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

时间:2023-08-02 17:16:47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范文1

关键词:网格技术;入侵检测系统;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4-0044-03

1基于网格技术的入侵检测系统产生的原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小到银行、超市,大到科技、国防。然而在这自动化、快节奏生活的背后也存在潜藏的问题。现如今,计算机入侵行为越来越猖獗。不管是对个人电脑还是对服务器,入侵次数越来越多,攻击手段也在不断升级,网络与信息安全也随之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常用的入侵检测系统原理如下:在系统受到攻击时自动进行检测,同时发出警报通知系统管理员;在攻击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与其他安全系统联动来消除入侵带来的[患。但由于现有入侵检测系统分析方法的不足以及自身原始数据来源的缺陷,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1)现有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手段主要依靠模式匹配方式,对模式库的组织模式、及时性、完整性有很高的要求,并且无法对未知攻击做出反馈;

2)现有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能力主要依赖单一节点的计算能力。随着网络带宽的迅速增长及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入侵检测系统的处理响应时间成为主要瓶颈,无法匹配对应的网络数据量从而造成漏报;

3)网络入侵方式越来越多,攻击复杂性日趋加剧,也加重了现有入侵检测系统的误报、漏报现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格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网格技术主要原理如下:将分散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通过互联网相联,使得所有资源能够整合为一个虚拟的计算能力。每一台计算机都是虚拟计算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不同地点的各个“节点”组成一张完整的“网格”。网格技术利用其松耦合的技术特点解决了现有系统中的技术异构、接口异构等问题,将网格内所有节点的处理能力结合在一起,提高了网格内不同节点间的自适应性、可扩展性以及智能性和交互性,为各种大数据应用提供了强大的处理能力。

随着网络入侵技术的发展,入侵检测技术也日趋分布化和动态化。为了应对日益分布化、协同化的网络攻击,更好的提升现有入侵检测系统在大数据量及大规模网络环境下的各项性能(例如智能性、实时性、交互性、主动性、自适应性、可扩展性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网格技术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

基于网格技术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工作原理如下:将本地计算机的检测任务分配给网格内其他节点,这些节点由分布式系统统一调度,协同监控网格内某些特定行为及动作。基于网格技术,能有效降低系统对网络共享数据量的需求,显著提高了系统的各项性能。

2 Globus网格体系结构

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联合多家研究机构研发了Glo-bus,后续又与南加州大学信息科学学院(ISI)合作开发了基于此架构的Toolkit。随着多家计算机软硬件厂商(如IBM、Micro-soft、Compaq、SGI、Sun、Fuiitsu、Hitachi、NEC等)宣布支持Glo-bus Toolkit,该网格体系已逐渐被认可,成为网格计算技术中的典型代表和实际规范。Globus Toolkit采用开放式架构和标准,为基于此技术构建的网格应用提供相应的安全、资源发现、资源管理、数据访问等服务。Globus的体系结构为五层沙漏结构,如图1所示。

将Globus网格体系结构以协议为中心进行抽象,得到一个层次结构模型,即为五层沙漏结构。该体系结构通过协议建立一种协商共享机制。通过该协商共享机制,网格体系不但能够快速的进行节点间资源及数据共享,还能够方便快捷的实现节点间管理及新节点共享开发等任务。通过标准化的开放结构,Globus网格体系能够提供更好的扩展性、互操作性、一致性以及代码共享服务。

因为各部分协议数量的分布不均匀,决定了五层沙漏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沙漏形状。在Globus网格体系中,核心部分作为中间件层需要同时解决上层各种协议(沙漏的顶层)对核心部分的映射及核心部分对下层各种协议(沙漏的底层)的映射两个问题。为了解决各层间协议的映射问题,网格体系各层都需要支持核心部分协议;但是考虑到核心部分移植、升级的便捷性,核心部分协议的数量又必须足够精简。上诉原因使得核心协议成为了协议层次结构的瓶颈。

网格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次:资源层、中间件层和应用层。

网格资源层对应图中的构造层。构造层是构成网格系统的硬件基础,包括网格体系中的各种软硬件资源,例如计算机节点、网络设备、数据、各种应用软件等。网格资源层仅限于在物理层面实现网格体系内各节点间简单的互联互通,无法从本质上解决整个网格体系内各节点间逻辑层面的资源共享问题。为了能有效的整合各节点的计算资源,解决网格系统逻辑层面的资源共享问题,在网格资源层的基础上设计出网格中间件层。

网格中间件层对应图中的汇聚层、资源层及连接层。网格中间件层也称为网格操作系统(Grid Operating System),包括网格资源共享所需的各种工具及协议。网络中间件层通过整合网格资源层中各节点间分布、异构的计算资源向网格应用层提供了透明、统一的用户编程接口和环境,很好的解决了各层间协议的映射问题,为网格应用的开发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网格应用层对应图中的应用层。应用层面向最终用户,所以能否在应用层方便快捷的解决用户面临的各种大型计算问题是衡量网格系统优劣的直观体现。最终用户在网格中间件层的支持下,使用其提供的工具或环境开发各种网格应用,实现具体需求。

3基于网格技术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特点

在Globus网格架构中所有计算机节点、网络数据、分布式软件、分布式系统等软硬件资源都是可共享的。网格技术通过基础的跨管理域、多样化、资源动态共享等功能特性,将所有共享资源整合成一个分布式的动态异构计算平台。基于网格技术的系统工作原理如下:根据需求自定义共享资源所需的各个接口,通过自定义接口动态调用网格中的所有资源,协同响应服务请求,完成大规模计算要求。因此基于网格技术的入侵检测系统具有如下的特点:

分布性与共享性:分布性是网格技术最主要的特点。因为网格节点的特性决定了网格资源具有规模大,类型复杂,跨越地理范围广等特点,所以基于网格技术的入侵检测系统一定采用的是分布式计算。基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网格技术的分布性还需要解决不同节点间的资源调度、任务协调分配、数据安全传输、操作人员与非本地系统互操作等诸多问题。网格资源虽然是分布的,同时也是共享的。共享性的定x非常宽泛,不仅指节点间简单的资源共享及任务协作,还指中间结果、数据库、专业模型库以及人才资源等方面的共享。解决分布式资源的共享问题是网格技术的最终目标,也是是网格技术的核心内容。

自相似性:自相似性大量存在于自然和社会现象中,是网格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一般复杂系统通常都具有这种特征。

动态性与:动态性需要网格技术在规模、能力、兼容性等方面拥有极高的扩展性,能同时满足动态增加和动态减少两个方面的需求。同时网格资源是异构和多样的。网格系统必须能够解决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系统和不同类别、不同结构的资源之间的通信和互操作问题。

4基于网格技术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框架

遵照Globus网格系统的五层结构,同时考虑到入侵检测系统应用需求,基于网格技术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

基于网格技术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入侵信息采集网格:入侵检测的第一步是数据采集,包括对网络、系统、数据以及应用活动状态及行为的实时跟踪和记录。在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中,数据采集模块仅仅只监听所在网络的某些网段或某几台主机的网络数据,经过数据采集及预处理后得到网络、系统、数据以及应用活动的状态及行为的相关信息。在基于网格技术的入侵检测系统下,可用的带宽空间是无限的,所以能尽可能减少因为带宽问题而造成的数据丢失问题。入侵信息采集网格能够动态的协调整个网格内的资源,在网格系统中的若干不同关键点(不同网段和不同主机)收集信息。这种技术不但尽可能的扩大了检测范围,更重要的作用是从一个节点采集到的信息有可能看不出疑点,但是从几个不同节点采集到的信息的不一致性却是可疑行为或入侵的最好标识。

主机关联分析网格:该网格采用混合型入侵检测机制。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侧重于精确地监视网络内的各种分布式活动,特别是原有系统检测的盲区;而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局限于监视本节点系统内的各种活动。基于网格技术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既可以共享各个主机的特征数据库来解决误用检测中因为攻击数据库的不足而造成的漏报较多的问题,又可以利用网格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来解决异常检测中数据误报和高带宽通信量下数据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输出响应网格:输出响应网格是入侵检测系统的关键,是入侵检测系统的最终实现方式。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很多还只是具有报警功能(被动响应),这远远未达到响应系统的要求。主动对抗响应是必不可少的。该网格同时采用主动响应和被动响应,对确定为攻击的活动采用主动响应模式,阻止正在进行的攻击,使得攻击者无法继续访问节点;对不能确定的活动采用被动响应模式。自动通知就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被动响应模式,当检测到不确定活动发生时,被动响应模式直接向管理人员发出警报通知。这种响应比较简单,一般用于提高入侵检测系统效率及增加管理人员反应时间,无法阻止入侵行为。确定为入侵攻击的活动会写入入侵信息数据库.为以后的检测提供数据支持。

网格管理控制平台:该模块是人侵检测系统的集中控制管理单元,通过网格技术对系统内节点实行统一协调控制,使得后续加入的节点与网格内现有节点间实现了无缝互联互通和互操作,使得整个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发挥出最大功用。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范文2

【关键词】电子化学习;网络化学习环境;群件技术

e―Learning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分布式开放结构、交流协同、资源共享、更新迅速等为学习环境特征的网络教学系统。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必要学习平台。

1 群件技术及e―Learning概况

1.1 群件技术概述

群件是以交流、协调、合作及信息共享为目标,支持群体工作需要的应用软件。目前,按群件产品主要功能来划分,大致有:以电子邮件为代表的支持信息传递类;以工作流、电子表格为代表的支持流程自动化类;以视频会议,共享、共同编辑文件数据库等类型的强调增进群体合作的软件;以及包括工作流管理、信息传递和集成的数据库功能,拥有集成的用户开发环境,具备高度安全性,代表了群件发展方向的综合性群件开发平台等类型。

1.2 e-Learning发展概况

教育电子化的第一步是将现存的资源如课程材料上网。如今,多数院校不仅使用了某种或某几种课程管理工具,而且正在逐渐整合校园内的多个系统,把他们统一起来。2002年的盖纳调查显示,73%的美国高校已经锁定了唯一的一个教学课程管理系统。在当前的技术背景下,课程上网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2 网络化学习环境分析

2.1 网络化学习平台模型分析

网络化学习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开放式的、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学习者主动的、自主的、非线性的、交互式的、以获取和理解信息为主的、以多媒体为表现手段的。

2.2 网络化学习环境特征

(1)学习资源获取方便。网络化学习环境容纳了方便实用的知识库,供学生、机构和组织等各类读者浏览。用户无需注册某一门具体的课程,就能交换、存储和更新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同时,还能通过网络化学习环境访问其他院校的学习资源。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拥有自己的网络化学习环境。形成超网络,使各个学校联合、沟通,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

(2)快速的信息传递。网络化学习环境中信息的快速传递是组织进行有效学习的必要环节。网络化学习不同于个人学习的一个特征在于:对信息的掌握并不停滞于个人的手中,而是要在整个组织中实现共享。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产生远远大于个人能力的合力。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是为了在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反应,因此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是提高网络化学习的一个关键。在网络化学习环境下,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所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传递,并获得反馈。

(3)自由讨论的协同空间。知识从个人掌握到组织掌握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延迟,为了达成对知识认知的完善和统一,需要进行充分的交流。在网络化学习环境下,通过电子邮件、白板、文件及屏幕共享、短消息发送、音频视频会话等网络手段,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性质变得更为民主化,它促进了各种概念和观点在网络中的传递,同时也促进了高层次组织知识的发展。

(4)有效的协同感知和管理。协同感知能力为组织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协作者需要知道同组内其他用户的存在,能够及时了解组织内其他成员的状态、行为,能够进行身份确认,选择协作伙伴。有协同就有冲突,如中途参加会议或退出、争夺会议发言权等,有必要协调组织内的讨论,提供安全可靠的系统环境。

(5)贯穿学习过程的评价和跟踪。网络化学习环境能够提供跨课程、跨学期的整个专业,或者整个学习周期的跟踪和统计工具。

(6)可以定制的多角色环境。网络化学习环境的成员角色身份各不相同,但不管对于哪一种角色或者身份,所有的操作流程都是围绕着这个角色或者身份展开的。

3 基于群件技术的网络化学习环境框架模型

3.1 系统体系结构

传统的e―Learning学习框架采用的是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使用的是共享文本数据库,缺乏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因此很难满足实际使用的要求。因此,本文提出构建基于群件技术的,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的网络化学习环境。B/S模式简化了客户端软件,只需安装上浏览器作为客户端应用的运行平台,而将所有的开发、维护和升级工作集中在服务器端。用户使用浏览器访问协作服务器模块,经过身份验证后,通过协作服务器在数据库模块中创建相应的工作区数据库,并将应用程序(Java小程序)下载到客户端,通过启动应用程序与服务器提供的多种服务进行交互,实现协作学习的功能。该模式使用灵活,可为组织成员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方式,大大方便了系统的应用。

3.2 功能构成

该体系所构建的网络化学习环境功能可分为三个部分:客户端应用、协同服务和数据库管理。

(1)客户端应用。根据浏览器中运行的模块不同用户可分为:交谈客户、会议客户、广播客户和移动客户。交谈客户可直接在网络上进行实时信息交流,以在线文本的方式实现聊天功能,可以从在线用户中邀请一个或多个用户进行交谈。会议客户采用会议的形式,并以屏幕共享、白板、音视频工具进行协同学习,会议可以是预定的也可以是即时的。广播客户可以作为观众观看会议活动,但不能与参与会议人员进行交互。移动客户利用Podcasting,个性化的可自由选择的数字化广播和视频播客技术,将不再需要紧紧地和他们的电脑及网络相连,他们可以在登山时学习,在海滩漫步时学习,或者在城市街道慢跑时学习。

(2)基于群件技术的协同服务。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组织成员间的交流通过基于群件技术的协同服务来实现。

1)交谈服务。创建自由讨论和交流的空间,并为讨论区的关键字建立索引,通过文档数据库管理讨论文档和交谈结果。

2)会议服务。创建和管理协同会议,包括预定会议、召开即时会议、管理会议(如出席、离席、主持、发表见解)、查询会议有关信息。会议期间,提供电子白板,可以通过共享白板进行绘图或演示,实现在线批改和讨论,利用共享屏幕向团队成员展示自己的界面。

3)音视频服务。提供多媒体交互工作方式,利用网络通讯手段传送音频、视频信号,并可对音视频的发送者进行控制,也可实现一对多广播传送。

4)感知服务。创建在线用户列表,可以添加或删除用户,用户以群组方式组织,群组以及群组中的用户可由在线用户自己编辑,有利于进行分组学习与交流。

(3)数据库管理。数据库主要包括登录数据库和工作区数据库,登录数据库保存用户的注册信息,用于用户的身份验证,以使其顺利地使用协作服务环境,并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工作区数据库主要保存讨论、学习的结果,以及相关的日志文件,以便用户查询。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会更为频繁与广泛。我们所构建的基于群件技术的网络化学习环境正是基于对未来这一发展趋势的详细考虑,利用该环境所提供的网络支持,实现学习的高效性,促进知识的创新,推进知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信息共享。以达到不同组织所拥有的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进程,从而为达到学习效益最大化,为混合学习提供环境支持。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范文3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

乙方: 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本着长期平等合作,互利互惠的原则,为实现技术研发与市场营运的直接联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宗旨

促进科学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充分利用甲方广泛的市场资源优势和发挥乙方科研平台能力,实现技术研发与市场营运的直接联盟。

二、合作范围

1.多媒体软件,硬件的开发。

2.IT产品的市场营销。

3.网络工程。

4.网络营运。

三、合作方式及条件

1.甲方以现有的市场营销网络及社会资源为基础,更进一步的开发市场潜力,逐步形成一个规范化,全国性的营销网络。

2.甲方根据社会需求,收集和承接企业应用软,硬件的开发项目。

3.乙方利用强大的技术开发力量,开发甲方新承接或者甲,乙双方共同确立的项目。

4.乙方应配合甲方做好技术咨询及在开拓业务进程中提供技术支持。

四、权力义务

1.属于甲,乙双方共同策划, 共同开发的项目,其所有权属于甲,乙双方共同拥有。

2.属于乙方单方承接的开发项目,其所有权属于乙方拥有。

3.在双方合作过程中,甲、乙双方无权干涉对方企业内部管理。

4.双方应以诚信为本,互相交流和切磋业务动作状况, 以便互相促进。

五、利益分配

1.属于双方共同开发的系列产品,由双方协商市场价,按税后利益的 _____% 比例分成,此分成比例可每半年调节一次,根据合作情况协商调整。

2.属于乙方单方开发的产品,甲方如有兴趣合作,可在双方协商后,另外确定合作方式和分成方式。

六、共同开发项目的成果归属与分享

1.一方转让其有专利权的,另一方可以优先受让其共有的专利权。

2.合作各方中,单方声明放弃 专利申请权的,可由另一方单独申请。

3.开发项目被授予专利以后,放弃专利申请权的一方可以免费取得该项专利的普通实施许可,该许可不得撤消。

4.一方不同意申请专利的,另一方不得单方申请专利。

5.在特殊情况下,当事人各方还可以在合同中规定对技术成果权的分享份额以及各自享有的专利申请权,将对在技术开发的各主要阶段产生的研究开发成果,约定各自独立享有的权利。

七、保密条款

1.甲、乙双方所提供给对方的一切资料,专项技术和对项目的策划设计要严格保密,并只能在合作双方公司的业务范围内使用。

2.甲、乙双方公司的全部高级职员,研发小组人员将与合作公司签订保密协议,保证其在就业期间和研发期间所接触的保密资料,专项技术予以保密。

3.凡涉及由甲、乙双方提供与项目,资金有关的所有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资本营运计划,财资情报,客户名单,经营决策,项目设计,资本融资,技术数据,项目商业计划书等均属保密内容。

4.凡未经双方书面同意而直接,间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向第三方提供涉及保密内容的行为均属泄密。

八、其它

1.甲、乙双方在执行本合同时发生争议,可通过双方友好协商解决,若经双方调解无效,可向有关仲裁机构提请仲裁。

2.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议订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同样具有法律效应。

3.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4.本协议经双方签章生效。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_______________

签定地:_________________

签定时间: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_______________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范文4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近些年来在资源建设方面共建共享机制的建设过程,提出资源共建共享标准是基础;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是关键;资源共建共享内容是核心等论点,并通过具体实践过程加以论述。

前言

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庞大、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所有院校的所有学科,学校是资源建设的主力,也是资源应用的主体,单个院校或单位难以承受建设完整学科体系教学资源的压力。为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的浪费,各单位选取自己的重点学科和特长学科分工合作,通过资源的共建实现资源的共享是资源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外语教育资源建设、组织与协调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 资源共建共享标准是基础

教育资源的建设历来是外语院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重点,通过音视频资源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被各校所高度重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外语高校和普通高校外语院系多年来一直企盼着校际之间资源共享的实现。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自2003年开始进行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为了完成这一工作,协会曾多次召开理论研讨会,在广泛研讨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大家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是外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

1 制订标准

“十五” 期间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的过程中,组织起草了符合中国外语教育特点的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该标准参考了“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 (the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的相关标准,依据数据库结构完整性的原则,数据库建设兼容性的原则,管理、检索、调用数据的便捷性原则以及应用平台与用户界面友好、简洁的原则并结合了中国外语教育的特点,形成了外语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在此基础上协会多次组织会员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讨论外语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问题,最终在2005年外语专业委员会兰州年会上通过了外语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2007年,外语专业委员会大理年会上该标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修订,标准的制定使外语院校的资源建设在统一的规范下进行,为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作为资源建设的指导文件,标准也将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学校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

2 模式创新

为避免标准成为“空中楼阁”,外语专业委员会在标准制定之初,就本着一切从资源共建共享的实际应用出发的原则,为标准的“落地”进行了积极的筹备工作。在标准制定完成之后,外语专业委员会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建立与标准相适用的资源建设平台和工具上来,适时引入教育技术企业,大胆采用协会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充分发挥院校在教学上和企业在技术上优势,推动标准的实施与应用,并为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2006年初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展开会议,会议决定分别委托北京竞业达公司和联想传奇公司开发基于标准框架的资源管理与平台和著录软件,以推动标准的“落地”,让标准为资源共建共享服务。

二 资源共建共享 实施是关键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不仅制定了外语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还对该标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推广、应用和实施。

1 建立符合标准的应用平台

依据外语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北京联想传奇公司和竞业达公司开发出了一系列专属的资源工具和平台,包括:外语资源编目工具、外语资源管理平台、外语媒体资产管理平台、校际资源交换平台,上述系列平台与工具的开发,从技术上保障了资源建设、资源管理、资源共享的应用和实施,实现了外语资源建设更加贴合专业外语和公共外语的实际教育需求的目标。

2 免费向会员学校提供资源编目工具

外语资源建设的核心是一线教师,他们既是教育资源的使用者,同时更是资源管理、加工和整合的担纲者。如何最广泛地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成为资源建设成功的必备要素。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免费向会员院校提供编目工具的基础上,积极开发资源管理、加工、整合的工具平台,受到各会员学校的普遍欢迎。目前,在外语专业委员会中,已有一定数量的会员院校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和资源平台上开始了资源的建设,部分地区的会员院校已经在各地建立了地域性资源库,形成映射式分布,方便了资源的共享。

三 资源共建共享 内容是核心

标准再完善,技术再先进,没有资源作为依托,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2007年初,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发起建设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倡议,得到全国会员的积极响应。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成立了专门的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对资源库进行管理和维护。

1 建设中国外语教育资源库

为营造开放、共赢的资源共享环境,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2007年底开始着手建设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从工作启动至今,已经有北京、天津、广州、河南、四川、云南等地的院校向资源库提供了超过5tb的外语教学资源,为实现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将越来越丰富起来,资源的共建共享将会不断地深入。目前,北京、天津、广东、云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的会员院校已经成为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直接受益者。

2 设立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

为使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得到更高效的建设和应用,外语专业委员会还成立专门的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负责对共享的资源库进行统一、分类、整理和维护等工作,并组织专门的人员按照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元数据标准对资源进行逐条编目,以方便教师更快更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源,同时也为更广泛的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建立校际资源共享平台

为了解决校际资源共享的问题,2007年协会与北京联想传奇合作,联合开发了校际资源共享平台,平台的建立使协会会员院校之间的资源交互与共享变得便捷起来。各会员学校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利用该平台各会员院校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检索其他会员院校共享的教学资源,并可以在线点播和下载。从而将加速外语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工作。

随着参与资源建设的会员学校数量的增长,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将会极大丰富。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如何进行后续的资源管理被提上外语专业委员会的议事日程。外语专业委员会意识到今后责任重大,但坚信在委员会和会员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外语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会在外语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形成良性的互动。

参考文献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范文5

关键词:外语教学;资源建设;共建共享

 

前言 

 

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庞大、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所有院校的所有学科,学校是资源建设的主力,也是资源应用的主体,单个院校或单位难以承受建设完整学科体系教学资源的压力。为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的浪费,各单位选取自己的重点学科和特长学科分工合作,通过资源的共建实现资源的共享是资源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外语教育资源建设、组织与协调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 资源共建共享标准是基础 

 

教育资源的建设历来是外语院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重点,通过音视频资源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被各校所高度重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外语高校和普通高校外语院系多年来一直企盼着校际之间资源共享的实现。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自2003年开始进行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为了完成这一工作,协会曾多次召开理论研讨会,在广泛研讨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大家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是外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 

1 制订标准 

“十五” 期间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的过程中,组织起草了符合中国外语教育特点的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该标准参考了“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 (The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的相关标准,依据数据库结构完整性的原则,数据库建设兼容性的原则,管理、检索、调用数据的便捷性原则以及应用平台与用户界面友好、简洁的原则并结合了中国外语教育的特点,形成了外语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在此基础上协会多次组织会员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讨论外语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问题,最终在2005年外语专业委员会兰州年会上通过了外语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2007年,外语专业委员会大理年会上该标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修订,标准的制定使外语院校的资源建设在统一的规范下进行,为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作为资源建设的指导文件,标准也将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学校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 

2 模式创新 

为避免标准成为“空中楼阁”,外语专业委员会在标准制定之初,就本着一切从资源共建共享的实际应用出发的原则,为标准的“落地”进行了积极的筹备工作。在标准制定完成之后,外语专业委员会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建立与标准相适用的资源建设平台和工具上来,适时引入教育技术企业,大胆采用协会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充分发挥院校在教学上和企业在技术上优势,推动标准的实施与应用,并为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2006年初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展开会议,会议决定分别委托北京竞业达公司和联想传奇公司开发基于标准框架的资源管理与平台和著录软件,以推动标准的“落地”,让标准为资源共建共享服务。

二 资源共建共享 实施是关键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不仅制定了外语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还对该标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推广、应用和实施。 

1 建立符合标准的应用平台 

依据外语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北京联想传奇公司和竞业达公司开发出了一系列专属的资源工具和平台,包括:外语资源编目工具、外语资源管理平台、外语媒体资产管理平台、校际资源交换平台,上述系列平台与工具的开发,从技术上保障了资源建设、资源管理、资源共享的应用和实施,实现了外语资源建设更加贴合专业外语和公共外语的实际教育需求的目标。 2 免费向会员学校提供资源编目工具 

外语资源建设的核心是一线教师,他们既是教育资源的使用者,同时更是资源管理、加工和整合的担纲者。如何最广泛地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成为资源建设成功的必备要素。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免费向会员院校提供编目工具的基础上,积极开发资源管理、加工、整合的工具平台,受到各会员学校的普遍欢迎。目前,在外语专业委员会中,已有一定数量的会员院校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和资源平台上开始了资源的建设,部分地区的会员院校已经在各地建立了地域性资源库,形成映射式分布,方便了资源的共享。 

 

三 资源共建共享 内容是核心 

 

标准再完善,技术再先进,没有资源作为依托,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2007年初,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发起建设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倡议,得到全国会员的积极响应。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成立了专门的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对资源库进行管理和维护。 

1 建设中国外语教育资源库 

为营造开放、共赢的资源共享环境,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2007年底开始着手建设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从工作启动至今,已经有北京、天津、广州、河南、四川、云南等地的院校向资源库提供了超过5TB的外语教学资源,为实现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将越来越丰富起来,资源的共建共享将会不断地深入。目前,北京、天津、广东、云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的会员院校已经成为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直接受益者。 

2 设立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 

为使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得到更高效的建设和应用,外语专业委员会还成立专门的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负责对共享的资源库进行统一查重、分类、整理和维护等工作,并组织专门的人员按照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元数据标准对资源进行逐条编目,以方便教师更快更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源,同时也为更广泛的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建立校际资源共享平台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范文6

论文关键词:电子化学习 网络化学习环境 群件技术 协作

e—Learning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分布式开放结构、交流协同、资源共享、更新迅速等为学习环境特征的网络教学系统.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必要学习平台。在完成e—Learning的第一步:以课程为核心的课程资源共享以后,如何突破单门课程界限,创建互联互动的网络化学习环境,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媒体形式的多样性、虚拟、跨地域、资源丰富等特点,把教师、学习者与研究者连接到一个共同的平台上,提供个性化的、实时的、费用合理的、有效的培训及持续的学习,成为e—Learning进一步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群件技术及e—Learning发展概况

1.群件技术概述

群件是以交流(Communication)、协调(Coordin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及信息共享(InformationSharing)为目标,支持群体工作需要的应用软件。目前,按群件产品主要功能来划分,大致有:以电子邮件为代表的支持信息传递(MessagingPassing)类;以工作流(Worklfow)、电子表格(Spreadsheet)为代表的支持流程自动化ProcessAutomation)类;以视频会议,共享、共同编辑文件数据库等类型的强调增进群体合作的软件;以及包括工作流管理、信息传递和集成的数据库功能,拥有集成的用户开发环境,具备高度安全性,代表了群件发展方向的综合性群件开发平台等类型。

群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群体工作中各成员间协同工作时所面临的时空限制问题,改善了人与人之间交流、协调、合作和信息共享的状况,有力地支持了、并充分代表了协同计算这一未来方向。

2.e-Learning发展概况

教育电子化的第一步是将现存的资源如课程材料上网。1998年第一款Blackboard产品问世.这就是源于康奈尔大学的BlackboardCourseInf0。Blackboard——以及追随Blackboard发展道路的一些其他软件——都采用了以课程为核心的概念Blackboard关心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不是技术内行的老师们迅速方便地把现有课程上网?如今.多数院校不仅使用了某种或某几种课程管理工具,而且正在逐渐整合校园内的多个系统,把他们统一起来。2002年的盖纳调查显示,73%的美国高校已经锁定了唯一的一个教学课程管理系统。在当前的技术背景下.课程上网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今天e—eLarning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跳出课程的约束,将众多其他的教育资源结合到在线学习当中,无论这些资源是传统形式还是数字形式。怎样才能实现课程和校园内外各个图书馆、研究所、导师、同学、、校友、家长、兄弟院校以及其他各类学习资源之间的连接和整合呢?还有.随着学习环境的拓展,怎样才能维护系统、管理资源.既为大量的数字化资料建立秩序,又进一步积累更多的资源呢?

通过创建网络化学习环境,使学生随时与教育专家开展合作、随时查到学业成绩、随时获取学习资源。先进的网络化学习环境不仅可以把一所学校的人和资源有机地连为一体,还能扩展到其他院校或机构。师生们不用学习新的软件、不用熟悉新的界面,也不需要记忆新的密码,就能够轻松地在这个集成的环境中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二、网络化学习环境分析

1网络化学习平台模型分析

网络化学习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开放式的、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学习者主动的、自主的、非线性的、交互式的、以获取和理解信息为主的、以多媒体为表现手段的.建立在网络支持之上的学习。对于网络化学习的前景.被誉为“数字时代的传教士”的尼葛洛庞蒂在其撰写的名著《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写到:“能够在互联网上投入时间和智慧的人将会越来越多,互联网也将变成一个人类交流知识与互助的网络……”。

通过网络,将电子邮件、文档管理、工作流应用与wWw相结合.使分散在不同地方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通讯。它不仅能够实现信息共享,还能提供共享空间和多媒体信息。为协作者提供管理和控制机制。通过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网络化学习环境,使得将人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汇集起来变得较为容易.并能够使这些知识明晰化,从而使组织成员能够一起努力,生产出新的知识。一个优秀的网络化学习平台模型如图1所示。

在网络化学习平台上:通过教学课程管理与结果反馈,实现课程资源及学习结果报告的集中管理:通过自学、协作、实时交流及面对面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一方面实现团队的隐性知识向个人显性知识转化.另一方面实现团队的隐性知识向团队的显性知识转化:通过跟踪学习及评估测验.实时掌握学习进度及学习效果:通过相关学员/专家查询.实现从实践经验中掌握知识。

2.网络化学习环境特征

(1)学习资源(包括人和内容)获取方便。网络化学习环境容纳了方便实用的知识库,供学生、机构和组织等各类读者浏览。用户无需注册某一门具体的课程.就能交换、存储和更新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同时,还能通过网络化学习环境访问其他院校的学习资源。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拥有自己的网络化学习环境。形成超网络.使各个学校联合、沟通,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

(2)快速的信息传递。网络化学习环境中信息的快速传递是组织进行有效学习的必要环节。网络化学习不同于个人学习的一个特征在于:对信息的掌握并不停滞于个人的手中.而是要在整个组织中实现共享。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产生远远大于个人能力的合力。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是为了在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反应,因此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是提高网络化学习的一个关键。在网络化学习环境下,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所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传递,并获得反馈。

(3)自由讨论的协同空间。知识从个人掌握到组织掌握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延迟,为了达成对知识认知的完善和统一,需要进行充分的交流。在网络化学习环境下,通过电子邮件、白板、文件及屏幕共享、短消息发送、音频视频会话等网络手段.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性质变得更为民主化,它促进了各种概念和观点在网络中的传递,同时也促进了高层次组织知识的发展。

(4)有效的协同感知和管理。协同感知能力为组织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协作者需要知道同组内其他用户的存在,能够及时了解组织内其他成员的状态、行为,能够进行身份确认,选择协作伙伴。有协同就有冲突,如:中途参加会议或退出、争夺会议发言权等,有必要协调组织内的讨论,提供安全可靠的系统环境。

(5)贯穿学习过程的评价和跟踪。网络化学习环境能够提供跨课程、跨学期的整个专业,或者整个学习周期的跟踪和统计工具。

(6)可以定制的多角色环境。网络化学习环境的成员角色身份各不相同,但不管对于哪一种(或者多种)角色或者身份.所有的操作流程都是围绕着这个角色或者身份展开的。

三、基于群件技术的网络化学习环境框架模型

1.系统体系结构

传统的e—Learning学习框架采用的是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使用的是共享文本数据库,缺乏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因此很难满足实际使用的要求。l8l因此,本文提出构建基于群件技术的,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的网络化学习环境。B/S模式简化了客户端软件,只需安装上浏览器作为客户端应用的运行平台.而将所有的开发、维护和升级工作集中在服务器端。用户使用浏览器访问协作服务器模块.经过身份验证后.通过协作服务器在数据库模块中创建相应的工作区数据库.并将应用程序(Java小程序)下载到客户端,通过启动应用程序与服务器提供的多种服务进行交互.实现协作学习的功能。该模式使用灵活,可为组织成员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方式,大大方便了系统的应用。该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2.功能构成

该体系所构建的网络化学习环境功能可分为三个部分:客户端应用、协同服务和数据库管理。

(1)客户端应用。根据浏览器中运行的模块不同用户可分为:交谈客户、会议客户、广播客户和移动客户。交谈客户可直接在网络上进行实时信息交流,以在线文本的方式实现聊天功能.可以从在线用户中邀请一个或多个用户进行交谈。会议客户采用会议的形式,并以屏幕共享、白板、音视频工具进行协同学习,会议可以是预定的也可以是即时的。广播客户可以作为观众观看会议活动,但不能与参与会议人员进行交互。移动客户利用Podcasting(PersonalOptionalDigitalcasting,个性化的可自由选择的数字化广播)和Vodcasting(视频播客)技术,将不再需要紧紧地和他们的电脑及网络相连,他们可以在登山时学习.在海滩漫步时学习,或者在城市街道慢跑时学习。

(2)基于群件技术的协同服务。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组织成员间的交流通过基于群件技术的协同服务来实现。

1)交谈服务。创建自由讨论和交流的空间,并为讨论区的关键字建立索引,通过文档数据库管理讨论文档和交谈结果。

2)会议服务。创建和管理协同会议,包括预定会议、召开即时会议、管理会议(如:出席、离席、主持、发表见解)、查询会议有关信息。会议期间,提供电子白板,可以通过共享白板进行绘图或演示,实现在线批改和讨论,利用共享屏幕向团队成员展示自己的界面。

3)音视频服务。提供多媒体交互工作方式,利用网络通讯手段传送音频、视频信号,并可对音视频的发送者进行控制.也可实现一对多广播传送。

4)感知服务。创建在线用户列表,可以添加或删除用户,用户以群组方式组织,群组以及群组中的用户可由在线用户自己编辑,有利于进行分组学习与交流。

(3)数据库管理。数据库主要包括登录数据库和工作区数据库,登录数据库保存用户的注册信息,用于用户的身份验证,以使其顺利地使用协作服务环境,并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工作区数据库主要保存讨论、学习的结果.以及相关的日志文件,以便用户查询。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范文7

文献资源共享是图书情报人的世纪梦想,也是图书情报事业和图书情报工作达到最高境界的标志,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图书情报界矢志不渝地为着这个理想而努力奋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图书协调方案》的出台,及其全国和各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建立,直到1987年文化部、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等15个部委联合成立的全国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以及开展的学科文献布局、系统文献资源布局、地域文献资源布局等全国文献资源布局模式的研究和对全国研究级文献的大规模调研,等等,无不浸透着各级政府和图书情报界同仁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视及执着追求。然而,由于技术条件和管理体制等因素的限制,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始终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现在随着社会信息化和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束缚共建共享的坚冰已经开始消融,社会大环境正朝着有利于共建共享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政府对图书情报事业愈益重视,用于文献资源建设的经费逐年加大,文献数量不断增加,电子信息资源增长尤为快速。基于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文献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和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广大用户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用户对文献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______图书馆、______大学图书馆、______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为推进全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率先在一些领域达成共建共享协议,并向全省图书情报界发出倡议,共同推进全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一、______图书馆、______大学图书馆、______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作为全省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学专业图书馆中的有代表性的大型文献收藏单位,应当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中起到表率作用。为推进全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______图书馆、______大学图书馆、______省科技信息所联合成立______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这是一个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协作组织,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二、______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以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为宗旨,优化文献资源配置,提高文献利用率,节约经费开支,充分发挥全省图书情报机构的文献资源优势、信息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提高______省文献资源保障能力、可获知能力、可获得能力,促进______省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全面协调发展。

三、成立______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工作委员会,其职能是组织、领导和协调协作网开展工作。设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管理协作网日常工作。

四、协作网成员单位文献资源建设,要在充分考虑各自文献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合理分工,相互补充,保持特色。大部头工具书、外文文献和文献数据库的采购可以开展分工采购、集团采购的方式,要提升文献资源的共建规模,逐步建立各馆有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和全省整体化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

五、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是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障。协作网成员单位在互联网上共同建立统一的服务网站,并在网站上开放本单位的书目查询系统。

六、协作网成员单位须设立馆际资源服务岗位,担负为各协作网成员单位读者的参考咨询服务,并向协作网成员单位的持证读者开放阅览室,读者可以查阅各单位收藏纸本文献和全文数据库。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范文8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实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关于这一点已经达成社会共识。这是由于:

1.1图书馆实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与馆藏力不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已成功地加入了WTO,世界经济格局开始进行重新定位,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信息的与日激增,书刊数量的急剧增长对于信息容量相对较大的每一图书馆来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收藏力相对低下,对业已产生的知识信息根本不可能尽包尽容,各图书馆孤立地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愈显力不从心。况且各图书馆各自为政,固定用户对现有馆藏的利用率不高,对信息资源的浪费极为痛心。例如我校图书馆自97年以来购置的数10万元的学术期刊光盘,极少有人问津,但是,相对迫切需要此类信息资源的其他用户,只能望而兴叹。还有就是用户普遍需求的同类信息资源,各图书馆竞相购置,以满足当地用户的需要,造成目前这种对文献信息资源的低水平重复购置的局面。因此,统一筹划、多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合理共建共享信息资源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1.2实行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用户的迫切需求nbsp;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

容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迫切需要的是内容新奇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用户的这种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显然不是一个图书馆所能够满足的,多个信息单位协作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信息服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用户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还反映在要求所需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的工作,通过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整序,以新的、序列化的知识单元提供给用户。假如每个图书馆单独进行这些工作,是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

2网络环境下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

2.1积极因素:

2.1.1网络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Internet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以及中国信息网的开通与互联,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非凡是Internet网成功地采用了TCP/IP,TCP/IP采用的互交换技术,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任何计算机只要采用TCP/IP协议与因特网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通信,都有可能成为因特网的部分,进行大规模的网络互联,自由地选择利用各种网络服务,顺利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1.2部分国家或地区图书馆相继协议协作,不断推进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出的“开放”思想,在促进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由封闭向开放,由被动向主动,由浅层向深层,由粗放向效益密集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从20世纪50年代国务院批准公布《全国图书馆协调方案》起开始的,但那时信息

资源的共建共享还处在萌芽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注入了虚拟图书馆和跨行业通过网络协作的特征。如1999年1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召集,全国各行业系统的图书情机构在北京发出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并共同签署了《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

2.2不利因素:

2.2.1治理体制的滞后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治理体制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因素,起着统筹规划、全面协调的作用。图书馆的治理决定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能力、规模、形式和效益,一个图书馆的性质任务、规章制度、馆藏特色、服务手段、服务方式等也极大地影响着其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水准。网络环境孕育了崭新的治理观念,并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治理体制,但是从我国目前图书情系统的状况来看,仍处在无章可循的状态,传统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纵向治理体制极大地影响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

2.2.2部分馆员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理念的滞后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专家型”素质,他们除担负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工作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去伪存真,有效地抵制信息垃圾,以健康有序的全方位信息资源满足用户。但在我国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从事图书情及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素质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专业知识结构老化,新的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一些领导思想熟悉不足,对图书馆继续教育工作缺乏积极支持等,比较严重地阻碍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进展。

2.2.3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局限性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不断发展的过程,

目前的一些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计算机及其配件市场比较混杂,升级换代频繁,给信息技术工的选择带来困难;通信线路传输速率低,尤其是在传递多媒体信息时更显能力不足。集成治理系统缺乏标准化,如在多平台技术方面,多数未采用C/S技术,客户端的应用程序不支持字符终端;在网络功能上,多数未采用Z39.50协议、HyperLink技术。各级种类图书馆发展不平衡,有些图书馆还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除此之外,网络环境下制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还有诸多网络信息的安全与否、正当的知识产权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部分信息霸权主义能否消除、紧缺的图书馆经费能否得以保障等。

3网络环境下如何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共建共享

3.1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体系

完备的法制建设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行动指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需要多行业参与和协作的系统工作,为了协调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和职责,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各方面的行为,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即将出台的我国《图书馆法》及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地位、经费保障、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体布局等做出明确规定;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版权保护、文献复制、传递、编目、检索、互借等,要制定统一运作的标准规范;必需高起点、创造性地猜测可能会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解决途径及办法。保证广大用户能够充分利用公共信息,以能够承受的价格及时、平等、公平地分享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益处。

3.2规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上的保障措施

我国图书馆界分成公共、科研、高校及工会等几个系统,治理松散,不利于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合理的体制应该是多元化的、立体的、综合的。最好建立统一协调、条块分割、布局合理,能确保进行宏观调控的治理体系。建立一个全国性信息资源治理职能机构,负责全国信息资源建设、布局、共享及优势互补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图书馆合理配置信息资源,对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统一协调治理,对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与发展等进行统一规划和指导。横向上,在省一级加强各省学会的功能,以便协调和统一各类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减少重复投资与建设。纵向上,各系统加强领导。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统一的协调与治理,目前实施的CALS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可以使高校图书馆按学科合理地配置信息资源,并达到共有、共建、共享的目的,由此带动整个高校图书馆事业健康良性地向前发展。

3.3普及使用新技术

21世纪,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将由传统和实体图书馆向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并存转移,用户要求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自由地咨询、搜索、利用虚拟图书馆及传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不受借阅时间、期限与区域的限制,是信息资源真正共享的“大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这就迫切需要各图书馆积极投入普及使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及计算机应用等新技术,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及把握该技术的人才,所有图书情工作人员及其他广大科技人员应结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和制作,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Internet网等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以及深层次继续教育,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

技术保障。

3.4加强网络建设,确保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实施

首先,应建立一个全国齐全、运转迅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和资源布局保障系统,同时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统一系统网络环境软、硬件和技术支持。其次,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尽快完成全国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第三,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中心,建立公共查询系统,以集体契约方式购买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的MARC数据和国外的文摘索引类书目信息数据库,通过成员馆的分工协作,建立全国的馆藏联合目录和公共查询系统。第四,建立规范化的电子交换书目数据库,图书馆可以此来、登录、催缺、加工预订目录和新书道。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协调的联合采购机构,从宏观上对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调控。第五,建立统一的馆际互借系统,处理馆际互借的相互联络、借出馆的信息资源在库情况、预约借阅等。

参考文献

1刘彩虹,杨玉红.论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创新.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

2李家清.我国文献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图书馆学,2002

3&n

bsp;张怀涛,黄健.网络环境下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的因素.图书与情,2001

4李嘉琳.中外图书馆治理体制比较研究.图书与情,2001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范文9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网络环境

一、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未来图书馆开发和利用文献资源的必由之路

1.图书馆实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与馆藏力不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已成功地加入了WTO,世界经济格局开始进行重新定位,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信息的与日激增,书刊数量的急剧增长对于信息容量相对较大的每一图书馆来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收藏力相对低下,对业已产生的知识信息根本不可能尽包尽容,各图书馆孤立地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愈显力不从心。况且各图书馆各自为政,固定用户对现有馆藏的利用率不高,对文献资源的浪费极为痛心。因此,统一筹划、多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合理共建共享文献资源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2.实行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迫切需要的是内容新颖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用户的这种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显然不是一个图书馆所能够满足的,多个信息单位协作进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信息服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影响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

1.积极因素

(1)网络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Internet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以及中国信息网的开通与互联,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Internet网成功地采用了TCP/IP(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CP/IP采用的互交换技术,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任何计算机只要采用TCP/IP协议与因特网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通信,都有可能成为因特网的部分,进行大规模的网络互联,自由地选择利用各种网络服务,顺利地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2)部分国家或地区图书馆相继协议协作,不断推进着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出的“开放”思想,在促进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由封闭向开放,由被动向主动,由浅层向深层,由粗放向效益密集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不利因素

(1)管理体制的滞后制约着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管理体制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因素,起着统筹规划、全面协调的作用。图书馆的管理决定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能力、规模、形式和效益,一个图书馆的性质任务、规章制度、馆藏特色、服务手段、服务方式等也极大地影响着其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中的水准。

(2)部分馆员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理念的滞后也制约着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专家型”素质,他们除担负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工作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去伪存真,有效地抵制信息垃圾,以健康有序的全方位文献资源满足用户。

(3)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局限性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不断发展的过程,目前的一些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计算机及其配件市场比较混杂,升级换代频繁,给信息技术工作者的选择带来困难;通信线路传输速率低,尤其是在传递多媒体信息时更显能力不足。集成管理系统缺乏标准化,如在多平台技术方面,多数未采用C/S技术,客户端的应用程序不支持字符终端;在网络功能上,多数未采用Z39.50协议、HyperLink技术。各级种类图书馆发展不平衡,有些图书馆还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网络环境下如何对图书馆文献资源进行共建共享

1.建立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体系

完备的法制建设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行动指南。即将出台的我国《图书馆法》及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必须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地位、经费保障、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体布局等做出明确规定;必需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版权保护、文献复制、传递、编目、检索、互借等,要制定统一运作的标准规范;必须高起点、创造性地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解决途径及办法。保证广大用户能够充分利用公共信息,以能够承受的价格及时、平等、公平地分享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益处。

2.规范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上的保障措施

我国图书馆界分成公共、科研、高校及工会等几个系统,管理松散,不利于未来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合理的体制应该是多元化的、立体的、综合的。最好建立统一协调、条块分割、布局合理,能确保进行宏观调控的管理体系。建立一个全国性文献资源管理职能机构,负责全国文献资源建设、布局、共享及优势互补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图书馆合理配置文献资源,对其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统一协调管理,对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与发展等进行统一规划和指导。

3.普及使用新技术

21世纪,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将由传统和实体图书馆向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并存转移,用户要求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包括跨地域)、任何时候自由地咨询、搜索、利用虚拟图书馆及传统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不受借阅时间、期限与区域的限制,是文献资源真正共享的“大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这就迫切需要各图书馆积极投入普及使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及计算机应用等新技术,引进适应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及掌握该技术的人才,所有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及其他广大科技人员应结合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和制作,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Internet网等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以及深层次继续教育,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4.加强网络建设,确保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实施

第一,应建立一个全国齐全、运转迅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和资源布局保障系统,同时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统一系统网络环境软、硬件和技术支持。第二,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尽快完成全国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第三,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中心,建立公共查询系统,以集体契约方式购买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的MARC数据和国外的文摘索引类书目信息数据库,通过成员馆的分工协作,建立全国的馆藏联合目录和公共查询系统。第四,建立规范化的电子交换书目数据库,图书馆可以此来、登录、催缺、加工预订目录和新书报道。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协调的联合采购机构,从宏观上对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调控。第五,建立统一的馆际互借系统,处理馆际互借的相互联络、借出馆的信息资源在库情况、预约借阅等。

参考文献:

[1]李家清.我国文献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1).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范文10

1.根据课题任务分工,在双方的工作范围内独立完成的科技成果及其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各方独自所有。一方转让其专利申请权时,他方有以同等条件优先受让的权利。

2.在课题执行过程中,由双方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及其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双方共有。一方转让其共有的专利申请权的,他方有以同等条件优先受让的权利。一方声明放弃其共有的专利申请权的,可以由另一方单独申请或者由双方共同申请。合作双方中有一方不同意申请专利的,另一方不得申请专利。

3.由双方共同完成的技术秘密成果,各方均有独自使用的权利。未经双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向第三方转让技术秘密。

4.双方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奖励,荣誉称号和奖金等归双方共有。

5.双方对共有科技成果实施许可、转让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而获得的经济收益由双方共享。收益共享方式应在行为实施前另行约定。

6.本协议不在协议双方之间建立任何商业上的、合作关系,如双方希望建立任何商业上的、合作关系的,应另行签订协议。

甲方:________________(盖章)

法人代表(签章):____________

项目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日

乙方:________________(盖章)

法人代表(签章):____________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范文11

世界上很多大的家电制造商、PC厂商每年都投入一定的费用作为数字家庭的研究,但真正形成市场的时机还没有到来,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如没有提炼出明确的用途,产品应具备优越的性价比,另外,就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协议、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等。虽然数字家庭的潜在市场很大,但家庭网络中部署的信息终端越来越多,解决终端的物理互联问题之后,不同厂商的不同设备实现自动发现、自动识别、协同配合工作就是标准问题。

标准并不是创造技术,而是形成一种解决方案,一种大家可以遵守的规范。所以,它选择的各种技术和协议都是目前应用很广泛的技术和协议。数字家庭的标准,并不等同于某种传输协议制定。数字家庭要解决的是信息设备、通信设备、消费电子设备间相互发现、相互识别、相互控制和资源共享的问题。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形成统一标准,也没有哪一款网络家电成为主流产品,每一种协议都有它的局限性,每一种解决方案都有它的优缺点。

数字家庭领域的标准组织很多,如国内的闪联、e家佳,国际的UPnP、DLNA、Rally等。闪联、e家佳和DLNA三家标准组织的共同之处是侧重家庭网络设备互通的标准,也就是应用层标准。

DLNA(数字生活网络联盟)创立于2003 年,该联盟建立并维护着一个基于开放式工业标准的互操作性平台,在制造商使用时可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共享媒体内容。迄今为止,已有来自全世界超过280多家不同行业的公司加入DLNA。DLNA由英特尔、微软、索尼等发起成立。DLNA将其整个应用规定成5个功能组件,从下到上依次为:网络互连、网络协议、媒体传输、设备的发现控制和管理、媒体格式。

闪联协议全名叫做《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调服务协议标准》, 简称IGRS,目前正式公布的版本为1.0。其标准1.0版本于2005年6月被颁布为国家行业推荐性标准,成为我国3C协同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标准。2008年7月通过ISO成为国际标准。闪联标准为数字家庭应用提供统一的网络资源发现、使用和管理机制。它由三部分构成,闪联基础协议、闪联智能应用框架、闪联基础应用。IGRS标准v1.0包括的是两个基础部分:基础协议标准和智能应用框架标准。

这些标准的技术理念是多个信息终端依据一定的标准,在有限范围内动态组网和实现智能互联、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的应用模式技术理论基础。技术实质是整合和协同,主要有智能互联、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等关键技术特征。

一切个人信息终端、企业信息应用、社会信息服务首先要彼此之间进行智能互联,然后才能够进行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智能互联是指配备闪联协议的任何信息终端,在一定范围内自动搜索其他相关终端、应用和服务,并在协议基础上,动态生成新的网络,经安全认证后自动组网或入网的一种智能活动。这样,在一定范围内的各种复杂的设备、应用和服务,就可以智能、高效、方便地组织起来。

资源共享是指智能互联的设备通过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主动公布自己可提供的资源,并获取他方可提供的资源,如计算资源、存储空间、输入功能、显示功能、打印资源、通信功能、音响资源等。共享的设备可以是个人电脑、笔记本、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打印机、传真机、手机、PDA等,也可以是电视、音响、冰箱、热水器、空调等。共享的应用可以是文字处理、图形显示、音乐、动画、视频节目等,也可以是数据库、邮件系统、ERP、CRM等。共享的服务可以是自动定位、远程医疗、旅游规划、跟随服务,也可以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以媒体应用为侧重的DLNA标准相对成熟,尤其是在多媒体应用日益普及的情况下DLNA受到越来越多设备厂家的重视和支持。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DLNA有已经有280多家大企业的参与。

反观国内的两个标准闪联和e家佳,虽然一直在发展之中,但是市场上的3C设备有多少打上了闪联或e家佳的标志呢?这些标准虽然通过了ISO成为国际标准,但还没有成为事实标准。闪联应该利用成为国际标准的契机,争取更多的企业参与。

数字家庭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尚未挖掘。据工业和信息化部预计,2010年中国数字家庭市场将达到800亿元的规模。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即使买一个音箱也有各种各样的传输线要连接。如果数字家庭能够实现,音箱不需要连接任何线路,它可以通过闪联、e家佳或者DLNA自动发现网络内的电视机、电脑,也就是说你可能买回音箱后,不需要连线就可以使用了。这样的产品对大众还是有吸引力的。另外,云计算的出现可能给数字家庭带来革命性的发展,这是需要厂商关注的。

数字家庭典型产品

互联网电视

互联网电视是一种可以实现在电视上播放互联网内容的解决方案,互联网电视设备多种多样,包括了最基本的P2P网络播放机、有下载功能并自带硬盘的网络播放机和集成了互联网下载播放功能的一体电视机。1999年,微软耗资数十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力推“维纳斯计划”(使用嵌入式Windows CE 操作系统简化版本的机顶盒或VCD 机,售价只有一台个人电脑的五分之一左右)。这项计划并未成功。国内也有相同的情况,前几年盛大的盛大盒子计划(宽带娱乐电脑EZ Station,也称为盛大盒子)也宣告失败。目前,主流家电厂商都有互联网电视产品。

机顶盒

数字电视机顶盒是信息家电之一,它是一种能够让用户在现有模拟电视上观看数字电视节目,进行交互式数字化娱乐、教育和商业化活动的消费电子产品。互动节目指南(IPG)将可以动态地建议定制时间表,启动弹出窗口标记用户喜欢的节目,或向机顶盒发出指令录制体育节目或记录片等特定种类的娱乐节目。

播放器

联想 X2高清播放器(无线)的作用就是在客厅中为你的平板电视和高清投影仪提供高清的节目源。Lenovo X2采用目前先进的Sigma Designs 8635C解码芯片(与蓝光播放机的芯片相同) ,摒弃了传统的内置硬盘存储方式,你只需要一根网线,甚至通过无线网络就能将联想X2与家中的所有电脑相连,直接从电脑上获取媒体资源,无须具备复杂的计算机知识,让你彻底告别繁琐的拆卸硬盘工作。

音频播放

通过个人电脑,利用无线网络技术,传送个人电脑里任何格式的音效文档到闪联任意听,再连接外部喇叭送出丰富的2声道 Dolby Digital Live 5.1声道效果。闪联任意听就像是你电脑的无线声卡,可以使用任何播放程序播放个人电脑各种音效格式的文档。 闪联任意听还可作为802.11g/b无线接入器,提供54M传输频宽,支持/128位的WEP、WPA /WPA2加密口令机制,允许您的电脑无线上网,同时可以播放音乐,一机两用。家中已有无线接入器的用户,也可将任意听设置成Client终端设备方式,连至家中无线接入器或路由器,你的电脑只要连上同一个网络,就可以照常连线到任意听播放音讯,也不会干扰上网。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范文12

知识共享协议是近年来国际上为促进网络环境下版权作品的传播和利用而设计的一种版权解决方案。2001年,在公共领域中心(center for the public domain)的支持下,以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伦斯·莱辛(lawrence lessig)为首的一批精通网络法律、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和艺术创作的专家学者共同发起成立了一个非营利性组织——“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1]。该组织的宗旨是向“作者、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们提供一些自由手段,使其可方便地在其创作的作品上标明该作品的自由使用度。从‘版权所有’到‘保留部分权利’,您可以使用cc协议改变您的版权条款”[1]。希冀在当前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定日趋严格的环境下,通过建立合理的、有弹性的授权机制,突破法律对创作及其成果传播的限制。为实现这一目标,该组织基于“以私人权利来创造公共资源”。

2002年12月,creative commons推出了第一个授权模式计划,通过一系列公共授权条款将版权作品提供给公众免费使用。根据作者对他人利用其作品的不同要求,crea tive commons对cc license设定了4种授权模式(见表1),再由作者依据不同情况,排列组合出11种授权方式(见表2),可视自己的需要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方式授权他人使用自己的作品[3]。其遵循的共性权利和义务可解释为:

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之下,被授权人可以复制、传播、公开展示和公开演出被授权的作品;可以数字形式进行公开演出,并在不改动作品的情况下,将作品转为其他种类的格式。与此相对应,被授权人有义务遵守这些条款的规定,在每一份复制品上贴附原版权声明,为每一件复制品提供授权条款的链接;被授权人不得改变任何授权条款的内容,亦不得设置任何技术障碍限制其他被授权人对该作品的合法使用。若被授权人希望从事该授权条款所限制的行为,须另行征得授权人许可。

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共享授权条款不但不否认作者享有的版权,而且在承认作者拥有完全版权的前提下,该条款对版权所含的权利做了分解。分解后,作者可以选择保留其中一部分权利,而转让其他一些权利。因此,cc license的实质是鼓励作者根据作品的情况和本人的意愿,选择授权许可方式;通过保留一部分权利,以实现其作品为更多的用户使用和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以一句“所有权利保留”(all rights reserved)笼统代之。

知识共享组织的理念和实践是成功的,它既易于让使用者获得作者授权,也有助于网络领域作品版权的保护,解决了传统版权保护模式所遇到的诸多问题,特别适合于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版权保护与利用的新要求,因而受到世界各地的普遍欢迎。从其产生到现在仅仅数年时间,全世界就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其建立了合作关系。自2002年该组织推出知识共享协议文本以来,该协议在全世界 2 cc license中国大陆2.5版本

在我国,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于2004年1月与知识共享组织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成为该组织在中国大陆的合作推广机构。作为知识共享中国大陆项目的一项成果,简体中文版知识共享系列许可协议2.5版本[5]于2006年3月2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向社会。该版本提供了6种授权模式,具体内容见表3。

3 cc license判例

知识共享协议的法律效力也得到了司法实践的认可。2005年秋,西班牙主要的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版权人和音乐人协会(sociedad general de autoresy editores,sgae)向该国埃斯特雷马杜拉自治区(extremadura)的巴达霍斯(badajoz)市第六初等法院提讼,要求该市梅特罗波尔(metropol)迪斯科酒吧老板里卡多·安德烈斯·乌特雷拉·费尔南德斯(ricardo andrés utr era fernández)支付2002年11月至2005年8月期间因公开表演由其管理的音乐作品的版权许可使用费,共4816.74欧元。而酒吧老板则以其已通过cc licenses协议获得作者公开表演授权为由予以抗辩,法院采纳了被告提交的有关证据,于2006年2月27日驳回sgae的诉讼请求[6]。该案法官在判词中说:作者对其创作拥有精神和经济权利。作为权利人,他可以以他认为合适的方式来管理这些权利,无论是免费使用,或者是部分转让。“知识共享(cc)”许可协议是作品的所有者为自由或者免费使用其作品而选择的一套不同级别的许可协议。它们作为一套不同级别的许可协议存在,允许第三方能够在不同的范围内自由地使用这些音乐,而不需要付费;在知识共享(cc)的某些许可协议中,对作品的特定使用需要支付使用费。被告证明了其使用的音乐是作者通过知识共享(cc)许可协议管理的版权作品[6]。

对公众来说,本案所体现的司法意义远远大于判决本身。以往音乐版权集体管理组织每每就公开表演音乐作品而向某一酒吧、餐馆或者商店主张许可使用费时,法院常常基于该组织实际代表全体作者这一事实而做出有利于该组织的裁决。然而这次情况发生了变化,法院创造了这样一个先例,即使用者可根据知识共享协议从作者那里直接获得授权,欣赏和演奏音乐作品而不必向版权集体管理组织支付使用费。但是,像sgae一类的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会员制度通常会要求音乐家将其权利委托给该组织管理,这意味着它们的会员目前不能采用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发表其作品。因此,所有选择以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发表其创作的艺术家都不能成为sgae的会员。对此,知识共享西班牙项目负责人拉瓦斯蒂达表示,“这一判决表明作者可以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和选择如何管理他们的权利,其他人也可以从他的选择中获益。我希望版权集体管理机构能够明白它们必须做出某些改变来面对这个新的现实。”[5]

另一个有关cc license的案例发生在丹麦。2006年3月9日,阿姆斯特丹一地方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判决了首起涉及知识共享许可协议法律效力的案件[7]。该案原告、当地媒体名人adam curry在一家网站上以“保留署名—禁止商业性利用—相同方式分享”(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 alike)授权方式展出了其全家福照片,同时刊载了“本照片对公众开放”(this photo is public)的版权声明。而当地一家休闲杂志《周末记事》(weekend)在事先未征得curry许可的情况下复制了4幅照片用于讲述原告curry孩子经历的稿件中,curry以侵犯其版权和隐私权为由提讼。被告辩称,其复制行为系受该照片“对公众开放”之声明误导所致,且该声明对cc license的链接亦不明显,由此被告有充分理由认为其使用该照片无须所有人授权,况且刊载照片的行为也并未给原告造成实际损失,因为任何人均可从flickr网站上获得照片。但法庭驳回了被告抗辩,法庭认为,根据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原告对张贴于网站上的照片拥有版权。被告理应注意该协议中有关控制第三方使用照片条件的表述,尽管本庭对被告受照片声明误导之说表示理解,但作为一个职业出版者,被告理应对源自互联网络的照片在出版前进行全面和仔细的审查,如果被告做这样的审查就会点击声明上的版权标识并获得许可内容,进而向版权人申请授权,许可出版。被告未尽合理的注意义务导致其未能遵守该许可协议,故对原告诉求法庭予以支持。本案判决表达的一个特殊意义在于,法庭确认了知识共享许可协议规定的条件将自动适用于其许可的内容,不论使用者是否明确表示同意或者知道该协议的适用条件,协议对其均产生拘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