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突发事件处理流程

突发事件处理流程

时间:2022-04-11 09:59:31

突发事件处理流程

突发事件处理流程范文1

Abstract: "Everything stands beforehand, no success". Effectively build and perfect plan system, can not only form the unexpected events occur when the rapid reaction mechanism, but also to some extent to improve the emergency state decision rationali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unconventional emergency plans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based on the ontology model, the attempt from the plan to the relation of concepts to begin, build unconventional emergency plans ontology framework, and presents the plan ontology model of the upper frame.

关键词: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体;半自动化构建

Key words: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emergency plan;ontology;semi-automatic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318-03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系统的日趋复杂,社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应急事件愈来愈多。2003年爆发的SARS、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2008年发生的地震、冰雪等自然灾害事件,2008、2009年发生的拉萨、乌鲁木齐烧等社会安全突发事件,每年发生频率极高的重大矿难等事故灾难,不论是公共安全卫生事件还是自然灾害或者是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事故灾难,从统计数据可以得知,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愈来愈高。针对这些显现出来的问题,国家层面已经逐步制定了以“一案三制”为阶段的的应急管理发展流程。 “预则立,不预则废”,预案体系的建立,能够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指挥决策机构迅速地启动应急应对程序,从而将伤亡降到最低[1]。尽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于迅速处理应急事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预案管理存在众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预案作用的进一步体现。本文将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现存实际问题,提出从本体模型角度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1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定义还没有一个较清晰的界定。马慧敏认为[2],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以及应对经验,常规管理方式难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后果难以预料,同时具有潜在负面影响和严重破坏性的突发事件,可称为为突发事件。本文基于马慧敏提出的五条实践性标准以区分非常规突发事件和常规突发事件[2]。

非常规突发事件预案明确了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发生过程中以及结束后,谁或哪个机构负责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应急预案最基本的功能在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通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进行事先预警防范、准备预案等工作,对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到超前思考、超前谋划、超前化解,把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正式纳入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从而化应急管理为常规管理,化危机为转机,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给政府和社会造成的损失。

但是,从目前传统纸质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检索、修订、可操作性等方面已经无法适应迅速合理处理各类突发事情,文本形式的应急预案有许多弊端。

1.1 预案的载体形式不利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化应急管理 现已经制定好的预案大多是以自然语言描述,很难通过信息化处理实现计算机存储和推理,进而阻碍计算机辅助决策,降低了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决策迅速化、决策科学化、动态化的目标[3]。因此如何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地进行信息处理,提高辅助决策的质量,也是预案载体形式不得不面临突破的核心问题。

1.2 预案体系下的细化预案难免会产生规则性冲突

应急预案的制定是以国家层面的总体应急预案为约束条件,专项应急预案、省地区总体预案及细化预案必须在总体应急预案的精神下制定完成。但是随着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的初步建立,基于总体应急预案的众多不同专项预案或者细化预案之间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的地方。例如预案在编制过程中,难免会疏于规则性的限定,而导致不同预案间资源的重叠或者浪费。

1.3 传统预案管理方式不利于预案知识库的建立 在传统应急管理过程中,往往不重视对已经发生事件的经验总结或者由于已发生案例以自然语言方式纸质化存储,不利于案例的知识库建立,以至于很难被再次发生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执行过程所用。经验也是种难得的财富,特别是与时间赛跑的应急管理过程。如果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检索、匹配预案知识库中的已有案例、预案,不仅可以节约应急方案的编制时间,也能够在第一时间里快速、科学、专业化地进行救援。

总之,为了实现计算机的辅助决策,必须结构化预案的全部内容,使结构化后的预案既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处理,也可以保留预案的全部内容,防止信息的失真,这也是数字预案所需要研究的内容。

2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体模型构建方式选择

领域本体构建若采用自动构建的技术路线可以有效地加快本体概念及本体概念间关系的构建进程,节省人力和时间。但是目前并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自动构建本体方法,本体自动构建还仍处于不断摸索的研究之中。而且领域本体的自动化构建还与所处领域有密切关系,如领域本体概念间关系明确、清晰的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基础物理等。这些领域由于它们间概念间关系明确、严格,因而等级关系以及领域本体概念在获取上会相对容易。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领域是融合了医学、化学、物理、管理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预案本体概念分类和界定上会存在很大的难度[4]。

但是手工构建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领域本体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并且会夹杂个人主观性。复用已有的本体虽然可以让构建本体之前有良好的基础,但是不得不面对的是,在现阶段,并不是每个领域都有良好的可以复用的本体,况且改造已有的本体需要足够的精力,需要解决本体间映射难题。所以,领域本体半自动构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①减少专业人员构建本体的工作量。领域本体的构建需要依赖大量的专业背景知识作为支撑,必然要求专业人员进行长期、艰辛的劳动,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采用计算机辅助方式,加上该领域专业人员,构建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领域本体,实现半自动化构建,将会大大提高领域知识获取的效率,加快本体的开发速度。

②提高本体形式化的效率。目前现有的本体编辑工具,虽然已经实现在可视化界面对本体概念及关系进行操作,进而生成形式化本体。但是对于大量、繁杂的、同等级本体概念,或者一致的概念关系,仍然需要手工的不断重复输入。半自动化构建领域本体可以对概念及关系按照统一既定的规则实现批处理,提高了本体生成的效率。

3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体模型构建思路及要点

3.1 模型构建思路及流程设计 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而言,预案载体是文本格式,如果一味地编制复杂的抽取规则,使其自动抽取预案领域概念及关系,则会出现后续工作无法深入进行下去的现象。因此,对于本文而言,构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体最合适的方式是采取半自动的构建方式。本文领域本体半自动构建流程如图1所示。

3.2 构建内容的要点 首先,在领域专家的协助下,给出非常规突发事件领域的通用概念框架,即该领域的上层本体。上层本体的思想主要来自于阮冈纳赞的分面思想,通过深入分析某事物,根据分面分析理论将事物划分为几个不同的主题,不同主体之间为正交关系,即任何一个组面的概念发生变化,其余组面的术语空间不会发生变化。主题划分完成后,再结合实际情况,依次对各个主题进行细分。例如,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主题划分,本文将其划分为应急保障措施、组织体系、处理流程、处理流程条件、资源等五个主题。例如,对预案进行抽象分析后,笔者认为,所有的预案主题可以划分为五元组,即

预案={应急保障措施,组织体系,处理流程,处理流程启动条件,资源}

其中,处理流程是指综合灾情现状,在特点条件下实现的灾情处置;而处理流程条件则是处理流程的依据。由于非常规突发事件具有演化、衍生的特点,因此,处理流程的条件是不断变化的,需要时时的监测及评估。同时,及时对处理流程加以调整。

其次,搜集预案领域内的概念。这个过程既包括领域内概念的收集,同时也涵盖收集概念的筛选过程。非常规突发事件预案领域概念的收集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操作时,应尽量保证概念来源的专业性、广泛性,因此,可通过专业性的词典或者相关专业研究论文中抽取有关概念。当然,通过筛选算法获取的概念还比较粗糙,还需要手工介入,以此实现半自动化本体概念抽取过程。

然后,根据已抽取的预案领域概念组织概念间的等级关系以及概念关系,是构建本体预案模型的关键部分。确定概念间等级关系的通常做法是:按照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运用层次聚类算法对非常规突发事件预案概念进行初步聚类,同时,结合现有的主题词表,给定概念间的等级关系。由于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概念间关系较多,如隶属、领导等,因此,概念间关系的确定往往是整项工作中最复杂的部分。为保证非常规突发事件预案概念间关系的准确性,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将会通过手工的方式逐一确定。

最后,修改以及评价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本体,并用计算机可识别的语言将其形式化[5],如OWL语言等。由于通过算法评价初步获取的本体会存在较多的噪音,因此,为保证预案领域本体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以及良好的逻辑性,预案本体的评价和修改主要通过领域专家完成。

4 结束语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数字化过程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十分庞大。本文主要从整体角度介绍构建非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体模型的基本思路,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将针对本体化过程的各个部分,分别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文俊,孟凡阔,王月龙,罗英伟,许卓群.基于本体的应急预案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6,(19).

[2]马慧敏.基于免疫理论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主动免疫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3]李红臣,邓云峰,刘艳军.应急预案的形式化描述[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04).

突发事件处理流程范文2

Abstract: Security emergencies incidents of agricultural green supply chain have harmed public health and caused huge losses to farmers and enterprises. The causes of emergencies are analyzed from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including farmer's safety consciousness, demand and supply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test, supervision imperfectness.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cidents, emergency stop-loss policies are proposed. Government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leadership and give information in time, node enterprise of supply chain should allied and the detection and supervision should enhanced.

关键词: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安全突发事件;成因;紧急止损

Key words: agricultural green supply chain;security incidents;causes;emergency stop-loss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256-03

0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逐渐增强,安全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很大危害。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部2014年印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提出对农药使用、“瘦肉精”使用、生鲜乳违禁物质使用、兽用抗菌药等进行专项整治,从源头上保证了公众的食品安全;为了降低农产品突发事件危害,提高应急处置效率,保障公众健康,2014年农业部修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不同等级的处理、组织指挥体系、预测、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和监督管理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为了使整个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1996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在综合考虑了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在国内学者的定义中但斌[1]的定义较为全面,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考虑供应商、生产厂商、销售商和用户,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流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和资源利用率最高。

近几年学者对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在政府补贴等制度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决策问题和供应链的实现方式,管理决策问题。如吴绒[2]研究了在政府补贴条件下,政府和企业博弈模型,分析模型在纯策略和混合策略下的最优均衡决策结果,给出了政府和企业采取的最优策略;吴绒[3]还研究了在政府监督下,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模型,同样给出了最优管理策略;隋博文[4]设计出在消费者需求、绿色壁垒、政策规制、信息技术、共赢基础等要素驱动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各流程的重组,并提出管理对策;农村品绿色供应链的实现方式,如谭丹,朱玉林[5]从战略、策略、技术三个层面,设计了协同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实现模式;如肖亮[6]在分析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运作流程的基础上,提出农产品流通的信息体系、物流体系、组织模式等五个层面确保供应链流通模式的有效运转。第二,对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评价,如何开伦,邓小翠[7]从生猪绿色供应链的流程执行、运行、节点企业和绿色水平等四个方面构建了三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对供应链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王勇,游泽宇[8]从业务成本、运营状况、生产质量、客户服务、绿色环保和财务价值六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对“菜联网”绿色供应链评价。第三,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如徐娟[9]等针对生鲜农产品突发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生产风险,提出政府与农户组织相结合、供应链横向联盟、供应链纵向联盟三种应急模式;昝莹莹[10]研究了在涉农突发事件中政府舆论的引导作用。

已有文献研究发现,从农产品供应链的视角研究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文章基本没有,本文从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安全突发事件的原因入手,分析造成安全事件的3类因素及安全突发事件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绿色供应链安全突发事件的紧急止损策略,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处理提供依据。

1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是指通过对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控制,把农产品的采购、生产加工、储藏和运输到最后销售整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链条,从而把农户、核心企业、运输企业和分销商联系起来的一个共同体,达到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最优的目的,即实现供应链绿色管理,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农村品质量安全事件,如“红心蛋”、“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从供应链的角度考虑,是供应链各流程的环节存在问题,按照供应链的流程可以把安全事件的成因分为以下几类:

1.1 农产品生产环节,自然灾害及农民意识淡薄造成的突发事件

农业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事件,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冰雹、雪灾、动植物疫情等,这些灾害给农户造成了危害和损失,如最近的禽流感、猪蓝耳病、香蕉黑霉病等疫情,导致市场上农产品物价偏高。

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达到规模生产的不多,多为分散小农经济,农民是主要生产者。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食品安全意识和绿色环保意识淡薄,使农产品生产环节存在隐患,如“瘦肉精事件”,农户为了提高经济利益,养殖过程中添加违禁药品,导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此外还存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和激素等生产资料的随意使用,这些都带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1.2 农产品流通环节,信息流不畅或信息披露不及时造成的突发事件

从农产品的生产到消费者手中,如果没有及时、准确的信息,极易引起农产品的腐烂、变质等突发事件,如流通渠道不通畅、供求信息不对称,特别是生鲜产品从采摘到销售有很强的时间要求,由于农民自身水平限制,销售渠道和方式单一,产销脱节,造成生鲜农产品滞销事件,给农民带了极大的损失。

信息披露不及时造成的突发事件,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信、微博等各种社交媒体的发达,存在部分个人和媒体为吸引眼球谋求经济利益等目的,杜撰、夸大安全事件的问题,散布虚假信息造成社会恐慌,如“针眼注水蟹”,“烂棉花做大米”等,这些内容引起不明真相的公众转发,像滚雪球一样造成了社会恐慌。

1.3 检测技术适用性不强、监督机制不健全

农产品的快速检测和现场应用性不强,我国农产品的安全检测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针对农贸批发市场和农户的便携式检测工具较少,缺乏现场和基层快速检测手段和技术;同时对农贸市场的准入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促使有农药残留、生鲜乳添加违禁物质等问题存在安全隐患,也是造成突发事件的因素。

2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安全突发事件的特点

第一,传播速度快,安全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借助媒体、互联网、社交平台等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会导致公共的恐慌,减少对正常农产品的消费。

第二,造成危害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农产品或变质或滞销,会对供应链上的企业如:农户、核心企业、分销商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企业和销售商的名誉也会受损,带来无法估量的无形损失。

第三,波及范围广,世界经济已经进入高度一体化阶段,各国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仅会波及本国的消费者,对国外市场也会产生影响,造成全球性危机。

3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突发事件紧急止损策略

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突发事件造成的损耗,保障公众的健康,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减少农户、核心企业和分销商的损失,设计如图1的紧急止损流程图,并提出以下建议来有效预防、应对安全突发事件。

3.1 发挥政府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的作用和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

第一做好应急处置工作,2014年1月,农业部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明确了政府部门的职责,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件进行分析评估,核定级别,开展处置。对不同级别的安全事件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调查事件的原因,采取行政处罚、封存或找回产品,同时专家技术组人员负责评判事件的发展趋势及造成的危害,提供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第二做好信息披露,在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有恐慌心理,政府披露信息对公众最可信。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既要对公众负责,保障消费者权利,同时又要维护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合法权益如农户、供应商和分销商等,尽量避免事态扩大,造成更大损失。因此政府要及时、准确的披露信息,做好舆论导向作用,做好信息采集、报告和通报,要作到知道多少信息报告多少信息,及时披露,随时披露,信息公开透明。

3.2 农户做好横向结盟和纵向结盟,建立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我国生鲜农产品大部分由散户独立经营,农户文化水平较低,资金、技术和信息获取能力弱,渠道狭窄,应对突发事件时不能及时有效的降低风险,减少损耗。因此从供应链的视角,农户要做好结盟。

第一,农户和农户间的横向结盟,单个农户经营在应对风险时,能力较弱,农户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可以自发组织起来,建立临时农户联盟或合作组织,实现有组织、有规模的生产经营,同时联盟的结合可以提高议价能力和在供应链中的主动性。

第二,农户和批发市场,农户和超市的纵向结盟,农户和批发市场或者超市建立长期合作的销售关系,可以省去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和渠道成本,同时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如果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可以比较容易的实现追溯体系,减少事态的扩展,降低损耗。通过这种结盟提高了应对安全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

3.3 专业机构检测,加强监督管理

突发事件的技术鉴定要由专业技术机构来担任,保证监测结果正确性和可信度,如对生鲜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要保证监测结果一致性;强化监督执法,对安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要加强对农户的管理,通过对供应链上的农户、运输企业、销售企业等进行宣传教育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1233-1236.

[2]吴绒.政府补贴策略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决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2014(15):215-218.

[3]吴绒.政府规制下的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决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4(9):459-461.

[4]谭丹,朱玉林.基于协同理论的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实现模式[J].经济问题,2011(1):88-90.

[5]肖亮.农产品绿色供应链流通模式及运作流程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1):109-112.

[6]隋博文.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重组及对策[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5):44-48.

[7]何开伦,邓小翠.基于霍普菲尔德神经网络的生猪绿色供应链评价[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30-34.

[8]王勇,游泽宇.“菜联网”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J].物流技术,2013(4):227-230.

突发事件处理流程范文3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发生在体育教师身上的师生“冲突”屡见不鲜。笔者试图通过对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师生“冲突”事件的原因和类型的剖析,找出避免与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冲突”事件的方法,共同构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学校教育环境。

一 师生“冲突”的原因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构成师生“冲突”的基本因子。发生师生“冲突”事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和教师这两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原因

学生是构成师生“冲突”的重要因素,也是发生师生“冲突”事件的起因,在他们身上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往往也是发生师生“冲突”的导火索。例如,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生的思想情绪等。

2.教师原因

在师生“冲突”的事件中教师是关键的因素。教师对学生所产生问题的处理方法将决定事态发展的性质。除了教师的处理方法之外,教师的教育理念、法制意识、个性特征,以及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威信等也会影响师生“冲突”事件的发生。

二 师生“冲突”的类型

从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师生“冲突”事件中可以看出,师生“冲突”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语言“冲突”和肢体“冲突”这两方面。

1.语言方面

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全面了解与掌握问题的起因与过程,就武断地对事情做出是非判断,并且所使用的语言让学生不能或无法接受(包括带有讽刺、挖苦、嘲笑的语言和语气等),学生也就因此用不礼貌的语言来回敬教师。双方都是得理不饶人,这样一来二往双方的矛盾就升级了,事情愈演愈烈,最后师生都弄得无法收场。

2.肢体方面

肢体“冲突”一般都是语言“冲突”后的升级。由于双方在语言上的激烈争辩,各自的情绪迅速上升,头脑发热后失去了正常的理智,大脑就会失去对肢体的控制,最后就演变成师生双方在肢体上的“冲突”。肢体“冲突”一般都表现在双方的拉拉扯扯、相互纠缠等方面。

三 应对师生“冲突”的对策

在如何看待和处理师生“冲突”的事件上,在处理师生“冲突”事件的过程中就应该感到,教师已经处在了被动的状态。学生是受教育者,而教师作为教育者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本来就不应该有这类师生“冲突”事件的发生,在处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避免师生“冲突”事件的出现,做到预防为主。即便在师生“冲突”事件发生以后也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尽量缩小师生“冲突”事件的影响范围。

1.预防对策

“冷”处理是预防师生“冲突”事件发生的最有效的处理方法。“冷”处理并不是不处理,而是先让事态平静之后再进行处理。只有当“冲突”双方的心情平静下来以后,才能理智而又客观地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体育教师大多数都是急性子,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往往没有耐心等待学生把话讲完就武断而又急躁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如果学生的个性比较温顺,那么这名学生就会默默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如果被教师批评的是一名个性倔强的学生,他很可能会同教师“顶撞”起来,最后导致师生“冲突”事件的发生。所以,在对待学生问题上,教师一定要先进行“冷”处理。

2.处理对策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当师生“冲突”事件发生之后,处理师生“冲突”的方法一般可分为自我处理和他人处理两种。

突发事件处理流程范文4

[ 论文 关键词] 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决策系统组成模式

[论文摘要] 针对卫生应急管理的特点, 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与决策支持系统结合起来, 设计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阐述了其设计原理, 讨论和分析了基于gis 技术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组成模式, 给出了其总体的设计框架。

1 概述

公共卫生是一个涉及微观结构和宏观系统的多分支 科学 ,大量与宏观有关的事件具有空间分布特点。将地图和空间分析应用于卫生决策研究中,至少可追溯到1854年john 应用gis技术研究伦敦宽街水井污染引起霍乱爆发,为卫生部门果断封闭污染水井控制霍乱继续流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通常的卫生决策研究中,地理因素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众多的卫生事件都具有空间属性。gis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在医疗卫生各个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扩大和深入。gis技术在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理论研究的提高,同时也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可能。

目前国内关于gis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血吸虫、症疾、流行性出血热、蜱传脑炎等疾病的空间分布研究,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与空间遥感(rs)技术结合, 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为流行病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我国gis 及rs 应用于流行病学研究虽然已有一定的进展, 但由于地图边界和遥感图像的价格昂贵,使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

2003年,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爆发了非典型肺炎。这种传染病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传播速度快,危害面广。政府和有关防疫部门在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的同时,运用gis平台,快速建立了应用于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的地理信息系统。由于gis具有交互定位和逻辑查询以及广泛的关系数据库连接能力,可以有效帮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成疫点定位、疫情事件分析、绘制疫情危害图、现场工作情况实时采集传送、人员派遣、规划、显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图、重点单位基本状况分布图、紧急调度和路径优化等任务, 从而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急处理效率、降低疫情危险程度,基于gis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开始出现。

2 系统构建和设计实现

2. 1 系统设计目标

基于gis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目标是综合运用先进的 计算 机工程、卫生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一个能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系统能快速、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和存储实时突发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超媒体(文字、声音、影像等) 方式显示各类信息。该系统采用标准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计算结构,应用分布式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安全tcp/ip协议及geo information web service技术,最终目标是以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及各类专题图形数据为基础,建立预警指标数据库、危机事件数据库、预测与评价模型库、应急指挥预案库、领导决策知识库, 以信息报告—采集—录入—管理—分析—决策为主线,建立高效查询及分析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能力,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 2 系统的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开放式的 网络 结构设计,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之间都可以容易地实现互连互通,充分保证了系统的开放性。

2. 3 系统的功能结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总体功能是辅助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可将系统总体功能划分为八个方面:信息收集分析、预警报告、资源整合调动、指挥统一协调、评估及时客观、联系视频直观、使用内部联动和外延接口灵活。

3 系统的功能及其特点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应急管理特点,系统沿应急准备、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反应处置、事件终止、恢复重建、评估完善的流程进行运行,循环反复不断提升系统的应急处理支持能力。

(1) 应急准备:应急中心开展培训、演练和研究工作, 模拟应急业务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预案;规划储备应急医疗卫生资源等,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体系。

(2) 监测分析:应急中心负责接收、分派、核实与处理事件的报告,协调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监测工作,获取动态监测、事件调查和疫情评估信息,跟踪事态 发展 。主要分析方法有:空间分布分析, 时间 历史 曲线分析,动态演变分析,病例的逗留、影响和交叉分析,卫生统计学分析,扩散模式分析,流行转归分析等。

(3) 预测预警: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与预案,应急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事件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预警信息,针对相关突发事件快速开展有关工作准备,落实预案与方案涉及工作的准备情况,及时通报与汇报进展情况。

(4) 反应处置:按照有关规定启动预案,根据预案迅速指挥与执行工作,有条不紊地组织调度人员与物资,开展应急的专业处理与相关配合工作。同时根据反馈情况,动态评估事件的 发展 情况,及时调整处置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5) 事件终止: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因素被消除;最后一例病人发生后,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6) 恢复重建:突发事件结束后,应急中心快速开展从应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工作。有计划地补充应急处理阶段所消耗的储备资源,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7) 评估完善:应急中心进行 科学 总结 ,完善相关预案, 开展应急处置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和教训,制订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等,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4 实例运用

用本文研究的几个主要技术方法,结合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开发的基于gis 技术的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包括的区域范围将近20万平方公里,地表模型用数字地图生成,并将河流、湖泊、公路、居民区等地表特征物以面的形式覆盖在数字地表模型上。系统在运行初期只包含了事件定位、信息的上传下达等,但其提供相应功能使用后可以完成事件处置各过程。通过在现场的实际运用,该系统可以较好地实现各项交互功能,完成系统理论上应提供的功能。

5 总结与展望

通过合理的利用三维模型构建和模式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gis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并在卫生应急管理中得以实现。由于本系统采用合理的软件体系和模块化设计模式,将来也可以方便地成为应急培训和模拟演练、传染病疫情分析和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设计等高层应用。

参考 文献

[1] 马家奇. 公共卫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教程[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突发事件处理流程范文5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物流;构建

近年来公共突发事件频发,灾难多广,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进步,各类社会问题日益尖锐,突发事件的频率也逐渐加快,这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而怎样处理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就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对公共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以高速、高效、高可靠性的应急物流系统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这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应急物流的基本概念

应急物流是在发生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等公共突发事件时,为了追求时间和效益的最大化与灾害损失的最小化为目标的,提供其救灾应急所需物资的特种物流活动。它既强调了物流的效率,有强调了物流的效益,而且还对时间要求有苛刻的标准。

二、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

1.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原则

在对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中,要把握住应急物流的属性和特点,满足系统反应能力的速度要求,在系统的开放性和系统的扩展性上做出有效的满足要求的设计添加具体要将事先的预防工作同事后的紧急制度有效的相结合。在追求效益上要加强对时间的要求,不要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将行政机制作为主导,以市场机制为辅助,强化公众服务能力。应急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多变,能应对各类事件的系统,所以要有完善的监控体系,要具备良好的有序的指挥体系,并且在运作上要合理,能给予处理突发事件有效的支持,能保持良好的可靠性与持续性。

2.应急物流中良好的协调及组织机制建设

在应急物流的机制建设上,要加强和建设中央救灾综合协调中心,以政府为工作机构,将网络信息中心作为组织形式,能通过有效的信息网络,及时灵活的了解和评估突发事件,对突发事件能第一时间有效的进行处理规划。建立一个完善的保障机制,灵活的调度。并且要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协调,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进行很好的指挥与控制。同时要对地方救灾中心进行良好的针对性的建设,提高其应变能力,对突发事件能有效的把握,对救灾进行良好的协调与调度,将协调调度放在第一位,并且与中央的救灾总好协调中心进行有效持续的联系,从而使得应对突发事件更加灵活有序,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最后,不能忽略社会中的力量元素,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无限的,要加强对民间资源的动员能力,在紧急时刻为处理突发事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减轻政府的减灾压力。同时要加强对全社会的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的意识教育,使得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全社会都能冷静及时的做出反应,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在设计中应注意的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的特点有几个重要值得关注的地方,那就是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滞后性及弱经济性的特点。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特点,这对应急物资的时间要求提出更高的标准。还有就是能够进行快速反应的系统应急能力,能在发生多变的,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做出有效的措施。最后,系统具有开放性与可扩展性,在设计系统的过程中将各种可能的情况都考虑进其中,以应付面对的各类临时出现的情况,提高系统的应变能力。

三、应急物流系统的功能设计

在对应急物流系统的功能设计中,主要要满足系统的几个要求,一个就是救灾应急物流需求的预测和预警。这个预警系统要建立在大量收集灾害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灾害信息的反馈,确立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批量,从而更好的为物资运送做准备。在应急物资上做出有效的分类,从应急物流需求的重要程度出发,强化和建立应急物资的需求定量化标准,在出现突况下能有效的快速的启动应急物流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质量。

然后要满足灾害评估和应急预案的启动,针对不同的地区做出综合分析,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灾害程度,制定出最为合适的应急方案。而相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应急预案的探讨,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应急预案。在组织应急物流工作时,要明确指挥协调部门,确保应急物流工作能顺利快速的进行。还值得一提的事,要对应急预案做好细分,从地方级到省级再到部级,构建出一个完善的,互相协调的应急救灾体系。

最后,要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与筹措工作,完善救灾物资的储存网络,如果一旦发生重大灾情,而应急物资无法满足应急需要时,要立即启动国家储备,即减少了储备物资的资金费用,又能快速满足应急需要,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应急物资的筹集,除了政府的拨款,还要有企业和个人的捐款,要建立可靠性高的监管部门,监督应急款项的去处和用处,明确责任制度。加强对应急物资储备的立法,使得救灾应急物资的筹措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责任明确。还要加强其动态管理,构建应急物资的配给中心,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进行有效的应急物流处理,加快对救灾物资的配送和分类。从而最大程度的加强针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和处理能力。

总之,对公共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以高速、高效、高可靠性的应急物流系统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这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菲菲:《我国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的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突发事件处理流程范文6

保障信息的安全是呼叫中心运营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正确、有效和快速地处理系统支撑潜在安全类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生产、经营、管理造成的损失和对社会的不良影响,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呼叫中心需制定完善的信息系统应急响应机制。

1.1应急管理适用范围

1.1.1适用于应对和处置涉及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的系统支撑类突发事件。

1.1.2用于指导和规范我各信息应用业务部门制定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相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规范对突发事件处理的逐级汇报流程。

1.1.3系统突发事件包括呼叫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相关支撑的软硬件、物理环境、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突发事件。

1.2 工作原则

1.2.1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超前预想。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应对各种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预案准备、应急资源准备、保障措施准备和超前信息系统突发事件预想,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对各种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

1.2.2 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分工协作。

建立有系统的应急组织,组织开展事件预防、应急处置、恢复运行、事件通报等各项应急工作。应急预案制定、修订和应急处置应明确牵头部门,以及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应急处理过程中,牵头部门要主动协调各有关方面,参与部门听从指挥、步调一致。

1.2.3 保证重点,有效组织,及时响应。

对重要系统要加大监控和应急工作力度,有效组织和发挥各应急队伍和应急资源的作用,确保信息及时准确传递,有效控制损失。做到保证重点、预防和处理相结合,反应迅速。

1.2.4 技术支撑,健全机制,不断完善。

在充分利用呼叫中心现有信息资源、系统和设备的基础上,采用先进适用的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改进和完善应急处理装备、设施和手段,提高应对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技术支撑能力。切实提高应急处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安全防护意识和科学指挥能力,建立健全应对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有效机制。

2.0 呼叫中心应急管理体系

2.1 在建设应急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需对呼叫中心潜在的信息安全风险进行识别,主要包括以下:

2.1.1 物理安全

包括系统机房火灾、系统机房UPS电源故障、系统机房空调系统故障、系统机房整流系统故障等;

2.1.2 呼中中心系统平台相关设备安全

包括中继异常、系统平台语音交换机及相关数据库、应用、IC、IR等应用系统服务器故障;

2.1.3 其他信息安全

包括病毒爆发、网络异常、信息泄密、反动或有害信息传播、数据篡改与丢失等;

2.1.4 不可抗力因素

包括台风、地震等其他自然灾害天气引起话务高峰

2.1.5 人员安全

非授权人员进入授权区域执行相关操作影响网络与信息安全

2.2 安全评估

在完成风险识别后需对相应的应急事件进行评估,参考如下:

2.2.1 定级说明:

频率级别 定义

4 至少每周发生1次

3 至少每月发生1次

2 至少每年会发生1次

1 至少1年以上可能发生

影响程度:共4级,具体如下:

影响程度级别 说明

4 影响范围大,涉及全省或中心形象等

3 影响范围中等,涉及中心层面

2 影响范围一般,涉及中心局部层面

1 影响范围小,涉及个体

2.2.2 根据频率与影响程度,确定风险系数,参考如下:

内容 影响范围 发生

频率 影响

等级 风险

系数

局部火灾 可能影响局部设备正常运行 1 3 3

机房整体失火 影响机房所有设备正常运行 1 4 4

2.2.3 根据风险系数,制定相应的应急操作流程。

2.3应急管理

2.3.1 建立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分为信息安全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与应急工作组,其中领导小组负责应急管理的重大决策与部署;应急工作组负责根据领导小组意见开展具体应急处置工作;

2.3.2 应急响应

2.3.2.1 应急启动,当发生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后,应立即启动相应应急预案,本着尽量减少损失的原则,尽快恢复生产经营。

2.3.2.2 事件报告

分为紧急报告和详细汇报。紧急报告是指事件发生后,信息应用业务部门向技术支持部门以口头和应急报告表(见附件一)形式汇报事件的简要情况;详细汇报是指由信息应用业务部门在事件处理暂告一段落后,以书面形式提交的详细报告。

2.3.2.3 应急处理

建立应急处置总体流程,从故障发生、故障处置与应急解除三个阶段,对所涉及的环节、责任人与环节处置时间进行明确定义,当发生信息安全事件事,各环节责任根据事先建立的流程执行相应的处置工作。

2.3.2.4 应急结束

当信息安全事件等到有效控制或业务系统恢复正常运作后,解除应急状态;

2.3.2.5 后期处理

依据风险危害程度,确定不同的监测周期,持续观察,确认无异常。

2.3.2.5.2 调查与评估

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结束后,对按照相关规定要求需要成立调查组的事件,对事件产生的原因、影响进行调查和评估,对责任进行认定,提出整改建议,如涉及人为因素依照相关影响程度、范围等情况根据我中心与相关上级意见进行处理。

2.3.2.5.3 改进措施

在调查与评估后,应结合运行过程中的异常和事件,综合分析信息安全中存在的关键点和薄弱点,提出该类事件的整改措施,制定整改实施方案并予以落实,整改措施和方案报省公司信息中心和省公司营销部。

2.3.3 应急保障

在日常管理中应建立通信保障、物资保障与技术保障制度,以确保应急过程执行的有序性。

2.4 安全预防工作

2.4.1加强应急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各级人员对应急预案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各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2.4.2 在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和修订后,要组织对应急预案涉及的组织、指挥、操作人员与新入职员工、离职员工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有关人员熟练掌握应急处理的程序和应急处理技能。

2.4.3 建立呼叫中心内部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针对人员、设备与技术资源制作相应的管理办法,并依据管理办法开展常态的巡视工作。

突发事件处理流程范文7

一、加强卫生应急机构建设。

1、成立卫生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按照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有关规定和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要求,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有专人负责,以便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全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2、加强卫生应急网络建设。按照上级要求单位设有专职人员负责卫生应急工作;卫生院挂牌成立卫生应急办公室,要指导村(居)委员会、学校成立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二、加强卫生应急日常管理工作。

1、健全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制订完善乡镇级卫生应急相关预案、方案;制订完善医疗卫生单位内部相关预案、方案;完成全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协调指导学校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建立预案机制,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加强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通过多种形式对医务人员进行卫生应急管理、卫生应急预案、卫生应急知识及个人防护用品穿脱等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演练,熟悉报告、处置程序,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医院20xx年内要举办综合演练,指导各村所单位做好演练及培训工作,做好对全镇居民的宣传工作。

3、加强卫生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肠道门诊、发热门诊、化验室、网络报告系统和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能力。

4、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工作。进一步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核实、汇总、分析和评估。健全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排查监管工作。

5、做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继续抓好人禽流感、鼠疫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对,健全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流行的应急处置机制。强化救灾防病队伍建设,做好灾前各项准备工作,及时、有序开展救灾防病工作。

6、加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不断探索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适当储备必需的卫生应急物资,并及时更新,确保卫生应急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7、加强卫生应急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卫生应急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发现、报告意识,提高人民群众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等卫生应急的能力,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

突发事件处理流程范文8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物流;组织;构建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Our country belongs to the emergencies in the world, especially natural disasters present variety, wide distribution, high occurrence frequency, serious losses. Since 2000, emergency typhoon, debris flow, biological disasters, bird flu, earthquakes, drought, flood, low temperature, rain and snow, ice and a series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test at all levels of the government's ability to respond. In emergencies, disaster relief emergency logistics is the main, most direct, fast rescue methods,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in line with national conditions is an urgent task in front of us.

Key words: unexpected events; emergency logistics; organization; construct

21世纪以来,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呈现频繁性、强破坏性、高度不确定性以及受灾害影响人口多的特点。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般都要超过上千亿元,严重阻碍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给国民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面对灾情,能否有效地预防与处置,关系着社会和谐、政权稳定与公众的福祉。目前,国内灾害性事故救援的应急物流主要集中在围绕赈灾物资储备、资金管理、人员培训、风险的识别与评价,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研究构建应急物流管理。前者局限于传统物流层面,较为单一。而后者较前者优化建立一个完整体系,将灾害救援物资的募集、储备、监管、运输、配送与发放等物流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付诸实施。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灾害频发、种类多、季节性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资渠道联动,国家的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等纵横交错的情况下,社会援助的资金和物资已经不是救援行动面临的主要问题,救援行动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应急物流中组织体系的构建。因此,突发事件把对应急物流的研究又推向深入。

1 突发事件对应急物流组织体系的挑战

应急物流是由突发事件所引起的,所以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同时要求很高的时效性来应对突发事件。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如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最短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实施应急物流,就能够减少损失或危害;如果应急物资配送过程不够完善、不够得当、不够流畅,则这个国家或地区将在经历突发事件之后再次经历“二次灾难”(指由于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物资不能及时配送至当地民众手上而引发的社会动荡)[1]。

近几年来,我国重大突发事件不断发生,从SABS、禽流感、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到“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甘肃舟曲“8・7”特大泥石流,等等。一场场触目惊心的突发事件对寻常百姓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造成了严峻的危害,对社会环境和经济建设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也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

随着我国防灾减灾力度的加大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大幅提升。以应急指挥、抢险救援、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为主要内容的救灾应急体系初步建立。应急救援、运输保障、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卫生防疫等应急能力大大增强,有效应对了地震、台风、干旱、泥石流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但一些政府部门在横向之间的职责分工上还不明确,缺乏统一协调,分散分割管理现状导致应急物资运作过程中供需信息传递不畅、物资调度困难重重、物流保障成本过高等。在紧急救援方面往往出现,多数情形下第一时间的应急物资供应保障无法满足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需要,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明显滞后。一些救援组织人员由于缺乏应急物资保障专业的严格训练与实际操作,加之灾害情况复杂、现场情况难以预测和救援所需的技术装备不足,应急物流的资源储备不全、不充分,配送不到位,低效的集权式应急物流系统模式使应急工作的效率受到严重影响。现代社会的正常运转高度依赖于政府,尤其是突发事件,不仅要稳定社会公众情绪,还要组织救援、派遣应急救援队伍、配送应急装备和物资。因此,突发灾害事件的救援工作对应急物流组织体系的构建提出严峻的挑战。

2 优化应急物流的协调指挥系统

应急物流是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2]。无论发生那种灾害、事故、事件,都会造成具体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所以必需用大量的物资实施救援。而救援物资的储备、运输、配送迫切需要一个物流体系发挥其应急功能,故物流既是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管理。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应急物流的紧迫性,“时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因此,要处理好紧急状态下时间与应急物流系统的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的关系,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不是哪个企业、哪个公司能做到的,关键在于政府部门,即政府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一个多部门统一的应对突发性事件救援机构,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准确决策和形成一个网络化协调机制,尽快、尽早地出台合理资源配置方案,在最短时间内把应急物资运抵到目的地;在应急物流组织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监管、协调、动员、调配和供应使用,按照应急管理工作“有事必管、有事必做”的原则,安排专人负责应急物流过程的各环节工作;根据突发事件的需要,紧急动员相关生产单位抢时间、赶速度、抓质量,保证早日生产出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形成全社会快速敏捷的反应能力。

3 突发事件中信息流通是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重要保障

加强突发事件信息的及时收集、传递是应急物流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采取有效救援的重要手段。突发事件通常破坏了受灾区人民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生存环境,比如建筑房屋倒塌、通信中断、停电停水、道路断裂、桥梁坍塌、物资紧缺、抢救困难等。1999年土耳其大地震中,由于政府组织机构的协调指挥不当和信息反馈的滞后,延误了救灾的宝贵时间,造成死亡1.7万多人、受伤2.6万多人的惨剧[3]。信息流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好像人体大脑的神经中枢一样支撑着救援指挥组织。所以,提高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水平,有效利用各级各类信息资源,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和手段,提高信息处理与分析水平,完善灾情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存储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数据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2005年国务院应急办曾拨款1.5亿元研发安装各种应急信息平台和设备,汶川地震之后,上海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迅速构筑起快速响应的应急物流网络,由生产销售企业与运输行业,建立快速反映信息系统平台,实现无缝衔接,及时配送应急物资,平均10小时完成一批救灾物资从存储地出库装箱,到机场、铁路和码头的装机装车装船发送的全过程。

4 合理规划应急物资储备是加快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基本要素

物资储备对任何一个国家、地区而言都是必须的。尤其是对我们这样一个灾难性事故与事件频发、人口密集度高的国家极为重要。应急物资储备不仅包括赈济灾区人民所用的食品、衣物、药品、饮用水等生活资料,还包括在各种灾难性事故和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必须使用的生产资料,如抵御洪水、加高堤坝时所用的木材、石料以及用来装砂土的编织袋等。这些对于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来说,后者尤为重要[4]。

无论储备何种物资材料,都应当保证质量,保持充足的储备。否则。就会给应急救援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为安置川、陕、甘三省的受灾群众,急需帐篷400万套。然而中央从民政部设立在哈尔滨、沈阳、天津、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西安和成都10个部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仓库,调集的灾前库存帐篷却只有不到18万套。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在灾区,许多物资短缺,比如蜡烛、食用油、粮食等,同时由于公路、铁路、水运交通阻塞、中断,导致中央救灾物资得不到及时补充,商人借此囤积居奇、漫天要价,使灾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2003年的SARS期间,食用盐和白醋出现严重短缺。可见,储备不足,应急物资不及时,直接影响了救援的成效和社会的稳定。日本由于地震频繁,建立了以家庭储备和公共储备物资相结合的供给途径,完善了从国家到家庭的储备体系[5]。民政部在全国设立的10个中央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仓库,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却难以对西部重大灾害实施快速响应。汶川大地震后实施救灾物资主要来源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和未受灾地区的社会捐赠物资,而配送物流中心集中在几个大城市,仓库储备的物资单一、种类少,只是帐篷、棉被一类,物资装卸搬运主要依靠人力,机械化水平较低,救灾物资的主要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由于灾区道路损坏严重,抗震救灾物资设备等根本无法及时运抵所有灾区,而且这些来自于不同渠道、不同类型的物流,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挥调度,在流向、流程、流量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杂乱无序现象,各地、各部门各自为战,分割管理,很难保证物资调运在24小时到位的应急目标。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以及2009年北方遭遇大雪等一系列灾害,在考验了我国物资储备的同时,也暴露了我国应急物流管理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上的弱点。

5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物流法律法规

自2003年“非典”以来,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围绕“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管理机制、体制、法制)这一核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家先后制定了多部(个)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有关文件。特别是2007年正式实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总结提炼了我国近几年来应急管理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了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规律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公民、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中对应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确立和规范各类突发事件共同行为的基本法律制度,为有效实施应急管理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这些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文件主要构建了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制度。但是,“应急法”对应急物流的采购、征用、仓储、加工、包装、装卸、集结、运输、分拨、配送、回收、结算、补偿等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评估、传输及回馈的要求还不够。所以,尽快完善应急物资组织机构设立及其职能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应急物流运作的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责、权、利;完善应急物流各环节标准、企业发展、社会化及技术装备自主创新等政策措施;尽快出台合理的应急物流运作补偿政策等,并作为国家的一种制度确定下来。

6 结束语

应急物流为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提供强大的物资支撑,应急物流体系的合理构建和运作对于完善我国应急物流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我国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当务之急的头等大事。它是一个应对性极强的工程,既是政府行为,也是社会行为,既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建设,也是一个短期内需见效的建设。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及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才能尽快使我国应急物流组织体系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俭. 国外应急物流管理掠影[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1):38-40.

[2] 欧阳文霞. 论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重构[J]. 商业时代,2008(11):19-21.

[3] 赵延勤,等. 从汶川地震看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配送[J]. 经济研究导刊,2009(9):131-132.

突发事件处理流程范文9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33-02

高校突发事件指的是由于自然、社会、历史、政治等原因,发生于高校内部或者虽发生于高校外部但直接作用于高校师生,多以高校大学生为主导,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的,导致高校师生人身、财产权益受损、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遭破坏等不良后果的危及公共安全、公共生活秩序的紧急事件。其特点为:诱因多样性;爆发瞬时性;迅速扩散性;结果危害性。

一、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能力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校园安全维稳理念亟需更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校园安全维稳工作出现了新状况,主要体现在校园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上。相比于先前的以自然灾害、突发传染病、学生群体斗殴滋事的表现形式,现阶段的校园突发事件多表现为大学生网络、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等。校园突发事件表现形式的改变是与互联网的兴起、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式家长观念息息相关的。高校辅导员由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繁杂、管理学生体量大、缺乏与时俱进的意识等原因,未能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更新校园安全维稳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使得在实际工作较为被动。

(二)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意识有待加强

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意识主要是指辅导员自身对于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由于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繁杂,每位辅导员所管理的学生人数都在200人左右,加之突发事件只是非常规性的个别事件,往往使得辅导员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日常工作中不会针对突发事件的防范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实施相应的预防机制。

(三)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的事中处置能力较差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作为处理事件的直接责任人,身处事件处理第一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对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能力是评价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能力的重要依据。由于校园突发事件是低概率事件,使得多数辅导员对于处理突发事件缺乏实践经验,是多数辅导员工作能力的空白点。当突发事件发生,辅导员往往会慌了手脚乱了方寸、不知该如何应对,没有起到现场组织、有效缓解状况的作用,导致错失处理事件的最佳时机,甚至可能导致事态恶化。

(四)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的善后恢复能力不足

很多辅导员将突发事件处理结束作为整件事情的终结,而忽视了事件结束后的相关善后恢复工作。高校突发事件的善后修复工作主要包括:对事件相关学生情绪平复和心理重建工作、网络舆情控制工作、以突发事件为契机的教育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相关的学生心理或多或少会受到冲击和影响,辅导员往往会忽视此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没有及时给予必要的疏导,造成不良后果。一些情况下,辅导员没有把握好有关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导致在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再次出现网络,损害了学校、相关当事人的名誉和形象。另外,辅导员往往会错失通过对突发事件进行总结、反思,对其他学生进行校园安全维稳教育的良机。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能力的研究

(一)政策法规层面

目前我国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可以作为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依据,但在应对校园突发事件上缺乏有针对性的处理规范,致使现有法规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可操作性不强。

本文认为,应尽快颁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项法规。法规中,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给出准确定义,明确此项法规的适用范围,明晰在不同情况下突发事件主体各自的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的责任性质、责任类型,规范校园突发事件的赔偿标准,明确对不同类型、同一类型不同严重程度的校园突发事件应采取的措施和处理方法,规范高校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各个部门的职责,强调对高校突发事件预防的重要性等等。

(二)高校管理层面

1.完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完善,为辅导员处理校园突发事件提供了方法指导和路径规划。平日里辅导员可以通过学习预案内容,对校园突发事件的性质、类型、发生原因有较为清晰的认知,提升辅导员对突发事件的预防意识。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的处理方法也为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行为指引,有利于增强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能力。

2.强化对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的培训

高校应强化对辅导员处理校园突发事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而这种培训应具有实效性和权威性。首先,培训的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可以是规模较大的演习活动、覆盖受众范围较广的突发事件处理流程训练,也可以是小范围的演练或方法操作。其次,培训的内容应具有广泛性,培训内容应包括校园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与处理流程,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某几种。再次,培训的频率应该较为频繁,培训周期应为一个月甚至更短,频繁的实际操作和演练有助于提升辅导员对于突发事件应对事项的熟练度。

3.建立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

本文在此提出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是包含了以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高校突发事件处理相关法规为依据,以理论学习提高和实际操作培训为途径,以组建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处理小组为保障,以明确应对校园突发事件各部门间分工为侧重点,以辅导员和其他校园管理人员为操作主体的多方面、多层次体系式架构。

(三)辅导员自身层面

1.保持校园安全维稳工作理念的与时俱进

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变化,辅导员应及时更新关于校园安全维稳的工作理念,改变以往只关注学生学业情况的观念,而应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理念。辅导员应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并要长期不懈的坚持。辅导员要依据时代的变化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

2.提升校园突发事件预防意识

虽然校园突发事件较其他常规性事务发生概率很小,但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所造成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很多校园突发事件通过有效的预防是可以予以避免的,所以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提升对此类事件的预防意识。不仅如此,辅导员应将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意识通过级队会、班会、与学生谈话、走访寝室等多种渠道向学生传播开来。

3.增强校园突发事件事中处理能力

高校辅导员应通过学习关于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校园突发事件的相关法律法规来提升自身对校园突发事件的理论储备,通过积极参加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培训和实战演习来增强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理能力,通过与有经验的辅导员交流来储备应对类此事件的经验,通过主动参与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的构建来熟知各类突发事件应对的处理流程。

4.加强校园突发事件善后恢复意识

校园突发事件的处理并不能以事件处理流程的结束而告终,因为突发事件对相关学生和整个管理秩序有着潜在的影响。辅导员应加强校园突发事件善后恢复意识,在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应对相关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关注其思想动态;另外,辅导员可以以此次突发事件作为契机,在寝室、班级、级队范围内进行督导教育,以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辅导员还应当针对已发生的校园突发事件,总结经验教训,书写案例,留下宝贵资料。

参考文献:

[1]孙强.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

突发事件处理流程范文10

及时权威信息

突发事件发生突然,影响力强,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突发事件及其处置信息的及时,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公众恐慌和社会动荡。公众了解了相关信息后,才能进行相应的自我防护,理解并积极配合各项紧急处置措施,与政府部门共同努力,把突发事件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降至最低。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不及时相关信息,传播失语所造成的信息真空就会迅速被流言和谣言所占据。

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初期,政府和主流媒体集体失语,各种流言蜚语通过多种渠道迅速蔓延,引发了公众的极大恐慌。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政府和主流媒体及时公布灾情和救援行动的进展,迅速集聚起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正能量。因此,在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公安现役部队要充分发挥身处事发现场的优势,借助卫星电话、“动中通”应急通信指挥车、3G应急指挥车等先进的专业通信设备,及时向公众事发现场的信息和图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公安现役部队要保证突发事件处置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建立健全“处置突发事件信息传播预案”,并适时进行演练。突发事件处置信息传播的快速反应,还有赖于建立一支政治可靠、业务一流、装备精良的“快速反应部队”。各级部队要经常对相关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确保其思想素质过硬、爱岗敬业、作风优良;通过经常性的业务培训,使从业人员掌握较高的文字写作、摄影、摄像技能,具备较强的组织、策划、协调能力;加大经费投入,及时配发性能先进的通信器材,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准确把握信息传播的尺度

公安现役部队在突发事件处置信息传播中,要严格遵守党和军队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时刻绷紧安全保密底线,准确把握信息传播的尺度。

首先,不得在公开传播的信息中涉及部队的编制实力、武器装备战技指标、行动方案、警卫安保方案、被劫持人质的敏感信息等内容。

其次,对于暴力恐怖事件和边境民族地区突发事件处置的信息传播一定要适度。一方面,需要对事件进行迅速、准确、全面的报道,挤压谎言、不实及片面报道的空间,积极引导国际舆论,捍卫话语权。另一方面,需要尽量减少报道量,把握好信息传播的尺度,不能夸大,更不能炒作,避免引发大面积的社会恐慌,或导致矛盾升级。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公安现役部队是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因此,在突发事件处置信息传播中,公安现役部队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其价值取向必须与国家的安全利益相一致,必须与社会公众利益相一致。“议程设置”理论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体所注重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媒体所设置的轻重顺序来理解事件。在突发事件处置信息传播中,公安现役部队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恰当设置议程,为突发事件的处置积极传递正能量。

注重民族平等和以人为本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及。在处置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时,公安现役部队一定要注意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和,以更好地赢得民族地区受众的信赖,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突发事件往往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当事人及其亲友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人文关怀被誉为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政府和社会的关怀有助于受害者获得新的希望,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在突发事件处置信息传播中,公安现役部队要关注突发事件中的生命个体,彰显人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多提供人性化的救助信息、服务信息,给予受众尽可能多的心理安慰;充分考虑和顾及当事人的心理感受,避免使当事人遭受到“二次伤害”。

由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信息传播的理念也往往不同。但面对突发事件,人类对于民族的平等、生命的尊重、人性本质的认识是共通的。因此,在突发事件处置信息传播中,公安现役部队坚持民族平等、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这有助于打破民族和国家的隔阂,增强我国突发事件处置信息传播的普世性、全球性。

加强对新媒体的舆情监控处置

新媒体极易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严重的负面舆情,给突发事件的处置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公安现役部队在突发事件处置信息传播中,不仅要重视与传统媒体进行深度合作,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还要特别注重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信息的监控引导,为突发事件的处置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首先,公安现役部队应积极顺应新媒体的发展形势,切实重视官网、警务微博、警务微信的开通和使用。在网络社区、公民报道者以及网络意见领袖中大力发展盟友,努力提升点击率和关注度。突发事件发生后,公安现役部队要第一时间通过官网、警务微博、警务微信相关信息,使公众最大限度地了解事件真相,避免形成负面网络舆情。随着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开展,不断跟进,实时更新,保持信息的权威地位。

其次,公安现役部队的网络舆情监控员要每天对主流网站、知名论坛及热门的微博、博客等进行多个重点时段的监控,特殊情况下实施24小时监控。一旦发现负面舆情,舆情监控员要迅速予以分析研判,及时采取正面回应、积极引导、封堵、删除等措施予以有效处置,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2012年度人文社科研究课题“公安现役部队处置突发事件传播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SZ127027,主持人:马龙】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8月30日公布

②刘彦超:《媒体在恐怖危机事件中的传播策略刍议》,《武警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

③叶昊:《用议程设置强化军区军兵种报突发事件报道优势》,《新闻世界》,2012年第6期

④殷俊 柴樱芝:《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第二辑)》,2010年版

突发事件处理流程范文11

关键词:中国国际石油合作 突发事件 信息库 应急救援

一、引言

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是指“在中国对其领土范围内所有的石油资源拥有永久的前提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规定,特许外国石油公司参与中国领土范围内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采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的、直接或间接对中国环境、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造成严重损失或危害的,并且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1]预防与应急准备作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第一阶段,在中国国际石油合作中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过程中,直接关系到应急救援工作的成功与否,有效的预防与应急准备,能够将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发动起来,形成有生力量,将中国国际石油合作中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减轻到最低程度。

预防与应急准备工作的重点在于应急救援信息库的建立,目前,我国在地震灾害、洪水灾害、煤矿灾害、危险化学品灾害等方面的应急救援信息库都有涉及研究,然而,涉及建立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信息库的内容却十分少有。并且由于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中管理系统的复杂性,政府管理条块分割的特点,应急救援信息管理也存在着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弊端,因此本文主要从如何建立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信息库入手,分析应急救援信息库的特点,提出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信息库需要的步骤及信息数据库所包含的内容,指出其在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将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或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二、中国国际石油合作中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信息库的特点

由于应急救援信息库建立的目的是阻止或降低在中国国际石油合作中突发事件的危害,因此需要对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突发事件的原因、事件的过程及其所造成的后果等,以便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预警、控制和处理。所以,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信息库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信息覆盖面广。由于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是指外国石油公司参与中国领土范围内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采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的、直接或间接对中国环境、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造成严重损失或危害的,并且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因此,应急救援信息库的建立需要涉及环保、外交、消防、交通、公安、地质、气象、财政等众多部门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2],同时在进行应急救援过程中,对于物资调度、信息传播、人员疏散、交通管制、污染控制以及通讯指挥[3]等影响整个救援行动提供决策依据。

2.信息数据量大。石油天然气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一旦发生事故都会对人员、财产、物资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并且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信息库的建立受到突发事件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影响,不仅需要充分了解和收集合作区域地层、地质、洋流、气象等自然因素的具体数据资料,同时还与合作区域内的人口、社会经济状况、区域内的警力、区域内的医疗、救援物资储备、专业救援队伍以及全国范围内的相关信息等人文因素的具体数据资料有密切关系。

3.信息时效性强。由于突发事件的突然性和严峻性,以及石油天然气事故的破坏性,只有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石油天然气突发事件迅速做出反应,才能有效的组织或者降低石油天然气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因此,中国国际石油合作中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信息库的建立需要比其他信息资源库更具有时效性,需要不断的更新数据库的内容,如:最新建立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全面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完善的应急救援方案(最近时间范围内成功处理石油类突发事件的案例)等。

三、中国国际石油合作中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信息库的建立

1.应急救援信息库的主要内容

由于应急救援信息库建立的目的是阻止或降低在中国国际石油合作中突发事件的危害,因此在确定中国国际石油合作中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信息库的信息内容之前,必须了解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可能涉及到哪些信息要求,只有当应急救援信息库提供正确、可靠、全面的内容,才能有效的阻止或降低中国国际石油合作中突发事件的危害。从上面所介绍的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信息库的特点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内容提出要求:①为突发事件提出应急救援决策提供相关救援专家信息;②为有效采取应急救援措施提供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信息;③为快速采取应急救援措施提供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信息;④为保障应急救援的顺利进行提供应急救援专用财政信息;⑤为应急救援措施的可靠性提供相关事故成功处理的信息;⑥为保障应急救援的合法性和规范性提供相关法规及预案信息。

为满足这6方面的应急救援信息要求,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信息库的建立应包含相应的6类子信息数据库:专家库、应急救援队伍库、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专项基金库、案例知识库、预案法规库。由于中国国际石油合作又分为陆上石油合作和海上石油合作两类,因此,这六类子信息数据库的内容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1.1专家库。针对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在相关领域内的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研究或特长的人的信息。由于中国国际石油合作中突发事件主要指外国石油公司参与中国领土范围内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采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的、直接或间接对中国环境、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造成严重损失或危害的事件。因此,专家库的专家成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别:①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类;②地质类; ③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④大气科学类; ⑤法学类;⑥经济学类; ⑦心理学类等。

然而由于海上石油合作与陆上石油合作的不同,海上石油合作还应增加海洋科学的专家,他们熟悉洋流流向,熟悉季节性洋流的变化以及洋流流速,因此对于海洋石油污染能给出一个相对确定的影响范围,提供相关建议措施,确保石油污染波及范围内的人民财产不受损失,或降低受损失的程度。

1.2应急救援队伍库。主要包含负责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救援工作的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由于在应急救援中各专业队的任务量不同,且事故类型不同,各专业分队任务量所占比重也不同,所以专业队人员的配备应根据危险源特征,合理分配各专业队的力量。应急救援队伍主体力量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消防组; ②环境应急组; ③专业应急救援组;④后勤保障组; ⑤安全警戒组; ⑥医疗救护组;⑦通讯组等。

海上应急救援环境和陆上应急救援环境有所不同,海上应急救援队伍还应熟练的掌握海上消防船的使用,同时要对洋流的流向流速有一定的熟悉程度,了解对于海上漂流的石油污染物何时使用芦苇进行吸附、何时使用围栏进行有效拦截、何时可以使用明火进行燃烧。同时持续使用水质监测船舶对污染的范围及污染程度进行适时监测,确保水质污染程度得到有效的控制。

1.3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点,而石油易燃易爆性又决定了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和衍生性,为尽量减小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和破坏程度,就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在应对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过程中,无论是对突发事件破坏范围的控制、伤亡人员的救助转移、还是灾后恢复重建等一系列的应急救援活动,都需要大量的应急救援物资。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的要求,结合张旭凤[4]提出的根据应急救援状态下应急物资采购的优先级别,将应急物资分为生命救助物资、工程保障物资、工程建设物资以及灾后重建物资4类。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包含的内容主要有:①救助物资类:应急救援车辆、救生船、救生艇、探生仪器、破拆工具、顶升设备、起重设备、消防器材、危险化学品检测仪、抢险服饰、防毒面具等;②保障物资类:油污分解溶剂、器械动力燃料、应急衣被、方便食物、医疗器械及用品、救灾帐篷、饮水器械、照明设备、通信广播设备、交通工具等;③建设物资及灾后重建物资类:石油天然气工程设备、工程材料、建设器材工具等[5]。

1.4专项基金库。针对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而成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并用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过程中的各项开支,以确保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该专项基金的来源渠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国国际石油合作中方参与公司内部形成,包括从成本中提取和公司流利两种;②中国国际石油合作外放参与公司资金支持;③国家拨款,国家拨给应急救援工作组专门用于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的资金;④专项借款,应急救援工作组未完成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在专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向银行申请的专项借款,用以保障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完成。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专项基金必须遵循专款专用、先存后用、量入为出、节约使用等原则,努力提高专项基金的使用效果。

1.5案例知识库。针对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采用某种知识表示方式将与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领域相关的理论知识、事实数据以及由专家经验得到的启发式知识通过计算机储存器进行集合储存,形成易共享、易操作、易利用,全面有组织的知识集群。如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和渤海湾漏油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就可以收录到案例知识库中,以后发生类似漏油事件可以起到借鉴作用,便于快速的实施应急救援工作,同时案例知识库收录的各种先进的应急救援知识和技术也能迅速的投入到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中,确保事故能够得到有效的处理,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1.6预案法规库。法律法规的存在是实现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合法化和规范化的基本保障,同时可以有效的规范石油合作参与方的行为,明确合作双方的职能职责。然而由于参与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的外方公司首先遵循的还是公司本国的法律法规,因此预案法规库的建立不仅需要囊括我国石油类的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将国际上的一些法律法规包含进去,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处罚,事故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通过召开相关的会议,制定新的应对措施,保障人民和国家的前提下进行妥善处理。应急预案的完善与否决定着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因此在应急预案的制定过程中,需要根据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近期发生的石油类灾难事故,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在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爆发之后,能够得到有效的应急救援。

2.应急救援信息库的功能模块

信息本身不是事物或事物的属性、关系,而是事物及其属性、关系的标记。在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沟通,可以认识信息所表征的事物,减少不确定性,从而进行各种有效的应急管理工作。因此,针对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我们可以将应急救援信息管理主要分为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信息沟通三个功能模块。

2.1信息收集。为确保所收集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针对性和及时性,信息收集应遵循特定的原则,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收集。信息收集的方式除了信息系统、民众报告、公文传递、评估计算、学结等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实地调查[6],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信息库的建立需要实地调查了解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的分布,调查相关单位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情况,调查我国现行的以及拟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了解石油合作外方公司所在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等。而信息收集过程中应注意防止信息传递障碍,包括人为主动障碍和人为被动障碍,人为主动障碍一般是由于信息与信息传递者之间有利益上的相关性,传递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如增加、删减、篡改等),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从而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因此,在进行实地调查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传递者,如第三方独立的机构进行调查传递消除或减少传递者与信息的利益相关性,同时完善规章制度,严格约束传递者的行为,进而确保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人为被动障碍指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由于个人专业能力或技术水平的不合格,不能全面地获取调查信息,从而影响信息数据的全面型和准确性。

2.2信息处理。由于经过信息收集阶段收集回来的大量原始信息中含有许多干扰信息,如果不把干扰信息剔除,会对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信息库的运行产生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爆发之后,应急救援信息库的作用尤为重要,而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直接关系到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干扰信息的剔除在这个时候也显得尤为的重要。同时,由于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信息高度的分散性和无序性与应急救援管理所需要信息的高度准确性和针对性形成尖锐的矛盾,只有经过信息处理,才能实现应急救援管理决策中的信息需求。信息分析和信息组织是实现信息处理的两种有效途径。信息分析是指通过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对各部门、机构、单位以及民众提供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全面、准确的总结,并将其录入信息数据库,同时根据工作的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相应的数据分析情况供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小组参考。只有通过这样的途径,才能实现信息从不可用变为可用、从低可用变为高可用、直至使信息转化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决策知识来源。信息组织指利用一定的规则对繁多的信息量和繁杂的信息内容分类,结合上面信息内容所述,可以将信息归纳到专家库、应急救援队伍库、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专项基金库、案例知识库、预案法规库等6个子信息数据库中。同时采用相应的方法和技术对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揭示和描述,并按给定的参数和序列公式排列,实现信息由无序集合转化为有序集合的过程[7],大大提高信息检索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3信息沟通。信息沟通是实现信息资源价值的重要途径。根据2006年1月8日颁布实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8],在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中,信息沟通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是很重要的,不仅有助于相关单位了解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以及应急救援工作组的工作状态和救援工作的进程,以便于配合实施救援工作,同时也有助于公众对于突发事件真相以及应急救援工作组和相关单位的防范应对措施的了解,以便于减轻或消除人们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避免谣言和恐慌的发生[9]。信息沟通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内部的信息沟通,即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组及相关单位的内部的信息沟通;二是外部的信息沟通,指对外部公众的信息沟通。因此,针对中国国际石油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可以提供专门的应急救援门户网站等信息沟通渠道,一方面可以实现内部信息共享,为相关专家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并针对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及时准确的提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可以为公众提供一个获取最全面事故信息的渠道,减轻公众的紧张情绪,有助于避免谣言和恐慌的发生,同时公众也能就事件本身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实现双向良性的互动。

突发事件处理流程范文12

关键词:轨道交通;应急疏散设备;可靠性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106

1 前言

轨道交通的突发事件往往是随机性比较强,所以其所带来的危害性与紧迫性也很强。一旦发生轨道交通安全事故便会导致轨道交通车站的的乘客大量滞留。根据轨道交通网络的运营部署,发生轨道交通事故时所产生的客流突变会由车站向外逐渐扩散。这种扩散的形式往往是由点至线、由线至面,从而导致整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路运行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当发生轨道安全事故时,有关部门若能进行有效的应急措施,那么会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此类事件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影响[1]。因此,轨道交通部门进行应急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滞留的旅客采取有效及时的应急联动疏散至关重要。所以,当发生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时,只有及时高效的疏散大量滞留的乘客到疏散目的地,才能不断的提高轨道交通应急疏散处置能力。在发生轨道交通事故时,应急设备以及疏散设备是此次疏散人群、保护公共财产的主要方式。轨道交通应急疏散设备的可靠性决定了此次应急救援的成败。因此,轨道交通应急设备的可靠性研究成为了当今探讨轨道交通安全与否的热点话题。

2 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特点

当发生轨道交通突发事件时,有效的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的识别是轨道交通部门进行及时高效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首先我们需要对轨道交通突发事件进行分类,根据其发生的范围、大小、原因、场合对轨道交通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检测和认识[2]。我们根据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不同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技术突发事件,另一个是不确定因素突发事件。技术突发事件往往是由于轨道交通的设计不合理、可靠性水平不高或者在运行时的操作不当所引起的突发事件。而不确定因素突发事件是由于外界的自然环境变化(如地震、火山、泥石流、气候的变化等)所引起的。大量的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实例表明,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特点主要有:①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具有紧急性。轨道交通安全部门所面临的安全值到达一定的临界点时就会爆发轨道安全事件。这需要建设单位对突发性的事件快速的下达准确的决策以便控制事件的发生。所以,处理好这类事件需要建设部门具备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沛的物资以及足够的时间;②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具有很高的不确定因素以及不可预测的情况。轨道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没有明显的前兆。这给有效处理突发事件带来了很大的难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我们往往不能用硬性的规划来处理问题。因为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变化莫测的,所以对突发轨道事件的信息处理不充分、不全面、不彻底将严重影响事件的处理;③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由于引发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事故的发生会影响正常的交通路线的运行,即会对相应的轨道项目带来项目的中断,或者不同程度的影响原计划的执行,对轨道项目的有效实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3 轨道交通应急设备及疏散设备的介绍

轨道交通的应急预案设备往往由应急设备及疏散设备组成。

应急设备。我们通常所说的轨道交通应急设备主要分为:列车应急设备,即应急疏散门、紧急报警装置、灭火器、紧急开门装置等;车站应急设备,即事故救援应急设备、车站机电应急设备装置等。发生轨道突发事件时,工作人员以及乘客对应急设备的正确使用可以起到缓解事态紧迫、争取救援时间的作用。

疏散设备。轨道交通车站由平台层、站厅层、连接走廊的平台和车站各类大厅构成。常常提到的疏散设施主要有楼梯、通道、自动扶梯以及用于紧急疏散的安全出口等。只有合理的设计这些安全设备,才能确保疏散行动的成功进行。我们从疏散通道、转门、出口来进行说明。疏散通道由楼梯、自动扶梯以及行人通道组成的。在发生轨道交通安全事故时,慌张的人群会使各种通道造成严重的堵塞,这不仅减弱了疏散通道的疏散能力也容易引发踩踏事故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3]。因此,疏散通道的最优化处理可以高效的进行紧急情况的疏散。且通道的设计宽度以及设计数量都需要结合实际的客流需要。轨道交通车站内部转门的设计就是对车站客流限制的有效工具[4]。但是由于转门设计的数量以及宽度有限,导致了在紧急疏散过程中的流通量大大减少,容易造成疏散队列的堵塞,因而成为了合理疏散的阻碍。除此之外,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疏散好坏也由车站出口的物理性质,即出口的数量和宽度决定。

为了增强轨道交通应急疏散设备的可靠性,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对应急设备以及疏散设备进行合理的设计。在设计各种应急疏散设备时需要采用可靠性设计、可靠性试验及最优化的数学建模的理念,把轨道交通的设计推向最合理化。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受害者可以迅速准确的找到并利用应急疏散设备进行逃生和救援。例如安全出口的指示灯要放在明显的疏散通道上,并采用良好的保护措施使其在恶劣的环境下仍能正常工作。从而避免遇难人员找不到应急出口耽误了救援的最佳时机。

4 结论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疏散系统的建立需要符合国家、城市、社会群体对其建设的需求。合理的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进行资源配置可以使轨道交通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并达到应急处理、协调指挥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对在建的轨道交通进行有效的规划,进而高效的运行城市轨道交通指挥系统。在对应急疏散设备的安装、检测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对其进行定期的复查,以免发生意外事故。这样才能提高轨道交通应急疏散设备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01-08)2014(02).

[2]许文超,周磊山.基于GEM算法的地铁车站乘客疏散能力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3,26(01):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