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典博弈问题

经典博弈问题

时间:2023-08-15 17:23:22

经典博弈问题

经典博弈问题范文1

关键词:博彝论公选课;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042-03

博弈论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课之一,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中都活跃着与博弈论交叉的分支学科,为满足当代大学生对博弈论知识的需求,高校加强博弈论公选课建设迫在眉睫。鉴于此,笔者面向全校开设了“博弈论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博弈问题及其启示”两门通识选修课程。

一、博弈论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博弈论与经济学、管理学和数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国内本科院校的博弈论课程主要面向经济、金融、管理或数学专业开设,教学的对象通常是本专业或本学科相关专业的学生,很少面向全校开设公选课,这主要缘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博弈理论的建立只有六七十年的历史。国内高校博弈论课程开设时间最长的也不到十年,上述情况导致了课程建设的经验不足、水平不一。第二,研究博弈理论往往需要借助数学的方法,所以,博弈论课程的讲授与学习离不开数学工具和经济学知识,课程内容不得不受制于较高的知识门槛。因而,国内博弈论公选课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笔者在连续四个学期开设博弈论公选课后发现,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 学生问的差异较大

由于博弈论公选课面对的本科生纵跨二、三、四三个年级。横跨本校全部学科的所有专业,导致学生的认知平台和知识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目的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性,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方也存在较大差别。

2 理论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和数学基础

博弈论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提炼出个体最优决策问题后,利用数学模型对其进行描述,再运用数学工具对其理论进行研究。200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杰・迈尔森(Roger B.Myerson)认为,“博弈论是对理人或决策者之间相互冲突及合作的数学模型进行的研究”。虽然博弈论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较强的解释能力。但它的标准表达是函数形式和集合论形式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过程依赖于数学工具。所以,学习博弈论既要有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正因如此,学生在公选课中接触博弈论时会觉得比较抽象。

3 课程的知识容量受限

为了照顾学生差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尽可能详细地为学生进行讲解,因而不得不压缩知识的容量,这导致了一部分经济学和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笔者尝试通过布置课后练习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效果不是很明显。或许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是,有限的课余时间和较快的学习节奏限制了多数学生对公选课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4 缺少合适的教材

缺少合适的教材也是博弈论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博弈理论的应用性和公选课内容的时效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教材的编写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方能发挥最大的功效,然而目前的教材往往只能体现前者却难以涵盖后者。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1 抓住学生的共性

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关注现实问题的意愿,对社会热点问题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尤其在理解焦点问题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认知共性。因而应牢牢抓住这一共性,迎合学生在知识需求上的实用化和功利化的特点,从当前丰富的信息资源中寻找承载博弈论知识的现实问题,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把丰田汽车赔偿、西南五省大旱、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2008股市大跌等现实热点都搬上了讲台。下面,笔者就通过教学实例进行说明。

在讲授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谢林(Thomas C.Schelling)的博弈承诺及其可信性概念时,笔者以制定《反国家分裂法》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由于祖国统一问题是所有国人关心的国家大事,大学生也不例外,所以讲授过程非常顺利,以致学生在课后反馈中把这一案例列为讲授最成功的部分。接着,为了讲解如何应用可信承诺处理现实问题,笔者选择了电视连续剧《老大的幸福》第四集中的一个视频片段,进一步强化了知识点。实践证明,人物生动的形象在给课堂增添活跃气氛的同时,也很好地承载了传递知识的作用,以缩影的形式把可信承诺的概念和应用可信承诺策略的方法植入了学生的头脑中。最后,笔者以拆迁补偿合同签订中的一种可信承诺策略为例,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并请学生加以点评。由于拆迁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所以学生对点评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样,通过抓住学生的认知共性,展示了可信承诺策略在焦点问题上能够将劣势变为优势的强大作用,成功地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了博弈承诺及其可信性概念。

2 增强主题的典型性和知识模块的简洁性

以经典博弈问题为主题有利于组织素材、选择教学内容;简洁地安排知识模块、弱化知识的层次性有利于照顾各类学生在知识面、综合能力和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少而精地选择课程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多角度地反复讲解有利于降低知识门槛,提高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主题选择上,笔者以多数学生熟知的“囚徒困境”作为第一主题;以试验性强、易于展开的“理性基础和有限理性”作为第二主题;以现实性突出的“重复动态博弈”作为第三主题。由于“囚徒困境”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密不可分,所以第一主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博弈问题的趣味性和深刻性,又能激发他们对该主题的进一步思考,使他们逐渐认识到“理性人假设”所具有的超越现实、过于理想的特性,从而部分地为第二和第三主题做好铺垫。另外,有大量关于“囚徒困境”和理性问题的课外资料易于获得,这为学生在课程初期进行兴趣驱动的导读创造了条件。

在知识模块设置上,笔者采取“自成模块、减少关联”的策略。例如,针对非常重要的“信息不对称”主题,我们选择了以二手车市场为核心,构建了包含药品市场、电脑市场和就业市场等典型主题的知识模块。一方面,这些市场为学生所熟知,易于接受;另一方面,这些市场中包含着非常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因素,因而通过对市场现象的自然描述完全可以弱化学生对经济学市场知识的依赖。为了弱化知识的层次性,突出重点内容,笔者舍弃了理论体系中的某些知识模块,例如“海萨尼转换”、“斯宾塞信号传递模型”和“斯蒂格利茨信息甄别模型”等。

3 重视案例应用,尤其应重视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关的案例

博弈论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它“声名显赫”,并且与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关系密切。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曾涉足博弈论领域,在博弈论的建立和发展中直接或间接做出过贡献。“名声在外”为博弈论公选课的开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课程的讲授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素材。正因如此,笔者才面向全校开设了博弈论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公选课。下面,以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为例,详细说明如何应用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关的案例以及这样做的优点。

纳什是博弈理论发展的划时代人物,纳什均衡是博弈论的核心概念,两者都是公选课中必须包含的内容。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1)借助“囚徒困境”和“情侣博弈”讲授纳什均衡及其不唯一性;2)播放电影《美丽心灵》,并进行讨论和点评;3)布置以纳什为主题的案例设计作业,让同学在课堂上演讲。第一部分是讲解的重点,讲好纳什均衡意味着博弈论课程成功了一半。第二部分可以把人格培养和素质教育有效融合起来。《美丽心灵》不仅能让人体悟到学生心灵中因爱而生的温暖,还能给出人生原本就是一场博弈的警示,体现出“大人物小故事”的精髓。纵然纳什这样的天才也有无法摆脱的困境,何况他人?所以,在人生的博弈中,既要承认能力的差异,又要找寻属于自己的色彩。同时还应看到,纵然如纳什般为顽疾所缠都可以逐渐康复,何况其他挫折?所以,要以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要终身学习而不轻言放弃!第三部分是对学生的启发环节。该环节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要通过为其提供上台演讲、展示成果的机会,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学生在设计案例时自学了有名的“智猪博弈”和“恋爱博弈”等经典模型,巩固了纳什均衡概念,还有学生甚至对纳什曾经设计过的一种“六连棋”博弈游戏(笔者对此也知之甚少)进行了分析。

4 重视学科交叉,尤其应重视学科交叉视阙下的学术前沿成果

博弈论已逐渐成为一门为诸多学科提供思维方法和分析技巧的学问,可以说,所有与生命有关的学科都蕴藏着博弈论的应用空间。在公选课中,应重视从学科交叉的视角供给知识,广泛培养各专业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例如,笔者选择生物演化理论和博弈论交叉所产生的演化博弈论作为知识模块,以人类社会的同性恋演化作为典型主题,挑选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案例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学生进行讲解,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演化博弈论的开创性著作《演化与博弈论》一书中,作者约翰・梅纳德・史密斯(JohnMaynardSmith)用精妙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分析和丰富有趣的案例把博弈论的思想融入到生物演化中,推动了对“动物为什么如此”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动物群体行为演变的动力学机制。笔者首先以“哺乳动物一雄多雌”案例作为引导,简单介绍演化博弈论在性选择和性别比问题上的研究视角以及逻辑结构,然后立刻引出了人类面临的一个有关性的问题――同性恋演化主题下的性问题: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男男同性恋的存在完全没有任何意义,这是因为同性恋相比于异性恋而言成功繁殖后代的可能性太小,那么为什么同性恋的基因没有被淘汰?显然,这一问题接近现实热点,对学生极具诱惑力,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学术延伸性。为了讲解同性恋基因延续的演化博弈机制,笔者借助2010年2月24日美国心理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萨摩亚岛上男男同性恋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最前沿的学术案例详细分析了“亲族选择”假说下的演化博弈机制。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内容设计,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加深了他们对博弈论的理解,顺利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5 重视开放性,尤其应重视教学信息交流反馈的开放性

信息交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让有兴趣的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获得知识上的感悟和能力上的提升,并逐步脱颖而出。信息反馈有助于教师突出教学的亮点,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教学实践中,笔者让学生通过电予邮件的形式反馈“课堂心得”,并要求他们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这次课对你影响最深或最成功的是哪部分?

(2)最失败或可有可无的又是哪部分?

(3)对本次课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这三个问题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对课堂内容加以回顾、梳理,另一方面,又可以从中发现笔者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事实上,在交流和反馈中,许多同学都针对课程的内容、进程和教师的教学习惯、技能等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和建议,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这些批评和建议包括“讲课的速度有点偏快”、“思考时间较少”、“有些理论过于深奥”、“希望针对时事展开分析”、“希望多些互动”、“理论是需要加强的”等,当绝大多数学生赞成“少一点数学知识”并希望“讲得详细点”时,笔者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列出了几本偏重数学工具的参考书让那些“吃不饱”的学生自学。

学生给予的温馨鼓励也让笔者感觉“很给力”。例如,“本节课内容很充实,希望老师保持下去”、“老师的努力我们都看到了,希望老师以后做得更好”等话语激励着笔者,使笔者能够维持浓厚的教学热情使其永不衰减,并且有信心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挑战自我的职业水平。

教学探索与实践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只要教师能够及时、充分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不断总结、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三、下一步的设想

笔者秉承“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希望博弈论公选课能为学生打开“半”扇窗,培养他们对博弈理论的兴趣,激发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潜能,做到既为学生提供基本知识,又帮助学生脱颖而出。

教学实践表明,的确有不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脱颖而出。以下是某学生的反馈:“最近看了一本《博弈三国》,该书用博弈论的方式对三国故事进行解析,感觉博弈论有一种奇妙的功能,就是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解析后的过程、缘由都一清二楚了。”更有学生觉得自己“在研究中发现了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受益匪浅”。也有在深入思考后对教学内容提出反诘者:“从平常感知上来说,同性恋的基因遗传与博弈基本无关……博弈是一种研究竞争参加者为争取最大利益应当如何做出决策的数学方法……无法说这样一种与母系基因联系较为紧密的基因遗传行为可以用博弈的方式去解决,只能说同性恋的基因遗传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平衡态。”不管这些反馈的具体情境如何,它们至少说明,应从公选课的现实性、延伸性、前沿性和开放性出发,强化学生的共性。弱化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谨慎且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为满足高等教育通识选修课的教学需求,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水平与质量,提供一些思路和经验。

经典博弈问题范文2

1960年,托马斯·谢林在《冲突的战略》一书中开创性地运用博弈框架分析经济学以外的社会科学问题[1],而后拓展研究纷至沓来,涉及政治、军事、国际关系与外交等多个学科。随着博弈论研究在社会科学多个领域的不断深入与成功应用,大学教育对博弈论知识的需求日益高涨[2]。

然而以往的博弈论教学相对孤立地处在经济学科,没有广泛展开。经济学以外的社会科学教科书通常只是简单提及“囚徒困境”或“零和博弈”,缺少系统的分析和融入课程内容的具体应用。事实上,怎样把博弈论融入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已经成为大学教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要回答这一问题,可以按照两步展开:首先,博弈论给大学社会科学教学带来什么?能实现什么教学目标?其次,博弈论课堂教学宜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怎样实施?

“两力并举”——增进感知批判力,提升抽象思维力

博弈论是研究个体间相互决策与行为结果的理论,它从经济学的角度提炼个体最优决策问题,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描述、研究和分析,是当代经济学与数学最重要的学科交叉分支。

博弈论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以抽象分析和决策应用见长,弥补了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不足。麦斯奇塔在新近专著中提出一个强调抽象分析和决策应用的博弈模型,声称在数千项实际预测中,该模型以高达90%的精确率预言了涵盖从地缘政治到个人事务等多个领域的各种社会科学问题[3]。具有如此特质的博弈模型既能帮助大学生理解广泛而具体的社会事件,又能佐以理论知识进行一般化的抽象分析。从建构主义观点看,现实社会的人类行为在博弈论中以简化抽象的形式得以反映,这特别适合与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教学相结合,在增进学生对现实事件的感知与批判的同时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

促使学生掌握并运用抽象概念是教学中最困难的环节。博弈框架抛弃直接引入概念的一般形式,采用借助实际问题引入、加以抽象分析,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概念和分析技术考察其他问题。从现实问题的分析中概括和总结出具有一般意义的经验并以抽象命题的形式予以升华,进而应用于其他问题,能够训练学生“看问题”的抽象思维。另一方面,经验感知带来高效的学习过程。即便是擅长高度抽象思维的数学家也承认,尽管他们使用抽象的一般性的定理描述研究结果,但在发现定理之初他们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获得灵感和思路[4]。因此,当学生能够深刻地看待现实问题时,便获得从具体问题中触发灵感的能力。

社会科学具有三个关键理念:一是现实事件受许多参与者的互动影响,而不由一个参与者决定;二是每个参与者都面临由相互影响和不确定性造成的激励或威胁;三是沟通与监督对现实事件产生重要影响。博弈论通识教育能使学生认知这三个关键问题,理解和应用不同理论范式。因此,采用博弈框架、嵌入各种社会科学现实问题的通识教育既对训练学生感知现实的抽象思维能力裨益良多,又有助于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实现“培养兼具现代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的社会科学人才”的较高目标。

“两法相较”取其优——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教师讲授和分析案例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案例分析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逐渐理清案例中的知识要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达到教学目的。案例教学重视分析、思辨和推理过程,突出基本知识在案例中的具体应用,所以尽管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案例教学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往往是教师。另外,虽然案例教学需要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件,但重现方式既可以是具体的、生动的又可以是虚拟的、想象的,所以案例教学不仅适用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的课堂教学[5-6];也适用于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理工科的课堂教学[7-8]。

案例教学不排斥基于知识应用或任务实施的实际操作环节,而且重视蕴含基本知识的分析、推理和思辨过程。博弈论作为一种研究人或其他生命体的相互决策与行为结果的理论,尽管在政治、经济、管理、军事、外交、生物、心理等学科领域中应用广泛,但仍以较为抽象的形式予以展现,借助数学范式作为主要分析工具[9-10]。所以,虽然模拟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某些现实情境的隐性感受,但为了训练感知现实的抽象思维能力,博弈论通识教育的课堂教学应以案例教学法为主。

“双管齐下”——慎选案例,全面分析

博弈论富有典型案例,讲解有趣的囚徒困境不难,难的是让学生明白囚徒困境寓意深刻,其博弈逻辑具有简化凝练的指导意义,适用于许多现实问题。囚徒困境要与军事大国的核武竞赛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认识到1914年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宣战直接引发欧洲各国的军事对抗并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还要使学生明白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倾向和WTO的重要作用;更要洞察地方保护主义、“形象工程”和重复建设问题的症结所在。

运用案例教学法训练学生感知现实的抽象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认知前文提及的社会科学三个关键理念,博弈论通识教育的课堂教学:应当突出案例选择的典型性——准确契合教学内容、联系现实事件,有效服务教学目的、凝练抽象概念;体现案例分析的完整性——包含提炼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拓展应用等环节, 蕴含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双向思维过程。

此外,还应当“四步行”:先从现实事件中提炼典型博弈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再把基本概念和分析技巧反复应用于不同社会科学领域的多种现实问题,然后区分各个典型案例强调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技巧的异同,最后训练学生依照恰当的博弈逻辑分析具体问题并逐步体悟各个典型案例蕴含的抽象意境、现实含义和应用技巧。

1.囚徒困境:充满变数的共赢

阐释囚徒困境重在揭示积极合作能够实现共赢,但有变数。一旦学生循着案例认真思考,就能发现是否可以信任对方是问题的关键。当对方可以信赖时,自己就选择合作,获得互惠互利的成果。否则,自己就“被迫”自卫式地选择欺骗策略。这样,变数存在于双方对对方行动的预期中。

这种想法在类似军备竞赛的困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表面上,军事扩张能增强自身实力保证国防安全,然而就像欺骗策略一样,肆意军事扩张将导致自己处于更糟糕而不是更好的境地中——因为国防安全与否取决于各国的军备互动而不是自身的绝对实力。一国军事扩张会令他国自认为面临被欺骗的危险而折断合作的橄榄枝。各国纷纷增加军费进行自卫式的军事扩张,最后却换来更不安全的国防环境。学生可以从两次世界大战、美苏太空争霸、核武竞赛、东北亚局势等重大事件中捕捉到这种想法并据此训练抽象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经济学巨擘亚当·斯密认为个体追求个人利益能增进集体福利。囚徒困境从个体使用欺骗策略追求个人利益会损害集体福利的角度说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可能面临亚当·斯密没有预见的困境[11]。一些地方政府热衷“形象工程”、重复建设,却漠视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鼓励学生从理性的角度辨析现实问题背后的逻辑困境,远比仅从感性的角度进行道德批判要真实可靠得多。

囚徒困境与前述三个关键理念密切相关:首先,参与者的行为相互影响,博弈结果取决于参与者的“信任”;其次,如果参与者希望合作,那么他就面临被欺骗的危险和假意合作却通过欺骗获得更多回报的不当激励;最后,参与者之间的信任程度,以及沟通和监督条件,对能否实现合作共赢至关重要。这样,不仅国际原子能机构、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世界贸易组织和欧佩克等常见的国际机构和组织跃然纸上,而且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加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监督权利等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手段也脱颖而出。

2.共赢:协调博弈与合作博弈的结晶

共赢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本质体现,是博弈理论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抽象提炼现实事件中不同共赢方式的特质后,博弈理论强调协调(coordination)和合作(cooperation)两个概念。两者既不同一也不排斥,学习它们有助于训练学生感知现实的抽象思维能力。

协调博弈强调参与各方采用的策略既符合自身利益又存在某种一致性,各方没有改变自己策略的激励,也不希望对方改变,从而处在一种稳定、共赢的状态。合作博弈则意味着参与者组成团队,在博弈过程中通过合作获取某种合作剩余,使团队的整体收益增加。合作博弈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增进整体利益的同时分配合作剩余,使每个成员都能比不合作获得更多回报。与协调博弈不同,合作博弈的参与者可能改变自己的策略(或欺骗团队)获得额外收益,所以合作博弈需要一定的执行条件才能保持稳定,实现共赢。

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都体现了合作博弈,能够有效增进学生的现实感知。欧盟是世界上最有力的国际组织,在贸易、农业、金融等方面趋近于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而在内政、国防、外交等方面则类似一个由许多独立国家组成的同盟。所以欧盟成员国在获得贸易、农业、金融等方面的合作剩余的同时,也以独立国家的身份各自争取更多的回报。

大多数时候国际组织还执行着合作博弈必须的强制条件。欧佩克作为占全球石油产量40%和出口量一半的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配给原油生产额,确保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稳定,保证各成员国获得稳定较高的石油收入,同时也为石油消费国提供短期、中期乃至长期稳定的石油供给。为了约束成员国私自增加原油产量的行为,欧佩克需要定期召开成员国大会,相互监督,制定具有强制执行力的协议。另外,由于欧佩克能够稳定国际石油市场,使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利益得到兼顾,因而得到较高的国际认可,这也强化了欧佩克协议的执行力度。

交通博弈是协调博弈的经典案例。假定没有交通规则,那么相向而行的两辆机动车都有靠左行驶和靠右行驶两个选择。他们有3个纳什均衡:(靠左,靠左)、(靠右,靠右)以及一个靠左和靠右各占50%概率的混合策略均衡。只要给定对方的选择,两车就没有偏离均衡的激励;如果不给定对方的选择,两车也能通过协调来实现某一均衡。交通博弈与囚徒困境刚好相反,一方车辆选择策略A或B,仅仅需要确信对方也会相应地选择A或B,就能实现共赢。协调博弈不像合作博弈那样需要一个有约束力的契约,而是更需要在彼此之间确立一种相互信任的信心。协调博弈的核心是,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心,就一定能得到对方的“正回馈”:对方会协调到共赢状态上来。

协调与合作背后都蕴含着公平性观点:当别人对你友善时你也对别人友善(投桃报李),当别人对你不善时你也对别人不善(以牙还牙)。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的行为普遍符合“互惠互损”准则,即当面临的潜在收益或损失不太大时,公平性规则在社会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借助典型博弈案例将直观的心理学准则和抽象的博弈概念结合起来,对帮助学生感知现实、推理思辨具有重要作用。

博弈论包含的典型案例和知识内容远远超出了囚徒困境和协调合作。即便上文只对它们进行了简单介绍,也已表明在社会科学教学中开展具有通识意义的博弈论教学对训练学生感知现实的抽象思维能力效果明显,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领会相关课程的基本概念、树立社会科学范畴的关键理念。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谢林(著),郑志刚,王勇,赵华(译). 冲突的战略[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2] Bruce Bueno de Mesquita, David Lalman. War and Reas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mperatives [M].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3] Bruce Bueno de Mesquita. The Predictioneer's Game: Using the Logic of Brazen Self-Interest to See and Shape the Future [M]. New York, NY: Random House Digital, Inc., 2010.

[4] Gregory C. Chow. Dynamic Economics: Optimization by the Lagrange Method [M].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5] 刘刚. 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准备与组织工作[J]. 中国高教研究,2010,05.

[6] 谈建俊. 论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04.

[7] 詹自胜. 案例教学法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D]. 浙江师范大学,2006.

[8] 马慧. 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D]. 湖南大学,2009.

[9]李太龙. 博弈论公选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探析[J]. 教育探索,2012,01.

[10] James Morrow. Game Theory for Political Scientists[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经典博弈问题范文3

〔关键词〕理性;博弈论;完全理性;有限理性

中图分类号:F22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2)05001006

一、引言

理性是经济理论和管理决策理论的基础性概念。理性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哲学,是指合客观性(区别于信仰)和合逻辑性(区别于感性、情感和欲望等非理性),即在人的意识中能以数理逻辑表达的思维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体现出人之为人而有别于动物的一种能力。理性是人类主体意识的标志,只有人类才具有理性的能力。具体地说,理性是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理论和学说,以及按照逻辑思维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1]。

自从经济理论系统化以来,它一直是以某种理性概念为基础的[2]。在古典经济学中,自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以来,自利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成为主流经济学的核心假设。新古典经济学分别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生产者利润最大化角度,进一步完善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基础。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国际上兴起了演化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理论分支,分析视角逐渐从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拓展到人的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或非理领域,并与行为科学、心理科学等其他科学相互交融。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前沿领域,博弈论不仅沿袭了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假设,而且进一步要求“目标—手段”之间的一致性,即过程理性。传统博弈理论的理性概念将现实世界中人类复杂的互动行为加以高度的抽象和规范,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数学模型进行演绎推理,分析人类冲突与合作行为达到的均衡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实验博弈和演化博弈等分支领域,逐渐放宽传统博弈理论中行为主体完全理性的核心假设,转而研究参与者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互动行为。理性概念不仅构成了博弈均衡的分析基础,而且根据理性假设的不同限制产生了博弈论的理论分支。因此,理性概念在博弈论中占据核心地位。自20世纪40年代博弈论学科诞生以来,许多著名的博弈论学者如纳什、海萨尼和奥曼等人,在各个博弈论分支领域不断深化和丰富着人类互动行为中理性概念的内涵。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哲学对理性概念的认识过程;第三节分别剖析了经济学和博弈论中理性概念的内涵;第四节分别从均衡概念的形成和各理论分支的基本假设等角度,论述理性概念在博弈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二、西方哲学对理性概念的认识过程

在哲学意义上,理性概念包含着如下四条基本原则:第一,人们只接受经过彻底的、批判的考察证据和正当的推理之上的真理。真理的产生途径只有两种:实证法和演绎法,“理性代表着精神对真理的追求和把握”。第二,现实是可知的。因为现实世界具有一种理性的,因而人类从理智上可以理解的结构。该原则将理性与命运说和不可知论等哲学观点分开。第三,强调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人的理性不是无所不能的,正如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序言中所说,“一些问题困扰着理性,而理性则无法避开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理性自己的本性强迫理性接受的,理性必须回答;但是,理性的能力是有限的,它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超出了理性力所能及的范围。理性不是由于自身的过错而陷于此种困境的,而是由于理性的界限”[3]。第四,实践理性,强调人类在选择手段和目的方面合理地指导自身行为的能力。正是实践理性的要求,构成了传统博弈理论大夏的基石:理性的行为主体不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具有理性的能力使得给定参与者对外部环境的信念后最大化自己的报酬。

自古希腊罗马时代起,理性就一直是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近代自然科学的推动下,理性主义认识论哲学思想逐渐发展成为近代乃至现代意义上的理论形态。

1古希腊时代的西方理性主义

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发源地,在希腊哲学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3]。古希腊时代的理性开端于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在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上刻着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指出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具有自我意识,具有反省和认识自己的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即为理性。柏拉图认为在人的灵魂中蕴藏着作为其他一切知识起点的最真实、最普遍的某些知识、原理、观念或理念,其他知识都是这些最基本的知识的推演,人们学习和得到知识的过程,就是灵魂逐渐“回忆”的过程。亚里士多德将数学证明方法用三段论的形式表述为演绎逻辑。

2近代的西方理性主义

在西方近代哲学中有关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争议上,理性主义的“自明原则+演绎”方法与自然科学中的数学公理方法密切相关,而经验主义的“经验+归纳”方法与自然科学中的观察实验方法密切相关[4]。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儿是西欧近性主义演绎法的奠基者,他认为对真理的认识不用靠实践来证实,而是要看我的思想、概念的清晰性和明确性,他还认为真理存在于理性之中。与之相对应的是作为近代经验科学奠基人的英国哲学家培根,他看到了经验科学(知识)的蓬勃生命力,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怀疑主义哲学家休谟也认为,客观实在是否存在的问题是人的理性所不能加以解释的。

经典博弈问题范文4

一、博弈论及其起源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或竞赛论,是研究具有对抗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起源于20世纪初。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奠定了博弈论的理论基础。简单地说,博弈论就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

张维迎教授对博弈论的定义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比如说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

博弈论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在充满竞争的商界里,经验、竞争战略和博弈论就好比是企业管理的术、法、道,掌握博弈之道的企业管理者往往比不懂博弈之道的更加理性和高明。从冯・诺伊曼创立博弈理论至今,博弈论已经从早期的静态博弈发展到动态博弈,并在商业、法律、心理学等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人类的很多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都是相互依存的决策过程。这种由多于一方组成并且相互依存的决策过程就是博弈,它并不仅仅指竞争,也包括合作。例如,企业的决策与国家政策之间的相互依存。有的时候,合作其实要更加复杂。动态博弈就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决策互动。在前一刻最优的决策,在下一刻可能不再为最优,时间为博弈添上了动态。有关博弈论的策略性互动理念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军事学家孙武的孙子兵法,其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就道出了博弈论研究中决策者之间互动的重要性。各方的策略互相影响,而决策的结果亦依赖于各方的策略。比如,任何一家公司在开拓市场的时候,总要考虑市场上的其他对手和潜在对手,这些都是博弈。

二、博弈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弈论理论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之中。以下是几个博弈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实例。

(一)“囚徒困境”与价格策略。“囚徒困境”模型的具体内容是:两个罪犯作案后被警察逮捕,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审讯,警察告诉他们,如果两个人都坦白,那么每人判刑6年;如果两个人都抵赖,每人判刑1年;如果其中一人坦白,另一人抵赖的话,坦白的人释放,抵赖的人判刑15年。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每个囚徒都有两种战略:坦白或者抵赖。在这个博弈中,纳什均衡是(坦白,坦白)。尽管从总体上看,(抵赖,抵赖)是对双方都有利的结果,但是事实上结果却并非如此。

“囚徒困境”这个模型给我们的启示是:互利是合作的基础,合作带来效率的提高;但严厉的制度是维护合作的保证。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没有出现(抵赖,抵赖)这个最好的结果呢?就是因为没有严厉的制度做保证,犯罪双方为了自己的利益,防止对方选择坦白,他自己只能先选择坦白,结果就是双方都坦白。

“囚徒困境”模型是博弈论中的经典范例,它是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现实生活中许多经济、政治、军事、社会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都可以用这个博弈模型来解释。例如,我们熟悉的国内此起彼伏的价格大战。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价格大战,今天我降价,明天你让利,价格大战此起彼伏,没完没了。由于过度的价格战,使许多厂家基本上没有利润,甚至亏损,最终影响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最经典的例子是2000年的彩电价格联盟事件。2000年6月,9家彩电巨头在深圳召开价格联盟会议,要求各联盟成员不得降价,否则要受到处罚,但墨迹未干,与会成员就纷纷违反协议,竞相降价,因为联盟中没有一个成员会相信对手真的会认真履行协议中的承诺。在这里,他们就面临着一个“囚徒的两难选择”问题。我们知道,虽然都不降价对于各彩电巨头整体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他们的理性开始起作用了,作为理性经济人可能会想到在自己履行承诺的情况下,万一其他商家降价,其结果必然是自己的市场被对手占领,那么不如自己先降价,就可以抢占先机。所以,最终的选择就是先降价,那么彩电价格联盟便就此宣告破产。

(二)“智猪博弈”理论的应用

1、团队建设与激励理论。“智猪博弈”也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案例。它的具体内容是: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一定单位的猪食进槽。如果是小猪按动按钮,则大猪会在小猪到达食槽前把食物全部吃光,如果是大猪按动按钮,则大猪到达食槽时只能和小猪抢食剩下的一些残羹冷炙。既然小猪劳动不得食,则小猪不会主动按按钮,而大猪为了生存,尽管只能吃到一部分,还是会选择劳动(按按钮)。那么,两头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呢?答案是:小猪将舒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去按按钮。

在这个案例中,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按按钮,等待总是最好的选择。而大猪知道小猪是不会去按按钮的,只能自己亲自去按按钮。这个“智猪博弈”的模型给我们的启示是:选择优先战略。在这个模型中,等待就是小猪的优先战略。

在企业团队建设中,如同“智猪博弈”的事情时有发生,称为“搭便车”现象。因为,对团队的绩效激励通常来源于团队的集体绩效,那么弱者(小猪)主动劳动,可能换来集体绩效的提高非常有限,并不能得到额外的奖励,那么弱者就会选择等待。而强者(大猪)为了得到额外的奖励只能选择主动劳动来提高集体绩效,而所得的绩效奖励又不得不与弱者共同分配。这样久而久之,强者(大猪)也就没有主动劳动的动力了,结果也许是离开,寻找激励机制更好的企业。因此,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进行激励制度设计时,团队的领导者应根据内部目标管理对工作进行分解,确定每一个团队成员所产生的绩效高低,并予以相应的奖励或惩罚。那么,始终等待的人将不能获得任何奖励,甚至会因为工作表现不好而受到惩罚。因此,团队绩效激励的分解是解决“搭便车”的一种有效方式。回到“智猪博弈”的案例中,这样做相当于把投食按钮和食槽放在了一起,且把投食量减少,那么谁按动按钮(劳动),谁就可以吃到食物,而不劳动者不得食。“智猪博弈”的模型告诉我们,要建立高绩效的团队不能把重点只放在团队绩效的管理上,还要重视团队成员的角色匹配和绩效分解,让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能够真正地充分发挥作用,进而促进整体团队绩效的提高。

2、公司治理中大小股东之间的博弈。我国上市公司基本上是现有企业改制的结果,自然形成“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尽管大股东的出现有益于监督公司的经营管理,但我国多数上市公司在改制中与生俱来的大股东、董事会和总经理三位一体的格局,使得在大、小股东的博弈过程中保护小股东的利益更为迫切。然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法律制度也不尽合理,小股东的利益自然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小股东的理选择便是“搭便车”行为的出现,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无奈的小股东只能选择退出市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下面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

在经济学中,公共品是指其效果不能独享的商品,例如大气质量改善、道路改进等。这些效果往往不能由出资人单独享受,这个时候就存在所谓的“搭便车”现象,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出资提供公共品,自己不用付出代价就可以享受成果。而在公司治理中,“监督”是公共品,如果一位股东的监督引起公司绩效的改善,所有的股东就都能受益。由于监督是有代价的,所以每个股东都希望其他的股东进行监督,而自己坐享其成,这就是股东之间的“搭便车”行为。在这种局势中,大小股东之间存在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即(监督、不监督)和(不监督、监督)。作为理性的投资者来说,大股东只有选择监督,小股东选择不监督,这也是标准的“智猪博弈”,大股东相当于“大猪”,小股东相当于“小猪”。小股东不参加监督却能分享监督的成果,这也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是吻合的,即80%以上的小股东从来没有参加监督。

一般金融理论认为,公司股东根据它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得到公司的收益。但是,研究表明,大股东往往会得到与他们所持股份比例不相称的,比一般股东多的额外收益,这部分额外收益就是大股东利用控制权谋求的私利,也就是大股东对小股东进行侵占获得的收益。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公司治理中,集中的所有权结构是一种普遍现象,而随之产生的大股东侵占小股东行为也成为困扰各国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的行为也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

由于小股东“搭便车”现象的存在,从根本上讲是由于监督成本的存在。要解决小股东“搭便车”的问题,就要解决小股东的监督成本问题。如果企业提出“你监督我买单”的策略(“买单”包括监督成本和激励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小股东会选择监督,但是监督成本如何界定以及激励机制如何设计,这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另外,还要加强大小股东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大小股东之间的非合作性博弈转变成合作性博弈。在合作性博弈的基础上,大小股东之间就不再是考虑监督与不监督的问题,而是注重监督后所带来的共同利益分配问题。

而对于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对小股东进行侵占的行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首先,在法制方面。进一步完善《公司法》和《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逐步完善我国司法体系,增强对小股东的保护力度。为保护小股东利益不受损害,在法律方面还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促进中小股东投票权的行使。由于小股东的持股数量小,股权分散,往往很难发挥其投票权,可以采用累计投票权和委托投票权以及限制大股东的表决权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大小股东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小股东的诉讼制度和民事赔偿制度,若这方面制度不完善必导致司法和监督部门在执法上缺乏必要的手段和力度,法院也无法对小股东的诉讼请求予以受理,这样不仅损害了小股东的利益,也纵容了大股东的独断专行。其次,在政治方面。关键是党和政府应恪守职责,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大环境,而不应干涉公司的自主经营权。再次,在经济方面。继续把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致力于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同时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国有股自由流通,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强化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治理内部人控制。进一步培育我国的资本市场,保证股票交易的顺利进行。当小股东不满意公司的业绩时,就可以顺利地“用脚投票”从而保护自身的利益。最后,在会计方面。尽快出台相关会计法规,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提高我国信息披露的质量。

经典博弈问题范文5

[关键词] 博弈论 博弈模型 供应链 合作关系

在由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组成的供应链共同讨论是否建立合作关系时,需要周期性的讨论是否维持这种合作,也即存在重复博弈的问题。我们称其为“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问题”。

一、博弈模型的描述

首先,我们选取最具典型性的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即由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构成的供应链。可以假设博弈方n(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不多于四个,即有2≤n≤4。

第二,在是否加入合作关系这个问题上,各个博弈方独立决策,可以分别选择加入或不加入两种行为,用Si=1表示i方选择参加的策略;Si=0表示i方选择不参加的策略。任何一方或两方选择不加入的行动,其中的剩余方(不少于两个博弈方)仍然可能加入合作关系,如果只有一方选择加入合作关系,则供应链合作关系不成立。

第三,各方对加入供应链合作关系前后自身和其它各方面的收益是可预知的。各博弈方的收益可以用每一节点加入合作关系前后的相对收益来表示,用表示结成合作关系时各方的收益,用“1”表示不加入合作关系时各方的收益(这里的“1”表示的是企业的相对收益)。

根据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用以下式子来表示供应链合作博弈问题

(i=1,…,n) (1)

(2)

式中:

N指n个博弈方中共有N方选择参加供应链合作关系;此时称该供应链为具有N节点的供应链。

Si指博弈方i 采用的策略。

ωiN指第i方在由N方构成的合作伙伴中的贡献率,有。

N指N节点供应链的价值集成系数。N的经济意义是,在供应链环境下,通过各方协调,实现人、财、物等的共用,使整个供应链的整体利益产生乘数效应。合作方越多,集成度越高,所能获得的利益越大。因此,有1,可以认为同一供应链中各方的价值集成系数是一样的。

ui指第i方在供应链中的收益。若有ui1,则表示第i方在具有N个节点的供应链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此时,第i方倾向于积极的维护合作关系。

ui=NNωiN为收益函数。根据假设条件,即各方对加入合作关系前后自身和其他各方的收益是可知的,可以定义收益函数为ui=NNωiN。

由此,供应链企业合作关系问题可表述成博弈问题来求解。就一次博弈而言,它是一个由n(有限)方组成的具有有限可选策略的完全静态博弈。由于合作关系是否维系需定期讨论,实质就是上述博弈的重复,在这种情况下构成重复博弈问题。而供应链的产出具有可以预计的生命周期,因此,合作博弈在重复有限次后将终止。

二、博弈模型的求解

1.一次博弈求解

在这个供应链的博弈过程中,博弈方的数量n(2≤n≤4)是有限的,这里,我们对n=2利用划线法进行求解,然后将所得的结论推广。

当n=2,问题就是一个双方博弈,将博弈双方称之为i和j。可以是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的任意两两组合。博弈的得益及策略组合可以用矩阵(1)来表示。显然问题的解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当2≥1,且2j2≥1时,该博弈具有2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得益如矩阵(2)所示,对应的策略组合是双方都选择参加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行为或双方都不参加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行为;第二种,当2≥1且2j2≤1,或2≤1且2j2≥1,该博弈也有2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典型得益及策略组合如矩阵(3)所示。

由于;因此,不会出现2

当n=3时,博弈的得益及策略组合可以用得益矩阵组(4)来表示。

显然,根据不同的参数取值,该博弈问题会有不同的纳什均衡解。随着和取值变化,可能出现的纯策略纳什均衡解非常多,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总结如下:

(1)各纳什均衡解的效率明显不同。因为3>2>1,各策略组合下的得益有下列关系:33>22+1>1。其中效率最高的为3,对应的策略组合为(1,1,1),意味着在一次决策中3方都选择了供应链合作关系,但这种策略组合成为博弈的纯策略纳什均衡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即33ωi3≥1,对 成立。

(2)由于和取值不当,可能只出现一个3方都选择不参加的纯策略纳什均衡。

(3)由于和取值不当,可能导致3方中的2方都选择不参加供应链合作关系,这样博弈问题虽然有2个纯策略纳什均衡解,但从得益来看与第二种情况是一样的。

(4)由于和的取值不当,可能导致3节点的合作关系不成立,但两节点的合作关系却很可能成立,这种情况的得益小于3节点供应链情况下的得益,大于非供应链情况下的得益。

在4方参加博弈的情况下,博弈问题可能存在的解将比3方博弈时的情况更为复杂,但是4方博弈的解也将呈现出与3方博弈相似的规律,只是要更复杂。

2.重复博弈解的描述

供应链合作重复博弈是一个由完全静态博弈为阶段博弈的有限重复博弈,记重复博弈的次数为T。下面分别对n=2和n=3两种情况下的重复博弈进行描述,然后将所得的结论推广到n=4的情况。

当n=2时,重复博弈中的阶段博弈的解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下,阶段博弈具有2个纯策略纳什均衡解,因此,该博弈具有多条“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的路径。效率最高的策略组合是各方的各个阶段都选择参加供应链,最终各方的平均得益就是阶段最佳得益22ωi2。另一种情况下,阶段博弈只具有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解,重复博弈也只具有一条“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路径,即各博弈方在各个阶段均选择不加入合作关系。

当n=3时,在重复博弈中也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阶段博弈中只具有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解,另一种情况是阶段博弈中具有两个及以上纯策略纳什均衡解。在第一种情况下,重复博弈将只具有一条“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路径,即各方在各个阶段均选择不加入合作关系。

n=4时,阶段博弈中的纳什均衡解的特性与3方博弈具有相似之处,因此,重复博弈过程中也将呈现出3方重复博弈的特点。如最佳效率的得益肯定为4方都选择参加供应链的策略组合(1,1,1,1)。

三、供应链企业合作关系的结论

1.供应链合作关系成立的条件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特征之一就是动态性,即并不是每一种供应链组织一定要长久的存在,供应链组织成立后,其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可以用模型及其解来解释供应链的这种特性。在一次博弈中,供应链合作关系能否成立,取决于ωiN的取值。只有收益函数中的贡献率(价值集成系数一定)取得适当的值(使得NN和ωiN)时,各方都选择参加供应链的策略组合才能成为纳什均衡解,意味着供应链合作关系才能成立。通过对ωiN值的调整,可以改变供应链的结构。在个体理的支配下,某一方发现自己在供应链整体利益分配中的得益少于原来的得益,那他肯定会选择不参加的策略,从而使供应链关系短路化或不成立。同时,只要某方的ωiN得到了提高,那么它参加供应链合作关系的积极性也就会大大地提高,表现在重复博弈中的各个阶段取不同的纯策略纳什均衡,构成了多条“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路径。

2.合作关系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收益

从很多实际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供应链中合作关系能够使参与的各企业获得比原来高的多的利益。这种事实在模型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首先,供应链价值集成系数 具有1=1,1

3.合作关系使供应链的集成化程度得以提高

以上模型中,当贡献率确定后,N的取值越大,各方所获得的收益越高。同时N取值的增大,还可能导致原来在供应链分配中处于劣势的企业变劣势为优势,使得原来不成立的合作关系成立,同时使合作各方的得益都得到了提高。这一点与现实情况也是十分相吻合的。在高度合作的供应链中,许多原来必不可少的外部成本(如订货费、采购费、谈判费等)转变成了低廉的内部成本,甚至消失了;另一方面,供应链合作程度的提高,也将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提高市场反应速度等,这两方面都增加了供应链的整体利益。

4.供应链企业合作关系的保证

供应链本质上是一种企业间的新型关系,供应链管理本质上是对这种关系进行管理,即通过一定的机制规范这种关系,使参与各方都共同遵守这种关系准则。供应链管理的这种本质在模型中的体现是通过重复博弈中的信用实现的。重复博弈的过程表明,供应链各方并不是在进行“一锤子”买卖,而是长期的合作。而这种长期的合作,必须有参与各方的可信的许诺或威胁才可能实现,供应链管理机制正是这种信用的保证。在实际供应链操作过程中,应该对供应链中的各种关系进行规范化,保证危害供应链整体利益的行为能够得到有力的制裁,可以通过在下一轮供应链加盟博弈中调整贡献率系数来实现。

参考文献:

经典博弈问题范文6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 博弈论 方法

问题的由来

新闻传播学比之其他社会人文学科,方法论的研究尚未深入,本文所要论及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博弈论方法,就表现得比较典型。

将博弈论与新闻传播学相交叉的思路, 在上个世纪80 年代社会科学方法论讨论最热烈的时候,新闻理论界尚无人提到。后来新闻学与文化学、新闻学与心理学、新闻学与美学、新闻学与社会学等的研究,开始陆续出现。但新闻理论界在新闻交叉边缘学科研究过程中,一直没有很好地重视新闻传播博弈学的研究。作者在1997 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一段时间, 涉猎了一些有关博弈论的论著,产生了新闻学、传播学与博弈论之间关系的简单联想。这种联想主要是对新闻文化学建构来讲的,从新闻文化的外延角度来看,新闻传播的竞争生态研究,不能缺少博弈论的思想。

上个世纪90 年代之后, 有关博弈论的书籍开始增多,后来出现了普及性的博弈论读物, 这些书籍大都将社会生活、经济领域、历史经验等方面内容,与各种博弈类型相类比,说明博弈论的道理,但也带来某些副作用,即博弈论的庸俗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博弈” 一词在新闻报刊、文章论著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新闻传播与博弈的关系,真正被新闻传播理论界重视, 是在2004 年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上,会上提出“传播即博弈”的观点,并存在争议。2008 年10 月,孙光海、陈立生的《传媒博弈论》由三联书店出版,有论者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把博弈论引入传媒领域的成功力作。

从新闻传播理论界涉及新闻传播与博弈论关系的话题,或在文章论著中有意识地使用“博弈”概念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狭义基础上的理解。仅仅从传媒市场竞争的角度, 来研究新闻传播的博弈。如《传媒博弈论》一书,“将四大主流门户网站、两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四大城市的13 家都市报作为研究对象, 对各大媒体平时新闻报道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环境进行分析,从新闻到版面到受众再到发行, 通过大量案例剖析与实战推演,总结出各大媒体在不同环境下,针对不同的竞争对手以及竞争对手采取的策略,从而制定最佳策略。内容包括网络媒体博弈、都市报博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博弈、热点新闻与冷门新闻、大新闻与小新闻博弈等”。当然,从最严格意义上来看,该书许多内容还停留在下文所提及的第三种认识上。但就分析比较到位的有关传媒博弈的内容来看,完全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媒体之间竞争策略着眼,探求媒体的生存之道。

二是广义基础上的理解。从博弈论的广义思想出发, 来探讨新闻传播领域中,如何把握新闻活动的规律,有学者称之为“大博弈的思维观”。实事求是地说,新闻传播理论界在这方面的论述还较少。人们由于对博弈论的跨学科性质意义尚不十分了解,所以对这种广义理解还持较为消极的态度。传播与博弈是两个概念,但并不意味着传播不能用博弈观点去研究。小约翰将博弈论研究归入人际传播理论,说明他已经把博弈论纳入到传播学视野了,不存在谨慎与否的问题。小约翰在《人类传播理论》的前面部分特别提到传播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即所有社会科学理论都存在传播的问题, 传播学强调传播的双向性,恰好说明了与博弈论的紧密联系。另一位讨论者强调:“用博弈论解释一般传播现象的做法不可取。”这是基于“传播即博弈”这一命题而得出的观点。应该说“传播即博弈”是不对的,但“传播之中有博弈”,“博弈之中有传播”,在一般的传播现象中存在部分博弈现象, 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我们注意到,在正常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理性的情况还是较为普遍的。那种强调博弈论研究对象必须是理性的,从而认定传播学一般现象无法以博弈论进行解释,不尽妥当。我们知道,传播模式研究的前提,也要求理性的状态。[ Www.]

三是日常通俗语义基础上的理解。一般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或传统哲学所说的作用与反作用意义层面,来使用“博弈”概念。诚然,博弈论研究确实离不开这些因素, 但所有事物间的这些因素,不一定都是博弈论所讲的博弈。也有在互动反馈意义层面, 来理解博弈的,比起前者进了一层,然而也不十分确切。如诸多文章中的“不同文化与黄色新闻的博弈”、“媒体道德与新闻价值的博弈”、“新闻规律与媒体利益的博弈”、“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博弈”、“政府与新闻界的博弈”、“博弈海量信息”等。其中有些文章也道出了某些新闻传播博弈行为,但存在将博弈论泛化的情况。如有论者把主观上的意识与客观上的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观念或做法与某一具体的观念或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这都是与博弈论不相契合的。我们只能说是直觉地使用了博弈这一名词,而没有从博弈论的理论角度去进行规范的研究。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专门提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博弈论方法,而是力图客观地思考博弈论方法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究竟能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起到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建构作用,甚至形成新闻传播博弈论这一新闻传播学的分支学科。

博弈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可能性德国著名数学家哥德尔1931 年提出不完备性定理:第一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在内的形式系统中,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定。第二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的形式系统自身不能证明它本身的无矛盾性。这个定律虽然是针对数学来说的,但是其革命意义远远涉及科学哲学、逻辑学,而这种情况也注定要影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诚然,新闻传播研究中,也不能将博弈论看做是无所不能的理论。我们研究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可能性,目的主要是运用其基本思想, 扩展研究视域,在新闻传播领域内最合适的地方,找到双方的契合点,从新的角度描述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的规律, 调整我们的传播行为,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博弈论最基本的思想,其一,在同一活动中,某事物的行为效果如何,有赖于它事物的行为。其二,是均衡概念。其三,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指行动者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决策选择策略的目的就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作决策时可能往往是有限理性。其四,博弈论是竞争与合作的游戏,一般有协议契约。根据以上的简单概括,随之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过程中,有没有相类似的情况? 其一,在同一新闻传播活动中,双方各自的行为要视对方的行为而定?其二,均衡概念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实现?其三,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是不是理性的?情况允许的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否是追求的目标?其四,竞争与合作的契约关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建立?答案是倾向积极的。

有了上述基本思考,我们再从更大一些的方面来探讨运用博弈论的可能性:

哲学意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即经济的因素在社会生活、交往关系中的普遍性、基础性。虽然,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因素,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平行四边形”合力作用,但归根结底的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对立统一。

博弈论之所以在经济领域呈现出活跃的情况,人们之所以在各类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中发现博弈的因素,是因为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交往关系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归根结底是由交往关系决定的。因此,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包括新闻传播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亟须建立一套新型的适应这一体制状况的文化产业伦理。目前可以定义为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就和博弈论中核心理论之一的“均衡”概念相暗合。每一次新闻传播策划、新闻报道活动或具体的新闻传播行为,都存在博弈论的问题,因为在某一次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之间、传受之间等,都有一个行为对策选择的问题,在现实环境中不可能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不追求个体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可能追求的就是整体国家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如我国文化产业的双赢策略,即博弈论的“均衡”。公益与私利、赢利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一直存在,博弈的均衡可达到社会发展的和谐。

社会科学理论范式也有一个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问题。

方法论意义。我们知道,博弈论最初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筹学下面的对策论。后来应用于经济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西方经济学前沿领域的博弈论,已逐渐变为一种占主流地位的基本分析工具, 人们十分重视其方法论意义。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史子集弈的思想无处不在。过去曾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 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数学,而社会科学的基础可以是博弈论。我们不能说它完全正确,但是至少应该承认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从广义的角度看,传播应用学派的传播模式研究, 实际上相当于博弈模型。在我国较为流行的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瑞典人斯文·温德尔合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中, 许多传播模型十分典型地体现出这种情况。该书第一版介绍了35 个传播模式, 第二版介绍了66个传播模式。除了个别早期线性模式外, 在控制论的反馈概念出现之后,传播模式越往后越具有博弈的性质,甚至可以这样说,研究当代传播模式离开了博弈的思维, 其研究是存在欠缺的,虽然其模式可能并不能完完全全解决实际中的所有问题。

理论建构意义。新闻学、传播学以及中国化的新闻传播学,从它们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是建立在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日益融合的时代, 在需要破除自然与社会科学鸿沟的时代, 谁也不能断然否定新闻传播学领域可以不要博弈论的参与。作为与社会实践互动频繁、联系紧密的社会科学之一的新闻传播学,从来不存在其他学科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由于受经济学的影响,人们思考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时,可能认为仅仅反映在传媒的经营管理上。这种狭义的理解,导致产生了博弈论不适合一般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观点。作者认为,新闻传播研究中重视运用博弈论,并不是要求新闻传播理论“范式”像经济学那样转向博弈论,并把它作为核心的理论分析工具,而是在理论体系建构中,对博弈论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 将其中合理的内容,吸纳到基础理论中来。更重要的是,将博弈思维作为指导理论研究的一个窗口,扩展新闻传播理论空间。当然,也可以建立新闻传播学下面的二级学科“新闻传播博弈理论”, 进行专门的新闻传播学新领域探索。

结语

新闻传播研究对博弈论产生兴趣已有多年,但是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被吸纳与运用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原因是新闻传播理论界对博弈论尚不太熟悉,对博弈论的理解也参差不齐,甚至还存在部分抵触心理,致使研究成果的质与量不甚理想。新闻传播研究需要理论创新,对理论与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路径。研究新闻传播博弈论,对理论研究者提出了知识更新的更高要求。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内部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博弈论无论在广义、狭义还是方法应用上,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都有用武之地,关键在于我们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肯尼斯·赫文[美]、托德·多纳著:《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要素》,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施锡铨著:《博弈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经典博弈问题范文7

关键词博弈论;风险投资;联合投资;主体异质性;演化博弈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1引言

联合投资是指由2个或多个风险投资家共同投资一个风险企业的一种权益性投资行为,可以在同一时期投资,也可以在不同时期投资[1].联合投资对于风险投资有效地降低风险、提高增值服务能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改进投资决策、增加社交和投资范围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据EVCA(2002)统计,2001年欧洲风险投资额约为22.331 362亿欧元,而实行联合投资的金额达到6.979 829亿欧元,约占全年投资额的30%.在美国,联合投资的比例更是达到90%[2].根据《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06》统计,中国2003~2005年联合投资所占比例分别为41.1%、58.8%和39.7%,2009年更是达到74.16%.可见,联合投资是在丰富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库中最普遍采用的运行机制之一.

风险投资要进行联合投资,首要问题就是伙伴的选择.一般地,一个风险投资项目首先存在一位发起人(leader),即主导型风险投资家,伴随着风险企业的发展壮大,会遇到资金、风险、信息等约束条件限制,这样就必须同时还存在多个跟随型风险投资家,组成一个联合投资网络投资.但合作伙伴的选择直接决定着风险投资的成败.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研究.唐霖露[3]等人发现联合投资虽然能够提高成功退出概率,但是对其他绩效的衡量指标没有影响.Alexander Peter Groh[4]研究了新兴市场对投资的影响.Qianqian Du[5]研究了风险投资家的差异性对于联合投资的影响.张新立等[6]研究了风险资本在投资中期或晚期的联合投资激励问题,分析了风险投资家的职业能力对联合投资契约的影响.Yong Li[7]等研究了制度和文化差异对于投资的影响.王艳等[8]利用博弈理论对跨区域联合投资网络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区域之间处于突出地位的风险投资家联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互联星型的网络结构.胡志颖等[9]发现,我国当期环境下,风险投资联合的差异增加了IPO 前的盈余程度,却同时降低了锁定期结束当年的盈余管理程度.张莉等[10]研究了风险投资个数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并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联合投资方式降低联合投资的负面效应.

可以看到,上述文献大大丰富了风险资本联合投资的内容,使得风险企I在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风险投资在选择联合投资伙伴时,常看重投资伙伴与自己的差异性,即参与主体的异质性(差异性),主要包括职业经验、性别、年龄、种族、专业知识、价值观等方面特征的差异化程度.这样可以做到各种资源优势互补,使风险资本的投资成功率大大增加.而目前的文献多数仅考虑参与主体的收益差,而把每个参与主体的异质性视为同值,忽视了异质性对联合投资的影响.虽然经常以“经济人”为假设条件,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不可能假定参与人总是处于“中庸”之态,冷静地做出完全理性的决策,而必须考虑到参与人的决策可能会受到很多暂时性的非理性因素的干扰,导致均衡未必能够实现.演化博弈理论为此提供了一条有益思路,但目前很少涉及这方面的研究.据此,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参与主体的异质性等更符合实际情况的重要影响因素引入演化博弈模型中,构建了基于参与主体异质性的风险投资联合投资演化博弈模型,提出改进联合投资的一些措施和方法,为解决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创新机制与法律规范提供有益地决策参考.

经济数学第 34卷第1期王宁等:主体异质性下风险联合投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

2模型的假设与建立

风险投资联合投资实际上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生态系统,主导型风险投资家总是选择适应度高的联合投资伙伴,并且通过伙伴中适应度高的个体吸引更多其他联合投资伙伴的方式来“纯化”联合投资伙伴,以使联合投资主体群中具有优秀策略的主体占有更大的比重,从而通过最终的结果来筛选出最优策略.“鹰鸽博弈”模型是研究同一物种、种群内部竞争和冲突中的策略和均衡问题的经典模型.为了分析异质性对风险投资联合投资合作行为的影响,本文以鹰鸽博弈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参与主体的异质性为参变量,构建一个扩展的“鹰鸽博弈”纯策略行为模型.为便于分析,先作如下假设:

假设1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存在有限理性的两种(个体)群体参与人:主导型风险投资家(简记为LVC)和跟随型风险投资家(简记为FVC).双方都具有两种可选策略:鹰策略(简记为H)和鸽策略(简记为D).鸽策略下博弈双方履行契约进行“合作”,也就是风险投资联合投资成功;鹰策略下博弈双方“不合作”或“背叛”,也就是联合投资失败,参与主体独立进行投资或在已经进行联合投资过程中发生违约行为,如在学习到对方核心管理经验和技术后单方面终止合作关系进行独立投资或研发等.

假设2在两种群体博弈过程中,LVC和FVC采取鸽策略的比例分别为x,y,则相应地采取鹰策略的比例分别为1-x,1-y.x,y都为时间t(t>0)的函数,且连续可导.

假设3由于博弈双方处于一种高度的非对称性状态,参与双方主体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且博弈双方的收益显然要受到其异质性的影响.当博弈双方发生冲突或合作时,受到的伤害程度与取得收益的自然状况也就会有所不同.为此,假设m与1-m分别为LVC和FVC博弈方所具有的异质性差异比例,博弈双方异质性之比为m/(1-m).一般地,由于LVC要比FVC的经验和影响力等方面因素要优越得多,为此,m的取值范围应该满足条件:0.5≤m≤1.

假设4博弈双方联合投资某一项目所得的收益为v(v>0),如果双方都选择不合作策略,双方付出的冲突成本为c(c>0).因为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不合作策略产生的损失巨大,失败的一方也要耗费巨大的时间成本,所以假设c>v.如果双方均采用不合作策略,异质性比例为m的LVC博弈方获得的纯收益为(v-c)/4m,异质性比例为1-m的FVC博弈方获得的纯收益为(v-c)/4(1-m),这里乘以常数4是为了使m=1/2时恰好与经典鹰鸽博弈模型形式相同.如果双方均采取合作策略,LVC博弈方获得的纯收益为mv,FVC博弈方获得的纯收益为(1-m)v.当博弈双方采取不同的策略时,所取得的纯收益与经典博弈模型相同.于是可得到扩展后的鹰鸽博弈收益矩阵为

这说明,在博弈双方异质性一定时,u越小,对应的均衡策略值y*就越大.也就是说,单位冲突成本收益越小,博弈双方就越容易选择合作,反之就越倾向于选择不合作,这与参与主体的趋利本性是相一致的,FVC选择“合作”策略的可能性与单位冲突成本收益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在博弈双方单位冲突成本收益u一定时,博弈双方异质性k取不同值,就会使得FVC的选择策略发生不同变化.当k=1时,m=1-m=0.5,博弈双方是同质的,对FVC选择合作策略选择没有任何影响,此时的模型变为经典的鹰鸽博弈模型,结论与Maynard[11]的模型结果相同.当k>1时,即博弈双方的异质性不同时,异质性与FVC选择“合作”均衡策略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博弈双方异质性差异越大,双方就越容易选择合作策略.极端地,当m=1时,LVC是几乎无所不能的风险投资家,而FVC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和能力时,y*=1,FVC会无条件选择合作策略.

3.2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分析

上述情形仅仅对LVC的演化稳定性策略进行了分析.但由于在风险投资联合投资过程中,双方不断地了解对方的相关信息,并以此信息为基础,对自己双方进行联合投资的决策不断地加以修正,所以还需要对博弈双方相互影响的演化稳定策略进行分析.根据Firedman[12]研究的方法,对于一个由微分方程描述的群体动态系统,其平衡点的稳定性可由这个系统得到的雅可比矩阵的局部稳定性分析得到.因此本文采用雅可比矩阵局部稳定分析的方法硖教制胶獾憔植课榷ㄐ.

可知,在该博弈的5个平衡点中,点(0,0)和点(1,1)为不稳定源出发点,点(x*,y*)为鞍点,点(1,0)和点(0,1)为演化稳定状态.因此,基于参与主体异质性的风险投资联合投资博弈的动态演化过程,可以由图2和图3来描述.

在这个复制子动态演化博弈系统中,当系统从O(0,0)初始状态开始演化时,也就是说最初双方都不采取合作策略,此时双方的收益都是最小的,因此双方都具备通过学习和了解强烈改变策略的动机和愿望,从演化相图看,此时系统将演化至(1,0)或(0,1).更详细地讲,当LVC群体内选择合作策略的个体较少时,则LVC群体中的风险投资家选择不合作策略将获得更大的收益,而FVC群体中的风险投资家选择合作策略将获得更大的收益,此时系统演化至(0,1),反之演化至(1,0);当系统从(1,1)的初始状态开始演化时,也就是说最初双方都采取合作策略,因为此时不合作将获得更大的收益,因此博弈双方都有改变原来合作策略的动力,系统也将演化至(0,1)或(1,0).由于系统的演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一种合作与不合作共存的局面,这也是现实中风险投资在联合投资过程中时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4结论

解释联合投资行为的演化一直是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演化博弈理论的鹰鸽博弈模型为基础,就参与主体的异质性如何影响风险投资的联合投资行为选择进行了分析研究,进一步提出参与主体的异质性与单位冲突成本收益的有机结合可以很好地解决风险投资的联合投资问题.即参与主体的异质性越大,单位冲突成本收益越小,风险投资联合投资成功的概率就越大,联合投资运行机制也就会得到长期稳定地维持.本文的局限在于将风险投资联合投资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异质性差异之比与单位冲突成本收益来间接地表示出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效度.

参考文献

[1]Wilson R. The theory of syndicates [J]. Econo Metrica,1968,36(1):119-132.

[2]European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 EVCA yearbook[R].Zaventem: EVCA, 2002.

[3]唐霖露,谈毅.中国风险投资机构联合投资绩效研究―来自中国IPO市场的实证研究[J].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4(3):336-342.

[4]Alexander P G, Johannes W. Emerging markets review[M].Holland Amsterdam:Elsevier,2016.

[5]Du Q Q. Birds of a feather or celebrating differences? The formation and impacts of venture capital syndication [J]. Journal of Empirical Finnance,2016,39:1-14.

[6]张新立,杨德礼.风险资本联合投资的激励契约设计[J].中国管理科学,2007,15(1):106-111.

[7]Li Y,Vertinsky Ilan, Li J. National distances,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J] ,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4,29(4):471-489.

[8]王艳,侯合银. 跨区域创业投资辛迪加网络形成机制研究[J].管理学报,2011,1:151-158.

[9]胡志颖,周璐,刘亚莉.风险投资、联合差异和创业板IPO公司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研究, 2012, 7: 48-56.

[10]张莉,谈毅. 风险投资联合投资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基于我国创业板的实证研究[J].经济数学,2014,31(1):41-47.

经典博弈问题范文8

受到近年来理论界多视角和多元研究方法的启示,作者认为,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就其实质来说,是学校和学生双方在一定规则下各自寻求最优理性决策的互动行为,是双方为各自利益最大化所进行的利益博弈。

关键词: 博弈 高校学生 教育管理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它是研究决策主体(决策者)在冲突或合作中的策略选择的理论。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当两个主体的行为互受对方行为的影响时,各方应该选择何种行动方案,才能实现各自收益的最大化。

在我国,虽然博弈论的研究起步很晚,但博弈的思想却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著名的“田忌赛马”就是一个经典的博弈事例。它揭示的是,在给定齐王的比赛策略不变的情况下,田忌应该采用何种策略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这实际上就是现代博弈论中的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两人博弈问题。我国古代典籍中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以及《三国志》中都有大量的博弈事例,蕴育了丰富和深刻的博弈论思想。

博弈论作为一种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Von Neumann)在1937年提出的,而冯・诺依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恩(Morgenstern)于1944年合著的《对策论与经济行为》概括了经济主体的典型行为特征,提出了多种基本的对策模型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创立了对策论的科学体系从而成为博弈论诞生的标志。50年代,纳什(Nash)等人奠定了现代博弈理论的基石;60年代,泽尔腾(Selten)将纳什均衡的概念引入动态分析,提出了“精炼纳什均衡”概念;海萨尼(Harsanyi)则把不完全信息引入博弈论的研究。80年代,克瑞普斯(Kreps)和威尔逊(Wilson)发展了动态不完全信息博弈论,将博弈论的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博弈论作为一种方法,最重要功能就是为其他学科提供研究方法。实际上,博弈论的应用范围不仅包括经济学,在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犯罪学、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公共选择和法律等诸多学科和领域,博弈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博弈论的特殊视角和特殊方法决定的。博弈论研究决策与其他理论研究决策的最大区别是,博弈论研究的决策是在一种互动状态下的策略选择,而不是一种孤立和静态的策略选择。比如,微观经济学研究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就是在给定一个价格和收入参数的情况下来说明消费者怎样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在这里,个人效用函数只是价格和收入的函数而不是其他人的选择的函数。而我们知道,一定时期的价格实际上是市场上所有人行为选择的结果,当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根据价格来进行选择的时候,价格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单个主体进行决策所依据的价格参数中,包含着其他无数主体的决策过程。因此,单个主体的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他个人的选择,而且也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但微观经济学则没有考虑这一问题,它仅仅是把其他人的选择后果归结为一个价格参数,这样,单个主体决策时面对的就是一个价格,而不是其他的决策主体。他既不会考虑自己的选择对别人选择的影响,也不必考虑别人选择对自己选择的影响。博弈论则正好相反,它强调是,单个主体间的选择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个人的效用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也依赖于他人的选择。因此,博弈论研究的决策实质上是一种存在外部经济条件时的个人决策。正是由于博弈论研究的“决策”更接近现实且普遍存在于各个领域,因而博弈论的应用十分广泛。

虽然博弈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用博弈论作为分析方法运用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研究中的文章却很少。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研究主体,过去多由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人员组成,其研究多数局限于实际工作的对策性研究领域。但最近几年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研究的主体数量迅速扩大,且日益多元。一批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介入这一领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博弈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也被运用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之中,并且取得了值得注意的研究成果。如吴晓莉,黄芳在其《高等教育与博弈》提出的“高等教育领域存在许多对博弈的组合”的观点;郭萍,胡军对高等教育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及规制的分析以及“教育评估中介应该与政府、市场互补,进行合作规制”的主张,都为运用博弈论进一步研究教育管理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作者认为,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主要对象之一。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内容。对高校学生的有效教育和管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提升,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及素质,从而有助于高校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博弈论的方法进一步开展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问题的研究,从新的角度来审视高校的学生工作,它可以帮助人们拓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提高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准和质量,有利于学校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同时也可以创新学生管理研究的方法,拓展了学生管理研究的理论视野,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和谐校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涉及的主体就是学校和学生。作为学校来说,进行学生管理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力争使最多的学生达到自己的人才培养规格,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实质就是要求学生增加学习成本,即学生的时间成本,物质成本以及克制某种欲望而付出的精神成本等等。而在假定学生都是理性经济人的前提下,学生的目的则是以尽量少的成本来取得学校的认同,这种认同的直接表现就是顺利毕业。学校希望学生顺利毕业,学生也希望学校能允许自己顺利毕业,这一点决定了二者之间具有合作关系,其次,双方都对对方有要求,学校要求学生通过增加学生的成本来使学生顺利毕业;而学生则希望在不增加自己成本的情况下自己也能顺利毕业。由于二者要求的对立,因而使二者之间具有竞争关系。这种竞争的实质就是争夺决定学生学习成本增加或减少的主动权。在这种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中,双方也有不同的手段和对策,学校的手段就是在符合国家学生管理规章的前提下,通过制定激励和处分制度来引导和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思想道德和生活行为,包括设立奖学金,评优和进行违纪处分等等。学生则是在认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努力寻求有利于既能减少成本,又能达到自己目的的对策和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学生的任何一种行为都会影响双方进一步的行动以及未来的对策,从而影响学生的潜在资源在学习和休闲两种用途中的分配。从理论上说,当我们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社会公器时,只有学校拥有主导权才符合权利配置最优原则。而由于学生作为受教育对象的不成熟性,又决定了这一配置过程必然充满了竞争和不确定性。因此,学校学生管理中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必然是围绕争夺决定学生潜在资源分配的主导权而展开的博弈关系。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不仅存在着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博弈,而且也存在学生之间的博弈,比如,在学校对学生实施奖励和处分时,就存在学生与学生的博弈。当学校要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时,由于名额有限,学生之间必然存在为获奖而展开的竞争,在竞争中也就必然存在个人竞争策略的选择问题。同样,当学校要对各种违纪行为进行处罚时,违纪学生中也存在一个如何逃避处罚或减轻处罚的策略选择问题。

总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过程,决不是一种单向的管理与服从的过程,而是各主体之间互相影响的一个互动过程。一方面,学校的选择要主导学生的行为和选择,但同时,学生的选择也要影响学校的选择以及学生之间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5-45.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 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21-22.

[3]林勇娟,倪水雄.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博弈思想[J].高教论坛,2004(1):5-8.

[4]邬补科,沈晓敏.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创新[J].财经论丛,2003(9):13-15.

[5]岳超源.决策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5-47.

[6]刘青秀,贾云鹏.论高等教育中供求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J].江苏高教,2004(4):35-38.

经典博弈问题范文9

[关键词] 价格战价格博弈纳什均衡动态博弈策略

一、家电业价格战的经典案例

近年以来,家电行业竞争渐趋白热化,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各企业纷纷出招,技术战、服务战、价格战、各显神通。尤其是价格战更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利器。

经典案例:长虹在价格战中屡战屡胜

1989年,国家征收彩电特别消费税,导致市场一片萧条,倪润峰率先做出彩电降价300元的决定,“价格杀手”一出手就大有斩获。此后,每到春节、国庆销售旺季,倪润峰就使出降价撒手锏,屡试不爽。1995年,倪润峰巧妙地进行了降价组合,长虹的这股降价风暴顿时在彩电市场上掀起血雨腥风。在宣布降价后的一个月里,长虹的全国销量就翻了一番,市场占有率从22%猛增到35%。与此同时,价格大战也是一次残酷的行业大洗牌。在长虹的降价冲击下,六十多家彩电品牌迅速凋零,彩电业步入由五六家大公司瓜分市场的时代。

在强势企业进行价格战的时候,是大企业独孤求败,还是小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呢?这就需要研究价格战背后的经济博弈。

二、家电业价格战背后的经济博弈

“经济活动中具有策略依存性的策略选择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根据这个原则,降价这个经济活动背后有着博弈者的经济博弈和策略选择。比如常见的家电价格大战:彩电大战、冰箱大战、空调大战、微波炉大战……我们从各价格博弈的参加者厂家这里看:价格大战的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价格战的结果是谁都没钱赚。因为博弈双方的利润正好是零。竞争的结果是稳定的,即是一个“纳什均衡”。这个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对厂商而言是灾难性的。所以,价格战对厂商而言意味着自杀。案例中各家电小厂商就是在降价风潮的博弈中不得不“自杀身亡”的。

“纳什均衡的普遍存在性意味着纳什均衡分析在我们所遇到的大多数的博弈问题中,都是一种基本的分析方法”。所以我们可以从价格战中得出两点看法:一是竞争削价的结果或“纳什均衡”可能导致一个有效率的零利润结局。二是如果不采取价格战,作为一种敌对博弈论其结果会如何呢?价格战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也是一个赤膊上阵、你死我活的生死大战。通过厂商的不同策略和行动,使得各企业不断达到纳什均衡,又不断打破这一均衡,在反复博弈的过程中,价格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直至价格接近边际成本,这也是家电业价格战的博弈特点。

在这种状态下,每一个厂商或消费者都是按照所有的别人已定的价格来进行决策。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非合作行为导致了社会所期望的经济效率状态。如果厂商采取合作行动并决定转向垄断价格,那么社会的经济效率就会遭到破坏。现在的情况是:不降价就可能导致在价格战中出局,失去市场分额;垄断价格又可能触犯工商法。所以作为厂家在博弈中选择降价看来也是一种相对实际的策略选择。那么如何应对价格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呢?

三、国内家电业博弈方在价格战中应该采取的策略、措施

从国内家电业价格博弈的博弈参加者来看,在这场价格博弈中要相机选择,为获取最大的利益空间,必须在价格战中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

1.家电业博弈的一方:大型的有实力的家电企业

(1)品牌造势。

人们说起背投彩电就想到了长虹,说起随身感空调就想到了美的,说起电脑就想到了联想,说起冰箱就想到了海尔,这都是上述品牌成功造势的结果。进行品牌和市场造势使得大型企业在价格战中占有了先机。

(2)技术创新。

随着市场的日益成熟、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的急剧增加,为了缓解成本和市场竞争的压力,进行企业技术创新才是家电业在价格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门。

(3)强强联合。

中国家电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经济洗礼已进入发展的成熟期,激烈竞争必然导致资源配置和市场份额向优势企业集中,重组并购乃大势所趋。如海信与荣事达的联手,联想并购IBM等,强强联合可以最大限度以合作的方式控制成本、价格,在价格战中“坐庄”,稳赢不败。

2.家电业博弈的另一方:小型的实力较弱的家电企业

(1)改变销售渠道

小型家电企业无法插足这种主流渠道,那么可以寻求其他渠道,如电子商务等,这样降低了营销成本后应对价格战,就会更加轻松与灵动。比如手机销售、电脑销售的网络化。

(2)追求产品个性化

家电行业的卖点在于个性化的实用产品,如洗碗机、消毒柜、吸尘器等小家电。家电产品的最终出路还是在于个性化产品开发。中小型家电企业由于其资本小、投入相对较少,在价格战中凭借个性化开发上来抢占先机,以快、新制胜。

(3)寻求法律支持

面对大型企业的强强联合,大打价格战、倾销战,中小企业可以根据情况寻求法律援助,收集相关证据,进行法律诉讼,以最小的代价保护自己的合理权益。

参考文献:

[1]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册)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2]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三版)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 [美]冯・诺伊曼 摩根斯顿 著:王文玉 王宇 译.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04

经典博弈问题范文10

关键词:博弈论;广告营销;市场容量;市场定价;

非合作均衡广告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并为广大公众媒介所认可,进而降低消费者的有关产品信息搜寻及质量甄别的成本,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从而扩大需求,帮助厂商进入市场,使企业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并以削弱对手的竞争来增加企业利润。但到底投入多少、利用何种对策来做广告及如何与竞争对手作广告投入比较分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对抗竞争性的广告投入中,包括产品市场定价中,其实在假定市场容量一定的情况下是个博弈问题。

一、标准式博弈的非合作均衡

博弈是无处不在的。贸易争端用博弈论来分析是可以的,但对自己生病也可以用博弈论来理解就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自己就一个人,和谁进行游戏?实际上,并非只有一个人,还有一个叫做“自然”(Nature)的参与者。“自然”可以理解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现在有两种策略,让人生病或不生病。人一旦生病,就不得不根据生病的信息判断上帝的策略,然后采取对应的策略。上帝采取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吃药的策略来对付;上帝采取不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不予理睬的策略。这正是一场人和上帝进行博弈的游戏。“自然”是研究单人博弈的重要假定。再比如一个农夫种庄稼也是同自然进行博弈的一个过程。自然的策略可以是:天早、多雨、风调雨顺。农夫对应的策略分别是:防旱、防涝、放心地休息。当然,“自然”究竟采用哪种策略并不确定,于是农夫只有根据经验判断或气象预报来确定自己的行动。如果估计今年的早情较重,就可早做防早准备;如果估计水情严重,就早做防涝准备;如果估计是风调雨顺,农夫就可以悠哉游哉了。

如象棋对局的参与者是以将对方的军为目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胜利,古罗马竞技场中角斗士在争夺两人中仅有的一个生存权。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发展,而股市中人们所争的很实在,就是金钱。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有一种资源为人们所需要,而资源的总量具是稀缺的或是有限的,这时就会发生竞争,竞争需要有一个具体形式把大家拉在一起,一旦找到了这种形式就形成了博弈,竞争各方之间就会走到一起开始一场博弈。

因此,形成一个博弈有2个或2个以上的参与者(Player)。在博弈中存在一个必须的因素。博弈要有参与各方争夺的资源或收益(Resources或Payoff)。资源指的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如矿山、石油、土地、水资源等,还包括了各种社会资源,如人脉、信誉、学历、职位等。

不可否认的是,一方面,博弈者之间会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他们当中也包含着合作的潜力。资源是有主观性的。人们之所以会参与博弈是受到利益的吸引,预期将来所获得利益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竞争博弈的吸引力和参与者的关注程度。

策略选择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牵涉到分析关键因素、确定局势特征这些理论化的内容。而博弈论中的策略选择,是先对局势和整体状况进行分析,确定局势特征,找出其中关键因素,然后在最重要的目标上进行策略选择。由此可见,博弈对局中的策略是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这直接对整个局势造成重大影响。

“博弈论”的英文是“GameTheory”,实际上Game的本意是游戏,博弈论直接翻译成中文最贴切的直译是“游戏理论”。更准确点说,是一种竞合的智力游戏。通俗地说,博弈就是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与既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仅仅一次或是进行多次地选择策略并实施,从而得到某种结果的过程。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打交道,这是一个利益交换的过程,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

二、博弈论在广告营销中的典型应用

在广告营销中,无时无刻不在对弈。一个人只要会有力地挥动斧头,便能成为合格的伐木工人,因为树木只有引颈待斧,无法逃避;而广告营销的对手,却会虚虚实实,声东击西——做出一个成功的广告营销,实在不易。博弈论,正是这样一门艺术,是教你看清对手打算如何战胜你,然后战而胜之的艺术。如今,它已经颠覆了经济学的宏微观基础,改变了政治、军事、日常生活的思维定势,正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席卷广告领地。所谓博弈论听似拗牙聱齿,看似深不可测,但其思想极易理解。简单说来博弈论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问题。

(一)广告营销中的广告投入博弈

每个博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但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还必须考虑到他的决策行为对其他人的可能影响,以及其他人的反应行为的可能后果,通过选择最佳行动计划,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在竞争激烈的广告营销中,博弈更为常见。在广告营销中,广告和价格战就是典型的例子。

经典博弈问题范文11

一 博弈理论简介

(一)博弈论的名称

博弈论,英文名称为Game theory是研究各方策略相互影响的条件下,理性决策人的决策行为的一种理论。博弈论刚被介绍至我国时,曾有过多种译法。有的学者根据其英文名称,直译为游戏理论;有的学者则从该理论本身的研究对象出发,转译为对策论或对策运筹论。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多地接受了博弈论这一名称。这除了由于博弈这个带有文言味的词本身的学究气浓郁而给人的第一印象较为深刻外,更重要的是博弈一词能更准确、全面地体现策略选择、依策而动以及最终结果三者的统一。

(二)博弈的要素

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包含如下四项要素:1,博弈的参加者(player)。也称局中人或博弈方。是指博弈中能独立决策、独立行动并承担决策结果的个人或组织。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跨国公司乃至一个国家,只要能独立决策和行动,都可视作一个博弈方。比如柯达与富士公司的竞争,就可看作一个有二个博弈方的博弈。一般说来, 博弈的参加者越多,情况就越复杂,结果越难预料。2,策略空间(strategy space)。是指各博弈方可选择策略的集合。strategy直译应为战略,不过战略一词对大多数博弈来讲显然过于抽象和宽泛了。每一个策略都对应一个相应的结果。因此每个博弈方可选的策略数量越多,博弈就越复杂。3,进行博弈的次序(the order of play)。博弈中各博弈方行动的顺序对于博弈的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博弈方、同样的策略空间,先后决策并行动和同时决策行动,其结果是大相径庭的。 4,博弈的信息(information)。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见信息对博弈的重要性古人早已知之。博弈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有关对手策略以及各博弈方得益的信息。例如,在各博弈方同时决策的博弈中,必须保证不能让对手知道自己采取何种策略,否则自己将永远是博弈的输家。得益(play off),也称支付,是指博弈方策略实施后的结果。有关得益的信息是促使某博弈方选择某种策略的关键参考值。理性的博弈方总是选择能使自己获得最大得益的策略。一旦确定了以上四要素,一个博弈也就随之确定了。值得注意的是,博弈论特别强调“理性人”的前提假定,即参加博弈的各博弈方始终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惟一目标。除非为了实现自身最大利益的需要,否则不会考虑其他博弈方或社会利益。

(三)博弈论的结构

由于一个完整的博弈需具备上述四要素,因此博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成不同类别:1,按博弈方划分,可分为单人博弈和多人博弈。单人博弈因为只有一个博弈方,所以它已退化为一般的最优化问题。经济学中常见的求最优问题,实际上是博弈的特例。多个博弈方的博弈较单人博弈复杂,而且两人以上的博弈会出现合作博弈问题。这样,多方博弈又将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因为在社会与经济关系中,竞争与不合作是基本方面。所以当前的博弈论主要研究的是非合作博弈。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得主的主要贡献,即在非合作博弈方面。2,按策略空间划分,可分为有限策略博弈和无限策略博弈。因为每一种策略都相应地对应一个得益结果,所以从理论上讲,有限策略博弈的结果必然是有限的,而无限策略博弈的结果则有无穷多种可能。3,按进行博弈的次序划分,可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各博弈方可同时决策并行动的博弈称为静态博弈。当然,严格讲各博弈方在非常精确的同一时点同时决策是不可能的。因此,同时决策是指可近似地看作同时作决定的过程,如乒乓球团体赛的出场顺序,虽双方决策可能有早有晚,但一旦敲定便谁也不许变更,因而可看作同时决策。各博弈方不是同时决策,而是先后、依次决策、行动的博弈叫动态博弈。弈棋就是一种典型的动态博弈,双方的每一步都将取决于前面的情势。4,按信息划分,如按得益信息分类,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与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complete)信息,是指各方对自己每种策略的得益情况完全清楚,否则是不完全信息;在动态博弈中,如按博弈进程信息分类,可分为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与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完美(perfect)信息,是指博弈方在决策前对其他博弈方的行为完全了解,否则是不完美信息。5,按得益情况划分,可分为零和博弈、常和博弈和变和博弈。一方收益必来自另一方的损失,这样的博弈叫零和博弈,零和博弈的博弈方始终是对立关系;各方都会有收益,但收益总和是一固定常数,这样的博弈为常和博弈;各方不同的策略组合会有不同的收益,这样的博弈称变和博弈。显然,零和博弈是常和博弈的特例,常和博弈是变和博弈的特例。6,综合分类。综合分类是将博弈次序与博弈信息结合起来的一种分类方法。按这两个标准,可将博弈分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但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完全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以及不完全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针对不同特性的博弈进行研究和求解。

博弈论 (Game 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因此,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比如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的人、其他企业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博弈理论又译为“决策理论”。博弈论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博弈论的研究达到了顶峰。博弈论研究的决策不仅包括经济学领域,而妾包括政治学、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公共选择等各个领域,因而博弈论又被称之为方法论。本文拟将这种方法引入到反垄断法领域,具体分析反垄断法规则的制定过程。

二、反垄断法的博弈分析

(一)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经典博弈问题范文12

关键词:个人电脑;并购;博弈;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2004年12月8日,中国联想宣布以12.5亿美元现金加股票全盘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此消息一出,立即占领了传媒的头版头条,犹如平地惊雷,震动了各界。一个中国本土企业“蛇吞象”的“神话”,一夜之间诞生了。

对于这次并购,如何进行解释,各种理论都提供了不同的答案,比较主流的是国际投资理论、国际化理论和并购理论。不过,这些理论往往都是从某一方的角度出发,进行单体决策分析,而对其中有关两方相互影响,甚至多方角逐,没有进行有效的解释。这里,本文将采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建立一个博弈模型来描述这个并购案例,从而得到一种多方互动式的描述与分析。

一、博弈论概述

博弈论(Game Theory),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一般认为,博弈论开始于1944年冯•诺依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当时,博弈论常常被认为属于数学领域。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博弈论作为其中的主要工具,被广泛的引入了经济学领域,并由此进入到相邻的管理学领域。

虽然博弈论真正在经济管理领域发展的时间不长,但以其强大的威力,已经对经济管理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欧美主流的微观经济学以及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都是以博弈论为核心来编写的。对于博弈论的意义,著名经济学家梯若尔(Jean Tirole)曾表示“正如理性预期使宏观经济学发生革命一样,博弈论广泛而深远的改变了经济学家的思维”。

博弈论现在已经在经济管理领域有了很大的应用。尤其引起人兴趣的,是博弈论提供了一种互动的视角,即摆脱了传统单体分析忽视相互作用的弊端,从而提供了很多非常有建设性的视角。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更多有启示性的结论。

二、博弈模型的建立

以联想和IBM PC部门的并购案例为蓝本,我们建立一个三方博弈模型来进行分析。对于联想和IBM PC部门并购的细节,在此不再述,本文将着重于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一)博弈的参与人(Player)

依照我们上述的分析,并便于分析,我们在模型中设定了三个参与人,联想(以下简称Lenovo,标号L),也是我国大型企业的代表;IBM PC事业部(以下简称IBM,标号I),发达国家潜在并购方的代表;惠普(以下简称HP,标号H),发达国家潜在竞购者的代表。三个企业都是符合理性人假设,以最大化收益为目的和选择标准。参照事实,我们将这个博弈分为两个阶段:首先IBM决策,然后Lenovo和HP一起决策。

这里并不是说PC市场只有这样三个竞争者,而是这样三个典型的竞争者,就可以代表问题的本质,就像经济学模型中的一个厂商和一个消费者,基于此扩展来增添其他的竞争者也是可以的。

(二)参与人的策略(Strategy)

对于弱势竞争者IBM,其策略有两个,出售(S)或不出售(NS)。对于中国企业Lenovo,策略也有两个,竞购(B)或不竞购(NB)。对于强势竞争者HP,其策略也为竞购(B)或不竞购(NB)。首先由IBM选择出售PC部门,还是不出售。一旦出售,则Lenovo和HP同时决定是否收购。

(三)参与人的支付(Payoff)

由于我们只研究并购的决策,而暂时不关注并购的实际收益量化,所以我们以字母来表示支付变量,并只进行决策前后的支付比较,从而得到并购决策的解释。

RI、RL、RH:分别IBM、Lenovo和HP在并购前的收益。

C:表示并购的价格,体现为竞购方的财务成本,同时也是出售方的收益。

PL:为联想并购的战略资产的收益,即客户关系、技术和品牌这些无形资产,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的潜在利益。同理,我们以PH表示HP的并购的战略资产收益。

(四)一些情况的说明和设定

对于博弈不同策略组合的不同对应支付组合,我们给出如下的一些设定和分析:第一,当IBM选择不出售时,或者当IBM选择出售、但Lenovo和HP都选择不竞购时,其三者竞争势态不变,支付依旧为RI、RL、RH。第二,处于分析的方便,我们这里暂时不考虑反复竞价的情况。我们设定存在唯一的并购价格C,当Lenovo和HP都竞购时,由于HP和IBM同为美国企业,因此HP会赢得美国政府的支持,从而在同样的报价C中获胜。

(五)基于这些分析,形成如下博弈树

三、博弈的分析

很明显,这是一个混合博弈,包含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IBM选择是否出售自己的PC部门。如果不出售,则博弈结束。第二个阶段是如果选择出售,则Lenovo和HP进行同时决策的静态博弈,选择参与竞购还是不参与。而我们的目的,是希望找到这个博弈的均衡以及结果,看按照博弈模型的演进,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

按照博弈的典型解法,我们可以用逆向归纳法,或称倒推法,来得知究竟何种结果会出现。即先研究在IBM选择出售后的这个子博弈中,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果。

(一)对于Lenovo的分析

对于Lenovo,如果选择竞购,则对应的支付分别为RL(HP竞购时)和RL+PL+RI -C(HP不竞购时)。如果选择不竞购,则对应的支付都是RL,无论HP是否竞购。其原因在上面我们已经交代,因为政府保护方面的原因,同为美国企业的HP将赢得竞争,这里暂不考虑反复竞价的问题。

Lenovo的选择决定于其支付的大小,因此关键就在于RL+PL+RI -C和RL比较,也就是说,比较PL+RI -C和0的关系。若PL+RI -C>0,则联想选择竞购是其优势策略;若PL+RI -C

从联想的现实经营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联想在国内市场获得了不小的成功,其PC行业的市场份额在25%左右,但在国际市场,特别在北美市场,其状况非常不佳,其全球市场占有率仅在2-3%。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联想缺乏国际竞争所需要的战略资产、典型即品牌、以及技术。

在当今的PC市场上,IBM、HP、东芝和富士通等企业,拥有明显的科技实力,所以在高端市场上优势明显。Dell虽然技术方面有所欠缺,但基于其创新式的订单生产,能够通过供应链管理达到成本领先的优势,也稳稳把握住中低端市场。对于联想,显然无法抛掉历史包袱与Dell同行,但其技术的薄弱,使得其无法跻身高端市场,无法打响国际性的品牌并攻占欧美等主流市场。对此,柳传志及杨元庆都多有表述。

因此拥有蓝色巨人血统的IBM PC部门对于联想的战略资产意义,自然是非同寻常。笔记本顶尖品牌Thinkpad及其包含的先进技术,例如嵌入式安全芯片、硬盘气囊(Air-bag)、Roll Cage抗扭力技术等等,无疑是弥补联想短板的最有效、也是最快捷的工具。同时,IBM PC部门在欧美主流市场上的品牌忠诚度,也是一笔巨大的战略资产。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认为,对于Lenovo,其PL为正,且会非常大。虽然其竞购价格C会高于IBM的实际财务利润RI,但由于这个很大的战略资产互补效应存在,所以有PL+RI -C>0,即对于Lenovo而言,竞购是其优势策略。也就是说,联想会选择参与竞购,无论HP是否参与。

(二)对于HP的分析

在Lenovo选择策略竞购,即“B”的情况下,HP的决策就是比较在Lenovo竞购下,自己两种策略的支付,即RH+PH+ RI -C和RH的大小。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考察:

UH-B-UH-NB=RH+PH+ RI -C-RH =PH+ RI -C

若其差大于零,则竞购更优;若其差小于零,则不竞购更优;等于零则两种策略无区别。

我们还是来考虑PH,即HP收购IBM的战略资产意义。由于同样是美国企业,且同样定位于中高端市场,所以显然HP和IBM的市场重合度很高,其客户关系的战略意义不是很大。此外,HP同样是一家拥有悠久R&D背景的技术型公司,其PC技术同样很强大。因此,并购IBM PC部门会有技术上的帮助,但这种互补性肯定远不及技术基础薄弱的联想。我们可以认为PH虽然为正,但不是很大。

问题在于负数项C。在对于Lenovo的分析中,我们已经讲到,其竞购的战略资产意义很大。可以推断,Lenovo将能够承受很大的并购溢价,这可以通过战略资产的巨额收益来弥补。因此,虽然我们没有考虑竞价机制,但明显Lenovo会将竞价水平C订得较高。这对于HP来说,意味着并购的成本将相当的大,而且由于HP和IBM战略资产的冲突性,无法通过并购的互补机制来弥补。这种局面非常类似于当年HP与Compaq的合并,两个定位与规模相当的PC企业合并,其内耗大于互补,所以合并后数年间,HP的表现都令人失望。

通过对PH和C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UH-B-UH-NB= PH+ RI -C

进一步,联系Lenovo的分析,一旦IBM选择出售,其局面将是Lenovo竞购而HP不竞购,从而Lenovo收购IBM PC部门。这也是第二阶段博弈的纳什均衡。

(三)对于IBM的分析

一旦IBM选择出售,其局面将是Lenovo竞购而HP不竞购,所以对于选择出售,IBM将明确获得C的支付。问题倒推到第一阶段,IBM是否会选择出售。很明显,决策取决于C和RI的比较。当RI C时,IBM选择不出售。

结合现实案例我们可以知道,IBM此时的PC部门是严重亏损的,也就是说,其收益为负。而且IBM经过多次调整,其PC部门依旧没有起色。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6月30日,IBM的PC业务累计亏损达9.73亿美元。IBM公司表示:“PC业务连年亏损,营运资本为负值。能够勉强维持至今,依赖IBM持续的资金支持。”

如果能够通过出售PC部门而获得一笔丰厚的收入的话,对于IBM来说无疑是个好结局。同时,PC部门也不是IBM的核心技术,出售不会有其他的影响。所以有RI

(四)博弈的结果

基于上述的分析,该博弈的结论明确了:IBM选择出售,即策略“S”;然后,Lenovo选择竞购(策略“B”),HP选择不竞购(策略“NB”)。最终,IBM将出售的PC部门卖给Lenovo。

四、模型的管理学推论

通过模型的分析,我们从博弈论的角度,得到了理解联想并购IBM PC部门的一些管理学意义上的结论或推论:

第一,IBM的出售意愿是联想并购的前提条件。从模型上来看,就是RI

第二,竞购者特性是联想并购成功的必要条件。从模型上看,就是PH比较小。在这个博弈模型中是HP,实际上这里换成并购传闻中的东芝也是一样,客户以及技术的重叠性使其并购收益较小,从而不愿承担高额的并购成本。如果出现一个协同效应同样很大的企业,则并购结果可能会不同。可以作为比较的是海尔与美泰的并购案例,海尔竞购美泰,就是因为同样寻求协同效应的惠而浦的参与而失败。

第三,战略资产的强互补性是联想并购的最大动力。从模型上看,就是PL非常大。因为并购一个严重亏损的PC部门,并且需要耗费企业巨额的资金,并不是一个财务上合算的决策。但由于IBM品牌和技术上对于联想的极大互补作用,才使得联想选择并购,且有利可图。否则,换一个国内的PC企业,一无品牌二无技术,联想是不会花费大量的成本去并购的。实际上,寻求战略资产的强互补效应,也是中国大型企业跨国并购的一种主要动因。

参考文献

[1]Camerer C F. Does Strategy Research Need Game Theor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6-1998).Winter 1991(12), SPECIAL ISSUE.

[2]Fudenberg Tirole, 黄涛等译. 博弈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 三联书店, 2004.

[4]王则柯, 李杰. 博弈论教程[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