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典教育案例分析

经典教育案例分析

时间:2023-10-13 16:14:07

经典教育案例分析

经典教育案例分析范文1

赞科夫认为,培养师资的工作,“主要缺点之一就在于:教育学和心理学没有跟教学和教育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大家逐步认识到,教育管理案例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教育管理案例.可以认为是教育工作者把教育实践中出现的、能够启发思考的典型事例,客观地写成能指导教育实践的描述性文稿。教育案例一般要附上分析。

本文所说的教育案例主要是指包括教学工作、德育工作、数学研究、教育科研、教育管理等诸多方面。要让教育案例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让教师撰写教育案例。

一、撰写教育案例

1.收集素材

①案例素材的特点。教育案例来自教育事例,但并不是任何教育事例都能作为教育案例的素材。一是案例要典型。教育案例的素材要有典型性,能反映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能隐含普遍存在、大家关心、比较重要的问题,能体现问题的深刻性,有无穷的回味,有实用的价值。二是故事要生动。教育案例应该是一个能够很好地反映某个隐含观点的教育故事,要具体、生动,要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三是寓意要明确。教育案例能够启发大家思考,能够让教师看出故事揭示的某些规律和本质,对教育工作有指导作用。

②收集素材的途径。一是在教育实践中收集。实地收集案例,便于获取真实信息。这些案例,可以是自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别人经历的。比如,可以从自己课堂教学、教育学生、教学研宄的过程中,从听课、评课的记录、观察和思考中,从教师、学生交谈的某些内容中,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失败中收集素材。二是在教育音像中寻觅。可以从电视、磁带、光盘的课堂教学录像、教学经验介绍的观看中收集素材。三是在教育书刊中查找。可以从备课教案、说课讲稿、教学实录、教育经验等材料的阅读中收集素材。

③收集素材的方法。收集教育案例的素材,一是要突出重点。每天发生的教育事例太多,有些事例太平淡,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不必都收集起来,只需要收集那些有典型意义的问题。二是要经常注意。对于具教教育现象及其反映,要注意倾听,注意观察,注意思考,否则,就会对许多典型案例熟视无睹,让许多很有价值的案例从我们眼前滑过。三是要坚持记录。因为案例要写得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单靠记忆,不可能记得那么完整、准确,必须及时记录。记录时,主要写出有关人员的特点,包括语言、行动、作法、效果和相互关系等,不必过于计较写作的语法、修辞、逻辑与字迹,可以在记录结束之后再规范地进行整理。

2.提炼主题。

教师收集到的教育案例素材,仅仅是教育情景。需要针对某个现象或某种情况,进行反复、深入的研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提炼出重要的、鲜明的、深刻的、有指导意义的主题。

3.撰写案例。

①目的要明确。敦师撰写的每一个教育案例.都要能反映某个问题或某项决策。教育案例不仅要描述人物语言和行为,而且要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需要、动机、态度等,还要将某种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工作原则、活动构想蕴含其中。

②内容要真实。案例素材要反映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教研、管理等工作实际。因此,撰写的教育案例必须是真实情景,不能虚构,不能杜撰。对于事件原貌,不允许进行夸张,更不允许歪曲。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适当增删一些细节、场景等。为了保护正当的隐私权,可以虚构地名和人名代替真实的地名和人名。

③情景要完整。教育案例要写出事件发生的背景,即写出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如

教师、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要写出解诀一个问题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的过程。故事要具体,要真实感人。

④取舍要恰当。教育案例通常篇幅较短,要求文字简练。因此,情景介绍的主次要分明,在写作时要恰当取舍,尽量写好主要事件,尽量精简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

⑤叙述要客观。写作教育案例的教师,对于所写的教育案例,必然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在案例写作中,只能客观地介绍典型事例,不能直接地提出问题,直白地表述观点,流露出感情的褒贬。要让读者仔细品味,悟出其中隐含的道理。

二、撰写案例分析

通常情况下,在教育案例的后面,要附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可以请他人写,也可以作者自己写。可以从一个当事者的角度分折,也可以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撰写案例分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理论实际紧密结合。撰写案例分析时,不要就事论事,需要就事论理。对案例中描述的事实,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分析,力求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较好的措施。分析自始至终要紧扣案例,不能脱离案例本身去讲教育理论。

2.教育思想必须先进。案例分折的立意要新,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作指导,要跟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3.分析要有求实精神。案例分析需要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分析要实在,有针对性,要讲关于这个案例的具体的小道理,不要讲永远正确的空洞的大道理。不要热衷于抄录教育理论的条条框框,要将教育理论的观点自然地融会于分析之中。

4.分析需要突出重点。对于已写成的教育案例,要反复阅读,找出案列的基本目的和主要问题,力求抓住要害,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画龙点睛地把问题点明,把道理说清,把主题揭示出来。

经典教育案例分析范文2

[关键词]高师成人教育学 案例 案例教学

[作者简介]高晓东(1961- ),男,山东沾化人,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吕林(1979- ),女,四川成都人,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教育心理学。(四川 绵阳 62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四川省绵阳师范学院青年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的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的实证研究”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MB2009010)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53-03

教育学课程是高师成人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体现教师教育特色、培养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师资队伍的重要课程。然而,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比较广泛地存在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空泛、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脱节。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全新教学方法,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构筑了一座桥梁。在高师成人教育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方法,是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教育学课程中案例和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案例的运用。一个案例应该包括实际的情境、典型的事件、完整的事件叙述、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因此,从教育学的独特角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教育矛盾冲突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可能也隐含着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冲突的多元化方法。案例教学即教学中的案例方法,是指在教育学的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原理观念,围绕教育目的,运用典型的教育案例为教学材料,采用多种案例呈现方式,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教育实际情境中,通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平等对话研讨等形式,加深学生对于教育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案例教学法与教学中的举例都要引用实例,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与平常教师教学中使用的事例之间是有区别的。首先,二者的内涵不同:案例必须具备真实客观性、典型性、完整性、鲜明的目的性和问题性等特点,而事例是教师在教学中呈现的故事、例子等,它可能是主观虚拟的,也可能是客观真实的;既可能是典型的,也可能是大众化的;既可能带有难点疑点,也可能只是一个普通例子并由教师进行讲解分析。其次,二者的作用不同: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没有案例就没有案例教学;案例是培养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手段,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共同参与的对象。而事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并不居于核心地位,它只是使一个较难理解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只是教师讲解知识的一种辅助手段,只在教学中的某个环节或某个方面起到作用。因此,案例以及案例教学都是具有特定内涵的,与教师在教学中所举的事例以及传统的事例教学是有本质区别的。

二、选择最佳的教学模式是高师成人教育学课程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针对业余学习的成人学习者的最佳案例教学模式

“课堂案例示范+岗位案例收集+案例研讨评价”是业余学习的成人学习者的最佳案例教学模式。高师成人学习者往往是以业余学习的方式就读的,其就读一般是按“高师学校面授+岗位自学+高师学校考核”模式进行,针对这一就读模式,案例教学采用“课堂案例示范+岗位案例收集+案例研讨评价”的模式最为恰当。

1.“课堂案例示范”是学习者面授时由教师引领的环节。“课堂案例示范”一般在成人高师集中面授时进行。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例到理型,即运用案例,经过师生合作,寻找其所蕴涵的知识,发现并掌握基本概念、原理;二是从理到例型,即给出基本概念、原理,启发学习者运用基本概念原理,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案例示范”这一环节,是典型的从例到理的案例教学类型,其目的是以案例激活学员脑中的经验,再将其上升到理论,让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学习者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

经典教育案例分析范文3

关键词:体育教学;反思;六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2-0019-02

教学反思是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技能。科学可行的教学反思方法有助于体育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研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和途径,快速的提高体育教学技能和体育课堂教学水平。笔者经研究分析和总结,提出以下几种教学反思方法,以供同仁们参考和借鉴。

一、“撰写日常教学日记”提升法

撰写教学日记是体育教师利用平实的文字把体育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受、体会、疑惑、酸甜苦辣和得失利弊等典型事例详细的记录下来,在课后反思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技能的反思方法。如,体育教师可在一节体育课,一周、一个单元或一个模块的课程教学结束后,通过翻阅已撰写的教学日记,把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及时归纳总结,并一起与同组的体育教师展开讨论,谈谈问题形成的原因,解决办法、补救措施和启发,今后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应对措施等,争取达成共识。[1]同时与大家讨论共同关心的难点或热点问题,从大家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中吸取精华,取长补短,以获取教育教学经验或得到启迪。

又如可通过翻阅教学日记,认真总结和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环节安排是否恰当,教学方法选用或运用是否得当,学生的运动技术、运动技能,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是否得有效的训练,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和恰当,重点、难点是否突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正确和妥当,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哪些方面需要调整和改进,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成败得失的原因是什么?还有什么困惑等等。[2]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反思纠正,成功的方面继续要加以改进和发扬,疑难问题要及时向老教师和优秀教师请教给予解决。通过长期持之以恒的学习、总结、反思和积累,必将使自己的教学技能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

二、“撰写典型教学案例”提升法

撰写教学案例是体育教师把平时值得研究的典型问题或事例进行归纳总结,并用精炼的文字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为自己今后反思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技能提供可借鉴的典型案例。如,体育教师可对一个真实的教学情景,典型的教学案例或非预设生成的突发事例采用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评析与反思的形式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在这些值得研究的教学典型案例中存在着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既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也有反映一个案例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通过对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有助于体育教师把教学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提高专业素养,外化为教学技能或教学能力,也有助于增强体育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钻研、理解和运用。[3]通过撰写值得研究的典型教学案例,再经过总结、反思和分析研究,把解决疑难问题、热点问题和非预设生成等典型教学案例的经验、方法和手段,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供同仁们共同学习借鉴或参考。

三、“参与集体备课”提升法

集体备课是体育教师借助于他人的评判, 特别是同事的建议(或意见)和帮助,充分认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总结和反思,借众人之力,集思广益使问题和不足得到解决和纠正的一种重要途径。[4]如,体育教师可根据学校或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可行的集体备课计划,可具体到周、月和每学期定期进行的集体备课计划,内容包含学期初同组的体育教师在一起研究教学进度、教学实施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以及学期中期汇总阶段性的问题并讨论或商议应对的策略,并在学期末总结教学经验,提出下一阶段的改进方案。[5]集体备课的形式很多,如校内同组体育教师集体备课,县内外体育教师的跨区域集体备课,通过网络教研开展的跨市和省的集体备课,都是目前教研成本比较低,且高效、实用和具有新意的集体备课形式。如,可在体育论坛、QQ群和博客圈针对某个教材,大家普遍关注的疑难问题、热点问题或课题,通过网络协调实现跨市和省的集体备课。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或教案,并发送到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并由全国优秀的体育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专家进行“剥皮式”的修改,指导和点评,以鞭策上传者根据反馈意见或建议进行及时反思,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不仅充实了网络教学资源,还为体育教师提供了网络教研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达到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和共同提高的目的,采用此种教学反思的网络教研形式可有效地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经典教育案例分析范文4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外科护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2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a)-153-02

外科护理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外科护理培养的目标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外,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大多数教师还沿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一味地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僵化,无法适应多变的临床工作。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形成独立的临床思维模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外科护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案例教学法利用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将理论教学和临床更好地结合,提高教学质量。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日趋规范,对我国高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理解及实际操作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笔者在外科护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总结了其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探讨。

1 案例教学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1 案例启发教学

在授课前布置案例,让学生认真准备并查阅相关资料,如讲授“胸部损伤”一节内容时,首先给学生一例典型气胸的临床病例,由学生去判定气胸的类型,使学生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气胸有哪几种?各种类型气胸的典型临床表现有何区别?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精神,从而对这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通过自学和查阅课外资料寻求解答。

1.2 结合案例进行教学

介绍病例后,结合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分析病例的发生、发展过程、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如张力性气胸的病例,患者有明显的呼吸困难,胸廓饱满,主要由于气体进入胸膜腔,破坏了胸膜腔的负压,而且由于损伤的活瓣装置,气体只进不出,因此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相对于其他种类气胸要明显。通过结合解剖、病理知识分析病例,提出了张力性气胸的典型临床症状,并解释了其发生机制,且这种授课方式相对于单一的按照传统模式介绍解剖、生理、病理等枯燥的知识的教学方法,加入形象的临床病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1.3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病例

在讲授一些重要、复杂的内容时,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病例。例如讲到气胸的急救原则时,三种气胸的急救原则各不相同,在讲解完相关理论后,可提出一些简单病例,如:患者胸部被捅了一刀后,刀未拔出和刀已拔出各自的处理原则是什么?学生在刚学习完理论内容后马上接触实际问题,一方面提高了学习、思考的兴趣,另一方面加深了对于讲授内容的理解、记忆以及掌握,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

1.4 疑难案例讨论

选取一些系统的、有一定深度的、综合性的病例资料,由学生自由展开讨论,针对病例的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辅助检查、治疗原则等作详细的分析,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总结,纠正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临床诊治中的注意事项。疑难案例讨论有利于学生区分各种临床疾病,可以使学生养成主动利用各种资源获得知识、遇到问题积极寻求答案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自学能力。

2 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2.1 选取典型的案例

教师应在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能力的情况下,根据学习的重点、难点,选择典型的临床病例,案例通常是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或者是经改编或虚拟的问题,选择的案例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具有典型性,较复杂,有理论和实际意义[2]。这是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

2.2 案例教学过程中注意师生互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单一的教师讲授、分析病例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一样,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也不能一味地任由学生自行分析、讨论病例,缺乏适当的引导会造成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错误和思维模式的误区。因此,一方面,学生要有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从准备资料开始,结合病例去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与同学交流,展开讨论,充分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学习是学习主体的信息加工过程,主体性发挥得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好[3]。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课堂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并对学生探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适当地拓宽学生的思维范围,增加学生的知识量。

3 结论

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能力培养过程。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具有诊断、鉴别诊断疾病以及科学预防、治疗疾病的能力[4]。外科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专业学科,不仅要培养基本理论知识,更应注重培养综合分析、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病例教学法具有启发性、参与性、民主性的特征,是推进素质教育及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5]。

案例分析是一种准实践,通过案例学习,可以缩短护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通过学生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和模拟设计,能为他们将来的实践能力奠定牢固的基础,即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6]。病例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兴趣;病例分析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训练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与同学或老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改善了自主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提高。另外,由学生自由展开思考,进行讨论,使学生们能够自主地、积极地通过课外资料寻求知识,主动开展自学能力锻炼,使学生养成主动利用各种资源获得知识、遇到问题积极寻求答案的习惯。

在外科护理教学中,采取病例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晓露.试论“案例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8):1-2.

[2]孔维佳,乐建新,陈建军,等.耳鼻咽喉科学技能培训基地与医学生临床实习方案[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4,11(4):269-272.

[3]张洪涛.典型病例教学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9):1102-1103.

[4]方海明.CBL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4(11):155-157.

[5]董桂玉,李淑玲.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4,(15):25-26.

经典教育案例分析范文5

本文作者:陈启雄 苗静琨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选择重庆医科大学2005、2006级七年制研究生为教学查房对象,以传统的临床带教查房方法即主治医师负责、住院医师分管,带领实习医师以问诊、体检、诊断、处理、查房的常规流程进行实习为对照组;之后以同一主治医师按照典型案例教学查房方法进行实习为实验组。教师在病房选定教学查房的典型病例后,针对所选病例确定研究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预先向实习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要点,让学生提前熟悉相关病例的病史特点、检查结果等,实习学生充分利用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图书馆的期刊、杂志、电子阅览室等资源对学习要点做好教学查房前的准备。教学查房时,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着重对有关典型案例的各学习要点进行分析讨论,每位学生均提出有关疾病诊断、处理、治疗及相关医学新进展的意见,每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阐述本小组的最终意见,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者提出质疑,甚至提出辩论,所有参与教学查房的实习学生均需积极发言,展开广泛讨论。

在实习学生对案例进行充分分析、讨论基础上,带教老师再对典型案例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全面总结概括,便于实习学生理解和掌握,并重点对实习学生的分析讨论做出点评,如分析思路是否正确?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否恰当?结论是否准确?处理是否规范?使实习学生掌握分析、处理和解决临床疾病的思路和方法[6]。每次典型案例教学查房结束后,向每位参与教学查房的七年制研究生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项目以“优、良、中、差”4个等级评分,以评定结果为“良”以上的学生人数作为统计指标,对典型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及看法做出评价,了解典型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当场回收问卷。

发放调查问卷130份,收回1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与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在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口头表达交流能力、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创新能力、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临床思维能力、处理临床患者的信心等方面,典型案例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儿科七年制研究生是医学院校儿科系学生中的佼佼者,与五年制学生相比,他们的优势在于医学基础知识较扎实,英语水平较好,学习积极性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强,有一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

但对于刚进入病房的七年制研究生而言,他们所掌握的医学知识还完全是抽象的,概念式的,零散的,难以与临床实践中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往往感到有些茫然。因此,如何将抽象的医学理论知识与真实案例结合,提高儿科七年制研究生的临床实习效率是儿科临床教育的重要任务。此外,儿科临床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单纯传授临床医学知识,如何提高七年制研究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欲望,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儿科七年制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更成为当前七年制研究生教育的重点,这就要求儿科临床教育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进临床教学方法[8]。

引入典型案例教学法可更好将医学基础理论与实际病例相结合,既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实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9]。以“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为例,“胎粪吸入综合征”是由于胎儿发生宫内窘迫或产时窒息胎粪吸入发生肺部病变所引起,为新生儿期特有的呼吸道疾病,是引起初生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发生在过期产儿及足月儿,偶可发生在早产儿。胎粪本来是在肠道内,黏稠似柏油样,正常情况下胎儿在宫内不容易排出胎粪,那么胎粪污染羊水的机制是什么?羊水胎粪污染的临床意义又是什么?胎儿吸入胎粪后造成多脏器损伤的机制是什么?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各系统的表现有哪些?轻型、中型、重型胎粪吸入综合征的特异性胸部X线检查结果有哪些改变?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一般治疗、辅助治疗、并发症的治疗方案?如何预防羊水胎粪污染及吸入?教学查房前预先向实习学生交代需要掌握的学习要点,每位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利用各种资源对上述学习要点做好充分准备,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再进行全体课堂大讨论。

每个小组推选代表针对问题阐述小组意见和看法,使实习学生对胎粪吸入综合征有了全面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参与教学查房实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七年制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本结果表明,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在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口头表达交流能力、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创新能力、提高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及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典型案例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但接受调查的学生一致认为典型案例教学方法花费时间过多。由于从小就接受“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实习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疏于思考的不良习惯[10]。因此,当需要学生单独分析案例,积极参与讨论时,部分学生不愿主动思考、不发言。另外由于受到教学查房时间的限制,实习学生难于畅所欲言地发表各自的观点,造成学生难以从全方位、多角度对典型案例展开深入分析、讨论。因此,能否灵活、合理、适时的在课堂中充分开展师生间的互动式讨论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同时也是对临床带教老师的考验[11]。

如何有效开展典型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查房的效率,本文体会是:(1)教师要精选临床实践中经典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设计学习要点要多样化,既要有基础知识,又包含临床实际的多样性、差异性[12]。(2)带教教师要多花时间精力研究病例,认真做好教学查房前的精心准备[13]。教学查房过程中,应结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同时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现场示教、体格检查等,充分激发实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每一位实习学生都积极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严谨、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达到典型案例教学查房目的[14]。典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典型案例为基础,以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方法[15],对儿科七年制研究生临床教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儿科七年制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应用典型案例教学查房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临床教学质量。#p#分页标题#e#

经典教育案例分析范文6

关键词: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式教学法;原则;步骤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072-02

“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由以前“军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并而成的,是军事高等院校本科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必修课。该门课程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军人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为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贯穿始终,对学员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筑牢学员军魂意识,提高学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学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整体提升,可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运用综合性强、针对性强的案例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式教学法在《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基础”课案例式教学法,就是根据“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把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达到提高学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搞好“基础”课的案例式教学,首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案例式教学法在基础课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军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基础”课在学员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正确法律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理应受到学员的重视和喜爱,但是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学员对这门课重视不够,觉得学不学都无所谓;二是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规范性,内容抽象,并且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内容和学员以前接受的初高中政治教育以及平时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多有重复,学员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三是普遍采用大班教学,教员与学员之间不易沟通,课堂气氛容易陷入沉闷,等等。这些客观存在的状况势必影响学员学习“基础”课的兴趣,有的学员上课干脆干别的事,有的甚至打瞌睡。要改变学员不愿学的尴尬局面,案例式教学法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案例式教学法通过运用一些经典的、直观的、有价值的案例,让枯燥抽象的理论与鲜活具体的实际联系起来,让学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了学员的主体地位,教员学员“共同分析、探讨、争辩、质疑等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求知愿望和思考问题的热情”[1],同时把抽象的理论、枯燥的法律条文具体化,将知识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而且学员在参与的过程中有了自由思考的空间,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案例也能提高自身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员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大胆提出各种假设和怀疑,这些还有利于培养学员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从而促进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有利于提升教员的教学能力

案例式教学法的有效运用首先要求教员在平时注重收集、整理、积累和加工与授课重难点内容有关的各种案例和素材,以备授课所需;其次,组织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要求教员将自身的主导性和学员参与的主体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员既要讲清案例的来龙去脉,又要结合理论设置各种问题与学员展开平等讨论,而且还要根据学员的具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再次,教员对学员的见解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和点评,并总结教学经验归纳教学规律。这些都要求教员在平时要注重理论学习研究,不断提高驾驭课堂、洞察对象、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教学艺术。可见“基础”课案例式教学法对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员在组织实施案例式教学的同时教学能力和水平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三)有利于增强“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总体而言,基础课在筑牢学员的军魂意识、培树学员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以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方面取得了应有的成效,但也需要进一步增强其实效性,那么案例式教学法是增强基础课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一是,案例式教学是“一种启发式、亲验式学习,体现了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举一反三的优良传统”[2]。通过案例提供的信息和经验,使学员置身于案例情景所包含的矛盾之中,锻炼提高了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案例本身具有的强大的育人功能。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教育顾问德怀特·艾伦曾明确提醒并警告教育者,“教育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使学生变得聪明;一个是要使学生作有道德的人。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有道德,那么我们就为社会创造了危害”,因此“基础”课要牢牢抓住首先教会学员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人这一根本宗旨,而一些经典的案例往往蕴含着强大的德育功能。案例的教育功能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实践中就得以充分发挥。《论语》记载,孔子以“颜回好学”为例来讲君子的修养;军事家孙膑也以“围魏救赵”为例,阐述自己的军事思想。现在的“基础”课我们同样要挖掘案例的教育功能。实践证明,在“基础”课的教学中,把一些经典案例,经分析研究,运用在教学中,可使学员受到真实的、深切的教育,从而启迪思想,培养德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三是案例式教学利于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贴近现实、贴近军营、贴近学员的典型案例进行比较、探讨和分析,使基础课由空洞变得丰富,从枯燥走向生动,让学员乐于学,从而有利于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

二、案例式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实施的基本环节

把案例作为实施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这也是把抽象的理论放置到丰富的实践中提炼和升华的过程。正确地选择案例是案例式教学成功的起点,正确的组织实施是案例式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正确把握案例选择的原则

1.典型性。典型性是案例必须具有普遍意义,非如此,案例不具有选择的价值。因此教员在选择案例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明确该案例的服务对象是哪些理论知识,是哪些法律法规。只有围绕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案例并展开分析,才能做到用案例为学习理论知识服务,才能最终实现提高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真实性。案例不是文学作品,不能虚构情节。真实性是案例的基本属性,非如此案例不具有令人信服的结论。因此,以案修身、以案明理、以案说法最好是真人真事,充分展示案例式教学的教育价值和警示价值。如果能从学员身边发生的事例取材,让有成就的讲成就,有贡献的讲贡献,有理想的讲理想,有道德的讲道德,有纪律的讲纪律,就更有说服力。这样的案例体现了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同龄人教育同龄人,更能引起学员思想上的共鸣,其教育警示意义就更加深远。

3.综合性。在“基础”课中德法并存是案例综合性的价值诉求,其目的是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有机结合。因此在选取案例时要求同一案例在具有典型性、真实性的基础之上还要能彰显道德与价值的不同取向。这种综合性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无疑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益于学员形成法与伦理一体化的价值取向,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

(二)精心设计实施案例的各个环节

1.把握好案例运用的时机。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并不是每个章节都适合运用案例式教学,即使可以应用,也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择机运用。有的案例可以放在开头,导入新课,引起思考;有的可以放在中间,承前启后,活跃气氛;有的则适合放在结尾,小结内容,触类旁通。这些运用时机的把握,需要教员在备课时做足功夫、精心设计,不可随意嵌入。

2.把握好问题的设计。陈述完案例,教员应根据需要科学设问。问题的设计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要能引发学员的思考,既不能过于简单让学员无需思考就可作答,也不能太过复杂让学员摸不着头脑。在遇到疑难问题时,还可以临时设问,引发思考。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教员要掌控好课堂的气氛,不要出现冷场和无序的场面,更要防止因观念的不一致而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3.搞好点评和总结。案例分析讨论完之后,教员应对整个过程及时中肯、简单准确地予以总结。肯定正确而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指出歧义和错误所在,避免简单化的告知结论。对于有些复杂的问题,教员应从多角度提供可以思考的空间,启发学员进行创造性思维。

三、案例式教学法对“基础课”教员和学员的要求

(一)对“基础”课教员的要求

要在“基础”课中实施好案例式教学,教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首先,理论功底要深厚。教员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无法把握好案例教育功能的导向性。案例教学中往往会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军人伦理学、军人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美学等多学科领域,甚至会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教员如果不懂青年军人的心理,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就无法驾驭课堂,难以让学员信服,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其次,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跟上时代和学员的思想节奏。

(二)对学员的基本要求

学员才是课堂的真正主角。要搞好案例式教学,学员也要做足准备。首先是课前的准备。学员先要预习该次课的重点内容,仔细分析教员提供的具体案例及相关材料,还可以查阅收集相关的辅助材料。其次是课堂上积极参与。每个学员都要敢于表明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

当然案例式教学法不是教授“基础”课唯一方法,教学中还要积极探索案例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进一步丰富完善教学过程,切实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经典教育案例分析范文7

关键词:中职德育 案例选择 使用

随着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深入,案例教学法成为教师们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以案例为教学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是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手段。案例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被广泛地运用于课堂,而案例选择与使用就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当前在德育课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和使用存在着选择陈旧、选择不当、随意性较大、分析不到位、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如何选择好的案例,并有效使用成为每一位德育课教师应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以职业生涯规划课职业对从业者素养的要求课程为例,探讨德育课实践教学中案例如何选择与使用。

一、职业对从业者素养的要求课程教学设计

职业生涯规划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引导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劳动世界,激发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积极情感;丰富学生的职业情感体验和职业要求认知,引发其潜在的职业兴趣,提高从事某一专业的职业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等,掌握职业生涯规范知识,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的意识与观念,使其能恰当处理个人兴趣与当前社会需求和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

职业对从业者素养的要求课程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第二单元第1课的内容,该课教学目标是学生认识职业素养,分析自己的现状,加强职业素养提升意识。

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1.案例选择

《对话》栏目的一期节目《你是人才吗?》,邀请了李开复先生对两名学生(一男一女)进行现场面试。本课将李开复的现场面试作为课堂教学案例。

2.问题导入

播放两位同学的自我介绍,提出问题:谁会面试成功?

3.情境创设

继续播放李开复的面试经过。学生分小组记录下面试的每一个问题,以及两名被面试者的回答。

4.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每一个问题分别考察什么样的职业素养,小组讨论回答,教师点评总结职业对从业者素养的要求。

5.深入探究

设问:为什么李开复选择了专业技能稍差的女生?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换位思考,理解面试者的想法。最后得到结论,在职业对从业者素养的要求中,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人才。

6.小结

小组互评,教师评价。

二、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原则

案例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来决定。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第一单元的内容。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职业生涯规划课没有严谨的理论体系,理论性、操作性不强。总体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称为方法课,教材内容表述直白,一看就懂,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本课的授课对象主要是一年级新生,由于分数低而进入职校的学生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差生,学习习惯和方式都存在不少问题。但是他们还有着各种各样的理想和对未来成功的渴望。因此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树立信心,重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适宜的教学案例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有效弥补教材内容的空洞枯燥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选择案例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针对专业原则

在职业学校,教学要为专业服务,针对专业原则就是选择案例时的首要原则。针对专业原则是指所选案例要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尽量选择专业领域内的企业、人物和故事等。

本课授课对象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选择案例时尽量靠近学生的专业。本节课所选案例中的人物李开复是前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总裁,是中国信息产业的领军人物,他的专业知识和所提问题具有代表性。

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对教学带来很大的差异。教材案例不可能每个专业都写到。有时教材中使用的是机电专业学生的案例,对于酒店服务专业学生来讲,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困难。因此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选择不同领域的案例。

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第一单元第2课――职业理想的作用。面对机械专业学生,要使用王进喜的案例;面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要使用马云的案例;面对调酒专业,要使用中国调酒皇后郑雯的案例……同样在分析职业能力一课,运用企业招聘广告案例时,对于不同专业要选择不同的行业的企业招聘广告。总之,案例越贴近学生的专业,学生的接受度越高。

2.贴近学生原则

案例选择要贴近学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习转化为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职校的学生都会面临就业,而面试是获得职业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职业对从业者的素养要求课程中选取了面试这样一个案例,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通过对面试问题的分析,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全面了解面试的过程,为自己将来的面试打下基础。除此之外,贴近学生的案例还有班级事务、学生社团、校园活动、家长采访等。这些学生在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时的真实案例贴近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学生身上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贴近学生还要求紧跟时代。当前“e”时代、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时代、工业4.0时代等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案例的选择要紧跟时代、贴近学生,才更有生命力,学生的学习才能更有主动性、更有活力。

3.客观真实原则

客观真实原则要求案例要如实、客观、真实地描述事件。中职德育课的教学会用到很多新闻热点事件、企业招聘、人物经历等案例,这些案例的选择要注意客观真实的原则。高一学生的思维还不是很完善,案例的选择要避免有倾向性的文字和观点,防止误导学生,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真实的案例有助于创设更为真实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直接从网络途径得来的案例要经过教师的深入加工才能使用。本节课选取的案例,节目本身时间有90多分钟,经过加工后,形成3~4分钟的若干短片,客观真实的还原了李开复的整个面试过程,边播放边分析,效果明显。

又如在讲到行业发展动向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一节时,教师选择了一个真实案例。四名同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毕业时选择了不同行业,十年后四名学生有着不同的发展境遇,说明了行业对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案例引起了学生的高度重视,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典型性原则

典型性原则是指案例要符合教学内容,能将复杂的教材内容转化为一说就懂,一看就明的故事,能准确有效地说明教学要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典型案例主要包括典型人物、典型故事、典型企业、典型事件等。如本节课选择了李开复这一典型人物,他的话和行为具有一定的权威。李开复的面试问题也具有很好的典型性,易于分析总结。

结合学生的专业,每个专业对应的行业都有典型人物或典型企业。如物流有德邦物流、动画有黄伟明、电子商务有马云的阿里巴巴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信服的典型。有代表性的案例不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加深其理解,而且能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结合。

三、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案例的使用要点

教学案例的使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互动与合作,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是教学效果保证的关键因素。德育课教学中案例的使用要达到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的目的,教师要运用一些技巧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开场白要简洁、明确,设问要循序渐进,讨论要热烈有序等。在使用案例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设计好案例展示的形式和方式,问题设置具有较强的引导功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重视案例的点评总结。

1.充分准备

教师选择好案例之后,要对其进行深加工和深度剖析。使用案例的目的是让学生学,而不是为了让教师教。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要考虑到案例可能出现的问题,储备更多的知识信息,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笔者在本节课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对视频播放时间进行严格控制把握,视频中人物的对话都准备了相应的文字稿,每一个问题出现的顺序以其所涉及的职业素养的要求进行归纳等,如李开复提问:“你是一个爱国的人,对于去外企工作有何看法?”这一问题就归纳为公民的基本道德素养要求;“计算机下象棋已经超过了人类,为什么围棋不可以?”归纳为专业技能要求,由此在上课时能保证案例的高效使用。

2.案例展示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最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不是学生的听讲,而是课堂上的师生对话,而这种对话通常情况是由教师提供的教学案例引发的。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案例,学生就会有选择的注意这一方面的信息,教师选择怎样展示案例,学生就会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因此案例的展示方式决定了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通常案例的形式主要有文字、视频、图片、音乐等。案例的展示形式主要有语言、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学生表演等。案例展示时,要注意文字资料准确无误,语言表达清晰等。

案例益精不益多,为使案例得到充分使用,最好一个案例贯穿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或多个内容。不宜使用过多案例,学生难以消化,甚至会干扰课堂。本节课将一个案例以视频的形式展示,贯穿一节课,使学生获得完整的面试经验,对职业素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问题设置

问题是一切思维的起点。设置好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问题应从简易问题出发,层层深入,在组织课堂讨论、分析和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提问步骤紧凑,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本节课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是:面试结束后李开复会选择谁?在这一问题的指引下,设置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第一层次是简单问题:李开复的面试问题有哪些?被面试者是如何回答的?

第二层次的问题是:李开复的问题都体现职业对从业人员哪些素养要求?

第三层次的问题是:为什么李开复会选女生?

三个层次的问题环环相扣,从低到高,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到抽象,看问题的角度从现象到本质,学生在思考中知识得到升华,情感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升,从而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4.情境创设

案例教学更重要的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环境。情境创设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以师生对话为方式进行。案例本身就创设了一个情境,教师要将这个情境展示出来并延续下去,将整体情境转化为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受到支持和鼓励的。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对学生的大胆反应宽容,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本节课创设了一个关于面试的情境,引导学生对面试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掌握复杂的知识要点,了解企业招聘过程和企业要求,有效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小结

教师在案例教学环节结束后,应及时对其进行点评、总结。点评总结是对案例教学过程的归纳和提升,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对于有疑问或有争议的论点可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本节课的点评总结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从实际面试问题归纳总结为职业对从业者素养的要求,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跨越,知识不再是机械的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此外,还可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教师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的选择与使用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一个好的案例可以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启迪智慧的火花,可以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师应依据以上原则认真挑选案例,重视案例的搜集、积累、分类和管理工作。还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灵活地使用教学案例,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案例的使用效果,使案例能真正发挥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凯.法律诊所教学案例遴选初探[J].法制博览,2014(10).

[2]韩璐.高职思政课教学案例的选择[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5).

[3]秦文婷,梁显忠.管理学教学案例的选择与使用[J].时代经贸,2011(2).

[4]项福库.论思政课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应遵循的原则[J].教育探索,2012(1).

经典教育案例分析范文8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微生物学” 教学实践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不断改革,而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改革[1]。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此,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被尝试应用于教学实践,如基于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这些新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启迪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传递知识与技能,进而实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法。现代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案例教学法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相关的真实事件设置成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实现高层次认知目标[3],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与一味突出教师单一的主体地位、强调单向交流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它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因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微生物学”是武汉轻工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面向全校生物科学类、制药工程、食品科学类、环境工程、动物科学等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课。微生物学是典型的实验科学,同时微生物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微生物学”课程可选择的案例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是科学史上的一个经典实验,可以是一位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也可以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近年来,我们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援引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

微生物学史中有很多著名的经典实验。通过对这些实验的逻辑分析,可以让学生体验微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在微生物学课“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章节的教学中,微生物的基因突变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微生物学史中,微生物抗性突变究竟是环境因素“驯化”微生物产生“定向变异”还是微生物自发产生非定向变异,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曾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问题。从1943年起,几个学者设计了几个著名的实验。这些实验既严谨又巧妙,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解决了这场科学纷争[5]。坦而言之,初学者的确很容易将“基因突变是随机的、非定向的”这个特点与“环境可对突变微生物定向筛选”二者相混淆,形成“定向变异”的错误认识。尽管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基因突变是“自发”发生的,但是这样仅仅强调结论的教学方式并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选择经典实验案例,通过重现实验研究过程,让学生体会研究者的实验设计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因此,借助多媒体教学,我们以图片形式展示经典实验的过程,针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理念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研究者的思路。以“Lederberg等的影印平板实验”为例,我们提出的问题如下:(1)影印平板是什么意思?该接种方法与常规的微生物接种方法相比有何特点?(2)实验使用了几种培养基?几种培养基各有什么作用?(3)初始的大肠杆菌母种没有链霉素抗性,实验中得到的抗性菌落的抗药性从何而来?(4)这个实验如何了基因突变的“环境驯化论”,支持了“突变自发论”的观点?在对该实验的分析和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师生互动频繁,实现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目标。

纵观生物学的发展历史,许多实验之所以能成功证明、验证重大的科学问题而成为经典实验,与其说是依靠各种实验技术,不如说是依赖实验设计者巧妙的思路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引入这些经典实验案例,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实验设计者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导论”课程教学中,教师经常花大量时间讲一个经典实验,启发学生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际上就是在提示教师,除了传授既有知识外,更要传授方法和思维。

2.援引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

为了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现代高等教育除了进行专业教育之外,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6]。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起到陶冶与激励的作用。

在微生物学课“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引入“衣原体的发现者――汤飞凡先生的生平”内容。汤飞凡是中国第1代医学病毒学家,1955年他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是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1个中国人。他曾把沙眼衣原体接种在自己眼睛里,冒着失明的危险证明了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是为科学献身的典范,对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我们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汤飞凡先生的纪念文章《中国人不应该遗忘的名字――汤飞凡》,并在课堂上交流读后感。在交流读后感时,我们试图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让学生记住衣原体和病毒的区别和联系。我们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两个问题:(1)衣原体和病毒的区别和相似性各是什么?(2)汤飞凡先生的一生给我们哪些启示?

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中,还有一些类似的案例可运用于课堂。在微生物学课“绪论”部分介绍“科赫法则”时,我们引入了在幽门螺杆菌的相关发现与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Warren)的研究经历。为了证明幽门螺杆菌与疾病之间的联系,马歇尔与另一位医生莫里斯(Morris)喝下了含菌培养液,亲自感受病原体在体内的发展变化。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发现了该菌在胃炎及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他们的工作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引入这个案例之后,我们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两个问题:(1)研究者们“以身试菌”是依据什么科学法则?(2)这些科学家们的工作经历给予我们哪些启示?上述这两个教学案例可以引发学生多方面的思考,可以从多方面起到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3.援引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控、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与微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将微生物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组织成案例引入微生物学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意识[3]。

2014年,西非大陆爆发埃博拉病毒病疫情,这场烈性传染病扩展迅速,致死率高,引起世界恐慌。2014年2月埃博拉病毒在几内亚爆发,随后扩散到相邻的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自疫情爆发以来,这3个国家有超过1.1万人死于此类疾病,另有超过2.8万人感染这种病毒。从1976年发现埃博拉病毒病至今,总共爆发过将近30次埃博拉疫情,但是这次的爆发规模最大。研究认为,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埃博拉病毒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到人,随后通过人际间传播加以蔓延,方式是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或者受到这些液体污染的表面和材料(如床上用品、衣物)。我们及时将此事件作为案例引入微生物学课堂,并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为何果蝠携带埃博拉病毒却不会死?(2)同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为什么有的病人病情恶化不幸去世,有的病人却能够自行康复?

该案例的内容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对埃博拉病毒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病毒、传染与免疫甚至微生物生态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将原本设置于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结合,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案例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举个例子”,二者有很大区别。第一,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教师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是借助案例研讨实现的,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仅处于次要地位。第二,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自我学习,锻炼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举例则是说明问题的一种方法。第三,学生的独立活动在案例教学中占了很大比重,当然这些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从案例的选择、讨论至最后的评价,无不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而举例完全是教师单方的教学行为[7]。

参考文献:

[1]张小凡,周伟丽,王志平,等.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微生物学通报,2014,41(4):748-752.

[2]马知恩.怎样上好一堂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3,(6):8-10.

[3]黎志东,徐志凯.启发式等三种教学方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1):218-222.

[4]杨红,刘贻尧,王先龙,等.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7):1025-1029.

[5]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00.

经典教育案例分析范文9

一、 初中政治案例教学设计的“三贴近”原则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理念,不论是教师对材料的选择还是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的设计都力求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利用这些身边的材料,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一)案例设计应贴近学生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否参与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法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学生长期处于“被学习”状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为了充分发挥中学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带到课堂来分析、讨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增加学习兴趣,课堂上所涉及的政治观点就能通过案例被学生及时掌握和理解,从而转化为自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学生比较关注网络热点名人动态、担忧雾霾天气对健康的影响、义愤日本在问题上的小动作等,都可以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课堂教学案例。课后亦可以布置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身边小事,自己动手制作PPT或编排小品,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更增强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

(二)案例设计应贴近生活原则

政治课教学内容不能脱离现实生活,选择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应该是从内容出发设计案例,不能为了讲案例而讲案例,否则整堂课就成了“故事课”。选择的案例要求简短,同时又要紧扣教材、教学内容,要让那些与教学内容相关性大、可读性强、能说明问题的现实生活性强的案例走进课堂。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事物理解抽象的政治理论观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领悟,在领悟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如讲授初中思想品德课关于“关心、亲近、服务社会”内容时,扬州的教师就可以选用“扬州好人”评选中的好人事迹作为案例。这些“扬州好人”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我们的同学还见过其中的“好人”,这些好人事迹也大都是最普通的生活事迹,是我们学生很熟悉的生活场景。这样的案例我们老师可以讲述,我们的学生也可以讲述,大家也愿意听,因为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生活。

(三)案例设计应贴近实际原则

很多学生觉得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空洞无物,枯燥乏味,书上讲的与现实中的往往存在差异,很多同学感到茫然,理解困难。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要把道理讲清楚之外,特别要注意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来教育引导学生:一是要真实的、具体的,有人物、时间、地点,有事件、结果,不是胡编乱造的;二是要具有教育意义的,弘扬正气,唱响主旋律,多选正面的,少选反面的;三是要紧密联系中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问题来进行。如针对诚信教育,最近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的“诚信中学生――徐砺寒”案例就非常好。事情很简单:扬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中生徐砺寒上学途中撞坏私家车后,为车主留下了一张字条致歉,并留下联系方式。他的诚实让车主直呼震惊,事迹经微博发出后转发近万次,感动无数网民。央视、新华网等近百家重点新闻网站纷纷转载【3】。网站专门开设扬州诚信中学生专题,而且“诚信中学生”入百度词条候选“2012感动网络人物”和央视“一周人物”。对这件事我们很多同学都会说:“这有什么,一件小事而已,我遇到这种事,我也会做。”对了,这就是选用这个案例的目的,正是因为这个案例是如此地贴近我们生活,如此符合我们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实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角色联想,设身处地我们会怎么做,这样学生才有可能从中受到最真实的教育,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他们认识了“原来诚信是如此地‘可行’”。

二、 初中政治案例教学的三种典型设计

案例教学设计,既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又要贴近实际,既要传承历史,又要与时俱进。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案例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设计难易大体相当的案例,要根据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时代特点选用新鲜案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典型案例。

1. 经典案例设计

初中政治教学进行经典案例的设计,是政治课教学发挥德育功能的需要。经典案例是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具有经久不衰的典范意义,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可以汲取的人类文明成果。例如,国内的雷锋、张海迪、袁隆平,国外的贝多芬、海明威、霍金等人的故事,学生可以通过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学到乐于助人、身残志坚、持之以恒的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课教材上面这种经典案例最多,因而案例设计时,首先应用好用透书本案例。

2. 鲜活案例设计

初中政治教学在进行案例教学设计时,还需考虑到时代性与现实性,选取鲜活的案例,鲜活的案例具有鲜明的示范作用,就其内容而言,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经验性示范案例,即将先进人物或先进事例编为案例,进行示范;另一种问题性示范案例,是以问题人物或失误的事例作素材,加以精辟的分析,使学生从反面深入理解有关内容,从而起到警示作用。如选取各地的“新闻人物”、“道德模范”案例,选取媒体尤其是网络热议的最新案例,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救妞妞事迹,李阳家暴事件的是与非等,这些案例对中学生都具有鲜活的教育意义。

3. 自身案例设计

中学政治课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设计时,还得和自己学校、自己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心观察或调查,及时发现本校老师和学生的光荣事迹,并迅速、真实地将现实呈现于学生眼前,给学生以最大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如本人所在学校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有一个传统的宣传项目“感动田园”,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将师生中“感动的人和事”收集起来在全校进行宣传弘扬。其中那些本校家庭贫困的学生刻苦学习的事迹、课余帮助父母运货卖菜减轻家庭负担的事迹,还有已经毕业出去事业有成回报母校回报社会的学生事例,会让学生对自己学校,对自己老师充满敬意,并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案例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经典案例、鲜活案例、自身案例的灵活交叉使用,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才会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三、 结语

经典教育案例分析范文10

【关键词】英美经典影片赏析 大学英语教学 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学术界涉及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英语课程中电影赏析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听力口语教学、任务和输出型驱动教学、纯语言知识、情感体验等几个方面体现功用;翻译学视阈中研究英美经典电影的片名、字幕和文本解读;跨文化视野下英美经典电影的个案分析;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与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关系研究。上述研究成果的相关论文如:康燕彬《英语电影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发表于2010年9月《读与写杂志》;林黉《英文原版电影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表于2011年5月《楚雄师范学院学报》;胡贞《鉴赏原版英文电影 提升跨文化语用能力》发表于2011年第2期《电影文学》;吴S《多维立体化的翻译教学研究――以美国电影为语境》发表于2011年1月《外语电化教学》;殷和素、严启刚《浅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等。

本文从学科特点、教学难题、可行性三个方面思考英美经典影片赏析与独立院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一、学科特点

1.语言水平与教语言水平。除了研究语言专业知识外,教师应该注重教语言水平的提高,通过广泛涉猎各学科书籍提升人文素养,使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实现通识教育的路径。

2.道与术。大学英语教学实现通识教育的功用,要处理好道与术的关系,道术并重,将人文素养和英语语言技能培养深度融合。

3.工具性与通识性。大学英语教学赢得学生,靠的是鲜活的语言材料和充沛的情感,既要让学生学习使用语言,也令其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4.语和文。重“文”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传统,近年来强调“语”的教学逐渐成为发展方向。在慕课平台等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翻转课程日益成为主流的情况下,重点训练“语”的听说课程及其教学改革必须跟上。

5.英语和母语。英语和母语在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难题

1.技术限制。语音室教学环境难以实现全覆盖,普通教室操作听说课受限制影响效果。慕课平台框架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英语教学受限于语言室资源的问题。非商业目的使用欧美经典影片资源以构建翻转课堂,学生可以反复利用资源提高语言水平,教师可将教学重点放在课堂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建构。

2.听说课程。外教人手不足,外教教学难以实现全覆盖。慕课平台框架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汁原味的英美经典影片作为网络教学和网络资源可以反复使用,操作便利,学生在课后自学并做好充分准备,课堂成为情感沟通和语言交流的平台。将“语言输入”为主的课程扭转为“语言输出”为主的课程。

三、英美经典影片赏析实现大学英语教学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结合视觉文化风靡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在论证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础上,以跨文化思维方式赏析英美经典电影片段为切入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思考英美经典电影蕴涵的人文价值和思想突破,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提供实施路径。

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的主题和案例系列及人文价值,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教学改革提供内容。重点思考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蕴涵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将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系列和主题加以总结,思考其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的意义,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内容。

美国经典科幻电影,指向未来和人类终极命运如《12猴子》、《地球停转日》;对文明冲突和人类作茧自缚自我毁灭的隐忧如《终结者》、《黑客帝国》、《银翼杀手》等;探索物种进化过程中的此消彼长如《人猿星球》、《X战警》;表达对神经、精神世界未知和混沌的恐惧如《盗梦空间》、《少数派报告》;对宇宙奥义的追问如《2001漫游天空》、与外星生命的合作和对抗如《星际迷航》、《星球大战》。该专题旨在启发学生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时间、生死等终极问题。又如思考人工智能与智人命运的纠缠,近几年诞生出《机械姬》、《机器纪元》等影片,对智人的未来作出预测和反思。《超体》和《星际穿越》等影片,勾勒出科学和思想的边界。

代表美国魂和精神内核的电影,谈殉道者的孤独和伟大: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如《七宗罪》、《沉默的羔羊》、《肖申克的救赎》;孤胆英雄的非凡勇气如超人系列《超人》、《蝙蝠侠》等,西部牛仔的浩然正气如《正午》,警匪片对舍生取义的讴歌如《变脸》,政要和名流的底线和良知如《杀死一只知更鸟》、《洛城机密》等。该专题旨在启发学生用理性思维看待人性的弱点并思考宗教和文学对现世的超越。

另外还可以探讨如英美名著及电影,闪耀着人类普世价值的永恒之光,英美女性文学及电影涉及的爱情和独立问题,英美史诗电影的崇高和美,黑帮片看社会的显规则和潜规则等。

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活动,收集包括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的跨文化研究类书籍和相关论文、英美经典电影DVD、经典电影鉴赏中英读本、大学通识教育(ELE)英语读本、西方正典中英读本、英文经典名著详注等,从教学实践和理论素养两方面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教学改革做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最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如何以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课程的人文价值和精神,为实现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功用提供可能性。

目前学术界在跨文化视野下,对英语教学中电影赏析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而其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教学改革关系方面的研究不算多,本文用英美经典电影系列的案例分析,寻求经典英美电影片段赏析在大学英语课程人文价值方面的突破。以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来实现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的旨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史哲修养、审美品位和思辨能力,这是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

经典教育案例分析范文11

关键词:法治教育;案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212-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法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基础”课教育者正确把握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使“基础”课中的法治理念内修于心,外显于行,切实实现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在 20 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我国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引入并运用于经济、管理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在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历来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案例,就是现实生活中某个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 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当案例所蕴含的理论问题与教学目标相关联或相一致时, 才能称之为教学案例[1]。

“基础”课注重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基础”课法治教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第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案例把“基础”课程中法治知识点的抽象内容具体化,把真实、典型问题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通过案例教学,能增进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去思考和分析案例背后的法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法治理念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第二,“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容易使学生将法治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法治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培养法治理念的教学效果。

“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强调学生在法治方面理论知识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更强调学生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培养,让法治思维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而案例教学法,正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紧密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中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的过程。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一种教学实践情景。这种实践情景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法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了现实实际问题,也培养了自身的法治理念。

二、“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

以典型的案例为导入,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能实现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有效运用。具体来说,就是用典型的案例中基本案情反映的法律事件,为学生提供一种虚拟的教学情境,将案例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件的欣赏、解读和分析,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展开论证和思辨,在模拟法庭中扮演特定的法律角色,通过训练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递进式教学组织中,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合理设计案例教学的具体环节。

第一,学生查询资料环节。

学生查询资料环节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展开的前提。教师通过以多媒体或网络平台等形式给出案例的基本案情后,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案情的积极性,并结合法治的基本知识点,给出几个大方向的问题启发引导,如案例背后的法治思维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询案例中的法律知识点,探知案例中的法律问题,找出相关法律知识点,如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记录疑惑之处,为下一个环节的讨论和庭审做好应对的准备。这种做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

第二,课堂案例讨论环节。

课堂案例讨论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学生法律表达能力、论证能力和法律推理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中总结的法律问题的相似性,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8-10人为一个小组,采用小组研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在充分讨论交流中发现和解决法律问题。如针对案例中的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知识点进行思考的同学,分别组合成小组。学生要利用自己查询搜集到的有关案情和法律知识材料来进行论证问题,说服其他同学,并提出自己的法律观点。这个环节教师主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在分组后教师要巡视各个小组,鼓励学生结合案情进行推理与提问,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课堂时间内给出一定的交流讨论结果,并最终听取各个分组代表的案例讨论汇报。

第三,模拟法庭审理环节。

在小组案例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选出代表,扮演模拟法庭中的各个法律角色,如法官、公诉人、被告、证人等,展开模拟法庭的调查、辩论和裁决等审理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法庭审理中的程序规则,准备法庭审理中的诉讼文书、辩护词等法律文书,并展开课余的模拟法庭审理演练,在课堂模拟法庭中充分展示其法律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法律论证能力。尤其在法庭辩论阶段,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案例的播放过程,教师可以情景假设某一庭审过程,引导学生代表围绕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展开模拟法庭审理的设计和演练,运用“公平正义” “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进行法律推理,最终实现在课堂上展现一场精彩的模拟法庭。

第四,教师总结点评环节。

通过课堂案例讨论环节和模拟法庭审理环节,同学们基本上对案例中的主要法律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指出学生在资料搜集、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值得表扬的地方,做好对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掌握“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同时,针对社会舆情的各种正负面的信息,教师应从正能量的效果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

三、“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教学组织中的注意要点

选用典型的案例,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在教学培养目标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实现培养学生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法治理念。

一切教学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在内,都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途径。方法服务于内容,案例是为了揭示理论,它是提升课堂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舍本逐末,以手段代目的,为了方法而方法[2]。因此,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不能为了案例而讲案例,而要实现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从知识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进行对法治知识点的法理解析。如2015年修订版“基础”教材从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五个方面来概括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其学理基础是将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视为治国理政的五个基本要素。因此,“基础”课教师要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案例中有关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等五个要素上的法治知识点问题。

从情感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案例交流、辩论和分析法律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情感,坚定学生深层次的“认同法治、尊重法治”的法治态度,最终实现以法治信仰作为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高境界要求。

从行为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法律问题能力、进行法律辩论和推理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解决案例中法律问题的能力等,并在法治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真正使“基础”课法治教育中的法治理念知识内修于心,外显于行。

第二,在教学原则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组织中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教师在 “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案例分析、讨论活动。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自主学习,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搜集并整理有关材料,针对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充分论证其合理合法性和操作可行性。这将加深学生对相关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

第三,在教学导向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老师应正确解读案例,实现正能量价值观的教学导向。

如果说,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典型案例的正确选择是前提,那么,案例的正面解读则是关键。案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正面或负面的信息,只有正确地进行价值观的解读,才真正实现案例教学的教育效果。“基础”课法治教育中,教师应结合案例案情因素和社会舆情,给学生进行正能量的说理和引导,及时消除负面信息带给学生的负能量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看待司法公正和培育法治理念。

总之,以典型案例导入,通过查询资料、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递进式教学组织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灵活生动的案例教学中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使典型案例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融为一体,使案例相关人员与学生的法治情感融为一体,使案例解析与学生法治理念融为一体,从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知识理解、法治情感的体验和法治理念的培养。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大背景下,“基础”课法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培育学生学会用法治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法治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提升其自身的法律修养。

参考文献:

经典教育案例分析范文12

经济法课程的案例教学,与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度密切相关。本文就案例教学的发展背景、经济法案例的特点、课堂案例教学如何组织等问题做了相应的探究,提出了优化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

案例教学;教学法;经济类课程

从世界法制的发展趋势看,两大法系泾渭分明的格局不再,“两大法系呈现一种相互融合的状态”(王利民)。我国在司法实践中,法院用先例判决制度审结案件,就是借鉴了英美法系判例法经验。在法学教学实践中,英美国家较早使用了“案例教学法”,培养高素质法学人才。而我国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较为滞后,具体到经济法课程,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手段都需改进。传统课堂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运用成文法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不适用法学教育,经济法课程应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经济法课程的案例教学,当前的发展问题较多,主要是案例教学体系不够健全,与之配套的经济法案例教程良莠不齐,数量短缺,案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无量化的标准,经济法课程的案例教学处于探索阶段。为适应我国对经济领域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本文就经济法课程如何适用案例教学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一、案例教学的前世今生

教学中使用案例,是对案例教学法基本特点的理解。案例教学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哈佛大学法学院最早利用案例方法对学生开展职业培训。19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推出的《合同法案例》,是已知最早的案例教学教材。大约在1870年及往后的40余年里,“案例教学法”开始普遍使用,几乎所有的居于领衔地位的法学院都积极响应。当前在西方国家,案例教学法已被广泛应用,具体涉及在法律、管理、商业、医学等职业领域。在各高校,本科生、研究生包括继续教育都普遍开展案例方法教学。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案例教学法”,其特点是案例源自现实,精心筛选,成其典型。通过案例,展现疑难情景,引发思维风暴,激发潜能,寻找对策。这种案例教学法,实质是不出课堂的实践训练。通过案例教学,展现现实中的矛盾与困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通过对社会实践经验的透视,体现其内含的原则、观点及方法。

二、经济法案例的特点

经济法课程使用案例教学,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案例?案例是一些疑难情景的描述,与现实的、具体的、需要进行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相关。案例反映的中心问题一个或数个,其结构包括事件背景、发生发展的过程、矛盾的冲突与激化、疑难问题的提出,不同观点的讨论、矛盾解决的策略与方案等。经济法案例的特点可概括为:

1.案例来源于现实的经济生活案例是需要由师生研究与解读的,呈现于课堂的某些现实场景。案例源自生活,是与问题相关的,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基于现实设计的情景。案例情景具有真实性与实践性,充分展示矛盾与事态的曲折发展过程。案例教学的目标是培育应用型法律人才,案例研讨,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所选的案例具有典型性案例的选择要与教学目的相衔接,涵盖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案例提供的疑难问题应具代表性,适合课堂研究与讨论。典型的案例应能说明经济法课程各章节的法理,案例里的复杂情景与多种观点是案例研讨的基础,便于学生多角度思考。通常选取新近发生的、贴近学生生活经历的、与名人相关的或本地的案例,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重视。

3.案例的设置具有针对性、目的性案例要注意与经济法规则、条文、争议观点以及教学相关联。在案例研讨中,学生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过程,必须基于对法条内涵的理解、案例疑难情境的认识。通过将法律规定与案例情景中分散的线索串联起来,从问题解决者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寻求解决对策。案例教学,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方法。以上特点,体现了案例教学的思考性、复杂性与综合性。

4.案例的表现形式变化多端按属性不同划分,案例可分为探索性案例、描述性案例、实证性案例、说明性案例等。随着案例的形式变化发展,出现了事实和虚拟相结合的案例;全局和局部相结合的案例;随着多媒体教学、微课的普及推广,在平面的图文案例基础上,出现了更多的视听案例。案例教学,绝非案例的简单罗列与推介。经济法课程的案例教学,应在案例广泛收集的基础上,编写案例教程。一部完整的经济法案例教程,应反映教学的指导思想、课程的重点难点。具体到所选案例,应全面反映案情发展、相关的法律问题及争鸣观点。通过介绍法律要义、组织小组讨论、结合案情进行法理分析。

三、案例教学的组织

案例教学的组织,通常会碰到几个问题。从以下常见问题的分析中,可发现有效组织案例教学的方法。

1.个案分析还是多案例引用课堂教学个案分析的特点是,一个典型案例包括了多个课程知识点,分析深入具体,观点丰富。个案分析研讨,对法律知识的掌握能产生融会贯通的效果。图书资料上就有大量的个案分析。但学生的特点是,对某一案例兴趣的集中度不够持久,对法理的长篇论述缺乏热情,所以个案分析研讨不适宜大量使用,或者将研讨的典型个案作简化处理。实践中教学效果较好的是多案例引用,这需要大量案例的储备与选用,一个法条直接引用多个案例分析证明其中的法理,不断调动学生的兴奋点,增强内容的新鲜感,可使学生长时间对教学内容保持专注。这种教学法必须投入大量的备课精力,博采众长,才能达到多案例引用的教学效果。

2.集中研讨还是小范围提问一个典型案例的集中研讨理论上讲能使各知识点融会贯通,但针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效果不一定很好。主要是学生课前预习不足,对法律的新知识理解不深或一片空白,课堂参与的主动性不强,对预先设置的问题没有任何概念,研讨的后果是学生凭直觉或随意想象回答问题。个案的集中研讨要达到较好的效果,必须预先布置任务,创造场景,预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但个案研讨的弊端也很明显,主要是耗时费力,学生的主动参与有热情,做预习与思考的却不多,结果是气氛热烈,效果有限,课堂时间大量流失,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佳。相比小范围提问,通过问题的有效设计,能及时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不同案例以及问题的设置,能不断刺激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快速反应,提出对问题不同的回答,引起了对案例判决结果以及分析的好奇心。小范围提问,还能节约时间,教师可有效地利用课堂的时间资源,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目前,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繁杂,比较适合针对不同案例的小范围提问。

3.采用模拟法庭还是传统的课堂后现代主义以“异质平等观”主张去权威、去中心、拆结构、摒歧视。反对用统一标准评价教学,主张接受差异,保护学习者的丰富性、多样性,关注具有无限发展潜能和各具独特性的学习者个体。模拟法庭,能引导学生表达多面的观点,以多元的思维方式和对话创新,让学生模拟决策情境,体现了后现代主义以话语结构审视教育的方式。模拟法庭通过模拟具体的案情,把学生分为立场对立的有带有课堂竞争色彩的原被告双方。庭审开始后,由教师模拟的法官设置相关的案例,原被告双方通过法庭陈述、辩论和总结,把事件发生的背景、案情反映的问题、矛盾和冲突提示清楚,最后通过“法官”的当庭判决、陈述判决理由。模拟法庭整个庭审过程真实、紧张、热烈,教学双方作为共同参与者致力于问题的解决,改变传统课堂平铺直叙、枯燥乏味等不足。模拟法庭要注意的是案例设置的针对性与典型性。不足之处是模拟法庭较适合小班授课、要求学生对涉案的法律法规知识进行预习,模拟法庭对学生的法律素养、思维判断能力以及主动参与的热情等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经济法教材中,像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等章节内容适合开展模拟法庭授课。传统课堂教学由于上课信息量大,教学内容系统全面等特点,加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已经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陈述。而模拟法庭,国内已有相应的实训软件出现。传统课堂与模拟法庭可以实现融合互补。

四、案例教学的效果

案例教学,可使学生访问多种需要分析、解读的疑难情景。案例教学的效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现互动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是师生互动、交往的场所,非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通过案例教学,教师可从课堂机械的灌输讲授转为双向的互动参与,这体现了课堂以交往为媒介的特点,有利于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注、探寻学生的生存方式,在反思案例素材选择的成败得失后,不断完善案例教程,提高教学技能,使学生在案例互动中内化所获取的知识。

2.提高学习效能,使学生转向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不是把学生作为被动受体进行训练,而是要正视学生作为鲜活生命个体的特点,调动他们的真实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求周围世界。使用案例教学,争议的观点可能很多。面对矛盾冲突的困境,学生需要独立思考,探求法条内涵与问题的关联性,做出准确的判断分析。案例教学将使学生从被动的吸收者转为主动的探索者,在主动学习中获取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能,培养了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

3.增强学生分析、应变及独立思考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课堂是探究知识而非简单传授知识的场所。由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多变性,对于实际问题,法条往往难以机械地复制套用,学生必须适应外在环境变化,准确地把握各种法律关系。案例教学致力于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动态的问题探究中,消化静态的知识。案例教学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都是极大的锻炼。

参考文献:

[1]蒋关军.理论追溯:案例教学何以成为可能[J].教育学术月刊,2008.08

[2]程宏.法学案例教学的方法与运用[J].湖北社会科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