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际业务审计

国际业务审计

时间:2023-08-18 17:17:20

国际业务审计

国际业务审计范文1

外包(Outsourcing)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讲究专业分工的环境下,为了能够专注于核心业务,维持及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委托于专业水平高的外部企业,即外包承包方通过整合、利用外部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以减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满足顾客要求。Williamson(2008)指出,外包实质是企业根据交易成本分析,在自己生产(Make)还是对外购买(Buy)间做出的一个最优抉择。只要存在对外购买,就会出现服务外包。按照对外包在审计业的一般性引申定义,内部审计服务外包是指一个企业或组织通过签订合约,将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委托给外部机构执行。

中国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发达国家制造业国际外包业务承包国。联合国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已指出,服务业外包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企业纷纷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合适的外包提供商。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印度企业在承接发达国家内部审计服务外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印度一样,中国同样拥有大量优秀并且低廉的审计业务人员,因此,我国也具备发展内部审计服务外包的条件和潜力。

对服务外包的研究正逐渐展开。卢锋(2007)从产品内分工来解释外包,并且进行了服务外包的收益成本分析。徐兴锋(2007)研究了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服务外包承接地所具有的优势,并提出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策略。顾磊、刘思琦(2007)则从中国作为发包方的角度来分析发展中国家进行服务外包的效应。卓悦(2005)认为服务外包的作用有:加速企业再造的优势;促使企业达到世界级的专业水平;促使现金流入企业;释放资金做其他用途;解决职能管理困难或失去控制;提高公司核心业务;缓解货币资金紧张;减少运营费用;降低风险和缓解内部资源不足。但是,有关内部审计服务外包的研究仍然较少,且缺乏系统性。

相对于欧美市场,审计外包服务在我国方兴未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内部审计服务外包业务已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创新趋势,主要体现在外包业务种类日益繁多、外包主体日益复杂、外包业务技术含量日益提升等三方面。那么,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呈现国际化与创新紧密联系的现象背后的经济学机理是什么?中国内部审计服务外包业如何应对国际化竞争?这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二、内部审计服务外包与交易成本理论

(一)资产专用性、交易成本与外包

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在交易成本理论中提出“资产专用性”的概念,这一概念与外包有着密切联系。他指出:第一,当资产专用性的最佳水平极低时,无论从规模经济还是从治理成本上看,都是市场采购(Buy)也即外包更为有利;第二,当资产专用性的最佳水平极高时,则内部组织更为有利;第三,对于中间状态的资产专用性来说,当两种成本存在很小的差别时将出现混合治理,即一些企业将从市场上采购,而另一些企业则自行制造,但两种决策都达不到最优;第四,在更为一般的条件下,组织通过外包寻找降低生产成本的机会,但如果节约的外包成本或多或少的被与外包商进行的合同摊派、外包关系的管理以及确保外包对合同的严格执行上所产生的费用所抵消,则组织倾向于实现纵向一体化;如果节约的成本高于合同契约方式的成本,那么组织倾向于业务外包。这种外包理论体现了“效率边界”的思想。

降低交易成本是企业进行外包的根本原因。随着非核心业务在不断地在消耗企业的能量,企业整体的生产效率和产量会因此而越来越低,通过把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外包承接方,或者将不能创造价值的业务外包出去,集中人力物力资源专注于企业的核心业务,从而扩大生产规模,达到降低单位成本的目标。

(二)服务外包、创新与交易成本

有研究表明,服务外包可以促进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与劳动效率提升,从而大大节约交易成本。比如,Gorg等(2007)分析了国际外包对生产率的影响,发现依赖于外包的中间品投入和企业的出口密集度对生产率呈正的影响。Girma和Gorg(2002)发现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均与外包的程度正相关,且这一效果在外资企业更为明显。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则一方面承接国际外包,另一方面把大量的生产环节外包给发达国家(平新乔,2005;刘志彪、吴福象,2006)。如果发达国家企业外包的目的是寻求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以及提升本国研发能力与劳动效率,进而降低交易成本,那么什么动因决定了中国企业承接国际外包业务的行为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对于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技能、促进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利用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大(易行健、李良生,2007)。与直接利用外资相比,承接国际外包业务确实能够实在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首先,外包业务的发包方和承包方在技术方面会开展紧密合作,承接发达国家外包业务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借助“干中学”掌握先进技术。外资企业的员工固然也可以学到一些先进技术,但因为每个员工难以单独从头到尾完成一项业务的技术工作,这些员工对技术的掌握是零散的;其次,在发包方和承包方合作过程中,发包方也会向承包方转让若干技术,而直接利用外资则无法通过此途径获得技术;再次,发包方对承包方的技术水平一般都会产生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促使发展中国家企业必需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郑雄伟,2007);换言之,在发达国家发包企业技术不断进步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承接外包企业就必须不断提高其技术和管理水平以继续承接外包业务。

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已经证实了承接国际外包业务对技术进步的作用(田贞余,2004)。

徐毅、张二震(2008)的实证研究发现,外包导致人力资源配置向有利于本土创新方向发展,外包与行业科研人员占比正相关。外包比例越大,行业科研人员比例越高。他们认为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间投入品包含一定知识,购买者需要相应的智力投入来学习。把进口中间投入品加工再出口也需要一定技术投入。二是中间品进口刺激了本土企业创新。对于国内的中间品供应者,面对不断减少的市场份额,势必会增加科技投入。因此,发展中国家都期望通过跨国外包获得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加强和改善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加速经济发展。因此跨国外包也有助于技术创新。也即跨国外包与技术创新呈现相互促进关系。

(三)审计外包与交易成本理论

内部审计服务外包业务与交易成本理论同样密不可分。早期的内部审计服务外包直接源于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需要,尤其是缺乏大量审计专才的中小企业,它们为了节省单独设置审计部门的成本,或者为了从繁冗的财务工作中解脱出来,通常会将连同审计业务在内的一些会计业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财务会计领域的专业机构就成为了外包服务的承接方。内部审计外包包括四种主要形式:(1)补充,指外部承包人和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共同完成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承包人的工作是对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有效补充;(2)审计管理咨询,是指外部承包人主要完成对原有咨询或审计项目的扩展部分;(3)全部外包,是指把内部审计业务全部外包给外部的承包人完成,这种形式常见于未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中小企业;(4)合作审计,即内部审计工作由一个统一的项目和审计工作组来完成,而工作组由内部与外部审计人员共同组成①。随着内部审计服务外包的发展,一些大企业也出现了内部审计服务外包的需求。它们进行外包的目的则更为复杂,有的是为了降低风险,也有的是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公开与公正性,还有的是为了提升业务效率。

我们认为,实质上上述种种审计外包的目的仍然可以总结为企业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无论是保证信息透明度,还是提高财务部门的管理决策能力,抑或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归根结底都可将其视为对于企业而言其“专用性”下降,因而可以通过“市场购买”即“外包”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审计行业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审计服务外包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更为突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务交付方式进一步使得审计外包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从而大大促进了企业的审计外包需求。而且,当网上交易逐渐成为生活常态,巨大的在线审计服务市场也就产生了,因此,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为跨国审计服务外包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审计服务外包的创新也随之层出不穷。

三、内部审计服务外包国际化与创新:交易成本的视角

(一)中国内部审计服务外包国际化与四大事务所

中国内部审计服务外包的国际化进程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的成长密不可分。上世纪九十年代,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驻我国,它们不仅承接了大多数的跨国审计外包业务,而且还逐渐垄断了我国国内大企业的审计外包业务②。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9年5月9日披露的2008年度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信息:国际四大已连续7年获得我国百家会计师事务所前四名。四大收入一直排在全国会计师事务所收入前列,并占据压倒性优势,而且每年不断增长。国内优质客户大多都集中到了四大。2008年度我国注册会计师全行业总收入310亿元,较2007年276亿元增长了12%,其中百家会计师事务所收入197亿元,占全行业总收入的64%,其中国际四大的总收入合计近104亿元,占百家会计师事务所总收入的53%③。

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地位使得不少会计审计方面的规则、办法都需要与其共同商讨制定。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就根据其《2002年工作要点》,通过招标方式聘请四大所起草了《风险导向审计程序》,以此“构建更完善的政策制度”。

四大与一些政府主管机构、行业协会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审计业务的国际竞争一方面使得审计外包业务增加,另一方面也使得国内会计师事务所面临巨大的创新与竞争压力。四大事务所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内部审计服务外包的国际化与创新,另一方面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国际化与创新也在不断深化。

(二)内部审计服务外包国际化、创新与交易成本理论

那么,内部审计服务外包国际化与创新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呢?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与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地位是如何形成与演变的呢?根据交易成本理论,我们从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对会计服务外包的国际化与创新现象通过图1进行解释。

图1中,各节点(0,1,2,3)代表状态④。在状态0,K=0代表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没有任何审计专有技术,只是简单中介。在这种情况下,其业务均可外包出去⑤。K>0代表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拥有专门技术,此时只存在部分外包。在状态1,s=0代表无国际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外包将全部给予其他国内企业,也即外包业务的创新与竞争只在国内企业间进行。s>0代表业务存在国际化竞争,此时外包业务的创新与竞争在国际企业间进行,如果此时完全由市场机制主导竞争,那么外包业务的创新与竞争将十分剧烈;但如果此时政府对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加以扶持,将有利于国内审计服务外包企业的创新与国际竞争。一般情况下,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不会将全部审计业务外包,因为多数情况下,它们或多或少都拥有一些专门的审计技术。在国际化环境下,境外企业会在国内投资,中国企业也会在境外投资经营。业务的复杂性使得企业会更多地外包业务,以降低交易成本。在市场机制下,要承接这些复杂的外包业务,承接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就要进行充分的业务创新,并由此展开激烈竞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们通过不断的业务创新与整合,把握住了国际化带来的会计与审计业务外包的机会。对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而言,由于在技术、人才、品牌等诸多方面先天上与四大事务所存在明显差距,只能定位于依靠价格竞争、服务中小企业,承接的大多是较为低端的审计外包业务。

另一方面,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企业承接外包业务的水平也影响着内部审计服务外包业务的水平。Long(2005)指出,在企业业务国际化进程中,服务外包并不是一定就是将某个环节都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完成。因为服务外包存在着技术溢出,如果外包输出国不想让外包输入国完全掌握技术,就很可能出现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出现“部分服务外包”的现象。因此,在完全市场竞争机制下,虽然目前外资制造业企业大量进驻中国,但是其让中国企业承接的外包业务往往是产品价值链较低端的业务。与这些业务相关的会计业务往往是较为简单的会计业务,而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承接的大多也就只能是这些简单的会计业务。

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国际化带来的创新与竞争压力并不能促使中国国内内部审计服务外包水平的提升,因而政府政策扶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政策扶持、国际化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外包创新

事实上,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对国内企业开展内部审计服务外包业务进行政策扶持,内部审计服务外包业务已处于图1所示的状态3环境中。如前所述,目前政策扶持主要就是给予国内审计服务企业以必要保护,让其能够通过与国际大企业的适度竞争成长起来,而不是在激烈的竞争下日渐衰落。

2012年,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的合作期将陆续到期,我国已出台政策强制要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到期后必须本土化。在政策扶持下,国内企业的内部审计服务外包业务,也将像四大事务所那样,走过图2所示国际化环境下的创新过程。

图2中,横轴代表国际化的时间。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创新的不断产生,审计业务复杂性不断增加。由于审计业务日趋复杂,在作业的过程事务所员工不但要面对复杂的账务数据的整理和抄写,还需要关注对财务结果的风险评估,往往在较短的时间内需要完成越来越繁杂的审计处理任务,会计师事务所将技术业务外包给科技公司,利用IT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技术提升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由此,会计师事务所从企业承担的内部审计服务外包业务就从简单到复杂,并逐渐将部分业务再外包给科技公司,最终在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与科技公司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内部审计服务外包业务。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目前正是处在图中所示的第三阶段。比如,外资制造业企业子公司投资中国后,其较为复杂的审计业务一般会选择部分外包给四大事务所,而四大事务所的业务创新一般会由其本部所在公司完成。在此基础上,四大事务所的审计软件、办公软件研发和维护等业务均外包给其本部所在科技公司。当然,这些制造业企业的母公司、承接研发与维护业务的科技公司不少也有审计业务外包给四大事务所的母公司。错综复杂的内部审计服务外包业务因而形成。

对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而言,目前多数仍处于第一阶段,部分进入第二阶段。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仍然承接着简单的会计服务外包业务,业务水平较为低下。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开始与科技公司合作,探索提升会计外包业务处理水平的途径。可以预计,四大事务所本土化后,其长期独占中国上市审计市场的局面将会彻底改变,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将迈出国际化环境下业务创新的重要一步。大部分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将走向创新的第二阶段,并逐渐向第三阶段迈进。

着眼未来,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应将国际化发展与创新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大胆探索与拓展国际审计业务领域,可以通过设立海外办事处,或通过合并等途径来为它们的主要客户提供全球,同时加快与科技公司的合作进程,加大业务的创新力度,由简单会计、审计业务扩大至融合管理和财务咨询、税务、公司理财、人力资源全球管理在内的复杂会计、审计业务领域。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政策扶持国际化环境下的国内企业内部审计服务外包业务,并不仅限于特许经营权的支持,还应着眼于创新政策扶持、国内审计服务市场公平竞争制度建设等方面。特许经营权的政策扶持只能在短时间内缓解国际审计企业竞争压力,创新政策扶持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国内审计企业竞争力不足的关键。而国内审计市场公平竞争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则是为了避免将来出现不合理的国内审计企业垄断市场的情况。

四、典型案例分析

如上所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与科技公司间的复杂外包现象是内部审计服务外包国际化与创新的必然结果。由于国内内部审计服务外包业务仍处于第一、二阶段,因而会计师事务所与科技公司间开展创新性的服务外包业务势在必行。这类业务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会计师事务所将审计软件设计、开发和维护等业务外包给科技公司。比如,近几年间上海立信、中和正信、羊城、南方民和等6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就采购了广州铭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共同研发的《E审通社会审计协同作业系统》(简称《E审通》)。该系统实现了社会审计流程的规范化和自动化,对行业的发展和竞争带来了一场全新的变革,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全面提升事务所核心竞争力。

审计外包业务的创新当然也会在财务软件上有所体现。如上文所述的《E审通》审计软件作为年审、税审合一的审计软件,其设计过程参考了《企业会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准则》、《国家税务总局国税法》、《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特别是完全按照中国新会计准则和2007年地方税审报告的要求进行设计开发,并结合了一大批资深注册会计师业务的需要。

这一案例不仅充分说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向科技公司外包已成事实,而且可以由此说明国际化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如前所述,国际化带来的审计外包业务复杂化使得事务所向科技公司的业务外包成为一种必然。举例而言,比如国际化会加速企业上市融资的步伐,而企业要上市就必须将审计业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日益繁重。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就会向科技公司提出审计软件的开发外包要求。这就带来了内部审计服务外包的创新。因此,《E审通》软件的广泛使用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际化确实引致了会计服务外包的创新。

创新也会促进内部审计服务外包业务国际化。

从上述案例可看出:通过创新,借助科技公司提升会计服务外包业务承接能力,不仅提升了会计师事务所业务处理效率、规范了业务管理、还有效降低了业务风险和业务成本。从而使事务所处理复杂审计外包业务的能力大大提升,国际竞争力得到加强。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已于2009年与“BDO”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加快了国际化步伐。因而,审计外包创新与国际化趋势紧密相连。国际化趋势导致了内部审计服务外包的创新,而审计服务外包创新,反过来又促进了国际化。

五、总结与展望

内部审计服务外包业务的国际化进程与创新紧密关联。基于交易成本理论,本文从经济学视角诠释了审计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剖析了中国审计外包业务的发展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发展历程,发现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通过创新降低交易成本是内部审计服务外包呈现国际化与创新相结合趋势的主要成因。业务国际化发展使得审计外包业务纷繁复杂,促进了内部审计服务外包的创新,而内部审计服务外包的创新,提高了工作效率,反过来又加快了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国际化进程。

内部审计服务外包创新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简单内部审计服务外包阶段,较复杂内部审计服务外包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向科技公司外包阶段,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与科技公司间的复杂内部内部审计服务外包业务阶段。我们认为,中国审计服务外包仍处于第一与第二阶段;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对科技公司产生业务外包需求,并由此提升业务水平是中国审计外包业务的重要特征之一。

国际业务审计范文2

摘要:人才的国际化并不等同于学历上的高层次,也不等同于简单地提高外语水平。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应基于一般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应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突破,创新课程体系,开展双语教学,突破人才培养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 :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

一、国际化会计人才与国际化审计人才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的关系。会计与审计是两种不同但又有密切联系的社会活动。会计资料是审计的前提和基础,审计的主要对象是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随着审计的发展,审计和会计的区别越来显著,突出表现在职能的不同。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过程的记录、计算、反映和监督,而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此外还包括评价和公证。会计虽说也具有监督职能,但这种监督是一种自我监督行为,主要通过会计检查来实现。会计检查或查账,只是检查账目的意思,主要针对会计业务活动本身。而审计,既包含了检查会计账目,又包括了对计算行为及所有的经济活动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分析、检验,即含审核稽查计算之意,其目的在于证实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源于会计,其与会计密切相关。在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2012 版)中,会计学专业和审计学专业是两个并列设置的本科专业。在现行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不仅有会计和审计实务两个专业,还有会计与审计专业。由于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晚于会计,高校中审计学专业相对会计学专业开设晚并且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数量少。由于二者的密切联系,会计与审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很多共性。人们常说“会计审计不分家”,就是因为学审计的首先要能够胜任会计工作,而学会计也要适合从事审计工作。

事实上,被公认为高层次会计人才的注册会计师主要从事的是社会审计工作。而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更是将从事社会审计工作的注册会计师称作会计师。可见会计人才与审计人才的关系密切到不需加以区分的程度。

由于以上原因,笔者将国际化会计人才与国际化审计人才的培养问题合并在一起进行研究。

二、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意义

会计审计国际化的发展带来对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大量需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会计在服务资本市场和优化经济贸易秩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境内许多大公司到境外上市,境外公司到境内设立分支机构,外资企业越来越多,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从事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越来越重要。同时,资本国际化需要跨国披露财务报告和国际合并会计报表,跨国公司的发展又使得跨国合并会计报表变得更加复杂,导致审计人员对公司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及可靠性进行判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2014 年5 月14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谈到,要“有序放开会计审计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在此背景下,中国的会计审计走国际化道路成为一种必然。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步趋同的过程中,急需一大批熟悉国际会计准则、掌握国际资本市场惯例、能够承担国际业务、精通外语的高层次国际化会计人才。

当前,会计从业者数量众多,然而具有深厚的会计审计专业基础和较高外语水平的高素质会计审计人才在我国严重不足,巨大的人才缺口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最大影响因素。因此,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成为各高等院校的迫切任务。

三、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设想

(一)提高认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人才的国际化并不等同于学历上的高层次。国际化表明的是人才适应的范围更广,更具有应用性,能够适应境内外的更复杂的经济活动。所以国际化人才培养适合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

其次,国际化人才培养不等同于简单地提高外语水平。掌握外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因此国际化人才的外语水平应以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由于西方会计产生于英国,目前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大多使用英语,因此,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时要注意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再次,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应基于一般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要具备一般会计审计人才的基本素质,然后才能谈得上国际化人才。首先应具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拥有较宽广的经济、管理、法律及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在此基础上具备运用职业判断来开展跨国跨境业务或在国内开展涉外业务的能力。

(二)突破传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应创新课程体系。可采用“嵌入式”教学,将国际化、职业化的教学内容引入会计学、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置换相应课程。使培养的学生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在专业英语、专业能力、专业素质和国际交流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升,将来能够适应会计职业国际化发展要求。

其次应开展双语教学。为了更好地理解以要真正掌握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资本市场法规、国际营销和管理惯例等相关知识,锻炼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可引入英文原版教材并采用中英文双语授课。

再次是突破人才培养环境。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中、停留在书本上,需要到一定的环境中去感知、去砺练。比如到涉外企业参观业务流程,到具备承办外资业务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习。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各国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等,还可以利用假期开展海外游学或海外移动课堂活动。

(三)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的保证。作为培养人才主体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国际化视野。为此,应鼓励教师走出国门拓宽视野,并积极为教师考取国际会计师创造条件。高校应主动与具备承办外资业务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校企合作,聘请具备国际会计师资格的行业高手来校讲学补充师资的不足,或是指导学生的实习活动。

课题名称: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课题编号GBC12130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刘东辉,成员包括崔澜、孙玲、唐丽华、林丽、盛永志、周广秀、张力智。

参考文献:

[1]刘东辉,林丽.提高审计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探讨.教育探索,2012.09:106-107.

[2]刘东辉.国际化审计人才培养策略的探讨.教育探索,2013.04:12-13.

国际业务审计范文3

关键词:内部审计;委派制;现状;对策

一、目前国际内部审计委派工作开展现状

国际内部审计务实准则的”属性准则1100规定”内部审计活动应该独立,内部审计师在开展工作时应做到客观”。这就要求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体现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审计师的客观性,二者的关系是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与不偏不倚的判断意见,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是必不可少的。而内部审计师的客观性要通过机构的状况和客观来获得。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2001年提出内部审计师最新定义,认为内部审计活动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目前国际发达国家在内部审计方面都以(IIA)标准的模式开展审计业务工作。

(一)坚持以国际内审标准为准则。国际内部审计准则是由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制定和颁布的。最新版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国际内部审计准则于2009年1月由IIA。从国际内审准则发展历程看,国际内审准则内容的不断充实和完善、范围的不断延伸与扩展、性质的不断变革与明晰和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均适应了审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体现出社会发展对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最新要求,能够指导各类内审机构规范开展内审活动,更加有效地发挥内审职责。

(二)国际“IIA”内审准则为内部审计委派提供方法论。“I

IA”作为内部审计职业的国际性组织,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内部审计务实经验,经过深入的审计理论研究,已经制定了一套科学、完善的职业务实准则框架,并适时提出了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恰当反应了内部审计理论和务实的最新发展。根据“

IIA”的定义,内部 审计的主要目标不再是传统的防弊和兴利,而是价值增值,内部审计活动不仅是一种保证活动,而是一种咨询活动,将内部审计的服务领域由审计领域伸至到咨领域,内部审计通过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以实现价值增价。[1]“IIA”内审标准在对当代内部审计理论进行概括、提炼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了各国内部审计行业组织的意见,并结合各国内部审计实践对准则进行反复修订,因而国际内审准则成为各种组织内审部门和内审人员基本的工作指南,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权威性、统一性。

(三)国际内审准则明确了内审工作委派的重点与方向。国际内审准则明确了内部审计的定位和职业基础。IIA在内部审计定义中阐明了内部审计的基本宗旨、性质和工作范围,而道德准则阐明了开展内部审计活动的个人或机构需要遵循的原则和行为规范,表明了对执业行为规范的最低要求[2]。①内部审机构应置立于组织内部的一个较高层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利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隶属关系和领导层次的高低,理想的情况是在行政上隶属于最高领导层及企业组织与医院法人,并授受其业务指导和报告审计方面的业务工作;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拥有行使职责和必要的权力,能保证广乏的审计范畴、依据审计建议采取适当的行动,与组织最高决策层经常保持业务及审计法规则方面的沟通;③内部审计活动不受其它职能部门或个人的干扰,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取得企业组织或医院法人的支持和帮助;④在审计独立性的外延方面,国际内部务实准则与指导已延伸到咨询领域,将审计过程的咨询服务融入到内部审计活动,是中国内部审计活动与世接轨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四)国际内审准则为我国内审委派工作提供了标准与依据。(1)国际内部审计的《实务标准》适用于所有的内部审计委派服务。为我国审计委派工作的开展和审计业务的实施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和标准,也为我国内审工作委派制的规范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2)国际内部审计准则提供了特定审计工作的具体指引。作为强力推荐的立场公告、实务公告和实务指南,准则虽然不具备强制性,但是为满足强制性指南的要求提供了一系列适用的解决方案,如:开展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和需要考虑的因素;具体审计活动的工具、技术、程序以及分步骤的方法和形成书面文件的范例等,从而为内部审计师在具体审计工作中进行专业判断提供指引。(3)国际内审准则为我国内部审计委派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提供了方法性。

(五)2002年修改后的国际内审准则的作用。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重新修订并已于2002年正式实施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标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项为了增加价值和改善运营所进行的独立的、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运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公司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显而易见与“IIA”内审标准不同之处,就是在新定义中突出了内部审计的“咨询”特点以及“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公司治理”功能。这种类型的内部审计不同于“监督导向型”,而被审计界称之为“服务导向型”。我国内部审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特别是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应借鉴国际行业的先进经验,顺应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尽快将我国内部审计转变为“服务导向型”。即不再代表国家审计机关站在维护国家利益的立场上对企业进行监督,而是首先要在不违背有关法律的前提下,维护企业法人的自身利益,突出对内监督和服务职能,审计的职能与职责就是在于以整个企业或大型公立医院的整个经济活动为对象,针对管理和控制中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以防范各种风险,确保企业各项管理功能效率的健康有序开展与正确发挥。

二、国内审计委派制独立性与权威性现状分析

(一)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2001年美国IIA将内部审计的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与改进风险管理、控制不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企业组织实现目标,推动发展提供经验与方法论及理论指导。这就要求参加委派的外部审计人员要具有丰富的衡量企业实现财务目标的盈利能力及企业流畅的经验,更要有设计企业会计计量系统的经验,及具有对未来企业或医院的发展方向评估风险的经验。但国内目前的审计人员大多数都是从事会计业务岗位半途转岗的,在对内部风险控制的经验、防范上的理论指导与国际相比,特别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存在有很大的差异性。

(二)内部审计职能的地位有待深化。主要体现在审计力量集中在财务数据的事后检查方面,对于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不够重视,在为企业经营管理提出建议与措施上及发挥服务职能方面的作用不够深化。?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重新修订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标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项为了增加价值和改善运营所进行的独立的、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突出了内部审计的“咨询”、“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企业治理”功能。这种内部审计被称之为“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从现实看来,委直属和联系单位内部审计委派工作现已正在开展与完善中,经验逐步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阶段,但目前仍有些领导对于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不够全面,对内部审计委派工作支持力度不够,把它当作是对单位工作不信任,甚至有抵触情绪。

(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我国内部审计发展历史较短,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起步晚,从1983年开始我国恢复了内部审计工作,直至1985年12月国家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我国企业或大型公立医院在审计署的规定要求下,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制度。从些以后在全国范围内部审计机构及制度从不完善到现阶段处于基本完善,企业及国有大型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也得到了有效的重视,但在独立性方面还得相应增强。独立是审计的核心,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无法得到保证,则其作用很难得到发挥。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委派制尚未全面展开,其隶属关系基本是由董事会\监事会及总裁或总经理及财务副经理或总会计师领导的模式,在大型公立医院都是由法人院长领导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内部审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管理问题,配合经营管理者的工作。但是总经理或总裁及企业法人都是审计机构的上级和领导者,内部审计机构无法监督他们的行为,成为实质上的“自由人”。若一些审计事项或经济违纪事项,一旦涉及到领导责任,内部审计工作受领导和权力的左右,就难以有效地开展、影响审计职能与职责作用的有效发挥,难以确保审计工作按政策、法规真正落到实处。统计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中279家公司是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占15.1%,1152家公司的总经理兼任董事,占62.5%,完全实行两职分离的公司仅416家,占

22.4%。在我国当前经济领域中,腐败现象问题最多的恰恰是企业及医院法人高层经营管理者。为更好地治理经济环境,确保经济运营质量,保护好干部,对企业(公司)及大型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实施委派制,有利于形成与防止监督的失控性,增强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原则。

(四)企业及医院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有等增强。法律法规是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的依据。当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对内部审计都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有内部务实标准等。这些标准都是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南。但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还存在有差距、有待完善:①内部审计机构缺少一套科学、完整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行指导。现阶段,卫生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国家《审计法》、《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相关法规的要求,借鉴其他行业或国际发达国家的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南,制定符合企业及医院情况的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操作细节。②要充分认识我国内部审计发展历史较短的特殊性,需要有严禁科学的法律法规制度作支撑。就得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制定《内部审计准则》相关的严禁性原则性条款,在遇到实际操作问题时、特别对一些深层次的一些疑点、重点及难点问题,以及一些大型项目和领导层违纪等问题的相关条款与硬制度措施的细则有待完善与增补,且在不同时空及模式下的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都得有待提高。?③如何健全内部审计机构体制,制定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审计人员岗位职责》等内部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明确内部审计职能、权限和工作标准,通过加强对内部审计的法制法规建设,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严禁性、科学性、政策性、法定性。避免审计意见和建议在执行过程中人为意志的阻扰,真正发挥审计的作用,且能保障企业及大型公立医院的运营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杠杆作用。④要注重内审工作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引领下,确保投资领域及项目审计中的合理性、全面性。防此审计主要职能集中在财务资料,忽略内部控制系统、管理、经济责任、计算机等方面的审计,影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全面发挥。

三、国际国内内部审计委派制现状的相关对策

(一)建立内审工作的长效机制。内审工作委派委派制要自觉遵守国家的审计法规,将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审计、业务审计、以及主管干部的离任审计全部纳入审计范畴,要树立重视内审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就得建立长效机制,既要查账、查错揭弊;又要在内审工作中对被审计单位或个人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整改措施,帮助搞好企业组织及大型公立医院的建章立制工作,正确处理好审计者和被审计者的关系。

(二)重视委派审计机构和人员的配置。委派的审计机构是保证企业组织及大型医院经营活动、财务管理、财务收支的监护性、建设性、效益性职能作用能否发挥,在机构人员配置时,要着重考虑素质高、业务精、学识广、职业道德好、政策观念原则强,能自觉抵制酒绿灯红的侵蚀,一尘不染,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一支能维护医院利益过得硬的审计队伍。

(三)委派的审计人员要不断更新观念。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令、审计法规、审计业务知识,能较好地适应审计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按照审计原则、审计程序,并能独立地处理内审工作中的复杂事宜,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内审工作的质量和地位。

(四)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平等、合理的审计原则。在审计过程中既要维护医院法人的权力和利益,又要在审计过程中按照平等、公正、合理的原则办理好每笔审计业务,正确维护被审单位和被审者的利益,增强内审工作原则性、政策性、效益性,不断提高内审职能的权威性。

(五)坚持多重审核原则。在改革发展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审计中,坚持委派的内部审计人员和审计负责人及外部审计机构双重审核层层把关三方审核的原则,充分发挥了审计职能的作用,坚持事前参与论证、事中监督、事后验收的审计监督职能,为发挥企业及大型公立医院的投资效益取得了良好效果。

党和政府工作强化内审工作的委派制,不断提高内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对增强企业组织及大型公立医院内审工作的自觉性、责任性,严格按制按章、按法规贯穿在整个审计业务经济活动、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确保内审工作质量和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方位、方向不走样,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护好医院干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国际业务审计范文4

随着资本市场的规模化发展。独立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审计用户不仅包括委托者,而且还包括政府机构、中介机构、已知的和潜在的第三者等等;审计用户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已从当初的财务报表审计功能扩展到鉴证功能,再由鉴证功能扩展到保证功能等。而审计风险随着资本市场的规模化,对于广大杂的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使用者来说,被审单位的经济利益大受损失即使审计人员提供的审报告准确无误,也希望能从会计师事务所得到补偿,总的说来,规模资本市场为独立审计提供了广泛发展的空间,相应地,独立审计的观念也亟需革新。

一、规模经营观念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独立审计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海一个角落,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使审计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尽管数量较多,但规模普遍较小,尚未形成规模较大的全国性会计师事务所,这样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也难以通过人员培训,以提高审计技术方法、审计责任、审计风险等方面的研究从而提高执业水平、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另外,只有大型事务所才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提供全面的服务,发挥集团事务所各方面的优势,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赢得客户和社会的信任而不断增加业务量,以提高盈利水平;在美、日、德等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上市公司审计业务都是由极少数几家巨型会计师事务所控制,而我国以1999年年报审计为例,10家上市公司客户最多的会计师事务所所占审计市场的份额总共也只有31,8%。可以看出。树立规模经营观念势不可挡。

二、多元化服务观念

从会计审计业务到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管理、保险、税务咨询、管理业绩评价、业务流程分析、经营战略调整等,独立审计的业务几乎可以伸展到各个角落。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业务主要局限于审计业务,而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的非审计业务收人高达70%。相对而言,审计服务风险要比非审计服务风险高,无论是从增加收入还是从分散风险的角度来看,都必须大力发展非审计服务业务,以扩大原有市场生俘空间。

随着资本市场的规模化发展,历史性财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价值增值效果日相对降低,财务报表审计又面对,业务量增长缓慢和巨大诉讼风险的庇力,因而独立审计应逐步转型,形成似独立性和专业性为基础的四种业务,即财务报表审计、鉴证型业务、保证业务以及专业咨询业务。

三、国际化观念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跨国企业纷纷涌现,企业经济往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国界,国际资本市场逐步形成。经济关系的国际化,使独立审计逐步走出国界,为了使审计报告和被鉴证的会计报表能取得各有关国家社会公众的储任,客观上要求协调独立审计标准和实务。除了独立审计准则的国际化外,审计市场也门趋国际化。一方面,允许外国会计公司进入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各国国内事务所也应积极走出阀门近年来,英美等国的大型会计公司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积极拓展业务,而且其在海外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在国内经营增长速度,当前,我国事务所的业务领域狭窄,必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注册会计师,与国际会计公司竞争,开拓国际生存空间。

四、风险经营观念

独立审计是高风险职业,审计人员执业也面临风险。目前看来,已不局限于由于审计人员判断失误的风险,而是扩展到客户和环境因素造成审计人员受到损害和不利的可能性。从客观来看,资本市场的规模化,审计对象的复杂化,表现为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进行的交易日趋复杂,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更加复杂,审计风险也越大,另外,资本市场规模化使得现代经济社会对会计信息更为依赖,审计结论的服务对象也更为广泛,不仅政府、投资者对审计结论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而且潜在的投资者也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现代独立审计已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审计结论的依赖程度提高,对审计结论的正确与否的敏感性加大,从而也相应提高了审计风险。

从主观方面来看,现代审计方法是建立在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的抽样审计,其本身具有局限性,再加上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工作责任心和职业谨慎状况等影响均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因此独立审计改革,不仅面对信息载体变化带来的风险,而且也面对 “网上实体”审计带来的风险等。近来国际上除传统避险方法外还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提取职业风险基金,另一种是依靠社会保障体系,办理职业责任保险。

国际业务审计范文5

    一、关于独立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问题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包括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独立审计实务公告和执业规范指南。从目前来看,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独立审计准则体系,但独立审计准则对某些内容只作原则性规定,注册会计师执业时更多地需要进行职业判断。有些注册会计师认为,如果能对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等进行量化,独立审计准则的操作性会大大增强,可以省去许多职业判断的麻烦,同时在出现法律诉讼时也有一个衡量标准。事实上,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时,一刻也离不开职业判断。因为每个审计业务都有不同的特点,涉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等诸多因素,用一个不变的数量指标来规范种类繁多的审计业务,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也是行不通的。

    国外会计职业界也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独立审计准则应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把某些职业判断转化为定量指标。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比较发达,在制定独立审计准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美国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包括公认审计准则(GAAS,相当于我国的基本准则)、审计准则说明书(SAS,相当于我国的具体审计准则)及审计准则解释(对准则有关问题的解答)。从其内容来看,虽然GAAS和SAS是指导注册会计师执业的权威性标准,但是,它们提供的指导却比人们所希望的要少。许多注册会计师认为,审计准则应当对如何决定应收集的审计证据数量,作出更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以减少审计决策的困难,并保护注册会计师免受审计不当的指责。然而,准则过于具体,将使审计工作由一项专业判断性工作变成一项机械的证据搜集工作。所以,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从审计职业和审计服务对象两方面考虑,经过研究并权衡利弊后认为,过于具体的审计准则恐怕比过于抽象的审计准则为害更大。如果注册会计师不结合审计业务具体情况,不把握审计准则的精神实质,照搬照抄,机械套用,就不能实现审计目标。那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如何解决独立审计准则可操作性的问题的呢?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制定审计指南、出版行业出版物。审计指南是公认审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说明书的具体化,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内容比较详细,但权威性较小。目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审计指南有审计抽样、建筑合同的审计、互助基金会的审计、在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的考虑等。行业出版物有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版的审计程序研究、各式各样的技术研究、审计教材以及会计审计杂志。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行业出版物的权威性与可操作性关系如下:

    如果把中国独立审计准则与美国的相比较,结构比较接近,但地位有所不同。美国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规则,其公认性和权威性是随着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逐渐树立起来的,并最终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承认;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订,经财政部批准施行,属于部门规章,具有法定地位。有鉴于此,其内容应当简明扼要,可操作性问题可通过制定审计指南予以解决。

    二、关于审计收费问题

    事务所作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单位,承接业务时不能不考虑成本与效益问题。审计收费是决定事务所成本与收益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事务所业务竞争的突出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事务所通过竞争可以把最好的服务提供给客户,另一方面,竞争的加剧又使得事务所降低审计收费,甚至牺牲审计质量。这似乎是个难以解决的矛盾。从国内外注册会计师职业竞争的特点看,价格竞争是个不争的事实,但会计职业界一直将价格竞争视为错误的激励因素,因为这种竞争是基于金钱而不是能力的竞争。而且,在许多人看来,价格降低所带来的压力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导致本应在行业和客户之间建立的互信关系逐渐弱化。美国的一个研究组织在研究了价格与执业质量关系后得出以下结论“时间和预算压力经常导致审计不合格。我们相信,(时间和预算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的价格竞争——也就是说,会计公司过低收费导致的竞争。”衡量一个行业的竞争是否有效和有益,往往由消费者根据产品、服务的质量以及价格的高低作出判断,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竞争有其特殊性,消费者不能像对其他行业那样作出恰当的评价。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行业自律和职业道德约束下进行业务承揽与竞争。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事务所的审计收费基本上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也有一些注册会计师反映,按照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审计成本太高,目前审计收费普遍较低,遵循独立审计准则有时导致亏损。这个问题可能存在,但不应完全归咎于独立审计准则。

    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决定审计质量。获取审计证据的耗费就是审计成本,审计质量与审计成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独立审计准则的作用之一就是为注册会计师解决这对矛盾提供一个平衡点。毋庸置疑,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要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否则,事务所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独立审计准则要实用,就必须指导注册会计师在合理的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形成合理的意见。独立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发表的审计意见“合理确信”而非“绝对保证”就是一个例证。注册会计师不能对已审计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提供绝对保证,只能提供一个程度较高的合理保证,这个合理保证可以将会计报表中的信息风险降低到客户可接受的水平。因此,遵守独立审计准则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当审计质量与审计成本发生冲突时,审计质量应当是第一位的;不然,注册会计师一旦出现审计失败,必然会遭受经济及其他方面的巨大损失。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对此都有明确的规定。例如,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规定:“注册会计师在获取审计证据时,可以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但对于重要审计项目,不应将审计成本的高低或获取审计证据的难易程度作为减少必要审计程序的理由。”《美国审计准则说明书——证据事项》也规定:“作为一个指导原则,在获取审计证据的成本和信息的有用性之间应当有一个合理的关系。在测试某一特定项目时,费用和难度本身并不是省略该测试的正当理由。”

    由此可见,独立审计准则是保证执业质量的重要规范,注册会计师不能借口审计收费低,就可以不遵循独立审计准则。国内外发生的注册会计师法律诉讼表明,尽管审计收费可以不一样,但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法律责任却是一样的,审计收费低不是注册会计师不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正当理由。因此,事务所要提高经济效益,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效益。注册会计师应当在遵守独立审计准则、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独立审计准则允许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初步审计策略、分配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选择测试类型和审计程序等情况时选择审计成本较低的方法。此外,各级协会要加强业务监管,打击恶意低价竞争。有些事务所不但采取恶意低价竞争,而且还以向他人支付佣金、回扣等不正当方式招揽业务,严重降低了审计质量,败坏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形象。只有加强业务监管,严肃惩处违反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才能真正实现注册会计师业务的公平竞争。当然,改革审计收费制度势在必行。审计收费应当以审计成本为基础,而审计成本则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目前许多事务所按资产总额作为计费基础,容易造成以审计收费来确定审计工作量。随着条件的成熟,我们应当按照国际惯例来改革审计收费制度,提倡按不同资历审计人员的小时人工费率和工作量的乘积来计算审计收费。

    三、关于独立审计准则超前问题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制定的。为了保证准则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我们在研究制定时,遵循了务实原则、接轨原则、配套原则和科学原则。从目前来看,基本上实现了上述四个原则,尤其是接轨原则贯彻得比较好,认准则立项、拟订初稿、征求意见到修改定稿等都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准则规范的内容与国际审计准则差异不大。但也有一些注册会计师反映,独立审计准则制定超前,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这个问题,也应该加以具体分析。独立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技术规范,也是注册会计师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注册会计师只有掌握了独立审计准则,才能更好地完成审计业务。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素质参差不齐,独立审计准则对某些注册会计师可能是“超前”了,但如果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了它,就变得不超前了。此外,我们制定独立审计准则时借鉴国际审计准则,还有基于如下原因:

    首先,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资本的跨国流动推动了各国审计准则之间的协调,国际审计准则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国际审计准则是由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例定的。IAPC成立于1978年,其会员有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会计职业组织,其宗旨是代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制定、审计及相关服务准则,并促使各会员国自愿接受,以促进审计和相关服务准则在全世界逐步统一。国际审计准则是各国会员组织协调的产物,它既借鉴了发达国家先进的审计技术,又照顾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具有普遍适用性。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审计准则时,借鉴国际审计准则可以迅速提高发展本国的审计理论和实务水平,避免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制定审计准则时都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如澳大利亚、英国及我国香港等在其审计准则后都附有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比较,比较结果都是大同小异。可以说,国际审计准则是审计专业技术方面的国际惯例,与会计准则相比,审计准则更是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世界银行信贷部主任鲁道夫·安德森在谈及对中国制定独立审计准则的看法时说,国际审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审计准则时考虑到了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背景,中国在制定独立审计准则时应当借鉴国际惯例,汲取国际审计准则的一些先进做法和经验。

    其次,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一个国家应当具有要求较高的审计准则,不能迁就于落后的审计实务。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日内瓦一个研究组织调查了国际会计公司当地的事务所审计的东南亚5国73家公司和银行,这些当地的事务所尽管代表国际会计公司,但其审计质量却远低于国际审计准则的要求,没有能对危机的发生及时报警,是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际业务审计范文6

一、逐步、有序地开放会计市场

国外会计公司对中国国情的了解需要时日,而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对此则是十分熟悉的。借此机会,完善自己,强大起来,才能和国际会计公司竞争。国家和政府要从立法、行业管理、市场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来扶持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比如允许国外会计公司只能设立成员所,员工要本地化,不能由其独资;统一业务收费标准、受理业务要求和税收政策。为防止垄断,可要求其他国家的会计市场向中国开放,并提供类似中国对其会计公司(事务所)的优惠条件。对国内上市公司发行的b股、h股、n股的审计,可由国内所与国外所或其成员所联合审计,共同签发报告等等。

虽然我国目前只允许外资会计师事务所在国内设立联络处和办事机构,业务范围仅限于协助其总部对跨国公司在中国境内投资的审计业务和管理咨询业务,不允许其从事国内法定的年度报表审计和上市公司报表审计,但从市场形势发展和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这种垄断性市场将会逐步被打破。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就是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中国在申请加入wto的谈判中已承诺:在专业服务行业经过合理的过渡期后,将取消大部分行业对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这就意味着我国即将取消现有对外资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的业务的各种限制,所以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充分利用过渡时期至关重要。

二、坚定不移地推行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改革

坚定不移地推行体制改革是改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现状的根本措施。

首先,改革的继续为注册会计师公允执业创造了外部环境,政府部门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相应法规制度规范会计市场各经济实体的运作;建立起会计师事务所淘汰机制,使不适应发展及违纪操作的会计师事务所退出市场;转变政府职能,主要实行宏观调控,实现财政、注协、审计相互分工、配合,建立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速实现委托人与受托人的真正分离,这是会计师事务所能够独立审计的必要保障。

其次,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体制。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应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体制。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是独立执业的民间组织,因而,首先应与挂靠单位彻底脱钩,成为自主执业、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立信誉、自我发展的企业化经营组织。1999年4月,财政部颁布了《会计师(审计)事务所脱钩改制实施意见》,并规定1999年12月31日前必须完成脱钩改制工作。截止目前,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已完成了脱钩改制工作。下一步的工作是如何巩固并发展脱钩改制后的成果。

1.规模定位。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伴随而来的是我国会计服务市场的开放。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同时,我国自己若没有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不仅会将很大份额的服务市场拱手让给国际会计公司,直接或间接地对民族利益造成影响,而且也会影响中国注册会计师队伍和其他服务机构走出国门,错失参与国际中介服务竞争的机遇。根据财政部《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从1998年起,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应委托中国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另外,应实行会计报表审计制度的所有企业,到2000年必须实行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制度,因而我国迫切需要发展有一定规模且拥有较高素质员工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

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过程中,一些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合并,有些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而将同类机构合并,有些是为了健全服务功能将不同类的机构合并,还有些是为了拓展服务区域将不同区域机构进行合并。但要注意,扩大规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规模的扩大要和业务量联系起来,同时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还依赖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经济的扩张。

如果我们国内的企业不能大规模地走出国门,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就不可能走向世界。目前,虽然国内一些企业在国外开办分公司或与当地资本合作或合资经营,但因为这些走出国门的企业还未形成规模,其资本流动量还不足以使我们的会计分支机构开设到国外去。有人以为,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太小,所以不能走向世界,其实不然。因为在资本的流动量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即使我们全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联合成一家,也不能冲出国门。

国际“四大”会计公司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应归功于无数次的合并。通过合并的方式可以较快地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小而散的状况,增强整体竞争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应采取合并、设立分所、吸收专业人员以及发展成员所等方式,形成在国内乃至在全球有影响的会计师事务所。否则加入wto后,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目前的实力,很难与国际会计公司相抗衡。值得注意的是,在合并时应遵循平等自愿、权责明晰、结合实际和依法实施的原则,不能单靠行政命令简单地行事,而应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关键是提高会计师事务所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师事务所运行机制。改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应是由注册会计师发起设立,与国际惯例相衔接,自主执业,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并且独立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的社会中介机构。为此,要建立一套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包括培训、晋升和物质利益在内的激励机制、培训机制和分配机制。要有科学合理的议事制度;贯彻执业质量责任制;建立人才引进以及培养机制;完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3.巩固有限责任合伙制。进一步完善合伙制的法律体系,建立一套适用于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实行合伙制的法律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和共有财产分配制度;加强对有限责任合伙制的跟踪与调研工作,促使这类合伙制在会计服务领域的普及;尽快建立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风险制度。

三、建立一套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会计、审计法律法规制度

我国政府在会计与审计国际协调过程中采取了积极而稳健的态度。在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标准的制定、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和资格管理等方面,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一直在努力使其与国际准则和国际惯例协调,并积极加入区域或国际会计组织。加入wto后,我们要进一步借鉴国际通行的审计准则和引进国际先进的审计技术,加快与国际审计惯例接轨的速度,提高中国审计准则制定工作的质量,增强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提高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增强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竞争能力。

四、建立网络化的电子信息系统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规模化的技术基础就是电子信息网络化。我国cpa行业应尽快建立、开发和使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息网络,促进行业信息管理向制度化、规模化、现代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可利用网络向社会提供行业信息及咨询服务,帮助会计师事务所拓展业务,增强影响力,打破地域封闭,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可利用远程网络技术开展后续教育,既节约资金又可扩大覆盖面,提高时效性。中注协广域网一期工程(中注协局域网,河北注协、辽宁注协广域网)已经完成,二期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网络设备世行招标工作)也已完成,2002年底,全国的广域网工程基本建成。中注协的监督、管理、服务、协调职能更加及时、有效、充分,这标志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水准。

五、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和执业领域,培养复合型人才

长期以来,提供财务报表审计服务一直是各国cpa的重要业务。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崛起以及企业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增强,国际会计公司不断调整其发展策略,在保持传统审计业务稳步增长的同时,逐步转型为向社会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专业服务。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型国际会计公司的业务收入仅有37%来自报表审计,而43%来自咨询服务,20%来自税务服务。近年来,国际会计公司还开展了网上信托服务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德勤、永道、毕马威均已获准在美国从事此项业务。不仅如此,国际上几家大的会计公司还将业务领域拓展到法律服务业。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收入目前仍以会计审计业务为主,但也有不少会计师事务所积极发展税务、管理咨询及网络服务等。从会计市场的发展来看,非会计审计业务不仅能带来较高的收入,也可减少传统审计业务可能引起的诉讼风险。最有意义的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发展新业务,形成不同于他人的经营特色和竞争优势。

21世纪,人的智力资源是会计师事务所最重要的资源,会计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市场的竞争最终将是人才的竞争。开展多元化经营,必须要有充足的复合型人才的保证才能实现。我国cpa行业必须加大人才培训及后续教育的力度,除吸收专业人才外,还应积极储备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环境保护、内部审计、保险以及法律等多方面的人才,形成人才结构多层次、知识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为未来多元化服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国际业务审计范文7

人力市场中对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专业型人才基础上的复合性需求

由于民间审计日益注重非审计类服务的市场份额,因此要求民间审计人员除具备基本审计常识外,还要具备法律、企业管理、税收服务、工程建筑以及战略运营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而随着内部审计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预算、决算、成本控制和管理决策都需要内审人员参与和监督,内审人员也必须熟练掌握相应的知识。苏浙沪2011年审计人才需求调查的结果显示,民间和内部审计人员需符合三个方面的要求,除具备审计、会计基本知识外,还应具备内控建立、成本控制、办公及专业软件应用等一般技能,此外,岗位还有一些特别要求。属于岗位特别要求的能力素质按照顺序依次为:“风险管理”占27.91%;“编制、完善审计制度”占27.82%;“组织管理”占23.97%;“财务预算、财务决算”占22.09%;“外部建交”占20.57%;“学习创新”占9.12%;“领导决策”占6.89%。

政府审计由于其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对审计人员知识面的要求更广。汇总统计2011年苏浙沪3省市公务员招录审计专业岗位如下:审计厅局需要审计职位112 人,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需要审计岗位83 人,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占国家审计职位需要量74.1%。除此之外,还有纳税检查、资产监督、财务监督、经济侦查、财务管理等类似审计职位;审计局招聘中需要专业按顺序依次为审计学(55.61%)、工程类(22.96%)、计算机(8.16%)、公共管理(3.32%)、财务与会计(3.06%)、法学(2.55%)、管理科学与工程(2.04%)、国民经济与贸易(1.28%)、工商管理(1.02%)。需要审计学专业的政府部门依次为审计局(18.41%)、地税局(16.89%)、监狱劳教(8.05 %)、公安局(5.37%)、财政局(5.29%)、工商局(4.83%)、人社局(2.07%)、法院(1.38 %)、检察院(1.38%)、纪委(1.38 %)。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发展,现代审计功能在三大审计领域都有极大的拓展。审计人员除了需要懂得会计相关知识外,还应具备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能力和相应的管理知识。复合型审计人才有助于更准确地剖析和判断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问题,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2 专业型人才基础上的国际性需求

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上市,海外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关注和追捧,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舞台持续上演的精彩好戏。但是,近年来我国会计准则虽然逐步与国外实现了趋同,但是仍有一些细小差异。资本的国际化必然需要披露跨国财务报告和国际合并会计报表,跨国公司的发展又使得跨国合并会计报表变得更加复杂,从而势必导致要对这些国际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进行审查,再加上国际经济、政治和法律环境的复杂性,审计不得不开展跨国审计业务,甚至追求全球审计程序和方法的协调一致。此外,企业想要上市除满足基本的条件外,还应熟悉国外的资本市场,这就需要为准备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专业人员具备如下特征:熟悉国内外的金融和资本市场运作,具有相当丰富的投资银行经验,并具备有效的宣传网络和工具的综合性专业投资银行机构,作为进行企业发展战略、收购兼并、资产重组、资金融通等领域的研究咨询机构,并为企业提供相关专业的顾问服务。因此,对国际审计人才的需求成为当今审计发展的一个必然需要。

2 审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审计人才培养定位的局限性

市场需要复合性的审计人才,但是在目前高校的课程安排中,审计专业开设的课程还是以会计和审计专业课程为主,极少涉猎学科外的知识供给。例如,目前施工建设项目审计方面急需掌握审计和建筑工程两方面知识的人才,但是限于资源和专业考虑,为审计专业学生开设施工建设项目课程的学校寥寥无几。对于审计人才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国际审计人才(ACCA)、注册会计师方面,对于内部审计师、国际内审师的需求也是旺盛的。从国内开设审计专业的高校来看,只有南京审计学院在审计人才培养层次上较为全面, 设置了包括审计学、ACCA、IAEP在内的专业体系,多数高校仅在会计学下设注册会计师方向招收CPA方向学生。

2.2 审计人才培养内容的单一性

国际业务审计范文8

【关键词】国际会计公司审计质量对策

一、审计质量的相关理论概念基础

本文要研究国际会计公司的审计质量,首先要对审计质量的概念有所了解。王晓军(2013)美国审计总署认为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能够严格遵守审计准则,按照质量控制制度规定的流程实施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会出现重大错报或舞弊行为,最后能够客观、公正的出具审计报告,以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影响国际会计公司审计质量因素的分析

正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中国,在健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相对缓慢,审计市场体系仍需完善。建设良好的审计环境,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专注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一)法律法规因素

监管机构对会计公司的违法违规案件的惩处力度较轻,主要手段包括警告和罚款。对比会计公司开展所赚取的利润,监管机构的惩处简直微不足道,这样的结果造成了会计公司更加轻视法律监管,这样一来法律法规的存在對于会计公司和注册会计师来说简直形同虚设。

(二)会计师事务所因素

对于国际会计公司来说,审计失败会导致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导致无法承受的名誉损失,会计公司更倾向于保持更高的独立性,进而保证了更高的审计质量。相对于大规模事务所而言,规模小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委托业务较少,违规披露报告某个客户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以此来保障自己的收益也是值得的。

(三)被审计单位因素

被审计单位,如果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控制制度来开展业务,那么重大错报风险也会随之降低。其次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目的也影响着重大错报风险,如果被审计单位不顾一切只为谋利,那么被审计单位就会产生更大的盈余操纵动机,可能会对财务数据进行伪造,这样审计风险和审计难度也随之提升。

三、国际会计公司的审计质量的现状—基于中国审计市场

(一)国际会计公司基于中国审计市场的审计质量现状

我们对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新兴市场和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审计质量差异了解甚少。国际会计公司主要存在的质量问题包括:审计程序设计存在缺陷或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未能有效执行审计程序,审计人员未能保持独立性,在审计活动中未能充分的保持对被审企业的应有的关注,故意出具虚假或者不适当的审计报告等等。

(1)国际会计公司与政府之间的密切关系降低了审计质量标准。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执行审计业务时,还同时为中国政府提供了许多经济发展层面的重要建议,这使它们在中国很少受到行政处罚甚至法律制裁,因此,一些高风险的公司为逃避政府的惩处,选择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作为避难所,会计公司往往会为了赚取更多利润降低审计标准,审计质量更加无法保障。

(2)国际会计公司提供的审计质量不容乐观。既然我国审计市场的审计质量令人担忧,很容易得出这样的推断:就审计质量而言,国际会计公司与我国本土会计公司没有显著差异,这么看来,审计质量并没有因为审计服务的提供者是国际会计公司而显著提高。

(二)国际会计公司审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中国审计市场

(1)国际会计公司自身存在的问题。首先会计公司可能存在用人制度不合理,审计流程制定不规范,对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不严格等问题。其次注册会计师设计审计程序存在缺陷或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未能有效执行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未能保持独立性,故意出具虚假或者不适当的审计报告等等。

(2)监管国际会计公司审计质量的相关力度不足。证监会、发改委、税务、审计署等部门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都可以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管。理论上讲,这种"多管齐下"的监管方式会有效降低问题出现的概率,但并非如此。种种因素造成了各监管机构检查范围交叉重叠,对监管对象重复检查与处罚,甚至检查出问题监管机构也并没有及时给出解决方案,如此一来监管机构的监管效果大打折扣。

四、提高国际会计公司审计质量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有关部门监管

《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事务所的检查依据,依据当前的实施情况,该制度还有很多短板和局限性。对于检查机制,要达到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抽调检查人员,并及时向社会检查结果,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二)完善法律监管环境

严格的法律监管,是公平竞争的基本保障。一方面,为了避免出现“四大”独大的现象,应引导和扶持有实力的大中型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强强合并,并鼓励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联盟。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应该继续完善有关会计和审计准则,优化上市公司内部股权结构,使其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

(三)完善质量控制

几乎所有的会计公司在建立之时就制定并实施了一套控制审计质量的制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审计人员在开展新的审计业务时找不到应该遵从的规章制度,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进度及质量。为了保证会计公司的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会计公司应依照自身开展的业务需要与时俱进的更新质量控制制度。

五、结论

国际业务审计范文9

[论文摘要]近年来,在财政部指导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一直致力于审计准则的建设工作,陆续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审计准则,这对于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专业化发展,以及服务于市场经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审计准则建设的情况,以及审计风险准则问题。

过去十多年来,在财政部指导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一直致力于审计准则的建设工作,陆续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审计准则,这对于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专业化发展,以及服务于市场经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审计准则作为衡量与保障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权威标准,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一、中国审计准则建设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自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重建以来,我国以规范行业管理和提高执业质量为目标,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章制度,并在审计准则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审计准则建设以及准则体系的基本建立,有效地适应了注册会计师执业的需要。审计准则已经成为注册会计师执业的必备指南,成为衡量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依据,成为理论研究、教学教材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还是有关部门执法、判断注册会计师执业罪错的依据。

尽管审计准则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的急速变化,中国审计准则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

1.行业面临的风险有日益增大趋势。管理层财务舞弊事件频繁爆发,如科龙事件等加大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风险,严重损害了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利益,动摇了社会公众对资本市场和审计有效性的信心。

2.现行审计实务不能有效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现行审计实务是建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基础上,存在很大缺陷。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把握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而直接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容易产生审计失败。

3.经济发展要求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全球化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打开国门,吸引外资,使经济的发展超越了国界。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依存度日益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二、以制定审计风险准则为重点,创新审计准则体系

1.关于审计准则的建设情况。根据行业面临风险的特点以及国际审计准则的新进展,我们对我国审计准则体系中涉及审计风险的项目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的审计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借鉴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基础上,以审计风险准则为重点,完善审计准则。

2.创新审计准则体系。从目前看,我国注册会计师承办业务类型较多,其中既有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内部控制审核等具有鉴证职能的业务,又有代编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管理咨询和税务咨询等不具有鉴证职能的业务,还有特殊的鉴证业务,如司法诉讼中涉及会计、审计、税务或其他事项的鉴证业务。因此,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已经不能完全包容注册会计师各类业务使用的执业准则,需要对此进行改进。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国际趋同的需要,新准则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改进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以适应注册会计师业务多元化的需要。执业准则体系应当涵盖注册会计师所有执业领域,包括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和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以及相关服务准则,其中审计准则是执业准则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国际趋同努力的重点所在。为了便于社会公众理解,在对外宣传时,我们将执业准则简称为“审计准则”。

3.改进执业准则名称。由于现行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包含了部分非审计业务准则,因此,有必要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将非审计业务准则从独立审计准则体系中分离出来,按照其业务特性冠以适当的名称。

4.完善执业准则编号。目前执业准则是按时间顺序编号的,看起来连续,但实际上是零乱的,没有内在逻辑。为了克服按时间循序顺序编号带来的弊端,我们拟按照会计科目编号原理进行编号。

三、审计风险准则着力解决的问题

审计风险准则进一步明确了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审计证据的内容、数量和质量以及为获取审计证据所实施的审计程序;进一步明确了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序;进一步明确了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与现行独立审计准则相比,审计风险准则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要求注册会计师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程序,更广和更深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各个方面。

2.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时,实施更为严格的风险评估程序,不得不经过风险评估,直接将风险设定为高水平。

3.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是一种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固有限制,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程序,不得将实质性测试只集中在例外事项上。

4.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关键程序形成审计工作记录,以保证执业质量,明确执业责任。

审计风险准则的出台,有利于降低审计失败发生的概率,增强社会公众对行业的信心;有利于严格审计程序,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有利于明确审计责任,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有利于促使注册会计师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

中国审计准则体系的,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审计准则体系。它的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质量,提升财务信息质量,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泽霞: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研究,2004.5

国际业务审计范文10

财政部非常重视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建设工作,十分支持中注协在推进审计准则建设方面所作的努力。中注协成立后不久,就着手进行执业规则的建设。从1991年到1993年,先后了《注册会计师检查验证会计报表规则(试行)》等7个执业规则。这些执业规则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走向正规化、法制化和专业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依法拟订执业准则、规则,报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后施行。经财政部批准同意,中注协自1994年5月开始起草独立审计准则。到2003年年中,中注协先后分6批制定了独立审计准则,共计48个项目,基本上建立起准则体系。

独立审计准则建设以及准则体系的基本建立,有效地适应了注册会计师执业的需要。独立审计准则已经成为注册会计师执业的必备指南,成为衡量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依据,成为理论研究、教学教材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独立审计准则还是有关部门执法、判断注册会计师执业罪错的依据。从最近几年出台文件看,在涉及注册会计师审计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主体时,都强调要遵守独立审计准则,并在调查和处罚违规事件时将审计准则作为衡量的尺度。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在处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案件时,也将独立审计准则作为重要的法规依据。

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加快审计准则建设

尽管独立审计准则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审计准则建设,满足注册会计师执业需要,并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差距。

第一,行业面临很大的风险。近年来,企业经营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审计风险日益增大,主要体现在:企业组织机构及其经营活动的方式日益复杂,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影响日益加深,会计准则要求的判断和估计日益复杂,一些企业管理层进行财务舞弊的动机和压力日益增大。如何使审计实务更加有效地应对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给行业带来的风险,迫切需要通过出台有关审计风险准则予以解决。

第二,传统审计实务存在缺陷。现行审计准则是建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基础上,存在很大缺陷。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忽略对固有风险的评估,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把握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而直接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容易产生审计失败。因为企业是整个经济网络中的一个细胞,所处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企业的性质以及目标、战略和相关经营风险可能最终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企业管理当局串通舞弊或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内部控制是失效的。注册会计师不把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很容易受到蒙蔽和欺骗,不能发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所导致的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第三,国际审计准则有了新的进展。美国安然公司会计造假丑闻发生后,美国国会通过了《2002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包括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在内的准则制定机构影响很大。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针对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带来巨大审计风险,于2003年底及时出台了4个审计风险准则,以指导注册会计师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风险。与此同时,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还正在加紧修改其他相关准则。如果我国不加快有关准则的制定和修订,不仅部分准则项目将难以满足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需要,还将拉大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差距。

第四,会计准则加快制定进程。注册会计师完成审计业务需要两把尺度,一是会计准则,一是审计准则。由于部分审计准则与会计准则存在紧密联系,一旦会计准则出现制定、修订和废止的情况,审计准则应当及时出台或修改。目前,我国正在加快会计准则的制定进程,审计准则建设也要相应加快步伐。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已经具备加快完善审计准则建设的可行性:

第一,审计准则制定工作具有良好的基础。在独立审计准则建设10年中,中注协完善了准则的制定与修订程序,建立健全了包括审计准则委员会在内的专家队伍,探索出一套制定准则的经验,基本建立起准则体系,为加快完善独立审计准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行业素质有了较大提高。独立审计准则引进了先进的审计理念和方法,中注协通过资格考试、后续教育和业务监管等手段,使注册会计师队伍获得了专业技能和实务经验,行业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为新审计准则的贯彻实施创造了条件。

第三,国际审计准则取得突破性进展。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是我们制定独立审计准则的重要指导思想,也为我们在较短时间完成独立审计准则体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基础。目前,为适应新的审计环境,国际审计准则建设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为我们应对中国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复杂审计问题和巨大审计风险提供了及时的借鉴。

推进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国际趋同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27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9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居民消费水平均年提高7%,进出口贸易额年平均递增16.7%.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434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1548亿美元。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经济与外部世界的关联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正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全球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有机互动的整体。我国的经济已日渐融入全球经济的大潮,完善审计准则,加快国际趋同,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其实质是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这不仅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会员组织的要求,也是其他国际组织的要求。随着持续的全球化,许多主要资本市场正在积极努力,推动向全球公认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趋同。包括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欧盟委员会、金融稳定论坛、国际保险监管机构协会、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组织,都强调全球资本市场需要高质量的、统一的会计、审计准则,提出了各国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应与国际准则趋同的要求。世界各会计组织,只要不想游离于国际经济金融合作之外,不想游离于国际会计市场之外,就不能无视国际审计准则趋同这一趋势。

我国在推进国际趋同方面已经具备良好基础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建设,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借鉴国际经验,并在《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序言》中明确提出,建立与国际审计准则相衔接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在具体操作上,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

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分析。与截止2004年底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的46个项目准则相比,我国审计准则有24个项目不存在重大差异,比例为52.1%;有9个项目存在重大差异,比例为19.6%;有13个项目尚未来得及制定,比例为28.3%.以上事实说明,我们在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方面,既有良好基础,又有一定的差距。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制定准则时,有些项目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审计准则,导致与准则体系不匹配;二是对准则的修订滞后于国际审计准则;三是制定工作起步较晚,有些项目尚未来得及制定;四是国际审计准则的某些项目暂时不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国际趋同的基本原则

财政部王军部长助理在多种场合明确提出了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基本原则是,按照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审计标准趋同的大趋势,着力完善中国审计准则体系,加快实现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具体来说:

第一,尽力趋同:(1)如果某项国际审计准则的基本原则和必要程序能够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就直接采用该项国际审计准则,只在体例、格式、语言等方面作出必要变动。(2)如果某项国际审计准则的基本原则和必要程序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但在某些技术细节上不符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我们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作出补充、说明或修改,最大限度采用国际审计准则。同时推动国际组织在修订有关准则时,考虑中国的情况。(3)如果某项国际审计准则规范的内容在我国尚未出现,或刚刚起步,我们将根据国际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以体现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待条件成熟后再正式采用。

国际业务审计范文11

【关键词】 审计概念;国际趋同;内部控制

“整合专业知识,形成知识 网络 ,碰撞裂变提升”激励我坚持不懈地完成每月读完一本名著。 学习 了道格拉斯.R.卡迈克尔、约翰.J.威林翰和卡罗.A.沙勒等美国审计学专家编著的《审计概念与方法》,我加深了对美国审计现行 理论 与审计实务操作指南,领略了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增强了我在实际财务工作中对审计观念和审计方法的了解,尤其是内部控制、计算机在审计中的运用等更加深了我对审计工作的深刻认识,颇受启发,收获很大。作者在著作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展示了美国审计概念、理论及具体做法,为我们学习西方审计理论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一、了解审计理念,掌握审计方法,形成审计知识体系

读了这本审计学专著,学习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审计学知识:

审计学、审计环境是策划和实施财务报表审计的基础;

审计风险评估是审计计划不可分割的部分,此外还包含了整体计划、会计体系、相关控制的内部控制结构、计划详细审计程序等 内容 ;

计算机的诞生和 发展 推进了会计电算化进程,审计抽样和计算机效果的专门计划要素是审计计划不可缺少的,例如PPS统计模型,通常采用计算机软件保证抽样审计得以顺利实施,保证审计抽样可容忍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审计学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结下了“不解之缘”。

审计中直接测试、一般测试、以及即将完成的审计相关事项整改措施等审计测试,对于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对财产和设备进行余额直接测试,一般客户实地盘存的观察这一“一般公认审计程序”重点关注其“存在性、所有权和计价”。

背离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与对标准报告附注解释语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两种审计报告不同于标准审计报告,主要原因在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符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对标准报告附加解释语、持有拒绝意见、否定意见或保留意见等,为了出据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审计师在特殊情况下,对标准审计报告加以修改是十分必要的。

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审计师,经常会从事非审计服务,例如代编财务表的约定服务,以及对财务报表、预计财务资料、内部控制体系、遵守合同情况等资料的预测和估计,提供保证的鉴定服务。

经营审计有助于一个组织对其组织活动进行业绩评价、确定改进时机以及提出改进措施或未来活动的建议;内部审计师主动承担起经营审计检查财务和经营信息的可靠性,确定是否遵守公司的政策和措施,以及测试资产保存的控制措施的连续性等约定任务;政府审计师则承担起对某一新的计划或活动的执行效果进行经营审计;财务审计与独立审计的本质区别,在于经营审计约定任务,本质上不是连续的约定任务,也没有保证财务报表审计任务将会继续。

通过阅读,较为系统地理解了审计学理念在于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掌握了审计学现行方法,初步形成了审计知识体系框架。由于我多年从事国有大型 企业 会计工作,接触审计机会较多,但从未对审计做法和理论进行过较为系统地学习,通过阅读,增进了对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深刻体会,尤其对企业当前正在进行的SOX法案404条款所要求的美国非本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帮助很大, 影响 颇深。

二、从会计视角向审计师视角转换看,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影响深刻

上面是我从审计理念和知识体系大的方面阅读审计学专著的认识和感想,下面则是结合工作中内部控制GCC外部审计,对与财务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外审工作的一点感想和认识。前者是“面”,下面是我感触较为深刻的“点”的 问题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随着技术进步及成本降低,计算机在业务数据处理中的 应用 得以广泛推广。引发人们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结构的思考。许多审计师发现大部分客户都或多或少使用了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越来越大。审计师有可能使用到计算机专家辅助审计,但采用专家技术的决定,对其工作结果和结论的评价都要由对财务报告审计发表意见的审计师承担。

本专著系统告诉我:电算化系统控制可分为两大类,即使用者控制和 电子 数据处理(EDP)控制。使用者控制是由应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的部门制定和维护的控制系统。企业中几乎所有的部门都是电子数据处理的潜在使用者部门。EDP部门之外的信息使用者部门对信息的有效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负责。这将意味着使用者要对所有EDP部门之外的原始错误负责。使用者部门还要对信息进行处理而制定和维护的控制系统负责。使用者控制与EDP控制区别在于控制系统所保存的位置。EDP控制是指那些保存在计算机中的控制系统。EDP控制通常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使用者控制通常是应用控制。一般控制是指那些与全部或部分电算化会计应用有关的控制,例如应用软件的改变及改进的控制会影响所有的会计应用,并包含在审计师对控制环境的考虑之中。应用控制是指单独的电算化会计应用,如证实客户的账户数额及信用范围。应用控制分为程序控制和手工控制。手工控制是指由人来执行的,而程序控制是指由计算机软件来完成的。在一般控制中,职责分离在电算化系统中,与EDP有关的职责分离有如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EDP与使用者部门的分离、EDP部门内部不兼容职能的分离。EDP职能分离对EDP使用效率的提高十分重要。EDP部门通常设置如下分离岗位:数据处理管理者、系统 分析 员、应用程序员、系统程序员、计算机操作员、数据登记员、数据控制员和数据管理员等。理论上讲,上述各岗位均需要分离设置岗位权限。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主要是系统程序员必须有条件接触控制盘以履行职责。系统程序员不得对公司的会计制度或应用程序有详尽了解。

实际工作中,一直对与财务会计相关的“等级——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外审中,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审计师对管理信息系统权限划分的检查十分严格,不仅对应用系统负责人和相关岗位操作人员进行较为全面的访谈,还十分严格的对系统日志进行逐项检查,重点是不相容岗位权限设置是否分离、系统一般控制与内控流程是否相符,但对系统抽取的样本却远远少于手工控制的内部控制审计抽取的样本量。

读了此书中“计算机对审计的影响”内容,我从理论角度较为深刻地理解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审计比手工控制工作流程的审计更加严格,存在的风险更加巨大。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外部审计的重点在于流程设置、定期检测设置有效性、权限设置的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从抽取样本量上虽然远远少于手工控制审计所抽取的样本量,但实质上,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审计发现一项问题将会导致这一类测试的实质性漏洞,问题远比前者严重得多。而且,内部控制外审对系统数据库迁移、新上线系统审计等要求十分严格,需要我们在实际业务中慎之又慎。通过阅读,更加系统地了解了对信息系统审计的要求与控制,对于我迎接内控外部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基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深刻理解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意义

王部长在 中国 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多轮协调中精辟地总结出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四个原则:“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是一个过程;趋同是一种互动。”国际趋同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导会计准则体系顺利建立,“坚持原则、积极趋同、参与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建立沟通平台。 基于上述 会计 准则国际趋同的基本理念和指导原则,通过阅读审计理念和现行审计 方法 ,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十几年时间,随着我国 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发展 ,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了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大熔炉。这要求我国审计观念、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实质性创新,推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中国 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刘仲黎对审计准则体系的给予高度评价,指出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加速了我国与国际趋同,遵循 科学 、民族、透露、公开的准则制定程序,开展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完成了22项审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和26项审计准则的修订完善工作。我国48项审计准则的,标志着我们已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顺应国际趋同大趋势的中国审计准则体系,顺利完成了审计准则建设的改革攻坚任务,中国审计准则体现了 历史 性的突破,体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要求,突出了维护公众利益的行业宗旨,增强了审计准则的易理解和可操作性。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主席格雷厄姆.沃德称赞我国审计准则,中国决定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那就是不仅中国的民众而且中国的会计职业界致力于提高透明度、工作质量和高水准的职业准则,支持这些准则不仅有利于会计职业,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所有的中国民众和整个中国经济。

建立国际公认的一般公认审计准则是衡量专业活动质量被接受程度的尺度。将审计准则中国国情与国际趋同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现实作用。从中国现实意义上看,树立了“民本审计观”,把老百姓关心的事情,例如医疗、养老保险等 问题 ,作为审计工作关注的重点。审计工作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 ,既敢于说“不”,又善于说“是”,经常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通过 学习 ,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读书的过程不如说是一次与国际审计学大师的一次吸收消化、一次交流、一次碰撞,我从中领悟出: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有利于我国 企业 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助于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在“走出去”过程中,采用国际一般公认的审计方法,建立国际趋同审计规则平台,支持我国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 参考 文献 ]

国际业务审计范文12

    一、逐步、有序地开放会计市场

    国外会计公司对中国国情的了解需要时日,而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对此则是十分熟悉的。借此机会,完善自己,强大起来,才能和国际会计公司竞争。国家和政府要从立法、行业管理、市场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来扶持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比如允许国外会计公司只能设立成员所,员工要本地化,不能由其独资;统一业务收费标准、受理业务要求和税收政策。为防止垄断,可要求其他国家的会计市场向中国开放,并提供类似中国对其会计公司(事务所)的优惠条件。对国内上市公司发行的B股、H股、N股的审计,可由国内所与国外所或其成员所联合审计,共同签发报告等等。

    虽然我国目前只允许外资会计师事务所在国内设立联络处和办事机构,业务范围仅限于协助其总部对跨国公司在中国境内投资的审计业务和管理咨询业务,不允许其从事国内法定的年度报表审计和上市公司报表审计,但从市场形势发展和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这种垄断性市场将会逐步被打破。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就是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中国在申请加入WTO的谈判中已承诺:在专业服务行业经过合理的过渡期后,将取消大部分行业对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这就意味着我国即将取消现有对外资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的业务的各种限制,所以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充分利用过渡时期至关重要。

    二、坚定不移地推行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改革

    坚定不移地推行体制改革是改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现状的根本措施。

    首先,改革的继续为注册会计师公允执业创造了外部环境,政府部门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相应法规制度规范会计市场各经济实体的运作;建立起会计师事务所淘汰机制,使不适应发展及违纪操作的会计师事务所退出市场;转变政府职能,主要实行宏观调控,实现财政、注协、审计相互分工、配合,建立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速实现委托人与受托人的真正分离,这是会计师事务所能够独立审计的必要保障。

    其次,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体制。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应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体制。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是独立执业的民间组织,因而,首先应与挂靠单位彻底脱钩,成为自主执业、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立信誉、自我发展的企业化经营组织。1999年4月,财政部颁布了《会计师(审计)事务所脱钩改制实施意见》,并规定1999年12月31日前必须完成脱钩改制工作。截止目前,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已完成了脱钩改制工作。下一步的工作是如何巩固并发展脱钩改制后的成果。

    1.规模定位。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伴随而来的是我国会计服务市场的开放。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同时,我国自己若没有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不仅会将很大份额的服务市场拱手让给国际会计公司,直接或间接地对民族利益造成影响,而且也会影响中国注册会计师队伍和其他服务机构走出国门,错失参与国际中介服务竞争的机遇。根据财政部《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从1998年起,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应委托中国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另外,应实行会计报表审计制度的所有企业,到2000年必须实行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制度,因而我国迫切需要发展有一定规模且拥有较高素质员工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

    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过程中,一些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合并,有些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而将同类机构合并,有些是为了健全服务功能将不同类的机构合并,还有些是为了拓展服务区域将不同区域机构进行合并。但要注意,扩大规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规模的扩大要和业务量联系起来,同时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还依赖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经济的扩张。

    如果我们国内的企业不能大规模地走出国门,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就不可能走向世界。目前,虽然国内一些企业在国外开办分公司或与当地资本合作或合资经营,但因为这些走出国门的企业还未形成规模,其资本流动量还不足以使我们的会计分支机构开设到国外去。有人以为,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太小,所以不能走向世界,其实不然。因为在资本的流动量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即使我们全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联合成一家,也不能冲出国门。

    国际“四大”会计公司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应归功于无数次的合并。通过合并的方式可以较快地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小而散的状况,增强整体竞争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应采取合并、设立分所、吸收专业人员以及发展成员所等方式,形成在国内乃至在全球有影响的会计师事务所。否则加入WTO后,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目前的实力,很难与国际会计公司相抗衡。值得注意的是,在合并时应遵循平等自愿、权责明晰、结合实际和依法实施的原则,不能单靠行政命令简单地行事,而应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关键是提高会计师事务所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师事务所运行机制。改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应是由注册会计师发起设立,与国际惯例相衔接,自主执业,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并且独立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的社会中介机构。为此,要建立一套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包括培训、晋升和物质利益在内的激励机制、培训机制和分配机制。要有科学合理的议事制度;贯彻执业质量责任制;建立人才引进以及培养机制;完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3.巩固有限责任合伙制。进一步完善合伙制的法律体系,建立一套适用于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实行合伙制的法律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和共有财产分配制度;加强对有限责任合伙制的跟踪与调研工作,促使这类合伙制在会计服务领域的普及;尽快建立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风险制度。

    三、建立一套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会计、审计法律法规制度

    我国政府在会计与审计国际协调过程中采取了积极而稳健的态度。在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标准的制定、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和资格管理等方面,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一直在努力使其与国际准则和国际惯例协调,并积极加入区域或国际会计组织。加入WTO后,我们要进一步借鉴国际通行的审计准则和引进国际先进的审计技术,加快与国际审计惯例接轨的速度,提高中国审计准则制定工作的质量,增强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提高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增强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竞争能力。

    四、建立网络化的电子信息系统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规模化的技术基础就是电子信息网络化。我国CPA行业应尽快建立、开发和使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息网络,促进行业信息管理向制度化、规模化、现代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可利用网络向社会提供行业信息及咨询服务,帮助会计师事务所拓展业务,增强影响力,打破地域封闭,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可利用远程网络技术开展后续教育,既节约资金又可扩大覆盖面,提高时效性。中注协广域网一期工程(中注协局域网,河北注协、辽宁注协广域网)已经完成,二期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网络设备世行招标工作)也已完成,2002年底,全国的广域网工程基本建成。中注协的监督、管理、服务、协调职能更加及时、有效、充分,这标志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水准。

    五、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和执业领域,培养复合型人才

    长期以来,提供财务报表审计服务一直是各国CPA的重要业务。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崛起以及企业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增强,国际会计公司不断调整其发展策略,在保持传统审计业务稳步增长的同时,逐步转型为向社会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专业服务。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型国际会计公司的业务收入仅有37%来自报表审计,而43%来自咨询服务,20%来自税务服务。近年来,国际会计公司还开展了网上信托服务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德勤、永道、毕马威均已获准在美国从事此项业务。不仅如此,国际上几家大的会计公司还将业务领域拓展到法律服务业。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收入目前仍以会计审计业务为主,但也有不少会计师事务所积极发展税务、管理咨询及网络服务等。从会计市场的发展来看,非会计审计业务不仅能带来较高的收入,也可减少传统审计业务可能引起的诉讼风险。最有意义的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发展新业务,形成不同于他人的经营特色和竞争优势。

    21世纪,人的智力资源是会计师事务所最重要的资源,会计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市场的竞争最终将是人才的竞争。开展多元化经营,必须要有充足的复合型人才的保证才能实现。我国CPA行业必须加大人才培训及后续教育的力度,除吸收专业人才外,还应积极储备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环境保护、内部审计、保险以及法律等多方面的人才,形成人才结构多层次、知识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为未来多元化服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