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

时间:2023-08-08 17:10:37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范文1

[关键词] 区域创新系统 中介组织 共享平台 科技创新

一、地区型区域创新系统及其内涵

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简称RIS)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Philip Cooke于1992年正式提出。其后,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但至今,区域创新系统仍缺乏统一的精确概念。Philip Cooke将区域创新系统定义为:企业及其他机构经由以根植性为特征的制度环境系统地从事交互学习。国内代表性的研究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一国内的一定地域范围内,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区域经济系统,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系统功能,使区域内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区域”是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的地域构成要素的、不可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的不同,广义上的区域可以是跨越国家的国际区域,如欧洲经济同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协作区、亚太经济协作区、上海经济合作组织等;也可以是一个国家(一种特殊的区域);还可以是一国之内跨越几个行政区的经济区域,如我国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综合经济区;甚至还包括在经济上有特殊地位的省、市、县及其中的某些部分,如高新技术开发区、北京中关村等。因此,Cooke(1998)基于商业活动模式把区域创新系统分为全球型(globalist)区域创新系统、互动型(interactive)区域创新系统和地区型(localist)区域创新系统。本文认为,地区型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某一地区范围内的一种经常地、密切地与区域企业的创新投入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和制度的行政性支撑安排,其目的是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使区域内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嘉兴地处我国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改革开放以来,嘉兴承载着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辐射、苏南开放型经济和浙南民营经济的交汇影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3.1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40100元。第一、二、三产业比例6.5%、60.0%、33.5%。根据工业化的普遍标准,嘉兴已步入工业化中期,地区产业结构面临升级的压力。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对于嘉兴地区而言,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再靠散兵游勇式的科技创新显然已很难应对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外的技术和产品给本区域带来的冲击。只有构建系统化的地区型区域创新系统,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区域经济系统,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系统功能,使区域内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效率取决于区域创新系统结构, 创新系统结构是指系统内各要素之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而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主要有主体要素、功能要素和环境要素。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公司企业、科研院所、中介组织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构、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胡志坚等,1999) [5]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是区域创新系统中的重要中介组织,国外发达国家几乎都建成了不同层面、规模大小不一的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协作平台或机构。通过仪器设备的共享,既可以提高区域内相关单位的仪器设备利用率,又有利于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和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嘉兴地区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的数量偏少。因此,嘉兴地区的科研仪器设备资源,特别是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资源有限。基于目前条件以及经济成本的考量,各自为战地大规模引进或购置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共享则是实现多赢的有效途径。

二、嘉兴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

建设嘉兴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以下简称:仪器共享平台)的目标是:围绕嘉兴市各类科技计划、尤其是重大科技计划,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调动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主体参与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地区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网络,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机制,协调与浙江、长三角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的关系,推动区域科技资源的战略重组和优化整合,逐步构建起布局合理、开放高效的具有嘉兴特色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仪器共享平台,为地区科学技术研究、区域创新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撑。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能够满足嘉兴市各类科技创新的需要,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基础条件;

满足嘉兴市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为科技创业提供支撑;

建立国内一流水平的社会科技服务窗口;

培养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技术人才队伍。

1.仪器共享平台基本框架结构

整个仪器共享平台采用网络式架构,分三大模块建设:

(1)仪器资源与人员联络信息系统:仪器名称、型号规格、主要技术指标、主要功能、生产厂家、近期负荷状况、对外服务价格及优惠条件、所在单位等数据信息。具有科研仪器设备名称索引、实验(加工)名称目录等多种检索方法,方便用户查询。

(2)实验预约、仪器使用与收费系统:用户可匿名登陆仪器共享平台网站查询有关设备的信息,如仪器的性能用途、实验忙碌程度等信息。如需申请使用则需先注册登记,经审核确认注册成功后方可正常使用该平台。注册用户可以在线申请实验、查询、评价。

(3)仪器考核与服务系统:仪器共享平台管理委员会制定入网仪器考核制度和标准。年终由平台管理办公室开展对所有入网的仪器设备的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用户评价、一年来对外服务的机时、服务水准、工作效率、收费是否合理等,形成的考核结果提交平台管理委员会审核,最终审核结果将作为年终入网仪器设备补贴的重要依据之一。

建立和完善共享仪器维修服务系统。建立与全国联网的科研仪器设备维修信息系统和高效、快速、先进的服务机制,协助参加单位做好入网设备的维修、改造等工作,更好为企业生产、科研及经济建设服务。

此外,条件成熟时还可开发其他辅的服务项目,比如建立试剂、耗材、零配件网络服务系统,联系定点供应商,组织参加单位集中采购,为入网用户提供质优、价廉、周到的服务。

2.仪器共享平台管理模式

由于所有加入仪器共享平台的大型科学仪器所有权归属不变,因此平台采用仪器以企业管理为主、仪器共享平台参与协调和资源配置的管理模式,而政府有关科技管理部门主要从宏观上统筹规划仪器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指导制定共享平台的运行管理机制,并安排一定的科技经费预算作为仪器使用费的补贴,同时解决平台管理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平台则定期向政府有关科技管理部门上报本地区现有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存量信息,从而有助于科技管理部门宏观调控地区科技资源配置、降低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仪器共享平台作为地区社会科技服务窗口,因此其建设和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和支持,而建设和运行初期更是需要政府有关科技管理部门唱主角,从中起主导作用,待平台运行走上正轨后,政府则可逐渐隐退,将平台建设成为给企业和其他参与单位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让参加单位和企业成为真正的主角,从而使政府管理部门的激励措施与市场机制下的服务承诺实现有机结合。

设立嘉兴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仪器共享平台管理办公室,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开展的工作内容包括:维护和更新大型仪器资源信息网的维护、处理仪器使用申请、通知相关单位并及时跟踪设备使用情况或实验进展、管理仪器共享平台经费、仪器使用费结算、入网仪器考核评估、协助仪器维护、提供仪器购置建议、以及开展技术交流等。

3.仪器共享平台运行机制

仪器共享平台的运行机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仪器共享平台经费的来源与管理。由仪器共享平台管理委员会制订共享平台专项资金管理条例,规范对共享平台经费的管理。共享平台专项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专项投资投入、入网加盟费、共享平台对外服务创收等。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共享平台的日常管理支出、实验补贴、入网仪器设备的升级改造、维护维修、实验人员培训、技术交流研讨、合作研究项目等。

仪器共享平台专项资金的管理采用专款专用,保证平台运行维护经费的充足,保障入网仪器设备经常处于优良的运行状态和可持续地开放服务、资源共享。严格专项资金的管理,做到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公开透明化,推行公示制度,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入网单位的监督,杜绝共享平台专项资金挪为它用。

(2)建立仪器共享平台评价体系与监督激励机制。要科学、合理的评价共享平台仪器设备运行使用情况,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仪器设备资源系统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仪器共享平台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仪器有效机时数的制定与考核;②仪器服务收入的考核;③仪器功能开发与利用的考核;④实验技术人员培训、技术研讨的考核等。

监督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②正确定位仪器共享平台管理委员会成员和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地位;③对入网企业的实验申请制定优惠政策;④制定仪器共享平台人员培训和技术研讨专项预算;⑤把管仪器与科研相结合,促进参与单位开展技术合作,进行联合攻关;⑥抓好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业务的培训与提高。

(3)仪器共享平台技术与管理队伍建设。针对共享平台的特点和嘉兴地区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建立和健全一支优良的共享平台技术与管理队伍。

①不拘形式,延聘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一支职称、年龄、专业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作为仪器共享平台的技术保障,以便及时解决共享平台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有关技术难题,并能就完善平台建设、发挥入网仪器设备的更大效用提供意见和建议。

②科学合理地配备仪器共享平台技术管理人员。由于共享平台的许多大型仪器专业性很强,仪器共享平台管理人员既要有仪器设备和科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又要有过硬的网络技术,以便能对申请入网的仪器设备进行初次把关,并能及时处理仪器共享平台的日常仪器使用(实验)申请等工作事务。

③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开展技术研讨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通过培训、技术研讨等活动,真正发挥平台的服务功能,让入网企业的有关技术人员进一步提高相关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④设立大型科研仪器开发资金,鼓励入网企业的实验技术人员开发仪器功能,不断挖掘仪器的新功能,对功能开发做得好的实验技术人员给予一定的现金鼓励;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科学的奖惩制度,奖勤罚懒,改变做好做坏、做多做少一个样的状态,给入网企业以及相关的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创造一个公平、合理、舒心的工作环境。

三、小结

基于前文对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的设计,我们不难发现,嘉兴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虽然作为嘉兴地区型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中介组织,但它们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作用。一方面,仪器共享平台的建设离不开区域创新系统的支撑,其中包括设备支撑、技术支撑、人才支撑,甚至政策支撑。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要素都是建设仪器共享平台的重要参与力量。另一方面,仪器共享平台作为区域创新系统各主体要素之间的重要连接桥梁,其建设的完善程度及其功能的发挥、影响力将直接影响区域创新系统的实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仪器共享平台决定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成败。

通过建设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这一重要的中介组织,整合区域创新系统各主体要素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使区域内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发挥出各主体要素的作用,汇集成区域创新系统的合力,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Cooke 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the New Europe[J].Geoforum, 1992(23):365~382

[2]江兵,等.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结构模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3~39

[3]2006年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OL].嘉兴市统计局网站,jxstats.省略

[4]Cooke P..Introduction:Origins of the Concept[C].In Braczyk , H.-J.et al. (Eds.) ,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Role of Governances in a Globalized World,London:UCL Press,1998

[5]胡志坚等: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提出与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1999(6):20~23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范文2

1.问题的提出

克服市场失效、强化国家意志等,是政府干预科技活动的主要原因。由于科技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开发、设计生产、营销、扩散等多个环节,政府可以根据国家意志或公共需要来选择不同的干预环节,政府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干预科技活动,如直接建立R&D活动给予财政支持或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成立合作研究企业,建设科技基础设施等等。从理论上讲,政府上述干预形式可以涉及科技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但是,这种干预要符合某些国际原则,如WTO的补贴与反补贴协议等。

政府通常会对一些“公共品”技术予以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机构、私人机构都可以成为这些公共技术品生产的载体。但是,当私人机构或者包含有私人机构参与的公共技术品开发与生产时,会产生一些矛盾,如科研成果的权属以及成果的应用与扩散问题等。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科技活动完全由或者国家所有的各类机构来组织实施,在单一的所有权制度下,技术共享问题并不明显。但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由不同利益主体(特别是企业)承担国家科技项目,必然会产生技术共享问题。例如,国家与承担单位之间的技术共享问题承担单位与非承担单位的技术共享问题等。如果国家资助科研项目的目的是,加快技术知识的应用和扩散,那么承担单位愿意将其成果共享吗?即使答案是肯定的,其他共享方有足够的能力共享该技术成果吗,等等。如何推进技术构享,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显得日益重要了。

2.技术共享运作机制分析

技术共享是指,不同技术开发者之间、不同技术使用者之间,以及技术开发与技术合作者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技术知识生产和扩散最大化的过程。也就是使技术知识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小的风险,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来,并且迅速地扩散。从而提高整个产业、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

从宏观层面上看,技术共享的目的是促进技术应用和加快技术扩散,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从微观层面上看,技术共享的目的则是降低新风险,分享创新成果,赢得竞争优势。从理论上讲,之所以会产生技术共享问题,是由于存在着技术研究开发的合作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不存在技术方面的合作,共享问题就不会那么突出。技术合作包括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研究机构与企业等不同类型的合作。对于政府资助的企业技术开发,技术共享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合理界定政府与企业的技术成果权属。如果参与企业数量较多,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包括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分享问题。对于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它们之间自有一套基于市场的技术共享机制。由于技术共享涉及许多主体,技术共享过程存在各种关系。技术共享的核心是在技术开发投入者、技术开发实施者和技术利用者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从技术开发过程来看,技术共享可以包括技术开发前的共享、技术开发中的共享和技术开发后的共享等三种类型。前两个方面主要是成本共享和学习共享。最后一个方面主要是,依据前两个方面进行技术成果的共享。实现技术共享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联合技术开发,各种会议或人员交流等。

在技术共享过程中,各方的投资力度和技术基础、相关主体的地理分布和行业分布、技术属性,以及技术分配的相关制度安排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技术共享的效率。有些则不能;有些技术的共享必须以技术所有者愿意提供技术为前提,有些则以共享者的能力为限;有些技术可以在前竞争阶段共享,有的可能会在市场化过程中;有些行业的技术易于共享;有些技术在行业内比较容易,在行业间比较难,或者相反。

从技术属性来看,有些技术可以共享,有些则不可以共享。例如,有些技术是来源于技术开发活动中的经验积累和人员交流,这种具有隐含性知识的技术,一般是难以共享的。相反,诸如专利、操作手册、现成的技术产品等编码行知识,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共享。

从行业角度来看,行业内技术共享可能性要比行业间大一些,这是因为同类行业的生产工艺或者业务流程比较接近。如果行业间有内在的上下游技术关系或业务联系,这些行业间的技术可能性也会加大,例如电子行业与自动化机械行业等,或者制约行业与生物专科学校等。

从地域来看,地理上的接近有利于相关主体建立起密切的技术联系,从而分享相关技术知识。如果这种技术知识具有隐含性,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例如硅谷、中关村、新竹等地。

从技术差距来看,两个国家或地区、或行业或企业的技术差距越大,技术共享的机会越少,相反,技术差距越小,技术共享的机会就会越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技术水平上的接近,容易更快地吸收外部知识。根据技术差距理论,技术扩散不是自动产生的,而是需要一定水平的经济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努力和有利的制度环境。

企业规模、技术积累水平等也是影响技术共享的重要因素。例如,新兴小企业由于自身资源限制,融资能力差等方面的原因,它们在与大企业或者已有企业进行技术共享过程中,通常处于劣势。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小企业通常无法参与大型企业主导的建立技术联盟,也就无法获得相关的技术知识了,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提高中小企业技术能力作为公共政策的重点内容。此外,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人员创业和流动等方面的相关规定也会影响技术共享的效果。

总体而言,要想达到完全的技术共享,是很难的。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共享。良好的共享机制,有赖于上述因素的有机结合。然而,真正建立一种有效的技术共享机制并非易事。因为,当涉及多个主体时,不同的利益导向,会产生技术目标的不一致,例如,政府强调技术的公开性和扩散性,而企业可难更看重技术的保密性和独占性。更为困难的是,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合作开发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着机会主义行为:有的企业很努力地工作,而其他企业可能会“搭便车”,不付出努力,却分享技术成果。从长期看,这种行为不利于科技产出的最大化和科技进步。

3.国外促进技术共享的政策及其启示

由于技术共享与知识流动、技术转移和扩散密切相关,多数国家是从促进技术合作、科技成果商业化以及人才培养等角度来推迟技术共享过程的。这些措施有的强调共享技术的供给,有的重视共享技术的需求,还有一些则是培育一种有利于技术共享的环境。

1)增加共享技术供给与创造共享技术需求。

增加共享技术供给的政策工具目标是增加可共享技术总量,这些技术一般具有明显的技术外溢性。私人企业一般愿意,但没有能力来投资。例如,基础研究、某些共性技术、科技基础设施等。直接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公共企业,加强教育等都是重要的政策工具。其中加大基础研究力度,是多数国家采用的方法,因为这种投入所生的知识有利于全社会范围的共享。通过建立研究实验室,支持研究协会和研究社团,建立职业协会等办法,也可以扩大技术知识供给。增加技术扩散的可能性。实施专门的科技计划也是加强技术共享的重要手段。政府资助的合作R&D计划就是日本政府模型中“得到广泛赞誉和仿效的重要措施”。因为它分散了R&D的固定成本,促进了参与者之间的技术共享,并且以在参与者之间分配任务的方式避免了资源浪费的重复研发。日本合作研究计划的典型代表是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1975-1995年)预算达1300亿日元(相当于当时的5.91亿美元),包括了日本所有主要的半导体厂商,政府负担了22%的成本。该计划开发了当时最高水平的半导体生产技术,日本的半导体公司迅速获得了世界领导地位。其他国家随后开始仿效日本的合作方式,例如美国的Semat-ech计划、欧盟的信息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战略计划ESPRIT,以及英国旨在开发第五代计算机的ALvey计划等。

政府采购是培育与创造新兴市场的重要的共享技术需求政策。为了在更大范围应用和扩散技术,尤其是一些新技术,政府常常通过采购的方式,一方面促进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另一方面则以第一消费者的身份来发挥示范效应。政府采购是促进技术开发、扩散的有效方式。公共技术采购是指政府作为消费者购买那些目前在市场上尚不存在的产品或系统,而这些产品或系统难免或者有可能在一个合理的时间期限里被开发出来。它是一种源自需求方的创新政策工具。它有助于与需求的联结,而且能够影响源于需求端的R&D活动。在美国的电子产业中,采购政策对基于新技术小型企业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德国的合成材料,美国的合成橡胶,英国的雷达等也与政府采购政策密不可分,这种工具最初主要应用于国际部门。现在这种政策工具广泛应用于一些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方面。一般地,创新越是根本性的,政府作用越大。政府采购政策实际上培育出了一种用户与供给者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有利于增量创新,也有利于使企业在“技术不连续”中领先。

2)连接供给与需求:创造良好的技术共享环境。

在技术共享过程中,技术共享环境十分重要。它不仅影响着技术的供给总量,也影响着共享技术的需求,共享环境如何直接关系到技术共享的质量和效率。因此,相对于共享技术的供给和需求,各国更重视共享环境的培育和建设。

第一,建立科技信息情报中心。科技信息情报中心不仅有利于加强技术共享各个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要有利于加强技术共享各个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更有利于提高相关各方的信息获取能力,从而提高共享的质量。日本通过政府与工业界的联合行动来协调信息潜力的开发与保护。欧共体主要通过IMPACT计划和INFO2000来提高欧洲信息市场的运作。欧盟的一份报告提出了不同的有利于信息交流的办法。例如,指派专门信息人员集中在市场的各个角落收集方法和经验;鼓励企业通过与当地或相关行为的俱乐部(出口商俱乐部),各种代表组织,如雇员协会、商业和工业团体等的合作来共享信息等。

第二,鼓励产业集聚。产业集聚的最大好处是信息共享,节约交易成本,促进创新集群。产业集聚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许多国家都把鼓励产业积聚作为促进技术共享、技术扩散的重要手段。促进产业积聚的做法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丹麦、芬兰等国家的以“国家竞争优势”培育为目标的做法。丹麦事业与工业部成立产业对话团体,负责对产业发展中的国家资源分配提出整合性意见,同时以产业发展中的国家资源分配提出整合性意见,同时以集中投资及政策计划方式直接支援特定的群聚。芬兰则是以竞争及网络政策来发展国家集群。第二种是促进中小企业间的网络建设。意大利的同种类型小企业在密切合作的基础上,成功地建立了工业园区,通过几种资源来解决技术或商业难题,例如Sassuolo的制陶术和Prato的纺织业就是如此。丹麦的做法则是建立一人中小型企业网络,其中的“网络经济方案”使该国1/3以上的中小企业相互签订了协议。第三种方式,是以区域发展为前提。例如,英国的威尔士的供应商协会(Welash supplier association)以及苏格兰的发展协会 (Development Agency).其中后者对于电子产业群SiIicon Glen 发展功不可没。硅谷的发展也与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大量国防合同密切相关。最后一种方式是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德国的RT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合作研究计划就很具有代表性。

转贴于 第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它们获取技术诀窍和用来降低不确定程度的信息是非常困难的。在资本市场不甚发达的条件下,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开发、应用和技术共享方面的资金相对紧张。克服上述困难,推动中小企业创新步伐,就成为国家创新政策的又一个重要内容。美国的中小企业投资研究计划(SBIR)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SBIR计划根据研究过程和商业化的不同阶段,向中小企业提供不同数量的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的不足,加速了企业创新步伐,意大利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措施相当广泛,如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鼓励中小企业购买或租赁高技术设备、推动国家科研机构向中小企业转化技术成果等,这些措施使得意大利中小企业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技术创新模式。

第四,发展各种中介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欧盟各国在国家科技政策方面,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支持技术扩散的重要性:让用户参与到合作性的研究开发项目中来,建立特定技术实验中心,参观企业的计划(英国、德国和西班牙),发掘中小企业潜在需求的深化措施(如商业运行中的技术和战略监控、努力将功能描述的问题转化为技术术语、建立永久性情报收集站点等)。根据欧盟的做法,创新中介中心以促进本地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跨地区和跨国转让技术为主要活动内容,主要形式有三种:技术输出服务、技术引进服务、寻找研究合作伙伴的服务。

第五,鼓励科技人员交流。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参与者进行多层次的交流。在用于交流的知识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隐含的,难以编码化。从这个意义上,技术共享的关键是人员交流。这在一些交叉学科的发展中显得更为重要。个人间的关系和社会网络在启动和维持跨学科合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知识涉及了科学理论(Know-why)网络知识(Know-why)技术诀窍(Know-why)等,而这些知识在研究共同体之外是难以获得的。所以,直接的资助方式并不合适。而为行为者之间的对话提供各种论坛,或者支持研究人员的流动和交流,鼓励知识工人面对面地接触等间接方法,可以是一种更有效的方式。

第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发现,某一组织采用新技术的决策,不仅取决于新技术对组织的相对吸引力,取决于该组织在一般意义上的接受能力。而这种接受能力是以高素质的人才积聚为前提的。良好的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关键,更是培养创新之源的主要途径。在这种背景下,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加强教育,一是提高个人技能,加强对工作的适应性;二是培养个人的学习能力,强化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组织间的协调与合作;三是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在二战之后迅速复苏,并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成功地推行“市场推动型技术创新”模式,是因为它有良好的教育基础,才使得“提高生产力的努力和技术革新灵活对应成为可能,支持了经济发展”。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范文3

【关键词】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财务信息;数字化管理平台

一、引言

石油企业是我国能源产业的一部分,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可以为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提供全面、有效的财务数据支持,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如何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提升石油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是企业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进行分析。

二、财务共享模式产生的背景

财务共享模式最早由美国福特公司提出,是该公司针对自身财务管理问题,通过多方面的研发与调整,实现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结合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通过对企业实际管理情况的分析,提升财务数据管理工作效率,强化财务管理力度,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1]。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为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信息数据支持,同时可以使管理者对自身工作情况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使其在财务共享模式的支持下解决管理问题,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财务共享模式的推广得到众多企业的重视,逐渐成为当前企业比较关注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为企业战略发展与经营管理工作开展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石油企业中财务共享模式运用的意义

(一)整合企业财务资源

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为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保证财务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在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加强对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借此收集与管理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并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优化业务组织与流程,发挥业财资源共享的优势,为企业业务工作开展提供财务资源信息支持[2]。当企业财务资源得到整合利用后,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经营效果也会发生变化,不仅实现高质量工作,同时还为企业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提升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二)统一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在财务共享模式的支持下,改变企业各部门财务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统一。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能够结合企业的内部管理情况,统一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与标准,为财务管理行为提供制度保障,使财务管理工作有秩序地开展。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各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互动效果,使财务管理人员了解各个部门工作的情况,还可以将财务数据反馈给企业管理人员,为针对性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三)提升企业业务工作效果

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为业务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支持,解决业务工作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部分石油企业因为财务与业务信息互动不到位,所以无法发挥财务信息的作用,为业务工作开展提供指导。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主要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财务部门为核心,覆盖企业所有的财务经济活动[3]。在该模式的支持下,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的业务发展规划,为高效率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业务部门可以根据财务数据,做好资源配置与业务发展计划工作,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促使企业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四、财务共享模式在石油企业中的应用

(一)统一财务信息,提高管理效果

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财务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反映出企业经营管理状态,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目标的依据。财务共享模式运用的过程中,提升对财务信息管理的认识,明确这一工作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与综合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性,树立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4]。与传统财务工作模式相比,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实现了对企业预算、执行等工作的全方位监督,可以保证企业管理工作实施的效果。财务共享模式具有实时性的特点,能够解决以往财务预算信息滞后性的问题,同时可以提升企业对预算工作的重视,促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提升对财务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视,将此作为财务共享工作的重点,加强对石油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将此运用在财务目标、业务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建设中,为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财务数据支持,促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加强人员队伍培训,促使财务共享模式运行

在石油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工作,使企业内部财务人员掌握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方法及原理,并主动用此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为企业发展助力。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者与实施者,其业务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效果。若是工作人员不了解财务共享模式的工作特点,那么将会影响财务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无法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因此,石油企业可以根据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组织个性化培训活动,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使其掌握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并在日常工作中灵活运用,以此增强财务管理工作效果,促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高效开展。首先,对财务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财务人员的创新意识与改革发展意识,使其认识到财务共享模式是时展的要求,是自身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意识,有利于财务管理创新发展。部分财务人员对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存在一些抵触心理,认为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支撑企业的发展,不需要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当前部分石油企业虽然已经引进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但是无法满足石油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企业财务人员难以获得更多与企业内外部发展有关的信息,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不仅可以获得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同时可以了解市场环境,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支持。因此需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变财务人员的思想观念,推动财务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其次,对财务人员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财务共享模式的操作方法,借此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果,为企业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理论培训活动是丰富财务人员基础知识,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媒介。通过个性化的培训,可以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其掌握更多现代化技术,对后续管理工作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在培训活动中,应以工作人员的财务工作水平与信息化管理能力为基础,选择适合的内容,以此提升培训效果,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提供人员支持。最后,做好工作经验的总结,为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奠定基础。石油企业利用财务共享模式开展工作时,需要做好工作经验的总结,吸取财务管理工作经验,为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提供基础保障[5]。工作经验总结十分重要,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日常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员定期总结财务工作情况,并反思自身在岗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或者问题,利用以往的成功经验解决问题,促使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三)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财务工作效率

在石油企业中,若想展示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价值,提高财务与业务工作效果,可以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将此作为推动财务共享工作实施的载体,为信息管理、业务管理提供技术支持。财务共享模式管理工作具有高度集约的特点,涉及的工作内容、信息数据非常多,若是采用传统人工方式进行管理,会失去财务共享模式建设的意义,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为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同时可以解决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石油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在原有的管理系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手段与方法,建立符合实际的财务管理数据库,要求工作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做好财务数据信息的处理工作,减轻工作压力,提升财务信息处理工作的有效性。以中石油为例,该企业建立了多个数字化平台,包括业财融合价值管理平台、全球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等。在数字化平台辅助下,促使企业业财融合,同时能够将两万余财务人员的工作批量化、集约化到不到两千人的财务共享中心完成,促进效率大幅提升,并实现低碳、安全化运营。石油企业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其他成功企业的经验,立足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建立符合实际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将企业财务信息全部整合在一起,为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促使石油企业长远、稳定发展。

(四)加强风险防范,提高财务管理效果

在石油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会因为市场环境或者企业内部管理的因素,出现运行风险,对企业稳定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实际工作中,石油企业应提升对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视,使企业管理人员与财务工作人员认识到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并发挥财务共享管理模式的优势,做好风险的防范工作,为石油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6]。在风险防范工作中,加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运用,利用财务信息对企业财务管理情况与业务工作情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建立财务预警体系,若是发现问题,则需要做好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工作,利用风险防范策略解决问题,以此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此外,石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应将财务共享系统作为工作的载体,增加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交流与互动,提升各个岗位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为企业资金管理与运用提供支持,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管理制度与日常沟通的方式,为风险防范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促使石油企业稳健运行。

(五)建立内控制度,提高财务共享工作效果

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可提高财务共享工作效果,使各项工作变得更加规范有序。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需要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以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石油企业的业务、财务等经营性活动进行动态的监督,以此实现高效率管理,推动企业长远发展。首先,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管理工作中,应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将内部控制工作与企业财务管理有机融合,对财务工作行为、管理行为等进行监督,使各项工作在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管下进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有较多的数据信息,内部控制中,对共享中心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要求业务部门人员以财务管理需求为基础,开展业务工作,在实现企业业务目标的同时,完成财务目标,为石油企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7]。其次,加强对财务共享中心系统的管理,优化系统的功能,增强管理工作效果。财务中心服务系统中应包含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资金动态管理、财务报表等功能,通过多个功能的集中建设,实现对石油企业所有业务的动态管理,为后续信息的运用提供便利。最后,立足财务共享中心,完善财务内部控制流程。对财务共享模式的内部控制,可以更好地发挥财务共享中心的作用,能够为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实际工作中,需对财务共享中心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内部控制的要求,建立适合该中心的内部控制流程,对企业资源的运用情况进行监管,保证资源利用与配置的有效性,促使后续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五、结语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范文4

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去年年底就了一份《2018年中国汽车共享出行市场分析预测报告》。在这份报告中,罗兰贝格统计了中国共享经济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市场份额,综合考虑企业规模、市场渗透率因素,并结合中国共享经济九大领域发展,测算出2015年中国共享经济规模为625亿。罗兰贝格还预测,到2018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有望达到2300亿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由33%提升至44%,成为领军力量。

在罗兰贝格的这份报告中,汽车共享出行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直接需求将由2015年816万次/天快速增长至2018年的3700万次/天,对应市场容量有望由660亿元/年增长至3800亿元/年,而潜在需求带来的潜在市望达到1.8万亿元,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的确,以滴滴、优步为代表的汽车共享出行或许是目前中国消费者使用最多的一类共享模式,除此之外,摩拜、途家等,均是将共享经济成功运用于国内市场的企业代表。那么让投资者欲罢不能,消费者难舍难离的共享经济,它到底经济在哪儿呢?

从今年二月末麦肯锡的《中国共享经济消费者调研》中我们或许可以窥得一二。这份报告通过对中国40个城市近2900名消费者的大规模高覆盖调查,聚焦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且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三大行业――共享出行、共享空间和共享技能,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应当会给予人们一些启发。

共享出行

方便大众,创造就业,推动交通行业升级创新

共享出行主要涵盖网约车、汽车分时租赁和共享单车等模式。目前中国共享出行日活跃用户已超过1000万。共享出行的出现对公共交通起到了补充作用,满足了消费者出行需求。同时提供了多元选择并创造了新型就业,带来消费者及服务者剩余。

同时,共享出行在环保和缓解道路拥堵等方面也将深刻影响社会发展。调研表明近80%的受访者偏好环保型车辆,且多数消费者表示在相同条件下愿优先选择环保型车辆,显示出车辆环保化的大环境已日渐成熟。而降低网约车出行中公交地铁转换比例并提高拼车效率则有助于降低路面总行驶里程。

在可见的未来,共享出行将结合公共交通的升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及电动车的推广等科技和社会因素推动城市出行模式的创新。总体来看,共享出行的发展将推动自动驾驶和电动汽车的普及,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带来的便利出行将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出行需求,从而提振经济活力,并惠及就业。

共享空间

盘活存量,提高资产利用率

共享空间涵盖在线短租、长租合租及共享办公等领域,目前主要集中于在线短租。共享空间还处在发展初期,未来存在较大增长潜力。

共享空间可以盘活存量房产,有效调节供给,通过促进供需匹配为消费者及房东双方带来效益。当前在线短租模式每年盘活的闲置个人房产资源约120万平方米,增速达15~20%以上。在线短租服务最常见的场景为消费者周末短途及国内长途旅游。问卷调查发现,在使用短租服务后,约15%的受访者过去一年的出行天数有所增加,受访消费者的整体住宿开支上升约4%。同时,在线短租为各地创造了新的家政及周边行业的就业机会。

共享技能

平衡稀缺资源,创造新型就业机会

共享技能主要包括劳动力共享和高技能共享两类。劳动力共享,如众包物流,利用大数据匹配技术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服务成本,满足了更广泛的消费者需求,同时为低技能人群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就业机会。高技能共享涵盖医疗服务、行业顾问、技术及商业支持等领域,有利于解决稀缺技能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普惠大众及中小企业。然而共享技能目前仍处在发展初期。过去一年曾经使用共享技能服务的受访者比例,在一二线城市约2%,而三四线城市不足1%。生活服务、医疗健康及物流人力是现阶段普及程度较高的共享技能类别。预计未来几年随着共享技能的普及,消费者在此类平台的消费将进一步增加。约80%受访者表示未来一年将增加在此类平台的支出,人均增幅达27%。

共享经济在国内初现红火的前几年,曾有互联网经济的研究者表示,共享经济本质上只是互联网经济下“新瓶装旧酒”的噱头,他们认为共享经济的根本是“互帮互助”,然而如今的所谓“共享经济”,只是在帮助投资者赚钱。因为“用户创造的资本收益,不可能为他们共享。这些实打实的数千亿美元的利益,一分钱也没进用户的腰包。而那些热衷于此的活跃用户,只是投资者获取收益的‘永动机’。”

无论这类声音是否有其正确之处,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却已经实打实地走入了普通大众的生活,并在更多行业中得到普及,这势必、甚至已经带动了一批行业的升级与创新。仅以摩拜单车为例,当我们以“摩拜”为关键词检索专利,剔除明显不相关的,可看到12件发明专利、11件实用新型专利和5件外观设计专利,共计28件,其中一件发明的专利申请人为上海摩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另27件专利的申请人均为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而且由于它的初现,现在国内自行车年产达千万辆。可见,在此过程中,共享经济平台企业、传统企业、政府间的关系将随之发生深刻的转变,形成互助互联的生态圈,而无论是从速度、广度,还是深度上来看,我国的共享经济市场都其极具潜力。

速度:翻番增长显蓬勃生机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同比增长103%。在互联网行业投融资相对趋冷的大环境中,可谓是“风景这边独好”――去年融资规模约1710亿元,同比增长130%。预计未来几年,共享经济仍可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其交易规模占GDP比重有望达到10%以上。

广度:融合发展显强牵引力

当前,共享经济已经覆盖了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交通出行、知识技能、房屋住宿、医疗分享、资金分享等领域,作为最活跃的创新业态,有力驱动着资产权属、生产组织、服务供给、就业模式和消费方式的变革,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范文5

[关键词] 创新导向;区域科技公共平台;资源整合;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模式,科技资源占有、配置、开发和利用的方式随之也逐渐发生变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是支撑和推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各国均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投入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我国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的发展环境,提升支撑科技创新的水平。突出本地产业创新特色,加强区域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是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高、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资源共享的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社会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本质来看,是服务型政府理念的体现,即由服务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一种科技类的服务产品,该产品主要就是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服务的载体,并以提供具体的服务促进载体建设和完善,弥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不足的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区域科技资源。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组成来看,可以归纳为三类科技平台。

(一)共性技术平台

许多国家将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科技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迅速的带动作用,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共性技术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共性技术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导致较严重的市场失灵。共性技术具有相当广泛的用途,可以在一个行业甚至多个行业得到应用。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一般情况下单个公司不愿意或很少投资于共性技术研究,势必导致共性技术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共性技术研究一般处于竞争前阶段。共性技术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共性技术研究成果上,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生产或产品的需要进行后续的商业化研究开发,形成企业间相互竞争的技术或产品。根据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和外部性大小,可以将共性技术划分为关键共性技术、一般共性技术和基础性共性技术。从各国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最重要的是抓住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影响面广的特点,从本国国情出发,在不违反国际规则的前提下,支持本国产业进行共性技术研究,为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奠定技术基础。

(二)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平台主要针对地方创新创业需求,增强基层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地方科技创新能力,以综合性、专业性和区域性三大类科技创业平台为重点,统筹规划建设区域科技创业平台体系,依托各类科技创业载体建设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平台是指聚集科技创新创业创意企业、研发机构、公共技术、商务服务机构,集成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联合官、产、学、研、介,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项目)孵化的聚集体。集专家公寓、休闲、商业中心、中介、体育、文化、教育设施以及绿化等配套设施于一地,成为科技创新创业创意人才开展研发、试验、中试及生活的聚集地。其中创新载体主要是指聚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各类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的载体;创业载体(孵化器)主要是指聚集科技型创业企业以及促进成果转化、孵化的载体;创意载体是指聚集以创意产业为支柱的现代科技服务业的载体。

(三)资源共享平台

资源共享平台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科技的主要需求,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以提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和解决重大社会共性问题为主要任务,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涵盖工程技术文献信息资源和数据库、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检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集成优势资源,打造区域创新中心。

二、区域科技公共平台资源整合

区域综合资源服务平台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综合系统集成;二是无缝存取连接。由于以往区域内各个主体的资源平台基本上是各自规划、独立建设,相互之间的协调性、互通性比较差,因此架构面向区域创新的资源服务平台,需要通过网络系统把区域创新系统内的各种资源结合起来,建立统一的数据和信息交换平台,提供面向用户的跨区域、跨部门的共享服务。(见图1)

这一系统先通过政府、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中介建立各自的资源整合服务系统,然后提交给综合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再传递给需要的不同层次用户。用户不仅包括平台内各团体用户,也包括普通个人用户。

三、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建设

整合区域内科技资源,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科技的崛起,已成为各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需要各区域以政府主导搭建基于区域创新的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包括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平台基本架构和功能拓展。

(一)政府主导,多方共建,突出资源共享

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共建、自建等多种方式,以区域科技资源共享为首要目标,省、地、市各级区域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如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已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共享平台依托全省十三地市子平台,初步整合集聚了省内特色产业资源信息,包括齐齐哈尔的装备制造业、鹤岗和鸡西的石墨产业、佳木斯的农机、电机、电缆等产业的资源及技术、研发与市场信息;并利用平台集聚的这些资源信息,面向企业开展资源共享服务。

(二)“总门户+服务端点”成为基本布局

如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承担着资源统筹、资源共享的核心作用,负责整个服务平台网络的运营管理,并对服务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省服务平台提供中小企业服务的统一入口,提供在线服务和呼叫服务的入口。基本建成1+1+2+7的省服务平台网络体系,包括:1个运营管理中心;1个共享数据资源中心;2个服务入口(在线服务和呼叫中心);7个应用管理系统。以共享数据资源中心为基础,建成覆盖全省的、以在线服务系统、呼叫服务系统和服务资源门户为龙头、以网络运营管理、服务质量考核、企业信用管理、知识库管理为支撑、以专业化系统为补充的上下互动的大型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各个系统之间将通过资源共享交换接口实现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见图2)

(三)拓展公共服务平台知识服务功能

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绝不仅仅只是以资源和服务共享为最终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实现从科技资源服务到知识服务的深层次转化,用知识服务来支撑整个平台运行和发展。知识服务的内涵和能级直接体现了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价值,在实现科技平台应用升级和功能扩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一些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初步具备了知识服务的基础和空间,它们拥有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人才结构以及知识交换和协作空间。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除整合万方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哈尔滨镜像站外,平台还整合了包括俄罗斯科技信息数据库、新兴产业战略情报数据库、企业创新创业动态数据库、重点产业发展动态数据库等14类特色文献数据库,年均完成文献下载、全文传递等服务15万次左右。其服务已从传统的文献检索、原文传递向代查代检、情报收集、科技查新专家特约、产品研发、检验检测等知识服务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涂勇.地方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0)

[2]桂萍.国内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8(7)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范文6

关键词:协同创新;问题;定位;路径

一、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创新中的比较劣势

(一)河北创新要素短缺,与京津有较大差距

北京是首都,因优越的资源配置、较高的福利待遇、良好的创业政策和氛围,吸引着津冀乃至全国人才大量流入,导致津冀两地尤其是河北人才相对短缺。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高端人才的智力创造,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仅人才资源一项,河北与京津两地就存在较大差距。北京有68所著名大学、270家科研机构、5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2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全国1/2的两院院士,有众多央企、金融、跨国公司集团总部,还有我国顶级的知识创新系统———中关村。这些学府、科研机构进一步增强了北京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使北京聚集了全国最核心的科技创新要素。而河北由于在教育、医疗、工资福利、硬件设施等方面同北京、天津存在着发展环境落差,创新要素短缺、创新资源明显不足。如表1所示,津冀两地的创新要素同北京相比存大较大差距,尤其是河北高端人才紧缺,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R&D经费支出和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大约只有天津的一半,北京的1/5,这种不平衡直接制约着三地协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河北省与北京、天津在政策支持力度上存在明显差异

北京市拥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市拥有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京津两地在科技人员激励、高新企业认定、高新人才认证等方面享受国家许多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而河北尚缺部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创新创业政策上处于洼地,三地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技术新产品区域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未能有效衔接。由于三地优惠政策不同,河北一些企业,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将总部搬迁到北京,研发机构也随之迁入北京、天津,从而削弱了河北发展的内生动力,进而减弱了科技创新对河北省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

(三)京津冀三地在协同创新方面的机制不完善

从创新要素流动机制来看,人才、技术、科技成果、资本等要素流动渠道不畅,科技资源难以在区域间共享,有利于人才交流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从创新技术转化机制来看,京津冀三地在创新链、产业链、功能链上没有进行充分对接,科技推动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还需增加,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三地在科技创新上缺乏深度合作;从创新收益共享机制来看,京津冀三地税收分开、独立考核,尚未建立国家统筹协调的三地政府间科技合作和利益共享机制,以致各有各的利益追求,创新资源富集地区不愿资金、技术、人才转移到其他地区,创新成果和收益很难在三地间分配和流动;从创新服务保障机制来看,区域间不同行业、部门的信息交流不通畅,中介机构的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水平落后,缺乏有效的扶持措施,金融对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还要加强,目前虽有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天使投资、创业基金、银行贷款等不同种类的资金支持协同创新,但这些资金缺乏融合发展的机制,从而促进作用不明显。

二、正确把握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创新中的功能定位

基于河北省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创新潜力以及功能定位等因素,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河北省应精准打造“四个区”:

(一)打造首都科研功能疏解扩散区

河北应充分发挥临近首都的优势,积极承接首都城市功能疏解中科研机构转移部分功能,引导部级科研机构、创新平台在河北建立分支机构,或与河北优势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联合共建,成为首都科研功能疏解扩散区。近年来,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等北京高校纷纷在河北建立研发机构,已经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

(二)打造京津冀产业技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区

河北应充分发挥发展空间大、要素成本低的有利条件,利用京津高校、科研机构等资源,促进三地科研机构协同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谋划建设一批契合地方特征的科技成果转化园和高端科技人才创新基地,力促北京、天津的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固安县充分利用毗邻京津的优势,建设了肽谷生物医药产业园、卫星导航产业园、航天科技产业园等高新产业“孵化器”和成果转化平台,既推动了京津高校相关高新技术成果到基地孵化、转化,也带动固安县经济发展。

(三)打造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导区

河北应充分利用自身产业基础雄厚、生产要素资源相对丰富等比较优势,通过争取国家扶持政策,借力京津的科技、人才、资本、市场等要素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与京津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的协作和合理分工。

(四)打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示范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给河北的定位是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河北省要抓住这个机遇,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利用京津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大力化解过剩产能,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低碳、绿色、循环发展,打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示范区。

三、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争取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一是建议在国家层面统筹制定有利于促进京津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有序流动、合理配置的支持鼓励政策。如对河北重点谋划的保定白洋淀科技城、廊坊清华大学中试孵化基地、固安肽谷科学园、秦皇岛中科院科学城等专业创新园区,探索通过托管、代管、飞地等方式,对落地建设单位可享受转出地相关优惠政策,为京津科研机构在河北建设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基地提供载体。二是建议国家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局的高度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弱化行政区划界限,发挥京津冀三方优势,支持建设一批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促进形成河北与京津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合理布局、具有区域特色的示范基地。先期可借助首都第二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的契机,加快北京亦庄、河北廊坊、天津滨海新区三地的合作,再以点带面,逐步到保定、石家庄、唐山、邯郸等地建设有特色的新兴产业集聚区。三是建议部级科研机构或其分支机构以及成果产业化基地转移时优先考虑落户河北。在一些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项目安排上,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在河北布局,国家可在搬迁费用补贴、用地指标等方面给予支持,河北可在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发挥河北区位较好、发展空间大的优势。同时对河北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较重的或有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省级研发平台多给些部级或国家地方共建的研发平台指标,以持续提高河北研发平台的研发水平和创新力。

(二)建设京津冀科技创新与协同发展合作机制

一是构筑三地科学研究的合作机制。围绕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各自发展以及融合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强科技、创新、协同、区域经济发展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课题研究,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不同区域、不同学科间共有和关键应用技术的联合攻关行动,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的“并行”为主的合作,逐步拓展为围绕产业链条“串行”为主的深度合作。二是构筑三地科研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为使北京、天津的科研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发挥最大的优势,必须从机制上保障京津科研资源的开放和共享。针对京津已有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校企合作基地等科技研发与创新平台应在区域间开放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针对需要新建的文献、信息、大数据、大型仪器等科研资源应统筹考虑三地的需求进行联合共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三是构筑三地创新投资的合作机制。河北应吸引京津两地的大型创投机构到河北建分支机构,或为河北的创投机构提供承包、代管业务;河北省设立的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投引导基金应与京津创投机构合作,面向京津设立子基金,建立覆盖京津冀区域的创投网络体系,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三)优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环境

一是发挥北京科技资源和创新优势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北京中关村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卓越的创新优势,环首都经济圈各市要主动与中关村对接,建设中关村特别合作区,政策上可享受中关村的创新支持政策,机制上可借鉴“深汕特别合作区”模式。该合作区主要功能是利用中关村科技资源外溢、管理模式辐射的优势,孵化转化科技成果,聚集创新人才,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形成梯度传递式创新模式,在促进产业高端化、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二是推进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在京津冀区域内的自由流动。首先,为最有效地满足京津冀三地的人才需求,促进懂技术、有能力、紧俏型人才在三地间的自由流动,需建立柔性化的人才流通制度,通过技术授课、技术入股、咨询、兼职、人才租赁等方式实现区域间人才流动和共享,同时应着力破除影响人才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的制度性分割、户籍限制、社会保险政策差异、工资待遇差距等障碍,让有限的人才发挥最大的效用。其次,促进京津冀三地间人才流动,要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基础,促进产业链在区域内合理布局,从而调整就业结构,推动人才合理流动。最后,要加快实现区域内人才、智力市场的资源信息共享和网络互通,建立完善企业紧缺人才与技术需求平台,向社会实时人才技术的供需信息,搭建供需双方的沟通平台。三是探索设立京津冀协同创新专项基金。由国家和三地政府共同出资,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面向京津冀公开招标,组织和集成科研机构、企业等市场主体联合进行科技攻关,开展三地协同创新发展的基础研究和战略研究,共同推进跨区域科技成果在京津冀三地的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带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三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深度融合创新链,打破市场间相对分割的局面,加快构建三地统一开放、合理布局、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促进转化和产业化,为激活生产要素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丛屹,王焱.协同发展、合作治理、困境摆脱与京津冀体制机制创新[J].区域经济,2014,(6).

[2]何勤,刘雅熙.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科技创新人才流动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5,(4).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范文7

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认为共享经济是一种协同消费的形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它开始大行其道。共享经济的内涵尚无统一定论,业界学者对其均有不同的看法。董成惠在《共享经济:理论与现实》一文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借用互联网络平台、以共享使用权为目的的消费模式,当这种消费模式成为一种商业模式并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便可称之为共享经济。郑志来在《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中认为,共享经济是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过程,共享经济借助网络等第三方平台,将供给方闲置资源使用权暂时性转移,实现生产要素的社会化,通过提高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为需求方创造价值,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汤天波等《共享经济:“互联网沪下的颠覆式经济模式》中对共享经济的内涵定义为:以信息技术为纽带实现使用权共享,其核心是协同共享,合作消费。高原在《共享经济的现状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中提出,共享经济,即点对点经济,是一个建立在人与物质资料共享资源的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可以满足客户的临时需求的一种商业模式。李佳慧在《共享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中指出,共享经济是指拥有供给方有偿共享资源给需求方的一种经济模式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展开研究,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

在本文中所界定的共享经济是指商品或服务的供给方通过互联网媒介等平台将闲置的“资本”提供给需求方以获得一定经济利润的行为。闲置资源(如闲置物品、闲置资金、闲暇时间等)换取经济利益的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随着互联网 + 的日益成熟,共享方式已由最初的代码共享、生活共享转为现实世界闲置服务或资源的共享。据统计,我国目前共享经济市场已达到65亿美元,并以54%的增长率高速发展,到2018年甚至有望达到230亿美元,是全球共享经济中的领军力量。作为在互联网 + 背景下发展起来商业新模式,共享经济在交通出行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房屋出租业、知识技能业等各个领域迅速站稳了脚跟。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和支持共享经济发展,2017年两会共享经济更是成为热门议题,多份提案热议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 + 背景下的共享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2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

最早的共享是从熟人之间信息分享物品外借发展起来的,逐步扩展到网络上信息层面微信微博内容的共享,到今天形成了转化为经济利润的闲置物品的共享。由于其自身环保、高效的理念及前景广阔,吸引r众多创业者的加入。目前,交通领域是我国共享经济的重头戏,引领“共享”不断升温。炭‘滴滴”、"Uber”发展到“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摩拜、OFO、小蓝单车等,以“网约车”、“共享自行车”的分享经济形式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高效便捷的体验,也逐步给大众带来了环保出行、绿色出行的理念。共享经济也由交通领域逐步拓展到生活服务领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主要参与领域及代表如表1所示。

可以说,共享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势头正猛,从实践来看,目前共享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2.1 参与领域不断拓宽

提供服务的模式由BtoC向CtoC的转变给拥有闲置资源的大众提供了平台,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背景,随着平台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共享经济领域不断拓宽,已渗入到各行各业。从交通出行到房屋出租、知识技能以及资金的共享等,共享理念已深入人心。同时,在线产业迅速发展,各类共享APP不断涌现。

2.2 市场规模日益扩大

共享经济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据《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为3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预计未来几年共享经济仍将以40%的速度保持增长,到2020年共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到2025年占比将攀升到20%左右。各领域代表性企业参与人数迅速增加,用户数量不断攀升。

2.3 创造就业持续增长

共享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就业方式,以灵活的就业机会改变了整个就业市场,且其就业弹性系数明显高于传统行业。人们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技能、时间及其他资源,参与分享活动,以自雇型劳动者身份灵活就业。2016年我国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6亿人,比上年增加1亿人左右。参与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6000万入,比L年f曾加1000万入,其中平台员工数约585万人,比上年增加85万入。其中,交通出行、房屋住宿、生活服务等领域分享经济的就业贡献表现突出。

3 国内共享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3.1 优势

3.1.1技术成熟

技术层面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不断普及,据工信部统计,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13.04亿,其中4G用户总数已达6.46亿。移动终端覆盖率的不断提升为国内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用户基础。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的不断发展带来用户数量的不断攀升。作为支撑层面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娴熟,其通过数据挖掘,对海量交易信息进行处理,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

3.1.2资本高效

经济层面上,经济新常态下的传统经济模式由于效率、劳动力及产业与产业之间的串联等问题交易成本较高,市场效率低下。共享经济则以低成本高效率高灵活性等占有较大优势。并且由于在双方交易过程中,交易对象往往是闲置资源,对资本要求低,资源管理的成本相对传统产品而言较低,供需双方在交易过程中都能获得较大的益处,通过成熟的线上平台控制,经济规模可以迅速扩张。

3.2 劣势

3.2.1诚信欠缺

供给方和需求方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依托互联网平台产生的交易,是一种完全依靠双方自律的无人监控的交易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交易效率的提高往往需要供需双方的诚信公德良好。另一方面,诚信欠缺、信用不佳导致社会道德问题,交易成本上升,共享经济的交易效率受到考验。技术层面上的大数据云计算搜集交易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却难以降低道德风险。现今在各大城市愈来愈火热的共享单车不断遭到恶意损坏、违规停左交以及顺手牵羊,在其他领域的共享经济也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道德问题产生。各行业信用体系滞后,社会信用不佳,导致共享经济交易成本上升,使供需双方都担心交易的道德风险问题,共享经济的模式也就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推爪

3.2.2监管缺失

共享经济平台广泛,各类交易APP层出不穷,普及迅速。然而,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相应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当前,对我国共享经济的监管仍然缺少法律方面的依据,存在法律安全漏洞。交易的双方责任尚未明显界定,存在法律上的空白,由此进行的共享经济交易会导致交易平台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的加大。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政府、社会、环境的监督,引发了诸多问题。交易平台进入门槛低,约束不足,规范较少,故此第三方平台无法承担监管与安全保障的义务。供需双方事前也未能界定清楚,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有利保障。3.3机会

3.3.1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积极鼓励共享经济的创新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规范其市场从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2016年3月,共享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支持共享经济发展的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共享经济发展的理念。国务院通过“十三五”就业规划,大力发展共享经济。同时国家发改委起草共享经济发展指南,旨在进一步促进共享经济发展。分享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鼓励分享经济发展的国家政策陆续出台,为分享经济发展带来了明显的政策红利。国家层面政策支持为共享型企业开展经济活动提供共享服务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3.3.2需求扩张

凭借着“三低三高”的明显优势,即低污染、低成本、低门槛,高效率、高体验、高可信,共享经济在国内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大众的参与度不断提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闲置资源过剩,大国网民红利以及勤俭致富的中华文化,对共享的需求不断增加。经济供给侧改革,生态化生活的理念,不断产生新的共享需求,这给共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3.4 威胁

3.4.1经济形态冲突加剧

共享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商业模式的利益,其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出售闲置资源或服务以换取经济利润的低成本低利润的经营模式,使很大一部分传统行业减少利益,由此引发户歹传统经济的冲突。共享型企业或个体作为新型群体,利用得天独厚的数据优势抢占交易先机,而传统企业在承担税收的前提上经济利益未能得到保障,产生了不公平竞争。共享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经济带来了冲击。我国各大城市爆发的出租车罢运事件的发生也是基于此。

3.4.2行业壁垒日益森严

共享经济产生于供需的完全数据化,在大数据时代,拥有消费者个性差异化的数据也就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在共享经济的运营过程中,得数据者得天下。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带来的技术对海量交易信息进行处理,产生使供需双方满意的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同时由新的交易带来的数据作为填充不断完善企业的大数据系统。然而对于一些现有的共享型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拒绝数据信息的传递,给共享行业内新进入者造成r.定的阻碍。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壁垒的制约,也是共享经济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屏障。

4 共享经济发展的路径探讨

基于以上对国内共享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尝试对共享经济发展的路径进行如下探讨。

4.1 完善法律监管

传统的监管方式是建立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上的,对共享经济而言,应打破传统的管模式,加强对共享经济平台方的监督。建立科学合理的平台责任制度,完善平台方自律监督机制,制定共享平台中的个入或企业准入制度、信用评级制度、强制保险制度等,达到公平、公正、安全可靠的监督目标。在共享经济中,政府既是网络平台创建的赋权者,又是网络民众利益的捍卫[7]。政府应当成立新的监管部门,严格把控行业准入机制,对不符合条件的、信用评分低的共享型企业拒之门外。最后,助力共享平台与政府监管机构开启合作监管,利用其所收集到的大数据完善法律监管,实现共享经济的飞速发展。

4.2 强化信用体系

在共享经济平台下建立起完善的个入信用体系是促进供需双方安全交易的根本。从美国的共享经济经验来看,完善信用体系后的共享经济更能使大众接受。共享经济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信用经济,对于供需双方而言如果没有信用,交易便无从谈起。健全的信用体系将为共享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建立征信体制,完善个入信用分制,同时,促进共享型企业与征信机构合作,将个入征信体系与大数据相结合,验证用户信用。再者,健全法律法规,建立起失信惩戒机制,加大失信成本。目前国内在失信方面监管空白,缺乏失信惩戒机制,对于共享经济而言,未来出路较窄。建立健全的失信惩戒制度,加大失信成本,一定程度上让处于较低信用评级的用户受到限制或处罚,通过付出失信成本抵制失信行为。如此一来,形成良险循环,使交易越多、数据越详实、风险越低、用户的使用效率越高。

4.3 打破行业壁垒

数据的互联共通,是利用好海量数据的关键。政府应建议做好数据统筹与逐级开放,在内部将数据互通和共享,建立数据共享与开放的标准和机制,有层次有选择地对外开放数据,引导企业自主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探索商业与应用模式的创新等,形成成熟完善、资源共享渠道逐步疏通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范文8

    关键词:资源共享 边远地区公共馆 促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延伸,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资源数量呈几何级飞速增长,全世界的文献已经打破了地域限制展现在所有人的面前。面对日益增加的信息资源,相对于发达地区已经普遍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和信息化服务的图书馆,西部边远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仍受制于区域经济落后使图书馆缺少必需的经费支持、基础设施落后使获得信息的渠道不畅、自然条件艰苦使人才不易安心工作的三大难题。绝大多数的图书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管理阶段,门庭冷落、社会效益低下。

    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解决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贫乏、提高服务能力的最佳途径。对图书馆的建设水平和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毫无疑问,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之后,边远地区图书馆必将成为受益最大的群体。 

    一、资源共享对图书馆硬件建设的促进。

    共享工程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在互联网浏览海量信息资源的方式打破了阅读纸质书籍文献的局限性,但同时也对图书馆的硬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所在的图书馆是一个边远地区的县级公共馆,区域经济的落后导致经费严重不足,地方财政难以给图书馆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导致图书馆长期陷于经费无保障、馆舍面积不足、藏书数量少质量差的困境。实施资源共享工程后,我馆已初步接收上级匹配的图书3000本(册),电影、电视剧光碟1800张,几乎相当我馆以往3年的藏书购买量,极大的丰富了馆藏。同时接收了电视机、DVD等设备,建成了电教播放室。安装了卫星接收设备,接收共享工程的卫星节目。作为共享工程的基层中心,为实现共享信息的浏览使用,势必要求我们引入互联网,建立电子阅览室,目前这两项工作也都列入了建设日程当中。电子网络建设也将促进图书馆工作采用计算机管理,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共享工程同时还要求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开展共建共享,这无形中也使边远地区公共图书馆可应用资源数量得到极大的扩充,实施共享工程使边远地区公共图书馆能够得到更多地经费支持和对读者提供可读文献的丰富,极大的促进了基层图书馆的硬件建设。

    二、共享工程对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的促进。

    西部边远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发展长期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除了地方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落后、人文环境较差等客观因素以外,还与图书情报工作人员队伍的素质水平有着极大的关系,这些地区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奇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极大的限制了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开展,也与共享工程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为改变这种现状、推进共享工程的顺利实施,必将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适应网络化建设需求的专业人员队伍。

    共享工程将给基层图书馆带来两个机遇,一是边远地区公共图书馆在共享工程建设中将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专门用于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项资金,二是直观丰富的信息资源、新颖的网络服务手段将激发工作人员的学用热情。在人员培训方面先进省市已经走到了我们的前面,例如湖南地区各级共享工程工作机构依托当地公共图书馆采取了专业学习、岗位培训、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了大规模的技能演练活动。各基层分中心针对各自工作的实际开展了内容丰富、卓有成效的技能演练活动。还根据活动经验和共享工程工作的特点,建立和完善了长效培训机制,使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作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我们也要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通过三个方面来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举办各类培训班和选派馆员赴先进地区和上级中心参观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二是对馆员的自我学习特别是专业技术的学习给予积极支持,鼓励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三是建立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意识和激情,加快自我提高。逐步建立一支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高素质专业队伍,保证文化共享工程和图书馆工作的持续发展。

    三、共享工程对图书馆服务能力和社会效益的促进。

    基层图书馆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而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目的就是把优秀的中华文化通过现代网络送到广大基层,缓解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获取知识信息难等问题。

    共享工程实施后,图书馆的对外服务得到了强化,工作重心向基层特别是农村、社区延伸,公共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笔者所在的图书馆在安装调试接收了共享工程的卫星节目以及接收了上级匹配的各类资源后,汇同本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积极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服务活动。一是利用其中的农牧业、就业科技技术,播放适用科技影片、编印下发农牧业科技技术手册,为当地农牧业生产和再就业培训服务;二是深入基层送文化、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在我市社区公共场所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和科技教育片,开展了“党员电教流动播放季”、“露天电影进社区”等系列活动;三是在我市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点和电教科技示范基地播放共享工程节目,使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党员干部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他们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也切实让群众知道了共享工程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工程,是贴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建设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共享工程,就是要整合现有文化信息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形成本地区文化信息网络的资源优势,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用先进的文化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与发展,改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资源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健康、快捷的文化信息。实施共享工程,使这些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能力得到了极大加强,必将进一步促进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使公共图书馆在能够真正的在地区经济发展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京波.“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民族地区图书馆资源建设.图书馆论坛,2003(5)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范文9

唐山市区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一)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经济发展,信息先行。唐山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型城市将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比较困难、资源优势正在失去、产业结构单一、产业技术结构水平不高、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区域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解决信息获取、利用过程中的资本,关键技术、前沿的信息资源等问题将成为打破经济发展瓶颈,实现唐山经济转型的关键。

(二)提升区域内企业文化

据调查,唐山市各企业图书馆文献信息占有量总和严重不足,职工的文化素质得不到提高,文化生活与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严重阻碍了企业文化层次的提升和再发展,其原因就是大企业对图书馆作用认识不足,小中型企业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支撑图书馆建设。因此,在政府的支持和参与下,依托驻唐高校图书馆,联合市内文献信息机构,同企业一道联手共建唐山市区域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企业提供短缺文献及数字化信息,提升企业文化和发展后劲。

(三)提高区域性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区域性的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与本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及其他文献信息机构进行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以避免高校图书馆部分信息资源重叠,提高利用率;可以打破原有的封闭体制及其运行机制,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充分发挥自身信息优势开展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地区文献中心的作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四)缓解区域性数字信息资源不足与社会对信息需求增长的矛盾[2]

目前,高校图书馆只对校内读者开放,只有市图书馆有电子图书信息资源可供读者利用,其他的文献信息机构甚至连门户网站都没有。可见,无论从网络设施建设、信息服务能力还是数字信息资源来讲,均无法满足唐山市区域读者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需求。通过唐山市区域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缓解这些文献信息机构资源不足与社会信息需求增长的矛盾。

构建唐山市区域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构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目的就是要打破单一资源整合的传统观念,将一切与图书馆行业发展相关的因素,如人员、技术、纸刊、数字文献、网络条件、管理体制等都视为资源,加以统筹考虑,进行有效整合,综合利用。笔者认为构建唐山市区域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必须坚持如下原则:

(一)符合唐山地域特色的原则

唐山区域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必须符合唐山经济、科技、教育的发展战略要求,立足唐山现代化技术发展高度,坚持高起点和高要求,根据唐山高校、公共、科技三大系统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和特点,针对产业发展现状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域,有重点有分工地收集各种信息资源。对全市的优势产业钢铁冶金、水泥制造业、陶瓷、化工等以及未来产业所涉及的信息资源,应达到基本完备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建设适应唐山区域科技创新要求,具有唐山特色的比较完整的科技创新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二)既分工又协作原则[3]

要提高区域文献信息资源的整体规模和质量,各成员馆间必须根据各馆资源优势,加强联合、协调、分工、合作,按照整个共享系统的要求统筹规划各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承担不同的文献信息收藏任务,如在建设唐山区域特色数据库方面,可作以下分工:唐山市图书馆可以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重点介绍和揭示唐山整个区情、地情、人文特色及唐山地方志方面内容,河北联合大学主校区图书馆(原河北理工大学)可建立唐山优势产业数据库,如:钢铁冶金、资环、采矿、陶瓷等方面内容,河北联合大学建设路校区图书馆(原华北煤炭医学院)可建立医学、药学等方面专题数据库等。通过各成员馆的分工协作,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发挥区域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

(三)标准化原则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以规范化、标准化为基础。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化主要包括数据格式、描述语言、标引语言、通信协议和安全保障技术等的标准化以及数据管理软件、硬件的标准化。如不同图书馆开发的管理系统各不相同;即使各馆使用同一个系统,各馆的数据库建设也各自为政,其标准和格式也不完全一致,从而导致各馆开发的数据库无法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因此,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中,各成员馆之间必须严格遵循标准化的原则,而且要和国家、国际标准相统一,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四)互利互惠性原则

互利互惠原则是指参加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各成员馆都必须以整体利益为重,兼顾本馆利益,从整体上协调各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形成相互合作,互利互惠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各成员馆不论规模和基础如何,都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努力做到让参加共享的其它各馆能在某些方面受惠,即做到互惠互利。只有这样才利于相互合作,使资源共享的关系得以巩固和发展。

唐山市区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及实现

(一)组织管理建设

主要是在市政府的领导下,由唐山市科技局或文化局牵头,成立一个具有统一规划、协调组织能力的领导机构,承担全市信息资源的决策、组织、协调、管理和运行,负责各图书馆、情报信息部门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纵向、横向联合,使我市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走上高度组织化、制度化和有序推行的发展之路。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范文10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

前言

如今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类行为对自然界所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诸多自然资源也正在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如今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去改变现状。如今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由于同水资源有关的数据非常繁多,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通过相关数据来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就需要建立水资源的信息管理和信息共享。水资源的信息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水文信息、水土保持以及水旱灾害等等。只有充分掌握上述信息,才能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现状及必要性

(一)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现状

水文水资源是一个信息密集型的行业,水文水资源信息包含了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等诸多学科中涉及的科学数据,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是以计算机、通讯、网络、分类存储等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为支撑,以各类水文水资源科学数据为数据资源,经过科学分类,应用软件开发,基于一定共享规则下的数据共享体系[1]。我国的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的建设起步较晚,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才开始着手建设,在三十年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基本上能够自动采集实时雨情和流向信息。并且在水文水资源信息方面的传输已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同时也实现了各个防汛和水情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除此之外,我国在基本水文水资源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处理机制,在水文水资源信息的传输已经实现了网络化。这样一来防洪的时效性能够得到提升。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关的水文水资源数据库,在数据统计方面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纸质数据向电子数据的转化。

(二)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的必要性

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能够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是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客观的区域水资源评价和供需平衡分析是确定区域经济发展导向的重要方面,而水资源评价和供需平衡分析均需要水文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为防汛减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服务。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尽可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减少洪水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与水有关的一切自然灾害(如洪水、泥石流等)都需要应用水文水资源数据进行洪水灾害预警、预测预报、指挥决策等。

二、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

虽然说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目前来说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常见的问题是共享机制不健全、没有足够浓厚的信息共享氛围、信息资源共享技术仍然不够成熟等等问题。不仅如此,根据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情况来看,我国的水文水资源具有较大的信息数据量,因此又进一步减缓了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的进程。从我国当前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现状来看,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点问题:

(一)共享机制不健全

当前水利系统已经开发了诸多水文水资源方面的数据库应用软件,但是不同的水利系统和开发部门的技术水平不同,而且也没有相同的资金来源渠道,这就容易导致所开发出的专用数据库之间无法相互协调,大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不仅如此,从我国当前的发展来看,并没有一个关于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制度,很多水文水资源的信息都仅被部分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科学家所掌握,也就是说一个学者的水文水资源的数据很难被其所在机构外的其他研究人员所获取,或者通过支付高额的费用才能获取相关数据,但是在国外这些数据都是可以免费共享的。当前我国缺乏一个健全的共享机制,因此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二)共享氛围不浓

“通过资源共享帮助他人、帮助社会”这一理念仍然没有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在他们看来资源共享就是无偿地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这样一来不仅仅无法获得收益而且还会提升竞争对手的能力。但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资源共享从长远来看是在为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贡献,事实上社会进步最大的受益者仍然是我们自己。实际上,建立一个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的平台并且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能够对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当信息共享理念深入心时,也就是整个行业迎来真正进步的时候。行业的进步同样也能推动个人的未来发展,所以搭建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很多部门人员常常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水文、气象等事业单位的资源信息共享后,将会对本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绩效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不愿意将水资源信息共享。这也是我国当前分配体制和财政体制不完善所造成的。

(三)共享技术不成熟

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遇到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技术方面的问题,不仅仅需要解决构建信息资源数据库的问题,还要处理好共享平台的搭建问题等等。但是我国就目前的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仍然缺乏一个比较完善的信息共享系统,这将为我国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但是因为没有对水利数据的分布状况有所了解,所以很多水利单位和科研木门无法获取所需要的水文水资源信息。水资源的信息没有一个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很多研究的数据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约束标准和存档规范,这就很容易产生信息孤岛。

三、如何实现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我们已经步入到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互联网网站具有信息共享的特性,因此应当运用互联网进行水文水资源相关技术的推广,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即时对各地水文条件和水文信息的变化进行监控。水资源开发方面的技术交流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从而实现我国水资源的领域的科技发展。

(一)信息检测技术

我国的国土广阔,就算是在相同的季节中由于地区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气象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建立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网络,而且还应当大力地对光水文信息的检测技术。该技术主要是能够随时地对水文水资源的状况进行检测,检测后通过水文感应器来完成信息的收集;信息收集完成之后需要通过数据分析的系统对所收集到的水文水资源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在处理完成之后则通过远程传输系统将处理完成的信息向水文监测中心传输,整个过程就是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的全部过程。

(二)水文信息预报技术

水文水资源的相关数据通过信息监测系统进行整理之后,如果发现当地的水位条件出现问题,比如说高强度降水以及雨雪天气等等,这些天气将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水文信息的预报技术将会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水文信息预报技术在无人区也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因为水文的相关信息能够帮助有关人员正确预报和分析和水文有关的自然灾害。除此之外,将水文信息预报技术及时地传送至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中心后,相关部门则更加容易进行应急预案的准备以及相关指挥工作的开展。

(三)水资源开发技术

我国虽然有着非常丰富的水资源,但是我国的水资源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我国现在一般主要是通过利用降雨以及部分海水淡化进行水资源的开发,但是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共享技术。如今不仅要进一步开发水文水资源的信息共享技术,而且还应当加强新型水资源开发技术的能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适当地改善水资源污染的问题,而且还能够为信息共享网站提供更多的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这样一来相关的技术人员在水资源技术开发方面能够获得更多的参考数据和技术支持。

(四)建立多元化的水资源信息共享调节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信息共享调节机制就是应当在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当中竞争机制、行政机制以及公益机制相结合。上述三种机制之间应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在这种影响之下水文水资源的相关部门才能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水资源信息共享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策为指导方向。只有在三种机制相互制约相互发展下才能更好地实现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

结束语

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脚步进一步加快我国的经济也经历着飞速的发展,但是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水文环境的调节能力和回复能力都受到了巨大的破坏。我国必须应当加强水文水资源的保护。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进程当中,对于相关技术的运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系统的开发势在必行。将先进的技术应用于水资源信息共享建设中,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我国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海东.如何实现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的可持续发展[J].河南水利与南北水调,2013(1).

[2]姜哲石.如何实现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的可持续发展[J].才智,2011(32).

[3]王文英,史晓光.《吉林省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实践初探》,《吉林水利》,2010,(05).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范文11

一、面临形势

“十五”期间,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为不断提高国家竞争力、突破经济建设中的重大技术瓶颈、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基础研究体系,相继建设了一批重大科学工程、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显著改善了基础研究设施与实验条件,提升了我国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部分科技前沿领域在国际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强化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转制科研院所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产学研合作日益扩展和深化;国家工程中心等创新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支撑了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了创新支撑条件和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开放共享取得新进展,技术转移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创新服务机构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有效提升了创新效率和水平,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同时,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当前,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国家自主创新支撑体系的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有待加强;科学、健全、高效的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急需完善,公共科技设施的开放共享和产业研发设施建设中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产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相对薄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显不足,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面对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建设的迫切需求,总体上看,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还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不适应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及其引发的产业革命机遇的要求,不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要求。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面临着发展机遇和竞争挑战并存的形势。

一是各国政府普遍重视创新能力建设和有效利用。当今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将创新能力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突出创新能力建设的国家目标,加大投入强度,在国家战略和相关规划、政策中予以高度关注、重点倾斜。同时,通过改革完善投入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不断提高公共科技设施的利用效率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运用的成功率。

二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创新能力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当今世界,学科分化与交叉融合加快,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以及重大集成创新呈现群体突破态势,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创新和产业化运用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并且日益依赖重大科技设施。这些都对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布局、周期、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是全球化对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创新要素跨国流动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原本就具有科技优势的发达国家更加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极力维护其技术垄断地位,如何有效保护本国利益、保护本国产业安全和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也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挑战。

四是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必须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由于多年来粗放式的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水平低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约束因素已经凸显出来,只有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才能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持久有力的技术支撑,才能真正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有效地保障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顺利实现和平崛起。

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要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突破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提供有力支撑。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按照“着眼长远发展、优化整体布局、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创新能力”的总体原则,体现高水平、不重复、促进资源共享、军民结合的要求,统筹规划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为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着眼长远发展”就是要突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前瞻性,在体系设计上要按照《科技规划纲要》的部署,充分考虑长远发展需要,在具体建设重点选择上要满足“十一五”发展的迫切要求。

“优化整体布局”就是要突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系统性,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高度提出对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战略需求,从完善创新链条、支撑中长期重大战略任务出发,优化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的整体布局,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的积极性。

“完善体制机制”就是要突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公共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共建、共享、共用原则,有效支撑自主创新。

“提升创新能力”就是要突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战略性,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技术前沿,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二)建设目标。

“十一五”期间,通过自主创新支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将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原始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基础科学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的支撑条件得到强化,科技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集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工程化条件比较完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和带动能力有效提升。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取得重大突破,在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点工程设计等方面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研究试验设施显著增强,对重点工程和重大任务的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强化,企业研发条件和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高层次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培养、吸引、凝聚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尤其是学科和产业技术带头人。

未来五年,要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开放共享、运行高效”的自主创新支撑体系,为《科技规划纲要》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奠定重要物质基础。规划建设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建30个左右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完善300个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和完善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00个左右国家工程中心,支持300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完善科研保障体系和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三、总体部署与重大工程

(一)总体部署。

全面贯彻落实《科技规划纲要》,围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保障重大科技专项等战略性任务的顺利实施,加强系统设计和前瞻布局,以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政府引导作用,从研究实验体系、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产业技术开发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五个层面推进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构筑自主创新能力的物质支撑体系。研究实验体系是产生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重要条件;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是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物质和信息保障的公共系统;产业技术开发体系是解决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有效供给的重要手段;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创新服务体系是为全社会的创新活动提供公共服务的网络平台。这五个层面共同构成了创新过程的完整链条。

1.研究实验体系建设。

集中必要资源、瞄准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前沿科学领域,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战略性高技术领域,启动若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支撑多学科研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有选择地对部分原定科学目标已经实现、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着手安排若干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预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信息、生命科学、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战略领域,组建30个左右设施先进、规模效益明显、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高的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在学科交叉广泛和创新日趋活跃的研究领域,建设和完善300个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鼓励有关部门、地方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加强一批部门、地方重点实验室。同时,根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加快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促进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研究实验机构。

2.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高等院校“211工程”、“985工程”等计划中的科技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保障支撑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环境和科研条件。按照“需求导向,资源共享”的原则,在整合部门、地方科技资源、理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突出公益性、基础性、公共性的特点,重点围绕自然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信息共享、科学普及等重大问题,构建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布局合理、体系完备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和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3.产业技术开发体系建设。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支持有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采用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产业技术开发体系建设。深化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促进其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基础技术研发设施的建设,新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在产业前瞻性技术、核心技术、重大装备设计试验、重要技术标准等方面,扭转产业发展对国外技术严重依赖的局面,增强我国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以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缓解资源匮乏、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制约,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新建50个左右国家工程中心。充分发挥已建国家工程中心的作用,选择50个左右具有突出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基础、较强的行业影响力、已建立了良好的运行机制、发展前景广阔的工程中心,围绕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一步加强建设;引导和促进有条件的地区,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专业性、区域性工程中心的建设。

4.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其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主体地位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和产业技术政策,在重点产业领域以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为依托,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主要形式,以企业投资为主,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代表行业领先水平、有利于广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的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培育和提升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支持300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围绕国家重点工程、重大新产品研发和产业技术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相关配套的研发设计支撑体系,提高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围绕重要资源开发、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需要,建设相关自主创新基础设施,促进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省市和行业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优势企业,发挥其示范和导向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根据新时期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各类创新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公共服务为重点,建设面向全社会的创新服务体系。以促进自主创新为目标,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各类创新服务机构的发展,完善服务体系和加强能力建设;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支持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强化政策激励,显著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二)重大工程。

落实《科技规划纲要》,突出宏观指导,集中优势资源,服务重大专项,从国家层面强化在若干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战略部署,着力实施4项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重大工程,力求突破科技发展和产业技术的瓶颈制约,带动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1.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着眼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对科技进步的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在我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战略性高技术领域,超前谋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高起点、高水平地建设12项战略性、标志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创新性成果、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突破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科技“瓶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要探索和创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机制、管理机制和使用机制,保证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切实发挥科技基础设施的公共效益。

“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大型天文望远镜、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航空遥感系统、结冰风洞、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子午工程、地下资源与地震预测极低频电磁探测网、农业生物安全研究设施等12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

构建布局合理、开放高效的科技资源共享体系。以改革为动力,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不断提高我国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统筹规划,在国家层面上做好科技资源共享的顶层设计。结合我国各类科技资源的特点,借鉴国际相关标准和规范,制订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确保在不同部门、地方和单位间实现共享科技条件资源。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的共建共享,逐步形成全国性的共享网络;改善现有的野外观测台站观测环境和科研条件,形成一批联网运行和资源共享的综合性、专业性野外观测实验基地。整合和完善国家种质资源库、国家实验材料和标准物质资源库、国家岩矿化石标本和生物标本资源库(馆)。构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群,推动面向各类创新主体的共享服务网建设,形成国家科学数据分级分类共享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化的科技文献资源库,促进相关部门、地方科技文献网络系统的对接和共享,构建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国家科技文献资源保障和服务体系。选择若干重大科学领域构建网络实验环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公共网络基础设施,营造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动的跨地域、实时的网络协同环境。

3.知识创新工程。

建设若干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发挥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创新源头作用,加强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设施建设,促进科研机构和大学的联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研究基地。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将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构筑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

全面推进中科院知识创新三期工程。以提高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提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的能力,提高保障国家安全、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能力为目标,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并进行系统集成创新,进一步推进新兴、交叉学科等的形成,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合理流动、人尽其才的机制与环境。面向基础研究,建设依托大科学装置的综合研究基地。面向战略高技术开发,建设信息、空间、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与新材料等科技创新基地。面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建设人口健康与医药、先进工业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科技、生态与环境科技、资源与海洋科技等科技创新基地。

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工程,加强高校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的紧密互动与结合。发挥高校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学术思想活跃以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等方面的优势,实施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战略,建设若干跨高校的科学研究中心,促进高校间的优势集成,强化高校创新基地的综合性、交叉性,提高国际化水平。组建一批科研设施精良,创新人才汇聚、学术氛围宽松的综合性、开放式、国际化的大型原始性科技创新基地。注意发挥行业、地方等高校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培养设施,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创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

4.技术创新工程。

建立产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以建设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围绕《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和重大科技专项,在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及提高开发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四个重点领域,从产业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层面,加强技术创新设施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新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新建和完善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提升我国战略产业和主导产业技术集成创新能力;支持建设和加强一批企业技术中心,提升企业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以加快信息、生物等高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和软件、下一代网络、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先进计算、信息安全、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现代中药等领域,建设若干支撑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的设施。

以缓解资源、能源瓶颈制约及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油气及矿产资源勘探与采收、煤炭高效安全开采与洁净转化、特高压输变电与电力系统安全、可再生能源、先进冶金工程、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建设若干共性、关键性技术开发、试验的设施。

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目标,在农业优良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深加工与食品安全等领域,建设若干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试验设施。

以振兴装备制造业,推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改造,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为目标,在轨道交通、船舶与海洋工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大型清洁火电与核电、大型飞机、新材料等领域,建设若干重要装备设计、系统集成和先进制造工艺开发、试验设施。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法规。

加快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有利于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财税、金融政策,规范和促进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行和管理。一是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形成自主创新支撑平台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二是加大对企业研究开发设施投入的税前抵扣,实施企业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研发设施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三是完善国家公共科技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向企业和社会的开放程度。

(二)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投融资体制,发挥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有效机制。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研究开发设施的投入;二是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改造、运行经费的统筹协调,形成公共财政稳定投入的保障机制;三是加强国家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促进社会团体、企业、个人以及国外投资者投资共建,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高水平的研究开发设施;四是强化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投资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政府投资项目审理制度,促进建设项目的合理布局、高效运行,切实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行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一是加强规划实施中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建立部门会商协调制度,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分头实施、协调推进;二是制定和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管理办法,打破部门和单位所有的封闭格局,形成共建、共管、共用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三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促进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协调机制;四是强化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发展状况评估和宏观监测分析,定期总体发展报告,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布局,形成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人才培养。

造就高水平的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人才队伍。一是坚持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与吸引和凝聚高层次创新人才相结合,积极营造开放、合作的创新氛围,为创新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提供用武之地;二是实施国家高层次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工程,依托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基础设施,吸引和凝聚高水平人才;三是加强科技设施建设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衔接,以设施建设为条件,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支撑,加速培养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创新顶尖人才,造就我国在各学科、各产业技术领域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精锐团队和专业技术人员。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范文12

漯河市科技资源基本情况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不是太高,科技实力比较薄弱,科技资源相对贫乏。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漯河市的科技事业发展迅速,科技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功能越来越完善,科技资源也得到了不断加强。

截止2012年底,漯河市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5万多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约2万多人,包括农学、机械制造、自动化电器工程、食品工程、卫生技术、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等,一支结构比较合理且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能力的科技队伍初步形成。目前,全市拥有县及县以上科学研究及开放机构3个,高等院校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家,部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科技型企业1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5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农业科技园区15个,漯河市中大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申报的“河南省天然色素研发创新团队”成为漯河市首家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据统计,漯河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0家,已经建成研发中心的有101家,占全部企业的70.1%,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另外,漯河市还有地震监测台站,气象台站等等,一个门类比较齐全,设备配套完善、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科研开发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漯河市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中的研发中心装备有大型的科学仪器,如市地震局购置了电磁波地震前兆观测设备,填补了漯河市地震前兆监测领域的空白。漯河双汇集团科研中心投资用于新产品开发等科研活动,漯河农科院的大型科研、加工实验仪器二十余台套,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达1 100多万元。这些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为漯河市的科研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漯河市通过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开展科技资源普查,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文献资料,涉及农学、气象、水利、食品工程等领域。

近几年,漯河市的信息事业快速发展,为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市已经建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通信光缆超过2万公里,实现了通信数字化,互联网用户数、信息产业增加值迅速增加。

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漯河市的科研基础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科研硬件建设有了明显提高,科技资源得到了加强,具有了一定规模,显示了一定的实力,这些都为科技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漯河市科技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建立共享科技条件创新体系,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方式。科技资源共享有助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有效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科技资源共享可以为各学科的发展提供平台,为产、学、研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创造条件,有利于国家创新体系的良性循环,为国家创新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全社会提供一个创新的环境,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2005年河南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教育厅联合制定了《河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全省都对科技平台建设非常重视,郑州市平台建设总投资已达到上千万元,现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服务功能完善的平台服务体系;安阳市一期建设已投入300万元,购置了服务器、防火墙等相应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计算机机房,购买了万方数据、同方知网等数据库,与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形成了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濮阳市、开封市和驻马店市也分别投入65万元、60万元和66万元,相继开通了各市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洛阳、周口、商丘等市正在抓紧建设。

党的十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漯河市作为河南省的地级市,又处于中原城市群,地理位置优越,他们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全面贯彻十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任务,把促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作为基本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发挥科技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在大环境和小区域的共同作用下,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开放共享的基础公共平台。

建设公共科技平台是科技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建设以共享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与集成为主线的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科技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漯河市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大型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并对科技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采用引进、自建的方式,建立专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科技资源中心,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科技服务,使平台成为实现科技资源共享的有效载体。

在现有科技信息网的基础上,漯河市借鉴其他地市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充分利用河南省科技信息网开通的重庆维普、万方数据等数据库,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科技服务平台,包括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科技计划项目服务平台、专家数据库等。

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

漯河市是小城市,高校和科研单位比较少,大型科学仪器也不多,漯河以全市仅有的几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等单位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为基础,开展全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数据采集,整合有效资源,最大限度地推进大型仪器设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鼓励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仪器设备面向企业和社会服务,建立大型科学仪器与社会需求的互通机制和对外服务补助奖励制度,提高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利用效率,逐步形成社会性的共享网络,推动漯河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合理布局和有效利用。

高新技术产业化平台。根据漯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配合市科技局重点工作,在食品加工、冶金制造、精细化工、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遗传育种等优势高新技术领域,对漯河市已认定的部级、省级、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流动开放、共建共享、高效运行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平台,为解决漯河市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基础性、关键性和前瞻性科学技术问题提供科研保障,为提升支柱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对漯河市获得省级、市级的科技成果进行调查统计,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科技企业孵化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一体化,为加强全市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科技信息、成果转化、技术交易、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科技评估、科技咨询、风险投资等方面的综合性、全方位服务。

科技计划项目服务平台。依托市科技局计划科,对科技计划项目实现科技资源汇交共享,结合不同领域科技资源特点,对科技资源进行数据采集、加工整理、数据保管。建立科技计划资源共享跟踪与反馈机制,提高科技信息数据的利用效率,可使社会共享国家财政投入形成的科技成果,保持科技计划项目服务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专家数据库。专家数据库主要依托漯河市已经建成的5个河南省院士工作站,以漯河市主导产业、战略支撑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为基础,对优秀领军人物建库造册,支持培育一批创新型科技团队,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为漯河市科研人员做好后勤保障服务。

漯河市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是科技资源信息汇交的中心和信息与成果展示的窗口,面向全社会开放,为广大科技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科技资源信息和特色服务,利用该平台丰富的科技资源和强大的服务功能,助推全市的科技创新,更好地为中小企业和经济发展服务,最终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科技资源的共享。

科技资源共享需要完善的法规体系作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