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时间:2023-07-25 17:16:29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 专业素质 新要求

据目前小学生语文教程来说,新课程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前进,所以我们要以新的理念去看待小学语文教程,老师也要抛弃旧观念、旧思想,要以新时代的观念去对小学生进行教课,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接受,培育出新时代的三好学生。由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要求一些高等师范院校改变对师范生的教育模式,对师范生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这不但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能增加小学语文教育者的素质修养,加强师资力量,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模式的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新要求的具体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新的教学观念;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要广泛、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在文学方面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努力学习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小学语文老师应具备新的教学观念

小学语文教师具备的教育观念是社会教育活动是否能被人们认知的关键,因为这不但能体现出社会对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且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教学观念与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随着时代精神的变化而变化,要把它当做自己教学观念革新的基石,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满足新课程的需要,这对教学教育模式的现代化非常的重要,而小学语文教师在新的教学观念下要有以下两方面所必须具备的内容。

(1)从宏观的认知角度来说

从宏观教育的角度来说,小学语文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学生接受基础知识的初始,这决定这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景,关系到社会对教育的认可程度。所以,根据这样的观念,小学教师应该把儿童的智力发展作为重要的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培育儿童继承学习文化的方式,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对儿童学习知识进行整体规划。

(2)从语文教育的认知角度来说

在语文教育认知这一方面上来说,“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中心思想,目前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键是课程的革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是关系到一个学生能学好其他知识的根基,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对自身素养提升的关键。”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把语文教育学的教学标准定为“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和对文化底蕴的理解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培育学生“语文素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师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根据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构建方面讲,教师的知识构建是相对单一的,这是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教师在任教当中只是固定于一门学科,这就对老师教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学科,其内容十分的强大,若是教师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怎能对学生进行教课。例如,在课堂生学生提出了为何有民族文化这一说或是民族文化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关于语文的问题,实则又包含了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若教师的知识只局限于语文学科,那么教师就无法完好、准确的回答学生的问题,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要做到:第一,建立“全科型”教师教学结构,小学语文教师至少要拥有三门或三门以上的专业学科,熟练掌握其知识内容,从而为小学语文教育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教学语文教师对教学上要有综合化的知识结构,这一方面是教师自身教学的需求,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掌握很多学科知识来满足对语文教学上的需要,例如,在一个教学课堂上讲到《麻雀》这一文章,有学生对文中这样一句话产生了疑惑,“使得它飞下来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而不是情亲的力量呢”这时教师若是掌握多元化知识,就能做出很好的回答,但若只是有单一的语文知识,那就无从解答。还有一方面是小学教师在学习其他学科后对其理解的角度,所涉及的范围,对其看待的思想方式上是否有深刻的探讨,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有利于对学生的教学,才能把其他学科与语文教学恰当的融合在一起,只有小学教师的知识广泛了,学生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小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小学教师的文学素养没有过多的要求,也没有太多的培育,但新课程的改革就要求了必须着重提高小学教师的文化素养,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专业素养,而在过去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只是把语文课本上的只是单一的读一遍给学生,没有准确的掌握语文内容的整体和实践,这样使学生丧失了审美观念和文化的熏陶,这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例如,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讲课文时,只是让学生听一听,把课文上的生字写一写,能说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若学生把这几项掌握了就算是掌握了知识,那就只能说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任何作用,还需要在思想品德、思维活动、不断创新、体现个性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文化素养对学生进行培育。小学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努力学习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这个职业来说历史悠久的定义,小学教师承担着很大的任务,所以,只有不断的提高对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才能够提升学生的素质,小学教师在新课改革后必须满足新课改革的要求,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做到符合新课改革对小学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2

[论文摘要]:文章从媒介素养的深刻含义、媒介素养教育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时代的必然要求、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沿革现状及对我国开展语文媒介素养教学的建议等方面,阐述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一、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时代的必然要求

在现代信息社会,人们被形形色色媒介信息所包围,信息媒介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中学生对媒介的认识、选择与接触,对媒介信息的甄别与判断,以及对媒介的使用等,都直接关系到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包括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

社会的发展对当代人提出了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即:具备信息时代的新素质—媒介素养;对教育提出了适应时代的新内容—媒介素养教育;为中学语文教学适应时代需要指出了新的思路—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媒介素养对于能力的要求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媒介素养是一种具有综合意义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它在传统的语文教育基础上建构了一种融合时代因素、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紧密结合当前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在素质教育指向下语文教育由“纸面文章”走向“实践应用”的重要通道。

今天的语文教育应教给学生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基本的视、听、读、写、说的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从而学会使用社会的一切信息资源以完善自我、促进社会发展。

二、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语文学科教育实践的国际考察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198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下,学校媒介教育开始形成规模。目前许多国家已将媒介素养教育列为必修课在中小学开设。1987年,加拿大安大略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立法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高中英语课程的省份;1999年9月,媒介素养教育正式成为全加英语语言文学课程的一部分,成为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目前,加拿大各省都已把媒介素养教育整合为学校的核心课程—语言课的一部分。1995年,英国教育部修订的国家课程框架要求2000年以后的英语教学必须增加动感图像文本的学习内容。目前,美国各州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均含有媒介素养教育的规定。我国港台地区及印度也开始重视媒介素养教育,而我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实践研究尤其缺乏。

鉴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与其母语教育的特殊地位,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母语教育是信息时代世界母语教学的必然趋势。站在国际教育的视角上,我们会发现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语文学科教育是时代要求的必然趋势,在语文课程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佳平台,也是实现“语文素养”教育时代新要求的最佳途径。

三 、对我国开展语文媒介素养教学的建议

1.加强语文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实践。对研究界来说,不但需要介绍西方先进国家母语媒介素养的历史、现状和标准,还要深入研究语文媒介素养的定义、特征及其发展序列;不但要研究语文媒介素养教材的编写特征和方式,还要探索语文媒介素养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不但要介绍国外的先进经验,更要做好这些经验的转化工作,使其为中国语文教育事业服务。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探索怎样在高考中增加媒介素养的考试范围,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在推广语文媒介素养时都曾遇到过很大的阻力,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大学入学考试中没有将媒介素养问题纳入考试范围,因而很多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冒风险。现在,英国已经很明确地将这一要求体现在中学准高级水平考试的语言测试中,美国的全国英语教师协会也在1997年通过一个决议案,呼吁各大学入学考试机构将语文媒介素养的要求体现在英语科目的考试要求里,以此推进高中阶段的媒介素养教学活动。如果能在考试研究中取得突破,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广大中小学教师不令自动。

2.慎重第一。语文媒介素养是一个社会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以及文化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使用和推广不能离开这些基本条件。在教育和教学层面,语文媒介素养或者媒介素养能否作为一个国家、地区或者学校教育当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方针加以重视和落实,语文教师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承担起这一艰巨的工作,学生是否愿意进入这样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以及家长或者社区是否已经做好了接受或者支持的准备等等。所有这些要素都将共同作用,决定语文媒介素养能否取得成功。尝试媒介素养教学的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媒介素养决不是包治语文教育百病的良药,它甚至是一把双刃剑,条件不成熟,准备不充分,或者运用不得法,都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3.需要排除对语文媒介素养的误解。有的人把语文媒介素养理解成信息技术的操作素养,即语文多媒体教学,这实在是一种浅薄的陋见。我国对语文媒介素养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还刚刚起步,还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可提供

参考,但这决不是广大语文教师保守观望甚至拒绝的理由。作为一线教师,要千方百计学习钻研,主动尝试,将成功的实践和事例聚集起来,形成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高潮,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对语文媒介素养的决策和实施。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3

一、小学语文教学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改革

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传统教学的创新和质变。

关心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注意启发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这是时代的要求,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小学语文课应担负的重任.为此,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怎样站在时代的高度,拓宽眼界,以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反思过去,研究教学中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变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现状.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创新不是全盘否定过去.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语文有它自身的特点,语文教学有它基本的规律。因此,我们在重视、尊重和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应以科学的态度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打开新思维,找到新办法,创造新经验。

回顾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可以看出,今天所强调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创新精神等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改革形成的,今天它又成了我们再创新的坚实基础。这些,是不能丢的。我们当前的任务是,在新形势下,对课改这一\'重大课题,如何加深认识,如何重视,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更深入、更努力、更扎实地做得更好,使之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应该说,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和将来,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不能一讲改革,就对原来的语文教学持一概否定的态度。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教育理应体现自身的特点,如果忽视或者背离了这些特点,就有可能走偏方向.大家知道,汉语言是表意文字而不是表音文字,汉语言文字的表意性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而且汉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因而,学习汉语自然地与思维联系起来,自然地与感悟内容联系起来。同时,我国语文教育的许多成功经验,如多读、多写、多背涌、多积累,多感悟、多温习等等,也是由汉语言与外语不同的自身特点所积累的优良传统,对此应该继承下来,并不断补充发展,不可放弃。

语文教学要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就没有创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有的就不能变。在课改目标下,语文教学哪些应改变,哪些不应改变呢?

按照《标准》的解释,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其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课程,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其基本策略的课程,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的课程。这就是语文课程的特性,不能变,也不应该变。否则语文课程就变味了,变形了,变质了,异化了,语文课也就不再是语文课了.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识字、写字在通过读书学会读书;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词语、品评词语;在读书中揣摩文字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字的表达方式等等,是不能变的.不但不能变,还要抓住不放,做得更好。一句话,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学习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这就是语文课上的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白白浪费时间去干别的什么,而不在语文课上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这样的课能说是语文课吗?

三、正确处理新教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关系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4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学科自主探究的能力。就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随后就构建新时代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新时代高中课堂优质高效

一、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教师的教学认知出现问题。当前的很多语文教师把语文看成是“语言”的表达工具,在语文课程教学时讲述的是语言描写、讲述的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讲述文章是如何进行情感表达的、再就是对文章中的成语、字、词的含义进行讲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提升了,但偏离了新时代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本意。2.教师课堂提问出现问题。教师设置问题面向一切学生有助于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进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这本来是好事,然而好像是“矫枉过正”,无独有偶,又出现了满堂课的提问,并有“兴风作浪”的作怪气势,这样做的弊端是十分有害的。因为“提问教师设计”,学生回答后得到的确认也是“教师确认认可的”,都没有学生的“功劳”在里面,哪还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理念。

二、构建新时代高中语文有效课堂

1.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识基础,引导学生去思维、去正确认识世界。一是做到随时更新教学理念。比如,某个教师的教案非常漂亮,并被以公开课进行示范,但是一味地用这个教案来给不同时代的学生上课,不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一致,而且得不到更新教学内容会误导学生。二是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知道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一切围着学生转,教师的作用是主导和引导,是迎合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脱离了学生,空谈语文教学和张扬自己的个性,就达不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三是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为此在教学中要尊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大胆取舍教材,对学生增长素质有用的去学习,对增长素质无用的大胆舍掉,不要面面俱到的学习教材,同时根据学生的喜好,可以把后边的内容挪到前边来教学。总之一句话,教师教学所做的一切都得围绕学生转。四是要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进行教学。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知识多一些,然后服务于社会,为此教师不能一味地教学教材,而要拓展教学,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和联系,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传递。五是摒弃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借助新科技多媒体教学,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明晰化。六是语文教师要提升素质。教师不要认为自己的知识够用了,就不用再更新学习了,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方能不被社会淘汰。我们要承认语文课教学不单单来自于教材,更多的来自于教师从课外获取更多的知识,否则新时代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满足。2.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迎合学生的喜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一是在课堂上教师要和学生“打成”一片,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分层次教学等科学的方法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自由自在的畅所欲言,和谐状态下互动交流,然后给学生激励性评价,从而营造良性竞争的课堂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进而构建高效优质课堂,让学生学有所得。二是高中学生情感丰富,有个人崇拜的迹象。为此,高中语文教师要进行情感教学,以情换情,让学生“爱屋及乌”,激发学生的“学不好对不起教师”情感;同时,用教师的个人的“文学素养”魅力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要有豪放之情;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则要声调低尽显“老年无依、失落孤寂”情感;在教学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则表现为悲愤和沉痛。所以,教师的教学要针对不听教材的不同文章,尽显不同情感,从而把个人情感诠释给学生,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3.依据教材精选教学内容。素质教育要求的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创新教学,以便迎合学生的所求所需。为此,教师要研究好学生的喜好和需求的同时,研究好教材,加强对教材的把关,认真考虑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哪篇文章可以不讲,哪篇需要细讲,哪篇可提前讲,哪篇需要靠后放都需认真研究。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的主要问题精华要点,并对一节课知识量的传授进行了严格控制,以便为学生安排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进行创新思维培养,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为构建有效高质课堂奠定基础。总之,在实践教学中要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更新教学理念,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创新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构建新时代的优质高效课堂。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5

关键词:情感教育;网络内容

静观中国近百年的教育现代化进程,语文无疑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学科,是吸收外来思潮最为活跃、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

直到1923年由胡适、叶圣陶等主持起草了中小学语文科课程纲要,中国语文教育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化的课程。这一阶段的语文教育着眼于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开放性强,吸收外来思想活跃,文化氛围浓厚。

到1953年,随着前苏联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语文教育活动的发展深入,“红领巾教学法”风靡一时,在当时的语文教育界反响很大。1956年推行汉语与文学分科教学,并提供了大量分科教学的实践经验,这在语文教育发展史上是一次重大突破,但只实施了三个学期就夭折了。之后段落分析便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而提问法、谈话法被看作唯一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要求语文课堂教育回归生活、服务生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仍惯性地把教学重点放在能提高考试分数的语言学教学上,片面关注汉语言学的系统知识学习,精彩的篇章被逐步分解为生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文本中的灵动没了,感受、领悟、欣赏的过程被简单的训练代替了。这样显然不利于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也谈不上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联系教学实际,尤其是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堂,我们会发现问题重重。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使老师的神话形象已不复存在,学生随意质疑,权威消失。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网络与手机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课堂上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越来越失去吸引力。这就要求我们面对学生实际,转变思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回归语文教学本身的意义。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种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生命的质量首先在于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在于生活感受的愉悦性。”①语文教学应“它更多地注重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晤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②

然而要求现在的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愿意阅读,并寻求共鸣,其实已属不易。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大量的快餐文化泛滥,新鲜刺激的游戏消耗着学生们仅有的精力。如何吸引学生感受文字之美,成为语文情感教育的关键。

当人或事的具体情境与自己所处的情境相类似,就会产生情感共振,进而引起与此相似的情感冲动,这种心理现象即为共鸣。而现在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优越,对很多情感比如苦难、坚韧、同情……缺乏体验。当然教师在讲授时,不能只从理论上灌输,这样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收效甚微。教师可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从当前热点人物的人生经历谈起,吸引学生参与讨论,进而列举古今中外相关的典型事例,去感化、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要创新教学模式,融入网络内容,体现一个时代语言文学活的精髓。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吕叔湘先生就提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人,必须认清两个问题,一是认清他教的是什么;二是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③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学生选择也日趋多样化,更新语文教学内容势在必行。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学生影响巨大,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又只会带来不良影响,既然网络之于学生生活是无法规避的,那么我们能做的只有直面它,因势利导,使之为我所用。反映到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上,就要求我们能够有意识地把网络时代出现的新现象纳入日常语文教学之中。

但融入网络内容并不是应用多媒体教学,或是播放PPT等单纯的教学手段,更要关注的是及时网络化语文教学的内容,使之更具包容性,更贴近生活。

语言是鲜活的,文学也是不断发展的,网络时代的语言文学不管是多么的驳杂,也是新时代的语言文学现象。逃避不是办法,无视也解决不了问题。我们所要做的是,站在学生视角打量网络文化。从网络热点词汇、事件、文学现象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巧妙安排,引入传统教学内容之中。在新旧的对比中,从当下的情感体验联系扩展,一切在趣味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才能让学生沉浸其中,才能让学生思考、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注释:

①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6.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语文;个性化教学

加强新媒体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运用,其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手段,而且要求语文老师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提高认识,认真研究揣摩,恰到好处地运用新媒体技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语文个性化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对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时代主流,新媒体概念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用户提供信息全面服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也极大的改变了学生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语文课堂教学应主动适应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全新挑战,充分把握新媒体技术发展规律,结合语文教学特点,利用好新媒体这个基本载体,进一步创新语文教学理念和方式,让新媒体更好的服务于语文课堂的个性化教学工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创造的重要教学和交流平台,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将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考方式产生很大改变,这对当前提升语文教学水平也是一个重大机遇,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二、加强新媒体时代语文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具独特个性。在长期语文以来,教学中普遍容易忽视个性,忽略个体的需求。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加强个性化教学,培养有个性有思维的学生。个性化是教学的灵魂,没有个性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精神达不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应突破固定的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风格,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件多媒体课件,提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在语文课件制作中,应用新媒体技术独具个性地研读制作教学内容,精心对教材内容加工提炼,全面深入挖掘高职语文教材的内涵,特色突出地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精心安排好语文教学结构,掌握好教学的节奏。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自我人格魅力和思想魅力,加强思维引导,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认真思考,真正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内容情境中,实现心灵的融合感悟,体会到课文内含的丰富情感,体验到课文内含的人文美感,在个性化教学中让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思想美全面深化,从而获得个性化的美感。新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就是应在语文个性化课堂教学中运用好多媒体技术、有关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整合,从而有效完成语文课程的个性化教学。多媒体课件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作为技术工具和教学媒体,有效实现教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并培养出具备创新型思考型和实践型的高素质人才。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学生学习的的主观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实现新媒体技术的在语文个性化教学中的措施

在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课堂的个性化教学要,应加强以下措施。

1)精心设计制作好语文课件。制作好课件开展新媒体课堂教学的基础。现代化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具体就体现在语文教师要能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学会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前提在于设计并制作课件。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现代的媒体技术理念、熟悉并掌握一项软件操作技能,把自己的教学风格充分的展示出来,把学生引入一个探索和创造的新境界里。新媒体技术课件制作,应按照目的性、科学性和恰当性原则,使用多媒体素材,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发挥好新媒体技术特长,按照语文教学内容重点,精心设计和制作好新媒体素材,汇集图文声像的综技术表现特征,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效率。在课件素材的选择和制作中,应正确选择教学内容,精心布局结构,认真思考视听形象表现,合理运用音视频手段,对新媒体素材进行优化整合,做到简洁清晰,容量适当。

2)应全面提升老师掌握新媒体技术在课堂个性化教学中的驾驭能力。学校应加强培训,让老师掌握新媒体技术手段,提升新媒体和信息化思维水平和能力,这是让老师应用好新媒体开展个性化教学,从而发挥主导作用的要求。老师在自己具有创新意识,在新媒体技术应用中才会做到创造创新,才会应用好多媒体这个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也才能科学使用好新媒体技术应用,始终把提升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放在首位,从实际出发,实现个性化教学的良好效果。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现代新媒体网络技术,使演示的语文课本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更加动态和直观。及时建立教与学的网站,让学生突破课堂限制,实现课下学习,实现学习意见的充分交流,也实现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指导反馈更加及时高效。

3)科学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语文个性化教学。在具体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结合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个性化教学中追求实用性。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在应用多媒体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中,应十分重视语文学科具有的自身特点,不能一味地单纯追求语文教学方式的现代性和技术性,而应结合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同时,应突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语文教师在运用新媒体技术设计和制作语文课件时,应结合教学的实际,按照语文课件设计的原则,应牢牢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又应兼顾好学生的认知规律,组合好语文教学素材,展示认知规律,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重点分层次、分环节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参与讨论,逐步思考有关知识点,找寻出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多媒体课件,恰到好处地化解有关难点,有效消除疑点,并对有关重点、难点知识以特殊的课件方式,采用特殊手段,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视听觉,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课效果。

四、结语

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高职语文课堂的个性化教学,充分合理地利用其优势,有效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合作交融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效果。

作者:陈娟 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优化教学方法,突显大学语文的“理”、“趣”、“美”——论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伍玉婵-《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

[2]《新媒体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林娜-《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7

关键词俄语教学;现状;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21-01

现代国际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对外政策的不断调整与落实,我国俄语高尖人才的需求持续强劲增长,俄语教学作为向社会输送高尖外语人才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学生运用俄语获取专业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深入,也推动了俄语教学的规范化发展,同时,我国高校俄语教学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下面,本人针对我国高校俄语教学的现状,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作如下阐述和分析:

1现代高校俄语教学的现状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俄语教育日益重视。我国新课改政策的有效实施,促进了高校俄语教学的发展。社会多元化外语人才的大量需求,为俄语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高校俄语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那种单一的俄语基础专业技能型人才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需求,培养复合型高尖外语人才是对俄语教育教学提出的新的挑战。

近年来,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各地院校的俄语教学专业相继进行了探索性调整,在保持原有俄语文学、语言类专业教育基础上,广泛开展了各种应用复合型方向课程教学,逐步增加和拓宽了专业面向,并对经济、贸易、法律、医疗、科技等各种复合型俄语教学专业进行了实践,但多数俄语教育专业教学的发展则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发展缓慢。

2现代高校俄语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学观念应试考级思想比重大,淡化了学生的实际综合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现代俄语教学中,虽然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能力定为教学目标,但实际教学中,受应试教育思想和考评制度的制约,俄语教学实际上演化成了应急考试、考级达标的突击程序,淡化了俄语教学的真正教学目的。以知识为本,强化记忆为基础的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现代俄语教学,造成俄语教学还是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传授,而忽视学生实践创新,综合能力的培养。

2)师资力量薄弱,专业队伍整体素质有待于提高,学生俄语学习基础差,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俄语教学发展缓慢,很多高校的俄语教学师资队伍配备不完整,专业教师的教学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学生俄语基础知识的零起点,造成了俄语教学工作的被动局面。

3)教学方法形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很多高校俄语教学中,俄语教学方式依然以词汇语法传授为主流,忽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应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甚少,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客观现实条件限制,网络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在俄语教学教学方面得不到更好的开发利用,导致学生的学习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4)教学内容滞后,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主要依据。面对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俄语教学的内容要体现时代气息,融合知识性、实用性、交际性于一体,但目前来说,我国很多高校的俄语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缺乏时代气息,与实际生活脱节,应用实践性差,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5)人才培养方向不适应社会需求,随着国际交往的拓展,现代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聚升趋势,俄语高尖人才的急缺,导致了很多高校单位在与国外合作前临时短期培训俄语人才的现象。这种没有长远培训规划,临时抱佛脚的育人方向,使得很多高校俄语教学规模化程度发展缓慢。可见,我们现行高校培养俄语人才的机制和社会需求是不相适应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予以重视,调整我们对人才的培养方向。

3解决高校俄语教学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为了尽快缓解现代社会发展与俄语人才需求之间的供求矛盾,本人站在高校教育角度上,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意识,整合俄语教学队伍素质。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原来那种单一的基础技能培训教学观念必须彻底改变,教师要充分深化现代教育教学意识,不断的整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教学水平,增强教学素质,适应现代俄语教学的多元化要求。

2)建立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两种教学体系。充分发掘学生课外学习潜力,外语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它对语言的运用要有一个适合的应用环境来进行实践训练,依据俄语课程的结构和特点,俄语教育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两种教学体系充分结合,在课堂上进行精讲点拨、学法指导,互动交流;在课外进行兴趣小组实践、辅导训练活动,让学生有一个自由活泼、主动实践的语言交流环境,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训练能力,有利于学生自身俄语学习的综合能力提高。

3)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21世纪是信息化高科技时代,俄语教学应当面向国际化信息社会,因此,俄语教学内容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要体现教学知识的时代性,综合性,应用性和趣味性特点。同时,俄语教学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仪器和先进技术,利用互联网络、图书馆等资源为俄语教学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

4)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观念上都存在一个误区,只过于注重语法词汇知识的传授和基础能力的培养,虽然知道学习兴趣、情绪、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但往往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俄语教学就其内容而言,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枯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生动宽松的教学环境,启发学生灵活多种学习方法,互动合作,探究交流,更有利于俄语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

5)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合理教学评价机制。俄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俄语知识来促进现代社会文化经济信息的交流和沟通,真正做到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因此,现代高校俄语教学应该注重学生俄语实际综合能力在生活中的交流运用,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结合现实中的生活实例,环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提高自身的俄语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建立长效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改革俄语考试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应用过程,充分为俄语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8

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信息社会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时代在进步,如果我国国民不能跟上步伐,必将落后。因此针对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要求,我国教育对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等进行了系统的改革。

新课程的变革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去掉不合时宜的元素,体现时代要求。语文新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很赞同这个定位,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是倒退的,我们的社会必将朝着更科学、先进、合理、人文化方向发展。语文新课程性质的定位正好顺应社会需求。

各地都在实施贯彻语文新课程的精神和要求。作为处于教育战线最前方的教师,首先应该形成新的教学观念。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师道精神自古而有之。因此我国的教学观念也比较“根深蒂固”。我觉得我们应当吸取古人的师道精神中精华的合理的部分,而摒弃其迂腐不合时宜的部分。以往教师注重得多的是让学生乖乖的跟着教师设定的路线走,教师满堂灌,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而且,以往我们的教育要求学生朝着同一的方向走,学生的个性被同化,与别人不同就会被视为异端、怪物。新课程实施,教师的主导地位没变,教师应该树立教会学生方法和提高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的能力的教学观念。时代要求人与人之间有更多的合作;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形势,这要求人们自主地学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学科分工越来越细,这要求人们要能够在某个方面深入探究……以上这些,都要求教师去指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法:合作性的、自主性的、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我国的语文教改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博士论文,语文新课改开拓创新。但一个严重的缺陷是在教师中心论和教案中心论指导下的教师一厢情愿的教学预设。一节课从导语到课后作业,课文有几个重点,每个重点设计几个问题,提问几个学生,学生回答不理想,怎样引导到规定的答案上来,都由教师预先设计好。博士论文,语文新课改开拓创新。几乎不需要学生自主地想、说、做,老师早为你预先设计好了,只要听老师的安排就是。叶澜教授对此有一段精辟描述:“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

教学观念在更新的同时,教学方法也要相应进行革新。博士论文,语文新课改开拓创新。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的、有所启发的教学才不会让学生厌恶语文。据我本人的了解,很多人都“害怕”语文学习,原因主要是“觉得语文课大都沉闷,枯燥、没意思”。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实施手段。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兴趣对于学习是一种积极巨大的推动力。以往大多数的语文课堂都是固定模式:读课文、讲作者背景、课文内容、主旨等的重复。并且由于语文是基础科目,差不多每天都有语文课,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觉得很沉闷,上语文课很累,渐渐失去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对学科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本职。而且只要方法得当,这并不困难。教师要多动脑、运用创新思维革新教学方法,创建一个愉快的学习气氛。博士论文,语文新课改开拓创新。语文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尝试多元的教学方法:可以给他们课堂时间进行自主的学习,如上戏剧课,可以组织戏剧表演比赛,不一定每个人都参与演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这一做法很见效,无论学生有没兴趣,碍于面子问题都会很努力去翻找资料准备短短的几分钟“讲演”,台下的学生也会很有兴趣听自己的同学的表演。对于考核学生方面,应该采取多元角度。以往甚至现在,考核学生往往以期末的一次考试为基准,一次“定生死”,不能体现出学生的真正水平。在非毕业班中,应当采取多角度多方面的考核方法,把过程与结果结合,把笔试与课堂、作业表现相结合。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提及老师,头脑中都会显现出一副德高望重的、很庄重的权威式的样子。博士论文,语文新课改开拓创新。所以作学生的往往会敬怕老师,长期以来的师生关系大都存在一种长辈与晚辈的隔阂。《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博士论文,语文新课改开拓创新。”教师要和学生实现平等的对话,加强沟通,摒弃权威式的教学态度。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学生和老师的“权利”是平等的。对于学生的解答,教师不能只以“正确!”或“错误!”一刀切去做“果断”的判断结论,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味学生的观点,如果学生的解答真的完全偏离中心,也不能用尖锐的语言去评判学生。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应是对语文新课标最恰当的评价。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因为创新而丢掉传统,割断历史,也不因为继承而放不开手脚,固步自封。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这规律就包含着数千年来语文教育的丰富积淀。比如,近现代一些语文教育的大家,如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他们的语文教育理论是科学化、现代化、民族化的理论,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的高山,值得我们继承。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离开了继承的厚实土壤,创新就失掉了根基。

要当作一名21世纪的及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并不容易。唯有变革多年形成的旧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从自身就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信息现代化的社会,才能为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9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讲究完美融合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之间的结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两者之间进行相加,而是将两者之间进行完美的融合,这样才能够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这要求学生和老师都要和现代教育技术融合,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1.语文老师教学水平要和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最大限度地提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水平。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各个地区的学校都进行了教学硬件的升级改造,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发展和普及。同时学校也对老师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学校的发展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熟练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要和现代教育技术融合,这给小学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升自身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自觉性,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学习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将语文教学和现代技术进行很好的融合,以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现实需求。

2.学生要和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对于计算机终端的操控能力和对于网络教学的熟悉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课程教学能否顺利的进行。所以,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必须要参考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发挥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增强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3.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要追求最佳效果。现代教育技术和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目的在于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开展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寻找学生、老师和教材之间的契合点,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和小学语文之间的整合能够产生最佳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选择恰当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通过各种恰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语文教学的方式,使得教学的内容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呈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参考小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的具体情况,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语文课程教学,提升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时也要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促进语文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4.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要开展长期的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老师要不断地进行知识学习,以便能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小学语文课程和现代技术之间的整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主要是因为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掌握知识需要老师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另一方面学生所处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状态和精神面貌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才能够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结语

经过近年来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探索,很多老师都可以感受到小学语文和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优势,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作为老师要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李晓明工作单位:镇赉县镇赉镇第一小学校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放课堂;教学;研究;分析

一、开放教学目标

在现代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目标中,应开放式地培养和创造学生的感性思维,提高对语文教学特有作用的重视,完善和发展现代小学素质教育。目前,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语文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必修课,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直观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为自身的感性认识,从小培养起良好的文学素养,形成缜密的语言思维,因而,开放式的互动学习,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领会更多的语文学习乐趣,这也是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目标的要求。

二、开放教学环境,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的是单向式的传授模

式,以教师单纯的讲授为中心,这一方面严重忽略了小学生对于语文世界领悟的主体性,更加不利于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和互动,影响了知识的贯通性;另一方面,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上来讲,这种讲授式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该从小培养起对主科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较好地理解语文世界的文学性和丰富性。

三、开放教学内容,拓展延伸课堂知识

新课改要求增强了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实践和理解能力,使其了解到丰富的语文知识之间的贯通性和协作性,培养学生对语文相关知识的了解。因此,在面对新的教学要求的挑战下,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开放教学内容,不断拓展和延伸课堂知识,拓宽视野,使学生在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创新式改革背景下的知识海洋中遨游。

在新的教学要求的挑战下,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和素质,营造现代化的开放式的语文学习环境,提高语文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增强学生对于现代语文开放式课堂的重视,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学习,更好地完成学习语文思维的过程,

开阔眼界,推陈出新,为未来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打下坚实的

基础。

参考文献: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11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课程性质 改革 再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79-02

本人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已多年,但是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总觉不满,在《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一文中曾提出过自己的一些思考。近几年来,随着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呼声的不断高涨,反思和研究大学课程教学的氛围越来越浓。这不乏有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想法和理念。但都脱离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实际,脱离了对课程的正确认识。所以,呼声虽然高涨,效果仍然差强人意。

1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的瓶颈

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面临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1课程地位问题

语文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受到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到了大学以后,尽管大学语文课被大多数高校确定为公共基础课程,但由于受大学教育专业化的影响,重视专业课程,轻视基础课程。因此,有部分高校只把大学语文课程当作摆设。更为重要的是,有些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对此课程没有明确其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应有的地位。虽然教育部曾多次向全国高校提出要求,希望各高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但该课程的开设仍然处于自由状态,随意性极大。

1.2 课程性质问题

关于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一直成为语文界讨论的热点,但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因对其地位的认识不足,所以也没引起太多人的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到底是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是强调其工具性?还是强调其人文性?亦或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这个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目的在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基础性”就是语文的工具性特点。语文课程对学生具有语言修养、文学修养、文化素养、人格品质、思维创新等多种教育功能,而语言修养是基础。就目前理科学生的语文能力来看,大多数学生的论文,语言不通,结构混乱,错别字比比皆是,让人堪忧。所以,语文教学必须突显学科的工具性(基础性),重视和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我们既要反对实用主义至上的功利性思想,但也不能回避大学语文的实用性,在教学中兼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既是对中学语文课程的提升,也是大学生将来发展的需要。

1.3师资素质问题

因为对课程地位和性质的模糊认识,也就影响了高校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就目前来看,凡有中文系的院校,绝大多数老师都想从事中文专业课程教学,很少愿意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因为,从事专业课程教学意谓着将会受到更大的重视,在晋升职称、科研经费等方面差别甚大。另外,还有不少高校的大学语文老师则是从其它部门抽调过来临时客串大学语文教学的,这难免不乏有学历低、教龄短、经验少的教师。这就造成了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极不稳定,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是有水平的老师不安心本课程教学,都想拼命挤向专业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是新来的教师又没有太多驾驭大学语文课堂的经验,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学生是怨声载道,老师是苦不堪言。

1.4 教学理念问题

任何改革都必须与时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大众流行文化如通俗歌曲、影视文化、激光唱片、时尚服饰、广告文化、网络文学与文化等不断涌进中国,使广大青年学生的知识构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的纯文学教学语境己不复存在,学生变得更加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因此,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学语文课程既要坚持自己的目标,也须面对全球化的大众文化语境,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改变大学语文教学观念,创造多角度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守正出新,不仅形式要新,而且教法要新。只有做到了求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除此之外,还有教材编写、课程考评等等问题,都影响着大学语文的教学与改革进程,都无法回避。

2 加强和改进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面对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既要考虑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又要针对大学课程教学的实际,转变教学理念,建立起适合大学生特点的语文教育模式和教学规范。

2.1立足工具性,坚持 “文化”性

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字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仍然必须突显“工具性”,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是指提纲挈领把握重点的听说能力、快速高效的文献资料检索整理阅读能力、严谨准确地表述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的写作能力。这就必须改变过于强调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略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语法分析而忽略语感的体验、强调将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略对学生视野的开拓的教学现状。学生掌握语文能力的速度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大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备生活与工作需要的语言能力。

当然,面对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语境,在学科间关系不断趋向融合、学科边界逐渐模糊的时代,我们也不能一味强调工具性或单一审美性的语文教学观念,而应把“文化”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线,全面打通文、史、哲、艺术、宗教等学科之间的知识界限,树立“文化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在“大语文”教学中充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既培养大学生日益欠缺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在打破学科间界限森严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智慧,以培养大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2 切合社会需求,追求实用性

语文课程的实用性,既有“形而下”的语言层面的应用,又有“形而上”层面的“用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强调语文在专业运用中的实用性,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夯实就业实力和基础。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只精通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因为,语言文字的规范熟练运用能力已广泛渗透在各行各业中。“语文”从字面上理解即“语言”和“文字”,或者说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分析、品评、写作各类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交际过程中,面对不同类型的人如何运用语言准确表达内心想法的能力,如何迅速获取语言信息而从容应变的能力,一句话,即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写擅文”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创造更多机遇,提高竞争力。

2.3 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大学生整体上思维更加活跃,接受的信息更加丰富,自主能力也更强。因此,教学上不能还是老一套,而要转变观念,创新方法,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2.3.1实施主题教学

大学本科课程设置要求是,厚基础,宽口径。教师必须扩大课堂知识信息量,拓宽大学生的知识平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以文本内容为中心,多向整合,把与文本相关的内容、知识收集起来,形成小课题,集小课题为专题,实行课题式的主题化教学。这种 “主题化教学”,或“话题式教学”,即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选取相关内容(当然也包括教材内的课文),进行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如“爱情与友谊”、 “就业与人生”等;也可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确定,如“个性阅读”、“口才与演讲”、“应用写作”等;或从时事政治的角度来确定,如“北京奥运”、 “西部开发”、“奥巴马获奖”等;还可以从作家作品、流行文化的分门别类的角度来确定,如“老舍的幽默”、“我看韩寒”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以提高对各种社会与生活现象的敏锐洞察力。

2.3.2融学术性于趣味性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各门类、各学科的知识,这要求大学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博)。但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化,大学生文化素养的进一步提高,浮于表面的介绍必定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又要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并用科研推进教学的深入,追求学术性(专)。从向大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首先必须有一定的学术品位。要做到这点,要求老师既要“博”又要“专”,老师必须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深入到本学科的前沿地带,探索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引入课堂,从而使本课程教学体现出一定的深度。其二,在注意学术性的同时,也要讲究趣味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因而也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一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内容趣味性的优势,如丰富的史料知识、各具特色的作家生平、古老而又新奇的汉字文化、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等等,教师可以结合自已的研究方向或专业特长加以发掘发挥,并用之于课堂。二是要调动各种因素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就是其一。教学中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将文学典故、文学故事等课堂知识,描绘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镜,不断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3.3贴近学术前沿,追求时代性

文学内容是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人说∶一切文学都是当代文学。这里强调的就是文学的时代性问题。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研究发展很快,当代文坛更是瞬息万变。这要求教师应当积极关心文学研究动态,及时把当下文学研究的新成果引进课堂。另一方面,大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本又都是千年前前人智慧的结晶,反映的是前人的生活与情感,而这些与当代学生的生活语境相差甚远。要使学生读懂前人的智慧和生活,教师就必须善于挖掘文本的时代性主题。于丹解读《论语》、易中天演说《三国演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实际上,中华文明的积淀并没有死亡,它仍然还是生生不息的,它们仍然能给人以启发和智慧,象《孙子兵法》现在已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商业等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许多社会问题和各种文化现象作出理论的文化阐释,以培养学生理性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效果差、不够实用的现状,需要老师遵循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围绕语文的教学目标,立足现实,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突出知识性、工具性的培养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使大学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金国.论语文个性化阅读[J].当代教育论坛,2008第5期.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12

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信息社会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针对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要求,我国教育对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等进行了系统的改革。新课程的变革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去掉不合时宜的元素,体现时代要求。语文新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很赞同这个定位,我们的社会必将朝着更科学、先进、合理、人文化方向发展。

各地都在实施贯彻语文新课程的精神和要求。作为处于教育战线最前沿的教师,首先应该形成新的教学观念。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师道精神自古而有之。因此我国的教学观念也比较“根深蒂固”。我觉得我们应当吸取古人的师道精神中精华的合理的部分,而摒弃其迂腐不合时宜的部分。以往教师注重得多的是让学生乖乖的跟着教师设定的路线走,教师满堂灌,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而且,以往我们的教育要求学生朝着同一的方向走,学生的个性被同化,与别人不同就会被视为异端、怪物。这样一来,人的个性、创造性发展就会遭到遏制。

教学观念在更新的同时,教学方法也要相应地进行革新。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的、有所启发的教学才不会让学生厌恶语文。据我本人的了解,很多人都“害怕”语文学习,原因主要是“觉得语文课大都沉闷、枯燥、没意思”。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实施手段,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兴趣对于学习是一种积极巨大的推动力。以往大多数的语文课堂都是固定模式:读课文、讲作者背景、课文内容、主旨等的重复。并且由于语文是基础科目,差不多每天都有语文课,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觉得很沉闷,上语文课很累,渐渐失去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对学科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本职,教师要多动脑,运用创新思维革新教学方法,创建一个愉快的学习气氛。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提及老师,头脑中都会显现出一副德高望重的、很庄重的权威式的样子。所以做学生的往往会敬怕老师,长期以来的师生关系大都存在一种长辈与晚辈的隔阂。《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要和学生实现平等的对话,加强沟通,摒弃权威式的教学态度。

要当一名21世纪的及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并不容易。唯有变革多年形成的旧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从自身就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信息现代化的社会,才能为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刘集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