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说语言特征

小说语言特征

时间:2023-06-25 16:23:38

小说语言特征

小说语言特征范文1

【关键词】沈从文 小说 文体语言特征

沈从文是上世纪文坛的领军人物,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是鲁迅所赞扬的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也许正是受这段湘西生活的影响,他崇尚一种恬淡、含蓄的艺术美,倾向于表现纯朴、健康、自然、优美的人性。他在小说中营造的唯美意境主要靠质朴、诗意、含蓄、唯美的语言形式,而这种语言形式又熔铸着他独特的个性气质,情感倾向和美学追求。使他的小说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独树一帜。

具体剖析沈从文的文体语言特征,要从沈从文小说中语言特点入手,解读沈从文的文体美学追求。

一、鲜明而独特的意境

在中国古代的诗论与画论中,意境或情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指的是诗歌或绘画作品中,作者主观体验到的人生情绪,与作品描绘的客观物象融汇交织而形成的审美境界。作为意境构成的基本骨架是物境构成的总特征及作家处理主观情感的具体方式。正是在这两个方面从文小说的艺术个性、从而使他的小说具有了一种独创的艺术意境。

沈从文乡土题材的小说所展示的社会人生,是多种文化因素交织而成的有机板块。其中,确有许多使外部的人们大感诧异,难以置信的东西。那种“养身靠商人,恩情却结于水手”的人生形态衍生而出的吊脚楼与柏子的爱情恩怨,那种青年男女间以热情的山歌赢得对方欢心的恋爱方式,那种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形成的山民道德形态,如萧萧生子便不再发卖等等,都与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及内地社会大异其趣。沈从文确是有意突出湘西的地方性,仿佛要借湘西的原始神秘性、特异性来完成作品的构图。这些人生现象对于中国社会的普遍性来说,它们是特殊的。但对于包括湘西在内的广大西南地区,它们又是普遍的。从特殊见出普遍,既带着特异性,有具有现实性,这是沈从文小说意境描绘的重要特征。

沈从文小说中的这种原始神秘性是通过普通人即“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与交往表现出来的,是风俗画,是人情小说。他要从这平凡的人生现实中,探索“乡下人”的生命形式,表现他们的生命个性,在他们身上,优美与凡庸交叉,道德状况的健康纯朴与理性世界的原始蒙昧并存。

二、浓郁湘西地方色彩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和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1.描述性的名词蕴含有大量的湘西民俗文化。翻开他的小说,简直是湘西民俗大展览:船渡、吊脚楼、晒楼、边城……而且其常使用的名词中,如果不太懂湘西方言的人还不太能理解其中的味道。比如:地保的好心肠的的确确全为的是替阿金打算。他并不是想从中叨光,也不想拆散鸳鸯。……好管闲事的脾气,这地保平素虽有一点,也不很多,恰恰今天他却多喝了半斤“闷胡子”,吃了斤“汪汪叫”。其中“叨光”意即管闲事;“闷胡子”是指一种地方粮食烧酒,而“汪汪叫”则是狗肉代称。在他的小说中,“大老”“二老”“三三”等对小孩子的称呼,在湘西是普遍的;“过路”(路过),“泡坏”(淹死),“走脱”(逃掉),“标”(漂亮),“精怪”(妖怪)等词,是湘西的“土产”。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也是地方化的。

2.人物对话颇多巧妙的比喻和湘西人惯用的语汇等话语方式。使用比喻句是沈从文擅长之处。他可以把老船夫比作“正经、大方的楠木树,稳稳当当地活到这地面上。”又如:《萧萧》里“萧萧嫁过了门,做了拳头大丈夫的小媳妇,一切并不比先前受苦,这只看她一年来身体发育就可明白。风里雨里过日子,象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这小女子简直是全不为丈夫设想那么似的。一天比一天长大起来。”这里将日渐发育的萧萧比作风雨里成熟的麻,那种大枝大叶以及蓖麻籽晚上脱落的“毕勃”声仿佛清晰可闻。这类语言虽显新奇,却根植于湘西的生活土壤。在乡情乡韵中追求语言的新颖,展示了沈从文令人赞叹的丰富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表现出了作家在文学语言上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3.借助谚语、俗语、民歌、民谣、民间传说等,使人物形神并茂,个性毕现。沈从文的作品“俗谚俚语”使用很多,如“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走得好”(《边城》),“两手一肩,快乐神仙”(《贵生》),“火是各处可烧的,水是各处可流的,日月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边城》),“货到地头死”(《人与地》),“伸手不打笑脸人”(《买橘子》),“人有千算,天有一算”(《传奇不奇》)等等,都被作者信手拈来,巧妙地运用在小说当中,二者相得益彰。

总之,浓郁湘西色彩的语言、逼真的自然景物和独特的社会风俗融为一体,正如雨果评价莎士比亚那样,作者“把整个自然都斟在自己的酒杯里”。沈从文的小说字里行间流动着湘西之水的自然韵律,这源于家乡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耳濡目染,也出自审美境界的自觉追求。

三、如诗如画、古朴典雅、通俗易懂

1.语言平实而不失诗意和蕴味。如《边城》中有这样一段话“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下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这些语言既朴素、洁净,更具有一种古典的唯美,精采的使人如同目遇,给人以一种诗情画意之感,那么美妙、清新。又如:沈从文在《边城》中的一段景物描写:“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白白小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有可沽酒。”作者在这里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单纯的自然风光。试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该是多么单纯、惬意、无忧无虑、与世无争、宁静自足,短短几句话,作者运用他那舒缓从容的叙述节奏,那种真切而又含蓄的抒情姿态,为我们勾画出一幅世外桃源的美丽景画。

2.通俗易懂的语言营造的每一个意境都充溢着美丽与宁静。如《边城》中老船夫与天保的一段对话:“大老,听我说句正经话,你那件事走车路,不对;走马路,你有份的!”那大老把手指着窗口说:“伯伯,你看那边,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竹雀在那里啁!”他们的对话具有典型的湘西语言风格,充满泥土气息,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感受;既含蓄又意味深长,使读者清晰地感受到老船工和大老的内心深处微妙的变化。这真是“在素淡之中自有明澈的光辉,质朴之中自有蕴藉隽永之情致。”

四、源于生活、朴实传神,又富于隐讳色彩

1.源于生活、朴实传神。沈从文先生是怎样从生活场景中真真切切的展示湘西的风情画卷?答案很明显,那就是源于生活而又朴实传神的语言的运用。我们就从下面这段中寻找一点答案。“小溪流下去,……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 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 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边城》)“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比水山相拥更具神韵、“一篙不能落底”、 “ 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比清澈见底之类的词更能说明问题。 “心中不安”、“一一拾起” 、“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再普通不过的词语有相当的塑造力,将民风的纯朴富有感染力的流露出来。

2.隐讳艺术, 讳莫如深。沈从文小说语言的隐讳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沈从文对生理的隐讳,使他的小说总是能很巧妙地消除读者的尴尬,对隐讳的运用也体现了他对人性的关怀与怜惜。 看下面的两段文字:“年龄在这个神工打就的身体上,增加上了些表示‘力’更像男子的东西,应长毛的地方长了茂盛的毛,应长肉的地方添上了结实的肉,一颗心,则同样因为年龄所补充的,更其能顽固的预备承受爱与给予爱了。”(《龙珠》)“这女孩子身体既发育得很完全,在本身上因年龄自然而来的‘奇事’,到月就来,也使她多了些思索,多了些梦。”(《边城》) 沈从文小说中的语言一向是实实在在能明明白白的表达内容的,可是到了要表述身体变化的时候竟用起了模糊的语句。当然这些看似模糊的语句也并不影响表情达意,人人都知道“应长毛”、“应长肉”的地方是哪些部位,“到月就来奇事”也没有人不明白指的是什么。另一方面是沈从文对于性描写过程中的隐讳。对于性描写的 “讳莫如深”沈从文是通过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实现的。 “经过龙朱的指点,结果是多数把女子引回家,成了管家妇,或者领导到山峒中,互相把心愿了结。”(《龙珠》)“她要他当真对天赌咒,赌过了咒,一切好像有了保障,她就一切尽了他。到丈夫返身时。手被毛毛虫螫伤,肿了一大片,走到萧萧身边。萧萧捏紧这一只小手,且用口去呵它,想到刚才的糊涂,才仿佛明白自己做了一点不大好的糊涂事。”(《萧萧》)

不难看出,沈从文对于的隐讳语言比对身体的隐讳还模糊,在他的小说中性甚至到了几乎隐藏的地步。但他的小说从不回避性这个问题,相反他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达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只是他用了一种更加唯美的语言表达。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沈从文小说的语言不仅古朴典雅、蕴藉隽永,而且富有隐讳色彩。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根植于湘西的生活土壤,具有浓郁的湘西地方色彩,营造出鲜明而独特的艺术意境。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真不愧是上世纪文坛的领军人物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2]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胡钢,王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M].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4]钱理群,王风,贺桂梅.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小说语言特征范文2

关键词:汉语诗性;汉语意合性

语言都具有一定的诗性特征,文学语言更是如此。语言的诗性指“具有暗指来说出的东西,从而使个人独特的东西得到他人理解的特点和功能”。语言也都具有一定的意合特征,语言的意合特征指“用最经济的词语、最凝练的格式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深层语义”。对汉语诗性的讨论,在今天已成为国内学术界令人关注的热门话题。而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对汉语意合性的研究也可以说是方兴未艾。但以往学者对汉语的诗性特征的讨论大都就集中在文学、美学和哲学等学科领域,而对意合性的研究更主要集中在语言学领域。本文则试图沟通文学和语言学这两个学科领域,将汉语的诗性和意合性进行一番比较,让人们看到汉语的诗性与意合性的天然的契合关系。理解了这种天然的契合关系,我们就能明白有关汉语诗性和意合性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说。其它语言也当然有其诗性,但为什么汉语的诗性特征格外突出,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讨论?为什么汉语比起其它诸多语言来说更具有得天独厚的诗性特征?这是与汉语的得天独厚的语言条件——其语法的意合特点分不开的。同样,其它语言当然也有一定的意合特征,但为什么独有汉语的意合特征是如此的显明突出被人津津乐道?这又是与汉语对诗性能够得到自然方便的表达有密切关系的。如果仅仅从文学的角度来论说汉语的诗性,无论如何都有一种欠缺卖征和虚无缥缈的感觉;同样,如果仅仅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明汉语的意舍特点,也同样让人感到意犹未尽,美中不足。通过二者的对比,我们将会看到,它们简直就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相依为命的共生共荣体。

汉语的诗性特征,虽然在个别细节上不同的人会有些分歧,但大体上有了比较公认的结论,张世英用诗的语言特征来说明汉语的诗性特征,我们认为比较有代表性。他把汉语的诗性特征概括为四个特点:言约旨远;象征性和暗喻性;画意性;音乐性。我们将其进一步整理成:简约性;象征性;画意性;音乐性。“言约旨远”,其实主要指“言约”,也即简约性,因为“旨远”可用象征性概括。又因为暗喻性本质上也是象征性,所以我们把第二个特点“象征性和暗喻性”都通称为象征性。同样,汉语的意合特征到今天虽然也有不少分歧意见,但大体上来说,其主要方面还是得到大家公认的,我们姑且把汉语的意合性概括为三个特点:形象性:简易性:顺序性;音乐性。成中英深刻地论述了汉语是一种形象语言。郭绍虞则对汉语的简易性、顺序性和音乐性进行了深刻的论述。我们认为这四个特点比较集中地说明了汉语的意合特征。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汉语诗性的其中三个特点与汉语意合的其中三个特点的一致性:简约性对应于简易性;象征性对应于形象性;两个音乐性自然是对应的。只有诗性的画意性和意合的顺序性好像看不出直接的对应关系。其实它们也是具有内在的联系的。

诗性的言约旨远是指,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中国文学从古至今都是这样主张的。所谓“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语少而意广”、“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王充《论衡》)、“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责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刘大櫆《论文偶记》)、“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文心雕龙》)。古人对言简旨远可谓推崇到了极点。鲁迅说:“写完文章后自己至少要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有人说:“我喜欢简单的诗,因为我们的生活太丰富了,也太复杂了,我们为什么要把诗歌也弄得如此复杂呢?诗歌并不需要繁复的意象,所以我赞成诗歌‘越简单越好’的创作观点,越简单越能写出好诗。”他们都主张写诗作文要追求言约旨远、言简意丰,这其实也是对汉语诗性语言的追求。

诗性的言约旨远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形式载体——语言文字上,那么,中国文学的形式载体又是怎样的呢?申小龙指出:“由于尚简,汉语语词单位的大小和性质往往无一定规,有常有变,可常可变,随上下文的声气、逻辑环境而加以自由运用。”就是说,汉语语词没有性、数、格、时、体、态等等的形式限制,在句子的构成时,没有主谓一致的形式框架的形式束缚,为汉语的尚简提供了天然的保证和条件。相反,西方形态语言有一套繁琐的形式,即使尚简也不能彻底,正像潘文国所说:“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无论中外,诗人写作时无不惜墨如金。中国诗人可以把虚词芟除得一个不剩,而英语诗人只能徒呼奈何。写诗尚且如此,其他就更不用说了。”

汉语诗性中的象征性指以表示具体事物或具体实景的语言暗示象征深远的意境。法国当代着名哲学家李克尔认为:“语言的神奇性正是在于:语言是利用象征的特性玩弄‘指明——隐藏’的双重方向的运动的魔术——语言在‘指明’时就包含了一种新的‘隐藏’,而在‘隐藏’时又包含了再次指明的可能性。”口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象征乃是语言的诗性本质。综观中外文学史,可能没有哪一个民族语言能像汉语这样有如此复杂系统的象征体系:松柏象征坚贞,梅花象征坚韧,竹象征气节,象征孤标亮节、高雅傲霜。兰花象征高洁、典雅、坚贞不屈,等等。中国诗歌几乎每一首都浸润着象征意蕴。那么如此众多复杂的象征意蕴的表达又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文字的形式载体来实现的呢?我们认为,汉语诗性的象征性与汉语意合特征中的形象性是密不可分的。范军指出:“象征性思维有利于促进中国人体验、意会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抑制了信号化推理因素。中国传统的象征性思维,迥异于西方古代的逻辑思维,其实质是一种形象思维。”他进一步指出:“过去,人们往往将比喻和象征看作文学表现的手法,而忽视了它所代表的传统思维方式的深层意蕴。事实上,早在先秦时期,比喻和象征就不仅是文人学士自觉遵循、普遍采用的艺术手法,而且是思想家们借以完美表达思维、建构理论体系的重要手段。这说明,汉语诗性的象征性和哲学中的形象思维具有同构性,那么这种同构性是否可以延伸到作为它们形式载体的语言文字呢?事实的确如此,汉语的形象性早已成为不刊之论。成中英指出:“中国语言以形象为主导,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六书’就以象形或取象为主,当然也有象声,都是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模仿。指事也以形象一符号显示自然关系、模拟自然关系。会意则是对事态的复杂关系的显示,不是单纯的象形。这基本上决定了中国文字的形象性。转注、假借则是语义的延伸,是把象形文字的形象性延伸出去。语义的延伸也代表了形象的延伸。”语言文字的形象性和汉语诗性的象征性的密切关系是无可怀疑的。

汉语诗性中的音乐性指汉语在用简洁形象的语言表达尽量丰富深刻的象征性意蕴时所表现出的音乐特征。“诗的语言的画意性在于提供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的外在形象,使语言所未说出而又暗指的精神境界更具鲜明性,但仅仅画意性语言还不足以表达时间上先后之承续,不足以暗指精神境界的节奏性,这就需要语言的音乐性。”所以真正的诗性语言必然具有以节奏为基础的音乐性,单就中国古诗词而言,可以说,世界上很少有其它语言的诗歌的音乐性能与其媲美的,它们具有最多的音乐性成分:音节整齐、押韵、平仄、双声词、 叠韵词等等。实际上不但汉语的诗歌等韵文体是如此,其散文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也就是说 ,只要是通顺的汉语,即使语言使用者不去有意地去追求语言的音乐性,汉语也必然含有较强的音乐性。这正是因为汉语本身的结构组织就利用了节奏性等音乐成分,这也就是汉语意合特征中的音乐性。正像郭绍虞所指出的:“化长句为短句,有时再组成匀整的句式。不仅可以充分表达复杂的思想,同时也可以表达复杂的情感。并且再能使人在理解复杂的思想情感之外,同时体会到汉语音乐性的美感,以加深对于思想情感的理解。”申小龙的论述更为具体:“汉语句子的脉络与句子节律是浑成一体的。音步是节律的基础。汉语利用语词单位‘单音节’、‘孤立’的纯一特点,以单音词构成单音步。以双音词构成二音步,于是只须把单音词与双音词巧为运用,使之错综变化,也就自然造成了汉语的节律。”可见,汉语意合语言的音乐性与汉语诗性的音乐性是天然契合的。

汉语诗性特征中的画意性与其形象性是有密切关系的。画意性指,诗性语言虽然也仅仅是语言。而非绘画中的线条、颜色、人物的姿态,但这样的语言却具有触发人的想象和联系的特点,让鉴赏者在头脑中产生一幅生动的画面。但这种理解仍然是画意的浅层理解,而画意性的最深层理解则是指在形象和画面背后表达的深远意境。可见,只有形象语言经过匠心独运的构思和巧妙的安排后才能产生画意性。而汉语意合特征的顺序性恰恰说的就是“汉语不象西方语言那样为每个句子建造一个以动词为中心的空间结构体,而是以流动的短语形成一种具有逻辑天籁的心理时间流。”如《红楼梦》写刘姥姥初进荣国府,与王熙凤正说着话,“只听一路靴子响,进来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面目清秀,身材俊俏,轻裘宝带,美服华冠。”从逻辑上讲,刘姥姥忽听靴子声响,有个男人进来。她最关心的是“少年”,然后才看清楚他的服饰、身段、面目,可见汉语句子的流块建构确实具有一种心理时间的逻辑天籁。可见,汉语以时间流来按排语序为形象语言最大限度地追求画意性表达深远的意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世英,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2]徐静茜,汉语的“意合”特点与汉人的思维习惯[J],语文导报,1987,(6)。

[3]成中英,中国语言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A],中国思维偏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申小龙,语文的阐释[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6]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小说语言特征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从小句的判断标准入手,讨论了处于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是否小句,分析了宾语位置上一部分主谓短语能够成为小句的原因,探讨了影响宾语结构类型的动词语义特征,

一、引言

在汉语中,主谓短语做宾语的情况为数不少,对于这些做宾语的主谓短语是否小句,则是近些年来学术界不断讨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搞清楚判断一个主谓短语是否小句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在此试图解决下列几个问题;a、小旬的标准是什么?b、汉语中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是否小句?c、主句谓语动词的语义与宾语类型有什么关系?

二、小句的标准

1、小句是汉语语法基本的动态单位。汉语中最早注意小句层面并提出小句之说的是吕叔湘先生。吕叔湘先生是在他的重要的语法著作《中国文法要略》(1942)首次使用“小句”这个术语的。他此时使用小句这个名称是为了“述说的时候方便些”,并没有把小句当作一级语法单位:吕叔湘先生在他的另一部语法著作《汉语语法问题分析》(1979)中,认为小句是语言中基本的动态单位,小句的作用在于“可以沟通单句和复句,说单句是由一个小句组成的句子。”邢福义先生的“小句中枢说”(1995、1997)近年来在语法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邢先生认为:“小句是最小的具有表述性和独立性的语法单位。”也就是说,在具有表述性的语法单位中,小句是最小的语法单位。随后,储泽祥(2004)认为小句是汉语语法基本的动态单位。可见,小句也是应该具有句子的特征的。

2,句子的特征。句子的特征有哪些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句子是怎样形成的。语言的内容来自于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中的一个事态投射在语言中就是一个句子。句子不仅反映事态的客观属性,如参与者、时间、空间、进程、方式等,而且表现说话者的态度、情感,以及说话者对听话者的预期、要求等,从而带有各种不同的特征。每一种特征都体现了句子在语言交际中的特定功能。因此,我们主要考察五种句子特征:构件单位的完备性(即完整的论元结构),认知情态(在语言层面上就通过一些表示情态的词体现出来,如:可能、或许、必须等),体标记(体标记附着在谓语动词后,表示事态发展的正在进行性、完成性和经验性等,如:着,了、过等)、语气(语气在汉语中有时是通过语气词来体现出来的,如:吗、呢、啊、吧、的、了等)和独立成分(称呼语、某些插入语、感叹语等)。

3、小句的判断标准,因为小句具有句子的特征,我们就可以以一个结构是否具有上述句子特征,从而判断它是否是小句。所以,小句的判断标准是:

首先具有完备的论元结构,其次要有语气。这两条是必有的标准。认知情态、体标记和独立成分,则随小句的独立性的强弱可能带多带少。

4、小句宾语的判断标准。小句宾语就是指在句子中处于宾语位置上的小句。因为小句宾语是嵌入在一个句子的内部,是降格的内嵌小句。虽然这样的小句因为受到其前后某些特定词语的支配,成为特定的句法成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丢失句子单用时所具备的各种特征,但是,它仍然是小句。因此,小句的判断标准同样适合用来判断小句宾语。

三、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

1、小句宾语。首先我们来讨论处于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是否小句。看下面的句子:

(1)他私下寻思:老伙计,我这次一定能赢你!

(2)大娘亲热地对我说,闺女,你就把这儿当作自己的家吧。

这两个句子的宾语部分在形式上有独立语,有着完整的论元结构,在语义上主谓短语都各自表述了一个完整的意义。第(1)句还反映出了说话者的认知情态;第(2)句带有语气词。这两个宾语具有几个句子特征,单说起来也几乎不成问题,它们都应当是小句,所以这两个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都是小句宾语。

(3)姜维估计魏国的兵马夜里可能要来踹营。

(4)消息灵通的人士透露今年年底每个员工的工资大概能上涨百分之十左右。

这两句的宾语各自含有一个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反映出了说话者的认知情态,而且中心动词不缺少论元,有着完整的语义,可以断定它们都是小句。

(5)村里的人都很羡慕巧巧考上了大学。

(6)中学生们抱怨他们过着比驴子还辛苦的生活。

这两个句子的宾语虽然没有独立语、语气词,也没有反映认知情态的副词,但是它们都带有体标记,论元结构完整,表示了一个完整的语义,所以,这两个句子的主要动词带的也是小句宾语。

(7)党的纪律禁止领导干部的子女配偶进行商业活动。

(8)你不能断言他给她的所有信件都是有步骤的引诱。

可以看出这两个句子的宾语丢失了不只一个句子特征,不仅没有独立语、语气词和体标记,而且也没有反映出认知情态。但是,它们的中心动词该带的论元都带了,结合本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它们表示的语义相对完整,因此它们也是小句,只不过单说起来有些困难。

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主谓短语在宾语位置上由于受到句子的谓语动词的支配,成为动词的论元后,就被动词分配了一定的论元角色,从而成为小句宾语。

在此,要注意小句宾语中的主语省略。例如:

(9)老通宝打算¢再多赊几担桑叶来。

这句的宾语“再多赊几担桑叶来”中的动词“赊”的施事主语与主句的主语同指,并且在句子的表层形式中强制性缺省,也就是说,宾语位置上仍是一个主谓短语,由于小主语与大主语所指相同,小主语不可补出。这样的谓词性短语可以看作主谓短语的缩略形式,受主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影响,它也是小句。

那么,是不是处于宾语位置上的所有的主谓短语都可以被句子化,从而成为小句宾语的呢?

2、主谓短语宾语

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并不总是小句,例如:

(10)这个计划要经过领导批准,(方可执行。)

(11)你提出的问题值得大家探讨。

这两句中都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是宾语小句。显而易见,宾语部分没有独立语和语气词,也没有认知情态。主谓短语的动词的受事论元被指派作了主句的主语,使得宾语的论元结构不完整,整个宾语部分不能表述一个完整的语义,从而失去了作为内嵌小句的最基本的特征,故而,这两句宾语部分的主谓短语不是小句。再如:

(12)我军阵地猛烈的炮火延缓了敌人进攻,(为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3)他把公家的材料用于自己家装修。

这两句的宾语也是主谓短语充当的,不是小句宾语。因为“敌人进攻”在作了主句谓语动词“延缓”的宾语后,“进攻”就不能再带宾语了,导致了宾语动词受事论元的缺失,从而使得宾语部分的语义表述不完整,因此,“敌人进攻”不是小句。

通过分析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有的可以被句化为小句,成为小句宾语,有的只能是主谓短语作宾语。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说能否成为小句宾语,取决于主句的谓语动词的语义,即半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制约着该动词所带宾语的类型。

四、谓语动词的语义对宾语内容的制约

无论是小句宾语还是主谓短语宾语,它们都是主句谓语动词所指派的论元,都要受到主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制约,也就是说,主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制约着宾语的结构形式。

能带小句宾语的谓语动词都是具以下两个语义:体验性和呈现性。体验性就是能意识到一个事态就是语言的表达对象;呈现性就是能展示出一个事态内容。具有这两个语义特征的动词包括:心理活动动词、言说动词等。

这样的心理活动动词包括两类:一类是感知类,例如,看见、听见、望见、闻、观察、碰见、撞见、想、猜、寻思、琢磨、意识、考虑、估计、推想、盘算、感觉、明白、渴望、希望、忘掉、等;另一类是情绪类,例如,爱、恨、嫉妒、羡慕、佩服、喜欢、讨厌等。那些不具备这两个语义特征的心里活动动词不能带小句作宾语,例如,激动、惊吓、骚扰等,这类心理活动动词只反映施动者心里活动的某种情绪体验,不反映心理活动内容。

在语言层面上,心理活动动词具有将一个外在事态的意识内容反映出来的能力。这种反映只是心理活动主体的自身体验。人类还有将意识内容进行交流的需要,这种需要是通过言语活动来实现的,那么,在语言层面上就离不开言说类的动词。所以,那些能够反映一个事态整体过程的言说类动词也需要带小句作宾语,以满足表达的需要。言说活动是通过认知活动先将意识内容转化为言说内容,然后表述出来,因此,言说类的动词实际上在语义上也具有体验性和反映性两个特征。人类的言说活动不限于口头表达,也可以通过书面语言甚至肢体语言表达意识内容,故而,能带小句宾语的言说类动词包括典型的言说类动词,也包括引申过来的言说类动词,例如:说、问、告诉、命令、邀请、责备、讽刺、通知、断言、抱怨、表扬、称赞、答应、透露、描写、强调、商量、建议等。

其他语义类的动词只要具有体验性和呈现性的语义特征都能带小句宾语。因此,我们通过对一定语料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归纳出带小句宾语的动词的语义类。因为汉语动词的语义类无法穷尽,在此我们只统计出一些普通的语义类。

除了上面所列的心理活动类和言说类动词外,还有下列语义类的动词可以带小句宾语:

规定类:规定、注明、约定、暂定、禁止、限制、停止、制止等。

标志类:标志、代表、意味、指、等于、表明等。

求证类:测量、调查、比较、比赛、预计、预测、称、量、鉴定等。

能愿动词:敢、要、能够、可以、肯、情愿、愿意、懒得等。

小说语言特征范文4

论文关键词:风格翻译,关联翻译理论,直接翻译,交际线索

 

一、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翻译理论是基于关联理论发展出来的,格特(Gutt,1991)在其《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中将关联理论与翻译紧密结合起来,他对翻译的解释几乎可以刷新人们对翻译的宏观认识。格特主张用关联理论研究翻译,因为“关联理论从能力(competence)而不是行为(behaviour)的角度来看待交际,它试图具体说明人们大脑的信息处理机制在人际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因此,其范畴是大脑机制而不是语段本身或语段产生的过程。”[1]p20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两轮交际活动。第一轮:原作者是交际者,译者是受体;第二轮:译者是交际者,译语接受者是受体。可见,译者扮演着双重角色,他是信息传递的中转者。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交际线索,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Gutt指出: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intention)与译文读者的期盼(expectation)相吻合。[1]p195

二、直接翻译

(一)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

直接翻译相对于间接翻译,是Gutt在其《关联翻译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他是在Sperber和Wilson关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这一对重要概念。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理论,直接引语保留了原文所有的“表面语言特征”(superficiallinguistic properties)[1]p133,而间接引语则仅仅意在保留原文的认知效果。在直接引语中,除了原说话者的语音无法复制以外,说话者必须保留原话的每一个词,甚至句子的重音和语调,让听话者觉得仿佛是原说话者自己在说话。而且说话者可以不必理解原话也可以进行转述,如一个7岁的小孩子也可以用直接引语来转述非常深奥的古诗,而听话者可根据他的转述来理解古诗的意思,这也就是Sperber和Wilson所说的保留原文所有的“表面语言特征”论文服务。因此,直接引语是语言的一种描写性用法(descriptive use)。而间接引语则不同,他注重的是语言的阐释性用法,如在一定的语境中,英语的修辞性疑问句“Don’t you know him?”可以转述为陈述句“He said that he thought she knew the man”。总之,间接引语是对原话的一种阐释,是在保留原话的基本意义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语境需要,改变话语的表面语言特征,以达到原话的认知效果。

Gutt认为,间接翻译相当于间接引语,对原文的语言特征有较大的改动,一再保留原文的“认知效果的相似性”(resemblance in cognitive effects);直接翻译则与直接引语相像交际线索,它有赖于“语言特征的相似性”(resemblance inlinguistic properties)。但是,问题在于表达话语的风格特征的语言特性并不具有普遍性,因为语言特征不但因语言而异,而且同样的语言结构(如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并部电影具有同样的风格特征。所以Gutt认为,在直接翻译中,我们与其说在努力保留原文的全部语言特征,不如说是在保留这些语言特征为我们提供的“引导读者获得交际者本意的交际线索”。[1]p134

直接翻译的核心就是在于保留原文风格。当然,直接翻译意味着读者将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来推断出原文的风格特征,但这与关联理论关于读者用最小的努力达到最大的认知效果并不矛盾。因为Gutt强调的只是,必须让读者的收获“超过他们多付出的认知努力”[1]p148。

小说翻译是集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于一身,更多的是用间接翻译来达到语义的传达。但小说的风格特征则有赖于直接翻译,通过保留表现原语语言特征的“交际线索”,来向译语读者传达原文的独特风格。

(二)交际线索

“交际线索”这一概念是Gutt在论述直接翻译时提出的,他认为,交际线索指的是在翻译中,我们不能保留原文的全部语言特征,而是在保留这些语言特征为我们提供的引导读者获得交际者本意的线索。[1]p134例如:

(1)(a)The DEALER stole the money.

(b)Thedealer STOLE the money.

这两句子通过强调了不同的句子成分表达了不同的隐含意义。在一些没有同样的表达手段的语言中,只能译成相当于下面的句子:

(2)(a)It is the dealer who stole themoney.

(b)Whatthe dealer did was stealing the money.

Gutt认为,所谓保留原文的风格,就是保留这种交际线索,译语读者在原文设定的语境中取得与原文完全相似的阐释,从而取得最佳关联。

根据Gutt关于直接翻译的理论,原文的语义表征(Semantic Representations)、句法特征(Syntactic Properties)、音韵特征(Phonetic Properties)、客套语语体(Formulaic Expressions)、拟声词(Onomatopoeia)、风格词语(the Stylistic Value of Words)等都提供了表现其风格特征的交际线索。

三、小说风格的可译性

风格是一个涉及面很广而又十分复杂的问题,对于风格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风格是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有人认为风格是实实在在、通过语言显现在作品中的东西。在文学翻译中交际线索,风格是否可译又是翻译界多年来争论的问题之一。风格问题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译出风格是文学翻译的全部指归。[2]p81亚历山大泰德勒在他的《论翻译的原则》中说道:“在好的翻译中,原著的优点已经完全移注入另一种语言,从而使这另一种语言所属国家的人能够获得清楚的理解和强烈的感受,程度和使用原著语言的人相等。”[3]p105

在我国,茅盾是可译论的代表,1954年他在《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一文中指出: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4]p511

在关联翻译理论中,风格可以通过直接翻译保留交际线索的方法得到保留。通过保留原作中的所有交际线索,只要译语读者能利用源语作者所期望的语境假设,直接翻译可以让他们获得与源语读者一样的阅读效果。

四、《呐喊》译例分析

下面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及Willam Lyell的《呐喊》两译本中个别案例进行分析。

例1: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论文服务。[5]p24

Version 1: He couldn’ t squeeze anything out of him; he was already good andangry, and then the young fool would “scratch the tiger’s head”, so he gave hima couple of slaps.[6] p64

Version 2: …couldn’t squeeze a singlecopper out of him. Now that means Ah-yi is pissed off to begin with, right?Then the Xia kid’s gotta go rub salt in the wound by talking’ that kinda stuff.Well Ah-yi gave him a couple good ones.[7]p55

从这两个译文来看,杨戴译属于直接翻译,在他们的译文中没有出现勃然大怒、胆大妄为等解释性的语言,因为这些语言无法保留原文作者“老虎头上瘙痒”的语义表征。虽然scratchthe tiger’s head可能不会一下子让目的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一样的感受,但结合上下文,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可以根据明示推理而进一步扩大,通过保留原文的语义,译语读者既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付出少量的推导努力,又可以了解中文成语“老虎头上瘙痒”的内涵意义,而威廉译则稍逊一筹交际线索,而威廉译为“otta go rub salt in the wound by talkin’ that kinda stuff”则用一种阐释性的方法抹杀了原文的意象,将原本鲁迅先生对于红眼睛阿义这一人物愚昧的同情与讽刺夹杂之情化为乌有,因而在此译中,William的译文则失色不少。

例2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5] p6

Version 1: The fierceness of a lion, the timidity of a rabbit, the craftinessof a fox…[6]p45

Version 2: Savage as a lion, timid as a rabbit, crafty as a fox…[7]p6

在例2中,鲁迅先生用了三个连续的比较手法,实际上就描述了反动统治者的三种特征。他们像狮子一样凶残,像兔子一样胆怯,像狐狸一样狡猾。将统治阶级比作狮子就表现了他们“吃人”的本性;将反动统治阶级比作兔子,表明了是他们纸老虎,外表强硬,内心胆小;将反动统治阶级比作狐狸,则表明他们总是花样百出,阴险狡诈。但文中的语境告诉译者这句话语是狂人的内心活动,而不是普通人的想法。我们可以看到“狮子似的凶心”则完全是一个成功的明喻,而后面“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又变成了暗喻,表明了狂人说话并不像普通人一样很有逻辑性,作者通过明喻与暗喻的交替,将狂人的“狂”栩栩如生地显示在读者面前。译者就需要把握这种明示推理,将原语句法特征的交际线索以及表现狂人思想非逻辑性的语义特征的交际线索传递给译文读者,达到最大关联。杨戴译和威廉译都不愧为佳作交际线索,基本保留了原文句法特征的交际线索,但在保留语义特征的交际线索上似乎有所欠缺。笔者在杨戴译的基础上,大胆将此句子译为:Savage as a lion, timid a rabbit, crafty a fox. 目的是既保留句法特征的交际线索,又保留其语义表征的交际线索,从而使译语读者能像原语读者一样领略到原语的所有风格意义。

五、结语

关联翻译理论的直接翻译为小说翻译中风格再现提供了较强的解释力。译者在翻译前应充分考虑原语的语言环境以及文化因素,体会出原语作者的交际意图,通过保留原语中的交际线索为译语读者提供与原语读者基本一致的认知空间,译语读者可通过付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努力,享受到与原语读者一样的审美感受。当然很多时候准确把握原文的交际线索并非易事,因而译者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综合考虑原语表达法与原文语言环境、所处的时代背景、原作者的写作风格等方面,将这些因素整合之后才能准确把握原语的交际线索,从而在译文中再现原作风格。

参考文献

[1]Gutt, Ernst-August. Translation and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4.

[2]周仪、罗平.翻译与批评[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4]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6]Yang, Xianyi & Gladys Yang (Trans).Selected Works of Lu Xun [Z].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85.

[7]Lyell, William A.. Diary of a Madman andOther Stories[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小说语言特征范文5

关键词:俚语;特征;听者;说话者;社会语言学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Eble在她的著作《语言和社交性》中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俚语是话语者用来在某一群体范围之内或社会大规模的趋势下,建立或加强社会认同或社会凝聚力的千变万化的一系列口语化的词和词组。

俚语作为语言中最活跃、最生动和最自由随便的部分,它已经成为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已被广泛地使用在电影、电视、文学作品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正如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所说:“如果把语言比做君临天下的帝王,那么在金碧辉煌的殿堂里居然出来一位莎士比亚笔下的小丑式人物,堂堂入座,甚至挤身身于最庄严的盛典,这就是俚语。”它出身于大众之口,跳除了惯犯语言的框框,使人们能够不拘一格,畅所欲言。

一、俚语的社会语言学特征简要分析

在分析《诺丁山》中的俚语社会语言特征之前,让我们用更实用和系统的方式来对这些描述特征进行分类:

二、《诺丁山》中的俚语社会语言学特征分析

《诺丁山》讲述了两个有天壤之别社会背景的人相爱的故事。一个是世界著名的电影明星,如公主一般;一个是平凡的小书商,事业并不成功。然而他们确在伦敦的诺丁山邂逅、相爱。结果不是擦身而过,而是喜接连里。超现实,但是很精彩。一个很奇特的开始,虽然期间的过程一波三折,但结局很动人。诺丁山就象个文化大熔炉,葡萄牙、英国、牙买加、各色人种齐聚一堂,有富人也有穷人,让来自完全不同背景、有着极大差异的两个人兜在一块并能融在一起的理想之处。所以《诺丁山》中俚语的运用让人物对白显得生动、幽默、简洁、夸张又不失新颖性,从而体现出不同人物所属的不同阶级、职业、社会身份和地位。下面以《诺丁山》中的两处节选中的俚语为例分析其在作品中的社会语言特征。

下文[1]―[2]选段中是电影《诺丁山》(1999)中书店老板威廉,他的邋遢室友斯百克和他的朋友,典型中产阶级的伦敦人之间的对话。

在节选[1]中,威廉和斯百克在讨论一个水下面具。

[1] Willam’sHouse /Terrace.

威廉的房子。

SPIKE: There’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goggles, though.

斯派克:尽管潜水镜有点问题。

WILLIAM: No, they were, um...prescription.

威廉:是,潜水镜是有点问题,嗯……度数有问题。

SPIKE: GROOVY.

斯派克:妙极了。

WILLIAM: So I could see all the fishes properly.

威廉:那么我能彻底地看见所有的鱼了。

SPIKE: You should do more of this stuff.

斯派克:这种东西你应该多做点。

这段节选中包含了一个俚语groovy, 是英语普通用语excellent 好极了/妙极了的意思。尽管这是以前在年轻人中反复使用的俚语,但是过时的话语仍旧认为是有趣的,夸张的。 所以根据上文所描述的俚语分类标准,可以看出这个表达方式体现出了俚语的一些以说话者为中心的特征(即群组局限特征,口语化特征和时间局限特征);还有写以听者为中心的特征(即娱乐性特征和时尚性特征)。

节选[2]中是托尼和伯尼的对话。

[2]Tony’s Restaurant.

托尼的饭店。

BERNIE: Yeah, well, um, you know, it seems they’re...er, shifting the whole outfit much more towards the emerging markets. Um, and of course...well I was a total crap, so...

伯尼: 是,对,恩,你知道,好像他们……,把整个组织转移到新兴市场。恩,当然…我简直就是个废物,所以……TONY: A toast to Bernie...the worst stockbroker in the whole world.

托尼:为伯尼干杯……世界上最差的股票经纪人。

节选[2]中英文俚语短语 total crap 一方面具有俚语以说话者为中心的口语化和粗俗话特征;另一方面也具有俚语以听者为中心的深刻印象感和形象的特征。此类型的俚语通常被称作粗俗俚语短语,或说话者为给听者留下印象所使用的丰富多彩的禁忌语。

三、结束语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广泛地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往来,如果不了解俚语的社会语言文化特征,不懂得俚语的使用,就会给正常的交流造成一定障碍,甚至是误解。因而,对读者而言,要正确地识别俚语,必须在准确把握语境的基础上,丰富语言知识和熟悉文学所包含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曹旺儒.郑书云. 俚语的社会语言学阐释. 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徐大名.当代社会语言学[M].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3]张艳. 浅析英语俚语的特征与风格[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5).

小说语言特征范文6

关键词:儿童语言习得;内化;输出;语言习得特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25-02

儿童语言习得个案观察实验研究,通过长久的观察,能够收集到第一手可信的资料。这些资料对于了解人类语言的内部机制和外在影响因素都有积极的意义。对于语言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儿童语言习得领域的研究,言必称国外的理论,例举国外儿童语言习得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是令人沮丧的。鉴于此,笔者对儿童早期的语言发展进行了跟踪观察实验研究。现在将第一个研究阶段的内容整理分析,以供大家指正。

一、对儿童语言的观察和实验

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第15个月,这个阶段儿童的语言已经表现出了较为稳定的输出特征。对于语料的收集我采用了记录和录音的方式。记录的那些语料具有反复出现的特征。对于偶然的语言输出,也进行了记录。但分析主要基于那些反复出现的语言现象。这些语言现象是儿童已经内化了的语言。这个阶段儿童语言输出有两个特点。

1.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输出:在交际中,往往表现为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共用。比如招呼语的习得,在8个月大时,就表现出稳定的以“嗯”来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之后,几个月内,在交际的过程中,学会了说“爸爸”、“妈妈”、“爷爷”、“阿姨”、“妹妹”等。

告别语的习得,就是“再见”,同时学会了使用“摆手”这个非言语行为。请求言语行为的习得,在1岁以后,主要用来提出一些要求。在发出“嗯”时,同时用手拽你的衣服。拒绝言语行为的习得,最早在11个月时,学会了“既要”,注意这个词是“不要”的意思。后来,在十三个月时,慢慢地改为“不要”,但有时还会说“既要”来表示拒绝。“要”的使用要比“不要”晚2个月。这个阶段,儿童学会了摇头表示不要。但点头主要是用来和别人打招呼。(在摇头表示不要之前,摇头的动作主要是表示高兴)

2.以娱乐为目的的语言输出:这种输出,往往体现出儿童语言发展的超常规现象。比如说,在15个月时,儿童有一天突然冒出来一句让大家感到很惊讶的句子,“嗨哟嗨哟拔不动”,这个是《拔萝卜》儿歌的一句歌词。我观察了几次,发现儿童都是在心情很愉快的情况下,才会说这句话,而且没有什么交际目的。所以体现了儿童语言习得的非阶段性特征。还有儿童打电话,儿童打电话时只是假装在打电话,会说“喂”加上大人听不懂的两句话。这个阶段,儿童的输入就是日常生活中,大人所用的语言和儿歌,还有专门教给他的数字和称谓、人物关系。对于儿童所掌握的语言,但是从不说出来的,我进行了实验,具体如下:比如说,指令1:在睡觉之前,我说:“亲一亲爸爸/妈妈”。他会按照指令来完成,但很勉强,我们称“假装亲了一下”,就是发出亲的声音。指令2:在和其他小朋友游戏时,我说:“抱一抱妹妹”。他会按照指令来完成。以上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对于周围人常用的语言已经掌握,只是由于一些原因没有说出来。

三、儿童语言习得的特征

儿童语言习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内化的知识多于输出的知识。由以上的试验可以看出。理解的话语多于说出的话语。对于语言有较好的理解能力,但输出能力还比较有限。主要是使用一些每日常用的交际语。

2.总体是有规律的,但表现出一定的非阶段性特征,主要是语言的超常规发展。规律性主要体现了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语言发展能力,与其他的研究人员的结果基本一致。但也有一些非阶段性特征。

3.交际时,语言与非语言能力得到了同步发展。这说明,儿童母语语言能力发展,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交际中是同步提高的。

4.在语言输出时已经能够正确地使用语调。比如,打电话时说“喂”用的是升调;在说“不要”时,是较为平缓的降调。这时他的心情比较平静。在说“既要”时,是非常急促下降的降调,这时他的心情就很不高兴。

5.字母发音的习得有一定的顺序,体现了由简到难的过程。最先发出的是元音“a”。在数数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以“s”音开头的“三四、十”晚于“五六”,“五六”又晚于“一二、七八”。(在这一二、三四等放在一起,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连起来教的)因此“s”音的习得是相对较晚的。但“四”和“十”的平舌音和翘舌音还没有进行区分,并且目前儿童的发音也没有后鼻音等较难发出的音。

四、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

从儿童语言输出的表现看,笔者发现儿童语言习得早期主要受如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环境。儿童输出的语言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这个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证明。比如,儿童较早学会的一个词,晚于“爸爸”、“妈妈”,但早于其他的词汇,是“挖挖机”这个词(就是工地上的挖掘机)。这主要是因为学校每天的工地建设,挖掘机甚至晚上都在做工,对儿童影响很大,儿童在白天喜欢看挖掘机做工。这个算是儿童语言习得的一个异常词汇。体现了环境对儿童语言习得强大的影响力。儿童没有学会说小猫小狗,这主要是因为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没有这些小动物,儿童也没有学习的载体和表达的需求。这也体现了儿童早期的语言学习比较直观。

2.兴趣和模仿。语言现象本身的趣味性、韵律性,会刺激儿童的学习兴趣。也就是儿童对语言的学习有很大的娱乐目的。比如,儿歌的学习,促使儿童超越自身的语言能力。还有数字的学习,看似无趣,如果放在舞蹈里,宝宝就很乐意学习。比如说,“一大大,二大大,三大大……”还有打电话,宝宝天天看大人打电话,有很强烈的模仿欲望。模仿还体现在其他行为层面上,如用筷子、跳舞、系鞋带等。

3.社会交往和教育。儿童在较早的阶段在成人的指导下,就表现出了较好的交际能力。比如说,招呼语的使用、拒绝语的使用、告别语的使用等。儿童交际语的习得或者说是语用能力的提高是个逐步的过程,从母语习得来看,语用能力是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而提高的。而儿童早期学习语言的过程,主要是由成人反复示范的结果。比如说“挖挖机”的学习,是成人在儿童对那个物体非常感兴趣的情况下,给他说了那个是什么,只不过,“挖掘机”被简化成了“挖挖机”。

小说语言特征范文7

P键词:流行小吃;名称;语义关系;文化传播

事物名称是人类命名世间一切已发现或其意识中所存在事物的符号,这些符号是人们对它们所代表的事物进行有效区分的标识,从而使人类能够在交际中顺利使用它们而不会产生误解。事物名称和文化息息相关,它既是命名者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及其心理文化内涵的体现,又是对所命名事物文化内涵的体现。这一点同样适用于饮食名称,因为“能够为听众敏感捕捉到、易于理解的恰恰正是反映流行小吃的饮食文化词语”[1]。从语言的角度出发,除结构为单纯词的食物名称如可口可乐、肯德基、沙琪玛、饽饽等,其他食物名称的语言构成成分之间有动宾式、主谓式、偏正式、并列式、附加式、重叠式等结构方式,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语义关系。这些语义关系的存在,为食物名称的被接受和被记忆提供了名称方面的便利,同时也为宣传该食物所含有的文化现象进行了不同层面的传播。

以流行小吃的名称为例,其内部语言成分不仅在结构及语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而且其语义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性,向大众揭示其特质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即是说,流行小吃之所以能够流行,不仅仅是它的原料及烹制方式富有特色或者是价格比较低廉,它在名称方面也具有能够流行起来的特质。

一、流行小吃名称中内部要素的语义关系

主谓结构是汉语中词和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非常重要的结构类型,按照结构中名词性词语和动词的关系往往可分为施事、受事及中性三种语义关系。但与一般主谓结构的施受关系不同,流行小吃名称内部构成要素在主语及宾语语义上主要存在受事和中性两种,体现出了食品原料的非能动性特点。

(一)受事语义

在主谓结构类型的流行小吃名称中,很少有代表制作者本人即施事者的语言成分出现,能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上的成分一般都为流行小吃的原料,如“黄焖鸡”“牛肉泡馍”“虾爆鳝”“辣炒蛤喇”“鸡翅包饭”“小鸡炖蘑菇”等流行小吃名称中的“黄”“牛肉”“虾”“辣”“鸡翅”“小鸡”即为受事主语,它们是其所在名称中动词的承受者,在命名者眼中,这些原料是该流行小吃中的核心原料,故将其放置于主语的位置。就宾语而言,这些名称中的“鸡”“馍”“鳝”“蛤喇”“饭”“蘑菇”为受事宾语。显然,同时具有受事主语和受事宾语两种成分的流行小吃名称中,包含了两种主要的构成原料,使其名称类似于简要说明书,便于大众在众多的流行小吃中,能够迅速将其辨别出来。

流行小吃名称中,也有只存在一种原料且其语义为受事的名称。如“烤冷面”“炒肝儿”“烤面筋”“拔丝地瓜”“涮牛肚”“熏鸡”“卤鸡”“爆肚”“炸土豆”“炸串”中的“冷面”“肝儿”“面筋”“地瓜”“牛肚”“鸡”“肚”“土豆”“串”等。这部分流行小吃名称之所以只出现一种原料作为受事成分的现象,是因它们的确只由一种原料构成。

“在中华饮食文化系统中,成品菜的命名或是以形命名,或是以意命名,或是以原料和烹饪方法结合命名”[2]。上面所言含有受事语义的流行小吃名称,都是第三种类型,即其名称是原料和烹饪方法的集合体。也就是说,每一个存在受事语义关系的流行小吃名称,内部必定存有一个体现其制作特征的动词,如“烤面筋”中的“烤”“拔丝地瓜”中的“拔丝”。这种烹饪方法和原料在名称中的和谐搭配,因其简洁易懂性,故具有亲民的特征,很容易让大众接受。

(二)中性语义

所谓中性语义,即是结构中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上的成分和结构中的动词不存在施受关系,仅仅是作为一个当事者存在。如“煎饼果子”中的“煎饼”“肉夹馍”中的“馍”就是中性主语,“煎饼果子”为“煎饼卷果子”的简称,虽然它也是一种食品原料,但其是被制作者作为工具,承载了将鸡蛋、果子等原料卷为一体的功能。故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表工具意义的特殊中性主语。“肉夹馍”中的“馍”同样也是中性宾语,作为食品原料,它的功能之一是将肉夹起来,以便食用。即是说,在流行小吃名称中类似于“煎饼果子”“肉夹馍”中“煎饼”“馍”这种食品原料的存在,由于其担负了其他食品原料不具有的功能,故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中性主语或宾语。类似的还有“石屏烧豆腐”“腾冲大救驾”“老昆明烧饵块”“端士街卤饵丝”中的“石屏”“腾称”“老昆明”“端士街”,这些主语表示地点,和名称中的动词并没有施受关系;“法式h苹果”中的“法式”则特别点明“h”的方式,和“h”并没有施受关系。

流行小吃名称中的这种受事语义和中性语义关系的存在,是由流行小吃为了满足大众的饮食需要而决定的。流行小吃的消费人群主要为中下层,这部分消费群体在选择流行小吃时着重点不但在其物美价廉的特征上,还在其名称的简洁及其通透性上,若像“青龙过江”“母子相会”“火山下大雪”等一些食物名称通过文字展现所谓的意境,显然与特定消费人群的需求欲望相悖,自然是无法成为流行小吃的。

二、流行小吃名称内部要素的语义分布特征

流行小吃名称内部要素不仅在语义关系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在语义分布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征,统而言之,主要是把流行小吃特征、人们兴趣点及原产地作话题,也就是将这些要素作为名称的第一个组成要素。

(一)把能满足食客兴趣的特征作话题

流行小吃一般为街边摊或街边小店,主要集中在学校及商贸地带,这两个地点决定了某种流行小吃想要在众多的流行小吃中被食客迅速注意到,就必须明确地把其具有吸引性的特征放在名称中最明显的位置,即话题或主语部分。如“肉夹馍”中的“肉”即是这种流行小吃最明显的特征。根据目前的市场,去任何一家饭店,稍微带点肉的菜肴,其价格一般都在15元以上,而“肉夹馍”的名称主要点明了其特征即是有肉,既能满足食客的饮食欲望,又因其比较低廉,一般为3.5元左右,普通食量的人通常2个就可以,故能满足大多数人的消费需求,这也正是肉夹馍能够得以全国流行且一直兴盛的原因。“煎饼果子”“蛋炒饭”“鲅鱼卷煎饼”“鸡蛋灌饼”等流行小吃的名称显然都具备同样的特征。

(二)把流行小吃原产地作话题

流行小吃通常都是地方特色小吃,由于其地域特色鲜明,在食品原料及制作方法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如“北京炒肝”“扬州炒饭”“石屏烧豆腐”“腾冲大救驾”“老昆明烧饵块”“端士街卤饵丝”“秦川烩麻食”“关东煮”等,都是极富地域特征的流行小吃。如上文所言,流行小吃的分布地域有着特定性,外地人若不是事先有所研究,很难找到其所到地域的特色小吃,如此,供需双方都没有得到满足。在交通便利、市场成熟的时代,这种特色小吃往往都会走出其原产地,进入更大的市场,此时若在其名称上标识原产地,对食客而言就有一种不出门也能吃到其他地域特色小吃的满足感。久而久之,随着其市场广度的延展,这种特色小吃也就成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为广大食客所熟知的流行小吃。

三、流行小吃名称语义的文化传播作用

语言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交际而生,名称同样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以及生活需要而生,流行小吃名称所具有的语义类型及其语义分布特征绝不仅仅只是为了区别于其他食物名称,而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易于大众迅速抓住其核心要素以及便于地域文化的传播。

(一)易于大众迅速抓住其核心要素

恰当的言语表达形式能够将流行小吃吸引大众的核心要素准确揭示出来,以一种极其简练、别致的语言形式挑起大众的消费欲望。所以在为流行小吃或其他食物命名时,人们总是习惯将其最能抓住大众注意力的特征突出。这种表达欲望,使得流行小吃的名称在结构上虽然合乎汉语常规,但是在表意方面就具有了个体及特异感。如“生煎锅贴”的特点在于其向食客强调的是“煎的生锅贴”,也就是现做现卖,透露出了其新鲜性的特征。同样,“黄焖鸡”则是将该小吃中原料“鸡”的特征向食客做了预先说明,即这里的“鸡”是黄喙、黄爪、黄色羽毛的三黄鸡。“黄焖鸡”将“黄”提前,正是为了强调所用为三黄鸡,可谓是别出匠心。

(二)便于地域饮食文化的传播

对地域饮食文化的传播,是流行小吃名称所具有的一个功用。不难发现,有很多流行小吃的名称直接带有其原产地的名称,如“德州扒鸡”“朝鲜族冷面”“杨家吊沪饼”“宜宾燃面”“洪江鸭血粑”“周村烧饼”“嘉兴粽子”“湖南臭豆腐”“哈尔滨红肠”“延吉冷面”“四川麻辣烫”“十八街麻花”“逍遥镇胡辣汤”“烟台焖子”“岐山臊子面”“陕北苦菜”“汉中米皮”“兰州拉面”“天水凉粉”“南京小笼包”“杭州虾肉小笼包”“湖州大馄饨”“歙县豆腐脑髓”“孝感麻糖”“常德米粉”等。这些流行小吃名称多在早餐店及一些小吃店中出现,在让食客享受到与众不同的食品时,也让食客感受到了其名称所富含的地域文化特征。因为食客选择这些带有地域名称的流行小吃,一是为了满足其想尝试不同地域特色饮食的欲望;二是在食用时,自然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所了解的该地域的其他情况,再兼以有些小吃店专门配有该流行小吃的起源故事,由此使流行小吃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知道,地域饮食文化能够“使饮食呈现出缤纷多彩、构思巧妙的形态与菜系”[1]因此,流行小吃在名称中嵌入的地域饮食文化特征,能够使其所代表的地域饮食文化得到迅速传播。

(三)对中国烹饪文化的传播

与中华色香味俱全的饮食文化相配的是独特的烹饪文化,这一点在流行小吃的名称中也有所体现。如“油泼辣子”“烤冷面”“关东煮”“炸油馒头”“卤煮火烧”“蛋炒饭”“羊肉泡馍”“醉虾”“涮牛肚”“小鸡炖蘑菇”“生煎锅贴”“蛋烘糕”等流行小吃,其名称中直接点明了它的制作方式。同样的食品原料,不同的烹饪方式做出的口感及外形是不一样的,流行小吃名称中之所以直接出现烹饪方式,正是明确地告诉食客其本身的特质之处,以便于食客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流行小吃的名称就像文章的标题一样,属于点睛之处。名称是否新颖、是否能够在最简洁的语言形式下为食客提供最大的信息量,是食客能否选择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一种食物要想成为流行小吃,无论在其原料、烹饪方式还是名称上都需要策划,如此,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进而在餐饮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美雨.语言文化视域下的子弟书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190,183.

小说语言特征范文8

鉴赏人物形象,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分析文学作品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可以按照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 了解时代背景。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分析时代特征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鲁迅的小说《祝福》,时代背景是封建社会,这使得包括柳妈在内的人都有着对寡妇的鄙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这就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 把握故事情节。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了人物形象。

3. 品味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语言描写要注意透过语言把握人物性格,了解人物的地位、身份、经历、教养、气质等。

4. 分析动作描写。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行动是统一的,性格决定行为,行为表现性格。分析人物的行动,要关注人物做了什么和他为什么这样做,要能透过人物的行为变化,把握人物的精神境界、气质、情感,理解人物内心深层的矛盾。

5. 理解肖像、神态描写。人物的音容笑貌,体态服饰等不仅能反映人物的外形特征,而且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小说的肖像描写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弄清作者是如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来揭示人物内在的思想性格特点的;二是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性格的变化中来进行肖像描写的。

6. 把握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写,或展示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间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应等侧面烘托。

7. 抓住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能真切、细致、生动、深刻地体现人物精神世界的本质特点。把握细节描写,要注重分析细节的内容以及与细节前后照应的情节特点等。

高考对人物形象的考查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概括文章刻画的人物形象特征。②简析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③文章是如何描写某个人物形象的?④文章中的几个形象有何异同?作者有何用意?

答题范式:主要事件或主要内容+人物性格特征+代表的类别。

即:文章记叙(描写)( )内容,表现了人物( )性格,刻画了( )形象。

【教材链接】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曹雪芹的长篇章回小说《红楼梦》。

学习这篇小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分析人物的形象,我们以王熙凤为例,简要介绍如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1. 在时代背景中了解人物性格。小说发生的背景是封建社会末期。这个封建大家庭制度严明、等级森严。而王熙凤是贾府的实际掌权者,她既是贾府的维护者,又是贾府的破坏者。她紧抓权利不放,维护贾府的既有制度和表面繁荣;同时又中饱私囊,当贾府的蠹虫,是这座大厦倒下的最可怕内鬼。

2. 在人物关系(家庭地位)中把握人物性格。王熙凤有着特殊家庭地位,她是荣国府长房贾赦的儿媳妇,又是二房贾政妻子王夫人的娘家侄女。所以使得她玩弄权术,巴结逢迎,飞扬跋扈。

3. 从人物具体描写中体会人物性格。小说对王熙凤进行了外貌、语言、神态、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她的形象特征。比如外貌,全身上下珠光宝气可见其庸俗,三角眼、吊梢眉可见其两面三刀、玩弄权术;语言描写中的“我来迟了”“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等体现了她的巴结奉承、飞扬跋扈等;再如神态描写,“用帕拭泪”“转悲为喜”表现其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性格等等。

【问题探讨】

1. 文章从哪几个角度描写了林黛玉的外貌?这几个角度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征?

2. 文章是如何描写黛玉进贾府后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的?体现了林黛玉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说语言特征范文9

一、环境

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很易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常见的命题方式:1、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2、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3、小说几次写到“某某景物”,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1、自然环境,要善于从时间、地点、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出对主题的烘托作用。

2、社会环境要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根源。

3、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一些套话):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某种气氛;⑤推动情节发展。

二、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常式题型

(1)全篇情节分为哪几部分,试简要概括。如安徽卷《茶垢》第8题:“这篇小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请简要归纳。”

解题思路:

①抓住小说里的人、事、物及其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②理清情节发展线索,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

(2)分析小说的部分内容在全文所起的作用。如08年浙江卷《乌米》:“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

情节是为刻画人物性格、推进小说矛盾冲突、表现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我们要把这三点交织起来考虑,才能更好的把握情节。

情节的作用一般为四点:首先是在结构上的作用:一就开头部分来说有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二就全文来说前后照应,使结构紧密、完整的作用;三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引起读者思考和回味的作用;四是线索作用。其次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再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人物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

题型:①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品质;②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人物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社会意义)。

解题思路: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特别是那些“以小见大”的细节,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第四,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四、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常见的命题方式: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2、这篇小说反映了一个怎样的主题?3、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一个那样的主题,你怎么看?4、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5、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情节与环境追问人物性格命运形成的原因。

五、品味语言特色

1、解答这类题的方法:①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②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2、语言描写的作用:有表现力、感染力,凸现人物性格,突出主题。①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②作品和作者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六、鉴赏写作技巧

小说语言特征范文10

?[关键词] 最简方案;显性单纯致使句;特征传承假说;空虚指代成分假说 ?

显性单纯致使句指的是句中含有致使动词有且只表达致使义的句式。关于致使动词或致使义学界曾有误解。把显性单纯致使句归入兼语句的范畴且对兼语句按照兼语动词的使令度进行分类[1][2]便是误解之一。因为没有了结构的依托,兼语动词的致使义便无从谈起。比较以下句子:

例(1)[wb]a. 团长命令战士。

[dw]b. 团长命令战士出发。

两句中同一个动词“命令”,本义是一样的,只是b句中比a句多了一种致使的含义,这完全是由于结构的不同而产生的。而把这种依据结构而产生的意义划入词汇本身的义项范围是不合适的(当然我们并不就此否认词库中不含表示致使意义的功能词项)。针对本研究而言,我们把那些本身含有致使义且在特定句式中只表达致使义的动词称之为单纯致使动词,由此构成的句子称为显性单纯致使句?①。在现代汉语中典型的单纯致使动词有“使,叫,让,要”等,如下例所示:

例(2)a. 这件事使/让/令我很难堪。

[dw]b. 这个问题叫/令/使人摸不着头脑。

[dw]c. 老师要/让/叫我马上完成作业。

显性单纯致使句在文献中也被叫作使动句,使令类句,使叫让句,兼语句等。由此也产生了不同的研究方案,比较典型的有“ecm”(例外格赋值)说[3]和“rtoo”(提升至宾语)说[4]。这些研究能够以先进的mp理论为框架,综合运用特征核查、语段推导等手段进行分析,为我们开拓了新的视野。然而他们的研究仍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说句中是否有空语类存在目前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如果有在句中起什么作用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我们的研究首先以对“ecm”说和“rtoo”说的质疑为开端,在论据充分的情况下引入了“feature inheritance and case value”(特征传承)和“null expletive”(空虚指代成分)假说[5],并指出其理论优越性。这两个假说的引入不仅圆满解释了显性单纯致使句的推导生成,而且它们的提出本身也是对语言学理论的贡献,更加丰富了普遍语法的内涵。

?1 ecm和rtoo说质疑

杨大然针对李艳惠等人提出的汉语中无ecm现象的说法进行反驳,认为使动结构(即我们所说的显性单纯致使句)中也有类似于英语的ecm现象[6]。如:

例(3)这个消息使人激动。

他认为动词“使”有及物性,因为去掉“使”后成分显然句子不能成立,如例(4)所示:

例(4)*这个消息使。

同时[人激动]俨然一个完整的句法体可以作为一个小句,这样就类似于英语believe类动词构成的ecm句式。如:

例(5)[wb]a. [??cp这个消息使[??ip人激动]]

[dw]b.[??cpi believe [??ip him to be honest]]

当然杨也很清楚他的有关“及物性”的论点很容易受到批评,即致使动词是否能单独以“及物性”来评价。如果例(3)中“使”有及物性,则(6)应是合法的:

例(6)*这个消息使人。

实际上,杨的论点是“使/让”在作为没有使动意义的实意动词时均为及物动词,虽然在使动结构中语义变了,但及物性并未改变。我们觉得这样的论断有点牵强。

杨对于致使动词的及物性假设的另一个论点是动词与其后名词间不能加入其他成分,否则句子不合法。事实上,有些动词与其宾语之间可以加名词性成分。如:

例(7)a.他骑了三天马。

[dw]b.他骑马骑了三天。

我们不能否认(7)a中“骑”的及物性,因为b句中宾语“马”与“骑”形成了直接的动宾关系。而a句中“骑”与“马”之间却加入了“三天”,句子依然成立。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杨关于动词及物性的假设。

即使假设“使”有及物性是成立的,它与英语中believe类动词的ecm现象并不相同。因为believe后的名词性成分虽然在逻辑上是后面无定小句的主语,但在句法上可以看成前句时态小句的宾语,与动词形成直接的动宾关系。而在汉语显性单纯致使句中的致使动词却不能与其后名词形成直接的动宾关系。

汉语显性单纯致使句中的rtoo说是对ecm说的补充和修正,只是对于致使动词后名词短语的句法地位进行重新定位。最早提出rtoo说的是rosenbaum, 此后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并提出更多的论据证明。他们的研究多以英语为语料,运用量词辖域的不同,在小句不同位置加入副词等为论据支持提升说。以(8)为例:

例(8)a. the fbi proved that few students were spies.

?[dw]b. the fbi proved few students to be spies.

postal认为(8)a中量词短语few students既可以有宽泛的辖域释义也可以是狭义的释义如(9)a、(9)b所示,而(8)b却只能有如(9)a的宽泛辖域释义[7]。

例(9)a. there are few students such that the fbi proved them to be spies. (wide scope)

[dw]b. the fbi proved that there were few students who were spies.(narrow scope)

postal认为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为(8)b中不定小句主语few students提升的结果。

支持提升说的另一个论据来自小句副词的合并位置问题。仍然借用postal的例子。runner(2005)指出如果不是在逻辑层面提升则无法解释(10)b中为何副词不能在小句主语位置前合并[8]。

[dm(]显性单纯致使句中的空语类[dm)]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kg9*2]2008年第3期[kg11*2]第21卷第3期

例(10) [wb]a. i believe very strongly that tony is honest.

[dw]b. *i believe very strongly tony to be honest.

runner认为,因为副词可以在小句前合并(如(10)a所示),那么如果tony被拼读后仍处于小句主语位置,则(10)b应是合乎语法的。而事实上,(10)b的不合法与动宾间不能并入副词的情形却正好吻合,如(11)所示。

例(11)i believe very strongly tony’s assertion.

对于以上两个论点我们可以驳斥如下。首先量词辖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归之于提升。如果我们把(8)b改为被动句“few students were proved to be spies by the fbi.”则“few students”的辖域可大可小,与其相应的主动态并不一致。因此不能武断地说量词辖域的改变是提升的结果。其次在句子中以副词的合并位置来判断主语是否提升也是不科学的。(11)与(10)b中副词合并位置吻合,只能说明strongly这个副词不适合在这个位置合并。试看以下例句。

例(12)[wb]a. alice believes sam sincerely to be honest.

[dw]b. *alice believes sam strongly to be the bestbutcher in town.

我们看到在同一个合并位置sincerely显然比strongly更适合,也就是说,副词本身的合并位置是受到限制的,与主语是否提升并无关系。这样一来,胡波对于汉语显性单纯致使句的提升说分析就站不住脚了,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另外还有几点质疑:a 文献中关于提升的说法一般指的是主语提升,也就是说从一个主语位置提升至另一主语位置,提升至宾语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b 名词性成分提升至宾语后其论旨角色是否能保持不变,或者说是否有重复受旨[ll]的现象?仍以例(3)说明。我们看到,“人”作为小句[人高兴]的主语在句中承担着感事(experiencer)的角色。如果显性提升至前句宾语位置则在[这个消息使人]小句中作为役事(causee)只能承担受事(patient)的角色。这明显违反了论旨准则中“每个论元有且只能有一个论旨角色”的规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把汉语显性单纯致使句简单的等同于英语ecm句式或以rtoo理论来进行研究是不妥的。

既然上述理论不适于应用于对单纯致使句的分析,我们就要另辟蹊径,尝试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引入了alboiu的特征传承(feature inheritance )和空虚指代(null expletive)假说。

?2 特征传承(feature inheritance)假说和空虚指代(null expletive)假说

alboiu这两个假说的提出均以时态的划分为前提,因此在引入假说前我们有必要对汉语显性单纯致使句的时态进行区分。

?2.1 显性单纯致使句的时态

汉语是否有时态之分长期以来一直是个争议的焦点。作为一种无形态变化的语言,汉语向来被认为是无时态区分的。但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汉语也有时体之分,只是在如何确定上尚无定论。有人认为可以“着、了、过”作为汉语时态判断词[9];也有人认为不妥,因为“着、了、过”只能作为体标记表达一种状态[10];更有人提出时态的划分不能以单个词来决定而应该根据每个词对时态影响的大小来综合分析[11]。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汉语有时也有体,“着、了、过”是体标记词而不是时态标记词,虽然基于模式的时态分析在理论上的可接受程度很强,也最接近于真实,但是由于跨语义、语用、句法三个层面在实际操作中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了方便起见,我们采用一种相对可接受程度较高的时态划分方法,那就是以动词前是否能加“已经、正在、将要”等时态判断词为标准来区分动词的有定与无定[12]。以(13)为例分析:

例(13) a.[cp1 泪水已经/正在/将使[cp2我模糊了双眼]]

[dw]*b.[ cp1泪水使[cp2我已经/正在/将模糊了双眼]

由上可见,cp1为时态句而cp2不是。有了时态的区别,我们就可以引入特征传承(feature inheritance)和空虚指代(null expletive)的假说来对这种句型进行分析。

?2.2 特征传承(feature inheritance)假说

chomsky认为c有两个探针,一个是边缘特征ef,另一个是一致特征(φ-features)[13]。ef吸引wh成分移至c边缘,而φ-features 吸引名词性成分,但只能到t。但chomsky 同时又论证了ef可以从c渗透至t[14]。alboiu观察到chomsky关于t可以从c那里传承其所有特征的论述给分析无时态小句带来很大不便。于是他提出一个设想,[jp+3]认为只有有时态的t才可以从c那里传承全部特征,而无时态的t只能传承epp特征而没φ特征。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特征传承(feature inheritance)和格赋值(case value)假说。具体表述如下:

例(14)[wb]格的赋值由探针语域(phasal domain)决定;

[dw]a. 主格,当且仅当探针语域为[ud?①, uφ]时;

[fq(2。45(+227mm,1),dy-wz]

[cd#f14]?[hj0.8mm]

[ht6ss] ①这里ud即功能成分的epp特征,如t的epp特征。

[fq)][ht5”k][hj1.0mm]

[dw]b. 宾格,当且仅当探针语域为[ud]时;

[dw]c. 无格(即pro),当且仅当无探针时。

这个假说的提出可以说是chomsky语段推导理论中格核查与赋值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2.3 空虚指代( null expletive)假说

不少语言学家都注意到了主语脱落(pro-drop)语言与其他语言有不同。他们认为,只有这种语言才允许无定小句主语位置的dp格赋值为主格。alboiu在考察了多种英语方言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假设,认为在spec tp位置有一个null expletive 成分并入,以满足t的epp特征,同时它还作为一个探针吸引主语进入一致操作并为其赋格值。假定这个null expletive的特征集为[d,uφ],我们把整个语段的推导用树形图表示如下(图中null代表null expletive):

[tp,bp]

[ts(][jz]图一[ts)]

上图中用括号把t下的uφ圈起来以示有时态与无时态的区别。在有时态语域中t有完整的φ特征,即使null expletive已满足其ud(epp)特征,它仍要寻找一个dp目标与其匹配来核查uφ特征。在无时态语域,t只传承了ud(epp)特征, 可由并入spec tp的null expletive核查掉。此时t的ud特征不活跃,而null expletive的uφ特征是活跃的,故可作为探针继续向下寻找一个目标来给其赋值,于是被null expletive管辖的dp的可解释特征就成为合适目标。从这里null expletive复制(copy)了dp的φ值,从而与dp共标,于是拼读后dp与整个探针语域形成完整语链,根据例(14)可知dp被赋予主格。

?2.4 论据支持

null expletive假说的提出给我们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词库中是否有null expletive这个词项?二是null expletive的零形式对我们的句法研究有何意义?

关于第一个问题,cardinaletti提出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事实证明[15]。她认为动词前有两个主语相关的位置。一个是[spec subjp],由表意主语填充(不一定都是外显的dp);另一个是[spec agrsp],必须有弱代词或null expletive填充。前者使主语与其后成分意义相关,后者使主语与其后成分在形式上一致。她还以意大利语为例为此提供证据。

例(15)[wb]proarrivanotre rgazze.(italian)[16]

[dw]null exparrive threegirls.

[dw]there arrive three girls.

?这里pro并无任何意义,相当于null expletive。

在证明null expletive在词汇库的存在后,我们仍需回答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原因使null expletive可以在spec tp位置合并?chomsky声称“merge over move”(合并优先于移位)选择了null expletive[17]。

与其他空语类一样,null expletive的零形式在句法研究上有重大意义。它不代表没有而是隐含,在句法运算过程中与其他显性句法成分一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wthz]3 null expletive[wtbz]假说对汉语研究的启示

汉语作为主语脱落的语言,是否也有null expletive的存在呢?如果有则null expletive假说也应该同样适用于汉语的分析。首先看一下例句:

例(16)[wb]a. 桌子上有几本书。

[dw]b. 张村昨天死了一个人。

[dw]c. 前边来了两个人。

[dw]d. 墙上挂着一幅地图。

我们认为汉语存现句中也有一个null expletive。我们没有必要把表示方位的“桌子上”、“墙上”、“张村”等强行分析成主语,把存现对象分析成宾语,尤其像例(16)b这种句子把“一个人”作为“死”的宾语是行不通的。以例(16)a句为例,按照前面假设,null expletive居于动前主语位置且具有合并属性,那么带人称特征和格特征的null expletive与vp[有几本书]合并;表方位,作附加语的名词短语“桌子上”不带人称和格特征,但带数特征,与vp合并。动词“有”提升至强动词目标位置v,“桌子上”移至语段vp的指示语位置,null expletive也移至该语段边沿,当t与vp合并时,t的epp特征吸引更近的“桌子上”提升至spec tp,核查并删除其余相关特征,之后选择继续寻找目标null expletive,删除剩余特征。至此推导成功。我们把分析用以下简化方式说明。

例(17)[tp桌子上?[vp[tx-*2]桌子上?[vp[tx-*2]桌子上[vp有[agrop几本书[vp exp?[vp有[zz(z]几本[zz)][tx-*2][zz(z]书[zz)]]]]]]]]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汉语中不仅有null expletive,而且alboiu的假说也同样适合于汉语的分析。下面我们就以此来分析汉语显性单纯致使句。

?4 显性单纯致使句分析

?4.1 显性单纯致使句中的pro:李艳惠的研究

汉语显性单纯致使句曾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文献中。李艳惠在黄正德提出的汉语中时态控制与非时态控制的区分的前提下进一步指出,在非时态控制句如显性单纯致使句中确实存在pro[18]。如例(18)所示:

例(18)[wb]a.他要我去。

[dw]b.他要我[pro去]。

她认为(18)a的结构应该是(18)b,理由是英语等语言中的ecm结构中主动词后的名词可以主题化,如例(19)a所示:

例(19)a. john, i believe [e to be honest].

[dw]b. *我,他要[e 去]。

而类似的汉语结构(18)则不能,我们以(19)b来表示。因此,李认为类似于例(18)的汉语显性单纯致使句是控制结构而不是例外格结构。

我们不能同意她的分析。首先,主题化是一个涉及语用层面的问题,与我们句法研究是平行的,因此不能作为我们判断句法问题的一个标准。其次,假如句中pro的假设成立的话,我们如何解释动词“要”与其后名词不能形成直接的动宾关系这个矛盾呢?因为作为显性的名词,“我”有具体的所指,而这个具体的所指显然并不能承担起“要”的役事(causee),因而导致[他要我]这个小句失去原有的致使意义。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成分才能承担起这个役事的论旨角色呢?那就是我们所说的空虚指代成分。

?4.2 显性单纯致使句中的空虚指代成分

仍以例(18a)为例,我们认为它的结构应该是例(20):

例(20)[??cp他要[??tpnex[??ip我去]]]。

这里nex即表示空虚指代成分,整个tp可以作为致使动词“要”的役事。但是我们知道,无论是从句法的简洁性还是从语言的抽象性出发,我们都有理由相信nex可以承担这一角色。它是抽象的、不独立的,即只是承担役事的论旨角色并无具体的词义,因此只能合并进入spec tp位置,行使类似于探针的功能性成分的部分功能。

这里仍以例(3)来分析。因为时态小句的分析推导毫无悬念可言,为节省篇幅,我们就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无时态小句的生成推导上。作为无时态小句[tp人激动]的t只能从c传承epp特征而没有完整的φ特征。首先null expletive合并进入spec tp消去t的ud特征,使其变得不活跃留在原位。而此时null expletive则取代了t的探针功能,由于其自身的uφ无法得到赋值只能向下探寻dp“人”的可解释特征。一方面复制(copy)此dp的可解释φ特征使自身的φ特征得到赋值,另一方面也为它核查格特征并为其赋值为主格,至此推导成功。可用简略形式表示如下:

例(21)[tpnull 人激动[vp人激动[ap激动]]]

?4.3 汉语中空虚指代成分的普遍意义

作为一种主语脱落语言(pro-drop language),汉语和其他语言一样也存在一定种类的空语类,如黄正德所说pro,pro,np语迹和变量[19],而徐烈炯则认为汉语中的空语类与乔姆斯基所说的不同,可以称为一种自由空语类[20]。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些语料中出现的空语类很难并入黄所列的四种范畴中,而统称为自由空语类似乎又过于笼统,以至于忽视某些规律。如:

例(22)[wb]a.船沉了。

?[dw]b.沉船了。

在这里如何解释(22)a和(22)b中名词成分“船”在句中的不同位置,传统的理论似乎难以达到一致。如果我们假设空虚指代成分的存在则可以解释上例中虽然名词成分位置不同却都合法的现象。因为两者虽然所处的位置有动前动后之分,但其均处于tp的语域,因而都可以被空虚指代成分赋得格值,从而使推导成功。

5 结语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显性单纯致使句中有空语类null expletive,它是与现代汉语兼语句中的pro完全不同的一种类型。乍看动词的致使义似乎使这两种句型具有某种联系,实际上在致使义与句子结构之间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问题上,两者呈现的是截然相反结果。把单纯致使句从兼语句中解放出来是许多学者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我们在批判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进了null expletive假说并把它成功应用于显性单纯致使句的研究,一方面是对这种句型的再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对假说的支持和验证,为普遍语法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参考文献]

?

[1] 刘永耕.使令类动词和致使词[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8(1):93-96.

?[2] 杨大然.兼语句的语义分类及其空语类的句法分布[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23-28.

?[3] 杨大然. 现代汉语使动结构的ecm现象研究[j].现代外语, 2003(4):365-372.

?[4] 胡 波,文卫平.a+i结构主动词后名词短语的句法分析[j].现代外语,2007(1):11-18.

?[5] gabriela. alboiuare we in agreement?[m]// in agreement system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6:13-39.

?[6] yen-hui audrey li. order and constituency in mandarin chinese[m].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1990:132-134.

?[7] postal. p. mon raising[m].cambridge, 1974, mass: mit press :222.

?[8] runner. j. t. the accusative plus infinitive construction in english[eb/ol].www.ling.rochester.edu/faculty/runner/dnload/runnerecm.pdf.

?[9] 石毓智.汉语的限定动词与非限定动词之别[j].世界汉语教学,2001(1):23-27.

?[10] 陈立民.汉语的时态和时态成分[j].语言研究, 2002(3):14-31.

?[11] 林达真.基于模式分类的汉语时态确定方法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2006(1):67-75.

?[12] 李京廉,刘丽娜.汉语的限定与非限定研究[j].汉语学习, 2005(1):19-24.

?[13] chomsky, noam. on phases[j]. ms. mit, 2005:14.

?[14] chomsky,noam.“approaching ug from below” [j]. ms: mit, 2006:1-18.

?[15] cardinaletti. anna,. “toward a cartography of subject positions”[m]//the structure of cp and ip: the cartography of syntactic structures.oxford: oup,2004:115-166.

?[16] 戴曼纯.最简方案框架下的广义左向合并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06-213.

?[17] chomsky, noam 'minimalist inquiries: the framework’[m]// in r. martin, d. michaels, and j. uriagereka (eds.), step by step: essays on minimalist syntax in honor of howard lasnik.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0: 89-156.

?[18] huang, c.-t.j. pro-drop in chinese: a generalized control theory[m]//in the null subject parameter. osavaldo jaeggli and kenneth safir (eds.), dordrecht: kluwer, 1989: 185-214.

小说语言特征范文11

内容摘要:语境对语文学习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树立语境意识,可以准确地理解多义词、活用词语和词语的临时意义,并有效地了解言语者的各种特征,从而更好地解读文本。

关健词:语境 多义词 活用 词语

所谓语境,简单地说,就是指语言运用时所处的环境。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指出:“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的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说话的前言后语。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环境相对称,这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现实的语言环境也可称为小语境,社会时代环境则可称为大语境。小语境主要和各语言单位紧密联系,大语境主要和社会因素相连。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必须树立语境意识,才能在阅读中准确的理解把握文本的含义,也才能在写作中准确地表情达意。

一.准确理解多义词。多义性是语言里大多数的词所具有的属性。凡是历史长久、使用频繁的词,其意义也就特别的多。从表达一方来说,主要是依据特定语境的表达需要来选择语言中的同义形式以组合相应的言语形式。利用语境因素来排除歧义,使语言中的多义和歧义现象获得明确的单义性,这是因为一定的语境会排除词的多义性的干扰,所以多义性一般并不会造成误解。例如,“大方”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指不吝啬,出手慷慨;二是指言谈举止自然得体,不拘束。如果没有具体的语境,单独使用这一词语,就很难理解其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如果将其置于一定语境的限制下,得到显现的只是多义词中的一个意义,其余的意义则处于潜在的状态中。如:“通过和他几次共事,那人看来很大方”,“从他的言谈举止上,那人看来很大方”,在这两个句子中,显然不会造成误解。这就是语境的价值。

二.理解活用词语。在运用语言过程中,有时可以创造特殊的表达方式,借助语境定的情境意义补衬语言本身的意义,传达言外之意。从语言美学的角度来看,运用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地对语言进行选择和组合的过程。在众多语义相近的语词中选出一个恰当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词,酿造出得体的、美韵纷呈的艺术效果,从根本上说,不是词语本身,不在于语法规则,而是决定于语境的选择、限制。例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是作者几经删改后才确定的。在充满生机与春意的语境中,“绿”既有大自然律动之美,又有早春的的嫩绿色调,把可感的春风与可见的绿色联系起来,充分表现了春风使大地复苏的动态美。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很难使“绿”自获得如此生动形象的意义,可以说,正是在语境的作用下,“绿”字才显出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有时候,交际者为了扩展语言的张力,常有效地利用语境,借助特定时空的交际情景,在语词原义的基础上临时赋予话语一种超乎语词意义之上的特殊意义,从而扩大语义的容量,造成言内意外的效果。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句:“阿Q飘飘然飞了一通。”句中的“飞”字,就是赋予了临时意义,从而把阿Q醉酒后身体头重脚轻、心理得意忘形的状态,极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的艺术效果。

四.了解言语者的特征。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讲话方式,不同的言语反映了言语者各种不同的特征。一定的语言环境制约着交际者的话语。例如,同是在一个大厅里,开会讨论、宾主交谈、朋友相会、亲人谈心等,语言环境不一样,说话方式也不一样;同是在一个讲台上,领导讲话、教师讲课、演员朗诵、中学生演讲等,说话方式也因之受到不同的制约。在交际中最要紧的是各得其所,使之与语言环境相适应、相吻合。孔乙己说“之乎者也”,如果他本身就是士大夫而且在士大夫的圈子里,这样说话是正常的,可是他混在“短衣帮”里,他的言语和周围环境就十分不协调,结果被别人取笑。可见语境限制着说话人的说话方式,表现着言语者不同的特征。如《水浒传》中林冲接管草料场和老军的两句简短的对话:老军临走时说“火 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说,“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林冲曾是八十万禁军的教头,在他眼里,什么火盆、锅子、碗碟之类,都算不了什么,所以满不在乎地说“你要,便拿了去”。老军的经历、地位、见识,和林冲无法相比,他虽然富于同情心,愿意把这些留给林冲,但毕竟看得重,所以一件不漏地说“都借与你”。这两句简短的对话,正表现了在大语境下言语者不同的性格特征。

小说语言特征范文12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 职业语言 培养

【基金项目】国家一般课题“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BHA110056)论文。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99-02

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流畅的语言交流,是幼儿园教师职业活动的重要前提基础,也是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标准中不可缺少的一点。为此,我们提出“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及其培养”方面的子课题。

一、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概说

1.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范畴

顾名思义,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就是幼儿园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所运用的语言。把握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这一概念,必须明确以下三点:一是运用语言的主体是幼儿园教师,严格意义上是指获取了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人员,虽然有获取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人员可能没有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但在获取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过程中,掌握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是其基本要求; 二是语言的运用基本限定在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领域,非幼儿园教师职业领域使用这一语言,一般视作雷同看待; 三是语言的运用围绕着幼儿教育这一宗旨展开,脱离幼儿教育这一宗旨运用了与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同类语言,不纳入我们的研究范围。于是,我们所说的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是指幼儿园教师为着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所运用的语言之总和。

2.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特征

社会上任何一门职业,都有它的专业术语或“行话”,各职业领域里的专业术语或“行话”,是各职业语言的体现。幼儿园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自然也有它的专业术语或“行话”。然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术语和“行话”,不同于其它专业领域。表现在:一是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活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类幼体,他的工作是引导和促进,不直接生产产品或诊断与改善现状,他需要懂得从事教育活动的专业术语和“行话”。再就是,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性质,是把人类社会生存对人类幼体的要求传输给幼儿个体,并希望形成幼儿个体身心品质的活动;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把自己融入到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起感化、表率、导引等作用;而要达到这一点,极为重要的前提就是幼儿园教师能够与幼儿进行交流。综上所述,教育性与儿童化是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两大特性。下面,我们就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中体现这两大特性的基本要求作一简述:

(1)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教育性要求

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教育性特征,是指幼儿园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运用的语言,必须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必须有利于幼儿发育成长,必须对幼儿的言行改善有影响、有帮助,具有启发、引导、促进、向善等功能。具备这一特征的语言表现如下:

①充满教育性。充满教育性是指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里蕴涵的对幼儿的教育影响作用。例如:芳芳早晨跟随奶奶入园。她的班主任与她对话:

“芳芳,来得早啊!”班主任说。

芳芳:“奶奶送我来的。”

“奶奶对你真好!”

芳芳没有回答,只是微笑着,望望老师,又望望奶奶。

班主任老师:“奶奶天天起这么早送你上幼儿园,你长大了怎么报答奶奶?”

“我扶着奶奶走路,给奶奶买个拐杖。”……

这样的语言是充满教育性的语言。大凡教育性语言,一般都具有通俗易懂、启发引导、便于模仿、循序渐进、因人因事因地制宜等特性,从而有利于教育对象的身心健康和发育成长,有利于教育对象的社会化。

②成人化与幼儿化相结合。在幼儿园里,通行着两种不同层次的语言:一是成人化语言,在幼儿园家长、教师及所有来园成人中流行;另一种是幼儿化语言,在幼儿之间流行。成人化语言与幼儿化语言之间存在很大差别。

例如:某幼儿说“‘来(lai)来’来了”],成人话则是“奶(nai)奶来了”,幼儿发音不符合普通话发音标准。

又如:一个6岁孩子让妈妈听他闭着嘴时如何说话,并说:“你什么也听不见。”又说“我只用舌头说话,那就什么也听不见。”对现象理解不深,不能反应现象的本质。

显然,成人化语言无论从那个方面比较,都优于幼儿化语言。幼儿化语言有诸多不成熟不完善之处,社会需要高层次的成人化语言,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任务就是教会幼儿使用成人化语言。所以,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教育性的另一个表现是成人化语言与幼儿化语言的有机融合。这是幼儿园教师为达到幼儿完成从幼儿化语言向成人化语言过渡的目标,从幼儿化语言出发,引导幼儿在语言表达上向成人化语言过渡的既必要又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或者说,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既有成人的特点,又有幼儿的特点,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成人化与幼儿化相结合,是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教育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试想,如果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展开语言交流,一方说成人话,一方说幼儿话,遇到不相通之处,便要在音与义上发生甚至是严重的阻隔,这样能交流吗?

③教育活动的专属术语,如教案、讲台、老师、同学、课本、作业、教室、课表、上课、下课、入园、静园、等等。

(2)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儿童化要求

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儿童化特征,是指幼儿园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运用的语言,符合幼儿期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符合幼儿期儿童认知理解水平,有利于幼儿记忆,有利于幼儿思维。简而言之,就是幼儿园教师说话,儿童能够听懂、能够理解其含义。这样的语言应该体现:

①“形音义”顺序。人类对于任一陌生语言现象的确认,只要我们仔细考察,都是遵循着“形音义”顺序特征的。即看到某一事物,先用“音”来确认,再以“义”来确认。幼儿由于年龄小,语言经验少,语言学习中出现的每一语言对象,对他都是陌生的。那么,幼儿学会和掌握一种新的语言现象,自然也是遵循着这一规律的。

例如:某幼儿园教师拿了一支粉笔,问幼儿:“这是什么?”幼儿不识,只是看,不回答。教师接着说:“这是一支粉笔。”幼儿学着说:“粉笔。”老师又说:“粉笔是用来在黑板上写字的。”幼儿学说:“粉笔是用来写字的。”

又如:某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国”,问幼儿:“这是什么字?”幼儿摇摇头,表示不认识。老师说:“大家仔细看着这个字上的拼音,拼读一下。”于是,幼儿拼读起来:guoguo,读guo字。老师又说:“什么‘国’? ‘中国’的‘国’。”幼儿学说:“‘中国’的‘国’。”

所以,幼儿园老师的职业语言应该有“形音义”的表述顺序:对于陌生的语言现象,语言表述应该是“形音义”;对于已知的语言现象,语言表述可以是“形音义”,也可以是“音形义”,还可以是“义音形”或“义形音”……。 总之,根据具体情境和最佳教学效果而定。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幼儿对人类语言的学习和掌握。

②语法递补。“先实词后虚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这不仅是幼儿对各词类的掌握顺序,而且也包含着幼儿对于词类掌握的年龄特征;所以,当幼儿还没有完全掌握全部词类时,语言表达中经常会出现语句不完整现象,这需要老师给予补全,使其成为完整句。但是,补全不能一蹴而就,而是渐趋性地补全。由单词句向完整句发展,由简单句向复合句发展,既是幼儿语言中语法素质发展趋势,也是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儿童化的表述要求。至于什么情景、什么对象使用单词句、完整句、简单句、复合句,当由幼儿园教师灵活选择运用。

③口语中心。人类的语言交流分为口头语言交流和书面语言交流两种,一般来说,即使是成年人,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使用口语交流,更何况语言发展不成熟的幼儿。另一方面,幼儿期儿童使用书面语往往受身体发育、心理发展及社会因素诸多方面的局限,所以使用局面语的条件相当欠缺,幼儿在平时生活、学习与社会交际中一般都是使用口语。于是,口语理应成为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主体结构。当然,使用口语交流,有时也必须伴随有其它语言形式,帮助交流对象理解语言。比如,对话时,或伴有手势语,或伴有身段语,或伴有表情语、等等。这些也应该融合在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语言中。总之,凡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育成长的语言形式,都应纳入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范畴之内。

④层次化。处于幼稚期的人类个体,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变化较大,不同年龄的儿童,发音器官的完善程度与发音能力的大小,感知注意、理解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特征,参与了解社会的程度,等等都具有层次差别。正因为如此,幼儿园设有小班、中班、大班,甚至于学前班。如果忽视这些差别,对大、中、小班幼儿一个样,幼儿期儿童的语言能力便不会进步,会永久停留在初始教育水平上,从而影响幼儿身心发展进步。所以,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必须体现层次化。或者说,面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层层递进的。

⑤动态与情景相结合。3-6岁儿童的思维处于由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阶段,其记忆方面表现出遗忘率高的特征,所以,这一年龄段儿童的语言,大都具有动态感和情景性特征。往往是说出口的话,与当时的运动状态、情境状态密切相关,一旦离开这种情景、不做这种运动,立马忘记。所以与幼儿对话,必须要与此情此景挂钩,否则对话有时难以进行。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必须是动态与情景相结合的语言,与幼儿的语言思维实际相宜。

⑥幻想与现实相结合。3-6岁儿童的语言,是他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而幼儿往往善于幻想,想的说的总是与现实相差一大截。例如:某幼儿与外地打工妈妈手机对话。幼儿说:“妈妈,你在哪里?我想你。”妈妈:“宝贝,妈妈在外面打工。在家要听奶奶的话。”幼儿哭着说:“我要到你那里去。”“宝贝,妈妈隔你很远,你来不了。”“我能来,我坐电话来。” ……幼儿园教师负有引导幼儿从幻想回到现实中来的任务,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也必须包含幻想与现实相结合的特性。就是说,幼儿园老师有时也不得不随和着幼儿,说一些不切实际、不着边际的话,然后慢慢引导幼儿回到现实中来。因为只有这样,幼儿才会信任你,与你展开语言交流。

上述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特征,是我们的不完善认识,但这可以抛砖引玉。

3.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内容

我们认为,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内容,包含两大方面,一是教育性语言,二是幼儿化语言。就教育性语言角度,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包括教育活动性语言(准备性语言、过程性语言、结束性语言等),教育情境性语言(生活情境语言、教学情境语言、交际情境语言等),教育探索性语言(疑问性语言、肯定性语言、否定性语言、预示性语言等)三大类。就幼儿化语言角度,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就是成人语言与幼儿年龄特征语言有机融合的语言。成人语言无须赘述;幼儿年龄特征语,是指幼儿期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所表现出来的与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幼儿语言。那么以此角度来阐述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内容,则包含小班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中班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大班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乃至学前班教师职业语言。

二、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培养

1.现行培养中的缺陷

我国现行的不论何种形式的对于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一是普通话训练与测试,这反映的是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发音培养;二是《大学语文》课程,反映了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成人化方面的要求;三是《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与语言、健康、科学、艺术、社会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课程,反映了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教育性特征方面的部分要求;四是《幼儿文学》课程,让幼儿园教师了解各类幼儿语言文学作品,里面包含了对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儿童化方面的部分要求。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短训班、讲座内容也与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培养挂钩。总之,这样的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培养却是既不系统也不专业,有时甚至是不落实的泛泛而论,没有培养实效。

2.我们设想的培养方式

①以《大学语文》类课程强化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成人语言部分的培养;

②以《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和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五大领域教育教学活动课程系统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教育性部分的培养;

③以《幼儿文学》课程为龙头,配套一批幼儿文学作品分类选读,加强幼儿园教师对其职业语言儿童化部分的了解;

④增添《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幼儿语言学》、《幼儿语言作品创编》等一类课程加强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实训。

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是人类语言科学的一部分,是促进人类幼体健康发育成长的需要,我们不能等闲视之。幼儿园教师学习、掌握和使用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既是人类幼体发育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幼儿园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是有志于幼儿园教育事业的教师个人成长的必须要求。我们作此研讨,必定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2]李利峰、胡晓梅:关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文献综述 《教育教学研究》2008年4月号下旬刊

[3]陈志超、曾红:美国幼儿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学前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4]罗艳、姚利民:教师资格认证略论《煤炭高等教育》第24卷第4期,2006年7月

[5]《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3月9日国家教委令第25号)