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

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

时间:2023-12-31 11:25:04

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

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范文1

论文关键词:常熟 人口老龄化 养老对策

论文摘要: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常熟市人口老龄及发展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给现有养老模式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常熟市应该加强研究,积极应对,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日益增长并上升的现象,国际上公认,凡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以上或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就视为进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常熟市1982年底老年人占全市总人口的已达10%以上,率先进人人口老龄化地区,比全国进人老龄化提前了18年。

一、常熟市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一)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点

目前常熟市人口老龄化具有如下特征:一是老年人的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常熟市现有总人口104万,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8.7万人,占总人口的18%,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高出7%,比目前美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还高(美国为16%),仅次于日本和德国24%的水平。从1982年以来,全市人口增长了6.7%,而60岁以上人口增长了89 %。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是总人口增长的13 .28倍。二是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西方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而我们是“未富先老”。三是高龄化趋势显著。不仅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增加,而且老年人口内部结构也在不断老化,7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和“老老年人”将增多。目前70岁以上的有8.73万,占老年人口的46.6%,80岁以上的有2.26万,占老年人的12.06%。四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农村快于城镇。五普资料表明常熟市乡村年龄构成65岁以上的占11.47%,而城市为7.24%,两者相差4 .23%,

(二)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从人口学意义上来说,老龄化成因原因有二:一是生育水平下降,二是死亡水平下降,确切地说,这里死亡水平的下降是指老年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但在常熟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说主要的决定因素是生育率的下降,因为直接构成人口结构迅速变化的乃是生育率的水平的急剧变化。这个可以从对两个因素的比较分析中看出。

1、生育率的变化

常熟市位于人口稠密的长江三角洲东部,人口密度高,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的前后20年内,生育水平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人地矛盾的尖锐性使群众早在50年代前期就产生了自发的节制生育的要求,并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因此,在70年代初就在全国率先推行计划生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从1970年的19%0,迅速下降至1972年的11 . 6‰,到197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下降10%。以下(9‰。),此后一直稳步下降。1998年开始,常熟市人口进人了负增长时期,至今已连续五年了,这在全国农村地区是极为少见的。

在生育率下降的初期主要依靠行政力量的作用,80年代苏南集体经济的模式使生育率稳步下降得以顺利的进行。90年代开始,市场的力量发挥主导作用,生育成本的增加进一步诱导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再加上常熟市紧靠上海、苏州、无锡等大城市,受城市生育文化的影响由来已久,其生育行为基本上与城市居民同步。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人口结构的变化。

2、死亡率的变化

与出生率下降相比,老年人预期寿命的提高作用相对要小得多。尽管常熟市人均预期寿命在建国后的53年中提高了30岁左右,但这种提高具有鲜明的特征:即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主要发生在前20年里。这主要因为是新中国成立后稳定的社会秩序和政府卓有成效的免疫措施大大减少了婴幼儿死亡率,使得因婴幼儿死亡率过高而预期寿命较低的现象在短期内得到根本的改变。特别是进人老龄化社会后的1982年至2000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只提高了三岁多。这进一步证明老年人寿命提高在整个人口老龄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微弱,不足以形成推动或继续推动这个进程的主导力量。

(三)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未来影响常熟市的人口结构变化的因素主要是三个方面,即出生、死亡和迁移。从出生方面考察,常熟市的总和生育率已连续多年保持在1以下,人口全面进人负增长。由于政策、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观念变化,人们生育意愿已下降到较低水平,到2000年,第一代独生子女陆续进人婚龄期和生育期,按有关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可允许生二胎,因而总和生育率可能略有升高,但波动不大。根据我们的调查,现在照顾生育二胎的家庭中,自愿放弃二胎生育指标的家庭已达70%左右。从死亡方面考察,随着常熟市人口死亡模式转变的完成,死亡率不可能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在严重老龄化期间甚至会上升)。今后若无新的医学革命或医学科技突破并迅速推广普及,人均预期寿命已逼近极限,提高极其缓慢。从迁移方面考察,常熟市作为一个县级城市,估计这方面的影响不会大。

常熟市自1982年底率先进人人口老龄化地区以来,老龄化速度不仅迅猛,而且有加速的倾向。老年人口正以每年平均3%左右的速度不断递增,根据该市10年来人口增长的比例预测,2000一加15年以后人口老龄化速度将会逐渐加剧,2025年以后将进人稳定发展期。到2025年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顶峰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将增加到26万以上,约占人口总数的25 %。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那时的发达国家水平相近。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综上所述,常熟市在今后的几十年内,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将显得越来越为严重。尤其是到2015年以后,问题更显得较为突出,并且不断地加剧,至2025年左右达到高峰。这种变化对常熟市社会经济的影响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方面。从积极的方面看,这种人口内部年龄结构的调整,最终有利于人口规模的稳定,是人口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有利于缓和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紧张矛盾,为常熟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负面影响来看,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必然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的冲出。

(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人口的老龄化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活力。因为老年人口日益增多,会使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虽然老年人有经验和一定的技术优势,但整个人才资源的老化无疑会影响整个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另一面,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人口加快老龄化,提高了社会负担系数,预计在老龄化高峰时我国老年人供养系数将达到39.0,这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除了为自身生存和发展进行生产劳动,同时还要负担更多的老年人口,这不仅使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日益加重,同时也加重了社会负担。老年人口的增多,用于消费的基金就会增加,在国民收人一定的条件下,社会用于积累的再生产基金会相对减少。再次,人口老龄化将影响整个社会的需求结构。“银发浪潮”将对现有的消费品结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和整个社会福利政策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协调这些矛盾,将倏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对家庭养老方式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必然使家庭结构核心化、小型化。目前常熟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已经相当普遍了,放弃照顾生二胎指标的家庭已达70%左右。以后一对中青年夫妇对上要负担双方4个到8个老人,对下还要抚养子女,本身还要工作。这种四二一、甚至八二一的老年型家庭将越来越普遍,由此而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矛盾将越来越严重。这个问题不仅仅表现在家庭经济负担的加重,更为严重的是在时间和精力有限条件下,如何兼顾好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照料老人。

五普资料表明,常熟市一代户占30.59%,比四普时上升了14.64%。目前常熟市农村老年人口中单独吃住比例达到42.7%,城市这一比例为63.2% 。社会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家庭中的代际交换面临一种失衡状况。农村和城市中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传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日益削弱,家庭养老模式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三)人口老龄化产生的社会影响

就目前而言,老龄化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老年人口的大量增加所带来的养老保障方面的问题,包括老年人的退休金、医疗费用开支,将随着老年人的急剧增加而迅猛增长。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城乡老年人在养老保障方面存在的制度性差距太大。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实质上还处于一种社会救济的低水平阶段,广大的农村老人仍处于社会保障网以外。据我们对3611个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抽样调查,2001年全市离退休人员年人均收人为6568元,农村老年人人均收人为1365元,前者是后者的5倍。在1365元收人中,农村老人具体的支出费用如下:医疗费每人年均支出为271元、人情费302元、孙辈费(压岁钱等)156元、其它支出13元,四项合计为742元,占老年人全年经济收人的52.6%,也就是说农村老人一年的生活消费人均仅623元,只是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另一方面特困老人的比例在不断增加。1999年特困老人有801人,2000年812人,2001年1694人,2002年1822人,目前占老年人群的比例接近1%。

另外,随着非公有制的大力发展,迫切需要一种公平的、社会化的养老体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会触及原有城市和农村因体制导致的统筹水平和支付养老金标准之间的差距问题,如何实现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的衔接是巫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间题。

三、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的设想及政策建议

对常熟市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需要逐个加以分析,根据国内和国际的经验,结合常熟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笔者认为,常熟市应加快建立社会养老、居家生活、社区服务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

(一)从养老的经济来源看,除强调个人和家庭的作用外,更应发挥政府、用人单位、集体组织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加快实现养老模式从家庭养老为主向社会养老为主的转变,确保所有的老年人口老有所养。目前常熟市18.7万老年人口中,离退休干部、职工,占老年人总数的29.5%,这些老年人主要由国家和集体养老,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基本有保障。今后要重点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逐步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初级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用人单位缴纳为主,个人缴纳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常熟市目前人均GDP已达到5000美元,无论是从国外经验,还是根据完善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惠及所有人的确保基本生活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条件已经具备,建议今后要加大工作的力度,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的参保率和投保额。

(二)充分利用老龄化前期和初期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经济。解决老龄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速经济的发展,尽快提高经济实力。统计和预测表明,从现在到2020年,常熟市存在一个抚养比较低,发展经济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少儿人口负担系数逐渐下降,老年负担系数刚刚上升,总负担系数处于从下降到上升的低谷,劳动力年龄相对较轻而且劳动力资源充足。应充分利用这段时期,大力发展经济。为适应老龄化的高速发展和高龄社会的到来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根据老龄化发展的趋势,建议积极开发利用老年人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的作用。这既可以减轻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又可以使老年人进一步实现自身价值。

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范文2

关键词:人口高龄化;高龄化系数;高龄人口;高龄人口性别比

中图分类号:C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030-04

全球人口老龄化愈演愈烈,不仅只是表现在作为整体的老年人口总量的不断膨胀,更表现在老年人口自身内部结构的变化,尤其是老年人中那些活过80岁的高龄老人,他们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增长潜力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人口群组

之一。

而近几年,中国的高龄化形势严峻,杭州市的高龄化趋势更不容小觑。2008年杭州市老龄化系数达到16.06%,高龄化系数达到15.07%。根据国际通用看法,杭州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存在比较严重的高龄化。

一、高龄化背景及解意

(一)高龄化解意

本文所阐述的高龄化概念是从老龄化概念中剥离出来的,将高龄人口定位为年龄在80岁及以上人口。而高龄化概念,则以60岁为老年人口起点年龄,80岁为高龄人口起点年龄,用高龄人口在老年人口中所占比例反映老年人口高龄化程度,这也正是目前学界的共识。

高龄化是老龄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高龄化的显现,一方面表明老龄化现象仍在不断加剧,另一方面又预示着老龄化的性质与状态已经或正在发生改变。由于高龄化把研究的视点直接聚焦于老年人群本身,因此反应了老年人口的“增龄”过程。

据预测,在未来的几十年中,高龄人口将是增长最快的人群,且由高龄老人本身的特点决定,高龄老年人口问题将是21世纪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在对高龄老年人口的增长趋势和人群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预测模型和建议。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高龄化属于新兴的概念之一,国外只有少数国家如日本对高龄化有较成熟的研究,如牧野笃《日本少子高龄化的变迁和现状》,而国内除台湾对高龄化有深入调查外,如钟俊文《台湾高龄少子化的影响及对策》,其他大多数调查对象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老龄群体,对高龄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如杨娜娜《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对策》。

在杭州市内,关于高龄化的研究并不深入,对于老龄化的研究也大多属于定性分析结合少量的定量分析,并且有相当比例的研究文献将目光放在社会养老问题上,如童宁辅《杭州市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分析与对策》、张苏华《杭州市人口结构变化与老龄化趋势分析》等,结合统计学的定量分析较少。

因此本次研究对人口高龄化的几种典型指标进行计算,是对老年人口学的有益完善;将统计学与社会人口学相结合,有助于对高龄问题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以及预测。同时,本论文更能够为政府进行人口发展战略与社会养老保障提供参考,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二、杭州市高龄化现状

(一)老龄人口结构变动较大,高龄人口比例快速攀升

杭州市在20世纪80年代末便开始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90年代人口老龄化逐步加速,进入21世纪,老年人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

根据历年人口普查数据,杭州市2004年人口普查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仅为92.62万人,而到了2008年,该数字增至108.11万人,增长了15.49万人,增幅高于同期总人口增幅6.49个百分点。而高龄趋势则更为明显。2004年,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为11.95万人,高龄化系数为12.90%,而2008年高龄人口增至16.29万人,短短四年时间,高龄化系数达到15.07%,增长率为24.48%。年平均增长率为5.66%,增幅高于同期总人口增幅4.87个百分点。

图1 2003~2008年各年龄层人口增长速度

(数据经归一化处理)

从2003~2008年各年龄层人口增长速度的比较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相对于老龄人口增长速度,高龄人口增长速度呈迅猛增长之势,是各年龄层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

这个现象正验证了1998年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99国际老年人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世界人口在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口本身也在老龄化。”人口高龄化是妇女生育水平下降和人均寿命提高的必然现象,是社会进步和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

(二)高龄人口性别比有所升高,但高龄人口女性化仍然严重

为了解读高龄人口的性别构成,我们引进高龄性别比,以每100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表示。

近几年高龄性别比均小于100。例如2007年,杭州市高龄人口性别比为73.6,即每100名女性高龄老人相对应于约74位男性高龄老人。

从动态的角度考虑,杭州高龄人口性别比在2003~2007年持续上升,从2003年的66.79上升至2007年的73.60,增加了10.19%了。这说明虽然老龄人口存在较为严重的女性化,但是这种人口性别结构内部的不合理正在逐步改善。

受到自然生理规律和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现代社会中男性死亡率一般高于女性,这种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扩大,因此高龄人口性别比低是一个必然结果。然而不均衡的高龄老年人口性别比对于整个社会有消极影响,最明显的方面涉及婚姻状况和居住方式。与高龄男性相比,高龄女性的寿命更长,在制定应对老龄或高龄化的政策和项目时,高龄女性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劣势地位更应该得到关注。

(三)“高龄少子化”现象日益突出

所谓“少子化”,指的是由于出生率下降造成的儿童数量减少的现象,“少子数”即社会中年龄为0~14岁人群的数量。用来表示“少子化”的一个常用指标就是14岁及以下少年儿童数量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而高龄化衡量的是高龄人口数量增加导致的高龄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若将高龄数与少子数相除的结果描述为“高龄少子化”系数,那么这个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社会两个极端年龄组的数量相对变化,描述了“高龄少子化”的程度。

根据2003~2007年高龄人口数与少子数,我们可以看到,在高龄化日趋严重的现今,“少子化”现象也突显出来,“高龄少子化”系数由2003年的12.66%急剧上升到2007年的18.9%(如表1)。

“高龄化”与“少子化”同时作用的结果就是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人口“金字塔”也会转变为衰退型,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会随之产生。赡养老人的费用在中国一般是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的,高龄化的日益严重会增加社会的负担,甚至使经济发展放缓,同时“少子化”使得使我国劳动力缺乏,社会也缺少活力,加重了“高龄化”带来的压力。

图2 2003~2007年“高龄少子化”系数变化

(四)高龄化程度远远高于同期中国平均水平

杭州市在老龄化进程中高于中国均匀水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杭州市65岁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为8.8%,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到2007年,杭州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84.99万人,占常住人口10.8%,超过该年龄段人口比重在7%以上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国际通行标准,杭州市高出3.8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提前11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

在杭州市高龄化现状的描述中,为了能够客观描述杭州市的高龄化水平,我们计算出2006~2008年高龄化系数、高龄人口增长速度、“高龄少子化”系数等指标从高龄化的现状、未来发展速度、高龄人口结构等几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如表2所示)。

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杭州市无论是在高龄化系数还是在高龄人口增长速度上都要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杭州市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高龄化形势。其中2006、2007年杭州市的“高龄少子化”指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10个百分点,这说明杭州市人口结构中高龄人口所占比重相当大,老龄人口本身的“老龄化”将日益显著,这为杭州市的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敲响了警钟,在未来,“两口人养七口人”的社会现象将更为突出。杭州市较为严重的高龄化也决定了杭州市更加需要加强高龄人口社会保障,重新审视高龄化问题,并在全国的高龄化工作中做出先驱作用。

三、基于灰色预测、Logistic模型的高龄化指标分析

(一)杭州市人口预测方法的选择

本文运用Logistic模型结合灰色预测模型――对杭州市几个年龄层的人口进行预测研究。Logistic模型是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连续增长的一种简单模型,又称阻滞增长模

型,其数学模型为,其中,为种群数量,为种群自然增长率,为环境最大容纳量,代表时间。可以解得:

(1)

由于Logistic模型综合考虑了环境等因素对人口增长产生的影响,因此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比较好的模型。 本文也将采用Logistic模型对我国人口进行分析。

另外,模型适用于对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不确定的灰色系统进行预测,尤其适合小样本数据建模。因此这种模型并不要求大量的历史数据,甚至允许有4个数据即可建模预测。模型的一般形式为:设时间序列有个观察值:

(2)

通过累加生产新序列:

(3)

则模型相应的微分方程为:

(4)

式中,称为发展灰数;称为内生控制灰数。

设为待估计参数向量,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可得:

(5)

其中,

(6)

(7)

求解微分方程,即可得预测模型:

(8)

(二)杭州市人口及高龄化相关指标的预测

首先基于Logistic模型建立杭州市总人口增长模型。根据杭州市1978~2011年人口数据(如表3前34个数据所示),设定(万人),即假设极限人口数为5000万人,预测出至2017年的数据(如表3中最后6个数据所示)。

资料来源:杭州市统计年鉴

采用模型对2008,2009,2012~2017年的60岁及以上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80岁及以上人口数据进行预测,结果如表4所示。

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得到图3,该图显示了2003~2017年三个年龄层人口的预测结果与变化趋势,从中也可以看出3个年龄层各自的增长速度存在着显著差异。

图3 2003~2017年杭州市三个年龄层人口变动趋势图

至此,已预测得到2003~2017年人口总数、60岁及以上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80岁及以上人口数,因此可以得到60岁及以上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80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数分别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即为老龄化系数,80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及为高龄化系数。

四、高龄化指标预测结果分析

(一)老龄、高龄人群增长速度逐渐稳定且大幅高于总人口增长速度

从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老龄人口数年均增长速度将约为3.98%左右,高龄人口增长速度大致为7.89%,而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则稳定在0.79%左右。可见高龄人口的增长速度无论相对于老龄人口还是总人口都呈现迅猛之势。这种趋势必然会导致老龄人口结构的巨大改变。

图4 2003~2017年老龄人口结构变动的条形图

图4显示了2003~2017年预测的老龄人口结构变动情况。从下至上年份从2003年逐渐至2017年,可以看到高龄人口在老龄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推移变大,显现了老龄人口本身的“老龄化”。

(二)高龄化系数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老龄化系数

2003年老龄化系数和高龄化系数分别别是14.08%和12.48%,而发展至2017年,老龄化系数达到了21.26%,也就是说约5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而此时,高龄化系数已经发展到20.92%。

高龄化系数的增长快于老龄化系数,这说明老龄人口本身的“老龄化”程度将逐渐比社会人群总体的“老龄化”更为严重,而这种现象却是目前仍未显现的。在将来的社会发展中,由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引起的高龄化系数迅速攀升也将进一步凸显出来。

五、结语

本文根据现有文献及杭州市统计年鉴数据对杭州市高龄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杭州市高龄人群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老年人群增长速度而引起的老年人口结构变动的现状。通过对近几年高龄人口性别比的分析,得出结论,杭州市高龄人群男女性别比偏低,高龄女性现状较严重,但通过历年数据比较,发现这种现象在逐渐改善。在对高龄少子化指标进行分析时,发现杭州市高龄少子化现状正逐年严重,可见未来养老负担将进一步加重。为了对杭州市高龄化现状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笔者选取杭州市的部分高龄化指标与全国的情况进行比较,发现杭州市高龄化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在未来几年,杭州市老龄化及高龄化情况将更严重。

参考文献

[1] 杭州市统计年鉴资料及杭州市老龄办公室资料.

[2] 待涛,徐学军,黄显.离散Logistic人口增长预测模型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2010,(5):102-105.

[3] 童宁辅.杭州市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分析与对策[J].杭州统计,2007,(2):37.

[4] 张苏华,姚凤珍.杭州市人口结构变化与老龄化趋势浅析[J].浙江经济,2008,(2):35-36.

[5] 徐国祥.统计预测与决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02-223.

[6] 央吉,韦宇红.广西高龄人口特征、问题与对策研究[J].人口研究,2003,(3):39-46.

[7] 罗淳.高龄化:老龄化的延续与演变[J].中国人口学,2002,(3):

33-40.

[8] 桂世勋.中国高龄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研究[J].南方人口,2001,(4):

1-8.

[9] 王琳.中国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及原因的国际比较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4,(1):6-11.

[10] 谭克俭.中国高龄老年人口问题初探[J].经济问题,2001,(12):

54-56.

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范文3

[关键词]老龄化;消费函数;人口年龄结构;老龄人口抚养比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098-03

1 引 言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各地区相继由成年型迈入老年型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的地区差异在逐渐扩大。张晓青(2009)测算得出1990年全国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异系数为0.17,而在2000年及2007年已经分别扩大到了0.20和0.22。据甘肃省统计资料,甘肃省在1982年的人口结构属于典型的年轻型结构,到1987年,人口结构就进入了成年型,2000年就进入了老年型结构。甘肃省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实力不足,社会保障相对滞后,社会承受力还很弱的条件下出现的,人口老龄化超前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2009年的甘肃省人均生产总值为14451.4元,而全国人均生产总值为25575.5元,低于全国水平,但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4%,人口老龄化物质基础相当薄弱。所以,甘肃省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水平极不适应。同时人口年龄结构的城乡差异明显,省内各市州之间的人口年龄结构差异显著,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是嘉峪关市,65岁及以上人口达9.25%,而最低的张掖市也有4.05%。

老龄化问题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相比众多分析关于老龄化对整个国家经济增长、消费水平影响变动的研究,考虑地域差异性的研究也非常有意义。本文试图从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入手,通过计量分析方法来研究甘肃省人口老龄化问题。

2 文献综述

凯恩斯(1936)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1949)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1954)提出来生命周期假说,货币学派代表人弗里德曼(1957)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霍尔(1978)提出了理想预期生命周期假说。这些学说奠定了经济学中有关消费函数理论的基础,使得消费领域成为了经济学家们长期以来关注研究的热点领域。

在国内,学者们自1990年起就开始研究揭示人口老龄化对消费需求影响。李子奈(1992)、厉以宁(1992)、臧旭恒(1994)等国内学者用最小二乘回归、序列相关分析、自回归移动平均误差处理和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等方法来研究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李建民(2001)认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并由此推动了老年人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收入来源稳定性、消费倾向、消费行为等方面都具有与其他年龄人口不同的特点,并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王金营(2006)通过引入标准消费人概念和变量,在消费函数中增加了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因素,可以分析预测未来的总体消费规律。

3 构建模型

3.1 模型建立及相关指标解释

本文在绝对收入假说的基础上构造消费函数模型。若已给定消费水平,那么消费函数可表示为:

AC=ct×P(1)

其中,ct表示人均消费额,P表示人口总数,AC表示消费总额。但在现实生活中,平均每人享受的物质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ct并不是个常量,它受到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年龄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而言,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较低于中年人。老年人更倾向于医疗保健产品服务的消费。随着年龄构成的变化,人们对一定种类或服务的需求会发生变化。在一定的收入及价格水平下,人口年龄组成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总需求及总消费水平的变动。因此,在研究消费及消费结构变动时,人口年龄结构可以作为一个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同时,在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设作为理论基础前提下,本文以描述消费性指标作为因变量,描述收入以及人口老龄化结构指标作为自变量构建模型,相关指标解释如下:

(1)使用人均消费(Cons)作为因变量。在前人的相关研究中,通常会使用总消费额或消费所占GDP比重作为因变量。本文考虑到甘肃省地域狭长、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较大,故选取人均消费额作为变量以期消除收入差距带来的模型偏误。

(2)使用人均GDP(agdp)作为收入的描述变量。这里没有选取GDP总量,是考虑到GDP总量取决于人口总量与人均GDP,而人均GDP更能较好的反映个体的绝对收入水平。

(3)使用老龄人口抚养比(R=老龄人口数/劳动力人口数)作为人口老龄化结构描述变量,采用这一比值可以更加客观的体现社会上所需负担老龄人口消费的比例。

(4)从经济理论上讲,影响人均消费的因素很多,为简单并且使模型又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本文只将选取以上3个主要指标作为研究对象,而摒弃人口总量、城乡收入结构等显著性不高的指标。

基于以上分析,构造人均消费函数为:

Const=β0+β1×agdpt+β2Rt+εt(2)

3.2 数据来源与选取

(1)年龄结构数据。联合国进行人口统计时,常以65岁为老年的起点。R表示甘肃省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即65岁及以上人口数除以15~65岁人口数量,以此作为反映人口老龄化的指标(见表1)。

(2)人均消费(Cons)和人均GDP(agdp)均采用1978年的不变价格来计算,这样就剔除了物价因素对人均消费和人均收入的影响,能比较准确地衡量人们实际的消费和收入水平(见表2)。

4 计量分析

“在宏观经济中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包括总消费和可支配收入……在内的许多变量都遵循随机游走……突发性的振荡是……永久性的”(平狄克,1999)。因此,对于本文变量的设定,如果在模型中直接做回归很可能出现“虚假回归”结果,导致模型分析的无效,所以对于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是必要的。本文通过Eview5.0软件进行计量分析。

4.1 序列平稳性检验 ――ADF单位根检验

本文使用扩充的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法,基本回归形式如下:

从表3中可以看出,变量cons、agdp和R都是非平稳时间序列,而三个变量经过一阶差分以后都是平稳时间序列。即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即I(1)。

4.2 模型的协整分析

由以上平稳性检验结果可知,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其协整性进行检验,其Johansen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其中,人均GDP和老龄人口抚养比对人均消费的影响显著性较高,其t检验值分别为17.94和9.75。从协整回归结果可以看到,人均GDP的增长对人均消费的贡献显著为正,其系数与其他研究所测算的消费倾向数值接近;同时,老龄化人口抚养比对人均消费的贡献显著为负,但需要关注的是这一结论只是表明三者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在短期波动中互相扰动的关系是复杂的。为进一步揭示人均消费、人均GDP和老龄人口抚养比之间的短期扰动关系,VAR的脉冲响应分析是必要的。

4.3 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的反应。具体地说,它刻画的是在扰动项加上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产生的影响。由于Cholesky分解带来的方程顺序改变会剧烈的影响到脉冲响应,参考协整检验带来的灵敏性信息,本文选取的变量顺序是人均消费、人均GDP、老龄化人口抚养比,如下图所示。

老龄化人口抚养比与人均消费间扰动响应关系图

可见,当第一期和第二期老龄抚养比产生连续两期正的冲击后,人均消费呈上升趋势并逐渐成为正的响应,但是这些正的响应的边际趋势是减少的,并于第三期达到响应的最大正值。从第三期后,老龄人口抚养比对人均消费持续呈现负的响应趋势,并逐步趋于收敛。

4.4 计量结果的对比分析

(1)从短期来看,甘肃省人均消费水平至少在5年内将会持续增长。根据申社芳(2010)研究认为,甘肃省人口老龄化速度慢于全国近5年,预计2016年,甘肃省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0.12%,成为典型的老年型社会。因此笔者认为,甘肃省在未来的这5年中,老龄人口比重会持续增长。通过老龄抚养比对人均消费的冲击可以看出,甘肃省至少在这5年中人均消费会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加。究其消费水平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收入水平在不断上升。随着“十二五”规划明确居民收入增幅将会超过GDP,那么人均收入水平必然会持续上涨,人均消费水平也会随之增加。二是,短期内甘肃省仍处在人口红利的末期,劳动力资源依然充分,可以通过充分打开“人口机会视窗”来增加物质生产,刺激人们消费。三是,人口老龄化能够带来老年人口这么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老年人消费需求的扩大会极大地促使老龄产业的兴起。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多,会使得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源转向老年人需求的产业,比如服务业、医药业、保健业等,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大对第三产业资金和人员的投入,积极开发老年市场,大力发展银色产业。

(2)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甘肃省消费水平的变动不同于全国的情况。笔者对甘肃省的研究结论是,老龄化对人均消费的影响先是边际趋势递减的正影响效应,三期之后老龄人口抚养比对人均消费持续呈现负的响应趋势,并逐步趋于收敛。而王森(2010)对全国的研究得出,我国老龄化因素对人均消费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正效应或者负效应,而是正负效应的交错影响。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尽管短期的老龄化会给甘肃省的消费水平带来增长,但是长期来看,甘肃省的物质基础薄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靠后,属于欠发达地区。而人口老龄化必然会使得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力供给不足。同时,因为高龄劳动力的体力、智力衰退,会削弱开拓创新精神,进而也使得劳动力生产率下降。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也会随之减少,从而影响消费水平。而对于全国来说,人口年龄结构的地区差异在逐渐扩大,既有高老龄化水平且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有低老龄化程度的地区。所以不同地区老龄化程度对消费的影响将会相互作用,呈现出正负交错的状况。二是,本文选用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作为老龄化的指标,王森(2010)选用的则是老少比。测算指标的不同也会带来以上结果的差异。

(3)鉴于甘肃省存在“未富先老”及各市州老龄化水平有差异化的特点,结合在未来发展中人均消费水平会先出现增长后降低的趋势,为了减小消费能力的降低对甘肃省的生产能力的影响,我们应在未来发展中充分打开甘肃省的“人口机会视窗”,尽可能的采取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政策,以延长老龄化对人均消费的正效应时期。

5 结 论

本文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得出人均消费、人均GDP与老龄人口抚养比例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三个变量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VAR模型的结果可看出,老龄人口抚养比对人均消费的影响先是边际趋势递减的正影响效应,之后出现负影响效应并趋于收敛。研究表明,伴随着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即老龄人口抚养比例的提高,老龄化程度加深,使得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逐渐减小,最终会降低未来的消费水平。希望本文能为我们正确认识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找到积极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金营,付秀彬.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中国消费函数计量分析――兼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6(1):29-36.

[2]王森.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1978―2007年的数据[J].西北人口,2010(1):22-27.

[3]申社芳.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10(2):119-122.

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范文4

东人广口老化龄的发趋势及对展研策究

王土

(广贵东语艺术职业外院学 广东, 广州51 057 0)

【 摘要】人 老口化龄世是性的界展趋势发 文,在利章广东用口人展发报 告、 200 年第0五次人口查普料资据和 广数省东国 1全 人口%样抽调查料资测预了广人口老东化龄的发趋势展 分析了,东广口老人龄化经济社会对影响, 的并探 了应析对口老龄化的对人策建。议【关 键 词 】口老龄人;化 发展势;趋 策对 中【图类分】F1号2.675 【文献标码】A识【文章 编】号104-02 68 7(0112) 0- 8130- 042

一、 广

东人老龄口化状

据 2现005年 1 月 11 日行的全进国1% 人口 样调抽查 ,广 省东常住人口中,0 ~4 岁 的1 人口为 1 9 58万 人 , 总占人口的2 132.;%1 5 ~6岁 岁4人的为 6 口456万 人,占总 口人的7127.;% 65岁 及上以人口的为68 1万人, 占 人总口的 .417。%与五第次 国全口普查人比相,0~1 4岁 口人比重的下降了 285 .百分个点 ,65 岁以上及口人比重上的升了 .31 6个百点分从这。项二指 标,看广 东完已成从成年型了会社老向年社型会过的,渡进入 了 型的老龄化典社会

。二 、广东人口老龄的发化趋展势(一 )

趋 势预测方法和的件 作为条东广省人老龄化口长周的期预测, 们采用总我生和 育法,率 即人口预方测是法指在定的既亡死式的模动变化态设 假,下 来未口的人势趋要主由育生水和平育模生所式定 决把预。 测年基设定为2 00 年, 末年0为 250 0年,时 间度跨为 0 年5,预 预测 的基年础人的数据 口中测所人口有指标时的为点未年数。 选 20用00年 第五次人口查资料数据普 广。东面临的人省口老龄化压,力 从根上本讲 主要,决取 于口预人寿命的期高和提育率的下生降, 但人 口的自然人增长、 流动规口大模 、动性流是强广省人东口的个一要特重 。点于 省由内动流影只响到广东省口的再分布,人并不影 总人响口模 规和人年龄口构结的变, 化所以, 预广东测老省龄化发展的趋势 0002 广年省东省净流动人际总量口只 考省际虑动人口流状况。(即 暂人住口 ) 为 1196万人 (如包果括籍户在省,外 但口人普查时在 广东居住省间为半年以时的下流动人为 口 10654.9 万人 ) ,流人动占口总口人 的3153.%从趋势。来看, 流人动规口模有逐渐 大的趋扩势,流动人 的年龄口成构比特较,殊 典型的最特点是少 年童和老年儿人比重很口,低0 ~14 人岁和 6口 岁5 及以人口上的重比别分为 .74%和30 9.%8 6( 0及岁上以老人年 口 ) 他,对们东广省年龄结的构影巨响 大。 此,因在 比 为重1.75 % 龄老趋势化预测中为含分流人口和不动含动流

口两方案 组(表 见 1 ) (。 二 )东广人口龄化老趋势特的 点.广东人1老口龄化速度、快 龄老人数量口大。根预据, 广

测省东来 50 年的老未化程度龄和度都很速高很快而 。含动流 20人00年 广省东老化水龄为 平606% ,. 广省东经已本上步 口基 ,了老入型人口结年。伴随构育生率低水在上平续下继降 ,老龄化 度程渐加逐强广东省,老的化水平在龄 200 年0后的一个 第0 年上1了升 .80 百分5点 在第二至,第个五1 0 年分别升上 了2.59 、.641、6 .34 和2.4 。表0明东广 2在 世1的前 40纪 年老是龄广 东人的口 增化长度最速快的时期 预,到 计1 2纪 世3 年代0, 老化速度将达龄到峰高,其 后增幅开始落,回但 年老口人续 增继加 老龄,程化也将度来越越高 2。50 0年老人年数口为2 155.51 人,万平均每年增 32.63 万加 ,老化龄度达程 2到.73%7 ,是2000年 3的.5 倍, 入进重了老龄度化行的。列

表 1广省老东年人口模规老及龄、化 人高口化水平龄预测

2

流动人口.解了广东缓省的人老口龄化平。因为水动人流口 年结龄呈构年型轻, 老年流动人只占流动人口总量口极的 一少分, 所以部流人动口对年人老数口的量响影很, 小对人口 但预测按, 老龄结年构影响大, 较而进老龄化水对平影即较响。大年 口数量人 2500年 为 2 173.59 万人,只比含流动不人的预口但 2是50 0总人年却口比含不动流人口 测果结了约多19 人万, 的测结预果 2多0 5 万3人 。因,此 流动人含口预测老的龄水平化在 2 005 为年 913.%5 ,不比流含动人预口测的老化龄水低平4 42.个 百点。分纵 观1 2世纪前期的半老化龄水平变化,的含流 人口动预测结果的始低终于含不流动人的预测结口果 ,而随 且时间推移的,者二的差距 1从 百分点扩个大 4到~5 百个点, 分这明说动流口人有于缓解利东省的广龄化水平。老 3.龄高老人长增,快老年赡 负养持担续加重。在老年人 数口 快量增速的同时,加 老年人的口龄化高紧随老龄化接而至是

踵Á ÂÃ Ä Å ÇÆ Ã È ÇÆ É Ã ÇÆ Ã #$ %& " É ! È ! " ( ) 0 12 " Ç 43 5 6 78É

注9: 65+ 龄化老水平 :65 及以上老岁人年数口 / 总人数 口1*00 %龄化高水: 8平0 岁及以高上龄年人老口数 6/5岁 以上老年人及口 数1*00

%

【收日稿期】2001 -90- 3 0作【简介者 】土贵 王1 (689-) , ,男广 化东州,人 东广语外艺术职学业讲院, 研究方向师: 口人问、 环题教育。

髗 境 髈骳

又一

典型的个口人点。特谓所高龄化是指龄在年8 岁0以上及 高的龄人占口 6 岁及以上5老年人口的比重不增加断的程 过。 前目, 东老广人年口量总在9 5 1的基础万, 上每年还将

继续以3.5 的速度%增, 大长高大于 0.8 %的省人口增长率 全 。预到 20计10年和 202 0年全,老年人省口分将达到别1 60 万人3 和 148 7万。伴随人人老口化龄程度增的强, 人高口龄化加, 低剧龄 人比重绝对下老降, 龄中人老比重有略升,上高龄 老比重 人长增快最,真正意 义老年赡的养负担续加持。重4 .东将出现年龄广构的 结人“红利” 口黄时期。虽然金广东 正在省将并继续速快老龄化的程过但,是,21 世纪前是期广 人东年口龄构结最佳时期 ,因为时此劳动年的龄人的总抚口系 数将逐渐养轻。 减按不含动人口计流, 年少童儿养抚比线下直降 从 ,0200年 的142.% 到降 205 0年的2 .42 , 此后%直一徊在 徘42%24.5~之%。间而老抚养年比续升高持,从 20 00 的年10 .6% 增加到20 0 5的年 3.8%8, 二者 合整 ,抚总比先降养后, 总升 人抚口比 养210 0年入进低最谷。到 2 300年 基本保在 40%以下持(见表 2 。所)以 未,来20 年 ~ 3 0年将是东广口人抚比养轻的最时 期 是年,龄构结 “人的红口”利 黄金时。期如果包括流 动人,口 无是少儿论养抚, 还是老比年养比抚下都降了许多。表

2 东广人省口抚养预比测单位: %

广东

未省来老年人与口龄化老程过的总特点是: 纪之 交世, 人口进入年老型结构 人口实,老年型的步现和伐进一步老 化的龄步都伐将加大快, 且而年老口人数量人口和龄化老程度 并驾齐,驱 表为现型的突飞猛进的典特。点 广如东此速快长的增 、大的老年人庞口量,数 致了导年 抚老养和总比抚比养的上,升 政用于老人的府财政支将急剧增 出, 加老负养会越担来重越人。老龄口的发化展将必一步进降低劳 生动率产 ,缓经阻发济展, 激社化会盾,矛 响和谐社会影的构 。 这建将无对疑广东省社会、经 济 政、治等方各将产生面刻深的影响 , 建设给幸福东广带沉来的重负担压和。

根力据东广人省口龄化老现的和状趋, 以势对社会及济经的 响所做影的分析,解决广省东人老龄口化题问必从现须开在, 根据始东广省口人、 社、会经济发 状展, 况索探些一切可行的对实 措施。 (一策) 提 高对口人老龄的认化,识 重视口人老化问题龄要认 识到广东的省济虽然比经国先全行一步 ,东广与国全在 人口龄化老进程上有也不同所,但 全国一和也是在较样的低经 发济展社和会障保平水的景下背 ,世界上以快的速最进入 度龄老化时的,代不 因能人为老龄口程化度低于全国忽而视老 问题龄。认识到广 人东老龄化口的规及律对其会经社济发展的严 影重。 认识响到老所养、 老有所医有 、老有所为 、有所老学、 老有所乐是 东广不回避的责可

。 应住抓 人“口红” 利黄时金的期 遇机 及,时制定相的应战略对, 使策人老口化对龄会社济的经

Á发 Ã ÄÂÅ Ã ÄÆ ÃÅ ÇÄ Å È ÉÃ Æ È É " () 0 12É !" È# Æ Ç & $ &%3 & Ç Æ

É、三 决广东解人老龄化口题问的策对建

【 参议考献 文】

产生展积极的促进作,用为 东广来全未进面入人老龄化社口会 打下扎的物质实精神和化文础。基 二( )制定全面 的口人发规划展 ,适时整调口人策 目政前,广 东控制人要口长又增要防老龄化止度速过和比快重 高过 ,必要制定须个一者兼顾的全面两中长的人口发展期 划,规确 保在口与人经济可续持发的基础展,上 现实龄老化经 济与的调发展。协 在控制口数人量同时的须必止防出人现结口 过度构龄化, 老确正处理好口数人量结和构关的系 ,制定科出学 全面的人口的展战略或发期长划。规 适当调不整同期的人口时和 计生划育策和政退休制,度 缓减镇城的龄化速度, 老证保未来 口数量既人不膨, 人口胀结也构不过度龄老, 保证化老龄 与经济化调发展。协( )三 快经加济发, 展力大发展龄老业产 据根广东省口发展趋人的势预, 测在2 00 年3前以,广东省 存在一个抚养比低发展的经的济黄金时 期。因此 广,要抓东 这住有个时利机, 进一步整调业产构结, 力发大老龄展产。业 老 产龄包业括:家政 务业、服健康医护 业 、日常品业用、金 保险融、 业文娱化乐、 教育业研业、 科活生咨询及业其行他等业。广①省东各 政府级把老要产业开龄纳入发各地民经济和社国会展中发 长期划和计年计度划 ,它作把扩为大内的需个一增长新点开来发 和扶, 持定制励鼓龄产业老发展的倾斜政,策 通对过龄产老业采 税收取 信贷、优等政惠策, 鼓励业企 组、织个人和投养老 资设和服施业,务 逐并走社步会化 、业产的发展化路道 ,力发大 老展产龄业, 老年为人供提质优 廉价、、全面的 服。 (务 ) 四立建健的全元多的化社养老保障体系 会广应尽快建东成个由一府为政主 、导 以家为核心 、庭 社区 养服务老网为的络 ,政由府、 社会 、 家庭和 个共人同组 的、成 元养多老服保障体系。务政府 投要入和积累足充社的养老储备基会金 尽,建立以快社会 养为主老, 以庭和家自养为辅农的村养老保体系, 逐步 障取城乡养消老障保元二结, 构农在村建立起城市统与一的低最 活生障保度制、 会养社老险制度、保集 体养津老发贴放制等度。建 多立层次的城乡医保疗障系体。进一步善城镇完疗保 医制障,度 大定扩医疗机点构范, 建围健立以全社卫生服务区为基础 的老年

医疗健保服务系体 为老,人提预供 防、医 疗、 理和护 康等复多种务服。在村农 加,强乡镇以卫生院重为点农的卫村生 础设基施建设 ,全健农村卫服生务系体。在积极 展社发养老的会时同,努 力夯实庭在家养保老障中的基 础用。要作制相定应政和采策相应的措取,施 制从上度 励和鼓施实庭养老家 ,加完快善农计村划育生家庭奖励助制度扶 等,继续 挥发庭在供家养、 料 照、慰 方面的作藉用,建 立起政以府负 担经物质供养济 ,家庭挥精发神照料慰藉和现的代社化 会料服务体系照

。1] 广东省[口人普办公查 . 室东广 省0002年第五 次人普查快速汇总 口主要数[R]据.2010. [2 广东省]统局.广东省计2005 全年国 1%人口样抽调主要数据查报 公()1 () [EB2O/].L 广东人与计口划生育网 ,thp t //ww:w.gdicp.gvoc. n ,200-603 . []3欧广源, 于雷蓝广东人.口发战略展究报告 [研EBOL]. /广东人与计口划 育网,生h tpt ://ww.gdwpicgo.v.cn, 200- 660 [4] .述花.时东广人发口展报告[R.]京北:中国人 出口社版 ,200.

3(责任

辑: 编Z

校对: R )

王献芝①: 《河省人口老龄南化的对研究》 策, 河教南学育院学 (报哲学社科会学版) , 2 00 4年第 1期

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范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计量经济学;检验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述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人口老龄化是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而年长人口数量增加,导致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过程。

人口老龄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老年人口数量绝对或相对增长迅速,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二是在社会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一定指标。

(二)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

1.社会负担加重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是从经济方面反映人口老龄化社会影响的指标之一,表明社会每一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老年人口。老年人和少年儿童都属于非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整个社会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相对减少,这就使得老年人口负担系数的分子增加而同时分母减少,从而社会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大大增加。

2.社会保障体系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需要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不能满足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在社会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生活需求与仍旧不够发达的社会经济生活现状相互矛盾。

3.家庭养老功能减弱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使供养父母生活的子女数量减少,独生子女供养双方老人的压力成倍增加。父母年龄增加的同时,子女的年龄也在相应提高,这就导致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局面越来越广泛。

4.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需求突出

老年人群体需要有人照顾也需要足够的医疗资源,这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极大的负担。呼吁社会养老系统给予更大的支持和帮助,弥补家庭养老的功能性缺失。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特点

随着计划生育导致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和人口平均寿命预测值的增长,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持续加剧并且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0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7%,2006-2011年每年都上升02个百分点,到了2011年底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91%,也就是说100个人中就有9个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与此同时15-64岁的人口比重2006年为720%,2011年底持平为744%。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两个五年期间的对比,老年人口增长幅度和增长速度都明显加快,同时老年人口增量占总人口增量的比重变化明显,2010-2011年总人口增长644万人,其中老年人口增加394万人,占总人口增量的65%,相比2006-2010年的平均数,增长率又增加了十个百分点,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2.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差距明显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78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60%以上达到11亿,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我国的农村未来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老龄趋势。

3.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

我国最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老龄化社会来临的更加早,我国的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发达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强大的社会物质承受力,从而给这些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充足的时间。可以说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属于“先富后老”。

4.我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差异明显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多,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是如此,2011年底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我国各地区明显不同:重庆和四川比重最高,重庆124%、四川12%;辽宁、江苏、安徽、山东、湖南和湖北、天津、广西、贵州比重约9%-10%左右;北京、河北、吉林、浙江、河南、山西、黑龙江、上海、福建、江西、云南、陕西、甘肃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约为7%-8%;、新疆、宁夏、内蒙古、广东、海南和青海老年人口比重为4%-6%。

以北京、浙江、江苏为代表的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老年人的比重相对较高;、新疆和内蒙古等较为偏远落后经济水平发展较慢的地区老年人口的比例较低;另外上海市曾经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人口老龄化程度近年来略有回落。全国各个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除了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状况,还包括不同地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不同的地域、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因素的实证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各地区都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如何缓解人口老龄化紧迫趋势、如何应对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紧迫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重要意义。

经过之前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口老龄化与诸多社会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影响着未来人口的平均寿命、老年人口和总人口的数量,为了弄清楚这些因素在影响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参考《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的数据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提供指导依据。

本文选取3个指标:老年人口抚养比、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作为解释变量来解释老年人口比重(65岁及以上)。

(一)参数估计

为分析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变动的规律性,可以初步建立如下三元对数回归模型:

lnYt= β0+β1X1t+β2lnX2t + β3lnX3t+ut

利用Eviews软件,生成对数变量的数据,即LNY、LNX2、LNX3对数数据,接着估计模型参数,做LNY对LNX2、LNX3、X1的回归,模型估计的结果为:

lnYt=1101755 +0068087X1 -0338216lnX2 + 0322106lnX3

(0160623)(0011709)(0097789)(0152767)

t=(6859272)(5815059)(-3458632)(2108482)

R2= 0995044R(-)2= 0993693F=736218111n=15

(二)模型的检验和修正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老年人口抚养比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平均说来老年人口比重将升高0068087%;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增长1%,老年人口比重会降低0338216%;当年出生率每增长1%,老年人口比重会增长0322106%,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基本一致。

接下来对模型进行检验,首先我们进行统计检验中的拟合优度检验(R2检验),可决系数R2=0975011,R(-)2=0970326,这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很好,即解释变量老年人口抚养比(X1)、人口自然增长率(X2)和出生率(X3)对被解释变量老年人口比重(Y)的绝大部分变动做出了解释。

F=7362181 >Fα(3,17)=320,结果说明回归方程显著,也就是说模型中选取的解释变量确实对Y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参数对应的t统计量分别为6859272、5815059、-3458632、2108482,其绝对值不全大于tα/2(n-k)=2110,也就是说当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各解释变量分别对被解释变量不全都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多重共线性或自相关性的影响。

修正严重多重性影响后的回归结果为:

lnYt=1344114 +0087843X1 -0136654lnX2

Se=(0127286)(0007966)(0023365)

t=(1055977)(1102743)(-5848622)

R2= 0993041R(-)2 = 0991882

F=8562420DW=1754994

从表中看出n R 2 =557,由WHITE检验可知在α=005自由度为5条件下查χ2 分布表χ2 005(5)=167496

比较计算的χ2 统计量和临界值,因为R2 =557

自相关检验,得Durbin-Watson stat=154994。参考DW统计表,模型中dU

lnYt=1344114 +0087843X1 -0136654lnX2

Se=(0127286)(0007966)(0023365)

t=(1055977)(1102743)(-5848622)

R2= 0993041R(-)2= 0991882

F=8562420DW=1754994

(三)模型的分析

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老年人口抚养比(X1)每上涨一个百分点,平均说来人口老龄化比重升高0087843%;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增长1%,人口老龄化比重会降低0136654%,说明人口老龄化比重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老年人口抚养比有着显著的相关性,这为我国制定和调整人口政策、明确政府工作方向来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一)坚持发展经济、增强社会物质承受力

坚定不移发展经济是我国各项基本国策围绕的中心点,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如果经济水平发展迅速,老年人群体目前收入来源较少的情况就能缓解,如果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能够满足不断发展壮大的老年人群体的需要,那么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将无法保证,所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实力,是迎接未来更加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最根本解决方法。通过贯彻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强改革开放的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增加经济发展带来的效益,争取在人口老龄化全面来临之前形成强大的社会承受能力。

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范文6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与趋势

1.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

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如下几个突出性特征:

其一,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水平较高。衡量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出生率、死亡率、总体人口年龄中位数、6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等。采用低位预测法,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估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2.7%,2030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7.5%,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7.2%。在达到这些保守估计值时,所预计需花费的年限比世界人口老龄化达到同等水平所花费的年限要短10年左右,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且水平较高。

其二,在时间上老龄化呈阶段性和累进性。我国人口老龄化在时间上所表现出的阶段性和累进性特征主要与以往人口的自然变动(出生、死亡、生育低潮、高潮)有关,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4年以来,我国人口共经历了两次生育低潮和两次生育高潮,这一人口变动形成了年轻型向青年型过渡、青年型向老年型过渡的年龄结构,并在老年型维持了十多年的发展路程。1962年至1973年,即第二次人口生育高潮期间出生的人口在现有总人口中占有较大一部分比例,这部分人群大多数为正常劳动力,当他们过渡到65岁以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就会进入高峰阶段,形成累进式发展。

其三,在空间上老龄化呈城乡、地域分布不均匀、不平衡现象。从1982年到2010年期间所进行的6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发现,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在城乡分布、地域分布上表现出某种差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老龄人口占比为6.96%,镇老龄人口比例为6.25%,县老龄人口比例为7.74%,市老龄人口比例为7%,较之前几次普查65岁以上老龄人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上升至8.91%,镇、县、市老龄人口比例分别上升至7.97%、10.06%和7.69%,城乡、地域间的老龄人口分布差异进一步扩大。造成这一不平衡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的持续迁移和流动,以及流动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

2.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2000年到2010年期间内,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呈平稳增长趋势。根据近两年人口年龄变化情况分析,预计2020年至20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呈快速增长趋势,而2040年之后人口老龄化趋势又逐渐趋于平缓。总的来说,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老龄化整体发展趋势较快,且这种趋势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不仅人口结构总体趋于老化,而且老年群体内部也呈老化发展态势,这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也是养老保险体制要重点克服的一个难题。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养老保险体制创新策略

1.适当提高退休年龄,扩大保险覆盖范围

目前,我国对职工退休年龄的规定是男性60岁,女性55岁,从事体力型工作的劳动者退休年龄提前5年。这一规定基于的是上世纪中期我国国情所制定的,俨然与当前人口老龄化的年龄结构不相适应。因此,适当提高职工退休年龄,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非常必要,这可以为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改革创新创造有利条件。鉴于提高退休年龄事关重大,涉及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利益,且目前存在较多争议,具体的方案制定与实施还需对我国当前国情及人口老龄化特点及趋势等各相关方面进行综合、深入考虑。但不管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案如何制定,都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关于保险覆盖范围,虽然我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与暂行办法,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与体制的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城市养老保险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接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一部分群体还未能享受到养老保险的福利。在这一问题上,我国应加强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对接,在做好监察工作的同时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鼓励城市农民工、非国有企业职工参与到养老保险当中。

2.准确定位养老保险体制

对我国养老保险体制进行准确定位,是创新养老保险体制的前提与基础。养老保险体制分为多种类型,有社会福利型、收入保险关联型、储金型、混合型等,我国养老保险体制属于哪种类型呢?笔者认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应划分为混合过渡型,混合指个人缴费与工资收入挂钩,将工资收入的一部分作为养老金,而过渡指新中国成立以来养老保险从小到大,从窄到宽不断改革、不断向前发展的过渡性质。

3.保值、增值养老保险基金

针对养老金存在的个人账户空账现象,应适当填补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使养老保险基金得到保值。同时,做实个人账户,为个人账户的做实制定阶段性做实个人账户计划,在该计划中对部分做实的养老金个人账户的额度、比例、监管规则、资金来源等进行详细明确的规定,以便为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打好基础,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抵御风险能力。考虑到养老保险体制的创新离不开政府的监督、指导与推动,因而在创新过程中,政府应严格依法行事,在实施一定强制性手段的同时,建立和引进市场体制机制,鼓励第三方机构参与到养老金管理当中,通过政策优惠等方式扩大养老金投融资渠道,加强金融风险规避与养老金监管,实现养老保险基金持续性的保值、增值目标。

4.完善保险监管机制,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

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范文7

一、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现状

根据统计年鉴的规定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等。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是指国家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的补助支出,包括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促进就业补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补助、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等。人口老龄化造成养老保险基金不足,医疗福利需求增加,这些都是国家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重要方面。由下表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政府对人民生活问题日益关心,积极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财政支出逐年增加。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以发现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支出呈现出如下特点:

1.老年人口和社会保障财政支出都在快速增长并且后者增长速度大于前者

根据统计数据看出,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与老年人口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和社会保障支出增长速度分别为4.7%和60%,后者高出前者40多个百分点。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比较缓和,呈现慢速上升的趋势,而社会保障支出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特别是从1982年到2002年间增长十分快,而之后比较平稳,这主要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特别是这一段时间国家在积极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不断扩大覆盖面,积极进行了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见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公共财政体系日益完善,这不仅是社会的进步的需求更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2.人口老龄化是导致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财政部表示要增加社会保障投入,新增支出将重点用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支持困难群体参加基本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工作。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断上升,已成为一个应对社会老龄化的世界性难题。它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企业负担加重,进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穆怀中经过分析认为老年人口比重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存在明显的高度相关性,其研究得出结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相应提高平均约为5.13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约提高1.07个百分点。另外还有其他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只是从不同的侧面或者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而已,总体结论相差无几。

二、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模型估计

为了便于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假设经济发展速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及政府效率按照当前的水平持续的发展下去,并且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口数几乎保持螺旋上升。所以就老年人口数和社会保障财政支出进行了回归分析,以求发现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影响程度。

采用EVIEWS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用LR代表65岁以上老人数,用SG代表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数。然后运用计算机进行回归分析。由于采用的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需要从长期来看两组数据的关系,所以要对模型中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看是否具有单位根。这里采用了(Augmented Dick-Fuller, ADF)的方法进行检验。一般假设原变量是非平稳的,如果在给定显著水平下,统计量即ADF值大于临界值则接受原假设,反之则拒绝原假设,认为原变量是平稳的。由下表可以看出原变量并非平稳,需要进行差分或者是构建AR模型并对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我们采用了后者。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两个变量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变为平稳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所以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还必须对其进行协整性检验。协整性检验是检验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的平稳性,一般的时间序列具有非平稳性,但如果它们之间的某种线性组合表现出平稳性,并且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则为协整关系。关于协整检验的方法有多种,如Engle-Granger提出的两步检验法常用于两个变量检验、Johanscn和Juselius于1990提出的JJ检验法常用于多个变量检验。

本文采用前者进行检验:

(1)构建回归方程并计算误差e。 (2)检验残差序列的单整性,并以此判定变量的协整关系。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模型:SG=11487.24+1.527LR (1)R2=0.98, F值为263.629,P值为0.000,D-W值为0.364小于n=15,k=2时的dl值1.08。由于D-W值不符合要求,明显存在自相关现象。为了克服自相关性,在模型中加入AR项建立新的回归方程如下:SG=-203984+2.423LR+[AR(1)=0.7603] (2)其检验情况如下:相关系数R=0.972,F=214.46,p值为0.0000。T检验也比较合理,在,的情况下,D-W值为1.73大于du=1.36,小于4-du =2.64,可见模型通过检验,参数设计比较合理。将模型进行化简得到模型:SG=-20397.24+2.423LR (3)根据格兰杰检验法必须对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残差为单整序列则两个变量确实存在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ADF检验,残差的ADF值为-3.56明显小于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2.74,残差为平稳序列。

从模型方程(3)可以看出,老年人数和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呈现出一种正相关关系,即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每增加1单位,从长期来看将会要求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增加2.43个单位。可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导致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不断增加,这就意味着劳动力人口创造的国民财富中要有更大一部分用于老年人养老,这必然增加整个社会的养老负担,影响到储蓄和投资的增加,使经济发展缺乏动力。

三、未来人口老龄化下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发展趋势

伴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未来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出加快的趋势,不少学者曾对人口发展趋势进行过预测,尽管结果不大一致,但是都表明了一个趋势,即未来老龄化将会快速上升。那么必然导致老年福利、老年医疗、养老金补助等支出增加,显然是对未来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的一大挑战。就我国未来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预测本文采用了计生委开发的人口预测系统进行了预测。

具体过程和结果如下:

1.预测方案的设计

人口的增长一般要和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才能有效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人口增长过快,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必须得跟上去,否则难以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如果人口增长过慢又造成人力资本短缺,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总和生育率已经从上世纪70年代的4已下降到1.8以下。北京等地区已经低于1。总和生育率是国家人口控制政策的体现,所以根据当前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经济发展情况我们设定了高、低、中三种预测方案。

(1)总和生育率

低方案预测,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生育二胎的人数比率很低。全国总和生育率2000年到2005年从1.72下降到1.60,其后保持不变到2050年。中方案预测,人口控制政策比较宽松,二胎现象比较明显,农村户口的居民在一定条件下准许生育二胎,并且效果显著。城市父母为独生子女的生育二胎现象也日益明显。设定全国总和生育率2000年到2005年从1.72降到1.60,2005年到2010年从1.60升高到1.8,2010—2050从1.8逐步升高到2.1。高方案预测,国家开始实行宽松的人口政策,农村生育率和城市生育率都明显提高,全国总和生育率2000—2005为1.72,2005—2010从1.72上升到1.9,2010—2050年上升到2.16。

(2)出生性别比

我国新生儿出生性别从1982年的108.5上升到2004年的121.2,2009年为119.45,随着近年来生育政策的调整,开始出现缓慢下降的 趋 势。2000—2009年以实际数为参数,为了防止出现总人口性别比的失衡,设定2010—2030年出生性别比下降到110,2030—2050下降到107。

(3)平均预期寿命

1990年我国男性预期寿命为66.84岁,女性为70.47岁,2000年人口普查时男性预期寿命为69.63岁,女性为73.33岁,10年中男性增加了2.79岁,女性增加了2.86岁。目前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已达到一定程度。我们根据联合国预期寿命的平均增长步长的经验值,来估计预期寿命,即2000年开始到2020年平均每年增加0.1岁,2020年以后按照高龄步长递减的原则,平均每年增加0.05岁。

(4)生育模式

生育模式指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数量在全部生育活动中所占比重。 2000年的生育模式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得到,假设2000—2050年50年间这一生育模式保持不变。

2.预测结果

根据预测参数和2000年基础数据,在高、低、中三种方案下分别将不同的参数带入系统进行预测。得到如下结果:通过对三种方案预测结果的分析我国人口在未来还有一个增长的趋势,其中老年人口的比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通过各个方面的比较认为中方案比较符合我国的人口发展的客观实际。同时也只有中方案的预测值和实际值拟合效果最好,因此本文在分析中采用了中方案。根据中方案人口预测结果和模型(3)计算,得出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增加到23329.9亿元,2030年增加到44072.89亿元,2040年则达到59338.05达到高峰期,2050年有所下降但仍达到了58066.18亿元。人口老龄化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支出,而社会保障支出又影响到财政支出结构进而影响到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可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和谐发展不能不考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这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问题。一国的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支柱,那么未来我国财政会承担多大程度的负担呢,是否对经济增长造成影响,是政府未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参考。

3.我国财政收入发展趋势预测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西方发达国家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支出占到政府财政支出的20%-30%,它是以政府雄厚的财力为基础的,通常财政收入占到GDP的比重达到30%-50%。中国目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还比较低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分配体制的改革,国家财政实力会逐渐增强,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也会增加。一般来讲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财政收入水平,当经济总量增大时财政收入也会增大。从核算范围来看,GDP包括生产和非生产等各个领域,能够综合反映经济活动总量和三次产业的运行结果,而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税收收入,税收有来自于生产和非生产、经营和非经营的各次产业,二者体系范围基本一致。因此财政收入和GDP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利用SPSS软件对二者进行回归分析(财政支出为因变量用Y表示,GDP为自变量用X表示),结果如下:Y=-9810.783+0.234x (4)相 关 系 数R =0.997,F =678.67,其p值 为0.0000,可见模型通过检验,参数设计比较合理。由财政支出的实际值和模拟值的比较图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效果比较好,可以用于预测。

在这种情况下预测未来财政收入规模,结果如下:由表6可以看出社会保障财政支出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也在不断的增加,在不考虑财政赤字的情况下,假如财政收入全部用于财政支出的话,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在2040年达到了峰值5.9338万亿占财政收入的17.83%,之后开始回落,到2050年降为17.11%。而这一趋势是和老年人口数的增加几乎同步的,从表可以看出二者的同步性,可见在人口老龄化达到高峰期时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比例是很可观的。在“十一五”期间政府努力使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提高到15%-20%,结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这一目标在2030年之后才能实现,主要原因可能是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国家经济负担比较重,各项支出都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造成国家想为老百姓多做点事,却力不从心,从这一点也再次证明了未富先老,养老负担更加沉重的中国特色的老龄化,将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影响也更为严重。可见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是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老年福利、缓解养老负担的一个良策。人口老龄化下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导致离退休人口大量增加,进而造成领取养老保险的人数迅速上升,而缴纳保险费用的人数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就会造成养老金缺口,现在或将来需要国家拿出更多的财政资金来补贴养老金缺口,仅此一项国家用在补贴缺口上资金就数以亿算。

其次,老年人口增加导致医疗费用支出上升,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各个器官衰退,容易患上各种疾病,根据社会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支出明显高于年轻人。 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卫生保健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6% ,而其中35.6%来源于公共卫生支出,而其他与中国经济水平相当的国家,其老龄化程度高于我国,其卫生保健支出也明显高出我国,可见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公共卫生支出增加是必然趋势。同时老年人口增加,对老年福利设施如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等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发展需求也会明显增加,而这些需要国家全资或部分资助给予支持发展。其次,人口老龄化还通过对消费储蓄结构和生产投资结构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老年人的消费储蓄能力不及年轻人,一般认为人生中退休期为负储蓄时期,即早年储蓄消磨时期,而储蓄是投资的主要来源,其必然波及投资和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到财政收入进一步影响到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再次人口老龄化也对调整产业结构提出了要求,以前那种高空、高危的作业已不再适合老年人从事,我们不能让70岁的老人再在建筑工地上从事高空工作,所以在老龄化冲击下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出更多适合老年人的职位,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进而为增加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提高老年福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对策与建议

可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会使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日益增加,国民财富中用于老年福利的支出的增加必然影响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使整个社会和家庭向老年人倾斜。当这一支出比重过大时又会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经济发展

要加快发展经济,只有把经济蛋糕做大、做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负担过重的问题。财政收入的增加对于我们构建可持续的老龄社会无疑将是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在老年人口数达到高峰期时养老负担是很沉重的,同时还有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是相当快的,按此发展下去,可能会挤占其他支出项目的比重,例如公共服务、医疗卫生、国防、环境保护、商业金融业等支出项目将会受到影响。由于支出不足可能要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而应对这一问题的措施无非有两个方面可选择,一是减少老年人口数量或者降低老年保障标准,这两者都是不可行的。因为当前老年人口规模是既定的我们无法改变,到2050年最年轻的老年人也是在1990年之前出生的,所以无法靠生育政策去改变他。而老年人的保障标准与社会保障水平具有刚性,易上难下,不可能有降低的趋势。二是发展经济增加国民财富,来降低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这是唯一可行的措施。这也是我们国家为什么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总书记在科学发展观中不断强调发展之关键,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要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以发展来统领全局,以发展促和谐,以发展求保障。再次,要大力倡导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移到集约型,以更少的人力和资本投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加快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体系,减轻财政支出压力

通过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全面、准确的反应社会保障收支情况,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监管,贯彻国家的社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强化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约束和财务管理机制,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保值、增值。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保资金的使用能够发挥出最大效率。同时,为了确保养老金保值增值,目前需要把这部分资金投入到市场上或者是参与到经济建设当中来,以获取回报。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一般包括,购买政府债券、存入银行、投资于符合政府导向的项目、进入资本市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等。拓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无疑是增加养老金收益的一个好办法,但是在养老金投资中要把握好投资原则才能保证有丰厚的收益。要加强对投资基金的监管,确保投资的安全性,另外,投资要追求长期收益性,尽量投资在长期收益的项目,在投资上还要保证养老基金投资的多渠道性,以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再次就是要保证养老基金的流动性,时刻保证一部分资金的变现能力,以应对突发事件。

3.调整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分布结构、性别结构、受教育程度结构、种族结构、年龄结构等等。调整人口分布结构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跨区流动,做到地区间优化配置,调整性别结构有利于人类和谐平衡发展而调整人口年龄结构不仅有利于人的发展,更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人口年龄结构上,虽然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少子高龄化”的问题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但是这里面的“少子”是指一定程度的少子,并不是生育率越低越好,而是以低、少适度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动适度为原则,“少子化”控制在一定的水平。过高、过低不仅影响到人口的数量,还影响到人口的年龄结构。一个社会中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有利于子孙后代的繁衍和民族的兴旺,近年来我国的人口政策近乎演变为生育政策,虽然计划生育在我国实行有力的提高了人均GDP,但是也不能忽视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人口素质主要由身体素质、教育素质、文明素质三部分组成,这就需要加大公共卫生投入、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教育支出比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如果人口教育素质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人口不利方面就会显现出来,相反如果人口教育素质能够很好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持续作用就会日益明显。特别是在未来老龄化严重的社会中,将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弥补以后劳动力资源不足。

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范文8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与趋势

如果65岁以上人口数量超过了总人口数量的7%,那么就说明这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老龄委员会的评估标准则以60岁作为老年人的年龄界限。从总体上来分析,在2000 ~2010年,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呈现平稳性的增长趋势,在2020~2040年,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则呈现出快速性的增长趋势,到2040年之后,开始趋于平缓。在我国,老龄化趋势是无法避免的,不仅人口结构总体呈现出老化趋势,且老年人口内部也呈现出不断老化的趋向。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需要特殊的保障,因此,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仅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而且对于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与养老保险制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体制的创新模式

创新我国养老保险体制,使其能够顺应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要求,才能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确保民众能够老有所养,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1.整合制度,扩大保险覆盖面

目前,《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对于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从2010年开始,我国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也开始在各地实施。相关政策的制定和颁布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城市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对接问题,一直都未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笔者认为,下一步,需要做好监察工作,吸收城市农民工、非国有企业职工等参与到养老保险制度之中。

2.控制退休,提高退休年龄

关于职工的退休年龄,国家规定为男性60岁,女性55岁,体力劳动者退休时间则提前5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工退休年龄更早,这一退休年龄标准是基于20世纪50年代的国情制定的,与现阶段的人口年龄结构特点已不适应。有学者估算,每延长一年的退休年龄,可以减少160亿元养老统筹基金的支出,增加5岁的退休年龄,能够减少1/3养老金的支出。

虽然延迟退休年龄是解决养老保险问题的重要举措,但是关于这一方案的实施,还存在着很多的争议,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延迟退休年龄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做实账户,增值养老保险基金

养老保险基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是不言而喻的,就目前各个地区养老保险的运行情况来看,个人账户一直未能够做实,多数省份存在着空账运行的问题,这是不利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不断做实个人账户,为正常地收付打好基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完善、健全的资本市场是促进养老金增值的有效渠道,为了降低风险,需要采用科学的投资组合手段,提升投资的收益和安全性。

4.创新模式,实施多层次保障体系

在很多发达国家中,已经开始推广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这为养老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的方案。如果个人储蓄以及企业年金可以为养老保险的替代做出贡献,那么就能够有效缓解养老金的收支紧张问题。

三、结语

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范文9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 收支平衡 因素分析

一、部分基金积累制的影响因素

部分基金积累制的基金收支平衡就是要用人口年龄结构较轻时的基金结余去弥补人口老龄化时产生的基金缺口,用公式表示如下:

上式中,a、b、c、n分别代表就业年龄、退休年龄、平均预期寿命和养老金收支平衡的目标期,、分别表示第j年份第i岁工作人口和第k岁退休人口数,、分别表示养老保险缴费率、基期职工平均工资和基期人均养老金待遇水平,g、k、r分别表示工资增长率、养老金待遇增长率和基金增长率率。

分析可知在部分基金积累制的基金收支平衡年数大于1的条件下影响其基金收支平衡的因素有a、b、、g、k、r。在c不断增加的前提下,b和c的延长可以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减少养老金的给付压力;g和r的提高都会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的增加和的减少会在增加;k的提高会增加基金的给付压力。

二、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现状及原因分析

通过查询统计年鉴有关数据,分析图一得如下结论:

1.X和Y都是逐年递增的,但是Z从2012年开始出现递减趋势,这表明养老保险基金给付压力逐渐增大。

2.N、L、T都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表明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的人数逐年增加,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越来越广。

3.P和&逐年递增,但是P比&高出很多,一方面表明社会成员参加养老保险所得到的收益要高于他所负担的成本,所以说基本养老保险对于社会成员而言其实是一项福利制度。另一方面为了控制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度成本而控制P和提高&存在理论可行性。

通过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的查询计算出表一的五项指标数据和图二,在职职工平均工资为W,其中A=X/(L*W),B=L/N,C=P/W,D=T/L。

分析结论:

1.基本养老保险的B逐年上升,从2005起上升趋势显著,原因在于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再次进行改革和完善,新规规定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都要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这在推动制度覆盖范围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制度覆盖率基本达到100%,实际覆盖率在2014年大幅增加至86.79%但仍未实现全覆盖。

2.基本养老保险A和C均呈递减趋势,D则保持在30%―33%之间。C降低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国家为了维持养老保险制度收支平衡降低养老金的成本,在W增加的同时适度控制P的结果。A的降低说明该制度逐渐减轻了企业的负担,这样做有利于调动企业投保的积极性。对于D,通过图四的观察我们会发现它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从2012年开始有上升的趋势,在2013年达到33.26%,这一水平是自200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离退休人数将出现大幅度的增加,参保在职职工人数将相应减少,这必然引起D的提高,在C一定的条件下,将导致A的提升,这样就会挫伤劳动者和企业的积极性,最终将导致制度失衡,出现可持续性危机。

三、改善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现状的对策建议

1.采取措施延迟工作年龄和退休年龄

一方面,继续加大教育的普及力度,延长年青人的教育年限,推迟职工的就业年龄或限制正式职工最低年龄等措施达到延迟工作年龄的目的。另一方面,采取逐步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充分考虑到不同职业职工的身心可接受程度,制定延迟退休政策。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这样做可以减少退休人口的养老生活年限,减少养老金给付水平和压力。

2.重点提高制度的实际覆盖率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已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但实际覆盖率与之存在一定差距。有些中小企业负担重、部分就业人员社保意识不强烈、制度本身的碎片化等问题都影响实际覆盖率的提高,因此要继续加强社保工作的宣传力度、规范企业的参保行为、探索养老保险由省级向全国统筹的措施,加快企业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统筹的试点实施工作,逐步消除二者间的差距,增加事业单位职工个人参保缴费部分,提高企业职工参保积极性,促进实际覆盖率的提高。

3.控制养老金的待遇水平的过快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工资增长率的提高,要适度控制养老金待遇给付水平过快增长,使其慢于工资增长率,充分考虑到给付刚性和社会成员的可接受程度,这并不是说减少给付而只是增长地慢一些而已,但最为基本的退休生活保障目标不能打破。

参考文献:

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范文10

关键词: 胃癌;发病率;发病趋势;年均变化百分比 中图分类号: R 735文献标志码: A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的估计,2012年全世界新发胃癌约95.2万例,因胃癌死亡的人数达72.3万\[1\]。胃癌的高发区是欧洲东部、中部和亚洲东部,超过2/5的新发病例在中国。胃癌是我国发病率第二位、死亡率第二位的恶性肿瘤\[2\]。根据国家肿瘤登记中心的报告,2015年我国新发胃癌67.9万例,其中男性47.8万例,女性20.1万例,因胃癌死亡49.8万例,其中男性33.9万例,女性15.9万例\[3\]。胃癌高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东部和西南部地区高发,农村高于城市。胃癌的预后不佳,而在经济、医疗水平不发达的国家,胃癌的预后远比发达国家更差\[2\]。我国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胃癌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我国胃癌发病状况,分析胃癌流行趋势,本研究以江苏省启东市人群为基础,分析胃癌的发病率和变化趋势。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胃癌发病资料来源于启东市肿瘤登记系统。对1993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肿瘤登记报告中户籍人群新发胃癌资料进行研究。人口数据由启东市公安局提供。

1.2方法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肿瘤分类ICDO2编码,对启东市肿瘤登记系统中的恶性肿瘤发病资料进行编码及分类统计。本文所指的胃癌即国际疾病分ICD10中的C16(胃恶性肿瘤)。通过自制的结构调查表摘录胃癌患者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家庭地址、肿瘤性质、诊断日期、诊断依据等。

1.3资料分析

以启东市户籍人群为基础计算发病率,年平均人口数为相邻两年的年初和年末人口数的平均值。按不同时间、性别和年龄组分别计算胃癌发病率,采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进行发病率的标化。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资料整理和统计学分析。采用ShapiroWilk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泊松近似法进行率的检验。应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3.5.1统计软件计算率的年均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并进行率的趋势检验,纳入的变量包括发病率、率的标准误和时间(年)等。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发病情况

1993―2012年间启东市共报告胃癌新发病例8 272例,中位发病年龄为67.92(57.50~76.00)岁。其中,男性5 269例,中位发病年龄为67.25(57.75~74.75)岁;女性3 003例,中位发病年龄为69.16(57.00~77.91)岁。女性发病年龄高于男性(Z=5.43,P

2.2胃癌发病率变化趋势

1993―2002年间胃癌粗发病率呈下降趋势(APC=-1.59,t=-4.6,P

2.3各年龄组发病情况

胃癌粗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75~80岁人群中男女粗发病率均达到高峰。男性胃癌粗发病率随年龄增长的速度明显高于女性(男:APC=734.8,t=-511.2, P

3讨论

1993―2012年间启东市胃癌粗发病率为40.37/10万,标化发病率为25.22/10万,标化发病率低于全国水平(33.14/10万),但高于世界水平(23.09/10万)\[4\]。启东市男性胃癌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发病年龄略高于男性,与全国类似\[56\]。

1993―2002年间启东市胃癌粗发病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可能得益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此阶段冰箱的普及使用,使得食品冷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从而降低食物中微生物数量及N亚硝基化合物含量,其对胃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减弱\[7\]。

2002―2007年启东市胃癌粗发病率及标化发病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提示在这一阶段,启东地区仍然存在促进胃癌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生活习惯、饮食卫生、人口老龄化等。研究表明,吸烟、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如过多的食盐、硝酸盐摄入,海产品尤其是腌制食品如咸~等是明确的胃癌促发因素,可增加胃癌患病风险\[89\]。此外,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作为已经明确的胃癌危险因素,在启东市胃癌发病率上升过程中可能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提示该人群当前胃癌主要危险因素如Hp感染等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Hp感染是胃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0\],研究表明,Hp感染者罹患胃癌的危险性是未感染者的2~3倍\[1112\]。发达国家感Hp染率下降趋势与胃癌发病率下降趋势一致\[13\]。我国人群Hp感染率高于欧美国家,降低Hp感染和其他一些可能危险因素的暴露是当前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针对近期胃癌发生可能与食品卫生、水污染有关,改善食品质量,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是新时期胃癌防治的重要工作。

在启东地区,胃癌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40岁前胃癌发病人数仅占总人数的7.10%,40岁及以后发病人数迅速增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属于胃癌高发人群,在75~80岁这一年龄段,男女粗发病率均达到高峰。这一特点为胃癌的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在有限的卫生医疗资源条件下,胃癌的一级预防应更侧重30~45岁青壮年人群,而二级预防应更针对45岁及以上人群。男性胃癌患病风险大于女性,但基于男女发病率均较高,在卫生服务中并不可因此予以性别区分。

本研究系统、准确地分析了启东地区胃癌的流行情况,阐明了过去20年间胃癌的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并针对近年来胃癌高发趋势提出了合理的假设,对评价胃癌疾病负担、制定符合当地人群实际情况的胃癌防治策略提供了有效线索和证据支持。

参考文献

[1]FERLAY J,SOERJOMATARAM I,DIKSHIT R,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sources,methods and major patterns in GLOBOCAN 2012\[J\].Int J Cancer,2015,136(5):e359e386.

[2]YANG L.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gastric cancer in China\[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6,12(1):1720.

[3]CHEN W,ZHENG R,BAADE P D,et al.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2015\[J\].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2016,66(2):115132.

[4]邹小农,孙喜斌,陈万青,等.2003―2007年中国胃癌发病与死亡情况分析\[J\].肿瘤,2012,32(2):109114.

[5]韩雪,赵佳,黄辰曦,等.2002―2012年上海市杨浦区原发性胃癌发病及生存情况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8):6469.

[6]蔡滨欣,计凤妹,朱美英,等.上海市松江区1988―2012年胃癌发病趋势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6,28(2):8489.

[7]姚红玉,陈建国,朱健,等.启东1972―2000年胃癌发病流行状况\[J\].中国肿瘤,2002,11(5):265266.

[8]KELLEY J R,DUGGAN J M.Gastric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J\].Digestive Diseases,2003,28(45):600603.

[9]孙国祥,徐敏皋,周正元,等.常熟市胃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2008,20(3):122123.

[10]PARSONNET J,FRIEDMAN G D,VANDERSTEEN D P.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astric cancer\[J\].N Engl J Med,2002,346(1):6567.

[11]UEMURA N,OKAMOTO S,YAMAMOTO S,et al.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astric cancer―Second report―Long term endoscopic follow up study\[J\].Gastroenterology,2000,118(4):A726A732.

[12]FORMAN D,NEWELL D G,FULLERTON F,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infection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risk of gastric cancer: evidence from a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J\].BMJ Clin Res,1991,302(6788):13021305.

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范文11

【关键词】延迟退休;劳动力市场;储蓄消费;经济增长;优势

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是一个将深刻影响人类发展的长期性问题。人口老龄化的效应是改变劳动力与非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即作为非劳动力的老龄人口比重将不断上升,劳动力比重将不断下降。这是劳动力资源结构的一次重大改变,而这种改变必然对应着经济资源配置的改变,即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变。而正处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完善中的中国,必将面临一次重大挑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究竟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如何引导积极影响、减缓消极影响,已经成为当前严峻的问题。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现状及其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定的社会中的老龄人口比重相对较高的一种人口结构状况。目前国际社会广泛公认的一种定量标准是,如果一个社会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该社会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或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该社会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那么该社会就可称为是老龄化社会。按此标准,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步入这个行列。

截止2013年末全国0-14岁人口为22329万人,占总人口的16.4%;15-64岁人口为10058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3.9%,较2012年0-14岁人口增加了42万人,但比重减少了0.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增加179万人,老年人口不断攀升,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少儿人口比重的下降与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同时影响总人口抚养比。2014年末,我国总人口抚养比为36.2%,比2013年增加了0.9个百分点;少儿抚养比为22.5%,比2013年增加了0.3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3.7%,比2013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体现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劳动力与非劳动力之间的结构比例失调,对劳动力的供给、投资、分配、生产、经济发展的速度、消费结构等方面产生影响。因此,如何科学的估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的影响,如何制定科学的社会发展战略对策,使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已成为最严峻的问题。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分析

目前我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呈现为总人口继续增长,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少儿人口比例继续下降,老年人口比例继续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抚养比呈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地区间发展不均衡。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末,全国总人口136782万人,出生率为12.37‰,死亡率7.16‰,自然增长率为5.21‰。2014年与2005年相比,9年中出生率降低了0.03个人千分点,但近两年有所反弹;死亡率由下降转为增加趋势,5年共增长了0.65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降低了0.68个千分点。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人口已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中国人口已进入平稳低水平发展阶段。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仅次于日本的老龄化速度。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但进入21世纪以来,出生率的降低明显慢于死亡率的增长,同时60岁及其以上人口逐年增加,可以说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国将来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发展。其次,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要素低成本目前是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如果人口老龄化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对我国的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失。而日本通过修订老年人就业法案和改革养老金制度,不断调整与退休年龄有关的退休金支付年龄和水平,稳步地实现了延迟退休制度,对于我国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行具有一定的启示。

二、延迟退休政策对我国经济影响的方面

(一)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本质上是对劳动力供给的冲击。从短期来看,延迟退休年龄会挤占待业者的就业岗位,尤其是造成对年轻劳动力的“挤占效应”。但有的研究认为延迟退休不会挤占年轻人的工作岗位,是因为老年人腾出的岗位未必适合年轻劳动力,即使延迟退休对待业者不会有直接的挤占作用,然而会产生间接挤占待业者的岗位,比如当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老年工作者退出工作岗位后,虽然没有合适的年轻劳动力来接替,但可以由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来弥补,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空出的岗位可以由年轻劳动力来替补;延迟退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使老年劳动这处于不利位置,因为老年劳动者较青年人而言在技能、教育、健康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一旦延迟退休年龄,可能会使老年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陷入更加不利的竞争地位。从长期来来看,由于我国老龄化程度不对加深,人口红利不断消失,加之实行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新生人口数量减少,劳动力得不到补充,延迟退休可以增加劳动力供给,缓解劳动力不足的状况,并且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充分利用,延迟退休可以使更多的老年劳动力继续发挥余热,节省对新员工的培训成本。

(二)延迟退休对储蓄消费的影响

中国近年来的储蓄率是不断增加的,这与中西方对于储蓄方面的观念不同有很大的关系,但同时与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是分不开的。我国的养老保障体制的不成熟也是导致高储蓄的一个原因,老年人的保障金太低,无法在这个物价持续上升的社会中得到应有的最低生活保障,那么他们宁愿将钱存起来获得保障,也不愿拿来消费,从而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缓慢进行。在高储蓄的中国,人均GDP却远低于那些发达国家。因此,从理论上我们看可以分析出,在未来中国老年人口急剧攀升的情况以及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缓慢的情况下,老年人更倾向于将钱存起来,这必将导致市场中的消费情况日益减少,国民需求量降低,经济发展低迷。因此,在一个人口老龄化加深,老龄人口较多的社会里,其总人口的购买力以及储蓄额都会下降,对贸易、投资均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如果采取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老年人的收入,从而刺激消费,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三)延迟退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根据宏观经济中对于有关经济增长的理论,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例如: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E.F.Denison)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劳动、资本存量的规模、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知识进展、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丹尼森根据美国国民收入的历史统计数字,对上述各个增长因素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得出美国在1929-1982中综国民收入增长率为1.90%,而其中劳动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为1.3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劳动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推动因素,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很大的影响程度。延迟退休年龄可以缓解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冲击,老年人继续在原有岗位发挥余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劳动力,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

三、我国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优势

(一)合理配置和规划劳动力资源

由于我国地区间的老龄化程度的不同,因尽快建立合适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老年型地区可以为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提供老年智力人才和解决老龄问题的经验,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可以为老年型地区输送劳动力以填补其“年轻人赤字”,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重视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趋势,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机会,特别是加强对年长劳动力的培训,加快其知识更新,提高就业竞争力,充分开发老年劳动力资源,为老年人口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同时,老年人所拥有的娴熟技术以及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是不可多得的社会财富,尽管精力上可能不如年轻人,但相对年轻人来讲,老年人才工作经验丰富,工作时可以立马解决实际问题,而且稳定性更高。让一部分力所能及的老人重返职场,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所面临的压力,还有利于解决老年人“空巢综合症”等心理问题。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

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步伐晚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农村老年人人口的养老问题正在迅速地由传统的家庭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农村老年人口对社会化养老保险的需求日益迫切,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如何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政府应该重视的一个大问题。其次,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风险,也是一个国家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采取逐步延长职工退休年龄可以增强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积累,有助于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型养老保障体系。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逐年加深,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来应对未来老年人口逐年增加的态势。老龄化产业收益低、与政府在老龄化产业发展的缺位是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为此,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在促进老龄产业发展方面,可以促进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通过专项拨款、补贴等财政优惠,激发企业涉足老龄产业的积极性,通过税收优惠或减免,减少老龄产业的成本支出,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做实养老金帐户以保障养老金的可持续供给,努力使老年人的“腰包’’也鼓起来,进而切实将老年人的各类潜在需求转化为针对老龄产业的有效需求,进而形成养老需求有效拉动老龄产业发展的局面。中国作为发展大国更要努力做好产业结构的完善与发展,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方面的安排,加快第三产业的兴起与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军.人口老龄化经济效应分析[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

[2]李洪心.人口老龄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丁英顺.日本延迟退休年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J].当代世界.2016.(7):7374

[4]尚华星.论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5(34):197198

[5]高见.老龄化、金融市场及其货币政策含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万美君.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3132

[7]Hongxin Li,Marcel Merette.Population Aging and Pension System Reform in China: A Computable Overlapping-Generations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Analysis[J].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2005,3(3)

[8]Borsch-Supan,Axel,J.Winter,“Population Aging,Saving Behavior and Capital Markets”,NBER working paper #8561,2011

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范文12

关键词:老龄化;劳动力;供给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066-02

人口老龄化指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增加,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逐渐缩小的现象。劳动力供给一个后果是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导致整个劳动力人口中高年龄人口比重增加和低年龄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总体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根本改善、生育水平持续下降以及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过程。

一、广东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发展特点

据2005年人口抽样,广东65岁及以上人口656.8万人,比2000年增长24.8%。按人口老龄化标准衡量,2000年之后广东省已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其进程较其他省份稍慢,主要是广东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外省人口迁移,尤其是引进年轻劳动年龄人口而延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广东调查显示,老年人发展、分布特点是:

1.老年人口增长快于总人口增长,并呈现出中、高龄化趋势。通常以65―80岁及以上人群占老年人口的比例来反映老年人口年龄结构状况。“十五”时期,广东老年人口净增147.57万人,增长27.6%,老年人口的增长率高于全省总人口的增长率; 2000―2005年,低龄组(60―69岁)占全部老年人口的比例下降了3.9个百分点,中龄组(70―79岁)和高龄组(80岁以上)人群则分别上升2.68、1.27个百分点。老年人口结构呈现出中、高龄化,高龄化比重迅速增长。

2.劳动人口数量增长,出现人口老龄化。15―65岁劳动人口规模从2000年的4 933万人,预计到2030年达到6 200万人左右,其人口比重也达到70%左右。从数量和比重来看,目前广东省劳动力供给相对比较富余,但劳动内部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0―14岁少年比重从2000年的27.15%下降到2030年15%左右,数量由2000年的2 033万人降到2030年的1 500万左右,呈明显的递减趋势。65岁人口比重和数量明显上升,从2000年523万上升到2004年的2 000万左右,比重也从7%左右提升到20%左右。其上升幅度远远大于劳动力增加供给幅度和少年儿童递减速度。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将不可避免地形成人口老龄化。

3.珠江三角洲人口老龄化低于粤东、西、北。2000年,广东省老年人口中,珠江三角洲地区老年人口占总量32.8%,粤西占27.9%,粤北占19.5%,粤东地区占18.5%。除江门外,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都低于10%的老年型人口标准;而粤北、粤西60岁以上老年人口都超了10%的老年型人口标准;粤东已经达到老年型人口标准。从四大区域整体来看,珠江三角洲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6.4%,粤东为9.4%,粤北地区为12.2%,粤西地区为10.96%。也就是说,粤北、粤西地区已经步入了老年型社会行列,“未富先老”情况严重,而粤东也即将进入老年型社会,相比而言,珠江三角洲地区离老年型社会还有一段距离。

二、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发展趋势预测

为揭示未来广东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对老年人口及劳动力进行预测。根据生育水平和模式的不同,死亡模式假设、人口迁移模式假设、人口流动假设和出生性别保持不变,引用方案:中生育率假设+死亡率假设+迁移假设+流动人口假设。此方案在对广东省2000―2040年老年人口的人数规模和比重分析后,提出未来广东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未来40年中,广东总人口仍然增长,但老年人口比重占整体人口比重越来越大;从未来劳动力供给绝对数量看,人口结构比例严重失衡,劳动力参与率降低,对人口和经济生产都有极大挑战。

老年人口规模扩大,少年儿童比重过轻,预示未来劳动力资源供给出现短缺。

“十一五”期间广东户籍人口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634万人,2010―2020年间,老年人口数量将进一步加速扩大,年均增加26万人。2020年老年人口规模为900万人,20世纪50―7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将开始进入老龄,2020年是老年人口数量增长最快时期,人口老龄化不可避免。少年儿童人数比重下降,假如出生率和生育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少年儿童比重持续下降,长期必然会导致总人口缩减,劳动力供给的严重短缺,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从区域看,珠江三角洲老龄化速度慢、程度轻,而粤东、粤西、粤北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重。受迁移和流动人口的影响,粤北迁出人口和流出人口多,无论是常住人口还是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都最高,2005年高达8.5%~8.6%,2010年超过9%,2020年达到11%以上。珠三角常住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最低,2005年为5.4%,2010年为5.7%,2020年可达到8.8%,明显低于户籍人口的老龄化程度;粤东和粤西老龄化程度和速度的变化介于珠三角和粤北之间。但无论哪个区域,21世纪30年代以后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的状态,粤东、粤西老龄化程度在2040年后将达到15%~20%,粤北和珠三角达20%以上。

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家庭和社会抚养老人的负担加重。衡量社会对老年人口的负担,采用老年抚养系数这一指标来衡量,反映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抚养与被抚养程度和数量上的关系。

1.老年人口总量持续增长是劳动适龄人口总抚养负担加重的主要因素。人口结构预测和人口抚养比可知: 15~65岁的劳动力年龄人口数量一直增加,从数量看,劳动力供给还算充裕,对广东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供给,随劳动力供给的迅速减少,其劳动力数量也随之减少。从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2020年将占总劳动人口数71.72%,其比值达到最高峰,此后开始下降,到2040年达60%左右,且更有递减的趋势,低年龄人口对社会发展极其不利。

2.人口高龄化、农村老年人口增多使社会老人抚养负担愈加沉重。高龄老人的抚养将成为老年人抚养问题的难点。高龄老人其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生活照料、日常保健和疾病护理等方面,需要更好的社会和社区专业化服务。农村老年人口总量和比重都高于城市,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既无退休保障,又绝大部分不在社会养老保障网络的覆盖范围,农村老人的供养只能更多依赖子女,这无疑加重了农村劳动人口的抚养负担。2005年农村、城市老年抚养率分别为43.4%、29.3%,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向城镇和城市,农村老年抚养比可能有再上升的趋势。

劳动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给未来劳动力供给带来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中年龄较大的老年人员比例将上升,而年轻劳动力所占比重将下降,造成劳动力结构的不合理,老年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而年轻劳动力不足。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传统的产业和技术遭淘汰,不断引进新技术手段和工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主要是中青年劳动力,特别是在一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快速转型时期,这种情况表现就更为明显,有技术有文化的青年劳动力需求旺盛,而没有文化,技术落后的老年劳动力将会过剩,面临着失业,再就业也非常困难,对未来劳动力供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三、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老龄化挑战与思考

1.调整人口生育政策,逐步减缓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平衡。可在一段时间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实现人口增长转变,也可通过调整适当生育政策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广东省人口结构还在进入老龄化路上,需要一段时间才充分进入老龄化阶段。通过科学推断,在生育低峰时间内适当调整生育政策,可填补老龄化后的劳动力空缺。另外,人口中少年儿童数量越来越少,必然对未来劳动力供给带来影响,同时造成人口老龄化、养老负担越来加重。为解决这些问题,也可以制定政策鼓励合理生育对象多生、优生,逐步改善人口结构,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

2.把握人口红利机遇,适当引进外来工,填补劳动力短缺,分担人口老龄化压力。 一般将不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看做是人口对经济的负债,简称人口负债;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看做人口对经济的红利,简称人口红利。由于大量青壮年流动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使广东成为人口红利的直接受益者,“未富先老”的状态要比全国其他地区轻,其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也比全国早到来,延续的时间比全国更长。人口年龄结构低负担的“黄金”时期,受惠于人口红利阶段。广东仍然要适当引进外来人口,同时,对外来人口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合理有序引进所需劳动力资源。对人才资源上,鼓励外地人才的流入特别是紧缺人才的引进,合理优化人才引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