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时间:2023-08-25 17:09: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范文1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契合;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6)03008405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维度。而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话语体系,是国家软实力的显著标志。两者在治国理政的进程中兼具极其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曲阜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99同时,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168鉴于此,对两者的研究业已成为当前理论探讨的热点和焦点,且向纵深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对两者的关联性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化。本文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联系、彼此联动为切入点,阐释两者的内在契合,旨在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双向践行。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

“文化的本质内蕴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3]从本质内蕴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深刻指出,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164。因此,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养文明的重要作用,使中国传统文化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寻根溯源、去汲取智慧,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更全面地把握、更自觉地践行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维度,来强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亘古未变的价值目标

首先,自古以来,国富民强一直都是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管子》有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李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史记・李斯列传》)可见,国富民强的目标追求与变法(改革)相互彰显,自始至终都是中华民族的绚丽底色。其次,传统文化秉承着浓厚的“民本”思想,呈现出带有古典特色的民主。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些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出国家治理必须顺民心、尊民意、察民情。再次,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以“仁”和“礼”为基本价值内核,强调教养开化、谦恭互敬、忠信守德,形成一种润物无声的德性文化。同时,传统文化自始至终倡导和谐理念与“和合文化”,蕴涵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深刻思想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之经验。《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和谐统一、共存共生的价值理念,是我们当今社会面对差异性和多样性必须一以贯之的态度。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价值取向

首先,“自由”是传统文化所希冀的基本价值取向。传统文化中的“自由”偏向于内心的自由,注重于通过“修身养性”“慎独”来进阶更高的道德境界,从而实现“不逾矩”的自由。庄子的“逍遥游”、“竹林七贤”的洒脱不羁、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等等,深刻反映了古代先贤对于自由生活状态的向往;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魏晋时代儒、释、道的碰撞与交流,突出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自由文化氛围的践行。其次,“平等、公正”是传统文化内含的精神意蕴。“天下大同”的中国古典社会理想是其最为集中的体现。《礼记》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一理想状态具有原始共产主义的因素,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再次,“法治”也是传统社会有效运行的必要机制。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以“仁”为核心,强调“德治”与“礼教”。但是在实际的国家治理中,却是“外儒内法”,“法治”与“德治”并行不悖,协调运行。传统文化认为,“法者,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商君书》),“知法治所由生, 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淮南子・锫垩怠罚。这些思想强调法律的规范性,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已然把“法治”上升为国家治乱兴衰的根本方略。可见,“法治”的基本精神在传统文化中并非不甚重要的一隅,而是需要进一步深入发掘与萃取。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6月第32卷第3期仲伟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绵不绝的价值准则

首先,传统文化追求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愫和胸怀天下的豪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灵魂之所系、血脉之所依,是民族归属感和向心力的集中体现。古代先贤以忧国爱民为自我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不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怀有“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悲壮,身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其次,传统文化强调忠于职守,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勤奋工作,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竭尽全力地为之奋斗,终身不懈。传统文化之“敬业”是一种专注的态度和积极的精神状态。传统文化认为,“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大雅》),“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阅微草堂笔记》)。再次,传统文化在做人做事上讲求以诚待人、讲信修睦。诚就是真实无妄,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信是“五常”之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主要是指在朋友关系中及与他人的交往中应当讲求信用,遵守诺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民无信不立”“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贞观政要・诚信》)。与此同时,传统文化还承载着“仁者爱人”“谦恭礼让”的友善之道,等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引

对于文化与价值观的关系,张岱年先生曾深刻地指出:“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道德的理论基础也在于价值观。新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价值观的批判继承、革旧立新。”[4]可以由此推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传统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在本质上就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一方面,传统价值观中继承性与共通性、普适性与应时性因素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鲜明民族特色的生命力、影响力之所在。另一方面,我们也须辨清,传统价值观缘起并发展于中国小农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从属于封建社会的价值观范畴,一定程度上无法完全割离与封建主义价值形态的联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中最为集中、最为重要的价值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从根本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形态,代表着不同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如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统摄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整合喧嚣多元的价值观,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引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整合与超越,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才能确保文化与价值领域的社会主义方向。

(一)必须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统价值观接续、重构的关系问题

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100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引作用,就是确认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拒斥的态度与方法,实现其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接续,增强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其实,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我们不能也无法否认,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对于确定民族文化发展路向、提升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增强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促进社会秩序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作用。时至今日,它依然牵动、影响和辐射着中国的价值观念体系。但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也告诉我们,传统价值观受到时代与阶级的局限,难免存在保守性、狭隘性、落后性,这些缺陷既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进程,又不能代表时代化的潮流,必然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其进行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符合时代精神与现代表达的重构。需要强调的是,这一重构并非漫无目的的改造与创新,而是需要方向的指引与主线的穿插,而这最为关键的方向与主线,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正像所指出的:“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5]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因素具有共通性与应时性,哪些因素具有阶级性与局限性,哪些是其合理内核,哪些是其外在形式,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需要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中继续加以深入思考与进一步凝练。

(二)必须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种文化交流中多元价值观的选择、甄别的关系问题

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把它定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范畴内,定位于世界文明的构成中。从时代背景与全球视野来看,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的浪潮浩浩荡荡,势不可逆。“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6],价值观领域也由此形成了社会主义经典价值观、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激烈交锋与猛烈碰撞。这一新形势、新情况加大了全国人民谋求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的难度,也凸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导引的现实需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导引作用,就是要进行多元价值观的选择与甄别,在多元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中取长补短,在多样价值诉求的交流交锋中相互融合,在多变价值形态的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借鉴而丰富。因此,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民族性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与世界性的西方价值观的兼容并蓄,以此扩大价值意识的包容性。对待中国传统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2]156。同时,要警惕两种极端思维:一种是盲目崇拜西方自由民主式的资产阶级价值观,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另一种是极力推崇现代新儒学式的传统价值观,而漠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也雄辩地告诉我们,只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引作用,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交融中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才能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各种文明的互学互鉴中实现真正大发展、大繁荣。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联动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列宁也强调:“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8]我们不仅要“知道”,而且更要“成道、行道”[9]。因此,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不能囿于理论上的空谈,而应探求两者在实践中的双向互动。

(一)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的亲和力

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2]17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民众的血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亲和力。同时,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出深深的厚重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在理论的宣传表述中,还是在践行的活动形式中,都要时刻体现民族特色、中国风格,这样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共鸣,才能更加接地气。在实践中,可以发挥传统文化表述简练、深入浅出、通俗易记的语言优势,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可以开设专门的国学讲堂,赋予传统文化经典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内涵;可以发挥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利用传统节日这一重要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教育活动;可以移风易俗,创新民俗文化形式,形成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民俗。

(二)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的引领力

伴随着近些年来“国学热”的兴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由于林林总总的原因,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缺憾。要弥补这些问题与缺憾,路径之一便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对此形成理想信念层面的软约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在诠释经典上,还是在实践创新上,都要始终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在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进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在实践中,要积极弘扬、传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中华优秀文化,抵制市场经济冲击下文化传播的低俗化、封建化、过度商业化等倾向;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准则,提高传统文化弘扬、传播过程中的思辨分析与批判鉴别能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警惕传统文化弘扬、传播过程中的受众至上心理,防止“过分故事化”与“泛娱乐化”倾向。总之,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三)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动态联缀于治国理政的总进程之中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境遇下,软实力和“软治理”已经构成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托条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需要制度体系奠定治国理政的前提和基础,也急需价值体系提供治国理政的思想保障。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实践,既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发挥定向导航、凝心聚力、调节规范的功效。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服务,成为治国理政进程中的助推器和催化剂。为此,一方面,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涵于治国理政的总进程中,使之成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及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价值遵循和价值标准。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会示范和媒体传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纳入国家制度体系之中,从而凝聚价值共识、构建良好的治理格局。另一方面,要在治国理政的总进程中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转化为治理效能。可以通过建构理论体系和创设各种渠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比如,可以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加以耦合,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实施加以耦合。再比如,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可以运用中华传统美德对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群体进行道德涵养,可以发挥家训文化在广大党员个性养成、气质培养、修养提高上的重要作用[10]。总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指引,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撑。只有把两者深度结合、灵活应用于治国理政的总进程之中,才能真正发挥其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在理论的建构与阐释上,而且在实践的运行与发展中,都存有千丝万缕、水融的内在关联。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治国理政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维度。

任何社会都是历史的产物。我们要深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契合点、再生点,使之更好地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基础,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和践行。我们要深入研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相承接的切入点、着力点,使之更好地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导。

只有把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一起,实现两者的静态支撑、动态联缀,才能更好地促进两者的共同提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集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 .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

[4] 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8.

[5]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6]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

[7]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0.

[8] 列宁.论策略书[M]∥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9.

[9] 孙熙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重要环节[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8.

[10] 林桂兰.基于家训文化视角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01.

The Internal Fit Betwee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ZHONG Weitong

( School of Marxism,Shandong University,Jinan,Shandong 250100,Chin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范文2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的立国之本,是对中国优秀价值理念的概括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竭

>>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六进”校园研究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浅析 浅析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浅析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路径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与途径探析 高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新华社.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N].人民日报,2014-02-26(01).

[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色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Z].http:///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

[4]李晓翠.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4).

[5]易刚.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研究[J].思想研究,2015,32(4).

[6].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李秀芳,何福宁.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维度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高教论坛,2015,(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范文3

中图分类号:G641

在当代高校思政课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文化背景。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思政课教育的重要环节,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培育、价值观念的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会产生积极影响。那么如何在高校思政课中有的放矢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在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内部和外部环境严峻考验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呈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思潮等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部分大学生不讲文明、不爱劳动、不讲诚信、不孝顺父母、不能自律等现象频频发生,还有“学得好不如嫁(娶)得好”这种错误观点,加上大学生在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认识不健全、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以及理想信念不坚定。

二、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

1.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充实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人生定位,以及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塑造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好的思想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并且能在课堂上对学生形成深刻的启发,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教育部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为了服务丰富的社会现实实践,高校思政教学的一个新思路就是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1]。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思想分支在当代的思政教育中都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诸如“诚信”“孝悌”“慎独”“持敬”等都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在课堂上也便于用一些比较经典的案例来教育、引导学生。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教材的选择,除了教育部规定的教材,又增加了我校鲁学军老师主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门》这本书,思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增加有关的内容,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吸收有关思想的精髓部分,并最终化为己用,成为自身做人行事的基本准则。

2.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密切配合高校思政课的传统文化教学

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最佳途径,是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渠道,是将专业教育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的必要手段[2]。仅仅在思政课堂上穿插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课外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高校大学生也非常喜欢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也是思政课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多措并举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塑造青年大学生完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我校具体操作办法如下:思政课老师学期初布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每学期至少两次,具体的实践活动内容我校思政部会预先给出10套方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并于期末时提交实践报告、实践照片、实践单位证明等,并将实践活动计入期末成绩,占总评的20%。大学生在课堂里学习的毕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只有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将课堂所学外化为实际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成就学生的一生。为此,高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多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去学校附近的敬老院慰问老人,通过这一活动,能让大学生们切身感受到孝悌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比较有名的历史文化古迹,让大学生在参观过程中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重要影响。通过社会实践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道德素养,增强民族忧患意识,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进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接触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文化育人之魂,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因此,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能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育做到真正的相互融合。

3.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思政课教师作为德育教学主导,肩负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塑造青年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这决定了思政课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和教材,还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这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保障。思政课教师的行为举止、治学态度和文化修养不但对大学生有影响,而且可能通过大学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家庭、社区,进而影响和扩散到整个社会。高校教师不但应成为大学生的榜样,也应该作为社会的榜样。要在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首先要阅读相关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探求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对真、善、美等人类基本价值的颂扬。其次,还需用心去感悟经典,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真正的升华,真正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最后,高校应有组织地进行各种师资培训来提升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水平,建设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专业化思政教师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师培训的整个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是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环节之一。

三、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 有助于在大学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1月4日,刘云山在北京召开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增添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的观照,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涵上是统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要求相吻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融合,为更广泛、更全面、更深入地在大学生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范例。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目前,我国仍处于历史转折时期,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一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献身精神的人才。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西方文化以一种不可抵挡的态势涌入中国,与我们争夺青少年的文化阵地,不少大学生对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了如指掌,而且经常在校园里举行圣诞派对等,可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却孤陋寡闻甚至不闻不问,这些现象都表明,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在思政课上渗透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爱国主义元素,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了解历史上有名的爱国人物,学习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事迹,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途径,加深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大学生树立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用自身实际行动去不断践行爱国主义精神,为整体性、群体国主义情感的产生发展奠定教育基础,激发青年大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无限热爱,中华民族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才会更有潜力和希望。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从总体上来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偏差,具体表现为是非观念不清晰、理想信念不明确、精神意志不坚定、行为习惯不文明,在人际交往中以人为中心,我行我素,不顾别人感受,在涉及国家民族问题时冷淡麻木或无知偏激等。大学生虽然受到了最好的知识教育,但是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断层等原因导致他们的人生价值得不到沉淀,总是处于比较浮躁的状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涵盖文学艺术、道德伦常、哲学思想等各个方面,很多优秀思想都值得大学生学习和借鉴,因此,通过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能够让传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互交融,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培养高尚情操,帮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四、结语

在当今时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使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观念、意志、情感、行为相联系,既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还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需要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寻找新的途径,使其充满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J]. 中国德育,2014(7):6-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范文4

[关键词]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得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对于现代文明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把握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沉的文化基因,有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铸造坚强有力的中国精神。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注重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养成,对于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化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加强文化自觉自信

当代大学生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增强认同感,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

在十八届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传承已久,经历过三次民族大融合之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进行创新,最后使中国形成了具有多元民族特色的礼仪之邦。

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的智慧,至今仍熠熠生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发展奉献终生;“D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一代代人在危亡之际奋勇前行。当今社会,“西化”思想的渗透、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等等思潮波动触及着社会价值和道德内涵的底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时代的要求和需要,更能在生活学习中给予大学生指引与支持。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因此大学生必须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学习,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才能永立世界民族之林。

二、丰富文化弘扬形式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时俱进,结合新的时代要求,探索符合新时期青年需要的新方法、新思路,充分调动青年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时代变迁中持续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发展。

(一)烘托一种环境

文化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校园是青年学子成长和汲取养分的殿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传道授业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更能为青年大学生创造一种充满正能量的氛围。政治理论德育课堂即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思想政治类课程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能一味的向学生枯燥的讲授课本上固有的精辟深奥的哲学道德思想,不能一味的偏向纵深发展,而要拓宽讲课思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其中,且可以辅助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例如儒学思想、优秀传统文化解读等,让学生们在温厚的文化底蕴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魅力,推动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丰富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活动也是良好的助推器。在校园中张贴富有文化底蕴的海报、标语,开设与之相关的演讲、知识竞赛,建设特色文化长廊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沐浴其中,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教育。

(二)利用一个组织

要重视发挥大学生校园中各种学生组织的作用。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织和参与的群体,具有团体内部趋同性和兴趣的一致性。相对于其他组织来说,大学生社团因其组建者的特殊性,其所使用的手段更具有灵活性、多变性,所关注的内容更加丰富饱满迎合时代,更贴合大学生的口味和习惯,因而更具有亲和力和渗透性。应有意识有计划的引导成立一些红色理论性社团,传递青春正能量,弘扬社会新风尚,将其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社团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影响具体的学生个体,把握趋同兴奋点,着力弘扬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有切合点的优秀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

(三)树立一个典型

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往往能够通过一个人的内在美好品质表现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公民精神往往能在品质的外化中得到彰显。因此要积极发挥榜样示范的重要作用,树立一个典型,号召青年学生对比学习,借鉴学习,发挥榜样的人格魅力,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自觉向其靠拢,形成连锁示范效应,从而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实地践行和推广。

三、创新扩展载体形式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的创新,要深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推陈出新,用生动的事例来鼓励创新性思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时不在、无时不有,成为人们主动、自觉的价值选择。

(一)利用网络信息平台

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娱乐的重要平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鉴于此,网络平台就成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既可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网上课程的学习,同时又可以动员大学生参加以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慕课”活动,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传播的主体,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和传播文化。可以利用网络的实时性和交互性,开展班级微博等网上在线活动,针对社会热点话题,组织有关核心价值观的讨论,号召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在网络上进行互动交流,传递青春正能量。

(二)挖掘传统节日内涵

传统节日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端口,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利用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通过组织团日活动、文化展演、主题班会等形式,学习其历史渊源、民族特色,并积极赋予它时代意义,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为大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提供机会,引导他们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灌输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

(三)继承发扬传统艺术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传统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蕴含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传统艺术中汲取力量、获得支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创作大赛,以书法、绘画、剪纸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演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快板、坝坝舞、话剧舞台剧等艺术表现方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接地气儿”和生活化,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推广,又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

四、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如何在高校中以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主要投入在学习上,加强高校内对大学生的教育是十分有效与直接的方式。

(一)加强学习机制建设

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在高校中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关注和把握,加强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建设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不仅是以辅助和提点的方式出现,更要形成一种常规化和系列性的学习机制。《文化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化讲义》等学科都是针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而开设的课程。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讲解,让大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独特的智慧与哲理。同时推荐传统文化书单给大学生,引导他们更深层次的去探究寻源。《中国自然科学史》、《中国书法简史》等种种经典只有沉浸其中才能更好的明白民族的灵与魂根植何处,才能感悟到中华文化的精髓。

只有通过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积淀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才能让大学生自觉的去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更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

(二)加强学院机制建设

学院中,每学期定期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讲课比赛、一书一会等互动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教授开展的各种讲座既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更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这种良好的文化互动让大学生能够主动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会自觉的去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自觉地践行社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班团活动建设

在大学生活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活动建设,班会及团日活动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建设规律有效的班团机制,每月一次班会、团会收集时事热点话题,进行探讨与发言,弘扬“真、善、美”的社会公共道德,以一种简单效率的方式获得青年大学生认同,行之有效的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当今社会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但大面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依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还需要持之以恒,使之更加深入人心。

不论在何时,都应当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报以极高的文化自信,加强责任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加强文化自觉,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

[2]葛兆光.中国古代文化讲义[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3]宋乃庆,贾瑜,廖晓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范文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和新要求。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准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明确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内在发展的产物,是其在漫长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系统和认知系统,它孕育并塑造着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品格,是一个民族灵魂之所系、血脉之所依,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绵延着五千多年浑厚的精神和灿烂的文化,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经过历史检验和人民认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精髓和内核,是维系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繁荣进步的精神纽带和不竭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以后,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非常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强调其在中华先进文化发展中的传承作用。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丰厚滋养和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同时他还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与命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理念、价值标准和价值指向是其历史进程中长期孕育、沉淀而成的,并将引导、支撑、推动着这个民族、国家、社会走向永久进步和蓬勃发展。在2014年5?4青年节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①“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些重要讲话除了准确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之外,均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其准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其实质和核心就是帮助当代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做到提出的“四个讲清楚”,让学生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客观地认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断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抓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底蕴,也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中国传统文化闪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层面的倡导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借鉴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思想。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借鉴了儒家“天人合一”、“允执厥中”、“隆礼重法”思想。“自由”在古代多指人通过发扬善心,进而知性、知天,“参天地之化育”,最终实现天道与人道交融互通,达到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则正”,一个人如果能守护善性,言行不偏不倚,就会保持公心,体现公正。“法治”在传统文化中作为德治的重要补充,受到不少思想家的推崇。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爱国”是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信念,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诚信”思想最早来自儒家,《中庸》讲:“诚者,天之道”。天道至诚、真实,所以,人道也应如此,人性真诚善良。“信”为人言,人要言必信,行必果。由“诚”到“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儒家认为,仁义礼智信是每个人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仁”的推行表现为善待他人,推己及人,即“友善”。“义”的推行表现为处事得体,办事尽心,即“敬业”。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讲仁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性特质;“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方面,是落实“讲仁爱”的四个维度。“求大同”则代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讲仁爱”的最终实现。这六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内在地包含了提高个人道德、促进群体和谐、建立大同社会等不同层面。2014年5?4青年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在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后,强调“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①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因此,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场所,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和传承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中华优秀品格塑造大学生灵魂,以中国精神昂扬大学生斗志;就是要深入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科学高尚人生观指引大学生人生方向,以集体主义为最高原则锤炼大学生奉献精神;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争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新时代优秀大学生,以实现中国梦为崇高理想激励大学生为国奋斗,以成就璀璨人生为动力鼓舞大学生创造人生出彩机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范文6

一、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社会生产实践而提炼和浓缩出来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道德规范,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以“讲仁爱、重民本”为核心的政治治理观、以“守诚信、崇正义”为代表的道德情操观、以“尚和合、求大同”为特征的社会理想观是其主要内容。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超越,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由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体现了中国优秀的思想精神、道德情操、信仰追求,成为人们追求的美好远景和高度行为自觉的规范。红色文化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始终。时代精神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追求,是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志和思想状态。时代精神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精神支撑。

二、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坚定高职院校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中国梦是指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道路,要弘扬中国精神,要凝聚中国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红色文化是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精神保障,时代精神是中国道路不断拓宽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根源,红色文化是弘扬中国精神的优秀素材,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当代注解。中国力量中最具意义的是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时代精神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三大支柱。通过学习中华优秀文化,高职院校学生可以认识到中国梦是历史的,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有文化上的原因。因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需要文化的复兴。中国梦又具有现实性,这就要求学生去实践,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红色文化和时代精神恰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学生通过认识和理解红色文化和时代精神,激励自己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总之,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加深了高职学生对中国道路选择的必然性、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性和凝聚中国力量必要性的理解,进而增强他们对中国梦的理解,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二)助力高职院校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缩,反映了中华民族和当代中国的精神追求和?r值标准。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想信念、诚信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高度凝练,因此,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在学生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道德营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体现的精神和价值,传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重要资源,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时代精神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弘扬时代精神的归宿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目标。改革实践中形成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是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因此,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连接国家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重要纽带,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三、结语

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充分提炼中华优秀文化的理念和价值,将其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现两者的有机契合,进而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性和实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范文7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同志曾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改革开放以来,多元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掀起了文化浪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处于培养阶段,容易受到外部多元文化和内部转型因素的影响,致使有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重利轻义、诚信意识淡薄、文明礼貌缺失、政治信仰迷茫等问题。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指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进而拓展新的文化思想,加深文化底蕴是创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类别及内容,依托时代背景,探究青年学生的思想现状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默许遵守的正是中华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烙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根本的道德内核。

1.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与外在统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无疑能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优秀文化资源,是大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其中从民本思想到社会主义民主观念的转化,从重礼治、轻法治到社会主义法治的转化尤为显要,由此可见,二者的内在层次是紧密呼应的。两者的内在统一性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2.剖析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主体,映射其传统文化之传承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和无休止的物质追求,给青年学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以往传统文化思想注重先人后己的内敛态度,致使在文化熏陶不够强烈的事态下,偏执、片面的理解不能满足人们的思想与物质需求,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淡薄,这使得西方“金钱至上”的思想不断侵蚀中国传统文化,其主要表现为:加剧的功力心理,对利益与自我关系注重的无限放大,以及自身文化、文明框架的内部镂空。致使社会中出现局部道德滑坡、优秀思想文化觉悟黯淡的现象。青年学生应认识、学习、传承传统文化,正确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所在,避免传统文化在时代的节拍中被冲淡、被漠视。

3.加深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明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很多思想到现在对我们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儒家思想特别强调和倡导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以家、国、天下为己任,在宣扬博爱的同时饱含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谦恭礼让,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魍澄幕中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文化注重人文思想有利于青年学生发现人性美、健康生活。因此,加深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明晰其对核心价值观念构建的核心影响,为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有知识型、价值型以及制度型,传统的价值型文化传承,有助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刻的了解并能够真切笃实地践履。因此,价值型传统可以切实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制度型传统是传统文化体系的骨架,可以说制度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撑与控制作用。传统的君民共处的方式突破时空的阻碍,渗入了朴实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与忠君爱国传统。这种传统有力地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蕴含着 “和谐”、“文明”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来源。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借鉴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实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化的传承性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表现,其方方面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

三、探析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

不同的传统文化类型及其对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决定了其在现实中不同的实践路径选择,运用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应探析多种路径,保证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产生积极作用。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现实情境,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案。

1.充分利用校园课堂资源渗透传统文化思想

高校应将对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思想渗透给学生。首先,高校应从理论修养与道德修养两方面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传授文化知识之余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负起导向作用。同时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为担负起表率作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装”自己,以端正的思想与切实的行动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得到学生精神上、情感上的认同。其次,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平添校园中传统文化气氛,例如:引导学生读一些经典名著,同时定期开展一些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与论坛,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

2.通过社会实践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在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应避免片面性、灌输式的机械教学,运用灵活、人性化的自主实践式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在课堂教学之余,应为学生提供理论结合实践的机会,倡导同学在实践中主动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例如参观历史遗迹、组织文化学习活动,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具体的表现形式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融入到学生的价值观念中,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兴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3.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传导作用

高校要把新媒体作为引领青年思想的突破口,利用互联网,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等载体,在大学生舆论主渠道赢得一定的话语权,提升舆论的引导能力,发挥新媒体的引导作用。用“网言网语”等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传递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运用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式,倡导同学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充分发挥新兴媒体传递作用,在互联网上发起大学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主题实践活动。

4.加强家庭文化气氛,引导青年学生思想

家庭教育不单单关注孩子的学业发展,同时是学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信仰的养成基地。在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重视正确引导青年学生认知、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传达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可采取开放式教育,积极培养青年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将来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上进行大胆创新和主旨深化打下基础,努力发展、追求卓越。

然,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一个长期渗透与影响的过程,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因此需要高校、社会、家庭从各个渠道入手,以影响力带动认同感、以实践性作用行动力,与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有效方法运用于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构建为宗旨,实现文化品牌卓越、社会和谐先进。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G],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5.

[2]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D],北京,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12.

[3]余福海,张晓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G],北京,北京大学,2014.12.

[4]雷雪芹.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创新[G],合肥,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2015.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范文8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056 ― 02

党的十以来,发表了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和当代价值,提出要求坚持贯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文化方针。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是民族之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得到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在坚持基本要求的基础之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创新、发展和升华。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理论意蕴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根本所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要想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该且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主要是指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并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精华。与之相背的是传统文化的糟粕。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与世界文化交流交锋交融的基础,根据历史时期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划分为两个传统文化:一是中国古代传统优秀文化,二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传统。

何为创造性转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①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根据时展要求,贴切地改变陈旧的形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创造性转化的基础是批判地继承,创造性转化是创造性发展的基础,只有将其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好地弘扬。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理解辨正

明确创造性转化的基本内容,“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②

深刻把握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关联性,这是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中国历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既不能以当前的文化价值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也不能止步不前,停滞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应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现代境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全体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继承和发扬传统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彰显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关系,强调道德伦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为首的是儒家,儒家既讲和,和为贵,又讲礼,既讲民富,又讲国强。既讲厚德载物,又讲自强不息。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等等十五条思想精华。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遗产,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思想资源宝库,自身拥有十足的魅力。将其创造性转化,有利于增强其生命力。

(二)契合时展的实际需要

当今是一个信息时代,新潮地迈进了自媒体时代,无论是对于价值观的引导还是舆论宣传,其宣传范围更广、更宽,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拓展了传统文化的辐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消解和重构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内涵意蕴,处理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文化思潮的矛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随时代主题发展而变化,要反映时代的声音,凝聚时代的力量,使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三)应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挑战

我国当前处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文化通过影视作品、高价物品无形中渗透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许多大学生成为哈韩、哈日族,成为好莱坞电影的追随者,过洋节,却对中华传统节日罔然视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极低。其次,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人们价值取向的选择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通过新媒体消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地位,对中华传统文化没有做到科学的分析。第三,对于对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我国的思想界出现了一些错误的价值取向,出现一些歪曲的说法和言论,竟然宣传将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意志,要“去马归儒,复旧中华传统”,完全与的讲话精神背道而驰。面对如此多的挑战,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显得更加紧迫。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要求

从哲学角度来看,矛盾的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代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满足一些基本要求。

(一)根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厘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绝不是用中国传统文化抵制甚至取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一贯的态度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之间是同构共生,相得益彰的关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完全肯定和完全否定是错误的思维方式,不能采取全盘接受的偏执态度。对于我国文化思想界出现的和文化复古主义要秉持否定的态度,而应该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另一方面,创造性转化必须是科学转化,要采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法。甄别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将其精华部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部分带有糟粕性的东西辩证转化,发挥其时代价值。

(二)基础: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与血液,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人对传统文化漠然置之。殊不知,国家也需要民族文化的指引,迫切要求加深对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认同。“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①对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正确的态度,重新审视其独有的品性,准确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们都知道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那么认同民族文化,核心就是对价值的认同。建构民族文化的认同,首先深入了解、把握、领会传统文化的内容,学习领会中央相关的文件政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又要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汇通。

(三)主线: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不仅是过去的,现在的,更是未来的。首要的是满足时展的实际,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际。我国正处于全球化经济高速运转时期,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与传统文化所处的背景不同,所学习的方式不同,我们要把传统文化放到新的时空背景下给予新的时代内涵。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赋予新的内涵,但是不能偏离其原有的含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概括了时代性,创造性,符合与时俱进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的沟通对话,实现蜕变,获得新生。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符合人民大众的实际,符合人们接受知识的方式及社会实践的实际。人类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后,一种视觉文化的传播时代,在带来便利的同时,难免会产生一些鱼龙混杂的影视文化,深深地毒害人们的心灵,加大了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难度。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机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善于结合舆论热点与网络热词,转换成传统语言文字表达,吸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其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常化,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服务人民,贴近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对其进行引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创新话语表达方式,适时有效地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 考 文 献〕

〔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范文9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校;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191-02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历史任务。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全面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性和完善自身品格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当代价值,在社会主义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延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时,系统地、科学地概括和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之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机融合,可提升高校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我们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既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民族的传统优良道德,也包含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形成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等优良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要充分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资源,将诸如仁爱、公正、诚信、友善、和谐、责任、奉献、谦敬、礼让等传统文化因子转化成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普遍的道德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引导我们正确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塑造我们的人格修养,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而高校作为培养新时期人才的摇篮,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负有更加艰巨的责任。我们要敢于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

1.教学层面

首先,高校开设了许多有关传统文化的通识课程,但在课程设置上未能给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很多学生反映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课程选择性较少,不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进行修读。同时,开设的课程形式过于单一化和理论化。很多学校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多是以阅读传统经典为主,在课程模式上偏重理论教学环节,而缺乏实践环节,很多学生渴望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授课形式。

其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存在教师与课程之间的不协调,理工类院校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资源相对紧缺,不能更好地照顾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而综合类院校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但其在具体教学环节上容易出现教学沟通不及时等现象。高校应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加强任课教师间的教学沟通,及时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并针对现存问题及时做出调整,让教育过程逐步完善。

2.学生层面

“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学校和老师的积极付出,还需要作为受众的青年学生积极配合。因此,在分析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时,还应考虑到高校学生的态度和想法。

青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然而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多地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形成一种自发自觉的学习态度,据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热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不清楚,难以自发自觉地学习和体悟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高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创新教育形式,使学生参与的方式更加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发自觉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其内在的文化认同感。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改革教学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是塑造理想人格和提高道德修养。这既要注重社会、学校等外部因素的教育引导,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教学时要注重推行日常化的教育模式,使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言谈举止等细微方面进行长期高效的传统文化教育。要采取引导式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者既要时刻扩充自身的知识体系、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也要注重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尽可能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使受教育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乐趣和魅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务实高效地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2.丰富教学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高校内部,高校应充分利用当地展览馆、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拓宽教学渠道,丰富教学资源,使其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增长文化知识和功底,更重要的是感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和底蕴,提升内在文化修养,锻铸自身的文化品格。高校要敢于突破课堂的局限,以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平台和依靠,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修身养性并追求较高的人格境界,进而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3.扩展网络平台

在新时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不能仅局限于实体课堂,要充分开发网络平台。要建立网络学习园地来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资料、音频、视频等上传到网络,使学生可以便捷地搜索到自身需要或感兴趣的资料。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通过便捷的网络学习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还可以开通网络社区等交流平台,使学生通过群组讨论、在线对话等方法积极参与,在沟通交流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进一步实现学生的独立学习和自我教育。同时,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为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讲座和辅导,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引导高校学生自觉接受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

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大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充分发挥隐性和显性德育课程的价值互补作用,因此,高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我们可以利用校园媒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每一个校园基本单位自媒体的宣传作用,把传统文化教育寓于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之中,促进广大学生全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帮助其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还要重视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助力作用,并将其推进成一套良性的、长期的发展模式,在高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环节中形成辐射效应,引导学生更好地从主观上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实施疏导、自我教育、自觉服务等德育功能。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充分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组织或参加各类有益的社团活动来进行社会实践,也可以以小组的方式走出校园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名人故居、各类纪念馆等;高校也可以通过开设学习绘画京剧脸谱、学习硬笔书法等实践类课程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陶冶情操;此外,还可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传统戏曲演出、观摩传统工艺流程、欣赏民间工艺技能展览、参加或举办各种民间文化节、参观人文历史景观或建立传统文化实践基地等,充分挖掘已有的实践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和感知。在形式多样、实践性强、新颖独特的活动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展现在大学生面前,这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三)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他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要正确处理传承和创新之关系的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更是面向未来的。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思想为指导,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滋长,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主动权,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始终坚持“创新性”原则。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功能发挥。

四、结论

当前,高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应不断改进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必须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我们更要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开发出助益高校综合改革、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新资源。

参考文献:

[1].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4.

[2]董云川,周宏.大学的文化使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范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策略

【基金项目】主管单位:河北省社科联课题管理办公室,课题编号(批准号):201601708,课题名称: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1-01

引言

当前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优秀技术人员。而高等职业学校则为中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后备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传承力度明显不够。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战略的实施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1.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1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高职学生自身的发展

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高职学生存在在学习和心理素质上相对薄弱的学习问题,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则是把学生培养为具有专业技能、能够积极服务社会、独立生存的社会优秀人才。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高职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从道德优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发现他们的潜力,培养乐观豁达,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使其在职业生涯中,能够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1.2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职院校教学思路改革的需要

高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综合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困难与挑战存在于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中,只有创新才能找到符合新时代道德教育发展的新方法。而开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

2.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1功利主义严重

虽然目前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多元的思想不断汇入,使得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学生的思想价值观都存在较强的功利主义,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逐渐被边缘化。

2.2传承方式单一

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多元化文化在此交汇,一方面文化的冲击使得青少年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而对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却不以为意;另一方面对于文化的传承太过单一,仅仅通过书本和一些僵硬的活动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并不能使其深入生活中,得不到真正传承。

3.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3.1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传统文化所留下的经典书籍、礼仪、风俗习惯,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3.2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在进行文化传承时,以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进行高职院校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教育的作用;改革创新作为当代的时代精神,是推动高职院校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可以推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掘。

3.3与课程建设相结合

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和教育,必须融入课程体系,构建一个涵盖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设置必修课程和各种社会实践选修课,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教材方面,有机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中,并根据专业特点编写相关教材;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主题实践活动,研究支持学生进行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老的家乡,积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学生组织建设。

3.4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高职院校应主动运用互联网思维,深入研究新媒体,努力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接受、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结语

民族文化是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我国有渊源流长的悠久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在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得优秀文化与当今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社会优秀人才,积极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高竞男,张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 育相结合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50-52.

[2]王春良,董金凤.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体系中的构建[J].党史博采(理论),2013,09:48-49.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文) .

[4].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作者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范文11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继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197-02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对文化的关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直言文明将取代意识形态而成为各国进行对抗和协调的新模式,这一模式强调了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作用。文化的政治功能是无形且巨大的,我国也一再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

一、历史长河积淀出的优秀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价值体系,早在先秦就有诸子百家竞相争弈,那些文化思想对古代中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个人修养发挥过巨大作用,在当今社会仍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儒家文化中的仁礼、恕道、德治等义理暗合现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仁与礼是孔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爱人为仁,他强调各个等级之间的仁爱,现在要强调的便是各阶层、团体间的和谐仁爱。儒家文化侧重于实用的伦理学说,而道家思想建构了东方的理想国。“道”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其整个理论体系都是由“道”引发出来的,道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以德化民。法家代表管仲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以及加强法制教育、公正无私、信赏必罚、执法严格谨慎等。这些措施曾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在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们除了从社会实践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外,还必须重视传统法治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化。

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诉求

文化具有历史特性同时也具有时代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紧紧围绕时代主题,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支撑,努力维护文化的一脉相承性,使文化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1.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服务文化强国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弘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当前,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这样既可以唤起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又可以让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更加翔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价值,即便在西方各种思潮不断涌入的背景下,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念还是受传统文化的支配,中国的集体主义、内敛的国民性格区别于西方的极端自由和个性张扬。中华文明更适合我们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中熠熠发光的理念正是需要重视和重拾来为文化强国建设服务的重要因素。

2.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与我国历史文化相契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许多观念都可以在传统文化中追溯到其理论渊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制度相互作用,起着共同维护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发展的作用。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会在调动社会各个阶层对政治生活的关心,扩大政治参与,促进政治社会化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学习和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才会更加坚定不移地去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完善公民文化

公民文化是现代和传统相混合的一种政治文化,狭义上则指公民的一种精神和美德。公民文化的完善是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条件。每位公民都有义务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辨别多元思潮中的主流文化,以正确的思想指导社会实践,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公民提升修养、社会有序运行、政治和谐发展的各种范式。我国历史积淀下来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有利于文化强国的建设。

4.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

改革新时期,各国、各地区的开放程度逐步扩大,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也更加深入,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经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儒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推崇,这是西方国家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良好契机,也是我国扩大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国际社会上,还有一些国家对中国了解不够深入,或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误读、曲解,因此每位公民都应努力学好中国文化,用中华美德支撑国民人格,让更多外籍友人、留学生切实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优秀因素。传播中华文明也是海外学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身处何方我们都需要坚守文化自信。

三、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儿女用智慧创造和传承下来的,当前我国党和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需要寻根溯源,同时也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现代因素,利用有效的途径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在新时期讲好中国故事。

1.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群众路线又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剔除传统文化中不合理因素,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进而带动全民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维护文明的多样性。

涵盖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人民群众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在进行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可以让群众更深入地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当时生产力水平、政治制度、人类认识局限性的影响,需要我们扬弃地继承,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要注重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国家要适度地把文化建设提高到制度层面,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理性空间。逐步建设和巩固基本政治制度以及与具体政治制度相对应的政治文明,全面而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逐步确立国人的文化自信。

3.规范文化市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引导多元文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实现飞速发展,各类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但是文化市场为我们提供的消费产品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在融合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因素为文化产业蓄力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促成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

政治领域各种思潮激荡会渗透到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在网络媒体和影视文学作品中尤为突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对文化强国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识到自己所负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文艺作品的创作要有深度和厚度,要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引导人们怀有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杜绝黄、赌、毒等失德行为。

文化产业和文艺作品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也需要选择适当的途径,用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引领多元文化的发展,把先进文化和传统美德有机结合,把真善美传递给消费者和广大群众。文艺工作者深入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创作活动,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还需要激活市场竞争机制,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开拓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扩大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提高公民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社会各有机体的相互配合,公民是民族文化的最初创造者和永恒传承者,在构建文化强国的新时期,公民应该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儒学思想中包含了一系列重视个人道德养成的价值体系,如,仁、义、诚、信、孝、和、忠、廉等。公民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结合中华美德,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在全社会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营造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社会氛围,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利于激发公民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言必行,行必果”的人际交往观,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可以时时提醒国家公职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国家建设放在工作首位。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太多可挖掘的用于规范公民行为、提升公民修养的优秀思想,在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能忘记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公民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要结合时代因素大胆地批判继承。

参考文献:

[1].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4.

[2].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4.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3-12-30.

[4]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6.

[5]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3-112.

[6]赵保佑.老子思想与人类生存之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范文12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五千多年文化发展史中形成、积淀、流传,影响人们生活的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它赋予了一个民族深厚而睿智的思想,民族的观念、情感、价值取向等都被涵盖其中,并且人们从事的所有活动都在无形中受其支配。高等院校的学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保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批判地继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不断改进,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这样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弘扬,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

2.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改善大学生道德修养现状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没有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结合当前大学生道德现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具体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如爱国主义情怀、诚信品质、艰苦奋斗精神等,应该将其中的精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贯穿于高校教育整个过程,用中国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如言传身教法、因材施教法、内省式教育法、陶冶情操法、实践教育法等,可以将这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合理有效地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借鉴意义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不断凝聚、更新、整合,成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面对个性张扬的大学生,我们将中华民族创造的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与时展、现实社会、学生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实践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加强大学生人格道德修养的教育

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提炼出了进取精神、包容精神、博爱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一系列的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用这些民族精神武装头脑,可以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思想渗透

文化历来都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多元的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由此带来很多的价值观和道德方面的问题。而对于涉世未深、信仰立场不坚定的大学生而言,全球文化中的某些消极因素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熏陶感染,能提高大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