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应用化学的就业前景

应用化学的就业前景

时间:2023-09-22 17:05:56

应用化学的就业前景

应用化学的就业前景范文1

关键词:风景园林 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环境心理学 课程引入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204-03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而这些挑战为园林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现代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也在日益提高。但是,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大学本科专业教育是培养风景园林学科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高级人才的基础阶段。因此建立完善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直接影响着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从业能力以及理论研究水平,关系到该学科的未来发展,从而解决社会需求量增长和专业人才培养输出欠缺的不平衡矛盾。

1 风景园林专业发展的需要

自1900年,哈佛大学设立了美国第一个风景园林专业(Landscape architecture),标志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建立。在我国,正式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在取得显著教育成就的同时,由于风景园林学科自1997年一直被作为建筑学一级学科中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的一部分,学术地位大大降低,从而使该学科的教学、科研等活动大多是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的名义下进行,内容与名称严重不符,导致无法与国际同学科接轨,造成学术思想混乱,而风景园林分属不同学科门类,学科门户之见和分化严重,人为分割导致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不完整,直接影响构建专业培养课程体系时存在盲目和局限等问题。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发展要求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面对诸如上述日益凸显的学科发展问题及社会关注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对此做出了重要调整,在已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显示,将“风景园林学”正式列入一级学科,这一调整标志着风景园林行业从国家层面得到了充分重视和认可,预示着风景园林教育春天的到来。目前我国已有184所高校设立了风景园林专业,并且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递增。业界人士纷纷呼吁,为确保风景园林学学科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本科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在协调学科建设与行业发展的同时,满足快速扩展的风景园林事业对应用性、复合型、专业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1]。

1.1 现行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设立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大体上都按照已故的汪菊渊先生对于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所划分的层次进行构建。其主要分为三个主要的层面: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大地景观规划[2]。其中以“传统园林学”为重点,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树木学、园林工程、园林艺术、园林史等,而这些课程占了本科专业教育的绝大多数课时;以“城市绿化”为专业教育的并行侧重点,主要开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原理等课程;以“大地景观规划”为本科专业教育提升,主要开设风景名胜区规划等一系类的拓展课程,但是这个层面的教育由于受到教学课时以及课程体系的限制,没有构建出完整的体系和教育目标,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宏观研究内容及方向把握不准确。而“大地景观规划”是学科应对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挑战而提出的新的发展策略,是学科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研究的课题,其任务是合理利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生活境域,从而用理性的分析以及可行的发展策略来解决当下人地关系失衡、环境恶化、自然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等尖锐的社会问题。在现行风景园林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也正是由于认识到风景园林业务范围已从原来单纯的规划设计转换为保护利用、恢复更新等发展研究趋势,最经几年在一些风景园林专业院系中出现了与景观生态学相关的课程,更有完善者甚至建立了“场地认识和分析”相关的介绍、体验类课程,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框架更趋于完善,从而使得设计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1.2 课程体系中引入“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

在完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也为风景园林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其实就风景园林目前的发展趋势,溯其根本,就是解决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而园林本身就是为人服务的。因此作为专业从业人员,经常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设计?”回答有若干种,但是有一种最具代表性―― 是“为了寻求某种变化”,那么“为什么要变化?”肯定是要满足某种需求,那么“是谁的需求?”这个答案唯一,即为“人的需求”。因此经过这样一个设计反思的过程,即可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园林设计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做到人性化设计。而这个过程是要建立在对场地合理的分析和研究之上,借助景观生态学等知识的宏观把控,运用园林规划设计的微观方法,才能促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因此从课程体系完善的角度考虑,将“环境心理学”引入,是对专业设计过程培养最好的补充和铺垫。而环境心理学作为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应用型学科,着重从心理学和大众行为角度,探索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发展。在人与环境之间坚持“以人为本”,从大众行为和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对现代景观设计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图1所示)。

1.3 “环境心理学”在风景园林中的发展应用

环境心理学应用到园林设计中,激发了景观设计新的研究方向,促进了设计对人的需求的关怀,实现设计环境的最优化,为很多细节提供了设计理论和依据。将环境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到园林设计中,解决了许多除设计因素之外的现实问题,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景观影响。

就目前环境心理学在风景园林中的研究现状,国外在此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学及其对园林设计的一些影响,如由Almo Farina和Andrea Belgrano提出的“中立基础园林、个人基础园林、观察基础园林”三种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原生态假设理论;再如Jader Tolja和Clara Cardia通过实验证明一个人的心理因素能够影响空间认知,空间体验和空间说明。二是研究大众行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截取相关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园林设计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的公园设计以及扬.盖尔对于如何使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支持或引导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且景观中的环境心理学理论在考虑特殊人群的设计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的关注理论研究,将重点投射在运用国外的研究理论,在具体设计中加以改进和完善。综合国内外的综合研究成果,现在的景观设计重点是关注景观与人的相互影响和关系,而非景观本身,这是环境心理学带给景观专业新的反思和研究方向[3]。其中,环境认知理论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人际距离―― 亲近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对景观场所设计的影响;个人气泡、领域性、私密性特征在园林景观体验中的把握,甚至色彩感知对园林景观的影响都将成为每一个专业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4]。正如彼德 .沃克所说:“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如同一个编剧,如果他的景观设计得好,那么每个是使用者就如同在剧目中的演员,尽职尽责地演着编剧为他导的剧”,由此可见,如果掌握了大众行为中所蕴含的心理需求,那么景观设计作品的使用频率和社会评价将会大大提高,从而使对景观使用者的控制从无序走向可控化。

2 “环境心理学”课程缺失对专业培养的影响

在现行的风景园林本科课程体系中,作为设计根本和前提的“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内容并没有相应课程的讲授,只是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涉及到具体设计内容时,浅显地分析下此类型园林项目对适用人群该如何进行考虑,但是理论深度和广度远远不能解决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当然也有一些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中虽然设计到心理相关的课程内容,但是由于心理学范畴较宽泛,讲授没有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以及针对园林专业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展开,使学生感觉所学无多大用处,因此造成学生学生不愿意学、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的现状。由于“环境心理学”自20世纪70年代形成,在30余年的发展中已形成一套基本完善的理论系统,并且其在园林中的应用探索已步入了深层研究,因此只把这方面的知识仅作为一门园林专业基础课上分散讲授的内容,一方面难以保证学生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使这类知识在相关设计中得实用度大大下降。

2.1 导致设计目标不明确

“环境心理学”课程的缺失,直接导致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时盲目拼凑、目标不明确,缺少对景观与人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只注重方案形式的漂亮,忽略场地功能的考虑,最终使方案的认同度和操作性降低。比如无论是设计那一种类型的园林绿地,都存在诸多环境心理因素方面的考虑,不仅要满足各类人群使用的功能需求,更要通过一系列环境与人的关系的分析来充分展示景观对人的吸引力,从而控制人对景观的感知。只有这样,设计的内容才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标的实现某种使用需求。

2.2 对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在教学方式上,任课老师在布置“园林规划设计”或者“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的不同设计作业时,虽然一再强调学生要对整个地块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并提倡人性化设计,但是学生仍然感觉对此要求无从下手。因此,作为讲授者,应该改变枯燥的纯理论教学,试着引导学生以一个景观使用者的身份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从景观认知过程及景观行为的空间格局等多重角度,培养学生在景观设计中的“多身份”扮演的假象能力,推导出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和要求的方案,再借助环境心理学中关于大众行为与景观的关系,不断地提高方案的可操作、实用、舒适性。

2.3 引发对传统设计程序的反思

我们现在做设计,一般采用直线型设计程序(如图2所示),从解读任务书完成设计纲要,确定设计方法和内容,再到最终的设计实施,全程建立在设计师在独立思想之上,没有使用者的参与。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合理的设计程序应该是环形设计程序(如图3所示):通过对设计纲要的理解从而预测出设计目的,或者说是设计构想、意图或假设,然后通过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法对这种设计意图进行恰当的表达,至此是没有使用者的参与的,与传统设计程序所不同的是,在设计实施之后,新加入一个设计环节,就是对所设计的内容进行使用后评价,得出结论,从而验证当初的设计预测是否准确,如果条件容许甚至对方案进行合理修改,可以说这个过程为今后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第一手参考信息。这种环形模式使我们的设计更趋于完善,提高了景观品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公众对景观的认同程度,这种程序才是良性的可持续性设计发展之路。

3 “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引入

针对当前的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及专业的核心教育目标,“环境心理学”课程应作为当前专业核心课程“园林规划设计”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的先行课程,起到普及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内容和具体方法的作用。同时,为了避免纯理论讲授的单调枯燥,本门课程可以引入“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不同的心理反应对景观认知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总结各种设计信息和参照依据,从而为核心课程的开展铺垫合理化设计的理念。本门课程的主要知识体系由认识人的基本行为开始、在认识交往的基础上规划设计面向交往的景观场所、了解景观行为的空间构成、从景观感知到如何提升景观认同度、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调查作业五个主要部分组成,课程答题的建设构想(如表1所示)。

4 结语

约翰.波特曼说:“如果我能把感官上得因素融汇到设计中去,我讲具备那种左右人们如何对环境产生反应的天赋感应力,这样,我就能创造出一种为人们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和谐环境。”这个和谐环境就是人们所期盼的完美空间,也是园林设计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园林景观设计溯其根本,就是“以人为本”,创造出人与环境高度和谐的生产环境,而人类对环境的感知往往比环境本身更为重要,因此,评判园林设计成果的好坏,不能仅仅以美观、实用为唯一标准,而是要换位思考,以使用者的身份去感受景观的作用[7]。由于每个人的身份、地位、年龄、经历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对同一个景观的认知也存在差异,这也就是说没有最好的设计,只有最人性化的设计,这也就回归到了现在风景园林专业培养人才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以人性化的设计,实现人们对美好生存环境的渴望,这是对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要求,更是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雄.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8(1):3-5.

[2] 张善峰,许大为.风景园林本科课程体系中“场地认识与分析”课程的引入[J].高等农业教育,2010,7(7):49-52.

[3] 孙雪芳,金晓玲.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08(4):162-165.

[4] 张溪明.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5):349-351.

[5] 李允菲.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陕西林业科技,2009(2):133-137.

[6] 徐岩岩,牛海珍.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及对其研究的影响[J].山东林业科技,2009(4):115-116.

[7] 冯茜茜.园林景观设计中心理学思维的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06(2):36-37.

应用化学的就业前景范文2

一、何谓“预设职业场景教学”

“场景”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职业场景”指在课堂(或者实习工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反应的教学过程。“预设职业场景”则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岗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职业英语能力为核心,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富有吸引力的各类典型场景,用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英语技能,以增强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为何开展“预设职业场景教学”

深受普通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中职英语教学在内容上呈现出重基础、轻能力的特点,在方法上则以机械枯燥的传授为主。加上中职学生本就是中考的失利者,基础相对薄弱,动力相对缺乏,长此以往,中职英语学科便成了市级调研中学生认为“无实用价值”的学科之一。中职英语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开展“预设职业场景教学”,是走出当前中职英语教学的困境的必由之路。

1.设置场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传授为主,学习者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的情绪和积极性很难被调动,尤其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其正是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失利者。有研究发现,在一定的语言交流环境中,17岁左右的人学习语言的速度和效果要强于没有语言交流的环境或被动的学习环境。也就是说,知识和能力必须通过其使用的情境来加以培养和传承。“预设职业场景教学”就是在设置的场景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在“做中学”,在“学中练”。

2.实践运用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不管什么知识,如果不用,便会淡化;长期不用,便会遗忘。对于语言来说,尤其如此。知识只有真正运用到实践中,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从纸上谈兵到实际中的运用,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大跨度,是一个新起点。在英语学习中,一个句式或一段情景,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也许会背得下来,但时间一长,记得就不那么准了,原因就是缺乏运用,缺乏运用就缺乏理解,缺乏理解就记得不牢,所以要尽最大可能地将英语学习与职业场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学习英语、培养能力。

3.职场文化有利于综合素养提升

学习英语不仅是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同样是在了解和传承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有环境文化,甚至还涉及职业文化,当学生置身于这种文化的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得到内化。例如,在有关服饰会展布置的场景教学中,不同的服饰文化对中职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会影响其今后的待人接物和审美观。

三、如何开展“预设职业场景教学”

中职学校“预设职业场景教学模式”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英语能力为中心,提倡“以用为本、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根据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工作要点或服务要点设计内容,辅以隐性分层、任务型小组合作、角色模拟等方式,逐步深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1.课前:制定教学场景

(1)上课前进行预习。场景教学要求学生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思考,从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对于上课的内容要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在安排这样的场景教学时候应当提前通知学生,要求他们提前查阅资料,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

(2)任务导引。所有的英语知识点和技能都是通过一个或者几个任务来组织的。在这里,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智能、学习兴趣、情感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综合考查研究,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即学生之间互不知晓),其次将任务单分派到各个小组,以任务型合作学习强化学生英语学习的合作探究能力,如图2所示。

(3)制定教学场景。教学场景的设置是职场教学的基础,是预设场景教学的关键过程。场景教学需要设定出贴近于真实社会职业的场景,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职业压力,更好地学习。教师应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职业场景,设定不同的职业学习场景,进行语言实践。在场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场景教学应当贴近真实的职业场景,如针对服装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和工作场景(商场购物服务、如何布展、服装加工合同、订单沟通、设计师工作、服装生产设备的使用等等),设置虚拟的课堂职场;总体设计要以和服装专业相关的职业场景为依据确定教学目标,以工作任务为线索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工作场景、角色模拟仿真、项目演练进行语言的交流。

(4)场景设施的准备。对于场景教学来说,准备教学物品很重要,教师在进行场景教学之前需要准备用到的设施,对教学场地、教学器材、一些电子器件要进行预订,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

2.课中:做好任务落实

设计、展示并开展预设职业场景教学,是教学应用的重点。场景教学的理念是让学生能够全方面学习英语,对所学习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地解决学习问题,掌握学习英语的技能。场景教学中学生是主角,而教师和其他助教人员都只是旁观者。在预设职业场景中,小组长首先要学会组内合理分工,根据组员情况对相关学习任务安排合作,学会对有用的相关资料进行筛选,能够分析职业场景当中的问题,在角色的基础上解决相关问题。

(1)任务分解和学习交流。为了将场景教学安排得更加系统,对整体的知识结构进行分解,把学习任务分为众多小任务,对各个任务所要用到的相关知识、职业素养、语言能力进行分析,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2)小组合作。教师在安排学生场景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相关的教材知识,与同学交流等,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和内容。

(3)角色扮演。学生在职场语言学习过程中,通过创设的职业场景,了解现实社会当中的企业经营流程,扮演学习任务当中的角色,共同完成任务,掌握所扮演角色相关的语言运用。

(4)讨论交流。在任务驱动学习过程中,针对各小组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教师预设的而学生没发现的问题以及角色表演中存在的问题等,结合职业岗位和英语学科要求,进行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内化学生对职业岗位英语技能和职业文化的认识。

3.课后:实施学习评价

“预设职业场景教学”旨在将英语学习与学生所学专业有机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这一方法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习到所在岗位所需要掌握的语言技能,这样的理念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于学习更加积极,培养出一定的兴趣爱好,提升学习效率。在一个职业场景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其内容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等。评价是促进学生后续有效学习的一种必要策略,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表现进行反馈的重要手段,应当是场景职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部分,反映场景教学的效率。当然,评价应体现评价目标的职业性、评价内容的丰富性、评价对象的分层性、评价手段的多样性。

应用化学的就业前景范文3

新时代的学习标准

讨论场景化学习之前,先看看什么是学习。学习的定义目前虽尚未达成共识,但美国教育家戴尔・H.申克曾说,“学习是行为或按某种方式表现出某种行为的能力的持久变化。它来自于实践或其他形式的经历”,这一观点概括了大多数教育专家所赞同的学习重要特征。这种行为或能力的持久变化的价值是什么?企业学习的变化是为了让学员更好地服务组织目标,服务于业务的需求。

推崇快速极致的移动互联时代,企业运营的标准转变为快速、有效,包括学习的速度、学习转化成果的速度,学习理解记忆的有效和应用有效。企业学习最好比业务发展快半步,至少也要同步。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习者解决未来的组织和业务问题,提前准备实现未雨绸缪与事半功倍。

从历史角度看,当代主流的学习理念和技术多源于工业时代,商业预测相对稳定,劳动力需求大,使学习需求也相对稳定。企业学习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排在学习速度和有效之前,企业学习首先要满足有规模、标准化、可复制的基本需求。

图解 “非场景化”学习

为了破解“快速有效”的困局,我们以星巴克新员工培训为例,解构过往“企业学习”。星巴克自1971年成立第一家店开始经营咖啡豆业务至今,在全球60多个国家拥有22000家门店。和我们众多企业一样,星巴克也需要进行大量的新员工培训,星巴克以前的培训是如何进行的呢?

过往培训逻辑是从职责出发,通过六步实现非场景化学习的提炼与传授(如图1):

第一步:从职责分解任务――咖啡收银员的职责之一是快速准确地收银。

第二步:萃取组织智慧,提炼KSA(知识技能态度)。传统的非场景化提炼不需要具体应用场景,只需提炼KSA。收银员要懂得咖啡知识,例如云南丽江的咖啡豆和哥伦比亚咖啡豆的差别,美式、卡布奇诺和拿铁的差别等;要懂得刷卡的技能,第一步到第三步;还需要良好的服务态度,微笑服务,对客户站这里提出来的问题不能表现得不耐烦等等。

第三步:形成学习地图。将知识技能态度脱离场景的归类,形成学习地图。知识:咖啡知识、礼仪知识;技能:收银三部法、客户疑问四方法;态度:积极心态等等。

第四步:分类讲授。找不同讲师分类讲授,老师会想尽方法调动学员,多讲案例促进学员参与,即便加入场景,也是为促进理解掌握知识技能态度。

第五步:学习转化。分开练习促进转化,最后可能还有考试检查知识等等。学员学习后的场景还原和实际应用场景是否一致,要看讲师理解岗位职责任务、讲授水平和每位学员的领悟力和整合能力。

第六步: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我们能解决多少问题呢?能做到快速有效么?通常是会遇到大大的问号。

这个逻辑推出的六步,由于第四步学员所学内容与第二步萃取的内容常常是去场景化的,到第五步场景还原和第六步实际应用时,因人不同造成偏差,迁移距离偏长,效果不可控,面对具体问题仍可能大量存在完不成任务的情况。在去场景化和场景还原的过程中,在提炼分类与整合应用的过程中,不易实现移动互联时代学习的快速有效。

非场景化学习的三大挑战

挑战一:成果的困境

我们过往的学习逻辑是,从职责到任务,从能力到KSA,从讲授KSA到学员自己摸索解决问题。学习努力的成果常常是获得KSA,而非完成任务。例如关注员工了解咖啡的知识而非更好地提供服务;了解什么是沟通,而非与下属做有效的绩效面谈及反馈。

挑战二:萃取的困境

有效的内容需要萃取组织智慧,做特定设计,谁来提炼?从职责任务开始去场景化的萃取提炼,对操作者的要求很高。不同专业的培训人提炼难;熟悉内容,知晓步骤的专家提炼效果也堪忧,研究表明,十个内容专家通常仅一二个具有较强的提炼能力。

挑战三:整合的困境

学习不是1+1=2的物理变化,而应该是1+1>2的化学反应。切分的KSA不是简单叠加就可以解决问题。原有的六步,更多关注了内容的切分,没有有效指导内容的后续整合应用,不利于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的快速有效。

面对努力改善,仍然效果不佳的现状,我们需要换一种思考方式,找到学习的本质,跨界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文化理论之父沙因说,面对经典的理论时,我们需要“结合现实,保持质疑”。他认为,学习包含(但不限于)承认我们并不拥有所有的答案;承认我们经常不知道该做什么;质疑我们长期坚持的假设。

迎接“场景化学习”

场景革命颠覆了商业模式,大量的企业运用场景化的理念和技术,使用场景化的产品,占领了现在的市场,也期望努力占领未来的市场。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手机中的大量应用,滴滴Uber针对不同典型挑战场景,匹配不同的服务模式。诸多企业的成功案例说明场景化的理念、技术和产品,能获得惊人的商业回报。

场景革命中,最大的改变是关注重点,以前关注的是企业能提供什么服务,现在更关注的是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和消费者在现实场景中面临的真实问题,所以,场景化学习必须通过场景链接人与人、人与产品。

场景连接学习各要素,遵循“做中学”的原则,实现学习的快速有效。学习与工作交融是通过场景的,人与人交融是拥有场景的,人与事交融是需要场景的。现实的任务是面对不同背景、不同人的不同挑战,挑战是有场景的。将场景提炼出来,直接解决典型问题,用场景贯穿学习的各阶段。场景化学习是在应用场景下聚焦场景需求,通过场景中学习解决挑战的方法,实现应用时的快速有效,获得应用成果。

场景化学习的六大要素包括:

1.可训练绩效问题的目标;

2.培训对象,真实的对象才能勾勒出真实的挑战;

3.背景,包括时间、地点、环境等具体真实的内容;

4.挑战,它可以是阻碍、难点、困惑等。例如针对预订房间这一个挑战,不同客户提出不同要求。有客户说我定的是大床房,但是靠近电梯口,客户觉得很不喜欢;有客户说我要一个吸烟房,但是现在没有吸烟房了,酒店前台应该怎么办;

5.活动行为,针对挑战,学员要做哪些行为,才能对应到客户的高兴,我怎么做,客户会非常不满意,找到这些行为,并针对性练习;

6.反馈,行为的结果要获得反馈,针对有效或低效无效的行为的正向反馈。做得如何?好还是不好?有没有解决问题?将成果反馈给学员,更有效促进学习效果的达成。

以上六个要素都是服务于整体目标的,它们不是将事物分类切分,而是遵循解决问题的整体原则,凸显成效、典型、整合、体验四大特点的。

破解“非场景化”的难题

解决绩效挑战,收获高绩效表现

聚焦挑战,直指收益。例如管理者发展下属的职责,任务是与下属开展定期不定期,或易或难的反馈。原有训练理解掌握KSA,后续应用靠自己。场景化学习方法先确定学员,根据学员分析出真实背景下的典型挑战。绩效反馈的背景任务是在季度末30号前,对三个下属每个人要做2个小时的正式绩效反馈。

针对性的挑战是三个下属各不相同。小王是90后的3个月新员工,现在绩效表现一般,不出大错;开心干劲足,不开心不做事;如何让她快速融入成为熟手呢?32岁的小张入职2年,刚刚结婚,绩效一直很棒,渴望提升;如何培养她作为得力助手以及未来的接班人呢?以往绩效不错的老李,现在做得很辛苦,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与她沟通她觉得总是针对她这个人;如何与她沟通这个季度中她不尽如意的绩效表现?

这三类员工,是三类典型挑战,应把有效应对挑战的行为提炼,并针对性训练,与学员制订后续训练行动计划,监督贯彻执行,学员才可以更有效地去解决问题。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从岗位职责逐层分解到KSA,到应用不可控,不如以终为始,从真实典型挑战开始倒推,直接关注行为,关注她能不能做到;用行为做出成绩,自然就应用了行为,掌握了行为,解决了挑战,也就达成了组织目标,实现了快速有效的学习。

萃取解决绩效挑战的关键行为

场景化学习用场景贯穿始终。场景化学习,提倡甚至要求由主题的利益相关方组成团队共同萃取,团队人员包括培训管理者、业务专家、学员、学员上级、业务部门负责人等,克服单人萃取不足。场景化学习,萃取的内容是能解决真实问题的关键行为,而且这里的行为更关注整体流畅性,以便确保解决问题的目标快速、有效的实现。

训练行为,让行为解决问题

通过训练萃取出的行为来解决问题。促使学员做到自然而然运用这些行为,更加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应用化学的就业前景范文4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情景教学;教学效果

随着素质教育呼声的响起及教育的市场化,就业市场对大学生应用技术、个人能力、综合素质有了更高要求,高校教育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占有先机,一些高校从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管理方面纷纷进行改革,教师也从就业角度与教学目的出发,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全方面培养学生素质,以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情景教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一 传统教学

基于应试教育对学生个人成绩的重视,过去,我们一直运用传统教学手段,我们把它叫课堂讲授型,不借助其他现代化教学工具。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扮演一名讲解员的身份,是知识的传播工具。学生是客体,在课堂中扮演倾听者的身份,消极、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知识。师生之间是职责分明的二元结构,一个负责教,一个负责学。这种教学方式,在不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情况下,它的缺点不易被发现。但是,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追求员工效益,对应聘人员的经验高度重视。高理论低实践,缺乏操作能力的学生在高度竞争的用人市场中面临就业困境难。要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我们就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情景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弥补了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更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 社会工作教学

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开设时间非常短暂,1988年我国高校开始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的目的就是培养掌握专业化的科学知识、方法与技能的职业社会工作者及社会管理者,以帮助受助者摆脱困境,实现正常社会功能。

作为社会学下的一个分支学科,社会工作课程有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程《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外社会思想史》、《社会学流派》等。此类课程的目的是传授给学生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从理论方面对学生进行专业熏陶,在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学术研究能力,在具体的授课实施上,此类课程更适合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讲授与倾听完美结合,出色完成此段的教学任务。

但社会工作专业性质的界定应该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除了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有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社区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此类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情景下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作为一个专业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助人能力。鉴于社会工作的实用性及社会对社会工作者工作技能及专业素质的较高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不利于人才培养,迫切要求我们改革教学方法,既培养上得去的理论型人才,又培养下得来的应用型人才。

在社会工作教学中的合理地应用情景教学,借助情景、创造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情景扮演,能够尽快缩短与现实的距离,更好地扮演社会工作者角色,提高个人素质、操作方法与技巧。从理论与应用两方面培养具有充实理论基础与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能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从市场的需求来看,传统授课方式最主要的缺陷就是缺少实践,这种实践,可以是最初级的图片展示,然后是教学模拟,最后上升到社会实践,一步一步下来,学生才能既有充实的理论基础,又有扎实的实践根本。

三 情景教学实施

情景教学模式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现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教学领域。[1]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2]

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的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吉林老师认为,情景教学的内容是多元化的,不是固定单一的模式。采用为课堂增色易于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辅助工具,如图片、音乐、多媒体属于情景教学,创设模拟场景进行角色扮演,也属于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灵活可用。

1 多媒体情景教学

鉴于高校大学生心智的成熟,学识的增长,视野的开阔,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不同于中小学,在课堂上可以免去初级的情景教学手段,如挂图、卡片等。在情景应用上,多媒体教学不失为创设情景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在高等教育阶段,多媒体教学的主要作用是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景,将用语言难以解说清楚的教学内容辅以图片或配备录像说明,利用它的直观性与动态性,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圆满完成教育教学目的,这应该是多媒体教学的主要任务。

例如:在《城市社会学》第二章《城市的历史》教学中,教材对世界城市发展及我国城市发展历程、城市的特征皆有概括性叙述,但叙述笼统粗糙,不够详细,同时,囿于东西方文化差异,针对文字展开想象终究不会圆满,对所云不甚了解或解读不够细致生动。这时,如果恰如其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给予相关图解,或者对播放城市短片,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在《社区工作》教学中《居民委员会选举制度》一节,可以适当播放教学录像,增强学生对选举程序、操作注意事项的理解,同时,切身感受居民委员会选举现场气氛,感慨于我国选举制度的完善与改革开放的成就。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手段对传统教学手段的挑战,现已广泛应用于大中小学教学。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弱点,多媒体教学也一样两者兼具,要更好的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就要求应用者在使用的时候要扬长避短。笔者对多媒体教学有一个不成熟的观点,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主要起辅助教学目的,不能喧宾夺主,课堂讲授仍然占主要地位,教材中已有的文字,除非是需要特别强调的重点内容,能不在课件中出现的就不要在课件中出现。我们上课都有板书,大多数内容应该以板书的形式出现。出于各种原因,一些教师习惯将课堂讲授的所有内容用多媒体演示,这样就可以免去板书的书写,此种做法虽然可以省去一些麻烦,但笔者认为如果这样应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未必会如传统的课堂讲授好。师生间缺乏互动的课堂,难以引起师生间的情感、心理共鸣,难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理解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是走进了教学改革误区,没有充分领会多媒体教学的意图。多媒体教学应该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使用,有张有弛,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多媒体的作用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播媒介,它还是播撒德育美育的工具。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立体、身临其境的特点,抓住青少年的移情心理、审美情趣,将学生至于一个富有感染力的背景下,激发出他们内心蓄藏的情感,升华出一种善、一种爱、一种美,这发挥的是多媒体的人文教育的工具的作用。

2 情景角色模拟

情景角色模拟是在假定或虚拟的情景下,让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课题,扮演规定情境中的角色,按角色需要去思考、讲话和活动。它缩短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及时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模拟情景中实际操作训练,转化为各种具体的技能。[3]情景模拟是社会工作专业情景教学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目前,几乎所有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院校都建有个案、团体实验室、社区工作模拟实验室。模拟实验室实质就是高校情景教学的场地,角色模拟是学生正式参与社会工作前在校内进行的一次“预演”,由于模拟是直接建立在真实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的基础上,所以,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可以直接成为实际工作的技巧和方法。[4]试验室设置的目的就是力图通过实验室情景角色模拟,更好促进学生课堂所学理论和实际角色结合,提升在理论课中掌握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拥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模拟实验室的角色扮演是提升学生操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自助能力可以在情景角色模拟中得以提升,让学生分别扮演案主与社会工作者角色,进行情景模拟,老师与其他学生作为评判员身份对模拟情况给予评价。学生的角色扮演可能会很出色,也可能与理论描述、与真正的社工有一定差距,对成功的角色扮演给予表扬,对角色扮演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一一指出,以使学生能较快改正,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助人自助。

四 情景教学应注意事项

传统教学由教师左右整个课堂,学生循规蹈矩的倾听、记笔记。应用情景教学,将极大的转变这种教学局面,给学生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实践空间。

在多媒体教学中,应该注意多媒体课件起辅助教学的作用,不能省去教学的其他环节,如板书等。在展示内容的同时,在应该充满美感,声情并茂。

情景教学比传统教学更有难度,除了直接的作用传授知识外,采用的情景还有催化感情的作用,对教师的知识量、掌握课堂的能力是不小的考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细心策划情景,明确整个教学流程,在准备教学信息的同时,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测。如何在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群情高涨的时候,控制局面;如何在课堂气氛陷于低潮的时候,激励、唤醒、鼓舞士气;如何在出现争执的时候,解决问题。

情景教学安排要切实可行,目的明确,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与操作能力。课前教师要讲教学的目的向同学介绍,分配角色,在教师对角色扮演进行总体评价之前,让同学互评,共同提高。

情景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取得良好的艺术与教学效果,还有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朱英情景式数学教学的实践感悟,中小学教育资源站:edudown.net/teacher/xinde/200610/9648.html

应用化学的就业前景范文5

1.教学理念有待改革

风景园林专业在国外的高等院校是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在我国,风景园林依附于传统园林,固有的设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风景园林的创造,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理念有待改革。固有的园林设计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园林景观,其设计着重体现观赏性,往往缺乏对学生生态设计方面的培养。近年来,各大院校纷纷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然而由于师资原因,园林专业的教育往往缺乏真实性和规范性。同时,我国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必须度过实习阶段才可以独立工作。国外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往往在毕业后就可以独立工作,成为较专业的设计人才。

2.教学改革滞后

目前,各大院校已经把风景园林专业确定为工学学科,从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的本科学生成为工学学士。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农林院校以园艺为主,工科院校以城市规划为主,造成课程安排不统一。一些院校的园林专业注重书本知识的课堂讲授,而忽略了风景园林专业的设计实践,使专业课与实践课具有不合理性。理论与实践脱节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教学改革滞后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要求。

二、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措施

1.创新教学理念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的当务之急是创新教学观念,将专业观念从传统园林向现代园林转变,从传统专业向现代专业转变。高等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应以培养专业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培养专业设计师,以适应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将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积累风景园林的设计经验,建立风景与设计相互协调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通过教学创新,规范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建立健全专业教学体系,以职业制度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风景园林专业设计人才必须知识与能力并重,而且应该具备基础牢固、知识面广、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只有这样,其才能成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专业人才。

2.深化教学改革

各大院校在创新教学理念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风景园林专业要实现教学规模的扩展,就必须引进城市园林绿化、大地景观规划和传统园林学三个领域的知识。这三个领域知识包括了环境科学、园艺学、林学、生态学、社会学、艺术测绘、计算机应用等相关学科,使学生接受最新知识,了解最新科技动态,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深化教学改革,应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应秉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思想,积极运用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在风景园林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应借鉴国外风景园林设计课的内容,鼓励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了拓展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学校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业人士到课堂为学生授课,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平台。

三、结语

应用化学的就业前景范文6

最近几十年,集约化经营方式已经导致了传统农业景观中生物栖地多样性的降低和自然景观的破碎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方式的变化使得农业景观的美学和生态效益遭受严重损害[1].针对各种日趋严重的农业和土地退化问题,农业、环境、地理等领域的专家重新考虑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结构调整.农业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侧重从市场效益和农业技术角度出发,依靠农业科技成果,发展各种新型农业模式.环境和地理等领域学者的反应主要是规划设计一些富有特色的新型农业模式,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精细农业等.任何农业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均可表现为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组合,即农业景观空间结构.事实上,具体农业模式的规划和设计往往均可视为土地/景观规划问题.然而,不论其意义有多重要,这些规划和设计,实际上多具区域实用和偶然性,带有普遍意义的新景观空间配置结构还难以形成.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规范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各类农业景观规划势在必行.

2原理与方法

2.1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学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但只是近期这种研究才被应用于实践领域且正在形成一个密切相关的理论体系.对景观生态学一般原理,已有作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总结.美国学者Forman和Go-dron[2]主要立足于生态学角度提出景观生态学的7条基本原理,Risser等[8]提出主要针对尺度的5条基本原则,中国学者肖笃宁(1993)根据相关学科理论,提出景观生态学的7大理论基础.这些对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及体系的创立,无疑都有明显的开拓意义,但作为体现学科本质和特色的基本原理,它们还有必要进一步抽象和完善.基本原理是学科本质特征的反映,是其最为重要的理论问题.景观生态学起源于地理学与生态学观点的相互综合,它的基本特点表现为由地理学、生态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由此,作者认为景观生态原理至少应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综合整体论、水平异质性———空间结构及垂直异质性———相互关联.具体划分为:整体性原理、时空尺度与等级层次原理、镶嵌稳定性与生态控制原理等3项,并可视之为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体系(图1).

2.2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

对景观生态学而言,任何形式的农业活动都必然落实在具体的地域空间上,构成各类农业景观.这种空间特征,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方法于农业景观规划和设计实践中的基本前提.同时,农业景观规划和设计的最终成果也必然表现为空间格局合理的具体农业景观.特定区域农业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既包括具体农业景观单元的研究,也包括确定这些单元区位的区域农业景观功能区划研究.农业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个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实际应用问题[4],显然,可以直接运用近几年迅速发展的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的一系列原理和方法.狭义农业景观,即农田景观是草地、耕地、林地、树篱及道路等的镶嵌体,表现为有机物种生存于其中的各类碎化栖地的空间网格[9].农业景观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处理很多具体问题时都需要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理论.譬如,田块斑的大小和形状、防护林网眼规模、水系廊道的宽度和连接度、自然干扰的频度和分布、异质景观单元的特征等等.事实上,它们通常对农业景观的生物生产和各种过程起着决定性的影响[7].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除去常规农业第一性生产功能外,农业景观还具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即宏观环境背景功能,这也是目前农业景观倍受关注的原因之一.实践中,景观规划的主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是适应地方物种个体生态需求而对斑和廊的设计.目前对这种复杂而困难的任务的反应,首先是假设现存的景观生态原理是合理的,科学的农业景观规划和设计就是对这些原理的具体运用过程,即“黑箱方法”的运用.另外一个做法是强调景观单元及其组合结构与特定的物种制约关系,认为不可能将景观设计得适宜所有的栖居者,但必须明确核心物种以使设计能够满足一些已知的需求.这些物种数量虽少,但却具有突出的生态重要性.目前,相类学科的发展水平使这种特殊物种设计法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范围.

它与“黑箱假设法”有可能成为较通用的研究方法.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是景观生态学结合实践的应用方向,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途径[6].景观规划设计与以往单目标的规划设计有本质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它将景观作为“资源”并从“整体”上看待,并将人类需求与景观的自然特性与过程相联系,主要关注宏观尺度上的资源配置.农业景观的规划设计不仅关注景观的“土地利用”、“土地肥力”以及人类的短期需求,更强调景观供人类观赏的美学价值和景观作为复杂生命组织整体的生态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同时,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景观不仅要以现在的格局,而且要以新的格局为各种生命形式提供持续的生息条件.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中心任务就是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区域生态系统.景观规划设计与区域持续农业在根本目标上完全一致,其多目标性兼顾持续农业的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如强调资源配置)与社会持续性(如关注未来).农业同其它产业不同之处在于农业生产极大程度依赖土地的自然属性,而景观规划设计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如将人类需求与景观的自然特性与过程相联系).而且,规划设计本质上是对资源进行空间配置,所以可将景观规划设计作为区域持续农业景观实现的空间途径[10].相同于其它内容的景观生态规划,农业景观的规划设计是运用景观生态原理,结合考虑地域或地段的综合生态特点及具体的目标要求,构建一个空间结构和谐、生态稳定、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区域农业景观系统.保障做到这一点,本项研究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自始至终贯彻如下几项原则:适宜面积原则;类型多样性原则;景观单元关联原则;空间结构协调原则.

3案例与结果

3.1研究区地理背景

涿鹿盆地位于河北省涿鹿县北部,为新生代断陷盆地.其西北部为中低山地,南部为低山丘陵,从北向东南以洋河为界,大体上呈三角形(其中西南部向南延伸较多),境内有中低山、丘陵、盆地、河漫滩、阶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基本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较少,降水少而集中于夏季、大风多而集中于冬春.水资源比较丰富,自西向东横穿盆地南部的桑干河是其主要水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以灌淤土和水稻土为主.植被类型多样,以玉米、春小麦、水稻等作物以及葡萄、苹果、梨等林果为主,天然植被仅分布在盆地的西北中低山地、南部低山丘陵.本区面积44158hm21),人口21.58万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园地及居民点工矿用地为主.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蔬菜种植,干鲜果生产为其主要发展方向.本区近京津及张家口,具有较好的市场区位条件.农田建设水平高,水利设施完善,灌溉面积占耕地87.3%.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灌溉、耕翻、运输、脱粒及加工大部分实现了机械操作.农业技术推广较快,地膜、大棚等栽培及品种引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总体而言,本区经济技术文化较为发达,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发展农业的先天优势.可以认为,本区为典型的农业景观,其未来利用应以农业为主.

3.2研究区的总体规划目标

尽管本区背景景观具有明显的农牧过渡特征,但在目标景观尺度上,仍属典型的农业景观,景观生态过程以农业土地利用为主.景观生态主导过程是确定景观利用方向的主要依据.本区目标景观生态过程以农业土地利用为主,自然退化过程(包括水土流失、风蚀沙化及盐渍化)及城市化过程次之.这一特性决定本区景观利用应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其它产业发展.综上所述,本区景观利用应以农业生产为主,环境保护为辅.在保持农业资源、环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最大化农业产量、质量、效益是本区景观利用的基本目标.此外,在保证基本农田和农业产量的前提下,也应大力发展其它产业.具体来说,粮食、蔬菜与水果生产既要保证本区消费需求,又要完成粮食上缴任务以及提供较多的水果、蔬菜境外出口;环保要将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不仅不能使退化过程损害农业,还要以开发养治理,以治理保生产;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下,推进城市化进程.

3.3区域农业景观的功能分区

研究区主要景观类型有:针叶林地、山地灌丛草坡、缓坡耕地、梯田耕地、果园、各级道路、居民点及人工水面等.其空间结构表现为以涿鹿盆地中心居民点(涿鹿县城镇)分别为中心的环带状格局.受制于地形和人文区位因素,从中心向外依次为:居民点———川平原———台耕地、梯田耕地、缓坡耕地———果园———次生林和灌丛草坡等景观类型,这也构成整个研究区农业景观的空间结构.显然,这种结构既有对自然景观生态合理利用的基础,又具一定的景观美学价值.三大功能区自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呈环带状过渡,以内层的农业耕作景观为主.生态环境保护景观的水土流失过程在不采取措施的情况下,将同中部经济园林景观的水土流失一道对自身构成威胁,而经济园林景观的水土流失在不采取措施的情况下,又将会对农业耕作景观产生影响.就啮齿类动物的活动来说也有从天然景观向农田入侵的倾向.从环境保护、生产效益并重到农业生产的景观功能分区,目的在于适应这种景观过程的空间分配,抑制各功能区之间的上述关联.尤其是中部景观既行生产功能,又具环境保护功能,还对水土流失、有害物种入侵起到缓冲作用,保护了内层景观.

3.3.1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

(1)位置、范围:分布在最灌渠以外(即七一大渠、桑南一干渠控制范围以南,劈山大渠控制范围以西、北)与区界之间,控制面积19223hm2.(2)功能:主要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大力发展水土保持林,努力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本区开发利用的方向.在立地条件较好处,以植树造林为主,较差处则先要封坡种草,为将来造林做准备.(3)依据: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坡度较陡,不适于农业开发.景观过程以水土流失、植被覆盖减少(人为樵采、放牧等干扰所致)等退化过程为主,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首要地位.同时,灌溉水无法到达,天然降水少且难以拦蓄利用,没有生产保证.

3.3.2经济园林功能区

(1)位置、范围:分布在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以内,大致在惠民北灌渠、桑南三干渠以外.控制面积14149hm2.(2)功能与利用方向:主要执行经济林生产功能,兼顾环境保护功能.坚持以葡萄、苹果、梨等水果生产为主,适当发展大枣、核桃、杏扁等干果以及其它经济林生产,提高园林的经营、管理水平,使本区成为以境外出口为主多种经营的高效益的水果基地,是本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坚持土地利用与改良、建设相结合.坚持沟、谷、坡综合治理,遏止水土流失,弥补灌溉水不足.总之,这种功能设计,目的在于既遏止水土流失等不利过程,又尽量最大化经济效益,达到生物生产与环境服务功能的统一.(3)依据:灌溉水有一定保证率,为产量的稳定提供保障;地形以山前黄土低丘、台地或洪积扇为主,坡度较缓,适于耕种;土层深厚,土壤较肥,有助于提高生产力;景观过程以果园经营及农田改造建设为主,尽管天然状态下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但目前大部分地区得到初步抑制.

3.3.3农业耕作功能区

(1)位置、范围:分布在经济园林功能区以内.控制面积10786hm2,为本区景观的核心.(2)功能与利用方向:执行种植业生产功能.其发展方向为商品粮和主要面向京津的副食品基地,以高产、高质、高效农业为发展目标.具体实现途径为:合理安排农、牧、副结构,以粮食和蔬菜生产为主,适当增加或加大油料、经济作物比重;选择、引进、推广适于本地的高产、优质品种;充分利用景观的空间镶嵌与多熟种植原理,合理组合作物的空间结构,适当安排轮作顺序,逐步扩大间、套、带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引进推广先进耕作经营管理技术,提高集约化程度;完善防护林、灌渠网络,做到排灌结合,旱涝保收;严格控制非农建设滥占耕地,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前提下,加强改造措施,提高土壤肥力.(3)依据:灌溉水有可靠的保证率;土地平整,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景观过程以种植业耕作经营为主,土地改良为辅,城市化有一定发展,但不会对农业构成威胁.

3.4各功能区内部的结构规划与设计

3.4.1经济园林功能区结构

在经济园林功能区内,根据现状景观的组合格局、景观单元间的细微过程差异及其空间关联、未来变化趋势,可将本区的空间结构作如下安排:桑干河以北自成一片、桑干河以南大致以涿矾公路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可分别称为桑北、西南、东南单元.三区的控制面积分别为30.93、66.10和4446hm2.桑北单元外接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内联农业耕作功能区.其粮食、蔬菜的供给依赖耕作区,而自身的水果产品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耕作区的需要;生态环保区的水土流失对其有一定威胁,而自身土地的改造尤其是引洪淤灌又与生态环保区密切相关.考虑到本区盛行西北风,而目前防护林带基本平行于这一风向,可沿劈山大渠新建一条防护林.这样既能防止风沙,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割断某些动物对果园的入侵路线,同时也因避免选择新地址而节约土地.东南、西南单元与生态环保及耕作功能区的联系与此类似.就两大单元之间而言,东南单元成熟的果品栽种技术与优质品种可向西南单元就近输出,西南单元过剩的粮食可向前者供应.考虑到两大单元功能与地域上的接近,可沿它们的交界,即涿矾公路布局果品加工企业.这样做既可方便区内运输,又利于境外调运.

3.4.2农业耕作功能区结构

本区景观过程以作物生产为主,具有较大的一致性,可视为一个整体单元.本区的结构设计就针对这一整体单元.水浇地为基,城乡建设用地、灌溉水田以及局部园地等为斑,灌渠、树篱、道路、河流等为廊的斑、廊、基空间镶嵌格局是规划区的基本结构.鉴于本区以西北大风居多,营造防护林带应以东北-西南方向为主.目前这一方向仅有惠民北渠一条林带,宜增加一到两条林带,一条大致沿单家堡-上太府-赤脚寺-尹文屯-苑庄一线,一条大致沿大姚庄-南庄-辛兴堡一线.适当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水田面积),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尤其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继续完善道路、灌渠建设(尤其是较大居民点之间的交通联系,灌溉排水体系)以改善景观之间的空间联系,扩建、完善树篱体系以充分发挥其阻挡风沙功能,是未来景观建设的方向.

3.5典型景观单元设计

3.5.1桑北果园单元

现状景观呈粮食、果园、荒地镶嵌,粮食作物占明显优势.景观过程以土地改造为主,农业耕作利用为辅.另外,水土流失也不容忽视.土壤与水分要素(土层厚薄不均,多含砾石,质地轻壤,水分不足),对耕作构成根本性限制.现状耕作水平低,种植业生产潜力小.景观不稳定,农业利用中存在明显的果园取代耕作的趋势.近期以农田改造建设为主,农业生产为辅,未来以干鲜果生产为主导方向.首先平整土地、排除砾石、引洪淤灌,以保持水土、提高肥力、改善耕作条件;在改造的基础上,暂时实施果粮间作,逐步扩大果园比重,水分条件较好者,重点发展苹果、梨等水果,水分条件较差者以大枣、核桃等干果为主,直至建成生产多样、干鲜果兼营的果品基地.条件较差、不宜大面积改造土壤的地方要强调点状改造,挖坑填土浇水,直接栽种果树.

3.5.2东南果园单元

现状景观呈现粮食作物主要散布在果园北缘或零星点缀于大面积果园间的格局.景观过程以果园经营维护为主,土地改造为补充,园地蚕食耕地过程趋于完成,水土流失初步得到遏止.桑南二干渠以外坡度较陡,灌溉水无可靠保证,干旱和水土流失对本区生产有影响.景观相对稳定,变化不明显.品种单一,景观多样性程度低.完善和深化以葡萄为特色的水果基地建设,是本区的发展方向.主要途径:用优质水果品种全面取代种植作物;推广、引进适于本区的优质高效益品种,逐步淘汰普通品种;适当增加新品种,重视不同品种的空间搭配,改变单一品种经营方式;平整土地,扩建灌渠,注重培肥,坚持开发式综合治理,以利用带动改造,彻底消除土壤侵蚀和干旱,使其成为高产稳产的优质水果基地;大力发展果品加工,提高水果经济效益.

3.5.3西南果园单元

现状景观呈果粮间作镶嵌,比例接近,水肥空间配置差异较大.景观过程以生产经营为主,坡麓地带有水土流失发生.水分不足、肥力不高构成较大限制.景观相对不稳定,园地有逐步取代耕地的趋势.利用方向应以农林生产为主.首先要合理搭配粮食作物和果树的空间结构:在七一大渠以外无灌溉水的地方,全部栽种果树,适当扩大干果比重;在桑南一干以外七一大渠以内灌溉水无可靠保证的地方,以果园逐步替代耕地,以苹果、梨等水果为主;桑南一干以北水肥配合较好地方,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严格控制果园面积,以粮食生产为主;在特定地块中,要注意果园与粮食之间、果园与粮食内部作物的比例、距离,相互的组合镶嵌方式等.在发展生产的同时,积极改良土地:进一步发展水利、水保事业,修筑梯田、土石谷坊抑制土壤侵蚀,开挖扩建水利排灌渠系,洪淤改土,培育肥力.

3.5.4典型耕作单元

依据限制本区农业生产的限制要素———水分,可将本区典型农业景观即基质设计为果粮、水旱间作的立体农业模式.在地势较高,灌溉水不能到达的地方栽种果树以利用其强大的根系吸取深层水分,在地势较低有充足水分保证的地方种植水稻,在二者之间靠灌溉维持的地方种植玉米、小麦等旱作作物,以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5.5盐渍化单元

针对盐渍化区地形高低起伏,地下水埋深深浅不一的景观格局,可用“挖低垫高”的办法改造土壤.即在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适当挖深土壤,向周围较高处堆垫,将低处改造为稻田,局部积水较深、规模较大、排水不畅、难以改为稻田的洼地改造为渔塘,而周围高地改造为水浇地.针对盐渍化过程的关键环节,合理安排排水沟,使高处水浇地向低处稻田排水,低处稻田向渔塘排水.尽量利用机井,抽引本地地下水作灌溉水,实行排灌并举,这样做既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又可促进水分循环,加速土壤脱盐过程.在高处水浇地引水灌溉(尤其是引洪淤灌),以覆盖、排水等方式消除盐碱,低处水稻田用灌溉水(包括高处排水)冲洗,以溶解并排除过量盐分.新改造地可种植绿肥,或耕种、休闲交替进行,已改造地要早耕晒垄,增施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地温、肥力,促进土壤脱盐.

应用化学的就业前景范文7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大学生;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211-02

笔者认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择业、就业思想和技巧的教育。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大学生相关的就业制度、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和就业取向,掌握就业技巧,以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课程主要讲述相关的职业知识、道德、素养,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趋势和职业必备素质和技能。如何帮助大学生有效地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意识、改变就业观念、确定职业目标、提升就业技能,正是该课题的课程意义。当前该课程作为一门系统性的学科,主要依靠其自身的理论支撑,如:舒伯的生涯彩虹图、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技能的分类与探索理论、以马斯洛需求为基础的价值观探索理论等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虽然这些理论已广为应用,但该课程的教学实用性不足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模式,虽然以精彩的案例来说明理论,但依旧是从这些理论本身出发,进行相关概念、原理、方法的讲授,与生活中多姿多彩的职业生涯规划差距甚大,这也是导致学生在职业规划的课堂上往往面对活动兴趣甚浓,一旦开始归纳则感到索然无味的一大原因。

一、当前形势下的职业发展课程现状

目前,我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小组活动、参与理论测试这些方式进行授课,虽兼具理论性及趣味性,但缺乏与社会、市场相结合的实战性。若能将课程本身和学生的职业发展兴趣、愿望相结合,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这样的课程往往对学生有更大的帮助。所以,职业规划课的教学重点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专业性知识,而在于启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笔者认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结合理论和实践,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正是将课程实践化的良好载体,这一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巴特勒学习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的教学七步骤来帮助学生学习该课程,通过此方式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靠自身去感知、领悟知识,并通过实践得到证实。

笔者认为在两个学期32个课时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不同形式情境模拟,如针对笔者所在的珠宝学院学生,可以通过学生的兼职经历(如婚博会)分享,之后租用学院的展柜,创建模拟销售环境;也可通过一些公司参观帮助学生熟悉将来的工作环境等等。在情景模拟之后学生会被激发兴趣,从而建立学习动机,之后通过理论体系的构建,帮助学生搭造知识体系平台,帮助学生在分析中思考、学习、探索;在此之后继续搭建情景模拟平台,此时的平台可以不为实际平台,而是虚拟化,在学生脑中自我构建的平台,通过该途径让学生内化知识,提升能量;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感受自身的进步,反省自我过失,自我评测,自我巩固,这些实战获得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得以应用,充分培养自身的通用素质和就业核心能力。

二、情境模拟教学法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职业规划领域有著名的“三角凳模型”,三脚凳模型指出心理学、经济学和系统论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三大理论基础。在心理学中主要包括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认知主义。经济学中主要包括人力资本、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源的持续性。职业生涯是一种整合概念,是一种整体观念,因此职业生涯理论也具有系统论的特点。这三者的结合,成为了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并互相补充。同时,大学生这一群体就业的复杂性,就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在前文提到的涵盖32课时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笔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32课时内的任务,更是需要涵盖大学四年的任务,如我校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32课时虽然分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和大二的第二学期,但是并非大三大四就会因为没有职业规划的课程而没有任何内容。大学中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理解不尽相同,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想法、定位不同,结合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更进一步导致了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理论指导是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但是如何帮助同学们理解枯燥的理论,正是需要笔者在思考的问题,情景模拟教学法也是这一思考后的具体实践路径。

笔者认为,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远比单纯建立知识体系记下知识体系要重要得多,情景模拟教学法主要有三类:使用教学研究学器材展开模拟教学,比如笔者所在珠宝学院的一些宝石样本,鉴定仪器,首饰设计制作实验室等等;借助计算机这一平台展开模拟教学,在课程中播放一些影音资料,通常会帮助学生更好了解课程,引入情境;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设置情境,展开模拟教学,如前文提到的模拟柜台。同时,在面向所有专业时,因教学目标不同,模拟教学的方式也可选择不同的,比如兴趣岛的测试,我的职业规划、职业锚测试,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混搭,在面试技巧、简历修改等方面则应选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有亲身感受。

三、情境模拟教学法的作用及局限性

笔者认为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如下作用:其一,通过教学环境与过程尽可能还原实践发展真想,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提前模拟现实情境;其二是真实的角色体验,这样能够让同学们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到角色真实的地位、作用、处境,并体会到工作要领,达到提前适应社会角色的目的;三是事件体验,在模拟实践发生的每个环节,挖掘自我的创新潜能,并发现自身能力的不足,进而加强同学们在应对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四则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情境模拟过程中,得出结论,继而领悟到事件或事物的发展演变规律。

但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一是课程时间的问题,虽然可以设置一定量的情景模拟教学,但和生活中、事实中大量的实践相比,其提高能力的效果有限;其二在于有时情景模拟过于表面化,同学们往往只注重情景模拟活动本身,在引导思考的过程中较难深入。

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情境模拟教学法对任课老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因专业不同,需设计的情景也不同,因此教师需根据实际课堂教学需求,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来设计情境、定位角色、决定任务。课前,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课后,对情景模拟情况进行总结,反馈,并做进一步的修正。需要强调的是,在情景模拟教学过程,任课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可盲目成为主角,要认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老师是辅助的顾问的角色。但要注意的是,在情景模拟教学开始前,必须要求学生做好准备,即学生也要“备课”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了解基本情况。并需要按照自己的角色要求,完成模拟任务,在活动结束后,形成书面报告。

四、任课教师在情景模拟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应用化学的就业前景范文8

关键词:陶瓷文化 翻译 人才培养

一、引言

陶瓷翻译不同于一般的翻译,它必须跟渊博的陶瓷文化相结合。景德镇拥有灿烂的陶瓷文化,这些陶瓷文化,尤其是带有中国特色的陶瓷文化,要想为世界所了解,就必须通过翻译来实现。而译者在进行陶瓷用语翻译时尤其要牢记以传播中国陶瓷文化为目的,也就是要体现出中国陶瓷文化的独有特点。译者不应满足于传达原文化的一般意义,而应把尽最大可能传达原文的文化意向也视为自己的一种职责,这突出体现在中国特有陶瓷用语英译方面。

二、陶瓷专业翻译人才现状

中国是瓷器之乡,是陶瓷文化的发源地。千年熊熊燃烧的窑火创造了独领近800 年的辉煌历史,曾令世人叹为观止。但是纵观国际陶瓷消费市场,中国陶瓷所占有的地位与其辉煌的历史极不相称,其中重要原因是人们对陶瓷英语的了解少之又少,相关人才也十分匮乏,导致中国的陶瓷文化闭塞,当然也打不开国际陶瓷的消费市场。中国陶瓷文化要想再展雄风,必须注重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对外宣传,加大陶瓷用语的翻译规模。这一艰巨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了翻译者的肩上。但是从目前景德镇外语翻译的情况来看,陶瓷业专业人士往往不精通外语,与外国同行交流存在语言上的困难;一般的外语专业毕业生又不懂陶瓷,他们由于缺乏陶瓷文化专业知识以及相应陶瓷翻译课程的系统学习和培训,难以很快胜任陶瓷专业的翻译,其翻译的质量也必然会大打折扣,对景德镇文化的国际推广和繁荣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尽快建立符合弘扬陶瓷文化的特色陶瓷英语创新人才队伍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和紧迫任务,培养一批陶瓷翻译专业人才已势在必行。

三、改革翻译教学,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陶瓷翻译人才

1.加强外语专业学生的陶瓷文化修养

在景德镇高等院校陶瓷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总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有那多门与陶瓷息息相关的课程,而这些特色课程几乎不在外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框架体系之内。其实这对培养陶瓷专业翻译人才是非常不利的。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们应该摆脱传统的固有体系,充分利用校内的特色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和阶段性地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多加修或选修一些涉及陶瓷历史、陶瓷文化、陶瓷工艺和陶瓷美术等方面知识的课程,可拓宽外语专业学生对陶瓷知识的涉猎,陶冶他们对千年灿烂陶瓷文化的热爱之情,志愿担当起陶瓷文化的对外传播使者。

可是,如果只是局限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对于培养实践人才还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应该在教学中结合景德镇陶瓷的特色,例如应向其补充在对外交流中经常会涉及到的陶瓷知识:(1)景德镇传统陶瓷的品种和工艺。主要把握景德镇各类传统名瓷在艺术风格、制作工艺、装饰技法等方面的特点。如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古彩瓷等。(2)景德镇历史文化景点和历史典故。景德镇陶瓷景点众多,需要对这些景点的由来、在陶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相关的时代背景、历史典故、民风民俗等有一个清晰的脉络,特别是一些在中外陶瓷界有重要影响力、国际友人最感兴趣的景点,要重点把握,如御窑厂遗址、高岭、湖田古窑等等;(3)当代名家名瓷。景德镇拥有一大批在国际陶瓷艺术界享有盛誉的当代陶瓷艺术大师,对于这些名人名作也应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以利于将其介绍给国际友人;(4)陶瓷英语。在此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及兴趣,加强陶瓷英语词汇等方面的熟练掌握和应用,分别从事陶瓷英语的现场口译和笔译工作等。

2.注重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在培养陶瓷翻译人才的过程中,学习方法应灵活多样、理论联系实践。(1) 向书本学习。景德镇陶瓷类的著作还是很多的,初接触时可以先选取一些介绍性、普及性的著作,如《景德镇史话》、《景德镇陶瓷文化丛书》等,以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知识结构以及工作性质向纵深发展。(2)向专家学习。景德镇各高校、景德镇陶瓷馆、景德镇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不乏一批精通陶瓷文化历史的专家学者,在国内外陶瓷文化、考古界有着较高知名度,如刘新园、欧阳世彬、黄云鹏、徐桃生、詹嘉等等。这批专家们具有较权威的陶瓷文化知识,并且熟知国内外及景德镇陶瓷文化学术研究的发展状况,如果有机会学校可以邀请几位专家对学生传授相关专业知识让学生与这些陶瓷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接受他们的指导和熏陶,将大大促进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国内外陶瓷专家学者还经常来景德镇举办各类讲座,其地点通常就在高校,也是学习陶瓷文化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应尽量多听取有关陶瓷文化的高水平讲座。

3.妥善处理翻译理论教学和翻译实践的关系

翻译是一项复杂、灵活、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如果一味地进行翻译理论的讲解,不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理论最后只能是留在学生笔记本上的墨迹,而不能转化为翻译实践的动力。当然,重视翻译实践,也并不是要完全取消翻译理论的教学,而是要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科学的安排,可提高翻译教学,让翻译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陶瓷翻译人员要真正提升陶瓷文化水平、促进景德镇文化交流事业发展,还应更多地参与到当地的旅游文化活动中,在实践中充实和掌握陶瓷文化知识、提高交流翻译能力。如: 在瓷博会上担任接待外宾工作、带团参观各陶瓷文化景点并担任全程翻译、在陶瓷国际论坛上担任翻译、在高校接待来访的外国友人等。在实践中,其能力和水平可取得最有效的进步和飞跃。

四、结语

为了有效增进当地陶瓷文化的对外交流,推动陶瓷经济的向前发展,我们必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使外语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结合景德镇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构建“外语+陶瓷”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最优化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的相关建设,为陶瓷产区输送大批紧缺的陶瓷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廖素云.论教学型高校本科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

应用化学的就业前景范文9

【摘 要】教育部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高校性质的转型必然需要专业培养模式的转型与之相匹配。本文探讨了高校转型背景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

2014年2月,国务院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计划。高校整体性质的转型,必然需要各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与之相匹配。近年来,英语专业就业持续走低,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就业供需结构矛盾突出,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其培养模式的合理性。为此,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如何适应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建立一套特色鲜明、务实致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一个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教育部在2000年《高校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应当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然而近几年来,根据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来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校英语毕业生除了掌握一定的英语专业知识外,其他有关法律、外贸、旅游、金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大多连岗位基本要求都不能满足。为此,在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及定位应及时调整,使之与当前国家教育政策、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相匹配。

英语基本技能的系统化训练,是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应用导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者最基础的四项技能,是英语学习者学习和运用英语的基础,是培养英语学习者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语言学习方法的需要,是英语学习者进一步运用语言和外界沟通交流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是英语学习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目前,听、说、读、写各项技能课的设置在内容上大多是各自为政、互不关联,词汇和句型等内容复现率低,不利于联想和记忆,更不利于语言的综合运用。事实上,听读、说写分属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相互相关,密切相连,应注重遵循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把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进行整合,将输入型课程(听、读)与输出型课程(说、写)进行有机整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运用所获取的输入进行有效的输出,从而提高他们语言的应用能力及和外界的沟通交流能力。

英语文化内涵的系统化拓展,是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应用导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学习英语绝不能仅满足于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的学习,更要了解英语国家历史、语言、文化。只有真正理解目的语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更加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包容性及正确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必须加强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系统认知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语言、文化,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

综合素质能力的系统化提升,是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应用导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所在上世纪末,我国教育工作者开始摆脱传统外语教学固有模式的束缚,把英语演讲、英语辩论、文学欣赏引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演讲、辩论、文学欣赏等方式引导和发展学生语言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这种引进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演说家、辩论家、文艺工作者,而是通过这些方式构建学生习得环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目前,这类课程往往以选修课形式开设,课时设置不多,虽然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但仅仅是课堂的练习还远远不够,应该进一步将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各类素质竞赛等活动紧密结合,通过实训不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应用能力、逻辑辩证思维能力、文学艺术欣赏能力,从而进一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面向就业创业的一体化培养,是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终极目标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高校提供给我们的大多是连岗位基本要求都不能满足的毕业生。一位公司主管曾说道,“这就好比企业要高级蛋糕,高校提供的却是馒头。既然高校生产的‘产品’不是市场所需要的,这‘产品’又怎么有销路?”产品的生产必须面向市场,学生的培养同样需要面向市场。正如庄智象先生指出的,传统的纯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系统,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才能有效缓解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庄智象.关于我国翻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7,(3):2-9.

[2]肖友群,曾小荣,肖岚.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外国语文,2015,(5):139-140.

应用化学的就业前景范文10

随着各国经济进入到后工业时代,后工业景观设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景观生态设计需遵循功能性、生态性、艺术性、文化性这四种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也需要借鉴这些原则。后工业景观设计的方法众多,最常见的方法为保留再利用、生态恢复与促进这两种方法。无论使用何种方法,应该遵循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最小干扰性原则,保护原则和生态、艺术、功能三者相协调的原则。设计者还应该掌握生态重建的策略,以修护被损害的工业废弃地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

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方法;原则

一、后工业景观概述

1.概念产业成长阶段论将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这种划分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农业时代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工业时代以工业为主要产业,后工业时代以第三产业为主要产业。当一国经济进入到后工业时代,往往会产生逆城市化的倾向,大量的工业厂区由此变为废地。而经过设计者对工业废地进行再设计就产生了后工业景观,所以,后工业景观就是在后工业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根据后工业景观产生的背景,可以将后工业景观定义为根据工业废地的自然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后工业时代的工业元素进行规划设计,使工业废地具有休闲、娱乐、观赏等多种功能的景观。例如,后工业城市再生景观、后工业景观园林就属于后工业景观设计的典型。

2.分类按照地域类型可以将后工业景观划分为城市开放空间和郊野后工业景观两大类。城市开放空间指的是地处城市区域的后工业景观,例如,北京著名的改造自原国营798电子厂老厂区的798艺术中心因为地处朝阳区,而属于城市开放空间。郊野后工业景观指地处市郊的后工业景观,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因为地处市郊而属于郊野后工业景观。按照使用功能可以将后工业景观划分城市后工业公园、城市后工业广场、郊野废弃地公园和矿区后工业公园。城市后工业公园指依托城市的工业废弃地建立起来的生态公园,例如,世界著名的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便属于城市工业园公园。城市后工业广场指的是依托工业遗址建立起来的生态广场,例如,万科在天津老玻璃厂遗址上建立的大型水晶城广场便属于城市后工业广场。郊野废弃地公园是指依托市郊的工业遗址及地理环境建立起来的生态公园,例如,粤中造船厂公园便属于郊野废弃地公园。矿区后工业公园是指在废弃的矿区遗址上建造并充分利用矿区地势特点而建成的生态公园,例如,德国艾森矿业区公园便是典型的矿区后工业公园。

3.特点后工业景观和一般的景观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依托性即后工业景观需要遵从原工业废地的景观特色,要依托原工业废地的建筑、设施、生态环境来进行修建。设计者往往需要全部保留或者部分保留原工业废地的一些建筑设施和构筑物。例如美国的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就保留了原煤厂的一些设施和构筑物,遵从了原工业废地的景观特点。(2)功能性后工业景观作为公共场地,应该具备最基础的功能性。所以后工业景观往往具有观光、休闲的综合使用价值。例如有的设计者将废弃工厂的会议及展厅改造成大型音乐厅,将工厂的墙壁改造为攀岩墙,将炼钢厂的冷却池改造成潜水区都使得工业废地发挥了一定的功能性。(3)生态性设计者追求效益最大化,无论用材及施工都注重最小消耗、最小污染,为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设计者往往因地制宜使用材料,使用可循环再生的材料,使用原工业废地的材料来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

二、景观生态设计

1.生态设计的概念和内涵生态设计是指设计者将环保作为最重要的设计参考因素,将生态环境作为设计的最终目的。生态设计也称环境设计或绿色设计。生态设计的内涵包括两方面:从环境的角度看,应注重减少资源消耗、将对环境的危害值降到最低;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应注重降低建造成本,提高产品的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目前对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众说纷纭,有的学者强调文脉原则,有的学者强调生态原则,有的学者强调经济原则。本文认为这些说法从不同角度来看待景观生态设计,因而都有道理。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应该是多元的,具体包括四项原则。(1)功能性原则功能性原则要求景观生态设计尽量多地提供给人们多元的使用价值。将工业废地的历史加以保护,就具有了文化价值;将工业废地的设施加以改造,就具有了实用性价值;将工业废地的废旧设施进行艺术美化就具有了审美价值。(2)生态性原则生态性原则要求景观生态设计必须注重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展现更为丰富的自然生态特点。工业废地的自然环境各不相同,良莠不齐,设计者需要取长补短,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3)艺术性原则生态景观设计能体现视觉审美价值。工业废弃地的建筑和设施往往不具有视觉审美价值,这就需要设计者通过艺术创造赋予工业废地以艺术价值。(4)文化性原则文化性原则即学者们强调的文脉原则,指的是生态景观设计能体现出景观以外的内在内容。这些内在内容包括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方面。工业废地与其他的遗址一样,也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这就需要设计者保留并突出这些文化价值。虽然有的景观生态设计不能完全符合以上四点要求,或者有的长于此、短于彼,但是这四点却应是景观设计者们所重点依托的原则。

三、后工业景观的生态设计

1.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非常多,而且随着设计理念的进步,设计的方法还将越来越多,但是最主要的方法却是亘古不变的。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最常见的方法是保留再利用。保留再利用的方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这种方法一直受到了设计者们的青睐。综观世界上著名的后工业景观设计无一不是利用了保留再利用的方法。对原工业废地进行保留包括全部保留和部分保留。很多工厂废弃物经设计师的点染,往往就具有了艺术审美价值。例如设计师将废弃的车道改为景观中的通道就非常自然而轻松,将废旧的围栏改为攀援墙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来的建筑构造。在高明的设计师那里,废弃的矿堆、渣山、墙壁、锅炉都可以是某种灵感的源泉。另一种为生态恢复与促进。这是因为工业遗址往往受到了自然力的破坏以及人力的损毁而变成了毫无实用价值和视觉美感甚至是严重被污染的弃置地。这就需要设计者采取一定的策略来恢复被破坏了的工业废弃地的生态环境。对工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促进包括土壤、水源、植被、生产设备等范畴。根据现实,工业废弃地受污最为严重的往往是土壤,于是对土壤的处理就成为生态恢复与促进的关键。常见的对受污土地的恢复办法有净土法、翻土法和改造法。目前国际上通过的生态恢复与促进的方法是4R原则。4R原则即改建(Rehabilitation)改造(Reclamation)、重建(Re-creation)和恢复(Recovery)原则。

2.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目前设计者在设计后工业景观时往往遵循以下三大原则。(1)最小干扰性原则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首先需要依托原工业废弃地的特点来进行设计。不同的工业弃地,其建筑规模、构造和废弃设备各不相同,设计方案需要充分利用工业废弃地的条件。当然这不是说,景观生态设计就必须完全顺应工业废弃地的特点,而是指人为对环境的破坏值应该降到最低。(2)保护性原则设计者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护原工业废地的优势的自然生态环境,想方设法改变原工业废地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考虑使用可再生的材料,可以循环使用的材料,绿色材料。设计者应该最大限度地节省材料成本,以保护工业废地的生态环境。(3)艺术、功能、生态相协调原则设计者无论从材料的选用,还是对工业废弃地环境的改造都必须重点考虑生态价值,但是仅仅以生态价值为标准是不够的。设计者还必须综合考量艺术价值、功能价值和生态价值三者之间相协调的关系。综观世界上优秀的后工业生态景观无一不是兼具艺术价值、功能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景观。

3.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的生态重建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景观设计者们重新站在生态主义的角度上审视景观设计,促使景观设计师们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行业的本质。景观设计师也在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实现后工业景观的生态重建。其中依托原建筑的构造进行设计、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因地制宜选择材料都已经成为设计者们常用的策略。在设计的过程中,景观设计师对生态意义的考量往往胜过对审美价值的考量。尽管从外在表象上看,很多后工业生态景观不够精美,但是其生态价值却是值得肯定的。工业废弃地的生态环境由于受到了自然的和人力的损害,因此往往需要生态重建。生态重建包含对工业废弃地的土壤、植被、水源、垃圾的处理和改造。要求设计师能因地制宜地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以促进工业废弃地的生态重建。

四、结语

对于工业废弃地的生态化改造,发达国家已经带给了我们很丰富的经验。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后工业时代的趋近,越来越多的工业废弃地将会产生。首先我国应该加大对工业废弃地的保护力度,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工业废弃地。因为工业遗产也属于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设计者需要将工业遗址和景观设计结合起来,运用生态设计的方法加以改造。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设计一样,也需要遵循功能性、生态性、艺术性、文化性这四种原则。设计者还必须遵循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最小干扰性原则、保护原则和生态、艺术、功能三者相协调的原则。设计者们需要灵活使用各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业废地的生态改造。后工业景观设计的难度大于一般的景观设计,属于跨学科的行业,其涉及建筑设计、环境艺术、景观设计、遗产保护、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这要求后工业景观设计者应该不断学习,勇于开拓。

参考文献

[1]刘松茂,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建筑出版社,1999.

[3]俞孔坚,李迪华.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12(8):103.

应用化学的就业前景范文11

关键词: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销售

鉴于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的持续发展,旅游类农产品营销也在持续增多,尤其是体验性农产品变得愈来愈多,采摘、垂钓以及制作特色手艺品等项目成为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的主导性产品。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通常都具备了非常强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区、民俗会形成不一样的饮食文化以及生活习惯,所以旅游农产品具备了不一样的特点。和一般性的产品销售比较起来,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的购买与消费是一起实施的,所以旅游农产品销售变得愈来愈直接,从而降低了流通成本。有鉴于此,农民群众可以把自己土生土长的特色农产品面对面地直接销售给前来游玩的各界人士,而农民们利用自己家来开设农家乐则可以由农民为游客们提供各类餐饮以及住宿,以特色乡村风貌景观以及民俗文化吸引愈来愈多的游客驻足,从而推动农产品销售。

一、利用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开展农产品销售的必要性

一是能够创设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提升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农产品产业和乡村景观旅游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中,游客们的吃、住、购、行等均和农产品具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所涵盖的层次也很多。各类农产品销售同时也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多的就业良机。比如,农民们可以扩大自身的种养殖规模,这就需要有更加多的乡村劳动力资源,而且还应当在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的带动下创建更多的农产品加工公司,以求转移与吸纳更加多的劳动力。

二是能够促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以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新的发展。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和农业产业化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农业产业化能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产业基础以及景观背景。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能够提高本地的知名度,改进当地乡村的环境,从而有利于产生新的产业集聚,提升特色乡村产业的边际效益,提升当地农业以及旅游业的效益。同时,还可进一步改进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推动当地农村的各个产业的同步发展,提升农产品市场销售的额度,扩张农产品销售的范围,以旅游业来促进农业产业的新发展。

三是能够帮助延长当地农业的产业链并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随着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业的大发展,推动了农业以及加工业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即休闲农业之发展。为切实满足前来观光游客之需求,当地的乡村特色农产品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均能实现新的发展,并且促进了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其典型表现为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过程中采摘农产品、垂钓等项目的溢价现象。同时,农产品如果能够实现就地销售与增值,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前我国农产品中间销售层次偏多的问题,从而在无形当中提升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销售的主要策略

(一)实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绿色销售策略

如今,乡村农产品绿色销售已发展为主流农产品销售方式之一。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注重农产品是否属于绿色农产品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这就很好地证明了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过程中绿色农产品具有相当好的市场销售前景。对初加工农产品来说,传统农家往往是有独立的院落的,其中专门建有菜园,所种蔬菜和水果均可使用自家饲养的动物粪便进行施肥,对于果蔬所采取的病虫防治也可以采取人工诱捕或者捉虫瓶等生态型办法,这样一来所生产的蔬菜水果往往更加新鲜和健康。农民们自家所养的猪、鸡等各类家禽,使用纯天然的野菜加以喂养,而鸡和鸭等还可放养于当地的山坡林地,这样一来所饲养出来的就是纯正的土鸡,能够很好地满足游客们的需求。部分既有果蔬种植而且还有动物养殖的农业园区,则能够实现果蔬种植和家畜养殖业进行妥善的结合,并且在园区中辟出专门区域来放养猪、鸡和鸭等,使用剩余水果蔬菜等加以喂养,而且还可利用养殖业产生的动物粪便来建设沼气池,粪便在发酵之后就成为了肥料,能够有效避免化肥造成的现代化学污染,而引入生物防治病虫害法则可把水果蔬菜农残物降至最低值,从而实现绿色与无公害。不仅要控制养殖的成本,而且还应当确保农产品具备相应的品质。对深加工类农产品则应当在符合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之后为其实施绿色化包装。所谓包装绿色化,是指对包装材料实施绿色化处理,也就是要使用环保型材料,其后再制定出绿色亲民的价格。这一价格不但应当体现出绿色产品的成本,而且还应当考虑到购买者的接受程度。当然,还可使用绿色销售形式,例如绿色促销,也就是通过广告、公关以及市场销售人员向广大游客宣传乡村特色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观念。

(二)实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消费规范化策略

依据一项调查,我国游客对于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的餐饮、卫生等满意度不高。笔者觉得,如果现在能够强化农村餐饮条件的改进,很好地提升农产品销售的成效,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好的用餐环境,让其愿意耗费更多的时间驻留,从而推动游客更多地购买农产品。比如,通过提升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中的餐饮烹饪水平,促进餐饮管理的规范化,就能够很好地提升消费者的旅游体验。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的提供,是实现乡村旅游长期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只要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就一定能够推动农产品销售实现更好的发展。有鉴于此,应当更加深入地挖掘特色农产品,改进农产品旅游的环境,强化游客安保等工作,让游客们能安心旅游,延长各游客的出游时间,推动农产品的销售进程。要充分注重农产品包装,提供多种多样的包装,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不同需求。

(三)实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加工和定价策略

一是要实施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加工策略。农产品往往具备了鲜活、易于腐烂等特点,而在实施加工之后,不仅能够很好地保护其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而且还能延长储藏的时间,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更好地利用农产品资源以提升综合利用效率。农产品加工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改进以及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前,提升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特产品质量已经成为强化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引进国际上大量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诸如,微波加工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以及冷冻干燥技术等,不但能够对水果、蔬菜以及肉类等农产品实施灭菌消杀处理,而且还能较好地保留农产品原有的营养成分以及新鲜度。二是要实施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定价策略。价格通常都是游客们购置农产品时十分关心的内容之一。依据一份问卷调查,有15%的游客能够接受的农产品价格位于50元以下,有39%的游客能够接受的农产品价格为50至100元间,能够接受价格为100元至200元以及200元以上价格的农产品的消费者分别为31% 与15%。所以,在对农产品定价时应当注重于考虑游客是否能够接受,是否愿意耗费比较高的价格来购置优质农产品。如今,我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中的农产品价格还相当混乱,除本地工商管理、物价以及市场综合执法等部门应当切实提升监管工作力度之外,还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形成切实有效的监督体系,全面规范市场经营主体之销售行为,千方百计地扼制市场中的不合规经营问题。自然,农产品经营者也需要依据各个不同消费层次,实施农产品差异化定价方式,从而切实提升当地农产品的销售额度。首先是要实施技术差别定价,也就是按照农产品所采用技术以及服务难易度加以定价。其次是实施团购优惠定价,也就是依据购置农产品的具体人数来确定价格,比如一旦超过多少人购买,即可享受8折或者9折优惠等。最后是要实施时间差别定价,也就是要依据淡旺季、工作日以及节假日时间之差异,分别确定不同的价格。

(四)实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体验销售策略

当前我们正处于体验经济时代,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游中的游客对于当地农产品之需求已不再局限在农产品数量以及质量上,而是升华至更加高档次的精神享受以及体验上。感官体验能够让广大消费者们得到味觉与视觉等感官层面的良好体验。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中的农产品感官体验销售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提升农产品的质量。要从选择优质农产品发展到对农产品实施更加严格的分级,从而让农产品能够在色、香和味等各个方面均能够让消费者们产生良好的体验。二是改进农产品的包装设计以及品牌形象。农产品包装应当很好地展示出本产品所具有的功能、色彩以及美观度等,而合理的农产品包装设计不但能够很好地表达出农产品自身所具有的信息,为消费者们留下十分直观的印象,而且还可为消费者们展示农产品所具有的特殊背景,比如,历史、人文背景以及习俗等,从而体现出农产品丰厚的文化内涵,形成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让其有别于同一类型的农产品,这样一来就能够让消费者们得到完全不同的精神层面上的体验。当然,我们还可运用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民俗文化传统或者农产品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来加快农产品销售进程。比如,在各类水果成熟期可以为庆祝丰收而举行专门的节庆活动,在各地经常举办的樱桃节、苹果节、葡萄节、西瓜节等就是如此。运用系列化的宣传活动,能够很好地吸引游客们前来亲自体验务农的乐趣,进而实现促进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销售之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为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具有非常好的乘数效应,综合性也比较强,所以特色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随着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的不断发展,为农产品销售找到了一条新路。下一步,应当对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中的农产品销售问题实施专门化研究,从而以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为新的平台切实降低农产品成本,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进而很好地调整乡村特色产业结构,促进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1]林锐,周丽永.新农村建设中农产品营销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

[2]龙玉祥.基于文化营销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初探[J].农村经济,2009(06)

[3]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01)

[4]都培田,李度.乡村民俗旅游的5E体验营销策略[J].中国商贸,2011(08)

[5]朱桂霞.走进乡村寻梦田园――郑州休闲农业前景展望.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3(11)

应用化学的就业前景范文12

1 休闲农业的特性

1.1 休闲农业与居民收入、消费增长的相关性

休闲旅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伴随国家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发展,它日趋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消费生活。阿尔文?托夫勒认为,人类社会第五次浪潮应是娱乐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密切关系。休闲农业既是农业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休闲旅游的组成部分,农村休闲旅游成为旅游者优先选择内容之一。

1.2 休闲农业定位的可变性

产业定位实质上是涉及产业归属的问题。一般来说,产业归属、核心竞争力和运营模式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中产业归属最为重要。确立休闲农业的产业定位,可以明确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深化休闲农业的内涵。休闲农业属于新兴产业,内涵不断发生变化,随着产业的积累,功能发生改变。因而,休闲农业的地位具有十分明显的可变性。

1.3 休闲农业的继承性

休闲农业是将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等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将农业生产和旅游业的结合,以乡村为经营空间,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的有机统一。休闲农业中休闲包括了休闲生活、休闲行为和休闲需求等。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规划设计与建设,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农业经营特色的经济区域。

2 休闲农业生态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休闲农业为兼具农业、旅游业及服务业的新型产业,与传统农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休闲农业生态景观的规划不仅应关注景观的开发价值,还应关注景观土地的利用问题以及当地居民的短期利益,更强调其给人类带来的长期效益和可持续性。这决定了休闲农业景观生态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方法论体系,其内容包括景观调查、景观生态分析、景观综合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各个方面。综合有关研究成果,笔者要做好休闲农业生态景观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以坚持绿色环保生态意识为前提

自然的生态系统是休闲农业生态景观所依赖的环境基础,其自然特征应予以充分重视和保护,避免过多的人工改造,而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如连片的农田带可以开发为农田观光、农耕体验等;多种类的经济果林与蔬菜园区则可开发纪念果林、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等;而一定面积的天然或人工水面则可开发为水上游乐项目、垂钓等。同时还应把绿色环保等生态意识贯彻到景观的规划活动中。如坚持不使用农药、化肥,替代以生物除害、有机肥料等手段,营造纯绿色的生态景观。

2.2 以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为基础

要把休闲农业生态景观作为系统来规划和管理,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无论从观光、休闲功能的角度还是景观生态功能的角度讲,休闲农业生态景观的斑块都应和自然的廊道、基质共同构建景观的整体性和美学功能,以形成良好的旅游景观基础。为此,应建设高效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景观要素,营造具有宜人景观的环境氛围,塑造环境优美、与自然系统相协调的景观作为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休闲等。

2.3 以景观空间配置多样化为准则

休闲农业生态景观可能的组合要素有草地、耕地、林地、道路及水体等,其规划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定的景观空间配置结构的多样化,既要有顾景观的生态功能,又要有美学功能,最终实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旅游观光活动的协调、平衡发展。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存在并与异质的土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旅游景观的美学效果达到最高水平,另外,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并存,才能构成异质性的景观格局,形成具有不同旅游功能的旅游景观,使旅游景观的稳定性达到一定水平,从而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

3 休闲农业生态景观规划的方法

在实践中,景观规划的主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是适应地方物种个体生态需求而对斑块和廊道的设计。基于生态原则的休闲农业景观规划是一种多层次、多目标的整体性规划方法,包含了针对各种目标层次的方法手段,这些方法彼此共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乡村景观规划的方法论体系。

3.1 完善景观结构的方法

通过划分、调整来完善乡村景观的基本结构元素,串联起景观系统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一个稳定的系统。景观结构是景观功能存在的基础,只有保证景观结构的完善才能实现景观功能的高效发挥。但乡村景观结构往往由于人为的影响而显得十分不稳定,因此,相应的景观规划方法就是补充景观结构的薄弱环节,使其更加完善而获得稳定。

3.2 生态工程方法

生态工程最直接的成果就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因而可以广泛应用于休闲农业景观规划建设的方方面面。生态多样性能形成一种综合的“ 栖息环境”,这种栖息环境具有丰富的层次结构,能自行生长、成熟、演化,并抵御一定程度的外来影响力,即使遭到破坏,也有能力自我更新、复生。建立在这种栖息环境上的景观就是自我设计的景观,它意味着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永续利用。

3.3 景观风貌设计方法

从功能上划分,建筑景观属于文化支持类的景观,是纯人工建造的。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保持亲切的家园感,就要考虑乡村外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布局,创造优美的景观风貌。

相应的规划方法,是根据乡村的地理位置、性质规模、现状条件、美学要求,提出对乡村建设艺术布局的总体构思,确定建设艺术的骨架。设计特别要体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和谐,建筑既要保持本地区特色,还要体现一种群体之间的、统一的总体美。休闲农业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景观的生态特征。在景观整体优化的基础上,进行景观分类,对不同的景观单元按照景观功能进行规划,最后配置出理想的景观格局,最终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景观生态格局。

4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