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

时间:2023-05-30 10:54:50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1

关键词:新时代;师范教育;公费制;价值意蕴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工作。党的报告对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任务,明确要求师德师风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素质需进一步提高,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要进一步营造。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作出了改进和完善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的决策部署。为落实贯彻《意见》精神,2018年8月10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共同出台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至此,存在了十年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正式宣告终结,免费师范生也由此踏入了“公费”时代,我国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进一步健全。全社会对具有坚定信念、高尚道德、深厚学识、仁爱品格的农村基础教育优秀师资的需求日益迫切。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新政策从选拔录取、履约任教、激励措施、条件保障等方面予以全面改进和完善。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是对过去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延续和发展,一方面肯定过去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对过去政策进行了适度调整,体现国家决策的科学性,又预示着国家对公费师范生的更高期待和要求。“从‘免费’到‘公费’的升级,本质上是公共性的升级,是一种公共责任的定格,其目的是从‘贫贫相依’向新时代公费师范生作为优秀考生和优秀公民的一种符号与精神象征的方向转变”[1]。在新的历史时代,人们对师范教育“公费制”寄予了更多期待。就公费师范生的公民身份而言,师范教育公费制在师范生的义务、责任、形象和精神等方面蕴含着丰富的价值与内涵。

一、公民义务的履行

义务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在法学上含有规范、责任、约束、手段等说法。公民义务指享受权利的主体应当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主要依靠来自国家法律或行政的强制力来保证履行。它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和约束性等基本特征。“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是马克思关于权利和义务的经典公式。公费师范生有大学生和国家公民双重身份,既享有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另外,作为大学生,他们在读期间享受高校规定的权利,履行规定的义务。与收费制大学生相比较而言,公费师范生享有特殊的权利,如免学费和住宿费,享受生活与实习补贴以及不同的教师培养模式。除此之外,公费师范生在毕业后达到规定要求的由国家落实任教学校和岗位,他们没有就业的后顾之忧。但是公费师范生在享受特殊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行省、地方和学校三方协议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如回生源地任教,教育工作服务年限6年以上,违背协议要求的必须退还公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还有就是公费师范生在服务期内不得报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这些都是公费师范生必须履行的显性义务。除此之外,公费师范生还有隐性义务,即在校学习期间,有义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上述种种义务是通过具有法律性、约束性和强制性的协议来保证执行。政府和公费师范生是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两个民事主体,他们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双方都要遵守作为民事合同的服务协议。签订协议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政府在公费师范教育上的宏观调控职能,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学生选择的自愿性,还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相对平衡性。公费师范生的义务不仅是单个公费师范生个体的义务,也是隶属于公费师范生群体的共同义务。作为民事协议,师范生的权利与义务应是大致对等的。公费师范生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后,应该履行入学前所签的协议。这也是所有公费师范生的担当。

二、公民责任的担当

公民社会责任,简称公民责任,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国家给公民提供了社会资源,公民在社会活动中可以享受和使用这些资源,但也必须承担国家规定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既是一种社会道德标准,也是一种法律约束,受法律管辖。教育,自古以来便是社会人文的奠基,也是如今国家和党的发展大计。而教师这一职业,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责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公费师范生要切实承担起历史和国家法律赋予教师的社会责任,把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使命,把教书育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传道受业解惑作为根本职责,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根本追求。“公民责任担当实现的根本路径就是凝聚公民社会责任价值认同,在充分了解社会责任道德价值和社會价值后,公民应意识到承担社会责任是分内之事,从而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学习社会公共文化,肯定社会责任价值,产生社会责任担当。”[2]教师职业是崇高而伟大的社会性职业,是为社会服务的职业,这种职业凝聚着社会责任。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教师的功劳。社会责任感不仅是家长对教师的要求,而且也是国家对教师的要求。只有教师爱生如爱子,爱校如爱家,爱岗敬业,潜心育人,认真负责,才能堪当重任,才能培育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新的时代呼唤有责任心的教师。为此,承担公费师范生培养的各类院校要进一步修订和优化公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德教育,大力培育师范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强化教师职业认同。师范生要深刻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自觉内化教师文化,专心学习从教本领,不满足现状,不甘于平庸,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规范品行与道德,不断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水平。公费师范生要按照国家培养目标和要求,把自我打造成优秀的教师和未来的教育家。

三、公益形象的塑造

公益是公共利益事业的简称。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这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通俗讲法。教育具有自身的利益属性,也具有一般的价值特征。自教育产生以来,人们不断探索教育运行的规律,深入分析教育的属性,力求均衡教育的资源配置。鉴于对教育的属性、价值的判断以及规律的概括,人们逐渐视教育为公益性事业。在教育活动中,不仅受教育者直接受益,而且整个社会及其成员也间接受益。这种受益既有经济回报,也有非经济的报酬。教育不仅仅只是一种消费事业,还是一种间接的潜在的生产力。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社会劳动,教育在实现个体功能的同时,还积极追求社会功能的发挥,不断推动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教育处处在彰显其公益性。教育公益性最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及其培养出的各级各类人才来体现。国家每年评选出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师德标兵、“最美乡村教师”等无疑在向公众塑造公益形象。免费师范生改称公费师范生,使得“免费”不再是廉价的代名词。“公费”一词,让公费师范教育增色不少,不但使教师职业吸引力与日俱增,而且让在读的公费师范生感到自豪。公费师范教育政策自上而下的实施,惠及广大贫困家庭,给一部分热爱乡村教育的孩子带来了福祉。所谓形象,就是对某人或者某事物的视觉记忆、印象、评价等态度的总和,是人们对事物和人抱有特殊情感的影像。形象塑造是根据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去挖掘独特的性格魅力和行为,只有当时代所认可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在外部装扮和内在的表现上体现出来时,他才可以称为好的形象设计。所以,除了服装外,个体的表情、谈吐、仪态、涵养都是形象的一部分,好的形象是一个人综合的考量。形象塑造的核心准则就是抓住本色形象,再去剖析角色形象。塑造公费师范生的公益形象,就是要充分展示新时代公费师范生群体职前职后阳光美丽、爱岗敬业、师德高尚、无私奉献的美好新形象。公益形象的塑造不能只是外在的师表形象,还应包括内在素养的提升,美好心灵的陶冶,做到内在和外在形象的和谐统一。

四、公共精神的培育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2

关键词:教师教育 自我教育 教师自我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教师教育为本。教师是教育的根本,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教师可谓是本中之本。《教师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教师是承担教书育人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及接班人的神圣职责的专业人员”[1]。这是国家法律对教师职责及教师地位明确的规定,体现了国家对教师的重视。当前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与当前优质教育不足之间的矛盾,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最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之道就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质量,其根本是依靠教师自主地进行自我教育。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利用一切可以提高的手段和途径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才是根本措施。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提高教师质量,才能实现国家提出的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一臂之力。

一、教师自我教育的现实意义

“国之将兴,必将重师而贵傅”[2],这是荀子的一句名言,一语道破了教师与国家兴盛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国家的繁荣昌盛为教师发挥自身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大力加强教师自我教育。下面笔者结合时代背景论述教师自我教育的现实意义。

1.教师自我教育是提高师资质量的根本保障

当前教育亟待提高教师质量,这是由我国优质教师师资分配不均决定的。师资质量关系到教学能否顺利完成,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师资质量是学校的软实力,是发展教育的根本保障。笔者以为,有两种途径可以提高教师质量,即外求和内求。外求,就是对教师进行辅导、培训等,这些外在的灌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教师质量的作用,但是必须看到这时教师是被动的,而且对于在职教师来说,由于培训任务量大、时间少,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教师处于被迫的状态,没有积极性,所以很难主动地去投入。而教师进行自我教育是种内求,是教师自主自发地认识到进行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并自主自发地投入到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中去,按照自身的需要进行相应的教育,自然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与依靠外在的教师培训相比,教师自我教育是提高自身质量的根本保障。

2.教师自我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可见完成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党和国家对当代教师的要求。怎样才能够完成如此艰巨的教育根本任务呢?答案是教师自觉地投入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之中,在工作实践中按照党和国家的根本要求及教师职业道德标准,自觉地反思自己的不足,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努力地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使得自身成为一个品德高尚、人格独立的人。只有教师达到了立德树人的道德标准,才有可能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身体力行地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

3.教师自我教育是终身化学习时代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任何人都不可能依靠自己过去学的知识永远与时代保持同步,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进行自我教育,人们将这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自我教育的时代称之为终身化学习时代,当今社会正处于这样的时期。终身化学习时代要求每一个人都持续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新,只有这样他才能够不落后于时代。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要能够接受时代赋予的终身学习的要求,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这样的人就需要有这种能力的教师来培养,自我教育无疑是教师终身学习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自我教育是终身化学习时代的必然要求。

4.教师自我教育是实现教师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优质教师资源稀缺的今天,教师教育已经兴起。广义的教师教育指的是与教师培养相关的活动,而狭义的教师教育专门指师范生教育。教师教育是整个教育的根本,教师教育的好坏对整个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教师教育,是贯彻国家提出的教育先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措施。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加强了教师教育呢?“教是为了不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名言,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及落脚点是从“教”达到“不教”,而这里所谓的教是接受他人的教育,而不教指的是不需要他人就可以进行自我教育,也就是从“他教”达到“己教”[4]。只有真正实现了自我教育质的飞跃,教师教育才算到达了理想的彼岸。

二、教师自我教育的具体路径

1.自我信念教育

信念是人生的灯塔,为人生指明了方向。古今中外各行各业中能够取得重大成就的人大多都有着坚定的信念。思想信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思想信念人生才能够有方向。教师自我教育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加强自我信念教育。那么教师应该加强哪些自我信念呢?首先,教师应该树立自我教育的理念,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坚信自己能够完成自我教育,只有教师对自我教育充满了信心,坚信自己能够完成自我教育,那么在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支配之下,教师才会自觉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教育。其次,教师应该树立能够做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教师的坚定信念,教师要培养时代需要的建设人才,这就决定了其不得不关注时代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做一个时代需要的人民教师,这样才能够无愧于“太阳底下最神圣职业”的荣誉。最后,教师应该加强自我成就信念,作为一个最能够获得成就感的行业,教师获得的成就不是来自物质上的回报,而是来自精神上的收获。学生学业的进步,以及自己培养的学生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也就是桃李满天下是教师最大的成就感之源。只有教师不断地加强自我成就感信念教育,才能够真正地提高职业幸福感,教师职业幸福感提高了自然有助于提高事业心。另外还可以借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办法来实现这三种自我信念,加强自身的信念教育。

2.自我道德教育

民国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将道德教育作为其提出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这“五育”的核心,现在我们也将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足以说明德育的重要性。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教人学做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既然教师要教人做有道德之人,那么自己就必须首先是有道德之人。人要成为有道德的人,外在的社会约束固然重要,但是还必须通过自我道德教育。下面具体来论述如何进行自我道德教育。首先,可以研读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相关书籍,通过这种方式加强自身道德理论修养。其次,向自己周围一切道德高尚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品德修养,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途径。最后,进行自我道德教育一定要立足于自身实践,只有时时刻刻在现实中接受专门的锻炼,将自我道德教育的提高贯彻落实到行动中,才能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3.自我理论教育

理论是行动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行动是盲目的,这句话对于教师工作来说亦如此。笔者以为,自我理论教育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关键,也是当前我国教育中应该大力提倡的教师自我教育方式。教师进行自我理论教育可以采取下列具体举措。首先,教师应该加强自身需要的相关理论学习,这里的理论包括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理论,同时也包括教育教学理论。虽然教师在师范教育阶段已经学过这些专业理论,但当时是无意识的学习,而进入工作之后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意识地选择学习,这样有助于其自我理论的生成。其次,教师应该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总结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学会将实践中的经验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这是教师自我理论教育的关键环节。教师只有学会将这些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才能真正生成自己的教育理论。最后,教师还应该虚心向周围有思想、有理论的专家学者学习,这样也有助于将自己的实践上升为理论。教师的自我理论教育有助于形成教育中应然的自我,为教师应该形成怎样的自我指明方向。

4.自我实践教育

实践是教师自我教育的根本途径,只有参与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够形成最终教育中的自我。实践是教师进行自我教育的核心,它是检验一切自我教育信念、自我教育道德、自我理论教育的试金石,教师必须加强自我实践教育。有人会说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就是一种实践教育,为什么还要进行自我实践教育?不可否认,教师每天从事的教育活动实践乃至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教育,但是这种教育是无意识的,与笔者下面要论述的有意识的教师自我教育不可同日而语。那么教师有意识的自我实践教育到底怎样开展呢?可归纳总结出下列途径来开展教师的自我实践教育。教师自觉地对每天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是进行教师自我反思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教师应该将自己所学的相关理论转化为实践,也就是将自己的理论与自身的实践结合起来,这也是教师自我实践教育的一条途径。从事科研研究、教师行动研究是目前培养研究型教师的社会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行动研究,从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四个环节进行行动研究一定能够提高教师自我实践教育,将教师的自我实践教育提到新的高度。“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是韩愈《师说》中关于求师之道的论述[5]。教师可以向自己周围一切在某方面有特长的人学习,像孔子所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这一切都必须依靠教师自觉地进行,这样一定能够提高教师的自我教育。教师自我实践教育是教师自我教育的终点,是指教师成为实然的自我,也就是教师成为教育中真正的自我,在教育实践中生成真正的自我,教师自我教育的表现就在此。最后需要f明的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自我实践教育的具体路径不局限于上面提到的几种,一切都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来采取合适的方法。

教师自我教育在大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师自我教育就是教师生成教育中的自我,也就是教育中的我。以上都是笔者对于当前教师自我教育的现实意义及路径进行的论述,期望能够引起教育界同仁对教师自我教育研究的重视。

――――――――

参考文献

[1] 陈亮.我国教师质量保证体系及构建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10).

[2] 孟令娟.论现代性视野下的教师幸福[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3] 张力.纵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J].人民教育,2013(1).

[4] 贺乐凡.探求“教是为了不教”的实现路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实验研究综述[J].中国教育学刊,2011(5).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3

为此,我们开发了《用Alice讲故事》校本课程,以比Scratch更简单易用和形象直观的3D编程语言Alice为编程环境,采用讲故事教学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并采用Karen Brennan和Mitchel Resnick的计算思维三维框架[1]引领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结对编程作为主要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Alice是由CMU已故著名教师兰迪・波许主持开发的一种创新性教学工具。它采用类似Scratch的编程方式,以搭建积木的方式编制程序,故不会出现语法错误;虽然可能会出现逻辑错误,但不会影响程序的执行。Alice采用3D编程环境,实现了程序编写的可视化和形象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面向对象编程的概念,还可帮助学生了解程序的执行,同时减少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作为一种全新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软件,Alice深受学生欢迎。研究结果[2]显示,Alice有如下优点:第一,有助于学生对程序设计概念的理解;第二,能降低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挫折感,提高学习程序设计的信心;第三,能提升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意愿,增强学习程序设计的乐趣;第四,Alice具有趣味性与易用性。

《用Alice讲故事》校本课程简介

《迷惑的袋鼠》是自编教材《用Alice讲故事》第三模块《故事升级篇》中的第二课。Alice校本教材以编写代码设计动画故事为主线,每个主题都渗透了多个维度的计算思维。该教材一共设置了四个模块:认识篇、故事篇、故事升级篇、事件篇(见表1);每个模块都包含“模仿―半创作―创作”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在学习中创作,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思路

1. 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他们前期学过Logo、Scratch程序设计,且有一学期的Alice学习经验,对动画制作方法、流程图都比较了解,上手非常快。在前面Alice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顺序、并行、循环、条件等语句的使用嵌套,以及定义方法和内置参数的使用。本课主要是根据故事情节选择适合的控制语句来编写代码,优化代码,从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顺序、并行、循环以及条件等控制语句的使用方法;知道使用内置参数和定义方法来简化代码,使对象动作更合理、更真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案例分析动作,理清动作流程;根据流程图编写代码;根据创意设计稿编写代码完成动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画设计培养学生兴趣及计算思维;通过模拟故事情境,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通过结对编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行为与创新:联系实际,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设计动画;通过设计动画,培养学生解决在生活中或学习上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3. 任务设计

根据前面教材和学生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笔者以故事剧情为主线,为本课设计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三种类型的任务(见表2)。其中,封闭任务较为简单,解决任务的方法基本是单一的,涉及的计算思维主要是计算概念中的顺序与并行。半封闭任务难度有所增加,且解决方法不唯一,涉及计算思维的计算概念和计算实践维度。教师可以适当提醒学生采用更简便的方法来完成任务,达到算法最优化。开放任务即创意任务,是指目标开放、方法多样的任务,指在原有半成品和已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续写剧情,编写代码。它涉及计算思维的计算概念、计算实践和计算观念三个维度。

教学过程

由于本课设计的任务比较多,且有创意任务,考虑到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时间因素,所以设置了两个课时的教学计划。

1. 故事讲述 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笔者用故事导入,边播放动画边讲述故事:一只饥饿的袋鼠出去找吃的,但不知道树林里还是瀑布边有吃的,这时它发现了一个路标。袋鼠很迷惑,想去树林又想去瀑布,于是去看路标上是否有提示……如图1。

图1 袋鼠跳到路标前

设计意图:有研究表明[3],利用Alice编程环境,使用讲故事模式创建计算机动画电影,能有效激发中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编程的兴趣。本课,以袋鼠找食物为故事主线,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2. 案例分析 分解动作

为了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模仿出案例,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该作品案例中对象的动作有哪些?对应的实现方法是什么?教师以流程图的方式出示,如图2。

图2 动作分析简要流程图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案例,理清动作顺序,师生共同列出流程图,并找出相应的方法和代码,便于学生进行代码的编写。这也是“口语――动作关键词――代码”的转化过程,这种转化的思维与习惯有利于学生把想法更好地表达出来,将思维可视化。

3. 多重任务 结对编程

为使学生间能力互补,并且提高课堂效率,笔者采用了结对编程教学策略。一人作为“驾驶员”操作电脑,编写代码;一人作为“观察员”,负责监视“驾驶员”的工作情况,发现并纠正其操作性和策略性错误。当出现“驾驶员”难以解决的问题,而恰好是“观察员”熟悉的内容时,角色交换。通过结对编程来完成四个不同类型的任务,并在每次任务完成后填写《结对编程过程记录表》,详细记录自己担任的角色和花费的时间,以及组员出席情况、配合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

教师先提出封闭任务一:袋鼠迷惑,四处观望。由于实现方法已在上一环节通过流程图展示,学生完成速度快且准确率高。学生通过结对编程来编写代码、展示作品,修改代码后填写《结对编程过程记录表》。

根据案例动作分析,出示半封闭任务二:袋鼠跳到路标前。这一任务有多种解决方式,且代码结构复杂,有语句嵌套。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兔子跳动的过程,让学生小组讨论,一起总结出袋鼠跳动的流程图(如图3)。学生在结对编程完成任务时,教师适当引导使用定义方法来简化代码。完成代码编写后,测试与调试代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定义好的方法播放不显示动作;袋鼠跳动的速度太慢;袋鼠越跳方向越偏,没朝向路标。师生共同寻找解决方法。修改代码后填写《结对编程过程记录表》。

图3 任务二部分流程图

完成这两个任务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讲述剧情,创设新的情境:袋鼠到达路标后,判断路标和袋鼠的高度,如果路标高,袋鼠则往上跳,与路标齐平看上面的提示。以此出示半封闭任务三:判断路标高度,跳起看路标上的提示。

教师先让学生思考:如何判断路标和袋鼠的高度呢?使用什么控制语句能完成效果?流程图怎样编写?总结出采用条件执行语句结构,即If/Else语句来实现并出示流程图(如图4)。同前面的任务一样,学生采用结对编程教学策略完成代码的编写,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可使用内置参数来优化代码。调试测试代码后填写《结对编程过程记录表》。

图4 任务三部分流程图

第二课时是一个开放任务,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续写剧情,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完成任务。教师出示创意任务四:显示路标提示,到达目的地吃东西。学生先小组讨论设计剧情:当袋鼠跳上去,看见路标上写着……讨论得出方案后,完成创意设计稿的填写,简略设计稿如下。

我的故事情节:

我的流程图:

根据小组续写的剧情及流程图,结对编程完成作品代码的编写,以达到剧情效果。若有技术上的困难,可寻求同学或教师的帮助。教师提醒:请参照《结对编程学习手册》中的结对准则,注意作为“驾驶员”和“观察员”的时间,每个角色所花费的时间不能超过总任务时间的75%。创意任务的测试和调试代码在原有组员调试的基础上添加组间调试,相邻小组测试后提出修改意见。小组再次修改后填写《结对编程过程记录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采用了结对编程教学策略。多项研究表明:结对编程技术具有互相监督、互相协商、互相鼓励、互相复查、互相纠错、互相学习、互相信任等激励效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结对编程,笔者在课前发放了《结对编程手册》,包括结对准则、结对小组名单、结对编程过程记录表。每次结对编程后,学生都要把角色分配情况、出席情况、配合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等记录下来,便于教师观察、监督和评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设计情节,讲述故事,笔者在创意任务的过程中加入了创意设计稿的填写。要求学生把创意剧情写下来,并进行动作分析形成流程图,把创作过程的思维可视化,形成学习支架以支持程序脚本的编写。

4. 作品展示 评价总结

测试完成后,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评选出班级最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评价不仅能激励学生,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取长补短。

教学反思

本课以“讲故事、设计动画”为主线,在完成不同类型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每个任务都要求学生分析故事情节,并通过流程图来分析对象动作,使学生形成“想法―口语―动作关键词―代码”的转换习惯,把思维可视化。同时采用结对编程教学策略来完成代码的编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测试和调试代码,使用定义方法和内置参数来优化代码,达到算法的最优化。在完成创意任务时,先让学生完成创意设计稿,续写剧情,并把剧情流程图写出来,让学生养成先规划设计后创作的习惯,形成学习支架,培养学生创意与表达、抽象与建模思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完成各个任务,能自己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其中,任务一、任务二完成率较高;在任务二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都使用了定义方法来优化代码;在任务三中,能正确使用内置参数来完成任务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3,没有使用内置参数的学生,经课后访谈了解,主要原因是时间不够;在任务四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大部分作品都采用并行、顺序、循环等为主体结构,也有很多学生使用了定义方法来简化代码。

本课的不足之处:因为整个动画的情节和任务是前后关联的,在前面任务没完成的情况下,将无法完成后续任务,导致部分进度慢的小组越来越慢,跟不上教学节奏,拖累了全班的教学进度。创意设计稿在课上完成,占用很多操作实践的时间,使作品的创作受到一定限制,不能很好地全部呈现出来。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义务教育STEM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3YJC880121)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K.Brennan and M.Resnick.New frameworks for studying and asse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C].In AERA 2012,2012:1-25.

Bishop-Clark,C.,Courte,J.,& Howard, E. V. Programming in pairs with Alice to improve confidence, enjoyment, and achievement.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2006,34(2):213-228.

Caitlin Kellehen and Randy Pausch.Using storytelling to motivate 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7,50(7):59-64.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4

【摘要】 这个题目的设想来自于电脑中的程序设计,人不能完成的事,一段程序可以迅速轻松的完成,为什么?因为它有着固定的严谨的分工明确的模块,这些模块是专门处理特定事情而编写的一小段程序代码。由这些模块组合起来的程序往往就能超出人所拥有的能力。这确实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那么,我想如果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模块教学是不是也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呢?系统论中有一个重要原则:"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即整体具有其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的特性和功能。因此,根据此理论,我构成了数学模块教学思想。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热潮。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教育改革也如火如荼的全面展开,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从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到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中,突破了以往按"学科――单元"模式,改为以"学科领域――科目――模块"教学,这是课程设计方面的重要举措,从而使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模块化"作为一种高新技术时代的设计思想,最初出现在信息技术领域,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其它技术领域。"模块课程"最早见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课程的模块化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单元课程设计所固有的封闭性缺陷,建构起一种能够自主选择、灵活组织、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课程结构模式。

模块化教学并不是固定化和教条化,模块的内容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加和更新的。模块使每一个教师的教学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从而使教学任务高效化,使个人教学个性化。由于现在主要的教学形式是分班教学,模块教学又方便在班级之间进行对比,方便教师及时做出教学评价。这样一定程度地使教学实化和量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师个人与整个教学系统的良性循环。

一、以问题教学为主,使数学教学任务模块化。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对数学知识的讲解分析往往要占很大一部分时间。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数学教学时,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索,老师只是参与者和指导者。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观念,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和人格。

在这里,我的设想是构建数学教学任务模块。数学教学任务模块就是将教师在本节课应该落实的和挖掘出来的教学任务(没有脱离课标,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任务)进行规范化、科学化,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每堂课的教学任务更加的清楚明朗、规范合理。当然,这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如何探索这个过程呢?我认为在课堂上以问题为主开展研究性教学是一个稳妥渐进的好方法。一方面,问题概括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认识能力得到深化,从而又会提出新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就反映了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程度,还需要什么,那么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把这些问题进行开发、设计、创新,从而形成这一节适合本班教学的新的目标,这恰恰反映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当然这个目标的设计不能脱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问题教学既能够使学生清楚地明确新课程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思维潜能,又能帮助教师挖掘出有价值的教学任务,完善数学教学任务模块。教学任务模块一定要突出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按照规定的顺序合理安排。对于创新式的教学任务也要以课程标准为纲,主要为落实课标要求和培养能力服务。通过这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了提高,教学任务也能顺利完成。

二、以合作学习为主,使教学过程模块化。

教学过程就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即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掌握技能,发展智力培养情操的过程。因此,如果教师把这一过程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就能提高工作效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过程,学生也不会提出那么深刻的问题出来的。每节课的任务不同,内容不同,合作学习的方式、内容、侧重点当然也不同。合作学习在课堂内的主要形式就是分组教学。分组是指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缩短个人摸索时间而根据教学任务、人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性格特征把班上同学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当然,分组不能理解就是把教学任务平均分配,把教学内容分裂。它的前提是使每小组在对本节知识点基本掌握的情况下对老师分配的任务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得出正确的数学结论,从而培养他们的相互协作和创新思维。在这个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共同参与学习的关系。小组把每个成员的学习情况和小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老师再进一步指导。

三、以讨论为主,整合信息,使教学内容模块化。

在上面学生对分配的教学任务进行了积极的合作学习,但这个合作学习还在于小组间进行,教学内容也还没有得到整合,并且在上面合作学习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要不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这都需要一个合理的选择。因此对这节课内容的开发、设计就形成了一个教学内容模块化的过程,即教学内容规范化、科学化,以此达到更好培养学生智慧思维和情感的目的。这个时候,教师除了落实课前设计的基本教学内容之外,还要根据上课过程中学生反馈出来的新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全班进行讨论,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它能再一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落实好基础知识,帮助教师发现新问题。因为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以教师个人对课文内容挖掘,从深度和广度上是有限,对能否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也难以确定,如果规范好,对教学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会成为学生的累赘。但,如果把探究问题的任务交给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大家进行积极的讨论,发挥集体优势,那么在这种思维碰撞的学习环境中,老师和学生的知识面都会得到扩大,老师在同学生的交流中能准确把握学生迫切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从而对教学内容设计进行准确地定位。另外,在学习中,学生虽然对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但是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形成知识体系,分组讨论会存在片面性,还没有在全班达成共识,理论性,规律性的东西也不明确,这个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应该发挥作用,把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整理陈列出来,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的观点,引导学生有效掌握这节课的基本内容,从而完成这节课基本教学任务,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体系整体感知,做到重点难点突出,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因为这些观点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所以他们往往记忆深刻,理解透彻。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讨论活动中,又培养了学生的(转下页)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5

同志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聆听了朱局长的党课,我本人深受教育和启发,这次主题教育,正逢我们伟大的祖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在这个关键时刻开展主题教育,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时时刻刻把“初心”和“使命”装在心中,把“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严肃的政治态度、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来。下面谈几点初浅的学习体会。

一、深刻领会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

开展此次主题教育,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党的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这四个“迫切需要”深刻指明了开展此次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只有充分认识、深刻领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才能在思想观念上更加重视、行动贯彻上更加有力。

二、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精神要义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根本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开展主题教育要始终贯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开展主题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

三、始终不忘初心、坚决践行使命,彰显时代担当

党的报告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写入了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以德施教,以德立身,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要以合格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师德师风修养,时刻铭记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自觉遵守政治纪律。要以党的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争做新时代的深受社会、家长和学生欢迎的新型教师,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彰显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时代担当。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应不忘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这一初心,牢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使命。就应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对标中央省市县的部署要求,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结合工作实际,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要将主题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统筹结合起来,认真检视反思,把问题找准、把根源挖深,坚持“改”字贯穿始终,立查立改、即知即改,用更加务实管用的举措和克难攻坚的实际成果,检验这次主题教育的成效。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6

关键词:高校 立德树人 内涵 路径 机制

项目基金:本文系云南省哲社教科规划一般项目“‘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与云南高校实践的研究”(AC14008)和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一般项目“威廉姆斯道德运气观研究”(2014Y110)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立德树人”这一概念首次被引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广泛引起了高校教师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责无旁贷必须将“立德树人”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十报告的这一重要论述,为进一步做好当代高校德育工作指明了前行的方向,高校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应紧密联系自身实际,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手段,切实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结合日常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同时访谈部分在昆的高校实行“立德树人”的一些基本情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立足我国当代市场经济社会道德的建设和振兴之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和讨论。

1 当代高校实行“立德树人”的内涵和意义

1.1 高校实行“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

所谓立德树人,就是实现道德理想、培养人才,具体到高等教育事业即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立德”就是树立道德意义上的品质或从道德角度看的品质。简言之,立德是教育的本质内涵,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自古以来,我国就一直强调“德”的重要性。《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古人把立德摆在人生最高目标之首位,足见树立德行的重要性。《管子》中“十年之计,莫如树林,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是“树人”的传统解释,这表明古代先贤已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寓意非常深刻。立德树人的合用,既是中国文字的精妙之用,也是历代教育经验理念的凝结。今天这两个词合在了一起,“立德”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立德”,而是为“树人”而“立德”,成为“树人”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当前我国强调“立德树人”,说到底就是立社会主义之德,树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的来说,党的十提出的“立德树人”,一方面,强调了“德”在人的德智体美诸种素质中的核心地位和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教学、科研、管理都要服务于“立德”。另一方面,强调“立德”是“树人”的一种方式,树人需要立德,立德才能树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了“立德树人”要立的“德”是社会主义所需的“德”。

1.2 高校实行“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大大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秩序,随之也出现了道德失范、核心价值观缺失等多种社会问题。

1.2.1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迫切需要“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带有全局性的普遍性的特质,它是在我国教育的全过程中必须恪守完成的带有根本性质的任务。“根本”二字体现了党对于当今中国社会教育根本性质和规律的把握和揭示,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理论升华。“十”报告进一步强调“立德树人”既是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思想的有机结合,又回答了教育领域长期在探究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显然具有理论意义和方法论的意义。

1.2.2 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才迫切需要“立德树人”

“德”,指人格品质、道德;“才”,指人的才能、特长。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把“立德树人”作为重中之重和首要任务,注重培育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它可以针对少数人存在的对教育本性的模糊认识和对教育本质方向的迷失,提示我们清楚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任务,教育的根本对象和根本目的都是人,而不是其他。

1.2.3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立德树人”

邓小平、、等前几代党的领导人都对“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过深刻的阐述,在此不一一写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确立,即当前高校应该义不容辞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公民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2.4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迫切需要“立德树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不懈奋斗,有效推进事业的健康、有序、稳步、向前发展。“立德树人”就是要求高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中,让广大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助力广大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推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2 云南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现状和问题

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主要归结为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媒介(教育手段、途径、环境)四方面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各教育要素之间彼此联系又相互独立,有着各自的目标要求和规律特点。限于篇幅,在此只对前二方面要素进行分析。课题组主要选择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10所在昆高校进行走访,有针对性地访谈了学生、各级管理者、专业教师、服务(后勤)人员等,对“立德树人”有关教师和学生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2.1 云南高校“立德树人”的教师方面问题

整体来说,当前云南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大部分教师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认真对待教学工作,努力提升自身道德水平,各大高校的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也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也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但相对教学条件、水平、质量的提升来说,师德师风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2.1.1 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利意识严重

当前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速增,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利益结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心理状态等发生了深刻变化。部分教师过分地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个别教师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传统师德观受到冲击,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不够。比较常见的一点是,有些教师热衷于从事第二职业,注重业务提升,但轻视思想建设,奉献意识不强。

2.1.2 重视理论学习,缺少实践活动

目前云南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研究不多,其实际效果也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将理论运用于具体实践中,使理论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检验和落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往往表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上,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因此,云南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一点属于个性的问题。

2.1.3 注重教学任务,缺乏育人耐心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教师要传授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跟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思想上遇到的困惑。通过访谈,课题组发现,当前云南高校一些教师认为道德教育是专职思政课教师或政工老师的责任,其他教师只要专注于教研即可,忽视了作为一位教师有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应该说,这个问题比较突出。

2.1.4 管理制度不健全,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访谈和梳理发现和其他省份高校一样,当前云南高校在教师的考核、聘任和晋升过程中,缺乏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只注重学历、科研和教学等硬性指标的考核,忽视了师德师风在教师总体考核中的比重,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忽略思想素质的提高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很显然,管理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直接导致师德师风考核标准的缺位或不明确。

2.2 云南高校“立德树人”的学生方面问题

关于学生方面,既有个性的问题,但主要还是共性的问题。

2.2.1 对当代学生个性特点关注不足

由于“90后”大学生成长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教育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迥异性,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使这一代年轻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和问题:“90后”大学生充满自信,但好高骛远;思想上崇尚民主,维权意识强;个性独立,具有强烈的反叛意识;热衷“非主流”,团队协作能力不强;性格上独立性强,生活抗压力能力弱;价值取向趋于多样化,行为物质性明显;热衷于虚拟网络,现实沟通能力欠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实践动手能力不足。面对这些个性十足的“90后”大学生,云南高校依然停留于传统的社会本位观,重视以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过度强调认知教育,忽视个人的价值和个性的发展。

2.2.2 “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意识不足

当前社会上的种种思想文化矛盾和冲突在校园中层出不穷,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因素也向精神生活中渗透,导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以人为本”意识,无视学生的思想诉求、心理欲望,内容缺失教育气息,不能启迪学生心智,造成了学生公德心缺乏,正义感、责任感淡化,荣辱观、是非观混淆。此外,由于教学科研压力繁重等原因,教师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教研上,逐渐脱离学生管理工作,忽视了树人的职责,无法实现师生良好的互动。

2.2.3 网络影响“立德树人”的“以人为本”

当代大学生每天网络浏览量很大,通过网络平台选课、评教、获取学习资料和阅读文献,方便快捷地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但几乎没人在大量阅读专业经典,从网络上学生只能获得愉悦与放松,无法学习到丰富而系统的知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越来越不足,缺乏对知识本真的追问和对创新能力的挑战。同时,网络的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增强了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对于自控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年人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3 云南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路径和机制

综上所述,云南高校践行“立德树人”存在的主要问题基本上都是共性的,当然也有一些个性问题。由此,我们常规性的策略除了思考“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同时还必须一并构建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这是深入开展“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

3.1 云南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有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其中,课程是先导,实践是基础,文化是条件,这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从整体上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3.1.1 “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课程育人”

“课程育人”就是理论育人,即以课堂、课程、课本等理论教育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等知识的传授,这是“立德树人”的前提。当代“90后”大学生只有知道什么是“德”,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德”,才知道怎样“立德”,进而践行。“立德树人”要发挥课程育人的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紧紧围绕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教育。“德”的知识体系的内容与功能,是继承性教育和创新性教育的统一,理论教育要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关注社会变迁对社会和人的思想道德产生的影响。也即需要我们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大学生头脑。

3.1.2 “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实践育人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育人的基本途径之一。“立德树人”既要有严谨的课堂理论教育,又要有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当代“90后”大学生只有投身和参与社会实践过程,才能深刻了解和认识社会,把握社会实践的本质和价值,提出回答和解决社会实践新课题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意见和新办法,达到促进社会实践发展和自身健康成长的双重效应。此外,社会实践也是磨砺人的意志品质的基本途径,这种意志又会成为推动“90后”大学生成长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3.1.3 “立德树人”的隐性路径――“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类,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条件,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很显然,校园文化对当代“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全国各大高校一直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本校历史沉淀的某种精神为底蕴,着力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很显然,当前云南高校如何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自挖掘在本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育德价值的文化因素,始终将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聚集于促进“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和人格的升华上,是文化育德的一项重要任务。

3.2 云南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

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主要包括党委领导下的以专职思政教育工作者为中坚、“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干部为骨干的“三位一体”的育人主导机制,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的内部整合机制,以高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外部协同机制,这三种不同的机制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共同构成“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云南高校显然亦当如此。

3.2.1 建立“三位一体”的育人主导机制

首先,必须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并根据形势要求加强学校党政干部培训,尤其是要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师德评价体系,通过激励性制度鼓励教师参与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培养专业课教师育德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再次,创造各种条件发挥学生骨干团结、组织、教育学生的作用,调动学生骨干和广大学生在“立德树人”工作中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后,加强协同合作,共同帮助一些需要重点加以关注的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学习、择业、交友、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共同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

3.2.2 构建教书、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内部整合机制

“三育人”既体现了育人的全覆盖,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又体现了教书、管理、服务育人的内在统一性。充分发挥“三育人”内部整合机制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要强化“德育为先”的观念,明确“德”在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这是“三育人”工作机制的思想保证。要改变以前学生思想工作只是政工干部的职责的思想,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结合自身的原有工作职责及工作平台,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做到教学、管理、服务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通过制度落实专业课教师、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学辅助人员等的育德职责,强化考核,并与职务的晋升、评优评先结合起来,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育德渗透到各个部门、各类成员的工作中,通过目标分解,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

3.2.3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外部协同机制

学校、家庭、社会具有各自的职能和优势,家庭教育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进行的教育,教育的主体是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地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阵地;社会教育主要是依靠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社会舆论、实践和环境等进行教育。

总之,云南各大高校必须联合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个部分,明确这三者在育人工作中的各自定位和分工,着手建立齐抓共管联动的长效机制,加强上述三种机制的协作与沟通,形成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凝聚“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共同创造育人的大环境,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一言以蔽之,“立德树人”不仅是大学生的本职责任,也是云南高校的主要责任,更是云南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云南各大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为指导,把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清楚“立德树人”的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创新“立德树人”的践行路径和有效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矢志完成“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 张力.纵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J].人民教育,2013(1).

[2] 孙雪峰,葛笑如. 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研究述评[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9).

[3] 陈勇,陈蕾,陈晏.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

[4] 张先云. 正确理解“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师德”内涵[J].高等职业教育,2011(4).

[5] 柯文进.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书记校长论坛,2013(1).

[6] 田淑兰. 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N]. 中国教 育报,2012-12-28(04).

[7] 杜玉波. 坚持立德树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

[8] 张秋敏. 实践“成功德育” 坚持立德树人[J].北京教育,2010(1).

[9] 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中“以人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l(4).

[10] 贾凤姿.思政教育重在立德树人[N].光明日报,2013-03-25(16).

[11] 邱克. 坚持立德树人 创新高校德育[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3(1).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7

  立德树人教师心得感悟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从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和把握好正确方向。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坚持立德树人,高校当时刻牢记强化政治意识,把握政治方向,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经常主动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引导更多青年学生保持政治定力,为实现中国梦凝聚青春力量。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从青年学生的成长实际出发,突出教育创新。一个精神上“缺钙”的人,是不可能承担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重任的。有理想就有人生的精神动力,有信念就能开辟美好未来。坚持立德树人,高校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青年学生思想认知规律,不断改进和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用深入浅出、贴近生活的鲜活事例化育青年,感染青年。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突出师德建设,加强示范引领。按照做“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我们要引领青年学生,自己首先就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否则,我们就会失去对青年人的感召力。其实,全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不仅包含渊博的学识,还要求教师以高尚的情操、纯净的人格去影响下一代的成长。立德树人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优秀教师是帮助青年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引路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每个教师都有机会成为示范楷模,关键是如何充分发挥积极影响,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工作重点。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应只看考试分数,更根本的还要看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要面向全体学生,牢固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更加注重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更加注重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协同育人,努力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更加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立德树人教师心得感悟2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应做到德才兼备,并且要坚持努力向德艺双馨的方向发展。立德树人,立教圆梦。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立师德,就是树立教师良好的德行,为人师表,做人楷模。

  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教师个人修养的问题,而且关系到熏陶和培育出怎样的人的问题。对于教师,忠心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忠诚于学校,只有当人民教师将“忠心”二字内化为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内化为对工作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形成持久的工作动力。“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教育良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范畴。作为老师,我们要对得起我们国家给我们的那份工资;要对得起上级对我们的谆谆教导;要对得起我们学生及其家长给予我们的渴望的目光。在有限的时间里,潜心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将自己智慧与汗水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让我们的良心才能坦然。

  作为教师,就是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拥有一颗对工作的无限热爱之心,你才能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业职责,才会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再次,作为教师,首先,要热爱教师职业,懂得教学艺术,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情感,才能激发自己为这一事业忘我工作的热情,才能为培养下一代尽心尽力。其次教师要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出自崇高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三是爱同事。这样才能与同事友好相处,齐心协力,共同做好教育工作。作为老师,如果有了雄心壮志,肯定会注重学习与研究,观察与思考、潜心钻研教育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勇于实践,善于从教学实际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积累经验,及时总结,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虚心学习是一个合格教师良好的品德,在师德修养中善于虚心学习他人、自觉与他人交流,才有可能成为师德修养高的教师。

  教师应该树立校荣我荣的意识,只有同心同德,才能心情舒畅;只有同心同德,才能共同击破一个个难题;只有同心同德,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协调一致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造就素质全面、出类拔萃的人才;只有同心同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以德正身堪为人师才称其职。”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板书笔迹等。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更为重要。

  “十心立德”中“十心:忠心、良心、热心、爱心、雄心、虚心、同心、耐心、公心、恒心”均离不开真诚。让我们真诚地对待教育事业,真诚地对待上级同事,真诚地对待各位学子,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做一个具有高尚师德和文化素养的合格的人民教师。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一个教师对自己育人的工作职责是否明确,也就是说一个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否端正,这是衡量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也是师德规范的首要问题。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品质高尚,而且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他应满腔热忱,关心爱护学生,不歧视、辱骂、体罚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的老师 可敬可亲,学生才会愿意学,也才学得好。其次,他应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总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同样会给学生以影响 和感染,使本一心向善的学生更增添了动力,小树才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

  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 。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如果一位教师在讲台是教育学生应当诚实,但某天为应付检查,为了听领导的话,居然教唆学生如何去说谎,在学生心灵中留下难以磨灭扔阴影,那又如何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呢?。

  教师的一言一行 都是教师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而学生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来了解教师的思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注重修养,注意言 行,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言教辅以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受到影响,其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受到约束,得到修正。当老师真的就是这样一份拷问心灵、磨炼耐心的差事。似乎很苦,可如果我们不把它看作外界的压力,而是发自内心去做,仍然可以甘之如饴。

  我不想用哲人那些华丽的辞藻来装点自己的人生,更不敢期望自己以魏书生为目标,在教育事业上开创一片新天地。以此做到“立德树人,立教圆梦”。

  立德树人教师心得感悟3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而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雅思贝尔斯认为:“人类的将来,取决于本真教育的成功。”德育就是一种本真的教育,是对人灵魂的教育。纵观现今的高等教育,大多将关注重点放在知识教育、技艺传授之上,而忽视了德育的育人功能,教书而不育人、授业而不传道,这对社会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高校应该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作为教育之本,作为教育工作开展的标尺。

  要因事而化。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要顺应学生成长规律,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以便调整施教手段,有的放矢;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突破口,既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又超越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现状,对受教育者进行合理引导。因事而化,就是要高校德育根据德育的相关“规律”做出调整,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达到成风化人的效果。

  要因时而进。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一成不变,唯有顺应时展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才能因时而变与时俱进。教育依靠外在的教学工具将客观的知识外显于人内化于心,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系统性教育;要从教学实践中探索规律,不断总结凝练,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战能力;要重视抓好德育的辅助渠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8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师;教师专业标准:日本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3-0063-05

教师专业标准是决定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根本,是确立和提升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前提,建立科学的教师专业标准是教师从一种“职业”变为一种“专业”的基本标志,是客观评价教育质量的依据,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保障。日本50多年来推行教师专业标准,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并以法律形式保障教师的资质,形成了“养成-采用-现职进修”一体化,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水平,为保证教育质量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做出了成绩。以日本大学培养阶段的现行标准(1997年)为视点,论述和阐明日本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范畴、专业素养、专业内在要求,以此了解日本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全貌和动向,为研制我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日本文部省规定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

日本战后,在对战前军国主义的教育进行批判和反省的基础上,对教育改革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教师培养制度的改革成为争论的焦点,并把如何提高教师资质作为考虑教育改革的前提。在这种状况下,相继公布了《教育基本法》(1947年)、《教育职员资格法》(1949年),以法律的形式接受了美国教育使节团的建议,正式确立了学前、小学、中学、高中等各教育阶段教师都在大学培养和教师资格开放性原则的基本方针。对教师职业的专门性展开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认为自律、高等教育、广泛的视野、不可取代、较高的威信和公共责任是界定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根本区别,特别讨论和规范了体育教师的性格特征,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必须具备的性格,第一是健康;优秀的专业水平、社会性的发展。优秀体育教师应具有的7项特征是:善良、热情、认真的教师;人品好;明朗快活富有幽默感、亲切公平;了解每个学生个性、与学生打成一片、诚心诚意帮助学生;不仅课内,课外生活也给予学生帮助;专业知识深、同时一般教养也好;自由中遵守规则,宽大中显示威信。特别面向21世纪变化更为激烈的时代,日本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1997年7月首次答审《新时期教员养成的改善方案》(以下简称《答审》)中提出了最新的教师专业标准,认为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与教师资质水平有极大的关系。为了实现适应时代需求的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的资质水平是重要前提。其次,教师又是在学校教育中直接担当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任务,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因此,认为具有教育者的使命感、对学生成长的深刻理解、对学生的教育热情、对学科的专门知识、广泛丰富的教养等作为基础的实践指导能力,在任何时期都是必不可少的。

21世纪,学校教育的重任将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能力转变。据此,对教师专业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答审》也提出教师资质能力是通过养成一采用一现职进修各阶段形成,但不仅仅是养成阶段,也必须通过现职生活逐渐形成综合能力,规定养成一采用一现职进修各阶段较详细的任务分配。意味着教师在整个教育生涯中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形成动态向上的能力积蓄过程。但也明确规定以大学为中心的教师养成任务,在此基础上正确理解养成一采用一现职进修各阶段的任务分配和资质水平的整体形成过程。

其别对大学养成阶段教师资质的指导内容、任务和范围等作了明确规定。教师资质的指导内容主要指对教师职业的执着和热爱、自豪和一体感的确立,及所含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总体。大学养成阶段最小限度必需修得的具体内容范围,即教职志向的指导、教职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及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此形成扎实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是养成阶段的根本任务。因此,教职指导对于教师使命感的形成具有先导性地位和实质性意义。

1997年9月保健体育审议会答审《为增进和保持终身身心健康 关于今后健康教育的振兴方案》中规定了体育教师的资质和指导能力,当代健康教育关系全民素质的新课题,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已放在重要位置,尊重生命和加深健康知识的同时,自我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形成是中心议题。在体育教育领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健康安全的运动习惯和态度是新时期体育教师应担负的重任。

2 日本体育教师资格标准的法律规定

1)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种类和资格标准。

根据《教育职员资格法》规定中小学、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和资格标准如表1所示。

即小学和初中体育教师资格证分A、B、C3类,高中分A和B两类。要获得A类专修资格证书必须拥有硕士学位,并修满83学分;要获得B类1种资格证书或C类2种资格证书,则需要具有学士学位,并修满5分,或具有准学士学位,修满37或35学分。仅获2种资格证书不能成为高中教师。根据《教育职员资格法实施规则》明确规定:学科相关科目和教师职务相关科目是必修科目,而学科或教师职务相关科目是师范大学自主决定编制的供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出路等的选修科目。

2)体育教师资格标准。

《教育职员资格法》也详细规定了各学科教师的资格标准。体育教师资格标准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和资格的规定,进行细分化设定(见表2)。日本体育教师培养接受法律的规定,以较强的限制力在各教师培养机关实施,并严格遵守《教育职员资格法》,对全部教师施行专业教育,即一般教养、专业教养、教职教养3重构造所组成的专业性准备教育。并以法律手段设定取得教师资格的学科课程科目(学科专业科目)和教职课程科目(教育专业科目),规定体育学科专业科目和教职专业科目及学分分配比率,形成体育教师资格标准,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才质量。从表2可以看到教职和学科两类科目的设定,凸显了体育教师教育“双专业”的性质和标准。同时又看到教职科目的法定学分约占学科科目的50%左右,教职教育的比重远远超出学科教育,意味着无论是日本经济腾飞的产业化时代,还是进入富裕社会的信息化时代,教师资质适应社会的需要始终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代为适应国际化社会的发展,认识教职教育的意义,追求教师的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指导能力等专业水平的提高仍是教育改革首先应考虑的重要战略。

3)动态与展望。

1998年4月起法律又规定,志愿成为小学和初中

教师的大学生,必须具有在生活福利部门或特殊教育学校等单位看护和帮助老年人或残疾人或与之交流等生活体验7天以上,才能获得教师许可证。这是因为日本是福利水平较高的国家,追求社会和谐合作,要求师范生必须体验生活,满足与社会共生共存的诉求成为标准的新起点。

20世纪末日本制定了《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被视为日本的改革措施。1997年和1998年日本教育职员培养审议会连续提出,要充分利用大学硕士课程培养师资力量。到目前为止,日本由4年制大学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模式已经受到一定局限,对师资培养采取研究生院化势在必行。2005年6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在教师培养中增加专门职研究生院”的基本想法,指出“在充实和加强本科阶段教师培养的同时,有必要在制度上重新探讨研究生阶段的教师培养和再教育问题”。为了培养具有实践性教学指导能力的教师,中央教育审议会于2006年7月在“关于今后教师培养资格证书制度”的咨询报告中提出了创设以教师培养为特定目的的“专门职研究生院”的设想。

最近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央教育审议会又多次对教师培养和资格认证标准进行讨论,首次提出《教师资格证更新制度》引起极大的社会关注。该制度规定教师在资格证更新前必须接受30学时的更新讲座学习,通过认定考试(笔试、技术考试、模拟上课等)满60分者为合格,不到60分者为不合格,如在规定时期内再次考核不合格者,将失去教师资格,同时教师资格证视为失效而不得进行更新。该制度规定必须每10年更新1次,从2009年开始实施,将彻底打破日本50多年来教师资格终身制的格局,形成动态发展的进程。以此不断促进教师自觉进修和持续发展,回归实践与时俱进。因此日本教师的资质水平、敬业精神和社会地位等是世界所公认的,优秀的教师资源与政府对教师培养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

3 日本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特征

1)规范外部环境的制度支持力度。

日本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和保健体育审议会《答审》是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决议,着重规定和议论了教师和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和共同框架,是一般教师群体共同遵守的原则,体现了教师专业社会化的时代要求,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方向。并以此理念制定相应的《教育职员资格法》,实行教师资格制度,规定教师资格种类和体育教师资格标准,形成教师资质要求与教师专业标准二者融合相互挂钩的模式,这种双重保障相挂钩的模式呈现出教师专业标准的合作性和合格化特点,是得益于良好外部环境的配套制度和法律的强力支撑,提高了体育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尊严,使其专业地位得到根本保障。

2)正确把握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

现代教师的专业性必须拥有符合时代的精神内核,要能面对国际化和信息化社会背景对教师职业的挑战,重构既务实又开放的教师专业标准。日本较注重培养涵盖教师人格、知识、技能的整体性素养,即立足国际视野、适应社会需求、追求专业发展,其中对于教师人格、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特有的责任意识赋予了新的精神意蕴,其关键认识在于教师的专业活动首先是意味着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因此体育教师的职业态度和热情、使命感和责任感等尤为重要,必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独特风格。不仅要有知识、技术和健康保健意识,还要有职业道德和献身精神,是日本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中正确把握的专业特性,强调体育的教育因素,回归体育教育实践。

3)融合教育理论与行为标准,可操作性强。

日本的法律基准依据教师职业的客观需求,规定了体育教师学科科目和教职科目及学分的细分化标准,力求体现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理论研究引领实践行为的现实意义,在标准中具体设定较为合理的法定最低限度的科目领域和相应的学分比例作为行动指南,为体育教师培养提供实践操作的可能性,较强地反映了政府对普及标准的迫切愿望,走较为务实的道路,保证体育教师的基本资质,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水平。

4)创新“双专业”课程标准,注重实际能力培养。

体育教师“双专业”(教育专业和学科专业)课程标准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显示出教职课程和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标准中教职课程所占比例首次超过了学科课程,并大幅度增加“教育实习”的比重和学分,增加“教职实践演习”环节,凸显体育教育因素日益贴近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倾向;主张接触实践、积累实践经验,使“提供基础知识”的大学培养目标向“培养实际能力”的方向转变,使理论主动转化为实践能力,是1997年教师专业标准中提出的改革方向。

5)动态发展的现代标准模式。

教师专业标准具有继承性、阶段性和发展性特征。日本现行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并非意味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终点,而是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主动呈现动态发展和螺旋渐进的发展模式,并及时调整面向未来的决策,增强“标准”的生命力。

4 结论与启示

纵观日本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与世界各国相比日本是最为严谨的国家之一。日本战后教师理想形象的定位经历了“圣职”到“劳动者”再到“专业者”3个发展历程的演进,才真正确立教师的专业形象。并以美国教师专业标准作为参照,始终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教育改革的前提,由文部省制定教师教育的共通标准与法律形式规定的具体标准,形成双重保障的参照体系,在法律规定的体育教师资格标准中确定教职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形成“双专业”课程特色,在严格而细致的标准规定下,最低限度地保证了体育教师质量规格,提高教师职业使命感,对青少年教育形成良性循环,并在国际视野下变教师资格“终身制”为“年限制”,突破传统界限,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是50多年来日本体育教师教育的成功之处。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9

(2019 年 9 月 20 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xx党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关于主题教育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委、两级市委和市委教育工委、xx学区会议精神,对我支部开展主题教育工作进行动员部署。xx学区对我支部开展主题教育非常重视,今天有幸邀请到xx学区第三指导小组 xx  xx  xx三位同志到会指导。待会xx组长还要作指导讲话,我们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思想自觉,充分认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四个伟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党的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5月31日,总书记在中央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深刻阐明了开展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目标要求和重点措施。9月9日,省委召开了总结部署会议,刘家义书记在总结第一批主题教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对第二批主题教育作了部署。9月12日上午和 下午,枣庄、滕州两级市委分别召开了主题教育工作会议,枣庄市委书记李峰从五个“着力”【一要着力解决理论武装虚化问题。二要着力解决理想信念弱化问题。三要着力解决担当精神退化问题。四要着力解决宗旨意识淡化问题。五要着力解决管党治党软化问题】,滕州市委书记刘文强从五个“聚焦”【一要聚焦理论学习有收获。二要聚焦思想政治受洗礼。三要聚焦为民服务解难题。四要聚焦干事创业敢担当。五要聚焦清正廉洁作表率】,对全市主题教育进行安排部署。9月16日下午,市委教育工委召开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刘金山又从3个方面【坚持学深悟透,聚焦任务目标,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思想自觉推动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坚持善作善成,突出主题主线,以斗争的精神、奋斗的姿态推动主题教育取得成效;坚持以上率下,强化落实落地,以从严的要求、过硬的作风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对全市教体系统主题教育进行了动员部署。这些都为我们开展好主题教育提供了根本指针。我们教育系统参加的是第二批主题教育,从9月开始,11月底结束,集中教育时间不少于3个月。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委、两级市委、市委教育工委部署要求,以极端认真负责的态度,全面抓好贯彻落实。

一要认识到加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仅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最锐利思想武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活动,我支部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和理论修养得到明显提升。但也要看到,在理论学习上,我们同上级党委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一直受人瞩目,政治敏锐性和学习性更应该走在前列。开展主题教育,就是要推动我们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要认识到牢记党的宗旨的重要性。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宗旨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一直以来,我们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展了“对标九项行动”、“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大学习、大讨论、大改进”等教育活动,党员干部同老师学生、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加强。但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我们学校教育发展离社会的新要求和家长们新期盼还有距离,尤其是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质量提升、内涵丰富、安全稳定等方面仍需提高;教学名师少,学科带头人数量少,专家型教师有待培养;干部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提到的5个方面 20项突出问题在少数干部教师身上依然存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认真加以解决。

三要认识到服务大局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推进我支部教育教学改革,以强劲的党建引擎引领教育新发展,以党员的示范作用带动教师队伍积极性。我们要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扛起我们肩负的使命担当,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以脚踏实地的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要经得起组织和社会的考验。

二、强化政治担当,把握关键环节,切实推动主题教育扎实开展

根据xx党总支主题教育工作方案要求,我们制定了xx党支部主题教育工作方案,对各项任务作了具体安排。我支部全体教职工要紧紧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主题,牢牢抓住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根本任务,紧扣“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12字总要求,充分借鉴运用以前开展的主题教育成功经验,把“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有机融合、贯穿始终,确保主题教育围绕既定目标扎实推进。

一要坚持理论学习。要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核心任务,努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继续加强对“两史两书一章”(即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和党章)及视察山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的学习,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实时跟进学习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做表率,每月集中安排一次时间,依托“三会一课”、“28日党员活动日”和主题党日活动等,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支委会、教职工大会等形式,加强交流研讨。每位党员要用好镇学区统一的专题学习笔记本,要采取务实管用的方式检验自学效果。

二要坚持查摆问题。支部委员要结合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充分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建议,各学校班子成员、老师、学生之间也要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相互听取意见建议。要认真对照中央确定的8项、省委确定的9项、枣庄市委确定的10项、滕州市委确定的10项整治任务,以及《问政山东》节目所反映教育体育领域的突出问题,结合我支部教育工作实际,对号入座、主动认领,并举一反三,查摆自身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方面存在的差距,查摆自身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方面存在的不足,查摆自身在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感情、服务群众方面存在的短板,深刻检视剖析。要深刻反思问题根源,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要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确保问题查摆实事求是、切中要害。

三要坚持整改落实。要敢于动真碰硬,敢于直面问题,切实通过本次主题教育,解决难点重点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确保问题整改落地见效。

1、聚焦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持之以恒地在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见实效,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聚焦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讲了“9个坚持”,把“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作为其中之一,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各学校要善抓实抓作风整顿行动,重抓关键少数——干部队伍,盯住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主动引导教育我们的教师,真正认清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改出活力,改出干劲,改出优质均衡的鲍沟教育质量。

3、聚焦教育教学质量,着力强化教师质量意识。教学是学校的生命,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人民群众评判教育工作的“晴雨表”。教育教学质量事关学生的前途命运,事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一个地方教育实力、一所学校竞争力的核心表现,是教育工作取信于民,各级领导认可的重要标准。我们要抓好各学段教育质量提升,真正办好家门口的学校,办出家门口的名校。要在提升中考升学率和小学质量检测上下功夫、出实招,深入研究、积极应对新课改要求,制定适合我镇的操作方案和实施细则,确保鲍沟的教育质量持续向好。面对市委教育工委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全体党员应该率先垂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4、聚焦校园安全这个底线任务,着力构建科学严密的安全防线。校园安全,重于泰山。要以极端负责的态度,盯住校园安全的各个环节,切实筑牢学生健康成长的安全屏障。校园安全不仅仅是某个部门、某几个人的事,全体教职工,尤其是党员同志,要做发现安全隐患的有心人,师生安全的守护神。

三、突出政治责任,注重统筹兼顾,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

这次主题教育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务必要高度重视,集中精力,统筹安排,全力推进。

一要成立组织,压实工作责任。杨村小学党支部已成立“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每位同志都要主动扛起相关职责,共同谋划推动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同时,领导班子成员要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抓好自身的教育,主动把自己摆进去,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

二要求真务实,力戒形式主义。要以好的作风开展主题教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主题教育同学校教学目标要求结合起来,沉下心来做学问、静下心来谈交流。整改落实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

三要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强正面引导宣传,充分发挥学校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载体和阵地作用,深入宣传主题教育部署要求,及时反映进展成效和好经验、好做法,在全体教职工中掀起开展主题教育的热潮。要坚持典型宣传,结合师德师风标兵、最美教师、优秀党员、红烛先锋、学习强国优秀学员评选活动,树立坚守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的先进典型,为他人树立榜样。各学校要立足实际,大力开展好“万名教师访万家”、家校联系“四个一”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教师走进学生家庭,深入了解家长利益诉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10

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人才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实施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项目,进一步提高全县广大教师的素质,推动我县教育事业发展。

二、工作目标与任务

一)工作目标

积极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努力探索和实践具有时代特征与特色的教育培训新机制和新体制。

二)工作任务

1巩固和加强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使广大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教书育人的人格力量。

2抓好教师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培训。重点学习现代教育管理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外语、计算机及其他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把学习各种知识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题培训和讨论,提高广大教师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3努力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鼓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抓紧学习,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全县45岁以下的教师基本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

4通过名校名师的高考讲座,提高我县高中教师的素质,提高我县高考质量。

5利用的专家教育资源,为广大教师开设专题知识讲座,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推动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培训内容与形式

根据的教育资源优势和教育扶贫项目的内在要求,主要开设:教育领导干部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课改培训、学科专业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专升本学历教育等。

培训形式:以远程网络教育为主。

四、步骤

教育扶贫项目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启动阶段

1成立领导机构。成立县教育扶贫项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担任组长。下设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中小学教师培训站设在县职教中心。

2制定实施计划。各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或实施方案,并将实施计划或方案报县领导小组备案。

3各学校要积极配合县职教中心做好开展教育扶贫项目的前期工作,完善各项硬件、软件建设。

4开展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通过会议和新闻媒体宣传教育扶贫项目,落实项目各项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的重点是组织学习。根据教育扶贫项目提供的资源,各有关部门根据本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有步骤、有重点地认真组织实施,积极输送学员到县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进行培训,务求取得实效。

三)总结阶段

各有关单位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要求,认真开展自查和总结工作,并报县领导小组。县领导小组根据各单位的自查情况,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五、工作要求

一)各有关单位要站在提高全县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魅力的高度,充分认识教育扶贫项目的重要意义,将这项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保证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各项任务。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11

关键词 教学管理 质量意识 科学管理

教学管理工作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中心工作是教学,而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则是深入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教学管理观念的改革和创新是对常规管理的提升,是办学品位的追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目前,很多高职学院在教学管理模式上没有充分考虑到高职教育的特点,仍沿袭了普通高职的一些管理模式,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的理念,不断强化职业教育意识,才能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步伐。

一、更新教学管理观念,强化教育效率问题。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教学管理应更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强调教育效果,却忽视了教育的效率问题,即教的效率和学的效率。而基层管理者往往注重的是规范建设,而较少提倡实践创新,教师个体的创造性受到限制。教学管理过程中,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把课程从知识讲授型为主,转变成知识应用型为主;把课程从以理论思维为主,变成以能力训练为主;把课程内容从以教师讲授和课本知识为载体,变成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为主。高职院校教学的根本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充分掌握课程所学知识并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水平,把课程从学生被动听讲,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索,这是高效教学的必由之路。教“课”,不要教“书”。“课”的内容是根据毕业生职业岗位要求制定的,“书”的内容是按照知识体系或叙述体系设计的。课程教学必须以课程目标为准,不能以课本为准。教师要树立新的观念: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把学习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熟练到自己所学的技能。

二、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和其它所有管理一样,必须强化质量意识,明确教学管理中的职责,确保教学管理高质、高效。首先,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对全体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培训,推广使用cai、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增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从各方面提高我校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和学生的信息素养。重视教学研究和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要改善学校的教学质量,需要不断开展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与探讨;开展“示范课”和“精品课”活动,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提升的过程。其次,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的职业人,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中,新课程的设置需要体现个性化的教育,在做好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下,必须重点加强工学结合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教学管理,不但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而且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管理思想,需要从社会根本需求出发,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为社会培养各种有用人才,而不是盲目扩招热门专业。教学管理的创新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坚持以人为本。现在看来,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还不是讨论某些理论细节,而应该让所有的高职教师都能自信、光荣地做一个“职教人”,树立属于高职独有的教师职业形象。每一位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自觉体现素质教育、开放教育、能力本位等现代职业教育的观念和意识,自觉地更新教学观念,惟有这样,教学改革才能从整体上真正有突破。学生才能充分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个受外部控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自我控制的过程,从而加大了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根本上改善了学生大多“怕学习、怕考试”的心理。

学生学习经历力求与完整劳动过程吻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艺型、操作型的、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能够直接上岗,一般没有所谓的工作过渡期或适应期,即使有也是非常短的。因此高职教育要求的是学生更多掌握能直接运用到工作岗位上去的技能。在教学基本过程中职业教育的模式应该是:师生共同确定学习任务(项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在劳动中)实施计划——学生自评、教师检查评估——归档或结果应用(价值体现在职业劳动中)。

用综合课程代替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不再按照学科逻辑结构而是按照活动逻辑过程进行。在劳动过程系统化基础上开发贴近职业实际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了解和学会劳动,能够综合地运用劳动所需知识、技能,而不是死板的、模式化的、不知所用的学科知识。课程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知识、技术领域,而是技术与社会和个人需求结合在一起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情景。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与训练相结合,讲究边教边干,边干边学,倡导知识够用为原则,迅速地适应各种各样的工作要求,为企业或单位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加强教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完善教务管理的整体结构。

教务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有效的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功能,包括根据一定的目标、程序、原则、方法,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等,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整体状况,也从侧面映射出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12

“如何创新”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创新的思路,设计来源于创新思维的扩散,来源于对问题思考的另辟蹊径,使思维过程中具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演变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突破之思,同时具有开放性、求异性、非显而易见性的特征。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核心在于培养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是创新性人才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核心。

二、面向创新教育的现代信息技术

1.创新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契合点

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革新,给创新教育创造了一种情境和激发力量及信息环境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个性化、师生关系的民主化等。开展创新教育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而现代信息技术则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刺激,能为学生塑造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情境,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教育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技术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构建创新教育模式创设了有利条件。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技术开始了全新的现代教育媒体的开发和利用,并在不断地探索中开始攀向高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飞速发展。飞速发展的internet技术将广泛的资源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环境出现质的飞跃。由于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得学生感知和认知的时空,层次发生了变化,得到了扩展。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利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从教学规律、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上,都具有巨大的优势,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的结构和教师的功能都将发生相应改变,为更好的培养新型人才,创设了有利条件。

3.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形式发生了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彻底的颠覆,以往静止的、封闭的、模块化的教材变成“开放的“”参与式的”“有个性的”“有创造性”的动态教材,更利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另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产生由学生作为主体的、非线性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和基于计算机的虚拟的学习环境(如“实验模拟”),在模拟的学习环境中必然要求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假设和探究,并得出结论,从而加强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4.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适合创新教育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教学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对教学活动是否围绕创新教育的开展进行调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形成性评价,在总结性评价时,信息技术能进行精确的科学的数据分析,为其提供相应平台或软件。

三、开展创新教育的模式设计

1“.点拨”创新模式

点拨创新模式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教与学的“五步三阶段”。五步是:教师的导入、鉴赏、反馈、迁移,研究。学生的预习、思考、评述、小结、迁移,这五步又构成“输入•积累———思考•转化———输出•创新”这三个阶段。而“输入•积累”这一阶段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中多媒体技术对于音频、视频、动画、文字、图像的支持而变得更形象、更生动、更有吸引力,“思考•转化”这一阶段,学生也可以利用浩瀚如海洋的Internet资源来激发自己的思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点拨创新模式是以“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为特征的,教师点拨,学生创新,两个主体都发挥作用,是“教学做”的“知行合一”,同时也贯彻了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2“.多维互动讨论”创新模式

这是针对学校的实际与学生特点进行网络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校园网中E-mail与BBS的作用,强调教师、学生、媒体的多维互动。该模式分为粗化的三阶段:知识传承、讨论质疑、反馈创新,细节留给学生自由发挥,使其不受种种约束,自由度、灵活度较大,课上课下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询问老师。文科类的互动讨论式教学注意和强调信息的搜集、筛选和整合。理科类的互动讨论式教学注意实践性和对现象的观察,通过观察,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途径、假设;重视和强调思辨能力的培养,互联网上展开互动讨论,其交互性、开放性、信息量大的特点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大任务驱动”创新模式

“任务驱动”大家耳熟能详,但要真正理解、读懂它的内涵却不是件容易的事,研究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但更多时候,任务驱动走进了一个误区。形象地说,走进了“小任务驱动”的误区,即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好一个任务的目的、内容,学生只要亦步亦趋地按步骤做下来,这种所谓的“任务驱动”就根本不存在任何创新与探索。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就像一个个陷阱,跳进去,爬出来,再跳进去,学生倍感疲惫,根本没有时间与心思去创新。基于这个误区,提出了“大任务驱动”创新模式。顾名思义,“大任务驱动”教师不再为学生设计一个个过于细化的任务,而是提出总体目标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步骤,其余则由学生自主发挥与创新,这样来尊重学生个性,使学生潜力得到充分挖掘。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创新教育的理性思考

1.要继承并发扬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与优点

创新的意识常常蕴藏于丰厚的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中,我们应充分重视研究传统的教学模式,继承和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挖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精髓,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将打好扎实基础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2.注重落实模式,不追求形式

对于创新而言,其模式本身的变通、再创造,也是一种创新。因此,在创新性教学模式的运用上,要注重实效,要有的放矢地针对教学实际进行变通和转换,不能被条条框框局限住。在模式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切合实际,不要因为创新而搞成形式主义。

3.不断改革、探索、发展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