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投资理财的途径

投资理财的途径

时间:2023-07-03 17:57:40

投资理财的途径

投资理财的途径范文1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传播;传播途径;传播媒介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一、引言

作为经济学中的一种风险现象,财务风险已经在理论上和现实世界中为人们广泛接受。企业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看,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从狭义上看,企业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利用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的破产风险或普通股收益发生大幅度变动的风险。从实质上讲,它是企业负债经营所产生的风险,即企业因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引起的。财务风险的大小与企业融资数额的多少和投资收益率的高低密切相关。

财务风险在企业融资中产生,这种风险累积形成风险流。当风险超过了某个风险阈值,它们就会依赖于某个载体,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渠道来传播、扩散到企业财务的各个方面,导致实际所得和预期目标有差异而造成亏损。它不仅涉及到财务风险的内部传播,而且还包括企业之间的外部财务风险传播。

二、财务风险传播的相关概念

1.风险源。财务风险源是指影响企业财务正常运营的不确定因素,存在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系统之中。风险源的作用是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系统的变化来反映的,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产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内部系统的不确定因素则是通过由于在与财务相关的职能部门在不同领域所做的不确定的决策制定的不确定性来反应出来的。

2.风险流。为了更形象地揭示企业财务风险传播机制,不妨将财务风险看成一种特殊的经济能量。这种能量存在于风险源中,随着事件的突发而从风险源中得以爆发和释放,然后依附在载体上并传播到企业财务运营时的各个环节和职能部门中。风险能量与各职能部门结合产生相应的变化,最终形成不同性质的财务风险和风险特征。

3.风险载体。在财务风险传播过程中,风险流存在于初始的风险中。随着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风险流将会依附于有形或无形资产传递到一系列职能部门和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承载风险流的有形或无形资产是风险传播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即称之为企业财务传播的风险载体。在实际情形中,由于财务活动大多以资本运作为中心,因此风险载体主要包含资金、原材料和信息这三类。

4.风险阈值。财务风险阈值是指某个特殊时期的资金点,在该时期内企业财务风险的现存状态由量变引起质变,这个阈值也是企业所能承受的最大财务风险。当形成各种财务风险的风险源的整体程度达到某个阈值,企业将不能阻止和处理这种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传播途径

1.企业内部的传播途径

企业内部的传播途径是指企业财务活动传输的路线和方式。一般地,企业财务风险传播途径分别由财务供应链、业务流程链、价值链和利益链形成。

1.1与财务供应链一致

在企业财务活动中,资金是各种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起始点,其主要内容包括:融资、投资和利润分配。融资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导致筹集资金的效率低下甚至融资失败。投资风险指的是在投资中由于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收益风险或者甚至是本金的损失。利润分配指的是企业净利润在国家、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分配,这种分配既要确保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又要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的融资和投资决定了企业的长期和短期投资,这又决定了企业的利润分配,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这就形成了企业财务内容的循环。在该循环中,根据企业本年度生产和运营所需要的资金总额,依此决定所需筹集资金的数额。风险起源于融资阶段,随着企业财务内容的循环途径来传播。

1.2与企业财务活动的循环一致

企业财务活动是按照财务预算、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会计、财务分析、财务预算的路线来循环运行下去的。财务预算是对公司未来财务活动的科学估计和推算,是基于财务工程的历史数据、对实际需求和条件的考虑而估算的财务结果,这些都是财务管理的基本元素。

财务决策的制定是对被称为短期财务决策的财务项目和政策进行抉择的过程。财务决策的目的是确定最佳的全局财务计划,因此财务决策的制定是财务管理的核心所在。

财务计划是在生产、市场、原材料供应、劳资、设备维护、技术等诸多部门的基础上制定的,其目的在于建立财务管理的目标,实现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确保生产和商业活动按计划实施,获得经济效益的增长。

财务控制使用特殊的方法、措施和规程来控制和监督企业的财务活动,其主要功能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有助于实现公司政策和目的;第二,能够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阻止资产的损失;第三,能够确保商业信息和财务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财务会计方法是进行连续、系统和完整的记录、计算、反映和监控时运用的一些方法,这些方法包括账户设置、复式登记簿、货币估值、成本计算、证明填写、预定登记、财产清单和会计报表。

财务分析是一种经济管理手段,它通过一系列专业技术和方法,基于会计数据、会计报告以及其它相关信息,对过去和现在的融资、投资、利润率等相关内容分析和评估。

在整个企业财务活动形成的循环中,要求财务人员确保灵活的财务预测、科学的财务决策、精确的财务计划、有效的财务控制、真实的财务记录和有效的财务分析。

2.企业外部的传输途径

如果将某个企业看作一个核心点,其上游企业供应原材料,下游企业采购产品,彼此之间形成一个附加的价值链。当该企业遭遇财务风险时,它将会以不同程度影响上游和下游的公司。在这种情况下,财务风险通过价值链的路径来传播。与此同时,公司还需要同诸如产品、竞争者、政府部门及其它一些利益相关者等开展一些附属业务,它们彼此之间形成利益链。在这个利益链中,当某个环节遭受财务风险时,那么它也将同时波及到其它利益相关者。在这种情况下,财务风险将通过利益链的途径传播。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赵春菲,王统林.企业控制财务风险的86种方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王英平.论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1):182-184.

投资理财的途径范文2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基金;会计核算

1.前言

事业单位的会计是记录、监督本单位预算执行和结果的专业会计,其处理对象是本单位实际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1]。为了适应时展需要,也为了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2012年12月国家财政部修订并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准则和新制度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基金的会计核核算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2.事业基金的概念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相关规定

2.1事业基金的概念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事业基金属于净资产类科目,是“事业单位所有的、未限定用途的净资产,是非财政补助结余扣除结余分配后滚存的金额”,下设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等科目。

2.2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事业基金的相关规定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事业基金的会计核算内容包括事业单位调整以前年度非财政补助结余事项、年末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余额、年末留归本单位使用的非财政补助专项(项目已完成)剩余资金、以货币资金取得长期债权投资及其收回和长期股权投资等。

在主要账务的处理上,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做出如下规定:

(一)年末,将“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余额转入事业基金,借记或贷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贷记或借记本科目。

(二)年末,将留归本单位使用的非财政补助专项(项目已完成)剩余资金转入事业基金,借记“非财政补助结转――××项目”科目,贷记本科目。

(三)以货币资金取得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按照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购买价款以及税金、手续费等相关税费)作为投资成本,借记“长期投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按照投资成本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

(四)对外转让或到期收回长期债券投资本息,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照收回长期投资的成本,贷记“长期投资”科目,按照其差额,贷记或借记“其他收入――投资收益”科目;同时,按照收回长期投资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贷记本科目。

具体科目如非流动资产基金、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等的账务处理另作详细规定,在此不作阐述。

3.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事业基金会计核算的比较

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事业基金的会计核算在会计科目设置、对外投资核算、年末转入“事业基金”口径等方面都出现了一定差异。

3.1会计科目设置

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事业基金主要包括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两部分,其中一般基金是“事业单位历年专项资金的结余、未分配资金的损失和结余”,而投资基金是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产生的基金[2]。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取消了这两个科目,而是另设了“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以“核算事业单位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该科目下还设置了“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资产折耗”、“文物文化资产”等明细科目。新制度的会计科目更细,针对性也更强。

3.2对外投资核算

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以流动资产(货币资金、材料等)、固定或无形资产进行对外投资,或者接受捐赠时,均采用投资基金科目核算,且进行流动资产的对外投资时,核算要在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两个科目之间转换,相对繁琐[3]。而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以固定或无形资产进行对外投资和收回或者接受捐赠时,不以事业基金科目核算,而是在非流动资产基金下的相应科目核算,货币资金等流动资产的对外投资和收回核算也无需进行内部转化,即将旧制度中的借记“一般基金”、贷记“投资基金”变为借记“事业基金”、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下的“长期投资”,核算更简化。

3.3年末转入“事业基金”口径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加了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力度,不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纳入结余分配中,也不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转入事业基金中,而能够转入事业基金的只有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扣除分配后金额的金额;再加上新制度下的非财政补助分配科目的核算对象仅为事业单位去除财政补助收支、非财政专项资金收支、经营收支后全年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事业结余,而旧制度下的结余分配科目的核算对象则为事业单位去除经营收支的全年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事业结余,新制度的年末转入“事业基金”口径要小于旧制度。

4.新制度下“事业基金”核算存在的问题

4.1事业基金实际用途的限定与“非限定用途”定义的矛盾

上文已经提到,事业基金是所属事业单位的“未限定用途”的净资产。所谓“未限定用途”,即基金的用途不受限定,可根据实际需要给付资金;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事业基金中的投资基金多被用于对外投资上,已经构成限定基金用途的事实。事业基金实际用途的限定与“非限定用途”定义之间的矛盾,使得事业基金的定义出现了漏洞。

4.2事业基金追溯年限不明确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将两个科目剔除出事业基金范畴,致使事业基金的会计核算范围发生改变,但《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中做出如下要求:“根据原账编制2012年12月31日的科目余额表”,“按照新制度设立2013年1月日的新账”,“将2012年12月31日原账科目余额按照本规定进行调整(包括新旧结转调整和基建并账调整),按调整后的科目余额编制科目余额表,作为新账各会计科目的期初余额”,但却未对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的追溯年限做出明确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无限期追溯,难度无疑很大。2013年开始执行新制度的事业单位通常根据2012年12月31日财政收付系统中财政结余指标数,将“事业基金调整到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科目”,但这样对财务的精细化管理、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有一定不良影响。

5.新制度下提高事业单位事业基金会计核算的策略

5.1建立和完善基金控制机制

我国事业单位对事业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尚缺乏一个切实可行的控制机制,使得事业基金的使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基金申请使用权限规范,部门的具体职责也未做出明确规定,使得事业基金的使用管理不规范,部分部门之间权责交叉,影响了包括会计核算在内的事业基金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因此,事业单位需建立和完善资金控制机制,对事业基金的使用提供科学的指导,提高事业基金使用的效益。在基金控制机制下,事业单位会建立一个项目库,对各部门申请的事业基金的数额、用途、预期效益等进行详细记录,对事业基金的申请数额和项目的规模、预算等进行严格审核,以确保事业基金用到实处,并对相关项目进行跟踪,了解项目的实际的收支情况,为最终的会计核算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

5.2建立和完善基金监督管理机制

对事业基金的申请数额、用途、结余等进行控制对提高事业基金的使用效率有积极意义,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防止某些部门或个人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事业单位需建立和完善一套事业基金监督管理机制。一方面,公开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的事业基金申请数额、用途、收支、结余等信息,让单位职工参与到事业基金的使用监督工作中来;另一方面,由财务会计人员和领导组成监督委员会,严格事业基金申请审批程序,严格把关相关项目的各项基金支出,根据市场情况为部门项目提出基金管理建议,如项目需采购大宗物品时,建议采用公开投标等方式减少成本支出,进而减少事业基金的给付,提高管理的效率。

5.3加大对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管理力度

财会人员是事业单位进行事业基金会计核算的主要力量,财会人员的财物处理能力及其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对事业基金的管理有着重要影响。首先,财会人员如果缺乏专业的财会知识,对事业基金的内涵和核算方法等不清楚,核算势必存在差错;如果对现代的计算机技术、财务软件不了解、不掌握,就无法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提高事业基金的核算效率和质量。其次,如果财会人员缺乏法律意识,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操守,在进行事业基金核算时容易、损公肥私。因此,事业单位需加大对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管理力度。一方面加大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如开展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学习讲座、进行计算机技术和财务软件应用培训、开展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另一方面制定操作性强且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不仅对财务处理标准、财会人员的权限和职责作出明确规定,还形成一套奖惩制度,采用定期和不定期方式对财会人员处理的账目进行审查,一旦发现财会人员有违法违规行为,则严格根据奖惩制度处理。

6.结束语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财务部为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对旧制度进行修订后产生的。与旧制度相比,新制度在会计科目设置、对外投资核算、年末转入“事业基金”口径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调整,但仍未能解决事业基金实际用途的限定与“非限定用途”定义之间的矛盾,且在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上也未就事业基金的追溯年限做出明确规定,仍需进一步完善。(作者单位:湖北省公共就业创业指导与信息服务中心(原湖北省职业介绍中心)财务部)

参考文献:

[1] 梁洁雯.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几个新知识点的理解[J].现代商业,2013,(33):229.

投资理财的途径范文3

关键词:农村理财 技能人才 社会需求 培养涂径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理财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村需要有一批了解农村实情和现代经济知识的投资理财人才,帮助农民群众放心投资理财,确保财富留得住、增值快,使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大实惠受益人。而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目前相当缺乏,成为制约农村理财市场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试图研究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培养途径等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

    1。农民迫切需要理财技能人才的帮助或者提升自身的理财技能,以促使其资产得到保值增值。随着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在持续增长,农民的理财观念正在转变,投资理财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由于大多数农民缺乏投资理财知识、缺乏农村理财技能人才、农村理财渠道单一等因素,农村理财市场发展缓慢,农民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不强,如国家统计局2007年10月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仅为84元。

    2.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是提供农村理财服务的重要平台,需要大量的具有农村理财技能的工作人员。过去,由于利益问题各大银行似乎对农村理财市场兴趣不大,收缩农村网点,限制向农村贷款,理财产品主要针对城市人口,证券、期货、保险公司也难以深入农村,使大部分的农民无缘享受城市居民“大众化”的理财服务。其实我国农村理财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各级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承担起对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投资理财知识普及和教育的责任,积极聘用和培养大量的理财技能人才深入到农村,搭建农村理财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和乡村企业提供良好金融理财服务。

    3.农村乡村企业、农民私营企业以及乡、村委也需要理财技能人才。大部分农村企业资本金小、抗风险能力差,这就需要具有企业理财技能的人才帮助企业解决投、融资等经营管理问题。比如农村民间资金借贷、地下钱庄这种高风险投融资活动,会严重影响农民的理财质量,需要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正确引导。各级农村管理者如乡、村委,为了发展本地农业经济,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更需要理财技能人才来参与乡村经济的建设,提高村级理财水平。

    二、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

    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体现在:一要有较丰富的农村金融、经济、投资等基础知识;二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须具备实际的操作能力。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基本技能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与农村客户的沟通能力,理财服务的营销能力,财务策划书和文字表达能力及风险的预知和平衡能力。

    农村理财技能人才主要的培养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院校面向农村大力培养和输送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目前,高等院校的金融理财专业非常热门,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学习这个专业。但是绝大部分理财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大城市的金融机构或企业工作,主要面对大中城市的理财市场,为城市企业和居民提供理财服务,这造成了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匾乏。因此,我国高等院校应该大力培养为农村理财服务的专门人才,建立农村理财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开设针对农村理财的课程。

投资理财的途径范文4

【关键词】医院 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 途径 建议

当前,医院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必须提高各方面的管理水平,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的内部控制成为其财务管理水平有效保障,如何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成为医院必须面临的发展问题。

1.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意义及原则

在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意义方面,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改善了医院的经营管理效果,促进了医院走向科学管理之路。它有助于医院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使得医院的财务管理系统化。在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原则方面,医院的财务管理必须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规章制度,财务管理人员要具有较高的财务水平,使各部门都能够进行有效地成本控制和财务监督。

2.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内容

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就是医院对其财务的计划、预算执行等进行有效控制,具有一系列的控制管理活动,更好地规范医院财务管理的行为,对其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在医院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过程中,要对财务管理的会计工作进行控制,促使财务管理实现预期目标。特别是在我国实行医疗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就包括了:首先,对医院的经营收入进行内部控制,根据相关规定和指导价格进行合理收费,维护患者利益。对于医院的收入要进行定期清查。其次,要对医院日常费用支出进行内部控制。要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进行重点内部控制,加强成本管理控制,降低医院的财务费用支出。再次,医院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内部控制管理,制定医疗固定资产的审批、采购以及消耗活动制度,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的盘点与核对。最后,医院要对项目投资进行内部控制,避免盲目随意性投资活动,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财务管理人员要对项目投资进行尽职调查,做出可行性报告,加强对投资项目的预算编制与审核,使项目投资会计信息真实,有助于明确项目投资的责任主体,形成独立的牵制的投资关系。

3.医院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快医院遵守相关的财务法律法规,但是,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管理考核方面,一些医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有的医院对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比较忽视,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方法。一些医院的财务管理还比较松散,不能按照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执行,而往往按照各部门管理者的决策开展,这样就不能使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发挥约束员工的作用,也导致了医院的财务管理混乱,出现呆账、坏账,不能进行有效的投资活动。其次,缺乏执行内部控制的专业人员与资金支持。要对医院各个部门进行内部控制,就要额外增加管理成本,使有的管理者不愿意对此进行投资。有的医院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缺乏专业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内部控制流程设计与内部控制结果的评价,也不能提出完善的管理建议。最后,一些医院缺乏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使其面临着诸多财务管理问题。例如:医院不能很好地控制开支,造成了财务管理风险与财务赤字;还容易产生医院内部的医疗费用的乱收费、医疗固定资产的流失,甚至出现挪用、贪污、贿赂等严重的财务问题。

4.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途径

首先,要提高医院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医院各部门要按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设计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流程,使全体医院员工能够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遵守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倡导节约,缩减各项开支,动态化地进行医疗成本预算,有效监督与控制经营成本。财务管理人员要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加强项目财务风险的评估,制定预防措施。其次,要加强医院内部控制流程设计与操作规范化。建立医院内部审计制度,要加强财务监督与内部牵制,明确财务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职责,促进财务管理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最后,要加强成本的预算与核算,将医院的日常支出进行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加强项目投资的科学论证,避免出现投资风险,还要对医院财务进行一体化管理,包括了医院日常的收入、支出等内容,预防财务管理的漏洞与内部控制覆盖不到的地方。

5.结论

通过对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途径及建议进行探讨,得出医院加强内部控制,促进财务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医院的发展面临着管理水平的提升、员工素质的培训、工作效率比较低等问题,医院全体员工都应具有内部控制意识,只有通过内部控制,才能保障财务管理的安全,防范财务风险隐患,切实提高财务管理的职能,合理安排医院各项投资,更好地优化医院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储雪梅.浅谈公立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

[2]郎玉刚.试论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内容及途径[J].经营管理者.2013,(11)

[3]张立新.浅谈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现状及管理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 2013,(10)

投资理财的途径范文5

姬冠容是中信建投证券营业部的副总经理,她是第一批拿到理财师从业资格认证的人士。眼前的她短发素衣,慈眉善目,谈到理财心得时语气温和却又尽显职业风范。

在投资市场中磨砺了数十年,姬冠容总结说理财师是个学生行业,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也算是机缘巧合,我最初在中信建投证券的营业部工作,当时我还是零基础,对于理财一类的并不懂,一切都得自己积累和学习。后来成为第一批取得从业相关证件的人。也曾经在国债部门、研究发展部门、市场营销部门工作过,锻炼了如今的全局观念和统筹能力。尤记得2000年市场上刚出现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由到期清算转变成到期之后转成开放式基金。大家感觉这是个新东西,不容易认可它。然而,我觉着这是一个好的投资机会。事实上,敢于吃第一只螃蟹的人往往获利丰厚,我那时给客户做了详细的投资计划书,客户也听从了我的建议,那个时期比如华夏红利都实现了良好的收益。由于赢得了客户的信任,我自己也逐步成长起来。”

如今的金融市场催生出更多的理财师,姬冠容强调,从业人员的知识面要广,不只要涉猎证券、股票、国债,开放基金、私募、期货等新生的衍生品都要钻研。“目前二三线的房地产楼盘可以投资吗,升值空间大不大?保险涉及到避税功能,把财产遗留给后代时如何参与保险?黄金下跌的时候应该买吗,市场只是刚刚开始下跌还是需要再等等来寻找投资机会?只有你各方面的知识都具备,能够从整体做判断,客户才会非常放心的听取建议。”

所以,她把理财师比喻成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实现自身的发展。“这是一个朝阳产业,新东西很多,如果一个人脱离市场三两个月,等他再回来时就会发现很多产品、行情都不一样了。从业十多年并没有老本可吃,人们需要研究新产品。市场时时刻刻都有机会,尝试就会有回报。”

通过对冲基金等途径参与市场

早年在中信建投证券做投资的客户没有30万不予开户,随着全民投资意识的觉醒,如今这些资金限制全部开放。“每个家庭都需要财富积累,凭着我们对市场的敏感度和专业度,我们的宗旨就是为客户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市场上的品种很多,就需要找到适合客户的东西。我们根据客户风险的调查度和级别来推荐理财产品。他的风险承受度可以用100减去他的实际年龄来计算。在理财的过程中我们会抓住客户的需求,根据他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强在适当的时点进行提醒。”

姬冠容建议大家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投资市场,现在,国内投资机会扩大,更多机构投资者介入市场,人们可以寻找参与市场的另外途径来分得一杯羹。“2005年的时候ETF套利盈利效果很好,一天能达到百分之十几的收益,客户满意度非常高,一段时间后这种套利机会就少了;去年国内市场单边下跌,选对股票很难,于是我们就开始研究套利产品对冲基金。在全球经济不给力的情况下,我们给客户推荐对冲的产品实现了15%的收益率。任何市场的产品都需要创新,对冲基金是今后发展的趋势,我比较看好这一块。我们的私募投行部也在定向增发结构性产品来满足客户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

把握大势 参考开放式基金的持仓量

即使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新股频频发行,姬冠容把国内市场称之为“不按常理出牌”。“中国的股市还是以融资功能体现,长期来看,它的投资功能有所欠缺。货币政策在锁紧,市场的交易量小,看似风险释放的差不多,然而股市整体在底部盘整,什么时候腾飞依然很难预测。”她向客户推荐的是防御性的股票,比如食品饮料、能源、冬季取暖类。

投资理财的途径范文6

关键词 科技创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管理

中图分类号 G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2-0229-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社会的进一步深入,迫使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工作成为全球各管理部门的关注热点,而科技资源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又是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不竭动力。科技资源的稀缺性和期望效用最大化共同决定着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必然成为全球各管理部门的核心问题。

1 科技创新的概述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技创新成为热点问题。科技创新主要是指方法、流程、技术上的创新,也包括新发明、新创作和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产品化等。我国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高新科技创新体制,推进科技创新进程,加强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管理,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入,从而形成科技创新体制,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2 科技创新的途径分析

2.1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强化国际间的合作研究,主要是利用其研究平台和基础设施,掌握先进的创新途径,这对于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及其研究效率具备非常大的意义。就具体学科来讲,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国外专家的研究对象是非常明确的,而且精力相当集中,积累的经验也比较丰富,再加上学术交流比较频繁,基本上都是顶级的专家,能够对于某一个学科的问题进行展示。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掌握本学科的前沿进展,并且开拓研究视野,并与国际同行建立联系,为自身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2.2 鼓励参加国内学术交流

在我国,学术交流互动比较多,依照不同的学科,每一次都安排相关的人员参加,一方面,可以了解一些相似单位的研究近况,并且掌握发展动态,查找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能够发现哪些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是否已经和国际接轨,实验设备是否已经更新。其实,最重要的是如何与对方技术合作,加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 科技资源的概述

科技资源是科技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和管理、组织、信息、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实验数据等硬件与软件所有要素的总和。它是科技创新的成果,是推动经济不断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动力,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强调科技资源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科技资源分类有多种方式,按其包括内容分类,可总结为四类:来自政府的科技财力资源;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资源;科技活动工具与场所资源;科技知识信息资源。按存在形式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按使用情况可分为投入资源与产出资源;按资源内容可分为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知识信息资源。 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是最基本的科技资源,并且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不同组织的核心科技资源也不相同。科技资源在科技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决定着科技发展水平,影响着经济的全面发展。

4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概述与途径

4.1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概述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就是指根据一定的发展要求,最大限度的使科技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分配、使用和组合。目前我国对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科技资源应是第一资源”还缺乏深刻认识,在科技资源的战略决策、具体布局上和国外还有很大差距;科技投入存在一些问题:如科技投入总量还是不足;财政科技拨款比重不大;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急需优化;科技投入管理体制需要改进;人力资源配置强度不够等问题;科技资源使用率低。

4.2 我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我国当前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现状,总结国外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现行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种提高我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4.2.1 在财力资源方面上,加大科技投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已成为我国的重要事业,而政府的财政科技投入在总的科技财力资源优化配置中占重要作用。从前面分析的我国当前现状和与国外对比来看,我国在科研投入上还存在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以“科技兴国”为总的指导方针,发挥政府对科研投入的主导作用,重视科技与教育,切实提高我国的科研投入水平,政府投入起到模范作用;优化科技投入的方针政策,使企业成为科研投入的主体,国家要制定鼓励大中型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的相关政策、法规,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优化企业进行科研投入的软环境,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的主体;淡化区域限制,以是否有利于科技进步为判断标准,形成科研投入的多元化体系,形成国家拨款、企业自筹、银行贷款、民间吸资的多渠道科研投入体系;转化科研成果,可通过法律、行政手段,提高科研投入的使用率,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

4.2.2 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科技人力资源也越来越重要,人才资源将成为基础资源。我国应制定相应政策,支持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实现人才市场的体制创新,人才资源管理的创新,促进人才流动,加快社会保障建设,教育体制改革等。

5 强化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5.1 加强战略研究

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需要一定的战略来指导,我们要提高对战略研究的重视程度,组织专门小组进行讨论研究;战略研究要跟踪国际发展动态,使我国的科研发展与国际接轨,从自身情况出发,内容明确,突出重点,提出合理的战略方针,支持重点领域的优先发展。

5.2 科技成果管理

为促进科技成果的管理,科技管理部门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大力支持具有技术优势和市场发展前景的科技成果;政府部门应监督管理科研过程;表彰和奖励那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里获得知识产权的产权人;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的统计制度,定期重大科技成果。

在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革命下,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离不开科技的创新。任何方式的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都要以科技创新为根本,这是科技资源得以有效优化配置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管理,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大幅度的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率,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雪原,王宏起.基于产学研联盟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

[2]王宏起,王雪原.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果的分形评价[J].技术经济,2008,1.

投资理财的途径范文7

关键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信用传导途径;银行贷款渠道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及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理论分野

尽管自1970年代以来,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在西方两个主流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之间存在理论分野,前者从市场出清、理性预期等基本假设出发,推导出了货币政策无效的结论;后者基于非均衡或非市场出清的假设,导出货币政策有效的结果。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则认为货币政策短期有效、长期无效。但是现实中,各国都把货币政策作为调控经济运行的主要政策之一,这就是说各国当局的实践是支持货币政策有效性的。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否取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否灵活、畅通,因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成为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的研究自凯恩斯以来,为许多经济学家所涉猎,进行了不遗余力的研究,但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为凯恩斯在其1936年出版的《就业货币利息通论》中提出,并为其追随者所推崇,现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首选,从欧洲中央银行最近的调息计划、日本货币当局的零利息政策、美国联储近年的升息、降息频繁操作以及我国自1993年实施宏观调控以来先连续五次调高利率、后连续七次调低利率的政策实施可充分说明。此外,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还有基于资本自由流动和浮动汇率制度的汇率传导渠道,基于信用可获得性和信用配额假说的信用传导渠道,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传导也引起经济学家们的关注。

由于我国资本项目存在管制,人民币汇率实质上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货币政策的汇率渠道无法实现。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历经十年,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距完善成熟的资本市场运行形态尚有一大段距离要走,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应当引起我国货币政策当局的注意,但尚不足以到引领政策目标的时局。从利率传导渠道来看我国近年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有人得出了货币政策弱效,甚至无效的结论。对此,凯恩斯学派早已有了解释:货币政策对付经济繁荣时的通货膨胀十分有效,而治理经济衰退时的通货紧缩效果不理想。关于货币政策的效果,我国理论界也给出诸多解释:万解秋,徐涛(2001)从我国货币供给具有较强的内生性来说明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效果上存在不对称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治理通货紧缩时比治理通货膨胀更为低下。石建民(2001)从我国股票市场发展扩张,通过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交易效应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但由于不为货币当局所认识,货币供给没考虑股票市场的货币需求效应,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夏斌和廖强(2001)则从货币供应量目标失效的角度解释我国近年货币政策的低效。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汇率传导渠道和资本市场传导均是以完善的金融市场作为假定前提。具体而言,即假定在信息对称环境下,金融资产可完全替代及金融市场能以价格 (利率 )出清。但是金融市场存在缺陷,信息不对称是客观现实,这使信用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独具功能得以显现。正是在此意义上 ,近年来西方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理论应运而生。谢平和廖强(1997)曾对这一理论进行过详尽述评,希望能改进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但是从近年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效果来看,信用传导理论尚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在国外许多经济学家利用经验数据来证明或证伪这一传导机制的存在或效力的研究浩如烟海,国内理论界对这一理论的实证研究极为鲜见。

二、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机制分析

1950年代,西方社会普遍的通货膨胀引起人们对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产生了怀疑,同时也激发了对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重新探讨,信用可得性理论(Credit availability doctrine)就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信用可得性理论是Robert. Roosa在其《利率与中央银行》一文中提出,大致勾勒出信用传导机制的轮廓。由于其信贷配额假定的合理性缺乏令人信服的论证,没有被人们关注。1970年代中期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运用有力地支持了信用传导理论。国外大量的实证研究 (Tobin,1978;Stiglitz,Wess,1981;Friedman,1982;Bernanke,Blinder,1988;Gertler,1988;Melter,1995;Bernanke, Gertler,1995.)也对该理论起到推动作用。信用传导机制说认为,由于不对称信息和其他摩擦因素的存在,干扰了金融市场的调节功能,出现了外部筹资的资金成本与内部筹资的机会成本之间加大的“外在融资溢价”现象,它代表净损失成本;货币政策不仅影响一般利率水平,而且影响外在融资溢价的大小;外在融资溢价的变化比单独利率的变化能够更好地解释货币政策的效应。

Bernanke和Gertler(1995)总结提出了信用传导的两个主要途径:银行贷款渠道(Banking lending channel)和资产负债表渠道(Balance sheet channel)。银行贷款渠道是一种典型的信用传导机制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有不对称性,银行具有特殊的信息优势而具有独特的政策传导功能。换言之,银行贷款与其它金融资产 (如债券 )不是完全替代的,特定类型的借款人的融资需求只能通过银行贷款得以满足,这样通过银行贷款的增减变化可改变外在融资溢价进而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具体传导机制为:央行实施货币政策使银行准备金增减银行贷款量增减投资增减总产出增减。通过这条途径即便存在凯恩斯流动性陷阱,以致于传统的利率传导机制根本无效,货币政策仍可继续发挥作用。资产负债表渠道又称净财富额渠道(Net wealth channel),从不同货币政策态势对特定借款人资产负债状况或由净资产决定的金融地位的影响角度解释信用在传导过程中的独特作用。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可以经由特定借款人受信能力的制约而得以强化。由于借贷市场上信息的不对称,蕴藏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给贷款人(如银行)带来风险,因此,银行授信采取抵押和担保的方式,以借款人的财富净值为基准。具体传导可表述为:货币政策操作使利率升降,影响潜在借款人(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质量或财富净值(现金流量和资本价值)的大小,从而影响其可获得银行贷款的能力、信用可获得性的水平高低,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支出和居民的消费支出,最终影响总产出。资产负债表渠道不以中央银行能够影响银行贷款供给为前提,并且既影响投资又作用消费,因而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尽管该传导途径与银行贷款途径都需要满足货币政策有效性及贷款与其他金融资产的不完全替代性两个基本前提,与银行贷款渠道相比,资产负债表渠道更需要利率渠道、资本市场渠道的传导机制、尤其是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托宾的q值效应才能发挥效果,因此需要有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和借贷双方对利率高度敏感为前提条件。

信用传导的两个途径并非独立于利率传导机制,Bernanke和Blinder(1995)认为货币政策除了通过利率途径影响经济以外,还可通过信用途径加深对经济的影响。

从我国货币政策实践来看,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是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确立为中央银行才有的,一直到1998年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主要依靠货币政策,期间中央银行通过对贷款规模的控制来实施政策意图,实现政策目标,应该说信用渠道,更准确说银行贷款渠道是最主要的传导途径。尽管1993年央行开始逐渐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传统的贷款规模转向货币供应量,直到1998年信贷计划取消,贷款规模管理一直是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段。

在我国,利率非市场化,企业对资金需求的利率缺乏弹性,银行对资金供给的利率弹性也不大,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是考虑的不是利率的高低、能否偿还,而是能否得到贷款,因此,通过利率影响资金需求的效果很弱。鉴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绝大多数企业通过股票或债券融资尚不可能,不可替代的银行贷款仍是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也考虑到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外资金融机构的进驻、我国银行要维持其现有的市场份额,需要通过贷款进一步搞好银企关系和银行与企业共同面临提升竞争力等因素,银行贷款传导途径对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对中国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的分析

我国近年的货币政策集中在利率的调整上,在1996、1997年三次降息的基础上,1998、1999年又四次为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主动降息,幅度之大、频率之高极为罕见,1998、1999年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利率多次相应调整,改变再贴现利率生成机制。但是政策效果不十分理想。尽管从理论上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解释说明,主流的观点认为是利率传导机制存在多种制约因素不畅造成的,因此主张利率市场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是一个发展方向,但是对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需慎重对待,许多国家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实践和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会因为利率的不规则波动而加剧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甚至引发银行危机。Asli Demirg-Kunt和Enrica Detragiache(1998)利用经验数据模型,对26个危机时间实证分析,证实了的确存在利率市场化影响银行脆弱性,加大危机发生的概率。黄金老(2001)认为利率市场化将给商业银行带来系统性的阶段性风险和非系统性的恒久性风险。因此,我国利率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利率传导机制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制约将不会在短期内消除。利率传导渠道发挥作用的完善的市场体系前提条件,我国更不可能短时间建立。与发达国家基本完善的市场体系相反,我国正处于一个由封闭的计划经济体系转向开放市场经济体系的过度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非货币金融资产与货币金融资产、金融资产与实际资产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反馈不灵敏,金融体系与实际经济体系各行为主体和运行环节之间协调性差,缺乏互动性,因而利率传导机制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与财富变动效应,无法与其在市场发达、完善经济中的作用相提并论;真正发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功能的,恰恰是发达国家即便存在也处于次要地位的信用传导机制。与传统的利率传导机制相比,信用传导机制理论更加突出了金融市场缺陷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因而其存在性及有效性都取决于现实经济中金融市场的缺陷程度究竟有多深。

从信用传导机制分析,从银行贷款途径来看,就很容易解释我国经济运行的态势、货币政策的效果。从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到1998年取消贷款规模限额控制,我国长期存在特殊的资金供给体制,四大专业银行几乎垄断了企业的资金来源,企业生产投资直接取决于银行贷款的供给,为防止信贷失控、经济过度膨胀,中央银行制定信贷计划控制贷款规模,贷款规模管理是主要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中央银行贷款规模商业银行(专业银行)贷款配给企业政策目标。从理论上讲,当局只要控制住贷款规模,就能够控制企业、社会的资金量,实现政策目标。但是,由于产权关系上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一致性,银行的信贷配给非均衡,国有企业的银行信用可获得性大于其他性质的企业(见表1),国有企业借款是成本约束差,资金需求对利率的不敏感、缺乏弹性,信贷规模时常突破,加上国有银行承担政策性业务,是国有银行积累了大量不良贷款,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金融风险隐患。虽然如此,对于我国投资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来说,银行贷款功不可没。尽管存在一些由于我国体制不合理所造成的问题,总的来说在财政政策作用有限,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主要依靠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以银行贷款传导途径的货币政策是十分有效的。王振山,王志强(2000)采用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检验法,从实证的角度出发,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无论是在 80年代还是在 90年代,信用传导渠道都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途径的结论。

1998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政策目标由治理过度需求引发的通货膨胀转变到对付需求不足造成的通货紧缩,尽管当局采取了取消贷款规模、大幅度下调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调低准备金存款利率、调整信贷政策和再贷款政策、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鼓励贷款等多项扩张性货币政策措施,为企业资金需求和银行资金供给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但是银行贷款的增长幅度远小于过去,也小于同期存款的增长,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之间的差额在不断攀升(见表2),截止到2001年底已达3.13万亿元人民币,1998年开始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增发的国债几乎全部被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持有,这虽提高了资金的流动性,有利于防范流动性风险,但与中央银行政策意图相左。取消贷款规模后,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中央银行能够通过准备金操作影响贷款的供给能力降低了,这可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减少、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国债比重增加、贷款比重相应减少反映出来(见表3),中央银行通过商业银行投放基础货币、增加社会信用的渠道似乎不灵了;如果考虑到取消贷款规模控制,同时要求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当时用意是担心放弃直接控制后宏观控制不住),在金融方面,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成为头等大事,要求商业银行降低多年积累的不良贷款比例,商业银行对风险意识空前增强,对信贷工作提出了贷款质量终身负责制和新增贷款不良比率为零的指标要求,贷款更谨慎了等因素,就容易解释了。一般而言,风险资本比例控制的引入会削弱中央银行扩张银行贷款供给的能力,因为一旦银行达到法定风险资本比例的底限,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促使银行增加贷款,而只能造成不受风险资本比例要求约束的有价证券持有额上升;此时即便并非所有银行均受法定风险资本比例约束,由于锁定效应的存在,即客户往往无法从任意银行融资,而必须依赖其业务往来银行的贷款,货币政策经由银行借贷机制传导的效力也将大大降低 (Kashyap和Stein,1994)。

虽然1998年以来央行出台一系列增加货币供给、信贷规模、扩大内需的货币政策,但是,由于存在体制缺陷,国有企业借款大量烂账,造成国有银行高比例的不良资产,限制了其风险的承担能力;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和金融风险管理的要求,也使国有银行强化了信贷人员的责任、提高了贷款的

条件。加上国有企业负债率高、信贷风险大,银行不愿对其增加贷款;非国有企业由于产权歧视、成本约束等原因,银行不敢对其贷款,因此,形成了银行“惜贷”、企业“惜借”(见表4),信贷活动不活跃的信贷紧缩的现象(樊纲,1999;钱小安,2000)。近年金融机构的整合,中小金融机构数量的减

少又加重了这一信贷紧缩现象。具体表现为金融机构存款增长大于贷款增长、存贷款差额日益增大(见表2),信贷规模扩大不多,储蓄转化为投资存在障碍,货币政策对投资需求的启动作用不大。通过信用传导机制,信贷紧缩导致企业投资支出减少,抵消了降息的货币政策效果和政府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效果,民间投资难以启动。在中国当前,经济增长是投资推动型的,自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但是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证研究均表明,与民间投资相比政府投资是一种低效的投资(见表5),只有带动民间投资才是经济增长的正轨,否则,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可能步入“日本式”陷阱(由于日本政府长期财政扩张,陷入债务扩张“陷阱”,导致财政危机),使我国政府成为投资的主力军。为了促使金融机构将其过高的流动性资金转化成现实的社会信用供给量,央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如开放了同业拆借市场,多次下调了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及存款准备金利率,扩大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建立了贷款担保基金,以及出台的股票质押贷款等政策。这些货币政策为金融机构将其过多的流动性转化为社会信用供给创造了有利条件,短期内使企业与居民的信用可得性和流动性水平得以提高,有助于货币政策的预期目标的实现。

但是,中央银行制定的上述政策措施,在实质经济投资收益预期不看好,远低于证券投资收益的情况下,企业和银行都没有动力增加对实质经济的投资和贷款;相反,新增货币供应和贷款大多通过合法或违规的途径流入股市,源源不断的资金供应使股市从1999年5月到2001年6月两年多来屡创新高,证券投资的高收益预期变为现实。这种实质经济投资收益预期与证券虚拟经济投资收益预期的偏离,在我国企业和居民存在较高的风险偏好和较低的时间偏好的情况下,大量企业把从银行借来的、股市“圈”来的钱,不是进行实质项目的投资,而是通过委托理财等种种途径投入股市,投资者在股市上涨财富增加时,不是增加消费而是继续把投资收益投入股市,这使股票市场本身应有的财富效应对消费需求和托宾的q值效应对投资需求的刺激作用难以发挥(石建民,2001)。

综上所述,自1997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弱效,从信用传导途径解释是由于银行贷款规模增长幅度回落,甚至有些年份出现了负增长(樊纲,1999),并且有限的贷款增长,在实质经济投资收益与证券投资收益存在与其偏离的情况下,大多投入到证券市场虚拟经济中,而不是实际项目、实质经济。另据调查表明,近年新增银行贷款60%以上投放到对国民经济贡献率30%的经营机制没有大改变、信贷使用效率很低的国有企业(见表5),仅有不足40%投放给对国民经济贡献率70%的非国有经济体(见表1)。这种非均衡性的信贷资金配置和结构性信贷抑制势必造成货币政策效果低弱。在市场日益开放、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提升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中国经济的整体实力、国际竞争力,急需改变这一信贷市场的制度缺陷。

四、改善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环境

既然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是银行贷款渠道,贷款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商业银行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主体,银行贷款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可替代的资金来源,通过银行贷款在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扩展的资金“瓶颈”,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可以扩大或维持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也可以进一步发挥其金融中介作用,防止“脱媒”现象恶化。

由于金融机构贷款增幅的回落,信用传导渠道受阻,导致近年货币政策的效果不理想;但是,我们不可否认近年货币政策的作用,若没有种种稳健的货币政策措施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紧密配合,我国国民经济运行难以达到目前的态势。考虑到积极财政政策长期实行可能落入“日本式”陷阱的因素,完善信贷政策,克服国有银行和企业的体制缺陷,改善实质经济投资环境,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渠道作用,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近年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来看,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这一上游传导是畅通的,问题出在商业银行到企业和公众这一下游传导过程中,信用传导渠道不畅,是商业银行、企业和公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改变约束商业银行、企业和公众借贷行为的环境因素,调整其对未来的预期,主动增加贷款和投资,克服信用紧缩趋势,进一步发挥信用传导机制的作用效果。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考虑,首先,彻底剥离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减轻国有银行增加贷款的风险压力。1999年我国成立信达、东方、长城和华融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处置建、中、农、工四家国有独资银行13000多亿元不良贷款,目的是改善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将国有银行真正办好,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信誉,提高国有银行的竞争力。但是已经剥离的不良贷款仍然计算到各家国有银行的头上,这不利于国有银行轻装上阵,也有违设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初衷,从2000年11月20日由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贷款的最终损失,由财政部提出解决方案,报国务院批准执行。这实际上表明将由中央财政承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最终损失。既然如此,就彻底剥离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由国家(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承担这部分债务,对能回收来的不良贷款由国家统一调配使用,或用于增加国有银行的资本金,或作他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国有银行增加贷款的风险压力。其次,商业银行转变经营观念,勿以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来抉择贷款的发放。面向市场的商业化运作的银行,追逐盈利是其经营的根本,不管贷款客户所有制性质如何、规模多大,银行必须保证在贷款能够偿还的前提下,获取最大的利息收入,因为即使是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发放的贷款,若成为不良资产也只能自己消化处理。转变经营理念,消除由于体制缺陷所引发的不良贷款的可能。第三,银行适当放宽信贷标准、贷款条件,对原有贷款的国有企业在严格贷款管理的情况下,适量追加贷款投入,以避免落入“减少信贷投入企业缺资金,亏损倒闭形成不良贷款”的陷阱(钱小安,2000)中。第四,金融创新出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如贷款限额、备用贷款承诺、循环贷款、搭桥贷款、资产支撑贷款、票据融资、贴息贷款、信用卡透支和金融租赁等,解决对银行信贷资金不具有可替代性的银行贷款依赖者——中小企业扩展的资金瓶颈约束。这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贡献比例占70%现实情况下,意义尤其重大。第五,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通过银行自律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银行在放宽贷款标准、增加贷款投放的同时,应严格内部控制,防范贷款质量恶化、信贷风险生成,进而实现银行经营目标。

从企业和公众角度分析,要想发挥货币政策的银行贷款传导机制,必须影响企业和公众的投资和消费,由于消费具有稳定性,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关键,而要使企业和公众增加投资,必须规范投资环境,尤其是改善实质经济的投资环境,改变人们对未来的投资收益预期,否则,民间投资难以启动,只能是政府唱主角,政府来投资。从表面上看,中国经济增长受制于需求不足,实行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可实现经济增长的恢复;但是,这种政策效果是短期性的,并且对长期的经济发展会产生负面效应。因为,从根本上说,是经济结构矛盾和体制缺陷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只有能够解决结构性矛盾和克服体制缺陷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行结构性减税、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扩大有效供给政策才是维持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增加有效供给,关键是激发企业的活力,刺激企业增加投资,增加对实际项目、实质经济的投资,而不是对证券市场虚拟经济的投资。为此需要改变证券投资预期收益与实质经济投资预期收益的偏差。首先,应当规范证券市场投资行为,限制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国家控股企业炒卖股票,规定一个具体的、较低的股票投资比例,以防珍贵的资金在股市中“空转”,吹大经济泡沫。其次,开征证券投资收益税,降低投资证券的收益率;同时,变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调低内资企业所得税,使内外资企业税收待遇相同;在强化税收征管的基础上,下调名义税率,既保证国家税收收入,又减轻企业负担,尽管我国税收以间接税为主,降税并不能直接增人们的收入,但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减少消费者的指出,变相提高人们的收入;下大力减少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增加企业的积累能力和投资能力。第三,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取消抑制投资的行政审批程序,放宽民间投资的准入范围,国有经济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国家或政府避免与民争利,规范和引导民间投资增长。第四,为了刺激最终消费的增长,应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降低人们的风险偏好;提高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可考虑从800元提高到2800元),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尽快完成“费”改“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启动农村市场需求,增强农民的自主投资能力。

此外,发挥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机制的作用,还需做到:第一,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体制改革,培养优良的信贷文化,克服体制缺陷所带来的信贷风险;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信贷担保体系,为银行发放贷款提供支持系统,减少信用风险;第三、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扩大规模经济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为银行信贷资产良性循环,创建良好的微观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Tobin James.1978, “Monetary Policies and the Economy: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1978,44(1): 421-431.

[2]Stiglitz Joseph E and Weiss Andreu, 1981,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71(3): 393-410.

[3]Friedman Milton, 1982, “Monetary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82,14: 98-118.

[4]Bernanke B. S. and Blinder Alan S., 1988, “Is it Money or Credit, or both, or neither? Credit Money and aggregate Demand”.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8,78(5): 435-439.

[5]Gertler Mark, 1988,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economic activity: an overview”.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88, 20(3): 559-589.

[6]Mertler Alan H., 1995,”Monetary, Credit and Transmission Processes: A Monetaris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 9(4): 49-72.

[7]Bernanke Ben S. and Mark Gertler, 1995, “Inside the Black Box: the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NBER Working Paper 5146.

[8]Asli Demirg-Kunt and Enrica Detragiache, 1998,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BIS, 1997, Principl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terest Risk, Sep.

[9]Kashyap, J. Stein, 1994, “Monetary policy and bank lending”. in: Mankiew, G.eds., Monetary Policy : 221-263,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0]谢平,廖强,1997:西方货币政策信用传导理论述评,《金融研究》第11期。

[11]樊纲,1999:克服信贷萎缩与银行体系改革,《经济研究》第1期。

[12]钱小安,2000:“信贷紧缩——不良贷款”陷阱的形成及其治理,《金融研究》第5期。

[13] 王振山,王志强,2000: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第12期。

[14]万解秋,徐涛,2001: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效果,《经济研究》第3期。

[15]石建民,2001:股票市场、货币需求与总量经济:一般均衡分析,《经济研究》第5期。

[16]夏斌,廖强,2001: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经济研究》第8期。

[17]黄金老,2001,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经济研究》第1期。

An Analysis of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from the Credit Transmission Channel

投资理财的途径范文8

【关键词】高效;财务管理;创新

一、创新财务管理制度

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创新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

1、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原则。改收付实现制为权责发生制,实行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合理分摊各种费用,从而准确完整地核算高等教育成本。

2、经济责任制度。高校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是提高管理水平和避免财经工作失误的必然要求及有效途径。高校应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经济责任制体系,其层次可分为(校)院长、总会计师或主管(院)副校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和基层单位财务人员等若干个层次,其内容贯穿高校财务工作的全过程。

3、全面预算制度。预算在传统上被看成是控制支出的工具,但新的观念是将其看成“使企业内部资源获得最佳生产率和获利率的一种方法”。目前,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各高校资金短缺问题严重与学校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相矛盾,通过预算管理以体现经费使用的计划性,反映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及当年计划,可使学校内部各部门的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全面预算管理实质上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标志。

4、会计制度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会计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地位被最终确立下来并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与基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为我国会计标准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参照,使我们赢得了时间,同时还节约了我国制定会计标准的成本。我国的会计规范应该国际化,应尽可能符合国际会计惯例。但同时必须考虑我国国情,必须保留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规范。

二、创新财务管理内容

随着高校办学环境的变化,高校的财务管理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根据高校资金运作特点,高校财务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筹集资金管理、投资资金管理、成本核算管理、分配管理。

1、高校的筹资管理。高校已从单一的国家拨款转向多渠道筹集资金,面对这种新的形势,高校除积极争取财政拨款外,更重要的是积极向社会筹集资金,开拓筹资新渠道。但不同来源的资金其资金成本及资金风险也不同,有的需要付出特殊劳动,有的需要到期偿还本息。负债筹资,能为高校增大可利用的资金,更大可能地用活资金,解决高校资金临时周转困难的问题,可使人负重前行,催人奋进,但负债给高校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贷款规模过大,超过学校财力承受能力,就会影响学校正常运转,加大学校的财务风险,甚至搞垮学校财务。为减少偿债风险,负债必须适度。举债规模究竟以多大为宜,不能一概而论,要以各校的具体情况而定,要通过偿债能力分析来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最佳举债规模。

2、高校投资管理。高校投资包括自身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向外单位投资。高校为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在基本规模建设和提高内在教学实力方面增加投资,在科研投资方面力度更大。高校为了合理有效的使用资金,可根据国家的规定,将其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向其他单位进行投资。通过投资,可以开辟新的资金来源途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高校在确定投资前必须通过投资收益、内含报酬率等指标的科学预算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但正如筹资一样,有收益就有风险,力求以较小的投资风险和较小的投资成本获得较多的投资收益。

3、成本管理目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法人地位的确立,高校已成为自主办学的经营实体。高校的财务管理不再局限于预算资金收支的管理,而应以绩效为导向,围绕绩效最大化的目标,采用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的“成本效益比较”原理进行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目前虽然高校还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但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课题研究已正在进行中。高校要正确考核培养一名学生实际所耗费的资金量,分析教育成本的构成内容及进行成本核算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寻求降低教育成本的最佳途径,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力求最少的资金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4、分配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而知识是由人创造并掌握的。为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高校内部实行了激励分配机制(如校内津贴制)。如何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对高校职工进行定期考核,从而实施收入分配成为目前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创新财务管理方式

1、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财务管理。过去传统上认为财务管理纯粹是财务管理人员的事,与其他人员没有关系,其实高校财务管理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员工,客体是资金运动及其形成的财务关系。在高校生存和发展中,财务管理的绩效如何,从根本上取决于管理主体,要激发全体师生员工关心学校发展和建设的热情,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促使其为学校聚财、生财、用财等出谋划策,延伸拓展到设法筹集资金、按最优化原则合理使用资金、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形成全员式理财格局,从而使资金运作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2、改革财务管理手段、方法及其系统。由于会计系统具有整合性、实时性、模拟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其容易突破传统方式的空间局限,高校将可实现远程报帐、远程报表、远程监控,使财务管理延伸到任何地方,财务管理人员可随时查询各种财税法规,进行知识更新。在网络财务环境下,由于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使企业数据的取得更加全面、快捷,方法的运用更加简单,计算更加准确,从而使各种量化方法得到更多的运用和发展。

3、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是高校财务管理主体中的主体,随着市场环境竞争更加激烈,对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更加严格。财务管理人员除传统的会计核算能力外,更注重培养以下三方面能力:一是职业判断能力,二是沟通协调能力,三是开拓创新能力。可以说高校财务人员是整个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投资理财的途径范文9

关键词: PPP模式;医院融资;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2

医院融资主要是指医院根据自身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经营的预期,在采取科学决策的引导下,通过各种途径来筹集医院自身发展需要的资金的一种融资行为。2005年,《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组研究报告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医院改革基本不成功,吴明江指出中国公立医院的资金10%来自国家,90%来自医院自筹。医院自筹资金主要是来源于对患者收取的各种费用上,以及其他途径获得的资金(如融资租赁等)。陈竺指出要继续实行医疗改革方案,确保医保资金作为县级医院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这点并不能完全满足医院服务发展的需要。因而,医院迫切需要创新融资方式,来满足自身发展的要求。

一、医院收入及途径分析

1.医院收入现状分析

医院资金主要用于医疗设备的更新、人力成本以及基建等项目上,其中,医疗器械的更新占医院资金支出的51.19%以上。现阶段医院的融资途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财政拨付;二是医院药价收入;三是医疗服务收入。国家十分重视医疗卫生的投入,其中,财政的医疗卫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由2008年的4.57%上升到2011年的5.35%,上升了0.78%,年均增长速度为0.2%;从绝对值来看,从2008年是的2987亿元,上升到2011的5364亿元。而从医院自身的收入来看,主要是药价差收入以及服务收入,同时,还包括融资收入。据美迪医讯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1年间医疗服务行业出现了相当规模的行业重组活动,资金额度达到0.69亿元;该行业可获得的资金总额为4.75亿元,平均单项投资达到0.14亿元,基本上与生物医药行业的单项投资额相等。

2.医院融资途径对比分析

现阶段,医院的融资途径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内部融资,二是外部融资,二者融资特点及风险如下:

(1)内部融资

内部融资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累积盈利性资金、药品差价以及医疗服务收入等。以往,医院主要是以公立医院为主,公立医院的人力资本以及发展资金主要是靠地方和中央财政,以及医院自身的发展业绩来决定,从上文分析中,我们看出,虽然国家财政加大了对医院的拨付,但是,比例有限且有下降的趋向;同时,随着国家对居民社会福利性的要求提升,使得医药差价等途径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医疗服务价格的下降,医院的经营成本不断上升,经营性收入减少。如果医院采取内部融资的方式,那么风险是存在的。随着医院盈利性收入的减少,如果医院依靠内部融资,那么将会使得医院的收入以及服务水平进一步下降。导致医院职工薪酬结构的改变,提高人员的流动性。因此,在考虑内部融资的时候,医院必须深刻权衡增加事业结余与集体留购资金的平衡点,以免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行。

(2)外部融资

外部融资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来实现,主要途径包括:(银行贷款(混合贷款、项目贷款以及过桥贷款等)、项目融资(政府支持下的企业运行模式)、租赁融资、债券融资以及信托投资与产业基金融资、证券市场融资等方式)。基于医院的信用及发展前景,通过财务杠杆,外部融资可以最大化医院资金的来源,极大满足医院经营发展的需要。但是,基于金融市场的融资行为,也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与权益性融资相比,债务融资主要是以医院的债务票据为依据,且作为信用凭证,医院以票据或者固定资产作为抵押,可以及时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而证券融资等融资方式,由于证券市场的不稳定性,以及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的存在,在决策失误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医院陷入资金陷阱中,不利于医院正常经营。

二、PPP模式内涵及特点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PPP)是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应用于准公共服务及公共服务部门发展需要的一种融资方式。对此融资方式的定义,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看法。联合国发展计划项目组(1998)认为PPP模式非盈利性企业、政府以及盈利性企业基于某种合作关系而建立的一种融资形式,参与方共同承担和转移项目的风险。依据学者的定义,我们认为PPP模式是政府、企业以及非盈利机构共同参与某项项目的合作,通过三方的合作,解决资金的缺失问题,并有效地管理资金融通过程中发展的各项风险,真正实现多赢的一种融资方式,其融资流程结构如图一所示。

图一 PPP模式运行图

投资理财的途径范文10

【关键词】建筑施工;成本控制;有效途径;方法

建筑施工范畴内的成本调控融汇于运算步骤、施工中的管理、施工控制环节。必须调控成本,才可提升企业现有的项目收入。成本控制现有的弊病仍存在,例如认知不足、盲目投入过多、现有机制之中的漏洞。有序控制成本,就应培育出优良的这类认知,摸索并创造新颖的途径。成本控制有着综合的特性,应当整合考虑,注重调控各类的细节。

一、 解析控制价值

(一) 增添总体收入

在施工进展中,控制成本即妥善调配现有的物力人力、控制总体投入。它整合了初始的投入、后续各类支出,属于整体调控,有着系统特性。落实成本控制,怎么凸显应有的最大化,是应被侧重探析的。在最大范畴内规避浪费金额,节省总的消耗。这样做,提升了综合架构内的经济成效。科学调控成本,增添原有的调控认识,培育优良管理。

(二) 妥善调配资源

对于成本管理,它应被划归为总的财务范畴,归属财务管理。适当利用资源,就要构建最完备的绩效评判,构建评价体系。有序运用资源、运用现存金额,提升施工之中的总效率,达到拟定目标。金额利用成效应被提升,构建效益保障。设定成本控制,可缩减平日消耗掉的必备经费,包含建材耗费、各类管理耗费、选购机械耗费,缩减额外开支。侧重调控财务,规避额外范畴的建筑损失。在最大范畴内,创造最优效益。

(三) 采纳绿色途径

环保以及节能渐渐被接纳,成为企业共识。实现持续发展,不可缺失它们。建筑施工之中,若能替换常用的原材,选取这一类别的节能原材,即可减小污染,确保主体安全。此外,还可增添总体范畴的收益及效率,确保施工稳定。调控成本同时,还应倡导环保、设定绿色施工。拟定环保指标,促进平日之内的细节落实,不可予以忽略。

二、 现有控制弊病

(一) 缺失必备认知

对于成本调控,它含有偏复杂的构架及体系,应当明晰分工。若没能构建更完备的新式体系,职员就没能明晰彼此的职责,缺失控制认知。某些企业并没能注重去查验成本、调控总体成本。在偏旧理念中,没能细分出多层的调控步骤,也缺失了设定出来的法规及关联的规程。这类体系弊病,阻碍着长久态势的控制进展。此外,缺失细化分工,还会耽误拟定好的总进程,减小应有利润。

(二) 能力水准不佳

管理水准紧密关系着消耗掉的总成本,属于决定要素。缺失管理能力,职员素质偏低,影响有效控制。现有企业以内,很多人员并没能累积着足够的、必备的认知,成本控制低下,局面不利控制。若没能拥有最强的这类能力,分工不够明晰,就很难把设定出来的调控步骤予以落实,更难以去细化。缺失调控监管,施工及对应着的管理缺失了同步性。

(三) 盲目浪费金额

建造程序之内,投入进来的金额可分成单纯的建造投入、非建造范畴的投入。伴随施工进展,建造规模也被拓展。这种情形之下,非生产架构内的累积投入渐渐变得更多,很易浪费金额。有的企业没能细分总体的建造投入、非建造类的投入。缺失细化界限,带来盲目投入。预算得出的金额数值与消耗掉的数值彼此偏差太大,浪费建材及珍贵的资金。

(四) 没能完善流程

调控建造成本要依托企业以内的财务部门。从现有状态看,这类部门还没能慎重予以调控,控制成效偏低。缺失最佳理念、最适宜的途径,没能在最短时段内搜集信息、查验核对信息,并且予以处理。这种流程漏洞,也附带着偏大的损失。

三、 摸索方法途径

(一) 增添成本认识

对于成本控制,应把它识别为综合特性的流程,涉及复杂内涵。经过分析可得:建筑企业以内的现有人员仍没能拥有最为敏锐的这类认知,怠于控制成本,管理成效不佳。为此,应能培育出明晰的职责认识,培育强烈意识。接纳新式理念,拥有责任意识。企业要拟定定期的这类考核,查验管理能力。沟通其他企业,强化彼此互通及平日的交流。条件准许时,还可构建这样的学习组,确保高效调控,创造新式途径。

有序控制成本,不可依托单一的路径,应当涉及全面。它关联着很广的范畴,融汇在全程中。细分施工步骤,各个步骤都要依托专人才可落实。施工主体都应参与,彼此密切协调。成本管理有着凸显的同步倾向,它衔接着财务及建造,含有多类要素,构建必备的保障。企业职员都应慎重去识别这样的调控环节,细化落实进程。

(二) 细化查验成本

在财务监管中,成本被归类为必备的要件;缺失健全机制,很易出现松散。在某些企业内,管理者寻找出了这样的空子,借助职权予以非法获益,获取非法利润。为此,要构建最为细致的、成本查验必备的规程。完善调控机制,设定单独小组以便随时去查验成本。定期设定抽查,查出漏洞则予以处理。归结这类经验,规避近似的漏洞及弊病。设定考评流程,设定最适宜的奖惩。对于各类流程,都应指派适宜的职责主体。落实细化职责,确保高效调控。

优化调控成本,就要明晰目标,构建配套组织。结合企业现状,完善这样的组织。设定科学规划,着手予以落实。依托新颖科技来调控金额的耗费。选购进场的原材应被充分予以运用,强化建材监管。对于购进原材,要规避劣等的选购材质,杜绝后续隐患。调控成本中,施工安全紧密关联着建造好的工程,它构成了中心。确保流程安全,维护施工安全,也便利了平日内的成本控制,高效运用及调配金额。

(三) 不可忽略核算

在竣工时段内,慎重完成核算。建造即将终结,就要查验偿付的总金额,核对日常支出。对于完工核算,它密切关联着消耗掉的产出成本;在这种基础上,再去识别效益。应被明确的是:哪类开支可被划归为必备的、哪类是额外的。对于竣工核算,确保它的精准。对于细分出来的流程及环节,都要着手核算。环节含有建材选购的经费、办公及机械费、差旅及接待耗费。

对于超额经费,要识别出根本的成因。例如:选购建材消耗掉的金额超出了拟定额度,则要辨别这样的超额归结为单价升高,或是投标要素。核算要显出针对性,提供后续参照。

结语

在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被设定为侧重点。慎重控制成本,确保高效施工、如期完成建造。财务人员要明晰成本调控中的要点,归结这类要点。要提升针对性,培育成本意识。优化设计原有的调控思路,在施工进展之中就要着手去控制。强化管控各个流程及关联的步骤,杜绝建造中的质量弊病,消除建筑隐患。

参考文献

[1]刘志强. 试析建筑施工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与方法[J]. 价值工程,2014(11):122-123.

[2]王勇. 建筑施工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及策略[J]. 科技与创新,2014(07):94-95.

[3]张志江,张金秋. 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法研究[J]. 山西建筑,2011(14):220-222.

投资理财的途径范文11

关键词:管理会计;医院;必要性;途径;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在医疗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下,为了增强医院的竞争力和实力,在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医疗效率的同时,医院有必要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到科学、严谨、规范。管理会计在医院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科学规划与决策、控制与评价的重要作用,对于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完善医院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必须要认识到管理会计在医院发展中的必要性,并就加强管理会计在医院的应用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一、管理会计在医院发展中的必要性

在医院设立管理会计部门具有重要的、无可取代的作用,也是医院发展的必然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医院实施科学、合理的决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增强医院的竞争力,医院管理者需要对医院的日常经营作出决策。管理会计结合医疗市场的需要和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医院的发展和经营作出科学的预测和分析,并对医院在投资项目以及投资方向的选择方面作出合理的可行性分析,为医院的投资建设提供明智的决策。第二,有助于医院对自身的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医院能够实现对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能够为医院争取到更大的发展空间,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效率。另外,管理会计通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也能为医院在组织经营活动、配置优化医疗资源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第三,有助于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完善财务管理。医院通过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完成财务会计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对医院的相关经济指标进行核算,为医院判断其经济效益提供准确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对医院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科学规划和严格控制,最终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第四,可以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医院在开展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时难免会出现财务风险。管理会计可以通过财务分析以及对固定资产进行本量利分析等方法对医院的财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有效利用,并对整个经济过程进行预测、决策、控制,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就能发出及时的财务预警信息,从而有效的识别风险,降低医院的损失。

二、加强医院管理会计的途径和措施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了管理会计在医院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加强管理会计在医院的应用?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采取以下途径和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机构

建立管理会计机构、在医院内部建立起与财务部门并列的管理会计部门、配备相应的管理会计人员、使管理会计与会计核算相分离是规范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具体业务中,管理会计和核算会计要做到并行不悖,使会计工作做到有条不紊,同时还要抓好管理控制工作。

(二)做好定期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属于管理会计的专门技术和方法,主要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核算医院收入以及成本支出的情况。针对医院在医疗活动中的动态经济情况编制相应的损益表和比较分析表,向医院管理者以及各部门的管理人员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另外,还要仔细地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三)在医院实行全面预算

一般来说,全面预算包括财务预算、业务预算、责任预算以及决策预算等内容。建立健全医院的全面预算制度,有利于科学规划医院的发展目标,使收入和支出实现有序的管理。通过对日常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对医院的实际工作作出客观而真实的评价,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做好成本核算

做好成本核算对于控制医院的支出、降低医院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的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在医院,成本核算的主要对象是药品经营成本和医疗服务成本。成本核算人员负责医院的医疗成本、各科室成本以及医疗项目成本等几个方面的分析与核算工作。

(五)定期开展专题分析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医院的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合理性分析。可以采用货币时间价值理论以及内涵报酬率等方法分析投资立项并进行评价。第二,对医院的物资采购进行预测和分析。在事前对药品采购和医疗设备进行预测分析,同时进行存货控制,尽量减少因库存积压造成的资金浪费。

(六)做好业绩综合评价

对医院以及各部门的业绩开展综合评价,不仅包括业绩的财务计量,还要包括市场占有率、医疗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以及人力资源等非财务计量指标。进行非财务计量能够为医院管理者及负责人改善经营指明方向。

三、总结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在医院的运行管理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管理会计策略很有必要。同时,要想加强管理会计在医院的应用,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机构、定期进行成本分析和专题分析、实行全面预算和成本核算以及开展业绩综合评价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真正提高医院的竞争力,才能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成碧.完善医院管理会计的途径及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01).

投资理财的途径范文12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次贷危机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是指一国的金融危机传导至其他国家的途径和过程。在回顾金融危机历史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主要可以概括为四种传导途径——国际贸易途径,金融机构途径,国际资本流动途径和预期途径。

一、国际贸易途径

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可以通过国际贸易途径,导致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贸易关系的国家面临经济基本面的恶化,从而进一步引发他国的金融危机。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实现的。其中,价格效应是指一国的货币贬值将增强其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价格优势,收入效应是指货币贬值国的国民收入降低,将减少其对外国产品的进口。

在此次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中,危机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影响世界各国经济,进而增大了金融危机在其他国家爆发的概率。价格效应方面,美元的贬值将会损害其他国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国际出口市场上同美国出口商品构成同质性竞争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如欧盟和日本。收入效应方面,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进口市场,美国的经济衰退将会直接降低美国的进口需求,导致其他国家出口放缓,进而影响到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这种影响对那些依靠进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或地区尤为显著。如,东亚新兴市场国家、石油输出国、加拿大等。

二、金融机构途径

金融危机还会通过金融机构间复杂的资金联系在国家间进行传导。金融机构间的联系渠道主要包括相互持股、同业存款、跨国金融机构母子公司等。特别是在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迅速和金融机构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的今天,这一传导途径相比以往更加重要。

在此次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中,这一传导途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危机在美国和欧洲国家间的传导。在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提出破产申请以后,法国巴黎银行、德国工业银行以及瑞联银行等许多一向以稳健经营著称的欧洲著名银行都宣布由于参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投资而遭到巨大财务损失。英国北岩银行遭到的挤兑冲击是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2008年9月,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以后,与美国金融联系最为紧密的欧洲更是首当其冲。英国、荷兰、瑞士等国的大型金融机构频频告急。这其中,除了次贷衍生产品本身带来的金融机构间的资金联系,近年来欧元区金融机构对美国贷款的强劲增长,也增大了金融危机通过金融机构传导的几率。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两年中,欧元区五大国家对美国贷款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7%,是对其他地区贷款增速的两倍以上。 转贴于

三、国际资本流动途径

伴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资本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也日渐频繁,这也导致金融危机通过国际资本流动的途径在各国间进行传导。这一过程主要通过机构投资者调整其资产组合实现。根据J.Tobin和H.Markowitz的资产选择理论,资产多样化可以降低同等收益率下的总体风险。因此,投资者一般都会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的证券组合。由于新兴市场的金融资产属于风险和收益基本相近的同一类别,相关度很高,一个新兴市场国家有价证券收益率的显著变化就将导致跨国机构投资者对其证券组合中其他发展中国家,或至少是与该国相邻近及贸易联系紧密国家的资产进行调整,从而引发危机在不同国家之间传导。另外,一国的危机将减少市场参与者的流动性,迫使投资者重新安排他们的资产组合,以满足利润、监管和流动性方面的要求。如果流动性冲击过大,一国发生的危机将令投资者在未受到初始危机影响的国家出售他们持有的资产,从而引发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的动荡。这一过程也将导致金融危机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传导。

在此次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中,资本流动这一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途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主要是国际市场上投资者结构变化的结果。以新近崛起的主权基金为例。我国政府于2007年9月成立了中投公司实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管理战略,但由于中投公司最初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金融资产,而这些资产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导致美国信贷危机的风险也借此渠道传入我国。

四、预期途径

由以上三种实际关联(直接的贸易或金融联系)无法解释的危机传导机制,可统一归为净传染机制,亦可称作危机传导的预期途径。具体说来,预期途径产生的原因是当一个国家发生危机时,投资者对其他一些类似国家的市场预期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风险的传导和危机的产生。预期传导机制又可从羊群效应和示范效应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市场上常常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决定自己的选择;而示范效应则是指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后,投资者会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重估所投资国家的风险,并据此改变自己的资产组合。

当然,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当中,金融危机的传导途径极其复杂,可能是其中一种途径或几种途径的综合。鉴于此,笔者认为,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防范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最重要的是加强各国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合作。具体到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层应首先对金融危机可能传入我国的途径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再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防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