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

时间:2023-08-31 16:08:45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范文1

课外阅读 水平差异 调查分析 对策

一、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现状

连云港市下辖新浦、海州、连云三区和东海、赣榆、灌云、灌南四县,市区的教育设施及师资力量优于四县,但农村中心小学条件与城区小学相比有一定差距,村小的差距最大。由于城乡小学在学校管理及硬软件建设等方面的显著差别,因此各学校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也存在着较大差异。通过设计问卷并进行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数据,可以真实地了解本地区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发展的真实情况。问卷调查时,分别按学生所在低、中、高三个学段进行抽样。采用随机方式从市区三个区中随机抽取了6所小学的375名小学生作为城市样本;从四县中心小学和村小中各随机抽取了8所小学的390名小学生作为农村样本。共抽样学校14所,发放问卷800份,收回765份,问卷回收率为95.6%。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上看,城乡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水平的发展上存在显著差异。

1.阅读的态度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城乡小学生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对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感兴趣,喜欢广泛涉猎各类图书。这说明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获取愿望是强烈的,需要老师和家长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提供更多阅读的书目。不同的是,城市组学生更关注自己的阅读兴趣,表达出了自己喜爱的书更愿意读的愿望。此外,城市组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更多地受到了家长、老师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2.阅读的形式

从阅读的形式上看,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与识字量的不足,偏爱阅读浅显易懂的漫画卡通类和附带插图类的课外书。到中年级后这种偏好逐渐向附带插图类的课外书转变,其中农村中高年级小学生更趋向于阅读附带插图类的图书。由此看出,低中年级学段的小学生偏好于具体形象思维。调查中还发现,高年级学生对纯文字课外书的阅读趋势增加较为明显,特别是城市组高年级学生对纯文字课外书阅读的人数显著增加,反映出城市高年级学生在具体形象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这说明城市组小学生在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上具有较大优势。数据也反映出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对纯文字类课外阅读书重视不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滞后,需要予以重视并加强引导。

3.阅读的内容

从阅读的内容上看,童话类课外书在学生群体中最受欢迎,城市组与农村组的差别很小。学科辅导类课外书在城市组小学生中数字比重有所增加,反映出城市小学生对学业的重视度在不断提高。对于科技体育类课外书,城市组中高年级比农村组略有增加。比较明显的差别是:城市组学生更加重视了现当代名著和古典文学书籍的阅读,问卷统计数字比农村组小学高出近一倍左右,这种现象应引起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4.阅读的时间

从阅读的时间上看,城乡小学生每天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总量大体上都在30分钟到2小时之间。农村小学生的阅读时段主要分布在早中晚,城市小学生的阅读时段主要分布在节假日。城市小学生对课间的利用率也比较高。

5.阅读的习惯

从阅读的习惯上看,从不主动看书和从不买书看的小学生不多,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经常借书看、经常买书看,并在阅读后能主动与别人交流读书所得。一部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容易受到老师、家长或同学等人的影响。农村高年级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已经重视了读书做笔记,城市各年级学生中普遍重视了读书笔记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学生经常买书看的数据比较中,城市组学生数高于农村组学生数,反映出城市家庭经济条件较农村要好,家长对孩子读书的重视程度也比农村组要高。

二、影响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主要因素

1.当地教育观念

同样是城区或农村小学,为什么有的学校小学生的阅读水平高?有的学校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低?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当地的教育观念是影响小学生阅读水平发展的首要因素。一个创新意识强,教育优先发展的地区,其教育教学的质量也必然是走在地区发展前列的。而教育的优先发展,也必然反过来有力推动当地经济的跨越发展。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超前,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则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一定超越同类学校。因此,推动当地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非常必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构建校园文化,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才能真正把课外阅读落于实处。

2.家庭经济条件

家庭经济条件是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有力保证。阅读需要经济条件的支撑和保障。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可以实现和满足学生购买图书阅读的愿望,对学生海量的课外阅读提供支持。而经济条件不宽裕的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学生基本的阅读条件就会受到影响和限制,容易导致许多想读书的学生只能望书兴叹的现象。因此,调动一切社会力量特别是家庭的力量来保障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构想。

3.社会读书氛围

家庭与学校读书环境的营造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重视读书氛围营造的社区、学校、家庭里,小学生的阅读欲望往往会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这些或大或小的环境影响着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断诱发小学生积极践行课外阅读的主动意识。同时,积极的课外阅读行为又影响着学校、家庭和社区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深度。

4.学校读书条件

学校图书场馆及藏书数量等硬软件条件的建设对提高对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有着明显的影响力。一所学校的阅读场所是否充足、藏书量是否丰富、读书气氛是否浓郁,不仅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样也影响着学校读书活动开展的质量。

5.学生读书兴趣

兴趣是能力培养的前提,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决定了小学生个体阅读水平发展的空间大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动力是学校和家庭正面引导不足而造成的负面结果,其表现为学生对课外阅读全无兴趣,甚至把阅读当成一种额外的负担消极应付,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6.学生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建立终身阅读观念的一种积极形式。调查中发现,现在的大多数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外阅读常常随兴所致,无计划、无规律,当然无从谈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小学生的阅读行为只是为了完成学校或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没有主动阅读的意识,那么这样的课外阅读效率是低下的,习惯也很难养成。

三、提高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对策

1.营造阅读环境

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是保证阅读质量的前提。就家庭方面来看,家长要率先垂范,平时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做到合理安排时间,一有空闲就读书,从而给自己的孩子做出学习的榜样。就学校方面来看,要积极重视校园读书环境的改善和提高,包括校园、班级读书氛围的营造、图书阅览室的建设、馆藏图书的储备、以及学生阅读时间的保证等诸多方面加大经费投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2.培养阅读兴趣

家长和老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培养和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浸润书香,熏染知识,唤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还可以通过各种读书活动来推动。

3.提供阅读时间

合理充裕的时间是课外阅读得以有效开展的保证。调查中发现,那些思想开明,理念新颖的学校或家庭,学生的课外阅读机会就比较多,学生阅读的质量也相对较高。要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的有效延伸加以重视,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充分利用课间、早上、中午、晚上和双休日、节假日的时间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保证读书活动有序开展下去。

4.教给阅读方法

由于课外阅读的范围大,时间紧,因此开展课外阅读时老师要主动作为,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鼓励和引导学生采取略读、精读、定向阅读、选读、速读、摘录批注读等阅读方法,灵活多样地开展读书实践活动。有了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作为保障,学生的读书活动才会变得有实效,阅读实践也才真正成为学生的“自由”活动。家长和教师在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后,要及时隐退,只有当学生阅读中出现障碍和问题时才会现身。

5.开展阅读活动

通过开展有效的读书活动促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持久而盎然的兴趣,从而促进读书活动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读书活动的开展主要阵地在班级,老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有利的时机在班级或校园组织各种读书活动,通过开展读书竞赛、摘抄读书卡片、评选读书模范等活动,总结典型,表扬先进。读书活动的开展要因地制宜,因人而易,一切措施要有利于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阅读的质量和效果。

6.引导阅读体验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喜欢不喜欢读书主要源于自我对读书的真实体验。一个通过阅读获得了独特知识体验的学生,读书将成为其学习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所以,要想让学生对课外阅读感兴趣,必须利用各种现有条件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去进行读书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生发兴趣,自觉完成知识经验的积累。

7.养成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保证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持久有效地坚持下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重视两个方面: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教科书,养成主动查阅工具书,查阅课外阅读资料的良好习惯;其次,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通过勾、圈、画、摘、议等方法对阅读过程中的所得、所悟进行记录,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课外阅读可以陶冶小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可以增加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如果学生能在学校主动阅读,在家庭自觉阅读,在社区参与阅读,在社会体验阅读,那么“书香班级”、“书香校园”、“书香社区”及至“书香社会”的美好愿景才能落于现实,全社会才能形成人手一书的繁荣局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一、问题背景

山区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薄弱,根据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原因。

1.学生层面

课外阅读兴趣和动机是阅读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心理意向因素。调查表明,不是农村小学生不喜欢课外阅读,而是由于学习条件、学习环境、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家庭条件、家庭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造成相当数量的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即使进行一些课外阅读,也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为考试时作文能得到高分而读,读别人的习作,记别人的习作。

2.教师层面

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动机的激发,与教师的阅读素养密不可分。教师如果喜欢阅读,就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查发现,山区农村小学教师自身的阅读量就很少,阅读面很窄。很多老师一年很难读完一本书,至于读书心得、读书笔记就更少写了。而且,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很多老师往往禁止学生阅读考试范围之外的书,推荐的都是这习作选、那习作选,甚至要求学生背别人的习作,目的就是为了期末考试得到高分数。

3.学校层面

作为学校,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义不容辞。而相当多的山区农村小学,师生阅读资源匮乏。其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强调结果,忽视过程,导致教师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就是读习作、背习作、抄袭习作。再就是学校、班级很少开展,甚至不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怕影响、耽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最终影响学生期末考试成绩。

二、应对策略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山区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薄弱的现状,笔者以为加强课外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加强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尤为重要和必要。

1.课外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

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山区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做到:

(1)个性化

独具个性化的学校和教师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

①个性化的学校决定个性化的课程。由于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社区资源和办学宗旨,因此每所学校都应该进行有个性的校本课程开发。

如宣汉县黄金镇明德小学,由台胞王永庆先生捐建,王老先生给该校捐献了系列《读中华经典》读本,就可以将系列读本开发成为明德小学的校本课程。

②个性化的教师构建个性化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特长,让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

如黄金中心校符纯桂老师创作了大量的科技制作小论文,并让其成为黄金中心校科技方面的课外阅读校本课程,一方面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热爱科技小制作的情感。

(2)多样化

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校本课程的课程内容和课程开发的形式上。

①课程内容应丰富多彩。单一的国家和地方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内容应注重关注社会、关注自然,贴近学生生活,涉及的领域要广。

②开发形式应灵活多样。从课程开发的水平或层次来说,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活动方式除课程新编外,还有课程选编、课程改编、课程拓展等,开发的形式多种多样。

(3)实用化

①课程资源构建要体现实用性。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质就是发现、挖掘对学生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各类资源。因为它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所以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的构建必须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②课程呈现方式的实用性。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指具体的课程教材,更重要的是开发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期,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正处在成长阶段,可以考虑编写实用便捷的课程呈现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真正落到实处。

2.课外阅读校本课程教学策略

(1)适时激趣

兴趣对小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主要方法:

①榜样激趣。给学生讲伟人、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如高尔基、、列宁、等读书的故事。

②精彩片段欣赏激趣。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读物时,可选取精彩片段朗读赏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③好书推荐。如语文课学习了《早》,及时推荐《朝花夕拾》,供学生参考阅读。

④活动激情。教师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如早会赏读、读书心得交流、阅读竞赛等活动,教师适时给学生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情感。

(2)适时指导

学生课外阅读,教师的引导、点拨、朗读、渗透、讲解等对学生正确、个性化的阅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①购书指导。教师应经常逛书店、进阅览室,也要经常阅读,把看到的新书、好书介绍给学生。

②阅读指导。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其次要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如读唱结合、读思结合、读疑结合、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等。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范文3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532份,回收率为82%。样本构成见下表。

研究者以自编的《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现状调查教师问卷》为问卷调查工具。本问卷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结合少量开放式、半封闭式问题,从幼儿园教师对早期阅读的认识、阅读材料的投放以及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开展等方面了解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现状。研究者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此外,研究者同时还对部分幼儿园教师进行访谈,以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对早期阅读的认识

1.早期阅读的意义与目的

统计表明,74%的教师认为早期阅读意义重大,24.4%的教师认为早期阅读有意义。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教师能较正确认识早期阅读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例如,能帮助幼儿建立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联系,帮助幼儿成为熟练的阅读者,有助于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等。

我们知道,早期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幼儿对书面语言学习的兴趣,帮助幼儿掌握早期阅读的技能技巧以及初步认识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统计表明,65.1%的教师认为早期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29.2%的教师认为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5.7%的教师认为帮助幼儿理解阅读内容与掌握阅读技能更重要。调查结果说明,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最受教师关注。

2.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内涵

早期阅读教育活动旨在丰富幼儿的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经验。〔1〕前阅读经验包括翻阅、制作图书,了解图书画面、文字与口语三者的对应关系等。前识字经验包括初步了解文字的功能、作用,初步了解汉字的构成方法等。前书写经验包括初步认识汉字的基本结构,初步认识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工具,初步了解汉字书写的基本方式等。〔2〕有关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内涵,99.2%的教师认为“早期阅读是指学习翻阅、制作图书,了解图书画面、文字与口语三者的对应关系”;39.8%的教师认为“早期阅读是指初步了解文字的功能、作用,初步了解汉字的构成方法”;27.5%的教师认为“早期阅读是指初步认识汉字的基本结构,初步认识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工具,初步了解汉字书写的基本方式”。调查表明,有两成以上的教师对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内涵有较完整的认识,知道早期阅读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幼儿积累前阅读、前识字、前书写三方面经验。访谈发现,仍有部分教师将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等同于具有小学化倾向的识字与书写活动,还有一些教师则一味回避识字活动,强调“幼儿园不应教幼儿认字”。

(二)阅读材料的投放

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合适的阅读材料。早期阅读材料可以分为静态材料和动态材料两大类。静态材料主要包括图书、图片、标志等。本调查主要了解图书投放情况,从中分析教师对早期阅读的认识和态度。

1.图书主要来源

调查发现,班内图书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幼儿园集体购买(占76.8%),二是幼儿自带(占17.3%)。另外,还有自制图书(占4.5%)和其他来源图书(占1.4%)。

从购买的渠道看,从多到少依次是实体书店购买(占75.5%)、网上书店购买(占45.6%)、邮局订阅(占35.6%)、其他(占1.4%)。由此可见,幼儿园投放的图书绝大部分是从正规渠道购买的,图书质量比较有保障。

2.图书数量

班级图书总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幼儿对图书的需求水平和教师对早期阅读的重视程度。阅读材料充足,每位幼儿都能人手一本,对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很大帮助。统计结果表明,班级图书数量“大于40本”的占68.6%,“30~40本”的占15.6%,“20~30本”的占14.3%,“小于20本”的占1.5%,可见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对班级图书数量的保有量问题是比较重视的,基本能保证幼儿人手一本。不过,在访谈中发现,有些图书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幼儿对部分图书并不感兴趣。

3.图书更换频率

统计表明,“每学期”更换一次图书的班级占42.1%,“每月”更换一次的班级占47.4%,“每周”更换一次的班级占8.6%,“从不更换”的班级占1.9%。这说明教师基本能做到定期更换班级阅读区内的图书,但较难做到每周更换。访谈了解到,因为日常工作很繁重,所以大多数教师只能做到每月或每学期更换一次班级阅读区内的图书。

4.图书选择因素

从幼儿的角度看,图书选择的因素应当包含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阅读水平、生活经验、性别差异等五个方面。〔3〕统计表明,42.5%的教师会首先考虑图书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35.7%的教师会首先考虑幼儿的兴趣爱好,17.6%的教师会首先考虑幼儿的阅读水平,4.2%的教师会首先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性别差异。这说明大部分教师会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对图书进行价值判断。

从图书本身的角度看,图书选择的因素包括图书的内容、画面与色彩、图文比例、造型、价格等五个方面。统计表明,54.2%的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图书的内容,21.8%的教师注重的是画面与色彩,9.4%的教师考虑的是图文比例,9.2%的教师考虑的是价格,5.4%的教师考虑的是造型。由此可见,多数教师更在意的是图书本身的内容等内在因素,而非造型等外在因素。

(三)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开展

1.组织形式

教师开展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无外乎集体阅读活动和阅读区阅读活动两种。统计表明,59.9%的教师会经常开展集体阅读活动,37.3%的教师会偶尔开展集体阅读活动;89.5%的教师会经常开展阅读区阅读活动。不过访谈发现,教师对阅读区阅读活动的指导较少,往往认为“只要幼儿在看书就够了”。

本研究也调查了在集体阅读活动中师幼共读和幼儿自主阅读的情况。师幼共读是指教师与幼儿一起阅读一本图书。幼儿自主阅读是指幼儿人手一本图书阅读。统计表明,经常使用师幼共读这一策略的教师占85.4%,偶尔使用的占12.6%,不使用的占2%。由此可见, 在集体阅读活动中,师幼共读是教师比较常用的策略,教师一般会结合提问、讲解等方式与幼儿一起阅读一本图书。统计表明,64.9%的教师在师幼共读时会根据图书的画面内容适当增加或删减文字内容,而35.1%的教师会完全照着文字内容朗读。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根据画面来丰富语言内容更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图书。

访谈发现,由于很多幼儿园很难做到幼儿人手一本相同的图书,所以在集体阅读活动中让幼儿自主阅读的机会并不是特别多。当然,部分教师忽视自主阅读对幼儿的发展价值也是原因之一。

2.教学方法

集体阅读活动中,教师除了会采用一般集体教学活动通用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讨论法、提问法、表演法、游戏法等外,还会采用图书制作法。在集体阅读活动中,有的教师会与幼儿合作制作图书,以期通过认识、理解、制作、排序和装订图书的过程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阅读技能,丰富幼儿的前阅读和前书写经验。统计表明,在集体阅读活动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依次为:讲述法、提问法、讨论法、游戏法、表演法、图书制作法。有56.2%的教师经常采用其中的1~3种方法,有7.3%的教师会轮换采用这6种方法。这说明虽然有部分教师在组织集体阅读活动时能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但依然有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没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早期阅读教育活动。

关于图书制作法的使用情况,统计表明,75.6%的教师在集体阅读活动中会偶尔使用这一方法,16.6%的教师会经常使用,7.8%的教师基本不使用。61.7%的教师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图书制作,17.4%的教师会让幼儿分头完成各自的任务,再集体装订。访谈了解到,因为图书制作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制作的周期较长,且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较繁琐,所以大部分教师只会偶尔使用这一方法。

3.教学辅助设备

统计表明,多数教师会在集体阅读活动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备,如计算机、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VCD机、DVD机等。54.5%的教师经常使用这些教学辅助设备,43.2%的教师偶尔使用,2.3%的教师基本不使用。现实中许多教师会以多媒体课件代替图书开展集体阅读活动,认为在集体阅读活动中借助多媒体设备可以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当然,幼儿园经费有限,无法做到幼儿人手一本相同的图书也是重要原因。

三、讨论及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认识

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在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能力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师大多比较重视早期阅读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但是部分教师对早期阅读的认识并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1.明确早期阅读的目的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由此可见,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首要目的是提高幼儿对书面语言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初步建立起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初步掌握阅读技能。让幼儿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帮助幼儿为成为熟练阅读者作准备,这正是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

2.早期阅读不等同于机械识字,也不拒绝识字

有许多教师分不清“早期阅读”与“早期识字”的区别,有些教师将早期阅读等同于机械识字,导致了早期阅读的“小学化”倾向。事实上,早期阅读旨在帮助幼儿积累前阅读、前识字、前书写经验,它重在帮助幼儿开阔眼界,促进幼儿语言、思维、想象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化能力的发展。早期阅读的内容和形式非常丰富,可以是文字材料、图形、标志、标记等内容,可以通过阅读、识字、书写和制作等形式展开。

访谈发现,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回避识字活动。其实,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早期阅读是在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之间架设桥梁,一味回避识字是不正确的。供幼儿早期阅读的图书不同于成人阅读的图书,它主要是以大量图片和少量文字构成的图书。教师可以借此帮助幼儿建立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让幼儿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文字,熟悉文字,为其到学龄期真正开始识字作准备。

(二)选择与投放适宜的阅读材料

访谈发现,多数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早期阅读的重要性,但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仍存在许多误区。如幼儿园虽有一定数量的图书,但部分图书的质量仍有待提高;有的班级图书一学期甚至更长时间才更换一次,等等。选择与投放适宜的阅读材料,对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开展是至关重要的。

1.选择适宜的阅读材料

教师不仅需要对适合幼儿阅读的材料有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而且教师本人也要爱阅读、会阅读,从而为幼儿选择他们既感兴趣又对其健康发展有益的阅读材料。

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既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以及阅读水平、性别差异等,又要关注阅读材料本身的内容和质量,不要盲目跟风,要选择性价比较高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的内容应兼具知识性与情感性。早期阅读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教师选择阅读材料时不仅要考虑借助阅读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更应考虑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美好情感。因此,阅读材料要突出审美性,以给幼儿带来美的熏陶。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可以适当考虑图画风格的多样性,以便让幼儿在水粉画、水彩画、剪纸画、水墨画等不同风格的阅读材料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2.投放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类型应当多样,无论是作品题材还是制作材料,都不可过于单一。例如,教师应当在阅读区投放常规图书,也可以投放口袋书、连页图书、活页图书、特别造型图书、操作练习书(供涂色、粘贴用)等形式多样的图书。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制作照片书、绘画书、立体书等,制作完成后放在阅读区供幼儿翻阅。此外,生活中的很多材料,如地图、门票、广告纸、说明书等,也都可以投放到阅读区,供幼儿自主阅读。

阅读材料的定期更新也很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阅读兴趣定期更换图书,这样既能持续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又可为幼儿的持续、深入阅读创造条件。

(三)重视阅读区的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

阅读区是设置在幼儿园活动室中供幼儿自主阅读图书的专门区域。阅读区的环境创设除了有利于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外,更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适宜的阅读区,投放丰富的阅读材料,并及时给予幼儿适宜的阅读活动指导。例如,教师可以在阅读区与幼儿坐在一起阅读,可以各看各的,通过教师的认真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又如,教师可以针对幼儿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以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四)有效开展集体早期阅读教育活动

开展集体早期阅读教育活动,要注重前阅读、前识字与前书写活动的相互渗透,前识字和前书写活动的目标可以在阅读活动中实现。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阅读图书,与幼儿讨论图书中相应符号的意义,并归纳图书主题,围绕图书主题进行相关扩展活动。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分析符号的含义,讨论符号的特征和用处等,也可以开展与书写有关的操作性游戏。

教师还可以将师幼共读和自主阅读相结合。在集体阅读活动中,建议教师采用幼儿自主阅读在前,师幼共读在后的活动形式,让幼儿先熟悉阅读内容,教师借此了解幼儿的已有阅读水平。当然,也可以采用师幼共读在前,幼儿自主阅读在后的活动形式。师幼共读在前,有为后续的幼儿自主阅读搭建鹰架的作用。教师可以提示阅读的重难点,组织幼儿精读、细读重点画面,引导幼儿深入观察,深入阅读。教师还可以请幼儿自主阅读图书的前半部分,或师幼共读前半部分,然后请幼儿预测、推论后续故事的发展,并引导幼儿在后续的自主阅读中探究、验证,以进一步体会阅读的快乐。

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育质量。除了使用常用的提问法、讲述法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图书制作法和游戏法等,以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在充分阅读图书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与图书内容相关的表演游戏、猜谜游戏、拼字游戏等,或组织幼儿自制图书。自制图书的种类可以多样化,如大图书、口袋书、连页图书、活页图书、树叶书等。教师可以将幼儿制作的图书布置成“图书展”,邀请其他班级幼儿来参观、分享,还可以将幼儿制作的图书内容通过情景表演、讲故事等形式表现出来,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当然,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帮助幼儿充分理解阅读材料是最重要的教育目的。

科学利用教学辅助设备,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目前教学辅助设备已经被广泛运用到集体阅读活动之中,很多教师会运用多媒体课件代替图书开展早期阅读教育活动。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视觉和听觉符号将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给幼儿,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特别是那些幼儿不太理解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放大、定格,有助于幼儿的观察与思考,从而更好地加以理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集体阅读活动中过度使用多媒体课件,甚至是用多媒体课件代替图书开展早期阅读活动,事实上剥夺了幼儿自主翻阅图书的机会。亲手翻阅图书,有助于幼儿了解图书的基本结构。幼儿可以借此知道每本书都有封面、内页和封底等;掌握逐页翻阅的技巧,知道图书是一页一页组成的,图画故事要一幅接一幅按顺序去看;要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阅读图书,等等。因此,教学辅助设备的使用应掌握好度,以免剥夺幼儿自主翻阅图书的机会。考虑到同一本图书大部分时候难以做到幼儿人手一本,在集体阅读教学活动结束后,可将这本图书再投放到阅读区,供幼儿继续自主轮流阅读,以加深幼儿的阅读理解。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5.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化学 阅读 能力 培养

一、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1、概念方面的阅读指导

在化学教材中,标题以外的黑体字一般都属于概念性的范畴,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概念提出之前的叙述部分。着重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认识新问题,通过联

想、讨论、推理来启发学,毛提出问题与讨论结果。化学基本概念的文字阅读.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字和词、概念之问的区别与概念用语几个方面的阅读。①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要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只能深入地理解.明确其中的化学涵义,实质上是要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②概念之间的区别对于一些容易混淆不清的问题,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加以判断。有些概念往往罗列在一起.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加以区别和联系.也只有对化学概念进行类比,才能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③概念用语。化学教材的用语.书写都有严格的要求。通过阅读.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2、图形的阅读指导

对于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的阅读,要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几个内容:(1)实验内容;(2)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3)实验装置图的原理;(4)实验要求的条件;(5)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并回答:a、化学实验的原理;b、实验结论;c、对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的解释。当然.有关实验图的阅读必须与实验的操作结合起来,要把阅读教材与观察实验现象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三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往往把描述现象和结论混为一谈,他们往往只注意理论,而忽视实验。要指导他们勤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特别是要使他们能迅速而敏锐地注意到有关事物的各种极不显著.但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

对于曲线图的阅读,这方面多属于一些综合知识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知识广度。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坐标的应用。在每一条曲线中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化学意义.同时.还要了解图上的点、线、面的化学意义。通过化学原理与数学知识的结合从而抓住曲线的本质.找到突破口。

3、数据方面的阅读指导

化学教材中的数据都是经过科学家们的实验积累而得出来的。数据的引用是为了说明某一概念。因此,要在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分析问题.导出概念。在阅读时.耍告诉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比较是思维的一种重要的基本过程.不经过比较就不可能分辨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就不可能确定事物的关系.也不可能区别事物的异同。在指导方法上着重比较以下几个方面:看数据的大小;看数据之问有没有内在联系等。另外,化学教学中还有有关表格的阅读、化学方程式中各种条件的阅读、实验现象的描述阅读等等,根据情况,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学会阅读。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强化问题意识.培养阅读习惯

一方面在阅读中,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阅读要求。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更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阅读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在开始阶段,可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并印成讲义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一段时问后.可将讲义缩简成阅读提纲.写在小黑板上布置给学生。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

就不必再发讲义和布置阅读提纲.可逐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从而自己提炼出阅读提纲。

另一方面在课前预习或课堂中的阅读,要求学生做出简要的标记或笔记.对重要的概念、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等.要学生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或者写

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最后,教师要加强检查.及时反馈情况。为了使学生能认真阅读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严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汇报阅读情况,检查学生阅读效果,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时,教师必须亲自一个一个地检查.不让任何一位没有完成阅读要求的学生蒙混过关。一段时间后,教师可通过同学相互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后.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我检查、教师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本及阅读笔记,也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经过一个时期的严格要求,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2、控制阅读节奏.增强阅读时效

课堂中的阅读,应控制阅读的时问和节奏。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阅读的时间中应包括学生思考的时问。课中阅读所用的时间.一般安排为老师阅读时问的1.5―2倍。在课堂上根据学生阅读情况,特别是后进学生的阅读速度随机进行调整。在阅读时,应保持适当的速度和节奏.对内容不同、难易有别的教材,阅读的速度和节奏,也应当有不同的要求;对易懂的内容、节奏应当明快,速度可适当加快;对抽象费解的内容、节奏则应当重缓,速度可适当放慢。

3、重视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和习题,多进行阅读理解训练。如一些背景材料、化学史等内容,习题中的新情景、新信息题目,特别是新情景、新信息题。一般情况下,应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习题.然后再利用有关课外阅读材料及信息给予题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信息给予题,由于题目给出的信息往往是学生在课本中没有学过的,如化学科技最新成果、化工生产原理、某些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内容等等。配合有关教材内容,让学生阅读、练习这类题目,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的求解,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从而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范文5

中小学生在课外阅读形式、阅读时间、阅读原因等方面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以此来探讨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整合各方力量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率。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2012年上半年,我们对区内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目的有二:第一,通过调查,了解普陀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第二,根据调查结果,在区域层面上开展阅读指导工作的研究,探索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阅读。调研的范围为普陀区内20所中小学,其中小学10所、初中7所、高中3所。调查形式为问卷调查,基本题型为选择题。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983份,有效问卷1945份。问卷内容涉及四个方面:学生课外的阅读方式、阅读时间、阅读的原因以及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

(一)学生喜爱的阅读方式

(二)学生阅读的时间

(三)学生阅读新书的原因

(四)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

二、情况分析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悲观,不喜爱阅读的学生仅占10%左右。

在阅读方式方面,传统的纸质阅读依然是学生比较喜爱的阅读方式。在计算机普及的时代,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有看纸质图书才是阅读,上网浏览文学作品、看电子书刊也应该算作阅读,它是纸质阅读的延伸。通过调查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选择上网阅读的学生逐步增加。当然,这也与小学生家长害怕上网影响孩子视力、担心小孩受到网络负面影响而不允许孩子上网有关。

在阅读时间方面,小学生基本上能做到每天阅读课外书籍或报纸杂志50分钟左右,而初中、高中学生每天书面阅读平均少于40分钟。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递增,网络浏览时间呈明显增长之势,高中生上网浏览时间与书面阅读时间相差不多。如果不是课业负担较重的因素,此数字可能还会上升。

在学生阅读新书的原因方面,小学生受教师、家长、同学的影响较大,自主阅读需求并不强烈。这也就告诉我们,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是最为必要与关键的,因为此时学生的可塑性最大。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递增,外界的影响趋弱,受自主阅读需求或媒体推介的影响更趋明显。因此,此时通过媒体的推荐,效果可能更加好。

在影响学生阅读因素方面,仍以学生课业负担重为主因。但是,在初中、小学学业负担相对较轻的年段,教师、家长不支持学生课外阅读与缺乏学生自己喜爱的图书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向学生推荐好书、师长鼓励学生阅读显得十分必要。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此次调查,我们发现,90%左右的学生还是喜爱阅读的,只是在阅读的方式上发生了改变。因此,我们在呼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同时,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并充分发挥各方的资源优势,促进学生阅读。

(一)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助推学生阅读

作为学生在校课外阅读主阵地的中小学图书馆,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创造条件,促进学生阅读。

我们希望学校图书馆在配置图书前,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特别是听取师生的意见。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组织师生代表一同前往书店选购图书。或者通过校园网购书意见征询单,满足学生自主选书的愿望,以此提高藏书的质量,吸引学生前来图书馆阅读。

同时,学校图书馆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欢迎学生前来阅读图书。图书馆要尽一切力量提高服务质量,以优美雅静的环境、优质充足的藏书吸引学生,以热情周到的态度服务读者,同时,适当调整开放时间,特别是延长放学后的服务时间。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小学图书馆“学生上课我上班,学生放学我下班”的矛盾,也解决了某些小学取消晚托班后学生无处去的难题。

(二)通过网络平台,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我们建议负责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教育局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简称:图工委,下同)利用区内“教育情报网”推动、指导学生阅读,逐步转变家长、教师观念。

我们建议图工委在“教育情报网”上及时介绍新版图书的梗概,并附上教师或学生的读后感,供学生参考。同时,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好书推荐”活动。要求荐书者既要介绍清楚所荐图书的版别、出版日期、定价,还要写出简明的荐书理由。区图工委经过筛选、评比、整理、加工、编辑后,通过网络及时予以介绍。通过图工委、伙伴的图书推荐,学生读者会有一种亲近感,选择阅读的可能性也会大为提高。

我们建议图工委要结合形势或教育重点工作,推荐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图工委要抓住节庆、纪念日等契机,结合时代热点,趁热打铁,大力鼓励学生阅读。同时,也让教师、家长及时了解当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动态,从而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三)采取多种形式,加强阅读指导

我们建议图工委定期开展阅读指导活动,开设趣味性的读书讲座,培养学生阅读热情。在深入基层学校开展阅读指导时,图工委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召开相应的读书指导会。用贴近学生的语言,“零距离”地向学生推荐图书,并传授一些阅读方法,供学生参考。同时,通过“教育情报网”将每次阅读指导的内容、形式、安排等一告知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同时,利用网络平台采用互动形式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阅读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惑,欢迎学生主动地参加读书活动。这种互动的阅读指导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读书活动的积极性。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藏区中学;阅读教学;培养兴趣;课外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40-01

引言: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是或语言和文学的简称同时语文还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藏区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我们藏区学生在学习、把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语文教学环节。本文就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论述如何提高藏区中学语文阅读能力,粗谈几点自己的体会与看法。

1.藏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讲究创造性

在藏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阅读主体要在自己头脑中将储存的思想材料与读物内容建立起联系,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考来获得意义。这种心智活动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活跃的和充满创造的。利用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造符合人类联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可以培养我们藏区学生学会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结果等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并在多思路的比较中,形成创造性的思路,从而促进创新教育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的展开。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聚精会神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我们藏区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信息辐射教学,用信息技术作助手,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让我们藏区中学生综合适应多种感官接收信息,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发现、善于总结、敢于创造的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我们藏区中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2.培养阅读兴趣入手

2.1培养兴趣,我首先要在思想上让学生喜欢学语文,知道语文不仅是升学的工具。我觉得北京大学中文系 "孔庆东"教授讲得很好,他的话可做指导思想: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不妨把他的那篇《怎样学语文》给学生好好聊聊。

2.2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死抠术语,不大谈文学现象、文学理论。尽可能结合生活,联系我们藏区学生自身体验,走进文本,吸取营养。

2.3尽可能张扬学生个性,展示自我才能。鼓励学生筹划诗歌朗诵会,课本剧表演赛,班级辩论会,名著知识竞答赛,编故事接力等以提高阅读兴趣。

3.建议选择课外读物

我个人认为,"真的语文,真的语文人,是经得起时间的验证的!"不论是学语文,还是教语文,"读书!""把书读起来!"参天地玄机,识人生妙理,穿行于语词的丛林,沐浴人性的光辉,秉承文化的魂风血脉,语文的真面貌,语文人的旖旎和浩荡,才会得以确证和实现。尤其是对于我们藏区中学生而言,好读书只是开始,读好书更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一是选择符合社会需要的课外读物。社会需要主要指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要求。从这个方面说,只要是进步的、健康的、有益身心的读物都可以让学生读。就如:"孔庆东教授的《怎样学语文》"、《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

二是选择符合藏区中学生自身阅读兴趣的课外读物。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的学生喜欢《电脑爱好者》、有的喜欢《四书五经》、有的却去看《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学生只有对读物感兴趣,才能主动去阅读,积极去思考,才不会把读书当作是一种苦事、一种负担。

三是选择符合中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外阅读。低中年级学生适宜读图文并茂的短文,如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等,高年级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较丰富,可以阅读一些游记、惊险和科幻小说甚至古典名著等。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特别是我们藏区学生,在他们跌跌撞撞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时,更需要一本好书把他们牵引走向成长的彼岸。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选择好入门之书。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4.培养正确阅读习惯

4.1经常诵读、默读的习惯。在藏区中学语文阅读实践中我们把诵读、默读二者结合起来,能达到突出语段教学、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之目的。阅读教学中,熟读成诵是培养语感、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与理解的关系。就语文这门工具性基础学科来说是极其狭窄的,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在课外,经常阅读书报杂志,可以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吸取丰富词汇,学习写作的技巧,可以说语文水平的高低与课外阅读关系很大。

4.2积累整理的习惯。当前我们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是供学生学习的例文,文中有许多生字、生词、修辞用法等语文基础知识,教师要督促学生经常分门别类,随时整理积累,以使知识系统化、规律化,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在于这日积月累。

4.3运用工具书的习惯。中学生在阅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懂不识的字、词,要求学生要自觉翻检工具书,并结合该字词的语境定其音义。这实际是一个分析、判断、筛选的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形成。在判断筛选的同时,学生还可以了解该字词所有的音项、义项,有利于知识的全面化、系统化。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范文7

【关键词】数学阅读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60-01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全面而较强的阅读能力,这个阅读能力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延伸到外语、数学、科技等方面形成综合的阅读能力。就此,本文就如何全面指导中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探索学科阅读教学的特殊性及教育功能,各抒己见,抛砖引玉。

一、数学阅读与常规阅读的区别

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数学的学习也同样离不开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之由来。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

但是,数学语言是一种具有文字高度抽象性,描述高度精确性并具特殊意义的语言,数学语言与常规语言的不同之处,就决定了数学阅读与一般阅读截然不同,而且在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就决定了数学阅读不能采用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法,而且也不能采用总体推定的方法来进行阅读,必须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将数学语言转化为自己所能理解的语言。这些区别都是数学阅读与常规阅读重要区别,认识这些区别,对指导数学阅读有着重要意义。

二、数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已基本成熟,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已经能够正确把握阅读顺序,能够通过先看序言、目录、小标题来了解阅读内容的大意和结构,有目的地检索有关的阅读信息,但他们又普遍具有重内容、轻形式,重情节、轻思想的特点。

由于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在阅读中学生要不断地同化和顺应新的数学概念、术语、符号,不断地进行假设、预测、检验、推理、想象,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如果按语文阅读的方式进行,就会忽视数学阅读的特殊性,造成“高声诵读,有口无心”,一遍念完不知所云的局面。

三、数学阅读的要求

我认为中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应该要求达到八个字:读通、弄懂、理清、会用。

读通,是指能通览全文,大致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

弄懂,是指理解概念、定理、公式,明确算理,掌握解法。

理清,是指能够理清重点和难点、解题步骤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会用,是指能够运用学过的概念、定理、公式进行思考辨析,掌握解题思路和分析方法,并能进行初步的应用。

四、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

在分析数学阅读的特殊性,现实中数学阅读的问题与明确数学阅读的要求后,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数学阅读,培养其数学阅读能力方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布置阅读提纲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阅读,以促使学生迅速把握书中的要义,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科学的治学精神。由于数学语言的特殊性,教师要先做出阅读示范,然后拟定由详到略的阅读提纲,传授数学阅读技能,改变学生按常规阅读习惯去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二)推荐课外读物

一部好的课外读物往往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季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上许多数学家都曾在青少年时代受到一些优秀数学书籍为重要影响,不仅从中得到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的熏陶,而且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向学生提供好的课外读物,并帮助和鼓励他们积极地阅读,以使他们开阔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交流阅读心得

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阅读能力有异,学习自觉性也不一样,不定期地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无疑对大面积提高学生阅读教材能力大有裨益。一般来说,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总是在班集体中进行的。班集体的学习气氛、志趣相投的同学之间的影响,会有形或无形地影响其成员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千方百计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为他们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机会。

(四)提炼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活动的基础,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提炼、抽象、概括和升华,是对数学规律深一层的认识。它蕴藏在数学知识之中,需要学习者去挖掘。华罗庚认为:学习要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理解和弄懂所学的知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由厚到薄”是要把学过的知识连贯起来,加以融会贯通,进而提炼出它的精神实质。

总之,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抓住课前预习、课上研究、课后复习这三个重要环节,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

课前预习,是引导学生读书入门、指导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措施。加强课前预习,布置预习提纲,初步教给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基本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学生课上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悬念去阅读。

课上研究,是帮助学生读书入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课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检查学生的课前阅读情况,根据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导,适时地设置一些易混易错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待他们暴露出各种问题后再让他们阅读有关课本内容,进行议论评判,使他们对课本中的数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课后复习,是促使学生读书入门、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重要方法。心理学实践证明,一次阅读往往不能提取到材料中的全部信息,因此要重视重复。所谓重复就是在一章节内容学完后,教师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性阅读,目的是使学生既温故又知新。

参考文献:

[1]万福,丁建福. 教育观的转变与更新[M].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0.

[2]丁石孙,张祖贵. 数学与教育[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范文8

一、外显环境的营造

(一)营造温馨的阅读区环境

要让幼儿乐于阅读,首先就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乐意阅读的空间,让幼儿能利用一日各衔接环节(如区域活动、餐点后、离园前等时间)随时可以接触图书,幼儿可以和同伴一起坐下来阅读,来获得认同、接纳、借鉴同伴的阅读经验。

(二)提供适合的多元化的阅读材料从幼儿生活到科学知识,从环境问题到生命教育,亲情、友情等,多样化的题材将帮助幼儿获得多元化的知识与多元的情感经验。

幼儿阅读可以是读书、也可以是听故事、和看动画片,甚至是观察人的表情行为,应该说生活里处处都有幼儿阅读的机会和阅读内容。这些多元化的材料可以是教师根据主题的需要准备或随时添加的,也可以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主题活动需要带来的。他们不仅能使幼儿获得新知识,还可以进行全方位的学习。

(三)创设阅读墙面环境我们可以将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字信息,将幼儿容易理解的名词挂在活动室里。如,在教室的门、窗、钢琴等物体上分别标出名称;标出各个区角的名称;用文字表示一些常规和注意事项,如在门上写上“请慢些走”,在洗手间的水龙头上部写上“别忘了把我关上”;用卡片点名的方式让幼儿认识自己与小朋友的名字。

(四)创设阅读活动操作区和表演区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帮助幼儿掌握早期阅读的技能。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形成,除了引导幼儿热爱阅读、懂得书面语言的意义以外,在幼儿园里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认读活动,帮助幼儿掌握一些必要的阅读技能。帮助幼儿学习阅读图书,增长阅读的能力。1、排图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套打乱顺序的图片,鼓励幼儿在看懂每幅图意的基础上,根据故事内在的逻辑规律、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将图片按叙排列。2、图书制作活动:让幼儿尝试做小画家,小作家,把自己想说的故事,或从废旧的图书剪下自己需要的图片或绘画,幼儿口述,或请家长老师帮忙配上文字,加上封面、封底,然后装订成一本图书,同伴间相互介绍、交流自己的作品。

二、内隐环境的营造

(一)提供多元化的早期阅读指导

1、运用多种手段有效唤起幼儿阅读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新书提示法、悬念法、竞赛法等手段唤起幼儿独立阅读的积极性。同时还通过开展多渠道、多媒体的阅读形式,如:大图书阅读、半独立阅读、观看录象、做游戏等形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此激发他们能更持续地、愉快地、主动地进行阅读活动。

2、帮助幼儿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第一,教孩子学会怎么拿书并认识书名。第二,按页码顺序看书。第三,帮助幼儿理解图书内容

3、参与幼儿的自发阅读活动,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对于幼儿自发形成的阅读活动,教师可以用积极的态度表示关注和赞赏,也可以以分享者,参与者的身份来加入,与幼儿共同阅读,共同分享阅读的经验和快乐。对他们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必要的示范和指导,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这将使他们有信心对阅读进行新的探索,逐步超出原有水平,朝着更高的水平发展。

(二)制定阅读规则,养成良好习惯

由于幼儿行为的坚持性、自控性差,因此,为了让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阅读,制定相宜的规则显然是限制不良阅读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同时,这也是促使孩子有目的、有意识养成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确保阅读效果的重要保证。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范文9

一、概念方面的阅读指导在化学教材中,标题以外的黑体字一般都属于概念性的范畴,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

1.概念提出之前的叙述部分。着重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认识新问题,通过联想、讨论、推理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与讨论结果。

2.化学基本概念的文字阅读。着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字和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概念用语几个方面的阅读。①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要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只能深入地理解,明确其中的化学涵义,实质上是要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②概念之间的区别。对于一些容易混淆不清的问题,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加以判断。有些概念往往罗列在一起,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加以区别和联系,也只有对化学概念进行类比,才能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③概念用语。化学教材的用语,书写都有严格的要求。通过阅读,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二、图形的阅读指导

1.对于理论图的阅读,由于内容抽象,用图可以使理论形象化,增强感性认识,便于理解概念。在引导学生阅读时,着重指出与概念密切相关的部分,阅读的注意点应随教材内容而变化。

2.对于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的阅读,要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几个内容:(1)实验内容;(2)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3)实验装置图的原理;(4)实验要求的条件;(5)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并回答:a、化学实验的原理;b、实验结论;c、对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的解释。当然,有关实验图的阅读必须与实验的操作结合起来,要把阅读教材与观察实验现象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三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往往把描述现象和结论混为一谈,他们往往只注意理论,而忽视实验。要指导他们勤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特别是要使他们能迅速而敏锐地注意到有关事物的各种极不显著,但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

3.对于曲线图的阅读,这方面多属于一些综合知识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知识广度。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坐标的应用。在每一条曲线中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化学意义,同时,还要了解图上的点、线、面的化学意义。

三、数据方面的阅读指导化学教材中的数据都是经过科学家们的实验积累而得出来的。数据的引用是为了说明某一概念。因此,要在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分析问题,导出概念。在阅读时,要告诉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比较是思维的一种重要的基本过程,不经过比较就不可能分辨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就不可能确定事物的关系,也不可能区别事物的异同。在指导方法上着重比较以下几个方面:

1.看数据的大小。

2.看数据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

化学教学中还有有关表格的阅读、化学方程式中各种条件的阅读、实验现象的描述阅读等等。在阅读过程中我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做出简要的标记或笔记对重要的概念、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等,要学生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或者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2.控制阅读的时间和节奏对每节课中阅读所用的时间,一般安排为老师阅读时间的1.5~2倍。在课堂上根据学生阅读情况,特别是后进学生的阅读速度随机进行调整。在阅读时,应保持适当的速度和节奏。对内容不同、难易有别的教材,阅读的速度和节奏,也应当有不同的要求。对易懂的内容、节奏应当明快,速度可适当加快。对抽象费解的内容、节奏则应当重缓,速度可适当放慢。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范文10

关键词: 大学英语泛读教学 误区与问题 观念更新 对策

1.引言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于阅读(A级)做了如下要求:能阅读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简短英文资料,理解正确;在阅读生词不超过总词数3%的英文资料时,阅读速度不低于每分钟70词;能读懂通用、简短、实用的文字材料,如信函、技术说明书、合同等,理解正确。据调查,很多教师认为,此要求似乎很容易达到。因此,在高职院校里,除了英语专业比较重视泛读教学外,非英语专业开设这门课的学校不多,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于泛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泛读教学存在误区。为此,我首先分析泛读教学存在的误区与问题,其次,强调泛读课程教学观念的更新,最后,就这门课程的教学提出对策。

2.泛读课程教学存在的误区与问题

2.1开设精读课程或大学英语课就不必专门设置泛读课程。

精读和泛读都是阅读课程,都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前者强调细讲,后者强调泛讲。既然可以泛讲,也可以不讲,便可以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因此,有些学校认为既然非英语专业开设精读课程,也就不必设置泛读课程。这种现象在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比较普遍。此外,有的教师认为,非英语专业中的大学英语课程包括了泛读教学,就没必要再设置泛读课程了,从而导致开设泛读课程的院校越来越少。

2.2泛读教本的练习有答案,不需讲授。

多年来,由于人们对泛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出现了教师轻视泛读课或厌恶泛读课,学生把泛读课当做副科,而不认真学习的情况(杨蔚君,2001)。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泛读教本的练习一般都有答案,学生自己可以核对,不需要教师讲授。结果,泛读课学生不愿意听,导致教师不愿意讲或讲得马虎,也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课程设置等于虚设。实际上,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多数学生的课本一学期下来往往与开学时一样,还是崭新的,几乎看不到阅读过的痕迹。

2.3泛读和精读没有什么区别,把泛读课当精读课讲。

在一些重点院校的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泛读课收获不大,其主要问题反映在陈旧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对学生语言知识传授有余,但对语言能力培养欠缺(管琳,1999)。也就是说,泛读和精读没有什么区别,部分教师把泛读课当做精读课讲,讲解词汇、语言点,认为文章出现的所有语言点几乎均要讲到才行。讲得细固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语言点的吸收,却很难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阅读量,不利于学生快速阅读技能的培养。结果是不少语言知识较扎实的学生在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时往往暴露出速度和准确度不够,以及信心不足的现象(管琳,1999)。

2.4注重阅读技能的训练,忽视阅读兴趣的培养。

教师们总是关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他们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上(Bamford & Day,1997)。在阅读训练中,很多教师只注重对学生阅读技巧的灌输和阅读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他们往往认为具备了较高的阅读能力,学生就会对阅读充满兴趣,从而自发地大量阅读,而事实并非如此。教授阅读技巧不可能是泛读课的全部内容,纯粹的阅读做题也不可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5增加泛读材料难度,可以快速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泛读材料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有的教师为了迅速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为学生提供的阅读材料难度较大。但在这些泛读材料中,由于带有大量的生词或复杂句,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难度,或者某些文章的内容超出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框架和社会经验,学生的阅读过程就更加困难。结果恰恰相反,学生不仅不能扩大词汇量,而且有可能使他们失去英语阅读的兴趣。

综上所述,走出误区,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水平已刻不容缓。

3.泛读课程教学观念的更新

3.1开设泛读课程,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精读课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意图及态度、观点,熟练掌握课文的词汇、短语、语法和修辞手段等。这种阅读方式在质量上有所保证,但阅读速度慢(刘黎明,1994)。而泛读则可以通过一些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弥补精读课的不足。

所以,具备条件的学校不仅要开设精读课,而且应设置泛读课程。泛读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技巧,培养他们快速阅读的能力。体现在教学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取阅读技能,完成课堂的阅读任务,而且要他们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即促使学生进行广泛阅读。而广泛阅读是学生获得各种信息,摄取各种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的重要途径(刘黎明,1994)。换句话说,泛读课程的设置不是单纯为了课堂上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广泛课外阅读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语言驾驭和语篇分析的能力。从此点意义上讲,泛读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非常艰巨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提高认识水平。

3.2要让学生懂得泛读课能帮助他们巩固和扩大词汇量,提高学习兴趣。

我国学生学英语感到最头痛的一个问题就是词汇量不够,这对于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构成了障碍。同时,在扩大词汇量的方法上,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背诵词典或词汇表。确实有些人在这一方面取得了成功,但他们遗忘的速度快也是不争的事实。通常认为,在语篇条件下记忆词汇是比较深刻、持久的,因为学过的词汇在语篇中得到了巩固,没学过的词汇可通过阅读技巧而获取,从而扩大了词汇量,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3泛读课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阅读任务,教师要少讲。

泛读课的实质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逐步掌握阅读技能,全面地提高阅读能力。泛读不像精读那么要求全面,只要把意思看懂就行。它侧重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不是分析语言形式,一般要求理解的准确率为70%以上,阅读速度则要尽可能快一些(曹美平,2003)。因此,课堂上要求由学生独立完成阅读任务,教师只是对个别语言现象做必要的讲解,要粗讲、少讲,而不是细讲、多讲。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要体现师生的交互性,而不能教师唱独角戏,否则会影响学生阅读量的完成和教学效果。

3.4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寻求改革之路,不能墨守成规。

大学英语泛读课费时低效的问题一直很突出,其中除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外,教学方法的滞后通常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泛读课达到为学生扩大词汇、开阔拓展视野、提高获得信息量的能力这一目的(向晓红,2000)。所以,教师在泛读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寻求改革之路,更新滞后的教学法,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4.泛读课程教学对策

4.1布置课内阅读任务要有目的和要求。

阅读任务包括三个方面:认读生词;快速阅读课文;完成文后练习。在进行阅读之前,要求学生先认读生词,为阅读扫清障碍。根据文章的长短,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尽快完成阅读。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引言”部分,因为该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以提高他们对所阅读文章的兴趣;注意文章标题和第一段,因为通过阅读标题或第一段可对全篇内容预测,从而提高阅读效率。重要的是,要提醒学生读懂文章主旨、主题句和大部分的重要细节、信息,分清作者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或者事实,识别作者赞成的观点及反对的观点;注意领会文章中隐含的内容;注意把握作品的结构及弄清作品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必要的。阅读完后,必须尽快完成文后练习,并核对答案。做错或不懂的地方提醒学生做记号,以便提问或听讲时重点关注。

4.2讲授要适度,同时注意将文化导入语言教学。

到底怎样才能叫适度?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界定。然而,教师对文章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必要的解释是允许的,但绝不能讲过多的语言点。教师所以安排一定的时间由学生提问,再来释疑,这样比较有针对性。还可以安排学生就文章的某一观点进行讨论,并加以引导、点拨,但不要当讨论的主角。

注意将文化导入语言教学。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就如树和森林的关系。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模式。英语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英语教学中要逐步渗透“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文化意识的合理导入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起促进作用,长期以来,英语课培养的只是纯语言能力,对文化意识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其实,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学生在交际中所犯的错误往往是因为缺乏文化意识。正因为有了这一文化背景知识的铺垫,无论是课堂气氛,还是文章内容,都会变得轻松愉快,易于沟通和理解。因此,在泛读教学过程中,适当注意将文化导入语言教学,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由于了解西方的宗教、法律,政治和哲学等文化元素,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并能运用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及合理的推论。

4.3精心布置课外阅读任务,使学生养成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实践的习惯。

泛读课的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技巧,还要培养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任务的布置,要把握好材料的难易度、趣味性及知识性,其题材可以是诗歌、小说、小故事,也可以是说明文、议论文等。不管是什么样的阅读材料,都会多多少少有一些生词,但应要求学生不可过分依赖词典。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猜测生词的方法,如利用构词法来辨认同义词、反义词,或利用关联词在文中的作用进行逻辑推断,把握其在语篇层次上所起的连接、指代、延伸、反证等作用,从而提高语篇分析能力和词汇猜测能力(格瑞莱特,1981)。

4.4要求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评估。

泛读课一直是我国英语教学中最受重视的科目,教师在泛读课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事实上,我国的泛读教学的训练活动很多是以学习语言为主,结果教师重点讲授语言点、句法结构,而学生则以为泛读就是熟记单词、语言点,弄清每句话的语法结构。这种将词汇和语言点从上下文中分离出来进行孤立记忆,而忽视培养语篇分析能力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面,更不利于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让学生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能根据情境及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的意图等。因此,在阅读的时候,学生不仅要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观点、意图和目的,还要学会对这些进行评估。基于此,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陈述自己的观点、看法的机会,并与作者的观点、看法进行比较,还须要求学生课后写阅读材料的评估报告,可帮助他们提高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格瑞莱特,1981)。

4.5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优势组织教学。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成熟,促使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不断更新。计算机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共享的最大空间,也为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互联网上有着最快、最新、最全面的资讯,它不仅能提供广泛快捷的文字信息,为泛读教学提供各类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极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有效避免教学资料陈旧及课内阅读资料贫乏带来的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因此,如果教学条件允许,可组织学生浏览一些语言标准的英文网站,选取可读性、趣味性强的文章如新闻报道、短篇小说等进行交互性阅读,这对提高在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5.结语

总之,泛读教程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较系统的课外学习材料,使他们有机会通过较大量的阅读实践,逐步掌握所学的阅读技能,全面提高阅读能力和语篇分析能力。因此,高校不仅要创造条件开设大学英语泛读课程,而且必须重视该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点拨、检查、答疑,具体的阅读过程应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总结教学经验,并参考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构建出适合我国学生具体情况的、行之有效的泛读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杨蔚君.对大学英语泛读教学的重新认识[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3.

[2]管琳.借助语境进行泛读教学[J].教育与现代化,1999,2.

[3]刘黎明.大学英语泛读教学初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

[4]曹美平.泛读与泛读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34.

[5]向晓红.大学英语泛读教学的改革思路[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S1.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范文11

遵义市丰乐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其前身可追溯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兴建的湘川书院,后几经易名,到建国后1952年秋更名“遵义市丰乐小学”,至今沿用。作为古时府学的湘川书院,有多位名师曾在此主讲,如:教育家莫与俦、经学大师郑珍、目录版本学家莫友芝、易学家肖光远、训诂学家莫庭芝等,并培养出一大批莘莘学子,如郑知同、赵怡之、黎庶昌等。儒家文化在黔北大地上源远流长,并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沙滩文化,并将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称为沙滩三贤。

以沙滩三贤为核心的湘川书院,崇尚读书、倡导广泛阅读。而现在的现状是没有阅读的习惯,温总理曾说: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在传承这一优秀历史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教育特点,将尚读教育作为我们的特色文化,提出了“阅读天下、丰乐人生”的办学理念,试图通过阅读,为学生奠定一个丰富、快乐的人生基础。阅读天下包括阅读天下的经典书籍和阅读天下的人物事理:丰乐人生,是阅读天下要实现的目标。通过阅读天下,不仅充实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还要使过上学生快乐幸福的人生。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享受阅读的快乐,快乐的充实自己的人生.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校训,以“现代书苑、读书乐园”为办学目标。

二、打造书苑环境文化,营造阅读氛围

书苑文化是指在继承湘川书院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将现在的学校打造成一个书香学苑,以“书”育人,让学生浸润书香,彼此交流,使其成为一个学术、文化荟萃之地。近年来,学校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校园环境的改造,欲打造书香氛围浓郁的“书苑”学校:一进校门,抬头便可见文化墙上有崔峦先生题写的“阅读天下,丰乐人生”的办学理念;拾阶而上,操场边上有“尚读”文化花池,文化石上刚劲有力的字迹由著名的沙滩文化研究学者黄万机先生题写;操场左侧的贵州文化墙述说着贵州文化的辉煌历史;古色古香的沙滩文化墙向人们讲述着“湘川书院”的悠久历史;沙滩文化墙旁边的开放式读书厅,为孩子们提供了自由阅读的空间;装饰一新的学生阅览室,为学生创设了温馨的阅读场所;漫步走廊间,新楼可看到以充满童趣的连环画形式的有关沙滩三贤的故事的版画,旧楼可看到古人刻苦求学故事的版画;步入每一间教室,老师们在班级文化中更是有创意地渗透着“尚读”的文化理念,各班都设立了温馨的班级“图书角”。

三、快乐阅读,享受阅读之快乐

1.立足常规课堂,开设阅读指导课。为了探索有效的课内外阅读形式,学校通过“4+2”群文阅读和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效率,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尚读”教育课堂形式。

2.校本课程,充实阅读内容。我校整合德育方面已经初显成效的“文明行为储蓄活动”,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储蓄文明 传承美德 养成好习惯》。该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编写,分为低段、中段、高段三套,内容包括:爱国篇、诚信篇、礼仪篇、勤学篇、健体篇、劳动篇、安全文明篇。各班教师在实践中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使用校本教材:各班制定出详细的《争星细则》,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在班级“争星榜”上进行鼓励;期末各班根据学生争星情况进行评比,评出“爱国星”“诚信星”“礼仪星”“勤学星”“健体星”“劳动星”“安全文明星”各一名,树立典型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表彰,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校本教材的内容更加被儿童接受,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

3.利用午休课进行课外阅读导读。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学校自2011年起还将午餐后的时间利用起来上课外阅读指导课。每天午间,在舒缓的音乐声陪伴下,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课外书籍,成为了丰乐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些班级的老师更是别出心裁:在布置语文家庭作业、假期作业时采用了读书、读报、读刊的方式,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好评。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遵义市电视台《太阳花》栏目播出了我校学生读书交流会的特别专题节目。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大型节目《尚读》和情景剧节目《乐读》分别获遵义市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红花岗区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4.趣味大课间,营造乐读氛围。学校充分利用常规的大课间活动,对其进行重新编排,将“尚读教育”理念渗透到大课间活动之中。现在的大课间活动内容丰富,趣味性强,有常规的课间操、班级好书推荐、学堂乐歌律动、千人大诵读、绳操等。不仅达到学生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能让学生在优美旋律中、朗朗读书声中感受读书乐趣。

5.开展读书活动,感悟书香魅力。学校紧紧围绕“尚读教育”理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世界读书日所属一周,全校举行隆重的阅读周活动;学生以阅读材料为蓝本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学校、班级定期开展“丰乐讲坛”读书交流活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开展漂书活动等。

6.展示阅读成果,激发阅读自信。一是班级每月要评比“阅读之星”,公布在书香才艺榜中。学校在期末评选“湘川书香班级”“湘川阅读之星”,并颁发奖状。二是通过校刊《尚读教育》《学生优秀作文集》《学生好书推荐稿》等展示学生阅读成果。

四、落实教师耕读文化,建设书香团队

我校的教师文化是耕读文化:勤耕耘,广收获。在实践中,以“湘川讲坛”为载体,以语文教师为主力军,逐步带动其它教师参与阅读、反思、交流活动,促使老师们不断开阔眼界、提高自我,一支独具魅力的书香团队正在逐渐形成。

1.举办教师读书交流论坛。根据学校制定的教师必读、选读书目,每位教师每年都征订自己所需的报刊、书籍等。老师们每月至少读一本书,读后撰写心得体会。为了促进教师多读、多思、多交流,学校每学期要举办两次教师读书交流论坛活动。

2.举办教师反思交流论坛。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也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要求老师们每课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做到每两个月进行一次教学反思交流论坛。论坛根据学科特点分为语文、数学、综合三大教研组进行,论坛上,老师们畅所欲言。为了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反思论坛中发言的老师,在绩效成绩中均有奖励。

通过上述种种活动,老师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逐渐提高,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逐渐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力军。我校现有省级骨干教师2名、市级骨干教师4名、区级骨干教师3名;唐昌琴老师、王晓艳老师、詹永老师在今年4月贵州省级阅读课题开题会上分别执教阅读指导研讨课;詹永老师获遵义市第四届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白先进老师获遵义市数学优质课评选二等奖、区级数学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孙金燕老师获区级“珠心算”优质课评选一等奖,沐兴萍老师获区级小学科学教师技能竞赛一等奖……2012年度省级论文评选我校7位老师的论文获一等奖,区级“教育叙事”征文活动我校三位老师获一等奖。还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元月,我校9位老师承担了铜仁市石阡县小学语文、数学教师的培训工作。

五、重视科研课题研究,助推特色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我校积极探索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整合模式。“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是阅读教学的规律,是学生素养形成的必然途径。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学校现结合“红色遵义 多彩校园”特色学校建设专项课题《课内外结合小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的探索》,积极探索课内(教师)和课外(社区、家长)共同参与的方法,促使更多的力量参与到引导学生阅读的行列中。相信学校文化建设与教育科研的有效结合,必将会促使学校“尚读”文化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六、特色学校建设,推动学校走上发展新台阶

2011年至今,学校不断实践“阅读天下,丰乐人生”的办学理念,探索“尚读教育”特色建设,在区域范围内走在了前列,取得了初步成效。

1.2012年11月2日红花岗区教培教研中心在丰乐小学举行了“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现场会”,得到了参会领导和教师的高度评价。

2.党建工作如何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我们做了有益的探索,2013年1月红花岗区三届一次党代会70余名代表参观考察学校特色建设开展情况。

3.2013年4月11―12日,贵州省教科院立项课题《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与兴趣的实践研究》 开题会在我校举行,全省148间实验学校校长、老师参加。

4.2013年5月,遵义市第二批校长提高暨特色学校建设培训班来到我校考察、交流、培训。同月,遵义市“红色遵义 多彩校园”特色学校建设专项课题开题暨工程推进会在我校举行。

5.《基础教育参考》《贵州教育》《学语文之友》《遵义晚报》《遵义电视台》等均报道了我校的“尚读教育”活动。

6.2011年至今,学校先后被评为贵州省素质教育先进学校、贵州省廉洁文化进校园示范点、中国德育校本教研基地校、贵州省小学语文校本教研基地学校、遵义市”三算”实验优秀学校、红花岗区素质教育评估优秀学校、红花岗区德育先进学校等。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范文12

一、营造温馨的阅读环境

要让幼儿乐于阅读,首先就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乐意阅读的空间,我们不妨将阅读区(语言区或图书角)设在安静的角落或用矮柜隔出一个半封闭的空间,设置便于取放的图书架、提供大量的适合年龄特点的幼儿阅读材料,地板上铺设柔软、舒适、色彩鲜明的地垫,再放上几个布娃娃、抱枕或靠垫,或者靠角放上一个大纸箱,箱里放上软软的垫子,使其变成一个舒适的“鸟窝”;或放上专门用于阅读的矮桌或小椅,尽可能地让他们拥有一个光线充足、柔和、宁静、舒适的阅读环境。让幼儿能利用一日活动各环节(如区域活动、餐点后、离园前等时间)随时可以接触图书,和同伴一起坐下来阅读,获得认同、接纳、借鉴同伴的阅读经验。其次,我们可以在幼儿园的活动室里,根据幼儿认知特点,为幼儿创设认读书面语言的环境,将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字信息,幼儿容易理解的名词挂在活动室里。如,在教室的门、窗、钢琴等物体上分别标出名称;标出各个区角的名称;用文字表示一些常规和注意事项,如在门上写上“请慢些走”,在洗手间的水龙头上部写上“别忘了把我关上”;用卡片点名的方式让幼儿认识自己与小朋友的名字。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自然而然地把图象、声音、语义自动地整合到一起。

二、提供适合的多元化的阅读材料

幼儿独有的认识特点及年龄特点决定了早期阅读活动必须为幼儿提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材料。因此,从幼儿生活到科学知识,从环境问题到生命教育,亲情、友情等,多样化的题材将帮助幼儿获得多元化的知识与多元的情感经验。

幼儿在图画书中阅读的不仅有童话故事,而且有儿歌、童谣、个别幼儿可能感兴趣的工具书、幼儿自己创作的书、教师制作的书等,这些材料都具有大开本、大文字、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共同特点,同时又具有差异性,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可以带动家长推荐与捐赠书籍、请教同事建议合适的阅读材料。幼儿阅读可以是读书、也可以是听故事、和看动画片,甚至是观察人的表情行为,应该说生活里处处都有幼儿阅读的机会和阅读内容。这些多元化的材料可以是教师根据主题的需要准备或随时添加的,也可以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主题活动需要带来的。他们不仅能使幼儿获得新知识,还可以进行全方位的学习。相信当这些花花绿绿的阅读材料呈现在孩子面前时,这无疑会是一个难以抗拒的诱惑,会大大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提供多元化的早期阅读指导

1、运用多种手段有效唤起幼儿阅读兴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新书提示法、悬念法、竞赛法等手段唤起幼儿独立阅读的积极性。同时还通过开展多渠道、多媒体的阅读形式,如:大图书阅读、半独立阅读、观看录象、做游戏等形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必要时把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不同类型进行调整,让孩子们从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以此激发他们能更持续地、愉快地、主动地进行阅读活动。

2、帮助幼儿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

第一,教孩子学会怎么拿书并认识书名。第二,按页码顺序看书。幼儿看书时,大多不会按顺序翻页,信手乱翻,翻到哪里就看哪里,这时候就要教幼儿认识封面,告诉幼儿有书名的一面就是前面,看书时要由前到后,一页一页的按页码顺序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看书,并使他们养成习惯。第三,帮助幼儿理解图书内容。幼儿看书的特点是速度快,往往只浏览一下画面,一本书不到两分钟从头到尾就说看完了,让他讲讲内容,却什么都讲不出来。这个时候就要教师把书中的内容讲一遍,使幼儿对书中的内容、角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组织幼儿看书。

3、参与幼儿的自发阅读活动,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对于幼儿自发形成的阅读活动,教师可以用积极的态度表示关注和赞赏,也可以以分享者、参与者的身份来加入,与幼儿共同阅读,共同分享阅读的经验和快乐。对他们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必要的示范和指导,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这将使他们有信心对阅读进行新的探索,逐步超出原有水平,朝着更高的水平发展。

由于幼儿行为的坚持性、自控性差,因此,为了让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阅读,制定相宜的规则显然是限制不良阅读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同时,这也是促使孩子有目的、有意识养成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确保阅读效果的重要保证。阅读规则的制定,可让小朋友共同参与并根据阅读环境和实际情况而定。为了保证阅读时的安静,可以在阅读区的墙面上贴上“静”、“请小声说话”等标语。要求幼儿读书时不打闹、不喧哗、轻拿轻放、轻轻地走路。为了避免拥挤,根据阅读区场地的大小相应地限制人数。为了加强自控能力,在每一次的活动前提出念读、默读的要求。为了阅读区的整齐、美观、有秩序,帮助幼儿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制定看过的书籍得放回原处以及放时封面向上、封底向下,看书时不折书、不抢书、不在书上乱涂乱画等阅读常规。综上所述,制定规则,不仅便于教师指导和管理,还能帮助幼儿营造良好的阅读气氛,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公共道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