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应用化学专业

应用化学专业

时间:2023-06-05 09:56:30

应用化学专业

应用化学专业范文1

关键词:应用化学 化学工艺学 理论教学

应用科学是研究和说明特定的设备运用于特定的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具体方法和具体程序的科学。应用科学是理论科学和技术科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化和实际应用[1]。

化学工艺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应用化学专业在学习了化学基础理论后所开设的一门应用性课程。该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在开设化学工艺学课程时应能充分将化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对应用科学的指导。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化学工艺学所研究的内容有较为系统的认识。能将基础化学所学的知识与化学工艺学较好的衔接和运用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化工生产的基本原料、工艺过程、设备、环保要求有全面的了解。

一、根据专业特点安排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与基础化学密切相联系

应用化学专业与化学专业相比,增强了应用背景,是化学与化工的衔接,是化学学科在应用方面的拓展,培养的是理工结合的应用型人才[2]。本专业学生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基本技能。因此,化学工艺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满足专业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安排时,选择典型工艺进行较详细的介绍。无机化工工艺部分以合成氨为教学重点。合成氨在化学工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在几大化学领域都有突出的发展。是化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成功典范。“正是由于对氮、氢、氨体系化学平衡的研究,把热力学理论推进到了真实气体高压化学平衡的研究领域,在研究氨合成催化反应速率方面,推动了反应动力学的发展。这些理论的形成直接指导了氨的合成。”[3]同时,合成氨在催化技术的应用方面也为现代催化理论奠定了基础,许多重要的催化理论概念如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催化剂表面的非均一性、毒物作用及催化机理等都是在研究合成氨的反应过程中确立下来的。有机化工工艺部分以烃类裂解为重点。以“三烯”(乙烯、丙烯、丁二烯)和“三苯”(苯、甲苯、二甲苯)总量计,约65%来自乙烯装置,因此,常常将乙烯生产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生产水平的标志。[4]烃类裂解工艺在反应设备、分离系统、能量利用等方面都代表着最先进的世界化工发展水平,这对于培养学生工程理念,了解世界化学工业发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2.注重基础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将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不仅仅是基础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对学生来讲首先带来的是思维模式的改变。基础理论是由概念、定律等建立起来的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学生更擅长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的思考模式。但实践中有更为复杂的因素对工艺过程的选择、工艺条件的确立、产品的分离等产生影响。在化工生产中对反应的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研究是决定工艺条件的最重要的化学基础理论。反应的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或其他物料的性质以及反应设备的技术水平等各种因素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有重要影响[5]。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把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知识与实践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例如在合成氨的生产中平衡氨含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从平衡常数KP=PNH3/P0.5N2P1.5H2开始分析,到最终确立平衡氨含量XNH3/(1-XNH3-Xi)2=KPpr1.5/(1+r)2,分析此式不难看出总压强P,平衡常数KP氢氮比r以及惰气的含量都对平衡氨X的含量有影响。如不考虑组成对平衡常数的影响,当氢氮比r=3时平衡氨含量具有最大值。考虑到组分对平衡常数KP的影响,具有最大XNH3的氢氮比略小于3,随压力而异,约在2.68~2.90之间[6]。因此惰性气体对平衡氨含量的影响必须考虑进去。这是实施合成氨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理论上的定性讨论与实验上取得的定量数据完全吻合,满足了定性与定量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7]。在对化学反应的速率分析中,基础化学理论中对动力学方程式的描述学生很熟悉,但在实践的工业生产中,反应动力学方程式与反应控制步骤的研究、反应温度、催化剂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反应所用的催化剂不同,反应条件不同,则动力学方程式也不相同,这使实际的动力学方程式与基础化学中所学习到的相差甚远。因此,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化工过程的复杂性。在实践中,实现一个化工过程对基础化学理论不是一个简单的应用。这也是工艺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二、以化工生产过程及工艺流程为教学重点

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已学习了化工原理,对主要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过程、计算方法等有了系统的掌握。但对实际生产过程相对比较陌生,通过对具体工艺单元的介绍结合所学的化工原理知识,学生能归纳出工艺单元的共性,对工艺过程的结构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能对工艺流程有一定深度的认识。

1.掌握通用反应单元工艺的特点

化学反应单元是根据化学反应类型来分类的。反应单元仅是生产中的一个环节。在教学中根据学科需要有选择的介绍一些典型反应单元。由于同一反应单元有不少共性,通过对具体反应单元工艺的学习使学生自觉的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便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也能很好的指导今后的科研、生产,做到触类旁通。例如在学习了二氧化硫催化氧化制硫酸、乙烯环氧化制环氧乙烷等后学生很快发现氧化反应是强放热反应,生成的副产物较多,对于烃类氧化还要防止造成深度氧化等特性。在找出反应的共同点后,针对反应单元的特点,对实际生产中设备的要求、流程的选择就有清晰的认识。如氧化反应器的设计必须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对易深度氧化的反应应选择有良好性能的催化剂以防止深度氧化的发生,等等。通过对反应单元的学习比较使学生能更加灵活的运用反应单元工艺。

2.以化学反应为核心,探索工艺流程的内在联系

工艺流程指工业品生产中,从原料到制成成品各项工序安排的程序。对于不同的化工产品其生产工艺流程也各不相同。但各流程都是围绕着化学反应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如烃类裂解流程。根据裂解反应吸热、体积增大、裂解产物组成复杂、二次反应的影响等特点,裂解反应在高温、短停留时间条件下有较高的产品收率。这一反应特点,也决定了在对核心设备管式裂解炉设计时应满足传热面积大、裂解管变径,裂解管程数减少等的要求。从流程上来看,由于裂解产物组成复杂因此后续分离系统非常的庞大。从能量的利益来看,乙烯装置的节能技术关键是使用最少的裂解原料和燃料得到最大收率的目标产品,最大限度地回收裂解余热,并将回收热量合理分配到压缩、深冷、精制各工段。优化装置蒸汽系统,合理利用蒸汽等级,节约能量,并可向界区外输送能量[8]。因此,从化学反应性质入手充分发现流程中各单元的内在联系,把握好问题的主线,这样才能真正的对工艺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实际生产中还要充分考虑如何以最少的消耗、最低的成本得到最高的生产效率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一个具体工艺流程安排不仅仅是生产实际对理论的检验,更多的还要从社会的、经济的角度去作全面的考虑。虽然一般工艺过程的组成大致相同,但每种产品的生产还有特殊性。在讲课时,抓住主要矛盾以展开,并着重于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讲解,力求达到清晰、严格和准确。

三、结束语

应用化学专业是介于化学与化学工程之间的一个应用理科专业,其任务是培养理工结合型的“用”化学的人才[9]。理论课的教学仅仅是学好这门功课的一个环节。要真正的掌握好这门课程还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通过采用将多媒体、化工仿真实验、生产实践教学与化学工艺学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化学工程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本地区化学工业发展的特点,对应用化学人才的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应让学生了解更多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化学相关产业发展状。

参考文献

[1]杨玉辉,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57

[2]李水清,梅平.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253-254.

[3]张家治,化学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24.

[4]何细藕,烃类蒸汽裂解制乙烯技术发展回顾[J].乙烯工业,2008,20(2):59-60

[5]米镇涛,化学工艺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4.

[6]陈五平,无机化工工艺学,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7, 207.

[7]石启英,合成氨的热力学浅析[J].商洛师专学报(自然科学),1996年第2期(第7卷,总第9期),37-38.

应用化学专业范文2

关键词: 化学专业 英语教学 句型应用

化学专业英语写作教学中句型应用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句子的组成、句子的质量和段落的组织,甚至关系到整篇论文的思想和表达。专业英语写作中由于化学专业的特点,在描述化合物的反应、机理、结构、性质和应用时英文句子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发现一些常用的句型并用它来描述某一化学过程是教学中应探讨的问题。另外,在寻找一些常见句型时应当注意句子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避免重复,使语言的流畅性和丰富性得以呈现出来。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大量获取外文资料,不论是外文图书还是外文期刊论文,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总结用心体会,就会写出好的化学英文句子和论文。外文图书应选自原版化学类图书[1],而外文期刊论文应来源于著名的ACS、Elsevier和RSC化学数据库[2],这使我们的专业英语更加规范,同时也使我们对化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1.专业英语教学中比较级的应用

电离能、电负性、溶解度、酸性和元素的丰度等专业术语是专业英语教学中应当讲授的内容,除了讲授这些术语的定义和具有变化规律的例句之外,还应当重点讲授带有比较级的经典的句型。例如:

(1)Carbon-12 atoms are much more abundant than carbon-13.(元素丰度的比较)

(2)Oxygen is the most abundant element in Earth’s crust.(元素的丰度)

在讲元素的丰度时,不但要比较同一元素各同位素丰度,还要说明氢是宇宙中丰度最大的元素,铝是地壳中丰度最大的金属并且是地壳中丰度第三的元素。

(3)The ionization energy of boron is lower than that of beryllium,and the ionization energy of oxygen is lower than that of nitrogen.(电离能的比较)

电离能一般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逐渐增强,但也有特例,比如第二周期硼的电离能比铍低及氧的电离能比氮低。在比较电离能大小时应提醒学生注意,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专业英语的教学和化学专业知识密切相关。

(4)Sodium is much more metallic than hydrogen.(金属性的比较)

(5)Oxygen is more electronegative element than nitrogen.(电负性的比较)

(6)Fluorine is the most electronegative element.(电负性)

(7)Chlorine is more electronegative than hydrogen and has a greater attraction for electrons than does hydrogen.(电负性的比较)

一般来说,非金属的电负性比金属电负性更大,与电离能相似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强,氟是电负性最大的元素。在讲授电负性时这些相关的经典句型都要列出或让学生进行中翻英练习。

(8)Silver chloride is more soluble in water than silver bromide.(溶解度的比较)

(9)Hypochlorous acid is more acidic than Hypobromous acid.(酸性的比较)

经常对文献中具有比较级的句型进行分析综合,不仅有助于专业英语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化学专业知识的巩固与掌握。另外,化合物的密度、极性、碱性、稳定性和反应性大小等也可用一些比较级的句型。

2.分词followed by在专业英语句型中的应用[3]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步骤通常分多步,紧接的第二步反应往往用followed by来描述。在阐述合成路线和机理时我们会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句。如果在化学英文论文中熟练运用followed by来说明问题,常会使英文句子更简洁明了,内容更紧凑。以下例句对大学本科生学习专业外语很有帮助。

(1)Dehydration of the alcohol,followed by loss of a proton,gives the alkene.(醇脱水,第二步脱质子得到烯烃)

(2)Epoxidation of an alkene,followed by acidic hydrolysis,gives a 1,2-diol.(烯烃环氧化,第二步酸水解得到1,2-醇)

(3)Treatment of an alkene with ozone followed by reaction with zinc and acetic acid results in ozonolysis reaction.(烯烃臭氧化反应,第二步锌粉还原)

应用化学专业范文3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是烟台大学化学生物理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 2009届本科毕业生,将于20xx7月获得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在即,我殷切期望贵单位能给我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机会求临的时候,你准备好了吗。"这句话一直鼓励我不断迸步。作为一名应用化学专业的大学生,我热爱我的专业并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认真接受化学实验技能方面的能力培养。通过目己的努力,找在专业课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具有良好的实验分析技能。

为了能在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学习之余我积极投身于各项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在暑假期多次做推销员,在系主任办公室勤工俭学。这一切不仅使我增加了实际工作经验,使找实际的办事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还使我接触到了充满竞争的社会,更重要的是找懂得了责任感的重要性。

当今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需要新鲜的血液,而年轻的我们是最好的后备力量。现在的我,兴许还缺少社会实践经验,但我正处于人生精力最充沛的时期,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挥自己的才能,我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水平,期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我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一定会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我深知自己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整,但我有信心凭扎实专业功底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业务知识,进入工作状态。回首我的大学生活,我很高兴看到自己走过的路,布满了成长的足迹。面临就业,我将带着学无止境的信条微笑着迎接新的挑战。

我衷心的希望有幸成为贵公司的一员,我将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勤奋工作,与成员一起共创辉煌!

感谢您阅读我的简历和自荐。热切期盼您的回音,期待着与您面谈。

此致

敬礼

何XX

20**.5.23

应用化学专业范文4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主要场所,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化学专业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专业培养方向更加的侧重于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等院校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更好的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去。本文分析了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对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才竞争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力图通过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精尖的人才。应用化学介于化学与化工之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要注重化学基础知识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应用化学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通用性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就要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研究,培养出基础知识踏实,应用技能突出的复合型人才。

一、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化学是介于化学与化工之间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加的侧重于工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化学知识巩固和应用技能训练。化学知识是开展应用化学专业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单纯的化学知识无法满足应用化学专业的学习,所以还要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应用和实践的能力。在化学知识培养方面,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在知识培养方面,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应用化学专业虽然侧重于应用技能,但是基本的知识掌握还是十分重要的。该专业在知识培养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化工设备操作知识、计算机知识和人文知识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保证,也是学生运用化学知识从事化工研究的重要依据。在应用能力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更加的侧重于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社会输送有作为的实践性人才。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但是在实践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应用化学专业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化工生产与操作能力,通过化学知识与化工理论的结合,培养学生对化工材料的分析和检测能力、化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化工设备的设计和升级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等。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培养,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化工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需要。

二、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更加的倾向于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化学基础知识是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具备了踏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才能提高自身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准确性。当前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在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要充分的结合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对学生的思想、科学文化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中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化学专业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在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充分的结合当前学校的发展特点和专业定位,构建合理的专业发展体系,对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拓宽知识面,突出实用性。

1)结合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应用化学专业的教育主要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共同促进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充分的结合起来,不能过于侧重某一方面,增强这两方面的衔接,促进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互相发挥作用。其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融合两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充分的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通过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教学,学习能够充分的意识到这两个方面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并且学生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转化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此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能力。由此可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结合教学,可以提高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2)结合专业性和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化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的专业,专业性和应用性是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过分的侧重于专业性教育,而忽视了应用性教育,这就使得应用化学专业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因此,在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将专业性与应用性结合起来,通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实践课程等形式,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开展实践课程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最好的办法,通过实践课程的开展,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实践课程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纳入到学校的考评系统中,以此来检验学生的能力,并且通过考评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让学生实际的生活中明确应用化学专业的学习和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应用化学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作为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具有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在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中,高校要明确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式,充分的发掘学生的潜能,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结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婵娟,包红,孙德四.以职业为导向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江西化工,2011,01:8-13.

应用化学专业范文5

【关键词】高职高专;应用化工;学业评价;改革

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学业评价的主要功能包括:1.诊断功能。评判学生成绩,检测教学效果,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改进学习方法;2.导向功能。引导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引导学生学什么、如何学;3.激励功能。通过成绩的评判,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查缺补漏。

一、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

1、从传统评价方式的形式上分析。学业评价的基本功能是评价功能,同时,导向功能也是学业评价的一项重要功能。但目前高职院校学业评价中普遍存在着“重评价、轻导向”的认识误区,评价方式单一片面,造成评价中的“一卷定音”,教师只注重评价,只重判分,不重视试卷和考试结果的分析,只注重分数,不注重能力,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而不注重导向,改进教学,学生忙于应付考试,不注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2、从传统评价方式的内容上分析。学业评价中的考试内容不合理。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察,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造成普遍存在的“划范围、圈重点”。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答辩方式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能力考察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评价少。而且考试题型通常是客观性试题比例大,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少,没有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使得考试成为对死记硬背的一种鼓励,造成了学生中普遍存在“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现象。很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学业评价作为教学工作的风向标,传统的评价方式已不能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反而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理论知识、操作能力、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学业评价制度与方法,重视和推广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精神形成的“理论、技能、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立体评价体系。

二、细化基础、强化技能、习惯化素质、常态化创新、系统化理论和技能评价并重的学业评价方式

传统的学业评价模式制约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与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相矛盾,必须对僵化的学业评价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企业用得着、用的住、用得好的高技能型人才。

1、全方位考察学生,设计教学场景和形式,细化基础,强化技能。对课程知识揉碎了,在掰开,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方案,建立以课外查阅资料、学习模块方案设计、任务书填写、方案汇报、课堂课外讨论、模块小结、考核评价等模块。采用分层次、多元化的课外作业和多种形式的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采用模块实验方案设计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过程考核贯穿始终。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习惯化素质,常态化创新。采用开放性的课内课外小组讨论来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现在流行的“大家来找茬”游戏引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置奖励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示学生的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或课外分组讨论是教师通过预先的教学模块设计,学生经过独立展开需要完成该模块学习的资料的查阅工作;自学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引导下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得相关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3、系统化理论和技能评价并重的学业评价方式

多种考试方式的灵活应用,真实体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针对应用化工专业进行了学业评价方式改革探索。具体做法是将各课程考核分成三部分(具体见图1)。其中过程考核在上述两条实施过程中已形成数据。理论考核包括两部分:1、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题型是选择题,考试方式是机考,题库随机抽题,每份试卷100道题,每题1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主要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题型是论述题,考试方式可以机考也可以笔试,题库随机抽题,每份试卷5~10道题,每题10~2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考试方式学生随机抽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提出需要的仪器、设备、药品等,自己动手实验得出准确结果,最后根据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综合评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依据试题不同而不同。以上三方面考核均合格是为考试及格,取得相应的学分。

3、学业评价模式改革后,考试内容既有基本理论,又有综合分析,既有书本知识,又有课外知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这种新的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实现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必须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吸收最新科技成果,整合优秀教学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注重课内与课外、书本与实践的结合,强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在考试模式改革过程中,需要教师们下较大的功夫,对教学内容进行较大程度的改革,不仅要讲清书本知识,还必须讲透,除了讲书本知识,还必须讲课外知识和学科前沿动态,引导学生开展论文写作、答辩、课题设计等,将教学内容的改革真正落到了实处,既促进了教改成果地进一步巩固,也为新一轮教学内容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

[2]吴疆,杨开明.高职教育考试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52-53.

[3]董新伟.关于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及有关问题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7(11).

应用化学专业范文6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中职护理;课堂教学;具体应用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都很强的综合型学科,需要学习者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与扎实的理论知识。现如今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及语言沟通与思维能力已成为广大护理教师共同探讨与关注的问题。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中等职业院校实践性强的特点,有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学生动手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其运用到护理专业教学中,能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护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护理人员服务于社会。

一、培养双师型教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教师是在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先决条件。培养“双师型”教师是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如果教师不能同时兼顾,那么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仍是相互独立与割裂的。所谓“双师型”教师即指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教学水平,还得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与训练,有机地将护理专业相关理论同临床实习相结合。在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想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定期组织理论教师到各大医院参加培训与进修,或者聘用有多年临床操作经验的专家。按照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合理科学地将教师分为若干个模块组,首先要求其力争模块式一体化,科学配置模块教师,坚持业务骨干搭配青年教师或者师傅型搭配理论教师的教学原则。此外,学校应当定期组织护理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学技能,加快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步伐,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成果。

二、有机整合教学教材,构建有效校本教材

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出一大批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从事救治工作与疾病预防的护理人员,能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临产诊疗技术及操作技能的护理专员。而这就为广大护理教师使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供了渠道。在中职护理专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护理这门课程的专业特点及学生学习能力对课本教材进行有机整合,构建有效校本教材。在护理专业这门课程教材整合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按照项目化、模块化教学要求、课程标准及技能鉴定相关标准,在其结构与内容上坚持以任务为驱动力,以能力本位作为教育理念,编写定制出一系列适用于护理专业的项目课程一体化教学教材,构建出一批理论内容简短精悍、操作技能实用的校本教材,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顺利开展,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提升。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模拟真实工作环境

在传统护理专业教学中,大部分学校都没有本校实训训练场地,使护理教学成为一门纯理论讲授式的学科,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严重受挫,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运用则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要求中职院校加强护理实训基地建设。中职院校可以参照本市二级医院的护理岗位与工作流程设计与建立一系列现代化医护实训中心站,并设立多媒体教室,增购一批高质量的实训用物及与实训操作内容、临床实训相匹配的仪器设备,如除颤仪、输液泵、心电图机等,让学生如临其境、置身其中,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与理论教学需要,还能加强实训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授课中,凡是涉及操作的理论知识,教师能随时随地用实物对学生进行演示,能立马进行操作与练习,不仅有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弥补传统教学中静态讲授理论的不足,以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连贯。此外,在这种实训中心操作中,教师能模拟出高起点、高标准的真实工作环境,缩小教学与临床之间的差距。为了让学生有更加直接的体验与感受,教师可以引导与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如抽血、肌肉注射、量血压、鼻饲等,鼓励学生真人操作与练习,让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了解自己的使命,从而培养高度责任心与耐心,锻炼心理素质,还可让其体验患者感受,认真对待每一次实训教学,让其置身于模拟的真实工作环境中,犹如在病房担任护理这一角色进行临床操作一样,以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实现理论教学与临床工作间的完美对接,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从事我国医护工作,挽救更多生命,造福千万家百姓。可见,在这种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与发展。总而言之,随着护士这一角色的复杂化,临床判断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其真实情境的再现为基础,有效提高学生各种临床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与职业能力,对优化护士专业课堂教学有着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庆雨.中职学校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刘壮萍.理实一体化教学在中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5,36:36-37.

[3]肖美兰,王德燕.中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3,12:69-70.

应用化学专业范文7

【关键词】一体化 成本会计 高职教育

一、教学做一体化的内涵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明确提出,各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所强调的就是把国家职业标准作为考核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依据,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把依据教材理论所设计出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把各专业层次学生充分调动起来作为课堂教学主体,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体化”教学模式以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创新点,成本会计课程改革紧紧围绕这一特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性为着力点,在课程体系上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理论完整”的教学模块,打破传统教材按内容编排章节,变为以工业企业产品生产过程实际为主线,按产品成本核算流程将教材内容整合,划分四个模块,每一模块下分设若干具体工作任务,包括材料购入―生产领用―产品生产―产品完工―结转入库―商品销售―收入成本结转―成本分析、考核等全套核算业务,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并将学生在校期间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体系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发展职业能力,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成本会计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意义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专业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在课程设计上,通过对几所高职院调查显示,通常情况下在进入本课程学习之前会开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其后会开设《会计岗位综合实训》、《中级会计实务》、《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等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双重作用。因此,如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教”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的环节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协同合作,寻求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在“做”的环节通过分组协作反复演练,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显得尤为重要。纵观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果,充分显现出“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全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是高职院综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衔接手段。

三、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授课场所单一,大多安排在校内多媒体教室,按传统教学模式将教材内容分理论与实训两部分,分段教学,并未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的主要特征是在仿真模拟环境下教师引导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做合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条件所限仍存在三项分离,只讲不做、讲做分离的情况。体现在:受课程内容的影响以及学生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大部分学校对成本会计课程编排仍采用边理论边实训的形式,即安排一部分课程学时内容在机房或模拟实训室上,一部分学时内容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由于部分学生对成本核算内容和程序理解不连贯,造成虽然是在机房或实训室上课,但仍然以教师为主的“教中学”,而不是“教学做”的授课的形式,课上很大一部分时间都体现为教师占主导地位的讲授,学生一味地服从教师的安排,对所学内容缺少积极主动性、没有参与互动的意识;也有的学校在教学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条件等方面不能满足全体学生同步实训的需求,便采取上机演练与手工操作分批交换进行“做学”的方式;还有少数学校缺乏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一线教师,对成本核算操作程序和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以及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不够熟悉,于是采用照本宣科,用讲授代替实践演练和学生模拟操作,无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真正目的。

(二)教学方法模式化,教学手段未体现新形式下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未能与时俱进

“一体化”教学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改革,突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通过与企业专业人员协作共同探求一种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学习方法和授课手段,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操作技能。但在实际应用中,成本会计的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把产品生产过程分解到每个案例每项工作任务中,借助多媒体设备在演示核算过程的同时尽力做到讲练结合。对于一体化教学中所提倡的互动与问答、分组协作等授课形式,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加之采用分组授课的方式会占用较长的时间,影响教学进度的同时课堂秩序也难以操控把握,评价体系不完善并且复杂多样,以上种种因素均造成授课教师缺乏对“一体化”教学方法使用的驱动力,使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存在难度。

(三)教材体例单一,内容缺乏实践应用性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教学改革的媒介,“一体化”教学中,对教材的选用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应以工业企业产品生产真实的核算程序为蓝本,以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能力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即以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终极目标,以企业岗位对人才要求为本位,从专业知识水平、职业技能本领、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对成本核算岗位和成本核算人员进行全面分析,结合企业产品生产实际和企业管理要求设计工作任务明确授课要点,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突出高职教材的实用性。同时,每项任务核算之前就明确规范的成本核算操作程序与具体的成本核算方法,保教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兼顾“一体化”教学成果的考核与评价。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所选用的教材仍然停留在以学科体系为主的先理论后实践,重理论轻实践,知识点多、表格数据多、公式多,例题多,前后案例互不衔接的情况,学生们通过对教材中例题的学习只能达到对某专项业务的核算并未实现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掌握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整个流程的技能要求,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四)课程考核体系单一,考核指标与评价标准未能与企业岗位需求有效衔接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组织学习、总理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讲话并按照讲话精神积极组织教学改革,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但在实施改革过程中,对于学期末的实训考核评价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闭卷笔答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一体化”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些学生甚至平时不参与教学互动,只靠期末集中突击复习照样取得较高成绩。为此,要真正实现“一体化”,应围绕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和依课程内容设计的工作任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动力为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扩大考核指标与评价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创新能力、思维灵活度、职业道德水平及团队协作意识都尽在其中。在考核过程中,结合校内实训专业委员会或外聘专业技术人员的所列出的考核标准,甚至可以聘请校外专家进入课堂现场点评,将校内教师评价和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一是按照“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要求,充分利用校内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学校应加大对教学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营造产品制造业岗位化的工作环境,增强校内实训室的职业氛围,保证实训课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以将若干独立的工作任务串联在一起,体现为一家企业整体的产品核算程序,请同学们通过教学软件分组完成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全套业务。这种实训形式不但增进学生们对企业经营管理、资金运作、产品成本核算等方面的了解,更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愉悦,必将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习积极性。

二是传承技术技能,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技术技能进步需要不断传承和创新,因此,“一体化”教学中应鼓励教师有效利用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大胆尝试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工作任务设计、工作情境创设、相关案例引用等方式,将教材内容合理整合,激发学生学习产品成本核算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演练活动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课堂较为枯燥的问答式学习氛围,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出全员互动的浓郁的学习氛围,增强互动连锁反应,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元化课堂氛围。鼓励同学们分组讨论、老师只是课堂的引领者,推进各小组之间,同一小组内部组员之间针对工作任务的有效互动,演示、点评各小组的实训成果并总结在实训中出现的问题,提升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核算问题与方法的能力,保证成本核算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和授课质量。

三是加强“一体化”课程授课教师对企业岗位综合素质能力的培训和现代职业化教学观念的转变。“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无论是从专业知识还是专业技能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倾向于学生专业能力和岗位职责的培养,这就要求在校期间最大限度利用资源,营造真实的或仿真的工作情境。就目前来看,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利用业余时间选派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与校外兄弟院校定期座谈,建立校内外专家委员会针对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需达到手具体目标进行研讨等等。此外,还可以利用校外资源,积极引进企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师、助教等,以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和教学水平。

四是认真研究组织制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考核设计标准和评价指标。在具体实训演练前向学生们明确将要达到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职业素质目标和具体考核标准,以提高评价的公平性、客观性。同时将平时的过程性考核与学期末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把学生的日常考核评价作为实训教学环节的重要部分,合理确定两者的结构比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分值比一般设计为3:7或4:6左右,以实践动手操作或者实践作品展示考核为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边学边做,知行合一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化学专业范文8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数控专业 应用

一、一体化教学内涵

一体化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融为一体,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训分离的不足;专业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一体――一体化教师,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一体――一体化教材,理论教室与实训室一体――一体化教学场地。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以职业为导向,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来重新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

二、数控专业课程“理论+实训”教学模式改革

1.理论+实训教学模式

数控专业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教学模式一般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由理论教师在课堂讲授加工工艺制定、程序的编制方法等专业知识;第二阶段,在数控模拟加工仿真实验室,通过仿真软件模拟加工零件;第三阶段,由实习指导教师在实训室指导学生实操,完成零件的加工和精度检测。这三个阶段往往由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分时间、分阶段、分地点完成。

以往理论课安排十周,仿真和实训课各安排五周。在教室上理论课,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较难,缺乏感性认识;由于每一阶段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模拟加工阶段不得不穿插复习之前的理论知识,造成课时的浪费;前期学生掌握情况参差不齐,整体教学效果欠佳。实操环节,通过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能够掌握操作,然而环境嘈杂,班级多,讲课少,学生易出现思想不集中现象,缺乏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同时,教学过程中为紧跟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往往采用传统教学法,如讲授法、先讲后练法等,以传授知识为主,以知识、概念、定律为载体,学生被动听课,缺乏学习兴趣,专业能力欠缺。

2.一体化教学模式

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将三个阶段进行整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单独制订教学计划与课程标准;教学场地相结合,模拟企业生产环境;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结合,由一位或一组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工作任务)、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学以知识运用为主,能力训练为主,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探索新知识,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评价以学生学好为准,学生兴趣得以激发,能力有明显提高。

三、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试验

笔者学校在数控专业试点班将一体化教学贯穿于加工中心编程与加工课程中,通过一学期的试验,取得一定的成效。

1.建设一体化教室――工学教室

为了实施一体化教学,学校投资建设了数控专业一体化工学教室,是重点建设的一体化教学平台之一,提供机床、工量器具、电脑、专业书籍等,并将安全注意事项、工学教室使用规范、设备操作规程等制成展板上墙。一体化教室可同时容纳20人(分组)开展实训教学,将计算机机房与实训室结合,划分为小组教学区、小组讨论区、工作区、信息检索区等区域,并在计算机上安装UG,实现计算机自动编程。一体化教室的建设,为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保障。

2.不断提升教师一体化教学水平,打造一体化教师队伍

一体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有综合职业能力,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了培养一体化教师,学校假期派数控专业教师下厂工作,参与实际工作任务,跟企业实践专家共同完成工作项目,体验企业工作环境。同时,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提高教学技能。随着一体化教学深入推进,学校对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加大。

3.一体化“学材”开发

数控专业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学生的知识层次,参照人社部[2010]49号《关于印发技工院校汽车维修等五个专业一体化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中加工中心专业一体化课程标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开展企业调研及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制定加工中心编程与加工课程标准,并提炼归纳出20个典型工作任务,形成工作页式校本一体化“学材”。

4.一体化教学过程

首先,模拟公司化管理,以技术小组的形式组织教学。班级课堂管理模拟公司运行,任课教师下设若干技术小组,小组设组长一名,再带领5~6名同学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

其次,以工作任务作为载体,实现学生学习即工作的目标。一体化学材,以学习工作页的形式呈现,供学生使用。每个任务都包含许多问题,涵盖须掌握的知识点,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后一步一步找到答案。

最后,善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一体化课程评价考核,分三部分:一是学生自评,二是学生互评,三是教师综合评价。其中:自评和互评占总成绩的80%,自评和互评所占比重为7:3;教师综合评价分平日考核和综合评价报告两部分,平日考核占总成绩的20%,综合评价报告(不占分)针对教学任务/项目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描述、总结和建议,以帮助教学的改进与提高。

四、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的效果

1.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高

技工学校学生年龄在16~20岁,基础普遍弱。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听不懂,学习兴趣不浓,厌学现象严重。教师在课堂还得不断强调课堂纪律,影响教学效果。通过一体化教学,每一任务都能按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进行,以“分析图样―选择机床及刀具―确定夹紧方案―确定切削用量―确定加工路线―编写程序清单―仿真、试切加工―实际数控加工―零件检测”为一条主线组织教学,突出了工艺编制能力、程序编制能力、加工中心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任务中掌握技能。以前班级只有10%左右的学生在学习,通过一学期的一体化教学试验,按照一体化课程评价考核标准,发现班级90%的学生都能根据老师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幅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一体化教学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培养一体化。

2.教师的技能水平和综合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下厂锻炼,专业教师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技能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通过外出学习培训,教师一体化教学理念加强,一体化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有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和调控能力。

五、一体化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学实践中,一体化教学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不能认为教师的任务减轻了,教师的职责反而加重了。因为教师不但要对任教科目融会贯通,随时回答各类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还要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培养协作学习的气氛,审核任务的完成情况等。

第二,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还需不断提高。教师应根据教学具体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结合企业四新技术,适当编写讲义,修订一体化学材,做到教学内容紧跟企业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学习,主动实践,不断提高综合业务水平。

六、小结

应用化学专业范文9

关键词: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其教学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质量被视为衡量相关学科本科教育水准的重要因素及评价指标。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化工生产中物理操作过程为背景,按照其操作原理的共性归纳为若干“单元操作”,主要研究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结构和工艺尺寸的设计计算以及选型[1-2]。化工原理属于工程科学,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实验研究。化工原理实验是化工原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验证化工原理的基本理论,加深对学生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对未来的科技工作者进行实验方法、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其独立组织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及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其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3-5]。应用化学专业在师范类学校中属于理学专业,如何开展三本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是当前本科院校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化工原理实验的教学计划,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1目前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

导致学生不够重视的主要原因有:

      (1) 实验设备数量有限,一般每个实验只有两套仪器设备,学生人数多,导致实验分组人数较多,每7~8个人一组,只有1~2人真正动手,其余学生在旁观望,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

      (2) 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计划实验课程滞后,实验与理论课不是同步完成,等到学生做实验时,理论课的内容已差不多忘记了,加上一些学生对专业学习本身就不感兴趣,整个实验课程的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

      (3) 数据处理繁杂,由于化工原理理论课程的公式、多为经验性或半经验性的,公式多且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导致计算较多且复杂,学生存在畏难情绪。

      1.2 实验教学计划严重滞后,学生学习效果差

      应用化学专业三本学生由于本身的基础相对二本较差,而我们的教学计划又将其实验课程设置滞后于理论课一个学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原来的基本原理,基本公式,重要的反应关系式几乎忘记,致使学生在处理数据时困难重重,同时化工原理课程又是一门工科性非常强的课程,学习对于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的差异,整个学习效果较差。

      1.3 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

      长期以来,化工原理实验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验证化工过程理论,增强典型设备感性认识;在实验教学由教师事先设计好,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动动阀门、开关,读读温度、压力和流量,学生的兴趣不高,例如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实验,泵,管路和仪表均事先安装好,学生仅仅按操作步骤打开和关闭阀门,记录数据即可,缺少学生自己组装管路环节,往往导致学生做完实验后还是没有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没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利于培养创造性和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开拓性人才。

      1.4 实验课程学时少,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进一步加强

根据新的教学计划,《化工原理》理论教学学时化工专业为70h(上下册),实验教学学时为44h。对于从事化工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验课时严重偏少。化工原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技术课,实验课是需要课堂教学的,教授或探讨工程问题的实验研究方法论,实验规划和流程设计的方法,数据的处理和化工测量技术等,否则,仅仅让学生按照实验步骤来验证理论结果。此外,由于实验场地、设备数量的不足,虽然开放了实验室,学生动手能力还是得不到加强,且增大了教师的额外工作量和学生的安全隐患。

      1.5 考核方法不合理

现在的实验课成绩考核方法仍然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和在实验中的表现来评定,这样的方法欠科学,因为实验报告毕竟可以存在抄袭现象,同时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及其实验能力都有较客观的记录。这都使得最后给定的成绩有失公允。对此,除了在思想上要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课程及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外,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化工原理实验的教学质量。

2 提高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按照教育部“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精神,结合实际教学体会,本文探讨了对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

     2.1 编写实验讲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实验前预习

     实验讲义是学生预习实验,开展实验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综合体现。为了适应新世纪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加强理论知识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实验技巧 与测试技术的训练、现代实验技术的传输和创新理念的树立为指导思想。结合先进的实验装置,以化工单元操作实验研究中常用的基础实验技术为主要内容,并结合《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内容,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编写了实验讲义。实验讲义将每一个实验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实验流程,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实验数据记录表,设备性能及主要技术参数,思考题共七个部分组成。通过近两年的实验教学,将每个实验操作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做了归纳总结,新讲义内容覆盖面广,编写详细、具体,便于学生自学,操作和实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参考资料。

      2.2 调整教学计划,让学生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根据现在的教学计划,理论的教学提前于实验课一个学期,这样的结果是等到学生做实验时,理论课的内容基本上忘记了,包括理论基础,基本公式以及数据处理等,导师老师反复讲授原来应在理论课上学习的内容,实验结束之后,学生又会因为忘记了公式之间的换算以致不能很好的将数据处理完整,加上三本学生原来的基础相对较差,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就更加困难,基于此,我们应该调整教学计划,使理论学习与实验 操作同步进行,效果更好。

      2.3 增加实验设备套数,提高设备的现代化程度

     在实验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购买了仿真实验软件,在做每一个实验前,让学生先进行仿真模拟实验,每人一机,单独操作,待练习时间结束,进入软件评分系统,由计算机评分,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掌握的程度,熟悉基本操作之后才能进行实验室进行现场操作[6]。通过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丰富了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仿真实验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了工厂操作实际,促进了理论课及专业课程的学习;设计研究型实验的开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化由书本到现场操作的探索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工程观点的培养强化了工程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由理科思维转换为工科思维,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提高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毕业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增加实验课程学时数,建立真正独立的教学秩序

在没有从理论课程中脱离之前,实验课时数只有28课时,实验项目主要是一些基础性实验。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实验室的建设投入,新增了大批实验装置,而且主要集中在综合性实验和一些新的单元操作上,如:液膜制备与分离、渗透蒸发、变压吸附、催化精馏、鼓泡分离等实验装置,现在的实验项目达到12个,同时引进了计算机仿真软件,开设了计算机实验仿真。现在,我校化工原理实验课时由最初的28课时增加到目前的44课时,通过增加化工原理实验项目和实验课时,强化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一些新兴的领域中,已经出现了各种新的单元操作,学生只有通过增加实验项目,特别是一些新的单元操作,才有机会了解更多的单元操作,从而拓宽知识面和增强实际工作能力。

       2.5改革实验成绩评定方式

为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实习情况和实践技能,采取分项考核的方式记分,总成绩=实验预习成绩20%+实验操作成绩30% + 实验报告成绩20% + 实验操作考试成绩30%。

      (一)实验预习部分(20分)

其内容分为装置预习、预习报告二大部分。a.装置预习时,根据实验装置的结构特点,操作流程,掌握实验装置中所有设备、管路、各控制点的作用;b.预习报告的内容有:实验目的、原理、需测参数及测试方法、操作步骤等。内容上抓住重点,格式上体现“精、简”。没有进行实验预习或没完成预习报告者,不能进行实验现场操作。

      (二)实验操作部分(30分)

实验操作是学生动手能力的真实体现,在实验成绩考核中应占有较大的比重。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成绩评定:a.实验过程中,操作步骤是否规范,是否有误操作;b.测量参数的读取是否正确;c.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是否正确;d.在整个实验中,操作参数的控制是否稳定;e.操作态度是否认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是否精心。实验操作完成后,由指导教师检查其原始记录,待认定签字后方可离去,这样可避免过去抄袭实验报告的恶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三)实验报告部分(20分)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现象作出科学分析的总结,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其考核内容包括:a.实验数据的处理与结果;b.以一组实验原始数据为例,列出完整的计算过程;c.以表格、图线及关联式表示实验结果;d.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e.问题的思考与拓展。

      (四) 实验操作考试部分(30分)

实验操作考试采取抽签决定考核实验项目的办法,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操作并回答老师提出的与实验装置结构、流程、操作、原理等相关问题,由考核教师给出学生的实验操作考试成绩。另外对于积极进行开放实验的学生给予成绩的奖励制度,通过学生完成开放实验的情况,适当地在实验课程的考核成绩上给予一定的加分。这种合理的考核方法是支持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参与开放式实验的重要指挥手段。实验考核的综合评分制度在成绩评定上保证学生的实验主体地位,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 结语

     化工原理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与纽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学生树立工程观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合理的、完善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才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新形势下,实验改革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我们要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进行改革实践,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就一定会不断取得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新成果。

参考文献:

[1] 郑文芝,陈胜洲,吴俊荣.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J].广东化工,2006, 33(5):65-66.

[2] 徐高扬.强化实验教学改善教学效果[J].化工高等教育,2006: 94(1):51-54.

[3] 李德莹.化工原理开放性实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7, 34(2):83-84.

[4] 周锡堂,郑秋霞,邹纲明.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化工高等教育,2007,95(3): 45-47.

应用化学专业范文10

关键词: 国际经济 教学模式 立体化教学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国际经济与对外贸贸易、货币经济、资本流动、全球经济等都有息息相关的联系,国际经济并不是一项单独的学科,而是跨多学科与多领域交汇的综合学科,因此,国际经济的教学不能只是孤立地研究经济本身。传统的国际经济教学重在以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单向度地传授知识为主,这一活动打断了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将各学科间的有机整体割裂为孤立学科,不能够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综合学科能力。而立体化的教学,则首次将各学科间的学习融为一体,将各学科间的平面化的教学立体化,从各个层面、各个视角解读某个学科的知识,将学科间的知识融会贯通,强化教学效果。

一、立体化教学的特征

1.教学目标的立体化。

长期以来,某一学科的教学目标多是单面性、唯一性的,那就是知识目标与学科成绩目标。立体化的教学目标将不再拘泥于单一的知识目标,而是强调知识目标与思想目标、能力目标的统一。思想目标即通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学生的观点与思想境界,能力目标则是指的学生通过所学知识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三个目标是综合而统一的,不是孤立而片面的。一个良好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该是知识、能力与思想的高度契合,而不是只是孤立地实现知识目标本身,这是与培养全方位的综合型人才目标相一致的。

2.教学内容的立体化。

立体化的教学要求教师是高瞻远瞩的统筹协作者,统筹各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以动态化的眼光传授知识,而不是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展开的填充式教学。立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以全局眼光把握各专业的知识,将各阶段、各层次、各角度的相关知识点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姿态向学生展现学科知识。将知识的传授变得立体化与多元化。立体化教学强调各学科之间的兼容性,鼓励学生走出狭窄的孤立的知识空间,例如在传授《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时,可以联系《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政治》、《国际投资》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使得邻近学科间的知识相互渗透,相得益彰,走向更加开阔的教学空间,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眼界更宽广。

3.教学过程的立体化。

立体化的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各种有趣的实践与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使教学过程变得有趣而轻松。学生以自主、积极的心态展开学习活动,改变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过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师生互动和交流基础是展开一切教学活动的关键,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教学过程与教学任务轻松搞定,可以使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事半功倍。

二、国际经济学立体化模式推进

具体到国际经济专业而言,立体化的教学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入手,使国际经济的教学更加趋向于立体化,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互动过程,使国际经济学与相邻学科的联系更紧密、更具体。国际经济的立体化的模式推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用合一,强调教学实践性。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经济问题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的国家,而且现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经济问题,可见经济问题的渗透性是如此强大,而国际经济的实用性更不言而喻。小到国家的经济政策、大到全球化经济的大震荡,都离不开经济理论与经济规律。我们教授国际经济要强调从实践着手,鼓励学生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实践将概念与知识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同时以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的视角,对学生未来的经济观点与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多管齐下,强调多种教学方式的整合运用。

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学信息与教学内容难一详尽地表现出来是在所难免的。而在立体化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影像教学技术将声音、图像、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融为一体,培养学生质疑与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尤其是一些实践性、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国际贸易》、《国际商行谈判》等,可以组织学生自发建组,分析与讨论相关案例,让学生充分表达观点与意愿,在这一过程中留意学生思维与认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更有针对性性地展开教学,使知识的传授更加深刻、有效。

3.自主创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创新意识。

国际经济学除了培养具有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外,更要培养国际视野和创新学习的意识,创新是任何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际经济专业的学生更应当如此,我们要多多鼓励学生参与更多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例如在国际经济学的授课中,对于国际收支方面、汇率方面、国际投资方面的授课,可结合当下金融、股票与投资市场的状况,鼓励学生提出更具现实意义的投资观点与经济观点。教师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与自主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眼界、文化、观念均发生深刻变化,使之具有国际性的宽广视野与创新性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李芳,王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2012.

[2]王晰.基于教学评价反馈的国际经济教学改革浅议,2012.

应用化学专业范文11

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突出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始终把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的“职业化”。强调理论内容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教学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是由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决定的。贯彻落实“必需、够用”、“工学结合”原则,最根本的是树立理论教学为实习实训服务,实习实训为就业上岗服务的教学观,摆正内容、深度、方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内容上强调“实用”、在方法上突出“精练”、在目标上体现“能力”,从源头上解决好应用型专业课到底应该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的问题。

一、整合课程结构,强调理论知识的实用性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调理论知识的实用性,这是检验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制度,更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打破学科界限,整合课程结构是贯彻“必需、够用”原则的基础。早在2004年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就强调: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在《坚持就业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一文中指出: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高级人才,而不是那些基础知识扎实但毕业后仍需要进行较长时间培训和再教育之后才能胜任工作的人才。高职教育应突出实用型,而非学术型,要求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面广博,实践能力相对薄弱。”高职教育决不能充当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彻底改变片面强调学科教育,认为学生的基础理论越扎实,学生的技能水平就越高的模糊认识和做法。贯彻落实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就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为实习实训教学服务的理念,强调实用性,根据就业需要灵活的设置课程,紧紧围绕技能培养的需要确定理论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做到“三坚持、三淘汰”,即:坚持以社会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坚持以就业岗位的要求取舍教学知识内容;坚持以培养动手能力的需要决定讲授深度。淘汰落后、过时的知识;淘汰理论性过强、过深的空洞内容;淘汰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实训实习的课题。

二、精讲多练,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

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精讲多练是落实“必需、够用”原则的关键,是解决内容与时间矛盾的有效手段。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技能关键不仅在于手头工夫,而更在于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上,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创新和后续发展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保证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胜任就业岗位的工作和实干、创业、创新的精神,又有接受继续教育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术型教育的重要区别。在处理教学内容的问题上,到底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因专业的不同、学科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不可能用某一个固定的标准涵盖所有理论教学内容的取舍,但总的原则不变,那就是理论基础知识应以满足就业需求为度,应以适应未来发展要求为原则。在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上,仍要紧紧围绕职业技能训练和劳动准入制度及行业职业资格制度进行,把教学活动贯穿于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做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同步。合并课程、删减内容、压缩学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数字的加减,而应是突出重点、精讲多练教学原则的集中体现。真正实现就业岗位需要什么知识就重点学什么知识,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就学授到什么程度。

三、适应学情,突出工作能力的培养

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实现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是贯彻落实理论内容“必需、够用”原则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关键的是要树立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研究和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的进度、深度和广度必须适应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从职业院校生源情况来看,过多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是不客观、不现实的,也不符合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我们必须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能想象着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万能型。要坚持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学习潜力。根据培养方向的不同以及招收生源的差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学一个、会一个。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实习教学一体化。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同时担任理论和实习教学,让同学们走出课堂,到生产第一线去,达到理论、实践的协调统一,从根本上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两层皮的现状,实现学、做一体化。

四、注重“导”字,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与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实现自主学习。职业教育的目的说到底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的,重要的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研究和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是等待老师去点燃的炭火,而不是让老师去填充的容器。学生是主体,不是被动接收的机器;教师是主导,不是事事都为学生代劳的保姆。要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思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我设计空间。凡是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将学生的智力开发好、能力培养好。因此,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为目标,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课程特点,多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形式,加强师生互动。同时,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运用始终。这样不仅能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自身对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例如,利用网络平台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课件和任务单上传到教学资源平台,学生根据需要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有关内容。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教师在备课、讲课等各个环节上都应突出一个“导”字。俗话说: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在教学中,必须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为学生包办一切,那样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使学生产生依赖性,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在一次招聘会上,一位公司老总问应聘的某大学生:你上大学的最大收获是什么?那位大学生回答:学会了学习!企业老总很快就和那位大学生签约了。因为,学会了学习就等于学会了点金术,具备了可塑性和再造性,就有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潜力。

应用化学专业范文12

1、北京大学,位于北京市。

2、南京大学,位于江苏省。

3、复旦大学,位于上海市。

4、南开大学,位于天津市。

5、清华大学,位于北京市。

6、吉林大学,位于吉林省。

7、中国科技大学,位于安徽省。

8、厦门大学,位于福建省。

9、浙江大学,位于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