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库信息化建设

水库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3-08-15 17:23:40

水库信息化建设

水库信息化建设范文1

关键词:水库工程;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

1引言

虽然我国疆域辽阔,水资源储备量较为丰富,但对于水库工程来说却存在着地区差异较为明显的现象,对于水库管理工作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库工程管理工作的主旨在于确保水库的安全运作所以水库管理工作需要将安全作为首要原则,在各方面功能进一步完善的同时,也要保证水库工程能够在农业与工业中发挥预想中的效果,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利保障也在水力发电中发挥作用。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水库工程建设也开始逐渐向着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发展,许多区域的水库都由原本的动态监管系统设计到如今的试点建设,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也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防汛抗涝效果。所以积极探索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及应用策略,对于我国水库工程建设来说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此,本文便围绕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展开论述,并探讨了有关的应用对策。

2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对于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来说,指的是运用大数据和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水库信息数据的管理目标。如水库故障的检查与维修并可以通过已知的水库信息来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等。水库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水库运行所生成的数据信息也会经过时间的推移逐渐累积,这对于水库工程管理工作来说进一步提高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工作量,而水库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则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减轻管理人员任务压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水库工程管理的实效性。

2.1及时反馈水库情况

水库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管理人员能够运用现代化设备或技术实现水库运行状态的全面监测,并收集水库监测信息,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能够及时发现水库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运用大数据分析和计算机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为解决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2发挥出水库的性能

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水库管理工作的数据精确性,对于一些可能会对水库工程带来不利影响的因素,或对水库工程建设与运行效益以及对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带来影响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准确评价和预估。因此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对于水库管理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来说具有积极的作用。虽然目前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善,如水库工程投入力度不足,不管是水库硬件还是软件以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都存在一定缺陷。并且部分工作人员并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导致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难以顺利落实。而管理理念的滞后导致各岗位人员职责划分不明斗好工作流程以及制度建设只能属于形式,这些问题都可能会导致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遭遇阻碍。除此之外,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当下我国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够好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提高投入力度,转变当下的工作形式,培养高素质水平的专业人才,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建设[1]。

3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现状

3.1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不足

因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具有明显区别,因此部分地区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发展现状较为滞后,甚至部分地区水库工程设施已经存在着明显的老化问题,或面临着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成就等现象,这对于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来说本身便是一大阻碍,导致水库工程原本的作用难以得到展现,当遭遇洪涝灾害时相关部门难以及时获取灾害信息,也无法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供充分的保障。除此之外,不同地区的水库工程信息也具有明显差别,单纯通过传统的人工记录的方式难以提高水库工程管理效率,同时也间接提高了水库工程管理工作的难度,无法确保信息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3.2人才资源匮乏

由于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属于新兴的管理模式,所以我国目前很多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在信息化背景下,还有一些水库虽然已经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但因为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或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较为滞后,导致水库信息化管理无法顺利落实,或难以发挥其实效性。在高等院校中,水库工程管理有关的专业课程开发力度薄弱,教育部门对于水库管理方面的人才建设依然有待提升,水库管理人才资源的匮乏导致水库信息化建设步履维艰。此外,水库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匮乏也让水库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隐患难以得到及时解决,这对于水利水库工程的建设与发展来说具有不利影响。

3.3水库工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若想保证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以及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实效,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有关的制度支持。但根据现状来看,部分地区水库工程存在着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和制度缺失等问题,很多水库项目都出现了设备不足、人才不足的问题。规章制度的缺乏或不合理导致绩效考核制度难以落实,水库工程管理人才流失严重,对于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来说也带来不利影响,导致水库工程管理难以发挥预期效果[2]。

4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有关对策

4.1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为了实现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以及应用,需要不断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为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充分的基础保障,具体则需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在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有关的法律条例提供支持,并且在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进度管理方面也要具有专项人士进行监督和管理,各部门水库工作人员都需要将信息化技术与水库工程管理工作进行结合,若在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即应用期间发现问题,则需要针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包括问题的形式影响以及成因等制定有关的针对性解决方案,将问题和解决方案纳入到数据库中,为后期的水库信息化管理提供重要决策支持。其次,当下我国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正处于发展阶段,若想保证信息化技术与水库工程管理能够有效融合,不但需要国家给予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同时各地区水库工程自身也要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在国家政策与法律支持的同时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发展需求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严格处理水库工程管理工作中的违法乱纪现象,确保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落实以及应用成效。最后,在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后,也要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落实,办证人员工作态度,若发现工作中存在问题则需要明确责任主体,同时落实责任制度与赏罚制度,促进我国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更好地方向发展。

4.2加大软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基础,为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设施方面的保障,对此则需要明确以下几点。首先,有关部门需要针对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硬件资金的投入和设备维护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如针对信息化设备的建设来说,只要保证设备与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协调性等,为进一步提高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效果,还要保证设备的检查与维修工作能够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确保设备的运作稳定性,避免对水库工程管理工作带来影响。对于设备的选购来说,也需要结合水库工程具体的应用环境进行分析,保证硬件条件能够满足水库当下的环境条件,确保设施的应用价值能够充分发挥。其次,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注重硬件设施,同时也要不断完善软件设施建设,软件和硬件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软件体系中但凡出现一点差错便可能会对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如在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需要不断收集水库运行的数据信息,并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整合与处理,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一件较为烦琐的过程,信息化水库工程管理中能够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将原本复杂且工作量巨大的工作进行简化和细化,进一步提高水库工程信息化管理效率。最后,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水库工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优势也逐渐显露了出来,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库工程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效果,有关部门也要进一步提高技术的研发力度,比如可以设计手机APP,通过手机实现水库工程的信息监测和查询检索,也能够通过手机及时了解水库的运作情况,实现远程化和智能化的水库工程管理。通过智能化查询检索功能,管理人员可以及时找出水库工程运作期间可能面临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及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包庄水库工程的稳定运行[3]。

4.3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及能力

对于水库工程管理工作来说,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意识都会对国内工作开展的实效带来影响,所以提高人员对于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意识具有重大意义,能够确保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针对施工队伍和施工人员来说,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提高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就好通过技术培训等途径不断加强工作人员对于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了解,同时也使其工作水平和岗位素养得到提升。同时,在专业技术培训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规范人员的操作规范性,为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力量。除此之外,为了推进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长远发展,人才资源的引进与培养成为关键路径,有关部门需要将人才培养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得好开展信息化建设教育,让管理人员能够具备较高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这对于现代水库管理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意义[4]。

水库信息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农田;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历来重视对水利设施的建设,农田水库是水利设施中的一种,对于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传统的农田水库工程管理中,主要采用人工的测量、对水位的记录,会出现误差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在管理中采用了信息化手段,农田水库工程管理中也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在农田水库工程管理中要针对当前水库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信息化建设,那么信息化管理在水库工程中又有何优势?

一、农田水库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水库作为农田水利中的典型代表,是农民抗御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设施。农村水库与农村道路、农村供电等同属农村公共工程,是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因此,对农村小型水库工程的管理工作相当重要。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技术人员,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农田水库工程管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

农田水库工程在建设和管理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将水库工程的技术和社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进行建设,在水库的灌溉中缺乏科学的安排,对水量的控制缺乏科学性,而且没有专业科学人才进行指导和维修,不能使水库可持续发展,,导致枯水季节严重缺水,雨季时由于排涝体系不科学,则容易泛滥成灾。

2.农田水库工程管理管理效率较低

在未将信息化管理技术引入水库时,农田水库工程管理都是人为地进行管理,而且这些管理人员还缺乏深厚的专业技术,只是根据农业的需要而进行管理。对水库的水位的测量只是采取传统的技术进行测量,耗时长也准确性有待考核。在抗灾方面,不能及时预防和抵御灾难,削弱了农田水库的抗灾能力。

二、在农田水库工程中引用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水不仅是生命的源泉,更是生命长久延续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我们日程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水资源的减少和水污染的日益严重,我国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水利经济体质,通过建立健全水利机制体制、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以及创新科技等方法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水利经济的良性发展。在农田水库工程中采用信息化管理可以增强水库的可持续性,“对症下药”地改善当前农田水库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完善农田水库的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水平

由于农田水库工程是涉及灌溉、航运、渔业等内容的复杂体系,所以其管理体系是十分复杂的,既涉及天文、农业,又涉及地理、气候等科目。信息化管理可以提升水库数据的监测的准确性、系统性,完善农田水库的管理体系,逐步提升农田水库的管理水平。

2.提升农田水库的管理效率

管理效率是任何管理体的内在要求,通过利用先进技术来测量和监测相关数据,减少人为测量的工作量,还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而且通过计算机来计算相关数据,使管理人员获得更精确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掌握水库的水位、水量,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水库的水量,增强农田水库的抗灾能力,提升农田水库的管理效率。

3.增强水库的生态性

水库的作用不仅仅是灌溉,更有重要的生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田水库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对水库周围的气候条件进行一定的观测,调节水库周围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绿色发展理念体现。

三、在农田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通过对一些农田水库工程的考察和走访,我发现当前农田水库工程管理中的信息化程度都不高,只是采用计算机来登录测量的信息,缺少对水库的实时监测,那么该如何在农田水库中提高信息化建设呢?

1.聘用和培养先进的专业技术人才

由于农田水库位于农村,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而且经济效益不好,管理人员的经济待遇也较低,所以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不愿意在这些农田水库中工作,导致农田水库工程管理中缺乏科学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要想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信息化水平,就必须聘用先进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水库管理中逐渐培养具备信息技术能力的管理人员。

2.引进信息设备,不断提升技术

要在农田水库工程管理中进行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引进先进的设备,将信息技术与农田水库的管理结合在一起。在水库管理中要时刻观测水库的水位、水流量、农田灌溉的数量及程度等数据,在农田水库管理中采用信息化管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服务日志对计算机操作及数据信息进行监测。通过对服务器等设备监测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农田水库的运行情况,通过计算机的专业人士根据数据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从而提升农田水库的管理效率。

3.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

在农田水库工程信息系统安全的管理中,不仅要加强对计算机的有效管理,还应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从而保障农田水库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安全、高效的运转。

(1)保障计算机的正常运转,需保障机房中服务器的正常运转,应保障电力的供给、稳定的电压,注意防雷,对一些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保障计算机的良好性能。

(2)对农田水库工程管理网络系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网络系统管理人员的素质。为了避免人为操作失误造成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损失,就应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他们明白自身的职责与权利,从而更好地维护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

四、小结

农田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不仅要结合当前水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水库管理体系进行改善,而且还应从水库的长远发展来规划水利经济的管理机制。农田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提升水库的管理水平、完善水库的管理体系、提升水库的作用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水库信息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 水库工程;综合信息化系统;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 TV6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258-02

据1954年以来的资料统计,全国平均每年发生溃坝事件70余起,水库安全已成为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辽宁省现已建成各类水库950余座,其中大多数是在“”和“”时期建成,由于片面强调工程进度,忽视了工程质量,致使工程遗留问题较多。1998年大洪水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库的防灾整治工作,尤其是2004年以来逐年加大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投资力度。截至目前,全国已完成2 118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但这些投资主要用来解决大型水库和部分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而对于量大、面广、危险隐患多的中小型水库则无法得到解决。

1 存在的问题

目前,辽宁省的水库信息化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型水库和有条件的中型水库在水雨情监测和水文预报、调度模拟、大坝安全监测及闸门控制管理等方面已基本实现自动化,但目前只有水雨情监测系统和厅属水库的少数视频能够实现与水利厅中心连接。其他的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信息、洪水预报调度模拟成果信息和闸门状态信息只能在水库当地实现,无法在水利厅进行远程信息成果。二是多数水库已建成的水情、工情、坝体安全监测、闸门控制等系统,均为独立建设,孤立运行,各系统缺乏有机关联,尚未形成整体的综合信息化系统体系。原有的水库安全预警以洪水预报为主,未建立以水库安全综合评价为基础的水库安全预警系统,影响了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成果总体效益的发挥。三是多数中型水库与小型水库自动化系统建设过程中“重水情、轻工情”,除水库水雨情遥测系统建设外,无水库工情安全监测系统。原有的人工工情安全监测资料未进行系统整编,有些大坝安全观测设备已经损坏,无法实现人工观测。导致无法动态掌握水库枢纽自身健康状态,也无法针对水库工程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形成大量的病险库隐患[1]。四是存在一定数量的小型水库,严重缺乏水雨情观测设施,有些水库甚至没有稳定的水位观测设施、没有降水观测站,甚至在水库现场没有管理人员,为流域的防汛调度工作带来极大隐患。

2 建设思路分析

水库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到工程质量、运行管理、防洪安全、结构安全、渗流安全与闸门等启闭设备金属结构安全等。在掌握水库的上述安全管理环节的基础上,水库在汛期洪水到来之前,要根据水库目前的安全状态,根据预报的洪水情况做到提早发出相应级别的预警,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水库枢纽安全、上游库区淹没控制和为下游河道及流域防汛提供防御条件[2]。因此,水库工程综合信息化系统是水库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成果。水库的预警按性质分类包括水库自身安全状态预警、外部荷载状态预警与对外界影响预警,即水库的自身状态是否在设计安全状态的预警、要发生的洪水是否会超过水库的防御能力(设计标准)的预警和水库的上游淹没与下游流域与河道的承受能力的预警。因此,水库的预警是个分时段、分层次、多目标的综合评价问题。

3 建设模式

从系统分析中可知,水库工程的管理有3个方面需要得到保障,即水库主要工程安全、下游河道在保证频率下的安全、上游库区淹没线以上的安全。因此,针对水库综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需求,就需要相应的专业系统做技术保障,各系统相互关联,建立水库工程综合信息化系统数据库。最后通过全省水库工程管理系统的GIS平台实现各系统成果的有机整合。各级别水库需根据其需求与特点设计符合条件的系统模式。

3.1 大型水库模式

大型水库由于水库流域大、枢纽结构复杂、水库调度能力强,无论对上游淹没还是对下游流域防洪都起到重大作用。因此,需要对水库的大坝、水情、工情、闸门等重要部位进行安全监测与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实现水库防洪风险分析并建立水库安全评价体系实现安全预警。大型水库应建立完善的综合信息化系统体系,保证水库及上下游流域的安全,因而系统应包括水库水雨情测报、洪水预报与防洪调度系统、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分析评价系统、水库闸门控制系统、水库远程视频巡视系统、水库安全综合评价系统等[3]。

3.2 中型水库模式

辽宁省中型水库对流域的防洪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水库的原有自动化建设程度较低。近几年,随着国家高度重视,辽宁省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针对中型水库开展了一些水库管理的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项目。从水库的功能上分析水库的自动化需求与大型水库相同,主要包括水库水雨情测报、洪水预报与防洪调度系统、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分析评价系统、水库闸门控制系统、水库远程视频巡视系统和水库安全综合评价系统。

中型水库的系统结构虽然与大型水库相同,但其规模要小的多,流域面积相对较小。中型水库多为地市、县级水利局管理,且数量多、分布面广。系统需要建立省、市和水库现地3级中心,并由市级分中心进行系统维护与运行管理。另外,中型水库在设计建设时期多为无资料地区,水库建成使用后往往无成熟的洪水预报方案,因而亟需根据多年实际观测资料建立完善的水库洪水预报方案。中型水库的洪水预报内容由2个部分组成:水库的产汇流预报和水库抗洪能力计算,实际中应根据水库现有的资料情况因地制宜进行。

3.3 小型水库模式

辽宁省小型水库数量众多、分布面广,多为地方乡镇级管理。水库原有的监测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因此,从防汛减灾的角度亟需对水库的水位、降水、工情视频进行实时掌握,并编制水库的实用洪水预报方案,对水库进行防洪能力分析,实现水库管理信息化。小型水库流域面积较小,防洪标准低,管理手段落后。为改变这种不利现状,系统的主要功能组成需包括水库水雨情测报、水库洪水预警系统和水库远程视频巡视系统。小型水库核心功能是在水雨情测报系统的基础上再重新开发洪水估报与防洪能力评价预警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一是小型水库的预警主要通过绘制水库抗洪能力图的方式实现。要根据不同的预警条件制作不同的抗雨能力图(包括汛限水位、设计水位、校核水位),根据水库的不同库水位、汛期的度汛方案、流域产流模型编制水库不同时期与前期条件的抗雨能力曲线,并综合绘制流域水库抗洪能力分布图。利用降雨与抗雨能力比较可进行分级别预警。二是小型水库的产汇流方案编制往往受到水文资料的限制。由于小型水库的特点是流域面积较小,汇流时间较短,所以必须采用比较简单的预报方法,以便减少预报程序。可采用全省流域降水等值线内插或水文站相关的方式获取,进行洪水预报可采用辽宁省水文成果图集成果,或借鉴相关水文成果资料分析。采用径流系数法或扣损法进行洪水估报,在主汛期可以认为已经蓄满,不计损失,全部产流,这对于预警是偏于安全的[4]。

3.4 中心系统

综合信息化系统中心系统分为省水利厅中心系统和各市级分中心系统,省中心系统为全省水库工程管理与防洪减灾预报预警系统,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对全省各级别水库进行综合管理。市级分中心系统为省中心系统的分支,负责市属水库系统的综合管理与维护工作。

4 总结

辽宁省水库工程综合信息化系统是辽宁水利信息化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全省水库防洪与兴利的合理化调度提供全面支撑,为全省流域的优化调度提供技术保障,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辽宁省水库工程综合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将为全省的水库管理工作水平带来质的飞跃和提高,促进全省水库管理体制向科学化、系统化、信息化的方向转变。

5 参考文献

[1] 田作佳,赵琳,庞毅,等.大伙房水库信息化工程建设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8):125.

[2] 许志勇,孟永国,戚应金.信息化系统在中小型水库现代化管理中的典型应用[J].治淮,2006(9):40-42.

水库信息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系统总体功能;关键做技术参数;金沟河灌区

中图分类号:TV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169-1

0 引言

灌区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新疆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大型灌区水利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必须由信息化来提供技术支撑[1]。金沟河流域位于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境内,地处天山北麓,准格尔盆地南缘,东以玛纳斯河为邻,西与巴音沟河相连。灌区内分布着沙湾县部分乡镇(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的部分团场。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而水资源管理效率相对较低,决定了其建设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必要性。

1 金沟河流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总体设计

系统设计的目标是根据金沟河灌区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结合金沟河灌区信息化的现状,建成一个以水雨情信息及视频监控信息采集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应用软件系统为核心的金沟河灌区数字化系统。系统的开发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利用现有系统基础,实现系统综合效益最大化。(2)综合高度集成功能模块,实现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开发集约化。(3)功能模块分化,模型结构适宜,实现系统开发建设科学化。

2 硬件系统设计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站网由遥测站和中心站两部分组成,本系统中心站设在金沟河流域管理处,主要职责是辖区内部的系统管理。硬件系统的功能包括:(1) 各遥测站水文信息的实时自动采集以及传输和接收;(2)计算机处理数据,实现水资源的优化调度、灌区的优化配水;(3)计算机系统为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系统硬件构成如图1所示。

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的功能模块以数据库为核心,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基本水雨情信息数据处理、河道来水预报、灌溉调度、配水方案优选等主要功能模块。数据库又根据其根据其功能分区分为网络数据库和专门数据库两类。历史库与实时库和遥测库因为其信息共享的要求属于网络数据库。而水文预报及灌溉调度专属信息则在专用数据库。系统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

(1)数据库管理模块。数据库系统是金沟河灌区信息的存储管理实体,是系统的支撑层,负责存储和管理公共数据,金沟河灌区信息化工程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组成,部署在本灌区中心站的数据存储中心。功能包括各种信息汇集的存储,数据访问、数据管理,信息交换及共享。(2)水情遥测模块。水情监测系统主要完成金沟河灌区信息化建设工程要求建设的各水文终端站所管辖水雨量监测点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以及信息的预处理,并将采集的信息存储于实时数据库中。建成后系统可实现所监测水雨情数据的采集、存储,并将采集数据传输到中心站存储系统。(3)信息查询模块。水雨情实时信息查询管理子系统的目的是查询遥测数据,了解水雨情数据的实时变化,设定系统与遥测系统关系。包括:数据设定、列表查询、图形查询、站置定位、帮助等方面。系统提供了报警功能,查询水位,语音报警。(4)视频监视模块。金沟河流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目标为采用现代数字视频技术,在输配水关键点建立视频监视系统。全程保护金沟河灌区工程的设备安全和输配水环节的直观表达,为提高金沟河灌区的生产和设备各项管理业务水平提供有效的保障。(5)灌溉调度。根据上游水文测站测的流量或降雨量,通过一定的预报模型,计算出库水位;而洪水预报是进行入库流量预报及通过入库流量和时段长得出水库库容。根据预报结果,通过四种调度方式进行调度,然后由水库调度人员根据实际经验对调度结果进行修正,进行水库调度,为实际工、农业和垦区人民生活服务。对系统的预报、调度作业的成果,结果进行整理。

4 结语

随着新疆农业现代化技术的高速发展,灌区水情自动化测报是大势所趋。结合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研究工作,本文给出了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总体结构,通过分析测报终端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给出了测报终端的设计要求,按照设计要求,实现了具有准确测量、实时监控、远程通信、信息存储功能的水情自动测报终端。系统的开发为灌区的水情测报及管理高效工作带来了机遇。

参考文献

[1] 张良贵.灌区水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C].灌区水管理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19-21.

[2] 郭生练等.水库调度综合自动化系统[C].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2000.

[3]何新林,盛东,郭生练等.内陆干旱灌区决策系统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7):12-14.

水库信息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水利工程 数字化资源 信息化建设 数字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a)-0036-01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水利信息是国家基础国情信息之一、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信息化,增加水利的科技合量、降低水利的资源消耗、提高水利的整体效益是21世纪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水利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率和效能。

1 当前水利信息化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为特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但进展比较缓慢,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各水利业务覆盖全国的水利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对照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当前水利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向。

(1)信息资源不足。水利工作管理要面对洪涝、干旱及水污染灾窑的防范、水资源环境监测四大主题,所需支撑信息在内容上涉及面厂,信息采集的时空间隔、数据类型、数据精度、交换格式与表达方式具有多样化特征。尽管多年来水行政主管部门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同时积累一些基本观测资料、初步建设了一些基础数据库。但涉及减灾决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利建设管理等众多急需的相关基础信息资源建设还极不完善。如服务于多层次业务需求的空间数据,水资源调度,工程现状与工程规划设计及其他各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尚未全面启动。

(2)信息共享困难。当前对于信息的共享性以及重用性是信息资源价值优势的突出体现,共享是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由于水利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仍不配套,导致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对于当前水利系统结合各项业务应用目标,开发建设了一些专用数据库及相应的应用软件。但由于各自技术水平、任务来源和资金渠道不同,这些数据库及其应用大多分散建设在各个地区和不同业务部门,呈现条块分割的特征,形成以地域、专业、部门等为边界的信息孤岛。

(3)应用基础薄弱。信息开发与应用的基础是信息的共享与水利业务处理的数字化,除因信息资源限制导致的应用水平低外,对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应用的研究不充分,大多数水利业务数学模型还难以对实际状况做出科学的模拟。各级水利业务部门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市用软件功能单一、系统性差、标难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成本高、维护困难,不能形成全局性高效、高水平、易维护的应用软件资源。

2 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构思

对于国家建设来说,水利信息化的建设作为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一减而就,需要我们有统一的指导思想,要做到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近期目标是:从现在起用几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把我国的水利信息化网络建设完成,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水利基础数据库,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另外,还需要健全当前我国相关水利信息化建设以及管理体制,实现及时以及准确有效的水利信息服务。建立水利工程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重点建成六大应用系统,并部署实施其他备用系统。要在水利系统基本实现信息化,全面完成水利信息公用平台的建设,全面完成十大应用系统和安全体系的建设并投入运行。

2.1 国家水利基础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

水利基础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建设过程,其需要各个子系统组成并且共同作用,如需要建立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国家水质监测评价信息系统工程等,尤其是作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龙头工程之一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其需要全面借助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通信系统来传输相关信息资料。

2.2 基础数据库建设

为了能实现水利信息化,必须要借助于数据库。水利工程建设的数据库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其应当全面地包含多种子数据库,如包括方法库、超文本库和历史热带气旋等9个数据库,以及国家水利科技信息库、水利经济数据库等相关数据库。

2.3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化

为了能全面实现水利工程信息化,还需要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建设和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开发。

(1)计算机网络设计。组成以局域网、Internet相关联的网络结构。非本单位用户只能通过Internet访问局域网的数据,内部网络的数据有选择的对外公布。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计算机网络搭建在整个信息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设计结构直接决定着整个性能的优劣和资源共享程度。

(2)实现网络连接带来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在整个系统网络内共享诸如打印机、传真机和扫描仪等设备。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网络建设中设计设备逻辑位置时有三种基本的方法:将设备与联网计算机连接、直接连接到网络集线器、使用一个设备服务器。

(3)另外,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远程办公功能。水利部门办公人员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登录系统。如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向上级汇报工作,直接通过Internet可以查看系统内部数据,完全实现远程办公的功能。

(4)通过系统网络,可以访问整个系统内具他计算机的文件。用户需要管理水利文档,以保证各部门的文件都在本部门计算机上。在建立网络之前设计好文件的管理能解决一些以后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网络将处理多少事务,哪些文件需要备份,哪台计算机联有备份设备,存储和访问多少文件以及这些文件存放位置,水利工程管理系统涉及业务复杂,数据量大,备份水利数据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ZIP压缩、刻制CD盘或通过存储设备(如磁带)实现备份。无论用户选择哪一种,清列出一个计划,备份网络内所有重要文件。

3 结语

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必须要重点推广的内容之一,其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小康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水利要求,应当实行采取电子化管理以及水利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同时提高信息化的水利工程管理水平,这样更能有效地确保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丰景春,赵杰.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模型及架构[J].建筑经济.2013(7):33-36.

水库信息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统计信息;经济发展;建设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1-0248-02

1 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意见,实现统计监督,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统计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提高统计机构和人员的工作效率,以较少的投入,获取更多、更快、更准的统计信息,提高统计的时效性。就目前信息技术水平而言,统计信息化就是要实现网络化统计,在网络环境下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完成统计设计、统计数据的采集、处理、传递、储存和等统计信息的生产和管理活动。统计部门作为政府收集社会信息的主要机构,它承担的最基本职能就是信息职能,即利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采集、处理,传递,存储和提供大量的以数据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信息,并把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整合好,管理好,开发好,为国家决策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为社会各界提供更优质的信息产品。统计信息化建设是国民经济和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之一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统计数据生产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2 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年来的发展,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的统计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基础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统计信息网基本通达到全国地市级,统计的网络环境已经形成,各级统计部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性能也普遍有了很大提升,统计系统内网络传输方式已基本实现了数据报送。统计信息内部网已成为统计部门间信息交换的主渠道,网络化服务正在成为统计部门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优质服务的主要方式,特别是面向社会建立的统计信息网外网,正逐步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重要途径。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如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还比较低,只停留在网页更新信息、局域网共享等层面上;缺乏复合型的信息系统管理人才,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信息网络通道不够通畅,资源不能高度共享;多重视硬件建设轻视应用软件投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等,这些都阻碍了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 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3.1 统计数据采集信息化。要实现统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改造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具体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简化统计指标,将其与业务信息系统相结合,努力实现基本统计数据到统计信息的自动实时加工。第二数据采集方法信息化,尽可能采用统一的信息采集平台。第三完善统计计量方法,在原有统计计量方法的基础上,引人数理统计的方法,加强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测定,尽可能使统计计量方法规范化,标准化,以便于内外系统之间信息交换与对比分析。

3.2 统计数据分析信息化。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灵魂,不实现信息化的统计分析,就无法领悟到统计数据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含义。利用先进的统计分析处理软件,建立统计数据库,对数据进行信息挖掘和分析,是统计分析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3.3 统计数据传递信息化。要实现统计数据传递信息化,首先要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统计调查工作模式,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保证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第二以数据库为依托,实现网上统计信息的在线处理、查询等,实现在线数据处理工作模式。第三推动统计工作的电子化、网络化,丰富统计信息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内容和方式。第四借助现代通信技术,通过网络环境完成信息传递和信息管理,优化统计资源配置,提高统计的效率和准确度。

3.4 统计数据信息化。统计数据信息化是以信息网络为依托,以统计数据库、数据分析信息化为源头,利用统计服务网络子系统,建立统计信息网站和综合信息反馈服务的统计数据库体系,开辟统计服务的新内容、新形式和新领域,实现统计服务的网络化、社会化。

4 统计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4.1 加强网站建设。统计信息网站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它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统计业务知识密切结合的产物。统计信息网站的建设是统计信息化发展的具体体现,是统计工作自动化、网络化的依托,是统计行业自我宣传、服务社会的窗口。统计信息网站应成为数据采集、信息、政务管理的平台,所以统计网站建设的好坏,是否得到有效利用,直接关系到统计信息化的成败。网站的建设还应实现基层单位数据直报系统。

4.2 做好统计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统计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的主要基础工作,也是统计信息与服务的主要手段和窗口。统计数据库的建设应包括:统计元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工作库、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进度数据库、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人口数据库及相关的综合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等。

4.3 加强信息安全防范措施。统计信息作为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统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和,经常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入侵、攻击,造成统计信息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些问题,应建立统计信息网络灾难恢复备份系统、统计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统计信息网络系统防病毒系统。还应制定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经常进行安全保密教育,对重要的信息交换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有效保障信息网络和信息内容的安全。

水库信息化建设范文7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仓储物流环节的增值和控制,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原始的依靠人工操作、管理的仓库已经渐渐无法满足日益加快的商业节奏,本文将主要对仓库管理的一般方式方法及仓储行业未来发展思路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

仓库;发展;物流;管理

引言

仓库(Warehouse)通常是存储和保存物资或货物的建筑物及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仓库已经不再只是具备储存、保管、发放物资等这些简单的功能,而是涵盖衍生出对于货物或物资进行包装、配送、存储、收发、分类、计量、分拣等诸多作用。所以现代仓库管理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存储商品的空间上的管理,还应该包括物流信息、处置、配送、分类等诸多商品或物资的信息化管理。其管理效率的高低和设备及人员的配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供应链的操作成本。若是无法确保准确的质量控制、进货、验收及发货,就可能会造成时间浪费、库存积压,交货期延长、生产成本加大甚至失去客户。因此,在提升服务质量,减少库存,节约时间,成本最小化的压力下,仓储管理显然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当仓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当中一个重要环节的时候,安全高效的物流显然已经成为其实现服务增值的重要手段;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仓储管理做支撑,信息化和以信息化做指导的先进技术就成为仓储业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靠原始的人工处理、记忆变得困难重重,仓库资源怎样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以此提供最优质的客户服务呢?本文主要针对常见的主要以物资存放、保管、发放等为主要目的现代化仓库管理方法和仓储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初步探讨和研究。

一、现代仓库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一,所有的库存物资必须按照定位管理的原则进行分类和保管,其思想通常按照商品配置图表的方式设置,就是把各种类型的物资或材料按照不同的种类和作用区别管理的原则来分区域、分类别进行保管,通常采用货架放置,以便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减少占地面积。通常情况下同一仓库应该至少划分三个以上不同的区间即ABC仓库管理法,主要是根据库存物资的数量、价格和重要程度予以划分物品类别,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配置:其一,将大宗或贵重商品、物资列为重点保管仓储对象并称其为A类物品,需要准确记录仓储信息,制定严格的盘点周期对其定期盘点,确保质量和数量准确无误,同时采取随机抽检抽查机制随时盘点,随时掌握此类物资的仓储和管理状况。同时此类物资或商品应当尽可能减少库存量。制定规划合理的订货数量并设置恰当的订货周期,避免呆滞库存并避免浪费,减少不合理资金占用。最好采取整箱及栈板方式保存材料、物资;其二,常用类、消耗类或一般类型物资列为B类物资,主要以一些小型的零部件或者常用工具、备件、材料等消耗物资或一般类型物资,通常采用适宜的方法定期清点、盘库,合理保存利用;最后,废旧物资或退库商品列为C类物资,应集中放置于将要进行报废处理或不合格商品、物资的管理区域,便于后期处理。此类物资无需投入过多的管理精力,库存记录允许存在合理误差,适当间隔进行清库盘点并定期给予处置。

第二,平均库存值、库存周转率和消耗周期是衡量仓库管理水平的主要参数。通过对库存物品的入库、验收、摆放、盘点和出库等作业完成仓库管理系统的操作,实现企业仓库各级管理人员随时调拨、管理库存物资,从而实现减少库存,降低资金使用,防止库存积压与不足的现象,提升服务质量,确保经营、生产平稳有序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物资或商品存储区位确定后应及时登记建档造册,充分利用网络化、信息化和先进的信息技术等有效途径,使用现代化的仓储物流管理软件建立仓储信息数据库,如果存储物品较少或不具备信息录入的小型仓库则应该要有详细的存储区位配置表并悬挂在方便库存管理人员查阅的地点,以便于存取。而对于轻型或贵重物资的储存位置应该尽可能设立专用区域并予以固定,便于日后的领取或管理。对于大宗或整箱物资的保管一般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但更改存储地点后必须及时在数据库中做相应的调整。若仓库较小储存空间不足区域有限,也可以不固定位置而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调整。

第三,先进的基础设施和自动化功能是实现仓储现代化的基础,所有存储或保管的物资和商品均不应当直接放置在地面,首先,避免直接接触地面导致商品或物资潮湿;其次,部分特殊商品或物资有特殊要求,比如生鲜和食品类商品对卫生条件要求较为严格;最后,利用立体空间,避免存储空间的浪费且确保物资和商品码放整齐便于日常管理、统计及发放。充分运用如现代立体仓库中运用高平台货架等设施分别存放各种类型物资、运用能够实现射频扫码的多功能叉车、人工智能货品输送设备、温控装制、喷淋装制、监控装制等保持仓库良好的通风条件,确保仓库干燥、不潮湿,并保持合理温度和湿度环境,每日或定期对仓库进行巡检。仓库还应当安装必要的防盗、防火、防水、保温等设施,以确保物资安全。

第四,所有的商品和物资摆放货架必须配备识别标志卡,表明物资或商品名称便于管理,同时,物资入库或发放应当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特别是化工类、食品类等有保质期的商品或物资。这里可采取较为常用的色彩分类管理的方法,按照不同的周或月设置标签颜色,用来区分入库时间的先后和不同。

第五,达到仓库管理现代化目的的有效措施是信息化网络平台的构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综合运用,安全高效地调度、指挥、组织、监督货物的入库、验收、装卸、储存、搬运、计量、出库、保管、财务、安全保卫等各项活动,达到库存管理的高水平、高效益。物资采购人员应当同仓库管理人员具备通畅的沟通机制或渠道,使仓库管理人员提前掌握物资到货情况,并合理安排物资的存放。同时,仓库管理人员还应适时提出库存不足的预警,建立每种物资的安全库存值,一旦库存数量低于安全警戒值时及时通知管理机构予以补充,防止库存不足。所以,仓库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现代化装备的配备和运行效率对于整个供应链的操作成本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在现代库存管理中,不论是作业流程的管理当中新方式的创新,还是从商品的入库到出库、销售各个环节,先进的管理系统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成为高效率新型仓库的主要内容。

第六,仓库的存货和取货理论上应能够做到随需随取、随到随存。通常需要根据单位的性质和作息时间合理兼顾效率与安全,根据需要进行合理安排,但为了提高效率和安全应当制定作业时间的规定,便于日常管理。仓库应该执行严格的出入管理制度,无关人员原则上不得随便出入仓库重地。第七,所有的物资和商品出入库必须进行登记管理,及时录入数据库以便明确保管责任。如果是某些特殊商品(如冷冻、冷藏商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卖场存货与库房存货合一的做法灵活掌握。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仓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个别企业领先的仓库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管理自动化程度,无法掩盖大部分中小企业仓库管理方面的原始和落后状态。按照中国仓储协会的研究分析表明,目前主要是烟草、医药、家电等行业的一些大型生产企业采用了自动化水平高,较为先进立体仓库,而一些专业化的物流和仓储企业还只有个别使用立体仓库这类自动化水平高,技术先进的仓储设施。现代化仓储设施的推广和实施、先进技术装备的购置和各生产环节信息系统的架设和构建都必须依赖于充足的资金保障。且所有先进的信息采集处理系统的运用和高科技手段的实施和落地,同样要求充足的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同时,必须要有充足的被服务客户的市场需要。所以,目前我国的仓储现代化发展建设通常仅仅在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及外资或合资企业中发展较为迅速。反观绝大部分专门做仓储或者物流的企业中正在建设或使用的信息化设施和手段都只是最简单原始的信息模块,仅仅能够实现诸如信息记录、采集等最基本的功能,或者是整个系统中极少环节的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的运用和某些先进技术装备的操作达到较为先进的水平。甚至于个别企业的库存管理水平仅停留在初级的仓库租赁服务层面上,除了一份简单的租赁服务合同之外没有任何延伸服务。信息技术水平低下以及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不足,已经成为现代化物流仓储业的向前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此外,个别企业只注重装备和设施的投入,却忽视对于人员的机械操作和维修技能培训,使得企业操作维修水平较低,设备故障频发,同样造成部分物流仓储企业配置的设备没有发挥正常的作用。在仓库设计建造之初没有计划以后的升级和改造,同样制约了设备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和新技术的推广。或者是设备安装后个别设备、设施发生故障或损坏,售后服务和维修配件无法满足现场需求,维护保养十分困难。此外,我国的自动化仓库实际使用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大量仓库可用资源闲置,较为突出的是大量产品结构单一且产能较低的生产加工企业在建设自动化、信息化仓库后资源闲置与重复配置矛盾突出,普遍存在使用率不高、效果不理想、规模不确定、优势不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因为自动化仓库的建设和规划前期分析和调研工作不深入细致,导致存在着重大的决策问题。造成个别企业的仓库建设不切实际,盲目追求自动化和信息化,为了自动化而自动化。没有对其有效需求进行必要的研究和判断,导致仓库建成后才意识到现场运行中其对于自动化的要求不高,利用率有限。此外,也存在由于少数管理和操作人员限于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不高,对提升仓库管理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以及信息化水平的主观意识不强,对于配置的新设备、新系统不愿使用,思维观念依旧保持在依靠人力的层面上,甚至对自动化仓库管理系统和模式没有信心,主观上排斥自动化和信息化仓储,人为的抵触自动化和信息化仓储系统的研究、建设和使用。或者是因为企业经营模式或流程等外部因素产生改变,例如收发工作的改变、任务范围的更改、商品或物资类型的变更,由于原有的仓库设施、设备和管理系统尚未及时升级或改造,慢慢导致原有的功能和需求逐步弱化或消失,仓库处于部分闲置状态。

三、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仓储建设,努力提升现代化仓库管理水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先进的物流行业发展必须要依托于现代化仓库和仓储设施的建设,现代和信息化仓储的建设同样会促进现代物流行业的进步,仓库管理是仓储物流与供应链环节上面的控制核心和关键节点。现代仓储行业势必会对现代服务业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根据专家分析研究,未来的仓储业将变的越来越专业化、国际化、综合化、集约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仓储企业将成为多数企业客户的首选对象。仓储行业未来会与运输业日益密切结合。更加严格的土地政策将对需要大量土地仓储行业造成深远的影响,仓库基础设施建设将向立体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依托于目前的仓库条件等基础设施,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建设发展和信息技术建设,努力拓展仓库的增值业务,提升仓库的附加值,把各作业系统合理有效地对接,努力促使综合化的物流业务发展将成为未来仓储业的重点领域,把仓储行业的服务功能不断向上下游产业进行渗透和延伸,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增值收入。仓储行业的进步和提升要加大同国际接轨的广度和深度,必须依靠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其业务流程的改变和优化势必有效促进仓库利用效率,拓展服务范围和对象。未来将进一步利用立体空间,把存储空间向上延伸进一步提升仓库高度,超高货架、楼库、立体仓库等仓库建设基础设施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伴随着化工品库、危险品库、液体库、冷冻冷藏库等特殊需求不断加大,物流中心未来将进一步朝着专业化、集约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甚至会大量使用机器人代替现有的人工操作,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仓储业必须朝着集约化的方向不断进步,未来的物流中心势必将更加高效的利用土地资源构建更加安全高效、运营良好、功能完善的仓储设施。仓库的调度系统更加自动化、起重设备更先进、建筑密度更高、道路通行能力更强、站台库数量更多会成为未来仓储企业的发展方向。因而,专业化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实现仓库物流的信息系统同客户信息系统的交流互通,信息安全以及通讯技术的可靠、便捷、稳定、价格合理,是未来仓储物流行业关注的重点。信息服务提供商之间对市场的争夺将愈加激烈,但市场同样会越来越大。现在,国外已经逐步发展起来较为成熟的仓储物流信息系统,可是费用相当昂贵,对设备、设施的硬件资源配置、服务对象的技术管理水平、作业员工技能素质和仓储物流业的行业标准、政策法规等都有较高要求,暂时还无法满足我国目前仓储物流行业的现状。所以,我国现有的仓储物流行业的未来建设发展不但需要政府与行业协会的积极加以引导支持,并不断引进培养一批业务精、善管理、高技能的仓储物流人才,更重要的是仓储物流企业自我求变、主动探索实践。例如:建立健全更加规范合理的企业仓库管理标准,主动适应频次高、种类多、周期短的物资流通模式;积极引入ISO9000管理体系,推行标准化管理,安全高效地满足企业与商家、商家与用户的仓储物流服务;实现“仓库装卸自动化”与“收发、仓存管理智能化”两大目标;仓库不但要做好最基本的收发、存储工作,还要能够提供包装、配送、分拣、配货、加工等增值服务;仓储物流企业要积极主动同生产、销售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形成战略同盟,在引进先进设备、设施的同时还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创新发展思路,稳步扩张自己的服务网点和配送体系。

作者:曹婧 单位: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水库信息化建设范文8

关键词:水利自动化 建设目标 建设内容 

 

我国从上世纪90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水利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环境和技术支持。目前水利自动化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水文测报、洪水调度、大坝监测、水质监测等水利的各个方面,大幅提升了水利现代化管理水平,但在水利自动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瑕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水利自动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复建设情况严重,信息共享发展严重滞后 

水利自动化建设上重复投资建设现象较多,例如水雨情遥测系统建设时有水位、雨量、气象的信息,而洪水调度系统建设时也有水位、雨量等信息,究其原因就是各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库表互为独立,不能实现相关信息的共享和调用。 

信息共享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是便于实现不同部门间数据的实时共享查阅和调用;二是可以减少重复投资建设,节约大量的经费。信息共享建设的前提是统一数据库表的结构,我国水文发展虽然历年投入越来越大,但在基础数据库上的建设却发展缓慢,归其原因,水文数据库没有统一的国家规范和数据库表迟迟没有统一是其主要的原因。各水文自动化系统数据库各自独立,造成水文建设重复建设严重,制约了水利自动化的发展。 

1.2 缺乏统一规划,整体设计,造成建设上缺乏连续性和针对性 

规划是指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的整套行动方案。水利信息化建设要秉承规划先行的原则。目标和方向都没有,如何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各地市和各单位缺乏对规划应有的重视和监管,存在着全国规划一片抄的现象,规划内容大同小异。建议把规划制定以及实施纳入行政考核体系中,对其规划制定和实施进行有效监管评定,从制度上使其对规划重视起来,让规划在现代化水利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信息规划是单位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性依据和目标。规划的制定,应依托现代科技水平并适度具有超前性,借助先进国家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措施,寻求在水利建设和设计上具有实践经验的设计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的长期信息发展规划。规划一旦确定,一定要坚定执行,确保建设的连续性和持续性。 

2 对水利自动化建设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2.1 建设基础数据库与数据中心,实现信息共享 

水管部门要尽快明确国家水文基础数据库的规范,加快水文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基础数据库是指各自动化应用系统共享的基础库,应包括水文信息基本数据库、水利工程信息基本数据库、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水资源数据库和行政资源管理基本信息库等。只有建成基础数据库,才能实现不同自动化系统对基础信息资料的信息共享和调阅,实现各自动化系统的集成或总合。 

建立水利数据中心,作为水利信息收集整理存取的中心,其负责信息的收集、汇总及调度,各客户端可以从信息中心调取各种相关信息。水利数据中心作为基础数据库网络平台服务于水利办公网络和相关部门网络平台,同时也便于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建议:网络数据库和单机数据库应该同时存在,互为独立和补充。即:网络瘫痪不影响单机系统运行,单机系统瘫痪不能影响网络运行。 

2.2 制定中长期规划,谋划完善的水文系统建设 

各地区水利工作虽各有不同,但从功能上无外乎以下几方面,防汛抗旱;供水调度;水资源监控管理;工程管理和行政管理。只有明确水利自动化建设的目标和需求,才能科学的推进水利自动化的建设。从水利需求的分析上可知水利自动化系统建设应逐步实现以下系统的建设。 

2.2.1 防汛抗旱会商指挥系统 

建设目标:在水文信息监测网络的支撑下通过系统建设,实现实时各类防汛抗旱信息的动态监测,以便科学准确的做出降水、水情和旱情的预测预报,为防汛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建设内容:水雨情、工情、旱情、灾情、气象信息采集系统、防汛通信网络系统、水利信息网(包括水情中心、旱情中心、工情中心和会商中心)和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 

2.2.2 行政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目标:主要包括行政综合办公、水利项目建设管理、水利规划和计划管理、水政管理、财务管理、人事人才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目标是通过以上项目的逐步建设来实现水利的科学规范管理,提高业务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建设内容:行政综合电子办公、水利项目建设管理、水利规划和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人才管理等信息系统。 

2.2.3 水资源管理保护决策支持系统 

建设目标:以基础信息资源开发为基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为依托、政策法规与安全体系为保障,建成覆盖整个水资源区能提供多层次服务的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建设内容:分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两大部分。主要实现两大功能,第一是来自各方面涉及水资源管理信息的监测采集、接收、归类、整编,并随时为各应用系统调用;第二是对一些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汇总。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应依据本地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系统、水资源保护监督系统、水资源规划调度系统、水资源取水许可管理系统、水资源管理应用系统、水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2.2.4 水质状况实时动态监测管理系统 

建设目标:通过固定、移动、自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水质信息采集手段,定期监测常规信息,快速监测突发性水污染信息,提供水质信息服务和水质趋势预测,及时进行水质预警预报,确定主要污染源,提供应对措施预案并进行评估。 

建设内容:水质 

信息采集系统、水质 

信息管理系统和水质评价信息系统等。 

2.2.5 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目标:以空间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为手段,对流域的水土流失现状进行多时相的动态监测,对水土保持信息进行管理,对水土流失情况和水土保持效益进行评价。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为水土保持区域治理和流域治理的工程设计、经济评价和效益分析服务,提高水土保持监测、设计、管理和决策的水平。 

建设内容:水土保持信息采集、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处理、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支持、水土保持工程管理决策支持、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和水土保持综合信息管理。 

2.2.6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目标:收集和整理各类水利工程设施及移民安置的基础资料、历史沿革、现状情况,存储和管理在建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监理等动态信息,提高水利基本建设、运行维护和移民安置的管理水平和规范化程度。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工程监测、监控系统和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工程监测、监控系统与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 

建设内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和水利移民管理信息系统、水利建筑物工程监控监测等系统。 

2.2.7 建设水资源信息公众服务平台 

建设目标:通过门户网站的建设,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接受社会监督,宣传国家行政相关公开法律法规及解读,从而促进水利政务在公众的监督下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内容:区域水利概况、水利机构与职能、水利新闻、水利科技、水利工程和项目建设、水情、雨情简报、工情、灾情简报、政策法规和公告信息等。 

以上系统的建设应遵循围绕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中心工作的需求去建设的原则,具体建设内容根据自身需求增减,力争形成站网合理、技术先进具有适度的前瞻性、信息及时、预报准确、管理科学、服务全面的水文现代化服务和管理运行体系。 

参考文献: 

[1]水利部2005年2月下发的文件《水文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 

水库信息化建设范文9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发展措施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近年来在治水实践中逐步得出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所谓水利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的效能及效益。对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措施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的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

1.水利信息系统的现状分析

1.1水利信息资源共享困难。(1)数据库的信息不能共享,致使系统缺乏整体性。当前,信息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各个部分所要解决的任务不同以及资金的来源渠道不同,使数据库及相对应的使用软件在不同的专业领域里形成了不同的类别,因此在不同部门中其使用的信息系统是孤立的,缺乏整体性,各自形成了独立的信息孤岛,这就导致各个专业及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比较困难,沟通难度增加,各部门之间出现信息重复及相互矛盾的现象。总之,由于各自技术水平、资金渠道、任务来源的差异,各种类别的专用数据库及相对应的应用软件都分散的构建在各个不同部门,呈现出条块分割特点,各个数据库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使得各个部分的信息出现冗余现象。(2)由于缺乏信息的共享机制,系统产生信息壁垒。目前在我国还没有确立有关信息共享机制的相关政策及法规,这就导致各个信息占有者只想获得其他信息占有者的相关信息而不愿提供自己现有的信息资源,这就形成了单向的资源共享模式,信息壁垒也随之产生。(3)数据库的信息内容构建不规范,导致产生数字鸿沟。由于目前有关信息资源的规范并不完善,再加上许多数据库因部门与专业的不同而不同,使得数据库的信息服务比较单一。此外,已经存在的数据库在建立初始都是自成一体,没有严格的标准规范,而且工作人员在处理数据库设计出的文档时也是力不从心,只有少部分高素质工作人员能在有限的时间及规定的范围内完成。信息资源在共享过程中,由于数据库里的内容理解难度大,让人不能衡量出数据库的价值性,这就导致数字鸿沟的出现。(4)水利信息的标准化和通用性差。目前我国所开发出的信息化软件开发标准大多存在着通用程度不高、性能单一的问题。发达国家水利信息化软件比较成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比较注重其通用性和模块化,开发出的信息化软件在应用上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我国水利信息化软件研发刚刚起步,且大多数由一些水利信息化公司完成,各公司之间由于存在着技术垄断或各自为政,开发出的软件无法保证通用性。

1.2水利信息资源缺乏。由于水事活动在进行过程中,需要参考的信息资源多,涉及的内容涵盖面广,那么在信息收集时,需要将以往很多年的资料进行整合汇总,而在进行汇总时,数据类型跨度大,数据准确度高,在进行信息表述及信息交换工作时,多样化是其明显特征。但是,由于信息系统内的信息不能共享,标准规范不完善,工作人员很难顺利获取有效信息。

1.3水利信息化的投资不足。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资金长期以来是靠国家投资,各级地方水利部门依赖国家水利投资搞信息化建设,省级和省级以下水利部门的信息建设经费一般都没有专门的资金渠道,项目建设资金一般都是采用“工程带信息化”的各种补救措施,资金渠道没有稳定保证,这样势必造成水利信息化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源开发不足,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较为落后的问题。

1.4应用水平不高。一般而言,信息的有效开发与应用是建立在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上。但是,目前许多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方面是信息系统模式的标准缺乏规范化,无法形成良好的系统性,这主要是由于每个部门及专业建立的数据库的目的性比较单一;另一方面是信息系统的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成本高但是本身其利用价值却不高,信息系统的维护的难度大,导致工作人员不能构建高水平高效率的信息软件资源。

1.5缺乏水利信息化人才。缺乏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尤其缺乏IT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要达到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必须具备一批精通水利行业的IT人才。目前我国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普及程度不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网络管理和软件开发技术骨干引进难。

2.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措施

2.1加强新技术的使用。通过分析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构建新的信息平台对于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有重大促进作用。根据现在的研发,建设以B/S模式为基础的信息平台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B/S(Browser/Server)模式是以HTTP作为其传输协议,以TCP/IP技术作为支撑,用户通过Browser对服务器进行访问,同时可以访问其后台数据库。该模式主要是由数据库服务器、浏览器、应用服务器及web服务器组成。相比从前的C/S模式而言,B/S模式能更好的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就能访问数据库,这对于克服数据库存在的空间与时间上的局限性有很大突破。

2.2加强管理力度。相关管理部门应尽快推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管理力度,使其有法可依。此外,水利工作部门要明确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职责,并熟悉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度,使其整个建设过程具有科学性。同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水利信息化程序的建设,确保系统内的信息能高效运转。

2.3加强规划与服务

2.3.1水利项目系统的规划方面。水利工作部门要注重规划,应提早建立功能齐全并且完善的水利信息网络,它包括水资源的调度、工程管理、防汛抗旱等功能。运用计算机、通信等技

术,扩大信息的搜索范围,全面收集水利信息的资源,使各种水利信息的资源能迅速传递并储存,更好的做到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此外,可以完善水利信息的使用软件与信息系统,实现高水平的无纸化办公。要实现这一步骤,就必须注重数据库的建设与利用,构建一个交流灵活的信息平台,及时将水利相关数据收集并整理放置系统中参考。

2.3.2水利项目系统信息服务。水利项目系统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活动、管理信息资料过程、公开有关政务的内容、资源服务过程、交互信息的活动及项目的建设活动等。水利项目系统的信息服务的提高不仅促进了工程内部的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升,还有利于项目的对外宣传。

2.4重新构架信息化建设网络。水利信息化的网络构架里,Internet是数据传输媒介,TCP/IP技术是支撑点,HTTP是传输协议,结合Access 2003的中文数据库,将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作为项目系统整体的服务及运作机构。这种信息平台使用的是全新的管理理念,架构了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时采集水利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类不同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及处理,更好地实现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项目工程建设交易远程管理与在线管理的目标。

2.5注重人才的培养。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是国家的基石,人才发展关键在于教育。人才不仅推动整个水利事业的发展,也让社会不断进步。注重人才的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助于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更完善。公司可以从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信息规划以及软件操作等方面开展业务培训,尤其是注重加强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培训,努力建设具有高素养的专业队伍。

3.结语

水利信息化模式建设因其具备专业性强、真实广泛等优点,不仅有助于水利工作人员进行准确的信息记录,还可以促进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发展。同时,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和谐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柱,它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庄广生,信息化工作交流:实现信息化是设计院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重要途径,北京:中国勘察设计,2004.

[2]许剑飞,杨玉清.三峡工程施工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湖北:施工技术,1994.

水库信息化建设范文10

国库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国库发展与改革的方向与必然趋势,在电子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国库业务与管理只有与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国库会计管理职能,拓展国库信息功能,实现国库统计信息的决策有用目标,提升国库在国家预算执行中的重要地位。以“3T”为核心的国库信息化系统框架的建立,是国库顺应信息化发展对传统国库业务流程及会计管理进行变革的重大举措,其本质是国库会计业务与电子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促进了传统国库向现代国库的转变。国库业务信息化不仅是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引入国库工作,并与传统的国库工作相融合,在业务核算及账务处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它还包含更深刻的内容,国库信息化建设具有以下显著特征:以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以实现国库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为目标;依据国库业务发展目标,按信息管理原理与电子信息技术重组国库业务流程;国库信息的提供能及时很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国库业务信息的传输空间范围进一步拓宽;国库信息数据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国库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电子信息技术在国库业务中的综合运用和对国库管理决策的支持,国库信息化是国库从内控理念、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与国库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相匹配的过程。国库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变革预算执行组织框架、规范国库业务流程、实现国库数据集成化处理,以完善国库内部控制体系,提升国库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下,国库内部控制不仅仅局限于业务操作的单个环节,而是将上升到国库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其内涵和目标得到进一步扩展。

二、信息化背景下国库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随着国库风险防控意识的增强以及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库已经形成一套层层布防、多位一体的内部控制体系。但与国库信息化带来的风险相比,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国库内部控制环境

1.内部控制意识较为薄弱。内控意识是国库内部控制的基础性因素,是保证内控制度有效执行、国库人员自觉遵循的文化保障。但目前国库人员的内控意识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部分国库管理人员将内部控制简单理解为规章制度的汇总,认为开展内部控制就是制定各类规章制度,恰恰忽视了内部控制的本质其实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的机制。

2.人力资源瓶颈约束及绩效考核困境。由于国库业务及资金运行的特殊性,国库工作对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具有刚性需求,内部牵制不允许存在不合理兼岗,人员瓶颈比较突出,中心支库层面,由于人民银行机构设置限制,大部分中心支库普遍采用一机多库做法,同时经理市级和区级财政国库业务,虽然近年来不断补充人员力量,但相较其他专业部门仍处业务量饱和状态;县支库层面,人员老化、配备不足、学历水平低情况突出,个别甚至无法满足正常业务岗位需求。同时,目前约束过度和激励不足的问题在国库专业普遍存在,造成干的越多错的越多的不平等状态,影响了国库业务人员积极性的发挥。

(二)国库内部控制活动

1.“制度规范”模式为基础的规范体系灵活性不足。国库会计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一直采取“制度规范”而不是准则规范的形式,对科目设置及使用、核算流程及方法、报表编制进行详细具体的规范。在实践中,这一模式却存在一个固有不足,即所有的会计事项都要在现有制度中进行规定,一旦会计环境发生变化,出现新的问题,某个方面的规定便不再适用,内控制度就会失效。在国库制度建设实践中,以“制度规范”模式为基础的规范体系弊端仍旧明显,制度滞后和制度真空问题客观存在,而要求制度建设随着各项基本业务和会计环境的变化随时更新不仅是不现实的,更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2.以静态的事后监控手段为主,难以实现动态及时监督。目前,对国库业务进行实地业务检查仍是国库内部控制体系中对业务过程进行监控的主要手段。这一手段是对一个时间段内所发生的业务进行抽查,这属于事后监督的范畴,对业务差错及问题的处理也是事后处置,缺乏对国库业务整体链条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事前预防性的监督检查,也不能做到业务处理流程的动态的实时的日常监控,降低了风险识别、风险提示和风险防范的效果。

3.监督控制手段落后,监督效率与业务信息化水平不匹配。随着各项国库业务系统的推广,国库业务处理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与此相对应的,国库监督检查还处于手工翻阅原始资料阶段,国库监管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远远落后于国库业务系统,进一步影响了监督控制作用的发挥。另外,随着国库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国库业务系统应用水平显著提升,传统的监督控制手段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国库监管的需要,更无法实现内部控制要求的监控作用。

(三)国库内部控制评价

1.没有进行事项识别,国库风险揭示不足或揭示过度现象同时存在。事项是源于内部或外部的影响战略实施或目标实现的事故或时间。作为国库风险管理的一部分,认识、发现和了解各类内外部因素以及由这些因素引发的事项的类别非常重要。事项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所产生的影响效用也不尽相同。为避免忽略相关事项,需要把识别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和评估事项产生的影响区分开来,后者属于风险评估的范畴。目前的国库内部控制体系中,没有明确的事项识别过程和环节,而是直接对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风险揭示不足或过度同时存在。

2.风险评估简单,评估手段落后。国库内部控制及监督长期以来以内部风险监控为主要方面,因此通常将风险评估的重点用来防范操作风险和管理风险。但是随着国库业务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国库关联业务系统建设,内部控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既有自身存在的操作风险、管理风险等,也有外部关联系统及业务带来的风险。而且,由于服务对象需求的推动,国库创新业务种类不断增加,针对新业务的风险评估也尚未开展,这些都对国库风险管理提出更大的挑战。

三、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国库内部控制体系再造

(一)国际主流内部控制理论及发展-COSO理论

随着组织治理结构的完善及信息技术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成为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1992年,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组织成立了研究内部控制问题的COSO委员会,并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划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提出: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指出任何性质的组织,任何层级都存在各类风险。各类管理人员必须密切关注自身面临的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风险控制。2.将内部控制视作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不断优惠的过程。3.强调内部控制的过程与组织的经营管理过程高度统一、相互结合。4.明确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

(二)国库内部控制发展新趋势

随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持续发展,信息化环境下国库内部控制应立足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发展的趋势应是基于:

1.内部控制贯穿于国库业务操作和管理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中所有的的参与者都是内部控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根据业务岗位不同对相应内部控制环节的有效性负责。

2.内部控制真正发挥其作用,需要良好的国库内部控制环境,需要国库人员从根本上理解和接受内控思想,并转化成自觉的行为准则。

3.确保岗位设置、业务流程设计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才能做到既保证业务处理顺畅,又能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4.国库信息化建设的全面铺开,为提高内部控制手段和水平、降低成本、提升内部控制有效程度奠定了基础。

5.国库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事后控制,而是贯穿于国库业务和管理活动各流程、各环节、全过程。

6.国库内控要强调风险意识,强化对国库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采取风险控制活动。

7.信息化环境下国库内部控制实质上是一个信息运动的过程,通过信息互动引导国库资金、业务操作按照预定方向运行,实现组织目标。

8.国库内部控制建设必须在一定成本约束下进行。

(三)国库内部控制体系再造

1.通过国库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国库内控环境。国库文化具有较强的伴生性,是与国库管理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并被全体国库人员认可接受并遵循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的总称,也是国库文化、人员素质和制度体系的复合体。国库部门应高度重视国库文化建设,通过完善奖惩制度、加强业务培训等形式,引导国库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积极健康的国库内控环境。

2.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首先,对国库风险事项进行识别,对国库风险种类、特征以及影响进行专业识别,对风险事项收到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甄别判断。其次,科学开展国库风险评估,使国库主题能够充分考虑潜在的风险事项产生的影响。再次,进一步完善风险应对措施。风险应对是指国库制定风险防控措施的过程,其目的是降低国库风险,并对风险进行有力的控制。

3.科学开展国库内部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为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国库开展风险管理而采取的相应政策和程序。国库内部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国库业务环节和流程,遍及各级次和各核算主体。控制活动与国库工作的各个岗位、各个流程、各个环节相结合,包括一系列不同的业务活动,例如授权、审核、检查、岗位制约等。

4.畅通国库内控信息的交流沟通。畅通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保证所有国库员工能够及时获取、传递、交换和反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在满足信息安全性和保密性的前提下,满足总库、分支库、岗位和相关人员的信息需求,保证国库内外信息交流渠道畅通。畅通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既有利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国库内部控制建设,国库信息化也为内控信息交流沟通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

水库信息化建设范文11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越来越多国家提升教育水平的战略选择。教育信息化不单纯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也是目前教育改革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近期,各类学校都在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提升教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硬件与软件方面相对工科类院校要弱些,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会相对多一些。下面结合我院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探讨一下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在信息浪潮的推动下,从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院校基本都完成了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开通了校园网,配置了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设备更新换代较快,现在的这些网络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了。教育信息化对网络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千兆到学校,百兆到桌面,网络信息覆盖所有教学、实训及生活场所。因此很多学校开始对现在网络基础设施进行新一轮的升级改造,在这场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而进行的网络基础设放升级改造中我们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必须根据教育信息化进程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进程,避免两个进程不同步,系统到了设备没到,或是系统没到设备长期闲置;二是设备性能选择要适当超前,有一定扩展性,既能够很好地满足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又不造成资源的浪费。

2 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如办公、财务、学工、人事、一卡通等管理系统建设,直接体现管理信息化水平;二是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如资源库建设,直接体现教学信息化水平。

2.1 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各类高校展示综合竞争实力,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国内各高校纷纷投巨资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但是作为一项庞大的工程,教育管理系统种类多,关系复杂,涉及部门多,一次建成,几乎是不可能的。分部门建设又会导致各自为政,互不相通,最终形成信息孤岛,部门间的业务往来不畅通,甚至会出现不同系统的基础数据不一致的情况。为行政管理信息化带来不小的麻烦,造成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资金投入与实际功效不符,导致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严重制约了管理信息化进程。面对这些问题,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规划设计了一套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确定一厂家,顶层设计,从易到难,分步实施,建设一个,推广应用一个。整个工程分三期,一期工程以信息门户为中心,建设办公自动化、教务、财务、人事、科研等系统。这类子系统相对来说关系要简单一些,系统之间相对独立,涉及对象主要为学院管理人员和教师,实施起来较容易一些,而且能够让更多的人体验到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为二期工程建设增强信心。二期工程主要建设教务、迎新、学工、离校、团委等系统。这类子系统关系较复杂,主要跟学生关系较密切,涉及部门多,系统之间联系多,数据变化量较大,数据安全及一致性要求较高。这些系统在建设时应严格执行建一个,用一个,集成一个,确保每个系统都能正常投入使用。否则一个系统出问题将会影响到整个管理信息化建设。三期工程主要是建设一卡通工程,在前二期工程完成的基础上建设一卡通就容易多了。一卡通工程的建成与实施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暂时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图1 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建设规划图

2.2 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特别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优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实施,有效的突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实现了教育公平、终身学习,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转变。如何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便成了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的工作。结合我院教学资源库建设情况谈一谈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应该考虑的几个问题,首先,一个功能强大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对整个资源库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平台至少能集成备课、教学、答疑、自主学习、作业提交、考核考试、反馈评价等功能。我院选用的是深圳得实公司开发的数字化学习中心,作为我院资源库建设的主平台;第二,要组织教师进行信息化能力培训,激励教师开发数字化课程,形成人人参与数字化课程建设,让教师成为教学资源的建设者,学生学习问题的解决者。积极选送优质课程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实施信息化教学将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考评纳入考评体系;第三,资源建设要顶层设计,统一标准,规范建设,避免资源重复建设,浪费有限的硬件资源。由于资源库还处在建设期,系统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使用教学资源库的学生数量不多,需要任课教师大力推广,学生在使用资源库时遇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激发学生使用教学资源库的激情,努力提高教学资源库的利用率,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资源库的受益者。

3 教育信息化运行机制及应用支撑建设

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都已完成后,教育信息化是不是实现了?我认为还没有,三份建,七份用,这句话虽有点绝对,但也道出了用的重要性。但不少学校存在基本建设完成了,就万事大吉。建是为了用,建得再好,用不好资源就浪费资源了。要想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让资源有效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还必须重点完善教育信息化运行机制,建立应用支撑机构,对数字化校园中的各种管理系统进行维护,协助任课教师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库,指导学生使用资源库。只有建好了,用好了,我们才能说教育信息化了。然而很多学校目前还未设置这样的机构,导致数字化校园中建设的各个子系统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个别系统处于闲置的状态。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建立信息化中心这样的机构是很必要的。信息化中心下设两个部门,一是网络中心主要负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网络运行维护;二是应用中心主要负责数字化校园子系统维护,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应用支持。

图2 信息化中心机构设置

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超前的理念作保障,更需要领导的支持,和一个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为一体的团队来充实到数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来,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06(08):5-11.

水库信息化建设范文12

关键词:信息化系统;水利技术标准;管理;系统架构

1引言

目前我国已经迈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就水利行业而言,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水利技术标准管理的重要手段,但随着水利技术标准体系日趋完善,标准的管理环节不断细化,管理程序不断改进,还需进一步更新信息化系统,拓展其功能,增加其灵活性,使其尽最大可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管理需求,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水利技术标准管理工作概述

技术标准指的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其主要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对标准化对象的技术特征加以规定,不依赖于人的主观认识而存在,不针对部分单位和个人制定,具有通用性。截至2016年7月,现行有效水利技术标准834项,基本覆盖了水利行业各专业领域,而在水利技术标准数量持续增多、体系趋于完善的同时,也对我国的水利技术标准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水利部已经先后出台多项管理细则、管理办法以及专业指导书,以为水利技术标准管理工作开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有力支撑。但是,由于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中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持续增加,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下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已经不堪负重,即使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的工作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相关标准查询、信息分享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系统在水利技术标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是一个必然趋势,具有极大的价值。

3现有水利标准信息化系统分析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2007年,水利部信息中心与水利标准主管部门(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联合开发了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系统(图1),是水利标准信息化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成果。此系统主要包括三大子系统:①国际合作业务子系统;②科技业务子系统;③标准化业务子系统。其中,标准化业务子系统以标准化管理功能模块、数据库系统、标准报表功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满足了水利技术标准管理基本需求。但是近10年来,随着管理程序日益完善、标准数量持续增加,不少问题凸显出来,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1)我国水利部先后颁布了《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细则》(2010年)、《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办法(试行)》(水国科[2012]546号印发)、《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作业指导书(2013年)》等相关标准化工作管理规定,对标准管理立项、编制、实施、监督管理等阶段工作、职能划分均有了更加明确界定,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新管理规定要求。(2)近年来我国水利技术标准编制工作持续开展,水利技术标准数量不断增加,相应的标准管理信息量也在持续增加,对于信息挖掘分析的要求也在提高,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在此方面相对较为薄弱。(3)在水利技术标准数量增长的同时,各项标准协调性问题、交叉重复问题也日益凸显,基于此迫切需要标准的相关数据资源的建设。综上,目前我国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情况不容乐观,系统功能尚未能够满足实际需求,必须要加大力度建设水利技术标准管理综合信息化系统,进一步拓展系统功能、提升系统灵活性,进一步提升水利技术标准管理水平。

4水利技术标准管理综合信息化系统建设分析

4.1系统架构。水利技术标准管理综合信息化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如图2所示,系统共分为3个层次:①表示层,即:用户访问层,提供用户进入系统的接入服务,系统支持多种终端设备,提供统一“入口”服务、全方位检索服务与个性定制服务。②应用层,即:实现系统功能的核心层,根据系统设计的功能,主要包括信息检索、专业信息服务、信息推送。③资源层,提供水利标准专业服务平台可调度使用的各类资源,包括水利标准基础信息数据库、水利相关标准数据库、水利标准技术要素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各种动态信息资源数据库及其他各类资源。4.2系统功能。水利技术标准管理综合信息化系统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点:①信息检索功能,此项功能也是系统的最基本功能,主要是为用户提供水利标准资源检索服务。在此系统中,检索的对象主要包括:标准名称、标准编号、术语、标准内容,具有全方位检索的特点,用户可快捷、准确地获得深入的检索结果。②专业信息服务功能,此项功能主要是为公户提供多方式信息服务,如:专题信息服务、专业咨询服务、用户交流论坛等等。③信息推送功能,主要包括:集中水利技术标准编制/颁布的最新进展、专业领域热点信息等等,实现水利标准信息统一“出口”,同时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定制信息,系统以电子邮件、短信等方式定时发送。4.3系统数据库构建。水利标准数据资源的整合是构建综合信息化系统的基础,基于此必须严格依照水利专业特点,建立水利标准基础信息、水利相关标准信息等数据库,为水利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全面的数字支撑。①水利标准基础数据库。用于存放揭示标准性质、属性等基础信息数据,包括标准名称、标准编号、标准日期、用途及适用范围等。②水利相关标准数据库。用于存放水利相关标准的数据信息,包括标准名称、标准编号、部门及主要技术要素等。③水利标准主要技术要素数据库。水利标准的技术要素主要指指标、参数、术语、符号代号、公式,表、图,方法(工法)等。建立指标库、参数库、术语库和方法库等主要技术要素数据库,并建立其间的联系。以术语库为例,通过术语标准表和术语分类表对术语进行分类管理,数据表之间通过外键关联,针对查询字段建立索引以提高查询的效率和准确率,可以满足系统的查询需求,术语库设计如图3所示。④专题数据库。用于存放水利专业专题信息,包括专业知识、专业咨询等。⑤其他数据库。除了以上专业数据库外,还应建立动态数据库、在线服务库等为平台的运行提供支持和数据服务。

5水利技术标准管理综合信息化系统应用效果

水利技术标准管理综合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可有效解决目前水利标准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效果如下:①此系统实现了水利技术标准、相关资源数据的全面整合,构建了水利技术标准数据资源体系,实现了对技术标准信息数据的挖掘、全方位分析,构建了一系列的水利技术标准信息数据库,为水利技术标准编制、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②以全面水利标准数字资源为基础,构建了功能齐全的水利技术标准管理综合信息化系统,为水利技术标准信息获取提供统一“出/入口”,有利于为读者提供统一、便捷、有效标准信息服务。③采用先进信息化技术,提供全方位具有水利特色的专业服务功能,有利于全面推进相关领域平等交流,切实增强水利标准影响力。

6结语

综上,随着我国水利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善,人工管理模式在对水利技术标准管理时严重的缺乏时效性,不利于各项管理规定的准确落实,更影响了相关信息的共享,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可有效降低工作人员劳动量,实现水利技术标准实时分享。本文提出了水利技术标准管理综合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在数据挖掘、指导水利标准编制、为读者提供标准信息服务、增大水利标准影响力等方面均发挥着显著优势,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朱广利,顿新春,郜军艳.水利信息标准化中的问题及规范措施[J].水电能源科学,2012,30(7):153~155.

[2]齐莹.水利技术标准体系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3,11(4):291~296.

[3]陈祖煜,杨峰,赵宇飞,等.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云平台建设与工程应用[J].水利水电技术,2017,4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