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共享工程建设论文

共享工程建设论文

时间:2023-02-08 14:03:13

共享工程建设论文

共享工程建设论文范文1

【关键词】山区;公共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8.2

一、文化共享工程概述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推动文化建设的惠民工程,也是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创新工程。文化共享工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工程网络体系,以互联网、卫星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它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对于打破落后地区信息闭塞状况、缩小城乡差别、培养新型农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西部,于1994年9月设立地级市,是经济欠发达山区市。云浮市图书馆新馆于2009年1月建成,并向广大读者免费开放。同年,文化共享工程云浮市级支中心成立,设立了电子阅览室,向读者免费开放。

二、 山区公共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受到制约

文化共享工程自实施以来,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被党和国家领导喻为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之后我国文化建设的“二号工程”。①2007年,广东省财政拨款40万元,云浮市财政配套资金20万元,用于文化共享工程云浮市级支中心建设。2009年1月,云浮市图书馆新馆建成投入使用之际,文化共享工程云浮市级支中心也顺利建成,建立了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览室面积200平方米,配套电脑31台,阅览座位30个,年均接待读者12000人次。次年,建立了“云浮数字文化网”,读者通过登录该网站,即可阅读10多万册电子图书。由于市图书馆每年的业务经费只有30万元,其中购书经费、读书活动经费、设备维护经费占28万元,用于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方面的经费只有2万元。由于资金缺少,导致有些设备不到位或者设备数量太少,文化共享工程业务发展缓慢。

(二)专业人才缺乏,文化共享工程业务工作难以开展

文化共享工程主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传输信息资源,为广大群众提供服务,这就需要一支精悍的队伍能够随时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②云浮市图书馆人员编制少,专业人才奇缺,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更是微乎其微。市图书馆现有编制16个,在职职工14人。在职工作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只有1人,占总数的1%;本科学历的只有5人,占总数的36%;中级职称的也只有5人,占总数的36%;副高职称的人员,一个也没有。在文化共享工程方面,由于缺乏计算机专业人才,导致数据库建设、基层培训辅导、电子资源服务等工作难以开展,不能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共享工程的社会效益没有发挥出来。

(三) 宣传力度不足,读者对文化共享工程知之甚少

云浮市图书馆位于市区府前路天马行政中心区内,离市中心居民区、学校、医院等人群集中的地方约2公里,广大读者前来图书馆读书学习很不方便。2013年12月,市图书馆开展了文化共享工程群众认知度问卷调查,从没听说过文化共享工程的被调查者约占25%,而这些被调查者绝大部分是到文化活动中心或图书馆参加活动的人,如果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调查,不知道文化共享工程的人员比例还要大得多。更有甚者,对文化共享工程也仅仅是听说而已的人占37.8%,从未使用过文化共享工程资源的人占到59.2%,使用率偏低导致文化共享工程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云浮市文化共享工程工作感到满意的被调查者占58.1%,1/3的被调查者认为文化共享工程需要加大资源和服务的宣传。受经费和人员的制约,现在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宣传还很不够,仅停留在图书馆网站和工作人员的介绍等层面,宣传力度不足,宣传方式过于简单。

三、 山区公共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促进文化共享工程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说共享的主体是全社会,那么,共建的主体则首推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因此,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共享工程的成败、进度与质量。③各级党政领导、相关责任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把它作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惠民”的重要手段,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投入方面,既要争取市级财政支持,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资金、运行维护经费和收集特色文化资源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经费落实到位,促进文化共享工程持续健康发展;又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补助经费,推动文化共享工程升级,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使文化共享工程的社会效益真正发挥出来。在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上,根据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着力建设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百姓的传统文化、科技知识、农村生产生活等资源,建设一批能够满足群众需要的讲座、戏曲、图书、电影等专题资源库。增强信息的大众性、实用性,进一步增强共享工程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建立一支机制和体制都适应共享工程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对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同步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作用。④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切入点,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立足现有人员的实际,积极提高现有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引进人才的办法,吸收大专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进一步充实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人才队伍。与此同时,需要改革现有“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确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制度。一是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和岗位聘任制。以岗位管理取代身份管理,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切实解决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问题,鼓励职工不断进步。二是实行竞争上岗,让人才脱颖而出。图书馆各个岗位,无论是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还是工勤岗位,在职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择优聘用;招聘人员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考试,择优录用。三是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图书馆应该重视职工的继续教育,学习图书馆业务新知识,给职工学习提高的机会。

(三) 加大宣传与推广,让文化共享工程深入千家万户

必须广泛宣传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的作用与意义的重要性,并让各级领导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⑤ 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大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宣传力度,增加文化共享工程的知名度,提高文化共享工程的利用率。一要用鲜明突出的方式,利用标语、标牌、网络、媒体等多途径告知所有的读者,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是供广大读者免费使用的。二是要主动出击,走进学校,走进社区,依靠学校和社区组织,发动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文化共享工程。山区公共图书馆可以与本地的中小学校合作办讲座,这样既能扩大文化共享工程的影响力,又能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丰富课余生活,对学校教学工作是一个有益补充,容易得到学校的理解和支持。三要寻求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让上级领导更好地了解文化共享工程是做什么的,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图书馆事业的价值所在,也对图书馆争取办馆经费大有裨益。四要联系新闻媒体,加强与地方媒体之间的合作,争取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宣传。

(四)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扩大文化信息服务的覆盖面

要实现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目标,搞好服务工作是关键。各级基层中心、服务点工作人员要强化服务意识,明确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为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采取阵地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的形式,扩大服务范围;要用大规模集中服务降低服务成本,扩大受众面,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依托各类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知识讲座、技能培训和信息咨询,提高农民群众的职业技能和致富能力;要采取多种方式,在基层广大群众中普及文化共享工程相关知识,让群众了解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内容,熟悉设备的使用方法,以便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与知识。通过文化共享工程平台,将优秀的文化信息源源不断传输到基层群众中,解决部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获取信息难的问题,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文化共享工程丰富的农村生产生活、农业科技知识、医疗保健知识,可为农民致富提供有效的信息保障。许多地方依托共享工程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农民工培训、再就业培训等,提高了农村信息化水平和基层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注释】 (1) 许新龙:《加快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甘肃科技》,2009年第21期。

(2)梁照月、何淼、陈伟:《陕西省文化信息共享资源实施现状调研及发展对策思考》,《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4期。

(3)方卫平:《关于加快宁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几点思考》,《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3期。

共享工程建设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介绍了湖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情况,分析了在共享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工程建设提出了建议。

湖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是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精神,由湖南省文化厅、财政厅具体组织实施的一项新型文化创新工程。旨在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本地区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加工与整合,并通过网络传输到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彻底消除各地区在获取文化信息上的不平等,实现湖南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进而丰富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1“共享工程”建设实施情况

湖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于2002年正式启动,自启动以来,它依托湖南图书馆建成了现代化的共享工程湖南中心,搭建了以湖南中心为核心,市(州)、县图书馆为骨干的地区性中心服务网络,技术平台逐渐完善,基层点数量稳步扩展、服务不断提升。同时,各级图书馆加大了软、硬件的投人,纷纷建起了电子阅览室,开展形式多样的“共享工程”服务,象岳阳、株洲、湘潭等市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具有了50台以上电脑的规模,还有相当数量的县级图书馆也具有了20台电脑的规模,如炎陵、汝城、新宁、资兴等馆。目前,共享工程已建成全省文化系统内基层网点78个(文化系统内基层点建设情况见下表),和省委组织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合作点达40000余个。

2“共享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共享工程”在文化系统内主要依托公共图书馆组织实施,这就使得各级公共图书馆面临着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挑战。从“共享工程”建设三年来的实践看,它极大地促进了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各公共图书馆都积极参与,特别是硬件设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共享工程”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不足之处,由于众多公共图书馆缺乏计算机网络环境,缺乏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致使大部分图书馆的业务及服务工作只能停留在手工作业阶段。这样既不能适应文献信息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工作效率不高,图书馆员的业务水平上不去;又不能充分揭示本地区特色馆藏资源,达不到共知和共享。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共享工程”建设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2. 1基础设施不足

湖南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办馆条件有很大差异,一般说来,省级图书馆比地市级图书馆好,地市级图书馆比县级图书馆要好。据统计,全省14个地市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115所,其中省级馆2所,地(市)级馆11所,县级馆102所。全省尚有5个地市无市级馆,8个图书馆“有馆无舍”或是馆舍为危房,有部分县级公共图书馆经费捉襟见肘,文献人藏量逐年下降,服务工作日益萎缩。而图书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必须具备硬件(计算机等设备)、软件(操作系统及应用系统)及专业人员等诸多条件,这些无一不需要经费作支撑。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5年底,全省有45家公共图书馆开通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ILAS ),这45个馆中有2个省级图书馆,11个地级图书馆(含2个地级少儿馆),犯个县级图书馆,开通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图书馆不到公共图书馆总数的一半。

2. 2技术力量薄弱

“共享工程”建设要求有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专业人员,这些都是各级图书馆相当欠缺的。笔者多年在省馆从事自动化工作,在工作中了解到,全省地县两级公共图书馆中能独立且熟练处理图书馆业务自动化及计算机相关问题的技术人员寥寥无几。有些县馆将计算机相关的维护全交给电脑公司处理,这样虽能解决部分问题,但更造成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依赖思想,连很简单的操作都不会了。有次笔者打电话询问某馆服务器的IP地址,得到的回复是要等电脑公司的人来看后才知道。

3“共享工程”建设的对策

“共享工程”是一项新型文化创新工程,不单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程,而且投入、宣传、协调等等各方面都要求到位,所以它的建设不可能一毗而就,要想持续、健康地建设和发展“共享工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对策:

3. 1加大政府投人

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没有了经费,再好的东西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共享工程”建设更是如此。如何增加政府对“共享工程”建设的投人呢?笔者认为,首先,应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财政的支持。如果能做到各级政府和财政将“共享工程”工作纳人重要工作日程,申请到“共享工程”建设的专项经费,那是最好不过了。其次,在工作中,主动接受各级政府的领导,同人大、政协、宣传、教育、科技、农业等各部门建立通畅、快速的服务网络,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信息会,采取为各单位办借书证、上门送书等活动,加强联络,形成一个各行各业都来关心、支持图书馆发展的良好氛围。这样有利于争取各方面的经费投人。第三,利用图书馆独有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为本地区其他企事业单位服好务,收取一定的费用以增加经费。总之,我们要千方百计,通过多种融资渠道筹措尽可能多的资金用于“共享工程”的建设中去。同时,我们的公共图书馆的领导干部也应经常一起交流经费争取、工程宣传、人才培训方面的经验。

3.2增强宣传力度

“共享工程”是一项依靠政府行为的公益事业,必须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才能使这一工程的实施与发展有可靠的保障,所以必须广泛宣传“共享工程”,让各级领导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公共图书馆可以在“共享工程”的平台上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如读书活动、电影观赏活动、知识竞赛活动等等,开展活动时最好能请到主管领导参加和讲话,或是干脆争取以政府的名义举办。这样,经过“共享工程”系统加工的优秀文化资源,通过畅通的网络通道提供给基层群众,将给予他们极大的感性认识。这些文化活动不但能开拓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补充精神营养、丰富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而且让“共享工程”更加深人民心、拓宽其受众面,还对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各级领导感受、了解了这项工程的积极意义,对争取经费也将有很大的帮助。

3.3重视人才培养

“共享工程”使图书馆面临着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挑战,这对图书馆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享工程”建设,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既懂得图书馆基础知识,又懂得图书馆现代化技术。因此,图书馆必须重视对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检索技术、多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目前,各级公共图书馆迫切需要引进的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专业、外语专业、信息情报专业的人才,以改善公共图书馆人才专业结构配置不尽人意的现状。笔者认为,首先,图书馆在激活人才方面应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通过聘任制,解决图书馆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全体工作人员能进能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可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等问题。其次,要完善内部的激励机制,实行精神激励和物质刺激相结合的形式。千方百计地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奋进和使人才能脱颖而出的环境。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才能激活人才,才能使人留下来甘愿为图书馆做贡献。第三,要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在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觉得图书馆有所作为,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信任、理解他们,同时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第四、图书馆不能只坐着等待从哪里引进人,还应该培训现有的人才,图书馆应选择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年轻工作人员送出去参加计算机方面的学习。相应的,“共享工程”湖南省级分中心也应该拿出一些精力和经费,经常性的举办技术培训初级班和高级班,一人一机,耐心地、手把手地教,直到学会为止。我相信,通过以上的一些措施,公共图书馆就能拥有专业技术人才。

共享工程建设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通过对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深入调查和研究,系统、全面地掌握共享工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推进发展,努力探索新时期加快共享工程建设的新办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政府公益性职能,为构建和谐遂宁和实现“四大跨越”服好务。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等现代高新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以互联网、卫星网、有线电视擞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这项工程建设对于打破落后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消除“数字鸿沟”,实现资源共享,缩小城乡差距,共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文化部、财政部在《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意见》(文社图〔2005) 14号)中规定:共享工程的总体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胆创新,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全面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到2010年,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村村通”。中西部地区服务网络建设要分级逐步推进,县级支中心建设2007年要建成30%,2008年建成60%,2009年建成90%,2010年实现县县建有支中心;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将与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即将实施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统筹安排;村级基层服务点要随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层点建设同步推进,将基本型基层点全部升级为扩展型。

因此,加快遂宁共享工程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是促进遂宁“四大跨越”,实现“奔富裕、求发展、促和谐、树新风”的发展任务的必然选择.

1遂宁共享工程基本状况

1.1共享工程硬件建设

全市现有公共图书馆四个,即:遂宁市图书馆、篷溪县图书馆、大英县图书馆、射洪县图书馆。2006年3月,市图书馆自筹资金5万余元,采购电脑10余台,创建电子阅览室。2006年10月,大英县图书馆争取国家投入15万元,采购电脑40余台,建立电子阅览室。2007年蓬溪县图书馆投入资金20余万元,采购电脑43台,建立电子阅览室。2007年初,大英、射洪县馆分别接受国家共享工程中心的地面卫星接收设备一套,正待安装并投入使用。由于经费匾乏,市、县级支中心尚未建设。

1.2文化信息资源建设

近年来,市图书馆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派出专业人员参加省级专题学习、培训,并开展了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重点收集了观音民俗文化、遂宁文化艺术、遂宁文史资料等文献资源,其中:书籍2000多册、光碟10余张,建立联合目录进行了续集出版,为共享工程数据库建设积累了一定文献资源。

1.3开展网络服务活动

一是利用电子阅览室开展免费上网服务,并向区县、乡镇赠送共享工程读书卡。二是开展网上读书活动,积极宣传共享工程。组织开展“五一文化黄金周”活动,读者可通过提供的网站,免费上网阅读;组织用户参加《我与数字图书馆》的讨论,撰写理论文章。世界读书日期间,走上街头,广泛宣传,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共享工程。

2遂宁共享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地方经济的欠发达状况致使政府对共享工程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共享工程还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06年、07年,虽然市、区县相关责任部门制定的规划、实施方案和经费预算方案多次申报,但均未争取到共享工程建设的基础建设经费和日常运行维护经费,也未纳入市、区县财政年度经费预算,市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是争取省级设备补助经费5万元建成的,大英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是争取国家补助15万元建成的,蓬溪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是自筹资金解决的,其它没有任何经费投入。同时,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共享工程补助重点是扶持区县共享工程支中心和乡镇服务站,对市级支中心没有扶持项目。因此,共享工程缺乏服务的平台—市、区县支中心建设,服务的载体—电子阅览室也非常落后,呈现出“有点无网”、“有名无实”的状况。

二是市、区县各类网络齐备,但都是独立运行,整合资源成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瓶颈”问题。为党政机关服务的电子政务网、为学校学生服务的学校教育网、为农村党员服务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和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村村通”工程均已具规模,运转正常。文化共享工程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网络,定期将国家优秀文化资源传输到网络上去为党政机关、学校、农村、社区提供资源、信息、技术等服务还没有得到领导重视和支持,更没有投入建设。

三是缺乏必要设施设备,无法进行资源数据库建设,地方优势、特色资源等不能成为公共资源上传到省级分中心和国家管理中心,打不开这个对外开放和对外宣传的窗口。共享工程是互动的。国家中心定期将全国优秀文化资源通过卫星、互联网等渠道到市、区县支中心,并通过电子阅览室或终端进行服务,市、区县支中心也可定期将地方特色资源上传到国家中心,国家中心经过编辑、整理,再向全国。如果没有必要的照相、录像、录音和资源处理等设施设备,就无法进行地方资源的数字化处理,更谈不上地方资源的数据库建设。我市共享工程难以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是共享工程建设的专业人才匾乏,使用人才的机制、体制严重地制约着事业的发展。市、区县图书馆人员编制少,专业人才奇缺,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更是微乎其微。市图书馆现有编制16个,在职职工12’人,07年考进2名。其中,大学学历5人,大专学历6人。射洪县图书馆人员编制7个,在职职工7名,其中,大学学历1人,大专学历i人。蓬溪县图书馆有人员编制7个,在职职工7人,有大专学历s人。大英县图书馆有人员编制3个,在职职工3名,有大专学历1人。在全市公共图书馆的30多名职工中,只有2名学过计算机或电子商务专业。如果要让共享工程发挥应有的效能,现有职员是无法承担的。如果面向市场招聘专业人员,那么,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保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在政府没有特殊措施的情况下是市、区县图书馆根本无法解决的。

3加快遂宁共享工程建设的思考

3.1千方百计增加必要的投入,启动市级支中心和电子阅览室建设

各级党政领导、相关责任部门应当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上对共享工程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把它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跨越的重要载体,作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和“惠民行动”的重要手段,作为对外开放、交流、宣传的重要窗口。在共享工程建设的投入上,要按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会议纪要》的要求进行如下工作:一是市、区县级财政要将共享工程建设资金、运行维护经费和收集特色文化资源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切实予以保障。二是创造条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共享工程建设的补助经费,加快共享工程升级,促进资源整合,提高其服务水平和质量,真正发挥共享工程的实际效能。在市、区县级共享工程支中心的建设上,要坚持技术标准,重点突出资源建设和网络建设,尽快建立市、区县支中心镜像站,完善数字资源的存储能力、传输能力和服务能力,实现技术有保障、服务有标准、管理有规范。在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上,要与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紧密结合,建成配置先进的电子阅览室,为广大基层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文化信息服务和绿色上网空间。同时,担负起对乡镇、村基层服务点的管理、资源更新、技术维护、人员培训和绩效考核等职责。

3.2建立一支机制和体制都适应共享工程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采取培养与引进、自有队伍和社会队伍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一支稳定的、适合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需要的管理队伍、技术保障队伍和基层服务队伍。同时,坚持“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推行以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为主的全员聘用制度,以“实绩论英雄”,创建客观公正的实绩评估体系,建成业务精通、作风过硬、服务优质的员工队伍,充分调动工作主动性和创造力。建立科学定岗、以岗定人、以绩定酬、项目管理和绩效管理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和竞争激励机制,激发活力,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此外,坚持业务培训工作经常化、规范化,按照分级分批的原则,通过集中授课、卫星广播、网络互动、光盘教学等方式,开展培训工作。区县、乡镇、村要加快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农村基层服务点工作队伍,使每个基层服务点都有获得上岗资格的操作人员。

共享工程建设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文化信息资源 资源共享 资源建设 廊坊市

论文摘要:在介绍廊坊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现状基础上,阐述了资源共享的意义,分析了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研究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是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精神,由河北省文化厅、财政厅联合实施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河北省“共享工程”将整合河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及各类文化信息资源,建成互联网上的河北地区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通过卫星及互联网等方式实现河北地区与全国各地的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最终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为大众服务的目标。

廊坊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分中心(lftsg.cn)是河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的市级分中心,亦是廊坊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管理中心。廊坊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分中心在市文化局、财政局统一领导下。以廊坊市图书馆的网络资源服务平台为依托,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各种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以及贴近大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通过全市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和社会各界网络传输系统进行文化信息的传输,形成由市级分中心、基层分中心组成的网络,使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校园、走进农村,最大限度地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省范围的共建共享。

廊坊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分中心作为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管理中心,负责全市资源汇总、提供资源服务、数字资源建设、培训建设和网络平台建设、基层中心平台建设等工作。在“共享工程”建设过程中,具体的工作情况有几点:

第一,以国家、省调拨设备为基础,建立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为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更好地利用国家、省、市三级文化信息资源,经市文化局、市财政局共同研究,决定依托县级图书馆的人员和场地,以县馆为基础,在我市10个县(市、区)分别建立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心,使其成为文化信息资源的接收地和源。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工作:一是资金筹措。为搭建好更加完善的网络平台.先后两次召开了各县(市、区)文化(体)局、财政局主管局长会议,布置工作,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目前各县资金已全部到位。二是组织保障。为把工作落到实处,市文化局成立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领导小组,明确市图书馆为主要承办单位,具体负责全市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三是技术保证。为更好地做好共享中心的日常维护工作,市图书馆近期举办各县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班,以便做好日后的网络维护、设备保养,确保共享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二,以“共享工程”发展为契机,推动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廊坊市作为“共享工程”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决心下大力气做好我市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让文化信息资源传播到每个乡(镇)、村(街)。 为推动工作的落实,做好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试点工作,市文化局抽调了专门人员具体做了以下工作:一是了解了全市乡镇村概况,摸清了通信线路铺设情况。二是研究了网络搭建拓扑方案,确定了共享工程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案。三是在霸州市建成县、乡、村三级试点,目前霸州已建成5个乡镇,3个村街共8个试点。

第三,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全面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试点建设工作。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是提升我市文化事业乃至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工作对廊坊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扎实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在进一步加强“共建共享中心廊坊分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分三步推进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在“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即2006年,以各县图书馆为阵地,建成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为以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在全市各地铺开做好准备;2007年廊坊市95个乡镇全部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2008-2010年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每年建成700个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终端客户,真正做到村村通网络,户户通信息,文化资源进万家,从而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搞高市民文化素质。

尽管廊坊市“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经费不足;缺少相应的技术支持;知识版权及后期发展等方面还面临着许多复杂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廊坊分中心正在积极制定相关措施协调解决。目前就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对策:一是加大经费投人是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加强’‘共享工程”在乡(镇)、村(街)的实际应用,充分体现“共享工程”的自身特色和价值。二是适时开展集团采购,根据资源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充分整合社会己有资源用于“共享工程”服务。三是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承担建设的各个省级分巾心都要妥善解决版权问题在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中的矛盾。四是要加强基层单位的人员培训工作,这个工作是“共享工程”日后长期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共享工程”提供的设备也要倾向于基层人员,力求设备操作的简单化、实用化。

文化部决定把我市作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试点,是对我市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提升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良好契机,我市将把试点建设工作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举全市之力,共同推进,让先进的文化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加快“共享工程”的全面普及工作。

共享工程建设论文范文5

一、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隶属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3年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步入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是秉承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遵循课程的教学规律、认知规律,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和教学者需要。力求自然、专业、循序渐进、充满激情,录制图像清晰,视频字幕清晰,声音清楚,并配以详细、完善的各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的教学资料素材,使资源共享课所有的素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一个教学团队合理分工,互相配合。

二、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的结构设计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共享资源体系是由知识模块组成,而知识模块是由若干个知识点组成。合理、清晰地切分知识点对整个资源共享课建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每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要从几个方面来编辑、整理相应的资料。每个知识模块包含十个标签,它们分别是学习目标、学习指南、知识内容、练习、实践、作业、测验、案例、常见问题和知识结构。知识模块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理论目标

1.了解电路的概念和主要物理量;

2.了解电路模型的概念和理想电路元件的特性

图1知识模块架构示意图

每个知识点包含六个标签,分别是内容、练习、测验、案例、资源下载和扩展学习。知识点的架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一、电路

电路就是电路的通路,它是为了某种需要由某些电工设备或电器元件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的实体。

电路由电源、负载及中间环节三十部分组成的: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设备;负载;是取用电能的设备,而

图2知识点架构示意图

三、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一)知识模块、知识点的切分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以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组织课堂录像、课件、练习和作业等全部课程资源。针对本课程的课程体系,合理、科学地切分知识模块和知识点。以选择的一本教材为主,根据教材的章节来划分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只有合理的划分,才能保证后续文档的制作都能围绕着同一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展开工作,否则,一旦修改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结构将使得大量的资料编辑工作要重新进行,浪费了很多时间。本课程划分的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3 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划分示意图

(二)课程录像的制作

课程录像录制前,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把课程特色充分体现出来。根据划分的知识模块和知识点,梳理课程讲义,制作课程教学录像时需要的课程演示文稿(PPT文档)。录像过程中不要总看PPT,一定要熟悉课程内容,表情自然,语速适中;发现讲课时出现错误,最好停下来重新录制,以免后期制作麻烦。全部视频录像完成后,要逐字认真听,注意言论和科学性错误,发现问题填写问题清单进行修改。修改后重新审核,并将PPT错误地方同时修正。

(三)文档资料的编辑

文档资料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包括课程导航、每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对应的相应资料和素材。课程导航的架构如图4所示。课程导航的每一部分都要编辑成WORD文档,然后拷贝到资源共享课制作系统中的usercontent目录下即可,按制作系统的要求,每个WORD文档的文件名都要命名为英文文件名。

图4课程导航架构图

每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对应的相应资料和素材的编辑与整理工作主要为WORD文档的编辑和整理,如知识模块和知识点中的非试题类标签的内容。团队教师需要针对每个标签的含义,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的积累,整理出反映本课程特点的文档。如案例部分,需要把每个模块和每个知识点的理论和实际的应用相结合,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案例,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在资源共享课制作系统中制作这部分文档时,必须将WORD文件全部转换为要求的网页格式html文件,然后将其拷贝到对应的目录中即可。

对于练习、作业、测验等部分,首先要收集、整理与各个模块和知识点相对应的试题,这部分要注意试题的深度、覆盖面和重复性,而且要根据试题给出正确答案,解答题要给出简单、清晰的结题步骤,并按照资源共享课制作系统中提供的试题模版,制作每道试题和试题答案,使学生可以在资源共享课平台上实现在线测试。

四、结论及下一步的工作

总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位团队教师尽心尽力地耐心建设,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和教学者需要。本课程的资源共享课还需要不断自查和完善,如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内容还需精益求精,还要增加案例分析和进行拓展资源的建设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厅 [2011]8号文.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文.

共享工程建设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本文以廊坊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为例,分析共享工程建设模式,提出以群众文化需求为根本,以政府主导为关键,以资源建设为支撑点,以服务创新为着力点的共享工程基本模式,从而建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惠民工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我国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并利用现代通信、传播技术,把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直接传送到城乡基层群众身边的一项部级文化重点建设工程。廊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坚持从地方特色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人手,把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与数字图书馆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各级公共图书馆和基层文化站为依托,初步形成了市、县、乡统一联网、资源共享的文化信息资源网。截止目前,廊坊市已经建立了1个市级支中心,10个县级支中心,366个基层站点,在共享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共享资源的基础上,市、县两级又收集了45万册电子图书、5 401)种电子期刊、10个专题数据库、近20部地方戏曲、700余部农业种植、养殖视频资料及地方实时动态新闻、消息等,积累数字资源达10tb,为文化共享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1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1.1整合与提高并重,搭建技术服务平台

    廊坊市按照国家中心的标准规范要求,紧紧依托市、县两级图书馆,以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社区)文化站、村文化室、校园网、有线电视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为依托,在原来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添置新的机器设备,丰富网络资源,提高服务能力。以此,建立了全市统一的技术服务平台、资源建设中心、技术支持中心,搭建起开展文化信息服务的平台,提出实行统一服务、分级管理,建立起覆盖全市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在建设过程中,首先是坚持调查研究先行,组成专门调研组,调查了解现状,明确各地专业技术人员、设备安装场地及内外部环境的具体要求,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在此基础上,又多次召开专业技术人员研讨会,并请专家论证,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国家、省拨设备的基础上,又分别购置了交换机、磁盘阵列柜、不间断电源、投影仪、pc机、卫星接收设备等,以此搭建共享网络,使各站点既能成为信息的接收地,又能成为信息的源。其次是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采取先试建、再推广,先建网、再提高的方法,推动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先在各县建立起分中心,之后确定一批地方政府重视、财政保障有力、硬件基础较好、技术过硬的乡镇建立基层服务站点(中心),通过首批基层服务站点的实际服务效果和社会影响力,辐射和带动其它乡镇,充分展示了文化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方向和先进文化传播的渠道。

1.2硬件管理与软件管理并举,着力提升共享工程的建设水平

    共享工程的管理我们坚持统一领导、统筹兼顾、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总原则。在硬件管理上,做到“六条规定”,一是共享设备系国有资产,必须加强管理,防止丢失和损坏。二是网络设备是专用器材,不得挪作它用,更不准改变使用性质。三是网站的管理与维护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明确专人管理。四是为保证网站的正常运行,防止无关人员修改栏目内容、后台管理的口令密码,只能明确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志掌握。五是网站是思想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必须把握它的公益性和社会性,不能把它与网吧混为一谈。六是不准利用网站制做、传播封建迷信、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和游戏,以及党纪国法所禁止的其它内容等。以此,确保网络设备管理的有效性和方向性。在软件管理上,坚持“三突出”,即突出标准、突出监管、突出宣传。在标准上,先后制定了县级支中心验收标准、基层服务站验收细则等标准,为进一步组织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和加强对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基层服务站的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增强了文化共享工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促进文化共享工程健康有序发展。在监管上,掌握资源建设的进度和数据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调整,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持。特别是委托外包、馆外进行资源制作的,更要及时检查数据加工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以确保资源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宣传上,为了提高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对共享工程的认知度,我们始终把对共享工程建设和意义的宣传摆在重要位置,动用各种新闻媒介加强宣传,《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廊坊日报》、《蓝色周末》、地方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廊坊市的做法进行了报道,在网上利用搜索引擎可以搜索到近万条相关信息,有力地提高了共享工程建设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1.3外购与自建相补,建设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

    “共享工程”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基层群众。因此,我们在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上坚持贴近百姓、方便群众、服务大众的原则,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信息资源作为资源建设的重点。首先是新购置、整合了国内书刊文献和大型的专题数据库,如:超星电子图书、万方期刊数据库、维普科技报纸数据库、清华同方年鉴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国家标准数据库等;其次是自建了一批数据库,如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廊坊文物资源数据库、廊坊旅游资源数据库、廊坊人才数据库、浩然文学数据库等,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化文献,增强资源的地方特色和服务的针对性。再次是为了进一步加大共享工程的覆盖力度,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传播设施,把共享工程与数字电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政务信息网、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基层文化活动中心连接起来,以建成覆盖全国的文化信息网络,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

1.4聘用与培训并举,为共享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我们采取聘用和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初步建立起了一支高水平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队伍。建设之初,我们通过社会招标的形式,确定了共享工程建设的合作方,由他们提供网络搭建、软件研发、网站制做、系统集成等各方面的支持,而且在合作协议中,明确规定,合作方必须保证随时能够对共享工程技术给予长期支持,从而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了技术保证。同时,加大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定了培训规范标准,实行了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对从事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图书馆员和基层文化站点管理人员专门进行培训,全市共培训专业技术管理人员500余人次,做到了认识到位、管理到位、维护不断档、服务不缺失,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2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思考

    在对廊坊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考证,以及在建设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解决过程的感受,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有以下几点思考:

2.1文化需求多层次性及传输方式多样性是共享工程建设的源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中,文化建设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较,仍然是滞后的,特别是随着物质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需求愈来愈高,这种增长与不足的矛盾,彰显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不足。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信息传输带来了质的飞跃,这就为传输文化信息资源奠定了技术基础,为全面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提供了可能。文化服务的缺失,文化需求的增长,传播技术的变革,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驱动力,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启动成为顺势而为的英明之举。廊坊市在进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也确实得到了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一致称赞,共享工程使他们希望得到丰富文化资源的想法得以实现,使他们可以足不出户或就近就能获得需要的文化资源,空中课堂、基层网校、网上文化交流、各种特色文化版块等形式极大丰富了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基层文化阵地的号召力大大加强。同时,共享工程建设也必须针对不同地区,特别是针对农村需求种类多、地域广、分散性强、个性化明显的特点,确保终端服务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易于为广大基层群众所掌握,能够方便地实现信息资源的组织、更新与检索,能够准确把握群众最希望得到、最愿意利用、最具有实效的资源需求。总之,要使之更具影响力,必须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构建系列服务体系。

2.2政府主导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推动力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这就决定了这项工程的公共服务性。公共服务性决定了其必须由政府通过其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以政府投人兼具社会共建来实现。廊坊市的试点工作,是在国家文化部、省文化主管部门给予一定投人的基础上,采取市、县两级财政按5:5比例分别投人的方式运作,2006年以来的4年间已投人近2 001〕万元。从廊坊市的投人模式可以看出,政府在共享工程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支撑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引进最终还需要国家中心、省级中心的支持,市级及县级的能力仍然有限。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共享工程建设的主体—图书馆,要把实施共享工程当作实现和推动公共图书馆数字化、自动化的难得机遇来对待,要积极争取,创造条件,主动建设。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发挥好协调管理职能,并争取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而作为各级政府,其对工程的重视程度将对工程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其纳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中,纳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才能使共享工程在人力、物力、技术上得到有力保障,促使共享工程健康持续发展。

2.3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保障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核心是数字资源建设,最终目标是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廊坊市在共享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资源建设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共享国家中心和省中心的资源;二是购人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专题数据库等数字文献;三是自建特色资源。这些资源,又可分为无偿使用和有偿使用两种,对于国家中心和省中心及市域内自建资源属于无偿使用,而购人资源因为涉及版权以及补充更新问题,则要收取使用费。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资源是共享工程的生命力,没有丰富多彩、充足完善、不断更新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为了增强共享工程信息资源的可续性,就要以文化系统的可控资源数字化为基础,突出文化信息资源特色,同时组织并整合与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信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民族的、传统的、满足基层群众迫切需要的优秀文化资源,包括数字图书馆资源库、其它系统建立的资源库、素材资源库等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包括图书期刊、舞台艺术、音乐美术、影视作品、科普知识、文物鉴赏等多方面内容的分布式文化信息资源库群,内容要通俗易懂,形式要生动多样,并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资源类别、不同设施条件的需要。

2.4拓宽服务方式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凝聚力

    文化共享工程的最终服务都是服务基层,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共享工程建设的影响力,决定着共享工程能否真正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精品工程。廊坊市在试点运行中,主要是抓住了两点。首先是信息服务及时。坚持丰富资源、及时更新、贴近群众的原则,使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基层群众,在自己的家门口就可以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如气象信息、务工招聘信息、农牧产品销售信息、特色文化视频等,保证文化信息的公开、及时获取。其次是开展一些可服务内容。如网上读书会、春节写春联、农业科技征文、网上跟我唱等活动,增强服务的互动性,扩大工程的影响力,我们也深深感到,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拓宽服务范围,延伸服务触角。做法有:一是利用重大节日和活动开展服务,如利用“七一”开展纪念党的生日的互动活动,利用暑假组织爱国主义电影展播活动,利用春节开展网上献春联活动,发掘本地文化特色产品开展专项服务等。二是利用图书馆资源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特别将具本馆特色、本地特色的资源建立专题数据库,进行专题互动跟踪服务等;三是整合各种资源网,加强区域和特色网络横向链接,提高网络传输面,增强横向协调,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四是不断创新网络服务方式,如利用qq、论坛、博客建立特色文化群,借鉴行风评议开展网上行业知识咨询平台等等,拓宽服务空间。以此,才能增强共享工程的凝聚力,真正使群众想用、爱用,发挥出共享工程的应有作用。

    通过以上4点,我们可以建起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一个基本模型:

共享工程建设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近些年来在资源建设方面共建共享机制的建设过程,提出资源共建共享标准是基础;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是关键;资源共建共享内容是核心等论点,并通过具体实践过程加以论述。

前言

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庞大、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所有院校的所有学科,学校是资源建设的主力,也是资源应用的主体,单个院校或单位难以承受建设完整学科体系教学资源的压力。为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的浪费,各单位选取自己的重点学科和特长学科分工合作,通过资源的共建实现资源的共享是资源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外语教育资源建设、组织与协调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资源共建共享标准是基础

教育资源的建设历来是外语院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重点,通过音视频资源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被各校所高度重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外语高校和普通高校外语院系多年来一直企盼着校际之间资源共享的实现。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自2003年开始进行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为了完成这一工作,协会曾多次召开理论研讨会,在广泛研讨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大家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是外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

1制订标准

“十五”期间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的过程中,组织起草了符合中国外语教育特点的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该标准参考了“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thedublincoremetadataelementset)的相关标准,依据数据库结构完整性的原则,数据库建设兼容性的原则,管理、检索、调用数据的便捷性原则以及应用平台与用户界面友好、简洁的原则并结合了中国外语教育的特点,形成了外语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在此基础上协会多次组织会员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讨论外语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问题,最终在2005年外语专业委员会兰州年会上通过了外语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2007年,外语专业委员会大理年会上该标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修订,标准的制定使外语院校的资源建设在统一的规范下进行,为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作为资源建设的指导文件,标准也将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学校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

2模式创新

为避免标准成为“空中楼阁”,外语专业委员会在标准制定之初,就本着一切从资源共建共享的实际应用出发的原则,为标准的“落地”进行了积极的筹备工作。在标准制定完成之后,外语专业委员会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建立与标准相适用的资源建设平台和工具上来,适时引入教育技术企业,大胆采用协会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充分发挥院校在教学上和企业在技术上优势,推动标准的实施与应用,并为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2006年初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展开会议,会议决定分别委托北京竞业达公司和联想传奇公司开发基于标准框架的资源管理与平台和著录软件,以推动标准的“落地”,让标准为资源共建共享服务。

二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是关键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不仅制定了外语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还对该标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推广、应用和实施。

1建立符合标准的应用平台

依据外语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北京联想传奇公司和竞业达公司开发出了一系列专属的资源工具和平台,包括:外语资源编目工具、外语资源管理平台、外语媒体资产管理平台、校际资源交换平台,上述系列平台与工具的开发,从技术上保障了资源建设、资源管理、资源共享的应用和实施,实现了外语资源建设更加贴合专业外语和公共外语的实际教育需求的目标。

2免费向会员学校提供资源编目工具

外语资源建设的核心是一线教师,他们既是教育资源的使用者,同时更是资源管理、加工和整合的担纲者。如何最广泛地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成为资源建设成功的必备要素。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免费向会员院校提供编目工具的基础上,积极开发资源管理、加工、整合的工具平台,受到各会员学校的普遍欢迎。目前,在外语专业委员会中,已有一定数量的会员院校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和资源平台上开始了资源的建设,部分地区的会员院校已经在各地建立了地域性资源库,形成映射式分布,方便了资源的共享。

三资源共建共享内容是核心

标准再完善,技术再先进,没有资源作为依托,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2007年初,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发起建设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倡议,得到全国会员的积极响应。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成立了专门的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对资源库进行管理和维护。

1建设中国外语教育资源库

为营造开放、共赢的资源共享环境,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2007年底开始着手建设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从工作启动至今,已经有北京、天津、广州、河南、四川、云南等地的院校向资源库提供了超过5tb的外语教学资源,为实现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将越来越丰富起来,资源的共建共享将会不断地深入。目前,北京、天津、广东、云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的会员院校已经成为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直接受益者。

2设立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

为使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得到更高效的建设和应用,外语专业委员会还成立专门的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负责对共享的资源库进行统一查重、分类、整理和维护等工作,并组织专门的人员按照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元数据标准对资源进行逐条编目,以方便教师更快更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源,同时也为更广泛的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建立校际资源共享平台

为了解决校际资源共享的问题,2007年协会与北京联想传奇合作,联合开发了校际资源共享平台,平台的建立使协会会员院校之间的资源交互与共享变得便捷起来。各会员学校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利用该平台各会员院校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检索其他会员院校共享的教学资源,并可以在线点播和下载。从而将加速外语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工作。

随着参与资源建设的会员学校数量的增长,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将会极大丰富。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如何进行后续的资源管理被提上外语专业委员会的议事日程。外语专业委员会意识到今后责任重大,但坚信在委员会和会员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外语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会在外语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形成良性的互动。

参考文献

共享工程建设论文范文8

【关键词】旅游学概论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62-02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自2012年我国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以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高校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将旅游学概论作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来建设,可带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提升,为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课程基础。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也是在第一学期开设的入门课程,该课程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后续开设课程的了解及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等方面。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将该课程作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来建设,不仅可以引导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系统了解旅游学科的基础知识,全面认识旅游活动和旅游行业,也可以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并能对旅游管理专业其他课程的建设起到示范作用,有助于其他课程的改善和提升。

一、旅游学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申报标准体系不明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国家教育部通过对高等院校申报课程的审批而立项的,目前存在三个级别的类型:校级、省级和部级,在申报过程中必须依照相应级别的标准进行规范建设,确保各项内容符合建设标准。笔者所申报的旅游学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从级别上来讲是院级的(独立学院),但是在课程建设时要求按照《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中提出的标准来进行,这样使得初次申报的教师在具体的建设中要面临重重困难,在项目进行中期检查时有几门课程的负责人认为当初申报是院级的,课程建设执行时却要按照部级的标准建设,在实际进行中难度较大,所以在中期检查后经审批同意后取消项目立项。

(二)课程建设资源较缺乏。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课程资源是核心,丰富的资源可为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和保障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在旅游学概论的课程建设中,资源的缺乏制约着建设进度,主要表现在缺乏交互性辅助资源,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在线测试及答疑系统等。

(三)课程组的师资队伍梯度不够合理。优良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人才保障。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等的建设都要通过师资予以开发和实施,这就要求必须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优良的课程团队。精品课程申报时,笔者所在教研室总共只有4名教师,当时一起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到旅游学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项目中,但是在项目开始不久,其中有一名老师就辞职,而另一位老师则转岗到行政部门,致使项目组成员减少,就算剩下的两位老师也均为刚进校不久的职称为讲师的教师,而此时又没有适合的专业教师来补充,这就导致项目建设的难度再次增加,而且也缺乏有经验的和高职称的教师来做引导,无法实现师资结构和职称结构的合理化,更谈不上多样化的教学。

(四)课程建设项目中教学方法单一。虽然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打破了“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或缺乏灵活性同样是影响旅游学概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在旅游学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中,主要是依靠现代的多媒体技术,采用的是由教师构建学生知识体系,以讲授为主,学生是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都不是很好。

二、旅游学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质量提升策略

旅游学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建设中虽存在不少的问题,但实际上也有相关建设成果,如课程网站的完善、《旅游学概论》教材的出版、建设中经验的积累等,这些都将为申报高一级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提供基础条件和经验帮助。后期建设质量具体提升如下:

(一)明确申报标准体系,规范课程建设和发展。由于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积累了相关经验,下次在申报过程中,要按照相关级别的标准指标,进行规范化的建设和投入,避免建设中出现手忙脚乱,确保各项内容按照标准要求建设。在项目获得批准后,从专业师资、建设资金等方面对原先已经建设好的进行完善和优化,以便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确保旅游学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质量提升,教学效果良好。

(二)丰富课程建设资源,提高教学质量。首先,丰富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主要是补齐原先缺失的反映教学活动的必需资源,如推荐书目、前沿和热点问题等;开发能反映旅游学概论课程特点,可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在线测试系统、答疑系统、互动交流、本土化教学资源等。其次,实现校企合作,整合优秀教育资源。一是邀请旅游企业人士参与课堂教学,拍摄教学视频;课程建设团队成员进入旅游企业进行理论讲解,拍摄实践学习视频,逐步建立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电子教学视频资源库。二是可借助桂林市旅游局或旅游协会的力量,通过旅游企业项目委托或邀请旅游专家进行讲座,以专业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收集桂林市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中和本市旅游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实践经验,作为案例教学的素材,编写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案例库,开展案例教学。

(三)完善教学团队师资队伍,保证课程建设持续发展。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教学团队的建设,课程建设的效果也依赖名师高效的教学质量,更要依托教学团队力量合理完成,才能保证课程顺利进行,持续发展。一是合理配备教学团队人员,完善教学团队结构,在提升现有教师的职称、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的同时,既要为旅游管理专业专任教师提供去旅游企业实践的机会,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要支持和鼓励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学习进修,参加相关教学会议和学术交流,掌握旅游学概论课程所涉及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了解最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二是由知名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发挥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引导和师范作用,定期召开教研室活动,共同研讨旅游学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交流教学心得;也可与优秀旅游企业人士实现旅游学概论课程共享共建,将其吸纳加入课程团队,形成以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为主体,以旅游企业、行业专家为补充的高度复合型教学团队,增强团队综合实力。

(四)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和丰富性。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使用的方式方法不同,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必然会相差悬殊。在旅游学概论的课程建设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要,在充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同时要开发和创新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习过程和教学效果趋于最佳。一是举办讲座,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邀请工作经验丰富的旅游企事业中高层管理者以专题形式开展讲座,可以让学生了解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及相关问题,增加学生对旅游业现实和热点问题、行业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了解,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指明方向。二是项目教学法,可以尝试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协作为方式来进行教学安排与课程设计,可以由教师提出具体项目,让学生自由组成团队,完成项目从始至终的整个过程,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材料并进行汇报展示,教师对内容进行点评,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使课堂内容多样化,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语言表达、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旅游学概论所处地位极其重要,旅游学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更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课程建设虽有得有失,但既可以为其他课程提供示范效应,带动其他任课教师积极组建团队申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也对旅游学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效果有极大帮助,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孟秋莉.独立学院“旅游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探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9)

[2]鲍富元.论《旅游学概论》本科精品课建设与创新[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2)

[3]王纯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与实践――以《旅游学概论》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5)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2013年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2013JPK05)

共享工程建设论文范文9

    论文摘要:回顾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温州市支中心发展的历程,提出了关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建议,以解决共享工程发展中的困扰,使共享工程网点为我所用。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是文化部与财政部于2002年共同启动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并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十一五”规划,将共享工程列为七项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之一,其后又把共享工程提升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2008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了共享工程间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温州市支中心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在共享工程上马的当年就同步展开了建设工作。

一、共享工程发展历程

    共享工程实施六年来,实现了推广运行方式逐渐多样化、后台维护日趋便捷化、资源建设丰富化与特色化、网点建设快速化与规模化。

    (一)推广运行方式的演变

    在起步阶段,共享工程实施走的是“处处服务器架设,时时光/硬盘拷贝”的发展模式,基本上完全依靠中心自己的力量拓展基层点。此外旧常维护也基本依赖支中心,数据拷贝加本地服务器的模式本身导致日常工作量相对较大。2004年,vpn技术的引进,虚拟专用网络的建成,使得共享工程网络维护更加简单,资源更新维护在服务器端完成即可,提升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在意义、提高了基层中心对共享工程中信息资源的可用性。2007年,共享工程南方镜像站点的建立,使得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的资源获得性、可用性进一步提升。随着网络传输、卫星传输、光盘、移动硬盘等方式的引人和综合应用,网络传输体系不再单一,更加高效便捷,不管有无网络都有共享工程,有网络的地方更加快速便捷。

    (二)资源建设日趋丰富化、地方化,建成一个多层次资源建设体系

    在共享工程实施中,国家及省、市、县各级中心先后加人了资源建设的行列。国家一级的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内容包罗万象,是一个大百科全书式的资源中心,面向全国,并开办了农村版、社区版、企业版、少儿版,兼顾了普适性和特色性。实际上是共享工程初期唯一的专供资源。一些人往往把共享工程等同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这是由于初期资源提供的缺乏而导致的狭隘的理解。浙江省分中心随后也开发了自己的共享工程平台,建立了面向全省的特色数据库体系—浙江记忆(包含浙江家谱总目总要、风景浙江、越剧数据库、浙江名山古寺图录等)。2007年以来又加大了投人,向全省提供以账号登陆方式使用的商业数据库。2005年底,温州市支中心也利用搬迁新馆的契机开发建成了数字资源平台,除了外购部分商业数据库外,自己也开发出了温州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温州人著作数据库、温州地方文献目录、南戏专题网站、温州鼓词视频数据库等地域性较强的特色数据库。温州市各县也开始通过与省、市中心合作,积极发掘地方特色资源,申报数字资源建设项目。于是,瑞安藤牌舞、泰顺廊桥等都分别进人了项目申报审批阶段。

    (三)网点设施共享共建,实现规模化、全覆盖

    2006年6月,浙江省被文化部列为共享工程试点省。《关于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下发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始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合作。这一举措,使共享工程建设体系摆脱了人员、资金等的限制。于是,场地有了,遍布乡村社区的远程教育点及设施也有了,还有了电视机、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通过共享共建,对软硬件资源实现了互惠互利,创造了双赢的局面。大共享,超体系,宣传了自己,壮大了自身,实际效果明显,共享工程延伸到了温州市所有城乡地区。

    共享工程实施六年以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截至2007年12月底,温州市在网点建设方面,共建有共享工程基层示范点131个。其中,县(市、区)级分中心11个,乡镇级基层示范点48个,村庄、社区基层示范点72个。从2006年开始,与组织部门共享共建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暨共享工程项目,目前已建成5 989个教育点,共享工程基本覆盖了温州地区所有的行政村。在资源建设方面,除了可以同步接收国家中心和省分中心的资源以外,还依托温州市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建成了一个拥有 8000多种电子期刊、40多万册电子图书、7 000多部视频讲座和特色数据资源的本地数字资源库,总容量达到了。

二、对共享工程的几点思考

    经过六年的发展,共享工程点铺开了,文化信息资源也逐步丰富了。但是,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偏差和误区,管理上还存有不少盲点,远远没有达到深人人心的地步。其他与共享工程并列的七项文化重点工程项目,如村村通广播电视、重大文化自然遗产保护等都开展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茶,且反响强烈。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共享工程的社会认知度,更好地发挥它的社会效益。

    (一)应明确公共图书馆在共享工程中的角色地位

    公共图书馆是共享工程建设的主体,往往就是地区共享工程中心。事实上,共享工程已经成了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但是,很多人,包括公共图书馆的领导和实施共享工程维护的人员都对此认识不清,工作积极性和效率都打了折扣。其实,一方面共享工程挂靠在公共图书馆,直接利用公共图书馆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资源;另一方面共享工程投人的资金设备也能为公共图书馆所用,可以说是预算外的一笔投人,也是一种共享共建,共享工程其实就是构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两者水乳交融,最终提供的都是公共文化服务。同时,文化主管部门应积极介人,理清理顺关系,明确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职责,并给予一定的权利,投人人员和资金,在服务点的评定、复查方面让公共图书馆更多地介人,以确保信息的上传下达,及时掌握服务点的信息并把握发展方向。

    (二)保持方向,坚守文化服务阵地角色

    公益性为主、社会效益第一,是共享工程始终强调并应该严格遵循的原则。然而,在共享工程实际运行过程中,恰恰在这方面容易出现错误。在笔者撰写这篇论文的同时,就有共享工程服务点被媒体曝光。主要是某些共享工程服务点,在对未成年人及服务内容的管理等方面严重缺失,导致服务点与经营性网吧混淆。更为恶劣的是,共享工程的牌子反而成为一些经营性网吧应付相关部门检查的护身符。这说明了对共享工程认知度的缺失。否则,居心不良者就不可能挂共享工程之名,行网吧之实了。共享工程一直以来最让人批评的地方在于,或是规模小,缺场地、缺设备,无法提供服务;或是规模大了,性质变了,等同于网吧。如何加强对共享工程服务点的监管和服务点自律,维护好共享工程的公益性,必须进行更多地思考与付出更多地行动。有一点应特别注意,那就是:电子阅览室作为共享工程的主要部门,但不是唯一载体。四川省广元市图书馆在帐篷内几十平方米的空地上,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视频资源、计算机和投影仪等简单设备为各个安置点灾民放映电影,深受民众欢迎。他们通过最简单、最基本的服务,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最显著作用。提供服务过程的本身就是最好的宣传方式,良好的形象塑造也能带动自身的发展。

    (三)加强资源建设,提供内容丰富而有特色的服务

    共享工程之所以成为共享工程,其根本在于它所提供的服务。上到国家中心、下至基层服务点,都应该是资源建设和提供的主体,都应该各尽所能、力所能及地建设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要根据需求和资金情况,可以直接外购人一部分成熟的、利用率高的商业性数据库,如万方、维普、cnki、龙源、读秀等,同时结合地方特色,自建部分数字资源,如温州市鼓词视频点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点播率很高。同时,在开放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产权的问题。    (四)扩大、夯实共享工程建设体系

    共享工程要发展,通过建设示范点可以达到良好的示范和宣传作用。通过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合作,已使共享工程网点布局趋于全区域化。其他可以合作的空间依然广阔,如与教育系统、广电系统的合作仍有待开拓,与它们合作必然会促进共享工程的极大发展。这是共享工程发展壮大自身的内在要求,其实也是节约型社会、合作型社会的必然需求。

共享工程建设论文范文10

关键词: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装饰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49-04

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3年至2010年,教育部已累计评审出国家精品课程3 892门,建设成效非常显著。精品课程建设对推动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可归结为:(1)引导各高校关注教学质量,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结果,注重从规模到内涵的发展。(2)强制性地让高校加强课程建设及课程资源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与资源共享。(3)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教师投入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4)使教师和学生受益,部分实现了资源共享。但不可否认也存在各种问题,除大家公认的学科分布、知识产权外,还存在以下问题:(1)重建设、轻共享。各个院校对精品课程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除本校外,其他学校使用少,共享率低。(2)重评审、轻更新。各个院校关注课程评审,关注评审指标,但评审过后,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更新率低,对网站维护不够。(3)互动性差。不能充分利用网络使教师与学生或使用者互动。(4)定位不准。许多精品课程建设是为评上国家精品课程,关注的是评审条件,不是更好、更方便学生的使用。(5)视频较少,不能很好地为学习者服务。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于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 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5 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由此可见,精品开放课程不仅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与发展、转型与升级。

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认识及建设策略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2012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又颁布了《关于开展2012年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明确了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推荐范围、推荐条件、建设要求等等。

根据上述文件和《2012年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高职)》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新一轮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处理好与原课程的衔接,另一方面要结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要求,在原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转型和升级。

(一)转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前提

根据文件精神,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目的非常明确,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通过共享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这与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目的有显著的区别。因此,从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到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必须从建设目的、服务面向、建设思路、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转型。其中,最重要的转型是服务面向的转型,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要求服务对象从服务于教师向服务于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转型。

从单纯的面向教师转型为面向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教学思想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不善于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服务面向的转变,实质上要求教师践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更

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自主学习平台和丰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衔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基础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5 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其中,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这就明确要求新的国家精品资源课程应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两者之间应该在团队、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等方面有良好的衔接。

1.团队衔接。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团队是在“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求下组建的,并且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积累了一定的课程建设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新的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重要力量。新团队应该在原团队的基础上,增加行业企业的人员和教育技术骨干,体现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特点。

2.课程内容衔接。原国家精品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等内容,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新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在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领域的发展,进行补充、完善和提高。

3.课程资源衔接。原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一般包括了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案、电子教材、学习指导、习题库、典型案例库、素材库等内容。这些也是新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基本资源要求,应通过规范化、格式化整理,加工整合到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中,避免资源浪费。

(三)升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核心

服务面向的转变要求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必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资源、课程传播与开发技术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求和目标。

1.课程目标的转变升级核心是在注重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即要关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还必须将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自主学习的方法、技能等融入课程目标。

2.对高职高专课程内容的选择(升级)应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设计重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开发应强调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而不是知识体系的完整”。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职业岗位技术工作,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转变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方式,强化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意识和方法。

4.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分为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课程的基本资源要求系统完整,能反映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课程资源配置和应用,反映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的教学风采。课程的拓展资源要求有一定的社会覆盖面,涵盖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岗位技能培训、新技术普及、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课程资源应丰富多样,以灵活性、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将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习者,提高课程学习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进行有效学习,使学习者的个性得到彰显,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建筑装饰设计”申报国家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实践

我院的“建筑装饰设计”课程2007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当时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仍是理论+集中实训的模式。在总结多年课程建设和改革成果的基础上,2012年申报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过对原课程的转型、衔接和升级,其课程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建设团队体现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特点

新团队是在原团队的基础上,增加企业技术人员和教育技术骨干组建的。团队负责人有丰富的教

学经验和课程建设经验,主持过多项校企合作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团队成员也有多人多次参与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且成效明显。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了课程建设,并承担了一定的实践教学任务。

(二)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更加准确、清晰

“建筑装饰设计”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课程以建筑装饰设计基本知识为基础,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手段,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对家居、办公、餐饮、商业、酒店等不同类型建筑空间的设计实践,使学生掌握建筑装饰设计必备的基本知识,掌握一般装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具备一定的建筑装饰设计创作、表现和沟通表达能力及从事建筑装饰设计所必需的基本职业素质,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和职业素质的形成。

(三)课程开发以真实的工作过程和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依据

课程开发设计总的思路:行业企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知识、能力、素质分析——课程内容解构与重构——项目设计——教学设计——课程实施——教学评价设计。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行业企业调研为前提,校企共同对建筑装饰设计所必需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并共同确定本专业学生所需的课程知识体系、职业技能和素质目标,重构课程内容。

2.以任务布置——现场采寸——采寸图绘制——方案与提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提案审核——施工图审核——综合评价的实际设计过程为导向,设计工作项目和学习情境,并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构建建筑装饰设计的基础阶段、初步阶段、提高阶段、综合阶段,按照教学周安排课程项目,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序化。

3.“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主要是建筑装饰设计基本能力,其实质是培养学生掌握解决建筑装饰设计基本问题的能力,即要能掌握建筑装饰与空间、材料、造型、尺度、艺术等方面的关系问题。经过大量行业企业调研,装饰设计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掌握建筑装饰设计基本知识,更需要大量工程项目的实践。因此,应围绕建筑装饰设计的基本问题,对原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打破理论课+集中实训的旧的课程模式,引入典型的工程项目实践,将理论知识融入每个项目中。同时,在兼顾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项目过程系统化原则的基础上,突出项目主题(重点能力培养目标和主要侧重的内容)。全部课程内容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形式融入项目中,形成以建筑装饰设计基本知识为基础,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手段,以装饰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四)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实施工学结合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我院现有的工作室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对内结合课程开展项目教学,对外承接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的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融课程、教室(工作室)、生产实践为一体,变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使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实施工学结合,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五)校企合作开发建设课程资源

在原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联合有关企业开发课程资源。

1.联合上海松下盛一国际企业,引入松下系统先进的工作流程和标准化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现场采寸标准、采寸图绘制标准、方案与提案设计标准、施工图设计标准、提案审核标准及施工图审核标准,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2.引入企业全套工程案例,进行教学开发,完善工程案例的任务书、投标书、虚拟演示动画、方案图、施工图、施工过程图像、竣工实景等内容,作为学生研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开设校园威客,承接并满足周边区域企业、个人等公众的服务需求;设置项目源信息、项目承揽、项目指导、项目提交等对外承接真实工作任务的通道;打通课程与社会需求的资源沟通渠道。

4.开设课程论坛,加强师生互动。论坛有作业区、共享区、交流区、精彩转贴等,以此加强师生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资源共享。

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十二五”规划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的重

要内容,直接引领课程建设的方向。通过“建筑装饰设计”申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实践,笔者认为,高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应采取“衔接、转型、升级”的建设策略,既要处理好与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衔接,又要对其进行转型和升级。同时课程建设一定要体现高职课程的特色,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突出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

参考文献:

[1]吴宁,冯博琴.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2(11):6-9.

[2]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80-85.

共享工程建设论文范文11

关键词: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装饰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49-04

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3年至2010年,教育部已累计评审出国家精品课程3 892门,建设成效非常显著。精品课程建设对推动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可归结为:(1)引导各高校关注教学质量,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结果,注重从规模到内涵的发展。(2)强制性地让高校加强课程建设及课程资源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与资源共享。(3)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教师投入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4)使教师和学生受益,部分实现了资源共享。但不可否认也存在各种问题,除大家公认的学科分布、知识产权外,还存在以下问题:(1)重建设、轻共享。各个院校对精品课程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除本校外,其他学校使用少,共享率低。(2)重评审、轻更新。各个院校关注课程评审,关注评审指标,但评审过后,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更新率低,对网站维护不够。(3)互动性差。不能充分利用网络使教师与学生或使用者互动。(4)定位不准。许多精品课程建设是为评上国家精品课程,关注的是评审条件,不是更好、更方便学生的使用。(5)视频较少,不能很好地为学习者服务。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于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 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5 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由此可见,精品开放课程不仅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与发展、转型与升级。

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认识及建设策略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2012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又颁布了《关于开展2012年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明确了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推荐范围、推荐条件、建设要求等等。

根据上述文件和《2012年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高职)》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新一轮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处理好与原课程的衔接,另一方面要结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要求,在原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转型和升级。

(一)转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前提

根据文件精神,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目的非常明确,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通过共享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这与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目的有显著的区别。因此,从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到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必须从建设目的、服务面向、建设思路、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转型。其中,最重要的转型是服务面向的转型,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要求服务对象从服务于教师向服务于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转型。

从单纯的面向教师转型为面向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教学思想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不善于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服务面向的转变,实质上要求教师践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更

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自主学习平台和丰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衔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基础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5 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其中,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这就明确要求新的国家精品资源课程应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两者之间应该在团队、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等方面有良好的衔接。

1.团队衔接。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团队是在“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求下组建的,并且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积累了一定的课程建设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新的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重要力量。新团队应该在原团队的基础上,增加行业企业的人员和教育技术骨干,体现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特点。

2.课程内容衔接。原国家精品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等内容,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新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在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领域的发展,进行补充、完善和提高。

3.课程资源衔接。原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一般包括了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案、电子教材、学习指导、习题库、典型案例库、素材库等内容。这些也是新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基本资源要求,应通过规范化、格式化整理,加工整合到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中,避免资源浪费。

(三)升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核心

服务面向的转变要求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必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资源、课程传播与开发技术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求和目标。

1.课程目标的转变升级核心是在注重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即要关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还必须将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自主学习的方法、技能等融入课程目标。

2.对高职高专课程内容的选择(升级)应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设计重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开发应强调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而不是知识体系的完整”。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职业岗位技术工作,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转变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方式,强化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意识和方法。

4.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分为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课程的基本资源要求系统完整,能反映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课程资源配置和应用,反映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的教学风采。课程的拓展资源要求有一定的社会覆盖面,涵盖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岗位技能培训、新技术普及、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课程资源应丰富多样,以灵活性、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将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习者,提高课程学习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进行有效学习,使学习者的个性得到彰显,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建筑装饰设计”申报国家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实践

我院的“建筑装饰设计”课程2007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当时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仍是理论+集中实训的模式。在总结多年课程建设和改革成果的基础上,2012年申报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过对原课程的转型、衔接和升级,其课程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建设团队体现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特点

新团队是在原团队的基础上,增加企业技术人员和教育技术骨干组建的。团队负责人有丰富的教

学经验和课程建设经验,主持过多项校企合作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团队成员也有多人多次参与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且成效明显。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了课程建设,并承担了一定的实践教学任务。

(二)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更加准确、清晰

“建筑装饰设计”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课程以建筑装饰设计基本知识为基础,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手段,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对家居、办公、餐饮、商业、酒店等不同类型建筑空间的设计实践,使学生掌握建筑装饰设计必备的基本知识,掌握一般装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具备一定的建筑装饰设计创作、表现和沟通表达能力及从事建筑装饰设计所必需的基本职业素质,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和职业素质的形成。

(三)课程开发以真实的工作过程和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依据

课程开发设计总的思路:行业企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知识、能力、素质分析——课程内容解构与重构——项目设计——教学设计——课程实施——教学评价设计。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行业企业调研为前提,校企共同对建筑装饰设计所必需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并共同确定本专业学生所需的课程知识体系、职业技能和素质目标,重构课程内容。

2.以任务布置——现场采寸——采寸图绘制——方案与提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提案审核——施工图审核——综合评价的实际设计过程为导向,设计工作项目和学习情境,并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构建建筑装饰设计的基础阶段、初步阶段、提高阶段、综合阶段,按照教学周安排课程项目,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序化。

3.“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主要是建筑装饰设计基本能力,其实质是培养学生掌握解决建筑装饰设计基本问题的能力,即要能掌握建筑装饰与空间、材料、造型、尺度、艺术等方面的关系问题。经过大量行业企业调研,装饰设计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掌握建筑装饰设计基本知识,更需要大量工程项目的实践。因此,应围绕建筑装饰设计的基本问题,对原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打破理论课+集中实训的旧的课程模式,引入典型的工程项目实践,将理论知识融入每个项目中。同时,在兼顾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项目过程系统化原则的基础上,突出项目主题(重点能力培养目标和主要侧重的内容)。全部课程内容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形式融入项目中,形成以建筑装饰设计基本知识为基础,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手段,以装饰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四)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实施工学结合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我院现有的工作室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对内结合课程开展项目教学,对外承接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的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融课程、教室(工作室)、生产实践为一体,变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使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实施工学结合,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五)校企合作开发建设课程资源

在原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联合有关企业开发课程资源。

1.联合上海松下盛一国际企业,引入松下系统先进的工作流程和标准化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现场采寸标准、采寸图绘制标准、方案与提案设计标准、施工图设计标准、提案审核标准及施工图审核标准,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2.引入企业全套工程案例,进行教学开发,完善工程案例的任务书、投标书、虚拟演示动画、方案图、施工图、施工过程图像、竣工实景等内容,作为学生研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开设校园威客,承接并满足周边区域企业、个人等公众的服务需求;设置项目源信息、项目承揽、项目指导、项目提交等对外承接真实工作任务的通道;打通课程与社会需求的资源沟通渠道。

4.开设课程论坛,加强师生互动。论坛有作业区、共享区、交流区、精彩转贴等,以此加强师生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资源共享。

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十二五”规划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的重

要内容,直接引领课程建设的方向。通过“建筑装饰设计”申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实践,笔者认为,高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应采取“衔接、转型、升级”的建设策略,既要处理好与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衔接,又要对其进行转型和升级。同时课程建设一定要体现高职课程的特色,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突出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

参考文献:

[1]吴宁,冯博琴.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2(11):6-9.

共享工程建设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1国家精品资源课程建设发展现状

2011年10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5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1]。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建设的目的是“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2]。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其中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通过对2012年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高职)的解读,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之于课程建设有了清晰的认识:

(1)校企合作突出。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审指标中,二级指标建设方式中,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设计、开发、使用、推广课程;二级指标教学队伍中,要求行业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并承担一定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特别是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2)强调创新。在建设目标设定、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教学与评价方法设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等方面强调要有所创新。在课程拓展资源方面,要求原创性资源比较高。(3)突出实践性。课程教学应以工学结合为手段,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团队教师应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主持(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成效明显。(4)课程基本资源系统完整。能反映本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课程资源配置和应用,反映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5)课程拓展资源要有一定的社会覆盖面。涵盖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岗位技能培训、新技术普及、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

2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发不深入,不充实,不善于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案例的丰富性还不够,横向资源学习欠缺。(2)课程理论与实践衔接不紧密,实践教学得不到有效落实。教学中难以100%还原实际工作情境。建筑装饰设计课程的教学显得分量不足,学生在校外实训中主要是观摩,也难以直接参与进去。(3)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单调,仍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讲解、提供项目、学生画图、批改作业,形式也很单一。项目资源的采集,学生难以参与进去,主要还是教师提供。(4)课程的考核方法比较单一,重形式、轻技能,缺乏实质,和“设计员”职业资格考试能够吻合,但就课程目标来说还是有些脱节。

3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3.1课程设置

(1)教学理念要先进。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相关文件中,体现出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受益非线,同时也应该与兄弟院校多交流探讨学习,要体现高职课程的特色。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基于工作过程设计开发课程。(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3.2课程资源建设要丰富

课程资源包括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应该有条理、完整、丰富,同时也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到位:

(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联合企业,引入企业先进的工作流程和标准化资源,教学过程引入现场标准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2)引入公司全套、完整的工程案例,进行教学开发,完善工程案例的任务书、投标书、虚拟演示动画、方案图、施工图、施工过程照片或视频、竣工实景照片等,作为学生研究学习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3)引入互联网上的设计项目源,作为学生的课堂或者课外有兴趣自己参与的项目制作。(4)有效运作课程论坛,以及通过qq群,加强师生互动。论坛设置有作业区、共享区、精彩转贴、交流区等,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资源共享。

3.3明确教学目标,打破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高技能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精心筛选,突出“理论必需、够用即可,强化实践应用和操作熟练”的教学思想,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够用为度。根据内容选择要做到基础性、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为一体。课程结构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打破传统课程的知识结构,尝试将原有课程内容整合为建筑装饰设计入门、家居空间室内设计、办公空间室内外设计、餐饮空间室内外设计、商业空间室内外设计等内容,这样以典型空间为载体的整合,使得学生对知识更易于把握和接受。

3.4突出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以学生为主体

(1)将现有的工作室充分发挥出其特有实际性的作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结合课程辅助开展项目教学,另一方面承接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融课程、工作室、生产实践为一体,实行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真正实施工学结合,实现“做中学,学中做”。(2)课程内容职业化。以职业岗位职业需求为依据,进行课程建设。职业岗位需要什么,专业课程就教授什么。(3)课程实施项目化。项目驱动教学法,项目来源要鲜活,以威客等网上的项目源,或身边就近的项目源为训练内容,课程围绕项目进行。(4)课程建设开放化。让市场的手伸进校园,审定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技能训练大纲,审定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的标准及方法,有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展。专业管理委员会形成“学校、行业协会、企业”三赢的合作模式。

3.5要将素质教育容融入教学,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

在一个人综合的能力和素质当中,最重要的是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绝大多数公司招聘人才时更看重专业以外的职业素质。除了人文素质、就业指导等选修课程外,在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中也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要能承受在成为真正设计师之前的磨砺或在其他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并解决,更好地适应行业环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2011.

[2] 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