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投资与风险管理

投资与风险管理

时间:2023-09-06 17:07:17

投资与风险管理

投资与风险管理范文1

关键词 科技评估 风险投资 风险管理

1 科技评估

1.1 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 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 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 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 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 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2.3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 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 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 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 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 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 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 杜沔.关于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控制工具的探讨[j].中国科技产业,2001(7)

投资与风险管理范文2

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投资活动具有当期的投资需求效应,即通过对各种投资品和资源的需求(包括人力资源),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活动的成果,将成为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满足将来社会可能的消费需要,这就是投资活动的供给效应。

就企业投资而言,投资(直接投资)就是把资金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性资产,比如购买设备、建造厂房、购买生产原材料等,以便获得投资利润。它是企业运用资金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从投资活动全过程看,每个投资项目都有一个整体目标,即在一定时间内,按投资预算的要求,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搞好项目建设,使其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选择分析投资项目时,应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围绕投资效益这个核心,把项目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分析项目系统各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

2投资项目决策依据和若干标准

投资项目的决策,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投资目标,在充分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若干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工作。对一个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投资项目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取舍。而且,投资项目决策,是服务服从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和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投资决策的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取决于决策信息、正确的决策原则、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优秀的决策者素质。

选择投资项目的主要依据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仅是投资项目本身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进行项目设计和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工作,就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和评价,以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施可行要求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项目收益和风险的测算分析,判断投资和资金回收的安全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作为一种科学分析论证项目的方法,已普遍被世界各国采用。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分析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及专业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中的宏观分析,主要是分析投资环境,即分析研究投资项目所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条件环境。具体内容有:①在选择投资项目时,首先是了解项目所在地(国)的政治环境,包括项目的审批程序、审批手续、政府机构的办公效率、物资流通体制等与政府的管理体制相关;②经济环境对投资项目的影响;③法律环境。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能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既得利益,稳定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并不断扩大投资规模;④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主要内容是指当地居民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生活习惯、教育水平、和价值观念等;⑤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对于地理位置,应分析交通便利程度、地质情况和气候条件等;对于自然资源,应分析各种满足投资需要的物资资源的情况等。

因此,利用工程经济和系统分析原理,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行分析,是降低投资风险,取得合理的投资组合,选择满意的投资决策方案,保证企业取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必要前提。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都要围绕取得经济效益服务。通常,在评价分析投资项目经济效益时,一般有两大类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和动态评价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即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主要用于项目方案的初选阶段。静态评价方法具有简洁、直观的优点,但有未考虑各方案经济寿命的差异以及资金时间价值的缺点。常用的有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和差额投资回收期法。动态评价方法即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该方法比较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使评价结果更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

在确定投资项目的投资方案时,应用系统分析原理,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出发,全面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综合能力,确定投资目标。然后,从分析投资项目所在地的投资环境入手,为实现投资既定目标,对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论证,选择静态分析指标(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以及动态分析指标(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作为项目技术经济指标,以减少投资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投资决策效果,达到其经营目标。在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时,需要对产品的成本情况和市场销量以及销售价格进行预测与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总的来说是由其购买动机的推动而发生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企业因素等,另一类是内在因素,即个性心理因素。因此,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影响投资的实现程度。

3投资项目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当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预期回报,还必须分析比较投资风险。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投资回报的波动幅度的大小。通过恰当的投资组合,利用投资资产的多样化,能够分散非系统风险。投资组合的结构包括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的最优化,以此来实现既定投资目标下的最佳回报。由于项目投资特有的时间长、金额大、决策复杂、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投资项目风险较大。投资项目风险表现为政治法律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等方面。按投资项目的进度划分,项目投资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首先,在项目前期开发阶段可能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因素有:情况不明,仓促决策;方法不对,估算有误;考虑不周,缺项漏项;弄虚作假,不负责任;审查不细,把关不严等。其次,在项目实施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建设施工工期拖延;工程与设备存在质量问题;项目建设组织管理不严。最后,项目投产运营初期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忽视人员素质的提高与培训;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许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重视项目投资风险预测,仅局限于不确定性分析中简单的风险技术分析,甚至只凭借经验和直觉主观臆断,对项目建成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预测不够,为项目的实施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强化投资风险意识,做好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中可行性研究的风险预测,制定防范和化解措施,是避免决策失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以及实现投资项目科学化的根本保证。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市场风险。如果不了解市场和变化趋势,项目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只有梳理清楚投资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环境后,才有可能避免重复建设,才有可能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做出最佳决策,获得最好的投资效益。巨大的市场空间并不代表投资项目所占的市场份额,只有通过市场营销战略研究和组织实施,同时对行业竞争状况及潜在竞争对手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发现适合于项目产品的市场机会。

(2)资源及原燃料、动力供应风险。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企业的投资活动需要统筹资源和投资的关系。首先,要从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客观要求出发,研究资源的约束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制约;其次,也要从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投资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投资项目,并减少各种浪费,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因此,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对原材料,尤其是资源性原材料的储藏量、开采量或生产量、消耗量及供应量予以高度重视。对项目所需原燃料、动力的供应条件、供应方式能否既满足项目生产需要同时经济合理地加以利用,认真加以落实。

(3)技术工艺风险。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既要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问题。又要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基础上的自主创新空间。通过投资项目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通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消化吸收,有可能产生自主和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机会,并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集合一定时间内的人力资源和资金,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会较快产生经济效益。

(4)资金风险。对投资项目而言,资金筹措是先落实投资项目资本金后,根据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筹集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外商资金等。加强投资项目筹资风险防范,需重点分析筹资渠道的稳定性,并严格遵循合理性、效益性、科学性的原则。尽量选择资金成本低的筹资途径,减少筹资风险。

(5)投资建设风险。投资项目厂址选择必须符合工业布局及城市规划要求,并靠近原料、燃料或产品主要销售地,靠近水源、电源,交通运输条

件及协作配套条件要方便经济。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要满足项目厂址选择需要,总体布置要紧凑合理,尽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投资设施布置应符合国家的现行防火、安全、卫生、交通运输及环保生态等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通过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多厂址比选,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投资项目还包括:项目管理风险、环境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不可抗力等。实质上,风险贯穿于整个投资项目的始终。通过提升投资决策水平,减少因投资决策失误带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在狭小领域的同业过度竞争,则完全有可能从投资源头上控制投资方向和金额,减少各种投资浪费,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同时,也只有加强投资风险防范,避开形形的隐性或显形的投资陷阱,才有可能减少损失,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投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汉亚.当前投资领域的效益问题[J].投资研究,2004(9)晨

2王庆水.企业投资决策怎样才能科学化[J].经济论坛,2004(15)

3陈佳贵.企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傅家骥.工业技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5张善轩.企业风险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投资与风险管理范文3

关键词 投资效益 投资决策 投资风险防范 投资项目评估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10月20日的数据,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7 061亿元,同比增长26.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必须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企业的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使用资金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的核心环节之一。在未来五年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之一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将经济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观的轨道。

    1 投资效益好坏是决定能否实现投资目的的中心内容

    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投资活动具有当期的投资需求效应,即通过对各种投资品和资源的需求(包括人力资源),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活动的成果,将成为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满足将来社会可能的消费需要,这就是投资活动的供给效应。

    就企业投资而言,投资(直接投资)就是把资金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性资产,比如购买设备、建造厂房、购买生产原材料等,以便获得投资利润。它是企业运用资金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从投资活动全过程看,每个投资项目都有一个整体目标,即在一定时间内,按投资预算的要求,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搞好项目建设,使其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选择分析投资项目时,应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围绕投资效益这个核心,把项目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分析项目系统各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

    2 投资项目决策依据和若干标准

    投资项目的决策,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投资目标,在充分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若干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工作。对一个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投资项目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取舍。而且,投资项目决策,是服务服从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和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投资决策的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取决于决策信息、正确的决策原则、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优秀的决策者素质。

    选择投资项目的主要依据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仅是投资项目本身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进行项目设计和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工作,就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和评价,以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施可行要求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项目收益和风险的测算分析,判断投资和资金回收的安全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作为一种科学分析论证项目的方法,已普遍被世界各国采用。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分析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及专业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中的宏观分析,主要是分析投资环境,即分析研究投资项目所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条件环境。具体内容有:①在选择投资项目时,首先是了解项目所在地(国)的政治环境,包括项目的审批程序、审批手续、政府机构的办公效率、物资流通体制等与政府的管理体制相关;②经济环境对投资项目的影响;③法律环境。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能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既得利益,稳定投

资者的投资方向,并不断扩大投资规模;④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主要内容是指当地居民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生活习惯、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⑤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对于地理位置,应分析交通便利程度、地质情况和气候条件等;对于自然资源,应分析各种满足投资需要的物资资源的情况等。

    因此,利用工程经济和系统分析原理,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行分析,是降低投资风险,取得合理的投资组合,选择满意的投资决策方案,保证企业取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必要前提。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都要围绕取得经济效益服务。通常,在评价分析投资项目经济效益时,一般有两大类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和动态评价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即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主要用于项目方案的初选阶段。静态评价方法具有简洁、直观的优点,但有未考虑各方案经济寿命的差异以及资金时间价值的缺点。常用的有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和差额投资回收期法。动态评价方法即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该方法比较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使评价结果更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

    在确定投资项目的投资方案时,应用系统分析原理,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出发,全面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综合能力,确定投资目标。然后,从分析投资项目所在地的投资环境入手,为实现投资既定目标,对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论证,选择静态分析指标(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以及动态分析指标(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作为项目技术经济指标,以减少投资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投资决策效果,达到其经营目标。在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时,需要对产品的成本情况和市场销量以及销售价格进行预测与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总的来说是由其购买动机的推动而发生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企业因素等,另一类是内在因素,即个性心理因素。因此,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影响投资的实现程度。

    3 投资项目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当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预期回报,还必须分析比较投资风险。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投资回报的波动幅度的大小。通过恰当的投资组合,利用投资资产的多样化,能够分散非系统风险。投资组合的结构包括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的最优化,以此来实现既定投资目标下的最佳回报。由于项目投资特有的时间长、金额大、决策复杂、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投资项目风险较大。投资项目风险表现为政治法律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等方面。按投资项目的进度划分,项目投资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首先,在项目前期开发阶段可能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因素有:情况不明,仓促决策;方法不对,估算有误;考虑不周,缺项漏项;弄虚作假,不负责任;审查不细,把关不严等。其次,在项目实施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建设施工工期拖延;工程与设备存在质量问题;项目建设组织管理不严。最后,项目投产运营初期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忽视人员素质的提高与培训;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许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重视项目投资风险预测,仅局限于不确定性分析中简单的风险技术分析,甚至只凭借经验和直觉主观臆断,对项目建成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预测不够,为项目的实施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强化投资风险意识,做好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中可行性研究的风险预测,制定防范和化解措施,是避免决策失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以及实现投资项目科学化的根本保证。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市场风险。如果不了解市场和变化趋势,项目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只有梳理清楚投资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环境后,才有可能避免重复建设,才有可能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做出最佳决策,获得最好的投资效益。巨大的市场空间并不代表投资项目所占的市场份额,只有通过市场营销战略研究和组织实施,同时对行业竞争状况及潜在竞争对手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发现适合于项目产品的市场机会。

    (2)资源及原燃料、动力供应风险。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企业的投资活动需要统筹资源和投资的关系。首先,要从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客观要求出发,研究资源的约束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制约;其次,也要从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投资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投资项目,并减少各种浪费,走内涵式的

发展道路。因此,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对原材料,尤其是资源性原材料的储藏量、开采量或生产量、消耗量及供应量予以高度重视。对项目所需原燃料、动力的供应条件、供应方式能否既满足项目生产需要同时经济合理地加以利用,认真加以落实。

    (3)技术工艺风险。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既要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问题。又要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基础上的自主创新空间。通过投资项目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通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消化吸收,有可能产生自主和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机会,并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集合一定时间内的人力资源和资金,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会较快产生经济效益。

    (4)资金风险。对投资项目而言,资金筹措是先落实投资项目资本金后,根据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筹集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外商资金等。加强投资项目筹资风险防范,需重点分析筹资渠道的稳定性,并严格遵循合理性、效益性、科学性的原则。尽量选择资金成本低的筹资途径,减少筹资风险。

    (5)投资建设风险。投资项目厂址选择必须符合工业布局及城市规划要求,并靠近原料、燃料或产品主要销售地,靠近水源、电源,交通运输条

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要满足项目厂址选择需要,总体布置要紧凑合理,尽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投资设施布置应符合国家的现行防火、安全、卫生、交通运输及环保生态等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通过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多厂址比选,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投资项目还包括:项目管理风险、环境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不可抗力等。实质上,风险贯穿于整个投资项目的始终。通过提升投资决策水平,减少因投资决策失误带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在狭小领域的同业过度竞争,则完全有可能从投资源头上控制投资方向和金额,减少各种投资浪费,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同时,也只有加强投资风险防范,避开形形色色的隐性或显形的投资陷阱,才有可能减少损失,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投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汉亚.当前投资领域的效益问题[j].投资研究,2004(9)

    2 王庆水.企业投资决策怎样才能科学化[j].经济论坛,2004(15)

    3 陈佳贵.企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投资与风险管理范文4

广大朋友们,关于“投资决策、风险管理与投资效益的浅议”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1 投资效益好坏是决定能否实现投资目的的中心内容 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投资活动具有当期的投资需求效应,即通过对各种投资品和资源的需求(包括人力资源),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活动的成果,将成为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满足将来社会可能的消费需要,这就是投资活动的供给效应。 就企业投资而言,投资(直接投资)就是把资金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性资产,比如购买设备、建造厂房、购买生产原材料等,以便获得投资利润。它是企业运用资金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从投资活动全过程看,每个投资项目都有一个整体目标,即在一定时间内,按投资预算的要求,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搞好项目建设,使其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选择分析投资项目时,应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围绕投资效益这个核心,把项目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分析项目系统各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 2 投资项目决策依据和若干标准 投资项目的决策,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投资目标,在充分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若干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工作。对一个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投资项目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取舍。而且,投资项目决策,是服务服从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和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投资决策的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取决于决策信息、正确的决策原则、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优秀的决策者素质。 选择投资项目的主要依据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仅是投资项目本身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进行项目设计和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工作,就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和评价,以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施可行要求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项目收益和风险的测算分析,判断投资和资金回收的安全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作为一种科学分析论证项目的方法,已普遍被世界各国采用。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分析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及专业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中的宏观分析,主要是分析投资环境,即分析研究投资项目所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条件环境。具体内容有:①在选择投资项目时,首先是了解项目所在地(国)的政治环境,包括项目的审批程序、审批手续、政府机构的办公效率、物资流通体制等与政府的管理体制相关;②经济环境对投资项目的影响;③法律环境。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能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既得利益,稳定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并不断扩大投资规模;④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主要内容是指当地居民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生活习惯、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⑤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对于地理位置,应分析交通便利程度、地质情况和气候条件等;对于自然资源,应分析各种满足投资需要的物资资源的情况等。

投资与风险管理范文5

关键词 科技评估 风险投资 风险管理

1 科技评估

1.1 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 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 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 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 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 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2.3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 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 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 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 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 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 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 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 杜沔.关于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控制工具的探讨[J].中国科技产业,2001(7)

投资与风险管理范文6

2008年以来,中国加大了“走出去”对外投资的发展战略步伐。截至2009年底,已有1.2万家中国境内投资者在境外设立了1.3万家企业,遍布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的存量约2460亿美元,居全球第15位,发展中国家第3位。可以预见,中国今后的对外投资必将延续持续攀升的势头,以适应企业境外的融资经营、建立战略资源基地、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鉴于近年来中国在海外投资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有必要充分认识中国海外投资风险,从制度层面构建风险与安全管理体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步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当国内大规模投资分散于世界各地时,必须考虑到这些投资可能面对的各类风险,以及防范、转移和补救风险的方法,从而将损失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以加强对海外国有资产的安全管理,建立与完善对境外投资的协调和风险管理机制。就此,提出的政策措施与对策建议可包括以下框架内容与基本原则。

确定海外投资风险类型与原因构建海外投资的风险防范与保障机制

首先,可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专门机构对海外投资风险的类型与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与归纳其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失误教训以及国际成功经验,并从法律制度整合角度构建海外投资的风险防范和管控机制,促进海外投资发展战略的稳步实现,切实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一般而言,海外投资风险分为外来风险和自身风险两大类。

具体而言,外来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包括违约、侵权、诉讼、不正当竞争等);国家风险(政策与法律变动、征收、政府违约等)。

自身风险包括:管理风险(公司治理、劳动管理、合同管理、企业变动的法律风险);经营风险(涉及产权、产品、采购、融资、财务、环保等法律风险)。

转变风险防范和安全保障思路确立风险转移、分担和补偿机制

我国现行的投资监管行政规章涉及审批、监督、融资支持、外汇管理等方面。这些规则大多以消除风险为主要规范目标。2009年,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对有关海外投资审批和监管的规定做出修正。新的审批机制严格区分市场风险和国家风险,分别从总量控制和定向促进的角度对海外投资实施监管,具有很强的事先防范特征。

新审批机制虽可在一定程度上过滤风险,但不能满足海外投资企业的要求。实际上,某些表面上没有风险的投资(如投资美国国债)极有可能蕴含着系统性风险(如美国政府将债务货币化)。考虑到海外投资风险及其不确定性难以根本消除的现实,单纯以消除风险为己任则意味着一定程度上放弃盈利机会。

因此,应当转变风险防范和管控的思路,修改现行的投资监管规定,改变“不出风险”的不切实际思路,而代之以风险的转移、分担和补偿等成本收益方法,以构建投资风险的防范与管控的法律机制。通过实行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实现投资风险有效转移。在风险分担与补偿方面,应通过投资国和东道国解决风险的协作机制和法律框架下对风险损失提供救济措施来解决。

建立国内与国际两个法律层面的海外投资风险防范与安全保障体系

除了从国内法层面构建投资风险防范与管控机制外,还应从现行国际法层面的双边、区域与多边条约人手,建立投资风险防范的国际合作机制。海外投资涉及投资国与东道国双重管辖,我国作为投资国可通过国际协定促使东道国保护其投资者权益。当前,中国已与其他国家签订了多达127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T),但不少BIT并未虑及风险防控机制问题。为此,有必要从制定模范BIT文本起步,以风险防控为视角,逐步推进国际投资的国际合作机制。

国内法层面的政策与法律应包括:投资合规监管、风险评估与管理、投资失误问责、投资保险等机制。国际法层面应充分利用中国加入的双边机制与多边机制。前者为投资保护协定(BIT)与亚太区域机制(APEC);后者为多边投资担保(MIGA)、投资争端解决公约(ICSID)、WTO投资措施协议(TRIMS)等国际合作机制。

投资风险防控机制的基本步骤与相应措施

虽然通过风险识别可进行投资风险管理,但难以完全消除前瞻性风险中的不确定性。因此,风险防控的政策措施可分为三个步骤:评估风险,即投资主体能够准确、及时和完整地识别与评估其面临的风险;传送风险信息,投资主体应当将评估后的风险信息准确、及时和完整地传送到有权决定风险承担的责任者手中;决定是否承担风险以及承担多少风险。

针对近年中国海外投资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与问题,还应采取以下相应政策措施。

强化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要求海外投资企业从公司治理角度建立和强化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并在公司章程中明确风险管理机制的地位,充实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对公司的忠实和勤勉义务。

建立相应的问责制与奖惩制现有的审批条件对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有“市场化”倾向;现行的监管法规还有待完善。应加强对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监管。国有企业很少受制于被并购或破产的威胁,因而往往倾向于忽视较大的商业风险和体系风险。为此,应建立相应的问责制与奖惩制来限制国有企业过度冒险的投资行为。

进行海外投资风险的政策调整应从行为法学的角度对海外投资风险进行分析。在这一分析框架下,投资者具有有限理性和信息,除了效率因素外,公平因素也应在决策层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投资者的决策应不仅考虑利益最大化,还应着眼于通过收益分析、风险转移、试错后调整,而不断地适应投资环境的变化。因此,在通过常规策略管控风险的同时,投资者必须具有战略思维以应对投资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推进证券监管的标准化中国的海外证券投资源于跨国并购,现已发展为证券交易,并面临着东道国更为严格的市场监管与经营风险。因此,应当分析海外证券投资形式与问题,专项研究海外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与应对。在当前中外双边备忘录基础上,努力推进证券监管的标准化,并最大限度地推进各国公司法的协同化发展,从而将规制性风险降至可接受的程度。

财富基金海外投资的风险防控与安全保障

财富基金(SWF)实为政府控制的投资体,其资产主要源于一国外汇资产的转移。如2007年9月成立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IC),可被视为中国的SWF。此前,中国财政部已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筹集1.55万亿元人民币,购买了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作为CIC的注册资本金。相应地,CIC则负责这2000亿美元的保值与增值工作。

中国财富基金海外投资的风险分析

中国近年积极推动SWF在海外的投资,为保证外汇资产的增值而以股权、政府债券、房地产基金为投资对象,并主要投资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资本市场。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加深,cIc在哀鸿遍野的美国资本市场不仅毫无斩获,而且损失惊人。就在美国次贷危机即将的前夜,中国SWF仍在不断增持美国债券,尤其是投资于美国“两房”等金融服务机构的债券而遭受巨额损失。

截至2011年4月,中国通过财富持有至少1.152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仅2010年,就购买了26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作为美国政府的最大债权人,中国政府需要认真评估所面临的投资安全与美债缩水风险。2011年7日初,标准普尔公司评级委员会对外宣称,美国在今后三个月内失去AAA信用评级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如果国会不上调14.29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这家评级机构将会下调美国国债的信用评级。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最近也将美国国债的AAA级债券评级列入“可能下设的复评名单”,并称“法定债务上限不及时上调,导致美国国债违约的可能性正日益上升”。

美国债务危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不可低估,各国金融机构一直习惯以美债作为抵押品互相融资,美国如不能在限期前提高发债上限,其后果当然严重。理论上,美国财政部将不能发新债集资,为现有的国债还本付息,届时就可能出现债务违约。除了超过1.1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外,中国的财富还持有3000多亿美元两房债。美债数量如此庞大,要沽货离场基本上不可行。现实分析美债违约风险,美国并不会因此进入停止偿付债务状态。一方面,美国国会经过磋商已同意将债务上限提高2.4万亿美元。另方面,他还会通过不断发行美元货币对他国偿付债务。但由此产生的美元大幅贬值,中国无疑将遭受极大损失。

中国应采取的风险防范与安全措施美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任何旨在让美元贬值的举措都会迫使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高,从而加剧中国的通货膨胀。当务之急,一方面停止增持美国国债,另方面通过国际组织与外交渠道叫停美国以美元弱势化为导向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要求美国采取负责任的态度,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对于外汇储备的对外投资,国际公认的原则是安全第一,分散为宜。为降低市场风险,国际上SWF大多选择投资多元化模式。因此,有关SWF的对外投资,应通过国家立法,从制度上明确安全第一,稳健至上,比重分散,结构多元的原则。以避免出现将巨额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两房”的这种“将大部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决策失误。

应建立SWF金融资产的经营绩效考评制度,确立绩效与风险、责任相挂钩的原则。在审批程序上,应将SWF的投资行为置于对外投资审批制度的监管之下,并可采取重大投资决策听证制度与决策失误问责制,以改变过去SWF在“外储外用”旗号下豁免审批现象,保证SWF投资的稳健与安全。

投资与风险管理范文7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SWOT分析;风险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7.02.202

1 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一是风险是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但是却是在一定具体情况下的风险,可以由人的主观判断来选择不同的风险;二是风险的可能结果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系列的;三是风险是与企业战略相关;四是风险与收益是一体的、共生的。

2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以石油企业为例

2.1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

2014年全年中国完成的并购数量与并购金额都得到了提升,较以前年度有甚大增长。2014年全球经济稳定,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主力,在并购市场表现活跃。

2.2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SWOT分析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SWOT分析见下表。

2.3 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各类风险

2.3.1 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完全包括东道国或者部分由政府官员行使权力和政府组织的行为而产生的不确定性。政府的直接干预也可能产生政治风险。政治风险也指企业因一国政府或人民的举动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3.缺乏国际直接投资和经营经验

4.高素质人才的缺失

5.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还明显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6.中国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问题[]扭转性战略[]防御性战略

2.3.2 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社会文化风险

文化风险是指文化这一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给企业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主要包括:①企业并购活动引发的文化风险;②跨国经营活动引发的文化风险;③企业并购活动引发的文化风险;④组织内部因素引发的文化风险。

2.3.3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法律风险与合规风险

法律风险与合规风险都是现代风险体系中重要的部分,法律风险通常由市场主体自身法律意识淡薄、立法不完全、执法不公正等、交易相对方的失信等因素导致的,合规风险侧重于行政责任和道德责任的承担。这使得海外投资企业的法律风险与合规风险直线上升。

3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管理

3.1 一般风险管理方法

(1)控制风险。控制风险是指控制风险发生的动因环境条件等,来达到减轻风险事件发生的损失或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的目的。

(2)风险承担。风险承担是指企业对面临的风险采取接受的态度,从而承担风险带来的后果。对于未能识别出的风险,企业只能采取风险承担,对于企业的重大风险,即影响到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企业一般不应该采用风险承担。

(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企业通过合同将风险转移到第三方,企业对转移后的风险不再拥有所有权,转移风险不会降低其可能的严重程度,只是从一方移除后转移到另一方。

3.2 企业自身层面

(1)加强投资项目的预测决策分析,完善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各种潜在的风险以及发生损失的期望值,提高对风险客观性和主观性的认识,加强投资项目的预测决策分析,完善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努力避免风险。

(2)大力培养跨国经营人才。新时代人才的竞争很重要,我国企业应该注重对全能型人才的培养,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第一,招聘有潜力的年轻工作者,创造企业文化,使人才能够施展才华。第二,通过培训来发展员工潜力。第三,激励有才能的人员实现更高的绩效水平。

(3)M行组合投资,降低风险。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不能把所以资金放在一个项目中,要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要注重组合投资,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因为组合投资后,单个项目的盈亏实现相抵,最后还有可能实现盈利。

(4)多途径搜集投资信息,选择发展良好的企业进行投资。不确定性是对外投资的风险和收益的一大特点,掌握可靠的投资信息成为企业投资成功的前提,投资者可以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来获得投资效益情况。企业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必须掌握大量可靠的投资信息。同时,企业在投资之前,必须观察投资企业国家的政策以及综合发展水平,选择良好的投资环境。

4 结 论

由于目前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限制,我国对外投资还不是很成熟,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在不断提升,这会使得我国企业增进投资效率,有助于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从而加大其对外投资的力度。我们可以乐观地预见:在不久的未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将会不断加快,其竞争力会更加有力,在对外投资中一定会创造佳业。

参考文献:

[1]张少云.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及风险防范[J].财经界,2008(9).

[2]谢庆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分析[J].国际经贸,2007(1).

投资与风险管理范文8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投资风险 风险管理

投资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头戏,如果投资目光准且及时迅猛,无疑就能抢占市场,获得投资的高额回报;如果判断失误,轻则贻误商机,重则拖垮整个企业,使企业被淘汰出局。在中小企业创立于发展的过程中,要想让企业进行不断的发展与壮大,就需要不断的进行投资,但由于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缺乏结构合理的管理制度,再加上现代管理制度的影响,人员不稳定与风险意识的缺乏,最终让中小企业的投资接连出现投资失误。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我国中小企业投资风险管理与控制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保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一、中小企业投资风险产生的成因分析

1、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的风险

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中包括产品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之间的竞争。对于投资收益较好的产业,受利益驱动因素,会有更多的投资者投资该领域,致使该行业的投资收益率下降,相应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企业在对某一行业或项目进行投资时,应对该投资项目的经济结构、成本结构进行科学论证,如果所投资的项目处于衰退期,则不适合投资,以避免投资风险的发生。

2、中小企业本身管理能力缺乏导致的风险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缺少风险意识,尚未树立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机会成本等科学概念。同时由于中小企业风险预测不准,风险抵抗能力差,加之缺乏控制投资风险的相关人才和经验,使得其在投资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导致经营失败,甚至破产。还有,中小企业不能合理正确对投资项目进行管理,比如在投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属于以半机械化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的经费约占全国研究经费的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产品技术科技含量低、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技术容易被模仿是中小企业普遍的缺点。同时,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主要属于防守型,因此企业在投资时,缺乏品牌意识,不具备核心竞争力。

3、对投资项目把关不严导致的风险

一些中小企业为了尽快顺利地争取到投资项目,人为地把可行性研究报告做成“可批性报告”,一些项目审批部门从地方利益出发,也没有从严把关,从而造成重复投资、盲目建设,使项目建成投产后没有市场,企业处于亏损甚至停产的困境。对项目的论证仅侧重于技术可行性研究,而对经济可行性的论证则不够重视、不甚严密,对投资成本及项目建成后的成本费用和效益测算不够准确,从而根据过于乐观的经济估算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结果导致企业投资的项目利润下降或投资计划无法实施,从而便企业投资蒙受损失。

4、社会购买力不断变化带来的风险

这种原因是由于市场通货膨胀而导致投资企业在投资到期或者过程中出售时,由于获得现金的购买力下降而导致的。市场通货膨胀相对较高的阶段,由于市场物价提升,货币贬值,使得同等价值的购买力数额减少。中小企业如果在市场通货膨胀过程中进行大量投资,就必须要考虑到市场通货膨胀对自身购买力与投资的影响。

二、对中小企业投资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1、科学定位以保证决策正确

企业在投资之前必须对所投资项目的市场进行深人的调查与分析,以项目的可行性为基础,本着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拟投资项目的定位、规模、投资成本与收益等投资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通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以准确的信息和全面的数据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帮助企业科学定位投资项目,采取有效的投资方案,不盲目扩张,有效规避投资风险,为企业及时把握投资时机,赢得市场的先机。

2、关注宏观环境以保障方向正确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中小企业的投资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以及投资后的生产经营是否有利可图,往往取决于投资环境的优劣状况。目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管理人员素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由此产生了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中小企业需要对市场宏观环境进行及时了解,认真研究分析市场环境变化,掌握变动趋势和规律,运用各项具体措施进行调整工作,不断更新财务管理措施,提高中小企业投资风险的应变能力。同时,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体系,通过增强财务工作人员业务素养、提升财务管理效率等方式,保证财务管理体系高效稳定运行。

3、多元化投资以降低风险

企业投资往往需要将资金分布在多个项目及行业,而非集中于同一行业中,当经济环境或政治环境发生变化时,部分项目受到影响,相应的其他项目所受到的负面影响会相对较小,有利于提升风险的应对能力。除此之外,多元化的企业投资策略,有利于提升产品或项目的市场影响力,这对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极为有利。由于每个投资项目的风险不同、收益不同,这样,多个项目的组合结果,就有可能在盈亏相抵后还有利润。从当前投资市场来看,投资的形式多种多样,企业可通过联营、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投资,以保证整体上具有较高的盈利水平。

4、建立投资风险预警机制以防控风险

投资风险预警工作需要通过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作为基础,依据企业投资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设定一些容易引起企业投资波动的指标,从而保证对投资进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切实的管控工作。具体的预警机制中,需要保证预警组织的完备,使其可以保证预警工作的效率和持久功用。在风险信息方面,需要严格进行资料数据的统计收集工作,在有效分析的前提下,有效发现潜在的投资风险。风险信息系统需要保持开放和顺畅,从而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实时精确的信息保证。风险分析层面上,需要保证分析的合理性,保证企业可以发现投资风险中的各项初期特性,并进行具体应对措施的制定,切实转移或规避投资风险,减少投资损失。中小企业需要了解投资风险发生和存在的普遍特征,并对风险出现和作用机制进行具体研究。中小企业同样需要重视投资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切实防范潜在投资风险的逐步积累而导致的突然性释放,从而保证中小企业投资的安全性。风险预警体系中,中小企业需要重视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工作,对项目建议书、投资项目评估等工作进行合理设立和具体分析研究。

5、培养高素质的投资人才以保障长远发展

投资不仅要掌握金融知识,还要懂经营、能管理,甚至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这就对投资者自身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对中小企业而言,受管理着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投资项目的决策上,很难有一个好的决策形成,这就迫切需要专业团队帮助。而投资家在投资的过程中不仅能为企业提供企业发展必备的资金,而且还要帮助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提供相应的管理咨询。因此,一方面要培养专业的投资团队,鼓励投资人才的专业化;二是采取有效的途径吸引国外优秀的专业团队加盟,在实现投资最佳的同时,帮助我国投资人才的快速成长。

投资与风险管理范文9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企业财务管理 投资 风险控制

企业投资风险及控制概述

企业投资环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投资客观上存在风险。企业投资风险的产生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企业投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的特点,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企业在投资前期要做好调研工作,尽可能收集相关资料,以对投资环境具有全面的了解,不至于使自身处于被动地位。企业如果对投资对象缺乏足够的了解,被投资方也会成为风险来源之一。另外,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对投资风险缺乏清晰的认识或者对企业自身的实力认识不足,在风险和收益之间难以抉择,也会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影响。

企业投资风险控制具体策略

一是企业在制定投资方案时要对投资环境进行认真分析,以提高企业应对投资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之一便是防范并控制企业投资风险。投资环境对企业投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企业如果对投资环境缺乏明确的认识,对于其中存在的风险和收益认识不足,在投资过程中会影响投资项目的顺利开展,影响投资收益及企业投资目标的达成。因此,企业应密切关注不断变化的投资环境,对于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动向进行分析,以对其变化趋势和规律有所了解,这样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状况,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从而能够降低投资环境对企业带来的影响。

二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企业投资环境产生风险的因素一般在企业之外,对于企业而言,往往很难加以控制。但是企业自身如果能够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企业投资风险管理,便能及时捕捉到风险信息,以及时应对。因此,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应做到实时、全面、动态,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使企业能对投资过程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同时,企业经营管理者能够根据风险监测的信息对投资决策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可以减少投资损失。

三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投资风险意识及决策水平,以减少主观因素对企业投资造成的影响。在目前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具有战略眼光及较高个人素质的经营管理者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无形的资产和财富。面对复杂的投资环境,优秀的经营管理者能够从中发现潜藏的风险及机会,并及时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决策,使企业在将风险降到最低的同时,实现收益最大化。然而在控制投资风险方面,企业一般财务人员也应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因为其对风险的感知更直接。

因此,认识企业投资中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以及可能发生的损失,明确了解企业投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提高对投资风险的客观性和预见性认识,并基于此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和控制,将投资风险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对于企业财务管理而言是一项重要且长远的任务。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的决策作用要求提高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领导层在制定企业的各项战略决策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会计准则在坚持“受托责任”的同时更重视决策的“有用性”。所谓决策的“有用性”就是要求企业的领导阶层必须熟悉财务管理中的各项工作流程和工作准则,了解不同的财务工作方法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在这种了解的基础上,企业的管理者应该选择最适合于企业发展、能够给企业发展带来积极意义的方案和策略。这种财务政策的制定,要能充分的运用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并且为整个财务工作的进行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和发展条件。这是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管理者决策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二)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必须做出调整

企业财务的管理环境应该包括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企业的整个运作过程中与财务管理工作密切联系的其他部门或者其他机构所运行的具体氛围。内部环境就是财务管理工作系统内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的工作。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应该包括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企业的预算指标体系、企业的战略目标等内容。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评价体系的建立、各种战略的目标更应该体现科学管理的特性,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短期目标为长远目标服务。调整企业财务管理内部环境,就是要求企业的各项财务政策,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企业在投资和收益上的真实情况,帮助企业对资金流的走向、资产折旧的情况以及风险的可能性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企业财务内部管理环境改进的重要意义。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外部环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对财务工作进行管理已经不能使新的会计准则作用发挥到最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三)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必须重视与国际标准的衔接和融合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明显的国际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带来了全球经济在不同领域的融合与协作,会计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会受到这种趋势的影响。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就充分考虑了这一特殊现状,与国际先进的会计标准相接轨,同时又注意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在这种情形下,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势具体到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就会出现一定的摩擦和分歧,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必须向国际化的趋势迈进,使财务管理的理念、财务管理的制度、财务管理的方式等向国际化的标准靠拢,进而实现企业整个财务管理系统的国际化发展。先进的会计准则必须在先进的财务管理的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任何一方的落后都会直接影响另一方功能和效用的发挥,因此,在新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趋势下,我国财务管理工作也必须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积极的向国际先进的财务管理制度靠近,以促进我国财务管理制度的快速发展。

(四)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目标产生影响

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目标,就是一个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所希望达成的效果。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使企业不得不对财务管理的目标进行新的衡量与制定。每一个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决定了企业采取何种方式运作,采用何种方式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在传统的会计准则下,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通常是选择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个目标的重点就在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在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必然会忽视其他经营参与者利益的保护。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的不断开放,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呈现出了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当前,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出现,并对我国传统的会计准则和财务管理目标提出了质疑。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也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所以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有了更为严格的规定。这就意味着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到众多股民的利益,单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已经不适应新的会计准则的发展要求。企业在对股民利益的关注过程中,其实自身的财务管理目标就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是简单的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是对企业的利益和股民的利益进行双重考虑,这种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目标,这与企业的发展模式和企业的发展前景都极为契合。

(五)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实务工作带来挑战

财务管理工作除了涉及到财务管理的理念、财务管理的目标等理论方面,还包括相关的实务工作。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同样给财务管理的实务工作带来了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多方面:首先,财务管理的存货准则发生了改变。传统会计准则下,实施的是以后进先出法来消除物价变动影响的一种存货方法,通过这种方法管理的存货通常在成本流和实务流上有一定的差距。新的会计准则采用的则是先进先出法,这样就避免了在物价变动以后对资金流产生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存货管理更为科学。其次,新的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工作产生了影响,新会计准则规定:在计提跌价准备后将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即体现收益。这与传统的会计准则下的操作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最后,对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产生了影响。新会计准则把资本化的条件扩大到“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企业如果存在较多此类资产借款利息,过去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现在按新会计准则要予以资本化计入资产价值,这会大幅度调高借款当年的利润和资产、权益,调低资产负债率,调高净资产报酬率。这些实务工作在新的会计准则下都或多或少的做出了改变,这种改变,是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必然选择。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一)转变企业财务管理理念

在新会计准则下转变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财务管理工作一直是企业运转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企业的整体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财务管理工作在人们的意识理念中并没有取得与其重要性相对应的地位。所以在新会计准则下,首先必须在观念、理念上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例如在当前的企业中,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已经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也已经出现了更多的形式,股东投资、经营者管理的模式是当代企业最显著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新会计准则通过规定决策的有用性和受托责任履行评价等相关制度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这对财务管理理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对新时期各种经济现象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才能更好的理解新会计准则的目的,才能使新会计准则的功能发挥到最大。

(二)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无论是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还是整个公司财务状况的透明度都离不开企业财务工作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健全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就是要求将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与信息化的设备联系起来,包括对数据的收集、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甚至是通过信息设备进行财务状况分析,这种方式能够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透明化和高效化,并且能够在这些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规划和预估。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更系统全面的提供其会计信息,要求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前瞻性的指导作用。

(三)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依赖人的力量来完成,人力因素始终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财务管理工作自身的复杂性,也对相应的人才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具有专业的技能和良好的品质才能胜任财务管理的工作,也只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才能真正的理解新会计准则的内容和实施的长远目的。换言之,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也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人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会计准则带来很多具有自我裁量性的工作,给财务工作人员较大的裁量空间,这些对财务管理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此,企业应当通过各种手法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将财务人员的任用纳入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中来。在聘用上关注具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同时,对在职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他们对新会计准则的理解程度,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保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充分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开展财务工作。

参考文献:

1.蒋蓉.论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09(6)

2.张慧馨,樊丽萍.新会计准则下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J].科技促进发展,2009(6)

3.梅祥娣.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投资与风险管理范文10

投资银行资产负债的主要特征

1.资产负债规模庞大并实施全球化经营

随着世界经济日趋国际化,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愈益全球化,一种特殊的跨国公司──跨国投资银行(或证券公司)不断得以发展壮大。世界最大的投资银行──美林集团1996年末的资产总额达2130亿美元,它在全球45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在世界32个证券交易所拥有会员资格,其业务范围遍及世界各地。

1935年,摩根斯坦利还只是摩根商行的一个仅有20名职员的债券部,1996年末时已发展到拥有职员一万多人、分支机构遍及世界20多个国家、业务范围覆盖全球、资产规模近2000亿美元(1964.5亿美元)的巨型跨国投资银行。此外,美国的所罗门兄弟、莱曼兄弟、高盛、第一波士顿,日本的野村、日兴、山一、大和等都纷纷采取各种战略措施,在世界各国设立分支机构,扩张自己的资产负债经营规模,由此形成全球化的国际金融服务网络。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正是在综观全球资金来源与营运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管理的。

2.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并向商业银行渗透

投资银行不仅在一级市场上从事证券承销、分销、筹措资本,在二级市场上从事自营和委托买卖;而且还在国际范围内从事兼并与收购、资产管理、财务咨询、证券清算、风险控制和资金借贷。例如美林集团1996年各项业务净收入如下:佣金,37.86亿美元,占净收入总额的28.9%;主要交易收入为34.54亿美元,占净收入总额的26.3%;资产管理及投资组合服务为22.61亿美元,占净收入总额的17.2%;承销及战略服务收入为19.45亿美元,占净收入总额的14.8%;而净利息、股息收入为10.04亿美元,占净收入总额的7.7%;其它收入为6.66亿美元,占净收入总额的5.1%.在融资负债方面,投资银行多以重购协议、商业票据及其它短期借贷、交易负债、长期借贷为主。以美林集团为例,其重购协议、商业票据及其它短期借贷、交易负债分别占总负债的30.5%、19.1%、21.2%、12.7%,以上四项合在一起占总负债的83.5%.日本的证券公司在筹措资金方面可直接从事商业银行的储蓄业务或从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获取贷款。以野村为例,1994财政年度获取的银行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定期储蓄合在一起达260亿美元,占当年总负债的28%.

3.资产负债表具有高度的流动性

美国的六大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都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其资产主要由现金和等价现金、监管储备现金或证券、持有的证券与其它金融工具(按市价计)以及抵押性短期融资协议、应收项目组成。美林集团的这种流动性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为93%,摩根斯坦利的相应比重为97%,莱曼兄弟的比重为98%.而且,由于西方(尤其是美国)投资银行的主要活动是客户的流动性交易,故它们都拥有很高的资产周转率。投资银行的资产所具有的高度流动性为公司的融资及资产管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和灵活性。此外,投资银行资产负债的总规模经常变动,某一具体时点的资产总规模可能高于或低于财政年度末的总资产规模。

4.创新并广泛使用金融衍生产品

投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积极开发并广泛使用金融衍生产品,这些衍生品包括:以利率、汇率、商品价格、股票价格或指数为基础的期货、期权、远期合约、资产担保证券等。投资银行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商品、利率、汇率、期限、合约规格等等予以各种组合、分解、复合,形成各种非常复杂的衍生品以满足客户的各种具体需要;同时,投资银行可以应用这些衍生品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产负债管理(自营或委托)。此外,投资银行还应用这些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

例如,摩根斯坦利在1996年11月30日持有的各种衍生品交易合约总价值达13170亿美元,这一数据足以说明投资银行使用衍生品的广度和深度,但它并不表示投资银行所承受的风险暴露。摩根斯坦利的附属公司──摩根斯坦利衍生品公司专门为那些仅与aaa级公司打交道的客户提供衍生品和相应的服务。通过参与监管、自我监管以及“国际互换与衍生品合伙公司”,摩根斯坦利在衍生品市场政策开发与应用方面保持领先地位。

美林集团则通过其多家附属公司进行衍生品交易(自营或),如美林资金服务公司是美林集团的主要掉期交易商;获aaa级信用评级的美林衍生产品公司是美林集团经营掉期交易的附属公司,它为良好信用评级的公司或交易伙伴及美林资金服务公司提供利率与货币掉期、期权等信贷中介服务。此外,美林拥有多家经营货币衍生产品业务的附属公司,其中包括经营银行业务的附属公司和美林资金服务公司。从1997年1月起,美林国际公司已正式取代美林资金市场公司成为主要的股票衍生品交易商。

资产负债经营的目标和一般策略

投资银行资产负债经营的最终目标是使经风险修正的收益最大化,或者在给定的风险约束下使收益最大化,或者在给定的收益约束下使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从收益的角度看,投资银行一般把股东权益报酬率看作其经营业绩的一个重要测度指标。从风险的角度看,投资银行主要考察的是各种因素(市场的或非市场的)给公司带来的损失及可能性大小。收益和风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风险偏好高的投资银行追求的是高风险和高收益;风险偏好低的投资银行则更注重以一定的收益减少为代价换取更高的安全性(低风险)。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经营管理正是围绕风险和收益这一核心展开的。

投资银行的绝大多数业务都是资本密集型的,它需要筹集资本建立自己的证券库存,从事证券承销、主要投资、商人银行业务和固定资产投资等。为此,投资银行(或证券公司)需要保持充足的资本和筹资渠道以便能随时(包括紧缩金融时期)以充分抵押的形式为自身业务融资。

西方投资银行(表1)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的一般策略主要有:

1996年部分投资银行的总资本结构

单位:百万美元

美林集团

摩根斯坦利

莱曼兄弟

山一*

总资产

32944

18917

19796

6736

长期借债

26102

12379

15922

796

优先股

619

1223

508

5940

普通股

6273

5315

3366

*山一的有关数据为1995年财政年度的。

资料来源:各投资银行的年度报告

1、设立“财金委员会”,统一负责公司资产负债经营的全面管理。

“财金委员会”由公司各要害部门的高级经理人员组成,其主要成员有副总裁、财务总监以及融资部、信贷部、股票部、固定收益证券部经理、专家等。财金委员会负责制定资金筹集与运用的方针政策并对公司的资金筹措、资产业务及其流动性进行管理。财金委员会对公司资本、资产负债规模及其在不同产品业务中的配置提出规划、建议,同时财金委员会与各地区资产负债委员会合作,对公司全球资产运作进行协调,各地区资产负债委员会与公司分布于各地区的资金中心密切合作以配合实施财金委员会制定的战略规划,并对当地的资产负债流动性进行监督管理。

2、通过扩张或收缩资本规模维持一个适当的总资本结构。

投资银行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和它的总资本结构密切相关。为了尽可能地提高股东权益报酬率,便需要确定一个最优的总资本结构。投资银行按业务和产品管理其总资本(长期负债+优先股本+普通股本)结构。即根据各业务或产品市场机会、资产质量、收益率、市场风险、流动性、监管规定、评级机构的标准以及整个公司的长期战略来配置和调整其资本,进而确定其总资本结构。一方面,投资银行必须努力使总资本足够大以满足其预期的长期资本需要(包括现金资本、监管资本、市场和信贷风险储备);另一方面,若投资银行认为其股权资本已超过其业务需要,便会通过普通股回购缩减总资本。

3、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配对原则

投资银行的营运资金一般通过以下渠道筹措:(1)资本,包括股东权益和长期借债;(2)中期票据;(3)内部筹集;(4)回购协议;(5)商业票据(如美国、加拿大、法国、和欧洲商业票据);(6)无担保债券借入、证券借出、买卖协议;(7)地方政府投资;(8)业主票据;(9)储蓄;(10)、承诺和未承诺的信用。上述所有的回购交易和证券借出以及一部分银行借贷都是通过抵押进行的。

投资银行对其长短期借贷以及担保、无担保融资渠道经常加以评估,力求使其全球范围内的负债期限同其预期资产持有时间保持一致,使变现和再筹资风险最小化。一般来说,投资银行将长期借债看作核心库存及非流动资产的一种稳定的融资渠道,固定资产用固定利率的长期借债融通;库存和所有的流动资产用短期资金、浮息长期借债或掉期到浮息债券的固定利率长期债券以及股东权益的组合来融通;投资银行在子公司中的股权投资用股东权益融通。此外,投资银行还使用各种衍生品(如利率、货币掉期)来协助进行资产负债管理,降低借款成本。

4.与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同业者保持借贷关系以扩充融资实力。

投资银行和许多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保持借贷关系以随时获取各种形式的贷款。投资银行的借贷规模通常随已有的重售交易、公司的证券库存水平和总体市场状况的变动而加以调整,其融资实力和融资成本随市场状况、交易活动的规模、公司的信贷评级及整个证券业的融资能力变化而变化。

投资银行常常和一些银行集团签有循环信贷协议。例如,摩根斯坦利1996年签有不超过25亿美元的(364天内)循环信贷协议;莱曼兄弟和银团签有不超过20亿美元的循环信贷协议(364天内)。

5.利用子公司或附属机构的抵押便利使融资工具多元化、全球化。

例如,摩根斯坦利在美国的经纪交易商子公司──摩根斯坦利国际公司握有大量抵押便利,这种抵押便利能使摩根斯坦利国际公司通过抵押获得贷款安排、信用证或其它融通。而摩根斯坦利在英国的经纪交易商子公司──摩根斯坦利国际有限公司则通过提供重购协议抵押获取银团贷款。莱曼兄弟利用其设在纽约、伦敦、东京、香港和法兰克福的子公司或附属机构从银行界、长短期投资者获取全球融资,使其融资渠道全球化、融资品种多元化。

6.统一外汇管理。

随着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不断趋于全球化,来自国外的货币收入不断增加,因此,加强外汇管理便成了公司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银行对外汇收支实施统一管理,在全球范围内调度和运用外币资产以获取更高更稳定的盈利。因为某一特定货币趋弱可由另一走强货币加以弥补。投资银行时刻密切监视各种外币币值的波动及其风险暴露,相机采取战略措施降低这些波动对公司财务业绩的影响。这些战略措施包括,从事各种套期保值活动来管理各种外币收入和现金流动,或者通过外币借贷为海外投资筹款,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7.运用杠杆比率进行资本充足性管理。

资产负债的杠杆比率法是用来评估和管理投资银行资本充足性(相对于资产负债金融风险而言)的一个重要方法。杠杆比率表示单位股东权益所支配的总资产。如,1996年美林、摩根斯坦利、莱曼兄弟经调整后的杠杆比率分别为19.9、20.8、24.8.它们均满足巴塞尔协议的有关规定。

除杠杆比率外,西方投资银行还通过二重杠杆率的监测来调整其资产负债业务。二重杠杆率大于1表示母公司通过债务在子公司中进行股权投资。投资银行监督的目标是力求使二重杠杆比率不超过1,即使其股东权益总额至少等于其所有子公司权益之和。各子公司权益资本亦必须符合监管要求,并在综合考虑资产组合、杠杆因素和收益波动性后确定。

此外,投资银行的债务评级直接关系到其自身的融资能力和筹资成本,对投资银行的许多交易收入有着显著影响。故投资银行在资产负债业务中还必须考虑债务评级机构的各项标准,力求使其信用评级达到一定的水准。

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

投资银行的风险和其业务的特性密切相关。由于现资银行的业务呈现多样化、国际化、技术化、复杂化,投资银行的高风险、高收益特征愈来愈明显。

因此,在谋求高收益的同时,有效地确认、评估、监督、控制各业务中的风险对投资银行的健康发展显得异常重要。

现资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贷风险、营运风险和其它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风险和信贷风险。对这些风险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以下三大基本因素实现的:(1)风险管理的组织构架和体系;详见图1(2)风险管理的一整套政策和程序;(3)风险管理的技术监测工具。这三大基本要素是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应用管理人员的经验、判断和一系列技术监测工具实施既定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是整个风险组织体系运行的目的;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则是各个部门以及管理人员交流信息并实施风险控制的基本保证。

投资银行控制风险的基本措施是:分散化、交易限额、信贷限额,即通过对其产品、交易伙伴、业务活动领域的分散化降低风险;通过为每种产品、每一交易单位设置交易限额,为每一交易伙伴制定信贷限额以规避各种风险。投资银行根据各项业务的获利能力、市场机会、公司的长期战略定期调整各业务、各部门间的资本配置,力图使获取给定收益的风险最小化。

(一)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架构

现资银行因其业务的偏重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其基本构架都大同小异。一般来说,投资银行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或“财经与风险委员会”)集中统一管理和控制公司的总体风险及其结构。“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一般由财务总监或执行总裁负责,其成员包括:执行总裁、全球股票部主任、全球固定收入证券部主任、各地区高级经理、财务总监、信贷部主任、全球风险经理以及一些熟悉、精通风险管理的专家等。

“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计或修正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签发风险管理准则;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审批限额豁免;评估并监控各种风险暴露,使总体风险水平、结构与公司总体方针相一致;在必要时调整公司的总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它每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讨论主要市场的风险暴露、信贷暴露与其它各种头寸,研究潜在的新交易、新头寸以及风险豁免等问题。

“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市场风险管理部(mrmd)、信贷风险管理部(crmd)、审计部,它们均独立于公司的其它业务部门。市场风险管理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风险结构(包括各地区、各部门、各产品的市场风险);信贷风险管理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各业务伙伴的暴露额度;审计部通过定期检查公司有关业务和经营状况,评估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

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采用多层制,除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市场风险管理部、信贷风险管理部、审计部外,其它如融资部、财务部、信息技术部以及各业务部的部门风险经理均参与风险的确认、评估和控制。这些部门的经理及代表每隔一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以求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正确评估风险、调整风险管理政策。

(二)投资银行的风险控制

1.市场风险的控制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a.利率、汇率、商品价格、股票价格及各种金融工具价格发生波动; b.收益曲线发生变化; c.市场流动性变化; d.其它市场因素的变动等使投资银行或证券公司遭受的潜在损失。

市场风险管理部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下属的一个执行部门,全面负责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及控制并直接向执行总裁报告工作。该部在重点业务地区设有多个国际办公室,这些办公室均实行矩阵负责制。它们除了向全球风险经理报告工作外,还要向当地上一级非交易管理部门报告工作。

市场风险管理部负责撰写和报送风险报告,制定和实施全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大纲。风险管理大纲向各业务单位、交易柜台经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的风险限额,并以此为参照对执行状况进行评估、监督和管理;同时报告风险限制例外的特殊豁免,确认和公布管理当局的有关监管规定。这一风险管理大纲为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

市场风险管理部定期对各业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整个风险评估的过程是在全球风险经理领导下由市场风险管理部、各业务单位的高级交易员和风险经理共同合作完成的。由于其他高级交易员的参与,风险评估本身为公司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提供了指引方向。

为了正确评估各种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部需要确认和计量各种市场风险暴露。投资银行的市场风险测量是从确认相关市场风险因素开始的,这些风险因素随不同地区、不同市场而异。例如,在固定收入证券市场,风险因素包括利率、收益曲线斜率、信贷差和利率波动;在股票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股票指数暴露、股价波动和股票指数差;在外汇市场,风险因素主要是汇率和汇率波动;对于商品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价格水平、价格差和价格波动。投资银行既需要确认某一具体交易的风险因素,也要确定其作为一个整体的有关风险因素。

市场风险管理部不仅负责对各种市场风险暴露进行计量和评估,而且要负责制定风险确认、评估的标准和方法并报全球风险经理审批。确认和计量风险的方法有:var分析法、应力分析法、场景分析法。

根据所确认和计量的风险暴露,市场风险管理部分别为其制定风险限额,该风险限额随交易水平变化而变化。同时,市场风险管理部与财务部合作为各业务单位制定适量的限额。通过与高级风险经理协商交流,市场风险管理部力求使这些限额与公司总体风险管理目标一致。

2.信贷风险控制

信贷风险是指发行者或有关业务伙伴不能或不愿履行承诺(如按时支付本息;掉期与外汇交易的结算;重购协议;证券买卖及其它合约义务)而使公司遭受的潜在损失。

信贷风险一般产生于下列因素:市场、交割和本金支付。当某一业务伙伴对公司的债务超过公司对它的债务时,市场风险的各个组成部分,如绝对和相对价格的变动、收益曲线的变化、币值波动、市场流动性的变化都将引起信贷风险。若在未收到证券、现金之前必须将它们交付出去,这时将产生交割风险。本金风险是指不能支付某种证券本息的风险。

信贷风险管理是投资银行整体风险管理构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由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信贷风险管理部全面负责。信贷风险管理部直接向全球风险经理负责,全球风险经理再依次向执行总裁报告。信贷风险管理部通过专业化的评估、限额审批、监督等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信贷调节和管理。在考察信贷风险时,信贷风险管理部要对风险和收益间的关系进行平衡,对实际和潜在的信贷暴露进行预测。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对信贷风险进行优化管理,信贷风险管理部建立有各种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和控制程序,这些政策和程序包括:

(1)对最主要的潜在信贷暴露建立内部指引,由信贷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监督。

(2)实行初始信贷审批制,不合规定的交易要由信贷风险管理部指定成员审批才能执行。

(3)实行信贷限额制,每天对各种交易进行监控以免超过限额。

(4)针对抵押、交叉违约、抵消权、担保、突发事件风险合约等订立特定的协议条款。

(5)为融资活动和担保合约承诺建立抵押标准。

(6)对潜在暴露(尤其是衍生品交易的)进行定期分析。

(7)对各种信贷组合进行场景分析以评估市场变量的灵敏性。

(8)通过经济、政治发展的有关分析对主权风险进行定期评估。

(9)和全球风险经理一起对储存时间较长、规模庞大的库存头寸进行专门评估和监督。

3.营运风险。

作为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投资银行直接面临市场风险和信贷风险暴露,它们均产生于正常的活动过程中。除市场风险和信贷风险外,投资银行还将面临非直接的与营运、事务、后勤有关的风险,这些风险可归于营运风险。

投资与风险管理范文11

关键词:投资风险控制;企业财务管理;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都要展开投资这一经济活动,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企业在投资时总会遇到各种风险,需要企业进一步优化措施来强化投资风险控制,所以对投资风险控制和企业财务管理进行研究有着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下文将首先对企业投资风险进行概述。

一、企业投资风险概述

由于市场经济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企业要对未来一段时期的经营做出预先判断,但是这种预先判断往往缺乏精确性,导致在实际运行中经常发生预想不到的后果,特别是出现经济滑坡等现象,这样就会严重阻碍企业的经销效益提升,给企业造成了很大风险,这就是企业投资风险的具体表现之一[1]。

企业投资风险主要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市场中全部的资产收益率因为市场收益率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非系统风险主要是指特定的资产收益率因为某种特殊原因而受到威胁,虽然二者属于不同程度的投资风险,但是都会对企业的投资收益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企业投资风险控制方式

由于企业投资是预先判断,所以每个企业在进行投资时都面临着各种风险,企业为了降低自身的投资风险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投资风险进行控制,主要控制方法为:

1.对投资环境的全面分析

投资环境是促使企业在投资中出现风险的主要客观因素,所以企业在对投资方案进行编制时要深入了解分析投资环境,并根据分析的投资环境结果来判断可能出现的风险,然后根据这种风险作出一定的处理决策,达到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的目的。

针对投资风险对企业的重要性,很多企业已经将投资风险控制纳入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之中,成为企业例行解决的主要任务,所以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要指派专业人员对外在的投资环境进行分析,对市场中的经济动态信息进行把握,并对经济动态信息的变化总结相关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做出具体有效的投资方案,保证企业不至于因为市场的不断变化而导致投资风险的上升。

2.强化财务工作者的风险意识

强化企业财务工作者的风险意识主要途径包括:第一,对提升投资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除了上文分析的外在客观投资环境的不可预测性,投资人员的主观意识也是影响企业投资风险的重要因素,所以企业在人才培养上要对投资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行培养,保证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拥有谨慎投资的心,对企业投资中潜在的风险可以做出判断,并且可以根据投资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企业不会因为投资环境的改变而产生风险。

第二,企业财务工作人员要有很高的风险意识,因为只有企业的每位员工共同提高风险意识才能确保企业真正控制住投资风险,所以提高风险意识不仅仅是企业投资管理人员的义务,也是企业每位财务工作人员的义务[2]。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就是保证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能对投资环节中的潜在风险进行进一步挖掘,从细节上找出企业可能面临的投资风险。所以企业应该在投资前对财务工作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保证在工作中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

3.健全预警机制

健全预警制度是从制度上对企业投资风险进行控制,在健全预警制度时要从企业的财务管理角度出发,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建立健全,并将制度落实到具体的经营活动中,实现企业对市场中潜在风险的及时监控[3]。另外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应该根据预警机制对企业投资方案中的不合理因素进行调整,保证投资风险在每一环节上的有效控制。

三、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措施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企业不仅在投资风险上应该加强控制,而且在财务管理上也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同时,随着新会计准则、新财务工作方法的实施,企业财务管理应该根据这些新的政策做出相应调整,主要措施包括:

1.树立新的管理观念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部分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出现了与时代脱节的现象,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大企业相比,这样就导致企业无法健康持续发展,所以为了解决这种现状,企业必须树立新的财务管理理念,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2.构建自动化信息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也应该大力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企业构建自动化信息系统就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关键。在现代企业办公中越来越倾向于自动化办公,为了配合这种要求,在财务管理时要利用信息系统对企业的有效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保证企业财务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缩短在实际工作中的时间,同时利用自动化办公也是进一步实现财务管理更加透明的主要手段。

3.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与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有着很大关系,所以为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必须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加以提高。首先要对企业现有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其次企业要大力引进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提高整个企业财务管理队伍建设的素质。

4.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水平主要是针对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而设立的,在这种改革潮流中,政府应该为企业提供指导性的服务,而企业也要根据相关政策做出加强内部管理的措施,加强企业的融资、提高自身经验,实现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投资风险对投资环境的全面分析、强化财务工作者的风险意识、健全预警机制等,而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措施可以从树立新的管理观念、构建自动化信息系统、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投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吴利群.刍议投资风险控制与企业财务管理[J].商业时代,2012,01(09):83-84.

投资与风险管理范文12

【论文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组织结构

一、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面临的风险

长期股权投资面临的风险可分为投资决策风险、投资运营管理风险和投资清算风险。具体来说:

(一)投资决策风险

1.项目选择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单位所处行业和环境的风险,以及其本身的技术和市场风险。

2.项目论证的风险。主要是投资项目的尽职调查及可行性论证风险。

3.决策程序的风险。主要是程序不完善和程序执行不严的风险。

(二)投资运营管理风险

1.股权结构风险。包括:股东选择风险、公司治理结构风险、投资协议风险等。

2.委托经营中的道德风险。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必然会产生委托关系。委托制存在着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人可能会利用自身优势,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3.被投资方转移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内部管理风险等会通过股权关系传递到投资方。

4.项目责任小组和外派管理人员风险。一方面,投资方选派项目责任小组或个人,对投资项目实行责任管理;另一方面,也向被投资方派驻董事、监事、副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由于责任小组与外派人员自身的知识、能力所限或是责任心不强,使管理的过程存在风险。

5.信息披露风险。被投资方管理层不严格遵照投资协议中有关信息披露的规定,故意拖延、不及时报告财务和重大经营方面的信息,暗箱操作,对外部投资者提供已过滤的、不重要的甚至虚假的信息,令投资方所掌握的信息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使投资方处于严重的信息劣势之中,将严重影响投资方的管理。

(三)投资清理风险

1.来自被投资企业外部的风险。如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政策法律风险等。利率风险主要是利率变动导致投资收益率变动,从而对投资人收益产生影响。通货膨胀风险是物价上涨时,货币购买力下降,给投资人带来的风险。政策法律风险主要是政府指导经济工作时所作的突然性政策转变,或新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企业经营产生致命影响。

2.来自被投资企业内部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内部的技术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等的转移,给投资方带来退出风险。

3.投资退出时机与方式选择的风险。

二、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存在的问题

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在业务流程的各阶段都存在一些典型的问题,这些问题根植于投资风险之中,最终导致投资损失。具体来说,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在投资决策阶段

1.长期股权投资盲目性较大,缺少战略规划。没有把长期股权投资提升至企业的战略层级,投资的过程充满盲目性。

2.股权尽职调查不充分,流于形式。不少企业委托外部中介机构进行尽职调查,一些中介机构也作为投资双方的媒介,他们出于自身的利益,可能会尽量促成投资,使信息被粉饰。还有的企业自主进行尽职调查,惯常做法是组织几个部门到目标公司进行考察,但人员往往只是企业内部指派的职员,而缺少外部的专家顾问,过程流于形式,走马观花,缺少针对性,有时甚至把目标公司单方提供的资料作为考察成果,这样必然使调查成果失实。

3.可行性报告与投资方案制作不完善,内容过多注重出资环节。由于前期的调查不充分,后期的可行性研究、投资方案的制定也会不完善,风险是环环相扣的因果链条。另外,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时需要使用大量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一些部门或人员图省事,草草应付。

4.高层决策者决策失误。企业的一些高层领导的个人意志和风险偏好会对投资决策产生明显的影响。一些决策者头脑发热,或决策层由少数人操纵,缺乏集体科学决策,亦或上级主管部门干预都会导致决策失误,进而导致投资损失。

(二)在投资营运管理阶段

1.项目的实施缺乏风险控制,随便找个范本就和对方签订协议,或者按照对方起草的协议和章程签订,没有根据自己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

2.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全面的投资管理体制没有建立,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后,未能组建明确的项目责任小组,导致项目管理真空。

3.外派人员管理混乱。一些企在投资后没有或不重视向目标公司外派管理人员,任其“自主经营”、自由发展,待出现问题时,方知投资成为泡影。另一方面,派去的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不作为,没能起到维护投资人权益,沟通投资双方的作用。更恶劣的是一些外派人员在缺少监督的环境中与被投资公司的内部人员合谋掏空被投资公司的资产,最终祸及投资方。

4.项目跟踪评价和统计分析环节缺失。企业缺乏投资项目后的评价环节,也没有相应的部门进行绩效的统计分析,导致投资方不能及时推广有益的经验,也不能及时终止不良的项目。

(三)在投资清理阶段

1.未预先设置投资清算的触发点,没有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案,一旦发生促使投资退出的重大事件,往往被动开启退出机制,疲于应对。

2.没有成立专门的投资清理小组,没有设定退出目标,往往是“被动接招”,一路丧失主动权。不仅使退出的风险大增,还使事后无法进行奖惩,也不利于经验的总结。

3.投资退出时机和方式选择失误,使退出成本和投资损失大大增加。

三、建立全面的长期股权投资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全面贯彻到风险防范的过程中,在整个企业层面构建制度大框架,并把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组织结构、内部控制等框架都涵盖其中。

(一)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在投资前和投资决策阶段,重点是把制度框架建立起来并使其正常运转,以将投资决策纳入框架的规范。

(2)在投资营运管理阶段和投资清理阶段,重点是通过对重大事件的动态管理,加强长期股权投资的过程管理,并保证退出渠道畅通。

(二)建立合理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我国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大多为塔型的职能式结构。从董事会到总经理,然后下设职能部门。对企业来说,长期股权投资绝不只是企业高层拿决策、项目部门跑执行这么简单,他往往需要各部门各层级的协调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打破僵化的组织机构,进行结构再设计,可以根据长期股权投资的业务流程把现有的职能部门整合成几大系统,灵活调用。比如将企业的决策与计划部门整合成股权投资决策系统;将财务部、审计部等整合成股权投资核算监督系统。

(三)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1.健全内部控制的基本制度,形成内部控制网络,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投资风险。包括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授权审批制度、投资问责制度等。

2.健全内部会计控制,这是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是贯穿长期股权投资业务流程始终的关键控制手段。

(四)按长期股权投资业务流程进行风险防范

1.投资决策风险的防范

包括进行有效的项目选择,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进行科学的可行性研究,进行严格的项目评审,领导层科学、透明的决策。

2.投资运营管理风险的防范

包括谨慎的谈判和签订协议,制定外派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实行项目责任小组对被投资公司实施全过程管理,及时开展投资项目后评价。

3.投资清算风险的防范

对长期股权投资清算风险的防范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股权投资退出机制,这不仅是以防万一,以备不时的必然要求,更是投资本身不断优化的内在需要。包括设定股权投资退出的触发点,设定合理的股权投资退出目标,制订完善的股权投资清理方案,对股权投资处置活动实施严格监控,做好总结和回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