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际会议论文

国际会议论文

时间:2023-05-30 08:55:28

国际会议论文

国际会议论文范文1

国际会议是科研工作者同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我国国际学术会议较多,在EI(工程索引)检索和ISTP(科技会议索引)检索的所有国际会议文章中,来自中国的国际会议文章数分别占12%和26%。我国近几年出现了很多低水平的国际会议,这些国际会议的组织者以发表EI检索或者ISTP检索文章为诱饵,以赚钱为目的。由于这些会议的质量很差,可将其称为“垃圾国际会议”。“垃圾国际会议”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会议主题很大,接收文章范围很广。比如“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社会科学国际会议”等。在这些国际会议中,参加者的专业相差甚远,相互之间做的工作不同,很难进行有效交流。这些“垃圾国际会议”庞大的主题只是想吸引更多人投文章、交会议费。

二是无主办单位或者由一个虚无缥缈的学会主办。比如以“某国科学与工程学会”、“香港某某中心”做主办单位,实际上这些单位基本不是正规学术组织或机构,而正规的国际学术会议往往是由国际学术组织或大学、研究机构主办。某些垃圾会议甚至不再设立主办单位,从国内外拼凑几个教授组成会议组织委员会,就可以发广告,征募稿件。“垃圾国际会议”组织者不会对收到的论文进行认真审稿,基本上来者不拒,以达到赚取会议注册费的目的。

“垃圾国际会议”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科研环境产生很坏影响。很多大学和研究单位对于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考核,很重要的一个指标便是所发表的文章数量,尤其是被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等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检索的文章数量,这就导致一些人不再扎扎实实地在科研上下功夫,不再把科研成果投给正规学术期刊,而是投机取巧地投向这些“国际会议”,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容易发表和容易被检索。“垃圾国际会议”的存在,不仅使我国以检索文章数为科研水平评价指标的评估结果产生更大偏差,还将逐渐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科研风气。

学术界必须抵制这样的“垃圾国际会议”。首先,对科研工作者进行考核时,取消EI和ISTP检索的会议论文(CA)的要求。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举办的国际会议,一般其论文审稿没有期刊严格,导致其发表的学术论文总体质量水平是不能与同在学术期刊发表的SCI或EI检索论文相媲美的(一些会议特约报告除外)。所以,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指标中可以取消对会议发表的EI和ISTP检索论文的考核要求,这样做也可以为以后取消SCI论文数量考核做探索。

其次,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和美国科学情报研究两家机构也需要真正发挥检索系统应起到的作用,需要改进现行EI和ISTP论文检索的质量体系。

最后,科研人员在抵制“垃圾国际会议”问题上应该起到关键作用,要树立端正的学风,严谨求实地做学问,自觉抵制学术投机取巧行为,那么“垃圾国际会议”就不会有生存的土壤。

(作者为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副部长)

国际会议论文范文2

一、会议信息展示方式

1.1国际会议信息情况

世界会议以国际音乐感知与认知国际联合会(ICMPC)年会研究为例,该会每四年召开一次会议。该会没有学会网站,都由当届的举办国的主办单位会议信息,有会前的通知信息,会前会和正式会议的安排,会中的学术交流安排等其他活动安排的展示。现收集到的该会会议情况是自2000-2008年的五届会议的网络文献信息,主要有大会的会议名称、会议届次、会议时间、会议地点、主办机构、会议负责人等,有会议主题、会议多个专题、专题主持人、专题报告时间等;会议作者、会议论文篇名、会议论文展板区等,会前学者研讨议题及方式,会后交流等活动安排的展示。会议代表最关注的会议论文索引的内容,会议论文是以篇名索引的样式展示出来,同时展示各专题参加人和时间。

大会设有两种交流方式:专题报告和展板交流。著者是否参与大会的专题报道,或展板报道,是在投论文时作者自己做出的选择。大会也会对于每篇论文进行审议,作出安排,这涉及学术水平、写作质量、选题新颖、报告人数的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被同意作为专题报告的论文,大会将通知审议下来的论文作为展板论文展示。

代表会在会前就知道自己的论文属于哪个专题,到会后会准确地在自己的专题组听报告,一般没有小组讨论的环节。展板区也基本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作者要在大会安排制定的展板报道时间,提前站在自己的展板前,来接待对其论文研究内容感兴趣的其他代表,如有提问,就要细心讲解,也可能会有一群人站着讨论,大家真对这个展板的研究内容提出不同的思路,这种交流对于作者来说受益匪浅。

展板展示的利处在于节省个人的时间,代表在各个展板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与自己的研究很接近的课题,做到有的放矢,可以与展板的作者深入交流。还可看到更多的研究课题,开阔眼界,好的研究课题会有撞击及震撼心灵的感觉,新颖别具一格。弊处是因为时间紧,文章多,与自己研究方向或兴趣不同的课题将不会浏览。对于自己研究感兴趣的课题能在展板前过目,不可能与更多的展板作者咨询,只能作出选择性地交流探讨。代表间的会后联系有一定的局限性,原因很多,但也会遇到很热心的代表,建立长期的联系或课题合作的机会。

国际会议信息一般在会前,这样各国所有的专家学者可以通过网站,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论文是否被最后录取,再作参加会议的准备。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作者不能到会,要及时与大会联系,这样在已经公布的会议论文索引中将被除名。

1.2国内会议信息展示情况

国内会议信息以我国音乐心理学会年会为例,该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有学会网[!]站,会前的信息通知,会中的学术交流安排等其他活动安排的展示。现收集到的该会会议文献情况是2004、2006、2008年的三届会议信息报道,主要有大会的会议名称、会议届次、会议时间、会议地点、主办机构,有会议多个专题、会议作者、会议论文篇名、会议论文全文等项内容。

我国的会议正与国际会议的做法相反,国内会议索引一般是在会议中,或会议后展示。国内会议上一般采用的专题小组交流方式,是各学科大部分学术研讨会都采用的方式。

国际会议论文范文3

国际背景

掀开第二届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的日程,“网络传播秩序”这一个主题成为重头。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1976―1984)和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2003―2005)都是国际传播规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前者发生在传统媒体时代,讨论跟通讯社、卫星电视有关的传播实力、信息流通、西方媒体扭曲报道等方面内容;后者发生在网络媒体时代,讨论数字鸿沟、互联网治理等方面内容。70年代到8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努力已经逐渐被人淡忘,但是传播与发展、信息流通不平衡、信息技术垄断这些旧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困扰号称进入信息社会的新世纪。本世纪初,在日内瓦与突尼斯分两期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上,国际传播学者仍然没有看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曙光。

不同视角看圆桌会议

使用两个镜头来认识第二届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比较妥当。一个镜头是短焦镜头。圆桌会议的背景要追溯到2003年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的召开。所涵盖的时间定在2003到2009年。在这个镜头中,我既看到了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与美国微软公司联合举办、分别召开于美国西雅图(2007年11月)与中国上海(2008年11月)的两届中美互联网论坛,也看到了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联合举办、分别召开于英国伦敦(2008年3月)与中国北京(2009年7月)的两届中英互联网论坛。所有这四次双边论坛都主打经济牌,探讨跟互联网经济有关的议题,贯彻了务实不务虚的风格。这个特点很突出,容易归纳,在双边论坛中也能更好地落实。

在此之外,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它们携带了多少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的印记?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召开于2003到2005年,其最重要的产物是互联网治理论坛(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这个论坛延续至今,分别在希腊雅典(2006年11月)、巴西里约热内卢(2007年11月)、印度海得拉巴(2008年12月)召开了三届论坛,今年将在埃及沙姆沙伊赫(2009年11月)召开第四次论坛。从时间上看,中国与英美两国的双边论坛发生在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之后,并跟全球多边性质的互联网治理论坛存在三次交集。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的概况。高峰会议总体上围绕着该建设怎样的信息社会展开,其最具争议的议题是互联网治理。美国在1998年成立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分配公司(ICANN),垄断互联网核心资源的治理,例如传输协议、域名系统、路由器等。两期高峰会议的主要争议就是这种模式的合理性。2003年,第一期会议在日内瓦召开。175个国家、481个公民社会组织以及98家商业公司参加了这一期会议。2005年,第二期高峰会议在突尼斯召开。174个国家、606个公民社会组织以及226家商业公司参加了这一期高峰会议。欧盟在会议前夕提出互联网治理的“新合作模式”,成为突尼斯峰会辩论的焦点。

在第二届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上,几个方面交叉印证了它与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的联系。第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在开幕主旨演讲时强调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进行互联网治理的讨论,即“各国参加,普遍受益”。这个立场正是中国在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上所持的立场。第二,英国驻华大使欧威廉在闭幕致辞时专门欢迎并祝贺中国加入ICANN下属的政府咨询委员会。他指出:“这对改革ICANN非常重要”。这说明英国支持在互联网治理方面扩大中国的作用,认为美国主导下的ICANN必须进行改革。这正是英国代表欧盟在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所持的态度。

不仅如此,英国还多次积极地邀请中国参加将于埃及召开的互联网治理论坛,表明英国亟需中国的支持来扩大这个论坛的影响力,同时巩固欧盟的主张。在这个意义上,参加这个论坛本身就是对欧盟的支持。第三,也许是出于巧合,胡启恒院士在接下来的演讲中回顾了中国接入互联网的过程。

另一个镜头,即长焦镜头,来看待圆桌会议也是必不可少的。互联网治理是一个信息时代的主题。这个主题镶嵌在漫长的国际传播规制历史中。从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开始向前推演国际传播规制的历史,就可以得N--个大致的时间轮廓。2003年,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在日内瓦开幕并于两年后在突尼斯结束。将此段历史向前推演至1976年,即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辩论的起点,就形成一个将近30年的时间段,主要涵盖了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与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的辩论;将时间继续向前推演至1925年,即国际联盟第12届全体会议,就有了一个80年的时间段,主要涵盖了四次国际传播规制的浪潮:国际联盟会议上的讨论,联合国信息自由会议上的讨论,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辩论,以及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辩论。

一般而言,这四次浪潮就可以代表国际传播规制的历史了。但如果继续大胆向前推演,那么还可以将国际传播规制的历史追溯到欧洲大陆诸国对于书籍流通的限制。时间的界碑可以立在1452年,这一年,古腾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启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一台极其重要的动力引擎。虽然尚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古腾堡的发明是受到中国印刷术的启发,但是任何认为金属活字印刷术是独立发明的看法都会受到质疑,因为这个时期的许多欧洲技术都带着中国技术的烙印,古腾堡的清白让人难以相信。为此,可以将时间再向前推移到1045年,这一年,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国际传播规制的历史追溯到此就可以鸣金收兵了。1045年与2005年之间是660年的历史行程。这段行程提供了一个总体的蓝图。这个蓝图下的国际传播规制历史可以通过八个时间点来陈述:

1.印刷术的发明与密尔顿的言论自由观(15、16、17世纪)

2.卡尔斯巴德条约对于书籍、报纸跨境流通的规定(1819年)

3.在巴黎国际电讯大会上关于有线电报跨境传送的讨论(1865年)

4.在柏林无线电报大会上关于无线电报跨境传送的讨论(1906年)

5.在国际联盟会议上关于媒介在公众舆论与国际关系当中所起作用的讨论(1925―36年)

6.在联合国信息自由会议上关于信息自由的谈判(1948年)

7.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关于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辩论 (1976―84年)

8.在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组织的两轮高峰会议上关于互联网管理诸问题的辩论(2003―05年)

这个过程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技术:印刷术、书籍、报纸、有线电报、无线电报、广播、通讯社、卫星电视、互联网。

印刷术与互联网

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辩论是在通讯社与卫星电视主导舆论的时生的。到了互联网日益主导舆论的时代,各国在传播实力方面的差距依然存在,信息流通依然不平衡。但是在中国与西方这个对比角度上,情况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2008年抵制北京奥运会的一系列事件中,中国几乎打赢了每一场舆论战。无疑,外国媒体上仍然充斥了对于中国的扭曲报道,但是中国在互联网时代获得的这些胜利是改变局面的起点。在3"1与乌鲁木齐7'15事件中,既看到了政府自上而下的宣传努力,也看到了网民自发地揭示事情的真相。虽然西方对华扭曲报道仍然没有彻底改变,但是这些案例都构成了改变格局的起点。之所以取得这些成功,既跟互联网的特性有关,也跟近些年来中国在传播实力方面的突破有关。

这几年,正是中国网民数字高歌猛进的几年。这里并非说纸媒与广电媒体不重要,而是说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中国取得了传统媒体时代没有取得的优势与成果。比较第八项与第七项,可以看到上面的趋势。

第一项中所列的印刷术是我们要追溯的离我们最远的一个时间点。将这一项与第八项相比较,主要涉及到宏观的社会背景。从印刷术开始,每一种信息传播技术的诞生,总是带来新的矛盾与冲突,引发激烈的思维大碰撞。它们诞生之时,都伴随着无数光环,很多人对它们寄予厚望,希望借助它们进行思想革命,实现更好的社会愿景。从现在往后看,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只有印刷术与互联网。1041―1048年间(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毕升用胶泥烧制成活字,并用来排版和印刷,从而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的扩散路径仍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主题,但是另一个主题比这个题目更有意义:为什么活字印刷术在中国没有得到推广使用,未能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仅仅沦为炎黄子孙沾沾自喜的符号,而在欧洲却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连接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在考查了活字印刷术在中国与欧洲的扩散模式之后,香港城市大学英文与传播系系主任何舟教授认为,经济、社会与文化的种种原因封杀了技术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在19、20世纪的被动局面。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强调文学成就,贬低物质与技术创新,鄙视商业主义,这不利于新事物的成长;欧洲的情况则正好相反,正处于辞旧迎新的阶段,具备容纳新事物、新观点的空间。

活字印刷术在中国与欧洲所遭遇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也表明:同样的技术不能带来同样的社会结果。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存在无数变量。以印刷术为标杆,英国经济技术学家默克尔(Joel Mokyr)认为在此之前的世界技术史几乎全部跟中国相关,中国技术轻轻松松地领先欧洲几个世纪,在此之后的世界技术史却可以将中国忽略不计。时移世易,中国科技界人士将互联网引入中国时,中国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环境跟启蒙时代的欧洲很相像。这一次是中国社会处于辞旧迎新的阶段。国家自上而下的扶持政策和民间自下而上的商业创新交汇融合,造就了中国30年来在信息传播方面的蛙跳式发展。

国际会议论文范文4

国际航行学会联合会(IAIN,简称“国际航联”)第14届大会于2012年9月30日至10月3日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中国航海学会组成了由刘功臣常务副理事长为团长、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天津海事局、上海海事局、上海海事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7人代表团出席了此次会议。由于中国航海学会代表团在论文征集组织与评选、参会组织及开展交流等方面的工作得到大会主办方的高度认可,大会将优秀组织奖授予了中国代表团,上海海事大学的冉鑫博士获得最佳论文奖。

本次大会由国际航联主办,阿拉伯导航协会承办。会议的主题是:无缝导航,挑战和机遇。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会议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就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综合导航系统和陆、海、空航行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及发展情况等12个专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在3天的正式议程里,共召开了2场导航技术主旨发言会和12场技术专题研讨会,交流了42篇论文。

中国航海学会非常重视出席本次会议。根据大会筹备工作要求,中国航海学会将组团参会列入2012年度工作任务,研究确立了工作方案,并向包括中国宇航学会、中国航空学会和本团体单位会员在内的所有业界单位了会议动态和论文约稿,组织专门工作班子负责具体联络和动态跟踪等工作,对拟提交会议的13篇论文组织专家进行了技术和保密审查,其中6篇正式提交大会秘书处被采用,保证了我代表团学术交流的代表性和论文质量。行前,徐祖远理事长专门听取了有关情况的汇报,提出了明确的工作和纪律要求,并希望代表团在与各国专家学者业务交流的同时,建立和加强与国际航联秘书处及有关方面的联系,增进了解、加强合作,扩大中国在国际航联的影响力。会议期间,代表团参加了成员国代表会议、会议开幕式、闭幕式和2场主旨发言会,并跟踪参加了全部12场技术专题研讨会。3位随团论文作者和上海海事大学的2 位学者(由该校肖宝家副校长和施朝建院长带队)代表中国在会上做了交流发言。代表团与会议组织方和各国代表团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参加了会议安排的考察等全部活动。(责任编辑:房瑞标)

(来源:中国航海学会供稿)

国际会议论文范文5

《财经国家周刊》:此次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主题可谓重大,但中国未派出高级官员与会,也未就此在会议上发表意见。

李月芬:整体看来,中国是愿意参与联合国的此类活动的。不过由于中国刚开始参与,首先需要学习与了解,先了解大家是如何想的、如何去做,然后再发出自己的声音。

实际上,参会而不发言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希望所有人都了解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才会发言。其他联合国的成员国参加会议时,列席而不发言是经常的现象。

《财经国家周刊》:如何评价联合国借贷议题与中国的关联度?

李月芬:这对中国十分重要,中国也正积极参与其中。有规则比没规则好。大家根据规则去操作,可以避免债务危机的出现和负面的影响,可以使借贷更有利于经济发展。从这个方面看,对中国是有利的。

希望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能在讨论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原则》(即“促进负责任的借贷”指导原则文件)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继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财经国家周刊》:你曾表示“对于某些特定因素的看法仍然存在分歧”。

李月芬:分歧主要在于是否应该尽快把《原则》形成法律,是形成“soft law”(软法)还是“hard law”(硬法)?“soft law”指由成员自愿遵守,而“hard law”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些非政府组织希望把《原则》形成“hard law”。不过,债权国对此有不同意见。它们很担心这会造成一些国家在没有显现有偿付问题时拒绝偿付,因此,它们不希望《原则》立即形成硬性的法律。

联合国贸发会秘书处也认为,《原则》在短期内形成法律性、有约束力的、大家都必须接受的法律条文还不具备条件,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让大家理解、最终支持的过程。

我们坚信,《原则》有被所有国家逐渐接受的可能性,但目前时机还不成熟。现在刚开始讨论《原则》看草案,不太可能马上变成法律。《原则》是目前囊括各类债务和各类国家最全面、最具普遍性的动议,但它还需要一个各方讨论的过程,逐渐达成共识。到2010年底,我们能够对《原则》重新修改,但是达成一个真正的国际性的共识,时间还远远不够。

《财经国家周刊》:厦门会议在哪些方面达成了共识?

李月芬:厦门会议意在启动国际对话,就达成一揽子协议展开讨论。会议提交的《原则》讨论稿旨在就推进共识进行对话。本次会议无意获取对《原则》讨论稿的背书,而是就达成国际公认的原则的过程进行背书。一整天的讨论涵盖各种观点,但是,所有的与会者均支持设计促进负责任的借贷指导原则这一倡议。

《财经国家周刊》:贸发会议未来还有什么进一步的讨论和日程安排?

李月芬:我们从相关专家和观察员那里获得了丰富的反馈意见。在厦门会议上,我们也获得了一些高级政府官员的意见。贸发会议秘书处会与专家们商讨,完善《原则》文本。另一场专家组会议很快就将举行。《原则》是否会成为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则取决于各国政府的意愿。

国际会议论文范文6

(一)“模拟联合国”简介模拟联合国(ModelUnitedNations,以下简称模联)是模仿联合国及相关机构,依据其运作方式和议事原则,围绕国际上的热点问题而召开的会议。青年学生们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作为各国代表,参与到“联合国会议”当中,代表们遵守联合国大会规则,在会议主席团的主持下,通过演讲阐述“自己国家”的观点,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进行辩论、游说。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用模拟联合国大会的形式对《国际法》课程进行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模联与《国际法》课程结合的必要性1.《国际法》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的需要根据了解,我国大部分法学院校教授《国际法》课程主要采用“讲座式”方式,因为该课程内容广泛,在司法考试中该部分内容历年未超过15分,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并不太高,加之所学知识除了用在考试之外其他领域较少使用,课程结束后相关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2.学生主观能动性被激发,成为积极学习者的需要《国际法》课程内容涵盖广泛,不仅要求授课教师掌握丰富的法律、政治、经济、哲学、文化、地理及历史等学科的知识,更需要学生能够积极与教师探讨国际最新的时事动态。若引入模拟联合国程序,每次课前教师安排教学计划、根据课程内容的进度设置不同讨论议题;而学生被分组设定为不同国家的外交代表,在课前研究所代表国家的立场,课堂中讨论议题,课后完成作业上交。学生们不再是坐在课堂里被动的只是听教师的讲解,他们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善于思考的人。3.学生在学习《国际法》知识的同时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许多学生反映《国际法》课程包括的海洋法、空间法、条约法、国家责任等内容与自己平时生活相距太远,感觉到陌生且难以适用。采用模拟联合国的课堂组织方式,学生要对自己所代表的国家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效率会较高。同时,教师安排采用国际法院审理案件的模式帮助学生立刻应用刚学习到的知识,不再面临“学无用武之地”的窘境。

(三)可行性分析1.“模拟联合国”与《国际法》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紧密切合模拟联合国大会研究和处理的国家间的问题正是国际法调整的对象———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关系,涉及的和平与安全、恐怖主义、人权、环境、贫穷与发展、全球化等热点问题也正是《国际法》课程的学习内容,二者在研究对象和内容的重合是模拟联合国大会进入《国际法》课堂的重要基础。2.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素质能力已经具备可以参加模联会议大学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大部分专业课程,掌握了法学专业的传统学习方法,具备了进一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模联是一个丰富而实用的平台,学生们可趁此机会一展所学。3.课堂教学安排、准备工作的难易程度和课程的评价体系与教学计划相适应一次模联会议设计为四节课程连上,期间有会议的休会和自由磋商时间,不会变相剥夺师生在平时享有的课间息时段;教师布置学生在课下完成背景材料、立场文件和决议草案的写作,并给予学生指导与学生共同参与全部过程,学生可以得到及时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全程任务表现进行评价,比传统的几次作业或者考试更加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之后文章有详细说明。

二、课前准备

(一)联合国机构和会议主题的确定每次课堂讨论确定一个机构来讨论相关的会议主题,根据《国际法》课程内容,教师按照不同的联合国机构设计了相应的主题模式,作为参考。

(二)课程班级分组根据所教班级学生人数将其按照两人或者三人为一组代表某个国家,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必须包括在内,其余按照每次会议议题涉及的主要国家来供学生选择,一般采取双人代表制,若今后学生人数增多,可采用三人代表制,保证学生的研究目标和内容不至于过度分散。

(三)会议主席指定每次模联的会议都会指定一名会议主席,主席人选至关重要,推动整个课堂中会议的进程、把握会议的时间、引导议题的发展及引入危机问题都是由主席带动,相当于普通课堂中教师主导的地位,所以担任主席职位的学生需要有较好的临场应变能力,还能够在出现无人回应或者发言的情况下负责打破僵局。教师需要对候选的会议主席进行考察,确定人选后还要进行专门的培训。

(四)信息搜集和分析1.搜集所代表国家的信息学生课下搜集该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信息等,有助于在代表本国发言时从实际的立场出发思考问题。信息时代的网络高速发展使我们比前辈更加深入、快速和广泛地了解这个世界,但是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选取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是法学专业学生的一个艰巨挑战,模联会议的课堂化是促进学生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提升的积极动力。2.背景材料分析教师指导学生们分析背景资料的要点主要有:第一,针对议题涉及的内容确定所代表国家的主要观点,并搜集相关信息论证;第二,对此问题目前发展的状况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立场;第三,对此议题的目前解决方式进行评议,分析优缺点,并确定无法解决的难题在何处,原因为何;第四,从中尽可能挖掘最大量信息,为本国所写的决议涵盖,为本国在开展会议时的指导方针。

(五)立场文件写作指导立场文件(PositionPaper)是每个国家代表需要提交的会议文件,是该国家表明对议题基本观点和立场的书面意见,也是解决问题的建议总结。立场文件需要反应出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对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第二,对需要解决问题的来源、成因进行分析;第三,对问题的建议进行论证。同时,为了显示法学研究的客观性,应该对其他国家的观点也进行一定的评述,进行分析对比。不少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会忽略实际问题解决方式的可行性研究,在立场文件的写作中应避免此类错误。

三、课堂设计

(一)第一课堂教学———校内教育目前作者所在学校对于《国际法》课程安排一课时为50分钟,按照以下程序严格控制每个阶段的进度,预计每次的会议在4个小时左右。1.点名:对到会的每个国家点名,此步骤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省略。2.确定议程:确定委员会的议题。30分钟3.正式辩论和非正式辩论:需要发言的国家表达发言愿望由此形成发言名单,代表们按照顺序逐一发表本国观点和立场,并提出建议。90分钟4.决议草案:国家代表向会议提出各种动议后进行磋商,代表们可以提交若干份草案,在之前的辩论中产生共识后,写出一份决议草案。60分钟5.投票:各个国家代表对草案进行投票表决。20分钟6.决议:表决后草案成为决议,由各国家代表总结的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案。40分钟

(二)第二课堂———校外模联大会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教学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它的学习空间范围不仅仅限于学校,更多的是通过校外和社会的实践活动达到巩固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作为曾经带队参加不同校际的本校模联指导教师,作者深刻体会到带领学生去现场观摩会议的重要性,学生结合自己上课的经历,通过与外校同学共同切磋交流经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四、课程评价体系设计

国际会议论文范文7

国际会议的的邀请函范文一

尊敬的先生/女士:

为进一步满足第二语言教学对汉语句式研究的迫切需要,促进语法研究新成果向国际汉语教学应用的转化,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拟于2011 年8 月20 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 句式研究与教学专题研讨会。鉴于您在第二语言研究领域的丰厚学 术成果,诚邀您出席并发表鸿文,嘉惠学林。 有关会议安排如下: 一. 会议时间: 2011 年 8 月 20 日-22 日 二. 会议地点: 北京语言大学 三. 会议主旨: 促进前沿语言学理论的创新及其向国际汉语教学的转化与应用; 推动语言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四.会议议题: 1)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句式研究; 2)汉语句式研究的跨文化视角与相关语言事实; 3)跨文化视角下的汉语第二语言句式教学; 4)汉语教材、大纲、教学设计中的句式问题;5)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句式教学中的相关问题 五.遴选参会论文,出版论集《汉语句式研究与教学》。六.2011 年 7 月 5 日前,将论文题目及摘要以 Word2003 文档发至 会务组邮箱。 摘要 1000 字,标题用三号宋体,正文用小四号宋体。摘要请标 注作者姓名、单位、电子邮箱、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 真。 请于 8 月 10 日前提交论文全文,以便制作论文集。. 七.会议日程 8 月 19 日下午,在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大堂报到。报到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15 号。乘坐地铁 2 号线到西直门换乘 13 号线 五道口下车(A 西北出口),步行至北语会议中心。 8 月 20 日,8:30 开幕式、大会发言、分组研讨 8 月 21 日,上午分组研讨,下午闭幕式 8 月 22 日,文化考察一天(京郊)。如不参加文化考察,请回 函说明,以便筹备组统计人数。 8 月 22 日,离会 八.会议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15 号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100083) 九.往返交通由会议代表自行购票。会议筹办费、餐费、住宿费、论 文集出版费由会议主办方承担。 如有特殊情况,需代买车票,请于 7 月 8 日前将身份证号及返程

日期通过邮箱通知会务组,过期不再受理。 电话:010-82303432 e-mail: 句式研究与教学研讨会筹备组 2011 年 6 月 24 日

邀请人:XXX

XXXX年XX月XX日

国际会议的的邀请函范文二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培训机构工作委员会 机构 中国贸促会建设行业分会国际交流中心

第六届中国建设行业管理创新与国际合作大会 第六届中国建设行业管理创新与国际合作大会 届中国建设行业管理创新与国际合作 嘉宾 邀请函

2011年3月13、14日,在举世关注的目光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一届 四次会议完成了各项预定议程,在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热烈气氛中相继胜利闭幕。两会年年召开,今年不同寻常。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是,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 确定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 目标和主要任务,形成未来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这标志着我们将从新的历史起 点出发,迈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至关重 要。建设行业管理者如何领悟贯彻两会精神,如何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如何迎接在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将是第六届中国建设行业管理创新与国际合作大会重点研讨的议题, 本次大会将于2011年4月26日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主题为:新形势、新挑战、新思维。中国建设行业管理创新与国际合作大会作为建设行业杰出管理者共商发展大计的盛 会,已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五届。布赫、铁木尔达瓦买提、蒋正华、孙孚凌等国家领导人,郭 锡权、陈晓丽、杨慎、李秉仁、马俊如、徐颂陶、保育钧、艾丰、马挺贵、刘家琛等部委领导, 姚景源、侯淅民、陈淮、王通讯、罗双平、秦佑国、王忠明、聂梅生等知名专家,中建集团、 中铁集团、北京城建集团、上海宝钢建设集团、中太集团、古今建设集团、重庆建工集团等知 名企业负责人上千人出席了历届大会,使其在我国建设行业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为让建设行业更多的管理者共享大会高端的平台资源,获得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建立畅 通的国际合作渠道,在本次大会期间,莅会嘉宾还将受邀出席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 莅会嘉宾还将受邀出席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莅会嘉宾还将受邀出席 您作为我国建设行业的杰出管理者,被确定为特邀嘉宾,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届时莅临。如您不能出席,请及时告知,以便将出席名额给予他人,谢谢! 附:1.大会拟定日程;2.大会资讯;3.出席确认表。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

培训机构工作委员会

培训机构工作委员会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建设行业分会国际交流中心

建设行业分会国际交流中心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八日 一一年 十八日

国际会议的的邀请函范文三

005 桐油行业市场分析及贸易洽谈会 邀请函 中国南宁 2005 年 5 月 21 日23 日 主办单位: 林产化工网桐油网 协办单位: 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 百色桐油协会 支持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广西河池粮油总公司 云南省土产公司 广西梧州市瑞通贸易行 江西赣南红金龙桐油厂 广西柳州地区土产公司 香港鸿领国际有限公司 广西百色田林福达桐油厂 天津年晟土产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百色云盛油脂有限公司 江苏无锡金宇油脂有限公司 贵州兴义鲁屯油脂厂 湖南省新宇土产畜产进出口有限公司 贵州省汉江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增城市威利邦覆铜板制造有限公司 我国是世界桐油生产及出口大国,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目前我国桐油产量占世 界总产量的 80%左右,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声誉。但近年来桐油价格起伏波动较大,由 此带来的市场秩序混乱及资源性减少问题不断凸显。 为规范桐油行业市场秩序, 交流先进经验,寻求共同发展,应行业内大多数企业的要求,中国林产化工网桐油网定于 2005 年 5 月 21 日23 日在广西南宁召开 2005 年全国桐油行业市场分析及贸易洽谈会。 为了确保本次会议的顺利举行,桐油网将邀请业界知名的专家及生产、经销、使 用企业共同参与本次会议。林产化工网桐油网将充分利用专业网站平台的强大宣传优 势,为各参会企业搭建一个高水平的相互交流沟通的商务平台。 一、会议目的 本次会议旨在通过桐油生产、经销、使用企业的交流、沟通与洽谈,规范国内桐 油行业市场秩序,交流先进经验,谋求共同发展,增进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寻求新的合作 项目及贸易商机。 二、会议议题(暂定) 1、我国油桐品种分布及栽培技术; 2、2004 年市场回顾及桐油市场现状分析; 3、我国桐油行业面临的问题及末来的发展方向; 4、桐油企业如何共同维护市场秩序,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5、桐油生产企业如何加强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6、中国桐油企业之间如何加强合作,共同拓展海外市场 三、会议地点、时间和日程安排: 1、会议地点:广西南宁桃源饭店(四星级) 详细地址:广西南宁市桃源路 74 号 2、会议时间:2005 年 5 月 2123 日 3、会议日程: 5 月 20 日:会议报到 5 月 21 日:正式会议

5 月 22 日:商务活动 5 月 23 日:会议疏散 四、会议报名、注册及费用 报名参加本次会议的人员请尽快在 2005 年 5 月 1 日前将参会回执通过传真或电 子邮件发送到本次会议组委会。 也可通过桐油网直接在网上报名注册。 会 员: 1200 元/人 非会员:1500 元/人 备注:以上费用已包含食宿 为了更好为您安排好本次会议的食宿及各项日程,请尽快将参会费用按如下帐号 汇往林产化工网桐油网。 银行转帐请汇至以下帐户 单 位:南宁华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开户行:南宁市工行桃源路第二分理处 帐 号:2102108419300003882 邮局汇款至以下地址 单 位:南宁华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邮 编:530021 地 址:南宁市桃源路 59 号商务厅办公楼四楼 五、会议组织筹备: 本次会议组委会地点设在林产化工网桐油网(南宁华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地址:南宁市桃源路 59 号商务厅办公楼四楼

国际会议论文范文8

“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以下简称“中阿博览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商务部、中国贸促会、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部级、国际性综合博览会。自2010年以来,中阿博览会(原中阿经贸论坛)已在宁夏成功举办了五届,在国际、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2015年9月11日举行的“中阿卫生合作论坛”是第五届“中阿博览会”的6个子论坛之一,它由论坛开幕式及主旨演讲、卫生合作研讨会、学术交流大会、健康产业博览会暨健康产业论坛四大板块组成。其中,学术交流大会板块共举办4场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分别是:中阿传染病防控研讨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学术交流大会、眼科国际高峰会议和传统医学国际交流会议。

宁夏疾控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中阿传染病防控研讨会”的承办方之一,首次参与了大型国际会议的筹备与承办。工作期间,相关科室形成了大量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如何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做好重大会议专题档的收集,真实反映会议全貌,并为今后类似活动的举办提供参考与借鉴,成为今后中心档案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任务。

一、疾控工作重大会议的特点

1.会议目标特定性。疾控工作重大会议是真实反映疾病预防制工作进展、管理、科研与民生项目的一面镜子,会议目的性强,意义重大,任务目标一致,因此它所形成的档案具有很强的特定性或专一性。

2.资料产生阶段性。疾控机构是依据年度工作计划和相关工作指令来举办重大的工作会议,因此会议资料的产生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在某个时期文件会集中产出。

3.人员组成临时性。对于重大的疾控工作会议而言,会议筹备工作往往需要几个部门联合承办,其工作人员多由卫计委下属不同单位的职员或疾控机构内部的不同员工临时出任。

二、中―阿卫生合作论坛传染病防控研讨会资料收集情况

本次研讨会的目的,旨在为来自我国、世界卫生组织和阿拉伯国家的传染病防控专家们搭起切磋、交流的国际平台,共同探讨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及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其会议材料的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文书资料:研讨会筹备期间形成的请示、批复、函及通知等有关文件资料;会议结束后形成的各种相关工作总结。

2.工作资料:研讨会筹备过程中制定的各种工作方案、接待方案、工作任务分解细则;研讨会实施方案、工作手册、会务指南、日程安排(中、英、阿文)、会议报到册、开幕式主持词、嘉宾致辞以及研讨会筹备、举办过程中形成或签订的各类合同、协议等。

3.嘉?e及授课专家资料,包括嘉宾及授课专家的中英文个人简介、PPT课件(中、英、阿文)、交流资料等。

4.音像资料:研讨会筹备、举办期间形成的照片、录音、录像。

5.财务资料:研讨会筹备、举办期间产生的会务经费预决算报表、会务费支出明细表、凭证、账簿及其他核算资料。

6.电子资料,包括电子照片、电子文档、光盘等。

7.其他需要收集的资料,如:会场效果图、会场背景墙、工作人员信息、主要领导、专家、嘉宾行程安排、会务接待车辆安排等。

三、中―阿卫生合作论坛传染病防控研讨会资料收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经过多方努力,“中―阿卫生合作论坛传染病防控研讨会”圆满举办,资料收集工作也如期完成,但档案资料收集的硬伤也凸显了出来。

1.档案部门对重大会议的参与度为零。中心作为研讨会的承办方之一,在落实工作任务时,从未提及档案部门的职责,最后的资料整理工作,也由别的科室负责。

2.研讨会材料归档不齐。由于中心的档案部门从未制定过《重大会议专题文件资料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而我中心的上级主管部门――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也没有相应的文件,只是在会议结束后,自治区卫生计生委疾控处(研讨会的另一承办部门)印发的《中阿卫生合作论坛传染病防控研讨会总结工作安排》一文中列出要求上报的资料,但从档案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份工作安排缺失了一些重要的内容,如:主流媒体的报道资料、重要的工作信息与电子邮件、有价值的实物资料等。

3.文件、资料保管分散。中心多个部门参与了本次研讨会的筹备,因此筹备工作中形成的许多文件、音像或有价值的实物资料,都散落在不同科室的个人手中,造成重大会议资料收集难度较大。同时,由于这些科室在筹备过程中更侧重于工作任务本身,因而很容易忽略对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产生材料收集不完整的现象。

4.档案工作者专业技能低。在研讨会筹备与后会资料整理期间,中心没有专职档案人员参与此项工作,而各科室参与筹备工作的人员,因没有接受过档案知识专业培训,所以专业技能较低。

四、加强重大工作会议专题档案资料收集与管理的方法

1.档案管理及时介入。与疾控工作有关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或其他重大工作会议具有显明的工作特征和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长期以来,由于疏于档案工作的领导与管理,重大会议专题档案的完整性得不到保证,今后再次筹备重大疾控工作会议时,会议的主办方或承办方,应在第一时间向各自的档案部门进行通报,并将档案部门列为筹备工作成员之一,全程参与会议各项工作,加强对重大会议专题档案的统筹协调、监督指导工作,以保证相关资料收集的完整性与及时性,不断丰富馆藏内容。

2.完善制度,明确职责。档案部门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工作需求,不断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除了制定《疾控工作重大会议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为档案的收集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之外,在重大会议筹备期间,还应明确各部门相关责任人,充分考虑各部门的工作特点,细化资料收集工作的时间节点,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同时,档案部门还应落实档案接收流程,完善档案工作网络。

3.专业培训,提升素养。档案部门应对专(兼)职档案员进行档案业务实操培训,观摩自治区和银川市档案馆的馆藏资料,听专家全面讲解文件材料收集、整理的方法与技术,不断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强化档案责任意识。此外,在日常工作中,中心档案室还可聘请专家进行档案工作的监督、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整改。

国际会议论文范文9

>国家议题和声誉管理

公共外交作为影响国际社会舆论传播的手段,超越了传统国家外交事务的范畴,重视对目标国舆论机制和决策流程的研究与分析,尤其是针对舆论领袖群体的深入研究和持续交流,以长期影响目标国舆论和政策的形成过程,最终实现有利于本国发展的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议题和声誉管理作为公共关系高端咨询业务兴起于欧美国家,强调对目标社会的公众认知特点进行全面的研究和了解,对目标群体中“舆论领袖群体”和“沉默的大多数”之间的互动进行深入的分析。在被全球500强企业普遍应用与实践的过程中,议题和声誉管理不断发展并逐步形成科学的应用系统,现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公共外交战略体系。

美国的公共外交事务一直是“国务院战略计划”的两大支柱之一,担负着向世界传播美国价值观和思想理念的重任。由于长期奉守带有侵略性、强制性以及双重标准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美国国际形象在“9・11事件”之后日益滑落。2008年全球一系列民意调查显示,全世界反美情绪的深度和广度超过了现代历史上的任何时候。接受调查的大部分国家的民众对美国有负面看法,甚至连美国人心目中最亲密的盟友英国也反感美国人,有37%的英国知识分子在调查中表示不愿意购买美国货并反感美国文化。2009年奥巴马上任伊始,立即召集包括“软实力”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奈等精英,组成政策筹划小组,为美国外交战略出谋划策。而该小组关注的重点,就是如何在建立国家议题管理和声誉促进系统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公共外交。另外,奥巴马还启动了一项多部门联动的公共外交计划,该项公共外交计划由国务卿负责统筹,国务院负责公共外交及公共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为总协调,会同国务院各职能部门成立全球信息监测单位、议题快速反应单位、国际媒体协调单位以及全球传播项目评估单位。单从美国在G20峰会和北约峰会上刮起的奥巴马旋风来看,美国“构筑共识者”的公共外交联动计划正在发生作用。

日本也是系统开展公共外交工作较早的国家。在“二战”结束后的前20年时间,日本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国家经济建设中。为了修复国家形象并重新融入国际社会,日本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公共外交领域开展空前的投资。随着日本建立正常国家的战略思路的形成,日本确立了以文化交流为载体的阶段性公共外交战略,包括传统的茶道、书画、现代的影视、动漫等在内的文化都成为塑造日本国家形象的重要工具。在经历日本文化重塑阶段之后,日本启动了“亚洲代言人”的公共外交发展战略,全面引入国家议题和声誉管理系统,并通过五大发展项目来完善这一系统,包括建立国际频道、设立日本文化志愿者制度、建100所以上的日语教育据点、通过培养知日派来扩大日本有识之士的声音、引入促进年轻领导人对日理解项目。

今天的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全面融入世界,而且在诸多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建设性作用,中国以何种姿态走向世界令全球瞩目。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启动了众多旨在加强国际交流的项目,如文化年、孔子学院等;申请承办一系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性会议及赛事,如达沃斯论坛、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鼓励成立相关领域的非政府组织和论坛组织开展国际交流,如博鳌亚洲论坛、太湖文化论坛等,这些无疑都是加强对外传播中国声音和提升国际形象的很好途径和形式。但在当前复杂国际环境的背景下,积极推动这些国际交往项目的功用更多局限在与国际社会沟通渠道的拓展上,还远没有达到持续影响目标群体心智的地步。虽然国务院新闻办、外交部、文化部以及诸多媒体机构的对外宣传、国际交流与传播活动积极而频繁,但各单位之间缺乏协调机制,议题监测和反应系统不完善,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上缺少联动性,而且在一些国家议题的管理上缺少明确一致的关键信息和周密的传播计划。在这点上,中国仍需向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国际社会学习。

>全球传播一体化

在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的基础上,全球传播一体化也在传播技术的不断变革中得到迅猛发展,并为当前的公共外交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为了在全球传播一体化的过程中赢得先机,各国都在图谋世界新闻话语权。包括日本、阿拉伯世界、法国等在内的国家媒体正与美国CNN、英国BBC等老牌劲旅全力争夺全球观众,并在近年来先后推出日本版、阿拉伯版、法国版 “CNN”――NHK国际频道、半岛电视台、法国24小时,这些媒体都具有浓厚的国家利益色彩,都企图致力于向国际社会传播本国立场和加大全球话语权。

以日本“强化国际放送”的NHK国际频道为例,该频道利用三颗卫星全天候向海外播送“日本国产”的纯英文节目,开播时全球可覆盖的观众已达7000万,该数字计划在5年内提高到1.5亿。在传播内容上,该频道以时事新闻和介绍日本社会文化的软新闻为主,开设了“亚洲七日”、“亚洲之声”综合时事新闻类节目,主题都为 “亚洲”。 NHK还创立了“经济罗盘针”、“日本商机预测”等经济新闻节目,为欧美各国提供亚洲经济情报。综合来看,NHK的初衷并非只是让世界了解日本,而是让世界认识一个作为亚洲“统领者”的日本,让海外观众形成“日本声音=亚洲声音”的潜在印象。目前,日本NHK国际频道已经开通并落地美国华盛顿、纽约、波士顿等意见领袖和知日派较多的地区。毫无疑问作为日本政府政策扩音器的NHK国际频道,将在“入常”、“六方会谈”、“打击恐怖主义”和“大国军事待遇”等问题上加大分贝。

不过,以提高媒体落地率来扩大国家话语权的方式和途径,只是国家声誉管理系统中的最基本的环节。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整体形象和国际声誉的提升不在于它在多少个国家建立了多少个记者站或者开通了多少国家语言的节目,而在于它真正能建立起一个包括政府、非盈利机构、传播集团以及各种压力集团共同参与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外传播体系,同时这个体系有系统理论的支持、科学制度的管理和评估系统的监督。日本政府显然意识到这一点,为了配合日本政府“强化国际放送”的外交需求,日本外务省和分管媒体的总务省受命从2006年开始启动研究全球“最有价值传播群体”的项目,该项目责成日本国驻他国大使馆协调完成。对传播目标群体的研究目的在于“要准确、迅速地传达日本在重要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

>科学管理国家声誉

2009年初,由英国广播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2008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之后,全球民众对中国持正面评价者比例下降了6个百分点,降至39%,持负面评价者的比例为40%,上升了7个百分点。中国仍需冷静地面对各种疑虑,妥善化解由于误解和偏见产生的不信任感甚而歪曲和攻击。中国要全面推进国家公共外交并真正有效地在全球进行文化价值的传播和国家形象的维护及提升,就必须学习并实践先进的国家议题和声誉管理系统运作经验,建立具备国际化传播以及国家议题管理能力的联动性机构,引入日常议题和声誉管理系统对国家议题和声誉进行全面管理。

协调“公共外交”国家利益至上和“和谐世界”发展诉求的对立统一。公共外交的目的在于赢得对本国有利的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从而维护国家利益。但在开展公共外交的过程中,如果仅停留在泛泛的文化输出和形象塑造上,公共外交的能量和效用将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势必还会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为此,中国的公共外交事业应该建立在“和谐世界”理念的基础上,开展和谐对话、传播和谐文化、履行和谐使命,努力将“和谐世界”打造成中国精神的代名词。

深入研究国际社会舆论机制和决策流程。开展公共外交的首要工作是对目标群体的研究,全面了解普通公众、关注问题的公众、舆论领袖和政策精英的互动关系。公共外交实施的过程是通过影响目标社会的舆论领袖来间接影响该国政策精英的看法,从而影响其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同时对关注问题的公众施加影响,进而带动普通公众对本国进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最终形成有利于本国发展或者符合本国利益的公共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在现阶段,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开展对目标社会舆论领袖的群体的系统研究和分析,做到知己知彼。

致力于“议题和声誉管理”的本地化发展。国内关于议题和声誉管理系统研究还不多见,能够开展此项业务的机构更是屈指可数。在政府层面关于引入国家议题和声誉管理系统的讨论尚未提上日程。中国政府需要鼓励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大对“议题和声誉管理”的研究和本地化实践,同时开辟通路鼓励民间智慧参与国家公共外交政策的交流和制订之中。

国际会议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党的三大;党内斗争;艺术

    [中图分类号] D261.1/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3)05-0022-04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都是斗争的产物,党派也是如此。因此,发生党内斗争也是正常现象。只要这种斗争不使用残酷打击、阴谋陷害的恶性手段,就完全有可能通过良性斗争激活党的生机,防止铁板一块的僵化局面。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党的三大”)正确开展党内斗争,解决了建党初期党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存在的重大分歧,统一了全党的认识,使党能够团结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推动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高涨,从而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在纪念党的三大召开90周年之际,探析其开展党内斗争的高超艺术,对于正确处理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很有裨益。

    一、中共三大召开前,党内就国共合作问题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思想大讨论

    共产国际对于国共建立合作关系,自始至终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直接的指导与帮助,曾先后派马林、越飞等来中国,具体进行这项事宜。然而,中国共产党将列宁的理论和共产国际的“东方战略”付诸实现,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

    1921年底,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桂林同孙中山会谈和在广东作实地考察后,建议中共领导人放弃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而在国民党内开展政治活动,实行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但遭到中共领导人的拒绝。1922年4月上旬,应邀出席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少共国际代表达林到达广州,他以苏俄政府全权代表的身份同孙中山多次会谈。孙中山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苏俄的友好感情,表示愿意与苏俄建立联系。但当达林向孙中山提出“共产党作为一个政党加入国民党”,实行两党“党外联合”的建议时,却遭到孙的严词拒绝。鉴于此,在达林的建议下,在广州的中共中央和青年团中央的领导干部于4月底召集会议,研究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达林提议中共在保持政治独立性的条件下整个组织应加入国民党,引起了热烈的争论。大多数人不反对“党外联合”,但反对加入国民党。会议虽未能通过协议,但预示着:“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开始转变了。”大约半个多月之后,陈独秀5月23日在《广东群报》上发表《共产党在目前劳动运动中应取态度》一文,率先提出了共产党愿在同一目的之下,同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其他党派,“应该互相提携,结成一个联合战线(United Front)”[1]。6月1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对于时局的主张》,首次提出邀请国民党等民主派及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反对封建军阀的联合战线。接着,中共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提出了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策略原则,标志着党关于统一战线策略的初步形成。不过,当时党内大多数人仍主张国共“党外联合”,反对两党的“党内合作”。

    1922年8月,共产国际作出《给共产国际驻中国特派代表的指示》,命令中共加入国民党,要求中共党员在国民党内部组成自己的团体,同时保持自己组织的独立性。显然,中共二大通过的“党外联合”的决议,与共产国际“党内合作”的指示是不相符合的。为此,第二次使华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再次向中共提出:共产党员“应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使民主革命的联合战线更进一步实现”。中共中央于8月底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讨论与国民党合作问题。起初,与会者一致反对加入国民党,担心中共加入后会与资产阶级相混合,会丧失共产党的独立性。但通过马林的耐心解释与说服工作,会议勉强同意了共产国际的建议,决定中共少数负责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劝说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这样,西湖会议由“党外联合”转变为“党内合作”,比党的二大前进了一步,成为中共政治主张发生重大改变的转折点。西湖会议之后,李大钊、陈独秀、张太雷、蔡和森、张国焘等中共领导人加入了国民党,但“大多数同志只赞成民主革命的联合战线,对加入国民党的组织十分怀疑。因此,在实际上,国际的提议未曾实行”[2]。所以说,西湖会议决定加入国民党,还只是抽象的理论。直到“二七”惨案的发生,才使中共对建立统一战线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认为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独立的斗争是不能得到胜利的,而必要有各革命阶级的援助”。

    至此,中共对与国民党开展合作的方式,有了一个初步统一的认识,为在党的三大正确开展党内斗争提供了主题,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言无不尽,各种观点公开正面交锋,公之于众,党代表的党内民主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

    虽然共产国际和马林、陈独秀等人之前已经明确主张必须实行国共合作,但大会并不把这些指示和意见强加于人,而是组织了认真的讨论,正面意见听,反面意见也听,甚至可以在大会上争论。会上,马林、陈独秀等提出既然共产国际已有指示,“我们就应该加入国民党”。认为中国目前是资产阶级性的革命,故应与资产阶级联合,“只有国民党才能容纳那些半革命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和无产阶级,没有其它途径。”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一切工作应该集中到国民党”。[3]张国焘、蔡和森等反对陈独秀的意见,担心全体加入会丧失党的独立,会使党腐化,认为不能期望中国资产阶级起革命作用,“发展共产党的唯一途径是独立行动,而不是在国民党内活动。”而“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口号,“这是取消C.P.存在的主张”。[4]

    关于产业工人是否加入国民党问题。陈独秀等主张不保留产业工人,因为保留就是减少国民革命的势力。认为中国无产阶级在数量上、质量上都非常幼稚,党又不能公开,主张“我们要做工人运动只有加入国民党,集中势力于国民党”。张国焘、刘仁静、蔡和森等后来虽赞成加入国民党,但反对产业工人加入,认为产业工人是共产党的基础,加入国民党就会削弱共产党,坚持党领导职工运动的独立性,主张“工人应该在自己的政党旗帜之下参加民族革命,若加入资产阶级性的国民党组织,便不免有混乱无产阶级思想的危险”。蔡和森甚至梦想再建立一个“独立工人党”。

    党内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分歧,真实地反映着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不同认识,其中包括社会性质、革命性质、党的基本任务、革命动力、统战对象、对国民党的认识、保持党的独立性等问题。从双方的观点来看,各有其正确合理的一面,同时也各自带有其片面性。陈独秀等人的意见,有利于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实行,但不利于保持党的独立性;张国焘等人的主张,虽能保持党的独立性,但其主张是使党的策略建立在幻梦的基础上。相比之下,陈独秀等人的意见,符合国民革命的发展形势和中心任务,更具有可行性和切实性。

    总之,在讨论国共合作问题时,发言的代表有二届中央委员,有广州、湖南、唐山、武汉、广东支部、长辛店等各地的代表,有广泛性、代表性。这些人的发言,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意志,行使了自己的民主权利,充分表明其斗争的实质和根本内容是思想原则认识上的分歧。

    三、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少数与多数的关系,大会各种决议的形成过程、决议的内容以及决议的执行都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个人意志和利益必须服从党的意志和利益,少数人的意志和利益必须服从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在党的组织内部,个人的权利是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但不是任何个人的意见都可以被组织所接纳,形成党组织的决议。这样,个人在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必须虚心听取其他人的意见,尤其要听取与自己的观点相反的人的意见。而当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自己的意见被否定,党组织形成的决议与自己的意见不同时,必须服从党组织的决议。党的三大代表不仅能以个人意见服从党的决议,而且能以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为我们做出了典范。无论是在大会上,还是在会议的讨论中,代表们极少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讨论的都是党和革命的重大问题,就是在选举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时,也不产生为个人权力而争的现象,这就使贯彻民主集中制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另外,党组织必须尊重每个党员的意见。在党的三大上,主持会议的陈独秀,共产国际代表马林,都较全面听取了代表们的意见,包括蔡和森等提出的相反意见,这样,形成的决议就比较正确和科学了。

国际会议论文范文11

主题和内容设置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在谈到本届大会在主题和内容设置上的考虑时,周明伟说,第三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特别是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半年多以来,在一系列重大对外交往的理论和实践取得重要突破的背景下召开的,也是在国际舆论发生一些新变化,产生一些新趋势的背景下召开的。在这个大背景下,将这次理论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全球传播:新趋势·新媒体·新实践”。

具体的议题有一部分是延续了第一、二届研讨会的话题,但也有一些新的话题。议题包括中国梦的国际传播,国家传播战略的理论和实践,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舆情和国际受众研究,国家形象和城市形象等,内容相当丰富。

周明伟强调,大会议题总体来说还是围绕着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围绕十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对外宣传、对外交往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和重要举措,围绕国际舆论环境的一些新情况、新趋势展开讨论。归纳来说,主要是围绕四个方面的议题进行讨论。

第一是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的传播。周明伟认为,国际社会在延续二三十年关注中国,特别是关注中国经济辉煌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关心中国经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关注一系列经济数字发生重大变化所体现出的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过去二三十年来所形成的发展理念、理论、道路和中国文化发展的新成就,以及中国人的价值观。因此如何向世界说明中国执政党的执政理念、独特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追求,既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我们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二是中国的话语影响力和话语权问题。在向世界说明中国的过程中,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中国同世界联系的紧密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很多新的理念,一些中国特色的概念表达同国际社会的既定表达产生了冲突或找不到恰当的表达方式。”目前中国话语的影响力,解释中国道路、理念的能力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还有很大差距。

他提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不断适应并影响原有的规则及话语体系,也要形成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并且让自己的话语体系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发挥作用,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艰巨的挑战。我们的话语权建设有多大影响力,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影响到所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

第三是新技术应用和新媒体传播。周明伟说,这是过去两届研讨会中重要的关注点,也是大家讨论比较充分、热烈的一个话题。但是仅仅一两年的时间又产生了很多新的情况,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传播的形式和内容都进一步向着多元、多样、多变的方向发展。由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也是这次会议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的国际传播如何适应,如何运用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我们每一个传播工作者要关注的内容。”

第四是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周明伟曾多次对媒体谈到,在媒体之外,现在传播中国形象的载体越来越多地为中国制造的产品和中国人所承担起来。他强调,如何提升我们中国制造产品的形象,提升中国人的形象,通过系统工程来丰富中国产品和中国人在传载中国形象过程中的作用和能力,这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传播理论研究和传播实践不断创新

谈到作为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的承办方——中国外文局,近年来在传播理论研究和传播实践创新方面的探索时,周明伟说,在过去超过十年的国际理论传播研究过程中,外文局始终围绕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重大课题和国际社会的重大关注来研究国际舆论趋势,研究应对策略,研究各种新的对外传播尝试。不断的创新和探索是这些年传播理论研究取得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因为这种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使外文局有机会集聚到国内一批优秀的传播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形成了相对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优势。

周明伟特别提到该研讨会的承办方之一——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他说,今年正好是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这次会议也是其十年研究成果的重要巡礼。“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依托我国对外传播理论研究的整体实践成果,在搭建平台,形成氛围,聚集资源方面取得了成绩。”

在对外传播实践的过程中,外文局另外一个持续下大工夫做的是本土化战略。周明伟介绍说,本土化战略首先依托于外文局六十多年来多语种、多媒体的对外传播实践,包括10多个出版社、将近30多个网站和20多本杂志。外文局书刊本土化的历程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但在过去10年发展迅速,无论是语种、地区范围都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实践证明,书刊本土化有效地推动了中国与所在国的文化交流,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我们将争取更多的资源,更深入地推进外语书刊的本土化,并且依托它们延伸我们各种文化产品在当地的影响力,发挥好外语书刊用别人的语言讲中国故事的作用。”周明伟说。

期待研讨会形成理论优势

周明伟认为,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是一项新事业,这项事业是同中国改革开放相关联的,是从中国同国际社会打交道,同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

他进一步介绍,此次会议收到论文260多篇,总体来说,无论是相对于前两届理论研讨会的研究水平和成果而言,或者是整体反映中国目前理论和实践的水平而言,都有很大的进步,研究领域的广度和研究具体问题的深度也有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他也客观地提出,现在的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得到专家一致公认的、整体优秀和全面优秀的论文,无论是数量和质量上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也将成为我们办好这个研讨会的重要动力。”

谈到与会者对大会这个平台的期待时,周明伟强调说,这些年研讨会集聚了一批优秀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大家都有一个共识,要用好这个平台,在交流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和理念,推动我们的实践,使得理论研究能够在大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国际交流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对外传播的实践中有更多的心得、感悟和经验,以此来推动我们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推动我们国际传播水平的提高,推动我们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

国际会议论文范文12

中国国家主席、南非总统祖马、贝宁总统亚伊、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吉布提总统盖莱、尼日尔总统伊素福、科特迪瓦总统瓦塔拉、佛得角总理内韦斯、肯尼亚总理奥廷加、埃及总统特使阿姆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以及50个论坛非洲成员国外交部长和主管对外经济合作事务的部长、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让·平、部分非洲地区和国际组织代表等出席开幕式。

9时50分许,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迎候与会领导人等贵宾,同他们热情握手。

10时,会议正式开幕。

在热烈掌声中,发表题为《开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的重要讲话。

表示,今后3年,中国政府将采取措施,在以下5个重点领域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事业,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第一,扩大投资和融资领域合作,为非洲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第二,继续扩大对非援助,让发展成果惠及非洲民众。第三,支持非洲一体化建设,帮助非洲提高整体发展能力。第四,增进中非民间友好,为中非共同发展奠定坚实民意基础。第五,促进非洲和平稳定,为非洲发展创造安全环境(讲话全文见第98页)。

论坛共同主席国埃及总统特使、外交部部长阿姆鲁随后宣读穆尔西总统贺辞。穆尔西在贺辞中说,中非合作论坛是双方集体对话的重要平台和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取得了丰硕成果,造福了非中人民。埃及作为论坛现任共同主席国同中方开展了建设性合作。埃方感谢中国为促进非洲和平、安全、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非中双方完全可以在现有良好基础上开辟非中关系更广阔的前景。

论坛下届共同主席国南非总统祖马、非盟现任轮值主席国贝宁总统亚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后致辞。

祖马表示,新形势下,非洲国家希望同中国加强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通信技术、能源等领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相信本届会议将为未来几年非中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南非作为论坛下届共同主席国,将同中方密切合作,共同推动非中关系发展。

亚伊表示,当前,非洲国家联合自强,实现和平、稳定、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希望同中国加强合作,应对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挑战,在国际事务中加强协调和配合,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潘基文表示,希望中非合作论坛今后在消除贫困、提升非洲自主发展能力、推动绿色经济、促进中非人文交流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联合国坚定支持中非合作,愿与中国、非洲共同努力,推动实现世界持久和平、发展、繁荣。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戴秉国等出席开幕式。外交部部长杨洁篪主持会议。

当天,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审议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后续行动落实情况。

杨洁篪在全体会上就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后续行动落实情况及对未来三年中非合作的设想作报告。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就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经贸举措落实情况作报告。

非洲五个次区域协调人安哥拉计划部长洛伦索、摩洛哥外交大臣欧斯曼尼、科特迪瓦商务部长班齐奥、刚果(布)外长伊奎贝、肯尼亚外长翁盖里和非盟委员会主席让·平代表论坛非洲成员分别发言,积极评价杨洁篪和陈德铭的报告,表示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第四届部长会后续行动得到全面、有效落实,推动中非各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此次部长级会议是中非双方的又一次重要聚会。国家主席和南非、贝宁等非洲国家领导人与会,体现了中非双方对这次会议的高度重视。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会议取得了丰富成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一是凝聚共识、提升互信。和一些非洲国家领导人共同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形势下中非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出席会议并访华的非洲国家元首分别举行了欢迎仪式和会谈,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国家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戴秉国等分别会见了来华与会的非洲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总理和一些非洲国家领导人共同出席了第四届中非企业家大会开幕式,副主席同一些非洲前政要一道出席了第二届中非民间论坛,中非双方领导人就中非关系、中国同有关国家双边关系、中非合作论坛建设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了友好充分交流,达成广泛共识。中国和51个论坛非洲成员代表积极参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会议向外界传递出中非坚定不移深化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坚定不移推进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强烈信号,提升了中非互信水平,扩大了中非关系的国际影响。

二是开拓创新、深化合作。在会议开幕式上,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了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新举措,涉及投融资、援助和民生、非洲一体化、中非民间交往和非洲和平安全等领域。与以往相比,这些举措领域更广、力度更大,必将为中非关系更好更快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经过近半年的精心准备,会议顺利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行动计划(2013至2015年)》两个成果文件,为未来三年中非各领域合作绘制了美好蓝图。

三是与时俱进、完善机制。这次会议是与会非方成员最多、配套活动内容最丰富的一次部长会。会议前中非民间论坛、企业家大会、文化部长论坛、金融合作论坛、青年领导人论坛等一系列活动的密集举办,充分体现了论坛框架下中非合作的丰富内涵,有力推动了论坛机制向多层次、宽领域的发展。中方感谢所有非洲国家政府和人民支持中非合作论坛发展,特别感谢埃及政府和人民在过去3年里为论坛建设和中非合作所做的突出贡献。下一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将在南非举行,中方愿与非方共同努力,不断丰富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方式,推动论坛取得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