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留学生管理工作总结

留学生管理工作总结

时间:2022-08-25 21:28:41

留学生管理工作总结

留学生管理工作总结范文1

在越南留学生的教学与学习中,大部分女生汉语水平较高,学习比较刻苦,甚至某些专业课程的成绩还优于中国学生,男生相对而言差了很多,汉语水平低,个别男生甚至很难用汉语清晰表达自己的思想,故而任课教师对其课程要求降低了标准,把他们当作“贵宾”对待,给与特殊照顾.然而,越南留学生整体而言多才多艺,在各项球类运动,如足球、羽毛球、排球比赛中,都能出类拔萃.在书法、绘画等方面同样能获得校级、省级、甚至是部级名次.相对于中国学生,越南学生兴趣爱好广泛,有所专长.

2越南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管理体制不顺

我院越南留学生多头管理,学院主要负责教学实践,教务处负责成绩、学分及其他教学安排等工作,学生处负责住宿、生活管理等工作,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负责评优、奖惩等工作.各部门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信息不对称.出现问题难以追查责任,缺乏统一的、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

2.2缺乏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留学生是具有特殊性的群体,既是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国情背景的“学生”,也是“国际友人”.在管理中对留学生既要“爱”,也要“严”.我院越南留学生享受到了学院教学管理中的“爱”,如专业课程考核是单独命题,难度偏低,缺课严重者同样准予期末考核;宿舍自炊现象严重,宿管也仅是屡次的口头警告,缺乏正式的书面处理凭据,无章可循;学分未修满者也给予毕业证等等.

2.3汉语教学效果差

越南留学生汉语基础普遍薄弱,部分学生不能完全独立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汉语教学效果差.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课堂提问答非所问、词不达意;(2)无法按时完成作业,追其原因,不会做,上课听不懂;(3)考试读不懂题目,无从答题.

2.4课余文化生活不足

学校每个学期都有各种课余活动,但针对性不足.每个同学都是自愿参与,由于越南留学生属于偏小群体,参与性不高.特别是缺乏中国文化社会活动,使他们不能迅速、和谐的溶入中国的文化之中,不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3加强越南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对策

3.1建立合理的教育教学管理机构

3.1.1设立留学生工作办公室

越南留学生学习主动性、自我约束性能力较中国学生有一定差距,上课迟到、缺课现象严重,考试通过率低.因此我院专门设立越南留学生教学管理机构,由教学副院长对留学生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并成立留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留学生课程安排、成绩处理、教学计划的执行等,同时设有行政班班主任和越南留学生总辅导员,共同对越南留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及时了解留学生教学工作的发展情况,用超前的意识与理念指导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针对管理对象的特殊性,我们的留学生人数不多,管理纳入中国学生的行政班级,推行班主任负责制,采取管理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管理人员承担教学,而教师承担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这样的方式让教师在比较熟悉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和管理的相互兼容,使两者相辅相成,在教学和管理上更易于统筹兼顾,有的放矢.班主任在上课的同时及时准确地掌握所在班级留学生的学习、纪律以及思想情绪等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任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直接参与对学生的管理,有利于提高留学生管理和教学质量,优化结构,促进教师科研创新,有利于教师探索管理与教学相结合模式以及寻求两者间重要区别,有利于反哺教学,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3.1.2设置留学生总辅导员岗

同时,学院专门设定一个越南留学生总辅导员,由总辅导员对全院的越南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召开主题班会、加强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并由总辅导员对其进行综合量化测评,并将测评结果提交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作为留学生奖助学金评定的基本依据,加强了留学生管理“通气”制度.

3.2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符合实际的教学管理体系必须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保障.建立健全越南留学生教学管理的相关规定,针对完善教学工作、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一些留学生自由散漫、时间观念差的现象,制定出一系列适合学生实际的规章制度,使教学及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如针对留学生迟到、缺课的考勤制度、补考制度以及降级制度等,针对留学生宿舍使用大功率炊具的警告、惩处制度,使教学与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从思想上要清除对留学生“贵宾”的错误认识,留学生的身份首先是学生,然后才是外国来华友人.因此,作为学生,必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容许开“绿灯”,不容许有特殊性.完善的制度还需大力的贯彻和严格的执行,否则将会流于形式,适得其反.为此,我院将各项规章制度汇编成册,保证留学生人手一本,要求其按章执行,与此同时,学院加大督查、教育力度,副院长、党总支副书记、总辅导员、班主任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对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3.3双语教学,优化教师队伍

越南留学生汉语基础薄弱,部分学生不能完全独立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汉语教学效果差.英语是世界语言,但英语的教学会对留学生产生依赖感,使学生对汉语的学习产生惰性,不利用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我院一部分课程选择了英语和汉语双语授课的方式.师资是双语教学的首要问题.为了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院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课为双语课,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进行培训和选拔,并组织和开展评讲活动,将一些英语水平高、留学生反映好的教师推到教学一线,并加强青年骨干教师、博士的英语学习,在适当的时候让他们参与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而对于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在课时酬金的计算上给与相应的优惠政策,课时费是汉语教学的双份,从而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双语教学中,加强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定期检查教学情况,从任课教师选派、课程的安排、教材的选用、教师的备课情况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对留学生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督促和引导,以保障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4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

留学生管理工作总结范文2

一、组织领导健全

为了加强对留守学生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我镇领导高度重视,以镇中心小学为主要阵地成立了“留守学生之家”管理运行领导小组(下设学科教学组、生活指导组、安全管理组、后勤保障组),确定了一名副校长、德育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和十名班主任老师负责具体工作,并制定了“留守学生之家”管理、活动、卫生等制度,确保关爱留守学生活动顺利开展。

二、硬件设施完善

镇党委、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留守学生之家”硬件设施,使其配备相应的图书室、体育器材室、通讯室、娱乐室、兴趣室、心理辅助室等,使其成为关爱留守学生的活动基地,确保了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帮扶疏导全面

镇团委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多次组织志愿者对留守学生在安全、健康、品德、学业、生活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帮扶。

1.建立了学校家庭联系制度。学校要求教师要重点做好留守生的家访工作,每月与留守生家长至少联系一次,促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班主任每周至少一次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与家长或托管人联系,家长及托管人每月至少一次通过书信、电话与学校联系。班主任成为了心理咨询的行家里手,每一个办公室也成为留守生的心灵驿站。在教师中倡导了“温馨”教育、“赏识”教育,让“留守学生”感受学校、班级温馨的“家”的氛围。

2.建立了结对帮扶制度。一是学校组织教职工与“留守孩”结成对子,加强个别辅导,实行全程跟踪教育。二是组织同龄优秀学生与“留守孩”结对子,开展生活、学习互动互帮活动,帮扶效果较显著,留守学生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更加紧密。

四、学生档案健全

准确地掌握了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工作做到了实处,德育处通过各班班主任对留守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清楚留守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清楚留守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特长;清楚留守学生的病史情况;清楚留守学生父母的务工地点和联系方式;清楚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的姓名、地址和联系方式。通过摸底调查,整理和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做到了档案管理工作的“七有”,即有常规制度,有工作计划,有活动,有记录,有总结,有档案,有专人负责。

五、特色活动多样

(一)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学校开展美术、音乐、体育兴趣小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平时以业余文体活动为主,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娱乐,如打篮球、打乒乓球、踢足球、读书、画画、学唱歌等。组织收看一些教育专题片,如《开学第一课》、《让生命充满爱》,并组织学生写观后感。同时在“留守学生之家”设立了一个专用信箱、专用电话,鼓励留守学生定期给在外面打工的父母写信、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加强同父母的情感联系与沟通。

(二)组织和开展了“家长”活动。学校通过协调倡议为学校所有留守学生都找到了“家长”,各“家长”也认真当好“五员”,即道德教育辅导员、情感交流咨询员、健康成长指导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学校也经常组织开展德育教育以及其它一些传统教育活动,邀请德育教师给孩子们上德育课,教育他们在校要认真学习,在家要尊敬长辈,不辜负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将来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留学生管理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进一步明确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使得留学人员工作方针更系统完善,对新形势下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为此研究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特征,更好地调动他们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新思路和新途径,这是对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所提出的新任务、新挑战。

一、高校归国留学人员发展状况

(一)我国归国留学人员整体趋势

根据2013年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来看,“从1978年到2013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306万人。截至2013年底,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有161万人,其中107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44万人,有超过七成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1]

根据2013年留学生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目前出国留学人数已跃居世界首位,占到总数的23%。相关专家预测到2016年,中国的出国留学总人数将会超过200万。另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1万人,其中国家公派1.6万人,自费留学38万人。2013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35万人,其中国家公派1.1万人,自费留学33万。”[1]

根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的数据统计,“2013年与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和留学回国人数均有进一步增加,出国留学人数增加1.4万人,增长了近4%;留学回国人数增加8.06万人,增长了近30%”。[1]

(二)探析高校归国留学人员基本情况(以某高校为例)

据统计,从2003年至2013年十年间,该校各类归国留学人员995余人。2013年度该校博士研究生导师、教研室主任中归国留学人员分别占总数37%和16%。在归国留学人员中年龄在45岁至54岁的占40%,35岁至44岁32%;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比例分别为52%、41%和7%,具有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比例分别为58%、28%和13%。留学国家遍及全球33个国家,其中留学人数前三位为美国、英国、法国。

综上所述,该校归国留学人员群体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人员数量增长迅速,知识学历结构高、专业水准国际化。据统计,该校统战工作中人员数量增长最快的群体为归国留学人员,包括从国外引进的客座教授、客座研究和访问学者、访问研究以及自费和公费做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因此,研究分析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的发展现状与其特征,对探讨研究高校统战工作的策略,充分发挥归国留学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国际交流的资源优势,搭建国际化的教学科研实践平台,最大限度激发创造力,对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我国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的基本特征

高校归国留学人员通常具备知识分子群体“所具有的拥党爱国、专业技能强、具有强烈的参政议政意识与强烈的实现自身价值的欲望,是知识分子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然而它还具有相对于其他群体不同的一些特征。”[2]

(一)在个体发展上,呈现年龄结构轻、学历结构高的趋势

目前,我国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年龄结构轻、学历结构高、专业水准精、国际化合作多的特点,其中中青年学者以其高学历(97%具有博士学位)、外语基础好、业务突出的优势凸显出来。国家制定了相对宽松的政策,结合各高校自生发展鼓励中青年学者出国深造,从而归国留学人员成为高校知识分子队伍中表现活跃,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对社会问题有着独到见解。

(二)在学术造诣上,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与品质

在我国知识分子队伍中高校归国留学人员可谓人才济济、精英荟萃。多年的国外学习生活和工作经历,使他们不仅具有高学历和国际化的视野,而且具有多方位视角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在掌握了全球先进的研究理念和突出专业水准的同时,在高校中成为有素质、有专业、有创新的一支先锋队伍。

(三)在社会意识上,政治诉求和民主参与意识强

归国留学人员大多都怀有爱国主义情怀和报国梦想,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议政的诉求,关心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上表现出更为进取态势。以某高校为例,在该校的归国留学人员中中共党员占59%,而党外占41%,其中27人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占该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总数的54%。此外,有9人在各派省委任职,占该校党外人士担任各派省委职务人数的50%。

(四)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现阶段归国留学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趋向于理性与务实,归国留学人员在学习了先进的管理经验,结交了众多的国外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和科学家,在国外多数从事较为前沿的科学研究工作,多数留学人员掌握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和科研风向标,与世界知名科研院所联系紧密,在提升国内科研实力和科研视野方面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

三、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首次明确了归国留学人员群体为“留学报国的人才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开展民间外交的生力军”。为了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人才已被提升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已然成为人才战略的重中之重。高校归国留学人员也因其在高校发展的各个方面所发挥着显著作用,已然成为我国高校人才资源中迅速壮大的群体,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政治引领,推进民主治校的现实需求。因此,高校应从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角度上,根据其整体特点,结合高校发展的总趋势,进一步提高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提高工作认识,推动归国留学人员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

在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之时,归国留学人员已然成为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人才资源,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助力军。从结合高校现阶段发展的现状出发,积极转变观念,运用统战工作的优势,使归国留学人员能够尽快适应国内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动将自身价值实现与国家和学校的发展目标相契合,从而有效激发对其工作认同度与责任感,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

(二)完善工作制度,加强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的平台建设

1.积极把握国家政策,不断掌握动态深入调查

随着国家《关于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意见》精神不断落实,“”、“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春晖计划”、“海智计划”以及大学科技园等人才培养政策和平台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归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政策制度。作为归国留学人员的主要聚集地,高校统战工作也应在这一特殊群体进行调查研究,特别是对于归国留学人员工作、思想、生活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切实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做好双向选择动态信息平台的基础工作,“有条件的高校可在校、院两级建立归国留学人员动态信息库”。[3]

2.加强统筹规划,完善管理工作机制

高校作为吸纳归国留学人员开展工作的聚集地,应当借助统战工作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不断把归国留学人员的管理工作纳入到统战工作的主要议事日程上来。为此,学校要加强统筹规划,完善管理机制,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落实(狠下功夫)。一要进一步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形成资源互动的统战格局;二要进一步强化工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与沟通协调,为归国留学人员建功立业保驾护航;三要不断研究分析并合理配置资源,给予归国留学人员全方位的支持;四要加强个性化的管理,尊重归国留学人员的价值观、人生观,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表现出的鲜明个性要予以认同和包容,使其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开展工作、施展才华。

3.强化人本意识,培养归国留学人员归属感

进一步运用高校统战工作优势,积极协助引导归国留学人员建功立业的同时,要协调帮助归国留学人员解决其所面临工作上、生活上的困难,不仅要在物质上做好服务,而且要在思想上关心,做到政策留人、情感留人、事业留人。不断完善高校归国留学人员参政议政、报效社会的能力与热情,统战部门应加以合理引导、积极支持,不断完善相应的鼓励机制,帮助归国留学人员能够更快找到并适应其岗位,更好地挖掘发挥其才智,做到人尽其才,为学校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提供保障。

(三)搭建工作平台,促进高校归国留学人员沟通交流

1.满足个体政治诉求,搭建参政议政平台

在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群体数量迅速增长的态势下,其参政议政热情和明确的政治诉求逐渐呈现出较高的趋势。高校充分发挥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和激励作用,不断加强与政协、海外联谊会、欧美同学会等组织和团体的联系协调,支持鼓励归国留学人员参与社会活动和政治参与并发挥其作用。为进一步发挥高校归国留学人员学识高专业精、联系广影响大、视野宽观念新的特点,使其充分表达个人的观点与意见,统战部门要通过搭建参政议政平台,这样既有利于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又为地方和学校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2.满足专业进步需求,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高校归国留学人员有着多年的海外求学经历,使其在专业领域与生活习惯上有着非常强烈国际化的意愿。高校应以专业论坛、学术沙龙等形式为归国留学人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其自身在学术领域的专业优势,这样不仅使归国留学人员展示学术观点,也可通过此平台进行学术科研交流,使其在学术研究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与本校师生快速融合,建立相互信任,形成合力,从而推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

3.满足信息流通需求,搭建信息沟通平台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对于年轻化的归国留学人员群体来说,国际化的信息沟通方式更为便捷。新时期统战工作应该如何运用新媒体、网络直通车等手段与归国留学人员进行有效沟通提出了新课题。在顺应时展的要求,通过更为便捷的沟通形式,有的放矢的向归国留学人员传达国家和学校的方针政策,沟通协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切实的问题与困难,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通过“归国留学人员论坛”、“海外学人龙江故乡行”等形式建立零距离交流平台,保持群体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总之,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引领下,不断继承和发扬统一战线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新思路与新途径,以形式多样的工作方式和明确的政治引领切合实际地做好高校归国留学人员工作,对推动高校的长远发展有着现实的意义,对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2013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情 况统计[DB/OL],

2014-02-25.

留学生管理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广西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范莉莎(1961-),女,河北唐山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经济。(广西柳州54500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030-02

留学生教育是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无疑是推进我国高校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我国已经成为国际学生流动的重要目的国家之一。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来华留学生总数已达26.5万人。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广西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办学项目日益增多,留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高职院校的留学生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招收留学生的历史短,经验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因此,我们必须找准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定位,加强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勇于实践,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探索出一套具有高职教育自身特色的留学生教育管理方法和模式,推动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广西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现状

(一)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总体规模小,且生源国别分布较集中

总体上看,广西高职院校长短期留学生的人数呈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但总体规模仍较小,总数还不到在校生总数的1%。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2009年在校留学生人数为9人,2010年留学生人数为40人。留学生来源国也在增多,但分布较集中。近几年来,我院共招收了来自英国、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泰国、印尼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其中来自印尼、泰国、韩国等亚洲国家的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70%以上。

(二)留学生层次不高,且大多以语言生为主

高职院校的留学生目前仍然是以语言生为主,学历生、进修生比例较少。以我院为例,2009年的9名留学生中,学历生只有1人。2010年在校的40名留学生中,学历生有6人,进修生有3人,仅占留学生总人数的22 5%。很多高职院校至今还没有学历生。由此看出,高职院校的留学生培养处于一种低层次状态。

(三)留学生的学历教育专业涵盖面窄

从留学生的专业选择来看,高职院校接收的留学生的专业分布基本上是以文科居多,如营销、物流、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商务英语等。以我院为例,近年来招收的7名学历留学生中,市场营销专业1人,商务英语专业1人,其余5人均为酒店管理专业。留学生中学历生对专业的选择比较集中,专业涵盖面窄,并不是留学生对专业的需求少,而是目前广西高职院校还没有开设英文授课的专业,考虑到语言基础,才选择内容相对容易理解的专业来学习。

二、广西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

从纵向来看,近年来,广西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横向来看,与全国留学生教育的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对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定位及目标不明确

由于高职院校留学生的教育工作起步晚,很多工作尚处于探索之中,部分院校对教育国际化认识不足、认识不清,不重视来华留学工作,也有些学校只将其作为国际交流的点缀,至今尚未真正把发展留学生教育列入学院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或者有规划,但定位不明确、目标不具体、措施没保障等。

(二)主动出击意识不强,宣传手段单一

许多学校主动出击意识不强,在招收留学生工作方面不善于宣传、推介自己,宣传资料内容陈旧,宣传形式单一,未能采用多样化、低成本的宣传手段推广高职教育资源,与国外交流甚少,坐等上门现象严重。很多高职院校仅在网上招生信息,甚至还有些院校至今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国际交流网站,或者没有学院的英文网页,使得国外对中国的高职教育不够了解,限制了留学生规模的发展。

(三)缺乏政府奖学金的政策支持

为推动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加快高校的国际化进程,中国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留学生奖学金的政策。但目前,政府留学生奖学金主要是面向本科院校,政府全额奖学金与高职院校留学生无缘,其他单项奖学金分配到高职院校的名额和金额也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国学生向高职院校的流动。

(四)主打和特色专业优势不明显,缺乏竞争力

创建以质量为基础的特色品牌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学过程中,盲目追求多专业、大规模的综合性办学模式,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拓展办学空间、筹集办学资金上,对教育质量、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和开放合作等问题还考虑不够,专业缺乏特色或特色专业优势不明显,没有市场竞争力,也就无法吸引更多的留学生。

(五)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未理顺,管理制度不完善

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受到国家外事、教育、公安等多个部门领导和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管理规定众多。在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法规的同时,要细化和制定学校层面的配套制度,使各项工作规范严谨、有法可循。而由于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数不多,使得很多院校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留学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考评与监控体系等没有较好地适应国际化趋势;留学生的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的随机性大,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育声誉。

三、广西高职院校发展留学生教育的优势

(一)天时: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准实施,促进了广西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强调要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一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建设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广西作为中国对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桥头堡,承办了一年一度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一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一东盟事务与日俱增,对熟悉中国一东盟语言和事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既会东盟国家语言又会专业技能的人才更是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所急需的,这种需求将给广西高职教育提供人才培养的机会,促进广西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

)地利:广西地处中国与东南亚的结合部和前沿地区,占据地缘优势

广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具有沿海、沿边、沿江的区位优势,同时处在我国大陆东、中、西三个地带的交汇点,是华南经

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西南乃至西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联结粤港澳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特别是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广西地处中国与东盟的结合部,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既有通往东盟大陆的陆上通道,也是中国走向海上东盟国家的便捷出海口。近年来,交通设施也逐步建成和完善,开通了中国通往东盟国家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一南友高速公路,增加了往返东盟各国的航线航班。便利的交通、低廉的费用以及气候的相近,都是促进东盟国家学生来广西留学的有利因素。

(三)人和:国家和自治区重视留学生教育,高职教育凸显优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教育服务,加大教育国际援助力度,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开拓职业院校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2010教育部颁布的《留学中国计划》明确下一步的发展任务:到2020年,在我国就读的外国留学生人数达到50万人。中国一东盟教育部长首届圆桌会议宣布,将进一步扩大双方互派留学生规模,实现2020年东盟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到东盟的留学生都达到十万人左右的“双十万计划”。

随着国际通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_和国家、自治区对职业教育开展国际交流的重视,高职教育开展国际化职业培训、吸引留学生来华学习的优势将逐渐显现。

四、广西高职院校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对策

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的趋势,我国高职教育应适时抓住机遇,借鉴教育产业化理念,有重点、有步骤地迈向国际化,不断提高高职办学水平和学生能力。

(一)营造有利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留学生的优惠政策非常多:在澳大利亚“高职”被称之为“TAPE”,在澳大利亚接受职业教育,年学费5万到6万元人民币,只相当于当地本科学费的一半,留学生读一年职业教育后,可以转到承认的大学继续就读,或者接受完两年职业教育、拿到TAFE证书后,可以在该国永久居留并且享受国民待遇,工作一般年薪4万澳元,折合人民币24万元;新加坡规定中国高考生在450分以上的到新加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留学,80%的学费由新加坡政府承担,中国留学生只需承担余下的20%学费,学生毕业后月薪一般也在8000元人民币以上;在法国学习牙医助理专业,学校会为学生提供带薪实习的机会,而且该国政府还会承担一半的费用。同时,国外职业教育还很灵活,一些国家职业教育学院和综合性大学学分互认,接受完职业教育获得相应学分后,可以到承认的大学继续就读,获得本科学位。

为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政府必须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划清学校和社会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和权限。对接收留学生的院校加大政策和经济支持力度,鼓励学校积极扩大留学生规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知名学府开设分校,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成立高层次留学生联合培养基地;支持学校以合作办学和学生交换的形式合作培养留学生,实施高职与大学的学分互认;加大对各接收留学生院校的投资力度,改善留学生的住宿和学习环境;提高高职留学生享受政府奖学金的比例,打造中国政府高职留学生奖学金品牌,完善政府、学校和企事业单位设立奖学金的鼓励措施。就广西各高职院校而言,应以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广西东盟国家留学生奖学金项目为基础,积极争取多方资源,吸引更多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出资冠名设立专项奖学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留学生奖学金供给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学校自身的奖学金机制。通过多元化奖学金平台的构建,增加吸引力,拓宽留学生市场。

(二)科学规划,健全留学生教育管理机制,促进留学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稳定的秩序、规范的管理、良好的学风和健康的机制,可为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科学与规范的管理是实施教育、提升效益的重要保证;加强战略管理,科学地编制、实施、监控、调整发展规划,是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保障。

各高职院校应坚持“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工作方针,立足国家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保持不断学习进取的开放意识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认知和吸纳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理论,时时关注国内外留学生教育一流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发展趋势、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将留学生教育纳入学院的整体发展战略,制定中长期的留学生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和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步骤及保障措施等。借鉴并引入国际通行的、先进的教育模式与管理服务体制,理顺留学生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根据外事工作特点,强化归口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各职能部门共同承担培养任务,分工合作。结合各学院实际,制定出科学、系统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逐渐摸索出适合本校留学生管理的模式,确保留学生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知名度

自治区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整合区内高职教育资源开展整体营销活动,建立长远、完整的对外文化宣传体系,并有重点和针对性地宣传高职教育。每年都应该确定一个面向周边国家的宣传主题,并围绕主题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办广西高职国际教育展、举办国际或东盟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

高职院校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招生宣传策略,在招生手段上,要制作留学生关心的,包括专业课程设置、生活条件、服务设施、课外活动、学校特色、就业情况介绍等的内容丰富、特点突出的招生手册和视频光盘,加强学院英文或更多语种的网站建设。提高师生宣传学校的意识,通过教师出国进修、团组出访考察、接待各类国际团组访问等文化交流活动以及聘请外籍教师等途径宣传、推介学校。

(四)打造国际化高职教育品牌,确保留学生培养质量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目标为培养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学习国际先进的人才观,改变过去培养目标只侧重于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局限,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意识和能力;借鉴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社会服务国际化水平。各高职院校要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国际标准制订教学计划;打造优秀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英语授课能力和跨文化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现有专业的优势,并努力挖掘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为目标,打造一批能够推向国际、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国际课程,进而打造自己的国际化教育品牌。

留学生管理工作总结范文5

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社区关爱留守儿童半年工作总结,供您参考。

社区关爱留守儿童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一近年来,乡妇联在市妇联的指导帮助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以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坚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整体推进、不断创新的工作思路,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深入调研,准确掌握全镇留守儿童情况

20__年,我乡对全乡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村以校为单位的系统排摸,并分别予以登记造册,做到了家底清、情况明。到目前为止,已为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为切实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矗其中80%儿童留在家里隔代看护,20%寄托老师和亲戚看护,而隔代看护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如心理不平衡,常常感到自卑、孤独、忧虑、失望;生活无规律,生活习惯相对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厌学情绪严重;任性、自私、无组织、无纪律,自控能力差等。

二、制定方案,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网络

乡妇联联合中心校、团委、关工委在全乡开展了“共同托起留守的太阳”为主题的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系列活动,并制定《__乡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关爱留守儿童的实施方案》,明确了职责,分解落实了任务,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学生,构建层层推进、齐抓共管的留守学生关爱网络,努力为留守学生营造健康、快乐、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多措并举,大力实施留守学生关爱行动

一是开展结对关护系列活动。积极动员志愿者、教师等社会力量,广泛开展与留守儿童“一对一”结对关护活动,为留守儿童寻找“代表妈妈”,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难有人帮”。截至目前,我乡已为多名留守儿童找到了妈妈,通过与结对儿童面对面交谈、与结对儿童家长交流、与结对儿童共同生活等方式,在生活、学习、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帮助。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我想利用楠林村文化站的资源优势,在楠林村文化站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并同团市委、乡团委建立__乡阳光社区中心,为留守儿童营造一片阳光的成长环境。

三是开展贫困留守儿童帮扶结对活动。在乡妇联及团委的牵头下,我乡每半年还组织一次贫困留守儿童慰问活动。

四是建立“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联系制度。利用定期家长会、重大节假日家长回乡之机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开展对监护人专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滤布 让他们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切实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五是开展“留守儿童”兴趣活动。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经常组织开展各类趣味活动,如“六一”期间组织留守儿童举办了一场文化演出。通过各种活动,引导留守儿童融入社会大家庭。

六是切实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充分利用乡司法所,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一是受理留守儿童的咨询和救助,为留守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法律法规咨询;二是大力开展未成年人维权行动月活动,在加强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增强留守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净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等方面开展工作。

压滤机滤布 七是强化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会议等多种形式,宣传报道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进展情况,抓好典型宣传,让全社会都了解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动员引导全社会力量都来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舆-论和关爱氛围。

我们将在以后工作中,一是继续深入实施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重点抓好留守儿童之家创建工作,力争到20__年年底,“留守儿童之家”设施更齐全、管理更完备、活动更丰富;二是继续推进留守儿童扶贫济困行动。争取各方支持,整合社会资源,深入开展关爱贫困留守儿童扶贫济困行动,解决其实际困难;三是继续抓好妈妈结对工作。壮大关爱队伍,切实为当地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生活、情感上的帮助;进一步完善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

社区关爱留守儿童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二当前我街道积极投身到市场经济大潮中,辖区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由于种种原因,大批未成年人不能随父母进城读书,成为“留守儿童”。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缺失和家教缺位,在学习、生活、安全、健康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为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一、开展“留守儿童”普查

对全街道“留守儿童”情况展开细致的调查,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立足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氛围

以关爱留守儿童为出发点,将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内、企业内、社会上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在看似简单的“问一问”、“拉一拉”中营造了爱的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离开,村(居)委会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家,各村干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格外照顾留守儿童:组织“六一”活动、春节看望等各式的方式,慰问留守儿童,给他们带来需要的物品,同时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

四、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合力

在原来的帮助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定期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老年监护人(如儿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儿童,实现村与家庭的共同关心和教育。

总之,留守儿童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村(居)委会更应该站在对留守儿童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村(居)委会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使留守儿童能够于其他的孩子一样得到教育得到爱,让他们拥有正常健康的心态和健康人格,更好地融入学习生活环境,促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

社区关爱留守儿童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三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多,“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之越来越多。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按照“关心、互助、关爱、认真负责”的态度,从社区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现将前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了解情况,更好辅导

我们被定期召开会议,会上除了向队长传达上级对留守儿童工作方面的相关精神,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生活、教育问题,我们更加积极负责,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二、营造氛围,加强交流,开展活动

我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社区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儿童们感受到社区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0__年我们在社区的支持帮助下多次开展留守儿童活动,回首这四个多月有收获也有感触,收获的是一种无形的付出,感触的是全委同事对我的关怀和帮助。在我心中,助人是一种梦想;志愿是一种精神;服务是一种理念;付出是一种收获。我一直本着这样的一种精神和理念,在我的志愿工作上勤奋工作、认真负责;踏踏实实的做人,勤勤恳恳工作。在工作中,我能将志愿者“奉献、友爱、团结、互助”的精神领会到更高的境界。在到社区志愿的这四个多月,在和志愿者队友工作的这四个多月,所收获的是我这一生最宝贵的,在我的工作过程中,我不追求做到最好,但我追求做到更好。现将我这四个多月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汇报如下: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面,始终如一的以一名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份高标准、严要求。在工作中能谦虚求教,在生活中艰苦朴素严谨,积极维护集体利益,能以大局为重,能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注重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工作生活作风,认真践行“奉献、友爱、团结、互助”的志愿者精神,不断追求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人生价值,我很荣幸成为了一名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在半年的服务中,我体会很多、收获很多、成长很多。

作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去播洒爱的光茫,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关爱,对我们来说,作为一名现当代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他人,是我们的义务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责任,是为社会献爱心,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胡体现,我们歌颂志愿者精神,呼吁更多的人能加入志愿者团队,帮助更多的人,其时,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不仅帮助了他们我们也提升了自己,在这半年的志愿者生活中,

我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从我和所帮助学生的交流中:从志愿者服务队的活动中;从和志愿者伙伴们胡同行中,我收获颇多,志愿者,是人们播洒爱的一面旗帜,爱在大学中传递,爱在社会中成长。

回想着,作为一名关爱留守学生的志愿者,我的义务就是用我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们解决他们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促使他们在学习上能有所进步,增强对学习的信心,其次,我们要用我们大学生青春胡蓬勃和活力、热情小学生交流,让我们同在活力激情中欢笑、畅谈,让我们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习交流,每周六早晨8点我们就集合向社区出发,开始我们志愿的旅程了,当我们到达社区时,只见小朋友和他们的爷爷奶奶已早早的等在那了,他们还表扬我们说:你们真好,抽时间帮我孙子补课,当时不知道我们的心里有多高兴,一直热衷于志愿者工作,把为别人、为社会服务看作是一种享受,每次志愿归途中都会有一种不能用言语表达的荣誉感

在这学期即将结束时,我们队就组织了一个社区活动,我们每个志愿者都积极参加,我们都出了节目,尽管时间紧迫,还须学习,但我们还是会抽出时间来排练,记得,第二天就要开始表演了,我们还没练好,于是,我们就都集合在学校操场排练、彩排,尽管从晚上7点到10点,我们听着音乐,跳着,很开心,第二天,我们早早地去了社区布置场地,吹气球、挂作品、借音响,我们还有志愿者维持秩序,邀请了很多家长、老人,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有幸请来了社区主任来给我们做指导。他给了我们很多的意见和建议,教会了我们一些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我们也在此表示感谢。一切进行的都很顺利,我们唱歌、跳舞、和小朋友们做游戏、朗诵,我们都很开心,就这样为我们这半学期志愿者活动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我是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我时时刻刻为我是大学生志愿团中的一员而自豪。这次志愿者服务的经历也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在学校里的学生、作为在社会里的个人,我们也应该学会服从、付出、充满热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以党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积极为人民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是当代社会注意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做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范。这是当代大学生的行动指南,是当代青年志愿者的使命。

我一直想做一名志愿者,其实我参加志愿者就是希望能给社会带来多一点的爱。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总会觉得缺少了爱,缺少了被关怀。尤其是随着人渐渐地长大,接触到更多的人与事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就越来越复杂。同时我们会对这个社会越发不满,觉得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很虚伪的社会。但是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份爱,是一种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无名的爱。我相信凭着这心中的一份爱的种子,从我做起,从我们年轻人做起,我们可以让自己,让别人看到这个社会始终还是温暖的。所以从这方面看,我觉得我们更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其中。参加协会,我希望得到的只是一份体验。

留学生管理工作总结范文6

导管堵塞是肿瘤化疗患者深静脉留置导管工作中常发生的现象,其严重影响和阻碍肿瘤化疗患者的疾病治疗,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我院于2013年3月-2015年3月对43例肿瘤化疗深静脉置管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其在预防导管堵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肿瘤化疗深静脉置管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38-85岁,平均(48.78±8.67)岁;病程1-15年,平均(6.72±2.23)年。对照组:42例,男30例,女12例;年龄40-86岁,平均(48.92±8.81)岁;病程1-14年,平均(6.58±2.19)年。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42例应用常规护理方式,包括告知患者疾病治疗期间需注意的重要事项,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各项操作,以减少不良事件的产生,同时必须注意观察各项生命体征,做好相关的记录。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应用预见性护理方式,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2)心理护理:留置导管前,患者易产生紧张、不安、恐惧等多种不良情绪,这种不良情绪非常不利于留置导管工作的顺利进展,对此,护理人员必须根据患者实际的心理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通过成功案例讲解,减少其对留置导管的恐惧感,提高其治疗的信心。

(2)病情观察:留置导管前,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全面、科学地评估,准确掌握患者的实际病情。同时,需加强各项生命体征的观察,若存在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采取对症处理,减少不良症状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此外,需加强血象观察,若PIt超过300×109时,则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封管液的应用,通常选择浓肝素。

(3)并发症护理:留置导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于无菌环境下完成,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感染,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机体康复。留置导管中需警惕感染的产生,并做好血液培养工作,必要时需将导管取出,参照实际情况及时应用抗生素,以减少感染的产生。此外,留置导管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预防导管堵塞,可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应用适量的尿激酶实施导管溶栓,之后再通导管。

1.3 堵塞评定标准

通畅:输液器抽取,显示存在回血,输液重力滴速>60gtt/min;部分堵塞:输液器抽取,显示存在回血,输液重力滴速在21-60gtt/min之间;完全堵塞:输液器抽取,显示未存在回血,输液重力滴速≤20gtt/min。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组间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当P

2 结果

2.1 留置导管时间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

观察组留置导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其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 导管堵塞发生情况

观察组导管堵塞总发生率(9.30%)明显低于对照组(30.95%),两组总堵塞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预见性护理是临床医学中常应用的护理方式之一,其主要指在综合评定患者病情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存在的护理问题,提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将护理问题与护理风险降到最低处[1]。预见性护理方式遵循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理念,在预防各种护理问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得到众多患者及医学专家的高度认可。

留学生管理工作总结范文7

关键词: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258-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剧,高等教育也必然要走向国际化,发展留学生教育对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而作为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教育更是高校国际化战略工作“重中之重”的内容,也是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高等院校是国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承载者,因此,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已将留学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教育作为其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建设内容,并在这一新的教育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

一、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我国教育事业,也为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自此,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也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留学生教育进入了跨越式的发展阶段。

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属于高层次的留学生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了解中国、对我友好的高级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声誉,因此自2008年开始,我国政府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大幅扩大我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规模,尤其是鼓励接受高层次外国留学生。也正是基于此,我国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发展迅猛,2012年来华留学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36,060人,比2011年增加了18.71%,其中,硕士研究生27,757人,博士研究生8,303人。如与1994年教育部的留学生统计数据(博士研究生274人,硕士研究生800人)相比,不到20年间,研究生层次留学生人数已经增长了30多倍。但是在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数量大幅攀升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其发展过程中相对于其他较低层次的留学生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比如总体规模相对偏小(2012年仅占留学生总数的11%),学科结构分布失衡,生源分布不均,教育管理模式还很不完善等,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提出

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发展初期,我国的教育体制尚处于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之下,高等教育长期处于条块分割、部门办学和封闭式自我发展的模式中,开放度不高。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对于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数量的提升还是非常明显的。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科研实力的逐步提升以及高等院校的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外国优秀本科生源将目光投向了中国,非常渴望能到中国继续深造。

但是随着大批蜂拥而至的外国留学生的进入,我们原有的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了出来,比如高校外事部门因为多数建立时间较短,其缺乏系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经验,已经无法应付大批量的硕士博士留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其个性化培养要求越来越强烈,对课程教学、科研环境的要求与本科教育大为不同;我国高校原有的组织结构与留学生管理缺乏衔接,在实际工作中极易出现互相扯皮的现象,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整体形象;此外,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因为其多数年龄偏大,独立性较强,对高校的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又将迎来新的机遇和历史性跨越,所有高等学校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国内众多重点高校纷纷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而“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就是“在同等入学标准下,研究生中外国留学生占20%以上”。因此,吸引和培养优质的研究生层次留学生必将是我们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的重要条件,这在客观上也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的管理模式。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现状分析

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教育起步较早,规模也大,且已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留学生管理模式。目前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教育已经发展到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进修生为辅的阶段,虽然其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管理学生,吸引更多的高层次留学生前来深造。

在具体培养管理模式上,西方发达国家其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大多采用的是“同一”化管理,即研究生留学生享有与本国研究生同等的权利,除了在签证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外,其他完全作为普通本国学生对待,这与我国现阶段高校留学生教育普遍存在的“特殊化”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国内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现状

我国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在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上与国外高校存在明显的不同。

由于没有规范所有学校的教育模式,不同高校由于其留学生接纳的规模、学科影响力等有存在着差异,从而形成了目前各院校不同的留学生管理体制,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1)外事部门兼管型:这类学校一般处在起步阶段,留学生规模较小;这种模式再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中所占比重也最大;(2)留学生部型:这类学校有专门的留学生部管理一定规模的留学生,此种模式已脱离外事部门的兼管,管理人员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编制;(3)二级学院型:这类学校往往留学生规模较大,师资力量相对雄厚,实行教学、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教育管理模式,此模式的缺陷在于过分强调了留学生的特殊化,容易隔断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的正常交流,尤其是对于研究生层次留学生而言,更不利于与本国学生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4)高等院校型:目前只有北京语言大学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要招生对象的高校,其主要是侧重于与汉语的教学与推广,可选学科相对有限。

针对研究生层次留学生的具体培养模式,国内也存在多种形式的管理理念的讨论:(1)特殊化管理:即从研究生入学到最后毕业均与本国研究生区别对待,其主要后果是容易曹正培养质量的下降及学位授予标准的不统一;(2)趋同化管理:就是将其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课程考试、中期考核、论文开题及写作、预答辩、答辩等一系列活动都纳入规范化轨道,具体实施的难度相对较大;(3)“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刚性管理侧重于规章制度的执行,而柔性管理倡导的是“以人为本”,更加重视研究生留学生的个性化追求和发展。

四、“弹性管理”与“趋同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研究生层次留学生管理模式

现阶段对来华留学研究生的“趋同管理”已经成为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领域的共识,这也是我国留学生教育与国际化接轨的发展趋势。但是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所能完成的。对于留学生的研究生层次其教学管理、培养要求、学位标准等方面我们应力争采用与本国研究生同样的标准,但因来华留学研究生其本身的生源背景、个性差异等原因,在其生活保障、文娱活动等方面,我们的管理更应因势利导,灵活掌握。当然这必然又会涉及到我国高校各部门间的“归口管理”问题,如何既能做到学业的“趋同管理”,又能灵活处理来华留学研究生生活需求,这就成了我国现阶段大多数普通高校研究生层次留学生管理的一个困境。

以往关于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因为其未充分认识到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所采取的管理模式很多是沿袭了旧的本科层次甚至更低层的留学生管理模式,从而造成了管理模式中的理论架构较为片面,在实际操作中各组织机构间留学生管理工作缺乏衔接,极易出现互相扯皮的现象。针对于此,本课题结合山东大学(威海)实际,提出了“弹性管理”与“趋同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力求实现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的“弹性管理”、“趋同管理”与高校实际操作中“归口管理”的有机结合(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管理领导委员会”作为研究生层次留学生管理的最高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各部门的相关工作,其一般有主管外事工作和研究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正副组长;研究生处其主要负责研究生留学生的教学、培养、学位等事宜,其管理模式应采用“趋同管理”;而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则负责协调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处理留学生的生活保障、文娱需求等内容。

当然,这种相对严密的组织结构仅仅是对研究生层次留学生管理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保障,在具体运作中,我们还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各学院(部)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学科专业、导师以及留学研究生其自身的作用和积极性,不断完善和强化各组织环节的衔接,以期实现该管理模式的效用最大化。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要参与到日益严峻的国际研究生教育的竞争中,除了自身学术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其是否拥有更加合理、科学地研究生层次留学生管理模式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才能使我国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本文所涉及留学生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年鉴》2008-2012年卷.

〔2〕陈强.改革开放30年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

〔3〕王文利,许伟丽.高校留学生柔性管理模式探索[J].工业与科技论坛,2009-8-3.

〔4〕王军.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6).

〔5〕徐瑞君,卢正中,邹碧金.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若干问题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12).

〔6〕程伟华,董维春,刘晓光.农业院校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

留学生管理工作总结范文8

随着我县城镇化深入发展,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20__年我县留守儿童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12.9%,留守儿童在亲情关怀、生活照顾、家庭教育和安全保护等方面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__县教育局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领导机构,积极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充分发挥各中小学校在留守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领导机构。

为加强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工作,__县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和局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和中小学校长为成员的__县教育局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学校也相继成立了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学校党政、工、团、少先队负责人和班主任为成员,明确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工作机制。

2.关工委组织悉心关爱留守儿童成长。

教育局和学校均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把关注特殊青少年,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关工委的重要工作内容,努力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1.积极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

针对山区教育工作和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多的特点,我县结合“5.12”和“4.20”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积极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一是进一步改善__中学等6所初中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二是把__小学等7所小学__成寄宿制学校。目前,我县农村寄宿制学校__所,20__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生__28人,20__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生1064人。

2.改善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

全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共有学校31个校点,享受学生约6727人。其中:乡镇中心小学23所,在校学生5500人;乡镇初中3所,在校学生1021人;村小及教学点5所,在校学生206人。按《__县20__-20__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模式实施方案》总体目标,我县从20__年9月起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模式试点。选定__小学、__小学、__小学、__小学、__小学5所学校为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模式试点学校,享受学生690人。20__年秋季学期开学,计划新增__小学、____村小、__小学、____村小、__小学、__小学、__小学共7所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供餐模式转向食堂供餐,享受学生850人。其余学校到20__年实现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全覆盖。

1.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档案,进一步完善联系留守儿童制度。

(1)基本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全县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校班级、家庭住址、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及联系电话、监护人等基本信息。各校以班为单位建立留守儿童花名册,对留守儿童实行动态管理,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奠定基础。

(2)探索建立留守儿童联系卡制度。

案例1 __小学作为__县规模最大的一所农村小学,目前,有留守儿童

177人,分布在全校27个班级中,占全校学生比例__.7%。为了加强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工作,学校建立并逐步完善留守儿童联系卡制度。落实具体联系责任人,各班班主任负责联系该班的留守儿童,学校行政人员及领导小组成员有针对性地联系3名留守儿童,随时掌握、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情况。____乡双语寄宿制小学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联系制度和帮扶制度。班主任负责联系该班的留守儿童,每名教师负责联系、帮扶一名留守儿童,学校行政人员及领导小组成员有针对性地联系了2名留守儿童,一名好学生帮助一名学习有困难或行为习惯较差的留守儿童“一帮一”手拉手活动,经常与结队与帮扶学生谈心、交流、沟通,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2.广泛开展思想道德实践活动。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制定了《__县二0一四年德育工作要点》(__教发[20__]7号),统一安排布置全县德育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牢记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利用开学毕业、入队入团、成人仪式等契机,开展有庄严感的典礼活动;坚持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团队活动,并利用张贴标语、校园广播、黑板报、学校法制宣传栏等途径,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狠抓学生一日常规工作,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学生的养成教育纳入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考核内容。

3.大力开展法制进校园工作。

结合我县中小学教育工作实际,__县教育局制定了《20__年法制进校园方案》(__教函[20__]16号),统一安排布置全县中小学校开展“法制进校园”工作。基本建立了法制教育制度,各校严格按照教育部课程计划设置要求,上好法制教育课,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认真抓好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第二课堂。组织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加强对留守儿童进行安全教育。

案例2  20__年4月上旬,各中小学校利用黑板报开设了班级法制教育阵地,学校同时组织了一期法制教育宣传专栏。4月中下旬,各中小学校均聘请法制副校长或者司法机关联系人到学校开展法制教育讲座。部分学校还根据实际开展了中小学生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__县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把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列为20__年工作要点,并开展了相关工作。4月21日,教育局关工委组织到新添中学、__小学等学校开展“加强法制宣传,创建和谐校园”的主题报告会。4月22日,教育局关工委组织到__四小、__小学等学校进行“法制进校园”工作调研。

截至目前,全县近20000师生无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行为越来越规范,学生小手牵大手的法制教育活动影响着家长和周围的邻居、朋友。

4.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雅安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的指导下,__县各中小学校结合地震灾后学生心理辅导,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请相关心理学教师为学生作心理教育讲座,使学生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

案例3 __中学由心理学专职教师陈诗瑞老师在初中部各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通过学校心联小屋、承办__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讨会和邀请川大心理学师生到校举办心理讲座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对学校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的及时疏导,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向上的心态,增强学生的适应性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5.加强留守儿童工作的管理。

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考核机制。教育局把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列入学校工作目标,加强检查考核。学校和班级每学期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进行总结,定期召开研讨会、交流会,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的路子;定期对班级、部门和教师进行考评,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工作业绩;加强留守儿童的考核表彰,对各方面表现好和进步大的留守儿童利用“六一”和每期散学典礼进行单项表彰。

6.创新家长学校机制。

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和家访等途径,定期对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培训、交流,不断提高家教水平和监护能力,帮助他们更新家教理念,学习掌握家教知识和方法。聘请法制副校长和社区人士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努力形成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合力,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1.落实留守儿童帮扶制度,开展“一帮一”手拉手活动。

各校均建立了留守儿童帮扶制度,积极开展“一帮一”手拉手活动。一名好学生帮助一名学习有困难或行为习惯较差的留守儿童,学校要求每位学科教师要经常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无偿补课、“开小灶”等进行转差提高工作。

案例4 __四小是一所城镇完全小学,现有教学班级__个班,学生579人,留守儿童195人,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33.6%,留守儿童问题正日益凸显。学校落实留守儿童帮扶制度,大力开展“结对子”活动。班主任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学习、生活

上相互关心和帮助;同时,学校发动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个或几个教师负责一个村(居委)的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__中学、__一中、__二中、__中学、__中学等学校专门为住校的留守儿童开设晚自习,选排教师进行辅导,宿舍管理人员对住校留守儿童关爱呵扶,严格管理。

为了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特长,各校均成立了兴趣活动小组,让留守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相应的兴趣小组。

2.开展人文关爱活动,真情关爱留守儿童。

除了在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外,各学校还要求师生不得歧视留守儿童,要求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的能力,不断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县教育局号召师生为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捐衣物、捐学习用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各学校依托社区优势,发挥“五老”作用,让社区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如:帮助留守儿童落实解决低保,共同整顿校园周边环境,严禁上网吧等,积极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3.建设并充分利用爱心书屋和爱心之家。2008年,我县建成爱心之家7个、爱心书屋6个;20__年已建成留守学生爱心书屋和留守学生爱心之家28所,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1个。利用爱心书屋和爱心之家,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为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学校留守学生之家、留守学生书屋暑期为留守学生开放。

案例5 ____乡双语寄宿制小学是__仅有的两个__、汉双语学校之一。学校现有学生300余人,其中留守儿童111名,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县教育局、____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雅安市教育基金会的援助下,学校准备在乡政府内建立____乡建乐村“留守儿童之家”,目前正在进行物资采购,预计于20__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4.大力开展各类资助和慰问活动。

构建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勤工助学为辅,奖助学金、困难资助等资助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的“奖、贷、助、补、减免”等资助政策,以“不让一名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为工作目标,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学习和生活费用。20__年我县资助留守儿童在内的贫困学生6220人,资助金额达625万余元;20__年上半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学生数__744人,义务教育阶段免学费提供教科书学生数__744人,义务教育阶段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11__人。

案例6 20__年4月,关爱留守儿童“恒源祥”品牌向全县100名留守、孤残儿童发放100件爱心毛衣;章浩龙先生自2010年起,长期资助我县贫困留守学生,4年来先后捐资30余万元,共资助我县贫困留守学生260余人,20__年又为胡长保小学50名贫困留守学生带来360元/人的关爱助学金。今年上半年,“女市长教育基金”、“自贡市对口资助__县困难学生”、“章浩龙基金”、“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等11项国家、爱心企业和慈善基金已经发放到位,资助总额为__4.11万元,受惠学生为2082人次; “育英助学计划”、“微尘基金”、“蓝天春蕾女童班”、“音乐之声 我要上学”、“扶贫移民局资助”、“共青团委寻找帮助困难青少年群体” 6个资助项目已按照上级要求完成资料收集、上报工作,待资金发放到位,届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人次将增加约4__人次。

1.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 20 %,65 %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部分留守儿童学科检测成绩只有40、50分,逃学、厌学现象比较普遍。

2.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长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逃学、早恋、抽烟、喝酒、说谎、打架,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成为了“问题儿童”。

3.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少数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大多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案例7 __四小对100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上课常常发呆,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参加,经常独自一人躲在一个角落。

4.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出现偏差,教育和关爱力度不够。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和监护人,乡(镇)政府、村社、社区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没有形成合力,教育和关爱力度不够。

1.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事倍功半的尴尬境地。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

2.监护管理力度不够。隔代教育徘徊于溺爱的误区。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多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年纪较大的人。__小学对本校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进行调查,监护人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占56%;无人监护占26%;监护人是其他亲戚占18%。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重“养”轻“教”, 过分迁就,甚至放任自流,只“养”不“教”;其次,是托管(新型产业),同时监护几十个小孩,也只能让孩子们吃饱,按时上学,他们的表达能力不够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不够了解,不能给予他们必要的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基本常识的帮助、指导,不能在学习上、心理上予以辅导。

3.教育方法简单。一部分留守家长有溺爱和偏爱的倾向,把孩子当“小皇帝”、“小公主”看待。出了问题又是简单粗暴,动辄拳脚,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常人格教育,或者干脆放纵与不管。他们中一些人早出晚归与社会上闲杂人员来往,沾上小偷小摸恶习或痴迷于电子游戏,光顾不良网吧,整天神智恍惚。

4.沟通难度大,

家校联系少。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学校老师很难见到孩子父母面对面交流,即便是了解孩子父母的联系电话,基于学生的数量和学生问题的复杂性,教师也很难做到长期坚持与家长沟通并电话反映学生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大部分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很少主动了联系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情况,导致家庭和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的信息沟通不畅。5.学校教育力不从心。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完全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心有余力不足。非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时间有限,教师对他们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

1.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扩大寄宿制学校的覆盖面。让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学习和生活,一是可以解决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管不力的问题;二是方便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有利于同学间的交流,利于留守儿童发展积极向上、开朗健康的性格和心理;四是可以基本排除留守儿童在往返途中的安全隐患。

2.学校应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学校继续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二是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三是通过书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四是大力开展各类资助,竭力帮助贫困留守儿童。

留学生管理工作总结范文9

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现将这一年多来的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确定了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还加强了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了广大未成年人的结合素质。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机制,发挥学校阵地的作用。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

在学校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培养了教师成为“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4、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他们削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营造深厚良好育人氛围。

(三)明确职责,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1、加强了学校的建设和管理。

2、加强了对贫困留守的资助工作。

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纳入到 “济难救助”中来,确保他们完成国家规定义务教育。

3、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与本篇 【2010年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内容有关的:

留学生管理工作总结范文10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1-0115-05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聚,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在不断增加。根据“六普”样本数据推算,截至2010年底,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还呈现出分布广、困难多等明显特征。从总量上看,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5省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总量的43.64%;从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由于机制保障不健全、社会化支持不足、教育资源单一等问题,这一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仍面临着亲情缺失、安全缺保、生活缺助、学业缺察、心理缺慰等一系列困难,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仍未得到全方位的保障。

近十年来,对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一方面,在实践行动领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维护留守儿童权益构成了我国各级政府公共政策及其行动领域的重要内容,各地留守儿童关爱体制机制已初步建立并不断得到完善。另一方面,在理论研究领域,留守儿童所引起的教育、社会化、人力资源等系列问题在进入2004年以后,真正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并成为我国公共政策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些研究从多学科的角度,对留守儿童的身份根源、生存状况、教育监护、心理情感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措施。但从整体上看,已有政策实践和理论研究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用减量化的思路,以网络化、立体式的研究范式,对新形势下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展开系统研究的成果仍较缺乏,目前类似的相关研究是散落于有关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化等研究中,或仅在政府公共政策的行动领域中得到某些实证。因此,本文将以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网格化网络、组织队伍、机制平台、行动计划和乡土资源基地为着力点,进一步研究健全和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的新路径。

一、进一步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制的重要意义

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制,不仅是补齐教育民生短板,顺应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新期待,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社会进步和谐的重大议题,也是大力破解教育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我国教育的均衡化、优质化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战略手段。

二是改进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现实需要。根据留守儿童在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独特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管理,改善留守儿童生存处境,提升留守儿童福利水平,提高留守儿童整体素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发展,是当前我国改进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切实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是建设教育强国,提高未来建设者素质的客观要求。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对提高劳动者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留守儿童工作,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巩固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让广大留守儿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仅关系到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战略部署,而且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作为未来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是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特殊考量。留守儿童问题是涉及儿童生存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更是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重大社会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以创新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为着力点,以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推进留守儿童服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为促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构建和谐中国做出积极努力。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化支持不足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促进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三大重要机制。但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环节仍存在一定缺陷与盲区,尤其在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担当“社会化他人”最重要角色的父母和教师不同程度的缺位,再加上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弱化、社会组织支持缺乏规范性、持续性等原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化机能单一、社会化资源严重不足,并由此产生了失范和越轨等一系列“留守综合症”,亟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建立由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和社会组织等构成的多方位的社会支持体制。

(二)权益保障不健全

一是受监护权缺失。全国妇联有关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46.74%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以隔代监护(与祖父母居住)为主,占32.67%;亲戚监护或其他人监护约占10.7%;尤其引起注意的是,独自居住的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占到3.37%。因临时监护人由于自身缺陷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落实不到位。据统计,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受教育程度很低,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二是教育权益保障不均等。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三是生命健康权仍未实现全面保障。比如,受欠发达、后发展基本区情的制约,广西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仍较低下,卫生知识普及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在保健预防、体格检查和健康教育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四是帮困救助机制尚未健全。由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水平仍不高,仍无法真正满足困难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有尊严地生活和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困难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帮扶与救助的长效机制急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三)教育资源平台单一化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的普遍问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不少农村学校仅满足于提供一些简单刻板、停留于书本上的教育;再加上由于长期以来乡村社区教育的缺位,开发利用特色乡土文化等乡土资源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的工作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尚未真正形成充分保障和满足留守儿童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有效综合平台。农村留守儿童担当着未来我国农村建设主力军的重任,但受现有教育资源和平台的局囿,不少留守儿童不仅存在学业成绩不佳、教育基础不扎实、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弱点,而且缺乏对自己家乡的根本热爱与了解,更谈不上成为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守护者。

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体制的若干对策建议

随着新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必须坚持“儿童为本、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主线、社会参与”的基本路径,把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纳入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总体规划,纳入各地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部署,最大限度地解决好留守儿童在文化教育、家庭生活、心理健康、社会保护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创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体制模式和路径方法,才能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总体满足留守儿童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此,笔者提出了“五个三”的建设路径,并以此为着力点,努力构建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学有所教,情有所依,安有所护,困有所助”的关爱体制。

(一)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依托,构筑关爱留守儿童的网格化网络

一是健全学校关爱、保护网络。充分发挥学校制度化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力量配备,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监护条件。根据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爱好特长、性格特点,因材施教,积极拓展教育领域,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增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提高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创新留守儿童帮扶互助机制,推进城乡学校共建、师生结对,根据“地域相邻”原则组织留守儿童成立自助合作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同辈群体文化走向的引导,推动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调节能力的养成。二是完善家庭监护网络。建立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责任监督制度,督促外出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好子女的学习与生活,切实履行法定监护责任。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与学校定期联系的制度,加强学校和家庭在留守儿童健康教育上的协同合作。在留守儿童较集中的中西部地区进行试点,建立一批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示范家长学校,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引导、支持外出务工的家长和监护人承担好教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提升科学教养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强化社区管护网络。把留守儿童社区管护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之中,建立村(居)留守儿童教育和管护体系,充分发挥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村(居)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场所,建设“幸福家园”留守儿童活动中心,采取“政府投入一点、部门投入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的方式探索建立“以奖代补”制度,配置亲情电话、视频聊天设备,添置少儿图书、体育活动器材等设施,引导留守儿童尤其是寒暑假空白期进入留守儿童活动中心,解决留守儿童周末无人关爱、自由活动危险、安全无保障等问题。探索社区留守家庭和留守儿童互助新形式,依托“诚信计生”小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平台,以邻里关照互助为重点,制定邻里关照互助公约和邻里关照互助承诺书,开展经常性的沟通交流活动,增进邻里感情,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家庭的生产生活难题。

(二)以“教师专职队伍—部门专业队伍—社会志愿者队伍”为主力,壮大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队伍力量

一是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教师专职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责任,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师风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教师自觉增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依托“国培计划”平台,重点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强化教师队伍能力建设,提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水平。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给机制,争取更大力度实施“特岗计划”,满足农村学校对音美体等专任教师的基本需求,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及时总结并提炼学校教师担任留守儿童“家长”的实践经验,积极推广重庆、广西等地典型经验,鼓励更多优秀教师成为寄宿留守生的“家长”。同时,加强教师与家庭、社区的衔接,做好非寄宿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二是强化关爱留守儿童的部门专业队伍。强化对教育、财政、劳动、农业、妇联、团委、关工委、计生、司法、卫生、文化、民政、农业、工商等部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能力培训,积极发挥专业人员在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维护儿童权益方面的作用。以民政、妇联、团委、关工委为主体,建立保障农村贫困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扶助网络;以政法、公安、工商部门为主体,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和保护,建立维护儿童合法权益的环境净化与安保网络;以卫生、计生部门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专题培训,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医疗卫生保健网络,逐步完善留守儿童部门联动管理服务制度。三是壮大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志愿者队伍。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各种帮扶活动。组织“爱心妈妈”、“知心姐姐(哥哥)”和大学生志愿者等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定期为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和心理抚慰。组织志愿者进入乡村少年宫,聘请“五老”人员、大学生村官、返乡大学生、担任留守儿童辅导员、管理员,定期为留守儿童举办革命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安全和法律教育讲座。继续鼓励和支持企业爱心捐赠,争取加大友成常青义教等非政府组织的援助力度。依靠网络力量,以“微公益”等新模式创新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爱平台,探索推进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平民化、常态化的新机制、新途径。

(三)以“动态监测机制—帮困救助机制—权益保护机制”为基石,完善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建设

一是健全留守儿童动态监测机制。整合学校、计生部门、基层社区(村区)等力量,开展全国留守儿童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儿童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以及监护人状况,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规模和结构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状况及需求,逐步实现全国留守儿童动态监测信息的共建共享,为全国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信息基础。二是健全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机制。依托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和妇联组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维权中心,开通农村留守儿童维权热线电话。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就学状况动态监测机制,加大义务教育执法检查力度,消除农村留守儿童辍学现象。制定实施多部门合作的留守儿童伤害综合干预行动计划,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和社区普遍开展灾害避险以及游泳、娱乐、交通、消防安全和产品安全知识教育,提高留守儿童和监护人的自护自救、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探索建立农村中小学校园安保队、校园民警、保卫干部、保安人员、护校队“五位一体”的校园安全新型警务体系。综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集中力量对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室、营业性音像场所、零食摊点进行整顿和监管。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做好违法留守儿童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的法律援助,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100%给予法律援助,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三是建立留守儿童帮困救助机制。完善农村社会福利救助制度,对困难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给予重点关注、重点帮扶,确保特殊困难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建立长效帮扶救助机制,加强政府投入,发动社会捐赠,主要用于帮助因家贫而辍学,因重大疾病或意外伤害而无能力治疗的困难留守儿童,切实改善特殊困难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充分发挥“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的平台作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援助制度,鼓励社会专业机构和志愿者,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援助,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

(四)以“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营养健康促进计划—阳光成长计划”为抓手,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计划

一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结合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实施,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完善寄宿制学校教室、学生宿舍、食堂、饮用水设备、厕所、洗澡房等设施,配备必要的管理、服务、保安人员。创新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重点规范和加强寄宿留守儿童的各项管理,坚持对留守儿童在安全上优先监管,在学习上优先辅导,在生活上优先照顾,在活动上优先安排,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个性特长和进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功能。加快自治区级留守儿童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二是深化留守儿童营养健康促进计划。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强留守儿童保健、生长发育监测、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治疗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定期组织留守儿童进行体检,建立留守儿童个人健康档案并及时更新。在全面实施鸡蛋工程的基础上,稳步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加快完善“春苗营养厨房”等企业资助平台,加强中小学食堂建设,突破“厨房”瓶颈,快速提升学校均衡营养供餐的硬件设备和管理水平,切实改善学生伙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是实施留守儿童阳光成长计划。以“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为主线,在留守儿童中深入开展“快乐、感恩、励志”主题活动,通过倡议书、榜样故事、经典诵读、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引导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的意识。加强留守儿童挫折教育和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定期在全国开展“优秀留守儿童”评选活动,集中展示优秀留守儿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

(五)以“劳动技能实践基地—民俗文化传承基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为平台,打造关爱留守儿童的乡土资源基地

一是建设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依托中西部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深入探索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打响“红色文化·红色教育·红色接班人”组合牌,打造“与历史牵手、与先烈同行”的“红色教育名片”,建成留守儿童接受革命传统洗礼、寻求精神源泉、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二是建设民俗文化传承基地。结合各地农村文化特点,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广西等省区围绕本土优秀民俗文化举办假期兴趣班、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民俗文化的经验模式,借助乡村少年宫的资源优势,引入企业、民间团体等社会力量,创办一批“民俗文化假日学校”,利用寒暑假为中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传授本地喜闻乐见的优秀民间艺术,在统筹解决留守儿童假期无人照看问题的基础上,丰富其假期生活,为提高留守儿童人文素养、传承民俗文化做出有益探索。三是建设劳动技能实践基地。坚持“立足现实、贴近学生、体现综合、务求实效”的原则,对在校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尤其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要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的乡土情结,酌情建立学农实习培训基地,可通过校内培训基地和校外培训基地等多个平台,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种花、种草、日常生活自理常识等培训,针对高年级学生则结合当地农业支柱产业特色进行系统培训,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维涛.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N].人民日报,2013-05-11(4).

[2]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5.

[3]胡国雄,肖亚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8):35.

[4]江立华.乡村文化的衰落与留守儿童的困境[J].江海学刊,2011(7):108.

[5]董溯战.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权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0.

留学生管理工作总结范文11

关键词: 农村班主任 留守少年 班级管理 心理健康

引言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也是班级的管理者,是沟通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纽带和桥梁。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身心和智力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农村中学班主任,还存在一个留守少年的问题,对班主任工作的要求就更严格一些。本文通过我对自己多年班主任工作的总结。分析农村中学了班主任的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侧重阐述了,做好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策略。

一、目前农村地区班主任工作的现状

(一)待遇低使农村中学班主任缺乏工作热情

教师的工资是由地方政府承担,受本地区经济因素的制约很多地方的农村学校教师的工资很低,严重影响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一)班主任的角色认识不清

农村中学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班主任工作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很对班任注意了学生的纪律、安全、卫生。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缺少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三)“留守少年”的原因使农村班主任工作更加难做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留守少年的比例越来越高。由于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人生观上的扭曲,出现性格和心理上的异常。使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更加难做。使农村中学的大部分教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

(四)缺少必备的班主任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1、农村班主任中很多不是专业学校毕业的,有些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出身,缺少系统的学习。不具有班主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懂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管理学。

2、忽视班级干部在管理班级中的作用,随意挑选一些学习好的同学担任班干部,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3、农村班任中普遍出现关注优秀生和后进生忽视中等生的现象。缺少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只有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才与家长沟通,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思想工作的开展。

(五)缺少社会的理解,农村中学班主任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以来,对农村中学班主任只强调奉献、责任、爱岗敬业,忽视了班主任物质和精神上的基本要求。农村中学班主任由于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大,使农村中学班主任心理状态失去平衡。出现一些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焦虑易怒、精神不振、自卑、嫉妒情绪较重等方面。

二、农村地区班主任工作存在的问题

农村中学班主任存在的问题较多,但比较普遍的问题主要有;

1、对学生缺少母爱一样的关怀。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世界观养成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叛逆心理强,不容易和家长老师接触沟通。需要班主任过多的付出关心与爱护。现在的农村班主任由于种种原因,已经缺失了付出爱心的那种激情。农村留守少年,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缺少的就是父母的爱,如果班主任在这方面不在对学生拟补,学生心理就会出现问题。

2、班任中普遍存在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所谓的教书育人是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一个人的品德出现问题,学识在高也是一个废材。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违背了教书育人的宗旨,学生的培养德育应该是首位。

3、农村地区中学班主任压力大、工作量大,导致班主任对工作产生厌倦。

三、做好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几点措施

作为中学的班主任,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学会用新的管理理念管理班级。基于多年班主任的实际工作,我总结出了几条做好班主任工作的经验。

(一) 班级管理理念要更新要

班级管理是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创新能力的工作,需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做指导。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要做到:根据时展的需要,正确认识中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总结班级管理经验,创新班级管理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做一个有爱心的班任

作为班主任平时多接触学生,像母亲一样关心学生,尤其更应该关心留守少年。学生遇到困难班任首先要冲到前头,让学生觉得你就是他的亲人,你就像他的父母。这样,学生就愿意跟你接触,有话愿意跟你说,你在班级说话有号召力,甚至不用班任说话,部分学生就会组织起来把班级工作做的条条有理。我总结了一句话就是:“用你的笑脸面对学生,用你的爱心感召学生”。

(三)班级管理要科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1.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生存意识。作为班主任,要让中学生学会更多的自救知识和生存本领。培养中学生的生存意识。使生存教育成为中学一种常规教育。班主任还要制造竞争氛围,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对于班级的管理班主任要充分依靠学生,建立健全班级的组织机构,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起主要作用,班任只是一个任务布置和协调者。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管理班级的意识。做到“管放结合”。

3.允许学生对班主任的工作监督,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合作意识。不要什么事情都是班任一人说的算,要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班任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允许学生监督班任和班干部的工作。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

四、班主任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班主任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现代的家庭对子女都很溺爱,孩子受不得一点委屈,有时班任对学生管理过严就会招至家长的不满,有的甚至到校无理取闹。社会上很多不良信息传递着对教师的负面影响,使很多人对教师有了错误的认识。现实中教师受到各方面的压力远大于其它行业的压力。如果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教师永远是一个弱势群体。

总结

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爱心工作。需要工作在一线

的农村班任付出比常人多的努力和汗水。“千教万教,教人做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农村中学生的直接管理者―― 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学生,把班主任工作当做一种“事业”而不是“职业”,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适合本地区的中学班主任工作模式。让每一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身心特点和生长规律得到全面、完善的发展。用我们的爱心换得春色满园。

参考文献

徐守旭. 农村教育的困惑[J]. 山东教育. 2007(31)

《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漓江出版社,柳州市教育局编著 2003年11月版;

留学生管理工作总结范文12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8(A)―0011―01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西部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其子女留守家里,形成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学习现状令人堪忧。

以我校为例,全校现有学生349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人员子女1482人,占学生总数的48.4%。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1265人,占学生总数的36.2%。经笔者统计,2006年我校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32.1%,2007年占学生总数的38.6%,留守儿童的逐年增加,给学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留守儿童大多性格内向、孤僻,学业成绩下降。表现为不遵守纪律、懒惰、说谎、逃学,甚至晚间进网吧,少数人有偷窃行为。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生活上缺少母爱或父爱。大多数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由于隔代监护,加之监护人年龄偏大,对孩子缺乏理性的现代家庭教育,过度溺爱,感情用事,对孩子的过失迁就多,管教实效差,有效的手段只是一味地给零花钱,造成这些留守儿童胡乱花钱,好逸恶劳,不思进取,不知父母打工的艰难。再者,有的监护人是亲戚,只管给孩子吃饱穿暖,至于学习就置之不理,不能与孩子进行正常交流,根本不了解孩子内心的所思所想,不关心孩子的个性养成,致使孩子性格和心理均有可能出现偏差,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学习上缺少家长督促辅导。大多数监护人年龄大、文化不高,无法给孩子进行辅导、帮助,使孩子得不到学习上的帮助,学业成绩下降,产生厌学心理。既而纪律涣散,甚至逃学。

3. 社会环境缺乏关注留守儿童的氛围。不管是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就读,还是留守当地就读,他们的教育问题已是社会难点。但是社会上缺乏真正的相关措施和政策,只靠学校努力还远远不够。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农村学校中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并是今后长时期存在的问题,为了构建和谐教育,让每一位留守儿童享受公平教育,只有学校、家庭和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1.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关注他们的成长,定期联系家长,互通情况,全面了解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生活状况。教师包村包片,学生结对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同学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融入学校和班集体这个大家庭,感受温暖。

2. 家庭改变监护方式。为了孩子的学习和将来,父母应尽量避免双双外出打工。父母如果都出外打工,要经常和孩子交流联系,及时了解其身体、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另一方面,祖辈监护人要改变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应常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缩小代沟,并及时联系学校,全面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3. 全社会都应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发达地区应为务工农民子女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如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等,让留守儿童尽量随父母就读,同时享受“两免一补”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