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

时间:2022-12-14 11:56:02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范文1

关键词:物流管理;管理学;教学改革

管理学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因为管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论性较强,涉及的面较广,学生学习的难道较大,所以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课程发展的要求,为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积极性,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必须对物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达到提高学生管理能力的目的。

一、管理学课程的特点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全过程的综合性学科,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管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它具有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有特定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具有可重复性,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能对现实中的管理活动进行有效指导。管理学的艺术性表现在管理活动中,除了要掌握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一般方法之外,还需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根据管理对象、管理环境、管理条件的不同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创造性地开展管理活动,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管理学科学性和艺术性并存的特性,决定了它的教学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需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适应现代物流管理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程特点与学生专业特点紧密结合,不断探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物流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部分往届物流管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调研后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学习管理学课程时理论内容较多,实践内容较少,学习后收获不多,对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帮助不大,这种情况反应出了管理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完全适应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需要。

1.教学内容针对性差

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学习其他的管理类课程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因为它是通识必修课,所以很多教师在教授管理学课程时通用一本教材、通用一套教案、以课堂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占用较多课时向学生讲授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在讲管理职能等实践性较强内容时多与现代国内外大型企业为例,教学过程中很少涉及物流行业,很少把物流活动中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物流行业发展的特点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没有对物流管理专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进行差异性分析,使得学生不知道自己专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区别,这种没有特色没有差异性的培养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管理学课程时认为这门课程不是专业设置中所必须的课程,缺乏对管理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教材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

目前市面上的管理学课程的教材,主要是一些管理学者编写的,大部分管理学教材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通用教材,在大类下不再细分专业教材,教材内容大多重理论轻实践,涉及实践的优秀案例相对较少,案例内容也都是经济管理类通用案例,涉及物流管理类企业的案例很少,大多数授课教师没有突破教材的束缚,教授的内容集中在管理思想和理论方面,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教材不会增加运输、仓储、货代、配送、采购等物流管理方面的内容,不利于学生专业化培养,不利于物流管理素养的形成,物流管理专业的管理学教材应加强专业培养,在夯实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增加物流管理实践的内容。

3.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宰,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是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没办法利用课堂的45分钟时间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一一评价。对课程内容有兴趣且自觉性较高的学生可能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觉得课程内容没有实际价值的同学可能会“人在曹营心在汉”。作为教师,上课的目的不是讲了多少内容而是通过讲授或者其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吸收课程营养,学到真本领,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内容,学生记笔记,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考试前死记硬背地突击,考试后又会很快地忘记。这种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4.考核和评价体系过于死板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和评价更注重结果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重视的还不够,用一张试卷来反映学生一学期的学期情况显得过于简单、笼统,教师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产生影响时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在这种经常性地过程评价反馈机制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实际状况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等的调整,以达到教学更适应学生的认知和管理学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期末考试更多突出结果性评价,过于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无法甄别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的程度,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物流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

依据物流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措施:

1.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教师在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讲授管理学课程时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应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在教学内容中增加现代物流管理的相关内容,把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等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授管理的职能时,把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沟通、领导与激励、控制等内容时可以与当地物流企业联系,在企业中授课,在实践中教学。

2.编写物流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案例集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材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可以通过编写物流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案例集的措施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掌握着主动权,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参与需求,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下收集有关物流管理专业管理内容的案例,针对案例提出解决措施,并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知识向其他同学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他同学也可以根据案例内容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收集上来的案例进行甄选和完善,编印成册,积累成果。

3.优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边听边记笔记,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抛砖引玉,教学之前把任务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把学生分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物流企业,每个小组接触不同的企业,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计划的类型及做出计划的方法、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法等,通过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4.改革考试形式

传统的考试注重结果性评价,一张试卷决定一学期课程的成绩,目前来看这种考核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培养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加强过程考核的比例,比如:把编写案例、小组企业展示、撰写管理问题的专题报告等纳入考核范围,这些丰富多彩的过程性考核内容,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管理组织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管理学课程实践应用性很强,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在讲授管理学时应加强对物流企业的了解,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差异性教学,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通过物流管理专业管理学教学改革实践,把管理学与现代物流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范文2

1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医药物流,作为物流领域的一个特殊分支,在当今中国的物流发展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国家对医药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均制定了严格的药事法规,决定了医药物流在管理和操作的层面都具有其特殊性。对医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一般的物流管理知识,还需对医药商品的生产、流通乃至使用等相关知识有系统地掌握和了解。由于医药物流的专业理论与技术的跨度很大,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定位。医药院校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深谙医药行业特点并具有开办管理类专业的经验。开办物流管理专业,医药院校须借鉴和吸收国内外院校的办学经验,形成具有特色的学科框架和核心课程,开辟一条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现代应用型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基于此我们结合物流和医药行业特点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如下:培养掌握物流管理理论和医药相关知识,具备物流规划及经营管理能力,能在生产、流通企业,特别是医药生产、流通企业和各级医疗机构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2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物流管理尚属新专业,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各院校对物流专业的认识还处于摸索阶段。我们认为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不能“盲目跟风”地生搬硬套。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市场需求,做出清晰的办学定位。在保证课程设置系统性的前提下,凸显专业特色,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专业特长。因此,我们的课程体系设计基于以下原则。

2.1紧密围绕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应在考虑一般物流管理类课程的同时,围绕培养目标合理恰当地安排医药管理类课程和医学、药学类课程,注重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一致,由一般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向“医药管理”与“物流管理”相交叉的医药行业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方向转变。

2.2保证课程安排的科学性各专业课程顺序安排应符合教学规律,注重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医学、药学类课程和管理基础类课程应安排在一、二年级,各门专业课程安排应符合认知规律。

2.3合理处理“专”和“宽”的关系课程设置既要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让学生熟悉医药领域的专门知识,形成既有专业特色,又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处理好“综合性”与“专业化”的关系。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可以聘请教育界和企业界专家充分论证专业课程体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3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

围绕培养目标,遵循课程设置原则,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办学优势,我们进行了课程设置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将专业课程划分为医药类课程群、管理类课程群、卫生管理交叉类特色课程群以及实训类课程群。医药类课程群:要求学生对医药理论有初步了解,总体上的认识,因此我们充分整合医学、药学理论,开设概论性的课程,如中医药学概论、现代医学概论。管理类课程群:通过大量调研综合类和财经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有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物流学概论、会计学原理、管理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公共关系、经济法、电子商务等课程;专业课有仓储管理、国际贸易实务、运输与配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第三方物流、物流成本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设计与规划、物流企业战略管理和商务谈判。卫生管理交叉类特色课程群:医药商品学、药事管理学和医院管理。实训类课程群: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进行必要的课间实训。我们利用现有实验条件,开设医药商品识别和物流沙盘实战对抗课程。

4专业课程设置的未来设想

4.1充分借鉴成熟专业的课程设置经验专业突出特色并不仅仅是几门特色课程的问题,还包括各专业课程如何与医药行业有机结合,如何开展课外实训等问题。物流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可以通过不同管理类专业发展的共性规律,把其他领域已有的成功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经验合理移植于物流管理专业加以吸收利用。目前很多高等医药院校都开设了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并且它们的培养模式日趋成熟,很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范文3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一、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概况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物流系统由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和信息处理等七大系统构成。从物流工作的活动范围上看,可分为国内物流和国外物流;从物流业务性质上分,又可分为物流管理、物流设计规划、物流技术等三方面。所以,物流人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

1.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现状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落实到课程的学习上。而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课程开设时序混乱,缺少特色课程。并且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设置不衔接。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对培养专业人才极为不利,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定位

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学习和交流能力。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掌握统计学、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系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动态、最新物流概念、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既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针对目前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学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从社会需求入手,不能设置一些与社会需求相差太远的专业课程,这个方面可以采取市场调研和问卷的形式来完成。另外针对物流管理人才的特点,在培养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学校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将来就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了解企业现状方面,而不能让学生把时间只耗在纯理论探索等领域。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针对专业学科特点、课程特点和实践应用需要,尽可能多地使用符合企业需要的教材和教具;还可以多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视频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要增加应用课程的比重,加大社会实践教学的力度。要根除本科教育纯理论化的痼疾,加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减少课程的课堂授课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验和社会实践时间,把书本知识变为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2.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

物流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从目前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来看,有绝大部分企业认为目前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与企业的需要既有相同点同时又有较大的偏差。高校应该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技术应用能力,大力发展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在教学设施建设方面,应该创造条件建立校内实验室。一方面是要完善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第三方物流”模拟实验室;另一方面还要配备有“自动分拣机”、“条形码识别机”、“标准化集配车”等专业设备的物流管理模拟实验室,用于物流配送各环节的实践性教学。同时,还要选择一些技术水平高,管理规范的物流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实际的物流工作岗位实习,使学生掌握真正的工作技能,为以后的就业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建立多元化考核制度

遵循公开考核的原则,提前让学生知道如何正确对待本课程考试,制定考试方法必须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具体如下:平时成绩占30%。考试内容应包括概念、原理、思考题、实验内容和计算题。考试题型应为填空、选择、改错、简答和计算,题量要适中扩展,在教学内容要增加,教学时数要减少的条件下,必须对现行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进行改革,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总之,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应依据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需求确定专业建设定位,构建正确的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高校要特别注重应用性,贴近生产、管理实践,同时要高度关注行业发展,努力保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前瞻性;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适应物流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应用型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协调各个实践环节,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朱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01).

[2]李刚.浅析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时代经贸,2008(02).

[3]齐云英.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咸宁学院学报,2012(08).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范文4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14日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有科学的依据,笔者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该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构建分析。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依据

构建课程体系主要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文件精神,并且通过充分的专业调研,依托河北及环渤海区域的物流产业规划,根据物流管理职业资格标准进行合理的构建。

(一)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高职专业课程的构建要根据国家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教高16号文件精神进行制定。此外,还需参考多项相关文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北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等,这些文件都在不同角度提出了对高职专业课程进行构建的指导方向。

(二)构建背景:充分调研。2008~2012年四年期间,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每年均进行1~2次专业调研,调研的对象包括物流行业及企业,调研的主要内容为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物流人才需求状况、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素质、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物流企业的基本技术领域、职业岗位、对员工的任职资格要求等。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回收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物流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报告,根据物流管理职业技能要求,制定出相应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体系。

(三)国家各级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构建、具体内容的确定,还需要依据国家各级单位的物流行业发展规划,如国家物流振兴发展规划(2009年)、河北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河北物流行业发展规划、石家庄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根据各级物流产业规划的具体内容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四)物流专业职业资格标准。《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组织制定的,并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实施。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于2003年1月23日正式颁布,国家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6年面向全国开展物流师职业资格统一鉴定工作,从业者必须经过相应培训及全国统一考试,取得劳动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

物流师参考用书主要有《国家职业标准——物流师》、《物流基础》、《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等。其中,理论知识部分包括物流概述、物流运行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物流装备与标准化、物流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技能操作部分包括物品采购、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生产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英语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即依据了物流职业资格标准,有利于学生掌握物流管理职业核心技能,与职业标准直接挂钩。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基本要求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选取主要根据物流岗位职业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确定,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锻炼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课程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物流专业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操作技能。学生能够依据物流管理的业务流程,完成各项物流单据的处理;具备库存控制、合理采购、集货、拣货、配送等能力,达到助理物流师的水平。具体的能力要求有:会组织和调配车辆,并规划车辆路线;能对仓存进行控制,知道ABC分类管理、先进先出等库存管理原则;能对货物进行正确摆放,并对在库商品进行保管、养护;会正确使用、维护、保养各种物流设施与设备;会处理物流业务流程中涉及的各种物流单据;在配送中心会集货、拣货、分类并对商品进行配送活动;在生产中,对产品进行包装、贴标签、捆扎加固等;能熟练操作各种软件,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会处理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的业务流程;能熟练查阅《物流术语》,查阅物流管理的中英文文献;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熟悉计算机在本专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全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至少一个计算机NIT模块考试;能够组织物流管理岗位生产和管理工作;具备与人沟通、协作、创新能力;具备再学习能力,能适应工作的要求。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确定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职业基础、职业技术、职业选修课程等四个模块。

(一)公共基础模块。公共基础模块包括十个方面的课程,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体育、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拓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讲座。该模块主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打造健康的身心基础,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训练创新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为未来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二)职业基础模块。职业基础模块主要包括管理学基础、管理运筹学、物流管理基础、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统计基础、物流法律法规等课程。该模块使学生认识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设计的基本要素;初步了解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体系;学习市场供求及运行机制;对消费者、生产者的行为进行分析;分析成本利润、了解市场结构和要素理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学习企业经营准备的管理与核算、成本和费用的管理与核算;学习我国物流法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从而掌握与物流各个环节相关的最新法律规范,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我国物流企业相关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范文5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涉及管理学、流通经济学、工学、理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型新兴学科。

中国物流业从兴起到现在将近三十个年头,最近十年进人快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建设也巳经完成规模快速扩张的阶段,进人提升内涵和质量的阶段。2006年由教育部办公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制订了《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使得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建设需要更进一步加强。

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14年8月到10月对全国115个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进行调査,涉及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等13个省市自治区。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调查以后撰写了《全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发展战略规划》,规划总结出课程存在的问题:缺乏本土化的教学案例占14.78%;课程设置不能反映行业情况占38.54%;没有面向相关行业设置课程占21.33%;课程设置没有特色,同质化占31.79%;课程设置重复,交叉多占37.75%。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欠缺引导性的专业型学科。引导性的专业型学科能够较早地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巩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引导性的专业型学科应该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聘请企业里面具有丰富物流实践经验的高技能管理人员来讲授。

(2) 物流专业教育缺乏定量标准也分析。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物流管理中,信息系统的发展与物流活动结合日益密切,标准化、数量化的分析运用得越来越广泛,所有的操作和.评价都离不开数据处理和分析’所有的结论都必须建立在极其准确的数据统计结果的基础之上。因此,在目前的物流专业教育中一定要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强化定量分析,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数理能力。

(3) 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缺乏综合性。目前国内各大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设计上面,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要突出自身院校的特色,还要加强综合型课程的设置,做到“基础厚,口径宽”。整个课程体系要加强对数学、信息技术、计算机、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环境经济学等基础性学科的综合性学习,而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广泛,使学生能够熟悉运输、装卸、搬运〈仓储、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流通等作业领域。

(4)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缺乏实战性。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有应用实战型的技能。由于目前我国的物流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战的传统思维,所以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显得非常薄弱。因此要使未来的物流人才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必须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战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生成绩的因子分析

3.1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成绩的数据预处理与数据库构建

禽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设立在我国的时间还比较短,很多院校设立的时间都只是在10年左右,甚至有部分院校在最近两三年内才设立了物流专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还处于逐步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体系,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的空间。

本文采用了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四川商务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10级和2011级180名毕业生的27门课程成绩进行分析,通过了解和归纳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在特点,为进一步建设和改革提供决策和依据。其中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处理。

(1) 原始数据标准化。数据准化处理主要包括数据同趋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两个方面。数据同趋化处理主要解决不同性质数据问题,对不同性质指标直接加总不能正确反映不同作用力的综合结果,须先考虑改变逆指标数据性质,使所有指标对测评方案的作用力同趋化,再加总才能得出正确结果。数据无量纲化处理主要解决数据的可比性。标准化方法处理后的各指标均值都为0,标准差都为1,假设进行主成分分析的指标变量有m个,分别为m,共有n个评价对象,^为未经过标准化处理的第i个学生的第;'个指标的值,它只反映了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变量无量纲标准化的公式为:

其中,是第j个指标的平均值,^为其标准差。\为经过标准化无量纲化后第i个同学的第j个指标的值。称为标准化指标向量。

(2)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相关系数矩阵,其中:

(3) 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相关系数矩阵P的特征值A,为A23…多怂>0及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c?c2J.-,cm,其中q=(cv,c2;,…,y,由特征向量组成的新的综合指标变量:

其中F,是第一主成分,F2为第二主成分,Fm为第m主成分。

(4) 确定主成分的权重系数。经过线性变换后,实际计算中主成分F;的参数贡献率是由方差贡献率来进行说明,ah为累计贡献率,和计算公式如下:

通过详细的计算得出,对于主成分选择的依据是由累计贡献率^(一般选择^>85%)决定的,选择前AU<m)个主要因子d2,…,替换原来的m个参数,这时前/主要因子R,F2,…,尺是综合参数,维持了原参数中85%的信息。此时权重向量为w=此时新的数据指标矩阵为:

3.2课程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其目的是用来对隐藏在一组测量到的参数中的一些最基本的,但是又没有办法直接测量到的隐性参数进行描述。本次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因子分析验证影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利用SPSS软件得出的数据,见表1、表2和表3。

进行相关系数矩阵检验一KMO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KMO值:0.9以上非常好;0.8以上好;0.7—般;0.6差;0.5很差;0.5以下不能接受。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原假设H0:相关矩阵为单位阵。

通过观察表1计算结果可以知道,KM0值为0.784,在较好的范围内;而巴特利球体检验的sig值为0.00,拒绝原假设,说明相关矩阵并非单位矩阵,变量的相关系数较为显着。

通过图1可以看出前面五个因子能够充分解释大部分的方差,到第六个因子以后,曲线才逐步趋于平缓,解释能力不强。因此提取5个公因子。

选择5个公因子,从方差贡献率可以看出,其中第一个公因子解释了总体方差的50.092%,5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42%,可以较好地解释总体方差。

最后,由表3可以得出:第一公因子为专业基础课;第二公因子为国际物流专业课;第三公因子为供应链管理基础课:第四公因子为物流岗位核心能力实操课;第五公因子为物流顶岗实习实训课。五个因子在课程设计中得以体现,且分配较合理。这些结论是与理论假设是基本一致的,即学科培养目标的基础一致性证明了从成绩中统计出的共同因子和它的意义。

分别计算出各门课程的五个因子得分,按照相对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计算,可以得到最终各门课程的综合评价见表4。

4.建议

通过对各门课程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而且有一些课程之间彼此重叠也比较多,没有突出重点,将院校自身特色结合进去。

当然学院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时不能笼统地只看平均分或总分,应该从学院的实际出发,结合学员自身的特设、所处的地区,选择最适合本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多指标的评价体系中,因子分析可以将多维空间降维,实现以较少的指标来解释大部分自变量的信息的目的,从而简化分析步骤,使评价更清晰简便。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范文6

1、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物流概论、物流规划与设计、采购与供应管理、采购项目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国际物流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采购过程演练、运输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物流配送中心设计、国际物流实务、成功学、创新学、素质拓展训练等。

2、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的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范文7

随着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微观物流管理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2001年教育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开始培养物流高素质人才。鉴于物流产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及物流人才的严重缺乏,经管类非物流管理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为了配合专业调整后的需求,纷纷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

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性质为专业通识课或公共选修课,其教学体系应区别于物流专业,要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特色来完善课程体系,尤其要重点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如何紧跟市场发展,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从而构建一个科学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体系。

2 现有的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课程,选修课程有管理学、生产运作管理、运筹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等,该课程以提高物流系统效率为目标,对物流系统进行设计、组织及控制。经管类专业虽然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但由于起步较晚,硬件设施投资严重不足、实践型师资欠缺等多方面原因,使得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环节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没有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切实提高学生管理技能的教学目的。

(1)教学内容方面

高校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基本以介绍不同功能要素(运输、仓储、配送、装卸与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管理)及功能实施方法为主,该体系虽然促进了单项物流功能的深入学习,但忽略了各功能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导致学生对物流系统整体的运作缺乏认识。此外教学内容也没有考虑到其所属专业的特点以及该课程与整体专业体系的融合。

(2)教学方法方面

经管类专业的授课教师大多为非物流专业毕业且缺乏物流企业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理论教学为主,且过多介绍理论,缺乏与实践的相结合,从而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必须引入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研讨及讨论,可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案例的选取也很关键,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多为新闻报道、公司报告,且存在滞后、缺乏从专业的角度对物流过程进行审视,这导致案例教学流于形式,缺乏专业化分析。此外,案例教学基本是在各教学知识点中融入,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讨论案例情节,忽略了包括物流综合知识的案例的引入。

(3)实践教学方面

物流学科在国内发展较晚,物流实践教学仍然处于摸索中。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中,由于受教学硬件及师资力量的限制,理论课所占比重较大,实践教学比重较小,例如内蒙古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及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课程为56学时,但实践教学环节仅10学时。此外,实践教学环节单一,大多为上机实验,学生被动按照软件流程进行操作,缺乏企业环境的模拟,实践教学远远未达到预期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3 基于专业特色构建教学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内蒙古科技大学对《物流管理》教学体系进行如下改革:

(1)教学内容

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与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为了体现物流课程辅和服务性的特征,教学内容应与专业高度结合。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物流功能的学习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课堂讲授则侧重于企业物流的相关知识,将物流功能的知识融于采购物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与废弃物物流的讲解中。高校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因此教学内容特色要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例如基于学生的就业情况及地区企业的特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物流知识在钢铁企业、稀土企业的应用,重点突出生产物流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将生产物流与钢材生产工艺、稀土萃取生产工艺相结合;而市场营销专业则侧重于有关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知识在流通企业的应用,在授课过程中将包头苏宁、国美、包百、王府井等企业的采购物流、销售物流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2)课程设计环节

物流课程设计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中间环 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基于此目标,物流课程设计以物流系统分析设计为主要内容,包括选址分析、设施布局分析、运输搬运系统分析以及综合的物流系统分析设计与优化,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在选址分析中,将营销专业的学生分为4个小组,对包头市永盛成连锁超市的4个昆区店作为分析目标,进行位置、商圈、交通、竞争、商品线设计以及管理体系的调研和分析;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分为2个小组,对包头乐园及包头体育馆选址作为分析目标,进行自然条件、市场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等方面的调研及分析。在设施布局分析中,选择包头钢联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宁作为分析目标。包钢为大型工业企业,其厂区总平面布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组织学生从场地地形条件、工艺流程、各作业单位相关关系、外部运输、供电、供水、供气、排水等方面进行调研,研究其厂区总平面布局的合理性;对于苏宁,则主要研究其卖场布局及商品陈列特点。在运输搬运系统分析中,选择北方重工的装配车间作为分析目标,进行物料分类、集装器具规划、装配场地零部件存放区规划、车间平面布置等物流分析,该分析中因要处理的数据、表格相当多,因此必须与计算机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引进数据库软件,把物流分析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综合物流系统分析中,选择国美作为分析目标,对其选址、布局、采购、仓储、配送进行全面调研,了解其作为国内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在物流系统方面的成功之处。课程设计要求撰写调研及分析报告,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物流课程设计环节增强了学生对物流系统的分析能力,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及就业都有较大帮助。

(3)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实现《物流管理》理论教学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学方法要突出案例教学,并建立案例教学库。案例选择应避免案例的滞后性及非专业性,既考虑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也要注重时代性和先进性,尽可能充分地表现物流学科与物流发展的水平与进展。物流管理为内蒙古科技大学重点建设课程,因此组织专业教师成立小组,建设案例库。案例库中的案例按照行业进行分类,根据不同行业的物流特点,对当地企业按行业进行调研并整理,具体包括钢铁物流、稀土物流、超市物流、食品物流、家电物流、医药物流等方面的经典案例,此外也搜集了物流方面成就非常突出的世界知名企业的物流实践,如海尔的“三网一流”、沃尔玛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等。案例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前布置案例,各小组将分析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演示,其余小组及教师根据课件效果及内容分析的深度对该组进行打分,此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该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协作能力。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实际案例的启发中、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真正掌握并升华所学知识的目的。

内蒙古科技大学已建成校内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案例库、作业等上传及进行在线考试;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问、讨论、提交实验报告等。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4)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基于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和教学需要,将实验课时由原来的10学时增加到26课时,实验课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多。

①校内建立物流实验室

基于物流的核心流程,建立了物流实验室,引进相关物流管理模拟软件。物流软件模拟,分为单项实验与综合性实验。购进了浙江航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物流模拟软件,该软件是通过模拟一个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操作来实现物流的实验教学。根据公司的各个部门的职能和重要性,软件设定了4个公司内部的角色分别为:公司总经理,调度中心,仓库中心和运输中心。学生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担任公司的不同角色并进行工作轮换,来了解和熟悉软件中实际的物流操作,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物流知识进行规划设计调整所在公司的各项资源,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教师可增设不同的班级,根据各个班级的不同需求开设不同的实验,在实验进行中调整整个实验的各项市场的资源来增强学生操作的难度和竞争性。此外,还引进了中诺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物流核心流程模拟软件,模拟物流业务流程涵盖了7大行业:连锁、医药、汽车、食品、冷链、电子、危险品,并可根据各行业业务运作模式的特点进行组合,形成可定制的业务流程。软件包含模块有:情景数据、客户服务、采购管理、入库管理、出库管理、越库发货、库存管理、配送运输、报关报检、单据查询、供应商管理。该实验为综合性实验,促进了学生对物流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管理和协调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这两个软件都配有较详细的实验指导书,便于学生独立完成模拟内容,教师仅在容易出错的地方予以指导。教师可以针对软件中的内容设计设计实验考核,考核成绩及实验报告都作为物流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有条件的学校可增加校内实验内容,如ERP沙盘模拟、仿真模拟、报关及报检、集装箱码头及堆场管理、国际货运等软件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②校外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

与校外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校外的实践基地,是加强实践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举措。为了提高学生与物流相关的实践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校外物流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基地实习,使学生把书本知识与企业物流业务的实际相联系,促进了学生对企业物流的了解,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包头钢联股份有限公司是内蒙古科技大学工商专业的工程教育基地和产学研合作企业,依托该基地,组织学生去选矿厂、炼钢厂、无缝厂、薄板厂、轨梁厂进行实习,了解企业内部供应物流与生产物流过程管理情况。包头三森家具城也是内蒙古科技大学营销专业的实习基地,在该基地学生对装卸搬运设备有了一定的认识,此外通过对销售物流进行调查,学生对建材、家具企业的运作也有了较深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的能力。有的企业基地在学生实习结束时直接招聘了部分优秀学生,在经过一段在岗培训委以一定的管理职务。

除了实践基地,也可以结合当地特色组织学生到相应的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及车站、仓库等进行参观,提高对物流的感性认识。如学校组织学生去包头钢材集货中心、包头货运站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调研、参观。

(5)学科竞赛活动和职业技能考证培训

经管类专业开设物流管理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弥补教学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状况,在第二课堂中鼓励学生参加物流竞赛活动和职业考证,如物流师、报关员等,不仅提升了学生素质,还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及拓展了学生就业面。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考证辅导,为物流企业输送了一批具有从业资格的符合需求的物流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范文8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加大了对双证书能力的考核力度,包括专业技能等级的考核和专业知识的考核,从根本上改善物流行业的运转模式,实现了物流岗位职业证书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对接,并在具体采取措施上对岗位员工的创新能力、改革计划模式进行细致化的探究。

【关键词】

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物流管理;专业课程

1 当前我国物流岗位专业形势

从当前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来看,市场人才非常紧缺,主要是由于电子商务行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其中京东商城、淘宝网、亚马逊等众多网店的投产运行,极大刺激了物流行业的运输管理。但是根据目前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市场中物流管理人员非常缺乏,国家在高等院校内开设的课程也比较少,主要以计算机、通信、机械以及化工等热门专业开设的较多。大多数学生在报考时选择一些热门的专业课程,忽视了对一些冷门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

在招生计划信息上显示,每年报考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达到100万人左右,通信行业、化工行业以及机械制造行业的报考人数都在70-80万人不等,但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报考人数不达3万人,严重阻碍了物流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无法紧密结合,难以有效促进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务必要重视起这些问题,实现岗位职业证书与专业课程的有效对接,为国内物流企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2 职业证书的规划分析

2.1 有利于加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现代高职学校不仅只是培养素质教育人才,而且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传统教学观念中,高职院校只是培养专业的教育人才,对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得到有效的加强,使学生在今后的实习岗位中没有得到能力的锻炼,在技能掌握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因素。而通过现有经济技术的不断改革,加大了对专业性技术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有专业的基础知识,能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在证书方面,学院不仅发放的有毕业证书还要有职业证书。在两种证书参考混容下,促进学生在物流行业全面发展。国内在双证书制度上参照了国外的发展情况进行指定,国外教育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上不仅要有学习能力的特长,还要有专业的技术能力,这样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2.2 增加当前的就业形式

根据当前物流行业的就业形式,国内对现有的物流管理人才非常缺乏。主要是因为当前高等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较少,并且大多数人对物流行业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导致每年报考的人数大幅下跌,导致最根本的原因是每年报考计算机、通信、化工以及机械制造行业的人数以几何形式的速度上涨,但对于物流管理行业则是逐年减少。其中每年报考计算机、化工、机械以及通信行业的人数能占到整个报考人数的60%以上,对于报考物流管理行业的人数则达不到5%,所以国内该行业的就业人数非常匮乏。为了更好的带动物流管理行业,各大物流管理企业在人员招聘上也是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知识性人才,在学校内学到的只是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对于实践能力没有一定的基础性。所以企业在招聘就业岗位上为实习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在今后考取专业资格证书上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带动了当前物流管理就业形势的发展。

2.3 双语教学模式的发展

根据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于语种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但对于物流管理行业来说,一些英语的简写加大了对专业性知识水平有限管理人员的难度,使得管理员在区分投揽上没有依据性,所以对于当今物流管理行业也加大了对语种的学习模式。并且对于一些商品的产品规格上都有专业的英文标注,这些都会对物流管理员在识别上加强了难度,针对这种局势的发展情况,物流企业在培训策略上加大了对双语教学的模式。其中对于一些专业性术语的缩写都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平时加强对英语方面的练习,包括发音和写作。并且在后期考核制度中对学过的专业性术语的知识进行考核,对于不合格的管理人员进行再次的培训,对于已合格的员工颁发职业英语证书,说明对物流管理及岗位的有一定的认可,可以凭借专业的职业证书和技能证书得到企业专门的承认。

3 高职院校双证书的衔接模式

高职院校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实现各种有效技能的对接。

首先,在制度上采取了双证书的制度,在学习阶段内完成在院校内的学习教育,获得院校内颁发的学位证书,按照物流行业的管理标准在职业资格证书上分为不同的划分方案,其中最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为高级物流师,高级物流师资格证考取的对象为从事多年物流管理行业的人员,具有丰富的累积经验,对管理中的事物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处理。所以对于较高级资格证的考取对象有一定的限制因素。其次便是物流师,属于国家二级资格证书,在物流管理界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于报考的对象为在物流管理行业从事2年以上的员工,并且学历为硕士或以上学历,对事物的流程能够进行详细的规划分析。助理物流师属于在校学生报考的对象,只要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初步了解,对一些专业性的技能能简单的操作,便能符合报考助理物流师的资格。最低程度的为物流员,针对对象为大众群体。通过这种划分详细层次的模式,能够对资格证与考试体系两者间进行有序的衔接。

另外,要在实践经验上与双证书进行有效的衔接。高职院校为专项人才提供实践的机会,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与院校实现企业合作的模式不断加大,这样的合作关系不仅能够带动企业的发展,运用专业知识性人才,加强了对操作流程的规范性。这种模式也为院校内的实习生提供了工作岗位,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率,在实习过程中不但能得到专业技能的认可,在物流证书上也能实现岗位职业证书与职业课程的有效对接,使物流人才可得到全面认可,具有扎实稳固的专业技能走向工作岗位。

4 结语

国内物流岗位职业证书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必须要通过多种方式有效衔接,才能使现有的物流管理人才得到充分的重用,不仅能得到专业技能的承认,还能获取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而实现我国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慧馨.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与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教学相结合的研究[J].教育平台,2010,(8):25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范文9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物流配送;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教育人才的方式已经从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向新教育模式转换,满足社会需求,加强技能教育。连锁经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实现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物流配送》课程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际操作很强的一门课程,对《物流配送》课程进行合理设计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物流配送》课程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地位

连锁经营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若干个企业,以一定的形式组成一个联合体,在整体规划下进行专业化分工,并在分工基础上实施集中化管理,把独立的经营活动组合成整体的规模经营,从而实现规模效益,连锁经营作为总部管理哲学的具体化管理方式,连锁总部必须应用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对员工进行培训、工作安排、员工的职责、员工的服务标准、店面的列、广告宣传、市场营销、顾客关系,顾客抱怨处理程序、存货控制程序、会计程序、现金和信贷管理程序、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处理等所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对连锁店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予以规范化。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有连锁企业商品采购管理、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商品学、物流配送等学科,其中物流配送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二、目前物流配送课程在教学设计上的存在着问题

1.教学内容没有统一规范化的标准作为依据

首先《物流配送》曾经是物流管理专业的重点课程,物流管理专业在专科到博士生的升学体系方面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办学等级方案,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单一的专科办学,无法为学生提供更高层次全面发展,只有极少数的本科院校设置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绝大多数的教师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教育上,在该课程的内容选取上太过度依赖于物流管理专业的《配送管理》课程,而物流管理专业的《配送管理》是和《物流概念》、《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仓储管理》、《第三方物流》等重点课程自动形成管理体系,而连锁经营管理是《物流管理》、《物流配送》、《门店营运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为核心与培养该专业方面的人才方案所形成的体系,但绝大多数连锁经营专业的老师仍依照《配送管理》的课程教学来组织课程,甚至更有的院校老师将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与物流管理专业的《配送管理》的课程内容混为一谈,内容几乎是雷同的,没有任何区别,甚至可以说是将两个不同专业的课程划等号。高职老师在组织教学时,倾向于宽泛的课程内容,内容的主次欠缺,降低了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兴趣,产生了学到的知识没有什么用处的想法。

2.教学层次顺序不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过程

现在的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安排大致是:案例引入、课本理论知识讲解、实际操作、布置作业等这么个教学流程。这样的教学层次顺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高职教育与学术性教育大不同,物流配送是一个车辆运输货物的过程,学生没有实际的观看过物流配送的整个流程,只靠想象是很难了解其中的细节,跟不上老师授课的思维,而老师只是对课本上的知识做一个系统的整理,不让学生实训观察,即便学生非常努力,也无法了解物流配送的全部内容。因此这种教学层次顺序让学生们失去学习兴趣,在上课时选择逃课、玩手机等厌学行为。

3.老师的教学方法达不到统一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学方法不符合课程教学的需要,就达不到想要的预期教学效果。现在的课堂教学还保留着一支粉笔、一个课本、一个老师和一群学生的理论教学授课方式,粗疏的教学状态,还有很多学校老师盲目跟从这种授课方式,后来发现很多环节都不能协调,导致最终别的教学方式被搁浅,比如学生在实训时,受到学校实训条件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的关系限制,只能接触到初步的知识层次,领悟不到其中的精髓,针对《物流配送》这门课程,高职老师就没有一个独立的系统化教学方式。

4.教学资源比较短缺

《物流配送》是实际操作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学校想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如果只是依赖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讲解和课后的简单操作训练是很难达到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的。但是现在的物流配送专业课除了相关的精品课程符合教学资源的要求外,别的课程除了老师的讲解,学生想要继续扩展学习是难的,与课程相符合的教学资源比较少,所以要达到想要的课堂教学效果是非常不太可能的。

三、改变《物流配送》课程的教学思路

1.建立合理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物流配送》的课程标准

建立合理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物流配送》的课程标准,主要是将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和组织起来,让物流配送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规范的教学体系,符合专业的标准与培养目标,怎样防止同一节课老师们的上课内容不同,选择的教学内容不同,让课程符合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满足社会需要的岗位条件,让学生毕业后能很快的熟悉自己的工作环境,促进其在职场上的发展。改进《物流配送》课程的教学思路,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和课程技能要点,再根据院校、企业的需要,把课程内容分为选修和必修两部分,必修课是非常主要的,重点突出了企业的运行机制,所以,学生应该将与工作紧密联合的技能要点学习的扎实稳固,抓住主次。老师在教学资源准备上,应该准备足够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们得以学习。

2.教学层次顺序需要合理安排

老师在教学层次顺序的安排上,要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将课本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符合实际,方便学生理解接受。

老师需要先将教学内容和课堂时间做一个合理的安排,尽可能的将一堂课设为一个独立完整的教学单元,让课堂保持独立连贯性,然后对教学层次顺序做一个合理安排。《物流配送》课程的实际操作性很强,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所学的学习目标,再将课程进行梳理,然后在播放相关的物流配送视频,让学生们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与实训课相配合,让学生找到学习方式使学习渐入佳境,同时老师可根据视频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提点或简单的说明,在做最后的知识总结,老师还要结合教材与实际工作情况进行点评,告诉学生在工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有些学校的条件比较好的话,可以同企业合作拍摄教学视频,以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做成合辑,完美的将工作过程还原,结合专业特色贴合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学生在上课时就像看电影一样,在看视频时就吸收了里面的知识要点,无需老师在进行讲解。

上理论课,老师需将课堂上的内容做好总结,再将下次要讲的内容进行合理的部署,找一些思考题给学生,学生也可根据老师的下次所授课程内容进行预习,上实训课,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做好实训课前的准备工作,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学习兴趣,提高老师的课堂质量。

3.教学方式的更新

《物流配送》课程的特征比较明显,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复原配送管理工作的情景,进行实训追踪、总结评价等一系列完整的教学系统,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教学项目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实施的具体方案是:明确教学任务、做好教学前的准备、进行教学实施的讨论、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教育成果的分析、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4.a充教学资源

学生怎么才能通过课程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满足行业需求,仅靠课本上的知识是无法达成的,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设立以物流配送课程为主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得以提高,满足行业需求。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物流配送》课程主要是为了体现教学的实践性,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物流配送》课程需与物流管理管业的课程区分开,改进教学思路,合理安排教学层次,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更新,充实教学资源,这样才能让学生毕业后便于熟悉自己的岗位,满足行业需求。

参考文献:

[1]刘丽娟.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中教学管理的探索[J].教育科学,2008.02.

[2]王庆喜.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物流配送》的课程教学设计探析[J].教育科学,2010.05.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范文10

[关键词]物流管理;商品学;思考[中图分类号]U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159-01

1 引 言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物流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客户的物流需求,各种物流基本功能的实现都是围绕具体商品展开的,因此,认识和掌握典型大类商品的自然属性,熟练运用商品检验、包装和养护中的技术方法,在工作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针对具体商品保质保量地完成物流任务。商品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应用学科,商品学对物流管理专业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习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其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助于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掌握。

由于学科的自身特点和高职教育的要求,在很多学校许多专业都开设有商品学,如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等。商品学作为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基础课,通常开设在第一学期,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商品学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增强职业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和将来从事物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的特殊性

目前,各类商品学教材非常多,这些教材有的是针对本科专业、有的是针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等,但内容和其他无二样。这些教材内容多、覆盖面广,商品学的教学目标较为模糊,大多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商品的特性,较为系统地获得商品使用价值的基本知识,熟悉并了解生活中主要的商品,没有结合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突出重点,学生工作后“学的用不上,用的没学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既掌握必要的商品知识,又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再学习能力?这一问题使得物流管理商品学的理论教学更要求能结合专业所需,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应根据教学对象不同选取教学内容。物流管理专业对商品学的学习目标有其自身的需求特点,更强调的是其基础知识对物流技能课程学习的服务性,为今后学习后续课程、解决实际物流作业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思路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基于建构主义和混合式学习理论,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物流管理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选取课程内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3.1 确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目标

物流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等多重属性,研究内容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现代商品学则被公认为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复杂融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以商品体为基础、以商品质量为中心来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质量变化规律的。

根据教学目标的性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商品学的教学目标应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集中考虑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突出职业化、技能化特点,在基本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重点“增强实操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切实起到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掌握的商品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并适当兼顾学生的后续发展需要。

3.2 教材内容上突出物流管理专业性

商品学是一门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应用学科,知识体系上有自身相应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教学内容包括了商品学概论和各类商品知识,即包含了商品质量、商品标准、商品检验、商品分类、商品包装、商品贮存、商品养护等基础知识,以及日用百货、针纺织品、服装、鞋帽、家用电器、文化用品、首饰、工艺品、家具、食品等商品知识。因此,商品学基础性理论知识较多,所涉及的学习范围较广,并且内容中穿插着与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以及市场学,物流学,价格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

企业岗位设置和专业素质需求是高职教育的风向标。同是专业基础课的商品学,必然因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而带来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如市场营销或连锁等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完成商品销售或围绕连锁企业的商品进行具体管理,商品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基础理论知识与商品品牌、质量鉴定、包装装潢及消费者审美需求等专业操作技能的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成功实现物流的基本功能,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流通中的商品,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对其商品学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其相应的重点和难点,商品学教学内容应侧重运用编码、包装、储运、检验、养护等技能充实和丰富物流职能,使两者有机融合起来,而商品分类、商品标准等理论知识则简要讲述,“够用”即可。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范文11

关键词:高职教育;物流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

一、《商品学》的课程定位

《商品学》是经贸类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技术学科。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因为商品是物流的主要对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掌握识别物流商品、评价检验商品质量、商品的储存与养护技能,强化学生的物流商品仓储和运输操作技能。学好《商品学》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仓储与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也有助于学生考取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现状

现代物流业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导致对物流人才的迫切需求。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包括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但是目前由于绝大多数院校开设物流专业的时间不长、物流实习设施设备比较匮乏,很多学校甚至连叉车或者一套传送设备、货架都没有就开设了物流专业,绝大多数学校只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层面或停留在比较粗浅的实践教学阶段上,比如带学生去企业参观就算实践课了,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节的。导致学生择业能力差,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低,不能适应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改变和提升物流专业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

三、《商品学》课程在物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编写缺乏实践性

《商品学》是物流管理专业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体系涉及商品学基础理论知识、商品分类与编码知识、商品质量与标准知识、商品检验与评价知识,商品储存与养护知识,商品包装知识,具体常见商品属性、使用、保管养护、物流管理等知识。但是在现有教材编制中大部分教材侧重于商品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实践操作的指导,甚至很多内容和物流管理其他课程重复,关键在于没有弄清《商品学》这门的课程的专业使命,从而弱化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枯燥乏味

关注《商品学》课程并对其进行开发与建设,时间非常短暂,就目前来说与课程相关的软硬件搭配、组合,都与现代企业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大部分院校的《商品学》授课计划中没有安排实验,或者安排的实验课时过少。即使有实验课程或者课程设计课程,要么采取案例讨论,要么进行企业参观。一是因为物流管理所涉及商品涵盖范围非常广泛,二是因为《商品学》作为物流专业的课程课时少并非专业必修课,学校不可能对这样一门基础课程投入大量的实训资源。另一方面在《商品学》的课程教学中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同时也缺乏系统且成熟的商品管理案例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

(三)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

现有的商品学任课教师因为缺少进修、培训以及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从而导致对具体商品的认知、实际操作与实施缺乏深刻的认识。《商品学》内容涉及食品、纺织、化工、机电设备、家用电器、医药等众多领域,具有涉及面广和实践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考核方式守旧不全面

《商品学》的考核方式多数仍然遵循传统笔试的考核方式,部分学生依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固然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此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程度,更不能激发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动力。所以,应该在考核方式上逐步进行改革,加强学生课堂参与、课堂表现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核,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程度。

四、《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材的改革创新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着力于培养从事采购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物流配送、运输调度、仓储管理等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应用型的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全面的物流专业知识、技能过硬、有组织协调能力的富有创新精神。《商品学》作业物流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应在教材的编写中体现培养学生三大能力的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常见物流商品和大宗物流商品及特殊商品的品类、性能、商品识别、储运管理等基本知识,掌握其正确的装卸、储存及运输方面的相关技能,并能够根据商品的基本性能进行物流管理。

B.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知识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和解决管理和经济活动中涉及商品科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对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中商品采购、管理和经营的能力。

C.素质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课堂操作、课外作业的系统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二)加强《商品学》的实践教学力度

《商品学》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授课必须在传统课堂讲授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部分商品,让学生对这些商品进行介绍。关于一个具体商品,从商品属性认知、主要产地、销地、主要运输方式、包装方法、储存养护的要点、装卸搬运所要用的设施设备等方面进行展开。具体方法可以利用机房上网搜索、课后实地调研等。真正让一类商品能够为学生门所熟知,为以后走向具体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组建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应遵循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针,加强对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为教师下企业锻炼创造机会;不定期从各个行业选聘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专家为学生进行相关讲座,或者参与教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开发等。

(四)推行“立体式”考试制度

《商品学》课程的考核需要推行“立体式”考核,一方面,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要考核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所以,在考核方式上,既要有对理论知识的考核,也要有对技能能力的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可以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但要合理分配平时成绩的分值并注意成绩形成的严肃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技能考核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每上一部分理论知识内容后进行一次阶段性的考核,也可以采用期末一次性考核。在内容上,应尽可能地选择能够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项目。比如让学生撰写某商品的物流管理方案,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了解、认知商品的物流管理的方面,体现了物流管理能力与商品知识的综合运用。

五、结论

《商品学》的课程改革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进行改革,才能使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增强物流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总之要以学生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能这样的课程改革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作者单位:徐州开放大学)

参考文献:

[1] 万融.商品学概论(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张红丽.《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物流技术,2012.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范文12

关键词: 物流管理 国际贸易 课程设置

国际贸易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国际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及知识的运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内容包括进出口业务各环节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通过学习,最终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并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细节,具备比较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实际外贸业务操作能力。

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物流管理的教学内容急需改进。目前,物流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单个企业的物流管理竞争已经没有很大优势,只有通过整条供应链的协作,才能最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同时,现代物流管理表现出现代化、信息化、一体化、国际化的特点,尤其是国际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因此,对于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人员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了解物流的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的知识体系。此外,物流管理专业的授课长期以来一直以物流各个活动要素相关知识理论为主,而物流技术与设备及物流规划等知识领域较少涉及,使得很多学生对物流的理解和应用不够全面。

一、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状况

1.国家精品课程。教育部要求在评估中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引导教师创新,并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①在内容体系方面,要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②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做好与课程的整合。③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武汉理工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发挥港口的优势和特点,结合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以全面为港口服务为基点,快速拓展物流领域,以先进物流装备研发、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为特色,开设相关国际货运、国际贸易、国际采购等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

3.东南大学的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重点完成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培养课程特色,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和“整合教学资源,创新课程教学体系”等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注意邀请国内外学者进入课堂;注重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并积极撰写教学案例,从而形成了该课程的国际教学模式、教学科研共生和“做中学”实训教学特色及创新点。

4.同济大学的国际物流管理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是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专业特色课程,该课程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国际物流具有很强的国际性,有关海运、航空的运输单证、运输合同、租船合同、国际公约及贸易信用证等都是以英文为主的,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物流的专业英语,便于今后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同时完成了相关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和一系列教材的编写,借此形成了完善的教学逻辑体系。此外,教学团队曾与多个大企业合作,参与企业物流系统规划和优化,为课程教学积累了实践经验,打下了良好基础。

5.西南交通大学的物流管理课程基于应用技术,构建了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立体化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系统,主要包括由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组成的人才培养纲领体系;由教学日历、教学方案、课程设计组成的教学运行体系;由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习题集及案例库、实训指导方案、实验模拟软件构成的教学材料体系;由毕业设计、实验、实训、实习、社会调查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多媒体设备、网络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的跨时空现代教育技术体系,等等。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与教学改革

1.物流管理教学内容。将物流管理教学内容分成三大模块:物流管理模块、国际贸易模块、物流技术与设备模块。物流管理模块是基础知识,需要所有开设该课程的专业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模块是物流管理近年来的新发展与新应用,需要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方向)学生尽量掌握,工商管理及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该部分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国际货运、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运输与国际保险、国际金融等基本原理与知识;物流技术与设备模块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提高,如复杂物流系统的规划及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AGV小车的运行原理等,授课教师给予必要指导。

2.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情境教学相结合的方法;(2)注重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3)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4)注重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作用;(5)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的国际贸易课程要根据高校专业设置和社会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在设定教学目标、教材的建设与选择、教学方法、师资建设上,必须以提高学生实际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技能为主,实现课程教学、课程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