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

时间:2023-08-17 18:04:38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范文1

【关键词】初中历史;图像资料;穿插作用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与分析信息的能力,以此促进他们历史素养的形成。历史图像资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重要载体。所谓历史图像资料,就是指有关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的图片与影像,具有丰富的形象性与生动性。在初中历史教材中,一般是以文字的形式来呈现学习内容的,虽然也收录的一定的历史图片资料,但却不丰富,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历史图像资料,能够有效地“趣化”历史学习内容,弥补教材资源的不足,从而让学生的历史学习更加有效。

一、化抽象为直观――强化历史表象

所谓历史表象,就是指对历史知识或者历史事件的在头脑中形成的初步印象。对于历史教材中抽象化的文字表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容易形成历史表象的。历史图像资料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形象性,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穿插图像资料,从而把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以此达到帮助学生强化历史表象的目的。

1.穿插历史图片,丰富对历史事物的感知。由于一些历史事物离初中生的生活比较远,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完全没有接触过,此时,穿插一些历史实物图片就能够丰富学生对历史事物的形象感知。

例如,在教学“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一课,对于旧石器时代出现的打制石器的认知,学生是很单薄的,如果在教学时单一地用文字语言的形式对出土前的样子对学生进行描述,那么,他们的学习是困难的。教学时,可以给学生穿插旧石器时代出现的打制石器的图片,然后结合图片内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去思考文字与图片之间的意义联系,就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对旧石器时代出现的打制石器的感知,从而增进他们对古代事物有更好的认知和掌握。

2.穿插历史图表,丰富对历史发展的感知。历史图表是重要的历史图像资料,历史图表的最大优点是能够直观化地揭示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适当穿插历史图表来丰富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感知。

例如,在教学《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对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直观化感知,我给学生出示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通过这一历史图表,学生就能够对红军长征的路线、跨越的过程:“激战湘江―强渡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有一个清晰的感知与认识。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还有很多的地方可以穿插历史图像资料,实践证明,通过历史图像资料的穿插,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对历史表象的感知,从而为高效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二、化单一为多元――优化历史分析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历史分析的重要载体是历史事件。现在,很多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教学往往是通过讲解的方式。这样的历史事件教学方式由于形式比较单一,因此,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枯燥感。历史图像资料是历史事件重要的见证,某一点重点图像资料则对历史事件起着重要的说明作用,因此,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分析历史事件时穿插历史图像资料,这样,就能够把单一的教学方式多元化,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在图文结合的过程中综合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内容与历史意义。

1.穿插历史照片,重现事件原型。历史照片是诉说历史事件的“无声语言”,很多历史事件都是有历史照片记录的,历史照片具有定格历史事件的作用,通过历史照片可以展示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穿插历史照片来还原历史事件的原型,这样,就能够提高历史事件在学生心目中的可信度,并能够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把握。

例如,在教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还原八国联军侵华这一历史事件的原型,在给学生讲述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过程、原因与结果以后,可以给学生穿插“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宝座上”(图1)这一张照片,通过这一张照片,学生就能够有效地体验到八国联军侵华所产生的后果,对于当时八国联军侵华的行为是一大很好的见证。在引导学生观察这一幅历史照片的过程中,教师在加入八国联军侵华发生的原因、目的以及结果等知识,学生就能够通过这一张照片去联想八国联军侵华这一历史事件及含义。并且,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张照片所拍摄的背景、时间、所涉及的人物及意义,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从多角度对八国联军侵华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思考。

2.穿插历史漫画,剖析事件本质。历史漫画对历史事件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历史漫画一般都是基于老百姓的立场来表达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观点的,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历史事件的内容为学生穿插一些历史漫画,通过引导学生在观看历史漫画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的本质进行挖掘。

例如,在教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清政府鉴定“辛丑条约”这一历史事件的本质有所认识,课堂上我给学生出示了扯线木偶(图2)这一幅漫画。学生在这一幅漫画中,可以清楚地知道清政府鉴定辛丑条约以后,中国就被西方列强奴役了,中国的遭到了践踏,清政府的无能使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的生活中去。在教学中,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去深入挖掘历史漫画背后所蕴含的寓意与内涵,就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与把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想象能力,从而达到启思益智的之效。

实践证明,历史照片一历史漫画是重要的历史史料,通过历史照片和历史漫画,能够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化静态为动态――激发历史情感

《历史课程标准》 把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作为了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其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是重要的抓手。在历史图像资料中,一些历史记录片和历史影视剧集声、画、视频于一体,与静态的历史图片相比更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更能够激发起学生内在的情感。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适当穿插一些历史影像资料,引导学生在观看历史影像资料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1.穿插历史记录片,重现历史原型。在信息代时代下,有很多有关历史内容的历史记录片,这一些历史记录片不仅是对历史的再现,并且,在记录片中对历史进行了分析,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有效载体。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一些历史记录片,以此来重现历史原型,从而让学生近距离走近历史。

第一,穿插历史记录片,让学生体验一些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在整个历史学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利用历史记录片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感知到这一些历史事件的典型与重要。如,在引导学生认知“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这一历史事件时,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武昌起义》这一历史记录片,这一历史记录片比较详细地收录了“武昌起义”发生的时间、地点与相关的人物形象,学生在观看这一历史记录片的过程中,自然能够保持着良好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第二,穿插历史记录片,让学生感悟一些历史事件的荣辱感。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荣辱感是历史责任感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穿插相应的历史记录片,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感悟一些历史事件的荣辱感。如,在引导学生讨论“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原因”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晚清悲歌》这一历史记录片,并且把这一历史记录片中的两个画面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第一个画面是西方列强先进的船坚利炮,第二个画面是清末腐败的政治、愚钝的国民、落后的武器。这样,通过两个画面的强烈对比,学生就能够感受到清政府战败的原因,从而树立“国强民则强”的历史观与荣辱感。

2.穿插历史影视剧,还原历史情境。与历史记录片相比,历史影视剧具有二次加工的特点,很多历史影视剧在拍摄时都选取对应的历史场景,再加上演员的出色表演,能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例如,笔者在给学生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这一教学内容时,当初中生通过自主学习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经过及给中国造成的影响有了初步的感知以后,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把《林则徐》和《鸦片战争》两部电影中的部分片段给学生进行了播放。因为在教材中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介绍与呈现是以线型形式进行的,因此,就缺乏了深入性,而这两部电影则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形象化反映,具有放大历史背景的效果。当这两部电影片段给学生播放完以后,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中国实施了哪一些禁烟运动?对于林则徐大人你是如何评价的?这样,初中生就能够在这两部电影片段的引导下,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事件进行拓展性学习,从而有效地弥补教材中的不足。

历史记录片和历史影视剧是重要的历史图像资料,在教学中运用得好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可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穿插历史影像资料进行播放,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总之,历史图像资料是有效的历史学习材料,是对历史教材的有益补充。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图像资料在课堂上的穿插作用。这样,才能把历史知识化抽象为直观、化单一为多元、化静态为动态,从而让初中生高高兴兴地学习历史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历史学习情感与态度。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范文2

【摘要】历史课可以让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同时,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弘扬祖国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观

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历史是发展的,历史并不古老,古老的只有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说,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一定要结合对历史观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历史的影响。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历史观的重要意义

初中的历史课涉及到了一些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变迁,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应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背景。学习历史知识不通过事物发展的本来面貌去了解,学习就成为了形式。在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都有起主导因素的历史推动力和破坏力,从哲学上说,历史观本身也是对立而统一的,历史事件发生过程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由这种状况所形成的价值观决定了历史观的形成。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就是要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出这种历史背景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历史事件。让历史文化与学生自身的世界观相互作用就能发现,历史并不是古老的,古老的并不一定是历史。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来看,过去的历史对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初中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通过知识的学习,通过知识的积累,更通过思维的训练和历史观的培养来达到对自我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除了授知也要授智,这个智是智力的智,更是智慧的智。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历史观存在的问题分析

1.历史教师缺乏历史观的教学意识。许多历史教师非常认真地备课,很用心地在课堂上讲课,把历史知识传播给学生,但是并没有意识到在传播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注重传授历史观并培养历史观。这与我国的教育方式有关,我们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播,目的是为了考试过关,缺乏通过传授历史课的学习来达到和满足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历史观的深入了解的目的。什么样的历史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历史观,物质决定意识,历史观也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历史教师的这种观念缺乏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深度不够,更无从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许多成年人可能会有这种体会,当我们今天回顾历史知识时,或者我们看到某部由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时,我们会记得这个人,这个事件,但是很少有人会说出这个事件和人物的历史观,这就是我们教学的不足和遗憾。

2.历史观并不是历史事件的起因。许多历史老师在讲到历史事件时也会去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讲到为什么会引起这个事件,这就是历史事件的起因。把起因定义为历史观是狭隘的,历史起因可以说是历史观的一个变因,但并不是成熟的历史观。成熟的历史观由真实不可逆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哲学的、社会的、心理的、政治的、文化的诸多因素对立和统一形成。那么教师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历史观,从历史观形成的条件入手,去寻找和发现当时社会的历史观,从历史观进行解剖,深入浅出,让学生掌握这些历史观对当时社会所形成的冲击以及由这些冲击决定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终结。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历史观的方法

1.让学生扮演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角色。让学生扮演人物角色只是第一步,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在扮演前掌握这个历史人物的特点以及由这种特点决定的思维和语言的习惯。特别是要对学生扮演的人物角色进行人物解读,包括人物的心理动态、人物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社会价值,以及人物对过去和未来的判断,这种判断是基于什么样的历史观,所以,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展现人物的历史观对人物所掌控的事件的作用。扮演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知识并从中明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历史观。

2.初中历史教学“三七理论”。所谓三七理论,就是三分知识,七分讨论。历史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的人物与当今的事件和人物往往都存在某种关系,这种关系除了文化和信息面的不同,大部分理论都与社会的伦理、道义、法制有着联系。因为历史是延续的,延续的历史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今天我们传承的文化和礼仪以及我们的世界观都是从历史观中积累和提取的,历史并不是古老的,相反历史还给予现在的人更多的知识和教训。所以,三分理论并不一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是要更多地通过讨论来形成一种历史观。这种历史观是学生的历史观,是基于现在看过去,每一个人观点不太一样,所以要进行讨论,经过充分的讨论,最终统一形成一种对历史的认识高度,从而准确把握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范文3

关键词:初中历史;信息化;优势;应用策略

在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宏观教育背景下,各类新技术、新理论被广泛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初中历史作为初中课程体系的必要构成部分,能够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需求,是学生整个中学乃至大学生涯中必须修习的课程。然而,新时期下,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社会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必须引入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以强化教学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初中历史课堂授课质量的提升。

一、信息化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传统授课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多为填鸭式教学,此种授课方式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厌烦、枯燥感受的,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则具有如下几种典型优势:

1.信息技术可重现历史篇章,优化历史课堂秩序

历史课程具有综合性、丰富性、关联性与过去性等特点,这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创设了基础前提,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模拟历史内容,让学生体悟历史课本上无法获得的身临其境之感,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对某时期社会发展的好奇感。

2.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根据新课改相关要求,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初中生思维较为敏捷,想象力丰富,若教师加强该时期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求学之路能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化的历史问题转变为相对形象化的问题,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提高学生主动观察的能力

通过信息化技术,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影视资料,向学生直观地展现事件发展的关联性,帮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变化过程。譬如,在学习《》时,教师可通过影视资料再现,帮助学生了解的进行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帮助学生分析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等。长此以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主动观察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教学时需注意的相关事项

初中历史教师需明确信息化技术仅是教师授课的手段之一,不能脱离学生与课堂而单独存在。在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使用过程。目前,部分历史教师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趋向于形式化,对课件内容不加修饰直接使用,会产生冗余现象,许多演示文稿并不能发挥作用,课件太过花哨。所以,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需尽量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

三、信息化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分析

1.利用信息化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信息化技术能够充分调动课堂中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譬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禁烟运动记录,利用禁烟运动向学生陈述林则徐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思考禁烟运动的重要意义,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小组间讨论,分析鸦片战争之后发生的背景、结果等。

2.利用背景音乐,陶冶学生情操

中国历史中,既有四大发明、秦始皇一统六国,也有南京大屠杀、八国联军侵华,教师在讲述不同的知识内容时,可将背景音乐与历史知识点相结合。例如,在学习《“伐无道、诛暴秦”》中吴广、陈胜起义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有关视频,加深体会,利用壮烈的背景音乐,增强学生的听觉感受,让学生感悟事件的沉痛性,从而引发出学生的不同反思。

3.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教师解决历史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同样具有教学重难点问题,有些历史内容也会让学生存在晦涩难懂的感觉,例如,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区分、近展时期我国民族工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软件中的视频与图片资料可为学生创设出与历史发展相趋同的情境,并指出其中需重点理解的问题,促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历史“南京大屠杀”时,因课本内容叙述较为简单置办,仅通过四幅图片难以让学生感受南京大屠杀的惨烈与日军的暴行,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在授课时插入《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的片段,虽然片段内容较短,但足以让学生体会日军侵略的本质。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一种,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仍容易受各类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还需教师对其做到科学、合理的使用,不能直观过多,点到为止,从而引发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

思考。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范文4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人物赏析 赏析策略

一、引言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人物赏析和历史事件介绍是最为主要的两个部分。历史教师一方面需要给学生介绍不同朝代和特定历史事件,另一方面需要为学生介绍历史上的著名历史人物。然而,对于历史课程而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内容,初中生很难在短期内对各方面都有所了解。正因为如此,初中历史教学才存在一定难度。许多一线历史教师都认为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存在显著问题就是讲得太深,而学生不理解,讲得太浅又达不到教学效果。面对这样的艰难抉择,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

按照教学基本规律及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时候,往往对具体历史事件不太感兴趣,多数学生却对历史书上出现的历史人物比较感兴趣。因此,为了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切实解决好初中历史教学难题,最好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抓住历史人物这样一条历史主线,重点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赏析。当学生对众多历史人物都有了了解之后,他们就容易思考这些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做出的政治决策或军事战略,这有利于帮助他们学好历史课程。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人物赏析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人物赏析策略。

(一)真实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在众多历史人物当中,有君王、丞相、将军、大臣等政治人士,也有思想家、文学家等知名人士。此外,有民族英雄、民族汉奸等。这些风格各异、性格特长各不相同的人,给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果初中历史教师能抓住这些优势,对课堂进行设计,那么历史课程就能非常生动形象,极富趣味性,让学生以听故事、玩游戏等方式学到知识。只不过,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定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力求客观真实。并且,分析的时候要从多方面正确评价,不能因为某一方面的错误否定历史人物对国家和民族所作的贡献,也不能因为某一个人做过一件对的事情就掩盖他的缺点和不足。相反,我们需要将每一个历史人物当成活生生的人,然后从人性角度出发,思考他们在历史抉择时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人物。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历史教师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往往会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对他们进行评判,例如,一些喜欢诸葛亮的人会把他评价为神一样的存在,而一些讨厌袁世凯的人则会将他视为魔鬼一般的坏蛋。这样的评价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难免存在极端思想,容易使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够理性化,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误导。

(二)历史人物评价与历史事件相结合

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需要将特定历史人物与具体历史事件相结合,让历史事件成为人物评价的论据。例如,当我们高度评价唐太宗李世民的丰功伟绩时,有必要对他做出的政治决策进行分析,这就必然提到“贞观之治”相关的一系列历史事件,这样的人物评价才有说服力,能够让学生信服。如果一个教师仅凭借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夸夸其谈,那么就实现不了历史教师的目标。相反,我们应该借助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一方面将二者结合起来讨论有利于历史教学课程全面开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历史。另一方面历史人物评价与历史事件相结合,能够增强历史课程的趣味性,让历史课程更生动活泼,以带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尽管对于初中生而言,太多历史事件讲解也许会让他们觉得很乱,短期内不可能记住诸多历史事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并对历史人物有充分了解,这对历史教学课程发展有很大帮助。

(三)引导学生向优秀历史人物学习

通常,历史教科书中出现的人物多数都对历史发展产生过或多或少、或正确或错误的影响。例如,政治家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学家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历史学家为我们的历史记录作出了一定贡献。当然,一些品德败坏的历史人物,如秦桧、袁世凯等,他们给历史发展造成了阻碍,同时伤害了许多人,成为民族耻辱。因此,教师在引导初中生进行历史人物赏析的时候,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人物的功劳与过失,然后对优秀历史人物的情怀、智慧、才华进行了解,进而向优秀历史人物学习。由于优秀历史人物众多,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智慧、勇敢、刻苦钻研、刚正不阿等优秀品质,因此是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而通过历史人物学习,初中生的人生价值观念受到积极影响,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强大,最终有利于他们成长。据了解,许多初中生在阅读了名著《三国演义》之后,开始对其中众多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产生浓厚兴趣,并视他们为偶像,这也是优秀历史人物具有的魅力。因此,开展历史课程的同时,不要忘了引导学生向优秀历史人物学习,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结语

初中课程当中,历史课程是一门学习难度较低,但多数学生并不感兴趣的学科。为了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让更多学生对历史课程感兴趣,我们可以适度强化历史人物赏析教学环节,让初中学生在了解历史人物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历史,以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文章认为真实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评价与历史事件相结合、引导学生向优秀历史人物学习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赏析的主要策略。如果我们能够以历史人物赏析为主线,再穿插一定的历史事件,那么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有望获得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陈振江.初中历史教材改革的几点建议[J].历史教学,2012(12):26-30.

[2]唐秀英.中学历史问题教学法的实施[J].教育评论,2013(02):38-42.

[3]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2-35.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范文5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与个性差异,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模式进行,进而保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从实质上讲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全面发展时期,整体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而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因自身掌握知识的局限性,存在较多疑问,只有将这些疑问解开,学生才能将知识内化,从而获得真正的提升。同时,强化初中生的问题意识,在有效提升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还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引导其在今后的学习中主动探索知识,获得更大的益处。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思考

1.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疑问大部分源自对历史教材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质疑。但学生并不是有了质疑便会大胆提问,更多的学生倾向于将质疑埋藏于心底。因此,教师需要在历史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鼓励学生对知识疑点进行提问,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消除学生对课堂提问存在的紧张情绪,不再受心理约束,在教学中合理提出自身的想法与看法,以获得教师及时的解答。

2.灵活转变教师角色,加强与学生互动

为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初中历史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习惯。在实际教学中,历史课程内容主要围绕事件发生脉络进行,因而教师可根据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及相互关联,灵活设计教学环节,以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灵活转变自身角色,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朋友。在历史事件上,借助多媒体技术,营造更为真实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感官体验中深化对历史的感悟,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及人物作出更为中肯的评价,而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会在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中不断增强。同时,历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充足的情感体验,在调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实现教学中认知、情感与思想的高度统一,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3.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与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多,也更为便捷。受各类信息的影响,学生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可能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而教师在没有充分准备或知识掌握不全面的情况,往往难以及时解答学生的提问,并真正消除学生的疑惑。以此,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还需加强历史教师队伍建设,制订合理的现代化历史教师培养方案,从专业技能、知识体系、教学理论、网络技术等多层面提升教师的综合水平。而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也应与时俱进,了解新时期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中有策略地进行引导式提问,自然而然地提升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

4.合理创设历史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所讲解的大部分知识都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通过对历史事件产生背景的描述,激发学生对历史环境的想象,并引导思考这一历史事件爆发的必然性。通过对时代背景、社会矛盾等层面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鼓励学生对存在的疑惑进行独立思考与验证。教师还可利用网络搜集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图片、视频等,以更为生动、直观的形式将学生带到历史情境中去,让学生的大胆质疑与提问有更为充足的历史信息凭据。

5.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模式容易受已学知识及技能的影响,在历史知识汲取中习惯于套用以往方法,运用以往特定经验进行疑惑的解答,即形成较强的思维惰性。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开阔学生的视野,打破思维定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对学生多种思维方法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范文6

初中历史教学并不只是让学生记住书中的知识,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三年制的初中在每个年段的教学中应该实施阶段性教学,在不同的阶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学习习惯以及知识水平等各种情况,把整个初中阶段划分为三个小阶段,每一年级为一阶段。

一、初一年级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重在授课的趣味性

初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走过来,他们年龄小,生性中还有几分活泼好动,也有一定的缺点,他们思维简单,只知道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方式可能会让他们感觉枯燥无味。他们不能把握历史事件各方面的联系和关系,知识的记忆是零散的,没有联系性,不能自己整合成一个系统知识网。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比较薄弱,谈不上深入地钻研与思考问题,他们只是停留在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上,无法把握隐藏这些故事背后的本质问题。但是,我们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历史教师不能把学生的这些优点埋没了,应该充分把握并保护好学生刚入学时对历史的好奇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有难度的学科,这门学科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其学习方法再也不能像小学阶段那样了。小学阶段,他们对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图书的讲述,也可以是电视、报纸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如,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了许多千古名诗等。还有许多小历史故事讲述了成语的由来,如“叶公好龙”“毛遂自荐”“拔苗助长”等,这些知识会给初一新生学习历史课打下良好的感性基础。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已有的知识表象,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组织起来,引起丰富多样的表象,从而形成另一种全新的表象,顺利掌握所学知识。但是,这只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初始阶段,他们并没有深入地进行学习,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物、事件等的认识处于表面,他们学习的知识只是零星片段,而且这些知识是支离破碎的,还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学习历史。

二、初二年级重在学习历史知识的系统性

通过初中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对历史这门课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此对历史课不再陌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习惯,逐步形成了正确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此时,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古代部分知识已经基本掌握,这些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初一年级的学习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习趣味性的知识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培养兴趣,而初二年级的授课重点则发生了变化,即由趣味性转化成知识性、系统性,要求学生在此阶段形成简单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探求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此阶段,重要的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说,历史老师在初二年级的历史教学中主要向学生传授的是最基本的历史史实,对基本的概念进行分析、总结,形成一条清晰的历史发展规律链条。

三、初三年级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三年级与前两年级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不同,主要是对他们进行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知识总结能力、会学习的能力等。教学方法主要是“讲”与“练”相结合,“讲”是指串讲,教学已经站在了历史学的高度上,而不是简单地了解历史了,运用纵向讲述与横向联系的方法,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理清事件产生的原因及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或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讲述,或按国别发生的事件进行讲述,或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的关系为专题进行分类讲述,这种讲述方法更能让学生对一个大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练”要“精、泛、深”。“精”是指练习的题量要少而精,不要搞题海战术。“泛”是广泛,练习的内容要广泛。单元复习、全面复习的内容不要有遗漏,基础题、能力题兼而有之。“深”是指某些题目要有深度,综合性、联系性要强。要符合学生实际,不可太深也不能过于表面,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初中三年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能力重点是有所变化的,在不同的阶段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三年过后,学生各方面的知识、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在不同的阶段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年龄段,分别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知识传授,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有目的、有重点、有突破地教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铜山镇桥上中学)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范文7

在初中的几门必学课程里中,历史课一直被大部分初中生认为是特别枯燥无聊的课程,所以上课的气氛十分单调乏味。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有效的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对历史课的印象是当下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很多历史故事流传至今,对于学生学习历史课程起到了生动的例证作用。以讲解历史故事的方法把历史事件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历史知识。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历史故事的引进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

故事以文字或者口语形式在民间传播,生动形象的故事往往会深入人心,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随着故事情节曲折的发展,学生留下深切的记忆。有意义的历史故事通过这种方式将我国特有的优秀文化代代传承下去,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讲解历史故事中渗透历史知识,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并且在详细地描述历史事件的同时能够为学生增添不少乐趣,因此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课程当中。

2.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初中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

初中生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年纪,发散思维比较强,更喜欢接受新鲜有趣的新事物,如果历史课本过于单调无聊,初中生在课堂上就会出现溜号、注意力不够集中,甚至对历史开始产生厌烦的情绪。将历史故事运用到历史课堂的教学中,逐渐成为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热情的有效途径。在聆听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就可以完成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记忆,增强历史教学的质量,让学生的素质整体提高。比如教师在讲到大唐盛世的历史阶段女子体态丰盈,可以引用杨玉环贵妃醉酒的故事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至于唐朝繁荣的具体表现,则可以通过与邻国的外交以及进贡礼品等诸多小故事来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记忆。

二、优化历史故事在初中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将故事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固然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要建立在所引用的历史故事具有一定的价值和作用基础上,即所引用的故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能胡编乱造,没有实际的依据。

1.引用的故事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授课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对当节课的教材一定要熟悉,然后根据教材上的历史内容选取合适的历史故事。故事的选取要着重于其内容和教材紧密的联系以及所反映出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且加深记忆。如在讲述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引用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关于林则徐将军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都可以将给同学们听。鸦片带给清朝时期的人们是怎样一种痛苦,爱国人士纷纷投入到禁烟的行列中,为了禁烟牺牲了很多壮士,顺势引导学生们对这一历史事件充分认识,并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加强对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印象,唤起初中生的爱国情怀。

2.注意引用史实故事、文学故事以及民间故事教师引用历史故事一定要注意故事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就故事题材来说,一般分为三大类:史实故事、文学故事以及民间传说的故事。对于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通常情况下都会在史书上有记载,所以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都可以通过史实记载物进行查证,比如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其中记载了楚汉相争中的鸿门宴,可以按照史书的记载向同学们讲解,只要注意历史背景准确无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即可。文学故事和历史相关联的有很多,其中包括的成语故事和历史小说也不计其数,成语故事比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围魏救赵等都是由历史故事总结而来。文学故事中的历史小说有《隋唐演义》以及《水浒传》等,这些故事是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上添加一定的情节加工创作的,引用时要注意不要被故事的情节误导,要客观地引用,使初中生在其中认识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民间故事大多数是人们口耳相传至今,比开天辟地、蔡伦造纸、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具有丰富的神秘色彩以及想象空间,但是大多数都呈现出当时的政治状态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运用民间故事时一定要强调其具有一定的臆想性,并且注意其历史背景的可信性。

作者:阮长红 单位:江苏宝应县山阳镇长沟初级中学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范文8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40-01

"故事",在词典中的解释为"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即虚拟叙述或者述说,即所谓的"虚应故事"。但究其本义,"故事"原意为"过去的事情",与历史正好同义,这从今日汉语中仍大量使用的"故旧"、"故人"、"故乡"乃至"故纸堆"的构词法中即可窥其消息,史学与文学间虚与实的界限其实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泾渭分明。

1.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历史故事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故事主要通过文字以及语言的形式进行传播,而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更加可以为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学生也可以置身于具体的发展情节中。同时,历史故事也可以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初中v史课程中讲解历史故事,学生可以了解每个朝代的背景,也可以在趣味性的讲解中集中注意力,进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初中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更易接受新鲜事物,而过于单板的历史教学内容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以致注意力无法集中。而在课程中引入历史故事,则可以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趣味性的讲解也可以增加历史事件的主动性,进而提升其学习效率[1]。

2.历史故事选取的原则

首先是真实性,这也是选取历史故事的首要原则,如果教师一味注重课堂的趣味性而故意歪曲历史,选择虚假的历史故事,则会获得相反的教学效果,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还会降低历史课堂的严谨性,影响整体的教学效率。为此,历史教师应选择真实的历史故事,切不可脱离实际的历史背景,唯有此,才可以不违背引入历史故事的初始目的,也为此后的故事性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趣味性,历史课堂中,教师引入历史故事的根本原因在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历史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可以喜爱历史知识。为此,教师应遵循趣味性原则,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学生讲解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是针对性,在引入历史故事时,教师切不可遵照自己想法选择历史故事,应根据课本内容针对性的选择历史故事,在课堂中导入有意义、有价值的历史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史学思维,使学生可以在历史学习中真正受益。

3.初中历史课程中应用历史故事的方法

3.1 人物及事件的历史故事。按照故事内容可将历史故事分为以人物为中心与以事件为中心两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故事主要通过人物言行以及性格特征对故事展开描述。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对于人物性的历史故事,教师应注重描述人物的性格与特点,而并非描述人物所做事情,只有学生真正了解人物的品质,才可以深刻认识其所做事件。比如在《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一课中,讲到汉武帝刘彻在16岁成为皇帝后,经常带领随从游玩,捕捉民间的鸡狗,也踩塌了民间的庄稼,当地官府根本不敢管。某日他们到一户人家要水喝,主人认为他们不像好人,便想把他们都捉拿起来,而这家的女主人认为刘彻气宇轩航,气度不凡,便放了他们,还好好款待了这群年轻的客人。由这段历史故事可以看出,汉武帝具备刚强勇武与好大喜功的性格,进而可以理解此后他颁布的治国策略[2]。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应注重描述细节,教师应生动详细的描述历史事件的细节及发生过程,以便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历史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真实情感体验。

3.2 史实、文学创作及传说故事。根据历史事实与故事之间的联系,可以将历史故事分为史实故事、文学创作以及传说故事三种。对于真实存在的史实故事,其具备真实的史书记载,故事中的人物及事件在相关的历史史书中都存在真实资料进行查证。比如在讲解荆轲刺秦时,教师应注重真实的历史背景,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修改。文学创作中也存在很多历史故事,比如"夜郎自大"、"问鼎中原"等成语故事,以及《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等,他们都是在真实的史实上进行加工的,反映了当时真实的历史背景。但引用故事时也应尊重历史史实,切不可被文学作品误导,比如在学习曹操相关知识时,应还原史实,不可一味信赖《三国演义》中的描述。传说故事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而流传至今,比如神农尝百草、禅让等历史故事,他们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体现出了人们当时真实的文化生活水平。但"孟姜女哭长城"等故事则属于完全虚构,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注意历史背景的合理性与正确性,不可盲目信赖[3]。

4.结束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遵循真实性、趣味性以及针对性的原则,将历史故事引入至课堂中,充分挖掘历史故事的作用。教学实践说明,在历史课堂中引入趣味性的历史故事,可以增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所以,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应在此后的教学中加以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成发.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先出版)[J].中国校外教育,2016(09).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范文9

 

通史就是贯通的历史。“贯通”既包括时间上的前后连续,也涵盖事件、人物脉络上的互相联系,即纵横相通。通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通史观念。通史观念是一种历史思维模式,是二十世纪以后传入我国并发展起来的,与中国传统的断代史观不同,通史观念更强调选择经证实的具有稳定的研究成果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过程,并按照一定的史学体例来编排次序,最终达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倾向的目的。其中,“经证实”是指在具体史料佐证下的既成事实,涉及史料的搜集、整理、论证与应用;“稳定的历史研究成果”指的是在一定时间段内,在一定方法论下,经得住推敲的,大众早已认可和接受的事实;“一定的史学体例”则是史学编排的方法,如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总之,简单来说,通史观念就是将既成事实的相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依照某一史学体例进行编排已达到“说事论人,警醒后人”的目的。

 

那么,在初中阶段强化通史教育有何现实意义呢?

 

一、强化通史教育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在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是用来指导和规范初中历史课该怎样上的教学指南。它由教育主管部门设定,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意见三大方面。课程目标根据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概括为两层,一是普及历史常识和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历史技能,是技术层面的目标。如介绍重要的历史人物,了解某一历史故事的经过等。二是在基础知识与能力上的高层次升华,是价值追求与学生思维培养层面的目标。如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趋势;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与进程中用联系的方法考察和认识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培养重构历史情景的想象能力;在实证的基础上应用史料分析、解决和反思历史问题;正确审视和处理人与社会、自然三者的关系;培养正当健康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等。

 

技术层面的目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不高,只要授课者识文断字,遵照课标与教材,都能达到;价值追求与思维培养层面的目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较高,他既需要历史老师具有较高的史学素养,又需要别具一格,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与通史观念的要求不谋而合。

 

二、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需求

 

课堂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课程内容展开。2011版新修订的课程内容包含六大板块,141个大项,外加64条教学活动建议,共计205项,其中涵盖历史现象和事件有247件,重要人物有71位,涉及古今中外。可谓触点冗杂,卷帙浩繁;同时各点、线之间又独成体系,互有差别,总量极大。然而,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每周安排历史课堂教学的时间只有两课时,每课时四十分钟,课时总量极少。因而,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完成海量的课程内容教学任务,内容多,时间短,任务重,负担大。

 

为此,在现实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老师一心只想着如何完成课标内容所录条目,如何跟上教学进度安排,如何应付上级教育督导部门的教学考察等;至于在课堂上,老师想要根据学生对所授历史知识的接受、理解情况适时增加、删减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根本无从谈起。老师就着课标、围着课本不停地完任务,赶进度,学生握着课本不住地听、写、背,久而久之历史被定义成了“只要背一背就可以考试过关的鸡肋”,而以如此方法得高分的学生们尽还自诩历史学的非常棒。偶尔有个高效精品,也不过是教学形式的简单变化,无外乎从原来老师讲,变成现在老师辅导学生学,但本质的东西一点都没变,依旧是本着条目上列好的内容打着转转,学生学历史、看历史、用历史的方法与思维根本就没培养起来,依旧看不到新鲜的内容,感受不到独到的见解,历史成为了真正的“死人历史”。

 

选择通史教学的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通史教学主张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在冗繁的课程内容条目中有取舍的选择一些历史素材,通过“排列组合”等逻辑手段实现探索不同历史规律的目的。这样既不担心时间缺少又能有效摆脱死板的唯课标论、教材论,同时老师也可获得更多的自主空间,历史课堂从此轻松起来。

 

三、历史教学现状的迫切需求

 

历史课一直被视为副课,处于次次地位,家长,学生,甚至有些学校都不太重视。现实中的历史课堂教学完成最基本的普及历史常识与技能的任务已属不易,如要求完成例如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等更高层次的目标,即无环境也无条件更无可能。学校在课时安排上,历史课一般都会安排在课时表的边边角角上,且往往是学生困乏,心理状态、情感状态最差的时候,历史课堂教学如没有新意,照本宣科很容易招致学生的厌烦和排斥,给历史课戴上枯燥乏味的帽子。如何让历史课吸引学生,充满乐趣成为现实需求?

 

此外,初中历史课对很多学生来讲,如果学生不继续升造,初中三年将是他们人生中接受历史熏陶与教育的唯一,也是最后的阵地。如何利用这三年,让学生获得享用一生的历史回味,这又是一大难题。掌握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审视历史的眼光可能对学生的终身成长更有作用。

 

四、发挥历史德育功能的需要

 

初中学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是这一时期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学科在促进学生德育成长方面有优于其他学科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历史人物的成长经历,历史故事的演变发展,历史现象的抽象概括等素材均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题材。尤其是以通史的形式将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演绎出来更能提升学生的认知,熏陶锤炼学生的品质。但是,目前的教学现状是,无论家长、学生甚至于学校对如何利用和开发历史德育功能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加强历史教学,尤其是发挥其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功能,已经成为现行教育环境下亟须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五、提升国民素质及社会生活品质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个人开始追求精神领域生活品质的提高,由此,历史题材的影视节目受到大众广泛青睐。但有些影视作品,不顾历史事实,胡编乱造,观众更是不辨真伪,信以为真,甚至于把影视作品当做恶补历史知识的教科书,毫无校正、审视、品鉴历史的能力,更谈不上反思和以史为鉴。历史课堂教学应当重视这种社会现象,并以拯救大众历史为使命。给青年一代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这有助于提升全民历史素养,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生活品质。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范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历史课堂教学优势,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史实和时事,掌握历史兴亡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新课改以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大目标。本文结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深度挖掘历史教材,以“还原历史+再现历史+回归历史”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知识,感悟历史真相,实施历史德育教育。

一、初中历史德育教育之个人信仰

信仰是崇高的,信仰可以灌输一个人满腔热情,振奋其精神和意志,励其志,壮其行。初中生处于人生转折期,在此阶段,初中生开始寻求自己的偶像和信仰,这就需要教师予以正面引导,帮助初中生接触积极信仰,为初中生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对其信仰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出发,把握初中生教育的“度”,引导初中生接触和了解信仰,迈出信仰教育第一步。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载体,给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最好时机。如,在讲授“”知识点时,结合初中生信仰教育需求,我们在给学生讲述的历史意义的同时,可以借此历史事件向学生展现人性美,以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熏陶。运动失败以后,慈禧太后想逮捕并处死维新派人士,梁启超试图说服谭嗣同一起出国避难,遭到谭嗣同的委婉拒绝,慷慨陈词:“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运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也许,从今天的角度看,很多学生认为谭嗣同有点迂腐,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其中的闪光点,那就是谭嗣同高尚的人格、矢志不渝的信念和为国家勇于献身的崇高情操。当然,诸如此类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有很多,在教学中,教师可亦广泛搜集、整合材料,利用历史素材,向学生展现历史人物的信仰,让学生读书明目,体验读书乐趣,冠以信仰教育,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初中历史德育教育之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对家庭、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而且需要在当今这个物质需求扩大的时代里,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家国情怀的教育。教师可以结合初中历史教材,深度挖掘历史教材中相关的家国情怀教学内容,整合历史素材,应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对初中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给初中生呈现家国历史、展望家国未来,培养初中生爱家、爱国主义。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敏锐眼光,深度挖掘历史教材,放大和引申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有利元素,引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呈现爱国情操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如,在讲授“两弹一星”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爱国故事。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当时,钱学森身处美国,正值事业巅峰之时,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钱学森放弃了优越的物质待遇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究其原因,正是钱学森的爱国情怀促使他义无反顾的回到祖国,投入祖国航天事业。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有国才有家,只有祖国繁荣富强了,我们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三、初中历史德育教育之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璀璨文明历史的民族,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在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我们的文化继承、传承下去。当今社会,互联网普及带来多样化的文化充斥,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以正确的态度,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包容和接纳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先进文化元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整合历史文化素材,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意识,纠正部分学生漠视传统文化的不良现象,使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优良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端正部分学生当前网络负面文化影响态度,在掌握好自身文化的基础上,接纳和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如,初中历史教材中“中华文明起源”知识点,向我们展示了农业的起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先人建造树巢穴躲避野兽,是不是可以揭示中华文明?还有哪些事件可以说明中华文明起源?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和现代文化的关联;中华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文明的体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历史文化知识讲授出去,还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要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传承学习、除弊兴利,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历史课堂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智慧,树立个人信仰,培养家国情怀,使学生成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范文11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 历史教学 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88-01

高一历史难,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衔接出现的“门槛”。而这道门槛的出现,更多的原因是高中历史的教学与初中历史的教学出现了脱节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衔接问题呢?课程标准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1 初高中历史课程的不同,增加了衔接的难度

1.1.1 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

初中历史教材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兼顾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以及与学习内容的关系,体现出了历史这门学科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而高中历史教材则采取了依据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遵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取了“模块”的案例和“专题”的案例。高中的历史教材几乎涵盖了历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但是时序性很差。正由于专题与模块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难度。

1.1.2 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在初中的具体的教学中,文化史的内容比较少,甚至有的教师在赶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文化史的内容都是忽略不教的。而高中历史课程却是不同的,其更加重视思想文化和经济领域的内容。三大必修模块也分别反映了人类在社会生活领域、社会政治领域以及经济领域的发展过程。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材呈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材呈现出分量重,内容深的特点。

1.2 初高中历史“教”与“学”存在缺陷,增加了衔接的难度

1.2.1 教师教学情况的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对学生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的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重大的历史发展进程。如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任务以及历史时间等。”很显然,这要求初高中历史教师都必须对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好的完成初高中两个不同学段的历史教学工作。但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各自为阵,那么教学的脱节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1.2.2 学生学习情况的问题

因为初中和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对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初中知识储备要求甚高。但是,学生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普遍较为薄弱。在广州地区,初中历史课是按照国家标准开设的,但是只作为“非中考科”的地位而存在。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初中历史就是一门被忽视的学科。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很低,历史思维能力更无法得到发展。高一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与理论的贫乏,无形中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的难度。

2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改善对策

2.1 初中教师的改善对策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注入驱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常说的一句话。因此初中教师也应采取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这么学科的兴趣也应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工作。学生有了学习这么功课的兴趣,进入高中后才能继续的探究历史。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搭建历史框架,填补历史知识

高中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在初中通史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某一专题进一步探究和学习,应深层次的挖掘问题,看待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而提升搜集历史信息和加工历史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做一些适度的补缺,为初中学生搭建历史框架,填补历史知识,使初中学生能获得历史较为完整的全貌,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有了充分的掌握后,才能保证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倘若学生没能够充分的掌握历史知识,高中的历史教学就如同空中楼阁。新课改实施后,一些历史知识在教材中可省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应补充进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降低历史学习的梯度。

(3)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尽快帮助学生入门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的渗透初中和高中衔接过程中所需要的思维逻辑能力,历史知识作为载体,通过案例讨论等项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高中教师的改善对策

(1)增强高中教师的衔接意识,提高教学效益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历史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可能对初中的历史课程了解的并不足够,在迎接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时,高中历史教师应准确的掌握学生初中所学的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特点,了解每一个学生初中阶段所掌握历史知识的实际情况,提高历史教学的连续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保证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另外,高中历史教师也应多与初中历史教师沟通交流,相互听课,了解两者的差异和存在的实际问题,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适应高中生思维特点,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历史课程大大提高了理解层次和应用层次的要求,这一点跟初中历史课历史程的要求是截然不同。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应更加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历史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一,应以高中历史知识为载体,通过课堂讨论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在讨论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解决应用历史知识时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比较以及归纳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第二,应利用好历史材料,提高学生利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也应利用好教材中的历史材料,指导学生提取教材中原始材料的信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利用所获得的历史知识,对相关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进行谈论和分析。另外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要多督促学生总结历史规律。

参考文献

[1] 惠民.谈新编初中历史教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3).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范文12

历史初中教学品行素养爱国主义历史教育是文化教育当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所以历来中国都非常重视历史教育。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基础阶段,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在于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塑造的时候,而历史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人类过去的经验,对得失、进退、正误等有更为清晰和立体的认知,并且逐渐形成综合分析的能力。因此,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历史教学和道德品行塑造相结合,和当前中国推进素质道德教育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更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初中历史对学生品行素养常见的影响方向

学生所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行素养内在结构是复杂的,但是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从广义概括看,包括了集体爱国主义和自身品行道德部分,也就是一方面在面对国家民族存亡危难之际,能够贡献出个人的力量,捍卫国家的、领土以及民族尊严,而另一个方面在和平时代,青年学生能够主动承担社会民族的责任,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因此,初中历史所包含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个部分,能够较好以生动的历史事实告诉学生,什么品德和行为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什么行为和品格是让人所唾弃的。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擅长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历史事件具备强烈的爱国品德感染力

历史事件的感染力比枯燥的道德说教更容易打动初中学生,因为历史事件非常生动,具备非常丰富的感染力,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理解道德价值观这些抽象概念所产生的影响。比如在抗日战争历史的讲述当中,可以让学生非常直接理解到抗击日本侵略战争当中无数革命烈士选择杀身成仁的原因,特别是整个世界上,比人类生命更加高贵的是民族尊严。学生也能够从汉奸、特务背叛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历史事实当中,理解到苟且偷生让人不齿的原因。这些方面都能够对中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行培养。爱国精神对于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而言,虽然已经不再是杀身成仁了,但是杀身成仁的历史事实可以生动地告诉学生,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肩负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责任,参与到社会的建设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民族气节在中国古往今来的历史当中都是鲜活的、非常直观的品行事实。

(二)历史事件具备民族团结的培养力

中国是一个不断融合的多民族国家。从古代中国炎黄部落战争,到中国和番邦结盟、民族大迁徙等历史过程,中国面对的分分合合是非常多的。而面对国家的分合,历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形成价值观取向。中国有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了维系良好的民族关系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以及牺牲,诸如汉代的昭君出塞,唐代的文成公主和吐蕃联姻等,都是促进国家民族统一的行为,其彪炳功勋也和郑成功等民族英雄一样,都是为国家民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都是民族团结培养力量的重要来源。

二、初中历史教师运用历史教学进行品行塑造的思考

(一)教师要深入到历史材料当中挖掘品行教育内容

正如上述所分析的两种常见的历史教学的品行道德教学的影响方向,教师仍然可以继续挖掘出更多丰富的品行道德历史教学内容。历史教材本身的内容和跨度是非常丰富的,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发展当中,中国以及外国都有十分多的历史事实。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应该深入到历史教材当中进行教学,由教材当中挖掘出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教育意义的历史材料,结合当前的一些现实状况,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塑造和教学。比如孔子的儒家思想当中就包含很多道德品行的思考,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可以进行适当地阐发,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而对于一些历史性的观点,教师也应该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要让学生能够分清楚一些负面的价值观、陈旧落后的价值观等,比如对于汉代学者董仲舒当时提出的一些观点,如天人合一等,应该去除其封建迷信的部分,将其正确和科学的观点予以吸收。这一点也是历史在进行历史材料的挖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

(二)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多途径地进行品行引导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历史教师可以考虑从不同的载体以及不同的途径当中,对学生进行品行和道德方面的引导。比如在教授一些相关的历史内容,如甲午中日战争,或者是巴黎和会,都可以把一些相关的历史影片节选之后进行播放,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以及当时各个方面的价值情感状态。初中历史教师也应该更加大胆地进行创新,比如历史课题的探究,布置一些历史课题让学生通过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途径去搜索,然后将这一部分的内容整理成为课外的历史探究报告等,而历史课题的探究可以结合道德品行方面的课题,比如巴黎和会上当中民国政府的和谈代表顾维钧拒绝各个国家公使的原因等,这一方面又可以从顾维钧个人的品行和价值观方面进行分析。而针对巴黎和会等,初中历史教师也可以举行模拟的和会,让各个参与的学生组成不同的国家,从当时各个国家的利益点出发,进行模拟和会磋商,从而感受到当时各个国家互相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碰撞,形成更为立体的价值观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品行价值观。

三、结束语

初中的历史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而初中历史教师不应该仅仅着眼在历史知识的教授上,更应该从多个方面挖掘历史材料本身的魅力和价值,从当前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教育培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素养,最终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培养更多品学兼优的初中学生。

参考文献:

[1]马晓蓓.浅谈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