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区别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区别

时间:2023-12-22 11:21:30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区别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住宅小区;建筑类型;建筑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are also rising,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is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is important one annulus, combined with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residential quarters of the building design was a bit thick shallow discuss.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type of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关于住宅小区建筑类型的选择

众所周知,合理的住宅建筑造型可以满足居民的多种需求,方便生活,美化城市景观,节省建设投资,节约城市用地,住宅小区的建筑造型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必须予以重视。合理地选择住宅的类型一般应考虑:

1.1满足户室比的要求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应满足不同人口组成的家庭对住宅的需要,也就是要满足户室比的要求。户室比的确定,在新建住宅小区主要应参照当地的人口结构,在改建区要考虑改建区拆迁户人口的组成。总之,确定户室比前要做好市场需求方面的调查研究,以使小区住宅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不同人口组成的家庭的需要。

1.2住宅层数

住宅建筑层数的确定,要综合考虑用地的经济、建筑造价、施工条件、建筑材料的供应、市政工程设施、居民生活水平、居住方便的程度等因素。就住宅建筑本身而言,低层住宅一般比多层住宅造价经济,而多层住宅又比高层住宅经济,但低层住宅占地面积大,较适宜规模较小的城市或用于较高标准住宅小区建设。对于多层住宅,提高层数能降低住宅建筑的造价,但6层以上,这一效果将明显下降。从用地经济的角度,提高层数能节约用地,从节约用地的观点来看,高层住宅是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途径之一。

1.3住宅的面积指标和设计标准

住宅的面积指标和设计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百姓住宅建设的新需求,住宅建筑宜采用多种户型和多种面积标准,以一般面积标准为主,并应利于住宅商品化。

1.4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自然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居民生活习惯也大不相同,因而住宅的类型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住宅造型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住宅小区所在城市的特点及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

1.5结合地形利于节约用地

一般说来,住宅进深加大,外墙相应缩短,对于采暖地区外墙需要加厚的情况下经济效果更好。住宅进深在11米以下时,每增加1米,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但在11米以上时,效果相应减少。住宅长度在30~60米时,每增加10米,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700~1000平方米左右,在60米以上时效果不显著。此外,住宅类型选择要善于结合地形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比如对坡地的处理可以结合地形对建筑进行错层、跌落、掉层、分层入口、错造等局部处理。

2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形式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有三种: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此外还有混合式。

2.1行列式

条式单元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方式。这种布置方式可使每户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便于布置道路、管网、方便工业化施工。但如果处理不好形成的空间往往会有单调、呆板的感觉,并且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如果能在住宅排列组合中,注意避免“兵营式”的布置,多考虑住宅群体空间的变化,如采用山墙错落、单元错落拼接以及用矮墙分隔等手法仍可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2.2周边式

住宅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内院空间,院内较安静、安全,利于布置室外活动场地、小块公共绿地和小型公建等居民交往场所。这种形式组成的院落较完整,一般较适用于寒冷多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周边布置的形式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但这种布置方式部分住宅朝向较差,对于炎热地区较难适应。另外对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会造成较大的土石方工程。

2.3点群式

点群式住宅布局包括低层独院式住宅,多层点式及高层塔式住宅布局,点式住宅自成组团或围绕住宅组团中心建筑、公共绿地、水面有规律地或自由布置,运用得当可丰富建筑群体空间。点式住宅布置灵活,便于利用地形,但在寒冷地区因外墙太多而对节能不利。

3 住宅群体空间的组合方式

3.1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

住宅群体的组合可由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住宅成组成团组合,作为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组合单元。这种基本组合单元可以由若干同一类型、同一层数或不同类型、不同层数的住宅组合而成。组团的规模主要受建筑层数、公共建筑配置方式、自然地形和现状及物业管理等条件的影响,一般组团规模为1000~2000人,较大的可达3000人左右。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功能分区明确,组团用地有明确范围,有些地区组团可进行封闭,便于物业管理。组团之间可用绿地、道路公共建筑或自然地形进行分隔。这种组合方式也较利于分期建设,较容易使建筑组群在短期内建成而达到面貌较统一的效果。

3.2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

成街的组合方式是住宅沿街组成带形的空间;成坊的组合方式是住宅以街坊作为一个整体的布置方式。成街的组合方式一般用于城市和居住区主要道路的沿线和带形地段的规划;成坊的组合方式一般用于规模不太大的街坊或保留房屋较多的旧居住宅地段的改建。成街组合是成坊组合中的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密切结合。

4 住宅群体空间构成

4.1住宅群体空间的构成要素

空间的构成要素分硬质和软质两类,由建筑物的墙面、围墙、过街豁口、铺地等要素围蔽的空间为硬质空间,而由大树、行道树、树群、灌木丛、草地等围蔽的空间为软质空间。

4.2空间领域的划分

空间领城是指居民户外活动的空间范围,一般具有不同的领域使用性质,它是进行室外空间布局时的一个重要依据。空间领域的使用性质一般分为私有空间、半私有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其中,私有空间指住宅私有庭院、阳台或露台,半私有空间指住宅单元入口周围的空间,半公共空间指住宅组团内的公共绿地和住宅之间的空间,公共空间指小区级集中公共绿地、公共建筑活动场地。

4.3空间围合的类型、尺度及比例

住宅空间的围合可分为广场型、带型及二者结合型。一般认为带型空间的高宽比以1:1~1:2.5为宜,而庭院和广场型空间的高宽比最大不宜超过1:4。

4.4空间构图的基本手法

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就是运用建筑空间构图的规律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段将住宅、公共建筑、绿化种植、道路和建筑小品等有机地组成完整统一的建筑群体。建筑群体空间构图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应力求建筑的功能、工程技术、经济和美观等的统一。

5 住宅建筑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

合理的住宅建筑群体组合可以有效地节约用地。住宅组群规划的节地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5.1空间的综合利用

5.1.1住宅底层布置公共建筑。住宅底层公共建筑可减少居住区公共建筑的用地,宜于布置在住宅底层的公共建筑主要是一些对住户干扰不大,且本身对用房和用地无特殊要求的公建项目,如小百货店、居委会等。在一些用地紧张的地段,有时也在住宅底层布置需室外用地或对居住有少量干扰的公建项目,如托幼所、菜场等。

5.1.2建立综合楼。规划中可以将性质相近互不干扰的公共服务设施组合在一起,综合布置在一幢或几幢综合楼内,从而节约用地。

5.1.3采用高架平台,过街楼或地下空间。利用高架平台可以有效地将人车分流,屋顶平台则可布置花园、儿童游戏场及其它小型活动场地,节约地面层空间。过街楼的利用可以在不增加用地的情况下增加住宅建筑面积,提高容积率。而利用住宅或公共建筑地下空间作为停车场用地或其它市政设施用地,则是目前国内外许多住宅区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节约用地的方式。

5.2采用周边布置手法

利用周边布置手法,布置少量东西向住宅,有利于组织院落、布置室外活动场地和小块绿地。但东西向布置的住宅类型应与南北向住宅有所区别,在南方地区考虑防晒,以外廊式住宅为宜。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住宅小区;建筑设计;小议

1住宅建筑类型的选择

住宅建筑造型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住宅建筑造型可以满足居民的多种需求,方便生活,美化城市景观,节省建设投资,节约城市用地,因而必须予以重视。合理地选择住宅的类型一般应考虑:

1.1满足户室比的要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应满足不同人口组成的家庭对住宅的需要,也就是要满足户室比的要求。户室比的确定,在新建住宅小区主要应参照当地的人口结构,在改建区要考虑改建区拆迁户人口的组成。总之,确定户室比前要做好市场需求方面的调查研究,以使小区住宅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不同人口组成的家庭的需要。

1.2住宅层数。住宅建筑层数的确定,要综合考虑用地的经济、建筑造价、施工条件、建筑材料的供应、市政工程设施、居民生活水平、居住方便的程度等因素。就住宅建筑本身而言,低层住宅一般比多层住宅造价经济,而多层住宅又比高层住宅经济,但低层住宅占地面积大,较适宜规模较小的城市或用于较高标准住宅小区建设。对于多层住宅,提高层数能降低住宅建筑的造价,但6层以上,这一效果将明显下降。从用地经济的角度,提高层数

能节约用地,从节约用地的观点来看,高层住宅是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途径之一。

1.3住宅标准。住宅的面积指标和设计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百姓住宅建设的新需求,住宅建筑宜采用多种户型和多种面积标准,以一般面积标准为主,并应利于住宅商品化。

1.4结合地形利于节约用地。一般说来,住宅进深加大,外墙相应缩短,对于采暖地区外墙需要加厚的情况下经济效果更好。住宅进深在11米以下时,每增加1米,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但在11米以上时,效果相应减少。住宅长度在30~60米时,每增加10米,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700~1000平方米左右,在60米以上时效果不显著。此外,住宅类型选择要善于结合地形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比如对坡地的处理可以结合地形对建筑进行错层、跌落、掉层、分层入口、错造等局部处理。

2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形式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有三种: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此外还有混合式。

2.1行列式。条式单元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方式。这种布置方式可使每户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便于布置道路、管网、方便工业化施工。但如果处理不好形成的空间往往会有单调、呆板的感觉,并且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如果能在住宅排列组合中,注意避免“兵营式”的布置,多考虑住宅群体空间的变化,如采用山墙错落、单元错落拼接以及用矮墙分隔等手法仍可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2.2周边式。住宅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内院空间,院内较安静、安全,利于布置室外活动场地、小块公共绿地和小型公建等居民交往场所。这种形式组成的院落较完整,一般较适用于寒冷多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周边布置的形式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但这种布置方式部分住宅朝向较差,对于炎热地区较难适应。另外对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会造成较大的土石方工程。

2.3点群式。点群式住宅布局包括低层独院式住宅,多层点式及高层塔式住宅布局,点式住宅自成组团或围绕住宅组团中心建筑、公共绿地、水面有规律地或自由布置,运用得当可丰富建筑群体空间。点式住宅布置灵活,便于利用地形,但在寒冷地区因外墙太多而对节能不利。

3住宅群体空间的组合方式

3.1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住宅群体的组合可由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住宅成组成团组合,作为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组合单元。这种基本组合单元可以由若干同一类型、同一层数或不同类型、不同层数的住宅组合而成。组团的规模主要受建筑层数、公共建筑配置方式、自然地形和现状及物业管理等条件的影响,一般组团规模为1000~2000人,较大的可达3000人左右。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功能分区明确,组团用地有明确范围,有些地区组团可进行封闭,便于物业管理。组团之间可用绿地、道路公共建筑或自然地形进行分隔。这种组合方式

也较利于分期建设,较容易使建筑组群在短期内建成而达到面貌较统一的效果。

3.2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成街的组合方式是住宅沿街组成带形的空间;成坊的组合方式是住宅以街坊作为一个整体的布置方式。成街的组合方式一般用于城市和居住区主要道路的沿线和带形地段的规划;成坊的组合方式一般用于规模不太大的街坊或保留房屋较多的旧居住宅地段的改建。成街组合是成坊组合中的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密切结合。

4住宅群体空间构成

4.1住宅群体空间的构成要素。空间的构成要素分硬质和软质两类,由建筑物的墙面、围墙、过街豁口、铺地等要素围蔽的空间为硬质空间,而由大树、行道树、树群、灌木丛、草地等围蔽的空间为软质空间。

4.2空间领域的划分。空间领城是指居民户外活动的空间范围,一般具有不同的领域使用性质,它是进行室外空间布局时的一个重要依据。空间领域的使用性质一般分为私有空间、半私有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其中,私有空间指住宅私有庭院、阳台或露台,半私有空间指住宅单元入口周围的空间,半公共空间指住宅组团内的公共绿地和住宅之间的空间,公共空间指小区级集中公共绿地、公共建筑活动场地。

4.3空间围合的类型、尺度及比例。住宅空间的围合可分为广场型、带型及二者结合型。一般认为带型空间的高宽比以1:1~1:2.5为宜,而庭院和广场型空间的高宽比最大不宜超过1:4。

4.4空间构图的基本手法。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就是运用建筑空间构图的规律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段将住宅、公共建筑、绿化种植、道路和建筑小品等有机地组成完整统一的建筑群体。建筑群体空间构图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应力求建筑的功能、工程技术、经济和美观等的统一。

5住宅建筑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合理的住宅建筑群体组合可以有效地节约用地。住宅组群规划的节地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5.1空间的综合利用

5.1.1住宅底层布置公共建筑。住宅底层公共建筑可减少居住区公共建筑的用地,宜于布置在住宅底层的公共建筑主要是一些对住户干扰不大,且本身对用房和用地无特殊要求的公建项目,如小百货店、居委会等。在一些用地紧张的地段,有时也在住宅底层布置需室外用地或对居住有少量干扰的公建项目,如托幼所、菜场等。

5.1.2建立综合楼。规划中可以将性质相近互不干扰的公共服务设施组合在一起,综合布置在一幢或几幢综合楼内,从而节约用地。

5.1.3采用高架平台,过街楼或地下空间。利用高架平台可以有效地将人车分流,屋顶平台则可布置花园、儿童游戏场及其它小型活动场地,节约地面层空间。过街楼的利用可以在不增加用地的情况下增加住宅建筑面积,提高容积率。而利用住宅或公共建筑地下空间作为停车场用地或其它市政设施用地,则是目前国内外许多住宅区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节约用地的方式。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区别范文3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老年居住建筑在美国得到快速的发展,老年居住环境多样化,建筑设计更加关注老年人个人的需要。老年居住建筑在美国发展已经相对较成熟,了解并分析其设计及发展趋势对我国老年居住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美国老年居住建筑发展经验

1.1老年住宅相关机构

1965年,美国就制定了《美国老人法》,对老年人的居住问题进行了法律上的救助。美国老年住宅的相关机构主要有:①美国老年住宅服务协会(TheAmericanAssociationofHomesandServicesfortheAging)(AAHSA)。②美国建筑师学会老年住宅设计中心(TheAmericanInstituteofArchitects(AIA)DesignforAgingCenter(DAC))。每两年,AAHSA和DAC共同举办“老年住宅设计竞赛”,申请人既可以是设计师,也可以是投资或经营老年住宅的业主。如2001年,共收到73个项目申报,选取68个项目出版了《DesignforAgingReview,6thEdition》,其中7项被评为优秀设计奖。

1.2美国老年人居住问题的解决方式

美国解决老年人居住问题,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方式:①新建老年人公寓及老年人社区,建造多种形式的老年住宅,供老人选择;②对老年人居住的旧房进行改造,或将旧有建筑建成老年住宅;③建造活动住宅供老年人使用;④政府对老年人实行某种住房优惠政策,如拨款或提供低息住房贷款、以优惠价出售公房、提供各种形式的住房补贴等;在土地税等方面,对老人有减免的优待;⑤美国政府规定,租赁给老人的公寓,不得随意对老人提高房租;对经营管理老年住宅的机构,政策上也给予一定的倾斜。

1.3美国老年居住建筑的类型

美国老年居住建筑是由老年护理院发展起来的,起初的护理院设计基于医院的规范标准,常常2人或4人共住一室,服务设施有限。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发商和养老院的经营者开始推出不同的老年居住场所供老年人选择,老年居住建筑类型呈现多样化。1975年美国参议院老人委员会将老人居住建筑分为了独立退休住宅(independentretirementhousing)、集合住宅(congregatedhousing)、个人照护住宅(personalcarehousing)、专业护理之家(skillednursinghome)、生涯照护社区(lifelongcarecommunity)5种类型①。2000年美国老人住宅协会将老人居住建筑分成了6种类型,分别是老年公寓(seniorapartments)、老人集合住宅(congregateseniorhousingwithoutassistedliving)、老人服务住宅(congregateseniorhousingwithassistedliving)、生活援助型住宅(free-standingassistedliving)、专业护理之家(assistedlivingwithaskillednursingorspecialtycareunit)、持续照护退休社区(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②。其中,持续照护退休社区实际上就是包含了多种老人居住建筑模式的集合体,当退休社区、老人集合住宅、老人服务住宅、生活援助型住宅、护理之家等相邻布置且规模较大时,就会被称为持续照护退休社区。如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FarnsworthGardens社区就属于持续照护退休社区(图1),是由独立的老年公寓、生活援助型住宅、老年人俱乐部以及附带一定数量床位的专业护理之家组成。在众多老年居住建筑类型中,老年居住交通等,也成为不少老年人向往安渡晚年的场所,但由于城市中心土地昂贵,因此,不少的老年社区向高层发展,综合独立、辅助及护理居住于一体。由美国PERKINSEASTMAN建筑事务所设计的2006年建成的东京首座老年退休居住社区(图5),就代表了这种在城市中心建设老年退休居住社区的发展方式。这座31层的老年退休居住社区位于东京市中心区,其设计理念就是要为那些乐于在城市中心安度晚年的老年人提供舒适的居住场所以及酒店式公共服务。建筑由六层裙房和二十五层的塔楼主成,其中一、二层及顶部两层为公共部分,内容包括:一层门厅接待及服务、文具图书和礼品店、图书室、阅览室、多媒厅及表演厅、咖啡及茶室、烧烤餐厅等,二层有健身房、有氧运动室、游泳室、日式浴室、美容厅、休闲交谊厅、芳香理疗、按摩理疗及健康门诊等。顶部两层为可饱览港湾景色的餐厅、酒吧及私人俱乐部。三至六层提供134个护理和辅助生活的居住单元,其中,三、四层为辅助居住公寓层,五层为护理居住,六层是专为患有老年痴呆症老人所提供的护理居住单元。七至二十五层为老年独立居住公寓。纵观整幢建筑,把老年护理居住、辅助居住和独立居住综合在一起,配之完善的服务设施,体现了老年退休居住社区所追求的目标。

2近年美国老年居住建筑的发展趋势

2.1老年居住环境社区化与服务管理酒店化

不少老年人退休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状况的老化,会从独立生活演变到需要适当的辅助照料,也有一些老年人会需要迁入护理居所。如果将老年独立、辅助及护理居住组织在一起,形成老年居住社区,这将方便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他们不需要随身体状况的变化,四处寻找合适的居所,不断地搬迁。这就是在美国各地近年逐渐兴起的持续照护退休社区,这种老年退休居住社区的规模一般在200人以上,大型的会在400人以上③。庞大的老年居住社区,不仅方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而且有助于支撑大型的公共活动设施和良好的后勤服务。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以及服务方面,近年有酒店化的趋势,例如不少居住社区,在餐厅设计方面,不仅安排有普通餐厅,更有正餐餐厅、风味餐厅、酒吧、烤饼店等。由于一般老年退休居住社区占地庞大,所以,许多居住社区坐落在拥有良好自然环境的市郊。但是,城市中心有丰富的社会公共资源,众多的文化娱乐设施,方便的公共感,不会有医院式护理的拘束。而且,每个家园严格控制在七至十个居住单元,护理员与每位老年人可以保持近距离的关系,便于更好地了解每一位老年人,进而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该项计划对建筑设计也有清晰的要求,平面布局上要求每一个家园围绕壁炉由起居室、餐厅和开敞式厨房组成家园的起居中心,餐厅的大小能够容纳所有的老年人、护理人员及两位客人同时进餐。每位老人有配备卫生间的卧室,室内有医药柜,并安装有移动装置。每一家园都设有带围栏的户外散步庭院,有两个出入口等。2003年8月,在密西西比州Traceway建成的护理院就是由该发展计划资助新建的老年护理家园,这是为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所建立的护理院(图6),设计按照绿色家园的设计要求,餐厅等公共使用空间位于建筑的中央,十间配备有卫生间的卧室周边布局。庭院与公共部分相连。护理人员、志愿者或来探访的家庭成员等大部分时间在厨房中工作,为老年人准备食物,而每日三餐也是老年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样的安排便于护理人员与老年人的相互交往,增强了老年居所的家庭氛围。

2.2老年居住环境小型家园化

老年社区一方面向大型化发展,而在另一端,一些老年居住设计则倡导小型家园化。老年绿色居住家园的计划就代表了这一趋势,这是由美国的非营利机构NCBCapitalImpact通过私人基金资助所进行的一项针对护理居住建筑的开发项目,其核心理念对老年建筑的设计有参考意义。有别于许多现有的护理建筑,绿色居住家园的目标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共同生活的家,而非传统的公共护理院,在这种大家庭的氛围里,更能增强老年人的安全单元的形式主要可分为三类,即护理居住单元,提供24小时护理服务(图2);辅助居住单元,提供协助老年人起居,卫生清洁等(图3)以及独立居住单元(图4)。

2.3老年居住环境绿色化

居住在没有损害健康的挥发性气体、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开敞的户外景观以及拥有舒适的气温和湿度的居住环境,几乎是每一项老年居住建筑必须考虑的内容,同时这也是要成为绿色建筑所应具备的条件。目前,不少绿色建筑设计遵循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所建立的LEED评判标准,由五个环境类别(包括:场地环境利用、水资源使用效率、能源与大气环境、建筑材料与原材料利用以及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以及第6项设计创新组成。每一类别有不同的分数,例如场地环境利用有14分,水资源利用效率有5分等。建筑项目根据得分的多少来认证绿色建筑的等级,其中最低认证分为26分,而银色等级为26-38分等。2005年在密西西比州为教会老年修女所建的居住公寓MarywoodCenter获得美国绿色建筑协会银级认证(图7),体现了老年居住建筑绿色化的设计特点。该建筑为三层,共有51个居住单元,包括辅助居住、护理居住及专为患有老年痴呆症者所提供的护理居住单元。居住单元主要分布在上下两翼,中间为公共活动及管理部分,包括为修女礼拜而设立的教堂。根据绿色建筑要求,建筑设计上采取了以下措施并已取得银级绿色建筑所需的得分:(1)场地规划及水资源利用建筑设计利用现有地坪的高差,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原有土地的侵扰。保护建设用地的原有植被,在新的景观设计中,尽量选择地方植物以减少维护费用,同时节约用水。有效利用雨水进行天然草地的培育及灌溉,同时避免人工草坪的剪草机向空气中排放烟雾废气,在建筑场地灯光设计上避免对环境造成光污染。(2)建筑材料及原材料利用在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设计使用可再生天然软木地板及软木橡胶合成踢脚板。选用地方生产的金属屋面及合成墙面板材,以避免材料运输使用石油资源,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建筑使用的钢材为循环利用旧钢材,建筑同时重复使用已有的家具和工艺品以节约资源。(3)能源与大气环境及室内环境质量暖通系统选用节能高效的空调设备,并安装了室内能源利用管理系统。电工方面,采用灯光节能控制系统以及活动感应装置以保证灯光的有效使用。使用低辐射涂膜的双层玻璃,以降低太阳能对室内的影响,同时有利于建筑的节能,便于对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控制。建筑也利用室内和室外遮阳措施来控制太阳辐射。室内涂料选用有害气体低或无挥发性的材料,壁纸使用新型绿色环保壁纸,以保证良好的室内环境。建筑使用了低辐射和低反射性能的合成屋面防水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温室效应。建筑设计结合屋面和墙体的设计,提供高效能的保温,以保持良好的室内温度及湿度,减少对能源的损耗。美国老年居住建筑从医院模式的护理院向多元化发展,这种现象仍在继续,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老年生理、病理的了解不断加深,针对老年人的建筑设计自然也不断发展,例如近年专为老年痴呆症患者设计的辅助与护理居住公寓,就进一步扩展了老年居住建筑的类型。其次,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线通讯及电脑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老年建筑领域,使老年人的生存环境不断地完善。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老年人可以时刻与外界保持联系,而家人在照顾自身家庭、工作的同时,可以随时了解长辈的健康及活动状况。

3借鉴

美国老年居住建筑时应注意的问题美国老年居住建筑的发展模式和其中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借鉴,但中美两国在养老制度和养老模式上都有显著差异。老年住宅是一种有明显针对性的细分化产品,要充分考虑目标客户的需要,并且注重本国国情和地域文化特点。中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程度不平衡,因此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实力还相对薄弱,对老年居住建筑的建构必然与美国不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适应中国的现状及生产、消费习惯。因此,在借鉴美国老年居住模式的同时,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3.1适应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

由于传统文化与道德观念、家庭结构的核心化、经济状况的限制、社会养老机构不完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老人集合住宅、养老院、老年公寓短期内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化养老模式的主要选择,居家养老将长期作为我国核心的养老模式。在建造老年住宅时,至少应考虑两个方面:①住宅必须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养老设施与硬件配套,老人居住的空间必须是特别为老年人设计、符合老年设计规范的居住设施和服务;②提出适合老人养老配套的软,如由社区所提供的照顾服务、家政服务、紧急救援、安全预警系统、简易护理等项目,特别是居家养老型的住宅,居家照顾(含专业治疗、技术性护理)无法完全提供,可外包给一些外部的医疗服务机构,如在城市各个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老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里,便可享受服务中心提供的医疗护理,并由服务中心派出经过训练的护理员按约定时间到家中为老人提供服务。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中式住宅; 建筑设计; 园林景观; 建筑风格

1基址解读与项目概况

某住宅小区项目用地约为72亩,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面积: 48024.1 m2 , 主要由高层住宅区、别墅区和中心景观区组成,总建筑面积133 324.8 m2 , 绿地率45% , 容积率2.49。该用地轮廓不规则, 因原始地形地貌为山地, 所处地基地内高差较大。如何依山就势, 创造怡人的人居环境是本次设计的关键, 总平面图见图1

图1某住宅小区总平面图

2规划设计理念与构思

本住宅小区项目依靠山体, 面临城市主干道且建筑空间通透, 天际线优美, 本身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 在规划设计构思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多级庭院空间塑造

良好的内部庭院空间历史由来已久, 作为一个人性化了的自然空间, 它不但是容纳了人们各种生活活动的场所,还是室内外空间与自然环境的链环, 而且其空间组织方式可以灵活多变, 以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 因此在此次设计中就将其作为主要的规划理念。

2.2层级结构的弱化

小区规划设计中将原有住栋组团小区居住区的结构模式弱化, 采用类似于网络化分布的空间功能布局,每一个地块内不设组团, 而是充分利用自然坡地和小区中轴线的自然分隔将多栋住宅联系起来, 增加了选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3“均好性”基础上的“独好性”

“均好性”理念强调环境资源的均享, 强调“归属领域”的均好和共享, 强调“归属领域”的均好和共享, 强调居住日照和朝向的均好。让每个住户都能平等地享受资源, 获得同等的价值回报。在均好性的同时针对不同区域位置的住户, 强化它的独特性, 来满足不同住户的要求。

2.4“错视距”的理念

通过“错视距”的设计手法打破人们常见的行列式设计, 通过东西向和南北向的错置, 使其在同样建筑密度的情况下获得超常规的的视觉间距, 如南向、东西向对着山景的部分住宅。基于以上设计理念, 本项目设计构思如下:

(1) 建立以景观空间为轴线的空间骨架体系。以中主景区为焦点, 以景观轴为纽带, 通过景观轴将中心景区与别墅区的公共绿化贯穿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①保证了公共景观与资源被充分的利用和分享, 达到了较高的“和谐性和均好性”; ②同时, 通过中心景区将高层区域与别墅区域有机的分隔开来; ③保证了各住宅区域的私密性。

3总平面布局与功能设计

整个小区按功能要求分为三个区:

(1) 高层区域: 布置在用地北侧及西侧, 沿植基路及匝道展开;

(2) 别墅区布置在地块的西南侧, 远离城市道路, 位于用地较安静一侧;

(3) 中心景区, 布置在用地中部, 将别墅区与高层区有机分隔, 在最大限度实现了景观资源的均好性的同时,保证了高层及别墅区域的相对独立及私密性。

3.1平面结构布局

具体可概括为“一体、两区、两中心、多院落”的空架构(见图2) 。

(1) 一体。小区综合布置, 整体考虑, 一气呵成。小区内高层区域及别墅区域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

(2) 两区。指沿北向匝道及东向植基路布置的6栋塔式高层住宅区域; 别墅成组团布置在原始地形为山坡的拟建地块西南角, 远离道路相对比较安静的别墅区域。

(3) 两中心。指的是两个绿化景观中心: 其一为由高层及别墅两区域围合成的大面积的公共园林景区; 另一中心是专属于别墅区域的小面积的不规则的带形绿化景观,两中心相互渗透, 有机联系使小区的绿化景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4) 多院落。别墅区域内每个组团之间及东侧沿植基路的高层住宅两两之间也形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主题院落。

3.2建筑单体设计

小区建筑以高层和联拼别墅为主, 为不影响观景和采光, 高层位于小区南侧呈半圆弧形排列, 小区内部则以高层建筑为主(见图3) 。

在立面设计中, 提炼中式建筑的基本符号, 加以简化并创新, 简化的马头墙、小青瓦, 并配以白色、灰色外墙涂料, 暗红色传统花格图案, 创造丰富而有内在传统神韵的新中式风格的住宅形象。建筑在立面设计上简洁明快,只在建筑顶部上变化处理, 开敞式阳台在顶部变为封闭式阳台处理, 两侧实墙在顶部设计为简化的马头墙, 其间夹以灰色单坡屋顶收头, 并在山墙部分配以简化的暗红色传统花格图案, 整个形象既简洁又丰富, 既现代又传统。

4园林景观设计

由于项目定位是创造一个现代中式的住宅小区, 反映在绿化景观上就是创造出中国传统江南园林意境的景观绿化为本小区追求的目标之一, 小区绿化分三级, 中心绿地与别墅区不规则带形绿化为小区级公共绿地, 高层住宅间及别墅各组团间设二级组团中心绿化, 第三级为宅间绿地,包含部分架空层及主题小花园(见图5) 。

小区内主景观由别墅区与高层区域围合而成的中心绿化, 绿化景观以创造中国传统山水园林为主要思想, 以大面积水景为造园元素, 配以花架, 水上廊桥, 休息坐椅,凉亭, 各色花林, 形成一个大气的开阔的传统的现代中式园林。其次借用江南水乡园林丰富的造园手法, 以名贵树种, 假山置石, 人工铺地, 草地等景观元素为素材, 营造清幽小径, 假山亭台, 绿树花园等主题园林小品, 设计上不追求浮夸与奢靡, 而是把握小区景观雅与静贯穿整个小区内部; 别墅区公共绿化为不规则绿带, 其间设置坐椅,花坛, 且与中心绿化相互渗透贯通, 构成整个小区的绿化系统骨架, 各组团绿化点缀期间, 配置不同的树种, 花木营造出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 增加了住户的归属感和识别感。

5结语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日本住宅; 细节; 安全性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criteria issu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safety is the primary element to be considered. Safety in residential areas is an important concern to both designers and dwellers. Due to the special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present situation as an aged society, Japan has been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idence safety. Based on a field investigation on the safety issue of Japanese urban residences, this article is to make a rational analysis on the design of residence so a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safety of residences.

Keywords:Japanese residence;details;safety

中图分类号:TU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1-0049-03

1日本住宅及整体安全性概况

日本住宅关注的首要问题是安全。日本住宅有三种组成:户建住宅、长屋住宅、集合住宅,比例分配如表(1-1)。户建住宅又称一户建,指以户为单位的独立低层住宅,是日本最为传统的居住模式,有一世代①和二世代② 之分,占住宅总量的56.6%;长屋住宅指以几户共有且大门独立的单栋住宅,现存量较少占住宅总量的3.2%;集合住宅指两户以上处于同一座楼的住宅,根据本身所处的地形和位置进行规划设计,其要素包括住宅,道路,停车场,绿地和公共设施。如图:(1-1A日本千叶县印西市住宅区规划图,1-1B日本千叶县印西市住宅80m2户型平面图)。根据建筑形式可以分为:板状和塔状,根据层数可以分为:低层(1-3层),中层(3-5层),高层(6层以上)。集合住宅占日本现有住宅总量的40%,所占比率和建筑面积逐年上升。日本集合住宅居住模式与我国的住宅小区居住模式有着一定的近似之处。分析日本住宅安全性,有助于对我国住宅安全性研究的全面把握。

地震多发于日本,因此对于住宅的防震研究一直以来倍受关注。日本住宅结构以防震,抗震为主。具有较强耐震性的住宅要有坚固的地基及基础,合理的建筑结构以及具有防震技术的装置。目前,在日本住宅设计中对抗地震的方法有三种:耐震、制震、免震。耐震指采用合适的建筑材料使建筑结构本身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当地震到来时,住宅主体结构不至于倒塌,但是应考虑避免室内家具倒塌所造成的潜在危险;制震指住宅护结构中采用具有一定特性的材料,用于吸收地震到来时带来的摇晃,同时可以防止家具倒塌的可能。免震则指在住宅建筑地基中采用免震装置,使地震带来的摇晃在转移到住宅建筑之前被免震装置所吸收,建筑本身避免摇晃。

在日本,从地震的预测到防震的准备,从救灾活动到灾后重建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详细具体的法规使与防震有关的一切建筑活动都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按部就班地进行。严格的法规体系,传统的抗震结构以及先进的抗震技术构筑了日本住宅建筑的安全框架。

2日本住宅区规划安全性

2.1规划中的防灾安全

日本居住区及其周边的防灾设施做得非常严谨。在居住建筑规划设计时,考虑附近的防灾避难场所设置,同时作相应的避难场所导向指引标识,如附近有广阔露天地面的场所 :学校、公园、露天体育场等。一旦有火灾、地震等灾难事件发生,可以正确引导居民按照指引标识迅速找到广阔的避难场所。如图(2-1日本住区周边避难场所指引标识),清晰并准确标明现在所处位置,最近的广域避难场所道路及方向。

此外,平时供居住区内居民休憩的居住区内公共小公园同时具备临时避难场所的作用,在公园的公共设施设计中考虑防灾避难设施的设立,如消防用水,紧急避难备用饮用水源等。(图2-2横滨星川住区周边公园内部的防灾给水系统提示)

2.2道路规划安全性

在日本,人行道路是受到最多关注的,通常的做法是在道路设计中合理考虑步行与车行的分置,设置步行者专用通路。如图:(2-3日本住宅区内步行者通路)。居住区人流集中在某时间段,如上班族上下班,孩子上学放学的高峰期,特别是通向幼儿园或者小学的主要道路,考虑细分道路通行时段及人流不失为保障居住区道路安全性的必要环节,如图:(2-4,日本住宅区内区分通行时段的道路)。居住区道路的关键部位有一定的标识提醒注意人群,必要路段考虑某时段禁止车行,可以较好保证行人,特别是儿童的安全。此外,居住区道路转弯处、坡地处,都是居住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段,因此转弯处作相应的设计,如设置反光镜,转弯处的减速缓冲空间,坡地做减速带,缓冲区等处理。如图(2-5日本标有注意儿童和坡度的道路转折处)

2.3 区内设施安全性

调研发现,日本居住区内公共游园内部的游艺设施从一些细节出发保证安全性,如设施明确标注使用方法,使用年龄;明确标识游艺器械注意事项;一些游艺设施处的地面尽量采用弹性材质,避免儿童、老人等弱势人群摔倒安全隐患的发生等。如图:(图2-6标有注意事项和适用年龄的游艺设施,2-7各种设施注意事项图解)

3日本住宅建筑设计安全性

3.1外廊式设计安全性

日本集合住宅在建筑设计对于建筑防灾有着较全面的考虑。集合住宅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它们均为外廊式。与我们最常见的单元式住宅比起来,外廊式的集合住宅可以有效地解决消防安全问题,为高空紧急疏散和救援提供有利的条件。公共走廊可以提供两个方向的紧急疏散通道,通长的阳台又可以提供更长的高空救援面。(如图1-1B,3-1 外廊式的日本集合住宅)

3.2室内空间防灾安全性

根据日本建设省新的规定,在所有新建住宅室内的厨房、起居室、卧室、楼梯以及主要出入口处必须按照规定安装烟感器和自动喷淋系统,以前没有安装的原有住宅必须在2011年6月1日之前改造完毕。对于我们居住的场所安全而言,防患于未然是必要的。如图(3-2日本住宅装有烟感器和自动喷淋系统的起居和餐厨空间)

日本的住宅上户与下户之间阳台处有一个方形的盖板,这是一个通向楼下的安全逃生通道,紧急情况下可以由此进入楼下住户的阳台逃生。同时,每个阳台和邻户阳台之间的分隔墙是采用轻质墙体隔开的,上面标注有如遇紧急情况或灾难发生可撞开避难的字样,这同样是紧急情况下的安全疏散通道,(图3-3 日本横滨星川住宅的阳台防灾疏散口和轻质隔墙疏散设施)。这些措施提供了多个紧急疏散口,对保障居民的人身安全具有非常有效的作用。

3.3建筑设备安全性

日本住宅设计中通常将管道及设备一体化,避免了设备安全隐患的出现,如最常见的天然气出户(图3-4日本住宅的室外天然气设备),这样做不仅避免了室内存在天然气泄露隐患,方便了设备户外维修,而且其下部的特有装置在大的灾难如火灾或者地震出现时可以启动设备自我保护系统切断天然气。

4日本住宅行为安全性

住宅中的人是住宅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住宅设计应综合考虑人的行为安全问题。住宅设计应以人为核心,居住建筑的一些部位应重点考虑人的行为安全要素。

日本住宅建筑的入口及交通空间通常进行无障碍设计,楼梯的设计考虑不同人群的使用,楼梯踏步在做好防滑措施的同时,上下踏面间与其起步前缘有一定的色彩或材质区分,避免视觉差出现导致摔倒隐患。电梯靠近出入口,尺度适于轮椅回转,开关及扶手设计位置考虑残疾人和老年人实际操作需求,楼梯显示屏字迹清晰便于识别,内部设有紧急呼救装置。

楼梯的栏杆扶手设计除了保持一定的牢固性外,还保持了连续设计。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日本住宅建筑的入户楼梯栏杆多采用拦板式,扶手嵌入实心拦板,既便于抓握又防止了儿童攀爬或重物从栏杆缝隙处跌落安全隐患的出现。如图:(4-1日本横浜峰泽团地住宅楼梯栏杆及扶手)。这些细节的充分考虑是行为安全的良好保障。

5结语

日本住宅从整体到细节,大到结构设计,小到楼梯踏步、栏杆、扶手,都考虑到了安全的重要性。拥有安全的住宅是我们安心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障。建筑是为人服务的,优秀的住宅设计要从整体到各个细节都为居住在其中的人提供充满关怀和帮助的居住环境。

图表来源:

图1-1选自石氏克彦等,建筑计画.设计系列(5)中层集合住宅,市谷出版社,1996.

其他图表均为作者自摄或自绘。

参考文献:

[1]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096-1999住宅设计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日本建设省编.建设白书2000.2000.

[3] [日]林知子等.从居住人群看建筑空间设计.彰国社.1990.

[4] [日]石氏克彦等.建筑计画.设计系列(5)中层集合住宅.市谷出版社.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区别范文6

文章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住宅建筑规划设计原则,分析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中的相关要点,主要从建筑户型设计、造型设计、立面设计和节能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住宅建筑;设计原则;平面;造型

1工程概况

某住宅项目,由2栋18层、9栋32层高低错落的高层住宅组成,规划建筑面积为52333m2,总建筑面积为185808m2。项目在设计上注重营造建筑空间布局。沿街商铺布置各种业态,尽量使其合理而齐全,为住户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

2设计原则

该高层住宅遵循的设计原则:①和谐共生。建筑外部空间形态与周边外部空间环境的融合,形成与城市空间的对话,构建优美街景空间形态;②人性化邻里空间。空间环境与开发力度和强度的高度统一,提高土地经济效益的同时因势利导,在平面设置的阶段考虑到社交需求,创造良好的外部交往环境;③结合建筑空间形态,配置绿化景观及公共服务用房,营建自然生态的绿色健康社区;④强化现代城市交通安全意识,充分利用绿化分隔、景观引导、设施限制等方法,实现最大限度的人、车交通分离;⑤贯彻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环保等要求,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

3建筑设计要点

3.1户型设计

户型设计上着重考虑功能分区、动静分离等方式。户型采用蝶形设计,3房为主,2房为辅,4房少量。建筑面积为70~140m2。沿街布置2房,中心大花园以3房和2房为主,靠近山体则布置4房。户型设计原则为提高得房率,减少公摊面积,同时保证候梯厅公共活动空间尺度适当、明亮。户型均为经典户型,面积分配合理,功能分明,住宅楼内所有住户均可见小区绿色景观,所有户型均无对视干扰,私密性强。

3.2造型设计

单体立面结合简洁的建筑型体,以朴实的材质塑造简洁、大气、明快的建筑形象。通过对墙体和阳台飘窗等的竖向排列和分段划分,使立面形象挺拔而比例适中。细致设计立面材质,结合屋顶细部处理、墙面材质,使立面以崭新的建筑形象与周边环境相应。

3.3交通流线设计

本方案小区内部步行系统采用环形交通设计,充分利用东西向存在的地形高差,缓坡处理。同时保证紧急消防车车行最大纵坡能够在小区内部顺畅通行。设计将小区主入口分别放在两端,使沿街商铺的价值最大化。地下车库出入口布置在小区出入口处,实现人车分流。

3.4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采用以人为本的原则,用简短便捷的入口走廊把各个单元住户空间连接起来。住宅楼中设置2部电梯。每层楼设计3房2厅和2房2厅2种户型。其内部功能区域包括客厅、餐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每个功能区域均可以直接采光,自然通风,完全符合住宅功能需要。厨卫设计中,以小康生活为基准,在保证使用安全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合理的程序、适宜的人体尺度,据此安排各种应有的厨卫设备。特别做到洗厕分离,卫生间采用地沟,使管线不进家,保证维修更新的方便。客厅与阳台门的分隔物为一个24m宽的落地玻璃门组合,坐在客厅可将室外风景尽收眼底。

3.5建筑立面设计

建筑以中轴对称式的法式园林设计和新古典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建筑造型的外观形象既满足地域建筑的要求,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建筑立面设计着重考虑建筑的整体性,妥善处理平面不规则的凹与凸、虚与实、重点与细部、比例与尺度,以及线条、色彩、材料质感等关系,使建筑更有韵律,更具时代气息。建筑阳台栏杆打破传统的砖砌栏杆设计,采用了不锈钢玻璃栏杆,可使室内客厅更通透明亮。

3.6景观绿化设计

设计师抛弃以往过分注重人工构筑物的传统,尽量提高绿化面积,注重发挥绿色植物净化大气、防风、防尘、防噪的作用。因此,本居住区景观设计运用对景、借景、主景等手法塑造公共绿化景观空间,整体对称、平衡,以期达到使人与自然浑为一体,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高品质居住生活的目的。在景观绿化设计时,充分考虑植物的季节变化,使住区环境一年四季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特点。

3.7建筑节能设计

在本工程住宅楼规划设计中,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严格执行国家建筑节能标准;采用经认定性能优异的建筑节能材料、产品,科学设计;采取护墙经济、适用、环保、节能做法。住宅外窗玻璃从材质到位置都充分考虑了对节能设计的影响,选用了塑钢普通中空玻璃窗,比起挡风雨、透视、换气的单层或双层普通平板玻璃,其保温隔热性能更具有节能的优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住宅建筑设计时,应做到功能分区合理、室内交通便捷、干扰小,套型方便实用、灵活多样,空间能充分利用和应变能力更强,造型丰富有特点,居住环境舒适优美,更加人性化,从而创造出一个真正体现生态与节能的住宅及住区环境。

作者:汤绍涛 单位:恒大地产集团建筑设计院

参考文献: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区别范文7

【关键词】生态节能;节能建筑;能源

【中图分类号】TU258【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002-01

据统计,全球已探明的石油、煤炭等一次性能源储量仅供人类使用3O年,而中国石油数量仅供开采十余年。2004年全国范围的“电荒”、“煤荒”集中爆发,半年之内27个省国家电网拉闸限电8O多万次,建筑能耗已占全国总能耗的3O%左右。纵观国际建筑潮流,目前生态节能建筑发展有两大发展趋势:一是调动一切技术构造手段达到低能耗,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二是在深入研究室内环境和人体工程学的基础上,研究人体对环境生理、心理的反映,创造健康舒适而高效的室内环境。

一、中国生态住宅节能建筑在国际上的水平

我国目前正处建设高峰期,年新建房屋近2O亿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建设量的总合。现有建筑约430亿平,其中95%以上的建筑是高耗能的建筑,节能技术相对落后,建筑能耗大体上是发达国家的三倍,许多欧洲国家住宅的实际年采暖能耗已普遍达到每平米6升油,大约相当于每乎米8.57公斤标准煤,而在中国,达到节能50%的建筑,它的采暖耗能每平米也要达到12.5公斤,约为欧洲国家的1.5倍。

另外,我国室内舒适度较差,而要达到发达国家的舒适度水平,能耗可能要增加几倍。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对舒适度的追求是必然趋势,既有建筑能耗水平还将大幅升高,这为建筑行业节能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同时中国农村地区的建筑能源使用已悄然从生物质燃料(木柴等)转向矿物质燃料(煤炭)为主的形式,原始低效的燃烧方式,带来更多的污染排放。由此可见,生态节能住宅建设在中国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二、国际生态住宅建筑发展

国际最新建筑节能技术规范的核心思想是:从控制单项建筑维护结构的最低保温隔热指标,转化为对建筑物真正的能量消耗量的控制,达到严格有效的能耗控制。然而,如何通过有限的资金来提高住宅舒适度,并且降低建筑能耗及运营费用。从热功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光环境这四个方面考虑,在利用生态节能技术上,国际建筑界主要采取以下9个方法:

• 智能遮阳技术;

• 高效保温外墙体系;

• 避免冷桥结露的构造技术;

• 高效屋面技术与构造设计-金属屋面技术;

• 高效门窗系统的选用与构造技术;

•能量活性建筑基础;

• 混凝土楼板辐射制冷/采暖系统;

• PCM物态相位变化蓄热材料技术;

• 从建筑物能耗各个环节上严格控制、有效节能。

三、中国推行生态住宅建筑方面的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在开发生态建筑的过程中,会因开发商、建筑设计、民众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影响到建筑节能的推进,究其原因,主要存在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制度;(2)能源价格目前偏低,节能对消费者缺少足够吸引力;(3)在施工监管和验收方面缺乏有力的惩罚机制;(4)公众节能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生态节能住宅在中国发展的现状

1、公众对生态节能住宅的认可与接受

国际国内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迫使中国住宅产业必须走减低能耗、减少污染的道路。另外,随着中国住宅产业发展迅速,市场与消费者日益成熟,面对二次、三次置业客户,以及更加理性化的高端客户群体,消费者更加注重住宅产品本身的质量。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对生态绿色人性化的住区环境和舒适节能高品质住宅产品的强烈需求。其次,生态住宅自身的价值获得人们的青睐。冬暖夏凉、环保健康是生态节能住宅给住房者带来的最大价值。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现代人身心的健康,并不仅仅表现为减少病痛,节约医疗费用等,而是整个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些所带来的无形价值与增加的一点投入完全不是在一个数量级别上的。

2、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是肯定会增加一些建筑成本的,但一个项目的总成本,是宏观的参照整个项目回报,比如增加的这些成本是否适应市场需求,是否能提高项目品质,增加项目市场竞争力,扩大开发商品牌效应等方面。在此从技术层面谈成本问题,可以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设两个大的方面来讨论。

(1)住宅建筑

建筑节能是以一定室内舒适标准为前提的,在中国建造不同程度的生态节能住宅成本也有所区别。根据国际实际操作经验将生态节能建筑成本划分为低、中、高三种梯度模式。

(2)公共建筑成本

因为公共建筑与其它建筑的节能体系完全不同,并且公共建筑能耗远大于普通住宅,因此公共建筑的节能研究尤为重要。不同公建间能耗极大,同一时代的公建能耗差别也很大。住宅产品生态节能方面的发展的与时俱进,住宅产品生态节能建筑创造健康舒适而高效的居住环境,它的发展是符合现代人对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追求的。

五、生态节能住宅的发展趋势

建筑为人类提供满足一定舒适度要求的使用空间,需要消耗一定能源。一栋建筑要达到不同舒适度的标准等级就要消耗不同数量的能源。当大家都在抱怨城市环境的恶化,空气污染的严重,气候异常所不断引发生态危机的时候,却忽略了人类自身的工业发展及城市建设的高能耗排放,正是导致这些危机的根源。大自然已经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报复人类。因而中国必须走生态节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筑领域首先要控制国家总体建设规模总量,特别应控制各级政府超标性建设豪华办公楼,同时要防止地方政府以节能改造为名义,将政府办公楼改造成豪华高耗能建筑。对于大量性建筑应该是在考虑地区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采用被动式节能手段和成熟适用技术组合,降低建筑能耗水平,达到适当的舒适水平。

德国实际工程数据显示,对位于莱比锡一栋10300平方米的住宅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改造后整栋大楼年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和粉尘污染的排放高达310吨。即每户100平的公寓年即可减少3吨有害气体排放。如果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不采取有效节能措施,年新建建筑面积几千万平,年增排上百万吨有害气体。

保护我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而选择生态节能住宅,就是为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做出了扎扎实实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卢求,中国生态节能建筑发展现状[J] ,中国住宅设施,2008年O3期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区别范文8

关键词:城市建筑 规划设计

项目蕴藏巨大商机。项目配套丰富、交通便利、与周边联系便捷。

一 、项目分析 项目用地位于萝岗区,广州科学城主干道开泰大道沿线,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二 、规划理念及原则 强调环境与生态的和谐与统一,坚持以下的设计理念和原则:

1、生态性原则:强调设计遵从自然,自然的空间格局,自然的生态过程;

2、科技性原则:借助科技的手段和先进的设备,创造环保、节能的景观、建筑体系,如太阳能利用和中水回用系统等等;

3、地方性原则:建筑风格也采用岭南风格,体现地方的人文特色;

4、相宜性原则: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空间,人与人等亲切,互利、和谐的关系;

5、经济性原则:强调经济、实用、节约的设计原则,充分利用自然气候、地形,当地材料,构筑亲切宜人的空间;

6、现代性原则:体现时代特征、构思新颖的现代建筑和现代开发模式。

三 、规划布局

1、 规划指导思想及目标

指导思想:创造“有机自然与景观”为主题的现代小区形象。

小区以高层住宅和商业相结合,建筑依照有机自然与景观的理念,通过地形地貌的综合分析和场地设计,使每户均有较好的朝向和风景。建筑间距在满足日照间距的前提下,更大程度的提高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使组团之间有更大面积的庭院空间。

???规划目标:建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具有地域特征的高尚现代化住宅小区、环保和低碳等高新技术住宅体系。

从整体规划布局来看,适应岭南地方气候特点:岭南地区尤其是以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属于亚热带副热带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炎热(湿热),雨量充沛――传统建筑一般特别注意通风、防晒隔热,造就了岭南建筑通透、轻巧的形象。本方案在规划角度以点式高层塔楼为主,住宅首层架空,非常有利于小区内创造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从仿古街的角度――结合旧城改造,收集废旧建材,打造富有岭南建筑特色的商业街;给人以传统建筑的意向和怀旧情怀的寄托,有利于凸现本方案岭南风格建筑特色的表现。

从住宅单体的角度――色彩(淡雅的调子)、材料(隔热性能好的墙体、楼板、防水)、屋顶(坡顶的意向表达)、建筑细节(遮阳系统、空中绿化系统)――都在细节当中体现岭南地方建筑的特色。

2、 规划结构

小区北面均设计为公共建筑,部分作为小区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其余为本小区与周边的商业服务。其中主要公建、学校、商业布置于地块北面,紧邻开创大道,南面整体地块用于布置住宅,内外动静分区明确并保证了住宅地块的整体性。

小区内部公共空间变化丰富。绿地通过铺地、植被等小品组合,结合游览观赏路线,运用植物配置、雕塑、凉亭设置等景观设计处理手法,创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景观视线,给人以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

除此之外,小区创造出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的同时,有意识地创造一个有机空间序列,将整个室外空间划分为三个相对的空间层次,即:公共开放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

3、 空间构思 方案设计对空间的处理,主要是将公共空间作为主轴,半公共空间即组团将半私密空间巧妙串联,既在小区内部创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又将城市外部的空间完整延续。

沿开创大道布置公建,层数较低,减少建筑体量对城市的压迫感,点式高层布局,减少压抑感,密度很低,空间流畅,视野开阔,有利于通风采光,园林景观、河流景观的利用,营造美好生活景观。

4、 道路规划 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形式,小区外环路解决车行、消防功能。围合出全步行的内部景观空间。住宅主要人行出入口设于地块北面,商业与学校幼儿园出入口分别设置,分区明确。

小区的主干道路于东西面均与城市干道有机连接,小区的北面步行入口通过景观大道进入小区并连通东西出入口,东西面车行出入口均以6-7m车行道兼消防车道进入小区以及区内停车场并相互连通;小区组团内部地势平坦,消防车均可以对每栋楼进行消防处理。

小区内采用了多种停车方式:

①、沿北面小区主干道两侧布置地面停车,南面沿商业道路布置少量停车位;在用地的南面住宅设置半地下车库,北面住宅设置地下车库,车辆直接通过小区主干道进入车库,对住户的影响降至最低,提升居住环境质量。

②、公建部分沿商业道路布置解决商业停车,停车位设计采用树、草、铺地等要素与绿化相结合,改善场地的视觉效果。

5、 绿化规划 小区基地基本平坦,本社区在景观规划上结合地形,强调空间的有机变化,以水景相连,体现小区的景观设计内涵与建筑风格,体现岭南地域的特质。

在线路组织上,充分利用平坦的地形,形成小区步行景观线路,并且使室外空间最大限度地用于小区绿化,形成一个生态园林的现代社区。

在休憩线路设计上,充分考虑建筑整体,以建筑空间体现景观层次,使人的活动范围与参与感倍增,同时提高了组团景观的利用效率,并实现了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之间的渗透和延伸。

绿化设计中,中心景观重点选用棕榈类、灌木、耐荫阔叶草本植物、花卉,突出当地特景,彰显岭南风情。组团景观重点选用常绿乔木、开花乔木、丛生草本植物,注重植物的原生状态,模仿野生的效果,突出绿化的质量。植物选用上强调乔木与灌木,小区周边选用攀爬植物以形成遮蔽的效果,强调花卉的季节性和植物的安全性,体现小区景观四季如春风貌。

6、 竖向规划

该用地周边与城市道路连接,规划用地的南、西、北面三侧的道路已建成,东面路在规划中。现状用地主要是平地为主,用地整平工作量不大。路面排水以地块中心向东西面道路排,主要以市政道路的横坡来解决,道路横坡≥1.5%,雨水收集口收集入小区的雨水管道排接入市政雨水干管。道路坡度约为0.2%~1.0%,满足排水与交通要求。建筑用地的室外地台标高均比临近道路标高高0.05―0.15米,建筑地台标高均比室外地台标高高不少于0.10米。

7、立面空间设计创意:

本工程建筑采用现代建筑风格、形体厚实大方、色彩朴素淡雅,使用大面积的挑窗和阳台,加强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建筑形象挺拔简练、庄重大方,气度不凡。住宅中安排阳台、平台、景窗等一系列景观点,处处与佳景亲切对话,全方位拥抱大自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建筑精神,从建筑的空间、色彩等方面既满足客户群的购买需求,也打造了舒适细致的建筑精品。这种将自然融入建筑的设计提升了整个住宅组团的环境品质,突出住宅组团自身的品味格调:庄重大方,精致典雅,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建筑特色。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区别范文9

关键词:建筑设计;住宅设计; 环境建设

1.居住心态和城市住宅建筑的特点

针对我国人多地少,建设起步较晚这一具体国情,各个地方,特别是一些大城市,住宅的建设量大的惊人,每年达到500万平米以上,一些中等城市也在200万平米左右。然而,要想彻底改善13亿人口的居住问题,光靠大规模的造房还是不够的。设计出适合于我国现状的住宅单体和住宅小区才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大多数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追求舒适的空间、完备的设施和幽雅的环境已成为一种时尚。人们在长期与各种环境的生存斗争中形成了的一种小而精、巧而新的居住心态,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最多的住宅,安置最多的居民并使其具有相当高的质量是当代住宅建筑的一大特点。

2.增加居住生活的舒适性

(1)住宅内功能空间序列的合理组织,是确保居住舒适性的第一要素。目的是使不同的功能空间既有较好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住宅内空间通常被划分为三类:一是家庭成员的公共空间,如起居室、餐厅、厨房,活动内容包括团聚、会客、娱乐、就餐以及饮事行为,是对外开放的空间,应布置在入口处,便于家人与外人接触,也方便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出入;二是家庭成员的私密空间,如 卧室、学习工作室等,活动内容为休息、睡眠、学习、业余爱好等,具有较强的私密性,是内向性空间,应布置在住宅的静处,以保证个人行为的私密性不受外界影响;三是卫生活动空间,活动内容为沐浴、洗面、化妆、洗衣等,其私密性极强,应设在前两类空间之间,使活动在这两类空间的人都能方便地进行独立活动。如果进一步细化分,则将家务室、厕所靠近公共区,浴室、化妆室靠近私密区,如此布置更为理想。总之三类空间应按其特定要求进行布置,这样生活就有规律,相互不致干扰。

(2)功能空间的尺度是影响生活舒适程度的要素。现今不少住宅面积无限扩大,各个功能空间大而失当,表现在:1)起居室大到50~60m2,犹如公共建筑的厅堂,卧室也大于20m2,高宽比例失调,完全失去了家的温馨感觉。2)不少房间比例失调,为了增加建筑容积率,房间进深任意增大,造成内部空间得不到有效光照,有的房间长宽比超过2,狭长而不好布置家具。3)厨房过分狭长,会引起因重复单向往返而感觉疲劳。目前,市场上80~120m2的户型之所以畅销,就是因为它为用户提供了适宜的空间数量和面积。

一般来说,不同功能空间的房间应有一个最小的净尺寸,这在国家规范内早已有具体要求,如起居室的开间为3.7m、主卧室3.4m、次卧室2.8m、厨房1.5m,以保证家具布置得当之余,用户可活动方便。面向不同的消费类型的住户时可适当扩大尺度,但不应盲目扩大,造成浪费。

(3)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相对独立性也是获得舒适度的必要条件。住宅内按居住行为划分了动、静二个分区。但对外部环境而言,各空间均有不同程度的私密性要求,从跨入一个家庭的门开始,就希望内外两重天,户内一切均应不受外部干扰,所以入户玄关的设置十分必要,确保不会开门见厅,厅内陈设不至于一览无遗。视线干扰是另外一个经常困扰住户的烦恼,尤其是外廊式住宅靠近走廊的房间,往往受交通影响较大,失去了私密性。此时可将走廊降低半层,窗口做小花园或者做成凹口,使走廊与房间适当分离,减少干扰。居室里,由于客厅是接待客人的空间,因此卧室的门尽可能不向厅开或少开向客厅,同时,卫生间门也不应面对客厅或餐厅开设,这些在设计中都应有所考虑。

(5)在住宅楼内适当设置交往空间,促进融洽的邻里关系、创造舒适环境的重要手段。别让高楼成为人与人交往的障碍,具体措施是:在单元入口适当增加面积, 设置座椅,配以绿化,形成居民交往、会客和休息的公共客厅,这在人流集中的高层住宅尤为重要;扩大的电梯侯梯厅也可为居民增加联络的机会,提供交流的平台;底层架空可为居民提供半室外活动空间,增加相互交往和区域归属感。不管哪种方式,都应在这种交往的空间里设置座椅,配以绿化,甚至安排游乐设施,使居民在这附加的空间里享受到温馨、祥和的大家庭气氛。

3.增强居住建筑的适应性

居住建筑的适应性要求,一要能持续发展,二要能适应市场的要求,三要适应家庭结构的变化。

(1)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命题,住宅的可持续发展要能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发展。譬如:高科技智能化电视技术的广泛应用,家庭不仅是生活空间,同时也是工作的场所的延伸。人们使用网络、传真电话、电视复合终端装置实现管理工作自动化。在装有电子装置的住宅里,人们可以使用信息设施直接参与到企业办公室的工作中去。

(2)当前住宅供需已从福利分配转变为商品行为。为适应不同类型、不同经济收入、不同生活模式家庭的需要,应该向社会提供不同面积标准、不同平面布置的住宅,不同类型的住宅,如老年人、残疾人、多代人以及单身居住住宅。

⑶居住建筑的适应性要求房屋平面布局可满足多样化要求,随着生命周期变化或家庭居住模式的改变可进行相应调整。目前,比较常用的是大柱网的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或无梁结构体系,砖混体系因其布局单一,分隔不可改变已在淡出住宅的历史舞台。

4.多样化的住宅单体的设计

在大规模的住宅建设中,建筑师根据不同标准和不同对象设计出了许多构思巧妙、平面合理、空间灵活多变的功能性住宅,为了迎合市场要求,许多造型新颖、色彩独特,风格各异的住宅单体为住宅增加了相当大的附加值,住宅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的城市形象和建筑艺术增了添绚丽的一笔。

4.1平面形式多样----转角式住宅、板式住宅和点式住宅

高层住宅是为充分利用土地而设计的。转角式住宅是将朝向不同的单元围合起来组成封闭的内庭院,并形成丰富的建筑体形;后者则是利用平面的紧凑布置,在较小的基地上建起造型美观的建筑单体,具有良好的朝向和通风。

4.2功能分类的细化----单身公寓,多室多厅家庭,公寓式老年住宅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住宅从功能上细分出多种分类:1)外来单身打工者,都市白领,可以独自拥有单身公寓,享受私密的各人空间。2)两口之家、幸福三口,两代同堂,可以选择从一室一厅到多室多厅的多户型住宅。3)都市生活别墅享受可以选择花园洋房,复式等高端形式的住宅。达到闹中取静的效果4)为了给独居的老人创造舒适的生活条件,老年公寓应运而生。这种公寓均按无障碍建筑设计,每户老人有一间居室和卫生间,每两户老人合用一个起居室和厨房,以便于相互照顾和人际交往。另外,在数幢公寓中间设置含有洗衣房、浴室、餐厅、书报室、社区医疗卫生室等配套功能的用房,为老人提供服务。这种住宅在我国出现较晚,但相信在几年之内必将引起建筑师的重视。

4.3注重住宅立面形式的多样化

随着美观在住宅建筑中给开发商带来越来越多的附加值,建筑立面形式的发展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实用、经济、美观被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住宅建筑也一改往日单一的造型,新形式层出不穷,美式、简欧式、西班牙式、新古典形式通过细部的变化装点着新住宅,住宅小区已通过对小环境建筑的品质提升,对城市的新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从一个方面体现着时代的新风貌。

5.居住区环境建设

居住区环境也是住宅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人民经济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准的提高。当人们有能力自己选择购买居所,按自己的品味装修家居,改善自身的近身生活环境之后,自然也对自己居住的户外环境、小区环境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建筑师的目标是在保持必要的生态平衡、基本的生活质量和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创造一个安静、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展示户外环境的迷人魅力和高尚品位。

5.1组织不同功能的空间环境

根据不同功能要求,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小区空间环境可细分为:1)集中绿地和中心游园,配置绿化、水景。2)室外活动场所,配置健身器材,健身场地等。3)组团空间,宅间小憩场所,楼幢间的院落空间,方便邻里交流。4)住宅底层独院、阳台和露台等。自用的同时为楼层用户提供远观的美景。

5.2设置配套完善的社会服务环境

小区社会服务设施是解决小区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他们的配置与设计必须符合居民生活要求和行为轨迹,停车场、公厕、物业会所、室、茶室等均在其中。

5.3创造洁净和安静的卫生环境

小区内的卫生环境包括环境卫生与环境保护。卫生环境可借助自然气候条件通过规划设计手段来获得,如利用太阳高度角与范围角使室内有良好的日照。妥善处理建筑墙体质地、色泽和在地面铺装植被等,以改善日照的辐射。提高绿化覆盖率;设置水面,以调节气温和湿度等。小区的环境保护主要是作好生活污水的排放、收集、清运和处理,以及噪声的防止和隔离。

5.4建立秩序井然的安全环境

安全环境来自有效的小区规划和小区管理。1)要充分考虑居民能获得较强的领域感和归属感,先进监控设备的利用,物业巡岗制度的建立,软件和硬件配合建立可控的安全系统。2)要合理组织小区道路,达到安静与安全的目的,适当设置地下的机动车库,控制车辆在小区内部道路上的行驶,道路走向上要做到人行与机动车道分离。配合人性化的管理机制,使机动车的发展不要成为小区环境建设的阻碍。让居民行的方便、住得安全。

5.5塑造景观宜人的视觉环境

小区视觉环境既有物质内涵,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美好体验。住宅小区造型美观,色彩和谐,空间丰富,开敞得宜,布局严谨活泼,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可营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在现代化的住宅社区中,道路系统、绿化系统越来越被重视。道路设计在考虑交通功能的同时重视了它的景观功能,组织好道路两侧的景观以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景观绿化系统已成为建筑师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四季见绿,三季见花,月月见新绿,季季见新彩,引入小品、引入流水、引入风、引入心中的天堂,才能成就高品质的居住生活。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区别范文10

一、前言

印度的柯里亚是在建筑和规划领域中都做出巨大成绩的为数不多的建筑大师之一。在建筑方面,他立足于彼时彼地,创作出有浓郁印度地域特色的节能建筑作品在规划方面,兼顾不同收入家庭的利益,致力于用平等规划的手段平衡社会的问题从而真正地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中国与印度同属于第三世界,其建筑与规划思想的立足点较贴近我国的国情,对于我国当前建设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 柯里亚的创作源泉

(一)对传统的继承

柯氏的建筑作品里一个重要的构图范式是印度传统曼荼罗的意象。曼荼罗起源于古印度的神话传说,折射了印度文化的宇宙观和世界观。柯氏在他的建筑里反复使用曼荼罗作为构图和组织元素,强烈地表达了对传统的关注和折射。除此之外,柯氏还使用了诸如贡德、露天空间和漫游路径等组织手法。这些手法的使用,成功地唤起了人们对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回忆和共鸣。对传统建筑语汇的使用并没有和现代建筑的功能性原则相悖。基于人们在不同建筑中的活动模式,柯里亚致力于寻求功能与重新注入具有活力的地方传统的融合点。在斋普尔艺术馆等作品中,曼荼罗构图形式的使用不仅折射了传统印度文化精神,也成功地解决了建筑功能和流线的组织问题;“漫游路径”本是对宗教模式的反映,但柯里亚却成功地将其与博物观览建筑的功能或世俗的生活要求完美结合;贡德的使用,已经将其从单纯的宗教功能中淬炼、升华为建筑组织和冥想空间的角色。在他的建筑里,地域文化传统的折射和现代建筑功能性的呼应不是矛盾,而是有机的整合。

(二) 对地域条件的回应

地域的特征还反映在对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上。柯氏认为“在深层的结构层次上,气候决定了文化及其表达形式……”,客观存在的地域条件、地理环境以及自然气候对长期栖息于此的人们影响极大,也造就了建筑的地域特色。印度是一个自然气候特征十分突出的国家,干热和湿热气候并存。严酷的气候条件给印度建筑师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柯氏深刻认识到气候条件对印度建筑乃至印度文化的深远影响,努力从传统建筑中发掘和重新演绎因应气候条件的建筑语素,并创造出了他自己的建筑语汇,如开放空间、管式住宅、“大炮通风口”、遮阳棚架、气候缓冲区以及花园平台等。其中,管式住宅和开放空间已成为柯氏的重要建筑范式。这些不同的建筑语汇用于印度不同的气候特征区,有效地解决了由气候引起的问题。柯氏对气候的关注巧妙的解决了气候给人们带来的不便,也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建筑形象。

(三) 地域性的社会属性

地域主义的社会特征在柯氏的建筑里体现为对社会平等观念的反映。贫穷和落后是印度大部分地区的基本特征。柯氏首先关注的是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生息问题。他由此发展了低收入者住宅的范式以及平等的住宅和城市规划思想。从国情出发,从社会经济条件出发,建筑应该是地域主义的一个方面,毕竟建筑的直接和最终服务对象是人,属于社会、拥有社会属性的人。

三、柯里亚的建筑设计策略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 柯里亚在生态住宅设计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设计理念和住宅作品对该思想作了有力的注释。在柯里亚的技术选择中,他重视的是地方的建筑技术、材料,而不是目前西方建筑师广为推崇的高技术;他将传统因素和现代材料、技术结合在一起,即“适宜技术”,以达到低造价和对当地气候做出回应的目的。

(一) 低层高密度的聚居模式

柯里亚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投身于孟买的城市规划,孟买城市面临着庞大人口增长、高密度、基础设施不足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柯里亚发现:亚洲城市除了在市中心高耸的现代化办公大楼之外,地方小企业和店铺占据着城市旧街区的街道两侧,杂乱的景象使街道生活拥挤而充满感染力。他认为高层住宅除了建造和维护费用高之外,节省出来的土地面积是相当小的。而且高层住宅通过土地使用、空间、收入差别来分隔人群,加深了社会各阶层关系和收入的隔阂,也不符合传统亚洲建筑类型根深蒂固的“前店后屋,下店上屋”的小规模经济经营模式。柯里亚通过细致分析现有条件及吸取传统中的优秀元素,创造性地产生了自己独有的设计理念:提倡低层高密度的聚居模式,使人类的各个阶层都能获益于发展,追求平等性。

(二) 渐进式住宅策略

在新孟买乌尔维城市中心设计中,柯氏采用渐进式住宅策略,将不同大小的住宅单元混合在一起,通过一系列共享敞开中庭连接,保证私密性并允许每一个居所能独立于它的邻居生长;将组团由中等尺度的体块打破为各种不同大小的单元和元素,为大的或小的投资者提供平等的机会,以扩展自己而不影响他们的邻居。出于对孟买亚热带气候条件的考虑,规定必须设有沿主街立面的拱廊,合适的高度限制,街区间的宽阔间隔使得空气得以通过内庭流动。这种策略指导下的贝拉布尔住宅区组团由七个住宅单元组成(图1),共同围合成公共空间;每三个住宅组团又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21户的更大的住宅群,同时中间形成高级别的公共空间。这样依次继续下去,并以居住区的公建、小学等措施相结合,最终形成一个多层次、错落有致的住宅群落。这种空间渐进式的住宅策略有利于住宅单体的增长,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会对现有的居住空间进行改建和扩建,因此又被称之为“增长型” 住宅。

(三) 形式追随气候的生态策略

柯里亚注重对当地气候的研究,提出了“形式追随气候”的口号。他对实现建筑与气候两者和谐的基本原理表达得十分通达:因为气候在根本上影响着我们的建筑物和我们的城市。首先是直接影响,建筑物外表是由阳光照射的角度、遮阳设施、能量节约问题等决定的;其次是间接影响,通过文化影响,由于气候对任何社会的礼节、礼仪以及生活方式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帕里克住宅是柯里亚“形式追随气候”理论的经典演绎。平面沿南北向被设计成三个平行开间,夏季的活动区域夹在冬季活动区域和服务区域之间,在保证冬季活动区域最大限度接受阳光的同时,在夏季仍能有较为凉爽的室内活动空间。此外,印度气候干热,要求建筑有着良好的隔热和通风性能,他提出了“开放向天的空间”和“管式住宅”两个命题,并广泛应用于住宅的领域。

1、开放向天的空间

柯里亚从传统印度建筑中发掘出来的以开放向天的空间为中心,形成很多适应气候的设计策略。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范型是他住宅建筑中的一贯主题。开放向天空间一方面是指实体性的露天或半露天的空间,像庭院、阳台、屋顶平台以及内廊等,另外一方面是体现了一种印度特有的利用室外和半室外的生活方式。干城章嘉公寓成功地将平台与低层房屋的阳台和室外花园(图2),运用到拥有多层高级套房的高层住宅建筑中。柯里亚考虑多方面因素,通过剖面结构错层来营造出两层高的室外平台花园的做法。这样不仅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同时两层层高的阳台有利于室内通风和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花园的植物则将热空气进行冷却再放入内,起到自然冷却的作用。没有使用任何机械做辅助措施,并有效地减少空调设备的使用率,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低耗能建筑。

2、 管式住宅

管式住宅为低收入家庭设计量身定做,以建筑自身来调节气候,是一个早期的被动式节能建筑的成功实例。其平面面宽窄进深长,形同管状,是对印度传统建筑的一种延续和拓展。印度人们的生活方式通常是,白天多聚集在通风良好的庭院且在遮阳蔽护下的阴影中活动,而晚间也多在凉风通过的屋顶露台上乘凉休息。因此,建筑室内和室外的空间界限渐渐模糊,而庭院空间成为印度传统住宅的核心。柯里亚的管式住宅单元为18.2m长、3.6m宽,除入口大门外,只有淋浴间和卫生间设有两个门,并尽量使相对较昂贵的门窗减小到最小使用面积,以节约整体造价。室内采用不同的层高来创造灵活多变的空间,使各空间的私密性得以保证。剖面设计运用烟囱拔风原理:热空气顺着倾斜的顶棚上升,从顶部通风口排出,新鲜空气被吸入,形成一种自然通风循环体系。住宅内围绕一个天井,上覆金属网格做成的水平棚架,既保证住户安全,又使狭窄的住宅内拥有一个几乎露天的院落布局,院落虽小,但在底层高密度的住宅群体中,不仅丰富了空间变化,还创造了小型化的阴影户外空间,也有效的帮助解决室内空气流通的问题,并产生直接反映气候特征的建筑形象。之后,在科塔镇住宅的规划和设计方案中,柯里亚又发展了两种剖面类型:“夏季式”和“冬季式”(图3,图4)。“夏季式”是室内形成正三角形剖面,顶端拔风、开口小、减少热辐射。例如帕里克哈住宅有一个金字塔,保护着内部生活空间,从而避开漫长夏日里空气中不断射入的热量。而“冬季式”则是倒三角形剖面,顶端开口大以求得日照。这种独特的形式,在不能使用空调的社会里,是一种节能手段。

四、 倡导居住公平的规划思想

(一) 交往空间序列

在贝拉布尔住宅区(1983-1986年)中柯里亚尝试着通过住宅形式的探讨来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图5),他通过住宅与院落的分层次的组合塑造了一系列空间序列,并且在设计中充分体现出了对于城市低收入者来讲比较重要的露天空间以及费用和实现途径等。柯里亚认为,住宅体系应由四个主要元素组成:第一,排他性的私密空间(如做饭、睡觉等等);第二,半私密空间;第三,半公共空间,即邻里聚集的场所(如村庄里的水井旁),在那里你会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最后,基本的城市空间由整个城市共同使用。

柯里亚在贝拉布尔的住宅区规划设计中体现出来了改良社会的精神,这个设计基本的立足点是带院落的住宅中所蕴涵着的传统与本质的东西。而在中国当代的绝大部分住区建设中,这一空间序列是不存在的。为什么人们会怀念大杂院?我们的住区越来越封闭,半私密空间的缺失和半公共空间的缺乏趣味,使人们的交往失去了凭借,而柯里亚将传统的露天空间的灵魂重新组织到现代住区的设计和规划中来,实际上正是这种对于传统空间和现代人的需求的深度理解才能使柯里亚在继承传统和开拓未来之间取得平衡,这一点,对我国当前的住区建设来讲可资借鉴。

(二) 平等划分用地

收入不同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城市住宅面积的不平等,这一点在印度非常明显,在我国这个问题现在也突显出来。柯里亚通过研究提出了一种“平等的基地”,对95%的城市居民都是合适的,场地大小的变化区间为从50-100平方米,对社会最穷的阶层和富裕阶层都适用。例如贝拉布尔的住宅区,这块基地占地5.5公顷。以土地机会成本为基础,确定规划密度为每公顷500人(100户),住户包括各个收入阶层,从最低造价(预算为每个居住单元2万卢比)到中、高造价(预算为18万卢比)。

柯里亚在这个规划中创造出的住房模式为居住的社会公平指出了一条解决之路:首先,为保证居住单元将来能有所发展,每一栋都安排独立的基地。第二,支撑屋顶(或上层楼板)的主要墙体不和邻居家共用。这种独立性不但将邻里共同合作的机会减到最小一一也将争执减到最小一一包括屋顶的维修等诸如此类的基本任务,也能使每栋住宅都在一个方向上有发展余地,虽然家庭收入差距很大(比例为1: 5),而划分的每一小块地的大小变化不大,从45-75平米,起初在规划时,对于各种收入不同的家庭,土地分配都平等一致,为50平米,但因管理机关制定的详尽的规则和程序,不得不对此进行折衷修改。

住宅空间形态仍是以各自封闭的住宅和露天空间为基础:首先,在场地中,每一家都有露天空间(例如厨房、院子等等)来增加建筑面积。其次,交通空间和社区空间安排的模式构成空间层次,最小的规模是用7户围成一个亲切的小院子(大约8m x 8m),三个这样的组团联合成一个更大的模数单元,包括21户,中间围绕的开放空间为12m x 12m(如图6),三个这样的模数单元组成一个更大规模的社区空间——大约20m x20m(如图7),以此类推,空间层次不断发展下去,直到形成大的邻里空间,包括有小学校和其他相关的公共设施。在中心地带,一条小溪流淌而过,作为排水之用。

柯里亚所提倡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住宅的可增添、多元性、参与性、按收入划分阶层、平等性、开放空间、分散性等原则,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 小结

规划所体现出来的“居者有其屋”的思想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充分表现了柯里亚对于城市各阶层人口的生活状态的关注和改善的决心,这一点在他为小商小贩设计的晚间可以休息的人行道断面形式中得到了体现,它表明柯里亚所关注的不仅是城市空间的设计,更深层次的是对于人的需求和尊严的保护。在我国,解放三十年间住宅增量较少,改革开放以后,城市住宅建设取得很大的成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房地产市场的不完善所产生的种种弊端开始越来越突出,城市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以及住宅的平等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关乎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国家利用宏观调控来平衡房价,但是谁来为低收入者提供他们买得起并且是良好的住宅设计和住区规划呢?在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之中,对于城镇人口的住区环境的设计,在用地标准相对宽松的小城镇,柯里亚所提倡的原则启发我们去开拓更为完善和美好的住区空间,以解决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建设领域也是社会层面的重大问题。

五、 结语

作为一个建筑师,扎根于特定的地理、物质条件和文化风俗,对气候、文化、技术进行深入思考,使柯里亚作为第三世界的建筑大师为世界所认识和尊敬;而作为一个规划师,柯里亚则以敏锐的眼光和人性的关怀为印度的城市建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对于本国历史文化和人民习俗的尊重,使柯里亚的作品获得了本国人民的赞美,也获得了国际性的声望,同时也使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建设活动和设计工作受益,在全球化冲击下无所适从的不知该如何继承传统和创造特色的中国建筑师们应该受到启迪。由此可见,生态建筑并非一定是利用高新技术建成的建筑物,也可以是利用现有的对环境和健康有益的材料建成的,对于城市、郊区和农村的每家和每个单位都是可以实现的。这对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设计有中国地域特色的生态住宅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英.查尔斯·柯里亚.世界建筑,1999(6):50-51.

[2] 吴良镛.查尔斯·柯里亚的道路.建筑学报,2001(11):44.

[3] 肯尼斯·弗兰普顿.饶小军译.查尔斯·柯里亚作品评述.世界建筑导报,5-13.

[4] 王辉.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世界建筑,1990(6):69-72.

[5] 朱宏宇.从传统走向未来——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建筑师,2004(6):45-51.

[6] 邹德侬、刘丛红、赵建波.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建筑学报,2002(5):4-7.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区别范文11

习惯于宏观思维,努力认识了解社会发展的态势,不断寻找研究的

切入点,为解决社会关注的问题提出思路。基于此,30 余年来,我

在开放建筑的研究中经历了“从开放到低碳”,即“支撑体住宅(开

放住宅)―开放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低碳建筑”的过程,这些

过程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支撑体住宅(开放住宅)

上世纪80 年代初,我开始研究支撑体住宅(开放住宅),因

为当时我国正处于开放改革的初期,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包投资、

包建造、包分配的福利房的住宅体系和政策受到严重挑战,我就思

考如何探讨一种能适应商品住宅属性的住宅设计和建设的新模式。

那时,我刚好接触到在美国MIT 任教的约翰

哈布瑞根教授提出的

SAR 住宅建设新理论,他明确提出住宅建设不能把住户排斥于住宅

设计和建设过程之外。住房建设要适应人的需要而不是要人来适应

住房。我认为这是住户对住宅建设满意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结合

我国国情,提出了支撑体住宅的设想,把住宅分为两部分――支撑

体和可分体部分,就像核桃一样,支撑体就如核桃的“壳”,可分

体(或填充体)则如核桃里的“仁”。根据设想做了方案,制成模

型,组织论证,经过反复沟通交流,最后得到主管部门的认可,于

是我开始在无锡做支撑体住宅实验。该试验工程占地0.85 公顷,建

成建筑面积12 400m2,平均每户建筑面积60m2,可容纳200多住户。

在此实验工程中明确探索的内容是4 项,首先是应用SAR 理论结合

我国国情探讨一种让住户参与设计和建设的模式;二是探索一种住

宅多样化的设计方法;三是探索住宅总体布局的新方式,以打破兵

营式行列式的空间单调的布局;最后是探讨具有地域特色的住宅建

筑新形象,打破千城一面的方盒子住宅形象。最后采用了一种四合

院退台式的住宅形式,把单元式住宅和传统四合院形式结合起来;

采用以套型为单元细胞组合的平面组合方式,创造了住宅设计多样

化的途径;又运用江南传统民居中的建筑元素,创造现代住宅新形

象(图1)。这个工程是我研究开放建筑的起点。

上世纪80 年代中,我看到一些年轻人住在单室户的住宅,仅

30多m(这是国家一室户的住宅标准),结婚后生了孩子,老人来带,2 个人就变成4 口之家。由于面积少,“住不下,住不久”的现象

比较普遍,于是我们自拟课题,研究高效空间住宅。因为我们发现

住得很挤,实际上都是房间下部挤,上部很空,就想如何有序地把

上部空间用起来?因此,就做了一个一室户的方案,平面尺寸为

4 800mm×7 200mm,建筑面积36m2,做了模型(图2),层高

3.30m。按照“该高则高,可低则低”的设定原则,起居空间高一些,

厨卫空间、交通空间及睡眠空间低一点,以不妨碍人体活动行为为

原则进行平面空间组织,将厨卫设备上部空间,入口、走道处的有

些家具上部空间等有序地聚合起来变为可利用的空间,就形成2 个

卧室,一间设一张大床,1 350mm 宽,作为主人睡房,一间有2 张

床供孩子及老人用,两间睡房都有一张小方桌和衣橱,把厨卫设备

(厨房洗涤池、炉灶、操作台)和卫生间的洗脸池、马桶、洗衣机

上部空间,起居室内电视机柜等家具上部空间利用起来作为上层睡

房的走道空间,在交通空间的上部做贮藏空间。这样住宅功能齐全,4 口之家住得下,分得开,住得久。此方案虽然层高增加了一点,

但使用面积增加50%~60%,达到50~60m2。我们带着模型和图纸

走访市主管领导,得到认同,又找到厂家资助建起了一幢2 层楼的

试验房(图3)。不久在南京、苏州、天津、郑州等地也得到应用。

南京开发商创建的跃层住宅也就是在这个高效空间住宅基础上开发

的产品。图4 是南京日报社青年住宅楼,它是报社领导看到我们

建成的高效空间住宅实验房后,特邀我为他们设计的,原来他们

买了一家厂房想拆除新建住宅楼,但最多只能建一幢多层的28 套

住房,按我的方法不仅三幢厂房均未拆,还将它改造成65 套住宅

建成投入使用至今。

图5 是南京又一例高效空间住宅,它是按照这个模型建的,

每户两个开间,采用不同的层高,起居室开间层高是3.6m,另

一间层高则为2.4m,二者层高采用3:2 的比例,即二层起居室

(2×3.6m=7.2m),就可变为3 层卧室的高度(7.2/3=2.4m),

这样每两层中就增加了一层,在3.6m 层高的开间其北端是厨卫空

图6 郑州建成的高效空间住宅外观图7 高层支撑体住宅中南大厦

一层平面二层平面三层平面

图8 开放的图书馆建筑(深圳职业学院图书馆)

间,在其上部又开辟了一间睡眠空间。图6 为在郑州建的高效空间住宅楼,每户两个开间,采用不同的层高,

二者层高比为3:4,分别为3.2m 和2.4m,在3.6m 层高的开间北端设计为厨卫空间,在其上部也设计为睡眠

空间。这种高效空间住宅是开放住宅的发展,即空间由二维可变发展为三维可变,它提高了建筑空间使用率,

使使用面积大于建筑面积,同时也节约了土地。

上世纪90 年代,高层住宅开始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建设,为此我又研究了支撑体住宅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图7 为南京中南大厦,26 层,一部分为拆迁安置房,其余为商品房,套型面积差异较大。我们结合高层结构

剪力墙的布置,设计了可分可合的弹性空间体系,客户和开发商都非常满意。

开放建筑

1992 年我在东南大学成立了东南大学开放建筑研究与发展中心,并与土木系结构专业老师合作,带领一

批博士生、硕士生共同研究开放建筑及其在各类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支撑体住宅的哲学思想同样也适应于各

类公共建筑,尤其是图书馆建筑,我们设计的所有图书馆都采用了开放建筑理念,如我们中标的深圳市高等

职业学院图书馆创造了一个灵活可变又能增长扩建的弹性空间模式,我们把服务空间(不变的空间)布置在

阅览空间之外,保持了阅览空间的完整性(图8)。

图9 为南京交通大厦,26 层,也是按照开放建筑理念设计的。工程设计周期比较长,建设方主管领导

前后三次人事变更,每次新任领导都有自己的想法,开始是以培训中心为主,二任领导觉得培训中心用不

了这么多面积,要把一部分作为职工住宅;三任领导觉得职工住宅建在闹市区不好,要把它改为办公或宾馆。

由于我们按开放建筑理念设计,以不变应万变,并未受到功能变动的影响。该工程最终建成后作为综合楼

使用,底层为银行,上部为办公、宾馆。

图10 为也门塔兹大学科技学院综合楼。它是国际招标设计工程,35 000m2,主要是教学科研用房,但

具体功能不确定,给设计带来了很大挑战。我们应用开放建筑理念,采用单元设计和单元组合的方法进行平

面组合,在单元设计中把不变的服务空间(楼梯、卫生间等)布置好,将被服务空间(基本使用空间)设计

为灵活的大空间,让使用者能进行二次设计,具体确定教室、实验室或办公室等用房,同时又根据当地气候

条件和风俗习惯,采用一些地方建筑元素,创造了一个有也门特点的开放的学校建筑,被评为最佳方案,这

就是开放学校建筑设计实例。

上世纪90 年代初可持续发展问题被提上世界各国议事日程,也促使我们的研究从开放建筑走向可持续发

展建筑的研究。图11 是安徽省六安市行政中心,当时领导要求设计一个雄伟气派的高层,但我的观点是最好

图9 开放的办公楼建筑图10 开放的学校建筑图11 六安市行政中心图12 泾县云岭新四军纪念陈列馆

(南京交通大厦)(也门塔兹大学科技学院综合楼)

保留水渠建成后外景建成后鸟瞰照片

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

地下停车场地下停车场在中心绿地上的出风口

大门

图13 扬州新能源生态小区

不要盖高层,因为建筑基地自然条件较好,面积较大,有自然高低错落,有小丘有水面,应该尽量减少破坏

地形地貌,而建造高层无论建设费用还是今后的运营费用都比较高…… ,最后我们做了两个方案,一个是高

层一个是多层。我们推荐多层方案,采用院落式单元布局,它将四套班子分成四个组团,因地制宜分列置于

四个高地上,围以会议中心,各自有独立出入口,全部办公用房都为南北朝向,自然通风,车库就设在结合

地形高差设计的架空层内,未做地下车库,所以建筑造价较低,使用后能耗较低,创造了一个与自然环境和

谐的工作环境。

图12 是我受邀设计的安徽省泾县云岭新四军历史陈列馆,该地是历史上有名的皖南事变发生地。当时

他们将新建的馆址选在一块平地上。但我知道皖南山多地少,于是建议把馆址重新选在靠近公路的山坡上,

少占良田,且方便通达,而这个山地又正好面对新四军老军部。这个设计也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依山就

势呈台阶型,全部陈列室都采用自然采光(顶侧光)和自然通风,没有装设空调设施;台阶型的陈列室的屋

面也做成室外陈列或花园,远看像当地的梯田一样。

可持续建筑

上世纪90 年代中,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借助一个项目的契机,我们开始了“扬

州新能源生态住宅区”规划设计研究工作(图13)。我们把太阳光、太阳热和地热充分利用起来,把太阳能

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成为建筑形象的亮点。并充分考虑当地冬夏两季主导风向进行规划设计,扬州地

区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是北风,因此,我们把小高层住宅建筑布置在基地北边,挡住冬天的北风,

东、南面布置层数较低的住宅楼,并且向东南方向开口,以引导东南风吹进住宅区内。我们还与香港中文大

学合作,进行空气流通的模拟,更优化了总体布局。这块基地的北边有一条水渠,建设单位要把它填掉,以

图14 南京林业大学木构实验房图15 浙江天目山休闲度假屋

扩大用地,我们坚持将它保留下来,不仅作为景观,还利用它作回水利用。所有的住宅楼都朝向南北并略偏

东。此外,也充分考虑公共资源共享的原则,将公共绿地设在小区中部,无论是住在别墅或住在多高层住宅

楼中,住户都能方便到达。为了充分节约土地,我们将中心绿地下设计为车库,又把太阳光引进地下车库,

结合中心绿地小品建筑设计组织地下车库自然通风;小区入口大门的顶部结合绿化进行设计,以体现一种建

设占地又还地的理念…… 总之,在这个生态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坚持通过建筑本身的规划和设计来达

到一些生态的要求,而不是一味追求高科技的手段。

低碳建筑

随着环境污染的恶化,节能减排提上议事日程,它与我们建筑行业关系很大。2008 年5.12 四川大地震,

建设部提出在灾区建100 万套灾后安置房,每户20m2,全部用彩钢板建造成一层的。当时我就觉得有些问题,

彩钢板薄,中间夹的是聚笨乙稀,保温隔热并不好,还有白色污染,全建单层要占多少平地或农田?何况灾

区是山区,平地本来就少,震后更少!能否采用另外一些建造方式,不求全国大统一,在满足安全、适用、

快速建造的前提下,选用当地材料建造一些两层的建筑?于是我们联合了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南大

学及南京工业大学共同研究,提出了利用自然生长的林木、竹和工农业废弃物,建造一个二层楼的木构安置

房,即采用梁、柱、板三种基本构件建构的轻型框板集成木构建筑体系。

框架梁和柱采用自然生长的原松木――俄国进口的樟子松,板体是用江苏大量生产的木夹板和农作物废

弃物――秸杆生产的中、低密度的秸杆板(南京林业大学有专利),通过合理的构造设计,中为木龙骨,上

下两面分别为12mm 和9mm 的木夹板,中层为秸杆板,构成一个既保温、隔热又隔音的多功能复合空心板,

具有一定的强度,在工厂生产,可做室内外墙板,也可作为楼面板或屋面板。板体的规格与木夹板尺寸一致,

即1 220mm×2 440mm 或它的分数,做到材料的零消耗,厚度为90mm,框梁、柱和板件都在工厂生产,

最后运到工地,进行现场安装。按照这个体系我们首先在南京林业大学建造了一幢实验房,共80m2,全部梁、

柱、板构件用8 吨卡车运到工地,5 位工人7 天时间就安装好了。这个小木房除了柱基采用杯形砖混预制构

件外,其余都是木结构,只用了5 公斤铁钉子,此外没用任何钢材。

2009 年我们应浙江一位客商的要求,利用同样的轻型、框板、集成、低碳、木构体系在浙江天目

山建了三幢休闲渡假屋,可以周末一家人租用,每幢60m2,二室一厅一卫(图15)。同一年,在南京

江宁也用这种木构体系建造了一个农民之家,有陈列室、阅览室、室、茶室和乒乓室等;二层共

208m2(图16),它是作为江苏省节约型建筑的试点工程而建的。在这个工程中一层墙板是采用中山市

生产的HC 生态板,防火、防水,无污染。这种建筑体系无论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还是环境效益来讲

都是比较好的。在南京林业大学建的第一幢实验房,80m2,6 万元建成(不带任何装修也无水设施);

天目山渡假屋包括全部室内外装修,60m2,每幢13 万元;南京江宁农民之家,208m2,共花44 万元建

成,平均单位造价2 000 元左右。这种房子的建造的确是不害天、不害地、不害人的,可谓是低碳建筑、

健康建筑。其实我们研究这种低碳建筑不只是作为临时安置房,更重要的是为了广大农村的建设。但是

现在遇到一个问题,农民好不容易盖一幢房子,还是习惯于砖和混凝土,认为木构房子不牢固,殊不知

在国外大部分私人住房都是木结构,日本近年来已要求公共建筑采用木结构。期望木结构建筑会逐渐被

人们重视起来,我想这是一个方向,从长远看,大力开展种树活动,让森林能生态化生长,这样木构建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区别范文12

【关键词】房地产;杭州别墅;景观空间;设计变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住宅建筑从福利型向商品型转变,居住面积向舒适型、豪华型转变,中国的房地产也也经历了数量、质量、品质、健康四个阶段的提升。中国人的居住条件正在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部分高收入人群的居住条件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别墅住宅的发展是反映一种居住文化特色的变化和对美好生活方式的向往,体现一种深层次的居住理想。作为别墅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别墅住宅,强调功能齐全、舒适美观。别墅住宅不仅保证了住户的私密生活,更是人与自然亲密交融的缩影。元代画家黄公望在其《富春山居图》它以长卷的形式,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居住境界。在中国古人的思想中,别墅景观与自然资源密不可分,别墅景观源于自然,自然溶于别墅景观。现代别墅景观设计诉求,正是要满足最求这个既是基本也是上层的要求。

杭州是典型的山水文化名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居住环境优异,尤其近年来高质量的开发项目的建成,让我们有幸得以全面了解别墅住宅的变迁。

别墅景观设计一般包括三个部分:1.公共区及半公共区景观设计2.半私密区景观设计3.私密区景观设计。别墅区公共区景观包含了用地红线以外的外部环境资源,小区公共绿地系统以及小区主干道两侧的道路绿化系统,半公共区景观主要是指进入组团内部的小型组团绿地及组团道路两侧的道路绿化;别墅的半私密空间一般是指别墅主入口区域,即别墅的前庭,这一区域包含了人行入口、车行入口、指示标识等功能以及入口区域的景观绿化。前庭是住宅正面面向主干道或者组团道路的主通道;别墅区私密区景观一般是指景观空间。

1.期别墅景观设计特点.

杭州早期别墅包括城西的绿城桂花城别墅、南都的林语别墅等城市别墅,之江转塘板块的新西湖花园、九溪玫瑰园、云栖蝶谷、西湖高尔夫等别墅,小和山闲林板块的美达九月庭院、中能浪漫和山、绿城桃花源早期别墅、大华西溪风情早期别墅等,银湖板块的秀水山庄、金都富春山居、绿城七里香溪、美达五月香山等别墅,青山湖板块的锦绣钱塘、青云山居等别墅。

1.1 公共空间狭长单调

早期城市别墅及近郊别墅由于场地本身的景观资源有限,一方面无法通过借景、对景等手法获得外部的景观资源,另一方面场地本身也没有可利用的景观资源,一般都人为的设计一些公共景观.

别墅小区道路及两侧公共绿化带的宽度一般为9米,甚至更小,有些项目为了满足私家庭院的单位面积而取消了道路两侧的公共绿化,这使得这部分公共空间呈现一条狭窄且长的绿化带,规划设计时由于这个空间相对狭小,一般仅简单考虑入口的功能。早期项目常见的前庭设计,车库直接面向道路,车道旁辟人行小路进入住宅,这样就无法空出更多的区域来营造绿化空间,视觉效果不佳。

1.2 别墅庭院景观造景手法单一

早期别墅的庭院景观一般以草坪、绿化为主,庭院的打造需要业主二次建设。这样的庭院营造方式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方面主要是近期业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打造自己喜爱的庭院空间,但往往由于业主的自过大,导致最后整个小区庭院景观风格各异,无法统一,同时由于二次建设给物业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1.3 室内外空间不融合

早期别墅的庭院景观营造着眼更多在建筑风格形体与景观融合方面,从外面看上去是漂亮、宜人的,达到了“赏心悦目”的需求,但对景观之外的庭院功能需求,庭院与室内的对景和生活场所相互关系考虑较少。

人们对于景观效果的盲目追求使景观设计中的自然元素运用越来越少。过多强调人文景观,仅考虑视觉上的冲击,不仅费功费料,还使景观离自然越来越远,住户身在其中的压力感。

2 近期别墅建筑景观空间设计特点.

杭州近期别墅开发更多的是远郊的别墅项目,当然也包括早期近郊的一些别墅大盘的后期项目。远郊的项目集中于青山湖板块、良渚板块、湘湖板块等,这些项目规模大,自然资源丰富,如青山湖板块的绿城玫瑰园、锦天麒麟山庄等,良渚板块的万科良渚文化村、新湖香格里拉等。近郊的绿城桃花源后期项目、大华西溪风情的后期项目等。

景观设计也与其他学科一样,有着系统性、完整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一些科研设计等相关部门做了许多有关提高建设居住品质、住区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尤其是随着一些国际知名设计公司的进驻,各种西方的建筑思潮进入中国,景观设计能够更充分地尊重场地、梳理各种复杂地形条件重视整体设计,更好地与建筑规划有机结合,使建筑与景观相互包容、结合组团间隔,避免景观系统的碎片化。

2.1 公共道路景观区域的重新规划

近期别墅小区将建筑前院部分均划入公共道路系统区域,宽度一般为18米,其范围扩大了两倍。公共道路系统区域的不同划分范围是近期别墅区别于早期别墅景观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这放大的空间,一方面可提供充足的沿路景观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营造空间,有利于统一设计沿路景观(如通过设计行道树、步行道等),协调景观与建筑、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提高别墅小区公共区的系统性、整体性。另一方面市政管线、箱体、井盖、标识(牌)、入户道及车行道可与前院景观统一协调处理,使路面及两侧更为整洁。通过公共道路系统区域,人们可以经过半公共区(组团路)、半私密区(主入口)和私密区(室内或内院),自然的进行空间过渡和转化。此外,道路公共区属于社区和公共景观界面,既不影响业主室内及后院的私密生活,却又为业主在公共区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可能空间,能满足人们的私密性和开放性的双重需求。

另外,这种划定范围还可适当减小建筑与道路的间距,增加对土地的利用率,却又能获得比以往别墅小区道路更宽阔的景观区域和更好的景观效果。

2.2 半私密空间的精致设计

近期别墅规划设计时放大了的景观空间,减缓了业主出入庭院时,公共区和私密区空间转化过快,较为唐突的感觉。这是主人和宾客进入住宅的必经之地,又是让客人对住宅产生第一印象的重要部分。前庭对住宅本身和道路的街景都能起到重要修饰作用。

前庭的入口处常常种植种植观赏性强的乔木、和观赏花卉,这样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有的前庭入口处设花架、花棚等作为入口的象征。庭院也可以没有围墙,有的用较矮的绿篱界定住宅的边界,有的设矮墙作为象征性的大门,主要起到装饰空间的作用。

2.3 私密空间强调人的可参与性

人都有向往自然的天生属性,这就是为什么许多都市里的人们都崇尚到大自然中度假。人们选择高档别墅区,首先是对区域大环境的认同,其次会关心私家庭院的环境,当然也会考虑小区公共界面的环境。

公共区域与私家庭院的分割形成通常有完全私密、半通透、半私密和通透性围合形式等,改变了以往完全敞开或仅以绿篱相隔的单一形式,增加了围合形式的种类和多样性,营造了统一、丰富、有趣的社区(组团)整体居住空间效果。

近期别墅区别于一般别墅或公寓很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庭院生活中人性的自然回归。我们试图去设想、去还原人们如何在别墅区生活:除了提供一些相对于公寓而言比较宽敞、明亮的户内空间外(这在目前一些城市公寓豪宅中也能基本实现),更重要的是强调后院生活——我们试图提供人们在后院品茶、喝咖啡、看书、发呆、散步、嬉戏、游泳、SPA、烧烤、聚会等时候的不同室外空间,可以说假如天气、温度等都是适宜的,人们总是愿意呆在大自然中,除非一些安全、私密的需求使人不得不回到户内,从这层意义讲,户内空间可以说是户外庭院空间的延伸,建筑本身反而不是最主要的,它可以由不同的平面、立面风格所组成,可大可小、可中可西,只是不同“词汇”而已。

近期别墅的私家庭院兼具景观和使用功能,在景观方面改变以往仅在“绿化”层面的景观营造,加强硬质部分与绿化的结合,追求整体景观的交融。在使用功能性方面则结合建筑室内布局,增加了泳池、SPA、烧烤台和硬质辅装平台等室外景观元素,使生活空间从室内延伸至室外。同时,对室内外标高(室内标高外延)、庭院铺装与室内铺装材料、室内主要空间与庭院对景等关系的协调处理,缩短了住户与内院的心理距离,使内院成为室内活动的自然延伸部分。

3.别墅景观空间设计的发展方向

别墅景观空间设计的发展方向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应重视和体现整体性、生态性、可参与性。

3.1重视环境设计的整体性

现代别墅环境是有机的整体,在景观设计中不能把各个组成空间割裂成片段,应注重景观设计的整体性。从整体上确立景观特色是别墅景观设计的基础。这种特色来自于对当地的气候、环境、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尊重与发掘,即从居住区的总体布局形式到建筑实体的造型、风格以及外部的园林环境,追求整体上的协调性和连续性,而这正是人们把握住宅小区景观环境的整体特征,形成整体环境意象的重要因素。

3.2生态主题的运用

在材料使用上,应尽量少用人工构筑物和硬地,加强软质景观的营造,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休闲娱乐设施的设置、材料运用应充分考虑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倾向。

在植物配置上强调多样性,尽可能使乔灌草复式绿化、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相结合,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种植量,通过植物的色彩、气味、形态及季相的变化,形成优良的植物群落和生态效果。 加强垂直界面的绿化设置,如在挡土墙、、围墙等处选择攀缘类植物进行垂直绿化,以达到美化和维护生态的目的。使人在其中的活动时,感受四季不同的画面和情趣,

3.3别墅景观设计强调环境景观的可参与性。

可参与性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应使每套住房都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庭院空间的围合度、保证安全安静的私密空间;设置人能参与的趣味性的景观小品,让人与景更好的融合从而创造温馨、融洽的居家环境。

住宅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因此住宅建筑风格也是精致而现实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别墅景观空间设计只要考虑到社区空间的体验,照顾到居住空间舒适度的最大化和建筑形象感官的最优化,就可以营造出高品质的整体环境,于精致和均衡中达到一种温馨而雅致的生活情趣。

参考文献

[1]《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造》 中国城市出版社

[2]《植物造景》 苏雪痕 中国林业出版社

[3]《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19期

[4]《景观规划牛皮书》 住宅篇 中国林业出版社

[5] 景观设计 37期 别墅景观专题2010年1月

[6] 时代楼盘 57期 住宅的变迁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