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区域经济发展探讨3篇

区域经济发展探讨3篇

时间:2022-12-20 15:21:51

区域经济发展探讨3篇

区域经济发展探讨篇1

近年,我国财经类专业发展火热,也从侧面凸显了我国对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现阶段,我国会计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强创新与改革,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因此,高职高专教育在计划发展过程中,也要提高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并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一、区域经济发展中复合型会计人才应具备的技能

复合型会计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时期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作为复合型会计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综合处理能力、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具备强大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凸显自身优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贡献力量。

(一)良好的业务综合处理能力

作为一名专业的会计人员,首先是要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综合处理能力。所谓扎实的专业基础,主要就是能够对我国相关会计准则熟练掌握并应用,同时还要能够精准无误地对相关经营业务进行处理。除此之外,作为会计人员,还要对其他国家的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有所掌握和了解。以我国环渤海经济区为例,近年来,随着该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会计人员必须对东北亚各国的会计准则加以学习,并将这些法规准则同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对比,明确两者的差异和不同。与此同时,学习国际贸易知识也十分必要。例如,在处理会计业务的过程中,会计人员必须对各国贸易惯例、贸易准则、贸易流程以及海关估价方法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精准无误地处理会计业务,提高自身的业务综合处理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对复合型会计人才进行培养,还要求其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随着会计行业的不断更新与变革,与之相关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因此,对于会计人员,一方面,要对本专业的财务会计知识进行掌握;另一方面,还要对相关边缘学科知识进行了解。在专业知识方面,现阶段,会计人员需要对新旧会计制度接轨之后,会计的演变过程有所了解,同时还要了解会计管理体系、核算体系的变化,具体如会计假设、会计规则、会计管理、会计基础、会计原则等。在边缘学科知识方面,会计人员要对法规制度知识、市场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管理会计、控制论、信息论、外语经济管理、金融业务、系统论等知识侧重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三)强大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会计处理工作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在电算化企业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应用各种各样的会计软件。因此,作为会计人员,必须对财务处理相关软件操作熟练掌握,以确保自身实际工作能力,满足具体的工作需求。高等教育在对复合型会计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进行调整和创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复合型会计人才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四)现代化的思想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企业也要对现代化管理体系和制度加以建立,而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尤其是作为会计人员,必须拥有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持以价值管理为核心,树立全方位、立体化的资金管理理念;第二,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树立资本增值和资本保全的现代化管理理念;第三,基于成本管理,确立利润最大化的会计管理理念;第四,立足于财务信息,确立全面参与企业控制、企业分析、企业决策以及企业经营预测的管理理念。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首先,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对会计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虽然已加大了会计实践教学的比例,但由于缺少企业实践机会,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还很容易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导致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不利于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并对学生的今后就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会计类专业建设中必须对此及时调整和改正。其次,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对复合型会计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还未能建立起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未能明确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最后,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对复合型会计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会计人才层次单一的问题,不符合高层次人才发展需求,且单一的人才层次,也不利于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不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三、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策略

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对于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具体需求,高职院校在对复合型会计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具备良好团队协作能力、文化沟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同时还要具备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会计、金融等方面知识的优秀人才,推动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朝着国际化、高素质方向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新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对复合型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在对会计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必须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扩充和拓展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其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要求进行充分考虑;最后,要根据企业发展情况,明确复合型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例如,周边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通常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文件处理能力;再例如,外贸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基本的英文水平。高职院校在对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定的过程中,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为基准,使设定好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被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创新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规格

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在对复合型会计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基本的素质要求。作为一名优秀合格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不仅要具有健全人格,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业务实践能力,要能对自身所从事的工作和岗位有清晰的定位和认知。其次,要积极调整知识结构,与时俱进。随着现有会计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也要紧跟会计制度和政策变化,提高人才对信息系统以及专业化软件的使用能力,并使其能够熟练操作基本的办公软件和财务软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财务工作要求。与此同时,复合型会计人才还要具备外贸单证词汇以及会计专业英语词汇的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工作当中,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加强对会计相关专业英语词汇的灵活学习及应用,以构建起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最后,还要调整人才的能力结构。强化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相关政策法规的决策和更新能力,提高其对基础性财务会计工作的处理能力,包括其在英语等级证书以及相关专业证书方面的获取能力、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和使用能力。

(三)创新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手段

1.完善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在对复合型会计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妥善做好课程设置,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基础财务、软件操作、税务会计等相关课程,同时还要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进行调整,使之成为基本的办公软件课程。与此同时,还要将办公软件、税务会计、财务软件、国际贸易等实践所需课程进行调整,使其成为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使课程设置更具侧重性。2.对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实践课时。对于那些与技能练习相关的课程,可考虑增加实践课时;对于具有较强专业性的技能课程,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深入企业实践,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3.积极调整师资团队。高职院校可在现有的教师团队基础上,丰富教学团队构成,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来校授课,使课程教学更具实操性,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与当地企业发展相挂钩,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企业发展需求。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要高效利用校园资源,对其他专业课程进行设计,并对其他专业课教师进行统一调配,使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更加丰富和完善。4.调整和改善课程教学手段。高职院校要对当前的课程实操设计面进行拓展,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和多样。充分利用慕课资源、翻转式课堂、实训平台等形式及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使学习过程直观化、形象化。教师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5.调整实践就业环节。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大背景,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将就业和实践进行联系,谨慎筛选实习单位。例如,学生在对岗位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个人的专业兴趣,同时还要考虑企业的综合发展。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大大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同时也能避免学生在选择工作和实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四)创新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更好地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助力区域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入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展开调研,了解当前的人才需求趋势。与此同时,还可对企事业单位发出邀请,使其参与学校教学计划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根据当前的会计信息化以及国际化需求,通过优化和整合课程体系,制定完善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对这些基础课进一步夯实,同时也能对专业课程内容加以精简,使实践教学学时能够与理论教学学时达到平衡,从根本上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五)创新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的高职院校教学体系能够在专业以及师资归属等方面明确划分,但这对于优秀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却并未起到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学校在对复合型会计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其掌握会计相关知识,同时还要涉及相关专业的重点课程。因此,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还要做到“师资共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例如,若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加以学习,便可将其作为会计专业学分抵扣,但前提是,要对教师本专业课程开设的下限以及学生本专业课程学习的下限加以设置。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掌握会计专业课程内容,避免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出现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近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学生能够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对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加以学习和掌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重心,使之成为实践指导。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大大提高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中复合型会计人才应具备的技能,其次分析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现状,最后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总之,近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从而也对复合型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积极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培养手段以及培养规格,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作者:冯桂玉

区域经济发展探讨篇2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融资问题已经是困扰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更好的解决小微融资困难,央行从货币政策角度出发实施“量增、面扩、价降、结构优化”等策略,助力小微企业经济活动的恢复和发展。其中小微企业融资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小微企业作为长三角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在长三角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能否得到有效发展,直接影响着长三角居民的收入、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协同一体的发展。

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从浙江省金融改革试点开始,小微企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从政策上、制度上对其进了社会融资、企业内部治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完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小微企业的融资和管理产生了较大的挑战,使其面临了巨大的融资风险和管理风险。

(一)长三角疫情导致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上升

新冠疫情无疑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其中对小微企业的影响最为直接。新冠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冲击是多方面的。最为重要的是生产和销售问题。部分小微企业甚至出现了资金链断裂,需要政府的金融援助的比例不断上升。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其次,在新冠疫情期间,社会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小微企业营销模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社会需求,以至于其销售额和利润急剧下滑。最为直接的显现为其企业管理成本急剧上升,甚至出现了小微企业的倒闭和破产等情况,从某种程度上,倒逼小微企业改善内部的管理环境,提升管理效能。小微企业销售和赢利不佳是小微融资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受新冠疫情影响,小微企业资产评估和风险评估不佳,社会融资不能及时到位,导致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大幅增加。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减税、降费等措施,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助力恢复产能实现自身发展。但是需要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同时发力,鼓励金融行业出台相关融资政策,鼓励资金流向小微企业,才能有效的稳住经济增长,才能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二)长三角一体化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从小微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看,其融资渠道选择的余地相对单一。由于其规模限制,缺乏上市融资、债券发行等融资渠道。其更多的选择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等方式进行融资。从近期的银行信贷情况看,小微融资的占比依旧相对较低。其次由于经济发展中的可变因素增多,小微企业发展速度相对放缓。而银行为了提高资金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了小额信贷的利率和审批的难度。面对较高的银行信贷利率和复杂的资金审批流程,小微企业为了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往往会放弃选择银行贷款。从杭州市某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部门的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的小额贷款的比例出现了明显下降,降幅达到20%。银行信贷收紧、银行融资成本上升,使得小微企业融资只能依赖社会资本和自有资金。近几年出现了私募违规、P2P暴雷等问题,小微企业融资担保的风险加大。社会民间资本投向小微企业的数量也明显减少。长三角一体化给小微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为小微企业的扩产和增量提供了机会。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不仅是空间区划的一体化,更是物流、税收、市场等方面一体化。作为小微企业而言,市场范围相对固定、运营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区域一体化中的跨区流动和跨区经营的能力。但是随着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需要组织跨区经营和跨区资源整合。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目前的小微企业融资体系看,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多元化的小微融资支撑体系。

(三)长三角一体化中小微企业制度不完善

小微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有别于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其管理模式相对简单。小微企业进入和退出行业相对容易,因此其制度设计应该相对灵活。通过对长三角一市三省,近100家企业的走访发现,其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家族化问题相对严重。小微企业在社会管理中,布局相对分散。不同行业之间的小微企业差距较大。这对政府来说,如何提高对小微企业的管理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完善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并未形成有效的小微企业管理体系。这就需要对小微企业进行有效的统筹管理,形成相对健全的管理制度,引导小微企业赋能共同富裕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家族化管理在长三角小微企业管理中较为普遍。从小微企业内部管理看,缺乏相应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缺乏对企业财务、资产、人员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内部人员流动、薪酬管理和资产变动比较随意,缺乏企业的孵化机制和代际传承机制。这些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能否有效发挥其积极建设作用就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二、长三角一体化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变得越来越突出。三省一市区域发展不均衡、经济管理不统一、一体化机制未建立等原因导致了小微企业赋能效能低下。

(一)小微企业区域融资指标不健全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地区之间的小微企业融资标准不同,尤其是4个地区之间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撑力度不同。并未成立统一的小微企业融资平台,帮助小微企业实现跨区域的资本流通。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四个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存在着社会产业结构的分层和行业的分工。需要不同的小微企业作为区域行业发展支撑。目前并未建立起完整的一体化的经济结构分层和小微企业分工体系。如何引导小微企业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并根据建设目标设置自身的发展指标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与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向和民间资本的投向也息息相关。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融合是小微企业提升自身融资能力的关键。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并未完善配备相关的指标体系。只是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设目标。这为小微企业参与一体化建设、提升自身的融资能力增加了难度。建议完善相关小微企业跨区发展的机制,构建相关的融合指标体系,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融资担保。

(二)小微企业融资竞争力不强

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机制。从的文件看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内容包含了:市场竞争、分工协作、收购兼并、项目合作、竞争规则等。从小微企业自身发展角度看,也深刻认识到小微企业是区域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小微企业融资竞争力提升是实现小微企业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关键。从企业的自身角度看,小微企业的管理和责任使命还停留在股东利益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上。这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导致金融机构在做相关企业发展评估和信用资信评估的时候,对小微企业的赢利能力和发展前景评价不高,严重影响了小微企业的融资竞争力。其次小微融资成本的增长,导致小微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以至于企业的收入减少,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微企业吸收社会资本的能力。同时我们也看到小微企业参与社会经济发展时面临制度保障缺失,社会经济角色的缺失等问题,不能有效的深度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需要建立起小微企业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渠道和路径,帮助其构建良好的实践机制,赋予其相对应的经济角色,发挥其应有经济作用。

(三)小微企业内部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缺乏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小微经济已经深入到了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发展的生产环节、分配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等。小微企业的制度是否健全,运行制度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其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贡献。这离不开小微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的构建和企业运行机制的完善。小微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规范是提升融资能力的关键。从目前小微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治理机制看,长三角地区的小微企业并未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并未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小微企业现代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涉及小微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小微企业公司管理制度、小微企业融资制度、小微企业担保制度等等,同时也包含小微企业人才管理制度、小微企业流转制度、社会资源配置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完善与否是小微企业经济活力激发的重要保障,也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四)区域统一的小微企业融资平台未建立

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在于社会资本的自由流动。活跃的资本流动有助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目前面对的主要原因是,跨区资本的流动活跃程度相对低下。受到区域经济保护的影响,社会资本投向问题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资本市场的融资并不能有效的将资本投向于区域中的小微企业。其关键并未建立起统一的小微企业资本投融资的平台。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水平存在严重的差异性。需要有相关的机构和组织对小微企业进行分层的信用评级,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但是目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并未形成有效的信用评级机制和资金需求评估机制。社会资本的投向和银行信贷其前提是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提高资本的赢利能力。在对小微企业的风险评估中我们可以发现,并未对发展潜力较高、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小微企业进行有效筛选和科学扶持,并未对小微企业的长远预期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预期进行融合,缺乏小微企业区域融资的相关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构建。

三、小微企业融资赋能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策研究

小微企业从经济总量看,在长三角的比重越来越高。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提升小微企业融资竞争力,鼓励社会资本投向高信用评级的小微企业,是赋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因此,需要从社会经济角色定位、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构建、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机制的构建、小微企业赋能区域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助力小微企业赋能发展。

(一)明确小微企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角色定位

从小微企业的社会功能看,小微企业是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和居民收入增长重要的载体和途径。这就需要政府明确小微企业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明确小微企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和使命。通过行政立法等方式帮助小微企业取得应有社会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鼓励小微企业参与社会重要经济领域的经济活动,肩负起重要的经济发展责任。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引导,鼓励更多的社会人员进入小微企业,服务小微企业发展。例如可以出台相关的税收减免等政策,引导毕业学生进入小微企业,为小微企业解决用工荒、用工机制落后等问题。在小微企业中引入现代公司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和规范的薪酬管理制度,以此来提高企业员工的薪酬。通过薪酬改革,一方面实现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问题,另一方面帮助提高居民收入,保障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缩小收入差距。在此基础上,政府需要帮助小微企业做好经济发展的规划引导。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升级过程中,鼓励小微企业生产管理的结构升级,淘汰落后产能,进行生产模式的变革。帮助其深度参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明确其在一体化过程中应有的社会经济定位,发挥其灵活多元的经济功能。

(二)构建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赋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目前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有金融机构融资、社会民间借贷和自有资金等。金融机构的融资,相对其他的融资方式成本相对较高,门槛也较高等情况,也使得小微企业通过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的困难较大。虽然近几年陆陆续续出台了较多的融资优惠政策,但面对高门槛、高成本的融资资质要求,小微企业只能望而却步。其次是社会民间借贷,因为长三角自身的经济发展特点,民间资本投资相对较为活跃,小微企业通过民间融资的可行性较大。但是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民间借贷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导致失信和违约的情况经常发生。再次是自有资金融资,难度较大,周期较长,投资风险较大,不符合小微企业的快速灵活的发展要求。面对这些问题,政府需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帮助小微企业构建相对有效和完善的融资渠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小微企业担保机制。首先需要构建完善的小微企业担保机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构建融资平台,为小微企业建立融资担保基金。根据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对小微企业进行评估和筛选。确定相应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并根据企业经营实际情况进行信用评估。对于信用优质小微企业进行孵化和扶持。通过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对其进行融资担保。同时通过相关的政策和税收等优惠来降低相关企业的融资成本。其次建立相关的长三角小微企业融资监督平台。小微融资的目的:1.帮助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2.帮助小微企业进行产业升级;3.提升小微企业销售利润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对于小微企业融资监督平台,首先需要明确相关的监督指标、明确纳入监管范围的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建立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征信系统。规范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向和资金成本控制。确保小微企业有款可贷、有利可图。在进行行业评估和小微企业内部管理评估的基础上,通过资金的合理流动引导小微企业进行生产管理的升级。再次,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确保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和企业内部收入的合理分配。

(三)构建小微企业赋能区域经济一体化融资协同平台

小微企业融资平台需要有效的政府监管,是社会资本配置的重要保障。小微企业融资能力提升将有效的赋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不同区域之间需要建立相应的融资协同机制,构建长三角区域小微企业融资跨区协同平台。小微企业融资跨区协同平台的构建是小微企业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和实现社会资本的有效配置的关键。长三角区域小微企业融资跨区协同平台构建是多元化的平台管理和监管体系。首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关键指标体系的构建。例如:小微企业融资资格审查指标(信用评级、赢利指标)、资本进入融资平台的资质指标(资本配置保障、资本使用充分)、区域资本配置指标(跨区资本配置指标)、企业担保资质指标等。并分别进行行业和企业之间的指标体系的设置,也就是说让不同的小微企业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赋予其不同的融资资格和融资能力评级。同时给予小微企业相应的融资权利和社会资本配置的经济权利。对于政府而言,需要帮助其构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相关的行业发展配套措施。其次,长三角区域小微企业融资跨区协同平台是跨行业协同、跨地区和跨部门协同。通过协同平台,小微企业可以实现跨行业的协同管理。打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融资壁垒,实现生产和社会资源的协同流动,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通过跨区域和跨部门协同,提高小微企业的融资行政审批和融资监督的效率。只有打通行业、区域、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关系,才能有效的帮助小微企业获得社会融资,开展有效的生产和管理。

(四)构建长三角区域小微企业融资协同监管平台

在构建长三角区域小微企业融资跨区域协同平台的基础上,构建长三角区域小微企业融资协同监管平台。对不同的协同关系行为主体,设置不同的监管目标。例如金融机构小微信贷是否有效提供、政府小微金融监管是否到位(包括民间借贷监管)、小微企业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充分、小微企业的管理成本是否合理、小微企业的收入是否科学再分配等。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政府需要定期的通过金融监管等方式。针对小微信贷,监管资金是否实现了科学流动,监管资金使用是否引导了小微企业的产能升级,监管资金是否投向了服务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相关行业,监管资金的使用是否实现了收支平衡等。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因为其肩负起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关键责任和使命,因此需要从赋能的角度进行考察和监督。要分析小微企业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是否起到了有效的作用,是否已经实现了相关的建设指标和目的,考察其资金是否得到了有效和充分的使用。通过小微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规范其收入的使用和收入再分配问题。对于政府需要构建预警机制,对于那些存在行为失信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预警。规范其经济行为,引导合理发展。同时,对小微企业的赋能效果进行预警,及时调整相关的政策,以期实现赋能共同富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作者:徐侃 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区域经济发展探讨篇3

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得其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区域经济良好发展可以为旅游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资金支持,相应的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可以推动该行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不断引导并促进两系统协调发展对当前我国发展有重要意义。纵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二者关系的文献,各界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国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也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LanzaA和PigliaruF(1995)在研究区域经济与旅游产业问题上创造性地运用了内生增长模型,这在研究该问题的领域内开拓了一个新起点[1]。VLingworth(1996)在研究社会科学问题的过程中,首次将物理学中的耦合系数模型应用进来,这就为将来国内外学者在研究社会科学问题时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2]。国内学者对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协调度研究也有了很多成果。生延超和钟志平(2009)在研究旅游业问题上首次引入了耦合协调模型,这就为今后各界学者研究区域经济与旅游产业定量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支持[3]。高楠和马耀峰等(2013)通过研究发现在一个区域内随着旅游业不断的发展壮大,会逐渐以独立形态促进该区域发展,此时旅游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关系密切,并且相互促进[4]。张仪华和王园(2019)通过对福建省内全部优秀旅游区的运行状况进行研究,发现了该地区全域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中等水平,两者之间呈现较为显著的正向关系[5]。刘志红和罗洪(2019)以江西地区为例研究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要进一步提高江西省区域经济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关键在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6]。综上所述,国内学者运用实证方法也证实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互相联系的。但是绝大多数学者都在因果关系的角度研究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或者以部分地区为主体研究该问题,立足全国层面的研究较少。本文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区域经济系统和旅游产业系统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力求为两系统更好发展提供借鉴。

1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作用机制

通过学习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俄林理论得知,在初期影响某一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该地区的要素情况,包括要素的丰富程度以及要素禀赋结构。一般而言当一个地区的资源较为丰富、劳动力较为充足时,该地区的旅游业会表现出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的形式,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导致要素丰富程度和要素禀赋结构出现不同程度变化,当技术不断升级、资本不断积累,旅游产业也会进行产业优化升级,并且不断朝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通过学习系统理论可以发现区域经济系统和旅游产业系统可以被看作是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首先旅游产业做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行业关联性强,能带动多行业共同运行以促进经济发展,比如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促进地区发展、增加国家税收、稳定区域经济的作用;其次,当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其基础设施建设一定也较为完善时带动当地知名度,通过产业联动来增强该产业的综合实力,提高我国旅游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所以区域经济系统对旅游产业系统具有反作用力。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值是研究耦合关系的关键一步,当前流行的赋权方法有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以及主客观赋权法。在对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学习之后,本文决定采用熵权法进行权重计算,熵权法相对于其他客观赋权法来说不仅计算结果通俗易懂,而且计算过程简便,对于指标数量没有要求,正适用于本文章。

3耦合协调度分析

3.1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

由于区域经济及旅游产业两系统都较为复杂,单一指标不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文通过构建多指标评价体系来对两系统之间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在满足指标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大量阅读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充分考虑指标代表性、数据可得性,最终指标构建如表2所示。通过利用熵值法计算出的两个系统各项指标权重我们可以发现每个系统内部指标的权重都较为平均,没有极端值的出现。旅游外汇收入指标在旅游产业子系统中所占权重最大,为0.1896,其次为星级饭店数量,占比0.1427。国内游客人数(0.1246)、国内旅游收入(0.1208)、旅行社数量(0.1206)占比较高,说明这些指标对旅游产业系统影响也较大。区域经济系统各指标所占权重比较接近,占比较高的指标有GDP(0.1391)、第三产业生产总值(0.13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1199),说明这些指标对区域经济系统影响较大。

3.2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

通过计算得出区域经济系统和旅游产业之间耦合度结果见图1和表3。从旅游产业系统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十一年间我国旅游产业系统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2009-2014年为迅速增长阶段、2014-2019年为协调上升阶段,整个阶段旅游产业系统评价指数从0.0844增加到0.4373,其中2015年是旅游产业较快的增长点,在2015一年中旅游产业系统评价指数从0.1743增长到0.2609,涨幅达到近50%。从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得变化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为平稳的增长,十一年间从0值增长到0.4796,从总体涨幅来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得分超过了旅游产业。根2009-2019年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综合评价值对比可以发现两系统之间促进作用在变化,前三年旅游产业系统发展相对较好,后六年区域经济系统发展相对较好,两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协同发展。十一年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由0.1256增长到0.8641,整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2009-2012年涨幅明显,耦合协调度从0.1256增长到0.5634,2013年-2019年处于稳定增长阶段,耦合协调度从0.5634增长到0.8641。整体来看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且与经济增长的趋势相协同。

4结论

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基础上建立了多指标体系,采用近11年的数据对我国区域经济系统及旅游产业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可能指标体系中仍然存在不妥之处,但最后的计算结果与我国实际发展情况较为一致,说明指标构建合适。耦合协调度模型很好地展示了我国区域经济系统和旅游产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据此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对各指标权重的计算可以发现两系统中,每个系统内部指标的权重都较为平均,没有极端值的出现。这不仅符合我国现实中的发展情况,也证明了指标筛选得当。通过分析两系统内各指标的耦合关系可以客观地得到当前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性。同时,各系统内指标权重较为均衡也侧面反映了当前两系统内部发展较为平衡的特性,不存在明显的短板,并且平衡且充分的发展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为今后该系统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从耦合协调度的数值来看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始终保持稳定上升,这也代表了系统稳定向好发展。2009年-2019年期间,我国的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都出现大幅提升,三年间区域经济子系统与旅游产业子系统呈现出你争我赶的状态,后期区域经济子系统的发展略优。2009年到2019年间,旅游产业的综合评价值从0.0844增加到0.4373,区域经济系统评价值从0增加到0.4796。根据耦合协调度的划分表可以将11年间两系统的耦合系统度划分为,迅速增长阶段(2009-2014)和协调上升阶段(2015-2019)。

参考文献:

[3]生延超,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08):23-29.

[4]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01):62-68.

[5]张仪华,王园.全域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01):95-99.

[6]刘志红,罗洪.江西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测评[J].新余学院学报,2019,24(06):8-13.

作者:孙强 汪朋 单位: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西藏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