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共享工程论文

共享工程论文

时间:2022-10-25 17:10:30

共享工程论文

共享工程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本文就人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构建和谐社会、与图书馆的关系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具体实践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并对进一步推动此项工程持续徒康发展提出建议。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自启动以来已取得了很大成果,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与探索。本文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主题,利用“中国期刊网”进行查检,截至2007年11月30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04篇,这些文献从不同的视角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展开了研究。在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拟从三个层面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1.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和谐社会构建

2002年4月,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发起并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正式启动。它是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互联网等信息通道传递到基层,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共享的文化工程,其任务是建设包括文献、文物、文化、艺术、教育、科普、文化交流等方面内容的全方位的文化数据库,并力争在最快时间内实现数字文化信息资源利用网络传播到城市社区及农村乡镇的目标。“共享工程”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是以创新精神积极开展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的文化阵地建设,探索繁荣城乡群众文化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是一条如何利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以适应时展的与时俱进的新途径;是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利用现代传播手段的一次全新尝试。它能够充分发挥文化系统整体优势,增强市、县及基层文化单位的活力,盘活全国文化系统的宝贵资源.有效实现全国文化系统优秀文化资源共享。作为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工程,2006年,“共享工程”被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07年,该工程连续两年被列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工作要点。2006年2月,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班上要求“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突出抓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几项重点工程。

由此可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以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对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图书馆的关系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以文化部直属单位、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历年来积累的数字资源为基础,每年按计划组织加工大量新的文化资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总体目标是:实现网络连接的“135”计划,即实现1个国家中心,30个以上省级分中心和5 000个以上县乡社区和街道基层网点的联网;完成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所等机构的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完成以“百万册件文献”共建与“四个一优秀作品”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建设。在实现“共享工程”总体目标的过程中,一方面各级图书馆理应承担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职责和义务,同时参加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图书馆也将从中受益,这些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状况、人员队伍素质、技术与服务水平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程岚在“共享工程与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关系”一文中谈到,“共享工程”的实施,丰富了基层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缓解了基层图书馆因资金紧缺而不能为读者购置好书、新书、电子和声像资源的燃眉之急;同时丰富了公共图书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和手段,改善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至2010年,“共享工程”在数字资源建设、中心及基层服务点建设、培训人员等方面中央财政将投资24.7亿元。迄今,工程已建成50个图文专题资源库,自建各级中心、基层服务点9 082个,合作共建基层点约35万个,培训人员数十万人次以上,受益群众达1亿以上。舒欣等认为“共享工程”为基层图书馆发展带来希望。“共享工程”是一项以数字化的方式对文化资源重新整合的资源共享工程,那么,作为“共享工程”的重要建设力量之一的图书馆,也就势必因这项工程而开展一些数字化的工作或服务,而其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基层图书馆则在其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他们需要连接下级基层点和上级中心,保证信息通道不至于中断。就本地而言,他们还要为当地人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因此,为了使“共享工程”顺利开展,基层图书馆必须要购置计算机,连接网络,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图书馆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比例不协调的状况,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基层图书馆在未来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对于“共享工程”本身而言,如果基层图书馆能够很好地开展服务,赢得较高的读者满意度,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工程也就相应地占据了极为广大的基层市场,其服务全社会的初衷就能得以实现。而工程本身的巨大投人可以促进基层图书馆的发展,因此,无论对工程本身还是基层图书馆的发展,“共享工程”的建设和运作都是件双赢的好事。它促进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了社会对图书馆的关注程度。

做好农村读者服务工作是县级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中央关于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的部署,为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最佳平台和最佳切人点。“共享工程”通过和图书馆业务的结合,促进了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辟了道路。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周边乡村文化站和图书室协作开展读者服务,形成横到边、纵到户的全方位覆盖农村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有针对性提供查询和咨询服务。通过信息资源的输送和传递,真正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由上述可以看出,实施“共享工程”要依托现有的文化设施网点,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实施主体。因此,它与基层文化设施网点建设,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紧密相关,互为促进。

3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践

自从“共享工程”正式启动以来,国家中心迅速开展工作,在2002年7月下发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第一阶段实施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数字资源建设,并逐步建立“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国家中心完成了soogb的资源建设任务,同时各省分中心也总共完成了200gb的资源建设。

3. 1积极制定实施方案

“共享工程”最初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2年完成组织机构建设,制定管理方法和相关标准规范,完成国家中心与若干个省级分中心以及300个基层中心的联网,国家中心与文化部直属试点单位联网,完成资源建设总量的20 %;第二阶段:2003年一2004年采购、制作、整合各类数字文化信息资源,搭建元数据共享平台,联合目录系统投人试运行,完成国家中心与所有分中心的联网,完成资源建设总量的60%,并提供服务;第三阶段:2005年完成全部资源规划并提供服务,完成与县、乡、街道、社区、基层中心的建设与联网。

“共享工程”曾先在福建、山西等省试点,很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按“共享工程”的总体规划,吉林省、江苏省、辽宁省均结合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各自的“共享工程”建设方案并加以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了《广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大纲》,以广西图书馆和广西桂林图书馆为两个省级分中心进行资源建设,确定了以各自的地域文化、资源厚度为背景,做好资源建设的分工界定,共同打造精品资源,并加以整合,形成覆盖全区,建设富有广西特色品牌资源的发展思路。

从总体来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按照“共享工程”的总体目标,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纷纷建立领导组织机构,制定目标与实施方案,以确保“共享工程”顺利开展。

3. 2积极探索“共享工程”运行模式

为了保证“共享工程”的顺利实施,各级“共享工程”建设中心都在不断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运行模式。许多专家学者对各种运行模式进行了深人的研究与分析。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正在建设中的文化大省。按照国家要求,江苏共需建设120个“共享工程”分中心(包括1个省级分中心),1 464个(建设到乡镇、街道一级)至23 123个(建设到社区和村一级)基层服务点。目前,已超额完成《省“共享工程”建设方案》中规划的300个基层点的建设任务,实际建成342个,省“共享工程”领导小组也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拟尝试三种“共享工程”的建设模式。一是“搭便车”式。结合“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建设与之有机结合,逐步推开。二是“理想模式”。由于江苏省“村村通”工程建设已初具规模,可建议省政府帮助调剂或租用广电部门一个电视频道,开设“江苏文化频道”。三是按照国家总体建设框架,政府加大对“共享工程”市、县级分中心建设的扶持力度,推出以市级分中心带动城市街道、县级分中心带动农村乡镇建设的模式来推进“共享工程”建设。

广西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采取以全区各级公共图书馆资源为基础,其他各级图书馆共同参与工作的方式。资源制作以省中心和中心城市级中心为主体,条件不足的市级分中心和县级分中心应做好资源素材的提供工作,采取协作协调、优势互补的共建模式,在全区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分布式文化信息资源库群,实现两个省级分中心与市、县分中心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了省级中心一市、县基层中心一乡镇基层站点的3级网络构架,积极探索“共享工程”运行模式。宁夏图书馆学会资源共建共享委员会与宁夏“共享工程”中心在深人调研的基础上,注重扶持,以贺兰县基层中心和银川大新乡基层站点、平罗城关镇基层站点作为试点,设计了3级“共享工程”运行模式的框架,并从“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索适合宁夏特点的“共享工程”运行模式。2007年12月18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召开全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工作会议,部署在全自治区开始全面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求在2008年9月前,在原先两个国家“共享工程”试点县基础上,将全区其他19个市、县级中心建成,率先在全国实现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全覆盖。

由上述实践中可以看出,各地的“共享工程”建设中心根据当地特点,充分考虑自身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都在积极探索“共享工程”的运行模式,脚踏实地的逐步开展“共享工程”建设工作。

3. 3自建特色数据库

各级地方政府对“共享工程”资源库的建设投人了大量资金,鼓励和促进各级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建设本地区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并取得了很大成果。

桂林图书馆的“广西科普”“桂林抗战文化网’等多个网站就是充分利用已建特色数据库的数据,把已有资源整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多元化的知识点。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建立的“桂林抗战文化网”“桂林科普平台”“旅游资源库”“太平天国专题库”“民族民俗研究论文库”“广西少数民族民俗”“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数据库,还有柳州市图书馆建立的“柳州柳宗元文化网”“再造工业柳州”等。

广东省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对数字资源的整合与采集,建成了具有广东和岭南特色的优秀地方剧目、优秀音乐作品、优秀美术作品、优秀饮食文化、历史名人和珍贵文物的数字化资源库,提供网上服务。如“孙中山全文数据库”“亚热带海洋经济文献数据库”“潮汕美食数据库”“潮汕地方文献数据库”“客家文献数据库”“珠三角房地产数据库”“佛山石湾陶瓷世界数据库”“虎门禁烟与林则徐”“岭南音乐数据库”“考古文物数据库”“广东艺术数据库”“广州名人数据库”“文献数据库”等。

湖北省充分调动各地对当地特色资源征集的积极性,建立湖北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荆州市建立了“少儿信息大世界”数据库,十堰市分中心编辑出版了《十堰白马山民间故事集》,收集整理出6万多字近40多幅照片的《十堰掌故》。株归县建立了“屈原文化暨株归县地方数据库”。荆门市自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共享工程数据库,包括“荆门信息”“媒体荆门”“旅游景观”“名优特产”“荆门史志”等10个栏目。黄冈的黄梅戏、大冶的石雕、崇阳的提琴戏等也都列人了当地资源征集的重点。宜昌市为保护、抢救当地濒危的民间文化,着手建立了“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他们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共享工程”宜昌分中心的技术力量和设备,将收集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做成专题资源数据库。

加强特色数据库建设,是弘扬与传播中华民族地方传统文化,交流地方特色资源,实现文化资源共享的有力措施,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共享工程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文章就广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问题,对明确资源建设的定位、理解与掌握管理应用系统的功能、进行资源组织和解决资源使用权问题进行了探讨。

    广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广西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工程。它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对广西先进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进行传播和利用是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具体表现。这对扭转农村和贫困地区文化信息资源的匾乏状况.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优秀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共享工程建设中资源建设和利用是核心和灵魂是共享工程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衡量文化共享工程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广西在努力做好共享工程各级服务网点建设的同时,把资源建设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和总结建设的方法,扎实有效地开展共享工程资源建设。

1明确资源建设的定位

    广西位于祖国南疆,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和大西南地区的交汇地带,与东南亚内陆相交,是联系中国和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联结粤港澳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和大西南出海通道。广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族生态和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世界级的自然山水风光等旅游资源珍稀可贵,具有文化资源优势。广西又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汉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汇处,文化的吸纳和辐射空间广阔。这些为我们参与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提供了极有利的基础条件。

    为了有序地开展资源建设避免重复我们在资源建设中始终把握着一个准确的定位正确地处理好国家中心与省级分中心资源建设的关系,实行适应需求、有效建设的原则。在国家共拿工程资源建设的框架下将建设的重点放在突出广西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资源建设上精心策划、精心选题,寻找亮点创造性地开展资源建设形成广西特色和品牌。对于基础信息资源和共性资源建设,我们的原则是采取与国家中心共享的方式,以达到集中精力,集中优势,多快好省,高效率进行资源建设的目的。

    广西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思路是,以现己形成的信息资源为基础工作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将原有其它系统建立的数据库资源按国家中心的相关标准逐步进行整合,为全国共享创造条件,广西图书馆于2006年实现了trs全文数据库向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的数据迁移:另一方面对新建数字资源,以广西文化系统可控资源为主,建立舞台艺术、图书馆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资源;建立适合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实用技术、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学习以及大众生活、社会教育密切相关的资源。突出广西地方特色,使广西共享工程数字资源成为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资源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2、充分理解与掌握应用系统的功能

    在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中对资源管理应用系统的理解和应用对于资源建设的构成和质t至关重要。在广西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中我们对数字资源建设的理解是相关群的概念而不是多个数字资源简单的堆砌;对一条数据的理解不是平面的、独立的而是能体现知识的立体结构、有机关联的。基于这种工作思路我们在资源建设中始终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相结合一直采用由共享工程国家中心推荐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

    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是国家图书馆开发研制应用于”中国实验型数字图书馆“的系统平台,该项目2005年获得文化部创新奖。系统由资源建设体系、用户服务体系和资源管理体系组成是一个体系完整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可以很好地满足图书馆等单位对数字信息加工、提供利用和管理的需要。该系统数据资源建设以国际元数据标准为基础制定了统一的数字数据著录标准同时采用了标准的xml文件格式使数据加工达到了标准化和规范化。有利于将各馆物理上分散的数字资源进行重新组织、加工和存储体现出良好的知识结构性。该系统采用灵活直观的树型数据库结构模式可使数据加工中体现出一条数据的各个层面和与其它数据相互之间的关系。使读者检索到一条数据时可获得一批相关的数据体现出知识的立体结构性。该系统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资源加工中可实现自动标引、自动分类、主题词自动提取等功能并能快速将加工好的信息资源送上互联网为读者提供服务。该絮统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不仅支持大馆进行大规模的数字资源建设,也可在中小馆中用于规模不大的数字资源加工和组织并可在不同类型的服务器上使用。

    通过4年多的实践我们认真理解系统的基本思想和资源库之间的关系掌握实现系统功能技巧灵活有效的加以应用。目前广西图书馆、广西桂林图书馆两个省级中心和南宁、柳州市分中心利用该系统共建立了20多个数字资源库并建立起了各库之间的相关关系实现数据间的链接和跨库检索。具体数据尽可能地体现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丰富数据的内容增强可读性。同时还可根据共享工程资源利用的需要对数据资源进行重组和整合不同主题的资源提供利用。如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中广西图书馆和广西桂林图书馆就利用资源库中的相关数据共同组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专题栏目。

    2006年,我们在文化厅的指导下利用该系统异地检索的功能完成了广西图书馆、广西桂林图书馆与南宁、柳州市图书馆共同打造的广西共享工程元数据检索平台建设将广西共享工程元数据分别存放在广西图书馆和广西桂林图书馆的服务器上对象数据分别存于各参加馆的服务器上实现了两个省中心和两个市级分中心,南宁、柳州和桂林三地的资源共享读者通过一个界面就可检索四馆三地的资源在省区共享工程资源利用中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3精心进行资源组织

    利用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进行资源加工资源的组织是一个重要内容。要体现数字资源的知识网状立体结构资源的组织的理念不仅是建一个库的问题而应是如何建立一个主题资源群体的问题。一个主题资源的构成是由一个主库和若干个辅库组成的屯主库与辅库的关系是根据将要建立的主题资源来确定的。并且主库与辅库也是相对而言的。

    如:”文化旅游”主体资源是以景区景点库为主库,与建筑、民俗、人物、作品事件、土特产等库相关联组成文化旅游主题资源:“广西文物”主题资源是以文物库为主库与作品、事件和机构等库相关联组成的。一广西舞台艺术”主题资源是以作品库为主库与人物、事件、机构和景区景点等库相关联组成的。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建立“文化旅游”主题资源时景区景点库为主库其它为辅库:而建立”广西舞台艺术“时作品库就成为主库其它库与之相关联。因此在主题资源建立时就必需确定该主题资源与其它资源库的相关关系。

    在资源建设中我们着重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源建设要做到科学规划充分考虑资源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广西我们针对两个省中心和市级分中心的实际情况确定资源建设以各自的地域文化、资源厚度为背景作好资源建设的分工界定分工协调打造各自的精品资源,并加以整合形成覆盖全区的广西特色的品牌资源。二是精心策划认真组织。要分析好确定的主题资源建设内容和相关资源编写好资源建设角本确定元数据结构。数据制作遵循国家中心制定和推广的标准规范认真做好数字资源采集、录入、编辑、审校等工作确保录入数据的质量。

    另外我们还根据不同资源库和数据所反映的主题设计确定不同的显示模板丰富数据的个性化。通过不同的网页设计将资源整合推荐出来使资源丰富多彩。

4重视版权,依法进行资源建设

    文化共享工程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手段,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事业。必须高度重视资源建设中的版权问题,要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采取有效的方式妥善解决资源使用问题,避免因版权问题影响共享工程资源的正常建设和利用。目前我们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解决版权的使用问题:

    (1 )资源收集与整合。在资源建设中对于资源的收集我们主要采用三种方式进行:一是注重平时的积累,我们利用公务活动、基层辅导和外出旅游等机会深入到广西各景区、景点和各有关活动现场等进行自主现场拍摄照片、视频和文本资料的采集;二是收集网络上公开、不涉及版权问题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三是对馆藏文献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汇编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技术力量建立了集资源采集和制作体系形成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资源。如广西桂林图书馆制作的“古东秋行”(视频)“桂林的雪”(视频),“南宁市图书馆的”老农家”等数据。

    (2)通过举办活动获得资源使用许可。有目的的通过图书馆组织的各种活动组织资源与活动参与者签定资源使用协议书。如广西图书馆和广西桂林图书馆举办的‘’八桂讲坛“和“桂海讲坛“都事先与讲座主讲人签定资源使用协议,包括图书馆举办的flash科普动画制作大赛、摄影赛、演讲赛、读书征文等。通过活动的开展,解决这些活动作品资源的使用权问题,获得了一批品质优良、内容丰富的资源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广西共享工程资源建设。

    (3 )通过合作获得资源。广西图书馆加强对正在实施的重大文化建设项目所形成的文化资源的收集和整合,通过广西文化厅获得了一批广西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资源;2006年8月,在合作互惠的基础上与广西文化音像出版社签定了合作协议获得了大批广西舞台艺术资源,此外,目前还正在文化厅的协调下收集和解决“八桂群星奖“和广西文物的资源问题。广西桂林图书馆与桂林市科普联合作建设“桂林科普平台‘’,具体负责桂林市科普联有关资源的制作与加工获得了一批农业科技和科普资源:还通过征集方式从桂林电视台获得了一批地方电视专题片。

    (4)力争与相关单位和个人协商获取资源使用权。我们已开始这方面的工作准备与共享工程合作单位,如广电、教育和新闻出版等部门以及相关人员协商资源使用权问题。

    广西实施共享工程建设以来,充分发挥全国独有的两个省级中心的优势本着分工协调、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突出地方特色、有效建设的原则狠抓不懈地开展资源建设。两个省级中心都建立了专门负责资源加工制作的部门,使资源制作加工持续有效进行。特别是2005年后我们按’‘广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大纲’‘的要求,加大了资源建设的力度。广西利用国家管理中心提供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搭建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和服务平台制作了广西舞台艺术、广西旅游、广西文物、广西科普、广西人物、广西农业广西政策法规、广西地方文献等地方性、民族性主题数字资源253gb。其中广西图书馆数据35223条、图片15657幅、音视频374部数据量1246日;广西桂林图书馆数据20073条图片103487幅、视频854部,总容量129gb。

    南宁和柳州两个市级分中心也利用国家中心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进行数字资源制作并已制作了南宁国际民歌节、南宁印象、广西少数民族和柳宗元文献等资源。

共享工程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个全国性的文化项目的目标及现状作了简要介绍,提出了这项工程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最后对其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国家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的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之间已经架构起四通八达的信息通道。但是,在我国的基层村镇,知识的贫乏导致的贫困仍随处可见.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认识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丰富、充实的精神食粮,就成为我们文化工作者在进入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下面简称共享工程)是部级文化创新工程,它的宗旨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整合中华民族几千年保留下来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的精华,依托覆盖全国的网络传输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先进文化,把优秀的文化传送到城市社区、边远山区、边防哨所等基层文化单位,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一、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目标及现状

1.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目标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定位是,建立中华文化数字资源的中心,整合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的文化资源,并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形成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它的宏观目标:完成以“百万册(件)文献共建”与“四个一优秀作品”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建设,即100万册文献、1000台优秀地方剧目、1000部优秀音乐作品、1000部优秀地方剧目、1000部优秀美术作品、1000件珍贵文物等。它的具体目标:建设文化领域门类比较齐全的数字资源库,建设海量的文化信息基础素材库。近期阶段性目标:对文化部所属机构和管辖机构内的可控文化资源进行建设与整合。

2.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现状共享工程国家中心为了迅速开展工作,在2002年7月下发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第一阶段实施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数字资源建设。国家中心完成了500GB的资源建设任务。主要内容包括十大块:(1)传统文化篇;(2)民族文化篇;(3)舞台文化篇;(4)文学书籍篇;(5)名家讲坛篇;(6)影视文化篇;(7)衣食住行篇;(8)科普知识篇;(9)文化奖项篇;(10)名人篇。同时各省分中心也总共完成了200GB的资源建设。

3.“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的关系及与一般文化网站的区别

“共享工程”就是数字图书馆理论探讨实践的产物.它是通过数字图书馆全新的信息资源组织模式构建的数字信息工程.与文化网站相比两者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两者性质不同。有的文化网站是公司性质,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共享工程”是政府工程,坚持以公益性为主,不以赢利为最终目的。(2)资源来源不同。“共享工程”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工程形成的资源建设能力,以文化部可控资源为主,汇集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机构、艺术表演团体等机构的各类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突出文化特色。而一般的文化网站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实力。(3)资源组织方式不同。“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采用数字图书馆资源内容组织与管理办法,是按照用户需求挑选的高价值知识内容,经过分类、编辑、整理、加工,变成受教育者易于接受的形式。而一般文化网站上的资源内容是无序的。(4)运用的技术不同。“共享工程”在技术上运用的是XML软件平台,支持多媒体无缝连接.视频、音频、图文信息可以实现无缝跨库连接。这种支持分布式数据库无缝连接的软件平台,技术上显然比一般网站优越。(5)资源传输方式不同。“共享工程”采用多种资源传输方式,如通过网络、卫星、硬盘、镜像站点等。,而一般的文化网站则只能通过互联网传输资源。

二、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知识产权问题

国家中心通过一年多的摸索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包括与国家版权局和有关法律界专家共同探讨海量资源的服务与使用问题;开展名人名作征集活动:与几十个作者签订了资源使用协议;专门编辑了《版权合同签署手册》供各省分中心的人员在操作时参考;同时国家中心研制了DRM管理系统,通过高新技术解决上网资源的版权保护和使用平台。

三、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效应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为进一步深入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要努力掌握和发展各种现代传播手段,积极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的指示精神以及“科教兴国,以德治国”的战略要求,而实施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是以创新精神积极开展农村乡镇、城市社区的文化阵地建设;探索繁荣城乡群众文化工作的新恩路、新方法;是一条如何利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以适应时晨的与时俱进的新途径:是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利用现代传播手段的一次全新尝试;是充分发挥文化系统整体优势,增强市、县及基层文化单位的活力,盘活全国文化系统宝贵资源,有效实现全国文化系统优秀文化资源共事、对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共享工程”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技术含量高,它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持续、健康地发展“共享工程”,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共享工程”“共享工程”,是一项依靠政府行为的公益事业.必须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才能使这一工程的实施与发展有可靠的保障。

2.注重政府调控与各部门合作,“共享工程”属于政府支持的公益性事业,它由政府投资,政府调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共同建设。目前“共享工程”的实施单位主要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主,各参与单位要通力合作,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的局面,以网络为依托进行整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切忌搞形象工程、浮夸、不落实应用。

3.在进行“共享工程”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做好本地区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发挥“共享工程”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

4.“共享工程”是一项应用高科技来实现的,并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但要抓紧研究数字图书馆领域中涉及的众多技术课题,造就良好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应用环境,而且要努力探索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积极开展服务工作。它涉及数字图书馆四大平台,信息平台、技术平台、服务平台和人力资源平台要均衡发展。

共享工程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本文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所具备的有利条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发挥共享工程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三农”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地区信息相对闭塞、教育相对落后。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现代化程度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农村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农业生产需要信息化,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都离不开信息化建设。

    2007年,称得上是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进人快车道的标志年。在这一年里,中央各部委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从政策规划、项目安排、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多个环节提供保障。国家的信息化宏观政策、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重点工程的建设、科技创新步伐、国际、国内it企业对中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关注,我国农村网民的数量等都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据统计,截止2007年10月,全国约70万个行政村,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已经达到了99%,农村网民数量突破3 700万人。农村信息化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提高了农民科技和文化素质,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人户的途径和办法。深人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民书屋工程,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

1共享工程助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2002年,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启动的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它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通过覆盖城乡的网络体系,将丰富的舞台艺术、影视节目、农业知识、电子书刊、戏曲电影等输送到农村,丰富了农村地区的文化供给,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二号工程。“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人建设资金24.76亿元,预计到2010年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村村通”。同时,国务院还批准建设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正在抓紧进行,借助于共享工程的平台,每个村都将共享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成果。

    (2)资源内容丰富。信息资源丰富是共享工程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几年来,共享工程重点加工整合了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单位、艺术表演团体、电影厂、农业科技资源制作单位等机构的各类优秀文化信息资源,逐步构建起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信息资源库群。资源内容既有舞台艺术精品、农村新戏、电子书刊、专题知识讲座以及影视作品等,又有一批地方特色浓郁的专题资源库,包括适应农村需要的电子图书、知识讲座、戏曲、电影、科普和实用技术专题资源库等,到2010年,资源总量将达到100tb。国家中心网站还采取深度链接的方式,将博物馆、美术馆等部级文化单位适合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的互联网数字资源,纳入共享工程网站的整体服务框架中。同时,各省分中心、部分市支中心根据各自特色开发整合的包括电子书刊、电影、名家讲座、优秀地方戏剧等资源不断更新,相互链接,通过延伸到乡村各个基层点的共享工程设备均可免费使用。

    (3)基层网点建设全面铺开,服务网络便捷。为使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络尽早在城乡全面覆盖,实现村村通,2007年,文化部与各地文化厅(局)签订了2007 ^-2010年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责任书。在各级部门和政府的支持下,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文化共享工程创造的四级服务网络体系,目前已初具规模。建成了一个国家中心,依托省、市、县各级公共图书馆,分别建立了省、市、县分、支中心,在乡镇、街道、村和社区发展基层服务点。通过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等合作,乡村的基层点已经达到了42万个。2007年全国共享工程试点建设,100个试点县(市)都接人了光纤,建成了一个拥有中心机房、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演示厅的县级一级支中心。2008年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县级支中心、村基层点和数字资源建设的中央财政补助专项资金已基本到位。县级支中心全面建成后,通过光纤和卫星,利用服务器、扫描仪、摄像等设备,不但可以将国家中心、省分中心的文化信息资源输送到乡镇、村基层点,而且可以将当地特色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网络传输,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

    (4)传输方式不断拓展,百姓受惠。考虑农村不同的信息网络建设情况,共享工程采取不同方式传输资源。在具备网络条件的地方,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在开通城域网、局域网的地区,采用镜像方式传输;在网络不发达的地方,通过卫星传送方式传输;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主要通过光盘、移动存储开展服务。一些地方还通过数字电视或有线电视,传输资源。随着服务方式的拓展,全国各地亿万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可以通过家中的电视机、村基层点的电脑收看文艺节目,学习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并通过网络进行销售;集会、庆典,基层点的工作人员可以带上共享工程设备,到村民家上门播放电影、戏曲。大量的电子图书、电子报刊资源有效弥补了农村图书资源的不足,文化共享工程已经成为引领农民健康向上生活的宽阔舞台,村、社区基层点成了农民们的千里眼,顺风耳,铺就农村致富的康庄大道。

2共享工程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共享工程开辟了一条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提高了农村信息化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但是应该看到,目前共享工程在我国农村的全面实施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1)认识有偏差,投入严重不足。国家虽然建立了共享工程部际联系会议制度,但在基层,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许多领导还未真正了解共享工程的作用和意义,共享工程的实施基本仍停留于文化部门。党政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资金的投入。据调查,维持一个村级基层点正常运行一年至少要5 000元,现在都是由村、社区自筹,没有财政保障,直接造成以下问题:①管理员兼职,没有固定工资,不能全身心投入。②宽带通讯费每年少则千元,多则上万元,没有财政投入,一旦费用难以为继,基层点只能关闭。③一些社区服务点与办公网络共用一条网线,网速慢,影响群众使用兴趣。④没有维护经费,设备老化无法维修、更新、升级。

    (2)缺少懂管理、热心服务、懂技术的专(兼)职人员。由于共享工程本身所具有的公益性、专业性和技术要求,在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村,往往难以找到既通晓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又具备共享工程和农业技术、能够热心为农民服务的基层点管理人员。尽管省、市、县分(支)中心对每批新服务点管理员进行过专门培训,但时间短,内容多,消化不良。支中心技术人员不足,也难以到基层点进行手把手指导,基层点设备常常是小故障变成大故障,设备损耗率很高。另外基层点管理员更换频繁,也是市县支中心培训任务重的原因之一。

    (3)现有适用资源和特色资源不足,缺少吸引力。①在对信息的利用上,面对着互联网的海量信息,除了浏览新闻外,城市网民‘最常用’的3种功能都与娱乐有关:经常玩游戏的网民占62.2%,经常下载音乐的网民占56.%,经常浏览娱乐信息的网民占53.5%。而农民更看重实用的致富信息,除了农业政策外,最关注农业生产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劳务用工信息,每一项都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国家中心的数字资源虽然丰富,但真正适应广大农村基层群众急需的资源还应大力加强。②版权制约等原因使得影视资料、名家讲座等群众喜爱的文化资源更新慢,新片、大片少。③目前共享资源主要由国家中心、省分中心采集制作,力量有限,加工制作时间较长,无法保证各地特色资源采集及时而完整。

3突出重点,抓住特色,共同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3.1争取各级重视,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认识,关键要加强对农村信息化建设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充分认识共享工程建设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举措。政府是农村信息化的主导力量,政府部门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承担的是主导性的作用,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的步伐,强化政府在共享工程建设中的主导、协调、组织以及创造良好环境的职能。要将共享工程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紧密结合,使其为各级党政领导、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深人了解,取得全社会共同关心、重视和支持,必要时可纳人文明城市、文化先进区县评选必备指标。文化部可确定某一时间为共享工程宣传日或宣传周,集中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各省分中心应统一制作一批文字和视频宣传材料,发到各地文化部门和基层服务点宣讲、张贴、播放;在地方报纸和电视台刊登文化共享工程公益广告;各服务点要举办文化共享工程资源推介会;还可要求所有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基层服务点的电脑将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设为首页,等等,使共享工程家喻户晓,深人人心。

3.2大力加强信息资源特别是适用资源和特色资源建设

    信息内容全面、客观、真实,收集及时有效,信息深层次开发,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共享工程在农村的全面实施,信息资源的搜集、开发、整理、利用是一个重要环节。国家中心和各省分中心、市支中心应及时、准确开发整合涉农实用信息和农民喜爱的戏曲、图书、电影等文化信息资源,制作农民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节目、电子出版物,有效解决农民看书难、看电影难、农业科学方面资源短缺的问题。广东省分中心与省科技厅、团省委联合开展的“信息直通车”,信息服务站和信息服务员可以注册、登陆和免费使用共享工程海量的文献资源,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各省分中心、市县支中心要针对不同地区、城市和乡镇不同服务类型推出不同的实用信息,对农村还要按农时季节以及汛期、疫情等特殊时期及时推出相关实用信息。各县(市)支中心要切实担负起资源采集、整合与传输的职能,基层点要把当地信息需求情况及时反馈给上级支中心。总之,通过花钱购买商业性资源(影视片、全文数据库、系列光盘等)、文化系统内部整合资源、各级分支中心采取自建资源等多种途径,尽快充实共享工程资源并合理配置送到基层,使之对不同类型的基层点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国家中心和省级分中心应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购买具有知识产权的资源,协调解决好影视作品的版权问题。

3乃建立共享工程长效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共享工程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和措施。加强共享工程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政府部门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任务。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共享工程”建设经费投人,逐步建立长效投人机制,切实保证支中心、基层服务点的基础设施、人员培训、日常运行、人员经费和资源建设经费,其年度运行经费应纳人各级年度财政预算。社区、村服务点如有固定经费,就可招聘符合条件的人员专职管理。几个单位联合扶建一个服务点的做法也值得考虑。在目前没有经费保障的情况下,基层点应当允许适当收费,微利经营,以维持正常运行。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巩固和发展基层服务点的问题。

3.4加强培训,建设一支实用高效的农村文化共享工程服务队伍

    基层点作用发挥的关键是管理与服务。各级支中心要落实共享工程工作人员,招聘专业人员,培养技术骨干,定期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通过现场授课、网络教学、上门服务等方式对基层点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各基层点应精选有文化、懂技术、热心公益事业的农民,利用共享工程和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现有设施设备,重点做好服务基层群众工作,引导农民了解文化共享工程知识,学会利用文化信息资源,使“网络”成为农民们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县、乡两级图书馆、文化站、农技推广机构要联合组织共享工程和农村信息管理员培训。基层经费困难,各市、县(市)支中心应当免费培训基层点管理员,对村级服务点管理员还应给予误工补贴,这样才能让其无后顾之忧,保证培训效果。同时可以考虑设立文化协管员,协管员费用由地方财政补贴,其补贴应与综治员、计生员、农技员持平,这样社区、村也就能对其提出服务点开放时间、服务项目、活动次数、活动人次等具体指标,实行年度考核和奖惩,定员定岗出实效。

3.5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和促进农民致富为服务重点,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是共享工程义不容辞的责任。要通过共享工程基层点提供的设施、设备(led显示屏、触摸屏、电脑、液晶电视)和农民网络图书馆等应用系统,为农民朋友及时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和看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为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有效通道和保证。共享工程遍布城乡的电子阅览室和基层点,要积极为青少年提供绿色上网空间,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要建立面向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体系,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场就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切实为农民解决产前(种什么)、产中(怎么种)、产后(怎么销)的信息服务问题,帮助农民科学决策、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拓宽市场渠道,推动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实现增产增收;要加强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增加农民收人;要在引领农民健康文化生活上大做文章,不断充实农民的精神生活空间,培育文明乡风。要充分结合“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等工程计划的推进,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强化面向农民的农业技能及就业培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劳动力有序转移,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途径。

3.6健全机制,创造环境,形成合力

共享工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文化信息 资源共享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分类号]G250

2002年4月,由我国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推进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旨在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卫星宽带等方式将数字化文化信息资源传输到群众身边,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整体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改变农村文化信息资源不足、文化公共服务落后的状况。八年来,我国各地积极开展共享工程实践,在改善城乡基层文化服务、消除数字鸿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构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随着实践的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成果逐渐丰富,本文即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1 文献调研情况

笔者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为检索词(题名or关键词or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867篇文献(截至2010年5月),这些文献类型涉及到期刊论文、年鉴记录、报纸报道、会议论文、硕士学位论文以及博士学位论文,每一种文献类型篇数如表1所示:

年鉴记录和报纸报道多是对某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的描述,如果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考虑,需要更多地关注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硕士论文以及博士论文中关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探讨,因此笔者对CNKI中上述类型的文献剔除冗余并逐一分析,发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主题分布(见图1)。

对共享工程进行综合概括,从理论层面探讨共享工程的现实价值的文献占6%,这是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总体认识;对工程总体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对策以指导实践,这类文献占研究总数的16%;工程建设涉及到资源建设、应用技术与标准规范、服务内容、知识产权、管理等具体问题,学者们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得研究更为深入与细化,从而为共享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这类研究所占比例为25%;在国家启动共享工程项目之后,各地积极开展工程实践,从图1可看出,所占比例最大(35%)的就是对某地共享工程建设或是对地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文章;共享工程为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了活力与契机,因此如何在农村开展共享工程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内容,所占比例为6%;纵观我国共享工程的实践,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共享工程多依托图书馆而建,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图书馆与共享工程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主客体关系,图书馆也在共享工程的实践中拓宽了服务路径,此类研究占8%;除了上述研究主题外,也有学者探讨了国际视野下的“共享工程”、共享工程与文化产业发展等问题,笔者将其归结为其他研究问题中,比例为4%,这些文献从不同视角探讨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也逐渐趋于多元化。

2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内容分析

2.1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综合概括

八年来,共享工程的作用与意义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印证,学者们也从理论上对其进行综合概括,从而为共享工程在文化建设中的准确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献[1]指出,共享工程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助推器,其以锐意改革的勇气和丰富的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不失为一项文化创新工程。共享工程也具有鲜明的特点:信息资源丰富多彩、传递手段多种多样、反馈机制灵活便捷、信息服务公平及时,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共享工程的实施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文献[3]探讨了共享工程的服务模式、建设内容、实施效果与发展目标,并对共享工程的启动背景、服务体系、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等做了阐述,从而使人们对共享工程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共享工程是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的一次探索,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种实践,学者们通过对共享工程进行综合概括,尤其是对共享工程作用与意义的阐述,确定了共享工程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使人们对共享工程有了整体的认识。

2.2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总体建设

共享工程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以下数字可以说明其实施几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截至2009年底,共享工程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14个县级支中心、15221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和45.7万个村基层服务点,覆盖全国44%的乡镇和75%的村;资源总量达到90TB(1TB相当于25万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其中视频资源72345部/集、70434小时;专兼职工作人员68万人;各级中心和基层服务点累计服务超过6.9亿人次。

对于共享工程所取得的成就,学者也从基层网点、资源建设、传输方式、培训工作、服务活动等多方面进行总结;与此同时,研究者们也认识到了共享工程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策略。笔者将目前共享工程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方面:

从资源层面讲,各地文化信息资源征集工作发展不平衡,征集力度有待加强,且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从技术层面讲,资源存储分散,缺乏统一的共享平台,不利于检索和利用,且技术实现尚不成熟;从服务层面讲,基层中心建设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服务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评估层面讲,对共享工程进行的绩效评估还不完善,以社会效益为核心的工程建设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从人才层面讲,专业人才匮乏,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等。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党中央提出的“把共享工程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共享工程只有妥善地解决上述问题,才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学者们提出了解决对策与措施,总结如下:

建立合作共建机制,加大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征集力度,拓宽资源征集渠道,进一步加快数字资源建设步伐;完善技术体系,利用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技术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创建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以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为重点,建成完备的文化信息服务网络,改善服务,并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严格管理,确保工作进度,将共享工程建设纳入社会文化事业的考核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培养机制。除此之外,也要建立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的资金保障机制等,以确保共享工程顺利开展。

通过对共享工程总体建设的探讨,人们了解到共享工程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力图解决这些问题,以

突破共享工程建设的瓶颈,这是此项研究的可取之处。作为一项以政府主导的惠民工程,共享工程需要一种顶层设计,以使工程建设有章可循。如果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方案》看作是这种顶层设计的话,那么在工程总体建设过程中,实施方案完成情况如何就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也就是说目前需要从理论上对共享工程的总体建设情况进行系统梳理,而当前的理论研究正缺少这部分内容。

2.3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具体建设

共享工程的总体目标是构建服务大众的网络框架、资源框架与服务框架,工程的具体建设也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因此,技术应用、资源建设、服务内容就成为共享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标准规范、知识产权等问题与此息息相关,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2.3.1 技术应用 共享工程是一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和载体的文化推广工程,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贯穿于共享工程的方方面面,文献[9]认为共享工程的技术体系由管理控制系统、资源建设体系、资源传输系统、终端应用系统四个部分组成。数据共享技术、网络存储技术、资源传输技术、系统开发与应用等各种先进技术也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朱亚玲的博士学位论文《基于网格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研究》探讨了基于元数据及本体的网格资源描述及组织方法,设计了核心网格本体及应用本体,提出了本体映射策略并构建了语义元数据管理框架,为共享工程提供了基于网格的技术解决方案,不失为一种新的技术探索。

2.3.2 资源建设数字资源是共享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王芬林指出文化信息资源范围的界定、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应用、资源共建模式、资源选题策划的切入是资源建设中需要斟酌的几个问题;赵保颖认为项目规划、素材征集、库房管理、素材审验、资源加工、成果验收六个环节构成了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基本流程;学者们也研究了文献资源、讲座资源、娱乐资源等具体类型的资源建设;资源整合、特色资源建设等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文献[16]指出,“加强资源整合是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当务之急”,整合内容包括基础设施、网络资源、数字资源、基层站点、管理资源、人才资源以及财力资源;文献[17]指出应“围绕地方特色资源,构筑共享工程资源库群”,即共享工程的资源建设要体现地方特征、展示民族特色。

2.3.3 共享工程的服务内容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服务民众是共享工程的本质要求,对于共享工程的服务问题,学者们探讨了服务政策、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及服务模式等。

文献[18]概述了目前工程已争取到的政策优惠,总结了这些优惠政策在资源建设、传输、服务方面的具体实施;文献[19]、[20]分别探讨了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实现方式和休闲娱乐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对于共享工程的服务模式,文献[21]指出“总一分馆式”是基层图书馆承担共享工程后服务网络模式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共享工程服务内容的探讨,人们对共享工程所提供的服务有所了解,而共享工程也需要根据群众的信息需求,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

在工程建设中有两个问题不容忽视,即标准规范与知识产权。对于标准规范问题,文献[22]指出,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应用规范需与数字图书馆保持一致,并提出“在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基础上构建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标准规范体系”,“视频资源建设标准规范选用广电标准并以数字图书馆标准为参照进行适当调整、补充”。共享工程需要重视版权保护,尊重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在建设中需要特别关注以下问题:文化信息内容数字化中的版权问题、文化信息内容传播中的版权问题、数据库开发和利用中的版权问题等,这些知识产权问题都可能成为制约共享工程效益发挥的障碍,因此需要妥善面对、正确处理。目前来看,对于标准规范与知识产权的研究仍有所欠缺,这也是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2.4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方实践

我国各地广泛开展共享工程建设,探讨地方实践的文章在研究总量中所占比例最大,涉及我国23个省25个市、县的共享工程建设,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学者们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探讨对策,展望未来。

通过文献调研可以发现,各地共享工程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总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地方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共享工程建设;各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共享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基层服务网络建设继续推进,规范化建设程度提高;资源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数字资源不断丰富;传输方式不断创新;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基层工作队伍素质得到提高;服务活动丰富多彩,成效显著。

地方工程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者结合实践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如文献[25]以河南省濮阳市为例探讨了共享工程建设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文献[26]论述了共享工程在吉林省农村的实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些思辨性的文章来源于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共享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在各地共享工程建设实践过程中,有一些地区将本地实际情况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建设模式(典型的如“辽宁模式”),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丰富多彩的工程实践,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属于某地特色的建设模式,同时对于某种模式也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为其他地区工程建设提供借鉴。当前对各地工程实践进行介绍的文章数目众多,但是总体来看形如散沙,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文章比较鲜见。

2.5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农村文化建设

2006年9月18日,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周和平在济南召开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工作会议上指出,“文化共享工程在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形成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强调,“共享工程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和信息支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共享工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许多学者有所论述。文献[28]将共享工程界定为扭转农村文化落后面貌的“德政工程”、缩小地区与城乡差别的文化普及工程、弘扬先进主流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民心工程”、实现农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化工程。一些学者也就共享工程在农村建设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服务思想要由“送文化”转变为“种文化”,服务当代农民由“要我文化”转变为“我要文化”,服务战略要由“三下乡”转变为“常下乡”,从而使基于共享工程的农村文化建设成为一种常态。

2.6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图书馆

在共享工程建设中,图书馆成为了实施共享工程的重要依托,共享工程也为图书馆延伸服务提供了路径,因此共享工程与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形成了共生发展的关系。

文献[30]指出,共享工程的理念与公共图书馆平

等、民主的理念是相同的,共享工程与公共图书馆都应该充分尊重公民的文化权利,通过服务使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成为可能,并保护这种权利;文献[31]指出要让共享工程成为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重要抓手。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论述了县级图书馆如何利用共享工程开展服务,共享工程在社区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等,从而进一步探讨了共享工程与图书馆的关系。事实上,公共图书馆与共享工程也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如2008年7月1日,国家图书馆与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签署合作协议,以优势互补为基本原则,在基础设施平台搭建、数字资源交换和共享等多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通过以上合作两者在资源整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效益,并进一步提升了国家图书馆与共享工程在资源建设、技术支撑与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整体水平。

除了以上六个方面以外,有学者探讨了国际视野下的“共享工程”,介绍了美国、英国、印度等与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相似的项目,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文献[36]论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两者的协同共建;也有学者以共享工程为例,探讨网络信息环境(市场)的培育等。学者们对共享工程进行多维审视,从而使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不断丰富,也为我国共享工程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3 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通过前文论述可以发现,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便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研究的趋势所在。

・介绍共享工程这一国家项目及具体建设内容的文章较多,而立足当前文化繁荣与数字环境共同作用的宏观视角,从共享工程运行的内在机理及发展规律这一层面上进行的研究偏少,缺乏一种系统化的分析框架。学者们对共享工程进行了总体思考,包括建设架构、流程、面临的问题、应对措施等;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具体问题,包括数字资源建设及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知识产权、应用技术及网络设计等也有较多的论述。然而,研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运行机制的文章较为鲜见,而健全的运行机制正是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薄弱环节,因而运行机制研究应成为这一领域的关注重点。运行机制是保证共享工程正常运行的有效的制度和方法,或是制度化的方法,是共享工程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意味着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认识从现象的描述上升到本质的说明,也能够推动相关研究和实践的迅速发展。

・目前研究成果较为多见的是对某地共享工程经验的介绍,缺乏对实践的系统梳理与分析总结。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在各有关部委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共享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上海模式”、“辽宁模式”等已成为各地实践的典范,共享工程的各省级分中心、各基层分中心也在探索着适合本地的特色化共享实践,对某地共享工程经验的介绍为本地共享工程的发展作了总结,也为欠发达地区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借鉴。然而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实践的系统梳理与分析总结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共享工程实施八年来成绩显著,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了解各地实践的情况下,对全国共享工程进行一次总体的调查研究。“十一五”期间共享工程的建设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正是对共享工程的实践进行一次系统梳理与全面盘点的良好契机,也将为共享工程的进一步发展理清思路。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需要在对用户文化需求的不断分析与互动反馈中,对服务进行动态调整和不断修正,这就需要在共享工程评估过程中嵌入有效的绩效评价模型,但目前相关研究忽略了对共享工程服务过程的动态跟踪和考核,对于共享工程绩效评估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笔者认为只有融入对服务过程和内容的记录和评价,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测评,才能客观反映出共享工程的建设者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作用,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保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通过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论文进行客观审视与理性分析,笔者发现,目前的研究成果众多但缺乏系统性,研究成果的理论层次有待提高。共享工程是一项长效工程,随着它的进一步开展,相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将逐渐深入,高水平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也将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吴建中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助推器,图书馆建设,2008(2):4-5

[2]刘兹恒,张丽,试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特点,图书馆建设,2008(2):10-12,24

[3]孙承鉴,李晓松,数字资源社会共享――文化共享工程概述数字与缩微影像,2007(4):12 15

[4]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督导和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总结会暨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2010-05-28],

[5]周和平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问题及措施数码世界,2007(2):3-5

[6]冼育华,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河北科技图苑,2009(4):45-47,32

[7]冯锦福,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图书馆建设,2008(2):114-117

[8]谢林,认识与实践――用理性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图书馆建设,2008(2):29-31

[9]吴晓,孙承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技术体系的发展与展望,图书馆建设,2008(2):78-81

[10]史同广,蔡菲,许玲,等,基于Web service的分布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研究,情报杂志,2006(2):20-22

[11]于咏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两项重要技术的探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9):50-52

[12]徐周亚,镇锡惠,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据共享技术探索,数字与缩微影像,2009(3):7-9

[13]朱亚玲,基于网格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8

[14]王芬林,关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建设的思考和对策,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26-29

[15]赵保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流程及其相关问题图书馆建设,2008(2):61-63,67

【16]吴建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整合之我见,图书与情报,2008(1):12-15

[17]贺定安,以地方特色理念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与服务体系,图书馆建设,2D08(2):57-60

[18]王芬林,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政策解析及对数字图书馆服务政策的思考,图书馆,2010(1):94-96

[19]郭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界,2004(3):28-31

[20]袁少如,浅论电子阅览室开展体闲娱乐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3):48-50

[21]李源江,“总一分馆式”是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络模式发展的趋势//万群华,胡银仿,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上册)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607-610

[22]赵保颖,数字图书馆应用规范在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中的实践图书与情报,2008(6):91-94

[23]余跃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图书与情报,2009(5):29-31,38

[24]文化部关于2009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督导情况的通报,[2010―05 30],

[25]刘若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3):49-51,54

[26]吴爱云,鲍成学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吉林省农村的实践与思考,贵图学刊,2009(1):7-9

[27]陈彬斌发展工程基层服务点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中国文化报,2006-09-19(1)

[28]高永明,农村文化建设的最佳平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2):33-35,74

[29]石丽珍,严春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农村的实践与思考,图书馆建设,2008(2):97-99,105

[30]谭祥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图书馆建设,2008(2):13-14,18

[31]张永环,让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为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重要抓手,图书馆建设,2008(2):112-113

[32]向京,县级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发展策略,当代图书馆,2009(3):35-37

[33]吴凯,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资源在社区图书馆建设中的作用,理论观察,2008(6):117-118

[34]文化共享服务,[2010-05-031]

[35]刘璇,徐珊,王萱,国际视野下的“共享工程”,图书馆建设,2008(2):19-24

[36]张德芬,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与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科技,2008

共享工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型国有电网企业 情报共享 动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3-0045-08

Study on the Motivation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 Large State-owned Power Grid Enterprises

Abstract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foreign and domestic studies on the motivation of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investigates the motivation which effects the information sharing in large state-owned power grid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sample of China South Power Grid. Meanwhile, the influence on the staff cognition of motivation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s analyzed combining the various backgrounds of the staff in the company.

Keywords large state-owned power grid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haring; motive factor

1 引言

自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在报告中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一概念,知识经济一词得到人们的广泛使用。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信息、知识、情报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由于信息、知识、情报三者在企业内的定义存在一定的交叉,本文将其统称为企业情报,将其界定为对企业用户行为和管理决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规律、经验、规范及与企业相关的各类信息。

由于情报在主体(个人、部门、组织等)之间分布不均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不同主体之间进行情报共享,在企业中可大致分为企业内部的情报共享与企业间的情报共享。本文主要探讨企业内部的情报共享。

企业内部的情报共享对于企业高水平的创新与提高组织绩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企业内部的情报资源共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因而不少企业会投入大量资金,致力于情报共享。部分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引入信息系统以促进情报共享,然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研究表明,有相当多的组织在引入信息系统后,其情报共享程度并未得到显著改善。在2001年英国信息产业内居领先地位的45家大企业中,有80%以上的信息技术项目由于缺乏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因素的重视而无法达到预期设计目的[1]。在我国,情报共享现状也并不理想,很多企业实践知识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内很多与企业相关的知识情报没有得到有效保存与共享,其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而研究情报共享的动力因素将有效促进企业内的情报共享,提升情报价值,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由此可见,探求企业情报共享的动力因素,对于企业内部的情报共享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旨在探寻影响企业情报共享的动力因素,以有针对性的促进企业内情报共享行为,从而达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2 研究综述

2.1 我国的企业内部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研究综述

2.1.1 企业内部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理论基础

我国部分学者将国外已较为成熟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来探讨影响情报共享的动力因素。王长河[2]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对影响企业员工个体知识分享行为的重要因素作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知识分享的影响因素中,预期的互惠关系、自我价值感、知识权利损失对企业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显著。文庭孝等[3]从知识不对称理论出发,认为知识在知识主体之间分布是不均衡的,存在知识势差,是知识共享产生的基础和动力源泉,同时,又由于知识不对称给竞争主体带来竞争优势,使得知识共享存在一定困难,因而也是阻碍知识共享进行的重要因素。安世虎[4]基于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适应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将有力的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因而企业的激励作用是影响员工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基于博弈论理论的学者认为,知识共享问题是相关主体之间的博弈问题,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与良好的文化氛围,知识共享行为不会自发发生。张忠良[5]从博弈论出发,对电力企业活动中的知识共享行为的基本博弈模型以及合作性动态重复、不完全信息两个角度进行了决策过程分析,确认了电力企业活动中知识共享行为实现的可能性。张志远、谭跃进[6]通过客户知识共享过程中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获取促使客户知识共享的条件,其实质为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李娜[7]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三个维度,将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分为三个层面,即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客体与知识共享环境,认为个体间互动强弱结构维度和人际关系维度影响了知识共享主体,个体间认知维度影响了知识共享环境。

2.1.2 企业内部情报共享的动力因素

关于企业内部情报共享,有学者从多方面分析影响其共享的动力因素,有学者则着重从某一方面分析。文庭孝、陈能华[8]提出知识共享主要是在社会需求、社会利益、政府权力、社会竞争、道德精神这些作用力的共同驱动下进行的。苏文兵等[9]通过调查发现,影响企业内部信息共享的因素主要来自个人、组织和文化等方面,认为信息共享沟通平台与信息沟通考核机制对于企业信息共享十分重要。郝文杰、鞠晓峰[10]运用调查问卷与结构方程模型对研发团队的知识共享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果表明,知识提供者、接受者、共享手段、共享双方关系这四项因素对研发团队知识共享水平有显著影响,而知识共享文化对知识共享的作用并不显著。章鹏[11]将知识共享行为的动因分为员工个人层面与组织层面,其中个人层面又包括知识共享的成本与收益。钱春海[12]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为例,着重从企业团队成员角度探讨了企业内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团队成员间的共享心智模式对知识共享有着正向的效果,团队成员的敬业性与外向型特征也对知识共享有着正向的调节效果。曹雁、吴英策[13]从成员关系的角度出发,发现团队成员间有较佳的交换关系时,会大大提升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认为企业应重视营造团队成员自主创新以及知识共享的氛围。刘晓英、文庭孝[14]还提出知识资源的公开程度、知识资源共享的技术条件等会影响企业知识的共享水平。而熊钰君、崔家铭[15]则认为目前传统的知识共享系统已无法满足企业需求,Web2.0的出现给企业知识共享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在客观上强调了技术条件对企业情报共享的影响作用。

2.2 国外的企业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研究

国外关于企业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研究比较全面,主要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又包括情报共享的主体、客体特征,以及情报共享双方的关系;外部因素包括组织经济激励因素、组织文化因素与组织技术条件因素。

在影响企业情报共享动力的内部因素方面,主要包括情报所有者和接受者特征,两者关系,以及所共享情报的特征等因素。Szulanski G[16]从粘滞知识成因出发,提出接受者的知识吸收能力,知识所有者与接受者的关系是影响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Jeffrey L Cummings和Bing-Sheng Teng[17]提出知识共享主要影响因素为合作者双方的理解能力,所共享知识的相似程度等。Gee Woo Bock和Young-Gul Kim[18]采用社会交换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和理理论对四家大型组织的467名员工的调查结果进行研究表明:预期的合作和贡献观点是个体形成知识共享观点的主要决定因素。Sheng Wang和Raymond A. Noe[19]综合了众多学者观点,将影响知识共享的动力因素归为知识主体的信念、个体态度以及双方间的信任程度等。

在影响企业情报共享动力的外部因素方面,Kathryn M. Bartol[20]认为经济激励是影响知识共享动机的重要因素,并且提出经济激励通过四个知识共享机制(知识库、正式交流、非正式交流、实践协会)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Davenport和Prusak[21]将知识共享过程看作是企业内部的知识参与市场的过程,认为企业中存在一种内部的知识市场,互惠、声誉、利他在这一市场中起着支付机制的作用,影响着企业的知识共享行为。David Constant,SaraKiesler和Lee Sproull[22]在对信息共享态度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共享知识是因为他们能够得到某些个人利益。以上学者均从经济及利益因素角度探讨影响企业情报共享的动力,还有不少学者从企业组织文化以及企业制度角度对企业情报共享动力进行了研究。Wen-Bao Lin[23]提出较为松散简洁的组织形式以及创造性支持性的组织文化将有效促进企业内的知识共享。Sandra Jones[24]研究了改善员工工作条件、员工参与决策和员工分享知识意愿之间的关系。指出只有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给予员工参与决策的机会,员工才会有分享知识的动机。同时,组织制度也会影响企业内员工的情报共享行为,Bartol和Srivasta-va[25]指出,以团队为基础的考核制度更能激发员工共享信息的积极性。此外,还有学者从企业信息技术及其运用的角度探讨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认为知识共享是一种学习行为,其重要影响因素为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与企业内部信息技术的完善[26],可见外部技术条件对企业内员工的知识共享有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关于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研究观点众多,但角度各不相同,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同时,不同类型的企业内情报共享的动力因素也有所差异。本文以南方电网这一大型公共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公共企业,详细探究公共企业的情报共享动力因素,并针对用户的不同特征分析其对于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认识。

3 研究过程

3.1 样本选择

南方电网公司是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处在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和能源供应的关键领域,是我国重要的公共企业,选取南方电网公司作为样本可间接了解我国公共企业的情报共享动力因素。与此同时,南方电网依据其公司“集团化管理模式、一体化管理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致力于搭建服务于全公司的情报共享平台,以提供更优质的情报服务。选取南方电网公司进行情报共享动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将推动全公司情报共享平台的构建,有效促进公司内部情报共享。

3.2 研究方式与数据处理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南方电网公司情报共享动力因素进行调查,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南方电网公司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如下问题与选项。

您认为哪些因素会促使您进行情报共享(可多选):

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交流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通过他人获得有益知识,拓宽思路

分享工作、研究经验

交流新动态

增加个人声誉

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扩大企业社会效益

健全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

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

其它(请自填)

本文于2012年6月设计完成了问卷,并在南方电网科研院选定用户进行了预调研。通过对回收结果的分析,结合调查对象反馈的问题,我们对调查问卷做了进一步的修正,形成问卷定稿。2012年7~8月,我们通过网络问卷平台开展了此次问卷调查工作,借助于专业的网络调研平台“问道网”发放问卷为调查对象的作答提供了便利。经过20天的问卷调查期,共回收了349份有效调查问卷。

本文利用Excel对349份有效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任务性质、职业资历、职业资质、情报依赖程度这四项背景信息进行交叉分析,以期针对不同用户的特征调查其情报共享动力因素。

4 研究结果

4.1 背景信息调查结果

4.1.1 工作任务

共有349人回答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任务信息,其中决策与领导类10人(占2.87%),行政与管理类52人(占14.90%),运营与工程类108人(占30.95%),市场与客户类17人(占4.87%),服务与保障类86人(占24.64%),研究与情报类34人(占9.74%),其它类42人(占12.03%),包括技术、会计、检修、生产工作等。

可以看到调查对象工作任务的分布比较广泛,覆盖了南方电网公司各种工作类型。为方便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南方电网公司具体情况,本文按任务性质将所调查用户分为两类,研究型任务用户与非研究型任务用户,其中研究型任务用户包括任务为决策与领导、研究与情报、运营与工程的用户,共有152人(占43.55%),非研究型任务用户包括任务为行政与管理、市场与客户、服务与保障的用户,共有155人(占44.41%)。

4.1.2 职业资历

共有349人回答了工作年限信息,其中选择“2年以下”的有131人(占37.54%),选择“2~5年”的有137人(占39.26%),选择“6~10年”的有67人(占19.20%),选择“11~15年”的有10人(占2.87%),选择“16~20年”的有2人(占0.57%),选择“20年以上”的有2人(占0.57%)。

4.1.3 职业资质

本文将用户的学历与职称信息归为职业资质。共有349人回答了学历信息,选择“大专及以下”的有49人(占14.04%),选择“本科”的有185人(占53.01%),选择“硕士研究生”的有98人(占28.08%),选择“博士或博士后”的有17人(占4.87%)。学历分布比较广泛,也反映了南方电网公司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状况。

共有349人回答了职称信息,选择“正高级”的有14人(占4.01%),选择“副高级”的有28人(占8.02%),选择“中级”的有83人(占23.78%),选择“助理级”的有132人(占37.82%),选择“技术员”的有70人(占20.06%),选择“其它”的有22人(占6.30%),包括初级工、实习生等。这种职称分布也是与南方电网员工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的。

4.1.4 情报依赖程度

不同情报用户的情报获取频率也有所不同,本文通过用户获取情报频率来反应用户的情报依赖程度。共有349人回答了本问题,选择“每日”的有139人(占39.83%),选择“每周”的有82人(占23.50%),选择“每月”的有29人(占8.31%),选择“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的有84人(占24.07%),选择“很少”的有13人(占3.72%),选择“从不”的有2人(占0.57%)。

4.2 南方电网用户对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总体认知

从统计的总体认知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不同动力因素对于用户发生情报共享行为的促进效果不尽相同,从用户的选择频次可以将结果大致分为三组。

“交流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他人获得有益知识,拓宽思路”、“分享工作、研究经验”四项因素被选择的频次最高。这四项因素均与用户工作任务的完成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在涉及员工自身的工作任务时,员工更倾向于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报共享与交流。因而,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用户进行情报共享的重要动力是为获取有利于工作任务完成的情报信息,促进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这也在客观上反映出,用户已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情报共享对于自身工作任务的完成具有促进作用,这一意识促使着员工积极进行情报共享行为。

“交流新动态”、“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扩大企业社会效益”三项因素的选择频次居中,在100~200之间,这三项因素的共同点是为促进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效益。从选择频次可以看出,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因素现阶段并不是促使用户进行企业情报共享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用户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情报共享行为与企业效益提升之间的关系,或者是用户更为关注与自身工作更为密切相关的情报信息,而忽略了有关企业长远发展的情报信息。这启示企业应提升员工对于相关问题的认知程度。

“增加个人声誉”、“健全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三项因素被选择的频次相对较少,均未超过100。这一结果反映出,企业中的用户总体上更注重情报共享的有形价值,更倾向于获取具体的有利于工作任务或者企业发展的信息,而不是期望通过情报共享获取无形资产,如个人声誉。同时,排在最后两项的因素均与信息政策法规相关,可见用户还没有意识到健全的信息政策法规对于情报的获取与利用的重要作用,用户在实施情报共享行为的过程中,更加看重的是情报资源获取与利用目标的实现,而对情报共享过程中信息安全与版权保护等问题有所忽视。

4.3 不同工作任务用户对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认知

从不同工作任务用户对促进情报共享行为因素的认知情况(见表2)可以看出,研究型与非研究型用户对于促进情报共享行为因素的认知有所差异,可见不同的工作任务对于情报共享的影响因素认知有所不同。从数据可以看出,在“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交流问题,寻求解决方案”、“通过他人获得有益知识,拓宽思路”以及“分享工作、研究经验”这四项因素的选择上,研究型用户的选择比例高于非研究型用户,由此看出,研究性用户进行情报共享的目标多为解决工作方面的问题,也反映出研究性用户的工作任务中,面临着更多的问题需要借助于情报共享活动来解决,因此他们相对更善于利用情报共享来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而在“交流新动态”、“增加个人声誉”、“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扩大企业社会效益”、“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健全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这六项因素的选择中,非研究型用户的选择比例较高,这反映了由于工作任务为行政管理、市场客户、服务保障,涉及研究性问题解决较少,非研究性用户更注重情报共享对于工作任务之外的影响作用,例如个人无形资产的增加,企业效益的提高等等。同时,研究型用户选择“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健全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的比例只有19.21%与21.19%,大大低于其他因素的选择比例,这说明从事研究型任务的用户,更加看重与情报资源的获取与满足,目前对于其中涉及的版权问题与信息保护机制缺乏足够的重视。

4.4 不同职业资历用户对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认知

从不同工作年限用户对促进情报共享行为因素的认知情况(见表3)可以看出,不同职业资历用户对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认知有所差异。工作年限在2年以下的用户,选择“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分享工作、研究经验”的比例要高于其他组别,这反映了该类型用户由于参与工作时间不长,更希望有机会分享相互的工作研究经验,提升自身能力。工作年限在11~15年的用户,选择“交流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增加个人声誉”、“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的比例要高于其他组别,可以看出,职业资历较老的用户更善于利用情报共享来交流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同时,对于情报共享与企业经济效益增加之间的关系有更为强烈的意识,对版权保护机制的作用更为看重。

除此之外,工作年限较长的用户(“5~10年”、“11~15年”)选择“增加个人声誉”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组别,可见职业资历越高的用户更倾向于通过情报共享来提升个人声誉。

4.5 不同职业资质用户对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认知

企业用户的学历与职称可以综合反映用户的职业资质,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学历与不同资质用户对于促进情报共享行为因素的认知来综合反映职业资质对于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影响。

从不同学历用户对促进情报共享行为因素的认知情况(见表4)可以看出,对于“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交流问题,寻求解决方案”、“通过他人获得有益知识,拓宽思路”、“分享工作、研究经验”等四项因素,学历较高的用户(“硕士研究生”和“博士或博士后”)选择的比例要高于学历为“大专及以下”和“本科”的用户,这反映了学历较高的用户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更善于利用情报共享的方式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促进工作任务的完成,也反映了学历较高的用户更倾向于分享与工作相关的情报。而对于“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健全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这两项选项,学历较高的用户(“硕士研究生”和“博士或博士后”)的选择比例明显低于学历为“大专及以下”的用户,特别是没有一名学历为“博士或博士后”的用户选择“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由此可见,较高学历的用户更加看重情报共享对于相关工作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了情报获取过程中的信息保护机制,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情报共享行为。除此之外,观察数据可以看出,对于增加企业效益方面的影响因素,不同学历的用户选择比例较为接近,差异不大,可见用户的学历对该因素的影响较小。

由不同职称用户对促进情报共享行为因素的认知情况(见表5)可以看出,不同职称的用户对促进情报共享行为因素的认知有所差异。对于“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交流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因素的选择,随着职称的升高,用户选择的比例也呈逐步增加的趋势,职称级别高的用户选择比例也较高,由此可见,职称较高的用户更善于利用情报共享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工作效率。在“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扩大企业社会效益”因素的选择上,正高级职称的用户的选择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职称用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称用户更加关注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并且对于情报共享与企业发展之间关系的认知程度更高。其他影响因素在不同职称用户之间的选择差异不大,没有显著影响。

4.6 不同情报依赖程度用户对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认知

从不同情报获取频率用户对促进情报共享行为因素的认知情况(见表6)可以看出,情报获取频率为“很少”的用户,对“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交流问题,寻求解决方案”、“通过他人获得有益知识,拓宽思路”、“分享工作、研究经验”四种因素的选择比例较高,而对于企业信息保护机制相关的因素选择比例较低,这反映了获取情报频率较低的用户只关注与自己工作任务相关的情报信息,而对于企业及外部机制的关注较低,主要是被动接受一些情报信息,主动进行情报共享的意愿较低。

若单独对有固定情报获取频率的用户(“每日”、“每周”、“每月”)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在各个因素的选择上,其比例均随获取情报频率的增加而提升,并且较为显著,由此可见,情报获取频率对于情报共享有着显著影响,情报获取频率越高的用户越积极进行情报共享活动,这反映了用户在开展情报共享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后,会继续推动相关情报共享行为的开展,并且关注影响情报共享的相关信息保护机制。

5 分析与结论

5.1 分析总结

总体上看,影响南方电网用户进行情报共享的动力因素主要为促进其工作任务的完成,提升工作效率,而对促使企业效益提升这一因素的认识相对较弱,对于信息保护相关法规政策的关注最弱。同时,不同背景特征的用户对于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认识有所差异,但不同的背景信息对其的影响程度不同。工作任务不同的用户对于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认识差异主要体现在:研究型用户更倾向于促进工作任务完成与问题解决的情报共享与获取;而工作资历对于情报共享动力因素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工作资历较老的用户更善于利于情报共享来解决工作上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资质的影响主要为高学历高职称的用户更多的利用情报共享来解决与工作任务相关的问题,而高职称的用户同时对于情报共享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认知程度更高,更关注企业的效益提升;情报依赖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有着固定情报获取频率的用户,其获取情报的频率越高,对于各个因素的关注与认知程度也越高,说明该类用户更倾向于进行情报共享。

这启示情报工作者在开展情报服务工作,进行情报推送时,应围绕用户的工作特点及任务开展,重点推送与用户工作任务相关的情报信息,并针对不同背景特征的用户设置不同类型的情报服务进行推送,从而满足用户的情报需求,有效促进员工的工作任务的完成,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使情报发挥其最大价值。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虽然企业内用户认为相关信息保护法规对于促进其情报共享行为的作用并不显著,但是“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与“健全的信息安全保护机制”对于情报共享的顺利开展十分重要,需要引起情报工作者与企业内用户的关注,相关情报工作者应重视信息保护法规则的作用,从而保证情报共享的健康有序进行。

5.2 研究局限

由于调查方式与调查时间所限,本文在样本选择与问题选项设置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1)在样本选择方面,本文选取了南方电网这一家公共企业,由于样本量与其行业特征所限,该样本的调查结果不能代表所有公共企业的情况,更难以囊括所有企业的情报共享动力因素情况,因而具有一定局限性。如在关于提高企业效益这一因素的调查上,结果显示,用户并不十分关注这一因素,可能是由于南方电网为我国电力行业的佼佼者,其竞争对手非常有限,因而其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并不担忧,以致于较为缺乏旨在促进企业效益提升的情报共享。

(2)在问题选项的设置上,本文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综合国内外关于情报共享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情报共享的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又包括情报共享的主体、客体特征,以及情报共享双方的关系;外部因素包括组织经济激励因素、组织文化因素与组织技术条件因素。而由于考虑到所调查样本的特征,本文的问题选项只涉及了情报共享的主体因素以及相关利益驱动因素与制度促进因素,因而其问题选项设置并不全面,因而无法全面反映各个潜在因素对企业情报共享的影响,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Huber P.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88-115.

[2]王长河.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知识分享行为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2):44-46.

[3]文庭孝,周黎明,张洋,等.知识不对称与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2):125-128.

[4]安世虎.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23-24.

[5]张忠良.基于博弈论的电力企业知识共享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5):122-124.

[6]张志远,谭跃进.客户知识共享过程中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1):39-43.

[7]李娜.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企业内部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情报探索,2013,(1):15-17.

[8]文庭孝,陈能华.信息资源共享及其社会协调机制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2): 55-60.

[9]苏文兵,周齐武,李欣.中国企业信息共享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管理科学,2009,(4):81-82.

[10]郝文杰,鞠晓峰.企业研发团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2):249-252.

[11]章鹏.关于企业内知识共享的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7,(24):95-96.

[12]钱春海.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内团队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0,(11):20-26.

[13]曹雁,吴英策.国外团队成员协作与知识分享行为研究新进展[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5-28.

[14]刘晓英,文庭孝.知识资源共享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 356-359.

[15]熊钰君,崔家铭.基于web2.0的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东方企业文化,2011,(2):170.

[16]Szulanski G.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 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27-43.

[17]Cummings L,Teng B.Transferring Knowledg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Succes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3,(20):39-68.

[18]Gee B,Young-Gul K.Break the Myths of Reward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Attitudes About Knowledge Sharing[J].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2002,(2):14-21.

[19]Sheng W,Raymond A.Knowledge Sharing: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10,(20):115-131.

[20]Kathryn B,Abhishek S.Encouraging Knowledge Sharing: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Reward Systems[J].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2002,(1):64-76.

[21]任岩.企业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6,(10):106-108.

[22]David C,Kiesler S,Lee S.What’s Mine Is Ours, or Is It? A Study of Attitudes about Information Sharing[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4,(5):400-421.

[23]Wen-Bao L.The Effect of Knowledge Sharing Model[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8,(34):15081521.

[24]Sandra J.Employee Rights, 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Intelligent Organization[J].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 Journal,2002,(14):69-78.

[25]苏文兵,周齐武,李欣.中国企业信息共享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管理科学,2009,(4):81-82.

共享工程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通过对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深入调查和研究,系统、全面地掌握共享工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推进发展,努力探索新时期加快共享工程建设的新办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政府公益性职能,为构建和谐遂宁和实现“四大跨越”服好务。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等现代高新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以互联网、卫星网、有线电视擞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这项工程建设对于打破落后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消除“数字鸿沟”,实现资源共享,缩小城乡差距,共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文化部、财政部在《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意见》(文社图〔2005) 14号)中规定:共享工程的总体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胆创新,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全面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到2010年,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村村通”。中西部地区服务网络建设要分级逐步推进,县级支中心建设2007年要建成30%,2008年建成60%,2009年建成90%,2010年实现县县建有支中心;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将与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即将实施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统筹安排;村级基层服务点要随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层点建设同步推进,将基本型基层点全部升级为扩展型。

因此,加快遂宁共享工程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是促进遂宁“四大跨越”,实现“奔富裕、求发展、促和谐、树新风”的发展任务的必然选择.

1遂宁共享工程基本状况

1.1共享工程硬件建设

全市现有公共图书馆四个,即:遂宁市图书馆、篷溪县图书馆、大英县图书馆、射洪县图书馆。2006年3月,市图书馆自筹资金5万余元,采购电脑10余台,创建电子阅览室。2006年10月,大英县图书馆争取国家投入15万元,采购电脑40余台,建立电子阅览室。2007年蓬溪县图书馆投入资金20余万元,采购电脑43台,建立电子阅览室。2007年初,大英、射洪县馆分别接受国家共享工程中心的地面卫星接收设备一套,正待安装并投入使用。由于经费匾乏,市、县级支中心尚未建设。

1.2文化信息资源建设

近年来,市图书馆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派出专业人员参加省级专题学习、培训,并开展了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重点收集了观音民俗文化、遂宁文化艺术、遂宁文史资料等文献资源,其中:书籍2000多册、光碟10余张,建立联合目录进行了续集出版,为共享工程数据库建设积累了一定文献资源。

1.3开展网络服务活动

一是利用电子阅览室开展免费上网服务,并向区县、乡镇赠送共享工程读书卡。二是开展网上读书活动,积极宣传共享工程。组织开展“五一文化黄金周”活动,读者可通过提供的网站,免费上网阅读;组织用户参加《我与数字图书馆》的讨论,撰写理论文章。世界读书日期间,走上街头,广泛宣传,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共享工程。

2遂宁共享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地方经济的欠发达状况致使政府对共享工程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共享工程还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06年、07年,虽然市、区县相关责任部门制定的规划、实施方案和经费预算方案多次申报,但均未争取到共享工程建设的基础建设经费和日常运行维护经费,也未纳入市、区县财政年度经费预算,市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是争取省级设备补助经费5万元建成的,大英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是争取国家补助15万元建成的,蓬溪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是自筹资金解决的,其它没有任何经费投入。同时,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共享工程补助重点是扶持区县共享工程支中心和乡镇服务站,对市级支中心没有扶持项目。因此,共享工程缺乏服务的平台—市、区县支中心建设,服务的载体—电子阅览室也非常落后,呈现出“有点无网”、“有名无实”的状况。

二是市、区县各类网络齐备,但都是独立运行,整合资源成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瓶颈”问题。为党政机关服务的电子政务网、为学校学生服务的学校教育网、为农村党员服务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和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村村通”工程均已具规模,运转正常。文化共享工程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网络,定期将国家优秀文化资源传输到网络上去为党政机关、学校、农村、社区提供资源、信息、技术等服务还没有得到领导重视和支持,更没有投入建设。

三是缺乏必要设施设备,无法进行资源数据库建设,地方优势、特色资源等不能成为公共资源上传到省级分中心和国家管理中心,打不开这个对外开放和对外宣传的窗口。共享工程是互动的。国家中心定期将全国优秀文化资源通过卫星、互联网等渠道到市、区县支中心,并通过电子阅览室或终端进行服务,市、区县支中心也可定期将地方特色资源上传到国家中心,国家中心经过编辑、整理,再向全国。如果没有必要的照相、录像、录音和资源处理等设施设备,就无法进行地方资源的数字化处理,更谈不上地方资源的数据库建设。我市共享工程难以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是共享工程建设的专业人才匾乏,使用人才的机制、体制严重地制约着事业的发展。市、区县图书馆人员编制少,专业人才奇缺,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更是微乎其微。市图书馆现有编制16个,在职职工12’人,07年考进2名。其中,大学学历5人,大专学历6人。射洪县图书馆人员编制7个,在职职工7名,其中,大学学历1人,大专学历I人。蓬溪县图书馆有人员编制7个,在职职工7人,有大专学历S人。大英县图书馆有人员编制3个,在职职工3名,有大专学历1人。在全市公共图书馆的30多名职工中,只有2名学过计算机或电子商务专业。如果要让共享工程发挥应有的效能,现有职员是无法承担的。如果面向市场招聘专业人员,那么,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保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在政府没有特殊措施的情况下是市、区县图书馆根本无法解决的。

3加快遂宁共享工程建设的思考

3.1千方百计增加必要的投入,启动市级支中心和电子阅览室建设

各级党政领导、相关责任部门应当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上对共享工程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把它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跨越的重要载体,作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和“惠民行动”的重要手段,作为对外开放、交流、宣传的重要窗口。在共享工程建设的投入上,要按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会议纪要》的要求进行如下工作:一是市、区县级财政要将共享工程建设资金、运行维护经费和收集特色文化资源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切实予以保障。二是创造条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共享工程建设的补助经费,加快共享工程升级,促进资源整合,提高其服务水平和质量,真正发挥共享工程的实际效能。在市、区县级共享工程支中心的建设上,要坚持技术标准,重点突出资源建设和网络建设,尽快建立市、区县支中心镜像站,完善数字资源的存储能力、传输能力和服务能力,实现技术有保障、服务有标准、管理有规范。在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上,要与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紧密结合,建成配置先进的电子阅览室,为广大基层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文化信息服务和绿色上网空间。同时,担负起对乡镇、村基层服务点的管理、资源更新、技术维护、人员培训和绩效考核等职责。

3.2建立一支机制和体制都适应共享工程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采取培养与引进、自有队伍和社会队伍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一支稳定的、适合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需要的管理队伍、技术保障队伍和基层服务队伍。同时,坚持“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推行以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为主的全员聘用制度,以“实绩论英雄”,创建客观公正的实绩评估体系,建成业务精通、作风过硬、服务优质的员工队伍,充分调动工作主动性和创造力。建立科学定岗、以岗定人、以绩定酬、项目管理和绩效管理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和竞争激励机制,激发活力,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此外,坚持业务培训工作经常化、规范化,按照分级分批的原则,通过集中授课、卫星广播、网络互动、光盘教学等方式,开展培训工作。区县、乡镇、村要加快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农村基层服务点工作队伍,使每个基层服务点都有获得上岗资格的操作人员。

共享工程论文范文8

李磊,(1979.5-),河南禹州人,研究方向:网络数据通信、SIP协议及应用廊坊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

摘要:本论文依据共享区域物流信息资源的类型以及区域物流信息资源的表现特征,讨论在网络环境下共享区域物流信息资源对紧急区域内部的意义、对企业的意义和对消费者的意义,明确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区域物流信息资源共享的途径。

关键词:信息资源;区域物流;资源共享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不同,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和网络技术发展的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就使得区域间的信息需求程度、信息分布程度和信息化建设程度都存在很很大的差距。也正是因为如此,对区域信息的共享整合才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满足地区经济的发展需求,建立良好的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势在必行。

一、关于物流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概述

物流的本质其实就是供应链上的一个组成构架,其存在的意义就是满足供应链的完成程度,如果供应链上缺少物流环节,将对我国的物流产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所研讨的可共享区域物流的信息资源其主要指的是区域间物流运作的过程相关联的、能反映出区域间物流的各种变化内容的文件、数据、图像、资料以及知识,其中囊括了市场的变化情况、交通道路通畅与否情况、库存策略的情况、库存的状态信息、当前市场的预测情况以及供求关系等信息。

二、基于Internet视角区域间物流资源信息的特征性分析

(1)信息数量多,分布在整个区域内

在某一特定的经济范围之内,经济的活动频率异常的活跃,内部的关系也是紧密相联的,这就使得配送信息、流通过程中的加工信息、包装信息、分拣信息、运输信息以及库存等物流信息被大量的生产出来,并且这些信息分布在区域内的客户、中间商、运输过程中的路线、物流管理中心、仓库管理单位以及生产厂家等各种不同环节,为了让区域间物流的信息能够适应厂家的社会性和开放性发展的要求,就必须要对上述这些信息进行妥善合理的管理。

(2)时效性、实时性以及动态性强

由于在特定的经济领域内,经济的活动频率发生的很频繁,市场的环境经常处于变化中,区域间的物流信息与物流资源发生改变的时间也许就只有一瞬间,因此,物流的信息在区域间的信息流动过程中衰减幅度也是相当之大的,为了能够保证区域之间企业的快捷性与运行高效等要求,所以,区域间的物流管理系统就必须要保证在物流信息散布、流动与收集过程中的准确性、实时性。

(3)物流传播的信息分布广,信息传播的种类多

区域间的物流信息传播不单包括了企业内的各种作业施工信息、决策信息以及管理信息,而且还包括了企业之间相互互相联系的信息以及区域间与物理的活动相关联的法律规范、条例以及现代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就对区域间物流系统的信息研究、筛选以及分类等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以达到更好的为区域间经济往来服务的目的。

三、Internet环境下共享区域间物流资源和物流信息的有效途径

(1)政府指导,物流协会协调

在市场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主体,尤其是在流通领域内,企业将会面临的复杂情况更加的明显,市场竞争力也更大,这就必须要建立一个新的信息互通机构来保障企业的利益,但是很多的工作仅仅靠一个企业是难为完成的,即使可以做到相对的成本也会付出很多,只有将物流管理协会监管制度落实,才可以保证企业、市场和政府的协调运行,规范物流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和行为准则,才能够促使区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运行。

(2)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当今的物流行业,以提高运作的效率和降低运作成本为目标,得到了飞速发展。物流行业分为现代物流和传统物理,其本质的区别是现代物流应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Internet技术处理物流产生的业务,实现了物流信息的共享,缩短了处理问题的时间,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但是,在现今有非常多的所谓的现代物流单位,实际还是传统物流的改版,换汤不换药,只是靠这几台计算机和几台车就谎称其是现代物流,但是这样的企业运营的效率并没有达到现代物流的要求。物流的运作过程就是信息的共享和传递,信息资源贯穿了物流的整个运营体系中,因此,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出来了。只有真正的实现物流企业的资源信息化管理,才能够有效的将物流信息与资源共享,实现区域间物流的柔性化、系统化和网络化,有效提高区域间物流运营的效率,使物流服务能够更好的服务与区域经济,从而达到促进区域间经济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在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也在快速稳定的发展,崛起了很多的现代化区域物流企业。区域间经济的大发展与大协作也必定会带来更大的流通市场和经济效益,同时大流通也更加需要有现代物流资源共享模式的支持,所以基于Internet视角的区域物流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建立也必将成为新时代物流发展的指向标,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起来。但是,区域间的物流资源和物流信息的共享与整合是系统而繁杂的工程,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并且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出整体规划的方案,有步骤,有秩序的逐步完成,切不可一蹴而就,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间的物流系统真真正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荣朝和.企业的中间层理论以及中间层组织在运输市场中的作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涂平区域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期刊论文]-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6).

[3]韩瑞珍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经济效率分析[期刊论文]-图书馆论坛2009(01).

[4]程焕文岭南模式:崛起的广东公共图书馆事业[期刊论文]-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03).

[5]郑赤建"泛珠三角"旅游人力资源区域共享战略研究[期刊论文]-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6]彭绍雄论粤东地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期刊论文]-图书馆论坛2003(04).

[7]陈茂洋莎车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带来的思考[期刊论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8).

[8]余以胜.姚军博弈视角下的区域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与配置探析[期刊论文]-情报资料工作2011(6).

共享工程论文范文9

论文关键词:知识共享,进化博弈,研发团队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逐渐普及和深化,使得知识共享的地位日益突出。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提高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方面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清楚地认识到,只有致力于知识的共享,才能把分散于个体头脑中的零星知识整

1文献回顾<

在知识经济中,绝大部分知识将通过共享得到应用,个人独占形式的知识将微不足道,共享成为知识价值实现的一种形式,也成为知识增值发展的一种途径。鉴于知识共享的价值和重要性,国内外已有研究人员就知识共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企业文化论文,国内对知识共享的研究要晚于国外。通过文献的查询和阅读发现目前国内的研究方向大致集中在对企业知识共享中存在的障碍及对策的分析,如文献[1];对知识共享机制的研究,如文献[2]的研究;企业文

2企业研发团队知识共

2.1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Knowledge Sharing)的概念是伴随着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产生而出现的,在最初的知识管理研究中,学者们只是把知识共享看作知识管理的一个子内容来研究。随着知识管理理论及其实践的逐渐普及和深化,管理者们逐渐认识到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

对于知识共享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很多学者用不同的文字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共享进行了解释和描述,如有的学者从沟通的观点用知识转移(Knowledge Transfer)来描述知识共享,认为知识是通过个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来实现知识从拥有者到接受者的转移[2];有的学者从知识社区的视角用知识扩散(Knowledge Distribution)来描述知识共享,认为知识共享就是知识在知识社区内的扩散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增值[6];还有的学者从市场交易的观点用知识交易(Knowledge Transaction)来描述知识共

2.2企业研发团队的

企业研发团队的知识水平决定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企业研发团队的成员都是高水平的知识工作者,都拥有很专业的知

结合以上关于知识共享的定义和企业研发团队的实际,可以将研发团队的知识共享理解为将研发团队中从属不同个体的知识进行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发团队成员之间不断地进行沟通和学习小论文。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研发团队中作为知识提供者的个体成员将其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外化,提供出来,以获得某种有形或无形的收益;而作为知识接收者的其他成员通过各种方式与知识提供者互动学习

3企业研发团队知识共享的

3.1进化博弈

进化博弈论(Evolutionary Game Theory)是近年来博弈理论的新发展,最初产生于生物学领域。进化博弈论是基于生物进化论,以有限理性为前提的实用性较强的博弈理论,它突破了传统博弈论对参与人完全理性假定的限制。以进化理论为基本的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思路是: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博弈群体中,博弈双方进行着反复的博弈活动[2]。进化博弈论遵从生物进化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基本原则。在进化博弈论中,由于有

在进化博弈论中企业文化论文,最核心的概念是“进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ESS)和“复制动态”(Replicator Dynamics)[8]

若策略s*是一个ESS,当

s*构成一个Nash均衡(即对任意的s,有u (s* ,s*)

如果s*s满足u (s* ,s*)= (s*,s),则必有u(s* ,s*)>u(s,

复制动态实际上是描述某一特定策略在一个种群中被采用的频数或频度的动态微分方程。根据进化的原理,一种策略的适应度或支付(Payoff)比种群的平均适应度高,这种策略就会在种群中发展,即适者生存体现在这种策略的增长

=[u(k ,s)-u(s ,s)],k=1,2…K

其中为一个种群中采用策略k的比例,u(k ,s)表示采用策略k时的适应度,

3.2研发团队知识共享进化

由于掌握知识的个体的创新能力高于没有掌握的个体,所以其所得的企业报酬相对要高,加之知识共享使得员工充满不安全感,于是就产生了知识共享的障碍,这里将这些障碍因素看作一个综合效益参数。

研发团队知识共享的进化博弈的支付

表1 博弈双方的支

知识共享者S

知识独占者M

 

 

共享(Co)

独占(Mo)

共享工程论文范文10

论文摘要:随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我省的深入实施。出现了一些认识上、投入上、机制上的困难和问题。结合云南的实际,就如何做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出了几点看法。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工程,其主要内容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服务网络.以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视及数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各类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数字化、均等化的公益文化服务。笔者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图书馆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就如何实施好文化共享工程谈几点看法。

1 建立健全文化共事工程的保障机制

1.1制定云南省各级支中心和农文网培学校管理办法

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与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通知相衔接。上世纪80年代云南省文化厅制定的《云南省州、市图书馆工作条例》和

1.2增加共享工程人员编制

近几年来,随着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工作和古籍保护工作的相继开展,进一步加大了各级图书馆的工作量。但是,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编制却严重不足。目前,云南省欠发达州市图书馆在职人员普遍仅有20人左右,县级图书馆仅有6人左右。以临沧市为例,市图书馆有20人,双江、镇康县2个图书馆仅有4人,无论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古籍保护工程,还是日常图书馆工作。都显得人手不足、力不从心。为此,建议云南省文化厅与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尽快联合下发关于增加文化共享工程人员编制的政策文件,保障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工作的正常运转。

1.3将各级共享工程支中心纳入政府编制机构进行管理

文化共享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项德政工程、创新工程、民心工程。要做好省、州(市)、县、乡(镇)各级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工作。首先应将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编制机构进行设置和管理,确保编制、人员、经费的落实。

1.4建立文化共享工程督导机制

省、州(市)文化主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县、乡、村实施共享工程进行检查、督促和调研,帮助协调解决问题,这也是保障基层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1.5建立健全乡镇农文网培学校建设的工作机制

1.5.1理清文化站人员管理体制。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以来,将文化站人员划归乡(镇)政府管理,脱离了县文化局的管理。但是由于这种改变,导致近几年来文化站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以临沧市为例.全市95%的文化站人员被当地政府安排去做林改、核桃种植、烤烟种植等工作,文化站仅有“一站一人”,图书室则长期关门不开放,致使文化部、财政部“送书下乡”工程所赠送的图书发挥不了作用。为此,要建好农文网培学校,首先必须理顺管理关系,将文化站人员的管理权收归县文化局,确保文化站人员能够专职开展文化服务、图书借阅.尤其是农文网培学校建设工作。

1.5.2增加人员编制。随着农文网培学校建设向村一级普及,每个乡镇必须配备3名人员,才能保障农文网培学校图书借阅、教学培训、辅导村级分校建设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1.5.3建立长效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将农文网培学校的建设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保障农文网培学校建设的维护费、网络费、电费等日常运行费用。比如由于支付不起网络费,临沧市沧源县9个乡镇农文网培学校正常开放的只有2个。因此,将农文网培学校建设经费纳人当地财政预算的同时,省、州(市)级财政还应给予一定的补助。

1.5.4将农文网培学校建设纳入乡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只有乡镇领导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才能做好具体建设工作。

2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通过认真总结建国以来图书馆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笔者认为,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必须重视解决好几个难题:

2.1关于硬件的问题

我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州(市)、县级图书馆普遍存在硬件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许多图书馆勉强达到国家三级图书馆的最低要求,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存在“一张桌子、一个工作人员、一间小房子、一千册陈旧藏书”的落后状况。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为此,在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工作中,要认真汲取经验教训,切实加强硬件投人,按照国家标准,认真配置好相关设施设备。

2.2人的问题

要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人为本”,一方面加强基层工作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做好读者服务工作.这也正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所必须解决的“软件”问题。

2.3服务的问题

共享工程论文范文11

[关键词]科研团队 知识共享 风险认知 实证分析

[分类号]G350

1 引言

知识共享是促进知识创新的有效举措,它使团队的每个项目都建立在团队全体成员的经验与知识基础之上,从而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但对于知识的承载者,即团队知识共建共享的实现者来说,知识共享是存在风险的,个人对于这种风险的认知将直接影响到团队知识共享的实现。因此,讨论个人对知识共享的风险认知将有助于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加强成员的共享意愿和行为,进而提高团队的科研能力。

鉴于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国内外众多研究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关注知识共享的机理、措施及如何通过共享进行知识创新等,且均属于理论研究,缺乏实证的探讨。国外有一些实证的研究,如文献[1]和文献[2]以企业为对象研究进行了探讨。另外,由于文化背景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对于同一问题,国内外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回答,如:在美国,最不能问的问题就是工作及薪水问题,因为对美国人来说,这是比较私密的问题;而在我国多数地区,除特殊行业外,工作及个人收入问题也不是什么大秘密(如:在高校基本可认为是公开的),但谈性则比较避讳,不像美国那么容易。鉴于这些原因,本文认为,对于知识共享的个人风险认知问题,不能完全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有必要对国内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风险认知进行专门的探讨。2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推演

根据理理论,人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意图引起的,在团队内成员的知识共享活动也不例外,若某成员愿意把知识拿出来彼此共享,他/她将会用相应的行动来支持这一意愿。反之,成员的知识共享意愿下降时,就导致其独占知识,抵制共享行为。理理论认为决定共享意愿的主要因素是态度,从各个领域的行为理论研究中可以看出,主体的认知及观念对其行为意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文献指出人是知识共享的承担者和发动者,其知识私有的价值观及贡献知识后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风险感是组织实现共享的主要障碍之一,而个人的知识私有意识及共享后的不安全感集中表现为其对知识共享的风险认知。

个人对知识共享的风险认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个人惟一性价值丧失风险的认知和对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的认知。知识共享的反面是知识垄断,团队内部拥有唯一性知识的成员拥有唯一性价值,尽管贡献知识供团队共享之后,集体的价值会增加,但个人唯一性价值则丧失,他/她们对于团队将不再是必须,共享结果显然会威胁到自身利益。因为担心自身惟一性价值丧失而抵制共享的观念是知识私有观的一种衍生观念。Birgit Renzl通过对美国各大企业的200名知识型员工进行调查,得出企业员工对于知识共享后自身唯一性价值丧失的担心对团队内部和团队间知识共享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从团队成员的认知层面,探讨个人对唯一性价值丧失风险的认知与其知识共享意愿的关系,可拟定假设:

H1:个人对惟一性价值丧失风险的认知对其知识共享意愿有负向显著影响。

个人知识共享风险的另一个方面是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知识的学习、创新及研究过程需付出成本,知识密集型工作更是如此。而共享的实施使得其他成员通过简单的复制和被告知便可以得到与知识贡献者相同的成果,这将造成知识贡献者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不平衡感。二是在团队实施共享的过程中,对于每个成员来说知识共享都有贡献知识和获取知识两个环节,于是其贡献知识后是否能得到至少等值的回报同样会影响其共享意愿。文献以博弈理论为基础对知识共享机会成本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与共享知识相比,知识主体的知识垄断收益具有及时性、公平性和确定性等特征,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知识主体将倾向于垄断知识。所以成员对共享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的认知将对其知识共享意愿产生负向影响。据此,拟定假设,即:

H2:个人对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的认知对其知识共享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

风险认知行为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食品安全、疾病控制、生命科学、金融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指出女性/年老者/低收入群体更倾向于选择稳妥、风险小的决策,即他/她们对风险的认知水平更高。在知识共享风险认知的问题上,性别、年龄及收入的差异性是否依旧?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对几个科研团队进行了深入访谈。

性别因素一直被认为是态度、意愿、行为等的重要影响因素。人们一般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风险较小的选择,即女性比男性的风险认知高,且相关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本文也假设在科研团队知识共享风险认知这个问题上,性别差异显著。此外,由于本文是以高校科研团队的成员为研究对象,科研团队是知识密集度极高的组织,而学历是知识层次的一个有力表征变量,所以本研究将学历纳入考虑范畴,以探讨知识层次的不同对科研人员知识共享风险认知的影响作用。

年龄大的人相对而言阅历丰富,拥有的隐性知识多,知识共享对他们来说付出的相对也多,而且年龄大的人大多思想保守,因此其知识共享风险认知也就最高,年纪轻的则相反,所以本文假设不同年龄的人对知识共享风险的认知有显著差异。收入高多是由于其知识层次、科研贡献、职务等相对较高。如果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贡献出知识而又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他们高收入的前提则不复存在,因此本文认为收入高的人知识共享风险的认知也相对高。本文深度访谈的结果也初步证实了这些理论,例如,某25岁的男性(月薪2000以下)受访者认为:既然我把自己的知识拿出来供大家分享,我相信他们也会贡献自己的知识的;而某39岁的男性(月薪多于1万元)受访者的做法:每年不惜重金购书、参加一些培训,而且这些都不会让同事们知道。

根据上述推导,提出如下4个假设:H3:不同性别的人对知识共享风险的认知有明显差异;H4:不同学历的人对知识共享风险的认知有明显差异;H5:不同年龄的人对知识共享风险的认知有明显差异;H6:不同收入的人对知识共享风险的认知有明显差异。

3 研究设计

3.1 变量定义与衡量

本研究所用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表,主要调查被试的年龄、性别、学历及个人收入问题;第二部分个人风险认知与知识共享调查量表,主要包括个人惟一性价值丧失的风险认知、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认知、共享意愿三个变量。

3.2 试测

本次问卷调查受众为高校科研团队成员,要求受

访者均主持或参与过科研项目。试测共收集问卷41份,其中男性21人,女性20人。量表信度和效度分析如下:每个变量的题项组合后只能抽出一个因子,解释量都在0.7以上,变量内部一致性较好,每个变量的信度均在0.8以上且各题项删除后的信度均低于组合信度,说明可信度也达到了要求,如表1所示:

4 数据分析结果

为进一步验证前文推导的结论,本文在通过深度访谈进行了充分的预研究的前提下,形成试测量表。在上述两步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发放了最后形成的问卷。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分析,又针对部分问题进行二次访谈,以期对数据做出更合理的解释及提出更贴切的管理策略。因此,尽管本文发放的问卷仅有100份(有效回收96份),结论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1 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布(见表2)

4.2 个人对惟一性价值丧失风险及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的认知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

以衡量知识共享风险认知的两个变量为自变量,知识共享意愿为因变量,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通过显著性检验(p

4.3 性别、学历、年龄及收入对知识共享认知的差异性分析

以性别、学历为自变量,知识共享风险认知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显著性P值均大于0.05,说明性别和学历对知识共享风险认知差异性不显著,即:假设3、4不成立。

用相同的方法得出,年龄和收入对知识共享风险认知的影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假设5、6成立。为进一步确定每两组之间的差异,进行两两差异分析。以年龄为自变量,个人知识共享风险认知为因变量利用事后多重比较法中的最小显著差法和q检验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见表5,年龄组a

以同样的统计方法得出,收入在2 500≤r

5 思考与建议

5.1 对数据分析结果的思考

风险认知对共享意愿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前者的两个测量变量个人惟一性价值丧失的风险认知和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认知对知识共享意愿均有负向显著影响,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量为39.7%。计划行为理论指出,行为意图由对该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及行为控制认知决定。风险认知是态度的一个表现方面,其对共享意愿的负向影响得到证实,但本文未对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的认知对共享意愿的影响进行探讨。

性别、学历对知识共享风险认知的影响被证实无显著差异。性别差异性在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风险认知问题的测量上得出与其它领域不同的结果,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群体特征因素,在高校科研团队这个高层次的知识群体中人们心理上都具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故不存在性别差异;二是由于男性本身的社会特殊性,假设女性对知识共享和对其它问题的风险认知没有变化,她们依然更倾向风险低的选择,即她更偏向不愿意参与知识共享。而男性尽管在其它问题上更倾向风险高的选择,但其社会压力更大,为了获得垄断知识的利益,他们在知识共享这个问题上也偏向了低风险的选择,从而表现为男女的差异性不显著。另外,学历差异性检验的结果也不成立,本文认为是因为现在的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大都是科研能力比较强的工作者,若学历低的成员可以加入这样的团队也自然说明了其在科研方面的潜力和过人之处,所以在知识共享问题上,他们不会因为自己学历低而有不同的看法。

年龄、收入对个人知识共享风险认知的显著性差异被证实。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年群体(25≤a

5.2 建议

5.2.1 建立科学竞争与团队承诺相结合的机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个人惟一性价值丧失风险的认知对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意愿有负向显著影响。因此,为了加强团队成员的知识共享意愿,应降低其对共享后个人惟一性价值丧失的担心。所以单纯的竞争不利于团队知识共享的施行和集体创新能力的提高,但缺乏竞争的团队又会丧失活力。基于此,应建立科学竞争和团队承诺相结合的机制。

科学竞争机制,即以“相互信任、共知共赢”为特征的良性竞争机制,既合作又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既维护个人知识产权又努力实现团队集体共享。但个人得失的考虑仍会成为激发团队集体共享协作内趋力的瓶颈,所以,对于良性竞争的施行,团队承诺是前提和保障。团队的承诺在于保障知识首创者的产权和荣誉,在充分维护其知识产权的同时将其发扬光大,实现共享,最大限度的发挥创新知识的积极作用。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既使团队不乏活力又使成员无后顾之忧。

5.2.2 建立知识共享补偿机制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认知对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意愿有负向显著影响。知识的创新是团队成员在长期科研工作过程中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变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长期的积累是需要付出巨大成本的,对自身所创知识的个人垄断和私有是其获得收益的有效方式。让成员自愿贡献其所有知识的唯一方法便是给予其至少于成本等价的补偿与回报,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补偿机制。一方面,通过满足其自我成长、成就感及荣誉感等需求促使其贡献自己的知识,通过在团队内部建立知识署名流传制、知识共享标杆制等来实现,以增强知识贡献者的成就感及荣誉感;另一方面,可以将成员对团队的知识贡献与其晋升机会挂钩,以实现其自我成长;另外,还可以通过成员对团队的知识贡献数量和质量情况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偿。但知识质和量的评定要注意公平与公开问题,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5.2.3 建立基于情境的团队领导模式在高度信息化、科技化、商业化的今天,组织需要的不仅仅是优秀个人,而是具有高度协作精神和集体效能的团队,科研组织更是如此。领导是团队的方向指南,缺乏领导的团队,目标不明确而且行动迟缓。目前的团队领导模式,按权力分配方式可分为集权和分权两模式,按资源利用方式可分为先锋式领导和资源式领导两种。这两个层面的各种领导方式都各有利弊。集权领导模式下团队效率高,但易造成个别人假公济私;分权模式就可避免这种现象,但其效率又会随之下降;先锋领导效率很高,但易形成领导人高高在上,而导致成员的不满;资源式领导模式可保证团体有控制,但又丧失活力。

本文所定义的“情境式领导”是指:在领导团队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而要随着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及员工的不同,改变我们领导和管理的方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年群体或中等收入群体的知识共享风险认知水平更高,而青年或低收入群体和中老年群体或和高收入群体的科研人员在团队知识共享过程中个人风险感知则相对较低。为有利于科研团队中员工参与知识共享,对于员工的三个不同阶段,也应采取三种不同的领导模式。当员工在第一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教导式”领导模式来引导并指示员工参与团队知识共享。当员工在第二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激励式”领导模式通过给予其物质的嘉奖和成长的机会来鼓励员工参与共享过程。而当员工在第三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授权式”模式来加强其团队共享成就感和与团队荣辱与共的责任感。情境领导的最大贡献,在于强调领导者的行为应有弹性,应用不同方式对待处于不同情境之中的部属。

共享工程论文范文12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研,结合新媒体环境和技术手段,探索出思政教学案例共享社区化模式。经过反复教学实验并及时总结,提出建立课堂内实践和课堂外的网络共享社区概念,以此巩固课堂理论教学效果和拓展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增强学生思政课程的参与感和创造力。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建设;共享社区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知识信息来源多元化,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上网的便捷化、学生自我表达意识和“去中心化”趋势增强,大、中学生普遍反应思政课理论性过强,趣味性不够,理论与现实有落差,思政课“低头族”颇多,这些都大大增加思政课教学难度。许多高校已经在探索案例教学方法,思政课引入案例教学法使课程取得了实效,但学生仍然反映案例数量不多,更新慢,案例表现形式过于单一、案例与教学两张皮、案例共享模式陈旧等问题。本文重点探索案例等资源收集和表现方式与现代新媒体技术结合及如何结合、案例库共享途径和方法等方面。

一、问卷调研综合分析

2015年9月,笔者在三所高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63份,先后与15位学生、辅导员和相关教师座谈,收集了第一手资料,笔者分析整理这些资料得出一些结论。比较明确的是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意识形态多样化和信息网络化等等,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出了挑战。在思政课程的重要性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调研结果分析表明在以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意识形态多样化和信息网络化等特点的当下,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道德、意识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大变化。

二、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过程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虽然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库建立、内容的拓展及共享应用在教学中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支持。可以把教材书籍、思政相关的网络信息、红色文化、本土陶瓷文化等已拓展的教育内容和资源以文字、动画、视频、图片、档案等多种表现形式引入案例库建立和教学过程。为巩固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拓展大学生视野,笔者研究多个高校建立的案例库运用网络、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在实践中实现共享的可能性,提出在思政课案例库模式中引入课堂外的网络共享社区概念,即在共享社区内师生可以通过发帖、博客、播客、QQ、微信、手机上网等方式进行互动,围绕时事和思政课程内容展开讨论,在案例库共享社区内举办诸如“师生沙龙”、新闻探讨,时事辩论等活动。研究发现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在融洽师生关系、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及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实效。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景德镇学院“红十军和精神展示室”),进行实景案例教学。如安排2节课时,以一个新生班级为单位,带领学生到红十军和精神展示室,参观图片展,讲解案例,并观看20分钟的案例教学视频。上完该实践教学课程后,要求同学在课堂讨论,课后学生围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二章爱国主义这一知识点,收集相关案例,写出案例分析,制作PPT,参加班级间的案例评选。案例评选结束后,入选的案例制作小组把案例和案例分析上传至案例库共享社区,并做好共享社区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三、思政案例网络共享社区化模式推行效果

模式推行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体,专任老师主导、辅导员协助的模式,共享社区由学生管理和维护,从内容、讨论过程和形成结论整个过程基本由学生完成。很多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体会到原来思政课可以这样开展,自己原来还能具备这些能力,这是他们自己之前都没发现的潜能。

模式推行过程中应注意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他们专业优势。如针对本校艺术专业生,征集以艺术为表现方式的案例,学生交上来的案例无论是设计版式还是案例表现力方面都体现出专业特长,其中陶瓷美术、动漫设计等专业的艺术生表现尤其突出。许多学生的案例PPT设计活泼,运用包括动漫、图画、音乐和自己创作的作品在内的多种表现形式,效果很好,并为其他专业学生的参与提供借鉴。这项教学实践在部分程度上解决了高校艺术生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难点,是一次有益的探索;计算机科学及应用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利用他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为案例共享和网络共享社区的管理维护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中文系学生和外文系学生在该模式的实践中更多表现为文字的管理和加强对外交流的功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模式的教学实践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大部分学生表现的比未改革教学模式前更为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同时把理论的学习有效地融入到实践中,使课堂内外都“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