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

时间:2022-12-14 19:05:03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范文1

逐层提高,经济势力逐渐增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日渐明显。一批经济实力较强、效益显著的农技协脱颖而出,成为县上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和特色农业、优势产业的载体。县科协在抓农技协工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也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全县农村基本情况及农技协发展状况

**县辖4镇1乡2个农牧场,59个行政村,面积1204平方公里,全县共有1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1万人。目前,全县共发展各级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5个,会员9399人,涉及种植(农作物、蔬菜)、养殖(畜牧、水产)、运销、加工等诸多专业,年创产值 1.3亿元,带动农户28845户。这些农技协多以四种形式存在,即技术服务型、技术交流型、技术经济实体型、技术经济企业型。

二、领导重视、加强指导、规范管理,推动农技协稳步健康发展

近年来,**县委、政府加强了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工作的领导,出台了关于扶持和推进农技协发展的政策,制定了相关措施。各相关部门也把发展农技协,实施产业化经营纳入了议事日程,并为农技协发展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XX年3月份,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科协引导全县16个实力较强、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服务手段和功能齐全的农技协,成立了“**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进一步促进了农技协的联合协作和发展壮大。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还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指导,为农技协排忧解难。县委组织部门也高度重视农技协的积极作用,在总结支部+协会、协会带农户经验的基础上,把加强农技协建设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农技协作为乡村两级党组织抓经济工作的载体,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县科协在抓农技协工作方面重点突出了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抓规范化管理。县科协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注重加强对筹划、组建、运行几个重要环节的指导,从制定章程、组建协会班子、协调服务等方面加强指导,并严格审查、审批,凡属科技类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都必须经过科协审核,然后由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农技协从申报到调查、指导、审定、审批、登记注册各个环节都具有严密性、规范化。同时,县科协还加强对农技协的组织管理,适时给予引导和指导,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是抓宣传鼓动。针对农技协在社会上知名度不高,社会各方面对农技协的功能及作用不甚了解的现状,县科协抓住银川地区农作物蔬菜种子技术协会获得“全国百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称号的机会,通过有关会议,并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发展农技协的指导思想和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农技协的地位、作用及政府对农技协发展的政策支持等有关政策和知识,扩大了农技协的社会影响,为农技协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舆论环境。

三是抓典型示范。抓典型就是树旗帜,立标兵,用典型引路的方法推动我县农技协健康发展。近年来,县科协本着有产业特色,有发展潜力,有组织活动,有创新思路的“四有”原则,在农技协中认真筛选一批示范典型,进行重点宣传,促使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如对银川地区农作物蔬菜种子技术协会,积极帮助其健全规范协会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并积极为协会出谋划策,帮助制定发展规划,适时总结,该协会现拥有会员3000多人,长期聘请农业专家顾问6人。几年来,协会共引进新品种113个,建立科技示范点106个,培育科技示范户1200户,良种繁育户386户,种粮大户48户,累计繁育良种1780万公斤,推广面积为62.4万亩,增加社会效益8000余万元。以示范点、示范户为媒介向广大农民普及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对我县农业产业的科技贡献率。宁夏**兴民渔业技术协会从北京、天津、大连等地聘请专家为广大会员进行技术指导,引进新品种,提高了会员的养殖技术和产量,推动了全县水产业的发展。这些协会都为全县农技协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四是抓学习交流。为了沟通情况,相互学习,针对农技协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问题,县科协不定期组织召开全县农技协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和座谈会。促使各农技协了解先进做法,学习先进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在自我完善中健康有序地发展。

五是抓培训提高。充分利用我县农村科普的品牌工作“农函大”培训优势,对农技协骨干带头人及会员进行培训。专门聘请农业专家对他们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技术、技能培训,使其保持技术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使各协会的骨干带头人和会员能及时掌握新信息和新技术并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促进了协会的健康发展,使协会增强了凝聚力和吸引力,提高了知名度,也使“农函大”的后续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函大”教育培训促进了协会建设,协会推动了“农函大”培训工作,两者互相促进,在促进农村科普、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是抓表彰奖励。在农技协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和优秀人物。为推动农技协工作,提高农技协的地位,科协与县委组织部联合组织调研,研究探讨培养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措施,建议县委、政府对农技协中先进人物进行表彰奖励。今年5月科技周期间,有2名农技协理事长被列入全县优秀科技工作者表彰奖励范畴,受到县委、政府的表彰奖励。

三、农技协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各方面有利条件的积极推动下,农技协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技协一方面在产业化经营上进行大胆探索,把重点放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上;另一方面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发展规模经营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满足市场对产品的批量需求,农技协将自己成功的技术和经验,通过会员不断传播到周围的群众中去,形成了“发展一个协会,带出一群能人,创办一个实体,服务一方农民”的局面,加速了农村产业机构的调整和优化,为农村经济注入核心的活力。通过协会运作,全县农作物种植、蔬菜栽培、畜禽、水产养殖四大农业支柱产业已基本形成。

二是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农技协的突出特征是技术的先进性,农技协的科普示范基地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基地、辐射基地、研究基地。农技协通过能人效应和示范效应,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迅速传播到广大会员和农户,打通了科技通向千家万户的渠道。

三是促进了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协会都采取了聘请专家讲课、进行技术指导、与科研单位挂钩、组织会员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和方法,帮助会员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水平。如**县习岗镇新胜村、经济桥村、金贵镇银河村三个蔬菜种植协会,通过聘请自治区农科院、农技推广总站专家到现场对会员进行培训,使会员的蔬菜种植技术迅速提升。现在,这三个村的农民种植的蔬菜大棚不论在品种的选择上还是产量上均优于全县其他蔬菜种植农户,新胜村的设施蔬菜种植还经常吸引周边县市种植户前来观摩、学习。

四是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我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依据“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组织原则,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统一销售,避免了产品相互压价和技术封锁,搭起了农户的分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桥梁,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民加入了农技协,就增加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筹码,提高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五是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技协把农民共同的致富愿望和经济利益联结在一起,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配套服务,大大增加了农民的商品生产量,并在市场销售中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宁夏**性民渔业技术协会成立于1999年,现有会员480名,该协会以养殖基地为依托,围绕渔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为会员和广大养殖户提供了水产养殖技术、鱼病防治、育苗、鱼需物资供应、渔业科技培训、水产品市场销售信息等服务。该协会每年为会员和广大养殖户提供8000余万尾优质水产苗种,经协会联系每年向外销售养殖户水产品达1000吨以上,增加了养殖户的收入,也为推动本地水产养殖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真正发挥了协会的带动作用。

六是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事业的全面发展。农技协的建立与发展,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农民。他们不但对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而且也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向前发展。广大的农民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眼界更宽了,强化了商品观念、人才观念、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民主观念、参与观念,发扬了团结协作、扶贫帮困精神,涌现出了大量的好人好事,对农村的社会稳定、民风村风的好转以及对密切党和政府与广大农民的关系等,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四、农技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对全县农技协基本状况的调查,发现在农技协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亟待认真研究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些基层领导重视不够,政策扶持力度弱。一些基层领导和个别部门对农技协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没有到位。没有把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作为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和新的市场环境的有效途径来认识,没有把发展农技协组织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措施来抓,任其自生自灭。

二是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协会带头人队伍。一部分农技协管理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协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龙头企业或能人。部分农技协理事会成员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市场经济知识和经营管理才能,而且大部分理事又忙于自己的产业,为会员服务质量不高。因此,相当一部分农技协还处于比较低的发展阶段,偏重于单一的技术服务,能维护员提供全程系列化服务的还是少数。

三是自律机制不畅,内部管理不规范。从组织管理来看,大多数协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组织机构不健全;一些协会没有进行社团登记,不具备法人地位,社会信誉度、社会影响力较低,遇到矛盾、纠纷无法处理。

四是个别农技协运行机制不稳,抵御风险能力弱。有的农技协起点不高(主要是技术交流型和技术服务型),提供生产资料和销售渠道(即技术实体型)的协会还没有达到足够数量;组织化程度差,协会与会员之间没有经济利益捆绑,有些有实体牵头的协会,组织仍较松散,凝聚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弱;一些协会没有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机制,无法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因而做不大做不强。

五、加快农技协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协会的组织化程度。按照《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管理办法》和《宁夏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章程》,进一步规范农技协的组织机构和运行规则,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增强“服务、协调、自律、维权”职能。特别是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农技协发展的相关政策,明确科协在农技协服务和管理中的职责,并积极争取落实农技协工作经费。

二是积极引导,规范管理。鉴于农技协目前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加强对农技协自身发展趋势的认识和内部组织机制、运行机制的研究,在总体发展目标上,引导全县农技协向管理规范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商品化发展。

三是突出重点,树立典型,抓好试点工作。继续做好树立典型农技协的工作,用典型带动农技协健康发展。制定县级典型试点标准,重点抓好示范典型,以点带面,择优扶强。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范文2

基本情况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我国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出现的新事物,是一种新型的在农民自愿基础上组成的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它的出现、发展和壮大 给我国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我们现有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会员构成绝大多数是志趣相同并从事同行的农民,会长或副会长多由同行业生产能手或有文化的乡、村党员干部担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从事的生产项目涉及农、林、牧、副、渔、加工业等多个行业。现有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分为技术交流型、技术服务型、技术经济合作实体型三种类型。经费来源主要为会员自筹、入股、专业大户出资、企业出资赞助、开展有偿服务收取的技术指导费、技术咨询费和组织农产品外销的手续费、乡村基层组织给的少许补助等。

我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虽然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方面亟待加强和完善,但是实践证明,我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代表我县农村深化改革的趋势和方向,是推动我县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我县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有效形式,是我县在开展农村科普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它初步形成了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技术、市场、信息共享服务,民受益为特征的技术经济合作组织格局。它对我县实施科教兴县、科教兴农、引导全县广大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将产生重大的作用。

一、通过典型示范引路,带动了支柱产业的发展。

我县的农村技专业术协会是以发展一种产品或一个行业为目标,是由骨干会员带头示范的,影响周围群众,不仅普及了科学技术,而且将同类行业户联合起来,共同开发某一产业,形成规模经营,进而成为支柱产业。如兴隆镇塘洞村的张有纪自主开发的北侗黑葡萄基地,波洲长塘坪村的大棚蔬菜基地获得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并辐射带动了周围的村民,对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产业化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使众多村民户走上了致富路。

二、加速了优良品种更新换代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推广,使科技成果较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我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科技致富大户牵头,汇集了当地的技术经济能人,是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他们与学会、科技院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使许多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得以较快地推广应用。有的农技协通过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向农民传授普及应用技术,比如,波洲长塘坪村的大棚蔬菜协会,成立初期有部分会员因不懂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特别是育苗的护理技术掌握不了,蔬菜的成功率很低,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该协会每年有针对性对会员举办多次培训班,或到田间地头,到菜农会员户中进行手把手培训,通过培训,普及科学种植技术,印发资料和教材使该协会会员蔬菜种植成功率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为联结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根据农户的需要和生产经营能力,首先从生产中的技术服务入手,逐渐向流通领域延伸,成为农户真正走向市场的组织代表。目前,我县的一些农技协已由单纯的技术服务型向产、供、销、加一条龙服务的技术经济合作实体型发展。比如波洲长塘坪村的大棚蔬菜协会,从栽种规范、种子的选购、肥料供应、技术指导到产品的销售一系列服务,使得产品销售渠道畅通,使会员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发展生产的热情高涨。

四、农技协促进了农户产业结构调整。

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加快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及行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项新兴产业的出现成为一个协会新的生长点,协会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忧,争创效益”的方针。实践表明,在各农技协的带领下,广大农户观念大转变,彻底改变了“家家种粮油,户户小而全”的状况,全县一大批专业村、专业户、专业市场不断涌现。比如晏家乡的坝上村成为 “西瓜村”,地方收入得到了增强,农民收入得到了逐步增长。全县的“小康村”建设得到了加强。

五、农技协成为农户利益的代表。

农民单家独户经营除了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力量微弱外,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农户参加协会,共同的行业生产经营,共同的利益使农户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并通过协会这一组织得到体现。农户的合理要求和愿望通过协会向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反映和争取,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农户的正当权益。协会也成为同行业的农民之家。

六、推动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进行技术经济联合体的活动中,建立了互教互学、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共同富裕的新型农民关系。通过科学技术培训、科学示范和生产实践,不仅提高了会员的科技知识水平,增强了科技意识,而且更新了观念,有利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会员中许多人成为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的带头人。这些带头人把自己熟悉的各种农科技术无偿传授给当地群众,并在资金、项目、技术、种子市场销售等方面予以扶持。帮助当地群众靠种养致富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党和国家、为人民分忧,帮助周边群众脱贫致富出力,充分体现了当代农村人的高尚品德。

存在问题

一、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缺乏应有的重视。

有的乡镇还未把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列入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也没有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工作和发挥其作用纳入当地科教兴县、科教兴农的重要内容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农技协与党委、政府沟通不够,农技协的一些意见、建议和要求很难反映到政府的决策机关中。

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组织还不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服务功能还比较低。

目前我县大部分的村民委还没有农技协组织。已建立起来的农技协,层次也较低,具备产、供、销、加一体化服务功能的农技协数量很少,甚至已名存实亡。乡镇科协是负责对农技协指导协调服务工作的。但我县部分乡镇尚未建立科协组织,因而影响到农技协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各级科协组织对农技协的帮助指导不够。

目前,引导和扶持农技协的相关政策没有出台,许多部门对农技协在信贷以及农资、种苗等生产资料的供应及生产扶持方面缺乏有力支持,有的甚至人为设置障碍,采取歧视态度。各级科协能为农技协提供的包括市场信息、服务

工作的相当有限,各级科协因经费拮据,也无法开展积极有效的工作,致使一些必要的活动都无法正常开展。比如,组织农技协开展互相学习交流或组织对口参观考察等活动都无法开展,从而影响了农技协的发展与提高。

几点建议

一、要提高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认识,重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

农技协在实施科教兴县、科教兴农、建立农业强省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予以大力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发挥这一组织的作用。

二、建立和健全农技协的管理法规,明确其合法地位,保障其合法权益。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制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管理法规,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客观条件也基本成熟。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管理法规,以明确各农技协的合法地位,保护其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规则积极引导农技协向技术经济联合实体型方向发展。

根据农技协的办会宗旨:民办、民管、民所有、民受益的原则和《科普法》中第六条规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全社会都应该大力支持和引导,尤其是要从税收、生产资料的采购供应,金融信贷政策等方面进行扶持和引导,为巩固和发展农技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使农技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并从中获得合理的收入以达到自我“造血”,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中经得起洗礼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充分发挥县科协对全县农技协组织的宏观管理作用。

建议县政府从有关经费中划出一块给县科协作为专门扶持农技协发展的专项资金,用于组织对农技协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建设科普信息库,向各乡村农技协提供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以及开展有关活动。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范文3

国外农业发展水平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较高的整体素质和科技水平。在美国,由联邦政府农业部的农业合作推广局直接负责合作社人才教育培训工作,为合作社编制培训资料,并提供各种培训机会[4]。在荷兰,每个年轻农场主都必须经过初等农业教育训练;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几乎覆盖了整个农村。加拿大采用了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多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式,让有需要的人依据个人的自身情况做出选择。在日本,农协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向成员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服务。农协会对成员生产技术、农业经营和日常生活方面开展全面的指导与培训。韩国农协依据《农协法》规定的农协的责任与义务,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专业培训,主要由农村振兴厅承担;农协成员农户的生产经营知识、技术培训及经验交流,则由农协负责。韩国6家从事专门培训的教育院主要培训农民,包括3~5d的短期培训,内容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营销,全部费用农民只承担不足10%的生活费,农协支付其余的培训费用。

2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

各国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均采取了立法、税收、财政等多种措施对其发展加以引导、支持、监督,使其健康发展[5]。德国的合作社虽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它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德国政府为它提供的立法和相关的优惠政策。比如新成立的农业合作社5年内可享受创业资助,包括人工费用、办公设备和咨询费;为农业企业提供咨询、农机出租等服务的合作社免交法人税(25%)等[6-7]。在日本,与农协相关的法律《农业协同组合法》最早是在1947年颁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该法也不断地被修整和完善,使农协的一切活动都有可靠的法律依据。日本农协是政府和农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大多也是通过农协完成的。韩国于1957年《农协法》。此后,该法曾于1961年、1980年、1987年、1994年、1999年、2004年先后进行过几次大的修订。韩国《农协法》在第一章总则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制订《农协法》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和通过农业人的独立的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人的经济社会地位,确保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

3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创新经验

国内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技术集成的基地、技术展示的窗口,一方面它联系着广大农户,要促进技术的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结合,让科技惠及广大小生产者;另一方面它联系着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要将农户生产中的实际科技需求与以上各单位的科技资源结合起来,让市场成为科技需求导向。

3.1开展教育培训,培养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起人多为当地“能人”或“大户”,包括种养、加工、运销等多方面人才,他们熟悉当地情况,了解每户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和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民培训的主要抓手,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及农时特点开展新技术、新信息、新成果的培训,主要目的是解决成员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教育培训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渐开始培养自己的乡土科技人员,这些人既掌握一定的生产和管理知识技能,又了解如何结合本地情况进行实际操作。如天津市静海县台头镇民发西瓜种植合作社开展西瓜技术服务和科技咨询,组织本地农业科技专家、科技致富能手和外聘专家教授授课、典型讲解和田间指导为成员提供技术指导[8]。

3.2加强科技与农民的结合,加快了科技传播速度

技术咨询与培训功能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创新活动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一是通过试验示范进行技术推广服务。北京营坊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开展了水肥一体化技术、行间生草技术、林下套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行间造景及铺设园艺地布等多项技术示范,使合作社的生产过程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品牌形象逐渐提升。农民通过实地观摩,切实感受到先进技术带来的实惠,普遍愿意尝试新技术,充分体现了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培训进行推广服务。青岛双王果蔬专业合作社结合当地实际,大力推广大棚生产技术和葡萄栽培技术,由合作社组织成员聚会和开展科技讲座,并向合作社成员发送印有葡萄生产与管理技术要点的年历和挂历,合作社利用平时的点滴机会开展各项强化技术信息的服务[9-10]。三是通过统一服务管理进行推广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建立生产标准化制度,进行技术统一、市场统一、管理统一等服务管理,引导合作社的成员按照标准化要求使用农资进行农业生产,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效率。天津市静海县广发蔬菜种植合作社发挥其整合农业科技资源的优势,先后与天津市蔬菜所、天津市农业图书馆、黄瓜研究所、县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合作社为平台,邀请农业技术专家推广蔬菜种植新技术,现场解答蔬菜育苗、栽植、田间治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实际问题,同时还向农户传授反季节蔬菜的生长调控技术,实现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3.3注重产学研结合,产生了大量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相对于单个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平台,可以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开展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孵化与商品中试,反馈新科技成果在实践生产中的细化建议。也有农民专业组织开展产学研结合活动,不少农作社作为参加单位或主体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农民专业合作组也有可能在未来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施峰勇[11]调研了杭州市7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2005—2007年期间承担的项目数量,结果显示,73家合作社总共承担了49项区(市、县)以上科技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3项,星火奖1项,丰收奖6项,其他科技奖3项,科技先进集体和个人奖励21项。河北省冀州市护农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2014年先后取得2项涉及农机技术的国家专利,由该合作社研制开发的膜下喷药式多功能棉花播种机已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开发线状喷雾结构喷头,被冀州市人民政府授予2014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12]。湖北省枣阳市林丰果业专业合作社所创新的“第一年种桃树,第二年收桃子”的“三新三高一快”桃树种植新技术,得到了国家肯定;截至2014年6月,该技术已辐射6省20多个县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实验基地[13]。

4启示和借鉴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范文4

关 键 词:四川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试点的现状、机制分析

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营体制的重要制度创新。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其发展已势在必行。为此,我国财政部于2003年12月在全国开展了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试点工作,为了检验一年来试点工作的成效,我们受财政部农业司的委托,于2004年9月11-20日对四川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试点情况进行调研,调研方式主要采取基地检查、座谈交流、财务检查及农户访谈等形式。

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工作实施情况

1、技术培训与普及

雁江区碑记镇柑桔协会先后邀请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举办了两次大型培训活动,会员与果农参加人数达到11000人次,印发相应的各种技术资料30000份。该协会以果农田间学校的方式举办培训班5次,参加培训人员达到1100人次。双流县合江镇草莓协会该协会采取聘请专家讲课、现场参观学习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与普及,先后举办各种草莓技术培训班5次,召开现场培训会8次,有线广播会10次,参加受训人数达1万余人,印发技术资料3万多份。

2、新品种引进与科技示范

双流县合江镇草莓协会先后引进国内外草莓新品种7个,如引进的“日本96”经试验效益好,现基本替代丰香类的主栽品种。与此同时,相继引进推广8个间套种植新项目,其中四季苔韭种植间套面积达1500亩。该协会还建立不同类型的示范点12个,如草莓示范点藕堰村六社,示范推广“永生望”有机复合肥。仁寿县文宫枇杷协会引进了美国、日本等5个新优品种进行试种,现已建立10多个枇杷品种的提纯复壮园。并引进了8户外地种植能手参与枇杷生产,开发荒山1000多亩,定植枇杷11000株,昔日的荒山变成了如今的花果山。夹江县梧凤乡茶叶合作社利用财政资金先后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引进新品种5个品种,并建立了20亩的试种与示范教学基地。

3、打造农产品品牌

仁寿县文宫枇杷协会注重枇杷品牌建设:一是建立枇杷营销公司。协会积极配合商家建立“神农果业公司”。二是注册文宫牌枇杷商标,制作精品包装箱,并申请专利保护;三是利用各种媒体和多种形式促销文宫枇杷,如在四川卫视、四川有线电视台、《四川日报》等新闻媒体消息广告、刊载文章和图片。四是建立销售网络,利用互联网枇杷的销售信息,在北京、太原、新疆、拉萨、成都、云南、重庆、贵州、广西等地设立销售网点。五是招引客商,建立客商档案。定期专门召开了客商座谈会,通报文宫枇杷销售信息,把外地客商引导果园现场采集、品尝和采购。

4、加强资金管理

雁江区碑记镇柑桔协会出台了《资阳市雁江区碑记镇柑桔协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明细表》,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由区、镇二级财政共同进行项目监管,碑记镇人民政府组织协调工作,柑桔协会具体实施,整个资金实行区级财政报帐制度。仁寿县财政局积极与预算部门协调一次性将项目财政资金划拨到专业户,确定专人负责资金运营,明确了“预付工程款,工程完工结算,县级财务报帐”的管理办法。此外,眉山市财政局专程到当地召开试点工作协调会议,防范当地政府行政干预,确保资金落实到位,不予挪用,减轻文宫枇杷协会的压力,使他们放心支配扶持资金。

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取得的成效

(一)壮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协会的带动作用

1、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主体向多元化发展

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财政部试点工程的推动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形式:

(1)依托能人或专业大户组建。即由头脑灵活、懂技术、会经营管理,从事种养、运销、经营的能人或专业大户牵头或联合兴办,这是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最常见的形式。如简阳平窝乡养牛养羊协会,就是依托经纪人徐中荣兴办;福田乡果品协会由技术骨干和专业大户毛雪平、鄢瑞明等创办:安岳龙台柠檬产销协会则是由32户柠檬销售大户联合兴办。

(2)依托龙头企业组建。即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为主体兴办。如简阳正东山羊养殖协会是以“正东农牧集团”为主体兴办,乐至县畜禽养殖协会就是以“万春养殖场”为主体创办,现有会员200多名;雁江区七环养猪协会,则是依托“成都七环公司”组建的。

(3)依托技术服务部门组建。即由县(市、区)、乡镇技术服务部门或供销社等转变职能,开展服务兴办。资阳市供销社系统目前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6个,如乐至供销社回澜竹材协会连着安岳、乐至10多个乡(镇)上万户农民,年加工、运销竹席近10万张,为农民增收70多万元;简阳食用菌协会、枇杷研究中心等都是依托技术服务部门组织而成。

(4)一级组织牵头组建。即由乡(镇)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根据本地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倡导、牵头组建。如安岳周礼粉条协会,就是根据周礼红苕粉条发展的需要,由镇政府最初倡导成立的“周礼粉条同业公会”演变而成的;又如安岳县人和乡人和村种养业协会、简阳江源镇月湾村养羊协会等都是由村委会根据本地专业生产情况牵头兴办,协会的负责人既是村干部,又是当地专业大户,起着组织和带动双重作用。

2、拓宽了协会发展的空间

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既有加工型组织,如中天酿造协会。乐至藕粉合作社、安岳周礼粉条协会等,又有各类种植业、养殖业协会,还有营销型组织,如安岳石羊的养鱼协会,临江镇先锋村大棚蔬菜销售协会,更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的协会,如乐至县龙溪乡的农田基本建设协会。可以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涵盖了农村经济的每个领域,呈现出多领域发展的态势。以资阳市为例,全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71个,其中专业合作社或类似组织28个,专业协会或类似组织243个,有会(社)员15.38万人,带动农户30.5万户。从主营业务和服务范围看,主要有种植、养殖、流通和加工四种类型,以种养业为主。其中:从事种植业的有105个,从事养殖业的有54个,从事农产品流通的有31个,从事农产品加工的有49个,其他有32个。

3、协会工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

文宫枇杷协会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了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了文宫农村产业化进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文宫经济发展增加了后劲,2002年被四川省农业厅评为四川省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3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1年合江镇草莓协会组织落实的《草莓促成推广栽培技术》金桥工程项目被成都市人民政府评为“一等奖”,2002年又被四川省金桥工程领导小组评为“一等奖”,同年被双流县政府命名为“草莓之乡”,并被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四川卫视“科学大观园”栏目摄制成新闻专题片、记录片进行播放。2003年仁寿县文宫镇枇杷协会被评为中国百强协会之一,文宫镇被誉为中国的“枇杷之乡”。

(二)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发挥地方经济特色,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突出区域特色,培育支柱产业,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起到引导作用

以仁寿县为例,该县农民依托“南梨北枇”的产业发展格局,引导农民群众建立了一大批“梨协”、“枇协”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些组织的发展又促进了“南梨北枇”战略的快速推进。如文宫枇杷协会狠抓枇杷的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积极发展壮大协会组织,促进了全县枇杷产业的发展。文宫枇杷协会已建立5个分会,辖120个会员小组,技术传授已辐射到全县40多个乡镇和周边县市。目前优质枇杷达10万亩,成为仁寿县的两大支柱产业之一,极大地促进了该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带动了特色产业的区域布局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托本地特色产品或产业兴办,从而有效地带动了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如资阳市的正东山羊协会、保和桃园养羊协会、资阳dly猪业协会等一批养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千万工程”为平台,带动农户发展山羊、生猪养殖,促进了资阳市畜牧业的区域布局;简阳食用菌协会推动宏缘、石盘、海螺等乡镇黄背木耳的栽培;中天酿造协会带动了中天、高寺、童家一带海椒生产。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畜牧、优质水果、药材、水产、蔬菜等特色产业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

3、大力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

文宫枇杷协会从外地引进、推广“大五星”、“大元钟”、“解放钟”等枇杷新品种及矮株密植等新技术,协会联系区域枇杷大获丰收。仁寿县羊业股份合作协会引进当今世界上最优良的南非“波尔”羊在团结乡建立良种繁育场,波尔羊与本地母羊杂交后,每窝产羔由原来的1—2头增加到3—4头,日增重比土种羊高出一倍以上,协会的繁育场已列为四川省、眉山市和仁寿县良种羊繁殖基地。曹加优质梨协会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新技术培训,每月风雨不改对会员进行定期新技术培训,在中小学开设优质梨种植技术课,全乡95%的会员熟练掌握优质梨生产技术,一批种梨能手成为“土专家”,曹加梨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率都在95%以上。

4、推动产业化经营,提高特色产业竞争力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到了联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的重要纽带。如夹江梧凤镇茶叶合作社,以台湾天福集团夹江茶叶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农户为基地,结合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了有一定特色和规模的产业集群,提升了夹江茶叶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和品牌。

(三)以利益分配为核心,带动了农村经营机制的创新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范文5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品牌 ;人和荸荠;对策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涵义及发展现状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涵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它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悄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于90年代中期。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数量迅猛增长,但是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全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超过15万个,成员总数3870多万人,是2002年的7.2倍,其中农户成员3480多万人,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3.8%,比2002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到2007年底共有2.64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机关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资格,成员总数合计35.1万人。据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9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样本调查结果显示,2/3组织的正式成员数少于50户。总体来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数量增长快,规模小;地区间存在不平衡性,在东部地区发展较快,在西部地区发展较慢,而且规模小;产业分布比例失衡。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的比例很小。

人和荸荠协会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典例。2006年,由县政府牵头,以发展当地荸荠产业和农民增收为目的,陈和镇组建了应城市陈河镇人和荸荠合作社,并得到市民政局的批准,制定了合作社的章程,确定了职责和业务范围,确定了合作社的组织管理模式和领导核心,吸收陈河一带26个组的97家农户为首批会员。合作社目前的运作模式是镇政府-合作社-管理区-农户,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要业务是完善成员档案,制定和完善“无公害荸荠生产技术章程”,做好生产经营规划,沟通成员与成员、成员与合作社、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提供优质品种、原种和农资,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总结和交流生产经营经验,广开门路、做好促销和联络经营。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组织管理松散、执行力低下、技术支持力量薄弱、营销方法和渠道单一等问题。

二、人和荸荠品牌建设的状况

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优势,孝感市人和一带产出的荸荠个大、皮薄、肉甜,一直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之一,从20世纪50-60年代起就小有名气,是一个小的具有区域品牌效应的农产品之一。从人和荸荠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至今,人和荸荠品牌建设呈现以下特点:

(一)种植面积和生产总量稳定增长,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荸荠的种植面积从2007年的6000多亩增加到2010年的1.7万亩,其中张咀村从84.5亩增加到200多亩,先屋村从113.5亩增加到230多亩,种植面积翻了两番左右,总产量也相应翻了两番左右,荸荠种植的规模增加,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一品牌带动多品牌,产品品牌塑造地区品牌

前几年,由于人和荸荠品牌的形成与推广,对地区其他农产品的品牌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目前,人和地区除荸荠种植这一特色品牌外,还有水产养殖(毛蟹、鱼),这些主要采取承包和外包的方式,而且发展态势良好。

(三)仍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

荸荠种植时由各种霉菌引起的烂根、死苗问题,成熟时的开裂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产量受到影响;人工挖掘、清洗效率底低下;荸荠上市时保鲜困难,容易腐烂,严重影响远销和长期储存。

(四)品牌定位不准确,农户品牌意识不强烈

在人和荸荠品牌建设过程中,并不是一直坚持区域性品牌的战略,还不断在尝试建设企业品牌的路线,但因为资金、技术难题一直未能成功。同时,由于当地荸荠滞销情况不严重,整个人和荸荠产区品牌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农户满足于自产自销,不谋求整个产区的联合发展和更多的利润,使人和荸荠的发展受限。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进品牌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一)合作意识薄弱

协会被作为争取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的工具,并且随着协会的进一步发展,有的社员的合作意识淡薄,短期利益驱动,“搭便车”心态严重,这样,在协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因为挫折而丧失热情,他们渐渐开始脱离协会,使得协会的发展受限。

(二)沟通不足,阻碍了信息的流通

荸荠协会在推进荸荠品牌建设过程中,忽略了会员与会员、会员与协会、协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长期以来,使得信息较为闭塞,会员、协会、政府三者之间的合作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三)内部运行不够规范

一是当前人和荸荠协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稳定性较差、服务功能作用的发挥等方面都还是低层次的。二是人和荸荠协会内部管理制度和“无公害荸荠生产技术”章程不健全,没有加强会员横向联系和合作、组织活动以及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总结和交流经营经验并做好生产经营规划,使得人和荸荠协会在品牌建设上的目标难以实现。

(四)人才队伍不够壮大

目前人和荸荠协会的人才队伍中,传统种植人才占主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人才较少,实用人才总体上还处于传统劳动型农民为主体的农村人才结构,专业人才的匮乏牵制了人和荸荠协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资金不足和技术匮乏

起初,当地政府坚持荸荠“由地摊走向柜台”的思想,但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进行深加工,这一点福建曾今做过,即将荸荠制成饮料,添加相关辅料后,即可保鲜;二是要办厂,但由于量小、无人投资而无法进行办厂。资金上的不足与技术上的匮乏严重束缚了人和荸荠协会发展的脚步。

四、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农民积极与协会合作的意识,消除农民对协会的怀疑。大力向农民宣传协会的作用,根据每个农民自己的经济利益、经济要求,让农民参与民主决策,进行民主监督,使得广大社员在直接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监督实践中,得到民主管理的锻炼,逐步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和监督意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的自身利益得到了保障,自然就会积极地与协会合作,最大程度地发挥协会的作用。

第二,保持信息的流通。为了进一步增强会员与协会、协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可以采取广开门路,联络经营,网络体系促销的措施。为了增强会员与会员之间的沟通,可以完善会员的档案,加强会员横向联系和合作,组织活动,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总结和交流经营经验,并且做好生产经营规划。

第三,整顿协会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做好年度规划,帮助会员经营,进行日常资料整理发放。搞好分工合作:农业技术和农资服务部门提供优质品种、原种和农资,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由加工部门提供技术,加强纵横联系。坚持依法运行:对“七有”(有章子、有牌子、有章程、有场所、有计划、有活动、有实绩)的乡镇提供支持。

第四,加强人才储备,根据协会的机制明确分工。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化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协会对农民进行培训,结合合作社经营的项目,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和农时的特点,通过室内讲授、科学示范与现场指导等方式,传播新技术、新信息、新成果,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现实问题。这样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容易引起农民浓厚的学习兴趣,既能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也促进了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同时,协会也可以为广大农民学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等方面知识提供平台,使农民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对外联系等方面得到锻炼,这也有利于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其适应市场经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转贴于

第五,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对外招商投资,或者采用银行贷款等手段筹集资金,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针对技术匮乏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应与当地的大学或者科研机构进行洽谈,形成合作关系。一方面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解决荸荠深加工和保鲜等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输入技术人才,提供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刘桂良,全洪松.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经营困惑与对策——来自湖南省50家良好合作社的数据分析[J].湖湘论坛,2011(1).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范文6

1市场经济催生“莲藕协会”

健龙是位于璧山南部的一个边远镇。璧南河横贯全镇,镇内资源十分丰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政策的落实,该镇农民因地制宜,大胆调整结构,逐步发展起适宜当地种植的水生蔬菜——莲藕。随着莲藕面积的扩大,采挖和销售成了农民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好种植户采挖和销售的实际困难,专业的莲藕协会应运而生。莲藕协会不仅给种植户传授栽培技术,提供优质种源,还组织了300~400人的专业采挖队伍和20多人的销售队伍。莲藕协会在带领农民闯市场,帮助农民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巩固和发展当地莲藕生产,促进莲藕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健龙镇农民种植商品莲藕已有20多年,但以前多为分散种植,品种常规化,自产自销,难以形成规模生产和特色产品,也无法闯进县外的广阔市场。随着生产面积的扩大,产品数量的增多,本地市场很快饱和,销售价格直线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协会带头人肖开荣等意识到:要提高种植效益,必须采取联合行动,将农户组织起来,集中货源,开拓县外市场。

同时,从品种和栽培技术上改进创新,以适应市场的需要,提高产品价格,增加种藕收入。谁来组织农民?谁来打开市场?谁来技术创新?一家一户显然难以办成,靠政府干部也不行,靠个体运销户,又显得力量单一,而且,个体运销户只能就生意做生意,搞单纯的经营。于是,酝酿成立一个能担当起这样产业化服务职能的专业技术协会的工作进入了议程。2000年8月1日,在健龙镇政府、璧山县科协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市璧山县莲藕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应运而生。协会有会员32名,理事会由5人组成。根据协会《章程》规定,该协会是由从事莲藕生产、经营等人员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性技术服务组织。协会挂牌在健龙镇人民政府,行政上接受镇政府领导,同时又是县科协的团体会员,业务上接受县科协指导。协会的主要任务是:(1)组织学习交流技术,推广科技成果和生产经验;(2)开展会员的技术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会员科学文化素质;(3)向会员提供各类信息,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活动;(4)面向社会开展对外技术指导和技术承包;(5)组织产品销售,进行产品研究开发;(6)承担国家科研单位或个人委托的科研项目。

2协会帮助农民闯市场

帮助农民闯市场,以产销化保增收是协会的重要任务。为此,协会采用了“农民种藕采挖队挖藕运销队卖藕”的基本运作模式,各环节由协会统一组织协调,以协议的方式进行实施。(1)农民根据协会提供的预测信息自愿进行莲藕种植,协会提供技术指导。(2)协会组织若干个专业采挖队(每个队确定一个负责人),经协会联系介绍,专业采挖队与种植户签订承包采挖协议。按照协议,专业采挖队组织队员突击采挖,统一批发给专业运销队。采挖队队员的报酬,根据承包采挖后批发销售额,除去给种植户的承包费用,剩余的按出劳多少推算。(3)协会组织专业运销队将专业采挖队承包采收的产品统购过来,再运往外地市场销售,销售额除去统购成本和运销费用,按实际参加运销人员摊算报酬。就这样通过对莲藕的“生产采挖运销”各环节协调服务,协会成功地实现了带领一家一户农户闯市场的职能。据统计,围绕莲藕产业,2003年全镇进行莲藕生产农户达1634户,占总农户数的26.98%;常年(每年9月左右)参加挖藕队专业人员500~600人,常年从事运销的人员20余人。协会统一组织销售250万kg,销售金额达400万元,销售地主要是重庆、内江、德阳等县外市场。此外,在为当地服好务的同时,协会还积极进行对外承包种植,2003年分别在铜梁、永川、梁平、贵阳等地承包种藕233hm2,共计创收110万元,在增加自身收入的同时,扩大了协会的示范带动效果。

3协会带领了专业技术革新

就产业发展而言,产品仅有销路是不够的,还必须追求较高的生产和经营效益。依靠常规的品种,常规的种植技术很难实现较高的销售价格。鉴此,协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从品种采挖季节、栽培方式上做文章,终于探索出了适合当地反季节生产的“双季莲藕栽培技术”,并将该技术在大面积上进行推广应用。双季莲藕栽培技术要点:(1)种植品种选择协会自己选育的新品种“早丰一号”。该品种早熟、色白、质脆、鲜嫩、爽口。(2)选择适宜的栽培和收获时期。头季提前到2月前播种,7月底或8月初采挖上市;同时将头茬藕子藕栽回本田作二季莲藕种源,10月左右可采挖第二季。(3)采取早春地膜覆盖栽培,促进快速生长,提早成熟上市。通过以上措施一般头季莲藕667m2产鲜藕500~700kg,批发价2~3元/kg,收入1000~2100元;二季莲藕667m2产鲜藕800~1000kg,批发2元/kg左右,收入1600~2000元;两季合计667m2产鲜藕1300~1700kg,收入2600~4100元,除去成本,纯收入1500~2000元。由于头季莲藕上市早、反季节、价格高,一般双季莲藕种植比单季莲藕种植增加纯收入50%左右。为了推广此项技术,协会分别在璧山县科委和重庆市科协争取到县级科技项目和市级“金桥工程项目”进行实施。仅此一项,2003年就推广67hm2,农民新增纯收入60万元。

4“协会—合作社”两位一体,共同发展农村经济

为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县级有关部门的关怀下,于2003年8月成立了“璧山县早丰莲藕产销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协会、合作社两位一体共同发展莲藕生产,组织扩大增加会员160名,扩大种植面积1333hm2。健龙镇党委、政府把莲藕生产作为镇的农业产业化来抓,扩大莲藕基地面积100余hm2,头季产鲜藕188万kg,收入达300万元,中熟莲藕产鲜藕300万kg,收入250万元,两季共产鲜藕500万kg左右,收入达600万元左右。两位一体后,种植户增多,面积扩大,表现出几个特点:(1)种植户增多,面积扩大,新增种植户856户,扩大面积116hm2;(2)采挖人员增多,采挖工资上涨,结算采挖费1.0~1.2元/kg,2010年上涨至1.4~1.6元/kg,专业采挖人员每月收入可达3500~5000元;(3)运销户增多,除去运销队外,新增运销户11个大户,使种植莲藕户销售有了保障。由于“协会—合作社”两位一体,团结、协作一致,实现种植、采挖、销售一条龙服务到家,使莲藕产业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因此,获得了一系列殊荣:2004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农民合作社经济组织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7月重庆市农业局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书》认定璧山县早丰莲藕产销专业合作社所产出莲藕为无公害产品[1];2006年农业部调研员张宏宇一行专程到协会进行调研,肯定了协会做出的成绩,也提出了奋斗的目标;2008年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致富经》栏目组首席记者亲自到现场拍摄了早丰莲藕专题片,并在七套中连续播放一周。协会、合作社两位一体促进了该地区的农民增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范文7

按照农业部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重点开展以小麦、玉米、蔬菜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在全市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争当科技示范户的高潮。通过广泛培训,我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科技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2006年我市小麦、玉米平均单产达历史最好水平。

一、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2006年,主要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启动了2006年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作为全面提升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的战略性措施来抓。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全面搞好组织协调,促进了培训工程的顺利开展。一年多来共举办市级培训班21次,培训市镇技术人员2006人次;技术人员入村举办各种类型的村级培训班累计2006余次,入户咨询培训30000人次,重点培训了1000个科技示范农户,示范带动了10000个农户,接受培训的农民累计300000余人次。

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把这项工程与“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业部“标准良田建设”及“科技书屋建设”等项目相结合,广泛组织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实施了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春季行动”、“测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动”和“测土配方施肥秋季行动”。

主要做到“九个落实”:

1、组织领导落实。在兖州市农业局分别成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领导小组、技术小组和监督考核小组。

2、培训计划落实。农业局以文件形式印发了《兖州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方案》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对培训目标、内容、对象、时间、方法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3、首席专家落实。确定了县域首席专家、小麦、玉米专家及项目区乡镇的区域首席指导专家,具体负责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

4、技术人员落实。在农业系统选拔100名业务精通、年轻有为的技术人员,包村入户搞好培训。

5、培训对象落实。按照"相对集中,点面结合,择优推荐,公平合理"的原则,在主要粮食生产镇谷村镇、大安镇、小孟镇、漕河镇、新驿等镇选择100个村,由村民申请、村委会推荐、镇农技站审查、培训单位审定,确定1000个农户作为科技示范农户,进行重点培训,并建立示范农户档案,统一管理;保证每户培训一个明白人,每个示范户示范带动5-10个农户。

6、培训技术资料的落实。一年来共发放农民培训卡10000份;科技光盘2006多套;《高油玉米生产技术》及《优质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教材13500本;特别是为农民发放了10000份科技挂历,把各个季节的主要生产技术、农业政策,印在挂历上,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市实际,在农时关键技术环节编印并发放《春季麦田管理技术要点》、《夏玉米套种技术要点》等明白纸共30余万份。

7、培训设施落实。全市共协调镇、村培训教室215间,建设农民科技书屋16个,100个村全部配齐电教设备。

8、培训经费落实。在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市农业局多方筹集培训资金,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9、配套政策落实。为鼓励农民积极参加科技培训,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市农业局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先享受国家农业部优质小麦示范区建设中的每亩10元的良种补贴政策;每个核心示范农户年底发一套农民科技挂历;优先免费得到示范新品种和相关技术资料,在资金、物资、技术上支持他们开展科学试验、生产示范、科技攻关等活动;积极引导、支持他们参加各种专业协会和技术协会。

二、培训的主要内容

主要培训以小麦、玉米、蔬菜为主的农业实用技术兼顾其它经济作物栽培技术,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产销信息;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种植新模式;小麦玉米精播半精播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配方平衡施肥技术、化学促控技术、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生物有机肥、标准化生产等技术以及党在农村的法律、法规、政策等。

三、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是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为加强培训工作,程局长多次召开会议,重点研究农民培训工作。农业局成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各镇相应成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协同作战,共同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技术人员自身建设培训是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新阶段和新要求,千方百计壮大自身服务功能,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强化技术人员自身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3、优选拔技术人员优选科技示范户在全市选拔了100名技术骨干和100个科技示范村,每个村明确一名包村技术人员,在每个村重点培养10个核心示范农户,以村为单位开展培训,全市重点培养1000名核心科技示范户,示范带动10000个农户。同时鼓励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攻关示范田,与本单位所承担的农业科技项目相结合,开展农业科技实验、示范、推广。通过对1000个科技核心示范农户进行重点培训,涌现出了一批农业科技致富能手,通过他们进一步示范带动,初步解决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难的问题,满足了农民多层次的科技需求,使我市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更加完善、有效。

4、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人人签定责任状是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的重要保证。为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市设一名首席专家,各镇设区域专家;优势作物小麦、玉米和经济作物设立专业首席专家,负责对包村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及对包村技术人员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工作的监督指导。每个实施村固定一名技术人员。实行层层负责制,首席专家对所培训技术负总责,每个技术人员对所包村的10个核心示范农户及100个联系户负全责,首席专家负责对下一级人员培训、指导、释疑,每一级都需对上一级负责。

5、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为切实加强广大技术人员的责任心,调动广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把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搞活搞实,农业局制订了《兖州市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监督考核办法》、《兖州市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奖惩办法》。农业局与每一位技术人员签订责任书,针对每名技术人员在所包村及所联系的核心示范户开展技术培训,对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培训效果以及群众反映等进行严格考核。农业局成立了以纪委书记石亚鹏同志任组长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考核领导小组,不定期进村入户抽查,查看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并根据农户电话随时了解培训情况,采取年终与平时相结合,注重平时,并把参加培训的核心示范户纳入微机管理。对技术人员严格考核,按考核分数,排出名次,作为评先树优和奖励的依据。凡是弄虚作假、减少培训次数不准晋升职级或解聘现任职务,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

6、加强核心示范户的能力建设,是实现农业科技培训由点到面全面提高的重要保证。100名技术指导员深入千家万户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田到田”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推广应用新品种和新技术,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手段进行科普宣传,切实提高核心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科技示范户培养成一支学得会、用得好、留得住的农村科技服务人才。从而达到“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农业科技“传、帮、带”体系。实施一年多来,在技术服务上采取“入户指导”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技术指导员在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如种植业在备耕、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鼠害多发期、收获等)能及时到每个示范户家中开展技术指导,有些技术指导员甚至与农民吃住在一起。他们与示范户建立了经常性联系,平时可以通过电话、信函、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对示范户进行远程技术指导服务,及时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

7、增加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让农民积极参与是保证培训效果的重要措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量大,直接牵扯到农民的利益,发放科技光盘、书籍、科技挂历、明白纸等费用较大。为搞好这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农业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多方筹措资金,推进农民科技培训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下去。积极协助农民成立优质小麦协会、优质专用玉米协会等农民自发组织,与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接,畅通销售渠道,实施定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8、扩大宣传,形成合力。定期印发《科技入户工作简报》并通过各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站等广泛宣传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农业、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局面,农业局广大技术人员自觉的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群众中去,及时宣传在科技行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相互借鉴,提高服务质量,使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真正深入民心,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的关怀。

四、下步工作打算

1、认真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

深入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和《2006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精神,实施我市“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机制,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项目带动,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推广机制,不断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者素质。

2、加强科技推广培训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农民培训体系,按照农业部和省厅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以农广校为主体的农民培训机构建设,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建设,与互联网、电视、报刊等现代化的传媒手段紧密结合,不断加快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步伐,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入户率。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进一步完善资金投入方式,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在资金投向上,除了培训资料,要进一步扩大核心示范户新品种、新肥料和无公害农药的无偿试用,实现更好的示范效果。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范文8

近几年来,我区不少地方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工作,发展势头良好,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多样化,并逐渐趋于成熟

截止目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有1465个,会员人数129103人。从产业分布看,种植业944个,占64%。养殖业321个,占22%。其他200个,占14%;从会员所在区域看,乡内1375个,占94%。跨乡或跨县90个,占6%;从服务形式看,以提供产品为主,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专业大户牵头型。即由种养殖大户或经营能手牵头,积极吸纳农户参加,以从事农产品购销为主,形成“协会+农户”的运行机制。额敏县玛热勒苏乡农民协会,就是由刘振强等16位农民经纪人发起组建,会员现已发展到310人。连续几年来,协会所经销的打瓜籽、豆类、羊毛等农副、畜产品占到全乡的85%以上。奇台县老奇台镇牛王宫生猪协会由8户从事养猪、贩猪的养殖大户自发成立,会员 132户,带动400多户农民发展养猪。高峰期每天外销生猪120多头,销售范围由昌吉、乌市扩大到青海、西藏等省区。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焉耆县工业番茄协会,就是由焉耆县永宁镇新居村、九号渠村农民依托新疆屯河集团、凯泽公司成立的。协会成立以来,一方面依托企业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会员解决生产资金、农资等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积极与企业配合,按企业要求指导会员进行标准化生产,提供销售服务。木垒县博斯坦乡绒山羊协会,由木垒草原雪羊绒制品公司发起组建,形成农民与企业利益共同体,发展绒山羊养殖及羊绒的收购和加工,目前已占领整个木垒县羊绒市场。

三是主导产品带动型。以某一农产品为主,成立专业协会,建章立制,连结分散农户,形成“主导产品+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运作形式,既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形成,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玛纳斯县头工乡养鸡协会,以注册的绿色无污染的“天羽”牌禽蛋为纽带,带动256户养殖专业户。巴里坤县气候独特,马铃薯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1998年该县奎苏镇马铃薯协会成立以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使马铃薯亩均产量由过去的2吨提高到3.5吨。目前拥有会员2278人,种植面积达8000亩,年销售收入570万元,带动周边乡镇农户2500余户。洛浦县吉牙乡围绕民族特色产品艾得莱丝绸,专门成立了艾得莱丝绸协会,通过技能培训、能人经济、大户带小户、龙头带一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册了“吉牙丽人”牌商标,产品打入新疆各地市场,还远销中亚、日本等国家。

四是基地带动型。以本区域的产品基地为基础,以技术、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为纽带,通过“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运作形式,带动农民致富。近几年来,巴州围绕已经形成的库尔勒、尉犁、轮台棉花、香梨产业带,且末、若羌红枣产业带,焉耆盆地工业番茄、葡萄、打瓜、色素辣椒等经济作物产业带,发展了香梨、工业番茄、红枣、打瓜、色素辣椒、无公害蔬菜等专业协会。同时,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库尔勒、焉耆、和静等地一批奶牛养殖协会应运而生。昌吉市围绕红色产业抓大农业,番茄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成为全区主要的番茄种植基地,并有昌通、中基等多家番茄加工企业。会员已由最初的49人发展到930多人,辐射带动4个乡镇、5000多户农民增收。

五是股份合作型。即由农户、集体和企业自愿组合,共同出资,共同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建立的紧密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鄯善县辟展乡克其克依村11户养殖户出资70万元,贷款40万元,成立了养殖合作社。2003年,共育肥牛羊5086头(只),销售皮张2.8万张,年纯收入39.6万元。布尔津县窝依莫克乡托洪台村120户农户集资入股,组建股份制的冷水渔养殖合作社。玛纳斯县旱卡子滩精米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60万元,县、乡供销社出资170万元创办的。

六是政府或有关部门牵头兴办。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由库尔勒市副食办牵头创办。目前拥有会员200余人,2个经济实体,12个蔬菜生产基地,固定资产达220万元。昌吉州奶农协会、呼图壁县二十里店乡养牛协会、阜康市三工乡蟠桃协会等,都是由政府发起组织,农民自愿入会,主管领导任协会负责人。

二、各地积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一)积极引导,大力扶持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伴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而出现的新生事物,尤其在我区尚处起步阶段,就更离不开各级党政及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组织推动和大力支持。2000年以来,巴州利用会议、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通过包乡住村、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提高广大干部、农民群众对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的认识,并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如无偿给养殖协会提供场地,政府出资组织协会负责人、村干部、农村大户、农民经纪人到内地考察学习,农业技术部门优先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技术服务等。塔城地区今年年初在地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划,出台了准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的购销业务;登记、注册部门放宽政策、简化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其成员提供技术服务或劳务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阿克苏地区地委、行署下发的《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明确:各级政府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投入财政专项资金和各类经营人员、技术人员,积极引导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要为农民专业协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金、销售、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阿勒泰地区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每个县级领导联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县直帮扶单位和乡包村领导对辖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具体指导和扶持,通过抓项目、抓产业、抓服务,推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克州出台了四条优惠政策:(1)每年县(市)财政要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贷款贴息,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进、人员培训、农产品促销等,由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2)对发展较快、有突出成绩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每年进行一次表彰和奖励;(3)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所需的土地在流转中给予优先解决;(4)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享受同等税收优惠政策。沙雅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扶持海楼乡马鹿养殖协会发展,规定马鹿养殖户每户可划拨养殖场地3—5亩、种植饲料用地3亩,只需交纳水费,减免其他上交费用,大大调动了马鹿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逐步形成了规模生产。

(二)试点示范,典型引路

2002年,我区库尔勒市上户镇香梨开发服务专业协会和哈密市大泉湾乡棉花协会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其中库尔勒市上户镇香梨开发服务协会于2003年12月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工作先进集体。今年,自治区又有三家专业协会被列入第二批全国试点单位。同时,全区性的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原则上每个地州确定一个试点县。巴州从2000年起,先后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库尔勒市、焉耆县、和静县、和硕县、博湖县选择了10多个示范点,建成了一批可看、可学、有效益的样板。塔城地区采取试点先行、点面结合、逐步推开的办法,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2001年的48个稳步发展到2004年的200个。吐鲁番市选择畜牧业发展较快、基础条件较好的艾丁湖乡作为养殖协会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推开。目前全市共有养殖协会11个,协会会员5496名,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7%。洛浦县吉牙乡艾得莱丝绸协会注重典型引路,充分发挥10个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头推动作用,全乡织绸户现已发展到1500户,仅此一项全乡人均创收110元。

(三)强化服务,促进发展

我区各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采取“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的方式,坚持“引导不领导、扶持不干预”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范文9

关键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新农村建设;重要力量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11-1

梅河口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县,通过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全国共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4万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2万多个。仅合作社带动农户4100万余户。梅河口市经省市审批认定的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有700多家。其中,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多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00多个,辐射农户10余万户,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

1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

国家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纳入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调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1.1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蓬勃发展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植根乡土,牵手农户,合作发展,开拓市场,迎合了广大农民的需求,帮助更多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农户所青睐。

1.2培育了致富“领头羊”

在农村,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社的创立者都是善经营、敢开拓、有威信的经营能人,由这些人组成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就是一所培养选拔农村技术人才的学校。以梅河口市农技协为例,会长王文学通过举办2000多期科技讲座,请专家技术指导、开展技术交流等活动,使会员科技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乡土人才。在这些人才中,有很多人成为带动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的“领头羊”。

2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特点

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社是以扶持带动成员增产增收为目标,实行农户自愿加入,协同发展,共担风险的合作经济组织。

2.1经营机制灵活多样

笔者调查了解到,农村中的协会、合作社的“统帅”都是有文化、技能高、头脑活的各类能人领办与创办,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例如,梅河口市绿丰特产协会会长张靖环原是下乡知青,返城当工人后,由于工厂不景气,使他想起“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伟人教导,于是横下一条心,回到自己当年知青下乡的进化镇马家村。他首先选择在自家400平方米的庭院搞立体种植和养殖,发展庭院经济。现有会员200多人,分布在东北三省。会员有农民、工人、机关干部等。

2.2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

一是能人带动型。如梅河口市黑山头镇福海绿优米生产合作社,他们原有500亩水稻生产基地,由于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实现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经营,水稻生产基地一下子猛增到2400亩,他们生产的水稻绿优米成为吉粮集团曙光谷物有限公司的订单产品。二是村干部领办、创办型。如梅河口市农技协会在市委组织部的协调下,成立了216个“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户”的村级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村党支部书记为分会长,村长为分会副会长,村会计为分会秘书长。这种模式使村党支部、村委会兼具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

3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多年的实践证明,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带领农民“抱团”闯市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3.1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从事同一种植、养殖产业的技术、生产、管理等人员组成的群体。成员之间精诚团结,携手合作,齐心协力,把原来一家一户的经济收入纳入了群体互惠互利的创新、创业轨道上,形成了联产承包后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他们都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技术、统一价格、统一销售模式。梅河口市曙光镇西太平村富硒水稻专业合作社争取到了国家投入的价值358万元的水稻全程机械化设备,发展无公害水稻1100亩,实行全程机械化生产,每亩增收1500元。

3.2带动和服务功能日渐凸显

农村中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从单纯发展种植、养殖,发展到现在兴办各类技术服务实体,经营项目与日俱增,辐射面越来越宽广,促进了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还增强了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以梅河口市为例,该市农技协注册成立了“吉林省农技协生产合作社联合社”,无偿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然后向农民推荐。农民到企业购买种子、农药、化肥,协会就协调企业和村级分会无偿送货到农民家门口。使农民平均每亩地降低成本20元左右,同时提供无偿技术服务。

3.3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调整与升级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把从事同样种植、养殖产业的农民聚集在一起,“抱团”发展优质高效产业,获得了丰厚的效益,对当地及周边村镇的农户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梅河口市近百个农机生产专业合作社,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悄然改变着农业生产格局和农业产业结构。

4对进一步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4.1建基地,搞示范,推动经济发展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应建立新品种、新技术及良种、良肥、良法示范基地,可以有市级基地,有乡村示范基地。这些基地起到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

4.2扶上马,送一程,助力可持续发展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范文10

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报告

××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尝试,近一年多来得到较快的发展,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及基本情况

××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同全国一样由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三种形式组成,发展分为能人领办型、企业带动型、政府创办型三种模式。至今全县有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拥有会员余人,社员人,其中专业技术协会个,专业合作社个,综合服务社个,主要发展产业有五倍、黄牛、茶叶、乌鸡产业,主要经营茶叶产品加工、农副产品流通、农资供应、商品黄牛、商品乌鸡、鸡苗供应等。这些合法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推动了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形势急剧变化,我县部分农民、能人、加工企业渴求致富的新门路,寻求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品种以及相关的技术、信息服务,寻求先进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抵御市场风险的新模式。因此,我县出现了自发、自主、自愿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良好态势。早在年前牛寨新华成立过五倍子专业协会,也是全县××年前唯一的一个专业合作组织,因市场等各种因素,现已名存实亡。在××年盐津宏发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带动组建了“××乌鸡专业协会”,重新拉开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序幕,紧接着县供销社创办了“农副产品流通协会”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今年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对自发、自愿要求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地区进行指导和帮助,建立了程序合法、手续完备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这些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是:兴隆乡蒿芝村创办的“养牛专业协会”;兴隆乡远江黄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型“大田村养牛专业协会”;普洱供销社茶厂带动型“串丝乡龙溪茶叶专业社”;盐津乌鸡协会和宏发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型个乌鸡专业合作社,即:牛寨胡家湾、牛寨包谷厂、兴隆灯草田、盐井田坝、庙坝大坝专业合作社;滩头乡能人领办型“新田村农资综合服务社”。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特色产业的良性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县个合作经济组织也有部分初见成效,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今年,盐津县乌骨鸡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帮助下,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形成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服务格局发展乌骨鸡产业。在个多月的时间里,相继成立农民自发组织的农村乌骨鸡专业合作社分社个,申请入社会员人,通过讨论,批准入社会员多人;培养小鸡孵化户户,每户年可孵化小鸡至万只;建立盐津生态乌骨鸡县外销售点个,分别是重庆、昆明、宜宾、昭通。通过盐津乌骨鸡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引导,盐津乌骨鸡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年全县年养鸡万只,今年—月,全县养鸡万多只,比去年全年养鸡增加多万只。乌骨鸡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以来,成立农村养牛专业技术协会个,起到了发展农村产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丰富的草资源和大量被浪费的植株桔梗,促进了黄牛产业的发展。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年月蒿芝村“养牛协会”成立以来,发展会员名,产生了《协会章程》。成为盐津县第一个真正由农户自发组织的养牛协会,该协会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成一个冻精改良站,现已配种头,有的已经产仔,且效果明显。通过该协会的引导,已有个会员从大田中心牛场引进西门塔尔牛头,一部分会员与大田中心牛场实行利益分成饲养良种牛,该种牛长势喜人且肉质优良,已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目前,蒿芝村黄牛存栏达头,产值近万元,年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串丝农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使近亩失去管理的高标准良种茶园得到科学的管理,新田村农资综合服务社,解决了该村农资难的问题,社员和农民十分满意;其他协会目前正在发展中。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生产的产品不愁销路,利益有了保障。

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方式

今年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促进产业化,推动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增加农民收入上初见成效。在我县农业生产水平不高,产业不强不大、农民市场组织程度低,导致农业增效不高,农民增收难的情况下,探索到一条创新农业的有效途径。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协会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把产、加、销联为一体,整合企业与农户,集中力量面对大市场,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有希望。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章程,用制度引进先进的使用技术,达到农业产业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发展,走良性发展轨道,实现利益双赢、共受益。

(一)规范管理。兴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需要具备一的基础条件,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

⒈有明确的发起人和一定数量的成员。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同时鼓励机关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带头创办和参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活动。均可以发起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凡从事同一专业生产经营者不受行政区域限制,都可自愿加入,但其专业技术协会不少于人,专业社和综合服务社成员一般不得少于人。

⒉有共同的专业生产经营项目和具体的合作内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某个农产品专业生产经营项目或产品组建,在购销、加工、储运、信息、技术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确定适宜的项目作为合作的载体,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使成员的共同经济需求得到满足。

⒊有比较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章程,内部管理制度。章程和相关制度要结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际来制定。

⒋有一定的经营要素基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了向农民提供服务和参与市场竞争,需要具备一定的资金、技术、设备以及土地、建筑物等经济要素。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所需资金,可以通过收取会费、接受捐赠、政府资助、经营收入、利息及其它合法收入取得。参与合作的成员可以土地等经营要素以及其他自行商定的方式筹集经费。

(二)加大扶持力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弱势群体为解决自身困难,改善自身处境而成立的合作组织,必须加大扶持力度。

⒈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基础设施,营销网络及示范点建设,积极引导企业、能人参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项目和科技推广项目,经论证筛选后,优先纳入各级政府农业开发、扶贫开发和科技开发项目,实行扶持,享受农业开发、退耕还林、整村推进等各项政策。农村金融部门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扩大农户小额贷款。

⒊涉及农业支柱产业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符合条件的,地方财政给予贴息贷款和扶贫贷款倾斜。

⒋相关部门整合项目、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加强沟通,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同时,在不改变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集中资金专项用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产品运输检疫,减化手续,按国家规定标准减半征收,符合条件的享受“绿色通道”待遇。

⒍对直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销售自产的农产品,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等有关税收法规规定,免征增值税。

⒎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所得收入,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社员分得的红利,免征个人所得税。

⒏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因生产经营需要,需征占用土地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前提条件下,优先办理用地手续。

⒐适当放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注册登记条件,同时,注册登记、年检只收取工本费。

⒑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挪用或平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产,不得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

⒈新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政府给予每建一个元筹建经费补助。

三、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作用

一是通过组织技术培训和引导示范,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普及推广;

二是通过闯市场、组织产品销售、解决卖难的问题,增强农民群众的商品经济意识,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三是通过引进开发和推广,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结束和优势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是通过为农户提供生产管理技术和农资、产品购销综合服务,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五是通过协会与会员之间的利益联结,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政府职能和领导方式的转变,使协会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四、存在困难

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发展势头较好,但还处于初级状态,管理粗放,发育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也不很稳定。目前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活动比较松散,组织能力较弱,内部管理不够规范。

二是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在其登记审批、市场进入、土地利用、产品流通、信贷、税收、企业扶持、资金等投入方面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合作经济组织领导及成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接受新事物难,管理和协调能力差。

四是初具规模小、层次低,连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弱。

五是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市场组织化意识不强。

六是部分相关部门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重视不够,把合作经济组织看作是单纯的协调组织,认为作用不大。

五、进一步推进我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建议

⒈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推进我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工作力度。我县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低,这一切需要深化农村生产方式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农村合作经济这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是顺应农村改革的最好组织形式。各乡(镇)党员、政府从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认识发展农技协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切实加强领导。建议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成立工作机构、加强协调、定期研究、明确职责、形成科协、农业、供销、民政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做到引导不领导,帮办不包办,扶持不干预,推动不强迫。本着先发展、后规范、再提升的原则,使我县各类农技协会数量上、规模上、质量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⒉优化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农村合作经济发展营造更宽松的环境。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尽快研究制定出一个鼓励扶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意见。凡兴办农村合作经济的,可否享受国家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技推广、乡(镇)企业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对兴办农村合作经济、在其登记、审批、市场进入、土地征用、产品物资流通、信贷等方面尽可能降低了门槛,放宽条件限制。在税收上,对围绕会员的生产和销售从事的服务活动,享受民营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加大资金技术力度。适当安排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等部门在农业科技推广费、科技实验、示范和推广“三项”费、科普专项费上应给予一定支持,让其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服务的社会功能。并鼓励社会工商企业参与农民合作兴办农村合作经济,形成多元化支持合作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三是确立农村合作经济的合法地位,依法保护农村合作经济及会员的合法权益。

⒊强化管理职能,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的管理和引导。一是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愿入会、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原则,帮助农村合作经济建立健全以章程为中心的各项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会费收取及使用制度、理事会议制度、内部领导制度等,明确会员的权利和义务,领导职能和责任;二是要完善协会的利益分配机制,处理好农村合作经济与会员、与公司、与公司个人所办实体等各方面的利益分配关系,充分调动会员的积极性。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范文11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实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推广体系。〔1〕国家鼓励和支持供销合作社、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社会各界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2〕长期以来,在农业推广的实践与理论创新结合中,各地探索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为农业推广、农业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实践中探索创造出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

1.农业专家大院

农业专家大院是我国较早探索的农业推广模式之一,主要是地方政府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农业技术专家,通过种养示范、现场讲解指导、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推广农业技术的模式。据有关资料,全国已有26个省市相继建立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四川省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已达129个。农业专家大院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了农业专业化、标准化生产。

2.农业科技特派员

相比之下,农业科技特派员是一种更加灵活、便捷的农业推广模式,受到的硬件设施约束相对较少,推广落实面更宽。以四川为例,2010年全省共有156个县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282个,选派科技特派员8279人,实施科技项目1335项,总投资21.1亿元,引进新品种3820个,推广新技术1276项,培训农民398万人次,大力推进生猪、薯类、泡菜、茶叶、蚕桑、柑橘等六大科技创业链项目,项目的实施让近15万农民在家乡实现就业,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40多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500元。针对推动蔬菜产业发展所需,派出科技特派团,加快形成了以成都、眉山、南充、宜宾、内江等地为核心的四川泡菜产业集群。四川泡菜占全国份额的50%以上,2010年总产值突破了120亿元,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还举办了“中韩现代泡菜产业发展科技论坛”,助推四川泡菜产业步入国际化快车道。

3.农业科技园区

农业科技园区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打造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上具有样板意义的示范区,有效发挥创新科技、推广技术、发展产业的作用,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集成应用,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以四川为例,目前全省已有部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93个。2010年,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立核心区74万亩、示范区196万亩、辐射区1400多万亩,示范片园区分别占86%、85%和69%;示范推广新品种1428个、新技术732项、新模式251项;开发新产品492个,建立农民专合组织或专业技术协会1300多个,培训农民133.8万人次;各级财政投入28.59亿元,实现产值272亿元、税金6.5亿元。

4.农民专业技术协会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主要是农户自建的解决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品种改良、技术普及等问题的专门组织。这些专合组织、专业协会通过提供种苗、技术、信息服务,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确保了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的需要。以四川为例,2010年全省共有农民专业技术协会424个,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5.小农户科技园

小农户科技园通过土地经营机制创新、农民联户经营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实现农业技术与农户的对接。2008年,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在古力半忽洞村开始探索小农户科技园模式。目前,全县已建设小农户科技园220个,政府投入资金215万元,全部用于小农户科技园农户的补贴。〔3〕小农户科技园通过农户联户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产品品质、单产和种养效益,带动周边农户学科技、用科技,增强农业推广实效。

三、农业推广服务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推广不同模式在具体推广的不同环节中各有侧重,都具有较好的模式理念,在推广实践中也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从农业推广主体不同模式中主导力量的不同来看,现有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和农民主导型两类。其中农业专家大院、农业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园区模式属于政府主导型模式,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合组织)、小农户科技园模式属于农民主导型模式。具体分析,不同的模式有各有优劣。

1.农业专家大院

其优势是为农业技术专家提供了长期从事某一或几个产业技术推广的平台,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得到可以确保实效的足够时间,同时大院的专家也可以像农村诊所一样为农民群众提供庄稼医院式的服务。但农业专家大院的承载量有限,专家大院的专家相对固定,与农民产业发展的多样性需求对接不够。

2.农业科技特派员

其优势是方便、灵活、快捷,农业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服务既可以有专家大院等作为依托载体,也可以由技术人员直接进村入户、深入产业基地服务,也便于政府派出各级农技部门的技术力量。但农业科技特派员比较分散,服务时间随意性比较强,对政府部门农业技术人员的服务考核机制难以建立,影响农业推广质量。

3.农业科技园区

其优势是示范作用明显,园区通过优良品种的采用、实用技术的应用以及园区生产者技术培训实践等,使农民亲眼目睹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农民使用新品种、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但园区建设成本较高,受农业的市场、自然风险双重制约,园区试验成败的风险被放大。

4.农民专业技术协会

其优势是充分体现了农民的自主性,技术推广与产业发展结合紧密,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往往是从产业发展所需出发,农民参与度高,推广助力小、效果好。但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以及专业合作社、专合组织中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的技术力量介入不够,农业技术力量比较薄弱。

5.小农户科技园

其优势是通过农户自己的联户示范,刺激农民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等,把科技推广的阵地摆在农民自己的试验田里,拉近与农民的距离,让农民更直接、更接近、更更易于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但小农户科技园比较分散,个体数目也较多,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工作量很大。这种模式是一种局部地区正在探索的模式,尚未大面积推开,其有效性有待实践检验。

四、创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实践分析

农业推广的根本目的是让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得到转化应用。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左右。四川“十五”、“十一五”期间,农业领域共应用各类科技成果1734个,应用率70.8%,获奖成果、审定品种、授权专利应用率分别为92.9%、67.9%和58.1%,种植业、畜牧业成果的应用率70%以上。而这说明,当前我国农业推广模式的实效性还不够强,有许多需要创新和完善的地方。创新和完善农业推广模式。支撑其发挥作用的基本要素我认为有4个:一是推广主体。从当前我国的探索来看,有的以政府各级农业服务部门技术力量为主,比如科技特派员模式,有的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力量为主,比如专家大院模式。二是农民。农民是农业推广的主要对象,农民中一批观念新、有文化的年轻人可以率先掌握农业产业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成为加强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力量。三是推广制度。推广制度包括政府部门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的管理使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技术力量的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广的支持引导,不同推广主体的合作,农业推广与产业培育结合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是促进推广主体和推广对象之间有效对接、确保农业推广实效的核心因素。四是农业产业。农业产业是农业推广各方主体联系的纽带,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技术创新也是农业推广的根本目的所在。4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之间的结合度与推广效果关联很大。从这4个要素来看,制约我国农业推广取得实效的根本因素是推广制度。我国《农业推广法》明确规定:“实行科研单位、有关学校、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科技组织、科技人员、农业劳动者相结合”。具体实践中结合的情况并不是很理想。政府部门技术力量以县乡行政区划为单位均衡布局,技术力量没有与产业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特别是由于管理体制的行政层级限制,县一级及以上大量的农业部门技术人员没有直接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中。有关专家2008年对四川省4个县486个农户关于技术服务来源的问卷调查表明,73.6%的农民对农业技术服务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第一位原因是农技服务部门不能到村组开展服务。〔4〕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专合组织、专业合作社缺乏强有力的学校、科研单位技术力量做支撑,推广的随意性、松散性影响了实际效果。单纯的没有自己参与的产业基地、试验田、园区做依托的农业推广技术人员,难以分割到农业推广带来的增值收益,缺少内生的技术推广积极性。同时,推广主体也具有不适应性。据有关人员在“水稻科技入户”示范县的实地调查,在水稻种植技术推广服务中,农技人员技术指导内容有待丰富,技术指导方法相对单一。在浙江省诸暨市、江西省都昌县、湖北省武穴市3个示范县,农技员最主要的方法集中在发放技术指导资料上,有90.23%的农户将其列为主要获得技术的方法。〔5〕此外,农村现有劳动力素质也制约了农业推广进程。美国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在7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80%左右。美国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经历了《莫里哀法》、《哈奇法》、《史密斯-利佛法》、《2008食品、保护与能源法案》4个阶段,发展应该说是很成熟了。其关键在于美国联邦政府并不直接领导农业推广站,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运作,赠地大学负责执行、评价各项工作计划,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县级农业推广机构由赠地大学管理。〔6〕美国的农业推广体系,学、研、产3个环节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大大提升了农业推广效率,对创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有借鉴意义。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范文12

深耕农业领域多年的专家们建议,应大力培育发展多元化推广体系。在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在有较大收益的经济类农产品领域,事实上已逐渐探索出一种可归纳为“专业技术协会+农户”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其最大亮点正在于脱离传统的行政性色彩。

以陕西省西安果友协会为例,2004年成立以来,协会采用多种方式传播农技,以掌握农户资源;农户则出于增产增收目的,听取并实践新型农技。据调查,在该协会覆盖区域范围内,每亩苹果园因此可普遍增产15%-20%左右。

迄今,因为实践的有限性和各地农村情况差异较大,上述新模式亦有隐忧:它并非“包治百病”,在大田类农作物领域可推广性较差,不能取代行政性推广体制;非政府性农技传播大多意味着自谋资金,西安果友协会即是因掌握了大量果农资源,成功地建立起一整套加盟费、会费收取机制,才得以持续性地为农户提供服务。在此过程中,如何保持协会客观性,亦非易事。

研究农业问题的学者还向《财经》记者指出,农户普遍缺乏资本,“专业技术协会+农户”模式往往发展为“强势公司+农户”形式,在缺乏对等话语权前提之下,农户的更高产出如何转化为更高收益,仍需各方求索。

体制外优势

对于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北寺照村果农周联峰来说,虽然心理上有所准备,但加入咸阳鑫农果友协会接受技术指导一年后,自家2000年栽种下的苹果树苗,2007年时即开始挂果,仍有些出乎意料。

按照苹果树的正常生长规律,栽种十年左右开始挂果,如今提前两年,能给周联峰多带去近7万元收益。

周联峰种植苹果树已经十年有余。和周围多数乡镇上的果农一样,作为西安果友协会分支机构的咸阳鑫农果友协会,是其主要甚至唯一的果树栽种技术来源。“只在2008年虫害严重到几乎苹果绝产时,政府才派人来进行了一次灭虫指导。”周联峰说。

陕西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苹果优生区,但因果农的种植多年来基本依靠经验,由此导致苹果质次价廉,大批果农无奈砍树后外出务工。2004年,出于让果农增收从而带动农资销售的目的,西安人李新建自己出资50余万元创办了西安果友协会,开始以组织化形式的民间力量开展果树种植科技推广。

截至2011年底,该协会从省市到各个乡村已建立起了完整的四级架构:西安果友协会为总部,下辖5个省区范围内的20余家各地分会,分会统管近300个基层工作站,对接3万余户果农。

该协会出资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果树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的教授或研究员作为协会的技术顾问,一方面为协会获取最新果树技术来源,另一方面对基层工作站的“农民老师”进行培训。

基层工作站是整个体制内最为密集也是最为重要的架构,而各个片区内的“农民老师”则成为技术传播的核心点:他们大多原本即为当地果农,因为头脑灵活、技术全面被选,经过培训之后,不少人已经获得农技师资质,持证上岗为当地果农进行技术指导。

与外来的技术人员相比,他们自己同样栽种果树,而且居住在生产一线,对采取何种技术有切身感受,因此对于果农们的问题更能对症下药。

为激励其推广技术的积极性,“农民老师”采取全职形式。西安果友协会一开始每月发给其1000元工资,后又增加到目前的1500元。另外,每到年底,协会还会根据其表现程度发给3000元到10000元不等的奖金。

《财经》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在加入果友协会之后,果农的苹果增产幅度,最高可从每亩2000斤到3000斤上升到每亩10000斤左右。

西安果友协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05年时,由于和其他行政性同类协会的竞争,加之政府的不理解,其工作一度遇到挫折,甚至出现过暂停。但随着自身逐渐壮大以及效果日益显现,这个“体制外出生”的民间性专业农技协会正在逐渐获得其存在的合法性。

在该协会会长李新建看来,原本由行政性的陕西省果业协会主办的《陕西果业》改为由西安果友协会主办,是其日益获得行政体制认可的标志之一。该报全彩印刷,每期八个版,每年固定出版30期。随时节的不同,会刊登病虫害防治、施肥、剪枝等相关技术指导,每年底还会固定出版合订本。

2008年,因为效果显著,该协会已经被纳入到了农业部的“现代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项目”,成为苹果领域全国24个试验站当中唯一的民间性组织。

四方共赢

西安果友协会并非公益性组织,其为果农提供相对高效优质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运营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协会需要出资聘请专家学者及“农民老师”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编印发行报纸,主办“中国果业协会网”;协会机构本身的运营,也需要为数不少的办公及养人经费。

作为非政府性民间组织,该协会并没有任何行政性事业经费。从该协会的收入方面来看:其中一部分为果农每年缴纳的会费,数额仅为30元,基本相当于每年30期免费发放到手的《陕西果业》的订报费用。因为已经被纳入到农业部的“现代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项目”,该协会每年还能获得50万元的项目运营经费,主要用于开展试验及技术推广与转化等。这两项经费来源所得不多而且专款专用。西安果友协会之所以能够持续运营多年,是因为它在成功建立农技传播体制之外,亦成功建立了有效的筹资筹款渠道。

在每年年初农资销售旺季之前,西安果友协会均会以自身名义召开农资供应商大会。因为整合了3万余户果农和多家身为农资经销商的下级协会资源,故其在与农资供应商谈判时能够获得较低廉的价格和产品的质量保证――这正是各个下级分会参加西安果友协会的主要动因之一。

而为了让其负责介绍推广自家的农药及肥料,农资供应商需要每年向西安果友协会提交相当于其在当地销售额3%的费用。此外,如果有新的农资经销商加盟体系,亦需向西安果友协会缴纳1.5万元作为加盟费。对于农资供应商来说,缴纳当地销售额的3%并非不情愿:如果由其自己在当地进行产品推广,则往往需要花费其在当地销售额的10%左右作为推广费用。

于是,涉及农民、政府、协会、农资供应商四方共赢的体制由此得以建立:农民以低廉的成本获得较高水平的农技推广服务以及可以自愿选购的优质农资产品;政府的农技推广资金有了投放“抓手”,不必构建庞大的体制,便可有效将农技推送给农民;西安果友协会总会获得运营资金,得以持续性运营,其下级分会则以低廉的价格获得了优质的农资;农资供应商亦得以节省大量推广经费。

农业部农业经济中心副主任沈贵银2010年曾到西安果友协会进行调研,他的评价是:“此种模式是构建一主多元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在没有占用政府基层农业推广资源的情况下,承担了相当一部分基层公益性农业推广服务职能。”

在缺乏监管的前提下,西安果友协会与各个农资供应商之间的费用缴纳关系能否保持其客观性?对此,各方说法不一。有观点认为,为了持续发展,该协会自会“珍惜羽毛”,保持其在推荐农资时的客观性。但也有人指出,该协会也存在主动邀约厂家提供经费的现象。

沈贵银建议指出,为了推动专业技术协会的健康发展,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其所从事的公益性农业推广服务提供补偿。

能力半径

构架中的诸种先天性不足,决定了西安果友协会仅能成为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一种补充。

2008年,西安果友协会的会员已达3万余人。截至2011年底,这一数字仍是3万余人。根据该协会内部测算,由其会员所种植出来的苹果,仍不足整个陕西省苹果产量的1%。

西安果友协会诞生的目的之一,即为推广农药化肥等涉及苹果生产的农资的使用。时至今日,该协会的多个下属分会仍然兼顾农资销售。

这一身份带来了双重障碍。一方面,不少农民认为该协会的推广活动不是政府行为,同时搭车销售农资,让人觉得其技术推广“动机不纯”。而且,“即使真的看到协会所传播的技术产生了效果,不少果农还是会选择搭便车的形式,亦步亦趋地模仿参与协会的果农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以此省下会费。”咸阳秦都区大魏村魏华果友协会理事长高河群告诉《财经》记者。

另一方面,虽然该协会并不要求农民一定使用其推荐品牌的农资,但这些农资已经进入了其涵盖的技术体系之内,农民一般会选择它们以图省事。在协会进入新的市县范围时,这一点会触及到其他品牌农资销售商的利益,引起种种事端。

从成立之初,该协会即已开始尝试着为果农进行全方位服务,使其不仅涵盖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指导,还包含产后的苹果销售。但多年来的实践结果证明,这条“多元化”的道路,走得并不成功。

“协会进行了多次尝试,但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而且每一次失败的原因都不一样。”协会会长李新建说。

毁约高发是原因之一。原本在该协会出面下农民与销售企业签订的合同,往往因市场价格的变动出现毁约。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格时农民毁约,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格时则企业毁约。

“买方卖方都不靠谱,协会想要一手托两头的愿望,最后肯定实现不了。”李新建说。数年前,曾有一家台湾企业与协会下属的一家合资公司签订优质苹果购销合同,但最终因果农毁约,该企业最终竟被拖累至破产命运。“这家企业以为大陆的农协跟台湾的农协一样强势,哪想到并不是这回事。”李新建说。

此外,因为协会的各个下级协会负责人士大多出身农资经销领域,对农产品经销不是很熟,也使得其为会员推销产品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农民种植苹果的农资都是赊销的,下半年苹果成熟期,各个下级协会因为身兼农资经销商的身份,因此都在忙着向农民催收欠款,根本不可能有精力去为农民的苹果找销路。”咸阳市鑫农果友协会业务经理王灿说。

公司化之忧

在《合作社法》出台的大背景之下,同时也为更好地解决上述苹果销路不畅问题,2008年12月,李新建组织西安果友协会联合其他多个果业协会,在陕西杨凌成立了新的“农夫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50万元。

李新建表示,新成立合作社的目的是进行营利性经营,而协会则可以因此更加专注于农技推广与服务。

目前该合作社已经成为陕西省百强合作社之一,为了拓宽苹果销路,该协会已经通过多方努力获得了当地苹果的贸易进出口权,并获得了为果农所生产的苹果进行有机苹果认证的权力。此外,合作社自身也新创立了“健康家族”品牌,对当地苹果进行包装高价营销。但因为先天的承接关系,西安果业协会与农夫果业专业合作社之间缺乏一道“防火墙”。据《财经》记者调查发现,西安果友协会的各地分会和农夫果业专业合作社处于实质上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现状,具体的职能划分并不清晰。

新成立的农夫果业专业合作社模仿学习的是“意大利的VOG体系(果农综合服务体系)”。在VOG体系内部,果农们通过组织合作社以民主制形式形成合作社联社,由合作社联社与服务公司谈判,为果农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进行全方位的服务。

这个体系成功的关键在于,每个果农所拥有的果树面积最少是500英亩,合作社及其联社的力量强大,有充分的定价权。但事实上,不管是身为西安果友协会的基层会员,还是身为农夫果业合作社基层社的社员,果农因其经济实力的薄弱,都决定了其谈判能力的缺乏。

如此形成的窘境是,“各基层社的角色是生产者,而产前和产后的环节则由农夫果业专业合作社控制,尤其是产后环节的利润与基层社无关。”长期关注该协会发展的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雅如告诉《财经》记者,如此一来,基层社的果农并没有所获收益的话语权,还是只能被动地接受价格,从以前接受销售商的盘剥,变成了接受合作社的盘剥。

以苹果销售为例,农夫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为“健康家族”的9枚装有机苹果,市场售价达128元,而从基层合作社果农收购的价格则只有1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