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

时间:2022-03-24 04:08:47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范文1

物流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其实训教学体系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为整体把握当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在实训教学领域的发展状况,本文从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实训教学模式、实训基地建设、物流教学模块化实施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实训课程开发研究

姬中英等(2009)提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开发要建立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要实现“理论+实践+实验”课程的三者相融合、相统一。程继(2010) 针对《仓储与配送实训》课程特点从课程定位与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特色与创新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该课程开发及改革实施。刘畅(2010)提出物流实训教学的"课前准备--认知--观摩--演练--总结"五步教学法。 胡元庆等(2012) 、夏建辉等(2013)开发了物流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王慧盟(2014)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了实训课程体系。 王晓歌(2014)认为实训项目的构建包括“单一核心课程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项目”、“企业的真实实训项目”三个方面,并从基地建设、实训教材开发、评价机制、网络课程建设四个方面提出实施建议。

二、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

钟静等(2012)将行动导向理念运用到实训教学模式中来,提出包括“选择合适的实训教学环境、运用倒推法,系统开发实训项目、建立多种形式结合的技能考核制度”等方面的实训教学模式。朱吉闯(2013)尝试性的提出“工作流”实训教学模式,定义了学生、教师、专家及教学管理者等角色并分配实训任务,并要去整个实训过程要进行监控。段力宇(2013)提出物流人才培养的定位要建立在分析物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而课程的设置也要根据人才培养的定位调整而调整,而与课程教学配套的物流实训课程也应随之同步优化,并从开展专业讲座、专业竞赛、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实训教学探索等。 朱溪亭(2014)提出“课内实训与集中实训相结合、传统学习与硬件操作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匹配”的校内实训基地组织的原则,并提出要根据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设计实训项目、实训过程的“6S”管理、融入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提升的方法。

三、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陈新华等(2007)、杨六一(2013)认为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创新可以从“目标管理、互利互惠、规范管理、体制创新、教师与教材”等几个方面展开。许红(2007)从认知实训、教学过程实训、毕业实训等三个阶段介绍了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的做法。 李忠国(2008)认为物流实训基地应具有“采购、运输、仓储、库存管理、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功能。白士强等(2010)提出要引入物流行业企业的业务工作标准来建立多元化的实训教学基地。赵凯(2010)提出了“校内实训、校外建立校企联合实训、校校合作”三种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曾益坤等(2010)提出了包括“物流文化与沙盘推演、仓储配送、生产物流、物流信息、快递、连锁经营、物流业务”等在内的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李晓娜(2012)提出了 “订单培养,联合建设”、“校校共建共享型”、 “公共实训基地”等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何玲辉(2013)认为可以通过“寻求政府帮助、建立新型双赢互动基地创新机制、深化办学模式”等手段来实现校外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朱文涛(2014)提出了"定岗双元"模式下"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功能和实施构想,为高职院校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厂"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和经验。

四、模块化物流教学的研究

吕丽莉(2010)运用调查问卷法,通过对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介绍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国际货运与报关、供应链管理、外轮理货管理”等模块实训教学。杨海明(2010)认为模块学教学的推行,需要经历“社会需求调查、分解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转化、确定课程门数、编写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方案、教材的研发”等几个环节。 丁铭(2011)构建了包括“运输基础知识、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特殊货物运输、运输合同与保险、运输信息管理系统”等模块的物流运输管理实训教学体系。 杨金(2012)提出了包括“物流专业文献阅读、物流基本业务介绍及基本沟通语言学习、物流信函写作、物流单证制作”等模块的物流专业英语模块化教学模式。

总结:综上所述,不同学者与专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当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进行了研究,为各高校实施物流实践教学提供了参考,但采用模块化对整个物流管理专业实训体系进行系统设计的研究和探索还相对缺乏,将成为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物流专业实践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范文2

2010年12月6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被正式纳入全国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以下简称“骨干校”)的建设行列,成为首批启动项目建设的40所高职院校之一,并于2013年11月4日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骨干校通过验收,意味着进入后骨干校建设时期,物流管理专业(热带农产品方向)作为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重点,亦是难点,在后骨干校建设中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受到政府、行业企业和教育界的关注与重视,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颁发了〔2009〕8号《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将物流产业列入十大规划振兴产业,但必须正视的是,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起步晚,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为适应市场需求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表现出良莠不齐的现状,总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本文以《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为例,通过对该课程的探讨,分析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物流信息技术》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在设有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中都已开设了该课程。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商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自2006年起就已开设《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我已连续为5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讲授。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在课程设计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上,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讨。

2.1课程师资多非科班,传统教学思维难突破

回顾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2000年,教育部批准北京物资学院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至今不过14年时间,且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开设一般都晚于本科院校。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恰逢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了生存和适应市场需求,很多高职院校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相继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严重匮乏,不少高职院校无科班专业教师。我所在的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物流教研室共12名教师,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9人,11人经济管理相关专业毕业,1人机械专业毕业,无一名教师物流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专业教学工作主要根据专业方向和专业兴趣,在教学工作中,因受到自身专业的限制,使教师很难有精力突破传统教学思维。

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强,对教师的实践技能要求很高,很多高职院校在无科班教师的情况下,赶鸭子上架,让非科班教师转授物流管理专业相关课程,授课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尤为明显,更多的是在照本宣科中进行摸索。另一方面,由于不是物流管理专业科班出身,教师现学现卖,很多知识自己一知半解,备课、上课本就非常吃力,更没有精力从事课程教学改革相关的工作。

2.2课程设计不科学,教材缺乏特色

目前《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材非常多,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为:(1)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有偏离;(2)教材内容多以章节划分,虽然有些按照项目划分,但实质上并未脱离“理论阐述为主,辅以实践项目”的套路和模式,而且有些实训项目缺乏可操作性;(3)课程内容和其他课程内容重合性较大,缺乏整个专业课程的规划、设计和梳理。例如:POS系统,在《物流信息技术》课程里讲,在《仓储与配送》课程里讲,在《运输实务》课程里也讲。

传统的课程设计偏重理论而轻于实践,教师是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课堂讲授的理论灌输,而忽视了培养实践动手的能力。在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传输中,注重单向信息的输出,而忽视学生信息的反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没有得到体现。

这种形式与应试教育无异,学生只是单向信息和知识传输过程中的接受者,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无法掌握每门课程的学习重点,最后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浪费时间而没有学到真正的技能,导致教学环节的学生主体缺位。

2.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动手能力差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课堂走向课堂”,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虽然有些院校分期分批派教师到企业挂职,也聘请企业人士到校内兼课,但并未形成常态化,观念还是停留在“把课排下去”的思路上,导致实践教学形式主义严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此外,为了节省成本,很多院校不愿意承担学生去企业认知学习的成本,出于安全考虑,教师也不会单独组织学生去企业,于是,“巴掌大”的学校和实训室成了各门课程想方设法开设实践课程的主战场。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1)为了应对教务处和教学督导委员会的检查,一些课程没有结合自身特点,片面追求“理论∶实训=1∶1”。如,很多纯理论课要开展实训。(2)一些校内实训室的存在并没有经过严谨的论证,观赏性大于实用性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实训室和实训设备存在“挂牌不营业”的情况;还有一些实训室就是“电脑+仿真软件”,并不能很好地还原企业工作流程。另外,校外实训基地挂牌的多,利用得少,校外实训基地作为认知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都没有去过,更谈不上带学生去体验企业了。(3)虽然成立了专业教学委员会,聘请了企业人士担任委员,实际上企业人士很少参与指导学生实践,有的企业人士变身“专任教师”来学校上课,并没有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2.4考核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

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考核方式只注重结果,形式单一,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传统考核方式存在以下弊端:(1)考试出题以理论知识为中心,考核内容以识记为主,容易滋生学生的惰性思维――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学与不学一个样,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很多学生平时不学习,迟到、早退、旷课现象频发,考试结果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考核结果片面、不公平,临时抱佛脚的学生往往能得高分。(2)卷面设计不科学,试卷的单一性和答案的标准化,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不能真实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鉴于学校的硬性规定,很多课程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虽采取了所谓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较单一的考核方式有了改进和提高,实践考核流于形式,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只表现为一次性考核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的考核。(4)总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在以往的考核中,平时成绩的构成要件没有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设计,只通过一两次作业、课堂提问和考勤来评价,过程性考核的特点没有很好地得以体现。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3.1设计思路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持续增加,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深化,课程建设和改革成为关注的焦点。改革的核心是创新,高职院校的课程既不同于本科院校的课程,又不同于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建设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重点,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高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课程设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更为紧密。课程设计和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密切相关的,终极目标是为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围绕这一目标,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为中心,邀请社会精英、行业企业职业经理人、各层次的技能人才参与课程设计、课程开发和课程建设,打造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对岗位任职标准和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分析、调研、论证,确定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托,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以典型的工作项目为介质,设计教学活动;以行业企业技术规范为参照,设计考核方案,确定反映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且凸显职业特征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构建职业能力递进式、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展开的,该课程作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内容,在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成立了《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委员会,围绕海南热带农产品物流特点,编写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成果”《热带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教材。

3.2《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物流信息技术》的课程设计,将教材的十章内容划分为“5个模块+1个课程实验”的形式:(1)5个模块将主要理论进行综合和提炼,理论教学22学时;按工作过程设计实训项目,实训24学时,实训课程在机房进行;(2)1个课程实验是对课程内容的总结和实践,共4学时。总学时48学时,理论∶实训=1∶1。

4.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

课程设计调整后,考核方式也需要做相应的改革,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相匹配。成绩考核关键是融通企业用人标准,由平时和期末两部分组成,平时占总成绩的80%,期末占总成绩的20%。

4.1平时成绩考核

过程性考核是平时成绩的基本构成,由四部分组成:考勤(20%)+作业(10%)+个人实训操作(50%)+小组团队实训(20%)。

4.1.1日常考勤

课前考勤,除去节假日调课,期末按20次考勤计算,每次计5分,日常考勤以20%计入平时成绩。

4.1.2平时作业

平时作业共5次,主要考查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按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全部完成的计100分,缺一次扣20分,折合10%计入平时成绩。

4.1.3个人实训操作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训操作主要在机房进行,通过相关软件的操作来完成,共5次,由教师评价,最后将5次成绩的平均分,按50%计入平时成绩。

4.1.4课程大实验

课程大实验通过小组团队实训来完成,针对物流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情况开展调研工作,主要考查学生的工作态度、团队配合程度、分工效果,成绩按20%计入平时成绩。

5.总结和讨论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范文3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效果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在国家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的建设期间,项目院校通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建设了一批产学结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立项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011年9月完成建设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国家示范校建设期间,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下,该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了一批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本文以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的畜牧、物流管理和汽车运用技术等三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为例,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现场调研等方式,研究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建设模式、保障机制、实践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而提出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几点参考建议。

一、基地建设与运行实践情况

1.基地概况

畜牧专业的校内养殖实训基地(五千头猪场),共投入建设资金800万元,现有员工19人,猪场年出栏优质肉猪5500多头。教学方面,主要承担本专业学生的企业见习、岗位训练和部分学生的顶岗实训,以及教师的企业挂职锻炼任务。

汽车运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海南宝驹乐〔博世〕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汽车维修站)按一类汽车维修企业的标准改造场地和配置设备,设备总值近200万元,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员工39人。对外承接汽车检测维修和维护保养等业务;对内承担学生企业见习、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等教学任务;同时还是教师挂职锻炼和学校开展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的重要场所。

物流管理专业与港森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物流综合实训基地,校企共投入建设资金60余万元,现有企业员工10人,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仓储配送和物流技术创新服等业务,还承担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企业见习和技能训练等教学任务。该基地还用于安排教师挂职锻炼和开展社会培训等活动。

2.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

(1)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合约管理,各尽其责

汽车维修、物流管理等技术服务类专业,因其对口企业投入成本和经营风险易控,生产过程对学校的负面影响小,同时考虑到其专业教学与管理人手紧张、缺乏经营经验及客户资源,学校采取了“筑巢引凤”的模式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所谓“筑巢引凤”,即经过公开招标和多方筛选,引进一些规模较大,具有经济实力和丰富客户资源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由学校提供场地,校企共同按照教学和生产需要进行规划建设,购置教学和生产设备,并由合作企业承担基地的日常经营管理。如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与海南宝驹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海南宝驹乐(博世)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汽车维修站;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综合实训基地等。

按双方合约约定,合作企业向学校支付风险抵押金和年度管理费用,负责实训基地日常经营和教学所需设备仪器的维护、保养和保管,添置各类耗材配件等。学校选派人员担任基地的副总经理,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双方在责权利明确的基础上,及时沟通解决各种问题。在保证生产经营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确保基地完成实训教学任务,承担提供教师挂职岗位、推荐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等合同义务。

(2)整体购进,企业指导,学校经营,目标管理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股份制院校,其控股公司海口农工贸(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罗牛山公司),是海南省规模最大、配套产业体系最完备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在全省17个市县建有40余个现代化畜牧养殖基地。畜牧专业早在2002年即被评为国家精品建设专业,其师资和技术力量雄厚,且有多位教师曾担任过畜牧养殖企业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具备独立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鉴于畜牧专业的自身特点和依托学校大股东的优势,学校整体购入罗牛山公司下属养殖基地“五千头猪场”作为我校畜牧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3.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由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教学项目开发团队,在兼顾教学需要和企业经营的同时,设计和开发实训项目。既保证了本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同时也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主要开展的实训项目有以下几类:

(1)专业见习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和询问等方式了解企业的操作规程和岗位要求、认识各类设备、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等。

(2)现场教学

任课教师在实训基地工作现场开展教学工作,包括案例教学、课内实践、专项训练和岗位训练等,培养学生的专项岗位技能。

(3)顶岗实习

经实训且已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学生(一般为大三学生),将以合作企业员工的身份按企业要求带薪顶岗实习,增强综合实践能力,为就业做准备。

4.保障机制

(1)合约保障

校企合作建设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中,除了对资金、设备、场所、人员、项目管理等作出约定外,还明确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如基地常年提供多少工位、多少时间、多少项目用于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等。

(2)组织机构与制度保障

学校专门成立校企合作处,负责指导和协调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营。制定了配套的管理和监督制度,保障各项教学任务顺利实施。

(3)工作机制保障

为融洽基地经营与教学关系,学校指定专人负责学生跟岗见习、顶岗实习和教师挂职锻炼等事宜以及双方的协调工作。

5.教学效果

为了解各实训基地建成后的教学效果,特针对专任教师和学生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经测试,其可信度(Cronbach's Alpha)分别为0.72和0.85。今年5~6月,研究人员对汽车运用技术、物流管理和畜牧专业参加实践教学的各年级学生和专任老师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共收到有效教师问卷24份,学生问卷209份,其中汽运专业教师8份,学生75份;物流管理专业教师10份,学生95份;畜牧专业教师6份,学生39份。调查结果如下:

(1)学生对基地的满意度

问卷从基地的实训条件、教学内容安排、指导教师、技能提升、教学效果和总体情况等几个方面的满意度,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1),汽运专业学生对基地各方面的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的平均值均介于3.4~4.2之间,表示“比较满意”;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认为基地的指导教师、技能提升、实训效果和总体情况“比较满意”,但对基地的实训条件、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的满意度为“一般”;畜牧专业学生对其实训基地的设备条件满意度相对较低,为“一般”(Mean=2.79),但对基地的其他方面和总体情况满意度均大于3.4,表示“比较满意”。总体分析,受访学生对实训基地的总体情况表示“比较满意”。

(2)教师对实训基地的满意度

教师对基地的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管理与运行模式、实训条件、教学内容与学时、企业人员参与教学情况、企业配合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个人业务能力提升和总体情况等。调查数据显示(见表2),汽运专业教师对其专业基地的总体满意度平均值为2.88,即“一般”,对基地的设备条件“比较满意”(Mean=4.00),然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表示“不满意”(Mean=2.5);物流专业教师对实训基地的总体情况、管理与运行模式、实训条件、企业参与度和个人能力提升等方面满意度为“一般”,但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满意”;畜牧专业教师对其实训基地开展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表示“非常满意”(Mean=4.33),但对基地的管理与运行模式和实训条件的满意度较低,平均值仅为2.33,即为“不满意”,另外对基地的总体情况和其他方面表示“比较满意”。

二、综合分析

1.优势分析

(1)采用引企入校模式建设的基地

因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学校得以“筑巢引凤”。这一模式很好地解决了高职院校以往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合作几率大大提高。同时,这一模式也让学校在双方合作中掌握了更大的话语权,基地为教学服务的本质更加明确,教学任务的安排落实更加有力。

(2)企业方参与基地的前期规划建设十分必要

学校所建基地从规划设计伊始便引入了意向合作企业,双方共同孕育了基地的功能定位与经营构想。这一过程加深了双方的感情,完善了基地在教学、经营中的设计与建设,保证了基地既可以实现在教学功能,也可以担当经营任务。

(3)合约、制度与机制保障是管理的关键

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制订了深入详尽的合作协议,强化了教学基地功能,避免了合作纠纷。同时,还成立了校企合作处,在机构、制度、机制和人员上予以保障,及时解决合作问题。

(4)校企双方实现“多赢”是基地运行得以为继条件

良好的经营状况,使企业方能够承担起设备设施的维修和耗材的添置义务,基地具备了造血功能,降低了学校的教学成本,校企之间得以相互依存。

2.存在问题

(1)离真正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尚有差距

在教学设计与安排上,仍然存在着学校积极而企业冷淡的问题。这使得教学的针对性不够,深度不够,有些只停留在了见习层面,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产性教学实践。问卷调查中教师对基地的满意度较低反映了这个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说明了学校在教学项目设计上缺乏统筹兼顾,未能将解决企业实际困难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之一。

(2)教师的认同感不高,挂职锻炼成长有限

在“引企入校”建设的实训基地,教师的认同感不高,挂职锻炼成长有限。为保证企业方经营的独立性,按合同约定,学校不介入具体的经营管理事务。因此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选派挂职人员基本上要服从企业方的经营管理需要。教师在挂职锻炼中难以达到一定深度,成长有限。

(3)基地规模普遍较小

部分基地的实训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还需作进一步调整。

三、建议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首先要对专业的特点和基本条件进行分析,确定适当的建设模式。

要谋求政府在经费和政策方面的支持,走“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发展道路,是基地建设的基础。

校企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要贯彻到实训基地筹划、建设和运行的整个过程,坚持合作的多维性,不但在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实习就业、技术支持等方面开展合作,校企双方还要在综合管理、文化建设、人员交流等方面来增加彼此的依存度。

通过合约与监督保障机制来确保教学活动和生产经营的顺利实施的关键。

此外作为基地的经营方,企业要具备一定的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能力,运作过程中不断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以保证基地的持续运转。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申屠江平.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9)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物流管理;学习成果导向

引言

国外物流发展实践表明,物流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物流知识与操作经验,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紧跟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培养适应现代电商物流高速发展,具有先进物流信息技术、现代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种新型的职业人才培养实现形式。利用现代学徒制“入校即入厂、学生+员工双重身份”的特点,让学生在工作場所学习,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参加实践工作,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适应了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自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等诸多原因,面临着诸多问题,影响着企业用工和现代产业用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老师来自于高校,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老师较少,而企业的兼职教师又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在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方面缺乏师傅型的优秀教师。

第二,学校实训能力不强,设备设施相对不足,更新困难,特别是物流管理专业,由于其设施设备都属于大型投入,场地要求也大,因此,学校在资金和场地方面都难以满足学生真实环境的实训要求,只能采取一些仿真模拟、软件操作的形式来完成,这就导致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很快的适应企业用工、用人的要求;

第三,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越来越多的来自于自主招生的普高生,三二分段的中职生,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强普遍不强;

第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力度不够。大部分院校在合作时采取的是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提供校外参观实习、毕业实践场地合作方式等。企业并未真正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来,学生基本只有通过半年的毕业实习,来积累真正的企业实践经验,在毕业后很难较快适应需求的要求。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上课即上岗”。学生的单一身份变成“学生+员工”双重身份,教师的身份也变成了“师傅型”的教师。学习的场地也由学校挪到了企业,学生在工作场所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些正好克服了以上职业教育的困难,使新时期的职业教育释放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量能量,使高职院校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用工用人,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与企业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16年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二类品牌建设专业。其中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电子商务物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本品牌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与EMS中国邮政、顺丰速运、汇通等公司合作,建立了一家校内大学生实训基地——“一公里速递中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心采取企业老师带值班经理、值班经理带实训学生的方式(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完成企业的真实业务及日常管理,培养学生的快递业务操作技能、仓储与配送业务管理技能、路线优化等技能,并通过对业务量、服务水平、现场管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绩效考核评价,重点培养快递值班经理的企业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在一公里速递中心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承担了“学生+员工”的双重身份,既要遵循学校的管理,又要按照企业的方式进行工作,融入了“现代学徒制”关键要素,为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先行经验与必要的软硬件保障。

二、现代学徒制下招生制度改革

现代学徒制试点秉承“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思想确定培养对象。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学校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从中职院校毕业生或者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学徒,达到录取条件的学生,通过学生、企业、学校三方签订协议实现学徒学生的双重身份;二是校企合作企业结合自身生产实际自主确定培养对象,在与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中选拔培养对象。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结合学校现有条件,以及专业建设基本情况,现代学徒制试点采取先招生再招工的方式,首先由学校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录取满足条件的学生,并和学校、企业需签署三方协议。在入学一年后,由合作企业根据用人单位标准,遴选合适的学生进入企业按照现代学徒模式培养并管理,并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的学生具有合法的企业员工身份,不但享受企业员工的待遇,同时接受企业的管理。

三、现代学徒制下的教学改革

(一)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案制定

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班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熟练掌握物流客户服务、物流信息技术、物流市场营销、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客户沟通与协调、营销策划、快递门店运营等能力,富有“互联网+(尤其是物联网)”思维、“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等素质,面向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适应电子商务物流等行业企业的物流专员、物流客服、物流运营,特别是快递门店经理人等岗位要求,并能够从事快递企业创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根据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二)教学管理模式

每学期开课前,校企导师共同商定开课计划,确定授课教师、授课任务及课表,研讨制定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序化真实岗位技能知识,校企导师共同编制岗位实训指导书,制订教学日历,协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岗位训练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确定开课计划及教学内容分工。学生在企业工作及学习的过程中,由校企双方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以及企业晋级的主要依据。

(三)“学习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

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学校与主要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合作,共同完成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电子商务物流专业规范、课程体系、课程规范及对应的教学单元内容开发。依据学徒培养计划,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打破院校主导的局面,改為企业主导、院校为辅,基于美国DQP框架开发成果导向的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体系与企业工作需求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所需紧密结合,充分按照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流程设置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主要课程开发过程如下:

(1)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问卷调研的方式,由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共同确定人才需求状况。这里的需求包含和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内部需求指学生和家长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的要求。外部需求主要指国家层面的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以及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2)其次,依据行业企业需求,由本专业毕业生、相关企业、学校管理者、本专业教师和学生,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所面对的行业岗位、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以需求分析为依据提出的,适应需求而定,同时也支撑着行业企业的需求,它是人才培养的总纲领,是对毕业生就业能力及在毕业后3-5年能够达到的职业能力和成就的总体描述。在DQP学历框架下,它体现了大学生在毕业取得本专业的“副学士”(即我国的专科)学历时及未来适应工作、生活和公民参与时“能做什么”。

(3)再次,在确定好专业培养目标之后,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按照DQP框架下五大学习领域(专业知识、广泛和融合知识、智力技能、应用和协作学习、公民素养和全球学习)中对应的副学士的要求,描述本专业的预期学习成果(POC。这些学习成果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取得的学习成果,是学生在五大学习领域方面的具体描述,同时为了尽可能的使这些学习成果易于学生理解和教师考核,在设计时参考布鲁姆分类的行为动词来设计。它体现了学生应达到的毕业要求以,即毕业生所需达到的能力,也是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

(4)最后,依据专业预期学习成果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毕业生能力通过由不同板块(类)课程及每门课所构成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即专业预期学习成果需要落到每一门课程中,这种对应关系用课程矩阵来实现。

(四)教学组织安排

根据现代学徒制“学生+员工”双重身份等特点,以及工作场所学习的要求,现代学徒制班的教学组织形式按照“1+1+1”模式来运行,具体如下。

(1)第一阶段:专业基础培养(第一学年),在学校完成。

该阶段学徒学习基础文化、专业认知、专业理论、基础技能。学校负责基础文化、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程,占总课时的80%,由专任教师通过集体授课、云平台授课的方式完成教学;企业师傅负责专业认知、基础技能课程,通过线上线下讲座、直播课程、线上交流等方式完成,内容涉及行业发展、企业生产安全、职业规划、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等,占总课时的20%。

(2)第二阶段: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第二学年),在企业完成。

该阶段学徒学习职业素养、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进行岗前培训和岗位实践,其中专业理论内容根据工作需要,设计教学内容,由学校教师在企业进行教学,该部分内容占本学年总课时的40%。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由企业师傅在企业指导完成,占总课时的60%。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实现工作场所学习。

(3)第三阶段:企业岗位实践(第三学年),在企业完成。

该阶段学徒学习专业理论、职业素养,进行岗位实践。理论内容由院校教师在企业完成教学,占总课时的20%。岗位实践操作由企业师傅在企业岗位指导完成,占总课时的80%。

(五)学徒考核评价

构建院校、企业、第三方共同参与的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模式,建立院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构成的立体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参照职业岗位要求,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企业聘用人才标准、行业技术标准、职业能力测评标准,针对不同的课程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结合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的评价方式是保证学徒培养质量的关键。

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质量监督与评估小组,设计基于学徒学习全过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估小组结合平台提供的学习记录、技能训练结果、期中考核结果、期末考核结果,企业师傅提供的学徒实践报告,院校教师提供的学徒课程报告三方内容,评估学徒培训的培养过程和培养效果示

四、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建设

由于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改革,需要配备一支由“专任教师+企业师傅”组成的教师团队来共同培养学生,同时也需要专人来进行管理,而目前的师资队伍无法满足现代学徒制培养的要求。因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班主任培养

专业配备1名经验丰富、年轻、业务能力强的专任教师担当现代学徒制班的班主任,企业配备了1名资深人力资源主管担当班主任。

现代学徒制班的班主任,既要业务能力强,又要熟知高职教育的改革方向及政策,还要懂教育学和心理学,要会做学生工作,及时消除学员的疑虑,能够处理学员在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有奉献精神和助人为乐的品德,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都能够给学员提供帮助。现代学徒制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一种方向,因此,需要通过送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师的教育理念及国际视野,通过强化专业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及辅导员业务培训,培养一批愿做事,能做事、会做事的懂专业的班主任教师队伍。

通过让担当现代学徒制班的企业班主任参加学校组织的对辅导员的各类培训,及共同组织学员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等形式,培养企业班主任熟悉学生工作业务,提升与学员的沟通与管理能力。(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2.“双导师”教学团队培养

学校将聘请合作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为现代学徒制班企业导师,同时安排学院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为学校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企业师资团队的构成为:1/3的专职培训师,负责学徒在企业的企业认知、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2/3的岗位师傅,对学徒岗位认知、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对接。院校师资团队的构成为:2/3为专业“双师型”教师,负责学徒的专业理论教学;1/3负责公共课、基础课、兴趣课培训。同时为了保障校企合作培养学徒的质量及效果,需要对企业师资、院校师资就合作内容、合作模式、职业培训体系、学徒培养方案、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培训模式、考核评估体系、岗位能力认证,以及企业师傅和院校师资职业素养能力等方面内容进行阶段性培训和评估。

结语

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它不仅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5个对接,同时对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現代学徒制的国内起步较晚,2014年开展第一批试点工作,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对企业的政策和激励问题、社会认同特别是家长的认同问题、经费问题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解决。总之,现代学徒制的“双岗位、双身份、双导师”的育人制度,能有效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左锋.跨境电商现代学徒制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6);

[2]殷明,刘丹青,郑继昌.美国学历资格框架(DQP)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2016(2);

[3]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范文5

一、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校企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宏观环境营造乏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体系和宏观政策支持,国家还没有出台具有操作性的对合作企业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几部委还没有联合下发关于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有关文件,导致校企合作出现院校“一头热”现象,难以深度合作;二是各级政府部门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参与度不高,组织、领导、协调和监督作用发挥不好;三是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加大了投入,但其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仍中仍处于劣势,无论是办学经费,还是其他社会资源,职业教育都是处于劣势。

2、学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足,合作流于“形式”。学校只注重校企合作协议的签订,而忽视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如何操作或实施等具体条款的签订。院校一方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工学结合”,把最常见的“放羊式”项岗实习等同于“工学结合”。再加之由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办学时间较短,师资大部分是经短期培训后改行的,缺乏物流管理实践经验和技能,在科研和技术方面积累的也不多,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有限,缺乏吸引力,因而限制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业合作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限制了校企合作朝更高、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3、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一是物流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物流企业尚未认识到合作教育带来的益处,总是狭隘的认为物流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物流服务,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天经地义份内的事,企业没有义务和责任,企业没有必要花较大的成本与高职院校合作,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二是物流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把校企合作只当成选择人才的途径,很少关注物流人才培养过程,对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三是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与物流企业岗位工作要求的差距较大,学生难以真正顶岗,导致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由于顾及成本问题,只能安排学生在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规范且成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培养。

4、“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够。“院校”拥有一支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开展校企业合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办好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健。然而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其“双师型”教师队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职称明显偏低,实践经验严重匮乏,师资结构突出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兼职教师数量不足且不稳定,由于校企业合作制度上缺失及认识上的不足,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物流专业人才跟本请不动,只有一些实践经验不足的物流专业人员在其主管领导不知情的情况下暗地里做兼职教师,或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碍于人情面子让其业务不精干的手下做兼职教师,这样从质量和数量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由于院校经费有限,培训机会少,加之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专业教师没机会和时间参加培训,不利于“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由于上述原因,即使院校与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但由于多种原因,教师的实践还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进入实质性的校企合作的不多,影响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持续有效推进。

二、解决当前高职物流管理校企业合作问题的途径

1、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政府要出台校企合作的法律性文件,以立法形式保障校企合作机制的运行,并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尤其是要明确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相关优惠的政策。同时,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力度及开展相关的研究,指导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2、学校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高职院校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只要是有利于双方效益提升,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都可以尝试。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担负起应尽责任,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

3、寻求互惠多赢的动力机制,实现多方共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是推动校企合作顺利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是校企合作良性循环的纽带。只有激发学校、企业共同发展的需求与愿望,才会形成校企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才会更有生命力。否则,校企合作协议只能是一纸空文,合作只是半途而废,或虎头蛇尾。院校的动力机制,包括院校管理层的动力问题、教师的动力问题和学生的动力问题。参与合作企业的动力机制,包括企业管理层的动力问题、实习基地督导教师的动力问题。要搞好校企合作,就必须形成一整套动力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各方互利互惠、院校、行业、企业、学生和社会多方共赢的局面。

4、认真审核校企合作的可能性,扎实搞好校企合作。为了避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对合作双方的可能性及实现校企合作双方应具备的条件,进行可能性审核。首先,院校一方要审核本身专业性及在行业内的认可度。如果物流管理专业本身专业性强、行业内认可度高就要与规模较大、比较注重员工基本素质、企业长远经济利益的物流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否则,只能与规模较小、对员工基本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的物流企业合作,即所谓的强强联合;其次,院校要根据确定的校企合作对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院校专业教师要根据学生已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有的放矢的制订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教学工作计划,并协同企业参与管理并组织实施;第三,院校和企业要根据组织实施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评价。同时,还要根据双方合作的基础,对合作协议进行完善和提升,并寻求其他合作项目,力争扩大合作范围和合作深度。

5、建设满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双师结构”型的教师队伍,才能满足校企合作下的教学需要。因此,要从如下方面建立一支符合校企合作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满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一是建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工作机制、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教师聘用制度等相关制度,建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情况做出相应的考核。同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职务晋升等挂钩,引入末位淘汰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激活教师队伍。二是重视校企平台的搭建,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取得“物流师”、“高级物流师”或“注册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在物流岗位一线培训教师,培养教师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以培训在职教师为主,从行业、企业、引进具有“双师型”条件的人才是有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辅助途径。引进企业中那些博学善讲、既有教师素质、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不仅能满足教学需要,还能够为学校课程建设带来生机。

三、我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

1、学校成立校企合作领导机构,加强物流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为了保证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校企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我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处,制定了校企合作制度,编制了校企合作标准协议,规定了合作内容、合作形式,完善了校企合作内容要求,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机制不断完善。在学校校企合作总体框架下经管系认真与物流企业开展合作,使物流管理专业合作企业数量达到30多家,在人才培养、技术咨询与服务、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的合作。

2、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建立真实或仿真的物流企业环境。学校与北京络捷斯特公司合作共建了仓储管理等校内仿真性实训基地8处,为培养技能型管理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校企双方互聘骨干人员。学校聘请物流企业技术骨干与核心管理人员来校承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物流职业能力;聘请物流企业技术骨干与核心管理人员在企业指导顶岗实习学生,培养学生物流管理实际工作能力。企业聘请学校的教师为企业技术咨询与管理顾问,指导企业生产经营实践。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中职学校;物流实训室;建设

近几年来,在物流产业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企业对物流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物流人才被列为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随着信息技术、自动仓储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及现金物流设备在物流活动中的大量应用,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操作技能的物流管理人才。目前,中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比较低,影响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还不能满足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中职学校在培养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要建设面向物流产业,操作性较强的物流专业实训室,重点是培养和提高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一、中职学校物流实训室建设的现状

在当代物流发展的带动下,各中职学校争相开设物流专业并附带物流实训室的建设,由于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各中职学校的物流实训室建设可谓参差不齐,在教学实验、实训和实习的重要性的认识、模式选择、环境提供和条件保障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一)资金缺乏简陋型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少中职学校在资金利用上捉襟见肘,所谓的实训室仅仅是简单的几台电脑,缺少必要的硬件设施设备,仓储环节的托盘、货架、液压式托盘车、堆高车、叉车等设备无从购买,也没有先进软件的支持,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说教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都难以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践的需要,学生实训动手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二)奢侈浪费型

一些学校在当地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大量购买先进设备、建设规模浩大的实训室。还有一些院校为了与企业合作,企业变相的推销自己的产品,使得有些学校校花费高额费用购买并不需要的或者并不实用的设备。这些设施设备都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在用过一两次后被搁置,造成严重的浪费。

(三)校企合作、产学两用型

部分学校利用当地发达的物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位置优势与企业合作,一方出资一方出地,合作建设实用经济的实训中心,双方各取所需,这样不仅节约了资金,同时也能够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得到了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平台,企业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经济效益。

二、中职学校加强物流实训室建设的必要性

物流专业是一个综合性、技术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根据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在培养人才方面突出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从事物流工作所必须的知识,具备从事物流工作所应有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校内实训是一个关键环节,因此加强物流实训室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物流实训室建设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必然要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一种具体形式。其中,校内实训是走“工学结合”之路最实在的要素。学生通过校内实训的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才能顶岗工作,实行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得以实现。

(二)加强物流实训室建设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

根据波兰尼的“缄默理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教学在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技能技巧的形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学生技能的形成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从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过程。在此过程中,校内实训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仅仅依赖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技能是不现实的,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与形成主要还是在校内实训室完成。

(三)加强物流实训室建设是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途径

校内物流实训室引入的是非常类似于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块,因此通过这种职业环境的营造,有助于他们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形成,为他们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强中职学校物流实训室建设的思路

(一)适应市场需求,设计物流实训室的实训项目

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要求学校必须与行业和企业做到无缝对接。因此,职业学校要尽可能地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与行业企业同步,并适当超前,让学生学习到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物流实训室建设要通过就业市场调查进行总体科学规划,根据《物流专业教学标准》中规定的以工作任务为线索转化为学习内容;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实训教学活动,选取物流专业方向学生应重点掌握的物流操作技能模块进行培训,选购实训设备和教学软件,设计物流实训室的实训项目及工位数。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证物流实训室高效运行

为了物流实训的正常运转需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制定《实训室安全管理》规定、《学生实训手则》、《实训室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和《实训室接待参观管理规定》,从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从教学、实训、接待三大内容上规范建设和管理物流实训室。学校在加强常规管理的同时,积极引入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为内容的“6S”管理理念。在物流实训室内所有设施设备排放整齐划一,地面墙壁干净整洁,规章制度、操作流程悬挂上墙,让学生时刻受到物流产业文化的熏陶。实训室营造“6S”氛围,制作“6S”宣传栏和宣传标语等。实施专项实习周、专项实习月的技能教学。同时加强对“准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确保实训操作科学化、规范化,提高设备使用效益,保证安全。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就是人才操作技能的高低,而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关键就在于学校对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我们只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管理,注重“学”、“做”结合,才会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校内实训室是实践性教学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地”。学校要建设并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训室,不断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物流实践性教学,更应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减少演示性,增加综合性实训,强调真实性和实际参与性,强调实践教学与实际岗位的“零距离”。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规范地按实训目的、内容、流程、实验规则进行考核,学生达标才算完成实训,每一项目完成均有《实训日志》、《学生实训报告》并填写《实作室使用记录》。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分阶段、分项目制定有严格的学生每期、综合实习前技能考核标准,考核结果作为学生的期末成绩、评奖评优的依据。

(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物流实训室提供人才支撑

如何有效利用物流实训室让学生会操作物流设备和培养物流技能,这就需要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一支这样的实训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实训室岗位责任制和设备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实训教师和实训室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大引进高层次实训教师和管理人才的力度。培养一支学术水平高、具有先进职教理念和过硬的专业技术、勇于开拓进取、爱岗敬业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物流实训室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总之,中职学校物流实训室应该是以服务于教学为宗旨,以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以物流系统为模拟平台,以先进的物流技术为实现手段而组成的物流实训平台。该平台来自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区别于传统的电脑模拟系统,又区别于简单的仓库,而是通过物流流程和物流技术将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现代物流的活动连起来,让学生了解、熟悉、操作每个环节,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先进实训平台。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理论基础.[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2]孙连栋,李晓敏.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07).

[3]丁志平,许宁.校内化工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30).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高职物流 实训中心 教学

1 高职物流实训中心建设的现状

(1)物流实训师资力量薄弱。实训指导教师人员偏少,构成单一,无法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同时,作为实验室指导老师,实际经验匮乏,甚至很多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根本自己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实训教学培训。高职院校在薪酬待遇方面,也很难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实验教学岗位。加之学校对实验实训的不重视,使得实训指导老师在工作中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

(2)物流实训中心设施设备比较落后。物流实训最主要是物流设备,但是受投资和场地的限制,一般高职院校在物流中心实训设备方面严重投入不足。一般就是建立一些比较简单的仓库,再配备一些电脑,加之物流专业是新兴的专业,高职高专的领导不重视,导致物流实训设施设备更不上教学的要求。

(3)对学生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管理不科学。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方面 ,相关的高职院校没有成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和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同时对实践教学体系没有有效的监控手段,缺乏科学的指导和考核标准。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比较盲目,加之实习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实习结束后普遍只有实习鉴定,而没有具体的实习单位意见跟踪调查,考核标准不清晰。诸如此类的管理问题,致使学生的实际专业技能水平难以提高。

2 高职物流实训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物流实训中心的目的不明确。物流实训中心不单为教学服务,还可为学生的创新、教师的科研提供平台。不但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还能承担物流管理专业群其它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实训中心也可以对外培训,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当前很多高校建立实训中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评估及相关的领导面子问题,完全脱离了建立实训中心的初衷,使得实训中心建立起来后只是一个摆设,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起到搭建学生动手能力的平台。

(2)缺乏有效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与课程之间没有一定的相互关联性,既造成了课时的浪费,学生又对相似的实训课也缺乏兴趣。校内实训基地纯属模拟,没有真正的项目。同时实训室结构模式单一,基本上按照课程设置实训室,实训内容、形式单一,简单验证性实训比例偏多,而综合、设计性实训较少,无法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

3 问题分析与对策

(1)物流实训中心建设要明确目的。现代物流实训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建设一个功能完整,设备先进、管理一流,代表现代物流发展趋势,面向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实验软硬件系统运作环境,同时兼有教学、科研、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训中心,成为本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形成专业建设创新的突破口,本着高起点、高标准、规范性、示范性原则,建设成为示范性的实训、考核基地。实训中心不仅仅是能满足实训教学,还能供师生进行科学研究。

(2)物流实训中心建设要突出重点。物流实训中心是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锻炼的重要场所,所以在教学理念上必需具有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的地位,在某些方面甚至应摆在更重要的地位。物流实训中心的技术起点要定高点,立足于物流技术与实验教学手段的最新发展(下转第77页)(上接第66页)动态,注重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模拟仿真技术、自动识别技术、数码监控技术、信息管理与决策技术等多种新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其教学满足率、实验开出率高。实训过程易懂、方便,实训过程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扮演角色很多,每个学生扮演一个岗位,每个学生在所有的岗位上实训,相当于到不同的物流企业实习,实战性非常强,相当于在进行进物流企业前的岗前培训,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求职能力。

(3)校企合作,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高职高专实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将来进入企业有一个比较好的技能操作平台。因此校内实训项目与校外职业岗位必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这方面,学校必须加强和社会的联系,强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在实训中心的建设方向、学生知识技术能力的考核方面、知识能力定位方面、实训教学设备的配置方面、实训教学内容方面,学校要和企业建立合作,实现校企联袂,共同把握实训教学的方向和目标,例如,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就与深圳恒路、东莞时捷、顺丰速运等物流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联盟,以岗位驱动模式来开展物流专业教学,使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就能上岗。

(4)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物流实训中心建设与管理的关键在于指导教师,实训教学改革的关键还是在于指导教师,实训中心要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关键是实训指导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实训手段的更新、现代技术的运用等。指导教师的方式和方法、教学理念、实践动手能力,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过硬、实际操作能力强,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较强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物流实训中心每年应尽可能地派出专业老师进入合作的物流企业锻炼,这样使老师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也能促成青年教师的成长。目前,高职院校实训指导教师非常缺乏,学院要出台激励措施加速促成青年教师成长,让实训指导教师成为既上得了讲台,又下得了企业的“双师型”教师。每年都会有老师带队组织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物流比赛,教师队伍间也应该组织一些比赛,这样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理论知识也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更有说服力。有了企业锻炼的经历,老师讲起课来才更生动、更实用,学生也更愿意听,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洪,张美忠.高职物流专业实训教学研究初探[j].职业与教育,2009(5).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范文8

摘要:在天津举办的全国职业类院校“天物杯”物流技能大赛反馈的信息表明,我国职业类院校在物流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着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明显差距。东部沿海地区的学生在物流实践操作方面的技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学生。物流实践性教学是所有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都不能忽视的环节,否则这些院校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将无立足之处。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双师型”

物流学在20世纪初期就已诞生,之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传入中国。据权威机构统计,物流专业人才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目前缺口达600余万。物流管理专业所需的人才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能力。在我国,由于现代物流教育起步较晚,行业培养物流专业型人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根据行业需求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实践性能力。社会对职业学校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型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实践性教学环节,它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物流专业就是一门要求学生动手能力高、操作性强的专业,所以实践性教学在物流专业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目前,我国各院校的物流专业发展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普遍性问题。课堂理论教学是我们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注重课本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培养。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虽然已建立了较好的物流实训基地,并有较完备的物流教学设备以及操作软件,但对于培养学生的物流专业综合能力和技能操作方面仍达不到满意效果。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性能力,我们还需建立更为完整的理论和实践性教学体系。

一、注重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

要培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全面型学生,其前提条件就是要拥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高技能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高技能的学生,所以我们要通过培养、引进和外聘等途径,来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一方面,鼓励物流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的第一线,要求他们熟悉物流专业的生产环境和操作流程,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同时建立由物流行业的专家、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兼职教师库,构建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鼓励专职教师参与各类物流企业的生产实践和合作,进行科研项目的研发,并鼓励教师取得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建立教学水平高、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二、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应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针对不同的实践课程,利用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开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运用物流案例教学法,通过描述并讨论物流案例的具体情境,对案例进行求解、分析、总结,帮助学生理解物流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从中学习到企业的先进成功经验。还可以运用方案设计与制作法、小组讨论法、物流技能比赛、物流沙盘竞赛、角色模拟扮演法、模拟软件实训法等多种方法手段,让学生在实训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实训常态化、生活化。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

一方面,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校园,所以,应积极建设校内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及时地与实训操作相结合,实现“在做中学”。同时通过校内的企业实景的模拟仿真实训中心,让学生更好地熟悉企业的作业分工和操作流程,以便今后能更好更快地融入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应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外进行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内容涉及面广,包括物流仓储、运输、配送、包装、信息加工等方面的业务。校企合作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关心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可以跟企业紧密联系,及时掌握物流企业的发展动态,使学生的实践教学与行业的发展相同步。校企合作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技能实践操作的机会,有效延伸了教学空间。

总之,实践性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只有不断探索出新的实践性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才能完善职业类院校物流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出满足行业需求的物流人才。物流专业教师要了解物流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不断完善物流教学体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知识储备丰富和技能操作熟练的综合型物流人才。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范文9

高职教育 实训基地 建设思路

一、引言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宗旨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训教学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此,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是突出实用性、应用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一个重要内容。

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熟练的物流操作技能,这就需要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较高的实训基地作为保障。从目前来看,高职高专院校中除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少数几所院校,建有比较先进的校内物流实训基地,大部分院校由于财力有限,校内物流实训主要是购买一些相关软件进行业务模拟操作,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还有部分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通过签约形式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但这种形式主要停留在参观企业设备设施、业务流程为主的认知性实训方面,学生真正的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尚未有效开展。

二、建设物流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

(1)财力不足

建设实训基地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一套简单配备的教学用物流设备的价格就需几百万,这大量的资金绝大部分需要学校自筹,企业融资、上级财政的投入很少。因此,大多数院校的做法就是普通的计算机机房再配备一套商品化模拟软件。这样单一化的实训基地,很难给学生实质性的指导和真正的实践机会。

(2)场地有限

除了资金以外,还有实训场地的问题。如果想要建设综合型的实训基地,就需要配备相应的物流设施和设备,例如自动化立体货架、托盘、叉车、电子标签货架、POS机等。这就需要足够大的空间场地来摆放这些设施、设备,并且这种场地的环境要好,要求通风、明亮、干燥。如果学校再投资盖厂房不现实。因此,学校只能腾出现用的教室或改造其他的实训室。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

(1)企业难找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主要通过专业教师的联系,校企双方达成一致后签定协议。要求所联系的企业能便于学生实训,又要具有一定的实力与特色。换句话说,能够为学生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实训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所需的物流专业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但是,现在学校所找的企业大部分是建立在人情赞助上,很难保证学生的实训目的。

(2)模式单一

受多种因素制约,校企结合和产、学、研结合的良好局面尚未完全打开,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的路并不通畅。大多数情况是以学校被动、企业主动的形式进行的,而学生的实训实际上就是进行了粗略的公司厂房、仓库、机械的参观,根本无法真正做到顶岗实习。

三、建设物流实训基地的思路

以培养物流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以作业流程为导向,按专业基础训练、专项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训练和顶岗实习四个层次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1.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是设在校内以学生训练为主,又紧跟现代科技、生产、服务、管理发展前沿的实践训练场所。它是介于实验室、实习车间的一种人才培养空间。主要功能是向学生提供技能训练,在校内实现理论与技能实践的初步整合,尽可能向学生提供真实的物流活动环境,承担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及企业职业技能的培训、鉴定和考核。

(1)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

学校应主动积极的努力筹集各方的资金,首先可以申报项目,争取国家财政、地方财政的支持;其次可以联系物流企业,争取企业方面的损赠与支持,还可以由学校、系部自筹资金。这样就减轻了学校自身的压力,同时也能引起社会各界对物流行业的关注与支持。

(2)兄弟院校共享实训基地

学校应积极主动联合相关兄弟院校,共享各自所建成的实训基地资源,避免精、大、贵设备的重复购买。这样既节省了财力,又能促进学校间的学习与交流,弥补自身的不足。

(3)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

校内实训室主要为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建设,注重学生的专业训练。尤其针对理论教学后,展开的一系列的加深理解的专业基础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只有做好扎实的基础工作,才能往更高层次的综合训练、顶岗实习上迈进。

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是设在校外以学生实境操作为主。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学生核心职业能力,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1)依托行业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依托物流行业遵循“互利互惠、双向受益”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物流的特点,学生的校外实习不仅局限在物流企业,还可以在生产型、商业型等企业中进行。这便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更加全面的了解物流流程,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更明确地投入到实习中去。

(2)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后,企业能够无偿或优惠提供实训设备及实训材料,有效解决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不足的局面;无偿提供实训场所,提供企业教师共同参与、联合指导学生的理论、技能学习、缓解了校内实训教学上的压力,实现了实训条件的社会沟通;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场景中,为学生毕业奠定工作基础、积累工作经验。

四、总结

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校内实训基地使学生完成了专业基础训练、专项技能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完成了专业综合训练和顶岗实习。校内实训是校外实训的基础,校外实训是校内实训的延伸和完善。所以,高职院校要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把物流教育搞得越来越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高技能的实用型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坚利.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3,24(22).

[2]张晓燕.高职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1(4).

[3]李志勇.“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4).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范文10

一、建立实用型的物流实训实验室

根据物流研究的发展,物流渐渐形成了一门边缘化、跨学科的综合学科,物流实际操作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使物流专业逐渐由管理类向工科类靠拢。建设与专业相适应的实训实验室是确保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的重要保障。物流实训实验室使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真正体会整个物流过程,消除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陌生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态度。许多学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实训实验室,如北京物资学院、吉林大学,建立自动化仓库及分拣的实训实验室,这些学校的物流实训实验室设备及软件投资大多在150万元以上;一些重点学校建立的物流流程实训实验室,以物流系统为核心,集成了条形码设备、RF技术、电子拣选技术,形成了一套较为先进的物流实训实验室;国内还有些院校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建立行业物流实训实验室,如汽车类、海运类,他们在基础物流流程的基础上,增加了行业特色,建成了基于供应链,将ERP、产品设计、电子商务等企业软件进行集成的一体化物流实训实验室,一’再结合汽车、海运的一些专业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物流实训实验室。学校建立物流实训实验室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尽可能的模拟就业岗位环境,围绕运输管理、仓储管理、汀单处理、信息管理等能力的培养,配备所需的图片、流程和软件等资料,同时要配备物流技术所需要的设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计算机、自动分拣、托盘、叉车、升降机等;在物流实训岗位的定位上,要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我国物流业态较多,如企业物流、第三方物流等。实训的内容要包括企业物流、第三方物流、配送管理等多个方面。通过实训,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企业物流管理的业务流程,掌握物流业务操作的基本技能,熟悉物流各环节的运作,增强实际动手能力。这种方案学校方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学校独立建立物流实训实验室;另一种是与企业共建物流实训实验室,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仿真技术以及企业丰富的物流管理操作经验,通过物流教学系统,以真实的企业案例为基础,在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理解的同时,通过模拟掌握真实的物流操作环节。无论是学校独立建立物流实训实验室还是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实验室,其优、缺点共存。优点是学校能够通过不同的实训流程、实训模块的操作,给本校学生提供不同的物流运作环境;缺点是除需要有大量的资金外,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物流设备应用经验,熟练的软件操作技能。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物流实训实验室在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投人是较大的。尽管建立物流实训实验室在当前要投人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从学校长远的发展来看,学校建有自己的物流实训实验室是一种合理化的选择。在满足本校学生实训前提下,可以为其他学校的学生提供物流实训或考核,可以使学校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最终实现共赢的目标。

二、委托物流实训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物流实训

在学校资源有限,实训实验室培训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将物流实训交给有实训经验的实训基地来完成对学生的培训,也是一种选择。上海外高桥物流实训基地总投资1000万元(不包括场地),培训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实用。其主要模块包括仓储配送、拆零分拣、超市配销、生产物流、集装箱堆场管理、报关与报检业务、货代业务、运输管理、口岸物流综合业务等等,包括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所有可能涉及到的工作岗位。上海外高桥物流实训基地自2005年6月成立以来,已经接受了多所学校的学生培训,该基地对已经接受培训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接受培训的学生大部分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因为他们能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熟悉工作流程,物流操作能迅速掌握,所以,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与物流企业合作,使学生掌握物流实操

学校与物流企业合作,让学生在校期间去物流企业参观、实习,实际参与物流企业的运作,同时聘请物流企业的成功人士到学校开设讲座,使大学生对物流操作有更深刻的理解,使大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毕业后的岗位工作。学校在选择物流实训的合作伙伴时,选择合作企业要从事物流的专业和知名公司,合作企业具有丰富的物流实训经验,能够与之进行全面的深人合作。通过物流实训,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和理解物流的全过程和内涵,物流实训教学搭起了物流理论和社会实践的桥梁。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学生的创新研究提供了平台。因此,我们要重视实训实验室的建设,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实训实验室真正成为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摇篮。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范文11

一、中职物流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内容落后,脱离行业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的职业型人才,使他们能够满足未来求职就业的需要,这就需要中职各个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要同市场发展相适应,同时代契合。然而,纵观目前的中职物流专业,无论是课程体系、学习内容还是教学目标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整体来看,目前中职物流专业教育教学缺少明确的培养目标,课堂体系保守落后,课程学习内容落后于物流行业的发展,具体体现在:物流专业理论知识陈旧,重视理论讲解,忽视实践操作训练,学生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无法适应未来的求职市场,实践落后于行业发展。故物流专业教育教学体系有待于调整。

(二)教学相对独立,缺少与企业合作

中职学校本身是一个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教学机构,实际教学中应该掌握职业行业的发展动向,时刻建立起同客观市场形势、行业发展态势的链接,应该根据客观市场形势来逐步增加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等,然而,现实的中职教学却独立运作、独自运行,缺少同企业间的合作对接,这样就无法掌握物流行业的发展态势,使得实际教学脱离于企业的人才需求,导致中职物流专业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感到力不从心,不能在工作岗位中发挥特长,中职专业所学的相关技能、技术等也达不到规定的等级,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长远规划与发展。

(三)教师理念陈旧,知识有待更新

教师是任何一个教育模式的主导与核心,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启蒙者,教师自身的思想理念、知识结构的先进与否都将直接影响学生。从目前来看,中职物流专业教师队伍的思想理念、知识结构等有待优化,如一些老教师队伍由于毕业时间较早,自身所学习的物流专业知识、行业知识等都相对落后于物流行业的发展,而且由于客观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的发展与进步,物流行业也在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陈旧的思想理念与知识结构可能无法满足于行业发展,从而使得实际教学中,学生也无法充分吸收现代化的物流行业理念,不能掌握新型知识。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物流专业动态改革策略

何谓动态改革,指的是根据物流行业的发展动态,及时对物流专业的教学和实训进行改革,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动态增减实训项目,增加新的内容、删去不适应的内容。当然,这就需要学校物流专业教师能较好地掌握好行业发展动态,为此,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深入企业调研,动态调整内容

中职教育教学体系必须时刻关注客观市场的动向发展,要根据市场变化,行业需求来对自身的教学做出调整,这样才能保持中职教育的先进地位。对此,中职物流专业教研团队需要时刻关注客观市场的变化动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也就是要深入物流行业企业、物流工作第一线来进行实践调查,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企业调研基地,走向領头行业企业,掌握其实际运作中所需的理论知识、技术经验、实践管理等,通过实践调研来形成记录,与自身现行的理论与知识等加以对比、对照,明确自身在思想理念、知识结构中的欠缺与不足,通过调研来写调研报告、实践总结等,最终将调研报告、实践总结等统一形成理论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课程的突破式发展。

例如: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近年来网络购物风靡全国,B2B、B2C 等多种电子商务形式为物流服务创造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对于跨境物流,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调质量成为重点关注对象,需要将其纳入物流教学课程体系。

中职物流专业教学最关键的是要保持自身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等的先进性、专业性、实践性,这样才能为先进的教学打好基础。通过教师深入行业前线、走向企业经营运营的工作,能够最大程度地掌握物流行业的发展态势,从而改革与调整物流专业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中职教学目标。

(二)强化校企合作,动态优化实训

中职学校要想体现自身的教育教学价值,发挥在现代教育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时刻关注客观市场的发展,关注物流行业的发展,要确保能够为物流企业提供人才,故此有必要加强同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强化校企合作,才能逐步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一是校企合作,更新教师知识。中职学校要充分借助物流企业的力量来培养、培训师资,例如:招募物流企业各部门优秀的工作人员为学校内部教师提供授课、指导、交流等培训服务,让教师接受物流行业最前沿的知识。同时,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企业也应该有效依赖中职学校来对新员工实施组织培训。中职学校可以为企业的最前线员工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提升他们的学历等级,同时,丰富他们的知识系统,从而使他们更加适应企业发展与行业发展需要。

二是企业实训,把握行业动态。物流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型科目,中职教育教学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此,就要积极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也就是要积极把握行业动态发展,将实训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让学生通过实训来掌握物流行业的前沿发展态势。学校应该实行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穿插结合式的教育方法,组织学生走向物流企业岗位,通过当学徒、助手、助理等模式来掌握实践技术,学会物流实践技能,实现自身知识结构、技能技术系统的优化。

中职学校同样要求学生实训后要写实训报告,写出实训后的心得与总结,其中主要包括课堂上尚未涉及的知识、技能等,并将实训报告以演讲的形式在课堂上分享、交流,以此来进一步强化实训效果,让不同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三是企业办班,动态增减实训。如果在校企合作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中职学校则要加快自身的建设,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开办企业实训班,为学生模拟出一个真实的物流企业工作环境。企业班的日常学习内容、实训内容等必须要同当下物流企业的现状相匹配,也就是必须时刻保持实训的先进性,掌握行业发展动态,让学生时刻接受最先进的行业知识,受到最实用的实践教育;同时根据行业发展来动态增减实训内容、调整实训课程体系,以此来培养中职学生物流专业的实践能力。

例如:当今网络购物十分流行,一些网络电商同物流企业之间建立了合作对接关系,第三方物流成为网络电商与客户之间服务的中介,这其中第三方物流服务既要面向企业又要服务客户,这就需要进行双方协调、双向沟通,需要参与物流服务环节的人员既要具备一定的电子商务知识,又要具备良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范文12

1 高职院校综合实训课程重要性分析

高职院校是集专业性、技术性与职业性为一体的综合教育类型,其对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对基本工作流程、专业技术、综合技术运用与操作等能力的培养[1],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开设一些相关的综合实训课程,来辅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并运用相关能力,推动学生综合技术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的发展。

高职院校开设综合实训课程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综合实训课程训练通常都是以岗位需求与能力锻炼为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渗透实训技巧,突出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强调将只有技能中所涉及到的多种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训练技巧技能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将二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实训过程中进行有步骤的演练,这种综合性的实训课程开发与训练能够深入推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理论完善,同时还能够有效研究出适应自身实际发展需求的课程训练模式与方法。其次,高职院校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相对一些普通高等教育来讲,具备自身特殊的需求与特点,不管是其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演练都尚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标准,因此要求不同专业应与本行业实际发展状况及需求进行联系,并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方案的设计,以推动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双发展。

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发展及社会生产需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课程,因此需要给予充分重视,要求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实际社会需求,有效利用综合实训资源,并结合行业新标准,探索出适合物流管理专业持续发展的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步骤与方式。

2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步骤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通过对企业的规范性及典型性进行分析,明确课程所对应的职业需求与岗位要求。从现阶段物流企业的发展角度分析可以发现,本文由收集整理企业的规范化岗位训练是物流管理专业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也是极容易被忽视的内容,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来讲,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并重视专业实训课程,重视所在行业的行业需求与特点。高职院校要推动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准确定位企业基本需求状况,并对企业的实际生产与经营状况、企业的关键岗位与岗位需求、企业岗位的安全性与质量要求、企业的基本设备与效益等进行分析与学习,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知识系统性与整体性,推动综合实训课程的有效开发。

其次,要对企业所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进行分析,同时确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针对市场中的相关行业企业对新技术与新服务的实际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入手,强化技术改造,重视设备的升级与多元化经营管理的实现,进而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实地,积极主动的了解并掌握相关企业需求信息,有针对性的解决现阶段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难题,以确定实际岗位能力需求与岗位发展需求。

再次,要认真分析岗位职业需求,综合提升学生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进而设计合适的实训项目与基本内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根据企业对岗位基本技能与素质的要求为中心,并结合学生实际知识与技能现状,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与知识培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重视岗材结合,强调因材施教,即将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与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强调综合实训的基本教学体系。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需要不断进行专业内部的有效融合,强调实训模块之间的沟通,促进课程的充分开发,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职业爱好,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物流企业的多种岗位需求。

最后,强调企业产品发展及技术发展方向,不断更新实训课程的基本内容。现阶段,企业在发展路线上均具备的前瞻性的发展意识,一方面要强调市场的现阶段需求,同时还关注未来市场的潜在变化,因此企业重视动态的发展,这要求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也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及时更新实训知识与内容,突出新技术的应用[3]。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强调持续发展性的基本原则,及时跟踪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开发新技术与新设备,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的提升。

3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方法分析

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行业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实训教学基本经验,总结出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几种方法:

第一,选择性移植法,即不断吸收现阶段国内外相关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相关专业内较为成功的综合实训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有选择的借鉴已开发成适合自身院校与自身专业实际发展需求的综合实训课程,并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及教学范围与教学程度进行必要的补充,以完善综合实训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二,能力中心的方法,即根据专业实际特点,开设具有相关行业与企业的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综合性与实用性,强调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方法的运用要求重视对学生自身工作技能的训练,围绕技能培养确定相关的实训内容,比如相关专业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操作技能与步骤、基本方法与训练技巧以及职业基本道德等。另外,在实训过程中,还需要针对现阶段市场中所需要的新产品与新技术进行相关技术发展动态的实训内容开发。

第三,任务分析的方法。任务分析的方法即充分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按照内容要求进行步骤分解,确定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对项目进行具体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之后对步骤进行分解,突出分步骤的重要性与准确性,这种以基本技能为中心确定实训课程基本内容的方法在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