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投资银行论文

投资银行论文

时间:2023-01-19 04:21:42

投资银行论文

投资银行论文范文1

关键词:投资银行;合作;国际化;并购重组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0)03004604

一、中外投资银行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由于受我国金融国际化程度和国内投资银行发展水平的制约,中外投资银行的合作目前尚不可能大规模发展,但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其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由中国建设银行、摩根斯坦利公司、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香港名力集团投资组建的我国第一家完整意义上的投资银行———中金公司便是中外合资投资银行的成功先例。此外,双方在组织承销团方面的合作发展也比较快,如:我国B股、H股、红筹股、N股、ADRs和各种国际债券的发行和承销主要都是采取中外投资银行的方式来完成的。在合作基金方面,尽管尚无证券投资基金合作的先例,但产业投资基金合作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始发于1989年由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香港汇丰集团及渣打集团联合创立的中国基金首期集资就达3900万港元。不过与此同时中外投资银行在合作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

(一)缺乏合作的国内宏观环境

1我国总体经济股份制水平不高,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欠佳,再加上市场疲软、行政干预等,使得国际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向国内渗透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进行投融资的能力更弱,致使中外投资银行之间缺乏大规模、广泛合作的经济环境。

2我国金融业尚不发达,国际化程度较低,对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及其业务范围还有严格的限制,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尚未放开,金融业垄断程度仍比较强等,在很大程度上既排斥了外国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又阻碍了中外投资银行的进一步合作。

3我国在法律环境、税收待遇、财务会计制度、资产评估和证券评级体系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存在较大的差距,致使中外投资银行间的合作缺乏法律基础。

(二)国内投资银行实力不强,业务范围狭窄,难以与外国著名的投资银行进行合作

我国投资银行与国际知名投资银行相比可谓“幼儿”与“成年”之差,无论在资本实力、人员素质、业务范围,还是在经营管理水平、决策能力、业务经验、国际信誉及运用现代金融手段能力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如目前我国券商的资产总额为1600亿人民币元,平均每家35亿人民币元,最大的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注册资金也不过132亿人民币元,而美林证券1996年底资产总额为65000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券商资产总额的约300倍。在资本金方面外国券商也远远超过中国券商(见表1)。此外,在业务范围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目前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传统,很少从事公司理财、企业顾问、资产管理和企业融资并购等现资银行业务。表1中外券商资本额比较单位:亿元券商野村证券美林公司大和证券所罗门兄弟公司申银万国华厦、国泰、南方等资本14067393732911328320713610资料来源:《中外券商比较及我国券商跨世纪的思考》,中国证券报,1998-12-3

(三)缺乏合作的国内微观基础

中外投资银行的合作应该是建立在国内证券市场高度发达、规范并走向国际化的基础上,但事实上,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不仅国际化和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且很不规范,主要表现在:

1国企股份制改造不规范,行政性“拉郎配”现象严重。

2上市企业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人为分割,国有股、法人股无法上市流通,证券市场的运作环境残缺不全。

3发行、交易市场不规范。交易所与企业联手作假;内幕交易;联手、自营炒作;向投资者透支;挪用股民保证金;以及公款私炒现象非常普遍。

所有这一切不仅加剧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动荡,也增加了投资银行业务操作的难度,进而影响了中外投资银行的进一步合作。

二、发展中外投资银行合作的构想

中外投资银行的合作,作为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和国际化的产物,其在发展中必须坚持如下两个基本原则:

1立足于国内,放眼于世界,优势互补,互利共进。即在合作中,国内投资银行应力争掌握主动权,并在这个基础上积极寻求国外资金实力雄厚、业务竞争能力强、经验丰富,且具有较高国际信誉的投资银行作为合作伙伴(尤其是在建立中外合资投资银行方面),以期通过合作来实现取长补短,尽快提高自己的档次;同时在国内法律、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帮助国外投资银行了解国内企业上市、并购等方面的政策、信息,以利于其进入国内证券市场。

2与我国金融国际化同步,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进行,即伴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加深,中外投资银行的合作的形式应从以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外资为目的而产生的中外投资银行的松散型合作开始,逐渐过渡到建立中外合资投资银行和组建中外合作投资基金。

在坚持上述两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目前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发展壮大国内投资银行,这是保证中外投资银行平等合作和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的基础

为此,首先,应加速对国内投资银行进行并购重组,使其走集团化之路,这是世界许多著名投资银行的成功之路,也是我国投资银行增强其自身实力的最佳途径。如CS第一波士顿公司,是于1934年由波士顿第一国民银行证券部与大通哈里期证券公司合并组成;1946年,格林公司并入第一波士顿;1978年,第一波士顿与瑞士银行签订了股权互持协议;1988年建立了全球投资银行———CS第一波士顿集团,从而跻身于世界超大型一流投资银行行列。近些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投资银行兼并浪潮更加高涨,各大券商纷纷采取行动,或通过并购以自保,或通过跨国兼并扩大规模,增加竞争能力。如美林收购兆富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证券经纪公司;而摩根斯坦利与迪恩威特(DeanWritter,Descover)合并则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投资银行。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短短几年里,国内券商数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同时业务单一重复,规模偏小,缺乏竞争实力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在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以券商为主体的国内投资银行业的兼并重组将是大势所趋。其次,应努力拓宽国内投资银行的融资渠道,包括:(1)以资产抵押的方式发行长期金融债券,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资产证券化融资手段,且对于我国券商来说最具可行性。因为我国证券市场是个发展中的新兴市场,长期前景必然看好,部分优秀券商发行长期金融债券,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同。同时这也是许多世界著名投资银行扩大其资金来源的惯常做法,如美林集团、摩根斯坦利、莱曼兄弟三家公司在其资本总额中长期借债分别高达79%、65%、80%,且其主要负债形式便是发行金融债券。(2)募股上市。即将券商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幕股上市,这是券商扩大规模和解决资本实力不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长远之计,也是西方投资银行的成功经验。如早在1971年,美林公司(MerrillLynch)就成为第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投资银行。如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证券公司也都是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我国券商的投资主体普遍单一,券商发展受自身控股股东发展的影响较大,而通过向社会公众募股上市,投资者的来源可扩大到全国各领域。同时募股后券商的资产资本比例将有大幅度提高,其转而可以以其净资本作为抵押,大量发行金融债券。此外,券商还可以利用上市后的配股机制,得到长期稳定的后续资金来源。(3)适当允许其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业管理并不排斥投资银行通过适当的方式从商业银行融通资金,关键要看其是否会加剧证券市场的波动,并进而引起商业银行信用危机。尽管历次金融危机的爆发皆与信贷资金过度流入股市,引起股市泡沫,泡沫破灭进而引起信用危机有关,但只要商业银行能将其融给投资银行的资金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并采取相应的防范风险的措施,危机还是可以避免的。事实上,在国外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完全分离几乎是不存在的,而且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在我国,目前尽管主张分业经营,但商业银行仍可适当向投资银行融通资金,这样既有利于缓解投资银行的融资困难,又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效益。但融资必须严格坚持“证券抵押,折价贷放”的原则,即商业银行在向投资银行贷放资金时,投资银行必须提供超额的证券作为抵押,可考虑按证券现有价值80%左右进行贷放,且时间不易太长,以三个月之内为宜。这样可以说既不会引起股市泡沫,对商业银行也没什么风险。此外,在发展国内投资银行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加速产品创新和人才培养,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尽快培养出一大批精通国际证券业务、熟悉国际证券市场操作和惯例的专门人才。

(二)规范国内证券市场

所谓规范,就是法治,或者是合乎国际惯例,其本质要求就是自始至终贯彻“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证券市场是投资银行活动的主要舞台,证券市场的规范程度不仅会对国内投资银行业务的开展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其国际化进程。我国的证券市场在其运行中已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缺陷,并直接制约着中外投资银行合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尽快对其加以规范已成为当务之急。

1尽快完善证券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加大执法力度,建立一整套规范证券市场运行的法律体系,这是保证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外投资银行进一步合作的重要保证。

2规范公司上市场制度。减少行政干预,严格按照新出台的《证券法》的规定来确定发行证券的标准,细化发行证券的条件,使市场主体能够根据各自的利益取向和对市场的判断来决定证券发行与否及发行量、发行价格和发行方式等。同时政府管理部门应严把发行公司的资格审查关,并对发行市场进行定期的统计、分析和预测,确保其规范运行。

3规范证券交易市场。为此,(1)应把股市扩容和解决“三股”并轨结合起来考虑,重点解决好刺激证券需求和国家股、法人股流通问题,同时应尽快组建各种证券投资基金,以稳定我国证券市场。(2)应规范证券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权利,加大管理力度。(3)应加强证券业的自律管理。通过证交所的场内自律管理、证券业协会的场外自律监管以及券商的自我控制,积极发挥自律性管理机构对证券市场监管的重要作用。

(三)完善中外投资银行合作的政策环境

我国目前金融国际化程度不高,对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及其经营业务范围还有较多的限制,对外资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的监管方式与内容与国际惯例还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外投资银行合作的正常开展,因此,根据我国宏观、微观经济的承受能力,逐步地放松金融管制,减少行政干预,加强国际监管,优化中外投资银行合作的政策环境,对于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和中外投资银行合作向纵深发展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1逐步放松对人民币资本项目的管制,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证券市场是一国经济的晴雨表,证券市场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刺激一国经济的繁荣,而开放证券市场,放松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能够促进一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从而加速经济增长。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理论界和实际部门中许人都认为应该延缓金融领域的开放,尤其是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实际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有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的对外过度开放因素,但总的来看,主要原因还是本身经济结构的问题,包括对外经济比例关系失调、某些宏观经济变量管理不当等。我国在经济结构、经济政策等方面与这些国家和地区有许多不同,特别是自199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混乱的金融秩序、过热的房地产市场以及证券、期货市场进行的整顿,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与证券市场存在的不是信息开放过度,而是金融垄断、竞争不充分所导致的运行效率低下、管理体制落后。所以,我们应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积极面对挑战,同时采取谨慎、渐进的态度和方式,稳步推进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从而为中外投资银行的进一步合作创造良好的运作环境。

2减少行政干预,加强国际监管,优化中外投资银行合作的政策环境。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和金融机构国际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监管本身也要国际化。由于各国法律体系、会计标准、市场发展水平均不相同,在对各自市场进行监管的手段与内容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于我国境内机构、企业进入国外证券市场和境外机构企业进入国内证券市场,需要建立一种合作的监管机制,以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筹资者和中介机构的利益。

(四)正确处理好中外投资银行合作与国内金融安全的关系

中外投资银行的合作,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积极方面来看,中外投资银行的合作有助于我国引进更多的国外资金,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经验以及新金融产品等,从而可以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国际化和国内投资银行体系的尽快建立,以及经济、金融体制向纵深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我国目前金融宏观调控和微观运行均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中外投资银行合作的过度发展同样会给我国金融业带来一定的挑战,对我国金融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具体表现为:

1增加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难度。金融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利率政策和信贷政策等内容,当一国金融国际化程度比较高时,其汇率政策、利率政策和信贷政策的调节效应将在很大程度上为相应的国际资本流动效应所抵消,从而使其金融调控的难度大大增强。中外投资银行的合作无疑将极大地推动我国证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领域的国际化进程,同时也使我国的金融宏观调控面临严峻的挑战。

2增强国际游资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国际游资是无孔不入的,哪里有利可图,它就流向那里,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筑起一道防护网,而不受国际游资的影响,不过一国受国际游资的影响程度则与其金融国际化程度正相关。中外投资银行合作的发展一方面将使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将逐步加深;同时更多的国际游资将以隐蔽的形式,通过中外投资银行流入国内,从而对国内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的稳定构成威胁。

投资银行论文范文2

1.1资本市场的概念与分类

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货币市场相对应的概念,资本市场着眼于从长期限上对融资活动进行划分,它通常指的是由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种融资活动组成的市场。是提供一种有效地将资金从储蓄者(同时又是证券持有者)手中转移到投资者(即企业或政府部门,它们同时又是证券发行者)手中的市场机制。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市场的交易几乎已经覆盖了全部金融市场。

我们可以将资本市场进行分类。从宏观上来分,资本市场可以分为储蓄市场、证券市场(又可分为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长期信贷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债券市场、其他金融衍生品种市场等。其中证券市场与债券市场又形成了资本市场的核心。

1.2资本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经济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1资本市场能够有效地行使资源配置功能

资本市场的首要功能就是资源配置。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由四个部门组成,即企业、政府、家庭和国外部门。家庭部门一般来说是收支盈余部门,企业和政府一般是收支差额部门。盈余部门一般要将其剩余资金进行储蓄,而收支差额部门要对盈余部门举债,收支盈余部门将其剩余资金转移到收支差额部门之中去(雷蒙得·W·戈德史密斯,1994)。在现代社会中,要完成这种转化,曾经有过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即由计划经济性质决定的中央计划配置方式和由市场经济决定的资本市场配置方式。在发达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的主要配置形式,并且实践证明效率是比较高的。

1.2.2资本市场还起到资本资产风险定价的功能

资本资产风险定价功能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资本市场也正是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来指导增量资本资源的积累与存量资本资源的调整。风险定价具体是指对风险资产的价格确定,它所反映的是资本资产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这正是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核心问题。资本市场的风险定价功能在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配置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2.3资本市场还为资本资产的流动提供服务

资本市场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提供资本资产的流动。投资者在资本市场购买了金融工具以后,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出售所持有的金融工具,这种出售的可能性或便利性,称为资本市场的流动。流动性越高的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积极性就越高。流动性的高低,往往成为检验资本市场效率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1.3资本市场的主体

资本市场的主体通常被称为市场参与者,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发行和购买金融工具的市场参与者一般包括居民家庭、企业、中央政府及其、地方政府以及境外投资者.境外投资者一般包括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发展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外国公司以及境外个人投资者。

参与资本市场的服务企业分为金融中介企业和非金融企业,其中金融中介机构在资本市场的所有参与者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他们一般主要提供以下传统金融服务:

1.金融中介功能。发行各种金融工具;

2.客户进行金融资产的交易;

3.自身进行金融资产交易,为其客户设计新类型的金融资产并将其销售给其他资本参与者;

4.投资咨询服务;

5.资产管理服务。

1.4中国的资本市场

1.4.1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

中国的资本市场形成经历了不太长的时间,作为其标志的中国证券市场是从1981年发行国库券开始的。后来,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标志着证券交易体系开始走向规范。1992年,成立了中国证监会和中国证券委员会,相继颁布了一批证券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至此,中国资本市场才初具框架。

中国的证券市场体系经过了10年的风雨,在这10年中,中国的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为中国的改革和开放起到的关键的作用。从证券市场来看,1991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仅有上市公司14家,市价总值109.19亿元。而到了2000年12月,投资者开户数目已经达到5800多万户,境内上市公司有1200多家,累计筹集资金将近5000亿元。另外,中国证券市场股票市值已达到4.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1991年的0.5%上升到51%。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亚洲甚至世界新兴市场中最活跃的市场之一。

1.4.2中国资本市场的不足

与国际上先期工业化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发展相比较,中国现行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与问题。简而言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资本市场总量规模偏小,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占全社会融资总量的大约1/10,而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国家的银行偿贷间接融资与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大约为1:1。

另外,资本市场内在结构不尽合理。例如,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大部分市值是被不能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而占据,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的比例大约为50%、30%、20%。流动性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大量的非流通股的存在,大大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流动和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第三,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运行秩序不很规范。由于法律环境、制度、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证券市场发展一直处于不很规范的状态,法律的不健全、制度的缺陷导致了诸如虚假财务报表,虚假上市、基金黑幕、大户操纵股价等一系列违规现象出现;由于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部分上市公司只注重筹资而淡化经营、出现了一批垃圾股。由于市场的退出机制不完善,致使市场投机气氛强烈,市场价格严重背离公司股票价值的情况比比皆是。

虽然中国资本市场存在以上缺陷,但是这些问题总的来讲是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其他国家在发展初期或多或少都曾经出现过这些问题。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发展中的资本市场,是新兴的资本市场,其中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充满着活力和生机。

二投资银行理论概述

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当中,投资银行应当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可以这样讲,没有投资银行的努力和创新就没有国际资本市场今日的繁荣。

2.1投资银行的定义

投资银行这个名字其实名不副实,它主要从事同证券相关的业务但并不从事商业银行业务。美国著名金融投资专家罗伯特·库恩根据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和趋势曾经对投资银行下过如下四个定义:

(1)任何经营华尔街金融业务的银行,都可以称为投资银行。这是对投资银行的最广义的定义,它不仅包括从事证券业务的金融机构,甚至还包括保险公司和不动产公司。

(2)只有经营一部分或全部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才是投资银行。这是对投资银行的第二广义的定义。因此,证券包销、公司资本金筹措、兼并与收购,咨询服务、基金管理、风险投资及证券私募发行等都应当属于投资银行业务。而不动产经纪、保险、抵押等则不属于投资银行业务。

(3)更狭义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定义仅包括某些资本市场业务,例如证券包销,兼并收购等,另外的资本市场业务,例如基金管理、风险投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工具的创新等则应该排除在外。

(4)最狭义也是最传统的投资银行的定义仅把在一级市场上承销证券、募集资本和在二级市场上交易证券的金融机构当作是投资银行。这一定义排除了当前世界各国投资银行所现实经营着的许多业务,因而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国际投资银行界普遍认为,以上第二个观点最符合美国和现代世界投资银行的现实状况,目前是投资银行的最佳定义。

2.2投资银行业的发展简史

在国际投资银行发展历史当中,英国和美国的投资银行发展历程是最具特点的,其他国家投资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参照和模仿了它们模式,以下是欧美投资银行业发展的简单回顾。

2.2.1欧洲商人银行的发展

投资银行萌芽于欧洲,其雏形可以追溯到15世纪欧洲的商人银行。早在商业银行发展以前,一些欧洲商人就开始为他们自身和其他商人的短期债务进行融资,这一般是通过承兑贸易商人们的汇票对贸易商进行资金融通。由于这些金融业务是由商人提供的,因而这类银行就被称为商人银行。

欧洲的工业革命,扩大了商人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帮助公司筹集股本金,进行资产管理,协助公司融资,以及投资顾问等。20世纪以后,商人银行业务中的证券承销、证券自营、债券交易等业务的比重有所增大,而商人银行积极参与证券市场业务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在欧洲的商人银行业务中,英国是最发达的,它在世界上的地位仅次于美国,另外德国、瑞士等国的商人银行也比较发达。

2.2.2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

美国的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历程并不很长,但其发展的速度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近几十年来,美国的投资银行在全球一直处于霸主地位。研究全球的投资银行业,最重要的就是研究美国的投资银行,美国的投资银行业始于19世纪,但它真正连贯的历史应当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开始。

(1)《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以前的投资银行。

1929年以前,美国政府规定发行新证券的公司必须有中介人,而银行不能直接从事证券发行与承销,这种业务只能通过银行控股的证券业附属机构来进行。这一时期,所有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都从事证券(主要是公司债券)业务,这一阶段投资银行的最大特点就是混业经营,投资银行大多由商业银行所控制。由于混业经营,商业银行频频涉足于证券市场、参与证券投机,当时证券市场出现了大量违法行为例如:虚售(WashSales)、垄断(Corners)、大进大出(Churning)、联手操纵(Pools)等。这一切都为1929---1933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埋下了祸根。

1929年到1933年爆发了世界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危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下跌了82.5%,从892亿美元下跌到156亿美元。美国的银行界也受到了巨大冲击,1930-1933年美国共有7763家银行倒闭。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格林斯一斯蒂格尔法》。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被用法律条文加以规范,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开始分业经营。许多大银行将两种业务分离开来,成立了专门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例如,摩根银行便分裂为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和J.P摩根。有些银行则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经营方向。例如,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成为专门的商业银行,而所罗门兄弟公司(SolomonBrother)、美里尔·林奇(MerrillLynch)和高盛(Gold-manSachs)等则选择了投资银行业务。

(2)70年资银行业务的拓宽。

在《格林斯一斯蒂格尔法》颁布以后,美国的投资银行业走上了平稳发展的道路。到1975年,美国政府取消了固定佣金制,各投资银行为竞争需要纷纷向客户提供佣金低廉的经纪人服务,并且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利率期货与期权交易。这些交易工具为投资银行抵御市场不确定性冲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投资银行掌握了回避市场风险的新工具后,将其业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如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这种业务使得抵押保证证券市场迅速崛起。

(3)80年代以后美国投资银行发展

80年代美国为了放松对市场和机构的管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如1980年颁布的《存款机构放松管制机构法》以及1989年颁布的《金融机构重组、复兴和强化法》,1983年实施了"证券交易委员会415条款"(SECRule415),这些对投资银行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使美国投资银行业在80--90年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大量金融创新产品。8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结束后,美国的利率开始从历史最高水平回落,大量的新发行股票与债券充斥市场,出现了不够投资级的垃圾债券(JunkBond)。大量垃圾债券的发行给投资银行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并影响了美国投资银行的历程。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80年代以后,尤其是到了90年代,国际上投资银行业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要是国际型大型投资银行机构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银行重组大量出现、高科技发展带来投资银行业务的革命、创新业务大量涌现等等。

2.3投资银行的内部环境

2.3.1投资银行的组织形态

从组织形态上来看,国际投资银行一般由两种形态:一种是合伙人制;另一种是股份公司制。其中绝大多数国际投资银行采用的是后者。

投资银行的合伙人制可以追溯到15世纪欧洲的承兑贸易商号。这些家族经营的企业一代一代的继承,慢慢的由开始的独资性质变为数个继承人按份共有,成为合伙企业形式。早期的投资银行都采用了合伙人制。在世界上,比利时、丹麦等国的投资银行仅限于合伙人制,德国、荷兰的法律虽允许股份制,但其投资银行也只采用合伙人制。在美国的六大投资银行中,只有高盛仍采用合伙人制。到现在高盛已经有将近200个合伙人。

19世纪50年代,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公司立法开始兴起,到20世纪50年代趋于完善。投资银行以合伙人制向股份公司制组织形态过度。现代国际投资银行普遍采用股份制。美林于1971年完成了全部改制过程,1986年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也由合伙人制改为股份制。在新加坡、巴西等国现在只允许投资银行采用股份只形态,合伙制则被禁止。

2.3.2投资银行的经营模式

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各国对两者的处理也各不相同。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是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则采用混业经营模式。

1933年通过的《格林斯一斯蒂格尔法》在法律上确定了美国分业经营的基本模式。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实行分业管理。保证了美国金融与经济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持续发展。二战后,美国将其经济与金融体制移植到了日本,1948年日本《证券交易法》规定银行和信托机构不得经营投资银行业务,这类业务应该由证券公司从事,日本的证券公司其实就是专业投资银行。由于美国投资银行业在全球的霸主地位,许多国家在制定投资银行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上都沿用了美国模式。

混业经营在欧洲国家是比较多的,除德国以外,瑞士、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都采用了混业经营模式,又称全能银行制度(UniversalBankingSystem)。混业经营使得银行能够便利地进入各种金融市场,在这一点上混业有着分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由于混业经营的风险较大,需要更加健全的银行体制和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的支持。

2.4投资银行业务

2.4.1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

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就是投资银行协助企业、公司和个人客户筹集资金,并且帮助客户交易证券。

(1).证券承销业务

证券承销是投资银行最原始的业务之一,最早的投资银行的业务收益主要就来自与证券的承销。在承销的过程中,投资银行起了极为关键的媒介作用。投资银行承销的证券范围很广,它不仅承销本国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政府部门所发行的债券,各种企业所发行的债券和股票,外国政府与外国公司发行的证券,甚至还承销国际金融机构,例如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等发行的证券。证券的承销分为公募和私募两种.投资银行承销证券由四种方式:(1)包销。(2)投标方式。(3)尽力推销。(4)赞助推销。投资银行的承销收益主要来自差价或叫毛利差额(Grossspreed)和佣金(Commission)。

(2).证券交易

投资银行参与二级市场证券交易主要有三个原因,同样,他们在二级市场扮演着做市商、经纪商、交易商的角色:

第一,在完成证券承销以后,投资银行有义务为该证券创造一个流动性较强的二级市场,以保持该种证券的流动性和价格稳定。一般在证券上市以后,承销商总是尽量使其市价稳定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就是投资银行在二级市场上的做市商业务。

另外,投资银行接受客户委托,按照客户的指令,促成客户所希望的交易,并据此收取一定的佣金,这就是投资银行的经纪收入。

第三,投资银行本身拥有大量的资产,并接受客户委托管理着大量的资产,只有通过选择、买入和管理证券组合,投资银行才能获得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另外,投资银行还在二级市场进行风险套利、无风险套利等业务活动。

(3).兼并收购业务

投资银行所支持的收购兼并活动,在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上都是最富有戏剧性,最引人入胜的。投资银行在收购和兼并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它不仅为猎手公司服务,也在为猎物公司服务:

首先,投资银行替猎手公司服务。替其物色收购对象,并加以分析。并且提出收购建议.提出令猎物公司的董事或大股东满意的收购条款和一个令人信服的收购财务计划,帮助猎手公司进行财务安排,以促成交易的完成。

投资银行同样也为猎物公司服务:判断猎手公司的收购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如果对方是敌意收购,则与猎物公司制定出防范被收购的策略,如果判断对方是非敌意收购,那么投资银行便以猎物公司的立场向猎手公司提出收购建议,并向猎物公司提出收购建议是否公平与合理及应否接纳对方建议的意见。

2.4.2投资银行的创新业务与延伸业务

随着投资银行竞争的逐渐加大,仅靠传统业务已经很难维持投资银行迅猛发展的需要,投资银行作为最活跃的金融部门,从70年代以来不断开拓创新业务,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既活跃了资本市场,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也为自己赚了巨额收益。

(1).财务顾问

财务顾问就是投资银行作为客户的金融顾问或经营管理顾问提供咨询,策划或运作,一般可分为三类:其一是按照公司、个人或政府的要求,对某个行业、某种产品、某种证券或某个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较为全面的、长期的决策参考资料。其二是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发生突变,使某些公司、企业遇到困难时,投资银行往往主动地或被邀请向有关公司、企业出谋划策,提出应变措施,诸如重新制定发展战略、重建财务制度、出售转让子公司等,化解这些公司、企业在突变事件中带来的压力与困难。其三是在公司兼并和收购的过程中,投资银行作为,帮助咨询,策划直到参与实际运作。从目前情况看,投资银行在第三类业务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是以项目的财产权益作借款保证责任的一种融资方式.从理论上讲,项目融资的贷款方主要看融资项目有无偿债能力,评估和保证的范围以项目为限。因此,一旦贷款发生风险,贷款方只能以项目的财产或收益作为追索的对象,不涉及其他财产和收益即要求项目公司、项目公司的股东或第三方(包括供应商、项目产品的购买者、政府机构等)做出某种保证或承诺,但这种保证和承诺仅仅停留在投资者将不会放弃投资项目,承诺某种支持或保证项目的收益的层次上。贷款方并不要求借款人提供金融机构提供的还款保证,更无须出具政府担保。借款方将项目资产和收益均抵押给贷款方。

由于项目融资无金融机构担保,也无政府担保,全靠项目投资者的信用和项目本身的前景,这样,仅从市场角度看起来不错的项目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投资银行的介入将有利于增加项目的可靠性,有利于争取到信用级别较高的投资者参加。运用项目融资的方式要订立一套严谨的合同来转移和分散风险,投资银行有各种专业人才,通晓项目所在地的法律、法规和各种惯例,能够尽力维护合同双方的利益,使合同得以顺利执行。投资银行还可以运用自己的各种渠道,为项目寻找合适的贷款人,也能为贷款方找到好项目。

(3).基金管理

投资基金是一种由众多不确定的投资者将不同的出资份额汇集起来,交由专业投资机构进行操作,所得收益由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享的投资工具。投资基金实行的是一种集合投资制度,集资的主要方式是向投资者发行股票或受益券,从而将分散的小额资金汇集为一较大的基金,然后加以投资运作。投资基金是一种复杂的投资制度。它强调分权,制衡。由于认购和赎回机制不同,投资基金分为封闭式与开放式两大类。投资基金是发达国家投资者常用的投资方式,投资银行作为发起人或基金经理人活跃在此领域。

(4).资产证券化

1970年由美国政府国民抵押协会担保发行的第一批公开交易的住宅抵押贷款债券可视为资产证券化的先驱。进入90年代以后,资产证券化开始从美国向世界扩张,从国内资金市场向国际资金市场延伸,由在岸市场向离岸市场扩展。所谓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与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筹资步同的新型融资方式。传统的证券融资方式是企业以自身产权为清偿基础,企业对债券本息及股票权益的偿付以公司全部法定财产为界。资产证券化虽然也采取证券的形式,但证券的发行依据不是公司全部法定财产而是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某一部分资产,证券权益的偿还不是以公司财产为基础,而是仅以被证券化的资产为限。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与持有人在证券到期时可获得本金和利息的偿付,证券偿付资金来源于担保资产所创造的现金流量。如果担保资产违约拒付,资产证券的清偿也仅限于被证券化资产的数额,而金融资产的发起人或购买者无超过该资产限额的清偿义务。

(5).证券网上交易

随着INTERNET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线经纪和网上交易给传统的证券市场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证券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与挑战.有报告预测网上证券交易商的资产从1999到2003年将增长7倍以上,从4150亿美元到30000亿美元。许多大型国际投资银行纷纷进入证券网上交易领域,并且出现了专门经营网上交易的经纪商。

(6)风险投资(创业投资)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也称创业投资,是由职业投资人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中的一种股权资本;风险投资是由专业投资机构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评估和严格筛选,向有潜在发展前景的新创或市值被低估的公司、项目、产品注入资本,并运用科学管理方式增加风险资本的附加值。

风险投资公司曾为诸如微软、英特尔、康柏、戴尔、思科、太阳系统、联邦速递等公司提供了最初启动资本,这些公司都已在各自的行业中成为领先者。虽然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只有20年的时间,但国外的投资银行已经把它培育成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因为创业投资的大力帮助,全球的高科技产业以迅猛的速度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

以上简单介绍了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和部分的创新业务,其实在现代国际资本市场当中,投资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已经是日新月异,新的业务品种在不断的涌现,创新业务已经成为投资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投资银行论文范文3

关键词:投资银行;股市风险;间接融资;可持续发展

中国股市存在太多的变数。自2006年6月份大盘指数从1500点起,一路冲破4000点大关,股票市值连增5倍达20万亿元。但自2007年“5•30”以后,阴阳两重天,随着调高印花税率、央行加息、增发特别国债、惩治违规入市资金等利空信息的相继出台,股市连续暴跌,仅2007年6月份一个月的跌幅就达四年来的跌幅之最,股票市值缩水近5000亿元,约七成散户亏损。为此,那些满怀“十年牛市”的股民特别是上千万的新开户股民被暴跌弄的晕头转向,投入股市的辛苦积蓄几乎被洗劫一空。诚然,受中国政局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影响,大盘的总体走势会日渐趋暖。

中国股市经过16年的曲折发展,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屈从于政策调控、国内机构投资者的打压和国际游资的冲击,但是,如此剧烈的“国内蝴蝶效应”过后,人们更应该重新审视作为股市基石的企业的投融资渠道。

股民之所以在某个价位购买公司的股票,因为它不仅反映了当期该股对应的公司净资产(实物资产+溢价),还反映了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企业的良性健康成长是股市可持续发展的硬道理。我们不反对适当的股市泡沫,但股价的内核是公司实物资产的证券化水平,以及该股未来的收益率是否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率。

换个角度,冷静下来想一想,如果上市公司、券商、股民都热衷于通过频繁的股票换手来增加各自的收益,默然于企业的正常运转及扩大再生产,中国的股市何谈长久,众多小股民的利益何谈保障。

中国股市的狂躁于不安彰显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层次矛盾。目前,企业要获得流动资金扩大再生产或进行战略并购,主要有两条途径:其一是向银行贷款的直接融资,那要经过烦琐的批复并支付高昂的利息;其二是千军万马挤到股市上融资进行间接融资,一会儿涨停一会儿跌停的大盘,往往扰乱企业的长期战略性生产安排。而西方发达经济体,全方位服务的投资银行更多的成为企业发展的外部智力和财富资源。

投资银行是指经营部分或全部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其业务即包括证券承销、证券经纪、证券自营等常规业务,又包括企业融资、直接投资、兼并收购、风险管理、咨询服务、国际化业务、金融衍生工具等新型的资本市场业务。

在英美发达经济体的形成过程中,投资银行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从20世纪初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企业兼并浪潮,到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进行的国有资本民营化浪潮,无处不闪现着投资银行的身影。今天的投资银行已经全面进入混业经营阶段,新型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更使它成为企业活力最重要的能量源泉之一。如大名鼎鼎的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团、德意志银行等。

今天,投资银行已逐渐跳出了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金融模式之争,能够从更高的层次上了解企业的有效需求,及时设计出一系列创新性金融产品,而非局限于证券融资一条途径,正是投资银行,快速地在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桥梁。另外,投资银行还能在投资计划、兼并收购、反收购措施、资产证券化、国外上市等方面为企业提供特殊的战略指导。在中国激荡且狭窄的上市融资背景下,投资银行无疑是有效化解股市风险的“第二条道路”。

投资银行因其产生的背景不同,不仅称谓略有差异,其运营模式也有所区别。概括地讲,主要有:与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的投行模式,西方称之为投资银行(InvestmengBank),如美国的花旗银行;由商业银行控股实行混业经营的投行模式,西方称之为商人银行(MerchantBank),像欧洲的德意志银行;主要是金融型证券公司从事的投行业务,西方称之为证券公司(SecurityFirm),如日本的野村证券。

在中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投资银行现存主要有两种模式:其一是以证券公司为主体的投行模式;其二是在商业银行内部成立的投行部门。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同时开展投行业务的格局在初期对稳定我国的金融市场秩序作出了较大贡献。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业务全面对外资的开放,国内的金融改革在向纵深扩展之际,这两种模式都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国内100多家证券公司的投行业务几乎都集中在一、二级证券市场上,很少涉及企业的重组并购、银团贷款等品牌业务。过度的业务雷同很容易形成无序的竞争,如在一级发行市场,证券公司往往对上市公司进行过度的豪华包装,虚增利润,高位发行新股和配股;在二级流通市场,又常出现证券公司与上市公司串谋操纵股价,利诱和欺诈中小投资者的情况。

且不说证券经营机构自有资本匮乏,再融资能量差,从业人员素质低,仅从收益水平来看,证券的承销与经纪占国内证券公司投行业务的九成左右,而从历年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等收益来源看,此块业务约占其总收益的一成左右。所以,投行业务不应局限在狭义的承销业务,而应开拓结构化融资、战略重组与并购、金融衍生产品等广阔的领域,健全企业的服务功能,适应客户个性化需求,不断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避免陷入低水平的重复性竞争老路。

商业银行内部的投行部门在银团贷款、企业并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工行的投行业务从零点起步,实现了快速增长,2006年共有27.6亿元的进账。但是,因为商业银行不能开展证券类业务,它们的投行规模和盈利能力仍然偏小。就拿商业银行中投行业务做得最好的工行来讲,它去年的投行收入较之花旗、美林等一流投行收入还有500倍之遥。由此可见,提升国内投行的规模和档次以应对国际投资银行对中国优质客户资源的侵夺已经迫在眉睫。

无论哪种存在模式,我国的投资银行在质和量上与国际性的投资银行都有天壤之别。人才、机制、经验、客户群、规模、国际化运作等方面我们的投行都没有办法与国际性的金融机构抗衡,但是我们在境内企业的融资、并购、上市、资产证券化等方面还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只要定位准确,措施得力,国内的投行业务同样有做大做强的希望。相比之下,以商业银行下属的投行部门为主体,收购证券公司或开设证券业务,全面提供集成的投行服务,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经营模式。这样做主要是商业银行能为投行部门提供以下几方面的优势资源:

第一,资金优势。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已通过改制上市之路募集到了充裕资金,如果政策允许,它们完全有能力划出一定的信贷额度给投行部门支配。国际投行推崇的先给目标企业提供过桥融资、信用担保来撬动并购重组、证券私募模式,商业银行的投行部门最有能力快速介入。美国的高盛公司成功之处在于它能集融资、交易技能于一身,并率先在业界提出“将资本用做市场营销工具”的理念。提供高品质的融资服务是高盛成功营销的重要因素。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运转中,高盛又强调融资、并购、投资、风险管理等投资银行业务的无缝对接。

第二,品牌优势。商业银行在多年的市场经营中已形成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好的品牌认知度,在融资、、清算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易于提高客户特别是中小客户对投资银行业务的认同感,利于市场开拓。

第三,网络优势。虽然国内的商业银行无法在企业海外上市及跨国并购等诸多方面与国际知名投资银行相提并论,但是,商业银行拥有遍布国内的分支机构和信息网络,它们与地方政府和大型客户也建立了相对牢固的合作关系,在扩大投行业务时能为客户节约大量的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

第四,资产证券化优势。大型商业银行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主要参与方,这为企业的资产证券化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仅2006年,国内发行的银行间短期融资债券就高达2943亿元,通过银行间短期融资债券的交易,商业银行很容易将企业的不良资产转化为可流通的证券。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帮助企业盘活了资产。

第五,人才优势。投资银行是智力密集型行业,与证券公司相比,商业银行有几十年的文化积淀和完善的人才储备,形成了总行、省际分行、分支机构、营业网点梯度合理的人才队伍,能快速地组建高水平的投资银行业务分析和营销团队,在稳步发展融资信贷、咨询顾问、并购重组的基础上,合理开拓资产证券化、直接投资和股票债券的发行、承销、经纪等项工作。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投资银行在企业的融资、投资、并购、重组、咨询和提供衍生金融产品等方面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企业蜂拥股市间接融资的风险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分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查里斯•R.吉斯特.金融体系中的投资银行[M].郭浩,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投资银行论文范文4

关键词:风险防范房地产信贷银行业

房地产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对于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拉动相关行业发展、扩大内需等都产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房地产信贷又是一项充满风险的业务。因此,如何规避金融风险、积极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将是我国当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银行房地产信贷过程分析

1、地产开发阶段。承担土地一级开发的有土地储备中心、土地出让单位、项目公司以及土地出资(合作)者。这三类单位都有银行贷款介入,他们的还贷资金又主要来源于土地转让。

2、房地产开发阶段。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外资、债券及其他。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贷款后,将部分资金支付给地产一级开发商,这也使银行对地产开发阶段的贷款收回。房地产开发企业通常将工程分为一期、二期、三期等,启动项目后着力开发一期,在取得销售许可证等“五证”齐全后预售商品房,获得预售收入并用该资金开发二期,实现循环开发。

3、房地产销售阶段。银行向购房者提供按揭贷款等服务,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取得的销售收入支付建筑安装企业的代垫资金和对项目开发贷款进行还贷,银行通过回收购房者还贷资金实现整个房地产信贷资金的“回笼”。

二、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揭示

结合以上银行对房地产信贷过程,银行可能遇到风险如下。

1、项目合法有效性风险。由于房地产和其他行业的差异,这一业务既有房地产企业(借款主体)的资质管理——保留行政审批的项目,还有项目本身的合法有效性,大部分项目都是保留行政审批的,尤其是进行规划的审批很普遍,所以存在较大的政策性风险,这体现在房地产项目的地产一级开发阶段和项目开发阶段,这类风险发生最为显著的是工业园区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2、市场风险。房地产项目的市场定位往往成为市场风险的主要决定因素,其中价格和当地对该同类项目的供需情况是衡量市场风险的主要参考指标。这类风险主要体现在银行对项目的审贷初期和房地产项目的销售阶段,易受该行业经济“泡沫”的影响,海南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至今让人记忆深刻。

3、项目质量风险。由于房地产项目按揭时间较长,在此期间容易滋生许多不确定性风险因素。其中项目的工程建设质量相对容易监控,而项目的选址、项目类型、物业配备等将会在长时间影响项目质量,从而给银行带来相应的信贷风险。这类风险体现在房地产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和项目的周围经济环境上。

4、经济风险。经济风险主要指房地产上游行业的风险传导,例如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会加大房地产开发的经营成本,甚至推动房价的上涨,给市场带来许多不确定性。此外,国民经济总量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都将影响到房地产的需求市场。由于房地产的行业特性,其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因素较多。

5、政策性风险。对房地产而言,其政策性风险主要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政府对房地产的产业政策等其他相关政策的影响。

三、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1、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政府要增强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督管理,完善调控手段,提高调控能力,促使房地产业稳定、健康、有序地均衡发展,防止大起大落,防范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为此,必须首先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统计工作,完善全国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全国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体系。通过全面、准确、及时地采集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相关数据和对影响市场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公布,政府可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并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控和指导,以实现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预警和对房地产投资、消费的引导。

其次,政府要设计合理、严密的房地产税制,引导土地持有者合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抑制土地的过度投机。比如对土地空(闲)置征税,以鼓励持有人积极投资开发,提高囤积投机的成本;征收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税能有效地抑制土地投机,且能将由社会引起的土地增值通过增值税的形式部分返还给社会,体现了社会公正。征收土地保有税,以刺激土地供给等。

2、发展多元化的房地产金融市场。我国应当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形成具有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工具的房地产二级金融市场,以达到分散银行信贷风险的目的。房地产对于银行的依赖性过大,不利于自身发展,同时商业银行过度的房地产贷款,有悖于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因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社会存款,而将这部分资金投向期限较长的房地产项目不符合银行资产流动性、安全性的要求,容易造成清偿危机,产生金融风险。在成熟规范的市场中,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融资不仅仅有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基本形式,在一级市场以外,还应存在着发达的证券化二级市场。在这个二级市场上,各种房地产金融工具同时存在,包括投资基金、信托证券、指数化证券等等。房地产证券化可以促使房地产经营专业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房地产企业要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房地产企业自身应增强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诚信度,提高抗风险能力。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房地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较其他行业尤为明显。规模小的开发商的单位成本居高不下,在广告策划、营销推广、环境改造、配套设施、物业管理等方面规模较大的公司占有明显优势。此外,规模大尤其是具有较强现金实力的开发商在选择项目最佳开发时间上也具有主动权。因此,房地产业内部适度的资本集中,能有效地节约房地产开发和经营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

4、银监会要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和服务功能。银监会应加快发挥在社会信用基础和市场诚信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完善监管手段,提高监管能力,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和服务功能。激励诚信行为,促使各经济主体在日常信用活动中养成守信习惯,彼此建立起互信、互利的信用关系,确立失信成本递增的违约制裁机制,严惩欺骗和违约行为,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起诚实守信的氛围和环境,促进金融稳定。

5、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商业银行自身应加强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首先,商业银行要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分析、预测和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和扩大房地产市场信息来源,及时关注各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情况,提高对房地产市场发展形势的分析预测能力;要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制订与产业政策相互协调的房地产信贷政策;要加强对房地产行业周期波动的研究,防范市场风险于未然。其次,信贷从业人员必须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在调查环节尽职尽责,认真做好贷前调查工作,及时分析信贷业务的客户风险和经营风险,研究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信贷审批人员应在审批环节严格把关。一是分析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宏观政策;二是分析项目投资资金组成的合理性和来源的可靠性,项目资本金比例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自有资金是否到位,部分销(预)售收入作为投资来源是否可行等;三是分析项目总投资的合理性,如建安成本是否过高等;四是分析项目的合法合规性,结合“四证”分析有无超规划、超容积率等情况;五是分析项目抗风险能力,结合成本、净现金流量、投资收益率、敏感性因素分析等指标进行分析;六是分析项目的市场前景及其竞争力,要结合产品价格、项目所在地的位置、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开发商的品牌等因素分析;七是分析担保措施,抵押物是否足值、变现能力是否强,保证人保证能力如何等;八是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信状况、开发经验、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意识及风险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永玲:中国房地产金融战略实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投资银行论文范文5

1.我国投行业的优势

一方面是熟悉国内市场。我国本土的投资银行有两个主要优势:一是可以很好地和政府沟通,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快速地作出反应,二是可以很好地根据本地企业的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另一方面是自身发展不断完善。1978年后经济改革发展的初期,中国投行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但是随着市场不断开放与发展,经济的市场化需求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中国加入WTO更是需要市场经济的投资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我国的投行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完善的发展过程。

2.我国投行业的劣势

一是规模小,难与国外大公司竞争。以证券公司的投行部为例,2012年底,我国有109家证券公司,大多数证券公司的服务项目以及经营方式类似,效率低,创新水平低,抵抗风险的水平差,这大大制约了我国投行业务的发展与壮大。二是资本运转效率太低。中国的债券市场大多数以国债和政府主导的政策性债券为主,公司债在我国市场发展还处于萌芽时期,极其落后,在这种特殊的体制和市场环境下导致了我国投行的资本效率落后。三是经营业务范围小。经营品种少与中国实行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有关,还有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上许多高端的金融产品还没有出现,这是影响我国投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四是缺乏经验和有效的风控机制。我国的投行发展时间都较短,管理经验和业务水平相对国外投行还较落后,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还很淡薄,各项制度还有待完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五是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落后。在经营理念上,大多数专业人员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企业长远的发展与建设,导致企业在信誉、服务等方面越来越差,让顾客失去信心;其次,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处于转型期,投行业的管理体制与国际相比较,还很落后,且同行业之间竞争相当激烈。

3.我国投行所面临的机遇

第一,国内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我国投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1978年至今,中国GDP年均增长高于9%,产业结构的优化不断调整我国的经济布局,加入WTO之后,进口关税的降低和政府配额等制度的取消,使生产高档产品的企业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为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第二,公司治理环境不断改善。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和治理机制,国内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科学管理公司的能力,科学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权交易与转让等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由券商等中介机构直接参与;创新型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的数目很大,分散广,在IPO等方面对投资银行业务提出了很大的要求;高质量的上市公司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基础,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投行业的发展。第三,证券市场制度的完善。证券市场制度的完善与优化,将有利地保障证券市场良好运行;促进证劵交易制度的国际化,实现证券发行制度过渡到注册制;在信息披露制度方面,信息的透明度会更加增强。

4.我国投行面临的威胁

第一,实力强的竞争对手。随着中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对外开放,一大批国外的大型券商和投行进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将对我国本土的投行造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第二,法制不健全。投行业务市场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诸多法律缺位问题,中国的《证券法》虽已出台,但是还比较笼统,投资银行法还没有出台,对投资银行业市场准入和准出经营标准方面缺少相应法规标准,这直接导致投资银行的业务操作不规范,法律意识淡薄,难以对违规行为采取有力惩治;风险监管不到位,无法给我国投行的发展提供稳定长久的发展环境保障,我国的证券公司离真正意义上的现行还具有相当大的差距。第三,专业的投资人才十分匮乏。我国投行的生产过程和产品是无形的,是具有代表性的脑力密集型产业,在行业里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专业的金融人才,尤其是具有良好专业知识、思维敏捷、创新能力强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投行经营者和管理者。由于中国投行发展的时间较短,专业的投资人才比较匮乏,目前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人员多数是边学边干,缺乏系统专业的训练,难以满足投资银行业务的需要。第四,汇率变动。中国的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所以汇率的波动就给投资活动带来未知性,增加了投资风险。第五,行业集中度很低。我国投资银行业里小规模的资产投行占多数,投资银行数量众多,市场份额平均化使投资银行难以将业务创新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从而难以对金融创新发挥主导地位的作用。

二、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趋势

1.投行经营规模化

投行的规模化从整个国家的角度考虑,投行整体资产、业务规模的扩大,数据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出投行的发展趋势。1980年美国投资银行资产额为640亿美元,仅相当于当年美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1988年资产总额则增至4760亿美元,占比为8%,为1980年的4倍。从个体投资银行资产规模来看,1994年美国资产规模最大的投行所罗门兄弟公司,资产额为172.73亿美元,资产规模仅次于花旗银行。如今,世界上的投资银行业务由为数不多的大型投行所占据,它们的资产比例、盈利规模超过整个市场的30%,至今已达到了强势的垄断。上世纪90年代,美国即出现了5家资本净值超过20亿美元的投资银行。与此同时,大型投行间的强强联合造成了许多实力超群的投资银行如高盛、花旗等。

2.经营国际化

近30年,投行界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国际金融领域里出现了资产证券化、金融自由化和证券市场全球化等几大趋势。资本市场打开了国界,资本在各国市场间逐步实现资本管制放宽,直至今天的局部自由流动。美国投资银行也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突破国内金融制度的限制,以及国际间资本流动的限制,实行经营国际化,实现了监管套利。美国投资银行还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广泛开展业务创新,在国际同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了明显的优势。1991年,欧洲债券市场中,业务量最大的承销商、做市商中有6家美国投资银行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国际股票一级市场上,名列前茅的承销商均为美国投资银行,美国投行所占资产份额高达70%。至今,美国投资银行的优势地位仍然被其不断的创新巩固着,新兴国家的资本市场,虽然也以迅猛的速度在发展,但美国的霸主地位从未被超越过。

3.经营集中化

高度集中是美国投资银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1986年,所罗门兄弟、第一波士顿、摩根斯坦利、美林等排名前8家最大投资银行占美国投资银行总资产超70%。但由于市场价格波动的作用,投资银行之间力量、资产排名上也出现一定的微调,当然个别投资银行的实力变动,不能影响整个美国投资银行业高度集中的行业特征。美林、雷曼兄弟、摩根斯坦利等主要投资银行仍然占据着证券的垄断地位。规模经济在投行业盈利模式上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所有投行都经历了一个由小规模发展壮大的过程。1998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铸就了投资银行的另一个巨头,成立美国历史上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

4.业务多样化

历史上的美国投资银行的经营业务十分广泛,但在1933年后受到新颁布证券法的诸多限制,投行业务逐渐紧缩,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业的盈利能力,破坏了一贯完整的金融产业链。为了摆脱这些限制的束缚,美国投资银行选择国际化经营趋势,开展了新一轮的金融创新,业务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1980年,创新业务发展越来越快,各种衍生工具的出现使投行业务真正实现了多样化、全方位的发展。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73年美国投资银行的经纪业务的佣金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为56%,到1986年降至21%,不足10年前的一半。在传统业务上,投资银行利用自有资金对股票的投资非常有限,一般为规避风险,保留自有本金,增加资本流动性,投资银行不得不保留大量的现金头寸。但至今投资银行投资、持有的权益投资规模仅次于养老基金,超过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

5.专业化程度逐渐提升

美国投资银行正在由不规范到规范转变,业务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在转变的同时各大投行在互相竞争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比较优势,专业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综合化经营并不要求投资银行从事所有的业务,相反只有将目光集中在自身的优势业务上面,扬长避短,才能在投行业脱颖而出。只有按照这种方法才能跟上投行发展的大趋势,兼顾其他业务的发展,例如,美林证券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和证券资本管理等方面领先于其他公司;高盛的研究分析报告与证券承销享有盛誉。当然,美国的一些小型投资银行也寻求着自身发展的路径,开辟了一些不仅具有专业化背景而且带有自身特色的服务项目,这些为小型投行确立了自己的市场地位。佩韦伯在私人客户投资服务咨询领域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所罗门兄弟公司在投资政府债券、资产抵押债券领域占据一定的专业优势。

三、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对策

1.融资手段多样化,壮大资产规模

我国许多证劵公司融资困难直接导致投行业的资产规模十分小。由于证券公司为许多国有企业上市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导致其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和规定,例如允许证券公司采取增资扩股和公开上市的方式扩大资金规模、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调剂资金头寸、凭自营股票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证券公司的资金状况,优化了证券公司的资产结构。

2.整合市场资源,提高竞争力

推动我国投资银行根据市场经济的形势整合资源,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集中程度,进入规模化良性发展阶段。鼓励规模较大的投资银行兼并收购规模较小的,实现资产规模的扩大。推动规模相似的投资银行优先建立战略性联盟,共享业务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成果,在维护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并不断提升合作层次,从初期的具体职能执行层面逐渐过渡到宏观战略合作层面,通过结盟的方式互相壮大力量,形成抵御风险的合力,从整体上提高竞争力,实现合理健康发展。

3.金融衍生工具产品开发,业务多元化发展模式

我国投资银行相对于美国投行发展相对落后,首先就是稳固当前的发展地位,积极加快发展传统业务,针对客户、市场需要研究开发各种创新产品,适应不同客户对风险、收益、现金流的需求,强调金融创新,在发展衍生产品的过程中,做好风险控制。以新产品开发为契机,找到传统业务的突破点,推动主体由传统型投行业务,向创新型、引申型逐步转型,盈利模式应该不仅仅局限于经纪商、自营业务上,同时转向投资兼并、IPO等新型业务上。在应融资需求而向客户提品的卖方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外汇市场、证券的二级市场、贵金属投资等买方业务,保持融资类和资金类理财产品的研发势头,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拓展业务范围,真正实现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提升抗风险的能力。

4.建立健全风险监管机制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充分揭示了投资银行内生的高风险特征,投资银行要想获得稳定的超额收益,必须要建立健全风险监管机制。投资银行内部应该制定完备的风险监控制度,在制度分析的基础上,将主营业务风险进行量化,批准业务的具体范围以及相应的指标,在这些基础之上,同时需要运用充足的营运资本和相关的银行授信支持,应对业务和风险不断进行常规检查和反省,防范于未然的同时确保做到不让历史重演,根据业务需求和市场供求的变化及时对业务定期进行重新评价与估值,以确保投资银行的业务及相关指标在可控的范围内良好运行。外部来说,加强行业法律体系建设,明确投资银行业务的界限,相关监管部门要定期以及非定期地进行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常规的窗口指导等,加强对制度的落实,确保不发生非系统性风险。

5.拓展自身的业务发展模式

我国投资银行的服务对象基本上只有国内的市场参与者,由于我国投资银行的实力有限,在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的进程中,国有资产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我国投资银行担当着行政作用,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窗口。但随着金融自由化、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需要用全球化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投资银行,外国投资银行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已经对我国的投资银行产生了竞争,所以我国的投行要不断在竞争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在夹缝中不但要求得生存还要取得十足的进步,同时也要积极地走出国门,进入国外资本市场,真正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让市场说话,并根据自身发展及优劣势,准确定位,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市场地位。

6.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投资银行论文范文6

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风险管理是一个一系列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机制。在进行分析管理的时候要有全局性的眼光和目标,要采用多种措施对可能影响投资业务的风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识别和分析方法,并采取可靠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总结。

(一)及时的对项目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收集

一个银行项目的实施一定要有可靠的保障机制,在实施过程中投资人要全面的把握全局,及时的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和有用的信息,以便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数据和资料分析,提高风险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信息的收集整理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力求做到真实可靠,在这个基础之上要选择具有可实施性的方法去解决可能发生的问题。只有在风险的预测和准备阶段上做足了充分地准备,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的管理才具有安全可靠性,才能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二)及时的对投资业务的风险进行度量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都是具有一定模式的,在项目的实施中我们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对项目的投资业务的风险机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在现实中,未来的发展状况是很难完全预测的,对市场经济变化莫测的今天,只能是定性的分析而不能做到定量的判断。

(三)及时的对投资的业务管理风险进行评价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是对项目的风险度量机制,在风险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和专业的眼光,对项目的各阶段和风险的发生条件进行有目的的、专业性的管理和评价。

二、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完备的内部项目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风险管理是一个长期困扰投资人的问题,其实,在认真全面的分析其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风险管理有很多可实施的方法。制度是一个项目高效有序和有规则的运行的必要条件,在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管理中,首先就应该有健全的制度作保障。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制度的保障是基础,是一个项目健康的发展的首要条件。对于现行的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的一定要及时的对其进行完善,要建立专业的队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实施中要适当地扩大风险划拨范围,做到对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有准备。在实施中一定要遵循完善的标准,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使风险尽可能的降低到最小。

(二)实行现代化的银行管理投资业务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

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风险管理应当与现代化接轨,积极地响应和运用标准、专业的风险评估手段进行合理的评价。现代化指的不仅仅是技术方面,技术是一个基本方面,更重要的是与现行的法律、条件、外部因素做到合理的接轨。对于当今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计算机的普遍运用已经大大的方便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对于银行的管理投资业务这一方面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借鉴这种模式。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大大的方便信息的整和、管理。银行的投资业务的相关开放数据与现实的各种风险评估数据资料进行有机的接轨,做到实时的监测。现代化的快速反应机制又为我们进一步的准确了解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最方便的捷径。

(三)适时的加强投资业务项目的组织管理

我国的商业银行内部都有一定的内部组织管理,都有明确的分工合作。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可以包括很多种,风险的管理就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风险的规避要想取得更好地结果,有序的组织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首要前提是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组织。风险管理组织的成员都必须各有所长,能够为风险的规避提供有利的条件与措施,其中专业性较强的环节一定要重点把握。除此之外,在具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后还要有完善的项目计划,做到全面,要为可能发生的事件做完备的计划。在银行企业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一定要做到进一步的提高,做到可以有效地应对各种潜在、正在发生的各种风险,及时的解决所发生的问题,顾全大局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各种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四)在银行投资业务中进行有效的风险规避与转嫁

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管理的风险是一直存在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风险的完全避免似乎很难达到完美,这就要求我们要对风险进行巧妙的转嫁与降低。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正确的把握项目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尽可能的了解风险的类型和损害程度,在听取相关专业人员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转嫁风险。在风险发生的时候一定要找到风险发生的原因和与之相关的因素,为之后风险的转嫁和降低提供最可靠的资料和数据。

(五)充分地完善市场管理的监督力度

市场监控的管理力度的加大会进一步的有利商业银行项目风险问题的规避。在经济急速发展的今天,金融业对市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完善和加强我国金融市场的正常、有序的运行是金融业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任何的不利因素都在逐步的向有利于金融市场的方面转化。商业银行要想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就应该首先站到对方的立场去考虑和思考问题,要充分地把一切对客户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一一列举出来,并及时的对不利因素进行优化和完善。在现有的制度基础上,去发现制度和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市场是我们无法左右的,但是我们可以在制度和实际运行中多下功夫。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风险规避是不仅仅的为投资者服务的,它还要间接地服务于所有的人民大众,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风险管理系统要及时的发现现行市场经济中存在的漏洞,要及时的通知投资人和其他人员,正确的评估和判断市场经济和相关项目潜在的不利影响,以减少投资者的损失。

投资银行论文范文7

[关键词]科技银行风险投资运作模式创新

我们建议在安徽省建立科技银行,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成长瓶颈”问题。科技银行是科技和金融结合的突破点,通过科技银行把有限的金融资源配置到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科技型企业中去,是促进结构调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着力点。

一、科技银行的概念与特点

国内把专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银行机构定义为“科技银行”,在国外被称为“风险银行”。科技银行贷款的主要对象为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等,为技术引进、技术研发、新产品试验推广等与科技创新有关的业务提供服务,而不得用于普通房地产开发和固定资产投资。

相比于普通意义上的银行,这种科技银行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1.定位专一化。科技银行贷款的主要对象是从事科技型研发、生产的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技术引进、技术研发、新产品试验与推广等与科技创新有关的业务提供服务,而不用于普通房地产开发和固定资产投资等。

2.利率市场化。科技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业银行,所从事业务的对象是不能取得一般商业银行贷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业务风险性相对而言较高,因此科技银行自主根据市场情况决定对企业的贷款利率,不设固定利率,以保证银行的可持续经营。

3.融资服务多样化。科技银行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除提供贷款外,还可以参股企业。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特点,提供借贷与股权相结合的多种融资服务。既可以对企业发放一般贷款,取得固定贷款利息收益,又可以通过持有企业一定的股权来获取未来企业上市以后的投资收益。

二、国内科技银行发展状况

我国一直在尝试设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2000年,国内首家专门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特色金融服务的科技银行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设立。该行首期提供5亿元创业贷款额度,专门满足园区内众多中小高科技企业在产品产业化过程中提出的融资需求。2002年,南宁市商业银行也成立了专门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科技支行,这是广西第一家科技银行。

进入2009年,筹建科技银行的消息不绝于耳。1月10日,中国银监会批准成都银行高新支行、中国建设银行成都高新支行为科技银行。7月8日,杭州科技银行(杭州银行科技支行)在高新(滨江)区正式开业。10月10日,湖北省首家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科技银行——汉口银行光谷支行在“光谷软件园”揭牌。据悉,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也在酝酿,并即将推出自己的科技银行。据《中国证券报》2月20日报道,科技部和银监会有望出台相关文件,推行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试点。有意向成立科技支行的商业银行需先向当地银监部门、科技部门递交申请和实施方案。获批的科技支行可获得科技部和银监会给予的优惠政策。

三、运作模式创新

1.以“与创业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的紧密合作”为开展业务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讲,能够被创业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看中的中小型科技企业都具有良好的项目的前景,创业投资机构与风险投资以其专业的目光具有识别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因此,科技银行的建立首先要与这些机构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共享信息,可以有效地发掘和支持有发展前景的创业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程度,减小坏账损失,并获取高额的贷款收益。

2.尽量放宽利率管制,实现与高风险匹配的高收益。由硅谷银行来看,科技银行的利润主要是来自于银行存贷款的利率差以及为上市高科技企业的投资回报。特别是贷款利差是科技银行获益的主要来源,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是风险与收益的正相关性。为此,对于科技银行来说,要贷款给创业初期具有高风险的企业,就需要一个与之相匹配的高贷款率以获取高额的存贷利差收益。因此,对应于较高的风险,科技银行的贷款利率范围可适当放宽,在规定范围内,赋予科技银行贷款自主定价的权利;此外,根据成长性科技企业的特点,不设固定利率,将银行收益与企业发展挂钩,实现银行与企业共同成长。超级秘书网

3.允许企业以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为抵押担保。科技银行的客户由于主要是具有高风险性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因此,贷款担保对于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尤为重要。从硅谷银行的规定来看,所有服务的客户对象必须是有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且必须与客户签订以及数专利、其他知识产权等为抵押担保的协议。而在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体系下,一般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满足银行担保、抵押或质押的条件,因此难以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为此,科技银行需要在传统贷款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从抵押、担保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扩大抵押品范围,允许企业以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为抵押担保,甚至可以探讨将担保由有限责任扩展到企业家个人的无限责任,从而有利于科技银行规避风险。

4.鼓励银行参股企业。由硅谷银行来看,科技银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只做贷款不参股企业的商业银行,而是融产业与资本市场运作于一体的新型商业银行,拥有其信贷服务对象——未上市高科技企业的股权是科技银行的一大特色,通过促使科技型企业上市,科技银行一方面获取了高额投资收益,另一方面也冲减了贷款或投资中小企业而承担高风险。根据中关村园区的具体情况,科技银行可针对创业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借鉴夹层基金的业务模式,贷款与股权投资相匹配,银行持有企业一定的股权,其目的不在于控股,而是使科技银行能够从企业的高成长中获得较高股权收益,弥补成长期企业带来的高风险。

参考文献:

投资银行论文范文8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 题目

银行联系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理论机理与实证研究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国际金融市场陷入停滞,金融市场的危机不断传播最终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经济的混乱,严重扰乱了国际经济。在 2003 - 2007年期间强劲增长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在随后两年中出现了明显的大幅下滑。从那时起,研究人员就强调了金融与投资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许多国家积极寻求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因为他们认为跨国企业将通过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加资本积累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事实上,大量的实证证据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往往会为本国和东道国带来净收益增长效果。这就促使研究人员彻底的调查其决定因素。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市场规模,文化和地理接近度,相对劳动力市场禀赋和公司税率(Eicher等,2012;Blonigen和Piger,2014年)。金融发展,特别是两国之间的银行联系当然也应该加入这个名单。

2.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测试银行联系是否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为这类不断增长的文献做出贡献。我们论文的主要贡献有两方面:首先,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渠道,在这种渠道之中,金融通过向银行提供银团贷款形成的银行联系的积极影响展现了对投资的重要性。其次,我们证明这种影响可能对于当地金融发展程度越低的国家越大。

因此,该论文为越来越多的关于金融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的文献做出了贡献。最近,Claessens等人(2015)表明国际银行的海外业务在促进投资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通过对美国进行研究,Michalski和Ors(2012)利用实验来表明48个毗邻州的银行整合导致国家间投资和贸易出现了增长。他们的分析更接近于·克拉森等(2015),因为他们将银行业整合定义为银行资产的跨国所有权。本篇论文对这些结果进行了扩展,以表明在国际投资环境中,不仅所有权联系,而且通过银行间银团贷款建立的银行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投资的增长。

此外,通过将银行联系与外商直接投资联系起来,本篇论文在关于金融流动在国际商业周期中的作用的文献中有所贡献,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金融流动影响国家间经济关系的机制。最后,本篇论文还涉及关于银行联系的更一般性影响的文献,虽然这类文献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不足为奇,主要集中在银行联系的风险和传染方面。我们的论文通过证明银行联系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为这一类型的文献做出了贡献。

投资银行论文范文9

【关键词】银行业投资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竞争力 监管

一、外资投资我国银行业的现状

1、我国银行业吸收外资直接投资政策

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银行在金融服务业中的开放承诺最为彻底。在2001年加入世贸之初,我国银行业就全面开放了外汇业务,并承诺五年之内逐步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和客户对象限制,同时对外资银行在我国经营业务范围的扩大作出了承诺。

中国银监会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两次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并于2003年到2005年先后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外资银行并表监管管理办法》、《外资银行衍生产品业务风险监管指引》和《关于进一步开放银行业相关事项的公告》。这些政策办法的出台一方面扩大了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水平、提高了审批监管效率,另一方面加强了风险监管的力度和有效性,初步建立了外资银行风险监管框架,从而起到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作用。

2006年11月,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全面体现了履行入世承诺,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取消非审慎性规定,完善了风险监管和审慎监管内容;明确了外资银行设立机构、开展业务的条件、申请程序和审批时限;进一步完善了外资银行在华经营和监管的环境,鼓励外资银行设立或者将现在的分行转制为在中国当地注册的法人银行,为外资银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我国银行业现状

我国银行业近年来实现了连年快速发展, 2003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是265944.7亿元,截至2008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已经达2003年同期的2.35倍,为623912.9亿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了18.6%。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318358.0亿元,同比增长13.7%;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88130.6亿元,同比增长21.6%;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41319.7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他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76104.7亿元,同比增长25.8%。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增长情况如图1所示,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构成如图2所示。

3、银行业吸收外资直接投资状况

外资银行在我国实现了快速增长。截至2008年,646个国家和地区的196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27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分行135家)、2家合资银行(下设分行5家,附属机构1家)、2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另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73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116家分行。同时,外资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超过100种,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为55家、外资法人银行为26家,其中有13家外资法人银行可经营全面人民币业务,有5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发行人民币银行借记卡。截至2008年6月底,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13502.65亿元,其中存款总额5388.4亿元,贷款余额7616.35亿元。

二、外资投资我国银行业的动因

分析外资投资我国银行业的动因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本文将运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进行解释分析。

1、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的约翰・邓宁教授于1977年提出的。该理论在以往各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宏、微观因素进行了合理地整合和总结,成为目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较为全面的一个。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企业具备了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投资区位优势这三大要素就可以进行国际投资。企业所有权优势是指企业的技术、品牌、生产管理经验、营销技巧、人力资源的积累、规模和垄断影响力等等。企业内部化优势表现在节约相关交易费用、强化流通渠道控制、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投资区位优势是指投资环境、政府优惠政策、投入要素和市场的空间分布以及在生产营销等方面具有的比较经济利益等。

2、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外资投资我国银行业动因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对以往相关理论的总结创新,对于研究银行业的国际直接投资也具有重要意义。外资投资我国银行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具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投资区位优势这三种优势是其投资活动开展的重要动因。

(1)银行业的所有权优势。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投资,相对于中资银行,其所有权竞争优势在于其拥有的先进技术、巨大的品牌效应和丰富的管理经验。

第一,技术优势方面。在目前银行业传统存贷款业务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中间业务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外资银行推行的中间业务种类多、范围广、服务好,同时在其对外投资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满足东道国客户需求而实现技术创新,强化其技术优势,增强竞争力。

第二,品牌优势方面。良好的品牌形象对银行在市场中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投资我国银行业的外资银行大多是国际知名的银行企业,具有很好的品牌美誉度,其品牌效应有利于在我国银行业的竞争中吸引消费者,实现巨大经济效益。

第三,管理优势方面。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大都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一流的管理创造一流的品质,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相对我国银行,外资银行拥有更高水平的管理能力,投资我国银行业是其管理能力的体现,也是其进一步提高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2)银行业的内部化优势。银行内部化首先表现在,跨国投资进行国际化经营可以有效提高银行整体效率并分散风险。和国内金融市场相比,国际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更大,其内部化收益大大高于国内金融市场。因此,外资投资我国银行业会实现内部化优势,降低其综合经营成本,获得更多利益。

此外,银行内部化还表现在,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可以从投资多元化中分散风险并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例如对于规模大、网点覆盖面广的银行,所有储户同时提款的可能性很低,因此风险较小,可以通过保持较低的准备金率节约闲置货币。

(3)银行业的区位优势。银行业的区位优势主要包括投资环境优势、东道国政府政策的有利性、市场的空间分布及营销方面的比较经济利益。

第一,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GDP跻身世界第四,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二大动力,吸引大多数跨国银行投资我国。

第二,从东道国优惠条件来看,我国根据加入WTO议定书,在加入世贸之初,就全面开放了银行业外汇业务。之后又出台了一系列外资投资我国银行业的优惠政策,这加速了外资投资我国银行业的步伐。

第三,从市场的空间分布来看,跨国银行投资我国银行业与大客户的区位选择紧密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到中国投资,2008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8%。银行以及与之有长期合作关系的跨国企业都希望能与对方发展长期的业务关系,所以在大客户向中国扩张的同时,银行也积极向中国投资。

三、外资投资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1、外资投资我国银行业的积极影响

外资投资我国银行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有利于打破垄断、强化行业竞争、加快金融改革、促进国内银行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提升我国银行业总体竞争力。二是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健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机制的转变。三是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利于国内完善银行金融制度,加快了我国国内银行市场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步伐,有利于我国银行开拓海外业务,实现国际化经营。

2、外资投资我国银行业的消极影响

(1)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外资银行进入后,由于政府无法完全掌控我国的金融货币,一方面会加大对外商投资产业调控的难度,另一方面会使中央银行准确测定货币与信贷总量的难度加大,这将减弱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目标的能力,从而导致货币政策效果弱化,增加宏观调控难度。

(2)给国内银行带来冲击。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金融技术和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而我国银行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因此外资银行的进入会对国内银行带来一定的冲击。一方面,外资银行通过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着大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具有优势并大力发展的中间业务和个性化多品种服务,这正是国内银行的薄弱环节。由此,外资银行在同国内银行争夺优质客户的竞争中具有较大优势,使国内银行客户质量和市场份额下降,从而对国内银行竞争力的提升带来较大冲击。

(3)给我国金融安全带来负面影响。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和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金融安全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外部影响。首先,外资银行的进入会将国外的金融风险带入国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在我国的外资银行及其母行的经营问题会增加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另外,由于一些外资银行是通过股权投资方式进入的我国银行业,它们为了获得投资收益而进入和撤离可能引起我国上市银行股价波动。同时,由于它们持有国有商业银行较大股权,使得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我国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话语权,从而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

四、安全有效利用外资发展国内银行业的对策

1、国内银行加速提高自身竞争力

我国建行、中行、工行等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制并成功上市,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也正式挂牌成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国内银行的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在我国全面开放银行业务的背景下,我国银行必须进一步加快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金融产品的开发力度和运作能力,大力发展投资理财、金融衍生产品等银行中间业务;进一步提高信息、网络等技术水平,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多品种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2、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注资,引进战略投资,上市等三步走的改革程序已基本完成,由此商业银行作为银行和上市公司必须分别受银监会和证监会的双重监管;同时,外资银行的进入又引入很多新产品和服务,金融业出现混业经营的势头。因此,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需要在目前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从而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3、完善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机制

2006年11月,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完善了对外资银行风险监管和审慎监管的内容,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指标体系,使监管目标定量化、内容具体化、操作明晰化,从而强化监管效果。同时,要加强同外资银行母国监管当局的国际合作,通过协同监管,共同防范银行风险和国际金融风险的传递。

总之,我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不但需要中资银行在管理、技术、产品服务上继续努力提高竞争力,还需要政府决策部门和监管机构做好市场基础制度服务和体系建设,为中资银行的发展壮大和有效利用外资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阳华:银行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综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2).

[2] 徐志宏:发挥商业银行在直接融资市场中的能动性[J].中国金融,2007(14).

[3] 谭淼、沈莹:浅议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机遇和困难[J].科技文汇,2007(7).

[4] 李宏雁:后WTO时代中国银行业的困境与对策[J].大经贸,2007(5).

[5] 谢建敢:银行业国际化的理论基础和历程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6] 胡畔:全球化时代银行业引进外资的再思考[J].时代金融,2007(3).

[7] 谢建敢:银行业国际化的理论依据及动因分析[J].海南金融,2007(2).

[8] 杨文进:投资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9] 强永昌:国际经营策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0]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数据[EB/OL].http://cbrc.省略/chinese/info/twohome/index.jsp.itemCode=9.2004-06-28~2009-01-16.

[11] 杨丽萍:开放与监管并重:外资银行在华三十年回顾与展望[EB/OL].http://zhuanti.cbrc.省略/subject/document/info_show.do.newsclass=A7D4EE236E5803A9FF6CF44B1F24BE00&railingName=2c907d

361a0e48ba011d8f75f7d6013e&logoimage=gaige&tablewidth=788.2008-12-08.

投资银行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委托-”问题;银行风险承担行为;最佳投资组合;监管

传统的“委托-”理论假设:由于管理者与公司所有者追求的利益目标不同,因而导致两者显示出不同的风险承担态度。此外,股东权利和股权集中度可以解释股权结构对银行管理者在风险承担态度方面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不同所有权结构、银行所有者对银行经理监控能力、风险汇聚能力以及追求高额回报动机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不同所有权结构的银行与“委托-”问题的关联度。

一、“委托-”问题的理论背景

基本的“委托-”理论在银行组织结构上的应用基本上是建议银行的所有者授权一个雇佣者作为银行的管理者,对银行的基本运行进行决策。者在公司运行中会受到一定的约束,但是不用对自己的决策后果负责。对于银行来说,者必须选择一个包含或多或少风险资产的证券投资组合。因此,者的行为将会对委托者的利益造成影响。如果者在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就意味着他必须承受更大的开销。

公司管理者对最佳证券投资者是提供给公司所有者和公司管理者高效益的原因之一,而这个最佳证券投资组合是其无差异曲线和有效性边界的切点。因此,在前文中提到从银行所有者的角度出发,认为“委托-”关系中,影响银行对风险资产最佳投资组合选择的因素有三:对银行管理者的监管能力;银行所有者和管理者的风险分担能力;谋求高额回报的动机。根据以上理论,本文将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对不同所有权结构的银行进行分析。

本文主要分析国有银行、散户持股银行以及合作社这三类所有权结构银行。

二、不同因素对“委托-”问题的影响

1.对银行管理者的监管能力。

对于国有银行来说,其所有者对银行管理者的监控能力是较低的。其原因是国有银行的所有者一般来说都是政治家,并且他们并不是实际上的所有者。其次政治家们一方面需要对国家的政治问题进行管理研究;另一方面他们对银行业务的熟悉程度通常是很低的。所以根据以上分析,由于国有银行对银行管理者的监管能力的不足将导致国有银行存在较大的“委托-”问题。

对于由散户投资控股的银行来说,本文假定散户股东习惯上是没有控制银行管理者的动机的。因为他们必须和其他不作为的股东共享他们进行监管所得的收益,也就是存在搭便车的情况。因此,在监管能力方面,本文认为此类银行与“委托-”问题间存在高度关联。

最后,对于合作社,我们认为类似于由散户投资控股的银行,不会去监管银行管理者,因此与委托-问题存在高关联度。

2.银行所有者和管理者的风险分担能力

对于国有银行来说,我们不考虑银行所有者风险分担的可能性,同时国有银行由于特殊的政治追求一般趋向于雇佣投资银行家寻求不合理的高风险投资组合。因此由于风险分担能力的丢失和投资银行的雇佣导致国有银行与“委托-”问题存在高关联度。

同样,合作社的所有者们同样在风险分担能力中受到限制。另外,合作社通常并不雇佣投资银行家。因此,本文认为此类银行寻求高风险活动的动机比较小,因此它们与“委托-”问题的关联性低。

相反,对于散户投资控股的银行来说,股东们有能力和机会通过对多家公司的投资去多样化他们的财富。因此银行的所有者们几乎是处在一个风险中立的态度上。进一步地,散户投资控股的银行有较高的可能雇佣投资银行家,因此此类银行可能存在一个高等级的“委托-”问题。

3.谋求高额回报的动机

当银行的运行是建立在高额利润为导向的“委托-”关系上的时候,寻求高额回报的动机是巨大的。

在国有银行中,本文认为委托人,也就是政治家们存在寻求高额回报的动机。因为,他们对资产回报的期望不仅仅放在银行利润上,同时还放在财政的公共支出上面。而储蓄银行的公司运行并没有被此类动机所影响。

散户投资控股的银行对于资本市场的高额回报具有相当大的追求,因此散户投资控股银行在这方面加强了“委托-”问题。

三、结论

依赖于各个不同所有权结构发生“委托-”问题的关联性,本文得出某些所有权结构的银行可能会误导银行管理者的风险承担行为,使得他会选择一个不合理的风险资产投资组合,由此导致银行所有者的负效应。其次,由于银行所有者对于高额回报的追求,将会对银行管理者造成巨大的利润压力,导致银行管理者可能采取极端的风险承担行为。此外,从银行所有者的观点看,银行所有者对于银行管理者的监管能力越低,管理者对于风险资产最佳证券投资组合选择的失败率越高。最后通过比较银行产业不同的所有权结构,本文认为银行管理者的风险承担行为依赖于对银行管理者的监管能力、银行所有者和管理者的风险分担能力和谋求高额回报的动机。

参考文献:

[1]彭小平,龚六堂. 控制股东的掏空行为与公司的股权结构及公司价值――基于双层委托模型的分析[J]. 中国会计评论,2011,03:259-282.

[2]徐镱菲. 国有商业银行委托―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 区域金融研究,2012,09:16-24.

[3]梁志爱,吴志远. 国有控股银行的委托问题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08,01:103-104.

投资银行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境外战略投资者;经营效率;中国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075-03

一、引言

自从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入股光大银行,由此拉开了中资银行通过出售股权方式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序幕。为了规范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行为,银监会于2003年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的,对该非上市金融机构按照外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的,对该上市金融机构仍按照中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自此,中国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步伐明显加速,截至2006年末,累计已有21家中国商业银行引进29家境外投资者,投资总额达到190亿美元。

国内商业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目的:短期来讲,主要是通过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能够为其补充资本,使国内商业银行在短期内能够达到资本充足率为8%的监管要求,为其成功上市奠定基础;就其长远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与监管层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文化和经验以规范和提高中国银行的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但是,国内商业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否真正能够实现国内商业银行与监管层的长远目的。这一问题,引起国内许多学者激烈的讨论,特别是随着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引资的完成,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境外战略投资者能否真正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改善银行的经营业绩和境外战略投资者控股国内银行是否会危害国家金融安全等方面。由于境外战略投资者改善银行业的公司治理、引进现代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等各种手段的效果如何,最终都将反映在银行业的经营效率上,所以,本文鉴于实证分析的需要,重点研究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

二、境外战略投资者对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相关研究

国外研究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东道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东欧等转型经济国家:Hasan和Marton用SFA方法分析了匈牙利银行业1993―1998年的数据表明,效率高的外国控股银行使整个银行系统的效率提高[1]。Friigorian和Manole分析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7个转型经济在1995―1998年的数据,发现外资控股银行(持有超过30%的股份)更有效率[2];Yildirim和Philippatos分析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2个转型经济在1993―2000年的数据,发现外资控股的银行成本效率更高但盈利效率较低[3]。Bonin等(2005年、2005年)对转型经济国家的研究发现,由一个战略投资者控股的银行,与其他银行相比有更高的成本效率并提供了更好的服务,这证明在银行私有化过程中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重要性 [4~5]。

国内研究方面:王勇(2004)详细阐述了国际战略投资者的进入给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股权改善效应、双溢出效应、成本趋势效应、鲶鱼效应和联盟效应等积极效应[6]。王小姝(2006)认为,外资银行的入股首先为中资银行带来了外部资金,可以改善中资银行的股权结构;其次通过引入外资先进的经验、技术和经营理念,能够提高中资银行的风险控制和创新能力,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最后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或在在海外上市,是中资银行不得不接受国际市场和投资者的监督,有利于加强中国银行业的监管[7]。尹继红(2006)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城市商业银行在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之后,其经营效率出现了显著和持续的改善[8]。杨有振、赵瑞(2008)在明确国内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对国内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国内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增加银行的净利润,提高银行经营效率的结论[9]。但是,占硕(2005)认为,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的分散模式股权结构是不稳定的。当控制权租金大到可以补偿控股风险和股权交易成本时,战略投资者就有动机促使股权分散模式重新回归到股权集中模式,并导致银行控制权的转移和造成额外效率的损失[10]。

从上面的文献可以看出,在对于中东欧银行的研究方面,总体上来说,外资入股提高了银行的效率,但这种提高是建立在外资控股的基础上的,由于中国对于外资入股比例有严格的限制,一些结论可能并不适合与中国。从国内的文献来看,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入股给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带来的影响还尚无定论,鉴于此,有必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外资入股给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带来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三、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1.数据与样本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包括银行特征数据,行业特征数据及宏观经济数据,其中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数据来源于统计局网站,存贷利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银行特征数据主要来源于Bankscope数据库,银行年报及中国金融统计年鉴等。

由于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的效应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并且入股时间大多集中在2001年以后,并且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006年底完成引资的18家商业银行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包括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杭州商业银行、西安银行、济南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

2.变量定义

本文结合国外相关研究采用税前资产利润率、净息差和资产费用率三个财务指标来表示商业银行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为了分别考察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和入股比例对银行经营效率的不同影响,我们分别设置两个指标:fis和ratio。同时考虑到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及管理效率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还选用两组控制变量:其中宏观层面为: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inflation,用CPI指数代表);存贷利差(ispread,法定一年期贷款与存款利率之差,如遇调整取平均值);银行个体特征方面选取总资产的对数(lnasset)、存贷比(ldr,银行贷款总额/存款总额)、资产费用率(cost,营业费用/总资产)、净息差(nim,(银行全部利息收入-银行全部利息支出)/全部生息资产)作为控制变量。

3.模型设定的选择

根据上文的分析,构建以下六个模型分别对是否引资及引资比例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进行检验。

考察是否入股变量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

profitit=αit+β1fis+β2lnasset+β3cost+β4nim+β5ldr+β6gdp

+β7inf lation+β8ispread+ξit

costit=αit+β1fis+β2lnasset+β4nim+β5ldr+β6gdp+β7inf lation+β8ispread+ξit

nimit=αit+β1fis+β2lnasset+β5ldr+β6gdp+β7inf lation+β8ispread+ξit

考察入股比例变量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

profitit=αit+β1ratio+β2lnasset+β3cost+β4nim+β5ldr

+β6gdp+β7inf lation+β8ispread+ξit

costit=αit+β1ratio+β2lnasset+β4nim+β5ldr+β6gdp+β7inf lation+β8ispread+ξit

nimit=αit+β1ratio+β2lnasset+β5ldr+β6gdp+β7inf lation+β8ispread+ξit

4.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文运用Eview5.1的panel Data,鉴于本文所采用的样本基本包括的2006年底完成引资的银行,本文采用变截距固定影响模型,同时运用Cross Section Weight估计方法以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对截面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页表:

针对回归结果,我们作如下分析:

(1)从几个方程总体来看,回归结果比较理想,拟合优度比较高,D.W.值也比较理想,说明本模型和变量的选择具有较好的说服能力,从整体上看,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比例回归结果有更高的显著性,这也说明入股比例的变化对银行经营效率产生更加显著的影响。(2)从是否入股和入股比例对税前利润率的回归结果来看,入股比例和是否入股变量都在10%的水平上显著,回归系数的符号为正,这个结果与Kim.H.E和Lee,B(2004)对韩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结果相同[11]。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入股确实增强了中资银行的盈利能力,但从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上看,境外战略投资者给中资银行带来的盈利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从控制变量来看,净息差、存贷利差对税前利润的影响非常显著,并且影响比较大,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即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是银行的利息收入。从总资产对税前利润的回归结果来看,回归系数不显著,也就是说,银行机构的规模效应不显著。(3)从入股和入股比例这两个变量对资产费用率的回归结果来看,虽然回归系数比较显著,但从系数的符号来看,与我们预期的相反。究其原因,可能由于企业文化的差异,境外战略投资者先进的管理经验可能并不适合与中资银行,或者是中资银行在引进国外管理经验时存在抵制思想,从而产生内耗。这也解释了上文中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对中资银行盈利能力非常有限的原因。此外,从总资产对资产费用率的回归结果来看,回归结果非常不显著,这可能由于资产费用率与总资产并非线性关系,城市商业银行与国有银行的管理效率要低于股份制银行。(4)从入股和入股比例对净息差的回归结果来看,是否入股对引资银行净息差的影响不显著,入股比例虽然对净息差的回归系数显著,但从系数大小来看,其影响程度非常小。发展中国家外资参股国内银行能带来跟高的净息差结论不同,这可能由于中国存贷款利率还未完全市场化,受到政府的控制等因素有关。此外存贷利差对净息差的影响非常显著也进一步说明,对存贷款利率控制制约了中资银行随外资参股及参股比例的提高而提高。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实证回归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进入使引资银行的盈利能力得到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能够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但是由于一些因素如管理文化差异、制度等的制约,使引资银行的盈利能力提升受到限制,外资的积极作用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因此,在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竞争机制,提高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行为;具体引资时,要根据银行的长远规划进行选择,要把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引资后,应注重经营理念和文化的磨合,避免内耗,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在引资的同时,还应注意其可能产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Hansan,I.and Marton K. Development and Efficiency of the Banking Sector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Hungarian Experienc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3,(27):2249-2271.

[2]Frigorian,D and Manole,V. Determinants of Commercial Bank Performance In Transition: An 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2,2850,June.

[3]Yildirim,H.S.,and Philippatos,G.C. Efficiency of Banks: Recent Evidence From the Transition Economics of Europe1993-2000. Unpublished Paper,2002,April.

[4]Bonin,J.P.,Hasan,I.and wachtel,P. Bank Performance,Efficiency and Ownership in Transition Countries. Journal of Banking andFinance,2005b,(29):31-53.

[5]Bonin,J.P.,Hasan,I.and Wachtel,P.Privatization Matters: Bank Efficiency in Transition Countries,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05a,(29):2155-2178.

[6]王勇.中资银行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的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4,(9):5.

[7]王小姝.外资银行赶赴中国银行改革盛宴[J].中国外资,2006,(6):17-19.

[8]尹继红.外资参股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J].中国金融,2006,(13):48-49.

[9]杨有振,赵瑞.国内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效应: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8,(10):38-43.

投资银行论文范文12

1.1研究背景

一个国家从诞生到成长到壮大,银行系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来说,银行的存在和发展时刻影响着一国经济的平稳与增速。对于我国的银行业来说,由于发展起步比较晚,因此在很多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银行业从诞生之初就开始了不断发展和改革的道路。以下几点概述了我国银行业发展所经过的几个阶段:①1984-1993,从一开始的中国人民银行把工商贷款方面的业务转交给中国工商银行,再到分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各个银行各司其职,这是属于专职化的改革过程。②1994-2003,根据经济发展形式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设立三大政策性银行以及颁布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约束银行业的发展,逐步把专职银行变为国有独资银行。③2003-2010年,主要是各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改革,随着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成功在港交所上市,这一轮的银行改革基本完成。由于中国银行业起步较晚,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免遭遇相关的挫折和困难,在经历过上市和股份制改革之后,各大银行基本摆脱了上市之前的那种盈利能力低下,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资本金严重不足的遮她局面。改革后的银行业净利润连年快速增长、不良资产率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一跃成为盈利最多的行业之一。在我国银行业不断在发展道路上探索前进的同时,以服务农民农村农业为主旨的农村信用社也在不断探索符合农信社发展现状的发展道路。

农信社一般是农民出资占有股份,因此,农信社的股权相对来说比较分散,股东群体的素质也相对不高,自我管理约朿能力较差,再加上省级联社强烈的行政干预,导致本该是“民有资本民营”有着更加强烈的“民有资本官营”的特征。因此,引进资本和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战略投资者,为农信社注入充足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经验,提升农信社的综合竞争实力,应该是农信社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

1.2研究意义

在国家相关改革政策的激励和扶持下,农村信用社在经过不断深化改革之后,整体规模和实力得到前所未有发展,改革成绩引人关注。然而。改革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之后并未达到完善农信社体制的理想目标,在经营规模,资产实力,信用水平,风险控制等衡量金融业机构主要指标方面与国有银行以及一些其他的股份制大银行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经营机制方面仍然不够健全,法人治理和股权结构方面依然不够完善,农村信用社如果想能够长久立足中国金融业,这方面的问题亟需解决。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而开放,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纷纷通过吸引战略性投资者的投资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和规模实力,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且这种趋势已经慢慢从国有银行以及大型股份制银行向农村信用社转移。相关地区的农信社已经积极引进相关的战略投资者,使得引进之后的农信社资本实力和信誉水平都提升相当大的水平,同时综合竞争实力也稳步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髙度。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部分农村信用社获得了快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然而,硬币都会有正反面,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战略投资者也不是万能的,应该看到的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对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也存在很多不好的影响在战略投资者给农信社注入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充裕的资金以及良好的信誉的时候,也会有相关方面的矛盾和争端。本文章主要通过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借鉴国有银行以及其他大型股份制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提出一些建议,以便能够为农信社更加成功和便捷的引进战略投资者提供一些理论基础。因此,探索与总结思考实践中对农村信用社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益处与不足,将对我国信用社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战略投资者的含义、类型及特征

2.1.1战略投资者的含义

战略投资者这一称谓首先起源于证券市场,是对于上市公司发起者而言的,能够与发起人长期合作,肝胆相照,共患难同获益的机构投资者。战略投资者是具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完成产业升级,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完善企业人才储备和资金运营状况,提升企业产品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并且谋求和企业长期合作发展,目的是获得长期利益和与企业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来自于境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投资者所具备的必须的条件,就是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等。

在周小川任职证监会主席时,“战略投资者”制度出现端悦。证监会明确规定了战略投资者的定义标准,即能够长期持有并与公司业务有着密切关系往来的机构法人组织。中国证监会对于战略投资者的定义为,其业务范围与发行公司业务有相交并且联系紧密,并且能够长期稳定的持有发行公司股票的法人具体地讲,战略投资者是指其成立符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其经营方式和经营行为也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实力与发行人合作或者正在合作或者即将合作并愿意和发行人签署相关协议的法人组织,是长期持有公司股票并积极参与公司管理运作的法人。

根据中国银监会规定,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应该是是在原则上持有银行股份年以上、并且对于本行业的情况比较了解,具有丰富经验的机构投资者。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对于银行业来说,不仅仅是资金方面得到极大的补充,并且在公司的管理理念等更高层面上有所提升。前沿的技术以及具有专长的人才,能够做到帮助银行完善经营管理模式,健全组织架构,在股权和法人治理结构方面也提供相关的先进的理念。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战略投资者是资金技术理念各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竞争力,通过注入资金技术等各种资源来拉动某个行业或产业的发展的投资者。

2.2相关理论

2.2.1经济全球化理论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资源跨越国家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合理配制,以期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现象,至

今还没有权威的一致的定义。经济全球化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丰富,逐渐形成了两大理论学派,一派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另一派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1845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表述经济全球化理论思想,即着名的“世界历史思想”。他指出,随着生产力、交往和分工的发展,各民族的“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的历史”。作为经济学派显赫的奠基人之一,马克思对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解极为发人深省,他突破性的把资本的输出定义为投资的输出,这对于当时的经济学界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论断。

亚当斯密早在1776年出版的着名论着《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就提出了经济全球化思想。他认为:“通过某种特定的形式把整个世界 联系起来,使得彼此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使得生活的乐趣有所增加,从而推动工业的发展,这样的话大家就都会从中得到好处。”。

经济全球化理论为战略投资的需求方和供给方提供了最为基础的理论支持,为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资源必须突破地域限制,把资源安置在最合适的地方,以实现资源的最大的价值。

2.2.2金融全球化理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金融资本的跨国流动投资也慢慢增多,进而,金融全球化得以实现。但真正意义上算得上金融全球化标志性起点的,应该是欧洲货币市场和欧洲债券市场的出现。金融全球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发展至今尚无完整的统一的定义。我国学者杨有振、侯西鸿等人2002年曾经提出金融全球化的核心内容是金融自由化和放松管制,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也随着自由化一点点增多起来,国际金融大市场的雏形也慢慢形成,各国之间的资本流动即资本项目逐渐超过经常性项目。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更深层次的体现⑸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自由化与全球化是齐头并进的。其中一方的发展,都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情况在金融领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⑹。”因此,基本上可以把金融自由化理论视为金融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金融机构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效应分析........19

3.1我国金融机构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现状分析.......19

3.2我国金融机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前后经营绩效的变化......20

第四章农村信用社引进战略投资者对策研究.......34

4.1农村信用合作社引进战略投资者可能存在的问题.......34

4.2农村信用合作社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对策.......36

第三章金融机构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效应分析

21世纪以来,我国金融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银行的经营逐渐步入市场化轨道,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方案引导、刺激银行的改革。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的银行业仍然存在股权结构单一、缺乏创新产品、委托一问题突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银行业的改革,尤其是优化股权结构、完善银行治理等方面。综合文章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引入战略投资者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

3.1我国金融机构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金融理论的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银行意识到战略投资者的重要性。积极结合金融理论的有关知识,幵展了量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工作,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第四章农村信用社引进战略投资者对策研究

文章在梳理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理论、金融全球化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等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金融机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前后的相关指标的变化采用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和工具进行了分析发现引进战略投资者后,各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有了显着的提高。从而指出引进战略投资者对农信社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之后,通过建立数理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对农信社引入战略投资者可行性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引入战略投资者,能够很好地缓解股权集中度高这一问题,提高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绩效。而且实证结果也与先前通过现状数据分析所提出的假设出现了相同的结论,证明农村信用合作社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可行的。

4.1农村信用合作社引进战略投资者可能存在的问题

从文章上述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引进战略投资者可以明显改善农村信用社的股权问题和经营绩效,对农信社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在前农信社的经营体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面临不少困难,阻碍着战略投资者对农村信用社参股的信心和热情。

1、农信社整体经营不善,缺少吸引战略投资者的竞争力

(1)资产质量较低

资产质量是战略投资者投资时重点考虑的问题,农信社在改革之前管理较为混乱,历史遗留问题突出,虽然后来通过改革和国家的支持清除了部分不良贷款,但由于农信社管理不善、基础不实等问题,资产质量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一部分地区的不良贷款率甚至达到20%以上,未充分暴露的不良贷款数额也不少,仍然存在很大的风险状况。

(2)核心竞争力较弱

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尚属粗放式经营,在同业竞争中,无论是与五大国有银行相比,还是和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农信社在资金规模、发展础、人才队伍、科技水平上都呈现劣势,难以使战略投资者的利益实现最大化,从而无法战略投资者投资经营以达到获利目的的需要,难以吸引到足够的、高质量的、有利于农信社未来持续发展的战略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