏合剂――聚乙烯吡咯烷酮、用于薄膜包衣材料――丙烯酸树脂系列、栓剂基质半合成脂肪酸等。这些功能性辅料的开发,使得药物制剂的产业化发展更加迅猛。通过对以上各方面的实际应用进展分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突出药剂学课程的实践性,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多在实践活动中加强药剂学基础知识的形成和积累。

2 知识面广、学科知识更新快

药剂学的整体知识结构包括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药物剂型概论、药物制剂的新技术和新剂型、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学科知识面广。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属于物理药剂学的范畴,包括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溶解度、溶出速度、渗透压、表面张力、黏度等)、表面活性剂理论、微粒分散系基本理论(絮凝、反絮凝、空间稳定理论、微粒聚结动力学等)、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药物稳定的化学动力学基础、物理稳定性原理)、粉体学理论(粒子基本理论、粉体流动性、吸湿性、粘附性和压缩性质)、流变学理论(粘弹性、流体基本性质等)。这些药剂学基本理论是建立在物理化学基础上的。涉及到物理化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主要包括固体分散体技术、包合物的制备技术、微粒分散系的制备技术、缓控迟释制剂、靶向制剂、经皮给药制剂和生物技术药物制剂。这些制剂新技术与药物新剂型的发展涉及到材料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等学科知识。药剂学所具有的广泛知识面要求授课教师除具有药剂学必备的知识外,还应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知识,才能胜任药剂学的实际教学要求。药剂学的另外学科特点是知识更新速度快。如药剂学的第二十二章生物技术药物制剂中,讲到关于基因药物的药物制剂发展,会提及小干扰RNA(siRNA)技术的发展。而siRNA技术是近10年才发展起来的技术,该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当中。这就要求教师应关注国内外药剂学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发展,积极引入前沿的知识来不断充实传统的药剂学知识,使得药剂学的授课即能使学生学习到经典知识理论,又可了解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

3 传统式记忆与规律性记忆相结合

药剂学内容庞杂,涉及到很多理论、基本剂型、新技术等。采用传统式知识记忆方法,容易产生遗忘。应该从学科本身的规律性来加强记忆。如各类药物制剂都会涉及到概念、基本原理、分类、特点、所用辅料、制备工艺、质量评价等内容。对于各类药物制剂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软膏剂、气雾剂等,可以按照以上规律从各种角度进行总结。在总结完各种剂型后,进行对比,找出各种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发现其内在规律,进行记忆。规律性记忆可以将不同知识体系进行串联、比较,将孤立、分散的知识点有效地集合起来,有机串联成整体,进行记忆。这种记忆具有成片性,不易遗忘。如讲到药物新技术与新剂型时,对于脂质体技术、微囊技术、微球技术、固体分散体技术、包合物技术等,可以根据其原理、发展历史、基本组成、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总结。对于发展历史的总结会使学生对各类新技术有着整体性和脉络性的认识,使得记忆进一步生动起来。在教学中,如何利用药剂学的内在规律性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非常重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经验,帮助和引导学生加深对药剂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的来说,药剂学是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其学科知识面广、学科交叉性强、知识理论更新速度快。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药剂学的教学技能。在传统式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各种新型的规律性记忆新模式,来提升实际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崔福德.药剂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藏药 剂型改进 应用 展望

藏药是中华民族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是藏在漫长的长河中不断创造出来的优秀民族遗产,凝聚着历代藏医药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心血和汗水,在防病治病维护藏民族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藏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优秀的品质正在受到中国和世界医药界的瞩目,藏药应用推广的势头正在悄然升起。然而由于历史和其它许多方面的原因,藏药在剂型、品种、制造工艺、制剂理论、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落后,不能满足现代的需要和出口的要求,严重的制约着藏药的发展与应用。

一 药剂的发展现状

剂型是药物应用的形式,对药效的发挥极为重要,过去人们认为化学结构、处方组成是决定药效的唯一因素,随着生物药剂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剂型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药物的药效有决定性影响,改变剂型可以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也能达到靶向给药的目的。这一认识已成为药物研究、生产时考虑的重要问题。

现代药物制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代:第一代制剂为普通制剂,包括注射剂、片剂、胶囊剂、软膏剂、栓剂等;第二代制剂为缓释制剂(也称长效制剂);第三代制剂为控释制剂;第四代制剂为靶向制剂。目前,包合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微型包囊技术、纳米技术、缓释控释技术等制剂新技术正在被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于制剂的生产。当今药物制剂正在向速效、高效、长效、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少、定时、定位、定速、使用方便的智能化给药系统方向发展。

二 藏药剂型改进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在“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在全国倡导学习中医,研究新剂型,现已研究出颗粒剂、片剂、涂膜剂、膜剂、气雾剂、注射剂、眼用制剂、合剂、口服液、栓剂、胶囊剂、软膏剂、中组方制剂等中药新剂型。我国2000年版药典收载的中药新剂型就有100多个品种,在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方面也有很大提高。藏药和中药同属于传统药物的范畴,而其目前的剂型主要有汤剂、散剂、丸剂、酒剂等,虽然有些药厂也生产口服液、硬胶囊剂等其它一些新剂型,但总体而言,剂型种类比较少,生产工艺落后,药物剂量相对较大,服用不便,吸收缓慢,作用迟缓,生物利用度差,生产自动化成度不高,同一剂型同一品种不同生产厂家的产品质量、疗效有很大差别,产品质量波动性大;治疗慢性疾病有独特疗效,治疗急症则显不足,其剂型的研究与开发远远落后于中药,严重的影响了藏药的推广使用。为了进一步提高藏药的疗效,扩大使用范围,减少使用剂量,方便给药,改进传统藏药剂型,采用制药新技术,生产先进,高效、安全、美观、优质的藏药新剂型,使藏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对藏医药事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三 藏药剂型改进的原则

藏药剂型改进是在传统藏药剂型的基础上,以藏论为,应用现代化药剂学的技术、方法将藏药制成适合于现代临床应用的高效藏药新剂型。其改进应坚持以下原则:

1 坚持藏药理论的指导:藏药剂型改进必须遵循藏医药的理论体系,突出藏一医药的特点,在藏药理论的指导下,对长期临床实践证明确有独特疗效的药物,首先进行剂型改进。

2 有扬有弃,继承和创新并重:藏药经过长期的临床应用和历代藏医药家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独特有效的组方和生产工艺,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和发掘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的剂型改进加以提高。

3 提高药效:经过剂型改进后的藏药新剂型,必须比原有剂型在疗效上保持或有所提高,给药途径更适宜、方便,药物的安全性更高,药品的质量更好、更稳定,否则剂型改进将毫无意义。

4 以治疗急症重症为重点:藏药传统剂型作用缓和、毒性小、对慢性病有独特疗效,但对急症重症的治疗则不足,所以剂型改进应考虑对急症重症的治疗。

四 藏药剂型改进的方法

进行藏药剂型改进,首先必须立足于的实际,选择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疗效确切的藏药进行,如“七十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珊瑚丸”、“二十五味松石丸”等。其次应选择对常见病、多发病或地区特有的疾病疗效好的藏药。也可以考虑对民间单方、验方、祖传秘方,或能促进入的免疫机能,或能抗衰老延年益寿的藏药进行发掘。第三、应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分布,要选择地区天然药物资源丰富、再生能力比较强或可以人工栽培的藏药,以便于今后规模化生产,争取规模效益。

进行藏药剂型改进时,不应以味追求高科技,追求最先进的工艺和剂型,应立足于的实际,借鉴中药剂型改革的方法和经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发展提高。利用现代化的提取、分离技术,选择合适的生产工艺,将藏药有效成分最大限度的提取出来,再经过纯化,去除无效成分,得到单一有效成分或多种有效成分的混合物,然后再进一步采用现代化的制药技术制成适合现代临床需要的多种剂型,这是提升藏药质量、改进剂型的重要方法。在剂型改进时,对藏药的组方要遵循藏医药的理论指导,但对其处方药味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应用现代药理、化学方法对其进行拆方研究,优化组合。做到用药最精,用量最佳,疗效最好,毒副作用最小。

五 现代化高科技用于藏药生产的展望:

药剂学是以、学、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药物分析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结合药物的性质和医疗的要求,用药剂学的方法和手段将药物设计和制成符合临床需要的药物型式,它是随着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目前高新科学技术如:纳米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与酶工程、微、新和新能源技术,这一影响21世纪科学技术和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在药剂学的发展上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下面就其在藏药制剂上的应用略作展望。

(一)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Nano-ST)是20世纪80年代末刚刚诞生并在崛起的新科学技术,它的基本含义是在纳米尺寸(10-9-10-7m)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新物质。据专家们预测,纳米科技必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新技术之一。纳米技术在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1998-2000年美国专利中涉及纳米技术的专利在生物占到了80%以上。国内已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石决明、雄黄的研究。

藏药目前应用最主要的剂行为丸剂,属于固体分散体系的剂型,在固体分散体系中,药物微粒的大小对药物的溶解、吸收、生物利用度、药效等有非常大的影响。据报道灰黄霉素的粉沫被进一步磨细成微粉后,其疗效增加一倍。重庆西南制药三厂试制一种“高效灰黄霉素滴丸”,口服后在血液中的药物含量比微粉片剂又高出一倍以上,经临床观察,其用量仅为微粉制剂的一半一下,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这种滴丸剂型,就是进一步降低了微粒的粒径。如将微粒粒径降至纳米级,疗效会更好,因而在藏药丸剂传统制剂工艺的基础上,针对其组成中的主要药味,进行纳米技术的加工处理,会赋予其新的功效,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靶向性,降低毒副作用,拓宽藏药的适应症,提高疗效,减少用药量,节省藏药资源,特别是珍贵药物资源。

(二)包合技术: 包合技术系指一种分子或药物被包嵌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包合物的技术。药物经包合后溶解度增大,稳定性提高,液体药物可粉沫化,防止挥发性成分的挥发,掩盖药物的不良味道,调节释药的速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刺激性与毒副作用,在藏药的生产上,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提取分离技术,对藏药的复方或单方制剂,进行适当的提取、分离、纯化,然后用包合技术进行包合,在进一步制成片剂、注射剂、胶囊剂、口服液等现代的剂型,使藏药显效更快、使用方便、外形美观、用量减少、药效更高。

除了纳米技术,包合技术之外,目前比较成熟的制药新技术,有固体分散技术、微型包胶技术、微粉技术、缓释、控释剂技术、经皮吸收技术、靶向制剂技术等。都可用于藏药传统的生产工艺中,也可用于开发研究藏药的新工艺、新剂型,这将是藏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提高藏药的质量水平及疗效,扩展其使用范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811300 黄南藏族自治州藏医院

(上接第424页)

参考文献

[1] 王妮,刘明.增强手术室护士法律意识的意义及做法。当代护理,2002(2):22

[2] 王一方.敬畏生命.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67-72

[3] 曲雪梅,宋凤莉,徐铁力,等.医疗护理在防范医疗事故中的作用. [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3):114-115

[4] 肖志荣,孙颖.手术室药品及人员管理差错事故与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6):943-944.

[5] 吴欣娟.从护理角度看病人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5,7(5):57-58

[6] 倪斐,高波,张彬.褥疮相关危险因素及循环护理的 引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7):1138

[7] 吕红.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护理及康复,2007,6(1):47-48

[8] 闫桂环.从护理记录的缺陷看举证倒置存在的隐患。护理研究,2003,17(7A):800

[9] 李晓蕙,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3

中药制剂技术是中职学校中药制剂专业和中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应用科学。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国家将重点支持中医药发展,增加对中药产业的投入,这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本条件,中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这些促使社会对中药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而中职学校中药制剂技术的课程教学也应使传统的学科导向型教学模式向实践导向型教学模式转化,旨在为社会培养大量技术型人才,以适应中药产业的不断发展。作者认为,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1 观念的转变

职业教育的宗旨提出职业教育应“以发展技能为核心”,强调理论知识“够用”,强化技能训练,突出技能的“适用”,同时中药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经过专业学习、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才。而一门课程教学的实施也应处处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中药制剂技术作为中药制剂专业的主要课程[1],应富有极强的实践性,通过基本技能的教学训练和考核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从而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和素质[2]。

2 教材与教学内容

2.1 教材内容 教材应以培养中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突出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应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文化层次、接受知识的能力,摆脱学科教育体制下重视理论的模式,减少不适用的复杂的抽象知识,以掌握慨念、强化应用为出发;教材的编写,还应由浅入深,逐渐培养学生的制剂能力和GMP意识,满足国家对中药制剂技能考核的要求,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总之,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职业性和科学性,紧密结合中药制剂生产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出合格的中药制剂技术人才。

2.2 教学内容 教学应以固体制剂生产技术、液体制剂生产技术、新型制剂作为重点内容;以药品生产的实际过程为主线,以剂型的制备工艺和设备的操作、产品的质量、GMP知识为构架。应侧重介绍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注射液、口服液、软膏剂等常用剂型的慨念、特点、制备方法、生产工艺、质量控制、质量影响因素、制剂中附加剂的种类与选用、生产中常用设备的使用方法。对于一些不常用的传统剂型,如硬膏剂、丹剂等可做简单介绍,教师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使学生在体会到祖国传统中药精华的同时,认识到其疗效小、毒性大、污染大等缺点,可以将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剂型加以比较,使学生认识更深刻。

3 实践教学的实施

3.1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实验教学是学生按照既定的实验步骤来完成整个实验,学生普遍反映操作简单,缺乏创造性的培养,故实验的设计应能体现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造能力。例如:在学习散剂的制备时,可让学生根据处方成分的多少以及颜色的区别,自行设计采取什么方法混合,而这种混合方法一直可以渗透到之后的各个剂型中去;软膏剂的制备,也可让同学根据研合法与熔合法的不同,自行设计制备方法。另外职业院校开设的实验课时普遍不到总课时的20%,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突出技能”的要求,本课程应增加制剂操作实验课时,使理论和实训学时达1∶ 1,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由于部分学校实验器具少,大部分学生以观摩为主,缺少动手操作,导致操作技能的不熟练;实验课室较为紧张,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时间衔接不是每次都能对应好,应该增加实验器材,使每位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合理安排实验时间,使实验与理论做到合理衔接。

3.2 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也是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注意实训基地现场教学,实训基地要有和生产情景相似的配料、粉碎、过筛、混合场地及相应的设备,通过讲授、启发、演示、提问、练习、指导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规范的动作要领和操作流程,通过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4 教学方法探索

4.1 教学模式 应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实训基地现场教学等多种模式[3],以实践为主,理论够用为度,精讲多练。通过各种教学模式,全方位地提高教学质量。

4.2 教师因素 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类比教学法、流程教学法等,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述到注射剂章节的时候,例举新闻报道的双黄连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事件,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用专业知识解读,从而提高学生对注射剂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在讲解固体制剂时,从散剂、胶囊剂、颗粒剂、到片剂的制备,层层深入,又互相联系,可用类比法比较这几种剂型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掌握基本该类型的制备。同时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为飞速发展的中医药事业培养人才。

4.3 丰富教学手段 每讲一种剂型之前,先准备几个制剂样品,请同学思考,结合生活经验讲出其优缺点,从而引入新课,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教学特点和要求,利用多媒体,将枯燥的书本知识转变为生动形象直观的图片。本课程实践性很强,应利用发达的网络,下载各种剂型的生产视频,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形象。

4.4 改变评价方式 改变单纯的以卷面考分为主的评价方式,以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考试成绩等三方面作为总评成绩对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成绩又包括作业成绩、考勤和课堂表现,这样就从多方面对成绩进行评价,从而避免了只以考试成绩评价的片面性。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中等教育形势,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王晓颖.《中药药剂学》教学中探讨教改关键之教师因素.海峡药学,2011,23(3):192.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微课;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微课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以微课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能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增强沟通,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1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药物制剂技术是高职药学专业、药品生产专业都必须要学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药剂学理论指导下研究药物制剂生产与制备技术和质量控制的一门学科。本门课程涉及面广,知识点分散,内容枯燥乏味,但实践应用性较强,也是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采用“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1.1偏重理论教学,学生积极性不高

我院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总学时108学时,理论课54学时,实训课54学时,根据前期课改已将课程设置为12个项目,59个任务,近千个知识点。课程知识体系复杂,诸多理论和定义晦涩难懂,加上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导致他们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求知欲望,给平时的教学带来很多困难。

1.2信息化发展滞后,教学模式不够先进

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虽然也利用了诸如启发式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手段,但是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使用较少,教学模式和手段不够先进。

1.3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脱节,缺乏联系

我院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理论教学中简化了教师的讲授过程,实践教学中具体剂型制备流程较长,剂型种类繁多,且实训设备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很多学生因为理论知识欠缺、操作不熟练导致药物制剂制备失败,知识和技能学习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微课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针对高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现状,为使其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将微课引入课程改革[1]。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微课主要应用于云端学习、课堂教学、实训指导、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等方面。

2.1微课在云端学习中的应用

信息化时代,教育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发展能力。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满足不同学生课程知识学习的需求,通过云端丰富的教学和课程资源,结合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按需学习,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根据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特点,我们调研药物制剂技术各个技能考核点,组织教研室教师讨论分析,确定适合互动教学的微课制作方案。教师再根据方案拍摄微课视频,清晰明确地展现药物制剂各种剂型的制备流程,并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上传至教师的云端空间,学生可以通过云端自主下载观看学习。课堂学习前,教师可以在云端建立讨论组,学生将自己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在讨论组中提出来,既可以由组内学生互相讨论,也可以由教师负责解答。比如在学习阿托品的制备时,学生可能对等量递增法的概念和特点不理解,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会主动提出等量递增法与打底套色法的区别是什么等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灵活自主的移动化云端学习体验中,实现了跨越时空限制的移动学习、自主学习,更因为微课的主题明确、内容聚焦、终端多样化的特点,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学习、泛在学习。

2.2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既可以作为视频文件,也可以加工嵌入教学课件中,指导课堂教学,在备课、课堂讲授、课外辅导中得到应用。在备课阶段,教师将药物制剂技术中各类剂型按技能抽考点分别制作成讲授型微课视频,比如技能抽考点“胶囊剂的装量差异检查”,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胶囊剂的特点、分类和制备流程,重点和难点在于胶囊剂的装量差异和片剂的重量差异是有区别的,使学习有针对性。在课堂讲授阶段,在新课导入和重难点教授时,根据技能考点将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设计成相应问题和情景,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比如基础模块的技能考点“进入洁净区的洗手消毒”,微课中可以利用洗手的调查结论入手,即“80%的人洗手洗不干净”这一结论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将“七步洗手法”循序渐进地展现给大家,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在课外辅导阶段,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典型问题开设专题讨论,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查找资料、反思总结,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3微课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药物制剂技术的实训教学占整个课程教学的很大比例,也是这门课程的关键部分。而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欠缺,对药厂制药设备又相对陌生,因此很难掌握药物剂型的制备流程和设备操作规程。利用微课可以方便学生课前课后学习实训操作原理、步骤和操作规程。比如我们在制作技能考点“空白片的制备”微课时,通过引入复方阿司匹林片的处方,介绍了复方阿司匹林片的处方设计,特别是阿司匹林的不稳定性,帮助学生理解片剂的制备流程和注意事项。在制作技能考点“旋转式压片机冲模的拆卸”微课时,利用国内广泛使用的ZB35-B压片机作为实训设备,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药厂实际设备,有效提高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4微课在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中的应用

在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微课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对专业教师来说,也能促进其教学研究、业务水平的提升。专业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需要团队分工合作,这本身也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由于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知识日新月异,专业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保证自己可以胜任本课程的教学工作。比如笔者连续参加湖南省首届、第二届微课比赛,通过团队合作、微课制作和教学实践,分别获得了两次二等奖,达到了与省内外其他教师进行教学方法交流的目的,与同行互相学习,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5

藏药是祖国医药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是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创造出来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凝聚着历代藏医药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心血和汗水,在防病治病维护藏民族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藏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优秀的品质正在受到中国和世界医药界的瞩目,藏药应用推广的势头正在悄然升起。然而由于历史和其它许多方面的原因,藏药在剂型、品种、制造工艺、制剂理论、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落后,不能满足现代临床的需要和出口的要求,严重的制约着藏药的发展与应用。

一、药剂的发展现状与藏药剂型改进的必要性

剂型是药物应用的形式,对药效的发挥极为重要,过去人们认为化学结构、处方组成是决定药效的唯一因素,随着生物药剂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剂型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药物的药效有决定性影响,改变剂型可以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也能达到靶向给药的目的。这一认识已成为药物研究、生产时考虑的重要问题。

现代药物制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代:第一代制剂为普通制剂,包括注射剂、片剂、胶囊剂、软膏剂、栓剂等;第二代制剂为缓释制剂(也称长效制剂);第三代制剂为控释制剂;第四代制剂为靶向制剂。目前,包合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微型包囊技术、纳米技术、缓释控释技术等制剂新技术正在被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于制剂的生产。当今药物制剂正在向速效、高效、长效、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少、定时、定位、定速、使用方便的智能化给药系统方向发展。

近几年来,在“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在全国倡导学习中医,研究中药新剂型,现已研究出颗粒剂、片剂、涂膜剂、膜剂、气雾剂、注射剂、眼用制剂、合剂、口服液、栓剂、胶囊剂、软膏剂、中西药组方制剂等中药新剂型。我国2000年版药典收载的中药新剂型就有100多个品种,在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方面也有很大提高。藏药和中药同属于传统药物的范畴,而其目前的剂型主要有汤剂、散剂、丸剂、酒剂等,虽然有些药厂也生产口服液、硬胶囊剂等其它一些新剂型,但总体而言,剂型种类比较少,生产工艺落后,药物剂量相对较大,服用不便,吸收缓慢,作用迟缓,生物利用度差,生产自动化成度不高,同一剂型同一品种不同生产厂家的产品质量、疗效有很大差别,产品质量波动性大;治疗慢性疾病有独特疗效,治疗急症则显不足,其剂型的研究与开发远远落后于中药,严重的影响了藏药的推广使用。为了进一步提高藏药的疗效,扩大使用范围,减少使用剂量,方便给药,改进传统藏药剂型,采用制药新技术,生产先进,高效、安全、美观、优质的藏药新剂型,使藏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对藏医药事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藏药剂型改进的原则与方法

(一)、原则:藏药剂型改进是在传统藏药剂型的基础上,以藏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化药剂学的技术、方法将藏药制成适合于现代临床应用的高效藏药新剂型。其改进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藏药理论的指导:藏药剂型改进必须遵循藏医药的理论体系,突出藏一医药的特点,在藏药理论的指导下,对长期临床实践证明确有独特疗效的药物,首先进行剂型改进。

2、有扬有弃,继承和创新并重:藏药经过长期的临床应用和历代藏医药家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独特有效的组方和生产工艺,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和发掘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的剂型改进加以提高。

3、提高药效:经过剂型改进后的藏药新剂型,必须比原有剂型在疗效上保持或有所提高,给药途径更适宜、方便,药物的安全性更高,药品的质量更好、更稳定,否则剂型改进将毫无意义。

4、以治疗急症重症为重点:藏药传统剂型作用缓和、毒性小、对慢性病有独特疗效,但对急症重症的治疗则不足,所以剂型改进应考虑对急症重症的治疗。

(二)、藏药剂型改进的方法

进行藏药剂型改进,首先必须立足于西藏的实际,选择具有明显西藏民族特色、疗效确切的藏药进行,如“七十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珊瑚丸”、“二十五味松石丸”等。其次应选择对常见病、多发病或西藏地区特有的疾病疗效好的藏药。也可以考虑对民间单方、验方、祖传秘方,或能促进入的免疫机能,或能抗衰老延年益寿的藏药进行发掘。第三、应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分布,要选择西藏地区天然药物资源丰富、再生能力比较强或可以人工栽培的藏药,以便于今后规模化生产,争取规模效益。

进行藏药剂型改进时,不应以味追求高科技,追求最先进的工艺和剂型,应立足于西藏的实际,借鉴中药剂型改革的方法和经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发展提高。利用现代化的提取、分离技术,选择合适的生产工艺,将藏药有效成分最大限度的提取出来,再经过纯化,去除无效成分,得到单一有效成分或多种有效成分的混合物,然后再进一步采用现代化的制药技术制成适合现代临床需要的多种剂型,这是提升藏药质量、改进剂型的重要方法。在剂型改进时,对藏药的组方要遵循藏医药的理论指导,但对其处方药味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应用现代药理、化学方法对其进行拆方研究,优化组合。做到用药最精,用量最佳,疗效最好,毒副作用最小。

三、现代化高科技用于藏药生产的展望:

药剂学是以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结合药物的性质和医疗的要求,用药剂学的方法和手段将药物设计和制成符合临床需要的药物型式,它是随着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目前高新科学技术如:纳米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与酶工程、微电子、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这一影响21世纪科学技术和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在药剂学的发展上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下面就其在藏药制剂上的应用略作展望。

(一)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Nano-ST)是20世纪80年代末刚刚诞生并在崛起的新科学技术,它的基本含义是在纳米尺寸(10-9-10-7m)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新物质。据专家们预测,纳米科技必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新技术之一。纳米技术在医药学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1998-2000年美国专利中涉及纳米技术的专利在生物医学占到了80%以上。国内已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石决明、雄黄的研究。

藏药目前应用最主要的剂行为丸剂,属于固体分散体系的剂型,在固体分散体系中,药物微粒的大小对药物的溶解、吸收、生物利用度、药效等有非常大的影响。据报道灰黄霉素的粉沫被进一步磨细成微粉后,其疗效增加一倍。重庆西南制药三厂试制一种“高效灰黄霉素滴丸”,口服后在血液中的药物含量比微粉片剂又高出一倍以上,经临床观察,其用量仅为微粉制剂的一半一下,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这种滴丸剂型,就是进一步降低了微粒的粒径。如将微粒粒径降至纳米级,疗效会更好,因而在藏药丸剂传统制剂工艺的基础上,针对其组成中的主要药味,进行纳米技术的加工处理,会赋予其新的功效,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靶向性,降低毒副作用,拓宽藏药的适应症,提高疗效,减少用药量,节省藏药资源,特别是珍贵药物资源。

(二)包合技术: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 药剂学 交叉教学法 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药剂学已经进入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为指导,对它的理论、工艺技术及应用进行系统研究的阶段;各个研究领域越来越系统化、明朗化,逐步形成一系列分支学科,即“工业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药用分子材料学”“物理药剂学”“临床药剂学”等;但对于制药专业和药学专业的学生,它的主干专业课——药剂学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水平的优劣,因此根据药剂学学科的“交叉”特点,采用交叉教学法,融会各分支学科知识特点,使主干课程的教学更丰富,力求充分反应出新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培养具有竞争能力的药学专业大学生。

1

教学内容设置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既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随着分子药理学、生物药物分析、细胞药物化学、药物分子传递学及系统工程学的发展、渗入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只注重普通制剂的学习已不能适应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对新剂型、新技术的掌握势在必行。因此,我们首先在注重基础教学的同时,增加这一部分的学时数,对于已经成熟的新剂型、新技术,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这种交叉教学以适应药学的快速发展,从容应对未来的工作。第二,增加实验课的学时数,充分体现药剂学科的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实行分段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同时加强了与相关交叉学科的衔接,增强了学习的系统性。

2

教学改革措施

2. 1

在教学改革中应该树立全新观念

人才培养一定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课程设置一定要做到厚基础、宽专业、增强适应面;教学内容既要抓好共性教育,更要重视个性发展,加强选修课的建设,促进学有余力的学生冒尖;教学方法既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加强能力和素质培养;教学模式以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交叉教学方式。

2. 2

不断完善教学计划

针对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的发展对药剂学提出的新的挑战,要求教学中要侧重物理药剂学知识的讲授;此外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对药剂学提出了挑战,这些技术要求采用毫微粒或毫微囊包裹基因或转基因细胞的技术等,这些知识的教学要求在交叉教学中不断完善。

2. 3

教学中采用案例展示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研讨和探究,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药剂学作为综合性应用学科,可以从各种案例中选择,如在讲解剂型对于药效的影响时,如果只是依照书本上的几条来讲,不但枯燥,而且学生对剂型的重要性不会有切身的体会,但如果举例复方丹参滴丸,既可使学生发现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能迅速提高疗效,又能让学生体会到中药在应用中也可作为急救药品使用。

2. 4

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将抽象的理论做成直观、生动、形象的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注射剂的生产过程在课堂播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并由此引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有效的利用多媒体,借助于多媒体承载的大量信息,是提高药剂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

3

拓宽实验教学

药剂学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应用和领会药剂学理论知识,并正确地分析实验结果,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为了体现这一目的,实验教学应该随着现代药剂学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特征,合理设计实验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目前药剂学实验的绝大部分是对理论的验证,缺乏创新性;在实验方法上基本是机械模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选择了典型的普通制剂的基础上,增设了药物基本理论的验证实验,开设新剂型实验,开拓学生的视野,如脂质体的制备;另外应该增设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能充分体会到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在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能进行综合性的思维和应用。

目前我们已经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的设计,使学生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设想。这样可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激活创新意识,在验证理论的过程中拓宽思路[13]。

参考文献

[1]刘大有,张大方,贡济宁,等.加强中药重点学科建设 提高办学和学术水平[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1):9091.

[2]崔 健,陈 新,张英华.中药化学实验课的设计性实验与学生能力培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4):117.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7

1.1厘清学科关系,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教学质量[4]。在进行药剂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时,一定要厘清药剂学及分支学科的关系,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药剂学专论重在讲授具体的药物制剂制备新剂型、新技术与新方法,体现在“型”(赋剂成型)、“均”(药物成分分散均匀)、“效”(制剂的疗效)三个方面;物理药剂学重在“理”(药物制备基本理论,也用物理化学原理阐述制剂制备理论);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重在“评”(制剂生物效应的评价)。这样厘清三门学科的关系,优化教学内容,组织教学。

1.2改革教学安排,增加实验教学增加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时数,重视实验课开设,特别是物理药剂学实验的开设既不能重复药剂学的实验,又不能重复物理化学的实验,应开设“内容是药剂而实验方法却是物理化学”的实验,并且加入一定的以多成分药物为模型的实验,如“不同制剂黏度比较、多成分的同步溶出”等实验。药剂学专论可结合中西药、新药研究内容,重在教授药剂研究、生产与应用的关键共性问题。

1.3改革教学方法,材与大纲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开放式等相结合的头脑风暴研究生教学法[5],鼓励研究生采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提出问题,不盲从权威,这种求异思维能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产生新奇独特的创造性设想。除头脑风暴法外,还可进行双语教学[6],提高研究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研究生创新论坛、学科竞赛等,或是采取参观、讲座的形式开拓学生视野,打开思路,从而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研究生。对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物理药剂学两门课程,全国应材与大纲。

1.4建立多维度考核体系,考查学生的创新素质[7]研究生课程考核中引入“四位一体”的多维度考核体系,课程期终成绩由理论课成绩、平时小测验、实验课成绩、软件操作成绩四部分组成,能较完全的体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以体现,是一套科学、标准、完善的考核体系。

1.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分支学科高水平教学[4]为确保药剂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需特别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如物理药剂学是比较缺少师资力量的课程,对任课教师的学术水平要求较高,需保证专职任课教师,可由药剂学教师兼任,但需进行师资培训学习。同时,可以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的策略。“走出去”,就是选送一些年轻教师去国外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请进来”,就是聘请国内外一些名师为讲座教授、客座教授,把一些好的经验、方法带进来。教师要不断进取和终生学习,不断丰富自己,才能向学生传真道、授新业、解疑惑,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2药剂学学科课程教育改革对药剂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影响

2.1提升药剂研究生的研究水平课题研究是药剂学研究生从事的最好创新工作,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课题研究所获得成果而体现出来的[8]。药剂学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所需的主要背景知识为化学、数学、生物学与药学知识,其中物理化学是沟通微观物质基础(结构特征)与宏观现象(状态函数),“静态”(平衡态)与“动态”(动力学)的桥梁;数学知识是物理化学与生物药剂学的重要表达工具,生物学知识是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重要基础理论,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又是药物制剂质量优劣的评价方法,药剂学则是药物制剂研制、生产与应用的主体战场,因此对药剂学及两门分支学科的课程教学改革可为药剂学研究生创新素质与思维方法的培养提供所需的主体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2.2提高药剂研究生对药学问题的解决能力药学问题主要存在于新药研究,药剂生产调配,制剂应用、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效果中,这五个方面均与药剂学及分支学科相关,如药效学部分的研究与药剂学制备工艺、剂型等相关,与物理药剂学的溶解度、溶度参数、扩散、溶出、释放、pH分配等相关,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量变过程相关。因此药物的研制、生产与应用的主要问题的解决需要扎实的药剂学及分支学科的知识。

2.3提高药剂研究生对药物制剂制备技术的掌握程度药物制剂水平的提高表现在制剂制备工艺水平与制药装备的提高两个方面。制剂制备工艺的不断提高有赖于药剂学、物理药剂学水平的提高,例如近年来出现的新提取技术,如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微波萃取、超声波提取等技术;还有制备技术,如固体分散、纳米囊包载、超分子载药、缓控释等都与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相关。新的制药装备,如前述的提取技术以及成型工艺的装备都是基于特定的制药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因此都制约于药剂学与物理药剂学学科发展[9]。

2.4提升药剂研究生对药物制剂质量的控制与评价水平药剂学、物理药剂学对药物质量控制有一定的影响,如胶束萃取———高效液相测定方法便是很好的证明,胶束萃取为物理药剂学内容,而高效液相测定则是质量控制方法。药物制剂质量评价可分为化学等效型、生物等效型与临床等效型三种形式,在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时,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理论对药物的生物等效性评价产生决定性作用,因此药剂学及分支学科对研究生的药物制剂质量的控制与评价水平提高会产生重要影响。

3药剂学学科课程教育改革对促进形成新型药剂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际意义

药剂学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药剂学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反映新世纪培养模式的重要内涵。新世纪药剂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10]: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药学事业实际需要,培养系统掌握医药理论和技能,有良好科学素养,受到现代科学基础和应用理论训练,具有创新思维,能独立从事新药研发,解决药剂难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药学研究专门人才。课程教学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药剂学及分支学科课程教学体系的不断改革完善,将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从而使其科研能力得到全面提升[11],对培养更多的适应创新型社会的药剂学研究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8

关键词:盐酸川芎嗪;经皮制剂;制备工艺;研究

引言

经皮制剂是现今针对皮肤进行全身性治疗以及诊断的一种控制制剂。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近些年以来逐渐的成为了医学相关药剂学研究以及分析的重点项目。就目前而言,已有相关的药品几十种之多,并且在临床治疗当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治疗的效果也是得到了多方的认可。盐酸川芎嗪经皮制剂,是川芎当中的有效成分之一,占到本药剂含量的约0.1%至0.2%左右,具有易挥发等特性。盐酸川芎嗪经皮制剂主要使用在冠心病、脉管炎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当中,就现阶段而言,所使用的常用的药剂的类型是注射针剂以及给药等。根据相关的分析以及研究,可以发现,川芎嗪具有吸收以及排泄半衰期等特性,如果需要长期的用药,使用口服或者是肌肉注射等方式,不是非常的方便。而盐酸川芎嗪经皮制剂,则可以很好的克服这一存在的缺陷,下文将针对盐酸川芎嗪经皮制剂具体的制备工艺技术,进行详细的探究,确定盐酸川芎嗪经皮制剂的处方组成。

1.方法和结果

1.1制备工艺技术

首先制备,取聚乙烯醇,并且加入85%的乙醇进行浸泡,同时过滤并且沥干,重复此操作1次至2次,将PVA置于60摄氏度环境当中烘干,并且进行粉碎待用。精密称取一定量的PVP、PVA、明胶等,使用适量的蒸馏水进行浸泡,并且使其充分的溶胀,置于90摄氏度环境当中进行溶解,并且混合。等待温度降至60摄氏度时,加入处方量的甘油等,充分的搅拌,搅拌均匀之后加入一定量的盐酸川芎嗪,并且加入蒸馏水,将所得混合物置于60摄氏度环境当中保温30分钟,均匀的涂抹至模具之中,待其自然冷却后放置进入冰箱进行冷冻处理24小时,然后解冻24小时,即可得所需制剂。

1.2辅料的选择和确定

选取高分子材料的亲水性的凝胶,作为药物的实际载体材料,还需要针对制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全面的保证工艺技术的简单、便捷、成型较好、弹性及韧性较佳、载药量满足实际的需求并且无毒无害。就目前而言,使用的透明的皮贴剂骨架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PVA、甘油、明胶、CMC等。本实验当中主要针对成形性、粘附性、弹性韧性以及脱膜性等进行研究和评价。根据实际的参数结果以及数据结论,可以发现,运用不同种的材料,对于贴剂的物理效果等,具有比较大的影响。使用PVA、明胶以及CMC等,可以保证有着较强的成形性以及弹性韧性,而是用PVA、明胶、CMC、PVP等,也可以很好的保证具有较强的粘附性和脱膜性。

1.3成型工艺技术的比较

根据实践的分析以及综合性的研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主要使用的制备方式技术是浇注法,经过冷冻以及解冻等,制备出实际需要的的药物试剂等,和传统的方式相比较而言,此方式需要先将基质的混合物经过冷冻,并且在粘附性以及成形性、弹韧性和脱膜性等方面有着较好的表现。

2.讨论

在实践的操作过程当中,针对药物制剂的制备,往往有着制作的工艺流程较为复杂、费用成本等较高并且在应用之上受到一定限制等劣势,而是用亲水性的骨架制备系统技术,在实践的操作过程当中,制备的工艺技术比较简单,同时成本费用等较为低廉,具有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但是,在进行经皮药物系统等的制备过程当中,还存在着药品的成型较差并且韧性弹性等不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等劣势。经过试验的分析和探究,层层深入,针对PVA溶液进行冷冻处理再进行解冻成形的制剂,具有表面较为光滑并且弹性韧性较佳等特点,克服了原有的不足,而通过浇注、冷冻以及解冻的处理技术方式,制备得到的基质也具有较好的弹性、韧性、粘附性以及脱膜性,所以,经过此套工艺技术制备得出的药物,有着透皮性较强、贴着舒适度较好并且不受污染等优势,很好的解决了传统制备工艺技术当中的种种难题,为新技术的开发以及使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今,随着相关经皮制剂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前进,使用亲水性的基质,应用也是更加的广泛,而其一些技术方面的优势,也将促进此项技术在今后得到更加广阔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张先平.浅议经皮制剂的制备工艺技术流程【J】.中国医药,2009.4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9

关键词:gmp仿真系统;药物制剂技术;职业教育

《药物制剂技术》培养目标是适应药品生产、质检及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该课程具有牵涉面广、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相联系等特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观察技能、操作技能和应变技能的培养。药物制剂gmp 仿真系统整合了数字技术与教学素材,建立新型的综合化教学资源,已经成为现代制药技术类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该软件满足了教师授课、学生自学和综合考评的多项要求,开创了“统一资源、多向仿真”的新模式。因此,该仿真教学系统应用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

职业教育要推进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就要建立有利于调动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机制,采用各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应加强创业精神教育,把增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使职业教育教学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因此,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促进“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方式转变,使被动教育转为主动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需求,特别是实训教学的开展。药物制剂gmp仿真系统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有助于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并因此产生学习兴趣,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大地提高教学及实训质量。

二、学生一人一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药品的生产要严格按照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

许多医药职业院校开展药物制剂gmp 实训课程,部分院校还投巨资建造了实训车间或基地。由于班级和学生较多,实训车间里的设备资源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保证每一名学生都严格按照gmp要求熟练每台设备及岗位的操作。建设实训基地可以从硬件上解决学生gmp 实践的问题,但是耗资巨大,不可能满足教学所需的全部要求,而且进行实践需要模拟正式的药品生产,造成巨大的浪费。药品生产企业实施gmp 管理,鉴于企业机密和管理方面的原因,一般不欢迎学生参观实践。即使到企业实地学习,也只能浮光掠影地参观一些厂区和设施的布局以及一些无关紧要的工艺流程,基本不可能进入洁净区进行实地操作。此外,药物制剂技术与设备更新较快,还会导致学生技能的滞后性。

药物制剂gmp 仿真系统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它具有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仅仅是图像、文本、视频、3d 模型的演示,而该系统将以上资源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并且能够使这些要素按照设计要求合理地运行。学生仿真练习汇总了片剂、胶囊剂、小容量注射剂以及工艺用水系统、净化空调系统的三维仿真操作,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车间场景,克服了实践教学安排与生产之间的矛盾,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缩短了学生理论学习与生产一线对接的时间。同时,整个系统连接网络运行,因而具有快速升级、更新的功能,弥补了课本内容滞后的不足。

三、丰富教师教学内容,方便教学工作

药物制剂gmp 仿真系统起到了一个学习包的作用,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为学生预习、复习和自学提供了多元化的内容。仿真考核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理论知识培训模块、各环节动手操作练习模块和实战考核模块。系统允许教师通过服务器进行考卷、案例、场景的设定,可对学生进行理论与仿真操作的测验,达到教考分离的要求,极大地方便了教学工作。

四、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学生管理

药物制剂gmp 仿真系统运行需要网络支持,因此可能会出现某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上网、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学生管理。可以利用适当的屏蔽软件防止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还可以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查询与医药相关的知识的任务。或者采取奖励措施,比如在规定时间内出色完成实训考核以后允许学生自由上网,从而使学生寓学于乐,提高学生仿真实训的兴趣,提高教学及实训质量。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10

关键词 :中药制药技术 实验资源 高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1(a)-0000-00

Abstract: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experimental resources in the teaching work, and discussed how to use the experimental resources effectively, save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s and reduce the experimental cost.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experimental resources, efficient use

在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为了培养行业需求“宽口径、重技术”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开设大量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确保毕业学生的质量。近年来随着物价的不断升高,学生的培养成本也顺势而涨,再加上诸多因素造成的实验经费的减少,使实践教学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怎样用较少的钱做更多的事情已经成为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效利用实验资源已经成为我们减少实验资金投入的一个有效途径。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发现,结合中药制药专业的特点,如果把每门课程所需要的实验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可以节约实验材料,降低实验成本。

1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为中药制药行业的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具有一定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具备现代中药制药生产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够胜任中药生产企业的中药制剂、中药饮片生产,质量控制等工作且能够从事中药营销和调剂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并且熟练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要达到培养目标需要开设大量的实验课程作支撑。

2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所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药用植物鉴别技术:主要学习识别植物,为中药鉴定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

中药鉴定技术:主要学习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方法鉴定中药材和饮片的真伪优劣。

中药学:主要学习各种中药饮片的功效及应用。

中药炮制技术:主要学习净选、饮片切制、炒法、炙法、煅法、蒸煮法、复制法、发芽发酵法、制霜法、制曲法等炮制方法,把药材炮制为饮片,满足中医临床需要。

中药调剂技术:主要学习中药调剂工作中的审方、计价、配方、复核、发药等技术。

中药提取技术: 主要学习常规提取技术、浓缩技术、色谱分离技术、干燥技术等。

中药制剂技术:主要学习丸剂、散剂、片剂、颗粒剂、硬胶囊剂、酒剂、酊剂、口服液剂等剂型的制备技术。

中药制剂分析检验技术:主要学习利用各种仪器或理化方法检验药材或中成药的药典中规定的理化指标,确保药材和中成药的质量。

中药制药设备:主要学习中药制药设备的种类、构造和原理、使用方法,简单故障排除方法等,并懂得一些设备的维护保养的知识。

3实验资源在各课程实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高效利用实验资源的意识

各任课老师在安排实验时缺乏沟通,各课程实验没有做到相互衔接,使实验材料只在一门课程中应用,用完后丢弃,缺乏实验资源高效利用的意识,造成实验资源的浪费。

3.2缺乏低成本获得实验资源的意识

任课老师上实验课往往是安排好实验项目,由实验老师通过市场购置实验材料。在实际工作中,其实有些项目的实验材料只要有意识地去动手制作,可以减少实验材料的购买量。

3.3缺乏科研实验项目与教学实验项目整合的意识

高校教师有很多科研项目,实施过程做很少与教学实验项目整合,使实验资源不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4降低实验成本的方法

4.1实验资源的高效利用

通过各课程实验的衔接,利用其他课程实验的产品作为本课程的实验材料,统筹安排相关课程实验材料的利用,减少本课程实验材料的购置。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所用的药材先完成中药鉴定技术的实验要求后,再通过中药炮制课程的实验制成饮片,满足中药学、中药制剂、中药提取等课程实验的需要,而中药制剂课程的实验产品又可作为中药制剂检验技术的实验材料。中药设备课程实验中所用的设备又可满足中药制剂、中药提取课程对设备的需求,通过专业教研室内部统筹安排,使本专业课程的实验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避免了课程之间的脱节和实验材料的浪费,减少了实验经费的投入,既低碳环保,又节约实验经费,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

4.2自己制备实验材料

药用植物课程需要每年带领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实习过程中,学生采回来大量的草药,我们进行整理后就可作为中药鉴定正品或伪品的实验材料。学生把药用植物栽培实验课中种植的药材采收后可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中药鉴定实验材料,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又减少了实验材料的购置,降低了实验成本。

4.3科研试验项目和教学实验项目有机结合

有科研项目的任课老师可以和所担任的课程结合起来,尽可能在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设计部分教学实验项目,可以使科研经费、实践教学经费都能得到高效利用,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特点,我们仅仅是对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的实验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行了总结,目的是为更多专业在实验资源高效利用方面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常焕.提高高校实验资源利用率之我见【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1):255-257

[2]龙科军等.高校实验教学资源整合研究【J】.科教文汇,2009(9):34-35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11

关键词 农药加工技术 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现场教学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6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根据人才类型和培养目标把高等教育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①这三种类型与我国的学术型本科、应用型本科、高职专科分别对应。学术型本科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高职专科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培养理论应用型人才,是能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以面向行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同时培养学生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②这是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与学术型本科和高职高专的不同,同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授课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农药加工技术是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重要选修课。该课程主要讲授农药加工的基本理论、各种农药剂型的概念和特点、不同剂型的设计、制备、生产和质量控制等,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技术类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农药加工的基本原理、剂型设计和制备、质量控制的理论知识,具备农药剂型的设计、制备和质量控制的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农药制剂的开发、生产和质量控制等岗位工作的基本素质。

1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理论教学难以深入

农药加工是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仪器分析、机械等不同学科。我校农药加工技术课程在第六学期开设,此前学生已学习了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大学物理、植物化学保护等先修课程,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根据培养方案,植物保护专业不开设物理化学、表面活性剂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这造成了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使基本理论的教学难以深入。如润湿、乳化、分散等是农药加工和施用中的常见现象,对农药加工有重要的意义,但没有表面化学的知识就很难理解其中的原理和表面活性剂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缺乏仪器分析的基础,对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常用的农药质量检测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认识不足,造成教学效果下降。

1.2 课堂教学缺乏现实感

农药加工技术课程在完成农药加工的基本原理教学后,以不同的剂型作为独立模块讲解剂型的概念和特点、制备方法、质量控制等不同环节,在完成理论教学后选择其中的主要剂型进行实验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③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隔离经常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且不利于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农药加工技术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各种剂型加工的原理、设备和流程,传统的授课方式难以直观地展现其场景,使课程晦涩难懂。采用多媒体授课可利用图片、模拟动画、视频等在一定程度上直观反映这些设备的外形、内部构造、工作原理、生产过程等。但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比较平面化,缺乏空间感和立体感,使学生对加工设备和生产流程的认识不够准确。

1.3 实践环节亟需加强

农药加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是课程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为了加强实践教学,我校农药加工技术课程除在22学时的理论教学外还设置了10学时的实验教学。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共设置5个实验,分别为5%硫磺粉剂加工与质量检测、6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加工与质量检测、20%三唑酮乳油制备与质量检测、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的制备与质量检测、20%吡虫啉可溶性液剂制备与质量检测。从以往的实验教学来看,存在着较多问题。如剂型选择上有些滞后,不够符合农药剂型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实验设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设计性实验,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实验内容比较简单,不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实验设备与生产设备差距较大,很难形成与生产的对接;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实验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照章操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多个不利因素的叠加造成了教学效果的大幅下降。

1.4 学习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合理

目前农药加工技术课程的学习质量评价分为考勤成绩、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10%、20%、70%。平时考查以实验为主,主要依据实验表现和实验报告评定。期末考查以考试的方式进行,侧重考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传统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简单易行,但无法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不符合农药加工技术实践性强的课程特点,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改革措施

2.1 调整理论教学目标,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应用型本科以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学生必须具备相当的理论基础。农药加工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要求有较好的化学基础和仪器分析知识。我校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缺少表面化学、仪器分析等相应课程的基础,而按照目前的理论教学学时,不可能深入讲解所有理论知识。因此,必须调整理论教学目标,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在保证完成基本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学生自学的理论知识内容。

2.2 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现场教学法是教师和学员同时深入现场,通过对现场事实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从事实材料中提炼出新观点,从而提高学员利用理论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④这种教学方法面对事实讨论深入掌握规律,具有启发拓展思路、提高实际能力的优点,被认为是非常适用于实践性学科的教学方法。农药加工技术是实践性课程,课程内容中的部分内容比较适合进行现场教学,因此可将部分课堂教学转入现场教学。如现场观摩农药剂型的加工过程直观生动,可加深学生对农药加工设备、加工流程的认识;观察农药的施用状态可促使学生思考农药剂型中各组分的作用与必要性;考察不同配方产品的质量差异则非常利于总结不同助剂的性能差异。

2.3 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实践环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能运用所学知识创新性的解决技术问题,教学内容必须体现现实性、先进性和针对性。为了针对生产现实进行教学和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农药加工技术实践教学必须进行大幅改革。在保障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应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实验教学的内容必须革新,应选择新兴环保的剂型舍弃污染较大的老旧剂型,如可增加悬浮剂、水分散颗粒剂等剂型的制备与质量检测,舍弃粉剂的制备与质量检测。保留适当学时的验证性实验,如乳油、可湿性粉剂等传统剂型的加工与质量检测,以培养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大幅增加设计性实验内容,如水乳剂、悬浮剂、水分散颗粒剂等剂型的配方设计与调整,以调动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培养其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农药加工技术是直接针对生产的学科,实践性非常强。高校的教师队伍一般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实践机会较少,对生产一线的需求把握不够准确;企业员工则实践经验丰富,十分了解生产一线的需求。引入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可将学校教师的理论优势和企业人员的实践优势有机结合,提高授课效果;同时还能让师生快速了解到生产一线的技术需求,缩短学与用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可采用多种方式展开,在企业建立教学基地可方便的利用企业的设备厂房等开展教学,消除小型实验室设备与大型生产设备的差距;引入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课堂教学,可传授其丰富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利于学生的成长;结合企业项目教学,由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则可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积累实践经验。

2.4 建立以实践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

当前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无法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应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强调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评价和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时务必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评价学生,对其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综合评价,遵循过程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多元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的感悟与体验,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力求评价的准确性。

总之,在农药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应根据用人单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引入企业参与教学,建立以实践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资助项目: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项目;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教学研究项目(XJG2013148)

注释

① 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1(3):5-9.

② 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索[J].高教探索,2007(2):57-60.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12

【关键词】中药分散片 新技术 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233-01

分散片(dispersibletablets)是指在水中能迅速崩解均匀分散的片剂[1],中药分散片是以中药提取物、中药原粉或精制中间体为原料,加上适宜辅料制成的分散片。中药分散片崩解、溶出速度快,生物利用度高;制备工艺简单,服用、携带方便,尤其适于老幼和吞服困难者[2]。中药分散片一般要求原料药进行微粉化处理,增加了生产工序;需添加一些性能较好的崩解剂、填充剂等,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与普通片剂相比,必须增加溶出度、分散均匀性检查,生产质量控制难度相对较大。本文就近年来中药分散片制备中应用的新技术综述如下:

1 中药分散片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分散片这一剂型主要适用于需要快速起效和有生物利用度问题的药物,不适用于毒副作用较大、安全系数较低的药物。因此这类剂型开发应该是有选择的,不是所有普通片剂都能改成分散片。由于传统生产工艺的落后,大多数中药的服用剂量较大,尽管分散片这一剂型允许规格较大,可分散于水中后服用,但如此体现不了分散片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应该加强传统中药提取精制工艺的研究,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如大孔树脂吸附技术,澄清技术,超滤技术,高速离心技术等,以减少服药剂量,为后续制剂工艺创造有利条件。尤其应注意加强中药有效部位的研究,因为中药有效部位既符合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际,体现了祖国传统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能有效地减少剂量,提高新药研制质量和克服低水平重复,推动中药现代化[3]。中药分散片的口感多不佳,可采用微丸包衣技术、包合技术及添加矫味剂、矫臭剂等加以解决。此外,中药分散片需要添加一些性能比较好的崩解剂,填充剂等,因此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2 中药分散片制备的新技术

2.1 固体分散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广泛用于增加难溶性药物的分散度。中药分散片主要利用强亲水性载体,使药物处于高度分散状态,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黄倚红等[4]以葛根黄豆苷元为原料,与聚维酮制成固体分散体,直接压片得葛根黄豆苷元分散片,与葛根黄豆苷元片比较,溶出度大大提高;孙旭群等[5]将齐墩果酸与PEG4000熔融制成固体分散体后溶出效果较市售同类产品有很大提高;王淑君等[6]在研究葛根黄豆苷元体外溶出的过程中发现固体分散体载体对溶出影响最为重要。

2.2 包衣微丸技术

包衣微丸技术主要具有以下特点:服用后均匀地分布在胃肠道内,使药物在胃肠表面分布面积增大,从而可提高生物利用度或减少药物局部浓度过高所导致的胃肠刺激性;在胃肠道的吸收受胃排空的影响较小,吸收均匀,个体间生物利用度差异较小;掩盖某些中药的不良气味,能较好地解决中药提取物粘性较大的问题[7]。李瑞明等[8]将中药稠膏(依据感冒灵冲剂的处方和工艺制得)加适量MCC制成颗粒,流化烘干并喷人包衣液(HPMC:HPMCP:75%乙醇=3:7:100)包衣,再与其它物料混合,制成分散片,较好地解决了这种中药颗粒遇水发粘影响崩解的问题。

2.3 大孔树脂分离技术

中药提取液经大孔吸附树脂处理后得到精制物,可使药效成分高度富集,杂质大幅度降低,同时树脂可有效地除去水提液中大量的糖类、无机盐、黏液质等成分,降低产品的吸潮性,有利于制成中药分散片[5]。

2.4 β-环糊精包合技术

β-环糊精包合后能增加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性和在制剂中的溶出速率,一般认为药物的溶解度越小,其增溶作用就越大,可以使液体药物粉末化,防止挥发性成分的逸散,便于制剂;改善不良嗅味,减少药物的刺激性,降低毒副作用[7]。β-环糊精包合后有利于提高中药分散片的生物利用度和改善中药分散片的口感。王淑君等[6]在研究葛根黄豆苷元体外溶出的过程采用环糊精包合,提高难溶药物的溶出。

2.5 其它技术的应用

专利文献还介绍了一种制备分散片的新工艺[9],在处方中添加一定量沸点-35℃~50℃的液状卤代烃,使易于压成形,可防止采用普通压片机粘附冲模,且不需普通剂,该挥发性卤代烃在室温、稍加热或压力小的情况下逸失缓慢,不溶于(或极少溶于)且不吸附处方成分,呈惰性,受压出片后逸失。

3 讨论

3.1 大多数常用中药制剂,如抗感冒药、呼吸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等都希望能快速、高效的发挥作用,液体制剂如注射剂、口服液等虽作用较快,但存在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稳定性较差、贮运不便以及安全性等问题。中药分散片需要特殊的、优质的辅料,价格昂贵,且品种少,生产成本高。只有研制开发新的、价格便宜的辅料才能充分体现分散片的优越件。

3.2 中药分散片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具有与汤剂一样的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但目前对分散片的研究仍然以西药为主,中药分散片的研究较少,且中药分散片口感差,有沙砾感。针对这一点,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研制出新的、口感好的中药分散片,将祖国的传统中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第二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Fini A, Bergamante V, Ceschel GC,et al. Fast dispersible/slow releasing ibuprofen tablets[J]. Eur J Pharm Biopharm,2008,69:335-341.

[3]冯孝章.重视中药二类新药(有效部位)研究,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8,9(3):134-137.

[4]黄绮红,胡容融.葛根黄豆昔元分散片的制备及其溶出测定[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1,17(2):87

[5]孙旭群,吴正红,李燕.齐墩果酸分散片的制备研究[J].安徽医药,2010,14(9):1013-1015.

[6]王淑君,姚崇舜,许磊,等.改善葛根黄豆甙元体外溶出[J].辽宁药物与临床,2000,3(3),125-127.

[7]谢秀琼.现代中药制剂新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