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突发事件应对方案

突发事件应对方案

时间:2023-07-13 17:23:26

突发事件应对方案

突发事件应对方案范文1

一、认清形势,明确责任,增强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紧迫感

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和总体要求,近年来,我园在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开创了全新的应急管理工作局面,同时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定期检查、不断完善防火设施,绿色通道标志明显,每班配有紧急疏散图。工作人员做到会使用灭火器。结合教育内容进行防火演习,使幼儿掌握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技能,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以来,我园各方面的总体形势较好。全园围绕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一案三制”的有关要求,着力抓了各方面的工作:中心园根据大王教育安全工作的具体形势,把涉及师幼安全的各项内容进行认真分解落实到人,做到每一项工作都有对应的专(兼)管人员、主管领导和分管园长,防止了工作上的相互推诿。从而形成了园所园长直接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班主任具体分工负责组织实施,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共抓安全的良好局面。我们还围绕地震、火灾、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的高危领域,组织开展预案演练。通过开展预案演练,既熟悉并宣传了应急预案知识,检验了预案的实战性和可操作性,防止了应急预案成为一纸空文,还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能力和本领。应急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园的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差距。应急预案的制订还不够全面、系统,所制定的预案不够全面,或不够实用。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对近几年来应急管理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我们要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契机,及时总结工作经验,认真查找不足,全面完善应急预案,努力促使我园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积极组织安全教育活动,营造安全和谐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教育氛围

我园在此项活动的开展中,加强了老师精心组织,认真抓好了宣传、学习和培训,确保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真正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保障人民权益的依据和准绳。

幼儿园常年坚持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同时,加大了参与社区活动实践,积极营造安全、祥和的社会氛围。我园积极将安全宣传工作送入社区,利用门口宣传栏、安全知识现场表演、安全竞赛活动等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进行安全宣传、教育。还利用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对家长、周围居民进行安全知识宣传,营造平安和谐氛围。由于宣传教育深得人心,全员教职工、幼儿、家长、社区居民法制、安全观念大大加强。切实抓好了学习培训。我园的主要负责同志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并通过专题讲座、以会代训等形式,认真组织了学习活动,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多方式、多渠道进行宣传普及,使得《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应急知识走进班级、走进家庭。

三、加强安全检查,抓住重点,切实将《突发事件应对法》落到了实处,及时整治整改。

幼儿园经常联系镇派出所、工商所、城管执法大队、卫生院等部门不定期的对幼儿园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能够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采取切实可行的得力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我园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对园所食堂、饮水卫生进行检查。且对存在的隐患及时向社区反映,及时整改。但请有关领导协助解决园所外的小卖部。

学习、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最终目的,是要确保认真贯彻实施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而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促进应急管理工作,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切实把贯彻实施好《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了当前幼儿园工作的一项大事来抓,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和依法应对的水平。

在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把握好了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如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等;事故灾难,如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重大卫生传染事故等;社会安全事件,也叫,如、恐怖安全事件、重大刑事案件等。应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前期工作很重要,但按照《突发性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应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应对已经发生了的事故。二是应对社会安全事件的目标,努力控制了的的发生,在矛盾纠纷刚刚显现的时候,就平息消除。第三,把握了应对管理的“四个特点”。一是时间的紧迫性。二是协作的服从性。三是措施的非常规性。四是处置的强制性。第四,把握好了处理突发性事件的“三条原则”。一是要坚持“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原则。二是要坚持软处理放在首位、硬手段适用恰当的原则。三是要坚持高度警惕、高度敏锐的原则。

二是努力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继续推进了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了预案、健全了体制、建立了机制、加强了法制,确保《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有关规定得以执行。理顺了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并进一步完善了应急值守、信息汇总、综合协调等各项工作机制。

三是深入开展了必要的应急演练。我园分别组织了不同形式的应急演练,比较成功、效果很好。通过必要的应急演练,能够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

四是完善了信息报告与通报机制。《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的规定,不管是各级政府、各部门,还是其他组织或公民个人,都有报告突发事件信息的义务,并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地报告突发事件信息,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这就要求:首先,我园高度重视信息报告工作。严格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有关要求,不断完善信息报告制度,加强信息的收集、报告、研判、处置、和评估工作。其次,我园向政府部门直报重大事故、事件信息的同时,要及时报镇教育办,确保园所获知信息不落后于政府部门。

突发事件应对方案范文2

 

 

 

面对突发汛情:多部门协同动员

 

 

 

17日以来,河南等地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面对突发汛情,中国应急、水利、气象、交通等多个部门协同动员,全力以赴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气象部门率先研判,16日19时,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Ⅲ级应急响应,21日8时,升级为Ⅱ级。17日以来,河南省气象部门雷电、暴雨、大风等预警信息1427条,郑州市自19日夜间起暴雨橙色、红色预警信号共11条,短信接收总人次达1.2亿。

 

 

 

面对郑州强降雨天气,国家防总于20日晚间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21日进一步将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紧急召开会议部署组织人员转移避险。与此同时,应急管理部第一时间启动消防救援队伍跨区域增援预案,从周边省市紧急调派消防救援水上救援专业队伍,驰援河南救灾。

 

 

 

交通、医疗、住建等部门也紧急启动了应急预案,全力应对河南洪灾。

 

 

 

26日,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国家防办、应急管理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召开全国城市地铁安全防范专题视频会议,要求对河南郑州地铁事故举一反三,以强烈的底线思维落实地铁防汛安全措施,严格落实地方领导责任、预警响应和应急处置措施,遇有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危及运营安全,地铁运营单位要依法果断处置,按规定暂停部分区段或者全线网的运营,及时启动应急保障预案,并报告地铁交通运营主管部门。

 

 

 

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研究院院长孙建平表示,城市安全风险的主要特征是不确定性,通过复盘此次河南暴雨,吸取经验教训能够使城市的应急预案不断完善起来。

 

 

 

防汛关键期严阵以待

 

 

 

当前,中国正处于“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气象部门预计,汛期后期,中国仍有强降水,降水显示阶段性变化特征,8月上旬至中旬,东北地区西南部、西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等地降水偏多,需防范阶段性强降水和局地强对流天气可能引发的洪水、地质灾害以及城乡内涝等。8月是台风活跃季节,华南和华东沿海地区需防范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大风和风暴潮灾害。

 

 

 

针对后期可能出现的汛情,中国各部门已严阵以待。面对近期台风“烟花”对浙江、上海的影响,以及河南后期可能出现的强降雨天气,中央气象台连续暴雨橙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26日召开会议提出,今年是个特殊年份,防汛救灾任务十分繁重,要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紧紧咬住“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目标,继续全力做好河南防汛救灾和台风应对工作,坚决打赢防汛救灾这场硬仗。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趋多趋强态势,大量研究已证实,随着气候变暖,大气层在饱和前可容纳更多水汽,极端强降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对于提升极端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表示,极端天气牵涉到很多中小尺度天气发展的机制,极端暴雨、极端高温、超强台风路径的强度预报都还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难题。今后大气科学将着力提升这一领域,不断提升对极端天气的预报能力。

 

 

 

全球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对提高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对于接下来的防汛工作,李克强表示要“毫不放松”“全力以赴”,密切雨情汛情和台风监测预报,强化预警响应机制,做到及时预警、及时反应,完善应急预案和相关制度,提高防范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

 

 

突发事件应对方案范文3

关建词:幼儿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63-02

2006年《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了国务院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标志着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目前,全国诸多省市根据这一体系建立了适合当地的突发事件预案管理方案和原则,而且不同类型的幼儿园也根据实际制订相关操作办法,很多幼儿园总结了可行性方案,对幼儿园突发事件预案管理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国内诸多教育研究者也投入到突发事件的研究中,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从经验总结、个案报告、法律建构、调查追踪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从应急预案管理概念出发,幼儿园应急预案管理界定为:在幼儿在园内期间,针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人身安全和意外事故等突发事件所制订的管理及处理方案。概念主要强调两类突发事件:一类是公共突发事件,主要指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伤害;一类是幼儿园特有突发事件,主要指由于幼儿园教师或相关保育人员疏忽、失误而造成的幼儿在卫生、安全和意外事故等方面可能出现的伤害。而管理和处理方案是幼儿园作为实施主体,面对两类突发事件所制订的一系列办法。突发事件并不会随时发生,但必须时刻做好准备。根据突发事件的变化周期,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法。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任何的研究预案都不可能全部概括各种发生的可能,所以在预案管理时必须具有动态可调整性,必须对于某些超常的灾变留有余地。

二、幼儿园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

1.安全类突发事件:幼儿园中主要是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大型群体活动公共安全事故,火灾,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师幼非正常死亡、失踪等可能会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等。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幼儿园内发生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损害幼儿园师幼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幼儿园所在地区发生的、可能对幼儿园师幼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事故灾害事件:幼儿园事故灾害主要包括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踏等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后勤供水、电、气等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影响幼儿园安全与稳定的其他突发灾难事故等。

4.自然灾害事件:幼儿园常见的包括洪水、台风、雪灾、地质滑坡、地震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等。从实际情况看,近几年发生频率高、问题突出、社会关注度高的幼儿园突发事件,主要集中在心理问题、幼儿管理、师德等方面。

三、成立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制定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成立应急管理机构,为了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必须健全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加强幼儿园应急预案的制订与管理,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提高幼儿园教师及相关人员的忧患意识,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幼儿园应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并严格执行。要通过分层次的宣传教育和有针对性的培训,增强幼儿园教师及有关人员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和提高幼儿园教师、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对幼儿园幼儿而言,应从儿童心理及生理特点出发,吸取幼儿园各种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重在引导幼儿了解日常安全规范,通过说教、故事、实践等途径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而对幼儿园教师和领导干部而言,则要强化以孩子为本、一切为了孩子的意识,在日常管理中注意幼儿饮食、卫生、交通等易发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同时,幼儿园领导要抓好对教师、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培训,掌握防范措施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并适当组织模拟演习,锻炼应变能力。

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幼儿园管理体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管理是幼儿园常规管理的组成部分,对幼儿园应急预案的制订和落实情况开展检查,可以有效地落实演练责任,加大力度,从思想上引起相关责任人的高度重视,真正将预案管理当作幼儿园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

4.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凸显幼儿园应急预案的特点。目前,幼儿园应急预案的主要问题在于操作性不强,虽然已经制订了诸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实效性不强,不仅没有达到制订预案的目的,而且没有突出幼儿园本身的特点。因此,在制订预案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国家预案编制的框架,更重要的是应该尽量本土化,并体现主动性,应尽可能地标准化、规范化,与幼儿园实际相结合,如幼儿饮食卫生食物中毒应急预案,成立食物预案小组;落实各部门职责;日常工作要求;食品原材料到信誉好的厂家购买;掌握好视频原材料库存量及存放时间,原材料的储存要分类、分架、离墙离地等。事故应急处理,做好留样及时向卫生防疫部门汇报。幼儿家长接送制度的制订及相关事件的预案处理、幼儿出门制度等,针对幼儿易发生的诸类事件进行预案和后期更新管理。

突发事件应对方案范文4

一.原则

1.一领导原则:**港务管理局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本单位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统一协调紧急情况下本单位人员.设备等方面的力量。

2.依法规范原则:依法明确各相关部门.个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情况下的组织.协调.指挥,保证紧急情况下本单位的稳定。

3.负责原则: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别负责其主管范围内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力量不足时可请求本单位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支援。

4.以人为本原则:在发生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时,做到以人为本,确保本单位人员安全,保持本单位稳定。

5.高速高效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各部门应尽最大努力避免或减少对本单位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造成的影响。

6.工作方针

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以本单位力量为主,必要时,可请求上级领导部门予以支援。

7.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港务管理局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

8.制订依据

依据《**市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及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

二.**港务管理局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

1.组织体系

成立**港务管理局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本单位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全面整合本单位的各种资源,全力以赴应对我单位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2.**港务管理局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人员组成,组长由分管副局长担任,成员分别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

3.办公机构

**港务管理局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设在局XX楼,负责本单位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日常工作。值班电话:XXXXXXXX。

4.**港务管理局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1)贯彻执行《**市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及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

(2)代表港务管理局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3)组织召开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4)根据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分析,研究决定是否预警信息或启动应急预案。

三.预防机制

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以预防为主,常备不懈。通过建立预警预防机制,分析预警信息,判断危险程度,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和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1.信息来源

本单位有关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的所有信息

2.信息分析

**港务管理局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评估.分析,根据可能对本单位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提出应对方案和建议。

3.当各种渠道的信息显示事态的发展将可能威胁本单位稳定时,**港务管理局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报请区政府批准后,向本单位所有部门和人员预警信息。

4.预警信息的渠道:通过发通知.打电话.口头告知等方式。

5.预警预防行动

预警后,**港务管理局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应急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工作。

(1)**港务管理局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密切关注形势的发展态势,及时作出反应;

(2)相关部门加强值守,采取防范措施,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3)组织好应急保障队伍,随时待命;

四.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

1.**港务管理局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对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进行评估,分析事件对本单位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及紧迫程度,提出处置方案和建议。

2.发生突发事件时,按照预案组织实施,并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上报。在必要时,报上级要求志愿。

3.当紧急情况消除,本单位稳定,解除应急预案。

五.后期处置

1.对在实施预案应急行动中造成的伤病人员进行医治。

2.对因在实施预案应急行动中造成财产损失,由预案应急行动实施单位负责恢复和补偿。

3.应急行动的总结在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结束后,**港务管理局民间融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对应急行动进行评估.总结,并提出改进意见。

突发事件应对方案范文5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ation of the emergency nature,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emergency handling and the participants' coordination,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needs of the depth of cas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uperiority and the basic means of representation of expressing the emergency by ontology and discusses the basic process of ontology development.

关键词: 突发事件;案例;知识表示;本体

Key words: emergency;case;knowledge expression;ontology

中图分类号:TP3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2-0176-03

0 引言

突发事件案例是应急管理领域宝贵的资源,近年来案例库的建设也得到了发展,但总案例的形式仍然是以文本的形式为主,尽管从纸面迁移到了计算机系统中,但本质上并无太大变化。因此对案例的利用仍旧停留在简单和混沌的状态。

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案例所蕴含的信息和知识加以剖析,准确锁定案例知识的表示方法,为基于知识管理的案例库建设奠定基础,这对于引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促进案例利用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1 突发事件案例知识表达的诉求

所谓知识表示就是指把知识客体中的知识因子与知识关联起来,突发事件的内在机理、现有的技术手段及其发展趋势,案例知识的应用预期等因素决定了知识表示策略和方法。

1.1 突发事件的性质易变及发展演化的多变性

根据发生概率的大小以及危害程度,可以将事件分为干扰、危机和突发事件三种情况,三者之间往往存在逐级转化的关系,可以看作事物发展过程中性质不同的三个阶段,在应急管理的业务中,分别对应不同的工作机制。图1示意了干扰、危机和突发事件的性质变化机理。

突发事件的发展和演化体现出了过程的复杂性。

突发事件的发展指的是事件的影响在程度和范围等不同层面的扩展,从程度上讲主要是指事件对承载体的破坏能力和破坏程度的增强,从范围来讲包括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突发事件的演化是指事件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性质、类别级别,物质及化学形式,范围及区域等要素变化过程,表现为蔓延、转换、衍生和耦合四种形式。

蔓延和转化都是事件随着自身的发展而产生了新的事件,不同之处在于,转化是指新旧事件之间存在着一种接续关系,新的事件产生时,它的前导事件已经消失。蔓延则是新旧事件并存。

衍生是指某一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突发事件以外的因素而导致后一类突发事件的发生。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突发事件进一步加剧。

突发事件性质易变及发展演化的多变性和非线性,对知识表示的完备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2 突发事件中参与者的组织与协同的复杂性

我们国家的应急组织体系是一个纵横结合的联动网络体系,在具体的突发事件处置中,参与的人员和组织可能来自不同的系统和层次,形成具有共同目标的行动体。面向突发事件,它们会形成新的组织结构,如矩阵式的组织结构:纵向形成按职能划分的专业组织,横向上以突发事件的当前任务为驱动,组成行动小组。根据突发事件的规模和程度,这些组织的规模和联结程度会有很大的区别。在处置工作中,必然还会涉及到工作职责的分工协调,应急资源的调配权限的分配及其实际运行状态等诸多问题。

参与者的组织协同的复杂性,要求知识表示具有一定的弹性,同时能够很好地表达各种形式的关系和约束。

1.3 案例和案例库的深度应用需求对知识表达要求

可以预见,突发事件案例应用将继续得到拓展,其中案例对于应急决策支持是一个研究热点。

基于案例的推理(CBR)是应急决策支持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的思想就是从记忆或以往案例库(Case Base)中查找与该新问题相同或最为相似的源案例(Source Case)。对众多案例进行同异比较,判断新发生的问题与以前发生过的问题之间的相似性、关联性,调整以前的经验和方法,用一些可量化的方式,形成支持方案。这一过程需要案例的表示具有规范性、共通性,从而才能够通过相似性计算提高匹配准确度。

此外,案例在应急管理研究、教育培训等方面也有了更深入的应用,其共同的特征是将案例中的事实等显性的知识所蕴含的隐性知识(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提炼出来。这就要求知识的表达方法要具备相应的表述隐性知识的潜质。

2 突发事件案例的知识表达原则

根据上节对相关因素的分析,在选择知识表达方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案例表示方式能够与应急案例专有的知识构成相匹配,其要点包括:

1)案例的过程化表示,突发事件本身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人们的应对过程构成了突发事件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信息系统中可能会采取工作流等方式来表示和处理。知识表示方法要对此有好的支持。

2)案例的层次性和多粒度表示,案例本身可以从不同的粒度来进行观察,一个大事件可能分解为若干小事件,原子事件可重构为新的事件。因此要求表示方法能够有灵活的粒度变化和组合管理能力。

3)案例的演化关联表示,案例的蔓延、转化、衍生、耦合使得案例之间构成了关联关系,表示方法应具有表达演化关联的能力。

②案例表示的可扩展性,能够汲取新的认知。表示方法在核心稳定的前提下,具有纳新变更的机制。

③案例的表示要能够与现有的、可以预见的信息技术处理方法相适应,表示的模型能够方便地以计算机数据库或文件系统储存,能够支持高效便捷的查询检索。

④案例的表示能够方便转换支持机器理解,要能够在语义层次上达到统一,为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供条件。

⑤案例的表示能够方便地转化生成友好的人机界面,使领域专家、应急专业管理人员易于理解使用。

3 突发事件案例的本体表示

目前知识表示方法已有多种,如谓词逻辑、语义网络、框架、面向对象、本体等。它们各具特点,同一种知识可以采用不同的表示法,不同的表示法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何绍华、马创新等对几种有代表性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主要从知识表示方法对知识本身表达的完备性、表示方法的机器理解和实现难度、使用者(人)对表示方法的理解的难度三个大的维度进行评估。结论认为,本体表示方法在知识表达的完备性、用户理解、机器推理等方面表现较其他的方法有优势,该方法的主要的缺陷则表现为实现难度较大。本文认为本体方法的这些特性适合作为现阶段突发事件案例的知识表示方法。

本体原本是一个哲学概念,本体被引入知识表示领域,用来表达人们对于问题领域的知识的共同理解,描述其中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论的基本元素是词汇(term)/概念(concept),转而构成同质化的类(class)和子类(sub-class),然后各个类和概念之间加入了适合的关系(relation)后,形成了一个简单的本体。近年来,本体被应用于信息与知识的表达,本体模型具有开放、可伸缩、长于描述语义关联的特性,能够有力的支撑应用领域知识的共享与重用,具有显性化隐性知识的能力。

以过程表示为例,ISO国际标准组织PSL,它是一种描述语言和本体,其扩展集的元素可用于描述具体应用和实践中的过程,包括事件的执行树(Occurrence Trees)、子活动(Subactivity)、具体状态(Discrete States)、原子活动(Atomic Activity)、复杂活动(Complex Activity)和活动执行事件(Activity Occurrences)。这些描述的机制对于案例活动的表述清晰准确,容易与本体化的应急预案作比对,可以抽取过程复用,在应急决策支持中形成新的处理方案。

本体对于本文提出的突发事件案例的知识表达原则大都有较好的支持,限于篇幅,对本体表达案例知识的其他特性不做展开探讨。

4 突发事件案例本体的开发和应用过程

采用本体作为突发事件案例知识的表示方法,在实践中其核心的工作是开发案例本体,一般由应急领域专家和本体工程师协作,从应急领域的知识、以及各种形式存在的案例资料中,按照本体开发的标准过程,抽取术语、概念、关系,构成案例本体。

图1为采用本体表示法开发的案例本体的局部,案例本体采用形式语言OWL描述,此处以UML作可视化展示。

案例本体形成之后,各种来源、形式和结构的案例资源按照案例本体的规约,通过注释、格式化、形式化等整理加工,形成本体化的数字化信息,存储于数据库系统中,作为后续应用的数据基础。

5 结论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以本体作为突发事件案例知识的表示方法,对于案例知识的表达、案例知识共享以及基于案例的决策推理均能够有较好的支持,案例本体的开发工作量巨大,在具体过程中尚有大量的细节问题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克清,等.本体元建模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M]. 科学出版社,2011,1.

[2]刘建炜,燕路峰.知识表示方法比较[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0(3):242- 246.

突发事件应对方案范文6

[关键词]档案馆;应急机制; 建设

一、背景综述

突发事件大多是人命关天或对人们生活和经济建设工作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不少发达国家都有《紧急状态法》,对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作出明确的规定。

2003年SARS爆发,给国人带来了对突发事件的切身体会,SARS事件的出现,凸现了我国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方面的制度缺失,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档案馆作为一个为公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机构,应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要加强行业安全管理工作,为此,也应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以保证读者和国家财产的安全。

档案馆作为一个为保管档案载体,提供信息服务的公共机构,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就是把加强行业安全管理,提高公众服务水平,应对突发事件纳入法治的轨道,以建章立制的形式,将档案馆有可能遇到或出现的突发事件告知工作人员。对工作人员进行有关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增强群体防范意识、明确工作责任。消除档案馆里人员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恐慌心理,提高科学、理智、迅速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的能力。并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与善后过程中,依据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有关规定检查、评价有关工作和总结经验。

二、档案馆应急机制建设现状及其意义

2007年某市市政园林局档案室发生墙内自来水管爆裂,导致档案室受淹的突发事件。事件发生后,档案工作人员由于缺乏科学的应急预案指导,未能及时采取得当的抢救措施,致使该市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保存的各类档案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从这个个案可见,我国档案机构应急机制建设存在不足,档案应急机制普及面窄,人员实战经验不足,难以应付突发事件,建立健全档案应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档案馆应急机制建设存在的不足

1.档案防灾意识不强,预防范围狭窄。近些年,新建的档案馆,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强,这难免使一些人滋长麻痹大意思想,也淡化了档案部门对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研究,在一些突发事件面前,不是措手不及,就是束手无策,给档案造成不应有的损失。随着电子文件的广泛应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档案应急管理的范围不断扩大。但是,目前档案防灾主要内容还一直停留在“八防”上。对于新载体的安全保管、档案数据库的维护,研究得不深入;档案信息网站建设防范措施并不十分严谨,从这一个个侧面就不难看出档案部门对重大突发事件估计不足。

2.档案部门间横向联系不紧。档案部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不能仅限于自身的力量,必须与相关部门联手进行。但是,多年来档案部门缺乏同专业部门的沟通和配合。假如档案馆发生火灾,消防部门不清楚档案馆的建筑构造和档案分布情况,在灭火过程中可能对档案造成不必要的损毁。档案部门加强与消防部门联系,让消防官兵了解档案馆房的结构、档案的门类、档案的分布,共同制定消防措施,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档案馆防灾应急技术设备落后,档案管理人员缺乏防灾实战演练的经验。当前,档案部门普遍存在投入少、资金缺、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的问题。且不说在重大突发事件来临时难以迅速转移档案, 就是必要的日常管理设施也难以完备,更不能奢望及时采用先进技术。这具体表现为不能按时足量更换和配备消防器材,防盗、防火自动监控系统的安装覆盖率更是低下。近些年,常见档案部门组织开展诸如防火等演习,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紧急关头不会使用消防器材,打不开库房、卷柜门,找不到电源开关和联系电话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说明很多演习只注重了形式和过程,没有注重实践和对档案人员心理素质的磨炼,也说明档案部门还没有完备的行之有效的应急措施。

(二)建立档案馆防灾应急机制的意义

突发事件的发生除其具有突发性外,往往还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料性以及不可抗拒性,由此产生的灾害将直接危及档案的安全,还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档案馆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档案馆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完善安全监督和管理的工作机制,增强档案工作者的防灾意识,提高应急反映、协调配合和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到常备不懈,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有效避免、防止和减少危害档案安全事件的发生,确保馆藏档案的安全。

三、如何建立档案馆安全应急机制

(一)档案馆安全现状评估体系

档案馆安全现状评价,就是通过对档案馆服务系统运行现状及安全管理情况的调查分析,进行危险、有害的因素识别,并做出危险、有害因素危害程度的评价。通过该评价,可以找出档案馆日常管理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确定危险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档案馆安全现状评价涉及馆藏资源、管道系统、安全防护、建筑物结构和相关配套辅助设施及管理制度等方面内容,评价其是否符合安全规范要求。安全现状评价的内容包括:(1)危险、有害因素辨识;(2)采用科学合理的安全评价方法对危险、有害的因素进行评估;(3)对发现的事故隐患,根据量化的安全状态参数值,进行整改优先度排序;(4)提出安全对策和建议。

突发事件应对方案范文7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对能力

什么是突发事件?2007年8月30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做出了明确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通过近年发生的突发事件来看,要提高政工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学习,增强应急责任意识

政工干部要承担起应急突发事件的责任,加强学习增强对应急突发事件的意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丰富应急知识。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考验自己能力与水平的标准。

面对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巨大压力,政工干部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没有过硬的素质就会被压力压垮,事件处理决策可能一塌糊涂,甚至失去理智。积极培养有序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是政工干部必须重视和加强的功课,应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过硬的心理素质。

突发事件的发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做好各类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是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政工干部能力强不强的体现。正确把握应对突发事件的大方向,要学习政治、科技、管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要学习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晓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防灾手段和应对模式,研究应对突发事件的成功案例,借鉴处置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不断增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使人的生命财产损失在突发事件中将到最低限度。

二、制定应急预案,强化演练应急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急预案是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所需的应急行动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抗灾救援行动的指南。

1、制订应急联动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的目的在于促进或阻止某种事件的发生,并在某种事件发生后,实现有效处理。各类预案的制定是为了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有能力,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和安全。我们可能无法避免危机的发生,但“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我们完全可以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它、迎接它和预防它。要高度审视自己管理的对象、重视危机预防工作,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出各类应对突发事件应急联动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2、建立日常演练机制。既然很多时候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日常预案的演练就是在为危机所做的准备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因为“演练是最好的培训”。目前,突发事件演习还十分欠缺,许多人在灾害来临时不知所措,缺乏科学应对的能力。这就要求在事发之前认真经常对制定的预案进行演练,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按预定的方案展开工作。因此,加强突发事件预案的演练,应成为各级政工干部的重要工作之一。

3、预案的演练总结。一是感受在发生突发事件紧急状态下的氛围,进一步掌握在发生应急事件情况下所要执行的相关程序和要求,提高政工干部对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应急决策、指挥协调等综合应变能力。二是通过预案的演练,让人树立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在演练中学到正确的处理方法,提升在危机状态下的自我保护和相互协作的能力。三是对预案在演练过程中,出现的运作程序、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正完善,使各种应急流程得到检验。

三、提高事发现场快速处置能力

突发事件发生后具有很大有破坏性,将直接危及到人的生命安全。作为现场的政工干部来说,必须保持头脑冷静、对事发现场果断做出正确的判断、决策,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从而有效地保障人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

对突发事件的,只有做到快速反应,多谋善断,才能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迅速果断采取行动,及时、有效地消除突发事件,降低突发事件对社会的损害程度。同时,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既要考虑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又要考虑国家政策法律的规定;既要考虑采取措施的力度,又要考虑社会的承受程度;既要考虑事件本身的处置效果,又要考虑其后续影响以及周边因素的作用。。

要把突发事件摆到发展的全局中通盘考虑谋划,防止急于求成,采取强制手段粗暴处置。要坚决避免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贻误全局现象的发生。一是在最短时间内聚合各种要素,人力、物力、等资源在第一时间内集聚到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有条不紊地组织开展工作,使各个部门高效、有序运作起来,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三是妥善有效地处理好突发事件,避免事件因组织拖延、调控不当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只有做到快速反应,多谋善断,才能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迅速果断采取行动,及时、有效地消除突发事件,使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始终处于最低、甚至完全杜绝状态。

突发事件应对方案范文8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技术支持系统;应急预案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s in power emergency system from the coping power incident angle, fromthree aspects amongstrengthening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constructing strong power grid emergency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 and standardizing emergency management,this paper presents electric power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of emergency ,that builds strong city power grid, lowers power operation risk and strengthens the repair reconstruction and restoration work after power grid accident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strain.

Key words: emergency;emergency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emergency plan

中图分类号:U665.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国内因突发事件和灾害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事故的影响程度日益严重,如:2008年“5.12”四川汶川地震引发大面积停电;2008年1月份,云南电网昭通地区遭受了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云南电网受到严重破坏;2012年“6.14”云南丽江单点暴雨引发特大山洪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建立健全电网应急体系,保证电网供电安全,防止大面积停电事故,已成为电力企业高度关注的问题。

1、突发事件

1.1突发事件的起因

从电力系统事故发生原因的角度看,主要有自然灾害、电力系统内部因素、外部人为破坏因素三大类。

自然灾害因素包括台风、暴雨、海啸、洪涝、地震、雷电、覆冰、滑坡、高温、严寒、高污秽和生物灾害等。

电力系统内部因素主要指电力系统设备元件自身引起的,或人为误操作引发的,非外界因素造成的故障,或者造成电力供需不平衡的电力危机因素。

外部人为破坏因素主要指电力设施被破坏造成故障的因素。

1.2突发事件的分级

根据突发事件对电力系统以及社会的影响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Ⅰ类:造成普通企业、小城镇等停电的事件。

第Ⅱ类:造成重要企业、重要城市大量居民停电,使居民生活受到影响的事件。

第Ⅲ类:造成重要机构、重要用户以及重要场所停电,导致城市瘫痪的事件。

电网正常运行时发生第Ⅰ类事件,电力系统应当保持稳定运行,同时保持对用户的正常供电。

电网正常运行时发生第Ⅱ类事件,要求电力系统保持稳定运行,但允许损失部分负荷(或直接切除某些负荷,或因频率下降而使负荷自然降低)。

电网正常运行时发生第Ⅲ类事件,电力系统可能不能保持稳定运行,但必须有预定的措施以尽可能缩小故障影响范围和缩短影响时间。

2、电网应急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应急技术支持系统薄弱

突发事件很可能导致调度通信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应急技术支持系统的无线对讲、卫星通信等通信技术装备还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各种应急处置的需要。如:目前的卫星通信大多要求在空旷的环境下才有信号,当发生地震等严重的突发事件时,卫星通信很难畅通。

2.2应急预案不够完善

应急预案重点关注的是电网故障的紧急处置,对人员安全保障方面涉及较少,特别是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和人员被困的应急救援准备不足。

2.3应急处置技能缺乏

应急人员在通讯不畅、条件恶劣等突况下进行电网抢修、人员救援等方面的技能还比较欠缺,需要通过大力培训和演练进行提高。

3、电网应急管理及对策研究

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从国家到地方制定了不同层面的应急预案。国家总体应急预案有:国务院2006年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有:电监会组织制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南方电网公司的《南方电网公司大面积停电应急预案(试行)》和《南方电网防范电力安全事故运行控制指导原则(试行)》。各级电网公司和发供电企业依据试行的应急预案编制各自的应急预案,给我们应对电网突发事件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但是,仅有应急预案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电网建设、运行、管理和技术等方面采取系统配套的措施,才能有效地提高电网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

3.1加强系统规划建设

电网建设与电源建设应协调配套,电网规划和电源规划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整体,要保障电网供电安全,必须从电源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综合考虑,优化电源布局,加强本地电网与大电网关键输电通道、地区间重要输电联络线的建设,逐步消除电网薄弱环节,解决一些输变电设备长时间重载运行、单线单变供电、输电断面瓶颈、电磁环网等安全稳定问题,建设坚强灵活的电网,保证电网输送通道的畅通。

3.2建设坚强的电网应急技术支持系统

完善的电网应急管理体系是加快恢复供电的必要保障。充分利用国家灾害监测和预报部门,采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通信与自动化技术,及时掌握各种灾害数据,增强电网专用的冰雪和覆冰检测、雷电检测、地震检测,争取更多时间做好灾前准备,实现对电网大规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恢复控制。

电网应急技术支持系统还应该包括坚强的监控和调度系统,完善异地备用调度指挥功能,若当地遭遇重大灾害,导致本地调度不能正常指挥的情况下,可以启用备用调度,以保证电网调度指挥的不间断和系统的安全运行,同时也要加强临时指挥调度系统和技术装备的研究建设,在灾害发生后,为受灾地区提供快速的应急供电支援,应对严重突发事件下的应急调度和抢险需要。

电网因网架结构、稳定破坏等原因造成大面积停电后,一般会解列成若干个孤立的小电网,为保证孤岛电网的安全,应加强研究分布式电源的联网运行控制技术、孤立电网运行过程中的发电机励磁、调速系统控制策略等。

3.3规范应急预案的管理

电力应急管理基本目的就是快速、有序、高效地控制突发事件的发展,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而规范的应急预案可以大大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规范的应急预案应具备以下三点:

1)可操作性。一份不具备可操作性的预案等于没有预案,预案是否具备可操作性,不仅依靠预案的编制和审核,还需要进行不定期演习,及时发现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电网“黑启动”方案,需定期检验指定电源机组的自启动能力。

2)重要性。突发事件会导致不同规模的停电范围和不同的停电持续时间,对不同用户的影响程度不同,预案应明确各类突发事件对各类电力用户的影响程度,在保证重要用户供电的同时,也考虑其他用户的最低用电需求问题。

3)标准化。各类应急预案应有标准的格式,包括应急的预防、准备、相应、恢复及总结等过程,不仅可以规范预案的制定,还可以提高应急处理效率。应急预案指导突发事件的处理,总结处理效果又可以指导预案的修编,提高对突发事件处理、应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亮,周孝信,白晓民等.城市电网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供电安全的对策研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

【2】李坚.电网运行及调度技术问答.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3】胡翔,刘英学.电网应急管理理论与对策研究.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8年学术年会.2008.

【4】徐瑞卿,周渝慧.突发事件下的电力应急管理.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

突发事件应对方案范文9

关键词:供应链,突发事件,管理

 

一、供应链突发事件管理的措施

作为突发事件管理的核心,突发事件管理工作成果往往决定供应链企业在突发事件中的命运,以下措施对成功管理突发事件至关重要:

(一)突发事件的确认与评估

在突发事件爆发之初,往往是突发事件处理的最佳时刻,进步恶化,就有可能进入漫漫无期的持续阶段,甚至可能进入突发事件剧烈阶段,最后导致企业破产甚至给整个供应链带来灭顶之灾。而对稍纵即逝的时机和刻不容缓的关头,供应链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在第一时间启动供应链突发事件管理领导小组的工作,让它充当企业突发事件管理的核心,协调指挥,全盘把握。如果企业从来没有建立这样的管理小组,那么应当迅速调动企业人力资源,组成山企业高层管理者、相关的职能部门乃至企业外部专家组成的危机处理小组,并视情况设置危机控制中心,明确规定危机处理小组成员之间的职责分工、相应权限和沟通渠道。

突发事件处理小组组建后,由相关负责人奔赴现场,通过收集信息了解突发事件的各个方而,进步确认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引起突发事件爆发的原因,了解突发事件发生的详细经过。了解突发事件的受害者及受害情况等等,以形成对突发事件的正确认识。

一旦确认了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处理小组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对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对企业能够和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针,对人员、资源保障等重大事情作出初步的评估和决策。

(二)突发事件诊断

突发事件诊断是企业根据突发事件的调查和评估,进而探寻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诱因的过程。论文参考。在危急时刻,可调配的资源十分有限,企业需要通过突发事件诊断判断出突发事件产生的真正根源,对于不同程度的突发事件采取不同的处理,弄清病因,对症下药。

通常,导致企业突发事件的根源有外因和内因之分。突发事件外因是由经济萧条、政治动乱、自然灾害、传染病疫等外部危机对企业构成威胁的相关危害因素,其危害幅度广,危机根源比较直接,属企业不可控范畴。危机内因是因管理不善导致企业陷入经营窘况的相关危害因素,受人的主观能动影响,危机根源错综复杂,但属企业可调控范畴。

针对突发事件外因与内因的特点,企业突发事件主要应诊断内因。

企业分析引起突发事件的种种诱因,通过整理突发事件与突发事件诱因的关系,为下步的制定突发事件处理策略提供依据。

(三)确认突发事件处理方案

企业突发事件处理的总指挥官,应发挥团队最高统合战力,从可行的方案中,选择较为合适的方案。若能根据突发事件管理期拟定各种解决突发事件的行动方案,从中择一,宣布实施,此乃最理想的状态。

但是万一供应链企业并没有事前突发事件管理的防范措施,这是一般资源不足的中小企业较常出现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则应亲率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赴第线指挥坐镇,当场讨论如何处理并立刻实践行动方案。选定方案前的突发事件决策过程,应根据评估结果和诊断结果列举各项抉择方案,权衡各方案利弊,从中选定一个方案。方案的选定过程,以头脑风暴和决策树法较佳,因为这种逻辑判断法考虑到每行动方案及其后果。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紧急情况下,前述的评估、诊断、辩论、方案选定等过程也不应该放弃,但时间可以尽量缩短。

(四)组织集中力量,落实处理方案

这是突发事件处理的中心环节,公众和舆论不仅要看企业的宣言,更要看企业的行动。由于突发事件反应的资源和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平均地使用力量,突发事件反应就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或者是没有抓住突发事件中的主要矛后而导致重大的损失。论文参考。因此,突发事件反应行动应有主次之分,通过前面的突发事件评估和诊断环节,找出主要突发事件的重点,首先解决危害性较大、时间要求紧迫的问题,再着手解决其他问题,这样的突发事件处理才是有效的。

当突发事件呈现在企业领导人面前时,必须立即行动起来,认真应对与处理。论文参考。在突发事件处理的过程中,企业如果能够遵循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原则,按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针措施步步为营,那么不仅使突发事件得到遏制、削减和恢复,企业甚至可以把突发事件看成一次发展的契机,抓住机会,实现新的跨越。

二、供应链突发事件管理措施选用原则

(1)应与潜在危害存在的概率相适应

弹性供应链策略由于具有不增加(或很少增加)系统对资源的占用,在正常运营情况下,很少增加运营成本,所以,对于存在突发事件潜在危害的供应链系统应首先选择弹性供应链策略,其次考虑鲁棒性供应链策略。

(2)应与突发事件的产生环节和影响环节相适应

对于以原材料供应为主的供应链系统,应该首先考虑设立和增加战略应急库存、备用供应商和采用多种“供应——服务” 模式的组合;对于以产品市场需求为主的供应链系统,应该采用延迟制造计划、灵活的营销策略与销售价格等;对于以产品生产过程为主的供应链系统,应该采用延迟制造计划、标准化的产品设计、标准化的工厂布局及作业流程、并发业务流程方案代替顺序业务流程方案等;而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调、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合理的决策权力分配、组织内部员工之间信息的合理交流与共享等将全面提高整个供应链系统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3)应与供应链的总体发展战略相适应

在供应链总体战略要求增加最终产品品种的情况下,可采用延迟制造计划;对于采用全球供应链和准时制生产的制造业,采用战略应急库存和备用供应商就十分必要。

(4)应与可能产生的技术经济效果相适应

在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中,战略应急库存必然引起库存成本的增加,备用供应商和应急采购必然引起采购成本的增加,多种供应—服务模式的组合也可能引起运营成本的增加。在制定正确的应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策略时,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对突发事件的类型和潜在危害进行预测与评估的基础上,对以下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评价:突发事件可能造成危害的强度与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采用应对突发事件策略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成本的比较。

三、结论

国内供应链企业突发事件管理意识普遍不高,突发事件防范意识比较淡薄,突发事件发生时处理手段和方法都不够成熟。本文通过对突发事件和突发事件管理理论的研究,并结合国内突发事件管理的分析,可以得出,要进行有效的供应链企业突发事件管理,至少应做好以下几个方而工作:(1)在日常的管理中企业要不断提高突发事件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只有居安思危,才能防微杜渐。(2)积极作好供应链企业突发事件前的准备工作,制定供应链企业突发事件管理计划,建立供应链企业突发事件预警系统。(3)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积极做好突发事件的公关工作: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快速组建危机管理小组,启动突发事件管理计划;主动做好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做好媒体管理工作,争取新闻界的理解与合作;邀请公正、权威性机构来帮助解决由突发事件产生的危机等。(4)供应链企业要本着对消费者和社会公众负责以及开诚布公的态度展开突发事件公关活动,突发事件化解后还应采取必要的形象恢复措施。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采购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05).

[2] 马士华,林勇.采购供应链管理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08).

[3] 牛鱼龙.中国物流经典案例[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10).

突发事件应对方案范文10

如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使得大量的档案资料因为掩埋而遭受重创,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2011年3月,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遭受持续的雨袭击,致使一部分公共机构及商业机构的档案文件受到一定程度的损毁,不过这些机构都能够科学有序地对于已经受损的档案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与修复。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就是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的档案抢救应急预案。所以,我国各级档案部门要积极地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必须不断地提高档案应急预案的管理能力与水平,尽可能地降低各类突发事件对于档案的危害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和降低档案人员与各类档案信息可能遭受的损失。

1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是档案部门成功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基础和保证

档案的应急管理是指档案部门通过对于自然界与社会所产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原因、经过与后果进行综合分析,在有效整合档案领域当中有关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的一整套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事前防范、事中反应和事后处理的管理程序和手段。档案应急管理通常具有突发性和非程序性的特点,但同时又必须满足预见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要求。所以应急预案也是成功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基础和前提。

1.1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属于档案安全的最迫切要求。在过去,世界很多国家的珍贵档案资料,都曾经遭受自然和人为灾害的毁灭性打击,产生了巨大的难以估量的损失。如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让位于世贸中心的很多金融机构的计算机数据档案瞬间被毁。而各类频发的突发事件,不仅增加了档案管理的难度,也为档案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这就迫切要求各级档案部门必须展开积极的行动,不断加大应急预案的管理力度,以便于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

1.2 应急预案管理能够提升档案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实践证明,应急预案是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各级档案部门通过制定和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从而规范档案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不仅有利于使各级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树立高度的风险防范意识,而且有利于及时鉴别和处理各类档案的安全隐患,并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在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上,在应急预案的各个环节上,都能做到未雨绸缪,并提高应急决策的主动性、时效性与科学性要求。

1.3 应急预案管理可以增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保障力。2010年5月12日,国家档案局局长兼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并根据《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与《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等规定,明确要求我国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必须重视应急预案在档案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并明确了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完善应急预案管理标准和要求。这也表明,强化档案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能够促进档案安全体系的构建,并为提升档案管理安全增强保障力。

2 国外应对档案管理突发事件的有效设计

2.1 重视档案工作人员的责任与分工。在档案部门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国外非常重视档案人员的分工和合作,档案馆(室)的工作人员队伍通常非常精简,因此,要求各工作人员在平时的档案管理突发事件中,各项预防工作和应急处理都非常明确。如加拿大温莎大学所制订的档案防灾减灾计划把档案工作人员分成三类,分别是灾害预防小组和灾害行动小组以及灾后恢复小组,分别负责在档案灾害发生前的预警预防、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救援以及灾害后期的档案修复工作,并且均依据不同的职责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培训工作。

2.2 加强档案部门可能遭受的灾害研究力量。在国外,档案部门比较关注可能面临的灾害和突发事件研究,并热衷于突发事件对档案建筑和馆藏档案造成的危害,并高度重视各项预防策略。如美国档案机构就非常重视自档案馆(室)建筑和应急设备以及应急人员培训等各个方面来采取措施,以便于更好地降低对档案机构的各种危害。在2008年举办的国际档案大会上,日本某档案学界专家曾指出,对于文件管理机构来说,预防和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是保护档案文件资料安全的重要措施。全部文件保管设备都应当在紧急状况时,确保档案实体不会遭受严重的损坏。

3 目前档案部门在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档案应急预案的严重缺失,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很多档案部门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重视不够,很多还是缺乏高度的防范意识,即使制定有应急预案,在体系上还很不健全,甚至有很多的档案管理部门,根本就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另外,大部分的档案部门也大都将重点放在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制定上,往往忽视了事故灾难、社会不稳定事件和网络冲击等应急预案的制定,比如对于网络侵入和篡改等方面的威胁甚至没有丝毫防范意识,这就出现了档案部门应急预案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的状况。

3.2 应急预案内容空洞,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合理。 现阶段的各级档案部门,在应急预案的内容方面,大多是因为仅仅注重形式而脱离实际,并且存在着相互抄袭的现象,结果造成在操作时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另外从总体范围看,由于很多档案部门尚没有完善的档案风险等级评估体系,还没有进行档案的安全分级管理,这就造成在各类档案的实际存放过程中,往往忽略将珍贵、重要的档案进行集中存放,这样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就会乱成一团,反而使珍贵的档案得不到及时抢救,造成巨大损失。

3.3 没有明确的奖罚标准,缺乏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在各级档案部门已经公布的应急预案中,很多缺乏档案应急管理的绩效考核机制,这样就会对于考核标准的界定不够明确,缺乏绩效考核的标准和奖励机制,档案应急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与成就感就会明显下降。而应急预案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惩罚机制,主管部门对于失职人员的惩罚没有依据,无法实现绩效考核的公正和公平,使各项工作难以推进。

3.4 应急预案的演练流于形式,其联动能力缺乏协调和统一。目前,许多档案部门还处在“纸上谈兵”阶段,不能够实现应急预案的演练和应急联动能力的密切联系。而事实上,应急预案的演练不足,则应急联动的能力就必然较弱,结果造成档案应急处置中出现“不联不动,联而乱动”的混乱现状。在电子档案信息应急处理方面,往往在广域网外部线路中断、局域网中断,以及档案馆业务管理系统出现了严重漏洞,而造成业务数据错误和操作失误时表现得束手无策。这在实践中也必然会降低应急效率与水平。

4 档案部门应急预案管理体系的科学设计与构建

4.1 加快档案应急预案管理的职能和组织建设。要组建应急预案的编制队伍,具体负责应急预案的各项管理工作。要明确预案编制小组的具体职能,不仅要确定预案编制小组的人员和职责,而且对于编制应急预案的目的、类别、范围和适用等还要做出明确阐述。至于编制小组的组成,最好邀请相关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人员参加,通过广泛参与和相互协作,真正实现明确分工,高效运行。

4.2 提高档案管理内在风险的监控,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当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大部分可以从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和预测。在特殊时期,档案信息技术部门还要加强对网站、网络运行和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密切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与持续的监测。同时,还要从档案部门的自身出发,及时排除档案管理过程中所可能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风险因素产生的可能。

4.3 重视档案应急预案的编制,努力完善应急预案的管理体系。科学严密的应急预案,能够让档案部门的各项应急管理做到有条不紊和有章可循。档案部门在组织应急预案的编制时,应当对内容框架进行科学设置,并明确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和依据及实施的范围,力争所制定出的应急预案,可以应付所有的突发事件发生。同时,对于档案信息系统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其应急处置预案应当尽可能细化,比如,在档案馆官方网站或者微博中,出现非法言论和黑客攻击事件以及网络病毒感染等,都有积极的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在确保应急预案拥有完善运行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出积极功能和作用。

4.4 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活动,以检验档案应急预案的效果。实践证明,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是考验应急预案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最有效方式。所以,在档案安全应急演练开始以前,应当预先熟悉已经编制的预案,充分了解该演练所主要考核的各项技能,尽可能地掌握该演练的组织策划和进度控制等演练模拟方案的要点。应急演练结束后,还应当迅速针对应急预案的效果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从而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只有通过这种方式的应急演练,才能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同时有效提高档案部门的应急救援水平。

突发事件应对方案范文11

1.1编制目的

贯彻《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适应上海特大城市特点和未来发展需要,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3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等。

上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国家总体应急预案》附件包括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较大和一般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国务院主管部门制定的分级标准,作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和分级处置的依据。为适应本市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和处置要求,一次死亡三人以上列为报告和应急处置的重大事项。对一些特殊突发公共事件应加强情况报告并提高响应等级。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市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本预案指导全市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1.5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资源整合。

1.6预案体系

(1)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体应急预案是应对本市突发公共事件的整体计划、规范程序和行动指南,是指导区县政府、相关委办局和有关单位编制应急预案的规范性文件。总体应急预案由市政府制定并公布实施。

(2)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是本市为应对某种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涉及数个部门职责的计划、方案和措施。专项应急预案由相关市级协调机构负责编制,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3)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是本市为应对单一种类且以部门处置为主、相关单位配合的突发公共事件,根据总体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制定的计划、方案和措施。部门应急预案由相关职能部门或责任单位负责编制,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4)突发公共事件区县应急预案。区县应急预案是各区县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为应对本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整体计划和规范程序,是区县组织、管理、指挥、协调相关应急资源和应急行动的指南。区县应急预案由区县政府制定,报市政府备案。

(5)突发公共事件基层单元应急预案。基层单元应急预案是根据总体应急预案,大型企事业单位、高危行业重点单位为应对本单位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工作计划、保障方案和操作规程。市、区县级基层单元应急预案由各单位组织制定,分别报市、区县政府备案。

(6)突发公共事件重大活动应急预案。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制订应急预案,并报批准举办活动的政府部门审定。

各类各级预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由制定单位及时修订并报上级审定、备案。各类各级预案构成种类应不断补充、完善。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和“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要求,逐步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格化、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预案数据库和管理平台,使应急管理工作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

2组织体系

2.1领导机构

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由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市政府是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根据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应急委),决定和部署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2.2办事机构

上海市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应急办)是市应急委的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对“测、报、防、抗、救、援”六个环节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具体承担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办理和督促落实市应急委的决定事项;组织编制、修订市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审核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综合协调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及应急演练、保障和宣传培训等工作。

2.3工作机构

本市具有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职责的市级协调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作为应急管理的工作机构,承担相关类别的应急管理工作。负责制定专项及部门应急预案;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按照“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承担相应工作;指导和协助区县政府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2.4专家机构

市应急委和各应急管理工作机构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组织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必要时参加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市应急办要会同有关部门,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发挥工作机构作用,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分类分级处置的应急平台,提高基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3.1预测与预警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1.1预测预警系统

市公安、消防、水务、气象、地震、建筑、海洋、环保、交通、安监、供电、供气、海事、卫生、农业、金融、外事、信息等部门和单位,要做好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工作,整合监测信息资源,依托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及相关网络,建立全时段、全覆盖的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系统。

3.1.2预警级别和

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性、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要及时、准确地报告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有关情况,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权限、危害性和紧急程度,、调整和解除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单位等。涉及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特别严重或严重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须报上级批准。

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3.2应急处置

3.2.1信息报告和通报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应急机构、事发地所在区县政府、职能部门和责任单位,要按照相关预案和报告制度的规定,在组织抢险救援的同时,及时汇总相关信息并迅速报告。一旦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必须在接报后一小时内分别向市委、市政府值班室口头报告,在两小时内分别向市委、市政府值班室书面报告。报国家主管部门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应同时或先行向市委、市政府值班室报告。特别重大或特殊情况,必须立即报告。

各相关单位、部门要与毗邻区域加强协作,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等信息通报、协调渠道,一旦出现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范围超出本行政区域的态势,要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及时通报、联系和协调。

3.2.2先期处置

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建立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设在市公安局,作为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先期处置的职能机构和指挥平台,履行应急联动处置较大和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组织联动单位对特大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先期处置等职责。

公安、卫生、安监、民防、海事、建设交通、环保等部门以及各区县政府和区域行政主管机构(以下统称为联动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先期处置工作。

建立并加强与驻沪部队、武警上海总队、国家有关部门驻沪单位、毗邻省市的协同应急联动机制和网络。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实际需要,按照有关规定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先期处置工作。

市应急联动中心按照《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处置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通过组织、指挥、调度、协调各方面资源和力量,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先期处置,并确定事件等级,上报现场动态信息。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单位和所在社区负有进行先期处置的第一责任,要组织群众展开自救互救。相关单位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即时应急处置。

事发地所在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控制事态并向上级报告。

3.2.3应急响应

一旦发生先期处置仍不能控制的紧急情况,市应急联动中心等报请或由市应急委直接决定,明确应急响应等级和范围,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必要时设立市应急处置指挥部,实施应急处置工作。

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应当根据应急任务与要求,明确责任单位及信息处理、抢险救助、医疗救护、卫生防疫、交通管制、现场监控、人员疏散、安全防护、物资调用、社会动员等工作程序。

3.2.4指挥与协调

需要市政府组织处置的,由市应急委或相关应急管理工作机构统一指挥、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开展处置工作。主要包括:

(1)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和应急队伍参与应急救援;

(2)制定并组织实施抢险救援方案,防止引发次生、衍生事件;

(3)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提供应急保障,调度各方应急资源等;

(4)部署做好维护现场治安秩序和当地社会稳定工作;

(5)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应急处置工作进展情况;

(6)研究处理其他重大事项。

事发地所在区县政府负责成立现场应急指挥机构,在市相关机构的指挥或指导下,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必要时也可由专业处置部门负责开设现场应急指挥机构。

3.2.5应急结束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由负责决定、或执行机构宣布解除应急状态,转入常态管理。

3.3恢复与重建

3.3.1善后处置

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和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怃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市政府主管部门按照规定及时调拨救助资金和物资。有关部门要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保险监管机构督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损失的理赔工作。

3.3.2调查与评估

市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会同事发地单位和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并向市政府作出报告。

3.3.3恢复重建

恢复重建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事发地政府负责。

区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对受灾情况、重建能力以及可利用资源评估后,要认真制定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生活的计划,迅速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明确救助程序,规范捐赠管理,组织恢复、重建。

3.4信息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信息,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

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市政府新闻办人员要配合市有关部门做好信息工作,并做好现场媒体活动管理工作。

4应急保障

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4.1队伍保障

公安(消防)、民防救灾、医疗卫生、地震救援、海上搜救、防台防汛、核与辐射、环境监控、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铁路事故、民航事故、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事故处置,以及水、电、油、气等工程抢险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的专业队伍和骨干力量。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区县政府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提高装备水平;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驻沪各部队和武警上海总队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骨干和突击力量,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应急处置和支援抢险救灾工作。民兵预备役部队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平战结合”的要求,积极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4.2经费保障

用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日常运作和保障、信息化建设等所需经费,通过各有关单位的预算予以落实。

全市性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所需经费,按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提出相应的补偿或救助政策,报市政府审批。

各级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进行监管和评估。

4.3物资保障

围绕“明确一个机制,建立一个数据库”的目标,建立科学规划、统一建设、平时分开管理、用时统一调度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由市应急办会市发展改革委具体负责全市应急物资储备的综合管理工作。市经委及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基本生活用品的应急供应及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储备管理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区县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做好物资储备工作。

4.4基本生活保障

市民政局等有关部门会同事发地所在区县政府做好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受灾群众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

4.5医疗卫生保障

市卫生局、区县政府和有关单位根据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建立医疗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和保障系统,根据需要及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市卫生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等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事发地所在区县政府提出的需求,及时为受灾地区提供药品、器械等卫生和医疗设备。必要时,组织动员红十字会等社会卫生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救助工作。

4.6交通运输保障

市建设交通委、民航华东管理局、上海铁路局等有关部门要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依法建立应急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程序,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送达。必要时,要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4.7治安维护

市公安局、武警上海总队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应急处置和治安维护工作。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和设备的安全保护,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施,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必要时,动员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控制事态,维护社会秩序。

4.8人员防护

区县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指定或建立与人口密度、城市规模相适应的应急避险场所,完善紧急疏散管理办法和程序,明确各级责任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的公众安全和有序的转移或疏散。

政府有关部门要为涉险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装备,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4.9通信保障

市信息委、市通信管理局、市文广影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建立健全应急通信、应急广播电视保障工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通信畅通。对于已建或拟建专用通信网的单位,应明确应急通信保障工作中各自的职责,确保紧急情况下的协同运作。

4.10科技支撑

有关部门和科研教学单位,要积极开展公共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大公共安全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改进技术装备,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提高公共安全科技水平;发挥企业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研发作用。

5监督管理

5.1宣传教育和培训

市应急办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民众防护宣传教育,组织编写教育培训教材和通俗读本。宣传、教育、文广影视、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各有关方面要明确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上岗前和常规性培训等要求。要有计划地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5.2演练

市应急办应当定期组织综合性应急处置演练。各职能部门组织相应的专项应急演练,明确演练的课题、队伍、内容、范围、组织、评估和总结等。各区县和基层应急管理单元应当积极组织本区域综合性应急处置演练和专项演练。演练要从实战角度出发,切实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深入发动和依靠市民群众,普及减灾知识和技能。

5.3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4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市应急办负责解释与组织实施。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区县政府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履行职责,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应对方案范文12

1.1编制目的

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宪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

1.3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涉及跨省级行政区划的,或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本预案指导全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1.5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5)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l.6应急预案体系

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

(1)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体应急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2)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

(3)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是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预案。

(4)突发公共事件地方应急预案。具体包括:省级人民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及其基层政权组织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上述预案在省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分别制定。

(5)企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应急预案。

(6)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制定应急预案。

各类预案将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不断补充、完善。

2组织体系

2.1领导机构

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家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以下简称相关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必要时,派出国务院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2.2办事机构

国务院办公厅设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2.3工作机构

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相关类别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的起草与实施,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决定事项。

2.4地方机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

2.5专家组

国务院和各应急管理机构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必要时参加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运行机制

3.1预测与预警

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1.1预警级别和

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机关等。

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3.2应急处置

3.2.1信息报告

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3.2.2先期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在境外发生涉及中国公民和机构的突发事件,我驻外使领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3.2.3应急响应

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及时启动相关预案,由国务院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或国务院工作组统一指挥或指导有关地区、部门开展处置工作。

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

需要多个国务院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由该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业务主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予以协助。

3.2.4应急结束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撤销。

3.3恢复与重建

3.3.1善后处置

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有关部门要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保险监管机构督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损失的理赔工作。

3.3.2调查与评估

要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

3.3.3恢复重建

根据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计划组织实施恢复重建工作。

3.4信息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

信息形式主要包括授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会等。

4应急保障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根据总体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4.1人力资源

公安(消防)、医疗卫生、地震救援、海上搜救、矿山救护、森林消防、防洪抢险、核与辐射、环境监控、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铁路事故、民航事故、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事故处置,以及水、电、油、气等工程抢险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的专业队伍和骨干力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提高装备水平;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增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要加强以乡镇和社区为单位的公众应急能力建设,发挥其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骨干和突击力量,按照有关规定参加应急处置工作。

4.2财力保障

要保证所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准备和救援工作资金。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研究提出相应的补偿或救助政策。要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进行监管和评估。

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包括国际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捐赠和援助。

4.3物资保障

要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工作程序,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供应,并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的规定,做好物资储备工作。

4.4基本生活保障

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4.5医疗卫生保障

卫生部门负责组建医疗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根据需要及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及时为受灾地区提供药品、器械等卫生和医疗设备。必要时,组织动员红十字会等社会卫生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救助工作。

4.6交通运输保障

要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要依法建立紧急情况社会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程序,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送达。

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4.7治安维护

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和设备的安全保护,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必要时,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施,控制事态,维护社会秩序。

4.8人员防护

要指定或建立与人口密度、城市规模相适应的应急避险场所,完善紧急疏散管理办法和程序,明确各级责任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公众安全、有序的转移或疏散。

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4.9通信保障

建立健全应急通信、应急广播电视保障工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通信畅通。

4.10公共设施

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煤、电、油、气、水的供给,以及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有害物质的监测和处理。

4.11科技支撑

要积极开展公共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大公共安全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改进技术装备,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提高我国公共安全科技水平;注意发挥企业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研发作用。

5监督管理

5.1预案演练

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5.2宣传和培训

宣传、教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各有关方面要有计划地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5.3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

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附则

6.1预案管理

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本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