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护理课程教学设计

护理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2023-09-25 18:01:21

护理课程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内科护理学;中职;教学设计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课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道德情操的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规范等[2-3]。卫生类中职学校可以借助课程思政的契机,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护理专业课程中,从而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护理人才的目标。为了提高中职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首先要解决内科护理学课程需要融合什么、如何有机融合的问题,所以在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要深挖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引入蕴含思政元素的教学素材,优化教学内容。中职内科护理学核心内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教学素材见表1。

1诠释南丁格尔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作为即将走向护理岗位的学生,首先要深入了解护理学的发展史,教师要将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和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的人生经历普及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英国人南丁格尔在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首创护理工作先河,她不顾个人安危,在战地以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为伤兵服务,此后南丁格尔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护理事业。南丁格尔精神就是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去对待和照顾每一位病人。如今,南丁格尔是护士精神的代名词,南丁格尔精神也成为护理人员的工作动力。2021年已经82岁高龄的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李桂美护士长仍坚守岗位,而“桂美精神”也成为青岛市传染病医院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为了减轻病人痛苦,用手为病人一点一点地抠出干结的大便;曾不顾个人安危给流行性脑膜炎患儿口对口做人工呼吸[2]。她保持着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南丁格尔精神。“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工作下去……”这些发自内心的话语不仅激励学生勤奋好学,也鞭策着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严谨治学,教书育人。这些事例有助于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甘于奉献、严于律己的护理职业精神。

2遵循职业行为准则,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中,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在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以我国当代心脏病学专家陈灏珠院士以及中国现代妇产科专家林巧稚院士为例,时刻提醒学生遵守爱岗敬业、克己奉公等职业行为准则。回望陈灏珠院士的医学道路,从第一个在国内提出“心肌梗死”医学名词,到完成国内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首例埋藏式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手术,再到首次使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奎尼丁晕厥并取得成功。陈灏珠院士说:“我深深地热爱着医学事业,作为一名人民医生,我很骄傲;我无悔自己的从医选择,也很荣幸亲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医学发展与进步。”林巧稚院士把自己的时间和毕生心血都献给了中国妇产科事业,她曾说,“关爱,是医生给病人的第一张处方”“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便是医治病人”。重温这些发自肺腑的语录会给学生极大的鼓舞,为他们指引了医学道路上努力的方向。陈灏珠院士和林巧稚院士对医学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以及勇于担当的职业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克己奉公、责任担当的职业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坚定了学生的职业理想信念,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3培育医学人文精神,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现行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的影响逐步显现。现代医学不仅是缓解身体上的病痛,还要关注对人的尊重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升华,它集中体现在对病人的健康、生命、需求、权利、尊严、人格以及价值等方面的关注[5]。因此,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有助于提高其医学职业道德修养。例如肺结核导致的身体不适和其传染性,常常使患有肺结核的病人感到焦虑、悲观、孤独无助,甚至不配合治疗及护理。因此护士在做好消毒隔离的同时,还要关心爱护他们,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多与他们沟通,耐心倾听并回应他们的需求,帮助病人进行心理调节,给予其精神上的支持,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使病人积极主动地接受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例如冠心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早期症状会剧烈胸痛,病人常有烦躁不安、濒死感,易产生恐惧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鼓励病人表达内心感受,给予其心理支持,耐心简要地解释疾病治疗过程及如何配合治疗,缓解病人的恐惧心理。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护理中,由于股动脉穿刺下肢活动受限,病人需卧床休息,自理生活的能力下降,常出现焦虑、烦躁情绪,因此术后要及时了解病人的需求,回应并给予其帮助,安抚病人的情绪。对于病人术后在床旁排大小便的问题,应注意给病人创建较封闭的环境,保护病人隐私,关注病人因排便方式改变而出现的情绪变化。因此,在医学活动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性出发,强调在医疗过程中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关怀[5]。

4培养开拓创新精神,提高专业创新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护理专业领域也在持续发展,现代护理的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随之出现,因此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例如2015年10月,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虽然药物研发灵感来自中医药古典文献,但起初研发过程很艰辛,屠呦呦和同事阅读中医典籍、查阅《群众献方》、请教老中医专家,收集上千个方药进行了多次实验,但结果却令人沮丧。“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终于有一天,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灵感:温度是关键!屠呦呦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案,夜以继日反复进行实验,最终获得了成功。屠呦呦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对医学未知领域的不断研究和探索精神,激励着学生敢于开拓创新,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以推动护理领域不断发展和进步。

5结语

根据中职内科护理学特点,借助课程思政的契机,引入生活中蕴含思政元素的教学素材,深挖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优化教学内容,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从而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6]。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社区护理 实践课 能力培养

社区护理是护理工作者向社区人群提供涉及医疗、预防、康复、护理保健和健康指导等卫生服务的过程,是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宗旨的一门科学。社区护理已成为21世纪护理工作研究的重点,我国的社区护理起步比较晚,社区护理教育对我们来说是更是护理教育的一个新课题。社区护理的服务对象包括个人、家庭及人群,并以人群为重点,它的目的是促进、保护和维护人民的健康。由于社区护理所需的知识面及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对社区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们要具有医学临床知识、公共卫生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如何结合社区护理课程的教学,加强对学生社区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有的教学条件并结合社区工作的需要,我们对社区护理学课程中的实践内容进行了设计,通过该实践课程,使学生的社区护理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下面是我们社区护理学教学中对部分实践课内容的设计,仅供同行参考。

一、社区个体健康状况评价

社区护士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就是对社区个人、家庭、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为开展社区护理工作提供依据。在实践课程的设计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及教学条件,设置了社区中“个体健康状况评价”内容的实践课程,并选择了其中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价年龄”法让学生进行实践。首先学生通过收集社区或自己家庭成员(如父母)个人生活方式、所处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有关疾病史及家族史、健康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疾病发生的前驱诱发因素;然后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推算出个体当前状况下的年龄即“评价年龄”,提出建议控制危险因素后可能降低死亡率、可能延长寿命,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可能延长的年龄即“增长年龄”。比较“实际年龄”、“评价年龄”和“增长年龄”三者之间的差别,对个体的健康状况做出评价。该项实践内容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学生们也很感兴趣,通过该内容的实践,既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也使学生们对社区个体健康状况评估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家庭访视实践

家庭访视是社区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家庭访视实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对慢性病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持续的照顾。家庭访视要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应培养学生具有预防的观念、知识和技能。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建立若干份家庭档案,并指导学生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为服务对象编制健康教育卡或健康教育手册。通过家庭访视可更新社区居民的健康观念,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人群参与的积极性。

三、社区健康教育实践

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是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社区护士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对社区人群开展健康教育。该实践课的目的是:通过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中的意义,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健康教育;通过实践使学生熟悉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学会因时、因地、因人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由于学生对健康教育的意义、方式、方法都比较陌生,所以首先可安排学生参加一次社区卫生服务站(或中心)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讲座,如对特殊人群的健康教育讲座,使学生对健康教育有一个初步的理性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选一些学生比较熟悉、感兴趣或有针对性的内容,如“吸烟对健康的危害”、“艾滋病的危害及预防”“网瘾的危害”及社区常见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预防等,作为健康教育的选题,并让学生围绕选题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查阅有关资料,在班级模拟宣讲或在模拟情境下作角色扮演、情境对话等。如通过“吸烟对健康的危害”这一主题的讲座,学生们了解了目前世界及我国的吸烟状况、香烟中的几种有害物质及对人体的危害、被动吸烟对他人的影响等问题,很多学生表示,以前只知道吸烟会危害健康,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对吸烟的危害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一些吸烟的学生表示,今后再也不吸烟了。

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是社区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慢性病预防主要是针对健康人群和高危人群展开健康教育,帮助他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自我监测、自我保健的知识。如高血压、糖尿病预防的健康教育,涉及的内容较多,也可由小组共同完成。小组成员们分别准备不同的内容,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掌握有关研究的新进展,并保证内容详实、通俗易懂。

通过健康教育实践课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使他们对健康教育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社区中慢性疾病的干预与防预

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加强慢性疾病的干预与防预,对促进社区慢性疾病人群的健康、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社区护士,不但要掌握社区中慢性疾病的护理技能,还要具有对社区中慢性疾病干预与预防的能力。对社区中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查阅相关资料,给社区居民制定健康教育处方。如针对冠心病的健康教育处方,让学生从行为指导、营养指导、运动指导三个方面进行制定,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又制定了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健康教育处方,提高了学生对社区中慢性疾病的干预与预防能力。另外还可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营养知识,制定社区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人的食谱。学生通过上述实践,巩固、扩展了知识,掌握了一些对社区慢性病干预与预防的知识与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社区特殊人群保健

社区特殊人群是指社区保健服务的重点人群,主要包括儿童、妇女和老年人,这些对象的健康相对脆弱,有更多的机会遭受有害因素的侵袭,因此,对这些社区特殊人群的保健也是社区护士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社区护理教学中,我们加强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安排学生见习社区保健站的预防接种工作,使学生熟悉了预防接种卡,掌握了儿童预防接种的管理程序、注意事项等;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在学校的护理实验室内摸拟实习不同种类预防接种的注射部位及方法和注意事项。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去老年公寓进行实习,对哪里的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及计划。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对社区特殊人群的保健能力。

六、社区信息资料的统计分析

社区护士在进行社区护理评估、制定社区护理计划和评价社区护理效果时,经常需要对各种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而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社区护理工作需要。因此,我们在社区护理实践课的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处理分析资料能力的训练,如通过给出某社区人群的一些具体数据,通过计算使学生掌握社区常用生命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计算资料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

1重视说课

运用多媒体教学介绍五官科发展的历程。五官科发展经历了早期多是1个科,中期是1个科(病区)3个治疗组的模式,近期眼、耳鼻咽喉头颈、口腔科相继独立,在专业化进程快的三级医院又有各自的亚专科,如眼内科、眼外科、眼底病、视光中心;耳科、鼻科、头颈外科;口内科、口外科、正畸、修复科等亚专科。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医疗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在不同的医疗机构五官科的结构模式不尽相同,通过介绍,让学生认识不同结构模式存在的意义,减少理论课与实际的差距。五官科疾病的特点是病变局限,症状体征突出,多数患者可以直接察觉到不适,心理症状突出。临床以常见病,多发病,择期手术病为主,有“大门诊,小病房”的特点。综合介绍门诊、病房、手术室布局、医院感染、安全的要求、围术期护理要点、主要护理问题等。用最经济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

2知识维度

2.1基本理论

在老百姓的意识里,五官科很多疾病“似是而非,似懂非懂”。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器官的生理功能,再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列举出功能异常的情形,帮助回忆已经习得的生理解剖的知识,诱导出病因,发病机理,让学生领会如何对病人进行疾病的评估。结合典型的案例,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提出个性化的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护理措施,突出护理专业学习该学科的重点是掌握护理程序相关的基本知识,培养临床思维,使学到的理论能指导临床的实践。

2.2基本知识

五官科疾病内容多,疾病多由表及里,由急性变慢性,邻近器官疾病互为因果,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较难理清头绪。用鱼骨图的方式将各学科展开后进行比较,归纳。鱼骨图形象地勾勒出五官科疾病的分类、相关性,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接受。对于外源、外伤性疾病重在预防,如气管异物、食管异物,眼外伤,颌面部损伤等。感染性疾病,如扁桃腺炎、中耳炎、泪囊炎等要规范使用抗生素,有手术指证的要尽早手术,避免过度输液和滥用抗生素。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卫生习惯,积极锻炼身体,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先天性疾病重在早发现、早干预,如弱视、失聪、唇腭裂等。鼻出血、突聋、眼底病等要进行系统的检查与治疗。青光眼、突聋、慢性咽炎等要注意控制情绪,注意内环境的调适等。通过归纳、比较,变繁为简,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要点。

2.3基本技能

2.3.1基本操作

护理专业是一门实用型学科。对于简单实用的操作如眼、耳及鼻局部冲洗、局部用药等,采用多媒体教学,观看录像后学生互相模拟,教师强调操作要点,使学生规范掌握。对于泪道探通、鼓膜穿刺、上颌窦穿刺等侵入性操作,临床上由医生或经过专业训练的专科护士操作,学生以见习为主,只需了解。口腔科双人四手操作要树立院感、高效、人性化的理念。

2.3.2健康教育技能培养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自学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作业,如龋齿的预防、气道异物的预防、青少年近视的预防,全社会如何帮助低视力和盲人,如何预防“红眼病”,先天性唇腭裂患儿的喂养等,完成后小组间进行交流分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学习了沟通、交往技能,让学生体验教育者、社会公益维护者的角色。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可以告诉人们正确的预防方法。它贯穿于预防、治疗、护理的整个过程,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良方,是维护大众健康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的紧张。

3人本维度

3.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职业素养

附属医院五官科是优势传统科室,汇聚了大量优秀高端双师型人才,他们具有稳定的职业价值观和积极的职业认同感。五官科除外急重症,大多数为改善生活质量的择期手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选临床案例,即把患者看成生理的、心理的、职业的、文化的人,如病人无看护、费用不足、手术期望值过高等,创设真实临床护理情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全面健康,人与自然的和谐,爱心与同情,和平公正,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价值观及自信、关爱服务、宽容、负责、沟通、合作、防护的职业素养。

3.2融入美学的理念

①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用美学来研究教育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五官的外形、功能与人体美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上睑下垂和倒睫的矫正手术既是功能性的手术又具有美容的意义。小儿鼾症不仅影响患儿的身心发育同时会影响患儿的面部发育,影响面容。口腔治疗不但要求解除病人的痛苦,恢复功能,还要满足美容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的具体特点引入美学的理念,达到教学过程中科学、艺术和美的和谐统一,为医学院校美学教育与素质教育提高一个良好的平台。②马斯•范梅南有一段关于教育的描述:我们在为孩子擦鼻涕时,如果是别人的孩子,我们更多地感觉是擦鼻涕,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我们则感觉是擦孩子。对于同一个事件,基于不同的认知而形成迥异的心理感受,其行为方式和结果也会明显不同。大学是一个城市的瞭望塔,教师是学生的表率,身正为师,品端为范,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五官科护理学教师必须五官端正、着装得体、举止文雅、学识广博,这对护理学的影响“像蝶湖左岸的咖啡,不仅是一杯黑色的液体,它代表一种人们的精神自信,是一份对人文思想的尊敬,是思维创新的一种引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本精神,陶冶性情,涵养气质”,以培养具较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4小结

第4篇

【关键词】微课 《护理学基础》 教学设计

一、前言

《护理学基础》是临床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与临床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具有知识面范围广、知识体系整体性强等特点。因此,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往《护理学基础》课程多以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为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设备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模式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方法和信息传授量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有些老师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该门课程的临床实践性,或有些老师只是照着PPT讲。而《护理学基础》的临床实践性特点以及真实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上述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笔者通过对几届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普遍反映上述教学模式存在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和疑点不能重点详细讲解等问题,而学生课后又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去吸收消化课堂没有掌握的知识点。

因此,《护理学基础》课程的老师如何组织一些主题明确,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难点能够重点详细讲解的教学资源用以辅助解决上述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形成一套课上课下关联教学的开放性教学平台,实现《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成为高职专业《护理学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设计逐渐发展并得以广泛利用起来。“微课”便是以某个特定的知识点讲解为教学目标,将讲解过程及临床实践操作等录制成5~10分钟的微视频,并结合相应的作业与讨论,主要目的就是为老师提供一个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课下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课下反复学习的视频资源。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的设计

(一)“微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1.课程分析

授课老师首先应对《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及知识体系进行分析,确定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明确课程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解或需配以临床实践操作录像的知识点,同时还应调查分析学生对《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辅助教学模式的需求程度,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进而确定“微课”的教学目标及所需录制微视频的关键知识点。

2.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首先应基于《护理学基础》的课程教学大纲及各个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关系、重要性等确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及前后知识点的紧密联系。然后,授课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全面性及临床实践性,尽可能多地收集临床实践图片、临床视频动画等辅助资源用于理论教学中,通过实实在在的临床实践图片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微课”教学的实施

“微课”应根据高职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以及《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采用适宜的组合教学方法,如理论讲授、临床案例讲解、现场实际操作等使学生易于接受掌握有关的知识点、重点及难点等。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的基本步骤

根据上述“微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实施的三个方面可知,“微课”教学案例的设计主要步骤如下:

1.确定“微课”的主题

根据《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及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教学要求,确定课堂教学外需要重点补充讲解、详细讲解的重点及难点知识点,并将其独立出来作为“微课”的主题进行教学设计,例如:以“如何护理冠心病患者”为专题设计“微课”。

2.制作“微教案”

根据上述“微课”的主题设计详细的教学方案,形成“微教案”,主要包括:教学主题、重点、难点及临床示范、微习题等。

3.录制“微视频”

根据上述设置的相关“微课”教学内容,利用摄录机或常用的录屏软件如Screencast-O-Matic、Camtasia Studio等将老师的讲课过程及临床现场操作等录制下来,并经过后期剪辑形成“微视频”。

(三)《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案例

三、结论

本文基于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利用“微课”教学模式所具有的优点,提出了基于“微课”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并通过《护理学基础》课程某“微课”教学实际案例的设计,介绍了“微课”制作的基本步骤及要点。本文提出的基于“微课”的《护理学基础》教学设计,对于以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慧h,刘海燕,刘桂瑛,等.“微课”在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开发初探[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5,29(08):2893-2894.

第5篇

关键词:继电保护;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1-0033-02

电力系统、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出新的要求。现代电力系统是高度数字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超大区域网络结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对其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的一门技术[1]。21世纪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计算机化;网络化;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智能化[2]。以新疆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本文探讨继电保护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方法,为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努力,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保证。

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特点

我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理论教学36

学时,网络教学6学时,总计42学时,作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及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的专业必修课,设置在大四上学期初;“微机继电保护”课程共26学时,均为课堂理论教学学时,作为专业选修课安排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结束后的大四上学期末开设,目的是顺应现代电力系统高度数字化的趋势,让学生了解现代数字式继电保护硬软件的知识,内容涉及到原理、保护算法、硬软件设计方法等;“继电保护课程设计”为期一周,与“微机继电保护”同时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期末,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电力系统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

二、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现代数字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新发展,目前我校继电保护的教学内容已加入“微机继电保护”,作为少学时内容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共同设置在大四上学期,同时开设的其它几门专业课使得学生大四上学期课程较为集中,学习任务量较大。此时学生即将面临毕业设计开题、复习考研或找工作,第一学期过高的学习任务和课程的相对集中对其学习效果有一定影响;在课程教学上,基本停留在传统模式:即利用板书或者多媒体课件形式,将继电保护原理及其实现方法按照教材的章节和顺序进行课堂讲授,这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对教师而言,继电保护原理单纯靠板书或多媒体课件较难讲透;对学生而言,继电保护内容比较抽象且实践性强,知识描述更需要形象化演示去理解,配合学生自主实践学习才会有好的效果。比如,“零序过电流保护原则上是按照躲开在下级线路出口处相间短路时出现的最大不平衡电流来整定”,若单纯由教师口头讲授原理,学生难以理解; “微机继电保护”课程主要分析现代数字式继电保护软硬件相关知识,内容涉及原理、保护算法、硬软件设计方法等。若单纯讲解微机继电保护算法,使学生难以消化,从而会削弱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理念不够强,教学内容需要优化

继电保护课程组与“单片机技术”、“数字信号处

理”、“电力系统自动化”、“高低压电气设备”等课程有很多联系,但教学上往往孤立、脱节,缺乏全局梳理,使学生对继电保护完整系统缺乏全面认识。课堂上,教师若能将继电保护教学作为一个整体,以实例联系相关课程内容,紧跟行业发展前沿并且结合实践,教学效果会更好;此外,目前继电保护教科书内容繁多,与其他专业课程也有所重复,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

(三) 学生自主选择力不强

学生对继电保护内容的兴趣点各有不同,部分学生未来并不从事继电保护工作,或考研方向与此关系不大。目前情况是,继电保护课程组教学课时相对较多,内容较为宽泛,对于上述内容部分学生显得索然无味,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自主选择的能力不够强。为此,以学生为本,可以在课程形式上稍做一些调整。

三、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实践

针对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几种改进模式和方法,且部分已开始具体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优化专业培养计划

将原本设置在大四上学期分开教学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和“微机继电保护”两门课整合为一门,设置在大三下学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可设置在大四上半学期。这样设置有两方面考虑:内容上,减少学生学习任务量,突出重点,使教学有针对性。比如,可缩减“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教材中电磁型继电器、断路器等与“高低压电气设备”教材有所重复的内容,减少或者删除“微机继电保护”教材中与“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相关课程的重复内容;时间上,我校电气专业学生于大三至大四暑假期间设置了为期5周的发电厂生产实习,实习前对继电保护内容的理论学习,为生产实习期间学生对继电保护装置、电力系统设备等内容建立感性认识打下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二)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以传统教学手段为辅,以现代化网络媒体、实验教学等方式为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其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建立学生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整体概念,使学科前沿知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网络课程建设。利用学校现有网络平台,上传电子教案、视频,演示动画等资源,并建立一套自测系统,使学生可以主动借助网络课程平台观看和使用这些资源。教案、课件既可以作为学生的预习资源以及弥补疏漏的课后复习资料,也可以作为教师选择的教学资源库;视频资源以声、像集合的形式使学生直观了解继电保护的动作过程及原理;具有交互性的演示动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利用FLASH将继电保护动作过程制作成SWF动画,或用Visual C++开发保护动作演示模块[4];自测系统可以使学生在正式考试前自我检测,弥补疏漏的知识点。利用网络交互平台有助于增强课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展开网上讨论,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因此,网络资源的建设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或利用专业软件开发演示模块,并及时更新资源。目前,我校网络课程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果。

2.实验平台建设。微机保护已成为当前继电保护的主要形式。华北电力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先后自主开发了微机型线路保护教学仿真实验装置。实验平台建设思路为面向实践平台的建设,使学生能够对本专业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链[5]。我校可采用引进设备或者利用现有教师队伍和资源对微机继电保护实验设备进行开发。目前,我校基于TMS320F28335+PC机的继电保护教学实验平台的研制正在进行。

实验平台可作为本专业教学科研平台,不仅方便用于学生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也可以作为教师的科研平台。该平台能够使学生直观了解微机继电保护硬件结构,并且通过配置不同的软件模块实现不同原理、不同对象的继电保护功能;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选做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实验、设计能力,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挥创新能力。

3.课程设计内容优化,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6],在传统设计内容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平台,先进行整定计算,后在平台上模拟故障时继电保护动作;建立以任务驱动,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框架。根据继电保护原理建立主题,比如,电流保护、距离保护、纵差保护等;也可以根据继电保护对象形成“主题”,比如,电力变压器保护、输电线路保护等。

课程设计可以在大三下学期上课期间布置下去,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结合大三暑假为期五周的“发电厂生产实习”,使课程设计更具针对性、实践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通过毕业论文的设计强化为工作打下基础。

4.完善评价体系。适应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进传统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继电保护理论课成绩应综合考勤、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平时作业、网络自测、综合实验等教学环节进行考评。将平时成绩比例增大,有利于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课程设计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公开答辩及严格书面考核;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应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目的,综合文献综述、论文质量、创新能力、实验态度等因素进行考评。

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农业电气化专业为例,对继电保护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重点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使其能够掌握必要的工程技术、测试方法以及先进设备的研究方法。若能将每个环节都做好做实,师生就能在一整套良好有序的教学体系中受益,从而培养出适应智能电网时代、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瑞文,陈少华.现代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3).

[2]付乔.继电保护发展现状综述[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2).

[3]李文武,袁兆强.继电保护课程组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

[4]曾煜晓.继电保护教学培训辅助软件系统的开发与设计[D].济南:山东大学,2008.

第6篇

[关键词]高职;租摆;养护;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088-01

《盆栽植物租摆与养护》课程是我院为适应近年来新兴的“朝阳产业”植物租摆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而新开设的。它是商品花卉专业、园艺专业核心课程。它与《盆栽植物配置》《组合盆栽》《盆景制作》等课程衔接,共同打造专业核心技能。

1、《盆栽植物租摆与养护》课程的学习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植物租摆养护技术员并为学生学习《盆栽植物配置》等后续课程打下基础。为此,本课程要以行业的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过程,考核应注重实际操作能力,侧重关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来突出能力目标,评价教学效果。

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应掌握租摆养护技术员所从事的项目实施前准备(制定合同、计划、方案等)、租摆现场植物摆放与调整、日常养护管理、基地养护、经济效益分析等五个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2、《盆栽植物租摆与养护》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遵循6+2的原则及围绕以下思路: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围绕xx综合楼盆栽植物租摆养护项目为载体,将这个项目分解成五个典型任务和多个子任务,并以每一个子任务为一个学习任务贯穿在教学中。当每一个子任务完成后,知识点就掌握了,最终让学生掌握项目全过程的实践技能。

课程编排上,应以课堂主要活动都要围绕实现职业能力目标,同时,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并进一步得到锻炼和提高,安排学生利用课下时间,以独操的方式完成并行项目:xx卫生院植物租摆养护的各项任务而排序。如典型任务中涉及课堂的“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单元编排”就是分别按照制定合同、计划、实施方案等实现职业能力目标排序的。

课程的实施,是按典型工作任务流程进行安排的,将所需知识渗透到项目实施的每个环节中。首先通过项目及每项任务具体方案的制定,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或本任务应具备的知识,学生再通过实际操作完成相应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探究、理解相应知识,任务完成后学生再通过知识的归纳、总结掌握相应的知识。知识的传授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

3、《盆栽植物租摆与养护》课程教学设计

是由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两部分组成的。

3.1 课程整体设计

主要是由课程性质的定位、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课程内容、能力训练项目、考核方案等组成,其中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是整体设计的核心环节。因此,设计中要体现以职业岗位需求确定课程能力目标;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导向,要选择设计能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主要载体;用大型项目中的子项目(典型工作任务)训练学生的单项能力;要将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一体化进行设计,课程的考核设计,要突出能力目标,主要进行项目(任务)考核。

3.1.1 教学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主要有:能根据岗位工作需要独立起草制定租摆养护合同、养护计划、养护方案、能根据图纸进行现场摆放、能按照养护方案进行日常养护管理、能进行基地养护、能进行项目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分析。

(2)知识目标

主要有:掌握制定养护合同、计划、方案的内容和方法;掌握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掌握盆植在不同现场的摆放技巧及养管知识与技能;掌握基地环境条件盆植复壮养护和起运前养护的相关知识与实践;掌握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等。

(3)素质目标

主要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相互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3.1.2 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选择以租摆养护技术员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对象纳入课程内容,主要选取了xx综合楼植物租摆养护作为一个课上项目,同时又选取了xx卫生院植物租摆养护作为一个并行项目。课上项目及其典型工作任务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并行项目,通过课后拓展或迁移由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及其典型任务全部实行双线并行。

3.1.3 课程教学方式设计

课程(项目)实施要按企业真实的岗位典型工作流程进行。实施过程要融入企业要素,引进企业管理和运行模式,师生扮演企业相应角色,教师为生产副总,学生组长为养护部经理,学生为养护技术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项目或任务由学生实施完成。教师起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和教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3.1.4 课程学习方式的设计

原来是学生听、教师讲,学生被动参与。为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培养实践能力,开展探究学习,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完成了课上项目的同时,把并行的课下项目及其典型工作任务交给学生组织实施,让他们从立项选择到资料收集,从签订合同、制定计划、编制养护方案到日常养护工作的实施及项目结束后的经济效益分析,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使他们能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能熟练的掌握租摆养护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实践技能,培养自身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

3.1.5 课程教学成果考核设计

本门课程的考核采取项目考评与知识考评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项目考评占70%,期末知识考评占30%。在项目考评中引入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机制及绩效考核办法。重点突出岗位能力和实践技能的考核。

3.2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第7篇

【关键词】汽车维护 一体化课程 课程改革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把整车划分为发动机、底盘、电气等功能相对独立的若干门一体化课程进行教学,对整车实际操作教学比较少,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整车实操技能培养。本文针对汽车维护课程的实施现状与不足,探讨构建“汽车维护”一体化课程的必要性、课程定位及方案设计、课程实施场室以及设备配套等,尝试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方案。

一、汽车维护课程的实施现状与不足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情况一般为:一年级为汽车(发动机、底盘)构造拆装实习;二年级为发动机、底盘、电气等功能相对独立的一体化课程;三年级主要为专业拓展课、汽车维护(有的学校没有开设此课)和企业顶岗实习。汽车维护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整车实操技能,为学生顶岗实习预热。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在“2.5+0.5”模式下设计的,实施过程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在开设汽车维护课程的学校中,实施情况各有不同,有的学校将“汽车维护”放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但随着汽修企业用人需求量的增大,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不断前移,大部分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就已到企业实习,开设了该课程,但是没有时间有效实施;有的学校整车设备不足,加上学校从教学计划、教材以及场室配套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汽车维护课程的实施多数采用教师演示法展现给学生,学生被动学习,动手参与的机会很少,学不到维护操作技能,教学效果欠佳;有的学校只偏重实训;有的学校则是纯理论教授汽车维护知识,缺乏维护操作技能的培养。这些都不利于汽车维护课程的有效实施,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汽车维护一体化课程的必要性

(一)汽修企业业务量大

目前,在汽车售后维修服务的业务(钣金、喷漆除外)中,有70%~80%的工作为车辆日常维护保养。这一数据说明“汽车维护”工作在日常生产中的经常性和普遍性。中等职业学校要紧跟市场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调整课程,提升“汽车维护”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此外,近年来全国中等职业技能竞赛把“汽车二级维护”列入比赛项目,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此项目在日常生产的普遍性,这对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课程建设和此项目的教学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二)可完善现有课程体系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设置课程时,基本上是把整车划分为发动机、底盘、电气等功能相对独立的若干个一体化课程进行教学,对整车实际操作教学比较少,而构建汽车维护一体化课程可培养学生整车实操技能,有利于完善课程体系。汽车维护一体化课程既可作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各个细分课程的有效补充,提升学生对整车实操技能,培养更贴近企业用工需求的技能人才;也可以作为汽车车身修复专业和整车及配件营销专业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对汽车的整体认识和基本保养维护技能。

(三)突出理实一体化,提高教学效果

构建与实施汽车维护一体化课程就是要通过引入学习领域理念,进行课程方案设计、课程实施方式转变及场室设备配套建设,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让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要求一体化,从而有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三、汽车维护一体化课程的定位

(一)引导初学者整体认识汽车及专业入门

汽车维护既是所有维修人员必须掌握的入门工作,也是所有汽车维修技术中最的技能,其知识具有概括性和整体性的特征。汽车维护一体化课程可定位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基础性核心课程,适应于汽车专业方向初学学生,建议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课,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单单只是要求培养学生学会维护操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的实施,让初学学生对汽车零部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汽车主要零部件的功用及车辆维修基础有一定的认知,对学生日后即将学习的汽车维修知识技能有一个良好的专业入门引导。

(二)汽车维护课程与各细分模块课程的关系

汽车维护操作属于汽车整车操作技能范畴,而各个细分模块则是汽车局部维修的具体化。因此,汽车维护一体化课程既是各个细分模块课程的有效补充,又是学习各个细分模块的基础。汽车维护一体化课程的实施就是要初步树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更接近企业工作环境的形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在工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技能,为学生适应各个细分模块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预热,为进一步专业学习深造奠定基础。

四、汽车维护一体化课程设计

目前,在各大品牌汽车维护保养操作中,形成较系统培训的是丰田汽车公司,学校可以采用丰田汽车公司编写的培训教材《汽车维护操作》、维修手册《丰田卡罗拉维修手册维修规范(节选)》和实操视频《丰田汽车二级维护操作》为汽车维护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基本资料,进而进行课程方案设计及场室没备配套建设,为课程开设与实施提供保障。

(一)课程设计

根据丰田教材大纲、维修手册和操作视频的要求,建议把课程划分为学习准备理论课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两大部分进行课程设计。

学习准备理论课部分。包括《丰田技术员》《工作安全》《5S》和《维修操作及维护目的》,结合教材和图片资料整合学习资料,设计课件,主要以讲授的形式传授,在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前实现理论先行,初步树立学生的工作、5S、安全和企业文化意识。

理论实践一体化课部分。丰田汽车维护操作步骤是把维护操作分成九个顶起位置进行系统操作,由于教学要兼顾准备知识的学习,操作安排及时间不可以大幅度持续。因此,建议理论实践一体化课根据丰田教材大纲和维修手册,划分为《预检及环车检查》《驾驶座检查》《底盘检查(含升车训练)》《更换发动机机油》《底盘紧固操作》《轴承轮胎检查》《制动器维护》《更换制动液》《发动机舱内检查》《空调传动桥检查及核查恢复》等10个工作任务,各工作任务课程设计由该工作任务所要求的学习目标、保养知识准备、实操步骤指导说明和学生工作任务单组成。

1.学习目标设定:整合各工作任务学生所需掌握的核心保养知识和操作技能。

2.保养知识准备设计:整合各工作任务所需的核心保养知识,开发出相应的学习资料和课件,供在学生需要了解及教师讲解保养知识时使用。

3.实操步骤指导说明设计:开发实操指导说明书,重点介绍各工作任务的技术要求及规范,供学生在学习操作过程中查阅参考。

4.学生工作任务单设计:设计各工作任务的学生工作任务单。主要体现工作流程、操作步骤、所需工具设备、技术标准、测量填空、工作安全和师生评价。共中主要计划与实施操作步骤大多由教师根据教材和维修手册设定,个别简单的工作任务单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计划制订方案。

(二)场室设备配套建设

为了有效实施汽车维护一体化课程,必须建立一个有良好通风、采光条件和配有尾气处理及噪音消除设施的一体化教学场室。为了便于教学,场室应建成类似企业的工作环境,采用涂漆地板,在墙上张贴5S及工作安全警示标语,营造职业氛围。按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职业要求,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场室划分为集中教学区、分组教学区、资料查询区和工具存放区。

在一体化场室中开辟集中教学区,配备讲台、黑板、学生桌椅、电脑、投影仪、音响、摄像头等多媒体教学平台,形成独立较封闭的房间,师生容量在60人左右为宜。为了实现良好的分组教学,开辟分组教学区,配备5至8个相同的工位,每个工位配备举升机、卡罗拉拉车型等,形成能够独立完成汽车维护操作的教学工作场所。资料查询区配齐丰田汽车编写的《汽车维护操作》教材、《丰田卡罗拉维修手册维修规范(节选)》以及汽车维护基础知识等资料,便于师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查阅。工具存放区配齐汽车维护操作需要的工具、量具和配件辅料,便于实施汽车维护的各种操作。

五、汽车维护一体化课程的实施

汽车维护一体化课程实施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工作任务单(或学生制订的工作计划)为学习媒介,以实践操作为基础,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学生做中指导为基本原则。学习准备理论课程在集中教学区完成,利用多媒体教授;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以布置任务(集中教学)、制订计划(分组讨论,此步骤可增减)、尝试学做(分组教学)、释疑解惑(集中教学)、完成工作(分组教学)、小结评价(集中教学)的教学方式进行实施。

下面以《更换发动机机油》工作任务为例,用新老教学方式对比说明课程实施需转变师生角色,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学生已经掌握举升机的正确使用及车辆升降操作,明确更换发动机机油的必要性。

(一)传统教法

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好工具、机油、辅助工作资料等,然后按照教师原先设计好的步骤示范“更换发动机机油”的操作过程并提醒注意事项。然后把学生分组进行更换发动机机油练习,再把学生集中起来,总结工作过程存在的问题。

教法和教学效果分析:1.教师以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学生的接受能力未必能完全跟上教学节奏;2.学生只能“依样画葫芦”,缺乏独立思考与自主制订实施计划的能力培养;3.教师准备好工具、辅助工作资料等,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4.学生在学习时不清楚工作的前后联系,工作没有目的性,缺乏有效抓手,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只能跟着教师传授内容被动学习。

(二)新教法

1.布置任务:学生到集中教学区,由教师以日常汽车维护案例引出维护任务,明确工作任务目标,描述大概工作内容,布布置学生讨论制订《更换发动机机油操作》实施计划,要求体现操作步骤、设备、工具、辅料、技术规范及安全注意事项等。

2.制订计划:学生分成与工位相适应的若干小组,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阅维修资料和教材,讨论制订《更换发动机机油操作》工作计划,教师协助学生确定计划。

3.尝试学做: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工作实施前设备、工具、维修资料和教材的整理整顿,组织学生按照各自《更换发动机机油操作》计划实施工作,提醒工作要点、工作安全及注意事项,教师记录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释疑解惑:学生再集中起来,教师针对学生在尝试做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突出工作要点、示范关键技术的操作规范。回答学生的疑问,形成互动,同时讲解学生需要更进一步了解的机油理论知识。

5.完成工作:再次分组教学,教师针对学生完成《更换发动机机油操作》计划过程中的难点、重点进行指导。完成工作后做好检查恢复,工具、设备和维修资料整理整顿,场室清扫清洁,做好5S及工作安全,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6.小结评价:集中小结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回应维护案例操作内容及注意事项,对各小组成员表现进行工作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鼓励先进,勉励后进,形成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

新教法教学效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及制订工作计划的机会,更接近企业的工作环境,同时让学生在实施完成工作任务时学到汽车维护操作技能,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知识和技能,学得愉快轻松。

六、结束语

汽车维护一体化课程是以工作过程导向为指导思想体现的教学过程,要在教材优化合理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场室设备配套,还要彻底转变师生的教学角色方能有效实施,展现教学效果。源于教学实践的汽车维护课程设计,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丰田汽车公司. 汽车维护操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丰田汽车公司. 丰田卡罗拉维修手册维修规范(节选)[M]. 2008.

[3]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8篇

关键词: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工作过程导向;学习情境;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85-02

“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是技术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计算机通信专业核心课程,是基于“通信线路施工、维护及故障处理”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开发的理实一体化学习领域课程。①②笔者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课程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基本理念,参照通信行业岗位规范要求,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要求零距离对接的课程设计目标,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得以培养与提高。①②“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的具体目标。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设计遵循“三体现五融合、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设计理念。其中,“三体现”是指课程目标体现就业市场需求、课程标准体现岗位规范、课程内容体现学生持续发展要求;[1]“五融合”是指课程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融合、专任教师与企业专家相融合、实境教学与仿真教学相融合、技能培养与素质养成相融合、过程考核与终期考核相融合。[2]

课程设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企业调研确定的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以线务员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其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其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其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其职业资格为依托,按照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等要素,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的学习性任务,构建出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同时配合实境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整个工作过程,完成“教学做考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达到学习目标。课程设计在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资源开发、考核评估设计等方面,与行业规范、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充分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的原则,突出“三体现五融合、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设计理念,使课程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的教学情境,围绕工作任务、项目等展开和实施教学。

1.学习情境的设计

课程内容围绕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工程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展开,在对“光(电)缆施工、维护及故障处理”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专业岗位群所从事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对实际任务所涵盖的基本知识、主要技能进行提炼组合,注重课程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结合最新的国家和行业标准,[3]针对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的实际生产过程的工艺要求、场地要求、难度要求以及规模等因素,考虑光(电)缆线路施工与维护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按照施工工艺由简单到复杂、施工场地由室内到室外、施工难度由较易到困难、施工规模由小型到中大型的顺序,选取设计了以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的施工、调试、维护及管理工作流程为载体的六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对应包含一类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的线缆选型、施工图识读、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维护与故障定位排除等内容,同时每个学习情境也是一个完整的针对该类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的工作过程,按照实际工作流程中的工作任务序化排列,即:光缆施工前准备、光缆施工、光缆施工测试与验收、光缆施工监理、光缆施工维护与管理。由于各学习情境在施工难度、规范及维护方法方面有所不同,因此每个学习情境的设计都应按照实际工作流程序化各个工作任务,强调工艺标准和规范。同时依据职业技能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全方位组合教学策略与资源,通过教与学、学与考、主体与主导、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等有机结合,有效实施教学全过程。

本课程学习情境设计体现的教学特色为:第一,采用工程实例体现理实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思想,项目载体即是现场工程项目;第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开放的环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第三,将行业岗位规范融入教学,将线务员职业资格纳入到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的教学情境及项目中。

2.教学模式的设计

“教学做考一体化”是一种通过教与学结合、实训与考核结合、考试与考证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实施过程为五个步骤,即:学习任务的导入学习方案的制订方案的讲评方案的实施学习效果的评价。

3.教学组织及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组织设计。本课程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师”的原则,按照“三个强调”,即强调工学结合,强调面向工作过程,强调实境教学进行教学组织设计。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为导向,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认知顺序对知识内容进行序化,按照五步工作法进行教学组织,将“知识、技能、态度”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和工作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2)教学方法设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课程内容及教师的教学特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灵活运用现场实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行动导向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1)现场实景教学法。学生通过在实训室和生产一线参加真实项目与任务的学习,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学习真实的工作流程、掌握实际工器具的操作,真正达到学习环境与岗位零距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角色扮演法。以“工程项目组”的形式进行分组,学生以不同角色参与教学。每个“工作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分别担任施工方项目经理、施工技术员、线路维护技术员、线路管理员等角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任企业“高级技术顾问”角色,对教学过程起指导作用。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质量意识。

3)项目教学法。以详细的工作单为引导,整个教学围绕工作任务的解决展开,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为目标,通过导入项目、项目分析、制订学习方案、教师讲评方案、实施方案、教师检查与评估等几个教学步骤实施教学。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组织与引导作用。

4)案例分析法。在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对案例进行分解,讲解相关主要技术及作必要的示范性指导,然后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案例进行讨论、协作、实践、探究性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实现课程设计的目标。

4.教学手段设计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及网络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自练相结合,增强教学的实践性、生动性、互动性和自主性。

(1)注重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直观展示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的工艺过程,规范工艺操作要领,使学生在轻松生动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必要的知识。

(2)完善实训室,实现“教学做考一体化”。在实训室中模拟企业工作环境,教学过程严格遵守企业生产技术人员技能操作规程、工程实施标准、技能考核标准等,使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企业真实工作氛围,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譬如,讲解光纤线路施工中出现的错误将会导致的后果、强调施工方案规范的必要性、各工种配合在施工方案中的体现、按时按量完成施工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等问题,这些都是学生在工作后会碰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解与感受,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对职业道德的培养与职业素养的提高也非常必要。

(3)优化课程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库。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搭建了“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网站,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网站资源丰富,包括课程标准、教案、课件、任务单、工作单、学习指南、习题库、国家标准与规范、仪器仪表使用资料、工程案例、工程过程视频与图片资料等。

(4)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零距离与企业接触,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教师既讲解理论知识又传授专业技能,学生则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教师也便于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5.考核方式设计

课程采用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多元化考核方式,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职业关键能力及综合素质等多方面评价学生。考核标准依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参照企业人员考核测评标准,以适合行动导向教学、突出能力培养为目的进行设计,同时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与考核。[4]课程评价体系中过程性考核占60%,结果考核占40%;其中,过程考核由三部分组成:学生自查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定(学生自评×20%+小组互评×30%+教师评价×50%)。

四、结束语

笔者通过“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做了有益尝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必要改进。教学实践证明,本课程改革取得了预期效果,也为课程设计方法的推广运用提供了有益的实证。

注释:

①来源于姜大源、戴士弘的讲座《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项目化改造――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②来源于赵志群的讲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王宁.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研究[J].商业会计,2013,(2):119-120.

[2]张冉.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行动导向教学典型案例分析[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3,(1).

第9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00-01

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基础上,在领导、同行或评委面前,主要用口头语言讲解,具体叙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1]。说课作为目前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教学研究工作的新形式,不仅为教学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还可有效地提高教师理论及实践水平,成为推动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2]。结合我校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实践,笔者对妇产科护理课程的说课进行如下设计。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性质与地位 妇产科护理是一门诊断并处理女性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为女性健康提供服务的科学,是现代护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3]。妇产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护士资格证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1.2 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中职教育的目标,基于妇产科护理的工作领域,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妇产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常见病的护理措施,熟悉常见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并制定护理计划。②技能目标:具有对妇产科常见危重病人进行初步应急处理和配合医生抢救的能力;正确熟练进行妇产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具有向个体、家庭、社区提供保健服务和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③情感和态度目标:培养学生有深厚的同情心,尊重患者;有不怕脏、苦、累的献身精神;有严密观察,冷静果断的工作作风;有对患者、家庭、社会高度负责的责任感。

1.3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依据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创新教育内容的指导思想是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以专业对接产业,以课程对接岗位,以教材对接技能。学校组织妇产科护理专业教师及长期从事护理教育的行业专家进行广泛调研,分析行业中的岗位能力及社会需求,构建新的课程标准,遵循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整合妇产科护理的课程内容,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知识学习、实训实践和职业鉴定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合一,使学生获得更宽的护士职业生涯发展空间,提升学生的发展潜能。

2 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的选取 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任务引领、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开展对生命不同阶段妇女的护理活动项目来驱动,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内容突出实用性、前瞻性,将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新知识、新方法及时体现在课程内容中。内容以项目化的工作过程体现,每一项工作任务对应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使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工作过程的能力要求相一致。

2.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根据护理专业的整体课程设置,妇产科护理安排在第二学年第四学期进行,总学时88学时,其中理论:实训课时约为1:1,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刘文娜主编的《妇产科护理》。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六大职业能力,即对女性一生健康进行指导与护理的能力、妇产科护理文书书写能力、妊娠期整体护理能力、分娩期整体护理能力、产褥期整体护理能力及对妇科常见病患者的整体护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置4个学习模块,即支持体系、孕育分娩、健康维系及计划生育,每一模块以工作任务引领进一步设置10大学习情境,将各种职业能力贯穿其中。通过任务驱动、服务驱动来展开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突出“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护理程序与护理技能对妇女的健康问题、疾病问题提供服务;能运用专科护理知识、专科护理技术、沟通技能对妇女五期正常生理过程、计划生育及优生优育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护理与健康指导。在强调“三基”的同时,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使课堂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护德护风,特别注意培养他们对病人、家庭和社会高度的责任感。

3 课程教学

3.1 教学对象 95%的学生都是应届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较薄弱,逻辑推理能力较差,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但她们思维活跃,识记能力较强,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学习的目的性还是比较明确的。98%是女同学,对妇产科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并维持这种兴趣,并将之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

3.2 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综合采取讲授法、设疑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积极推广病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开发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引进和开发临床实用的妇产科护理操作录像,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动手、多讨论、多质疑,注重作业的优化设计,设计如情景体验、病例分析、社区活动、书写学习感悟、操作技能练习等作业。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3.3 实训条件 学校努力完善“校中院”和“院中校”。校内妇产科护理实训室根据医院的布局和设计要求建设,开设有待产室、产房、母婴同室病房、新生儿沐浴室、妇科病房、计划生育室、妇科门诊和产前检查室及其配套设施,配有校内专任实训辅导教师及外聘行业实训辅导教师,既是理论教学的课堂又是实践技能的场所。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从学校到岗位的跨距缩小,达到专业知识够用、技能要求实用的目的,增强了学生进入临床的自信心。

3.4 课程考核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采用百分制“334”制度,即日常行为30%,专业知识成绩30%,技能实训成绩40%。既有对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又有对专业知识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的要求,符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

4 课程特色与创新

妇产科护理课程的总体设计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任务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过程与阶段评价,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课程综合能力评价,结合护理个案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肖国钢.“说课”的理论与操作研究.教学与管理,2009,6:58.

第10篇

[关键词]心肺脑复苏术; 救护;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0- 120-02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ituation Teaching Lessons

ZHENG Wenjun

Shaoyang MedicalCollege in HunanProvince,Shaoyang 422000,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ituation teaching,focusing on teaching objectives, key points, difficult points and students’ analytical ability, teaching basic design ideas, teaching conditions, teaching competences as well as detailed teaching procedure design. Teaching procedures include three stages; case lead-in for nursing tasks and learning objectives; design on patients’ assessment and judgments and teaching activity; teaching activities design on patients’ cardiac arrest aid.

[Key word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Nursing;Teaching design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人数的增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规范教学行为,优化教学环节,加强教学沟通,“说课”活动已越来越受到管理者及教育专家的关注,并逐渐成为各学科衡量一节课好坏的重要尺标[1,2]。“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说课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表现。说课不仅要说清“怎样教”,而且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这是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增强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现已经成为师资培训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1课程简介

“心肺复苏术”是《急救护理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是 3学时。《急救护理学》开设在第四学期,是护理专业的考试科目。 其前导课程包括了文化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同步课程包括了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精神病护理学等。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护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对病人进行系统评估,准确判断,及时发现急、危、重症情况,采取必要的紧急抢救措施,能主动配合医生实施后续的抢救与监护,同时培养护生有“时间就是生命”的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2本次课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

2.1知识与能力目标

明确引起心搏骤停的原因、分类。掌握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能正确评估病人,及时发现心搏骤停。并对心搏骤停病人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术并主动配合医生完成脑复苏的救治与护理。

2.2态度目标

培养“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具备在面对急危重症情况时能沉着应对、冷静思考的素质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2.3重点及难点确定

上述目标中,对心搏骤停的分类是理论上的难点;能正确评估病人,发现心搏骤停,以及对病人实施心肺复苏术是能力培养的重点,也是难点。

3 学生能力分析

学生已系统学习了医学基础课、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对“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护理工作程序已非常熟悉,会对病人进行病史采集,会进行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

4基本思路等的设计

设计临床案例,营造仿真的急救环境,利用高级综合模拟人(ECS)表现案例中病人心搏骤停状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收集资料,对“病人”进行病情评估与判断,并实施心肺复苏术。ECS的真实反应以及这种与临床情境完全相仿的实践,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3,4],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获得真实体验,从而高质量的完成教学目标。

5教学条件设备

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分实训区和教学区。实训区配备高级综合模拟人(ECS),具有生理驱动功能,对抢救、用药有反应; 教学区可容纳70人左右上课,有电脑及投影设备。

6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教师要了解学生前期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能熟练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要能够进行情境设计,会使用ECS基本使用方法;能驾驭课堂,控制教学进程。

7教学过程设计

7.1 案例导入引出救护任务与学习目标

7.1.1案例展示 PPT展示与讲解病案;梁珊、女、49岁, 车祸后14 点30分被送入院。14点 40分突发心搏骤停。时间 5min。

7.1.2分析救护任务,引出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正确对病人进行病情评估,判断病人可能出现了什么情况?如何对该病人进行急救? 时间10min。

7.2第一个目标――对心搏骤停的评估与判断

7.2.1明确心脏骤停发生的病因及分类 根据心肺脑复苏术的流程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7.2.2评估学生对心脏呼吸骤停病人进行病情评估。①用仿真综合情景模拟系统表现出上述案例,设计出心搏呼吸骤停的生命体征。学生2人扮演成家属及汽车司机,另外3人扮演值班护士,正确接诊病人;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护理体检。时间 10min。②学生汇报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判断:T:35℃;大动脉搏动:消失;R:微弱; Bp:测不到; 瞳孔:散大;拍打病人肩部、呼喊病人:无反应。时间 5min。③教师引导学生点评:对上述3位扮演护士同学的表演指出优点及不足,归纳心搏呼吸骤停的病情评估要点,学习其临床表现及判断。 时间20min。

7.3第二个目标――对“心肺脑复苏术”救护的教学活动设计

7.3.1教师扮演护士按“心肺复苏术”流程实施急救术病人取去枕仰卧位于平地上,松解衣带: ①畅通呼吸道;②口对口人工呼吸;③胸外心脏按压。时间 25min。

7.3.22名学生扮演成护士实施心肺脑复苏术教师注意提醒全体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参数变化,注意引导学生与第一次检查的参数进行对比。遵医嘱用药:如盐酸肾上腺素、纠酸药等,注意其用法、用量。时间 40min。

7.3.3老师引导全体学生对2名学生的演练情况进行点评强调急救意识,冷静态度及团队协作精神。引导学生掌握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急救过程。时间15min。

7.4本次课小结与布置作业

师生再次分析整个心肺脑复苏术的情境及演练过程;归纳心搏呼吸骤停的病因和分类、病情评估要点及心肺脑复苏术的操作步骤。布置课后作业及预习内容等。时间10min。

综上,通过说课活动,一方面可提高教师,特别是医学临床课教师的素质,有助于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的医学专业教师[5];另一方面,在说课过程中,教师向同行和专家阐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对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方式的发展,教育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教学过程的研究和反思,无疑都是一种可取、积极而有效的途径[6],因此说课应成为医学临床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5]。

[参考文献]

[1]徐文基.“说课”在高师学科教学中的作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0(4):7-9.

[2]刘诚杰.论新课标下的说课[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17(4):27-29.

[3]杨延桐,李秀杰,文小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化实验教学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7(2):198-200.

[4]李斯伶,张青.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波尔护理学院实践教学的特点与启示[J].护理学杂志,2007,22(23):13-15.

[5]朱前进.说课――医学临床课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2):6-8.

第11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微课程;设计思路;资料搜集;内容选取;应用模式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教学中,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生动形象、主题突出的特点逐渐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微课程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提出,2011年由微课创始人胡铁生教授引入我国的教育体系中[1],首先在中小学教学中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儿科护理学》是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且实践性较强的学科[2],护理对象是14岁以内的儿童,既不容易沟通,又不容易配合,病情变化快,教学内容不是其他护理学科的重复,实践操作又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护理操作。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儿科护理学》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儿科护理知识,且能熟练地进行儿科各项护理操作。微课程设计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尝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学情分析

高职高专学生自信、好奇,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寻求刺激,思维活跃,活泼好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学习的主动性欠缺,不喜欢沉闷单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儿科护理学》开课前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等护理专业课程,掌握了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2资料搜集

在进行微课程制作的过程中,教师下意识地每2周进行1次翻转课堂教学尝试,课前围绕授课内容精心设计预习,学生以6人~8人为一个小组,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校园、手机客户端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幻灯等资料搜集,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发到QQ群,供全班同学浏览,并且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进行汇总,为微课程制作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种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他们的自主学习有更强的目的性;同时,也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能够满足学生自己的需求;还可以使教师的前期工作量减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中。

3精心选取内容

微课题材的选择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3],不是所有的授课内容都适合制作成微课程[4],选取比较形象、容易混淆,比较零碎、细节较多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儿科护理学》微课程设计中主要选取与临床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实践教学主要选择体格检查、更换尿布法、婴儿抚触、小包被、暖箱的使用、蓝光灯的使用、皮内注射、皮下注射、静脉输液等18项操作进行微课制作。

4微课程的设计思路

4.1分析教学目标

微课程的设计必须以课程定位、教学目标为基础[5],然后根据教学目标提炼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将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临床岗位需求三者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与临床实际紧密衔接。

4.2资料的整理

在现有教学课件和视频的基础上,将前期学生搜集的教学资源进行汇总、整理,并对不完善的资料进行完善和补充,甄选典型病例、图片,剪辑动画和视频。

4.3编写脚本

脚本是按照教学过程和内容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和先后顺序[6-7],对微课程中呈现的视频、文字、动画、图片、音频等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来表现一个完整的内容,它是微课程制作的蓝图,脚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要简洁明了、简单易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心智,弥补传统实训教学的不足,达到增强教学实效的目的。

4.4录屏

应用录屏软件进行录制和剪辑,使微课程更加完整,更加具有可视性。微课程内容精、容量小(一般不超过100M)[8],短小精悍的视觉冲击会让学生耳目一新,更加容易集中注意力,更加易学易做。

5微课程应用模式

5.1典型病例导入

以典型病例为主线的微课程设计中,必须将教学内容和引入的典型病例有机结合起来,分析典型病例,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理论以“实用、够用”为度,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5.2情景模拟训练

实践性较强的微课程应用时,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熟练掌握专科护理技能[9],因此,在护理实训室创设情境更为适宜。如在设计新生儿喂养、更换尿布法等微课程时,学生在实训室可以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准妈妈”或“准爸爸”,边观看微课程,边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训练,针对实训中产生的疑问、容易出错的环节进行纠正和反思,这样既可以将理性的知识升华为感性认识,又可以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提高学习效率。

5.3课后强化训练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的微课程资源全部传输到校园网络平台上,建立课程资源库,并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可以供学生课后随时随地的学习和巩固,使学习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时间和空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弥补传统大班授课学生主体地位不凸显、对学生个体关注不够的不足之处[10]。另外,在网络平台上,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切磋,教师与学生也可以进行交流、互动、定期答疑、提交作业等。这种方式让学习变的相对轻松和有趣,也更加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为广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6小结

第12篇

关键词:《继电保护》;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162—02



继电保护是在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电保护》课程是电力系统自动化、供用电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继电保护是一门理论性与实际结合很强的课程,但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继电保护课程只注重理论教学,不注重实践技能的提高;并且,绝大多数院校的继电保护课程所讲授的内容与实际相脱节,我校所讲授的都是继电保护的原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共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探索继电保护课程改革研究。

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现状及背景

《继电保护》是我院的供用电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现有的继电保护教材中,分析的都是电磁型、磁电型或集成电路型结构的继电器,而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结构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微机型保护装置应用的相当广泛。我院只开设了继电保护课程,没有开设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和暂态分析这两门课程,学生学习继电保护课程相当费劲;再有,目前的继电保护教材主要讲解的是继电保护的理论知识,实际的电力系统运行案例、电气设备短路电流的计算实例都未讲解,不利于学生理论学习与以后实际工作的认识统一。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更要具备扎实的操作基本功和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学创新意识。

二、继电保护课程体系的整合

《继电保护》课程重点分析了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电流保护、距离保护、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发电机保护等。我校是专科院校,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理论水平以够用为主。而现在电力系统的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和多样,继电保护的原理和形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多学习理论知识是没有必要的,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做中学,学中做。在目标定位上,充分考虑学生能先就业再择业的需要,坚持“宽基础、强技能”的原则。既掌握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理论,又能在这些专业理论基础上把已形成的能力在相应职业岗位范围可以转岗。因此,在我们的课程体系改革中,改变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向“多元型”方向发展。《继电保护》课程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讲解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讲授电力系统暂态和稳态分析的部分知识;讲授各种保护的基本原理、保护装置和继电器的基本原理;微机型继电保护基础知识。在教材编写时要阐明模拟型保护的基本原理,微机型继电保护技术是全新的内容,思维方法与模拟型保护相比完全不一样,应重点讲解如何推倒出算法的数学模型和微机实现原理。

(二)突出课程的职业性,以职业能力作为构建课程的基础,使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基础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融通,即毕业证书和高级技能等级证书。

(三)围绕岗位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项目,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开发校本课程。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如表1为五个项目。

三、《继电保护》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案例教学法

由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发展很快,在讲授课程相关知识是可以联系电力系统的实际案例,例如某某地区电厂发生断路器跳闸事故,原因是某相电接地导致的等等实际案例。使学生在校期间能了解相关领域的现状。通过典型事故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是有特定含义的,它不是通常说的“教学任务”,而是指“需要通过某种活动完成的某些事”。课堂讨论、自学答疑教学形式采用任务驱动法。例如让学生设计某条线路的三段式保护。

(三)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进行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培训方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项目内容、任务要求、工作计划,设想在教学过程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学生对项目的承受能力,时刻准备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问题。

(四)六步教学法

六步教学法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施方法,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际工作需按照六个工作步骤来进行。例如设计6~10KV线路的过电流保护这个完整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分别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资讯阶段,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学生首先了解项目要求;计划阶段,学生一般以小组方式工作,寻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如:电压继电器、电流继电器的原理接线图),制定工作计划;决策阶段:教师考察学生做的过电流保护原理接线图,学生可听取教师的建议,对计划做出修改;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计划完成本项目工作过程,完成项目实施工作;检查阶段,学生进行展示工作成果的工作;评估阶段,学生对完成项目任务中的表现做出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最终由教师做出教师评估。

(五)模拟故障法

在实训室上课时,可以通过人为设置故障,测量故障时的电压和电流来分析故障特点,如何迅速、有选择的切出故障。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利用常规的电流、电压保护的原理及实现的方法简单、直观的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熟悉电力系统各主要元件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原理、结构及其用途。在初步掌握电流、电压保护的基本原理后,再安排学习微机保护的基础知识的内容,由易至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等对保护装置元件进行直观教学,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帮组学生记忆和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加强课堂微机保护演示;采用在实训室边进行理论教学边进行实验的教学方法。

《继电保护》课程以以岗位能力为出发点,突出职业素质的培养,教、学、做结合,教学方法多样化。课程内容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所需的应知应会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中,为学生获得“双证书”,提高就业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基本理论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电力系统暂态和稳态分析应知的理论为基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高职高专教育特色。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陈延枫.高职高专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