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

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

时间:2023-10-05 15:56:32

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

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范文1

关键词:实践教学;项目教学;教学改革

Teaching reform of characters designing profession clothing & accessory course

Wang Taopeng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commerce, Beijing, 10110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s improving, people pay attention on personal image more and more, characters led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esigning profession.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sed the clothing & accessory course of the design professional for the characters, summarized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e law, to develop more skills-base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 project teaching; teaching innovation

自1999年以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在高职院校的大力推动下,开始被广泛开设。该专业源于中专院校和社会培训学校的美容美发专业,随着专业细分化和整体化的整合过程,演变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旨在培养人物形象设计师、化妆师、美容师和美发师,以及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专业管理人员。不同的院校基于原有的资源等因素,在最终的培养方向上会有所不同,如服装类院校开设本专业会以服装类课程作为主导,而以化妆、发型设计等课程为辅。

不论是怎样的课程内容设置和培养方向,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作为对人物进行整体形象的设计和包装,必不可少的实操课程之一是服装服饰。不同的院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课时量的多少、教学内容的安排都会有比较大的差异,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和亲身体会,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总结和探讨。

1 对创造力(创意能力)的分析

做好艺术设计必须具有优秀的创造力,缺少了创新设计、没有了创意,这样的艺术作品是没有出路的。

创造力(创意能力)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是推陈出新,是与众不同,是能够让大家眼前一亮的设计;创造力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和最高表现,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所谓创造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新事物,它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这种超越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上的。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力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更多的内涵: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技能;有丰富的想象力,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有标新立异的精神和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能够完整地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阐述和解释。

2 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服装服饰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同院校各有侧重。例如,有的院校是在原有服装专业基础上开办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因此,其课程内容以服装专业原有课程内容为主,以美容、美发、化妆课程为辅;有的院校教学师资以美容、美发、化妆为主,服装服饰类的课程课时量相对较少,对应服装课程教学条件也很一般。笔者所在的院校属于后一种情况,该课程的教学条件比较简单、课时量只有48课时。根据此种实际情况,笔者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根据本专业整体形象设计的需求,精华教学,充分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如紧密联系化妆、美发课程的教师,根据其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进行服装服饰课程的内容设计,并在教学进程方面也尽量保持同步。化妆课程讲解到中国古代妆面,服装服饰课程就相应讲解中国古代对应的服装,使学生对整体人物造型印象更加深刻。

2.1 学习服装历史的重要性

针对48课时的有限课时,在服装历史内容的讲解上只能讲解对应化妆课程需要的部分,这样重点突出,又能够深化学生对整体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而且通过学习服装历史知识,可以更多地了解相应的服装文化和历史背景,并期待学生能够在整体人物形象设计中,在创意服装造型的设计中,将历史的服装造型活学活用。

2.2 服装效果图的作用

设计服装效果图是在服装制作之前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设计师与被设计者(或者客户)进行有效沟通的一个手段,因此,服装服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用服装效果图的形式,画出自己设计的服装,并能够用效果图形式表现整体人物形象设计,这也是让学生对整体人物有一个完整的设计和理解,并能够辅助未来的工作岗位。通过效果图也能看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并体会人物形象设计的“整体性”所在。而优秀的服装效果图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一个设计师审美内涵和修养的体现。

2.3 不可或缺的服装立体裁剪和制作

设计了服装、画出了效果图、通过了审核,最终需要进行服装的整体制作。服装立体裁剪和制作部分教学内容对于没有服装制作基础的学生来讲,是比较难学的一部分,学生不能够充分理解对应的服装结构,但是该部分教学内容必不可少,否则学生设计好的服装,只能花大价钱去专门的制作单位制作,这样会给学生在经济方面加大压力。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和实践,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体会到了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表现出了极大的服装制作乐趣,也深刻体会到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宗旨。

以上三个教学内容,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每一部分的内容需要48~60课时,在课时总量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更多地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自学或者教师利用个人时间进行指导。

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需求而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服装服饰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如下安排和设计。

3.1 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是以主体参与为内容,以主体互动为过程,以主体构建为结果,通过主体参与来完成教学,实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根本目的是对现行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传授与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变革,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

在服装服饰课程中,活动教学法主要体现在:教师根据服装历史部分已经讲授的内容,布置服装效果图的主题,让学生进行临摹或者创新性的服装设计,在创新性服装造型设计上,要求体现出古为今用的特点,并针对有特色的服装设计造型,要求学生进行系列服装设计,并配合化妆、发型形成整体造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将全部效果图作品展示,并让学生进行评判。在服装制作教学内容部分,该教学方法体现得更为具体:化妆课程需要进行整体设计,同时需要配套服装,因此让学生根据化妆课程需要进行服装造型设计和制作。制作服装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非常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也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此过程还让学生对整体造型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

3.2 项目教学法

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项目而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服装服饰课程中,该教学方法非常实用,以服装制作部分教学内容为例:根据整体形象设计造型需要,新娘服装、晚宴服装、创意类服装等几类是必须具备的,因此,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购买面料、辅料,制作服装,此过程在教师的辅导下,以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为主,充分体现了学生综合应用服装服饰课程教学内容的能力。在该教学方法中,学生可以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完成一套服装的制作,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系列服装的制作。同时也充分与化妆、美发专业技能教师沟通,听取其意见和建议。

在大型化妆造型比赛中,均要求整体造型的配套,因此也需要制作服装,这也是服装服饰课程实际项目的具体应用。在历年的市级、全国级化妆比赛中,大多数学生需要根据比赛主题,自己设计和制作服装,即使不能自己完成设计和制作服装,也要求学生在购买的服装上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该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非常有意义,许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服装,体会到了服装制作的乐趣和看到成果后的满足,也对专业更加有自信了。

地域的优势,使学生可以多参观或者观摩各种服装设计比赛、服装展览,这对于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服装设计的真谛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要经常带学生、鼓励学生、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服装展览展示、艺术展示、画展等信息,动员学生多看、多想。

3.3 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法可以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法主要应用于拓展教学内容,同时弥补教学课时量不足、充实教学内容等,如在服装服饰课程课时量较少,教学内容安排较多,需求多样化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法很实用。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都受益匪浅。

在服装服饰课程教学中,服装历史部分、服装裁剪和制作项目的训练,都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课后时间来进行,尤其是在参加化妆大赛之前,服装都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制作。通过项目教学与自主教学法的结合,给教师的震动也非常大:在比赛的促动下、在实操课教师的共同要求下,学生通过立体裁剪的办法,完成了很多难度较大的服装制作,完成效果也非常好,让人觉得非常出乎意料。获奖的学生又进一步促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过来促动了对服装制作和设计的热爱和热情,所以,教学的顺利进行,是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是学生、各科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4 教学效果的体现

4.1 绘画能力有所提高

在绘画服装设计效果图教学内容的要求下,学生自身的绘画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为绘画能力本身就是需要不断地通过动手画的形式来锻炼,因此,通过教师对学生作业量的要求、对设计作品的严格要求,学生能够在绘画能力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4.2 服装制作能力极大提高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服装,尤其是在化妆实训课程、各种级别比赛的要求下,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非常迅速,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审美能力也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重点培养的几种能力。由此可见,比赛、实训课程激发了学生服装制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学生获得了奖项之后,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制作服装的积极性。而学生的服装作品体现也比较完整,能够在服装、服饰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和制作,对于各种服装材料也能够通过制作服装的过程得到深入的了解。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然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范文2

[关键词]服装立体造型设计 知识模块教学 实践教学平台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邓玉萍(1968- ),女,广东新会人,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服装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传统服饰与服装研究。(广西 南宁 53002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34-0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带来服装消费者品位的提升,驱使国内服装行业企业对服装产品设计和服装生产工艺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高服装设计类学生的专业水平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成为学校的使命。实施“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提升学生包括专业技能在内的各项综合素质,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定位

结合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办学定位,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课程定位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理论技能强、创作能力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着眼于培养具有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面料设计等专业核心能力与相关知识,专业技能强、创新能力强、学生综合素质高的实用型服装类专门人才,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胜任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相关企业管理、服装类教学专业岗位等。本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主张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项目并重,既要培养学生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步骤和规律,锻炼学生的服装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更要激发学生服装领域的创造设计潜能,提高学生服装设计相关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获得显著提高。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的实施

1.构建三大知识体系模块。知识模块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按照某个原则或需要将课程的主要内容组合为一个个独立的知识小模块。小模块内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独立性,甚至是一个自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实时地调整,增加或删减知识模块,最终实现教学内容的差异化与个性化。为了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有市场适应性,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人才市场需求,在“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地引入知识模块教学,增加市场需求与学校教育系统的供需匹配性。

“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课程的应用性非常强,是链接社会企业的重要载体,引入知识模块教学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综合分析课程培养目标与不同阶段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将本课程的知识体系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的知识教学模块,即服装立体造型的结构设计、服装立体造型的装饰设计、服装立体造型的应用设计。每个教学模块都有其丰富的知识内涵,包括多个章节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章节都必须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知识点、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教学用具等。下表给出了该课程的三个主要教学模块及其章节知识体系。

2.搭建实践性教学平台。作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点,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以“产、学、研、赛、展一体化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实质上就是项目研究、理论学习、设计比赛、服装展示等各种方式融合在一起来开展实践性教学。将服装结构、材料、工艺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主要以各类项目为载体,比如设计虚拟服装设计项目、参与或组织服装设计比赛、引进企业实际服装科研项目等,这样有利于促进对服装立体结构设计理论课程的理解与深化,对服装设计制造与展示等环节的掌握。

实践性教学平台主要分为校内实训平台与校外实训平台。(1)校内实训平台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性平台。“服装立体造型设计”所在的服装艺术设计系对该课程的设计实践性教学极为重视,在硬件配置方面建设了各类实验室,如服装设计实验室、服装摄影实验室等,并配备了30套服装CAD软件、各类用途的缝纫设备及相应的人台等基础设施。这些硬件设施方便了教师多样化教学教研活动的实施与开展,为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在多媒体教室与各类实验室内,以及学生宿舍和家属区,学校配备了校园宽带网,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师生在网上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可以在家里指导学生进行设计与实践,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更好地进行设计实践。更为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用好这样的平台,积极参与企业项目、参加国内外各种服装大奖赛等,使学生在服装设计与展示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训练,扩大他们的设计视野。(2)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服装艺术设计系与广东佛山奥丽侬内衣有限公司及北海满氏文体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创建了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服装系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该基地采取开放式管理的模式,配置专门实验人员与兼职实验教学指导教师,聘请服装行业中的高级专家与任课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它为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能够真实地参与企业运作流程,能够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该基地的建设为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稳定环境,为实践性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此外,我系也与其他一些中小型服装企业保持了长期性的合作。这些校外实践基地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保障课堂实践教学效果提供了基础。

3.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显得非常必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一般而言,教学大体上分为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每一部分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主要运用知识传授教学、同步示范教学、互动式教学等。知识传授教学侧重于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以相关案例分析的方式将理论知识系统地讲授给学生,使得学生深刻理解课程知识;同步示范教学则侧重于教师的示范作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知识模块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操作示范,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记住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操作步骤与方法;互动式教学则强调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要避免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灌输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并强化相关知识。

实践教学则采用设计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方法。设计实践大体上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灵活进行,如有针对性地引入虚拟性服装立体造型设计;将学生融入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中,培养他们的服装设计创新思维;以企业服装设计项目为纽带,让学生有效参与到实际服装设计的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参加服装设计大赛,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通过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来提升学生的设计视野。社会实践重点给学生创造机会参加服装类企业的产品会、服装面辅料行业展示会等,带领学生参观各类服装企业,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与流行趋势,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教学改革的特色与实践效果

教学改革特色体现在“产、学、研、赛、展一体化教学”五个方面。“产”即依托服装艺术设计系的校企合作项目,为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供基础,将企业的品牌产品开发设计项目引入到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实践性学习机会。“学”突出理论知识传授方面的自主性学习,结合示范性教学、互动式教学、小组探索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研”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载体,吸引学生参加到其中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设计水平和创造能力。“赛”即通过开展“以赛代练”活动,将服装设计比赛引入课堂,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各类服装类设计比赛,在与同类专业院校的竞争与交流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展”即服装设计作品的展示。作品展示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空间展示能力、整体舞台造型能力等综合知识能力以及沟通与交流能力、团结合作精神等。

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后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生能力提升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教学改革与创新,“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课程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具体而言,优化了课程内容,即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了教学内容,将其分为服装立体造型的结构设计、服装立体造型的装饰设计、服装立体造型的应用设计等,课程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涵盖了基础模块教学、专业模块教学和应用模块教学等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三个关键板块。同时,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以自编教材为基础,联合服装艺术设计系主干教师共同开发了适合“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课程的教学课件。另一方面,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通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结合校内外实验教学基地,在强化学生有关服装立体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等理论知识的同时,使得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设计能力等获得显著提升,无论是专业理论还是服装设计实践都切实得到了提高。在各级各类服装类设计大赛中,我院培养出的很多学生都获得了全国性的奖励。毕业生坚实的理论基础与较高的实际动手能力获得了行业企业的一致认可。

四、结语

作为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课程改革需要持续的推动。本文阐述了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定位,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该门课程的三大知识体系模块、搭建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平台、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等手段实施课程改革,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知识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耕,李筱洋.对高等职业师范院校服装设计教学的实践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4).

[2]黄志青,吴红.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4).

[3]梁军.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5(3).

[4]刘小玲.对高职服装设计教学的探讨[J].艺术教育,2008(8).

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范文3

【关键词】CorelDRAW课程;服装设计;项目化

目前,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越来越重视图像设计处理软件的应用,就以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服装设计国家技能大赛―服装设计组为例,2012年、2013年的比赛规程中运用电脑绘图软件进行命题服装类别的款式拓展设计的分值为30%,2015年的比赛规程中运用电脑绘图软件进行创意服装设计、服装拓展设计的分值占到70%。在创意服装设计、服装拓展设计中要求设计新颖,结合服装品牌市场定位和流行元素进行设计。由此可见,服装设计技能大赛的要求越来越向实际工作的过程转变,电脑绘图软件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

CorelDRAW是平面设计中应用最广的一款软件,CorelDRAW课程是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中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一门课程。面对高职服装设计目前的状况,怎样把CorelDRAW课程教学更具实践性,如何根据服装设计的岗位职业要求和技能大赛要求来推动CorelDRAW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服装设计CorelDRAW课程应用项目化教学简介

服装设计CorelDRAW课程应用项目化教学主要是围绕服装企业的岗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借助网络,对提出的课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并对这个项目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做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立体化、全方位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为将来学生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适应。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了解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教我,我会忘记;展示给我看,我可能会记得;但使我参与,我将会了解。 所以在项目化教学中把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CorelDRAW课程项目设计

CorelDRAW课程项目设计围绕服装企业设计人才的需求,结合专业课程知识,对整课程进行系统化分类,进行项目化设计。本课程的项目化设计如下:

三、CorelDRAW课程项目实施

(一)CorelDRAW课程项目化的教学构思

CorelDRAW课程项目化是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为辅助的形式,整合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来进行项目化设计。在教学中首先引入设计岗位要求中的仿真项目(过程如图1):

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实施的依据。根据设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来掌握设计项目的重难点。

2.了解项目有关的最新时尚信息,并对设定的示范项目拆解演示,在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同时,了解设计软件的命令。

3.在学生设计中,教师采用巡回指导的方式进行现场的指导教学,从学生作品的色彩应用、款式特点等方面进行指导,重在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4.有效的作品讨论与分析,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从一个设计者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并分析设计作品的优缺点,并进行互评,老师在指出其亮点与不错,让学生进一步修改各自的设计,完成整个项目,这样随着项目的完成学生的设计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

5.布置真实项目,提出项目要求--独立设计―集中讲解―项目验收。以最后工业设计稿的形式进行作品展示。

(二)CorelDraw 课程单元的教学程序设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典型服装设计的相关知识传授,各种专业设计知识和岗位核心技能,审美观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对课程内容特点的综合分析,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了具体的项目下面以裙装设计项目中―连衣裙款式为例,对项目化设计进行简单阐述。

1.根据课程特点和该岗位需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连衣裙流行趋势;掌握coreldraw中连衣裙款式设计的基本工具;应用coreldraw绘制连衣裙款式图。

能力目标:应用服装辅助设计软件coreldraw对连衣裙进行设计,并对其款式拓展设计。

素质目标:应用服装辅助设计软件coreldraw对连衣裙进行设计过程中,了解服装流行趋势,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制定重难点如下:重点:设计方法:连衣裙款式设计中应用的基本命令、操作方法、服装外形视觉效果。难点:服装色彩配色规律、服装流行色、服装图案设计的综合应用。

2.导入新课,布置项目。

上课伊始,运用激趣法导入新课,通过观看最新世界著名的时装会视频,用直观的形象感受让学生加深对连衣裙色彩、图案理解。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进行讲解,提升学生的学生兴趣,进步了解最新的流行元素,并引入连衣裙款式设计项目。

3.项目拆解分析。

通过分析最新的流行款式,借鉴最新流行设计元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设计任务,引入课题连衣裙款式设计,并启发灵感、探索规律,分析其款式特点把项目转换为本节课的设计任务。

对本节课项目任务进行拆解,在CorelDraw软件中讲解其应用到的命令,让学生在设计之前,充分了解应用哪些命令进行连衣裙设计。

4.操作演示。

应用CorelDraw软件对连衣裙款式进行设计,有老师进行演示,让学习其设计的操作过程。与此同时,应用视频录制软件对其操作过程全程视频录制。演示过后,让学生进行操作,熟练其操作技巧,教师巡回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将录制好的演示视频放在投影仪屏幕上进行循环播放。

5.学生设计与讨论。

熟练其操作后,对其连衣裙的项目进行款式设计完成项目。并根据最新的时尚元素、流行色彩、款式、廓形进行系列拓展设计,完成连衣裙款式实际的工业设计稿。最后,学生把设计的连衣裙款式和拓展设计的工业设计稿上传到主机,在投影仪屏幕上展示学生设计作品,进行讨论、讲解,探讨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并让学生进行修改。这样在学习反馈中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

四、结语

服装设计CorelDRAW课程应用项目化教学是以就业岗位需求与课程理论、实践教学相结合,以项目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立体化、全方位知识,注重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获取知识,最终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方式实现了教学的理实一体化,也解决了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关联问题,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学生进入企业,迅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江 苏: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蔡 红. 《服装造型技术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技视界.

[3] 虞紫英等.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山东纺织经济.2011第9期.

基金项目:

省级质量工程教研项目:服装设计课程项目化创新教学的研究 (项目编号:2013jyxm378);省级特色专业(2014tszy057)。

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范文4

【关键词】中职 服装结构 教学特点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09

服装结构设计作为中职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促进学生服装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服装行业的不断推陈出新,中职服装结构设计专业教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教学形式。在这一背景之下,教师应该不断对自身的服装结构课程教学进行审视和反思,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特点,并对自身的课程教学进行反思,改进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疏漏,切实提升中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服装结构设计水平。

一、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从整体上来看,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具有很强技术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进行服装结构专业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还注重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的开发。在现阶段的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课程教学理念的约束,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方面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无法跟上当今服装产业发展节奏和专业教学发展趋势,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课程教学中所设计的服装版型,往往只停留在课程教学阶段,局限在课堂教学环境之内,而没有真正的走入服装生产环节,缺乏必要的实践验证,导致中职服装结构教学理论和实践、课堂教学与服装市场之间的割裂和脱节,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中职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空间想象力和结构能力较低的问题,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学生所具有的这种学习问题和学习特点,习惯性的以教师为中心,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和安排,在学生和课程教学之间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使学生无法真正融入教师所设定的教学情境之内,影响中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服装设计能力的改进和提升。

那么在现阶段的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根据对自身的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M一步改进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服装结构设计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改进策略思考

1.改进中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对于学生独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制图能力,同时还应该使学生能够将服装设计制图和服装剪裁、缝制等相衔接,切实提升学生的独立操作和服装设计实践技能。在传统的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对于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上,在课程教学中虽然会在理论讲解结束之后,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服装结构设计知识,进行服装结构设计。但是教师的这种课程教学往往将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停留在图纸阶段,认为学生只要能够掌握相关的服装结构设计理论和知识,能够绘制出图纸,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教师的这种课程理念将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学”与“练,“练”与“做”之间所具有的紧密关系武断的割裂开来,从而使学生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学习出现严重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影响了学生服装设计独立制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面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在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应该将服装结构制图课和服装缝制工艺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上密切配合,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服装结构设计学习所应该具有的专业技能,具有从事服装专业的独立操作能力,从而有效的提升中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2.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来,提升学生的课程教学参与水平和服装结构设计能力。

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课程,其教学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和独立操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课程教学目标,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占据的主体性教学地位,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积极的和教师行进配合,更好的进行服装结构设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练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采取边讲边练的模式,并且以教师的教学情绪带动和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主动融入课程教学氛围之中,参与到教师的课程讲解和演示中来,和教师相互配合,跟随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深入了解人体结构以及体型和服装设计、造型设计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课程教学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和学习,在教学中采取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身的学习见解。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收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点评和纠正,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而进行有效的改正和弥补,切实提升学生的服装结构设计技能和设计水平。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范文5

【摘要】现行的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中,在企业不断加强创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来保证服装产业的长足发展。这对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服装业对于设计类人才的需求,同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学过程中,只有以创新的思维分阶段来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进行改革,才能够真正培养出服装业的优秀设计人才。

【关键词】高职 服装设计 分阶段 教学 研究

在我国现在的高职教育体系中,主要以三年为主,第一年为基础教学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第二年为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第三年为专业技能教学及顶岗实习。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服装产业发展迅速,在满足本国需求的同时,我国的服装已远销海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加强创新,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加强监管力度,保证服装产业的长足发展。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服装的设计教育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服装业对于设计类人才的需求,这使得我国的服装产量虽然非常大,但是其设计水平却不够高。这就对服装设计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学过程中,只有以创新的思维来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进行改革,才能够真正培养出服装业的优秀设计人才。本文就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分阶段教学进行探索提供一些有实际参考价值的研究。

一、服装设计在专业基础课程教育中的定位困惑

在大一阶段,学生对这个专业是盲目的,不知道这个专业到底要学什么?怎么学?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对有关于服装设计的一些讲解,教师可以此为基础对服装的发展概况、审美和穿着品味进行一定的简介。同时开设一些有关服装类的选修课程,比如,教师可以在美术基础课的服装简介的基础上给学生以更广泛的讲述。同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在初接触阶段却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形成了设计类学科的美术基础课和通用技术选修服装及其设计课,但两个课程部分内容又彼此交融,处于两个学科的中间地带,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会陷入表现形式的片面性。可以通过“服装设计”这个模块内容,将美术与通用技术两个学科中涉及的内容进行整合,突出专业性,弱化学科性。这样即使有学科的分化也不会割舍知识的连贯性,更不会割裂学生的结合体验。将美术课与通用技术服装及其设计模块教学相结合进行研究,形成学科整合,能够减少学习的时间成本,提高专业知识的渗透力,为学生接触材料、提高设计、增强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一些专业支持。

二、服装设计专业技能课程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进行合理设置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程、综合课程与辅助课程三大类。服装工艺、服装裁剪与服装绘画作为传统的三大基础课程,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一些可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些科目。比如,在结构课中,不仅要对学生程式化的比例裁剪进行严格要求,还要增加立体裁剪的分量,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进行服装设计。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只有学生充分掌握新技术,才能够在毕业以后更好的适应岗位。当前,服装CAD的使用非常广泛,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服装设计软件。综合课程的关键主要是将不同相关的科目进行融会贯通和相互配合,并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将色彩课与面料课打通来上,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于设计整体感和材料搭配感的把握。综合课程还包括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践。辅助课程主要包括服装流行与发展、艺术欣赏、市场调研等,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加设计元素中的文化底蕴。服装业瞬息万变,服装设计的教学内容也应紧跟潮流,这对教师的知识更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服装面料的教学,由于教材里的面料品种过于陈旧,又缺乏图片,何况图片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触觉,因此需要教师准备多种的流行材质给学生认识,也要求学生自己收集多种面料,加强对面料的鉴别和感受能力。

三、调整教学模式营造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

在服装设计教学模式方面,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现有的教学观念,接受并适应新的教学观念,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成为了课堂正真的主人,在课前,要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引起学生对创新设计的兴趣,可以让学生观看同类学生的设计作品引起她们竞争的心理,也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激发她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当然,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并不是完全抛弃原有的课堂教学理念,对于传统教学观念中一些好的地方进行保留,不好的地方要认真进行分析,发现其问题所在,避免在新的教学观念下,出现和过去同样的问题。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学、多做、多练,把握各种材料的属性。使其触发催化创新思维,从而成为创新活动的内驱力。

四、在服装设计创新阶段的艺术与技术之结合

服装专业教学尤其是在大三的设计创新阶段,要借用校企合作的平台,采取课堂理论教育与校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展开。课堂理论主要进行服装设计的艺术教育和一定的服装工艺制作技术教育,而由于服装专业的特点,校外实践活动对学生的专业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体验专业的魅力。所以,大学服装教育应该是课堂讲授艺术理论基础、实践教学提高技术的模式。一个专业会有若干个不同的就业方向,增加时间会对他们未来的就业选择有一些引导。让大学生“动”起来,参与到教学和学习活动中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进行专业实践;使学生能够恰当地使用设计或工艺的术语,从功能和审美的角度,以自己的观点评论和设计作品;灵活选用身边的材料,运用各种工具和加工方法,根据功能和审美要求,有创意地完成一件设计作品。这样,才是国家大力提倡的加快发展“F代职业教育”的精髓和实施方案。

结束语:分阶段的服装设计教学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摸索,不断学习,将新技术、新思维、新理念代入到课堂中,让创新二字贯穿与自己的整个教学理念中、贯穿与学生的实际操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真正适合现代服装企业发展的新型专业设计类人才。

参考文献:[1]王震洋 服装创新设计教学初探 职业 2011.12;

[2]裴霞 服装专业创新模式的教学与实践 淮阴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论坛,2009.2;

[3]李学伟 从接受美学角度创新服装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3;

[4]虞海平 论服装设计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

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范文6

关键词: 服装CAD 服装设计 项目化教学 深度结合

随着服装行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服装专业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揭示着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和方法存在着以下明显的不足:首先,原有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陈旧,在传统的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宰者,通过示范讲解向学生灌输统一规格化的知识和技能,其教学方法僵化、教条、机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久而久之会导致不能自觉、自主地研究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次,教学内容封闭、陈旧,缺乏和企业、市场的结合。服装专业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现今服装行业的内部已经开始细分,不同岗位方向课程结构应该有所区别。大多数专业教师也因缺乏和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适时沟通,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显得封闭、陈旧。最后,原有的教学理念重艺术轻技术,重理论轻技能,总体上过于重视学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而忽视产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造成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很难胜任工作需要,只能进行二次培训,无形中缩小了学生就业岗位的覆盖面,同时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随着我国加入WTO,服装企业从原有的来料加工向自我研发、自创品牌、自重营销的综合性企业过渡,这就要求从业者需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所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基于此,对服装专业课程旧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加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必要。服装项目化教学正是在此背景条件下应运而生。

所谓“项目化教学”,是在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它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在过程中使教学任务得以完成,并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分析、合作等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实用技能和知识的创新,有效地建立了课堂和社会的联系,充分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以能力为本”的价值观。

但现有的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也存在着流于形式、表面化的问题,很多学校在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只是简单地将几门相关的课程集中在一起,教学还是按照旧有的模式进行,各门课程由若干个教师在不同的教学地点来实施教学,课程内容单点设置,课程间缺乏必要的串联和衔接,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锻炼;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方式单一,被动式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各门课程成绩乘以不同的系数,以得出某一项目的最后成绩,该课程评价体系受认为因素影响较大,不够客观,学生的学业水平得不到正确的反应;工学结合的深度不够,等等。

只有彻底解决以上现阶段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才可以使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得以进一步深化和顺利地发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借助于现今行业运用广泛并具备一定科技含量的服装CAD软硬件,实现服装CAD与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深度结合,就可以帮助解决现阶段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项目化教学改革得以深化和发展。这二者的深度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服装CAD和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教学场所的结合。

服装CAD是“Fashion Computer Aided Design”的缩写,意思就是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一般有创作设计(款式、色彩、服饰配件等)、出样、放码、排料、工艺单制作等功能。它具有快速、高效、功能全的特性,现已在世界上服装类企业中广泛普及和应用,也是服装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在教学场所的使用上就是服装CAD的教学必须在专用的计算机机房中进行,而其他大部分专业课程例如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则在另外的教室或工作室进行,一门课程结束后再开始另外一门,两者之间互不相关。旧教学模式从教学场所上就制约了课程之间有效的串联,学生的技能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和有效的实践。加上一个摆在我们眼前的更加现实的问题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为适应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开始了高校扩招的改革,学校中每个专业班级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以我院服装设计专业为例,班级人数从原来的每班20人左右迅速上升为每班38人左右,增长率几乎为100%,原来艺术类专业推崇的小班化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实现,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很难看清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内容和现场的示范,更难得到老师及时有效的指导,而这对《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业制板》等专业技术含量较高、技能要求较强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不利的。另外,服装的款式设计的灵感除了可以在传统的纸上表现出来以外,随着世界上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在计算机终端上通过相应的软件和辅助工具,充满了灵感的的设计同样可以栩栩如生,这是设计界的一种趋势和要求。

我们发现:要想通过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彻底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养,首先必须对旧有的教学场所进行必要的改革和整合。具体做法是:对普通教室或工作室进行必要的改造,根据将要建成的一体化教室的功能需要,除投入必要的和在行业中具有一定技术领先优势的专业设备和多媒体设备外,必须还配备一定数量的电脑,并在电脑中安装服装CAD等专业软件。学生自备的电脑也可以作为教学和实践的必要补充。将普通的教室或工作室有效地改造成为具有特定的教学和科研功能,以及兼备社会服务功能的一体化教室。在经过改造完成的一体化教室中,教师除了可以进行传统的教学和示范外,还可以利用电脑设备和CAD软件实现了师生一对一的教学与示范,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电脑屏幕清楚地看到老师的讲演和示范,并可以和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后排学生无法看清老师现场教学和示范的弊端,使改造后的一体化教室除了能满足日常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定项目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外,还使学生在使用电脑进行服装CAD软件操作训练时摆脱了对固定的计算机机房的依赖。学生在项目化课程的学习中,既使自身的该项项目所包含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又在不断的练习中使自己的服装CAD的操作技能和计算机水平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满足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服装CAD与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的深度结合与运用,更应该体现在服装CAD和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穿插整合。

“项目化教学”现已在我院如火如荼地开展和推广,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了使项目化教学改革能够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在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我们有必要对已经完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总结。总结发现:随着改革的深入,在解决了项目的设计、师资的培养和管理等问题的基础上,关键在于解决如何在既定的教学项目中将现有的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和串联,使项目能够顺利地实施和开展,真正能使学生在完成一个特定的项目训练后,能及时地从中获取并熟练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将知识和技能形成有效的串联。我院服装设计专业开展项目化课程改革已有5个年头,开设的教学项目有:女装设计、男装设计、童装设计、针织服装设计等多个项目,我们以项目《女装设计》为例,对项目的设置及其开展和实施进行分析。女装设计的项目由以下多门课程顺序组合而成:结构设计基础、女装结构设计、服装CAD、女装设计、女装缝制工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原来的做法是各门课程以先后顺序由相同或不同的老师来教授,最后由学生来进行一定款式的女装的设计,并完成所设计的女装款式的制作和展示,由此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其他各个项目的情况也基本相同。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如果项目的组成即各课程还是像原来的教学模式那样进行课程的单点设置,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所谓课程的单点设置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课程设置中常规的模式,在服装项目化教学中仍然如此,各门课程由不同的老师分阶段来进行实施,课程相对独立和分散,学生无法把已学过的设计和制版技术等各门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对服装款式结构之间共性、关联性和变化的规律不能深刻地理解,影响了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分析项目化教学中课程的配置,不难发现,现代的软件技术已经融入了专业教学,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各个分散独立的课程通过一个有效的途径进行合理的串联和组合。而这一有效的途径我们已经发现,那就是高效、快速、专业的服装CAD软件。服装CAD技术,它除了具有高效、快捷的专业绘图功能之外,还可以对设计图纸进行安全有效的存储和传输,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是每一个服装从业人员都应掌握的一门重要的新型的技术。从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设置的课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门技术的重要性,它在每一个教学项目模块中均作为主干课程出现。它的存在,也让我们解决现今项目化教学中的课程单点设置的问题获得了希望。

服装CAD是一个快速高效的专业工具,它具有创作设计(款式、色彩、服饰配件等)、出样、放码、排料和排工艺的功能,这些功能本身就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专业技能。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服装CAD软件既能满足款式设计,又能满足结构设计、样板制作等服装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的需要的这种强大的专业的功能,在《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业样板》、《服装工艺学》等多门服装项目化教学改革后各项目的主要课程的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为在一体化教室中,利用电脑和CAD软件进行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诸多主干课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既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又通过服装CAD软件,使各自不同的课程得到有效的串联。将项目化课程课程的教学和CAD软件的操作和训练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将使原先的课程单点设置、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中各个环节联系少、不能形成有效的系统的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使课程与课程之间得到有效的串联,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与进步,这将有利于推进服装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深化。

三、服装CAD和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教学的深度结合,可以对学生在项目化教学中的学习的成果有一个更全面的、更客观的评价,深化工学结合的深度。

现在的项目化教学中最常规的评价方式就是:各个不同的老师对各门不同的课程分别实施教学和考核,按照各门课程在该项目中所占的学分或课时比重,对各门课程施以不同的权重,对所有项目中的课程的所得到分数进行分数的加权计算,最后得出学生在该项目学习的最后评价。也就是说,我们在项目化教学改革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依然是沿用传统的模式,各门功课的分数所占比例的大小由项目负责人根据一定的依据来制定。这种依据有很大的人为的因素,不一定能客观评价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和效果。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依据是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制定出能客观、真实考量学生在项目化教学的学习效果的考核标准。标准是唯一的,和我们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依据是一致的,就是要符合社会的需要。

符合社会的需要,实际上就是考核评价体系必须依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项目化教学中的项目的设定是根据工厂实际生产的需要来设置的,那评价体系就必须能检验教学能不能满足社会实际生产的需要,也就是学生是否有服务社会的能力。如何来评价和判定这种能力的大小呢?服装CAD给我们客观、全面地考评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具体做法是:在进行男装项目、女装项目、童装项目等的教学中,在项目学习进入到最后的考核评价时,可以与服装生产企业联合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考核,由企业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来命题考核,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CAD来完成从款式设计、面料的选择到结构设计、到制作出可运用于实际生产的样板(包括放码和排料),再到工艺单的制作等一系列的操作,最后由老师和企业根据生产的实际来进行评定,得出最后的评价,并由生产企业从学生的作品中选择出可运用于实际生产的款式和样板运用于生产,为企业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使这种评价体系得到良性的发展。这种评价应该是最客观和最有说服力的。

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使我们的专业教学从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提升到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的全面提高,服装CAD和服装项目化教学的深度结合可以使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范文7

【关键词】服装设计学科 教学体系 改革

在国内艺术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传统的教学体系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一类着重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思维、设计概念与创新能力,如创意服装设计、女装设计与工艺、男装设计与工艺、民族服装设计、中外服装史、服饰美学心理学等课程;另一类则着重服装设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如时装画技法、服装造型原理、服装工艺制作、立体裁剪等课程。这些课程重视实践性,主要从技术的层面告诉学生在服装设计中如何将设计的创意和规划具体地实现,以提升学生的实操技能为主要目的,帮助学生解决在完成实际的设计作品时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一、高等院校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现状

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从理念的确立到设计的规划、实施与完善,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在教学环节中为了便于学习,则被人为地拆解开了。传统教学体系中,一类课程着重思维培养,另外一类重视实操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构成服装设计学科学生的知识体系。每一门课程的内容都较为充实,理论体系与知识结构相对成熟和完善,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服装设计的方法和流程,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将创意思维转化为实际的设计作品,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专业人才,适应和满足了服装产业的需求。

二、高等院校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服装产业的升级,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体系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和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内容的关联性薄弱。这主要体现在技能类课程和创意思维类课程的关系不够紧密。在西方服装设计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创意思维类课程的开设是贯穿整个学期的,而与此同时,技能类课程在同一学期不同的阶段开设,由学生按照个人实际需求来自主选择,以技能类课程辅助创意思维类课程,共同完成学期内的一个完整的服装设计阶段性学习。这种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服装设计的完整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与企业、服装品牌的产品开发流程及实际运作是完全吻合的,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服装设计的整体概念贯穿始终,便于理解和掌握。而在国内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每门课程独立的理论体系相对完善,而并不注重与其他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散点式的多门课程中学习不同的知识点,而能够把各个知识点串联的课程比较少,学生在学习时具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难以把握技能类课程和创意思维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不能够深切体会和掌握完整的设计流程,容易陷入因对单门课程过于专注而忽略整体的误区。以时装画技法这门课程为例,在服装设计产业中,时装画是以传达设计师理念和意图,便于服装设计师与技术部门及其他部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服装设计流程中,它仅仅是必要环节之一。低年级学生在时装画技法课程学习中往往不能正确认知课程的意义,许多学生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过度花费时间与精力进行绘画技法方面的训练,片面地以追求绘画能力提高为目的,忽略了服装设计的本质与关键,或浪掉许多时间,却得不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在实践教学中,许多高年级学生和毕业生在面对设计任务与毕业设计时显得无所适从,无法有效应用低年级的各门专业课知识。很明显,这种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能力薄弱,所掌握知识较为局限,很难适应当今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

第二,课程设置的递进性不明显。在现有教学体系中,不同学期、不同课程的开设缺少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和分析,教学顺序设计不够合理,各门课程之间缺少沟通,往往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教学重点不明晰等问题。不同课程间的前后呼应和层层深入关系往往被忽视,前后关联性较弱,课程开设的前后逻辑存在某些缺陷,某些课程开设的时间点不够合理,某些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则需要更新与升级。这些问题带来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学生耗费了大量精力,在每一学年、每一门课程都要完成大量的作业,甚至常常熬夜赶制作业,却不理解不同课程的重点及其关联所在,难以体会设计理念转化成作品的乐趣。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课程设置应该以学生知识点的层层深入来设定,以合理的教学规划、设计实践的不断升级来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课堂教学与社会脱节。首先,在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由于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滞后性。其次,传统教学强调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始终在“真空”的环境中模拟设计实践,没有直接接触企业的具体运作。近年来,一些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往往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对企业的管理和规范充满抱怨和不理解,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才华难以施展,而对企业的要求又难以达到,企业对许多学生的表现也给予了“眼高手低”的评价。因此出现了许多学生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又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或者频频跳槽的尴尬现象。这些现象也真切地体现了国内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片面性与滞后性,当今的服装设计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仅仅依靠课堂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师的口口相传,所培养的学生已经难以适应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

三、高等院校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

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时尚流行的脚步加快、瞬息万变,服装设计的理念、风格、方法等也在不断更新和多元,服装产业转型期已经来临并加速发展。传统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服装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加迫切的需要。笔者通过深入研究,提出了服装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的一些举措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教学体系的调整,使得课程之间形成紧密的链条,课程内容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侧重。对国内外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优势进行借鉴,结合传统教学经验制定新的、合理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框架,使各门课程设置的关联性和延续性增强,实现创意思维类课程与技能类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层层深入,使学生能够明确整体设计流程、设计思维和实操技能之间的关系。通过课程间关联性的加强,尝试将不同课程打通,从过去追求单门课程的独立性转变为以设计课题的完整性为出发点,不再以某门课程的单独考核为目标,而是从整体出发,对学生完成课题的完整度、工作量和设计成果进行综合考量。学生在一个学期内通过一系列不同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的自主学习,实现从灵感来源和流行趋势的搜集、服装设计概念和主题的提出、服装设计要素的构思、效果图和款式图的绘制、制版、缝制,到完成设计作品、展示陈列等一系列工作,使学生不中断地体验设计的完整过程。使学生便于理解服装设计的流程和知识点,在创意思维类课程的基础上,学会建立前沿的设计理念并且在技能类课程中进行延续和有效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保留传统服装设计教学模式中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经典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部分设计课程传统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二)注重课程间的递进性。通过教学体系的调整,以合理的教学顺序设计各门课程的开设时间点。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使学生对服装设计的完整过程始终保持清晰的认知,在每个学期深入学习中逐步得到提升。对刚进入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引导,在接触专业的初始阶段,就为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框架,使学生建立基本概念,对服装设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知,并强调将这种思维模式贯穿始终。在接下来的每个学期,将设计知识系统进一步延续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强调设计思维训练的重要性,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增加设计难度,使学生能够对设计的流程进行整体把控,对设计的每一步环节进行理性、严谨、合理的规划。在设计具体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各种专业技能进行实践,逐步实现设想,完成单件设计作品乃至一系列设计产品的开发。在不同学期,各门课程之间相互配合,递进关系始终保留,而知识点则不断深入和扩展。学生省去大量时间来面对各门课程的单独作业,每个学期利用各门课程完成一个共同的课题,通过设计思维和实操技能的同步提升,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锻炼,使学生的设计知识系统更加完善。通过教学体系改革,学生在每个学期的知识结构的延续性和递进性提高,不同学年之间知识的衔接循序渐进,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持在完整的设计知识系统中,实现从简到繁、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系统学习,对服装设计的基本流程始终保持完整的思路,实现在不同学期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

(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首先,丰富教学形式,灵活教学方法。将服装企业运作流程引入课堂,将企业的多元服装设计方法引入教学。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市场运作的基本特征,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尤其是针对企业在服装产品设计中所运用到的新设计方法进行学习,将其运作方式在课堂内进行模拟,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实战能力。其次,尝试以课题、项目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以具体服装品牌的产品开发需求来进行设计模拟,引导学生体验实际有效的设计方法和工作流程。再次,引入校外评价机制,邀请知名服装品牌设计师、设计总监、销售总监等专业人士来到学校课堂,与教师共同对学生作业和综合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实践证明,企业的关注和鼓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表现欲望也增强,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作业和学习成果的评价更加客观,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快速实现与企业的对接。将当今企业中最为实际有效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工作流程带入设计教学之中,将企业的实际运作模式引入实践教学,以产业实践带动学术研究,以实际有效的评价体系来引导学生,为学生建立清晰的设计思维和方法,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企业的运作。

通过笔者的研究,希望对传统服装设计教学体系进行梳理和改革,着力于弥补传统服装设计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的不足,弥补传统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片面性和滞后性,探索全新的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建立完整的服装设计教学体系,为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案例,为服装设计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完善与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健丽.改革服装专业教学模式 培养社会急需人才[J].艺术教育,2012(3):150.

[2]吕慧.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J].纺织科技进展,2011(4):84-87.

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范文8

1.课堂教学效率较低

服装美术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临摹”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显得单调,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在教师与学生活动的切换等待过程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部分作业甚至是教师动手给学生改画完成,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作思维能力的发挥,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背道而驰。

2.学生基础薄弱,缺乏专业学习兴趣

职业中学生源普遍基础不强,服装专业学生也不例外。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缺乏系统的美术学习训练,很多服装专业学生美术基本功欠缺。部分学生由于美术基础差,在学习活动中不能完成学习目标,久而久之对专业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

二、中职服装专业美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面向职业岗位,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职业中学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在服装企业从事服装款式绘制、服装工业样板制作、服装裁剪、服装裁片缝合、服装整烫、样衣制作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中、初级专门人才”。由于受学生基础和学制时间制约,实际上职业中学服装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主要有服装打板、服装裁剪、样衣制作、CAD制版放码,跟单、质检、服装产品生产流水线的组织与技术管理,服装产品推广渠道管理等工作岗位。虽然这些岗位比服装款式设计工作岗位对从业者美术设计功底要求低,但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服装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能够熟练绘制服装工艺款式图和服装结构款式图。基于大多数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特点和能力要求,结合服装专业学情,职业中学应把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基本的服装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和线描服装效果图的绘画表现技能,熟练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的绘画表现确定为美术设计课程总体教学目标。

2.优化课程设置,内容对接岗位需求

服装美术设计教学必须区别于普通绘画美术基础教学,要紧密围绕服装美术设计课程总体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以对接专业课程学习需求。结合毕业生就业岗位技能要求,将服装美术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三大模块:设计基础模块、设计理论模块、综合实训模块,三大模块层层递进,组成了完整的服装美术设计课程知识体系。设计基础模块主要是绘画基础训练和服装绘画表现,培养学生的绘画基础技能和审美能力,重点掌握服装款式图表现技法。设计理论模块选择毕业生职业岗位必需的设计理论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综合实训模块是整个教学中具有关键性的实践环节,使学生从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处理到服装缝制工艺全过程的综合实训,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活动中完成。优化后的美术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与服装结构、服装工艺课程教学同步进行。如在进行男女裤子、男女衬衣的结构和缝制工艺教学时,款式图的绘画表现教学重点就放在男女裤子、男女衬衣的训练上,对款式的结构、比例以及缝制工艺特征的表现,都要体现裤子和衬衣的结构制图、缝制工艺的要求。综合实训模块更是将服装设计、制板、工艺融为一体。因此,教学内容的交叉整合极大地增强了服装美术设计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改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范文9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服装;实践教学;创新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93-02

实践教学是研究型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内容。相对理论教学,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和优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加入 WTO后,社会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正逐步成为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的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21世纪中国服装业要腾飞,正极力呼唤服装教育的大发展,为社会和中国服装业培养更好的、合格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高级技术服装人才,是服装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几年来,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进行改革,坚持适应产业发展的办学宗旨,根据产业背景及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实践教学内容,从而确定教学方式,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链式逐层递进式”和“8 +11”二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为企业培养优秀的服装专业人才,实现产教无缝对接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应试教育培养的缺点

现在服装本科院校普遍采用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已显露出与社会需要的差距。学生社会实践的缺乏,导致对学习目的茫然,对学习方法落后的麻木,以及对学以致用的困惑,直接影响教育培训的效果,阻碍人才的发展。因此调整教育培养目标、内容、评价体系、管理制度,重视产学研一体化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过渡,建立实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教育改革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多年来,我国高校服装实践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应试教育培养还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对四川德福制衣集团和四川琪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学的方法陈旧,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少,实践教学系统性不强,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工作等。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科特点及教学目标

1.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科特点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一门艺术创造与工业生产交叉的教育学科,是动手能力要求极强的专业,其教学工作除了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服装教育的一般要求外,还要体现艺术类与工科类教育的特点,即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2.教学目标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服装产品设计、服装工艺技术、服装生产管理等能力,能够在服装行业或服装生产企业等相关部门,从事服装产品设计、服装工艺及设计、服装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实践教学目标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服装产品设计及生产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素养、创新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让学生对服装产品设计、服装生产、工艺管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使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于实践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系统运用服装生产技术解决服装产品设计、服装工艺及设计、服装生产管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为学生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要坚持适应产业发展的办学宗旨,根据产业背景及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实践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链式逐层递进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8+11”二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1.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8 +11”二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大体分为专业基础实训和综合性的创新设计实训,为二层次实训。专业基础实训由 8门课程组成,综合性的创新设计实训由11门课程组成,在实践教学上实行“8 +11”二层次实践教学模式。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基础实训平台包含素描、服饰色彩设计、服装效果图、服装电脑效果图、服装基础工艺、纺织材料学、服装CAD、服装生产课程教学8门实习实训课程。通过以上实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服装设计、服装工艺技术等基础应用能力。服装设计是对服装类应用产品的设计,而服装产品开发的核心是服装设计,服装设计是为应用而存在的,因此服装设计技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服装工艺技术包括服装结构、工艺设计方法和成衣化生产技术,使学生具备从事服装样板设计、服装工艺设计等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字化生产的认识,从而适应市场经济对服装专业从业人员现代化、高标准的要求。专业基础实训以专业基础课实训为主,重点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知识推广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和初步综合能力。专业基础实训教学内容展开时,既要有每部分知识验证性、练习性实训,同时也要有课程内容的综合实训,并能将实际应用问题融入到实训教学中形成设计性课程实训,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操作技能,同时还能了解和掌握技能的应用技巧。

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综合性、创新设计性实训平台包含了一 、服装结构与工艺 二 、成衣纸样设计、服装立体裁剪、服装设计、成衣生产技术管理、成衣设计与工艺课程设计工业制板与工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专业社会实践、创新教育等 11门实习实训课程。综合性、创新设计性实训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通过以上实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服装产品设计、服装工艺及设计、服装生产管理等能力,达到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综合性、创新设计性实训课程不仅能完成学生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同时还负责对学生文字表达、团队协作工作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负责毕业设计的前期指导工作,让学生具备从事服装产品开发能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多学科、多课程的综合,为此,在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构建了多门课程来完成各能力的培养。综合性、创新设计性实训以专业课和专业综合课及相关的课程设计为主,重点解决专业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的问题和培养研究性、创新性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

2.“链式逐层递进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实践教学管理及质量保证体系,创新教育内容体系的建立,将每模块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环套一环、逐层递进,形成结实的链条,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有利的弹性空间。

(1)通识教育内容体系

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思想,起源于欧洲,成形在美国。引入通识教育,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将他们培养成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文理互渗融通,这对于拓宽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突破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无疑有着极强的针对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的通识教育设置有军事训练、专业社会实践、外语水平综合考试、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使学生具有军事基本技能、社会认知、外语运用、计算机运用等能力。通识教育能有效地赋予学生们强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将他们培养成健康、快乐、有完善人格的人,这将为他们在今后创作出积极健康的优秀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

专业教育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实践专业教学内容体系采用“链式逐层递进式”的构建,将每模块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环套一环、逐层递进,形成结实的链条,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有利的弹性空间,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设想。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实践操作融会贯通于新体系中,突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明确培养方向的实践体系设置与市场的关系。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链式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要着眼于解决基础性实训课与专业性实践课脱节、专业实践课与综合性实践课脱节、综合性实践课与产品设计课脱节等系列问题。对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密切结合,实行“专业基本能力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专业科研能力训练”三阶段实践教学环节是十分必要的。在专业基本能力训练中,将基础性实训课导入专业性实践课;在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中,将专业实践课导入综合性实践课;在专业科研能力训练中,将综合性实践课导入产品设计课。实践教学链式逐层递进内容体系的构建见图 1。

图1 实践专业教学链式逐层递进内容体系的构建

(2)创新教育内容体系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创新能力。注重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能力培养,为此,可以开设职业技能鉴定和各类竞赛实训课程。职业技能鉴定是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检验和等级评定,也为学生就业作好准备;各类竞赛实训可以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表达,对比赛入围和获奖同学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还需开设学术讲座课程,举办社会实践活动和思想教育活动等。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使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乐趣和信心。在学习专业课的基础上同时开设多门选修课,为学有专长的学生提供了深层发展空间。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成立服装品牌设计室,将他们吸收到与课程结合的实际项目工作中,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校及以上级别的专业相关的创新服装设计大赛及制板师大赛,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3)实践教学管理及质量保证体系

院、系成立实践教学领导小组,负责实践教学的全程宏观管理。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责任到人,实行目标管理。综合实习、生产实习等,根据实习内容安排充足的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学院督导对实践教学运行质量、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协调监督负责,在实践教学结束后向院实践教学领导小组提交运行情况报告。通过一系列评估体系来考察实践教学质量,主要包括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等。为保证教学质量,成立教学委员会建立奖惩制度,对教师、学生评价不好的教师要进行停课处理。对各门实训课程每年评选一次,评选出院精品课,并以此作为申报校级、省级、部级精品课的基础条件。

(4)实践教学条件体系

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聘任校外实习基地技术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承担服装实训任务,完成服装生产加工等的实习操作。坚持开门办学,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密切校企关系,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打破课堂教学与社会、与实习、与车间分离的状况,建立了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实训基地。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能在人才培养的数量、品质和知识结构等方面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相适应,实现产教无缝对接。坚持适应产业发展的办学宗旨,根据产业背景及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形成独具特色的“链式逐层递进式”和“8 +11”二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该体系学科相互交叉、突出实践技能,己成为服装科学技术教学的发展趋势。所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在具有宽厚基本理论和服装生产管理知识的基础上,突显自己的实践技能,才能在毕业后尽快地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因此,人才实践培养必须从传统的知识型、专才型向现代的技能型、实用型、复合型转变。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实践教学体系等,也应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邹平.论服装产业发展及其专业人才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2:14- 16.

[2]吴小兵,邹平.服装设计人才的产教无缝对接[J].中国纺织经济,2004,12 4 :56- 58.

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范文10

关键词:服饰图案;教学改革;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越来越丰富和优良,在满足了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和精致的生活品味,在衣生活上追求个性和时尚。在现代服装的设计和生产中,企业在追求服装款式变化的同时,将产品研发聚焦于面料功能和图案设计上,图案在服装设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设计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上升。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付给学生或学生小组自己处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全部或部分自主安排学习行为,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项目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并能自行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法。

一、服饰图案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模式

服饰图案设计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服饰图案,掌握服饰图案的基础构成、色彩搭配、形式美规律。并熟练使用图案平面的设计软件,为未来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课程。此外,了解不同图案工艺的表现形式,如:印染、数码喷绘、绣花、提花、及特种工艺图案技术等等,并将基础图案造型的表现技法中的点、线、面在服饰图案中以具体材料、工艺表现相对照并结合起来,为成为一名市场需要的设计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知识重点都不同,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自己的服装设计、服饰图案设计和创新能力。第一阶段:定位感觉,理解模式。结合课堂老师讲解基本概念和和不同风格、类别的服饰图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服装图案与色彩的流行信息,完成各种服装图案的收集和分析,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从感性上去认识和感受不同的图案所带来的视觉效果。第二阶段:掌握规律、设计模式。从原来的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服饰图案造型规律的转换,通过课堂学习组合模式的规则,分析基础图案造型的表现技法中的点、线、面在服饰图案中的变化需求;总结不同图案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依据视觉形式美法则,合理使用设计规则,满足不同形态特征、不同风格的图案,和服饰图案审美要求的设计。第三阶段:综合提取,使用模式。这一阶段是最能体现教学效果的一个阶段,如何根据实际项目和模拟项目的要求,满足特定的服装设计风格以及相应的特色图案设计成为最终的关键。如何进行与服装整体风格相匹配的图案设计,必须在了解服装设计需要的实现程序前提下,图案与具体款式更为紧密结合在一起。在项目教学中根据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的特征及服装面料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服装图案的工艺加工,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的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侧重于培养学生对服饰图案的认识和感悟,在第二阶段是基本结构知识,很难把握关键的核心部分,在第三阶段。教师可以根据项目课程的具体时间和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来安排和调整进度,根据时尚流行文化和趋势扩充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新的感觉。 因此,如何使服饰图案设计作品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来制作成品,这就需要对各种服装设计、服饰图案工艺实现过程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二、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建议

1.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和细化的内容。突破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为辅,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企业项目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企业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使知识与实践项目紧密结合,真正做到教、学和做一体化,把图案设计和企业文化融为一体,如为某企业设计一些文化衫、进行比赛交流、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在这个前提下,不能盲目的设计激情创意,要适当考虑市场的需求和定位,对市场趋势要有准确的把握。这就要求学生要熟悉市场,关注市场的动态,把握市场的趋势。

2.转变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服装教学格局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但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很难真正掌握这门课程的设计,在面对复杂而枯燥的课程中,很容易产生倦怠。所以,改变这一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的程度,有一个梯度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教师一般给予主题,让学生设计和制造,但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分组进行创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创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参与到设计中去。在课堂上显示每一个设计的结果,学生可以给出意见或建议,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如果学生只听老师的讲课话,服饰图案这一课程就是一个纯粹的基础课,如果让学生从基本入门开始就了解图案与服装设计的关系,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对设计的参与,这门课程就会成为学生热衷的事业。

3.教育手段的运用。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教学手段。将数据、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等不同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显示出来。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为了清楚地展示教学内容,讲解图案的构成,也可用图形、动画、视频显示图案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将多媒体技术与图案教学的结合,多媒体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实现的功能,特别是图案的结构复制与色彩设计方面优势明显。改变教学方法,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利用,从而最大限度的利用获得的信息来解决问题。

三、结语

我们始终坚持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广泛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服装复合应用型人才要,以市场意识为目标,为服装企业输送设计与实践能力较强的毕业生。我们不断完善培养人才的方案,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具体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研究整合,不定期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评价,培养高素质的服装人才。

参考文献:

[1]涂毅佳 基于产业需求的服装图案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亚太教育.2016.(03).

[2]付洁,李有为 新媒体环境下的服饰图案课程教学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3).

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范文11

关键词: 服装教育 瓶颈问题 改革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服装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满足市场需求、繁荣市场、争创外汇、增加税收、安排就业等方面,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伴随着服装工业的迅猛壮大,我国服装教育从无到有,在实践摸索中逐渐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服装行业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现有的教学模式培养的服装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需要。据调查,在北方一些省份,每年约有20%的服装专业毕业生因各种因素而流失,有40%的毕业生因不胜任工作或怕苦怕累而改行,仅30%―40%的毕业生从事与服装行业相关的工作,还有一些受过服装专业教育的毕业生不能胜任专业工作。这些数据反映现有的服装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的社会需要,与欧洲发达国家的服装教育体系相比较,我国的服装教育体系中存在着不少的瓶颈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绘画基础教学比重过多

首先,我国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课比重小,公共课比重大,造成专业实践环节比重严重不足。以一个四年制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大学生为例,公共文化课、绘画基础课、设计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和毕业设计、实习和论文共同构建了大学的课程学习。其中,外语、体育和马列思想等公共文化课程贯穿了大学两年的时间;而绘画基础课程,例如素描、色彩等课程,则占用了学生将近一年的时间,学生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头像,再到人体、半身像、全身像,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着系统的训练。学生进入大二开始接触设计基础课,而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等艺术设计课程仍采用绘画基础的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缺乏应有的沟通,造成艺术理论和专业学习实践的脱节。可以说,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接触专业学习实际上是从大二下学期才开始。经过一年半的系统专业学习,大四学生开始步入专业实践环节。这样严格算起来,一个正规服装院校大学生真正接触专业学习的时间实际上只有一年半而已,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时间分配比例,从专业教育的角度上看十分不合理。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的确离不开绘画基础,但是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不同,它的核心本质是以不同于绘画艺术的思维理念传达视觉形式并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从实用的角度来说,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那么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更何况服装绘画也只是整个服装系统工程中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部分应该是对服装的造型及结构变化、裁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过分地强调绘画基础容易使学生形成重艺术轻技术的错误观念。

反思国内服装教育的课程设置,其专业设置应该优化改进传统的绘画基础的教学模式,使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更多地贯穿在大学学习中,绘画基础课程以“够用”为指导,专业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在专业课程和专业技术的培养方面则要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整个服装专业教学最大限度地适应

现代服装企业发展需求。

2.专业定位不准确,重艺术轻技能

根据市场调查结果分析,目前的服装教育体系并不能满足服装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服装专业的大学生重艺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依然十分严重。

一提到服装设计,很多人的印象就是T台上华丽的时装、优雅的模特和著名的设计师。很多投身这一专业的学生在职业规划时也会把自己视为设计师,而不愿意从事打版、样衣缝制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此外,大学里的专业设置课程如设计基础、效果图、服装材料学、时装画技法、服饰配件设计、时装设计、成衣设计课程等,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现代服装设计意识和较高的综合设计技能而设置的,并没有把服装设计教学当成产品设计教学,而是当作“作品创作”而教学,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学生重艺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的后果。例如在实际的服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点强调时装画的技法,怎么样画出漂亮的时装效果图,而忽略了设计的实用性和可生产性。学生设计的服装作品更多地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与作为商品的服装还有很大距离,只能作为“纸上作品”而存在,学生对服装设计中具有实用性的款式设计和结构设计不甚感兴趣,也不够精通。这就与企业所要求的会款式设计、懂版型、擅长工艺、深谙市场营销的综合性人才标准产生错位。

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专业定位理解认识不够。服装专业实质上是产业课程,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应该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空有一个奇思妙想而不能使其变成现实服务于服装市场,对服装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这样的学生在社会中缺乏职业竞争力,发展空间有限。对于学生对专业技能有所偏颇的现象,教师要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上给予正确引导。

3.专业面较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服装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反思,教学上有了较大改进,服装的制图、剪裁、工艺缝制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强调动手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服装行业的进步,目前的服装教育又出现了毕业生专业面过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的现象。

以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为例,他们毕业走入社会所选择的岗位大多是设计师助理。但是目前的服装人才市场上,服装设计师的需求基本上处于饱和的状态,反而是既懂设计又精通打版,了解国内人体尺寸和版型的服装打版师奇缺。另外,懂得市场营销,熟悉服装设计与服装市场,了解国际的服装潮流的服装营销人才也是市场的“稀缺品”。可是面对这些空缺的职位,学生选择的余地并不大,因为学校里的课程教学主要涉及和定位在时装设计领域,对工艺结构设计和市场营销等课程的深度涉及得有限,而且课程设置的结构及内容缺少弹性。另外,学校开设的专业选修科目较少,并没有给学生个性发展和主动学习发挥提供条件,这使得学生踏入社会后专业面较窄,并不能灵活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相比之下,国外的服装教育教学将服装设计与商业销售结合起来,涉及时装界的各个领域:时装设计、成衣制作、市场推广、产品管理、时装与媒体等,教学基本达到多元化。以法国的ESMOD学院为例,课程方面,传统的学制为3―5年,第一、二年的课程为共同课程,系统性地教授服装设计及制作:第一年是时装设计及制作的入门探索期,主要的课程内容为时装画技法、款式结构设计、流行趋势、欧洲服装史、面料设计、时装表演及策划等。第二年主要学习设计、制作系列时装,并完成一套个人系列作品,且开始设计服装配件,主要的课程包括立体裁剪,平面裁剪,男、女装制版技术,时装制作工艺,电脑辅助设计等。第三年开始是专业培训,学生针对自己所选的专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密集课程。另外,学校还开设一年的特殊课程,专门培养服装营销方面的人才,主要课程涉及市场营销、时尚产业市场营销特点、奢侈品制造、企业营销策略等。最后一年,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国外教学层次从传统的作坊技术到现代的工业技术,全面培训学生,使学生掌握专业时装设计与管理知识,还具备市场营销以及时尚产业的企业经营策略等专业知识。在教学多元化方面,我国的服装教育实在望尘莫及。

4.专业教材理论性较强,滞后于实际生产实践

目前,许多服装院校的服装专业的教材理论性较强,原有的教材内容有些也已经陈旧,滞后于社会生产实践,与企业的生产任务结合不足。比如服装工艺的教材,现有的内容一般多是讲授传统的工艺和方法,但是现代的服装工艺、技术和设备等更新较快,较为先进,其中学校一直讲授的西装精做的配衬工艺方法早已被现代服装企业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用新型材料的薄型衬经过大型机械粘合而成。传统的教材内容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变化,对于现代企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等,服装院校应该尝试着把它们引入教材,保证学校课程讲授的内容与服装学科发展前沿理论和时尚前沿紧密结合,力争构筑出现代服装企业所需要的先进理论教学体系。

5.结语

在短短的三十年间,我国的服装教育从无到有,在实践摸索中得到长足的发展。新一代的CAD技术、信息网络化管理技术、WTO国际贸易规范和品牌经济等对中国服装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服装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快服装专业教学改革,探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服装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已迫在眉睫。高等服装教育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对教学中落后的状况进行改革,实现教学的整体优化,适应行业的发展及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范文12

关键词:中职学校;服装CAD;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523-4

《服装CAD》是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学习成衣设计、成衣结构设计等课程后开设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的制版能力。随着服装CAD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快《服装CAD》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应服装企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服装CAD》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对市内、外中职学校服装专业的调研,在《服装CAD》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教学内容以CAD软件的操作应用为主,没有结合服装企业岗位的生产项目来进行操作技能的讲解和训练,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够独立地完成设计任务。

(二)课程衔接不够紧密

在课程建设中,没有对接服装企业岗位需求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在《服装CAD》课程教学过程中,仅把CAD软件作为一个设计工具进行操作过程的讲授,没有与其他前、后续专业课程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缺乏与实践教学的紧密衔接。

(三)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在课程考核中,一般是以完成实训报告和期末理论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这种方式很难考察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弱化了学习过程和实践环节在课程考核评价中的重要性,不能够对实践教学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服装CAD》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基于工作过程优化课程设置

通过企业调研,明确岗位典型工作任眨对接岗位需求系统化设置课程。根据部颁专业教学标准,《服装CAD》课程的前、后续课程主要有:《服装画技法》、《服装材料识别》、《成衣设计》、《成衣结构设计》、《成衣制作》等,《服装CAD》是对前面所学课程的复习和总结,应用CAD软件完成服装的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打板、排料等操作,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学生学习完成衣结构设计、成衣设计等专业课程,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把专业课程分为从自主创意设计到样板制作,再到成衣设计、制作,这样课程的衔接就更加紧密和系统化,学生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中逐步增强职业能力。

(二)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协调与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与同伴合作,在合作中“获取资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反馈评价”,在亲自“动手做”的实践中,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习得对应的专业知识。目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1.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模式的核心理念。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必须密切联系工作任务,建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做到知识与任务的整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包括四个步骤: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估任务。

2.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载体,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把以软件操作讲授为目标转向以实践项目为目标,依据循序渐进原则确定教学项目,结合专业课程建设做好教学项目设计是项目教学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模拟服装企业生产实际情况,教师给出任务工单,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对客户订单的服装结构分析,运用服装CAD软件完成服装打板、推板、排料等过程。通过小组间的学习、讨论,可以互相促进,互相学习。通过小组汇报展示,教师可以有效掌握小组成员学习情况,也可以使同学们互相了解进程,并给其他小组提供学习建议。

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实例分析”为载体进行知识和技能教学。教师选择经典服装款式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对所举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讲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生动又具体,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根据所举案例的服装款式进行上机实践训练,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行动导向教学中的评价是一种过程性、激励性、发展性、职业导向性的多元评价。在课程教学评价中要着重改进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过程考核。针对课程考核评价中对实践环节技能考核不够重视和全面的问题,将考核评价分为过程考评和期末考评。过程考评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分组竞赛、实训项目作品和实训报告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应知和应会技能,过程考评成绩在综合成绩评定中占60%。通过强化过程考核,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打下扎实的岗位基础技能。

2.注重多元化评价。在过程考评时,要将学生、小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进行多元评价。针对教学项目设计好项目实施评价表,在任务完成后,分别由学生本人、小组长和教师进行评分,按比例计入平时成绩。采用多元化评价,既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有利于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班级整体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