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

时间:2023-09-25 18:01:20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范文1

一、基本情况

到目前为止,全镇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700人,完成年计划88%,(其中阳光工程215人,完成年计划90%),转移就业700人,转移就业率100%。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专业主要有:毛纺、服饰(缝纫工)、制革等专业。在岗培训1300人,完成年计划65%。农技培训701人。完成250%。

二、主要工作

1、安排部署了200*年全镇培训工作,全面落实培训、转移目标任务。

2、研究确定了200*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实施计划方案和适当提高了2006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财政资金补助办法。

3、加强与市阳光办、培训学校、企业在培训过程的合作、协调沟通工作,并宣传好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等,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4、完善了相关档案资料建设,上报好转移培训信息材料和数据。

5、接受并配合市财政调研组对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调查。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镇充实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及其设办公室,加强了全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领导与协调,并与与农业、劳动、科技、妇联、团委、成教等部门密切合作,按照职责分工,广泛动员组织各类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努力提高培训率和就业率。

2、培训骨干,推进规范动作。对从事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管理人员开展业务和政策培训,做到政策熟悉、业务知晓。

3、多渠道筹措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培训机构共同分担的经费筹措机制。镇财政或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因地制宜,按实际需要安排一定的培训经费;与劳动等有关部门配合,督促用人单位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所录用农民工的培训经费。使参训农民得到免费培训。以推动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

4、建立督导和表彰奖励机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计划实施情况组织督导检查。及时表彰奖励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先进个人。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对已通过转移培训并就业但因各种原因需转至别的行业或别的企业人员未列入转移培训范围,不利于重新就业或素质提高,建议列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范围。

2、根据我市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农村劳动力统计目前存在一定问题,实际富裕劳力接近“0”,大量的是50岁以上做小工的兼职农民,需要转移培训的仅是刚毕业的初、高中毕业生与外地来的农民工。建议不要把务工农民工统计成农民,使转移培训指标(目标)更符合我市实际情况。

五、下步打算

1、继续做好各类培训的扫尾工作。

2、加大培训档案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3、及时兑现培训政策。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范文2

   到目前为止,全镇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700人,完成年计划88%,(其中阳光工程215人,完成年计划90%),转移就业700人,转移就业率100%。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专业主要有:毛纺、服饰(缝纫工)、制革等专业。在岗培训1300人,完成年计划65%。农技培训701人。完成250%。

   二、主要工作

   1、安排部署了XX年全镇培训工作,全面落实培训、转移目标任务。

   2、研究确定了XX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实施计划方案和适当提高了XX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财政资金补助办法。

   3、加强与市阳光办、培训学校、企业在培训过程的合作、协调沟通工作,并宣传好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等,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4、完善了相关档案资料建设,上报好转移培训信息材料和数据。

   5、接受并配合市财政调研组对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调查。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镇充实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及其设办公室,加强了全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领导与协调,并与与农业、劳动、科技、妇联、团委、成教等部门密切合作,按照职责分工,广泛动员组织各类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努力提高培训率和就业率。

   2、培训骨干,推进规范动作。对从事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管理人员开展业务和政策培训,做到政策熟悉、业务知晓。

   3、多渠道筹措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培训机构共同分担的经费筹措机制。镇财政或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因地制宜,按实际需要安排一定的培训经费;与劳动等有关部门配合,督促用人单位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所录用农民工的培训经费。使参训农民得到免费培训。以推动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

       4、建立督导和表彰奖励机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计划实施情况组织督导检查。及时表彰奖励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先进个人。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对已通过转移培训并就业但因各种原因需转至别的行业或别的企业人员未列入转移培训范围,不利于重新就业或素质提高,建议列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范围。

   2、根据我市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农村劳动力统计目前存在一定问题,实际富裕劳力接近 “0”,大量的是50岁以上做小工的兼职农民,需要转移培训的仅是刚毕业的初、高中毕业生与外地来的农民工。建议不要把务工农民工统计成农民,使转移培训指标(目标)更符合我市实际情况。

   五、下步打算

   1、继续做好各类培训的扫尾工作。

   2、加大培训档案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3、及时兑现培训政策。

   4、对明年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早作打算。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吉林省;农民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0.008

1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自然素质现状

据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自然情况调查数据可知,2013年,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为805.7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63.9 %。其中,男性农村劳动力为438.49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54.4%,女性农村劳动力为367.27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45.6%。

从文化程度构成上看,吉林省农村劳动力总体来看素质不高。2014年初全省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为230.7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28.6%;初中文化程度为431.2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53.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17.8%。其中,高中文化程度为120.3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14.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为23.6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2.9%。

全省种植业从业人数达到369.6万人,养殖业从业人数为71.7万人,农机使用与维修人员从业人数为50.9万人,农业社会化服务从业人数为13.1万人。从职业技能培训情况上看,接受过技能培训的为127.8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15.9%;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为32.8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4.1%,占技能培训总人数的25.7%。2013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企业员工和农民工85%是初中毕业,10%是高中、大专、技校、中专,5%是小学。

2 吉林省农民素质提升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受教育水平偏低

目前,吉林省农村劳动力以具有小学和初中教育水平的劳动者为主体,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82.1%,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收能力较差,使得吉林省农业中传统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手段仍然占绝对主体。虽然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劳动力都是相对年轻的和具有较高文化的劳动力,并且男性劳动力在转移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但由于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对外出就业市场所具备的要求认识不足,劳动力在就业前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人数较少,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没有接受过任何正式职业技能培训,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制约了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限制了农村劳动生产力的转移数量。

2.2 农民对培训认识不足

部分农民对培训认识不足。一些以种植业为生存依托的农民,对土地有着依恋感情,且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对有一定文化要求、一定技术含量、时间长的技能培训项目有着畏难情绪,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有些企业送员工培训的意愿不强,缺乏对员工培训的主动性,特别是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由于加工技术的科技含量不高,有的企业担心农民员工学到技术后会跳槽,怕耽误生产,对送农民员工培训的工作不主动,把大部分员工需要掌握的工作技能简单定位为能满足基本生产需求的单一熟练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2.3 培训和就业的关联度偏低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较弱的原因,主要是存在着培训专业与实际就业工种间相脱节的情况。一是培训面较窄。目前,农村劳动力学技能的项目过于集中,学技能的面不够广阔,往往停留在知识普及和进行操作上,培训专业选择随意性较大,相当多的人员没有认识到掌握不同的职业技能在就业中的重要性,对自身发展缺乏远见,缺乏对农民学习不同技能的积极性和专业选择性的进一步引导,培训面有待进一步拓宽;二是缺乏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培训机构应加强同用工单位的沟通和对就业市场需求的了解,以用工单位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确定培训方向和培训内容,以输出带培训,形成“订单”、“定向”、“储备”等培训模式,进而形成招生―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在此方面应做更为深入细致的工作。

2.4 培训体系不健全

在培训制度建设、培训日常管理、培训考核机制以及加强对农民培训机构的监管等培训体系建设方面不完善。亟需整合培训教育资源和优化培训师资队伍,缺少对农民素质提升进行培训的专用教材。同时,要建立对农民培训的质量衡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培训长效机制。提高培训质量,创新教育培训方法,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培训”,促进农民培训常态化、制度化、终身化。

3 促进吉林省农民素质提升的对策建议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及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作的中心任务。目前,吉林省新增劳动力、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等五流汇集,就业形势严峻。帮助农民认清就业形势,增强自身技能素养,树立切合实际的择业观,是实现转移就业的根本保障。因此,建议采取如下对策建议。

3.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落实各级领导责任制

应成立农民素质提高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农民素质提高工程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应负责整个素质提高工程的政策制定、综合协调、指导推动和考核督查。发挥全省各相关部门的组织与行业优势,分工协作,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服务保障,进而建立和完善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同时,为确保农民素质提高工程有序、高效实施,要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坚持产业服务提升农民素质工程,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优势,加强项目指导和行业服务,采取人员培训、银企对接、市场拓展、专家研讨等多种方式,培育产业主体。健全产业组织,完善运行机制,促进实现就业或提升就业能力,突出培养创业型人才。加大宣传力度,依托阳光工程项目,认真研究并组织实施农民实用人才培养,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发展需要,努力培养一批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技术作用的高素质农民。进一步办好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在对农民进行培训中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突出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加快培养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生产经营性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3.2 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健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一要强化农民教育培训公共平台建设。统筹整合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民远程教育平台、区县职成教中心、乡(镇)及村(居)化技术学校、广播电视大学等教育培训体系优势和农口各行业人才优势,以吉林省阳光办公室为龙头,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围绕农民素质提升的新要求,不断拓宽和创新培训内容。提高现有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服务功能,使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延伸到企业、到村、到户,为农民就近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服务;二要积极培育以农民教育培训为主业的市场主体。在推进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培训企业,满足农民对各类教育培训的需要;三要完善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和奖励激励机制,加强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各类培训机构的考核评价;四要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制度。通过深入总结经验和认真调研,积极推进全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法制化进程,为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制度保证;五要强化教师业务培训,尽快编发培训专用教材。

3.3 加大经费投入,规范培训经费管理

农民素质提升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培训资金的筹集应坚持以政府补贴(相关部门各自分担)为主、社会资助为辅和农民少量分担的原则,根据省阳光培训办公室对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年度计划安排,省市和有关区县应将农民教育培训专项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中。财政资金应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切实把提高农民素质当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支持农民素质提高工程的顺利实施,并加强对培训资金的实施监管。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民教育培训。

3.4 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农村劳动力参训积极性

在全省现有农村劳动力中,大多数人有外出打工经商经历,但因其缺乏技术,多是半工半农,相当一部分人没能在二、三产业稳定就业,所以,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稳定性,就要着眼于提高劳动者技能,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类宣传舆论工具,大力宣传“农民免费培训”政策,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农民参训的积极性。要采取多渠道培训方式,发挥县职校和各类培训中心基地以及各乡(镇)、街道和社区学习点的作用,把培训的触角向街道和社区延伸,教育农民破除“故土难离”的狭隘思想和怕苦怕累的消极意识,用身边一些务工致富的实际例子,引导农民树立“打工能致富”的理念,推动农民进城务工、自主创业。同时,要强化劳动用工监察力度,加强用人单位的诚信度,让农民打消从业疑虑,使其更为直观地了解企业和参与到企业生产中来。通过教育,引导农村劳动力摆脱“非公不去”、“认大否小”的择业观,强化“无论在哪里干,都有前途和出息”的观念。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5 注重培训实效,提升就业技能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农村职业教育;科技培训;建议;辽宁彰武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措施,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实行农业各类补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我国“三农”经济得到稳步发展。但是也必须看到,还有一部分农民仍然处在贫困之中,有的还相当落后,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贫困现状,只有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1彰武县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现状

彰武县85%人口为农业人口,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县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2]:

(1)基础教育薄弱。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差距很大。55岁以上的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相对偏低,观念守旧,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慢。有相当一部分还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30~55岁的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对新品种、新技术掌握适应快,其中少部分人已发展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及运输业等,还有少部分人进城经商,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等。30岁以下没有升入大学的青壮年农民,文化水平较高,思想意识超前,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宣传引导下,大部分外出创业或务工。

(2)农村人才流失。由于农村各种条件差于城市,培养出的许多人才离开农村而向非农职业转移,留下来的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3)农村职业教育滞后。缺少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且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进一步造成农村实用型人才严重不足。

2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意义

(1)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我国已经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是科技的发展,农业经济区、牧业小区、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民经纪人等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保障。

(2)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前提。多年来,彰武县涌现出很多农民科技专家、大户能手、科技带头人等农民科技精英,他们自己培育了适合当地生长的新品种,发明了多项新技术,成为远近闻名的乡土人才,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普及,必须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接受农业技术的能力,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开展科技培训,为农村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科技明白人、科技致富带头人。

3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几点建议

(1)利用各类学校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教育、科协、农业、牧业、安监、劳动等部门要有计划地对全县农民系统开展集中培训,做到全县共性问题集中解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①加大农村普九教育投入。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力度,使农村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农村的教育投入和教育改革仍存在很多问题,农民文化素质依然偏低,要增加偏远乡镇教育经费投入,补充师资力量。②加大成人教育培训力度。农民成人教育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以分散学习为主,集中辅导为辅。各级政府可以免费发放一部分学习资料,切实把农民的基础文化水平提上去。要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现在乡镇也在开展农民教育和培训,但有的流于形式,有的为了应付检查,有的是搞样子工程,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各级政府要为农民的切身利益着想,首先要弄清楚哪些农民愿意学习,想学哪些知识,再把他们组织起来学习。要联合乡镇举办农业技术学校,但教育系统中缺乏面向农业知识与技能的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积极性,建议各类农业技术学校,因地制宜办到乡镇去,坚持“农科教”结合,真正实现建教育之渠、引科技之水、灌农业之田、结富民之果的办学目标。③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随着农村结构的调整,农民教育结构也应调整。当务之急,要培养新一代学习型农民,这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根本。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对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类学校要面向农村,服务农村,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实行普、职、成“三教”统筹,创建农民教育网络,建立县、乡、村3级基地,把县职教中心建成学历教育中心、科技示范中心、科技培训中心、科技服务中心[4]。

(2)积极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开展科技、文化、卫生等“三下乡”活动是农民接受科学技术,补充新知识的一种形式。活动要持之以恒,根据各地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分类别、有选择、有重点进行。采取部门联合,坚持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对全县各乡镇村屯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培训。同时在全县农业经济区、牧业小区、专业合作社、协会、科技示范村等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培养科技带头人。建立“乡、村、社”3级科普活动服务网络,完善科普服务体系,达到1户1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组织科技能手、科技带头人去山东、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参观学习。

(3)建立经纪人联系网。在全县同一专业经纪人之间建立信息联系网,便于技术交流,沟通市场信息,达到大户带小户、小户带四邻、辐射周边、发展专业村屯的目的。

(4)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根据农民需要,利用县电视台、乡镇插转台、远程教育等宣传阵地,组织专家按季节举办科普讲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参考文献

[1] 曹水群,多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现状的关键——以陕西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0(1):63-64.

[2] 赵汝周.基于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政策思路分析[J].成都发展改革研究,2009(6):57-61.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新型农民;农民素质;新农村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和重要标志,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新型农民素质提升需要教育,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对于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新型高产环保农业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意义。

一、农村职业教育承担着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重任

(一)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和前提。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等各方面都有所改善。现在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要使农民具有不断增收的能力,前提是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利用农村职业教育这块主阵地。目前由于农民知识水平低下,技术水平和科技素质不高,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只有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才能充分发挥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培育出适应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农民。

(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

农业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单一的高产型农业向多元化的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型农业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素质的体力型农业向高素质的智力型农业转变的过程;更是一个由传统的资源型农业向现代的高科技知识型农业转变的过程。在这些转变过程中,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要有较好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和更多的农业生产技能。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需要切实抓好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生产能力,使农村潜在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与发展优势。加强农民的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优质培训。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农村现有1.5亿富余劳动力,此外,每年还要新增600万。这是我国经济建设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更是凤毛麟角。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没有专业技能,因此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的只能出卖廉价的劳动力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有的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只好呆在农村,靠天吃饭。所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就业能力”。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优质培训。

现在,国家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在输出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短期技能培训,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在一些地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他们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推进农民素质培训的“阳光工程”,开展“订单”培训,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尽可能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依靠二、三产业和城镇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早几年外出打工的农民中,有一大批带着外出务工所得的资金、技术、企业管理经验,回乡创办企业,带活了一个地方的经济,改变了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轻视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各级领导、办学单位和农民的思想观念里存在错误的认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不力,接受职业教育不主动,已成为阻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各级领导,特别是大多数县、乡领导,对农村职业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致使国家规定的许多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我国的大多数农民是现实的,他们耕作的方式,主要靠人力、天力、蓄力,落后的生产方式一代又一代传送,使他们认识不到农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农民还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希望自己的子女读书做官、跳龙门、有出息,走普高——大学——城市就业的路子,想办法让孩子上普通高中,而对于学习成绩不好、升学无望的孩子,则让他们外出打工挣钱,不愿让他们参加职业教育学习。对于经费不足的办学单位来说,他们把举办学校职业教育当作创收和有效途径,既可弥补经费不足,又可为职工谋取福利,乱办班、乱收费,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教育结构不合理。

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中,由于地域、财政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很多农职院校只有教学机构,缺乏实践场地和实践设计,而农村的技术推广部门有培训教师和实践场地,但大多数县、乡没有培训机构;科协、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开办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都有自己的体系网络,但没有自己的教学机构,也没有实践场地和师资,呈现出资源分散的特点。在农村教育体系中,初、中、高三级职教很难真正衔接,特别是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同时,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尚未真正结合;农科教统筹机构形同虚设,甚至无人过问。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缺乏统一协调的运作机制作为保障,各自为政,优势不能互补,有限的教育资源难以整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学校定位不明确,教育模式不适应。

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在社会普遍的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状况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从以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为根本目的,转变以为农村学生的升学、就业提供帮助为导向,逐渐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方向。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很多农职院校压缩甚至放弃农类专业,转而以财经、计算机等热门专业为主,专业设置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文化课和理论课成为教学重点,技能培训退居次要地位,存在着严重的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重文化基础,轻职业技能的现象。这背离了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宗旨,难以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目标。

三、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重视,转变观念,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当作政府的重要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依法治教,保证农村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实行分级办学,从根本上改变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创新政策,改变输血投入(扶贫投入等)为造血投入(人力资本投资等),打破农村贫困的恶性循环怪圈,“治贫先治愚”,动员社会力量办学,发行教育债券、等,开辟多元筹资渠道。各级政府必须牢固树立“科教兴农”的战略观念,切实将农村职业教育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把“科教兴农”的基础工作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领导机构,加强协调,统筹安排,齐抓共管。

(二)统筹安排,整合现有农村教育资源,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全新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面对大量急需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当地的教育教学资源。目前,大多数地区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师资和农村中学校舍都有潜力可挖,有的现在就可以利用,有的对教师稍加培训,即可适应专业技能课程设置的要求,设备也不需要大量购置,在较短时间内便可投入使用。还有一些地方可以通过调整合并,腾出部分学校专门用做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的场所。另外,随着各地中小学撤并,原有的校舍也可以作为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的基地。要抓住机遇,认真组织实施农业部制定的《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计划》,扩大对农民进行培训的方式和覆盖面。这将有助于建立完整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三)以服务“三农”为根本,调整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农村职业教育要始终以服务“三农”作为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围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农村青年的发展需求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始终把农类专业作为稳定的长线专业来办,围绕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科学、准确、合理地设置专业,尝试以专业学科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同时,坚持技能培训为突破口,突出农村职校人才培养、科技推广、生产示范、社会服务的多功能作用的优势,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教学,使农村职校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乡镇企业劳动者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服务组织,成为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N].

人民日报,2005-10-19(1)

2.温家宝.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福建日报,2003-09-14(1)

3.周雪原.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治本之策[N].人民日报,2006-09-02(9)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岗培训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的途径之一。国家“十一五”规划也指出,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当前,各地政府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如何强化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提高劳务输出质量,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

一、加强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的必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并且人均耕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在这基本国情的制约下,靠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劳动产出,不能成为长期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根本办法。况且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步伐加快,农产品价格逐步与国际接轨,广大农民依靠第一产业来实现农民增收的途径越来越难。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劳务输出,积极稳妥地让农村富裕劳动力转岗,让农民在耕地以外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就现实情况来看,农民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然而,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转岗技能普遍缺乏。这些情况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转岗层次的提高。特别是现在,东部发达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搞好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是现阶段促进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

二、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乡拥有比较多的培训资源,这些培训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但这些培训资源在农民转岗技能培训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譬如,目前绝大多数培训学校设在县城和设区市,远离农村。学校专业设置脱离实际。教学专业设施不全,影响培训效果。教师队伍教学水平不高,动手能力差。农民学习费用偏高等。在政府层面上的问题,主要有: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缺乏必要的投入,培训质量难保证。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缺乏统一规划,管理较混乱。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机制不活,针对性不强。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与就业脱节,供需失衡等。

三、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政府部门要转变观念,把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以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重点,稳步提高农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素质”的培训工作方针,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法规和政策、实施方案,明确农民转岗技能培训的地位、目标、任务、运作机制等。这是搞好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的基础。同时,政府还应对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加大资金投入, 落实、保证配套资金到位,同时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工作。积极出台政策降低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费用,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以舆论为先导,构建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的宣传网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利用县电视台、“农村专线”栏目对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工作进行宣传报道,积极挖掘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的先进经验、典型事例,特别是农村劳动力通过转岗培训后就业发家致富的事例,以事实教育广大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的意识。各地各部门在利用各类会议进行宣传外,还要以定期培训信息、上门宣传教育等形式和群众开展面对面的宣传。

第三,摸清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就业工作,要以乡镇为基础,在摸清真实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需求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在培训过程中还需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民,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可分为学历教育、准学历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使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常规培训相结合。如,对45岁以上的“老农民”,他们经过数十年的劳作和传统农艺的学习,已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种植、养殖技术,农业部门及时为他们提供市场信息,再辅以特种、特养方面的技术培训,他们就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对35岁以下的青壮年农民,这部分人大多没有种田技术,外出打工缺少一技之长,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中就必须为他们外出务工进行岗前技能培训。

第四,要整合培训资源优势,积极建立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基地要有必备的实验实习基地设施。同时注重更新教学培训内容,健全师资队伍,拓宽培训工种。培训基地建设中要注重质量,突出专业特色,努力创建品牌。使农村劳动力在培训基地接受转岗培训后,既学到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的动手能力。让农村劳动力能够学得好、用得上、输得出。要按培训劳务人员业务技能不同,主攻1个~2个优势专业,初步形成特色专业。注意加强培训人员综合素质,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要求以及“合格一个、输送一个”的原则,切实把好培训人员的政治关、技术关、文化关。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范文7

一、宁海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截至2007年,全县农村法定劳动年龄段(男16~60周岁,女16~50周岁)内的劳动力总数为290358人,占全县农村人口总数的57.3%,占全县总人口数的48.8%。其中,男性165893人,占总数的57.1%;女性124465人,占总数的42.9%,男性劳动力比女性劳动力高出14.2个百分点。据调查,全县农村劳动力就业236709人,未就业39960人,失业11834人,就业状况良好。归纳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初中文化占大多数。在290358名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学历人数35423人,仅占12.2%;初中学历人数152148人,占52.4%;小学及以下学历人数102787人,占35.4%。

2.农村劳动力年龄呈倒金字塔结构,35周岁以下青年人居多。调查显示,全县16~35岁农村劳动力124854人,占43%;男35~50岁、女35~40岁农村劳动力100464人,占34.6%;男50~60岁、女40~50岁农村劳动力65040人,占22.4%。可见,农村劳动力以中青年居多,有一定的年龄优势。

3.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不高,大部分无一技之长。在290358名农村劳动力中,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33354名,仅占11.5%。

4.据就业情况分析,全县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在第二产业中居首,第一产业居中,第三产业居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30.7%,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46.6%,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22.7%。从数据来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相对较少。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招生困难,生源综合素质较低。在全县实施阳光工程的第一年,遇到最突出的问题是生源不足和农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民认为学习费时又费钱,宁可用这些时间去找工作也不愿坐下来培训。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招生工作。加之,招收进来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许多农民缺乏进取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

2.培训资源缺乏,培训方法和专业设置创新不够。在全县阳光工程项目实施的一年中,农林科教信息中心精选的18家培训基地主要为教育系统现有的职业技校、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乡镇成校,而完全针对农民的培训基地较少。虽然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很高,但部分地区特别是乡镇的培训机构在短时间内师资和设备还跟不上,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还不相适应,一些企业急需的工种无法及时开办,且缺乏教学培训经验和成熟的培训教材,这些都给创新培训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3.补助标准过低,培训机制不够完善。在阳光工程实施的第一年,虽然宁海县农林科教信息中心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免费培训,但由于省、市、县级没有配套补助,因而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不高,更不用说要用有限的补助经费来开展一些企业急需而培训时间较长、技能要求较高的技术工种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阳光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培训质量。

三、做好培训工作的四点建议

1.逐步健全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此,建议各级政府,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认识到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要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规范培训基地认定的制度,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积极吸收有条件的民办培训机构和企业加入到承办阳光工程培训的队伍中,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2.完善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随着阳光工程的深入实施,各级阳光工程管理机构必须切实加强对培训单位的监督和管理保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为此,建议各级阳光工程管理机构应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出台具体的培训管理办法,不仅要负责阳光工程的日常管理、监督和审核,更要做好培训就业信息的收集和,积极参与农民工维权,逐步建立健全统一的就业跟踪服务体系,切实加强与乡镇农技站和劳动保障站的联系,有计划的组织农民参加各种培训。

3.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用工单位和培训学员的双赢才是阳光工程培训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内在动力。阳光工程办公室和各培训机构,要从方便学员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①“培训基地+加工点”模式。实行“离土不离家,离家不离乡”式培训,动员结对企业在村庄设立培训基地和加工点,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②“培训基地+创业”模式。着重提高及培养农民专业技能和创业理念,提高创业能力,鼓励农民学会技术后自主创业,实现培训一批、致富一批、带动一批。③“培训基地+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开设农产品加工培训班,实行“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通过聘请专家授课和异地参观学习,增强农民的营销理念,有效提升农产品产、供、销的综合能力,拓宽致富道路。④“培训基地+企业”模式。组织培训基地主动和就业中介及各用人单位、企业联系,开展校企合作培训,对企业职工进行技能提升培训,实现有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把培训班办到乡镇、办到企业。培训基地要根据各企业的不同需求开设课程,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和场地,进行实地培训。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范文8

一、对互派干部学习的建议:

应按照“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的要求,以促进双方的业务交流,提高基层干部素质,进一步提升工作业务素质和为民办事水平为目的,每年选派干部进行互派交流学习。建议可从县级各大局副职、各乡镇副职中选派符合条件的人员互派交流学习,县、乡正副职领导应该实行轮岗,没到基层锻炼过的同志,应该到基层锻炼。

二、对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的建议:

一是应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培训。从*镇的调查情况显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学历教育培训内容主要应以农业科技、农村经营管理知识为主。同时又应根据不同时期的重点,分别开展高中学历和高中后学历教育。这样分阶段、分层次将农村基层干部基本轮训一遍,使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能够有序开展,取得实效。

二是应有专门的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学历培训机构和稳定的师资队伍。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学历教育主要由县职高、县农广校和成技校开展(还包括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绿色证书教育、经常性的适用技术培训),教育内容具有地方特点和优势,保证了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今后的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中,农广校和成技校可通过以教学包乡镇责任制和包教责任制为主的教学组织管理平台,制定周详的教学计划,以及符合农村实际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确保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的有效开展;同时,通过明确“围绕市场选产业,根据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办学思路,教育培训对象直接面对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使培训学员能够学有所用、致富一方群众。

三、对当前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建议: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在培训时间、教学方面、学员学习、培训质量评估、培训实效等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必须加强管理,创新运行机制,完善制度体系。

一是培训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培训工作的对象是人,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因此,要做好培训工作,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干部的需求出发,充分尊重干部的意愿,以满足干部的需要为目标。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区分对象,因人施教。

二是培训工作要以追求实效为目标。追求实效是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的目的全在于把知识转化到运用中,从而提高干部的素质。如果培训达不到这样的目的,那就失去意义。要提高培训的实效,就要不断提高干部学习的自觉性,让干部有一种紧迫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培训取得实效的前提。同时,培训要理论联系实际,把上级的精神与本地、本单位的实际相结合,注重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干部能做到把学习所得转化为工作成果。同时培训工作应该与市场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培训才能有生机,才会有活力。

三是培训工作要紧扣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要求。干部培训主要包括政治理论、业务技能、实践锻炼等。学习政治理论是干部培训的首要任务。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是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让学员熟悉了解最新政治理论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干部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训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标准之一。要抓好理论培训,就必须用最新最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干部的头脑。比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前中国最新最科学的理论。抓好当前的干部培训工作,就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努力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再如,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群众观,提高执政能力,那么我们举办的培训班就要围绕这些方面来开展,否则培训就会跟不上形势的要求,甚至可能迷失方向,干部的理论水平、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也不能在培训中得到提高,那培训就会失去意义。所以说,培训只有紧扣形势,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培训才有生命力,才能取得实效。

四、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建议:

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要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群众公认和民主公开、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群众举荐、党员推荐、综合评选”的办法把符合条件的对象推选后备干部。公选领导干部的岗位应重点放在基层。

一是不断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把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同志选拔到领导岗位,特别是选拔到基层领导岗位上来。同时,在提拔使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年轻干部时也要充分考虑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前景,对人才队伍的培养才会有激励作用,也才能更加优化我们的干部队伍结构。

二是要客观评价,因才施用,各得其所。对干部的客观公正评价和岗位确定,对推动工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选人用人过程中要明察秋毫,听其言时更要观其行,不被假象所蒙骗,在听取个人工作报告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地深入基层,对考核对象作出客观、公正的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看干部在下面做了些什么,群众对领导干部的认可度、满意度如何,才能来决定干部的提拔留用问题。

三是切实解放思想,进一步建立健全选人用人的新机制。在考察过程中,必须改变“考察人选开个会,决定人选举举手”的做法,进一步畅通民意渠道,要深入群众,采取个别谈话(谈话面达80%以上)、查找资料、入户调查等方法,广泛听取党、干、群对考核对象的评价,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和严格保密。看群众对干部的评价是什么,再决定选拔拟任人选,把干部选拔任用的发言权主要留给群众。

五、对一般干部的工作调动的建议:

一是按照工作绩效进行考评,参照考评结果决定人事调动;

二是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群众不满意的同志可作适当调整;

三是根据工作需要,对有关人员作适当调整。

六、对提高领导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建议: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利用领导干部自我激励的本能,要摒弃不利自我激励的做法,而且要发掘真正的激励因素,从根本上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一是对于如何做工作,给出一些提议,由领导干部自己选择去做,创造良好环境,为领导干部搭建充分展示自己特长的平台;

二是提倡并鼓励责任感和带头精神,鼓励领导干部之间的互动与协作;

三是允许在学习中犯错,避免粗暴批评,提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的自。

七、对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机制的建议:

一是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机制,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同时,在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中要坚持如下两项基本原则:一是公正、公开、公平原则。在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过程中,要坚持民主评公开推,广开言路真实反映出领导干部工作情况;二是选贤任能、德才兼备原则。在任人选人用人上,力求把愿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吸收到领导干部队伍中来。

二是在充分调动领导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实施对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的考核,考核与奖惩相挂钩,主要采取民主管理、群众监督、各方参与的“立体式”方法,不断完善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逐步加快领导干部的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化建设步伐,在监督约束中使领导干部用好权、负好责、带好头。要建立健全制度,实行民主决策。要继续坚持“”制度、党员活动日制度、党员联系户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和支部生活会制度、党员议事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要从健全民主选举制度、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建立民主管理机制、疏通民主监督渠道的总体要求入手,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

八、对选配村级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议:

在选人任人上力求做到拓宽视野选人,在选拔方式上,采取“两推一选”、“两推直选”的组织原则选优配强村级班子。采用内选、外聘、下派、兼任等办法,着眼在学历高、有知识、懂科技的青年农民、退伍军人、致富能手、企业经营者中择优选任。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按照与现职村级干部1:3的比例,选拔一批40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的致富能手、乡土人才组成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实行动态治理,通过集中培训、学历教育、上岗锻炼等多种措施进行重点培养。在选拔任人上应坚持四选标准:

一是党性强,信念坚定,能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是观念新,头脑活,路子宽,敢闯敢干,能在关键时刻顶风浪、破难题;

三是有奉献精神,能密切联系群众,办事公道公正,作风正派无私;

四是有能力,有文化,素质较高,年富力强,能借助农村舞台创业生财,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应将年纪轻、文化程度高、政治素质优、组织信任的人选入村级“两委”班子,使村级班子实现新老交替,注入新的活力。要最大限度推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最大限度精简村干部职数,群团组织负责人、村民小组长尽量由村“两委”成员兼任。

九、对建立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建议:

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干部行为。要制定激励政策,为农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坚持对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实行奖励制度,结合目标考核情况,每年评选表彰部分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鼓励农村党支部书记立足本职、干事创业,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成绩突出的,年底经县、镇核定、批准,给予适当奖励。要关心村级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好实际困难。

十、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议: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生产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农村道路、农田水利是关键。农用地要向业主集中,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有明显改善,才能实现。而这部分投入仅靠村集体或业主,是远远不够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用部分土地收益支持农村搞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应在认真规划的基础上,加大投入,采取多种途径,县、镇支持一部分、村集体投入一部分和农民自筹一部分的办法。逐步改善生产条件,实现产业化经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对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应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帮助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之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是争取多方帮扶,加大推进力度,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发展。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从政策、资金、技术和基本生产条件上支持薄弱村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财政投入应向薄弱村倾斜。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要利用各方面的力量,争取多方面、多层次的帮扶,为发展集体经济开辟道路。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帮助农户成立自己的专业合作社,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帮助乡村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动性,为发展集体经济谋思路、找路子、求发展。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范文9

2、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落脚点是全面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是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农业的本质,是由先进的科技文化、先进的生产设施和现代化的农民构成的。通过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就是要推广先进的科技文化,培养现代化的农民,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3、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是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需要。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他们的科技意识。也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工艺,用现代的经营理念发展生产,从而促进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现在,农民增收致富的愿望和渴望非常强烈,但是,农民整个群体生活质量提高的幅度却不大,归纳起来有三点制约原因:一是缺少信息;二是缺少技术;三是缺少资金。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它给农民送知识、送技能、送信息,用知识武装农民的头脑,用技能增强农民致富的本领。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是提高农民科学素质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举措。

4、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是乡镇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时期,乡镇工作的重点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千方百计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具体工作中就是要结合当地特点和资源优势,推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不断的探索发展特色农业的新路子。而做好这些工作的前提是要不断的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为此,各乡镇要将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坚持不懈的抓好。

二、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做实

一是培训内容要切合实际。目前,各乡镇都有各自的产业特点。为此,在制定培训工作方案时,要针对本乡镇产业特点和农民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二是组织工作要扎实得力。回去后,各乡镇要成立活动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要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挥基层科协、科技副镇长及科普宣传员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农民学习科技的热情。

三是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各乡镇在制定培训方案时要与市科协做好联系沟通,以便科学合理的安排好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采取集中讲授的方式,邀请专家、教授到镇政府或村委会指定的活动地点进行农业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培训;也可以采取现场会的方式,组织农民到种养殖大户那里现场参观、听经验介绍和专家讲解。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向农民传授实用技术,传递操作性强的致富信息,从而进一步激发农民致富的活力,增强致富的信心。

三、积极探索构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必须抓好的一项长期工作。我们要不断研究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推动这一工作深入、持久、广泛的开展。

一是坚持培训工作常抓不懈。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将其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要指定科技副职具体负责此项工作。乡镇科协是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主要承办单位,要做好沟通、联络、协调、服务和组织工作,要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做为一项日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

二是加强科技信息的沟通传递工作。信息只有出去,并被采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建议*电视台开辟一个专栏,定期有价值的科技信息(类似吉林电视台的乡村四季栏目),重点传递农业实用技术、农产品产销等方面的信息。各乡镇要利用“科普画廊”、“农民书屋”等形式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农民创业致富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充分利用乡镇“科技信息服务站”的功能。目前,我市各乡镇乃至各村都建立了科技信息服务站,免费为农民开展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产销供求信息、用工信息等多项生产生活信息服务。下一步相关部门要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信息服务站的规范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基层广大农民、农业大户,涉农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技术服务企业的网络平台信息传递的纽带,科技服务农民的前沿窗口。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范文10

关键词:农民培训;现状;问题;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027-02

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农民培训取得了的显著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激励机制不完善,受训积极性不高。因此,构建农民培训激励机制,提高农民受训积极性,是深入推进农民培训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当前农民培训现状与问题

根据笔者对湘南某市农民培训情况的调查,有96.5%的农民表达接受培训的意愿,62.2%的农民希望选择自己所需求的技能培训,24.9%的农民选择从师学艺,而有45.3%的农民根本不知道有政府组织农民素质技能培训这项工作。2011年该市共培训913 670人次,具有初中文化知识结构的占52.81%左右,高中以上人员占14.79%以上,剩下的32.4%的人员只有小学文化和脱盲人员,每人次平均培训费仅79.65元,低投入下培训水平和质量也较低。而农民对现行实施的各项培训项目认可率为:劳动力技能培训33.6%、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9%、新型农民技术培训20.6%、阳光工程8.8%。

当前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认识有偏差,导致工作深入不够。重工作安排轻投入保障,重计划指标轻检查评估,重培训数量轻培训质量,重运动式培训活动轻经常性工作,重上级支持轻群众发动。二是缺乏协调机构。目前,涉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有农业局、科协、科技局、文化局、教育局、畜牧水产局等多个部门和单位,但都是各自为政、互不连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处于一种分散无序状态,并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三是缺乏长效机制。激励机制不到位,农民参与素质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未能充分调动;保障机制不完善,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无固定的经费来源和投入,职能部门只能通过不同渠道或多或少地作些解决,致使培训不能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进行,特别是对一些急需培训的内容或人员,往往由于经费问题而无法及时开展。四是培训质量不高。由于方式单调,培训内容不系统、不深入,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不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农民受训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探析

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各地农民培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应付性培训。各级各部门每年培训的任务多由乡镇落实,在组织管理、师资、经费都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培训只是走形式,有的仅仅是应付上报数据,有的甚至借培训之名行套取经费之实。二是凑合性培训。“订单式”培训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发挥了作用,“菜单式”培训(如计算机操作、家政等)因就业不理想其作用就十分有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参训积极性不高,有的地方甚至以发“纪念品”补助误工费来刺激,这样的培训,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三是营利性培训。因缺失培训评价机制,一些民办培训机构以营利为目的,精简教学计划、缩短课时、降低培训成本,导致培训质量不高。有的参与培训的学员不仅不能学到一技之长,反而对进一步参加培训以及终身教育丧失信心,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激励机制乏力,是农民培训积极性不高,效果不佳的症结所在。导致农民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计划性、条理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性、随意性因素,使得培训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主要原因,一是无统一的农村劳动力分流、转移的宏观规划,未对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产业发展布局。二是缺少劳动力市场调查研究,未对接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所引起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三是未作农村劳动力的全面细致调查分析,未对接培训主体的文化层次、年龄层次、自我发展需求作出培训计划。四是没能区分不同培训类型、层次选择或编制教材、标准、技能训练操作方案。五是未能规划组建一支适应满足各级各类技能素质培训需要的能讲会做的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调查中,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农民期盼有针对性的能使自己学到发家致富真本领、真技术的培训,对那些“大杂烩”、“大路货”、“强迫式”的培训,农民不仅不欢迎,而且严重挫伤参训的积极性。

三、关于构建农民培训激励机制的几点建议

1.制定培训规划。政府要制定好农民培训的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同时,对接地方新型工业化产业发展布局的实际需要,按应急就业、储备就业等层次做好各类产业工人后备军的技能培训规划;对接新型城市化发展目标,结合第三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做好自主创业发展的培训规划;对接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在组织专家做好地理普查与种养产业科学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做好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人才的培训规划;对接劳动力就业市场需求,努力做好劳动力技能培训规划和乡镇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划;对接农民实际,根据农民的年龄、文化、已有技能、发展意向系统做好农民素质的培训规划,满足农民对培训的实际需求,以达到使农民素质培训有的放矢,实现“教到好处、练得真功”的培训之目的。

2.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一是加大政府对农民培训的支持,确保农民培训经费。二是要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逐步把农民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三是多渠道、多途径解决农民培训经费问题。四是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在农民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以调动培训单位的积极性。建议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增加投入,主要用于农民学历培训补贴,农民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各类培训的教材、资料补贴,教师补贴和参加培训的农民补贴或奖励等工作经费。

3.加强培训能力建设。一是严格认定培训机构资质。切实按照规定要求择优认定培训机构,确保培训机构具备与培训内容相适应的教学场地、设施设备、专业师资力量、实训实践基地等培训条件。二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各培训机构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等联办、合办培训,构建农民培训实训实践基地。三是强化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建立省、市、县(市、区)新型农民培训讲师团,实现优质培训师资源共享,保证培训师资质量。建立以省统编教材、地方特色教材相配套的教材使用和管理机制,保证培训教材质量。

4.创新培训模式。积极推行多样化培训模式。一是“校企联合”,根据企业对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二是“校社联合”,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技协等组织,解决农户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三是现场推广,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服务,组织生产大户、示范户对左邻右舍现身“说法”,示范引导。四是现代远程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网络,通过举办农情报道、科普专栏、咨询热线等,大范围开展有关政策法规、农业科学技术、生产经营信息等培训服务。五是实行分类式“订单式”培训。按照留守农民、转移农民、科技骨干分类施教。对留守农民的培训,着重围绕农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通过编制指南小手册,就简单实用的农业科技和法律知识进行传授;对转移农民的培训,着重进行实用工种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教育培训;对科技骨干的培训,着重培训比较适用、超前、尖端的农村科技。

5.创新培训载体。一是实施职业技能教育工程。有效依托冶城职校、党校、就业培训基地、“阳光工程”等阵地,以当地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发展要求为重点,有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科技知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大部分的中青年农民得到一次培训。同时要整合农民职业技能教育的师资资源,加强教育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培训、送出去深造”的办法进行知识更新和结构完善。完善并落实激励政策,吸引更多、更优的师资力量,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提供师资保证。二是实施科教兴农工程。根据当地的产业布局,有针对性地采取继续教育更新知识、聘请专家集中培训、外出进修考察等多种形式,加强农技人员的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技队伍的专业技能,壮大农村农业科技队伍力量。三是实施干部优先教育工程。根据市场经济和村级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组织协调能力和农业实用专业技术的培训,使村干部既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又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以点带面,更好地促进农民素质教育工作。

6.创新培训方法。针对不同对象和项目,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着力培训“一村一乡一品”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要进行“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把课堂办在农户的田间地头、栏舍工地、瓜棚果园,采取面对面、手把手地教,以解决农民“应知应会”的问题。对有一定技能基础的农民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教他们新技术、新工艺,让他们学到新知识,学有所用。对文化基础较好的年轻农民要鼓励他们参加农广校、职校、党校、远程教育等学历教育,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按照冷水江市人才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种养基地”培训上,让农民带着自己的土地加入基地,边生产边培训,以此推动订单农业、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在劳务输出培训上,对外出打工又有学习要求的农民,采取函授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帮助他们拿到技能证书,并积极与用工企业签订合同,争取劳务订单,做到培训一批,合格一批,输出一批。根据农民就地转移、返乡创业的要求,积极开展创业培训。抓住内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土专家”、“土秀才”、示范户,达到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实现就业倍增效应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韩子贵.管理思想概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79-81.

[2] 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89-93.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范文11

关键词:农民增收人力资本投资技能培训

我国的“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如何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而农民的增收与农民个人的素质是分不开的,改进我国农村的教育体制和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已成为现阶段稳定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措施。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的素质改善(经由正规教育、成人教育、在职培训、健康及营养的增进)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罗默、贝克尔等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并提出了“干中学”是提高人力资本素质的一种方法。

目前,我国农村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4%,小学文化程度占31.1%,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5%,受过专门技能训练的仅占13.6%。农村形成了人力资源丰富而人力资本却严重短缺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只有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才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源泉。

实证论据

(一)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增收的实证论据

潘海红(2002)研究了农民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关系,指出初、高中文化水平劳动力的人均收入高于平均收入水平,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水平劳动力的人均收入低于平均收入水平;农村高文化从业者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较大,主要作用有: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高文化程度从业者具有更强的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他们能够发现机会并抓住机会,从而拓展经营领域;对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人力资本附着、沉淀于人身,人力资本拥有主体流动能力的高低和流动空间的大小,决定了人力资本与产业资本形成合理、高效匹配机会的多少;对改进经营、就业观念的作用。

周逸先(2000)就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及农村家庭户主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收入的关系进行了数据对比分析,指出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提高对促进劳动力就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家庭生活水平等方面成效显著;农民户主的教育程度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明显,对家庭经济收入和家庭人口计划生育的影响比对子女受教育的影响更大、更直接一些。

钱雪亚(2003)根据人力资本的各因素及人力资本投资带来的宏观和个人收益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及其收益特征。

总之,他们的分析都验证了农民人力资本的提高与农民收入的增长有极大的相关性,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源泉。

(二)技能培训对农民人力资本提高的实证论据

陈玉宇(2004)、侯风云(2004)在考虑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收益率时,考虑了构成农民人力资本的因素,如受教育的年限、经验、工龄、外出前培训、外出时间、健康状况、外出前培训费用等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指出农村外出劳动力的教育收益率低于城市职工收益率,教育收益率偏低;外出劳动力的教育收益率低于接受培训的收益率,培训对于收入的影响高于教育对收入的影响;教育对收益的影响远远低于外出对收入的影响,外出就业相对于其它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有更高的收益;专业技能培训对于收入的影响高于其它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身体健康状况是决定外出劳动力收入的关键因素;技能培训对农民人力资本提高显著,且对农民增收和劳动力转移起关键作用。

胡德龙(2005)在研究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家庭收入的关系时,指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并指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培训的等效年限平均每提高一年,可使农民年收入增加180元左右,并增加近19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高层次产业转移。

白菊红(2003)在分析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村人力资本关系时指出: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平均收入高于未接受者;家庭中接受培训的劳动力数量越多,家庭平均收入越高;高教育水平劳动力的教育投资收入弹性大于低教育水平;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农户其家庭平均纯收入明显高于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农户。分析显示:2001年,劳动力受过技术培训的农户其平均家庭纯收入比未接受过培训的农户绝对收入高1135.01元,是未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农户收入的1.44倍;而且,家庭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劳动力越多,家庭平均纯收入水平越高。

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过于单一,主要是基础教育形式,职业培训、成人教育、保健投资等形式缺乏,相关建议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展农村经济。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低的状况,应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减少农村失学率,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优化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环境,形成以财政支持为主的多形式教育支持体系。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要立足现实,面向市场,有针对性地发展职业技术培训。这就要培育农村自有人才,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职业技术培训可采取农村自办职业技术培训班或学校,通过请专家、学者来讲学进行专业指导或与大专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合约等方式提高农民专业水平,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增强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通过举办流动培训班,将办班设备运到乡村,降低学习成本,另外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和农民的意愿开设培训工种,采取订单培训的方式,做好培训后的就业服务,提高农民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范文12

1.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1.1“生产发展”要求农民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农业发展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过程,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科技素质高的农民,一方面能够将新技术、新成果迅速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发展技术密集型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农民科技素质越高,从事非农产业就业能力越强,就业机会越多,获取的收入越多。

1.2“生活宽裕”要求农民有较强的经营管理素质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农民生活宽裕、生活质量改善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农民的市场意识、经济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开拓意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观念、竞争观念、管理观念还有一定差距,只有努力学习生产经营、市场销售等方面的知识,增强经营和管理能力,才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增加收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要求农民提高经营管理素质,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通过准确的市场信息,科学决策,合理进行生产经营,增强组织的经济实力,提升合作组织的凝聚力、生命力。

1.3“乡风文明”要求农民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乡风文明是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反映,体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推进乡风文明,需要农民具有较高的政治道德水准,关心国家时事政治,热爱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自觉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热爱集体,积极从事乡村公共事务,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村民公约,维护乡村安定秩序。有科学创新精神,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崇尚文明、崇尚科学,不迷信、不封建、不信邪,依靠自身努力,通过勤奋劳动,实现家庭富裕。有诚实守信观念,建立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诚信社会。

1.4“村容整洁”要求农民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断提高卫生健康素质。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出的应该是村容规划科学合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就要求新型农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爱清洁、讲卫生、重健康,勤于体育锻炼,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既有比较丰富的科技文化知识,又有健康的体魄从事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日益改善。

1.5“管理民主”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民主法制观念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体现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实现管理民主必须使农民具有公民意识、维权意识、民主意识,能够正确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这就要求广大农民通过加强对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加深对自身权利、义务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守法、维权、参与、监督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让农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农村事务管理。

2.当前农民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道德素质相对下滑 有些地方的农民集体主义观念淡漠,重权益,轻义务,主要体现在集体公益事业的一事一议方面,参加议事易,出工出钱难;个别地方宗族观念有所抬头,特别体现在村委选举中,只投票给本族本姓;有的青年农民追求享乐,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拜金主义思想严重;有的地方存在求神信邪、聚众等封建陋习和迷信现象。

2.2科技文化素质呈现多方面不平衡 地区之间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比欠发达地区农民素质高;产业之间不平衡,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素质高。

3.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各级党委政府应当结合新农村建设具体要求,切实强化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提升农民素质计划,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将工作情况列入基层干部考核范围;进一步整合教育培训资源,调整农村基础教育布局,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统筹、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体系;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稳定增长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兴办农村、农民教育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鼓励优秀人才向农村流动,形成人才双向流动的良好机制;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