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

时间:2023-10-13 16:13:43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范文1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数学科课件的设计方法以及注意点,第一,找准课题;第二,选好开发工具;第三,设计好每个界面;第四,体现动感;第五,做好试讲、评价、改进、再设计这几个环节。

关键词:课件,多媒体,计算机

课件开发的热潮正在校园兴起,课件各式各样、风格各异,收到很好的效果,体现了课件辅助教学的优点。一个成功的学科课件,能充分地运用动画,与学生思维同步,保证循序渐进,运用恰当的素材,操作简捷方便、灵活易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可以被本学科老师借鉴和引用。如何选好一堂课,设计好脚本,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选择开发软件,进行开发设计,使课件发挥其特有的效能,优于传统教学手段?这是每位教师在课件开发前首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我制作一个课件的过程与体会与大家探讨。

第一,找准课题。数学课题种类繁多,应针对各自不同特点施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并非每堂课都得用课件,并非每个课题用课件辅助教学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一旦我们选准了课题,设计好了课件就能如虎添翼,使课堂气氛更加浓厚。例如:我们选的课题为"数学归纳法"、"不等式的证明"、"二项式定理"等,这时,若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只能代替粉笔板书,课件的优点就得不到充分的体现,效果不好;若选择课题为"数形结合"、"三角函数变换"、"棱台的分割"、"多面体与旋转体的侧面展开图"、"二次函数的图象"等等,这时就可借助课件进行教学,生动直观,通俗易懂,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选好开发工具。现在设计软件较多,常见的有Authorware、几何画板、PowerPoint、蒙泰瑶光多媒体编著系统、翰林汇多媒体课堂等等。这些多媒体编辑软件,专门针对多媒体制作,界面简单,易于上手,控制容易、模板丰富、人机交互性强、流程清晰、支持动画。在设计一个专业化课件时,必须找到某个软件的优点,使设计过程得以简化,开发周期短,又能生动地体现了本节知识点的本质。如"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这一课题可用"几何画板"就能很快地设计出来,呈现三维动画的效果,但若用Authorware设计,则难度较大,开发时间长,用PowerPoint设计无法显示其动画过程;有的课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设计软件支持,互相调用,集各个设计软件的优点,既能取长补短,又可以缩短开发时间,不必苦寻某个软件的设计方法。

第三,设计好每个界面。界面需要插入恰当的声音、图象、视频,设置超级链接、人机交互,演示动画与文本等。课件犹如电影,生动有趣,明了易懂,引人深思,自觉参与。我们要写好初始脚本,设计简要概念、主要结构模块、课堂练习等,使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结构清晰,界面调度灵活而又简单。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界面,插入声音、视频时要恰到好处,顺其自然地融合于教学之中。如在开发"数形结合"课件时,我设计了运用此数学方法的四种类型:线段和与差、斜率、方程根的个数、实参的取值范围,以此界面作为调度中心,分别讲解相应的例题,这四种类型归纳起来既填补了教材的空白,又体现了此方法运用的题型,使学生今后碰到相关类型的题目时能触发联想,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解题经验,减少对数学题目的畏惧感,增强学习的信心。

第四,体现动感。优秀的课件离不开动画的展现,数学函数在动画设计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能确定一个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从而让点乃至整个图形沿既定的轨迹运动,形成函数图象,或动态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这些动画的设计运用了解析几何中的坐标平移、曲线方程,代数中的比例等相关的数学知识。如果我们重视对函数的研究与实验,就能使课件能让教师随便改变参数,生成不同的图形或运动轨迹,化抽象为具体,体现数学函数之间的变换关系,而且能简化流程,设计出来的课件短小精焊,功能强大,通用性强,为师生所欢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做好试讲、评价、改进、再设计这几个环节。课件开发并不是一挥而就的,需进行反复地斟酌与修改。如:哪个地方该需要停顿的就得停顿,使学生有了思考的余地;例子过多,知识满堂灌,收不到较好的效果,反之,例子太少,则不能达到巩固新知识,联想类似题目的自觉思维过程,应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增删。课件开发后,应与本教研组教师进行交流,对课件所包含知识与例题进行评审与调整,整体布局合理平衡,文字信息简洁规范,色彩醒目,画面过渡平滑自然。在设计过程中协调好常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互相促进,达到教学目的。

设计好数学课件,化枯燥为生动有趣,让课件作为教学的配角,展现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让我们辛勤的劳动化作学生学习的动力,激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这是我们设计课件的目的与宗旨。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范文2

关键词:高中生物 校本课程 教学内容 设计

目前多数中学开展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宏观来看在内容设置上基本分三类:一是生物科技前沿介绍,如克隆技术、生物芯片、转基因等;二是生物知识和技能拓展,如动物行为、实验设计等;三是属于学科间综合,如酸雨的形成及防治、温室效应、仿生学等属于这范畴。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上要尊重学生意愿,以整合的方式形成。但从微观层面即实施层面看,教学内容的设计如何满足学生需求仍有待于研究。笔者曾观摩过一节展示课,课题叫《花和花絮》,在短短40分钟时间里,教师借助演示文稿图片,将大学植物解剖学课本中花的结构和分类、花絮的结构和分类内容,完整的讲了一遍。从一朵完全花的构造到不完全花,从周位花、上位花到下位花,从雄蕊的类型、雌蕊的类型到胎座的类型名称;从花絮的结构到分类名称。大学课本上的分类名称都一一告诉,如二强雄蕊、合生心皮雌蕊、侧膜胎座等,一节课下来,中学课本没有的生物名词术语就有二三十个,令人目不暇接。从学生课堂听课情况看,越往后,跟着听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那么,在生物校本课程中,教学内容设计到底应注意什么呢?

一、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遵循的原则

1.切合学生实际知识需求,注重实用性的原则

生物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能促进学生加深对课本原理、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或实验能力的提高,即以学生的需求为考虑的出发点,这种需求既包括学生的知识需求也包括学生兴趣,是二者的整合。应避免知识选择的无目的性,避免大学知识的生搬,避免增加学生心理负担。要让学生感到能学懂,对平时的学习有帮助,有点拨作用。当今的学生,除了上课时随着课程的进展进行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需要时间对知识再加工,形成知识网,并对原理、重点、难点知识深入思考并会应用或迁移。限于背景知识的缺乏,这对学生的能力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如果围绕课本中原理、重点、难点知识以丰富的典型事例再加以佐证或加深拓展,会起到夯实知识基础并适当开阔学生眼界的作用。这样也会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高考接轨,因此会迎合学生的需求。而往往中学生物课程中的原理、重点、难点知识,也是牵扯国计民生和学生生活的重要问题,如果教师介绍和引导到位,也应是学生的兴趣点,也是校本课程的整合点。因此,生物校本课程不等同于奥林匹克生物培训班。

2.与学生生活和成长密切相关的原则

学生是处于青春期发育中的人,是成长中的人,校本课程可选择相关内容来满足学生这方面的心理发展需求。如青春期发育与正常性心理和性卫生、平衡饮食与健康、生活中的环保与防病等。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个体生长发育和生活过程中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渴望知道的,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也有助于我们的育人。

3.地域性原则

校本课程具有地域性特点,根据学校所处位置,寻找能激起学生探索欲望的周边环境或地域性的问题。例如某中学地处古城西安的城墙边,护城河水异样的颜色和气味,会触动学生的环保意识,引起探索的欲望,可就此设计探究性课程。又如园林艺术与校园内植物种类的选择,学生健康与校园绿化植物种类等。

二、具体阐述三种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1.对于生物科学科技前沿介绍,内容的设计宜围绕课本原理的应用,选择生物科技典型事例,进行举例和拓展,加强学生对课本原理及应用的理解,拓宽学生眼界。如转录翻译的原理与基因重组技术和转基因等,既加深了学生对转录翻译过程的再理解和记忆,又知道了生物技术对这原理的应用,还向学生展示了更多的应用前景,使学生张开创意想象的翅膀,想象出更多的人需要的基因重组技术产品或转基因产品,起到知识的迁移作用。如从抗虫棉到是否粮食作物也可导入抗虫基因进行育种,从基因工程产品胰岛素到sars病毒或艾滋病毒的免疫蛋白等。教师在引导时,要着重原理及应用,注意不要过于引导学生拘泥于技术过程的细节,超出学生的知识背景,造成理解的困难,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2.对于生物知识拓展类,教学设计的内容可选择围绕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上做文章。因为平时限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对于课本上的这些重点难点,学生或只有初步认识,或

认识不到位,或感到难以理解。以前面提到的《花与花絮》为例,教学内容设计一定要和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适当拓展深化,尽量避免太多的新的术语出现。例如可选以下作为教学内容:花的构造与果实种子的形成过程的动态想象;花的构造与杂交;花药、花粉的构造与传粉受精及无子果实、单倍体育种;花的构造、花的色彩和传粉的关系及与适应性和进化;花的构造与植物分类等。

3.实验思维能力和技能的提高方面,可做的有很多。如围绕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如科学性原则、简便和可操作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和设立对照等),选择实验事例,对学生从设计思想、设计步骤,对可能出现的结果和如何下结论等方面的训练,或针对学生设计思想的疏漏处进行探究等。实验事例的选择,应以课本实验为基础,应是学生课本所学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的再应用,这样,达到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实验思维能力,并促进这种能力在新情境下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历年高考题和生活中问题的探究,为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事例。

综上所述,生物校本课程绝不是一堆新生物术语的简单堆砌或大学内容的翻版。生物校本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首先考虑学生已有课本知识基础,学生的实际知识需求和生活需求,并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适当开阔眼界为目标。

参考文献:

[1]潘学中.谈校本课程的开发..cn/200406/ca471356.htm.

[2]郑晓梅.我国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取向..cn/200406/ca471381.htm.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范文3

摘要;网络技术给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如何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职业培训课程开发,是职教改革的热点问题。利用理论指导网络课程开发,有利于我们制作出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网络课程。指导网络课程开发的理论主要有格式塔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能力本位课程观。格式塔理论主要用于屏幕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用于学习者活动的设计,而能力本位课程观则主要指导课程内容的开发。关键词:网络;格式塔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力本位课程观近年来,网络课程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它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实现随时随地的授课。课程的内容可以以图形、文字、动画、视频及音频的方式呈现在客户端的浏览器上,它的交互性和真实性的结合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如何在职业培训领域开发网络课程是我们探讨的课题。当前,职业培训网络课程开发刚刚起步,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为使职业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必要对指导网络课程开发的理论作一探讨。一、格式塔理论(一)格式塔理论的适用性将格式塔理论应用于网络课程设计时,主要运用它的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和封闭性等知觉定律.接近性是指我们倾向于将那些相互靠得很近且离其他相似物体较远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实验表明,接近性通常指“空间上接近”,而非指视网膜上的接近性。相似性指我们将那些明显具有共同特征(如颜色、运动、方向等)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运动的物体时,我们会把它的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连续性定律指我们倾向于把中断的线段看成是被某个物体遮挡一部分的连续直线。封闭性是说,如果一条线形成了封闭的或几乎封闭的图形,那么我们就倾向于把它看成是被一条线包围起来的图形表面,而不仅仅是一条线。格式塔理论还有一个称为“简洁”的普遍原理,它可以近似地被译为“优良性”。意思是视觉系统对输入的视觉信息作出最简洁、最规则和具有对称性的解释。大脑如何判断哪个解释“最简单”呢?现代观点认为,最好的解释往往只需要很少的信息进行描述,而坏的解释往往需要更多的信息。换句话说,大脑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不是奇特的解释。这就意味着,这种解释不因观察点的微小变化而发生根本改变。视觉中的另外一个重要规律就是图形背景分离。要识别的物体称为“图形”,其周围环境称为“背景”。对一个学习者来说,准确判断“图形”和“背景”至关重要。否则,它就很难发现有用的知识,他必须能把图形和背景分离开来而剔除伪装物。所谓的伪装物就是试图混淆事物、破坏其表面的连续性,并产生一个易于混淆的轮廓,从而使真实的轮廓伪装起来的事物或背景。(二)格式塔理论对网络课程开发的指导作用1.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应确保背景不影响主体信息的清晰度。合理应用格式塔理论的屏幕设计原理,背景与主体部分的反差应该鲜明,使学习者能轻松地破译出文字和图形。2.使用简化图形引入较复杂的概念时,应遵循先简后繁、循序渐进的原则。3.在设计屏幕布局时,应把相关信息放在一起。这样,学习者就能很容易地辨认出同一类信息。例如,将文字讲解放在一起。4.在重要内容之处可运用色彩、动画等手段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5.在设计时,图形和文字本身应尽量简洁,不要让学习者花大量时间去揣测他们的意思。例如,在引入一个新问题时,应使用普通术语,而少用行话。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适用性学习理论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演进过程。斯金纳受实证主义哲学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把物理学的操作主义和生物学的进化论结合起来,构建了被称之为操作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他认为,教学的结果是要引起人们行为的变化,并根据操作条件作用和积极强化原理批评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在他的倡导下,20世纪5n年代末60年代初,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便在美国风行起来并遍及全世界。程序教学其要义主要表现为“小步骤,及时反馈”;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形成了传统的CAI课件制作模式。早期的计算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以指导和操练为主,具有程序教学的直线式或分支式结构特征。其初衷是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例行工作中摆脱出来,由计算机来部分地代替教师的工作。但因其忽视社会语言文化刺激对人影响的复杂性,把源于动物学习的规律搬到人类学习活动中来而遭到人们的质疑和批评。行为主义往往忽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抹杀人类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别,这是该理论的重要缺陷所在。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一些基本技能培训的网络课程的开发还是具有指导作用的。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计算机辅助教学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可简单概括为在设计学习时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进度的自主性、学习活动的建构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现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即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和“解释”的。由于个人的经验是多种多样的或有差异的,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或建构也是多样化的。这就是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知识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才会有意义。枯燥、抽象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只有从真实情境出发,通过分析解决真实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建构。另外,真实任务的完成情况也是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有效标准。同时,建构主义还认为,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建构的认识因人而异,有的较全面,有的较片面,有的非常正确,有的则完全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与他人交流看法,通过交流,个体可以知道自己与他人的认识是否一致或兼容,可以看到他人如何处理同类问题,就是说个体必须在社会环境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认识,使之更符合客观规律。由此可知,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合作学习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流派纷呈,但这些派别之间有着共同之处,即认为个体应以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认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表现出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学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也成为网络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网络课程开发的指导意义1.建构有利于学习者建构知识的网络情境,即将学习活动放置到相应的职业环境中,并从多重角度和视角提供学生建构的机会。网络教学可以通过使用模拟来增加这种机会。2.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例如设计出一系列问题,以及一套对学生可能作出的各种回答进行评估的程序。3,创设学生相互交流的场所。这主要通过设立BBS或留言板以及聊天室来提供。4,提供基于问题的学习。尽可能模拟直接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或围绕学习内容向学生布置可供选择的问题。

三、能力本位课程观(一)能力本位课程观的适用性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课程领域的研究仍然不够,只能说刚刚起步,目前还只是一般课程理论的应用,尚未建立起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当前关于职教课程的说法很多,目前最流行的是能力本位课程观,即在课程设计中强调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能力本位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满足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要求为基本原则,强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就业环境而不是教育专家的观点方面来开发课程。这是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方向。但是,对能力的不同理解将会导致不同的能力标准,能力标准不同,相应的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也就各异。我们可以大致将能力总结为以下三种:第一,任务本位或行为主义导向的能力观。它主要受行为主义的影响,主张以一系列具体、孤立的行为来界定能力,而这些行为又往往是与一项项被细致地分解的工作任务相联系的。在这种能力观基础上开发出的课程就是一系列孤立的任务技能学习包。这种以具体任务来分解能力的能力观是有缺陷的,它忽视了团队合作对于个体操作行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忽视了真实的职业情境的影响。第二,一般素质导向的能力观。这种能力观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是掌握那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这种能力观注重普适性的一般素质,而对所应用的具体工作情境缺乏考虑。近年来在培训中所提倡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就是建立在这种能力观的基础之上的。他的缺陷是:①一般能力是否存在,以及一般能力是否具有迁移性都还缺乏心理学理论的支持;②依据这种能力观而鉴别出来的一般素质对于为特定专业开发设计课程并无多大帮助。③同任务本位的能力观一样,它也是在脱离真实的职业情境来评价学习者的一般素质。第三,将一般素质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的整合的能力观。这种能力观力图克服前两种能力观的局限性,它强调需要将一般素质与应用这种素质的具体情境联系起来。英国学者高夫·斯坦顿曾构建了一个能力模型,较准确地表达了整合能力观的思想。能力结构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具体情境的理解力;一方面是一般性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两者缺一不可。这种能力观已经或多或少地受到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且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二)能力本位课程观下的网络课程在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整合网络教育,发展适合能力本位思想的网络课程十分必要,我们设计的网络课程的系统如下图所示:我们的网络课程系统一般分为学生资料管理单元、题库及试卷设计单元、教材设计单元、在线测验及作业单元、虚拟实验室、在线交流单元。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教材设计单元、在线测验及作业单元、虚拟实验室,在设计这些单元时应注意:①在教材设计时要首先概括出本课程的一般能力目录,然后根据此目录设计出相应模块尤其是核心模块,同时应设计出尽可能真实的职业情境,将模块放置于此情境中供学生学习,以达到一般能力与具体情境的完美结合。②依据能力本位特性,学习者必须经过学习单元中各个模块任务的考核,以确保达到标准后,方可以进入下一模块的学习。因此,在线测验及作业单元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③实践性是职业培训课程内容的最主要特点,同时通过实践,也可以将0S力与具体情境相结合。因此,虚拟实验室的建立必不可少,而且也是关键环节之一。网络虚拟实验室就是在WEB中创建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环境,学生通过鼠标的点击进行虚拟实验或实习。它可以突破时间及空间的局限,让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地进入其中进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以上是在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基础上设计网络课程的点滴看法。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很大程度上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程改革的启发日益增大,因此建构主义职业教育课程观应运而生,它对职业教育课程及教学提出的新观点主要是:以实践为先导,以任务为本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摈弃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三段式教学;将各人的、经验的知识明确纳入到职业教育课程中去,充分认识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的作用;允许课程目标有一定弹性,而不像其他职业教育课程观,要求学生严格达到某一目标;教学尽可能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进行,提供并鼓励对学习内容的多重观点和表征;强调学生自己对知识技能主动建构,加强自我意识等。由于此课程观与目前所推崇的网络课程都是建立在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有理由相信,相同的根基将能导致两者的完美结合。目前在此课程观下的课程模式研究尚不充分,笔者就此谈一点看法:目前职业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还只是普通课程的移植或克隆,未形成自己的特点,所以一开始就应该摈弃三段式课程模式,大力提倡网络实践课程,而不是理论知识的网络教学,这是重中之重。而虚拟技术及仿真技术的使用尤其关键,应用该技术可以建立虚拟的网络实验或实习基地,使人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主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且对于某些昂贵的或高危险度的培训课程的开发更为方便,当然我们并不是将网络虚拟替代真实的现实。以上我们对基于职业培训网络课程开发的理论进行了粗浅的探讨,以期对广大职教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进行开发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网络课程有所帮助。参考文献:[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黄健.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BEVERLYABBEY,丁兴富,等.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5]祝智庭,等,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6]徐国庆.激进建构主义与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2,31(8):51-55,[7]车浩阳,余胜泉,何克抗.构建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室[J].教育技术通讯,2000,(3).[8]嘉格伦,万小器,等.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Bower,G.H.,Hilgard,E.R..TheoriesofLearning.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Inc.1981.[10]Reiber,puters,graphics&learning.Madison,WI:Brown&Benchmark.1994.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范文4

关键词:微课;中职;计算机;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013-01

目前在校中职生都是“98后”,手机、电脑、ipad等数码产品在他们中间非常普及,达到了“人手一机”,这是开展微课教学最基本的条件。另外,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且收费低廉。教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将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然后将其进行制作、整合并将它们放到相应的学习群上或学校网站上面。同时可以借助班级QQ群或相关的信息平台,建立起即时互动的学习交流平台,开展答疑解惑等学习活动,构建起和谐的学习体。并且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为适应这一趋势,各种专业课程都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才能够跟上节奏。《CorelDRAW》课程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平面设计、矢量绘图、排版印刷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因此,它的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的脚步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

1.《CorelDRAW》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CorelDRAW》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面向的学生是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虽然现在大多职业学校都已转变观念,以工作岗位能力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但在学生走向社会后,仍出现不能适应岗位需求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学校习惯于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操作,知识技能掌握不够牢固,自学能力与知识拓展应用能力不强,走上工作岗位后不适应。另外,较缺乏扎实的基础功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导致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主动学习的兴趣不高。

2.认识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并非是传统教学视频的切片,而是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片段化”视频,配以辅的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进行个别化的学习探究。它具有指向明确,资源多样,短小精悍,易于扩充,可交互化等特点。

微课的主要特点包括:

1)时间“微”,微课视频时间较短,一般为10分钟内;

2)含量“微”,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一般是重点、难点、疑点),或是反映某个教学策略或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

3)资源容量“微”,微课的视频格式一般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加上与教学主题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资源一共也就几十兆。

微课的分类

按照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将“微课”划分为讲授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实验类、自主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

3.微课在中职计算机《CorelDRAW》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笔者的《CorelDRAW》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中职的教学资源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特征,选择了以板报版面设计为例,探索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实践。

(一)微课的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内容。版面设计是《CorelDRAW》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段落文本以及图文混排的学习是重点和难点,本次微课制作选择其作为例子。

2.设定教学目标。本次微课通过创设真实的工作岗位情境,以完成客户要求制作宣传板报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掌握使用CorelDRAW进行版面排版的技能。

3.教学活动设计。本次微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并通过操作真实的实例来说明段落文本的设置与应用、图文混排的几种方式与实际应用和版面设计的步骤。

(二)微课的制作

1.工具与软件:计算机、耳麦(附带话筒)、视频录像软件CamtasiaStudio8、ppt软件。

2.过程简述:第一步,针对所选定的教学内容,搜集有关版面设计的教学材料(包括微练习题),制作PPT课件。第二步,根据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制作简略的录制脚本语言。第三步,在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视频录像软件和教学PPT。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开始录制。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第四步,对录制完成后的教学视频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美化。

(三)微课的应用

在上课前,笔者把制作好的微课共享到上课班级的QQ群,并且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先浏览。课堂时间上,笔者首先提问学生看完视频后有什么问题,并就学生提问的问题进行解答。然后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并进行上机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要是不够熟练还可以拿出手机再次浏览微课,对照着微课进行操作,直到完全掌握为止。课后,由于该微课存在于上课班级的qq群,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间下载学习使用,进行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初次尝试取得成功后,笔者又选取了《CorelDRAW》中的另外几个重点知识,将其开发成系列化微课程,形成一个专题,并付之教学实践。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专业平行班学生的《CorelDRAW》课程测试中,发现利用微课上课的班级成绩相比其班级的学习情况要好,说明应用微课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明显的帮助作用。

(四)微课的教学启示

经过实践探索,微课在《CorelDRAW》课程的教学中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笔者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也总结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1.在课程设计时要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引入要有趣、层次分明和适当的总结;要清楚地告诉学生课程的学习方式,提供必要的说明和指导。

2.不仅要掌握单一知识点的微课设计方法,更要掌握一个单元、一门学科的微课设计方法和策略,只有系列化的微课才能给学生提供完整有效的学习资源。

3.设计和开发的微课程既要适合学生学习的类型,也能供教师观察、观摩和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4、结语

优秀的《CorelDRAW》微课程应该能用于预习、复习、巩固等多个阶段,并能够跨班级、跨专业、跨学校多次重复使用。在信息时代,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是全民化的需求。因此,“微课”教学法是《CorelDRAW》课程教学中应大力推广的优秀教学方法。当前,“微课”这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创新方式,正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网络时代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成为一种新的普及化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1.

[2]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范文5

关键词:项目课程 开发 实施 问题

abstract:the study on item curriculum is a hot topic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field in recent years.it influences a lot.the essay talks about focusing the issues of item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he implement which based on setting vocational curriculum,the affects on basic subjects,general quantity education,life-long learning 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item curriculum,and surrounding the satisfied training equipment of realizing three-in-one of knowledge,technology and perfect personality talents target,in order to walk along a shortcut and improve the efficacy during the period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

keywords:item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mplement issues

项目课程研究是最近几年职业教育领域课程开发的热门话题。WWw.lw881.com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1]“项目课程应是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2]目前,项目课程的开发在一些职业院校已经成为教科研工作重心,由于尚属于新的课程模型开发领域,相关课程课堂教学实施仍处于实验性探索阶段,项目课程应用的实际效果及成果尚不明确。但面对国内职业院校的实践情况,我们综合教育培养的经验与教训,提出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应关注的问题,站在培养知识、技能、健全人格的平台上,实践教书育人,以期在课程开发和实施阶段少走弯路。

1.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特色与科学问题

职业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课程开发者必须要正面回答的问题,因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的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全日制学校培养和短期社会化培训之间的效能同样是课程开发者不可回避的话题。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知识、技能和健全人格的基本人才规格要求。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单纯的技能条件无法满足培养对象社会化发展的要求。正因为此,人们在审视项目课程开发时自然会把目光聚焦于项目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培养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项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者来说,项目课程对于学生知识素养、专项技能、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不会产生任何负面影响。其观点在于项目课程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这里的问题在于,如何设置科学而富有特色的课程来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单项技术或多项技术的叠加。

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系统研究一定是在科学基础上进行的。项目课程为说明课程开发的适应性和可推广价值,提出未经论证的话题,即传统观点担心以任务为课程开发出发点会导致对理论知识的忽视。这里的传统观点是谁的观点?具体有什么消极的影响作用?诸如此类问题都没有定论,进而在此基础上认为是人们对现代职业活动的复杂性缺乏深刻认识所致,而且引伸出“倘若真是如此,只能说明这些职业的确不需要太多理论知识,那么对学科课程的坚持,只不过是权力支持下的被强行施加于学生的教师妄想。”[3]其实,我们不必对国内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妄下“传统”与“现代”的结论,教育本身就不是一个全面否定的命题。我们关注的是项目的来源、项目的合理与科学、项目与岗位和企业的对接、项目对学生成长的帮助和支持作用等,由项目上升到课程层面,就是课程的特色与科学。没有科学的论证、没有实践的提升、没有系统的项目相辅相成,不仅教育的目标无法实现,即便专业的技能也只能是零零星星。

无论学历教育或是职业教育,都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的主体复杂多样,系统内部纷繁变化,还体现在与教育系统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上。因此,研究教育有必要从复杂性的视角来审视。”[4]教育所输出的是人,是思想,而且是社会人,是具有积极社会价值的思想,而不仅仅是技术人和复制的想法。因此,课程设计改革是教育改革中极其关键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这一领域要取得实质性进展,不仅需要课程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长期努力,而且需要协调诸多直接或间接制约着课程设计改革的复杂因素,具备使课程设计改革对现代教育发展发挥最佳功能的客观条件。[5]

2.关注项目课程对基础、综合素质教育、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弱化

问题的提出不是简单的质疑,而是基于具体的教育实践所获得的结论。特别是近几年从事项目课程开发的专家和学者在强调其学术研究重要性时提出的一些观点,确实有值得商榷的余地。譬如:

2.1 伴随式学习的内容要求。最突出的观点就是摈弃“三段式”的课程模式,根据技能培养的诉求,将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的进度与技能训练的进度揉合在一起,公共类课程全面为专业技能训练服务。

理论上讲,这种模式的设计是理想化的、可行的,但在与技能培养现实的对接中还找不到实践的环境。技能培养,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只有知识的不断积累,才能通过实际操作的提升,形成能力。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课程设置有其岗位需求的独特性,而课程内容又具有相对的局限性,没有哪一门课程可以穷尽所有的知识和能力,而基础知识这张似乎看不见的手又在左右着能力获得的进度和程度。特别是作为全日制教育,公共类基础知识能否完全与专业技能训练高度揉和在一起,确实值得探讨。实践表明,同一个班级,同一门课程,同一个训练项目,基础知识扎实的同学认知、理解和应用技高一筹;而文化功底弱的同学同样的项目和进度,技能获得很吃力,其行动的熟练程度和质量均因起理解能力而大打折扣,至于创新和可持续,无法同日而语。

2.2 用到什么学什么,不用就不学。如此课程的设计在实施过程中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教师的灵活把握,需要全能教师。教师要根据课程项目内容的需要,可以在学科和课程之间跳跃。机械加工课堂中出现物理和数学的知识,教师能迅速讲解物理和数学的知识,而且能在课堂上引领操练;其二,学生要以不变应万变,需要全能的学生。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老师教什么就能学会什么,而且能够及时应用到项目技能的训练活动中。这种功利化的课程开发模式人为地“弥合”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把知识和技能片段化,最终的结果是把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变得支离破碎。因为“作为高职院校系统化教学规范,它适应重视能力培养和形成的知识多元性、综合性的规律和特点,有时单纯地就某一种能力,开设具体相关知识的课程,其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其他相关知识的补充,致使能力形成的基础产生缺陷。”[6]因此,课程设计者无论是从建筑学理论或是从生物学理论出发,都需要直面这样的问题。

2.3 课程设置一刀切,盲目跟风。在职业技能教育活动中,项目教学法是许多任课教师选择的有效方法,因为它是师生通过共同开展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实施互动的教学活动。但对于项目课程的开发,似有一哄而起、盲目跟风现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课程,一律项目化,如此课程开发实则违背了课程开发的原意。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所有科目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各门具体科目。如果在前一意义上理解课程,那么项目课程指的就是所有科目都要项目化;如果在后一意义上理解课程,那么项目课程特指某门以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通过完成项目的形式进行学习的科目。[7]它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实事求是地结合课程、技术、技能培养的特点,“因地制宜”,宜项目则项目。任何一种课程设计和教学思想的形成,都必然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和研究,经过教育实践活动的检验和总结。课程开发和设计要有热情、激情,但实施起来要头脑冷静、清醒,“实验”性研究更应慎之又慎。

3.知识、技能、健全人格,三位一体人才目标的实现问题

知识、技能、健康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基本目标。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它具有的特点就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包括项目洽谈、报价、合同拟定、合同签署、生产组织、售后服务)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8]

目前,国内所开展的项目课程设计关注到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但对于健全人格培养,多是用职业素养表述,要培养“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从宏观上讲,这种目标没有问题,但具体到如何培养、如何操作,几乎都没有涉及。课程设置无体现,考核无要求,成果无展示,如何衡量是合格或不合格?这种空对空的人才规格要求实际是避实就虚,简单地说就是重职业技术能力,轻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另一种对项目课程的普遍担心是,认为它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①在一门课程中,学生只是学习完成了几个项目,而不是积累系统的理论知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从何而来?②项目课程强调以‘做’为核心,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削减理论知识,这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培养。那么项目课程是否会影响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要注意处理好设计的一些细节,项目课程不仅不会制约,反而很可能会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9]不难看出,这段表述的重点尚停留在“只要注意处理好设计的一些细节”和“可能会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层面上,人们的担心也并非多余。

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又称关键能力。在西方社会学和职业教育学领域,关键能力是指对那些具体工作任务和专门技能或知识无关的,但是对现代生产和社会顺利运转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的总称。关键能力具有相通性和可转换性。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应用技术的能力、计算的能力、方法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都是各国学者一致强调的能力,对学生人格养成起着显在的引导作用。

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技术人,更要指导和帮助学生由技术人转向职业人和社会人。因为“职业活动是一个整体的范畴,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有其自身的文化和逻辑样式。学校职业教育限于对职业活动诠释的单一性和真实职业活动的缺失,始终是职业培养的困境。从最初的重视显性理论知识到重视职业技能训练与提倡‘零距离上岗’,职业院校的教育规划中始终没有职业素养的培养空间。”[10]我们认为科学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绝对不是对学科的彻底否定,也不可能一概拒绝概念和理论。概念、理论等知识是一门学科的核心,它们和事实性知识不同,具有永恒性、普遍性、抽象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它们的学习过程也和事实性知识的小过程有所不同,后者可以通过演示、他人告诉获得,前者却只有通过动手、动脑、深度卷入,通过超越事实的抽象思考才有可能获得。[11]知识、技能、健全人格应当是项目课程设计与开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课程开发和设计者不能把问题留给未来,把责任推给社会。学校虽不是万能的,但科学发展的职业教育应该自觉地避免“脆弱知识综合症”的蔓延,肩负起教育的社会责任。职业教育课程的功能决定了学生的真正就业是以知识、技能和人格素养三者共同来支撑的,这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就业导向观,它除了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满足企业的需求之外,更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4.项目课程实训设备的滞后,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

项目课程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成果密切相关。开发和设计项目课程,要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中心,按工作过程编排内容,以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为结果。其成果的验证相对直观。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的设备从技术和型号上与企业现实的生产设备还有一定的距离,校企之间的“无缝隙对接”还有较大的间隙。在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具体项目对实训条件有着较高要求,项目课程开发后,学校和专业系对系统的实训设备投入决定着项目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

一般地,项目课程的实施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即实训设施,软件资源即师资。实训资源和师资是提升课程功能发挥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从实训设施的配置来看,除了建设校内实训室、实践教学基地之外,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企业内实训基地、社会机构实训基地、开放实训中心等资源,以保证课程效能的体现。

设计和开发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是育人的过程,是教育工作者实践工作职责的过程。课程是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决策、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的过程应该是对话式的,而不是独白式的,课程的设计要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

值得庆幸的是,专家和学者已经注意到项目课程开发与建设中相关问题的存在。“职业教育研究急需把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和环境危机,研究职业教育在实现社会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应对劳动力市场、企业、就业模式、职业种类、社会组织、个体选择模式等外部环境因素的不断变化,从多学科的视野研究不断变化的工作组织和个人选择模式对职业教育实施的影响”。[12]在项目课程的实际与开发过程中走一条高效、科学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

[2] 胡桂兰.浅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开发[eb/ol].http://202.121.243.249/show.asp?id=197

[3]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r/ol] http://computer.xzcat.edu.cn/s/34/t/116/06/36/info1590.html

[4] 么加利.走向复杂:教育视角的转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

[5] 唐晓萍.从威廉姆•e•多尔的控制理论看美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及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1999(2):94-95

[6] 青龙网校.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中的调整.[r/ol]http://lw.china-b.com/jyys/20090422/1443758_1.html

[7] 蒋庆斌1,徐国庆 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 [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8] 伍国长.试论项目教学法的课程开发.[r/ol] /show.aspx?id=3111&cid=111

[9]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1)

[10] 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09(7):50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范文6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网络学习平台模式;社会实践模式;混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85-03

一、传统会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内容容量大、教学课时紧。会计专业从理论到实践教学,多数教学容量难以按质量完成。由于课时有限,教师通常讲授主要章节内容,有些章节少讲或删讲。实验课程有的学生课上完不成,课下完成,因此,在课堂上学生难以保证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

2.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实践资源不均衡。会计专业的学习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目前师生只能在实验室或有限的实践基地教学或实践。缺乏具有真正意义的开放实验室平台,供学生课下网络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及实践学习。

3.对信息技术利用程度不高。当前课件单一,没有形成会计理论和实验课程体系的应用软件,把会计理论、实践培养与网络教学平台结合教学的院校很少。

二、混合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与概念

1.混合教学模式理论基础。混合教学模式理论基础在于网络化学习理论和混合学习理论。其中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迅速在全世界流行。而混合式学习的说法在80年代已存在,近年随着因特网和e-leanging的普及,国际教育技术界赋予新含义: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ng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的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会计混合教学模式的提出。会计混合教学模式指从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视角,构建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实体教室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会计网络学习平台(虚拟教室教学、网络自主学习、网络协作学习模式)、社会实践的混合模式。优势如下:(1)教学方式灵活多样。(2)学习资源更加丰富。会计网络学习平台以数字形式整合了会计理论和实验课程的重难点、信息网站、扩展学习资源及跨学科精品课程,使学习由时空有限至随时随地。(3)体现了既以学生为中心又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4)学习效果的多向性评价。形成了课堂、网络、社会实践一体化评价体系。

三、会计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设计理念:会计本科教育应确立创新思维理念、综合素质理念、信息技术理念、团队合作精神、多元化立体的会计教学理念、国际化教育意识。设计思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综合国内外会计教学现状,在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下,构建会计混合教学模式,使其在会计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实践环节、评价形成了新的体系结构和管理运行机制,从而改革传统会计教学模式,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会计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1.会计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包括:会计课程体系的完善,根据教学理念,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多元化、国际化、个性化、微型化。因此,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理论课即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及实践课。(1)理论课尤其注重会计国际化。在专业选修课中,注重西方会计、比较国际会计、国际税收、国际报表分析的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了解各国的会计模式和会计准则、会计国际前沿理论和制度;强化外语教育、采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授课。(2)开设的课程与会计类职业资格考试、金融类课程的相关。(3)兼顾人文和科学教育。选修课中,精选文学、艺术、历史、哲学、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信息技术类课程,以促进学生的身心、智力、社会责任感及精神价值等方面多元发展。会计专业实践课应突出会计实验课的层次教学,从会计核算到财务报表编制、纳税申报与税款缴纳及审计一体化的实验课程的开设;突出仿真与实务演练,培养学生的会计操作能力。会计教学方法、教材的完善应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融入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模拟、案例、演示、虚拟,情景、网络等多种方法教学。同时,不断充实和更新、丰富教材:如增加双语教材、电子教材、自编的专业特色教材等。

2.会计网络学习平台构建(实体教室教学、网络自主学习、网络协作学习模式)。首先,会计网络学习平台的内涵。它是为自主学习或辅助教学而开发的应用软件,采用计算机技术和会计专业知识,利用计算机局域网或Internet硬件环境塔建一个虚拟的学习和辅助教学环境,同时对会计核心和实验课程的重难点以图文并茂进行课件开发。分为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核心课程学习平台和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实验课程学习平台。其次,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核心课程学习平台内容及特色。该平台界面分为网站首页、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政策信息、习题与答案、模拟测试、轻松时刻、下载服务、师生在线交流10个模块。课程内容模块内有多门会计课程,每门课程以重难点形式开发,并通过功能模块实现。特色:(1)对会计理论课程体系的开发,以图文并茂形式清晰梳理课程的重难点,便于学生系统掌握。(2)使会计理论课程及扩展资源与网络平台整合。(3)通过实验室开放,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实验课程学习平台内容及特色。该平台界面分为网站首页、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政策信息、习题与答案、模拟测试、轻松时刻、下载服务、师生在线交流,实验软件等10个功能模块。课程内容模块内有多门实验课程,以动漫、重难点、框架图形式对课程数字化开发,包括每章框架图、重难点分析、目前的政策网站、扩展学习资源、实验习题及答案、实验课程财务软件或网址并通过功能模块实现。特色:(1)是对会计单一实验课程的教材、课件搭建成会计类实验课程体系的开发。它可开发多种实验课程,同时分别配有实验软件。便于学生的动手实践。使手工模拟实验和计算机实验在网络上形成一体化。(2)实现政策信息网上链接,为学生知识的扩展提供便利。(3)在课程资源模块,实验课表网上链接,以了解实验课开设情况。(4)形成多系列实验课程体系数字化教学资源,成为虚拟的会计实践教学基地。如下图:

会计网络学习平台的特点:(1)虚拟教室教学环境:可以在会计网络学习平台上“课程资源”模块所挂的课程进行直播教学、问题咨询与辅导等教学活动。如:可与目前的开通有关网上视频公开课链接,收看国内外名牌大学名师的有关人文、社会、自然的领域的课程,身临其境听大师们的幽默的精彩的讲课,激发思维灵感。链接网易公开课(HTTP://),至今已收录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幅大学等10多所世界顶级学府的课程。(2)网络自主学习环境:学生根据网络平台提供的模块功能,按教学要求或提供的课件资源等,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师生可根据“师生交互平台”模块进行交流。“轻松时刻”提供了名画欣赏及各种高雅音乐,便教师课间播放,学生自主学习时的休息;下载服务模块可下载课程任何一部分。“课程内容”模块以图文并茂形式采用动画、双语、框架图、重难点、关键词等方式清晰梳理了会计理论和实验课程的重难点。(3)网络协作学习环境:根据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小组设计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根据“政策信息”模块(链接目前会计信息网站)及其他模块收集和分析资料,分组讨论,协作学习,等学习活动。

3.会计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1)会计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高等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基地,也可建立自己的学习基地或联系相关的单位。如:开办会计事务所。利用高校高级会计人才聚集的资源优势,聘请经验丰富的CPA等专业人才开办会计事务所;与会计事务所、企业联合办学;与企业合作开发经济领域的课题,选择定点实践单位。(2)开展第二课堂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通过丰富的各种实践活动,验证学生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可开展以下实践项目:竞赛类实践;科研学术实践;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实践,其他实践活动等。

五、构建课堂、网络、社会实践一体化评价体系,使会计混合教学模式有效实施

高校本科教学的评价以学院、教师、学生为主要评价对象,突出的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的评价。会计教学评价体系按会计课堂教学、网络平台学习、社会实践三个模块进行评价。考评比重根据重要性原则设定三个模块所占比例。对教师来说,通过三个模块的考评,督使其增强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开展科研及社会实践;对学生来说,不仅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给予质量保障。

现代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对会计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会计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本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新型会计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均得到发挥,有效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同时该模式把会计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会计理论教学、会计实践教学(会计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学习和社会实践)形式,从而把会计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促进了会计教学的发展,实现了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何克抗.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5.

[2]田冠军.我国会计教育改革与国际化问题探讨[J].会计教育研究动态,2010,(10):6.

[3]齐宇歆.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的理性审视[J].现代教育技术,2011,(10):25.

[4]潘建华,张国伟,陈义等.基于网络技术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12).

[5]董榕,许玮,张剑平.高校视频公开课建设及其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2,(2):55.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范文7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专家;学科教师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5―0069―04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网络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其有效性建设与推广应用成为一项重要课题。现在各单位建设的网络课程数量较多,但高质量的不多,在其建设中存在各种问题,《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唐清安等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一书中,编者分析了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我们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进行足够合理的教学设计,特别是教学设计中的情境设计、活动设计、师生交互等方面。这些都是由于没有充分重视和发挥教学设计专家的作用、学科教师与课程开发脱节、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交流不充分所导致的。那么,作为其设计与开发主体的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究竟以一种什么关系存在,各自承担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呢?

一 网络课程实际开发中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的关系

1 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的简单合作式

不少开办网络教育的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资源开发公司,他们就不同学科特点开发了不同的网络课程模板。做得比较好的,还是有相应的教学设计组、美工组、集成组,教师需要编写相应的文字脚本(做得较好的,会在脚本中体现哪里该如何呈现哪些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内部关联是如何的),网络课程制作完成后,会组织专家进行验收。这些工作的具体实现,有的学校是专门的工作人员,有的学校会挑选有特长的学生兼任。在课程的制作中,制作者会和教师有一定的交流。

2 教学设计缺失,技术人员完全代劳式

也有不少学校,教师只负责提供教学内容和相应素材,比如各章节具体内容(教学目标、学习重难点、课后习题及答案等)、学习资源(拓展学习材料、图文声像的相关资源),然后交给相应的技术工作者进行实现。这其中,整个课程的框架、各个知识点的呈现、如何评价等都完全由技术工作者代劳,更有甚者会交给相应的公司制作。技术人员一般只负责课程的技术实现,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课程进行简单的设计。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内容和资源越多就越好,对于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的设计、师生交互与学生评价方面的设计考虑甚少。最后做出来的课程就像电子书。

3 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的紧密合作式

在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中,也有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的紧密合作案例,他们各自做好了自己的份内工作,保证了课程的质量,在下文中将详细阐述他们的各自角色与工作。那么教学设计者或者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在网络课程制作过程中究竟扮演了哪些角色呢?

二 网络课程制作中教学设计专家的角色与工作

所谓教学设计专家,就是在教学设计领域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教学设计专家对网络课程有较深入的了解,有系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掌握了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并能有效地加以运用,了解如何最佳的应用技术来满足各种学习环境的使用者的要求,能够创建一个混合式的学习方案[1],他们具备此领域的专家知识,其主要工作是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根据网络课程的一些设计原则(如教学内容模块化、学习环境的情境化、学习过程自主化、学习方式交互性、学习系统开放性、教学评价多样化等)对课程进行分析、组织和设计,这是决定网络课程质量的关键。

现在的网络课程有不同的模式,典型的有个别化的、协同式的和交互式的。每种模式中的设计重点不同,但无论是哪种模式,我们认为,教学设计专家在网络课程制作过程中至少应该扮演以下角色:

1 课程结构的规划者

宏观上,教学设计专家运用系统方法对课程的结构进行规划和设计,一般以结构图的方式呈现出来。网络课程的基本结构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来确定。在教学设计上应该对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学习评价进行设计:对教学问题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等,主要包括内容的组织和表现形式的设计、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和学习风格的确定、符合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认知兴趣的学习内容形式的设计、学习策略的设计、教与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学习环境设计、评价模块设计等。在系统上对导航、交互、学习支持系统、学习管理系统等进行设计:导航设计是目前网络课程建设普遍采取的模式,也是解决学生迷航问题的有效策略,是采用页面链接式、菜单式、导航条式还是知识地图式等都是需要设计的;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各门课程中采用哪些方式能更好地促进交互是需要考虑的,李克东难题提出后,如何进行深度的交互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艺术设计主要是对网络课程的整体风格、界面美工、教学艺术上进行设计。确定了课程的基本框架,就可以进一步确定整个课程由哪些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如何组织起来。从这个层面说,他们是系统地对整门课程的各个环节做一个总体的方案策划,也可以说是为自己、学科教师和技术工作者作出的预案。

2 课程方案的设计者

教学设计并非要求学生简单机械地回忆信息或者进行简单的规则应用,而是要帮助他们表现出有意义的行为,从而解决真实问题。微观上,教学设计专家对课程的每个章节的每个知识点、学习情境、学习活动、学习资源、相应的练习反馈及其学习评价内容的技术呈现进行设计,选择最合适的呈现方式,并考虑所设计的内容技术上能否实现,以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课程。从这个层面上讲,他们是考虑如何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创设情境、呈现知识、有助于学生的问题解决,是对宏观的课程结构的细化设计。

我们认为,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教学设计专家虽然不能代替学科教师就具体学习内容进行设计,但在制定方案时应该做到以下几个导向:

(1)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情境是建构主义四大要素之一,是指学习活动进行的情境必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要设计具有参与性的学习活动,还要对教师的指导活动进行设计。学习任务必须有真实性、复杂性、劣构性,尽可能地反映实际生活,问题解决不在于寻找唯一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这在适合于采用协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课程中尤为重要。

(2)以资源为基础,以活动为导向,设计基于资源的学习活动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提倡“以活动引领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活动,从活动中快乐学习。因此,基于资源的活动设计十分重要。活动设计主要通过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特点,对活动进程、活动框架、问题解决工具和学习策略进行设计。不同的课程我们采用的学习方法不一样,比如有体验式学习、案例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或者多种学习方式的组合,那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一是从传统的学习方法(如协作学习中合作的音乐椅、前进的雪球、倒退的雪球、轮流协作、思考-组队-共享等)中借鉴经验,找到共通之处,取长补短,寻找到适合网络课程的有效学习方法,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二是集思广益,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征和学科背景进行活动设计。

(3)以工具为支持,为学生提供友好的学习环境

无论教学设计者是否承担了课程的技术实现工作,都应该考虑或者实现友好的学习环境,寻找合适的效能工具、认知工具和通讯工具以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目前各种学习软件纷繁,我们不应该盲目求多求全,而要选择适应课程特点和相应学习方式的工具。目前而言,在线交流和论坛等已经成为每门课程的必选,而一些工具的创造性运用不多。比如,在中可以选择思维导图或概念地图工具,以帮助学生树立知识管理的理念,高效掌握学习内容,梳理知识结构与关系,构建知识体系。

(4)以协作为方式,促进深度的师生交互

在现在的网络教育中,网络虚拟性导致的师生情感缺失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师生的深度交互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重要保证。我们认为,以协作促交互,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协作学习又是体现协作的主要方式之一。协作学习是学习者在与学习环境、与他人互动中进行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协作学习活动是由多个学习者共同参与,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完成学习任务。从学习任务主题的确定到学习成果的取得,都要求学习者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中。协作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精神和社会准则。学会协作,学会交往,与他人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是必需的。学习者主动探究学习,不断与教师、同学产生思维的碰撞,相互启发,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知识的建构。同时通过协作,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树立信息技术环境下新的师生交往观念。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理解,使其过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

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我们提供的学习环境、创设的学习情境、提供的学习资源、设计的学习活动都应该有利于协作的开展。比如,我们的论坛、Webquest、Wiki、互动评价等都是促进协作的有力环境。在设计中,我们应该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进行选择、实现和优化。

3 课程设计方案、教师和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者

教学设计专家在教学设计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但教育领域学科众多,每个学校开设的网络课程数量众多,他们不可能对每个学科的特色和相应的学科知识有深入的了解,相应的教学经验不多,部分院校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人员并无一线教学经验。另外,他们对技术实现部分不一定有深入研究,因此,他们要在自身工作、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之间协调,与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以保证课程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

因此,教学设计专家是课程的总体策划者,是课程方案的设计者,是课程设计方案、教师和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者。他们在目标的体现、内容的媒体呈现方式、学习评价的方式方面有着深入研究,能够提出大量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而对于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评价方面,则交由学科教师去处理。

三 网络课程制作中学科教师的角色与工作

所谓学科教师,就是进行学科具体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大多数学科教师对网络课程和网络远程教学了解不多,他们不太熟悉教育原理、学习理论和教学技术在网络课程制作中的应用,但对学科知识有深入了解,明确其重难点和对应的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作为一线教学者,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对学生情况的把握、学科知识的组织、各个具体知识点的呈现方式等方面的优势是教学设计专家无法比拟的。在网络课程制作中,他们主要是内容和教学经验的提供者、教学设计的辅助者、课程脚本编写的有力参与者。

1 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一门课程包含哪些科学合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分为哪些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及其知识点的学习目标是什么,相应的重难点是什么,各单元的知识如何分解,这些知识该如何组织,知识间的前导后续作用如何,各个知识点需要什么样的学习资源、该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相应的评价,这些都是学科教师的“份内之事”。

同时,教师还应提供丰富实用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进行基于资源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资源共建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并进行合适地呈现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多媒体时代有着丰富的资源呈现形式,如文本、网页、图片、动画、视频等,要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教师提供的资源既要准确科学,又要体现学科前沿。如今的网络课程都提供了较好的人机交互和人际交互环境,因此我们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资源或设计活动,更要把学生视为信息的搜集者与解释者,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自主性。让学生一起来共建资源,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这不仅为某门课程或某个话题积聚了丰富的可用资源,解决了资源少、更新慢、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问题,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搜集、分析、处理、应用信息)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当然,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信息素养也高低不同,因此对于信息的捕捉力也不一样,所以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还需要教师的指导。一是教给学生一些捕捉和处理信息的技能,二是在学生提供资源后进行及时的点评和交流。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通过组内协作、组间竞争的方式开展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并设立合理的奖励机制。

2 教学设计的辅助者

虽然教学设计专家在教学设计领域具有专业知识,熟悉教与学原理的运用,擅长提出一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但对各学科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并不十分了解,因此无论是课程结构的宏观规划还是微观设计层面都需要学科教师的有力协助,这样设计出来的课程才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科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前面述及的教学设计专家在教学设计上的几个导向,更需要教师的配合才能得以较好实现。

3 情境设计与知识呈现的把握者

教学设计专家从微观上对课程方案进行了设计,考虑了如何用最合适的技术来设计情境、呈现知识,但设计的情景和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科教师有着更大的发言权。

4 教学经验的提炼者

学科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他们在学习者分析、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方法选择、学习资源筛选、教学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他们的经验提炼和反思对以后的教学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些课堂教学经验对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处理有着借鉴作用,让我们会少走弯路,也为我们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学科教师教学经验的提炼、反思与创新,是网络课程有意义设计和开发的重要保证。

5 课程脚本编写的有力参与者

脚本的编写反映了课程的教学设计思想,精炼出了本课程全部知识点的结构。它能指导素材制作人员组织教学内容,也是软件开发人员的编程参考。在编写文字稿本过程中,要体现教学设计,强调结构设计,明确学习目标,熟悉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给,选择教学媒体,特别是要突出要点呈现,支点设置,难点化解,要点强调。[2]课程的脚本最好由网络课程开发的负责人、教学设计专家与有经验的学科教师即从事本学科多年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合作编写,大多数情况下会由学科教师执笔,学科教师既懂得学科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又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还有长期教学积累的默会知识,因此是脚本编写的有力参与者。

四 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通力合作,制作高质量网络课程

从前面的分析看,在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的角色工作不是独立存在的,而各自有着对方没有的优势,同时部分工作又相互渗透,他们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网络课程。

1 职业政客――教学设计专家不是通用型的

教学设计情境十分复杂,不是简单和线性化的,而应该根据纷繁复杂的教学情境,走向弹性、灵活、递归的教学设计。虽然俗话说“术业有专攻”,教学设计专家作为教学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他们不是通用型的,他们并不是能与任何学科教师协同工作。实际情况是,在一个专家能帮助开发或设计教学前,应当先了解“游戏”本身,必须先进入“应用情境”。在多数实际的教学设计开境中,“公民立法者”模式相对于“职业政客”模式更受推崇。“公民立法者”是那些知晓实践内容或应用情境的设计者或开发者。“职业政客”往往是那些并不置身于具体学习情境或学科内容领域的教学设计专家。[3]因此,前文述及的“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简单合作”的开发模式并不是通用的,建立通用模板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而由他人包办更是不可能的。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设计专家们的创造性,他们不应高高在上,而应深入课堂,进入情境。只有真实地了解了学科特点、学生特色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出合理的课程结构,做出出彩的教学设计,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2 “公民立法者”与“职业政客”的通力合作

教学设计本就是典型的团队任务,教学设计的范围和技术复杂性,要求发挥不同人员的专长。一门网络课程的设计并不是教学设计专家一个人完成,而是在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交流协作基础上进行的,整门课程的制作也是在教学设计专家、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等的通力合作下完成的。因此,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在网络课程的制作中并不是剥离和独立的,他们的作用也是彼此不能替代的,只有在他们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做好各自的工作,通力协作下才能做出一门好的课程设计,才可能做出一门优质的网络课程。

我院在做好军队网络教学系统中的网络课程建设的同时,还积极鼓励教员发挥其主动性,自主开发适合各学科特点的网络课程,以与军队网络教学系统相补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院网络课程开发一般遵循教务处组织立项、教育技术中心与各教研室合作开发的模式。教育技术工作者主要负责课程的整体框架设计、教学设计、界面美工、素材编辑制作、技术集成等工作,兼顾了教学设计和技术实现的工作,学科教师主要负责部分教学设计工作、教学内容的提供、把握与梳理、部分脚本的编写等工作,双方经常讨论、交流甚至争执,充分展示了前面述及的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的各自角色扮演以及分工协作,取得了突破性成绩:近年来开发的《画法几何》、《工程力学(三)》分别荣获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二等奖、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一等奖,开发的其他课程也在全军和总后电教教材评比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些网络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广泛应用,得到了专家、教员和学员的一致好评。

教学是动态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个性个体,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理解、建构知识。每个教师在任何时候面临的教学情境都不一样,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个教师对理论和规则的理解与应用都存在一个“阐释学”处境,教学设计是一个劣构问题的求解过程,没有现成或统一的答案。[4]要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网络课程开发中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的角色工作和关系处理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RA瑞泽,JV邓普西,王为杰,等译.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64.

[2] 唐清安,韩平,程永敬等.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30.

[3][4] 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6-7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ructional Design Experts and Subject Teachers in Web-based Course Developing

PAN Juan ZHANG Quan QIN Ze-no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Logist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11,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current model of web-based course developing,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roles and duty of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experts and subject teachers in the web-based course development, analyzes the reason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n presents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ive result in the practice ,whi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high-quality web-based course development and similar researches.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范文8

关键词 高职 艺术设计类专业 微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25

Abstract As a mea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icro teaching is a new way and trend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also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and explored in the teaching of art and design majors.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art design specialized student analysis of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 class and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miniaturization, with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effect and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Art Design Specialty micro class design principle is proposed. Describes the micro design course from course target decomposition to teaching effect feedback and improvement of five steps, and constitute effective micro lesson eight elements, for art design specialty in teachers' micro class design to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art and design majors; micro class design

1 微课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效率偏低、教师的辅导工作量重。微课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教学资源形式,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便捷,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学习都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拥有感,它弥补了现有在线视频课程冗长拖沓的不足,也能更加适应现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①所以,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将起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扩展学生学习空间的作用,对于进度快的学生,他们可以通过预先观看微课视频提前学习课程的新内容。对于进度慢的学生,则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微课视频,以掌握、巩固学习内容。教师则可以根据不同进度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微课学习内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辅导上。在微课的补充下,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更加准确、有效,对提高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2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微课设计的原则

2.1 微小化原则

微课的主要特征就是时间短,一个微课视频的时间最好是控制在5~10分钟。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思维跳跃性强,注意力难以集中较长时间,不适应长时间地接受理论知识的灌输。微课视频时长比较短小,能在短时间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对某个知识点进行的有趣味性的讲解,可以在一定程度解决学生注意力的问题。②

2.2 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以服务学生学习为目的,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是衡量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微课设计的逻辑起点是坚持帮助学生成才,就是对目标学生群体的普遍思维个性、情感特征和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和掌握。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其学习能力上有一些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特点:(1)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有惰性。美术考生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主要生源,他们的文化课成绩普遍较低。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较容易产生畏难、厌学情绪,需要教师多加督促才能完成学习任务。(2)个性强烈,强调自我感受,排斥传统的讲授型课堂教学。对于感兴趣的课程还能主动学习,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对于不感兴趣的课程,要么是人在心不在,要么干脆旷课。(3)习惯通过手机和互联网接受新鲜事物。手机和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当下学生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机不能离身、不管场合有空就看手机的现象比比皆是。(4)文化基础相对本科学生较为薄弱,轻视史论类课程的学习,不喜欢记知识点,艺术设计理论掌握薄弱。(5)喜欢动手操作类型的课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更容易对能够出成果的动手操作型课程产生较大兴趣,也愿意投入精力和物力。充分了解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后才能有的放矢,在微课设计中有针对性地将理论知识点通俗化、易懂化,将技能点详细化,要注意运用“表扬”在高职学生学习中的激励作用。

2.3 实效性原则

在微课设计中,必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解决“学什么”和“学得会”的问题。“学什么”本身就是一个关于教学内容的问题,让教学内容直指具体问题,在面对教学任务或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要告知学习者在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后能够做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进而引起他们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微课设计者要把创设问题作为设计的重点,使问题成为推动学习者去思考和探究的纽带,成为其他教学环节顺利开展的中心和保证。③“学得会”是实效性原则的关键问题,在微课设计时要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选择最适合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学习需要的表现形式。学生能够学得会,才是衡量微课价值的标准。

2.4 系统化原则

一个微课不能代表一门课程,更不能解决一门课程的知识点或技能点的学习问题。一个课程的微课开发必然是设计出一个系列的微课,在设计微课的时候同样需要明确各个微课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承启关系。系统化的设计使得碎片化的微课教学内容之间保持了连贯性和逻辑性,保证了学生在由简入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保持学习热情以及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

3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微课设计的流程

微课设计的流程要基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分为“分解课程目标、确定微课内容、学生定位、微课呈现形式设计与制作、教学效果反馈与改进”五个主要流程。

第一步,分解课程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小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在分解知识点和技能点时,每一个知识点和技能点都要是相对独立且便于学生学习。微课设计者要对课程目标的分解把握得非常准确、到位,对每个知识点和技能点的难易程度和学习方法进行细致的描述。

第二步,确定微课内容。课程的每一个知识点和技能点都是一个微课的内容。微课的短时间特征限制了内容的容量,要求在5~10分钟内将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讲透彻即可。在确定微课内容时,一定不要求全求大,要整体的分析微课之间的逻辑关系,各个微课的内容要做到既独立又前后连贯。

第三步,学生定位。奥苏泊尔和加涅等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对某项学习目标的学习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掌握的程度是教学工作的成败关键。分析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在进入学习活动前所具备的一般特征,给学生从事课程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情况进行定位,并据此进行微课设计。

第四步,微课呈现形式设计与制作。微课呈现的形式是由课程的类型决定的。不同性质的课程具有不同的适应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方法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制订。④根据微课的呈现形式可分为PPT录屏式、可汗学院式、动画演示式、课堂实拍式、实景拍摄式、软件操作录屏式、录播室拍摄式。理论类课程可以采用PPT讲授录屏、录播室访谈拍摄、课堂讨论实拍;动手操作类课程多采用实景演示拍摄、动画演示;设计软件操作类课程常用软件操作录屏。在一个微课里并不限定表现形式的种类和数量,只要是符合微课学习的需要,就可以大胆地选择和组合。

第五步,教学效果反馈与改进。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就可以直观地判断出微课设计的效果。教师应注意收集、分析学生在进行微课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则可能是微课制作的效果太粗糙或者内容太难或太易,且讲述不能清楚到位;学生不能迅速掌握微课的教学内容,则可能是在微课设计时对内容没有进行最优化的设计,重点难点不突出,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收集和分析出微课的问题后就要及时改进,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来促使微课设计制作的进步。

4 微课组成的要素

微课的组成要素包括片头、题目和简介、主要内容、字幕、配音、总结、习题、答案。

片头是出现在学生面前的第一个画面,好的片头设计可以提升微课的整体档次,也能使同课程的所有微课产生系列感,便于学生识别。接下来的题目和简介是告诉学生本微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要点难点在哪里,学习方法、注意事项有哪些,让学生做好开始学习的准备。主要内容则是微课学习的重点,主要内容占整个微课时间的75%左右。字幕和配音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准确地接收学习内容信息,字幕的进度要配合画面和配音,字幕的字体一般选择简体的黑体字。配音需要普通话标准、语速适中、语音清晰,对学生的调研表面,优美的配音比画面更能获得学生的好感。主要内容结束后还需要对此微课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学习的内容和要点,起到巩固作用。最后的习题数量不宜多,一般3~5个比较合适。习题的设计最好是客观选择或判断题,并附有正确答案,不宜是需要花较长时间的主观论述题。通过习题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测试,让学生对微课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如果不能正确完成习题就需要重新观看微课,以此保证微课学习的效果。

5 结论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形式,其快速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教育观念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面向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学习中有很多已经不能适用,微课与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相对接,对提高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作用明显,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而展开的微课设计将是广大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注释

① 丁彦.高职艺术类专业微课程资源建设应用现状与思考[J].艺海,2015(12):118-119.

② 瞿新忠.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微课设计与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研究,2015(6):36-39.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范文9

关键词 油库设计 教学质量 实践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Improve Depot Design and Management Course

Teaching Quality and Train Qualified Personnel

LI Xiaoyan

(Petroleum Engineering College of Yangtz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100)

Abstract "Depot design and management" as the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of an important core curriculum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should always be practical ability for the purpose, followed b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dynamics,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training teaching, the use of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striv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quality of teaching practical ability depot design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办油气储运专业,使得该专业在石油石化行业的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更具市场竞争力,而就业市场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时刻都就应以培养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第一要务来开展一切教学活动。因此,如何提高油库设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即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将结合长江大学油气储运专业近几年的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就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谈谈个人的体会。

1 构架知识体系

油库设计与管理课程介绍的是油库设计和管理两方面的相关知识,而且设计和管理的很多知识是交织在一起的,另一方面由于实际油库工作本身涉及到的油品类型、业务种类和设施设备都比较多,因此该课程从内容上来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知识点多而零散,因此导致所学内容不易系统化,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这就导致以往很多学生学完之后只是掌握了大多数的知识点,而没有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突出的表现就是很多学生在进行油库的毕业设计时思路很混乱,也就是说很多学生学完了本课程考试也通过了,但并不真正具备设计的能力。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我们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因此,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该课程的知识体系,熟悉油库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设计脉络,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而且设计都是服务于管理的,设计内容相对于管理内容来说往往也要更系统化,因此,我们的授课思路是:以设计内容为主线,来系统阐述在油库设计和管理中要注意的重点内容。也就是说该课程知识体系的框架基本上就体现了油库的设计内容和设计过程。

明确了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就会强化这一主线,具体的做法就是:首先从课程的培养目标入手,说明油库设计的主体内容是什么,每一章与这一主体设计内容的对应关系是什么;在讲到每一章时,会提炼出这一章的内容提纲;在讲到每章节内的具体内容时,也会引导学生去思考该内容在设计和管理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具体到设计究竟要做些什么等等。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始终抓住设计的主线,所有的授课内容也就变得有的放矢了。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始终以设计思路为主线,不断丰富设计内容的过程,这本来也符合设计本身的探索规律,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有目的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有效地调动起来,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会变得相对比较轻松,同时他们的工程意识和设计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强化。

2 知识要“与时俱进”

油库所涉及到的设计和管理的相关知识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变化的,因此,任何一本教材的使用都有一定的时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各方面搜集和本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及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及时更新教材中“过时”的内容。可以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不断涌现,以及有关国家标准、设计规范的颁布或修订,教材中有些内容已经“过时”。

例如油库设计的主要依据《石油库设计规范》,从最初制定的GBJ74-84到现行的GB50074-2002,经历过多次的修订,对石油库等级的划分、石油库储存油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石油库内生产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耐火等级等重要条例都做过修订,修改、增补、取消的条例近200条。再如,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发达国家早已开始通过建造石油储备库来应对,而我国这方面相对滞后,起步较晚,因此教材中并未涉及到储备库的建设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增加了储备库的相关概念,以及储备库在设计和管理上的特点。另外教材中介绍到的一些设施设备与材料,有的逐渐在生产过程中淘汰了,相应地也有一些新型的替代产品问世等等,这些我们都会在课堂上给予修订或补充,保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同时,我们也以此为契机,倡导学生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工程问题,能借助新的手段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也是作为新时代工程师应具有或应养成的能力。

3 重视实践实训

油库设计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有的知识都来自生产,也要服务于生产,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建立时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设立了很多与该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如生产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同时我们也十分重视这些实践实训环节,它们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它考查的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因如此,我们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前面提到的有的学生在设计时思路不清晰,或者有的是对某些知识点比较陌生,或者是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等等。这一方面可能是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教学环节中的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应在每一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工作之后进行认真总结,查找自身原因,努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改进。

生产实习是一次充分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是实践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而我们非常重视,从实习基地的选择,实习计划、指导书的编写,学生实习过程的监管和考核,实习工作的总结等每个环节我们都认真对待,希望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意愿,而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油库实习是安排在开课之前,此时学生对于库内工作是比较陌生的,同时库内工作岗位和设施又比较多,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因此极有可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实习期间学生除要跟班上岗劳动和撰写实习报告以外,还必须完成所在岗位流程图、泵房安装图等图纸的绘制任务。具备识图和绘图的能力是从事油气储运专业工作的最基本要求,而油库的主要工作基本又是围绕流程展开的,而绘制流程图首先就是要弄清油库流程,因此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流程中所涉及到的管线、阀门、设备等一一弄清,同时对于油库的日常工作也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同时他们的识图绘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这几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这一做法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习不仅让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结合实习中的所见所闻来开展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往往也会事半功倍。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因此在本专业开办以来十分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专为本课程建设了“油库仿真实验室”和“小呼吸损耗实验室”,并结合实验的不同特点,制订了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操作规程、实验计划等。在安排实验人数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我们遵循最精简原则安排每次每组的实验人数,教学效果显著。

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以大作业或课后思考题的形式给学生安排了一些设计类的实训环节,引导学生去思考,跟学生一起探讨设计思路以及可能的设计方案,通过这样一些强化训练,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

4 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油气储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出发点。那么,要达到这一目的,学习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习惯于主动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关系,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实际上都要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三个过程,所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也包含了这三方面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这一规律设计了很多提问环节,这些问题往往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逐渐引导学生找到实际生产中可能存在的根本问题,再一步步引导他们去分析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或影响因素,再根据原因或影响因素寻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既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因为是逐渐深入,也不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就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也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强化了他们的工程意识。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它除了可以有效地增加课堂上的信息量以外,更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展示一些图片、视频、动画等等,这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被很多同学忽视。为督促学生进行课后复习,我们将教学内容整理成一个个问题提供给学生,帮助他们更系统地进行复习。除此以外,我们也会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很难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学生课下必须通过查阅参考书、文献或者借助一些网络资源等,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交流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拓展知识面,积累实践经验。另外,我们建立了课程学习网站,借助网络平台,学生可与教师保持良好的互动和交流,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实现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范文10

1.1教学理念落后

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工程教学长期以来以教师为教学环节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相关人文素质的培养。传统的“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也存在着上述问题。

1.2传统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在实施中的不足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是在具体项目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来实施相关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开展项目驱动教学时,往往会变成走形式主义,具体表现在:①教师对于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不够重视,对项目的选择或者设计比较主观(具体表现在所选择的项目很难或很易),这要么会引起学生有畏惧情绪而产生厌学,要么会使学生很容易地实现该项目(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可通过网络轻易完成项目),从而使得该课程项目失去原本意义;②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组织不当,会使得学生团队人数过多,搭配不合理,这样使得有些团队因配置了能力很强的学生而使得该项目能够顺利完成,同时另一些团队由于聚集了能力偏弱且自觉性较差的学生而使得该项目最终流于形式,这反而会导致项目驱动教学未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传统的“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上述问题。

1.3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面向对象软件

工程”课程改革中起到的作用针对上述问题,CDIO工程教育模式摒弃了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论”,弘扬了以学生、学习和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论”,更强调通过工程实践环节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和动手与创新能力,从而树立起以产品为导向的工程价值观,将IT企业工程师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主线。在实施CDIO教学过程中,将更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主动学习和积极认知过程,以构建起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相联系的知识体系。

2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

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项目驱动“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方法(下简称CDIO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能力和工程综合素质为目标,将“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中的相关知识点渗透到实践的各个环节中,而这些环节和软件工程生命周期完全一致,在各个环节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则可以采用CDIO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理念。我们参照CDIO能力大纲,提出通过“面向对象软件工程”教学和课程项目实践,培养学生如下方面能力:①通过基于案例/项目驱动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和该课程的基础理论并能在实际项目中加以灵活应用。“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理解和应用其基础理论解决分析、设计、实现和运行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并提供有效工具;而“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理论基础为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发明创造提供动力,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理论支持。②通过“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中项目的驱动,要求学生创建项目团队,通过课程项目实践各个环节(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和实现等环节及在此环节中的各项活动、沟通与协调、文档撰写),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以及团队合作、系统思维、工程实践、项目管理和文档写作的能力。③通过“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理论学习和课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开发出具有鲜明个性的软件作品。

3CDIO教学法在“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理论及其课程项目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3.1总体设计

目前,“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安排共计54学时,我们将理论教学内容与课程项目实践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在整个教学周期内,按照软件生命周期并结合CDIO、案例与项目驱动的教学法,设计理论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活动,配合对应的课程项目实施活动加以有效组织与实践,在整个教学环节结合项目开发活动的进展与深入,要求学生记录自己团队活动中的相关内容,按照我们事先制定的规范撰写并维护项目文档。具体解决方案是:第一,正式课程教学的1~6周,设计项目描述和需求获取与分析、系统设计中的具体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分别标识实体对象、边界对象和控制对象;将用例映射成对象;建立对象之间的交互;标识关联、聚集和属性;对单一对象状态依赖行为的建模;对对象之间的继承关系建模;对本阶段的分析对象模型进行评审;基于分析对象模型标识出设计目标,进行子系统分解和标识;将子系统映射到系统构件元素上;标识并存储持久性数据;设计访问控制策略;设计全局控制流;标识服务;标识边界条件;对系统设计进行评审。第二,7~14周,设计对象设计与实现中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学习软件复用和设计模式,并在详细设计中加以应用;对对象之间的接口进行说明,涉及标识遗漏的属性和操作、说明接口类型、签名与可见性,说明接口中相关方法的前置条件、后置条件和不变式等。第三,15~16周,设计测试阶段中的活动。第四,17周,进行相关的总结活动,包括项目文档的静态检查和验收,以及课程项目的动态演示与现场回答问题。

3.2设计课程项目

在设计课程项目中,将考虑提供给学生一个贯穿整个学期的课程教学项目描述,为此我们将选择开发一个基于Web的应用系统。这类系统的实例很多,可以由教师设定或者由学生自选,如教师可根据教学中的需要设定一类基于Web的师生交流系统,以方便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关于做项目时的沟通。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网游软件开发,或者选择基于Web的电子商务网站系统等。总之,相关项目的设计需要教师事先准备好项目描述或问题定义。为了开发这类基于Web的应用系统,教师需要指定项目使用的环境和工具,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开发环境与工具、数据库管理系统、界面开发工具等,另一类是项目管理工具。这一阶段设计的活动属于CDIO中的构思阶段。

3.3设计理论课程教学过程

首先,在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我们主要依据的是第3版的SWEBOK标准(2013),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知识体系教学设计。在SWEBOK2013版中的17个知识点中(其中2个为候补知识点),我们选择了其中10个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融合到“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理论课程教学中。这些知识点可有效地体现着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如软件需求体现了CDIO的构思,软件设计体现了CDIO的设计,软件构造和软件测试体现了CDIO的实现,软件维护体现了CDIO的运作等。其次,在此基础上设计理论教学过程。一方面,以案例/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为基础,“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中相关知识体系及理论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掌握“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相关知识、术语、理论和技术基础,并通过团队方式共同学习、讨论和完成作业,并以团队形式参加全体同学的各种讨论活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围绕着项目描述或者待解决的问题描述,完成团队组建、工具选择、项目计划制定,并开始执行需求工程中的需求获取和需求分析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系统设计活动,这些阶段的工作结论需要学生加以记录,特别是需求获取与分析的结论和总体设计结论更要以文档形式加以记录。第三,结合案例/项目驱动教学,进一步完成“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理论课程。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引入小型案例,另一方面引入面向应用领域的实际项目,并在项目描述、需求获取和分析活动、系统设计和对象设计中,将该项目的具体情景或者可行的系统设计解决方案引入课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这些基于场景的案例,将需求阶段和系统设计阶段中涉及的重点知识、术语、过程与步骤等重点和难点融入到案例中来讲解和学习,以便于学生真正理解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这一阶段的活动设计对应着CDIO中的构思阶段。

3.4基于项目驱动的课程实验教学设计

解决软件项目中的问题或实现软件项目中的任务,要求学生以团队方式进行活动,并在整个活动中的各个阶段贯彻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即让学生能够对软件项目中的任务完成进行构思,获取与软件项目相对应的软件系统的功能性需求、非功能性需求和系统约束,并以文档方式进行描述;接着,通过设计手段来完成项目任务,用系统来对应将来要完成的任务,并在该系统设计中落实项目的各项要求,这需要通过对系统的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等环节来达到,并将设计结论记录在软件设计文档中;在前面构思和设计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础设施,用编程的方式实现该系统,并完成相应的测试任务,注意在实现过程中,同样要将相关结论以文档的形式加以记录,以备维护之需;在系统实现后,通过部署和运行等方式,让该软件系统(可以看成是本项目的解决方案)呈现出价值。在这一完整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项目驱动下的团队活动过程,体验到软件产品从构思、设计、实现到运行(包括维护)所经历的全生命周期过程。这一阶段的活动设计对应着CDIO中的设计、实现阶段。

3.5项目总结与项目验收过程教学设计

项目总结过程的教学设计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自我总结并撰写项目总结报告,以个人为单位撰写学习心得,教师主要验收和检查相应的项目总结报告和学生学习心得。项目验收过程的核心是开展两阶段验收活动,即在学期的15~18周中,选择第15周进行一次中期检查,第18周再进行一次期终项目验收。全体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组成一个答辩小组(一般为4人),他们事先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现场点名以确认学生的有效身份并结合点名宣布学生团队的答辩顺序,保证答辩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由答辩小组组长宣布评分标准细节和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本次验收活动的标准。

4实践活动

在“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活动中,共有45位学生(组成了15个团队)全程参与了我们的教学改革过程,现在仅就验收答辩环节进行说明。整个答辩所耗时间共计7个多小时;答辩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最低底线是学生必须完成项目要求的最基本功能),充分肯定了学生到目前为止所完成的开发成果,同时建议相关学生利用即将到来的假期进一步完成或完善该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及时修改设计上的缺陷。在本次教改实验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一教学过程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是需要在理论基础教学上过硬,还需要具备软件项目开发的经验,这样才能够做到既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能给出实实在在的课程项目开发活动中的技术指导。

5结语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范文11

关键词:SPOC;教学模式;问题解决;计算机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0-0025-05

一、引言

从MOOC到SPOC再到“微课”,全世界教育工作者从未停止对教学模式方法探索和改进,目前产生的SPOC课程教学方式,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优点,得到老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和赞誉,尤其适合我国高校集中式管理方式的课程教学改革。现在对SPOC模式发展过程、SPOC与MOOC的区别分析、SPOC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SPOC课程教学设计方式以及SPOC与常规教学的优势对比等方面有不少的研究文章,有的文章还运用了大量调查图表对比说明这种方式对课程教学改革带来的好处。但对SPOC课程教学具体实施完整过程,对事先应当谋划解决哪些问题,实施中如何解决出现的新问题等研究考虑的不是太多,当然这也与有些SPOC开课过程的不彻底有关。因此,本文着重从对具体实施中问题的解决的角度进行探讨,对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实施所带来积极效果没有作更多叙述。目的就是要放在应用落实上,希望能为后来实施者提供一些参考。

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率先打造出SPOC平台,推出《大学物理》等课程,配套了完整的教学资源,开启了SPOC模式在中国的应用[1]。

二、SPOC的概念与特点概述

本文重点主要探索SPOC课程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因此只对SPOC作简要介绍。

1.SPOC的概念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简称SPOC),中文意思是“小众私密在线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即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SPOC是在高校范围课程教学的新发展,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而设置的在线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在这里,Small、Private与MOOC中的Massive、Open相对。“小众”是指学生人数一般在数十人到数百人之间。“小众”(Small)有助于提升学习参与度、互动性及完课率。“私密”(Private)是指只对“小规模”满足准入条件的申请者完全开放课程(而对旁听者仅限于部分开放),故具有一定的私密性[2]。

2.SPOC课程的特点

(1)模式自由。SPOC教学内容可以是MOOC的超集,通过线上的在线讨论和线下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含翻转课堂)实现SPOC方式,因此SPOC = MOOC + 补充交流的模式。

(2)体现学习的全程关照。由于学生是受准入条件限制的,相对学生人数较少,老师可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由教师完成作业的批改、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答疑和讨论,以及面对面的“补课”等[3]。

(3)出勤率会提高。SPOC中可以明确或隐含地给学生形成出勤,因为线上学习平台可比较容易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统计,而线下的课堂本身就有教师的考勤环节。

(4)保证进度一致。由于学生在参与线下课堂学习交流的时间点上有基本进度一致性的控制,从而促进了线上学习的基本同步。

(5)体现知识的自我构建过程。体现了学习的建构主义原理。

(6)因材施教。通过洞悉学生线上学习和线下课堂表现信息,比如前续课程成绩、以往表现、个性、优缺点等,主动要求部分学生再做一些特殊的内容训练。

(7)责任与荣誉感。一般来说在一个班里的学生进行了分组,每一组成员在学习、讨论等方面的表现,会影响本小组荣誉,因此会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8)课程选择权。学生在选择某门课程的SPOC方式之后,必须按照教师的规定来进行线上和线下的学习环节。确保该门课程教学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9)身份验证。因为是有准入条件的,因此SPOC能做到保证学生本人听课,也能做到线下考试。

(10)SPOC 与传统教学结合的课程资源应用模式,能够促进学校资源在教学应用中进一步落地生根,有利于高校实施课程教学改革[4]。

(11)SPOC 更加强调赋予学生个性化、完整、深度的学习体验,对学生进行更严格的认证和评估也使得课程证书更具效力,提高了课程完成率和学习质量。

(12)SPOC 相对而言成本较低。小规模以及限制性准入的特点,有利于挖掘其潜在商业运营模式,更能保证在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计算机网络SPOC模式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解决

SPOC的概念以及在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优点,大家已经有更多的共识。目前的关键问题是更多进入到真枪实弹的大规模的应用阶段,并在实践过程对所遇到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对后面实施或许更有现实意义。所以笔者结合基于SPOC课程模式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与大家分享。

1.获得支持

SPOC课程是由线上和线下(课堂)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这一点与MOOC、远程教育等还是有区别的。因此要开展SPOC课程教学必须有线上与线下两个大环境的支持,缺一不可。这就决定了开课教师要想开展教学,就必须获得一定的外在支持,否则很难不走样地完成SPOC的教学过程。要获得的外在支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SPOC的线上学习环境是以学习网站的方式作为支撑平台的,但这种网站与常规形式的学习网站有明显区别,比如它要具备对学生学习时间、内容、问题回答、即时测试、即时问题回答、学习能力结果分析以及线上综合成绩评定等功能。这些技术实现,对一个开课教师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况且老师的主要精力以及注意力也不应当在此。我们计算机网络课的线上平台是由从事网络教育的软件开发公司来完成的。线下用到的相对固定的环境(如多媒体教室)等的支持,由学校、系院协调完成。

①获取学校层面课程教学改革立项资金的支持

我们开展的基于SPOC 模式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就是西安文理学院课程教学改革立项,支持经费为5万元。对于没有立项支持的可建议学校将SPOC课程教学改革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立项以获得支助。

②获得二级学院或系的支持

现在许多高校将类似教学改革费用分配到系院,由系院自己根据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情况进行支配,因此可申请系院的支持。

③获得社会从事教育资源与软件开发公司的支持

在我国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的今天,许多从事教育软件开发以及线上教育资源建设的单位、公司,也急需与高校合作开展SPOC课程的网上平台开发与建设。一些公司为了在学校打开渠道,展现自己网上平台功能特点,或许会无偿或以较少费用来完成SPOC线上平台的开发。因为对一个SPOC线上平台来说,课程可以不一样,但平台往往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因此对公司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④租用已有的SPOC线上平台

现在一些公司已经开发了自己的SPOC在线平台为大家提供服务,学校SPOC课程实施者可以租用已有平台,把自己课程各种类型资源放上到此平台上去,同样可以导出相应的线上学习信息。从短期来看这种方式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但从长远来看,同样要支付租用费用,并受到使用年限的限制,受制于人且不同课程所体现的个性化需求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⑤获得线下环境的支持

线下环境由学校内部解决。SPOC的线下课堂教学并不能完全脱离线上,线下老师在课堂也会随时用到线上平台,所以线下环境除了教室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外,能方便连上学校的局域网或互联网等。对开课班来说,该课程每次上课必须保证在此相对固定的教室或环境中进行。一般在下学期开课前,要以系院形式在本学期末向学校教务处提交相关SPOC课程安排要求。以便教务处进行统筹安排,避免发生冲突,影响正常开课。

2.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实施

只有在线上和线下以及资源建设具备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开课。

(1)确定计算机网络SPOC线上平台建设问题

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是西安文理学院首批5门课程以校级课程改革立项方式来建设的,学校非常重视,并给以资金支持。学校为了让课程主持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SPOC课程的设计、相关资源建设等能真正体现SPOC特质建设上面来,学校最终选择与公司合作,由公司提供SPOC在线平台,并负责如课程录像、视频制作等任务,大大减轻了有关技术问题对教师的困扰,明确了教师在SPOC课程中的定位问题。

(2)选择计算机网络为SPOC课程的优势

由于我校的校园网还没有自己的SPOC在线承载平台,显然要实现学校多个课程的SPOC教学形式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优先选择一些课程作为SPOC方式开展教学。要体现核心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选择特别适合线上形式的课程。计算机网络课本身就是讲计算机网络理论,而线上学习平台本身就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的,在线学习可直接感受(如对传输层、应用层)网络功能,如果在学习中能根据所学知识对网络故障进行处理,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应用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3)线上线下教学关系处理

SPOC课程是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如何把握处理好线上与线下的教学关系,在SPOC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关键。关系处理不当,教学过程就会走样,效果就会打折扣,因此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和思考。对此,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计算机网络课的线上线下关系。

①线上教学内容以“重、难点知识”为主。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让学生在网上先学习重难点内容,线下由教师对线上学习没有理解的内容再进行讲解、讨论,即紧紧围绕重、难点内容展开教学。但其缺点是,学生独自在线上直接学习难点内容时会有畏难心理、情绪,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悖于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②线上课程以“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为主。这种方法适用于学生初学者的心理,可消除畏惧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在线学习的积极性,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与认知过程,尤其适合本科生。把一些难点和重点知识留在线下课堂来讲解,发挥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即时交流的优势,让线下课堂更有吸引力,使线上与线下作用更加明显。

③兼顾①和②方式。一般来说这种方式不好把握,在SPOC课程建设实施初期最好不要用这种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有时不好拿捏,可在课程开设以后进行探索和完善。

④把常规课堂教学内容不加区分地搬到线上去。显然这种方式有悖SPOC课程教学本质特点,比如,一些大学举办的网络远程教育,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即把课堂教学以录像的方式放在网上,对SPOC模式来说最好不要选择这种线上方式。

在我校5门课程中,以选择第①种和第②种方式为主,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选择了第②种。通过与我们开课老师的交流以及对学生的调查,学生普遍比较欢迎第二种方式,由于这种方式线下课堂还要讲重难点知识,因此,线上学习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小,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4)重视构建线下讨论环境

在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教学过程中,对线下课堂教学环境进行了重新排置。根据SPOC课堂教学与常规的课堂教学对教学环境不同的要求,课堂除了老师精讲重难点内容以外,更多时间用来创设主题进行“头脑风暴”讨论,为了提高讨论互动的效果,对常规课堂的桌椅排放进行重新摆放,让每个学生尽量“暴露”在教师视野之下,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或被迫发言的机会。为开展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教学,学校专门提供了易于布置的教室。

(5)教学内容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在实践计算机网络SPOC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设计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和解决。

综合考虑进行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整体设计。这也是SPOC教学模式的要求,把握好两者的侧重与平衡关系。

①线上教学设计把握。把握好线上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学习这一显著特点,在内容的难易程度上要把握好。我们选择了前面讲的第二种方式。在设置网上作业题、思考题、扩展发挥题、测验内容、主题讨论等方面以学生经过稍作努力就能完成为标准。由于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融理论与技术、产业为一体,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许多有名的IT软、硬件企业进行友情链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前沿技术与产品。

②线下教学设计的把握。把SPOC的线下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区分开来,设计讲授的难点、重点内容要明晰凝练,同时要把线下课堂的讨论主题、讨论内容作为不可缺少部分进行精心设计。

四、评价问题

评价在SPOC模式教学中显得极为重要。在高校教学考核中,评价对学生来说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SPOC课程由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组成,因此与传统课程考核评价明显不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

1.对课程教师的考核

教师是课程的引领者和具体实施者,对实现SPOC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考核。

(1)考核是否执行了SPOC课程的教学规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是保证大的方向不走样的关键。学校教务处对此专门制定了细则,并由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成员负责检查评价,且考核评价贯穿于整个学期教学的过程,体现形成性结果的评价。

(2)突出对线上各种资源更新建设的评价检查。由于线上教学是SPOC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线上资源的完善、更新有明确数量比例与时间节点要求,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严格执行了这一要求。

(3)制定适合于SPOC模式的计算机网络课教学和实验大纲。对以前教学和实验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进度表进行修改,对课时数进行调整,根据SPOC课程要求重新撰写了计算机网络课的教学设计脚本和教学内容。完成了线上和线下两个大纲。

2.对学生评价与考核

对学生的考核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的成败。怎样才能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考核形式征得学校教务处的同意。对于一门课程考核一般有考查和考试两种方式,大多数学校规定考试课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卷面成绩两者按一定比例组成,如果SPOC课程的考核也采用这种方式,就显得不够全面。为此,我们提前与校教务处沟通在征得同意后向学生作了说明,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否则在课程结束形成成绩时有可能出现麻烦。

(2)学生成绩组成要达到最佳比例。我校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的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线上学习综合成绩。主要由线上平台所具有的考核分析功能给出每一个学生的评价或成绩;二是线下课堂讨论、互动表现评价成绩,含有考勤等;三是试卷考试成绩。由于课程的SPOC教学方式仍处于实践发展阶段,为引起学生对线上和线下学习的同等重视,规定考试试卷卷面占50%,线下课堂讨论表现占20%,线上学习评价占30%的分配比例。经过上学期实施来看效果比较好。

(3)SPOC课程考核教师作用重大。对学生的线上评价考核,由线上平台功能基本可以给出,但对线下课堂学生总体表现,尤其是学生在主题讨论、互动等的表现,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还要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课教学中安排由分组讨论中小组长对学生的表现作记录,记录表是有条目且已印好的制式表格,本堂课结束后要求学生签名,以强化学生对自己本堂课表现的认识,以便后续坚持或改进。

(4)阶段性测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阶段性测试目的要明确,形式内容要灵活。不要仅仅局限于常规的笔试形式,还可以让学生撰写个人学习课程的阶段性总结,比如在学习网络层知识概念时,让学生写一份该层所对应的路由器产品商家及其路由器产品性能水平的报告,以加强学生从知识原理到技术最后到对产品的了解,强化学生的工程思维等。

(5)对学生表现进行阶段性总结。这是强化学习过程的重要方法,要专门抽出时间与全班学生进行面对面总结交流,以提示或提醒学生下一步的学习行为。比如,我们采用先让小组长对本组学习情况进行陈述,紧接着个人自评,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点评等。

总之,SP0C课程教学模式,就是要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体现了建构主义认知原理,因此,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也应当体现这样的思想。

五、长效机制的建立

经过我们对计算机网络课的实践,要真真正正在某一门课的教学中不打折扣落实SPOC教学模式,看起来简单,但在实施中会遇到这样或者哪样的问题。为了保证不走样,必须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我们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了考虑。

1.学校层面

(1)将学校开展基于SPOC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纳入学校专业课程建设发展规划之中。比如可将其纳入学校发展的“十三五”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规划之中,从学校顶层重视起来。

(2)校教务处尽快建立健全实施SPOC课程教学的相关管理制度。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职能部门,校教务处应对实施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形成制度,同时也要有校财务、资产管理处等协调支持。

(3)调整SPOC课程任课教师的课时分配机制。计算机网络SPOC课的实施,显然要比目前常规方式教学要付出更大的脑力和精力。如果在分配等方面没有体现,恐怕没有教师愿意主动承担参与SPOC这种教学方式。经过反映情况,我校现在采用给以SPOC方式上课教师在原本常规课时基础上再增加50%工作量(课时)的方式。

2.教师层面

教师是SPOC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认同SPOC课程的教学模式。要有奉献的思想准备。我们在开始实施计算机网络SPOC课时,先征求了几位老师的意见,并达成一致,以避免在实施中出现不同的想法。

(2)不断学习提高SPOC课程教学能力。显然,在SPOC课程教学中,对教师的知识、技能等都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学团队专门制定了适应SPOC教学的提高方案。

(3)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讨论。要不断感受理解SPOC课程教学模式真谛,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修正,定期集中介绍自己的经验体会。

(4)对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外在问题,及时进行反映沟通。课程在进行中,时间不等人,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及时向主管领导反映问题,比如向教学主任、院长反映等。我们对一些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沟通就能解决的事情,要主动出击。

在计算机网络课实施中,我们感到运用SPOC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的改造,而不是使教师这个角色消失,教师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转变,即从知识传授者变为教会学生如何理解知识的推动者。

六、结束语

SPOC课程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大家普遍赞同和认可的,其线上与线下不可分割的统一性特征,非常契合我国高校“围墙”式管理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因为当下完全脱离课堂式的教学方式是不现实的,但又要考虑以学生为主的自我知识构建,SPOC可谓是目前比较好的选择。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尽快行动起来,应更多重视关注实施过程中问题的解决研究,因为理论上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这样或许更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奇,杨竹筠.SPOC:结合高校教学的融合创新[J].物理与工程,2014,(1):15-18.

[2]贺斌,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22-28.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范文12

关键词:录屏技术;微课;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1-0044-03

一、研究背景

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微”潮迭起,“微课”概念炙手可热,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但是笔者通过网络搜索和文献研究发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目前关于微课程的研究大多关注微课理念阐释与应用前景,而对实践过程中的微课程模式,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涉及的并不多。因此,本研究旨在以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Flash教学单元为例,对微课程进入信息技术课堂进行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微课程研究资源;并通过实证研究对学生利用微课程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作深入的审视与总结,从而提炼出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具体的开发流程、设计模式、和应用模式。

二、Flash教学单元微课资源开发

在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录制方式由于设备及软件的普及方式不同,制作难度也不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屏幕录制技术越来越成熟与便捷,信息技术教师几乎不用专门培训就能够胜任此类微课的制作。基于录屏技术的Flash教学单元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可以解决学生日益提高的自主学习的要求与自主学习资源短缺的矛盾。

1.开发步骤

我们将基于录屏技术的微课开发分成前期设计、中期制作、后期三大环节,其中:

前期设计包括确定课题,课程设计,脚本撰写等具体内容。

中期制作包括资源准备,环境搭建,微课录制等具体内容。

后期包括平台准备,上传,资源拓展等具体内容。

其中涉及的技术和产生的文件如图1所示:

2.开发原则

微课开发的技术难度不大,但要制作一节精良的微课并不容易,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简单阐述信息技术技能类微课在设计及制作上的几个原则:

(1)微课设计原则:主线清晰,详略得当,因地制宜

微课的教学内容集中,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所以要尽可能地只设置一条主线。在这一条主线上突出重点内容,着重进行主干知识的讲解,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不要引入太多旁枝末节的其他相关内容,以免影响学习效果。

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一个细微的知识点进行透彻地剖析是微课的另一大特点。但是微课时间短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省略和简单化,在整体上仍应该包括引入课题、内容讲授和总结三个步骤。为了将重点放在内容主线上,课题的引入要言简意赅。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课题。课后小结要快捷。可以用几句话对一节课的教学进行归纳和总结,小而精的总结不仅能使微型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更有助于学生提炼出所学内容的精华。

“教有法,而无定法”。一节好的微课在备课过程中要基于每个知识点的教学目的对每个微课视频进行精心设计。如本研究中涉及的Flash教学内容,偏重技能操作,但操作要基于对动画制作及理论的扎实理解。在对这两种不同教学目的的微课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各有侧重和方法。理论课要利用视频的特点形象的对动画知识点进行阐释;实践课则要利用视频的特点对操作过程进行完整的讲解。

(2)微课制作原则:视频简短,注重细节,资源完整

微课之所以冠上“微”字,首要原因就是比正常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目前比较公认的一节微课时长在15分钟到20分钟之间。但这一数字来源于可罕学院等网络公开课,其面向对象年龄层为高中及成人。笔者通过实践发现,5-10分钟的课程时间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更为合适。针对本实践中涉及的Flash教学内容特点,笔者将每个知识点进一步细分,将每个微课视频控制在2-5分钟,学习效果更为理想。

微课程制作的操作技术细节很多时候会影响微课程使用效果。例如,在视频画面方面:画面要简洁,无需出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标、背景、教师人头像等;字体和背景的颜色搭配要注意学习者视觉习惯;用关键词字幕的方式补充微课程不容易说清楚的部分,但无需将所有的台词都打出字幕,这样反而会增加学生的阅读认知负荷;讲解课程时,鼠标在屏幕上的移动速度要合理,鼠标不要在屏幕上随意乱晃。在视频声音方面:录制视频的环境要安静、不要有噪音;教师语言要得体,在微课中大部分信息要配合教师的讲解得到传递,教师语言在要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更应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

除了制作合理的微课视频,还要制作其他的相关资源,如微练习、微教案、微拓展、微交流等。微练习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微教案方便学生将文档下载后对照知识点进行巩固,微拓展通过让知识技能掌握地快且好的学生完成更高难度、更复杂的任务或作品进一步提高Flash制作水平,实现分层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在搭建学习站点时,要注意将微课程和相关的资源与活动超链接起来,方便学生在基础学习界面上跳转学习。

3.课程设计

微课程设计是微课的灵魂,在整个微课开发中十分重要。根据Flash教学单元的特点和初中阶段学生的学情,在本微课程中,主要以讲授类、演示类和练习类为主,辅以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和探究学习类等微课类型。各类型微课特点如表2所示。

具体的微课设计还需要进行学习者特征、学习任务、学习内容等前驱分析,将需求解构后进行正式的微课设计。一节完整的微课需要包含课题引入,主要知识点阐述或主要操作演示等主体环节,最后要有小结,其他的如创设情境或反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取舍。视频课程外还需要配备其他教学支持,如Flash学习中的模拟画板、不同层次的练习任务、讨论区等其他辅助功能。对于教师来说,学生完成微课程的学习后还要给予一定的评价和反馈。如图2所示。

三、Flash微课程单元教学应用

1.课程结构

整个Flash单元微课程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绘画基础;第二部分是动画基础;第三部分是进阶提高。每个微课节点又可分为微视频、微练习、微任务、微拓展、微交流等。

2.应用模式

目前,本校的Flash教学分为教材内容和非教材内容两大部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的不同特点,微课教学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三种不同模式。

(1)课前自学,激发兴趣,挖掘潜能

【情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满足于课本信息技术内容的学习,对Flash有兴趣。

【方式】:在家登陆微课学习平台,观看教学演示视频进行自学。

(2)课堂练习,分层目标,激励先进

【情境】:由于学生基础不同,在作品课时完成作品的效率不同:对于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前任务下一个任务开始前的碎片时间内,可以进行微课学习提高;对于学习中海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重复观看前一任务对应的视频再次学习。

【方式】:课堂上登录微课学习平台。①观看演示视频进行自学。②进入微练习或微任务。

(3)课后任务,拓展提高,鼓励创新

【情境】:与课堂学习相似,在校完成基本学习后,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巩固练习或拓展提高。

【方式】:在家登陆微课学习平台。①观看教学视频进行复习。②进入微拓展或讨论区。

3.实践成效

在利用录屏技术进行Flash教学微课的开发和应用的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了一定的成效:

(1)视频微课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学生对碎片化时间的应用,提升了学生学习力

将微课融入教学是一种趋势。随着计算机普及的低龄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出现了新的情况。学有余力的学生渴望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而另一些学生却因为基础差,需要多次讲解才能掌握操作。传统的老师统一讲解加学生统一操作的模式已经无法应对信息技术课堂的新情况,利用视频微课的创新和突破,让学困生能有效地掌握学习重难点,让学优生能基于兴趣学到更多的信息技术相关技能,利用技术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也有助于实现分层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

(2)视频微课的应用有助于推广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松散耦合及可拓展性

视频课程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我们有很多精品课例可以参考,但由于老师习惯以一整节课来进行教学设计,使得精品课例拿来用作常态课参考时可移植性不高。以视频为载体的微课程的形式的提出为视频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一个2-5分钟左右的微课讲解的是一个具体的小知识点,充分体现出微课灵活易用的特点。

(3)视频微课的开发有助于提高教师水平,实现了教师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由于大部分教师并不是专业技术人员出身,无法拍摄专业性太强,制作太复杂的视频。而采用录屏微课的形式,教师可以用简单的屏幕录制软件,讲解一个小知识点,降低了课程视频制作的门槛,最终以技术推进的形式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教师在设计和开发视频微课的过程中,教学设计的理论水平和技术应用水平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结束语

当前,信息化技术正在加速向基础教育渗透,基础教育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大规模在线课程共享的迅速发展,使传统教育模式面临新的挑战。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浪潮已经不可抗拒地推送到我们面前,作为教育人,我们唯有掌握良好的冲浪技术,具备相应的预判能力,才能逐浪而行,甚至在浪尖上优雅起舞。

参考文献:

[1]徐靖程.微课,开启教育微时代[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