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

时间:2022-04-06 21:55:59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范文1

一、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现状

在以前的学科教育模式中,由于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追求大而全,导致课程的设置上存在很多的问题。虽然我院的国际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在教学教育改革的促动下增加了案例教学,加强了第二课堂,改进了模拟实习,但有关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整合问题尚未有大动作,或者说,只是在原先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科”教学体系的痼疾,也体现不出专业教育的真正特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交叉学科内容重复。《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等国际惯例,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中都要重复介绍这些内容。第二,重要内容不突出,不相关的内容多。如《国际金融》中的“国际金融机构”这部分内容,书上用了较大篇幅讨论国际金融机构的职责、主要业务和组织机构等,对于一个基层外贸工作者而言,显然没有必要非常详尽地了解。相反,外汇风险和外汇保值等内容对于基层外贸工作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课程中这部分内容比较简略。第三,不够重视职业资格证。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应该有国贸专业自身的职业(上岗)资格证,如报关员资格证、报检员资格证、跟单员证、外销员从业资格证等。第四,重理论轻实践。重视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其应用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了,但在实际操作和工作实践中对理论的应用却很生疏,对国际贸易的流程很陌生。

以上问题的出现,造成了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浪费了教育资源,更影响了高职人才的技能培养。要想使我院的国际贸易专业真正办出高职特色,培养出真正的外贸战线的行家能手,就必须对以上的问题加以纠正,也就是打乱过去的学科体系,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程整合。

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措施

目前全国高校可划分为国家教育部所属重点院校、地方所属普通等高院校和专科院校三类不同层次。不同层次的高校,办学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也不相同。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市场上各自切出/蛋糕0的一块,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培养出不同层次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这样就要求不同类型高校开设的同一专业,也应该体现出不同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同是国贸专业,有的高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满足国家机关、高校及相关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有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满足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各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现实情况是,不论哪类层次高校开设的国贸专业,通识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几乎占理论教学80%左右,被牢牢锁定在规定范围之内,几乎没有太大的调整余地,唯有剩下的20%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可作适当调整。这必将影响和制约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改革与创新。要改变这种局面,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各类高校对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以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和专业自身的需要为前提,尊重专业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应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提升能力素质为手段,以学校定位为特色,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为目的。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未来变化

进入新世纪,国际贸易方式、贸易内容及国际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发达国家消费市场的疲软,全球货物出现大幅度下降,新一轮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等。同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领域,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往往选择进入跨国公司、中小型进出口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甚至选择创业,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一)从贸易方式看,电子商务将成为国际贸易重要的方式

电子商务早在上世纪70年代,电子数据交换(EDI)和电子资金传送(EFT)作为企业间电子商务应用的系统雏形已经出现。由于EDI大大减少了纸张票据,因此,人们也形象地称之为"无纸贸易"或"无纸交易"。据资料统计,一笔国际贸易业务中至少有46种不同单据,连同副本共有360份以上的单证资料。EDI则大大降低了双方的通讯费用,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经营效率。未来,电子商务将成为国际贸易重要的方式,特别是对于中小型进出口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跨国电子商务贸易,使贸易更加便利化。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需要增加国际电子商务相关课程,以适应国际贸易新的变化。

(二)从服务贸易看,国际服务贸易外包日益活跃

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许多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纷纷将低附加值的服务环节从企业中剥离,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离岸(国际)服务外包在国际贸易中日益活跃。国际服务外包是指外包转移方(外包商)与其外包承接方(供应商)来自不同的国家,外包工作跨国完成。中国政府提出到2013年,实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由此可以新增100万大学生就业。目前,我国已在20个城市进行国际外包服务业的试点,未来5-10年将是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高校为培养符合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所需要的人才,开始着眼于开设与国际服务外包相关的课程,国际服务外课程正在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三)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看,更加注意文化创意带来的附加值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范文2

摘 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涉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近年来却出现了部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理想,而很多外经贸行业找不到合适毕业生的矛盾情况。其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课程体系偏离社会需求。应该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关键词 课程体系 创新能力 专业特色

近年来,中国加快了全球化趋势下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进程,已经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出现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局面。这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创造了更大的就业空间。一方面,外资企业“走进来”,几乎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行业,外资企业开展业务急需一大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国内各类企业的涉外程度普遍提高,产品出口国外和原材料、中间产品国外进口的比重大幅增加,特别是在我国“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一大批国内企业已经或正在走出国门直接到外国从事生产经营,企业涉外业务的增多无疑大大增加了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但同时出现的一种矛盾的现象是部分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不景气,很多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根本没有关系的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三)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

二、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一)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

(二)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

(三)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

(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

总结:根据笔者的实践工作和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从而使本科生培养工作暴露出许多弊端。

参考文献:

[1]李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商业经济》2010年第3期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范文3

关键词:国贸专业课程资源 就业导向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各个领域的相继开放,各行各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加之对国际外语能力的较高要求,决定了应用型教育在培养本专业人才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和作用。

一、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性

虽然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始终还没有摸索出一条最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模式,既让学生学以致用,又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在所有教师都想让学生好好听懂重难点时,教师就不自觉的开始了传统的讲授模式。因为我们怕学生单靠自己的力量或团队的力量无法学懂知识,教师放不开,学生很被动,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

2.实践学时偏少,实践教学随意性过大

学生没有国际货物买卖的感性认知,对课程的基本概念、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环节、各项交易条件、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规则等都难以深入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用。单纯靠课堂理论教学是很难达到国际贸易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求的。课程的理论学时偏多,实践学时偏少,占总学时的1/3,在实验教学上更为明显,如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的《国际贸易综合模拟》,我校是运用世格软件进行上机模拟操作,实验的随意性较大,会让课程之间的实验环节出现重复。

3.大多教师缺乏企业背景的实战经验

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到高校教书,缺乏实战的外贸经验。有些老师虽然有过相关的工作经验,但由于外贸业务流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变化中,已经很难跟上实践的操作。另一方面,老师们也很想去企业实战,但因为外贸是流程性事务,而且牵涉到公司的业务秘密,想找一家单位难度也很大,这就出现了教一套做一套的现象。

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的另一方面表现为“考试应急,考后忘光”的现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呈现一套系统的知识,他们总喜欢把课程之间的联系割断,这样对课程群整合教学资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应用型本科课程群教学资源改革的思路

课程群是指将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单门课程整合而成的系列课程,课程之间有横向的内在联系,又有纵向的连贯关系,但各自又自成体系,树立大课程观的一种理念。

1.国际贸易课程群的构建

面向专业的课程群建设坚持以学生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抓手、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的新型课程建设模式的原则。所以搭建“国际贸易”课程群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2.专业课的重要性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将所有课程分成了两大系列课程,分别是理论课程组合实务课程组。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将实务课程组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根据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情况,以“国际贸易实务”此门课的教学体系内容为核心展开。

3.结合专业分流方向构建课程群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大二第二学期将选择专业方向,目前主要有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货运方向和网络贸易方向,在设置必修的专业课如外贸函电、国际金融等课程的基础上,每个方向又有各自的专业课程。

4.基于企业岗位设置的角度构建课程群

根据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东北三省区域经济的中小企业,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基于外贸行业中所涉及的大多数企业所设置的通用岗位种类,考虑专业方向分流的课程,以工作流程为基础构建课程群。

三、课程群建设的探索

1.整合课程资源

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突出港口经济的特色,从大连中小企业的角度重新对课程群中的课程进行梳理,明确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划清各课程之间的知识界线,修订教学大纲、授课日历等。为了更好的体现课程的知识连贯性,目前我专业已启动了课程群教材的编写工作。

2.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突出“课堂教学、情景模拟、网络实验——三位一体”的创新教学方法。根据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通过企业对外贸人才在产品上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上引入对具体产品的讲解。基本的思路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在上课时跟全班同学分享,以达到学生对很多产品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3.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突出“实务”特点,即应以实践为主,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实务实验室、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和国际商务单证实验室,增加开放性实验项目。比如上述的《国际贸易综合模拟》,以“任务驱动”为项目的实验指导书,让学生在局域网条件下能在寝室完成操作。另一方面实践教通过学校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去企业实习或观摩操作,或者请一些企业人员进课堂讲授经验,传授实用知识。

4.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课程群的建设需要教师发挥团队精神,在精讲2—3门课程的基础上,实现一人多课,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课程之间教学知识点的重复性。针对缺乏实战经验的师资情况,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5.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的现象,可以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考核体系,如考试+实验报告;考试+设计性实验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3门课程正以试点班的形式改革教学评价体系。通过网络课程下达学习任务,学生在线学习,占考核20%;课堂探究和讲授,占20%;仿真实践环节,占30%;考试占30%。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明显上升,知识掌握的扎实性提高。在今后的课程群建设中,也将实行课程网络化、精品化。

参考文献:

[1]张存昌.论高校课程群“四级体系”建构[J].人学教育科学,2008(5):46-48.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范文4

关键词:国贸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113-02

1 国贸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创新的现实意义

所谓国际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即主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操作能力以及开展国际贸易创业、创新能力的课程,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实务模拟操作”,“国际货物运输”,“国际金融市场”,“国际结算”,“报关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毕业实习”。这些课程群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在外贸业务实际工作岗位工作能力的高低以及是否具备国际贸易创新、创业能力。

2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设置不得当,没有突出实践性的教学特点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许多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过多地沿袭了旧的做法,课程设置的调整还很不到位,没有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在整个教学课时中所占比例过低。即使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没有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检查标准。

2.2 授课方法普遍为理论课授课方法的延伸,较为呆板

实践性较强的国际贸易类课程非常需要在介绍基本理论概念,基本操作规范,基本国际惯例的基础上,用典型的案例或实战经历来介绍操作要领,使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否做到“学以致用”是评判实践类课程教学成败的一个客观指标,传统理论课的授课模式是对实践类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的一种误解,也是一种误导。要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改变旧有国际贸易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

2.3 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较为欠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质量与结构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学历结构与科研能力迅速提升,但也应该看到除一些著名的专业类外贸院校外,国内其他院校的的国际贸易实践类教学课程的师资队伍质量改善较为缓慢,主要原因在于具有讲授好国际贸易实践类课程条件的潜在教师主要分布在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第一线,普遍不具有各学校要求的高学历,即便愿意也无法调入相关高校,而具有良好学历背景的校内教师则缺乏对外经济贸易的实际工作经验,这是一个两难的困境,需要解决。

2.4 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无法为学生的全面实习提供保障

要使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就必须建立健全良好的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在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虽然近年来各类学校均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新建了各类实验室,购买大批量的教学软件,但在国际贸易实验软件的使用方面,往往以拿来为主,缺少对实验软件的消化、吸收、创新,这就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课外实习基地,往往只起到应付上级教学主管部门检查的作用,无法有效接纳学生实习。国际贸易校内实验教学创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重建迫在眉睫。

3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创新实施途径

3.1 确立明确的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首先,要在深入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制定能够体现实践类课程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传统的理论和实务课程必须在计划中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的课时数或课时比重,并根据实际实施的情况适当调整;同时,尝试采用“应用性项目教学法”,个别开设新的实践课,即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围绕某一实际项目实施教学,项目一般是在生产、管理、营销、贸易中的某一类或一系列实际问题。此类课程比较灵活,课时弹性较大,根据实际情况有一定伸缩,而且内容往往需要跨课程甚至跨学科,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内容选择上对教师来说也是个挑战,需要利用对企业考察和学生实习反馈等各种机会,了解搜集外贸企业在实战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难题。

其次,根据教学计划编写内容翔实的高水平教学大纲,尤其要避免以往实践教学课时内容安排含糊的情况。对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教改中要以长期进行该课程教学的教师为主体组成编写大纲小组,整合集体力量编写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和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并定期讨论,以对大纲进行更新和完善。大纲的制定,要恰当地定位该门课程的目的、任务与要求,较好地处理它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详略得当。这里重点指出的是,各门专业主干课都在正常课时中规定了实践课时量,在教学大纲中必须把实践课时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做出详细规定,并在实际授课时贯彻执行,否则,正常教学进度中很容易忽略实践课时,造成敷衍了事。这一点要在新一轮大纲编写中切实执行。

3.2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虽然在入学之初,通过专业介绍大多己经明确了自己的就业方向,但是当他们真正开始实习时,对社会实践的认识程度和参与意识还是相当欠缺的。通过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对实践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教师本身也要掌握实践技能训练方法。训练方法的科学与否对学生技能掌握的好坏和快慢起着决定作用,教师除了侧重教材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外,还可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

3.2.1 形象教学法

理论知识大都比较枯燥,而实践操作比较新奇。但没有理论的指导,操作也无法正常进行。因此,教师上好理论课,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以生动、形象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实际。

3.2.2 提前布置与安排

在理论课教学中要及时要求学生为实践课做好前期准备。如“国际贸易实务”课内安排4学时,借助国际贸易模拟操作软件,模拟进出易全过程,并制定出一份出口合同。教师可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及时安排学生自行确定某种商品为其模拟出口商品,提前对该商品作全面的了解,从而使得上机操作中能够就该商品制定出合理的出口合同的各项交易条款。

3.2.3 以点带面法

由于学时有限,不可能将课内所学知识和需要的专业技能,均在课内安排实践学时,或在课外安排独立的实践课程。这就要求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和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以点带面地安排必要的实践内容和方式、方法,既强化了理论知识,又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如“国际金融市场”课内实验,根据国贸易专业需要掌握外汇交易技能,安排2学时的上机模拟外汇交易操作。

3.2.4 趣味实践教学法

理论学习是为了应用,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后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本事”,将会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尽可能在实训结束时让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一个成果。如在国际金融模拟外汇交易中获取了收益,虽然收益是虚拟的,学生仍然感到很有趣,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3 加强校外实习环节、实习形式、实习内容的创新

3.3.1 建立学校与企业的战略联盟,获取外部资源

加强本专业与企业间的合作,借助学院的平台,使其教学活动直接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利用公司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全球化的网络等资源,特别是通过与一些跨国大企业的合作,使学生在全球化组织管理方面得到锻炼,获得跨国公司经营研究方向的重要经验;通过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模拟实践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开展专题讲座、联合开展科研、请企业资深的专家参与教学改革(课程内容设计、办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改革与调整),使课程建设、课程目标更贴近社会、行业需求。定期举办讲座。效仿国外大学,每年都要安排大量的专家讲座,邀请来讲座的既可以是商界精英,也可以是政府官员,既可以是创业成功者也可以是经营失败者,而讨论的问题涵盖美国、欧盟、俄罗斯、东盟、拉美等国家与地区。

3.3.2 采用“实习制”,鼓励学生大量积累实践经验

将课程学习与实践较早地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尽量多接触实际,例如参与公司、企业、公共事业机构、基金会、各种国际组织等的运作,使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交替进行。实习制的种类可仿照美国学校的模版:有全职的、兼职的、长期的、短期的、不收酬劳的、收取酬劳的等等,使学生实习与今后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3.3.3 构建职业介绍所,为学生扩大与外界联系提供平台

可模仿美国一些商学院的做法,设立一个专门的职业介绍所,利用教师的信息资源、往届毕业生的社会关系,构筑一个企业经理与学生们相互联系的机构。该机构的职能就是帮助毕业生或实习生联系工作单位,学生可以将简历交于该机构,再由机构提供参考意见并联系企业以安排实习。通过把学生们介绍给企业界,加强彼此的联系,请企业界人士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并为其提供交际和行为方面的反馈信息,使其成为学生了解企业功能与运作机制的有效“中介”;也可利用职业介绍所联系企业,提供案例,将其作为学生的作业,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身临其境,通过实战,变间接问题为直接问题,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

3.4 加强实习基地师资培养,注重实习指导教材建设,强化校外实习效果

高水平的“双师型”指导教师队伍是校外实习基地发挥功能的必备条件,教师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实习指导水平、快速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直接保证。系部遵循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高学历与高技能并重的原则,制订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规划,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基地实习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短期企业实践,二是通过校企合作,从企业和社会,特别是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所在单位直接选聘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在校外实习基地硬件建设和“双师型”指导教师队伍培养的基础上,指导教师要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业务员一起,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参照职业岗位要求,针对实习内容的特点和目标,编写具有很强岗位针对性、实用性且合乎学生认知结构的实习教材、指导书;建立与校外实习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开发校外实习课程,把国内外最新专业知识充分体现到教材和新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在专业实习方面有所依据,提高基地实训效果,促使学生的智力技能和工作技能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盾.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6).

[2]张步新.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思路探索[J].现代大学教育,2003,(04).

[3]孟亮,刘晓伟.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9).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范文5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企业需求;相关性;训练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029-03

国际职业教育和培训协会(IVETA)主席蒙度瓦(Abel Modunwa)先生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发言指出:教师不仅要关注课程,而且要具备获取与课程相关信息的能力。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是否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相关,这会最终影响到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高职教学改革要实现“五个对接”。而实现对接的依据,是课程与工作岗位的相关性程度。这些都充分说明,课程与工作岗位相关性分析是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逻辑起点。笔者通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与外贸工作岗位的相关性调查和分析,对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与改革提出方法和决策建议。

调查设计与数据获取

我院三年制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2012年立项建设的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为了推动该专业深化改革,我院申报立项了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高职课程与企业需求及学生学习兴趣的相关性研究”。2012年12月,课题组对湖南、广州、深圳的12家外贸企业第一线岗位工作人员进行了调研。调研目标:检测我院三年制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开设的所有课程(共46门)与外贸从业人员工作岗位需求的相关性程度。针对的工作岗位共12个,分别是国际贸易业务员、国际贸易单证员、国际贸易跟单员、国际贸易秘书、助理国际贸易师、助理国贸单证师、营销员、货运、报检员、报关员、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等。将工作需求与课程相关性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A)高度相关;(B)相关;(C)有一定相关;(D)不相关。调研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以及个人工作感受在调查问卷相应的相关性程度一栏打“√”。调查共收集到30份问卷,统计出结果如表1所示(为节约篇幅,仅列出部分结果)。

(一)相关性分析

数据标准化 为了消除原始数据因容量改变而产生的波动性,需要将原始数据标准化。把表1中各原始数据同除以样本容量30,取两位小数,得到模糊标准数据矩阵(见表2)。

模糊综合相关系数 为了求得课程与岗位的相关性程度,我们将A、B、C三个选项的加权平均值作为相关性程度的度量,并称为模糊综合相关系数,其计算公式是r=(0.6×A+0.3×B+0.1×C)×(100/60)。根据公式计算出各课程的模糊综合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我们认为,相关系数r≥0.70的课程具有高度相关;0.60≤r

(二)聚类分析

为了构建新课程模块,可根据表1中各课程测评数据的相关性分类,利用MATLAB软件提供的聚类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其过程如下:

确定距离选项 作聚类分析时,首先要确定计算样本之间的距离公式。共有5个选项,见表4中第1列。利用pdist函数计算出不同距离选项时的相关性程度如表4中第5列,其中b为表1中的数据矩阵。相关性程度越高,聚类分析的准确性越好。表4第5列中,马氏距离对应的相关性程度最高。因此,选择马氏距离为最佳判断。

创建聚类 利用cluster函数,并根据表4中得到的变量之间的连接z2和选择不同的不连续系数,可将46个样本分为不同的类。研究表明,选择不连续系数0.8时,所得的分类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其运行命令是cluster(z2,0.8),结果将46个样本分为19类,情况如表5。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对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以下策略。

(一)改革原有课程体系,构建“4模块”新课程体系

依照相关性程度及相近类型,对原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并按基础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专业辅助技能模块、职业素养模块进行分类,具体如下:(1)将各岗位需求相关性强且类型相近的大学英语、外贸英语口语、英语听说、外贸英语函电、商务应用文、演讲与口才、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子商务等8门课程设置为通用基础模块,作为专业的基础技能模块。(2)将各岗位需求相关性较强且类型相近的国际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外贸业务案例分析、国际市场营销、报关实务、进出口业务实训、外贸跟单实务、外贸单证实务等10门课程设置为通用专业模块,作为核心专业技能模块。(3)将各岗位需求相关性一般且类型相近的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国际结算、国际货运保险、证券投资、商品学、经济法、世界市场行情等课程根据外贸行业的岗位要求,引进新的教学内容,如小语种、异国习俗等,设置为专业辅助技能模块。(4)将各岗位需求相关性较弱且类型相近的商务礼仪、职业生涯规划、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概论等课程以及学生会、团委组织的系列课外活动设置为职业素养模块。

(二)改革原有教学内容,构建“3项能力”训练体系

语言能力训练体系 从外贸行业第一线岗位从业人员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口语、英语听说等课程是该专业最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只有基础打牢了,才能在外贸各岗位工作中得心应手。因此,需要将大学英语、外贸英语口语、英语听说、外贸英语函电这4门课程进行整合,并引进外贸企业谈判、邮件往来等真实案例,大幅增加教学课时,并建设良好的语言应用环境,构建系统的国贸英语语言能力训练体系,确保专业基础扎实牢固。

专业技能训练体系 专业技能模块中按照业务流程,对国际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货物运输实务、报关实务、进出口业务实训、外贸跟单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外贸业务案例分析等10门课程进行整合,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职业基本素养训练体系 对各岗位相关性较弱的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按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将课内显性课程和课外隐性课程相结合,构建职业基本素养训练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

总之,根据外贸工作岗位需求,按照以上方法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是该专业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涂三广.分组会议6综述:如何改进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专刊),2012(16):133-134.

[2]曾庆柏.高职教学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9).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范文6

[关键词]案例教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7-0129-03

哈佛商学院在20世纪初将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 Teaching)应用于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后来被医学、行政管理、国际关系等学科教学领域广泛采用。近三十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空前旺盛,案例教学法在一些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运用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在新形势下更好地适应外经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一直保持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1980—2001年间,中国外贸依存度从12.5%提高到45.3%,2002—2012年间中国外贸依存度平均达到54%。相应地,被《2013全国进出口公司名录》收录的主要进出口生产和贸易企业多达27万余家,被《2013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名录》收录的外商投资(三资)企业达28.7万家。

中国的外经贸实践在规模和质量上的快速发展使对外经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相应提高,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用人单位要求这些专业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广泛的知识面,熟悉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惯例和规则,掌握国际经贸活动的专业技能,更要求他们具备全球视野和多元文化思维,能结合中国经济现实情况充分发挥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专业课程教学,均应结合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二)有利于培养新型外经贸人才

1.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传统教学方式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效果通常不甚理想。而案例教学通过提供生动具体的实践案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允许学生广泛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反应能力及思维能力,养成关注现实、面向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综合素质。

2.案例教学适用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由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任选课三部分构成,但无论哪一类课程都需要一定数量的案例来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以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为例,专业主干课主要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专业方向课主要有国际营销学、国际物流、国际服务贸易、跨国公司、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法;专业任选课主要有国际技术贸易、国际结算、外贸制单等,这些课程都需要引入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国内相关研究推动了案例教学法的普及。国内学者对案例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张云(2009)、余红娟(2008)、冷敏剑(2006)等探讨了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刘卫红(2004)、陈静(2010)等介绍了案例教学在国际结算课程中的运用情况;杨林生(2007)和顾和军(2009)则分别讨论了如何在国际商法和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颜帮全(2006)分析了市场营销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文华(2012)以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课程为例,分析了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意义与问题。这些研究都有助于推动案例教学法的普及。

二、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欠缺

1.案例缺乏典型性。有些案例编写过于简单,案例内容不完整,导致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不能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全面分析,无法满足案例教学的要求;有些案例过于冗长复杂,学生在讨论案例时难以理解案例的内容,无法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案例缺乏针对性和真实性。一些案例与课程内容的相关度不高,不能准确反应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有些外贸企业在提供涉及企业经营决策的内部资料和信息时,往往会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等考虑,不愿提供真实数据和实际运作过程,结果导致一些国贸案例仅仅是当事企业的经验总结,学生难以对相关资料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后续跟踪更是无从谈起。

(二)教师综合素质差强人意

奇克林和加姆森(Chickering & Gamson,1987)曾提出,要做好针对大学本科生的案例教学,教师必须把握好七项原则:注重教学互动和师生交流;教会学生懂得互惠和合作;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各项能力;能有效掌控各项任务的时间,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用的、创造性的指导;鼓励学生提高自我期待,自信自强;尊重学生个性和天资差异。

成功的案例教学实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队伍在综合素质方面亟待提高:

1.教学观念有待更新。在教学观念上,一些教师对案例教学存在顾虑,如担心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不能胜任案例教学,担心学生不适应案例教学方式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担心案例教学耗时过多而影响教学进度等。大班授课的教师在这些方面的顾虑则尤为突出。同时,也有部分教师过分夸大案例教学的作用,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法在知识学习和课程管理上的优势,未能重视传统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结合使用。

2.案例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在教学方法上,授课教师多习惯于案例的讲述,缺乏学生参与讨论,知识灌输有余,问题启发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手段上,近年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比例有所提升,增加了课堂信息的输出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但也出现了部分教师过于依赖PPT,与学生互动不够的问题。

3.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难易顺序的编排上,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往往不能做到从简到繁、先易后难,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最终影响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

4.实战经验缺乏。在实践经验上,目前国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国际经贸实战经验,不利于案例的收集与整理,难以准确理解和把握案例内容,影响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

三、对策建议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1.案例选择要有针对性。案例内容必须与特定课程、章节、内容相匹配。同时,要具有较强现实针对性,所选案例最好是近期发生并引起广泛关注的案例。因为身边新发生的案例,有利于引起学生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能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在学以致用方面的作用。

2.案例内容要难易适当。案例选择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特别是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准备分析的案例之间的关联度,做到难易适度。案例太容易,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太复杂,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力,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3.案例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案例中应该既有开放式问题,又有封闭式问题;案例任务应该有的适合通过角色扮演展示学生个性,有的适合举手表决集中学生的不同意见;案例教学不同环节的时间要求要有弹性,以方便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展情况灵活调整。

4.案例种类要丰富。所选用的案例应该内涵丰富,尽可能反映多个层面。既要有正面的,也要有反面的;既要有成功的,也要有失败的;既要有过去的,也要有现在的;既要有国内的,也要有国外的。这样有助于学生通过正反对比,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5.案例篇幅要适当。案例篇幅合理与否视案例类型而定。一般来说,专题案例篇幅宜短,以突出重点;综合案例篇幅宜长,以保证足够全面的信息内容。无论如何,一个真正好的案例应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班级讨论或辩论,找出解答问题的多种路径。通常,一个问题越诱人深入,越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考空间,教学效果也就越好。

要满足案例选择的上述要求,需要庞大的案例库支持,需要建立满足不同需求的案例库。案例库建设需要跨部门、跨学校,甚至是跨国的多方合作。目前,各高校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案例除教学单位自主建立的以外,更多来自第三方,主要包括报刊书籍、法院判例、企业调研、广播电视、网络咨询,特别是一些国内外著名网站。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案例教学的成功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相应地,这要求教师更新观念,优化知识结构,牢记以学生为本。

1.转变观念,重视案例教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和造就新型外经贸人才十分重要。教师自身要完成角色转换,从传统教学的讲演者、解惑者和裁判者,转换到案例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引导学生树立“主角”意识。不过,在强调案例教学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弱化或忽视知识传授的作用。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避免因知识储备不足而勉强参与案例教学,导致案例分析肤浅和专业性不够。

2.优化知识结构,积累案例教学经验。高等院校要加大师资培训投入,鼓励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修或访学,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以增强教师的知识广度和深度;鼓励教师对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法学、统计学、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融会贯通,构建最佳的知识结构。

3.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水平,鼓励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信息传输量,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鼓励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力行“专业+英语”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4.简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进行启发式教学。就案例教学的内容而言,需注意“过犹不及”,尽可能简化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数目。一些经验不足的教师往往把课堂内容排得过满,从而对每个知识点的讨论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不能引导学生进行足够深入的思考。确定较少的知识点和较少的主题,反倒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对问题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更灵活。

5.以学生为本,开展互动式教学。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事先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比如,调查学生修过哪些先行课,偏好哪种教学方式,年级内理科生和文科生比例,男女生比例,哪些学生表现更主动、更愿意配合老师等,这样有助于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也方便寻找得力助手,寻找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勇于“破冰”的那个人。

为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学习准备。有些低年级学生对案例教学方法不熟悉,教师需要事先进行详尽说明,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是案例课堂教学的主角,应积极参与。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最好事先要求学生课前研读案例,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6.制定详尽的案例教学计划。案例教学的实施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计划的精细程度。(1)案例素材要根据需要事先整合或拆分成几个部分。(2)预先找出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明确需要详细讨论的问题,以及可以一带而过的问题。(3)严格把握时间,对案例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安排要事先设定,有效控制案例教学的进度。(4)注意适当记录,特别是对学生表现的评论意见,以免事后不能全面、准确地回忆。

7.高效组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广开思路,大胆发言。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点评,着重指出讨论思路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恰当、问题解决途径是否正确。教师对好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要给以充分肯定,以便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后续讨论;对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加以指导,以便在讨论中加以改进;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留出适当空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制定决策的能力。

此外,高等学校应该在尊重专业办学特色和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立积极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中不搞或少搞标准化,不搞一刀切,给教师尝试教学改革提供足够大的空间;健全案例教学激励机制,将案例教学的工作量计入绩效考核,以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案例教学。通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给教师提供更多的自我提升机会,为进行案例教学做好储备。同时要改革考试制度,允许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和课型特点,选取恰当、灵活的考试方式;适当提高学生平时表现在课程学期总评成绩中的比重,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寻找学校学习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的有效联接。

[参考文献]

[1]Robert Ronstadt.The Art of Case Analysis:A Guide to Improving Your Classroom Performance[M].Consilience Consulting,2011.

[2]张云.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探析——以国际贸易实务课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6).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范文7

关键词: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课程体系优化设置 研究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J1215

课程体系是专业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宗旨与目标,是教育的核心环节。尤其是独立院校,既注重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又侧重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独立学院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注重学生“基础、素质、能力”的综合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目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未能充分体现出当代国际经贸发展的新趋势,和对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利于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当对独立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和完善,本文提出了优化课程体系的几点意见。

一、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应用性

独立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和应用性,一方面表现为专业课设置较为宏观和笼统。学生在校期间对贸易与经济领域的课程都有所涉及,例如经济学、市场营销、统计学、财政学、经济法、金融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电子商务等课程,但这些课程都是入门的基础知识,学生读完四年却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在专业能力和素养方面难以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另一方面,专业课设置对现实热点问题以及政策分析的关注程度不够。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多为原理性课程,授课时往往对理论、模型做详细的阐述,却不注重现实热点问题、政策变化与理论之间的关联,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空泛、笼统,使学生缺乏对当前经济运行、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能力,收窄了知识视角,不利于将来从事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国际经贸往来活动。

2.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足

国际贸易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经贸知识,还要熟悉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因为商务环境、投资环境不同,也就意味着企业进入市场的策略不同,如果不熟悉目标市场的商务环境,就难以有效开展国际商务活动。而独立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缺乏内容广度,往往注重经济与贸易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传授,而忽略培养学生对外部环境的把握。

独立院校虽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实践,但同样应该打牢基础,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还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入研究,例如区域研究、商品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特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适应各地区贸易行业的需要,在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行业发展的需求结合中寻找自己的落脚点。而独立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缺乏深入研究课程,都还停留在表面阶段,尚未深入下去,不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所处区域以及兴趣爱好进行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3.课程配置比例不合理

(1)必修课与选修课配置比例不合理

目前独立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仍占主要地位,一般达到70%~80%,远远高于国外50%的水平。必修课学分过多而选修课的学分过少,导致学生被迫将绝大部分时间花在专业必修课上,很少有精力去学习适合自己特点并有益于就业的知识和技能,结果造成学生技能单一,知识面窄,适应能力差,就业困难和发展无后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除此之外,选修课在内容设置上大部分局限在专业课范围内,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很少,例如文化交流、语言、社会学、心理学、数学建模等跨专业、多学科的大融合,而这些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一旦忽视,将显著影响学生毕业后从事国际经贸活动的能力。

(2)理论课与实践课配置比例不合理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仍然偏向于理论教学,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实践课程安排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存在课程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问题。而且,现有的实践课程由于设置不尽合理,教师实践经验不丰富,缺乏系统的测评和质量监督体系等原因,导致实践课程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社会适应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离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和企业的要求还有差距,毕业后尚不能很好地适应外贸行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1.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系统性

一是实现专业课的细化。例如国际贸易课程可以细分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可根据商品的种类、贸易方式具体细分为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纺织品贸易、农产品贸易以及加工贸易等。这些细分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时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从而达到企业不同岗位的用人要求。

二是引进前沿性课程。开设关于当前国际经贸领域出现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跟踪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动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法规的最新变化。

三是增设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培训课程。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考试有报检员、报关员、货代员、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等,通过增设这类职业技能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满足学生求职和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2.拓宽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综合性

优化课程体系的广度和深度。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区域研究”等专题讲座,介绍世界不同地区和主要国家的商务环境、投资环境和文化,使学生注重对某一地域或国家的学习和研究,明确今后的工作方向。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国门,通过学校国际交流的方式,增强对国外商务环境、区域经济以及文化的深入研究。

3.加大选修课比重,增强课程体系多样性

独立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具体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大学素质教育的培养。一方面提高选修课的比例接近国际水平,同时在选修课的内容设置上,除了增设国际物流、报关、电子商务等不同方向的专业选修课,还应做到文、理、工等多专业、多学科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知识,使其知识体系更加完备。通过扩大选修课规模,学生可根据社会就业需要和兴趣进行选择,有利于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4.注重实践课程设置,加强课程体系实用性

通过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比例,加强实践环节,如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商务谈判、外贸函电等实务性课程的教学中开设课程设计,采用实物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国际贸易的各个工作环节中,增强学生对国际贸易工作的兴趣,从角色要求出发,注重商务礼仪、谈判技巧以及操作流程规范,加强涉外业务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SIMTRADE等贸易软件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通过该平台进行进出口业务的具体操作,掌握进出口的成本、利润核算以及询盘、发盘等磋商过程中商务函电的写作;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与业务流的运作方式;切身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外,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校外实践环节,校企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鼓励学生通过进入企业实习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加强实践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利于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理论和方法,提高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龚锋.对优化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9;4

[2]刘华容.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

[3]胡中应,余茂辉.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铜陵学院学报,2010;6

[4]刘运材,郭毓东.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创新之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范文8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上对于外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国际贸易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拥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课程体系的建设思想是要以通识教育为目标,争取培养出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复合型人才,要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所有的课程模块之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之下,所有的课程和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的,都能够找到相结合的地方,借此开展对各课程的进一步研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一是要掌握一定程度的商务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二是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国际贸易人才必须要熟练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对我国有关对外贸易的政策,国际贸易的惯例和规则,进出口贸易的交易程序和合同条款等都必须有所了解。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国际金融、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基础知识;三是要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目前经济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若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脱颖而出,需要拥有创新的能力。必须要关注外贸的实时动态和各种情况,第一时间掌握国际贸易的信息和商机。要善于发展新思维,探索新思路,在经济贸易的浪潮中拔得头筹。

二、目前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学科体系课程依旧占据主体地位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其课程体系当中传统学科依旧占有主体地位,没有能够从岗位的要求、工作的规范上对课程进行实质的分析和研究。有的高职院校虽已有专门的高职教材,但是教材比较偏重于理论和知识,对于实践的技能问题并未有所改观,从而导致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安排、课程安排、教学实施安排及考核标准等等方面,都比较难实现外贸人才培养的目标。

当下,毕业生往往就业压力较大,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是只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其他实际技能方面的培育,与“以就业为中心”等指导思想不符。

(二)课程系统性不强,缺乏内在生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要学科有: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经济学已经拥有了几百年的发展史,目前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分支。而贸易实务也衍生出了许多学科,例如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等等。上述学科都已自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又互相关联,每个课程体系当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结合点。当下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足,系统性不强和内在生命力缺乏的课程体系都不足以有效地激发其兴趣,使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地自觉安排学习进度。

(三)课程设置不重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往往形式过于单一,对于学生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和发挥创新能力比较不利。创新能力的素质培养,主要是通过对实践性的教学来实现的。具体的课程设置有专业实习、学期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实践等。实践方面的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和发展的社会背景,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了载体,是激励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调查研究表明,当下国际贸易人才在创新方面的能力主要有:职业适应力、业务拓展力、知识更新力以及组织协调力,其中业务拓展力最为关键。

(四)实践教学滞后于外贸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

实践教学通常只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缺少根据实际来设计实践内容,不曾体现出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实践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情况,从而使实践过程中的内容比较陈旧,项目缺乏创新。另外,由于实践方面的配套设施比较落后,实践方面的教学形式比较单调,通常就是电脑进行简单的模拟训练,达不到真正实践的作用。同时,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比较滞后,没有进行合理地规划和安排,使得学生实习困难,实习起不到真正的实践能力的训练。

(五)课程设置贪多求全,结构不合理

许多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必须修够一定的学分才可毕业,所以课程设置上安排了过多的选修课,使得学生学业压力巨大,缺少精力和时间去发展自己的个性需求和实践需要。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课程安排,大多数学校比较重视理论课,忽视实践课,更有甚者随意缩短或取消实践课的课时,导致学生的理论性大过实践性,动手能力太差,难以学以致用,将来面向社会很难适应工作。

因为课程设置上往往过分贪求多而全,使得很多的课程内容重复或交叉。这样势必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不愿意主动学习,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和实施。另外,一些课程的设置老旧落后,更新不及时,严重落后于国际经济形势,而在课时安排上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又难以割舍,最终导致课程结构的不合理现象长期存在。

三、高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措施

课程体系的规划安排和设置是高职院校展开教育的重点问题,直接影响着教育水平和教学成果的质量高低。课程体系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持久的过程,需要根据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同时课程体系的优化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拥有配套的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和教材设施等方可实现。各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理念,来合理安排和设置课程体系,最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特色。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要以学生为主,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就业为目的,按照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以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培养的目标。

(一)强化实践环节,加大实践课比重

对于实务性的课程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加入一些模拟的实训,例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制单、外贸函电、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谈判、商务英语、外贸运输与保险等,可以通过开展进出口贸易模拟实训等。学生可以借由模拟的商务平台,学习如何编写外贸函电,填写外贸制单,从而掌握一整套规范的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当下许多学生毕业后难以被企业所接收,就是由于学生缺少实践经验,而开展模拟实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

在对待课程实践、社会调研、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要切实保障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实施。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建模拟的国际贸易公司,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对模拟公司中进行的一切国际贸易流程进行掌握和学习,能够为将来就业或创业积攒宝贵的经验。

(二)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出发点

调查显示,外贸企业往往比较在意工作人员的进出口成本核算能力、进出易磋商能力和跟单履行合同的能力,对函电处理和撰写能力、单据的制作和结汇能力和信用证的审核能力等也比较重视。企业往往重视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这是毕业生可以顺利就业的最核心的本领和技能。

企业对毕业生要求要具有逻辑思维、信息整合判断能力等,遇到事情能够寻求到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是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企业普遍表示,毕业生具备健康的身心、懂得团队的协作、会与人沟通、会处理问题,是一名合格的毕业生应该具有的素质。高职院校要以高技能为培养目标,培养综合性人才。

(三)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从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工作能力来进行分析,得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外贸跟单、外贸业务等方面的操作技能和知识,掌握国际结算、外贸金融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轻松应对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外贸业务员等一线的岗位,具备金融专业背景的高素质的技能型的人才。

(四)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按照对国际贸易的相关岗位要求,教学方面的管理人员对该专业的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确定了典型的工作任务之后,对关于工作行动领域的范围、数量、功能、工作过程等给予确定和评价,并把这一过程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范围初选的标准。

根据对工作目标、职业技能要求等的分析,把关于工作行动领域内的内容转变为专业的课程学习领域,并逐个进行深入分析和描述,对课程的理念、内容、实施及评价等进行设计,重点突出国际贸易的实务学习。把对职业资格的认证也融入到专业的课程教学当中去,吸收优秀企业的文化,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不断摸索出一套适应职业人才的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的目标。

(五)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按照外贸企业对于人才的职业要求,根据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和企业要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教育工作,以培养满足职业技能要求,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可以邀请企业中的优秀员工和高职院校的教师一同进行探讨,以具体的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企业的经营任务为载体,分解工作任务,并针对各个学习情境,安排规划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师的教学方法展开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将企业的考核标准和方法融入到教学中,进行教学上的考核,以达到教学与工作实际结合,切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

(六)加大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力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按照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探索,勇于实践,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方面,要充分运用案例来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校内的实训基地和课堂来进行实践性教学,边教边练,做到教与练的有机结合。对于专业技能课程方面,要通过项目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等,到模拟实训基地、项目模拟公司等地进行组织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如何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学校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企业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具体的指标有教学内容、教学态度、组织管理和教学效果。按照教学组织的侧重点的不同,在校期间以学校的评价为主体,在企业进行实习时,以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评价为主。学生的成绩,可参照其实习期间的工作完成情况、实习期间产品制作情况、资格证书的获得情况、职业素养的表现情况为评价参考点,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

四、结 语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需要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将独立的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教与学的桥梁。针对目前教学体系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借助一系列措施来发挥课程体系优化的效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对国际贸易人才需要也不断地增多增高,高职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不断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及时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并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方杰,李玲娣.应用型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

[2] 房朝君.国际经贸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1,(3).

[3] 戈雪梅.对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2,(1).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范文9

关键词:PBL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17-03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培养外贸人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对其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必要的改革,这对于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外贸人才至关重要。

进行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旧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PBL教学方法注重培养自我学习、主动学习和终生学习的习惯,能够助力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国贸专业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等优秀外贸人才所必备的品质。所以,基于PBL教学模式下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相关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研究经验。

一、当前本科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度偏重理论,轻视相关实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在强调掌握理解基本国贸相关理论的同时,也要求懂得怎样去进行相关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仍是以学科为中心,主要学习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等基础理论,而涉及到诸如外贸综合实验、货运实验等这些实践活动却太少。虽然教师在理论上花了很大精力,学生也对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如果没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学生学习的理论不能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于外贸工作的理解也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根据一些中小外贸企业的反映,现在虽然学习国贸的大学生很多,但许多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这也就是为什么外贸人才紧缺的原因。

2.必修课比例大,而选修课相对较少。国贸专业以培养外向型经济外贸人才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除了有人做国贸理论研究外,还需要许多外贸人才在外贸企业和政府机构从事外贸业务、管理和调研等工作。现在许多开设国贸专业的院校还是以专业基础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和专业共性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等为主,这些必修课比例太大,使得学生没有针对自己的兴趣和社会岗位需求来培养自己的特长,大家都在学同样的东西。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却极少,这不仅不能根据社会岗位需求来进行差异化培养,也会让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大大减弱。像针对外贸管理方向的课程如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针对外贸实务方向的国际商务谈判等,很多学校都未能系统地考虑到,就算是开设了也是课时很少,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帮助甚微。

3.课程内容陈旧,无法与时俱进。经济管理学科是动态的学科,其内容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更新和改变。当前我国制度改革和政策方针不断调整,国内外局势风云变化,国贸专业作为培养外贸人才的重要高地,其课程体系的内容要紧跟时展需求。但目前国贸专业课程内容并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像海关、税收和外汇政策等的变化,都需要相关课程内容的及时同步。另外一些国际贸易专业理论和实务研究中的前沿问题也是少之又少,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也无法与时俱进。现在许多高校的教材都是长时间不更新,教师也不能及时引进相关的最新知识,所以课程内容已相对陈旧,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方式单一、不合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需要进行合理全面的监督与考核。当前,考试作为检验学习情况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在的学生成绩考核方式除了上课点名签到这些环节外,主要的成绩还是由期末一次性考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较单一,会使学生养成前松后紧的“突击式”学习方法,在考试前不积极主动学习,最后再临时抱佛脚。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由于学生的基础不扎实,没有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会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甚至工作以后的发展。国贸专业除了理论学习,还有许多操作性的东西,仅凭一张试卷是无法全面考核学生能力的。对于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的学习态度,还有其他诸如创新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衡量,这种考核方式是极其单一不合理的。

二、PBL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国贸专业课程有专业基础课(必修)、专业核心课(必修)和专业个性课(选修),还有关于贸易实务的实验教学,涵盖理论与实践知识。在PBL教学课堂上,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主体,带着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学生依靠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层次思维能力与团结合作能力等,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作者经过多年在国贸专业的教学探索,针对PBL教学总结了四个主要步骤: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完成小组讨论报告、提交中期汇报和课程报告。

1.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设定一些具体的经济情境,一方面教师可以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情况提出问题,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甚至进行创新的动力。学生们对于感兴趣的问题,愿意积极地参与解答讨论。

2.小组讨论:问题提出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独立的小课室进行讨论,一起协作和分工,根据自己准备的资料和问题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在“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这个问题中,学生们会对电子商务的特点和国内外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结合最新发展状况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指出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3.完成小组讨论报告,教师点评:小组经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在综合各成员的想法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讨论报告,形式为PPT,含文字和图片。在集体课上,各小组将展示讨论成果,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作为指导者和激励者,要对学生整个学习讨论过程进行总结点评,对讨论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归纳总结,梳理逻辑,拓展相关理论。

4.提交PBL报告:在完成所有的讨论之后,学期末要提交一份课程报告,是一份完整的分析报告。课程报告是最能体现各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形式,需要小组在长时间内团结合作与不断思考,是对学生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检验。

三、构建基于PBL教学模式下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1.改革学生成绩考核方法,建立公正合理的多样化考核体系。如何掌握和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和综合能力,对于PBL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考核学生的方法一般是除了把上课情况作为平时成绩外,都是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命题,期末的时候统一进行考试,按照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加权求和得出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看似公平合理,但实际并不能真实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对于国贸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并重而且要求内容紧跟时势,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很大程度上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和突击复习的习惯,不能反映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因而,应根据小组讨论情况、中期报告、课程报告和期末考试成绩四方面的情况,从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三个主要方面来进行考核,建立起一个多样化的考核体系。这样,教师对于教学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学生也会增强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监督与管理。

2.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比例。国贸专业应在强调专业共性的同时,从社会外贸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多开设一些选修课,给学生多一些选择。目前国贸专业主要是必修课,对于一些个性化的课程开设很少,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应在强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国际经贸形势,开设一些诸如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实务、报关实务和英文资刊选读等选修课,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喜欢的课程,增加了学习主动性。随着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师讲解的内容也会跟着做出一些改变,在讲授一些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要提出一些当下热点国际贸易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这些改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和学习能动性会得到提升。

3.拓展PBL教师国际视野,提高教师教学实践经验。PBL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的密切配合,更重要的是对于教师要求也很高。PBL作为开放性教学方法,教师应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涉及到多课程甚至跨学科的融合,因而教师的知识量、理论深度和广度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影响重大。为了开阔教师国际视野,学校应尽量安排优秀教师去国外进修学习,加深PBL教学交流,在交流中获取前沿的知识。另外,国贸专业是重视实践的一门学科。一些教师缺乏外贸实践工作经验,学校应通过多方式安排教师到企业相关岗位获得实践经验,使教师能在工作中理解和运用相关理论指导现实问题,从而能更好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范文10

1 商务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本科院校有所差别,是要“培养能够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和专业英语技能,掌握一定的商务经贸知识,能从事涉外文秘、对外贸易、商务活动的应用性英语专业人才”(李丰华,2005)。本院是一所与外语为特色的独立学院,我院的商学系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教学改革,加大商务英语技能的培养,培养具有双向技能的国贸人才。

2 《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教材介绍

高等教育出版社引进培生教育集团出版的market leader 和powerhouse系列教材,并将其打造为《体验商务英语》系列教材,包括《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体验商务英语视听说》、《体验商务英语语法》。《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方式,在体验中学习商务英语,进而提高运用英语进行商务交际的能力。该教程一共分为4册,第一册和第二册共计12个单元,第三册分为16个单元,第四册是14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由一个与商务相关的话题展开,分为以下七个部分:starting up,vocabulary,reading,listening,language review,skills and case study. 第一部分starting up通常是导入性的话题,可以作为课堂的热身训练供师生共同讨论,大部分是由一些音频内容构成,全部来源于真实的商务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商务场合;第二部分vocabulary介绍该单元该商务话题涉及到的商务词汇;第三部分reading中的阅读素材大部分来自于近年《金融时报》等财经文章,具有时效性,并且语言精炼地道;第四部分listening的音频资料是真实的企业家访谈或真实的面试片段;第五部分language review是基本语法知识的复习;第六部分skills是锻炼在特定的商务场合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并配有几个场景供学生练习;第七部分case study案例分析以真实的商务交际场景为参照,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在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使用所学语言知识,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到交际活动中。

3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课程是为商学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人力资源专业大一和大二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此,仅以国贸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例。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已经具备基础的英语知识,并且同时在学习《大学英语》。其实《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中涉及的的语法都属于初高中阶段的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学生做习题的准确度和速度都比较高。阅读部分涉及的文章都源于财经报刊近年的文章,具有时效性,虽然新颖,但是不难理解。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的难点在于对他们极其陌生的商务英语词汇,这些单词量不同于大学英语,口语交际中不常有,高中阶段也没有学习过,但是这些词汇确实学习商务英语的入门词汇,并且可以为今后的双语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商务英语词汇是大一和大二学生学习的关键,也是打基础的重要内容。

4 教师的教学体会

通过使用教材《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经过了5个学期的教授之后,我认为本教材为商务英语教学提供了大量真实、生动的素材,以往的商务英语教学,由于缺少真实的商务活动,商务活动与英语教学很难充分地融合,如今学生可以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了解现代商务的现状,以达到体验商务中学习语言、提高上午交际能力的目的。

本教材包括热身训练的听力,来源于真实的商务对话,使学生完全融入到真实的商务环境中。口语部分的讨论可以使学生灵活运用该单元的主题词汇。阅读部分的文章来源于财经报刊,具有时效性,语言简洁、鲜活,易于理解。语法部分的练习属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即便个别同学语法基础薄弱,也可以通过本次复习温故而知新。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培养学生掌握熟练商务文体的运用。

总体来说,学生是在体验中学习商务英语,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乐于参与课堂活动,但是其中也有个别学生英语基础差,他们在阅读和语法两项表现的比较认真,在案例分析中,依旧欠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课程教授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开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

《体验商务英语》课程作为商务英语的核心课程,对于提高商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英语实践能力及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上教师多侧重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如英语能力、商务技能、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等。但是受传统考核模式的制约,考试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内容的考核,忽略了实践应用能力,因此,我们课堂教学中推进案例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想要国贸专业的学生真正地会使用英语进行商务会话,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老师则充当引导者的作用。

首先从词汇入手,商务英语词汇是商务英语的基础。传统的词汇教学一般是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先讲解每一个单词的释义,然后短语,接着就是造句子练习。所以学生往往认为单词就是记下老师讲的笔记,课下再背下来,长期下来,学单词仅仅剩下背单词一个任务。尤其商务词汇对于学生来说记忆起来更不容易,所以很多同学就干脆以“太难背”为借口不背单词。因此在教学中要改变这种模式,让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可以将每个单元中和商务术语相关的词汇留作预习作业,由学生去查它们的读音、释义以及对应的中文概念,再在课堂上由学生讲解出来,这样学生不仅会真正地掌握了这个单词,还学会了商务术语。

其次,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听力无疑是一项难点。带着问题去精听是锻炼听力的好方法,先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找到答案之后,在难点的地方由学生来复述原文的某些难点句子,这样,听力材料中的内容就变成自己的知识了。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范文11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国际贸易学

《国际贸易学》是国际经贸类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探讨的是与贸易产生、贸易模式及贸易利益分割等问题密切相关的理论与政策内容,是关注、分析和理解有关国际经济现象的必要前提,也为后续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世界经济概论等课程奠定专业基础。在当前全球经贸格局和经贸规则深刻演变、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要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国际贸易学》课程在教学中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向学生介绍基本原理的同时,引导学生应用基本原理关注、思考和讨论国际贸易热点问题,强化对国际贸易现象的独立分析判断能力。而现实的问题是,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要素,《国际贸易学》教学内容与贸易发展新形势的脱节,致使教学目标难以顺利实现,因此《国际贸易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就势在必行了。

一、《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拟定目标

(一)修复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错位关系

应用型高校的理论性课程定位比较模糊,导致理论课程往往陷入怪圈,既够不着研究型课程,也算不上实践性课程,这也导致其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培养作用[1]。当前《国际贸易学》课程通常简单沿用了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体系,或者随意选择教材和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中既缺乏应用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也缺乏理论、实践学时比重的分配安排,最终导致《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目标“重学术能力、轻应用能力”,无法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直接反映在教学内容体系的重理论性、滞后性上,并进一步体现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重理论阐述、轻能力培养”上。因此,要改革教学内容,首先应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使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二)多途径更新教学内容,扭转内容滞后于时代的现状

当前全球贸易形势变化迅速,围绕国际贸易有关的理论研究、政策、规则也在发展演变,教学内容体系应快速跟踪、紧密顺应国际贸易形势适时调整,从而体现这样一门课程时效性、现实性的特征[2]。但就现有情况而言,《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缺乏对新形势下新现象的关注,滞后性明显。第一,从具体内容上来看,以传统经典国际贸易理论为主,而对新新贸易理论等阐述较少;缺乏对新兴地区市场关注,尤其是本世纪以来国际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非关税壁垒部分则多是罗列配额、补贴等常见壁垒,对蓝色贸易壁垒等新型壁垒介绍甚少;区域经济一体化仍以欧盟、北美自贸区等早期组织为主,对新兴区域贸易组织着墨有限,并难以把握类似“英国脱欧”等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变化的新热点问题;有关WTO基本内容介绍较为全面,但缺乏对多哈回合谈判进程停滞、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发展缓慢的介绍等。第二,从内容体系上看,仍是沿用多年前的体系结构,重理论与政策的阐述,轻有关现实贸易现象的分析,缺少应用能力训练模块,无法适应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妥善处理与前后续课程的重叠内容

由于《国际贸易学》课程的基础地位,导致其与前后续课程如《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地理》等课程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重复性。尤其是《国际经济学》课程,与《国际贸易学》在贸易理论、贸易政策、国际直接投资部分有诸多相同之处。在课程讲授中没有严格区分,容易造成学生觉得重复太多、学来无用的假象。如何避免前后续课程相同或相近内容的重复讲授问题,需各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合理定位,明确教学目标,厘清教学思路,并就相关内容开展教学研讨,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措施

针对《国际贸易学》课程传统教学内容的诸多不足,结合课程的教学实际,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并在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实施“三增、两减、一整合”改革,探索并构建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内容新体系,突破以重学术理论、轻应用能力的传统内容体系。

(一)优化课程教学目标,对接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团队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改革,将教学目标细分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并对其进行优化,同时在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将教学内容分为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贸易发展及其引致的关联现象等三个模块。优化后的知识目标包括:第一,国际贸易理论:包括分析国际贸易现象的基本术语、分工与利益、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等;第二,主要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包括贸易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关税、非关税壁垒、出口促进与进口管制、国际贸易政策的诸边(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协调(WTO)等;第三,贸易发展及其引致的关联现象:包括了解国际贸易发展史、世界市场与贸易条件、国际服务贸易、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发展等。优化后的能力目标包括:国际贸易形势的分析预判能力;对贸易自由化政策、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解与预测能力;理解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协调合作、对抗博弈原因;理解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形势和跨国公司的地位与作用等;独立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分工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实施“三增”改革,即增加新的贸易理论、新的贸易政策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内容

新增新的贸易理论包括新新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竞争新优势理论,其具有强大的理论活力和明确的政策价值。如新新贸易理论,国外主流教材已经吸纳其相应内容,但国内的国际贸易教材尚未涉及该理论[3]。增加新的贸易理论内容既是对理论体系部分内容的完善,也反映了课程教学对新理论的持续关注。新增的贸易政策应是与当前国际贸易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日益受到重视的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环境问题,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共生;第二,使用日渐广泛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相比一般贸易壁垒,其贸易保护手段更为隐蔽,且由于从单一产品限制转向生产链限制,影响范围将更为广泛,加上容易与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结合而形成复合型壁垒,将更为难以应对;第三,贸易政策诸边协调部分,TPP、ASEAN等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关内容等。通过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以紧密联系贸易发展现状。新增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内容是为了直接响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中补充具有时效性的贸易案例,更新必要数据资源,通过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水平。如以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和表现为例,结合新新贸易理论分析其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针对性意义;以英国脱欧为例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退”问题;以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数据资料为例分析新型贸易方式的特点及其对传统贸易的影响等问题。还可通过课堂布置贸易专题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内容要求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再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借助新鲜丰富的案例和数据支撑,避免《国际贸易学》课程从理论到理论的“空对空”式讲授,以案例分析和数据分析为桥梁,将理论内容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贸易感知、经济感知和国际化意识。

(三)教学内容实施“两减”改革,即减少过时传统贸易理论和过时政策分析内容

适时减少过时的贸易理论和政策内容以体现课程的现实性:减少贸易理论中的空泛内容,如数学模型的推导,减少不适应WTO规则和自由贸易新协定的过时政策分析内容,如关税效应分析等。此外,还可压缩一部分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的课堂讲授时间,要求学生课前学习并随堂考察学习情况,更多教学资源分配至新增的教学内容上,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通过教学内容的增减和教学模式的改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实施

“一整合”改革,即整合《国际贸易学》与《国际经济学》交叉重复内容《国际经济学》是纯理论课程,定位于培养学生开展基本国际经济分析的思维能力、技术能力。《国际贸易学》课程则主要定位于学生应用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国际经济学》课程中有关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部分涉及较多模型推导,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相比较而言,《国际经济学》理论性更强,而《国际贸易学》应用性更强。因而针对存在交叉重复的教学内容,《国际经济学》已重点阐释的部分,《国际贸易学》可适当弱化,更侧重于联系国际经济贸易的现实问题,着重于理论内容的分析和运用,政策部分的阐释和应用。通过两门课程交叉重复部分内容的“应用化”改革,突出《国际贸易学》的“应用性”特点,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三、结束语

《国际贸易学》是一门发展的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不断深化的。在优化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新新贸易理论、新的贸易政策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减少过时传统贸易理论的空泛内容和过时政策分析内容,整合《国际贸易学》与《国际经济学》课程中交叉重复的教学内容,实行“三增、两减、一整合”改革,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完善。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步进行,创设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对《国际贸易学》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实施全方位一体化改革的综合实践方案,才能更为有效的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刘婷 刘宏青 张韵风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庄新霞.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改探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02):39-44.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范文12

郭楠(1980-), 女,呼伦贝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 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摘 要:我国从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交往更加频繁,这些方面都显示出我国的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了适应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使得我国经济水平更上一个层次,社会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不仅仅熟悉国际经济和贸易运行的规则,而且熟知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与区别。这就对高校国贸专业的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国贸专业应该进行适当的改革,尤其是对《国际贸易实务》的改革。众所周知,这门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提高这门课程的质量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经验,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进行讨论。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国际贸易环境;重要性

前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经济贸易环境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情况。在国际贸易交往过程中,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政策、贸易习惯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同,造成国际经济贸易环境更为复杂。为了适应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提高国家的国际贸易经济发展速度,高校需要向社会培养出更多地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仅只是了解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还要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学习的重点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一门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也要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适当的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式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高校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不断地向着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下面我们就重点介绍如何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一、 国际贸易课程的性质和重要性

国际贸易实物课程是一门国际贸易综合性实物类课程,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国际贸易中的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以国际贸易的具体流程为主线。这门课程大致介绍了国际贸易中应当主义的一些方面和经常使用到的一些国际贸易知识。其中比较重点的介绍了我国国际贸易中的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结算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也涉及到我国许多具体的进出口方面的知识,可以说这是一门理论和实物相互结合的课程。通过国际贸易活动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是一个跨国界、跨文化、环节多、难度大、风险大的经济活动,教师在对这门课程进行授课时,要抓住国际贸易的特点,传授一些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通过课程的学习,锻炼学生的国际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国际贸易相关的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锻炼,这对于向社会不断的提供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高校而言,应当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地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向社会提供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之所以要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改革,是因为这门课程的教学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以及教师本身的一些问题等。下面我们就重点分析一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 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虽然高校的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在教学上多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不像传统意义上的书本教学,但是在课堂的教学模式上却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中依旧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像是一种填鸭式教育,学生在课堂上也多是将大部分时间浪费在记笔记上面,这就导致了学生思维方式受到限制,只是将老师将知识转移到自己的笔记本中,并不能完全的对知识进行理解,而且在对知识理解上也只是局限在老师所给的范围中,缺乏创新精神。教学模式的陈旧导致学生没有办法对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也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3、在双语课程教学中过于形式化:在进行国际贸易交往中离不开外语交流,而且很多相关的词汇都与外语相关,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多采用双语教学,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专业术语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过就目前国内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来看,很多高校的双语教学都流于形式化,即双语教学过程中不存在或很少进行双语教学,更多的依旧是母语教学。这样就造成学生对国内贸易专业术语比较熟悉,对于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而且也容易造成学生对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形成偏差。

3、 任课教师缺乏或没有实践经验:没有实践过的理论知识也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在具体实践操作上等于零。从高校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任课教师的个人经历来看,有很大一部分的任课教师并没有国际贸易的实践经历,基本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职或者从其他专业课中调过来的,这就导致这项课程的任课教师缺乏具体的实践经验,即使理论知识掌握的在透彻,对于具体的实践也是毫无意义的。而且国际贸易的发展史瞬息变化的,单纯的依赖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已经满足不了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缺乏具体的实践经历,在进行实践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也会不具有说服力,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如果没有实践经历,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可能遇到在实践中未曾遇到的问题,这样就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这种从书本到书本的传授方法也很难培养出社会学要的应用型人才。

4、 理论课程太多,缺乏相应的实践课程:高校的教学大多将学习重点放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对实践课程的学习并不重视。调查发现,无论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还是其他专业的其他课程的实践课基本都不会被教师所重视,而且即使开设了实践课程,教师也会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并不会对实践结果进行过多的讨论和分析。这就导致学生理论课学习太多,掌握了太多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很多的实践经历。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培养不出社会学要的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

5、教学内容过于理论性,缺乏相关的人文性和社会性: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是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国际贸易知识,锻炼在国际贸易中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去研究国际贸易的特点。过于理论性的学习只会让学生掌握之前国际贸易中所形成的一些理论知识,或者是前期国际贸易中所总结的经验,并没有办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论人才。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理论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这就缺乏了教学的人文性和社会性。这样教学出来的学生不仅缺乏实践能力,而且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不够深刻。

6、考察学生学习的考核方式不够合理:高校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依旧采用考试的形式,这对于其他课程也许有用,但却无法考察出学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情况。因为在制定考试范围时,教学只会将范围定在自己所教授的范围中,这只是考察学生的一种记忆力,却无法衡量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注重的是实践能力和对基本知识点、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力。所以,应当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将考核方式定位在对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力的考核上面。

三、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改革内容

1、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上课情绪。现代课堂教学要多多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且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学生喜欢的是一种开放式教育,即教学主体是学生自己而不是教师,教师所充当的是一个指引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习重点发给学生,在多媒体上展示出对知识的理解方式。而且教师也可以在多媒体上多列举一些与理论应用相关的案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对理论应用能力的掌握。

2、 完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帮助学生学号这门课程,采取案例+理论学习相互结合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灵活应用。课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贸易合同、贸易程序和步骤等内容,单纯依赖于理论学习是不够的,因为这样就会使得学习更为枯燥,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这样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将这些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收,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高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集中学习:高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教师与国际贸易企业人员的交流会,以及相关的培训会,这样有利于高校教师学习更为先进的国际贸易知识,同时在与国际贸易企业的人员交流中学习更多的国际贸易技巧,掌握在国际贸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的特征和解决方法。这就有利于教师在之后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中不在被拘束在课本教学中,而是可以结合现有的国际贸易环境进行教学。

4、 形成校企联合:高校可以多与进行国际贸易的企业进行合作,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的新力量的注入,而且有利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锻炼。在与企业进行联合时,学校可以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实习,这样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让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实践锻炼自己的国际贸易实践能力。

5、 改变考核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察。对于这门课程的考察应当选择更为恰当的考核方式,除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之外,应当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进行考核。例如可以采取场景模拟考核和上机考核等。只有改变了考核方式,才会改变学生学习的重点,增加对实践能力的考核,也会督促学生自觉地进行实践,这就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 总结: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学习好这门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知识,而且能够向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调查显示,在现有情况下,这门课程的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教师缺乏经验,理论课程过多等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高校对学生培养的失败。只有选择好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目标才会达到。作为高校而言,应当适应社会的需要,合理的设置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

参考文献:

[1] 金基瑶,李霞,邱明华,关于高职院校商务类课程综合化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邓艳平,关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的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