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

时间:2022-05-30 11:05:33

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范文1

1.1一般资料

本科共有护士22名,均为女性,年龄18~36岁,文化水平:中专6名,大专13名,本科及以上3名;护士15例,护师6例,副主任护师1名;工龄5个月~14年,平均(4.3±0.3)年,参加本科室工作5个月~12年,平均(4.2±0.5)年。

1.2方法2014年1月开始实施细节护理管理,主要内容如下。

1.2.1实施计划召集护士

拟定细节护理管理计划,包括涉及人员、内容、方法,人员为全体儿科护理人员,内容主要分为儿科门诊管理、儿科病区管理、院外延伸服务管理,门诊管理主要对象为信息获取、基本对症护理、家属管理、门诊区管理、护理技术等,以护理技术为例主要包括注射、输液、体温护理、对症处理等,根据每个护士日常护理情况编制日常护理细节表,组织护士学习,务必使护士学习掌握细节护理能力,培养护士细节管理意识。将细节管理纳入至护理质量管理之中,通过巡视、日常护理质量评定、护理文书等方法强化护士关注细节意识。

1.2.2质量管理

由护士长统筹小组细节管理,通过巡视及时发现护理细节落实不到位情况,及时指导、纠正,并记录在案,纳入日常护理质量评定指标之中;鼓励团队协作、相互监督,自举、自检,不留死角;通过每季度护理通报会议,分析常见的护理细节不到位情况,分析护理不良事件,进行个案分析,提出改进策略;在关键区域,增加提示标识,如输液区墙面增加“输液安全,牢记在心”醒目红色字体标识。

1.3观察指标

2013年1月~10月与2014年1月~10月护理不良事件、基础护理质量评分、病区管理评分、危重症护理质量评分、患儿家属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所获数据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3年1月~10月,共接待患儿832例,发生护理不良事件22例(2.64%),其中护患纠纷11例、穿刺伤6例、其它5例,家属满意783例(94.11%),2014年1月~10月,共接待患儿790例,发生护理不良事件5例(0.63%),其中护患纠纷4例、脱管1例,家属满意773例(97.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1月~10月基础护理质量评分、病区管理评分、危重症护理质量评分高于2013年1月~10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不良事件范文2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流程

护理部在护理质量简讯上将不良事件不记名传达,达到全员学习、共同改进的目的

护理部对病区整改后的效果进行评价,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进行原因分析,防范类似事件发生

护士长一周内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明确责任,对采取的措施,事件处理结果进行评价,制定整体措施,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护理部

护士长在24小时内电话上报护理部,重大事件立即上报

在护理记录单上真实记录相关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

采取一切补救措施确保患者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伤害程度

当事人立即报告主管医师,病区护士长(夜班报告夜值班护士长)

发生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范文3

关键词:护理安全;不良事件;讨论;改进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发生的、未预计到、不在计划中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制定并落实护理不良事件改进措施,可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规避护理风险,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本研究将对我院2012年01月~2013年06月上报的100例不良事件分析,探讨其发生原因,讨论改进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收集2012年01月~2013年06月于我院发生的100起护理不良事件,参照医管局相关标准对护理不良分级:0级70例;Ⅰ级16例;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1例。对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类型进行统计,总结发生原因,讨论改进措施。

2.结果

2.1护理不良事件类型统计 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较多,包括实现带教不规范、处理及执行医嘱错误、护士自身因素以及管理者原因,护理不良事件类型统计,详见表1。

表1.1 护理不良事件类型统计 n(%)

药物剂型

查对错误

执行医嘱错误

护理记录错误

坠床

临床带教

交接班

标本错误

例数

25

7

3

1

16

3

1

构成比

25.00%

7.00%

3.00%

1.00%

16.00%

3.00%

1.00%

表1.2 护理不良事件类型统计 n(%)

药物剂型

消毒隔离

给药错误

操作失误

护患沟通

管道滑脱

跌倒

处理医嘱错误

例数

1

15

3

2

11

3

9

构成比

1.00%

15.00%

3.00%

2.00%

11.00%

3.00%

9.00%

2.2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①护士因素:个别护理人员工作态度不严谨,未认真执行反问式查对、三查八对,工作较粗心,不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导致打错针、挂错液体、发错药(少发、漏发、多发)等问题不断涌现;年轻护士工作经验少,操作流程不熟练,应急能力差,不能正确、及时处理紧急情况,这很容易引起护理缺陷;此外,护理人员不能按要求履行告知义务,不能全面评估患者病情,或宣教程度不够,也会引起不良事件,如意外拔管。②管理者因素:ICU、急诊等重症科室的工作量大,护理人员工作时间长,过度疲劳可使得精力不集中,容易引起护理差错,此外,管理方法不正确,执行力度欠强,奖励制度落实情况差,管理者不能及时发现护理人员的情绪问题,很容易发生护理纠纷;③带教实习不规范:近年来,医院实习生增多,带教医师做不到一对一带教,个别老师实习带教不规范,导致实习生技术操作不熟练,查对不严格,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不良事件发生概率。

2.3不良事件应对措施探讨

①加强培训,对实习生和新进人员进行为期1周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院环境介绍、护理文书书写要求、医疗安全教育、操作规范、法律法规、消毒隔离、护患沟通等[1][2],让护理人员从思想上认清安全的重要性,从根本上防范差错事故,此外,为医院其它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考试,不断提高其安全意识;②严格进行实习带教:入科后,由带教老师进行入科宣教,做到放手不放眼,严格执行三查八对,无菌进行各项护理操作;③充分发挥小组作用: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应用信息化手段及时监测、干预,应用护理技术指导小组进行专项检查、指导,每周由护士长查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加强督导检查。

2.4应对措施实施效果统计 2013年07月~2014年06月于我院实施应对措施,实施后,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月平均发生次数明显减少。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及其家属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医院护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医院规模扩大,床位增加,医院新招的护理人员也不断增多,护理风险也随之增加,有必要采取措施,规避护理风险。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与患者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事件,主要包括导管滑脱、烫伤、误吸、用药错误、压疮、坠床、跌倒等。护理受外界干扰多,工作繁琐,重复性强,很容易发生不良事件,有研究数据显示[3],在全部医疗不良事件中,护理不良事件占40%,本研究显示,带教不规范、处理及执行医嘱错误、护士自身因素以及管理者因素均是引发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原因,实施改进措施后,我院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明显减少,近似于相关报道[4][5]。

本研究中,由于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引起的护理不良事件占首位,可见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此外,实习带教不规范引起的实习学生出现差错占第二位,故做好实习带教工作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为临床常见现象,有必要加强岗前培训,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明确岗位职责,严格执行核心制度,做好人员安全教育工作,加强重点人群、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重点时间段的管理,此外,还应加强三基三严培训,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从整体上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只用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杜绝或减少护理不良事件。

参考文献:

[1]陆升红,梁业梅.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的持续质量改进[J]. 中国医疗前沿,2013,09(04):111-112.

[2]刘小春,史清秀,冯小梅,等. 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网络化管理对提升护理质量的效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11(18):2762-2763.

[3]王晓云,林兴凤,邢介玲,等. 护理安全日历在病区和护理部动态监控护理不良事件中的作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2,08(10):910-912.

护理不良事件范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3年9月在我院科室共发生不良事件52件,我院为三级乙等医院开放床位1100张,设护理单位25个,护理人员650,人,其中三年内护士195人,占全院护士的30%。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医管局《不良事件管理法》中不良事件分级标准,2012年1月至今主动上报给护理部的不良事件中一级以上事件35起。

1.2方法2012年1月――2013年9月各临床科室上报的不良事件。根据不良事件报表填写的内容逐项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不良事件发生种类原因,涉事人员的年资,不良事件的处置情况等,通过分析找出原因,及时找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2结果

2.1不良事件的类型分布情况①给药错误占69%,其中口服给药占7%,输液注射占62%。②医嘱处理20%,包括医嘱漏处理,错误处理,疏漏输入多记,少记,漏记。③管道管理,包括病人自行拔管,错接到流管冲洗管,以及未及时开放引流管7%。④意外事件,如患者走失,跌倒,烫伤等4%。

2.2不良事件的涉事人员年资分类见图文。

3讨论

3.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及分析①给药错误:24例,包括因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用错床号用错剂量,用错方法,用错药品,如病人出入院,未严格核对病人姓名,如阿托品0.5mg,如肌肉注射却静脉推注等,给药途径、药物的复杂性等等原因,护理人员给药差错的发生怒高,且直接面对患者,其拦截率低至2%。②医嘱处理错误,12例,包括转抄医嘱未严格执行经2人核对,二发生漏抄医嘱,电脑输入时而发现少记,多记,漏记的现象。③管道管理方面,包括病人自行拔管,接错引流冲洗管,如晨间护理为病人更换引流袋后,未处理,及时开放活塞。④意外事件发生,患儿弄倒开水瓶发生烫伤,术后麻醉未完全清醒,热水袋烫伤,老年患走失,跌倒,以及肿瘤病人自杀等。

3.2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未严格执行核心制度有关输液注射占70%,医嘱处理占20%,口服药占7%,护理人员在给药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只查对床号,没查对姓名,只查对药品没查对剂量,只查对姓名没查对床号等等。

3.3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护士的资职有关近年医院发展迅速,护理队伍不断扩大,年轻护士偏多,3年内的护士所占比例偏高约30%,在本组不良事件统计中,新护士发生不良事件占50%,1-3年护士占35%,可见,低年资护士是不良事件的高发人群,由于工作经验不足,法律意识淡漠,执行制度不严谨,操作流程不规范等,任何一个环境疏忽都会造成隐患。

4防范措施

4.1建立健全的不良事件上报制度,成立管理小组督导员(科内资深的护士)―护士长―科护士长―护理部形成四级护士质控管理小组,督导员定期督导,护士长随机督查,护士长每月对科内不良事件和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讨论;大内科,大外科,门诊科,各科科护士长,督导员每月,每季,每半年组织科护士,护士长,分析,讨论,可有效的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4.2强调核心制度的重要性我院自2009年,人手一册《核心制度与风险防范》,并在医院的各项考核考试及知识竞演中都有涉及,近年来,对原有的护理安全管理都制定了可操作性的预防处理流程。如对老年人,儿童。术后病人或潜在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告知家长,家属可能发生的烫伤,跌倒,走失,等不良因素,提高自我防范意识,烫伤医院提供了更加安全的住院环境,如警告标识,温馨提示卡,及防护栏努力消除不良因素,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医院后勤部门定期听取不良事件管理小组意见,听取,收集不良事件因素,不定期下各科室检查。并反馈到科室,在科室月后勤的沟通努力,制定要改意见,采取整改措施,能起到共同关注,共同警示的作用,为病人创造安全的医疗环境,从而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护理不良事件范文5

1.1一般资料

文章就2012年6月~2015年1月我院新生儿科所发生的60例不良事件为选择对象,对其相关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其中足月病患儿有14例,早产患儿占46例,在60例不良时间发生中,有60名护理人员涉及其中,主管护师18名,护师与护士有34名,实习护士有8名。

1.2研究方法

对60例护理不良时间的发生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相关发生细节进行详尽的归类与统计,详细调查并记录发生时间、事件原因、相关负责人工作年限与患者床位实用情况等具体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学比较,从而得出新生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中具有针对性的关键要素。

1.3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3.0软件对新生儿科不良时间发生中相关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相关计量资料运用“x±s”表示,统计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发生时段

在新生儿科护理不良时间所发生的60例中,9:00~17:00发生的有38例,占到总数的64.74%,17:00~24:00发生的14例,占总数的21.70%,余下的8例发生于24:00到第二天上午9:00之间,占总数的12.56%,比较三个时间段,9:00~17:00这一时间段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新生儿科不良事件发生具体情况分类

在我院新生儿科60例不良时间的回顾分析中,31.90%发生在皮肤损伤方面,因意外拔管和PTCC管堵塞而导致不良事故的占14.09%,因设备故障导致不良事件的占总比例的3.45%,输液外渗而引发不良事件的占17.31%,其他因素占5.48%。统计比较各数据,发生在皮肤损伤方面的不良事件远远高于其他因素,发生率更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护理人员工作年限

在新生儿科60例不良事件的发生中,工作年限低于一年的护理人员与36例的不良时间发生有直接关系,占总比例的61.10%,工作年限为2~3年的护理人员与8例相关,占26.88%,剩余的8例发生在工作年限为4~10年的护理人员身上,对比工作年限,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不良事件发生在工作年限低于1年的护理人员身上,与其他年限护理人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新生儿科床位使用情况

在60例不良事件的发生中,有8例的床位使用率超过了83%,有14例患者床位实用率超过了94%,有38例患者床位使用率达到了100%,从这点来看,不良事件发生的患者100%都使用过床位,也就是说使用床位患者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面明显高于其他患者(P<0.05)。

3讨论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以人为本理念在社会各个层面贯彻开来,在医护工作中,以患者为本的观念逐步深入,随着该理念的不断贯彻落实,对于新生儿科而言,提供优质护理、降低护理风险、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社会对医护人员的期望要求和医护人员本职工作的着力点,针对新生儿科护理不良事件这一重点问题,笔者认为强化护理规范、严格护理流程、分析事件原因、防范事件再次发生,通过针对性防范措施来做好新生儿科的安全护理。

3.1时段针对性防范

在我院新生儿科不良事件60例中,发生在9:00~17:00的事件总发生率为64.74%,很明显在防范及护理环节应加强对该时段的监测与强化,就其原因来讲,该时段属于一天医务工作的重心时段,各项治疗活动集中,各类护理操作环节频繁,所以在治疗环节上,医务人员应注意新生儿身体特殊性,治疗过程慎之又慎,对于护理人员,一定严格执行护理规范,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风险事件发生,而对于其他可能发生不良事件的环节,强化巡护也是必不可少。

3.2规范治疗环节

就不良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来看,皮肤损伤类的不良事件占总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1.90%,究其原因,我们说一方面新生儿患者皮肤自身柔嫩,不具备成人所具备的细胞防护功能和屏障作用,指治疗过程中会成身体某部分皮肤,很大程度上会引起该部分皮肤的损伤,所以在该环节的治疗护理上,一定要特别重视,而对于其他的情况,比如PTCC管堵塞、信息记录有误、设备出现故障、意外拔管、制度落实欠缺等外在因素,我们应该强化管理、严格按照相关的护理和治疗制度进行。

3.3完善护理人员培训和床位管理

从我院新生儿科不良事故的发生责任人情况来看,工作年限低于1年的护士在护理环节上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原远远高于其他年限的护理人员,而床位使用率较高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有远远大于不使用患者,对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从原因来看,护理人员低于1年的工作年限,在安全管理安全护理意识层面尚欠不足、护理经验和护理专业能力有待提升,护理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欠缺、遇到问题处理能力较弱和医疗器械欠缺等问题造成的,所以从该层面讲,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护理人员培训,以新生儿科患者护理特点入手,对不同工作年限、不同性质的医护人员进行分批次、分层次、细化的、全方位的培训,通过实践模拟、查房演示、场景模拟、角色互换等方面进行培训,别严格考核制度,从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量、风险防范、不良事件发生处理应对、安全意识等层面进行能力提升,从另一方面讲,鉴于医院各科室均有不同数量的护理人员和医疗设备,所以面对新生儿科护理不良时间发生频率和患者自身情况的特殊性,对于护理人员的医疗设备,医院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保证新生儿科患者不良事件的应对和避免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4结论

护理不良事件范文6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归因分析;对策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2]。归因就是寻找已经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通过分析过程来寻找可能归属的某一原因。用归因理论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有助于护理管理者及时发现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所在,进行干预,制定制度,修改流程,进行人员培训等,防止或减少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统计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护理系统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 49 例,按不良事件不同类别分类统计,进行资料整理。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 49 例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一般描述性统计及百分率。

2 结果

见表1。

3 归因分析

3.1制度执行方面 ①不严格执行护理操作查对制度,如:护士接液体、肌注、皮试、发口服药、抽血标本、输血未核对床头卡,未严格遵循双人核对制度,将相邻两个床位液体挂错、打错针、发错药及抽错标本;错误执行侵入性导尿操作、误拔除引流管;②医嘱查对制度执行不严,如:执行治疗护士未认真查对医嘱的准确性,机械执行医嘱,药物剂量用法不符合常规不核查询问;医生漏开皮试医嘱,执行护士给药前未询问过敏史;③未认真向患者履行告知义务,如:患者入院后未详细向患者讲解需配合和注意的事项,并按要求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使患者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及配合技巧,延误重要检查或手术。安全告知欠详细,患者入院后未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告知,如热水袋使用安全、防盗安全、防跌倒安全等,对老年、活动障碍、视力缺损、精神失常等患者未与家属沟通,告知潜在的风险并加强专人陪护,及早对该类患者采取特殊预防措施,从而导致高危患者烫伤、坠床、跌倒、失窃等事件发生;④交接班制度执行不严,年轻护士只注重危重患者的床头交接班,而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皮肤未交接及观察;上下班护士未对高危患者进行皮肤交接,当班护士疏于翻身护理造成压疮。对意识障碍患者护士未对患者入院情况、意识状态进行交班并采取防护措施及加强巡视,导致患者坠床。对精神失常等高危患者无交接记录并加强巡视,患者走失数小时后才发现;⑤报告制度执行不严,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部分科室护士及护士长害怕承担责任,有瞒报现象。

3.2工作流程、规范执行方面 ①安全运送方面:患者外出检查前未充分评估病情,在运送中出现心跳呼吸骤停;需吸氧患者外出检查,无携带氧气袋,在运送途中出现病情变化;多管道患者外出检查,责任护士不陪同由护工自行处理管道,搬运不当致管道脱落、反折堵塞或引流液反流感染;②技术操作规范执行方面:无按规范挂患者安全警示标识,如静脉滴注化疗、高浓度药物无防外渗标识,滴注过程无巡视,液体外渗不及时发现;男性患者插尿管后,操作护士未将包皮复位,导致包皮嵌顿;患者插尿管时管道插入深度不够,导致尿管气囊卡在尿道膜部,患者无尿引出才发现;执行注射操作后直接将针头回套针帽致针刺伤;③特殊护理技术护理流程规范执行方面:对留置深静脉导管患者,未使用术后评估单评估置管术后导管的情况,无记录导管放置时间,超过正常放置时间导致感染;对导管固定不牢致导管脱出。

3.3环境安全管理方面 防盗安全、防跌倒安全告知欠详细,无评估存在高危因素,住院环境维护不当,卫生间无安全防护措施。

3.4仪器设备完备性方面 急救车内急救物品损坏,影响抢救效率,如备用喉镜灯泡不亮、负压吸引装置漏气、简易呼吸器单向阀失灵。手术器械缺失,术后未认真核对精密手术器械配件的完整性。

4 防范对策

4.1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体系 非惩罚呈报属安全文化范畴,指在不良反应发生后,不是惩罚犯错者,而是寻找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改进相应流程,达到从经验中学习和分析危险因素及事态发生发展的趋势[3],主动上报是实现改进的前提,需要护士转变理念,认识到上报是为了避免同类不良事件再次发生,对护理安全有预警作用,能有效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4.2增强护理核心工作制度执行力,保证护理安全 强化护理工作制度的落实,细化护理工作指引,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因不严格遵守护理工作制度造成不良事件的有15例,占总数的30.6%,其中查对、告知、交接班制度的执行落实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关键制度。①通过层级管理,发挥科室质控小组的质管作用,由护理部-护士长-上级护士-责任护士逐级对核心制度的落实重点监控,各护理单元根据本科室实际情况,细化每个制度流程指引,使护士在工作过程中逐步规范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②改革护理排班模式,实行护理连续性工作排班制,通过护士层级管理模式,实行每班护理组长带班工作制,规范交接班程序,护理组长负责对病区特殊、危重、手术、潜在高危风险等患者的床边交接,通过上级护士预见性的指导,为年轻护士提供了成长的平台,为患者提供了安全保障;③制定《入院告知书》,将物品保管、陪护探视、卫生、收费、膳食、设施使用、诊疗配合等住院注意事项作文字的介绍,对告知理解后患者及家属签名确认,而且在每层住院搂层走廊都制作《住院须知》温馨提示宣传版,使患者及家属能理解住院的规则和注意事项,确保医疗安全。

4.3流程再造,加强关键环节管理 ① 建立与完善各种专科护理单,如建立《输血安全护理单》、《压疮风险评估护理单》、《跌倒护理单》、《危重转运评估及防护落实单》、《药物外渗护理单》、《深静脉导管置入术后维护单》等,为日常观察病情、实施护理措施提供依据,通过连续不断的观察、评估,及早发现存在和潜在的问题,采取防范措施;②建立《手术安全核对单》、《术前准备单》,术前术后除常规核对手术患者的基本信息,还要求手术医生及巡回护士共同核对手术器械的数目,查手术器械的完整性,并术前术后签名确认;③ 制作安全标识牌,根据病情需要在患者床尾放置不同的安全警示标识。

4.4注重住院环境设施的改建,在卫生间内加装冷热水标识;在全院各病区加装监控系统,强化保安职责,加强探视管理与安全巡视。

4.5加强支持中心的管理和培训,组织全院护工进行安全运送知识及技能的学习,规范安全运送流程,并每月进行相关知识的考核。

4.6各科室根据存在的缺陷,注重实证分析,识别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根据《临床护理技术规范》,使用专科护理单,建立专科护理工作指引,重组工作程序。

4.7有研究提示,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护士层级为低年资护士。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是重点,各专科设计有目标、有组织、有系统的规范化培训内容,注重护士继续教育制度的落实。对新调入人员、通科培训新护士,建立一对一的导师培训制[4],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督导。

5 结论

核心制度和工作规范的落实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屏障,加强安全管理,重视管理制度和操作技术流程方面的改进,建立专科技术指引,强化年轻护士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护士整体的风险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根本途径[5]。我院从2011年起根据不良事件原因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后,不良事件发生率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23起逐步下降到2012年的11起,护士对不良事件风险防范意识明显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由2010年的92.3%上升到97.6%,护理质量上升。

参考文献:

[1]刘玮琳,叶文琴.加拿大Mcgill大学对护理差错的认识和处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3,4(10):94.

[2]李漓,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54-55.

[3]徐慧敏,黎萍,徐勤容,等.无惩罚呈报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2010(4):65-67.

护理不良事件范文7

【关键词】

护理;不良事件;管理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未预见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也称护理差错或护理事故。为把护理不良事件控制在较低水平,避免严重差错事故发生,现将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发生的一般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剖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89例。其中执行医嘱错误24例,处理医嘱错误27例,错留或留取样本不合要求16例,交接班不清7例,漏执行医嘱5例,输液速度过快过慢各1例,液体外漏8人次。89例护理不良事件中差错发生者工作年限毕业1~3年48人次占53.9%, 4~6年36人次占40.4%,10年以上5人次5.7% 临时护士 70人次78%,在编护士19人次占22%。

2 原因分析

2.1 主观因素

护士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制度是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护士处理医嘱时错抄、漏抄医嘱,医嘱执行时间不严格,擅自停药,输液时尤其特殊药物不能按医嘱要求给药,单位时间内不能严格控制所输药品的剂量,药品质量消毒不严格,输液过程中巡视不到位,未告知药物外漏导致局部肢体肿胀,姓名药名剂量查对不严导致抽错药加错药打错针发错药等。

2.2 技术因素

89例护理不良事件中,留取血液标本时在输液肢体同侧的同一根血管采血,拿错标本瓶,多抽,少抽,抗凝不抗凝分不清,采血后的注意事项未告知患者。护士技术操作水平低,经验不足会导致风险增加影响护理安全。

2.3 服务意识

护士服务意识滞后,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低年资护士缺乏工作经验,处理问题能力差,沟通能力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地位低下,丧失工作热情,缺乏认真的态度容易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2.4 法律意识淡薄

护士不注重法律知识学习,不知道哪些行为已经违法,不知道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护理文件书写不能遵循科学性、真实性、完整性、按时性的原则。

2.5 管理因素

护理人员缺编,护士工作量大,护士长忙于带班,班次调整不合理,思路不清晰,管理不到位,要素质量及环节质量管理力度不够。

2.6 其他

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强,医疗保险需求提高,在社会舆论负面影响下,人们对护士加药处置过程有不信任倾向,利益格局也发生改变,使得医疗消费等同于商品交换,医患关系变成经济关系。

3 防范方法及措施

3.1 提高法律意识 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定期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差错制定标准及处理方法》、《医院护理工作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牢固树立依法施护的观念,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用法律来维护服务对象及自己的正当权益。

3.2 进行专业培训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进行规范化的培训使其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严谨慎独的修养和自律意识,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严格执行标准及操作规程。

3.3 科学配置人力资源 合理支配人力,实行弹性工作,确保白天至少三名护士在岗,夜班一名并有备班一名,这样既保证常规护理治疗的顺利进行,充实了早班夜班的力量又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减少了安全隐患。

护理不良事件范文8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儿科于2011年7月至2014年7年发生及上报的65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类、归纳及分析,并产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总结。

1.2方法

对儿科上报的65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以准确分析出引发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χ2值表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65例患儿中,用药错误率是最为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占63.08%,显著高于其他类别事件,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引发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

从各个不良事件类别中可以看出,引发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护理核心制度执行不力

在本研究中,用药错误率达到63.08%,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未能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对药物的审查不严格,如只喊床号,不喊姓名;只看包装,不看药名等,且对药品的用法、剂量及浓度等审查不严,盲目执行错误医嘱,不严格执行医嘱时间,同时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如不按时巡视病房、不仔细检查患儿病情等,对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不严格按照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如药品混放、药品过期、药品用后的清理、归位、补充不及时等,从而容易导致用药错误的出现。标本采集失误在本研究中所占的比例为10.77%,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在采集血液时出现采血对象错误、贴错试管以及不及时送检等引起的。

3.1.2沟通技巧欠缺

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时,未能考虑患儿及其家属的理解程度,也未能和患儿家属进行有效沟通,语言生硬,缺乏严谨,不能很好地向患儿及家属分析出重点,从而导致患儿在住院期间发生不良事件。如护理人员告知家属不得将开水瓶置于床头柜上,但家属在交流时没留意,导致患儿出现烫伤不良事件。同时,部分护理人员不注意说话的场合及方式,当众议论医疗过程,容易使患儿及其家属产生错觉与误会,从而引起护患纠纷。

3.1.3责任心不强

由于儿科护理工作比较繁重,部分护理人员只为了完成本班的工作,对查对程度有所简化,对患儿的巡视不及时,检查内容不全面,错误的认为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从而容易导致检查延误的出现,未能及时检查出与处理患儿的不适,从而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3.1.4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儿科临床中护理人员多数为新护士,对护理操作技能掌握不熟练,心理素质较差,导致在护理工作中常引发各种不良事件。而且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缺乏,未能站在患儿的立场为其着想,尤其是患儿的理解、掌握能力较差,而护理人员在进行药物、治疗的解释时不恰当、不耐心、不全面,导致容易引发药物不良反应,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3.1.5护理人力资源不足

儿科护理工作复杂、繁忙,且工作量较大,特别是患者高峰期,护理工作量大量增加,造成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导致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难免出现检查、治疗不及时的情况。再加上患儿家属的催促、呵斥,使护理人员急于快速完成诊断与治疗,从而导致忙中出错。

3.2不良事件的防范对策

3.2.1认真落实护理核心制度

护理核心制度是保证临床护理工作正常、顺利运行的关键,通过进行每周、每月进行考核,并加强日常护理监管,以督促护理人员掌握与落实各项护理核心制度。通过成立以护理部主任为领导、优秀护士长为组员的查对制度督查小组,加强对儿科的定期与不定期检查,以便及时发现与纠正风险因素,将查对制度落实到实处,以增强护理人员的查对意识。同时,鉴于用药错误率在护理不良事件中所占的比例比较高,因此为了降低用药错误的发生率,儿科应转变传统的查对模式,并建立全新的工作流程,如在护理操作前应询问患儿的姓名,再根据患儿名字进行药品的核对,严格要求人员执行护理核心制度,以减少用药错误的发生。

3.2.2强化患儿身份识别管理

鉴于用药错误率较高的因素,儿科还应强化患儿身份识别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腕带标识三确认制度,把患儿的姓名、年龄及床号都写在腕带上,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时让患者家属自报姓名,护理人员在查看腕带后进复述,再由家长确认。对于同名同姓者,在其入院时必须要及时告知患儿家属,护理人员在核对姓名时必须要提高注意,且要治疗单、输液卡等处做好特殊标记。在交接班时,护理人员之间必须要做好交接工作,以减少用药错误的发生。

3.2.3强化护理人员沟通技巧的培训

大部分的护患纠纷都是由于沟通不善引起的,而沟通不到位现象多出现年资较低的护理人员身上,由于其临床检验不足,在遇到患儿家属询问时未能进行有效沟通,导致护患纠纷的出现。这就要求医院必须要强化护理人员沟通技巧方面的培训,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适当加入一些角色互换、情景模拟等活动,并由护士长进行指导,以使护理人员能掌握更好的沟通技巧。由于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要面对的患儿比较多,对于患儿家属的抱怨声,护理人员应给予充分理解,并根据其个人情况恰当解释,以说服患儿家属。良好的沟通技巧在于对患儿家属意见的专注倾听,以明确其说话内容,并懂得换位思考,站在患儿家属的角度进行思,并给予充分的理解,且要懂得接受,对患儿家属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客观倾听,但不急于做出判断。在交流时必须要紧紧围绕家属所关心的问题,给予患儿家属详细、认真的讲解。在护理操作时,应适当夸奖与奖励患儿,以使家属能感受到护理人员对孩子的关心与呵护。对于患儿家属的指责,护理人员应善于克制自己,听取与客观分析其意见,并做好详细的解释。

3.2.4强化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

鉴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的现状,医院必须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除了加强护理人员关于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也要提高护理人员的优质护理服务意识,并增强其护理责任心。要求护理人员在面对儿科特殊群体时必须要具备更高的责任心、耐心、爱心及职业情感,以宽容、理解及安抚的态度对待患儿家属的误解与迁怒。同时,要通过护理查房、护理学术活动、交流讲课以及远程教育等方式完善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以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另外,还要落实专业技能考核制度,定期进行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考核,以使护理人员能认真掌握好新药特药、输液滴速、静脉穿刺技巧等知识,并以娴熟的操作及热情的服务,以获取患儿及家属的信任。

3.2.5完善人力资源配合

根据儿科护理工作复杂繁忙、工作量较多的现状,医院除了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引进护理人员外,还要做好护理人员的弹性排班工作。如儿科常见病的季节性比较强,护理工作的忙闲反差比较大,再加上儿科的治疗多在集中在上午,而其他时间段的治疗比较少。因此医院要合理根据季节性与时间段等因素进行护理人员的弹性调节,合理排班,以充分利于有效的人力资源,必要时可从医院的其他科室合理调整,在不影响其他科室正常工作的同时做好儿科护理工作。

4总结

护理不良事件范文9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防范措施

    手术室是为患者提供手术和抢救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医疗事故最容易发生的高风险科室,手术室护理质量的高低对手术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意义。手术室中的护理工作贯穿整个手术过程,因此护理工作的质量也就直接决定了手术进行的成功与否,当然其中如果存在有一些护理风险,其同样也贯穿在整个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手术室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与手术科室、血库、麻醉复苏室等多个部门和学科之问的紧密联系,而且手术室中相关人员也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手术和麻醉过程的不可预知性等,这些因素使得手术室变成了一个高护理风险的科室。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过硬的技术水平、有机敏的应变能力、高效的工作效率和严格规范的操作方法。本文笔者浅谈一下手术室中常见的一些护理不良事件,进一步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对其提出一些防范措施和建议,现将报道如下。

    1 手术室常见的风险因素

    1.1 人员因素:在手术室护理人员中不乏有责任心不强,专业技能不熟练,应变能力差者,这些都可能导致工作失误,且失误率较高。

    另一方面,有些护理人员对于专业理论的学习和操作技术主动学习性差,致使在手术护理工作过程中无法独立的完成。如在于术中选择患者合适的体位或者使用气压止血带时,可能对患者造成压伤、挤压伤等。

    1.2 管理因素:手术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完善,或者各项规章制度无法贯彻实施,没有得到落实。如在接送患者的过程中,不穿外用衣和鞋,参观新展开手术的人数较多,造成室内糟杂,室内菌落升高,影响手术操作者的正常发挥和增加病人发生感染的机会。

    1.3 执行的无菌技术操作标准不高:在手术室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其是防止患者手术室内发生感染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是如果操作不当,如在无菌包打开后不执行无菌操作而直接敞开抖落器械,容易给患者造成感染。

    1.4 器械物品清点核对:手术操作过程中有很多器械物品直接与患者的身体接触,因此在手术前、中、后一定要认真清点手术器械物品,防止其遗留在患者的体腔或深部组织中,而且还要检查器械物品的完整性,消除手术室护理中的安全隐患。

    2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不良事件及其发生原因

    2.1 压疮:在手术病人中,较容易发生压疮。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由于病人自身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由于手术时间过长压迫而成,不仅给患者造成疼痛,还对手术护理工作和l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不便,影响患者的正常恢复。分析压疮发生的原因有几方面:(1)压力因素:受力面上的压力是导致压疮的重要因素,其与受压时间密切相关,因此手术时间越长越容易引发压疮。(2)剪切刀因素:剪切引起组织相对移动,阻断周围较大区域内的血流供应,造成组织受损形成压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3)摩擦力因素:患者直接与床单接触直接产生的摩擦力可以诱导压疮形成。(4)体温因素:手术中患者处于低温麻醉中,低温下血液粘度增加,血流运行变慢,造成组织缺氧,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压疮发生的几率。(5)患者的身体状况: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营养不良,使其身体各项机能下降,皮肤抵抗力也随之而下降,诱发压疮。

    2.2 输液液体外渗:在给予患者静脉输液时常常出现液体外渗的情况,其主要与药物、疾病、机械性损伤、年龄等因素有关。药物浓度高,输液速度快,血管硬化,同一部位多次穿刺,血管细,皮下脂肪层保护弱等原因都会引起液体外渗。

    2.3 手术器械物品清点不清:护理人员在手术前中后清点器械物品不认真,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2.4 电刀灼伤:在使用电刀过程中,由于患者体瘦,身体和电刀接触不良,或者是工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工作不认真等因素都可能造成患者灼伤。

    3 防范措施

    3.1 预防压疮的措施: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要求,将手术室内的手术床进行改良,改制成高质量舒适度高的床,舒适的手术体位可以减少压疮的发生。另一方面,还要制定高效的手术配合流程,尽量的缩短手术持续时间,这样也可以避免或者减少压疮的发生。

    3.2 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可以定期给护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每个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安排一定的时间给所有的护理人员进行技术交流;培养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提高其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通过多方面的技术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保证于术室中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

    3.3 加强管理制度:完善手术室中的各项规章制度,而且还要贯彻落实。通过规章制度的规范作用,加强护理人员的认真度,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术前术中术后认真检查清点器械物品,确保患者的安全。

护理不良事件范文10

【Key words】 Adverse events management; Quality of care indicators; Nursing manag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Jingdezhen City,Jingdezhen 33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2.026

在临床治疗工作中,护理质量指标中不良事件主要是在诊疗活动中出现的医疗异常事件[1-2],是相对于正常医疗过程和结果而言的,指非疾病性所造成的事件。本文主要采用护理质量指标对不良事件做出分类,从中分析不良事件的轻重急缓,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分析,根据其护理的情况和特点,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提高护理的质量,使护理工作得到有效改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4年6-12月期间护理工作人员上报的105例不良事件。其中,100例不良事件有各个科室共10个护理单元。主要有内科、妇产科、急诊室、门诊楼、西一院、神经科、内分泌科、心血管科、康复理疗科和东门诊10个护理单元组成。

1.2 方法 主要运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和调查本院上报的105例护理不良事件。对调查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不良事件的发生地点、当事人、情况、时间、结果等一些资料。本文主要根据省卫生部门所的护理质量指标中的所有项目,其中有14项的基础护理质量指标以及47项专科护理的质量指标。在专科护理的指标中主要有对NICU以及血液净化和糖尿病等的护理质量指标,而不良事件分类依据临床护理质量指标内14项基础护理质量指标展开,分为误吸、针刺伤、药物措施、压疮及跌倒等[3]。再按照事件的发生严重程度来分为4个等级,主要有:(1)隐患事件,即事件的错误情况发现的及时,从而避免造成事实;(2)警告事件,主要是指在护理中出现非预期性的死亡情况,以及非疾病性的自然过程中形成了功能性永久丧失情况;(3)未造成后果性事件,就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出现错误,但未实质性给患者造成伤害和各种机能性的损害情况;(4)不良事件,这种事件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当中,由于治疗中疾病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伤害和功能性的损害等情况。本文主要对这种情况进行详细研究和论述。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护理不良事件的情况分析 通过总结,护理不良事件分类情况如表1所示,护理不良事件占比最多的是用药错误,其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护理不良事件(P

2.2 护理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分析 对护理不良事件中按照严重程度分为四种,依次为警告事件、隐患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及不良事件。对比可知,不良事件及未造成后果事件占比均显著高于隐患事件与警告事件(P

2.3 不良事件中护理工作人员相关情况分析 不良事件中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年限情况及其本人的学历等情况具体见表3。从表中可知,护理工作人员职称为护士占比显著高于护师、主管护师(P

3 讨论

护理不良事件指的伤害事件并非是原发性疾病所致,而是因为医疗护理行为中的不当之处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或是患者死亡,或在离院时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能等现象[4-5]。护理不良事件可分为不可预防性不良事件与可预防性不良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多会造成严重后果,容易引发医疗纠纷,且会对医院声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临床中应对护理不良事件予以有效预防[6-8]。

在本次研究中,本院通过总结分析2014年6-12月期间护理工作人员上报的105例不良事件相关情况,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从本院的工作规章制度上看,并没有采用惩罚性的措施对不良事件进行上报制度,而是鼓励护理工作人员积极实时上报。在出现不良事件时,有关当事人要及时地报告给当班的护士长,还应积极填写有关护理工作中不良事件的报告单,详细地对发生的事件情况进行记录,把事件的时间、地点、当事人、过程和结果等各种信息记录完整[9]。然后由护士长着手调查不良事件产生的根源,以及在事件发生的各种管理上的漏洞和各种因素等情况,再由科室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完善措施,再上报给护理部。在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下的重大情况以及突发性、紧急性等情况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以及面临的环境进行口头上报,通过各级上报,直接对院长进行报告[10]。最后,在针对各种不良事件的情况,各个科室的护士长要组织各个成员进行不良问题和事件的分析和研讨会,对于出现的不良事件提出一些改进和优化策略[11]。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105例不良事件中,用药错误30例,占比28.57%;非计划性拔管18例,占比17.14%;锐器伤9例,占比8.57%;跌倒16例,占比15.24%;走失14例,占比13.33%;抽血错误8例,占比7.62%;输液反应4例,占比3.81%;医源性皮肤损伤6例,占比5.71%。经过对比,护理不良事件占比最多的是用药错误,其发生率高于其他护理不良事件(P

另外,本院对护理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展开了分析,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警告事件占2例,占比为1.90%,不良事件占49例,占比46.67%,未造成后果事件占41例,占比39.05%,隐患事件占13例,占比12.38%。对比可知,不良事件及未造成后果事件占比均显著高于隐患事件与警告事件(P

护理不良事件范文1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病房2015年收治的100例患儿(实施前)和2016年收治的100例患儿(实施后)为研究对象,实施前病例中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龄(5.21±1.27)岁,实施后病例中男55例,女45例,平均年龄(4.98±1.18)岁。实施前后患儿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建立不良事件专项管理小组(组长:副主任护师1名,小组成员:主管护师3名,护师7名,护士2名),确定不良事件报告范围,制定、监督和完善上报度。护理人员护理过程中发现护理不良事件后应及时报告不良事件专项管理小组,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内容包括患儿资料,事件发生地点、经过,护理不良事件类别、事件发生原因、相应对症处理、患儿后续病情进展及相应改进措施等。完善奖惩制度,对于及时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且未造成患者损伤的护士可免于责罚,造成患者严重后果者从轻处罚,鼓励其积极主动上报自身及他人的护理不良事件。对于上报他人护理不良事件者给予适当口头或物资奖励,上报内容不符合护理不良事件的不予奖励,定期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对隐瞒不报者通报批评,并根据不良事件给患者造成的不良后果酌情加重处罚。每月开展1次讨论会,集中探讨儿科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并制定改进措施,分享护理经验,避免类似不良事件再次产生。

1.3观察指标

①记录激励上报制度管理实施前后科室不良事件上报率,不良事件上报率=上报例数/总不良事件发生例数×100%。②使用自制问卷调查统计科室护理质量,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好。③使用自制问卷调查统计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不良事件范文12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对策

护理不良事件即为患者在医院治疗或就诊期间出现的所有威胁患者安全健康的护理意外事件,例如跌倒、烫伤等。精神疾病患者具有其特殊性,因为其无法正常的处理与理解客观事件,所以会发生逃跑、自杀、伤人等异常行为,如果护理人员护理不周,易于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本文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住院患者发生的66例护理不良事件给予调查分析,从而查找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护理不良事件 62 例,其中男 37 例,女 25 例,年龄15~75岁。

1.2方法 对本院两年来经上报登记、进行讨论分析并处理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学描述,并采用 SPSS13.0 统计软件对上半年和下半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对照分析;对疾病所致和工作人员失误护理不良事件也进行了对照分析。

2结果

2.1上下半年护理不良事件比较 每年都有相同数目但不同性质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且下半年较上半年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见表 1。

2.2疾病与护理人员工作失误影响比较 疾病所致护理不良事件较护理人员工作失误所致护理不良事件对照结果分析,见表 2。

3讨论

护理工作是一项涉及维护和促进人的健康的医疗活动,具有专业性,服务性的特点,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医疗安全和人体健康。精神病患者因其思维及认知障碍,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本文通过对66 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发现每年都有相同数量而不同性质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且下半年较上半年高,对照结果有显著性意义,P

精神科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位于前 3 位的是:用药错误、外走、自杀与自伤。同时临床发现在自伤的 25例患者中以头撞墙受伤缝合的 12 例,其次为砸碎玻璃划伤 6 例、服毒 5 例、跳楼 2 例,这可能与目前的封闭式管理有关系。目前除了封闭式管理,安全检查也较严格,患者自伤就会采取以头撞墙为主要方式。所以护理人员要认真学习精神疾病知识,加强巡视,同时还要加强急性期患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等,辅以心理治疗。从护理人员工作失误所致安检不严 4 例护理不良事件中,提醒医护人员要加强安全管理,晨晚间护理中的安全检查及患者和家属的安全宣教工作要落实到实处 [3];要加强新人的培养,提高护士心理素质,同时要着重培养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做好三查七对,强化安全意识,因为安全意识是护理和患者安全的重要前提。

综上所述,引起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有很多,为了保护患者的身心健康,必须要加强对其的有效护理,合理的配置护理人员,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安全防范意识,从而促进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国兰.精神科意外事件27例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1,14(0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