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3-08-15 17:24:39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范文1

关键词: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概念

中图分类号:F763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医疗信息化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医疗成本、减少医疗差错、以及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医疗质量并满足社会预防保健的需求。在全数字化医疗的设想中,不仅病人可以最少的流程完成就诊,医生也可以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同时,医疗信息档案记录着所有当前和历史的健康信息,可以大大方便医生诊断和病人自查、同时为公共卫生与远程治疗提供数据支持并提供相应有效快速服务,还可为医学统计提供资源调配进行有效参考。

一、系统概念性认识医院信息化建设

医疗信息化即医疗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指通过计算机科学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及数据库技术,为各医院之间以及医院所属各部门之间提供病人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根据国际统一的医疗系统信息化水平划分,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和公共卫生信息化。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阶段,即以划价/收费系统、财务系统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经过多年的建设,二、三级医院已基本普及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此外,我国临床信息管理系统普及率较低,公共卫生信息还处于试验阶段。

二、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首先,应加强卫生系统上下工作人员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更新工作人员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只有抓好医疗卫生的信息化建设,才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地服务。政府在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普及上应及时给予跟进,建立自上而下的普及概念,加速医疗卫生信息化意识的形成,将医疗信息化建设当中极其重要的任务来抓,争取争取给予政策、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充分协调网络建设步伐,促进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作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主体,工作人员应当充分适应现代计算机软件及网络的发展,自身要有信息分辨和处理的素质,需要专业而持续的学习和培训,确保在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应用中发挥实效。

2、实施组织结构

医疗信息化建设是省政府“六大体系”建设中基本医疗体系的重点工作,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医疗工作基础在基层,医疗信息数据也大多数来源于基层,为认真贯彻落实深化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确保宿迁市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任组长、各业务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研究确定项目建设的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批准项目建设方案的实施;协调市卫生局相关处室共同做好建设工作;指导县区的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项目实施的日常管理工作;开展项目需求分析,拟定项目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培训、验收、资料归档等工作;督促检查领导小组布置的工作事项完成情况;收集、汇总、上报项目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各县区相应成立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项目推进工作。

3、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

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

4、数据中心管理

数据中心管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提供区域业务协同和共享服务的保障。建设目标将是完成数据采集、数据标准化、数据标准符合性校验、诊疗数据与健康档案数据的匹配、未匹配数据处理、数据组织与存贮管理、数据实时更新、数据质量报告、异常数据的反馈、用户注册管理、业务协同申请、协同响应和失败管理、分类(业务类别、机构、时间等)统计协同工作量、数据共享申请、共享申请、共享成功和失败管理、分类(业务类别、机构、时间等)统计共享数据量、业务子系统协同信息采集和推送。

5、优化就医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

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节约了患者的看病时间,进一步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医疗照顾和交流,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排队等候时间及排队次数,从根本上改变了“三长一短”的现象,而且还提高了医院收费工作的效率。此外,医生通过自己的用户名和口令可以调阅病人病历资料,使病人及时得到合理的诊治。门诊、住院大厅设有触摸查询系统,病人随时可以查询各种项目的价格,收费时实行计算机自控管理,通过电脑系统实时划价收费,做到了对患者医疗收费的公开透明。

6、规范体制,统一标准

标准是信息共享的前提,它关系到档案工作能否良性、持续地发展。没有标准的档案管理系统是难以与其它管理信息系统相衔接并共享信息。因此,要做好医疗机构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首先必须规范文档管理体制;电子文件的管理由档案部门负责,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要提供协助和支持。目前我院档案如文书档案、人事档案、财务档案、设备档案、科技档案等前期管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档案室对文件的前期控制往往难以开展。我院传统的档案接收方式是逐年接收,很多合同、协议在形成文件的部门分散保管时往往容易遗忘丢失。而在办公自动化的文档管理系统,电子文件向档案部门移交以逻辑归档形式,在网络上实时进行,有效地保证了电子文件的及时归档。其次要制定业务流程标准。建立健全电子档案管理制度,明确文件处理、归档管理流程和著录要求,统一电子文件格式,确保电子文件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三是统一技术操作标准。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应使用兼容性强、应用性能好的软件系统,并对相关技术参数、技术标准进行规范。

7、无胶片化管理

以胶片作为影像的载体媒介来存储大量影像资料,至少存在下列缺陷:(1)随着时间增长,各医院所存胶片日益增多,其保存、管理、查找都要花去大量人力与物力。据统计,即使是管理完善的医院,经多次查找、借出、会诊等,其丢失率也会在10%左右;(2)保存日久的胶片会逐渐变质,使影像质量下降;(3)每张胶片的单价虽然不高,但每年龙南医院用于X射线胶片的费用有200多万元,洗片机的购买维护,胶片药水等器材消耗十分巨大;(4)胶片使用中需要医院很多空间来存储未用的和拍好的胶片,来洗片和定影,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来进行存片、洗片和防止胶片变质的定期维护。

8、合理用药系统——安全可靠是医生的好帮手

该系统以控件形式嵌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在电子处方这个环节上,对存在超量用药、禁忌症、配伍禁忌等可能对患者形成药害的多种情况处方,建立起一套用药安全监测系统,实时警告、提示、显示,避免药害事故发生。发现疑问立即报警提示医务人员注意,并可以进行安全日志记载,以供日后总结分析。

结束语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使其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同时规划并建设医院数据的集中存储,不仅能为医疗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积累经验,还能保障医院的数据安全,以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童岱.卫生部公布《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专家指出此举很有必要[J].健康大视野.2009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范文2

易联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上市企业,依据国家的最新标准及规范,推出了面向区域医疗卫生新一代的完整解决方案及产品。

国家“十二五“卫生信息化规划提出了打好三个基础、建立三级平台和提升业务应用的总体思路,并先后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定了标准基础,为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全国各地掀起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新一轮浪潮。

近年来,各地市的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而言,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参差不齐,综合性医院的信息化推进速度较快,而公共卫生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医疗机构以自己的纵向业务为导向,缺乏统一的规划,缺少统一的数据标准,使得信息难以交换和共享,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从技术应用架构来看,各医疗机构的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的架构,很多功能和应用重复,很多数据在采集和存储上也是冗余的。这种情况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和数据的重复利用,容易引起数据的不一致,也加大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量,增加系统的维护成本。此外,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关注的如何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强化绩效考核、加强卫生资源管理、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加强医疗质量监控、卫生行政管理决策支持、化解疾病风险等方面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

易联众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一体化解决方案正是针对以上问题推出的。

方案简介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核心是建设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通过该平台可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避免重复检查,提升医疗质量;病人通过该平台足不出户就可查询居民在区域各级医疗机构的诊疗记录、在社区等预防保健记录及其所在区域外医院的就诊记录等;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可通过该平台实时监测各级医疗机构的业务运营情况、疾病诊治情况等。

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不仅需对各级医疗机构正应用的系统进行适当升级及接口改造,还需对尚未信息化建设的医疗机构,如基层医疗机构、村卫生所等进行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进行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

易联众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总体架构如图。

方案主要内容

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数据交换与共享、协同医疗服务等。横向连接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纵向实现与上一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互通。

2.基层医疗信息管理平台: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提供集中式托管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包含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采集与管理、妇幼保健业务、慢性病管理、基础医疗等业务功能。

3.居民健康信息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建立面向全区域内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使医疗服务人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及时获取必要的信息,以支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使公共卫生工作者能全面掌控人群健康信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工作;使居民能掌握和获取自己完整的健康资料,参与健康管理,享受持续、跨地区、跨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

4.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建立面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决策分析的系统,使卫生管理者能动态掌握卫生服务资源和利用信息,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与服务质量的目的。

5.统一门户应用平台:为居民、医务工作者等提供一站式的门户登录服务系统。该平台包含了居民健康信息门户(或居民健康信息网)、医疗机构门户、卫生行政门户。

6.数字化医院系统:以电子病历、临床业务为核心的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7.疾控、妇幼、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管理系统。

8.与医疗机构及各垂直系统的数据接口和数据交换。

方案主要功能

1.建立区域医疗卫生数据中心,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共享。

2.建立覆盖全区域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

3.建立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HIS系统或与医院现有HIS系统接口,整合各级医院信息。

4.实现区域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5.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

6.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方式实现区域内居民健康信息查询、预约挂号等便民服务。

7.实现区域各项医疗卫生业务情况的实时监管。

8.整合区域内疾控、公共卫生、卫生监督管理等垂直系统,实现一体化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相关案例

1.成功建设了国内多个地市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易联众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区域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等产品已分别在地市中使用。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 社区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标准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1(c)-0115-04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strengthen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to improve medical service efficiency at age and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et

LIAO Shenwu1 CHEN Kun2 CHEN Jie3 LIANG Youli4

1.Party General Branch in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in Nanf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15, China; 2.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Nanf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15, China; 3.Huiqiao Medical Center, Nanf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15, China; 4.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Nanf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15, 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of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 our country, comparing the status of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 and out of China and analysising the difficulties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formation standardization, establishing the regional health care information exchange platform, and utilize big data technology to analyze community health care date, combining with literature research, it can be explored that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omes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enhancing reginal medical information sharing, establishing the macroscopic planning by government departments of medical service, improving the related medical data standards and reinforcing informatization of community health care service. Then the promotion of community health care service level can be accomplished.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care service; Information services sharing; Standardization; Informatization

我国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医改)方案的重要目标任务之一就是实现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构建新型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国务院2015年5月17日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公立医院改革重点抓好各类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服务体系,强化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但目前我国城市各级医疗机构之间还普遍缺乏有效沟通、互动协作,各自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没有整体的联系,甚至无序竞争,在这种状态下,各个区域医疗服务机构间不可能提供具有连续性、整体性、符合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因此,进行各级医疗机构间服务协作与整合的探索、研究,己成为新医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区域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现状

总理在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发展“互联网+”要强化安全意识。政府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也要加强监管、创造公平争的环境,这样相关产业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互联网+”是一种新经济形态,即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如何改善全民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全民身体健康素质是医疗卫生管理部门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仍普遍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等困扰患者和医疗管理部门的问题,大医院患者蜂拥而至,医疗资源过度紧张,费用较高;社区医疗机构患者寥寥,医疗资源严重空置浪费,这些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医疗资源和患者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效能也成为医疗行业关注的问题。社区医疗服务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为居民提供的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转诊、会诊、保健等医疗服务[1]。

1.1 国外区域医疗现状

美国是互联网最发达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随着远程医疗服务的诞生,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被应用于社区医疗领域,远程会诊、多媒体图像传输、远程健康监控等技术越来越成熟。目前,美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发达的区域医疗网络,主要包括:基于互联网覆盖范围广泛的区域医疗网络,较高水平的研发团队。欧洲国家远程医疗的开发与应用也较为发达。德国、英国、法国等在远程咨询、远程会诊、远程会议和远程军事医学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跨国家之间的医疗技术共享成为欧洲社区与远程医疗服务的突出特点:例如瑞士和德国之间开展了传输静态图像的远程冷冻切片医疗服务;西班牙建成了连接欧洲大陆的静态图像传输系统等。为了提升欧洲整体远程医疗服务水平,一些国家层面上远程医疗系统合作项目在欧洲建立,各国之间合作更加紧密[2]。

1.2 国内区域医疗服务状况

目前由于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大城市和大医院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社区和农村医疗资源相对稀缺,导致了各地区之间医疗服务水平,尤其是社区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另外,由于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诊的“首诊制”没能落实,而且存在医保费用支付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导致患者在社区医疗机构的就诊率较低。

我国相继出台了多个文件推进全国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支持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4年也了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然而总体上来说,我国尚未出台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整体社区医疗信息建设规划和技术指导,在支持医疗信息交换和共享所必需的信息标准方面几乎也是空白[4],因此我国社区医疗服务开展水平和国外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1.3 区域医疗服务的优势

虽然因为医疗资源无法与大医院相比使社区医疗机构难以为需要大型医疗仪器设备辅助诊断的患者提供服务,但社区医疗还是能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首先发展社区医疗服务能分流患者人群,减轻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同时也减少了社区的医疗资源空置和浪费。其次社区医疗的收费标准较低,患者能够以较为经济的费用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节省医疗费用支出。而且社区医疗服务能够方便快捷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的预防保健服务,降低疾病发生率,间接为国家和个人节约了医疗费用。另外,社区医疗的开展还有利于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卫生防疫、疾病普查、健康教育等方面发挥大医院难以替代的作用。

2 国内区域医疗服务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2.1 总体投入资源不足

由于区域医疗服务带有公益性质而非营利性机构,因此收费标准较低,并针对伤残等群体提供一些无偿服务。目前我国区域医疗资金的主要来源为政府投入,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政府的投入相当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区医疗需求。另外,区域医疗的建设往往比较注重基础医疗设施、仪器设备等,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从而使社区医疗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如何建立健全社区医疗的补偿机制,吸引并带动社会资金进入社区医疗服务领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5]。

2.2 国家规范、标准的缺失

区域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存在协同与合作。因此,无论是在区域医疗机构主体本身,还是其开展的医疗转诊、远程医疗、远程护理等服务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应该设定具体的国家规范和相关标准[6]。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仍有较大差距:许多医疗机构分工不明,信息系统独立,医疗信息无法进行有效地共享;患者在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间双向转接诊发生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跨院诊疗费用的结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法律效力、远程会诊诊断的法律责任划分、电子医疗文档的法律效力、患者医疗信息所有权和使用权等都缺乏国家相应标准[7]。这些问题都需要国家卫生部门和立法部门完善有关法律规范,为区域医疗服务的开展提供法律、法规依据。

3 构建信息化的区域医疗服务平台

区域卫生医疗服务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服务的基础,也是满足群众医疗需求的基本途径。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则是形成一个完整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框架。一个高效、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效率、服务|量的前提基础。一个好的社区医疗服务平台能够促使区域医疗机构和大型医院进行更有效和互利的合作,努力打造双赢的局面[8]。区域医疗服务平台提供就诊导航、就诊预约、自助服务等功能,方便群众的就医需求,提升区域医疗的就诊率。在医疗管理模块中通过建立动态更新的居民健康档案,既可以为社区医疗机构及时了解社区群众健康状况提供管理渠道,又方便了全科医生提供连续、综合的医疗服务,同时也便于进行疾病预防控制。业务系统模块中除了区域自身的HIS系统外,还建立了专门的远程会诊、远程护理和转诊服务平台,努力提高区域医疗的医疗诊断水平。系统中所有的应用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和平台外产生数据交换,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4 利用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效能

4.1 为区域医疗信息化建立统一的标准

统一的信息化标准是建立社区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国外很早就设立了相关规范和标准,例如广泛应用于荷兰的一种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就是基于荷兰全科医生协会建立的参考模型,包括了基本模块、计划模块、医疗模块、药物模块、财务模块、数据交换模块等功能[9]。区域医疗服务所涉及的规范化标准应该包括以下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功能规范;②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接口规范;③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行业字典编码规范;④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规范。

建立社区医疗信息化的统一标准可以考虑几种方法:①参考国内外医疗行业类似的相关技术标准,结合自身情况制订和已有标准规范兼容的标准规范;②缺少参考标准的,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统一的标准建立流程,利用已成功应用的社区医疗信息化产品,兼顾系统的稳定性、接口的开放性和数据的重用性,逐步推进成为社区医疗信息系统的标准和依据。

4.2 建立统一的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

建立统一的区域医疗信息标准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而建立统一的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则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方法和手段。

目前在建的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按交换模式分为以下几类。①平等型的医疗信息交换平台:本区域内的社区医疗机构和大医院作为地位平等的数据中心节点接入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社区医疗机构可以独立发起数据交换的请求。②分级的医疗信息交换平台:本区域内的社区医疗机构连入大医院的数据中心,再由大医院数据中心接入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这种模式社区医疗机构能够直接共享所属大医院的医疗资源而无须通过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但同时无法直接发起数据交换的请求。③混合型的医疗信息交换平台:各医疗机构与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之间的层级关系并不固定,信息交换管理系统中存储着静态的数据逻辑关系和动态的数据存储链路,可以根据数据交换请求的对象灵活地分配通过某个数据中心来获取数据。

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中涉及的主要关键技术是HL7标准的应用。HL7标准是医疗领域不同应用之间电子传输的标准,允许各个医疗机构在异构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互。各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社区医疗机构与医疗事业管理部门、保险利用HL7标准进行医疗数据传递能降低医院信息系统互连的成本,提高数据信息共享的程度。

4.3 利用大数据对区域医疗服务提供指导

区域医疗服务中的大数据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对患者来说,通过对患者尤其是慢性病患者远程监控数据的收集、分析,能够帮助社区医生制订治疗方案,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提高社区医疗就医比例。同时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帮助识别哪些人是某种疾病的易感人群,配合社区医疗方便就医的特点,能够及时帮助群众制订预防性的保健措施。对社区医疗机构来说,通过对辖区内患者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查找患者患病的共同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社区医疗卫生预防工作和知识普及。国外许多医疗机构已经开展了基于疗效的比较效果研究(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esearch,CER),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制订针对患者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治疗方案,同时避免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同时大数据有助于建立医疗行业的专家系统,通过对大量类似病例的分析形成知识库,对今后类似的患者给予相应的医疗诊断建议,这对社区医疗领域正努力尝试建立的全科医生有重要的意义。对医疗管理部门来说,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对不同区域、不同病种的医疗服务成本有较客观的了解,便于医疗管理部门制订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的相关标准,同时可以对公众健康形成宏观监控,通过区域医疗信息交换平台和数据中心,及时检测传染病的蔓延,进行疫情监控和响应。

4.4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的服务水平

如何切实提高双向转诊水平关系着能否真正实现患者分流、提高社区医疗就医比例。目前我国的双向转诊制度能上不能下,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监督机制。上级医疗机构即使转诊患者,大多数也是因为医院的医疗技术或医疗条件无法满足患者特殊的要求。对符合转诊条件的患者通常仍保留在上级医院就诊,尤其是慢性病和康复类患者[10]。提升双向转诊水平除了传统的医疗管理手段外,信息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立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医院信息系统(HIS)中对转诊条件做出具体的量化,所有符合转诊条件的患者都可以在各自的HIS系统中被自动标记并上传、显示在医疗信息交换平台上。配合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手段,可以让同一个区域医疗体系内的待转诊患者按照国家双向转诊的要求进行治疗。

远程医疗对于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1-19]。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远程医疗的技术标准,解决多媒体信息的实时传输和网络安全性等问题,再配合相应的政策、法规,可以在远程咨询、远程会诊、远程手术、远程监护等方面为社区的患者提供接近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促进患者的社区就医积极性。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共享可以极大地提高社区卫生的服务水平,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效率,为社区医疗机构节约大量的服务成本,避免医疗信息系统的无标准开发带来的资源浪费。

5 展望

^域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医疗改革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目前仍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并且存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投入不足、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规范、与大医院相比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但是政府部门正逐渐加大投资力度,发挥宏观规划和协调作用。随着相关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不断规范、区域医疗数据交换平台的建立以及相关医疗数据标准的国标化,区域医疗服务必将在社会医疗服务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也必将成为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最为重要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倪赛男.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17(6):358-367.

[2] Chen KP,Dai YP. Reduction of atrial fibriation in remotely monitored pacemaker patients:results from a chinese multicentre registry [J]. Chin Med,2013,126(22):4216-4221.

[3] 李丽清,卢祖洵,甘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8):3292-3295.

[4] 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埃森哲咨询公司.《中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摘录三)[J].中国数字医学,2008,3(8):8-17.

[5] 赵志静,徐怀伏.社区医疗信息化建设初探[J].上海医药,2007,28(7):316-318.

[6] 梁永华,于家新,赖远全,等.南宁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现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4):3934-3936.

[7] f晓文,武媛,石应康.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2012,33(7):31-33.

[8] 刘霞,刘萍,何梦乔.我国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模式的比较与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5):13-16.

[9] Van Bemmel JH,Musen MA.包含飞,郑学侃,译.医学信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1,154-158.

[10] 杜一平,甘德春.我院实施双向转诊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9):65-66.

[11] 李艳,尹继业,李丹.面向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医疗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9):67.

[12] 田东超.远程医疗系统图像压缩及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13] 廖生武,陈,梁有丽,等.信息视角下区域医疗远程诊治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119-122.

[14] 廖生武,刘天峰,赵云,等.欧美发达国家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1(10):730-732.

[15] 李美瑜,甘清鑫,廖生武.心电管疾病远程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6):144-147.

[16] 伍星,廖生武,黄晓梅,等.大型综合医院利用远程模式对山区基层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1):163-165.

[17] 金桂秋,张可经,崔大祥.远程医疗的现状及未来应用方向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01,11(3):211-213.

[18] 万晓文,武媛,石应康.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2012,33(7):31-33.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居民健康档案;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各行各业都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工作,提升工作水平。(医药卫生改革就像是在建设一座房子,需要四梁八柱的基础才可以成功,那四梁是什么呢?四梁一是要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三是要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最后是要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八柱则是一要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二是要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三是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五是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六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七是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八是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总之,四梁八柱概括起来就是四个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险体系和药品制造与分发体系;八个机制:管理、操作、投资、定价、监督、人力资源、信息和立法。而实现这一切,信息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所以将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最为改革的重中之重毋庸置疑。实现信息化能搞大大的各个沟通环节、信息传递环节的成本,大大提高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的保障质量。)

1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因为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全局渗透已经成为医疗卫生系统优化的重要举措。

医疗卫生系统已经将信息化提高到战略高度,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不断开拓进取,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由于医疗卫生属于特殊行业,信息化建设一切从零做起,各方面的技术需求较大,一时间无法得到满足,在发展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第一,医疗卫生系统业务涵盖面庞杂。例如医疗检查项目、药品名称、医学术语等等数量巨大规范已经标准的复杂程度远远超于其他的信息系统。

第二,卫生系统规范标准难以统一。由于区域国家部分地区的医疗发展程度和客观情况有所不同,以至于很多医疗卫生实施细节方面难以规范一致达到统一,这也是制约医疗卫生信息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医疗卫生信息化受到了传统管理机制的制约。由于原始的医疗卫生管理方式存在的年久,成了很多封闭的垂直的管理系统,使得很多部门沟通欠妥,相对独立,信息共享环节薄弱。)

2区域卫生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卫生管理机构、患者、医疗支付方以及医药产品供应商等机构提供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传递卫生行业数据的业务和技术平台,以支持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以及卫生行政管理的工作过程。电子医疗数据共享为核心的区域性卫生信息化能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安全和降低医疗费用等等。因此区域卫生信息化存被公认为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方向。

发展必然会遇到困难,我国在开始探索以社区为主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以来,进行了几种不同道路和模式的建设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如资金、技术、人才、标准、组织及构建模式、运营模式、法律法规、医保政策等。这些都关系到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的未来。

2.1系统连接性差

构建目的着力于独立项目,系统之间几乎零沟通,合作性流畅性差。所以所谓的信息化只是设备上的实现真正的软件系统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2.2系统的规范性差

各部门仍旧保留原始的管理模式,闭门造物,信息不流通资源不共享,很多应用的理念走不出来,无法通力合作。

3系统的沟通性差

目前,医院管理、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新农合、应急指挥等信息化建设方式独立,无合作,无信息共享,完全没有领会信息化建设的宗旨,纵观来看,各部门想一个个孤岛,毫无联系。

4系统建设资源不足

发展需要资金和人才,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涉及的方面专业、知识庞杂,同时需要信息和医疗卫生方面的复合型知识人才。

5构建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主要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服务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综合卫生管理等主要环节,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服务共享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各卫生业务领域信息系统在不同层级上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通过建立以个人身份证为主索引的识别系统,融合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妇幼保健卡、新农合卡以及健康档案信息卡等其他身份识别载体,实现居民健康“一卡通”,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障服务。

5.1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

5.1.1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

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建立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管理信息体系,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等业务协同及联动。

5.1.2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

以电子病历为重点,深化数字化医院建设,为医疗业务、医院管理、决策等提供支持,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双向转诊等医疗协同。

5.2基于健康档案的平台建设

5.2.1数据共享体系的建设

平台应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采集、整合、存储和共享。面向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服务,并与社保、民政、计生等部门进行信息交互与共享。为医疗协同提供数据支持,为各部门提供各种监督和管理支持,为市民提供健康信息服务。

5.2.2基于卫生信息平台的应用系统建设

(1)公众服务。利用互联网,为居民提供包括信息公开、信息查询、健康咨询、健康宣传等服务,开展网上挂号、预约诊疗、远程会诊等业务,提供包括健康档案查询、健康提醒及咨询、健康资讯、计划免疫、自我健康评估和健康管理等服务。

(2)业务协同。包括居民健康“一卡通”、健康档案共享、医疗业务协同(双向转诊、辅助检查结果共享、远程会诊等)等,实现群众自愿选择医院和医生,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3)综合管理。包括卫生资源管理、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基本药物配送管理、财务监督管理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等。

6 结语

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一个高效统一的医疗资源平台,实现各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协作与多方共赢,减少卫生行政部门的重复投资与建设成本,切实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参考文献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范文5

建立区域医疗协同,实现不同规模的医疗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合理地使用、调配有限的医疗资源,避免资源浪费是新医改提出的要求,而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是实现区域医疗协同的重要支撑环境。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行政管理问题

“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终归是一种理想的、崭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它势必与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和就医习惯产生激烈的碰撞,并且这势必会触及一些集团的利益。

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的医疗模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同时对生命和健康的追求又是无止境的,因此人们不管得了什么病,即使再拥挤,再难挂号也要去大医院找名专家,而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却门可罗雀。而且,这种现象与地域、经济水平和患者的贫富没有关系,即便大医院的医药费报销比例再低,很多人也不在乎。另一方面,新医改要求大型医院逐步过渡到疑难急重症的保障,但对于运营成本本来就非常高的大型医院来说,如果只靠住院而放弃门诊,是否能够支撑其长期平稳地运行,也是医院和管理者所要面临的问题。

医疗信息化是新医改的推动力之一,但医疗信息化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应用,也依赖于良好的制度设计。如果没有制度设计和安排,仅仅依靠信息技术推动新模式的建立显然是不够的。区域卫生信息化不单是技术应用问题,更是行政管理问题。因此,必须真正提高决策者的认识,必须要有政府和决策层强有力的介入和协调,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才有可能成功。

新医改催生区域医疗信息化

前几年,全国各地都建立了计划免疫、妇儿管理、传染病直报等很多系统,这些系统可以把基层信息直接报送到卫生部,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和决策。而新医改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区域医疗,并实现区域内的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调配和协同。这就要求医疗信息平台区域化,必须把区域内的医院、社区和公共卫生系统进行整合,避免烟囱,以支持地方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的决策。而区域信息平台的建设又催生了就医一卡通、双向转诊等新的应用,因此新医改是区域医疗信息化的驱动力。

据薛冠华介绍:2009年的珠海市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了实现全市“就医一卡通”的提案,被市政府确定为重点督办提案。后来由于提案涉及民生,又被确定为珠海市“十大民生工程”。非常巧合的是此后不久,卫生部就颁布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和《技术解决方案》。目前,珠海市就医一卡通和区域医疗信息平台项目,作为政府投资项目已经立项,并正在进行前期调研,规划设计和概算等工作。另据戴文灿主任介绍,尽管珠海市被确定为经济特区,但仍然是一个地级市。全市常住人口150余万,目前拥有60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医院、卫生院54家,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中心288家,其他医疗卫生机构342家。“珠海的人口规模和医疗资源特点,非常适合进行全市的区域医疗整合和协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珠海区域医疗卫生平台的总体目标

通过建立珠海市区域卫生信息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实现珠海市居民持卡(社保卡、身份证、诊疗卡)就医一卡通,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健康服务,共享居民健康档案,支撑新医改各项措施落实,支持卫生行政管理和科学决策,达到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

以珠海市区域内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存储为基础,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整合异构异源数据,自动产生、分发、推送工作任务指令,实现珠海市居民统一身份认证,改造和完善现有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性),在整合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支撑各种医疗卫生业务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活动提供技术支撑环境。平台建设要遵循标准,保护居民隐私,以居民健康服务为中心,同时提供卫生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支撑新医改各项措施的实施,为政府其他部门及医疗保险等第三方机构提供信息服务和接口,达到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支撑区域医疗协同和分级医疗、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开放性和标准化是关键

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而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又没有很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逐步探索创新。从厂商的角度来看,由于很多公司是从HIS转过来的,对于区域医疗也是新手,各家的解决方案也是良莠不齐,加之缺乏权威的第三方认证,很难对厂商的解决方案进行判别。戴主任说:“面对这样的情况,珠海的建设规划把重点放在了坚持标准化和开放性两个方面。把握住标准化和开放性这两点,不仅可以符合国家制定的‘3521’规划,实现国家、省、市的三级信息集成和共享,还可以实现老百姓迫切呼吁的社保结算跨区域之间交换和共享。”薛冠华也表示:“如果没有把握住标准化和开放性,那么这个系统就是非标准的、非主流的,就无法实现与其他城市共享。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的互联互通改造,增加了难度和成本。”

注重历史数据和信息的继承

在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的方法学方面,珠海市的规划强调“快速实现异构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地继承各医疗机构的历史数据,尽可能地减少对其前端应用的干预,避免推倒重来和重复投资。”这样既可以降低医院的改造成本,又可以不干预医院原有的管理模式,还可以使数据具有很好的继承性,为今后平台数据的进一步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以前没有实行实名制就医,各个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中的很多历史数据如何匹配整合,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医疗信息和数据关系到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因此很多地方在进行区域整合时宁可丢弃这些死数据,也不能因为数据整合而出现错误。而珠海的思路是:通过建立患者主索引(EMPI)和详细的居民身份匹配方案,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不同系统中的信息整合到一个居民的身上。在不影响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的前提下, 把同一居民在不同医疗机构信息系统里的数据进行匹配并抓取下来。这样任何一个珠海市民在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看过病或者做过卫生干预,只要有记录,就可以把他的个人信息全部继承下来,形成健康档案并实现共享。

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主要内容

从医疗卫生管理者和决策驱动者的角度来讲,珠海市将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建设的内容划分成:集成平台、医院端、社区端、以及基于整合数据的二次开放和利用四个部分。

集成平台就是建设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完成平台技术架构设计,建立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实现异构异源数据集成和共享,建设居民健康信息平台。同时,实现一卡通、一单通、一本通,以及双向转诊、预约挂号和区域影像共享。

医院端实现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改造。对医院原有的HIS、LIS、RIS进行改造,建设电子病历、临床路径、远程会诊系统,以及合理用药和医生知识管理系统。

社区端完成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完善和优化。包括建设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信息系统,优化和改造现有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对现有妇幼信息系统和计划免疫系统进行改造和集成,建设“六位一体”的全科医生工作站。

基于整合数据的二次开发利用,即开发院前急救、慢病管理、大病筛查、症状体征监测及疫情预警、应急救援调度、绩效考核、阳光用药、行风考评、费用控制与医疗质量监控、以及物流配送系统。

打好集成基础,实现二次开发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范文6

与此同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在2012年全国卫生统计信息工作会议闭幕式上表示,关于卫生信息化建设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工作,各地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扩大试点及发行应用,全力推进试点工作,保障卡的发放、应用和维护工作;二是加强卫生信息标准建设工作,加快制修订一批新的卫生信息标准,进一步扩充电子病历、新农合等数据交换共享文档规范等数据类标准;三是继续推动三级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卫生部立项建设卫生部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国家卫生数据中心),下一步将积极推进试点地区与卫生部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四是强化信息安全工作。

“十二五”政策全面规划信息化发展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今年的两个关乎“十二五”期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文件。一个是卫生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目标;一个则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心,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解决阻碍卫生事业发展重大体制机制问题和体系结构调整为重点。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是国务院于2012年3月21日印发的,未来四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该规划主要明确2012年~2015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目标、改革重点和主要任务。《“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将基层医疗卫生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以保证全民医疗卫生普及的实现。该《方案》指出,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基本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药品器械、医疗服务、医保信息等数据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标准建设。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发展专业的信息运营机构。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

而刚刚印发不久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则指出,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医各系统的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建立医院诊疗行为管理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信息系统。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诊疗系统,提高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平性;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医药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区域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建设,普遍实行预约诊疗,实现电子病历跨区域医疗机构的共享。

这两项政策法规都用一定的篇幅且独立的章节提出了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医疗卫生发展中应起的作用,并明确了发展目标。特别是在《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更是将信息化建设放在了“基本原则”中加以强调,要求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这在之前的医疗卫生政策法规中是前所未有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医改的攻坚力量!

广泛惠及民生靠信息化实现

2012年是医疗卫生广泛惠及全民的关键年,在这一年当中,无论是居民健康卡首批试点发卡、新农合部级平台的建立,还是各地远程诊疗项目的开展都使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距离“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更近了一步。

1. 居民健康卡发卡

2012年3月1日,卫生部会同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辽宁锦州市、广东省佛山市人民政府,同步举行居民健康卡首批试点地区发卡仪式。卫生部部长陈竺,副部长王国强、刘谦、尹力分别出席了四地活动并讲话,当地省、市领导,以及卫生等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了活动。

2012年8月15日,居民健康卡大型医疗机构首发仪式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同济医院举行。同济医院作为卫生部居民健康卡第二批试点单位,通过“银医合作”联名卡模式试点发行具备金融功能的居民健康卡,为居民健康卡在全国范围的推行提供示范。在首发仪式上,陈竺部长亲自为“感动中国”人物“暴走妈妈”陈玉荣发放了湖北省首张居民健康卡。居民健康卡将集社保卡、新农合一卡通、医疗机构就诊卡于一身,记录一个人的所有医疗信息。首发仪式上卫生部办公厅侯岩主任和统计信息中心孟群主任分别视频连线中日友好医院、湖北省大冶市卫生局检验居民健康卡跨省市、跨地区应用情况,与会人员通过视频观看了居民健康卡跨区域、跨机构就诊以及新农合业务应用的现场演示情况。

2012年9月15日~16日,卫生部办公厅在辽宁省锦州市组织召开居民健康卡第二次启动培训会。卫生部办公厅侯岩主任、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孟群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居民健康卡第一批4个试点地区和第二批10个试点地区代表及部分商业银行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辽宁锦州市、河南省、内蒙鄂尔多斯市、广东佛山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以及江苏淮安市交流了试点地区居民健康卡发行与应用经验,第二批试点地区汇报了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方案和计划,会议还就居民健康卡建设有关管理和技术工作的要求进行了集中培训和现场考察。

孟群主任总结了居民健康卡工作进展情况,提出居民健康卡建设的总体思路,一是面线结合、总体规划;二是与日常工作相结合、重点突破;三是与卫生信息化建设相结合、资源整合;四是从简单应用逐步达到复杂应用;五是利用居民健康卡实现居民健康信息整合共享。孟群主任针对试点地区居民健康卡发行和应用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提出试点地区工作任务及实施要求。第一,试点地区要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居民健康卡发行与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第二,试点地区在进行密钥系统建设时,要制定密钥管理制度,保证密钥安全;第三,要加快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和医疗卫生机构应用环境建设,完善居民健康卡应用环境;第四,促进居民健康卡在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基层卫生应用、预防接种、妇儿保健、血液管理、职业健康等卫生服务中的应用,方便百姓。

2. 新农合部级信息平台

随着新农合管理与服务的不断创新,一些地方利用信息化平台积极开展即时结报,为参合农民省内就医提供了极大便利。目前,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已实现业务监测、分析评价、费用核查等多项功能,河南省、海南省2个省级平台及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北京丰台长峰医院等3个医院信息系统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已完成联通。

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等7个新农合信息化水平较高的省(区、市)和北京协和医院等26家跨省就医参合农民较多的部属(管)医院或电子病历试点医院,将作为第二批试点单位完成与国家新农合平台的联通。各联通省(区、市)和医院要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完成联通工作;非联通省(区、市)卫生厅局应积极建设和完善省级新农合平台,尽快实现省(区、市)内新农合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卫生部将于年底对联通情况进行检查督导,查找可能存在的问题,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全面实现省级平台与国家新农合平台的联通。

以河南为例,该省不仅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由此导致了诸多问题。比如供不应求,医疗需求增长与保障供给不足以及人口流动大,河南省参合病人向县外流动的比例逐年增加。例如:2011年,在县外医院就诊的参合患者以约19%的比例占用了逾42%的新农合资金。为了解决参合农民异地结算就诊费用问题,河南省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跨区域“即时结报”减轻了农民往返奔波之苦,但这并没有解决在外省务工的农民工看病难的问题。2012年1月1日,河南省开始为在外务工农民建立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外出务工农民就地参合,就地就诊,就地报销。目前,河南各地已在北京、江苏、陕西、山东、福建等省和广州、深圳、郑州等市设立了近百家农民工定点医院。据《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2012年版)》规定:“在一些农民工集中的城镇地区,农民工输出地新农合管理机构应与输入地有关部门协商,指定参加新农合农民工就诊的定点医疗机构,并签订协议,方便农民工就地参合、就地就医、就地补偿,为外出务工的农民提供良好服务。对于务工农民比较分散、不具备外设定点医疗机构条件的,可通过远程补助等形式解决外出参合人员就医补偿问题。”

大量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在“2012中国智慧健康高层论坛”上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卫生信息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2010年开始,中央财政已投入卫生信息化专项累计近百亿。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及投资者都将大量资金投入了信息化建设当中,为信息化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1. 30.79亿元投入基层医疗信息系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项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农村急救体系建设项目5个卫生项目的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共计78亿元。

据悉,5个卫生项目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具体安排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30.79亿元,目标是逐步建立起涵盖城乡居民健康管理、诊疗规范、绩效考核等基本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并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基层综合改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项目5.21亿元,用来支持300个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目标是逐步改善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基础设施,逐步缓解业务用房短缺,并随着财政保障和管理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加强卫生监督机构的综合执法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项目1亿元,用以支持28个省级疾控中心实验室购置必要的检验检测设备,重点加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生化鉴定、金属元素和食品添加剂等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目标是有效提高省级疾控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项目25亿元,支持全国共158个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同步推进相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目标是逐步改善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的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能力。农村急救体系建设项目16亿元,支持802个县级急救机构改扩建业务用房,并配备急救车辆和相关车载医疗设备。

2. 天津滨海新区投2.9亿元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天津市滨海新区总投资2.9亿元用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利用3年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覆盖城乡医疗卫生(计生)机构的、全市领先的卫生信息系统;实现新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全程管理居民健康。

滨海新区启动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包括区域联网架构建设、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内部信息化升级改造两个方面。在区域联网架构建设方面,新区将依托滨海新区电子政务云中心建立区卫生数据中心,集中存储全区的医疗健康信息,通过数据中心实现卫生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依托滨海新区政务专网,连接区域内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实现区域内数据中心、各医疗卫生(计生)机构之间的数据高速链路全覆盖。

3. 河北财政拨款 6.5亿元追加医改

2012年7月11日,河北省政府召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暨深化基层医改工作推进会议。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杨崇勇指出,今年在已有医改投入的基础上,省级财政再追加6.5亿元资金,用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试点改革、提高村医补助、建设集体产权村卫生室、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支持开展重大疾病救助试点、加强基层卫生和医保系统信息化建设等方面。

4. 国家开发银行向北大国际医院集团提供100亿

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分行与北大国际医院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将在未来五年内,为北大国际医院集团提供100亿元合作资金,支持北大国际医院集团参与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医疗卫生产业。

国家开发银行与北大国际医院集团此次合作,实现了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紧密对接,此举不仅将为医药卫生产业发展提供强大资金保障,亦能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优势产业资源与雄厚政策资本的强强联合,将为社会资本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做出更加积极有效的贡献。

电子病历是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核心

2010年10月,卫生部了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的通知。由此,全国各家电子病历试点医院和非试点医院都开始了如火如荼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

2011年3月,卫生部印发了《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解决方案》,电子病历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核心平台地位得以确立。

2012年,《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解决方案》升级成为《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电子病历作为医院信息化建设核心的地位在这些演进的政策支撑下根深蒂固。这也注定了电子病历在2012年中仍然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角和核心。

1. 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为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我国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卫生部医政司5月10日在上海市闵行区召开2012年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医政司司长王羽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会议由医政司医疗处焦雅辉处长主持。会议系统地总结了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整体开展情况,对“十二五”期间,重点是2012年与电子病历相关的各项工作进行部署,同时交流了试点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并由上海市闵行区卫生局进行电子病历现场演示。

王羽指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卫生部按照统筹规划、顶层设计、互联互通的理念组织试点,各地在卫生部的统一部署下,认真组织辖区内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根据医改工作进展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1月底,32.1%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电子病历系统。一是建立完善了电子病历管理规范体系。卫生部先后制定下发了《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和《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试行)》等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逐步建立起电子病历管理的规范体系,让医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建立起电子病历系统功能水平分级评价系统。制定下发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建立起一套适用于我国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的分级评价系统,并组织了189家试点医院进行了实际评测。三是部分医院逐步实现院内信息系统集成与整合,信息系统合力逐渐显现。四是医院之间的医疗信息安全共享工作取得进展,医院间信息横向联系更加紧密。五是跨区域医疗信息共享模式进一步推进,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率。

王羽谈到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一是从医改进程看,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任务繁重。目前医院信息化总体水平还不能满足医疗服务实际需求,不能满足医院内部精细化全流程管理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全面掌握信息的需要,与医疗技术日益发展的趋势还不相适应。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相衔接工作还有待加强。二是从医学发展需求看,对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卫生服务手段越来越先进,对医疗数字化、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现代医学模式已逐渐从以疾病治疗、疾病管理为核心过渡到以疾病预防与健康全过程管理为核心,由此产生的海量健康数据交换需求,以及医学特有的逻辑性、交互性、私密性等特点,对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从医院管理来看,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四是从工作基础看,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区域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待进一步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政府投入不足,缺乏各级财政投入的运行机制,缺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激励机制。

王羽要求各地要切实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一是加强领导,务求实效。要尽快制定2012年本区域、本医院医疗信息化建设计划,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二是统筹设计,整合资源。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尽快研究完善区域之间、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办法,争取本级政府财政支持,加大政府投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三是点面结合,巩固提高。要强化和巩固试点成果,把好的做法、措施和经验推广到其他非试点医院,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四是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医政司将进一步推进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分级评估工作。各试点医院要继续参加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估工作。

2. 三家医院电子病历采纳模式达到6级水平

HIMSS Analytics是美国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HIMSS)全资拥有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子公司。它于2011年开始受中国卫生部委托,对国内医院电子病历采纳模式进行跟踪评比。电子病历采纳模式有8个(0~7)等级的进展。

2012年5月,美国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HIMSS)公布了最新的评选结果——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和西安长安医院的电子病历采纳模式达到6级水平。这是我国首批获评HIMSS 6级的医院。

信息化从重建设发展到重落实

1. 四川数字化医院建设评审启动

2012年9月13日~14日,四川省卫生厅组织专家评审组赴乐山市对乐山市人民医院和峨嵋山市人民医院进行数字化医院建设评审,标志着全省数字化医院评审工作全面启动。之前,雅安市石棉县人民医院已接受数字化医院评审,成为全省第一家接受数字化医院评审的县级医院机构。作为全省首批接受数字化医院评审的3所医院,均具有领导高度重视、投入落实到位、制度机制完善、建设扎实有效、数字化程度高、运行管理良好等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年来全省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和整体水平,为下一步全面开展数字化医院评审开了一个好头。

2. 北京将实现电子病历互联互通

2012年3月29日,北京市确定推进电子病历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进度,即将构建起市、区县和医院三级平台整体建设框架,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根据进度安排,北京市电子病历推进工作将分为三个阶段。

2012年~2013年,全市二级(含)以上医院将建设医生工作站,三级医院实施门急诊信息上报。同时,国家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试点将完成,试点区县将重点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初步建立电子病历共享数据库;2014年,全市所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将开展电子病历建设,并完成门急诊信息上报,重点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网络互联互通。2015年及以后,居民健康信息在不同医疗卫生机构间可实现共享和利用。面向市民的健康门户网站将得到全面提升。

3. 上海医疗信息平台将医患对接

于2011年初启动的“健康信息网”工程是上海市医改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旨在通过建立市区二级平台及其应用系统,实现上海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动态形成个人健康档案,实现健康档案的共享。目前工程的先期启动及先行试点项目建设阶段正处于收尾期,相关建设内容的主体部分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扩展项目将在今年启动。

上海市卫生局在2012年近期举行的新闻会上称,扩展项目将实现健康信息网全市覆盖,并深化沪人电子健康档案,试点电子病历区域化管理;“健康信息网”还将通过技术手段,建立起百姓与卫生服务间的信息桥梁和医生间的信息桥梁,使医患间、医生间能无缝对接。

4. 南京试点电子病历“加密”

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宣布,2012年将对南京11家医院开展电子病历认证试点,即对电子病历“加密”。由于电子病历的法律效力以及安全性与保密性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南京试点的11家医院将争取在2012年内,完成电子病历认证技术的上线工作。并根据试点医院的应用情况,编写电子病历密码技术应用指南,争取在明年实现所有医院的电子病历加密。

未来将建成六大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在2012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上做了《卫生统计和信息化建设:重点与突破》的主旨报告,就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重点与突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都对卫生信息化建设及其应用提出了新的需求与要求。孟群指出,根据当前医改对信息化发展形势要求,2012年卫生信息化工作要在10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以医改监测评估为重点在数据质量提升和挖掘分析利用方面有所突破;以卫生服务调查研究为重点在卫生改革与循证决策支持方面有所突破;以实施“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为重点在整合资源和政策措施方面有所突破;以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在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方面有所突破;以居民健康卡建设为重点在试点地区推广应用方面有所突破;以卫生信息标准研究开发为重点在标准推广应用方面有所突破;以医院电子病历建设为重点在优化流程和服务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以公共卫生数据集成建设为重点在重点疾病和死因监测方面有所突破;以落实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为重点在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和新技术应用方面有所突破;以卫生统计信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在实施四项人才工程方面有所突破。孟群还特别对加强居民健康卡建设、信息标准研制及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试提出了具体要求。盘点卫生信息化的财政投入时,孟群表示,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仅仅中央财政投入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就达到65亿元。

针对“十二五”期间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孟群提出了“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六大重点工程,即:国家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居民健康卡建设工程、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工程、卫生信息化人才建设工程。孟群在提到信息化人才建设时还指出,要争取到2020年,卫生统计和信息化人才总量基本适应卫生统计和信息化事业发展需要,各级卫生行政、统计信息、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机构进一步配备专兼职人员从事卫生统计和信息化工作,人才区域分布和配置结构趋于优化,人才短缺局面得到明显改善,人才整体水平全面提升,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卫生统计和信息人才发展的工作机制,着力造就一支规模适宜、素质精良、结构合理、技术与管理兼备的卫生统计和信息化人才队伍。

迈向“健康中国2020”的信息化建设

2012年8月17日,2012中国卫生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会上卫生部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报告分析了实现2020年国民健康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发展目标、战略重点、行动计划及政策措施。对于“健康中国2020”和医改的关系,《报告》引言部分称,“健康中国2020”战略是从保障人民健康的战略需求出发,深入系统地分析影响人民健康的挑战和机遇,是一项从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维护健康的战略,与深化医改形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健康中国2020”的总目标为: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提高国民健康生活质量,减少不同地区健康状况差异,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总目标分两个阶段目标,即2010年~

2015年的阶段目标为:加快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服务体系建立,使全体国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明显增强,地区间人群健康状况和资源配置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最高水平;2015年~2020年阶段目标为: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卫生服务利用明显改善,地区间人群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国民健康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在《报告》4000亿的投资计划中,卫生部将推出611亿元预算进行“全民电子健康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超过总投资规模的1/7。《报告》称,该工程的关键是推进大型综合医院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性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三项工作。

针对目前国内大型综合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各自建设、重复建设的普遍现象,《报告》建议由国家组织统一实施全国大型综合型医院(公益)的医院信息化标准建设。2010年~

2015年,选择沿海、中部、西部、北部地区的4个省作为全国的试点,投入经费在原有的信息化系统基础上改、扩成统一的标准。2015年~2020年,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在电子健康档案方面,目前全国大约有100多家机构在设计居民健康档案,但是各地标准不一,启用的数据库难以对接。《报告》建议首先在试点地区投入经费组织编写健康档案的标准(共性部分基础上增加个性化设置),同时进行软件的编写与开发升级,在试点省选择10个城市进行全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工程。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范文7

关键词 浅析;黔东南州;区域医疗;管理

1 黔东南州医疗资源概况

截止2011年底,黔东南州16个县市中凯里市区有黔东南州人民医院和贵医二附院两家“三甲”综合医院,每个县(市)有一所县或市人民医院,其中有11个县(市)人民医院正式通过了“二甲”评审;8个县有中医医院,州内所有的中医医院中只有黔东南州中医医院通过了“二甲”评审。黔东南州医疗资源很匮乏,并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全州常住人口为3480626人,很显然,医疗资源不能满足全州人民就医需求。每个县的县医院初步实现了内部信息化处理,大部分县医院使用的是四川绵阳创新智通公司的HIS系统,全州所有医院(包括两家三甲医院)都没有lis系统和pasc系统,医院信息化建设非常落后。

2 推行区域医疗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提出,“十二五”期间,有关部门将为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如果实行了区域医疗信息化管理,病人每次就诊信息都保存在中心数据库服务器上,电子健康档案所需的信息字段可以直接在中心数据库服务器上调用,可以实时的保存病人的健康状况,方便医生了解病人的病史。

(2)有利于推行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区域医疗信息化管理后,整个州内所以的公立医院都实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各个医院的工作站通过B/S模式和中心服务器连接,医院不再设有服务器,医生所开的电子处方和书写的电子病历实时保存在中心服务器上,这样就消除了因为各个公立医院的管理方式不同而难以统一推进改革的现象,各个医院的财务报表、电子处方、电子病历、病人病案和临床路径等实行规范化统一管理,有利于规范州内医疗行业,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

(3)开展区域医疗信息化管理后,医疗资源实行集中统一化管理,医疗单位不再承担信息化建设费用,由医保中心统一负责管理,优化资源,避免医疗资源铺张浪费的现象发生。各个县的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室和乡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单位以较低的成本来实现医疗信息化管理。因为区域医疗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基于B/S模式的,不依靠任何的软件平台,要能上互联网,基层医疗单位的工作站就可以和中心服务器连接起来,并实时保存病人的诊疗信息。黔东南州人口大部分在农村,基层医疗单位负责重要的医疗任务,基层医疗单位和中心服务器连接后,可以实时掌握病人的健康信息,特别是落后地区农民的健康信息。

3 推行基于B/S模式的区域医疗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3.1黔东南州自身情况分析

州内人口众多,地域广阔,推行后受益人群多,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农民。基层医疗机构分布广泛,如果能推行成功,可以向整个贵州省乃至全国推广。州内医院大部分业务量少,管理相对简单,涉及的内容较少,推行区域信息化管理受到的阻力小,易于实现统一化管理。大部分医院于2009年后才开始使用HIS系统,信息化建设落后,利于统一推行区域医疗管理系统。

3.2基于B/S模式的区域医疗系统的可行性设计方案

3.2.1网络设计。黔东南州通信网络以凯里为中心,面向15个县辐射,各个县连接凯里的光纤具备几百兆以上;各个县医保网络中心到县医院具备百兆以上的连接速度;乡镇卫生院与县医保网络中心具备十兆以上连接速度;街道卫生室和乡村卫生室与县网络中心具备四兆普通ADSL拨号。网络设计采用三层结构设计,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核心交换机与县医保网络中心的核心交互机通过专线光纤连接,街道卫生室和乡村卫生室通过普通ADSL拨号与县医保中心机房连接,各个县医保中心机房和州医保中心机房通过专线光纤连接。

3.2.2硬件系统设计。核心交换机、汇聚交换机和接入交换机带宽满足网络需求,网络在满负荷工作时无阻塞。县医保中心的服务器群主要用于运行系统软件和处理、保存数据,一组服务器群用于运行系统软件,另外一组服务器群用于处理和存储数据,系统采用基于IP的SAN技术来连接州医保中心,实现异地容灾备份。州医保中心的服务器群具备云计算处理能力,具备存储和处理各个县医保中心上传数据的能力。

3.2.3软件设计。系统软件采用B/S结构设计,客户端工作站不再运行系统软件,客户端通在浏览器上输入服务器地址就能工作。系统软件功能有:门诊(预约)挂号系统,门诊医生工作站,住院医生工作站、住院护士工作站、药房系统,药库系统,财务系统(门诊收费系统、出入院管理、决策分析系统),州医保接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系统接口,物资库房管理等系统。系统软件分别在各个县医保中心的系统服务器上运行,客户端工作站直接访问系统服务器工作。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范文8

一、总体要求

在“智慧”建设总体框架内,以市直三级医院和县(市、区)区域性中心医院为龙头,以重点临床专科及骨干医务人员为主力,构建贯通市县、覆盖城乡、外联京沪等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系统。

力争到2018年年底,实现市直三级医院和县(市、区)区域性中心医院远程医疗系统互联互通;到2019年年底,建成区域内沉底盖边、互联共享,区域外靠大靠强、联袂高端,上下贯通、内外衔接,体系完备、务实应用、运转高效的全市远程医疗系统;2020年,在全面建成高水平远程医疗系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远程医疗走向社区、走向家庭、面向公众个性需求,为公众开展更高层次的远程健康咨询、远程健康教育、远程健康监测、远程居家健康养老服务、远程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等更多领域、更大范围的远程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务实应用。调动大医院及其骨干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他们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创造必要的条件。以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宗旨,突出务实应用,提高远程医疗系统的利用度,保证高效运作,努力在基层为人民群众提供同质化的医疗服务,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难的现实问题。

(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市卫生计生委统一制定全市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实施管理办法,对各地、各单位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各县(市、区)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实施方案,县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远程医疗系统统筹建设与监管工作。

(三)互联互通,促进融合。加强标准和规范建设,重视电子病历与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深度有机融合,重视远程医疗系统所涉及的各业务信息系统与区域健康信息平台的融通,确保各类远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避免出现新的“烟囱”和“孤岛”。

(四)集约资源,安全高效。利用好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和各业务系统,大力推进区域性各类会诊、诊断中心建设,实现资源的集约化。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大幅度减少重复检查、重复治疗,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经济负担。健全和落实信息安全管理相关制度,确保信息安全,保护群众隐私。

(五)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坚持需求引导建设,从实际出发。市直三级甲等医院和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要加快建设步伐,为全市作出示范;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区,要按照市制定的分步实施计划,从区域远程会诊、影像诊断、检验检查、病理诊断、心电诊断、消毒供应等中心建设入手,不断向前推进。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市级远程医疗平台建设。要打破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远程医疗服务模式,采用“多对多”、“平台对平台”的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实现区域内所有远程医疗服务业务的互联互通、集成共享,自由组合、统一监管。加快基于市、县人民医院远程会诊系统的市级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将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市二院、市四院、市口腔医院首先接入,作为远程医疗服务主要的支持单位。接入平台的市直医院要积极上联国内外知名医院,每所市直医院要与三家以上国内外知名医院形成远程医疗合作关系。区域内申请接入的各医疗机构根据需要,签订协议、自由选择支持单位。

(二)加快推进基层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在县(市、区)范围内,依托县(市、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所〉),建设向上与市级远程医疗平台互联互通,向下覆盖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开展集中读片、出具诊断报告、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医学咨询等基本业务。加快建成中心化、集约式的远程会诊、影像诊断、检验检查、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五大中心”,条件较好的地区,要积极提升远程医疗的层次和内涵,逐步建设完善“12大类”远程临床医疗系统。

(三)加快建设远程医疗系统制度支撑体系。制定远程医疗系统建设、运行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包括分级管理制度、审核同意制度、合作协议制度、知情同意制度、监督管理制度,以及信息安全管理、准入管理制度、责任认定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同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调整完善,确保远程医疗系统规范、高效运行。

(四)加快建设市、县远程医疗管理中心。市和县(市、区)成立远程医疗管理中心,在各级卫生计生部门的领导下,承担区域内远程医疗系统业务运行、制度建设、接入申请、运行监控、维护保障、绩效考核、信息公示、督查奖惩等职责。远程医疗管理中心在医保、价格政策支撑下,可以承担费用管理和结算中心角色。

(五)加快推进远程医疗系统务实应用。要将医务人员参与完成远程医疗服务工作,作为晋升上一级卫生专业技术职务重要条件。要将远程医疗服务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对口帮扶和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内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落实远程医疗政策,支持辖区内远程医疗机构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制定落实基层医疗机构远程医疗绩效分配机制,远程医疗服务收费按比例补助远程医疗会诊和诊断专家及相关人员,充分体现远程医疗服务的劳动价值。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应制定完善院内远程医疗绩效分配机制,远程医疗服务收费按比例补助远程医疗会诊和诊断专家及相关人员,充分保护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各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与各项医改任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结合本地实际,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县(市、区)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协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应用有序推进。要积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力争在完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相关政策上取得进展。

(二)强化资金保障。全市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工程量大、覆盖面广、建设周期长,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在系统建设运行过程中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用于市级远程平台和基层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以保障我市远程医疗服务健康开展。

(三)强化队伍建设。要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开展业务教育、培训,普及卫生信息化知识,树立互联网发展思维,加强远程医疗服务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和能力培养,造就一支视野宽、知识厚、业务精,能力强,既懂常规医疗管理、又懂信息化时代医疗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范文9

[关键词] 区域卫生;信息化;共享平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1. 034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1- 0054- 02

1 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解析

1.1 项目背景

卫生信息化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和基本保障,卫生部于2010年完成了“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整体思路,简称为“35212工程”,就是建设国家、省、地市级3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建立和加强卫生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保障2个体系。

1.2 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市县各级医院陆续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多数以his(医院信息系统)为主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很多医院已经过渡到以cis(临床信息 系统)为主的临床应用系统上; 同时emr(电子病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 lis(临床检验系统)、pacs(医学影像)、手术麻醉等系统也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但各级卫生管理机构的信息化程度还相对比较低,基本停留在独立办公的单机处理阶段,对下级单位基于网络的管理监控能力十分薄弱,基层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信息化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医疗系统各分支机构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接入平台,信息无法进行互通,不能实现数据共享。

1.3 必要性分析

随着中国近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关注民生、改善生活”已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是医改政策要着力解决的关键所在。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医改进程中必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核心任务就是建立实用共享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也明显加快,未来几年将是各地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段,整合本地区的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已经成为必然。从以下几方面的需求可以清楚地看到卫生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1)社会公众关于看病容易看病便宜的需求。

(2)医疗卫生工作者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需求。

(3)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绩效考核以及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的需求。

1.4 困难性分析

山东省“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总结了卫生信息化发展存在的困难,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

(2)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同时也存在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现象,造成了卫生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

(3)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4)推进机构建设滞后,卫生信息化专业技术机构缺乏既懂卫生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5)信息技术基础研究较弱。

(6)信息网络信用体系欠缺,没有完备的责任认定和审计体系。

2 建设目标任务和建设原则

2.1 建设目标

(1)在框架设计上,从垂直业务和单一应用完成向集成化信息平台与应用系统建设相融合转变,利用平台技术实现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监管能力,有效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实施。

(2)在业务内容上,从面向单一卫生业务管理向综合管理和为居民提高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既突出服务,直接让居民成为卫生信息化发展的受益者,又完善管理,促进医疗服务成本降低,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与管理。

(3)在实现路径上,在全市统一规划下,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内部信

息系统建设,提升机构内部管理效率及服务能力,为区域卫生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及早部署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完成各分建数据中心区县的整合对接。

(4)从实现目标上,重点建设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资源库,实现全市任何居民在全市任何医疗单位的无差别就诊及健康信息的随时随地调阅共享,推动“居民健康卡”的应用,深化以平台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综合管理四大领域的卫生信息化应用建设。

2.2 建设任务

切实有效地落实新医改规划要求,建设以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心,以“居民健康卡”为重点,大力推进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具体任务有以下几项:

(1)通过建设市级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及卫生系统专网满足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和区域医疗应用系统的基本需求。

(2)通过部署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

(3)通过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采集医疗卫生服务等有关业务过程中的居民健康信息,建立标准化的健康档案资源库和电子病历资源库,实现健康档案的自动建档、自动更新;实现区域内电子病历共享、检验检查结果共享。

(4)通过公共卫生系统建设,使卫生工作者能全面掌握人群健康信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工作;居民能掌握和获取自己完整的健康资料,参与健康管理,享受持续、跨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卫生管理者能动态掌握卫生服务资源和利用信息,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从而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与服务质量。

2.3 建设原则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试点成功,全面推进”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高起点:顺应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瞄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最新趋势,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技术,打造全市智慧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2)大规划:站在全市卫生资源信息化系统规划的角度,对县市区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全市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各项管理与服务业务进行全面统筹、科学规划,覆盖范围大,建设内容全。

(3)全功能:实现区域电子病历共享、网上挂号、医疗行为智能监管;实现疾控、妇幼、应急指挥、血供等公卫服务全面信息化;实现集卫生监督执法电子化、行政办公自动化、辅助决策智能化等功能于一体。

(4)重视足:要充分认识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各级卫生系均要由一把手亲自负责,建立健全各级实施机构,在市局的统一安排下部署和实施。

3 建设方案

3.1 总体架构

总体来讲,市级卫生信息化的目标是逐步建立起以市级卫生云平台为核心、覆盖全部医疗卫生机构、市县乡村四级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的信息系统。

3.2 方案规划

(1)成立市级卫生信息中心,在市级医疗卫生系统中选择合适地址,建设市卫生数据中心机房。

(2)建设满足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应用需求和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应用需求的数据中心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等基础设施资源。依托虚拟化技术形成市卫生云数据中心资源池。

(3)在云计算中心建设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接入整合各县区信息平台;接入整合各地已经成熟应用的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

(4)建设市居民健康档案资源库、电子病历资源库两大卫生信息资源库。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范文10

佛山市被卫生部列为居民健康卡第一批试点城市之一。居民健康卡是国家卫生信息化“3521-2工程”框架提出的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三级信息平台,实现医疗卫生服务跨系统、跨机构、跨地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所必须依赖的个人信息基础载体,是居民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身份识别、基础健康信息存储和实现居民与医疗机构间、医疗机构相互间、医疗机构与社会公共服务等相关部门间信息互通共享的纽带和关键,是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抓手,是检验佛山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功能的“金钥匙”。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于2009年7月开始建设。该平台是以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存储为基础,连接区域内的各医疗机构及医疗机构内的业务系统,实现信息互通共享,业务联动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正是有了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成功建设,居民健康卡一卡通项目才能真正做到切实落地。

佛山市首先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的要求,研究制定了佛山市居民健康卡建设方案,卡面由佛山市卫生局与中国银行联合统一设计,按照银行卡管理规范进行发行。佛山市在2012年3月,完成了国家卫生部标准佛山市居民健康卡试点系统的建设,同年年底开始试点发放具有金融功能的居民健康卡;佛山市在推行健康卡的过程中采用了试点先行的办法,2012年完成的全市五区首批十二家卫生机构健康卡试点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将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大中小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健康卡发行和应用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全市居民健康卡发卡工作,全面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

佛山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主要业务建设系统内容包括有:佛山居民健康卡管理系统;市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卫生信息标准管理系统;卫生业务管理系统;卫生业务协同系统;市民健康服务系统。

1. 居民健康卡管理系统

佛山居民健康卡为佛山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身份证为主体,辅助以全市统一的市民健康卡作为补充和过渡,并兼容二代身份证、市民卡、医保卡等。佛山居民健康卡作为为公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工具,除了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的一卡通外,还能与上级主管部门及其他行业实现共享与交互。电子健康档案需具有区域唯一性(每人唯一编号),存放在市卫生数据中心。最终实现基于居民健康卡的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索引体系。

佛山居民健康卡由市卫生局集中管理,各医院调用统一管理的系统功能模块。从制发卡、管理持卡人基本资料、卡维护和交易管理等多个层面对市民健康卡应用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并且对与卡相关的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进行管理。

该套系统建设完成后,实现了全佛山居民健康卡的实名制推广,利用居民健康卡的卡片介质,实现跨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健康卡管理,还包括卡的挂失,补卡,设置黑名单,停用,操作审计,修改密码等功能,使得居民在佛山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实现区域卫生的协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信息基础。

在保证信息共享的前提下,佛山居民健康卡也考虑到有效保护个人隐私的问题,在所有的居民健康卡均设置有密码,医生调阅及网上查询均需要密码。

2. 市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

本系统根据卫生部区域健康档案建设的要求,分别采集佛山区域内居民从出生到死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记录,包括基础信息以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教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健康档案信息,逐步实现“多档合一”,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实现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的一体化。

市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是作为一个工作平台和有力工具,其主要建设目标是建立广义的居民健康档案,高效地使用居民健康档案资源,对人群进行全面的健康管理,提高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水平。

系统内先进的信息整合技术,不仅可以根据健康卡、身份证查询到个人信息,还可以通过医院原有的旧的就诊卡号、医疗内部号、就诊流水号、甚至儿童接种编号查询到个人健康档案。

当居民在不同的卫生机构享受医疗服务的同时,系统也可以实现动态建档,即从不同的医疗机构建档,建档人员可以从医院通过诊疗信息建健康档案,也可以通过疾控的计划免疫系统建立健康档案,甚至可以通过血站献血记录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3. 卫生信息标准化管理

本系统对全市医疗卫生数据的采集、交换与共享进行统一的规划,建立数据采集、交换与共享的标准、维护和标准实施机制,指导各部门使用和遵循标准,确保标准能够满足和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系统提供健康档案数据的数据字典与应用系统直接对接的功能,当国家新的数据字典,应用系统将自动更新。

4. 卫生业务管理系统

该系统实现区域内所有的卫生业务的综合查询、统计与业务监管。根据不同的业务管理条线,各业务科室日常业务管理信息化,包括信息化科室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信息管理与监控功能。

通过各业务系统的报表展示,加强对卫生业务部门的激励和监督,增强政策、服务和价格的透明度,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当有突发事件暴发的时候,根据系统提供的血液库存情况,特殊血型人员资料,可以全面了解血液使用情况,及时调整血液的供给。

同时系统对业务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对各市各种卫生资源的管理,合理分配,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5. 卫生业务协同系统

本系统通过采集的卫生业务信息,进行不同医疗机构间信息联动,让信息真正活起来,流动起来。平台的业务协同系统包括但不局限于双向转诊子系统、血液流转、基本信息查询等。

通过对血液流转监控,可以跟踪从献血到医院端用血的全过程。对可能发生的血液传染疾病做出及时、快速判断及相关处理。

对于职业医生资格审查信息,平台通过就诊记录和医生的关联,利用卫生监督部门的职业医生许可的相关信息,对佛山区域内的所有医生进行监控,对于患者投诉的非法行医的人员做出及时处理。

6. 市民健康服务平台

市民健康服务通过在数据中心数据采集分析的基础上,对业务数据进行充分利用,以卫生网站的形式,动态地公布各种卫生信息。增强卫生政策的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机制,为开展市民健康业务服务,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对于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系统也实现网上办公的功能。

佛山市民可以通过平台定制医生调阅其自身健康档案的内容,自己设置哪些内容医生可以看,哪些内容不可以看,最大程度上保护个人隐私。

居民健康卡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的应用

佛山市是首家将居民健康卡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综合应用的试点城市,其创新地实现了卫生部对于“3521-2”工程的精髓,通过居民健康卡的应用,使得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其区域医疗信息共享,降低居民的医疗支出,实现了高效率的业务监管。

1. 总体应用架构

居民健康卡卡管系统,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的注册服务,索引服务,验证服务,生命周期服务,将卡管系统有机的融合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实现了数据的统一性,合理充分地利用了现有的资源,高度节省了建设费用。

居民健康卡通过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使得居民可以通过健康卡,实现各个医疗机构的联动,和信息充分共享。

2. 佛山居民健康卡建设模式

佛山卫生局在居民健康卡的建设和推广中,采用了目前比较主流的银医合作模式来开展工作。

“银医卡”是佛山卫生局与银行合作发行的联名卡,也称“银医合作模式”。这种卡具有全部银行卡功能、可跨行业使用的借记卡。卫生与银行合作,整合双方的系统、渠道和服务资源,银行业务系统和卫生诊疗系统技术连接,双方系统间进行数据交换,协助发卡,联动办理居民健康卡账户激活、挂失、销户等交易,方便客户使用,即在医院现场制卡,当场取卡;协助医院搭建自助服务平台,改进医院就医服务流程;创新各种付费模式,支持客户本地、异地的资金结算;开放银行自助终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作为医院窗口的延伸,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等就医服务。

这张佛山市卫生局和中国银行佛山分行联合发行的居民健康卡,同时具备身份识别、健康数据存储、诊疗和金融服务功能。中国银行(银行外联平台、MIS POS系统)与市卫生局(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进行互联,居民、医生等可以凭居民健康卡查询持卡人的健康档案信息或处方病历,实现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的全市医院共享,并可以通过专用读卡器读取居民健康卡上信息来方便患者异地就医和报销。同时,通过“银医互联”平台,在联网医院铺设自助终端设备与医院HIS系统连接,实现自助挂号、预约挂号、自助缴费、自助查询打印等功能,并在中国银行自助终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上实现预约挂号、缴费、查询等功能。

3.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居民健康卡应用

为了让佛山市民能够很好地使用居民健康卡,在佛山市区域卫生平台上以健康卡做主要识别标识,同时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库也以健康卡为主索引进行数据整合。所以,健康档案调阅及其他使用身份标识功能(如预约挂号、业务协同系统等)全部支持健康卡持卡应用。

对于佛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同时进行居民健康卡业务系统的改造,主要包括临床系统改造、接口建设、自助终端及各级医院内部系统改造四类。

上图示例举了佛山市民在住院时使用居民健康卡的场景:患者持居民健康卡及时办理了住院手续,通过健康卡银行功能直接预转账或者现金形式,实现了预交住院费用的功能,在医生诊疗和开药阶段,医生通过健康卡得知了患者的以往病史,和用药禁忌等信息,为准确及时诊断和救治提供了信息保障。最终通过健康卡办理了出院手续,恢复了身体健康。

同样,在患者门诊时,居民健康卡同样发挥了其一卡通良好的作用,从门诊预约挂号,就诊,门诊结算,取药,医技检查,到深化治疗,居民健康卡在每一个医疗环节都起到了一个信息媒介的作用,为医生的及时准确的诊断,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都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 健康卡密钥管理

密钥管理体系是IC卡应用的安全核心。在省级密钥管理体系建设之前,佛山市居民健康卡的密钥管理参照省级密钥体系进行建设。部级密管系统负责生成部级密钥,省(市)级负责接收部级密钥种子,生成佛山市居民健康卡各类密钥及安全存取模块(SAM)。SAM卡芯片应按照卫生部《居民健康卡生产企业及产品备案管理办法》要求,在获得准入资格的供应商中选取可满足SAM卡使用需求的芯片商,完成SAM卡生产制作。首发时由卫生部、佛山市卫生局、中行佛山分行成立的联合工作组负责组织SAM卡生产制作。

佛山市居民健康卡的密钥管理体系除了支持卫生部、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密钥体系规范外,同时需要支持将来卡中多种应用的扩展。规划将建立市级密钥管理中心和佛山市地级对称密钥管理系统。市级密钥管理中心(试点期内代行省级)负责接收部级密钥种子,市级对称密钥管理系统负责管理部级密钥管理中心下发的相关密钥并生成佛山市居民健康卡所需要的应用密钥。对称密钥管理系统以离线和在线两种方式为地市级密钥管理中心提供地区密钥生成服务。

建设经验

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居民健康卡系统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得到了广泛赞誉,佛山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已经走在了全国领先的水平。综合该系统的建设及运行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

覆盖范围广: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不仅覆盖医院和基层机构,还包括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血站、慢病院、职防所、皮防所等公共卫生机构,这是目前全国其他地方区域平台没有做到的。

区域卫生信息标准: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包括区域卫生信息标准的落地工作,是在遵循卫生部标准规范的前提下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佛山作为卫生部的区域卫生资源规划试点城市,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两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平台上多功能的实现:佛山市区域平台相当多的功能,是全国其它平台没有实现的,尤其在业务协同方面,双向转诊,采供血全程跟踪,与计划免疫系统交互,与卫生监督系统交互等。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范文11

[关键词]信息化;医院信息系统;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居民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投资增加。和医院和制药公司,更充足的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工作重心转向内涵发展模式的转换。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信息化建设成为医疗系统各企业的重要目标。当前信息技术应用已在医疗服务、医卫管理、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等领域全面展开。

一、IS建设的重点由HMIS转向CIS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单机系统、局部网络系统到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多个阶段。特别是随着国家金卫工程的展开,已经有许多医院相继建立起医院范围的信息系统,一些公司相继开发了商品化的整套医院信息系统并在医院推广应用。在信息系统应用技术上,客户/服务器结构的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大型信息系统的主流,使用Windows环境和图形化的用户界面是目前医院信息系统主要采用的客户端环境,基于SQL语言访问的大型数据库在医院信息系统中也已普遍使用。

电子病历、医学影象为HIS的最亮点。目前我国有许多医院建立医院信息系统,与电子病历的发展的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通信设施,迅速增加的成本性能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发展电子医疗记录和医学图像系统奠定了基础。目前CPR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研究适合电子病历多种内容、媒体的数据结构;恰当可靠的安全机制;高效经济的存储方案;实用方便的数据输入和阅读手段;标准规范的数据交换方法。建立PACS的一个目标是方便图象的存取,另一个目标是建立无胶片化的医院,提高经济效益。标准化技术、PACS与其它系统的信息交换问题、图象预取技术和图象压缩技术是当前 PACS应用的主要技术。设备上,PACS不仅要建立1-2个可以显示图象的工作站,还需要高质量的图像采集设备(如专用的胶片激光扫描仪)、大量的图象显示设备、十几个TB的在线存贮容量和高速度的网络通讯设备。

远程医疗正在迅猛发展。远程医疗在中国近年来发展迅速,一些著名的医学院校、医院设立了一个远程咨询中心。国内远程医疗趋向于应用服务,传输方式多采用电话拨号,部分采用ISDN、FR、VSAT、 INTERNET方式。虽然很多公司投入开发研究应用于远程医疗系统,但是对远程医疗技术高层次的应用研究还处在无人尝试阶段。

二、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

1、大型医院的信息化已经进入整合阶段,未来会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

大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将主要是整合HIS系统和CIS系统,通过HIS的升级推动HIS向临床信息化发展,如电子病历、在线临床医疗信息共享等。同时PACS系统、预算管理系统、数字化医院集成平台等也会快速发展。

2、社区医疗信息系统

基本模式是在一个社区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外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功能是记录所有医学界过程,完成计费,药物和医疗用品管理,为每个社区的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可以做到在医疗文档共享,支持药物输送。系统升级后,还能支持包括全科医生团队管理、家庭病床管理、慢病管理和慢病随访等新功能,甚至实现支持患者“上传”和“远程预约挂号”。目前,上海、北京等地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快,已经开始逐步建立社区医疗服务系统。

3、以大医院为中心的系统

基本模式是依托某个大医院或地区的中心医院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外联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与上一类系统相比,它的特点是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直接享受到某个大医院(或中心医院)的医疗资源,如远程挂号预约、远程会诊、“上传下送”等服务。

4、区域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基本模式是在一个区域内建立一个医学影像中心,供区域内成员共享。除了提供医学影像共享资料之外,系统具备“基层拍片、高层阅片”功能,对一些拥有检查设备但诊断水平偏低的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帮助。

5、区域医疗协同系统

本系统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医疗系统,系统基本目标是:大范围实现医疗文档共享,让医生在接诊时能够了解到就诊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医疗机构的医疗记录,以此辅助医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治疗的有效性,从而减少重复检查检验、降低医疗费用。

总之,通过对我国医药卫生行业信息化的调查研究,赛迪顾问认为在我国HIS建设由HMIS向CIS转变过程中,电子病历系统、医学影象系统和远程医疗发展潜力很大,这必将带动医药卫生系统对IT市场产品、技术和服务的需求增长。特别要指出,这些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的行业特色突出,需要IT业人士和医药人士的共同努力。国家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投资增加,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医药贸易电子商务的开展,将拉动医疗卫生行业对网络通讯设备的需求。生产管理模式和资金实力决定了制药企业成为ERP管理软件的潜在用户。

参考文献

[1]何雨生.2003年中国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进展.上海: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2004既第二届中美医院信息化论坛,2004年5卷

[2]王涛.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业务流程重组.上海: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2004既第二届中美医院信息化论坛,2004年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范文12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贵兴明确主张,“我国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将更多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医疗领域,提高信息化水平是医改的重要环节。”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邱委员。关于我国如何实行医疗信息共享和提高医改信息化水平,他给予了深刻的解读。

邱委员说:“近年来,政府、医疗机构、医疗卫生行业信息产业链的主要参与者,都积极投身于医疗改革中。以医疗卫生标准为基础、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建立互联互通的区域医疗体系,逐渐成为行业和政府努力的重要方向。对于医疗信息化建设来讲,最关键的是医疗信息的共享。”

“所谓医疗信息共享,就是以前以医院为单位的、封闭的医疗诊断信息,通过网络实现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共享,从而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其包括医院各个科室之间,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医疗保险、卫生行政部门之间等几个层面。”邱委员说,“医疗卫生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已逐渐为人们所认知和接受。建立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和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的全民共享,已成为当前医疗改革和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据邱委员介绍,目前,美国奥巴马政府预期在5年内对医疗信息技术投入200亿美元,实现全国病历的计算机化。然而,我国尚需出台相关标准来确定什么信息需要共享和可以共享,还需要建立信息共享的开放标准。通过开放标准不仅可以确保信息系统的灵活性,实现不同系统的整合和互操作,还可以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跨区域和跨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有力地推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对此,邱贵兴院士提出如下五条科学的、严谨的建议:

第一,国家应投入更多的资金,并规定信息化投入标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医院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硬件改造和购置以及软件系统的升级与兼容性改善,也让一些医院面临资金困扰。一项在488家医院进行的调查表明,有54.30%的医院把缺乏资金支持列为信息化发展障碍的首要因素。在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中,大于500万元的医院占 28.81%,小于200万元的医院占52.46%。其中,三级医院的信息化投入主要集中在200万元~2000万元,亦有4.92%的医院投入高于 2000万元;三级以下医院的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200万元以下,其中50万元以下的约占16.63%。《2003~2010年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医院每年应将收入的1%~3%用于信息化建设,但上述标准并不是强制性要求,很多医院并不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因此,在推动信息化建设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在8500亿元的医改投入中做出很好的规划,尤其是对于不发达地区,需要相应的财政补贴;对于发达地区,则要制定强制性规定,以保证持续的投入,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二,推动信息技术发展均衡化,应该全国“一盘棋”。目前地域和医院级别不同,信息化投入差异也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如果以每床位累计信息化投入计算,三级医院的投入明显高于二级和一级医院;华东和华南相对投入较高,上海、浙江和广东分列前三位,中、西北部则比较低,其中,上海平均每床投入资金是甘肃的 3.26倍。目前,应先推动区域化的发展,如以地级市或省为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同时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在未来时机成熟时,做到全国医疗信息共享,这不仅有利于卫生决策,也十分方便患者就医。

第三,建立中国自己的标准,扶持一批医疗信息行业产商。对于医疗信息共享,当前重要的事项是确立中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确立有助于国内企业占领医疗信息行业发展的制高点,有利于国内企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尤其是设立创新基金,孵化更多的中小企业发展。

第四,真正理想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应该是患者持有自己的健康信息卡,像银行卡一样设有密码,患者可以自行查阅。卡上有患者详细的健康信息和医院就诊经历,患者无论在哪家医院看病,病历都可以通用,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信息流通。允许病人访问医院数据,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以往这些医疗信息被认为是医院的私有财产,是被隔离起来并严加保管的。现在,我们认为这些信息是病人的数据,有些是需要合理共享的。

第五,培养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缺乏也是阻碍医院信息技术发展的另一大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缺乏业务和信息全面熟悉的复合型技术人员,医疗卫生工作者对于IT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整体偏低。高校没有医学信息化专业,培养机制欠缺,同时掌握医院管理和信息系统开发的复合型人才本身就相当稀缺,而医院能给予的待遇大多远低于IT行业的系统分析师,很难留住人才。因此,邱委员建议提高医学IT行业的薪酬标准,吸引高质量的人才是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