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

时间:2023-07-23 09:25:50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范文1

【关键词】 社区;儿童烧伤;健康指导;现场急救

烧伤和烫伤是目前比较常见的社区意外伤害,如果在现场能够使用正确的方法开展急救,就可以有效的减轻儿童的烧成程度,减少儿童的痛苦。如果所采取的急救方法不当就很有可能会产生烧伤加重的状况,甚至会耽误对患儿进行抢救的时机。本文分析了2008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烧伤患儿的200例Ⅱ-Ⅲ度小面积的烧伤患儿进行了烧伤现场的急救情况分析。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烧伤患儿的Ⅱ-Ⅲ度小面积的烧伤患儿200例,其中女性患儿为65例,男性患儿为135例。患儿的年龄为2个月-6岁,烧伤面积

1.2 方法 对患者的家长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口头提问的方法进行整理回收,总共问卷为200份,有效回收为200份,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结果分析 使用EXCEL2007进行数据库的建立,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 结果

从表1来看,大于90%的家长能够及时的将幼儿脱离热源,大约80%的家长能够在儿童烧伤之后帮助儿童涂膏药并及时的送医院就诊,能够保护患儿创伤表皮的家长数量也占到了66%,但是能够运用冷疗的家长数量却只有23.5%。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家长对于烧伤急救知识的获取主要还是从医院获得。网络和其他方式也是急救知识传播的有力方式。

3 讨论

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而且因为年龄小好奇心较重,很容易在家庭中接触到热源。通过实践分析,烧伤的热源中以热饭菜汤和热水最为普遍。幼儿的皮肤细嫩,且真皮和表皮都比较薄,在发生烧伤烫伤的情况下,同等的热力对于幼儿所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从表1来分析,不能正确的脱离热源的家长占到了9%。年龄较小的幼儿,自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长时间的接触热源对幼儿的伤害极大。家长在日常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的进行危险的回避,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让幼儿尽力的远离热源。分析表1可以发现,只有23.5%的家长在发生了烧伤之后能够应用冷疗法,但冷疗法是能够有效的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对于幼儿的伤害。所以家长应当有意识的从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获取幼儿烧伤以及急救的相关知识,这样即使是发生了意外,也可以运用正确的方法来降低对于幼儿的危害。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家长获取正确的急救知识主要是从医院获得。所以社区医院应当充分的发挥作用,开展健康教育。当患者来医院进行就诊的时候,医生首先要对患儿的创面进行正确处理,以减少患儿的疼痛和家长的紧张情绪,随后向家长宣传正确的烧伤急救的方法和措施,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家长所采取的急救措施进行纠正,向机长宣传简要的急救知识,如尽快的远离热源,脱去幼儿被热水浸透的义务,保持患儿烧伤皮肤的完整,如果衣服不容易脱下,要使用剪刀剪开,使用清凉水对创面进行清洗。社区医院还可以前来社区医院就诊的病人发放一些健康教育的手册,向社区居民宣传正确的烧伤急救的方法和措施。医生则要对烫伤家长做好宣教,及时和家长进行必要的沟通,患儿回家后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回医院进行就诊。

对家长进行正确急救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是最大限度较少幼儿烧伤伤害的有效途径,应该在社区医院利用多种途径来进行烧伤急救知识的宣传和预防烧伤常识的介绍,尽可能保护幼儿受到意外伤害。

参考文献

[1] 丁建华,何玉霞.健康教育在烧伤植皮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09(07).

[2] 毛金凤,肖翠勤,肖永芳,许凤莲.石河子地区3002名3-12岁儿童意外烧烫伤伤害的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8(05).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范文2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实践

 

受到社会上特殊儿童数量逐渐增多的影响,特殊儿童心理健康课程逐渐在各地区开设,针对不同特殊儿童实施了相应的教育和指导,希望特殊儿童也能够接受正常的素质教育,为特殊儿童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为了兼顾特殊儿童的利益,维护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就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为特殊儿童实施科学的教育和指导。

 

一、引入先进教育理念,为课程改革提供相应的指导

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是人们在对教育和课程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教学以及课程改革的共同追求,对教学课程的设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想借助特殊儿童心理康教育对儿童实施科学的教育和引导, 就应该对教师的教育理念进行革新,进而促使教师基于对课程改革的深入认识, 构建更为适用的课程体系,保证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得到顺利实施 [1] 。 特殊儿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心理健康问题是特殊儿童教育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因此教师不仅仅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引入先进的课程理念,向学生传授最为前沿的知识,还应该针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保证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在向儿童传授各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引导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全面改革教学手段

从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特殊儿童教育属于新兴学科,教学理论尚不够完善,教学方法的和教学手段的探索也不够全面,因此要想保证特殊儿童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应该注意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一)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构建良好教学氛围,对学生实施科学指导的重要保障,只有借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交流,学生才能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进而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 所以教师在开展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尝试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切实了解特殊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对儿童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提供相应的保障。例如针对特殊儿童存在的畏惧交流心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多设置一些有助于激发学生沟通和交流欲望的场景,如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小朋友在假期愉快对话的场面、小朋友与家长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和谐场景等,让特殊儿童逐渐产生沟通和交流的欲望,进而在教育实践中促使幼儿畏惧交流的心理能够得到适当的改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2] 。

 

(二)联系生活实际设置教学内容

特殊儿童一般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愿意接触新的知识和内容,缺乏安全感,基于这一点,教师在针对特殊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入生活中的内容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和指导,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感,进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教学内容,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3] 。 在具体操作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场景,然后教师结合场景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完成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为学生未来身心健康成长提供相应的保障。

 

三、注意教学实效,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成长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教师更应该加强对教学评价的重视,在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保证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 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一般来说,针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评价内容的科学性、评价教学的针对性以及评价方法的有效性,进而充分发挥出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获取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更为科学全面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唯有如此,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有效改善当前我国社会上特殊儿童教育现状,让特殊儿童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廖红娅.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方法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范文3

在实施《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区儿童发展“*”规划》中,我区各级政府把儿童工作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为了实现《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区、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形成合力,采取有力措施攻克难点指标,较好地达到各项目标,使我区儿童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创建爱婴医院,普及新生儿新法接生,提倡住院分娩,加强产科建设和围产期保健服务等工作的全面开展和实施,到*年全区已有爱婴医院13间,4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均已达到*市的目标。

——儿童基础教育普及程度上新台阶。*年我区学龄前儿童入园率73.3%,小学一年级按时入学率99.98%,小学学生完成率100%,初中入学率100%。我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取得良好发展,全区0—14岁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7.5%。

——儿童生存环境不断优化。我区大力加强城市和农村各类卫生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乡人民饮用水卫生、厕所卫生和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水平。*年我区农村改水受益率及农村享有安全饮用水的人口覆盖率已达100%,农村享有卫生厕所的人口覆盖率达92%。

——特殊困境儿童受到保护。我区特殊教育学校已投入使用多年,三残儿童受教育率为92%。民政部门设立了1所儿童福利院,解决了弃婴弃儿的护理及生活照顾问题。全区开展的“扶孤助学”使600名儿童得到受益,得以重返校园。

我区儿童事业的发展在“*”期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面对21世纪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的重任,我们仍有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降低孕产妇死亡仍需付出较大的努力,*年我区孕产妇死亡率为56.56/10万(含流动人口),大大超过*市25/10万的终期目标,随着近年来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及管理不够规范,流动人口的孕产妇死亡率难以降低,成为实现《两纲》目标的难点和重点;婴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反复交替升降状态;抓素质教育还需加大力度,重分数、轻能力,重营养、轻锻炼等现象仍需纠偏;儿童行为偏差、肥胖症、近视和龋齿较多;农村、城区幼儿入园率、教育水平差距较大;近年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儿童的视野,其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现有的儿童发展及其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儿童的校外活动场所不足,现有的社区活动场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面积较小、设施陈旧、功能单一,科技含量低,反映儿童发展的需求和社会服务不足的矛盾,这都影响了21世纪儿童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提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为进一步优化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条件,全面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在基本实现《*区儿童发展“*”规划》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0年)》和广东省、*市《儿童发展规划(*—2010年)》的要求,结合我区儿童事业发展的实际,特制订《*区儿童发展规划(*-201O年)》(以下简称《规划》)。在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环境等4个领域,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区儿童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措施。

总目标

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推进我区儿童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继续巩固、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提高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优化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的社会环境;使儿童充分享有受法律保护的各项权利,得到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生活娱乐等方面的社会服务;不断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发展水平、培育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主要目标及策略措施

一、儿童与健康

改善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全面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目标与指标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婚前医学检查率*年达93%,2010年年达93%以上。

——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年控制在100/万以下,2010年达90/万以下。

2、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

——孕产妇和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年分别控制在25/10万和10‰,2010年在25/10万和10‰基础上分别下降1/5和1/6。

——孕产妇保健管理率*年达93%,2010达97%。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到2010年达97%以上,高危妊娠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在*年基本消灭。

——儿童保健管理率*年达93%以上,2010年达97%以上,逐步提高女童及流动人口中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的水平。

——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年以镇(街)为单位达98%以上,逐步将新的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3、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增强儿童体质

——到2010年,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以*年为基数下降1/5。

——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年控制在4%,2010年控制在3%。

——婴儿母乳喂养率*年达90%。

——合格碘盐食用率*年达95%,2010年达95%以上。

——中小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格率*年达90%以上。

——人均公共体育场所面积*年达0.3平方米,2010年达0.5平方米。

4、加强儿童健康教育

——减少未成年人吸烟,预防未成年人吸毒。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结核病的增长和蔓延。提供多种形式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指导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

策略与措施

——深化妇幼卫生体制改革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逐年增加妇幼卫生、计划免疫经费的投入。落实和规范妇幼保健机构的财政补助,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安排妇幼保健经费。到2010年,妇幼卫生经费在卫生经费中所占比例达8%-10%。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广东省母婴保健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市政府《批准市妇儿工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两纲”,确保妇女儿童生命安全工作职责问题的通知》(穗府[*]47号)。切实保障儿童享有卫生保健的权利。各镇政府要建立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和儿童登记制度和落实出租屋主连带责任制,将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的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的指标,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要为流动人口中的孕产妇、儿童提供卫生保健、计划免疫系列服务。坚决制止和打击非法行医、非法接生、非法堕胎、弃婴等违法行为。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继续实行计划免疫保偿、妇幼保健保偿和农村合作医疗等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提高儿童享受保健水平和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多渠道筹集贫困家庭疾病援助资金,帮助特困家庭孕产妇和儿童获得必要的医疗援助,加强对弃婴和孤儿的医疗救助。

——健全妇幼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强化卫生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全行业管理,规范妇幼保健技术服务和母婴保健监督员行为,建立技术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质量的检查督导,依法打击和查处各类危害儿童健康的违法行为。

——加强全区卫生保健服务网络的建设。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妇幼卫生服务三级网络。加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管理,特别是基层卫生保健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保障儿童在社区享受到连续、综合、及时和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儿童营养指导和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儿童身体素质;以社区为基础积极防治儿童多发病和常见病,制定切实可行的婴幼儿口腔保健、听力保健和眼保健计划,重视婴幼儿牙病、药物性耳聋和屈光不正的防治工作;加强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监测儿童心理行为,对异常行为或倾向的儿童及时进行干预。

——做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工作。进一步推动出生缺陷干预行动计划的实施,其中地中海贫血干预工程分别抓好婚前保健、产前诊断等环节,新生儿窒息干预工程分别抓好高危妊娠管理、农村住院分娩、产时服务模式的转变,普及新法复苏等技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减少、消除因孕期、产期和哺乳期不良因素导致儿童智力损害。同时力争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缺陷及儿童精神神经康复等干预工程的启动。继续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

——全面提高妇女生殖保健系列服务,加强和规范妇幼保健技术管理,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孕产期保健服务。要继续规范高危孕产妇的筛查与管理,强化孕产妇三级转诊管理规定和重症儿童转诊管理,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滞产、难产和出生窒息等产科并发症的发生。

——开展儿童保健的理论与适宜技术的研究、推广和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及科技水平。继续推广和应用计划免疫、口服补液疗法、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和婴幼儿家庭保健等适宜技术;研究和实施减少新生儿疾病、儿童营养不良、儿童意外伤害等预防措施。

——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努力提高常规免疫的及时接种率,增强常规免疫的有效性,逐步将乙肝、风疹、腮腺炎等疫苗接种纳入常规免疫管理,保证达到安全接种。

——倡导科学喂养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善儿童营养。在城区托幼园所和学校分步推行学生饮用奶和学生营养餐计划,农村实行“大豆行动计划”等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学生营养餐、预防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妇女儿童自我保健和利用卫生服务能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运用宣传媒介加强妇幼卫生专题宣传。开展健康教育行动,大力宣传基本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性病和艾滋病的危害、预防及自我防范知识;在青少年中进行青春期教育、生殖健康教育、预防吸烟和吸毒的教育。禁止学生吸烟、吸毒。

——重视儿童体育,各社区、各镇为儿童健身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学校推行儿童体育与健康个体标准评价,培养儿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保证中小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加强残疾儿童保健事业,逐步建立残疾儿童报告制度,医疗保健机构要对残疾儿童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全面开展儿童心理保健工作。在幼儿园、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和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抓好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和培训,区力争逐步建立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儿童心理行为偏差进行疏导和诊疗,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二、儿童与教育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儿童受教育水平。

目标与指标

1、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建立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导与服务体系。到2010

年,全区社区办好0-3岁教养机构,各镇都办起0-3岁教养机构。

——学前三年入园(班)率*年达84%,2010年85%以上,全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取消学前班。

2、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到*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100%,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

——初中毛入学率*年达99.9%,2010年达100%;辍学率*年控制在2.5%以下,2010年控制在l.5%以下。

——残疾儿童小学入学率*年达90%,2010年达95%以上,中学入学率达80%,2010年达80%以上。

——小学毕业率达99%,初中毕业率达98%。

——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基本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3、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年达91%,2010年达91%以上;高中毛入学率*年达83%,2010年达90%。

4、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科学考试评价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5、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增加各类家长学校的数量;家长学校达标率*年达85%,2010年达92%;不断提高儿童家长家教知识知晓率,*年达98%。2010年达98%以上。

策略与措施

——各级政府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教育与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发展。

——切实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区政府年度财政一般预算

总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不低于20%。

——逐步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加强教育经费监管。

——加快教育立法,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和制度;提高全社会教育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水平,推进依法治教。

——优化教育资源,缩小地区差距。按期按质完成改造薄弱学校任务,重点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根据实际调整中、小学布局,合并撤消过于分散、规模较小的学校。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学校建设,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

——切实把特殊教育纳入我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纳入中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之中。

——扶助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就学。建立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免收制度。确保困难家庭的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发挥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作用,建立流动儿童就学登记制度,把流动儿童就学问题作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中的重要

内容。确保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各级各类民办学校都要依法办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引导和监督,使在民办学校学习的儿童同样得到良好的发展。

——贯彻落实孤儿就学的有关优惠政策。

——把婴幼儿教育纳入大教育体系,把幼儿教育的发展纳入教育的评估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加强儿童早期教育的管理与指导,建立完善0至3岁儿童早期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教育模式。广泛组织0至3岁儿童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开展亲子游戏,启迪和开发婴幼儿的智力,培养其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求知欲望,提高早期教育的效果。

——积极推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继续办好一批骨干、示范作用的公办幼儿园及镇中心幼儿园,鼓励、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贯彻实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广东省幼儿教育指南(试行)》、《*市幼儿发展课程指引》,切实提高保教质量。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现代开放的教育理念,建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深化中小学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儿童的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能力。积极创建多功能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基地。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师德教育、重视幼儿园、中。小学校长(园长)和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和学历层次。幼儿园专业教师学历达标93%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总数的23%以上,小学专业教师学历合格率99.5%且大专及以上学历达68%,初中教师学历达标达97%且大学本科达63%。幼儿园、托儿所保健人员配置率达100%,并符合保健人员资格要求。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持证上岗率达100%。

——学校、幼儿园所的教职员工要爱护、尊重儿童,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严禁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儿童。学校纪律、教育方法应适合学生身心特点。

——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逐步推进中小学网络教育。

——进一步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充实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加强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研究及分类指导;扩大家庭教育宣传覆盖面,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掌握现代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建立多元化的家长学校体制,提高各类家长学校办学效益,区建立5所示范性家长学校。各镇建立1--2所示范性家长学校。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的管理、指导和评估。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发挥有关部门的社会教育功能,进一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条块结合的儿童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实现儿童教育科学化和社会化。

三、儿童与法律保护

完善和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儿童权益。

目标与指标

1、加强立法,建立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法规。

2、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3、依法打击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预防并减少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各类刑事案件,保护儿童人身安全。

——禁止虐待、溺弃儿童,特别是女婴和病残儿童。

——禁止使用童工(未满16周岁)和对儿童的经济剥削。

4、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率并减少重新犯罪率;中小学校普遍开设法律知识课程,*年中小学生普法教育率达100%。

5、在诉讼中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保障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对14岁以上不满16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岁以上不满18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6、法律援助机构要为儿童提供法律援助。

策略与措施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障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

——贯彻执行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建立健全执法监测机制。

——加强有关维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责任意识。

——严厉打击故意伤害、杀害、绑架、、拐卖、遗弃、虐待等侵害儿童人身权利以及强迫、引诱未成年人犯罪或进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利用儿童生产和贩运。严禁儿童服食,保护儿童免遭一切形式的犯。

——依法加强娱乐场所、文化市场和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未成年人涉足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场所;禁止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迷信、暴力、恐怖等的书刊、音像制品进入市场;制定落实儿童不宜观看的影视和广告的限制规定和措施;加强对营业性网吧的管理。

——大力开展警校共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的派出所民警定期到学校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加强校园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儿童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禁止在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开设歌舞厅、游戏机室、网吧。

——公安、检查、司法等执法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维护少年儿童权益的有关法制宣传教育和保护工作。

——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使用童工,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惩处。

—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要相互配合,在侦查、、审判各诉讼阶段采取有别于成年人案犯的特殊方式,依法处理涉及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案件。对未成年人罪犯执行刑罚时,要与成年人罪犯分别关押、管理和教育。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检察院不、法院免于刑事处罚、缓刑或宣告无罪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得歧视。

——执法和司法人员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儿童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儿童的权益,提高办案技能和执法水平。

——教育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儿童实施家庭暴力及其他形式的身心摧残;禁止强迫未成年人结婚或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保障儿童人格权、身份权。

——加强对儿童的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增强儿童法律意识,提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范能力。

——在社区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的保护儿童权益的工作网络。防止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发生;及时预防和科学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做好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和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康复、回归社会工作。

——积极设立面向儿童的法律援助机构,完善法律援助体系和网络,为儿童提供多种形式的法律援助服务。

——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的建设,发展社区康复机构,指导家长学习和对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方法,使残疾儿童在社区和家庭普遍得到康复训练。

——关注单亲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增强单亲家庭父母的法律意识和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并帮助他们掌握适宜的教育方法。

四、儿童与环境,

优化儿童生存和发展环境。

目标与指标

1、优化儿童生存的自然环境

——到2010年,农村享有饮用安全卫生水的人口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农村自来水末稍水四项指标总合格率达72%。建立城区二次供水监督机制,确保城区二次供水的水优质和卫生安全。

——到2010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其中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0%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

——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

——城市空气和水按功能区基本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到201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

——到2010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

2、优化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

——推动全社会树立尊重儿童、爱护儿童的公民意识,使儿童免受一切形式的歧视和伤害。

——为儿童提供必需的闲暇娱乐时间,保障儿童参与家庭。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权利。

——提高儿童食品、玩具、用品和游乐设施的质量,保证安全无害。

——为儿童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及信息,净化、优化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各类媒体传播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信息,保护儿童免受不良信息影响。

——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到*年,确保有一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的儿童校外活动场所,每个社区因地制宜创设儿童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

3、保护处于困境中的儿童

——加强救治重症儿童。

——发展残疾儿童康复事业,提高残疾儿童康复率。

——到2010年,区至少建立起一个综合利院儿童部(区)。儿童福利机构设施明显改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策略与措施

——政府在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时要体现“儿童优先”的原则。将儿童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儿童事业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儿童的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

——制定落实农村供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办法,把农村改水改厕落实在农村奔康工程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的主要工作中。

——依法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开展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和绿地,积极防治“三废”对水质、大气等环境污染,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汽车尾气达标率,继续执行城市空气质量周报、日报制度。

——建立健全城区二次供水卫生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建楼时规范建水池的措施;组织专业规范洗水池队伍;建立卫生监督部门负责监管,保证城区二次供水的水优质和卫生安全。

——建立和健全儿童食品、玩具、用品和游乐设施的质量监控机构,制定完善相应的生产、销售法规,监督实施。

——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儿童和家长的安全意识,预防及避免儿童意外伤害。

——建立和发展儿童校外活动设施和场所,把儿童校外教育活动场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每个社区都应设置儿童少年活动场所,加强对各类场所的管理,已建立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园、博物馆和游乐场、运动场都应尽可能减、免费向少年儿童开放。镇、村办好少儿文化活动室,建设少儿文艺创作队伍,开展少儿文艺作品评奖、文艺创作研究活动,鼓励创作优秀儿童图书、歌曲、影视等作品。坚持办好区少儿艺术花会和少儿艺术比赛等活动。

——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电子媒体都应营造尊重儿童、爱护儿童、教育儿童、鼓励儿童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广播、电视公益广告中应有一定比例,突出保护妇女儿童,促进妇女儿童发展的内容。

——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倡导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关系,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建立校内外结合的儿童科普组织网络,巩固和扩大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儿童科普工作队伍,为儿童提供参与科学实验的机会和场所。

——广泛开展儿童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儿童树立爱护环境的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充分发挥社区对儿童的服务、管理和教育功能,社区内有关单位科技、文化、体育场所节假日免费向辖区内儿童开放。

——进一步强化流浪儿童收容机构的收容、教育、遣返工作,加强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沟通协调,努力减少流浪儿童的反复流浪。

——加强对孤残儿童的救治工作。在完善国家开办的儿童福利机构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服务,在社区内建立残疾儿童寄托所、工疗站及康复培训设施,对残疾儿童家长进行康复技能培训和指导。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鼓励公民依法收养,使更多孤儿、弃婴回归家庭,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努力提高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和新婚夫妇、孕妇学校和社区0-3岁儿童家长学校的水平,各镇要办好各类家长学校的示范点,*年,全区各类家长学校示范点达5所以上。各镇要抓好社区0-3岁儿童家长学校示范点,大力推广普及亲子学园,扎实开展对0-3岁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培训和学习,使广大家长正确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教育方法。

四、组织与实施

*区各级政府负责本《规划》的实施,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规划》的检查督导和监测评估。区各有关部门根据《规划》要求和各自职责范围,制定具体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政府要根据《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儿童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安排,统一部署。要将《规划》实施纳入政府议事日程,纳入主管负责人的政绩考核、并保证实施《规划》的必需经费。

区、镇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建立实施《规划》的工作制度和报告制度,坚持分类指导、示范先行的原则,及时掌握有关情况,总结推广具有实效和创新的经验。

五、监测评估

对《规划》的实施情况实行分级监测评估。搜集、整理、反映《规划》执行情况的数据资料,分析儿童发展现状,预测儿童发展趋势,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监督和推动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

加强儿童发展综合统计工作,增设分性别统计指标,建立区、儿童状况监测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科学规范的监测评估方案,全面、动态地监测儿童发展状况。分性别统计指标要纳入有关部门的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实施完善劳动监察、卫生监测、教育督导、国家统计、法律监督的监测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反馈和交流,建立定期报送、评审制度,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每年定期向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区统计局报送监测评估数据及目标实施进展情况,并对报送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实施效果。区监测评估周期分为年度监测、5年中期监测评估和10年终期监测评估。

*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设监测评估领导小组,下设统计监测组和专家评估组,开展监测评估工作。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范文4

[关键词] 儿童保健;家长;健康教育;关键

[中图分类号] R1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a)-236-02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消除危害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1]。随着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儿童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健康水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我院始终把0~3岁婴幼儿的保健工作放在首位,遵循“以保健为主、临床为辅”的方针,大力开展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婴幼儿保健的重要性,从被动接受婴幼儿健康体检,到主动带婴幼儿到医院做健康体检。现将我院的具体教育措施报道如下:

1 健康教育步骤

1.1 新生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1.1 向新生儿家长讲解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必要性、重要性。主要包括:眼部检查、口腔检查、听力筛查、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和苯丙酮尿症的检查。若新生儿有先天性疾病,可早发现、早治疗。

1.1.2 新生儿家长在办理《出生医学证明》时,向家长发放婴幼儿营养指导书、儿童保健手册(卡),嘱其满月时到本院儿童保健科为婴幼儿体检及预防接种,使家长对儿童保健有初步的认识。

1.2 满月婴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2.1医生查看婴儿有无黄疸,对黄疸未退婴儿,要进行黄疸指数检测,若指数偏高,应延缓预防接种,积极治疗黄疸。告诉家长黄疸可影响婴儿大脑和智力发育,嘱其母亲暂停母乳喂养,给婴儿口服妈咪爱,3次/d,1支/次,5 d为一疗程。待黄疸消退后,再到医院预防接种。

1.2.2 对婴儿进行常规生长、体重、头围、前囟、心肺等检查,并为婴儿建立健康档案,将体检结果打印出来,并附本次体检的评价标准、儿童保健指导,主要包括:动作方面、语言方面、对周围环境方面、平衡膳食指南。这样家长可一目了然地知道婴儿的健康情况,并可根据其上各个方面的知道内容,在家训练婴儿,进行早期教育。

1.2.3 为了预防儿童佝偻病发生,常规指导家长给婴儿口服小儿五味赖氨酸糖浆,2次/d,2.5 ml/次;维生素AD滴剂,每晚3滴。嘱家长经常带婴儿进行户外活动,进行空气浴、日光浴和被动体操,以增强体质。

1.3 3~11个月婴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3.1 此期保健重点:合理喂养、加强日常护理和早期教养、预防疾病和意外、按计划免疫程序完成基础免疫、定期进行健康和体格检查,以促进生长发育[3]。

1.3.2 对满3个月的婴儿常规进行智力检测,向家长介绍智力检测是对婴儿智力发展指数以及运动发展指数的检测,达标分数是90分以上,若在90分以下则再做进一步检查。到儿童保健科早教训练基地做Vojta测定,标准是7项合格,若有3项不合格,则怀疑此婴儿有中枢性协调障碍,建议家长对婴儿进行早期干预治疗,越早越好。

1.3.3 常规对婴儿进行骨密度检查。向家长宣传它是一种无痛、在婴儿左腿胫骨处进行的骨B超检查,主要检测骨中钙的情况。如Z值在-1.0以上,则表明此婴儿缺钙,建议家长为婴儿补钙,以预防儿童佝偻病的发生。

1.3.4 3~6个月内的婴儿提倡母乳喂养,到第4个月开始添加辅食,为断奶作准备。嘱家长合理添加辅食,正确选择和制作食物,如先添加米糊,再添加蛋黄、水果、蔬菜。遵循从少量到多量,从稀到稠,从一种食物到多种食物的原则,循序渐进,使婴幼儿渐渐适应。

1.3.5 督促家长在婴儿1岁以前,每个月或每隔3个月对婴儿进行生长发育检查,查看生长曲线是否正常,若体重、生长未达标,应及时向家长指出,了解是喂养不当,还是血中微量元素缺乏、血铅偏高等,这些都可影响小儿食欲,导致小儿生长发育迟缓。

1.4 1~3岁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4.1 此期的保健重点是保证均衡的营养、合理安排小儿生活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和意外、进行生长发育系统监测、完成计划免疫[4]。

1.4.2 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医院应经常开展大型婴幼儿营养咨询活动、儿童营养专家讲课,帮助家长了解儿童进食特点,现场示范指导家长掌握食物的搭配、合理的喂养方法和技巧,教育家长自己要注意不挑食、不偏食,为儿童树立好榜样。

1.4.3 幼儿期是小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及时教会小儿说话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因而家长要多和小儿说话,认真回答小儿提出的问题。对于不喜欢说话的小儿,建议家长带其到我院早教基地,由专业早教老师来训练小儿说话,效果理想。

1.4.4 教育家长定期带幼儿进行口腔检查。可用软毛牙刷刷牙,尽量少吃糖果,以预防龋齿。

2 健康教育方式

2.1语言教育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与婴幼儿家长面对面交流、沟通。医护人员对于婴幼儿家长提出的儿童保健方面的知识,要一一耐心地进行解答,使家长了解婴幼儿保健的重要性,并习惯性、经常性地进行儿童保健。另外,我院坚持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同步进行,婴幼儿到医院接受预防接种时,应先接受医生的健康检查,发现生长发育不良时,及时向家长提出,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

2.2书面教育

向家长发放儿童保健手册(卡),其上有儿童保健的项目介绍,可提醒家长带婴幼儿进行儿童保健。在显眼的地方放置健康教育处方笺,向家长宣传通俗易懂的儿童保健知识,如“新生儿疾病筛查须知”,“重视孩子就餐环境、培养良好进食习惯”,“积极行动预防儿童铅中毒”等,这样家长在婴幼儿日常生活中可依照书面说明去做。

2.3 形象化教育

儿童保健科门诊走廊、室内墙上悬挂图文并茂的宣传牌,内容有母乳喂养的优点、预防接种须知、实行早期教育挖掘儿童潜能等,以增加婴幼儿家长的保健知识。

2.4 电化教育

利用电视、VCD在儿童保健科门诊每天按时播放婴幼儿喂养方法、婴儿操和儿童早教节目内容。

2.5 电话教育

在儿童保健科门诊专门设立健康宝贝热线电话,通过电话回答求询者提出的健康知识、卫生保健、心理等问题,由于此方式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5],在传播儿童保健知识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6 社会性教育

医院经常开展大型婴幼儿营养咨询活动,利用家长带婴幼儿参加活动的机会,宣传儿童保健知识,为婴幼儿进行体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7 健康教育大课堂

儿童保健科专家定期为婴幼儿家长讲解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儿童喂养方面的知识,并现场示范,教家长怎样进行食物的搭配,受到婴幼儿家长的欢迎。

3 结果

3.1 家长高度重视

通过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大大提高了家长对婴幼儿保健的重视。据统计,来医院进行儿童保健的婴幼儿,从2002年的60%,上升到2008年的95%。

3.2 拓宽了儿童保健内容

几乎所有在本院出生的婴幼儿,都能在家长的带领下按时到医院做儿童保健。医院的保健项目,由原来的生长发育监测,发展到现在的智力检测、骨密度检查、Vojtai测定、营养指导、婴幼儿早教等。

3.3 对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检测起到了早发现、早治疗的作用

如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诊断治疗,儿童营养不良、小儿佝偻病等的预防治疗,减少了儿童患病率,降低了死亡率,促进了儿童健康成长,确保了21世纪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实现。

4 讨论

4.1 坚持对婴幼儿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是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

只有家长的保健意识提高了,才能带婴幼儿到医院儿童保健科接受儿童保健服务,医院的儿童保健项目才能得以实施。

4.2搞好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关键是健康教育方法要多样化

医护人员可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儿童保健知识,传授儿童保健技术,特别是医护人员与婴幼儿家长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可达到预期的目的。

4.3 我院始终坚持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同步进行

这样可使家长在节约重复来医院时间的同时,接受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学习保健知识,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进行全面检查,使婴幼儿的一些疾病得到了早发现、早治疗。建议可以在综合性医院推广我院的方法,以确保每位婴幼儿都能接受儿童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2]胡伟民.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计划[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

[3]崔焱.儿科护理学(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4,36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范文5

一、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重视不够。尽管国家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对儿童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划(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学前儿童园工作规程》中就明确提出过“学前儿童园必须切实做好学前儿童生理和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但其被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的认识还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即主观上有高度重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但在客观上只是部分地实现了学前儿童物质条件和生理健康需要的满足。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托儿所、学前儿童园的教师及学前儿童家长缺乏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认识:(1)一些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把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用德育工作来代替,他们常常把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片面归为思想品德问题。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更多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被教育者认为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习惯,没有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引导。(2)部分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他们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来进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没有根据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

2、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虽然我国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科研水平因为国家的重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很少。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代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的历史还非常短暂,尤其是专门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更为短暂,还不足以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同时,我国传统的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充当了一种保姆的角色,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很好地接受一些先进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这些原因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学前儿童教育的现状:无论是中等学前儿童教育学校,还是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有关学前教育的专业中,由于系统理论的缺乏而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的水平上。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较高的理论要求与普遍的理论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具体体现为,各个学前儿童教育的专门机构(包括各种形式的学前儿童园、托儿所及相关的学前儿童教育实验机构等)用于指导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都是一些内容分散、零乱、不能自成系统(大多穿插于其它内容中)的文章和书籍,甚至只是简单地就近借鉴其它中小学或相邻学科的经验,其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3、学前儿童教育师资方面的问题。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学前儿童园教师,但是大多数学前儿童园教师的任职资格都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学历条件(幼师毕业以上)。由于缺乏扎实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他们常常对学前儿童心理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感到手足无措,不能对学前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治,也无法预见学前儿童心理可能出现的疾病并加以预防。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树立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念

学前儿童教育应着眼于学前儿童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达成学前儿童体、德、智、劳、美的全面和谐发展。学前儿童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着重才艺的学习,还要发展生存的能力,乐于与人交往,行为统一和协调,性格特征良好,形成一个能调整内在需要和外在压力保持平衡状态的健康心理。

2、形成一个有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人文环境系统

学前儿童的成长应该有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主要是指以人际文化为主的人文环境。由于人文环境以“人”为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期待性与现实性、相互性与应答性,因此,作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学前儿童教师和父母,与学前儿童的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首先自身得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其次,学前儿童教师和父母要把握好对学前儿童的期待尺度。合理的期待有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不合理的期待(过高或片面的要求)则会导致学前儿童心理畸形发展。而且,学前儿童教师和父母对学前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应及时地采取丰富多样的应答措施,以预防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另外,间接的社会环境有时虽然与学前儿童不直接发生关系,但是它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影响也不容忽视。

3、提高幼教工作者素质,加强学前儿童教师培训工作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成长,教师是否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学前儿童期是人格形成一个重要时期,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可塑性也较大。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会影响一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一个情绪不稳定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也较多。并且一个人在学前儿童期形成的性格特点将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幼教工作者的素质,促使他们在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学前儿童的教育方法、技巧,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卫生方面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等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地运用到学前儿童教育工作中去,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艰巨工作。另外,还应对学前儿童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这不仅有利于学前儿童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且还使他们能针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更好地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地成长。

4、搭建学前儿童园与高校合作的桥梁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范文6

作者:张炜婷 战海艳 曹丽梅

摘要:儿童属于易感人群,必须加以特殊保护,而儿童保健是贯彻计划生育国策的重要保证,是促进民族健康、增强民族素质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重视社区儿童保健工作。而提高家长对社区儿童保健意识是社区儿童保健的关键环节。本文设计提高家长对社区儿童保健意识和专业知识的教育课程。

关键词:社区儿童保健;家长儿童保健意识;教育方法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坚持社会大卫生观念,坚持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会为范畴,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健康服务,社区儿童保健尤为重要。本文从社区儿童保健目前状况分析入手,设计儿童年龄分期、社区儿童保健特点和意义的教育课程,旨在普及社区儿童保健专业知识、提高家长对社区儿童保健的意识。

1 社区儿童保健目前状况分析

1.1可提供服务的执业人员缺乏 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职从事儿童保健服务的医师以大专、中专学历为主,因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对儿科专业以及相关的边缘学科知之甚少,对解决儿童保健服务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如促进心理健康、肥胖儿童干预、工业化食品的选择、亚健康问题等)难以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儿科医生同样对儿童保健的基本要求及规范知之甚少。

1.2社区儿童保健需求增加 受文化程度的影响,家长对社区儿童保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但大多具备增加此方面知识的意识,他们对足月产、自然分娩、平均出生体重、体格测量、发育正常、肥胖、营养不良、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常见病预防、处理儿童自立能力和外界交往等育儿知识有浓厚兴趣。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专门用于提高家长社区儿童保健意识的专业课程教材。

2 社区儿童教育课程设计

2.1儿童年龄分期 主要有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

2.2儿童各年龄期特点及保健内容、措施

2.2.1胎儿期 出生前40周。从卵子和精子结合到小儿出生统称为胎儿期,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各系统组织器官逐渐长大发育完善,功能亦愈趋成熟。特点:胎儿完全依靠母体生存,孕母的健康、营养、情绪、环境、疾病等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影响极大;孕母如受到理化创伤、缺乏营养、感染、药物、心理创伤等不利因素侵扰时,可使胎儿生长发育发生障碍,导致死胎、流产、早产或先天畸形等不良结果,因此加强孕期保健和胎儿保健十分重要。保健内容及措施:⑴孕妇应注意妊娠期卫生和营养,生活有规律、心情要舒畅、劳逸要适宜,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经常洗澡、勤换内衣,服装要宽大,注意乳房卫生。同时,在妊娠头3个月或末2个月期间应避免性生活。⑵加强营养,合理安排。孕妇必须注意全面营养,尤其在孕末期多吃含蛋白质、维生素丰富的食品,但也要适当,不宜吃过多脂肪。如果胎儿过大,尤其是第一胎,容易造成分娩困难。要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如浓茶、咖啡、辣椒等。⑶妊娠期不滥用药物,不接触有毒有害化学物,避免放射线,积极预防病毒感染性疾病,尤其是怀孕头3个月更需要预防风疹病毒感染。孕妇有病,需要用药时,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特别是在怀孕3个月内,医生用药需持慎重的态度,孕妇不要擅自服药。⑷定期进行产前检查是保证胎儿健康生长必不可少的措施。通过定期检查,可及时判明母子健康状况,及时进行卫生和营养指导,防止和纠正母(子)妊娠期(胎儿期)疾病,确保胎儿正常出生。

2.2.2新生儿期 出生后28周。特点:建立自己独立呼吸,要适应比子宫内温度低的周围环境,自己摄取各种营养素,保证生长发育需求。机体各器官、系统解剖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功能低下。保健内容及措施: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建立新生儿访视制度、新生儿疾病筛查、预防接种、新生儿早期教育。

2.2.3婴儿期 1周岁。特点:婴儿期是人生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由于生长发育快,对各种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的需求量特别高,此期消化和吸收功能未完善,与摄入营养高的要求矛盾,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紊乱,易患感染性疾病。保健内容及措施:合理喂养、早期教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体格锻炼、预防接种,防治常见病,儿童系统管理,健康教育。

2.2.4幼儿期 1~3岁。特点:神经精神发育迅速、语言和动作能力明显发展。活动范围大,无安全意识,易发生意外事故;饮食从流食转为普通饭,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缺乏;接触感染机会多,传染病发病率增高。保健内容及措施:定期健康检查,合理营养,早期教育,体格锻炼,预防接种和防治常见病,预防意外损伤。

2.2.5学龄前期 3~6岁。特点:体格生长发育速度减慢,大脑功能发育渐趋成熟,活动和体育锻炼多,感染疾病相对减少5~6岁乳牙开始松动脱落,易发生龋齿。保健内容及措施:定期健康检查,防止意外事故,防治疾病,学前教育。

2.2.6学龄期 6~12岁。特点:小儿体格生长发育稳步增长,身体各器官系统已逐渐发育成熟,6岁起开始换牙;儿童患病率死亡率低,智能发育更加成熟。保健内容及措施:营养指导,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疾病防治,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2.7青春期 12~18岁。

青春期是由童年逐渐变为成年人的过渡期,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和性发育的一个主要时期。具体地说,青春期是身体与心理都发生巨变,并走向成熟决定人一生体格、体能、智力、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做好青春期保健知识教育,对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生育观、性道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保健内容及措施:青春期少男少女要注意合理营养,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各种疾病。睡眠充足:生长激素主要在夜间分泌。户外活动: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使皮肤中的麦角固醇转化合成VitD3,它是骨骼吸收钙不可缺少的物质,有促进骨骼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的物质代谢和血液循环,还会给骨骺板增加压力,刺激软骨细胞的增生,有利于骨骼的生长。营养:营养物质需求量大,且种类全面,不但要进食蛋白质还要进食富含V的新鲜蔬果。

2.3儿童生长发育指标设计 指标包括体重、身长、坐高(顶臀长)、头颅、胸围、上臂围、骨骼、牙齿等。

2.4儿童体格生长的评价设计 可采用均值离差法、百分位数法、三项指标综合评价身高与体重、年龄与身高、年龄与体重,可采用小儿生长发育图评价法即体重和身高二指标评价体格生长状况。

3 社区儿童保健特点和意义

社区儿童保健是以社区为范围,以儿童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以需求为服务导向的综合性连续服务。社区儿童保健的主要任务足对儿童疾病早期预测、生长发育监测、喂养指导、伤害保护、健康教育;同时,担负着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指导与管理的职责[1]。社区层面所提供的儿童保健系列综合服务,可减少由于医院分科过细、机构重叠等造成的资源浪费,并且方便了群众,使其看一次儿童保键医生就可解决儿童包括疾病与保健方面的健康问题,从根木上达到合理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少投入高产出的目的。对一个儿童来说.“超市化”一揽子的服务方式,是指当他(或她)接受生长监测服务的同时,还得到合理喂养的健康教育,养育过程中针对性的指导,适时的免疫接种等服务;当儿童有病去看医生时,除了为他提供诊疗服务外,也应针对相应的问题,提供预防服务;当某些儿童需要心里疏导、机体康复时,社区保健机构对其提供指导与康复管理[2]。

4 讨论

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经济状况、文化教育水平和社会卫生服务水平[3]。儿童保健服务是卫生服务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年龄、生长发育特点和身体机能的脆弱性,儿童期的健康可决定或影响其一生的健康;因此,儿童的生存状况与健康水平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儿童保健也一直是预防保健的先行者;同时,儿童保健服务与管理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4]。

目前,社区儿童保健需求增加与可提供社区服务相对落后的矛盾突出。我们设计儿童年龄分期、社区儿童保健内容及措施和意义的教育课程,但愿能够在普及家长对社区儿童保健专业知识、提高家长对社区儿童保健的意识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龚建华,房木强,关智勇.城市儿童保健服务整体运作模式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8):2296.

[2]金春华,扬慕兰.新世纪城市儿童保健服务模式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 (5):326.

[3]李翠红,胡燕,黎海芪.重庆市儿童保健工作质量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2010,18(12):1001-1004.

[4]郝晓宁.社区儿童保健适宜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8):3917-3919.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范文7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一)监护不力,隔代教育普遍存在。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使他们轻者经常逃学、打架,重者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缺乏亲情关爱,人格发展不完善。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亲情比较淡漠,人际交往中感情体验不充分。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能力。人格发展不完善。

(三)道德行为偏差,行为习惯差。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

(四)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忽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

(五)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关注度不够。没有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放在应有的突出位置来重视,仅凭学校单方面教育。不利于留守儿童教育及健康成长。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特别是学校的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

(一)加强统筹规划,形成以政府为主的领导协调机制。政府要着力建立和形成留守儿童工作的协调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也要利用各种力量,形成调动各方积极性的社会帮扶机制。同时,还应发挥政府在制度创新和政策牵引方面的优势,着眼为外出务工人员离乡就业解除后顾之忧。农村基层政府应大力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加快发展地方工业,增加农民在家乡的就业机会:城市有关部门亦应制定合理的政策,给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待遇,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等。

(二)依法维护权益。形成以家庭为主的亲情关怀机制。家长在外出务工和抚育子女两者之间要理性选择、合理安排、长远考虑,切不能一走了之或不管不问。外出的家长要重视选择监护人,要经常和子女联系,关心其身心健康,积极主动地与班主任、监护人、家长及时沟通,要尽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尽量不要全权交给上一辈,一放了之。

(三)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以学校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拓宽育人途径上下功夫。一是各学校应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个人的信息。二是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化。四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五是学校要设立校内家长,由任课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与沟通,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亲情的存在。

(四)政府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主导力量,应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绿色通道”,形成自上而下且分工明确的工作网络保障体系。乡镇政府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跟踪体系,掌握本乡镇辖区内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应对。可以村民小组为中心,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托管中心。由村委会牵头。各村民小组组织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人组建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托管中心,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安全保障。关于托管费用问题,可以采取留守儿童家长出一部分、政府出一部分的办法来解决。

(五)加大改革力度。形成合理的入学制度等相关配套机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虽表现在乡下,但其得到有效解决的关键却在城里。应尽快改革现行以户籍制度为依据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实行适龄儿童按居住地原则接受义务教育制度。在基础教育方面应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纳入当地公办学校招生计划,并在教育财政拨款时纳入预算。要建立健全进城民工子女就学的规范化制度。农民工集中的城市和地区的政府,应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政策,适当降低办学“门槛”,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新形式。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范文8

【关键词】儿童保健;社区;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181.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9-0054-02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的生命为全过程,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于一体的综合、连续、经济、有效的基本卫生服务。[1] 儿童是家庭的重要的成员,儿童的健康可以决定人一生的健康,儿童保健服务与管理水平又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儿童的生存状况与健康水平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国目前有3.6亿儿童和青少年。每年有2000万新生儿[2]。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家庭乃至社会的稳定,全民素质的提高。儿童卫生工作正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社区儿童保健的重点是通过健康教育、咨询预防接种及儿童生长发育筛查等措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及正常人格的形成,增强儿童体质,降低婴幼儿死亡率,减少儿童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患病率,提高儿童的总体健康水平。

新中国成立前即开始探索初级卫生保健模式,70多年前我国就建立了县、区、村级三级卫生机构,首创了三级“医学卫生保健网”。目前全国98的市辖区和93的县级市都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原则是:“政府领导、部门协调、街道负责、卫生部门实施行业管理。”

1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管理体系

1.1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其第一线接触点,两者共同组成社区卫生服务的网底,二三级医疗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双向转诊制度的运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以解决常见病诊治以及社区预防保健为主要职能。

1.2笔者所在的地区是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街道,南京市近年来一直执行的是《母乳喂养随访回执》制度。每一位在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分娩的产妇,婴儿出生后,其家属必须持《南京市母乳喂养随访卡》和《江苏省孕产妇保健管理卡》到产妇产后休养地妇幼保健机构开具《母乳喂养随访回执单》后,方可获取婴儿的《出生医学证明书》。包括户籍不在当地的流动儿童。笔者所处地区,农村人口占主力军。由于农村传统的封建思想,一些农民还抱着重男轻女的思想。另外,随着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机会的增多,和国家诸多的利民政策,农民的收入大幅增加,所以本地区农民生二胎的机会增多。这种怕政府超生罚款的畏惧躲避心理和农民务工人员流动增多,给孕产妇的系统产前检查带来一定的困难,甚至可能造成部分母子的生命安全隐患。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方面创造条件,通过多方渠道宣教,提倡生男生女一个样。另外,告知他们是否超生和接受母婴保健服务是两个概念,他们同样可以享受到体贴入微的母婴保健服务。原则上要他们必须持系统、规范管理的孕产妇保健卡,才可以在本地区接产医院分娩和索取《母乳喂养随访回执单》。本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接到接产单位反馈信息的妇幼保健工作人员,出具《母乳喂养随访回执单》后,会立即通知各相应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即时去产妇休养地随访。与此同时,每月通过与计生部门,计免预防接种部门,派出所,开村医例会等多渠道沟通,杜绝计划外超生,外地出生等可能遗漏儿童,保证他们接受优质、全面、系统的儿童保健服务。

1.3目前本街道共有11个行政村,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6名村医担任新生儿访视工作。他们通过医学继续教育,均具有医学中专或大专水平。区级妇保所通过专业培训访视人员,统一发放新生儿访视包。包里面配齐必要的设备。婴儿秤,皮尺,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表,脐带卷等。让村医初次对随访产妇进行健康指导和母乳喂养宣教,发现异常情况即时向街镇级或区市级转诊。每个儿童入户访视不得低于2次,即时知道新生儿的体重和身体状况,从而了解他们的喂养和营养状况。对于出生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或患有先天缺陷或先天疾病的儿童,酌情增加随访次数。

1.4社区儿童保健医师平时做好0―4岁儿童生命监测追访工作,即时掌握辖区内5岁以下儿童生存和儿童异地转入和转出情况。每月定期例会,按时向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上报。杜绝5岁以下儿童死亡漏报。对辖区内所掌握的儿童每月活产数分男女上报,按儿童保健管理4.2.1程序进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预约。即时通知他们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儿童保健医师的健康管理。发现满月没有及时接受到儿童保健服务的儿童,逐个电话通知,保证每一个儿童,包括外地户口的流动儿童接受到全程优质的儿童保健服务。

2儿童社区保健的特点

2.1服务对象: 儿童保健的服务对象是0~7岁儿童,以正常人群为重点,进行群体保健工作。具体任务是:(1)保护和促进小儿整个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成长;(2)早期发现身体、精神和性格的异常,并提出有效的矫正和治疗的方法;(3)找出异常的原因,进行人群的疾病控制和个体儿童的预防方法,达到增强体质、减少发病率、降低死亡率的目的。

2.2服务特点: 儿童保健提供的服务是生命准备阶段的服务,内容从胎儿期保健、婴儿期科学喂养技巧、幼儿卫生常识、幼儿日常照顾、幼儿智能发展等一系列的管理到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为青年阶段打下基础。

2.3服务内容: 儿童保健提供的是高质量,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工作内容主要是以社区为中心对儿童进行定期检查、保健指导和追踪管理,严格做好新生儿访视工作及护理指导,普及社区母乳喂养知识,对社区儿童进行心理发育咨询,性启蒙教育,营养指导,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指导,生长发育监测,儿童体检,儿童多发病,常见病,意外伤害的预防指导,家庭环境指导,计划免疫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儿童保健工作。从最基本的称体重,量身高,到较高层次的智力发育,行为指导。常规项目包括生长发育监测、母乳喂养与营养指导、计划免疫、贫血与维生素D缺乏症筛查、微量元素的检测、心里行为发育评估、一些器官功能的检查(如心脏、大脑、肝脏等)、缺点矫治与康复训练等项目[3]

3做好儿童保健工作从普及健康教育开始。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但儿童时期缺乏自卫能力,其健康易受到营养、疾病、外界环境的各种因素影响。因此保障儿童身心健康、防治各种疾病、进行早期教育等,是儿童保健的主要任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如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性,鼓励创作儿童保健的相关影像资料与电子网络,印制多种儿童保健知识小册,宣传单,利用各种相关会议、举办家长学习班等,普及儿童保健知识,增强群众保健意识,更新观念,让广大家长及群众理解及主动配合儿童保健工作。

4提高儿童保健医师的专业技能,拓宽知识面

现阶段六合区各街镇从事社区儿童保健服务的17名医师,虽然40以上通过后天学习获得中级以上职称,但第一学历大多是以中专为主。而且几乎没有一位所学专业是儿童保健专业,这样的一批儿童保健队伍,对儿科专业以及相关的边缘学科知之甚少,对解决儿童保健服务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如促进心理健康、肥胖儿童干预,亚健康的问题等)难以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4]。不能满足广大家长日渐增长的儿童保健需求。加上现在上级妇幼保健机构不断规范的儿童保健考核指标和各项新的指令性任务,有的儿童保健医师疲以应对。在基层单位,由于医务人员编制不足,一些儿童保健医师甚至还要兼职一二做别的工作。如:计划免疫,慢性病电脑录入,健康教育宣教,结核病防治,居民死因管理工作等等,根本没有时间学习本专业的新知识、新进展,更谈不上技术交流以及对健康教育,发育行为等边缘学科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笔者呼吁政府职能部门多给予儿童保健医师关爱,各卫生部门协调,减轻他们的工作任务。同时加速儿童保健队伍的建设,邀请有经验的医师,积极开设有关儿童保健知识方面的讲座,提高儿童保健人员的认识水平。举办在职人员提高班、专业培训班,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学一点理疗,心理、语言及作业治疗等临床应对技能的知识,提高其综合能力并改善儿童及保健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儿童保健在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监测和干预中的质量,以适应高水准的,较深层次的儿童保健服务的需求。[5]

参考文献

[1]刘湘云 陈荣华 赵传言 儿童保健学[M]. 4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6 165-166

[2]丁宗一.我国儿童保健事业发展的新阶段 [ J ] .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7):481-482

[3]陈笑辉,郝晓宁,李士雪,等我国儿童卫生保健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274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范文9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7-02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儿童进入小学后,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并以学校为媒介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与走向,更影响着儿童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教育,使之在儿童心理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

一、儿童心理及其发展

童年被视为人生一段非常关键和特殊的时期,在成长的奠基阶段,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逐渐发育,进而不断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关个体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等,生理与心理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了每一个体极为复杂的成长过程。儿童心理在各个具体的年龄段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阶段性以及差异性等特征。

首先,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儿童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对成人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与行为的能力,因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倘若忽略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则会错失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现障碍或问题。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其出现的时机与持续的时间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对每一个体酌情对待。通过了解儿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够更好地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适时适当的条件。

其次,儿童心理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由最初的情感认知逐渐发展为日趋成熟的思维体系,无尽的好奇心与极强的探索精神。儿童具有十分丰富的情绪,感受力极强,推动着其智力的发展与进步。当儿童的感知与情绪有所成长,才能促进其心理的成长,进而实现认知力的提升,逐渐实现身心的整体成长。因此,要尊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需求,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同时要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力,使其在心理健康的各个层面都有所长进。

再次,儿童心理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既存在各自特征的不同,也存在各个阶段间的衔接性与渐进性。每个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每个阶段的前后次序不能颠倒或超越。通过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掌握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与个性特征,适当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

二、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这一环节常与道德教育相混淆,或多集中于课堂教育而疏于日常教学的贯通,使其缺乏科学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不仅限于对心理问题的疏导与解决,更应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本身出发,对儿童心理的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而细化的指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其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第一,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超越书本、课堂,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应该承认的教育权力的程度,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成“人”,即体现人的本性的自由个性养成和充分的精神生长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包括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各项校园事务中。

第二,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视教学中的尊重、理解、关爱与平等。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决定着他们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对来自外界和他人的尊重、理解、关爱及所处环境的平等具有敏感的触觉,易受其影响,产生心理上的反应与波动。

第三,应重视个体的年龄、性别、性格等特征,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小学阶段涉及儿童早期、中期及后期直至青春期的开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我们将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现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具体特征,强化学校常规教育,对其进行积极且正面的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预防,应着重于学生心理的训练与引导,避免走向学科化和医疗化。同时,对有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应及时予以咨询指导,同家长一同对其进行矫正训练,增进其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提高其认知水平和人际关系技巧。根据各个年龄段的具体需求,应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性,强化其自理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以及集体意识。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范文10

关键词:健康教育;小儿营养不良;保健指导

健康教育与保健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个体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了解,从而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尽可能地减少各种危险因素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1]。我院在小儿营养的临床治疗中,实施了健康教育与保健指导,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60例小儿营养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营养不良诊断标准。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013年1月~2014年1月)和观察组(2014年1月~2015年1月):对照组130例,男67例,女63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3.5±1.4)岁,其中一胎患儿71例,二胎患儿59例,农村患儿91例,城市患儿39例,营养不良程度:Ⅰ度72例,Ⅱ度48例,Ⅲ度10例;观察组130例,男68例,女62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3.6±1.5)岁,其中一胎患儿73例,二胎患儿57例,农村患儿90例,城市患儿40例,营养不良程度:Ⅰ度69例,Ⅱ度50例,Ⅲ度11例。两组患儿的性别构成比、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以常规治疗,包括应用消化酶、应用营养激素、调整营养饮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积极治疗相关并发症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向患儿家属宣讲小儿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原因及危害,让家长对孩子的营养状况引起高度重视,同时也让家长对小儿营养不良疾病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小儿营养不良的发生,多与长期摄食不足有关,同时合并妨碍食物消化吸收疾病,不良饮食习惯也可导致营养不良,护理人员要通过向患儿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来纠正家长对儿童营养知识的不正确认知,从而自觉地帮助患儿改正不良饮食习惯,逐步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

(2)保健指导。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营养饮食计划,并有针对性地对患儿家属进行饮食指导,让家属了解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恢复患儿机体营养状态的重要作用。对于12个月以下的患儿,嘱咐家长要尽可能地实行母乳喂养,患儿要以摄入高能量、高蛋白质饮食为主。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在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增加鱼类、蛋类、豆类等食物,以免出现食欲不振、营养不良。为患儿制定健康、丰富的食谱,嘱咐患儿家属多为患儿供给新鲜的蔬菜、水果,确保每日能量摄入充足,并要注意盐分、水分的摄入。

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用药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消化道不良反应,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儿家属加强用药指导。严格遵医嘱在饭中或饭前用药,以减少药物对肠道的刺激,避免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用药期间,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病情、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马上停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记录、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平均治疗时间、患儿家属对儿童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满意度。(1)疗效标准:治疗后,患儿体重增长,并接近同龄同性别正常健康儿童体重(≥85%),实验室检查指标无异常,营养不良相关症状消失,为治愈;治疗后,患儿体重增长,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食欲、精神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指标有所改善,为好转;治疗后的症状、体征、体重、实验室指标均无明显改善,为无效。(2)儿童营养知识知晓率评价:向两组患儿家属发放儿童营养知识调查问卷,问卷满分100分,得分≥80分为掌握,得分60~80分为基本掌握,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以%表示计数资料,数据比较进行卡方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数据比较进行t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儿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96.15%、100.00%,对照组分别为70.00%、84.62%,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n(%)]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

2.2 治疗时间

观察组患儿的平均治疗时间为(3.3±1.4)周,对照组为(6.3±3.2)周,P

2.3 儿童营养知识知晓水平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儿童营养知识的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未掌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患儿家属的儿童营养知识掌握情况比较[n(%)]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

2.4 满意度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121例、一般9例、不满意0例,总满意率100.00%(130/130);对照组满意77例、一般39例、不满意14例,总满意率89.23%(116/130)。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小儿营养不良的发生主要与长期摄食不足有关,其临床表现主要有生长发育停滞、肌肉萎缩、脂肪消失、全身系统功能紊乱等,不仅会降低机体抵抗力,还会增加患其他疾病的风险,其会对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故临床上应早期诊断并予以相应的治疗[2]。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小儿,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较大,若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摄入不足,就很容易引起营养不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小儿营养不良主要为轻中度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的发生会导致患儿抵抗力、免疫力低下,增加各类并发症发生风险,比如慢性肠炎、迁延性腹泻等,给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不良影响[3]。小儿营养不良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在临床治疗中对患儿家长加强健康教育,并实施保健指导,让患儿家属对儿童营养知识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对患儿的日常引起引起高度重视,积极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在小儿营养不良的临床治疗中,合理、营养的健康饮食是关键,所以在临床治疗中,护理人员还应做好饮食指导工作,针对患儿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丰富食谱,以保证每日摄入充足的营养成分[4-5]。由于营养不良会增加各类并发症发生风险,所以临床上常需对患儿实施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儿病情及不良反应变化,做好用药指导,是保障患儿用药安全,加快疾病康复的关键[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的观察组患儿,治愈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家属对儿童营养知识的掌握率及总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刘佳,黄唯,谌顺丽等.健康教育路径在小儿营养不良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2):81-82.

[2] 冯莉娟.临床分析7岁以下小儿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与保健指导[J].医药前沿,2014,(32):108-109.

[3] 雷芬.小儿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思考[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207-207,208.

[4] 黄翠红,王爱民,赵璧等.健康教育对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蛋白质营养不良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4):136-136.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范文11

五年来,儿童健康水平有新的提高,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到92.2%,儿童计划免疫全程接种率达到97.52%,孕产妇死亡率已下降到13.4/10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7.3‰和9.88‰;儿童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省已基本普及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15年基础教育,小学和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99%和99.59%,3—5岁户籍儿童入园率已达86.5%,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8.5%;儿童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得到较好实施,有关部门加大了打击侵犯儿童权益违法犯罪的力度,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维护儿童权益的社会化网络基本形成;儿童生存环境日趋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和卫生状况明显改善,11个市和62个县(市、区)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或青少年宫,“关心儿童、支持儿童,为儿童做好事、办实事”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浓厚。

但是,当前儿童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儿童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没有同步,区域、城乡之间儿童发展还不平衡;儿童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加强;贫困家庭儿童和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卫生保健、基础教育和法律保护等问题需进一步改善。推动儿童事业发展,为广大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仍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2006—2012年,是把握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和法治,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促进儿童的发展,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按照《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2年)》、《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要求,根据儿童发展实际,特制定《省儿童发展规划(2006—2012年)》(以下简称《规划》)。

2006—2012年,儿童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儿童综合素质为重点,以儿童的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生存发展环境为主要领域,突出重点保护,进一步优化儿童成长发展环境,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促进儿童事业发展需要把握好的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着力于人才培育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儿童素质的全面提高。优化儿童的教育、卫生资源,提高儿童的基础教育和身心健康水平。加强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儿童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二是坚持儿童优先,优化儿童生存发展环境。倡导“尊重儿童、关心儿童、支持儿童”的理念,完善对儿童的公共服务,突出对儿童的重点保护,在社会事业发展中优先考虑儿童利益,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让儿童有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是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儿童事业健康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儿童发展工作,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儿童事业的协调发展,认真解决儿童成长中最直接、最需要、最现实的问题,加强对弱势和困境中儿童的保护,让所有的儿童在同一蓝天下健康成长。

2006—2012年,儿童发展的总目标是:构建较为完善的儿童公共服务体系,儿童在教育文化、卫生保健和生活环境等方面享有更加良好的资源和服务;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儿童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得到进一步保障;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儿童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在整体上得到提高;统筹城乡的儿童事业发展,逐步缩小不同地区和不同家庭儿童发展的差距。努力实现儿童发展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力争儿童发展主要指标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一、健康保健

(一)主要目标。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1)增强新婚人员婚检意识,提高婚检率;

(2)设区的市建立产前诊断机构,县(市、区)产前筛查覆盖率达80%以上;

(3)县(市、区)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率达100%,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85%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60%以上。

2保障母婴安全,降低孕产妇和婴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0%以上;

(2)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以上;

(3)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14/10万以下;

(4)孕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比“十五”时期有所下降;

(5)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3‰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5‰以下。

3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增强儿童体质。

(1)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控制在4%以下,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控制在2%以下;

(2)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达到85%以上,4个月以下婴儿母乳喂养率达到90%;

(3)减少儿童维生素A缺乏症发生率;

(4)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5%以上。

4加强儿童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

(1)以县为单位,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0%以上,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90%以上,儿童五苗接种率达95%以上;

(2)加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3)改善农村儿童卫生保健服务,提高流动人口中儿童保健覆盖率;

(4)幼儿园儿童龋齿发病率控制在30%以下;

(5)降低儿童的近视及弱视发病率;

(6)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85%以上;

(7)中小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施行面达90%以上,保证中小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8)减少未成年人吸烟,有效防控未成年人吸毒。

(二)策略措施。

1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完善儿童健康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加大卫生执法监督力度,加强对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的行业管理。

2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积极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社区健康促进工程”。加强农村和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网络建设,增加妇幼卫生等基本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改进儿童保健机构的设施条件和服务质量,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城乡儿童卫生保健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3开展婚前保健宣传教育,引导公民增强婚检意识,不断提高婚检率。完善产前诊断和产前筛查工作,强化新生儿疾病筛查,努力推进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工作。

4加强对孕产妇的保健服务和管理,认真做好高危孕妇筛查和跟踪服务工作,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

5建立、健全儿童卫生监测统计信息网络,加强出生缺陷监测,巩固完善全省新生儿听力障碍早期筛查网络。

6建设规范化接种站,向0—7岁儿童提供省免疫规划规定的7种一类疫苗的接种服务。0—3岁儿童在首次体检时建立系统管理档案,定期接受8次健康体检。

7建立以医疗保健机构、幼儿园、学校、社区为一体的健康教育体系,通过新婚学校、孕妇学校、家长学校及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孕产妇和儿童健康教育。在儿童中加强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和禁烟、禁毒教育,开展用眼卫生和口腔卫生的教育指导。

8开展儿童心理健康监测,中小学普遍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儿童保健机构开设儿童心理咨询门诊。

9加强对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的管理监督,不断提高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加强碘盐合格情况的监督监测工作。

10逐步将流动人口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纳入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体系,通过多种渠道对贫困家庭儿童实行医疗救助。

11把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列入学校综合考评内容,积极推行体育与健康个体标准评价,培养儿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培养教育

(一)主要目标。

1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

(1)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0%以上;

(2)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达90%以上,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总数达到400所,在等级幼儿园入园的儿童数占在园儿童总数的80%以上;

(3)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999%以上,初中毕业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比例达90%以上;

(4)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95%以上,在幼儿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受教育率与正常儿童基本保持一致。

2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现代化水平。

(1)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7%、995%、995%、98%以上;

(2)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分别达50%和8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80%以上,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达5%以上;

(3)加强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使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3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1)建立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体系,提高各类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

(2)乡镇以上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办学率达80%以上;

(3)提高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知晓率,0—5周岁儿童的家长普遍接受科学的早期教育知识指导;

(4)县级以上各级媒体设立家庭教育专栏节目。

(二)策略措施。

1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教育强省”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确保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积极发展优质教育,推进中小学教育标准化建设,加快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2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增强全社会的教育法制意识,完善教育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切实推进依法治教。

3把农村基础教育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结构,通过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设立专项资金等办法,加强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切实改善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促使城乡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保障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4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整体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建立素质教育导向的招生考试制度和学生评价体系。加强对儿童的科技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普及活动和青少年创造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加快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完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

6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实施“阵地工程”、“精品工程”、“绿网工程”、“净化工程”、“帮扶工程”,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少年儿童正确的荣辱观和公民、诚信、合作、责任意识,提高儿童的道德素养,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7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学前教育,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城区以示范性托幼园(所)为骨干,建立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农村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核心,建立辐射农村托幼园(所)的管理辅导网络。开展托幼园(所)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对各类托幼园(所)的指导和管理。

8重视和推进家庭教育,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的教育体系。加强家长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办好各类家长学校,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的建设。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发挥好家庭教育刊物的宣传指导作用。广泛开展“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

9加强特殊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做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衔接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扶残助学活动。

10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儿童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对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免收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收课本费、作业本费和住宿费,发动社会力量开展“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助学活动,消除学生因贫辍学现象。完善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办法,加强对各类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引导和管理,确保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同等接受义务教育。

三、法律保护

(一)主要目标。

1保障儿童参与家庭、学校、社区有关活动和文化生活的权益。

2保障儿童的人身权利。

(1)控制并减少侵害儿童的各类违法犯罪案件;

(2)杜绝违法使用童工。

3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1)中小学生普法教育率达100%;

(2)加强中小学警校共建力度,乡镇中心校以上的中小学配备法制副校长的覆盖率达95%以上;

(3)全省社区儿童维权机构覆盖率达80%以上,加大儿童违法犯罪预警站建设力度;

(4)未成年人犯罪人数控制在总犯罪人数的10%以下,失足青少年帮教好转率达80%以上。

4加强儿童法律救助。

(1)完善儿童法律援助工作机制;

(2)有条件的基层法院建立少年法庭;

(3)提高流浪儿童接受教育率和回归安置率。

(二)策略措施。

1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依法保护儿童权益、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意识。修改完善《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及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

2尊重儿童和儿童组织的主体地位,培养儿童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支持少先队发挥在学校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参与作用,保障儿童对影响本人或本群体利益的各种事项发表意见的权利。

3把加强儿童法制教育列入“五五”普法规划,在中小学设置法制教育课程,扩大设立法制副校长的覆盖面,通过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4提高儿童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对儿童进行纪律、法制、安全和生命意识教育,开展自救知识和防范能力培训,教育儿童掌握自我保护知识,提高儿童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5开展“平安社区”、“平安学校”、“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内外综合治理。大力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加强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和学校周边交通、治安秩序的管理,禁止在学校周边200米内开设歌舞厅、游戏机房和网吧。严厉打击干扰学生正常教育和侵害儿童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整体推进学校意外事件和社区家庭暴力案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

6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性别比偏高问题。依法查处违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严厉打击溺弃女婴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女婴生命权。

7加强对儿童读物和游戏机房、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的检查整治力度,严格查禁危害儿童的非法出版物和视听产品。加强儿童网络安全保护,创建青少年“绿色网吧”,引导儿童健康、文明上网,有效控制儿童网络成瘾、网络不良信息毒害以及网络犯罪。

8加强儿童违法犯罪问题的研究,建立定期分析、综合评价儿童违法犯罪预防工作会商制度。科学构建以服务管理、打击防范为一体的儿童权益保护和违法犯罪预防工作新体系,以警务室为平台,在学校、社区建立儿童违法犯罪预警站。严厉打击引诱、教唆和强迫未成年人犯罪的活动。

9加强基层法院“少年法庭”建设,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落实司法保护原则。有关部门加强协调,为困难儿童提供法律援助。实施归正青少年“导航工程”,做好归正青少年的安置、帮教工作。广泛开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建立社会化儿童维权网络。

10各市依托现有救助机构建立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做好流浪儿童的救助、管理和返乡等工作。关心和爱护服刑人员子女,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11严格执行《禁止违法使用童工条例》,定时开展“春雷行动”,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严肃查处非法使用童工现象。

四、成长环境

(一)主要目标。

1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

(1)80%的设区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292天/年;

(2)70%的县级以上城市环境噪声小于55dB;

(3)城市生活污水处置率达75%以上,县城达60%以上;

(4)农村安全自来水普及率达80%以上,改水受益率达97%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以上;

(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72%以上。

2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

(1)建设一批高标准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每市建立1所以上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每个县(市、区)要有1所综合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

(2)加强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科技教育基地建设,全省建立200个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

(3)市、县级图书馆设有少儿阅览室,有条件的市和县(市、区)建立少儿图书馆;

(4)为儿童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净化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

(5)全省少先队员参加雏鹰奖章活动率城市达80%以上,农村达50%以上;

(6)提高儿童食品、玩具、用具及游乐设施的安全合格率。

3保护处于困境中的儿童。

(1)提高孤儿、弃婴的供养、教育和医疗康复水平;

(2)提高聋哑、肢残、智残儿童康复训练率。

(二)策略措施。

1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有关建设项目时,体现“儿童优先”原则,加大对儿童事业的投入,不断完善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项目。在全社会倡导尊重儿童、爱护儿童、关心儿童成长的良好风尚,鼓励社会资源投入和支持儿童事业。

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水、气、垃圾和噪音的治理力度,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争取乡镇水厂基本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扩大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粪便无害化处理水平。在儿童中开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从小培养儿童勤俭节约和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加强防洪、泄洪等安全知识宣传和防洪安全保护设施建设,加强城市道路窨井盖的管理,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3将各类儿童校外活动设施、场所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扩大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的规模,创建一批儿童素质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各类校外儿童活动场所实行资源共享、综合利用,部分科普、体育、文化活动场所对儿童实行免费开放或优惠票价。

4进一步落实《省雏鹰奖章实施细则》,引导少先队员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儿童的社会参与空间。拓展社区儿童工作,发挥老党员、老干部和社区志愿者的作用,加强对儿童校外的教育、管理和服务。

5鼓励创作优秀儿童读物和儿童文艺、影视、网络等作品,提高儿童戏剧、动漫、图书等文化产品的质量,发挥少儿电视频道和栏目在繁荣儿童文化产品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各种儿童文体活动,丰富活跃儿童文体生活。定期举办省未成年人读书节,引导儿童多读书、读好书。

6健全安全监测机制,加大对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和儿童食品、玩具、用品生产质量的监督管理,严禁不合格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定期检测和维护儿童娱乐设施及健身器材,防止儿童意外伤害。加强对儿童的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完善交通安全标志,加强对学生接送车的监督与管理。

7进一步发展儿童福利事业,改善孤儿、弃婴的养护、医疗康复和教育条件。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将残疾儿童社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开展以残疾筛查、康复治疗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康复服务。

实事项目

一、实施“农村中小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对农村中小学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收学杂费、课本费或住宿费,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市、区)逐步扩大困难学生的资助范围,以切实保障全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二、实施“农村中小学生爱心营养餐工程”。对农村中小学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学校每周免费提供2至3餐营养合理的爱心营养餐,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实施“农村中小学生食宿改造工程”。对农村中小学宿舍、食堂进行全面改造,实现学生人均宿舍建筑面积3平方米、食堂建筑面积1平方米的目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实施“农村中小学生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在学历合格的中青年教师中择优选拔1000名省级骨干教师和校长参加省级培训,选拔1万名市级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培训,以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五、实施“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力争2008年底,全省设区市城市都有1所专业的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相对集中的县(市、区)对福利院中的儿童部进行改扩建。

六、实施“儿童意外伤害安全教育项目”。对低龄儿童(0—6岁儿童)家长或看护人、幼儿园保教人员、社区儿童保健专业人员等开展普及性儿童安全的健康教育,以提高他们防范儿童免受意外伤害的意识和能力,预防儿童意外损伤的发生。

组织领导

一、《规划》是《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体系的组成部分,实施儿童发展规划是各级政府的职责。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本规划的实施工作。各成员单位根据《规划》的要求,结合本系统职责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

各级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儿童发展规划或实施意见,将儿童发展目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公共事业发展和公共政策,并作为本地区和职能部门目标管理和政绩考核内容之一,确保《规划》各项目标的如期完成。

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每年有计划地协调各地各有关部门实施规划目标任务。

二、各级政府要为《规划》的实施提供组织、人力、经费保障。加强县级以上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机构建设。实施《规划》经费和妇女儿童工作机构开展工作所必须的经费应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全社会支持儿童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加强依法行政,认真履行儿童发展方面的工作职责。建立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完善目标考核、工作报告、督办反馈、检查评审等制度,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反馈和交流。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每年要向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报告实施《规划》的工作情况。

四、按照分类指导、示范先行的原则,加强对示范工作的管理指导,根据工作需要确定新一轮的示范单位,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对实施《规划》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监测评估

一、各级政府要对本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及时、准确和全面反映达标情况。

二、建立《规划》监测评估制度。

1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儿童规划监测评估的组织领导工作。其职责是:负责审议儿童规划的监测评估方案;定期审议监测统计报告,监测统计成果;根据监测评估结果,考核实施规划的绩效,提出相应对策。

2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下设统计监测组和专家评估组。

(1)统计监测组由省统计局牵头,其职责是:制定《规划》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并提出监测的重点领域和重点指标;建立省儿童数据库,定期报送监测信息;撰写统计监测分析报告;指导全省各地规划的统计监测工作。

(2)专家评估组由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其职责是:制订监测评估方案;审评年度统计监测报告,并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定期进行阶段性评估,并提交监测评估报告;指导各地开展评估检查工作。

3各级政府要建立儿童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机制,为监测评估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认真开展《规划》实施的督查和监测评估工作。

三、各成员单位结合卫生监测、教育督导、劳动监察、质量监督、工商检查、警务监督等执法手段,相应建立自查、自评制度和报告制度,不断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机制,及时抓住实施过程中突出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对策,努力提高监督水平。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范文12

【关键词】计算机儿童保健软件系统管理

我院儿保门诊于2000年5月开始使用装有儿童保健软件的计算机,对0~3岁儿童进行系统管理。经过3年多的应用,笔者体会到计算机用于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优越性,将计算机在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中的作用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在2000年5月~2003年12月我院儿保门诊系统管理的0~3岁婴幼儿中,计算机管理的统计118名,男童60名,女童58名,人工管理的统计117名,男童59名,女童58名。

1.2方法

1.2.1儿童家长在短期内普遍接受计算机保健服务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便逐步开展计算机系统管理,家长愿意购买儿保磁卡者采用计算机管理,使用成都金石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儿童保健软件;家长不愿购买儿保磁卡者用人工系统管理。

1.2.2两种管理方法都由儿保医生体检,检查方法相同。计算机系统管理的儿童每人有一张编号的磁卡,建卡时录入儿童及家长的基本情况,每次体检刷卡后该位儿童的体检档案即显示出来,每次体检时将每个儿童的体检结果输入计算机后,显示屏上可很快看到该位儿童这次体检的体重、身高与标准值的对比、生长发育曲线图、疾病缺点诊治记录、膳食营养指导、早期教育内容。打印机将体检结论打印一张内容详细的图表,供家长参考。人工系统管理方法即是现行的由儿保医生人工填写儿童体检登记册(或保健手册),将体检结论和保健指导内容简要地书写在体检册(或保健手册)上,许多保健指导内容由医生口述。

1.2.3将两组统计资料对比分析。

1.3评价及诊断标准:体重、身高用wH0推荐的O~6岁儿童体重、身高评价标准;儿童4种常见疾病按临床诊断标准诊断。

1.4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2结果

2.1计算机组体重、身高<M一2s的少于人工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认为计算机组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优于人工组。见表1

2.2ARI等3种常见疾病的患病率计算机组低于人工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认为计算机组儿童健康状况优于人工组。见表2。

2.3计算机组每年患腹泻2次以上例数明显少于人工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5)。见表3。

3讨论

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工作由单纯的儿童体检发展到系统的儿童营养指导,开展儿童眼、口腔、听力保健,进行儿童心理行为、智力发育研究等⋯,儿童保健软件基本上包括了这些内容。每个儿童定期体检时,将体检结果输入儿童保健软件后,计算机自动计算体检时年龄,以形象的方式对比儿童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的标准值,自动快速绘制体重曲线图和身高曲线图,供医生对儿童生长发育作出科学的评价;提供多种疾病、缺点选项供医生选择;为家长提供医生的防治意见、保健建议、膳食营养指导、从出生~3岁不同月龄的早期教育方法;预约下次体检的时间。上述内容打印到体检结论表上供家长阅看保存。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生长发育、营养健康状况后,参照结论表上的指导内容科学地防治疾病、矫正缺点、合理安排膳食、正确地进行早期教育、按预约时间定期到儿保机构体检。儿保机构能够系统、科学地管理每一个保健儿童。所以计算机系统管理的儿童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优于人工系统管理的儿童。从表1可以看出,计算机组体重、身高低于M一2s的儿童少于人工组;从表2可以看出,计算机组3种常见病的患病率低于人工组;表

3提示,计算机组儿童每年患腹泻2次以上的例数明显少于人工组。

人工系统管理用体检登记册(表)或保健手册等书写体检结果,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只能将体检结果、保健指导内容简要地书写在手册上面,医生讲述的保健建议家长不能全部都记住,医院也不能快捷简便地统计儿保资料供家长参考。另外儿童母亲对于育儿知识需求的重点已经转移,家长需要智力开发知识的迫切程度高于疾病的预防。[2]人工系统管理中缺乏详细的早期教育内容,而计算机系统管理中的早期教育内容适合当前儿童家长的需求。

儿童保健软件弥补了人工系统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为儿童及家长、保健医生提供了方便、有效、优质、完善的科学化保健手段。计算机可自动统计儿童保健的数据,儿保单位能快捷地得到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方面的统计资料和报表。计算机的上述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儿童的身心发育,提高了儿童的健康水平,计算机用于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有很多优越性,值得推广使用。

4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